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10-23 20:53</span>
No.837俱舍論法宗原(一卷)〖唐・普光撰〗 卍續藏第53册P0106
**法宗原**
大乘 光法師 撰
## a1.七十五法略攝為五
依說一切有部,**諸法宗原**.略有五種:
一色法、二心法、三心所有法、四心不相應行法、五無為法。
第一**色法**,略有十一種,謂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無表也。
第二**心法**,略有一種,所謂心王。
第三**心所有法**,略有四十六種,謂: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小煩惱地法十、不定有八。
大地法十者:一受.二想.三思.四觸.五欲.六惠.七念.八作意.九勝解.十三摩地。
大善地法十者:一信.二不放逸.三輕安.四捨.五慙.六愧.七無貪.八無嗔.九不害.十懃。
大煩惱地法六者:一無明.二放逸.三懈怠.四不信.五惛沈.六掉舉。
大不善地法二者:一無慙.二無愧。
小煩惱地法十者:一忿.二覆.三慳.四嫉.五惱.六害.七恨.八謟(諂).九誑.十憍。
不定有八者:一尋.二伺.三睡眠.四惡作.五貪.六瞋.七慢.八疑。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十四: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四無想異熟.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命根.八生.九住.十異.十一滅.十二名.十三句.十四文。
第五**無為法**,略有三種:一虗空.二擇滅.三非擇滅。
以上總有七十五法,為諸法體,應善思之。
## a2.廣釋
就中有二,一略標釋,二諸門分別。
### b1.略標釋
**略標釋**者。
#### c1.色11
第一**色法**十一。可變礙故,變礙生故,名色。
##### d1.五根
**眼**,謂內處.眼識所依.能見色境,四大種所造淨色為體,有色無見有對。
乃至身根,廣說亦爾。
##### d2.五境
**色**,謂外處.是眼所見,四大種所造.有色有見有對。
色有二十種,謂一青二黃三赤四白,五長六短七方八圓,九高十下十一正十二不正,十三雲十四烟十五塵十六霧,十七影十八光十九明二十闇。
**聲**,謂外處.是耳所聞,四大種所造.有色無見有對。
聲有八種。
一有執受大種為因有情名可意聲,如語出好聲。二有執受大種為因有情名不可意聲,如語出惡聲。
三有執受大種為因非有情名可意聲,如拍手好聲。四有執受大種為因非有情名不可意聲,如拍手惡聲。
五無執受大種為因有情名可意聲,如化語好聲。六無執受大種為因有情名不可意聲,如化語惡聲。
七無執受大種為因非有情名可意聲,如外好聲。八無執受大種為因非有情名不可意聲,如外惡聲。
**香**,謂外處.`[是]`鼻所嗅,四大種所造.有色無見有對。此有四種,謂一好香.二惡香.三等香.四不等香。或說三香,一好香.二惡香.三平等香。
**味**,謂外處.是舌所甞.四大種所造.有色無見有對。此有六種,謂一甘.二酢.三鹹.四辛.五苦.六淡。
**觸**,謂外處.是身所觸,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有色無見有對。
觸有十一種,謂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滑.六澀.七輕.八重.九冷.十飢.十一渴。
##### d3.無表
言**無表**者:無表雖以色業為性.如有表業,而非表示內心善惡令佗了知,故名無表。就中有二,一善二不善。
善中復二,一從表生.二隨心轉。
表生復二,一者處中.二者別解脫。
隨心亦二,一者定俱.謂有漏戒,二者道俱.謂無漏戒。
於不善中復有二種,一者處中戒,二者惡戒。
#### c2.心
第二**心法**者:或名為意.或名為識。集起故名心.即七心界。思量故名意.即是意處。了別故名識.即是識蘊。
#### c3.心所46
第三**心所法**四十六者:是心所有.名心所法。
##### d1.六類
就中,
###### e1.大地法10
**大`有[-]`地法**十者:地者,謂行處。若此是彼所行處,即說此為彼法地。大地法地故,名為大地。此中若法大地所有.名大地法。兩重依主,准下應知。謂此十法,遍一切心心所。
受,謂領納苦樂俱非。想,謂於境取差別想。思,謂能令心有造作。
觸,謂根境識和合生,能有觸對。欲,謂希求所作事業。
慧,謂於法能有簡擇。念,謂於緣明記不忘。
作意,謂能令心驚覺。勝解,謂能於境印可。三摩地,謂心一境性。
###### e2.大善地法10
**大善地法**十者:地如前釋,大善地名大善地法。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謂此十法,唯遍善心。
信者,謂能令心澄淨,或於諦等忍許名信。
不放逸者,修諸善法。
輕安者,謂心堪忍性。
捨者,心平等性、無驚覺性。
慙者,於所造罪自觀有耻。
愧者,於所造罪觀佗有耻。
無貪者,謂於境不著。
無嗔者,謂於境不恚。
言不害者,謂無損惱。
懃者,謂令心勇悍為性。
若依正理及入阿毗達磨及婆沙評家,於大善地法`中[`外`]`更說欣厭。
**厭**謂厭背,如緣苦集。**欣**謂欣向,如緣滅道。以非並起故,俱舍不說。
###### e3.大煩惱地法6
**大煩惱地法**六者:地如前釋。大煩惱法地,名大煩惱地法。此中若法大煩惱地所有,名大煩惱地法。謂此六法,恒唯遍染心。
無明者,謂愚癡為性。
放逸者,謂不修善法,是修諸善所對治法。
懈怠者,謂心不勇悍,是前所說懃所對治法。
不信者,謂心不澄淨,是前所說信所對治法。
惛沈者,謂令心惛重。
掉舉者,謂令心不靜。
###### e4.大不善地法2
**大不善地法**二者:地如前釋。大不善法地,名大不善地。此中若法大不善地所有,名大不善地法。謂此二法,唯遍不善心。
無慚者,謂於所造罪自觀無耻。
無愧者,謂於所造罪觀他無耻。
###### e5.小煩惱地法10
**小煩惱地法**十者,地如前釋。小煩惱法地,名小煩惱地。此中若法小煩惱地所有,名小煩惱地法。謂此十法,唯修所斷.意癡相應.各別現行。
忿者,除嗔及害,於情非情.令心憤發。
覆者,隱藏自罪。
慳,謂財法所施相違,令心慳著。
嫉,謂於佗諸興盛事,令心不喜。
惱,謂堅執諸有罪事,由此不取如理諫誨。
害,謂於佗能為逼迫,由此能行打罵等事。
恨,謂於忿所緣事中,數數尋思.結怨不捨。
謟,謂心曲,由此不能如實自顯,或矯非撥.或設方便令解不明。
誑,謂惑佗。
憍,謂染著自法為先,令心放逸.無所顧性。
若依正理及法蘊足論,小惑中更有多種,隨其所應皆忿等攝,或論意各別。
###### e6.不定8
**不定**八者:不定入五地.名為不定。或名不定地法,不定地法如前釋,不定所依名不定地,不定地所有.名不定地法。
尋,謂尋求心之`鹿[`麁`]`性。
伺,謂伺察心之細性。
睡眠,令心昧略為性,無有功力執持於身。
惡作者,謂緣於惡作事心追悔性。
貪,謂貪愛。嗔謂嗔恚。慢,謂對佗心自舉性。疑,謂於諦猶預為性。
若依婆沙評家,於不定地法中更說有怖。唯在欲界,上界無怖,於厭說怖。有說.在煩惱品,有說.怖通染汙無覆無記。
上來所明心所有法四十六種,且依俱舍一相以論也。
##### d2.釋相翻立
[js04](俱舍論記疏04#相對翻名)
###### e1.簡染法
問:心所有法中,何故有相對翻.有不相對翻者。
答:評諸經論,心所有法多少不定。若總搜括相對廢立,便成雜亂。且依俱舍,顯相廢立,總有四十六種,名如前說。
於四十六中,如大地法十.尋伺睡眠惡作,以通三性.或通`三[`二`]`性,故此十四不別翻名。
