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7-19 16:00</span>
###### 【疏】俱舍論頌疏ᅟᅟ論本第十
###### G1.1.1.8.1.2.別明
> 【疏】從此大文第二,別明。於中有二:一、別明四法,二、別指餘文。
###### # H1.1.1.8.1.2.1.別明四法
> 【疏】且別明四法者,一、明無明,二、明名色,三、明觸,四、明受。
###### ## I1.1.1.8.1.2.1.1.明無明
> 【疏】就第一.明無明,復分為二:一、明釋義,二、引證。
###### ### J1.1.1.8.1.2.1.1.1.釋義
> 【疏】初釋義者,**論云**:無明何義?(*問也。*)
【寶】前二不正答,後一擧頌正答。
就不正中有二,一以非明故曰名無明,二以明無故名曰無明。
> 【疏】謂體<u>非明</u>。(*答.非智明。*)若爾,無明應是眼等。(*難也。眼等五根.亦非智明,以應是無明也。*)
> 【疏】既爾,此義應謂<u>明無</u>。(*此更別釋,明無<u>之處</u>==〖z〗==,名無明也。*)若爾,無明體應非有。(*難也。若明無之處名無明者,既是他無,體應非有也。*)
> 【疏】為顯有體,義不濫餘。頌曰:(*為顯有體者,不同第二釋。義不濫餘者,不同初釋也。*)
ᅟ==〖Z〗疏如光記,寶疏但謂「明無」,應是無遮。==
> 【疏】 #明所治無明 ᅟ #如非親實等
> 【疏】釋曰:「**明所治無明**」者,明有實體。謂此無明==(a-vidyā.མ་རིག་པ།)==,不了四諦==.暉.約用辨體==,明所對治,名曰無明。與明相違.方名無明,非是離明之外.皆是無明,亦非明無之處.名無明也。
貪等煩惱雖為明所治,明無明是敵對相翻法.以明所治無明為本。貪無貪相翻。
> 【疏】「**如非親實等**」者,舉喻釋成。**論云**:如諸親友.所對怨敵,親友相違.名非親友。非異親友,非親友無。*<b>解云</b>:非異親友者,謂說怨家.名非親友,非異親友外.皆名非親友,此喻無明.不濫眼等也。非親友無者,謂不是親友無處.名非親友,此喻無明有體也。*
> 【疏】「**非實**」者,諦語名實,此所對治虛誑言語.名為非實==(an-ṛta.མི་བདེན་པ།)==。非異於實.皆名非實,亦非實無.名為非實。
頌疏:具四緣成誑業道,一於所誑境界異想發言.謂見言不見等,二所誑者解所說義.相領會也,三起染心,四者不誤。
> 【疏】「**等**」者,等取非法.非義非事也==(adharma/anartha/akārya非所作)==。如不善法.名為非法,不善義.名非義,不善事.名非事。此與善法等相違,名非法等也。
無貪無瞋無癡。無慚。愛非愛.淨不淨.(正不正)。阿修羅。
> 【疏】**論云**:如是無明,別有實體,是明所治,非異非無。*<b>解云</b>:非異者,非是異明之外.總是無明也;非無者,非是明無處.名無明也。*
> 【疏】又契經說.無明緣行,故知有體。此則略證。
[記疏10](俱舍論記疏10#^fd12ku) (稱友[AKBhvy-3b](AKBhvy-3b#^tlw6nt))
【[憲](頌疏注釋對照_6-14#^d1t25f)】問:此略證之文.可為第二引證科內`(光·寶記爾見)`何今釋義下科之耶。答。
###### ### J1.1.1.8.1.2.1.1.2.廣證
> 【疏】從此第二,廣證。頌曰:
> 【疏】 #說為結等故 ᅟ #非惡慧見故
> 【疏】 #與見相應故 ᅟ #說能染慧故
> 【疏】釋曰:初句.引證,下三句.破異說。
> 【疏】「**說為結等故**」者,「說」謂經說,「結」是九結,「等」取三縛、十隨眠、三漏、四瀑流。經說結等.皆有無明,豈無實體.說為結等。
論:非餘眼等.及體全無.可得說為結縛等事,故有別法說名無明。
九結:愛.恚.無明.慢.疑.見(三見).取(二取).嫉.慳。
三縛:一貪縛.二癡縛.三嗔縛( 縛三由三受).
十隨眠:貪·嗔·癡·慢·疑.五見。
三漏:一欲漏.二有漏.三無明漏。
四瀑流:一欲瀑流.二有瀑流.三見瀑流.四無明瀑流。
> 【疏】「**非惡慧見故**」者,破有餘師說。有餘師說:無明以惡慧為體。故彼云:如惡妻子==.光.無妻子德==.名無妻子,如是惡慧==.無有明德==.應名無明。
> 【疏】論主破此,故言「非惡慧見故」。謂染污慧.名為惡慧,於中有見==.五見==,故非無明。如身見等.是惡見慧,慧既有見,寧是無明?
光:見性推求.猛利決斷,故非無明。
寶:既九結等有見結無明結等別,故知是見不是無明。
> 【疏】「**與見相應故**」者,破彼轉救。謂餘師言:若爾,非見惡慧,應許是無明。如貪等相應慧,是非見惡慧也。既非是見,應是無明。
> 【疏】為破此救,故言「與見相應故」。謂此無明.與見相應,故知無明.不可是慧。無明若慧,豈有二慧.共相應耶?*既許無明.與見相應,故知無明.不是慧也。*
> 【疏】「**說能染慧故**」者,引教證也。如契經言,貪欲染心.令不解脫,無明染慧.令不清淨。此經既說.無明染慧,故知慧體.不是無明。無明若慧,豈可慧體.還能染慧?
光:(經部救)由無明種子及前後現行無明.間雜於慧,說能染慧。**論主**評取有部(寶疏說論主許無明有體)。 [本義抄10a-3](本義抄6-15#10a-3)
**經部**本許無明假立,但於<font color="#ff0000">有部</font>別體惡慧二說中,取惡慧義(如論主對眼見識見取識見,而實存和合見義)。[本義抄10a-4](本義抄6-15#10a-4)
> 【疏】然無明體,謂不了知.四諦三寶.善惡業果,即是了知所治別法。
> 【疏】大德法救,說無明體,==如餘經所說.==是諸有情恃我類性。*<b>解云</b>:無明恃我而起,即我慢之類也。*
【光】此大德意.恃我.即是我慢,類性是無明,此無明是我慢流類性故.約我慢以顯無明,理亦是餘惑流類性.且寄我慢以顯。正理意同。 [Chap3〔57〕](abhkagam#Chap3〔57〕)
論主不許.謂經中類性但是餘六慢\[【寶】或如泰師更加瞋疑等,寶疏許隨眠攝無明故]。寶疏說正理錯解經義。【光記】論主<u>意朋經部</u>不信無明別有實體,故破之。
###### ## I1.1.1.8.1.2.1.2.明名色
> 【疏】從此第二,明名色。**論云**:名色何義?色如先辨,今唯辨名。頌曰:
> 【疏】 #名無色四蘊
前文雖亦辨餘四蘊.未說為名.故今分別.
> 【疏】釋曰:「名」謂非色四蘊,即受想行識。
> 【疏】問:名於四蘊.是行蘊攝也,如何四蘊.總說為名?
