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24 18:49</span> No. 1536 ☗s1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說〔-〕【宋】]`尊者舍利子說 `[三=唐三【明】*]`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緣=集異門足論緣【宋元宮】]`緣起品第一ᅟ ## 1 緣起品ᅟᅟᅟ \[長含眾集經[DA](長含2#9).[9](agamdm#^da09) -長部等誦經[DN33](Tipitaka21#^DN33) -[大集法門經](T01n0012_大集法門經)] 世尊一時遊力士生處,至波波邑,住折路迦林。 時彼邑中諸力士眾,於恒聚戲東西村間嗢跋諾迦舊制多所,共造臺觀,瑩飾初成,未有沙門婆羅門等及諸力士曾所受用。時力士眾聞佛世尊將苾芻僧住近林內,互相慶慰咸共議言:「我等所修勝妙臺觀,應先請佛及苾芻僧無上福田於中止住,然後我等隨勝善業所獲資財於中受用。由斯我等長夜獲得利益安樂,豈不善哉。」 諸力士眾作是議已,各集徒侶并諸眷屬,出波波村往如來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時薄伽梵以慈軟音,慰問力士并諸眷屬,復以種種微妙法門示現教導讚勵慶喜,說是事已默然而住。 諸力士輩聞佛所說,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合掌恭敬俱白佛言:「我此邑中諸力士眾,於恒聚戲東西村間嗢跋諾迦舊制多所,共造臺觀,瑩飾初成,未有沙門婆羅門等及諸力士曾所受用。唯願世尊哀愍我等,將諸弟子於中止住,令我長夜利益安樂。」爾時如來哀愍彼故,將諸弟子往住其中,復以妙音為諸力士宣揚種種施果差別。問答往還過初夜分,諸力士輩并其眷屬聞法歡喜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吾今背痛,暫當寢息。汝可`[代=伐【聖】]`代吾為苾芻眾宣說法要,勿空度也。」時舍利子默然受教。佛便四疊嗢怛羅僧敷為臥具,大衣為枕,端身累足右脇而臥,如理作意住光明想及當起想,具念正知,如大寶山寂然無動。 爾時舍利子告苾芻眾言:「此波波村離繫親子,處無慚眾自號為師,其人命終未逾旬月,諸弟子輩兩兩結朋,諍訟紛紜互相`[𣣋=淩【三宮聖】]`𣣋蔑,各言法律我解非餘,如我所知是法是律,我之所說應理合儀;汝等於斯悉皆絕分。於其師教各隨己執,迴換前後或減或增,破析支離遂成多部。欲知勝負便共激論,為脫過難遞相誹斥,雖有論言而無論道,口出刀矟以相殘害。 **諸有白衣信彼法者**,見其弟子乖諍如斯,皆共瞋嫌毀而捨去。」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此波波村離繫親子所有法律惡說惡受,不能出離、不趣正覺,是可壞法、無趣無依。我等如來、應、正等覺大師法律,善說善受,能永出離、能趣正覺,非可壞法有趣有依。我等今應聞佛住世,和合結集法毘奈耶,勿使如來般涅槃後世尊弟子有所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 2 一法品ᅟᅟᅟ 集異門足論 一法品第二ᅟ`[集異門足論〔-〕【明】*]`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一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一法云何? 嗢柁南曰: `[曰〔-〕【聖】]` ᅟ**一法`[法=切【三宮】]`謂有情ᅟ依食依行住ᅟ於一切善法ᅟ不放逸為尊**ᅟ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一切有情皆依行住、於諸善法不放逸勝,是謂一法。 ### 2.1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一切有情依食住者**,何等是食而言有情皆依食住? 如世尊說:苾芻當知食有四種,能令部多有情安住,及能資益諸求生者。 何`[謂=為【明】]`謂四食? 一者`[段=叚【三宮】下同]`段食,若麁若細;二者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由此四食,說諸有情皆依食住。 何緣故知諸有情類皆依食住? 謂諸有情於彼彼聚,由此諸食未盡為因,有想等想施設言說,活住存濟差別而轉。若諸有情於彼彼聚,由此諸食已盡為因,有想等想施設言說,死歿殞逝差別而轉。由此故知諸有情類皆依食住。 問:如是四食,當言有為、當言無為? 答:應言有為。 問:如是四食,當言常、當言無常? 答:應言無常。 問:如是四食,當言恒、當言非恒? 答:應言非恒。 問:如是四食,當言變易、當言不變易? 答:應言變易。 問:如是四食,當言緣已生、當言非緣已生? 答:應言緣已生。 問:如是四食,當言名攝、當言色攝? 答:段食應言色攝,餘三食應言名攝。 問:如是四食,當言有見、當言無見? 答:應言無見。 問:如是四食,當言有對、當言無對? 答:段食應言有對,餘三食應言無對。 問:如是四食,當言是心、當言非心? 當言是心所、當言非心所? 當言心相應、當言心不相應? 答: 段食應言非心、非心所、心不相應;觸、意思食應言是心所與心相應;識食應言唯是心。 問:如是四食,當言善、當言不善、當言無記? 答:段食應言無記,餘三食應言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云何善觸食? 答:若善有漏觸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充悅隨充悅、護隨護、轉隨轉、持隨持,是謂善觸食。 云何不善觸食? 答:若不善觸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是謂不善觸食。 云何無記觸食? 答若無記觸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是謂無記觸食。 云何善意思食? 答:若善有漏觸相應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思類造心意業,是謂善意思食。 云何不善意思食? 答:若不善觸相應諸思等思乃至意業,是謂不善意思食。 云何無記意思食? 答:若無記觸相應諸思等思乃至意業,是謂無記意思食。 云何善識食? 答:若善有漏思相應諸心意識,是謂善識食。 云何不善識食? 答:若不善思相應諸心意識,是謂不善識食。 云何無記識食? 答:若無記思相應諸心意識,是謂無記識食。 問:如是四食,當言有漏、當言無漏? 答:應言有漏。 問:如是四食,當言學、當言無學、當言非學非無學? 答:應言非學非無學。 問:如是四食,當言欲界繫、當言色界繫、當言無色界繫? 答:段食應言欲界繫,餘三食應言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 問:諸食皆是段食耶? 答:諸段食皆是食,有是食非段食,謂餘三食及世俗。 問:諸食皆是觸食耶? 答:諸觸食皆是食,有是食非觸食,謂餘三食及世俗。 問:諸食皆是意思食耶? 答:`[諸=謂【三宮】]`諸意思食皆是食,有是食非意思食,謂餘三食及世俗。 問:諸食皆是識食耶? 答:諸識食皆是食,有是食非識食,謂餘三食及世俗。 問:諸段皆是食耶? 答:應作四句。有是段而非食,謂段為緣,諸根損減大種變壞。有是食而非段,謂餘三食及世俗。有是段亦是食,謂段為緣,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有非段亦非食,謂除前相。 問:諸觸皆是食耶? 答:應作四句。有是觸而非食,謂無漏觸及有漏觸為緣,諸根損減大種變壞。有是食而非觸,謂餘三食及世俗。有是觸亦是食,謂有漏觸為緣,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有非觸亦非食,謂除前相。如觸食有四句,意思識食應知亦爾。 頗有食為緣,生食、生非食、生食非食耶? 答:生。 云何食為緣生食? 答:段食為緣,生餘三食。 云何食為緣生非食? 答:段食為緣,生受、想、作意等。 云何食為緣生食非食? 答:段食為緣,生餘三食及受、想、作意等。 頗有非食為緣,生非食、生食、生食非食耶? 答:生。 云何非食為緣生非食? 答:如眼及色為緣,生受、想、作意等。 云何非食為緣生食? 答:如眼及色為緣,生觸、意思、識食。 云何非食為緣生食非食? 答:如眼及色為緣,生觸、意思、識食,及受、想、作意等。 頗有食非食為緣,生食非食、生食、生非食耶? 答:生。 云何食非食為緣生食非食? 答:如眼及色、眼識為緣,生觸、意思、識食,及受、想、作意等。 云何食非食為緣生食? 答:如眼及色、眼識為緣,生觸、意思、識食。 云何食非食為緣生非食? 答:如眼及色、眼識為緣,生受、想、作意等。 問:若段食已斷已遍知,觸食亦爾耶? 答:若觸食已斷已遍知,段食亦爾。有段食已斷已遍知,非觸食,謂已離欲染未離上染。如以段食對觸食,對意思、識食亦爾。 問:若觸食已斷已遍知,意思食亦爾耶? 答:如是。如以觸食對意思食,對識食亦爾。 問:若意思食已斷已遍知,識食亦爾耶? 答:如是。 問:若於食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無色界已離染耶? 答:若於段食已斷已遍知,彼於欲界已離染,非於色、無色界。若於餘三食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無色界皆已離染。爾時於一切,一切事、一切種、一切位、一切處、一切結,皆已離染故。 ### 2.2一切有情皆依行住 **一切有情依行住者**,何等是行,而言有情皆依行住? 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若諸有情於彼彼聚不死不殞、不破不沒、不失不退,皆由壽住命根相續。此壽命根說名為行,由此行故一切有情存濟住活。此行於彼能護隨護、能轉隨轉,由此故說一切有情皆依行住。 何緣故知諸有情類皆依行住? 謂諸有情於彼彼聚,由此壽行未盡為因,有想等想、施設言說、活住存濟差別而轉。若諸有情於彼彼聚,由此壽行已盡為因,有想等想、施設言說、死沒殞逝差別而轉。由此故知諸有情類皆依行住。 問:如是壽行,當言有為、當言無為? 答:應言有為。 問:如是壽行,當言常、當言無常? 答:應言無常。 問:如是壽行,當言恒、當言非恒? 答:應言非恒。 問:如是壽行,當言變易、當言不變易? 答:應言變易。 問:如是壽行,當言緣已生、當言非緣已生? 答:應言緣已生。 問:如是壽行,當言名攝、當言色攝? 答:應言名攝。 問:如是壽行,當言有見、當言無見? 答:應言無見。 問:如是壽行,當言有對、當言無對? 答:應言無對。 問:如是壽行,當言是心、當言非心? 當言是心所、當言非心所? 當言心相應、當言心不相應? 答:應言非心、非心所、心不相應。 問:如是壽行,當言善、當言不善、當言無記? 答:應言無記。 問:如是壽行,當言有漏、當言無漏? 答:應言有漏。 問:如是壽行,當言學、當言無學、當言非學非無學? 答:應言非學非無學。 問:如是壽行,當言欲界繫、當言色界繫、當言無色界繫? 答:應言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 云何欲界繫? 答:欲界壽。 云何色界繫? 答:色界壽。 云何無色界繫? 答:無色界壽。 問:若欲界壽已斷已遍知,色界壽亦爾耶? 答:若色界壽已斷已遍知,欲界壽亦爾。有欲界壽已斷已遍知,非色界壽,謂已離欲染未離色染。 問:若欲界壽已斷已遍知,無色界壽亦爾耶? 答:若無色界壽已斷已遍知,欲界壽亦爾。有欲界壽已斷已遍知,非無色界壽,謂已離欲染未離無色染。 問:若色界壽已斷已遍知,無色界壽亦爾耶? 答:若無色界壽已斷已遍知,色界壽亦爾。有色界壽已斷已遍知,非無色界壽,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 問:若於壽行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無色界已離染耶? 答:若於欲界壽行已斷已遍知,彼於欲界已離染,非於色、無色界。若於色界壽行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界已離染,非無色界。若於無色界壽行已斷已遍知,彼於欲、色、無色界皆已離染。爾時於一切,一切事、一切種、一切位、一切處、一切結,皆已離染故。 ### 2.3於諸善法不放逸勝 **於一切善法不放逸勝者**,云何不放逸? 答:若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常習常修、堅作恒作,數修不止,名不放逸。 ## 3 二法品 `[*]`集異門足論 二法品第三`[之一〔-〕【宮聖】]`之一`[一=二【明】]`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二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今【宮】]`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二法云何? 嗢柁南曰: ᅟ**二法謂名色ᅟ乃至盡無生ᅟ總二十七門ᅟ應隨次別釋**ᅟ ●1有二法,謂名、色。2復有二法,謂無明、有愛。3復有二法,謂有見、無有見。 ●4復有二法,謂無慚、無愧。5復有二法,謂慚、愧。 ●6復有二法,謂惡言、惡友。7復有二法,謂善言、善友。 ●8復有二法,謂入罪善巧、出罪善巧。9復有二法,謂入定善巧、出定善巧。 ●10復有二法,謂界善巧、作意善巧。11復有二法,謂質直、柔和。12復有二法,謂堪忍、可樂。13復有二法,謂和順、供養。 ●14復有二法,謂具念、正知。15復有二法,謂思擇力、修習力。16復有二法,謂不護根門、食不知量。17復有二法,謂能護根門、於食知量。 ●18復有二法,謂匱戒、匱見。19復有二法,謂破戒、破見。20復有二法,謂具戒、具見。21復有二法,謂淨戒、淨見。 ●22復有二法,謂見、如理勝。23復有二法,謂厭、如理勝。 ●24復有二法,謂於善不喜足、於斷不遮止。25復有二法,謂奢摩他、毘鉢舍那。 ●26復有二法,謂明、解脫。27復有二法,謂盡智、無生智。 ### 3.123 此中,**有二法,謂名、色者**,名云何? 答: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及虛空、擇滅、非擇滅,是謂名。 色云何? 答:四大種及所造色,是謂色。 **復有二法,謂無明、有愛者**,無明云何? 答:如《法蘊論》說。 有愛云何? 答:色無色界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有愛。 **復有二法,謂有見、無有見者**,有見云何? 答:若謂我世間常,由此發起忍樂觀見,是謂有見。 `[云何無有見=無有見云何【三宮聖】]`云何無有見? 答:若謂我世間斷,由此發起忍樂觀見,是謂無有見。 ### 3.45 **復有二法,謂無慚、無愧者**,無慚云何? **答:如世尊說,有無慚者**,於可慚法而不生慚。 **可慚法者**,謂諸惡不善法,順雜染、順後有,有熾然苦異熟,順當來生老死。`[彼=後【聖】]`彼於如是惡不善法生時,無慚、無所慚、無別慚,無羞、無所羞、無別羞,無崇敬、無所崇敬,無隨屬、無所隨屬,於自在者無怖畏轉,是謂無慚。 無愧云何? **答:如世尊說,有無愧者**,於可愧法而不生愧。 **可愧法者**,謂諸惡不善法,乃至順當來生老死。`[彼=復【聖】]`彼於如是惡不善法生時,無愧、無所愧、無別愧,無恥、無所恥、無別恥,於諸罪中不怖不畏,不見怖畏是謂無愧。 **復有二法,謂慚、愧者**,慚云何? **答:如世尊說,諸有慚者**,於可慚法而生於慚。 **可慚法者**,謂諸惡不善法,乃至順當來生老死。彼於如是惡不善法生時,有慚、有所慚、有別慚,有羞、有所羞、有別羞,有崇敬、有所崇敬,有隨屬、有所隨屬,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謂慚。 愧云何? **答:如世尊說,諸有愧者**,於可愧法而生於愧。 **可愧法者**,謂諸惡不善法,乃至順當來生老死。彼於如是惡不善法生時,有愧、有所愧、有別愧,有恥、有所恥、有別恥,於諸罪中有怖有畏,能見怖畏是謂愧。 ### 3.67 **復有二法,謂惡言、惡友者**,惡言云何? 答:如《法蘊論》說。 惡友云何? 答:亦如《法蘊論》說。 **復有二法,謂善言、善友者**,善言云何? 答:如有一類,若親教、若`[同=因【聖】]`同親教,若軌範、若同軌範,若餘隨一尊重可信往還朋友,如法告言:「汝從今去,勿壞身業、勿壞語業、勿壞意業、勿行不應行處、勿親近惡友、勿作三惡趣業。」如是教誨稱法應時,於所修道隨順磨瑩,增長嚴飾宜便常委。助伴資糧於此教誨,欣喜愛樂信受隨順,不左取而右取,不拒逆、不毀訾、不非撥,是謂善言。 善友云何? 答:如《法蘊論》說。 ### 3.8 復有二法,謂入罪善巧、出罪善巧者。 入罪善巧云何? 答? 罪謂五部五蘊罪。何等為五?一者他勝;二者眾餘;三者墮煮;四者對首;五者惡作。 入罪善巧, 謂如實知見,如是苾芻犯他勝罪、如是苾芻犯眾餘罪、如是苾芻犯墮煮罪、如是苾芻犯對首罪、如是苾芻犯惡作罪。 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苾芻犯`[趣=起【宋元】*]`趣他勝罪、如是苾芻犯趣眾餘罪、如是苾芻犯趣墮煮罪、如是苾芻犯`[*]`趣對首罪、如是苾芻犯趣惡作罪。 復次,如實知見,此苾芻犯如是他勝罪、此苾芻犯如是眾餘罪、此苾芻犯如是墮煮罪、此苾芻犯如是對首罪、此苾芻犯如是惡作罪。 復次,如實知見,此苾芻犯`[*]`趣如是他勝罪、此苾芻犯趣如是眾餘罪、此苾芻犯趣如是墮煮罪、此苾芻犯`[*]`趣如是對首罪、此苾芻犯趣如是惡作罪。 復次,如實知見,諸苾芻所犯罪,若重若輕、若深若淺、若有餘若無餘、若隱覆若不隱覆、若顯了若不顯了、若已發露若未發露、若已除滅若未除滅、若可說若不可說、若可作若不可作,於如是入種種罪中,<u>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u>,是謂入罪善巧。 ^zjlbsz 出罪善巧云何? 答:罪謂五部五蘊罪,如前說出。罪善巧,謂如實知見眾餘、墮煮、對首、惡作四罪。 可出其事云何? 如有說言,我如是說、如是顯,於如是罪非說非顯。我如此說如此顯,於如是罪是說是顯。我如是顯了、如是發露、如是作法,於如是罪非發露非除滅。我如此顯了、如此發露、如此作法,於如是罪,是發露、是除滅。於如是出種種罪中解了、乃至毘鉢舍那、是謂出罪善巧。 ᅟ `[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明】*]`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一 ☗s2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二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二法品第三之二**ᅟ ### 3.9 **復有二法,謂入定善巧、出定善巧者**, 入定善巧云何? 答:定謂八部八蘊定,即四靜慮、四無色定。 入定善巧, A謂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入初靜慮定,如是補特伽羅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定。 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於初靜`[慮=處【聖】]`慮定有善巧作意,如是補特伽羅乃至於非想非非想處定有善巧作意。 B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入初靜慮道,如是補特伽羅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道。 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於`[入〔-〕【聖】]`入初靜慮道有善巧作意,如是補特伽羅乃至於入非想非非想處道有善巧作意。 其事云何? 如有說言: 我如是作意、如此作意,於入初靜慮定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定,<u>善等了、善近了、善分別、善思惟、善通達</u>。 我如是想、如是觀、如是勝解、如是任持、如是分別,於入初靜慮定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善等了乃至善通達。 我如是攝心、策心、伏心、持心、舉心、捨心、制心、`[縱=從【聖】]`縱心,於入初靜慮定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善等了乃至善通達。 我如是法.於入定及入定善巧,無作用、無利益,無多所作但為障礙,我於此法善等了乃至善通達。 我如是法.於入定及入定善巧,有作用、有利益,有多所作`[作〔-〕【聖】]`不為障礙,我於此法善等了乃至善通達。 於如是入種種定中,<u>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u>。 是謂入定善巧。 ^9qk7me 出定善巧云何? 答:定謂八部八蘊定,即四靜慮、四無色定。 出定善巧, A謂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出初靜慮定,如是補特伽羅乃至出非想非非想處定。 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於出初靜慮定有善巧作意,如是補特伽羅乃至於出非想非非想處定有善巧作意。 B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出初靜慮道,如是補特伽羅乃至出非想非非想處道。 復次,如實知見如是補特伽羅於出初靜慮道有善巧作意,如是補特伽羅乃至於出非想非非想處道有善巧作意。 其事云何? 如有說言: 我如是作意、如此作意,於出初靜慮定乃至出非想非非想處定,善等了、善近了、善分別、善思惟、善通達。 我如是想、如是觀、如是勝解、如是`[任=住【宮】]`任持、如是分別,於`[出初=初出【明】]`出初靜慮定乃至出非想非非想處定,善等了乃至善通達。 我如是攝心、策心、伏心、持心、舉心、捨心、制心、縱心,於出初靜慮定乃至出非想非非想處定,善等了乃至善通達。 我如是法,於出定`[乃至=及【三宮聖】*]`乃至出定善巧,無作用、無利益,無多所作但為障礙,我於此法善等了乃至善通達。 我如是法,於出定`[*]`乃至出定善巧,有作用、有利益,有多所作不為障礙,我於此法善等了乃至善通達。 於如是出種種定中,解了乃至毘鉢舍那。 是謂出定善巧。 ### 3.1011 **復有二法,謂界善巧、作意善巧者**, 界善巧云何? 答:如有苾芻如實知見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復次,如實知見六界,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復次,如實知見六界,謂欲界、恚界、害界、出離界、無恚界、無害界。 復次,如實知見六界,謂樂界、苦界、喜界、憂界、捨界、無明界。 復次,如實知見四界,謂受界、想界、行界、識界。 復次,如實知見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 復次,如實知見三界,謂色界、無色界、滅界。 復次,如實知見三界,謂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 復次,如實知見三界,謂劣界、中界、妙界。 復次,如實知見三界,謂善界、不善界、無記界。 復次,如實知見三界,謂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 復次,如實知見二界,謂有漏界、無漏界。 復次,如實知見二界、謂有為界、無為界。 於如是種種界,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是謂界善巧。 ^9efyku 作意善巧云何? 答:如有苾芻,或受持素呾纜、或受持毘奈耶、或受持阿毘達磨,或聞親教師說、或聞軌範師說、或聞展轉傳授藏說、或聞隨一如理者說,依止如是如理所引聞所成慧, 於眼界乃至意識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 於地界乃至識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 於欲、恚、害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 於出離、無恚、無害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空=苦空【三宮】]`空非我。 於樂、苦、喜、憂、捨、無明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 於受、想、行、識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 於欲、色、無色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 於色、無色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滅界有善巧作意,思`[惟〔-〕【聖】]`惟空非我。 於過去、未來、現在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 於劣、中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妙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聖】]`苦空非我。 於善、不善、無記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 於學、無學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空=苦空【三宮聖】]`空非我;於非學非無學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 於有漏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無漏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 於有為界有善巧作意,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於無為界有善巧作意,思惟`[*]`空非我。 復次,如有苾芻如實知見過去未來現在作意、善不善無記作意、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作意、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作意、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作意, 於如是等種種作意,解了乃至毘鉢舍那,是謂作意善巧。 **復有二法,謂質直、柔和者**,質直云何? 答:心不剛性、心不強性、心不`[硬=鞕【聖】*]`硬性、心純質性、心正直性、心潤滑性、心柔軟性、心調順性,是謂質直。 柔和云何? 答:身不剛性、身不強性、身不`[*]`硬性、身純質性、身正直性、身潤滑性、身柔軟性、身調順性,是謂柔和。 ### 3.1213 **復有二法,謂堪忍、可樂者**,堪忍云何? 答:謂能忍受寒熱飢渴風日蚊虻蛇蠍等觸,又能忍受他麁惡語,能起身中猛利切心奪命苦受,是謂堪忍。 可樂云何? 答:設有事至,不可容納、不可矜持、不可迴轉、不可忍耐,而能於彼不暴不惡、不麁不獷,堪忍可樂易可共住,止息眾惡。若有事至,可能容納、可能矜持、可能迴轉、可能忍耐、亦能於彼不暴不惡、不麁不獷,堪忍可樂易可共住,止息眾惡,是謂可樂。 **復有二法,謂和順、供養者**,和順云何? 答:若有樂作、可憙樂語、可愛味語,容貌熙怡遠離頻蹙,先言慰問:「具壽善來。 事可忍不? 可存濟不? 安樂住不? 食易得不?」 樂作如是可憙語等諸悅豫事,是謂`[和=利【明】]`和順。 供養云何? 答:供養有二種:一、財供養;二、法供養。 財供養云何? 答:以可意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於他有情能惠能施能隨惠施、能棄能捨能遍棄捨,是謂財供養。 法供養云何? 答:以素呾纜或毘奈耶或阿毘達磨,或親教語或軌範語或傳授藏,或餘隨一可信者語,於他有情能惠能施能隨惠施、能棄能捨能遍棄捨,是謂法供養。如是二種,總名供養。 ### 3.1415 **復有二法,謂具念、正知者**, 具念云何? 答:若依出離、遠離、善法,諸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謂具念。 正知云何? 答:若依出離、`[遠=遠離【三宮】]`遠、善法,於法`[揀=簡【三宮聖】*]`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是謂正知。 ^r96aj8 **復有二法,謂思擇力、修習力者**,思擇力云何?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諸多聞聖弟子應如是學,諸身惡行,現法當來招惡異熟,謂我若行身惡行者**,現自厭毀,亦復為他天神諸佛之所訶責,亦為有智同梵行者以法譏嫌,一切世界惡名流布,身壞命終墮嶮惡趣生於地獄。由正了`[知=智【聖】]`知諸身惡行,現法當來招惡異熟,故能勤斷諸身惡行,亦能勤修諸身妙行。於語惡行及意惡行廣說亦爾,乃至勤修語意妙行。若能如是因思擇,依思擇、住思擇,斷不善法、修諸善法,說名思擇亦名為力,是謂思擇力。 修習力云何?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諸多聞聖弟子修念等覺支,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修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等覺支。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若能如是因修習、依修習、住修習,斷不善法、修諸善法,說名修習亦名為力,是謂修習力。 問:何故名力? 答:以因此力、依此力、住此力,能斷能碎能破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故名為力。 ### 3.16 **復有二法,謂不護根門、食不知量者**,不`[護=獲【聖】*]`護根門云何?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無聞異生眼見色已,由眼根故取相隨好,即於是處不護眼根,由住不護起世貪`[憂=愛【三】*]`憂,惡不善法隨心生長。彼於眼根不防不守,由斯故說不護眼根。以不護眼根貪瞋癡生長,耳鼻舌身意根亦爾。 **且說意根者**,謂意了法已,由意根故取相隨好,即於是處不護意根,由住不`[*]`護起世貪`[*]`憂,惡不善法隨心生長。彼於意根不防不守,由斯故說不護意根,以不護意根貪瞋癡生長,彼由發起非理思擇。眼見諸色、耳聞諸聲、鼻嗅諸香、舌嘗諸味、身覺諸觸、意了諸法,於六根門不防、不等防、不遍防、不藏、不覆、不蔽、不寂靜、不調伏、不守護,是謂不護根門。 食不知量云何?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無聞異生不思擇而食,為勇健故、為傲逸故、為顏貌故、為端嚴故而食所食。 **不思擇而食者**,謂住非理所引思擇而食所食。 **為勇健故食所食者**,謂如一類食所食時起如是心:我食此食,必使飽滿,令身勇健,能作重業能荷重擔,資益壽量久住世間,能摧怨敵、能越車乘、能遠跳擲、能作種種世間掉戲。 **為傲逸故食所食者**,謂如一類食所食時,起如是心:我食此食,必使飽滿,令我傲逸憍醉之心起等起、生等生,相續引發`[𣣋=淩【三宮聖】*]`𣣋蔑一切,隨情所樂作縱逸業。 **為顏貌故食所食者**,謂如一類食所食時,起如是心:我食此食,必使飽滿,當令我身容貌光鮮膚體潤滑。 **為端嚴故食所食者**,謂如一類食所食時,起如是心:我食此食,必使飽滿,當令我身成就第一美妙形色,眾所愛敬。諸有如是愛重飲食,於諸飲食不平等性、不知量性、不黠慧性,不了其相,不了相已不自裁量,我今但應食爾所食,是謂食不知量。 ### 3.17 **復有二法,謂能護根門、於食知量者**, **能護根門**云何?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諸多聞聖弟子,眼見色已,由眼根故,不取其相、不取隨好,即於是處能護眼根,由住能護不起世貪`[*]`憂,惡不善法不隨心生長。彼於眼根能防能守,由斯故說能護眼根,以能護眼根貪瞋癡不起,耳鼻舌身意根亦爾。 **且說意根者**,謂意了法已,由意根故,不取其相、不取隨好,即於是處能護意根,由住能護不起世貪`[*]`憂,惡不善法不隨心生長。彼於意根能防能守,由斯故說能護意根,以能護意根貪瞋癡不起,彼由發起如理思擇。眼見諸色、耳聞諸聲、鼻嗅諸香、舌嘗諸味、身覺諸觸、意了諸法,於六根門能防、能`[等=守【三宮】]`等防、能遍防、能藏、能覆、能蔽、能寂靜、能調伏、能守護,是謂能護根門。 **於食知量**云何?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諸多聞聖弟子**能思擇而食,不為勇健、不為傲逸、不為顏貌、不為端嚴而食所食,但為此身暫住存濟、止息飢渴、攝受梵行而食所食,為斷故受不起新受、無罪存濟、力樂、安住而食所食**。 **能思擇而食者**,謂住如理所引思擇而食所食。 **不為勇健食所食者**,非如一類食所食時起如是心:我食此食,必使飽滿,令身勇健,能作重業能荷重擔,資益壽量久住世間,能摧怨敵、能`[越=起【宮】]`越車乘、能遠跳`[擲=躑【明】]`擲、能作種種世間掉戲。 `[不〔-〕【聖】]`**不為傲逸食所食者**,非如一類食所食時起如是心:我食此食,必使飽滿,令我傲逸憍醉之心起等起、生等生,相續引發`[*]`𣣋蔑一切,隨情所樂作縱逸業。 **不為顏貌食所食者**,非如一類食`[所食〔-〕【聖】]`所食時起如是心,我食此食,必使飽滿,當令我身容貌光鮮膚體潤滑。 **不為端嚴食所食者**,非如一類食所食時起如是心:我食此食,必使飽滿,當令我身成就第一美妙形色眾所愛敬。 **但為此身暫住存濟食所食者**,謂身亦名身、身根亦名身、五色根亦名身、四大種所造聚亦名身,於此義中說四大種所造聚身。諸聖弟子食所`[食=貪【宮】]`食時但起是心:我食此食,令四大種所造聚身,<u>暫住等住近住安住</u>,故名暫住。諸聖弟子食所食時但起是心:我食此食,令四大種所造聚身存隨存、濟隨濟、護隨護、轉隨轉,故名存濟。 ^glnht1 **但為止息飢渴食所食者**,此中飢渴所起苦受說名飢渴。諸聖弟子食所食時但起是心:我食此食,當令飢渴所起苦受暫時止息不為惱害。 **但為攝受梵行食所食者**,謂離婬欲亦名梵行、八支聖道亦名梵行,於此義中八支聖道說名梵行。諸聖弟子食所食時但起是心:我食此食,為欲攝受隨順增益八支聖道。 **為斷故受不起新受食所食者**,不食為緣所起苦受說名故受,飽食為緣所起苦受說名新受。諸聖弟子食所食時但起是心:我食此食,為斷故受不起新受,非為充悅。 **為無罪存濟而食所食者**,存濟有二種:**一有罪存濟;二無罪存濟**。 云何**有罪存濟**? 答:如有一類矯妄詭詐現相激磨,以利求利而求飲食。如是方便得飲食已,歡喜受用,貪愛迷悶耽著不捨,不見過患不知出離,如是名為有罪存濟。 云何**無罪存濟**? 答:非如一類矯妄詭詐現相激磨,以利求利而求飲食。如實方便得飲食已,如法受用,不貪不愛不迷不悶不耽不著,能見過患善知出離,如是名為無罪存濟。諸聖弟子但為如是無罪存濟而食所食。 **為力樂故食所食者**,謂聖弟子食所食時但起是心:我食此食,欲令身力得不衰退,心受喜樂能`[辦=辨【聖】*]`辦善事。 **為安住故食所食者**,謂聖弟子食所食時但起是心:我食此食,欲令行立坐臥讀誦修定等時身心安隱。諸有如是不重飲食,於諸飲食有平等性、有知量性、有黠慧性,能了其相,既了相已,能自裁量,我今但應食爾所食,是謂於食知量。 ### 3.1819 **復有二法,謂匱戒、匱見者**,匱戒云何? 答: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穢語。 復次,若斷生命、若不與取、若非梵行。 復次,諸所有不善戒、諸所有非理所引戒、諸所有障礙定戒,是謂匱戒。 問:何故名匱戒? 答:此法自性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憙、不可意、不安隱、不正直、不可欣、不悅意、違正理。 復次,此法能得不可愛果、不可樂果、不可憙果、不可意果、不安隱果、不正直果、不可欣果、不悅意果、違正理果。 復次,此法能感不可愛異熟、不可樂`[異=意【明】]`異熟、不可憙異熟、不可意異熟、不安隱異熟、不正直異熟、不可欣異熟、不悅意異熟、違正理異熟,故名匱戒。 匱見云何? 答:諸所有見,無惠施、無親愛、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行惡行業果異熟、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化生有情,無世間阿羅漢正至正行,謂於此世他世自通達作證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復次,諸所有不善見、諸所有非理所引見、諸`[所有=有所【明】]`所有障礙定見,是謂匱見。 問:何故名匱見? 答:此法自性不可愛乃至違正理。 復次,此法能得不可愛果乃至`[違=逮【元明】]`違正理果。 復次,此法能感不可愛異熟乃至違正理異熟,故名匱見。 如匱戒、匱見,應知破戒破見亦爾。 ### 3.2021 復有二法,謂具戒、具見者。 具戒云何? 答: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麁惡語、離雜穢語。 復次,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 復次,諸所有學戒、諸所無學戒、諸所有善非學非無學戒,是謂具戒。 問:何故名具戒? 答:此法自性可愛、可樂、可憙、可意、安隱、正`[直=真【聖】]`直、可欣、悅意、隨順正理。 復次,此法能得可愛果、可樂果、可憙果、可意果、安隱果、正直果、可欣果、悅意果、順正理果。 復次,此法能感可愛異熟、可樂異熟、可憙異熟、可意異熟、安隱異熟、正直異熟、可欣異熟、悅意異熟、順正理異熟,故名具戒。 具見云何? 答:諸所有見,有惠施、有親愛、有祠祀、有妙行、有惡行、有妙行惡行業果異熟、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有情,有世間阿羅漢正至正行,謂於此世他世自通達作證具足住,如實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復次,諸所有學見、諸所有無學見、諸所`[有〔-〕【三宮聖】]`有善非學非無學見,是謂具見。 問:何故名具見? 答此法自性可愛乃至隨順正理。 復次,此法能得可愛果乃至順正理果。 復次,此法能感可愛異熟乃至順正理異熟,故名具見。如具戒、具見,應知淨戒、淨見亦爾。 ### 3.22 **復有二法,謂見、如理勝者**, 見云何? 答:謂依出離、遠離、善法,於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點【聖】]`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是謂見。 ^qotvbz 如理勝云何? 答:謂有苾芻如其所見,若由如是諸行相狀,世間正見未生而生,彼便如理思惟如是諸行相狀。彼由如理思惟如是諸行相狀,便令聖道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修集出現,是名道如理勝。 復次,若有苾芻如其所見,若由如是諸行相狀隨一出離、遠離、善法未生而生,彼便如理思惟如是諸行相狀。彼由如理思惟如是諸行相狀,便令聖道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修集出現,是名道如理勝。 如是二種,總名如理勝。 ### 3.23 **復有二法,謂厭、如理勝**者。 厭云何? 答:謂依四種順厭處法而生於厭。 如理勝云何? 答:謂正思惟引生聖道。 何等為四順厭處法? 一自衰損順厭處法;二他衰損順厭處法;三自興盛順厭處法;四他興盛順厭處法。 **依自衰損順厭處法而生於厭如理勝者**,如有一類等隨觀見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究竟圓滿增上淳熟,便作是念:「我因放逸、依放逸、住放逸、由放逸故造斯惡事。我今當令惡不善法未生者不生、已生者永斷。」彼由如是出離勇猛所引生厭,是名為厭。既生厭已如理思惟,復令聖道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修集出現,是名道如理勝,如是名為依自衰損厭如理勝。 **依他衰損順厭處法而生於厭如理勝者**,如有一類等隨觀見`[自〔-〕【三宮】]`自他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究竟圓滿增上淳熟,便作是念:「彼因放逸、依放逸、住放逸、由放逸故造斯惡事。我今當令惡不善法,未生者不生、已生者永斷。」彼由如是出離勇猛所引生厭,是名為厭。既生厭已如理思惟,復令聖道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修集出現,是名道如理勝,如是名為依他衰損厭如理勝。 **依自興盛順厭處法而生於厭如理勝者**,如有一類等隨觀見自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究竟圓滿增上淳熟,便作是念:「我因不放逸、依不放逸、住不放逸、由不放逸故作斯善事。我今當令諸勝善法未生者生、已生者倍復增廣。」彼由如是出離勇猛所引生厭,是名為厭。既生厭已如理思惟,復令聖道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修集出現,是名道如理勝,如是名為依自興盛厭如理勝。 **依他興盛順厭處法而生於厭如理勝者**,如有一類等隨觀見他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究竟圓滿增上淳熟,便作是念:「彼因不放逸、依不放逸、住不放逸、由不放逸故作斯善事。我今當令諸勝善法,未生者生、已生者倍復增廣。」彼由如是出離勇猛所引生厭,是名為厭。既生厭已如理思惟,復令聖道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修集出現,是名道如理勝,如是名為依他興盛厭如理勝。 ### 3.24 **復有二法,謂於善不喜足、於斷不遮止者**, **於善不喜足**云何? **答:於善喜足者**,如有一類唯得少戒便生喜足、唯得少禁便生喜足、唯得離欲便生喜足、唯得不淨觀便生喜足、唯得持息念等便生喜足、或唯得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便生喜足、或唯得慈無量乃至捨無量便生喜足、或唯得空無邊處定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定便生喜足,或唯得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便生喜足,或唯得神境智證通、天耳智證通、他心智證通、宿住隨念智證通、死生智證通便生喜足,此等名為於善喜足。 **於善不喜足者**,如有一類非唯得少戒便生喜足,廣說乃至非唯得死生智證通便生喜足。彼作是念:「我修諸善,乃至未得阿羅漢果,於其中間終不喜足。」是名於善不喜足。 **於斷不遮止**云何? **答:於斷遮止者**,如有一類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不息,作是念言:「云何令我速疾證得如理善法?」 彼於如是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習時,未能證得如理善法,便作是念:「我所修斷,空虛無果、無利無義、無味無益。」由彼於斷謂無勝利,便生厭患誹謗毀呰,如是名為於斷遮止。 復有一類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不息,作是念言:「云何令我速疾證得如理善法?」 彼於如是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習時,未能證得如理善法,或雖證得而不了知,便作是念:「我所修斷,空虛無果、無利無義、無味無益。」由彼於斷謂無勝利,便生厭患誹謗毀呰,如是亦名於斷遮止。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二=卷第二說一切有部【明】*]`卷第二 ☗s3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三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二法品第三之餘**`[餘=三【明】]`ᅟ **於斷不遮止者**,如有一類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不息,作是念言:「云何令我速疾證得如理善法?」 彼於如是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習時,未能證得如理善法,便作是念:「如世尊說,無處無容善男子等勤修正行而不證得如理善法。由我所修正行未滿,是故未證如理善法。我所修斷定應不空不虛、有果有利、有義有味有益。」由彼於斷知有勝利,不生厭患誹謗毀呰,是名於斷不遮止。 復有一類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不息,作是念言:「云何令我速疾證得如理善法?」 彼於如是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習時,未能證得如理善法,或雖證得而不了知,便作是念:「如世尊說,無處無容善男子等勤修正行而不證得如理善法。由我所修正行未滿,是故未證如理善法。我所修斷定應不空不虛、有果有利、有義有味有益。」由彼於斷知有勝利,不生厭患誹謗毀呰,是名於斷不遮止。 復有一類為斷不善法、為圓滿善法,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不息,作是念言:「云何令我速疾證得如理善法?」 彼於如是勇猛精進熾然愛樂勤修習時,遂能證得如理善法,便作是念:「我所修斷決定不空不虛、有果有利、有義有味有益。」由彼於斷知有勝利,不生厭患誹謗毀呰,是名於斷不遮止。 ### 3.25 **復有二法,謂奢摩他、毘鉢舍那者**,[集異門](集異門足論#^vbg3op) **奢摩他**云何? 答:善心一境性,是謂奢摩他。 **毘鉢舍那**云何? 答:奢摩他相應,於法`[揀擇=簡擇【三宮】下同]`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是謂毘鉢舍那。 ^cieamn 如世尊說: ᅟ**非有定無慧ᅟ非有慧無定ᅟ要有定有慧ᅟ方證於涅槃**ᅟ **非有定無慧者**,謂若有如是類慧,則有獲得如是類定;若無如是類慧,則無獲得如是類定,故說非有定無慧。 **非有慧無定者**,謂若有慧,是定所生.以定為集.是定種類.由定而發。若有如是類定,則有獲得如是類慧;若無如是類定,則無獲得如是類慧,故說非有慧無定。 **要有定有慧.方證於涅槃者**,愛盡離滅.名曰涅槃,要具定慧.方能證得,若隨闕一.必不能證。由此因緣故作是說,要有定有慧方證於涅槃。 復次,1或有補特伽羅,得內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觀。2或有補特伽羅,得增上慧法觀.不得內心止。3或有補特伽羅,不得內心止.亦不得增上慧法觀。4或有補特伽羅,得內心止.亦得增上慧法觀。 1何等補特伽羅,得內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觀? 答:若補特伽羅,得世間四靜慮、不得出世聖慧。 2何等補特伽羅,得增上慧法觀、不得內心止? 答:若補特伽羅,得出世聖慧、不得世間四靜慮。 3何等補特伽羅,不得內心止、亦不得增上慧法觀? 答:若補特伽羅,不得世間四靜慮、亦不得出世聖慧。 4何等補特伽羅,得內心止、亦得增上慧法觀? 答:若補特伽羅,得世間四靜慮、亦得出世聖慧。 **如說世間四靜慮相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者**,此顯內心止。==\[[集異門](集異門足論#^z38zjt) [集異門](集異門足論#^ovldpk) [集異門](集異門足論#^qo1hve) [集異門](集異門足論#^glnht1) [集異門](集異門足論#^xfxtby) ]== **如說出世聖慧所攝,於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者**,此顯增上慧法觀。==\[[集異門](集異門足論#^cieamn) [集異門](集異門足論#4.4.7三慧2) [集異門](集異門足論#^r96aj8) [集異門](集異門足論#^qotvbz) [集異門](集異門足論#^9qk7me) [集異門](集異門足論#^9efyku) [集異門](集異門足論#^zjlbsz)]== 是名奢摩他毘鉢舍那。 ^vbg3op ### 3.26 **復有二法,謂明、解脫者**, 明云何? 答:無學三明。何等為三?一者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二者無學死生智作證明;三者無學漏盡智作證明。是謂明。 解脫云何? 答:三種解脫。何等為三?一者心解脫;二者慧解脫;三者無為解脫。 **心解脫者**,謂無貪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名心解脫。 **慧解脫者**,謂無癡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名慧解脫。 **無為解脫者**,謂擇滅,是名無為解脫。 此中, 心解脫,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答:學無貪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學。 云何無學?答:無學無貪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無學。 云何非學非無學?答:有漏無貪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非學非無學。 慧解脫,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云何學?答:學無癡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學。 云何無學?答:無學無癡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無學。 云何非學非無學?答:有漏無癡善根相應心,已勝解、當勝解、今勝解,是謂非學非無學。 無為解脫,唯非學非無學。 是名明解脫。 ### 3.27 **復有二法,謂盡智、無生智者**, 1盡智云何?答:謂如實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此所從生智見明覺解慧光觀,是名盡智。 無生智云何?答:謂如實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此所從生智見明覺解慧光觀,是名無生智。 2復次,若如實知已盡欲漏、有漏、無明漏,是名盡智。若如實知所盡三漏不復當生,是無生智。 3復次,若如實知已盡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盡智。若如實知所盡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不復當起,是名無生智。 ## 4 三法品 `[集異門足論〔-〕【明】]`集異門足論 三法品第四之一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三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宮】]`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三法云何? 此中有五嗢柁南頌。 ### 4.1 初嗢柁南曰: ᅟ**初三法有十ᅟ謂根尋行界ᅟ前三各有二ᅟ後**`[一=三【宮】]`**一有四種**ᅟ 有三不善根、三善根。三不善尋、三善尋。三惡行、三妙行。欲恚害三界、出離無恚無害三界、欲色無色三界、色無色滅三界。 #### 4.1.1三不善根 **三不善根者**,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 貪不善根者? 貪云何? 答:謂於欲境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欲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總名為貪。 不善根云何? 答:謂此貪法是不善性,能為無量不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病根癰根、箭根惱根、苦根穢根濁根、諸雜染根、不清淨根、不鮮白根,是故名為貪不善根。 **瞋不善根者**,瞋云何? 答:謂於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杌欲為擾惱,已瞋、當瞋、現瞋,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忿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突【宋元】]`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總名為瞋。 不善根云何? 答:謂此瞋法是不善性,能為無量不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病根癰根、箭根惱根、苦根穢根濁根、諸雜染根、不清淨根、不鮮白根,是故名為瞋不善根。 **癡不善根者**,癡云何? 答:謂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於業無知、異熟無知、業異熟無知,於善作業無知、惡作業無知、善惡作業無知,於因無知、因所生法無知,於佛無知、法無知、僧無知,於苦無知、集無知、滅無知、道無知,於善法無知、不善法無知,於有罪法無知、無罪法無知,於應修法無知、不應修法無知,於下劣法無知、勝妙法無知,於黑法無知、白法無知,於有敵對法無知,於緣生法無知,於六觸處如實無知。如是無知無見非現觀、黑闇愚癡無明盲冥、罩網纏裹頑騃渾濁障`[蓋=善【宮】]`蓋,發盲、發無`[明=眼【宮】]`明、發無智、滅勝慧,障礙善品令不涅槃。無明漏、無明暴流、無明軛、無明毒根、無明毒莖、無明毒枝、無明毒葉、無明毒花、無明毒果,癡、等癡、極癡,`[改=狠【三】*]`改、等`[*]`改、極`[*]`改,癡類癡生、`[*]`改類`[*]`改生,總名為癡。 不善根云何? 答:謂此癡法是不善性,能為無量不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病根癰根、箭根惱根、苦根穢根濁根、諸雜染根、不清淨根、不鮮白根,是故名為癡不善根。如世尊說: ᅟ諸惡貪瞋癡ᅟ惱害自心者ᅟ如樹心有蝎ᅟ皮果等皆衰ᅟ #### 4.1.2三善根 **三善根者**,謂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癡善根。 **無貪善根者**,無貪云何? 答:謂於欲境諸不貪、不等貪、不執藏不防護不堅著、不愛不樂、不迷`[心=不【三宮】]`心悶、不耽嗜不遍耽嗜、不內縛不欲不求不耽湎,非苦集非貪類非貪生,總名無貪。 善根云何? 答:謂無貪法是善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無病根無癰根、無箭根無穢根無濁根、不雜染根、清淨根、鮮白根,是故名為無貪善根。 **無瞋善根者**,無瞋云何? 答:謂於有情不欲損害,不懷栽杌不欲擾惱,非已瞋非當瞋非現瞋,不樂為過患、不極為過患,意不憤恚,於諸有情不相違戾,不欲為過患,非已為過患、非當為過患、非現為過患,總名無瞋。 善根云何? 答:謂無瞋法是善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無病根無癰根、無箭根無穢根無濁根、不雜染根、清淨根、鮮白根,是故名為無瞋善根。 **無癡善根者**,無癡云何? 答:謂知前際智、後際智、前後際智,知內智、外智、內外智,知業智、異熟智、業異熟智,知善作業智、惡作業智、善惡作業智,知因智、因所生法智,知佛智、法智、僧智,知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知善法智、不善法智,知有罪法智、無罪法智,知應修法智、不應修法智,知下劣法智、勝妙法智,知黑法智、白法智,知有敵對法智,知緣生法智,知六觸處如實`[智=知【明】]`智。如是智見明覺解慧光觀,總名無癡。 善根云何? 答:謂無癡法是善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是故此法能為無病根無癰根、無箭根無穢根無濁根、不雜染根、清淨根、鮮白根,是故名為無癡善根。如世尊說: ᅟ若離貪瞋癡ᅟ說名為智者ᅟ亦名`[為=名【三宮】]`為上士ᅟ不惱害自心ᅟ ᅟ是故應遠離ᅟ貪瞋及無明ᅟ勤修起慧明ᅟ速得眾苦盡ᅟ #### 4.1.3三不善尋 **三不善尋者**,謂欲尋、恚尋、害尋。 欲尋云何? 答:欲貪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總名欲尋。 恚尋云何? 答:瞋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總名恚尋。 害尋云何? 答:害相應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總名害尋。如世尊說: ᅟ惡尋伏眾生ᅟ令於穢見淨ᅟ倍增長貪愛ᅟ自為堅固縛ᅟ #### 4.1.4三善尋 **三善尋者**,謂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 出離尋云何? 答:於諸欲尋思惟過患,謂此欲尋是不善法,諸下賤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呵厭,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礙彼品、能障涅槃,受持此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證涅槃。如是思惟諸欲尋過患時,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名出離尋。 復次,為斷欲尋,於出離尋思惟功德,謂出離尋是勝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稱讚,不為自害、不為他害、不為俱害、不滅智慧、不礙彼品、不障涅槃,受持此法能生通慧、能引菩提、能證涅槃。如是思惟出離尋功德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出離尋。 復次,思惟欲尋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轉動,勞倦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恒,不可保信是變壞法。如是思惟諸欲尋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出離尋。 復次,為斷欲尋,思惟彼滅是真寂靜,思惟彼道是真出離。如是思惟彼滅道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出離尋。 復次,思惟捨心定及道,捨心定相應無想定、滅定、擇滅。如是思惟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出離尋。 復次,思惟出離及出離相應受`[想=相【明】]`想行識,及彼等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出離尋。 無恚尋云何? 答:於諸恚尋思惟過患,謂此恚尋是不善法,諸下賤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呵厭,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礙彼品、能障涅槃,受持此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證涅槃。如是思惟諸恚尋過患時,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名無恚尋。 復次,為斷恚尋,於無恚尋思惟功德,謂無恚尋是勝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稱讚,不為自害、不為他害、不為俱害、不滅智慧、不礙彼品、不障涅槃,受持此法能生通慧、能引菩提、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無恚尋功德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恚尋。 復次,思惟恚尋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轉動,勞倦羸篤是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恒,不可保信是變壞法。如是思惟諸恚尋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恚尋。 復次,為斷恚尋,思惟彼滅是真寂靜,思惟彼道是真出離。如是思惟彼滅道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恚尋。 復次,思惟慈心定及道、慈心定相應無想定、滅定、擇滅。