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6-03 16:43</span>
## 【疏】俱舍論頌疏ᅟᅟ論本第六
# B3.明六因四緣☗6
> 【疏】從此大文第三,明因緣。於中有二:一、明六因,二、明四緣。
## C3.1.明六因
> 【疏】就正明六因中,復分為三:
> 【疏】一、正明因體,二、明因得果,三、明法從因生。
### D3.1.1.正明因體
> 【疏】就初正明因體中,文分三段:
> 【疏】一、總標名,二、別顯體,三、世分別。
#### E3.1.1.1.總標名
> 【疏】且初總標名者,**論云**:如是已說.不相應行,前言生相.生所生時,非離所餘因緣和合,此中何法.說為因緣(*此總問也*)?
> 【疏】且因六種(*總答*)。何等為六(*別問*)?頌曰:
> 【疏】 #能作及俱有 ᅟ #同類與相應
> 【疏】 #遍行并異熟 ᅟ #許因唯六種
> 【疏】釋曰:上三句頌,標六因名。第四一句,結歸本宗。
六因中能作因即疎.餘五因即親,四緣中因緣即親.餘三緣即疎。
【光】許因唯六,簡異諸宗。
【憲】堯抄云…許言.顯不信。
【麟】前六因無經說故.所以言許,今之四緣有經說故.所以言說。
【本義】偈頌長行.同置許言,是顯不信之義也。如不許同時因果等。(法義:非強表不信…許因唯六種.示無經說.唯對法諸師自許.簡異餘部。此頌顯宗亦同.光記釋彼.云簡餘部。正理尚如俱舍。)
> 【疏】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類因.四相應因.五遍行因.六異熟因。此如後釋。
六因次第者:( [zs15](正理11-15#^lbtn0a) )
【寶】今詳:六因皆廣者先說。同類因體.雖除未來.狹俱有因,然攝一切心心所法色不相應。□相應因體.雖通三世,唯心心所.故狹同類,然通染污一切心及心所.廣遍行因。□遍行因體,若於欲界.二部一分.狹異熟因,異熟因體通五部故;於上八地.異熟因體唯通修斷一分.遍行因體二部一分,故異熟因.遍行後說。
然六因四緣並通親疎,因名是親.緣名是疎。顯宗論云:「法生所賴故說為因,即親順益所生果義。」
俱有因遍三世一切有為法,同類因遍過現一切有為法,相應因遍三世一切心心所,異熟因遍三世一切善惡法(有漏)。
> 【疏】經部等宗,不許六因.無經說故,許有四緣.有經說故。然有部宗中.迦多演尼子大阿羅漢.靜室思惟,言有六因經.是諸天傳來,非餘部許。故論云:對法諸師.許因唯有如是六種。
[s16](婆沙011-020#a2是否經說) 1然此六因非契經說…2六因亦是契經所說…3雖無一經次第具說,然於諸經處處散說…([中觀論疏](T42n1824_中觀論疏#^tm6xbw):真諦三藏云:佛在天上說六因經。)
正理\[[zs15](正理11-15#^uq6sip)]云:謂諸經中.所化力故.世尊方便作異門說,對法諸師由見少分相.知其定有.分明結集。
尊者迦多衍尼子等.於諸法相.無間思求,冥感天仙現來授與。(旃延以宿命智觀知是佛說。)如天授與筏第遮經(【麟】解云:如來在世.有一苾芻名筏弟遮.中夜誦經文虧一品.室中天授.忽領異聞.晨白世尊.遂蒙印述)。
如四緣義,雖具列在此部經中.而餘部中有不誦者。(【麟】如**四緣**在增四經中,而化地部達磨毱部中不誦。) [Chap2〔81〕](abhkagam#Chap2〔81〕)
有部 說因部 因緣宗
#### E3.1.1.2.別顯體
> 【疏】從此第二,別顯體者,六因不同,文即為六。
##### F3.1.1.2.1.能作因
> 【疏】且初第一,能作因者,頌曰:
> 【疏】 #除自餘能作
> 【疏】釋曰:「**除自**」者,唯有為法也==.無為法無生==。謂有為法生,除其自體,自體非因,故須除也。
> 【疏】「**餘能作**」者,正明因體,有為生時,除自體外.餘一切法,皆不為障,名能作因。故頌餘字.通一切法,謂有為無為.皆能作因體也。故**論云**:一切有為,唯除自體.以一切法,為能作因,由彼生時.無障住故。*<b>解云</b>:以不障義.釋能作因,故知能作因寬,通一切法。增上果狹,唯有為法也*。
【光】問:亦與不生[未來]能為因不…
【寶】答:與作因。若其因法.未至已生.但是性因,若至已生.是取果因,若果至生名與果因,其不生法[未來].無與果因。
【暉】答:與作因,以不障義成.但是法體**自闕緣不生**也。
▾豈不未知諸漏當起,由已知故諸漏不生……
\[[s21](婆沙011-020#b4釋「除其自性」)]問.何故自性於自性非能作因耶.
答:\[[zs15](正理11-15#^wlc19b)]自於自體恒為障礙.
==障礙有二種:一者世俗.如人立座障礙餘者,二者勝義.如自性障礙自性.令不自在。\[且如色法,恒備色自性.,不轉餘心心所等性,是守自體不自在義。]==
自於自體不見有用.故非因緣,猶如指不自指.眼不自見.刀不自刻。\[割他之障.或有或無,割自之障.曾無暫捨。] 無損益增減等用。
> 【疏】因能作果,名能作因。能作即因,持業釋也。==顯宗:1此因有力.能作果故==
【寶】【麟】顯宗總有四說:[zs20](正理16-20#能作因義)
2或復此因**能作二義**,以無障故可名為因,可名非因.不生能故。
3又能作者.是餘親因,此能助彼.名能作因。(謂此能助餘五因也。)
4或此令他.能有所作。他即是果,能作之因.名能作因。
此四釋中,初二持業釋,後二屬主釋。
【光】謂能作是親因.餘不相障者是疎因,此疎因是能作之因.名能作因,傳傳為因能生果故。故正理十九云:「或此是彼能作之因.名能作因[或釋為第七格義],是此與彼傳為因義。
> 【疏】問:若據此義,餘五種因.亦名能作因,皆能作果故,何故此因.獨名能作?
> 【疏】答:論云,雖餘因性.亦能作因,然能作因.更無別稱,如色處等,總即別名。*<b>解云</b>:所餘五因.皆有別名,唯能作因.未有別名。謂餘五因.所簡別故,此能作因.雖標總稱,即受別名也。*
一法可為多因,如相應因與俱有因同體.