> 【疏】答:論有四釋。
> 【疏】一云:隨所立<u>名.根境</u>勢力==〖z〗==,於義轉變,故說為名。
ᅟ==〖Z〗隨<u>名及根境</u>勢力。如Abhk-vy(p303): nāmavaśena indriyavaśena arthavaśena cārtheṣu rūpādiṣu namatīti nāma.==
> 【疏】問:云何隨名勢力轉變?
> 【疏】答:謂隨種種世共立名,於彼彼義.轉變詮表,即如牛馬色味等名。
> 【疏】問:此復何緣,標以名稱?答:於彼彼境.轉變而緣。
> 【疏】*<b>解云</b>:已上論文。此師意者:如今時名,隨於古昔名之勢力==劫初所共立==,方得於義.轉變詮表。==如牛馬等。==或詮此境、或詮彼境,詮彼彼境,名為<b>轉變</b>。名既如此,四蘊亦然。謂受等蘊,隨根境勢力,於境轉變而緣。轉變如名,故標名稱。言轉變緣者,謂緣此緣彼,名<b>轉變緣</b>也*。==〖z〗==
ᅟ==〖Z〗轉變namati གཞོལ་བ། (nam/ṇam/prahva),稱友釋為pravartate འཇུག་པ། / utpadyate སྐྱེ། ,趣入,生起。==
餘不相應雖無轉變.同無色中有轉變故,如變礙名色.無表無變礙.亦名為色。
正理論:謂能表召種種所緣.表召同名.故標名稱;
此論:轉變而緣.同名轉變詮表.故標名稱。
> 【疏】第二釋云:又類似名==〖z〗==。*此解意者:謂一切法.不過二類,一者色類,二非色類。四蘊與名.同非色類,類似名故,四蘊名名*。
ᅟ==〖Z〗梵藏陳無,婆沙有文,如光寶所引。==
婆沙:非色聚中有能顯了一切法名.故非色聚總說為名。名功能勝.
> 【疏】第三解云:隨名顯故==〖z〗==。*此解意者:謂色法麁著,有不須名顯,如眼見也;四蘊微細,要須名顯,必藉名故,故標名稱也*。
ᅟ==〖Z〗同上句。==
麟記:謂唯色處不須名顯,餘處須名。\[五境皆可離名現知。正理:非無表等亦可稱名,以彼所依現量得故。]
> 【疏】第四釋云:有餘師說,四無色蘊,捨此身已.<u>轉趣</u>餘生==〖z〗==,轉變如名,故標名稱。*<b>解云</b>:此師約捨身名轉變,初師據緣境名轉變。轉變雖同,二釋別也*。
ᅟ==〖Z〗namana,稱友釋為gamana,趣,往。==
【正理】又於一切界地趣生.能遍趣求==\[五蘊俱雖有轉變義.色蘊止於欲色]==.故立名稱。非無漏無色不得名名.雖非此所明.而似此故.==\[雖不取趣,有捨此蘊義也。]==
【論】唯邪見一名色處起。故名色中名實通無為。
###### ## I1.1.1.8.1.2.1.3.明觸
> 【疏】從此第三,明觸。於中有三:
> 【疏】一、明六觸,二、明二觸,三、明八觸。
###### ### J1.1.1.8.1.2.1.3.1.明六觸
> 【疏】且初明六觸者,**論云**:觸何為義?頌曰:
> 【疏】 #觸六三和生
> 【疏】釋曰:「**觸六**」者,是眼等六識相應觸也,謂眼識相應觸,乃至意識相應觸。觸體雖一,據識分六。
【暉】三和生同時觸,四和生同時受。
【寶】觸體難辨.寄因以說。
【光】根境識三和合而生.擧因以辨。能有作用觸對前境.擧業以明。又解:能令心等觸對前境.雖心心所對境對境義邊竝應名觸.觸對強故偏得觸名。故入阿毘達磨云:觸謂根境識和合生.令心觸境.以能養活心心所為相.順樂受等差別有三。
> 【疏】「**三和生**」者,釋觸義也。謂根境識三和所生,能有觸對,故名為觸。
> 【疏】**論云**:且如五觸生,可三和合,許根境識俱時起故;意根過去,法或未來,意識現在,如何和合?*<b>解云</b>:此文難也。法或未來者,緣未來法也。言「或」者,不定也,且據緣未來,亦通緣餘世,故言「或」也。此難意者,謂意法識三,各居一世,豈名和合*?
【麟】且如五觸生可三和合者,謂眼等色根現在恒有.故得與識同時.可成和合。若其意根定居過去者.以無間滅方名意故。識居現在者.以了別名識故。
> 【疏】**論云**:此即名和合,謂因果義成。或同一果.故名和合,謂根境識三.同順生觸故。
> 【疏】*<b>解云</b>:答(前問也)。此有兩釋*。
> 【疏】*初釋者,意法為因,意識為果,因果義成,即名和合*。
> 【疏】*第二解者,根境識三.同一觸果,同一果故,故名和合*。
> 【疏】*此上兩釋,不約同世,名和合也*。
【婆沙】此有二種,一俱起不相離名和合,二不相違義.同辦一事名為和合。此意識相應觸.但有第二義。
【光】泛明得果名略有三種:一取果與果為果.即有為四果,二證故為果.擇滅果,三相隨順故相由藉故為果。又解:凡增上果有二.一取果與果增上果.二非是取果與果增上果(非五果.但有果名)。
> 【疏】依薩婆多,離三和外.別有觸體,是心所法。==經中.根境識外別說六觸.故觸別有。==
> 【疏】若是經部,三和即觸,更無別體。論有相破,煩而不敘。==經言.如是三法聚集和合.說名為觸。故知無別體也。==
經部.本宗不立心所.三和同時假立觸,末師立受想思三心所。
###### ### J1.1.1.8.1.2.1.3.2.明二觸
> 【疏】從此第二,明二觸。**論云**:即前六觸,復合為二。所以者何?頌曰:
> 【疏】 #五相應有對 ᅟ #第六俱增語
> 【疏】釋曰:「**五相應有對**」者,眼等五觸,名有對觸。觸雖無對,謂依眼等.是有對故,從所依為名.名有對觸。有對之觸,依主釋也。
正理云.或約緣有對境.名有對觸。
> 【疏】「**第六俱增語**」者,第六意觸,名增語觸。所以然者,增語是名==.語是音聲而無詮表==,*名能詮表.增勝於語,故名增語*==(依主).或此名**以語為增上**方能詮表(有財).或由緣名故**增長語言**(依主).【寶】五識唯緣義.意兼緣名.故此名為增語(持業)==。名是意觸所緣長境,故偏就此<font color="#C4BC96"><u>名</u></font>==〖z〗==,名增語觸。
ᅟ==〖Z〗「名」字剩,如論。(T29p52c)==
> 【疏】問:何故名是意識<u>長境</u>==(持業)==?
