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3-06 21:53</span>
No. 1618
顯識論`[(〔一卷〕-【明】)]`一卷(從無相論出)
`[(真諦三藏=陳天竺三藏法師真諦【三】【宮】)]`真諦三藏譯
`[(一切前行宋元明宮本俱有顯識品之三字)]`一切三界但唯有識。何者是耶。三界有二種識,一者顯識.二者分別識。
顯識者,即是本識.此本識轉作五塵四大等。
何者分別識。即是意識,於顯識中分別作人天長短大小男女樹藤諸物等.分別一切法。此識聚分別法塵.名分別識。
譬如依鏡色影色得起.如是緣顯識.分別識得起,是分別若起.安立熏習力於阿梨耶識。由此熏力本識未來得生.緣此未來顯識.未來分別識得起,以此因義.是故生死無有前後。
為顯此義,佛於解節經中.說偈言。
□顯識起分別□□分別起熏習□熏習起顯識□□故生死`[(輪轉=轉輪【三】【宮】)]`輪轉
所言熏習者,一執著分別性.二觀習真實性,以此二義故名熏習。
第一熏習者,增長阿梨耶識。阿梨耶識被增長.具足諸能,能生六道受生諸識,以是義故生死圓滿。
第二熏習者,名觀習真實性,此熏習能除執著分別性。是第一熏習被損壞故.阿梨耶識亦被損,阿梨耶識既被損.受生識亦被損。以阿梨耶識能生三界.由被損故得三界轉依,此轉依義具五種.如滅差別相中解說。
顯識者有九種:一身識.二塵識.三用識.四世識.五器識.六數識.七四種言說識.八自他異識.九善惡生死識。
其次分別識有二種,一有身者識,二受者識。
前九識中:
第一身識者,謂轉作似身.是故識名身識。所言似者,如所執身相貌似身而非真實.故名似身。此識能作相似身.名為身識.即是五根。餘塵等八種識亦如是.即是唯識義也。所言身識者有五種.即眼根界等.是名身識通是五根。
第二塵識有六種.色界等乃至識塵,通名應受識。
第三用識者,六種.眼識界等.即是六識,大論名為正受識。
第四世識者,有三種.即三世.過去未來現在也。又生死相續不斷.故名世。
第五器識者,大論名處識也.略即器世界。謂外四大五塵.廣即十方三界等。
第六數識者,算計量度。
第七四種言說識者,謂見聞覺知四種。一切言說不出此四.若不說見即說聞.覺知亦爾。
第八自他異識者,謂依處各異.六趣不同。依處者身也.六趣身.謂自他異識。
第九善惡趣生死識者,一切生死不離兩道.善者人天.惡者四趣。此善惡道不離生死.即生即滅.無停住故。
又有身者識者,我見所覆。此識為我見貪愛所覆.故受六趣生。此識為生死身.若有此識即有身識.此識若盡則生死身盡。我見生一切肉惑.貪愛生一切皮惑.故有生死身,若離愛我見即無皮肉煩惱.若無皮肉煩惱即無三界身.故身識受生死也。
二受者識.意界名受者識。即三種意識。一謂阿梨耶識.是細品意識,恒受果報.不通善惡但是無覆無記。二陀那識.是中品意識,但受凡夫身果報。三者謂常所明意識.是麁品意識,通受善惡無記三性果。
五識亦爾。
此三`[(品=種【三】【宮】)]`品意識.通能受用果報,但今據興廢為言.故呼梨耶識為受者識。又梨耶識是凡夫所計我處.由陀那執梨耶識作我境,能執正是陀那故.七識是我見體故。
分別識有二種.一有身識.二身者識.合名意根。`[(大=一【宮】)]`大本染污根.即陀那識,二次第緣意根體.即緣本識作我境.自出彼緣相彰。顯識有九種。
如上顯識唯是梨耶。若是分別識,則是陀那及意識。陀那分別我.意識分別萬法。
意識有三種分別.五識但有自性分別。
熏習有四種方便,一忍二名三相四世第一法。
一忍有二.一廣二略。一切眾生皆迷真實性.今修習先作廣觀次作略觀.得入真實。
