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3-19 16:14</span>
返り点
返点(かえりてん) :㆐, ㆑, ㆒, ㆓, ㆔, ㆕, ㆖, ㆗, ㆘, ㆙, ㆚, ㆛, ㆜, ㆝, ㆞, ㆟。
http://jp.hjenglish.com/new/p726378/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099173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7156950【漢文】日本高中汉文课程(中文字幕)
# 日本人读中文:返り点的用法解读
作者:椰子译 来源:Benesse 2018-05-14 06:30
[沪江日语](https://jp.hjenglish.com/new/) > [能力提升](https://jp.hjenglish.com/new/c4040/) > [日语语法](https://jp.hjenglish.com/new/yufa/) > [返り点的用法解读](http://jp.hjenglish.com/new/p726378)
==漢文は中国の古文です。返り点は中国語と日本語で語順が違うために、日本語の語順で読めるように考え出された符号です。==
==例えば、==
==日本語で「**私は(だれが)+漢文を(何を)+読む(どうした)**」というのは、==
==中国語の語順では「**私は(だれが)+読む(どうした)+漢文を(何を)**」となります。==
==こういった中国語の語順を日本語の語順で読むための符号が返り点なのです。==
汉文是中国的古文。由于中文和日语的语序不同,为了能用日语的语序来读汉文,日本人发明了返点这种符号。
比如说,
日语中“**我(谁)+汉文(把什么)+读(怎么了)**”这句话,
在中文中语序会变成“**我(谁)+读(怎么了)+汉文(把什么)**”。
像这样把中文的语序用日语语序读出来的符号就是返点。
==**【返り点のルール】**==
==1. 漢文は、上から下に順に読んでいくのが基本。==
==2.返り点がついた漢字はいったん飛ばして次へ進み、「戻れ」の合図があったら、戻って読む。==
**【返点的规则】**
1. 汉文一般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阅读。
2. 旁边有返点的汉字先跳过,继续往下读,看到有“返回”的标志,再返回阅读。
==**《「戻れ」の合図とは》**==
==・**レ点**・・・直後の漢字を読んだらすぐ前の漢字に戻る==
==・**一点**・・・一点のついた漢字を読んだら、二点のついた漢字に戻る==
==・**上点**・・・上点のついた漢字を読んだら、下点(中点)のついた漢字に戻る==
==では実際に例文を使って、一二点の読み方を確認していきましょう。==
**《“返回”的标志是指:》**
・**レ点**・・・先读之后的汉字再回到之前的汉字
・**一点**・・・先读旁边有“一点”的汉字,再读旁边有“二点”的汉字
・**上点**・・・先读旁边有“上点”的汉字,再读旁边有“下点(中点)”的汉字
那么就看一下实例,复习一下“一二点”的读法吧。
> **小提示:**
> 汉字左边小字:返点
> 汉字右边小字:汉字的读音(振り仮名)、助词「て・に・を・は」
![[4838a1ebf9fbe4efe34cc88740a406d3_MD5.jpg|240]]
==**まずは、一二点が一つ使われている基本の形です。**==
==「孔子」まで読んだら、「問」には二点がついているので飛ばして「礼を」に進みます。次の「於」は置き字なので読まずに「老子に」と続けます。==
==「子」に一点がついているので、ここで二点の「問ふ」に戻ります。==
**首先,“一二点”只使用一组的场合。**
先读到“孔子”那里,因为“问”旁边有个“二点”所以先跳过,读到“礼”。接下来的“于”是语气助词,跳过直接读到“老子”。
“子”旁边有个“一点”,所以在这里要回到“二点”的“问”那里。
==**次は、一二点が二つ使われている形です。**==
**接下来是”一二点“使用两组的场合。**
![[2ef9b582a6f9d5184f7a54f81f5eab3f_MD5.jpg|240]]
==「尽」には二点がついているので飛ばして「人事を」を読みます。「事」に一点がついているので、ここで「尽くして」に戻りましょう。==
==続く「待」には二点がついているので、「天命を」を先に読んでから「待つ」に戻ります。==
==「人事を尽くして」の部分と、「天命を待つ」の部分で、それぞれ一二点が呼応しています。==
==たとえ一二点がいくつあっても、「一点→ニ点」の繰り返しだと考えればいいのです。==