> 【疏】答:謂如眼識,但能了青,不了<u>青名</u>;意識了青,亦了<u>青名</u>==〖z〗==。故青上名.稱之為長,長者.餘長也。
ᅟ==〖Z〗《俱舍》:「如說眼識,但能了青,<u>不了是青</u>。意識了青,<u>亦了是青</u>。」(T29p52c)==
ᅟᅟ==《識身》:「意識:亦能了別青色;乃至未能<u>了別其名</u>,不能了別此是青色,若能<u>了別其名</u>,爾時亦能了別青色.亦能了別此是青色。」(T26p559c)==
> 【疏】增語是境,觸是能緣;緣增語故,名增語觸。增語之觸,依主釋也。故**論云**:增語觸名,就所緣立。
> 【疏】有說:意識.名為增語。以此意識,==從多分說==語為增上.方於境轉,五識不然,是故意識獨名增語==.以語為增上緣故.有財釋;又正理:意識於發語中為增上故.依主釋==。觸與增語意識相應,名增語觸==.光.從相應立名.隣近釋==。故**論云**:增語觸名,就相應立。
###### ### J1.1.1.8.1.2.1.3.3.明八觸
> 【疏】從此第三,明八觸。**論云**:即前六觸,隨別相應,復成八種。頌曰:
> 【疏】 #明無明非二 ᅟ #無漏染污餘
> 【疏】 #愛恚二相應 ᅟ #樂等順三受
> 【疏】釋曰:「**明無明非二**」者,此有三觸,一、明觸,二、無明觸,三、非明非無明觸。頌言「**非二**」者,是第三觸也。
> 【疏】「**無漏染污餘**」者,釋上三觸也。餘者,謂無漏染污外,餘有漏善無記也。無漏相應觸,名為明觸;染污相應觸,名無明觸;與有漏善無記相應觸,名非明非無明觸。
> 【疏】「**愛恚二相應**」者,此有二觸:一、愛觸,與貪相應也;二、恚觸,謂與瞋相應也。謂煩惱中.此二數起,故無明觸外.別立此二也。
> 【疏】「**樂等順三受**」者,為約三受.攝一切觸.總為三觸:一、與樂受相應,名順樂受觸;二、與苦受相應,名順苦受觸;三、與捨受相應,名順不苦不樂受觸。
> 【疏】問:何故此觸.名為順受?
> 【疏】答:論有三釋。一云,此三能引樂等三受故。*<b>解云</b>:此則能引順所引也*==.觸受同時==。二云,或是樂等受所領故。*<b>解云</b>:受領於觸,觸名順受,此約所領順能領也*。三云,或能為受行相依故。*<b>解云</b>:受之行相.依觸而生,名為順受,此據所依順能依也*。
> 【疏】又**論云**:如何觸為受所領行相依?(*問第二第三釋也*。)行相極似觸,依觸而生故。(*答也*。)*<b>解云</b>:行相極似觸者,答觸是受所領也。==泰.如觸作苦行相.其受亦爾…==如世子孫.媚好似父,名能領父;受似觸相,說領觸也。依觸而生故者,明觸受所依也*。
> 【疏】如是合成十六種觸也。初明六觸;次明二觸;又說明等三觸,其次愛恚二觸,後說順樂等三觸,故成十六。
###### ## I1.1.1.8.1.2.1.4.明受
> 【疏】從此大文第四,明受支。一總、二別。
###### ### J1.1.1.8.1.2.1.4.1.總明
> 【疏】第一總者,**論云**:受何為義?頌曰:
> 【疏】 #從此生六受 ᅟ #五屬身餘心
> 【疏】釋曰:「**從此生六受**」者,從此六觸,能生六受。謂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 【疏】「**五屬身餘心**」者,六中前五為身受,依色根故。*色根名身,聚集義也==.另有相續(所依)義體義==。受依身起,名為身受。身之受故,是依主釋也*。意觸所生受.說名心受,但依心故,*名為心受,心之受故,亦依主釋*。*此上二受,俱從所依為名,思之可解*。
> 【疏】薩婆多宗:受之與觸.俱時而起,觸生於受,同時因果==.俱有因等==。==論云,如影與芽豈非俱有。又云,如四大種俱有所造色等。==
> 【疏】若經部宗:觸既為因.能生於受,故觸與受必不同時。彼宗不許同時因果。
【寶】受若未生.觸亦未有.如何生受,觸若已生.受亦已生.已生之法有何功能.觸生於受。
【光】俱至現在已生同時.如何可言互為能生,一切世間極成因果相生事中.未見如斯同時因果。如先種後牙.先乳後酪.先擊後聲等。(論)前根境緣能發後識.前大造聚生後造色(影與芽)[js10](俱舍論記疏10#^miby2n)。俱有因中有破芽影(西東極微俱不生影云云.但由前生因緣和合俱起)。
> 【疏】論有相破,煩而不敘。
==經部意:==前念觸為因.後念受為果也。
【論】==薩婆多破云:==謂或有時二觸境別.因前受位觸生後觸位受,如何異境受從異境觸生,或應許受此心相應.非與此心同緣一境。
【光】==經部:==許有成觸識.是觸無受。\[如唯識五心輪相雜不亂。]如緣聲.初念觸能生後念自類受故.此識名觸.故言是觸,從異境觸後起故.所以無受。於此緣聲初位前.如緣色末後念,有識有受而體非觸,以了境故有識.從前念自類觸生故有受,前念不能生後緣聲初念受故.而體非觸。緣差故然,斯有何過。若緣聲已後更緣色,前最後念緣色識等得名為觸,以能生後同境受故。\[隔念無體.如何相生?輾轉相續?]經言俱起者,無間相雜。
###### ### J1.1.1.8.1.2.1.4.2.別明
> 【疏】從此第二別明。於中有二:一、開定數,二、義分別。
###### ### K1.1.1.8.1.2.1.4.2.1.開定數
> 【疏】且初開定數者,頌曰:
> 【疏】 #此復成十八 ᅟ #由意近行異
> 【疏】釋曰:「**此復成十八,由意近行異**」者,此前心受==.身受相顯故不更釋==,「由意近行異」,復分成十八。應知「此復」聲,顯乘前起後==〖z〗==。
ᅟ==〖Z〗「應知此復聲,顯乘前起後」十字(punaḥ sandhikaraṇaṃ cātra draṣṭavyam),藏陳二譯無。==
> 【疏】意近行異有十八者,謂心受中.有喜憂捨,緣六境起.各六近行,故成十八。*且喜緣六境,有六喜近行;憂緣六境,有六憂近行;捨緣六境,有六捨近行*。==喜色意近行.乃至.捨法意近行等。==
> 【疏】問:若由自性,應但有三,喜憂捨三.自性異故;若由相應,應唯有一,一切皆與意相應故;若由所緣,應但有六,色等六境.為所緣故。
> 【疏】答:此成十八.具足由三,由自性、相應、所緣三義,乃成十八也。
> 【疏】於中十五,名不雜緣。謂色等五,<u>十五近行</u>.境各別故==〖z〗==,名不雜緣。
ᅟ==〖Z〗此句應如《光記》:「謂色等五.喜憂捨三各別緣故。」(T41p177c)==
> 【疏】三法近行,皆通二種。法且有二:
> 【疏】一者別法,謂五境外.所餘法也==.法處及內六處==;
> 【疏】二者通法,所謂五境,或二二合緣,乃至五五合緣==\[五五顯多數,約五境論五合緣.唯有一種]==。以雜緣故,此之五境.亦名為法。==.以通五識及意識緣.故名通法;第六法境唯意識緣.故名別法。==
> 【疏】喜憂捨三,若緣別法,名不雜緣;緣別法時.兼緣色等,或唯合緣色等五境,名為雜緣。故法近行,通二種也。
> 【疏】問:此意近行名,為因何義?