餘三十二中,總有二類:一淨品有十,謂大善地法十二;染品有二十二,謂大煩惱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小煩惱地法十.及貪嗔慢疑。
若於染中,通五斷.遍六識者,即正翻入淨中;若不通五斷.不遍六識者,但可傍翻,非正翻也。
###### e2.正翻
言正翻者,總有**十法**,謂1大煩惱地法六,2大不善地法二,3及與貪嗔。
1大煩惱地法六中,翻癡為無癡,無癡即是大地法中惠,故於善中不立無癡;翻放逸為不放逸,翻懈怠為精進,翻不信為信,翻惛沈為輕安,翻掉舉為捨。
2不善地法二中,翻無慙`無[`為`]`慙,翻無愧為愧。
3於不定中,翻貪為無貪,翻嗔為無嗔。
於小惑中,**害**雖不通五斷,非遍六識,而別翻者,以過重故,惱亂菩薩,障趣菩提。菩薩將證無上菩提,仍起欲恚害尋,由此過重,所以別翻。
###### e3.傍翻二門
餘小惑九.及與慢疑,二義不定,但可傍翻,非正翻也。謂餘小惑九及疑,非通五斷.非遍六識。慢雖通五斷,而不遍六識,故不翻也。
此**十一種**,但可**傍翻**者,就中有二:一約等流門翻,二約行相相似門翻。
言約**等流門**翻者,謂是本惑等流果故。
**忿恨嫉**三,是嗔等流,翻入無嗔。
**惱**是見取等流,翻見取為正見。正見即是大地法中慧數,所以善中不別立也。
**覆**惑是貪等流,翻入無貪。或是癡等流,翻入無癡。無癡即是慧數,故於善中不別立也。
**慳誑憍**三,是貪等流,翻入無貪。
**謟**是諸見等流,翻見為正見。正見還是慧數,故善不立。
約等流門,但翻得九。**慢疑**本惑,非是等流,故此二種,不別翻也。
**害**雖是嗔等流,過重別翻,如前已釋。
言約**行相相似**翻者,如**忿恨嫉惱**,與嗔行相相似,翻入無嗔。
**覆**,若貪等流,與貪行相相似,翻入無貪。若是癡等流,與癡行相相似,翻入無癡,無癡即慧數攝也。
**慳誑**二種,與貪行相相似,翻入無貪。
**謟**謂謟曲,曲翻為正直,正直是捨,故品類足釋捨者,身正直.心正直。
**憍**之與**慢**,憍自傲逸,慢凌蔑佗,不敬師長。若不憍慢,心便恭敬,敬即是慙,翻入慙中。
**疑**謂猶預,不決行相。若能正決,即是其慧,翻入慧中。
**害**雖似嗔,過重別翻,如前已釋。
#### c4.不相應行14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十四者:不與心相應名心不相應,簡諸心所。行謂行蘊,簡色無為,簡色受`相[`想`]`無為。
**得**,謂得彼有情數法擇滅非擇滅。
**非得**,謂非得彼有情數法擇滅非擇滅。
**同分**者,謂諸有情展轉類等。有體類等名同,分是別義,雖體類等.然有多體。或身形等同名同,分是因義,是彼同因同之分故,名為同分。
**無想異熟**者,由彼有情於五百劫中間長時想不起故,名為無想。無想即異熟,名無想異熟。
**無想定**者,定無想故。或無想者定,名無相定。隨滅爾所心心所法,即有爾所物現前.為此定體。
**滅盡定**者,滅心心所法盡,名滅盡定。隨滅爾所心心所法,即有爾所物現前.為此定體。
**命根**者,命謂壽命,增上名根。
**生住異滅**者,於有為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名異.能壞名滅,此四即是諸有為法之標相也。
**名**者,謂天人等名,表召諸法。**句**者,詮義究竟諸行無常等句。**文**者,哀阿等文,名句所依.能顯為義,近顯名句.遠顯於義。
#### c5.無為法3
第五無為法三者:無因緣為作,故名無為。
**虗空**,以無礙為性,由無礙故,容受一切色等有為。
**擇滅**者,擇謂簡擇,滅謂涅槃。由擇得滅,故名擇滅。隨有漏法有爾所量,擇滅亦爾。
**非擇滅**者,非由擇力而得此滅,但由闕緣,名非擇滅。隨有為法有爾所量,非擇滅亦爾。約得雖在未來,論體實通三世。
### b2.諸門分別
第二**諸門分別**者,就中有二:一蘊處界攝、二諸門分別。
#### c1.蘊處界攝
**蘊處界攝**者,蘊謂五蘊,處謂十二處,界謂十八界。
**五蘊**者,謂色受想行識諸有為法。和合聚義是蘊義也。
色蘊,攝十一種色。
受想二蘊,攝大地法中受想二法。
行蘊,攝五十八法,謂四十六心所有法中除受想二.餘四十四法,及十四不相應。
識蘊,攝心王。
於五法中前四有為、後一無為,有為聚集故皆蘊攝,無為非聚集故蘊不攝。
**十二處**者,謂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生長門義是處義,是能生長心心所法處.故名為處。
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處,如其次第.色十一中前十種色。
意處,即是第二心王。
法處,即攝色中無表,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應行.及三無為,六十四法。
**十八界**者,謂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法種族義是界義,於一身中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界,如其次第.色十一中前十種色。
意界及六識界,即是心王。
法界,如法處說。
#### c2.二門分別
第二、諸門分別者,略以百門分別七十五法。
**二門分別**,略有十七種:色非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相應不相應、有上無上、四大所造非四大所造、諦非諦、有執受無執受、有所緣無所緣、異熟非異熟、見非見、積集非積集、能斫所斫非能斫非所斫、根非根、有異熟無異熟。
##### d1.色非色
**色非色**者:可變礙故名色,與此相違名為非色。
七十五法中,色十一.是色,五根五境可變礙故,無表變礙生故;
餘六十四.非色。
##### d2.有見無見
**有見無見**者:有彼眼見故名有見,非有眼見名為無見。
七十五法中,色名有見,餘七十四法名無見。
雖慧亦名為見,此中且約眼說。
##### d3.有對無對
**有對無對**者:有障礙故名為有對,與此相違名無對。
七十五法中,五根五境名有對,極微成故;
餘六十五法名無對,非極微成故。
##### d4.有漏無漏
**有漏無漏**者:漏謂漏泄,即諸煩惱漏隨增故.名為有漏,與此相違.名為無漏。
色十一中,無表色通二種,若定共戒及散無表是有漏,若道共戒是無漏;餘十種唯有漏。
心王通二種。
四十六心所中,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尋伺,此二十二通二種;餘二十四唯有漏。
十四不相應中,得四相通二種,餘九種唯有漏。
三無為唯無漏。
**有諍無諍**等,准此應知。
##### d5.有為無為
**有為無為**者:有緣作名有為,與此相違名無為。
七十五法中,前七十二是有為,後三種是無為。
##### d6.相應不相應
**相應不相應**者:時依行緣事,此五平等,名曰相應。同一剎那時.同一所依根.同一行相.同一所緣.同一體事,故名曰相應。與此相違,名不相應。
七十五法中,心心所法四十七種是相應,餘二十八是不相應。
##### d7.有上無上
**有上無上**者:有涅槃上故名有上,與此相違名無上。
七十五法中,七十四名有上,擇滅名無上。
##### d8.四大所造非四大所造
**四大種所造.非四大種所造**者:體寬廣故名大,能生名種。從四大生故名所造,與此相違名非四大種所造。
七十五法中,眼等五根,色聲香味無表,唯是所造。
觸通二種,地水火風是大種,七所造觸是所造。
餘六十四非大種所造。