如是思惟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恚尋。 復次,思惟無恚及無恚相應受想行識,及彼等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恚尋。 無害尋云何? 答:於諸害尋思惟過恚,謂此害尋是不善法,諸下賤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呵厭,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滅智慧、能礙彼品、能障涅槃,受持此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證涅槃。如是思惟諸害尋過患時,諸心尋求、遍尋求、近尋求,心顯了、極顯了、現前顯了,推度搆畫思惟分別,名無害尋。 復次,為斷害尋,於無害尋思惟功德,謂無`[害=害尋【三宮】]`害是勝善法,是尊勝者信解受持,一切如來及諸弟子、賢貴善士共所稱讚,不為自害、不為他害、不為俱害、不滅智慧、不礙彼品、不障涅槃,受持此法能生通慧、能引菩提、能證涅槃。如是思惟無害尋功德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害尋。 復次,思惟害尋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苦空非我轉動,勞倦羸篤是`[失=大【宮】]`失壞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恒,不可保信是變壞法。如是思惟諸害尋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害尋。 復次,為斷害尋,思惟彼滅是真寂靜,思惟彼道是真出離。如是思惟彼滅道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害尋。 復次,思惟悲心定及道、悲心定相應無想定、滅定、擇滅。如是思惟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害尋。 復次,思惟無害及無害相應受想行識,及彼等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時,諸心尋求乃至分,別名無害尋。如世尊說: ᅟ樂滅諸惡尋ᅟ勤修不淨觀ᅟ常念斷貪愛ᅟ能壞堅固縛ᅟ #### 4.1.5三惡行 **三惡行者**,謂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 身惡行云何? 答: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 復次,斷生命、不與取、非梵行。 復次,諸所有不善身業、諸所有非理所引身業、諸所有身業能障礙定,總名身惡行。 語惡行云何? 答: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穢語。 復次,諸所有不善語業、`[諸=語【三宮】]`諸所有非理所引語業、諸所有語業能障礙定,總名語惡行。 意惡行云何? 答:貪欲、瞋恚、邪見。 復次,諸所有不善意業、諸所有非理所引意業、諸所有意業能障礙定,總名意惡行。如世尊說: ᅟ若造身惡行ᅟ語意惡行已ᅟ不修對治者ᅟ當墮於地獄ᅟ #### 4.1.6三妙行 **三妙行者**,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 身妙行云何? 答: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 復次,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 復次,諸學身業、諸無學身業、諸善非學非無學身業,總名身妙行。 語妙行云何? 答: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麁惡語、離雜穢語。 復次,諸學語業、諸無學語業、諸善非學非無學語業,總名語妙行。 意妙行云何? 答:無貪、無瞋、正見。 復次,諸學意業、諸無學意業、諸善非學非無學意業,總名意妙行。如世尊說: ᅟ若修身妙行ᅟ語意妙行已ᅟ無餘緣礙者ᅟ當生天受樂ᅟ #### 4.1.7欲恚害三界 #### 4.1.8出離無恚無害三界 欲界、恚界、害界,及出離界、無恚界、無害界,如《法蘊論》說。 #### 4.1.9欲色無色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亦如《法蘊論》說。如世尊說: ᅟ諸有能遍知ᅟ欲色無色界ᅟ`[超=起【三宮】]`超一切依故ᅟ當觸無餘依ᅟ ᅟ身證甘露界ᅟ無漏不思議ᅟ世尊說涅槃ᅟ為饒益含識ᅟ #### 4.1.10色無色滅三界 色界、無色界、滅界,亦如《法蘊論》說。如世尊說: ᅟ住色界有情ᅟ及住無色界ᅟ不證知滅故ᅟ定當往後有ᅟ ᅟ若遍知色界ᅟ不住於無色ᅟ趣向究竟滅ᅟ`[後=彼【三宮】]`後解脫生死ᅟ ### 4.2 第二嗢柁南曰: ᅟ**二三法有十ᅟ世言依處行ᅟ心數趣上座ᅟ聚舉不護三**ᅟ 有三世、三言依、三色處、三行、三心、三補特伽羅、三上座、三聚、三舉罪事、三不護。 #### 4.2.1三世 **三世者**,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js01](俱舍論記疏01#^izndta) 過去世云何?[s13](婆沙011-020#^qtifz8) 答: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謂過去世。 ^1zycnp 未來世云何? 答:諸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謂未來世。 現在世云何? 答: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謂現在世。 `[問=間【三宮】]`問:世是何義? 答:世是顯示諸行增語。 #### 4.2.2三言依 **三言依者**,謂過去言依、未來言依、現在言依。 **過去言依者**,云何過去.云何言.云何依,而說過去言依耶? 答: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謂**過去**。即依如是過去諸行,所起語言唱詞評論、呼召宣說顯示教誨、語路語音語業語表,是謂**言**。即前所說過去諸行,亦名為**依**。是言因本.眼路緣起,無間引發.能作生緣集等起故,依過去行起諸言說,故過去諸行.名過去言依。 **未來言依者**,云何未來.云何言.云何依,而說未來言依耶? 答:諸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謂**未來**。即依如是未來諸行,所起`[語=論【三宮】]`語言唱詞評論、呼召宣說顯示教誨、語路語音語業語表,是謂**言**。即前所說未來諸行,亦名為**依**。是言因本.眼路緣起,無間引發.能作生緣集等起故,依未來行起`[論=`諸`【三宮】]論`言說,故未來諸行.名未來言依。 **現在言依者**,云何現在.云何言.云何依,而說現在言依耶? 答: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謂**現在**。即依如是現在諸行,所起語言唱詞評論、呼召宣說顯示教誨`[誨=論【三宮】]`、語路語音語業語表,是謂**言**。即前所說現在諸行,亦名為**依**。是言因本.眼路緣起,無間引發.能作生緣集等起故,依現在行起諸言說,故現在諸行.名現在言依。 無第四第五者依有為說,謂有為法唯有三種,更無第四第五可得。 有說:此依一切法說,諸無為法即是現在言依攝故,更無第四第五可得。如世尊說: ᅟ樂言想有情ᅟ恒依言想住ᅟ未遍知言想ᅟ趣生死無窮ᅟ ᅟ若遍知言想ᅟ於他無所`[說=悅【三宮】]`說ᅟ亦不樂他說ᅟ常欣修靜慮ᅟ ᅟ寂定勤精進ᅟ見生死盡邊ᅟ摧伏諸魔軍ᅟ至生死彼岸ᅟ #### 4.2.3三色處 **三色處者**,謂有三處攝一切色。 何等為三? 一者有色有見有對;二者有色無見有對;三者有色無見無對。 云何有見有對色?答:一處。 云何無見有對色?答:九處。 云何無見無對色?答:一處少分。 #### 4.2.4三行 **三行者**,謂身行、語行、意行。 身行云何? 答:身亦名身行、身業亦名身行、入息出息亦名身行,於此義中意說入息出息身行。 所以者何? 入息者呼吸外風令入身內,出息者引發內風令出身外,由此勢力令身動轉通暢安隱,故入出息說為身行。 語行云何? 答:語亦名語行、語業亦名語行、尋伺亦名語行,於此義中意說尋伺語行。 所以者何? 要尋伺已能發語言,非無尋伺,是故尋伺說為語行。 意行云何? 答:意亦名意行、意業亦名意行、想思亦名意行,於此義中意說想思意行。 所以者何? 以想及思是心所法,依止於心、繫屬於心,依心而轉、扶助於心,是故`[想=相【明】]`想思說為意行。 #### 4.2.5三心 **三心者**,一漏瘡喻心;二電光喻心;三金剛喻心。==\[[瑜伽14](T30n1579_瑜伽師地論1.md#^mqxkx1)]== 漏瘡喻心云何?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稟性暴惡言憙麁獷,少有觸惱便多憤恚,結怨`[佷㑦=狼悷【三宮】]`佷㑦.語言`[兇=凶【宋元宮】]`兇勃。如惡漏瘡纔被物觸,便多流出膿血不止。彼心亦爾,少遇違緣,即便憤恚怨恨不息。[AA](增壹1-30#20.9).[20.9](agamaa#^aa20z9) 問:何故彼心名漏瘡喻? 答:彼心意識暫觸違緣,便速發生種種穢惡,是故名曰漏瘡喻心。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三 ☗s4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四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三法品第四之二**ᅟ ##### 三心-23 電光喻心云何?==\[[舍利弗](T28n1548_舍利弗阿毘曇論2#^mn3l43) [遺教經論](T26n1529_遺教經論#^4qxxhh) [大般若經](T07n0220_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8g7u2) [智論](T25n1509_大智度論3#^doc05y) [成實](成實論#^jz1s71) [瑜伽69](T30n1579_瑜伽師地論4#^s89wjr) [瑜伽14手記](ZW0030_014_瑜伽論卷第十四手記#^megifx)]== ==\[對比:[智論](T25n1509_大智度論2#^plu7nh) 欲界中有定…[s42](婆沙041-050#^8x0bc4)]== ==\[[有部毘奈耶](T23n1442_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2#^n1hnc5)]==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居阿練若或居樹下或住空閑,精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如是寂靜心定,依是定心能永斷五順下分結得不還果;受上化生.即住上界得般涅槃,不復還來生於欲界。如過夏分至秋初時,從大雲臺電光發已,暫現色像速還隱沒。如是一類補特伽羅,居阿練若乃至廣說,彼所得心名電光喻。 問:何故彼心名電光喻? 答:彼心意識證不還果,暫能照了速還隱沒,是故名曰電光喻心。 金剛喻心云何?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居阿練若或居樹下或住空閑,精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如是寂靜心定,依是定心能盡諸漏,證得無漏心慧解脫,於現法中以勝通慧自證覺受圓滿功德,謂自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辦=辨【聖】*]`、不受後有。譬如金剛,無有少物而不能斷或穿或破,所謂若鐵若牙若貝、若角若珠若玉石等。如是一類補特伽羅,居阿練若乃至廣說,彼所得心名金剛喻。 問:何故彼心名金剛喻? 答:彼心意識證無學果,無結縛等而不能壞`[壞=懷【聖】]`,是故名曰金剛喻心。 #### 4.2.6三補特伽羅 **三補特伽羅者**,一者覆慧補特伽羅;二者膝慧補特伽羅;三者廣慧補特伽羅。 云何覆慧補特伽羅?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為聽法故苾芻前坐,苾芻哀愍為說法要,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彼在法座,於所說法初中後分皆不能知;從座起已,於所說法初中後分亦不能了。 所以者何? 彼都無慧,猶如覆器亦如覆瓶,雖多溉水竟無受入。如是一類補特伽羅,為聽法故苾芻前坐,廣說乃至彼都無慧,是名覆慧補特伽羅。 問:何故名覆慧補特伽羅? 答:彼有是慧,在法座時,於所說法初中後分雖皆欲知,而無慧故皆不能知。彼有是慧,從座起已,於所說法初中後分雖皆欲了,而無慧故亦不能了,故名覆慧補特伽羅。 云何膝慧補特伽羅?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為聽法故苾芻前坐,苾芻哀愍為說法要,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彼在法座,於所說法初中後分雖皆能知,而從座起,於所說法初中後分皆不能了,先雖領受而後忘失。譬如有人得妙飲食置於膝上,以失念故,欻從座起皆悉墜落。如是一類補特伽羅,為聽法故苾芻前坐,廣說乃至而後忘失,是名膝慧補特伽羅。 問:何故名膝慧補特伽羅? 答:彼有是慧在法座時,於所說法初中後分,隨所欲知以有慧故雖皆能知;彼有是慧而從座起,於所說法初中後分雖皆欲了,而無慧故皆不能了。先雖領受而後忘失,故名膝慧補特伽羅。 云何廣慧補特伽羅?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為聽法故苾芻前坐,苾芻哀愍為說法要,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彼在`[法〔-〕【聖】]`法座,於所說法初中後分皆悉能知,從座起已於所說法初中後分亦悉能了,復能善知所說義趣。如剎帝利女、或婆羅門女、或長者女、或居士女,清水沐浴妙香塗身,梳剪髮爪瑩飾眉面,服鮮淨衣著諸`[纓絡=瓔珞【三宮】,纓珞【聖】]`纓絡,以環釧等而自莊嚴,唯少花鬘未冠其首。有諸尊者持妙花鬘,謂嗢鉢羅、瞻博迦等,隨其所好而授與之。諸女爾時歡喜踊躍,恭敬受取冠在頂上,深心愛翫終無`[遣>]`遺失。如是一類補特伽羅,為聽法故苾芻前坐,乃至善知所說義趣,是名廣慧補特伽羅。 問:何故名廣慧補特伽羅? 答:彼有是慧,在法座時`[於〔-〕【聖】]`於所說法初中後分隨所欲知,以有慧故皆悉能知。彼有是慧從座起已於所說法初中後分隨所欲了,以有慧故亦悉能了,復能善知所說義趣,故名廣慧補特伽羅。如世尊說: ᅟ覆慧不聰明ᅟ雖數多聞法ᅟ無智不能了ᅟ如灌覆瓶器ᅟ ᅟ膝慧勝於前ᅟ坐聽雖能了ᅟ而起已皆忘ᅟ如遺膝上食ᅟ ᅟ廣慧最為勝ᅟ在法座若起ᅟ於文義俱了ᅟ如女冠花鬘; ᅟ具持念辯才ᅟ樂修淨`[業=棄【元明宮】,葉【聖】]`業染ᅟ斷憍慢放逸ᅟ能捨諸惡趣ᅟ #### 4.2.7三上座 **三上座者**,謂生年上座、世俗上座、法性上座。 云何生年上座? 答:諸有生年尊長耆舊,是謂生年上座。 云何世俗上座? **答:如有知法富貴長者共立制言:諸有知法、大財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屬大徒眾勝我等者**,我等皆應推為上座,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由此因緣,雖年二十或二十五,若能`[知=如【聖】]`知法、得大財位大族大力、有大眷屬大徒眾者**,皆應和合推為上座,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如諸國土城邑王都,其有多聞妙解算數辯才書印,或隨一一工巧業處勝餘人者**,皆共和合推為上座,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如商侶中有多財者**,眾人和合推為上座,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如得為王或大臣等,眾人皆共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如難陀王長髮王種欲興戰爭,召馬勝王剎帝利種,重賜財寶,令其示現種種`[技=伎【三宮聖】]`技能。知彼勝已告大臣曰:「封主當知,吾欲敬禮剎帝利種馬勝王足。」大臣白言:「天不應禮剎帝利種馬勝王足。 所以者何? 彼是臣佐,君不應禮臣佐之足。」如是等事有無量種,今此意說長髮王種難陀王時世俗上座。 云何法性上座? 答:諸受具戒耆舊長宿是謂法性上座。有說此亦是生年上座。 所以者何? 佛說出家受具足戒名真生故。若有苾芻得阿羅漢,諸漏永盡、已作所作、已`[*]`辦所`[*]`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知【三宮聖】]`智解脫、心善自在,此中意說如是名為法性上座。如世尊說上座頌言: ᅟ心掉多綺語ᅟ染意亂思惟ᅟ雖久隱園林ᅟ而非真上座; ᅟ具戒智正念ᅟ寂靜心解脫ᅟ彼於法能觀ᅟ是名真上座ᅟ #### 4.2.8三聚 **三聚者**,謂邪性定聚、正性定聚、不定聚。 云何邪性定聚? 答:五無間業。 云何正性定聚? 答:學無學法。 云何不定聚? 答:除五無間業,餘有漏法及無為。 #### 4.2.9三舉罪事 **三舉罪事者**,謂見舉罪事、聞舉罪事、疑舉罪事。 **見舉罪事者**,云何見、云何舉罪、云何事而說見舉罪事耶? 答:見謂見有苾芻故思斷生命、不與物而取、行非梵行婬欲法、正知而說虛誑語、故思出不淨、非時食、飲諸酒、自手掘地、壞生草木、歌舞作樂冠飾花鬘放逸縱蕩,是名為見舉罪。謂五種舉罪:一者覺察舉罪;二者憶念舉罪;三者應告羯磨舉罪;四者布灑他時安立舉罪;五者於恣舉時安立舉罪。 云何覺察舉罪? 答:謂有覺察。他苾芻言:「具壽已犯如是如是罪,應發露勿覆藏,發露則安隱、不發露罪益深。」是名覺察舉罪。 云何憶念舉罪? 答:謂有教他令自憶念,告言:「具壽!汝已曾犯如是如是罪,應發露勿覆藏,發露則安隱、不發露罪益深。」是名憶念舉罪。 云何應告羯磨舉罪? 答:謂應告言:「具壽不應不令我覺,默然從此住處出去,我於具壽欲有少言。」是名應告羯磨舉罪。 云何布灑他時安立舉罪? **答:謂布灑他時所差舉者**,作如是言:「此苾芻眾和合共坐作布灑他,我某苾芻為布灑他之所差舉。」是名布灑他時安立舉罪。 云何於恣舉時安立舉罪? 答:謂恣舉時所差舉者作如是言:「此苾芻眾和合共坐作恣舉事,我某苾芻為恣舉眾之所差舉。」是名於恣舉時安立舉罪。是名舉罪,事謂即前所見犯事是名為事,如是合名見舉罪事。 **聞舉罪事者**,云何聞、云何舉罪、云何事而說聞舉罪事耶? 答:聞謂聞有苾芻故思斷生命、不與物而取、行非梵行婬欲法、正知而說虛誑語、故思出不淨、非時食、飲諸酒、自手掘地、壞生草木、歌舞作樂冠飾花鬘放逸縱蕩,是名為聞舉罪。謂五種舉罪如前說是名舉罪,事謂即前所聞犯事是名為事,如是合名聞舉罪事。 **疑舉罪事者**,云何疑、云何舉罪、云何事而說疑舉罪事耶? 答:疑謂五緣而生於疑:一由色故;二由聲故;三由香故;四由味故;五由觸故。 **由色故者**,謂見苾芻,非時入聚落、非時出聚落、或與女人入出叢林、或親狎外道、或親狎扇搋半擇迦、或親狎苾芻尼、或親狎婬女、或親狎小男、或親狎大女、或親狎寡婦。見如是等可疑事已,便生疑念:「觀此具壽現行如是不清淨非沙門非隨順行,如是具壽定應已犯非梵行法。」是名由色而生於疑。 **由聲故者**,謂聞苾芻非時入聚落、非時出聚落、或聞與女人入出叢林、或聞親狎外道、親狎扇搋半擇迦、親狎苾芻尼、親狎婬女、親狎小男、親狎大女、親狎寡婦。聞如是等可疑事已便生疑念:「聞此具壽現行如是不清淨非沙門非隨順行,如是具壽定應已犯非梵行法。」是名由聲而生於疑。 **由香故者**,如有苾芻,或為澡手、或為洗面、或為飲水,或隨一緣入餘苾芻所住之處嗅雜染香,謂女人香、或酒肉香、或塗薰香,或餘隨一婬泆之香,嗅是香已便生疑念:「今此具壽所住之處既有如是不清淨非沙門非隨順香,定應已犯非梵行法。」是名由香而生於疑。 **由味故者**,如有苾芻,或為澡手、或為洗面、或為飲水,或隨一緣入餘苾芻所住之處,見彼苾芻口中含嚼雜染諸味,謂耽餔羅龍腦`[荳=豆【三宮聖】]`荳`[蔻【麗】=宼【大】]`蔻,或餘隨一淫泆之味。見彼苾芻嘗是味已,便生疑念:「今此具壽舌嘗如是不清淨非沙門非隨順味,定應已犯非梵行法。」是名由味而生於疑。 **由觸故者**,如有苾芻,或為澡手、或為洗面、或為飲水,或隨一緣入餘苾芻所住之處,見彼苾芻所止床座,寶香挍飾細軟雜綵,錦繡綾羅以為敷具,於床兩頭俱置丹枕,迦陵伽褐而覆其上,於彼住處復見女人,端正少年或坐或臥。見是事已便生疑念:「今此具壽身觸如是不清淨非沙門非隨順觸,定應已犯非梵行法。」是名由觸而生於疑。是名為疑舉罪,謂五種舉罪如前說。是名舉罪事,謂即前所疑犯事是名為事。如是合名疑舉罪事。 #### 4.2.10三不護 **三不護者**,謂諸如來三業無失,可有隱藏恐他覺知,故名不護。 何等為三? 一者如來所有身業清淨現行,無不清淨現行身業恐他覺知須有藏護。二者如來所有語業清淨現行,無不清淨現行語業恐他覺知須有藏護。三者如來所有意業清淨現行,無不清淨現行意業恐他覺知須有藏護。 云何如來所有身業清淨現行? **答:身業清淨現行者**,謂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 復次,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 復次,所有學身業清淨現行、所有無學身業清淨現行、所有善非學非無學身業清淨現行,總名身業清淨現行。於此義中,意說如來所有無學身業清淨現行,及所有善非學非無學身業清淨現行。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身業清淨現行,故說如來所有身業清淨現行。 **云何如來無不清淨現行身業?** `[答=答無【宮】]`**答:不清淨現行身業者**,謂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 復次,斷生命、不與取、非梵行。 復次,所有不善身業、所有非理所引身業、所有身業能障礙定,總名不清淨現行身業。如來於此不清淨現行身業,已斷已遍知,如斷草根多羅樹`[頭=頂【宋元宮聖】*]`頭,令永於後成不生法。由此如來無可隱匿覆蔽藏護,勿他見我此穢身業,故說如來無不清淨現行身業。 云何如來所有語業清淨現行? **答:語業清淨現行者**,謂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麁惡語、離雜穢語。 復次,所有學語業清淨現行、所有無學語業清淨現行、所有善非學非無學語業清淨現行,總名語業清淨現行。於此義中,意說如來所有無學語業清淨現行,及所有善非學非無學語業清淨現行。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語業清淨現行,故說如來所有語業清淨現行。 云何如來無不清淨現行語業? **答:不清淨現行語業者**,謂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穢語。 復次,所有不善語業、所有非理所引語業、所有語業能障礙定,總名不清淨現行語業。如來於此不清淨現行語業,已斷已遍知,如斷草根多羅樹`[*]`頭,令永於後成不生法。由此如來無可隱匿覆蔽藏護,勿他見我此穢語業,故說如來無不清淨現行語業。 **云何如來所有意業清淨現行?** **答意業清淨現行者**,謂無貪、無瞋、正`[見【麗】=起【大】]`見。 復次,所有學意業清淨現行、所有無學意業清淨現行、所有善非學非無學意業清淨現行,總名意業清淨現行。於此義中,意說如來所有無學意業清淨現行,及所有善非學非無學意業清淨現行。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意業清淨現行,故說如來所有意業清淨現行。 云何如來無不清淨現行意業? **答:不清淨現行意業者**,謂貪、瞋、邪見。 復次,所有不善意業、所有非理所引意業、所有意業能障礙定,總名不清淨現行意業。如來於此不清淨現行意業,已斷已遍知,如斷草根多羅樹`[*]`頭,令永於後成不生法。由此如來無可隱匿覆蔽藏護,勿他見我此`[穢=滅【三宮】]`穢意業,故說如來無不清淨現行意業。 ### 4.3 第三嗢柁南曰: ᅟ**三三法有九ᅟ謂三愛漏求ᅟ及有黑闇身ᅟ怖受苦慢類**ᅟ 有三愛、三漏、三求、三有、三黑闇身、三怖、三受、三苦性、三慢類。 #### 4.3.1三愛 **三愛者**,一、欲愛;二、色愛;三、無色愛。 欲愛云何? 答:於諸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欲愛。 復次,於欲界繫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欲愛。 復次,下從無間大地獄、上至他化自在天,於此所攝色受想行識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欲愛。 色愛云何? 答:於諸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色愛。 復次,於色界繫十四界十處五蘊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色愛。 復次,下從梵眾天、上至色究竟天,於此所攝色受想行識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色愛。 無色愛云何? 答:於無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色愛。 復次,於無色界繫三界二處四蘊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色愛。 復次,如欲色界決定處所上下差別不相雜亂,無色界中無如是事。然可依定、依生勝劣說有下上,謂下從空無邊處天、上至非想非非想處天,於此所攝受想行識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色愛。如世尊說: ᅟ有愛諸士夫ᅟ長世數流轉ᅟ數受胎`[藏=臟【明】]`藏苦ᅟ往還諸有中ᅟ ᅟ斷愛諸有情ᅟ`[瀑=暴【三宮聖】]`瀑流已斷故ᅟ無`[愛=色【明】]`愛潤生故ᅟ不流轉後有ᅟ 復有三愛,一、欲愛;二、有愛;三、無有愛。 欲愛云何? 答:於諸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欲愛。 有愛云何? 答:色、無色界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有愛。 無有愛云何? **答:欣無有者**,於無有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有愛。 此復如何? 如有一類怖畏所逼、怖畏所惱、憂苦所逼、憂苦所惱,苦受觸故,作是念言:「云何當令我身死後斷壞無有,永`[絕=斷【三宮】]`絕眾病,豈不樂哉。」彼欣無有,於無有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有愛。如世尊說: ᅟ愛所執有情ᅟ心貪有無有ᅟ魔軛所軛故ᅟ身常不安樂ᅟ ᅟ流轉諸有中ᅟ生已歸老死ᅟ如犢子愛乳ᅟ隨母嘗不離ᅟ #### 4.3.2三漏 **三漏者**,一、欲漏;二、有漏;三、無明漏。 欲漏云何? 答:除欲界繫無明,諸餘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謂欲漏。 有漏云何? 答:除色、無色界繫無明,諸餘色無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謂有漏。 無明漏云何? 答:三界無智,是謂無明漏。如世尊說: ᅟ若苾芻已斷ᅟ欲有無明漏ᅟ諸漏永盡故ᅟ無影般涅槃ᅟ #### 4.3.3三求 **三求者**,一、欲求;二、有求;三、梵行求。 欲求云何? **答:住欲有者**,於欲界法未得,為得諸求,隨求、平等隨求、`[悕=怖【明】]`悕求欣求、思求勤求,是謂欲求。 有求云何? **答:住色無色有者**,於色無色界法未得,為得諸求乃至勤求,是謂有求。 梵行求云何? 答:離二交會說名梵行,八支聖道亦名梵行。於此義中,意說八支聖道梵行。諸有於此八支聖道未得,為得諸求乃至勤求,是謂梵行求。 **復次,欲求者**,非求死後當生諸有,然於現在可意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未得,為得諸求乃至勤求,是名欲求。 **有求者**,有謂五取蘊。 何等為五? 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如有一類作是念言:「云何令我得未來世如是類色受想行識?」 彼於死後當生諸有,色等五蘊諸求乃至勤求,是名有求。 **梵行求者**,從世第一法趣苦法智忍時,有梵行求非有梵行。 所以者何? 八支聖道說名梵行。彼於爾時未得未近得、未有未現有。從苦法智忍趣苦法智時,有梵行求亦有梵行。 所以者何? 八支聖道說名梵行,彼於爾時已得已近得、已有已現有。如是從苦法智趣苦類智忍,從苦類智忍趣苦類智,從苦類智趣集法智忍,從集法智忍趣集法智,從集法智趣集類智忍,從集類智忍趣集類智,從集類智趣滅法智忍,從滅法智忍趣滅法智,從滅法智趣滅類智忍,從滅類智忍趣滅類智,從滅類智趣道法智忍,從道法智忍趣道法智,從道法智趣道類智忍,從道類智忍趣道類智,從道類智趣道類智,或趣所餘無漏智時,有梵行求亦有梵行。 所以者何? 八支聖道說名梵行,彼於爾時已得已近得、已有已現有。 復次,若世間道,證一來果、不還果時,有梵行求非有梵行。 所以者何? 八支聖道說名梵行,彼於爾時未得未近得、未有未現有。若無漏道證預流果,或證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時,有梵行求亦有梵行。 所以者何? 八支聖道說名梵行,彼於爾時已得已近得、已有已現有。如世尊說: ᅟ具念定正知ᅟ諸佛真弟子ᅟ正知求聖道ᅟ終不求餘事ᅟ ᅟ若`[悕=怖【三宮】]`悕求已滅ᅟ聖道當趣盡ᅟ苾芻求盡故ᅟ無影般涅槃ᅟ #### 4.3.4三有 **三有者**,一、欲有;二、色有;三、無色有。 欲有云何? 答:若業欲界繫取為緣.欲感當有,彼業異熟,是謂欲有。==\[婆沙:彼說業及異熟名有.]== 色有云何? 答:若業色界繫取為緣.欲感當有,彼業異熟,是謂色有。 無色有云何? 答:若業無色界繫取為緣.欲感當有,彼業異熟,是謂無色有。 #### 4.3.5三黑闇身 **三黑闇身者**,一、過去黑闇身;二、未來黑闇身;三、現在黑闇身。 **1過去黑闇身者**,云何過去、云何黑闇、云何身而說過去黑闇身耶? **答:過去者**,謂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謂過去。 **黑闇者**,謂於過去行發起種種求解異慧,廣說乃至疑猶豫箭,是謂黑闇。 **身者**,有說與疑相應無明名身。於此義中即疑名身。 所以者何? 黑謂無智,由黑故闇說名黑闇,此即是疑。即此黑闇說名為身,故名過去黑闇身。 **2未來黑闇身者**,云何未來、云何黑闇、云何身而說未來黑闇身耶? **答:未來者**,謂諸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謂未來。 **黑闇者**,謂於未來行發起種種求解異慧,廣說乃至疑猶豫箭,是謂黑闇。 **身者**,有說與疑相應無明名身。於此義中即疑名身。 所以者何? 黑謂無智,由黑故闇,說名黑闇,此即是疑。即此黑闇說名為身,故名未來黑闇身。 **3現在黑闇身者**,云何現在、云何黑闇、云何身而說現在黑闇身耶? **答:現在者**,謂諸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謂現在。 **黑闇者**,謂於現在行發起種種求解異慧,廣說乃至疑猶豫箭,是謂黑闇。 **身者**,有說與疑相應無明名身。於此義中即疑名身。 所以者何? 黑名無智,由黑故闇,說名黑闇,此即是疑。即此黑闇說名為身,故名現在黑闇身。 #### 4.3.6三怖 **三怖者**,一、病怖;二、老怖;三、死怖。 **病怖者**,云何病? 答:頭痛等,廣說如《法蘊論》,是謂病。 云何怖? 答:如有一類見他病已深生厭患,自念我身亦有此分、亦有此性、亦有此法、未越此法,由此便生驚恐怖畏惶懼毛竪,是謂怖。由病起怖,故名病怖。 **老怖者**,云何老? 答:髮落等,廣說如《法蘊論》,是謂老。 云何怖? 答:如有一類見他老已深生厭患,廣說乃至惶懼毛竪,是謂怖。由老起怖,故名老怖。 **死怖者**,云何死? 答:彼彼有情即於彼彼諸有情聚移轉壞沒,廣說如《法蘊論》,是謂死。 云何怖? 答:如有一類見他死已深生厭患,廣說乃至惶懼毛竪,是謂怖。由死起怖,故名死怖。如世尊說: ᅟ諸異生雖能ᅟ厭病老死法ᅟ而不能如實ᅟ厭此所依身ᅟ ᅟ我能厭此身ᅟ深了知此法ᅟ故不樂久住ᅟ速入無餘依ᅟ ᅟ我觀一切種ᅟ無疾少年命ᅟ病老死所壞ᅟ唯出離安隱ᅟ ᅟ我已勤精進ᅟ通達究竟迹ᅟ雖不習諸欲ᅟ而捨修梵行ᅟ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四 ☗s5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五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三法品第四之三**ᅟ #### 4.3.7三受 **三受者**,一、樂受;二、苦受;三、不苦不樂受。 樂受云何? 答:順樂受觸所生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謂樂受。 復次,修初、第二、第三靜慮時,順樂受觸所生身樂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謂樂受。 苦受云何? 答:順苦受觸所生身苦心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謂苦受。 不苦不樂受云何? 答:順不苦不樂受觸所生身捨心捨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三宮】]`受所攝,是謂不苦不樂受。如世尊說: ᅟ具念定正知ᅟ諸佛真弟子ᅟ能正知諸受ᅟ令貪等不生; ᅟ於諸受及道ᅟ俱令漸次滅ᅟ苾芻受盡故ᅟ無影般涅槃ᅟ #### 4.3.8三苦性 **三苦性者**,一、苦苦性;二、壞苦性;三、行苦性。 苦苦性云何? 答:欲界諸行由苦苦故苦。 壞苦性云何? 答:色界諸行由壞苦故苦。 行苦性云何? 答:無色界諸行由行苦故苦。 復次,不可意諸行由苦苦故苦,可意諸行由壞苦故苦,順捨諸行由行苦故苦。 復次,若諸苦受、若彼相應法、若彼俱有法,若從彼生,若彼種類不可愛異熟果由苦苦故苦。若諸樂受、若彼相應法、若彼俱有法,若從彼生,若彼種類可愛異熟果由壞苦故苦。若不苦不樂受、若彼相應法、若彼俱有法,若從彼生,若彼種類非可愛非不可愛異熟果由行苦故苦。 復次,苦苦性云何? 答:諸身所有由苦苦故苦。 所以者何? 依身生起老病死等種種苦故。 壞苦性云何? 答:如世尊說,可意朋友、可意眷屬、可意境界,若變壞時、若遭毀謗`[𣣋=淩【三宮聖】]`𣣋蔑等時,發生愁歎憂苦悲惱,彼於爾時由壞苦故苦。 行苦性云何? 答:除苦苦性及壞苦性,諸餘有漏行由行苦故苦。 #### 4.3.9三慢類 **三慢類者**,一、我勝慢類;二、我等慢類;三、我劣慢類。 我勝慢類云何? 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我之種族形色、作業工巧、財位壽量力等,或總或別皆勝於彼,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蔑,是謂我勝慢類。 我等慢類云何? 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我之種族形色、作業工巧、財位壽量力等,或總或別皆等於彼,由別因緣而起於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蔑,是謂我等慢類。 我劣慢類云何? 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我之種族形色、作業工巧、財位壽量力等,或總或別皆劣於彼,由別因緣而起於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蔑,是謂我劣慢類。 ### 4.4 第四嗢柁南曰: ᅟ**四三法有十ᅟ謂火福欲樂ᅟ及慧根眼`[仗=伏【宋】*]`仗ᅟ六一火慧二**ᅟ 有三火、三福業事、三欲生、三樂生、三慧、三根、三眼、三`[*]`仗。火慧各二,餘`[六=二八【宋元聖】]`六各一。 #### 4.4.1三火1 **初三火者**,一、貪火;二、瞋火;三、癡火。 貪火云何? 答:謂於欲境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欲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總名為貪。 **由此貪愛所蔽伏者**,發生種種身熱心熱身心俱熱、身燒心燒身心俱燒、身惱心惱身心俱惱。又由貪愛纏為緣故,長夜領受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果,是謂貪火。 瞋火云何? 答:謂於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杌欲為擾惱,已瞋當瞋現瞋,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忿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總名為瞋。 **由此瞋恚所蔽伏者**,發生種種身熱心熱身心俱熱、身燒心燒身心俱燒、身惱心惱身心俱惱。又由瞋恚纏為緣故,長夜領受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果,是謂瞋火。 癡火云何? 答謂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廣說乃至癡類癡生、`[改=狠【三宮】*]`改類`[*]`改生,總名為癡。 **由此愚癡所蔽伏者**,發生種種身熱心熱身心俱熱、身燒心燒身心俱燒、身惱心惱身心俱惱。又由愚癡纏為緣故,長夜領受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果,是謂癡火。如世尊說: ᅟ諸有愚夫類ᅟ貪瞋癡火燒ᅟ如次耽欲境ᅟ害生憎聖法ᅟ ᅟ於三毒熾火ᅟ若不如實知ᅟ便耽著有身ᅟ不能趣寂滅ᅟ ᅟ由斯履邪路ᅟ墮三惡趣中ᅟ受劇苦`[淪=輪【三宮】]`淪迴ᅟ不解脫魔縛ᅟ ᅟ正等覺弟子ᅟ晝夜常精進ᅟ以穢想慈慧ᅟ如次滅三火ᅟ ᅟ從斯入聖道ᅟ降伏諸魔軍ᅟ證得二涅槃ᅟ清涼無取漏ᅟ #### 4.4.2三火2 **後三火者**,一、應奉`[事〔-〕【聖】]`事火;二、應給施火;三、應供養火。 應奉事火云何? 答:父母是子所應奉事。 如世尊為高直身形婆羅門說,云何名為應奉事火? 謂世父母應受其子種種樂具隨處隨時無倒奉事。 云何其子以諸樂具隨處隨時無倒奉事應奉事火? 謂族姓子以精進力及手足力若`[汗=污【元】]`汗血力,如法所得財物樂具,隨處隨時無倒奉事供養父母。 何故名為應奉事火? 謂族姓子從彼而生、由彼長養乃得成立,是故父母諸佛說為應奉事火。 應給施火云何? 答:妻子奴婢作使親友,是其家主所應給施。 如世尊為高直身形婆羅門說,云何名為應給施火? 謂世妻子奴婢作使及諸親友,應受家主種種樂具隨處隨時無倒給施。 云何家主以諸樂具隨處隨時無倒給施應給施火? 謂族姓子以精進力及手足力若汗血力如法所得財物樂具,隨處隨時無倒給施妻子奴婢作使親友。 何故名為應給施火? 謂族姓子如法居家,其妻子等無倒承事,如教為作所應作業,令無匱`[乏=之【聖】]`乏速得成`[辦=辨【聖】]`辦。是故妻子奴婢作使及諸親友,諸佛說為應給施火。 應供養火云何? 答:真沙門婆羅門,是`[諸=謂【三宮】]`諸施主所應供養。 如世尊為高直身形婆羅門說,云何名為應供養火? 謂沙門婆羅門,若已離貪或復修行調伏貪行、若已離瞋或復修行調伏瞋行、若已離癡或復修行調伏癡行,如是沙門及婆羅門應受施主種種樂具隨處隨時無倒供養。 云何施主以諸樂具隨處隨時無倒供養應供養火? 謂族姓子以精進力及手足力若汗血力如法所得財物樂具,隨處隨時無倒供養。 **如前所說諸沙門婆羅門,何故名為應供養火?** **謂族姓子供養阿羅漢及諸有學者**,彼是世間真福田故,能令施主於中樹福,感得最勝此世他世富樂異熟及解脫果,是故真沙門及真婆羅門諸佛說為應供養火。餘世間火非應奉事給施供養,彼不能令諸有情類得勝果故。如世尊說: ᅟ智者能如法ᅟ祭事前三火ᅟ生有樂世間ᅟ證無苦解脫ᅟ #### 4.4.3三福業事 **三福業事者**,一、施類福業事;二、戒類福業事;三、修類福業事。 **施類福業事者**,云何施類、云何福、云何業、云何事而說施類福業事耶? **答:施類者**,謂施主布施諸沙門婆羅門貧窮苦行道行乞者,飲食湯藥衣服`[花【麗】=華【大】]`花鬘塗散等香。房舍臥具燈燭等物,是名施類。 復次,或由身布施,謂或施身、或施身業;或施所捨物或由語布施,謂或施語、或施語業;或施所捨物或由意布施,謂或施意、或施意業、或施捨心,是名施類。 **福者**,謂施俱行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福。 **業者**,謂施俱行諸思,等思現等思已思思類,作心意業,是名業。 **事者**,謂施主、受者及所施物,是名事。此中施類名施類,亦名福、亦名業、亦名事。此中福名為福,亦名業、亦名事、亦名施類。此中業名為業,亦名事、亦名施類、亦名福。此中事唯名事。 **戒類福業事者**,云何戒類、云何福、云何業、云何事而說戒類福業事耶? **答:戒類者**,謂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妄語、離飲窣羅迷麗耶`[末=未【明聖】*]`末陀放逸處酒,是名戒類。 **福者**,謂戒俱行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福。 **業者**,謂戒俱行諸思,等思現等思已思思類,作心意業,是名業。 **事者**,謂若防若止若遮若離害生命事,是離害生命事。若防若止若遮若離不與取事,是離不與取事。若防若止若遮若離欲邪行事,是離欲邪行事。若防若止若遮若離虛妄語事,是離虛妄語事。若防若止若遮若離飲窣羅迷麗耶`[*]`末陀放逸處酒事,是離飲諸酒事。是名事。此中戒類名為戒類,亦名福亦名業亦名事。此中福名為福,亦名業亦名事亦名戒類。此中業名為業,亦名事亦名戒類亦名福。此中事名為事,亦名戒類亦名福亦名業。 **修類福業事者**,云何修類、云何福、云何業、云何事而說修類福業事耶? 答修類者,謂慈悲喜捨四無量,是名修類。 **福者**,謂無量俱行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福。 **業者**,謂無量俱行諸思,等思現等思已思思類,作心意業,是名業。 **事者**,謂所緣事緣彼而起四無量,是名事。此中修類名為修類,亦名福亦名業亦名事。此中福名為福,亦名業亦名事亦名修類。此中業名為業,亦名事亦名修類亦名福。此中事唯名事。如世尊說: ᅟ智者能依法ᅟ勤學施戒修ᅟ生無苦世間ᅟ受三種樂果ᅟ #### 4.4.4三欲生 **●三欲生者,有諸有情樂受現前諸妙欲境,彼於現前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謂人全、天一分,是第一欲生。有諸有情樂受自化諸妙欲境,彼於自化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謂樂變化天,是第二欲生。有諸有情樂受他化諸妙欲境,彼於他化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謂他化自在天,是第三欲生。** 此中,**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不可近得、非有非現有,但於諸蘊界處由想等想假言說轉謂為有情、那羅、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由斯故說有諸有情樂受現前。 **諸妙欲境者**,謂彼有情恒樂受用藏護積集委寄安置,隨本所生現前欲境。 **彼於現前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者**,謂彼有情於所受用藏護積集委寄安置,隨本所生現前欲境有勢力得自在隨意受用。 **謂人全者**,顯一切人。 **天一分者**,顯欲界下四天。 **是第一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一。 **欲生者**,謂此於欲界生。 **復次,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廣說如前。 **樂受自化諸妙欲境者**,謂樂變化天造`[化=作【三宮聖】]`化增長如是類業,彼由此業隨所`[愛=受【三宮】]`愛樂,化作種種男女等事而自娛樂,謂若天女化作天男而自娛樂、若諸天男化作天`[女=汝【宋】]`女而自娛樂。 **彼於自化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者**,謂樂變化天造作增上如是類業,彼由此業隨所愛樂化作種種男女等事,彼於此事有勢力得自在隨意受用。 **謂樂變化天者**,顯一切樂變化天。 **是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 **欲生者**,謂此於欲界生。 **復次,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廣說如前。 **樂受他化諸妙欲境者**,謂他化自在天造作增長如是類業,彼由此業與諸他化自在天雖同一類身、同一趣、同一生、同一進趣,而有高下勝劣差別。諸下劣天子化作種種色聲香味觸諸妙欲境,令高勝天子於中受用。 **彼於他化諸妙欲境富貴自在轉者**,謂他化自在天造作增長如是類業,彼由此業隨所愛樂,令他下劣天子化作種種色聲香味觸諸妙欲境,彼高勝天子於此欲境有勢力得自在隨意受用。譬如梵天雖`[同=同一【三宮】]`同類、同一趣、同一生、同一進趣,而有高下勝劣差別,謂梵眾天下劣、梵輔天高勝,梵輔天下劣、大梵天高勝。他化自在天亦復如是,造作增長如是類業,彼由此業,廣說如前。 **謂他化自在天者**,顯一切他化自在天。 **是第三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 **欲生者**,謂此於欲界生。 ^974ro6 #### 4.4.5三樂生 **●三樂生者,有諸有情,即如是身,離生喜樂之所滋潤`[遍=適【聖】]`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滋潤乃至`[遍=得【三宮】]`遍充滿已安樂而住,謂梵眾天,是第一樂生。** **●有諸有情,即如是身,定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而住,謂極光淨天,是第二樂生。** **●有諸有情,即如是身,離喜之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而住,謂遍淨天,是第三樂生。** 此中,**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不可近得非有非現有,但於諸蘊界處,由想等想假言說轉,謂為有情、那羅、意生、`[儒=濡【聖】]`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由斯故說有諸有情。 **即如是身者**,身名為身、身業亦名身、身根亦名身、五有色根亦名身、四大種聚亦名身,今此義中意說四大種聚身,故說即如是身。 **離生喜樂者**,謂初靜慮中所可得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離生喜樂。 **之所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者**,謂梵眾天於此離生喜樂隨欲而得無艱無難,即此離生喜樂,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能令如是四大種聚身,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 **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住者**,謂彼爾時由離生喜樂,身心無苦惱安樂而住。如世尊於《分別生記經》中說:苾芻當知,如修定者從此處沒生梵眾天,`[數=數數【三宮】]`數現受離生喜樂。彼先住此入初靜慮,亦數現受離生喜樂。彼先後所受離生喜樂無異無差別,依定等故。謂先此間於初靜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後方生彼梵眾天故。二所受離生喜樂品類相似,謂梵眾天者顯初靜慮。 **梵眾等天是第一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一。 **樂生者**,謂此`[生=天【聖】]`生處長時受安隱樂,離苦樂、樂受樂,故名樂生。 **復次,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廣說如前。 **即如是身者**,身名為身,乃至廣說。 **定生喜樂者**,謂第二靜慮中所可得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定生喜樂。 **之所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者**,謂極光淨天於此定生喜樂隨欲而得無艱無難,即此定生喜樂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能令如是四大種聚身,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 **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住者**,謂彼爾時由定生喜樂,身心無苦惱安樂而住。如世尊於《分別生記經》中說:苾芻當知,如修定者從此處沒生極光淨天,數數現受定生喜樂。彼先住此入第二靜慮,亦數現受定生喜樂。彼先後所受定生喜樂,無異無差別,依定等故。謂`[先=生【三宮】]`先此間於第二靜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後方生彼極光淨天故,二所受定生喜樂品類相似。 **謂極光淨天者**,顯第二靜慮極光淨等天。 **是第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二。 **樂生者**,謂此生處長時受安隱樂、離苦樂、樂受樂,故名樂生。 **復次,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廣說如前。 **即如是身者**,身名為身,乃至廣說。 **離喜之樂者**,謂第三靜慮中所可得樂平等受受所攝,是名離喜之樂。 **之所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者**,謂遍淨天於此離喜之樂隨欲而得無艱無難,即此離喜之樂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現,能令如是四大種聚身,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充滿遍充滿。 **滋潤乃至遍充滿已安樂住者**,謂彼爾時由離喜之樂,身心無苦惱安樂而住。如世尊於《分別生記經》中說:苾芻當知,如修定者從此處沒生遍淨天,數數現受離喜之樂。彼先住此入第三靜慮,亦數現受離喜之樂。彼先後所受離喜之樂,無異無差別,依定等故。謂先此間於第三靜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後方生彼遍淨天故,二所受離喜之樂品類相似。 **謂遍淨天者**,顯第三靜慮遍`[淨=靜【明】]`淨等天。 **是第`[二=三【聖】]`二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三。 **樂生者**,謂此生處長時受安隱樂、離苦樂、樂受樂,故名樂生。 #### 4.4.6三慧1 **初三慧者**,一、聞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 聞所成慧云何? 答:因聞依聞由聞建立,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 其事如何?如有苾芻,或受持素呾纜、或受持毘奈耶、或受持阿毘達磨,或聞親教師說、或聞軌範師說、或聞展轉傳授藏說、或聞隨一如理者說,是名為聞。因此聞依此聞由此聞建立故,`[於=此於【三宮】]`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是名聞所成慧。 思所成慧云何? 答:因思依思由思建立,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 其事如何?謂如有一如理思惟書數算印,或隨一一所作事業,是名為思。因此思依此思由此思建立故,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是名思所成慧。 修所成慧云何? 答:因修依修.由修建立,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 其事如何?謂如有一方便善巧.自勤修習諸離染道,由此所修離染道故,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為修。因此修.依此修.由此修.建立故,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是名修所成慧。 有作是說:如此亦是思所成慧。所以者何?唯依佛法不共所修乃可名為修所成慧。 今此義中:依諸等引所起寂靜慧`[起=是起【聖】]`,皆名修所成慧。 ^ymtzc4 #### 4.4.7三慧2 **後三慧者**,一、學慧;二、無學慧;三、非學非無學慧。 學慧云何? 答:學作意相應,於法`[棟=簡【三宮】下同]`棟擇極棟擇最極棟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是名學慧。 無學慧云何? 答:無學作意相應,`[於=作【三宮】]`於法棟擇,廣說乃至毘鉢舍那,是名無學慧。 非學非無學慧云何? 答:有漏作意相應,於法棟擇,廣說乃至毘鉢舍那,是名非學非無學慧。 #### 4.4.8三根 **三根者**,一、未知當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如《法蘊論》廣說其相。如世尊說: ᅟ學者學諸根ᅟ恒隨正直道ᅟ常委勤精進ᅟ守護於自心ᅟ ᅟ初慧根無間ᅟ生第二慧根ᅟ若第三慧根ᅟ解脫位方有ᅟ ᅟ不動解脫位ᅟ諸有結永盡ᅟ無漏根圓滿ᅟ樂止息諸根ᅟ ᅟ將入永寂滅ᅟ`[任=住【三宮】]`任持最後身ᅟ降伏諸魔軍ᅟ證畢竟常樂ᅟ #### 4.4.9三眼 **三眼者**,一、肉眼;二、天眼;三、聖慧眼。 肉眼云何? 答:雜骨肉血淨四大種所造眼界、眼處、眼根,是名肉眼。 天眼云何? 答:不雜骨肉血極淨四大種所造眼界、眼處、眼`[根〔-〕【聖】]`根,是名天眼。 聖慧眼云何? 答:諸有學慧及無學慧并一切善非學非無學慧,是名聖慧眼。如世尊說: ᅟ肉眼最為劣ᅟ天眼名次上ᅟ聖慧眼最勝ᅟ有三種差別ᅟ ᅟ諸世間善慧ᅟ能順趣決擇ᅟ學無學正知ᅟ盡生老病死ᅟ ᅟ大覺天人中ᅟ名稱最高遠ᅟ亦由慧速證ᅟ妙覺莊嚴身ᅟ #### 4.4.10三仗 **三仗者**,一、聞仗;二、離仗;三、慧仗。 聞仗云何? **答:多聞、聞持、聞積集者**,若所說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於如是法具足多聞,憶持所聞言教純熟,專意觀察所聞言教,於諸法義見善通達,是名為聞。因此`[聞=聞依此聞【三宮】]`聞由此聞建立故,能斷不善法、能修諸善法,此名為聞,亦名為仗,亦名聞仗,故名聞仗。 離仗云何? 答: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為離。因此離依此離由此離建立故,能斷不善法、能修諸善法,此名為離,亦名為仗,亦名離仗,故名離仗。 慧仗云何? 答:如實了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是名為慧。因此慧依此慧由此慧建立故,能斷不善法、能修諸善法,此名為慧,亦名為仗,亦名慧仗,故名慧仗。如世尊說: ᅟ聞仗最為劣ᅟ離仗名次上ᅟ慧仗最為勝ᅟ精進力具足ᅟ ᅟ具念樂靜定ᅟ知世間生滅ᅟ於一切解`[勝=脫【三宮聖】]`勝ᅟ至世邊彼岸ᅟ ### 4.5 第五嗢柁南曰: ᅟ**五三法有十ᅟ謂學修住定ᅟ導淨默增上ᅟ無上明各三**ᅟ 有三學、三修、三住、三定、三示導`[導=道【聖】]`、三清淨、三寂默、三增上、三無上、三明。 #### 4.5.1三學 **三學者**,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 增上戒學云何? 答:安住具戒、守護別解脫律儀,軌則所行悉皆具足,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是名增上戒學。 增上心學云何? 答: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增上心學。 增上慧學云何? 答:如實了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是名增上慧學。如世尊說: ᅟ苾芻具三學ᅟ樂修如理行ᅟ增上戒心慧ᅟ恒相續現行ᅟ ᅟ`[具=其【聖】]`具精進勢力ᅟ及明盛靜慮ᅟ常守護諸根ᅟ勤行不放逸ᅟ ᅟ如晝夜亦然ᅟ如夜晝亦爾ᅟ如前後亦爾ᅟ如`[後前=前後【明】]`後前亦然ᅟ ᅟ如`[下上=上下【明】]`下上亦然ᅟ如上下亦爾ᅟ勝`[伏=仗【元明宮】]`伏諸方所ᅟ由不放逸定ᅟ ᅟ說此為學迹ᅟ不放逸而住ᅟ由能了能捨ᅟ故得心解脫ᅟ ᅟ世說為等覺ᅟ雄猛至行邊ᅟ明行俱圓滿ᅟ恒住無忘失ᅟ ᅟ命根不相續ᅟ愛盡解脫故ᅟ如燈火涅槃ᅟ究竟心解脫ᅟ #### 4.5.2三修 **三修者**,一、修戒;二、修定;三、修慧。 修戒云何? 答:於諸善戒親近數習,殷重無間勤修不捨,是名修戒。 修定云何? 答:於諸善定親近數習,殷重無間勤修不捨,是名修定。 修慧云何? 答:於諸善慧親近數習,殷重無間勤修不捨,是名修慧。如世尊說: ᅟ善修戒定慧ᅟ至極究竟者ᅟ已永盡諸有ᅟ無垢亦無憂ᅟ ᅟ於著得解脫ᅟ具利慧深定ᅟ超眾魔境界ᅟ遍照如日輪ᅟ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五 ☗s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六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三法品第四之餘**`[餘=四【明】]`ᅟ #### 4.5.3三住 **三住者**,一、天住;二、梵住;三、聖住。 天住云何? 答:謂四靜慮。 何等為四? 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如世尊為吠那補`[梨=黎【明】*]`梨 婆羅門說:梵志當知,若時我於世間四靜慮中隨為一靜慮故行,爾時我為天住而行。若時我於世間四靜慮中隨為一靜慮故住或坐或臥,爾時我為天住而住或坐或臥。如是世間四靜慮中,隨於一靜慮親近數習,殷重無間勤修不捨,是名天住。 梵住云何? 答:謂四無量。 何等為四? 謂慈悲喜捨。如世尊為吠那補`[*]`梨婆羅門說:梵志當知,若時我於四無量中隨為一無量故行,爾時我為梵住而行。若時我於四無量中隨為一無量故住或坐或臥,爾時我`[為=於【明】]`為梵住而住或坐或臥。如是四無量中隨於一無量親近數習,殷重無間勤修不捨,是名梵住。 聖住云何? 答:謂四念住、四正`[斷=勝【宮】]`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如世尊為吠那補`[*]`梨婆羅門說:梵志當知,若時我於出離遠離所生善法中隨為一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故行,爾時我為聖住而行。若時我於出離遠離所生善法中隨為一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故住或坐或臥,爾時我為聖住而住或坐或臥。如是出離遠離所生善法中,隨於一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親近數習,殷重無間勤修不捨,是名聖住。 #### 4.5.4三定 **三定者**,一、有尋有伺三摩地;二、無尋唯伺三摩地;三、無尋無伺三摩地。 云何有尋有伺三摩地? 答:若三摩地尋俱伺俱、尋等起伺等起、尋相應伺相應,依尋伺轉心住等住,廣說乃至心一境性,是名有尋有伺三摩地。 云何無尋唯伺三摩地? 答:若三摩地非尋俱唯伺俱、非尋等起唯伺等起、尋不相應唯伺相應,尋已止息唯依伺轉心住等住,廣說乃至心一境性,是名無尋唯伺三摩地。 云何無尋無伺三摩地? 答:若三摩地非尋俱非伺俱、非尋等起非伺等起、尋不相應伺不相應,若尋若伺俱已止息心住等住,廣說乃至心一境性,是名無尋無伺三摩地。 #### 4.5.5三示導 **三示導者**,一、神變示導;二、記心示導;三、教誡示導。 **神變示導者**,云何神變、云何示導而說神變示導耶? **答:神變者**,謂諸神變,現神變、已神變、當神變,謂諸所有變一為多變多為一、或顯或隱、若知若見各別領受、牆壁山巖崖岸等障身過無礙,如是廣說乃至梵世身自在轉。是名神變。 **示導者**,謂有苾芻雖於多種神變境界各別領受,若不令他知見,但名神變自在,不名示導。若有苾芻能於多種神變境界各別領受,亦能令他知見,名神變自在亦名示導。是故所說神變示導,要能令他見等見、了等了,調伏隨順,乃名神變亦名示導。由此說名神變示導。 **記心示導者**,云何記心、云何示導而說記心示導耶? **答:記心者**,如世尊說:苾芻當知, 謂有一類,或由占相或由言說隨記他心,彼意如此、彼意如是、彼意轉變;或隨記過去、或隨記未來、或隨記現在,或隨記久所作、或隨記久所說;或隨記少,謂隨記心;或隨記多,謂隨記心所法。諸所隨記,一切如實非不如實。 或有一類,不由占相不由言說隨記他心,然由天神或由非人.聞彼聲故.隨記他心,彼意如此、彼意如是、彼意轉變,廣說如前。 或有一類,不由天神不由非人.聞彼聲故.隨記他心,然由內心知他有情心所尋伺,隨記他心,彼意如此、彼意如是、彼意轉變,廣說如前。 復有一類,不由內心,知他有情心所尋伺,隨記他心,然由現見他有情住無尋無伺三摩地,見已念言:如是具壽,無尋無伺意行微妙;如是具壽從此定出,當起如此如此尋伺。