> 【疏】答:傳說喜等,==以==<font color="#ff0000">意為近緣</font>,於諸境中.數遊行故==\[依主]==。[js10](俱舍論記疏10#^ziiktc)
> 【疏】有說:喜等.能為==意==近緣,令意於境.數遊行故==\[有財]==。
正理破第一解。\[[zs29](正理26-30#^g6c8k1)分別三世等自相共相境…分別境界功德過失]
婆沙二釋同此,更有一解[s139](婆沙131-150#^lk0sgs):又依意故.近境而行,名意近行\[依主]。又云:於境捷利.樂數分別,故名為行。
此傳說言貫通二師。论主意:近行唯染,與意相牽數行所緣\[依主]
> 【疏】身受不名意近行者,良謂身受.有二種依,一依五根,二依意根。非唯依意,故不名近;由無分別,故亦非行。==正理:唯依意識故名為近.分別三世等自相共相境故名為行。==
> 【疏】第三禪樂,唯依意根,亦有分別,非近行者:
> 【疏】謂欲界意識.無樂根故。緣初欲界.無樂近行,故上界樂.亦不立也。==.以初為本故.==
> 【疏】又於意地.有喜有憂,以相對故,各立近行==.正理.憂喜即捨對==。第三靜慮,雖有意樂.而無意苦,無所對故,不立近行。
初二定喜雖無憂對,以欲界有對.准下界立上也。
【正理】第三靜慮意地樂根.無自根本地捨根為對故。然無近分等無捨等近行失,以於初界中有同地所對故;或復容有不容有故,謂意捨等.容有同地所敵對法,意樂定無同地敵對,故無有失。
【正理】又云:第三禪樂凝滯於境\[婆沙.非捷利],近行於境數有推移.不滯一緣.方名行故。
###### ### K1.1.1.8.1.2.1.4.2.2.義分別
> 【疏】從此第二,義分別。一、繫緣分別,二、有漏無漏分別。
###### ### L1.1.1.8.1.2.1.4.2.2.1.繫緣
> 【疏】初繫緣分別者,**論云**:諸意近行,幾欲界繫?欲界意近行,幾何所緣?色無色界,為問亦爾。頌曰:
> 【疏】 #欲緣欲十八 ᅟ #色十二上三
> 【疏】 #二緣欲十二 ᅟ #八自二無色
> 【疏】 #後二緣欲六 ᅟ #四自一上緣
> 【疏】 #初無色近分 ᅟ #緣色四自一
> 【疏】 #四本及三邊 ᅟ #唯一緣自境
> 【疏】釋曰:初兩句明欲界,次四句明色界,後四句明無色界。
惠心抄:大乘應云:無色<font color="#948A54">界</font>緣欲六,及色四自一。
> 【疏】「**欲緣欲十八**」者,上欲明繫十八,下欲明緣境十八。謂欲界繫具足十八,緣欲界境,其數亦然。
> 【疏】「**色十二上三**」者,此明欲界近行,緣上界境界數也。<u>欲</u>緣色界境.唯[有]十二==〖z〗==,謂喜憂捨.各緣色四,三四十二。彼無香味,除香味六也。
ᅟ==〖Z〗《俱舍》:「緣色界境,唯有十二。」(T29p54a)==
\[據六境分別十八能緣,非十八境。]
> 【疏】「**上三**」者,上謂無色。欲緣無色.唯得有三,謂喜憂捨.各緣彼法。彼無色等五所緣境,故有三法。
【麟】實唯一法,今約能緣分成三。
【暉】欲緣色界梵王等勝生四喜,緣無想果無心生四憂,緣<u>五</u>[通]果即生四捨。
緣無色無處等生一憂受,緣命長等<u>勝</u>[緣]生一喜,緣無造作等即生一捨也。
> 【疏】「**二緣欲十二**」者,二謂初禪二禪,此初二禪.唯<u>繫</u>十二==〖z〗==,謂六喜六捨。但除六憂,彼無憂故。緣欲界境.共亦有十二,除六憂境也。
ᅟ==〖Z〗《俱舍》:「說欲界繫已,當說色界繫。初二靜慮.唯有十二。」(T29p54a)==
初二根本緣欲界有六喜(如.八解脫中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依初二定緣欲界)。
\[定靜慮定煩惱受有定相([本義28](本義抄25-29#28b-1)),餘生靜慮受通捨等。]
近分通果緣欲,即六捨。\[[光10](俱舍論記疏10#^58z752)光取婆沙初師意,通果心唯雜緣法意近行。[寶10](俱舍論記疏10#^u01wiu)寶會三師,許變化發業第二念以去.餘通果心.通六意近行。]\[變化通果唯緣自地。<font color="#ff0000">發業通果</font>緣自地。天眼耳等緣自上下.非意近行<font color="#ff0000">\[正理論許為意近行]</font>。]
\[正理[zs8](正理06-10#^3yz98p):善分別.能緣一切自上下地,染污分別.緣自上地,無記分別.緣自下地。zs66/78諸靜慮中有遍緣智。(又如聞慧所緣廣大)。[論記疏20](俱舍論記疏20#^k2h6xx)]
> 【疏】「**八自二無色**」者,謂初二禪.緣自界八,謂彼喜捨.各緣四境,除香味四。
> 【疏】「**二無色**」者,緣無色二,謂喜與捨.各緣彼法。
> 【疏】「**後二緣欲六**」者,第三四禪,名為後二。三四靜慮.唯<u>繫</u>六種==〖z〗==,彼無六喜,但有六捨。緣欲界境.亦得有六,色等六也。
ᅟ==〖Z〗同上,「繫」或作「有」。==
> 【疏】「**四自一上緣**」者,三四靜慮.緣自境四,謂捨緣四境,除香味二也。==【暉】(取寶意).緣自地變化生四捨。==
> 【疏】「**一上緣**」者,一緣無色,謂法近行。
> 【疏】「**初無色近分,緣色四自一**」者,謂空處近分.唯<u>繫</u>四種==〖z〗==。緣色界境,亦有四種,謂空處近分.起有漏道.能緣色界第四靜慮色等四境;既緣有四,繫亦四也==【麟】論有二說[js10](俱舍論記疏10#^09txug).一許別緣下色聲等四;二不許別緣但總雜緣下.唯一雜法捨近行==。緣自界一,謂唯法境。
ᅟ==〖Z〗同上。==
> 【疏】「**四本及三邊,唯一緣自境**」者,謂空處等四根本地,及識處等三近分地.名為三邊,此七地中,唯一謂法。無色根本.不緣色界,彼上三邊.亦不緣色,故唯有法一近行也。不緣色義,定品當辨。
.并上三近分.總名除色想。【麟】謂彼諸地.無遍緣智.及厭色故,並不緣色。
【光】問:此意近行通三性不。解云:准下成就通於三性。
###### ### L1.1.1.8.1.2.1.4.2.2.2.有漏
> 【疏】從此第二,有漏無漏分別者。**論云**:此意近行,通無漏耶?頌曰:
> 【疏】 #十八唯有漏
> 【疏】釋曰:此意近行,三界所繫,故唯有漏,不通無漏。
[zs29](正理26-30#^j0khmn)(近行)增長有故,無漏諸法.與此相違。
> 【疏】**論云**:誰成就幾意近行耶?