所言廣者即觀四諦,苦集即是凡夫俗諦.滅道即聖人真諦.各有九種。觀苦九分,即三界各有三世成九,又欲界一有.色界四有.無色界四有.故為九種。集諦九分.即是九結分者,滅此九結為九滅諦道諦九分者,九次第三摩提.即九次第定。
次略觀。先觀苦諦為八種者.觀四大四名,四大即色陰.四名即四陰.以為八種。苦集有八者.即八邪.`[(乖=乘【元】【明】【宮】)]`乖八聖道,滅諦八種者.滅八邪即名八種滅,道諦八者.修八聖道以為道諦。
次復略觀苦為七.六趣及中陰。集七者.即是七使.七使者.貪瞋癡慢疑見.欲界欲名欲使.色無色界名為有使.合為七種使。滅七使名七種滅。道諦七者.即七覺分。
次略觀苦為六種.謂六種內入。集六種.謂六種貪愛.即六塵生六種貪。滅六貪為六滅。道六者.六種出離界。一出離殺他瞋.修慈界。二出離逼惱瞋.修悲界。三出離嫉妬瞋.修喜界。四出離貪欲.修捨界。五出離覺觀.`[(熏=勳【三】【宮】)]`熏修念出入息界。六出離無明惑.修無我界。修此六種.名出離界。
次略觀苦為五即五陰.集為五即五蓋.滅此五蓋為五種滅.道五者.即五根`[(五=亦【三】)]`五即五力等.
次略觀苦四種,即四念處,謂身受心法。
集四者,即四取亦即四流。四取者,取只是貪,有四種貪,即是取有四種:一欲取、二見取、三戒取、四我語取。我語取者,是內取緣內五陰,貪色無色八禪定內法,名我語取。於中取名我語取。若貪欲界塵名外法,名為欲取。欲取者是斷見眾生、我語取是常見眾生,此兩法緣事起見取、戒取。取常見,緣理起。此四取,是受資糧。明受愛有三種:一遠離貪愛,即一切三塗眾生。二求得貪愛,即人天至三空;三安住貪愛,即非想非非想謂為涅槃。如四種取名集諦。
滅四取名四滅諦。
道諦四者謂四念處,即是四種般若:觀身通達苦諦、觀受通達集諦、觀心通達滅諦、觀法通達道諦。觀身為麁,觀三界身麁為苦,觀欲界身寒熱等為苦,觀色界身四威儀為苦,觀無色界心念念不住苦。觀受通達集諦者,眾生一切貪愛緣受故起,若無受貪不生,故觀受通達集諦。若觀心通達滅諦者,一切眾生安立我見於心中,`[是故=故是【三宮】]`是故眾生執我見則不信有滅,只由陀那識執梨耶是一`[是〔-〕【三宮】]`是常,故我體非滅。觀心非我故信有滅以捨我見。觀人法二無我故,觀心通達滅諦。觀法通達道諦者,法有二:一淨品、二不淨品。觀不淨品為苦集,淨法為滅道。又不淨品即一切諸惑,淨品者一切治道故,應須通達道諦。
次略觀苦三種,即觀三界為苦:觀欲界為苦苦;觀色界為壞苦,生住不停,樂壞時即苦故壞苦;觀無色界為行苦,生住壞三時皆苦。但眾生有二道,惡道為苦、善道為樂,捨此二邊謂為涅槃。此心有行有動,是故無常故苦也。
集有三者即三毒,又三種:身見、戒取、疑。身見者,眾生著身見,執有常樂我淨,故住生死,不修出世道。戒取者,不肯修正道。疑者,疑不決了。滅諦滅此三種煩惱,即為三滅。道三者,謂戒、定、慧。
次略觀苦為二,謂身、心;又名、色亦是。集二者,十二因緣中謂無明、`[貪〔-〕【三宮】]`貪愛。滅此二種為二種滅。道諦二者即定、慧。
次略觀苦為一,謂無常為苦。集者,謂不正思惟。滅此思惟為滅。道謂身念處,即總觀四念處名為身念處。又義若`[自=正【三宮】]`自思惟為道諦,不正思惟為集諦,欲令實慧分明故。
作廣略二種觀觀苦,一切法作九分乃至一分,餘三諦亦然。語言及分別熏習有四種方便處。語言熏習者,從忍名乃至自性法處。所言處者,即名為所及境界為處。分別熏習,從相至第一一切修得法。一切修得法處者,從下品至上品相第一一切為處。若人依名為思擇,是名語言熏習;若人離名句等`[直=真【三】]`直思擇義,是名分別熏習。