##### d9.諦非諦
**諦非諦**者:諦謂諦實,即苦集滅道;與此相違,名為非諦。
七十三是諦。
虗空非擇滅非諦,是無為故,非苦集道攝;是無記故,非滅諦攝。
##### d10.有執受無執受
**有執受無執受**者:心心所法共所執持攝為依處,名有執受;與此相違,名無執受。
七十五法中,九通二種:
眼等五根,住現在世.名有執受,過去未來.名無執受。
色香味觸,住現在世.不離五根.名有執受,若住現在非不離根.過去未來.名無執受。
餘六十六,唯無執受。
##### d11.有所緣無所緣
**有所緣無所緣**者:心心所法是能緣,一切法是所緣。有彼所緣名有所緣,與此相違名無所緣。
七十五法中,心心所法四十七種.是有所緣,餘二十八.名無所緣。
##### d12.異熟非異熟
**異熟非異熟**者:體是無記.從異熟因生,異類而熟.故名異熟,與此相違.名非異熟。
色十一中,五根色香味觸通二種,聲及無表非異熟。
心王通二種。
四十六心所法中,大地法十尋伺睡眠,此十三法皆通二種,餘三十三非異熟。
不相應中,得同分四相.通二種,無相異熟命根.唯異熟,非得二定名句文.非異熟。
三無為.非異熟。
##### d13.見非見
**見非見**者:觀照推度隨應名見,與此相違名為非見。
七十五法中,慧通二種:若是世俗正見等.是見;若是盡無生智等.非見。眼唯是見。
餘七十三,唯是非見。
##### d14.積集非積集
**積集非積集**者:極微名為積集,與此相違.名非積集。
七十五法中,五根五境.名為積集,極微成故。
餘六十五.皆非積集,非極微成故。
##### d15.能斫所斫非能斫非所斫
**能斫所斫.非能斫非所斫**者:能`研[`斫`]`斧等,所斫薪等。
七十五法中,色香味觸通能所斫,以成斧等及薪等故。
餘七十一,非能所斫。
能稱所稱.非能稱所稱,能燒所燒.非能燒所燒,應知亦爾。
##### d16.根非根
**根非根**者:增上名根,與此相違名為非根。
根謂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眼[`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七十五法中,眼耳鼻舌身、心王、念定慧、受、信勤、命,此十三是根,餘六十二非根應知。
男女二根即是身根一分,樂苦喜憂捨五.即是受攝,後三即是信進念定慧喜樂捨心九法為體。
##### d17.有異熟無異熟
**有異熟無異熟**者:不善善有漏異熟,無記無漏無異熟。
色十一中,色聲無表.通二種。
心王亦通二種。
四十六心所中,大不善地法二。小煩惱地法中.忿覆慳嫉惱害恨,不定中.惡作嗔,此十一唯有異熟。餘三十五通二種。
十四不相應中,得四相.通二種,二定有異熟,餘七種無異熟。
三無為,無異熟。
#### c3.三門分別
**三門分別**,略有二十種:三性、三界、三斷、三學、有尋有伺等三地、三業、三寶、三藏、戒等三學、三戒、有尋有伺等三定、淨等三定、三牟尼、三清淨、三惡行、三妙行、三明、三示導、三種三摩地、三解脫門。
##### d1.三性
**三性**者:一善、二不善、三無記。
**善**有七種:一生得、二聞、三思、四修、五學、六無學、七勝義。
七中,前四有漏,後三無漏。就有漏中,前一生得,後三加行。就無漏中,前二有為,後一無為。
**不善**唯一。
**無記**有二:一有覆,二無覆。就無覆中有六:一異熟;二威儀;三工巧;四通果;五自性,前四無記所不攝者,皆名自性;六勝義。六中,前五有為,後一無為。并前有覆,總有七種。
善有七,不善唯一,無記有七,總有十五。總括諸論所說,盡以此十五分別七十五法。
**色十一**中,色聲通三性:善身語業是善,惡身語業是不善,無記身語業及非業者是無記。
身業及非業色是色,語業及非業聲是聲。善中通生得聞思,以皆能發身語業故。無記中通有覆無覆。有覆者,謂初定修斷有覆無記發身語業,是有覆。就無覆中,色通異熟威儀工巧通果自性。聲通威儀工巧通果自性,如生二定已上泛爾語時,起初定威儀心發故。聲通威儀。
五根香味觸,唯是無覆。就中,
五根,通異熟自性`[通果]`。若說異熟因生者.是異熟,若是長養者.是自性。
香味觸三,通異熟威儀工巧通果自性。若是長養香味觸三及外香味觸三,是自性無記,以非異熟威儀工巧通果攝故。
無表,通善不善非無記,無記心劣故.不發無表。於善中,通生得聞思修學無學。生得聞思所發.是散無表,修所發.是定俱無表,學無學所發.是道俱無表。不善者,唯散無表。
**心王**,於十五中,除勝義善.自性無記.勝義無記,通餘十二,義准可知。
**四十六心所法**中,
1大地法十尋伺睡眠,此十三通三性。
若大地法十.尋伺,善中通生得聞思修學無學,無記中通有覆無覆,無覆中通異熟威儀工巧通果。
若睡眠,善中唯生得,眠心劣故,不通聞等。無記中通有覆無覆。有覆者,謂欲界身邊二見相應。無覆者,通異熟威儀工巧`[有別義]`,非通果.非定果故。
2大善地法,十唯善,善中通生得聞思修學無學。
3大煩惱地法,六通不善有覆。若與不善相應是不善,若與欲界身邊二見及上二界諸惑相應是有覆。
4大不善地法,二小惑中忿覆,慳嫉惱害恨及不定中嗔,此十唯不善。
5諂誑憍三及貪慢疑,此六通不善有覆,若欲界者是不善,若上界者是有覆。
6惡作通善不善,憂相應故.不通無記,若於威儀工`功[`巧`]`中悔者,但是省察.非是惡作,善唯生得。
**十四不相應**中,
得四相,通三性。善中.通生得聞思修.學無學。無記中.通有覆無覆,無覆中.通異熟威儀工巧通果自性。
二無心定,唯善謂修,以是修善可等起故,非得同分。
無想異熟命根.名句文身,唯是無覆。就中,非得名句文.唯是自性,同分.通異熟自性,無想異熟命根.唯異熟。
**三無為**中,擇滅,是勝義善,是善是常故;虗空非擇滅,是勝義無記。
##### d2.三界
**三界**者: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為欲界惑繫名為欲界,色無色界應知亦爾。
**色十一**中,五根色聲觸.通欲色界。
香味.唯欲界,唯段食性故,欲界有情身資段食,故唯欲界;上界有情不須段食,故此香味不通上界。
無表,通欲色及不繫。若散位無表.是欲界繫,若定俱無表.是色界,若道俱無表.是不繫。於色界中無散無表,以彼散心劣弱故,但能發表不發無表。無色界中無無表,無有色故,故此十一不通無色。
五根五境,唯有漏故,不通不繫。
**心王**,通三界及不繫。
**四十六心所法**中,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通三界及不繫。有漏者三界繫,無漏者是不繫。
大煩惱地法,六小惑中憍,不定中貪慢疑,通三界繫。
大不善地法,二小惑中忿覆慳嫉惱害恨,不定中嗔惡作睡眠,此十二唯欲界。前十唯不善,故不通上界。
惡作,憂相應故,憂唯欲界,故不通上界。
欲界有段食故有睡眠,上界無段食故無睡眠,皆唯有漏故非不繫。
於小惑中,諂誑二法,通欲色界。就色界中,諂誑二種唯在中間,以大梵王處自梵眾,忽被馬勝比丘所徵難故,`諂[-]`誑惑梵眾,諂言愧謝馬勝`止[`比`]`丘,故有諂誑。二定已上.無眾相依如彼初定,故無諂誑。
不定地中.尋伺二法,通欲色界及不繫。就色界中,尋伺至初定,伺亦至中間。已上諸地漸離災患,故無尋伺。
**十四不相應**中,得四相,通三界繫及不繫。有漏者三界繫,無漏者是不繫。
非得同分命根,通三界。
名句文,若說隨語二地繫,欲界初定;若說隨身五地繫,謂欲四定。取隨語繫者為正。雖有兩說,皆通欲色。
無想異熟及無想定,唯在色界第四定故。謂諸外道唯執第四無想異熟為真涅槃,為求無想果修無想定因,故唯第四,不通餘地。
滅盡定,唯無色界,唯有頂故。此滅盡定,極微細心心所法,故唯有頂,不通下地。