##### F3.1.1.2.2.俱有因
> 【疏】從此第二,明俱有因。文分兩段:
> 【疏】一、正明俱有因,二、明心隨轉。
###### G3.1.1.2.2.1.正明俱有因
> 【疏】且初正明俱有者,**論云**:如是已說能作因相,第二俱有因相,云何?頌曰:
> 【疏】 #俱有互為果 ᅟ #如大相所相
> 【疏】 #心於心隨轉
> 【疏】釋曰:「**俱有**」者,俱時而有也。==經部:前因後果。==
> 【疏】「**互為果**」者,釋俱有因也。**論云**:若法更互為士用果==.猶如三杖互相依住==,彼法更互為俱有因。*<b>解云</b>:俱有作用,俱有即因.名俱有因,持業釋也。若果與因俱,名為俱有,俱有`果`之因,依主釋也。*
> 【疏】「**如大相所相,心於心隨轉**」者,指體也。此有三類。
> 【疏】「**如大**」者,謂四大種,第一類也。此四大種,造果之時,互相假籍,生所造色,故互相望,為俱有因。
【憲】同一果者,四大種成能造.生色時,四大種互與力,是俱有因同一果也。
【寶】地為三因.三為地因.地不觀地生所造色.以一切法不觀自性及同類體為他因故。\[[s16](婆沙011-020#c1大種‹用增體增-未來›) 地為三俱有因…]
> 【疏】「**相與所相**」者,第二類也。
> 【疏】「相」者四法相也,此四法相.與所相法,更互為果。謂此能相,相所相故;復因所相,能相轉故,故互為果,名俱有因。
> 【疏】「**心於心隨轉**」==〖z〗==者,第三類也。謂心王與心隨轉法,亦更互為果。
ᅟ==〖Z〗顯宗論作「心心隨轉等」。「於」字,梵本無。唐譯或為暗示「隨相於心非俱有因」?==
> 【疏】**論云**:是則俱有因,由互為果.遍攝有為法,如其所應。
> 【疏】**解云**:結上三類也。如其所應者,謂有為法中有五:
> 【疏】一、四大相望==同一果==,二、相所相相望==互為果==,三、四相自互相望==互相故.互為果==,
> 【疏】四、心與心隨轉相望==互為果==,五、隨轉自互相望==同一果.互為果==,
> 【疏】皆俱有因,故言如其所應也。
問:頌中不說第三第五. [s16](婆沙011-020#c1身業語業--不說隨轉與心)
[zs15](正理11-15#^8xbu7s) 1若法與心.決定俱起,2遍一切心,3依心而轉,即說彼法.與所依心.展轉相望.為俱有因。1諸心所法.非定俱起,或少或多.現可得故。2身業語業.非遍諸心,不定心俱全無有故。3生等諸相.皆依心轉,非互相依;生等皆以法為上首.互相資故。
**由斯不說彼互為因**。又於此中,為欲顯示.但說異類為俱有因.同類互為因.不說而成義。
又為顯示.有身語業唯依於心.不依於表,故不說彼與心為因。
> 【疏】==五類之外.==又**論云**:法與隨相非互為果,然法與隨相為俱有因,非隨相於法,此中應辨。
> 【疏】**解云**:此文是論主出有宗.以互為果.釋俱有因有過也。法者,所相法也。隨相者,小四相也。法不因小相相,法非小相果;小相因法轉,小相是法果,故言「法與隨相非互為果」。
> 【疏】「然法與隨相為俱有因」者,以隨相因法轉故也。法與隨相為俱有因,「非隨相於法」者,以隨相不相所相法故,隨相望法.非俱有因。
> 【疏】既法與隨相.非互為果,而名俱有因,如何今以互為果義.釋俱有因?
> 【疏】「此中應辨」者,勸釋通也。
釋俱有因,有同一果.互為果二義,共有宗古義也:互為果.如**雜心論**,同一果義.如**婆沙評家**.**正理顯宗**。
【寶】言互為果者:小相望其本法,非互為果。
言同一果者:若是同時(果),自體既非自體之果…又大生小生不同一果;若謂異時,此即小相與其本法.同一等流同一異熟,因何不與本法為因。
兩論所立之因皆無有過,如說變礙名之為色。…入阿毗達磨將不違理.兼舉二因[藏譯唯互為果],此論略故.但舉其一[下文亦許同一果義]。
大生望小住異滅.是俱有因(相所相故,彼小相由隨心王起故,\[顯宗]本相與[本]法.其力等故)。
###### G3.1.1.2.2.2.明心隨轉
> 【疏】從此第二,明隨轉。於中有二:一、明隨轉體,二、明隨轉義。
###### # H3.1.1.2.2.2.1.明隨轉體
> 【疏】且初明隨轉體者,**論云**:何等名為心隨轉法?頌曰:
> 【疏】 #心所二律儀 ᅟ #彼及心諸相
> 【疏】 #是心隨轉法
> 【疏】釋曰:前兩句辨體,第三句結成。
> 【疏】言<b>「心所」者</b>,謂四十六心所是也。
> 【疏】言<b>「二律儀」者</b>,謂靜慮無漏二種律儀。此二律儀,入定則有,出定則無,名「心隨轉」。
> 【疏】「**彼及心諸相**」者,「彼」謂彼前心所.及二律儀,「及心」者.謂心王也。取彼法上.生等四相,及心王上.生等四相,名為「諸相」。故「諸相」字.通彼及心王上相也。
> 【疏】此等諸法名「心隨轉」。如上三類:
> 【疏】一心所,二定道律儀,三諸相,是隨轉法也。
**隨相非心隨轉**。[zs15](正理11-15#^kl1yi6) [zs15](正理11-15#^1y1ed4) ==故婆沙不論。==
不相心王、無力生心王、同聚中唯與一法為因.
###### # H3.1.1.2.2.2.2.明隨轉義
> 【疏】從此第二,釋隨轉義。**論云**:如何此法名心隨轉?頌曰:
> 【疏】 #由時果善等 ==kāla-phalādi-śubhatādi-bhiḥ==
等,果等善等,不通時。泰疏說通時等,論文中無。
> 【疏】釋曰:「**由時**」者,時有四種:一生,二住,三滅,四墮一世。
> 【疏】1.生在未來,2.3.住滅現在;4.若未來法未至生相.及過去法,三相不攝,故生住滅外.別說墮一世。
正理云:為表過去未來亦不相離.或為顯示諸不生法。若爾,但應言墮一世。不爾,應不令知.定墮一世。
> 【疏】此四不同,總是時攝。謂前隨轉,與此心王,同一生、同一住、同一滅、同墮一世,故名隨轉。
【光】問:四相之內.何故不說異相。
解云:生在未來令法入現[現+(在)【甲乙】],住在現在令法安住,滅謂滅入過去,各有勝能.是故別說。異相助滅令法過去,無別勝能.是故不說。
又解:此文言住.即異之別名,約住明異,故婆沙一百五十五云\[[s155](婆沙151-175#^yv5wlu)]:「此中,起者.謂生,住者.謂老,滅者.謂無常。」
> 【疏】「**由果等**」者,果謂一果,等取一異熟及一等流。謂前隨轉與心同得一果、同感一異熟、同得一等流,名心隨轉。此一果言,意取士用及離繫果,故異熟等流外.別說一果也。
【婆沙s16s155】一果者.離繫果(雜心.一果.解脫果),【正理15】.一果者.士用及離繫。
(**寶**)此論所明一果,同其婆沙.不同正理。**光**:或同婆沙.或同正理,皆無有妨。**本義**:(寶義)以實義云之.可含有為士用果,但文面不取之也。
【光】士用果有二:一別士用果,此唯相應俱有因得;二通士用果,但用功得者皆名士用果,隨其所應.四果全增上少分.通六因得。
> 【疏】然士用果,總有四種。
> 【疏】一、俱生士用,此復有二:一俱有相應因展轉士用果;二、及餘同時造作得者==.如四大種所造有對色等(表無表)、刹那等起心心所於散無表。==。
> 【疏】二、無間士用,此復有二:一等無間緣所引起者;二、及餘隣次造作得者。==大種造無表.無間所引異性心上四相及得。==
> 【疏】三、隔越士用果,此復有二:一異熟果;二如農夫春種秋收,隔越士用果。==如初念大種.懸造未來眾多無表,是隔越或無間。憶曾習事等。==
> 【疏】四、不生士用果,謂是擇滅,體不生也。
[zs18](正理16-20#^0h1abp)若無間道.斷諸隨眠.所證擇滅,如是擇滅.名離繫果及士用果。若無間道.不斷隨眠.重證本時所證擇滅,如是擇滅.非離繫果.唯士用果。
(諸惑無再斷.離繫有重得.謂治生得果.練根六時中)
(唯說無間道能得離繫果—非解脫道.)[斷道有漏業.具足有五果.]