諸所隨記,一切如實非不如實。如是具壽從此定出,當起如是如是尋伺。諸所隨記,一切如實非不如實。 是名記心。 **示導者**,謂有苾芻,雖由占相或由言說隨記他心,廣說乃至如是具壽從此定出,當起如是如是尋伺。諸所隨記,一切如實非不如實。若不令他知見,但名記心自在,不名示導。若有苾芻,或由占相或由言說隨記他心,廣說乃至如是具壽從此定出,當起如是如是尋伺。諸所隨記,一切如實非不如實,亦能令他知見,名記心自在亦名示導。是故所說記心示導,要能令他見等見、了等了、調伏隨順,乃名記心亦名示導,由此說名記心示導。 **教誡示導者**,云何教誡、云何示導而說教誡示導耶? 答:教誡者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謂有苾芻為他宣說,此是苦聖諦應遍知、此是苦集聖諦應永斷、此是苦滅聖諦應作證、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應修習,是名教誡。 **示導者**,謂有苾芻雖能為他宣說,此是苦聖諦應遍知,乃至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應修習。若他聞已,不起諦順忍、不得現觀邊世俗智,但名教誡自在,不名示導。若有苾芻能為他宣說,此是苦聖諦應遍知,乃至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應修習,亦能令他聞已起諦順忍得現觀邊世俗智,名教誡自在亦名示導。是故所說教誡示導,要能令他見等見了等了調伏隨順,乃名教誡亦名示導,由此說名教誡示導。 #### 4.5.6三清淨 **三清淨者**,一、身清淨;二、語清淨;三、意清淨。 身清淨云何? 答: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 復次,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 復次,諸所有學身業、諸所有無學身業、諸所有善非學非無學身業,如是一切名身清淨。 語清淨云何? 答: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麁惡語、離雜穢語。 復次,諸所有學語業、諸所有無學語業、諸所有善非學非無學語業,如是一切名語清淨。 意清淨云何? 答:無貪、無瞋、正見。 復次,諸所有學意業、諸所有無學意業、諸所有善非學非無學意業,如是一切名意清淨。如`[[-]【麗】=是【大】]` 世尊說: ᅟ身語意淨中ᅟ我說無漏淨ᅟ名圓滿清淨ᅟ能永淨諸惡ᅟ #### 4.5.7三寂默 **三寂默者**,一、身寂默;二、語寂默;三、意寂默。 身寂默云何? 答:無學身律儀,名身寂默。 語寂默云何? 答:無學語律儀,名語寂默。 意寂默云何? 答:無學心,名意寂默。如世尊說: ᅟ身語意默中ᅟ我說無漏默ᅟ名圓滿寂默ᅟ永寂諸惡故ᅟ #### 4.5.8三增上 **三增上者**,一、世增上;二、自增上;三、法增上。\[舍利弗阿毘曇論.我增上.世間增上.] 世增上云何? 答:如世尊說:有諸苾芻居阿練若,或在樹下或住空閑,學所學法。應作是念:「今此世間有多眾集,`[夫=天【元】,大【明】,明註曰夫南藏作天]`夫眾集處必有天神,成就天眼具他心智,若近若遠皆能覩見,心劣心勝悉能了知。我若發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則諸天神現知見我。 既知見已互相謂言:今應共觀此善男子,已能厭俗正信出家,云何復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 又於世間大眾集處,或現有佛及佛弟子,成就天眼具他心智,若近若遠皆能覩見,心劣心勝悉能了知。我若發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則諸聖眾現知見我。 既知見已互相謂言:今應共觀此善男子,已能厭俗正信出家,云何復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 復作是念:「彼諸世間雖見知我,而不及我自審了知,故我今應自審觀察,勿生如是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 彼因如是自審知見,發勤精進身心輕安,遠離惛沈安住正念,心定一趣制伏愚癡。 彼由世間增上力故,能斷不善、修諸善法。如是世間增上勢力,起善有漏或無漏道,名世增上。 自增上云何? 答:如世尊說:有諸苾芻居阿練若,或在樹下或住空閑,學所學法。應作是念:「我已厭俗正信出家,不應復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數數宜應自審觀察,勿生如是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 彼因如是自審知見,發勤精進身心輕安,遠離惛沈安住正念,心定一趣制伏愚癡。 彼由自我增上力故,能斷不善、修諸善法。如是自我增上勢力,起善有漏或無漏道,名自增上。 法增上云何? 答:如世尊說:有諸苾芻居阿練若,或在樹下或住空閑,學所學法。應作是念:「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說之法,善說現見,離諸熱惱隨順應時,來觀來嘗智者內證。如是正法我已了知,不應復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數數宜應自審觀察,勿生如是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 彼因如是自審知見,發勤精進身心輕安,遠離惛沈安住正念,心定一趣制伏愚癡。 彼由正法增上力故,能斷不善、修諸善法。如是正法增上勢力,起善有漏或無漏道,名法增上。 如世尊說: ᅟ世無有智者ᅟ樂作諸惡業ᅟ彼能自通達ᅟ諦實虛妄故ᅟ ᅟ賢善者能證ᅟ不應自輕`[篾=`蔑`【三宮】*]篾`ᅟ應常省己惡ᅟ有便無隱覆ᅟ ᅟ世現有天神ᅟ佛及佛弟子ᅟ恒見知愚者ᅟ造作諸惡行ᅟ ᅟ是故世增上ᅟ自法增上力ᅟ能斷不善法ᅟ修法隨法行ᅟ ᅟ我說有勇健ᅟ能摧伏魔軍ᅟ度生老病死ᅟ證彼永寂滅ᅟ #### 4.5.9三無上 **三無上者**,一、行無上;二、智無上;三、解脫無上。 行無上云何? 答:無學八支聖道,是名行無上。 智無上云何? 答:無學八智,是名智無上。 解脫無上云何? 答:盡智、無生智,是名解脫無上。 #### 4.5.10三明 **三明者**,謂無學三明:一、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二、無學死生智作證明;三、無學漏盡智作證明。 云何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 答:如實憶知諸宿住事,謂如實憶知過去世,或一生、或十生、或百生、或千生、或百千生、或多百生、或多千生、或多百千生、或壞劫、或成劫、或壞成劫、或多壞劫、或多成劫、或多壞成劫,我於如是有情聚中,曾作如是名、如是種、如是姓,曾食如是食,曾受如是苦、如是樂,曾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受【明】]`壽量邊際。我曾從彼處死生於此處,復從此處死生於彼處。於如是等若形相、若因緣、若言說無量種宿住事,皆能隨念如實憶知,是名無學宿住隨念智作證明。 問:此中何者是明? 答:知前生相續智,是名明。 云何無學死生智作證明? 答:以淨天眼超過於人,見諸有情死時生時,若好色若惡色、若劣若勝、若往善趣若往惡趣。 如是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發起邪見毀謗賢聖,成就邪見業法受因,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地獄中。 如是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語妙行、成就意妙行,發起正見讚歎賢聖,成就正見業法受因,由此因緣身壞命終,昇諸善趣生於天中。 於如是等諸有情類業果差別皆如實知,是名無學死生智作證明。 問:此中何者是明? 答:知自業智是名明。 ^gaeqy5 云何無學漏盡智作證明? 答:如實知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趣苦滅道聖諦。彼如是知如是見,心解脫、欲漏心解脫、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已如實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無學漏盡智作證明。 問:此中何者是明? 答:知漏盡智是名明。如世尊說: ᅟ牟尼`[如=知【三宮】]`如宿住ᅟ見善惡趣別ᅟ了生死已盡ᅟ得究竟通慧ᅟ ᅟ知心永解脫ᅟ貪等一切漏ᅟ成就三明故ᅟ名具三明者。」 ## 5 四法品 集異門足論 四法品第五之一ᅟ`[集異門足論〔-〕【明】]`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四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四法云何? 此中有五嗢拕南頌。`[拕=柁【三宮】*]` [DA](長含2#9).[9](agamdm#^da09) ### 5.1 初嗢拕南曰: `[拕=柁【三宮】*]` ᅟ**初四法有十ᅟ念斷神慮諦ᅟ想無量無色ᅟ聖種果各四**ᅟ 有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四靜慮、四聖諦、四想、四無量、四無色、四聖種、四沙門果。 #### 5.1.1四念住 **四念住者**,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 身念住云何? 答:十有色處及法處所攝色,是名身念住。 受念住云何? 答:六受身,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是名受念住。 心念住云何? 答:六識身,謂眼識乃至意識,是名心念住。 法念住云何? 答:受蘊所不攝無色法處,是名法念住。 復次,身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身念住。受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受念住。心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心念住。法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法念住。 復次,緣身慧名身念住,緣受慧名受念住,緣心慧名心念住,緣法慧名法念住。 #### 5.1.2四正斷 **四正斷者**, 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一。 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二。 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三。 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第四。 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云何? 答:為斷已生惡不善法,增上所起諸善有漏及無漏道,如是名為**第一正斷**。 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云何? 答:為遮未生惡不善法,增上所起諸善有漏及無漏道,如是名為**第二正斷**。 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云何? 答:為起未生善法,增上所起諸善有漏及無漏道,如是名為**第三正斷**。 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云何? 答:為增已生善法,增上所起諸善有漏及無漏道,如是名為**第四正斷**。 #### 5.1.3四神足 **四神足者**, 一、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四、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云何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答:欲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云何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答:勤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云何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答:心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云何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答:觀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 5.1.4四靜慮 **四靜慮者**,謂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 云何初靜慮? 答:初靜慮所攝善五蘊,是名初靜慮。 云何第二靜慮? 答:第二靜慮所攝善五蘊,是名第二靜慮。 云何第三靜慮? 答:第三靜慮所攝善五蘊,是名第三靜慮。 云何第四靜慮? 答:第四靜慮所攝善五蘊,是名第四靜慮。 #### 5.1.5四聖諦 **四聖諦者**,一、苦聖諦;二、苦集聖諦;三、苦滅聖諦;四、趣苦滅道聖諦。 云何苦聖諦? 答五取蘊,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名苦聖諦。 云何苦集聖諦? 答:諸有漏因,是名苦集聖諦。 云何苦滅聖諦? 答:擇滅無為,是名苦滅聖諦。 云何趣苦滅道聖諦? 答:諸學法無學法,是名趣苦滅道聖諦。 #### 5.1.6四想 **四想者**,一、小想;二、大想;三、無量想;四、無所有想。 小想云何? 答:作意思惟狹小諸色, 謂或思惟青瘀、或思惟膿爛、或思惟破壞、或思惟膖脹、或思惟骸骨、或思惟骨鎖、==\[[集異門](集異門足論.md#^lrfmh3)]== 或思惟地、或思惟水、或思惟火、或思惟風、或思惟青、或思惟黃、或思惟赤、或思惟白、 或思惟諸欲過患、或思惟出離功德, 與此俱行諸想等想、現前等想、已想當想,是名小想。 ^hjb7nn 大想云何? 答:作意思惟廣大諸色而非無邊,謂或思惟青瘀,廣說如前,是名大想。 無量想云何? 答:作意思惟廣大諸色其量無邊,謂或思惟青瘀,廣說如前,是名無量想。 無所有想云何? 答:此即顯示無所有處想。 #### 5.1.7四無量 **四無量者**,一、慈無量;二、悲無量;三、喜無量;四、捨無量。 慈無量云何? 答:諸慈及慈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慈無量。 悲無量云何? 答:諸悲及悲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悲無量。 喜無量云何? 答:諸喜及喜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喜無量。 捨無量云何? 答:諸捨及捨相應受想行識,若彼等起身語業、若彼等起心不相應行,是名捨無量。 #### 5.1.8四無色 **四無色者**,一、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 空無邊處云何? 答:空無邊處略有二種:一、定;二、生。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識,是名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云何? 答:識無邊處略有二種:一、定;二、生。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識,是名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云何? 答無所有處略有二種:一、定;二、生。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識,是名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云何? 答:非想非非想處略有二種:一、定;二、生。若定若生所有受想行識,及有一類定所等起心不相應行,即滅想受定,是名非想非非想處。 #### 5.1.9四聖種 **四聖種者**, 一有苾芻,隨得衣服便生喜足、讚歎喜足,不為求覓衣服因緣,令諸世間而生譏論。若求不得,終不懊歎、引頸希望、撫胸迷悶。若求得已,如法受用,不生染著耽嗜迷悶藏護貯積。於受用時能見過患,正知出離。彼由隨得衣服喜足,終不自舉`[𣣋=凌【三宮】*]`𣣋`[*]`篾於他,而能策勤正知繫念,是名安住古昔聖種。 二有苾芻,隨得飲食便生喜足,廣說如前。 三有苾芻,隨得臥具便生喜足,廣說如前。 四有苾芻,愛斷樂斷精勤隨學於斷愛樂、愛修樂修精勤隨學於修愛樂。彼由如是斷修愛樂,終不自舉`[*]`𣣋`[*]`篾於他,而能策勤正知繫念,是名安住古昔聖種。 隨得衣服喜足聖種云何? 答:隨得衣服喜足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隨得衣服喜足聖種。 隨得飲食喜足聖種云何? 答隨得飲食喜足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隨得飲食喜足聖種。 隨得臥具喜足聖種云何? 答隨得臥具喜足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隨得臥具喜足聖種。 愛樂斷修聖種云何? 答:愛樂斷修增上,所生諸善有漏及無漏道,是名愛樂斷修聖種。 #### 5.1.10四沙門果 **四沙門果者**,一、預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阿羅漢果。 預流果云何? 答:預流果有二種:一、有為;二、無為。 **有為預流果者**,謂證預流果時所有學法,或已得或今得或當得,是名有為預流果。 **無為預流果者**,謂證預流果時所有擇滅,或已得或今得或當得,是名無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應知亦爾。 阿羅漢果云何? 答:阿羅漢果有二種:一、有為;二、無為。 **有為阿羅漢果者**,謂證阿羅漢果時所有無學法,或已得或今得或當得,是名有為阿羅漢果。 **無為阿羅漢果者**,謂證`[阿=得【明】]`阿羅漢果時所有擇滅,或已得或今得或當得,是名無為阿羅漢果。 ### 5.2 第二嗢柁南曰: `[曰〔-〕【宋元宮】]` ᅟ**二四法有九ᅟ謂支淨智力ᅟ處蘊依迹法ᅟ各四智有二**ᅟ 有四預流支、四證淨、四智、四力、四處、四蘊、四依、四法迹、四應證法。智有二門,餘八各一。 #### 5.2.1四預流支 **四預流支者**,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 云何親近善士? **答:善士者**,謂佛及弟子。 復次,諸有補特伽羅, 具戒具德,離諸瑕穢成調善法,堪紹師位成就勝德,知羞悔過、善守好學,具知具見, 樂思擇、愛稱量、喜觀察、性聰敏、具覺慧、息追求、有慧類, 離貪趣貪滅、離瞋趣瞋滅、離癡趣癡滅、調順趣調順、寂靜趣寂靜、解脫趣解脫, 具如是等諸勝功德,是名善士。 若能於此所說善士,親近承事恭敬供養,如是名為親近善士。 云何聽聞正法? **答:正法者**,謂前說善士,未顯了處為正顯了、未開悟處為正開悟,以慧通達深妙句義,方便為他宣說施設安立開示,以無量門正為開示,苦真是苦、集真是`[集=苦【明】]`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如是等名**正法**。 若能於此所說正法,樂聽樂聞、樂受持樂究竟、樂解了樂觀察、樂尋思樂推究、樂通達樂觸樂證樂作證,為聞法故不憚艱辛,為受持故數以耳根對說法音發勝耳識,如是名為**聽聞正法**。 云何如理作意? 答:於耳所聞`[耳=是【元明】]`耳識所了無倒法義`[義=意【明】]`,耳識所引令心專注,隨攝等攝作意發意,審正思惟心警覺性,如是名為如理作意。 云何法隨法行? 答:如理作意所引出離遠離所生諸勝善法,修習堅住無間精勤,如是名為法隨法行。 #### 5.2.2四證淨 **四證淨者**,如契經說,成就四法說名預流。 何等為四? 一、佛證淨;二、法證淨;三、僧證淨;四、聖所愛戒。 云何佛證淨?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訶【三宮】]`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彼以此相隨念諸佛,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澄=證【三宮】*]`澄心淨,是名佛證淨。 云何法證淨?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正法,謂佛正法善說、現見、無熱、應時、引導、近觀、智者內證。彼以此相隨念正法,見`[為=謂【明】]`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澄心淨,是名法證淨。 云何僧證淨?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此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於僧,謂佛弟子具足妙行、質直行、如理行、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於此僧中有預流向有預流果、有一來向有一來果、有不還向有不還果、有阿羅漢向有阿羅漢果,如是總有四雙八隻補特伽羅佛弟子眾,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智見具足,應請應屈應恭敬無上福田,世所應供。彼以此相隨念於僧,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愛慕愛慕性,心`[*]`澄心淨,是名僧證淨。 云何聖所愛戒? 答:無漏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聖所愛戒。 問:何故名為聖所愛戒? 答:聖謂諸佛及佛弟子,彼於此戒愛慕欣喜忍順不逆,是故名為聖所愛戒。 ^vqxs83 諸預流者成就此四。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六 ☗s7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七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四法品第五之二**ᅟ #### 5.2.3四智 **四智者**,謂法智、類智、他心智、世俗智。 法智云何? 答:緣欲界行諸無漏智、緣欲界行因諸無漏智、緣欲界行滅諸無漏智、緣欲界行能斷道諸無漏智。 復次,緣法智及緣法智地諸無漏智,是名法智。 類智云何? 答:緣色無色界行諸無漏智、緣色無色界行因諸無漏智、緣色無色界行滅諸無漏智、緣色無色界行能斷道諸無漏智。 復次,緣類智及緣`[類〔-〕【聖】]`類智地諸無漏智,是名類智。 他心智云何? 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知欲色界和合現前他心心所及一分無漏他心心所,是名他心智。 世俗智云何? 答:諸有漏慧,是名世俗智。 復有四智,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苦智云何? 答於五取蘊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所起無漏智,是名苦智。 集智云何? 答:於有漏因思惟因、集、生、緣所起無漏智,是名集智。 滅智云何? 答:於諸擇滅思惟滅、靜、妙、離所起無漏智,是名滅智。 道智云何? 答:於無漏道思惟道、如、`[行=何【明】]`行、出所起無漏智,是名道智。 #### 5.2.4四力 **四力者**,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定力;四、慧力。 信力云何? 答:依諸如來、應、正等覺所`[殖=植【三宮】]`殖淨信,是有根生安立堅固,一切沙門及婆羅門諸天魔梵若餘世間皆無有能如法牽奪,是名信力。 精進力云何? 答: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麗-宮】=名【大】]`心;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為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廣大智作證故,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名精進力。 定力云何? 答: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定力。 慧力云何? 答:如實了知是苦聖諦、如實了知是苦集聖諦、如實了知是苦滅聖諦、如實了知是趣苦滅道聖諦,是名慧力。 問:何故名力? 答:以因此力、依此力、住此力,能斷能碎能破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故名為力。 #### 5.2.5四處 **四處者**,一、慧處;二、諦處;三、捨處;四、寂靜處。==\[[MA162](中含152-222#^saqrpu) [MA162](中含152-222#^1ch7x4)]== 慧處云何? 答:如薄伽梵於《辯六界記別經》中`[辯=辨【聖】]`==\[[MA](中含152-222#162).[162](agamdm#^ma162) 分別六界經]==為具壽池堅==\[puṣkarasārin蓮花實]==說:苾芻當知,最勝慧處謂漏盡智,是故苾芻應成就漏盡智。若成就漏盡智,說名成就最勝慧處。是名慧處。 ^8aixy2 諦處云何? 答:如薄伽梵於《辯六界記別經》中為具壽池堅說:苾芻當知,最勝諦處謂不動解脫。諦者謂如實法,誑者謂虛妄法。是故苾芻應成就不動解脫。若成就不動解脫,說名成就最勝諦處。是名諦處。 捨處云何? 答:如薄伽梵於《辯六界記別經》中為具壽池堅說:苾芻當知,先所執受無智無明越正路法,今時應捨應變、吐應除棄。苾芻當知,最勝捨處謂棄捨一切依愛盡離染永滅涅槃,是故苾芻應成就此涅槃。若成就此涅槃,說名成就最勝捨處。是名捨處。 寂靜處云何? 答:如薄伽梵於《辯六界記別經》中為具壽池堅說:苾芻當知,貪染惱心令不解脫、瞋染惱心令不解脫、癡染惱心令不解脫。苾芻當知,此貪瞋癡.無餘永斷.變吐除棄.愛盡離染.永滅靜沒,名真寂靜,是故苾芻應成就真寂靜。若成就真寂靜,說名成就最勝寂靜處。是名寂靜處。 #### 5.2.6四蘊 **四蘊者**,一、戒蘊;二、定蘊;三、慧蘊;四、解脫蘊。 戒蘊云何? 答:如薄伽梵於《辯三蘊記別經》中作如是說:苾芻當知,我說學戒、若無學戒、若一切善非學非無學戒,皆是戒蘊。是名戒蘊。 定蘊云何? 答:如薄伽梵於《辯三蘊記別經》中作如是說:苾芻當知,我說學定、若無學定、若一切善非學非無學定,皆是定蘊。是名定蘊。 慧蘊云何? 答:如薄伽梵於《辯三蘊記別經》中作如是說:苾芻當知,我說學慧、若無學慧、若一切善非學非無學慧,皆是慧蘊。是名慧蘊。 解脫蘊云何? 答:如薄伽梵於《辯三蘊記別經》中作如是說:苾芻當知,我說學解脫、若無學解脫、若一切善非學非無學解脫,皆是解脫蘊。是名解脫蘊。 #### 5.2.7四依 **四依者**,一、思擇一法應遠避;二、思擇一法應受用;三、思擇一法應除遣;四、思擇一法應忍受。 云何思擇一法應遠避? 答:如薄伽梵於《防諸漏記別經》中作如是說:汝等苾芻,應審思擇,惡象惡馬惡牛惡`[狗=苟【聖】]`狗惡水牛等當遠避之。應審思擇,株杌毒刺坑塹崖谷井廁河等當遠避之。應審思擇,惡行惡威儀、惡友惡伴侶、惡行處惡臥具等當遠避之。 **惡臥具者**,謂若受用如是臥具,為諸有智同梵行者,不應分別處而生分別、不應測量處而生測量、不應猜疑處而生猜疑,如是臥具我說為惡,汝等苾芻應當遠避。是名思擇一法應遠避。 云何思擇一法應受用? 答:如薄伽梵於《防諸漏記別經》中作如是說:汝等苾芻,應審思擇,如法`[衣=依【聖】]`衣服當受用之,不為勇健、不為傲逸、不為顏貌、不為端嚴,但為遮防`[蚊【麗】=蛟【大】]`蚊虻寒熱蛇蠍等觸,及為覆蔽深可羞恥醜陋身形。應審思擇,如法飲食當受用之,不為勇健、不為傲逸、不為顏貌、不為端嚴,但為此身暫住存濟、止息飢渴攝受梵行,為斷故受不起新受,無罪存濟力樂安住。應審思擇,如法臥具當受用之,不為勇健、不為傲逸、不為顏貌、不為端嚴,但為遮防寒熱風雨,及得最勝安隱寂靜。應審思擇,如法醫`[藥=樂【聖】]`藥當受用之,不為勇健、不為傲逸、不為顏貌、不為端嚴,但為止息未起已起所有疾病得修善業。是名思擇一法應受用。 云何思擇一法應除遣? 答:如薄伽梵於《防諸漏記別經》中作如是說:汝等苾芻,已起欲尋恚尋害尋,不應韞`[畜=蓄【三宮】]`畜,應速斷滅變吐除遣。是名思擇一法應除遣。 云何思擇一法應忍受? 答:如薄伽梵於《防諸漏記別經》中作如是說:汝等苾芻應起精進,有勢有勤、勇`[悍=捍【三宮】]`悍堅猛不捨善軛。假使我身血肉枯竭,唯皮筋骨連`[拄=𩨻【宮聖】]`拄而存,若本所求勝法未獲,終不止息所起精進。又精進時身心疲惓,終不由斯而`[生=懈【聖】]`生懈怠。應深忍受寒熱飢渴蛇蠍蚊虻風雨等觸,又應忍受他人所發能生身中猛利辛楚奪命苦受毀辱語言。是名思擇一法應忍受。 #### 5.2.8四法迹 **四法迹者**`[迹=跡【明】下同]`,一、無貪法迹;二、無瞋法迹;三、正念法迹;四、正定法迹。 云何無貪法迹? **答:無貪者**,謂於欲境諸不貪不等貪,廣說乃至非貪類非貪生,是名無貪。 **法迹者**,謂即無貪亦名為法、亦名為迹、亦名法迹,是故名為無貪法迹。 云何無瞋法迹? **答:無瞋者**,謂於有情不欲損害、不懷栽杌、不欲擾惱,廣說乃至非已為過患、非當為過患、非現為過患,是名無瞋。 **法迹者**,謂即無瞋亦名為法、亦名為迹、亦名法迹,是故名為無瞋法迹。 云何正念法迹? **答:正念者**,謂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念隨念,廣說乃至心明記性,是名正念。 **法迹者**,謂即正念亦名為法、亦名為迹、亦名法迹,是故名為正念法迹。 云何正定法迹? **答:正定者**,謂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定=謂【三宮】,諸【聖】]`諸定令心住,廣說乃至心一境性,是名正定。 **法迹者**,謂即正定亦名為法、亦名為迹、亦名法迹,是故名為正定法迹。 #### 5.2.9四應證法 **四應證法者**,謂或有法是身應證、或復有法是念應證、或復有法是眼應證、或復有法是慧應證。 云何有法是身應證? 答:謂八解脫,是身應證。 云何有法是念應證? 答:謂宿住事,是念應證。 云何有法是眼應證? 答:謂死生事,是眼應證。 云何有法是慧應證? 答:謂諸漏盡,是慧應證。 ### 5.3 第三嗢拕南曰: `[拕=柁【三宮】]` ᅟ**三四法有九ᅟ行修業受軛ᅟ離繫與`[瀑=暴【聖】*]`瀑流ᅟ取繫各四種**ᅟ 有四行、四修定、四業、四法受、四軛、四離繫、四`[*]`瀑流、四取、四身繫。 #### 5.3.1四行 **四行者**,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 云何苦遲通行? 答:靜慮不攝下品五根,是名苦遲通行。 云何苦速通行? 答:靜慮不攝上品五根,是名苦速通行。 云何樂遲通行? 答:靜慮所攝下品五根,是名樂遲通行。 云何樂速通行? 答:靜慮所攝上品五根,是名樂速通行。 復有四行:一、不堪忍行;二、堪忍行;三、調伏行;四、寂靜行。 云何不堪忍行? 答:謂不堪忍寒熱飢渴蛇蠍蚊虻風雨等觸,又不堪忍他人所發能生身中辛楚猛利奪命苦受罵辱語言,如是種類,是名不堪忍行。 云何堪忍行? 答:謂能堪忍寒熱飢渴蛇蠍蚊虻風雨等觸,又能堪忍他人所發能生身中辛楚猛利奪命苦受罵辱語言,如是種類,是名堪忍行。 云何調伏行? 答:眼見色時,專意繫念,防護眼根、調伏其心,不令發起煩惱惡業。耳聞聲時、鼻嗅香時、舌嘗味時、身覺觸時、意了法時,專意繫念防護耳根廣說乃至防護意根,調伏其心,不令發起煩惱惡業,是名調伏行。 云何寂靜行? 答: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四通行、四法迹、奢摩他、毘鉢舍那,是名寂靜行。 問:何故說此名寂靜行? 答:以於此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已生貪欲瞋恚愚癡慢等,寂靜、等寂靜、最極寂靜,是故說此名寂靜行。 #### 5.3.2四修定 **四修定者**,一、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現法樂住;二、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最勝知見;三、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勝分別慧;四、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諸漏永盡。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現法樂住? 答:於初靜慮所攝離生喜樂俱行心一境性,若習若修堅作常作精勤修習,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現法樂住。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最勝知見? 答:於光明想俱行心一境性,若習若修堅作常作精勤修習,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最勝知見。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勝分別慧? 答:於受想尋觀俱行心一境性,若習若修堅作常作精勤修習,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勝分別慧。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諸漏永盡? 答:於第四靜慮所攝清淨捨念俱行阿羅漢果無間道攝心一境性,若習若修堅作常作精勤修習,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諸漏永盡。如薄伽梵於波羅衍拏起問中說: ᅟ斷欲想憂怖ᅟ離惛沈睡眠ᅟ及惡作掉舉ᅟ得捨念清淨ᅟ ᅟ法輪為上首ᅟ得正智解脫ᅟ我說斷無明ᅟ得勝分別慧ᅟ #### 5.3.3四業 **四業者**, 一、黑黑異熟業;二、白白異熟業;三、黑白黑白異熟業;四、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 云何**黑黑異熟業**? {[AN4.233](Tipitaka23#^AN4z233) [AN4.234](Tipitaka23#^AN4z234) [AN4.237](Tipitaka23#^AN4z237) [AN4.238](Tipitaka23#^AN4z238) [AN3.23](Tipitaka23#^AN3z23) } 答:如世尊為持俱胝牛戒布剌拏說:圓滿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造有損害身語意行。彼造有損害身語意行已,積集增長有損害法。彼積集增長有損害法已,感得有損害自體。彼感得有損害自體已,生有損害世間。彼生有損害世間已,觸有損害觸。彼觸有損害觸已,受有損害受,一向不可愛、一向不可樂、一向不可喜、一向不可意,如那落迦`[迦【麗】=伽【大】]`諸有情類。彼由此類有此類生,生已復觸如是類觸,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圓滿當知,是名黑黑異熟業。** **造有損害身語意行者**,謂造不善身語意行,於此義中意說不善身語意行,名有損害身語意行。 **彼造有損害身語意行已,積集增長有損害法者**,謂造不善身語意行已,造作增長不遠離法,於此義中意說造作增長不遠離法,名積集增長有損害法。 **彼積集增長有損害法已,感得有損害自體者**,謂造作增長不遠離法已,感得地獄中有,於此義中意說地獄中有,名有損害自體。 所以者何? 謂住彼中有中,眼所見色、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嘗味、身所覺觸、意所了法,一切不可意非可意、不悅意非悅意、不可意相非可意相、不平等相非平等相,彼由此緣純受憂苦。 **彼感得有損害自體已.生有損害世間者**,謂感得地獄中有已生地獄趣,於此義中意說地獄趣,名有損害世間。 所以者何? 謂生地獄趣已,眼所見色乃至意所了法,一切不可意非可意,廣說乃至不平等相非平等相,彼由此緣純受憂苦。 **彼生有損害世間已觸有損害觸者**,謂生地獄趣已觸地獄觸,於此義中意說地獄觸,名有損害觸。 **彼觸有損害觸已受有損害受者**,謂觸如是類觸,定受如是類受,觸順苦受觸時必受苦受,由此故說觸有損害觸已受有損害受。 **一向不可愛、一向不可樂、一向不可喜、一向不可意者**,謂彼苦受,一切有情皆共不愛不樂不憙亦不可意,由此故說一向不可愛乃至不可意。 **如那落迦諸有情類者**,謂顯趣向地獄世間諸有情類,由此故說如那落迦諸有情類。 **彼由此類有此類生者**,謂彼有情有所依事有因有緣而生於彼,由此故說彼由此類有此類生。 **生已復觸如是類觸者**,謂生地獄已復觸地獄觸,由此故說生已復觸如是類觸。 **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者**,謂設若造有損害身語意行、若不造有損害身語意行,俱積集增長有損害法、或俱不積集增長有損害法;若積集增長有損害法、若不積集增長有損害法,俱感得有損害自體、或俱不感得有損害自體;若感得有損害自體、若不感得有損害自體,俱生有損害世間、或俱不生有損害世間;若生有損害世間、若不生有損害世間,俱觸有損害觸、或俱不觸有損害觸;若觸有損害觸、若不觸有損害觸,俱受有損害受、或俱不受有損害受,則不應言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以若造有損害身語意行,則積集增長有損害法;若不造有損害身語意行,則不積集增長有損害法。若積集增長有損害法,則`[感=澸【聖】]`感得有損害自體;若不積集增長有損害法,則不感得有損害自體。若感得有損害自體,則生有損害世間;若不感得有損害自體,則不生有損害世間。若生有損害世間,則觸有損害觸;若不生有損害世間,則不觸有損害觸。若觸有損害觸,則受有損害受;若不觸有損害觸,則不受有損害受。由此應言,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 **是名黑黑異熟業者**,謂此業是不善感非`[愛=受【聖】]`愛異熟。 云何**白白異熟業**? 答:如世尊為持俱胝牛戒補剌拏說:圓滿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造無損害身語意行。彼造無損害身語意行已,積集增長無損害法。彼積集增長無損害法已,感得無損害自體。彼感得無損害自體已.生無損害世間。彼生無損害世間已,觸無損害觸。彼觸無損害觸已,受無損害受,一向可愛、一向可樂、一向可喜、一向可意,如超段食天諸有情類,彼由此類有此類生,生已復觸如是類觸。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圓滿當知,是名白白異熟業**。 **造無損害身語意行者**,謂造善身語意行,於此義中意說善身語意行,名無損害身語意行。 **彼造無損害身語意行已,積集增長無損害法者**,謂造善身語意行已,造作增長遠離法,於此義中意說造作增長遠離法,名積集增長無損害法。 **彼積集增長無損害法已,感得無損害自體者**,謂造作增長遠離法已,感得色界中有,於此義中意說色界中有,名無損害自體。 所以者何? 謂住彼中有中,眼所見色、耳所聞聲、身所覺觸、意所了法,一切可意非不可意、悅意非不悅意、可意相非不可意相、平等相非不平等相,彼由此緣純受喜樂。 **彼感得無損害自體已.生無損害世間者**,謂感得色界中有已,生色界天趣,於此義中意說色界天趣,名無損害世間。 所以者何? 生色界天趣已,眼所見色乃至意所了法,一切可意非不可意,廣說乃至平等相非不平等相,彼由此緣純受喜樂。 **彼生無損害世間已,觸無損害觸者**,謂生色界天趣已,觸色界天觸,於此義中意說色界天觸,名無損害觸。 **彼觸無損害觸已,受無損害受者**,謂觸如是類觸,定受如是類受。觸順樂受觸時必受樂受,由此故說觸無損害觸已,受無損害受。 **一向可愛、一向可樂、一向可喜、一向可意者**,謂彼樂受,無量有情皆共可愛可樂可喜可意,由此故說一向可愛乃至可意。 **如超段食天諸有情類者**,`[謂=諸【聖】]`謂顯趣向色界世間,由此故說如超段食天諸有情類。 **彼由此類有此類生者**,謂彼有情有所依事、有因有緣而生於彼,由此故說彼由此類有此類生。 **生已復觸如是類觸者**,謂生色界已復觸色界觸,由此故說生已復觸如是類觸。 **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者**,謂設若造無損害身語意行、若不造無損害身語意行,俱積集增長無損害法、或俱不積集增長無損害法。若積集增長無損害法、若不積集增長無損害法,俱感得無損害自體、或俱不感得無損害自體。若感得無損害自體、若不感得無損害自體,俱生無損害世間、或俱不生無損害世間。若生無損害世間、若不生無損害世間,俱觸無損害觸、或俱不觸無損害觸。若觸無損害觸、若不觸無損害觸,俱受無損害受、或俱不受無損害受。則不應言,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以若造無損害身語意行,則積集增長無損害法;若不造無損害身語意行,則不積集增長無損害法。若積集增長無損害法,則感得無損害自體;若不積集增長無損害法,則不感得無損害自體;若感得無損害自體,則生無損害世間;若不感得無損害自體,則不生無損害世間。若生無損害世間,則觸無損害觸;若不生無損害世間,則不觸無損害觸。若觸無損害觸,則受無損害受;若不觸無損害觸,則不受無損害受。由此應言,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 **是名白白異熟業者**,謂此業是善感可愛異熟。 云何**黑白黑白異熟業**? 答:如世尊為持俱胝牛戒補剌拏說:圓滿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造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彼造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已,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彼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已,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彼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已,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彼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已,觸有損害無損害觸。彼觸有損害無損害觸已,受有損害無損害受相間相`[雜=離【聖】]`雜,如人及一分天諸有情類。彼由此類有此類生,生已復觸如是類觸。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圓滿當知,是名黑白黑白異熟業。** **造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者**,謂造善不善身語意行,於此義中意說善不善身語意行,名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 **彼造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已,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者**,謂造善不善身語意行已,造作增長遠離不遠離法,於此義中意說造作增長遠離不遠離法,名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 **彼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已,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者**,謂造作增長遠離不遠離法已,感得人及欲界天中有,於此義中意說人及欲界天中有,名有損害無損害自體。 所以者何? 謂住彼中有中,眼所見色、耳所聞聲、鼻所嗅香、舌所甞味、身所覺觸、意所了法,一切可意亦不可意、悅意亦不悅意、可意相亦不可意相、平等相亦不平等相,彼由此緣雜受苦樂。 **彼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已.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者**,謂感得人及欲界天中有已,生人及欲界天趣,於此義中意說人及欲界天趣,名有損害無損害世間。 所以者`[何〔-〕【明】]`何? 謂生人及欲界天趣已,眼所見色乃至意所了法,一切可意亦不可意,廣說乃至平等相亦不平等相,彼由此緣雜受苦樂。 **彼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已,觸有損害無損害觸者**,謂生人及欲界天趣已,觸人及欲界天觸,於此義中意說人及欲界天觸,名有損害無損害觸。 **彼觸有損害無損害觸已,受有損害無損害受者**,謂觸如是類觸,定受如是類受。觸順苦樂觸時,必受苦樂受,由此故說觸有損害無損害觸已,受有損害無損害受。 **相間相雜者**,謂苦樂受相間相雜而現在前,由此故說相間相雜。 **彼由此類有此類生者**,謂彼有情有所依事、有因有緣而生於彼,由此故說彼由此類有此類生。 **生已復觸如是類觸者**,謂生人及欲界天已,復觸人及欲界天觸,由此故說生已復觸如是類觸。 **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者**, 謂設若造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若不造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俱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或俱不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若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若不積集有損害無損害法,俱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或俱不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若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若不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俱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或俱不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若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若不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俱觸有損害無損害觸、或俱不觸有損害無損害觸;若觸有損害無損害觸、若不觸有損害無損害觸,俱受有損害無損害受、或俱不受有損害無損害受, 則不應言「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七 ☗s8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八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四法品第五之三**ᅟ 以若造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則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若不造有損害無損害身語意行,則不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若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則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若不積集增長有損害無損害法,則不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若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則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若不感得有損害無損害自體,則不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若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則觸有損害無損害觸;若不生有損害無損害世間,則不觸有損害無損害觸。若觸有損害無損害觸,則受有損害無損害受;若不觸有損害無損害觸,則不受有損害無損害受。 由此應言「是故我說彼諸有情隨自造業」。 **是名黑白黑白異熟業者**,謂此業是善不善,感可愛非可愛異熟。 云何**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 答:如世尊為持俱胝牛戒補剌拏說:圓滿當知,若能盡黑黑異熟業思、若能盡白白異熟業思、若能盡黑白黑白異熟業思,是名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 此中,**不黑者**,謂此業非如不善業,由不可意黑說名為黑,故名不黑。 **不白者**,謂此業非如有漏善業,由可意白說名為白,故名不白。 **無異熟者**,謂此業非如前三業能感異熟,故名無異熟業。 **能盡諸業者**,謂此業是學思能趣損減。 所以者何? 謂若學思能趣損減,於前三業能盡`[遍=等盡遍盡永【三宮】]`遍盡隨得永盡,於此義中意說名業能盡諸業。由此故說,不黑不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 #### 5.3.4四法受 四法受者, 一、有法受能感現樂後苦異熟;二、有法受能感現苦後樂異熟;三、有法受能感現苦後苦異熟;四、有法受能感現樂後樂異熟。==\[業法集]\[雜心:及法受煩惱]\[長含:復有四法,謂四受:有現作苦行後受苦報;有現作苦行後受樂報;有現作樂行後受苦報;有現作樂行後受樂報。]\[Cattāri dhammasamādānāni– atthāvuso, **dhammasamādānaṃ** paccuppanna-dukkhañ ceva āyatiñ ca dukkhavipākaṃ…… ]【瑜伽:云何名為四種法受?或有法受,現在受樂,於當來世受苦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苦,於當來世受樂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樂,於當來世受樂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苦,於當來世受苦異熟。此四廣辯,如經應知。】\[catvāri dharma-samādānāni katamāni. asti dharma-samādānaṃ pratyutpanna-sukham āyatyāṃ duḥkha-vipākam.…]== 云何法受能感現樂後苦異熟?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與喜樂俱,害生命、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彼害生命,廣說乃至邪見為緣,得喜得樂。如是種類身樂心樂,是不善不善類究竟攝受,能障通慧、能障等覺、能障涅槃,是名法受.能感現樂後苦異熟。 云何法受能感現苦後樂異熟?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與憂苦俱,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麁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彼離害生命,廣說乃至正見為緣,得憂得苦。如是種類身苦心苦,是善善類究竟攝受,能引通慧、能證等覺、能得涅槃,是名法受.能感現苦後樂異熟。 云何法受能感現苦後苦異熟?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與憂苦俱,害生命、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彼害生命,廣說乃至邪見為緣,得憂得苦。如是種類身苦心苦,是不善不善類究竟攝受,能障通慧、能障等覺、能障涅槃,是名法受.能感現苦後苦異熟。 云何法受能感現樂後樂異熟?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與喜樂俱,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麁惡語、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見。彼離害生命,廣說乃至正見為緣,得喜得樂。如是種類身樂心樂,是善善類究竟攝受,能引通慧、能證等覺、能得涅槃,是名法受.能感現樂後樂異熟。 #### 5.3.5四軛 四軛者:一、欲軛;二、有軛;三、見軛;四、無明軛。 云何欲軛?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諸愚夫無聞異生,於欲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彼於欲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故,於諸欲中所有欲,貪欲、欲欲、親欲、愛欲、樂欲、悶欲、耽欲、嗜欲、憙欲、藏欲、隨欲,著纏壓於心,是名欲軛。 云何有軛?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諸愚夫無聞異生,於有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彼於有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故,於諸有中所有有,貪有、欲有、親有、愛有、樂有、悶有、耽有、嗜有、憙有、藏有、隨有,著纏壓於心,是名有軛。 云何見軛?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諸愚夫無聞異生,於見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彼於見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故,於諸見中所有見,貪見、欲見、親見、愛見、樂見、悶見、耽見、嗜見、憙見、藏見、隨見,著纏壓於心,是名見軛。 云何無明軛?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諸愚夫無聞異生,於六觸處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彼於六觸處集沒味患出離不如實知故,於六觸處所有執著,無明無智隨眠隨增,是名無明軛。如世尊說: ᅟ有情與欲軛ᅟ有見軛相應ᅟ愚癡為上首ᅟ於生死流住ᅟ #### 5.3.6四離繫 **四離繫者**,一、於欲軛離繫;二、於有軛離繫;三、於見軛離繫;四、於無明軛離繫。 云何於欲軛離繫?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多聞聖弟子,於欲集、沒、味、患、出、離能如實知。彼於欲集、沒、味、患、出、離如實知故,於諸欲中所有欲,貪欲、欲欲、親欲、愛欲、樂欲、悶欲、耽欲、嗜欲、憙欲、藏欲、隨欲,著不纏壓心,是名於欲軛離繫。 云何於有軛離繫?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多聞聖弟子,於有集沒味患出離能如實知,彼於有集沒味患出離如實知故,於諸有中所有有,貪有欲有親有愛有樂有悶有耽有嗜有憙有藏有隨有,著不纏壓心,是名於有軛離繫。 云何於見軛離繫?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多聞聖弟子,於見集沒味患出離能如實知,彼於見集沒味患出離如實知故,於諸見中所有見,貪見欲見親見愛見樂見悶見耽見嗜見憙見藏見隨見,著不纏壓心,是名於見軛離繫。 云何於無明軛離繫?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多聞聖弟子,於六觸處集沒味患出離能如實知,彼於六觸處集沒味患出離如實知故,於六觸處所有執著無明無智,不纏壓心,是名於無明軛離繫。 如世尊說: ᅟ若斷欲有軛ᅟ及超越見軛ᅟ遠離無明軛ᅟ便得安隱樂ᅟ ᅟ彼於現法中ᅟ證得永寂滅ᅟ遠離一切軛ᅟ必不往後有ᅟ #### 5.3.7四瀑流 **四瀑流者**,一、欲瀑流;二、有瀑流;三、見瀑流;四、無明瀑流。 云何欲瀑流? 答:除欲界繫諸見無明,諸餘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明【明】]`名欲瀑流。 云何有瀑流? 答:除色無色界繫諸見無明,諸餘色無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有瀑流。 云何見瀑流? 答:謂五見:一、有身見;二、邊執見;`[三=二【宋元】]`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如是五見,名見瀑流。 云何無明瀑流? 答:三界無智,是名無明瀑流。 #### 5.3.8四取 **四取者**,一、欲取;二、見取;三、戒禁取;四、我語取。 云何欲取? 答:除欲界繫諸見及戒禁取,諸餘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欲取。 云何見取? 答:謂四見:一、有身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如是四見合名見取。 云何戒禁取? 答:如有一類於戒執取,謂執此戒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邊。或於禁執取,謂執此禁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邊。或於戒禁俱執取,謂執此戒禁俱能清淨、能解脫、能出離、能超苦樂至超苦樂邊。是名戒禁取。 云何我語取? 答:除色無色界繫諸見及戒禁取,諸餘色無色界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是名我語取。 #### 5.3.9四身繫 **四身繫者**,一、貪身繫;二、瞋身繫;三、戒禁取身繫;四、此實執取身繫。 云何貪身繫? **答:貪者**,謂於欲境諸貪等貪,廣說乃至貪類貪生,是名為貪。 **身繫者**,謂此貪未斷未遍知,於彼彼有情、彼彼身、彼彼聚、彼彼所得自體,為因、為緣繫、等繫、各別繫,相連相續,方得久住。如巧鬘師或彼弟子聚花置前,以長縷結作種種鬘,此花用縷為因為緣,結等結各別結相連相續方得成鬘。此貪亦爾,未斷未遍知,於彼彼有情彼彼身、彼彼聚、彼彼所得自體,為因為緣,繫等繫、各別繫相連相續,乃得久住,是名身繫。 云何瞋身繫? **答:瞋者**,謂於有情欲為損害,廣說乃至現為過患,是名為瞋。身繫者如前說。 云何戒禁取身繫? 答:戒禁取及身繫,俱如前說。 云何此實執取身繫? **答:此實執取者**,謂或有執我及世間常,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我及世間無常,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我及世間亦常亦無常,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我及世間非常非無常,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我及世間有邊,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我及世間無邊,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我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我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命者即身,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命者異身,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如來死後有,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如來死後非有,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如來死後亦有亦非有,此實、餘癡妄。