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12 16:16</span>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一</b>☗s51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六 ## 24.善不善及無記 ### 1三性(論主-霧尊者-分別論者-脇尊者-集異門) 【唐】問:何故名善不善無記。==\[[s144](婆沙131-150#1三性(論主-霧尊者-分別論者-脇尊者-集異門)) 云何名善不善無記耶]== *【涼】問曰:何故名善,何故名不善,何故名無記耶。* 【唐】答: *【涼】答曰:* #### b1論主 【唐】1a若法巧便所持,能招愛果,性安隱故,名善。 【唐】巧便所持者:顯道諦。能招愛果者:顯苦集諦少分,即有漏善。性安隱者:顯滅諦。 【唐】b若法非巧便所持,能招不愛果,性不安隱故,名不善。 【唐】此總顯苦集諦少分,即諸惡法。 【唐】c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 *【涼】若為巧便所持、生愛果、安隱故,名善。巧便所持者是道諦,生愛果者是苦集諦少分,安隱者是滅諦。若不為巧便所持、生不愛果、不安隱者,是不善,此說苦集諦少分。此相違,是無記。* 【唐】2復次,a若法能招可愛果樂受果,故名善。b若法能招不愛果苦受果,故名不善。c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 *【涼】復次,生愛果、生樂受果,是善。生不愛果、生`[苦=若【元】]`苦受果,是不善。與此相違.是無記。* 【唐】3復次,a若法能引可愛有芽<font color="red">及解脫芽</font>,故名善。b若法能引非愛有芽,故名不善。c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 *【涼】復次,生可愛<u>有種子</u>,是善。生不可愛有種子,是不善。與此相違.是無記。* 【唐】4復次,a若法能令生善趣故,名善。b若法能令生惡趣故,名不善。c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 *【涼】復次,生可愛趣中,是善。生不可愛趣中,是不善。與此相違.是無記。* 【唐】5復次,a若法墮還滅品,性輕昇故,名善。b若法墮流轉品,性沈重故,名不善。c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 *【涼】復次,於寂靜分中體性輕舉者,是善。於增盛分中體性重沒者,是不善。與此相違.是無記。* #### b2霧尊者-分別論者 【唐】 #霧尊者 言:由四事故名善,一自性故,二相應故,三等起故,四勝義故。 【唐】1)自性故者:謂自性善。有說:是慚愧。有說:是三善根。 【唐】2)相應故者:謂相應善,即彼相應心心所法。 【唐】3)等起故者:謂等起善,即彼所起.身語二業.不相應行。 【唐】4)勝義故者:謂勝義善,即是涅槃。安隱故名善。 *【涼】尊者婆多說曰:以四事故名善:一、體;二、親近;三、能起;四、實義。* *【涼】體者是自體,或有說慚愧是自體、或有說三善根是自體。親近者,謂心心數法。能起者,能起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行。實義者,是涅槃,以安隱故說善。* 【唐】<b>分別論者</b>亦作是說: 【唐】1)自性善:謂智。 【唐】2)相應善:謂識。 【唐】3)等起善:謂身語業。 【唐】4)勝義善:謂涅槃。 *【涼】是以毘婆闍婆提作如是說:自體善者是智,親近善者是識,能起善者能起身口業,實義善者是涅槃。* 【唐】由四事故名不善:一自性故,二相應故,三等起故,四勝義故。 【唐】1)自性故者:謂自性不善。有說:是無慚無愧。有說:是三不善根。 【唐】2)相應故者:謂相應不善,即彼相應心心所法。 【唐】3)等起故者:謂等起不善,即彼所起身語二業不相應行。 【唐】4)勝義故者:謂勝義不善,即是生死。不安隱故名不善。 *【涼】以四事故名不善:一、體;二、親近;三、能起;四、實義。體者是自體,或有說無慚無愧是自體、或有說三不善根是自體。親近者,是心心數法。能起者,能起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行。實義者,是生死不安隱,故說不善。* 【唐】<b>分別論者</b>亦作是說: 【唐】1)自性不善:謂癡。 【唐】2)相應不善:謂識。 【唐】3)等起不善:謂身語業。 【唐】4)勝義不善:謂生死。 *【涼】是以毘婆闍婆提作如是說:自體者是愚癡,親近者是識,能起者能起身口業,實義者是生死。* #### b3脇尊者 【唐】脇尊者言: *【涼】尊者波奢說曰:* 【唐】1)a若法是如理作意,自性與如理作意相應,從如理作意等起,是如理作意等流離繫果,故名善。b若法是非理作意,自性與非理作意相應,從非理作意等起,是非理作意等流果,故名不善。c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 *【涼】1若法是正觀、與正觀相應、從正觀生依果解脫果,是名善。若法非正觀,乃至不從正觀生依果,是名不善。與此相違是名無記。* 【唐】2)復次,a若法是慚愧,自性與慚愧相應,從慚愧等起,是慚愧等流離繫果,故名善。b若法是無慚無愧,自性與無慚無愧相應,從無慚無愧等起,是無慚無愧等流果,故名不善。c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 【唐】3)復次,a若法是三善根,自性與三善根相應,從三善根等起,是三善根等流離繫果,故名善。b若法是三不善根,自性與三不善根相應,從三不善根等起,是三不善根等流果,故名不善。c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 【唐】4)復次,a若法是信等五根,自性與信等五根相應,從信等五根等起,是信等五根等流離繫果,故名善。b若法是五蓋,自性與五蓋相應,從五蓋等起,是五蓋等流果,故名不善。c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 *【涼】如正觀不正觀,2慚愧無慚愧、3善根不善根、4信等五根五蓋,說亦如是。* #### b4集異門 【唐】集異門說: 【唐】何故名善。 【唐】答:1由此能引可愛可憙可樂.悅意如意果,故名善。此顯等流果。 【唐】2復次,由此能招可愛可喜可樂.悅意如意異熟,故名善。此顯異熟果。 【唐】何故名不善。 【唐】答:1由此能引不可愛不可憙不可樂.不悅意不如意果.故名不善,此顯等流果。 【唐】2復次,由此能招不可愛不可憙不可樂.不悅意不如意異熟,故名不善,此顯異熟果。==\[集異門(匱戒.具戒,戒損減.戒圓滿)婆沙(s51s144善不善,s112惡行妙行,s171聖非聖)]== 【唐】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 *【涼】《集法經》說:何故名善。* *【涼】答曰:有愛果、妙果、適意果、可意果,故名善;報果說亦如是。* *【涼】何故名不善。答曰:有不愛果、不妙果、不適意果、不可意果,故名不善;報果說亦如是。與此相違是無記。* ### 2.無記之義 【唐】問:世尊定記,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一切法者,謂十二處。如是諸法.世尊顯說施設開示,如何可立為無記耶。 *【涼】問曰:世尊定記苦、定記集、定記滅、定記道,廣說十二入施設解說顯現。* *【涼】何以言無記耶。* 【唐】答: 【唐】1.非為不說,故名無記。然諸善法.佛記為善,諸不善法.記為不善,若法不可記善不善.說為無記。 【唐】2.復次,佛記善法有可愛果。記不善法有非愛果。若法無彼二果可記,說為無記。 【唐】3.復次,由二事故善法可記,一由自性,二由異熟;不善,亦爾。無記雖有自性可記,而無異熟,故名無記。 *【涼】答曰:不以不解說故言無記。但世尊善法記善、不善法記不善。此法非善法所記、非不善法所記,故言無記。* *【涼】復次,世尊說:善法有愛果,不善法有不愛果。此法不生愛不愛果,故言無記。* *【涼】復次,善以二事故名善,一以自體、二以有報,不善亦爾。無記雖有自體,不生於報,故說無記。世尊或有不解說名無記<font color="#7030A0">🈬sz"18"#(天竺音無記是無答)🈮</font>,如經說:沙門瞿曇!世界常耶。佛言:此不應答。* 【唐】或有不說,故名無記,如諸經中應捨置記,四種記論.雜蘊已說。 *【涼】問曰:何故佛不答此問耶。* *【涼】答曰:外道計人是常。彼諸外道往詣佛所,作如是問:沙門瞿曇!人為是常、為非常耶。佛作是念:無人我,答言無。彼諸外道當作是說:我不問有無。若當說常無常者,無法云何說有常無常。如問人石女兒為恭敬孝順不。彼作是念:石女無兒。我若答言無,彼當作是說:我不問有無。若當說恭敬孝順,彼當作是說:石女無兒,云何當說恭敬孝順。彼亦如是。此論非有非實,以非有非實故,世尊不答。四種答,如雜揵度智品廣說。* *【涼】此三結,幾有報、幾無報。乃至九十八使,幾有報、幾無報。* ## 25.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之有異熟無異熟分別〖熟〗 ### 1.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有異熟幾無異熟。 【唐】◆<font color="#9E480E">🈬sz"18"#〈離思無異熟因,離受無異熟果〉🈮</font>(譬喻者) ### ◆〈異熟因在果之未熟位其體猶有已熟位其體便無如外種〉(飲光部) 【發智】: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有異熟。幾無異熟。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1.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1)謂或有執:「離思無異熟因,離受無異熟果。」如譬喻者。 【唐】(論主)為止彼意,顯異熟因及異熟果,俱通五蘊。 【唐】2)或復有執:「諸異熟因,果若熟已.`[因=其【元明】]`因體便無。」如飲光部,彼作是說:諸異熟因果未熟位其體猶有,果若熟已其體便無。如外種子,芽未生位,其體猶有,芽若生已其體便無。 【唐】(論主)為遮彼意,顯異熟因,果已熟位,其體猶有。 【唐】3)或復有執:「善不善業無異熟果。」如諸外道。 【唐】(論主)為破彼義,顯善惡業有異熟果。 【唐】為止此等種種異執,顯己所宗故作斯論。 【唐】2.復次,勿為止他顯示己義,但為開發諸法實性,令生正解故作斯論。 【發智】答:諸不善有異熟,諸無記無異熟。 【唐】此廣分別,應准前門。 【唐】〈因時雖有樂至果熟時有惡趣苦猶如以灰覆火,愚人踏久方燒〉 【唐】問:有異熟者義何謂耶,1)為與自異熟法俱名有異熟,2)為與他異熟法俱名有異熟。設爾何失。 *【涼】問曰:為以自法報俱言有報,為以他法報俱言有報耶。* 【唐】1)若與自異熟法俱.名有異熟,則因果應並。 【唐】伽他`[他=陀【三宮】*]`所說復云何通。如說: 【唐】ᅟ作惡不即受ᅟ非如乳成酪ᅟ猶灰覆火上ᅟ愚蹈久方燒 *【涼】若以自法報俱言有報者,云何因果不並耶。* *【涼】亦違偈說。如說:* *【涼】ᅟ作惡不即熟ᅟ如薩遮投乳ᅟ不即燒愚小ᅟ猶如灰底火ᅟ* 【唐】有**薩闍草**,磨置乳中.即便成酪;業果不爾。如灰覆火,愚夫輕蹈,初雖不覺,後便被燒;作惡亦爾,因時雖樂,至果熟時有惡趣苦。==\[[s76](婆沙071-080#^1likrk)有草名薩闍,若末著乳中已.即時成酪。[s76](婆沙071-080#^usv9gj) [大般涅槃經](T12n0374_大般涅槃經#^3wzjic) ]\[[四分律](T22n1428_四分律3#^8qxn7u)\[[藥事](T24n1448_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1o01ao) [律攝](T24n1458_根本薩婆多部律攝#^8l209w)] ,~阿薩闍asādhya,~牛膝草sarjikā(natron泡鹼)]== *【涼】有草名薩遮,若`[磨=摩【三宮】]`磨為散.投之乳中,即便成酪;因果不爾。* *【涼】云何爾耶。* *【涼】答曰:如灰底火,初蹈不熱,久住乃熱。如是不善業,因時生喜樂,變成果時生諸惡趣陰界入。* ^ts4zey 【唐】2)若與他異熟法俱.名有異熟,則應聖道亦有異熟,與他異熟俱時起故。 *【涼】若以他法報俱.言有報者,無漏聖道亦與他法報俱,應言有報。* 【唐】答:自異熟俱,名有異熟。 *【涼】答曰:應作是說:與自法報俱故言有報。* ### ◆〈有異熟之名義俱有二種等〉 【唐】問:若爾,因果應並,伽他`[他=陀【三宮】*]`所說復云何通。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因果不並耶。亦違偈說。* *【涼】答曰:俱有二種:一者有俱、二者並俱。有俱者,有因有果、有緣有報是也。有因有果者,如百億劫前造因雖滅,為後生法作因。此法於因雖遠,而名有因;彼法於果雖遠,而名有果。有緣者,如日月去此四千由旬,眼若緣者便生眼識。境界雖遠而生眼識,名之有緣。有報者,百億劫前所造業雖滅,於今身生報。彼業於此報雖遠,而言有報。並俱者,如有覺有觀、有喜有用。有覺者,覺相應法。有觀者,觀相應法。有喜者,喜根相應法。有用者,作觀相應法。此中以有俱而作論,不以並俱。* 【唐】.答:俱有二種.一者有俱.二者並俱。 【唐】有俱者.如有因有果.有所緣.有異熟。 【唐】有因有果者.如因謝已百俱胝劫果乃現前.相去雖遠.而後名有因前名有果。 【唐】2)有所緣者 :如人住此觀日月輪發生眼識,此彼相去雖四十千踰繕那量,而此眼識名有所緣。 【唐】3)有異熟者 :如造業已,百俱胝劫異熟方起,相去雖遠,而前業因名有異熟。 【唐】 2)並俱者如有尋有伺有喜有警覺。 【唐】⊙有尋者 :謂尋相應法。 【唐】⊙有伺者 :謂伺相應法。 【唐】⊙有喜者 :謂喜根相應法。 【唐】⊙有警覺者:謂作意相應法。 【唐】 ◆應知此中有異熟者,依有俱說,不依並俱。 【唐】.復次,俱有二種:一者有俱.二者合俱。 【唐】 1)有俱者:如有因有果有所緣有異熟。 【唐】 2)合俱者:如有尋有伺有喜有警覺。 【唐】 ◆應知此中有異熟者,依有俱說不依合俱。 【唐】.復次, 俱有三種.一者近俱.二者遠俱.三者近遠俱. 【唐】 1)近俱者如有尋有伺有喜有警覺。 【唐】 2)遠俱者如有因有果有所緣有異熟。 【唐】 3)近遠俱者如有漏有隨眠有緣有事。 【唐】⊙有漏者:謂漏相應法,及漏所緣法。 【唐】⊙有隨眠:亦爾。 【唐】⊙有緣者:謂與彼緣近遠諸法。 【唐】⊙有事 :亦爾,事謂因事或所繫事。 【唐】 ◆應知此中有異熟者,依遠俱說不依餘二。 ### 2.異熟的意義(二種異熟) 【唐】◆<font color="#9E480E">🈬sz"18"#〈異熟之名義〉🈮</font> 【唐】問:何故名異熟。 【唐】答:異類而熟故名異熟,熟有二種:一同類,二異類。 【唐】1)同類熟者,謂等流果,即善生善.不善生不善.無記生無記。 【唐】2)異類熟者,謂異熟果,即善不善法招無記果。 【唐】餘問答義如«雜蘊»說。 ## 26.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之見修所斷分別〖斷〗 ### 1.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見所斷。幾修所斷。 ### ◆〈三結九十八隨眠之見修所斷〉 【唐】◆<font color="#9E480E">🈬sz"18"#〈異生不能斷煩惱〉🈮</font>(譬喻者);<font color="#9E480E">🈬sz"18"#〈異生雖不斷隨眠而能伏纏〉🈮</font>(大德) ### ◆〈異生能以世俗道斷結〉(本宗) 【唐】◆<font color="#9E480E">🈬sz"18"#〈聖者不能以世俗道斷惑〉🈮</font>(有執) 【唐】◆<font color="#9E480E">🈬sz"18"#〈一切煩惱皆悉頓斷,無漸斷義〉🈮</font>(有執) 【發智】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見所斷。幾修所斷。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1)謂譬喻者作如是說:異生不能斷諸煩惱。(後文:異生不能斷見所斷隨眠) 【唐】2)大德說曰:「異生無有斷隨眠義,但能伏纏。」若作是說,於理無損。 【唐】問:彼何故作此執。 【唐】答:依契經故,謂契經說:若以聖慧見法斷者,是名真斷,非諸異生已有聖慧,故未能斷。 【唐】問:若爾,經說復云何通。 【唐】⊙如說:「苾芻彼猛憙子,已斷欲染已斷色染已斷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染,生非想非非想處。」又說:「外仙已離欲染。」 【唐】彼作是答:『所引契經不斷說斷不離說離。如餘契經不斷說斷不離說離。 【唐】1)何等契經不斷說斷。 【唐】⊙如說:愚執我我所,死時皆永斷,智者既知此,不執我我所。 【唐】2)何等契經不離說離。 【唐】⊙如說:有村邑中童男童女,戲弄灰土以造舍宅,於此舍宅未離染時修營擁衛,若時離染毀壞捨去。 【唐】如此二經不斷說斷不離說離,所引契經義亦應爾。 【唐】⊙然諸異生於諸煩惱,實未永斷但能暫伏,謂離染時以世俗道攀初靜慮離欲界染, 【唐】漸次乃至攀非想非非想處,離無所有處染,非想非非想處無上可攀故不能離。 【唐】⊙猶如蚇蠖緣草木時攀上捨下,若至極處無上可攀,即便退下。 【唐】⊙如人上樹,應知亦然。 【唐】⊙如野干等踐暴麻蘆,但損苗莖不除根栽。異生離染應知亦然,唯能暫伏不能永斷。 【唐】(論主)為遮彼意,顯諸異生以世俗道,亦能斷結。 【唐】3)或復有執:「必無聖者以世俗道斷煩惱義。」彼作是說:聖者何緣捨無漏道而用世俗(道)。 【唐】(論主)為遮彼意,顯有聖者以世俗道斷煩惱義。 【唐】4)或復有執:⊙「一切煩惱皆悉頓斷,無漸斷義。」彼作是說:「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煩惱頓斷,即由彼定斷一切惑,是故說名金剛喻定。 【唐】⊙猶如金剛能破鐵石牙骨貝玉末尼等故,彼雖許有四沙門果,然斷煩惱要金剛定。」 【唐】問:前之三果未能斷惑,何用立為。 【唐】彼作是答:⊙「前之三果伏諸煩惱,引金剛定令現在前,方能永斷,故非無用。 【唐】⊙譬如農夫左手握草,右執利鎌,一時刈斷。」 【唐】(論主)為遮彼意,顯諸煩惱有二對治,謂見及修.二道差別,一一現前皆能永斷。 【唐】5)或復有執:⊙「於四聖諦得現觀時,頓而非漸。」 【唐】⊙(論主)為斷彼執,顯於四諦得現觀時,漸而非頓。見所斷惑如修所斷,不應一時斷一切故。若於四諦得現觀時,頓非漸者,便違聖教。 【唐】如契經說:給孤獨長者來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於四聖諦得現觀時,為頓為漸。世尊告曰:如四桄梯,漸登非頓。 【唐】6)或復有執:⊙「一切煩惱無有見修所斷差別。」 【唐】⊙(論主)為遮彼意,顯諸煩惱定有見修所斷差別。 【唐】為止此等種種異執顯己所宗,故作斯論。 【唐】2.復次,:勿為止他.顯示己義,`[俱›]`但為開發諸法實性,令生正解,故作斯論。 ==1.\[若諸煩惱通三界繫,唯見所斷]\[三結等]== ==a\[非想見疑]<b>\[不共前行]</b>== ==b\[八地見疑]== ==2.\[若諸煩惱通三界繫,亦通五部]\[有漏無明漏等]== ==a\[非想見斷貪慢癡]\[唯聖人斷.唯無漏道斷.唯見斷.為第一句]<b>\[最初前行]</b>== ==b\[九地修斷貪慢癡]\[凡聖漏無漏不定故.]== ==c\[八地見斷貪慢癡]\[(見修凡聖漏無漏俱不定)唯不定故,為第三句.]== ==3.\[諸煩惱唯欲界繫,通於五部]\[三不善根等]== ==a\[欲界修斷貪瞋癡慢]<b>\[畢竟前行]</b>[修斷決定.故先答,以五門中是最後故.名畢竟前行.]== ==b\[欲界見斷貪瞋癡慢]== ==\[前行有三種,一不共前行,二畢竟前行,三最初前行…]\[先立義先答義.是前行義]== ### 1身見-邊執見 【發智】答:三結中,有身見結,見為前行,有二句:或見所斷,或見修所斷。 *【涼】此三結幾見道斷、幾修道斷。見道在前有二種,身見在前有二種,或見道斷、或見道修道斷。* 【唐】問:前行是何義。 *【涼】問曰:在前是何義。* 【唐】答:先立義先答義,是前行義。 【唐】1)先立義是前行義者:先立見所斷句 ,後立不定句。 【唐】2)先答義是前行義者:先以見所斷句答,後以不定句答。 *【涼】答曰:立分義、先答義是在前義。立分義者,先立見道所斷分,後立不定。先答義者,先答見道所斷,後答不定。* 【唐】A.(第一句:或見所斷) 【唐】云何見所斷。 【發智】若有身見非想非非想處繫,隨信隨法行現觀邊苦忍斷,是見所斷。 【唐】==\[答]==:謂有身見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 【唐】⊙世俗道起,能斷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有身見。 【唐】⊙於非想非非想處有身見,此世俗道無能斷力,便住不進,後若見道現在前時方能斷彼。 【唐】此中 【唐】⊙有身見者ᅟᅟ:定彼自性(體)。 【唐】⊙非想非非想處繫者:定彼地。 【唐】⊙隨信隨法行者ᅟ:定彼能斷補特伽羅。 【唐】⊙現觀邊苦忍者ᅟ:定彼對治道。 【唐】⊙斷者ᅟᅟᅟ:定彼道所作。 【唐】若有身見有不雜對治決定對治不共對治, 【唐】⊙聖者斷,非異生〔斷〕; 【唐】⊙聖道斷,非世俗〔斷〕; 【唐】⊙見道斷,非修道〔斷〕; 【唐】⊙忍斷,非智者,是此所說。 【唐】B.(第二句:或見修所斷) 【發智】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 【唐】何者是餘。謂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有身見,彼若 【唐】1.異生斷,以修道斷。聖者斷,以見道斷。 【唐】2.異生斷,以世俗道斷。聖者斷,以無漏道斷。 【唐】3.異生斷,以智斷。聖者斷,以忍斷。 【唐】4.異生斷,以九品斷九品。聖者斷,以一品斷九品。 【唐】5.異生斷,數起斷。聖者斷,不起斷。 【唐】6.異生斷,不觀諦斷。聖者斷,觀諦斷。 【發智】如有身見結,五順下分結中有身見結,五見中有身見邊執見,亦爾。 【唐】自性同故,俱通九地,唯一部故。 ### 戒禁取疑結-邪見見取 【唐】◆<font color="#9E480E">🈬sz"18"#〈戒禁取等之斷〉🈮</font> 【發智】<b>==\[若]==</b>戒禁取疑結,見為前行,有二句:或見所斷;或見修所斷。 【唐】前行義如上說。 【唐】A.(第一句:或見所斷) 【唐】云何見所斷。 【發智】若戒禁取疑,非想非非想處繫,隨信隨法行現觀邊諸忍斷,是見所斷。 【唐】==\[答]== `[謂=諸【三宮】]`謂戒禁取疑,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 【唐】⊙世俗道起,能斷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戒禁取疑。 【唐】⊙於非想非非想處戒禁取疑,此世俗道無能斷力,便住不進,後若見道現在前時方能斷彼。 【唐】此中: 【唐】⊙戒禁取疑者ᅟ :定彼自性。 【唐】⊙非想非非想處繫`[繫=斷【明宮】]`者 :定彼地。 【唐】⊙隨信隨法行者ᅟ :定彼能斷補特伽羅。 【唐】⊙現觀邊諸忍者ᅟ :定彼對治道。 【唐】⊙斷者ᅟᅟᅟ :定彼道所作。 【唐】若戒禁取疑,有不雜對治決定對治不共對治, 【唐】⊙聖者斷,非異生〔斷〕; 【唐】⊙聖道斷,非世俗〔斷〕; 【唐】⊙見道斷,非修道〔斷〕; 【唐】⊙忍斷,非智者,是此所說。 【唐】B.(第二句:或見修所斷) 【發智】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 【唐】何者是餘。謂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戒禁取疑,彼若 【唐】1.異生斷,以修道斷。聖者斷,以見道斷。 【唐】2.異生斷,以世俗道斷。聖者斷,以無漏道斷。 【唐】3.異生斷,以智斷。聖者斷,以忍斷。 【唐】4.異生斷,以九品斷九品。聖者斷,以一品斷九品。 【唐】5.異生斷,數起斷。聖者斷,不起斷。 【唐】6.異生斷,不觀諦斷。聖者斷,觀諦斷。 【發智】⊙如戒禁取疑結。 【唐】⊙四暴流軛中 :見暴流軛。 【唐】⊙四取中ᅟ :見取戒禁取。 【唐】⊙四身繫中ᅟ:戒禁取,此實執取身繫。 【唐】⊙五順下分結中:戒禁取疑結。 【唐】⊙五見中ᅟ :邪見見取戒禁取。 【唐】⊙七隨眠中ᅟ:見疑隨眠。 【唐】⊙九結中ᅟ :見取疑結,亦爾。 【唐】自性同故,俱通九地,唯四部故。 ### 2三不善根 【發智】貪不善根,修為前行,有二句:或修所斷,或見修所斷。 【唐】問:前行是何義。 【唐】答: 【唐】先立義先答義是前行義。 【唐】1)先立義是前行義者.先立修所斷句 ,後立不定句。 【唐】2)先答義是前行義者.先以修所斷句答,後以不定句答。 【唐】A.(第一句:或修所斷) 【唐】云何修所斷。 【發智】若貪不善根,學見迹諸智斷,是修所斷。 【唐】==\[答]==:謂貪不善根五部可得,即見苦乃至修所斷。 【唐】⊙見道起,能斷見苦乃至見道所斷貪不善根。 【唐】⊙於修所斷貪不善根,此見道無能斷力,便住不進,後勝修道現在前時方能斷彼。 【唐】此中 【唐】⊙貪不善根者:定彼自性。 【唐】⊙學見迹者 :定彼能斷補特伽羅。 【唐】⊙諸智者ᅟ:定彼對治道。 【唐】⊙斷者ᅟ :定彼道所作。 【唐】若貪不善根有不雜對治決定對治不共對治, 【唐】⊙聖者斷,非異生, 【唐】⊙修道斷,非見道, 【唐】⊙智斷,非忍者,是此所說。 【唐】B.(第二句:或見修所斷) 【發智】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 【唐】何者是餘。謂前四部貪不善根,即見苦乃至見道所斷,彼若 【唐】1.異生斷,以修道斷。聖者斷,以見道斷。 【唐】2.異生斷,以世俗道斷。聖者斷,以無漏道斷。 【唐】3.異生斷,以智斷。聖者斷,以忍斷。 【唐】4.異生斷,以九品斷九品。聖者斷,以一品斷九品。 【唐】5.異生斷,數起斷。聖者斷,不起斷。 【唐】6.異生斷,不觀諦斷。聖者斷,觀諦斷。 ### ◆〈異生不能分別五部差別唯能總斷等〉 【唐】問:此中所說,若貪不善根, 【唐】⊙學見迹諸智斷是修所斷者:顯聖者身中「修所斷貪不善根。」 【唐】⊙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者:顯異生聖者身中「見所斷貪不善根。」 【唐】⊙餘有異生身中「修所斷貪不善根」,此中何故不說。 【唐】1.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次,彼已說在前所說中,所以者何。以部差別建立煩惱,不以在身諸煩惱,部有五無六。 【唐】聖者見道現在前時斷見所斷,後若修道現在前時斷修所斷。 【唐】異生修道現在前時總斷五部,以諸異生不能分別五部差別,唯能總斷,說異生斷修所斷言,即已說彼,故不別說。 【唐】3.復次,說學見迹諸智斷言,即已顯彼,故不別說, 【唐】異生身中修所斷者,即學見迹智所斷故。 【發智】⊙如貪不善根,瞋癡不善根。 【唐】⊙三漏中ᅟ :欲漏。 【唐】⊙四暴流軛中 :欲暴流軛。`[暴流=瀑流【宋元宮】下同]` 【唐】⊙四取中ᅟ :欲取。 【唐】⊙四身繫中ᅟ :貪欲瞋恚身繫。 【唐】⊙五蓋中ᅟ :除惡作疑,餘蓋。 【唐】⊙五結中ᅟ :瞋結。 【唐】⊙五順下分結中 :貪欲瞋恚結。 【唐】⊙七隨眠中ᅟ :欲貪瞋恚隨眠。 【唐】⊙九結中ᅟ :恚結,亦爾。 【唐】自性同故,俱唯欲界、通五部故。 ### 3有漏無明漏等 【發智】有漏無明漏,見為前行,有三句,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見修所斷。 【唐】問:前行是何義。 【唐】答:先立義先答義是前行義。 【唐】1)先立義是前行義者:先立見所斷句, 次立修所斷句, 後立不定句。 【唐】2)先答義是前行義者:先以見所斷句答,次以修所斷句答,後以不定句答。 【唐】A.(第一句:或見所斷) 【唐】云何見所斷。==\[唯聖人斷.唯無漏道斷.唯見斷.為第一句]\[最初前行]== 【發智】若有漏無明漏非想非非想處繫,隨信隨法行現觀邊諸忍斷,是見所斷。 【唐】謂1)有漏 :從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 【唐】2)無明漏: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 【唐】⊙世俗道起,能斷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有漏,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無明漏。 【唐】⊙於非想非非想處有漏無明漏,此世俗道無能斷力,便住不進,後若見道現在前時方能斷彼見所斷者。 【唐】此中 【唐】⊙有漏無明漏者ᅟ:定彼自性。 【唐】⊙非想非非想處繫者 :定彼地。 【唐】⊙隨信隨法行者ᅟ:定彼能斷補特伽羅。 【唐】⊙現觀邊諸忍者ᅟ :定彼對治道。 【唐】⊙斷者ᅟᅟᅟ :定彼道所作。 【唐】若有漏無明漏,有不雜對治決定對治不共對治, 【唐】⊙聖者斷,非異生〔斷〕; 【唐】⊙聖道斷,非世俗〔斷〕; 【唐】⊙見道斷,非修道〔斷〕; 【唐】⊙忍斷,非智者,是此所說。 【唐】B.(第二句:或修所斷) 【唐】云何修所斷。==\[凡聖漏無漏不定故.]== 【發智】若有漏無明漏,學見迹諸智斷,是修所斷。 【唐】謂彼有漏無明漏有五部。 【唐】1)見道現在前時斷前四部。 【唐】2)於修所斷有漏無明漏,此見道無能斷力,便住不進,後勝修道現在前時方能斷彼。 【唐】此中 【唐】⊙有漏無明漏者:定彼自性。 【唐】⊙學見迹者ᅟ :定彼能斷補特伽羅。 【唐】⊙諸智者ᅟᅟ:定彼能斷對治道。 【唐】⊙斷者ᅟᅟ :定彼道所作。 【唐】若有漏無明漏,有不雜對治決定對治不共對治, 【唐】⊙聖者斷,非異生〔斷〕; 【唐】⊙修道斷,非見道〔斷〕; 【唐】⊙智斷,非忍者,是此所說。 【唐】C.(第三句:或見修所斷)==\[(見修凡聖漏無漏俱不定)唯不定故,為第三句.]== 【發智】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 *【涼】餘者若凡夫斷,以修道斷;世尊弟子以見道斷。* 【唐】何者是餘。 *【涼】問曰:何者是餘耶。* 【唐】謂(1)從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有漏,(2)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無明漏, *【涼】答曰:無明漏,欲界有四種,有漏無明漏從初禪乃至無所有處有四種。* 【唐】異生身中五部,聖者身中四部,彼若 【唐】1.異生斷,以修道斷。聖者斷,以見道斷。 【唐】2.異生斷,以世俗道斷。聖者斷,以無漏道斷。 【唐】3.異生斷,以智斷。聖者斷,以忍斷。 【唐】4.異生斷,以九品斷九品。聖者斷,以一品斷九品。 【唐】5.異生斷,數起斷。聖者斷,不起斷。 【唐】6.異生斷,不觀諦斷。聖者斷,觀諦斷。 *【涼】此若凡夫斷,以修道斷;若聖人斷,以見道斷。* 【發智】⊙如有漏無明漏。 【唐】⊙四暴流軛中:有無明暴流軛。 【唐】⊙四取中 :我語取。 【唐】⊙五結中 :貪慢結。 【唐】⊙六愛身中 :意觸所生愛身。 【唐】⊙七隨眠中 :有貪慢無明隨眠。 【唐】⊙九結中:愛慢無明結,亦爾。 【唐】自性同故,俱通八九地,及通五部故。 *【涼】餘廣說如上。* ### 15.三種前行 【唐】前行有三種:一不共前行,二畢竟前行,三最初前行。 *【涼】在前有三種:一、不共;二、畢竟;三、最初。* 【唐】1)不共前行者:如三結等。==\[此以非想地見斷為前行。(以見道不共.先答。)]== 【唐】2)畢竟前行者:如三不善根等。==\[修斷決定.故先答,以五門中是最後故.名畢竟前行.]== 【唐】3)最初前行者:如有漏無明漏等。 *【涼】不共在前者,如三結。* *【涼】畢竟在前者,如貪恚癡及欲漏。* *【涼】最初在前者,如有漏無明漏。* 【唐】1)若諸煩惱通三界繫,唯見所斷:彼見為前行,有二句,如三結等。 【唐】2)若諸煩惱唯欲界繫,通於五部:彼修為前行,有二句,如三不善根等。 【唐】3)若諸煩惱通三界繫,亦通五部:彼見為前行,有三句,如有漏無明漏等。 *【涼】若煩惱是三界見道所斷,應作見道在前二種句,如三結是也。* *【涼】若是欲界五種所斷,應作修道在前二種句,如貪恚癡及欲漏是也。* *【涼】若是三界五種所斷,應作見道在前三種句,如有漏無明漏是也。*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涼】此說是略毘婆沙。* ### 16.惡作蓋疑蓋九十八隨眠之見修所斷分別 【發智】《婆沙》 【唐】1.惡作蓋:修所斷。異生聖者,俱以九品智斷彼故。 【唐】⊙如惡作蓋, 【唐】⊙五結中:嫉慳結。 *【涼】五蓋中,悔是修道斷。* *【涼】疑若凡夫斷,以修道斷;世尊弟子斷,以見道斷。* 【唐】⊙五順上分結。 【唐】⊙六愛身中:前五愛身。 【唐】⊙九結中:嫉慳結,亦爾。同是九品智所斷故。 *【涼】五上分結是修道斷,五愛身是修道斷,嫉結慳結是修道斷。* 【唐】2.疑蓋若1)異生斷ᅟ:修所斷。 【唐】2)世尊弟子斷:見所斷。此唯欲界前四部故。 【唐】3.九十八隨眠中二十八見所斷.謂有頂前四部,十修所斷.謂三界修所斷部。 【唐】餘若異生斷修所斷.世尊弟子斷見所斷,謂下八地前四部。 *【涼】九十八使,二十八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 *【涼】餘若凡夫斷,是修道斷;世尊弟子斷,是見道斷。* *【涼】*`[卷第四十終【三宮】]` *【涼】`[卷第四十一使揵度不善品之七首【宋元宮】=卷第四十一使犍度不善品第一之七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第二十三]`* ### 品類發智異說 【唐】問:若==\[發智]==二十八見所斷,十修所斷,餘不定者,《[品類足論](品類足論#見修所斷)》何故說九十八隨眠中「八十八見所斷,十修所斷」耶。==[zs46](正理46-50#^ouhtrf)== *【涼】問曰:如《波伽羅那》說:九十八使,八十八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此中何故說二十八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耶。* 【唐】1.答:==\[發智]==此文是了義,==\[品類足]==彼文是不了義。此文無別意趣,彼文有別意趣。此文無別因緣,彼文有別因緣。此文依勝義諦說,彼文依世俗諦說。==\[品類足約隨眠性類,迷理迷事不同。]== *【涼】答曰:* *【涼】此文是了義,彼文是未了義。此文無餘意,彼文有餘意。此文無所以,彼文有所以。此文是實義諦,彼文是俗諦。* 【唐】2.復次,彼論,依漸次者.具縛者.非超越者說。此論,依非漸次者.不具縛者.超越者說。 *【涼】復次,《波伽羅那》說順次法.說具縛人.非超越人,此中不說順次法.不說具縛人.<font color="#AEAAAA">不</font>說超越人。* 【唐】3.復次,彼論,唯依聖者離染非異生.聖道作用非世俗說==\[s77s144s145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學見迹修所斷]==。此論,通依聖者異生離染.聖道世俗道作用說。 *【涼】復次,`[彼=`此`【三宮】]彼`中,說凡夫聖人離欲.聖道所作世俗道所作;`[此=`彼`【三宮】]此`中,說聖人離欲.不說凡夫,說聖道所作.不說世俗道。* 【唐】4.復次,此論是決定說。彼論依異門說,謂先離欲乃至無所有處染入正性離生者,彼見道中亦證下八地見所斷法無漏離繫得,故作是說:八十八見所斷十修所斷。 *【涼】復次,彼中說離欲界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得正決定者,先以世俗道斷欲界煩惱乃至無所有處,彼見道斷煩惱解脫得差別作證。所以者何。彼解脫得以見道故而有差別。以是事故,彼作是說:八十八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 【唐】5.尊者妙音亦作是說:此論所說依決定理,品類足論說八十八見所斷者,依證無漏解脫得說,或依漸次得果者說。==\[異部宗輪:犢子部:若斷欲界修所斷結,名為離欲,非見所斷。]== *【涼】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二十八使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何故《波伽羅那》作如是說:八十八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彼作是答:二十八決定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六十不定。不定者,於見道中而有差別。《波伽羅那》說次第,故說八十八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此門是廣分別毘婆沙。* ## 見修所斷之名義 ### 1見修不離.云何分別 【唐】問:何故名見所斷,何故名修所斷耶。見不離修.修不離見,如何建立二所斷名。 *【涼】問曰:何故名見道斷,何故名修道斷耶。如見不離修.修不離見。* 【唐】答: 【唐】1.雖見道中亦有如實修可得,修道中亦有如實見可得,而見者是慧,修者是不放逸, *【涼】見道中如實修亦可得、修道中如實見亦可得,見名為慧、修名不放逸。* *【涼】如實是何義耶。答曰:* 【唐】a如實者:是增廣義,或猛利義。見道中,慧多不放逸少;修道中,不放逸多慧少。 *【涼】a數數義、`[偏=徧【三宮】]`偏重義是如實義。見道中,慧多.不放逸少;修道中,不放逸多.慧少。* 【唐】故彼所斷`[斷+(斷)【三宮】]`名有差別。 【唐】b復次,如實者是平等義,或相似義。雖見道中,有爾所慧.亦有爾所不放逸;修道中,有爾所不放逸.亦有爾所慧。 *【涼】b復次,等量義是如實義。如見道中慧亦有爾許不放逸,如修道中不放逸亦有爾許慧,是故等量義是如實義。* 【唐】而見道中,慧用增勝.不放逸用劣弱;修道中,不放逸用增勝.慧用劣弱。 【唐】故彼所斷名有差別。 【唐】2.尊者世友作如是說:雖觀四諦斷諸煩惱,不可分別.此見所斷此修所斷, *【涼】2尊者和須蜜說曰:見四真諦斷諸煩惱,云何分別.此是見道斷.此是修道斷耶。* 【唐】⊙而由見力斷棄吐者,名見所斷。 *【涼】答曰:以見斷.以見制伏.以見吐諸煩惱故,言見道斷。* 【唐】⊙如已得道.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分齊品類.漸令微薄,乃至究竟.皆斷盡者,名修所斷。 【唐】3.有作是說:見所斷者.亦名修所斷,見道中亦有如實修故;修所斷者.亦名見所斷,修道中亦有如實見故。 *【涼】3復有說者,見道所斷煩惱,亦應言修道所斷。所以者何。見道中如實修可得故。* *【涼】`[評]`如我義,以見斷、以見制伏、以見吐諸煩惱,名見道斷。* *【涼】2何故名修道斷。答曰:隨所得道.`[行=`修`行【三宮】]`行廣布,斷諸生分.斷其量.斷其種.漸使薄,令究竟斷故,名修道斷。* *【涼】3復有作是說者,修道所斷煩惱,亦可言見道斷。所以者何。修道中亦有如實見故。* 【唐】`[評]`於此義中: 【唐】⊙若由見力斷棄吐者,名見所斷。 【唐】⊙如已得道,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分齊品類.漸令微薄,乃至究竟.皆斷盡者,名修所斷。 *【涼】`[評]`如我義,隨所得道修行廣布,斷諸生分.斷其量.斷其種.漸使薄,令究竟斷故,名修道斷。* ### 2見修所斷名義 【唐】問:此說何義。 *【涼】此是何義耶。* 【唐】答: *【涼】答曰:* 【唐】此說見道是猛利道.暫現在前一時能斷九品煩惱,修道是不猛利道.數數修習久時方斷九品煩惱。如利鈍二刀同截一物.利者頓斷.鈍者漸斷。 【唐】1暫見斷者.名見所斷。數修斷者.名修所斷。 *【涼】見道是猛利道,若緣彼時,九種煩惱一時斷;修道是不猛利道,數數修習,九種煩惱九時而斷。譬如利`[鈇=鈍【三宮】]`鈇之刀以用割物,利者一下`[斷=便斷【三宮】]`斷,鈍者數數乃斷。彼亦如是。* 【唐】2復次,若以見增上道斷者,名見所斷。若以修增上道斷者,名修所斷。 *【涼】復次,若以見偏多道斷者名見道斷,若以修偏多道斷者名修道斷。* 【唐】3復次,若以見慧二相道斷者,名見所斷。若以見智慧三相道斷者,名修所斷。 *【涼】復次,若以二相道斷者名見道斷,二相者謂見相、慧相;若以三相道斷者名修道斷,三相者謂見相、慧相、智相。* 【唐】4復次,若以眼明覺慧四相道斷者,名見所斷。若以眼明覺智慧五相道斷者,名修所斷。 *【涼】復次,若以四相道斷者名見道斷,四相者謂眼、明、覺、慧;若以五相道斷者名修道斷,五相者謂眼、明、覺、慧、智。* 【唐】5復次,若以諸忍斷者,名見所斷。若以諸智斷者,名修所斷。 【唐】6復次,若九品以一品斷者,名見所斷。若九品以九品斷者,名修所斷。 【唐】7復次,若以未知當知根斷者,名見所斷。若以已知根斷者,名修所斷。 【唐】8復次,若如析石而斷者`[析=折【三宮】]`,名見所斷。若如絕藕絲而斷者,名修所斷。 【唐】9復次,若違勇決者,名見所斷。若違加行者,名修所斷。 【唐】10復次,未見諦而觀諦斷者,名見所斷。若已見諦重觀諦斷者,名修所斷。 【唐】11復次,若以一因道而斷者.名見所斷。若以二因道而斷者.名修所斷。 *【涼】復次,若以忍斷者是見道斷,以智斷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九種結一時斷者是見道斷,九種結九時斷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以未知欲知根斷者是見道斷,以知根斷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斷時如石裂者是見道斷,斷時如`[𦸲(藕)=藕絲【三宮】]`𦸲(藕)`[絕〔-〕【宋元宮】]`絕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與發意相違者是見道斷,與方便相違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未曾見諦而見諦斷者是見道斷,已曾見諦而重觀斷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以一因道斷者是見道斷,以二因道斷者是修道斷。* 【唐】12復次,如大力士擐甲冑而斷者.名見所斷。如尪疾人御驢車而斷者.名修所斷。 【唐】13復次,若斷彼時唯修自所觀諦諸行相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亦修他所觀諦諸行相者,名修所斷。 *【涼】復次,如力士著鎧斷者是見道斷,如無足人行斷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若斷時即彼智所知行修道者是見道斷,若斷時是餘智餘所知餘行修`[是=是諸道斷者是【三宮】]`是修道斷。* 【唐】14復次,若以向道未成就果而斷者,名見所斷。若以向道已成就果而斷者,名修所斷。 【唐】15復次,若以無分齊品類道斷者,名見所斷。若以有分齊品類道斷者,名修所斷。 