**三無為**,非三界繫,是無漏故。
##### d3.三斷
**三斷**者:一見斷、二修斷、三非斷。八十八隨眠相應俱有及得.名見所斷,見諦斷故。餘有漏.修所斷,數數修習方能斷故。體是無漏.非見修所斷,名非所斷也。
色十一中,無表,通修斷非斷,散及定俱.是修斷,道俱.是非斷;餘十,唯修斷。
心王通三斷。
四十六心所中,大地法十.尋伺,通三斷。大善地法十,通修斷非斷。大煩惱地法六,不善地法二,不定中.睡眠貪嗔慢,通見斷修斷。疑唯見斷。小煩惱地法十.及惡作,唯修斷。
十四不相應中,得四相.通三斷,餘九種.唯修斷。
三無為.唯非斷。
##### d4.三學
**三學**者:一學、二無學、三非學非無學。
學人身中有為無漏.可進修習,故名為學。無學身中有為無漏.已滿足,故名為無學。一切有漏及三無為,非是修學法.故不名學,亦非無學已滿足故.不名無學,故名非學非無學。有漏道雖亦學,非是究竟,故不名學。
色十一中,無表.通三學,道俱無表.是學無學,`道[`定`]`俱及散唯非學非無學,餘十唯非學非無學。
心王通三學。
四十六心所法中,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及尋伺,通三學;餘二十四,唯非學非無學。
十四不相應中,得四相.通三學,餘九種.唯非學非無學。
三無為,唯非學非無學。
##### d5.有尋有伺等三地
**有尋有伺等三地**者:一有尋有伺地,謂欲界初定。二無尋唯伺地,謂靜慮中間地。三無尋無伺地,謂二定已上諸地。
由依三地起法不同,故分三別。
色十一中,香味.唯有尋有伺,餘九.通三地。
心王.通三地。
四十六心所法中,不善地法二,小煩惱地法中.忿覆慳嫉惱害恨,不定中.尋睡眠惡作嗔,此十三.唯有尋有伺地。
諂誑及伺,此通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餘三十法,通三地。
不相應中,得非得同分命根四相.通三地。無想異熟二定.唯無尋無伺地。名句文,若說隨語繫,欲界初定.通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若說隨身繫,通三地。
##### d6.三業
**三業**者:一身業、二語業、三意業。
造作名業,依身起業.故名身業,表無表性。
即語名業,故名語業,表無表性。
由意等起.故名意業,體即是思。
身表以色`十[-][形色]`為性,語表以聲為性,身語無表以無表為性,意業以大地法中思為性。
##### d7.三寶
**三寶**者:一佛寶、二法寶、三僧寶。
世所珍重故名為寶。
覺悟名佛,以佛身中無漏五蘊為體。
法謂軌持,即是涅槃,善常最勝故名為法寶。
和合名僧,四向四果聲聞身中無漏五蘊。
七十五法中,無表色.心王.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尋伺得四相,通佛僧寶。擇滅唯法。
##### d8.三藏
**三藏**者:一素怛纜藏.謂經,能詮於定;二毗奈耶藏.謂律,能詮於戒;三阿毗達磨藏.謂論,能詮於慧。
包含名藏。
此三藏教體,准`藏[-]`婆沙評家.以音聲為體,即是七十五法中聲也。
##### d9.戒等三學
**戒等三學**者:一戒學,謂無漏戒;二定學,謂無漏定;三慧學,謂無漏慧。學戒定慧.故名為學。
戒.以色十一中無表為性,定慧.以大地法中定慧為性。
##### d10.三戒
**三種戒**者:
一別解脫戒,謂受戒時.別別棄捨種種惡故,名別解脫戒,表無表性。
二定俱戒,與定同時.名定俱戒,以有漏無表為性。
三道俱戒,與無漏道同時.名道共戒,以無漏無表為性。
七十五法中,色聲表.以色十一中色聲為性,三種無表.皆以無表為性。
##### d11.有尋有伺等三定
**有尋有伺等三定**者:
一有尋有伺定,謂未至初定。
二無尋唯伺定,謂中間定。
三無尋無伺定,謂二定已上。皆通有漏及無漏定。
此三皆以大地法中定為體性,由相應法依地不同.故分三種。
##### d12.淨等三定
**淨等三定**者:
一味定,謂色無色界愛相應定。
二淨定,謂有漏善定。
三無漏定,謂無漏法相應定。此三皆以心所法中定為體也。
##### d13.三牟尼
**三牟尼**者:
一身牟尼,謂無學身業;
二語牟尼,謂無學語業;
三意牟尼,謂無學意`業[-]`。
牟尼此云寂默,諸煩惱言皆寂默故。
身語牟尼.以色十一中無表為性,意牟尼.以心王為性,唯是無漏。
##### d14.三清淨
**三清淨**者:一身清淨、二語清淨、三意清淨。
蹔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
體性相攝,如下三妙行中說。
##### d15.三惡行
**三惡行**者:
一身惡行,謂一切不善身業;
二語惡行,謂一切不善語業;
三意惡行,謂一切不善意業,及非意業.貪嗔邪見。
此行即惡,故名惡行。
身惡行,以色十一中`[色及]`無表為性;
語惡行,以聲及無表為性;
意惡行,以心所中思貪嗔慧為性。
##### d16.三妙行
**三妙行**者:
一身妙行,謂一切善身業;
二語妙行,謂一切善語業;
三意妙行,謂一切善意業,及非意業.無貪無嗔正見。
此行即妙,故名妙行。
身妙行,以色十一中色及無表為性;
語妙行,以聲及無表為性;
意妙行,以心所思無貪無嗔慧為性。
##### d17.三明
**三明**者:
一宿住智證明,治前際愚,即六通中宿住隨念智證通;
二死生智證明,治後際愚,即六通中天眼智證通;
三漏盡智證明,治中際愚,即六通中漏盡智證通。
前二,世俗智。後一,若緣漏盡為境,六智性,謂法類俗盡無生滅;若漏盡身中起,即十智性。
此三皆以心所法中慧為體性。
##### d18.三示導
**三示導**者:
一神變示導,即六通中神境智證通,俗智性;
二記心示導,即六通中佗心智證通,五智性,謂法類道俗佗心;
三教誡示導,即六通中漏盡智證通,或六智或十智,如前說。
能示能導,得示導名。
此三皆以心所法中慧為體性。
##### d19.三種三摩地
**三種三摩地**者:
一空三摩地,謂空非我相應等持。
二無相三摩地,謂緣滅諦四種行相相應等持。滅諦無十相,謂無色等五.男女二.三有為相,故名無相,緣彼三摩地.得無相名。
三無願三摩地,緣苦集道十種行相相應等持。言十種者,謂非常苦.因集生緣.道如行出。苦集二諦.可厭患故,道如船筏.必可捨故。能緣彼定,得無願名。空非我相.非可厭捨,以與涅槃相相似故,故不相應。
此三皆通有漏無漏。心所法中.定為體性。
##### d20.三解脫門
**三解脫門**者:一空解脫門、二無願解脫門、三無相解脫門。
能與涅槃為入門故。
應知是前三等持中無漏者。
#### c4.四門分別
**四門分別**,略有二十二種:四諦、四食、四身繫、四顛倒、四識住、四靜慮、四無色、四緣、四生、四業、四念住、四善根、四向、四果、四無畏、四無礙解、四無量、四正斷、四神足、四通行、四道、四證淨。
##### d1.四諦
**四諦**者:
一苦諦,謂有漏果,逼迫性故;
二集諦,謂能招集故,謂有漏因;
三滅諦,生死斷故,謂擇滅;
四道諦,通行義故,謂無漏道。
七十五法中,無表.心王.大善地法十.大地法十.尋伺得四相,此二十九通苦集道三諦。擇滅一種.唯滅諦。
餘四十五中,除虗空非擇滅,餘四十三通苦集二諦。
虗空非擇滅,非四諦攝,如前釋也。
##### d2.四食
**四食**者:一段食、二觸食、三思食、四識食。
資益名食,皆唯有漏。
色十一中,欲界香味觸.名段食;
大地法中,觸名觸食,思名思食;心王名識食。
##### d3.四身繫
**四身繫**者:一貪欲身繫、二嗔恚身繫、三戒禁取身繫、四此實執身繫。
欲界五部貪.名初身繫,五部嗔.名第二身繫,六戒禁取.名第三身繫,十二見取.名第四身繫。
種種纏縛有情自體.故名身繫,是羂網有情身義。
前二.以不定中貪嗔為體,後二.以大地法中慧為體。
##### d4.四顛倒
**四顛倒**者:一於非常執常顛倒、二於諸苦執樂顛倒、三於不淨執淨顛倒、四於非我執我顛倒。
初一.以邊見中常見為體,次二.以見取中計樂淨為體,後一.以有身見中我見為體。有說:我倒攝身見全。