因为“尽”旁边有个“二点”,所以跳过直接读“人事”。“事”旁边有个“一点”,所以要返回到“尽”那里。
接着“待”旁边有个“二点”,所以先读“天命”再回到“待”。
“尽人事”的部分和“待天命”的部分分别有一组“一二点”相呼应。
不管有多少组“一二点”,就当是“一点→ニ点”的重复就好了。
==**今度は、途中にレ点が入っている形です。**==
**接下来是中途有“レ点”的场合。**
![[a212a7062e144ef4761652fa78ec1303_MD5.jpg|240]]
==「百聞は」まではそのまま読みます。「不」にはレ点がついているので、先に「如」を読みたいのですが、「如」にも二点がついているので、「一見に」を先に読み、それから「如か」→「不(ず)」と戻ります。==
==途中にレ点があったら、「すぐ下の漢字を先に読む」というルールに従って読みます。その漢字にも返り点がある場合には、その指示に従えばいいのです。==
先径直读到“百闻”那里,因为“不”旁边有个“レ点”,那就先读“如”吧,可是“如”那里也有个“二点”,怎么办呢?这时就先读“一见”,然后再回到“如”→“不”。
如果中途有“レ点”的话,那就按照“先读它后面的那个汉字”原则来读。如果那个汉字也有返点,那就按照返点的指示来读就可以了。
==それでは、返り点につまずく最初の関門になる、「複数の返り点が出てきたときの読む順番」を確認してみましょう。==
那么我们来复习一下返点入门的最大难题“出现多种返点时先读哪一个”。
![[c2d128e7665039253f3569d2f1d844f5_MD5.jpg|500]]
【基本规则】
1. 汉文一般按照从上到下顺序[阅读](http://jp.hjenglish.com/dianzishuxiazai/ "更多阅读内容")。
2. 有返点时就遵循该返点的规则。
3. 有多个返点时,按照“レ点”→“一二点”→“上下点”的顺序来读。
按照以上规则来读一下例子吧。
因为开头的“不”字旁边有个“下点”,第二个“为”字旁边也有个“二点”,所以最先能读的是“儿孙”。
因为这里出现了“一点”,所以回到“二点”那里读“为”。
因为“不”还不能读,所以先往下读“美田”,从“上点”回到“中点”的“买”,最后再回到“下点”的“不”。
这句话连起来读就是、「児孫の為に美田を買はず。」(児孫のために美田を買わない)
这里有个要点是——抓住词组。
被“一二点”夹住的“儿孙”,被“上中点”夹住的“美田”都当成一个词组。不需要逐个看返点,比如不必盯着“‘美’之后是‘田’……”。
# zhihu
## 「返り点」的用法。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099173
· 首先来看一下
## “返点”(返り点)的定义:
返り点とは、漢文すなわち古典中国語の語順を、日本語の語順に変換する符号である[1]。
也即是说,在阅读汉文时,“返点”作标记符号,助汉文与日语语顺变换之用。
· 其次是
## “返点”的种类及位置:
(1)小返点[2](レ点):连续两字的语顺**由下至上**作颠倒,其点标记位置于**下一字之左上**。
(2)大返点[3](数字、上中下、十干、天地人):除(1)以外的语顺时所用之符号,同样其语顺**由该组符号最末字**由下至上作颠倒,其点位于该**需语顺变化之字左下**。
烦参以下表格:
![[f5f7d9984f1aa7c75d8d6e2da0b180a3_MD5.png|200]]
(古田島洋介、湯城吉信:《漢文訓読入門》,東京:明治書院,2012,P.46)
· 最后简单说一下
## 用法:
## (1)小返点:
连续两字的上下颠倒必用“レ点”,没有例外。
如:
![[458635aeaf9ac05b5e56232b6b47c9e7_MD5.jpg|80]]
(古田島洋介、湯城吉信:《漢文訓読入門》,東京:明治書院,2012,P.47)
在上文“**种类及位置**”中已经提道,凡“レ点”标记语顺颠倒时,其位置必然在**下一个字的左上**,然后自下而上返读。所以配合着右边的助音符号(送り仮名)我们试着来将这段汉文改成日语语顺:
从下一个字往上逐字颠倒:不←可←奪←志:志**ヲ**奪**フ**可**カラ**不ル,即:こころざしをうばふべからざるなり——而一般在“书下文”(書き下し文)中,“可”、“不”等助词不以汉字呈现,故完整变化后的日语语顺为:匹夫も**志を奪ふべからざる**なり。
## (2)大返点:
在各组返点内(从最后一个单位)逐字(自下而上)逆行。如:
数字点:……←四←三←二←一
上中下点:下←中←上
十干:……丁←丙←乙←甲
天地人:人←地←天
同样以一例句加深印象:
![[06261991a87931215d3116c652b9f48b_MD5.jpg|68]]