或復有執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此實、餘癡妄。如是等,名此實執取。 **身繫者**,謂此實執取未斷未遍知,於彼彼有情等,如前廣說,是名身繫。 ### 5.4 第四嗢拕南曰: ᅟ**四四法有十ᅟ謂大種食住ᅟ愛不應行問ᅟ施攝生自體**ᅟ 有四大種、四食、四識住、四愛、四不應行而行、四記問、四種施、四攝事、四生、四得自體。 #### 5.4.1四大種 **四大種者**,一、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風界。此四,廣如《法蘊論》六界中說。 #### 5.4.2四食 **四食者**,一、段食或麁或細;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云何段食或麁或細? 答:若段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充悅隨充悅、護隨護、轉隨轉、持隨持,是名段食。 云何施設段食麁細? 答:依所資養有情大小及段漸次施設。 麁細其事如何? 答:如燈祇羅獸等所食為麁,尼民祇羅獸等所食為細。尼民祇羅獸等所食為麁,泥彌獸等所食為細。泥彌獸等所食為麁,龜鼈魚等所食為細。龜鼈魚等所食為麁,餘水生蟲所食為細。 復次,象馬牛等所食為麁,羊鹿猪等所食為細。羊鹿猪等所食為麁,野干狗等所食為細。野干狗等所食為麁,鴈孔雀等所食為細。鴈孔雀等所食為麁,餘陸生蟲所食為細。 復次,若諸有情食諸草木枝條葉等,彼食是麁。若諸有情食飯粥等,彼食是細。若諸有情食飯粥等,彼食是麁。若諸有情食酥油等,彼食是細。 復次,若諸有情以口嘴舌攝取段食,用`[齒=嚙【宋元宮】,齧【明】]`齒咀嚼而吞食之,彼食是麁。若諸有情在胎卵中段食津液,從臍而入資養其身,彼食是細。 復次,若諸有情食有便穢,彼食是麁。若諸有情食無便穢,彼食是細。如有食香`[酥陀=蘇陀【宋元宮】,酥酡【明】]`酥陀味等,雖有所食而無便穢,如是施設段食麁細。 云何觸食? 答:若有漏觸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是名觸食。 其事如何? 答:如鵝鴈孔雀鸚鵡`[鸜=鶴【明】]`鸜鵒春鸚離黃命命鳥等,既生卵已,時時親附、時時覆育、時時溫`[暖=煖【三宮】*]`暖令生樂觸。若彼諸鳥於所生卵,不時時親附覆育溫`[*]`暖令生樂觸,卵便腐壞。若彼諸鳥於所生卵,時時親附覆育溫`[*]`暖令生樂觸,卵不腐壞。如是等類,說名觸食。 云何意思食? 答:若有漏思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是名意思食。 其事如何? 答:如魚龜鼈室首摩羅部盧迦等,出至陸地生諸卵已,細沙覆之復還入水。若彼諸卵思母不忘,便不腐壞。若彼諸卵不思念母,即便腐壞。如是等類,名意思食。 云何識食? 答:若有漏識為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是名識食。 其事如何? 答:如世尊教頗勒窶那記經中說:頗勒窶那當知,識食能令當來後有生起。如是等類,說名識食。 #### 5.4.3四識住 **四識住者**,一、色識住;二、受識住;三、想識住;四、行識住。 云何色識住? 答:若色有漏隨順諸取,於彼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或生起欲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是名色識住。受想行識住,廣說亦爾。 #### 5.4.4四愛 **四愛者**,一有苾芻苾芻尼等,因衣服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二有苾芻苾芻尼等,因飲食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三有苾芻苾芻尼等,因臥具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四有苾芻苾芻尼等,因有無有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 云何苾芻苾芻尼等,因衣服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 **答:此中衣服者**,謂毛所成、或扇那所成、或芻摩所成、或麻所成、或建鼓羅所成、或絲所成、或綿所成、或`[㲲=疊【宮】]`㲲所成、或憍砧娑所成、或突窶羅所成、或阿遮爛陀所成。 **又衣服者**,謂總覆衣、`[出=上【三宮】]`出著衣、內服衣,單裙複裙單掩腋複掩腋,於如是等種種衣服,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染愛,是名苾芻苾芻尼等因衣服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 **云何苾芻苾芻尼等因飲食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 **答此中飲食者**,謂五種應噉、五種應食。 **五種應噉者**,一根、二莖、三葉、四花、五果。 **五種應食者**,一飯、二粥、三餅麨`[麨=𩚙【宮】]`、四魚肉、五羹臛。於如是等種種飲食,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染愛,是名苾芻苾芻尼等因飲食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 云何苾芻苾芻尼等因臥具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 **答:此中臥具者**,謂院宇房堂樓閣臺觀、長廊圓室龕窟廳庌、草葉等菴、土石等穴。 **又臥具者**,謂床座`[氈【麗-三宮】=𣰽(氍)【大】]`氈褥眠單臥被,𣰽(氍)`[㲣=毺【三宮】]`㲣緂罽`[枕=𪎵【宮】]`枕褐机橙。於如是等種種臥具,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染愛,是名苾芻苾芻尼等因臥具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 云何苾芻苾芻尼等因有無有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 **答:此中有者**,謂五取蘊,即是色受想行識取蘊。 **無`[有=所有【三宮】]`有者**,謂此五取蘊當來斷滅。如有一類作是念言:「願我當來五蘊生起。」復有一類作是念言:「願我死後五蘊斷滅。」於有無有,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染愛,是名苾芻苾芻尼等因有無有愛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 #### 5.4.5四不應行而行 **四不應行而行者**,一、貪欲故不應行而行;二、瞋恚故不應行而行;三、愚癡故不應行而行;四、怖畏故不應行而行。 云何貪欲故不應行而行? 答:如有一類,或親教師、或軌範師、或同親教、或同軌範、或隨一一往還親友,於僧眾中有諍事起。彼作是念:「若與師等共為朋黨便墮非`[法=洪【宮】]`法,若與師等不為朋黨便墮不義。」雖作是念,而為貪欲所蔽伏故,起惡身語,是名貪欲故不應行而行。 云何瞋恚故不應行而行? **答:如有一類有怨嫌者**,於僧眾中有諍事起。彼作是念:「若助怨嫌,於情不可;若`[為=受【三】]`為乖反,於理有違。」雖作是念,而為瞋恚所蔽伏故,起惡身語,是名瞋恚故不應行而行。 云何愚癡故不應行而行? 答:如有一類稟性闇鈍,或親教師、或軌範師、或同親教、或同軌範、或隨一一往還親友,於僧眾中有諍事起。彼作是念:「我今不知是非好惡,但應朋助親教師等。」彼為愚癡所蔽伏故,起惡身語,是名愚癡故不應行而行。 云何怖畏故不應行而行? 答:如有一類,或國王親友、或大臣親友、或強賊親友,於僧眾中有諍事起。 **彼作是念:「若我不助有勢力者**,由是因緣,或失名利、或失衣鉢、或失身命,是故我今定應朋助有勢力者。」彼由怖畏所蔽伏故,起惡身語,是名怖畏故不應行而行。如世尊說: ᅟ諸有貪瞋癡ᅟ怖故違法者ᅟ彼退失名利ᅟ猶如黑分月ᅟ #### 5.4.6四記問 四記問者, 一、應一向記問;二、應分別記問;三、應反詰記問;四、應捨置記問。\[s15] 云何應一向記問? 答:若有`[問=間【明】]`問言:「世尊是如來、阿羅漢、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士調御丈夫【宮】]`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耶? 佛所說法是善說、現見、無熱、應時引導、近觀智者內證耶? 佛弟子眾具足妙行、質直行、如理行、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耶? 苦集滅道是聖諦耶? 一切行無常耶? 一切法無我耶? 涅槃寂靜耶?」 如是等問有無量門,應一向記:世尊是如來、阿羅漢,廣說乃至涅槃是寂靜等,是名應一向記問。 何故此問應一向記? 答:以於此問若一向記,能引義利、能引善法、能引梵行、能發通慧、能生等覺、能證涅槃,故於此問應一向記。 云何應分別記問? 答:若有問言:「云何為法?」 得此問時應分別記:法有多種,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非所斷。如是等法有無量門,應分別記,是名應分別記。 問:何故此問應分別記? 答:以於此問若分別記,能引義利、能引善法、能引梵行、能發通慧、能生等覺、能證涅槃,故於此問應分別記。 云何應反詰記問? 答:若有問言:「為`[我=我記【三宮】]`我說法。」 得此問時應反詰記:法有多種,汝問何法? 為過去為未來為現在,為善為不善為無記,為欲界繫為色界繫為無色界繫,為學為無學為非學非無學,為見所斷為修所斷為非所斷。如是等法有無量門,應反詰記,是名應反詰記。 問:何故此問應反詰記? 答:以於此問若反詰記,能引義利、能引善法、能引梵行、能發通慧、能生等覺、能證涅槃,故於此問應反詰記。 云何應捨置記問? 答:若有問言:「世間常耶、無常耶、亦常亦無常耶、非常非無常耶? 世間有邊耶、無邊耶、亦有邊亦無邊耶、非有邊非無邊耶? 命者即身耶、命者異身耶? 如來死後有耶、非有耶、亦有亦非有耶、非有非非有耶?」 於如是等不應理問,應捨置記。謂應記言:佛說此問,是不應記,常無常等不應理故。是名應捨置記。 問:何故此問應捨置記? 答:以於此問若捨置記,能引義利、能引善法、能引梵行、能發通慧、能生等覺、能證涅槃,故於此問應捨置記。如世尊說: ᅟ初應一向記ᅟ次應分別記ᅟ三應反詰記ᅟ四應捨置記ᅟ ᅟ於如`[此=是【三宮】]`此四問ᅟ知次而記者ᅟ引義利善法ᅟ及梵行純淨ᅟ ᅟ甚深`[難=能【明】]`難降伏ᅟ知義非義俱ᅟ捨非義取義ᅟ審觀名智者ᅟ #### 5.4.7四種施 **四種施者**,一者有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二者有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三者有施,施者、受者俱清淨;四者有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 云何有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若有施主具淨戒住律儀,有依見、有果見,依如是見說如是言:「決定有施、有果異熟。」能受施者不具淨戒不住律儀,無依見、無果見,依如是見說如是言:「決定無施、無果異熟。」是名有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 何故此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 答:諸支分、諸資糧,施者應修集。彼支分、彼資糧,施者成就。諸支分、諸資糧,受者應修集。彼支分、彼資糧,受者不成就。是故此施,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 云何有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若有施主不具淨戒不住律儀,無依見、無果見,依如是見說如是言:「決定無施、無果異熟。」能受施者具淨戒住律儀,有依見、有果見,依如是見說如是言:「決定有施、有果異熟。」是名有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 何故此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 答:諸支分、諸資糧,施者應修集。彼支分、彼資糧,施者不成就。諸支分、諸資糧,受者應修集。彼支分、彼資糧,受者成就。是故此施,受者清淨、施者不清淨。 云何有施,施者、受者俱清淨?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若有施者具淨戒住律儀,有依見、有果見,依如是見說如是言:「決定有施、有果異熟。」能受施者亦具淨戒住律儀,有依見、有果見,依如是見說如是言:「決定有施、有果異熟。」是名有施,施者、受者俱清淨。 何故此施,施者、受者俱清淨? 答:諸支分、諸資糧,施者應修集。彼支分、彼資糧、施者成就。諸支分、諸資糧,受者應集。彼支分、彼資糧,受者亦成就。是故此施,施者、受者俱清淨。 云何有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若有施者不具淨戒不住律儀,無依見、無果見,依如是見說如是言:「決定無施、無果異熟。」能受施者亦不具淨戒不住律儀,無依見、無果見,依如是見說如是言:「決定無施、無果異熟。」是名有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 何故此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 答:諸支分、諸資糧,施者應修集。彼支分、彼資糧,施者不成就。諸支分、諸資糧,受者應修集。彼支分、彼資糧,受者亦不成就。是故此施,施者、受者俱不清淨。如世尊說: ᅟ具戒施缺戒ᅟ清淨而證法ᅟ信業果異熟ᅟ是唯施者淨ᅟ ᅟ缺戒施具戒ᅟ不淨引非法ᅟ謗業果異熟ᅟ是唯受者淨ᅟ ᅟ缺戒施缺戒ᅟ不淨引非法ᅟ謗業果異熟ᅟ我說無大果ᅟ ᅟ具戒施具戒ᅟ清淨而證法ᅟ信業果異熟ᅟ我說有大果ᅟ ᅟ信業果異熟ᅟ施自所尊重ᅟ父母僮僕等ᅟ智者咸稱讚ᅟ ᅟ身語意無著ᅟ行苾芻妙行ᅟ不求自富貴ᅟ而能廣施他ᅟ ᅟ諸有已離欲ᅟ施已離欲者ᅟ我說如是施ᅟ財施中最尊ᅟ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八 ☗s9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九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四法品第五之四**ᅟ #### 5.4.8四攝事 **四攝事者**,一、布施攝事;二、愛語攝事;三、利行攝事;四、同事攝事。 云何布施攝事? **答:此中布施者**,謂諸施主布施沙門及婆羅門貧窮苦行道行乞者,飲食湯藥衣服花鬘塗散等香,房舍臥具燈燭等物,是名布施。 復次,如世尊為手長者說:長者!當知諸布施中法施最勝。是名布施。 **攝事者**,謂由此布施,於他等攝、近攝、近持、令相親附。如是布施於他有情,能等攝、能近攝、能近持、能令親附,是故名為布施攝事。 云何愛語攝事? **答:此中愛語者**,謂可喜語、可味語、舒顏平視語、遠離`[顰=嚬【宋宮】,頻【元】]`顰蹙語、含笑前行語、先言慶慰語、可愛語、善來語,謂作是言:「善來具壽!汝於世事可忍、可度、安樂住不? 汝於飲食衣服臥具及餘資緣勿有乏少。」諸如是等種種安慰問訊語言,名善來語。此及前說總名愛語。 **復次,如世尊為手長者說:長者!當知諸愛語中最為勝者**,謂善勸導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屬耳聽法,時時說法、時時教誨、時時決擇,是名愛語。 **攝事者**,謂由此愛語,於他等攝、近攝、近持、令相親附。如是愛語於他有情,能等攝、能近攝、能近持、能令親附,是故名為愛語攝事。 云何利行攝事? **答:此中利行者**,謂諸有情或遭重病、或遭厄難困苦無救,便到其所起慈愍心,以身語業方便供侍、方便救濟,是名利行。 **復次,如世尊為手長者說:長者!當知諸利行中最為勝者**,謂不信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信圓滿。若破戒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戒圓滿。若慳貪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施圓滿。若惡慧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慧圓滿。諸如是等說名利行。 **攝事者**,謂由此利行於他等。攝近攝近持令相親附。如是利行於他有情,能等攝、能近攝、能近持、能令親附,是故名為利行攝事。 云何同事攝事? **答:此中同事者**,謂於斷生命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斷生命。 **若於不與取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不與取。 **若於欲邪行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欲邪行。 **若於虛誑語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虛誑語。 **若於飲諸酒深厭離者**,為善助伴令離飲諸酒。諸如是等說名同事。 **復次,如世尊為手長者說:長者!當知諸同事中最為勝者**,謂阿羅漢、不還、一來、預流果等。與阿羅漢、不還、一來、預流果等而為同事,是名同事。 **攝事者**,謂由此同事,於他等攝、近攝、近持、令相親附。如是同事於他有情,能等攝、能近攝、能近持、能令親附,是故名為同事攝事。如世尊說: ᅟ布施及愛語ᅟ利行與同事ᅟ如應處處說ᅟ普攝諸世間ᅟ ᅟ如是四攝事ᅟ在世間若無ᅟ子於其父母ᅟ亦不欲孝養ᅟ ᅟ以有攝事故ᅟ有法者隨轉ᅟ故得大體者ᅟ觀益而施設ᅟ #### 5.4.9四生 **四生者**,一、卵生;二、胎生;三、濕生;四、化生。 云何卵生? 答:若諸有情從卵而生,謂在卵㲉先為卵㲉之所纏裹,後破卵㲉方得出生。 此復云何? 如鵝鴈孔雀、鸜鵒鸚鵡、春鸚離黃、命命鳥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并一類人。 **復有所餘諸有情類從卵而生,謂在卵㲉先為卵㲉之所纏裹,後破卵㲉方出生者**,皆名卵生。 云何胎生? 答:若諸有情從胎而生,謂在胎藏先為胎藏之所纏裹,後破胎藏方得出生。 此復云何? 如象馬駝、牛驢羊鹿、水牛猪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一類鬼、一類人。 **復有所餘諸有情類從胎而生,謂在胎藏先為胎藏之所纏裹,後破胎藏方出生者**,皆名胎生。 云何濕生? 答:若諸有情展轉溫`[暖=煖【三宮】*]`暖、展轉潤濕、展轉集聚,或依糞聚、或依注道、或依穢廁、或依腐肉、或依陳粥、或依叢草、或依稠林、或依草菴、或依葉窟、或依池沼、或依陂湖、或依江河、或依大海潤濕地等方得出生。 此復云何? 如蟋蟀飛蛾、蚊虻蠓蚋、麻生蟲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并一類人。 **復有所餘諸有情類展轉`[溫【大磧】=濕【麗】]`溫`[*]`暖,廣說乃至或依大海潤濕地等方得生者**,皆名濕生。 云何化生? 答:若諸有情支分具足根不缺減,無所依託欻爾而生。 此復云何? 謂一切天、一切地獄、一切中有,及一分龍、一分妙翅、一分鬼、一分人。 **復有所餘諸有情類,支分具足根不缺減,無所依託欻爾生者**,皆名化生。 #### 5.4.10四得自體 **四得自體者**,一、有得自體唯可自害非可他害;二、有得自體唯可他害非可自害;三、有得自體自他俱可害;四、有得自體自他俱不可害。 云何有得自體唯可自害非可他害? 答:若諸有情自有勢力能斷自命,他無勢力能斷其命。 此復云何? 謂有欲界戲忘念天,或時遊戲最極娛樂,經於多時身疲念失,由此緣故則便命終。復有欲界意憤恚天,或時忿怒最極憤懣,角眼相視經於多時,由此緣故則便殞沒。復有所餘諸有情類,自有勢力能斷自命,他無勢力能斷其命,是名有得自體唯可自害非可他害。 云何有得自體唯可他害非可自害? 答:若諸有情自無勢力能斷自命,他有勢力能斷其命。 此復云何? 謂處卵㲉或母胎中,若羯剌藍、若頞部曇、若閉尸、若鍵南、若鉢羅奢佉,諸根未滿諸根未熟。復有所餘諸有情類,自無勢力能斷自命,他有勢力能斷其命,是名有得自體唯可他害非可自害。 云何有得自體自他俱可害? 答:若諸有情自有勢力能斷自命,他亦有勢力能斷其命。 此復云何? 謂象馬駝、牛驢羊鹿、水牛猪等。復有所餘諸有情類,自有勢力能斷自命,他亦有勢力能斷其命,是名有得自體自他俱可害。 云何有得自體自他俱不可害,答:若諸有情自無勢力能斷自命,他亦無勢力能斷其命。 此復云何? 謂一切色無色界天,住無想定、滅定、慈定中有有情,住最後有諸有情類,佛使佛記諸轉輪王,及輪王母懷彼胎時,後身菩薩及菩薩母懷彼胎時,殑耆羅嗢怛羅婆羅`[痆=底【宮】]`痆斯長者子、王舍城長者子、耶舍童命哀羅伐`[拏=挐【明】]`拏龍王、善住龍王、婆羅呼馬王、琰摩王等一切地獄。復有所餘諸有情類,自無勢力能斷自命,他亦無勢力能斷其命,是名有得自體自他俱不可害。 ### 5.5 第五嗢柁南曰: ᅟ**五四法有八ᅟ謂流利趣苦ᅟ四語惡妙行ᅟ四非聖聖言**ᅟ 有順流行等四補特伽羅、自利行等四補特伽羅、從闇趣闇等四補特伽羅、自苦等四補特伽羅、四語惡行、四語妙行、四非聖言、四聖言。 #### 5.5.1順流行等四補特伽羅 **順流行等四補特伽羅者**,一、順流行補特伽羅;二、逆流行補特伽羅;三、自住補特伽羅;四、到彼岸補特伽羅。 云何順流行補特伽羅?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染習諸欲造不善業,是名順流行補特伽羅。 問:何故名順流行補特伽羅? 答:愛是生死流,此補特伽羅順彼趣,彼臨至於彼,是彼道路、是彼行迹,故名順流行補特伽羅。 云何逆流行補特伽羅?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貪瞋癡為性猛利,數數厭患貪瞋癡生作意憂苦。彼由厭患作意憂苦,乃至命終常勤修習,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是名逆流行補特伽羅。 問:何故名逆流行補特伽羅? 答:愛是生死流,此補特伽羅於斷愛法,隨順趣向臨至於彼,是彼道路、是彼行迹,故名逆流行補特伽羅。 云何自住補特伽羅?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住阿練若或居樹下或處空閑,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若正思惟,證得如是寂靜心定。隨此定心斷五順下分結當受化生,即於彼處得般涅槃,不復退還生此欲界,是名自住補特伽羅。 問:何故名自住補特伽羅? 答:此補特伽羅自住化生界得般涅槃,不復退還生此欲界,故名自住補特伽羅。 云何到彼岸補特伽羅?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住阿練若或居樹下或處空閑,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若正思惟,證得如是寂靜心定。隨此定心永盡諸漏,證得無漏心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證通慧,具足領受能正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到彼岸補特伽羅。 問:何故名到彼岸補特伽羅? 答:生死有身名為此岸,愛盡離染永滅涅槃名為彼岸。此補特伽羅於彼愛盡離染永滅涅槃彼岸,能得、能獲、能觸、能證故,名到彼岸補特伽羅。 如世尊說: ᅟ於欲未伏離ᅟ沒欲界愛中ᅟ我說名順流ᅟ數數受生死ᅟ ᅟ若安住正念ᅟ不染習欲惡ᅟ厭捨欲憂苦ᅟ我說名逆流`[安=女【宋】]`ᅟ ᅟ學斷五煩惱ᅟ滿無退五法ᅟ得心勝定根ᅟ我說名自住ᅟ ᅟ普於勝劣法ᅟ解脫滅無餘ᅟ智者至世邊ᅟ我說到彼岸ᅟ #### 5.5.2自利行等四補特伽羅 **自利行等四補特伽羅者**,一、有補特伽羅有自利行無利他行;二、有補特伽羅有利他行無自利行;三、有補特伽羅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四、有補特伽羅無自利行亦無利他行。 云何有補特伽羅有自利行無利他行?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自於諸善法有速諦察忍。 **彼於諸法為知義故、為知法故,精勤修習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而言詞不調善語具不圓滿,亦不成就上首語、美妙語、顯了語、易解語、無依語、無盡語,乃至於義為令他知,不能示現、不能教導、不能讚勵、不能慶慰、不能讚歎,示現教導讚勵慶慰修善者`[者〔-〕【三宮】*]`者**,不能勤為四眾說法,是名有補特伽羅有自利行無利他行。 云何有補特伽羅有利他行無自利行?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自於諸善法無速諦察忍。 **彼於諸法不為知義、不為知法,不勤修習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而言詞調善語具圓滿,亦成就上首語、美妙語、顯了語、易解語、無依語、無盡語,乃至於義為令他知,能示現能教導能讚勵能慶慰亦能讚歎,示現教導讚勵慶慰修善者`[*]`者**,亦能勤為四眾說法,是名有補特伽羅有利他行無自利行。 云何有補特伽羅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宮】]`行?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自於諸善法有速諦察忍。 **彼於諸法為知義、故為知法故,精勤修習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言詞調善語具圓滿,亦成就上首語、美妙語、顯了語、易解語、無依語、無盡語,乃至於義為令他知,能示現能教導能讚勵能慶慰,亦能讚歎示現教導讚勵慶慰修善者`[*]`者**,亦能勤為四眾說法,是名有補特伽羅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 云何有補特伽羅無自利行亦無利他行?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自於諸善法無速諦察忍。 **彼於諸法不為知義、不為知法,不勤修習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言詞不調善語具不圓滿,亦不成就上首語、美妙語、顯了語、易解語,乃至於義為令他知,不能示現不能教導不能讚勵,不能慶慰不能讚歎,示現教導讚勵慶慰修善者`[*]`者**,不能勤為四眾說法,是名有補特伽羅無自利行亦無利他行。 #### 5.5.3從闇趣闇等四補特伽羅 **從闇趣闇等四補特伽羅者**,一、有補特伽羅從闇趣闇;二、有補特伽羅從闇趣明;三、有補特伽羅從明趣闇;四、有補特伽羅從明趣明。 云何有補特伽羅從闇趣闇?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生貧賤家,謂旃荼羅家、補羯`[娑=婆【明】]`娑家、工巧家、妓樂家,及餘隨一種姓穢惡貧窮困苦衣食乏少下賤家生,形色醜陋人所輕賤眾共策使,是名為闇。彼依此闇,造身惡行、造語惡行、造意惡行。彼由如是惡行因緣,身壞命終墮嶮惡趣生地獄中。當知如是補特伽羅,譬如有人從黑闇處往黑闇處、從糞穢廁墮糞穢廁、從惡瀑流入惡瀑流、脫一牢獄趣一牢獄、用臭穢血洗臭穢血,依貧賤身造惡行者亦復如是,是名從闇趣闇補特伽羅。 云何從闇趣明補特伽羅?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生貧賤家,謂旃荼羅家廣說乃至是名為闇。彼依此闇,造身妙行、造語妙行、造意妙行。彼由如是妙行因緣,身壞命終超昇善趣生於天中。當知如是補特伽羅,譬如有人從地上`[隥=凳【三】,蹬【宮】]`隥從`[隥=蹬【宋元宮】,凳【明】]`隥上座、從座上輿從輿上馬、從馬上象、從象昇殿,依貧賤身造妙行者亦復如是,是名從闇趣明補特伽羅。 云何從明趣闇補特伽羅?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生富貴家,謂剎帝利大族姓家、或婆羅門大族姓家、或諸長者大族姓家、或諸居士大族姓家、或餘隨一大族姓家。其家多有種種珍寶、衣服飲食奴婢作使、象馬牛羊庫藏財穀,及餘資具無不充滿。生是家已,形相端嚴言詞威肅眾所敬愛,是名為明。彼依此明,造身惡行、造語惡行、造意惡行。彼由如是惡行因緣,身壞命終墮嶮惡趣生地獄中。當知如是補特伽羅,譬如有人下殿乘象、下象乘馬、下馬乘輿、下輿居座、下座居`[*]`隥、從`[橙=凳【三宮】]`橙墮地,依富貴身造惡行者亦復如是,是名從明趣闇補特伽羅。 云何從明趣明補特伽羅?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生富貴家,謂剎帝利大族姓家,廣說乃至是名為明。彼依此明,造身妙行、造語妙行、造意妙行。彼由如是妙行因緣,超昇善趣生於天中。當知如是補特伽羅,譬如有人從`[*]`隥趣`[*]`隥、從座趣座、從輿趣輿、捨馬乘馬、捨象乘象、從殿趣殿,依富貴身造妙行者亦復如是,是名從明趣明補特伽羅。如世尊說: ᅟ諸有貧賤人ᅟ無信有瞋忿ᅟ慳貪樂作惡ᅟ好妄想邪見ᅟ ᅟ見沙門梵志ᅟ具戒多聞者ᅟ不恭敬呵毀ᅟ言我無可施ᅟ ᅟ毀施受施具ᅟ彼死生隨業ᅟ墮惡趣地獄ᅟ是從闇趣闇ᅟ ᅟ諸有貧賤人ᅟ有信無瞋忿ᅟ具慚愧正見ᅟ樂施離慳貪ᅟ ᅟ見沙門梵志ᅟ具戒多聞者ᅟ歡喜而迎奉ᅟ等供養恭敬ᅟ ᅟ讚施受施具ᅟ彼死生隨業ᅟ昇善趣天處ᅟ是從闇趣明ᅟ ᅟ諸有富貴人ᅟ無信有瞋忿ᅟ慳貪樂作惡ᅟ好妄想邪見ᅟ ᅟ見沙門梵志ᅟ具戒多聞者ᅟ不恭敬呵毀ᅟ言我無可施ᅟ ᅟ毀施受施具ᅟ彼死生隨業ᅟ墮惡趣地獄ᅟ是從明趣闇ᅟ ᅟ諸有富貴人ᅟ有信無瞋忿ᅟ具慚愧正見ᅟ樂施離慳貪ᅟ ᅟ見沙門梵志ᅟ具戒多聞者ᅟ歡喜而迎奉ᅟ等供養恭敬ᅟ ᅟ讚施受施具ᅟ彼死生隨業ᅟ昇善趣天處ᅟ是從明趣明ᅟ #### 5.5.4自苦等四補特伽羅 **自苦等四補特伽羅者**,一、有補特伽羅自苦自勤苦非苦他非勤苦他;二、有補特伽羅苦他勤苦他非自苦非自勤苦;三、有補特伽羅自苦自勤苦亦苦他勤苦他;四、有補特伽羅非自苦非自勤苦亦非苦他非勤苦他。 云何自苦自勤苦非苦他非勤苦他補特伽羅?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世有一類補特伽羅,受持苦行惡自存活,露體無衣不居宅舍,手`[捧=棒【明】]`捧飲食不須器等,受飲食時非隔刀`[杖=仗【三宮】*]`杖、非隔鐺釜非隔盆瓮、非狗在門所受飲食、非蠅依附、非雜穢、非分段、非纏裹、非覆蔽。授飲食者不言進來、不言退去、不言止住,非懷胎孕,非新產生,非飲兒乳所得飲食,非故為造亦非變壞,不食肉、不食魚、不食脯腊、不飲酒、不飲漿或全不飲,或一受食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或一家乞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或食一摶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或隔日食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或隔半月或隔一月,或食草菜、或食稗莠、或食牛糞、或食菓蓏、或食糠粃、或食米`[臍=齊【三宮】*]`臍、或食麥`[*]`臍、或食穭豆,或處曠野食諸根菓,乃至或食零菓落葉。有雖被服而著麻葈,或著`[䔛=纇【三宮】]`䔛紵、或著茅蒲、或著莎`[蔍=藨【三宮】]`蔍、或著毛褐、或著緂罽、或著獸皮、或著鳥羽、或著簡牘、或著樹皮,或有被髮、或復`[蓬=髼【三宮】]`蓬頭、或作小`[髻=髽【三宮】]`髻、或作大髻、或剃鬚留髮、或剃髮留鬚、或二處俱留、或五處俱剃、或唯拔髮、或唯拔鬚、或鬚髮俱拔,或常舉兩手、或恒翹一足、或樂常立、或`[捨=依【明】]`捨床座、或樂蹲坐而修苦行。或依臥刺、或依臥灰、或依臥杵、或依臥板、或適牛糞塗地而臥,或樂事火乃至日三事火,或樂昇水乃至日三昇水,或翹一足隨日轉視行。如是等無量勤苦等苦遍苦自苦諸行,是名自苦自勤苦非苦他非勤苦他補特伽羅。 問:何故如是補特伽羅名自苦自勤苦非苦他非勤苦他? 答:由彼自苦而活其命故,名自苦自勤苦非苦他非勤苦他補特伽羅。 云何苦他勤苦他非自苦非自勤苦補特伽羅? 答:若屠羊、若屠雞、若屠猪,若捕鳥、若捕魚、若獵獸,若作賊、若魁膾、若縛龍、若司獄、若煮狗、若罝弶等,是名苦他勤苦他非自苦非自勤苦補特伽羅。 問:何故如是補特伽羅名苦他勤苦他非自苦非自勤苦? 答:由彼苦他而自活命,故名苦他勤苦他非自苦非自勤苦補特伽羅。 云何自苦自勤苦亦苦他勤苦他補特伽羅? 答:如王祠主欲祠祀時,先於城內結置祠壇,以諸`[酥=蘇【宋宮】]`酥油自塗`[支=肢【明】]`支體,散髮露頂被黑鹿皮,手執鹿角揩磨`[支=肢【三宮】]`支體,或時祀火或時祭天。於祠壇中自餓自苦,以金色犢母牛置前,先`[構=𤛓【三宮】]`構一乳用祀火天,第二為王、第三為后、第四為宰輔、餘為餘親愛。於祠壇中殺害種種牛王、水牛牸牛犢子、雞猪羊等諸傍生類,責罰恐怖親屬左右,令其悲泣憂苦愁歎,是名自苦自勤苦亦苦他勤苦他補特伽羅。 問:何故如是補特伽羅名自苦自勤苦亦苦他勤苦他? 答:由彼自苦亦苦於他而活其命,故名自苦自勤苦亦苦他勤苦他補特伽羅。 云何非自苦非自勤苦亦非苦他非勤苦他補特伽羅? 答:謂諸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士調御丈夫【宮】]`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出現世間宣說正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諸善男子或善女人聞是法已深生淨信,生淨信已作是思惟:「在家迫迮多諸塵穢猶如牢獄,出家寬曠離諸`[諠=喧【明】]`諠雜猶若虛空。染室家者不能相續盡其形壽精勤修習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是故我今應以正信,剃除鬚髮被服袈裟棄捨家法出趣非家。」 既思惟已財位親屬,若少若多悉皆棄捨。既棄捨已以正信心,剃除鬚髮被服袈裟,遠離家法出趣非家。 既出家已受持淨戒,精勤守護別解律儀,軌則所行無不圓滿,於微小罪深見怖畏,於諸學處能具受學。 離害生命棄諸刀`[*]`杖,有慚有愧具慈具悲,於諸有情下至蟻卵亦深憐愍終不損害,畢竟遠離害生命法。 離不與取能施樂施,若淨施物知量而受,於諸所有不生染著,攝受清淨無罪自體,畢竟遠離不與取法。離非梵行常修梵行,遠行妙行其心清潔,遠離生臭婬欲穢法,畢竟遠離非梵行法。 離虛誑語常樂實語、諦語、信語、可承受語、世無諍語,畢竟遠離虛誑語法。 離離間語不破壞他,不聞彼語為破壞故向此而說,不聞此語為破壞故向彼而說。 ^l243wu **常樂和合已破壞者**,諸和好者讚令堅固,常樂宣說和合他語不破壞語,畢竟遠離離間語法。離麁惡語,所發語言不麁不`[礦=獷【明】]`礦亦不苦楚令他嫌恨,亦令多人不愛不樂不欣不喜,障礙修習等引等持。於如是等諸麁惡語,皆能斷滅。所發語言和軟順耳悅意可樂圓滿清美,明顯易了令他樂聞無依無盡,`[令=今【明】]`令多有情可愛可樂可欣可喜,能令修習等引等持。於如是等諸美妙語常樂發起,畢竟遠離麁惡語法。離雜穢語,凡所發言應時應處、稱法稱義、有實有真、能寂能靜、有次序有所為,應理合儀、無雜無穢、能引義利,畢竟遠離雜穢語法。遠離買賣偽秤偽`[斗=升【三宮】]`斗偽斛凾等,終不攝養象馬牛驢雞猪狗等諸傍生類,亦不攝養奴婢作使男女大小朋友親屬,終不受畜穀麥豆等,亦不受畜金銀等寶。不非時食或唯一食,非時非處終不遊行。若語若默不生譏論,於衣喜足粗得蔽身,於食喜足纔除飢渴。凡所遊住衣鉢自隨,如鳥飛`[止=上【元】]`止不捨嗉翼。彼由此故成就戒蘊,密護根門安住正念,由正念力防守其心,眼見諸色、耳聞諸聲、鼻嗅諸香、舌嘗諸味、身覺諸觸、意了諸法,不取其相不執隨好,於此諸處住根律儀,防護貪憂惡不善法,畢竟不令隨心生長。彼由戒蘊密護根門,觀顧往來屈申俯仰,著衣持鉢皆住正知。彼既成就清淨戒蘊,密護根門正念正知,隨所依止城邑聚落,於日初分執持衣鉢,守護諸根安住正念,威儀庠序`[修=循【三宮】]`修行乞食。既得食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持坐具往阿練若曠野山林遠惡有情捨諸臥具。 **其處唯有非人所居,或住空閑或在樹下,結`[加=跏【三宮】]`加趺坐端直其身,捨異攀緣住對面念,心恒專注遠離貪瞋、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惑、猶豫,諸隨煩惱能礙善品令慧力羸不證涅槃住生死者**,由斯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得住第四靜慮。彼由如是殊勝定心,清白無穢離隨煩惱,柔軟堪能得住無動,其心趣向能證漏盡智見明覺,能如實知見,此是苦聖諦、此是集聖諦、此是滅聖諦、此是道聖諦。由如是知如是見故,心解脫欲漏、有漏、無明漏。既解脫已如實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非自苦非自勤苦亦非苦他非勤苦他補特伽羅。 問:何故如是補特伽羅名非自苦非自勤苦亦非苦他非勤苦他? 答:由彼不自苦亦不苦他而活其命,故名非自苦非自勤苦亦非苦他非勤苦他補特伽羅。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九 ☗s10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四法品第五之五**ᅟ #### 5.5.5四語惡行 **四語惡行者**,一、虛誑語;二、離間語;三、麁惡語;四、雜穢語。 ●**云何虛誑語惡行?**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虛誑語者,或在質諒者前、或在大眾中、或在王家、或在執理家、或在親友家,為令證故作是問言:「汝善男子應自憶念,若知便說、不知勿說,若見便說、不見勿說。」彼得此問,不知言知或知言不知、不見言見或見言不見。彼或自為或復為他或為財利,正知而說虛誑語、不離虛誑語。** 此中,**有虛誑語者**,謂不離虛誑語者、不斷虛誑語者、不厭虛誑語者、安住虛誑語者、成`[就〔-〕【聖】]`就虛誑語者,是名有虛誑語者。 **或在質諒者前者**,謂或村落質諒者、或城邑質諒者、或邦國質諒者,如是等質諒者,若會遇若和合若現前,是名或在質諒者前。 **或在大眾中者**,謂或剎帝利眾、或婆羅門眾、或長者眾、或沙門眾,如是等諸大眾,若會遇若和合若現前,是名或在大眾中。 **或在王家者**,謂有國王輔臣圍繞,若會遇若和合若現前,是名或在王家。 **或在執理家者**,謂執理眾聚集評議,若會遇若和合若現前,是名或在執理家。 **或在親友家者**,謂諸親友聚集言論,若會遇若和合若現前,是名或在親友家。 **為令證故作是問言者**,謂勸請彼說誠諦言,欲決是非故共審問。 **汝善男子應自憶念,若知便說不知勿說、若見便說不見勿說者**,謂令憶念先所受境依實而說,可為明證,此勸誡言。若於是事已見已聞已覺已知,便可宣說建立開示;若於是事不見不聞不覺不知,勿謬宣說建立開示,故作是言,汝善男子應自憶念,若知便說不知勿說、若見便說不見勿說。 **彼得此問不知言知或知言不知、不見言見或見言不見者**,此中不知言知者,謂耳識所受耳識所了說為所聞,彼實耳識未聞未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聞,此等名為不知言知。 **或知言不知者**,謂彼耳識已受已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聞,此等名為或知言不知。 **不見言見者**,謂眼識所受眼識所了說為所見,彼實眼識未受未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見,如是名為不見言見。 **或見言不見者**,謂彼眼識已受已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見,如是名為或見言不見。 **彼或自為或復為他或為財利,正知而說虛誑語者**, 此中,**彼或自為**者,如有一類自行劫盜被執送王,王親`[撿【麗】=檢【大】]`撿問:「咄哉男子!汝於他物實作賊耶?」 彼作是`[念=言【明】]`念:「我若實答,王定瞋忿重加刑罰,或打或縛或驅出國、或奪資財或復斷命。我當自覆自等覆、自藏自等藏、自護自等護作虛誑語可免刑罰。」作是念已便白王言:「我於他物曾不劫盜。願王鑑照.我實非賊。」如是名為`[彼=被【明】]`彼或自為。 **或復為他者**,如有一類親友作賊被執送王,王親`[撿【麗】=檢【大】]`撿問不得情實,為作證故追`[撿【麗】=檢【大】]`撿問言:「汝之親友實作賊不?」 彼作是念:「我若實答王定瞋`[忿=分【元】]`忿,令我親友重遭刑罰,或`[打=持【元】]`打或縛或驅出國、或奪資財或復斷命。我為親友應覆等覆、應藏等藏、應護等護作虛誑語令免刑罰。」作是念已便白王言:「我之親友於他財物曾不劫盜,願王鑑照彼實非賊。」如是名為或復為他。 **或為財利者**,如有一類心懷貪欲作是思惟:「我當施設虛誑妄語,方便求覓可愛色聲香味觸境、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財。」作是念已即便追覓,由此因緣作虛誑語,如是名為或為財利。 **正知而說虛誑語者**,謂審決已數數宣說、演暢表示虛誑語言,是名正知而說虛誑語。 **不離虛誑語者**,謂於惡心不善心所起惡行不善行所攝虛誑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名虛誑語惡行。 ●**云何離間語惡行?**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離間語者,聞此語向彼說為破此故、聞彼語向此說為破彼故,諸和合者令其乖離、已乖離者令永間隔,愛樂離間、說離間語、不離離間語。** 此中,**有離間語者`[者=有【宮】]`者**,謂不離離間語者、不斷離間語者、不厭離間語者、安住離間語者、成就離間語者,是名有離間語者。 **聞此語向彼說為破此故者**,謂聞此說順破壞語、順不堅語、順不攝語、順不喜語,向彼宣說,令彼聞已便於此處乖反背叛,是名`[聞=間【聖】]`聞此語向彼說為破此故。 **聞彼語向此說為破彼故者**,謂聞彼說順破壞語、順不堅語、順不攝語、順不喜語,向此宣說,令此聞已便於彼處乖反背叛,是名聞彼語向此說為破彼故。 **諸和合者令其乖離者**,謂往此彼展轉和合隨順喜樂無諍者所,方便破壞令其乖離,是名諸和合者令其乖離。 **已乖離者令永間隔者**,謂往此彼已相乖反背叛者所,作如是言:「善哉汝等,已能展轉乖反背叛。 所以者何? 汝等長夜更相呰毀,言不具信戒聞捨慧故,能展轉乖反背叛`[甚=其【元明】]`甚為善哉。」此彼聞已轉相乖反、轉相背叛,是名已乖離者令永間隔。 **愛樂離間者**,謂於此彼乖反背叛,深生愛樂不厭不捨,是名愛樂離間。 **說離間語者**,謂數宣說演暢表示離間語言,是名說離間語。 **不離離間語者**,謂於惡心不善心所起惡行不善行所攝離間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名離間語惡行。 **●云何麁惡語惡行?**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麁惡語者,彼所發語能惱澁強,令他辛楚、令他憤恚,眾生不愛、眾生不樂、眾生不喜、眾生不悅,令心擾亂能障等持,說麁惡語、不離麁惡語。** 此中,**有麁惡語者者**,謂不離麁惡語者、不斷麁惡語者、不厭麁惡語者、安住麁惡語者、成就麁惡語者,是名有麁惡語者。 **彼所發語能惱者**,謂所發語鄙穢麁`[獷【三宮】=礦【大】]`獷,是名能惱。 **澁強者**,謂所發語不滑不軟亦不調順,是名澁強。 **令他辛楚者**,謂所發語令能聞者無利無樂,是名令他辛楚。 **令他憤恚者**,謂所發語先自憤恚忿惱憂慼,亦令他生憤恚等事,是名令他憤恚。 **眾生不愛、眾生不樂、眾生不喜、眾生不悅者**,謂所發語令多有情不愛不樂不喜不悅,是名眾生不愛乃至不悅。 **令心擾亂者**,謂所發語令心躁動擾濁不得安定,是名令心擾亂。 **能障等持者**,謂所發語令他聞已,其心躁動擾濁不得安定,是名能障等持。 **說麁惡語者**,謂數宣說演暢表示麁惡語言,是名說麁惡語。 **不離麁惡語者**,謂於惡心不善心所起惡行不善行所攝麁惡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名麁惡語惡行。 ●**云何雜穢語惡行?**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雜穢語者,說非時語、非實語、非真語、無法語、無義語、不寂語、不靜語,無喻無釋、不相應不相近、雜亂無法、能引無義,說雜穢語、不離雜穢語。** 此中,**有雜穢語者者**,謂不離雜穢語者、不斷雜穢語者、不厭雜穢語者、安住雜穢語者、成就雜穢語者,是名有雜穢語者。 **說非時語者**,謂所說語非時不應時、非節不應節、非分不應分,是名說非時語。 **非實語者**,謂所說語不實不稱實,是名非實語。 **非真語者**,謂所說語虛妄變異,是名非真語。 **無法語者**,謂所說語宣說顯了表示開發純非法事,是名無法語。 **無義語者**,謂所說語宣說顯了表示開發純無義事,是名無義語。 **不寂語者**,謂所說語非諸智者先思而說率爾而說,是名不寂語。 **不靜語者**,謂所說語數數宣唱告示諠雜,是名不靜語。 **無喻者**,謂所說語無譬喻。 **無釋者**,謂所說語無解釋。 **不相應者**,謂所說語義不應文、文不應義,是名不相應。 **不相近者**,謂所說語前後不相續或意趣有異,是名不相近。 **雜亂者**,謂所說語不一不定,名為雜亂。若所說語純一決定,名無雜亂。 **無法者**,謂所說語越素呾纜及毘柰耶、阿毘達磨,是名無法。 **能引無義者**,謂所說語能引種種不饒益事,是名能引無義`[語=說【三宮聖】]`語。 **雜穢語者**,謂數宣說演暢表示雜穢語言,是名說雜穢語。 **不離雜穢語者**,謂於惡心不善心所起惡行不善行所攝雜穢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名雜穢語惡行。 #### 5.5.6四語妙行 **四語妙行者**,一、離虛誑語;二、離離間語;三、離麁惡語;四、離雜穢語。 ●**云何離虛誑語妙行?**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斷虛誑語離虛誑語者,諦語、樂實、可信可保可住世間無諍說,如是語離虛誑語。** 此中,**有斷虛誑語離虛誑語者`[者〔-〕【三宮】*]`者**,謂斷虛誑語者、離虛誑語者、厭虛誑語者、安住不虛誑語者、成就不虛誑語者,是名斷虛誑語離虛誑語者。 **諦語者**,謂所說語是實非不實、是真非不真、不虛妄不變異,是名諦語。 **樂實者**,謂樂諦語、愛諦語不厭不捨,是名樂實。 **可信可保可住世間無諍者**,謂由諦語,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門若婆羅門,若餘世間天人眾生,皆共信保安住無諍,是名可信可保可住世間無諍說。 **如是語者**,謂數宣說演暢表示不虛誑語。 **離虛誑語者**,謂於善心調柔心所起善行調柔行所攝離虛誑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是名離虛誑語妙行。 **●云何離離間語妙行?**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斷離間語離離間語者,不欲破壞,不聞此語向彼說為破壞此、不聞彼語向此說為破壞彼,諸乖離者令其和合、已和合者令永堅固,愛樂和合說如是語離離間語。** 此中,**有斷離間語離離間`[語〔-〕【三宮】]`語者`[*]`者**,謂斷離間語者、離離間語者、厭離間語者、安住不離間語者、成就不離間語者,是名有斷離間語離離間語者。 **不欲破壞者**,謂欲和合。 **不聞此語向彼說為破壞此者**,謂聞此說順破壞語、順不堅語、順不攝語、順不喜語,不向彼說,勿彼聞已便於此處乖反背叛,是名不聞此語向彼說為破壞此。 **不聞彼語向此說為破壞彼者**,謂聞彼說順破壞語、順不堅語、順不攝語、順不喜語,不向此說,勿此聞已便於彼處乖反背叛,是名不聞彼語向此說。 **為破壞彼諸乖離者令其和合者**,謂往此彼展轉乖反背叛者所,種種方便令其和好更相愛樂,是名諸乖離者令其和合。 **已和合者令永堅固者**,謂往此彼展轉和合隨順憙樂無諍者所,作如是言:「善哉汝等,能共和合隨順憙樂不相乖諍。 所以者何? 汝等長夜更相讚美,言具淨信戒聞捨慧故無乖諍,`[甚=其【元宮】]`甚為善哉。」此彼聞已轉共和合隨順憙樂永無乖諍,是名已和合者令永堅固。 **愛樂和合者**,謂於此彼和合隨順憙樂無諍,深生愛樂不厭不捨,是名愛樂和合。 **說如是語者**,謂數宣說演暢表示不離間語。 **離離間語者**,謂於善心調柔心所起善行調柔行所攝離離間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名離離間語妙行。 ●**云何離麁惡語妙行?**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斷麁惡語離麁惡語者,彼所發語,無過悅耳入心高勝美妙明了,易解樂聞可尚無依,眾生所愛、眾生所樂、眾生所憙、眾生所悅,令心無亂、能順等持,說如是語離麁惡語。** 此中,**有斷麁惡語離麁惡語者`[*]`者**,謂離麁惡語者、斷麁惡語者、厭麁惡語者、安住離麁惡語者、成就離麁惡語者,是名有斷麁惡語離麁惡語者。 **彼所發語無過者**,謂所發語無曲穢濁亦不剛強,是名無過。 **悅耳者**,謂所發語能令聞者利益安樂,是名悅耳。 **入心者**,謂所發語令心離蓋及隨煩惱,安隱而住,是名入心。 **高勝者**,謂宮城語,如宮城中人所發語,於餘城邑人所發語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上為妙,故名高勝。離麁惡語亦復如是,於餘語言為最為勝為尊為高為上為妙,是名高勝。 **美妙者**,謂所發語不疎不密不隱不顯,是名美妙。 **明了者**,謂所發語不急不緩,是名明了。 **易解者**,謂所發語易可了知,是名易解。 **樂聞者**,謂所發語軟滑調順,是名樂聞。 **可尚者**,謂所發語應可供養,是名可尚。 **無依者**,謂所發語不希名利,是名無依。 **眾生所愛、眾生所樂、眾生所憙、眾生所悅者**,謂所發語令多有情愛樂憙悅,是名眾生所愛乃至所悅。 **令心無亂者**,謂所發語令心安定無躁無動亦無擾濁,是名令心無亂。 **能順等持者**,謂所發語令他聞已其心安定,無躁無動亦無擾濁,是名能順等持說。 **如是語者**,謂數宣說演暢表示不麁惡語。 **離麁惡語者**,謂於善心調柔心所起善行調柔行所攝離麁惡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是名離麁惡語妙行。 ●**云何離雜穢語妙行?**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斷雜穢語離雜穢語者,彼有時語、實語、真語、法語、義語、寂語、靜語、有喻有釋、相應、相近、無雜亂、有法、能引義,`[說=語【三宮】]`說如是語離雜穢語。** 此中,**有斷雜穢語離雜穢語者`[*]`者**,謂離雜穢語者、斷雜穢語者、厭雜穢語者、安住離雜穢語者、成就離雜穢語者,是名有斷雜穢語離雜穢`[語=品【宋】]`語者。 **彼有時語者**,謂所說語應時離非時、應節離非節、應分離非分,是名時語。 **實語者**,謂所說語稱實離非實,是名實語。 **真語者**,謂所說語不虛妄不變異,是名真語。 **法語者**,謂所說語宣說顯了表示開發純如法事,是名法語。 **義語者**,謂所說語宣說顯了表示開發純有義事,是名義語。 **寂語者**,謂所說語是諸智者先思而說非率爾說,是名寂語。 **靜語者**,謂所說語非數宣唱告示諠雜,是名靜語。 **有喻有釋者**,謂所說語有譬喻有解釋,是名有喻有釋。 **相應者**,謂所說語義應於文、文應於義,是名相應。 **相近者**,謂所說語前後相續意趣無異,是名相近。 **無雜亂者**,謂所說語純一決定名無雜亂。若所說語不一不定,名為雜亂。 **有法者**,謂所說語不越素呾纜及毘柰耶、阿毘達磨,是名有法。 **能引義者**,謂所說語能引種種有饒益事,是名能引義。 **說如是語者**,謂數宣說演暢表示不雜穢語。 **離雜穢語者**,謂於善心調柔心所起善行調柔行所攝離雜穢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名離雜穢語妙行。 #### 5.5.7四非聖言 **四非聖言者**,一、不見言見;二、不聞言聞;三、不覺言覺;四、不知言知。 云何不見言見非聖言? 答:眼識所受眼識所了說為所見,有實眼識未受未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見,如是名為不見言見非聖言。有實已見起不見想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見,如是雖名非聖言而不名不見言見,彼實已見故。 云何不聞言聞非聖言? 答:耳識所受耳識所了說為所聞,有實耳識未受未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聞,如是名為不聞言聞非聖言。有實已聞起不聞想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如是雖名非聖言而不名不聞言聞,彼實已聞故。 云何不覺言覺非聖言? 答:三識所受三識所了說為所覺,有實三識未受未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如是名為不覺言覺非聖言。有實已覺起不覺想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覺,如是雖名非聖言而不名不覺言覺,彼實已覺故。 云何不知言知非聖言? 答意識所受意識所了說為所知,有實意識未受未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知,如是名為不知言知非聖言。有實已知起不知想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知,如是雖名非聖言而不名不知言知,`[彼=彼彼【聖】]`彼實已知故。 #### 5.5.8四聖言 **四聖言者**,一、不見言不見;二、不聞言不聞;三、不覺言不覺;四、不知言不知。 云何不見言不見聖言? 答:眼識所受眼識所了說為所見,有實眼識未受未了,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未=不【三宮】]`未見,如是名為不見言不見聖言。有實已見起不見想,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見,如是雖名聖言而不名不見言不見,彼實已見故。 云何不聞言不聞聖言? 答:耳識所受耳識所了說為所聞,有實耳識未受未了,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聞,如是名為不聞言不聞聖言。有實已聞起不聞想,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聞,如是雖名聖言而不名不聞言不聞,彼實已聞故。 云何不覺言不覺聖言? 答三識所受三識所了說為所覺,有實三識未受未了,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覺,如是名為不覺言不覺聖言。有實已覺起不覺想,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覺,如是雖名聖言而不名不覺言不覺,彼實已覺故。 云何不知言不知聖言? 答:意識所受意識所了說為所知,有實意識未受未了,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知,如是名為不知言不知聖言。有實已知起不知想,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知,如是雖名聖言而不名不知言不知,彼實已知故。 **復次,四非聖言者**,一、見言不見;二、聞言不聞;三、覺言不覺;四、知言不知。 云何見言不見非聖言? 答:眼識所受眼識所了`[說=識【聖】]`說為所見,有實眼識已受已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見,如是名為見言不見非聖言。有實不見而起見想,彼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見,如是雖名非聖言而不名見言不見,彼實不見故。 云何聞言不聞非聖言,答:耳識所受耳識所了說為所聞,有實耳識已受已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聞,如是名為聞言不聞非聖言。有實不聞而起聞想,彼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聞,如是雖名非聖言而不名聞言不聞,彼實不聞故。 云何覺言不覺非聖言? 答:三識所受三識所了說為所覺,有實三識已受已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覺,如是名為覺言不覺非聖言。有實不覺而起覺想,彼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覺,如是雖名非聖言而不名覺言不覺,彼實不覺故。 云何知言不知非聖言? 答:意識`[所〔-〕【聖】]`所受意識所了說為所知,有實意識已受已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知,如是名為知言不知非聖言。有實不知而起知想,彼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知,如是雖名非聖言而不名知言不知,彼實不知故。 **復次,四聖言者**,一、見言見;二、聞言聞;三、覺言覺;四、知言知。 云何見言見聖言? 答:眼識所受眼識所了說為所見,有實眼識已受已了,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見,如是名為見言見聖言。有實不見而起見想,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見,如是雖名聖言而不名見言見,彼實不見故。 云何聞言聞聖言? 答:耳識所受耳識所了說為所聞,有實耳識已受已了,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聞,如是名為聞言聞聖言。有實不聞而起聞想,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聞,如是雖名聖言而不名聞言聞,彼實不聞故。 云何覺言覺聖言? 答:三識所受三識所了說為所覺,有實三識已受已了,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覺,如是名為覺言覺聖言。有實不覺而起覺想,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覺,如是雖名聖言而不名覺言覺,彼實不覺故。 云何知言知聖言? 答:意識所受意識所了說為所知,有實意識已受已了,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知,如是名為知言知聖言。有實不知而起知想,彼不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知,如是雖名聖言而不名知言知,彼實不知故。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 ☗s11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一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五法品第六之一ᅟ ## 6 五法品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五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五法云何? 此中有二嗢`[拕=柁【三宮】下同]`拕南頌。 ### 6.1 初嗢拕南曰: ᅟ**初五法十種ᅟ謂蘊取妙欲ᅟ慳趣蓋栽縛ᅟ下上結各五**ᅟ 有五蘊、五取蘊、五妙欲、五慳、五趣、五蓋、五心栽、五心縛、五順下分結、五順上分結。 #### 6.1.1五蘊 **五蘊者**,一;色蘊;二;受蘊;三;想蘊;四;行蘊;五;識蘊。 **●云何色蘊?** **●答: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 **●云何受蘊?** **●答: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受蘊。** **●云何想蘊?** **●答: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想蘊。** **●云何行蘊?** **●答: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行蘊。** **●云何識蘊?** **●答: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識蘊。** 此中,**諸所有色者**,云何名為諸所有色? 答:盡所有色,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諸色,如是名為諸所有色。 復次,盡所有色,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如是名為諸所有色。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 云何過去色? 答:若色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色。 云何未來色? 答:若色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色。 