【唐】16復次,若以隨信隨法行道斷者,名見所斷。若以信勝解見至身證道斷者,名修所斷。 【唐】17復次,若以初頓起道而斷者,名見所斷。若以後數起道而斷名修所斷。 【唐】18復次,若彼離繫四沙門果攝者,名見所斷。若彼離繫或三或二或一沙門果攝者,名修所斷。 【唐】19復次,若所斷法緣無事者,名見所斷。若所斷法緣有事者,名修所斷。 【唐】20復次,若彼斷已永不退者,名見所斷。若彼斷已或退`[或=者【元明】]`或不退者,名修所斷。 【唐】21復次,若解脫已不復縛者,名見所斷。若解脫已或復縛或不復縛者,名修所斷。 【唐】22復次,若離繫已不復繫者,名見所斷。若離繫已或復繫或不復繫者,名修所斷。 *【涼】復次,若是向人不成就果斷者.是見道斷,若是向成就果斷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若堅信、堅法斷者.是見道斷,若信解脫、見到、身證斷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若初出道斷者.是見道斷,若數數出道斷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若斷是四沙門果攝者.是見道斷,若斷或三或二或一沙門果攝者.`[者=者`是`【三宮】]`修道斷。* *【涼】復次,若緣無所有生者.是見道斷,若緣有所有生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若斷已不退者.是見道斷,若斷已或退不退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斷已更不縛不繫.是見道斷,斷已或縛或繫.是修道斷。* 【唐】23復次,若斷彼時忍為無間道智為解脫道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智為無間道智為解脫道者,名修所斷。 【唐】24復次,若斷彼時.智為加行道.忍為無間道.智為解脫道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智為加行無間解脫道者.名修所斷。 【唐】25復次,若法先得非擇滅後得擇滅者,名見所斷。若法或先得非擇滅後得擇滅.或先得擇滅後得非擇滅.或一時得二滅者,名修所斷。 【唐】26復次,若斷彼時修緣一諦道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修緣四諦道者,名修所斷。 【唐】27復次,若斷彼時修四行相道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修十六行相道者,名修所斷。 *【涼】復次,若斷時忍是無礙道智、是解脫道者.是見道斷。若斷時智是無礙道智、是解脫道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若斷時,智作方便道、忍作無礙道、智`[作=所【三宮】]`作解脫道者是見道斷。`[欲〔-〕【三宮】]`欲若斷時,智作方便、無礙、解脫道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若先得非數滅者.是見道斷。或先得非數滅、後得數滅,或先得數滅、後得非數滅,或一時得數滅非數滅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若斷時緣一諦道修者.是見道斷。若斷時緣四諦道修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若斷時四行道修者.是`[見=見道【三宮】]`見斷。若斷時十六行道修者.是修道斷。* 【唐】28復次,若斷彼時唯修相似道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修相似不相似道者,名修所斷。 【唐】29復次,若斷彼時修二或一三摩地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修三三摩地者,名修所斷。 【唐】30復次,若斷彼時不起斷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或起斷或不起斷者,名修所斷。 *【涼】復次,若斷時相似道修者.是見道斷。若斷時相`[似=似道【三宮】]`似不相似道修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若斷時若一三昧修者.是見道斷。若斷時若三三昧修者.是修道斷。* *【涼】復次,若斷時不起者.是見道斷。若斷時或起或不起者.是修道斷。*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一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二</b>☗s52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七 ## 28.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之見苦集滅道修所斷分別 ### 1.‹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見苦所斷,乃至幾修所斷› 【唐】(A.有身見結ᅟᅟ:見苦所斷。) 【唐】(B.戒禁取結ᅟᅟ:見苦所斷見道所斷。) 【唐】(C.疑結等有四種ᅟ:或見苦所斷,乃至或見道所斷。) 【唐】(D.三不善根等有五種:或見苦所斷,乃至或修所斷。) 【唐】(E.惡作蓋等ᅟᅟ:修所斷。) 【唐】(F.九十八隨眠ᅟ :五部所斷。) ### ◆〈五部煩惱及五對治之顯示〉 【發智】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見苦所斷乃至幾修所斷。 *【涼】此三結,幾見`[苦=道【三宮】]`苦斷,乃至幾修道斷。乃至九十八使,幾見苦斷,乃至幾修道斷。* 【唐】問:何故作此論。 *【涼】問曰:何故作此論。* *【涼】答曰:前門止說頓斷沙門意,不止說一時見諦,亦不明次第見諦。今欲止一時見諦者意,亦明次第見諦故,而作此論。* *【涼】復有說者,前門止說一時見諦者意,亦明次第見諦,而不麁現明了。今欲麁現明了,止一時見諦者意,亦明次第見諦故,而作此論。* *【涼】復次,欲顯現`[來=五【三宮】]`來種斷煩惱及五種對治法故。五種斷煩惱者,謂見苦斷種乃至修道斷種。五種對治法者,謂苦忍苦智是見苦斷對治,乃至道忍道智是見道斷對治,智是修道斷對治。以如是事故,而作此論。* 【唐】1.答:前門雖已止頓斷沙門意,而未遮頓現觀者意,亦未顯漸現觀義,今欲遮顯頓漸現觀。 【唐】2.有作是說.前門雖已遮頓現觀者意,亦已顯漸現觀義,而不麁顯明了現見,今令麁顯明了現見。 【唐】3.或有說者今欲顯示五部煩惱及五對治, 【唐】1)五部煩惱者:謂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 【唐】2)五部對治者:謂 【唐】a.苦忍苦智是見苦所斷對b.治,c.乃至道忍道智是見道所斷對d.治。 【唐】e.苦集滅道及世俗智是修所斷對f.治。 【唐】由此因緣故作斯論。 ### 4.(A) 【發智】答:三結中,有身見結,見苦所斷。 *【涼】此三結,幾見苦`[斷〔-〕【宮】]`斷。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有身見唯見苦所斷。 *【涼】問曰:何故身見唯見苦斷耶。* *【涼】答曰:* 【唐】1.答:此見唯於苦處轉故,觀察苦時此見便斷。 *【涼】緣苦生故,還見苦斷。* 【唐】2.復次,此見唯於果處轉故,觀察果時此見便斷。 *【涼】復次,此見緣果而生,若以慧觀果時此見即斷。* 【唐】3.復次,有身見結是倒自性,一切顛倒皆見苦斷,顛倒斷時此見亦斷,同對治故。 *【涼】復次身見是顛倒性,一切顛倒盡見苦斷。若顛倒斷時,此見即斷。所以者何。同一對治故。* 【唐】4.復次,⊙此煩惱麁,初無間道苦法類忍現在前時即便永斷。若煩惱細,後無間道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能斷盡。 【唐】⊙如衣有垢不堅著者,纔洗便淨,若堅著者以淳灰等,用功浣之然後得淨。 【唐】⊙亦如瓦器膩不深入,水盪便淨`[盪=蕩【三宮】]`,膩深入者或以湯煮,或以火燒然後得淨。 *【涼】復次,此煩惱麁故,以初無礙道斷,餘細煩惱後金剛喻定斷。* *【涼】譬如塵垢不堅著者,抖捒`[捒=擻【三宮】]`便墮。若堅著者,乃以淳灰多用`[力=功力【三】]`力然後乃淨。* *【涼】亦如瓦器,膩不深入,水蕩便去;若膩深入,以湯煮之然後乃去。彼亦如是。* 【唐】⊙尊者妙音亦作是說:此見麁故,初無間道現在前時即便永斷,衣器二喻亦如前說。 【唐】5.復次,⊙非此見根深入境地,不深入故其性羸劣,初無間道苦法類忍現在前時即便永斷。若煩惱根深入境地,後無間道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能斷盡。 【唐】⊙譬如樹根不深入地,小風吹之即便摧倒,根深入者大風吹之乃可摧倒。 *【涼】復次,以此見根不深入所緣地,以不深入故性劣,性劣故最初無礙道斷;餘煩惱根深入所緣地,以後無礙道乃至金剛喻定斷。* *【涼】譬如樹根不深入者,小風吹時而`[能=便【三宮】]`能摧臥;其根深入者,大風吹時`[不=乃【三宮】]`不能令臥。彼亦如是。* 【唐】6.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有身見緣五蘊起,如實觀見五取蘊時此見便斷。 *【涼】尊者和須蜜說曰:何故身見`[*]`唯見苦斷。* *【涼】答曰:身見緣五陰,後如實見五陰時身見便斷。* 【唐】7.復次,此有身見從常樂淨我想而生,四想斷時此見便斷。 *【涼】復次,此見從常想、樂想、淨想、我想生,若見無常想、苦想、不淨想、無我想,此見便斷。* 【唐】8.大德說曰:此有身見緣有身生名有身見,若觀有身無我我所此見便斷`[此見=見彼【三宮】]`,`[故+(名)【三宮】]`故有身見結唯見苦所斷。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此見從自身生,故名身見。若見自身無我,此見便斷。戒取,或見苦斷、或見道斷。* 【發智】《婆沙》 【唐】如有身見結, 【唐】五順下分結中,有身見結; 【唐】五見中ᅟ ,有身見邊執見,亦爾。 【唐】自性同故,俱迷苦故。 ### 6.(B)戒禁取結:見苦所斷見道所斷 【發智】戒禁取結有二種,或見苦所斷,或見道所斷。 【唐】問:何故戒禁取非見集滅所斷耶。 *【涼】問曰:何故戒取非見集見滅斷耶。* 【唐】1.答:⊙外道唯於苦道起此戒禁取故。謂諸外道,亦能謂集如垢穢處,亦能謂滅如洗浴處。彼謂集是垢穢處故.不生悕求,彼謂滅是洗浴處故.妄生悕求,妄悕求故發起種種無利苦行,如如發起無利苦行,如是如是<u>煩惱垢增</u>,<u>染污身心</u>.去涅槃遠。 【唐】⊙如人為除身體垢故.穢水澡浴,如如澡浴.如是如是更增垢穢。故戒禁取唯通二部。 *【涼】答曰:為外道故。外道所行與苦道相違,不與集滅相違。所以者何。外道計集如垢,計滅如洗浴處。為求洗浴處故,行種種苦行`[行=行`。行`【三宮】]`諸苦行故,<u>煩惱垢益</u>`更[更=`<u>更增</u>`【三宮】]`<u>染心</u>。如人為去垢故.入濁水澡浴,更增其垢。彼亦如是。* 【唐】2.復次,此戒禁取唯於苦道二處轉故,1)苦處轉者:見苦所斷。2)道處轉者:見道所斷。 *【涼】復次,因苦生故還見苦斷,因道生故還見道斷。* 【唐】3.復次,此戒禁取唯於穢淨二處轉故,1)穢處轉者:見苦所斷。2)淨處轉者:見道所斷。 *【涼】復次,因`[垢=苦【三宮】]`垢生者是見苦斷,因淨生者是見道斷。* 【唐】4.復次,此戒禁取唯有二種,謂內外道所起差別,1)內道起者.見苦所斷。2)外道起者.見道所斷。 *【涼】復次,內道所行是見苦斷,外道所行是見道斷。* 【唐】5.復次,此戒禁取唯有二種,謂非因計因及非道計道,1)非因計因者:見苦所斷。2)非道計道者:見道所斷。 *【涼】復次非因計因是見苦斷,非道計道是見道斷。* 【發智】《婆沙》 【唐】1)如戒禁取結, 【唐】2)四取中ᅟ :戒禁取。 【唐】3)四身繫中ᅟ:戒禁取身繫。 【唐】4)五順下分結中:戒禁取結 。 【唐】5)五見中ᅟ :戒禁取亦爾。自性同故。 ### 7.(C)疑結等有四種,或見苦所斷,乃至或見道所斷。 【發智】疑結有四種,或見苦所斷,乃至或見道所斷。 *【涼】疑見,苦集滅道斷。* 【唐】問:何故無有修所斷疑。 【唐】答:未見事時心有猶豫,見彼事已猶豫即除,故無有疑是修所斷。 *【涼】問曰:何故修道斷中無疑耶。* *【涼】答曰:若未見其體,心生猶豫;已見其體,心則決定,是故修道所斷無有疑。三不善根、三漏,見苦斷乃至修道斷。總而言之,五種斷,或有一種二種四種五種斷者。餘門廣說如經本。此門是廣說優波提舍毘婆沙。* 【發智】《婆沙》 ### 1)如疑結 【唐】2)四瀑流軛中 :見瀑流軛。 【唐】3)四取中ᅟᅟᅟ :見取。 【唐】4)四身繫中ᅟᅟᅟ:此實執身繫。 【唐】5)五蓋中ᅟᅟᅟ :疑蓋。 【唐】6)五順下分結中ᅟᅟ:疑結。 【唐】7)五見中ᅟᅟᅟ :邪見見取。 【唐】8)七隨眠中ᅟᅟᅟ:見疑隨眠。 【唐】9)九結中ᅟᅟᅟ :見取疑結亦爾。體類同故。 ### 10.(D) 【發智】《婆沙》 【唐】三不善根有五種:或見苦所斷,乃至或修所斷。五部皆有貪瞋癡故。 【唐】1)如三不善根。 【唐】2)三漏四瀑流軛中 :除見,餘瀑流軛。 【唐】3)四取中ᅟᅟ :欲取我語取。 【唐】4)四身繫中ᅟᅟ :貪欲瞋恚身繫。 【唐】5)五蓋中ᅟᅟ :除惡作疑,餘蓋。 【唐】6)五結中ᅟᅟ :貪瞋慢結。 【唐】7)五順下分結中ᅟ :貪欲瞋恚結。 【唐】8)六愛身中ᅟᅟ :意觸所生愛身。 【唐】9)七隨眠中ᅟᅟ :除見疑,餘隨眠。 【唐】10)九結中ᅟᅟ :愛恚慢無明結亦爾。體類同故, 【唐】1)雖總說此皆通五部。 【唐】2)而別分別有一有二有四有五。 【唐】欲漏等中,有身見邊執見惡作嫉慳忿覆,唯一部。 【唐】戒禁取,唯二部。 【唐】邪見見取疑,唯四部。 【唐】貪瞋慢等,通五部故。 ### 13.(E)惡作蓋等修所斷 【發智】《婆沙》 【唐】惡作蓋修所斷。智所斷故。 【唐】1)如惡作蓋, 【唐】2)五結中 :嫉慳結。 【唐】3) 五順上分結。 【唐】4)六愛身中:前五愛身。 【唐】5)九結中 :嫉慳結亦爾。同依事轉,品類等故。 ### 14.(F)九十八隨眠五部所斷 【唐】九十八隨眠中, 【唐】《發智論》《婆沙》 【唐】二十八見苦所斷,苦處轉故。 【唐】十九見集所斷,集處轉故。 【唐】十九見滅所斷,滅處轉故。 【唐】二十二見道所斷,道處轉故。 【唐】十修所斷,依事轉故。 ### 15.五部斷 【唐】問:此中何者名見苦所斷,乃至何者名修所斷耶。 *【涼】問曰:何故名見道斷乃至名修道斷耶。* [s145](婆沙131-150#^fygwer) [s107](婆沙101-110#^lpvh96) [s108](婆沙101-110#^w9pytd) 【唐】1.答:若對治決定.對治所緣決定者,名見苦乃至見道所斷。若對治不決定.對治所緣不決定者,名修所斷。 *【涼】答曰:若緣決定、對治決定者,名見道斷。若緣不決定、對治不決定者,名修道斷。* 【唐】2.復次,若處所決定.對治所緣決定者,名見苦乃至見道所斷。若處所不決定.對治所緣不決定者,名修所斷。==\[見道處所?]== *【涼】復次,若處所決定、若緣決定、若對治決定者,名見道斷。若處所不決定、緣不決定、對治不決定者,名修道斷。* 【唐】3.復次,若苦忍苦智為對治者.名見苦所斷,乃至若道忍道智為對治者.名見道所斷。若苦集滅道及世俗智為對治者,名修所斷。 *【涼】復次,若以苦忍苦智作對治,乃至道忍道智作對治者,名見道斷。若以智對治者,名修道斷。* 【唐】4.復次,若苦法類忍斷者.名見苦所斷,乃至若道法類忍斷者.名見道所斷。若四法類智及世俗智斷者,名修所斷。 【唐】5復次,若觀苦諦斷者.名見苦所斷,乃至若觀道諦斷者.名見道所斷。若或觀苦諦.乃至或觀道諦或觀餘事斷者,名修所斷。 *【涼】復次若見苦斷者名見苦斷,若見道斷者,名見道斷。若或見苦、或見集、或見滅、或見道斷者,名修道斷。* 【唐】6復次,若違苦諦觀者.名見苦所斷,乃至若違道諦觀者.名見道所斷。若違四諦觀.及違餘事觀者,名修所斷。 *【涼】復次,若違苦者名見苦斷,乃至若違道者,名見道斷。若違苦集滅道斷者,名修`[道=道者【宮】]`道斷。`[不分卷及品【三宮】]`* ^hwqj4f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九使揵度不善品之五} ## 29.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之見非見分別〖見〗 ### 1.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見。幾非見。 ###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之見非見分別〉 【發智】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見。幾非見。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義故。 【唐】1)謂或有執:「一切煩惱皆是見性,所以者何。行相猛利說名為見,一切煩惱各於自業行相猛利,如 【唐】有身見執我我所行相猛利。 【唐】邊執見執斷執常行相猛利。 【唐】邪見執無行相猛利。 【唐】見取執最勝行相猛利。 【唐】戒禁取執能淨行相猛利。 【唐】疑猶豫行相猛利。 【唐】貪染著行相猛利 【唐】瞋憎惡行相猛利。 【唐】慢高舉行相猛利。 【唐】無明不了行相猛利。 【唐】故諸煩惱皆是見性。」 【唐】2)或復有執:一切煩惱皆非見性,所以者何。了達諸法說名為見,一切煩惱於自所緣皆不了達故非見性。 【唐】3)(論主)為止彼意,顯諸煩惱有是見性,有非見性,故作斯論。 ### 3.三結中二見一非見。(餘廣說如本論) 【發智】答:三結中,二見一非見。 【唐】二見者,謂:有身見戒禁取。 【唐】一非見者,謂:疑。 【唐】餘廣說如本論,廣釋見義如前已說,謂五見處。 ## 30.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之有尋有伺等〖有〗 ### 1. 【唐】◆<font color="#9E480E">🈬sz"18"#〈有尋有伺之分別〉🈮</font> ### ◆〈從欲界乃至有頂皆有尋伺〉(譬喻者) 【唐】◆<font color="#9E480E">🈬sz"18"#〈大德之說等〉🈮</font> ### ◆〈本宗正義〉 【發智】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有尋有伺。幾無尋唯伺。幾無尋無伺。 ### a1論起因由-止譬喻者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1.謂或有執:從欲界乃至有頂.皆有尋伺。如**譬喻者**。==\[[s145](婆沙131-150#a1論起因由-止譬喻者)欲止譬喻者所說故]== ==\[[異部宗輪0](異部宗輪0#地界相應)]== 【唐】彼何故作此執。依契經故,謂契經說:心麁性名尋,心細性名伺,然麁細性從欲界乃至有頂皆可得。故知三界.皆有尋伺。==\[[s90](婆沙081-090#^jlilhx)尋伺三界皆有。如譬喻者]== 【唐】A.**大德**說曰:對法諸師所說非理,所以者何。心麁細性.三界皆有.契經說此即是尋伺,而言尋伺唯二地有.謂欲界及梵世,故對法者所說非理,亦名惡說.惡受持者,不名善說.善受持者。 【唐】B.**阿毘達磨諸論師**言:我等所說及所受持.是善非惡。所以者何。施設麁細.有多種故, 【唐】1)謂有處說:纏是麁,隨眠是細。ᅟᅟ此中尋伺非麁非細,此二非纏非隨眠故。 【唐】2)或有處說:色蘊是麁,四蘊是細。ᅟ 此中尋伺是細非麁,行蘊攝故。 【唐】3)或有處說:欲界是麁,初靜慮是細。ᅟ此中尋伺俱通麁細,二地皆有尋及伺故。 【唐】4)或有處說:初靜慮是麁,第二靜慮是細。 此中尋伺是麁非細,初靜慮上無尋伺故。 【唐】如是等處施設麁細.有多品類,不應定執.麁性名尋.細性名伺。亦不應執「尋伺二種.三界皆有」。 【唐】然契經說:尋伺是心麁細性者,依下二地.<u>能擾動心麁細性</u>說,第二靜慮乃至有頂.心離擾動.故無尋伺。==\[[s42](婆沙041-050.md#b2麁細性)心麁細性,顯何義耶]== ^xbg6io 【唐】2.又彼既說二定以上有尋有伺,云何建立有尋伺等三地有異。彼作是說: 【唐】欲界初靜慮.一切善染無覆無記, 【唐】及靜慮中間乃至有頂.染污心等:名有尋有伺地。==\[s145譬喻者言:一切地染法皆名有尋有伺,唯善無記有三地別.]== 【唐】靜慮中間.善及無覆無記心等:名無尋唯伺地。 【唐】第二靜慮乃至有頂.善及無覆無記心等:名無尋無伺地。 【唐】.若爾,經說當云何通。 【唐】如契經說:尋伺寂靜.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靜慮具足住。 【唐】彼作是說:此經依善無覆無記,不依染說.尋伺寂靜。 【唐】==〔評曰〕==彼說非理:所以者何。有何因緣.入第二定.唯善無記尋伺寂靜,非染污耶。寧說染污尋伺寂靜,非善無記。所以者何。諸染污法.離染時捨,善無記法.越界地時方捨盡故。 【唐】.然譬喻者.是無知果.黑闇果.不勤加行果,故說尋伺三界皆有。而尋與伺.下二地有.上七地無,是為正說。為止如是他宗所說,顯示正理,故作斯論。 ### 2.三結三種,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餘廣說如本論) 【發智】答:三結三種。 【唐】謂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唐】1)云何有尋有伺。謂在欲界及初靜慮。 【唐】2)云何無尋唯伺。謂在靜慮中間。 【唐】3)云何無尋無伺。謂在上三靜慮及四無色, 【唐】餘廣說如本論。 【唐】問:此中何者名有尋有伺。何者名無尋唯伺。何者名無尋無伺耶。 【唐】1.答:若與尋伺俱尋伺相應.是尋伺等起尋伺所轉者,名有尋有伺。若不與尋俱唯與伺俱.不與尋相應唯與伺相應.非尋等起唯伺等起.尋已寂靜唯伺所轉者,名無尋唯伺。若非尋伺俱.非尋伺相應.非尋伺等起.非尋伺所轉者,名無尋無伺。 【唐】2復次,若有種種尋求種種伺察者,名有尋有伺。若無種種尋求有種種伺察者,名無尋唯伺。若無種種尋求.亦無種種伺察者,名無尋無伺。 【唐】3復次,若有數數尋求數數伺察者,名有尋有伺。若無數數尋求有數數伺察者,名無尋唯伺。若無數數尋求亦無數數伺察者,名無尋無伺。 ## b#.31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之五受根相應〖根〗 ###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之樂根相應苦根相應等之分別〉 【唐】◆<font color="#9E480E">🈬sz"18"#〈諸法生時是漸次非頓〉🈮</font>(譬喻者) ### ◆〈諸法生時次第生無並起義〉(大德) 【唐】◆<font color="#9E480E">🈬sz"18"#〈本宗正義〉🈮</font> 【發智】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樂根相應,幾苦喜憂捨根相應。 *【涼】此三結,幾樂根相應、幾苦根相應、幾喜根相應、幾憂根相應、幾捨根相應。乃至九十八使亦如是。* ### a1論起因由‹遮譬喻者等› 【唐】問:何故作此論。==\[[s16](婆沙011-020#a1論起因由‹遮譬喻者等›)相應因]== *【涼】問曰:何故作此論。* *【涼】答曰:* 【唐】1.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2.謂或有執:「諸法生時漸次非頓。」如譬喻者。==\[s16心心所法前後而生,非一時起]== *【涼】或有說:法生時,次第生,不一時生。如譬喻者。* 【唐】3.大德說曰:「諸法生時次第而生無並起義,如經狹路有多商侶一一而過,尚無二人一時過義,況得有多,諸有為法亦復如是,一一從自生相而生,別和合生,理不俱起。」==\[s10一一而過…(大德)法生時和合唯一無二…心與受等一和合生.]== *【涼】尊者<font color="#767171"><u>佛陀提婆</u></font>作如是說:法生時,次第生,不一時生。猶如多伴經過`[俠=狹【三宮】]`俠道,次第而行,不得一時。若欲二人併行,此猶為難,何況多人。如是一切有為法,各各從生相生,何緣眾多生法共一時生。* ᅟ 【唐】4.阿毘達磨諸論師言: 【唐】a)有因緣故說有為法別和合生,一一從自生相生故。 【唐】b)有因緣故說有為法一和合生,不相離者一時生故。 【唐】謂依生相,說有為法別和合生;若依剎那,說有為法一和合生,不相離者必俱起故。 *【涼】阿毘曇者作如是說:有為法,自有一法和合而生、自有多法和合而生。* *【涼】一法和合生者,於一剎那頃生故,名一法和合生。* *【涼】多法和合生者,如一一數法各有一生,雖多不相離,故名多法和合生。* ^hhct94 【唐】5.或復有執:力無力義,是名相應不相應義, 【唐】⊙謂若此法由彼力生,即說此法與彼相應; 【唐】⊙若法不由彼力生者,雖俱時起無相應義。 【唐】a如由彼心力此心生故,得說此心與彼心相應; 【唐】b又由心力心所生故,得說心所與心相應; 【唐】c又由心所力心所生故,得說心所與心所相應。 【唐】d不由心所力心得生故,<u>不可說</u>心與心所相應。==\[s16]== 【唐】==(評:)==為遮彼意,顯示: 【唐】1)心與心所相應,心所亦與心所相應,心所又得與心相應。 【唐】2)唯心與心無相應義,一身二心不俱起故。 *【涼】復次,所以作論者,或有說展轉相因力義是相應義。* *【涼】彼作是說:若法與彼法相因力生者,是相應義。* *【涼】a如心因心力故生,心與心相應。b數法因心力故生,數法與心相應。c數法因數法力故生,數法與數法相應。d心不因數法力生,故心不與數法相應。* *【涼】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心與數法相應、數法亦與數法相應、數法與心相應、心不與心相應故,而作此論。* 【唐】6.或復有執:諸法各與自性相應,不與他性。 【唐】彼作是說:相愛重義是相應義,無法與法極相愛重==\[s16相喜樂]==.如自性者,是故唯與自性相應。 【唐】==(評:)==為遮彼意,顯示唯與他性相應,相應名義.異體相望而建立故。如心心所展轉相望,同一所依,一所緣等,互不相捨,名相應故。 *【涼】復次,所以作論者,或有說自體與自體相應,不與他相應。* *【涼】彼作是說:等相敬義是相應義,諸法相敬莫過敬自體者。* *【涼】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與他法相應義故,而作此論。* 【唐】7.或復有執:諸法與自性無相應義,亦非不相應, 【唐】⊙無相應義者:諸法不待自性而生故==\[s16要與他合方名相應,自於自性無他義故]==。 【唐】⊙非不相應者:極相愛重是相應義故。 【唐】==(評:)==為遮彼意,顯示諸法不亂相應,故作斯論。 *【涼】復次,所以作論者,或有說自體於自體不名相應、不名不相應。* *【涼】不名相應者,一切諸法不能與自體作緣。* *【涼】不名不相應者,等相敬義是相應義。所以者何。諸法相敬莫過敬自體者。* *【涼】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不亂相應法,是故為止他義、欲顯己義,乃至廣說。此三結,幾樂根相應、幾苦根相應、幾喜根相應、幾憂根相應、幾捨根相應。* ### ◆〈相應之義多計〉 【唐】◆<font color="#9E480E">🈬sz"18"#〈五受相應之義多門〉🈮</font> 【唐】問:〔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何故但問與受相應〔不問與餘數法〕。 【唐】1.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謂作論者隨欲造論,不違法相,故不應責。 【唐】2.復次,以受與受行相各別,不違成就,而違現行,是故偏問。 【唐】⊙不違成就者:一身容成就五受根故。 【唐】⊙違現行者 :必無二受俱時現行故。 【唐】3.復次,以受隨根轉變而起,於一受體建立五根,餘法不爾,故偏問受。 【唐】4.復次,受居十二緣起輪中,猶如車轂,是故偏問。 【唐】5.復次,以一切法皆歸趣受,是故偏問。 【唐】6.復次,除受更問何根相應。 【唐】⊙若問命等八根相應ᅟᅟ :便為非理,不相應故。 【唐】⊙若問信等五三無漏相應ᅟ :亦為非理,唯是善故。 【唐】⊙若問餘染及想思等心所相應 :亦為非理,無根相故,或有即是煩惱性故。 【唐】⊙若問念定及慧相應ᅟᅟ :亦為非理,煩惱相應無根相故,或有即是煩惱性故。 【唐】⊙若問意根ᅟᅟᅟᅟ :亦不應理,依心建立相應法故,又心相應無差別故。 【唐】受有根相,非煩惱體,能生煩惱,故問相應。 ### 2.三結與五受根之關係 【唐】(A.有身見戒禁取結三根相應) 【發智】答:三結中,有身見戒禁取結三根相應,除苦憂根。 【唐】問:此何故除苦根。 【唐】答:苦根在五識,此二結在意地故不相應。 【唐】問:此何故除憂根。 【唐】答: 【唐】1.==\[總說]==憂.慼行相轉,此二結.歡行相轉,故不相應。 【唐】總說此二,三根相應。別分別者: 【唐】⊙若在欲界初二靜慮:喜捨相應。 【唐】⊙若在第三靜慮:樂捨相應。 【唐】⊙若在第四靜慮及無色界:唯捨相應。 【唐】是故總說:三根相應。 【唐】(B.疑結:四根相應) 【發智】疑結:四根相應,除苦根。 【唐】問:此何故除苦根。 【唐】答: 【唐】1.==\[總說]==苦根在五識.疑在意地,故不相應。 【唐】總說疑結四根相應。別分別者: 【唐】若在欲界ᅟᅟᅟ :憂捨相應。 【唐】若在初二靜慮ᅟᅟ :喜捨相應。 【唐】若在第三靜慮ᅟᅟ :樂捨相應。 【唐】若在第四靜慮及無色界 :唯捨相應。 【唐】是故總說四根相應。 【唐】問:何故疑結:若在欲界不與喜根相應,若在初二靜慮則與喜根相應耶。 【唐】答:1.歡慼行相不相應故,謂 【唐】欲界.疑慼行相轉.喜根歡行相轉,行相既別.無相應義。初二靜慮.疑與喜根.俱歡行相轉.故得相應,以等義是相應義故。[s81](婆沙081-090#^qouosr) 【唐】2.復次,欲界喜麁.疑細,故不相應。 【唐】問:何故欲界喜麁。答:欲界有情.不應起而起故,於欲界事.亦不應起而起故。 【唐】云何欲界有情.不應起而起。謂欲界有情.本性是苦.復加餘苦.應生厭離,而更踴躍,豈不是麁。 【唐】云何於欲界事.不應起而起。謂若見他.顛蹶迷謬,應生慈愍,而更歡笑,豈不是麁。 【唐】欲界疑結沈思故細。麁細既別,無相應義。 【唐】初二靜慮.疑喜俱細,故得相應。 【唐】3.復次,欲界疑結敦重.喜根輕躁,故不相應。初==\[二]==靜慮二俱敦重,故得相應。 【唐】4.復次,欲界疑結於內門轉.欲界喜根於外門轉,故不相應。初二靜慮俱內門轉,故得相應 【唐】5.復次,欲界疑結如主.喜根如客,故不相應。初二靜慮二皆如主,故得相應 【唐】6.復次,欲界疑結.雖不與喜受相應.而與憂受相應。初二靜慮疑結.若不與喜受相應.便為無受,喜是彼地自性受故。若疑心聚全無受者.便違相依及相應法;勿有斯過,是故疑結.初二靜慮喜根相應。 ^9mjclf ### 3.三不善根與五受根之關係 【唐】三不善根中, 《發智論》《婆沙》 【唐】1.貪不善根,三根相應.除苦憂根。以苦憂根慼行相轉,貪不善根歡行相轉,故不相應。 【唐】2.瞋不善根,三根相應.除樂喜根。以樂喜根歡行相轉,瞋不善根慼行相轉,故不相應。 【唐】3.癡不善根及欲漏無明漏,五根相應以彼皆通六識身,歡慼行相轉故。 ### 4.【發智】有漏:三根相應,除苦憂根。 【唐】以色無色界無憂苦根故,彼無憂苦因,«根蘊»當廣說。 【唐】除邪見,餘廣說如本論。 ### 邪見 【唐】1.==\[總說]==邪見,四根相應,除苦根。以苦根在五識,邪見在意地,故不相應。 【唐】總說邪見四根相應。別分別者, 【唐】若在欲界:三根相應,除樂苦根。 【唐】若在初二靜慮:喜捨根相應。 【唐】若在第三靜慮:樂捨根相應。 【唐】若在第四靜慮及無色界:唯捨根相應。 【唐】問:欲界邪見,何者喜根相應.何者憂根相應耶。 【唐】答: 【唐】1.或有本來不好施與不好愛樂不好祠祀,彼後若遇邪見外道,聞說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聞已歡喜作是念言:「我從本來不好施與乃至祠祀.甚為好事,以彼無果無異熟故。」如是邪見喜根相應。 【唐】2.或有本來好行施與好行愛樂好行祠祀,彼後若遇邪見外道,聞說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聞已憂慼作是念言:「我從本來好行施與乃至祠祀.極為唐捐,以彼無果無異熟故。」如是邪見憂根相應。 【唐】廣釋相應義,六因中已說。 【發智】補: ### 5.餘煩惱與五受根之關係〔特別就邪見與五受根之關係〕 【唐】(1)四瀑流軛中:a.欲無明瀑流軛,五根相應。b.有瀑流軛,三根相應,除苦憂根。c.見瀑流軛,四根相應,除苦根。 【唐】(2)四取中:a.欲取,五根相應。b.見取,四根相應,除苦根。c.戒禁我語取,三根相應,除苦憂根。 【唐】(3)〔四身繫中:〕a.瞋恚身繫,三根相應,除樂喜根。b.餘三身繫,(4)〔五蓋中:〕a.及貪欲蓋,三根相應,除苦憂根。b.瞋恚蓋,三根相應,除樂喜根。c.惛沈掉舉蓋,五根相應。d.睡眠蓋,三根相應,除樂苦根。e.惡作疑蓋,二根相應。謂:憂捨根。 【唐】(5)五結中:a.貪慢結,三根相應,除苦憂根。b.瞋結,三根相應,除樂喜根。c.嫉結,二根相應。謂:憂捨根。d.慳結,二根相應。謂:喜捨根。 【唐】(6)五順下分結中:a.瞋恚結。三根相應,除樂喜根。b.疑結,四根相應,除苦根。c.餘三結(貪欲有身見戒禁取),三根相應,除苦憂根。 【唐】(7)五順上分結中:a.無色貪結,一根相應。謂:捨根。b.餘四結。 【唐】(8)〔五見:〕a.及四見。三根相應,除苦憂根。b.邪見,四根相應,除苦根。 【唐】(9)六愛身中:a.前五愛身,二根相應。謂:樂捨根。b.第六愛身。 【唐】(10)〔七隨眠:〕a.及欲有貪慢隨眠,三根相應,除苦憂根。b.瞋恚隨眠,三根相應,除樂喜根。c.見疑隨眠,四根相應,除苦根。d.無明隨眠,五根相應。 【唐】(11)九結中:a.愛慢取結,三根相應,除苦憂根。b.恚結,三根相應,除樂喜根。c.無明結,五根相應。d.見疑結,四根相應,除苦根。e.嫉結,二根相應。謂:憂捨根。f.慳結,二根相應。謂:喜捨根。。 【唐】(12)九十八隨眠中:欲界,a.四見慢及見所斷貪,二根相應,謂:喜捨根。。b.疑及見所斷瞋,二根相應,謂:憂捨根。c.邪見及見所斷無明,三根相應,除樂苦根。d.修所斷貪,三根相應,除苦憂根。e.瞋,三根相應,除樂喜根。f.無明,五根相應。色界,三十一隨眠,三根相應,除苦憂根。無色界三十一隨眠,一捨根相應。 ## 32.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之界繫分別〖繫〗 ### 1. 【唐】◆<font color="#9E480E">🈬sz"18"#〈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之三界繫分別他計及本宗正義〉🈮</font> ### ◆〈梵世有覆纏〉(有執) 【發智】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1.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2.謂或有執.⊙「欲界所有煩惱及隨煩惱名數,色無色界亦有。」 【唐】(評)為止彼意,顯示欲界是不定地,多諸煩惱及隨煩惱。 【唐】色無色界是定地故少諸煩惱及隨煩惱,如瞋隨眠及惡作等,彼界無故。 【唐】3.或復有執⊙「有漏瀑流軛我語取欲界亦有,緣內而生諸煩惱等,得彼名故。」 【唐】(評)為止彼意,顯有漏等不通欲界,上二界惑定所攝藏,多緣內起,得彼名故。 【唐】4.或復有執⊙「嫉慳二纏梵世亦有。」如分別論者。 【唐】問:彼何故作此執。 【唐】答:依契經故,謂契經說,大梵天王.告諸梵眾:「我等不須.往詣沙門喬答摩所禮敬聽法,即住此處.當令汝等.度生老死證永寂滅。」彼說梵王為嫉慳結纏繞心故,作如是語。 【唐】(評)為遮彼意,顯嫉慳結唯欲界有。 【唐】5.或復有執⊙「梵世有覆纏。」 【唐】問:彼何故作此執。 【唐】答:依契經故,謂契經說:大梵天王不了尊者馬勝所問,恐梵眾知,方便引出,軟言愧謝。」彼說梵王由覆纏故引出眾外,方申不了。 【唐】(評)為遮彼意,顯示覆纏唯欲界有,然大梵王為慢諂誑覆蔽心故便作是語`[便作=作如【三宮】]`。 【唐】由此因緣故作斯論。 ### 3.三結等之界繫分別 【唐】◆【福原亮原】<font color="#9E480E">🈬sz"18"#〈界繫之名義〉🈮</font> 【發智】答:三結三種。 【唐】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餘廣說如本論。 【唐】問:何故名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耶。 ~~*==【晉】{s77問曰:何以故說欲界繫法、何以故說色無色界繫法。==*~~ 【唐】答:1.繫在欲故名欲界繫繫在色故名色界繫繫在無色故名無色界繫 【唐】⊙如牛馬等繫在於柱,或在於橛`[栓=橛【三宮磧】,𣐍【麗】=𣐍同橛]`,名柱等繫。 【唐】2.復次,為欲界足所繫縛故.名欲界繫,為色界足所繫縛故.名色界繫,為無色界足所繫縛故.名無色界繫。 ~~*==【晉】答曰:因欲繫足,是故說欲界繫。因色繫足,是故說色界繫。因無色繫足,是故說無色界繫。足者,結也。如所說偈:==*~~ 【唐】⊙足謂煩惱,如伽他言:佛所行無邊,無足誰將去。 ~~*==【晉】ᅟ若已盡不生ᅟ已盡不將隨ᅟ彼佛無量行ᅟ無跡何跡將ᅟ==*~~ [s200](01/婆沙176-200#5〖勝〗‹盡›) ~~*==【晉】ᅟ若叢深枝灑ᅟ無愛可將隨ᅟ彼佛無量行ᅟ無跡何跡將ᅟ==*~~ [s200](01/婆沙176-200#6〖網〗‹灑›) 【唐】⊙如人有足則得自在遊涉八方,無足不爾。 【唐】⊙如是有情有煩惱足,則能遊涉諸界趣生,無煩惱足則不如是。 【唐】⊙諸佛永斷煩惱足故,於界趣生無復流轉,然由定慧所行無邊。 ~~*==【晉】如有足者,彼能趣東西南北。如是若有結足者,彼便趣諸界、趣諸趣、趣諸生、趣輪轉生死中,是故說因欲界繫足是欲界繫,因色無色界繫足是色無色界繫。==*~~ ^xuit9c ~~*==【晉】1或曰:因欲繫縛是故說欲界繫,因色繫縛是故說色界繫,因無色繫縛是故說無色界繫。如繫人在堅柱堅`[杙=我【三宮】*]`杙,彼因堅柱堅`[*]`杙說是縛。如是因欲繫縛是故`[說欲=欲說【聖】]`說欲界繫,因色繫縛是故說色界繫,因無色繫縛是故說無色界繫。==*~~ 【唐】3.復次, 欲界窟宅所攝藏故,欲界我執所執著故名欲界繫。色界窟宅所攝藏故,色界我執所執著故名色界繫。無色界窟宅所攝藏故,無色界我執所執著故名無色界繫。 【唐】⊙窟宅謂愛,我執謂見。 【唐】4.復次,為欲界愛所滋潤,我我所見所執著故名欲界繫。為色界愛所滋潤,我我所見所執著故名色界繫。為無色界愛所滋潤,我我所見所執著故名無色界繫。 ~~*==【晉】或曰:謂有欲樂是欲界繫,謂有欲樂是色界繫,謂有欲樂是無色界繫。欲者愛,樂者見。==*~~ 【唐】5.復次, 欲界樂欲所堅著故名欲界繫。色界樂欲所堅著故名色界繫。無色界樂欲所堅著故名無色界繫。 【唐】⊙樂者謂愛,欲者謂見。 ~~*==【晉】或曰:謂欲界著所著、惜所惜、已所已是欲界繫,謂色界著所著、惜所惜、已所已是色界繫,謂無色界著所著、惜所惜、已所已是無色界繫。==*~~ 【唐】6.復次,為欲界生死所繫縛故名欲界繫。為色界生死所繫縛故名色界繫。為無色界生死所繫縛故名無色界繫。 【唐】7.復次, 為欲界垢所污故毒所害故穢所染故,名欲界繫。為色界垢所污故毒所害故穢所染故,名色界繫。為無色界垢所污故毒所害故穢所染故,名無色界繫。 【唐】一切煩惱皆名為穢,非唯是瞋,故通三界。 ~~*==【晉】或曰:謂欲界垢雜垢、污雜污、毒雜毒是欲界繫,謂色界垢雜垢、污雜污、毒雜毒是色界繫,謂無色界垢雜垢、污雜污、毒雜毒是無色界繫。廣說欲界色無色界繫法處盡。}==*~~ 【唐】8.復次,為欲界煩惱所繫縛故名欲界繫。為色界煩惱所繫縛故名色界繫。為無色界煩惱所繫縛故名無色界繫。 ## 33.諸結之界繫與其所在之關係〖是在〗 【唐】(A.諸結墮欲界,ᅟ彼結在欲界耶。ᅟ答:應作四句。) 【唐】(B.諸結墮色界,ᅟ彼結在色界耶。ᅟ答:應作四句。) 【唐】(C.諸結墮無色界, 彼結在無色界耶。 答:如是。) 【唐】(D.諸結非墮欲界, 彼結非在欲界耶。 答:應作四句) 【唐】(E.諸結非墮色界, 彼結非在色界耶。 答:應作四句。) 【唐】(F.諸結非墮無色界,彼結非在無色界耶。答:如是。) 【唐】「墮」有六種 ### ◆〈墮有六種〉 【發智】諸結墮欲界,彼結在欲界耶。乃至廣說。 【唐】此中墮者,墮有六種:一界墮,二趣墮,三補特伽羅墮,四處墮,五有漏墮,六自體墮。 【唐】1.界墮者如此中說:「諸結墮欲界,彼結在欲界等。」此中意說,若是此界法即名墮此界,若欲界法名墮欲界,若色界法名墮色界,若無色界法名墮無色界。 【唐】2.趣墮者如說法者行法施時發是願言:以此法施令墮諸趣有情速出生老病死。 【唐】3.補特伽羅墮者如《毘奈耶》說:`[三=二【三】]`有三補特伽羅墮僧數中令僧和合。 【唐】4.處墮者如《品類足》說:「云何色蘊。謂十色處及墮法處色。」 【唐】5.有漏墮者如《品類足》說:「云何墮法。謂有漏法。」 【唐】6.自體墮者如«大種蘊»說:「有執受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墮自體法。」 【唐】於六墮中此中唯依界墮作論。 ### ◆〈在有自體在器在現行在處在四種〉 【唐】此中在者,在有四種:一自體在.二器在.三現行在.四處在。[s01](婆沙001-010.md#^jlefea) *【涼】在有四種:一、自體在;二、器在;三、所行在;四、處所在。* 【唐】1.自體在者,謂一切法,各住自體.自我自物.自相自分.自本性中。 *【涼】自體在者,一切諸法,自體、自相、自性,在自分中。* 【唐】2.器在者,如棗等在盆中,天授等在舍中。 *【涼】器在者,如果在器中,如提婆達多在舍中。* 【唐】3.現行在者,若法於此現行可得。 【唐】4.處在者,若法於此處可得。 *【涼】如器在,所行在、處所在義亦爾。* 【唐】此中總依四在作論,或具不具,如應當知。 *【涼】此中以四在而作論,隨相而說。* ^6re88d ### 5. 【唐】(A)【發智】諸結墮欲界,彼結在欲界耶。 【唐】答:應作四句。 ### 6.1.(第一句) 【發智】有結墮欲界,彼結非在欲界,謂纏所纏,色界沒,起欲界中有。 【唐】色界沒生欲界者,唯是異生,彼欲界中有在色界起,法應如是。死有滅處,中有現前,如種滅處,萌芽現前,彼從死有至中有時,欲界三十六隨眠,隨一現前令生相續。 ^0eb3f1 ### ◆〈魔之名義及魔住梵世等〉 【發智】及惡魔住梵世,纏所纏故訶拒如來,纏所纏者。 【唐】1.有說.忿纏,彼忿纏心訶拒佛故。 【唐】2.有說.覆纏,彼覆纏心訶拒佛故。 【唐】3.有說.嫉纏,彼嫉纏心訶拒佛故。 【唐】4.有說.慳纏,彼慳纏心訶拒佛故。 【唐】5.評曰:應作是說,於九纏中隨一現前而訶拒佛,除眠,不能發語業故。 【唐】問:何故名魔。 【唐】答:斷慧命故==\[名魔(舊譯)]==,或常放逸而自害故。 【唐】問:何故名惡。 【唐】答:1)懷惡意樂成就惡法及惡慧故。 【唐】2)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勃惡者死生彼處故說名為惡。 【唐】問:魔住梵世何所為耶。答:訶拒佛故。 【唐】問:彼有何力能住梵世。 