(古田島洋介、湯城吉信:《漢文訓読入門》,東京:明治書院,2012,P.48)
先按照语顺自上而下——“**遠**”→(“望”左下表记了“三”,说明要放在后面,那么跳过)“**田**”→“**間**”→(“有”下面表记了“二”,看来还没到,再跳过)“**一**”→“**馬**”(此字下面有“一”,接下去找“二”)→“**有**”(终于可以去找“三”了!)→“**望**”,于是最后改写成“书下文”:遠く田間に**一馬有るを望む**(とほくでんかんにいちばあるをのぞむ)。
## 小返点优先原则:
小返点与大返点一起出现时,请秉**小返点优先原则**。而在大返点内部,则以——**“数字点>上中下>十干>天地人”的优先顺序**来。烦参下图以加深印象:
![[00ed5ead75923f9e043924b1a4b270c1_MD5.jpg|65]]
(古田島洋介、湯城吉信:《漢文訓読入門》,東京:明治書院,2012,P.49)
## (3)复合返点
即大返点的四组合中的第一符号(一、上、甲、天)与小返点レ点的组合。如图所示:
![[f1bb5edfc0b87e96b7ffb5fc3050fa9e_MD5.jpg|45]]
(古田島洋介、湯城吉信:《漢文訓読入門》,東京:明治書院,2012,P.49)
而复合返点只有以上四例,无它。在实际操作时应避免错误的符号组合。而这一复合返点的组合其义在于,因小返点而颠倒上下后变成**上一个单位**的那个汉字,接着变成大返点某一组合的**起点**。继续以例句加深理解:
![[9224bca8f2273ff830ae47d889c7e79d_MD5.jpg|75]]
(古田島洋介、湯城吉信:《漢文訓読入門》,東京:明治書院,2012,P.49)
自上而下:“**弑**”(左下标记有“二”,则先跳过)→“**父**”→“**与**”(虽左下表记有“一”,但以“凡返点必先返小返点”之原则,先与后一文字进行上下颠倒)→“**君**”(因为左上标记了“レ点”符号,则与上一文字位置互换作颠倒):到这一步时,该句语顺已变成“**弑父君与**”,然后继续:“**君**”(因和“与”互换了位置,其现在左下有标记“一”,去找“二”)→“**弑**”,遂其“书下文”为:**父と君とを弑す**(ちちときみとをしいす)。
最后的练习。
![[abf5827768d7a0c98be4ec4874c0f832_MD5.jpg|45]]![[1179de132801cb6daca42fda8ca9316c_MD5.png|56]]
(蓝色水笔为正文及返点;黑色水笔乃“送り仮名”;铅笔是该字日语注音,以便读音)
自上而下:“**楚**” →“**人**”→“有” (标记有“下”,**跳过**)→“鬻”(标记有“二”,**跳过**)→“**盾**”→“与”(“矛”字有标记“レ点”,以“レ点优先原则”,作**颠倒**)“**矛**”→“**与**”(因“矛”和“与”互换了位置,其现在左下有标记“一”,去找“二”)→“**鬻**”(一组大返点完结找下一组,即上中下点的第一单位“上”)→“**者**”(标记有“上”,去找“中”,没有“中”则找“下”)→“**有**”:故其“书下文”为——**楚人に盾と矛とを鬻ぐ者有り(**そひとにたてとほことをひさぐものあり)。
![[5907f8472df6fa83fff7f75a0964849a_MD5.jpg|430]]![[8ea78fc599a2c77f0b68d969e3a19ed5_MD5.jpg|45]]
这句应该读作:豈に禍福に因りて之れを避趨(ひすう)するや。
没有包含的箭头关系,所以不需要上中下返点,两个以上汉字之间的返点都用一和二表示。
返り点,本意是,当你看到レ点的时候,那么レ点标注的汉字就暂时不读,先读レ点下面的汉字,读完了再“返回”去读レ点标注的汉字。当你看到三的时候不去读三标注的那个汉字,等读完到二的时候再“返回”去三标注的汉字;看到二的时候先不读,读完一的时候再返回去读二标注的汉字。
我们从上往下看,首先,第1个汉字左下角标了下,那么把1搁在一边,等读完上,也就是9再返回来读1,我们姑且用箭头标好。
然后第3个汉字和4之间**有一个“中線”**,那么我们把它们圈起来,**看做一个整体**。
3左下角有一个返点三,5左下角有一个返点二,那么我们从5画一个箭头指向3,因为上中下返点是包括一二点的,所以箭头在上下点之间的箭头里面。
以此类推,5左下角有一个二,7左下角有一个一,从7向5画一个箭头。
7左下角有一个レ点。从8向7画一个箭头。
我们试着读一读吧,因为第1个汉字就被上中下点标注了。我们就先读上中下点里面的部分:没有任何箭头指向汉字2,那么我们就可以读汉字2了。再一直往下看,汉字6也没有箭头指向,于是我们读6。8也没有,那么读8。
8读完了以后,我们再根据レ点往回读7,读完7,再根据一二三点往回读,读5,5读完了则是3和4。
