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緣減行捷徑** 慧光_元錄庚午1690 一叙意。二釋名。三示相。四論滿。 # 一叙意者。 新婆娑論曰:譬如有人,欲從己國適於他國,多有財產不能持去。遂以易錢,猶嫌其多,復以易金,猶嫌金重;復以貿易大價寶珠,持此寶珠,隨意所往。行者亦尒,先廣觀察上下諸諦,後漸略之。乃至惟以一剎那心觀欲界苦,次生世第一法,次生苦法智忍,展轉乃至生道類智(五之十七)。 釋籤釋曰:譬中云.如人欲從己國等者,三界爲己國,涅槃為他國。三界久住為已,涅槃方適為他。十六觀法.爲多財產,一行獨往,故云不能持去。中忍如錢,上忍如金,世第一法如多價寶,以一行一剎那入真無漏,猶如持去(三二之十五左)。 此是須減之大意也。 # 二釋名者。 俱舍頌疏曰: 「中品忍位,減緣減行。上下八諦.名之為緣,所緣境故。上界四諦.有十六行,欲界四諦.有十六行,總計合成三十二行,名之為行,能緣行故。應知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 謂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觀欲界道,後以三行觀上界道.減餘一行,名一周也。 又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後以二行觀上界道.減餘二行,第二周也。 又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以一行相觀上界道.減餘三行,第三周也。 又以四行觀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觀欲界道.不觀上界道,名為减緣。减缘之時.雖亦減行,減缘攝故.不名减行,此第四周也。此第四周,即是一周減緣攝也。 如減上界道諦,如此減餘七諦行相亦爾。唯於緣中.不減欲苦。減餘七諦,名七周减緣。 總而言之,上下八諦.各減三行,謂欲界苦下一行相.留故不減,所餘七諦.餘一行相.與缘同減,故但言三。三八二十四,名二十四周減行。理實言之,三十一周減行,餘七行.減緣攝故,是故但言二十四也。」(二十三之五右) 然乃所謂減緣減行者,祇是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之略耳。 # 三示相者。 俱舍頌疏曰:於三十二行中,唯留欲界苦下一行者,擬入見道.故须留也。餘三十一,如名次第.從後向前.漸漸除之。緣既從後除之,行亦從後減也。 問:苦下一行.為留何行。答:入見道人.有二行者: 一者利根,謂是見行。見行有二,若著我者.留無我行,著我所者.即留空行。 二者鈍根。鈍根亦二,我慢增者.留無常行,懈怠增者.即留苦行(二十三之六右)。 *五利使增之類.謂之見行者(行謂現行義也),自起邪智.計我我所實有,是自分别,則為利根。五鈍使增之類.謂之爱行者(行亦現行義也),信愛邪師邪教.增長我慢懈怠,是随他教,則為鈍根。* 婆娑.妙玄.義章所明,大同此說。亦依光記.**出西方德光論師解,自有二種**,取要圖示。 *西域記曰:秣底補羅國大城.南四五里.至小伽藍,僧徒五十餘人,昔瞿拏鉢剌婆(唐言德光)論師.於此作辩真等論.凡百餘部(四之十二)。* [德光二解] ## [德光第一解] **⒈第一解留非常行相之圖**(謂愛行者中我慢增者是) ᅟᅟᅟᅟᅟ**上二界四諦** ᅟ**道**ᅟᅟᅟᅟᅟᅟ**滅**ᅟᅟᅟᅟᅟᅟ**集**ᅟᅟᅟᅟᅟᅟᅟ**苦** 出行如道ᅟᅟᅟ離妙静滅ᅟᅟᅟ緣生集因ᅟᅟᅟ非我空苦非常 ①②③④ᅟᅟᅟ⑨⑩⑪⑫ᅟᅟᅟᅟ⑰⑱⑲⑳ᅟᅟᅟ ㉕㉖㉗㉘ ᅟᅟᅟᅟᅟ**欲界四諦** ᅟ**道**ᅟᅟᅟᅟᅟᅟ**滅**ᅟᅟᅟᅟᅟᅟ**集**ᅟᅟᅟᅟᅟᅟᅟ**苦** 出行如道ᅟᅟᅟ離妙静滅ᅟᅟᅟ緣生集因ᅟᅟᅟ非我空苦非常 ⑤⑥⑦⑧ᅟᅟᅟ⑬⑭⑮⑯ᅟᅟᅟᅟ㉑㉒㉓㉔ᅟᅟᅟ ㉙㉚㉛〇 ㉚㉛〇[非常<u>苦非常</u>]分滿.一行一剎那,極滿.一行一剎那。[二行二剎那] **⒉第一解留苦行相之圖**(亦愛行者中懈怠增者是) 屬所留者最後而減,次下二圖並皆倣此。 ᅟᅟᅟᅟᅟ**上二界四諦** ᅟ**道**ᅟᅟᅟᅟᅟᅟ**滅**ᅟᅟᅟᅟᅟᅟ**集**ᅟᅟᅟᅟᅟᅟᅟ**苦** 出行如道ᅟᅟᅟ離妙静滅ᅟᅟᅟ緣生集因ᅟᅟᅟ非我空苦非常 ①②④③ᅟᅟᅟ⑨⑩⑫⑪ᅟᅟᅟᅟ⑰⑱⑳⑲ᅟᅟᅟ ㉕㉖㉘㉗ ᅟᅟᅟᅟᅟ**欲界四諦** ᅟ**道**ᅟᅟᅟᅟᅟᅟ**滅**ᅟᅟᅟᅟᅟᅟ**集**ᅟᅟᅟᅟᅟᅟᅟ**苦** 出行如道ᅟᅟᅟ離妙静滅ᅟᅟᅟ緣生集因ᅟᅟᅟ非我空苦非常 ⑤⑥⑧⑦ᅟᅟᅟ⑬⑭⑯⑮ᅟᅟᅟᅟ㉑㉒㉔㉓ᅟᅟᅟ ㉙㉚〇㉛ [非常<u>苦苦</u>]㉚㉛〇分滿及極滿,一行二剎那。謂一者同義,下皆准之。 **⒊第一解留空行相之圖**(謂見行者中著我所者是) ᅟᅟᅟᅟᅟ**上二界四諦** ᅟ**道**ᅟᅟᅟᅟᅟᅟ**滅**ᅟᅟᅟᅟᅟᅟ**集**ᅟᅟᅟᅟᅟᅟᅟ**苦** 出行如道ᅟᅟᅟ離妙静滅ᅟᅟᅟ緣生集因ᅟᅟᅟ非我空苦非常 ①④②③ᅟᅟᅟ⑨⑫⑩⑪ᅟᅟᅟᅟ⑰⑳⑱⑲ᅟᅟᅟ ㉕㉘㉖㉗ ᅟᅟᅟᅟᅟ**欲界四諦** ᅟ**道**ᅟᅟᅟᅟᅟᅟ**滅**ᅟᅟᅟᅟᅟᅟ**集**ᅟᅟᅟᅟᅟᅟᅟ**苦** 出行如道ᅟᅟᅟ離妙静滅ᅟᅟᅟ緣生集因ᅟᅟᅟ非我空苦非常 ⑤⑧⑥⑦ᅟᅟᅟ⑬⑯⑭⑮ᅟᅟᅟᅟ㉑㉔㉒㉓ᅟᅟᅟ ㉙〇㉚㉛ [非常<u>空空</u>]㉚㉛〇分滿及極滿,一行二剎那。 **⒋第一解留非我行相之圖**(謂見行者中著我者即是) ᅟᅟᅟᅟᅟ**上二界四諦** ᅟ**道**ᅟᅟᅟᅟᅟᅟ**滅**ᅟᅟᅟᅟᅟᅟ**集**ᅟᅟᅟᅟᅟᅟᅟ**苦** 出行如道ᅟᅟᅟ離妙静滅ᅟᅟᅟ緣生集因ᅟᅟᅟ非我空苦非常 ④①②③ᅟᅟᅟ⑫⑨⑩⑪ᅟᅟᅟᅟ⑳⑰⑱⑲ᅟᅟᅟ ㉘㉕㉖㉗ ᅟᅟᅟᅟᅟ**欲界四諦** ᅟ**道**ᅟᅟᅟᅟᅟᅟ**滅**ᅟᅟᅟᅟᅟᅟ**集**ᅟᅟᅟᅟᅟᅟᅟ**苦** 出行如道ᅟᅟᅟ離妙静滅ᅟᅟᅟ緣生集因ᅟᅟᅟ非我空苦非常 ⑧⑤⑥⑦ᅟᅟᅟ⑯⑬⑭⑮ᅟᅟᅟᅟ㉔㉑㉒㉓ᅟᅟᅟ 〇㉙㉚㉛ [非常<u>非我非我</u>]㉚㉛〇分滿及極滿,一行二剎那。 ## [德光第二解] **⒈第二解留非常行相之圖** 與留者疎.先而漸減,此下三圖<font color="#bfbfbf">並皆倣此</font>。 [先除空.以空除我所.故先除,次除非我.以除我.故後除] ᅟᅟᅟᅟᅟ**上二界四諦** ᅟ**道**ᅟᅟᅟᅟᅟᅟ**滅**ᅟᅟᅟᅟᅟᅟ**集**ᅟᅟᅟᅟᅟᅟᅟ**苦** 出行如道ᅟᅟᅟ離妙静滅ᅟᅟᅟ緣生集因ᅟᅟᅟ非我空苦非常 ②①③④ᅟᅟᅟ⑩⑨⑪⑫ᅟᅟᅟᅟ⑱⑰⑲⑳ᅟᅟᅟ ㉖㉕㉗㉘ ᅟᅟᅟᅟᅟ**欲界四諦** ᅟ**道**ᅟᅟᅟᅟᅟᅟ**滅**ᅟᅟᅟᅟᅟᅟ**集**ᅟᅟᅟᅟᅟᅟᅟ**苦** 出行如道ᅟᅟᅟ離妙静滅ᅟᅟᅟ緣生集因ᅟᅟᅟ非我空苦非常 ⑥⑤⑦⑧ᅟᅟᅟ⑭⑬⑮⑯ᅟᅟᅟᅟ㉒㉑㉓㉔ᅟᅟᅟ ㉚㉙㉛〇 [非常<u>苦非常</u>]㉚㉛〇分滿及極滿,二行二剎那。 **⒉第二解留苦行相之圖** ᅟᅟᅟᅟᅟ**上二界四諦** ᅟ**道**ᅟᅟᅟᅟᅟᅟ**滅**ᅟᅟᅟᅟᅟᅟ**集**ᅟᅟᅟᅟᅟᅟᅟ**苦** 出行如道ᅟᅟᅟ離妙静滅ᅟᅟᅟ緣生集因ᅟᅟᅟ非我空苦非常 ②①④③ᅟᅟᅟ⑩⑨⑫⑪ᅟᅟᅟᅟ⑱⑰⑳⑲ᅟᅟᅟ ㉖㉕㉘㉗ ᅟᅟᅟᅟᅟ**欲界四諦** ᅟ**道**ᅟᅟᅟᅟᅟᅟ**滅**ᅟᅟᅟᅟᅟᅟ**集**ᅟᅟᅟᅟᅟᅟᅟ**苦** 出行如道ᅟᅟᅟ離妙静滅ᅟᅟᅟ緣生集因ᅟᅟᅟ非我空苦非常 ⑥⑤⑧⑦ᅟᅟᅟ⑭⑬⑯⑮ᅟᅟᅟᅟ㉒㉑㉔㉓ᅟᅟᅟ ㉚㉙〇㉛ [非常<u>苦苦</u>]㉚㉛〇分滿及極滿,一行二剎那。 **⒊第二解留空行相之圖** [先除苦.以懈怠增故,次除無常.以我慢增故.帶於我故.見行相涉.在苦後除] ᅟᅟᅟᅟᅟ**上二界四諦** ᅟ**道**ᅟᅟᅟᅟᅟᅟ**滅**ᅟᅟᅟᅟᅟᅟ**集**ᅟᅟᅟᅟᅟᅟᅟ**苦** 出行如道ᅟᅟᅟ離妙静滅ᅟᅟᅟ緣生集因ᅟᅟᅟ非我空苦非常 ③④①②ᅟᅟᅟ⑪⑫⑨⑩ᅟᅟᅟᅟ⑲⑳⑰⑱ᅟᅟᅟ ㉗㉘㉕㉖ ᅟᅟᅟᅟᅟ**欲界四諦** ᅟ**道**ᅟᅟᅟᅟᅟᅟ**滅**ᅟᅟᅟᅟᅟᅟ**集**ᅟᅟᅟᅟᅟᅟᅟ**苦** 出行如道ᅟᅟᅟ離妙静滅ᅟᅟᅟ緣生集因ᅟᅟᅟ非我空苦非常 ⑦⑧⑤⑥ᅟᅟᅟ⑮⑯⑬⑭ᅟᅟᅟᅟ㉓㉔㉑㉒ᅟᅟᅟ ㉛〇㉙㉚ [空<u>非我空</u>]㉚㉛〇分滿.一行一剎那,極滿.一行一剎那。