【唐】答:梵所引故,如契經說: 【唐】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梵天住在梵世,起惡見趣,此處是常恒不變易純永出離,更無有常恒不變易,純永出離過此處者,爾時世尊知彼心已。 【唐】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從此處沒,至梵世出,去彼梵天不遠而住,時彼梵天遙見佛已,即命佛曰:善來大仙,此處是常.恒不變易.純永出離,更無有常.恒不變易.純永出離.過此處者,仁能厭捨災患欲界,而來至此,甚為善哉,宜於此間安樂常住。 【唐】世尊告曰:此處非常恒不變易.純永出離,而汝謂常恒不變易.純永出離,由重無明蔽汝心故。汝應省察.過去諸梵墮欲界者.如花果落,云何妄計此為常等。 【唐】如是梵天再三自讚,佛亦再三訶彼所說。 【唐】爾時,彼梵覩佛威光難為抗敵,又住寂靜離欲地中,不樂言論,便作是念:誰能與佛為敵論耶。 【唐】念已便憶,魔與如來恒為怨對必能抗敵,**即以神力引置梵世,化作欲地而安處之**。 【唐】爾時彼梵`[梵+(天)【三宮】]`復白佛言:此處是常,乃至廣說。 【唐】世尊告曰:此處非常,廣說如上。 【唐】魔便白佛:大仙。應隨梵天所說,勿復違拒,當奉行之,若違拒者, 【唐】⊙譬如有人吉祥天神來過其舍,以刀杖等驅逐令出。`[杖=仗【三宮】]` 【唐】⊙亦如有人從高轉墮,放捨手足便墜深坑。 【唐】⊙又如有人從樹端落,放捨手足墮必至地故。 【唐】應奉順梵天所說。 【唐】復白佛言:仁豈不見我等梵眾圍繞梵天,敬順其言不敢違逆。 【唐】佛時告曰:汝非梵王亦非梵眾,乃是惡魔,無有恥愧,橫來相擾。 【唐】爾時惡魔知佛覺已,心懷愧惱不能自退,梵以神力令彼還宮。 ^siq5lu 【唐】因彼契經而作此論,是謂有結墮欲界,彼結非在欲界。 【唐】1)墮欲界者 :是界墮,非餘墮。 【唐】2)非在欲界者:色界可得故,此有三在,除自體在,不在自界現在前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二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三</b>☗s53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八 ## 34.煩惱之所屬與其所在之關係(續) ### 1.1.(第二句)有結在欲界,彼結非墮欲界 ### ◆三界死生之間煩惱現前多門 【唐】(第二句)【發智】有結在欲界,彼結非墮欲界。謂纏所纏欲界沒,起色界中有。 【唐】欲界沒生色界者,通異生及聖者。彼色界中有在欲界起,法應如是,死有滅處,中有現前。如種滅處,萌芽現前,彼從死有至中有時, 【唐】1)若異生,色界三十一隨眠,隨一現前令生相續。 【唐】2)若聖者,色界修所斷三隨眠,隨一現前令生相續。 【發智】及住欲界,色無色界結現在前。 【唐】謂住欲界不死不生,而色無色界結現在前。彼通異生及聖者。 【唐】1)若異生,色無色界六十二隨眠隨一現前,謂愛見疑慢上靜慮者。 【唐】2)若聖者,色無色界修所斷六隨眠隨一現前,謂愛慢上靜慮者。 【唐】彼定後.煩惱現在前,煩惱後.定現在前[s161](婆沙151-175#^hliqk5)。 【唐】是謂有結在欲界,非墮欲界。 【唐】⊙在欲界者:有三在,除自體在,不在自界現在前故。 【唐】⊙非墮欲界者:墮色無色界故,是界墮,非餘墮。 ^3xd6sk ### 1.3.(第三句) 【唐】(第三句)【發智】有結墮欲界,彼結亦在欲界。謂纏所纏欲界沒,起欲界中有生有。 【唐】欲界沒生欲界者,通異生及聖者。異生於五趣生無礙,聖者於二趣生無礙,謂人天。 【唐】從死有至中有時, 【唐】1)若異生,欲界三十六隨眠隨一現前,令生相續。 【唐】2)若聖者,欲界修所斷四隨眠隨一現前,令生相續。 【唐】從中有至生有亦爾。 【發智】及住<b>`[住=在【三宮】]`</b>欲界,欲界結現在前。 【唐】謂住欲界不死不生,而欲界結現在前,彼通異生及聖者。 【唐】1)若異生,欲界三十六隨眠隨一現前。 【唐】2)若聖者,欲界修所斷四隨眠隨一現前,是謂有結墮欲界亦在欲界。 【唐】⊙墮欲界者 :是界墮,非餘墮。 【唐】⊙亦在欲界者:具四在,以在自界現在前故。 ### 1.5.(第四句) 【唐】(第四句)【發智】有結非墮欲界,彼結亦非在欲界。謂纏所纏色界沒,起色界中有生有。 【唐】色界沒生色界者,通異生及聖者。 【唐】1)若異生,生上亦生下,一一處有多(分)生。 【唐】2)若聖者,生上不生下,一一處唯一生。 【唐】從死有至中有時, 【唐】⊙若異生,色界三十一隨眠隨一現前,令生相續。 【唐】⊙若聖者,色界修所斷三隨眠隨一現前,令生相續。 【唐】從中有至生有亦爾。 ^9f6fwt 【發智】色界沒,生無色界。 【唐】彼亦通異生及聖者。從死有至生有時, 【唐】⊙若異生,無色界三十一隨眠隨一現前,令生相續。 【唐】⊙若聖者,無色界修所斷三隨眠隨一現前,令生相續。 【發智】無色界沒,生無色界。 【唐】彼亦通異生及聖者, 【唐】1)若異生,生上亦生下,一一處有多生。 【唐】2)若聖者,生上不生下,一一處唯一生。 【唐】從死有至生有時, 【唐】⊙若異生,無色界三十一隨眠隨一現前,令生相續。 【唐】⊙若聖者,無色界修所斷三隨眠隨一現前,令生相續。 【發智】無色界沒,生色界。 【唐】彼唯異生。從死有至中有時,色界三十一隨眠隨一現前,令生相續。 【發智】及住色界,色無色界結現在前。 【唐】謂住色界不死不生,而色無色界結現在前,彼通異生及聖者。 【唐】1)若異生,色無色界六十二隨眠隨一現前,謂愛見疑慢上靜慮者。 【唐】2)若聖者,色無色界修所斷六隨眠隨一現前,謂愛慢上靜慮者。 【唐】彼定後.煩惱現在前,煩惱後.定現在前。 【發智】住無色界,無色界結現在前。 【唐】謂住無色界不死不生,而無色界結現在前,彼通異生及聖者。 【唐】1)若異生,無色界三十一隨眠隨一現前。 【唐】2)若聖者,無色界修所斷三隨眠隨一現前,是謂有結非墮欲界亦非在欲界。 【唐】⊙非墮欲界者:墮色無色界故,是界墮非餘墮。 【唐】⊙非在欲界者:在色無色界,現在前故,`[(此)+容【三宮】]`容具四在,亦在自界現在前故。 ### 2.諸結墮色界,彼結在色界耶。 【唐】(B)【發智】諸結墮色界,彼結在色界耶。 【唐】答:應作四句。如文廣說,然與欲界四句相翻,謂 【唐】1.前初句作此第二句。 【唐】2.前第二句作此初句。 【唐】3.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 【唐】4.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 【唐】雖麁翻前,而細有異,故復廣說,謂 【唐】1.前初句,有二種 【唐】1)一色界沒,起欲界中有, 【唐】2)二魔住梵世訶拒如來。 【唐】▲(2)今第二句有三種,即前二及住色界無色界結現在前。 【唐】2.前第二句,有三種1)一欲界沒,起色界中有。 【唐】2)二住欲界,色界結現在前。 【唐】3)三住欲界,無色界結現在前。 【唐】▲(1)今初句但有前二。 【唐】3.前第三句,有二種 【唐】1)一欲界沒,起欲界中有生有。 【唐】2)二住欲界,欲界結現在前。 【唐】▲(4)今第四句有七種,謂即前二及別有五。 【唐】⊙一欲界沒,生無色界。 【唐】⊙二無色界沒,生無色界。 【唐】⊙三無色界沒,生欲界。 【唐】⊙四住欲界,無色界結現在前。 【唐】⊙五住無色界,無色界結現在前。 【唐】4.前第四句有七種⊙一色界沒,起色界中有生有。 【唐】⊙二色界沒,生無色界。 【唐】⊙三無色界沒,生無色界。 【唐】⊙四無色界沒,生色界。 【唐】⊙五住色界,色界結現在前。 【唐】⊙六住色界,無色界結現在前。 【唐】⊙七住無色界,無色界結現在前。 【唐】▲(3)今第三句但有二種,謂前第一及前第五。 【唐】既有此異,故復廣說,墮在多少,准前應知。 ### 4.諸結墮無色界,彼結在無色界耶。 【唐】(C)【發智】諸結墮無色界,彼結在無色界耶。 【唐】答:諸結在無色界,彼結墮無色界。 【唐】以無色界現在前者,定非欲色二界結故。 ### 5.1.有結墮無色界,彼結非在無色界。 【發智】有結墮無色界,彼結非在無色界。謂住欲色界,無色界結現在前。 【唐】謂住下二界不死不生,無色界結現在前,彼通異生及聖者。 【唐】1)若異生,無色界三十一隨眠隨一現前,謂愛見疑慢上靜慮者。 【唐】2)若聖者,無色界修所斷三隨眠隨一現前,謂愛慢上靜慮者。 【唐】彼定後.煩惱現在前,煩惱後.定現在前。 【唐】是謂有結墮無色界,彼結非在無色界。 【唐】⊙墮無色界者:是界墮非餘墮。 【唐】⊙非在無色界者:在欲色界現在前故,此有三在,除自體在,不在自界現在前故。 ### 6.諸結非墮欲界,彼結非在欲界耶。(應作四句) 【唐】(D)【發智】諸結非墮欲界,彼結非在欲界耶。 【唐】答:應作四句,翻上應知。謂 【唐】1.前欲界初句,作此第二句。 【唐】2.前第二句,作此初句。 【唐】3.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 【唐】4.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 ### 8.諸結非墮色界,彼結非在色界耶(應作四句) 【唐】(E)【發智】諸結非墮色界,彼結非在色界耶。 【唐】答:應作四句,翻上應知。謂 【唐】1.前色界初句,作此第二句。 【唐】2.前第二句,作此初句。 【唐】3.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 【唐】4.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 ### 10.諸結非墮無色界,彼結非在無色界耶。 【唐】(F)【發智】諸結非墮無色界,彼結非在無色界耶。答:如是。 【唐】以無色界現在前結決定非墮欲色界故。 ### 11.1.有結非在無色界,彼結非不墮無色界。 【發智】有結非在無色界,彼結非不墮無色界。謂住欲色界,無色界結現在前。 【唐】謂住下二界,不死不生,無色界結現在前,彼通異生及聖者。 【唐】1)若異生,無色界三十一隨眠隨一現前,謂愛見疑慢上靜慮者。 【唐】2)若聖者,無色界修所斷三隨眠隨一現在前,愛慢上靜慮者。 【唐】彼定後.煩惱現在前,煩惱後.定現在前。 【唐】是謂有結非在無色界,彼結非不墮無色界。 【唐】⊙非在無色界者:在欲色界現在前故,此有三在,除自體在,不在自界現在前故。 【唐】⊙非不墮無色界者:是界墮非餘墮,此結墮無色界故。 ### 11.4.何故於此立非句耶 【唐】問:何故於此立非句耶。 【唐】1.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謂本論師隨欲造論,不違法相故不應責。 【唐】2.復次,欲顯言論得自在故,謂於言論得自在者,能立非句,若於言論不自在者,尚不能依是句作論,況立非句。 【唐】3.復次,欲令弟子生覺意故,謂依非句而作論者,則諸弟子能生覺意,謂諸法性此亦可爾,彼亦可爾,不相違背。 【唐】4.復次,或有非句與是句別,如後補特伽羅品中, 【唐】⊙是句有四三二, 【唐】⊙非句有五六四, 【唐】今則不爾,故立非句。 ## 35.斷與離繫〖具〗 §1 何故作此論。 【發智】具見世尊弟子,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1.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謂有執 ⊙「色九品,漸次分分而斷。」 【唐】⊙如外國師彼作是說:如諸染污心心所法九品漸斷,色亦應爾。 【唐】(評)為遮彼意,顯(a)諸染污心心所法九品漸斷。(b)色有漏善無覆無記心心所法,要由第九無間道力一時頓斷。 ### ◆起下下明斷上上無明起上上明斷下下無明 【唐】◆==色等上所緣縛盡.染心心所自性斷== 【唐】問:何故染污心心所法九品漸斷,色有漏善無覆無記心心所法,要由第九無間道力一時斷耶。==\[[s14](婆沙011-020#b2不說結法等)何故但說結,不說結法耶。s34何故此中但說一切煩惱永斷名斷遍知。s80何故但說離欲惡不善法耶。s94何故但說彼漏盡耶。]== *【涼】問曰:何故染污心心數法九種斷色善有漏不隱沒無記心心數法。最後無礙道一時斷耶。* 【唐】答: *【涼】答曰:* 【唐】⊙明與無明互相違故,謂下下明起,斷上上無明,乃至上上明起,斷下下無明。色有漏善無覆無記與明無明俱不相違,然與明無明為依,安足處。如燈與闇更互相違,器及油炷不違於二,然能為依及安足處。 *【涼】以明、無明常相妨。下下明斷上上無明、下中斷上中、下上斷上下、中下斷中上、中中斷中中、中上斷中下、上下斷下上、上中斷下中、上上斷下下。色善有漏不隱沒無記法,不妨明、不妨無明,但為明無明作所依處、立足處。如燈明不與炷油器相妨、與闇相妨,但炷油器為燈明作所依處、立足處。如是色善有漏不隱沒無記法,不與明無明相妨,而與明無明作所依處、立足處。* 【唐】2.復次,⊙染心心所,是<u>自性斷</u>。與道相違,墮何品道,現在前時便斷彼品,令失成就,得不成就。 【唐】⊙色有漏善無覆無記,非自性斷,不正違道。a)諸染污色,加行道時已失成就。b)諸有漏善無覆無記,多分斷已,猶有成就。隨地第九無間道時,正斷染污心心所法,令色等上<font color="red"><u>所緣縛</u></font><u>盡</u>,故亦說名斷色等法。如燈明起,正能破闇,兼能熱器燒炷盡油。 *【涼】復次,染污心心數法,隨幾種斷,不成就彼種。* *【涼】色是染污者,住方便道時即不成就,最後無礙道斷。色是善不隱沒無記者,及餘善有漏不隱沒無記有為法,悉於最後無礙道一時斷此諸法。雖已知已斷,離三界欲猶故成就。* 【唐】3.復次,勿為止他顯己宗義,但為顯示諸法正理,開悟學者,故作斯論。 【唐】是故為止他義欲顯己義,乃至廣說。而作此論:見諦具足世尊弟子,色愛未斷,乃至廣說。 ^pgt4mk ### 3.具見世尊弟子 【唐】問:為簡何事說具見言。世尊弟子復簡何事。`[簡=揀【三宮】*]` 【唐】答:說具見言為簡隨信隨法行者;世尊弟子為簡異生。 ### 3.1.隨信隨法行者為何不名具見。 ### ◆隨信隨法行者不名具見事 【唐】問:何故隨信隨法行者不名具見。 【唐】答:若相續中已具見四諦,已斷四邪見者,得名具見。隨信隨法行者未已具見四諦當具見故,未已斷四邪見,當已斷故,不名具見。 【唐】2.復次,若相續中已斷四種無知愚闇,已起四種無漏智者,得名具見。隨信隨法行者未已斷四種無知愚闇,當已斷故,未已起四種無漏智,當已起故,不名具見。 【唐】3.復次,若相續中已破四種猶豫疑網,已起四種決定聖智者,得名具見。隨信隨法行者未已破四種猶豫疑網,當已破故未已起四種決定聖智,當已起故,不名具見。 【唐】4.復次,若相續中無如霜雹及餘災害煩惱惡行顛倒見者,得名具見。⊙隨信隨法行者,猶有此事,不名具見。 【唐】⊙如諸稼穡有災害者不名為具,此亦如是。 【唐】5.復次,若已降伏四諦洲者,得名具見。隨信隨法行者,未已降伏四諦洲故,不名具見。 ### 3.4.何故異生不名世尊弟子。 【唐】問:何故異生不名世尊弟子。 【唐】答:若聞佛說三寶四諦,決定信受者,名世尊弟子。異生聞說三寶四諦,或信不信故,不名世尊弟子。 【唐】2.復次,若唯事佛,不事餘天者,名世尊弟子。異生事佛或事餘天故,不名世尊弟子。 【唐】3.復次,若於三寶得證淨者名世尊弟子。異生不爾,故不名世尊弟子。 【唐】4.復次,若於佛法心不移動:如門閫者,名世尊弟子。異生於佛法其心輕動:如柳絮疊`[疊=㲲【三宮】]`花故,不名世尊弟子。 【唐】5.復次,若聞正法已不為邪聞所壞者,名世尊弟子。異生聞正法已,或為邪聞所壞故,不名世尊弟子。 ### 3.7.何等名具見世尊弟子 【唐】問:此中說何等名具見世尊弟子耶。 【唐】答:此中說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名具見世尊弟子。 ### 4.諸色等未斷已斷與繫的關係 【唐】◆<font color="#9E480E">🈬sz"18"#〈已斷前八品修惑第九品猶繫〉🈮</font> 【發智】諸色未斷,彼色繫耶。乃至廣說。 【唐】⊙此中諸色,若時名斷即時離繫.若時離繫即時名斷。先斷後離繫.先離繫後斷,無是事故。 【唐】⊙染污心心所法,或先斷後離繫.或斷時即離繫,彼有九品,謂上上乃至下下。 *【涼】染污心有九種,下下乃至上上,前八種先斷後得解脫,後一種亦斷亦得解脫。* 【唐】1)前八品,先斷後離繫,下下品斷時即離繫。謂上上品斷已.猶為後八品為<u>所緣繫</u>,乃至前八品斷已.猶為下下品為所緣繫,同地九品展轉相緣為繫事故。 *【涼】若上上斷.餘八種有<u>緣縛</u>,乃至第八種斷.下下種緣縛八種。所以者何。盡是一使展轉相使故。如是等說,是略毘婆沙。* 【唐】2)若斷第九品時,九品皆得離繫。於前八品所緣繫盡,彼相應繫先已盡故.名得離繫,於第九品二繫俱盡.故得離繫。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 5.1.諸色等未斷與離繫的關係 【唐】(A)(1)【發智】具見世尊弟子,諸色未斷,彼色繫耶。 【唐】答:如是。 【唐】設色繫,彼色未斷耶。 【唐】答:如是。 【唐】前已說諸色,若時名斷即時離繫,若時離繫即時名斷;先斷後離繫.先離繫後斷,無是事故,以一切色最後無間道所斷故.爾時即名得離繫故。 【唐】1)預流一來,五地諸色未斷而繫。 【唐】2)不還.未離初靜慮染,四地諸色未斷而繫. 【唐】.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三地諸色未斷而繫. 【唐】.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三靜慮染,二地諸色未斷而繫. 【唐】.已離第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一地諸色未斷而繫. 【唐】具見世尊弟子, 【唐】(Ⅱ)【發智】諸受想行識未斷,彼受想行識繫耶。 【唐】答:如是。謂 【唐】1)預流一來有三界修所斷受想行識未斷而繫。 【唐】2)不還:)未離初靜慮染:有八地修所斷受想行識未斷而繫。 【唐】3)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有七地修所斷受想行識未斷而繫。 【唐】4)乃至已離無所有處染:有一地修所斷受想行識未斷而繫。 ### ◆修所斷所緣繫 【唐】(Ⅲ)【發智】有受想行識繫,彼受想行識非未斷。謂家家或一來或一間,欲界修所斷,上中品結已斷遍知,彼相應受想行識,下品結繫。 【唐】此中, 【唐】1.家家,已斷欲界前三品或四品結,亦已斷彼相應受想行識,彼相應受想行識猶為欲界後六品或五品結為所緣繫。 【唐】2.一來,已斷欲界前六品結,亦已斷彼相應受想行識,彼相應受想行識猶為欲界後三品結為所緣繫。 【唐】3.一間,已斷欲界前七品或八品結,亦已斷彼相應受想行識,彼相應受想行識猶為欲界後二品或一品結為所緣繫。是謂繫非未斷。 ### 5.3.諸色等已斷與離繫的關係 【唐】(B)【發智】具見世尊弟子,諸色已斷,彼色離繫耶。 【唐】答:如是。 【唐】設色離繫,彼色已斷耶。 【唐】答:如是。 【唐】前已說諸色,若時名斷即時離繫,若時離繫即時名斷。先斷後離繫,先離繫後斷,無是事故,以一切色最後無間道所斷故,爾時即名得離繫故,謂不還者 【唐】已離色染ᅟᅟᅟᅟᅟ :五地諸色已斷,離繫。 【唐】已離第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四地諸色已斷,離繫。 【唐】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三靜慮染 :三地諸色已斷,離繫。 【唐】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ᅟ:二地諸色已斷,離繫。 【唐】未離初靜慮染ᅟᅟᅟᅟ :一地諸色已斷,離繫。 ### ◆約初果一來等廣分別 【唐】具見世尊弟子, 【發智】諸受想行識已斷,彼受想行識離繫耶。 【唐】答:諸受想行識離繫,彼受想行識已斷。謂 【唐】1.阿羅漢三界見修所斷受想行識已斷,離繫。 【唐】.不還 1)已離無所有處染三界見所斷及八地修所斷受想行識已斷,離繫。 【唐】2) 已離識無邊處染未離無所有處染三界見所斷及七地修所斷受想行識已斷,離繫。 【唐】3)乃至未離初靜慮染三界見所斷及一地修所斷受想行識已斷,離繫。 【唐】3.預流一來三界見所斷受想行識已斷,離繫。 【發智】有受想行識已斷,非離繫,謂家家或一來或一間,欲界修所斷,上中品結已斷遍知。彼相應受想行識,下品結繫。此中 【唐】1.家家,已斷欲界前三品或四品結:亦已斷彼相應受想行識,彼相應受想行識,猶為欲界後六品或五品結為所緣繫。 【唐】2.一來,已斷欲界前六品結ᅟ :亦已斷彼相應受想行識,彼相應受想行識,猶為欲界後三品結為所緣繫。 【唐】3.一間,已斷欲界前七品或八品結:亦已斷彼相應受想行識,彼相應受想行識,猶為欲界後二品或一品結為所緣繫。 【唐】是謂已斷,非離繫。 ### ◆(若已斷五品)必無未斷第六品結而有死生義 【唐】問:諸預流者, 【唐】1)若斷欲界上上品結 ,亦即斷彼相應受等,彼相應受等猶為八品結為所緣繫。 【唐】2)若斷欲界上中品結,亦即斷彼相應受等,彼相應受等猶為七品結為所緣繫。 【唐】此中何故不說預流,但說家家一來一間,為繫非未斷,及斷非離繫。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次,諸預流者,壞相不定,是故不說。謂具縛者,無如是義,不具縛者有如是義。家家等三皆有此義,其相不壞決定故說。 【唐】3.復次,諸預流者,若斷欲界一二品結,無死生義故不說之。如斷五品,謂瑜伽師得初果已,為斷欲界修所斷結,起大加行,必無未斷一大品結有死生故,如斷五品必無未斷第六品結有死生義。家家等三,有死生故,此中偏說。 ^aufs5w 【唐】問:色無色界八地受等亦有已斷,非離繫義;及有猶繫,非未斷義。如斷一品,八品猶繫,乃至斷八品,第九品猶繫,此中何故但說欲界,不說色界無色界耶。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次,此中且顯初入加行,已說欲界即亦說彼。 【唐】3.復次,漸斷欲界修所斷結,建立多種補特伽羅。謂斷三四說名家家,若斷第六說名一來,若斷七八說名一間。漸斷上界修所斷結,無如是義,是故不說。 【唐】問:欲界修所斷,下品結分斷,如一間者,亦有已斷非離繫義,及有猶繫非未斷義,此中何故但說欲界修所斷結上中品斷。又彼相應受想行識,亦有上中品結繫義。如斷上上,八品猶繫;若斷上中,七品猶繫;若斷三四,六五猶繫,何故但說下品結繫。 【唐】答:亦應說彼,而不說者,應知此是有餘略說,欲令智者思力增故。 ## 36.家家一間等聖者 ### 1.家家與一間的意義 【唐】◆<font color="#9E480E">🈬sz"18"#〈家家有二種〉🈮</font> 【唐】此中家家是預流差別,一間是一來差別,家家有二種,謂生二家三家別故。 【唐】1)生二家者謂斷欲界前四品結,餘有欲界二有種子。 【唐】2)生三家者謂斷欲界前三品結,餘有欲界三有種子。 【唐】問:何故無有斷五品結名家家耶。 【唐】答:若斷第五,必斷第六成一來故,第六品結性羸劣,故不能獨障證一來果。如一縷絲,不能制象。 ### ◆〈一間聖者〉 【唐】一間者,謂斷欲界前七品或八品結,餘有欲界一有種子。==\[[雜心](others/心論雜心1#^3bbvkq) [瑜伽論記](T42n1828_瑜伽論記#^l38m1f)]== ^f6y8au 【唐】問:彼或猶有二品結在,何故說彼為一間耶。 【唐】答:不以一品煩惱在故名為一間,但以彼有一有種子名一間故。 【唐】1.有餘師說:無斷八品名一間者。所以者何。 【唐】⊙若斷第八:必斷第九成不還故,第九品結性羸劣故不能獨障證不還果。如一縷絲不能制象,如無斷五名為家家。 【唐】2.如實義者,有斷八品名為一間,無斷五品名家家者。所以者何。 【唐】⊙斷五品已,若斷第六:證一來果,猶生欲界,自地所有引眾同分定應熟業有與果義,不極為障,第六品結性羸劣故不能獨障證一來果,故無斷五`[五+(品)【三宮】]`名家家者。 【唐】⊙斷八品已,若斷第九:證不還果,決定無有生欲界義,自地所有引眾同分定應熟業,無與果義,極為障礙。第九品結雖性羸弱而能助彼障不還果,故有斷八名一間者。 【唐】==\[三時障]==由此故說:有情三位,定應熟業,極作障礙,[s6](婆沙001-010#a1不說煖墮) 【唐】一者從頂將入忍位,二者將證不還果位,三者將得阿羅漢位。謂: 【唐】1)從頂位將入忍時,惡趣所有引眾同分.定應熟業,極作障礙,義言:「汝若得入忍位,決定不受三惡趣生,我於誰身當受異熟。」由此於彼極作障礙。 【唐】2)聖者將離欲界染時,欲界所有引眾同分.定應熟業,極作障礙,義言:「汝若證不還果,決定不復受欲界生,我於誰身當受異熟。」由此於彼極作障礙。 【唐】3)聖者將離有頂染時,二界所有引眾同分.定應熟業,極作障礙,義言:「汝若成阿羅漢,決定不復受後有生,我於誰身當受異熟。」由此於彼極作障礙。 ^pikene 【唐】故無斷五名為家家,有斷第八名一間者。 ### 3.家家與一間的種類 【唐】◆<font color="#9E480E">🈬sz"18"#〈天家家及人家家〉🈮</font> 【唐】⊙家家有二:謂天家家及人家家。 【唐】1.天家家者,謂於天上,或受二生.或受三生。或一天處.或二天處.或三天處,受二三生;或一天家.或二天家.或三天家,受二三生。 【唐】2.人家家者,謂於人中,或受二生或受三生。或一洲處.或二洲處.或三洲處,受二三生;或一人家.或二人家.或三人家,受二三生。 ### ◆〈天一間及人一間〉 【唐】⊙一間有二,謂天一間及人一間。 【唐】1.天一間者謂於天上唯受一生。或四大王眾天.或三十三天.或夜摩天.或覩史多天.或樂變化天.或他化自在天,受此一生。 【唐】2.人一間者謂於人中唯受一生。或贍部洲.或東勝身洲.或西牛貨洲,受此一生。 ### 5.建立家家一間的三條件 【唐】◆<font color="#9E480E">🈬sz"18"#〈由三緣故建立家家由三緣故建立一間〉🈮</font> 【唐】⊙由三緣故建立家家,一由業故,二由根故,三由結故。 【唐】1)由業故者,謂先造作增長欲界二有或三有業。 【唐】2)由根故者,謂彼已得對治欲界三品或四品結無漏諸根。 【唐】3)由結故者,謂彼已斷欲界三品或四品結。 【唐】於此三緣,隨一不具,不名家家。 【唐】⊙由三緣故建立一間:一由業故,二由根故,三由結故。 【唐】1)由業故者謂先造作增長欲界一有業。 【唐】2)由根故者 謂彼已得對治欲界七品或八品結無漏諸根。 【唐】3)由結故者謂彼已斷欲界七品或八品結。 【唐】於此三緣,隨一不具,不名一間。 ## 37.聖者和欲界引業之關係,及經生之聖者 ### 1.聖者為造欲界引眾同分業不。 ### ◆〈聖者不造引欲界眾同分之業〉 【唐】問:聖者,為造欲界引眾同分業不。 【唐】1.有說:不造,所以者何。以欲界多諸過患,多諸災橫,是故聖者不造欲界引眾同分業,但造欲界滿眾同分業。 【唐】問:若爾契經所說當云何通。 【唐】如契經說:佛讚慈氏成佛事時,會中有學未離欲者,聞已發願,使我見彼勝妙事已乃般涅槃。 【唐】答:彼豐資緣,未觸重苦,暫發此願;若觸重苦,即便厭離一切有生,作是念言:「設有是事,能如怖鳥速飛於空,我亦`[今=爾【三】]`今時速趣滅度。」故彼不造能引欲界眾同分業。 【唐】彼作是說:⊙家家二有或三有業,異生位造,`[非=或【宋】]`非於聖位,三四品結或異生位或聖位斷。 【唐】⊙一間一有業唯異生位造,七八品結或異生位或聖位斷。 【唐】2.有說:⊙聖者亦造欲界引眾同分業,彼業所引眾同分果,勢力熾盛,殊勝微妙,清淨鮮白,無諸過患,無諸災橫,隨順善品。 【唐】⊙彼作是說:家家,二有或三有業,異生位造.或於聖位;三四品結,或異生位.或聖位斷。一間,一有業,或異生位.或聖位造;七八品結,或異生位.或聖位斷。 ### 4.在欲界經生聖者不生色無色界 【唐】問:若在欲界經生聖者,為復得生上二界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 【唐】a.若得生者,《增壹經》說當云何通。如說: 【唐】⊙「有五種補特伽羅,此間下種,此間究竟,一極七返有,二家家,三一來,四一間,五現法般涅槃。」==\[[舍利弗阿毘曇](T28n1548_舍利弗阿毘曇論1#五此竟人)]== [AN10.63](Tipitaka23#^AN10z63) [zs62](正理61-65#^b9s2gk) 【唐】1)此間下種者:謂在欲界入正性離生。 【唐】2)此間究竟者:謂在欲界得諸漏盡。 【唐】⊙「有五補特伽羅,此間下種,彼間究竟,一中般涅槃,二生般涅槃,三有行般涅槃,四無行般涅槃,五上流般涅槃。」[abhkagam](abhkagam#Chap6〔58〕) ==\[[舍利弗阿毘曇](T28n1548_舍利弗阿毘曇論1#五彼竟人)]== [AN10.64](Tipitaka23#^AN10z64) 【唐】1)此間下種者:謂在欲界入正性離生。 【唐】2)彼間究竟者:謂在色無色界得諸漏盡。 ^pfktyn 【唐】b.若不生者,《帝問經》頌當云何通。如彼頌說: 【唐】三於此知法,二於彼勝進,既得勝進已,俱昇梵輔天。 【唐】==\[長含:三人中,一人故為執樂神,二人見道諦超越忉利天。]== 【唐】==\[中含:於三中之一,則生伎樂中,二成等正道,在天定根樂…若彼覺諸法,二得昇進處,彼得昇進已,生於梵天中。]== 【唐】彼第二說,復云何通。如說:「大德,我行如理,若有教誨,我當奉行,即於此間作苦邊際;若無教誨,曾聞殊妙色究竟天,我後命終當生於彼。」==\[ [MA](中含65-151#134).[134](agamdm#^ma134) .我於此命終,生於人間(捨離於天身.來下生人間.不愚癡入胎)…剃除鬚髮…學智已,若得智者,便得究竟智,得究竟邊…若得智、不得究竟智者,…色究竟天,往生彼中。大仙人,願當得阿那含。大仙人,我今定得須陀洹。]\[長含[DA](長含#14).[14](agamdm#^da14) :我今是佛弟子,得須陀洹道,不墮餘趣,極七往返,必成道果,唯願世尊記我為斯陀含。……我要修梵行,以智慧身居,心自見正諦,得達本所起,於是長解脫。但當勤修行,習佛真實智,設不獲道證,功德猶勝天。諸有神妙天,阿迦尼吒等,下至末後身,必當生彼處。]== 【唐】A.答:若在欲界經生聖者,不復得生色無色界。 【唐】問:若爾,《帝問經》頌當云何通。==\[釋提桓因問經[DA](長含#14).[14](agamdm#^da14) ]\[釋問經[MA](中含65-151#134).[134](agamdm#^ma134) .[DN21](Tipitaka21#^DN21) ]== 【唐】答:彼二雖昇梵世而非死生。謂有釋女名瞿比迦==\[gopikā瞿毘釋女/瞿夷釋女]==,有三苾芻,常入其舍以妙音聲為彼說法,彼聞法已心生淨信,厭患女身願為男子,命終生在三十三天,為帝釋兒.端嚴殊妙,天為立字稱瞿博迦==\[gopaka瞿婆]\[起世經.帝釋天王.有十天子.常為守護…一名因陀羅迦.二名<u>瞿波迦</u>]\[一者名根.二者名具戒]==。時三苾芻自愛聲故,命終生在健達縛中。健達縛者,是天樂神,晝夜常為諸天作樂。時瞿博迦見已便識,告言:「我昔聞汝法音厭患女身,願為男子命終生此三十三天,為帝釋兒端嚴殊妙;汝等曾修無上梵行,寧生卑賤健達縛中。」時三樂神聞彼語已,二極羞愧.得離欲染以神通力昇梵輔天,一猶住此。是故彼二雖昇梵世而非死生。==\[[MA](中含65-151#134).[134](agamdm#^ma134) .(帝釋)<u>我自眼見</u>世尊弟子比丘從世尊修習梵行,捨欲離欲,身壞命終,得至善處,生於天中。瞿毘釋女是世尊弟子,亦從世尊修習梵行…]\[長含:今我躬見世尊,躬見自知,<u>躬自作證</u>,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輪眾。此有瞿夷釋女,於世尊所淨修梵行,身壞命終,生忉利天宮,即為我子…]== 【唐】有說:彼二雖有死生而不違理,謂昔人中但曾修得順決擇分,命終生在健達縛中,由瞿博迦譏誚彼故,二極羞愧,得入見道離欲界染,證不還果命終生在梵輔天中,故有死生,亦不違理。 【唐】問:彼第二說,復云何通。如說:「大德,我行如理,廣說如前。」 【唐】答:帝釋不解阿毘達磨,不知欲界經生聖者不得上生,故作是說。 【唐】問:彼對佛前作違理語,世尊何故不訶制之。 【唐】答:佛知彼言,雖復違理而不障道,故不訶制,後入法性自當解了,恐彼羞恥故不訶之。 【唐】B.有說:欲界經生聖者,亦有得生色無色界。 【唐】問:若爾《增壹經》說當云何通。如說:「有五補特伽羅,乃至廣說。」 【唐】答:聖者有二種:一有雜亂有移轉,二無雜亂無移轉。 【唐】⊙有雜亂有移轉者:應知如《帝問經》說。 【唐】⊙無雜亂無移轉者:應知如《增壹經》說,由斯理趣二說善通。 【唐】C.評曰:若在欲界經生聖者,定不復生色無色界,所以者何。 【唐】若在欲界經生聖者,必無三事, 【唐】⊙一者不退。二者不轉根。三者不生色無色界。 【唐】聖道久住彼相續中,極堅牢故==\[[雜心](心論雜心2#^9gkz26):如下親友不能捨離]==;恐上二界有長時苦,同欲界故。 ^4lb9fj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三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四</b>☗s54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九 ## 38.五種(七種)補特伽羅〖成〗 ### 1. 【唐】◆ 【發智】有五補特伽羅:謂隨信行隨法行信勝解見至身證,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尊者此«結蘊»中依五補特伽羅作論,後«智〔蘊〕»«定蘊»中依七補特伽羅作論。謂於此五,加慧解脫及俱解脫。 【唐】1.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2.復次,此«結蘊»中,依有結者而作論,故不說後二,«智〔蘊〕»«定蘊»中,依有智定者而作論,故有結無結者,俱應說之。 【唐】3.復次,此«結蘊»中,依有煩惱者而作論,故不說後二,«智〔蘊〕»«定蘊»中,依有智定者而作論,故有煩惱無煩惱者,俱應說之。 【唐】4.復次,此«結蘊»中,以補特伽羅為章,以煩惱為門,故不說後二,«智〔蘊〕»«定蘊»中以補特伽羅為章,以智定為門,故亦說後二,是故此彼依五依七補特伽羅而造於論。 ### 1.1. 【唐】◆云何隨信行補特伽羅。 【唐】⊙謂有一類,本來稟性多信多愛.多恩`[恩=思【三宮】]`多樂.多隨順多勝解,不好思量觀察`[簡=揀【三宮】*]`簡擇,由彼稟性多信等故,有時遇佛或佛弟子為說法要教授教誡,廣為開闡無常苦空無我等義。彼作是念:「所為我說無常苦空無我等義甚為善哉,欲令我修如是觀行,我應無倒精勤修學。」彼勤修學無常苦空無我等觀,既淳熟已,漸次引起世第一法,次復引生苦法智忍,從此見道十五剎那,一切皆名隨信行者。 【唐】⊙此隨信行補特伽羅,或是預流向,或是一來向,或是不還向,謂 【唐】1.若具縛或乃至斷五品結已入正性離生:彼於見道十五心頃名預流向 【唐】2.若斷六品或乃至斷八品結已入正性離生:彼於見道十五心頃名一來向。 【唐】3.若離欲染或乃至離無所有處染已入正性離生:彼於見道十五心頃名不還向。 ### 1.2. 【唐】◆云何隨法行補特伽羅。 【唐】⊙謂有一類,本來稟性多思多量多觀察多`[*]`簡擇,不好信愛.思樂隨順.及與勝解,由彼稟性多思等故,有時遇佛或佛弟子為說法要教授教誡,廣為開闡無常苦空無我等義。彼作是念:「所為我說無常苦空無我等義,我應觀察,為實為虛。」審觀察已知無顛倒。復作是念:「甚為善哉,欲令我修如是觀行,我應無倒精勤修學。」所餘廣說,如隨信行。 ### 1.3. 【唐】◆云何信勝解補特伽羅。謂隨信行得道類智,捨隨信行,得信勝解。 ### ◆〈住預流果未勝進來名預流果若從此勝進名一來向〉 【唐】◆<font color="#9E480E">🈬sz"18"#〈捨名得名捨道得道〉🈮</font> 【唐】問:彼於爾時何所捨得。 【唐】答:捨名得名.捨道得道。 【唐】1.捨名者捨隨信行名。 【唐】2.得名者得信勝解名。 【唐】3.捨道者捨見道。 【唐】4.得道者得修道。 【唐】此信勝解補特伽羅,或是預流果,或是一來向,或是一來果,或是不還向,或是不還果,或是阿羅漢向。謂 【唐】1)住預流果,未勝進來 :名預流果。 【唐】2)若從此勝進ᅟᅟ :名一來向。 【唐】3)若住一來果,未勝進來:名一來果。 【唐】4)若從此勝進ᅟᅟ :名不還向。 【唐】5)若住不還果,未勝進來:名不還果。 【唐】6)若從此勝進ᅟᅟ :名阿羅漢向。 ### 1.4.見至補特伽羅 【唐】◆云何見至補特伽羅。謂隨法行得道類智,捨隨法行,得見至。 【唐】問:彼於爾時何所捨得。 【唐】答:捨名得名捨道得道。 【唐】1.捨名者捨隨法行名。 【唐】2.得名者得見至名。 【唐】3.捨道者捨見道。 【唐】4.得道者得修道。 【唐】此見至補特伽羅,或是預流果,乃至或是阿羅漢向,如信勝解,應說其相。 ### 1.5.身證補特伽羅 【唐】◆云何身證補特伽羅。謂信勝解或見至.以身具證八解脫,未以慧盡諸漏,彼捨信勝解或見至,得身證。[s54](婆沙051-060#^k4adxs) *【涼】何故名身證。答曰:若信解脫、若見到得滅定,捨信信解脫、見到名,得身證名。* [s152](婆沙151-175#1唯說二種名身作證) ==\[[SA](雜含642-1362#936).[936](agamas#^sa0936) ([MA](中含152-222#^qjjkzd).[195](agamdm#^ma195) )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而不見有漏斷。[AN9.43](Tipitaka23#^AN9z43) 四靜慮四無色,依異門名身證,滅定是實身證([AN9.45](Tipitaka23#^AN9z45) 俱解脫類知)。 [MN70](Tipitaka21#^MN70) 身觸無色寂靜解脫(無色界定)…某些漏被滅盡\(漏盡即俱解脫)。《破斥猶豫》有六種:起於證須陀洹果到立於阿羅漢道(arahattamaggaṭṭhā-向阿羅漢)。[AA](增壹1-30#27.10).[27.10](agamaa#^aa27z10) 所說較寬。]== ==\[MN70以身觸無色寂靜解脫的解者為**俱解脫**,《破斥猶豫》以「八解脫」(aṭṭha vimokkhe)解說「無色寂靜解脫」(同MA195)。《顯揚真義》等說,以兩部分解脫,以無色等至從色身解脫(arūpāvacarasamāpattiyā rūpakāyato vimuttā),以無上道從名身[解脫]」(aggamaggena nāmakāyatoti, [SN8.7](SN0215)/[MN.70](MN070)/[DN.15](DN15)/[AN7.14](AN1270))。]== 【唐】問:彼於爾時何所捨得。 *【涼】為捨何等、得何等。* 【唐】1)外國諸師作如是說:捨名得名,捨道得道。 【唐】1.捨名者捨信勝解或見至名。 【唐】2.得名者得身證名。 【唐】3.捨道者捨信勝解或見至道。 【唐】4.得道者得身證道。 *【涼】外國法師作如是說:捨名得名,捨道得道。* *【涼】捨名者,捨信解脫、見到名;得名者,得身證名。* *【涼】捨道者,捨信解脫、見到道;得道者,得身證道。* 【唐】2)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此捨名得名,非捨道得道,信勝解等得滅定時不捨不得無漏道故。 *【涼】罽賓沙門作如是說:捨名得名者,捨信解脫、見到名,得身證名。* ### 1.6.慧解脫補特伽羅 【唐】◆云何慧解脫補特伽羅。謂信勝解或見至但以慧盡諸漏,未以身具證八解脫,彼捨信勝解或見至得慧解脫。 *【涼】若不得滅定,得阿羅漢果,名慧解脫。若得滅定,得阿羅漢果,名俱解脫。* *【涼】問曰:如見道中有二人堅信、堅法,修道中有二人信解脫、見到,何故無學道中`[唯=惟【宮】*]`唯說一人耶。* *【涼】答曰:* 【唐】問:彼於爾時,何所捨得。 【唐】答:捨名得名捨道得道。 【唐】1.捨名者捨信勝解或見至名。 【唐】2.得名者得慧解脫名。 【唐】3.捨道者捨修道。 【唐】4.得道者得無學道。 ### 1.7.俱解脫補特伽羅(聲聞與菩薩) 【唐】云何俱解脫補特伽羅。 【唐】謂慧解脫或見至或身證,以身具證八解脫亦以慧盡諸漏,彼捨慧解脫或見至或身證得俱解脫。 ### (A.聲聞) 【唐】1)若先得阿羅漢果後得滅定,彼捨慧解脫得俱解脫,但捨名得名,非捨道得道,如捨信勝解等,得身證說。 【唐】2)若先得滅定後得阿羅漢果,彼捨身證得俱解脫,捨名得名捨道得道。 【唐】1.捨名者捨身證名。 【唐】2.得名者得俱解脫名。 【唐】3.捨道者捨修道。 【唐】4.得道者得無學道。 ### (B.菩薩) 【唐】若諸菩薩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彼盡智時捨見至,得俱解脫,捨名得名捨道得道。 【唐】1.捨名者捨見至名,菩薩修位名見至故。 【唐】2.得名者得俱解脫名,諸佛皆是俱解脫故。 【唐】3.捨道者捨修道 【唐】4.得道者得無學道。 【唐】1)西方師說:菩薩學位先起滅定後得菩提,彼捨身證得俱解脫。 【唐】2)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三十四念得菩提故,菩薩學位未起滅定故,盡智時定捨見至得俱解脫。必無鈍根未得滅定得盡智時成俱解脫故,無捨信勝解得俱解脫者。 【唐】問:何故名俱解脫。 【唐】答:障有二分:一煩惱障,二解脫障,於二分障心解脫故名俱解脫。 【唐】問:若先得阿羅漢果後得滅定者,彼於解脫障,何等心解脫,有漏耶。無漏耶。 【唐】1.有說:有漏。以無漏心得盡智時已解脫故。」 【唐】2.評曰:應作是說,有漏無漏.俱得解脫。所以者何。解脫有二種: 【唐】⊙一者行世解脫。 【唐】⊙二者在身解脫。 【唐】1)彼未得滅定時,入出定心.不得行世,不行世故.不得在身。 【唐】2)若得滅定,==\[有漏無漏]==入出定心行世在身.故名解脫, 【唐】是故有漏無漏二心俱得解脫。」 【唐】如俱解脫依義立名,前五立名,亦應依義。 ### 2七種補特伽羅名義 #### 2.1隨信行 【唐】問:何故名隨信行。 【唐】答:由彼依信.隨信行故,名隨信行,謂依有漏信.隨無漏信行,依有縛信.隨解脫信行,依有繫信.隨離繫信行。 【唐】由信為先得入聖道,如是種類補特伽羅.從本以來性多信故。 【唐】⊙若聞他勸.汝應務農以自存活,彼不思察.我為應作為不應作.我為能作為不能作.為有宜便為無宜便,聞已便作。 【唐】⊙或聞他勸.汝應商賈`[賈=估【三宮】]`.或應事王.或應習學書算印等種種伎藝.以自存活,亦不思察,廣說乃至,聞已便作。 【唐】⊙或聞他勸汝應出家,亦不思察為應出家不應出家;為能出家不能出家;為能持戒不能持戒;為有宜便為無宜便;聞他勸已即便出家。 【唐】⊙既出家已,若聞他勸汝應誦習,彼不思察為應誦習不應誦習;為能誦習不能誦習;為有宜便為無宜便;為素怛纜為毘柰耶為阿毘達磨。聞他勸已,即便誦習。 【唐】⊙或聞他勸營理僧事,亦不思察我為應作為不應作;我為能作為不能作;為有宜便為無宜便;聞已便作。 【唐】⊙或聞他勸住阿練若,亦不思察我為應住為不應住;我為能住為不能住;為有宜便為無宜便;聞已便住。 【唐】彼漸次修聖道加行,展轉引起世第一法,無間引生苦法智忍,從此見道十五剎那名隨信行。 #### 2.2隨法行 【唐】問:何故名隨法行。 【唐】答:由彼依法.隨法行故,名隨法行。謂依有漏法.隨無漏法行,依有縛法.隨解脫法行,依有繫法.隨離繫法行。 【唐】由慧為先得入聖道,如是種類補特伽羅.從本以來性多慧故。 【唐】若聞他勸汝應務農以自存活,彼便思察「我為應作為不應作,我為能作為不能作,為有宜便.為無宜便」,審思察已然後作之。餘廣如前,隨信行說。 【唐】彼漸次修聖道加行,展轉引起世第一法,無間引生苦法智忍,從此見道十五剎那名隨法行。 #### 2.2b隨信隨法差別 【唐】問:隨信行者,如有爾所信亦有爾所慧;隨法行者,如有爾所慧亦有爾所信。 【唐】何故一名隨信行,一名隨法行耶。 【唐】答: 【唐】1.或但信他展轉修行而入聖道;或自思察展轉修行而入聖道。 【唐】若但信他展轉修行入聖道者,名隨信行;若自思察展轉修行入聖道者,名隨法行。 【唐】2.復次,或由因力加行力不放逸力皆不廣大而入聖道;或由三力皆悉廣大而入聖道。 【唐】若由三力皆不廣大入聖道者,名隨信行;若由三力皆悉廣大入聖道者,名隨法行。 