> 【疏】謂生欲界,若未獲得色界善心,成欲一切、初二定八、三四定四、無色界一。所成上界.皆不緣下,唯染污故。(*<b>解云</b>:欲界有情,成三界染故,雖未得上界善心,而成彼地染污近行也。*)
> 【疏】**論云**:若已獲得色界善心,未離欲貪,成欲一切。初靜慮十,唯成四喜,染不緣下香味境故;捨具成六,未至定中善心.得緣香味境故。餘隨此理,如應當知。*<b>解云</b>:未離欲貪,顯未得根本也。言獲得彼善,唯近分也。然近分地,唯捨無喜,既得善捨,故捨有六,善緣下也。未得根本,成彼染喜,故唯有四,染不緣下也。*
生在欲界,
可成初禪==[二禪]==無記喜捨近行.謂通果無記心相應受(憲)==\[光法師以變化心.望五受根.明相應不相應義.作二解釋……[本義抄10](本義抄6-15#10a-26) ]\[光3:[威儀工巧](俱舍論記疏03#^i7pn6u) [變化](俱舍論記疏03#^h1mtrr) [二通](俱舍論記疏03#^wmtrov) ]== 。
可成第二禪善六捨近行。==\[[本義抄10](本義抄6-15#10b-1):問:以有漏道.離下三靜慮染.九無間前八解脫道位\[近分].可修緣欲界心耶。答:可修緣欲界心也。(如不淨息念)]==
> 【疏】又**論云**:若生色界,唯成欲界一捨法近行,謂通果心俱。*<b>解云</b>:以通果心,唯捨相應也。*
捨受中庸.順通果故。光釋通果通喜樂受一釋云:捨是中庸.起時稍稍易.生上可言成下,喜樂非是中庸.起時稍難.生上不能成下,故但言捨.不言喜樂。以實餘時.亦有成就。\[[本義抄3](本義抄1-5#3-20)非云欲界變化心中.有喜根相應之類。]
此心總緣色等為境起,故唯名法。\[寶.依今論意.生色界成就欲界色聲法三意近行。但唯擧一捨法近行之一說事,據變化心論之也。[寶10](俱舍論記疏10#^u01wiu)]
以生無色定不成下.故略不說。餘準前知。
此中唯說緣有漏,正理[zs29](正理26-30#^0lgt3p):緣不繫境.亦唯此六[躭嗜三出離三]。
> 【疏】此上所論.十八近行,皆<u>通</u>有漏==〖z〗==。是婆<u>娑</u>宗。
ᅟ==〖Z〗《麟記》:「通有漏者,謂善染總取名之為通,非對無漏置通言也。」(X53p441b)==
> 【疏】然依經部,於有漏中,唯取雜染.名為近行。故於愛門.立喜近行,或於憎門.立憂近行,或於不擇捨門.立捨近行。==【光】愛謂貪.憎謂嗔.不擇捨謂癡,此癡於法不擇而捨。【論】唯雜染者與意相牽數行所緣.是意近行。==
> 【疏】以雜染故,所以近行.名耽嗜依==【光】受與耽嗜煩惱為依==,是染喜憂捨也;為治染故,立出離依,即善喜憂捨也==.受與出離善法(漏無漏)為依==。
[s190](婆沙176-200#^e3dve8)耽嗜謂愛,耽著性故。有說.耽嗜名一切煩惱.執著性故。
[js10](俱舍論記疏10#敘異說‹經部›).為對治彼.說六恒住,謂見色已不喜不憂.心恒住捨(捨謂行捨).具念正智...非阿羅漢無有世間緣善法喜(有六恒住.無數行境),但為遮止雜染近行故作是說。
> 故**論云**:又即喜等為三十六師句,謂為耽嗜依.出離依別。此句差別,大師說故。耽嗜依者,謂諸染受;出離依者,謂諸善受。*<b>解云</b>:染善相對,各有十八,成三十六句。*
[Chap3〔69〕](abhkagam#Chap3〔69〕) 三十六刀(śastra) chattiṃsa sattapadā
s139無覆無記受,順染品者耽嗜依攝,順善品者出離依攝。
善受既非躭嗜依.==能治所治不同==,非與意相牽數行所緣。==證意近行唯雜染義==。
【光】既二別說,故知唯染是意近行。
[zs29](正理26-30#^dehpoz)謂彼契經.為顯無學眼見色已.非如昔時起貪瞋癡.言不喜等,不言見色已不起意近行,故毘婆沙所說為善。
###### # H1.1.1.8.1.2.2.別指餘文
> 【疏】從此第二,餘指別文。**論云**:何緣不說所餘有支?頌曰:
> 【疏】 #餘已說當說
> 【疏】釋曰:上來所明.無明等四,所餘六支,已說當說,故此不論。
> 【疏】且識與六處,界品已說,前言「識謂各了別」,是識支也。「名眼等五根」,六處支也。行有二支,業品當說。愛取二支,隨眠品說。*生老死二,是識等攝,故無指陳。*
光.問.若爾,愛取即是無明.應不別指。解云:無明異說不同.或說惡惠.或說非明.或說明無,由此愛取不指無明.別指下說。
##### F1.1.1.8.2.略攝喻顯
> 【疏】從此大文第二,略攝喻顯。**論云**:此諸緣起.略立為三,謂煩惱、業、異熟果事也。應寄外喻,顯別功能。頌曰:
> 【疏】 #此中說煩惱 ᅟ #如種復如龍
> 【疏】 #如草根樹莖 ᅟ #及如糠裹米
> 【疏】 #業如有糠米 ᅟ #如草藥如華
> 【疏】 #諸異熟果事 ᅟ #如成熟飲食
> 【疏】釋曰:前四句.喻顯煩惱==.五喻==,次兩句.喻顯業因==.三喻==,後兩句.喻顯果事==.一喻==。
[js10](俱舍論記疏10#^eiqcrt)
> 【疏】「**煩惱如種**」者,如從種子.芽[葉]<font color="#948A54"><u>莖</u></font>等生,從煩惱生煩惱業事。==〖z〗==
ᅟ==〖Z〗「莖」,論作「葉」。(T29p54b~c) 續藏「業」下多一「等」字。(Xz85p1003b)==
> 【疏】煩惱「**如龍**」者,如龍鎮池.水恒不竭,煩惱鎮業,感果無窮==【暉】如無學故業.無煩惱鎮無果==。
> 【疏】煩惱「**如草根**」者,==vanaspati==如草根未拔,苗剪剪還生,未拔煩惱根,趣滅滅還起==.暉.有頂地見道煩惱==。==\[s79有身見是六十二見趣根本,見趣是餘煩惱根本] 煩惱根(或持業釋)==
> 【疏】「**如樹莖**」者,如樹莖頻生枝葉華菓,從諸煩惱,數起惑業事。[js10](俱舍論記疏10#^we7gw8)
> 【疏】「**及如糠裹米**」者,如糠裹米.能生芽等,<font color="#ff0000">煩惱裹業</font>.能感餘生。==【光】(正理)惑及惑得俱能裹業.然惑親裹.得是疎裹。==
帶穀殼(內稃外稃fū)的通稱稻穀﹐除去穀殼的通稱米粒(cāo 糙米)﹐果皮﹑種皮和糊粉層合稱糠層(又稱皮層)﹐碾米時將穀殼(內稃外稃)和糠層連同胚一同剝離(餘胚乳)﹐成為精白米。
> 【疏】==\[^梵藏陳:於前已說惑似糠+]==「**業如有糠米**」者,如米有糠.能生芽等,業有煩惱.能招異熟。
> 【疏】「**業如草藥**」者,如諸草藥,果熟為後邊,業果熟已.更不招異熟。
> 【疏】「**業如華**」者,如華於果.為生近因,業為近因.能生異熟。==稱友:煩惱為遠因==
> 【疏】果「**如成熟飲食**」者,如熟飲食.但應受用,不可復轉成餘飲食,異熟果事.既成熟已,不能更招餘生異熟。==論:若諸異熟復感餘生,餘復感餘,應無解脫。==