读完了一二三点和レ点后,我们继续往下读,读9,9读完后根据上中下点,读1,最后读10。
所以最后的阅读顺序是:2—6—8—7—5—3—4—9—1—10。
[1] 古田島洋介、湯城吉信:《漢文訓読入門》,東京:明治書院,2012,P.45
[2] “小返り”;[@霜月遥](https://www.zhihu.com/people/5a4703fd4e3bce04db7e647c342ea9e2)君此用“雁点”为其古名
[3] “大返り”;[@霜月遥](https://www.zhihu.com/people/5a4703fd4e3bce04db7e647c342ea9e2)君答案中所用“上(中)下点”其意为——上、中、下有三个字为一组“大返点”符号,若此处只需两符号则只用“上、下”两字——同理,“天地人”点表为“天地(人)点”时便意为只取两者作符号时,仅用“天地”即可。
参考文献:
1、古田島洋介、湯城吉信:《漢文訓読入門》,東京:明治書院,2012
2、土屋裕:《漢文道場[増訂版]》,静岡:株式会社Z会,2013
# 汉文训读
| | |
|---|---|
|**日语原文**|訓読|
|[假名](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8%AA%9E%E5%81%87%E5%90%8D "日语假名")|くんどく|
|[平文式罗马字](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9%B3%E6%96%87%E5%BC%8F%E7%BD%97%E9%A9%AC%E5%AD%97 "平文式罗马字")|kunndoku|
|[日语旧字体](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8%8A%E5%AD%97%E9%AB%94 "旧字体")|訓讀|
**汉文训读**([日语](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8%AF%AD "日语"):訓読、読み下し、漢文訓読),是日本人依日语文法读解[汉文](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6%96%87 "汉文")的方法。
在日语中**訓読**(くんどく)与**訓読み**(くんよみ)有别;“訓読”指汉文训读方面,“訓読み”则是汉字训读。
· [1 概要](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6%96%87%E8%A8%93%E8%AE%80#.E6.A6.82.E8.A6.81)
· [2 返点种类](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6%96%87%E8%A8%93%E8%AE%80#.E8.BF.94.E9.BB.9E.E7.A8.AE.E9.A1.9E)
· [3 读法示例](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6%96%87%E8%A8%93%E8%AE%80#.E8.AE.80.E6.B3.95.E7.A4.BA.E4.BE.8B)
· [4 汉文训读体](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6%96%87%E8%A8%93%E8%AE%80#.E6.BC.A2.E6.96.87.E8.A8.93.E8.AE.80.E9.AB.94)
· [5 复文](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6%96%87%E8%A8%93%E8%AE%80#.E5.BE.A9.E6.96.87)
· [6 参考资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6%96%87%E8%A8%93%E8%AE%80#.E5.8F.83.E8.80.83.E8.B3.87.E6.96.99)
· [7 参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6%96%87%E8%A8%93%E8%AE%80#.E5.8F.83.E8.A6.8B)
## 概要
日本人在读解汉文过程中,使用训点(訓点),即“训读符号”(ヲコト点、乎古止点(をことてん)),在文中添加“ヲ(を)”与“コト(こと)”等助字,以“返点”(返り点(かえりてん))表示词语的阅读顺序,以[送假名](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0%81%E5%81%87%E5%90%8D "送假名")、句/读号,[片假名](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9%87%E5%81%87%E5%90%8D "片假名")等作为阅读的辅助,从而发展出训读法。