【唐】3.復次,或由止行而入聖道;或由觀行而入聖道。 【唐】若由止行入聖道者,名隨信行;若由觀行入聖道者,名隨法行。 【唐】4.復次,或樂奢摩他;或樂毘鉢舍那`[鉢=盋【三宮】*]`。 【唐】樂奢摩他者,名隨信行;樂毘鉢舍那,名隨法行,如樂憙欲亦爾。 【唐】5.復次,或由止為先而入聖道;或由觀為先而入聖道。 【唐】若由止為先入聖道者,名隨信行;若由觀為先入聖道者,名隨法行。 【唐】6.復次,或有奢摩他增;或有毘鉢舍那增。 【唐】奢摩他增者,名隨信行;毘鉢舍那增者,名隨法行。 【唐】7.復次,或由止熏心,依觀得解脫。或由觀熏心,依止得解脫。[s62](婆沙061-070#^hl0bxj) [s102](婆沙101-110#^tvq1r9) ==\[[成實論](成實論#^irst08)]== [s29](婆沙021-030#b2止觀與解脫) 【唐】若由止熏心,依觀得解脫者,名隨信行;若由觀熏心,依止得解脫者,名隨法行。 ^ee4ooq 【唐】8.復次,或有鈍根;或有利根。 【唐】若鈍根者,名隨信行;若利根者,名隨法行。 【唐】9.復次,或有說智;或有開智。 【唐】有說智者,名隨信行;有開智者,名隨法行。 【唐】10.復次,或由緣力而入聖道;或由因力而入聖道。 【唐】若由緣力入聖道者,名隨信行;若由因力入聖道者,名隨法行。 【唐】11.復次,或得增上心奢摩他非增上慧毘鉢舍那;或得增上慧毘鉢舍那非增上心奢摩他。 【唐】前,名隨信行;後,名隨法行。 【唐】12.復次,如世尊說:二因二緣能生正見:一外聞他法音,二內如理作意。 【唐】若外聞他法音多者,名隨信行;若內如理作意多者,名隨法行。 【唐】13.復次,如契經說:人有四法多有所作,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 【唐】若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多者,名隨信行;若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多者,名隨法行。 【唐】14.復次,或有多住無貪善根;或有多住無癡善根。 【唐】多住無貪善根者,名隨信行;多住無癡善根者,名隨法行。 【唐】15.復次,或有外信有情;或有內思正法。 【唐】外信有情者,名隨信行;內思正法者,名隨法行。 #### 2.3信解見至 【唐】A問:何故名信勝解。 【唐】答:1由彼依信得信勝解,故名信勝解,謂 【唐】依見道所攝信,得修道所攝信勝解。依向道所攝信,得果道所攝信勝解。 【唐】2復次,由彼補特伽羅以信為先,心脫三結,是故名信勝解。 【唐】B問:何故名見至。 【唐】答:1由彼依見得至於見,故名見至,謂 【唐】依見道所攝見,得至修道所攝見。依向道所攝見,得至果道所攝見。 【唐】2復次,由彼補特伽羅以見為先,心脫三結,是故名見至。 【唐】C問:信勝解亦應名信至,見至亦應名見勝解,何故一名信勝解一名見至耶。 【唐】答:如信勝解名信勝解,見至亦應名見勝解,如見至名見至,信勝解亦應名信至,而不爾者,欲現異相異門說法,令諸智者愛樂受持,不相雜亂。 ^h2wdut #### 2.4身證-慧解脫-俱解脫 【唐】問:何故名身證。 【唐】答:由彼以身證八解脫,未以慧盡諸漏,故名身證。 【唐】問:何故名慧解脫。 【唐】答:由彼以慧盡諸漏,未以身證八解脫故,名慧解脫。 【唐】俱解脫名,如前已釋。 ^k4adxs ### 4.無學道之利鈍差別 【唐】◆<font color="#9E480E">🈬sz"18"#〈見道修道中依根之利鈍別,建立二種補特伽羅〉🈮</font> 【唐】問:1)如見道中依利鈍別建立二種補特伽羅,謂隨信行及隨法行。 【唐】2)修道中亦依利鈍別建立二種補特伽羅,謂信勝解及見至。 【唐】3)何故無學道中不依利鈍別建立二種補特伽羅。而總說一,或慧解脫或俱解脫耶。 【唐】1.答: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或有漏道為斷對治,或無漏道為斷對治。若非想非非想處,唯無漏道為斷對治故,總立一補特伽羅。 【唐】2.復次,前位或有貪多行者,或有不者,若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身等無貪故總立一補特伽羅。 【唐】3.復次,前位或有癡多行者,或有不者,若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身等無癡故總立一補特伽羅。 【唐】4.復次,前位或有慢多行者,或有不者,若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身等無慢故總立一補特伽羅。 【唐】5.復次,以無學位解脫平等故,總立一補特伽羅,如契經說:如來解脫與阿羅漢苾芻解脫,等無差別。 【唐】6.復次,以無學位同剪三界煩惱重髻,同截有頂煩惱頸首,同越三界後有關津,同棄三界所有愛欲,故總立一補特伽羅。 【唐】7.有作是說.「無學位中亦有二種補特伽羅:謂時解脫不時解脫。」 ### 5.1.由利鈍應立六補特伽羅,如何立七。 【唐】問:若爾,唯應建立二種補特伽羅。謂鈍及利;或應立六補特伽羅,謂見修無學位各有二種,即隨信行乃至第六不時解脫,如何立七補特伽羅。 【唐】答:由五緣故建立七種,一由加行故,二由根故,三由定故,四由解脫故,五由定及解脫故。 【唐】1.由加行故者謂隨信行及隨法行。 【唐】2.由根故者謂信勝解,及見至。 【唐】3.由定故者謂身證。 【唐】4.由解脫故者謂慧解脫。 【唐】5.由定及解脫故者謂俱解脫。 ### 6.七種補特伽羅之數量 ### 6.1.隨信行者(隨法行)之數量 【唐】◆<font color="#9E480E">🈬sz"18"#〈一補特伽羅乃至六百五十七種人等皆隨信行者〉🈮</font> ### ◆〈隨法行者其數眾多〉 【唐】隨信行者, 【唐】1.或應說一謂七種中,名隨信行。 【唐】2.或應說三謂由根故即下中上。 【唐】3.或應說五謂由種性故,即退法乃至堪達。`[種性=種姓【宮】下同]` 【唐】4.或應說十五謂由道故,即苦法智忍乃至道類智忍位。 【唐】5.或應說七十三謂由離染故,即欲界具縛離一品乃至九品染為十;離初靜慮一品乃至九品染為九;欲界第十即初靜慮具縛者,故不別說。後類應知,乃至離無所有處一品乃至九品染為九,合七十三。 【唐】6.或應說六百五十七謂由所依故,即三洲六欲天所依各有前說七十三種。(73×9=657) 【唐】(其它)⊙若以根種性`[性=姓【三宮】]`道離染所依.二合三合四合五合,其數增長,如理應思。 【唐】⊙若以在身剎那分析,應說無量。 【唐】⊙隨信行者,此中總說一隨信行。如隨信行數,隨法行亦爾,根道離染所依等故,唯種性別.以隨法行唯是不動種性攝故。 ### 6.2.信勝解者(見至)之數量 【唐】◆<font color="#9E480E">🈬sz"18"#〈信解脫見至及慧解脫俱解脫皆有增數〉🈮</font> ### 信勝解者, 【唐】1.或應說一謂七種中名信勝解。 【唐】2.或應說三謂由根故。 【唐】3.或應說五謂由種性故。 【唐】4.或應說八十一謂由離染故,即 【唐】1)欲界具縛,離一品乃至九品染為十。 【唐】2)離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各一品乃至九品染為六十三。 【唐】3)離非想非非想處一品乃至八品染為八,合八十一。 【唐】5.有說:「離染故應說八十二」謂前說八十一加離有頂第九品染無間道時。 【唐】6.或應說四百五謂1)由所依故即欲界所依有八十一。 【唐】2)初靜慮所依有七十二, 【唐】3)第二靜慮所依有六十三, 【唐】4)第三靜慮所依有五十四, 【唐】5)第四靜慮所依有四十五, 【唐】6)空無邊處所依有三十六, 【唐】7)識無邊處所依有二十七, 【唐】8)無所有處所依有十八, 【唐】9)非想非非想處所依有九,謂彼具縛及離一品乃至八品染為九 【唐】合四百五。 【唐】7.有說,此應說四百一十四1)謂欲界所依有八十二, 【唐】2)初靜慮所依有七十三, 【唐】3)第二靜慮所依有六十四, ### 4)第三靜慮所依有五十五 【唐】5)第四靜慮所依有四十六, 【唐】6)空無邊處所依有三十七, 【唐】7)識無邊處所依有二十八, 【唐】8)無所有處所依有十九, 【唐】9)非想非非想處所依有十,謂彼具縛及離一品乃至八品染為九,離第九品無間道時為彼第十。 【唐】⊙此依九地所依分別。 【唐】8.(其它)⊙若依二十九處所依分別其數多少如理應思。 【唐】⊙以根種性離染所依二三四合,數更增廣。 【唐】⊙若以在身剎那分析`[折=析【三宮】*]`應說無量。 【唐】⊙信勝解者此中總說一信勝解,如信勝解,見至亦爾,根及離染所依等故,唯種性別,以諸見至唯是不動種性攝故。 ### 6.3.身證之數量 【唐】⊙身證者, 【唐】1.或應說一謂七種中名身證。 【唐】2.或應說三謂由根故。 【唐】3.或應說六謂由種性故,即退法乃至不動法。 【唐】4.或應說九謂由離染故。即非想非非想處具縛及離一品乃至八品染為九。 【唐】5.復有說者.此應說十謂即前九加離第九無間道時為彼第十。 【唐】6.或應說二十七謂由所依故,欲界所依有九,色界所依有九,無色界所依有九,此唯非想非非想處,非三無色,得滅定者不生彼故。 【唐】7.有說:此應說三十謂三界各加第九無間道時。 【唐】⊙此依三界所依分別。 【唐】8.(其它)⊙若依地處所依分別,其數多少如理應思。 【唐】⊙以根種姓`[姓=性【三】]`離染所依二三四合,數更增廣。 【唐】⊙若以在身剎那分析有無量。`[折=析【三宮】*]` 【唐】⊙身證者,此中總說為一身證。 ### 6.4.慧解脫者(俱解脫)數量 【唐】⊙慧解脫者, 【唐】1.或應說一謂七種中名慧解脫。 【唐】2.或應說三謂由根故。 【唐】3.或應說六謂由種性故。 【唐】4.或應說九謂由所依故,即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所依。 【唐】⊙此依九地所依分別。 【唐】5.==\[二十九]==若依二十九處所依分別成二十九。 【唐】6.(其它)⊙若以根種性所依二三合數,如理應思。 【唐】⊙若以在身剎那分析`[折=析【三宮】*]`即有無量。 【唐】⊙慧解脫者,此中總說一慧解脫。如慧解脫數,俱解脫亦爾。 【唐】⊙有差別者,謂彼所依,以俱解脫不在下三無色處故。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第三十=第四十三【三宮】]`使揵度`[揵=犍【明】]`不善品之六`[不善品之六=不善品之九【宋元宮】,不善品第一之九【明】]`} ## 39.五種人於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之成就不成就門 ### ◆〈五種人於三結九十八隨眠幾成就幾不成就〉 【發智】此五補特伽羅於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成就。幾不成就。 ### 此中尊者 【唐】(1)以補特伽羅為章, 【唐】(2)以諸煩惱為門,故作斯問。 ### 1.隨信行隨法行 【唐】答:隨信行 【發智】論文《婆沙》論文 【唐】於三結, 【唐】⊙苦類智未已生,皆成就。 【唐】⊙苦類智已生,二成就,一不成就1)二成就者:謂戒禁取疑,彼通三界二四部故。 【唐】2)一不成就者:謂薩迦耶見,彼唯通三界見苦所斷故。 【唐】於三不善根⊙未離欲染,皆成就。 【唐】⊙已離欲染,皆不成就。此三唯是欲界繫故。已離欲染者,彼異生位先已離故,後准應知。 ### 於三漏 【唐】⊙未離欲染,皆成就。 【唐】⊙已離欲染,二成就一不成就。1)二成就者 :謂有漏無明漏。 【唐】2)一不成就者:謂欲漏。 【唐】於四瀑流軛取⊙未離欲染,皆成就。`[瀑流=暴流【明】下同]` 【唐】⊙已離欲染,三成就,一不成就。1)三成就者 :謂有見無明瀑流軛,見戒禁我語取。 【唐】2)一不成就者:謂欲瀑流軛取。 【唐】於四身繫⊙未離欲染,皆成就。 【唐】⊙已離欲染,二成就二不成就。1)二成就者 :謂戒禁取此實執身繫, 【唐】2)二不成就者:謂貪欲瞋恚身繫。 ### 於五蓋⊙未離欲染 【唐】▲道法智未已生,皆成就。 【唐】▲道法智已生,四成就一不成就。 【唐】⊙已離欲染,皆不成就。五蓋唯是欲界繫故。 【唐】1)四成就者 :謂前四蓋。 【唐】2)一不成就者:謂疑蓋,道法智已生,彼已斷故。 【唐】於五結⊙未離欲染,皆成就。 【唐】⊙已離欲染,二成就三不成就。 【唐】1)二成就者 :謂貪慢結,通三界繫故。 【唐】2)三不成就者:謂瞋嫉慳結,唯欲界繫故。 ### 於五順下分結.⊙未離欲染 【唐】▲苦類智未已生,皆成就。 【唐】▲苦類智已生,四成就一不成就。1)四成就者:謂初後各二。 【唐】2)一不成就者:謂有身見。 【唐】⊙已離欲染。 【唐】▲苦類智未已生,三成就二不成就。1)三成就者 :謂後三。 【唐】2)二不成就者:謂初二。 【唐】▲苦類智已生,二成就三不成就。1)二成就者 :謂後二。 【唐】2)三不成就者:謂初三。 【唐】於五順上分結⊙未離色染,皆成就。 【唐】⊙已離色染,四成就一不成就。1)四成就者 :謂除色貪。 【唐】2)一不成就者:謂色貪。 【唐】於五見⊙苦類智未已生,皆成就。 【唐】⊙苦類智已生,三成就二不成就。1)三成就者 :謂後三。 【唐】2)二不成就者:謂初二。 【唐】於六愛身 ⊙未離欲染,皆成就。 【唐】⊙已離欲染,未離梵世染,四成就二不成就。1)四成就者 :謂初後各二。 【唐】2)二不成就者:謂鼻舌觸所生愛身。 【唐】⊙已離梵世染,一成就五不成就。1)一成就者 :謂第六。 【唐】2)五不成就者:謂前五。 【唐】於七隨眠⊙未離欲染,皆成就。 【唐】⊙已離欲染,五成就二不成就。1)五成就者 :謂有貪等五。 【唐】2)二不成就者:謂欲貪瞋恚。 【唐】於九結⊙未離欲染,皆成就。 【唐】⊙已離欲染,六成就三不成就。1)六成就者 :謂愛等六。 【唐】2)三不成就者:謂恚嫉慳。 【唐】於九十八隨眠未離欲染,苦法智未已生,皆成就者。謂具縛者苦法智忍時一切隨眠無不成就,餘廣說如本論。 【唐】問:何故不說道類智已生耶。 【唐】答:彼若已生,非隨信行,是故不說。 【發智】如隨信行,隨法行亦爾。 【唐】此二,==\[「地處所依」等]==地.道.離染.所依.若定.若生,無不皆等,唯根有異,謂鈍根者名隨信行,利根者名隨法行故。 ### 2.信勝解見至 【唐】◆信勝解見至 【發智】論文《婆沙》論文 【唐】信勝解,於三結皆不成就。彼唯見所斷故。 【唐】於三不善根未離欲染,皆成就。⊙已離欲染,皆不成就,彼唯欲界繫故。 【唐】⊙未離欲染者,謂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 【唐】⊙已離欲染者,謂不還果阿羅漢向,彼或異生位已離欲染,或至聖位方離欲染。後准應知。 【唐】於三漏未離欲染,皆成就。 【唐】已離欲染,二成就一不成就。1)二成就者 :謂有漏無明漏。 【唐】2)一不成就者:謂欲漏。 ### 於四瀑流軛 【唐】未離欲染,三成就一不成就。1)三成就者 :謂欲有無明瀑流軛。2)一不成就者:謂見瀑流軛。 【唐】已離欲染,二成就二不成就。1)二成就者 :謂有無明瀑流軛。2)二不成就者:謂欲見瀑流軛。 【唐】於四取 未離欲染,二成就二不成就。1)二成就者 :謂欲我語取。2)二不成就者:謂見戒禁取。 【唐】已離欲染,一成就三不成就。1)一成就者 :謂後一。2)三不成就者:謂前三。 【唐】於四身繫 未離欲染,二成就二不成就。1)二成就者 :謂前二。2)二不成就者:謂後二。 【唐】已離欲染,皆不成就。前二唯欲界繫,後二唯見所斷故。 【唐】於五蓋 未離欲染,四成就一不成就。1)四成就者 :謂前四。2)一不成就者:謂後一。 【唐】已離欲染,皆不成就。前四後一皆欲界繫故。 【唐】於五結未離欲染,皆成就,已離欲染,二成就三不成就。1)二成就者 :謂貪慢結。2)三不成就者:謂瞋嫉慳。 【唐】於五順下分結 未離欲染,二成就三不成就。1)二成就者 :謂前二。2)三不成就者:謂後三。 【唐】已離欲染,皆不成就。前二欲界繫,後三見所斷故。 【唐】於五順上分結⊙未離色染,皆成就, 【唐】⊙已離色染,四成就一不成就。1)四成就者 :謂除色貪。2)一不成就者:謂色貪,於五見皆不成就,彼唯見所斷故。 【唐】於六愛身 ⊙未離欲染,皆成就, 【唐】⊙已離欲染未離梵世染,四成就二不成就。1)四成就者 :謂初後各二。2)二不成就者:謂中間二。 【唐】已離梵世染,一成就五不成就。1)一成就者 :謂後一。2)五不成就者:謂前五。 【唐】於七隨眠 未離欲染,五成就二不成就。1)五成就者 :謂欲貪瞋恚有貪慢無明。2)二不成就者:謂見疑。 【唐】已離欲染,三成就四不成就。1)三成就者 :謂有貪慢無明。2)四不成就者:謂餘四。 【唐】於九結 未離欲染,六成就三不成就。1)六成就者 :謂愛恚慢無明嫉慳結。2)三不成就者:謂見取疑結。 【唐】已離欲染,三成就六不成就。1)三成就者 :謂愛慢無明。2)六不成就者:謂餘六。 【唐】於九十八隨眠 未離欲染,十成就八十八不成就。1)十成就者:謂三界修所斷。2)八十八不成就者:謂三界見所斷。 【唐】已離欲染未離色染,六成就九十二不成就。1)六成就者:謂色無色界修所斷。2)九十二不成就者:謂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 【唐】已離色染,三成就九十五不成就。1)三成就者:謂無色界修所斷。2)九十五不成就者:謂三界見所斷,及欲色界修所斷。 【發智】如信勝解見至亦爾。 【唐】此二,地.道.離染.所依.若定.若生,無不皆等,唯根有異,謂鈍根者名信勝解,利根者名見至故。 ### 3.身證 【唐】◆身證 【發智】論文《婆沙》論文 【唐】身證,於三結三不善根皆不成就。以三結唯見所斷故,三不善根唯欲界繫故,身證必已離三界見所斷及下八地修所斷故。 【唐】於三漏二成就一不成就。1)二成就者 :謂有無明漏。2)一不成就者:謂欲漏。 【唐】於四瀑流軛二成就二不成就。1)二成就者 :謂有無明。2)二不成就者:謂欲見。 【唐】於四取一成就三不成就。1)一成就者:謂我語取。2)三不成就者:謂餘三取。 【唐】於四身繫及五蓋皆不成就。⊙前二身繫及五蓋唯欲界繫故。 【唐】⊙後二身繫唯見所斷故。 【唐】於五結二成就三不成就。1)二成就者:謂貪慢結。2)三不成就者:謂瞋嫉慳結。 【唐】於五順下分結皆不成就。⊙前二唯欲界繫。 【唐】⊙後三唯見所斷故。 【唐】於五順上分結四成就一不成就。1)一不成就者:謂色貪。2)四成就者 :謂餘四。 【唐】於五見皆不成就。於見所斷久已離故。 【唐】於六愛身一成就五不成就。1)一成就者:謂第六。2)五不成就者:謂前五。 【唐】於七隨眠三成就四不成就。1)三成就者:謂有貪慢無明。2)四不成就者:謂餘四。 【唐】於九結三成就六不成就。1)三成就者:謂愛慢無明。2)六不成就者:謂餘六。 【唐】於九十八隨眠三成就九十五不成就。1)三成就者:謂無色界修所斷。2)九十五不成就者:謂三界見所斷,及欲色界修所斷。 ### 4.九十八隨眠依界建立,不依地 【唐】問:頗有聖者成就九十八隨眠耶。 【唐】答:有。謂具縛者入正性離生,住苦法智忍時。 【唐】問:頗有聖者已斷八十八隨眠,未斷十隨眠而未得果耶。 【唐】答:有。謂已離色染入正性離生,住滅類智時, 【唐】⊙彼欲界三十六隨眠,色界三十一隨眠,無色界見苦集滅所斷二十一隨眠已斷, 【唐】⊙未斷無色界見道所斷七,及修所斷三隨眠,而未得果,住向道故。 【唐】問:頗有已斷九十八隨眠而未得阿羅漢果耶。 【唐】答:有。謂已離無所有處染,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已斷欲界三十六隨眠,色界三十一隨眠,下三無色三十一隨眠,而未得阿羅漢果,彼或是異生,或是不還者故。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九十八隨眠依界建立,不依地故,由此彼問,應答言無。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四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五</b>☗s55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十 ## 40.三界諸隨眠互為幾緣〖緣〗 ### ◆〈諸隨眠為三界隨眠之幾緣等諸門〉 【發智】A)有身見與有身見為幾緣。==\[舊毘婆沙:身見於身見有幾緣]== 【唐】B)有身見與戒禁取,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為幾緣。 【唐】⊙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與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為幾緣。 【唐】⊙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與有身見.乃至無色界修所斷慢隨眠為幾緣。乃至廣說。 ### 1.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執:「緣無實性。」如譬喻者。 ### ◆〈四緣攝一切法〉 【唐】◆<font color="#9E480E">🈬sz"18"#〈以上中下智觀察緣性,名佛菩提獨覺菩提聲聞菩提〉🈮</font> 【唐】問:彼師何故作此執耶。 【唐】答:彼依契經,故作是執。 【唐】謂契經說:「無明緣行。」彼作是言:無明無異相,行有異相,云何無異相法與有異相法作緣,而有實性。==\[無明是一相.行是若干相]== 【唐】大德說曰:「諸師隨想施設緣名,非實有性。」(評)為遮彼執,顯實有緣,故作斯論。 【唐】若執諸緣無實性者,應一切法皆無實性,四緣具攝一切法故,謂 【唐】1)因緣:攝一切有為法。 【唐】2)等無間緣: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心心所法,攝餘過去現在一切心心所法。 【唐】34)所緣緣增上緣:總攝一切法。 【唐】復次,若諸緣性非實有者,則一切法無甚深義,謂若顯示一切法時, 【唐】⊙若不攝在諸緣觀察,則為麁淺易可了知。 【唐】⊙若攝在緣而觀察者,則為甚深過四大海,唯佛種智能究竟知。 【唐】復次,若諸緣性非實有者,應不施設三種菩提, 【唐】⊙謂以上智觀察緣性,名佛菩提。 【唐】⊙若以中智觀察緣性,名獨覺菩提。 【唐】⊙若以下智觀察緣性,名聲聞菩提。 【唐】復次,若諸緣性非實有者,覺慧應無三品轉義,謂諸覺慧下應常下,中應常中,上應常上。然諸覺慧下可為中,中可為上,故諸緣性定實有體,有功能故,由此尊者妙音說曰:若諸緣性非實有者,師應不能令弟子慧初劣後勝,弟子亦應常為弟子不轉成師。然由諸緣性實有故,師令弟子慧得漸增,弟子有時得成師義,故諸緣性決定實有。 ### ◆〈有為法有生滅故自性鸁劣由鸁劣故從四緣等生但無從一緣生者〉 【唐】問:若諸緣性是實有者,云何通彼(譬喻者)所引契經。 【唐】答`[答+(曰)【三宮】]`:無明自體雖無異相(一相),而所作業得有異相,謂無量門無量梯隥,功能差別與行作緣。 【唐】⊙譬如一人有五伎藝,彼體雖一而用有五。 【唐】2)復次,為欲顯示諸有為法自性羸劣,不得自在,依怙於他,無自作用,不隨己欲故作斯論。 【唐】⊙自性羸劣者:謂諸有為法從緣生性,立自性名。 【唐】有說:有為有生滅故,自性羸劣。 【唐】有說:有為從緣生故,自性羸劣。 【唐】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色是無常,諸因諸緣能生色者亦是無常,既是無常,因緣所起色云何常。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唐】由羸劣故,諸有為法或四緣生或三緣生或二緣生,尚無一緣獨能生者,何況無緣,故有為法自性羸劣。 【唐】如羸病者,或四人扶或三人扶或二人扶方能起住,尚無一人獨令起住,何況無人。 【唐】⊙不得自在者:謂諸有為法無自力用而可得生。 【唐】⊙依怙於他者:謂諸有為法必依怙他方能起用。 【唐】⊙無自作用者:謂諸有為法不能自起分別作用:誰造於我,我為造誰。 【唐】⊙不隨己欲者:謂諸有為法無自欲樂:「勿令我生勿令我滅」而得遂者。 【唐】3)復次,為欲開示迷緣起者緣起正理,故作斯論。 【唐】謂或有執:「唯有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是緣起法。」(評)為令彼迷得開解故,顯有為法皆是緣起,==\[ #僧伽筏蘇 ]==眾世所言.此中應說`[眾世所言∞此中應說【三宮】]`。 【唐】4)復次,勿為止他顯己宗義,但欲開示緣起正理,令他得解,故作斯論。 ## 41.與非遍行惑為緣 ### 1.有身見與有身見相緣 【唐】◆<font color="#9E480E">🈬sz"18"#〈非遍行惑為緣〉🈮</font> 【發智】答:有身見與有身見為或四三二一緣。 【唐】問:何故此中問:有身見與有身見為幾緣。答言:為或四三二一緣。 【唐】後«智蘊»中問:「法智與法智為幾緣。答言:因等無間所緣增上」耶。 【唐】答:1)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2)復次,此彼應同而有異者,是作論者,以種種說,作種種文,莊嚴於義,使不雜亂令易受持。 【唐】3)復次,為欲顯示二門二略二階二蹬`[隥=蹬【宋元】,燈【宮】]`二炬二明二文二影,如此所說彼亦應然,如彼所說此亦應然,故作是說。 【唐】4)復次,此說是了義,彼說不了義;此說無別意,彼說有別意;此說無別因,彼說有別因;此說是勝義,彼說是世俗。 【唐】5)復次,此所作論依四分別,一分別界,二分別世,三分別剎那,四分別等無間緣。彼所作論依一分別,謂但分別等無間緣,故此所說與彼有異。 【唐】此中四者, 【唐】==\[發智論]==.云何四。如有身見無間起有身見.即思惟彼,前生與後生,為四緣。 【唐】==\[婆沙]==.謂一剎那有身見無間,第二剎那有身見現在前,此後所生即緣前起,彼前與後具作四緣,謂因等無間所緣增上緣。 【唐】1)因緣者ᅟ:謂前生有身見與後生有身見為二因,謂同類因及遍行因。 【唐】2)等無間緣者:謂後生有身見從前生有身見無間而生。 【唐】3)所緣緣者 :謂後生有身見緣前生有身見而生。 【唐】4)增上緣者 :謂前於後或唯無障或不礙生。 ### 此中 【唐】1)因緣ᅟ:如種子法, 【唐】2)等無間緣:如開避法, 【唐】3)所緣緣 :如任杖法, 【唐】4)增上緣 :如不障法。 【唐】後生有身見由前生有身見為四緣攝受故,**能行世.能取果.能作業(能有所作).能知緣(能知境界)**。 ^yuk7bl ### 此中三者, 【唐】==\[發智論]==.云何三。如有身見無間起有身見.不思惟彼,前生與後生,為三緣,除所緣。 【唐】==\[婆沙]==⊙謂一剎那有身見無間,第二剎那有身見現在前,此後所生不緣前起,謂或緣色受想行識,或除前有身見緣所餘行蘊,彼前與後但作三緣,謂因等無間增上緣,釋此三緣如前廣說。 【唐】⊙後生有身見由前生有身見為三緣攝受故,能行世能取果能作業能知緣。 【唐】==\[發智論]==.或有身見無間起餘心,後起有身見,即思惟彼前生與後生,為三緣,除等無間。 【唐】==\[婆沙]==⊙謂一剎那有身見無間,第二剎那有身見不現在前,或邊執見或邪見或見取或戒禁取或疑或貪或瞋或慢或無明或有漏善或無覆無記心現在前,此後還起有身見,即緣前生有身見,彼前與後但作三緣,謂因所緣增上緣,釋此三緣如前廣說。 【唐】⊙後生有身見,由前生有身見為三緣攝受故,能行世能取果能作業能知緣。 ### 此中二者 【唐】==\[發智論]==.云何二。如有身見無間起餘心後起有身見,不思惟彼前生與後生為二緣,謂因增上。 【唐】==\[婆沙]==.⊙謂一剎那有身見無間,第二剎那有身見不現在前,或邊執見乃至或無覆無記心現在前,此後還起有身見不緣前生有身見,謂或緣色受想行識,或`[除+(前)【三宮】*]`除有身見緣所餘行蘊,彼前與後但作二緣,謂因增上緣,釋此二緣如前廣說。 【唐】⊙後生有身見由前生有身見為二緣攝受故,能行世能取果能作業能知緣。 【唐】此中一者, ### 發智論 【唐】云何一。後生有身見與前生有身見,若作所緣,為所緣增上;不作所緣,一增上,以 【唐】後與前無因緣無等無間緣義故。 ### 婆沙 【唐】問:何故此中問一(緣)答二(緣)。 【唐】答:1.論者作論立法非一,或有先遮後答,或有先答後遮。 【唐】1)先遮後答者:如此中說, 【唐】⊙若作所緣為所緣增上者,是遮二緣, 【唐】⊙不作所緣一增上者,是答一緣。 【唐】2)先答後遮者:如一行納息說,若前生未斷則繫者,是答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者,是遮不繫。 【唐】2.復有說者:「此俱是答,謂後與前 【唐】⊙若作所緣:便為二緣答前二問, 【唐】⊙不作所緣:但為一緣答此一問, 【唐】前答二中但答一分,所未答者此中答之。」後准此釋。 ### 3.三世有身見相緣 【唐】1.【發智】未來有身見與過去現在有身見,若作所緣,為所緣增上。不作所緣,一增上。 【唐】未來現在有身見與過去有身見 ,若作所緣,為所緣增上。不作所緣,一增上。 【唐】2.【婆沙】問:現在有身見正有作用可能緣境,過去有身見作用已息,如何能緣。而此中說若作所緣,為所緣增上。 【唐】答:過去有身見曾在現在時,緣彼已滅,今雖過去,追談彼用,故作是說。 【唐】問:此中前說後生有身見與前生有身見,若作所緣,為所緣增上。不作所緣,一增上者,說過去後生有身見與過去前生有身見為二一緣,何故不說未來有身見與未來有身見為二一緣耶。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復次,此中但說有前後者,彼無前後故略不說。 【唐】問:未來生位與未生者豈無前後。 【唐】答:世無別故,不名前後。 【唐】問:若爾過去前生後生,世既無別,應非前後。 【唐】答:彼法曾在現在等時,有世別義,故成前後。未來不爾故略不說。 ### 4.三界有身見相緣 ### 4.1.欲界有身見與色無色界有身見 【唐】1.【發智】欲界有身見與色無色界有身見,為一增上。 【唐】2.【婆沙】謂欲界有身見於上二界有身見,或唯無障或不礙生,故為一增上緣。 【唐】1)非因緣者ᅟ:謂界地別,因果斷故。 【唐】2)非等無間緣者:謂無下地煩惱無間上地煩惱現在前故。 【唐】3)非所緣緣者 :謂決定無上地煩惱緣下義故。 ### 4.3.色無色界有身見與欲界有身見 【唐】1.【發智】色無色界有身見與欲界有身見, 【唐】1)若作等無間,為等無間增上。 【唐】2)不作等無間,一增上。 【唐】2.【婆沙】1)謂若住色無色界有身見俱生心而命終,起欲界有身見俱生心而結生者,彼色無色界有身見與欲界有身見,為等無間增上緣。 【唐】⊙非因緣者 :義如前說。 【唐】⊙非所緣緣者:謂諸有身見,不緣他地故, 【唐】2)若不住色無色界有身見俱生心而命終,起欲界有身見俱生心而結生者,彼色無色界有身見與欲界有身見,但為一增上緣。 【唐】⊙非等無間緣者:謂彼欲界有身見非色無色界有身見無間生故, 【唐】⊙非餘二緣,義如前說。 ### 4.5.色界有身見與無色界有身見 【唐】1.【發智】色界有身見與無色界有身見,為一增上。 【唐】2.【婆沙】義如前說。 ### 4.7.無色界有身見與色界有身見 【唐】1.【發智】無色界有身見與色界有身見, 【唐】1)若作等無間,為等無間增上。 【唐】2)不作等無間,一增上。 【唐】2.【婆沙】此中諸義,准前應知。 ### 5.遍行與非遍行等相緣 【唐】 【唐】1.【發智】如有身見與有身見,應知 【唐】A)有身見與餘一切非遍行,〔亦爾〕 【唐】B)餘一切非遍行與一切非遍行,〔亦爾〕 【唐】C)一切遍行與一切非遍行,亦爾。 【唐】2.【婆沙】謂諸隨眠類別有十,即五見五非見。 【唐】1)五見者 :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唐】2)五非見者:謂疑貪瞋慢無明。此中 【唐】⊙五名遍行 :謂邪見見取戒禁取疑無明。 【唐】⊙五名非遍行:謂有身見邊執見貪瞋慢。此中 【唐】▲有身見邊執見, 【唐】雖遍緣自地 :故名遍行, 【唐】而不緣他地故:亦名非遍行,由此攝在非遍行中。如有身見與有身見應知。 【唐】A)「有身見與餘一切非遍行亦爾」者: 【唐】如有身見與有身見為緣多少。有身見與餘一切邊執見貪瞋慢,為緣多少亦爾。 【唐】B)「餘一切非遍行與一切非遍行亦爾」者: 【唐】如有身見與有身見為緣多少。邊執見與邊執見貪瞋慢有身見;貪與貪瞋慢有身見邊執見;瞋與瞋慢有身見邊執見貪;慢與慢有身見邊執見貪瞋為緣多少亦爾。 【唐】C)「一切遍行與一切非遍行亦爾」者: 【唐】如有身見與有身見為緣多少。邪見見取戒禁取疑無明,一一與有身見邊執見貪瞋慢為緣多少亦爾。 ## 42.與遍行惑為緣 ### 1.有身見與戒禁取之相緣關係 【唐】◆<font color="#9E480E">🈬sz"18"#〈遍行惑為緣〉🈮</font> 【發智】有身見與戒禁取為緣,或四三二一緣。 【唐】此中四者, 【唐】1.【發智】云何四。如有身見無間起戒禁取,即思惟彼,前生與後生為四緣。 【唐】2.【婆沙】謂有身見剎那無間戒禁取剎那現在前,此後所生即緣前起,彼前與後具作四緣,謂因等無間所緣增上緣。 【唐】1)因緣者ᅟ:謂前生有身見與後生戒禁取為二因,謂同類因及遍行因。 【唐】2)等無間緣者:謂後生戒禁取從前生有身見無間而生。 【唐】3)所緣緣者 :謂後生戒禁取緣前生有身見而生。 【唐】4)增上緣者 :謂前於後或唯無障或不礙生。 ### 此中 【唐】1)因緣ᅟ:如種子法。 【唐】2)等無間緣:如開避法。 【唐】3)所緣緣 :如任杖法。 【唐】4)增上緣 :如不障法。 【唐】後生戒禁取由前生有身見為四緣攝受故,能行世能取果能作業能知緣。 【唐】此中三者, 【唐】1.【發智】云何三。如有身見無間起戒禁取,不思惟彼,前生與後生,為三緣,除所緣緣`[〔緣〕-【三宮】]`。 【唐】2.【婆沙】謂有身見剎那無間戒禁取剎那現在前, 【唐】⊙此後所生戒禁取不緣前有身見起,謂或緣色受想行識,或`[除+(前)【三宮】*]`除有身見,緣所餘行蘊,彼前生有身見與後生戒禁取但作三緣,謂因等無間增上緣,釋此三緣如前廣說。 【唐】⊙後生戒禁取由前生有身見為三緣攝受故,能行世能取果能作業能知緣。 【唐】或有身見無間起餘心後起戒禁取.即思惟彼前生與後生為三緣除等無間,謂有身見剎那無間戒禁取剎那不現在前。 【唐】或有身見或邊執見或邪見或見取或疑或貪或瞋或慢或無明或有漏善或無覆無記心現在前.此後方起戒禁取。即緣前生有身見.彼前生有身見與後生戒禁取但作三緣,謂因所緣增上緣.釋此三緣如前廣說. 【唐】後生戒禁取由前生有身見為三緣攝受故.能行世能取果能作業能知緣。 【唐】此中二者, 【唐】1.【發智】云何二。如有身見無間起餘心,後起戒禁取,不思惟彼,前生與後生,為二緣,謂因增上。 【唐】2.婆沙⊙謂有身見剎那無間戒禁取剎那不現在前,或有身見乃至無覆無記心現在前,此後方起戒禁取不緣前生有身見,謂或緣色受想行識,或`[除+(前)【三宮】*]`除有身見,緣所餘行蘊,彼前生有身見與後生戒禁取但作二緣,謂因增上緣,釋此二緣,如前廣說。 【唐】⊙後生戒禁取由前生有身見為二緣攝受故,能行世能取果能作業能知緣。 ### 此中一者 【唐】1.【發智】云何一。後生有身見與前生戒禁取, 【唐】1)若作所緣,為所緣增上。 【唐】2)不作所緣,一增上。 【唐】2.【婆沙】以後與前無因緣無等無間緣義故,此中問答,如前應知。 ### 3.有身見與戒禁取之三世相緣關係 【唐】1.【發智】未來有身見與過去現在戒禁取, 【唐】⊙若作所緣,為所緣增上。 【唐】⊙不作所緣,一增上。 【唐】未來現在有身見與過去戒禁取, 【唐】⊙若作所緣,為所緣增上。 【唐】⊙不作所緣,一增上。 【唐】2.【婆沙】此中問答,如前應知。 ### 5.有身見與戒禁取之三界相緣關係 ### 5.1.欲界有身見與色無色界戒禁取 【唐】1.【發智】欲界有身見與色無色界戒禁取為一增上。 【唐】2.【婆沙】謂欲界有身見於上二界戒禁取,或唯無障或不礙生,故為一增上緣。 【唐】1)非因緣者ᅟ:謂界地別,因果斷故。 【唐】2)非等無間緣者:謂無下地煩惱無間上地煩惱現在前故。 【唐】3)非所緣緣者 :謂決定無上地煩惱緣下義故。 ### 6.3.色無色界有身見與欲界戒禁取 【唐】1.【發智】色無色界有身見與欲界戒禁取,若作所緣,非等無間,為所緣增上。 【唐】2.婆沙⊙謂若不住色無色界有身見俱生心而命終,起欲界戒禁取俱生心而結生,此欲界戒禁取緣色無色界有身見起,彼色無色界有身見與欲界戒禁取,為所緣增上緣。 【唐】1)非因緣者ᅟ:義如前說。 【唐】2)非等無間緣者:謂彼欲界戒禁取,非色無色界有身見無間生故。 【唐】1.【發智】若作等無間,非所緣,為等無間增上。 【唐】2.【婆沙】謂若住色無色界有身見俱生心而命終,起欲界戒禁取俱生心而結生,此欲界戒禁取不緣色無色界有身見起,彼色無色界有身見與欲界戒禁取為等無間增上緣。 【唐】1)非因緣者 :義如前說。 【唐】2)非所緣緣者:此不緣彼故。 【唐】1.【發智】若作等無間及所緣,為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2.婆沙⊙謂若住色無色界有身見俱生心而命終,起欲界戒禁取俱生心而結生,此欲界戒禁取緣色無色界有身見起,彼色無色界有身見與欲界戒禁取為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非因緣者:義如前說。 【唐】1.【發智】不作等無間及所緣,一增上。 【唐】2.【婆沙】謂若不住色無色界有身見俱生心而命終,起欲界戒禁取俱生心而結生,此欲界戒禁取不緣色無色界有身見起,彼色無色界有身見與欲界戒禁取但為一增上緣,非餘三緣,義如前說。 ### 6.5.色界有身見與無色界戒禁取 【唐】1.【發智】色界有身見與無色界戒禁取,為一增上。 【唐】2.【婆沙】義如前說。 ### 6.7.無色界有身見與色界戒禁取 【唐】1.【發智】無色界有身見與色界戒禁取, 【唐】1)若作所緣,非等無間,為所緣增上。 【唐】2)若作等無間非所緣,為等無間增上。 【唐】3)若作等無間及所緣,為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4)不作等無間及所緣,一增上。 【唐】2.【婆沙】此中諸義,准前應知。 ### 7.有身見與餘一切遍行等為緣亦爾 【唐】1.【發智】如有身見與戒禁取,應知 【唐】A)有身見與餘一切遍行, 【唐】B)一切遍行與一切遍行, 【唐】C)餘一切非遍行與一切遍行,亦爾。 【唐】2.婆沙⊙如有身見與戒禁取, 【唐】A)應知有身見與餘一切遍行亦爾者: 【唐】如有身見與戒禁取為緣多少,有身見與邪見見取疑無明為緣多少亦爾。 【唐】B)一切遍行與一切遍行亦爾者: 【唐】如有身見與戒禁取為緣多少,邪見與邪見見取戒禁取疑無明;見取與見取戒禁取疑無明邪見;戒禁取與戒禁取疑無明邪見見取;疑與疑無明邪見見取戒禁取;無明與無明邪見見取戒禁取疑為緣多少亦爾。 【唐】C)餘一切非遍行與一切遍行亦爾者: 【唐】如有身見與戒禁取為緣多少,邊執見貪瞋慢一一與邪見見取戒禁取疑無明為緣多少亦爾。 ## 43.總五部九種煩惱各自相緣關係 ### (T27-286b) ### 1.五部九種煩惱 【唐】◆<font color="#9E480E">🈬sz"18"#〈總合五部九種煩惱各自相緣之關係〉🈮</font> 【唐】⊙於諸法中, 【唐】1)若問攝 :應依界分別, 【唐】2)若問智 :應依諦分別, 【唐】3)若問識 :應依處分別, 【唐】4)若問煩惱:應依部分別, 【唐】如是分別諸法相時,則易示現易可施設,此中問煩惱,故應依五部分別。 【唐】⊙五部者,謂見苦所斷見集滅道及修所斷。 【唐】1)見苦所斷煩惱有二種:一遍行,二不遍行。 【唐】2)見集所斷煩惱,亦爾。 【唐】3)見滅所斷煩惱有二種:一有漏緣,二無漏緣。 【唐】4)見道所斷煩惱,亦爾。 【唐】5)修所斷煩惱唯有一種:謂不遍行。 ### 2.五部九種煩惱之相緣關係 【唐】◆<font color="#9E480E">🈬sz"18"#〈具緣之多少〉🈮</font> ### (表1)見苦所斷遍行與見苦所斷遍行 【唐】◆此中見苦所斷遍行煩惱與見苦所斷遍行煩惱,為四緣,謂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1.因緣者有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 【唐】2.等無間緣者謂見苦所斷遍行煩惱無間,見苦所斷遍行煩惱現在前。 【唐】3.所緣緣者謂見苦所斷遍行煩惱緣見苦所斷遍行煩惱而生。 【唐】4.增上緣者謂此與彼`[彼+(或)【三宮】]`.唯無障`[障+(或不礙)【三宮】]`生。 ### (表2)見苦所斷遍行與見苦所斷不遍行 【唐】◆見苦所斷遍行煩惱與見苦所斷不遍行煩惱,為四緣。 【唐】1.因緣者有二因,謂同類遍行。 【唐】2.等無間緣者謂見苦所斷遍行煩惱無間,見苦所斷不遍行煩惱現在前。 【唐】3.所緣緣者謂見苦所斷不遍行煩惱緣見苦所斷遍行煩惱而生。 【唐】4.增上緣如前說。 ### (表3)見苦所斷遍行與見集所斷遍行 【唐】◆見苦所斷遍行煩惱與見集所斷遍行煩惱,為四緣。 【唐】1.因緣者唯一因,謂遍行。 【唐】2.等無間緣者謂見苦所斷遍行煩惱無間,見集所斷遍行煩惱現在前。 【唐】3.所緣緣者謂見集所斷遍行煩惱緣見苦所斷遍行煩惱而生。 【唐】4.增上緣如前說。 ### (表4) 【唐】◆見苦所斷遍行煩惱與見集所斷不遍行煩惱,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煩惱,為三緣,除所緣。 【唐】1.因緣者唯一因,謂遍行。 【唐】2.等無間緣者謂見苦所斷遍行煩惱無間,彼諸煩惱現在前。 【唐】3.增上緣如前說。 【唐】4.非所緣緣者彼諸煩惱不能緣他部,非遍行故。 ### (表5). 【唐】◆見苦所斷不遍行煩惱與見苦所斷不遍行煩惱,為四緣。 【唐】1.因緣者有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 【唐】2.等無間緣者謂見苦所斷不遍行煩惱無間,見苦所斷不遍行煩惱現在前。 【唐】3.所緣緣者謂見苦所斷不遍行煩惱,緣見苦所斷不遍行煩惱而生。 【唐】4.增上緣如前說。 ### (表6). 【唐】◆見苦所斷不遍行煩惱,與見苦所斷遍行煩惱,為四緣。 【唐】1.因緣者唯一因,謂同類。 【唐】2.等無間緣者謂見苦所斷不遍行煩惱無間,見苦所斷遍行煩惱現在前。 【唐】3.所緣緣者謂見苦所斷遍行煩惱,緣見苦所斷不遍行煩惱而生。 【唐】4.增上緣如前說。 ### (表7). 【唐】◆見苦所斷不遍行煩惱,與見集所斷遍行煩惱,為三緣,除因。 【唐】1.等無間緣者謂見苦所斷不遍行煩惱無間,見集所斷遍行煩惱現在前。 【唐】2.所緣緣者謂見集所斷遍行煩惱,緣見苦所斷不遍行煩惱而生。 【唐】3.增上緣如前說。 【唐】4.非因緣者非遍行法不與他部煩惱為因。 ### (表8). 【唐】◆見苦所斷不遍行煩惱,與見集所斷不遍行煩惱,及見滅道修所斷一切煩惱,為等無間增上緣。 【唐】1.等無間緣者謂見苦所斷不遍行煩惱無間,彼諸煩惱現在前。 【唐】2.增上緣如前說。 【唐】3.非餘二緣者不遍行法定非他部染法因故,不遍行惑定不能緣他部法故。 【唐】如見苦所斷二種煩惱與九種煩惱為緣多少,見集所斷二種煩惱與九煩惱為緣多少,應知亦爾。 ### (表9). 【唐】◆見滅所斷有漏緣煩惱,與見滅所斷有漏緣煩惱,為四緣。 【唐】1.因緣者有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 【唐】2.等無間緣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煩惱無間,見滅所斷有漏緣煩惱現在前。 【唐】3.所緣緣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煩惱緣見滅所斷有漏緣煩惱而生。 【唐】4.增上緣如前說。 ### (表10). 【唐】◆見滅所斷有漏緣煩惱,與見滅所斷無漏緣煩惱,為三緣,除所緣。 【唐】1.因緣者唯一因,謂同類。 【唐】2.等無間緣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煩惱無間,見滅所斷無漏緣煩惱現在前, 【唐】3.增上緣如前說。 【唐】4.非所緣緣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煩惱唯緣擇滅,非煩惱故。 ### (表11). 【唐】◆見滅所斷有漏緣煩惱與見苦集所斷遍行煩惱,為三緣,除因。 【唐】1.等無間緣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煩惱無間,見苦集所斷遍行煩惱現在前。 【唐】2.所緣緣者謂見苦集所斷遍行煩惱,緣見滅所斷有漏緣煩惱而生。 【唐】3.增上緣如前說。 【唐】4.非因緣者非遍行法於他部染無因義故。 ### (表12). 【唐】◆見滅所斷有漏緣煩惱,與見苦集所斷不遍行煩惱,及見道修所斷一切煩惱為等無間增上緣,非因非所緣。 【唐】1.等無間緣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煩惱無間,彼諸煩惱現在前。 【唐】2.增上緣如前說。 【唐】3.非因緣義亦如上說。 【唐】4.非所緣緣者彼諸煩惱非遍行故不緣他部。 ### (表13). 【唐】◆見滅所斷無漏緣煩惱,與見滅所斷無漏緣煩惱,為三緣,除所緣。 【唐】1.因緣者有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等。 【唐】2.無間緣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煩惱無間,見滅所斷無漏緣煩惱現在前。 【唐】3.增上緣如前說。 【唐】4.非所緣緣者彼緣擇滅非煩惱故。 ### (表14). 【唐】◆見滅所斷無漏緣煩惱,與見滅所斷有漏緣煩惱,為四緣。 【唐】1.因緣者唯一因,謂同類。 【唐】2.等無間緣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煩惱無間,見滅所斷有漏緣煩惱現在前。 【唐】3.所緣緣者謂見滅所斷有漏緣煩惱,緣見滅所斷無漏緣煩惱而生。 【唐】4.增上緣如前說。 ### (表15). 【唐】◆見滅所斷無漏緣煩惱,與見苦集所斷遍行煩惱,為三緣,除因。 【唐】1.等無間緣者見滅所斷無漏緣煩惱無間,見苦集所斷遍行煩惱現在前。 【唐】2.所緣緣者見苦集所斷遍行煩惱,緣見滅所斷無漏緣煩惱而生。 【唐】3.增上緣如前說。 【唐】4.非因緣者不遍行惑與他部染不為因故。 ### (表16). 【唐】◆見滅所斷無漏緣煩惱,與見苦集所斷不遍行煩惱及見道修所斷一切煩惱,為等無間增上緣,非因非所緣。 【唐】1.等無間緣者謂見滅所斷無漏緣煩惱無間,彼諸煩惱現在前。 【唐】2.增上緣如前說。 【唐】3.非因緣者不遍行惑與他部染無因義故。 【唐】4.非所緣緣者彼諸煩惱不遍行,故不緣他部。 【唐】如見滅所斷二種煩惱,與九種煩惱為緣多少,見道所斷二種煩惱,與九煩惱為緣多少,應知亦爾。 ### (表17)修所斷與修所斷 【唐】◆修所斷煩惱與修所斷煩惱,為四緣。 【唐】1.因緣者有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 【唐】2.等無間緣者謂修所斷煩惱無間,修所斷煩惱現在前。 【唐】3.所緣緣者謂修所斷煩惱,緣修所斷煩惱而生。 【唐】4.增上緣如前說。 ### (表18). 【唐】◆修所斷煩惱,與見苦集所斷遍行煩惱,為三緣,除因。 【唐】1.等無間緣者謂修所斷煩惱無間,見苦集所斷遍行煩惱現在前。 【唐】2.所緣緣者謂見苦集所斷遍行煩惱,緣修所斷煩惱而生。 【唐】3.增上緣如前說。 【唐】4.非因緣者非遍行法,不為他部染法因故。 ### (表19). 【唐】◆修所斷煩惱,與見苦集所斷不遍行煩惱,及見滅道所斷一切煩惱,為等無間增上緣,非因非所緣。 【唐】1.等無間緣者謂修所斷煩惱無間,彼諸煩惱現在前。 【唐】2.增上緣如前說。 【唐】3.非因緣者非遍行法不為他部染法因故。 【唐】4.非所緣緣者不遍行惑皆不能緣他部法故。 ### 3.十五部二十七種煩惱 【唐】⊙又諸煩惱有十五部,謂三界各有見苦乃至修所斷五部,於中一一與十五部為緣多少,如理應思。 【唐】⊙又一一界五部煩惱分為九種,合二十七,於中一一與二十七為緣多少,如理應思。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五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六</b>☗s56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一行納息第二之一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一使犍度`[犍=揵【宋元宮】]`一行品第二上`[〔上〕-【宋元宮】,上=之一【明】]`} # 納息2 諸煩惱之繫事關係乃至九遍知論【一行】 ## 1.九結一行問答之略毘婆沙〖結〗 ### 1.十種事 【唐】◆〈事有自體事所緣事繫事因事攝受事五種,又有五事〉 【唐】◆〈所繫能繫俱為實有,補特伽羅假有〉(阿毘達磨論師) ### ◆〈所繫能繫補特伽羅皆實有〉(犢子部) 【唐】◆〈能繫之結為實所繫之事和補特伽羅為假〉(譬喻者) 【發智】有九結,謂愛結乃至慳結,若於此事有愛結繫,亦有恚結繫耶。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唐】此中事者:[s196](婆沙176-200.md#^jbw322) [zs17](正理16-20.md#^xo0g4v) [hvy](心論雜心2.md#D.9.5.4.1.〈32〉五種事) 【唐】Ⅰ.事有五種:一自體事,二所緣事,三繫事,四因事,五攝受事。 *【涼】處所有五種:一、自體處所;二、緣處所;三、繫處所;四、因處所;五、屬處所。* ᅟ 【唐】1.自體事者,如«見蘊»說:「若事能通達,彼事能遍知耶。設事能遍知,彼事能通達耶。」彼於諸忍諸智自體以事聲說,即彼復說:若事已得,彼事成就耶。設事成就,彼事已得耶。 【唐】此中有說:一切法自體以事聲說。 【唐】有作是說:若法有得者以事聲說。 *【涼】自體處所者,如見`[犍=揵【宋元宮】*]`犍度說:「若處所有所知,彼處所亦有所斷耶。若處所有所斷,彼處所亦有所知耶。」此中說忍智體名處所。見`[*]`犍度亦說:「若得彼處所,成就彼處所耶。」* *【涼】或有說者,此中說一切法自體名處所。* 【唐】2.所緣事者,⊙如《品類足》說:「一切法皆是智所知隨其事。」云何隨其事。謂若法是此智所行境,彼於所緣以事聲說。 【唐】⊙然契經說:當為汝等說四十四智事及七十七智事者。 【唐】⊙阿毘達磨諸論師言:彼經說自體事,謂諸忍智緣有支者以事聲說。 【唐】⊙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彼經說所緣事,謂諸忍智所緣有支以事聲說。 *【涼】復有說者,此中說諸法有得相、成就相者名處所。緣處所者,如《波伽羅那》說:一切諸法,應以智知隨其處所。云何名處所。隨智所行、隨智緣、隨智境界,是名處所。經亦說:有四十四智處所,有七十七智處所。* *【涼】阿毘曇者作如是說:此中說自體處所。所以者何。以忍以智觀諸有`[枝=支【三】*]`枝,忍智體名處所。* *【涼】尊者瞿沙作如是說:此中說緣處所。所以者何。以智以忍緣於有`[*]`枝,故名緣處所。* 【唐】3.繫事者,⊙如此中說:若於此事有愛結繫,亦有恚結繫耶。乃至廣說。 【唐】⊙此中五部法以事聲說,謂見苦集滅道修所斷法,是五部煩惱所繫事,故說名繫事。 *【涼】繫處所者,如此中說,若處所有愛結繫,復有恚結繫耶。五種法名處所。所以者何。五種煩惱能繫此五種法故。五種法者,謂見苦所斷乃至修道所斷。* 【唐】4.因事者,如《品類足》說:「云何有事法。云何無事法。」彼意說有因法無因法,又伽他說:苾芻心寂靜,能永斷諸事,彼生死盡故,不受於後有。 【唐】彼頌意說,一切生死皆依於因,有因故有生死,因斷故生死盡,由此不復受未來三有生。 *【涼】因緣處所者,如《波伽羅那》所說:云何有處所法。云何無處所法。乃至云何有因法。云何無因法。有因法名有處所法,無因法名無處所法。如`[說=偈說【三宮】]`說:* *【涼】ᅟ比丘心寂靜ᅟ能斷諸處所ᅟ盡於生死苦ᅟ不受未來有ᅟ* *【涼】此中說因是處所。所以者何。有因故有生死,因斷故生死斷。* 【唐】5.攝受事者,⊙如契經說:應捨田事宅事財事攝受之心,應離田事宅事財事攝受之業。 【唐】⊙又伽他說:若於田事財,牛馬等僮僕,男女親別欲,是人名極貪。 【唐】⊙又在家者作如是言:「我攝此事,我持此事。」諸如是等名攝受事。 *【涼】屬處所者,如經說:應捨田舍市肆屬我之心。如偈說:* *【涼】ᅟ不捨田財、ᅟ牛馬奴婢、ᅟ種種女色ᅟ不得解脫ᅟ* *【涼】如世人言:此物屬我、此處所屬我。於此五種處所中,依繫處所而作論,不依餘處所。* ᅟ 【唐】Ⅱ.⊙復有五事:一界事,二處事,三蘊事,四世事,五剎那事。 *【涼】復有說者,有五種處所:一、界處所;二、入處所;三、陰處所;四、世處所;五、剎那處所。* *【涼】於此十處所中,依繫處所而作論。* 【唐】※於此十事,此中但依繫事作論,不依餘九。 ^oq39vb 【唐】1.阿毘達磨諸論師言:所繫事是實,能繫結亦實,補特伽羅是假。==\[[s22](婆沙021-030#^qg3s73)唯心等有縛有解…]== 【唐】2.犢子部說:所繫事是實,能繫結亦實,補特伽羅亦是實。==\[隨眠唯於補特伽羅有隨增義]== *【涼】犢子部作如是說:處所是假名法,無有定體;結非假名、眾生非假名,各有定體。* *【涼】阿毘曇者作如是說:處所非假名、結非假名,眾生是假名。* 【唐】3.譬喻者說:能繫結是實,所繫事是假,補特伽羅亦假。==\[[s22](婆沙021-030#^bal7mj)隨眠不於所緣隨增,亦不於相應法有隨增義]== *【涼】譬喻者作如是說:結非假名有定體,處所是假名、眾生是假名`[而=無【三宮】]`而有定體。* 【唐】問:彼何故說所繫事是假耶。 *【涼】問曰:彼何故說處所是假名法,無有定體。* 【唐】答:彼說:有染與無染.境不決定,故知境非實。謂如有一端正女人種種莊嚴來入眾會,有見起敬.有見起貪.有見起瞋.有見起嫉.有見起厭.有見起悲.有見生捨。 【唐】應知此中:子見起敬;諸耽欲者,見而起貪;諸怨憎者,見而起瞋;諸同夫者,見而起嫉;諸有修習不淨觀者,見而起厭;諸離欲仙,見起悲愍,作如是念,此妙色相不久當為無常所滅;諸阿羅漢,見而生捨。 【唐】由此故知:境無實體。 *【涼】答曰:彼作是說:以於境界中有欲無欲故。猶如有一端嚴女人,他人見已,或起敬心、或起欲心、或起恚心、或起愱心`[愱=嫉【三宮】*]`、或起厭心、或起悲心、或起捨心。* *【涼】起敬心者,如子見母。起欲心者,如多欲者見可愛色。起恚心者,如怨相見。起`[*]`愱心者,如共夫者見之。起厭心者,如修不淨觀者。起悲心者,是離欲人,彼作是念:如是好色,不久當壞。起捨心者,得阿羅漢者。* *【涼】以於境界起如是等有欲無欲心,故智處所是假名法,無有定體。* 【唐】4.〔評曰〕:彼說非理,所以者何。若境非實,應不作緣.生心心所。若爾,應無染淨品法。 【唐】補特伽羅定非實有,佛說無我無我所故。 ^1gq0uz ### 2.六識相應煩惱與繫三世 【唐】諸煩惱有與五識相應,有與意識相應。[s58](婆沙051-060#^6traxa) *【涼】此諸煩惱,通五識身及在意地。* 【唐】1)五識相應者:若在過去繫過去事,若在現在繫現在事,若在未來生法者繫未來事,不生法者繫三世事。 *【涼】通五識身者,過去者繫過去處所,現在者繫現在處所,未來世必生法繫未來世處所,必不生者繫三世處所。* 【唐】2)意識相應者:若在過去若在未來若在現在,皆容繫三世事。 *【涼】在意地者,過去者繫於三世,未來者亦繫三世,現在者亦繫三世。* 【唐】復次, 【唐】眼識相應煩惱,於色處.作所緣繫,於彼相應意處法處.作相應繫。 【唐】耳識相應煩惱,於聲處.作所緣繫,於彼相應意處法處.作相應繫。 【唐】鼻識相應煩惱,於香處.作所緣繫,於彼相應意處法處.作相應繫。 【唐】舌識相應煩惱,於味處.作所緣繫,於彼相應意處法處.作相應繫。 【唐】身識相應煩惱,於觸處.作所緣繫,於彼相應意處法處.作相應繫。 【唐】意識相應煩惱,於十二處.作所緣繫,於彼相應意處法處.作相應繫。 *【涼】依眼識生使,繫於色,彼相應法是相應繫。* *【涼】彼相應法,是意入法入。乃至依身識生`[使=彼【三宮】]`使亦如是。* *【涼】依意識生使,繫十二入,彼相應者是相應繫。相應法者,是意入法入。* 【唐】是謂一行略毘婆沙。 *【涼】如是說者,是一行`[毘=略毘【三宮】]`毘婆沙。* ^jziguh ## 2.愛結之一行問答(附慢結之一行論)〖一行〗 ==【唐】(甲.愛結繫+恚結繫)== ==【唐】(乙.愛結繫+慢結繫)== ==【唐】(丙.愛結繫+無明結繫)== ==【唐】(丁.愛結繫+見結繫:應作四句)== ==【唐】(戊.愛結繫+疑結)== ==【唐】(已.愛結繫+取結繫:應作四句)== ==【唐】(庚.愛結繫+嫉結繫)== ==【唐】(辛.愛結繫+慳結繫)== ### 1.(甲.愛結繫+恚結繫) 【唐】◆〈愛結恚結等三界五部分別等〉 【發智】若於此事有愛結繫,亦有恚結繫耶。 *【涼】若處所有愛結繫,復有恚結繫耶。* 【唐】答:若於此事有恚結繫,必有愛結繫,或有愛結繫,無恚結繫,謂於色無色界法有愛結未斷。 ### 此中 【唐】愛結:通三界五部,唯有漏緣,非遍行。 【唐】恚結:唯欲界,通五部,唯有漏緣,非遍行。 ### A.諸具縛者 【唐】1)於欲界五部事ᅟ :若有愛結繫,亦有恚結繫。若有恚結繫,亦有愛結繫。 【唐】2)於色無色界五部事:有愛結繫,無恚結繫。 ### B.不具縛者 【唐】1)於欲界五部事, 【唐】隨未斷處有愛結繫,亦有恚結繫, 【唐】若已斷處無愛結繫,亦無恚結繫。 【唐】2)於色無色界五部事, 【唐】隨未斷處有愛結繫,無恚結繫, 【唐】若已斷處無愛結繫,亦無恚結繫。 【唐】由愛結長,恚結短故,所問應作順後句答:1)若於此事有恚結繫必有愛結繫,謂於欲界五部未斷盡事。2) 或有愛結繫,無恚結繫。謂於色無色界法有愛結未斷。 【唐】⊙此中或有八地未斷,乃至或有非想非非想處未斷, 【唐】於此地中:或有五部未斷,乃至或有修所斷未斷。 【唐】於此部中:或有九品未斷,乃至或有下下品未斷,此中總相說未斷言。 ### 1.1.何故上二界無恚結 【唐】問:何故色無色界五部法,無恚結繫耶。 【唐】答:以上二界無恚結故。 【唐】問:何故上二界無恚結耶。 【唐】答:1.彼於恚結非田器故。 【唐】2.復次,諸瑜伽師厭患恚結,求上二界,若上二界有恚結者,諸瑜伽師不應求彼勤修加行。若法下地有上地亦有者,是則應無漸次滅法。此若無者,亦應無有究竟滅法,是所引故。若復撥無究竟滅法,則亦應撥解脫出離。勿有斯過,故上二界無有恚結。 【唐】3.復次,恚結必依麁澁相續,色無色界相續細滑,勝奢摩他所滋潤,故無有恚結。 【唐】4.復次,若於此界有憂苦根則有恚結,諸有情類依憂苦根於他相續起瞋恚故;色無色界無憂苦根,故無恚結。 【唐】5.復次,若欲界中有無慚無愧則有恚結,有情依止無慚無愧於他相續起瞋恚故;上二界無無慚無愧故無恚結。 【唐】6.復次,若於是界有嫉與慳則有恚結,諸有情類依止嫉慳於他相續起瞋恚故;色無色界無嫉無慳故無恚結。 【唐】7.復次,若於是界有女男根則有恚結,諸有情類依女男根於他相續起瞋恚故;色無色界無女男根故無恚結。 【唐】8.復次,若於此界有段食貪則有恚結,諸有情類依段食貪於他相續起瞋恚故;色無色界無段食貪,故無恚結。 【唐】9.復次,若於此界有婬欲愛則有恚結,諸有情類依婬欲愛於他相續起瞋恚故;色無色界無婬欲愛,故無恚結。 【唐】10.復次,若於此界有五重蓋則有恚結,諸有情類依五重蓋於他相續起瞋恚故;色無色界無五重蓋,故無恚結。 【唐】11.復次,若於是界有五妙欲則有恚結,諸有情類依五妙欲起瞋恚故;色無色界無五妙欲,故無恚結。 【唐】12.復次,若於是界有怨憎相則有恚結,怨憎相者,謂九惱事;色無色界無怨憎相,故無恚結。 【唐】由此尊者妙音說言:有情若遇諸怨憎相便起恚結,諸怨憎相上二界無故無恚結。 【唐】13.復次,慈是恚結近對治道。色界有慈,故無恚結,如處若有吠嵐婆風,是處雲烟必不得住;色界無故,無色亦無。非諸煩惱下地所無,上地得有,漸次斷故。 ### 2.(乙.愛結繫+慢結繫) 【發智】若於此事有愛結繫,亦有慢結繫耶。 【唐】答:如是。 【唐】設有慢結繫,復有愛結繫耶。 【唐】答:如是。 【唐】⊙謂愛慢結俱通三界五部,唯有漏緣非遍行,長短等故。所問應作如是句答: 【唐】A.若具縛者:三界五部事皆為二結繫。 【唐】B.不具縛者:隨已斷處,無二結繫。若未斷處,有二結繫。或有九地乃至或有一地。 【唐】於此地中:或有五部乃至或有一部。 【唐】於此部中:或有九品乃至或有一品,故言如是。 ### 3.(丙.愛結繫+無明結繫) 【發智】若於此事有愛結繫,亦有無明結繫耶。 【唐】答:若於此事有愛結繫,必有無明結繫。或有無明結繫,無愛結繫。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見苦所斷法,有見集所斷無明結未斷。 ### 此中 【唐】⊙愛結 :通三界五部,唯有漏緣非遍行。 【唐】⊙無明結:通三界五部,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 【唐】A.諸具縛者:於三界五部事,若有愛結繫,亦有無明結繫。若有無明結繫,亦有愛結繫。 【唐】B.不具縛者:於已斷處,或有遍行無明結繫,無愛結繫。 【唐】無明結長,愛結短故,所問應作順前句答:謂於三界五部事中,若有愛結繫,必有無明結繫,或有無明結繫,無愛結繫,廣說如前。 【唐】⊙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 【唐】1)見苦所斷愛無明結:於自部事已斷盡,故俱不能繫。 【唐】2)見集所斷遍行無明結:於見苦所斷事,為所緣繫。 【唐】3)見集所斷愛結:於見苦所斷事,非所緣繫,非遍行故,非相應繫,是他聚故。 ### 4.(丁.愛結繫+見結繫) 【發智】若於此事有愛結繫,亦有見結繫耶。答:應作四句。 ### 此中 【唐】⊙愛結:通三界五部,唯有漏緣,非遍行。 【唐】⊙見結:通三界,唯四部,通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 【唐】A.諸具縛者:於三界五部事,若有愛結繫,亦有見結繫。若有見結繫,亦有愛結繫。 【唐】B.不具縛者:愛結:通五部故長,唯有漏緣.非遍行故短。 【唐】見結:唯四部故短,通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故長。 【唐】此二互有長短義故,所問應作四句而答。 ### (1句) 【發智】或有愛結繫,無見結繫。謂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及於修所斷法,有愛結未斷。 【唐】此中, 【唐】⊙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者,謂彼邪見自性及見取戒禁取疑貪瞋慢不共無明等聚相應不相應法,於此諸法愛未斷,故 【唐】1)有愛結繫,彼於自聚為所緣繫及相應繫。若於他聚為所緣繫,非相應繫。 【唐】2)無見結繫,所以者何。遍行見結緣五部者,彼已斷故。餘未斷者,於此見結不相應法,非所緣繫,無漏緣故;非相應繫,是他聚故,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彼於修所斷法愛未斷,故 【唐】1)有愛結繫,或有九地愛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地愛結未斷,於此地中或有九品愛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品愛結未斷。 【唐】2)無見結繫,所以者何。遍行見結緣五部者,彼已斷故,修所斷部無見結故。 【發智】復次,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及於修所斷法,有愛結未斷。 【唐】婆沙⊙此中見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如前說。 【唐】⊙於此諸法及於修所斷法,有愛結繫無見結繫,亦如前說。 【發智】復次,具見世尊弟子,於修所斷法,有愛結未斷。 【唐】婆沙⊙此中道類智已生,具見三界四聖諦,故名為具見, 【唐】⊙彼於修所斷法,愛未斷故,有愛結繫。或有九地愛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地愛結未斷,於此地中或有九品愛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品愛結未斷。 【唐】⊙無見結繫,所以者何。一切見結彼已斷故。 ### (2句) 【發智】或有見結繫無愛結繫,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見苦所斷法,有見集所斷見結未斷。 【唐】【婆沙】此中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愛結見結二俱已斷。見集所斷見結未斷,故於見苦所斷法為所緣繫。見集所斷愛結雖未斷,而於見苦所斷法,非所緣繫,非遍行故,非相應繫,是他聚故。 ### (3句) 【發智】或有二俱繫,謂具縛者:於見修所斷法,有二結繫。 【唐】【婆沙】問:何故名具縛者。 【唐】答:由此有情,一切支分皆能縛故,一切支分皆被縛故,名為具縛。 【唐】1)一切支分皆能縛者:五部煩惱,皆能為縛。 【唐】2)一切支分皆被縛者:五部諸法,皆被繫縛。 ### 此具縛者 【唐】1)於見苦所斷法ᅟᅟ:有一部愛結繫,二部見結繫。 【唐】2)於見集所斷法ᅟᅟ:亦爾。 【唐】3)於見滅所斷見結相應法:有一部愛結繫,三部見結繫。 【唐】於見結不相應法ᅟ:有一部愛結繫,三部見結繫。 【唐】4)於見道所斷法ᅟᅟ:亦爾。 【唐】5)於修所斷法ᅟᅟ :有一部愛結繫,二部見結繫。 【發智】復次,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見集滅道修所斷法,有二結繫。 【唐】【婆沙】此中, 【唐】1)於見集所斷法ᅟ :有一部愛結繫,一部見結繫。 【唐】2)於見滅所斷見結相應法:有一部愛結繫,二部見結繫。 【唐】於見結不相應法ᅟ :有一部愛結繫,一部見結繫。 【唐】3)於見道所斷法ᅟ :亦爾。 【唐】4)於修所斷法ᅟᅟ :有一部愛結繫,一部見結繫。 【唐】5)爾時於見苦所斷法 :雖有見結繫而無愛結繫,故此不說。 【發智】復次,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滅道所斷見結相應法,有二結繫。 【唐】【婆沙】此中於見滅道所斷見結相應法ᅟᅟᅟ:各有一部愛結繫,一部見結繫。 【唐】爾時於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及修所斷法:雖有愛結繫而無見結繫,故此不說。 【發智】復次,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道所斷見結相應法,有二結繫。 【唐】【婆沙】此中於見道所斷見結相應法ᅟᅟᅟ:有一部愛結繫,一部見結繫。 【唐】爾時於見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及修所斷法:雖有愛結繫而無見結繫,故此不說。 ### (4句) 【發智】或有二俱不繫,謂 【唐】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苦集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苦集滅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具見世尊弟子ᅟ:於見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已離欲染 :於欲界法,無二結繫。 【唐】⊙已離色染 :於欲色界法,無二結繫。 【唐】⊙已離無色染:於三界法,無二結繫。 【唐】【婆沙】此中諸法能繫所繫俱已斷故,皆離二結,謂愛見結,俱離繫故。 【唐】此復應作頗設問答。 【唐】頗有見滅道所斷見結相應法,有愛結繫,無見結繫,非不見隨眠之所隨增耶。 【唐】答:有,謂六品結斷已入正性離生,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見滅道所斷前六品見結相應法有愛結繫,後三品愛結緣彼未斷故,無見結繫,遍行見結緣五部者彼已斷故, 【唐】自部前六品無漏緣見結亦已斷故。 【唐】自部後三品無漏緣見結雖未斷,而於前六品已斷見結相應法,非所緣繫,無漏緣故,非相應繫,是他聚故。 【唐】而見隨眠非不隨增,見取戒禁取自部後三品,於前六品猶隨增故。見隨眠通五見,見結唯是前三見故。 ### 5.(戊.愛結繫+疑結) 【發智】如對見結,對疑結,亦爾。 【唐】謂如見結通三界,唯四部,通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疑結亦爾,是故愛結若對疑結,如對見結。 ### 6.(已.愛結繫+取結繫) 【發智】若於此事有愛結繫,亦有取結繫耶。答:應作四句。 ### 此中 【唐】⊙愛結:通三界五部,唯有漏緣,非遍行。 【唐】⊙取結:通三界,唯四部有漏緣,通遍行非遍行。 【唐】A.諸具縛者:於三界五部事,若有愛結繫,亦有取結繫。若有取結繫,亦有愛結繫。 【唐】B.不具縛者:愛結通五部故長,唯非遍行故短;取結通遍行非遍行故長,唯四部故短。 【唐】此二互有長短義故。所問應作四句而答。 【唐】(1句)【發智】或有愛結繫,無取結繫。謂 【唐】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修所斷法,有愛結未斷。 【唐】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修所斷法,有愛結未斷。 【唐】具見世尊弟子ᅟ:於修所斷法,有愛結未斷。 ### 此中 【唐】⊙或有九地愛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地愛結未斷,於此地中或有九品愛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品愛結未斷,由未斷故有愛結繫,無取結繫。所以者何。遍行取結緣五部者,彼已斷故。非遍行取結未斷已斷,於修所斷法,非能繫故。修所斷部,無取結故。 【唐】(2句)【發智】或有取結繫,無愛結繫。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見苦所斷法有見集所斷取結未斷。 【唐】⊙此中苦智已生,集智未生, 【唐】1)見苦所斷愛結取結二俱已斷。 【唐】2)見集所斷取結未斷故,於見苦所斷法.為所緣繫。 【唐】見集所斷愛結雖未斷,而於見苦所斷法,非所緣繫.非遍行故,非相應繫.是他聚故。 【唐】(3句)【發智】或有二俱繫。謂具縛者,於見修所斷法,有二結繫。 ### 此中具縛者 【唐】1)於見苦所斷法:有一部愛結繫,二部取結繫。 【唐】2)於見集所斷法:亦爾。 【唐】3)於見滅所斷法:有一部愛結繫,三部取結繫。 【唐】4)於見道所斷法:亦爾。 【唐】5)於修所斷法 :有一部愛結繫,二部取結繫。 【發智】復次,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見集滅道修所斷法,有二結繫。 ### 此中 【唐】1)於見集所斷法ᅟᅟ :有一部愛結繫,一部取結繫。 【唐】23)於見滅道所斷法 :各有一部愛結繫,二部取結繫。 【唐】4)於修所斷法ᅟᅟ :有一部愛結繫,一部取結繫。 【唐】5)爾時於見苦所斷法ᅟ :雖有取結繫而無愛結繫,故此不說。 【發智】復次,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滅道所斷法,有二結繫。 ### 此中 【唐】⊙於見滅道所斷法:各有一部愛結繫,一部取結繫。 【唐】⊙爾時於修所斷法 :雖有愛結繫而無取結繫,故此不說。 【發智】復次,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道所斷法,有二結繫。 ### 此中 【唐】於見道所斷法 :有一部愛結繫,一部取結繫。 【唐】爾時於修所斷法:雖有愛結繫而無取結繫,故此不說。 【唐】(4句)【發智】或有二俱不繫。謂 【唐】⊙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苦集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苦集滅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具見世尊弟子ᅟ:於見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1)已離欲染 :於欲界法,無二結繫。 【唐】2)已離色染 :於欲色界法,無二結繫。 【唐】3)已離無色染:於三界法,無二結繫。 【唐】此中諸法能繫所繫俱已斷,故皆離二結。謂愛取結俱離繫故。 ### 7.(庚.愛結繫+嫉結繫) 【發智】若於此事有愛結繫,亦有嫉結繫耶。 【唐】答:若於此事有嫉結繫,必有愛結繫。或有愛結繫,無嫉結繫。謂於欲界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法,有愛結未斷。 ### 此中 【唐】⊙愛結:通三界五部,唯有漏緣非遍行。 【唐】⊙嫉結:唯欲界修所斷,有漏緣非遍行。 ### A.諸具縛者 【唐】1)於欲界修所斷事:若有愛結繫,亦有嫉結繫。若有嫉結繫,亦有愛結繫。 【唐】2)於欲界見所斷四部事及色無色五部事:有愛結繫,無嫉結繫。 ### B.不具縛者 【唐】⊙若未離欲染 【唐】1)於欲界修所斷事ᅟ :具二結繫。 【唐】2)於三界見所斷四部事 :隨未斷處,有愛結繫,無嫉結繫。 【唐】若已斷處,無二結繫。 【唐】3)於色無色界修所斷事:有愛結繫,無嫉結繫。 ### ⊙已離欲染 【唐】1)於欲界五部事ᅟ :無二結繫。 【唐】2)於色無色界五部事:隨未斷處,有愛結繫,無嫉結繫。 【唐】若已斷處,無二結繫。 【唐】由愛結長嫉結短故,所問應作順後句答:「1) 若於此事有嫉結繫,必有愛結繫。謂於欲界修所斷未離繫事,2) 或有愛結繫無嫉結繫。謂於欲界見所斷法有愛結未斷。 【唐】此中或有四部愛結未斷,乃至或有一部愛結未斷,於色無色界法有愛結未斷。 【唐】此中或有八地愛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地愛結未斷。 【唐】於此地中:或有五部愛結未斷,乃至或有一部愛結未斷。 【唐】於此部中:或有九品愛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品愛結未斷。由未斷故有愛結繫, 【唐】無嫉結繫,所以者何。見所斷部無嫉結故,色無色界亦無嫉結,彼無嫉慳, 【唐】如前恚說。 ### 8.(辛.愛結繫+慳結繫) 【發智】如對嫉結,對慳結,亦爾。 【唐】謂嫉與慳俱唯欲界,修所斷,有漏緣,非遍行故。 【發智】如愛結對後作一行,慢結對後作一行,亦爾。 【唐】謂愛與慢俱通三界五部,唯有漏緣,非遍行故。 ## 3.恚結繫事一行問答 ### (甲.恚結繫+慢結繫) 【唐】(乙.恚結繫+無明結繫) 【唐】(丙.恚結繫+見結繫:應作四句) ### (丁.恚結繫+疑繫) 【唐】(戊.恚結繫+取結繫:應作四句) ### (已.恚結繫+嫉結繫) 【唐】(庚.恚結繫+慳結繫) ### 1.(甲.恚結繫+慢結繫) 【發智】若於此事有恚結繫,亦有慢結繫耶。 【唐】答:若於此事有恚結繫,必有慢結繫。或有慢結繫,無恚結繫。謂於色無色界法,有慢結未斷。此中 【唐】⊙恚結:唯欲界通五部,唯有漏緣非遍行。 【唐】⊙慢結:通三界五部,唯有漏緣非遍行。 ### A.諸具縛者 【唐】1)於欲界五部事ᅟ :若有恚結繫,亦有慢結繫。若有慢結繫,亦有恚結繫。 【唐】2)於色無色界五部事:有慢結繫,無恚結繫。 ### B.不具縛者 【唐】於欲界五部事:隨未斷處有恚結繫,亦有慢結繫。 【唐】若已斷處無恚結繫,亦無慢結繫。 【唐】2)於色無色界五部事:隨未斷處有慢結繫,無恚結繫。 【唐】若已斷處無慢結繫,亦無恚結繫。 【唐】由恚結短,慢結長故,所問應作順前句答: 【唐】1) 若於此事有恚結繫必有慢結繫,謂於欲界五部未斷盡事 【唐】2) 或有慢結繫,無恚結繫,謂於色無色界法有慢結未斷。 【唐】此中或有八地未斷,乃至或有一地未斷, 【唐】於此地中:或有五部未斷,乃至或有一部未斷。 【唐】於此部中:或有九品未斷,乃至或有一品未斷。 ### 2.(乙.恚結繫+無明結繫) 【發智】若於此事有恚結繫,亦有無明結繫耶。 【唐】答:若於此事有恚結繫,必有無明結繫。或有無明結繫,無恚結繫,謂未離欲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欲界見苦所斷法,有見集所斷無明結未斷。此中 【唐】⊙恚結 :唯欲界,通五部,唯有漏緣非遍行 【唐】⊙無明結:通三界五部,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 ### A.諸具縛者 【唐】1)於欲界五部事ᅟ :若有恚結繫,亦有無明結繫。若有無明結繫,亦有恚結繫。 【唐】2)於色無色界五部事:有無明結繫,無恚結繫。 ### B.不具縛者 【唐】1)於欲界已斷處ᅟ :或有遍行無明結繫,無恚結繫。 【唐】2)於色無色界未斷處:亦爾。 【唐】由恚結短,無明長故,所問應作順前句答: 【唐】⊙若於此事有恚結繫,必有無明結繫:謂於欲界五部未斷盡事。 【唐】⊙或有無明結繫,無恚結繫,謂未離欲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欲界見苦所斷法,有見集所斷無明結未斷。此中 【唐】未離欲染者,若已離欲染,於欲界法二結俱無故說未離彼。 【唐】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恚與無明二俱已斷,見集所斷遍行無明猶未斷故,於見苦所斷法為所緣繫,見集所斷恚結於見苦所斷法非所緣繫,非遍行故;非相應繫,是他聚故。 【唐】復次, 【發智】於色無色界法有無明結未斷。 ### 此中 【唐】⊙或有八地無明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地無明結未斷。 【唐】於此地中:或有五部無明結未斷,乃至或有一部無明結未斷。 【唐】於此部中:或有九品無明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品無明結未斷。 【唐】由未斷故有無明結繫,無恚結繫,彼無恚結故。 ### 3.(丙.恚結繫+見結繫) 【發智】若於此事有恚結繫,亦有見結繫耶。 【唐】答:應作四句。此中 【唐】⊙恚結:唯欲界,通五部,唯有漏緣,非遍行。 【唐】⊙見結:通三界,唯四部,通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 【唐】A.諸具縛者: 【唐】1)於欲界五部事ᅟ :若有恚結繫,亦有見結繫。若有見結繫,亦有恚結繫。 【唐】2)於色無色界五部事:有見結繫,無恚結繫。 【唐】B.不具縛者: 【唐】恚結:通五部故長`[部【麗】=事【大】]`,唯欲界有漏緣非遍行,故短。 【唐】見結:通三界,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故長,唯四部故短。 【唐】此二互有長短義故,所問應作四句而答。 【唐】(1)【發智】或有恚結繫,無見結繫。謂未離欲染,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欲界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及於欲界修所斷法,有恚結未斷。 ### 此中 【唐】⊙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者:謂邪見自性及見取戒禁取疑貪瞋慢不共無明等聚相應不相應法,於此諸法恚未斷故有恚結繫,彼於自聚為所緣繫及相應繫,若於他聚為所緣繫非相應繫。無見結繫,所以者何。 【唐】遍行見結緣五部者彼已斷故。餘未斷者,於此見結不相應法非所緣繫,無漏緣故,非相應繫,是他聚故,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彼於欲界修所斷法,恚未斷故有恚結繫, 【唐】或有九品恚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品恚結未斷。無見結繫,所以者何。遍行見結緣五部者彼已斷故,修所斷部無見結故。 【發智】復次,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欲界見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及於欲界修所斷法,有恚結未斷。 【唐】此中見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如前說。於此諸法及於欲界修所斷法,有恚結繫,無見結繫,亦如前說。 【發智】復次,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於欲界修所斷法,有恚結未斷。 【唐】彼於欲界修所斷法,恚未斷故,有恚結繫。無見結繫,如前應知。 【唐】(2)【發智】或有見結繫,無恚結繫。謂未離欲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 【唐】1)於欲界見苦所斷法,有見集所斷見結未斷。 【唐】2)於色無色界法有見結未斷。 ### 此中 【唐】⊙苦智已生,集智未生,1)見苦所斷恚結見結二俱已斷,2)見集所斷見結未斷故,於見苦所斷法為所緣繫。見集所斷恚結雖未斷,而於見苦所斷法非所緣繫,非遍行故,非相應繫,是他聚故。 【唐】⊙於色無色界法,有見結未斷者,或有八地見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地見結未斷,於此地中或有四部見結未斷,乃至或有一部見結未斷,由未斷故有見結繫,無恚結繫,彼無恚故。 【唐】(3)【發智】或有二俱繫,謂具縛者,於欲界見修所斷法,有二結繫。 ### 此具縛者 【唐】1)於欲界見苦所斷法ᅟᅟ:有一部恚結繫,二部見結繫。 【唐】2)於欲界見集所斷法ᅟᅟ:亦爾。 【唐】3)於欲界見滅所斷見結相應法:有一部恚結繫,三部見結繫。 【唐】於彼見結不相應法ᅟᅟ:有一部恚結繫,二部見結繫。 【唐】4)於欲界見道所斷法ᅟᅟ:亦爾。 【唐】5)於欲界修所斷法ᅟᅟ :有一部恚結繫,二部見結繫。 【發智】復次,未離欲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欲界見集滅道修所斷法,有二結繫。 ### 此中 【唐】1)於欲界見集所斷法ᅟᅟ:有一部恚結繫,一部見結繫。 【唐】2)於欲界見滅所斷見結相應法:有一部恚結繫,二部見結繫。 【唐】於彼見結不相應法ᅟᅟ:有一部恚結繫,一部見結繫。 【唐】3)於欲界見道所斷法ᅟᅟ:亦爾。 【唐】4)於欲界修所斷法ᅟᅟ :有一部恚結繫,一部見結繫。 【唐】5)爾時於欲界見苦所斷法ᅟ:雖有見結繫而無恚結繫,故此不說。 【發智】復次,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欲界見滅道所斷見結相應法,有二結繫。 ### 此中未離欲染 【唐】⊙於欲界見滅道所斷見結相應法:各有一部恚結繫,一部見結繫。 【唐】⊙爾時於欲界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及修所斷法:雖有恚結繫,而無見結繫,故此不說。 【發智】復次,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欲界見道所斷見結相應法,有二結繫。 ### 此中未離欲染 【唐】⊙於欲界見道所斷見結相應法:有一部恚結繫,一部見結繫。 【唐】⊙爾時於欲界見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及修所斷法:雖有恚結繫,而無見結繫,故此不說。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六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七</b>☗s57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一行納息第二之二 ## 4.恚結繫事一行問答(續) ### ◆〈恚結之繫不繫〉 【發智】或有二俱不繫。 【唐】⊙謂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苦集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并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苦集滅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見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并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具見世尊弟子, 【唐】1)未離欲染 :於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2)已離欲染 :於欲界法:無二結繫。 【唐】3)已離色染 :於欲色界法:無二結繫。 【唐】4)已離無色染:於三界法:無二結繫。 【唐】此中諸法能繫所繫俱已斷,故皆離二結。謂恚見結俱離繫故。 【唐】問:欲界有恚,彼於恚結得離繫時,可說不繫。色無色界本無恚結,如何言彼恚結不繫。 【唐】答:不繫有二種:一從繫得不繫,二本性無繫,故名不繫。 【唐】1)欲界諸法:有恚結故,得解脫時,說彼:從繫而得不繫。 【唐】2)上二界法:本無恚結,故說彼為ᅟ :本性不繫。 【唐】以不繫,言含二種義故,此說為二俱不繫。如《毘奈耶》說:有二種補特伽羅,名 【唐】為清淨,一者本來不犯禁戒,二者犯已如法悔除。 【唐】1)第一本性無染,故名清淨。 【唐】2)第二從染得淨,故名清淨。 【唐】不繫亦爾,故無有失。 【唐】問:色無色界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何者是耶。 【唐】答:彼邪見自性及見取戒禁取疑貪慢不共無明等聚相應不相應法。 【唐】1)相應法者 :謂邪見自性及見取,乃至不共無明聚中心心所法。 【唐】2)不相應法者:謂邪見乃至不共無明聚中,所有四相及彼諸得聚中能相所相。 ### 1.(戊.恚結繫+疑繫) 【發智】如對見結,對疑結亦爾。 【唐】謂如見結:通三界唯四部,通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 【唐】疑結:亦爾。 【唐】是故恚結若對疑結,如對見結。 ### 2.(丁.恚結繫+取結繫) 【發智】若於此事有恚結繫,亦有取結繫耶。 【唐】答:應作四句。 ### 此中 【唐】⊙恚結:唯欲界通五部,唯有漏緣,非遍行。 【唐】⊙取結:通三界唯四部有漏緣,通遍行非遍行。 ### A.諸具縛者 【唐】1)於欲界五部事ᅟ :若有恚結繫,亦有取結繫。若有取結繫,亦有恚結繫。 【唐】2)於色無色界五部事:有取結繫,無恚結繫。 ### B.不具縛者 【唐】恚結:唯欲界非遍行故短,通五部故長, 【唐】取結:唯四部故短,通三界,遍行非遍行故長。 【唐】此二互有長短義故,所問應作四句而答。 【唐】(1句)【發智】或有恚結繫無取結繫,謂 【唐】1)未離欲染, 【唐】⊙集智已生滅智未生ᅟ :於欲界修所斷法,有恚結未斷。 【唐】⊙滅智已生道智未生ᅟ:於欲界修所斷法,有恚結未斷。 【唐】2)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 :於欲界修所斷法,有恚結未斷。 【唐】⊙此中或有九品恚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品恚結未斷。