> 【疏】此一果言:
> 【疏】1.於俱生士用中,唯取同時造作得者==.自體非自體果==。
【光】外伏難云,此中解隨轉義.但言一果足明隨轉,何須別說異熟等流。
【正理】為遮**唯執**與因俱生和合聚中有士用果,此和合聚互為果故.自非自體士用果故,即顯非彼俱起和合士用果中有一果義\[【泰】舉受想相待]\[【本義】**光許**.受想等心所.以思等心所.同為一果],是故別舉等流異熟。
【光】恐諸未解者.聞一果言.謂攝俱生展轉士用果.及執唯有俱生(和合聚)士用果,故於今時.更別顯示.等流異熟.決定與因不俱時果。------------
> 【疏】2.於無間中,除同性無間,以同性無間.等流攝故;取餘異性無間果也。==.一如前善心等引後不善心等.二如大種造無表.無間所引異類心上四相及得==
> 【疏】3.於隔越中,除異熟果,以三果中.異熟攝故;取餘隔越遠士用果。
【[寶](俱舍論記疏06#^phgr8k)】等無間緣無間士用a.及四大造色同時無間隔越士用b,此等皆非此中一果,非是一果俱有因義,謂彼a心心所法及b四大**生等**,[二類生相於二本法]雖俱有因.非一果故[不與本法同感ab二果]。---(故地大生相與火大等非俱有因)。==
【zs1】非二四大同得一果為俱有因。
> 【疏】4.及取第四不生士用。
> 【疏】故一果言,唯攝士用及離繫果。
> 【疏】「**由善等**」者,等取不善、無記,謂此隨轉.與心同善不善及無記性,名心隨轉。
> 【疏】**論云**:應知此中,前一後一,顯俱顯共,其義不同。*<b>解云</b>:前時言一,顯俱一時也;後果言一,顯共一果也。*
> 【疏】由此十因,名心隨轉。謂時四種,果等三種,善等三種,是十因也。
【麟】非要皆具十因,如三性不可俱故.無漏隨轉無異熟果故。[s155](婆沙151-175#^agd4wp)
又,[s16](婆沙011-020#b3五事二事) [s155](婆沙151-175#五事二事) 五事二事
> 【疏】**論云**:此中心王極少,由與五十八法.為俱有因,謂十大地法、彼四十本相、心八本相隨相,名五十八法。五十八中,除心四隨相,餘五十四.為心俱有因。==【光】且約二定已上無覆無記心中說。==
> 【疏】*<b>解云</b>:五十八者,謂受等十大地法,此十法上.各有四大相,成四十,足前成五十;心王上.四本相四隨相為八,足前成五十八也。心王,與此五十八法.為俱有因,五十八法.為士用果。*
> 【疏】*此五十八中,除心王上四小相,餘五十四法,與心王為俱有因,心王為士用果==本相與本法力等==。謂心不由隨相相,然隨相依心而得轉,故隨相望心.但為果.不為因也。* ==論中異師.更除大地四十本相,非正義,引品類足破(有異本) [s16](婆沙011-020#c2不相應行--品類足文)==
[心上大生](俱舍論記疏06#▷心王上大生)望九十八法.與五十八法為俱有因\[或更除四十本相.以彼遠故.力不及第三重],五十八法望心大生.五十五為俱有因.除心上小住異滅。\[論無,光記二釋,初釋取念法師義]。
| | | | | | | | | |
|---|---|---|---|---|---|---|---|---|
| |心生|心住|心異|心滅|心四小相|心所|心所四相|心所四小相|
|心|2|<|<|<|1|2|2|0|
|心四相|2|<|<|<|1+|2|2或0|0|
|心小生|2|1|1|1|0|0|0|0|
|心小住|1|2|1|1|^|^|^|^|
|心小異|1|1|2|1|^|^|^|^|
|心小滅|1|1|1|2|^|^|^|^|
[若極多](俱舍論記疏06#▷極少五十九法).即初定善心,有大地十.大善地十.尋伺.欣厭隨一.兼心王成24.兼七支無表成31,各有四本相155+124小相=279法,心王同聚有159法,心王與158法為俱有因也。
> 【疏】有八對法,是俱有法,非俱有因。
> 【疏】故**論云**:諸由俱有因故成因,彼必俱有;或有俱有,非由俱有因故成因(*此標也*)。
> 【疏】謂諸隨相,各於本法(*此第一對,謂小相不相本法,雖與本法俱有,非俱有因也*)。
> 【疏】此諸隨相,各互相對(*<b>解云</b>:此第二對,謂隨相唯相本相,非互相生,展轉相望.不同一果等,故雖俱有,非俱有因也*)。==【麟】如小生但生大生.小住但住大住,故不同果。等取非一異熟及一等流。==
> 【疏】隨心轉法隨相於心(*<b>解云</b>:是第三對,隨心轉法上四小相,望心王.非一果等,非俱有因也*)。
> 【疏】此諸隨相,展轉相對(*是第四對,隨心轉法上隨相,自互相望.非互為果,理非因也*)。
論:如是等諸法[八對],非一果異熟及一等流故。
隨相望心:
[正理](正理11-15#^1y1ed4):不由彼力心得生故,非心與彼互為果故,彼於一法有功能故,又與心王非一果故,聚中多分非彼果故(展轉果一果,多非彼果故)。
【[寶](俱舍論記疏06#^e69ajh)】**共力同取**是一果義。果雖是同,力不同取,非是一果。(今四小相.雖與本法同得一異熟等流,由力不同.故非一果等。前四皆爾)
【光】彼隨相等望本法等,橫望而言==\[[本義6a-10](本義抄6-15#6a-10)]==.非能同取一果一異熟及一等流故。
> 【疏】一切俱生有對造色,展轉相對(*<b>解云</b>:是第五對,如色聲等.是有對造色也,雖然俱有,非同一果等==又無善等==,非俱有因耳也*)。
> 【疏】少分俱生無對造色,展轉相對(*<b>解云</b>:是第六對,無對色者,謂別解脫戒無表也,七支無表.雖俱時有,由展轉相望.非一果等,非俱有因也。簡定道二無對色,言少分也*)。
> 【疏】一切俱生造色大種,展轉相對(*<b>解云</b>:是第七對,造色者.所造也,大種者.能造也,能造所造.展轉相望,非一果等==亦非互為果.又無善等==,非俱有因也*)。
> 【疏】一切俱生得與所得,展轉相對(*<b>解云</b>:是第八對,然法俱得.與所得法.雖俱時有,此得.或前或後或俱生故,<u>以不定故</u>,非俱有因也*)。
【[光](俱舍論記疏06#^vxz3iu)】(如前)俱有作用故名俱有…持業釋;或,因與果俱故名俱有….依主釋……==餘因(不得言遍行之因,以亦通與非遍為因故)==
##### F3.1.1.2.3.同類因
> 【疏】從此第三,明同類因。**論云**:如是已說俱有因相,第三同類因相云何?頌曰:
> 【疏】 #同類因相似 ᅟ #自部地前生
> 【疏】 #道展轉九地 ᅟ #唯等勝為果
> 【疏】 #加行生亦然 ᅟ #聞思所成等
同類法之因,依主釋。同類即因,持業釋。
> 【疏】釋曰:「**同類因相似**」者,謂善五蘊與善五蘊,展轉相望.為同類因(*言展轉者,如色蘊,與色為因、與餘四蘊為因;餘四蘊等,望色等,皆得名為因也*)。染污與染污,無記與無記==麟.此明無覆無記==,五蘊相望,應知亦爾。*言亦爾者,同前善五蘊,亦展轉為因也。*
不善有覆無記,如:遍行不善及見苦所斷餘不善業,以有身見邊執見品諸無記法.為等流果(光.染法易同.故得為果)
[s17](婆沙011-020#b2不善與有覆) 前生等不善根,與後生等無記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前生等無記根,與後生等不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
淨無記五蘊.更有三說: [s18](婆沙011-020#c2無覆無記五蘊‹四說›)
二云.五是色果.四非色因 (四蘊勝色.故非色因)
三云.五是四果.色非四因 (色蘊力劣.不為四因)
四云.色與四蘊.展轉相望皆不為因 (無記力劣.異類相望.皆不為因)
光(泰):「[且以後師為正](俱舍論記疏06#^bm1iua)。」色與四蘊非同類法。然.無記色蘊.望無記行蘊中四相得作同類因。無記四大.望意處.互不為同類因。
寶:「[應言前說為善](俱舍論記疏06#^7ytaci)。」此說展轉為因者.謂無記業色與四為因,非異熟生及所長養。頌疏同寶師.**無記表色與四蘊互為同類因**.