皆以大地法中慧為性。
##### d5.四識住
**四識住**者:一色識住、二受識住、三想識住、四行識住。
識著彼故名識住。
有漏四蘊,唯有情數。
七十五法中,除心王及三無為,餘隨所應.名四識住。
##### d6.四靜慮
**四靜慮**者:初靜慮、二靜慮、三靜慮、四靜慮。
由定寂靜.慧能審慮,故名靜慮。
七十五法中,眼等五根,色聲觸.無表心王.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六.憍慢貪疑,不相應中得非得同分命根四相,通四靜慮;諂誑尋伺,唯初靜慮;
名句文,若說隨語.唯初靜慮,若說隨身.通四靜慮;
無想異熟無想定,唯第四靜慮。
##### d7.四無色
**四無色**者:一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二[`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
四中,前三.從加行立名,謂:加行位觀無邊空,易能離色,名空無邊處;觀彼空已,次復觀彼能緣識,作識無邊解,名識無邊處;次復觀彼能緣之識無所有,名無所有處。
後一.當體立名:非想.謂非有麤想,非非想.謂有昧劣想.非同二定全無心想.名非非想。
處,是有情生長處也。
由無色故,立無色名。
七十五法中,心王.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六.憍貪慢疑.得非得同分命根四相,通四無色;滅盡定,唯非非想。
##### d8.四緣
**四緣**者:
一因緣,即因是緣,謂五因性,除能作。
二等無間緣,等而無間.名等無間,即等無間名緣,謂除無學最後心心所法,諸餘已生心心所法為性。
三所緣緣,即所緣名緣,以一切法為性。四增上緣,即增上名緣,即能作因,亦一切法為性。
若約七十五法,因緣,除三無為,通餘七十二法;等無間緣,通心王及四十六心所法;所緣緣增上緣,通七十五法。
##### d9.四生
**四生**者:一胎生、二卵生、三濕生、四化生。
異熟五蘊為性。
七十五法中,眼等五根.色香味觸,心王.大地法十.尋伺睡眠,得同分命根四相,通四生。無想異熟,唯化生。
##### d10.四業
**四業**者:
一順現法受業,謂此生造.即此生熟。
二順次生受業,謂此生造.第二生熟。
三順後次生受業,謂此生造.從第三生後次第熟。
四順不定受業,非定受業.故立不定名。
皆唯有漏,通善不善。
七十五法中,色聲無表.心所中思,體是業故,皆通四業。
##### d11.四念住
**四念住**者: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
以大地法中.慧為體性。
身受心法是所緣境,慧由念住,從境及伴為名,名身念住等。
##### d12.四善根
**四善根**者:一𤏙(暖)、二頂、三忍、四世間第一。
諸聖道火前相.名𤏙,進退二際猶如山頂.名頂,於四諦理情能堪忍.名忍,有漏故.名世間,勝𤏙等故.名第一。
皆慧為體,相應俱有.五蘊為性。
七十五法中,無表心王,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尋伺得四相皆通四種。
##### d13.四向
**四向**者:一預流向、二一來向、三不還向、四阿羅漢向。
隨其所應,皆以無漏五蘊為性。
趣向果故名向。
七十五法中,無表心王.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尋伺.得四相,皆通四向。
##### d14.四果
**四果**者:一預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阿羅漢果。
預流果者,謂無漏道總名為流.由此為因.趣涅槃故,預言為顯.最初至得彼流,故說名預流。
一來者,彼往天上一來人間而般涅槃,故名一來果。
不還者,必不還來生欲界.故名不還。
阿羅漢者,此云應,即此唯應化佗身故,諸有情者.所應供,故名為應。
所求得遂,故名為果。
隨其所應,皆以無漏五蘊.擇滅為性。
七十五法中,無表色心王.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尋伺得四相.擇滅無為,皆通四果。
##### d15.四無畏
**四無畏**者:
一正等覺無畏,我於諸法皆等正覺,若得外難.無怖畏故。十智為性。
二漏盡無畏,我於諸漏已得永盡,若得外難.無怖畏故。或六智為性.或十智為性。若漏盡為境,六智性,謂法類盡無生滅俗智;若漏盡身中所得,十智性。
三說障法無畏,我為弟子說能障法染必為障,若得外難.無怖畏故。八智為性,除滅道智。
四說出道無畏,我為弟子說能出道修必出苦,若得外難.無怖畏故。若緣能趣為境,九智為性,除滅;若亦緣彼所趣為境,十智為性。
由有智故.不怯懼他,故名無畏。
皆以心所中慧為體性。
##### d16.四無礙解
**四無礙解**者: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辨無礙解。
法義詞辨是所緣境,無礙解是能緣智,此四皆智為自性。
謂無退智.緣能詮法名句文身.立為第一,緣所詮義.立為第二,緣方言詞.立為第三,緣應正理無滯礙說.及緣自在定慧二道.立為第四。
法詞二種.唯俗智性,緣事境故。
義無礙解,若說諸法皆名為義,義無礙解十智性;若唯涅槃名義,義無礙解六智性,俗法類滅.盡及無生。
辨無礙解,九智性,除滅智,緣說道故。
皆心所中慧為自性。
##### d17.四無量
**四無量**者:一慈無量、二悲無量、三喜無量、四捨無量。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喜謂喜慶、捨謂平等,緣無量有情.故名無量。
慈悲,大善地法中無嗔為性,有說.悲以不害為性。
喜,大地法中受為性,有說.以欣為性。
捨,大善地中無貪為性,有說.亦以無嗔為性。
##### d18.四正斷
**四正斷**者:一已生惡法方便令不生、二未生惡法遮令不生、三未生善法方便令生、四已生善法修令增廣。
此四皆以心所中勤為自性。
於一念中有此四用。
言正斷者,於正修習斷修位中,此勤力能斷懈怠故。
或名正勝,於正持䇿(策)身語意中.此最勝故。
##### d19.四神足
**四神足**者:一欲神足、二勤神足、三心神足、四觀神足。
此四皆以心所法中定為自性。
言神足者,定果名神,欲勤心觀.四因所生等持.名足,從因及果當體為名也。
##### d20.四通行
**四通行**者: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
道依根本四靜慮生.名樂通行,以攝受支.止觀平等任運轉故。
道依無色未至中間.名苦通行,以不攝支.止觀不等艱辛轉故。
即此樂苦二通行中,鈍根名遲、利根名速,二行於境通達`醔[`稽`]`遲.故名遲通,翻此名速。或遲鈍者所起通行.名遲通行,速此相違。
此四通體,色界者五蘊性,無色界者四蘊性。
七十五法中,無表色心王.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尋伺得四相,皆通四通行。
##### d21.四道
**四道**者:
一加行道,謂從此後無間道生;
二無間道,謂能斷所應斷障;
三解脫道,謂已解脫所應斷障.最初所生;
四勝進道,謂三餘道。
所言道者,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
此四皆通.四蘊五蘊。
七十五法中,無表色心王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尋伺得四相,皆通四道。