#### E1.1.1.9.明四有
> 【疏】從此大文第九,明四有者。**論云**:如是緣起,煩惱業事.生生相續,不過四有,中生本死,如前已釋。染不染義,三界有無,今當略辨。頌曰:
> 【疏】 #於四種有中 ᅟ #生有唯染污
> 【疏】 #由自地煩惱 ᅟ #餘三無色三
> 【疏】釋曰:前三句.及第四句「餘三」字,三性分別門。
> 【疏】最後三字,三界分別。
惠心抄:大乘應云:中生初死後,唯是淨無記,死中中後染,餘三無色三。
> 【疏】「**於四種有中,生有唯染污**」,謂受生時,自地煩惱.皆能潤生。故對法者.咸作是言:諸煩惱中,無一煩惱.於結生位.無潤功能==【寶】不簡上緣無漏緣等[js10](俱舍論記疏10#^vrrae1)==。然諸結生.唯煩惱力,非由自力現起纏垢。
> 【疏】*<b>解云</b>:自力纏者,嫉慳忿覆悔<u>眠</u>也==〖z〗==;垢謂六垢。此纏及垢.起不籍他,故名自力。以自力故,要因思擇.方始現前;初受生時.身心昧劣,故不起也。無慚、無愧、昏沈、掉舉,是隨從纏,煩惱起時.必相應故,於受生位.亦得起也。*
ᅟ==〖Z〗《正文》:「此中初五自力起也,<u>眠非自力起</u>.具如下隨眠品。故光但擧前五不言眠,恐眠字剩歟。」(T64p470b) 《光記[js10](俱舍論記疏10#^db5fl4)》此處二釋(T41p180c),許初釋是正義(<u>眠</u>是隨從),廣如《本義抄》(T63p147a)[本義抄4](本義抄1-5#4a-32)。==
> 【疏】又**論云**:雖此位中身心昧劣,而由數起或近現行.引發力故,煩惱現起。*<b>解云</b>:無始名數起,前生稱近行*。初受中有,亦唯染污,猶如生有。
> 【疏】「**餘三<b><font color="#948A54">無色三</font></b>**」者==〖z〗==,除生有外.所餘三有,皆通三性,名為「餘三」。善染無記也。
ᅟ==〖Z〗《正文》:「<u>無色三</u>.三字似剩。何者。此三箇字.即是別門,不可<u>怙</u>[總]為一段。」(T64p470a)==
> 【疏】「**無色三**」者,於無色界,唯有三有,但無中有。
> 【疏】頌中不言欲色界者,故知於中.具足四有。
> 【疏】已上總是第一,明有情生竟。
### D1.1.2.明有情住
> 【疏】從此大文第二,明有情住。
> 【疏】**論云**:有情緣起.已廣分別,是諸有情.由何而住?頌曰:
> 【疏】 #有情由食住 ᅟ #段欲體唯三
> 【疏】 #非色不能益 ᅟ #自根解脫故
> 【疏】 #觸思識三食 ᅟ #有漏通三界
> 【疏】 #意成及求生 ᅟ #食香中有起
> 【疏】 #前二益此世 ᅟ #所依及能依
> 【疏】 #後二於當有 ᅟ #引及起如次
【光】初句總示,次五句別釋,次兩句通經,後一頌明勝用。
今疏初句標,次五句明食體,次兩句通經,後四句明食廢立。
> 【疏】釋曰:「**有情由食住**」者,標也。經說世尊.自悟一<font color="#bfbfbf">切</font>法,正覺正說,謂諸有情,一切無非由食而住。[Chap3〔70〕](abhkagam#Chap3〔70〕)
> 【疏】食有四種:一段,二觸,三思,四識。
> 【疏】段有二種,謂細及麁。細<font color="#948A54"><u>為</u></font>\[謂]<font color="#948A54">*欲界*</font>中有食==〖z〗==.香為食故,諸天中食,及人劫初食==【光】地味地皮餅林藤==,*亦名為細*,無<font color="#948A54"><u>便</u></font>\[變]穢故==〖z〗==,如油沃沙,散入支<font color="#948A54"><u>體</u></font>故==〖z〗.食香稻以去.方有便穢==;或細汗蟲.嬰兒等食,亦名為細==.小軟名細.多鞕名麁==。*謂身有細蟲==蟣虱==,因汗而生==.或人身中有虫食汗==,名細汗蟲也*。
ᅟ==〖Z〗「為」,論作謂。《俱舍》:「細謂中有食。」(T29p55a)==
ᅟᅟ==〔欲界〕-【甲】【乙】【丙】【續】。==
ᅟ==〖Z〗「便」,論作「變」。(T29p55a)==
ᅟ==〖Z〗《俱舍》:「散入支(aṅga)故。」(T29p55a, AKBh p152)==
> 【疏】「**段欲體唯三**」者,明段食體。如是段食,唯欲界繫;體唯三塵,謂香味觸。
上界無段食及香味等,離段食貪.方生彼故。[zs30](正理26-30#^1086b4)
> 【疏】言段食者,可成段別而飲噉故,謂以口鼻,分分受之。[js10](俱舍論記疏10#^ngm09r)
> 【疏】光影炎涼及塗洗等,雖無分段==雖非飲噉而能持身.亦細食所攝==,有資益故,亦名為食==.二時有益:一解除飢渴.二食了資益諸根大種==。<font color="#ff0000">故段食言,從多分說</font>==\[欲界有少吞噉為門,餘相從皆名段食.如日光等]==。光影炎涼.名為食者,寒遇日光.及值炎火,熱逢樹影.并得風涼,有益於人,皆名食也。[js10](俱舍論記疏10#^jl9do2)
[zs30](正理26-30#^8lwf30)
> 【疏】「**非色不能益,自根解脫故**」者,明色非段食也。**論云**:色亦可成段別飲噉,何緣非食?以不能益.自所對根.解脫者故。
> 【疏】*<b>解云</b>:且色<b>不益自根</b>者,自根是眼,眼見色時.而無益也,自根大種.尚無有益,況能益餘諸根大種,故色非食。<b>不益解脫</b>者,謂不還果及阿羅漢.無段食貪,名為解脫,此不還等,色香味觸.俱得離貪,雖見美食.而不能益,飲噉香味等.便即有益。一種離貪,見色無益,以此故知,色非段食。*
> 【疏】「**觸思識三食**」者,「觸」謂三和生觸,「思」謂意業,「識」謂識蘊,皆能持身,并稱為食。
[js10](俱舍論記疏10.md#^hfzh13) zs30非一切思皆是思食,要屬希望.順愛現行.意識相應,乃名為食。
> 【疏】「**有漏通三界**」者,觸思等三.雖通無漏,而今食體.唯取有漏,資益有故。若無漏法,破壞諸有,故非食也。觸等三食,通三界攝。
> 【疏】「**意成及求生,食香中有起**」者,<u>此通經說中有名</u>也。==〖z〗==
ᅟ==〖Z〗《正文》:「論引此經(部多求生).證無漏非食,而疏唯為中有名者,未了。故光云:引經顯食唯有漏。」(T64p470b) 《麟記》:「契經說食有四等者,准論.此文證食是有漏義,後文言部多者已下.方是會名。論文具有二義,今疏中沒初義故.但合為一<u>釋名</u>也。」(X53p442b)==
ᅟᅟ==《英憲抄》:「次引中有五種名(當<u>意成及求生</u>等頌),為證前所引經<u>求生者</u>中有名也。然今疏釋本頌,故於<u>意成及求生</u>之下.引加<u>部多求生</u>之文示由來也。故今疏<u>通經說中有名</u>者,直釋本頌之卷也。」(T64p579a)==