由未斷,故有恚結繫,無取結繫,所以者何。 【唐】遍行取結,緣五部者彼已斷故。 【唐】非遍行取結,於修所斷法未斷已斷,俱不能繫故,修所斷部無取結故。 【唐】(2句)【發智】或有取結繫,無恚結繫,謂未離欲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 【唐】1)於欲界見苦所斷法:有見集所斷取結未斷。 【唐】2)於色無色界法:有取結未斷。 【唐】⊙此中未離欲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 【唐】欲界見苦所斷恚結取結,二俱已斷。 【唐】欲界見集所斷取結未斷故,於欲界見苦所斷法,為所緣繫。 【唐】欲界見集所斷恚結雖未斷而於欲界見苦所斷法,非所緣繫,非遍行故,非相應繫,是他聚故, 【唐】2)於色無色界法有取結未斷者,或有八地取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地取結未斷。於此地中或有四部取結未斷,乃至或有一部取結未斷。由未斷,故有取結繫,無恚結繫,彼無恚故。 【唐】(3句)【發智】或有二俱繫。謂具縛者,於欲界見修所斷法,有二結繫。此中具縛者 【唐】1)於欲界見苦所斷法:有一部恚結繫,二部取結繫。 【唐】2)於欲界見集所斷法:亦爾。 【唐】3)於欲界見滅所斷法:有一部恚結繫,三部取結繫。 【唐】4)於欲界見道所斷法:亦爾。 【唐】5)於欲界修所斷法 :有一部恚結繫,二部取結繫。 【發智】復次,未離欲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 【唐】1)於欲界見集滅道修所斷法:有二結繫,此中於欲界見集所斷法,有一部恚結繫,一部取結繫。 【唐】2)於欲界見滅道所斷法ᅟ :各有一部恚結繫,二部取結繫。 【唐】3)於欲界修所斷法ᅟᅟᅟ :有一部恚結繫,一部取結繫。 【唐】4)爾時於欲界見苦所斷法ᅟ :雖有取結繫,而無恚結繫,故此不說。 【發智】復次,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欲界見滅道所斷法,有二結繫。 【唐】此中亦未離欲染, 【唐】⊙於欲界見滅道所斷法:各有一部恚結繫,一部取結繫。 【唐】⊙爾時於欲界修所斷法 :雖有恚結繫而無取結繫,故此不說。 【發智】復次,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欲界見道所斷法有二結繫。 【唐】此中亦未離欲染, 【唐】⊙於欲界見道所斷法ᅟ :有一部恚結繫,一部取結繫。 【唐】⊙爾時於欲界修所斷法:雖有恚結繫,而無取結繫,故此不說。 【唐】(4句)【發智】或有二俱不繫。謂 【唐】1)未離欲染, 【唐】⊙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苦集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 :無二結繫。 【唐】⊙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苦集滅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2)具見世尊弟子, 【唐】⊙未離欲染,於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 :無二結繫。 【唐】⊙已離欲染於欲界法ᅟ:無二結繫。 【唐】⊙已離色染於欲色界法:無二結繫。 【唐】⊙已離無色染於三界法 :無二結繫。 【唐】此中諸法能繫所繫俱已斷,故皆離二結。謂恚取結,俱離繫故。 ### 3.(已.恚結繫+嫉結繫) 【發智】若於此事有恚結繫,亦有嫉結繫耶。 【唐】答:若於此事有嫉結繫,必有恚結繫。或有恚結繫,無嫉結繫。謂於欲界見所斷法,有恚結未斷。此中 【唐】⊙恚結:唯欲界通五部,唯有漏緣非遍行。 【唐】⊙嫉結:唯欲界修所斷有漏緣非遍行。 【唐】A.諸具縛者: 【唐】1)於欲界修所斷事,若有恚結繫,亦有嫉結繫。若有嫉結繫,亦有恚結繫。 【唐】2)於欲界見所斷事,有恚結繫,無嫉結繫。 【唐】B.不具縛者: 【唐】⊙若未離欲染, 【唐】1)於欲界修所斷事,具二結繫。 【唐】於欲界見所斷事,隨未斷處,有恚結繫,無嫉結繫。 【唐】若已斷處,無二結繫。 【唐】⊙若已離欲染, 【唐】1)於欲界五部事ᅟᅟᅟᅟᅟᅟᅟ:無二結繫。 【唐】2)於色無色界五部事若具縛若不具縛一切時:無二結繫。 【唐】由恚結長嫉結短故,所問應作順後句答: 【唐】「若於此事有嫉結繫,必有恚結繫:謂於欲界修所斷,未離繫事。 【唐】或有恚結繫,無嫉結繫ᅟᅟ:謂於欲界見所斷法,有恚結未斷。」 【唐】此中或有四部恚結未斷,乃至或有一部恚結未斷。由未斷故,有恚結繫,無嫉結繫,所以者何。見所斷部,無嫉結故。 ### 4.(庚.恚結繫+慳結繫) 【發智】如對嫉結,對慳結亦爾。 【唐】謂嫉與慳,俱唯欲界修所斷有漏緣非遍行故。 ## 5.對無明結後之一行問答 ### (甲.無明結繫+見結繫) 【唐】(乙.無明結繫+疑結繫) ### (丙.無明結繫+取結繫) 【唐】(丁.無明結繫+嫉結繫) ### (戊.無明結繫+慳結繫) ### 1.(甲·無明結繫+見結繫) 【唐】◆<font color="#9E480E">🈬sz"18"#〈無明結之繫等〉🈮</font> 【發智】若於此事有無明結繫,亦有見結繫耶。 【唐】答:若於此事有見結繫,必有無明結繫。或有無明結繫,無見結繫,乃至廣說。此中 【唐】⊙無明結:通三界五部,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 【唐】⊙見結 :通三界唯四部,通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 【唐】A.諸具縛者:於三界,五部事,若有無明結繫,亦有見結繫。若有見結繫,亦有無明結繫。 【唐】B.不具縛者:無明結長,見結短故,所問應作順後句答:「 【唐】1) 若於此事有見結繫,必有無明結繫。謂於三界五部,有見結未斷事。 【唐】2) 或有無明結繫,無見結繫。」 【發智】謂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及於修所斷法,有無明結未斷。 ### 此中 【唐】⊙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者:謂彼邪見自性及見取戒禁取疑貪瞋慢不共無明等聚相應不相應法。於此諸法無明結未斷,故有無明結繫。彼於自聚為所緣繫及相應繫;若於他聚為所緣繫,非相應繫。無見結繫,所以者何。 【唐】遍行見結緣五部者,彼已斷故,餘未斷者,於此見結不相應法,非所緣繫,無漏緣故,非相應繫,是他聚故,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彼於修所斷法無明結未斷,故有無明結繫,或有九地無明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地無明結未斷。於此地中或有九品無明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品無明結未斷。無見結繫,所以者何。 【唐】遍行見結緣五部者,彼已斷故,修所斷部無見結故。 【唐】復次, 【發智】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及於修所斷法,有無明結未斷。 此中 【唐】⊙見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如前說。 【唐】⊙於此諸法及於修所斷法,有無明結繫,無見結繫,亦如前說。 【唐】復次, 【發智】具見世尊弟子,於修所斷法,有無明結未斷。 【唐】此中或有九地無明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地無明結未斷。於此地中或有九品無明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品無明結未斷。由未斷,故有無明結繫,無見結繫,所以者何。 【唐】一切見結,彼已斷故。 ### 2.(乙.無明結繫+疑結繫) 【發智】如對見結對疑,亦爾。 【唐】謂如見結通三界唯四部,通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 【唐】疑結,亦爾。是故無明結若對疑結,如對見結。 ### 3.(丙.無明結繫+取結繫) 【唐】若於此事有無明結繫,亦有取結繫耶。 【發智】答:若於此事有取結繫,必有無明結繫。或有無明結繫,無取結繫,乃至廣說。此中 【唐】⊙無明結:通三界五部,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 【唐】⊙取結 :通三界唯四部,有漏緣,通遍行非遍行。 【唐】A.諸具縛者:於三界五部事,若有無明結繫,亦有取結繫。若有取結繫,亦有無明結繫。 【唐】B.不具縛者:無明結長,取結短故,所問應作順後句答: 【唐】1) 若於此事有取結繫,必有無明結繫。謂於三界五部有取結未斷事。 【唐】2) 或有無明結繫,無取結繫。 【發智】謂: 【唐】1)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修所斷法,有無明結未斷。 【唐】2)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修所斷法,有無明結未斷。 【唐】3)具見世尊弟子ᅟ :於修所斷法,有無明結未斷。 【唐】⊙此中或有九地無明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地無明結未斷。 【唐】於此地中或有九品無明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品無明結未斷。由未斷故,有無明結繫,無取結繫,所以者何。 【唐】遍行取結緣五部者,彼已斷故。非遍行取結未斷已斷於修所斷法,非能繫故,修所斷部,無取結故。 ### 4.(丁.無明結繫+嫉結繫) 【發智】若於此事有無明結繫,亦有嫉結繫耶。 【唐】答:若於此事有嫉結繫,必有無明結繫。或有無明結繫,無嫉結繫。謂於欲界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法,有無明結未斷。此中 【唐】⊙無明結:通三界五部,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 【唐】⊙嫉結 :唯欲界修所斷,有漏緣,非遍行。 【唐】A.諸具縛者: 【唐】1)於欲界修所斷事,若有無明結繫,亦有嫉結繫。若有嫉結繫,亦有無明結繫。 【唐】2)於欲界見所斷四部事,及色無色界五部事,有無明結繫,無嫉結繫。 【唐】B.不具縛者: 【唐】⊙若未離欲染, 【唐】1)於欲界,修所斷事ᅟ:具二結繫。 【唐】2)於三界,見所斷四部事:隨未離繫處,有無明結繫,無嫉結繫。 【唐】若已離繫處,無二結繫。 【唐】3)於色無色界修所斷事:有無明結繫,無嫉結繫。 ### ⊙已離欲染 【唐】1)於欲界五部事ᅟ :無二結繫。 【唐】2)於色無色界五部事:隨未離繫處,有無明結繫,無嫉結繫。 【唐】若已離繫處,無二結繫。 【唐】由無明結長嫉結短故,所問應作順後句答:「 【唐】a.若於此事有嫉結繫,必有無明結繫:謂於欲界修所斷,未離繫事。 【唐】b.或有無明結繫,無嫉結繫ᅟᅟ:謂於欲界見所斷法,有無明結未離。」 【唐】⊙此中或有四部無明結未斷,乃至或有一部無明結未斷。於色無色界法有無明結未斷。 【唐】⊙此中或有八地無明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地無明結未斷。 【唐】於此地中,或有五部無明結未斷,乃至或有一部無明結未斷。 【唐】於此部中,或有九品無明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品無明結未斷。由未斷故,有無明結繫,無嫉結繫,所以者何。 【唐】見所斷部,無嫉結故。色無色界亦無嫉故。 ### 5.(戊.無明結繫+慳結繫) 【唐】如對嫉結,對慳結,亦爾,謂嫉與慳,俱唯欲界修所斷,有漏緣,非遍行故。 ## 6.見結和疑結之一行問答 ### (甲.見結繫+取結繫) 【唐】(乙.見結繫+疑結繫) ### (丙.見結繫+嫉結繫) 【唐】(丁.見結繫+慳結繫) ### 1.(甲.見結繫+取結繫) 【唐】◆<font color="#9E480E">🈬sz"18"#〈見結及疑結〉🈮</font> 【發智】若於此事有見結繫,亦有取結繫耶。 【唐】答:若於此事有見結繫,必有取結繫。或有取結繫,無見結繫,乃至廣說。此中 【唐】⊙見結:通三界,唯四部,通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 【唐】⊙取結:通三界,唯四部,有漏緣,通遍行非遍行。 【唐】A.諸具縛者:於三界五部事,若有見結繫,亦有取結繫。若有取結繫,亦有見結繫。 【唐】B.不具縛者:有於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有取結繫,無見結繫。 【唐】由見結短,取結長故,所問應作順前句答:「1) 若於此事有見結繫,必有取結繫。 【唐】謂於三界五部未離見結繫事,2) 或有取結繫,無見結繫。」 【發智】謂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有取結未斷。 【唐】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ᅟ:有取結未斷。 【唐】⊙此中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如前說。於此諸法取結未斷,故有取結繫。 【唐】彼於自聚,為所緣繫及相應繫,若於他聚,為所緣繫,非相應繫。 【唐】無見結繫,所以者何。遍行見結緣五部者彼已斷故,餘未斷者於此見結不相應法非所緣繫,無漏緣故;非相應繫,是他聚故,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 2.(乙.見結繫+疑結繫) 【發智】若於此事有見結繫,亦有疑結繫耶。 【唐】答:應作四句。此中 【唐】⊙見結:通三界,唯四部,通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 【唐】⊙疑結:亦爾。 【唐】A.諸具縛者:於三界五部事,若有見結繫,亦有疑結繫。若有疑結繫,亦有見結繫。 【唐】B.不具縛者:見疑二結,各於自聚,有繫故長。各於他聚,無繫故短。 【唐】是故所問,應作自本,四句而答。 【唐】(1句)【發智】或有見結繫,無疑結繫。謂 【唐】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滅道所斷見結相應法,有見結未斷。 【唐】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道所斷見結相應法,有見結未斷。 【唐】此中見滅道所斷見結相應法者,謂彼邪見相應心心所法, 【唐】⊙見結:於彼有相應繫,以未斷故,無所緣繫,無漏緣故。 【唐】⊙疑結:於彼全無繫義,所以者何。 【唐】遍行疑結緣五部者,彼已斷故。餘未斷者,於見結相應法,非所緣繫,無漏緣故;非相應繫,是他聚故。 【唐】(2句)【發智】或有疑結繫,無見結繫。謂 【唐】⊙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滅道所斷疑結相應法,有疑結未斷。 【唐】⊙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道ᅟ所斷疑結相應法,有疑結未斷。 【唐】此中見滅道所斷疑結相應法者,謂彼疑相應心心所法, 【唐】⊙疑結:於彼有相應繫,以未斷故;無所緣繫,無漏緣故。 【唐】⊙見結:於彼全無繫義,所以者何。 【唐】遍行見結緣五部者,彼已斷故。餘未斷者,於疑結相應法,非所緣繫,無漏緣故;非相應繫,是他聚故。 【唐】(3句)【發智】或有二俱繫。謂具縛者,於見修所斷法,有二結繫。 【唐】此中具縛者, 【唐】1)於見苦所斷法ᅟᅟᅟ :有二部見結繫,二部疑結繫。 【唐】2)於見集所斷法ᅟᅟᅟ :亦爾。 【唐】3)於見滅所斷見結相應法ᅟ :有三部見結繫,二部疑結繫。 【唐】4)於見滅所斷疑結相應法ᅟ :有三部疑結繫,二部見結繫。 【唐】5)於見滅所斷見疑二結不相應法:有二部見結繫,二部疑結繫。 【唐】6)於見道所斷法ᅟᅟᅟ :亦爾。 【唐】7)於修所斷法ᅟᅟᅟᅟ:有二部見結繫,二部疑結繫。 【發智】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見苦集滅道修所斷法,有二結繫。 【唐】此中苦智已生,集智未生, 【唐】1)於見苦所斷法ᅟᅟᅟᅟ:有一部見結繫,一部疑結繫, 【唐】2)於見集所斷法ᅟᅟᅟᅟ:亦爾。 【唐】3)於見滅所斷見結相應法ᅟᅟ:有二部見結繫,一部疑結繫。 【唐】4)於見滅所斷疑結相應法ᅟᅟ:有二部疑結繫,一部見結繫。 【唐】5)於見滅所斷見疑二結不相應法:有一部見結繫,一部疑結繫。 【唐】6)於見道所斷法ᅟᅟᅟᅟ: 亦爾。 【唐】7)於修所斷法ᅟᅟᅟᅟ :有一部見結繫,一部疑結繫。 【唐】(4)【發智】或有二俱不繫。謂 【唐】⊙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苦集所斷法,及於見滅道所斷見疑二結不相應法,并於修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苦集滅所斷法,及於見道所斷見疑二結不相應法,并於修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具見世尊弟子,於見修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1)已離欲染 :於欲界法ᅟ :無二結繫。 【唐】2)已離色染 :於欲色界法 :無二結繫。 【唐】3)已離無色染:於三界法ᅟ :無二結繫。 ### 此中 【唐】⊙諸法能繫所繫俱已斷,故皆離二結,謂見疑結,俱離繫故。 【唐】⊙見滅道所斷見疑二結不相應法,雖未離自部繫,而見疑二結於彼不繫,故名無二結繫。 ### 3.(丙.見結繫+嫉結繫) 【發智】若於此事有見結繫,亦有嫉結繫耶。 【唐】答:應作四句:此中 【唐】⊙見結:通三界,唯四部,通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 【唐】⊙嫉結:唯欲界,修所斷,有漏緣,非遍行。 【唐】A.諸具縛者: 【唐】1)於欲界修所斷事:若有見結繫,亦有嫉結繫。若有嫉結繫,亦有見結繫。 【唐】2)於欲界見所斷四部事,及色無色界五部事:有見結繫,無嫉結繫。 【唐】B.不具縛者: 【唐】⊙若未離欲染, 【唐】1)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三界見所斷四部事,及於色無色界修所斷事:有見結繫,無嫉結繫。於欲界修所斷事:具二結繫。 【唐】2)集智已生滅,或道智未生,於欲界修所斷事:有嫉結繫,無見結繫。 【唐】於三界見滅或道所斷見結相應法:有見結繫,無嫉結繫。 【唐】於三界見苦集所斷法,及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無二結繫。 ### ⊙若已離欲染 【唐】1)於欲界五部事:無二結繫。 【唐】2)於色無色界五部事,隨未離見結者:有見結繫,無嫉結繫。 【唐】ᅟᅟᅟᅟᅟ 若已離見結者:無二結繫。 【唐】此二互有長短義故,所問應作四句而答: 【唐】(1)【發智】或有見結繫,無嫉結繫,謂於欲界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法,有見結未斷。此中 【唐】⊙於欲界見所斷法有見結未斷者:或有四部見結未斷,乃至或有一部見結未斷。 【唐】⊙於色無色界法有見結未斷者:或有八地見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地見結未斷。 【唐】於此地中或有四部見結未斷,乃至或有一部見結未斷。由未斷,故有見結繫,無嫉結繫,所以者何。 【唐】見所斷部及上二界,無嫉結故。 【唐】(2)【發智】或有嫉結繫,無見結繫。謂未離欲染, 【唐】⊙集智已生,滅智未生ᅟ:於欲界修所斷法,有嫉結未斷。 【唐】⊙滅智已生,道智未生ᅟ:於欲界修所斷法,有嫉結未斷。 【唐】⊙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於欲界修所斷法,有嫉結未斷。 【唐】⊙此中或有九品嫉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品嫉結未斷。由未斷,故有嫉結繫。 【唐】無見結繫,所以者何。 【唐】遍行見結緣五部者,彼已斷故。餘未斷者,於修所斷法,不能為繫,無漏緣故。修所斷部,無見結故。 【唐】(3)【發智】或有二俱繫。謂具縛者,於欲界修所斷法,有二結繫。 【唐】⊙此中具縛者,於欲界修所斷法:有二部見結繫,一部嫉結繫。 【唐】復次, 【發智】未離欲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欲界修所斷法,有二結繫。 【唐】⊙此中未離欲染者:或有九品未離,乃至或有一品未離。 【唐】⊙彼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欲界修所斷法:有一部見結繫,一部嫉結繫。 【唐】(4)【發智】或有二俱不繫。謂 【唐】⊙未離欲染, 【唐】1)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苦集所斷法,及於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并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2)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苦集滅所斷法,及於見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并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具見世尊弟子, 【唐】1)未離欲染,於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2)已離欲染,於欲界法ᅟ:無二結繫。 【唐】3)已離色染,於欲色界法:無二結繫。 【唐】4)已離無色染,於三界法 :無二結繫。 【唐】此中,a) 或有已斷,故不繫。b) 或有本無,故不繫。 ### 4.(丁.見結繫+慳結繫) 【發智】如對嫉結,對慳結,亦爾。 【唐】謂嫉與慳,俱唯欲界修所斷,有漏緣,非遍行故。 ### ◆〈取結之繫等〉 【發智】如見結對後作一行,疑結對後作一行,亦爾。 【唐】謂見與疑,俱通三界,唯四部,通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故。 ## 7.對取結後之一行問答和嫉慳二結之繫事關係 ### (甲.取結繫+疑結繫) 【唐】(乙.取結繫+嫉結繫) ### (丙.取結繫+慳結繫) 【唐】(丁.嫉結繫+慳結繫) ### 1.(甲.取結繫+疑結繫) 【發智】若於此事有取結繫,亦有疑結繫耶。 【唐】答:若於此事有疑結繫,必有取結繫。或有取結繫,無疑結繫,乃至廣說。此中 【唐】⊙取結:通三界,唯四部,有漏緣,通遍行非遍行。 【唐】⊙疑結:通三界,唯四部,通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 【唐】A.諸具縛者:於三界五部事,若有取結繫,亦有疑結繫。若有疑結繫,亦有取結繫。 【唐】B.不具縛者:有於見滅道所斷疑結不相應法,有取結繫,無疑結繫。 【唐】由取結長,疑結短,故所問應作順後句答:「1) 若於此事有疑結繫,必有取結繫, 【唐】謂於三界五部,未離疑結事,2) 或有取結繫,無疑結繫。」謂: ==§==【發智】⊙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滅道所斷疑結不相應法,有取結未斷。 【唐】⊙滅智已生,道智未生 :於見道所斷疑結不相應法,有取結未斷。此中 【唐】⊙見滅道所斷疑結不相應法者,謂彼疑自性及`[及+(邪見)【三宮】]`見取戒禁取貪瞋慢不共無明等聚相應不相應法,於此諸法取結未斷,故有取結繫。彼於自聚,為所緣繫及相應繫。若於他聚,為所緣繫,非相應繫。無疑結繫,所以者何。 【唐】遍行疑結,緣五部者,彼已斷故。餘未斷者,於此疑結不相應法,非所緣繫,無漏緣故;非相應繫,是他聚故,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 2.(乙.取結繫+嫉結繫) 【唐】◆<font color="#9E480E">🈬sz"18"#〈嫉結之繫〉🈮</font> 【發智】若於此事有取結繫,亦有嫉結繫耶。 【唐】答:應作四句。此中 【唐】⊙取結:通三界,唯四部,有漏緣,通遍行非遍行。 【唐】⊙嫉結:唯欲界,修所斷,有漏緣,非遍行。 【唐】A.諸具縛者: 【唐】1)於欲界修所斷事:若有取結繫,亦有嫉結繫。若有嫉結繫,亦有取結繫。 【唐】2)於欲界見所斷四部事及色無色界五部事:有取結繫,無嫉結繫。 【唐】B.不具縛者: ### ⊙若未離欲染 【唐】Ⅰ.苦智已生,集智未生, 【唐】1)於三界見所斷四部事,及色無色界修所斷事:有取結繫,無嫉結繫。 【唐】2)於欲界修所斷事:具二結繫。 【唐】Ⅱ.集智已生,滅或道智未生, 【唐】1)於欲界修所斷事ᅟᅟ:有嫉結繫,無取結繫。 【唐】2)於三界見滅或道所斷事 :有取結繫,無嫉結繫。 【唐】3)於三界見苦集所斷事 :無二結繫。 【唐】⊙若已離欲染。 【唐】1)於欲界五部事ᅟᅟ :無二結繫。 【唐】2)於色無色界五部事ᅟ:隨未離取結者,有取結繫,無嫉結繫。 【唐】若已離取結者,無二結繫。 【唐】此二互有長短義,故所問應作四句而答。 【唐】(1)【發智】或有取結繫,無嫉結繫。謂於欲界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法,有取結未斷。此中 【唐】⊙於欲界見所斷法有取結未斷者:或有四部取結未斷,乃至或有一部取結未斷。 【唐】⊙於色無色界法有取結未斷者:或有八地取結未斷,乃至或有一地取結未斷, 【唐】於此地中或有四部取結未斷,乃至或有一部取結未斷。由未斷,故有取結繫, 【唐】無嫉結繫,所以者何。 【唐】見所斷部及上二界,無嫉結故。 【唐】(2)【發智】或有嫉結繫,無取結繫。謂 【唐】⊙未離欲染, 【唐】1)集智已生,滅智未生 :於欲界修所斷法,有嫉結未斷 【唐】2)滅智已生,道智未生 :於欲界修所斷法,有嫉結未斷。 【唐】⊙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於欲界修所斷法,有嫉結未斷。 【唐】此中或有九品未斷,乃至或有一品未斷。由未斷,故有嫉結繫,無取結繫,所以者何。遍行取結緣五部者,彼已斷故。餘未斷者於修所斷法不能為繫,非所緣故,修所斷部,無取結故。 【唐】(3)【發智】或有二俱繫。謂具縛者,於欲界修所斷法,有二結繫。 【唐】此中具縛者,於欲界修所斷法,有二部取結繫,一部嫉結繫。 【唐】復次, 【發智】未離欲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欲界修所斷法,有二結繫。 ### 此中 【唐】⊙未離欲染者:或有九品未離,乃至或有一品未離。 【唐】⊙彼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欲界修所斷法:有一部取結繫,一部嫉結繫。 【唐】(4)【發智】或有二俱不繫。謂 【唐】⊙未離欲染, 【唐】1)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見苦集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2)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見苦集滅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具見世尊弟子, 【唐】1)未離欲染於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2)已離欲染,於欲界法 :無二結繫。 【唐】3)已離色染,於欲色界法:無二結繫。 【唐】4)已離無色染,於三界法:無二結繫。 【唐】此中,或有已斷,故不繫。或有本無,故不繫。 ### 3.(丙.取結繫+慳結繫) 【發智】如對嫉結對慳結,亦爾。 【唐】謂嫉與慳,俱唯欲界修所斷,有漏緣,非遍行故。 ### 4.(丁.嫉結繫+慳結繫) 【發智】若於此事有嫉結繫,亦有慳結繫耶。 【唐】答:如是。 【唐】設有慳結繫,復有嫉結繫耶。 【唐】答:如是。 【唐】謂嫉慳結,俱唯欲界修所斷。故所問,應作如是句答, ### ⊙若未離欲染 【唐】1)於欲界修所斷法:具二結繫。 【唐】2)於三界見所斷法,及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二結繫。 【唐】⊙已離欲染,於三界一切法:無二結繫。長短相似,故言如是。 【唐】問:嫉結,依他而轉。慳結,依自而轉。何緣互相問,俱答如是耶。 【唐】〔答〕1.有作是說:「嫉結:於他,能緣亦現起;於自,能緣不現起。 【唐】慳結:於自,能緣亦現起;於他,能緣不現起。 【唐】此據能緣,故言如是。」 【唐】2.復有說者:此二俱緣自他而起。 【唐】問:嫉結,緣他而起可爾,緣自而起云何。 【唐】答:如有施主,為二苾芻作資生具,一則成好,一不成好。不成好者,見而生嫉,作是念言:彼資生具,如我所得,豈不快哉,此嫉亦能緣自而起。 【唐】問:慳結,緣自而起可爾,緣他而起云何。 【唐】答:如有一類,見他施時,便起慳心,作如是念:「彼人何用施他物為,然所施物自全無分。」此慳,亦能緣他而起,故答如是,於理無違。 *【涼】問曰:如慳緣己亦因己生可爾,緣他亦因他生,云何可爾耶。* *【涼】答曰:* *【涼】慳亦有因他生。猶如有人,見他布施便生慳心:此人何以施他如是物耶。是故此二亦緣自他生、因自他生。*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七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八</b>☗s58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一行納息第二之三 ## 8.九結之歷六小七大七句之略毘婆沙 ### 1.諸結有二種:一迷自相二迷共相 ### ◆〈諸結〉 【發智】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耶。乃至廣說。 *【涼】若處所有過去愛結繫,復有未來愛結繫耶。乃至廣說。* 【唐】此中諸結有二種:一迷自相,二迷共相。 【唐】(1)迷自相者:謂愛恚慢嫉慳結。 【唐】(2)迷共相者:謂無明見取疑結。 *【涼】有總相煩惱、有別相煩惱。別相煩惱者,謂愛、恚、慢、愱、慳。* *【涼】總相煩惱者,謂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 【唐】Ⅰ迷自相諸結中,[s56](婆沙051-060#^jziguh) *【涼】別相煩惱繫三界五種處所,* *【涼】在未來世者能繫三世;* *【涼】過去不定,若前生不斷則繫,若前不生、生者已斷則不繫;* *【涼】現在亦不定,若現在前則繫、若不現在前則不繫。* 【唐】1)愛結於三界五部事能為繫。 【唐】1.未來未斷,定繫彼三世一切事。 【唐】2.過去不定,謂於此事a)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 【唐】3.現在亦不定,謂於此事a)若現在前:則繫。b)不現在前:則不繫。 *【涼】愛結繫三界五種處所,* *【涼】未來愛結,繫三界五種三世處所;* *【涼】過去不定,若前生不斷則繫,若前不生、生者已斷則不繫;* *【涼】現在亦不定,若現在前則繫、若不現在前則不繫。* 【唐】2)慢結,亦爾。 *【涼】如愛結,慢結說亦如是。* 【唐】3)恚結,於欲界五部事能為繫。 【唐】1.未來:未斷,定繫彼三世一切事。 【唐】2.過去:不定,謂於此事,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 【唐】3.現在:亦不定,謂於此事,若現在前則繫,不現在前.則不繫。 *【涼】恚結繫欲界五種斷三世處所,* *【涼】未來恚結繫欲界五種斷三世處所;* *【涼】過去不定,若前生不斷則繫,若前不生.生者已斷.則不繫;* *【涼】現在不定,若現在前則繫、若不現在前則不繫。* 【唐】4)嫉結,於欲界修所斷事能為繫。 【唐】1.未來:未斷,定繫彼三世一切事。 【唐】2.過去:不定,謂於此事,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 【唐】3.現在:亦不定,謂於此事,若現在前.則繫,不現在前.則不繫。 【唐】5)慳結,亦爾。 *【涼】愱結繫欲界修道所斷法三世處所,* *【涼】未來愱結繫欲界、繫三世修道所斷處所;* *【涼】過去不定,若前生不斷則繫,若前不生.生者已斷.則不繫;* *【涼】現在亦不定,若現在前則繫,若不現在前則不繫。* *【涼】如愱結,慳結說亦如是。* ^6traxa 【唐】Ⅱ迷共相諸結,於三界五部事能為繫。 *【涼】總相煩惱繫三界五種斷處所,* 【唐】1.過去未來:未斷,定繫彼三世一切事。 【唐】2.<u>現在不定</u>:謂於此事,若現在前.則繫,不現在前.則不繫。 【唐】是謂歷六小七大七略毘婆沙。 *【涼】過去總相煩惱繫三界五種斷三世處所,未來<u>現在</u>說亦如是。* *【涼】此說是歷六`[六=六`小`【明】]`七`人[人=`大`【三宮】]`七略毘婆沙。* ^bee7th ## 9.九結之歷六〖歷六〗 ### 1.A.迷自相歷六問答 ### ◆〈愛結〉 ### ⊙第一句----過未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耶。 *【涼】若處所有過去愛結繫,復有未來愛結繫耶。* 【唐】答:如是。所以者何。前說.愛結於三界五部事能為繫,未來未斷,定繫彼三世一切事故。 【唐】設有未來,復有過去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所以者何。前說「愛結過去不定,謂於此事,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故。 【唐】問:若時過去愛結已斷,即時未來愛結亦已斷。 【唐】若時過去愛結未斷,即時未來愛結亦未斷。 【唐】今何故說,「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耶。 *【涼】問曰:若過去愛結斷時,即彼時未來愛結亦斷。何故未來世定、過去不定。而作是說:若前生不斷則繫,若前不生、生者已斷則不繫耶。* 【唐】1)外國諸師作如是說:若前生未斷則繫者,說中三品結;若前未生則不繫者,說下三品結;設生已斷則不繫者,說上三品結。 *【涼】外國法師作如是說:若說前生不斷則繫,是說中結;若前不生,是說下結;生者已斷,是說上結。* 【唐】2)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若前生未斷則繫者,說九品結;若前未生則不繫者,說後三品結;設生已斷則不繫者,說前六品結。 *【涼】罽賓沙門復作是說:若說前生不斷則繫,是說三種結;若說前不生,是說下結;若說生者已斷,是說中結上結。* 【唐】如過去前六品愛結已斷,未來亦爾,後三品愛結雖未斷而未生故,在未來為繫,非過去。此中意說: 【唐】(1)若於此事有未來愛結未斷,亦有前生愛結未斷:即於此事亦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2)若於此事雖有未來愛結未斷,a而前於此愛結未生,b雖餘處生.而於此事亦名未生,c設生已斷:即於此事無有過去愛結繫義。 *【涼】如過去上中愛結斷,未來亦爾。不生下愛結.未來世繫處所.有未來愛結繫,* *【涼】(1)即彼處所,過去前生愛結.不斷則繫;* *【涼】(2)<font color="#767171">若前不生、生者於餘處所生。</font>a`[若=者【三宮】]`若前不生,b若於餘處所生,c即彼處所生.生者已斷,則不繫。* ==\[[zs50](正理46-50#^z2goz0)有緣此事上品隨眠.已起已滅已得永斷,彼於此事.尚有未來餘品隨眠.未起未滅未得永斷,猶能為繫。]\[[雜心](心論雜心1#^vb5cis):不以等種故說…]\[婆沙論中,暫就欲界前六品愛結已斷.後三品愛結未斷之一位。顯若前未生則不繫.設生已斷則不繫之義也。非謂餘位亦無此義。]== ^iv9xnj ### ⊙第二句----過現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現在耶。 *【涼】若處所有過去愛結繫,復有現在愛結繫耶。* *【涼】答曰:* *【涼】現在若現在前,若不起愛結、若起餘結現在前、若起善不隱沒無記心現在前、若無心,是故說為現在前。設有現在愛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若現在前。所以者何。前說:「愛結現在亦不定,謂於此事, 1)若現在前 :則繫,2)不現在前:則不繫故。」謂於此事, 【唐】1)若起愛結現在前:則有現在愛結繫義。 【唐】2)若於此事或起餘結現在前,或起善無覆無記心現在前,或於餘處起愛結現在前,或無心時:則無現在愛結繫義。 【唐】設有現在,復有過去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ᅟ: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 【唐】此中義意,如前廣說。 ### ⊙第三句----未現 【唐】1.【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未來愛結繫,亦有現在耶。 【唐】答:若現在前。此中義意,亦如前說。 【唐】設有現在,復有未來耶。 【唐】答:如是。此中義意,如前已說。 ### ⊙第四句----過-未現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現在耶。 【唐】答:未來必繫,現在,若現在前。此中義意,並如前說。 【唐】設有未來現在,復有過去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ᅟ: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此中義意,亦如前說。 ### ⊙第五句----未-過現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未來愛結繫,亦有過去現在耶。答:此中有四句。 【唐】==\[第一句]==或有未來,無過去現在:謂於此事愛結未斷,而前未生設生已斷,不現在前。此中愛結未斷者ᅟᅟ :顯有未來愛結。 【唐】1)而前未生設生已斷者:遮有過去愛結。 【唐】2)不現在前者ᅟᅟ :遮有現在愛結。 【唐】==\[第二句]==或有未來及過去,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不現在前。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 【唐】2)不現在前者ᅟ :遮有現在愛結。 【唐】既有愛結前生未斷,即亦顯有未來愛結,是故此中不別說有。 【唐】==\[第三句]==或有未來及現在,無過去:謂於此事,有愛結現在前,而前未生設生已斷。此中 【唐】1)有愛結現在前者ᅟ :顯有現在愛結。 【唐】2)而前未生設生已斷者:遮有過去愛結。 【唐】既有愛結現在前,即亦顯彼未來有,故不別說未來有義。 【唐】==\[第四句]==或有未來及過去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亦現在前。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 【唐】2)亦現在前者ᅟ :顯有現在愛結。 【唐】既有過去現在愛結未來亦有不說自成。 【唐】設有過去現在,復有未來耶。答:如是。此中義意,已如前說。 ### ⊙第六句----現-過未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現在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耶。 【唐】答:未來必繫;過去,1)若前生未斷: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此中義意,`[並=亦【三】]`並如前說。 【唐】設有過去未來,復有現在耶。 【唐】答:若現在前。此中義意,亦如前說。 【唐】如愛結歷六,應知恚慢嫉慳,非遍行,無明結歷六,亦爾。 【唐】迷自相結義相似故,雖有廣狹,而得相類。 【唐】==\[【發智】如愛結歷六,應知恚慢嫉慳,非遍行,無明結歷六,亦爾。]== ### 2.B.迷共相歷六問答 【唐】發智論 【唐】第1句 若於此事有過去見結繫,亦有未來耶。 【唐】答:如是。 【唐】設有未來,復有過去耶。 【唐】答:如是。 【唐】第2句 若於此事有過去見結繫,亦有現在耶。 【唐】答:若現在前。 【唐】設有現在,復有過去耶。 【唐】答:如是。 【唐】第3句 若於此事有未來見結繫,亦有現在耶。 【唐】答:若現在前。 【唐】設有現在,復有未來耶。 【唐】答:如是。 【唐】第4句 若於此事有過去見結繫,亦有未來現在耶。 【唐】答:未來必繫,現在若現在前。 【唐】設有未來現在,復有過去耶。 【唐】答:如是。 【唐】第5句 若於此事有未來見結繫,亦有過去現在耶。 【唐】答:過去必繫,現在若現在前。 【唐】設有過去現在,復有未來耶。 【唐】答:如是。 【唐】第6句 若於此事有現在見結繫,亦有過去未來耶。 【唐】答:如是。 【唐】設有過去未來復有現在耶。 【唐】答:若現在前。 【唐】(婆沙)所以者何。先作是說:「迷共相諸結,於三界五部事能為繫, 【唐】⊙過去未來:未斷,定繫彼三世一切事, 【唐】⊙現在:不定,謂於此事(1)若現在前:則繫, 【唐】(2)不現在前:則不繫故。」 【發智】如見結歷六,應知取疑遍行,無明結歷六亦爾。 【唐】迷共相結義相似故,雖有廣狹而得相類。 ## 10.九結之小七句-〖小大七〗 【唐】(1.過去的愛結與過去的恚結:小七句) 【唐】(2.愛結對嫉結慳結之繫事:小七句) 【唐】(3.過去的愛結對慢結:小七句) 【唐】(4.過去的愛結對無明結:小七句) ### 1.過去的愛結對恚結:小七句 ### ◆〈過去之愛結對恚結之小六句〉 【唐】⊙第一句:過去愛結——過去恚結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恚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ᅟ: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謂於此事,若有前生愛結未斷,亦有前生恚結未斷:即於此事亦有過去恚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雖有前生愛結未斷,而前於此恚結未生,雖餘處生而於此事亦名未生,設生已斷:即於此事無有過去恚結繫義。 