训读符号
在字的周围加上点等符号,以位置表示助词、助动词以辅助训读。用法依流派不同而相异。
返点
表示短语的阅读顺序,一般书于字的左下,如“雁点”(レ点、雁点)、“一二三点”(一二三点)、“上(中)下点”(上(中)下点)等。
另外,还有解读汉文体裁的“汉文训读体”(漢文訓読体(かんぶんくんどくたい))及“复文”(復文(ふくぶん))。
## 返点种类
文字左下角之“レ”“上”等为返回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阅读顺序
- 雁点
首先读加雁点的字之下的文字,然后返回读加雁点的文字。レ点の古称。一字返りを示すもので、古く「」を用い、形が雁行に似ていたところからいう。
- 一二(三)点
按加一、二、(三)等的顺序读。
- 上(中)下点
读法同一二点。跨越一二点的范围时使用(详见下节)。
- 甲乙丙点(甲乙丙点)
读法同一二点。跨越上下点的范围时使用。因上(中)下点只有三个可用,当跨越一二点的范围,需指定四个以上的返点的位置时,有时略过上中下点不用,而直接使用甲乙丙点(最多可用至十个)。
- 天地人点(天地人点)
读法同一二点。跨越甲乙点的范围时使用。
## 读法示例
试读一句汉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韩非子](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F%93%E9%9D%9E%E5%AD%90 "韩非子"))
加训读符号后成为:
楚人有<sub>下</sub>鬻<sub>二</sub>盾與<sub>一レ</sub>矛者<sub>上</sub>
![[4f177e418d0c7dac6f0e34791f021c10_MD5.png|56]]![[c8290613f1e91a68a288653eb6ca57f7_MD5.jpg|45]]
首先跳过加有下、二的词语向下读,继而跳过加有雁点的词语,然后遵照其他的返点改变顺序。故例文变为如下阅读顺序:
楚人盾矛与鬻者有
即可以理解为“楚人に盾と矛とを鬻ぐ者有り(そびとにたてとほことひさぐものあり)”(“与”字同日语的“と”)。最后翻成现代日语:
楚の人のなかには盾と矛とを販売する者がいたのですが、([有一位卖盾牌跟矛的楚国人…](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F%9B%E7%9B%BE "矛盾"))
**汉文书下(書き下し)文**
,又曰**汉文读下(読み下し)文**
汉文加上返点和振假名、送假名,然后按照日语的语序一一成句成文。
只要事先对返点的规则和假名的使用有一定的统一和规范,理论上都可以还原到本来被变形的汉文去。
在广义上来说,此类文体在许多场合也被归类在**汉文训读体**之中。
狭义上的**汉文训读体**,也有称其为「**汉文调**」(漢文調)(可参考齋藤希史的一些著作),肇始自近世末、明治,逐渐消失在太平洋战争结束时,汉字与假名混淆所使用的汉文训读体。
后者是在**汉文书下(書き下し)文**基础上的一种模仿,再创造。
所以这类汉文训读体是无法或者说很难再整合或变形成汉文体了。究其原因有三:
1、汉文意识稀薄化现象;2、语义文意不确定现象;3、和文要素混入现象。
可以参考:**古田島洋介(2013)『日本近代史を学ぶための文語文入門 ー漢文訓読体の地平―』吉川弘文館**,里面有针对这三点非常精彩的介绍。
简单来说,**汉文书下(書き下し)文**依然忠实地追随着汉文,因为它依然面向汉文,所以它即是日语又不像日语。而**汉文训读体**作了更本土化的调整,变成了一种流行于知识界、政经界等上层社会的「教养型」文体,他不再关心汉文的核,只注重其型,所以它所照顾到的范围只在日语。
至于**汉文书下(書き下し)文**变换为汉文的方法,在江户时代的汉文学习中非常常见,被称为「复文」(複文)或「射覆文」(射覆文),推荐一篇论文:**李長波(2002)「江戸時代における漢文教育法の一考察-伊藤仁斎の複文と皆川淇園の射覆文を中心に-」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文化環境言語基礎論講座・デュナミス**6
梁启超曾借鉴日本「汉文训读」创造出的语言转换、识别方法,可直接参阅个人非常喜欢的北师大王志松老师的文章:**王志松(2013)「梁启超与《和文汉读法》——“训读”与东亚近代翻译网络形成之一侧面」『文化移植与方法——东亚的训读・翻译・翻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便能够对此问题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普通文**(ふつうぶん)とは - コトバンク