善染五蘊自類相望,為同類因。
淨無記四蘊相望,亦然。
淨無記色蘊:
1自類,亦然。
2色與四相,亦然。
3無記業色與四蘊,如寶疏義亦然。
光記:依婆沙:四大.望意處.互不為同類因。
婆沙意:情非情數法<u>互不同類</u>。執非執受可為同類。大種與心心所互不同類。造觸大種非同類法。大種大種同類。造色造色同類。
[s131](婆沙131-150#2.大種相緣) .地.趣•長養•異熟.左眼.右眼.乃至法處.等.<u>所依大種</u>,唯自類相望為同類因。----外麥稻等自類為因。(色等五境各自為因)
\[四大相望:zs20性類雖別.而同一事.更相順故,有同類因。]
羯剌藍等.一一能與十位為同類因。同趣同地生處雖異.為同類因,如五淨居所有大種,無始生死曾未起故。
**有情數色法**唯與有情數為同類因,非情唯與非情:(執受非執受可互為同類因.)
過去非有情數大種.與過去非有情數大種.為因.增上,因者二因……
**自相續法**唯與自相續法為同類因,非他相續:
謂世俗智,與自相續有漏他心智.為同類因等無間緣.…與他相續有漏他心智為所緣.非因等無間.……無覆無記同類因,或時取果而非與果.謂阿羅漢最後諸蘊[s18](婆沙011-020#a7四句分別)。
> 【疏】「**自部地前生**」者,言「自部」者,於相似中.唯取自部為同類因,非一切相似.皆同類因也。
> 【疏】「部」謂五部,即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此中見苦.唯與見苦所斷.為同類因,乃至修所斷.唯與修所斷.為同類因。
> 【疏】言「自地」者,簡自部中他地也,於自部中,唯取自地.為同類因,非他地也==麟.不簡異趣異處==。
> 【疏】「地」謂九地,謂欲界、四禪、四無色也。如欲界見苦,唯與欲界==見苦==.為同類因,乃至有頂,唯與有頂.為同類因。以有漏法.部繫皆定,異地相望.皆無因義也。==「同地有四果ᅟ異地二或三」==
> 【疏】「**前生**」者,於自地中,唯取前生,為同類因。過去望現未名「前生」,現在望未來名「前生」,故「前生」字.唯通過現。若過去世,與現未為同類因;若現在世,與未來為同類因也。
因:遍行與同類ᅟ二世三世三。
果:過於三各四ᅟ現於未亦爾ᅟ現於現二果ᅟ未於未果三。
【麟】未來無同類因者,以未來法雜亂住故.未分前後。假至生相.亦未越未來,約世定故.非前生也。 ᅟ位ᅟ相
> 【疏】「**道展轉九地**」者,前言自地,依有漏說;若無漏道,九地相望.皆互為同類因。
> 【疏】言「九地」者,謂未至、中間、四靜慮、三無色也==.欲界無定.有頂昧劣.皆不能發無漏聖道==。依此九地.起無漏道,一一皆與九地為因。依未至地.起無漏道,能與九地道諦為因;乃至無所有處.起無漏道,亦與九地為同類因。
> 【疏】**論云**:此於諸地.皆如客住,不墮界攝,非諸地愛.<u>攝</u>為<font color="#948A54"><u>已</u></font>[己]有==〖z〗==,是故九地道.雖[地]不同==〖z〗==,而展轉為因,由同類故。
ᅟ==〖Z〗《俱舍》:「執為己有。」(T29p32a)==
ᅟ==〖Z〗論有「地」字。(T29p32a)==
> 【疏】*<b>解云</b>:無漏非界繫,雖起於諸地,如客人住也。有漏愛攝.故墮界攝,若無漏法,非九地愛.攝為已有,故無漏道.不墮界攝也。*
依地 受 禪支 所緣 ᅟ
此本等至八,前七各有三。離下地繫縛時,方得上地(根本)漏無漏道。道與地相繫屬故。--唯識:初習無漏依有漏定心方能入。
聖二離八修,各二離繫得。
諸道依得此,修此地有漏,為離得起此,修此下無漏。
全不成而得,…無漏由離染。
無漏未至道,能離一切地,餘八離自上。 -------------
> 【疏】「**唯等勝為果**」者,簡差別也。然唯得與等勝為因,非為劣因,<font color="#948A54"><u>為無漏道</u></font><font color="#948A54">.</font>加行生故==〖z〗==。*豈設勤勞.劣法為果,故與等勝為同類因*。且如已生苦法智忍,還與未來苦法智忍.為同類因,是為等因;若苦法忍,與苦法智.乃至無生智.為同類因,是名為勝,智勝忍故。廣說乃至諸無生智,唯與等類為同類因,更無有法.勝無生智故。==三乘果位.更不轉易.無互為同類因義.==
ᅟ==〖Z〗《俱舍》:「非為劣因,<u>加行生故</u>[4梵藏陳-]。」(T29p32a)==
> 【疏】又諸已生.見道修道.及無學道,隨其次第,與三二一.為同類因。
> 【疏】*<b>解云</b>:見道與三為因,見修無學也;修道與二為因,除見道也;無學道與一為因,除見修道也。*
> 【疏】又於此中,諸鈍根道,與鈍及利.為同類因,[若]<u>諸</u>利根道.[唯]<font color="#948A54"><u>為</u></font>利道<font color="#948A54"><u>為</u></font>因==〖z〗==。
ᅟ==〖Z〗《俱舍》:「若利根道,唯利道因。」(T29p32a)==
> 【疏】如隨信行.及信勝解.時解脫道,隨其次第,與六四二.為同類因。
> 【疏】*<b>解云</b>:見道二聖,一鈍、二利,鈍謂隨信行,利謂隨法行;修道有二聖,一鈍、二利,鈍謂信勝解,利謂見至;無學道有二聖,一鈍、二利,鈍謂時解脫,利謂不時解脫。此約三道,總有六聖。今隨信行,與六為因;信勝解,與四為因,除見道二聖也;時解脫道,與二為因,除見修四聖也。*
> 【疏】若隨法行.及見至.不時解脫道,隨其次第,與三二一.為同類因。
> 【疏】*<b>解云</b>:隨法行與三為因,謂隨法.見至.不時也;見至與二為因,除隨法也;不時與一為因,除隨法及見至也。*
退法 思法 護法 安住 堪達 不動---
四從種性退 五從果非先 :[zs68](正理66-70#^k8mdbh)
退果即退性---無學退法種性,練根後退果即退性,成有學位退法.非思法。須練根 方成學位思法種性。得勝性雖可名進,旁證。
捨果勝果道,唯得果道故 :前與後為因,非後與前。學位思法種性勝無學退法種性[zs68](正理66-70#^u32wos)。
退果---三果退法勝進道練根 得 三果思法果道,此有學位退果退種性否([光記25](俱舍論記疏25#^tquawa)解正理文為先思種性有學可從練得種性退果,此時退性否。應退。)
此約進說\[[論記疏6](俱舍論記疏06#^gadvna)],若正理論(展轉為因.亦不違理).約退說.許後道與前道為同類因,如鈍根已生修道.與未來不生利根見道為因(一種姓.二前後位.三所依地)。或與此論不同。
> 【疏】**論云**:諸上地道.為下地因,云何名為.或等或勝?
> 【疏】*<b>解云</b>:此難九地道互為因<font color="#948A54" size="3">[也]</font>==〖z〗==。上地勝,下地劣,與下為因,是則與劣為因,非等勝也。*==〖Z〗因+(也)【甲】。==
> 【疏】**論云**:由因增長,及由根故。謂見道等,下下品等,後後位中.因轉增長。
> 【疏】**解云**:答前難也。不由地有上下.令道等有勝劣,雖依下地,望上地道.有二種因.得名為勝,一.由因增長,第二.及由根故。
> 【疏】<b>由因增長</b>者,謂見道等下.釋因增長也。等取修道及無學道。後後位中.因轉增勝,謂修無學道.在見道後,無學道.在修道後,名為後後。
> 【疏】又見道等.<u>各有</u>==〖z〗==下下品等九品道也,此九品等位,後後位中.因亦轉勝。如上地起見道==超越證==.與下地修道等為因,及上地下下品等道.與下地上中品等道為因,以後後位.因增長也。
ᅟ==〖Z〗Abhk-vy(p206): mṛdumṛdvādīnāṃ <u>co</u>ttarottare hetūpacitatarā iti. darśanamārgavarjyāḥ. tasmin mṛdumṛdv-ādy-asaṃbhavāt. 稱友疏:(及)下下品等.因轉增長者,謂除見道,彼無下下品等別故。==
【論】謂見道等(ca及)下下品等,後後位中.因轉增長。
【光】謂見道等三道.下下品等九品,於後後位中.因轉增長。
【憲】(就九品惑分九品道?)問:見道九品合斷.故一智也.如何有九品耶。答:九品中隨一現起.餘未來得修也。???