云何現在色? 答:若色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色。 **若內若外者**,云何內色?[s138](婆沙131-150#^883zga) 答:若色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色。 云何外色? 答:若色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若非情數,是名外色。 ^7delo1 **若麁若細者**,云何施設麁色細色? 答:觀待施設麁色細色。 復如何等? 答:若觀待無見有對色,則有見有對色名麁;若觀待有見有對色,則無見有對色名細。若觀待無見無對色,則無見有對色名麁;若觀待無見有對色,則無見無對色名細。若觀待色界色,則欲界色名麁;若觀待欲界色,則色界色名細。若觀待不繫色,則色界色名麁;若觀待色界色,則不繫色名細。如是施設麁色細色,如是名為若麁若細。 **若劣若勝者**,云何施設劣色勝色? 答:觀待施設劣色勝色。 復如何等? 答:若觀待有覆無記色,則不善色名劣;若觀待不善色,則有覆無記色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色,則有覆無記色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色,則無覆無記色名勝。若觀待有漏善色,則無覆無記色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色,則有漏善色名勝。若觀待無漏善色,則有漏善色名劣;若觀待有漏善色,則無漏善色名勝。若觀待色界色,則欲界色名劣;若觀待欲界色,則色界色名勝。若觀待不繫色,則色界色名劣;若觀待色界色,則不繫色名勝。如是施設劣色勝色,如是名為若劣若勝。 **若遠若近者**,云何遠色? 答:過去、未來色。 云何近色? 答:現在色。 復次,云何遠色? 答:若色過去非無間滅、若色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色。 云何近色? 答:若色過去無間已滅、若色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色。如是名為若遠若近。 **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為一聚? 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 **說名色蘊者**,云何說名色蘊? 答:於此色蘊,顯色、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色蘊。 **諸所有受者**,云何名為諸所有受? 答:盡所有受,謂六受身。 何等為六? 謂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如是名為諸所有受。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云何過去受? 答:若受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受。 云何未來受? 答若受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受。 云何現在受? 答若受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受。 **若內若外者**,云何內受? 答:若受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受。 云何外受? 答:若受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是名外受。 **若麁若細者**,云何施設麁受細受? 答:觀待施設麁受細受。 復如何等? 答:若觀待無尋`[唯=惟【宮】*]`唯伺受,則有尋有伺受名麁;若觀待有尋有伺受,則無尋`[*]`唯伺受名細。若觀待無尋無伺受,則無尋`[*]`唯伺受名麁;若觀待無尋`[*]`唯伺受,則無尋無伺受名細。若觀待色界受,則欲界受名麁;若觀待欲界受,則色界受名細。若觀待無色界受,則色界受名麁;若觀待色界受,則無色界受名細。若觀待不繫受,則無色界受名麁;若觀待無色界受,則不繫受名細。如是施設麁受細受,如是名為若麁若細。 **若劣若勝者**,云何施設劣受勝受? 答:觀待施設劣受勝受。 復如何等? 答:若觀待有覆無記受,則不善受名劣;若觀待不善受,則有覆無記受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受,則有覆無記受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受,則無覆無記受名勝。若觀待有漏善受,則無覆無記受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受,則有漏善受名勝。若觀待無漏善受,則有漏善受名劣;若觀待有漏善受,則無漏善受名勝。若觀待色界受,則欲界受名劣;若觀待欲界受,則色界受名勝。若觀待無色界受,則色界受名劣;若觀待色界受,則無色界受名勝。若觀待不繫受,則無色界受名劣;若觀待無色界受,則不繫受名勝。如是施設劣受勝受,如是名為若劣若勝。 **若遠若近者**,云何遠受? 答:過去、未來受。 云何近受? 答:現在受。 復次,云何遠受? 答:若受過去非無間滅、若受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受。 云何近受? 答:若受過去無間已滅、若受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受。如是名為若遠若近。 **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為一聚? 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 **說名受蘊者**,云何說名受蘊? 答:於此受蘊,顯受、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受蘊。 **諸所有想者**,云何名為諸所有想? 答:盡所有想,謂六想身。 何等為六? 謂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如是名為諸所有想。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云何過去想? 答:若想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想。 云何未來想? 答:若想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想。 云何現在想? 答:若想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想。 **若內若外者**,云何內想? 答:若想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外【宮】]`內想。 云何外想? 答:若想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是名外想。 **若麁若細者**,云何施設麁想細想? 答:觀待施設麁想細想。 復如何等? 答:若觀待無尋`[唯=惟【三宮】下同]`唯伺想,則有尋有伺想名麁;若觀待有尋有伺想,則無尋唯伺想名細。若觀待無尋無伺想,則無尋唯伺想名麁;若觀待無尋唯伺想,則無尋無伺想名細。若觀待色界想,則欲界想名麁;若觀待欲界想,則色界想名細。若觀待無色界想,則色界想名麁;若觀待色界想,則無色界想名細。若觀待不繫想,則無色界想名麁;若觀待無色界想,則不繫想名細。如是施設麁想細想,如是名為若麁若細。 **若劣若勝者**,云何施設劣想勝想? 答:觀待施設劣想勝想。 復如何等? 答:若觀待有覆無記想,則不善想名劣;若觀待不善想,則有覆無記想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想,則有覆無記想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想,則無覆無記想名勝。若觀待有漏善想,則無覆無記想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想,則有漏善想名勝。若觀待無漏善想,則有漏善想名劣;若觀待有漏善想,則無漏善想名勝。若觀待色界想,則欲界想名劣;若觀待欲界想,則色界想名勝。若觀待無色界想,則色界想名劣;若觀待色界想,則無色界想名勝。若觀待不繫想,則無色界想名劣;若觀待無色界想,則不繫想名勝。如是施設劣想勝想,如是名為若劣若勝。 **若遠若近者**,云何遠想? 答:過去、未來想。 云何近想? 答:現在想。 復次,云何遠想? 答:若想過去非無間滅、若想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想。 云何近想? 答:若想過去無間已滅、若想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想。如是名為若遠若近。 **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為一聚? 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 **說名想蘊者**,云何說名想蘊? 答:於此想蘊,顯想、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想蘊。 **諸所有行者**,云何名為諸所有行? 答:盡所有行`[(謂六…行)二十三字=蘊略有二種一心相應行蘊二心不相應行蘊云何心相應行蘊答思觸作意乃至諸所有現觀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如是名為心相應行蘊云何心不相應行蘊答得無想定乃至文身復有此餘如是類法心不相應如是名為心不相應行蘊此中若心相應行蘊若心不相應行蘊【三宮】]`謂六行身。 何等為六? 謂眼觸所生行、耳鼻舌身意觸所生行,如是名為諸所有行。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云何過去行? 答:若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行。 云何未來行? 答:若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行。 云何現在行? 答:若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行。 **若內若外者**,云何內行? 答:若行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行。 云何外行? 答:若行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若非情數,是名外行。 **若麁若細者**,云何施設麁行細行? 答:觀待施設麁行細行。 復如何等? 答:若觀待無尋`[*]`唯伺行,則有尋有伺行名麁;若觀待有尋有伺行,則無尋`[*]`唯伺行名細。若觀待無尋無伺行,則無尋`[*]`唯伺行名麁;若觀待無尋`[*]`唯伺行,則無尋無伺行名細。若觀待色界行,則欲界行名麁;若觀待欲界行,則色界行名細。若觀待無色界行,則色界行名麁;若觀待色界行,則無色界行名細。若觀待不繫行,則無色界行名麁;若觀待無色界行,則不繫行名細。如是施設麁行細行,如是名為若麁若細。 **若劣若勝者**,云何施設劣行勝行? 答:觀待施設劣行勝行。 復如何等? 答:若觀待有覆無記行,則不善行名劣;若觀待不善行,則有覆無記行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行,則有覆無記行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行,則無覆無記行名勝。若觀待有漏善行,則無覆無記行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行,則有漏善行名勝。若觀待無漏善行,則有漏善行名劣;若觀待有漏善行,則無漏善行名勝。若觀待色界行,則欲界行名劣;若觀待欲界行,則色界行名勝。若觀待無色界行,則色界行名劣;若觀待色界行,則無色界行名勝。若觀待不繫行,則無色界行名劣;若觀待無色界行,則不繫行名勝。如是施設劣行勝行,如是名為若劣若勝。 **若遠若近者**,云何遠行? 答:過去、未來行。 云何近行? 答:現在行。 復次,云何遠行? 答:若行過去非無間滅、若行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行。 云何近行? 答:若行過去無間已滅、若行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行。如是名為若遠若近。 **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為一聚? 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 **說名行蘊者**,云何說名行蘊? 答:於此行蘊,顯行、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行蘊。 **諸所有識者**,云何名為諸所有識? 答:盡所有識,謂六識身。 何等為六? 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如是名為諸所有識。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云何過去識? 答:若識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識。 云何未來識? 答:若識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識。 云何現在識? 答:若識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識。 **若內若外者**,云何內識? 答:若識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識。 云何外識? 答:若識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是名外識。 **若麁若細者**,云何施設麁識細識? 答:觀待施設麁識細識。 復如何等? 答:若觀待無尋`[*]`唯伺識,則有尋有伺識名麁;若觀待有尋有伺識,則無尋`[*]`唯伺識名細。若觀待無尋無伺識,則無尋`[*]`唯伺識名麁;若觀待無尋`[*]`唯伺識,則無尋無伺識名細。若觀待色界識,則欲界識名麁;若觀待欲界識,則色界識名細。若觀待無色界識,則色界識名麁;若觀待色界識,則無色界識名細。若觀待不繫識,則無色界識名麁;若觀待無色界識,則不繫識名細。如是施設麁識細識,如是名為若麁若細。 **若劣若勝者**,云何施設劣識勝識? 答:觀待施設劣識勝識。 復如何等? 答:若觀待有覆無記識,則不善識名劣;若觀待不善識,則有覆無記識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識,則有覆無記識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識,則無覆無記識名勝。若觀待有漏善識,則無覆無記識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識,則有漏善識名勝。若觀待無漏善識,則有漏善識名劣;若觀待有漏善識,則無漏善識名勝。若觀待色界識,則欲界識名劣;若觀待欲界識,則色界識名勝。若觀待無色界識,則色界識名劣;若觀待色界識,則無色界識名勝。若觀待不繫識,則無色界識名劣;若觀待無色界識,則不繫識名勝。如是施設劣識勝識,如是名為若劣若勝。 **若遠若近者**,云何遠識? 答:過去、未來識。 云何近識? 答:現在識。 復次,云何遠識? 答:若識過去非無間滅、若識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識。 云何近識? 答:若識過去無間已滅、若識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識。如是名為若遠若近。 **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為一聚? 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 **說名識蘊者**,云何說名識蘊? 答於此識蘊,顯識、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識蘊。 #### 6.1.2五取蘊 **五取蘊者**,一、色取蘊;二、受取蘊;三、想取蘊;四、行取蘊;五、識取蘊。 云何色取蘊? 答:若色有漏隨順諸取,於此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是名色取蘊。 云何受取蘊? 答:若受有漏隨順諸取,於此諸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是名受取蘊。 云何想取蘊? 答:若想有漏隨順諸取,於此諸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是名想取蘊。 云何行取蘊? 答:若行有漏隨順諸取,於此諸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是名行取蘊。 云何識取蘊? 答:若識有漏隨順諸取,於此諸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是名識取蘊。 #### 6.1.3五妙欲 **五妙欲者**,一眼所識色可愛可樂可憙可意,此可愛色能引諸欲隨順染著,名眼所識色妙欲。二耳所識聲可愛可樂可憙可意,此可愛聲能引諸欲隨順染著,名耳所識聲妙欲。三鼻所識香可愛可樂可憙可意,此可愛香能引諸欲隨順染著,名鼻所識香妙欲。四舌所識味可愛可樂可憙可意,此可愛味能引諸欲隨順染著,名舌所識味妙欲。五身所識觸可愛可樂可憙可意,此可愛觸能引諸欲隨順染著,名身所識觸妙欲。 云何眼所識色妙欲? 答:若色欲界繫、眼觸所生、愛所緣,是名眼所識色妙欲。 云何耳所識聲妙欲? 答:若聲欲界繫、耳觸所生、愛所緣,是名耳所識聲妙欲。 云何鼻所識香妙欲? 答:若香欲界繫、鼻觸所生、愛所緣,是名鼻所識香妙欲。 云何舌所識味妙欲? 答:若味欲界繫、舌觸所生、愛所緣,是名舌所識味妙欲。 云何身所識觸妙欲? 答:若觸欲界繫、身觸所生、愛所緣,是名身所識觸妙欲。 #### 6.1.4五慳 **五慳者**,一、住處慳;二、家慳;三、色讚慳;四、利養慳;五、法慳。 云何住處慳? 答:若於住處顧戀繫心,謂如有一作如是念:「願此住處屬我非餘。我於此處經行敷設居止受用,勿餘復得。」彼於住處顧戀繫心,於他有情障礙遮止,不施不惠不隨施惠、不棄不捨不遍棄捨,是名住處慳。 云何家慳? 答:若於施主家顧戀繫心,謂如有一作如是念願:「此施主家屬我非餘。我於此家獨入獨出往還親昵居止受用,勿餘復得。」彼於施主家顧戀繫心,於他有情障礙遮止,不施不惠不隨施惠、不棄不捨不遍棄捨,是名家慳。 云何色讚慳? 答:若於色讚顧戀繫心,謂如有一作如是念:「願我獨得微妙好色,眾所樂見顏貌端正,成就第一清淨圓滿,諸顯形色餘無及者。願我獨得廣大名稱善聲善譽,遍諸方維一切世間皆共讚頌,餘無及者。`[*]`唯我善知受用飲食及餘資具,令所飲食隨時消化資具長養,面色光澤皮膚細軟,眾所愛樂餘不能及。唯我善知冠帶衣服及諸嚴具莊飾形貌令極顯好,餘皆不及。」彼於色讚顧戀繫心,於他有情障礙遮止,不施不惠不隨施惠、不棄不捨不遍棄捨,是名色讚慳。 云何利養慳? 答:若於利養顧戀繫心,謂如有一作如是念:「願我獨得世間利養,餘不能得。願獨差我受諸利養,不差餘人。願獨知我具大福慧,隨時布施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財,一切世間無及我者。」彼於利養顧戀繫心,於他有情障礙遮止,不施不惠不隨施惠、不棄不捨不遍棄捨,是名利養慳。 云何法慳? 答:若於教法顧戀繫心,謂如有一作如是念:「願我獨能宣說正法,餘皆不能。願我獨能令他誦念,餘皆不能。願我獨能問答決擇,餘皆不能。願我獨能持素`[怛=呾【三宮】]`怛纜及毘奈耶、阿毘達磨,餘皆不能。願我獨能分別解釋善理教者所造諸論及自能造,餘皆不能。」彼於教法顧戀繫心,於他有情障礙遮止,不施不惠不隨施惠、不棄不捨不遍棄捨,是名法慳。 #### 6.1.5五趣 **五趣者**,一、地獄趣;二、傍生趣;三、鬼趣;四、人趣;五、天趣。 云何地獄趣? 答:與諸地獄一性一類,眾同分等依得事得處得。若諸所有生地獄已,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地獄趣。 復次,由上品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往於地獄、生地獄中、結地獄生,是名地獄趣。 **復次,地獄趣者**,是名是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故名地獄趣。 云何傍生趣? 答:與諸傍生一性一類,眾同分等依得事得處得。若諸所有生傍生已,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傍生趣。 復次,由愚鈍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往於傍生、生傍生中、結傍生生。是名傍生趣。 **復次,傍生趣者**,是名是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故名傍生趣。 云何鬼趣? 答:`[與=語【明】]`與諸鬼眾一性一類,眾同分等依得事得處得。若諸所有生鬼界已,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鬼趣。 復次,由慳悋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往於鬼界、生鬼界中、結鬼界生,是名鬼趣。 **復次,鬼趣者**,是名是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故名鬼趣。 云何人趣? 答:與諸人眾一性一類,眾同分等依得事得處得。若諸所有生人中已,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人趣。 復次,由下品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往於人中、生於人中、結人中生,是名人趣。 **復次,人趣者**,是名是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說【明】]`設言說,故名人趣。 云何天趣? 答:與諸天眾一性一類,眾同分等依得事得處得。若諸所有生天上已,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天趣。 復次,由上品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往於天上、生於天上、結天上生,是名天趣。 **復次,天趣者**,是名是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故名天趣。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一 ☗s12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二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五法品第六之二**ᅟ #### 6.1.6五蓋 五蓋者, 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 **貪欲蓋者**, 云何貪`[欲=欲蓋【三宮】]`欲? 答:於諸欲境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希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是名貪欲。 云何貪欲蓋? 答:由此貪欲,障心蔽心、鎮心隱心、蓋心覆心、纏心裹心,故名貪欲蓋。 **瞋恚蓋者**, 云何瞋恚? 答:於諸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𦽆(孽)=蘖【三宮】下同]`𦽆(孽)欲為擾惱,已瞋當瞋現瞋,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憤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是名瞋恚。 云何瞋恚蓋? 答:由此瞋恚,障心蔽心鎮心、隱心蓋心覆、心纏心裹心,故名瞋恚蓋。 **惛沈睡眠蓋者**, 云何惛沈? 答:所有身重性、心重性、身不調柔性、心不調柔性,身惛沈、心惛沈、𧄼瞢憒悶,是名惛沈。 云何睡眠? 答:染污心中所有眠夢,不能任持、心昧略性,是名睡眠。 云何惛沈睡眠蓋? 答:由此惛沈睡眠,障心蔽心、鎮心隱心、蓋心覆心、纏心裹心,故名惛沈睡眠蓋。 **掉舉惡作蓋者**, 云何掉舉? 答:諸有令心不寂不靜,掉舉等掉舉心掉舉性,是名掉舉。 云何惡作? 答:染污心中所有令心變悔惡作惡作性,是名惡作。 云何掉舉惡作蓋? 答:由此掉舉惡作,障心蔽心、鎮心隱心、蓋心覆心、纏心裹心,故名掉舉惡作蓋。 **疑蓋者**, 云何疑? 答:於佛法僧及苦集滅道,生起疑惑二分二路,躊躇猶豫,猶豫箭、不悅、不悅行、不決度、不悟`[入=人【宋】]`入,非已一`[趣=起【宋】*]`趣、非當一`[*]`趣、非現一`[*]`趣,是名疑。 云何疑蓋? 答:由此疑故,障心蔽心、鎮心隱心、蓋心覆心、纏心裹心,故名疑蓋。 #### 6.1.7五心栽 **五心栽者**,云何為五? 具壽當知,1如有一類,於大師所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若於大師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一,於大師所心栽未斷未遍知。 2如有一類,於正法所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若於正法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二,於正法所心栽未斷未遍知。 3如有一類,於所學處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若於所學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三,於所學處心栽未斷未遍知。 4如有一類,於教誡所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若於教誡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四,於教誡所心栽未斷未遍知。 5如有一類,於諸苾芻上座聰慧,久入佛法久修梵行,乃至大師及諸有智同梵行者共所稱讚護念敬愛。於是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𣣋=凌【宋元宮】,陵【明】*]`𣣋辱觸惱,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若於苾芻上座聰慧,久入佛法久修梵行,乃至大師及諸有智同梵行者共所稱讚護念敬愛。如是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𣣋辱觸惱,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五,於諸有智梵行者所心栽未斷未遍知。 **1若於大師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一,於大師所心栽未斷未遍知者**,云何大師? 答:謂諸如來、應、正等覺是名大師。 云何於大師所疑惑猶豫? 答:於諸如來、應、正等覺發起種種疑惑猶豫,是名於大師所疑惑猶豫。 云何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 答:若於大師生起種種疑惑猶豫,便於彼斷不能發起隨順心、隨順欲、隨順信、隨順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名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 云何是名第一? 答: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 云何於大師所心栽? 答:若於如來、應、正等覺生起種種疑惑猶豫,便於彼心自作栽事。譬如農夫雖有良田,若不耕墾即便堅`[硬=鞕【三】*]`硬,多諸栽𦽆(孽)穢草不植,何況嘉苗。於大師所疑惑猶豫亦復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剛強作栽𦽆(孽)事,尚不令心得邪決定,況正決定。是名於大師所心栽。 云何未斷未遍知? 答:彼於心栽未降伏、未永害,是名未斷未遍知。 **2若於正法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二,於正法所心栽未斷未遍知者**,云何正法? 答:愛盡離滅究竟涅槃,是名正法。 云何於正法疑惑猶豫? 答:若於愛盡離滅究竟涅槃生起種種疑惑猶豫,是名於正法疑惑猶豫。 云何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 答:若於正法生起種`[種〔-〕【明】]`種疑惑猶豫,便於彼斷不能發起隨順心、隨順欲、隨順信、隨順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名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 云何是名第二? 答: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二。 云何於正法所心栽? 答:若於愛盡離滅究竟涅槃生起種種疑惑猶豫,便於彼心自作栽事。譬如農夫雖有良田,若不耕墾即便堅`[*]`硬,多諸栽𦽆(孽)穢草不植,何況嘉苗。於正法所疑惑猶豫亦復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剛強作栽𦽆(孽)事,尚不令心得邪決定,況正決定。是名於正法所心栽。 云何未斷未遍`[知【麗-宮】=如【大】]`知? 答:彼於心栽未降伏、未永害,是名未斷未遍知。 **3若於所學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三,於所學處心栽未斷未遍知者**,云何所學? 答:若諸如來、應、正等覺正知正見施設學處,是名所學。如說我如是學、我學此事,於理善法不能證得;我如是學、我學此事,於理善法則能證得。 云何於所學疑惑猶豫? 答:於諸如來、應、正等覺施設學處,生起種種疑惑猶豫,是名於所學疑惑猶豫。 云何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 答:若於所學生起種種疑惑猶豫,便於彼斷不能發起隨順心、隨順欲、隨順信、隨順`[勝=信【三宮】]`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名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 云何是名第三? 答: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三。 云何於所學心栽? 答:若於如來、應、正等覺正知正見施設學處,生起種種疑惑猶豫,便於彼心自作栽事。譬如農夫雖有良田,若不耕墾即便堅`[*]`硬,多諸栽𦽆(孽)穢草不植,何況嘉苗。於所學處疑惑猶豫亦復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剛強作栽𦽆(孽)事,尚不令心得邪決定,況正決定。是名於所學處心栽。 云何未斷未遍知? 答:彼於心栽未降伏、未永害,是名未斷未遍知。 **4若於教誡疑惑猶豫,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四,於教誡所心栽未斷未遍`[知=智【明】]`知者**,云何教誡? 答:若諸如來、應、正等覺正知正見,半月半月所說別解脫戒經,是名教誡。如說我如是教誡、我教誡此事,於理善法不能證得;我如是教誡、我教誡此事,於理善法則能證得。 云何於教誡疑惑猶豫? 答:於諸如來、應、正等覺,半月半月所說別解脫戒經,生起種種疑惑猶豫,是名於教誡疑惑猶豫。 云何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 答:若於教誡生起種種疑惑猶豫,便於彼斷不能發起隨順心、隨順欲、隨順信、隨順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名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 云何是名第四? 答: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四。 云何於教誡所心栽? 答:若於如來、應、正等覺正知正見,半月半月所說別解脫戒經,生起種種疑惑猶豫,便於彼心自作栽事。譬如農夫雖有良田,若不耕墾即便堅`[*]`硬,多諸栽𦽆(孽)穢草不植,何況嘉苗。於教誡所疑惑猶豫亦復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剛強作栽𦽆(孽)事,尚不令心得邪決定,況正決定。是名於教誡所心栽。 云何未斷未遍知? 答:彼於心栽未降伏、未永害,是名未斷未遍知。若於苾芻上座聰慧,久入佛法久修梵行,乃至大師及諸有智同梵行者共所稱讚護念敬愛。 **如是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𣣋辱觸惱,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是名第五,於諸有智梵行者所心栽未斷未遍知者**,云何大師? 答謂諸如來、應、正等覺。 云何有智同梵行者? 答:謂舍利子、大採菽氏、大營搆氏、大飲光、大執藏、大劫庀那、大迦多衍那、大准陀、大善見、大路、大名、無滅、欲樂、金毘羅等賢聖弟子,是名有智同梵行者。 **若為大師及諸有智同梵行者共所稱讚護念敬愛,是名苾芻上座聰慧,久入佛法久修梵行,即此苾芻名有智梵行者**,云何如是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𣣋辱觸惱? 答:於彼有智梵行者所,起瞋恚心發不隨順語、不隨順語表毀辱`[*]`𣣋突,是名如是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𣣋辱觸惱。 云何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 答:若於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𣣋辱觸惱,便於彼斷不能發起隨順心、隨順欲、隨順信、隨順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名不悟入無勝解無淨信。 云何是名第五? 答: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 云何於諸有智梵行者所心栽? 答:若於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𣣋辱觸惱,便於彼心自作栽事。譬如農夫雖有良田,若不耕墾即便堅`[*]`硬,多諸栽𦽆(孽)穢草不植,何況嘉苗。於諸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毀罵`[*]`𣣋辱觸惱亦復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剛強作栽𦽆(孽)事,尚不令心得邪決定,況正決定。是名於諸有智梵行者所心栽。 云何未斷未遍知? 答:彼於心栽未降伏、未永害,是名未斷未遍知。 #### 6.1.8五心縛 五心縛者, ●**云何為五?** **●具壽當知,如有一類,<u>於身</u>未離貪、未離欲、未離親、未離愛、未離渴。彼由於身未離貪等故,便於熾然加行永斷寂靜證得上義,心不悟入、無淨信、不安住、無勝解。若於熾然加行等心不悟入乃至無勝解,是名第一,於身未離貪等心縛未降伏未永害。**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u>於諸欲境</u>未離貪、未離欲、未離親、未離愛、未離渴。彼由於欲未離貪等故,便於熾然加行永斷寂靜證得上義,心不悟入、無淨信、不安住、無勝解。若於熾然加行等心不悟入乃至無勝解,是名第二,於欲未離貪等心縛未降伏未永害。**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u>樂與在家出家`[雜【麗】=離【大】]`雜住</u>,於樂同樂、於苦同苦、同喜同憂,於諸事務皆共興起,究竟隨轉不相捨離。彼由樂與在家出家雜住等故,便於熾然加行永斷寂靜證得上義,心不悟入、無淨信、不安住、無勝解。若於熾然加行等心不悟入乃至無勝解,是名第三,樂相雜住心縛未降伏未永害。**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於諸正論,是聖除遣,能趣向心離蓋可樂,所謂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智見論、少欲論、喜足論、損減論、省事論、永斷論、離染論、寂滅論、隨順緣性緣起等論,彼於宣說如是論時,不恭敬聽、不屬耳聽、不住受教心、不行法隨法,越大師教,於諸學處不樂受學。彼由宣說如是論時不恭敬聽等故,便於熾然加行永斷寂靜證得上義,心不悟入、無淨信、不安住、無勝解。若於熾然加行等心不悟入乃至無勝解,是名第四,於諸正論心縛未降伏未永害。**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少小證得,雖有後時所作勝事而中止息。彼由少小證得等故,便於熾然加行永斷寂靜證得上義,心不悟入、無淨信、不安住、無勝解。若於熾然加行等心不悟入乃至無勝解,是名第五,於後勝所作心縛未降伏未永害。** 此中,**於身未離貪未離欲未離親未離愛未離渴者**,謂顧戀身,令心被縛不得出離,故說於身未離貪等。 **便於熾然加行永斷寂靜證得上義者**,云何便於**熾然**? 謂若於身生顧戀者,便於永斷精勤勇猛勢用策勵,不可制伏策心相續;是名熾然,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熾然。 **云何便於加行?** **謂若於身生顧戀者**,便於永斷若習若修若多所作;是名加行,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加行。 **云何便於永斷?** **謂若於身生顧戀者**,便於永斷八聖道支;是名永斷,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永斷。 **云何便於寂靜?** **謂若於身生顧戀者**,便於永斷住空閑室;是名寂靜,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寂靜。 **云何便於證得上義?** **謂若於身生顧戀者**,便於永斷證得愛盡離滅涅槃;是名證得上義,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證得上義。 **心不悟入無淨信不安住無勝解者**,謂若於身生顧戀者,彼於永斷不起隨順心、隨順信、隨順欲、隨順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故說心不悟入等。 **是名第一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 **於身未離貪等心縛者**,謂若於身深生顧戀,彼心被縛甚縛極縛,如`[被=彼【三宮】]`被壯人以堅繩索縛已水澆,彼名被縛甚縛極縛。如是於身深生顧戀,彼心被縛甚縛極縛。 **言未降伏未永害者**,謂未斷未遍知。於欲未離貪等心縛,廣說亦爾。 **樂與在家出家雜住者**,謂常樂與在家出家諠雜而住。 **於樂同樂、於苦同苦者**,謂於樂事同受其樂,於諸苦事同受其苦。 **同喜同憂者**,謂於喜事同生歡喜,於諸憂事同起愁憂。 於諸事務皆共興起究竟隨轉不相捨離者。謂於種種所作事業皆共相助身心無怠。餘如前說。 **於諸正論**者。 云何**正論**? 謂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發起`[語論=論語【明】]`語論言說宣唱評議顯了`[詞=訶【元明】]`詞辯語路語音語業語表,是名正論。 **言是聖者**,有二種聖,謂由善故及無漏故;此中言論,由善故聖,非由無漏故說是聖。 **言除遣者**,謂此正論長夜能引少欲喜足、易滿易養、損減除遣、杜多功德、知量清淨,故名除遣。 **能趣向心離蓋可樂者**,今此義中說心名心,謂此正論令心斷蓋清淨可樂,由斯故說能趣向心離蓋可樂。 **言戒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犯戒過患、持戒功德,故名戒論。 **言定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散動過患、正定功德,故名定論。 **言慧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惡慧過患、妙慧功德,故名慧論。 **解脫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邪解脫過患、正解脫功德,故名解脫論。 **解脫智見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邪智過患、正智功德,故名解脫智見論。 **少欲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多欲過患、少欲功德,故名少欲論。 **喜足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不喜足過患、喜足功德,故名喜足論。 **損減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增益生死過患、損減生死功德,故名損減論。 **省事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多事過患、省事功德,故名省事論。 **永斷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諸結過患、斷結功德,故名永斷論。 `[離=雜【明】]`**離染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貪染過患、離染功德,故名離染論。 **寂滅論者**,謂此正論能正顯了有身過患、滅有身功德,故名寂滅論。 **隨順緣性緣起論者**,謂此正論能正宣說施設建立顯了緣起緣已生法及彼善忍,故名隨順緣性緣起論。 **彼於宣說如是論時,不恭敬聽不屬耳聽,不住受教心、不行法隨法,越大師教,於`[論=諸【三宮】]`論學處不樂受學者**,謂纏所纏於諸正論,不能恭敬屬耳聽等。 **便於熾然者**,謂纏所纏,於諸正論不能恭敬屬耳聽等,便於永斷精勤勇猛勢用策勵,不可制伏策心相續;是名熾然,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熾然。 **便於加行者**,謂纏所纏,於諸正論不能恭敬屬耳聽等,便於永斷若習若修若多所作;是名加行,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加行。 **便於永斷者**,謂纏所纏,於諸正論不能恭敬屬耳聽等,便於永斷八聖道支;是名永斷,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永斷。 **便於寂靜者**,謂纏所纏,於諸正論不能恭敬屬耳聽等,便於永斷住空閑室;是名寂靜,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寂靜。 **便於證得上義者**,謂纏所纏,於諸正論不能恭敬屬耳聽等,便於永斷證得愛盡離滅涅槃;是名證得上義,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證得上義。 **心不悟入無淨信不安住無勝解者**,謂纏所纏,於諸正論不能恭敬屬耳聽等,便於永斷不起隨順心、隨順信、隨順欲、隨順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故說心不悟入等。是名第四,及心縛言,准前應說。 **少小證得雖有後時所作勝事而中止息者**,云何**少小證得**? 謂如一類`[唯=惟【三宮】下同]`唯`[得=我【明】]`得戒禁便生喜足、或復乃至唯證少分死生智通便生喜足,如是等名少小證得。 **雖有後時所作勝事者**,謂彼未能永斷煩惱,亦未證得諸煩惱斷,由斯故說雖有後時所作勝事。 **而中止息者**,謂捨善軛、精進懈廢,由此故名而中止息。 **便於熾然者**,謂於此界未作劬勞、未斷諸結,便於永斷精勤勇猛勢用策勵,不可制伏策心相續;是名熾然,彼於此中不起欲樂,由斯故說便於熾然。便於**加行、永斷、寂靜、證得上義**等,皆准前應說。 **是名第五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 **於後勝所作心縛者**,謂於此界未作劬勞、未斷諸結,心便被縛甚縛極縛。如`[被=彼【明】]`被壯人以堅繩索縛已水澆,彼名被縛甚縛極縛。 **如是有後勝所作者**,彼於此界未作劬勞、未斷諸結,心便被縛甚縛極縛。 **言未降伏未永害者**,謂未斷未遍知。 #### 6.1.9五順下分結 五順下分結者, 云何為五? 一、欲貪順下分結;二、嗔恚順下分結;三、有身見順下分結;四、戒禁取順下分結;五、疑順下分結。 **欲貪順下分結者**,欲貪云何? 答:於諸欲境諸貪等貪,廣說乃至貪類貪生,是名欲貪。 **順下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欲貪未斷未遍知故,便往欲界、生於欲界、結欲界生,故名欲貪順下分結。 **嗔恚順下分結者**,嗔恚云何? 答:於諸有情欲為損害,廣說乃至現為過患,是名嗔恚順下分結,廣說如前。 **有身見順下分結者**,有身見云何? 答:於五取蘊等,隨觀見我或我所,從此起忍欲慧觀見,是名有身見順下分結,廣說如前。 **戒禁取順下分結者**,戒禁取云何? 答:如有一類執取於戒,謂由此戒能得清淨解脫出離超諸苦樂,及能證得超苦樂處。復有一類執取於禁,謂由此禁能得清淨解脫出離超諸苦樂,及能證得超苦樂處。或有一類執取戒禁,謂由戒禁能得清淨解脫出離超諸苦樂,及能證得超苦樂處。是名戒禁取順下分結,廣說如前。 **疑順下分結者**,疑云何? 答:於佛法僧及苦集滅道生起疑惑,廣說乃至非現一趣,是名疑順下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疑未斷未遍知故,便往欲界、生於欲界、結欲界生,故名疑順下分結。 #### 6.1.10五順上分結 **五順上分結者**,云何為五? 一、色貪順上分結;二、無色貪順上分結;三、掉舉順上分結;四、慢順上分結;五、無明順上分結。 **色貪順上分結者**,色貪云何? 答:於色界繫修所斷法,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貪愛。是名色貪順上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色貪未斷未遍知故,便往色界、生於色界、結色界生,故名色貪順上分結。 **無色貪順上分結者**,無色貪云何? 答:於無色界繫修所斷法,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貪愛,是名無色貪。 **順上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無色貪未斷未遍知故,便往無色界、生於無色界、結無色界生,故名無色貪順上分結。 **掉舉順上分結者**,掉舉云何? 答:於色無色界繫修所斷法,諸不寂靜不極寂靜、掉舉生性等掉舉生性心躁擾性。 **是名掉舉順上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掉舉未斷未遍知故,便往色無色界、生於色無色界、結色無色界生,故名掉舉順上分結。 **慢順上分結者**,慢云何? 答:於色無色界繫修所斷法,諸慢恃執慢性、心高舉心輕蔑,是名慢順上分結,廣說如前。 **無明順上分結者**,無明云何? 答:於色無色界繫修所斷法,諸無智愚癡無明黑闇。 **是名無明順上分結者**,下分謂欲界,上分謂色無色界。由此無明未斷未遍知故,便往色無色界、生於色無色界、結色無色界生,故名無明順上分結。`[卷第十二終【明】=卷末題同異如首卷【明】]` `[卷第十三首【明】=前行明本有五法品第六之三七字譯號同異如首卷【明】]` ### 6.2 後嗢拕南曰: `[拕=柁【三宮】]` ᅟ**後五法十四ᅟ謂不忍及忍ᅟ損減與圓滿ᅟ語路無能處**ᅟ ᅟ**勝支解脫想ᅟ解脫處根力ᅟ不還及淨居ᅟ出離界各五**ᅟ 有五不忍過失、五能忍功德、五損減、五圓滿、五語路、五無堪能處、五勝支、五成熟解脫想、五解脫處、五根、五力、五不還、五淨居天、五出離界。 #### 6.2.1五不忍過失 **五不忍過失者**,云何為五? 一者暴惡;二者憂悔;三者眾生不愛不樂;四者十方惡名流布;五者身壞命終當墮惡趣地獄。 云何暴惡? 答:諸不能忍補特伽羅,不忍因緣,集諸刀`[杖=仗【三宮】]`杖樂為損害,故名暴惡。 云何憂悔? 答諸不能忍補特伽羅,不忍因緣,行身惡行、行語惡行、行意惡行。彼行身語意惡行已,多生憂悔,身心熱惱,故名憂悔。 云何眾生不愛不樂? 答:諸不能忍補特伽羅,不忍因緣,若被他罵即還反罵、若被他嗔即還反嗔、若被他打即還反打、若被他害即還反害、若被他弄即還反弄,由此眾生不愛不樂。彼由如是反罵等緣故,說眾生不愛不樂。 云何十方惡名流布? 答:諸不能忍補特伽羅,不忍因緣,常`[興【麗】=與【大】]`興鬪諍、好相言訟、輕弄毀蔑,由此惡名十方流布。彼由如是鬪諍等緣,故說十方惡名流布。 云何身壞命終當墮惡趣地獄? 答:諸不能忍補特伽羅,不忍因緣,多行增上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彼行增上身語意惡行已,身壞命終當墮惡趣大地獄中受諸劇苦,故說身壞命終當墮惡趣地獄。`[不分卷及品【明】]`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二 ☗s13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三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五法品第六之三**ᅟ`[不分卷及品【明】]` #### 6.2.2五能忍功德 **五能忍功德者**,一者不暴惡;二者不憂悔;三者眾生愛樂;四者十方善名流布;五者身壞命終當生善趣天上。 云何不暴惡? 答,諸有能忍補特伽羅,能忍因緣,不集刀`[杖=仗【三宮】]`杖不為損害,名不暴惡。 云何不憂悔? 答:諸有能忍補特伽羅,能忍因緣,行身妙行、行語妙行、行意妙行,彼行身語意妙行已,不生憂悔身心清涼,名不憂悔。 云何眾生愛樂? 答:諸有能忍補特伽羅,能忍因緣,罵不反罵、嗔不反嗔、打不反打、害不反害、弄不反弄,由此眾生悉皆愛樂,彼由如是不反罵等緣故,名眾生愛樂。 云何十方善名流布? 答:諸有能忍補特伽羅,能忍因緣,常無鬪諍,不相言訟、輕弄毀蔑,由此十方善名流布。彼由如是無鬪諍等緣故,說十方善名流布。 云何身壞命終當生善趣天上? 答:諸有能忍補特伽羅,能忍因緣,多行增上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彼行增上身語意妙行已,身壞命終當生善趣天世界中受諸妙樂,故說身壞命終當生善趣天上。 #### 6.2.3五損減 **五損減者**,云何為五? 一者親屬損減;二者財富損減;三者無病損減;四者戒損減;五者見損減。 親屬損減云何? 答:若有親屬遭諸災害,謂由王故賊故火故水故死故,又少親屬亦得名為親屬損減,如是名為親屬損減。 問:何故名為親屬損減? 答:以如是法,非可愛、非可樂、非可忍、無救護、有違損、不可意,是故名為親屬損減。 財富損減云何? 答:若有財富遭諸災害,謂由王故賊故火故水故怨故,又少財寶亦得名為財富損減,如是名為財富損減。 問:何故名為財富損減? 答:以如是法,非可愛、非可樂、非可喜、非可意,餘如前說。 無病損減云何? 答:若於身中遭如是病,謂頭痛等,廣說如前,又此身中多有疹疾亦得名為無病損減,如是名為無病損減。 問:何故名為無病損減? 答:以如是法,非可愛等,廣說如前。 戒損減云何? 答:害生命、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穢語,又諸所有不善戒、若諸所有非理所引戒、若諸所有障礙定戒,如是一切名戒損減。 問:何故名為戒損減耶? 答:以如是法,非可愛、非可樂、非可忍、無救護、有違損、不可意。以如是法,非可愛果、非可樂果、非可喜果、非可意果、非適意果、不悅意果。以如是法,非可愛異熟、非可樂異熟、非可喜異熟、非可意異熟、非適意異熟、不悅意異熟。是故名為戒損減。 見損減云何? 答:諸所有見,無施與、無祠祀、無愛樂,乃至廣說。又諸所有不善見、若諸所有非理所引見、若諸所有障礙定見,如是一切名見損減。 問:何故名為見損減耶? 答:以如是法,非可愛,廣說乃至不悅意異熟,是故名為見損減。 #### 6.2.4五圓滿 **五圓滿者**,云何為五? 一者親屬圓滿;二者財富圓滿;三者無病圓滿;四者戒圓滿;五者見圓滿。 親屬圓滿`[云=如【三宮】]`云何? 答:若有親屬無諸災害,謂非王故賊故火故水故死故,又多親屬亦得名為親屬圓滿,如是名為親屬圓滿。 問:何故名為親屬圓滿? 答:以如是法,可愛、可樂、可忍、有救護、無違損、稱可意,是故名為親屬圓滿。 財富圓滿云何? 答:若有財富無諸災害,謂非王故賊故火故水故怨故,又多財寶亦得名為財富圓滿,如是名為財富圓滿。 問:何故名為財富圓滿? 答:以如是法,可愛、可樂、可喜、可意,餘如前說。 無病圓滿云何? 答:若於身中無如是病,謂頭痛等,廣說如前,又此身中無諸疹疾亦得名為無病圓滿,如是名為無病圓滿。 問:何故名為無病圓滿? 答:以如是法,是可愛等,廣說如前。 戒圓滿云何? 答: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麁惡語、離雜穢語,又諸所有善戒、若諸所有如理所引戒、若諸所有不障礙定戒,如是一切名戒圓滿。 問:何故名為戒圓滿耶? 答:以如是法,可愛、可樂、可忍、有救護、無違損、稱可意。以如是法,可愛果、可樂果、可喜果、可意果、適意果、悅意果。以如是法,可愛異熟、可樂異熟、可喜異熟、可意異熟、適意異熟、悅意異熟。是故名為戒圓滿。 見圓滿云何? 答:諸所有見,有施與、有祠祀、有愛樂,乃至廣說,又諸所有善見、若諸所有如理所引見、若諸所有不障礙定見,如是一切名見圓滿。 問:何故名為見圓滿耶? 答:以如是法,是可愛,廣說乃至悅意異熟,是故名為見圓滿。 #### 6.2.5五語路 **五語路者**,云何為五? 一者或時語或非時語;二者或實語或不實語;三者或引義利語或引無義利語;四者或細軟語或麁`[獷=鑛【宮】]`獷語;五者或慈愍語或嗔恚語。 **或時語或非時語者**,問:云何非時語? 答:有二種非時:一者內、二者外。 內非時云何? 答:且如舉他罪苾芻,或貪纏所纏、或嗔纏所纏、或癡纏所纏、或遭劇苦、或有重病、或復不能與他言論,是為內非時。 外非時云何? **答:且如舉他罪苾芻,所欲舉者**,或貪纏所纏、或嗔纏所纏、或癡纏所纏、或遭劇苦、或有重病、或復不能受他言論、或未受具補特伽羅現在前住,是名外非時。此中所有若內非時若外非時,總略為一數為非時,如是時語名非時語。 問:云何時語? 答有二種時:一者內、二者外。 內時云何? 答:且如舉他罪苾芻,非貪纏所纏、非嗔纏所纏、非癡纏所纏、無劇苦、無重病、復有堪能與他言論,是名內時。 外時云何? **答:且如舉他罪苾芻,所欲舉者**,非貪纏所纏、非嗔纏所纏、非癡纏所纏、無劇苦、無重病、復有堪能受他言論、無未受具補特伽羅現在前住,是名外時。此中所有內時外時,總略為一數之為時,如是時語名為時語。是故名為或時語或非時語。 **或實語或不實語者**,問:云何不實語? 答:且如苾芻舉他苾芻,不見不聞不疑,犯戒、犯見、犯軌則、犯淨命罪。彼如是語名不實語。 問云何實語? 答:且如苾芻舉他苾芻,實見實聞實疑,犯戒、犯見、犯軌則、犯淨命罪,彼如是語名為實語。是故名為或實語或不實語。 **或引義利語或引無義利語者**,問:云何引無義利語? 答:且如苾芻舉他苾芻犯戒、犯見、犯軌則、犯淨命罪。然他苾芻於如是罪,已陳首、已發露、已顯示、已悔除。實無餘言有餘,彼如是語名引無義利語。 問:云何引義`[語=利語【三宮】]`語? 答:且如苾芻舉他苾芻犯戒、犯見、犯軌則、犯淨命罪。然他苾芻於如是罪,未陳首、未發露、未顯示、未悔除,或有餘言有餘,彼如是語名引義利語。是故名為或引義利語或引無義利語。 **或細軟語或麁獷語者**,問:云何麁獷語? 答:且如苾芻,於他苾芻結恨憤發兇暴惡意,作如是言:「汝見如是所犯罪不? 汝是惡沙門、愚鈍沙門、無羞恥沙門,難調難伏。汝應陳首如是諸罪,勿有覆藏。」彼如是語,名麁獷語。 問:云何細軟語? 答:且如苾芻往他苾芻所,作如是言:「具壽已犯如是如是罪,應陳首、應發露,勿覆藏。陳首則安樂,不陳首不安樂。」彼如是語,名細軟語。是故名為或細軟語或麁獷語。 **或慈`[慜=愍【三宮】下同]`慜語或嗔恚語者**,問:云何嗔恚語? 答:且如苾芻,於他苾芻有嗔恚心、有損害心,而舉犯戒、犯見、犯軌則、犯淨命罪。彼如是語,名嗔恚語。 問:云何慈慜語? 答:且如苾芻,於他苾芻有慈慜心與慈慜具,往至其所舉所犯戒、犯見、犯軌則、犯淨命罪。彼如是語,名慈慜語。是故名為或慈慜語或嗔恚語。 #### 6.2.6五無堪能處 **五無堪能處者**,云何為五? 謂阿羅漢苾芻諸漏已盡,無復堪能故思斷生命、無復`[堪=堪能【三宮】*]`堪不與物盜心取、無復`[*]`堪行非梵行習婬欲法、無復堪能正知說虛誑語、無復堪能貯積受用諸欲樂具。 **阿羅漢苾芻諸漏已盡.無復堪能故思斷生命者**,謂由彼因彼緣故思斷生命,阿羅漢苾芻諸漏已盡故,於彼因緣已永斷已遍知,如斷樹根截多羅頂,令後有趣成不生法故,名阿羅漢苾芻諸漏已盡無復堪能故思斷生命。 阿羅漢苾芻諸漏已盡.無復堪能**不與物盜心取、行非梵行習婬欲法、正知說虛誑語**,亦爾。 阿羅漢苾芻諸漏已盡.無復堪能**貯積受用諸欲樂具**者,謂由彼因彼緣貯積受用諸欲樂具,阿羅漢苾芻諸漏已盡故,於彼因緣已永斷已遍知,如斷樹根截多羅頂,令後有趣成不生法故,名阿羅漢苾芻諸漏已盡無復堪能貯積受用諸欲樂具。 #### 6.2.7五勝支 **五勝支者**,云何為五?(DA[9.5.8](長含2#9.5.8)) 1具壽當知,諸聖弟子,於如來所修植淨信根生安住,不為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餘世間如法引奪,是名第一勝支。 2復次,具壽,諸聖弟子,無諂無誑淳直性類,於大師有智同梵行者所如實自顯,是名第二勝支。 3復次,具壽,諸聖弟子,少疾無病,成等熟腹非極冷熱,時節調和無諸苦惱,由斯飲食易正消化,是名第三勝支。 4復次,具壽,諸聖弟子,勤精進住有勢有勤、有勇堅猛,於諸善法常不捨軛,假使`[唯=惟【三宮】]`唯餘皮筋骨在、身諸血肉皆悉乾枯,為得所求殊勝善法,發勤精進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善軛,若`[求=未【三宮】]`求證得精進熾然終無中廢,是名第四勝支。 5復次,具壽,諸聖弟子,具慧`[慧=壽【宮】]`安住,成就世間有出沒慧、聖慧、出慧、善通達慧,彼所作慧正盡苦慧,是名第五勝支。==\[[集異門](集異門足論#8.11七無過失事) 第七無過失事]== **於如來所修植淨信者**,如來云何? 答:應正等覺說名如來。 淨信云何? 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信信性隨順性印可性,已愛樂當愛樂現愛樂性心清淨性,故名淨信。即此淨信,於如來所已修植、當修植、現修植,由斯故說於如來所修植淨信。 **言根生者**,謂此淨信有二種根:一者無漏智;二者無漏善根,故名根生。 **言安住者**,謂由如是行相根生,即由如是行相安住;若由如是行相安住,即由如是行相根生。故名安住。 **不能引奪者**,謂由成就如是淨信,一切世間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門若婆羅門若餘眾生諸天人類,皆不能引不能奪不能引奪、不能傾不能等傾不能等極傾、不能搖不能等搖不能等極搖`[搖【麗】[-]【大】]`、不能動不能等動不能等極動。是故說為不能引奪。 **是名第一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 **言勝支者**,謂由淨信增盛,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後後轉勝,故名勝支。 **言無諂者**,諂云何? 答:諸心險性,若心姦性、若心曲性、心雜亂性、心不顯了性、心不正直性、心不調善性,皆名為諂。無如是諂,故名無諂。 **言無誑者**,誑云何? 答:偽`[斗=升【宋元宮】,外【明】]`斗偽秤、偽函偽語,於他罔帽極罔帽遍罔帽,罔帽業欺弄`[迷=逑【明】]`迷惑,皆名為誑。無如是誑,故名無誑。 **淳直性類者**,謂重顯了無諂誑性,是故復說淳直性類。 **於大師有智同梵行者所如實自顯者**,大師云何? 答:謂諸如來、應、正等覺說名大師。 有智同梵行者云何? 答:謂舍利子、大採菽氏、大營`[搆=構【三宮】]`搆氏、大迦葉波、大執藏、大劫庀`[那=耶【宮】]`那、大迦多衍那、大准陀、大善見、大路、大名、無滅、欲樂、金毘羅等,皆名有智同梵行者。若彼具壽多貪嗔癡有所違犯,便於大師及諸有智同梵`[行=行者【三宮】]`行所,如實陳首施設建立分別顯了,發露開示無所覆藏,由斯故說於大師有智同梵行者所如實自顯。 **是名第二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二。 **言勝支者**,謂由無諂誑增盛,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後後轉勝,故名勝支。 **言少疾者**,多疾云何? 答:謂頭痛等,乃至廣說,及餘多種逼惱疹疾能生種種不安隱觸住在身中,皆名多疾。如是疾無,故名少疾。 **言無病者**,重顯少疾。 **成等熟腹非極冷熱,時節調和無諸苦惱,由斯飲食易正消化者**,`[謂=調【三宮】]`謂彼成就非極冷熱,平等成`[就=熟【三宮】*]`就生熟二藏。 **若有成就極冷藏者**,諸所飲噉極遲成`[*]`就,令身沈重無所堪任,不能精勤修勝斷行。 **若有成就極熱藏者**,諸所飲噉極速成熟,令身羸劣無所堪任,不能精勤修勝斷行。由彼成就非極冷熱生熟二藏,時節調和無諸苦惱,有所飲噉易正消化,令身強盛有所堪任故,能精勤修勝斷行。 **是名第三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三。 **言勝支者**,謂由少疾等增盛,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後後轉勝,故名勝支。 **勤精進住者**,精進云何? 答:若於出離遠離所生善法,精勤勇猛勢用策勵,不可制伏策心相續,是名精進。由彼成就如是精進,於所修習能行勝行進趣證會,是故說為勤精進住。 **言有勢者**,謂彼上品精進圓滿,故名有勢。 **言有勤者**,謂即顯示精進堅固,故名有勤。 **言有勇堅猛者**,謂由成就精進力故,勇決而取、堅住而取、猛利而取,諸有所取是善非惡,隨所取相守護不捨,如`[獲=護【三宮】]`獲他國善能守護,是故說為有勇堅猛。 **於諸善法常不捨軛者**,謂於善法不捨勤勇精進無斷,是故說為於諸善法常不捨軛。 **為得所求殊勝善法,若`[未=不【三宮】]`未證得精進熾然終無中廢者**,謂若未得阿羅漢果,精進熾然常無懈廢,由斯故說為得所求殊勝善法,若未證得精進熾然終無中廢。 **是名第四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四。 **言勝支者**,謂由精進增盛,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後後轉勝,故名勝支。 **具慧安住者**, 慧云何?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於諸法相能簡擇極簡擇,廣說乃至毘鉢舍那,是名為慧。 言安住者,謂由成就如是慧故,於諸法相能行勝行進趣證會。由斯故說「具慧安住」`[慧=會【明】]`。 **成就世間有出沒慧者**, 世間謂五取蘊。云何為五?謂色取蘊受想行識取蘊。 彼由成就如是慧故,能如實知此五取蘊生及變壞,由斯故說成就世間有出沒慧。 **言聖慧者**,有二種聖:一者善故聖;二者無漏故聖。此慧具由二種聖故.說名為聖,故名聖慧。 **言出慧者**,謂彼成就如是慧故,能出離欲界及能出離色無色界,故名出慧。 **善通達慧者**,謂彼成就如是慧故,於苦集滅道諦由苦集滅道相能通達善通達各別通達,是故名為善通達慧。 **彼所作慧者**,謂彼所引學無間道所有勝慧,此中說為彼所作慧。 **正盡苦慧者**, 正云何?答:因故、門故、理趣故、行相故,說名為正。==\[[集異門](集異門足論#^wcy7xd) [法蘊足論](法蘊足論#^1b3q6d) [法蘊足論](法蘊足論#^8ihxzn) [法蘊足論](法蘊足論#^5jyv9y)]== 盡苦慧者,五取蘊名為苦,此慧能令五取蘊盡等盡遍盡,證永盡故,名盡苦慧。 ^66v7un **是名第五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 **言勝支者**,謂由具慧增盛,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後後轉勝,故名勝支。 #### 6.2.8五成熟解脫想 **五成熟解脫想者**,云何為五?[s40](婆沙031-040.md#^zxz2oc) 一、無常想;二、無常苦想;三、苦無我想;四、厭逆食想;五、死想。 無常想云何? 答:一切行皆無常。於無常行,由無常故如理思惟,諸想等想現前而想,已想、當想、現想,是名無常想無常。 苦想云何? **答:一切行皆無常,由無常故有是苦者**,於諸苦行,由苦`[相=想【三宮】下同]`相故如理思惟,諸想等想現前而想,已想、當想、現想,是名無常苦想。 苦無我想云何? 答:一切行皆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於無我行,由無我故如理思惟,諸想等想現前而想,已想、當想、現想,是名苦無我想。 厭逆食想云何? 答:諸苾芻等應於段食,發起厭逆俱行作意及起毀呰俱行作意,以不淨想思惟段食。 其事云何? 答:於諸糜飯,應起膖脹死屍勝解。於粥羹臛,應起人之稀糞勝解。於生`[酥=蘇【宋宮】*]`酥乳酪,應起人之髓腦勝解。於熟`[*]`酥油沙糖及蜜,應起人之肪膏勝解。於麨,應起骨屑勝解。於餅,應起人皮勝解。於鹽,應起碎齒勝解。於`[蓮=連【三宮】]`蓮根莖生菜枝葉,應起連髮髑髏勝解。於諸漿飲,應起人之膿血勝解。彼於段食發起如是厭逆毀呰俱行作意,以不淨相思惟段食,諸想等想現前而想,已想,當想,現想,是名厭逆食想。 死想云何? 答:於自身命極善作意,思惟無常,諸想等想現前而想,已想、當想、現想,是名死想。如是五種名成熟解脫想。 問:何緣此五名成熟解脫想耶? 答:解脫有三種:一、心解脫;二、慧解脫;三、無為解脫。由此五想,有為解脫,未生令生、生已增長堅固廣大,由斯速證無為解脫。由此因緣,名成熟解脫想。`[卷第十三終【明】=卷末題同異如首卷【明】]` #### 6.2.9五解脫處 `[卷第十四首而五法品六之四首【明】=譯號同異如首卷【明】]` **五解脫處者**,云何為五?[MA](中含65-151#86).[86](agamdm#^ma086) [abhkagam](abhkagam#Chap1〔30〕) 具壽當知,若諸苾芻苾芻尼等,**或有大師為說法要,或有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如如大師,或有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如是如是`[於彼=彼於【三宮】]`於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脫,是名**第一解脫處**。是諸苾芻苾芻尼等,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盡者能盡諸漏、未得無上安隱涅槃者疾能證得。 復次,具壽,若諸苾芻苾芻尼等,雖無大師或餘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而能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如如`[以〔-〕【三宮】]`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如是如是於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脫,是名**第二解脫處**。是諸苾芻苾芻尼等,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盡者能盡諸漏、未得無上安隱涅槃者疾能證得。 復次,具壽,若諸苾芻苾芻尼等,雖無大師或餘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亦不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而能為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如如為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如是如是於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脫,是名**第三解脫處**。是諸苾芻苾芻尼等,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盡者能盡諸漏、未得無上安隱涅槃者疾能證得。 復次,具壽,若諸苾芻苾芻尼等,雖無大師或餘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亦不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亦不為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而能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如如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義【麗】=處【大】]`,如是如是於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脫,是名**第四解脫處**。是諸苾芻苾芻尼等,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盡者能盡諸漏、未得無上安隱涅槃者疾能證得。`[不分卷及品【明】]`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三 ☗s14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四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五法品第六之四**ᅟ`[不分卷及品【明】]` **●復次,具壽,若諸苾芻苾芻尼等**,1雖無大師或餘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2亦不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3亦不為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4亦不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而能善取隨一定相,於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復善通達。如如善取隨一定相,於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復善通達**==\[ཏིང་ངེ་འཛིན་གྱི་རྒྱུ་མཚན་བཟང་པོ་གཞན་དང་གཞན་ལེགས་པར་རབ་ཏུ་འཛིན་ཅིང་ཤིན་ཏུ་ཡིད་ལ་བྱེད། ཤིན་ཏུ་སྟེན་པར་བྱེད། ཤིན་ཏུ་རབ་ཏུ་འབྱེད་པར་བྱེད་པ་[TD4094-1](TD4094-1#^vgp96k) sādhu ca suṣṭhu ca su udgṛhītam bhavati sumanasikṛtam su bhāvitam su juṣṭam su pratividdham ཤིན་ཏུ་རབ་ཏུ་ལེགས་པར་བཟུང་བ་ཡིན་ལེགས་པར་ཡིད་ལ་བྱས་པ་ཡིན་ལེགས་པར་བསྒོམས་པ་ཡིན་ལེགས་པར་བསྟེན་པ་ཡིན་ལེགས་པར་ཁོང་དུ་ཆུད་པར་བྱས་པ་ཡིན་ཏེ། 善取.善作意.善修.善習.善通達[AKBhvy-1b](AKBhvy-1b#^q56fxa)]==,如是如是於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義,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欣故`[心喜生=生喜心【明】]`心喜,生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脫,是名**第五解脫處**。是諸苾芻苾芻尼等,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盡者能盡諸漏、未得最上安隱涅槃者疾能證得。 ^hg8rhx 此中,**大師或有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者**,問:大師云何? 答:即諸如來、應、正等覺說名大師。 問: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云何? 答:解憍`[陳=陣【三宮】]`陳那、馬勝、賢勝、霧氣、大名、`[耶【麗】=那【大】]`耶舍、圓滿、無垢、妙臂、牛主、舍利子、大採菽氏、大迦葉波、大劫庀那、大營搆氏、大迦多衍那、大執藏、大善見、大路、隨順、無滅、欲樂、金毘羅等,皆名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問法云何? 答:名身、句身、文身,是名為法。 **即前大師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以諸名身句身文身,為彼宣說施設建立,開顯分別明了開示,由此故言為說法要。 **如如大師或有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要,如是如是彼於法要能正了`[知=智【明】]`知若法若義者**, 1問:能正了知若法云何? 答:名身、句身、文身是名為法。彼於此法等了近了明了,通達品類差別,獲得無二無退轉智故,名能正了知若法。 2問:能正了知若義云何? 答名身、句身、文身,所顯所了、所說所遍說、所示所等示,所開名義,彼於此義等了近了明了,通達品類差別,獲得無二無退轉智,是名能正了知若義。 3**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者**,最初所發喜名為欣,彼於此欣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聚集出現,由斯故說便發起欣。 4**欣故生喜者**,謂上品欣轉名為喜,彼於此喜,起等起、生等生、轉現轉,聚集出現,由斯故說欣故生喜。 5**心喜故身輕安者**,謂彼從欣生心喜故,於現法中身重性斷、心重性斷,身有堪能、心有堪能,身細滑、心細滑,身輕軟、心輕軟,身離蓋、心離蓋,身無懶惰、心無懶`[惰=墮【宋元宮】]`惰,身無疲倦、心無疲倦,由斯故說心喜故身輕安。 6**身輕安故受樂者**,謂由身有堪能、心有堪能,廣說乃至身無疲倦、心無疲惓故,身便有樂心受妙喜,由斯故說身輕安故受樂。 7**受樂故心定者**,謂受樂故遠離勞倦,無勞倦法平等行故,<u>心住等住近住一趣得三摩地</u>,由斯故說受樂故心定。 **心定故如實知見者**,謂彼`[若=苦【元明】*]`若時心住等住無二無轉,爾時於苦如實知見苦、於集滅道如實知見集滅道,由斯故說心定故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生厭者**,謂彼`[*]`若時於苦如實知見苦、於集滅道如實知見集滅道,爾時於五取蘊便生厭毀違逆而住,由斯故說如實知見故生厭。 **厭故能離者**,謂彼`[*]`若時於五取蘊能生厭毀違逆而住,爾時便於貪嗔癡三不善根能損能薄令漸缺減。如人以水浸漬黃衣置日光中染色速脫。如是`[*]`若時於五取蘊能生厭毀違逆而住,爾時便於三不善根能損能薄令漸缺減,由斯故說厭故能離。 **離故得解脫者**,謂彼`[*]`若時能損能薄能漸缺減三不善根,爾時便於貪嗔癡等心得解脫,由斯故說離故得解脫。 ^ovldpk **是名第一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 **解脫處者**,此中何謂解脫處耶? 答此中七法名解脫處:一者正了知法;二者正了知義;三者欣;四者喜;五者輕安;六者樂;七者定。 **是諸苾芻苾芻尼等者**,謂若能引學無間道,於此義中說為苾芻苾芻尼等。 **安住此處者**,<u>謂住此處等住近住</u>,是故說為安住此處。 ^xfxtby **念未住者能住正念者**,謂能住四念住。 **心未定者能住正定者**,謂能住四靜慮。 **漏未盡者能盡諸漏者**,問:諸漏云何? 答:有三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彼於此三漏,能盡、等盡、遍盡、現盡、當盡、速盡,由斯故說漏未盡者能盡諸漏。 **未得無上安隱涅槃者能疾證得者**,謂諸愛盡離滅涅槃,說為無上安隱涅槃。彼速於此能得隨得能觸能證,由斯故說未得無上安隱涅槃者能疾證得。 **而能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者**,謂以廣大音聲讀誦如先所聞究竟法要。 **而能為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者**,謂彼而能為他宣說施設建立開顯分別明了顯示如先所聞究竟法要。 **而能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者**,謂能獨處寂靜,尋思遍尋思、簡擇遍簡擇、觀察遍觀察如先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 **而能善取隨一定相,於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復善通達者**,謂能善取定及定相,於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復善通達入住出相,餘如前說。 #### 6.2.10五根 **五根者**,云何為五? 一、信根;二、精進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此五根相,如前廣說。 #### 6.2.11五力 **五力者**,云何為五? 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 問:信力云何? 答:於如來所修植淨信根生安住,不為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餘世間如法引奪,是名信力。 問:精進力云何? 答:於`[己>]`已生不善法為永斷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四種正斷,是名精進力。 問:念力云何? 答:於內身住循身觀,乃至廣說四種念住,是名念力。 問:定力云何? 答: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廣說四種靜慮,是名定力。 問:慧力云何? 答:如實了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趣苦滅行聖諦,是名慧力。 問:何故名力? 答:因如是力、依如是力、住如是力,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皆可斷截摧伏破壞,故名為力。 #### 6.2.12五不還 **五不還者**,云何為五? 一者中般涅槃補特伽羅;二者生般涅槃補特伽羅;三者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四者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五者上流補特伽羅。 云何中般涅槃補特伽羅? 答:諸有補特伽羅,即於現法已斷五順下分結、未斷五順上分結,造作增長起異熟業、`[非=及【明】]`非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便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是名中般涅槃補特伽羅。 問:何故名中般涅槃補特伽羅? 答:由此補特伽羅,根極猛利結極微薄,已`[超=起【三宮】]`超欲界未至色界,於其中間便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補特伽羅。 云何生般涅槃補特伽羅? 答:諸有補特伽羅,即於現法五順下分結已斷已遍知、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生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生已不久便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是名生般涅槃補特伽羅。 問:何故名生般涅槃補特伽羅? 答:由此補特伽羅,纔生未久便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生般涅槃補特伽羅。 復次,有說如是補特伽羅,纔生未久便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斷餘結此後乃至盡壽而住,方入無餘般涅槃界故,名生般涅槃補特伽羅。 云何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 答:諸有補特伽羅,即於現法五順下分結已斷已遍知、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生已後時依有行道,以有勤行、有勤作意修不息加行道,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是名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 問:何故名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 答:由此補特伽羅,依有行道、以有勤行、有勤作意修不息加行道,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 復次,有說,由此補特伽羅,依有為緣定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 云何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 答:諸有補特伽羅,即於現法五順下分結已斷已遍知、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生已後時依無行道,以無勤行、無勤作意修止息加行道進斷餘結,入無餘依般涅槃界,是名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 問:何故名無行`[涅槃=般涅槃【明】]`涅槃補特伽羅? 答:由此補特伽羅依無行道,以無勤行、無勤作意修止息加行道,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 復次,有說,由此補特伽羅依無為緣定,進斷餘結入無餘依般涅槃界故,名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 云何上流補特伽羅? 答:諸有補特伽羅,即於現法五順下分結已斷已遍知、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乃至現入雜修世俗第四靜慮,將命終時退三靜慮住初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梵眾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世俗第二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光音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世俗第三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遍淨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世俗第四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廣果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下品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無煩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中品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無熱天中。生已後時現入上品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善現天中。生已後時入上勝品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善見天中。生已後時入上上品最極圓滿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色究竟天。生已後時方得如是無漏道力,進斷餘結入無餘依般涅槃界,是名上流補特伽羅。 問:何故名上流補特伽羅? 答:有二種流,謂生死業及彼煩惱。彼於此二俱未斷未遍知,彼由此因及此緣故,上行隨行、上流隨流故,名上流補特伽羅。 復次,有作是`[言〔-〕【三宮】]`言,說由此不還補特伽羅,漸次勝進,於後後定能領隨領、能受隨受,永無退轉,故名上流。 復次,上流略有二種。 何謂為二? 一者行色界? 二者行無色界。 行色界者? 以色究竟天為最極處。 行無色界者? 以非想非非想處天為最極處。 #### 6.2.13五淨居天 **五淨居天者**,云何為五? 答:一、無煩天;二、無熱天;三、善現天;四、善見天;五、色究竟天。 云何無煩天? 答:謂此與彼諸無煩天,是一類、為伴侶、共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皆同。又若生在無煩天中,所有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無煩天。 復次,以無煩天,於苦見苦、於集見集、於滅見滅、於道見道故,名無煩天。 復次,以無煩天,身無煩擾、心無煩擾,由彼身心無煩擾故,領受寂靜遍淨無漏微妙諸受故,名無煩天。 復次,此是彼名異語增語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無煩天故,名無煩天。 云何無熱天? 答:謂此與彼諸無熱天,同一類、為伴侶、共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皆同。又若生在無熱天中,所有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無熱天。 復次,以無熱天,於苦見苦、於集見集、於滅見滅、於道見道故,名無熱天。 復次,以無熱天,身無熱惱、心無熱惱,由彼身心無熱惱故,領受寂靜遍淨無漏微妙諸受故,名無熱天。 復次,此是彼名異語增語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無熱天故,名無熱天。 云何善現天? 答:謂此與彼諸善現天,同一類、為伴侶、共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皆同。又彼生在善現天中,所有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善現天。 復次,以善現天,於苦見苦、於集見集、於滅見滅、於道見道故,名善現天。 復次,以善現天形色微妙,眾所樂觀清淨端嚴,超過無煩無熱天眾故,名善現天。 復次,此是彼名異語增語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善現天故,名善現天。 云何善見天? 答:謂此與彼諸善見天,同一類、為伴侶、共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皆同。又彼`[生=主【宋元】]`生在善見天中,所有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善見天。 復次,以善見天,於苦見苦、於集見集、於滅見滅、於道見道故,名善見天。 復次,以善見天形色轉微妙,眾所轉樂觀轉清淨端嚴,超過無煩無熱善現天眾故,名善見天。 復次,此是彼名異語增語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謂善見天故,名善見天。 云何色`[界〔-〕【三宮】]`界究竟天? 答:謂此與彼諸色究竟天,同一類、為伴侶、共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皆同。又`[復=彼【三宮】]`復生在色究竟天中,所有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蘊,是名色究竟天。 復次,以色究竟天,於苦見苦,於集見集,於滅見滅,於道見道故,名色究竟天。 復次,以色究竟天所得自體,於生色趣最勝第一故,名色究竟天。 復次,此天亦名礙究竟天。礙謂礙身,此是礙身最究竟處故,名礙究竟天。 復次,此是彼名異語增語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謂色究竟天,或謂礙究竟天故,名`[色〔-〕【三宮】]`色究竟天、或名礙究竟天。 #### 6.2.14五出離界 **五出離界者**, ●**云何為五?** ●1具壽當知,諸有多聞聖弟子眾具猛利見,若念諸欲,便於諸欲心不趣入、不信樂、不安住、無勝解、卷縮不伸、棄捨而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如燒筋羽卷縮不伸。如是多聞聖弟子眾具猛利見,若念諸欲便於諸欲心不趣入,乃至廣說。若念出離,便於出離深心趣入、信樂安住、有勝解、不卷縮、恒舒泰,心不厭毀任運現行,其心安樂易善修習,於諸欲緣所起諸漏損害熱惱皆得解脫。從彼起已離繫解脫,不受彼因彼緣諸受,如是名為於欲出離。 2於恚無恚,3於害無害,4於色無色,應知亦爾。 5具壽當知,諸有多聞聖弟子眾具猛利見,若念有身,便於有身心不趣入、不信樂、不安住、無勝解、卷縮不伸、棄捨而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如燒筋羽卷縮不伸。如是多聞聖弟子眾具猛利見,若念有身,便於有身心不趣入,乃至廣說。若念有身滅涅槃,便於有身滅涅槃深心趣入、信樂安住、有勝解、不卷縮、恒舒泰,心不厭毀任運現行,其心安樂易善修習,於有身緣所起諸漏損害熱惱皆得解脫。從彼起已離繫解脫,不受彼因彼緣諸受,如是名為有身出離。 此中,**諸有者**,謂如是名、如是姓、如是類、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壽邊際,故名諸有。 **多聞者**,謂`[聞多=多聞【明】]`聞多正法。 **多正法者**,謂契經、應誦、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義【三宮】]`議。聞此諸法,故名多聞。 **聖弟子者**,聖謂諸佛,佛之弟子名聖弟子。 **諸能歸依佛法僧者**,一切皆得聖弟子名,故名聖弟子。 **具猛利見者**,云何猛利? 答:上品圓滿故名猛利。 云何為見? 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於法簡擇極簡擇,廣說乃至毘鉢舍那,故名為見。 **若念諸欲者**,云何名諸欲? 答:欲亦名諸欲、欲界亦名諸欲、五妙欲境亦名諸欲,今此義中意說五妙欲境名諸欲,由此故名。 **若念諸欲,便於諸欲心不趣入不信樂不安住無勝解者**,謂聖弟子於妙欲境,以稱讚俱行作意審思惟時,不起隨順心、隨順信、隨順欲、隨順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由此故名便於諸欲心不趣入不信樂不安住無勝解。 **卷縮不伸者**,謂聖弟子於諸妙欲,以稱讚俱行作意審思惟時,心不樂住、不隨順、不趣向、不臨入,故名卷縮。 **不伸棄捨而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者**,謂聖弟子於諸妙欲,以稱讚俱行作意審思惟時,於諸妙欲棄捨而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故,名棄捨而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 **若念出離者**,云何出離? **答:出離亦名出離、出離界亦名出離、色界善根亦名出離、初靜慮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初靜慮名出離,由此故名,若念出離,便於出離深心趣入信樂安住有勝解者**,謂聖弟子於此出離,以勝解俱行作意審思惟時,便生隨順心、隨順信、隨順欲、隨順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由此故名便於出離深心趣入信樂安住。 **有勝解不卷縮恒舒泰者**,謂聖弟子於此出離,以稱讚俱行作意審思惟時,心樂安住順趣臨入,故名不卷縮恒舒泰。 **心不厭毀任運現行者**,謂聖弟子於此出離,以稱讚俱行作意審思惟時,非如於欲心不樂住,厭惡毀呰制伏違逆,由此故言心不厭毀任運現行。 **其心安樂者**,謂聖弟子當於爾時,其心安樂無勞無損成無倦法,由此故言其心安樂。 **易修習者**,謂聖弟子當於爾時,數數修習數數作意相應修習,故名易修習。 **善修習者**,謂聖弟子當於爾時,因故、門故、理故、行故==\[[集異門](集異門足論#^66v7un)]==,殷重修習、堅住修習、恭敬修習、作意修習故,名善修習。 ^wcy7xd **於諸欲緣所起諸漏損害熱惱皆得解脫,從彼起已離繫解脫者**,謂聖弟子由此因緣,於諸欲中心得解脫,從彼起已離繫解脫,由斯故說於諸欲緣所起諸漏損害熱惱皆得解脫,從彼起已離繫解脫。 **不受彼因彼緣諸受者**,謂於諸欲若未斷未遍知便受苦受,`[若=苦【三宮】]`若已斷已遍知不受苦受,由斯故說不受彼因彼緣諸受,如是名為於欲出離者。 問:今於此中何謂出離? 答:永斷諸欲亦名出離、超過諸欲亦名出離、捨離塵俗亦名出離、色界善根亦名出離、初靜慮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初靜慮名出離。 **於恚無恚者**,問:恚云何? 答:恚亦名恚、恚界亦名恚,今此義中意說恚界名恚。 問:無恚云何? 答:無恚亦名無恚、無恚界亦名無恚、慈心定亦名無恚,今此`[義=義中【三宮】]`義意說慈心定名無恚。 **於害無害者**,問:害云何? 答:害亦名害、害界亦名害,今此義中意說害界名害。 問:無害云何? 答:無害亦名無害、無害界亦名無害、悲心定亦名無害,今此義中意說悲心定名無害。 **於色無色者**,問:色云何? 答:色亦名色、色界亦名色、四靜慮亦名色,今此義中意說四靜慮名色。 問:無色云何? 答:無色亦名無色、無色界亦名無色、四無色亦名無色,今此義中意說四無色名無色。 **諸有多聞聖弟子眾具猛利見者**,如前說。 **若念有身者**,有身亦名有身、五取蘊亦名有身,今此義中意說五取蘊名有身。便於有身心不趣入等,如前欲說。 **若念有身滅者**,有身滅亦名滅、擇滅亦名滅,今此義中意說擇滅名滅非餘。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四 `[此卷乃至足之宋元明宮四本俱無]`此卷宋本第八幅第八九行云,彼色界天中有起(之下便云)壞命終彼色界天(乃至)第九幅原五行補特伽羅復(之下便云)已往生色界(乃至)第十一幅第七行生異熟業身(之下便云)次有作是言說(等)。 如是三節,文斷義絕不相連續。今撿二本,則宋本錯將生異熟業身(之下)壞命終彼色界天(乃至)補特伽羅復(等)凡三十四行之文,進而寫之于彼色界天中。有起(之下)却將中有起(之下)已往生色界(乃)生異熟業身(等)三十四行之文,退而寫之于補特伽羅復(之下)。致令如是。今依二本進退而正之。 第十二幅原六行善現天中所有無(之下),國本宋本並脫覆無記(乃至)便於諸欲心(等)凡三十五行之文,今依丹本足之。 ☗s15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五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六法品第七之一ᅟ ## 7 六法品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六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六法云何? 此中有二嗢柁南頌。 ### 7.1 初嗢柁南曰: ᅟ**初六法十種ᅟ謂內外識觸ᅟ及受想思愛ᅟ退不退各六**ᅟ 有六內處、六外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六順退法、六順不退法。 #### 7.1.1六內處 **六內處者**,云何為六? 答:一、眼內處;二、耳內處;三、鼻內處;四、舌內處;五、身內處;六、意內處。 云何眼內處? 答:若眼於色或已見、或今見、或當見,或彼同分,是名眼內處。耳、鼻、舌、身、意內處,隨所應,當廣說。 #### 7.1.2六外處 **六外處者**,云何為六? 答:一、色外處;二、聲外處;三、香外處;四、味外處;五、觸外處;六、法外處。 云何色外處? 答:若色為眼或已見、或今見、或當見,或彼同分,是名色外處。聲、香、味、觸、法外處,隨所應,當廣說。 #### 7.1.3六識身 **六識身者**,云何為六? 答:一、眼識身;二、耳識身;三、鼻識身;四、舌識身;五、身識身;六、意識身。 云何眼識身? 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了別性、極了別性、了別色性,是名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隨所應,當廣說。 #### 7.1.4六觸身 **六觸身者**,云何為六? 答:一、眼觸身;二、耳觸身;三、鼻觸身;四、舌觸身;五、身觸身;六、意觸身。 云何眼觸身? 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觸等觸等觸性、已觸當觸,是名眼觸身。耳、鼻、舌、身、意觸身,隨所應,當廣說。 #### 7.1.5六受身 **六受身者**,云何為六? 答:一、眼觸所生受身;二、耳觸所生受身;三`[者〔-〕【明】]`者、鼻觸所生受身;四、舌觸所生受身;五、身觸所生受身;六、意觸所生受身。 云何眼觸所生受身? 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受。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眼觸等起、眼觸種類、眼觸所生、眼觸所起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諸受等受`[別=現【明】]`別受、已受當受,是名眼觸所生受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身,隨所應,當廣說。 #### 7.1.6六想身 **六想身者**,云何為六? 答:一、眼觸所生想身;二、耳觸所生想身;三、鼻觸所生想身;四、舌觸所生想身;五、身觸所生想身;六、意觸所生想身。 云何眼觸所生想身? 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想。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眼觸等起、眼觸種類、眼觸所生、眼觸所起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諸想等想、現前等想、已想當想,是名眼觸所生想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身,隨所應,當廣說。 #### 7.1.7六思身 **六思身者**,云何為六? 答:一、眼觸所生思身;二、耳觸所生思身;三、鼻觸所生思身;四、舌觸所生思身;五、身觸所生思身;六、意觸所生思身。 云何眼觸所生思身? 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思。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眼觸為因,眼觸等起、眼觸種類、眼觸所生、眼觸所起作意相應。於眼所識色,諸思等思、現前等思、已思當思,作心意業,是名眼觸所生思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身,隨所應,當廣說。 #### 7.1.8六愛身 **六愛身者**,云何為六? 答:一、眼觸所生愛身;二、耳觸所生愛身;三、鼻觸所生愛身;四、舌觸所生愛身;五、身觸所生愛身;六、意觸所生愛身。 云何眼觸所生愛身? 答:眼及諸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受,受為緣故愛。此中眼為增上、色為所緣,於眼所識色,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樂,是名眼觸所生愛身。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愛身,隨所應,當廣說。 #### 7.1.9六順退法 **六順退法者**,云何為六? 答:一、於佛不恭敬住;二、於法不恭敬住;三、於僧不恭敬住;四、於學不恭敬住;五、具惡言;六、遇惡友。 **於佛不恭敬住者**,云何於佛不恭敬性? 答:於佛世尊諸不恭敬性、不等恭敬性、不與自在性、不等與自在性,是名於佛不恭敬性。於法、於僧、於學亦爾。 **具惡言者**,云何惡言性? 答:如前惡語說。 **遇惡友者**,云何惡友性? 答:如前惡友說。 #### 7.1.10六順不退法 **六順不退法者**,云何為六? 答:一、於佛有恭敬住;二、於法有恭敬住;三、於僧有恭敬住;四、於學有恭敬住;五、具善言;六、遇善友。 **於佛有恭敬住者**,云何於佛有恭敬性? 答:於佛世尊諸恭敬性,有恭敬性、有與自在性、有怖隨自在轉性,是名於佛有恭敬性。於法、於僧、於學亦爾。 **具善言者**,云何善言性? 答:如前善語說。 **遇善友者**,云何善友性? 答:善友謂佛及佛弟子,廣說乃至行遠離癡、調伏癡行,是名善友性。若於如是善友,諸習近等習近、親近等親近、恭敬承事,是名遇善友。 ### 7.2 後嗢柁南曰: ᅟ**後六有十四ᅟ謂喜憂捨恒ᅟ界出根喜通ᅟ明念上觀類**ᅟ 有六喜近行、六憂近行、六捨近行、六恒住、`[六〔-〕【宋元宮】]`六界、六出離界、六諍根法、六可喜法、六通、六順明分想、六隨念、六無上法、六觀待、六生類。 #### 7.2.1六喜近行 **六喜近行者**,云何為六? 答:一、眼見色已順喜處色近行;二、耳聞聲已順喜處聲近行;三、鼻嗅香已順喜處香近行;四、舌嘗味已順喜處味近行;五、身覺觸已順喜處觸近行;六、意了法已順喜處法近行。 **眼見色已順喜處色近行者**,謂眼見色已,於一向可愛、一向可樂、一向可欣、一向可意色,以順喜處作意思惟。若於此色由順喜處作意思惟所生喜受,是名眼見色已順喜處色近行。耳、鼻、舌、身、意喜近行亦爾。 #### 7.2.2六憂近行 **六憂近行者**,云何為六? 答:一、眼見色已順憂處色近行;二、耳聞聲已順憂處聲近行;三、鼻嗅香已順憂處香近行;四、舌嘗味已順憂處味近行;五、身覺觸已順憂處觸近行;六、意了法已順憂處法近行。 **眼見色已順憂處色近行者**,謂眼見色已,於一向不可愛、一向不可樂、一向不可欣、一向不可意色,以順憂處作意思惟。若於此色由順憂處作意思惟所生憂受,是名眼見色已順憂處色近行。耳、鼻、舌、身、意憂近行亦爾。 #### 7.2.3六捨近行 **六捨近行者**,云何為六? 答:一、眼見色已順捨處色近行;二、耳聞聲已順捨處聲近行;三、鼻嗅香已順捨處香近行;四、舌嘗味已順捨處味近行;五、身覺觸已順捨處觸近行;六、意了法已順捨處法近行。 **眼見色已順捨處色近行者**,謂眼見色已,於非可愛非不可愛、非可樂非不可樂、非可欣非不可欣、非可意非不可意色,以順捨處作意思惟。若於此色由順捨處作意思惟所生捨受,是名眼見色已順捨處色近行。耳、鼻、舌、身、意捨近行亦爾。 #### 7.2.4六恒住 **六恒住者**,云何為六? 答:一、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恒安住捨;二、耳聞聲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恒安住捨;三、鼻嗅香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恒安住捨;四、舌嘗味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恒安住捨;五、身覺觸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恒安住捨;六、意了法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恒安住捨。 **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恒安住捨者**,謂眼見色於可愛不可愛、可樂不可樂、可欣不可欣、可意不可意,或所依止、或等無間、或所緣、或處所、或增上色,以順捨處作意思惟。若於此色由順捨處作意思惟所生妙捨,是名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具念正知恒安住捨。耳、鼻、舌、身、意恒住亦爾。 問:此中捨者何所謂耶? 答: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驚=警【三宮】*]`驚覺任運住性,應知此中說名為捨。 復次,有說,六識相應緣色聲香味觸法境捨受名捨。今此義中應知意說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驚覺任運住性,行捨名捨。 #### 7.2.5六界 **六界者**,云何為六? 答:一、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風界;五、空界;六、識界。分別此六,如《法蘊論》。 #### 7.2.6六出離界 **六出離界者**,云何為六? 答:一、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慈心定雖已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為嗔所纏縛。」應告彼曰:「勿作是言。 所以者何? 若有具壽於慈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為嗔所纏縛。若心猶為嗔所纏縛,無有是處。」謂慈心定必能出離一切嗔縛。 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 答:嗔縛永斷亦名出離、超越嗔縛亦名出離、諸慈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慈心定名出離。 二、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悲心定雖已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為害所纏縛。」應告彼曰:「勿作是言。 所以者何? 若有具壽於悲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為害所纏縛。若心猶為害所纏縛,無有是處。」謂悲心定必能出離一切害縛。 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 答:害縛永斷亦名出離、超越害縛亦名出離、諸悲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悲心定名出離。 三、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喜心定雖已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為不樂纏縛。」應告彼曰:「勿作是言。 所以者何? 若有具壽於喜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為不樂纏縛。若心猶為不樂纏縛,無有是處。」謂喜心定必能出離一切不樂。 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 答:不樂永斷亦名出離、超越不樂亦名出離、諸喜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喜心定名出離。 四、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捨心定雖已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為欲貪嗔纏縛。」應告彼曰:「勿作是言。 所以者何? 若有具壽於捨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為欲貪嗔纏縛。若心猶為欲貪嗔纏縛,無有是處。」謂捨心定必能出離一切欲貪嗔。 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 答:欲貪嗔永斷亦名出離、超越欲貪嗔亦名出離、諸捨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捨心定名出離。 五、有具壽作如是言:「我於無相心定雖已習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為隨相識纏縛。」應告彼曰:「勿作是言。 所以者何? 若有具壽於無相心定已習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為隨相識纏縛。若心猶為隨相識纏縛,無有是處。」謂無相心定必能出離一切隨相識。 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 答:隨相識永斷亦名出離、超越隨相識亦名出離、無相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無相心定名出離。 六、有具壽作如是言:「我雖遠離我慢、不觀見我我所,而我心猶為疑猶豫箭纏縛損害。」應告彼曰:「勿作是言。 所以者何? 若有具壽遠離我慢、不觀見我我所,無處無容,其心猶為疑猶豫箭纏縛損害。若心猶為疑猶豫箭纏縛損害,無有是處。」謂遠離我慢、不觀見我我所者必能出離一切疑猶豫箭。 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 答:我慢永斷亦名出離、超越我慢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超越諸慢名出離。 #### 7.2.7六諍根法 [DN](N0004_長部2#33.6.15).[33](Tipitaka21#^DN33) [DA](長含2#9.6.9).[9](agamdm#^da09) [MA](中含152-222#六諍本).[196](agamdm#^ma196) **六諍根法者**,云何為六? 答:1謂有一類有忿有恨,若有忿恨,便於大師不能恭敬供養尊重讚歎[s29](婆沙021-030#^86e8ti)。若於大師不能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即不見法,若不見法即不顧沙門,若不顧沙門.便起染著輕弄鬪諍。由起染著輕弄鬪諍為所依止令多眾生無義無利受諸苦惱,由此能引無量天人無義無利諸苦惱事。如是諍根汝等若見,或內或外有所未斷,即應聚集和合精勤方便求斷無得放逸。汝等應使如是諍根無餘斷滅,如先未起如是諍根。汝等若見或內或外皆悉已斷,即應發起正念正知猛利之心精勤防護,令當來世永不復起,是為正斷善斷諍根。如有忿恨、若有覆惱、若有嫉慳、若有`[誑=狂【明】]`誑諂、若有邪見倒見,廣說亦爾。復有一類取著自見,起堅固執難教棄捨。若取著自見起堅固執難教棄捨,便於大師不能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若於大師不能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即不見法,若不見法即不顧沙門,若不顧沙門便起染著輕弄鬪諍,由起染著輕弄鬪諍為所依止令多眾生無義無利受諸苦惱,由此能引無量天人無義無利諸苦惱事。如是諍根,汝等若見或內或外有所未斷,即應聚集和合精勤方便求斷無得放逸。汝等應使如是諍根無餘斷滅,如先未起如是諍根。汝等若見或內或外皆悉已斷,即應發起正念正知猛利之心精勤防護,令當來世永不復起,是為正斷善斷諍根。 1有忿有恨,2若有覆惱、3若有嫉慳、4若有誑諂,如是一切皆如前說。 5**有邪見倒見者**,云何邪見? 答:諸所有見,無施與、無祠祀、無愛樂,廣說乃至無自覺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邪見。 **言倒見者**,謂即邪見,所見顛倒。 6**取著自見.起堅固執.難教棄捨者**,云何取著自見? 答:執我及世間常,`[唯=惟【三宮】*]`唯此諦實餘皆愚妄,廣說乃至執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唯此諦實餘皆愚妄,是名取著自見。 云何起堅固執? 答:即由取著自見,是故起堅執。 云何難教棄捨? 答:由於自見起愛樂、等愛樂、現前愛樂,是故難教厭離解脫。 #### 7.2.8六可喜法 **六可喜法者**,云何為六? 答:若有苾芻,於大師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身業,是名第一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發可意,能引可愛尊重可意悅意,攝受歡喜無違無諍一趣。復有苾芻,於大師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語業,是名第二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廣說乃至無諍一趣。復有苾芻,於大師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意業,是名第三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廣說乃至無諍一趣。復有苾芻,以法獲得如法利養,下至鉢中所受飲食,於此利養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別藏隱,是名第四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廣說乃至無諍一趣。復有苾芻,諸所有戒無缺無隙無雜無穢、應供無執善究竟善,受取諸有智者稱讚無毀,於如是戒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持無所藏隱,是名第五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廣說乃至無諍一趣。復有苾芻,諸所有見是聖出離能善通達,若起作彼能正盡苦,於如是見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修學無所藏隱,是名第六可喜法。由此法故能發可愛、能發尊重、能發可意,能引可愛尊重可意悅意,攝受歡喜無違無諍一趣。 **於大師所者**,云何大師? 答: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說名大師。 **及諸有智同梵行者**,云何有智同梵行者? 答:解憍`[陣>]`陳那乃至廣說,是名有智同梵行者。 **起慈身業者**,云何慈身業? 答? 興起俱行哀愍俱行所有身業,此中意說名慈身業。 **於大師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此慈身業和合現前,由斯故說於大師所及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身業是名第一可喜法者。謂如是法是能隨順甚可愛樂,長養端嚴應供`[常=長【明】]`常委支具資糧,是故名可喜法。 **能發可愛者**,謂由此法能發可愛。 **能發尊重者**,謂由此法能發尊重。 **能發可意者**,謂由此法能發可意。 **能引可愛尊重可意悅意攝受歡喜無違無諍一趣者**,謂由此法能引可愛尊重可意悅意攝受歡喜無違無諍一趣。此中攝受謂令和合。 **言一趣者**,謂趣一境一味現前。如慈身業,慈語意業應知亦爾。 **以法獲得如法利養者**,云何以法獲得如法利養? 答:若諸利養不由矯妄而得、不由詭詐而得、不由現相而得、不由激發而得、不由以利求利而得,然受用時無罪生長,故名以法獲得如法利養。 **下至鉢中所受飲食者**,謂下至墮鉢中飲食尚共受用,況餘財物。 **於此利養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別藏隱者**,謂以法獲得如法利養,是名於此利養。若苾芻、苾芻尼、正學、勤策、勤策女、近事、近事女,是名有智同梵行者。以法所得如法利養,應與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應各別藏隱受用,是名第四可喜法等,如前廣說。 **諸所有戒者**,云何名為諸所有戒? 答:無漏身業語業及命清淨,一切皆名諸所有戒。 **無缺無隙無雜無穢者**,謂於此戒恒隨作恒隨轉、平等共作平等共轉,故名無缺無隙無雜無穢。 **言應`[供=共【明】]`供者**,謂諸有情有貪嗔癡名為給使,若諸有情離貪嗔癡名為應供,應受給使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常供養故。 **言無執者**,謂聖弟子於戒不起若取若執。 **善究竟者**,謂於此戒善守善護至極究竟。 **善受取者**,謂於此戒殷重恭敬具足攝受。 **諸有智者稱讚無毀者**,謂諸佛及弟子名有智者,此諸智者皆共稱讚、無訶毀者,由斯故說諸有智者稱讚無毀。 **於如是戒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持無所藏隱者**,云何名為於如是戒? 答:謂平等戒。 **平等戒者**,謂八聖道支中正語、正業、正命名平等戒。 **與諸有智同梵行者**,謂解憍`[陳=陣【三宮】]`陳那等,皆名有智同梵行者。 **等共受持無所藏隱者**,謂於此戒與諸有智同梵行者,共一義利、共一所趣,彼此相似,是名第五可喜法等,如前廣說。 **諸所有見者**,云何名為諸所有見? 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於諸法相諸簡擇極簡擇,乃至廣說,如是名為諸所有見。是聖出離等,如前廣說。 **於如是見與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修學無所藏隱者**,云何名為於如是見? 答:謂平等見。 **平等見者**,謂八聖道支中正見名平等見,餘如前說。如是亦名六和敬法。 #### 7.2.9六通 **六通者**,云何為六? 一、神境智證通;二、天耳智證通;三、他心智證通;四、宿住智證通;五、死生智證通;六、漏盡智證通。 云何神境智證通? 答:領受示現種種神境,乃至廣說,是名神境智證通。 **問:此中通者**,何所謂耶?答:於諸神境所有妙智。 ^w7kc3c 云何天耳智證通? 答:以天耳聞種種音聲,謂人聲非人聲遠聲近聲等,是名天耳智證通。 **問:此中通者**,何所謂耶?答:於天耳境所有妙智。 云何他心智證通? 答:於他有情補特伽羅尋伺心等皆如實知,謂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如是有嗔心離嗔心、有癡心離癡心、略心散心、下心舉心、掉心不掉心、寂靜心不寂靜心、不定心定心、不修心修心、不解脫心解脫心,皆如實知,是名他心智證通。 **問:此中通者**,何所謂耶?答:於他心等所有妙智。 云何宿住智證通? 答:能隨憶念過去無量諸宿住事,謂或一生,乃至廣說,是名宿住智證通。 **問:此中通者**,何所謂耶?答:於諸宿住所有妙智。 云何死生智證通?答:如明廣說。 云何漏盡智證通?答:亦如明廣說。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定【元】]`足`[論=論卷【三宮】]`論 第十五 ☗s1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六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六法品第七之二**ᅟ #### 7.2.10六順明分想 **六順明分想者**,云何為六?[s40](婆沙031-040.md#^zxz2oc) 答:一、無常想;二、無常苦想;三、苦無我想;四、厭食想;五、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六、死想。此中五想如成熟解脫想說。 云何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答:世間謂五取蘊,即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有諸苾芻於五取蘊,以有思慮俱行作意審諦思惟、以有恐懼俱行作意審諦思惟、以不可樂俱行作意審諦思惟、以不可喜俱行作意審諦思惟。彼於五取蘊如是思惟時,諸想、等`[想〔-〕【三宮】]`想、現前等想、已想當想,是名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問:何故名為順明分想? 答:明有三種。一、無學宿住智證明;二、無學死生智證明;三、無學漏盡智證明。由前六想,令此三明未生者生、已生者增長廣大,故名順明分想。 #### 7.2.11六隨念 **六隨念者**,云何為六? 答:一、佛隨念;二、法隨念;三、僧隨念;四、戒隨念;五、捨隨念;六、天隨念。 云何佛隨念?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於世尊所,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謂此世尊是如來、阿羅漢,廣說乃至佛、薄伽梵。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佛,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念、隨念、別念、憶念,念性、隨念性、別念性、不忘性、不忘法性、心明記性,是名佛隨念。 云何法隨念?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正法,謂佛正法善說,乃至`[知=智【三宮】]`知者內證。