日本語の文章語の一つの文体。文語体の一種。漢文訓読の語法が基礎になって,擬古文や消息文の要素が加わり,漢字かな交りで書かれる。明治期に発達し広く使われるようになった。言文一致運動の影響で大正以後は次第に口語体に取って代られ,現在ではほとんど用いられない。
## 汉文训读体
依日语文法解读汉文的一种日文体裁,在[明治时代](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6%B2%BB%E6%99%82%E4%BB%A3 "明治时代")成为官方文体,与过去不同的是夹杂假名部分一律[片假名](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9%87%E5%81%87%E5%90%8D "片假名")表记。以《[教育敕语](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5%99%E8%82%B2%E6%95%95%E8%AA%9E "教育敕语")》(敎育勅語)为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78308/answer/113914535
(必須寫漢字的置字<u>**加下劃線竝加粗**</u>,可用可不用的置字**加粗**,不寫成漢字的こと等助字使用_斜體_,竝在文中加入濁音記號,但考慮到傳統,部分さ變動詞不濁化。)
朕惟フニ、我ガ皇祖皇宗、國ヲ肇ムル_コト_宏遠ニ、徳ヲ樹ツル_コト_深厚ナリ。
我ガ臣民、克ク忠ニ。克ク孝ニ、億兆心ヲ一_ニシテ_、世世厥_ノ_美ヲ濟セルハ、此レ我ガ國體**ノ**精華**ニシテ**、教育**ノ**淵源亦實ニ此<u>**ニ**</u>存ス。
爾臣民、父母**ニ**孝ニ、兄弟**ニ**友ニ、夫妇相和シ、朋友相信シ、恭儉己レヲ持シ、博愛眾ニ及ボシ、學ヲ修メ、業ヲ習ヒ、以チテ智能ヲ啟發シ、德器ヲ成就シ、進テ公益ヲ廣メ、世務ヲ開キ、常ニ國宪ヲ重ジ、國法ニ遵ヒ、一旦緩急**アレ**バ、義勇公ニ奉シ、以チテ天壤無窮ノ皇運ヲ扶翼ス<u>**べシ**</u>、是_ノ_如キバ、獨リ朕ガ忠良**ノ**臣民トアル**ノミ**<u>**ナラズ**</u>、又以チテ爾祖先**ノ**遺風ヲ顯彰スルニ足ラム。
斯_ノ_道ハ實ニ我ガ皇祖皇宗ノ遺訓ニ**シテ**、子孫臣民_ノ_倶ニ遵守ス<u>**ベキ**</u>所、之ヲ古今**ニ**通シ**テ**謬ラ<u>**ズ**</u>、之ヲ中外**ニ**施シ**テ**悖ラ<u>**ズ**</u>、朕_ト_爾臣民<u>**ト**</u>倶ニ拳拳服膺シ**テ**、咸其_ノ_徳ヲ一ニ_セムコト_ヲ庶幾フ。
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
御名 御爾
漢譯:
(括號內可寫可不寫)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遠、樹德深厚。
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世濟厥美、此(爲)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存乎/于此。爾臣民、孝(乎/于)父母、友(乎/于)兄弟、
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学習業、以啟發智能、成就徳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一旦(有)緩急、義勇奉公、可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不獨爲朕忠良(之)臣民、又足以顯彰爾祖先(之)遺風(矣)。
斯道、實(爲)我皇祖皇宗之遺訓、(而)子孫臣民可倶所遵守。通之(于/乎)古今(而)不謬、施之(于/乎)中外(而)不悖。庶幾朕与爾臣民、倶拳拳服膺、(而)咸一其德。
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
御名 御爾
最后要誇獎的是:漢文訓讀體一般沒有敬語,你看不到漫天飛的候候候候候。
汉文训读体