[二行二剎那] **⒋第二解留非我行相之圖** ᅟᅟᅟᅟᅟ**上二界四諦** ᅟ**道**ᅟᅟᅟᅟᅟᅟ**滅**ᅟᅟᅟᅟᅟᅟ**集**ᅟᅟᅟᅟᅟᅟᅟ**苦** 出行如道ᅟᅟᅟ離妙静滅ᅟᅟᅟ緣生集因ᅟᅟᅟ非我空苦非常 ④③①②ᅟᅟᅟ⑫⑪⑨⑩ᅟᅟᅟᅟ⑳⑲⑰⑱ᅟᅟᅟ ㉘㉗㉕㉖ ᅟᅟᅟᅟᅟ**欲界四諦** ᅟ**道**ᅟᅟᅟᅟᅟᅟ**滅**ᅟᅟᅟᅟᅟᅟ**集**ᅟᅟᅟᅟᅟᅟᅟ**苦** 出行如道ᅟᅟᅟ離妙静滅ᅟᅟᅟ緣生集因ᅟᅟᅟ非我空苦非常 ⑧⑦⑤⑥ᅟᅟᅟ⑯⑮⑬⑭ᅟᅟᅟᅟ㉔㉓㉑㉒ᅟᅟᅟ 〇㉛㉙㉚ [空<u>非我非我</u>]㉚㉛〇分滿及極滿,一行二剎那。 **如上二種解中**,第一解留非常行相之圖,廣通諸說。 問:就與缘同減七行,釋籖明.與緣名同.亦與緣同減,麟記談.此缘與行名異體同,此是二說相角,何也。 答:十六行相,列次不同。謂無常苦空無我.集因緣生.盡滅妙離.道正迹乘(法界次第弘決所出)。苦空無常無我.集因缘生.滅盡妙離.道正迹乘(集解集注所出)。非常苦空非我.因集生緣.滅静妙離.道如行出(光記頌疏所出)。大概如是,然乃釋籖.依苦空無常無我等鱗次,麟記.用非常苦空非我等次第,披者商量。 # 四論满者。 新婆娑論曰:彼於欲界苦,以四行相.相續觀察,復渐略之,至一行相.二刹那觀察,如苦法智忍及苦智,齊此名中忍(五之十七)。 妙玄曰:復更減損,但作二心觀於一行,如似苦法忍、苦法智,如是正觀.是名中忍(三二之十四左)。释籖曰:後但有一行二刹那心.觀於欲苦,名中忍滿(三二之十三右)。 以上一行二剎那說。 俱舍頌疏曰:減欲界苦下二行相時,但有二行二剎那心,觀欲界苦名中忍满(二十三之五左)。大乘義章曰:於彼欲界苦下唯觀二行,是名中忍(十一之六)。 以上二行二刹那說。 問:一行二行異說,何乎。 答:入見道人留相不同,委如上圖,留意看取。 問:樹分满極满以爲二剎那,典據何也? 答:未考本說,傳說**南京東大寺學匠秀慧**.工夫發明焉,世所謂腹籠祕義者是也。==[七帖見聞3](D8903_天台名目類聚鈔#^oqqgc7)== ^oxh41j *三國傳通記曰:中古有秀慧.顯範.覺雄.尊玄四英,如須彌半腹有四天王焉(中之十九)。* ==《[三國佛法傳通緣起](B0186_三國佛法傳通緣起#俱舍宗)1311》== 問:精究極满唯是一行一剎那耳,然樹二行二刹那,亦設一行二剎那,未審如何? 答:惟取極滿.全濫上忍,故擬見道無礙解脱.而爲分满極滿二位。婆娑曰:如苦法智忍及苦智。玅玄曰:如似苦法忍苦法智,蓋謂此乎。見者九思。==\[[本義抄23](本義抄16-24#23a-21)]== 斯一冊子,應僧某求,不揆膚受,薄記一二,具明新婆娑論五(七十六),俱舍頌疏廿三(自四),麟記廿三(三四),玄籖三之二(十三四)大乘義章十一(三四),要者往披。 元禄庚午仲春之穀ᅟ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ᅟᅟᅟᅟᅟᅟ慧光誌 正德元(歲次辛卯)八月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