【唐】設有過去恚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 :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 【唐】⊙謂於此事,若有前生恚結未斷,亦有前生愛結未斷:即於此事亦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雖有前生恚結未斷,而前於此愛結未生,雖餘處生而於此事亦名未生,設生已斷 【唐】即於此事無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第二句:過去的愛結—未來的恚結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恚結繫耶。 【唐】答:若未斷。云何未斷。謂未離欲染必亦有未來恚結繫義。 【唐】設有未來恚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 :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謂於此事,若有未來恚結未斷,亦有前生愛結未斷:即於此事亦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雖有未來恚結未斷,而前於此愛結未生,雖餘處生而於此事亦名未生,設生已斷:即於此事無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第三句: 過去的愛結—現在的恚結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現在恚結繫耶。 【唐】答:若現在前。⊙謂於此事,若有前生愛結未斷,亦有恚結現在前:則有現在恚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或起餘結現在前,或起善無覆無記心現在前,或於餘處起恚結現在前,或無心時: 【唐】則無現在恚結繫義。 【唐】設有現在恚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謂於此事,若有恚結現在前亦有愛結前生未斷:即於此事亦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雖有恚結現在前而前於此愛結未生,雖餘處生而於此事亦名未生,設生已斷: 【唐】即於此事無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第四句: 過去的愛結—過現的恚結 【唐】第1:有過去愛結—無過現恚結 【唐】第2:有過去愛結有過去恚結無現在恚結 【唐】第3:有過去愛結有現在恚結無過去恚結 【唐】第4:有過去愛結—有過現恚結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現在恚結繫耶。答:此中有四句。 【唐】第1句或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現在恚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無恚結前生,設生已斷,不現在前。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ᅟ :顯有過去愛結。 【唐】2)無恚結前生設生已斷者:遮有過去恚結。 【唐】3)不現在前者ᅟᅟᅟ:遮有現在恚結。 【唐】第2句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過去恚結繫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恚結前生未斷,無恚結現在前。此中 【唐】1)有愛結恚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恚結。 【唐】2)無恚結現在前者ᅟᅟ:遮有現在恚結。 【唐】第3句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現在恚結繫無過去: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有恚結現在前,而前未生設生已斷。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ᅟ:顯有過去愛結。 【唐】2)有恚結現在前者ᅟ :顯有現在恚結。 【唐】3)而前未生設生已斷者:遮有過去恚結。 【唐】第4句 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過去現在恚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恚結前生未斷及有恚結現在前。此中 【唐】1)有愛結恚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恚結。 【唐】2)有恚結現在前者ᅟᅟ:顯有現在恚結。 【唐】設有過去現在恚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此中義意,廣如前說。 【唐】⊙第五句: 過去的愛結—未現恚結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現在恚結繫耶。答:此中有三句。 【唐】第1句或有過去愛結繫,無未來現在恚結繫:謂於色無色界法,有愛結前生未斷。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 【唐】2)於色無色界法者:遮有未來現在恚 【唐】結,彼無恚結,如前應知。 【唐】第2句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未來恚結繫,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恚結未斷,不現在前。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 【唐】2)及有恚結未斷者 :顯有未來恚結。 【唐】3)未斷者ᅟᅟ :必有未來繫義故。 【唐】4)不現在前者ᅟ :遮有現在恚結。 【唐】第3句 或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現在恚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恚結現在前。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 【唐】2)及有恚結現在前者:顯有現在恚結,此未來有不說自成,以現在前者,未來必有故。 【唐】設有未來現在恚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 :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此中義意,廣如前說。 【唐】⊙第六句:過去愛—過未恚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恚結繫耶。答:此中有三句。 【唐】第1句或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未來恚結繫:謂於色無色界法,有愛結前生未斷。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 【唐】2)於色無色界法者:遮有過去未來恚結。 【唐】第2句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未來恚結繫無過去: 【唐】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恚結未斷,而無恚結前生設生已斷。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ᅟ:顯有過去愛結。 【唐】2)有恚結未斷者ᅟᅟ:顯有未來恚結。 【唐】3)無恚結前生設生已斷者:遮有過去恚結。 【唐】第3句 或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恚結繫: 【唐】謂於此事有愛結恚結前生未斷。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 【唐】2)有恚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恚結。 【唐】此未來有不說自成,以有過去者未來必有故。 【唐】設有過去未來恚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此中義意,廣如前說。 【唐】⊙第七句:過去愛結—過去現在未來恚結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現在恚結繫耶。答:此中有五句。 【唐】第1句或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未來現在恚結繫:謂於色無色界法,有愛結前生未斷。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 【唐】2)於色無色界法者 :遮有三世恚結。 【唐】第2句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未來恚結繫,無過去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恚結未斷,而前未生設生已斷,不現在前。 【唐】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 :顯有過去愛結。 【唐】2)有恚結未斷者ᅟ :顯有未來恚結。 【唐】3)而前未生設生已斷者:遮有過去恚結。 【唐】4)不現在前者ᅟᅟ:遮有現在恚結。 【唐】第3句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未來現在恚結繫,無過去: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恚結現在前,而前未生設生已斷。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 :顯有過去愛結。 【唐】2)有恚結現在前者ᅟ:顯有現在恚結。 【唐】此未來有不說自成 :義如前說。 【唐】3)而前未生設生已斷者:遮有過去恚結。 【唐】第4句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過去未來恚結繫,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恚結前生未斷,而無恚結現在前。 【唐】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 【唐】2)有恚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恚結。 【唐】此未來有不說自成:義如前說。 【唐】3)而無恚結現在前者:遮有現在恚結。 【唐】第5句 或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現在恚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恚結前生未斷,及有恚結現在前。 【唐】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 【唐】2)有恚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恚結。 【唐】3)有恚結現在前者 :顯有現在恚結。 【唐】此未來有不說自成,有過去現在者必亦有未來故。 【唐】設有過去未來現在恚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此中義意,廣如前說。 ### 3.愛結對嫉結慳結:小七句 ### ◆〈過去之愛結對恚結之小六句〉 【發智】如對恚結,對嫉結慳結亦爾。 【唐】俱唯欲界故,以愛對彼作小七句,如對恚結。 【發智】說差別者,於欲界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法,有愛結前生未斷,無過去未來現在嫉結慳結。 ### 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二七句中,有過去愛結。 【唐】(2)於欲界見所斷法.及於色無色界法.無三世嫉慳結者:遮二七句中,有過去未來現在嫉慳結。 【唐】此於欲界見所斷法與前差別,以嫉慳二結唯修所斷故。 ### ◆〈過去之愛結對慢結之小七句〉 ### 5.過去的愛結對慢結:小七句 【唐】⊙第一句:有過去愛結—亦有過去慢結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慢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ᅟ: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 【唐】⊙謂於此事,若有前生愛結未斷,亦有前生慢結未斷,即於此事亦有過去慢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雖有前生愛結未斷,而前於此.慢結未生,雖餘處生.而於此事亦名未生。設生已斷.即於此事無有過去慢結繫義。 【唐】設有過去慢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ᅟ: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 【唐】⊙謂於此事,若有前生慢結未斷,亦有前生愛結未斷:即於此事亦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雖有前生慢結未斷而前於此愛結未生,雖餘處生而於此事亦名未生。 【唐】設生已斷:即於此事無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第二句:有過去愛結—亦有未來慢結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慢結繫耶。答:如是。所以者何。前說慢結於三界五部事能為繫,未 【唐】來未斷,定繫彼三世一切事故。 【唐】設有未來慢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 若前生未斷ᅟ :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謂於此事,若有未來慢結未斷,亦有前生愛結未斷:即於此事亦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雖有未來慢結未斷而前於此愛結未生,雖餘處生而於此事亦名未生,設生已斷:即於此事無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第三句:有過去愛—亦有現在慢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現在慢結繫耶。 【唐】答:若現在前。⊙謂於此事,若有前生愛結未斷,亦有慢結現在前:則有現在慢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或起餘結現在前,或起善無覆無記心現在前,或於餘處起慢結現在前,或無心時:則無現在慢結繫義。 【唐】設有現在慢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 :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謂於此事,若有慢結現在前,亦有愛結前生未斷:即於此事亦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雖有慢結現在前,而前於此愛結未生,雖餘處生而於此事亦名未生,設生已斷:即於此事無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第四句:有過去愛—亦有過現慢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現在慢結繫耶。答:此中有四句。 【唐】第1句或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現在慢結繫 【唐】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無慢結前生設生已斷,不現在前。 【唐】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ᅟ :顯有過去愛結未斷`[〔未斷〕-【三宮】]`。 【唐】2)無慢結前生設生已斷者:遮有過去慢結。 【唐】3)不現在前者ᅟᅟᅟ:遮有現在慢結。 【唐】第2句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過去慢結繫,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慢結前生未斷,無慢結現在前。此中 【唐】1)有愛結慢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慢結。 【唐】2)無慢結現在前者ᅟ :遮有現在慢結。 【唐】第3句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現在慢結繫,無過去: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慢結現在前而前未生設生已斷。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 :顯有過去愛結。 【唐】2)有慢結現在前者ᅟ:顯有現在慢結。 【唐】3)而前未生設生已斷者:遮有過去慢結。 【唐】第4句 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過去現在慢結繫 【唐】謂於此事有愛結慢結前生未斷及有慢結現在前。此中 【唐】1)有愛結慢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慢結。 【唐】2)有慢結現在前者ᅟ :顯有現在慢結。 【唐】設有過去現在慢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ᅟ: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此中義意,廣如前說。 【唐】⊙第五句:過去愛結—未來現在慢結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現在慢結繫耶。 【唐】答:未來必繫,現在若現在前。此中 【唐】1)未來必繫者ᅟ:未來慢結若未斷時,定繫三界五部一切事故。 【唐】2)現在若現在前者:義如前說。 【唐】設有未來現在慢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ᅟ: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此中義意,廣如前說。 【唐】⊙第六句:過去愛結—過未慢結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慢結繫耶。 【唐】答:未來必繫;過去,1)若前生未斷ᅟᅟ: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此中二義,並如前說。 【唐】設有過去未來慢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ᅟ: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此中義意,亦如前說。 【唐】⊙第七句:過去愛—過未現慢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現在慢結繫耶。答:此中有四句。 【唐】第1句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未來慢結繫,無過去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無慢結前生設生已斷,不現在前。 【唐】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ᅟ :顯有過去愛結。 【唐】2)無慢結前生設生已斷者:遮有過去慢結。 【唐】3)不現在前者ᅟᅟᅟ:遮有現在慢結。 【唐】此未來有不說自成,彼愛結未斷此慢必有故。 【唐】第2句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過去未來慢結繫,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慢結前生未斷,無慢結現在前。此中 【唐】1)有愛結慢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慢結。 【唐】2)無慢結現在前者ᅟ :遮有現在慢結。 【唐】此未來有不說自成,義如前說。 【唐】第3句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未來現在慢結繫無過去: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慢結現在前,而無前生設生已斷。此中 【唐】1)有愛結前生未斷者ᅟ:顯有過去愛結。 【唐】2)有慢結現在前者ᅟ :顯有現在慢結。 【唐】3)而無前生設生已斷者:遮有過去慢結。 【唐】此未來有不說自成,慢結現在前,必有未來故。 【唐】第4句 或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現在慢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慢結前生未斷,及有慢結現在前。 【唐】此中 【唐】1)有愛結慢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慢結。 【唐】2)有慢結現在前者ᅟ :顯有現在慢結。 【唐】此未來有不說自成,義如前說。 【唐】設有過去未來現在慢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ᅟ: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此中義意,廣如前說。 ### 7.過去的愛結對無明結:小七句 ### ◆〈過去之愛結對無明結之小七句〉 【唐】⊙第一句:過去愛結—過去無明結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無明結繫耶。答:如是。所以者何。前說迷共相諸結於三界五部事能為 【唐】繫,過去未斷,定繫彼三世一切事,無明既亦是 【唐】共相結,故答如是。 【唐】設有過去無明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ᅟ: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謂於此事,若有前生無明結未斷,亦有前生愛結未斷:即於此事亦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雖有前生無明結未斷,而前於此愛結未生,雖餘處生而於此事亦名未生,設生已斷:即於此事無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第二句:過去愛結—未來無明結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無明結繫耶。答:如是。所以者何。前說共相諸結於三界五部事能為繫, 【唐】未來未斷定繫彼三世一切事故。 【唐】設有未來無明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ᅟ: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謂於此事,若有未來無明結未斷,亦有前生愛結未斷:即於此事亦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雖有未來無明結未斷而前於此愛結未生,雖餘處生而於此事亦名未生,設生已斷:即於此事無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第三句:過去愛結—現在無明結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現在無明結繫耶。 【唐】答:若現在前。⊙謂於此事,若有前生愛結未斷,亦有無明結現在前:則有現在無明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或起善無覆無記心現在前,或於餘處起無明結現在前,或無心時:則無現在無明結繫義。 【唐】設有現在無明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ᅟ: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謂於此事,若有無明結現在前,亦有愛結前生未斷:即於此事亦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雖有無明結現在前,而前於此愛結未生,雖餘處生而於此事亦名未生,設生已斷:即於此事無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第四句:過去愛結—過去現在無明結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現在無明結繫耶。 【唐】答:過去必繫,現在若現在前。此中義意,並如前說。 【唐】設有過去現在無明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ᅟ: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此中義意,廣如前說。 【唐】⊙第五句:過去愛結—未來現在無明結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現在無明結繫耶。 【唐】答:未來必繫,現在若現在前。此中義意,並如前說。 【唐】設有未來現在無明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ᅟ: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此中義意,廣如前說。 【唐】⊙第六句:過去愛—過未無明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無明結繫耶。答:如是。所以者何。前說共相諸結於三界五部事能為繫, 【唐】過去未來未斷定繫彼三世一切事故。 【唐】設有過去未來無明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ᅟ: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此中義意,廣如前說。 【唐】⊙第七句:過去愛結—過去未來現在無明結 【發智】【婆沙】 【唐】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現在無明結繫耶。 【唐】答:過去未來必繫,現在若現在前。此中義意,皆如前說。 【唐】設有過去未來現在無明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 【唐】答:1)若前生未斷ᅟᅟ:則繫。 【唐】2)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此中義意,廣如前說。 【唐】`[*]`說設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八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九</b>☗s59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一行納息第二之四 ### 1.過去之愛結對見結之小七句 ### 1.1.(第一句):過去愛結與過去見結之對論 【發智】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見結繫耶。答:若未斷。(T26,938a) 【唐】謂於此事,若有前生愛結未斷,見結亦未斷,即於此事亦有過去見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雖有前生愛結未斷而見結已斷,即於此事無有過去見結繫義; 【唐】如道類智已生,於修所斷法有愛結前生未斷;集類智已生,於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有愛結前生未斷。 【唐】由此義故,此中總說若未斷言,不說道類智未至已生位,由彼位亦有有愛無見故;迷共相結過去未斷,必繫三世所繫事故,非如愛等作不定說。 【發智】設有過去見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 【唐】謂於此事,若有前生見結未斷,亦有前生愛結未斷,即於此事亦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雖有前生見結未斷,而前於此愛結未生,雖餘處生而於此事亦名未生,設生已斷,即於此事無有過去愛結繫義。 ### 1.2.(第二句):過去愛結與未來見結之對論 【發智】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見結繫耶。答:若未斷。 【唐】謂於此事,若有前生愛結未斷,見結亦未斷,即於此事亦有未來見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雖有前生愛結未斷,而見結已斷,即於此事無有未來見結繫義,餘如前說。 【發智】設有未來見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 【唐】謂於此事,若有未來見結未斷,亦有前生愛結未斷,即於此事亦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雖有未來見結未斷,而前於此愛結未生,雖餘處生而於此事亦名未生,設生已斷,即於此事無有過去愛結繫義。 ### 1.3.(第三句):過去愛結與現在見結之對論 【發智】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現在見結繫耶。答:若現在前。 【唐】謂於此事,若有前生愛結未斷,亦有見結現在前,則有現在見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或起餘結現在前,或起善無覆無記心現在前,或於餘處起見結現在前,或無心時,則無現在見結繫義。 【發智】設有現在見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 【唐】謂於此事,若有見結現在前,亦有愛結前生未斷,即於此事亦有過去愛結繫義; 【唐】若於此事,雖有見結現在前,而前於此愛結未生,雖餘處生而於此事亦名未生,設生已斷,即於此事無有過去愛結繫義。 ### 1.4.(第四句):過去愛結與過去現在見結之對論(此中再分三句) 【發智】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現在見結繫耶。答: 【唐】此中有三句。 ### 1.4.1.第四句中再分之第一句 【發智】(一)或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現在見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而見結已斷。 【唐】此中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而見結已斷者,遮有過去現在見結,謂: 【唐】集類智已生,於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有前生愛結未斷; 【唐】道類智已生,於修所斷法,有前生愛結未斷。 ### 1.4.2.第四句中再分之第二句 【發智】(二)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過去見結繫,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見結未斷而不現在前。 【唐】此中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有見結未斷者,顯有過去見結;彼未斷位於所繫事,必有過去見結繫故,而不現在前者,遮有現在見結。 ### 1.4.3.第四句中再分之第三句 【發智】(三)或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現在見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亦有見結現在前。 【唐】此中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亦有見結現在前者,顯有現在見結,此過去有不說自成,見結現在前,過去必有故。 【發智】設有過去現在見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 【唐】此中義意廣如前說。 ### 1.5.(第五句):過去愛結與未來現在見結之對論(此中再分三句) 【發智】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現在見結繫耶。答: 【唐】此中有三句。 ### 1.5.1.第五句中再分之第一句 【發智】(一)或有過去愛結繫,無未來現在見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而見結已斷。 【唐】此中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而見結已斷者,遮有未來現在見結,餘如前說。 ### 1.5.2.第五句中再分之第二句 【發智】(二)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未來見結繫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 【唐】斷,及有見結未斷而不現在前。 【唐】此中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有見結未斷者,顯有未來見結;彼未斷位於所繫事,必有未來見結繫故,而不現在前者,遮有現在見結。 ### 1.5.3.第五句中再分之第三句 【發智】(三)或有過去愛結繫亦有未來現在見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見結現在前。 【唐】此中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有見結現在前者,顯有現在見結;此未來有不說自成,見結現在前,未來必有故。 【發智】設有未來現在見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 【唐】此中義意廣如前說。 ### 1.6.(第六句):過去愛結與過去未來見結之對論 【發智】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見結繫耶。答:若未斷。 【唐】此中義意如前應知。 【發智】設有過去未來見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 【唐】此中義意廣如前說。 ### 1.7.(第七句):過去愛結與過去未來現在見結之對論(此中再分三句) 【發智】若於此事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現在見結繫耶。答: 【唐】此中有三句。 ### 1.7.1.第七句中再分之第一句 【發智】(一)或有過去愛結繫,無過去未來現在見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而見結已斷。 【唐】此中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而見結已斷者,遮有過去未來現在見結。 【唐】謂:集類智已生,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有愛結前生未斷;道類智已生,修所斷法,有愛結前生未斷。 ### 1.7.2.第七句中再分之第二句 【發智】(二)或有過去愛結繫,及有過去未來見結繫無現在,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及有見結未斷而不現在前。 【唐】此中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有見結未斷者,顯有過去未來見結;而不現在前者,遮有現在見結。 ### 1.7.3.第七句中再分之第三句 【發智】(三)或有過去愛結繫,亦有過去未來現在見結繫,謂於此事有愛結前生未斷,亦有見結現在前。 【唐】此中有愛結前生未斷者,顯有過去愛結;亦有見結現在前者,顯有現在見結;此過去未來有不說自成,見結現在前必有過去未來故。 【發智】設有過去未來現在見結繫,復有過去愛結繫耶。答:若前生未斷則繫;若前未生設生已斷則不繫。 【唐】此中義意廣如前說。 ### 2.過去之愛結對取結疑結之小七句 【發智】如對見結,對取結疑結亦爾。 【唐】俱唯三界見所斷故,以愛對彼作小七句,如對見說,於中亦有少分差別;謂:取結,唯有道類智已生,於修所斷法.有愛結.前生未斷者,有過去愛.無三世取;非如見結,集類智已生,於見滅道所斷見結不相應法.有愛結前生未斷者,亦有過去愛.無三世見。差別義少.故此不說。 ### 3.九結全體之小七句 【發智】如愛結對後<b>==\[八結]==</b>作小七,乃至嫉結對慳結,隨其所應作小七亦爾。 ### 4.九結相互之寬狹 【唐】【結名】【界部所斷】【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 【唐】此中隨其所應者.唯慢與愛俱通三界五部.唯有漏緣非遍行故.對後作小七句.皆如愛說.無明通三界五部.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見疑通三界唯四部通有漏無漏緣遍行非遍行.二取通三界唯四部.有漏緣通遍行非遍行.恚唯欲界通五部.唯有漏緣非遍行.嫉慳唯欲界修所斷有漏緣非遍行.如是諸結寬狹有異.對後七句有不同者.是故須說隨所應言。 ## 12.九結之大七句 【發智】如小七,大七亦爾,差別者,以二對一乃至以八對一。 ### 2.1以二結對一結之大七形式 【唐】2.1.1第一組七句 【唐】謂以過去愛結恚結,先對【1】過去慢結,【2】次對未來,【3】次對現在,【4】次對過去現在,【5】次對未來現在,【6】次對過去未來,【7】後對過去未來現在慢結作七句;如以過去愛結恚結,對慢結作七句,對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各作七句亦爾。 ### 2.1.2第二組七句 【唐】次除愛結,以過去恚結慢結先對【1】過去無明結,【2】次對未來,【3】次對現在,【4】次對過去現在,【5】次對未來現在,【6】次對過去未來,【7】後對過去未來現在無明結作七句;如以過去恚結慢結,對無明結作七句,對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各作七句亦爾。 ### 2.1.3第三組七句 【唐】次除恚結,以過去慢結無明結,先對【1】過去見結,【2】次對未來,【3】次對現在,【4】次對過去現在,【5】次對未來現在,【6】次對過去未來,【7】後對過去未來現在見結作七句;如以過去慢結無明結對見結作七句,對取結疑結嫉結慳結各作七句亦爾。 ### 2.1.4第四組七句 【唐】次除慢結,以過去無明結見結,先對【1】過去取結,【2】次對未來,【3】次對現在,【4】次對過去現在,【5】次對未來現在,【6】次對過去未來,【7】後對過去未來現在取結作七句;如以過去無明結見結,對取結作七句,對疑結嫉結慳結各作七句亦爾。 ### 2.1.5第五組七句 【唐】次除無明結,以過去見結取結,先對【1】過去疑結,【2】次對未來,【3】次對現在,【4】次對過去現在,【5】次對未來現在,【6】次對過去未來,【7】後對過去未來現在疑結作七句;如以過去見結取結對疑結作七句,對嫉結慳結各作七句亦爾。 ### 2.1.6第六組七句 【唐】次除見結,以過去取結疑結,先對【1】過去嫉結,【2】次對未來,【3】次對現在,【4】次對過去現在,【5】次對未來現在,【6】次對過去未來,【7】後對過去未來現在嫉結作七句;如以過去取結疑結對嫉結作七句,對慳結作七句亦爾。 ### 2.1.7第七組七句 【唐】復除取結,以過去疑結嫉結,先對【1】過去慳結,【2】次對未來,【3】次對現在,【4】次對過去現在,【5】次對未來現在,【6】次對過去未來,【7】後對過去未來現在慳結作七句。 ### 2.2三結乃至八結對一結之大七句 【唐】如以二結對一結,以三以四以五以六以七以八結對一結亦爾。 ## 13.小七句及大七句之七七句之形式論 【發智】如過去愛等為首有七,乃至過去未來現在愛等為首亦各有七,如是應知有七七句。 ### 3.1七七句之形式 【唐】3.1.1(七七句之形式)的異說 ### 3.1.1.1小七的異說 【唐】此中有說: 【唐】【1】以過去愛等,先對過去恚等,次對未來,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後對過去未來現在恚等為初七句。 【唐】【2】以過去愛等,先對未來恚等,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次對過去未來現在,後對過去恚等為第二七句。 【唐】【3】以過去愛等,先對現在恚等,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次對過去未來現在,次對過去,後對未來恚等為第三七句。 【唐】【4】以過去愛等,先對過去現在恚等,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次對過去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次對未來,後對現在恚等,為第四七句。 