**“**
朕惟フニ我カ皇祖皇宗國ヲ肇ムルコト宏遠ニ德ヲ樹ツルコト深厚ナリ我カ臣民克ク忠ニ克ク孝ニ億兆心ヲ一ニシテ世世厥ノ美ヲ濟セルハ此レ我カ國體ノ精華ニシテ敎育ノ淵源亦實ニ此ニ存ス爾臣民父母ニ孝ニ兄弟ニ友ニ夫婦相和シ朋友相信シ恭儉己レヲ持シ博愛衆ニ及ホシ學ヲ修メ業ヲ習ヒ以テ知能ヲ啓發シ德器ヲ成就シ進テ公益ヲ廣メ世務ヲ開キ常ニ國憲ヲ重シ國法ニ遵ヒ一旦緩急アレハ義勇公ニ奉シ以テ天壤無窮ノ皇運ヲ扶翼スヘシ是ノ如キハ獨リ朕カ忠良ノ臣民タルノミナラス又以テ爾祖先ノ遺風ヲ顯彰スルニ足ラン
斯ノ道ハ實ニ我カ皇祖皇宗ノ遺訓ニシテ子孫臣民ノ俱ニ遵守スヘキ所之ヲ古今ニ通シテ謬ラス之ヲ中外ニ施シテ悖ラス朕爾臣民ト俱ニ拳拳服膺シテ咸其德ヲ一ニセンコトヲ庶幾フ
**”**
——教育敕语
标准汉译
**“**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其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敎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爾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衆、修學習業、以啓發智能、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一旦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者、不獨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顯彰爾祖先之遺風矣。
斯道也、實我皇祖皇宗之遺訓、而子孫臣民之所當遵守、通諸古今而不謬、施諸中外而不悖。朕庶幾與爾臣民、俱拳拳服膺、咸一其德。
**”**
——汉英法德教育敕语译纂
值得注意的是,[江户时代](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1%9F%E6%88%B6%E6%99%82%E4%BB%A3 "江户时代")官方文体为[候文](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0%99%E6%96%87 "候文"),明治时代以降仍是正式书函文体。由于候文也可使用汉文训读体裁的缘故,常有人不识、将两者混为一谈。
[二战](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8C%E6%88%B0 "二战")后,日本政府颁行《[日本国宪法](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AC%E5%9C%8B%E6%86%B2%E6%B3%95 "日本国宪法")》,官方文书一概采口语体以便于民众了解,自此候文、汉文训读体走入历史。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78308/
把加入返点的句子**重组成只有汉字而符合文言句法的句子**。
語法順序調換一下,動詞放在名詞之前,否定詞在動詞之前。
**吾 嘗 終日 不 食。**
(訓讀)吾(われ)嘗(かつ)て終日(しゆうじつ)食(く)らわず。
(現代日本語譯)私は、かつて、一日中何もたべなかったことがある。
(現代中國語譯)我曾經(有時)一天裏什麼也不吃。
語序的轉換十分簡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置字(おきじ)。某些極其常用的用法,日本人除非寫加返點的文章,是不寫漢字的。
ず:莫、不、弗等。特例:固定詞組 未だ....ず。日本語的いまだ(現代語まだ)在此處當猶(なほ)講,整箇意思是“仍然沒有”,也就是“未“。
其連體形ざる、連用形ざり,來自ずある、ずあり。
べし:可し、可。べからず:可から不、不可。
もちて(後世作もつて、もって):以ちて(來自于持つ)。但是,以 放在第二賓語前,从而導致日語中不得不將以放在最後時,必須用以ちてす结句而不是もつ。
例:
**或問之以年。**
(訓讀)或(あるひと)、之(これ)に問(と)ふに年(とし)を以(もち)てす。
注意“或”的讀法。第二箇に表原因,如今仍殘留在口語中。
しむ:命、令、使。
能:(よく~す)。不能:あたはず、能はず。
不能:
猶:作“如”講的時候都當成“猶如”一箇詞組來看,即 なほ...ごとし。此處ごとし無對應漢字。
于:一般作におきて(現代語において,來自置く),但是也有直接用に代替的。
然而,作比較時的于,英譯爲than,一般用よりも:
**苛政猛于虎。**
(訓讀)苛政(かせい)は虎(とら)よりも猛(たけ)し
(英譯)A tyrannical government is more fearful than a tiger.
**死重于泰山。**
(訓讀)死(し)は泰山(たいざん)よりも重(おも)し
(英譯)Death is heavier than mountain.