> 【疏】第二<b>由根</b>者,上地鈍根道.與下地利根道為因。論文不釋根者,謂易解故。
> 【疏】又**論云**:雖一相續,無容可得.隨信隨法二道現起,而已生者為未來因。
> 【疏】**解云**:此文釋伏難。伏難意者,難前及由根故:如一身中,已起鈍根隨信行道,不可更起利根隨法行道,如何可說上地鈍根道.與下地利根道為因?故言:雖一相續身.無容二道起,而上地已起.隨信行道,與下地未來隨法行為因。理無妨矣。
> 【疏】「**加行生亦然**」者,此明有漏加行生法,同前無漏,唯與等勝.為同類因,故言「亦然」。==豈設勤勞.劣法為果.==
> 【疏】「**聞思所成等**」者,正明加行善體也。謂聞思所成,「等」者,「等」取修所成。因聞思修.所生功德,名彼所成。此之三慧,加功用行.方得發生,名加行善。==暉:若言聞等所成法,散地即通四蘊.定地五蘊。<font color="#ff0000">[聞思成三業?]</font>==
> 【疏】聞所成法,與聞所成慧.為同類因,是名為「等」。聞所成法,與思修慧.為同類因,是名為勝==.三界九地當分別說.如論==。思與思<font color="#948A54"><u>修</u></font>為同類因==〖z〗==,除聞所成,以聞劣故。修唯與修為同類因,除聞思二,以二劣故。
ᅟ==〖Z〗《麟記》:「思與修為因者,今謂不然,以欲界有思無修,色界有修無思,異地相望又不為因,如何乃言思與修慧為同類因耶。」(X53p427b)==
> 【疏】欲界無修,是散地故;上二界無思,舉心思時.便入定故;無色無聞,無耳根故。論文約三界明因,讀可解也。
婆沙[s42](婆沙041-050#^8x0bc4).[s188](婆沙176-200#^94lebg) :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若[作意]欲修時.墮思中故。
色無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若[作意]欲思時.墮修中故。
(義章)上界報靜,歛心思量.則與禪定修惠相應。
> 【疏】此加行善束成九品==.三法各自束成九品==,若下下品.為九品因,下中品.與八為因,乃至上上品.唯與上上品為因,除前劣故。==近分.根本==
> 【疏】生得善法,九品相望.展轉為因,染污亦然。
> 【疏】*謂生得善==.由現行異熟九品( [s18](婆沙011-020#^0bbtnr) 生得善九品)==,或從下品生中上品,或從上品生中下品,容一一後.皆現前故,故得九品展轉為因。「染污亦爾」者,准生得說也==\[[s18](婆沙011-020#c2染污九品)云何有九品…]==。*
[s35](婆沙031-040#^hrx89s)有多種九品。謂有現行九品,有異熟九品,有對治九品,有斷善根九品。
> 【疏】無覆無記,總有四種,謂異熟生==.任運而起(異熟九品)==、威儀路==.作意而起==、工巧處==.強想生故==、變化心==.通果==,俱隨其次第,與四三二一為因。*<b>解云</b>:後勝前故也。*
【暉】能化心十四,初定有四化心果,不與欲界化心為因\[?].
##### F3.1.1.2.4.相應因
> 【疏】從此第四,明相應因。**論云**:如是已說同類因相,
> 【疏】第四相應因相云何?頌曰:
> 【疏】 #相應因決定 ᅟ #心心所同依
> 【疏】釋曰:「**相應因**」者,心心所法,要須同依,方名相應,故言「決定」。謂同依言,即顯必同所依、同所緣、同行相、同時、同事,五義具足,名為「相應」。**論云**:此中「同」言,顯所依一,謂若眼識.用此剎那眼根為依,相應受等.亦即用此眼根為依;乃至意識.及相應法.同依意根,應知亦爾。*解云:心與心所.所依不異,名為一也。*
[zs16](正理16-20#^dhv3sp) [s16](婆沙011-020#a1相應俱有同異)
[論](俱舍論記疏06#^d8naz6):由互為果義立俱有因`[梵藏陳-]`,如商侶相依共遊險道;
由五平等共相應義.立相應因,如商侶同作食等事業,**其中闕一.皆不相應**,是故極成互為因義`[8梵藏陳-]`。
##### F3.1.1.2.5.明遍行因
> 【疏】從此第五,明遍行因。**論云**:如是已說相應因相,
> 【疏】第五遍行因相云何?頌曰:
> 【疏】 #遍行謂前遍 ᅟ #為同地染因
> 【疏】釋曰:「**遍行**」者,謂十一遍使,及相應俱有法也。十一遍使者,謂苦諦有七,五見、疑、無明也;集諦有四,邪見、見取、疑、無明也。
> 【疏】此等諸法,遍與五部染法為因,名為遍行。遍行即因,持業釋也。
如是十一.於自界地五部諸法遍緣.隨眠.為因遍生五部染法,依此三義立遍行名。
【憲】古定(定春抄)問:貪瞋慢.何不緣五部耶。答:([寶19](俱舍論記疏19#^3mn173))苦集諦下貪嗔慢等,唯重緣起.不親緣諦。([論19](俱舍論記疏19#^ewqa2d):自相非共.無頓緣力,故非遍行。)
滅道下見疑等.何不緣五部耶。
> 【疏】「**謂前遍**」者,唯取前生遍行諸法為因。此之前生,簡未來世,唯通過現。
> 【疏】「**為同地**」者,不與異地染法為因也。**論云**:此與染法.為通因故,同類因外.更別建立。亦為餘部.<font color="#948A54"><u>此與</u></font>染法.<font color="#948A54"><u>為通</u></font>因故==〖z〗==,由此勢力,餘部染法.及彼眷屬,亦生長故。*<b>解云</b>:為遍行因.取五部果,名為通因;若同類因,唯自部果,非通因也。言眷屬者,謂與煩惱相應俱有法也。*
ᅟ==〖Z〗此十二字,論作「亦為餘部染法因故」。(T29p32c)==
[zs16](正理16-20#^2c2tkm) 同類遍行二因差別…
[s16](婆沙011-020#^kenkyl)令五部法於所緣愚。問:遍行隨眠.云何令彼無漏緣法.於所緣愚。
答:若執我等.法爾便謗我滅對治,先於中愚.然後於彼撥為無故。
##### F3.1.1.2.6.明異熟因
> 【疏】從此第六,明異熟因者。**論云**:如是已說遍行因相,
> 【疏】第六異熟因相云何?頌曰:
> 【疏】 #異熟因不善 ᅟ #及善唯有漏
> 【疏】釋曰:唯諸不善及善有漏,是異熟因,異熟法故。
【[光6](俱舍論記疏06#^6uolz8)】法之言持.此因能持異熟果故.異熟之法.依主釋也,若言異熟即法.是持業釋。
[異熟生四釋](頌疏注釋對照_縮減_1-4#異熟生義) .如「內五有熟養」[js2](俱舍論記疏02#異熟生) ----------
> 【疏】1.問:何緣無記.不招異熟?答:由力劣故,如朽敗種。
> 【疏】2.問:何緣無漏.不招異熟?