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正法見為根本,證智相應廣說如前,是名法隨念。 云何僧隨念?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僧,謂佛弟子具足妙行,廣說乃至無`[上【三宮】=止【大】]`上福田世所應供。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僧,見為根本、證智相應,廣說如前,是名僧隨念。 云何戒隨念?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戒,謂此淨戒無缺無隙,廣說乃至諸有智者稱讚無毀。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戒,見為根本、證智相應,廣說如前,是名戒隨念。 云何捨隨念?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捨,謂我善得無染財利,我於慳垢所縛眾中能離慳垢心無染著,舒手惠施所有財物,棄捨財物心無所顧,分布施與心無偏黨。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捨,見為根本、證智相應,廣說如前,是名捨隨念。 云何天隨念?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天,謂有四大王眾天、有三十三天、有夜摩天、有覩史多天、有樂變化天、有他化自在天。 **若有成就無倒信戒聞捨慧者**,從此捨命得生彼天;我亦成就無倒信戒聞捨慧善,云何不得當生彼天? 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天,見為根本、證智相應,諸念隨念、別念、憶念,念性、隨念性、別念性、不忘性、不忘法性、心明記性,是名天隨念。 #### 7.2.12六無上法 **六無上法者**,云何為六? 一、見無上;二、聞無上;三、利無上;四、學無上;五、行無上;六、念無上。 云何見無上?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往觀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或復往觀若沙門若婆羅門發起邪見邪見行者,我說彼類雖有所見非無所見,而是下賤本性異生非賢聖見。 若有修植清淨信愛,往觀如來或佛弟子,我說彼類為無上見,能自利益、能自安樂、能令自身安隱而住超越災愁滅諸憂苦,疾能證得如理法要。 是名見無上。 云何聞無上?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往聽象聲馬聲、車聲步聲、螺聲大小鼓聲、呼叫聲歌舞聲伎樂聲,或復往聽若沙門若婆羅門發起邪見邪見行者所說邪法。我說彼類,雖有所聞非無所聞,而是下賤本性異生非賢聖聞。若有修植清淨信愛,往聽如來或佛弟子所說正法,我說彼類為無上聞,能自利益,廣說乃至疾能證得如理法要。是名聞無上。 云何利無上?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或得妻子、或得珍財、或得諸穀、或`[行=得【三宮】]`行親友,或於沙`[門=聞【明】]`門若婆羅門發起邪見邪見行者得深信樂。我說彼類,雖名得利非不得利,而是下賤本性異生非賢聖利。若有修植清淨信愛,能於如來及佛弟子得深信樂,我說彼類得無上利,能自利益,廣說乃至疾能證得如理法要。是名利無上。 云何學無上?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或學乘象或學乘馬、或學乘車或學彎弓、或學放箭或學執鉤、或學執索或學執`[排=牌【三宮】]`排、或學上乘或學下乘、或學馳走或學跳躑、或學書數或學算印、或學沙門若婆羅門發起邪見邪見行者所說學處。我說彼類,雖有所學非無所學,而是下劣本性異生非賢聖學。若有修植清淨信愛,能學如來及佛弟子所說學處,我說彼類為無上學,能自利益,廣說乃至能疾證得如理法要。是名學無上。 云何行無上?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行=或【三宮】]`行調象行或調馬行、或調人行或調牛行、或事火行或事月行或事日行、或事藥行或事珠行、或事星宿宮殿等行、或行沙門若婆羅門發起邪見邪見行者所受持行。我說彼類,雖有所行非無所行,而是下賤本性異生非賢聖行。若有修植清淨信愛,能行如來及佛弟子所行之行,我說彼類為行無上,能自利益,廣說乃至疾能證得如理法要。是名行無上。 云何念無上?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如有一類補特伽羅,或念妻子、或念財穀、或念親友、或念沙門若婆羅門發起邪見邪見行者及彼邪法。我說彼類,雖有所念非無所念,而是下賤本性異生非賢聖念。若有修植清淨信愛,能念如來及佛弟子,我說彼類為念無上,能自利益、能自安樂、能令自身安隱而住超越災愁滅諸憂苦,疾能證得如理法要。是名念無上。此中世尊說伽`[他=陀【明】*]`他曰: ᅟ若得離相應ᅟ安隱無上見ᅟ聞利學行念ᅟ必得趣無憂ᅟ #### 7.2.13六觀待 **六觀待者**,云何為六? 答一、觀待色;二、觀待聲;三、觀待香;四、觀待味;五、觀待觸;六、觀待法。 云何觀待色? 答:若色有漏有取,於此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或欲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應生時生,是名觀待色。 聲、香、味、觸觀待亦爾。 云何觀待法? 答:若法有漏有取,於此諸法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或欲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應生時生,是名觀待法。 #### 7.2.14六生類 **六生類者**,云何為六? 答:一、有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黑法;二、有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白法;三、有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四、有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白法;五、有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黑法;六、有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 1云何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黑法? 答:如有一類生貧賤家,謂旃荼羅家,廣說乃至少飲食家。彼生此家,形容醜陋,人不憙見、眾共訶毀,多分為他作諸事業,故名為黑。如是黑類,行身惡行、行語惡行、行意惡行,由行三種惡行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趣,生地獄中受諸劇苦,是名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黑法。 2云何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白法? 答:如有一類生貧賤家,謂旃荼羅家,廣說乃至少飲食家。彼生此家,形容醜陋,人不憙見、眾共訶毀,多分為他作諸事業,故名為黑。如是黑類,行身妙行、行語妙行、行意妙行,由行三種妙行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世界中受諸妙樂,是名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白法。 3云何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 答:如有一類生貧賤家,謂旃荼羅家,廣說乃至少飲食家。彼生此家,形容醜陋,人不憙見、眾共訶毀,多分為他作諸事業,故名為黑。如是黑類,聞有如來為眾宣說如實所證法毘柰耶便往聽受,既聽受已得淨信心。彼成如是淨信心故,作是思惟:「居家迫迮譬如牢獄多諸塵穢,出家寬廣猶若虛空,一切善法因之生長。」又作是念:「耽著居家,彼尚不能恒修世善,況能盡命精勤修學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是故我應剃除鬚髮,身被法服正信捨家,出趣非家勤修梵行。」既思念已,便於後時棄捨親財,剃除鬚髮、身被法服,正信捨家出趣非家,受持淨戒精勤守護,別解脫律儀軌則所行無不具足,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常無毀犯。依斯戒蘊漸次勤修,乃至證得第四靜慮,由定心故乃至漏盡,證得無漏心慧解脫,廣說乃至不受後有,是名黑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 4云何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白法? 答:如有一類生富貴家,`[謂【麗】=請【大】]`謂剎帝利大族、或婆羅門大族、或長者大族、或居士大族、或餘隨一富貴家生,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彼生此家,形容端正,人皆樂見、眾共稱美,故名為白。如是白類,行身妙行、行語妙行、行意妙行,由行三種妙行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世界中受諸妙樂,是名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白法。 5云何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黑法? 答:如有一類生富貴家,謂剎帝利大族、或婆羅門大族、或長者大族、或居士大族、或餘隨一富貴家生,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彼生此家,形容端正,人皆樂見、眾共稱美,故名為白。如是白類,行身惡行、行語惡行、行意惡行,由行三種惡行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趣,生地獄中受諸劇苦,是名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黑法。 6云何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 答:如有一類生富貴家,謂剎帝利大族、或婆羅門大族、或長者大族、或居士大族、或餘隨一富貴家生,多饒財寶倉`[庫=虛【宮】]`庫盈溢,故名為白。如是白類,聞有如來為眾宣說如實所證法毘柰耶便往聽受,既聽受已得淨信心。彼成如是淨信心故,作是思惟:「居家迫迮譬如牢獄多諸塵穢;出家寬廣猶若虛空,一切善法因之生長。」又作是念:「耽著居家,彼尚不能恒修世善,況能盡命精勤修學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是故我應剃除鬚髮、身被法服,正信捨家出趣非家,勤修梵行。」 既思念已,便於後時棄捨親財,剃除鬚髮身被法服,正信捨家出趣非家,受持淨戒`[精=清【明】]`精勤守護,別解脫律儀軌則所行無不具足,於微小罪具大怖畏,受諸學處常無毀犯。依斯戒蘊修根律儀,具念正知斷蓋證得四種靜慮,由斯展轉乃至漏盡,得心解脫及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證通慧,具足覺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白生類補特伽羅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 ## 8 七法品 七法品第八之一ᅟ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七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七法云何? 嗢拕南曰: ᅟ**支數具財力ᅟ非妙妙各二ᅟ識住與隨眠ᅟ事止諍各七**ᅟ 有七等覺支、七補特伽羅、七定具、七財七力、七非妙法、七妙法、復有七非妙法、復有七妙法、七識住、七隨眠、七無過失事、七止諍法。 #### 8.1七等覺支 **七等覺支者**,云何為七? 答:一、念等覺支;二、擇法等覺支;三、精進等覺支;四、喜等覺支;五、輕安等覺支;六、定等覺支;七、捨等覺支。 云何念等覺支?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念隨念,廣說乃至心明記性,是名念等覺支。 云何擇法等覺支?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簡擇法,廣說乃至毘鉢舍那,是名擇法等覺支。 云何精進等覺支?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諸勤精進,廣說乃至勵意不息,是名精進等覺支。 云何喜等覺支?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心欣、極欣、數欣、欣性欣類、適意悅意可意、`[踊【麗】=踴【大】]`踊躍非不`[踊【麗】=踴【大】]`踊躍、悅受適悅、調柔性堪任性、歡悅歡悅性、歡喜歡喜性,是名喜等覺支。 云何輕安等覺支?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身輕安心輕安、輕安性輕安類,是名輕安等覺支。 云何定等覺支?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心住等住,廣說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等覺支。 云何捨等覺支?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漏作意相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警覺寂靜住性,是名捨等覺支。 #### 8.2七補特伽羅 **七補特伽羅者**,云何為七? 答:一、隨信行補特伽羅;二、隨法行補特伽羅;三、信勝解補特伽羅;四、見至補特伽羅;五、身證補特伽羅;六、慧解脫補特伽羅;七、俱分解脫補特伽羅。 云何隨信行補特伽羅? 答:此隨信行補特伽羅,先凡位中稟性多信,多愛多淨多勝解多慈愍,少思惟少稱量少觀察少簡擇少推求。彼由多信多愛多淨多勝解多慈愍故,得遇如來或佛弟子,宣說正法教授教誡。由遇如來或佛弟子宣說正法教授教誡,以無量門分別開示,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便作是念:「善哉善哉!所言諦實定不虛妄。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我於今者應懃觀察,諸行無常有漏行苦,一切`[法=去【明】]`法空無我。」作是念已遂勤觀察,諸行無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無我。由勤觀察諸行無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無我故,便於後時後分修得世第一法。從此無間生苦法智忍,相應聖道觀欲界行,為無常或苦或空或無我,隨一現前乃至未起道類智現在前,爾時名隨信行。是名隨信行補特伽羅。 云何隨法行補特伽羅? 答:此隨法行補特伽羅,先凡位中稟性多思惟多稱量多觀察多簡擇多推求,少信少愛少淨少勝解少慈愍。彼由多思惟多稱量多觀察多簡擇多推求故,得遇如來或佛弟子,宣說正法教授教誡。由遇如來或佛弟子宣說正法教授教誡,以無量門分別開示,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便作是念:「善哉善哉!所言諦實定不虛妄。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我於今者應自審知、應自審見、應自審察,諸行無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無我。」作是念已便自審察,諸行無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無我。由自審察諸行無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無我故,便於後時後分修得世第一法。從此無間生苦法智忍,相應聖道觀欲界行,為無常或苦或空或無我,隨一現前乃至未起道類智現在前,爾時名隨法行。是名隨法行補特伽羅。 云何信勝解補特伽羅? 答:即隨信行補特伽羅,得道類智故,捨隨信行性入信勝解數,是名信勝解補特伽羅。 云何見至補特伽羅? 答即隨法行補特伽羅,得道類智故,捨隨法行性入見至數,是名見至補特伽羅。 云何身證補特伽羅? 答:若補特伽羅,雖於八解脫身已證具足住,而未以慧永`[盡【麗】=慧【大】]`盡諸漏,是名身證補特伽羅。 云何慧解脫補特伽羅? 答:若補特伽羅,雖於八解脫身未證具足住,而已以慧永盡諸漏,是名慧解脫補特伽羅。 云何俱分解脫補特伽羅? 答:若補特伽羅,於八解脫身已證具足住,而復以慧永盡諸漏,是名俱解脫分補特伽羅。 問何故名俱分解脫補特伽羅? 答:有二分障,一、煩惱分障;二、解脫分障,是名俱分。此補特伽羅於彼二分障,心俱解脫、極解脫、永解脫,是名俱分解脫補特伽羅。 #### 8.3七定具 **七定具者**,云何為七,答: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勤;七、正念。如是七種即七道支,應如彼相一一別說,是名定具。 問何故名定具? 答:定謂正定,由七道支資助圍繞,令彼增盛具大勢力,自在運轉究竟圓滿,故名定具。 #### 8.4七財七力 **七財者**,云何為七? 一者信財;二者戒財;三者慚財;四者愧財;五者聞財;六者捨財;七者慧財。 云何信財?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於如來所修植淨信根生安住,不為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餘世間如法引奪,是名信財。 云何戒財?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離斷`[生【麗-宮】=在【大】]`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飲諸酒,是名戒財。 云何慚財? **答:如世尊說:有具慚者**,於可慚羞惡不善法,有諸雜染能感後有、有極熾然苦異熟果、能引後世生老死法,深起慚羞,是名慚財。 云何愧財? **答:如世尊說:有住愧者**,於可愧恥惡不善法,有諸雜染能感後有、有極熾然苦異熟果、能引後世生老死法,深生愧恥,是名愧財。 云何聞財?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多聞聞持其聞積集,謂佛所說無上法要,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彼於如是無上法要,具足多聞能持語義,極善通利心無散亂見善通達,是名聞財。 云何捨財?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於〔-〕【明】]`於為慳垢所纏眾中能離慳垢,雖住居家而心無著,能行惠捨能舒手施,常樂棄捨好設祠祀,惠捨具足,於行施時平等分布,是名捨財。 云何慧財? 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能如實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是名慧財。此中世尊說伽他曰: ᅟ男子或女人ᅟ具信戒慚愧ᅟ聞捨慧財者ᅟ真富貴應知ᅟ ᅟ我說彼大士ᅟ不虛度一生ᅟ常`[在【麗】=生【大】]`在天人中ᅟ受富貴妙樂ᅟ **七力者**,云何為七? 答:一、信力;二、精進力;三、慚力;四、愧力;五、念力;六、定力;七、慧力。 云何信力? 答:如世尊告諸苾芻言:有聖弟子,於如來所修植淨信,乃至廣說,是名信力。 云何精進力? 答:如世尊說:為令已生惡不善法斷故起欲,乃至廣說四種正勝,是名精進力。 云何慚力? 答:如世尊說:有具慚者:於可慚羞惡不善法:乃至廣說:是名慚力。 云何愧力? **答:如世尊說:有住愧者**,於可愧恥惡不善法,乃至廣說,是名愧力。 云何念力? 答:如世尊說,於此內身住循身觀,乃至廣說四種念住,是名念力。 云何定力? 答:如世尊說: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定力。 云何慧力? 答:如世尊告諸苾芻言:有聖弟子,能如實知此是苦聖諦,乃至廣說,是名慧力。此中世尊說伽他曰: ᅟ若有諸苾芻ᅟ具信勤慚愧ᅟ及念定慧力ᅟ速得盡眾苦ᅟ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六 ☗s17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七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七法品第八之二**ᅟ #### 8.5七非妙法 **七非妙法者**,云何為七? 答:一、不信;二、無慚;三、無愧;四、懈怠;五、失念;六、不定;七、惡慧。 云何不信? 答:諸不信不信性、不現前信性,不隨順、不印可、不已忍樂、不當忍樂、不現忍樂,心不清淨,是名不信。 云何無慚? 答:諸無慚乃至廣說,是名無慚。 云何無愧? 答:諸無愧乃至廣說,是名無愧。 云何懈怠? 答:諸下精進性、劣精進性、怯精進性、懼精進性,廣說乃至心懈怠懈怠性、心不勇悍不勇悍性,是名懈怠。 云何失念? 答:諸空念性、虛念性、失念性、心外念性,是名失念。 云何不定? 答:心散亂性。 云何心散亂性? 答? 諸心散性,若心亂性、心`[躁=操【三宮】]`躁擾性、心流蕩性、不一境性、不安住性,是名心散亂性。 云何惡慧? 答:於不如理所引簡擇,執為如理所引;於`[如〔-〕【明】]`如理所引簡擇,執為不如理所引,是名惡慧。如是七種名非妙法。 `[問=門【三宮】]`問:何緣是七名非妙法? 答:非妙謂非善士,此是彼法,名非妙法。謂此諸法非善士邊可獲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現有故,說是七名非妙法。 #### 8.6七妙法 **七妙法者**,云何為七? 答:一、信;二、慚;三、愧;四、精進;五、念;六、定;七慧。 云何信? 答:諸信信性、現前信性,隨順印可、已忍樂、當忍樂、現忍樂,心清淨,是名信。 云何慚? 答:諸慚慚性乃至廣說,是名慚。 云何愧? 答:諸愧愧性乃至廣說,是名愧。 云何精進,答:諸非下精進性乃至廣說,是名精進。 云何念? 答:諸念隨念,廣說乃至心明記性,是名念。 云何定? 答:諸心住,廣說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 云何慧? 答:於如理所引簡擇覺為如理所引,於不如理所引簡擇覺為不如理所引,是名慧。如是七種名為妙法。 問:何緣是七名為妙法? 答:妙謂善士,此是彼法,故名妙法。謂此諸法`[唯=惟【三】,【宮】*]`唯善士邊可獲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現有故,說是`[七=士【宋元】]`七名為妙法。 #### 8.7復有七非妙法 **復有七非妙法者**,云何為七? 答:一、不知法;二、不知義;三、不知時;四、不知量;五、不自知;六、不知眾;七、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 **不知法者**,謂不了知如來教法,謂契經、應誦、記說、伽`[他=陀【明】]`他、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是名不知法。 **不知義者**,謂不了知彼彼語義,謂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是名不知義。 **不知時者**,謂不了知是時非時,謂此時應修止相、此時應修舉相、此時應修捨相等,是名不知時。 **不知量者**,謂不了知種種分量,謂所飲所食所嘗所噉、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睡若覺若語若默、若解勞悶等所有分量,是名不知量。 **不自知者**,謂不了知自德多少,謂自所有若信若戒、若聞若捨若慧若教、若證若念若族姓若辯才等,是名不自知。 **不知眾者**,謂不了知眾會勝劣,謂此是剎帝利眾、此是婆羅門眾、此是長者眾、此是居士眾、此是沙門眾、此是外道眾,我於此中應如是行、應如是住、應如是坐、應如是語、應如是默等,是名不知眾。 **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者**,謂不了知補特伽羅德行勝劣,謂如是如是補特伽羅有如是如是德行或勝或劣,是名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如是七種名非妙法。 問:何緣是七名非妙法? 答:非妙謂非善士,此是彼法,名非妙法。謂此諸法非善士邊可獲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現有故,說是七名非妙法。 #### 8.8復有七妙法 **復有七妙法者**,云何為七? 答:一、知法;二、知義;三、知時;四、知量;五、自知;六、知眾;七、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 **知法者**,謂正了知如來教法,謂契經、應誦、記說、伽他、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是名知法。 **知義者**,謂正了知彼彼語義,謂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是名知義。 **知時者**,謂正了知是時非時,謂此時應修止相、此時應修舉相、此時應修捨相等,是名知時。 **知量者**,謂正了知種種分量,謂所飲所食所嘗所噉、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睡若覺若`[語=諸【明】]`語若默、若解勞悶等所有分量,是名知量。 **自知者**,謂正了知自德多少,謂自所有若信若戒、若聞若捨若慧、若教若證若念、若族姓若辯才等,是名自知。 **知眾者**,謂正了知眾會勝劣,謂此是剎帝利眾、此是婆羅門眾、此是長者眾、此是居士眾、此是沙門眾、此是外道眾,我於此中應如是行、應如是住、應如是坐、應如是語、應如是默等,是名知眾。 **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者**,謂正了知補特伽羅德行勝劣,謂如是如是補特伽羅有如是如是德行或勝或劣,是名知補特伽羅有勝有劣。如是七種名為妙法。 `[問=門【元明】]`問:何緣是七名為妙法? 答:妙謂善士,此是彼法,故名妙法。謂此諸法`[*]`唯善士邊可獲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現有,故名妙法。 #### 8.9七識住 **七識住者**, ●**云何為七?** ●答:有色有情種種身種種想,如人及一分天,是名第一識住。有色有情種種身一種想,如梵眾天劫初起位,是名第二識住。有色有情一種身種種想,如光音天,是名第三識住。有色有情一種身一種想,如遍淨天,是名第四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是名第五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是名第六識住。無色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是名第七識住。 此中,**有色者**,謂彼有情,有色施設、有色身有、有色處有、有色界、有色蘊,故名有色。 **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 **種種身者**,謂彼有情有種種顯色身、種種相、種種形,非一顯色、非一相、非一形,故名種種身。 **種種想者**,謂彼有情有樂想、苦想、不苦不樂想,故名種種想。 **如人及一分天者**,謂總顯示人及欲界天,故名如人及一分天。 **是名第一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 **識住者**,云何識住? 答:即此所繫所有色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 **有色者**,謂彼有情有色施設、有色身有、有色處有、有色界、有色蘊,故名有色。 **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 **種種身者**,謂彼有情有種種顯色身、種種相、種種形,非一顯色、非一相、非一形故,名種種身。 **一種想者**,謂諸有情`[有=在【三宮】]`有時有分,於此世界劫將壞時,多往生上光音等天眾同分中。於彼具足意成色身,根無缺減,支分圓滿形顯清淨,喜為所噉喜為所食,長壽久住有時有分。於此世界劫初成時,於下空中有空宮殿欻然而起,有一有情由壽盡故、業盡故、福盡故,先從光音等天眾同分沒,生下梵世空宮殿中,獨一無二無諸侍者長壽久住。 時彼有情長時住已,欻然生愛及生不樂,作如是念:「云何當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為我伴侶?」 當彼有情起此心願,有餘有情亦壽盡故、業盡故、福盡故,復從光音等天眾同分沒,生下梵宮與前有情共為伴侶。 時前生者便作是念:「我先於此獨一無二`[長【麗-宮】=見【大】]`長壽久住,長時住已欻然生愛及生不樂,作如是念:『云何當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為我伴侶? 』我起如是心願之時,是諸有情便生此處,滿我意願為我伴侶。 **是故當知此有情類是我所化,我於此類及餘世間,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起者**,是真父祖。」時諸有情亦作是念:「我等曾見如是有情獨一無二長壽久住。 時彼有情長時住已,欻然生愛及生不樂,作如是念:『云何當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為我伴侶? 』於彼正起此心願時,我等便生彼同分內為彼伴侶。 **由斯我等是彼所化,彼於有情及世間物,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起者**,是真父祖。」故名一想。 **如梵眾天者**,謂此義中總顯生在梵眾等天,有種種身`[*]`唯有一想。 **劫初起住者**,謂劫初生時。 **是名第二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二。 **識住者**,云何識住? 答即此所繫所有色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 **有色者**,謂彼有情有色施設、有色身有、有色處有、有色界、有色蘊,故名有色。 **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 **一種身者**,謂彼有情有一顯色身、一種相、一種形,無種種顯色、無種種相、無種種形,故名一種身。 **種種想者**,謂彼有情有樂想、不苦不樂想,故名種種想。 **如光音天者**,謂總顯示光音等天。 **是名第三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三。 **識住者**,云何識住? 答即此所繫所有色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 **有色者**,謂彼有情有色施設、有色身有、有色處有、有色界、有色蘊,故名有色。 **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 **一種身者**,謂彼有情有一顯色身、一種相、一種形,無種種顯色、無種種相、無種種形,故名一種身。 **一種想者**,謂彼有情`[*]`唯有樂想,故名一種想。 **如遍淨天者**,謂總顯示遍淨等天。 **是名第四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四。 **識住者**,云何識住? 答即此所繫所有色受想行識蘊,`[名=總名【三宮】]`名識住。 **無色者**,謂彼有情無色施設、無色身、無有色處、無有色界、無色蘊,故名無色。 **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 **超一切色想者**,謂超一切眼識身相應想。 **滅有對想者**,謂滅四識身相應想。 **不思惟種種想者**,謂無五身識所引意識相應緣色等種種障礙定想。 **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者**,謂總顯示空無邊天。 **是名第五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 **識住者**,云何識住,答即此所繫所有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 **無色者**,謂彼有情無色施設、無色身、無有色處、無有色界、無色蘊,故名無色。 **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 **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者**,謂總顯示識無邊處天。 **是名第六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六。 **識住者**,云何識住? 答:即此所繫所有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 **無色者**,謂彼有情無色施設、無色身、無有色處、無有色界、無色蘊,故名無色。 **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 **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者**,謂總顯示無所有處天。 **是名第七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七。 **識住者**,云何識住? 答即此所繫所有受想行識蘊,總名識住。 #### 8.10七隨眠 **七隨眠者**,云何為七? 答:一、欲貪隨眠;二、瞋隨眠;三、有貪隨眠;四、慢隨眠;五、無明隨眠;六、見隨眠;七、疑隨眠。 云何欲貪隨眠? 答:若於諸欲諸貪等貪,乃至廣說,是名欲貪隨眠。 云何瞋隨眠? 答:若於有情欲為損害,乃至廣說,是名瞋隨眠。 云何有貪隨眠? 答:於色無色諸貪等貪,乃至廣說,是名有貪隨眠。 云何慢隨眠? 答:諸慢恃執,乃至廣說,是名慢隨眠。 云何無明隨眠? 答:三界無智是名無明隨眠。 云何見隨眠? 答:五見是名見隨眠,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如是五見名見隨眠。 云何疑隨眠? 答:於諦猶豫是名疑隨眠。 #### 8.11七無過失事 **七無過失事者**,云何為七? 具壽當知,有聖弟子,於如來所修植淨信根生安住,不為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餘世間如法引奪,是名第一無過失事。 復次,具壽,有聖弟子,安住淨戒精勤守護,別解脫律儀軌則所行無不具足,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常無毀犯,是名第二無過失事。 復次,具壽,有聖弟子,親近善友,善為伴侶與善交通,是名第三無過失事。 復次,具壽,有聖弟子,樂居閑寂具二遠離,謂身遠離及心遠離,是名第四無過失事。 復次,具壽,有聖弟子,勤精進住有勢有勤有勇堅猛,於諸善法常不捨軛,是名第五無過失事。 復次,具壽,有聖弟子具念安住,成就最勝常委念支,久作久說皆能憶念,是名第六無過失事。 復次,具壽,有聖弟子具慧安住,成就世間有出沒慧、聖慧、出慧、善通`[達=遠【宮】]`達慧,彼所作慧正盡苦慧,是名第七無過失事。 ==\[[集異門](集異門足論#6.2.7五勝支) 第五勝支]== **於如來所修植淨信者**,云何如來? 答:應正等覺說名如來。 云何淨信? 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義【宋】]`善法,諸信信性廣說乃至心清淨性,故名淨信。即此淨信於如來所,已修植當修植現修植,是故說為於如來所修植淨信根生等言,如前廣說。 **是名第一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 **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永斷。 **安住淨戒者**,云何淨戒? 答:諸所作業,謂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名淨戒。 **安住者**,謂成就淨戒,修行勝行進趣契會,故名安住。 **精勤守護別解脫律儀者**,云何別解脫? 答:謂諸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自知自見,為諸苾芻半月半月常所宣說別解脫契經,是名別解脫。 問:何緣說此名別解脫? 答:最勝善法由此為門、此為上首、此為初緣,別行別住,由斯故立別解脫名。 **精勤守護此律儀者**,謂於如是別解脫法,恒隨作恒隨轉,由斯故說精勤守護別解脫律儀。 **軌則所行無不具足者**,謂諸苾芻眾有五非軌則及五非所行。 云何名為五非軌則? 答:一、他勝罪;二、眾餘罪;三、墮煮罪;四、別首罪;五、惡作罪。 云何名為五非所行? 答:一、國王家;二、執惡家;三、婬女家;四、音樂家;五、酤酒家。諸聖弟子於此所說五非軌則、五非所行,常樂遠離止息棄捨,於正軌則及正所行具足成就,由斯故說軌則所行無不具足。 **於微小罪見大怖畏者**,謂於小罪起極怖想,由斯故說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受學學處常無毀犯者**,謂聖弟子不作是念:「我於如是如是學處應勤修學、我於如是如是學處不勤修學。」諸聖弟子常作是念:「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自知自見,凡所制立一切學處,我皆受學常無毀犯。」由斯故說受學學處常無毀犯。 **是名第二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二。 **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永斷。 **親近善友者**,云何善友? 答: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佛弟子皆名善友。 復次,若有補特伽羅具戒具德,乃至廣說,故名善友。於斯善友親近等親近極親近,隨順承奉供養恭敬,是故說為親近善友。 云何名為善為伴侶? 答:於斷生命、若不與取、若欲邪行、若虛誑語、若飲諸酒,皆能遠離止息棄捨厭患永斷,說名`[為【麗】=謂【大】]`為善。與此善者為伴為侶,隨順趣向身心無二,是故說為善為伴侶。 云何名為與善交通? 答:若於具信具戒多聞具捨具慧,隨轉隨屬隨順不逆,是故說為與善交通。 復次,若於具足出離遠離善法,隨轉隨屬隨順不逆,是故說為與善交通。 復次,若於具足出離遠離善法,一樂一欲一喜一愛、同樂同欲同喜同愛,是故說為與善交通。 **是名第`[三=二【宮】]`三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三。 **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永斷。 **樂居閑寂者**,云何名為樂居閑寂? 答:諸空逈舍皆名閑寂。若住此中歡喜愛樂,不生愁思心無厭怖,是故說為樂居閑寂。 **具二遠離謂身遠離`[及【麗】=乃【大】]`及心遠離者**,謂住此中能勤修學,內心寂止不離靜慮,成就妙觀,長空逈舍勤修自義。 **能勤修學內心寂止者**,謂住此中能勤精進,修學世間四種靜慮。 **不離靜慮者**,謂於世間四種靜慮常勤思慕,不下不劣無怯無斷,是故說為不`[離【麗】=難【大】]`離靜慮。 **成就妙觀者**,謂於世間四種靜慮相應妙慧具足成就,是故說為成就妙觀。 **長空逈舍者**,謂住閑寂空逈舍中,由簡擇力歡喜愛樂,不生愁思心無厭怖,增長身心及諸善法,是故說為長空逈舍。 **勤修自義者**,謂諸愛盡離滅涅槃,名最上義亦名自義,於如是義精勤修學求疾證得,是故說為勤修自義。 **是名第四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四。 **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增語。 勤精進住者。 云何精進? 答:若於出離遠離所生善法,精勤勇猛勢用策勵,不可制伏策心相續,是名精進。由彼成就如是精進,於所修習能行勝行進趣證會,是故說為勤精進。 **住有勢者**,謂彼上品精進圓滿,故名有勢。 **有勤者**,謂即顯示精進堅固,故名有勤。 **有勇堅猛者**,謂由成就精進力故,勇決而取、堅住而取、猛利而取,諸有所取是善非惡,隨所取相守護不捨,如獲他國善能守護,是故說為有勇堅猛。 **於諸善法常不捨軛者**,謂於善法不捨勤勇,熾然精進無間無斷,是故說為於諸善法常不捨軛。 **是名第五者**,漸次`[順=隨【宮】]`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 **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增語。 **具念安住者**,云何為念? 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念隨念乃至廣說,是名為念。 **成就最勝常委念支者**,謂八支聖道說名常委,此念是彼一支所攝,謂正念支,是故說為成就最勝常委念支。 **久作久說皆能憶念者**,謂由此念,於曾更事不忘不失`[令=念【宮】]`令心明記,是故`[記=既【三】,說【宮】]`記為久作久說皆能憶念。 **是名第六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六。 **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增語。 **具慧安住者**,云何名慧? 答:若依出離遠離所生善法:於諸法相能簡擇極簡擇:廣說乃至毘鉢舍那:是名為慧。 **言安住者**,謂由成就如是慧故,於諸法相能行勝行進趣證會,由斯故說`[具=其【元】]`具慧安住。 **成就世間有出沒慧者**, 世間謂五取蘊。云何為五?謂色取蘊受想行識取蘊。 彼由成就如是慧故,能如實知此五取蘊生及變壞,由斯故說成就世間有出沒慧。 **言聖慧者**,有二種聖:一者善故聖;二者無漏故聖。此慧具由二種聖故,說名為聖故名聖慧。 **言出慧者**,謂彼成就如是慧故,能出離欲界及能出離色無色界,故名出慧。 **善通達慧者**,謂彼成就如是慧故,於苦集滅道諦、由苦集滅道相,能通達、善通達、各別通達,是故名為善通達慧。 **彼所作慧者**,謂彼所引學無間道所有勝慧,此中說為彼所作慧。 **正盡苦慧者**, 云何名正?答:因故、門故、理趣故、行相故,說名為正。 盡苦慧者,五取蘊名為苦,此慧能令五取蘊盡等盡遍盡,證永盡故,名盡苦慧。 **是名第七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七。 **無過失事者**,謂能顯示清淨增語。 此中世尊說伽他曰: ᅟ具信戒善友ᅟ居寂樂精勤ᅟ成就念正知ᅟ名七無過事ᅟ #### 8.12七止諍法 **七止諍法者**,云何為七? 答:一、現前毘柰耶;二、憶念毘柰耶;三、不癡毘柰耶;四、求彼自性毘柰耶;五、取多人語毘柰耶;六、取自言持毘柰耶;七、如草覆地毘柰耶。如是名為七止諍法。 問:何緣是七名止諍法? 答:諍謂彼此鬪訟違諍。由斯七法隨一現前,令所起諍皆調止息,由此因緣名止諍法。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七 ☗s18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八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八法品第九`[之一〔-〕【宋元宮】]`之一 ᅟ ## 9 八法品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八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八法云何? 嗢柁南曰: ᅟ**道支數取施ᅟ懈怠精進福ᅟ眾世法解脫ᅟ勝處各八種**ᅟ 有八道支、八補特伽羅、八種施、八懈怠事、八精進事、八福生、八種眾、八世法、八解脫、八勝處。 #### 9.1八道支 **八道支者**,云何為八? 答: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勤;七、正念;八、正定。此八道支如前廣說。 #### 9.2八補特伽羅 八補特伽羅者,云何為八? 答:一、證預流果向;二、證預流果;三、證一來果向;四、證一來果;五、證不還果向;六、證不還果;七、證阿羅漢果向;八、證阿羅漢果。如是八種補特伽羅,如《法蘊論》廣說其相。 #### 9.3八種施 **八種施**者,云何為八? 答:一、隨至施;二、怖畏施;三、報恩施;四、求報施;五、習先施;六、要名施;七、希天施;八、為莊嚴心、為資助心、為資瑜伽、為得通慧菩提涅槃上義故施。 云何隨至施?答:**如有一類施隣近者、施親近者、施現至者**,謂作是念:「云何乞者現來至此而不施耶?」是名隨至施。 云何怖畏施?答:如有一類有怖故施、有畏故施,由怖畏纏而行惠施。彼作是念:「若不行施,勿有如是如是衰損。」是名怖畏施。 云何報恩施?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彼既曾施我如是如是物,我亦應施彼如是如是物。豈得彼恩而不酬報?」是名報恩施。 云何求報施?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我今若施彼如是如是物,彼亦當施我如是如是物。」期他反報而行惠施,是名求報施。 云何習先施?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我之父祖常行惠施,我家長夜惠施無斷。我今生在信家施家,我家本來常樂布施,我若不施便斷種族。」為護種族而行惠施,是名習先施。 云何要名施?答:如有一類.為得廣大妙善稱譽聲頌美名,遍諸方域而行惠施,是名要名施。 云何希天施?答:如有一類.希求生天勝異熟果.而行惠施,謂我命終當生天上,由今布施受天妙樂,是名希天施。 云何為莊嚴心、為資助心、為資瑜伽、為得通慧.菩提涅槃上義故施? 答:如有一類作是念言:「我心長夜為貪瞋癡之所雜染,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若行惠施便發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脫,解脫故證涅槃。如是布施,漸次增長諸勝妙法,展轉證得菩提涅槃微妙上義。」 世尊於此說伽他言`[他=陀【明】*][言=曰【三宮】]`: ᅟ於眾相圓滿ᅟ所捨離慳貪ᅟ施質直應時ᅟ必獲於大果ᅟ ᅟ智者善淨心ᅟ施可祠可愛==[s98](婆沙091-100#^xd20ij)==ᅟ以心清淨故ᅟ遂證得於欣ᅟ ᅟ即從此欣心ᅟ復發生勝喜ᅟ由此心喜故ᅟ又起身輕安; ᅟ從此身輕安ᅟ智者心受樂ᅟ由心受樂故ᅟ定心一境轉; ᅟ依如是勝定ᅟ心淨無染濁ᅟ調順有堪能ᅟ發如實知見; ᅟ由如實知見ᅟ便厭患於身ᅟ既厭患於身ᅟ智者正能離; ᅟ以能遠離故ᅟ解脫貪嗔癡ᅟ智者自應知ᅟ梵行立生盡ᅟ ᅟ如是大利益ᅟ應知由布施ᅟ若緣此修行ᅟ必證得常樂ᅟ #### 9.4八懈怠事 八懈怠事者,云何為八? 具壽當知,如有一類,依止城邑或聚落住,於日初分著衣持鉢入城邑等巡行乞食。彼乞食時作如是念:「願得美妙眾多飲食。」若不遂心,便作是念:「我食既少身力羸劣,不能進修所修勝行,且應偃臥以自將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一懈怠事。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依止城邑或聚落住,於日初分著衣持鉢入城邑等巡行乞食。彼乞食時作如是念:「願得美妙眾多飲食。」若得遂心,便作是念:「我食既多身飽悶重,不能進修所修勝行,且應偃臥以自將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二懈怠事。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晝營事業,作如是念:「我於晝時既營事業`[身=緣【元明】]`身力勞倦,今於夜分不能進修`[所【麗】=行【大】]`所修勝行,且應偃臥以自將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三懈怠事。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期至明日作諸事業,便作是念:「我既明日當作事業,不應進修所修勝行,且應偃臥長養身力。」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四懈怠事。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晝行道路,作如是念:「我於晝時既行道路身力勞倦,今於夜分不能進修所修勝行,且應偃臥以自將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五懈怠事。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期至明日當行道路,便作是念:「我既明日當行道路,不應進修所修勝行。且應偃臥長養身力。」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六懈怠事。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正為病苦之所嬰纏,作如是念:「我正病苦之所嬰纏身力羸劣,不任進修所修勝行,且應偃臥以自將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七懈怠事。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病苦嬰纏雖愈未久,作如是念:「我遭病苦之所嬰纏,雖愈未久身力羸劣,不任進修所修勝行,且應偃臥以自將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八懈怠事。如是八種名懈怠事。 問:何緣此八名懈怠事? **答:懈怠者**,謂`[懈=懶【三宮】]`懈惰。由斯八事,未生而生、生已倍復增長廣大,由此因緣名懈怠事。 #### 9.5八精進事 **八精進事者**,云何為八? 具壽當知,如有一類,依止城邑或聚落住,於日初分著衣持鉢入城邑等巡行乞食。彼乞食時作如是念:「願得美妙眾多飲食。」若不遂心,便作是念:「我食雖`[少【麗】=小【大】]`少而身輕利,堪能進修所修勝行。」作是念已精進熾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一精進事。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依止城邑或聚落住,於日初分著衣持鉢入城邑等巡行乞食。彼乞食時作如是念:「願得美妙眾多飲食。」若得遂心便作是念:「我食既多身力強盛,堪能進修所修勝行。」作是念已精進熾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二精進事。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晝營事業,作如是念:「我於晝時既營事業,無暇修學大師聖教,今於夜分應自策勤補先間缺。」作是念已精進熾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三精進事。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期至明日作諸事業,便作是念:「我既明日當作事業,無暇修學大師聖教,今於夜分應預精勤補當間缺。」作是念已精進熾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四精進事。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晝行道路,作如是念:「我於晝時既行道路,無暇修學大師聖教,今於夜分應自策勤補先間缺。」作是念已精進熾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五精進事。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期至明日當行道路,便作是念:「我既明日當行道路,無暇修學大師聖教,今於夜分應預精勤補當間缺。」作是念已精進熾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六精進事。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正為病苦之所嬰纏,便作是念:「我既病苦之所嬰纏,或有是處因斯病苦之所嬰纏便捨身命,於大師教空無所得。」作是念已精進熾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七精進事。 復次,具壽,如有一類,病苦嬰纏雖愈未久,作如是念:「我遭病苦之所嬰纏雖愈未久,或有是處病苦還起,因斯病苦便捨身命,於大師教空無所得。」作是念已精進熾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證未證,是名第八精進事。如是八種名精進事。 問:何緣此八名精進事? **答:精進者**,謂策勵。由此八事,未生而生、生已倍復增長廣大,由此因緣名精進事。 #### 9.6八福生 **八福生者**, 云何為八? 具壽當知,如有一類,施諸沙門或婆羅門貧窮苦行道行乞者苦行,衣服飲食及諸香`[花【麗】=華【大】]`花、房舍臥具并燈明等資生什物。見富貴人便作是念:「由此布施所集善根,願我來生當得如是富貴人類。」彼於此心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由彼於心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先雖愛樂下劣諠雜,後便欣求勝妙寂靜。彼有是處,身壞命終還生人中得富貴類,雖受富貴自在安樂,而具尸羅心願清淨,先人身中尸羅淨故,是名第一福生。 如願生人得富貴類,如是願生四`[大=天【三宮】]`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應知亦爾。 **然梵眾天有差別者**,應`[說=欲【元明】]`說離欲。 此中,**是名第一乃至第八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乃至第八。 **言福生者**,問:何故說此名為福生? 答:攝受福果,生於此處,故名福生。 #### 9.7八種眾 **八種眾者**,云何為八? 答:一、剎帝利眾;二、婆羅門眾;三、長者眾;四、沙門眾;五、四`[大=天【明】]`大王`[眾〔-〕【明】]`眾天眾;六、三十三天眾;七、魔天眾;八、梵天眾。 云何剎帝利眾? 答:顯示彼色、顯示彼蘊、顯示彼部,是名剎帝利眾。乃至梵眾,廣說亦爾。 #### 9.8八世法 **八世法者**,云何為八? 答:一、得;二、不得;三、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 云何名得? 答:若於可愛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生什物,諸得別得已得當得,是名為得。 云何不得? 答:若於可愛色聲香味觸、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生什物,諸不得不別得不已得不當得,是名不得。 云何名毀? 答:諸有隱背不現在前,不稱不讚不歎不美亦不揄揚,言彼信戒聞捨慧等皆不具足,是名為毀。 云何名譽? 答:諸有隱背不現在前,稱讚歎美亦復揄揚,言彼信戒聞捨慧等悉皆具足,是名為譽。 云何名稱? 答:諸不隱背正現在前,不訶不毀不罵不辱,稱讚歎美亦復揄揚,言汝信戒聞捨慧等悉皆具足,故名為稱。 云何名譏? 答:諸不隱背正現在前,訶毀罵辱不稱不讚不歎不美亦不揄揚,言汝信戒聞捨慧等皆不具足,是名為譏。 云何名苦? 答:順苦受觸所觸故生身及心苦,不平等受受類所攝,是名為苦。 云何名樂? 答:順樂受觸所觸故生身及心樂,是平等受受類所攝,是名為樂。世尊於此說伽他言: ᅟ得不得毀譽ᅟ及稱譏苦樂ᅟ無常意生欲ᅟ變壞法難保ᅟ ᅟ智者如實知ᅟ現見伏生死ᅟ於愛非愛法ᅟ心不生欣恚ᅟ ᅟ彼雖逢順違ᅟ而能棄伏滅ᅟ於一切解脫ᅟ至世邊彼岸ᅟ #### 9.9八解脫 **八解脫者**,云何為八? 答:若有色觀諸色,是第一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諸色,是第二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是第三解脫。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是第四解脫。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是第五解脫。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是第六解脫。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是第七解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是第八解脫。 **若有色觀諸色者**,謂彼於內各別色想,未遠離未別遠離、未調伏未別調伏、未滅沒未破壞。彼由於內各別色想,未遠離未別遠離、未調伏未別調伏、未滅沒未破壞故,由勝解力觀外諸色,==\[[集異門](集異門足論.md#^hjb7nn) [s40](婆沙031-040.md#^zxz2oc)]==或作青瘀、或作膿爛、或作破壞、或作離散、或作啄噉、或作異赤、或作骸骨、或作骨鎖,是名若有色觀諸色。 ^lrfmh3 **第一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 **解脫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解脫。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者**,謂彼於內各別色想,已遠離已別遠離、已調伏已別調伏、已滅沒已破壞。彼由於內各別色想,已遠離已別遠離、已調伏已別調伏、已滅沒已破壞故,由勝解力觀外諸色,或作青瘀、或作膿爛、或作破壞、或作離散、或作啄噉、或作異赤、或作骸骨、或作骨鎖,是名內無色想觀外諸色。 **第二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二。 **解脫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解脫。 **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者**,問:此淨解脫加行云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入淨解脫定? 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取青樹相,所謂青莖青枝青葉青花青菓,或取青衣青嚴具相,或取所餘種種青相。既取如是諸青相已,由勝解力思惟想念觀察安立.<u>信解此色是某青相</u>。彼既如是由勝解力思惟想念觀察安立.信解此色是某青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u>不能一趣繫念一境</u>思惟此色是青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色定是青故,未能住心入淨解脫定。 為攝散動馳流心故,<u>於一青相</u>繫念思惟,謂此是青非非青相。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入淨解脫定。 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 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u>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u>,思惟此色定是青相。 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青相無二無轉,便能證入淨解脫定。 ^z38zjt 如觀青相,觀黃赤白,隨其所應亦復如是。 **第三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三。 **解脫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解脫。 **超一切色想者**,云何色想? 答:眼識身相應諸想等想性、現想性、已想性、已現想性、當想性、當現想性,是名色想。 復次,有說,五識身相應諸想等想,乃至廣說,是名色想。今此義中眼識身相應諸想等想,乃至廣說,是名色想。入此定時,於彼色想皆能超越、平等超越、最極超越,是故說超一切色想滅。 **有對想者**,云何有對想? 答:四識身相應諸想等想,乃至廣說,是名有對想。 復次,有說,五識身相應諸想等想,乃至廣說,是名有對想。 復次,有說,瞋恚相應諸想等想,乃至廣說,是名有對想。