是顯識顯後兩識。兩識者:一四種言說識、二自他差別識,顯此兩識。餘七種識及分別識,此八種識緣語言熏習得起。又兩識:一身識、二受者識。及自他異識,此三識緣身見熏習得生。又善惡生死識,緣有分熏習得起。如是諸識,是名一切三界唯有識也(義疏九識第三合簡文義有兩:一明識體、二明識用。一識體者,出《唯識論》)。
▼論曰:一切三界唯有識。
問曰:一切法只是三界,何用`[二=三【三宮】]`二言?答:兩義。一者分段是三界`[變=二者變【三宮】]`變易是界外,四種生死是一切也,二者廣言一切是。何謂十方?十方非三界,故云一切三界也。今唯有識者,上七種死`[唯=唯有【三宮】]`唯識所顯現,離識無別體,故言三界唯有識也。界者自性義。自性有兩:一者不`[雜=離【三】]`雜義,欲性異色,色非無色也。二者性是不改不轉為義,欲為欲、色為色、無色為無色,善惡亦爾,三性不改為義。唯有識者,離識無有別境也。由識見有似塵,離識塵無體也。
▼論曰:何者為識。所謂三界。
▽釋曰:前明離識無三界.此明離三界無識.又前明二識用。
▼論曰:識有二種,一`[(顯+(現)【三】【宮】)]`顯識.二分別識。
▽釋曰:初一是本識.本識顯六塵也,次一是六識.六識分別此異彼也。又前一明所緣,後一明能緣。
就顯識有二種迴轉,一迴轉作六塵.二迴轉作五根。次分別識迴轉作似我.如是意執二識計我也,即陀那與意識共作我見,陀那執本識起我體相.意識分別計我有種種差別用故。
一切法不有不無.由六`[(塵+(塵)【三】【宮】)]`塵有六識不可定無也.離六識無六塵不可定有。又一切法不可定說有.亦不可定說無也.人法二我不實故不可說有有.人法二空真實故不可言無。又義一切法決定有決定無.人法決定無.此人法二空是決定有.此三悉共顯俗是有.顯真是無.二明識用。
▼論曰:此分別識若起,安立熏習力於阿梨耶識中。
▽釋曰:熏習力者.譬如燒香熏習衣.香體滅而香氣猶在衣中.名為熏衣,此香不可言有.香體滅故,不可言無.香氣在故,故名為熏。如六識起善惡.留在熏力於本識中.能得未來報,名為種子。
若小乘義,正量部名為無失。譬如券約.故佛說偈:「諸業不失□□無數劫中□□至聚集時□與眾生報。」
摩訶僧祇柯部`[祇=耆【三宮】]`,名為攝識,即是不相應行。譬如誦經,初一遍未得,第二遍誦攝前第一,如是乃至第十遍誦通利時即通攝前九。如是初識能變異在第一,如是乃至第九變異在第十中,第十能攝前九,即此第十變異之用名為攝識。有前九用,故不失前九也。
薩婆多部,名同隨得。同者與數處時等相應長,隨者與三性不相妨,而得者不失義,同亦不失.隨亦不失。譬如摩`[斗=汁【宮】]`斗樓.此言榆華,取`[(洛=活【三宮】)]`洛柯汁謂赤色汁.點摩斗樓華鬚`[(鬚=鬘【三宮】*)]`,華鬚`[(鬚=鬘【三宮】*)]`與赤色俱,後結實成熟.則有赤色出,是名同時修得。赤色至果不失.故名同,`[(〔同〕-【三】)]`同前有赤色出.是名同修得。赤色至果不失故名同,前來至後不失名隨,隨最後顯故名得也。 ^45ngbx
若是他毘梨部`Sthavira`,名**有分識**。有者三有,即三界也。亦有七有:一中有、二生有、三業有、四死有,通前三有為七有也。`[慾=欲【三宮】]`慾色二界具四有,若無色界無中有。中有者,正辯名為向生處。處者,有因緣名處也。如十二因緣有支,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生故是事生。有者是因,因有二:一前因、二同時因。如橘子生芽,是前時因,芽生則有並橘。同時因,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受等是同時。所以言是事有故是事有者,為破外道生有義。外義云:一切眾生從自在天我有,故生死是有,言內義同。今破由前因生故得生。汝自在天無有,非生生死,有是生故,不得是有。故`[不得是有故〔-〕【三宮】]`不得是有,故是有也。故佛立義是事有即有生,汝自在天是有,非是生`[生〔-〕【三宮】]`生,不同內義。乃至從世性、微塵等生亦爾。又外道立無因有果,果自然生。故破外道,此物有是因有,故果事是也。所以明二義者,為明因緣具故得生。若此物有,故此物有是緣。若此物生故此物生,是明因義。有分者,`[生=是生【三宮】]`生處即是生因生緣。此**有分識**體,是果報法,決是自性無記也。