> 【疏】答:無愛潤故,如貞實種.無水潤沃。
> 【疏】又非繫地,如何能招繫地異熟。
> 【疏】3.餘法具二,是故能招,如貞實種.水所沃潤。
【[寶6](俱舍論記疏06#^4kjhes)】具其三義.一力用強.二愛水潤.三招繫地果,故是異熟因。
> 【疏】言異熟者,依薩婆多宗,因是善惡、果是無記,異類而熟\[[s19](婆沙011-020#b2異類而熟) [s20](婆沙011-020#a9自性名義及世果2)],名為異熟。俱有等四因.唯同類熟,謂因與果.俱性同故;能作一因.兼同異熟,謂有同性果、有異性果故。今異熟因.唯異類熟,故唯此一.名異熟因。
[論6](俱舍論記疏06#異熟名義):婆沙師意\[非決定說[zs16](正理16-20#^wqh81a)],以熟名雖通六因之果.然非異熟。
[論06敘經部義](俱舍論記疏06#^c7i1l9):熟名.不通餘果:
熟果不應餘因所得,果具二義方得熟名:
一由相續.轉變.差別,其體得生.(==非即感果.要待相續,將欲感果名轉變,正感果時名差別==)
二由隨因勢力勝劣,時有分限。==過去生所造業果.…已與果.已辦事.無勢力.不能更引後有異熟==。 ……
由此但應作如是釋:變異而熟是異熟義。不應但異簡別餘因。(==此論主正釋也==。)
#### E3.1.1.3.世分別
> 【疏】從此大文第三,明世攝。頌曰:
> 【疏】 #遍行與同類 ᅟ #二世三世三
> 【疏】釋曰:「**二世**」者,遍行.同類,唯通過現二世也。
> 【疏】「**三世三**」者,謂異熟.相應.俱有三因,通三世也。
> 【疏】頌既不說能作因所居,義准應知,通三世非世。非世者,無為也。
【憲】古(定)云:
**異熟等三因**通三世者,於過去未來.雖無因用.其體皆有之,謂善體不善體·心心所體。 \[麟.**相應俱有**既要同時生住等.故通三世。==如有隨眠心.於相應法.有伴性故==。]
**遍行同類**.以前生為因體,未來世法無前後故.不通未來。
未來世法無前後故:
**同類因**
本無今有,約過現作用位建立.非約體立。約位非體。
於未來位無前後故.許同類因體本無有,不約體建立。
由至過現位和合作用.名同類因.能生後等流果,此後等流果.是前和合作用位果.非是體果。\[s17體雖恒有而位非恒]
**異熟因**
謂同類因與果相似,若無前後應互為因果,與理相違。
異熟因果.體性別異,雖離前後而不互為異熟因。
故同類因就位建立.未來非有,若異熟因就相(體相)建立.未來非無。
### D3.1.2.明因得果
> 【疏】從此大文第二,明因得果。於中有四:
> 【疏】一、總標果體,二、對因配果,三、別顯果相,四、因取與時。
#### E3.1.2.1.總標果體
> 【疏】且初第一,總標果體者,**論云**:已說六因相別世定,何等為果.對彼成因?頌曰:
> 【疏】 #果有為離繫 ᅟ #無為無因果
> 【疏】釋曰:上句出體,下句釋妨。
> 【疏】「**果有為離繫**」者,釋體也。果有二種:一者「有為」,謂士用、增上、等流、異熟。此為六因.所引生故,名之為果。二者「離繫」,擇滅為體。由道所證擇滅名果,道為證因,非為生因,故此證因.非六因攝。
> 【疏】「**無為無因果**」者,釋疑也。**論云**:若爾,無為許是果故,則應有因,要對彼因.乃可得說此為果故。又此無為.許是因故,則應有果,要對彼果.乃可得說此為因故。*<b>解云</b>:無為是離繫果,應名有因;無為是能作因,應名有果也。為遣此疑,故有斯頌*。
> 【疏】「**無為無因**」者,無六因故。謂無為法,體雖是果,是所證果,非是六因所引生果,故名「無因」。
> 【疏】「**無為無果**」者,無五果故。謂無為法,於生不障.立能作因;非能證故.無離繫果,無取與用.無有為果。是故擇滅,是因無果,是果無因;餘二無為,是因非果。故三無為,皆無因果。
> 【疏】舊譯「無為非因果」者==〖z〗==,此翻謬矣。無為是能作因,不可言「非因」。無為是離繫果,不可言「非果」。「非」即非其自體,「無」即乃是無他,故得言「無」,不可言「非」也。
ᅟ==〖Z〗《俱舍》(陳):「釋曰:無為法不可立為因果。」(T29p191b) 舊譯此句確有不妥。詳見卷1「[無為是因果](頌疏注釋對照_縮減_1-4#^pouu2n)」之註。==
> 【疏】**論云**:何緣不許諸無間道.與離繫果為能作因(*難合有因*)?==斷道有漏業.具足有五果==
> 【疏】於生不障.立能作因,無為無生,道何所作(*答前難也*)。
> 【疏】若爾,誰果,果義如何?(*<b>解云</b>:此有兩句問,一道既非因,未知誰果;二無因是果,果義如何也。*)
> 【疏】謂是道果,道力得故。(*言道果者,答誰果也。道力得者,答果義也。*)
> 【疏】若爾,道果應唯是得,道於得有能,非擇滅故。(*<b>解云</b>:得者,離繫得也,由道引故,應有功能。*)
> 【疏】不爾,於得於擇滅中,道之功能.有差別故。(*答也。*)
> 【疏】云何於得,道有功能?(*徵也。*)謂能生故。(*答也。*) *得是有為,道能生故* 。==引因依因==
> 【疏】云何於滅.道有功能?(*徵也。*) 謂能證故。(*答,由道證擇滅也。*)
> 【疏】由此理故,道雖非滅因,而可得說.擇滅為道果。(*結成也。*)
若依經部,不許無為是因,如經言:諸因緣能生色者.皆是無常.廣說(云云).