今此義中四識身相應諸想等想,乃至廣說,是名有對想。入此定時,彼有對想已斷已遍知、已遠離已別遠離、已調伏已別調伏、已滅沒已破壞,是故說為滅有對想。 **不思惟種種想者**,云何種種想? 答:有覆纏者所有染污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諸所有想,若不善諸所有想、若非理所引諸所有想,能障礙定,如是一切名種種想。入此定時,於種種想不引發、不隨引發、不等引發、不思惟、不已思惟、不當思惟,由斯故說不思惟種種想。 **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者**,問:此空無邊處解脫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入空無邊處解脫定? 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先應思惟第四靜慮為麁苦障,後應思惟空無邊處為靜妙離。彼既思惟第四靜慮為麁苦障,亦復思惟空無邊處為靜妙離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相續,思惟空無邊處。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相續思惟空無邊處故,未能住心入空無邊處解脫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專繫念思惟空無邊處相,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入空無邊處解脫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是空無邊處。由`[心=斯【明】]`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如是空無邊處,無二無轉便能證入空無邊處解脫定。 **第四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四。 **解脫者**,謂此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皆名解脫。 **超一切空無邊處者**,云何超一切空無邊處? 答:將欲趣入識無邊處時,於一切空無邊處想皆能超越、平等超越、最極超越,是故說為超一切空無邊處。 **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者**,問:此識無邊處解脫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入識無邊處解脫定? 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先應思惟空無邊處為麁苦障,後應思惟識無邊處為靜妙離。彼既思惟空無邊處為苦麁障,亦復思惟識無邊處為靜妙離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相續思惟識無邊處。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相續思惟識無邊處故,未能住心入識無邊處解脫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專繫念思惟識無邊處相,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入識無邊處解脫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是識無邊處。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如是識無邊處,無二無轉便能證入識無邊處解脫定。 **第五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 **解脫者**,謂此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皆名解脫。 **超一切識無邊處者**,云何超一切識無邊處? 答:將欲趣入無所有處時,於一切識無邊處想皆能超越、平等超越、最極超越,是故說為超一切識無邊處。 **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者**,問:此無所有處解脫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入無所有處解脫定? 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先應思惟識無邊處為苦麁障,後應思惟無所有處為靜妙離。彼既思惟識無邊處為苦麁障,亦復思惟無所有處為靜妙離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相續思惟無所有處。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相續思惟無所有處故,未能住心入無所有處解脫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專繫念思惟無所有處相。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入無所有處解脫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是無所有處。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如是無所有處,無二無轉便能證入無所有處解脫定。 **第六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六。 **解脫者**,謂此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皆名解脫。 **超一切無所有處者**,云何超一切無所有處? 答:將欲趣入非想非非想處時,於一切無所有處皆能超越、平等超越、最極超越,是故說為超一切無所有處。 **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者**,問:此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入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定? 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先應思惟無所有處為苦麁障,後應思惟非想非非想處為靜妙離。彼既思惟無所有處為苦麁障,亦復思惟非想非非想處為靜妙離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相續思惟非想非非想處。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相續思惟非想非非想處故,未能住心入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專繫念思惟非想非非想處相。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入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是非想非非想處。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如是非想非非想處,無二無轉便能證入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定。 **第七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七。 **解脫者**,謂此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皆名解脫。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者**,云何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 答:將欲趣入想受滅解脫時,於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想皆能超越、平等超越、最極超越,是故說為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 **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者**,問:此想受滅解脫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入想受滅解脫定? 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一切行不願造作、不欲思覺而入於定,但作是念:「云何當令未生想受暫時不生、已生想受暫時息滅?」 彼於諸行不願造作、不欲思覺而入於定,但作是念:「云何當令未生想受暫時不生、已生想受暫時息滅?」 故,隨心所願有時能令未生想受暫時不生、已生想受暫時息滅,齊此名入想受滅解脫定。 **第八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八。 **解脫者**,謂此定中諸解脫、異解脫、異極解脫、已解脫、當解脫,是名解脫。 復次,若法想微細為因,想微細為等無間,由想不和合義非不成就義,是名解脫。 此中,**想受滅解脫定者**,云何想受滅、云何想受滅解脫、云何想受滅解脫定,而說想受滅解脫定耶? **答:想受滅者**,謂想及受滅寂靜沒,是名想受滅。 **想受滅解脫者**,謂想受滅諸解脫、異解脫、異極解脫、已解脫、當解脫,是名想受滅解脫。 **想受滅解脫定者**,謂想受滅及想受滅解脫,不隱不背現前自在身所證得,是名想受滅解脫定。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八 ☗s19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九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八法品第九之二**ᅟ`[二=餘【宋元宮】]` #### 9.10八勝處 **八勝處者**,云何為八? 答內有色想觀外色少,若好若惡,於彼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第一勝處。 內有色想觀外色多,若好若惡,於彼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第二勝處。 內無色想觀外色少,若好若惡,於彼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第三勝處。 內無色想觀外色多,若好若惡,於彼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第四勝處。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青顯青現青光,猶如烏莫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深染青衣,若青青顯青現青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青顯青現青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第五勝處。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黃黃顯黃現黃光,猶如羯尼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深染黃衣,若黃黃顯黃現黃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黃黃顯黃現黃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第六勝處。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赤赤顯赤現赤光,猶如槃豆時縛迦花,或如婆羅痆斯深染赤衣,若赤赤顯赤現赤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赤赤顯赤現赤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第七勝處。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白白顯白現白光,猶如烏沙斯星色,或如婆羅痆斯極鮮白衣,若白白顯白現白光。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白白顯白現白光亦復如是,於彼諸色勝知勝見,有如是想,是第八勝處。 **內有色想者**,謂彼於內各別色想未遠離未別遠離、未調伏未別調伏、未滅沒未破壞,由彼於內各別色想未遠離未別遠離、未調伏未別調伏、未滅沒未破`[壞=壞故【三宮】]`壞,名內有色想。 `[故〔-〕【三宮】]`**故觀外色少者**,謂所觀色其量甚小微細非多,故名為少。 **若好者**,謂所觀色已善磨瑩青黃赤白,故名若好。 **若惡者**,謂所觀色未善磨瑩青黃赤白,故名若惡。 **於彼諸色勝知勝見者**,謂即於彼所觀諸色已伏欲貪、已斷欲貪、已超欲貪,於彼已得勝知勝見,降伏自在都無所畏。如貴勝人或貴勝子,以勝知見執取僮僕,降伏自在都無所畏。諸瑜伽師亦復如是,於所觀色已伏欲貪、已斷欲貪、已超欲貪,於彼已得勝知勝見,降伏自在都無所畏。 **有如是想者**,謂如實想正現在前。 **第一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 **勝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勝處。 **內無色想觀外色多等者**,謂所觀色其量廣大無邊無際,故名為多。餘如前說。 **內無色想者**,謂彼於內各別色想已遠離已別遠離、已調伏已別調伏、已滅沒已破壞。由彼於內各別色想已遠離已別遠離、已調伏已別調伏、已滅沒已破壞,故名內無色想。 **觀外色少多**等,皆如前說。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若青者**,謂總顯示所有青色青聚青眾,故說若青。 **青顯者**,謂此青色是顯非形,故說青顯。 **青現者**,謂此青色如是眼識所行境界,亦是意識所行境界,故說青現。 **青光者**,謂此青色能現能發種種光明,故說青光。餘如前說。 如說若青等,若黃等亦爾。 ## 10 九法品 九法品第十ᅟ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九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九法云何? 此中略有二種九法,所謂九結、九有情居。 #### 10.1九結 **九結者**,云何為九? 答: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 云何愛結? 答:三界貪是名愛結。 云何恚結? 答:於諸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孽=蘖【三宮】]`孽欲為擾惱,已嗔當嗔現嗔,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憤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是名恚結。 云何慢結? 答:有七慢類說名慢結。 云何為七? 答: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此七慢類合為慢結。 云何無明結? 答:三界無智名無明結。 云何見結? 答:三種見名見結。 云何為三? 答:一、薩迦耶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如是三見合為見結。 云何取結? 答:二種取名取結。 云何為二? 答:一、見取;二、戒禁取。如是二取合為取結。 云何疑結? 答:於諦猶豫是名疑結。 云何嫉結? 答:心不忍許是名嫉結。 云何慳結? 答:心有祕悋是名慳結。 #### 10.2九有情居 **九有情居者**, ●云何為九? ●答:1有色有情,有種種身有種種想,如人及一分天,是第一有情居。 ●2有色有情,有種種身有一種想,如梵眾`[天〔-〕【宮】]`天劫初起位,是第二有情居。 ●3有色有情,有一種身有種種想,如光音天,是第三有情居。 ●4有色有情,有一種身有一種想,如遍淨天,是第四有情居。 ●5有色有情,無想無別想,如無想有情天,是第五有情居。 ●6無色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空無邊處天,是第六有情居。 ●7無色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識無邊處天,是第七有情居。 ●8無色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無所有處天,是第八有情居。 ●9無色有情,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如非想非非想處天,是第九有情居。 ##### 10.2.1 此中,**有色者**,謂彼有情,有色施設、有色身有、有色處有、有色界、有色蘊,故名有色。 **有情者**,謂諦義勝義雖諸有情不可獲不可得無所有非現有,而依蘊界處假立有情,諸想等想施設言說轉,謂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故名有情。 **種種身者**,謂彼有情有種種顯色身、種種相、種種形,非一顯色、非一相、非一形故,名種種身。 **種種想者**,謂彼有情有樂想、苦想、不苦不樂想,故名種種想。 **如人及一分天者**,謂總顯示人及欲界天,故名如人及一分天。 **是第一者**,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 **有情居者**,謂諸有情所居所住、所依所止、所樂生處,即總顯示此中所有有漏色受想行識蘊,名有情居。 ##### 10.2.2 **有色有情種種身者**,義如前說。 **一種想者**,謂諸有情有時有分,於此世界劫將壞時,多往生`[上〔-〕【宮】]`上光音等天眾同分中。於彼具足意成色身,根無缺減支分圓滿,形顯清淨長壽久住。有時有分於此世界劫初成時,於下空中有空宮殿欻然而起。有一有情壽業福盡,從彼處沒生下梵世空宮殿中,獨一無侶長壽久住。 時彼有情長時住已,欻然生愛及生不樂,作如是念:「云何當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為我伴侶?」 當彼有情起此心願,有餘有情壽業福盡,復從彼沒生下梵宮,與前有情共為伴侶。時前生者便作是念:「此有情類是我所化。 **我`[於=與【明】]`於此類及餘世間,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起者**,是真父祖。」時諸有情亦作是念:「我等有情是彼所化。 **彼於有情及世間物,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起者**,是真父祖。」故名一想。 **如梵眾天者**,謂此義中總顯生在梵眾等天有種種身唯有一想。 **劫初起位者**,謂劫初生時。是第二等,義如前說。 ##### 10.2.3 **有色有情者**,亦如前說。 **一種身者**,謂彼有`[情【麗-宮】=惰【大】]`情有一顯色身、一種相、一種形,無種種顯色、無種種相、無種種形,故名一種身。 **種種想者**,謂彼有情有樂想、不苦不樂想,故名種種想。餘如前說。 ##### 10.2.4 **有色有情一種身者**,亦如前說。 **一種想者**,謂彼有情唯有樂想,故名一種想。餘如前說。 ##### 10.2.5 **有色有情者**,亦如前說。 **言無想者**,總顯無想。 **無別想者**,別顯無想。此中以想而為上首,顯無一切心心所法。 **如無想有情天者**,謂別顯示無想有想天。是第五等,義如前說。 ##### 10.2.6-9 **無色者**,謂彼有情無色施設、無色身、無有色處、無有色界、無色蘊,故名無色。 **有情者**,如前說。 **超一切色想**等,如八解脫中廣說。然於此中,唯取<u>有漏</u>受想行識為有情居。 ## 11 十法品ᅟᅟᅟ 十法品第十一之一ᅟ`[之一〔-〕【宋元宮】]`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十法自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十法云何? 此中略有二種十法,謂十遍處、十無學法。 #### 11.1十遍處 **十遍處者**, 云何為十? 具壽當知,地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一遍處。 復次,具壽,水遍一`[想【麗】=相【大】]`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二遍處。 復次,具壽,火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三遍處。 復次,具壽,風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四遍處。 復次,具壽,青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五遍處。 復次,具壽,黃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六遍處。 復次,具壽,赤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七遍處。 復次,具壽,白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八遍處。 復次,具壽,空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九遍處。 復次,具壽,識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十遍處。 ##### 11.1.1地遍 問:地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地遍處定? 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大地彼彼方所,若高若下若刺若杌若醎若榛若險若穢,如是等處皆不思惟。於此大地彼彼方所,平坦顯了猶如掌中,具淨園林可愛樂處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地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地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地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地故,未能證入地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地相繫念思惟,謂此是地非為水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地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己,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地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地相,無二無轉能入地定,而未能入地遍處定。 **問:若此未能入地遍處定者**,地遍處`[定〔-〕【三宮】]`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地遍處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地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地,漸次增廣東`[南西=西南【三宮】]`南西北遍皆是地。彼想此地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地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地。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地故,未能證入地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地相繫念思惟此遍是地非遍水等。思惟此相精進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地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地。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地,無二無轉從此乃入地遍處定。 **言上下者**,謂上下方。 **言傍布者**,謂東南等。 **言無二者**,謂無間雜。 **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 **是第一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一。 **言遍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 11.1.2 問水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水遍處定? 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世界或取大水注相、或取大泉水相、或取大池水相、或取大陂水相、或取大湖水相、或取殑伽水相、或取鹽母那水相、或取設`[臘=獵【三宮】]`臘婆水相、或取阿視羅筏底水相、或取莫醯河水相,乃至或取東大海水相、或取南大海水相、或取西大海水相、或取北大海水相、或取四大海水相、或取大水輪相。於如是等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水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水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水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水故,未能證入水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水相繫念思惟,謂此是水非為地等。思惟此`[相=想【宮】]`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水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水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水相,無二無轉能入水定,而未能入水遍處定。 **問:若此未能入水遍處定者**,水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水遍處定? 答:即依如`[前=前說【三宮】]`前所入水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水,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水。彼想此水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水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水。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水故,未能證入水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水相繫念思惟,此遍是水非遍地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水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水。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水,無二無轉從此乃入水遍處定。 **言上下者**,謂上下方。 **言傍布者**,謂東南等。 **言無二者**,謂無間雜。 **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 **是第二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二。 **言遍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 11.1.3 問火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火遍處定? 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世界或取清淨日輪火相、或取妙`[藥=樂【三】]`藥光明火相、或取神珠光明火相、或取星宿宮殿火相、或取火聚大猛焰相、或取燒村大火焰相、或取燒城大火焰相、或取燒`[川=村【宋元】]`川大火焰相、或取燒野大火焰相、或取燒十載木大火焰相、或取燒二十載木大火焰相、或取燒三十載木大火焰相、或`[復〔-〕【元明宮】]`復取燒四十載木大火焰相、或`[復〔-〕【三宮】*]`復取燒五十載木大火焰相、或`[*]`復取燒百載木大火焰相、或取燒千載木大火焰相、或取燒百千載木大火焰相、或取燒無量百載木大火焰相、或取燒無量千載木大火焰相、或取燒無量百千載木大火焰相。彼見如是諸火焰相,先漸熾然、復極熾然、轉遍熾然、後皆洞然。於如是等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火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火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火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火故,未能證入火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火相繫念思惟,謂此是火非為水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火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火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火相,無二無轉能入火定,而未能入火遍處定。 問:若此未能入火遍處定者:火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火遍處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火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火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火。彼想此火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火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火。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火故,未能證入火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火相繫念思惟,此遍是火非遍水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火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火。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火,無二無轉從此乃入火遍處定。 **言上下者**,謂上下方。 **言傍布者**,謂東南等。 **言無二者**,謂無間雜。 **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 **是第三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三。 **言遍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 11.1.4 問風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風遍處定? 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世界或取東方所有風相、或取南方所有風相、或取西方所有風相、或取北方所有風相、或取有塵風相、或取無塵風相、或取吠濕摩風相、或取吠嵐婆風相、或取小風相、或取大風相、或取無量風相、或取大風輪相。於如是等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風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風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風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風故,未能證入風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風相繫念思惟,謂此是風非為火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風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風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風相,無二無轉能入風定,而未能入風遍處定。 **問,若此未能入風遍處定者**,風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風遍處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風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風,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風。彼想此風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風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風。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風故,未能證入風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風相繫念思惟,此遍是風非遍火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風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風。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風,無二無轉從此乃入風遍處定。 **言上下者**,謂上下方。 **言傍布者**,謂東南等。 **言無二者**,謂無間雜。 **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 **是第四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四。 **言遍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十九 ☗s20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卷`[第〔-〕【明】]`第二十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十法品第十一之二**ᅟ`[二=餘【宋元宮】,明註曰二南藏作餘]` ##### 11.1.5青遍 問:青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青遍處定? 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世界或取青樹、或取青葉、或取青花、或取青果、或取青衣、或取種種青莊嚴具、或取青雲、或取青水、或取種種諸餘青物。彼於如是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青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青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青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青故,未能證入青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青相繫念思惟,謂此是青非為黃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青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青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青相,無二無轉能入青定,而未能入青遍處定。 **問:若此未能入青遍處定者**,青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青遍處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青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青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青。彼想此青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青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青。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青故,未能證入青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青相繫念思惟,此遍是青非遍黃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麗】=如【大】]`加行乃漸能入青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青。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青。無二無轉從此乃入青遍處定。 **言上下者**,謂上下方。 **言傍布者**,謂東南等。 **言無二者**,謂無間雜。 **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 **是第五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五。 **言遍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 11.1.6 問:黃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黃遍處定? 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世界或取黃樹、或取黃葉、或取黃花、或取黃果、或取黃衣、或取種種黃莊嚴具、或取黃雲、或取黃水、或取種種諸餘黃物。彼於如是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黃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黃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黃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黃故,未能證入黃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此【三宮】]`一黃相繫念思惟,謂此是黃非為青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黃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黃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黃相,無二無轉能入黃定,而未能入黃遍處定。 **問:若此未能入黃遍處定者**,黃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黃遍處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黃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黃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黃,彼想此黃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黃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黃。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黃故,未能證入黃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黃相繫念思惟,此遍是黃非遍青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黃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黃。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黃,無二無轉從此乃入黃遍處定。 **言上下者**,謂上下方。 **言傍布者**,謂東南等。 **言無二者**,謂無間雜。 **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 **是第六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六。 **言遍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 11.1.7 問:赤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赤遍處定? 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世界或取赤樹、或取赤葉、或取赤花、或取赤果、或取赤衣、或取種種赤莊嚴具、或取赤雲、或取赤水、或取種種諸餘赤物。彼於如是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赤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赤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赤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赤故,未能證入赤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赤相繫念思惟,謂此是赤非為黃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赤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後【宮】]`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赤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赤相,無二無轉能入赤定,而未能入赤遍處定。 **問:若此未能入赤遍處定者**,赤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赤遍處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赤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赤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赤。彼想此赤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赤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赤。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赤故,未能證入赤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赤相繫念思惟,此遍是赤非遍黃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赤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赤。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赤,無二無轉從此乃入赤遍處定。 **言上下者**,謂上下方。 **言傍布者**,謂東南等。 **言無二者**,謂無間雜。 **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 **是第七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七。 **言遍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 11.1.8 問:白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白遍處定? 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世界或取白樹、或取白葉、或取白花、或取白菓、或取白衣、或取種種白莊嚴具、或取白雲、或取白水、或取種種諸餘白物。彼於如是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白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白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白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白故,未能證入白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白相繫念思惟,謂此是白非為赤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白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白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白相,無二無轉能入白定,而未能入白遍處定。 **問:若此未能入白遍處定者**,白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白遍處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白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白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白。彼想此白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白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白。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白故,未能證入白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白相繫念思惟,此遍是白非遍赤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白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白。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白,無二無轉從此乃入白遍處定。 **言上下者**,謂上下方。 **言傍布者**,謂東南等。 **言無二者**,謂無間雜。 **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 **是第八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八。 **言遍處者**,謂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 11.1.9 問:空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空遍處定? 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世界取舍上空、或地上空、或樹上空、或巖上空、或山上空、或川中空、或谷中空。於此等空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空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空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空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空故,未`[能〔-〕【宋元宮】=明註曰南藏少能字]`能證入空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空相繫念思惟,謂此是空非`[為=餘【明】]`為識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空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空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空相,無二無轉能入空定,而未`[證=能【明】]`證入空遍處定。 **問:若此未能入空遍處定者**,空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空遍處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空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空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空。彼想此空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空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空。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空故,未能證入空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空相繫念思惟,此遍是空非遍識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空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空。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空,無`[二=一【宮】]`二無轉從此乃入空遍處定。 **言上下者**,謂上下方。 **言傍布者**,謂東南等。 **言無二者**,謂無間雜。 **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 **是第九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九。 **言遍處者**,謂此空無邊處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 11.1.10 問:識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識遍處定? 答:初修業者創修觀時,於此身中或取清淨眼識相、或取清淨耳識相、或取清淨鼻識相、或取清淨舌識相、或取清淨身識相、或取清淨意識相。於此諸識隨取一相,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識相。彼由於此以勝解力繫念思惟假想觀察安立信解是某識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是識非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識故,未能證入識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一識相繫念思惟,謂此是識非為空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能入識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識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識相,無二無轉能入識定,而未能入識遍處定。 **問:若此未能入識遍處定者**,識遍處定加行云何? 修觀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證入識遍處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識定,令心隨順調伏趣向,漸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復想此識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皆是識,彼想此識漸次增廣,東南西北遍是識故,心便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識。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識故,未能證入識遍處定。為攝散動馳流心故,於遍識相繫念思惟,此遍是識非遍空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續久住,由斯加行乃漸能入識遍處定。精勤數習此加行已,復進修行此定方便,謂於加行所引生道,數習數修數多所作。既於加`[行=行所引生道【三】,行所生引道【宮】]`行數習數修數多所作,`[心=方【元明】]`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識。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續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識,無二無轉從此乃入識遍處定。 **言上下者**,謂上下方。 **言傍布者**,謂東南等。 **言無二者**,謂無間雜。 **無邊無際者**,謂邊際難測。 **是第十者**,謂諸定中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數為第十。 **言遍處者**,謂此識無邊處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皆名遍處。 #### 11.2十無學法 **十無學法者**,云何為十? 答:一、無學正見;二、無學正思惟;三、無學正語;四、無學正業;五、無學正命;六、無學正勤;七、無學正念;八、無學正定;九、無學正解脫;十、無學正智。 云何無學正見? 答:盡智、無生智,`[盡〔-〕【三宮】]`盡所不攝無學慧,是名無學正見。 云何無學正思惟?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所有思惟、等思惟、近思惟,尋求、等尋求、近尋求,推覓、等推覓、近推覓,令心於法麁動而轉,是名無學正思惟。 云何無學正語?[s116](婆沙111-130#^yiczjc)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簡擇力故,**除趣邪命語四惡行,於餘語惡行所**得無學遠離、勝遠離、近遠離、極遠離,寂靜律儀無作無造,棄捨防護不行不犯,船筏橋樑堤塘牆塹,於所制約不踰不踰性、不越不越性無表語業,是名無學正語。 云何無學正業?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簡擇力故,除趣邪命身三惡行,於餘身惡行所得無學遠離、勝遠離、近遠離、極遠離,寂靜律儀無作無造,棄捨防護不行不犯,船筏橋梁隄塘牆塹,於所制約不踰不踰性、不越不越性無表身業,是名無學正業。 云何無學正命?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簡擇力故,於趣邪命身語惡行所得無學遠離、勝遠離、近遠離、極遠離,寂靜律儀無作無造,棄捨防護不行不犯,船筏橋梁隄塘牆塹,於所制約不踰不踰性、不越不越性無表身語業、是名無學正命。 ^jo4c43 云何無學正勤?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所有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意不息,是名無學正勤。 云何無學正念?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所有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名無學正念。 云何無學正定?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無學正定。 ^qo1hve 云何無學正解脫? 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所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是名無學正解脫。 云何無學正智? 答:盡智、無生智、是名無學正智。 爾時舍利子告苾芻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一法乃至十法,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與大眾皆共和合,親對世尊已結集竟,諸苾芻眾皆應受持,為他演說廣令流布。佛滅度後勿有乖違,當令隨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 12 讚勸品 讚勸品第十二ᅟ 爾時世尊知舍利子為苾芻眾說法已訖,從臥而起身心調暢,整理衣服結`[加=跏【三宮】]`加`[趺=跌【明】]`趺坐,讚舍利子:「善哉善哉!汝今善能於此臺觀與苾芻眾和合,結集如來所說增一法門。汝可從今為諸大眾數復宣說如是法門,此法能令諸天人等長夜證會義利安樂。」世尊復告苾芻眾言:「汝等皆應受持讀誦舍利子說集異法門。如是法門,能引大善大義大法清白梵行,復證通慧菩提涅槃。淨信出家諸善男子,受持讀誦如是法門,不久定當辦所辦事。」 時薄伽梵說是語`[已=時【三宮】]`已,諸苾芻眾歡喜踊躍,頂禮佛足信受奉行。 ᅟ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卷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