もの:者、物。但是不寫成漢字時,若要譯成文言,大部分情況下可加可不加。
但他有一箇特別的用法,就是“處、所“。
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蘇軾『赤壁賦』)
(訓讀)此(こ)れ孟德(もうとく)の周郎(しうらう)に困(くる)しめられし者(ところ)に非(あら)ずや。
こと:事、言。道理同上。
や:感嘆詞“也”或疑問詞“乎”。要从文章本身來考慮翻譯成何者。
例:
**人之生也 柔弱。**(『老子』第76章)
(訓讀)人(ひと)の生(う)まるる也(や)、柔弱(じうじやく)なり。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第一』)
(訓讀)朋(とも)有(あ)り、遠方(ゑんはう)より來(き)たる。亦樂(たの)しからずや。
「不亦~乎」,讀「また~ずや」,現代口語「なんと~ではないか」。表感嘆。
乎其實也有“于”的用法,此時同“于”。
矣:沒有對應的日本語。表感嘆時,要麼用“矣哉”(かな,更古一點用かも),要麼用のみ,要麼什麼也不加,但憑作者愛好。
らん(らむ):作推量時一般沒有對應漢字,憑語感。
のみ:耳(感嘆詞)、矣
與:作“和、跟”講時用と...と,其中只有後一箇要寫成漢字。
而:作順承時作しかして,轉接時作しかし,當然還有用的最廣的て形,此處て就是而。
除此之外成、爲、之什麼的不用再說了罷。需要作者的語感。
另外,古代日語一般以連體形作體言,而非現代日語的連用形。連體形+こと的例子則古今皆有。
## 复文
将夹杂汉字、假名书写的汉文,回复为原文;换言之,即汉文训读体还原为汉文。以汉文编纂的《大日本维新史》(大日本維新史)其“教育敕语”复文版本为例:
**“**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厥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敎育淵源、亦實存乎此。爾臣民、孝乎父母、友于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衆、修學習業、以啓發智能、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一旦緩急、義勇奉公、可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矣。如是、不獨朕忠良臣民、又足以顯彰爾祖先遺風。
斯道、實我皇祖皇宗之遺訓、而子孫臣民所當俱遵守焉。通之古今而不謬、施之中外而不悖。庶幾朕與爾臣民、俱拳拳服膺、咸一其德。
**”**
——摘自《大日本维新史》
因此,在清末民初[梁启超](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2%81%E5%95%9F%E8%B6%85 "梁启超")等人提倡“和文汉读法”,只凭简易日文文法规则,按汉文训读体的一些汉字以中文文法颠倒读之、推其大意来解读日文。不过仅限这类文体,现代日语几乎不能使用。
## 参考资料
- 文部省. [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ー - 漢英佛獨敎育勅語譯纂](http://kindai.ndl.go.jp/view/jpegOutput?itemId=info%3Andljp%2Fpid%2F899326&contentNo=5&outputScale=1). 国立国会図書館. 1909-12-23 [2012-07-27] **(日文)**.
- 重野安繹. [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ー - 大日本維新史「敎育勅語」](http://kindai.ndl.go.jp/view/jpegOutput?itemId=info%3Andljp%2Fpid%2F773460&contentNo=73&outputScale=1). 国立国会図書館. 1899-12-13 [2012-07-27] **(日文)**.
## 参见
- [片假名](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9%87%E5%81%87%E5%90%8D "片假名")
- [训读](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8%93%E8%AE%80 "训读")
- [吏读](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8F%E8%AE%80 "吏读")
- [乡札](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4%89%E6%9C%AD "乡札")
- [口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A3%E8%A8%A3_(%E6%9C%9D%E9%AE%AE%E8%AA%9E) "口诀 (朝鲜语)")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漢文訓讀&oldid=28835610](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C%A2%E6%96%87%E8%A8%93%E8%AE%80&oldid=28835610)”
[分类](http://zh.wikipedia.org/wiki/Special:%E9%A1%B5%E9%9D%A2%E5%88%86%E7%B1%BB "Special:页面分类"):
- [日语](http://zh.wikipedia.org/wiki/Category:%E6%97%A5%E8%AF%AD "Category:日语")
隐藏分类:
- [含有日语的条目](http://zh.wikipedia.org/wiki/Category:%E5%90%AB%E6%9C%89%E6%97%A5%E8%AA%9E%E7%9A%84%E6%A2%9D%E7%9B%AE "Category:含有日語的條目")
- [关于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5%85%B3%E4%BA%8E "Wikipedia: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