有部通云:豈不亦說.唯能生因.是無常故,不據無為。唯不障故為能作因(云云)。及辯擇非擇滅無為體性。
#### E3.1.2.2.對因配果
> 【疏】從此第二,明對因配果。
> 【疏】**論云**:總說已竟,於諸果中,應說何果.何因所得。頌曰:
> 【疏】 #後因果異熟 ᅟ #前因增上果
> 【疏】 #同類遍等流 ᅟ #俱相應士用
且果有五:(正理[zs18](正理16-20#^2lub2i))異熟.等流.離繫.士用及增上果。\[(婆沙[s121](婆沙111-130#^fk6jq9))一等流果.二異熟果…]
次第([寶06](俱舍論記疏06#^mgu6bc)):狹者居先.廣者居後…
> 【疏】釋曰:「**後因**」者,謂異熟因,於六因中.最後說故。初異熟果,此因所得。
> 【疏】言「前因」者,謂能作因,於六因中.最初說故。後增上果,此因所得。由能作因.有增上力,所引得果.名為增上,增上之果,依主釋也。
> 【疏】謂能作因.於法不障,得增上名。==【光】因若為障.果不得生,由因無障.果方得起,故名增上。==
> 【疏】或能作因.亦有勝力,如十處界.於五識身,諸有情業.於器世<u>間</u>==〖z〗==。*言十處者,五根五境,親生五識也*。又耳等根,對於眼識生等.亦有展轉增上生力,聞已便生欣見欲故。*謂因耳聞,便欣見色,遂發眼識。是則耳根有增上力,能生眼識也*。
ᅟ==〖Z〗「間」,論作「界」。(T29p35a)==
> 【疏】「**同類遍等流**」者,此二種因,得等流果。
同類因.自部地。遍行因.自地染汙。果皆似因。後等前流.名為等流,等流即果。
【光】善生無覆.同是淨故.應是等流。答:染性易同,淨法難同.力相疏遠。
niśraya niṣyanda(syand) 依果
> 【疏】「**俱相應士用**」者,俱有.相應,得士用果。==俱生勝士用果==
【光】雖復六因皆取士用,相應俱有.能取同時勝士用果,此中偏說。
> 【疏】言「士用果」者,因有作用,如世士夫.營農等用,因名士用;果從因生,名士用果。士用之果,依主釋也。
論:非越士體有別士用,即此所得名士用果。
【光】為遮勝論於法體外別有業用。
> 【疏】如世間說.鴉足藥艸.醉象<u>將軍</u>==〖z〗==,*藥艸似鴉足.名鴉足也,將軍破賊如醉象.名醉象也*,從譬為名,士用亦爾。
ᅟ==〖Z〗「將軍」,梵文manuṣya。(AKBh, p95)==
> 【疏】**論云**:為唯此二有士用果,為餘亦有?(*問也。*)
> 【疏】有說:餘因亦有此果,唯除異熟。由士用果,與因俱生、或無間生,異熟不爾。(*此師立俱生無間二士用果,故除異熟也。*)
> 【疏】有餘師說:此異熟因,亦有隔越遠士用果,譬如農夫所收菓實。(*此師更立隔越士用果,故通異熟。春種秋收,隔越士用也。*)
四種士用.謂俱生.無間.隔越.不生,即通五果\[通士用果:四果全.增上少分],餘四從別立名.此從總立名.如色處等。
【顯宗 】俱生士用果定有又勝,故說相應俱有因得。無間隔越或有或無.設有非勝.又濫餘果,是故(頌中)不言餘因所得。
【入阿毘達磨】
因有六種:一、相應因;二、俱有因;三、同類因;四、遍行因;五、異熟因;六、能作因。
3果不似因故名為異,熟謂成熟堪受用故,果即異熟.名異熟果。
2果似因故說名為等,從因生故復說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
5擇滅無為名離繫果,此由道得.非道所生,果即離繫.名離繫果(已上三果.持業釋也)
1由此勢力彼得生故,此名士用.彼名為果。(士用因.從喻得名,士用果.是士用之果。)
4由前增上.後法得生,增上之果.名增上果(已上二果屬主釋也)----------
【[光6](俱舍論記疏06#^yijyc7)】又一解。
#### E3.1.2.3.別顯果相
> 【疏】從此第三,明果相。**論云**:異熟等果,其相云何?頌曰:
> 【疏】 #異熟無記法 ᅟ #有情有記生
> 【疏】 #等流似自因 ᅟ #離繫由慧盡
> 【疏】 #若因彼力生 ᅟ #是果名士用
> 【疏】 #除前有為法 ᅟ #有為增上果
> 【疏】釋曰:「**異熟無記法**」者,唯於無覆無記.有異熟果。
【[寶6](俱舍論記疏06#^lcqhmf)】若異熟果是善惡.即所造業無受盡期,故異熟果唯是無覆無記中攝。
> 【疏】言「**有情**」者,謂異熟果.不通非情也。
[zs18](正理16-20#^6okqd5) .豈不大梵所住非情.是別業果,應名異熟。
有作是言:大梵住處,一切大梵業增上生。
有餘師言:大梵住處.相續未壞,餘可於中有受用理,故非不共。
> 【疏】「**有記生**」者,謂異熟果.善惡業感,名有記生。既異熟果.唯有記生,明知不通等流長養。以等流果及所長養.通三性生==能長養通三性.所長養唯無記,異熟果唯有記生==,故不通也。
> 【疏】此上是異熟果相。
> 【疏】「**等流似自因**」者,謂等流果.皆似自因,謂似同類遍行因故。
> 【疏】「**離繫由慧盡**」者,「盡」者,滅也,「慧」者,擇也。謂此擇滅,離繫所顯,故將擇滅.釋離繫果。
> 【疏】「**若因彼力生,是果名士用**」者,若法因彼勢力所生,名士用果。如因下地加行心力==.欲界加行善.==.<font color="#ff0000">上地有漏無漏定生</font>==.近分根本等==,及因清淨靜慮心力==.有漏淨定==.生變化無記心,此等名士用果。擇滅名不生士用果,謂因道力證得,亦得士用果名。==果雖不生.而言因彼力生者,於得說生,[zs18](正理16-20#^q1aw8x)如說我財生.是我得財義。==
tadyathā <u>adharabhūmikasya prayogacittasyo</u>paribhūmikaḥ samādhiḥ; <u>sāsravasyā</u>nāsravo; <u>dhyānacittasya</u> nirmāṇacittamityevamādi| [AKBh06](AKBh06#^r72psr)
Y: 等言攝餘,如欲界死心生色界中有初剎那等。遮等流果故,舉異類譬喻。
> 【疏】「**除前有為法,有為增上果**」者,有為法生,餘法不障,是增上果,故增上果唯有為法。
> 【疏】「**除前**」者,謂前已生有為諸法,非增上果。謂果望因,或俱或後,必無果前因後,故言「除前」也。
> 【疏】重言「有為」者,是除前外.諸餘有為。此餘有為,或與因俱.或在因後,名「增上果」。
> 【疏】論云言「增上果」者,顯依主釋也,增上之果。
==此釋是依光記重衍(光隨陳譯),義雖無差,文面異於梵藏唐本。==
【[論6](俱舍論記疏06#^rbi23y)】諸有為法A(後或同時).除前已生,是<font color="#ff0000">一切</font>有為之增上果。
> 【疏】問:士用增上,二果何殊?==\[[s21](婆沙021-030#d2士用增上果別)問:士用果與增上果,有何差別。[s121](婆沙111-130#^67y4dh)]==
> 【疏】答:士用果名,唯對作者;增上果稱,通對此餘。如匠所成,對能成匠,俱得士用增上果名;對餘非匠,唯增上果。*解云:謂匠造屋,屋對匠人,是士用果,亦增上果;屋對非匠,唯增上果。以非匠不造屋,屋望非匠,非士用果也*。
#### E3.1.2.4.明因取與果
> 【疏】從此第四,明因取與果。
> 【疏】**論云**:於上所說.六種因中,何位何因.取果與果?頌曰:
> 【疏】 #五取果唯現 ᅟ #二與果亦然
> 【疏】 #過現與二因 ᅟ #一與唯過去
> 【疏】釋曰:「**五取果唯現**」者,除能作因,五因取果.唯於現在。定非過去,彼已取故;亦非未來,彼無<font color="#948A54">因</font>[用]故==〖z〗==。
ᅟ==〖Z〗「因」,論作「用」。(T29p35c)==
取果:**因法**現在位。
與果:**果法**現在位(因果同時)---------相應俱有(因法現在位)
ᅟᅟᅟ**果法**正生位(因在果前)---------異熟因(因法過去位)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ᅟᅟᅟᅟᅟ---------同類遍行(因法現在或過去位)
ᅟᅟᅟᅟᅟᅟᅟᅟᅟᅟᅟᅟᅟ---------所緣緣唯於果法現在。
寶疏:能作因.現在取果.與五因同,於中無為無果.故頌不說\[[論記疏06](俱舍論記疏06#^qmz5xd)]。
光記:能作因中,<u>未來世</u>及三無為法.雖是能作因.而不能取增上果故。
正理唯許現在取果,與此論同。婆沙第二說.許能作因過現取果。 [論記疏06](俱舍論記疏06#^e42ops)
又解:此論同婆沙後師.言能作因同五因現在取果者.從多分說(?第二說.若取果時即能與果)。
餘處婆沙評家義s196.(無心位)等無間緣取果用.通過去。
> 【疏】「**二與果亦然**」者,謂相應俱有.二因與果,唯於現在。同前五因,故云「亦然」。由此二因得俱生果,正取果時.亦與果故。==能引.能為彼種(為因義成)·正與彼力(令法現起)。==
> 【疏】「**過現與二因**」者,謂同類遍行.二因與果,通過現世。現在世與果者,謂此二因,有等流果無間生故;過去與果者,謂有隔念等流果也。
> 【疏】「**一與唯過去**」者,「一」謂異熟因,此異熟因,唯過去與果。謂異熟果.不與因俱.及無間生,故此因與果.唯過去世。
> 【疏】問:取果、與果,其義如何?