> 【疏】謂契經說:食有四種,能令<b>部多</b>有情安住,及能資益諸<b>求生</b>者。<b>解云</b>:言部多者,此云已生,五趣生已.皆名已生,故部多言.攝五趣也。言求生者,即是中有。
> 【疏】以佛世尊,以五種名說中有故。一名意成,從意所生,非精血等外緣成故[s70](婆沙061-070#^ej2ox9)。二名<b><u>求生</u></b>==〖z〗==,常喜尋察當生處故。三名食香,香為食故。四名中有,二趣中間所有蘊故==〖z〗==。五名為<b>起</b>,對向當生暫時起故。
ᅟ==〖Z〗婆沙譯為「求有」。(T27p363a, p677a)==
[s70](婆沙061-070#^x6wnj7)於六處門求生有故。
ᅟ==〖Z〗「四名中有,二趣中間所有蘊故」十二字,梵藏陳無。==
> 【疏】又契經言:有壞自體<b>起</b>,有壞世間生。*<b>解云</b>:起謂中有,生謂生有。此二無常.可破壞故,名為有壞。中有非無,標以自體;生有多過,稱曰世間。*==〖z〗[Chap3〔76〕](abhkagam#Chap3〔76〕)==
ᅟ==〖Z〗經如[AN4.233](Tipitaka23#^AN4z233) 等。增支部未說<u>自體<b>起</b></u>。《集異門》引經釋曰:「地獄中有.名有損害自體……地獄趣.名有損害世間……色界中有.名無損害自體……人及欲界天中有.名有損害無損害自體……」(T26p396a~397c) 故「有壞」應指有惡因惡果。疏如光記。==
> 【疏】又契經言:有補特伽羅,已斷<b>起</b>結,未斷生結。
> 【疏】於此經中,廣說四句:
本義抄[10b-14](本義抄6-15#10b-14) :起結者.潤中有及感中有業之惑,生結者.潤生有及感生有業之惑也。…[zs21](正理21-25#^frijhy)二時容有起結現行.謂住本有發滿業時,及住中有續中有時。 [js10](俱舍論記疏10#^csu7bn) 又解:潤中有初念惑名起結…[本義抄10](本義抄6-15#^hkswzq)
[zs21](正理21-25#^frijhy) 斷有二種,一得永對治斷.得擇滅,二得永不行斷.得非擇滅。於四句中.隨其所應說此二斷。。
> 【疏】謂上流者,為第一句,謂無色上流也。*於無色界.不受中有,已斷起結;更有受生,未斷生結也。* ==.約永對治斷說.==
> 【疏】中般涅槃,為第二句。*正居中有,未斷起結;更不受生,已斷生結。* ==.據不現行.==
> 【疏】諸阿羅漢,為第三句。*更無生故。* ==.據永治說。[本義抄10](本義抄6-15#10b-14)鈍根阿羅漢.退起惑之時.雖退得過未起結生結.永不起起結生結,故云起結得永對治斷。==
> 【疏】除前諸相,為第四句。==〖z〗== ==除現中般.諸餘未永離色界貪者==
ᅟ==〖Z〗四句,陳譯未廣列。==
> 【疏】上來引經,意證中有.名為<b>起</b>也。
> 【疏】又<b>部多</b>者,是<u>無生義</u>,謂阿羅漢不受生也。==〖z〗==
ᅟ==〖Z〗bhūta,become/being/gone/purified/obtained/spirit/element,疏如光記,稱友Abhk-vy(p318):bhūtā arhantas <u>traidhātukavītarāga</u>tvāt. (已離三界染故。)== [js10](俱舍論記疏10#^b91pq0)
> 【疏】諸有愛者,說名<b>求生</b>,更受生故。
> 【疏】<b>後四句頌</b>者,明食廢立。
> 【疏】問:諸有漏法.皆資長有,如何世尊.說食唯四?
> 【疏】答:雖爾,就勝.說四無失。
> 【疏】問:其勝者何?
> 【疏】答:頌言「**前二益此世,所依及能依**」者,此明二食勝也。
> 【疏】言此世者,現在世也。言所依者,謂有根身,段食於彼.能為資益。言能依者,謂心心所,觸食於彼.能為資益。如是二食,於已生<font color="#948A54"><u>身</u></font>有==〖z〗==,資益功能.最為殊勝。
ᅟ==〖Z〗「身」字,論無。(T29p55c)==
> 【疏】「**後二於當有,引及起如次**」者,明後二食勝也。言當有者,謂未來生。思食是業,能引當有。思食引已,*識種子力能起當有*,由業所熏識種子力.當有方起。故此二食,能益當生,最為殊勝。==[s130](婆沙111-130#牽引.任持.生.長.偏增)==
從業所熏識種子力.後有得起。
光記二解,[js10](俱舍論記疏10#E1.1.2.1.釋第三頌)
一說是有部義.熏之言資,識起取果功能.名為種子。
又解:述經部釋.此解似勝。泰云:此就經部釋。([本義抄10](本義抄6-15#10b-22) 又解意直得論文故)
[zs30](正理26-30#^mfsfms)謂由業故.能引當來.名色二有,業既引已.愛潤識種.能令當有名色身起。故契經說:業為生因.愛為起因…此生已起名色為依.引起感餘生業,愛所潤識能為種故,令當來世名色果起。(**實義疏**與正理論一致)
論云:亦見思食.安住現身...昔有一父,時遭飢饉欲造他方,自既飢羸,二子嬰稚.意欲携去力所不任,以囊盛灰挂於壁上.慰喻二子言是麨囊,二子希望多時延命。後有人至取囊為開,子見是灰.望絕便死。故知思食亦資現在也。
[s130](婆沙111-130#四生)如《集異門》說:「海中有獸(集異門.魚龜鼈śiśu-māra室首摩羅部盧迦等)時出海濱,於沙潬中產生諸卵,以沙埋覆還入海中。彼在卵㲉,憶念母故身不爛壞,謂憶念母先孚煖時所有觸故;若忘其母,身便爛壞。」
【暉】識即見現在妙色等也。
> 【疏】故雖有漏.皆資長有,而就勝說.唯有四食。
> 【疏】前二如養母,養已生故;後二如生母,生未生故。
[zs30](正理26-30#^paq3sj)有說:觀此能治四倒,故說四食。由不觀察段等四種,如次能起淨樂常我四種顛倒。
【暉】依瑜伽論.治身受心法故…謂執心為常.為說思食所任持故.所作運為皆是意思。為執法為我.以意識了彼法皆無我.說識食也。
> 【疏】又論文明段食四句分別:[s130](婆沙111-130#^a5am18)
> 【疏】第一句者,是段非食,謂所飲噉為緣,損壞諸根大種;
> 【疏】第二句者,是食非段,謂觸等三食;[zs30](正理26-30#^1086b4)
> 【疏】第三句者,亦段亦食,謂所飲噉為緣,資益諸根大種;
> 【疏】第四句者,謂除前相。
> 【疏】觸等三食皆有四句。於中是觸等而非食者,謂無漏觸,及有漏觸為緣.損壞諸根大種==.即違境等生觸==。==【麟】第二句是食非觸者,餘段等三食。第三句.可知(有漏觸為緣.益諸根大種也)。第四句,即餘無漏法.及有漏中除觸外餘損諸根者(色境等也).並入此句。==餘思可解。
> 【疏】**論云**:五趣四生,皆具四食。
> 【疏】問:如何地獄有段食耶?