##### d22.四證淨
**四證淨**者:一於佛證淨、二於法證淨、三於僧證淨、四聖戒證淨。
由證得淨,故名證淨。
前三.以心所中信為性,後一.以色中無表為性。
信戒二種.俱名淨者,離不信垢.破戒垢故。
#### c5.五門分別
**五門分別**略有十五種:五取蘊、五濁、五趣、五無間業、五根、五力、五因、五類、五果、五蓋、五順下分結、五順上分結、五分法身、五戒、五眼。
##### d1.五取蘊
**五取蘊**者:有漏名取,蘊如前有漏說。從取生故.能生取故,故名取蘊。
##### d2.五濁
**五濁**者:一壽濁、二劫濁、二見濁、四煩惱濁、五有情濁。
劫減將`未[`末`]`.壽等鄙下.如滓穢故,說名為濁,唯有欲界。
壽濁者,以短命為體。
劫濁者,劫即是時,時無別體,約法以論,以五取蘊為體。
見濁者,以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為體,此五以慧為體。
煩惱濁者,以五取蘊為性。
若約七十五法中出體,義准可知,唯在欲界。
##### d3.五趣
**五趣**者:一天、二人、三餓鬼、四傍生、五地獄。
光明名天,思慮名人,由飢餓故.名為餓鬼,身多橫住.名曰傍生,地下有獄.名曰地獄。趣是所往。
異熟無記五蘊為體。
七十五法中,五根.色香味觸.心王.大地法十.尋伺睡眠.得同分無想異熟命根四相,隨其所應.為五趣體。
##### d4.五無間業
**五無間業**者:一殺母、二殺父、三殺阿羅漢、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
言無間者,造此業已定生地獄.無餘生間,或受苦無間.或無樂間苦,故名無間。
前三後一.是身業,色十一中以色及無表為性;第四語業.以聲表及無表為性。
##### d5-6.五根、五力
**五根**者:一信、二勤、三念、四定、五慧。
勝用增上.名根,不可屈伏.名力;初名根,後名力。出體如根說。
##### d7.五因
**五因**者:一生因、二依因、三立因、四持因、五養因。
彼從起故,說為生因;
生已隨逐大種轉故.如依師等,說名依因;
能任持故.如壁持𦘕(畫),說為立因;
不斷因故,說為持因;
增長因故,說為養因。
色十一中.觸中四大,望所造色法.皆作五因。
##### d8.五類
**五類**者:一異熟生、二所長養、三等流性、四一剎那、五有實事。
應知五類.體各不同。
異熟之生.或異熟即生,名異熟生。
非前異熟攝,長小令大.長瘦令肥,名所長養。
非前二攝,然從同類遍行因生,前後均等.`[流]`類相似,名等流性。
非前三攝,不從同類遍行因生,名一剎那,即苦忍相應俱有法等。
非前四攝,體堅實故.名有實事,謂諸無為。
若據但從同類遍行因生.皆名等流,等流亦通前二。
若據體是無常,剎那亦通前三。
若據有實體性,實事亦通前四。今為顯差別,故廢總論別。
色十一中,眼等五根.通異熟長養,色`[香]`味觸.通異熟長養等流,聲通長養等流,無表通等流剎那。
心王,通異熟等流剎那。
四十六心所法中,大地法十.不定中尋伺.通異熟等流剎那,大善地法十.通等流剎那,不定中睡眠.通異熟等流,大煩惱地法六.不善地法二.小惑十.不定中惡作貪嗔慢疑,唯等流。
十四不相應中,得四相.通異熟等流剎那,同分.通異熟等流,非得二定名句文.唯等流,無想事命根.唯是異熟。
三無為,唯實事。
##### d9.五果
**五果**者: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士用果,四、增上果,五、離繫果。
入阿毗達磨論第二.釋五果云:
1果不似因.故名為異,熟謂成熟.堪受用故,果即異熟.名異熟果。
2果似因故.說名為等,從因生故.故說為等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
3擇滅無為.名離繫果,此由道得.非道所生,果即離繫.名離繫果。
4由此勢力.彼得生故,此名士用.彼名為果。
5由前增上.後法得生,增上之果.名增上果。(已上論文。)
所引所欣,隨應名果。
色十一中,眼等五根.色香味觸,通異熟等流士用增上。聲無表,通等流士用增上。心王,通異熟等流士用增上。
四十六心所法中,大地法十.不定中尋伺睡眠,通異熟等流士用增上;餘三十三,通`異熟[-]`等流`[士用]`增上。
十四不相應行中,得同分無想異熟命根四相,通異熟等流士用增上;非得二定名句文,通等流士用增上。
三無為中,擇滅是離繫果.或通士用果。故正理云俱生無間隔越不生.四士用中,擇滅即是不生士用果也。餘二無為,非所引故.非有為果,非所欣故.非無為果。故論云:無法非因,有法非果,謂虗空非擇滅。
##### d10.五蓋
**五蓋**者:一欲貪蓋、二嗔恚蓋、三惛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
唯此於五蘊能為勝障故,謂:貪恚蓋能障戒蘊,惛沉睡眠能障慧蘊,掉舉惡作能障定蘊,定慧無故於四諦疑.疑故能令乃至解脫解脫知見皆不得起。故唯此五建立為蓋。
初二後一.以心所法中貪嗔疑為性,第三.以惛沉睡眠為性,第四.以掉舉惡作為性。
皆唯欲界,唯不善故。
##### d11.五順下分結
**五順下分結**者:一有身見,二戒禁取,三疑,四欲貪,五嗔恚。
此五順益下分界,故名順下分。
前二以大地法中慧為性,後三以不定中貪嗔疑為性。
前三通三界,後二唯欲界。
##### d12.五順上分結
**五順上分結**者:一色貪、二無色貪、三掉舉、四慢、五無明。
順益上界故,名順上分結。
以心所法中.貪慢無明掉舉為性。
唯修所斷,唯上界,唯聖者。
##### d13.五分法身
**五分法身**者:一戒蘊,謂無漏戒;二定蘊,謂無漏定;三慧蘊,謂無漏正見;四解脫蘊,謂無漏勝解;五解脫知見蘊,謂盡智無生智,解脫身中起故.名解脫知見。
以此五種.為無學身,故名身也。
戒身.以色十一中無表為性,定身.以心所中定為性,慧身.解脫知見身.以慧為性,解脫身.以勝解為性。
##### d14.五戒
**五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欲邪行、四不`處[`虛`]`誑語、五不飲酒戒。
初三後一.是身業,第四.語業,身語二業.表無表性。身表.以色十一中色為性,語表.以聲為性,身語無表.以無表為性。
##### d15.五眼
**五眼**者: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
肉眼者,謂欲界有情眼也。天眼者,謂色界天眼。慧眼法眼者,以慧為體,觀四諦理名慧眼,建立事智名法眼`[實唯三眼]`。佛眼者,即前四眼.至佛身中.總名佛眼。
以七十五法中.眼慧為性,初二.唯眼,次二.唯慧,後一.通眼及慧。
觀照推度,隨應名眼。
#### c6.六門分別
**六門分別**,略有五種:六界、六通、六垢、六因、六波羅蜜。
##### d1.六界
**六界**者: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空、六識。性義名界。
前四,即是觸中四大。
空即空界色.是色攝,即是色中影光明闇。
識是心王,即唯有漏。
##### d2.六通
**六通**者:
一神境智證通,神謂等持,境謂行化,智證境時無壅名通,從定及境能證為名也。餘通雖亦依定,此通相顯,偏標神名。
二天眼智證通,天眼是所依根,智是眼識相應慧,智證境時無壅名通,從根及能證為名也。
三天耳智證通,天耳是根,智是耳識相應慧,智證境時無壅名通,亦從根及能證為名也。
四佗心智證通,從加行及能證為名也。
五宿住隨念智證通,從境及相應并能證為名也。
六漏盡智證通,若涅槃名漏盡,從所證及能證智為名也;若漏盡身名漏盡,從所依及能證智為名也。
於六通中,前四,唯俗智攝。