四有者,從識支至六歲.是生有,從七歲已上能分別生熟起貪至未捨命.是業有,死有者.唯一念,中有即中陰。就業有中,六識起三種業.善不善不動等三,業有為有為有分識所攝持.六識自謝滅,由有分識攝持力用在。
問曰.何故立**有分識**。一期生中常緣一境,若生人天.此識見樓觀.等事報,若起六識.用麁覆障.則不覺此識用,若生惡道.此識但緣火車等.若報起六識用強.則不覺此識緣也。若欲界六識.緣欲境`[(境=界【三】【宮】)]`.凡夫不能覺.乃至無色亦然。若無色諸識滅.此有分識用則顯,如梨耶及意識也。
言**種子**者,此相續變異,能感未來果報,是名種子。相續無變異亦非種子,若但變異無相續亦非種子;相續變異不相離,故成種子。如螺白色非一非異。若白色是螺,螺則無三塵;若白色異螺,則見白色不得螺故。不可言定異,以不異故,名白螺也。相續變異亦爾,故成種子。緣此熏習力,本識未來得生者。
▽釋曰:緣熏習力種子若成,本識得生;緣未來顯識,未來分別六識得生也。是故生死無前後者。若離煩惱,業則不得生。若生死有前分,則別有前分眾生處起煩惱業感前分處;既無前分眾生起業,則無有前分生死,故知生死無始無初。四義明無。初一非本,若眾生初無後有者,此無不作有本,有二種過失:一者若無不能生後,若能生有則非無;二者平等過失,若虛空花生有事者,可得從無生有。二者不見離欲眾生`[生=吐【宮】]`生故,生死無初也。若生死初無貪欲等,後方有貪欲等者,離欲`[阿〔-〕【三宮】]`阿羅漢等無欲亦應生欲;`[以=二【三】]`以是羅漢更不生欲`[故=故故【三宮】]`故,知生死無初。三者修行梵行無用故,故生死無初。一切聖人修八聖行,為滅令不生修梵行,離欲人更不生滅故,故知生死無初。四者生死有二種,一惡報、二善道。是善惡由善惡二因,不得無因。是生死初為善道、為惡道?若善道者,未有善因;若惡道者,未有惡因。離善惡二道,更無第三道故,知無初也。
難曰:初者自然不用因緣,後者須因緣。若爾者,是義不然。有二過:一即理不平等故、`[二=二者【三宮】]`二因果不相似。若汝說生死不由因,後由因者則不平等,初後皆是生死,何故一由因、一不由因?二不相似者,果亦有因、因亦有因,因果皆有因故得相似,若相似能生同類。汝若前無因故,後亦應無因。若前無因、後有因者,則不能生。若能生者,豆應生麥,麥亦應生豆。而不然者,故知汝前為後果作因,前因不成因也。佛說偈,初句顯識即是梨耶,梨耶`[則=即【三宮】]`則果報識,分別識即是煩惱識。是從果報識起煩惱識,煩惱識即陀那等。次句明從煩惱起識、識起熏習,`[熏習〔-〕【三宮】]`熏習即是業功能,能轉變本識成種子識也。次句從業起果報。次句總結生死輪轉。輪轉者,以不定故,或因轉作果、或果轉作因也。