> 【疏】答:飲鐵丸等,雖於食已.能為損壞,而能暫時解除飢渴,得食相故,亦名為食。==雜心:及冷風觸身,亦名為食。==又孤地獄,飲食如人==.如僧護經說==。
> 【疏】故五趣中,皆具四食。
[s130](婆沙111-130#^5cvmg5).益有二時:一初食時(能除飢渴),二消化時(資益根及大)。
[s130](婆沙111-130#15.四食及偏增) 四食及偏增
〔問〕無想有情由何食住。答:觸意思識。無想位.唯有過去三食. [s154](婆沙151-175#^ny990w)
### D1.1.3.明有情沒
> 【疏】從此大文第三,明有情沒。
> 【疏】**論云**:今應正辨,何識現前.何受相應.有死生等?頌曰:
> 【疏】 #斷善根與續 ᅟ #離染退死生
> 【疏】 #許唯意識中 ᅟ #死生唯捨受
> 【疏】 #非定無心二 ᅟ #二無記涅槃
> 【疏】 #漸死足臍心 ᅟ #最後意識滅
> 【疏】 #下人天不生 ᅟ #斷末摩水等
> 【疏】釋曰:初兩句,標六法也。
> 【疏】一斷善根,二續善根,三離染位,四退惑時,五死,六生。
> 【疏】「**許唯意識中**」者,於此六位,唯許第六意識相應也。
> 【疏】「**死生唯捨受**」者,死生唯許捨受相應。
> 【疏】苦樂明利,不順死生;捨受中庸,故順死生。
> 【疏】「**非定無心二**」者,「二」謂死生。
> 【疏】「定」及「無心」.無死生義,故言「非」也。
> 【疏】言「**非定**」者,謂由三義。
> 【疏】一、身在下界.起上界定,必無死生,界地別故。
> 【疏】二、加行生故,然死生心.任運而起。
> 【疏】三、能攝益故,生死有損,定既有益,故無死生。
> 【疏】「**非無心**」者,在無心位.命必無損,若所依身.將欲變壞,<font color="#948A54"><u>心</u></font>==〖z〗==必定還起.屬所依心,然後命終,更無餘理。於無心位.亦無受生,以受生時.煩惱為因,於無心位.無煩惱因,故無生也。
ᅟ==〖Z〗「心」字,論無。(T29p56b)==
> 【疏】「**二無記涅槃**」者,入涅槃心,唯二無記,謂異熟生及威儀路。唯無記心.入涅槃者,無記勢力微,順心斷滅故。
> 【疏】工巧稍強,通果定發,雖是無記,不入涅槃。
> 【疏】「**漸死足臍心,最後意識滅,下人天不生**」者,明死時識也。
> 【疏】言「下」者,三惡趣也。「不生」,謂阿羅漢也。
> 【疏】若頓命終,意識身根,忽然總滅。
> 【疏】若漸死者,1.墮於惡趣,識滅於足。2.若往人中,識滅於臍。3.若得生天,識滅於心。4.若得羅漢,識滅亦於心,有言於頂[滅]==〖z〗==。
ᅟ==〖Z〗(滅)+上【乙】【續】。(Xz85p1007a)==
> 【疏】上來所明,皆據最後意識滅也。
> 【疏】「**斷末摩水等**」者,正明死義。末摩,此云支節,然於身中.有百處異支節,其量甚小,觸便致死,是謂末摩。
> 【疏】「**水等**」者,等取風火。於此三大.隨一增盛,如利刀刃.觸彼末摩,因此命終,故名為「斷」。此言「斷」者,非如斬薪.令成兩段,但由三大.觸彼末摩,令身無覺,說名為斷。
> 【疏】地界不名斷末摩者,謂無第四內災患故。內三災患,謂風熱痰:痰是水增<font color="#948A54"><u>痰</u></font>,熱緣火<u>起</u>,風病風增。==〖z〗==*無第四災,故無地界.斷末摩也。*
ᅟ==〖Z〗痰(淡【續】Xz85p1007a)字,似剩。《光記》:「水增痰病起,火增熱病起,風增風病起。」(T41p184c)==
> 【疏】有說:此似外器三災。*外有水火風,內還有水火風,既外無地界災,故內無地界患也。*
> 【疏】此斷末摩,唯人間有,非於天上。
> 【疏】然諸天子.將欲死時,有五衰相:一衣染塵垢,二華鬘萎悴,三兩腋汗出,四臭氣入身,五不樂本座。此五相現,必定當死。
## C1.2.判聚差別
> 【疏】從此大文第二,明三聚。**論云**:世尊於此有情世間生住沒中,建立三聚,何謂三聚?頌曰:
> 【疏】 #正邪不定聚 ᅟ #聖造無間餘
> 【疏】釋曰:上句標,下句釋。
> 【疏】謂諸聖人,名正性定聚。造五無間者,名邪性定聚。自餘凡夫,名不定性聚。頌言「**餘**」者,正邪定餘,即無間外餘凡夫也。
> 【疏】言正性者,所謂涅槃。<b>定</b>者是聖。有無漏道,遠一切惡,故名為<b>聖</b>,獲得畢竟離繫得故。定<u>盡煩惱</u>,故名<font color="#948A54">為</font>[<b>正</b>]<b>定</b>==〖z〗==。*聖於正性.得決定故,名正性定也。*
ᅟ==〖Z〗《俱舍》:「定盡煩惱,故名正定。」(T29p56c)==
> 【疏】言邪性者,謂三惡趣。<b>定</b>謂造無間人也。造五無間,必墮惡趣,故名<font color="#948A54">為</font>[邪]定==〖z〗==。*造無間人,於邪性中.得決定故,名邪性定也。*
ᅟ==〖Z〗《俱舍》:「造無間者.必墮地獄,故名邪定。」(T29p56c)==
> 【疏】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餘有情,遇聖入聖,遇邪入邪,名不定性聚。
> 【疏】俱舍論頌疏ᅟᅟ論本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