他心通.五智攝,謂法類道世俗他心。
漏盡通,若能緣漏盡為境,六智性.除道苦集他心;若依漏盡身起,十智性。
皆心所法中慧為體性。
##### d3.六垢
**六垢**者:一惱、二害、三恨、四諂、五誑、六憍。
此六即以小惑本地中六法為性。
穢汙相麤,故名為垢。
##### d4.六因
**六因**者: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類因、四相應因、五遍行因、六異熟因。
能作因者,能與果作因,能作即因.或能作之因,名能作因。以一切法為性,遍通七十五法。
俱有因者,因與果俱.名俱有因,俱有即因.或俱有之因,名俱有因。以三世七十二法為體,除三無為。
同類因者,因果相似.名同類,同類即因.或同類之因,名同類因。以過去現在七十二法為體,除三無為。
相應因者,五義平等.名曰相應,相應即因.或相應之因,名相應因。以三世四十六心心所法為體。
遍行因者,遍與五部染法為因,遍行即因,名遍行因。不得言遍行之因,亦與非遍行法為因故。以過去現在.苦集下十一遍行隨眠.相應俱有法為體,以七十五法中.心王.大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六.不善地法二.尋伺睡眠疑.四相為性。
異熟因者,謂異熟即因或異熟之因,名異熟因。三世不善善有漏法為性,以七十五法中.色聲無表.心王四十六心所法.得二定四相為體。
##### d5.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者:一布施、二淨戒、三安忍、四精進、五靜慮、六般若。
波羅者,彼岸.即是涅槃,蜜多名到,此六能到涅槃彼岸.名到彼岸。
布施者,謂能布施財法等,以能發心心所法.及所發身語二業為性。以七十五法中.色聲無表.心王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尋伺為性。
淨戒者,以三種戒為性。以色十一中.色聲無表為性。
安忍者,以大善地法中.無嗔善根為性。
精進者,以大善地法中.勤為性。
靜慮者,以大地法中.定為性。
智慧者,以大地法中.慧為性。
#### c7.七門分別
**七門分別**,略有五種:七慢、七識住、七種聖人、七支戒、七覺支。
##### d1.七慢
**七慢**者: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
若於劣謂己勝、於等謂己等,令心高舉,總說為慢。
若於等謂己勝、若於勝謂己等,令心高舉,總名過慢。
若於勝謂己勝,令心高舉,名為慢過慢。
若恃我,令心高舉,名為我慢。
若於未證得殊勝德中.謂己證得,令心高舉,名增上慢。
若於多分勝謂己少劣,令心高舉,名為卑慢。
若於無德中.謂己有德,令心高舉,名邪慢。
以不定中慢為體也。
##### d2.七識住
**七識住**者:
一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分天[`一分`]`天者,謂欲界天.及初靜慮除劫初起。身異,謂彼色身.種種顯形.狀貌不同。想異,謂彼苦樂不苦不樂想差別故。
二身異想一,如梵眾天,謂劫初起。彼諸梵眾起如是想:我等皆是大梵所生。大梵爾時亦起此想:是諸梵眾皆我所生。同想一因,故名想一。大梵王身,其量高廣,容貌威德言語.光明衣冠等事,一一皆與梵眾不同,故名身異。
三身一想異,謂二定三天。彼顯形狀貌不異,故名身一。樂非苦樂二想交參,故名想異。
四身一想一,謂三定三天。彼顯形狀貌不異,故名身一。唯有樂想,故名想一。
初靜慮中.由染污想,故言想一;第二靜慮.由二善想,故言想異;第三靜慮.由異熟想,故言想一。
五空無邊處。六識無邊處。七無所有處。
餘三惡`起[`趣`]`,第四靜慮及與有頂,皆有損壞識法,故非識住。
此七識住,唯有漏,欲色五蘊性,無色四蘊性。
七十五法中,除三無為.無想異熟.二定,餘六十九法.隨應為性。
##### d3.七種聖人
**七種聖人**者: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至、五身證、六慧解脫、七俱解脫。
隨信行者,先加行位.隨信行故。隨法行者,先加行位.隨法行故。
信解者,由信根增故。見至者,由慧根增故。
身證者,由身證得滅盡定故。
慧解脫者,唯由慧力離煩惱障故。俱解脫者,兼得滅盡定.離解脫障故。
初二見道,次三修道,後二無學。
此七聖者,皆以無漏五蘊為性。
若約七十五法中,以無表色.心王.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尋伺得四相為體。
##### d4.七支戒
**七支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婬、四不虗誑語、五不麤惡語、六不離間語、七不離穢語。
前三.身業,表無表性,後四.語業,表無表性。身表者,以色十一中色為性,語表以聲為性,無表以無表為性。
##### d5.七覺支
**七覺支**者:一念、二定、三擇法、四喜、五輕安、六捨、七精進。
前四.即以大地法中.念定慧受為體,後三.即以大善地中.輕安捨勤為性。
覺謂覺慧,支是分義。
#### c8.八門分別
**八門分別**,略有五種:八戒、八正道、八解脫、八勝處、八難。
##### d1.八戒
**八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婬欲、四不虗誑語、五不飲洒、六不塗飾香鬘歌舞視聽、七不眠坐高廣嚴麗牀座、八不非時食。
前三後四.是身業攝,不歌舞倡伎故往視聽.所以是身業攝,或可.不歌倡等.是語業攝。第四.語業攝。身語二業.俱表無表性。身表以色十一中色為性,語表以聲為性,身語無表以無表為性。
於十戒中第六開二,更加不捉金銀寶等.以為第十,身業.表無表性。
##### d2.八正道
**八正道**者:一正見、二正念、三正定、四正精進、五正思惟、六正語、七正業、八正命。
初三.以大地法中慧念定為性,正精進.以大善地法中勤為性,正思惟.以不定中尋伺為性。語業命三.以色中無表為性。
皆無漏。
##### d3.八解脫
**八解脫**者:一內有色想觀外色、二內無色想觀外色、三淨解脫、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滅受想定。
於內色身有色想貪,為除想貪,觀外不淨青瘀等色.而方內身.令貪不起,名初解脫。
於內色身無色想貪,雖已除貪.為堅牢故`[尋正理論]`,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名第二解脫。
觀清淨色.令貪不起,名淨解脫。顯觀轉勝。
空無邊等.四無色定,各能解脫下地貪故,為次四解脫。
滅受想定.棄背受等,名第八解脫。
棄背義.是解脫義也。
初三.以無貪為性,近治貪故,若并助伴.皆五蘊性。次四解脫,以四無色定善為性。後一解脫,以滅定為性。
若約七十五法出體,初二.以無表色.心王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尋伺得四相為體;第三.除尋伺,餘如初二說;四無色解脫,以心王大地法十為體;後一解脫,以滅定為體。
初二.依初二定,第三.依第四定,次四.各依自地,後一.依有頂。
##### d4.八勝處
**八勝處**者: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後四內無色想觀外青黃赤白為四,足前成八。
於內色身有色想貪.為對治故,觀外少色.作青瘀等,名初勝處。
於內色身有色想貪.為對治彼,觀外多色.作青瘀等,名第二勝處。
於內色身無色想貪.但為堅牢,觀外少色.作青瘀等令貪不起,名第三勝處。
於內色身無色想貪.但為堅牢,觀外多色.作青瘀等令貪不起,名第四勝處。