所言熏習有二種者下,為顯二義:一顯生死方便名為邪亦名違逆,二顯涅槃方便名正亦`[名〔-〕【三宮】]`名隨順。執著分別性者,一切諸法有三種性:一分別性、二依他性、三真實性。分別性者,名言所顯諸法。依他性者,一切諸法因果道理所顯。真實性者,一切諸法如如性。分別者,無相為其性。依他者,無生是其性。所言性者,自有五義:一者自性種類義,一切瓶衣等不離四大種類義,同是四大性,是自性義。二者因性義,一切四念處聖法所緣道理,`[緣=起【三宮】]`緣此道理能生聖法,亦是因義。三者生義,若物無生則性不可見,生義可見,故性訓生。五分法身是生性義。如來正說眾生信樂生三種信:一信有真實道理、二信得五分法身功德、三自利利他德`[備修=修此【三宮】]`備修五分身。五分身生則顯至得性故,故五分法身生以此為性義。四不壞義,此性在凡夫不染、在聖不淨,故名不壞。五祕密藏義,親近則行淨、乖違則遠離。此法難得幽隱,故名祕密,即名藏義。生有四種:一觸生,如男女交會有子。二嗅`[生=生者【三宮】]`生,如牛羊等類,雌雄有欲心,雄以鼻嗅雌等根則便有子。三`[沙=法【明】]`沙生,如雞雀等,雌雀起欲心,以身`[坌=墳【宮】]`坌塵沙之中,而有卵等生子。四聲生,如鶴孔雀等類,有欲心聞雄鳴聲,亦生卵生子。一切出卵不可食,皆有子也。分別性是無有空,分別無法可得故。依他性是不如空,如是破所執。真實性是自性空,無人法二我,是自性空也。復次分別性如空花,是極無。依他性異空花,似幻化非空有無,觀依他性不有不無故,能得道成聖。空無是斷,觀空無不能得道成聖。一切煩惱別執著分別性,一切諸法欲樂觀習真實性。執著、觀習此二屬依他性。此二種法是名熏習:一煩惱種子熏習、二道種子熏習也。第二熏習增長本識者,以同類故。本識緣如如起四謗,是虛妄熏習。種子、煩惱同是虛妄,是故熏習能增長本識。譬如甜物能增長淡,淡亦是甜性,同性故能增長。
具足諸能者,明業有四種:
一被作不被長,如利智人遇惡知識起不善業是作,復即追悔故不被長。
二被長不被作,如羞慚人隨人修行,此善被增轉廣,不能自起`[若=善【三宮】]`若心故不作。
三亦作亦長者,如人作善業復恒數習,此善業轉廣大也。
四不作不長者,即無漏善業。若轉增長生死報名為作者,無漏能除生死,作者故不長。
前三是業,後一分非。就前三中,取第三句亦作亦長,故云具足諸法。
能生六趣者,即能得六趣生死果報,生阿梨耶識因。此生死圓滿身因熏習方便故生死得成,故云此因義生死圓滿。
第二觀習真實性,觀三種無性是名觀習真實性。觀有四用:一者除觀、二滅觀、三證觀、四修觀。觀如如是苦諦性性,三諦亦然。觀四諦如如具四用,觀如如滅苦滅集,觀如如即證滅,會如如即修道也`[也〔-〕【三宮】]`。
能除執著分別性者,分別於無中作有,真實觀者.顯有無與自性相違.故云除分別性。
是第一熏習被損壞者.現在被損.未來被壞,若損集諦.苦亦被損。
阿梨耶識被損者,本有七重苦諦,三界即為三重。三重被損竟,阿梨耶識是受果報本,雖無惑業所引,不復入三界生,而在無流界中四種生死內受生,如是乃至無有`[有〔-〕【三宮】]`生死位也。
梨耶被損故.受生亦被損。何以故。顯識是分別識因,顯識被損.故知分別識亦被損。此分別人我及六塵等識.又已滅盡.何止被損耶,`[(〔今言…為語〕十字-【宮】)]`今言被損者.據淨品為語,此與本識俱盡也。是阿梨耶能下者.可滅除也`[(也+(顯識竟)【宮】)]`。
顯識論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 31 冊 No. 1618 顯識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3-12,最後更新:2022-10-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 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日本 SAT 組織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