> 【疏】答:能為彼種,故名取果。*種者因義,現在為因.能取後果==據顯說也.亦取現果故==,故取果用.唯於現在*。正與彼力,故名與果。*謂果將生,因與力用.令入現在,故名與果。故取與用,唯目因也*。
[論記疏06](俱舍論記疏06#^4f9bis)
【正理】
言取果者.是能引義,謂引未來令其生等。 [zs18](正理16-20#取果)
言與果者,謂此諸因正與彼力.令其生等。[zs18](正理16-20#^d0aeg9)
【寶】俱有相應…如何說與謂果生時?有說:現在亦名生故。
> 【疏】**論云**:善同類因,有時取果,而非與果。應作四句。
> 【疏】第一句者,謂斷善根時==.善根不現行.==,最後所捨得==.第九無間道上上品邪見斷下下品善根==。*<b>解云</b>:最後善得,住現在世,已成因義,故名取果==.雖捨三世諸得.唯取最後念得==;無後善得.果至生相,故此現在因.不名與果也。*
<font color="#ff0000">婆沙18</font>
又如:退果所捨無漏得.退定時所捨上地善得.捨餘加行生有漏善等\[及生上地捨下地善,及生下地捨上地善]。無記同類因:無力工巧威儀相續斷時,失通果等時。----------------
> 【疏】第二句者,謂續善根時,最初所得得。*<b>解云</b>:續善根時.最初所得得者,謂得過去最後所捨善得,此過去善得.名為與果,謂善得所引果.今時至生相故也。不名取果者,由已取故也。*
疏解(光):謂續善根時最初起得.得**過去所捨得**,名初所得得。
新解:謂續善根時**最初剎那所起得**.爾時此得是所取果,**舉所取果**.顯前能取,與而不取.前已取故。二說並通。
> 【疏】應言「爾時續者前得」。*<b>解云</b>:論主恐人不解前文「所得得」言,謂將通取過去諸得==.前八品善得==,故今解云「應說爾時續者前得」。前得,是前<u>最後所捨善得</u>也。*==〖z〗==
ᅟ==〖Z〗《光記》:「1.世親論主意說:若法從來未與果者,此中說之;過去諸得.雖於續時皆悉與果,以前諸念皆曾與果.俱句攝故,是故不說。最後所捨一剎那得.今續善時最初與果,故偏說之。又續善時過去餘善亦能與果.何獨說<u>得</u>,既別說得.明知唯取最後一念。==
ᅟᅟ==「2.又解(泰疏安慧釋):論主云.應言爾時續者前得,謂前過去所有善得.皆名最初所得得.誰言唯取最後所捨得,此所捨得通於三世.非彼一切皆能與果,故以<u>前</u>言簡取過去。故婆沙十八云:『有時與果非取果,謂後續善根時.即住過去所捨善得(舊.善根得最初現在前)。』(已上論文。)所以偏約<u>得</u>作兩單句.不約善根者,將斷善時.善根已不現行.唯有善得現行,故偏說得。」(T41p132a)==
ᅟᅟ==《麟記》:「今此章中,<u>但同前解</u>。」(X53p429a)==
正理彈云:**前位多剎那得**為同類因.皆取今得。
作俱舍師救:論主意說.若法**從來未與果者**此中說之,前念諸得皆曾與果.俱句攝故。
又解:前得通前過去所有善得,以所續得**通於三世**,故簡取前者。
此章但同前解。
> 【疏】第三句者,謂不斷善根,於所餘諸位。*<b>解云</b>:於一身中,<u>有所餘諸善心位</u>==〖z〗==,能為因故.名為取果,有果生故.得名與果也*。
ᅟ==〖Z〗《俱舍》(陳):「不斷善人.於所餘位。」(T29p193b) 除前二句正斷正續時,名所餘諸位。==
ᅟᅟ==《光記》:「謂不斷善根.於所餘諸位。隨其所應.於一身中所有善法.能取與者,名所餘諸位。」 (T41p132a)==
> 【疏】第四句者,謂除前相。*<b>解云</b>:除前三句相,所餘<u>未來善等</u>==〖z〗==,皆非取與也*。
ᅟ==〖Z〗此若約時位,似應取「善根已斷未續時」及「未來位」。《光記》:「謂除前相。亦隨所應.所有善法非取與者,皆所收。」(T41p132a)==
### D3.1.3.明法從因生
> 【疏】從此第三,明法從因生。**論云**:說因果已,復應思擇,此中何法,幾因所生?(*問也。*)
> 【疏】法略有四:謂染污法、異熟生法、初無漏法、三所餘法。(*總標諸法也。*)餘法者何?(*別問三所餘法也。*)謂<font color="#948A54"><u>餘</u></font>[除]異熟==〖z〗==.餘無記法,除初無漏.諸餘善法。(*餘無記者,謂工巧等<u>三無記</u>也==〖z〗==。餘善法者,除苦法忍外.諸餘無漏,及一切有漏善。此等是前三法外,名三所餘也。*)
ᅟ==〖Z〗「餘」,論作「除」。(T29p36a)==
ᅟ==〖Z〗如婆沙,更有自性無記。(T27p450b)==
> 【疏】如是四法云何?頌曰:
> 【疏】 #染污異熟生 ᅟ #餘初聖如次
> 【疏】 #除異熟遍二 ᅟ #及同類餘生
> 【疏】 #此謂心心所 ᅟ #餘及除相應
> 【疏】釋曰:「**染污異熟生,餘初聖**」者,標四法也。
> 【疏】「**如次**」者,言此四法,除因門中,於下兩句.如次除之。
> 【疏】「**除異熟遍二**」者,此「除」一字,四度言之。
> 【疏】「**除異熟**」者,初句「染污法」,除異熟因,餘五因生。
> 【疏】第二「除遍」者,謂初句「異熟生法」,除遍行因,餘五因生。
> 【疏】第三「除二」者,謂前第二句「三所餘法」,除前異熟遍行二因,從餘四因生。==心心所.==
> 【疏】第四「**及同類餘生**」者,謂第二句「初無漏聖」,非但除異熟遍行二因,及除同類因,從餘三因生。
> 【疏】故頌「除」字及「餘生」兩字,四度言也。
> 【疏】「**此謂心心所**」者,此前所辨四法.從因生者,唯是心心所法也。
> 【疏】「**餘及除相應**」者,此明色及不相應四法也。「餘」,謂色法及不相應,是心心所外.故名為餘。故「餘」一字.含此二法,謂色不相應也。
> 【疏】此二法中,各有四法,謂餘染污等。
> 【疏】1.且染污色,==染汙色聲.==<u>惡律儀</u>是也==〖z〗==。==染法上四相得等.==
ᅟ==〖Z〗不善表無表,及初靜慮有覆表色。==
> 【疏】2.異熟色者,眼等五根<u>是</u>==〖z〗==也。==異熟五根扶根四塵四相得等及無想果.命根(異熟)眾同分等.==
ᅟ==〖Z〗更有:扶根四境。==
> 【疏】3.<u>三所餘色</u>者,除初聖外.所餘無漏戒及定共戒==別解脫處中==等.一切善色==色聲.==,<u>兼</u>工巧、威儀、通果色也==〖z〗==。
ᅟ==〖Z〗更有:自性無記所攝.所長養五根四境.外器。==
.所長養五根四塵外器; 四相得\[有漏善.餘三無記.除苦法忍品餘無漏上].非得.二定.名身等三.等流同分.\[自性無記]
> 【疏】4.初無漏色者,謂苦法忍上道共戒也。==苦法忍上四相得.==
> 【疏】不相應中.染污等四,思之可解。
> 【疏】「**及除相應**」者,謂色不相應四法,如心心所.所除因外,兼除相應,故言「及」也。
> 【疏】1.且色及不相應.染污法,除異熟因.及除相應因,餘四因生。
> 【疏】2.若色及不相應.異熟生法,除遍行因.及除相應因,餘四因生。
> 【疏】3.若色及不相應.三所餘法,除異熟遍行二因.及除相應,餘三因生。
> 【疏】4.若色及不相應.初無漏法,除異熟遍行同類三因.及除相應,餘二因生。
> 【疏】一因生法,決定無有==不同外道計一因生法.==。此頌甚巧,應善思之。
> 【疏】已上不同,總是第一.明因已竟。
> 【疏】俱舍論頌疏ᅟᅟ論本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