又於內身無色想貪.但為䇿(策)心.或試煩惱,觀外青黃赤白四色.令貪不起,名後四勝處。
初二勝處,自性地等.如初解脫,是初解脫果故。次二勝處,自性地等.如第二解脫,是第二解脫果故。後四勝處,自性地等.如第三解脫,是第三解脫果故。
前修解脫唯棄背,後修勝處能制所緣,隨欲樂觀.`或[`惑`]`終不起,心勝境處,故名勝處。
##### d5.八難
**八難**者:一地獄、二傍生、三餓鬼、四北俱盧、五無想天、六世智辨聰、七佛前佛後、八盲聾瘖瘂。
不能入聖及離染故,故名為難。世智辨聰.以大地法中邪慧為性,餘七.皆以異熟無記五蘊為性。
七十五法中,眼等五根.色香味觸.心王.大地法十.尋伺睡眠.得同分無想異熟.命根四相,隨其所應為彼體性。
#### c9.九門分別
**九門分別**,略有五種:九結、九有情居、九地、九次第定、九遍知。
##### d1.九結
**九結**者: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
此九結,依婆沙,總以百事為性。
愛慢無明結,各三界五部,為四十五事。
恚結,唯欲界五部,為五事。
見結,有十八事,謂有身見.邊執見,各三界見苦所斷.為六;邪見,三界各四部.為十二事。
取結,有十八事,謂見取,三界各四部.為十二事;戒禁取,三界各見苦道所斷.為六事。
疑結,三界各四部,為十二事。
嫉結慳結,各欲界修所斷,為二事。
若約七十五法中,初三及第七.以不定地中貪嗔慢疑為性;第四.以大惑中無明為性;第五第六.以大地法中慧為性;後二.以小惑中嫉慳為性。
結縛有情,不出三界,故名為結也。
##### d2.九有情居
**九有情居**者:於七識住,加無想有情.非想非非想,足前為九。
諸有情類.唯於此九.欣樂住故,立有情居。餘處皆非,不樂住故,如識住說。
應知體性.准七識住說,唯加無想有頂為異。
##### d3.九地
**九地**者:謂欲界.四靜慮.四無色。所依名地。欲色五蘊性,無色四蘊性。
欲界.有頂,唯有漏。四定.三無色,通有漏無漏。
七十五法中,除三無為.餘七十二法內:
色十一中香味.不善地法二.小惑中忿覆慳嫉惱害恨.不定中睡眠惡作嗔,唯欲界。
不相應中.無想異熟.無想定,唯第四靜慮。
滅盡定,唯有頂。
小惑中諂誑.不定中尋伺,唯欲界初定。
不相應中名句文,若說隨語,欲界初定;若說隨身,通欲界四定。
色十一中.眼等五根.色聲觸無表,通欲界四定。
心王.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地法六.小惑中憍.不定中貪慢疑.不相應中得非得同分命根四相,通九地。
##### d4.九遍知
**九次第定**者:謂四靜慮、四無色及滅受想。次第而起,名次第定。
由是聖人功德法故,唯取善性。四靜慮五蘊為性,四無色四蘊為性,滅受想定.唯行蘊為性。
若約七十五法中,無表色.心王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尋伺得四相,為初靜慮體。後三靜慮,除尋伺,餘如初定說。四無色定,又除無表,餘如初定說。滅受想定,以不相應中滅定為體。
##### d5.九次第定
**九遍知**者:
一欲界苦集所斷、二欲界見滅所斷、三欲界見道所斷、四色無色苦集所斷、五色無色見滅所斷、六色無色見道所斷。
七欲界修道所斷立一遍知,應知即是五順下分結盡遍知,并前立故。
八色界修道所斷立一遍知,此即是色愛盡遍知。
九無色界修道所斷立一遍知,即一切結永盡遍知,此亦并前合立一故。
此九遍知,擇滅為性。
言遍知者,此於果上立因名故。
#### c10.十門分別
**十門分別**,略有六種:十纏、十隨眠、十善業道、十遍處、十智、十力。
##### d1.十纏
**十纏**者: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五悔、六眠、七掉舉、八惛沉、九忿、十覆。
纏縛有情,故名為纏。
初二是大不善地法,嫉慳忿覆.是小惑中四,惡作睡眠.是不定中二,掉舉惛沉.是大煩惱地中二。
##### d2.十隨眠
**十隨眠**者:一貪、二嗔、三慢、四疑、五無明、六有身見、七邊執見、八邪見、九見取、十戒禁取。
隨謂隨逐,眠謂隨縛,行相微細說名為眠。
若約三界五部,此十總以九十八物為體,如九結中前七結說,但無慳嫉為異。
若約七十五法中,前四以不定中貪嗔慢疑為體,無明以大煩惱地法中無明為性,後五見以大地法中慧為性。
##### d3.十善業道
**十善業道**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行、四不虗誑語、五不麤惡語、六不離間語、七不雜穢語、八無貪、九無嗔、十正見。
前三.身業.表無表性,中四.語業.表無表性,後三.意業道。身表.以色十一中色為性,語表.以聲為性,身語無表.以無表為性。
無貪無嗔.以大善地法中無貪無嗔為性,正見.以大地法中慧為性。
##### d4.十遍處
**十遍處**者:謂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青、六黃、七赤、八白、九空無邊處、十識無邊處。
周遍觀察.地水火風等,故名遍處。
十中,前八.如淨解脫.無貪為性,若并助伴.五蘊為性,依第四靜慮.緣欲中見色。
後二`邊[`遍`]`處,如彼空識二淨無`識[`色`]`.四蘊為性,各緣自`他[`地`]`四蘊為境。
七十五法中,前八,以無表心王.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為性。後二,除無表,餘如前說。
八皆唯有漏。
##### d5.十智
**十智**者:一世俗智、二法智、三類智、四苦智、五集智、六滅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盡智、十無生智。
多取瓶等世俗境故,名世俗智。
緣欲界四諦,名法智。緣色無色界四諦,名類智。
最初證知.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得類名,以後隨前而證得故.即前法類。
由緣苦集滅道境別,故名苦集滅道四智。知他心故,名為他心智。
法智類智苦集滅道.如是六智,若無學攝.非見性者,名為盡智及無生智。
與漏盡得.最初俱生,故名盡智。不復生故,名曰無生。
十智,皆以大地法中慧為體性。
##### d6.十力
**十力**者:
一處非處智力,十智為性。如善因感愛果等名處,如善因感非愛果等名非處。智能知處非處,名處非處智力。
二業異熟智力,八智為性,除滅道智。知此類業感此類異熟,名業異熟智力。
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此四靜慮、八解脫、三等持、八等至,並是定之異名。智能知彼四靜慮等,名靜慮等智力。
四根上下智力,知信根等上下差別,名根上下智力。
五種種勝解智力,知有情類種種勝解意樂差別,名種種勝解智力。
六種種界智力,知有情類種種界性,名種種界智力。此上四力皆九智性,除滅智,以定根解界皆通苦集道三故。此四力皆九智性,不緣無為,故除滅智。
七遍趣行智力,一切諸行皆能趣果,名遍趣行智。知遍趣行,名遍趣行智力。若緣能趣為境,九智除滅。若亦緣所趣為境,十智為性。
八宿住隨念智力,知昔過去宿曾作事,為宿住隨念智力,以念強故。此中別標隨更事念,故名隨念。
九死生智力,知未來世死此生彼,名死生智力。此上二力皆是事觀,並世俗智性。
十漏盡智力,若謂但緣漏盡為境,六智除道苦集他心;若謂漏盡身中所得,十智為性。
十力,皆以大地法中慧為體性。
## a3.結
且為初學略示方隅,委細分別,廣如別錄。
法宗`源[`原`]`(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