【唐】【5】以過去愛等,先對未來現在恚等,次對過去未來,次對過去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次對未來,次對現在後對過去現在恚等,為第五七句。 【唐】【6】以過去愛等,先對過去未來恚等,次對過去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次對未來,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後對未來現在恚等,為第六七句。 【唐】【7】以過去愛等,先對過去未來現在恚等,次對過去,次對未來,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後對過去未來恚等,為第七七句。 【唐】是謂小七。 ### 3.1.1.2大七的異說 【唐】【1】以過去愛恚等,先對過去慢等,次對未來,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後對過去未來現在慢等為初七句。 【唐】【2】以過去愛恚等,先對未來慢等,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次對過去未來現在,後對過去慢等,為第二七句。 【唐】【3】以過去愛恚等,先對現在慢等,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次對過去未來現在,次對過去,後對未來慢等為第三七句。 【唐】【4】以過去愛恚等,先對過去現在慢等,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次對過去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次對未來,後對現在慢等,為第四七句。 【唐】【5】以過去愛恚等,先對未來現在慢等,次對過去未來,次對過去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次對未來,次對現在,後對過去現在慢等,為第五七句。 【唐】【6】以過去愛恚等,先對過去未來慢等,次對過去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次對未來,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後對未來現在慢等,為第六七句。 【唐】【7】以過去愛恚等,先對過去未來現在慢等,次對過去,次對未來,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後對過去未來慢等,為第七七句,是謂大七。 【唐】==\[評曰]==如是所說唐捐其功,於文無益於義無益,以重說故,又非唯七七句。 ### 3.1.2(七七句之形式)婆沙正義 【唐】3.1.2.1小七的婆沙正義 【唐】應作是說: 【唐】【1】以過去愛等,先對過去恚等,次對未來,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後對過去未來現在恚等,為初七句。 【唐】【2】以未來愛等,先對未來恚等,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次對過去未來現在,後對過去恚等,為第二七句。 【唐】【3】以現在愛等,先對現在恚等,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次對過去未來現在,次對過去,後對未來恚等,為第三七句。 【唐】【4】以過去現在愛等,先對過去現在恚等,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次對過去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次對未來,後對現在,為第四七句。 【唐】【5】以未來現在愛等,先對未來現在恚等,次對過去未來,次對過去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次對未來,次對現在,後對過去現在恚等,為第五七句。 【唐】【6】以過去未來愛等,先對過去未來恚等,次對過去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次對未來,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後對未來現在恚等,為第六七句。 【唐】【7】以過去未來現在愛等,先對過去未來現在恚等,次對過去,次對未來,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後對過去未來恚等,為第七七句,是謂小七。 ### 3.1.2.2大七的婆沙正義 【唐】【1】以過去愛恚等,先對過去慢等,次對未來,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後對過去未來現在慢等,為初七句。 【唐】【2】以未來愛恚等,先對未來慢等,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次對過去未來現在,後對過去慢等,為第二七句。 【唐】【3】以現在愛恚等,先對現在慢等,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次對過去未來現在,次對過去,後對未來慢等,為第三七句。 【唐】【4】以過去現在愛恚等,先對過去現在慢等,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次對過去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次對未來,後對現在慢等,為第四七句。 【唐】【5】以未來現在愛恚等,先對未來現在慢等,次對過去未來,次對過去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次對未來,次對現在,後對過去現在慢等,為第五七句。 【唐】【6】以過去未來愛恚等,先對過去未來慢等,次對過去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次對未來,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後對未來現在慢等,為第六七句。 【唐】【7】以過去未來現在愛恚等,先對過去未來現在慢等,次對過去,次對未來,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後對過去未來慢等,為第七七句。 【唐】==\[評曰]==若作是說功不唐捐,於文有益,於義有益,不重說故,又唯有七七句。 ## 14.一行歷六小七大七句之差別 【唐】問:一行歷六小七大七,有何差別。 【唐】答:1.名即差別,謂:名一行,名歷六,名小七,名大七故。 【唐】2.復次,依一行法作問答,故名一行;依六句法作問答,故名歷六;依七句法作問答,以一對一故名小七;依七句法作問答,以二對一,乃至以八對一故名大七。 【唐】3.復次,以不相似法對不相似法作問答,不以世定故名一行;以相似法對相似法作問答,以世定故名歷六;以不相似法對不相似法作問答,以世定以一對一故名小七;以不相似法對不相似法作問答,以世定以二對一,乃至以八對一故名大七。 【唐】4.一行歷六小七大七,是謂差別。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二`[第三十二=第四十六【三宮】,第六十三【聖】]`使犍度`[犍=揵【宋元宮】]`一行品中`[中=之三【宋元宮】,第二之三【明】]`} ## 15.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彼此相攝・自性攝〖攝〗 【發智】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於九十八隨眠中,一一攝幾隨眠,答:一切應分別。 ### 5.1一切法唯攝自性(本宗)或攝他性(分別論者)之分別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說:「諸法攝他性,非自性攝。」如分別論者,彼依假名契經,及依世俗言論,故作是說: 【唐】1.依假名契經者: 【唐】a.==\[[雜心1](心論雜心1#^ii6hfj)說相持義是攝]==如契經說:「諸臺帳等所有中心,為臺帳等眾材所依,能任持彼,令不散墜,故說中心,能攝於彼。」然彼中心與眾材異.而說能攝,故知「諸法皆攝他性,非自性攝。」==\[雜含.(喻慧)皆依於棟.以攝持故。]== 【唐】b.==\[方便攝]==餘經亦說:「於五根中,慧根最勝,慧根能攝諸餘四根。」然彼慧根與四根異而說能攝,故知諸法皆攝他性,非自性攝。 【唐】c.==\[和合攝]==又餘經說:世尊告彼手長者言:「汝以何法攝自徒眾,徒眾云何受汝所攝。」手長者言:「世尊為我說四攝事:一者布施;二者愛語;三者利行;四者同事。我以此四攝自徒眾,徒眾由此受我所攝。」然手長者與徒眾異.而說攝眾,故知諸法皆攝他性,非自性攝。 【唐】d.==\[隨順攝]==餘經復說:「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慧蘊攝;正念正定,定蘊攝。」然正思惟正精進與慧蘊異,正念與定蘊異,而說彼攝;故知諸法皆攝他性,非自性攝。 【唐】2.依世俗言論者謂: 【唐】==\[說相持義是攝]==世間說:「戶樞攝扇,縷攝衣服,==\[紨縛]==附攝薪等==\[索攝薪束.(雜集)繩等攝薪束等rajjvādinā kāṣṭhabhārādikasya]==。」 【唐】在家者說:「我能攝田.諸畜財寶.僮僕家屬。」 【唐】==\[攝取故名攝]==出家者說:「我攝徒眾.資具衣鉢。」 【唐】如是能攝與所攝異,故知諸法皆攝他性。==\[[zs3](正理01-05#^5rn9r6)依a方便b招引c不散d任持意趣.假說為攝]== 【唐】為止彼意,顯一切法皆攝自性是勝義攝。若攝他性是勝義者,則一法自性,應是一切法;一法生時,一切法應生;一法滅時,一切法應滅。 【唐】復有別失,應見苦所斷即見集滅道修所斷攝;斷見苦所斷時見集所斷等煩惱亦應斷,若爾,修後諸對治道應成無用,勿有此過,故一切法唯攝自性是勝義攝。 ^ocgsri ### 5.1.1通分別論者所引契經世俗言論 【唐】問:若一切法唯攝自性是勝義攝,非他性者,分別論者所引契經世俗言論當云何通。 【唐】答:1.所引契經是不了義,依假名說有別意趣,謂: 【唐】(1)契經說:「諸臺帳等所有中心,為臺帳等眾材所依,能任持彼,令不散墜,故說中心能攝彼。」者於任持義假立攝聲,此任持彼不散墜故,假立攝名,非勝義攝。 【唐】(2)又契經說:「於五根中,慧根最勝,慧根能攝餘四根。」者,於方便義假立攝聲,慧為方便令餘四根亦速運轉能辦大事,假立攝名,非勝義攝。 【唐】(3)又契經說:「以四攝事攝徒眾。」者,於能引彼令不離散,假立攝聲,由四攝事方便誘引,假立攝名,非勝義攝。 【唐】(4)又契經說:「正思惟正精進亦慧蘊攝,正念亦定蘊攝。」者,於隨順義假立攝聲,以正思惟正精進隨順慧蘊,正念隨順定蘊故,假立攝名,非勝義攝。 【唐】2.又彼所引世俗言論: 【唐】(1)戶樞攝扇,縷攝衣服,附攝薪等,依任持義假說攝名,非勝義攝。 【唐】(2)在家者說能攝田等; 【唐】(3)出家者說攝徒眾等,依饒益義假說攝名,非勝義攝。 ### 5.2攝他性者非究竟攝 【唐】攝他性者,待時待因而立攝名,非究竟攝。 【唐】待時者,謂有時能攝,有時不攝;待因者,謂有因能攝,有因不攝,故非究竟。 【唐】如有頌曰:有因故起愛,有因故起憎,世間無無因,而起愛憎者。 ### 5.3攝自性者是究竟攝 【唐】攝自性者,不待時因而有攝義,是究竟攝。 【唐】不待時者,諸法無時不攝自性,以彼一切時不捨自體故。 【唐】不待因者,諸法無因而攝自性,以不待因緣而有自體故。 【唐】若欲觀察一切法者,應先觀彼自性攝義。 【唐】問:觀察諸法自性攝時,有何勝利。得何功德。 【唐】答:除去我想及一合想,修習法想別想易滿,謂:諸有情若有我想一合想者,貪瞋癡等煩惱增盛,由增盛故,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諸災患事,若除我想及一合想: 【唐】▲便觀色法,如麵麨聚,不久離散,觀無色法前後不俱,不久磨滅,總觀一切有為之法,猶如沙摶風飄散壞; 【唐】(1)由此便得空解脫門相似種子,觀有為法空非我故,便於生死深不願樂。 【唐】(2)由此復得無願解脫門相似種子,彼於生死不願樂故,便於涅槃深心願樂。 【唐】(3)由此復得無相解脫門相似種子,彼於如是三三摩地,依下生中,依中生上,依上發慧,離三界染得三菩提,證永寂滅。 【唐】▲觀察諸法自性攝時,便獲如是勝利功德,由此因緣故作斯論。 【唐】5.5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一一所攝隨眠 【唐】此中一切應分別者,謂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一一所攝隨眠各異,是故一切皆應分別。 【唐】A.【發智】謂三結中有身見結攝三。者 【唐】謂此結於九十八隨眠中攝三隨眠,即三界見苦所斷有身見隨眠。 【唐】▲此約總種類說攝三隨眠。若別分別,欲界者,攝欲界有身見;色界者,攝色界有身見;無色界者,攝無色界有身見。此一一界有三世別,過去者,攝過去有身見;未來者,攝未來有身見;現在者,攝現在有身見;此復一一有多剎那,各自相攝後准應知。 【發智】戒禁取結攝六。者 【唐】謂此結於九十八隨眠中攝六隨眠,即三界見苦道所斷戒禁取隨眠。 【發智】疑結攝十二。者 【唐】謂此結於九十八隨眠中攝十二隨眠,即三界見苦集滅道所斷疑隨眠。 【唐】B.【發智】三不善根中貪瞋不善根各攝五。者 【唐】謂攝欲界五部貪瞋。 【發智】癡不善根攝四一少分。者 【唐】謂攝欲界後四部及見苦所斷不善無明。 【唐】C.【發智】三漏中欲漏攝三十一。者 【唐】謂攝欲界三十六隨眠中除五無明餘三十一。 【發智】有漏攝五十二。者 【唐】謂攝色無色界六十二隨眠中除十無明餘五十二。 【發智】無明漏攝十五。者 【唐】謂攝三界各五部無明。 D.【發智】四瀑流中欲瀑流攝十九.者.`[瀑流=暴流【明】下同]` 【唐】謂攝欲界五部貪瞋慢及四部疑。 【發智】有瀑流攝二十八。者 【唐】謂攝色無色界各五部貪慢及各四部疑。 【發智】見瀑流攝三十六。者 【唐】謂攝三界各十二見,即有身見邊執見各一;戒禁取二;邪見見取各四,為十二。 【發智】無明瀑流攝十五。者 【唐】謂攝三界各五部無明。 【唐】E.【發智】如四瀑流,四軛亦爾。者 【唐】名義雖別而體同故。 【唐】F.【發智】四取中欲取攝二十四。者 【唐】謂攝欲界五部貪瞋慢無明及四部疑。 【發智】見取攝三十。者 【唐】謂攝三界各十見,即前所說十二見中除二戒禁取餘十見。 【發智】戒禁取攝六。者 【唐】謂攝三界各二戒禁取。 【發智】我語取攝三十八。者 【唐】謂攝色無色界各五部貪慢無明及各四部疑。 【唐】G.【發智】四身繫中,貪欲瞋恚身繫各攝五。者 【唐】謂攝欲界五部貪瞋。 【發智】戒禁取身繫攝六。者 【唐】謂攝三界各二戒禁取。 【發智】此實執身繫攝十二。者 【唐】謂攝三界各四見取。 【唐】H.【發智】五蓋中貪欲瞋恚蓋各攝五。者 【唐】謂攝欲界五部貪瞋。 【發智】疑蓋攝四。者 【唐】謂攝欲界四部疑。 【發智】餘蓋無所攝。者 【唐】惛沈睡眠掉舉惡作是纏性故,不攝隨眠。 【唐】I.【發智】五結中貪慢結各攝十五。者 【唐】謂攝三界各五部貪慢。 【發智】瞋結攝五。者 【唐】謂攝欲界五部瞋。 【發智】嫉慳結無所攝。者 【唐】此二結非隨眠性故。 【唐】J.【發智】五順下分結中貪欲瞋恚結各攝五。者 【唐】謂攝欲界五部貪瞋。 【發智】有身見結攝三。者 【唐】謂攝三界各一有身見。 【發智】戒禁取結攝六。者 【唐】謂攝三界各二戒禁取。 【發智】疑結攝十二。者 【唐】謂攝三界各四部疑。 【唐】K.【發智】五順上分結中,色貪結攝一少分。者 【唐】謂攝色界修所斷少分貪。 【發智】無色貪結攝一少分。者 【唐】謂攝無色界修所斷少分貪。 【發智】掉舉結無所攝。者 【唐】非隨眠性故。 【發智】慢結攝二少分。者 【唐】謂攝色無色界各修所斷少分慢。 【發智】無明結攝二少分。者 【唐】謂攝色無色界各修所斷少分無明。 【唐】L.【發智】五見中有身見邊執見各攝三。者 【唐】謂攝三界各一有身見邊執見。 【發智】邪見見取各攝十二。者 【唐】謂攝三界各四邪見見取。 【發智】戒禁取攝六。者 【唐】謂攝三界各二戒禁取。 【唐】M.【發智】六愛身中,眼耳身觸所生愛身各攝二少分。者 【唐】謂各攝欲色界修所斷各少分貪。 【發智】鼻舌觸所生愛身各攝一少分。者 【唐】謂各攝欲界修所斷少分貪。 【發智】意觸所生愛身攝十三二少分。者 【唐】謂攝三界各前四部,及無色界修所斷貪并欲色界修所斷各少分貪。 【唐】N.【發智】七隨眠中,欲貪瞋恚隨眠各攝五。者 【唐】謂攝欲界五部貪瞋。 【發智】有貪隨眠攝十。者 【唐】謂攝色無色界各五部貪。 【發智】慢無明隨眠各攝十五。者 【唐】謂攝三界各五部慢無明。 【發智】見隨眠攝三十六。者 【唐】謂攝三界各十二見。 【發智】疑隨眠攝十二。者 【唐】謂攝三界各四部疑。 【唐】O.【發智】九結中愛慢無明結各攝十五。者 【唐】謂攝三界各五部貪慢無明。 【發智】恚結攝五。者 【唐】謂攝欲界五部瞋。 【發智】見取結各攝十八。者 【唐】謂見結攝三界各一有身見邊執見四邪見;取結攝三界各二戒禁取四見取。 【發智】疑結攝十二。者 【唐】謂攝三界各四部疑。 【發智】嫉慳結無所攝。者 【唐】非隨眠性故。 【唐】P.【發智】九十八隨眠中,欲界有身見攝欲界有身見;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 【唐】明,攝無色界修所斷無明者。 【唐】▲各各自攝彼自性故。 ### 6.諸法各攝自性之所以 【唐】問:云何諸法各攝自性。 【唐】答:自性於自性是有是實是可得,故說名為攝; 【唐】自性於自性非異非外非離非別,恒不空故,說名為攝; 【唐】自性於自性非不已有非不今有非不當有,故名為攝; 【唐】自性於自性非增非減,故名為攝; 【唐】諸法自性攝自性時,非如以手取食,指捻衣等,然彼各各執持自體令不散壞故名為攝;於執持義立以攝名,故勝義攝唯攝自性。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九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b>☗s60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一行納息第二之五 ## 16.就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之前後相攝 【唐】1.1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都一一前後相攝耶。等 【發智】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為前攝後,後攝前耶。(T26,p.939a)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重遮遣分別論者執他性攝,及重開顯應理論者說自性攝,令轉分明故作斯論。 【發智】答:三結三不善根互不相攝者。 【唐】謂自性各別故。 【發智】三結三漏:三結二漏少分互相攝,餘不相攝者。 【唐】謂三結與欲漏有漏中有身見戒禁取疑互相攝,自性同故;與無明漏及二漏少分互不相攝,自性異故,後准應知。 【發智】三結四瀑流:三結三瀑流少分互相攝,餘不相攝者。<b>`[瀑流=暴流【明】下同]`</b> 【唐】謂三結與欲有見瀑流中有身見戒禁取疑互相攝,與無明瀑流及三瀑流少分互不相攝。 【發智】如對四瀑流,對四軛亦爾。 【唐】自性同故。 【發智】三結四取:三結一取三【取】少分互相攝,餘不相攝者。 【唐】謂三結與戒禁取及餘三取中有身見疑互相攝,與餘三取少分互不相攝。 【發智】三結四身繫:一結一身繫互相攝,餘不相攝者。 【唐】謂戒禁取結與戒禁取身繫互相攝,與餘三身繫互不相攝。 【發智】三結五蓋:一結少分一蓋互相攝,餘不相攝者。 【唐】謂疑結中不善者與疑蓋互相攝,與餘四蓋互不相攝。 【發智】三結五結互不相攝者。 【唐】自性異故。 【發智】三結五順下分結:三結三順下分結互相攝,餘不相攝者。 【唐】謂三結與五順下分結中有身見戒禁取疑結互相攝,與餘二結互不相攝。 【發智】三結五順上分結互不相攝者。 【唐】自性異故。 【發智】三結五見:二結二見互相攝,餘不相攝者。 【唐】謂前三結`[三=二【三宮】]`與五見中有身見戒禁取互相攝,與餘三見互不相攝。 【發智】三結六愛身互不相攝者。 【唐】自性異故。 【發智】三結七隨眠:三結一隨眠一少分互相攝.餘不相攝者。 【唐】謂三結與疑隨眠及見隨眠中有身見戒禁取互相攝,與餘五隨眠及見隨眠中餘三見互不相攝。 【發智】三結九結:三結一結二少分互相攝,餘不相攝者。 【唐】謂三結與九結中,疑結及見結中有身見,取結中戒禁取互相攝,與餘六結及見結中餘二見,取結中見取互不相攝。 【發智】三結九十八隨眠:三結二十一隨眠互相攝,餘不相攝者。 【唐】謂三結與九十八隨眠中,三有身見六戒禁取十二`[二=三【三宮】]`疑隨眠,互相攝,與餘七十七隨眠互不相攝。 【發智】如是乃至九結九十八隨眠:七結九十八隨眠互相攝,餘不相攝者。 【唐】謂九結中前七結與九十八隨眠互相攝,後二結與隨眠互不相攝,此二俱非隨眠性故。 【唐】此中舉初三結舉後九結與後廣辨相攝,三不善根乃至七隨眠與後相攝略不說者,相易了故。 ## 17.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續三有〖有〗 ### 2.1續三有等 【發智】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令欲有相續;幾令色有相續;幾令無色有相續。答:一切應分別。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 【唐】1.或有執不染污心亦令有相續,如分別論者。 【唐】問:彼何故作此執。 【唐】答:彼依契經故作此執,謂契經說:「菩薩正知入母胎,正知住母胎,正知出母胎。」既有正知,入母胎者,正知即在不染污心故,不染污心亦令有相續。 【唐】▲為遮彼意,顯唯染污心能令有相續,故作斯論。 【唐】問:云何通彼所引契經。 【唐】答:依無倒想說正知言。謂諸有情多起倒想而入母胎;男入胎時於母起愛於父起恚,女入胎時於父起愛於母起恚,謂彼與己有順違故;後有菩薩入母胎時心無顛倒,於父父想,於母母想,雖俱親愛而無異心,有親愛故心有染污,無倒想故名為正知,故彼契經不違我義。 【唐】2.復次,所以作此論者,謂或有執:「唯愛與恚.令有相續。」如譬喻者。 【唐】問:彼何故作此執。 【唐】答:依契經故,謂契經說:「三事合故得入母胎,一者父母交愛和合;二者母身是時調適;三健達縛正現在前;時健達縛二心互起,謂愛恚俱。」由此故知,唯愛與恚.令有相續。 【唐】▲為遮彼意,顯一切煩惱皆令有相續,故作斯論。 【唐】問:云何通彼所引契經。 【唐】答:契經說彼中有位心,正結生時.非唯愛恚,故我所說不違彼經。 【唐】3.復次,所以作此論者,謂或有執:惡趣唯用恚心結生,善趣唯用愛心結生。 【唐】▲為遮彼意,顯欲界一切處三十六隨眠一一現前令生相續;色界一切處三十一隨眠一一現前令生相續;無色界一切處三十一隨眠一一現前令生相續,故作斯論。 ^vcylw1 ### 2.1.5諸有聲說多種義 【唐】◆〈四有即本有死有中有生有〉 ### ◆〈七有即五趣有業有中有〉 【唐】4.復次,勿為止他顯示己義,然為顯示諸法正理,開悟有情,故作斯論。 【唐】然諸<b>有聲</b>說多種義,==\[[s192](01/婆沙176-200#^3fvsnw)然有聲目多義…何故名有…[s192](01/婆沙176-200#^we52b6)]== 【唐】(1)此中有者,說眾同分及隨眾同分有情數五蘊。 【唐】如說:【發智】諸在欲界死生者,皆受欲有`邪[邪=`耶`【三宮】*]`等。 【唐】彼亦說眾同分及隨眾同分有情數五蘊。 【唐】如說:【發智】諸纏所纏,受地獄有等。 【唐】彼亦說眾同分及隨眾同分有情數五蘊。 【唐】如說:【發智】受欲有時,最初得幾業所生根等==\[s147]==。 【唐】彼亦說眾同分及隨眾同分有情數五蘊。 【唐】如說:【發智】四有謂本有死有中有生有。 【唐】彼亦說眾同分及隨眾同分有情數五蘊。 【唐】如說:【發智】諸捨欲有受欲有,彼一切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邪等`[邪=耶【三宮】*]`。 【唐】彼亦說眾同分及隨眾同分有情數五蘊。 【唐】(2)如說:云何有法,謂一切有漏法。==\[品類:有法云何。謂有漏法。非有法云何。謂無漏法。]== 【唐】彼說一切有漏法名有。 【唐】(3)如說:頗勒懼那(Phalguna)當知識食能令後有生起。 【唐】彼說結生心及眷屬名有。 【唐】(4)如說:`[阿羅陀=阿難陀【三宮】]`阿羅陀當知,若業能令後有相續,是名有者。==\[俱舍: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招後有業.說名為有.]\[正理27辯有支義]\(二有經)== 【唐】彼說能引後有思名有。 【唐】(5)如說:【發智】取緣有。 【唐】▲阿毘達磨諸論師言,彼說.時分五蘊==[分位五蘊]==.名有。 【唐】▲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彼說.能引後有諸業.名有。 【唐】(6)如說:七有:一地獄有;二傍生有;三鬼界有;四天有;五人有;六業有;七中有。 【唐】▲彼說五趣及彼因彼方便名有,謂地獄有等即是五趣,業有是彼因,中有是彼方便, 【唐】(7)==\[品類足]==如說:云何<u>欲有</u>,謂諸業欲界繫取為緣,能趣後生,乃至廣說。==\[品類足:欲有云何。謂若業.欲界繫.取為緣.能感當來,彼業異熟.是名欲有。]\[集異門論:若<u>業</u>欲界繫.取為緣.欲感<u>當有</u>,彼業異熟.是謂<u>欲有</u>。]\[正理:(二有契經)今此為顯因果差別業與異熟.說為別有.]\[有有二種.謂業異熟]== 【唐】彼說業及異熟名有,不說取緣。 【唐】問:若爾,`[門論=論門【三宮】]`門論所說==\[彼後所說]==當云何通。如說==\[品類足]==:「欲有,欲界一切隨眠隨增;色有,色界一切隨眠隨增;無色有,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欲有可爾,所以者何。欲界五部業皆能感異熟,彼容欲界一切隨眠所隨增故;色無色有,云何可爾。所以者何。彼界唯有修所斷業感異熟故。 【唐】答:(1)彼門論中==\[後文應作是說]==,應說:「欲有,欲界一切隨眠隨增;色有,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無色有,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而不爾者,有別意趣,謂五部結有心,是有眷屬,故亦假說為有,故說一切隨眠隨增。 【唐】(2)有說:彼論有章有門,章中但說業及異熟名有,不說取緣,門中具說彼業異熟及說取緣,故說一切隨眠隨增。 【唐】(3)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彼論師先立章義,後以門通,如何門中與章說異,是故前說於理為善。 ^37d8pb ### 2.2有之名義 【唐】問:何故名有。[s192](婆沙176-200#有之名義) 【唐】答:1.有增有減,故名為有。 【唐】問:若爾,聖道亦有增減應亦名有。 【唐】答:(1)若有增減,亦能長養攝益.任持有者,說名為有。聖道雖有增減,而損減違害破壞諸有,故不名有。 【唐】(2)復次,若有增減,亦令諸有生老病死不斷絕者,說名為有。聖道雖有增減,而令諸有生老病死皆斷不續,故不名有。 【唐】(3)復次,若有增減,亦是趣苦集行,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者,說名為有。聖道雖有增減,而是趣苦滅行,趣有世間生老病死滅行,故不名有。 【唐】(4)復次,若有增減,亦是薩迦耶見事.顛倒事.愛事隨眠事,貪瞋癡安足處;有垢有毒.有過有刺.有濁.墮有.墮苦集諦者,說名為有。聖道雖有增減,而與此一切相違,故不名有。 【唐】2.復有說者:此可怖畏故名為有。==bhaya(√bhī)== 【唐】問:若爾,涅槃亦可怖畏,應亦名有,如契經說:「苾芻當知,無聞異生,以愚癡故怖畏涅槃;謂於是處我不有,我所亦不有,我當不有,我所亦當不有。」 【唐】答:(1)若有怖畏,是正見者起,說名為有涅槃;雖有怖畏而是邪見者起,故不名有。 【唐】(2)復次,若有怖畏通異生及聖者起,說名為有涅槃,雖有怖畏,而是異生非聖者起,故不名有。 【唐】3.有作是說:是苦法器,故名為有。==bhājana(√bhāj)== [s192](婆沙176-200#^i5chre) 【唐】問:有亦是樂法器,如契經說==[Chap6〔16〕](abhkagam#Chap6〔16〕)==:「大名當知,色若一向是苦非樂,非樂所隨.無少樂喜所隨逐者,應無有情為求樂故,染著於色。大名當知,以色非一向苦,亦是樂.亦是樂所隨.是少樂喜所隨逐故,有諸有情為求樂故染著於色。」 【唐】又契經說:「決定建立三受無雜:一樂;二苦;三非苦樂。」 【唐】又契經說:「道依道具,涅槃依道,以道樂故,證樂涅槃。」是故諸有非唯苦器,寧以苦器,釋有名耶。 【唐】答:生死法中,雖有少樂,而苦多故,立苦器名,是故諸有唯名苦器;如毒瓶中置一渧蜜`[渧=滴【三宮】]`,不由此故名為蜜瓶,但名毒瓶,以毒多故,有亦如是,多苦所依,但名苦器。 ^si2159 ### 2.3五種相續 【唐】◆〈五相續約五趣四生有具闕〉 【唐】然諸相續略有五種:一中有相續;二生有相續;三時分相續;四法性相續;五剎那相續。 【唐】(一)中有相續者,謂死有蘊滅,中有蘊生,此中有蘊續死有蘊,是故名為中有相續; 【唐】(二)生有相續者,謂中有蘊滅或死有蘊滅,生有蘊生,此生有蘊續中有蘊,或續死有蘊,是故名為生有相續。 【唐】(三)時分相續者,謂羯刺藍`[刺›剌]`乃至盛年時分蘊滅,頞部曇乃至老年時分蘊生,此頞部曇乃至老年時分蘊,續羯刺藍`[刺›剌]`乃至盛年時分蘊,是故名為時分相續。 【唐】(四)法性相續者,謂善法無間不善法或無記法生,此不善法或無記法,續前善法不善法或無記法無間,廣說亦爾,是故名為法性相續。 【唐】(五)剎那相續者,謂前前剎那無間後後剎那生,此後後剎那續前前剎那,是故名為剎那相續。 ### 2.3.1五相續皆是剎那性 【唐】此五相續亦得攝在二相續中;前三不離法性剎那二相續故;法性亦得入剎那中,一切皆是剎那性故。 ### 2.3.2界者趣者生者所具相續 【唐】此五相續:▲界者:欲界具五,色界唯四,除時分;無色界唯三,除中有及時分。 【唐】▲趣者:地獄唯四,除時分;餘四趣皆具五。 【唐】▲生者:四生皆具五種相續。 ### 2.3.3 【唐】此中但依中生二有相續作論。 ### 2.4令三有相續者 【唐】◆<font color="#9E480E">🈬sz"18"#〈正結生時定有意識無五識〉🈮</font> ### ◆〈由三緣故諸煩惱令有相續〉 【發智】謂三結令三有相續。者 【唐】此依總種類說;然此三結通三界繫:欲界繫者令欲有相續,色界繫者令色有相續,無色界繫者令無色有相續;生有中有最初剎那隨一現前而結生故,餘隨本論如理應知。 ### { 【發智】▲三不善根及欲漏令欲有相續,有漏令色無色有相續,無明漏令三有相續。 【唐】▲四瀑流軛中欲瀑流軛令欲有相續,有瀑流軛令色無色有相續,見無明瀑流軛令三有相續。 【唐】▲四取中欲取令欲有相續,見戒禁取令三有相續,我語取令色無色有相續。▲四身繫中初二令欲有相續,後二令三有相續。 【唐】▲五蓋令欲有相續。 【唐】▲五結中貪慢結令三有相續,餘三結令欲有相續。 【唐】▲五順下分結中,初二令欲有相續,後三令三有相續。 【唐】▲五順上分結中,色貪令色有相續,無色貪令無色有相續,餘三令色無色有相續。 【唐】▲五見令三有相續。 【唐】▲六愛身中眼耳身觸所生愛身令欲色有相續,鼻舌觸所生愛身令欲有相續,意觸所生愛身令三有相續。 【唐】▲七隨眠中欲貪瞋恚令欲有相續,有貪令色無色有相續,餘四令三有相續。 【唐】▲九結中嫉恚慳結令欲有相續,餘六結令三有相續。 【唐】▲九十八隨眠中欲界三十六令欲有相續,色界三十一令色有相續,無色界三十一令無色有相續。 ### } 【唐】問:隨眠能令諸有相續,<u>非纏非垢</u>,不堅牢故;意地煩惱令有相續,非五識身。正結生時,定有意識,無五識故。何緣本論說「五蓋.嫉慳結.鼻舌觸所生愛身,令欲有相續;眼耳身觸所生愛身,令欲色有相續;掉舉順上分結令色無色有相續」耶。 【唐】答:1.本論應說: 【唐】(1)貪欲瞋恚疑蓋令欲有相續; 【唐】(2)貪慢無明順上分結令色無色有相續; 【唐】(3)意觸所生愛身,令三有相續; 【唐】(4)餘二蓋嫉慳結掉舉順上分結前五觸所生愛身,不令有相續; 【唐】而不作是說者,應知此文有別意趣。謂未解脫餘二蓋等,命終還生欲有等故,說彼能續欲有等言,然結生時非由彼力。 【唐】2.復次,由三緣故說諸煩惱令有相續:一未斷故;二能感有異熟果故;三結生時能潤有故。諸在意地,不善隨眠三緣具有,無記隨眠不能感有.但有二緣。諸在五識,不善隨眠.不能潤有.但有二緣,無記隨眠唯有未斷.無餘二緣。不善纏垢.但有二緣.無能潤有,無記纏垢.唯有一緣,謂未斷故。惛沈蓋等,由未斷故.或感有故,說能續有,非能潤有。於理無違。 ## 18.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依何定滅〖依〗 【發智】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依何定滅。 ### 3.1論題提起之因由 【唐】◆<font color="#9E480E">🈬sz"18"#〈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依何定滅。〉🈮</font> 【唐】◆<font color="#9E480E">🈬sz"18"#〈有諸煩惱不依定滅,聖者生非想非非想處,壽盡時煩惱滅(分別論者)〉🈮</font> 【唐】◆<font color="#9E480E">🈬sz"18"#〈無煩惱不依定滅(本宗),定顯對治道〉🈮</font>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欲顯諸佛出現世時,有勝事故。 【唐】施設論說:遶贍部洲有轉輪王路,廣一踰繕那;無輪王時,海水所覆,無能見者;若轉輪王出現于世,大海水減一踰繕那,此輪王路,爾乃出現,金沙遍布眾寶莊嚴,`[栴=旃【明】]`栴檀香水以灑其上,轉輪聖王巡幸洲渚與四種軍俱遊此路;如是諸佛未出世時,根本地依無能見者,諸有斷結皆依邊地;若具十力轉法輪王出現于世,根本地依爾乃出現,菩提分法金沙遍布,種種功德眾寶莊嚴,`[澄=證【三宮】]`四澄淨水以灑其上,佛與無量無邊眷屬,俱遊此路趣涅槃城。 ### 由是因緣故作斯論 【唐】2.復次,為遮分別論者--“有諸煩惱不依定滅。” 彼作是說:若有聖者生在非想非非想處,彼無聖道現在前義,壽量盡時,煩惱亦盡成阿羅漢,名為齊頂。==\[舍利:云何首等人。若人未行道,若有漏.若壽命,一時俱斷。復次,斷漏無間命得斷[得=即【三宮】],是名首等人[首等=等首【聖】]。]== 【唐】▲為遮彼執,顯無煩惱不依定滅,故作斯論。 ### 3.1.1定者顯對治道滅者顯示永斷 【唐】▲此中定者顯對治道,謂對治道或說為定,或說為道,或名對治,或名作意,或說為行,言雖有異其義無別。 【唐】▲此中滅者顯示永斷,謂此永斷或說為滅,或說為盡,或名離染,或名離繫,或名解脫,言雖有異其義無別。 ### 3.1.2昔二論師對永斷煩惱者是聖者或異生之異解 【唐】◆<font color="#9E480E">🈬sz"18"#〈有二論師:一唯依聖道永斷,二聖道能世俗道亦能〉🈮</font> 【唐】昔此法內有二論師,一名侍毘羅,二名瞿沙伐摩。 【唐】尊者侍毘羅==\[ #時毘羅 耆婆羅]==作如是說:「此中說永斷無餘斷畢竟斷無片影斷,如是永斷是聖者非異生,是聖道能非世俗道,所以者何。因《七依經》造此論故,彼經唯說七根本地,謂四靜慮下三無色,非根本地有世俗道能斷煩惱,故知唯聖者用無漏道斷。 【唐】尊者 #瞿沙伐摩 作如是說:此中說永斷無餘斷畢竟斷無片影斷,如是永斷是聖者亦異生,是聖道能亦世俗道。 ### 3.1.3本論文容二說(聖者及諸異生依七根本及八邊地起聖世俗道俱能永斷結) 【唐】問:豈不此論因《七依經》,如何異生依根本地起世俗道有永斷義。 【唐】答:由此因緣,說阿毘達磨照了契經等,猶如明燈;契經等中所未說者此中說之,所未現者此中現之,彼有餘說,此無餘說,是故聖者及諸異生依七根本及八邊地起聖世俗道俱能永斷結;如是二說俱得善通,此本論文容二義故。 ### 2.三結或依四靜慮或依未至滅者。 ### ◆〈三結或依四靜慮未至.靜慮中間滅〉 ~~【發】答:三結或依四或依未至滅~~。者 ~~*【八】身見由何三昧滅。答曰:或依四或依未至。戒盜、疑,或依四或依未至。*~~ 【唐】四謂四靜慮地;未至謂未至地及靜慮中間。此二俱名未至地故。 ^umq2sk ### 2.1.未至之釋名 【唐】問:此地何故名未至耶。 【唐】答:未入根本,能現在前,斷諸煩惱,故名未至。 ### 2.2.再論:三結或依四或依未至滅 ### 2.2.1.見道唯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六地 【唐】問:契經唯說根本為依,非未至地;此中何故說三結或依四或依未至滅。 【唐】答:1.此中應說:「或依四或未至滅。」不應言:「『依』未至滅;而言『依未至滅』者,有別意趣,謂後『依』言,重說根本。」此中意言:「三結或依四滅者,或四根本依滅;或『依未至滅』者,或未至四根本依而滅。」如有問他:「汝為入城作此事,為未入城作此事。」此中一城前後再說,「依」言亦爾,於理無違。 【唐】2.復次,依言有通有別:別者唯說諸根本地如七依經;通者通說根本邊地,如此中說,故此依言亦不違理。 【唐】然此三結`[依=從【三宮】]`依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 【唐】(1)欲界者唯依未至滅; 【唐】(2)初靜慮者或依初靜慮或依未至滅; 【唐】(3)第二靜慮者或依二靜慮或依未至滅; 【唐】(4)第三靜慮者或依三靜慮或依未至滅; 【唐】(5)第四靜慮及四無色者,或依四靜慮或依未至滅; 【唐】所以者何。三結永斷無餘斷畢竟斷無片影斷,必以見道。 【唐】然諸見道唯依六地,謂四靜慮及未至定靜慮中間。若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如是三結依未至滅;乃至若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如是三結依第四靜慮滅;雖唯有第四靜慮及四無色地三結,或依四或依未至滅,而依總種類說餘亦無失;雖依八地邊起世俗道亦分斷三結,而非永斷,故此不說。然此三結永斷唯在道類忍時,若別說者有身見永斷唯在苦類忍,故言依四依未至滅。 ### 3.三不善根及欲漏依未至(定)滅 【發智】三不善根及欲漏依未生滅者。 【唐】離欲染時彼永斷故,若異生若聖者若有漏道若無漏道,俱依未至離欲染故。 ~~*【八】貪欲、瞋恚、愚癡及欲漏,依未至。*~~ ### 4.有漏無明漏或依七或依未至滅 【唐】◆<font color="#9E480E">🈬sz"18"#〈無明漏之永斷依四靜慮🈮</font>.<font color="#9E480E">🈬sz"18"#下三無色等七〉🈮</font> 【發智】有漏無明漏或依七或依未至滅者。 ~~*【八】有漏、無明漏,或依七或依未至。*~~ 【唐】七謂四靜慮及下三無色即七依定;未至謂:未至定及靜慮中間,此二俱名未至地故。 【唐】此中有漏從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無明漏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此二俱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方得永斷。彼非想非非想處染依九地道而得永離,故言或依七或依未至滅;然(1)無明漏,欲界者唯依未至滅;(2)有漏無明漏,初靜慮者依初靜慮或依未至滅;第二靜慮者,依二靜慮或依未至滅;(3)乃至識無邊處者依四靜慮下二無色或依未至滅;(4)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者,依四靜慮下三無色或依未至滅。 【唐】依總種類亦得說餘或依七或依未至滅。 【唐】此中但說二永斷處,故唯聖者無漏道斷,即是最後金剛喻定,餘隨所應如本論說。 ### { 【發智】▲四瀑流軛中:欲瀑流軛依未至滅。有無明瀑流軛或依七或依未至滅。見瀑流軛或依四或依未至滅。 【唐】▲四取中:欲取依未至滅。見戒禁取或依四或依未至滅。我語取或依七。或依未至滅。 【唐】▲四身繫中:初三依未至滅。後二或依四或依未至滅。 【唐】▲五蓋依未至滅。 【唐】▲五結中:貪慢結或依七或依未至滅。餘三結。依未至滅。 【唐】▲五順下分結中:初二依未至滅。後三或依四或依未至滅。 【唐】▲五順上分結中:色貪或依四或依未至滅。餘四或依七或依未至滅。 【唐】▲五見或依四或依未至滅。 【唐】▲六愛身中:鼻舌觸所生愛身依未至滅。眼耳身觸所生愛身或依初或依未至滅。意觸所生愛身或依七或依未至滅。 【唐】▲七隨眠中:欲貪瞋恚依未至滅。有貪慢無明或依七或依未至滅。見疑或依四或依未至滅。 【唐】▲九結中:愛慢無明或依七或依未至滅。恚嫉慳依未至滅。見取疑或依四或依未至滅。 【唐】▲九十八隨眠中:欲界三十六依未至滅。色界三十一及無色界見所斷或依四或依未至滅。無色界修所斷或依七或依未至滅。 ### } 【唐】異生聖者,世俗聖道,永斷差別如理應知。 ## 19.諸結之已繫當繫今繫〖繫〗 【發智】諸結過去,彼結已繫耶。乃至廣說。 ### 1.論題提起之因由(本宗)三世實有有退論 【唐】◆<font color="#9E480E">🈬sz"18"#〈煩惱斷已畢竟不退(有說)有退(本宗)〉🈮</font>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過去未來非實有體。」或復有說:「煩惱斷已,畢竟不退。」為遮彼說顯示過去未來實有,及顯煩惱,斷已有退,故作斯論。 ### 2.(已繫,當繫,今繫)之繫,意有二說 【唐】應知此中先名已繫,後名當繫,現名今繫;又於此中 【唐】1.有作是說:結用名繫。 【唐】2.有作是說:結得名繫。然結於得有三種類:一如牛王引得前行;二如犢子隨得後行;三如形質與影得俱。如牛王者先結後得,如犢子者先得後結,如形質者結與得俱。 ### 3.結在過去,彼得亦過去,曾為繫故,說名已繫。 【發智】諸結過去,彼結已繫耶。答:諸結過去,彼結已繫。 【唐】謂結在過去,彼得亦過去,曾為繫故,說名已繫。 【發智】有結已繫,彼結非過去。 【發智】謂結未來現在已繫。 【唐】即諸結在未來現在,彼得在過去曾為繫故,此結如犢子,隨得後行故。 ### 4.諸結未來非未來,彼結當繫非當繫,有四句分別 ### ◆〈退和不退之諸煩惱分別〉 【唐】◆<font color="#9E480E">🈬sz"18"#〈結和得相望之三世分別〉🈮</font> 【發智】諸結未來,彼結當繫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結未來,彼結非當繫,謂結未來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定不當退。 【唐】此中1.已斷者謂已得斷遍知; 【唐】2.已遍知者謂已得智遍知; 【唐】3.已滅者謂已得擇滅; 【唐】4.已吐者謂已斷繫得,已證離繫得。 【唐】有作是說: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同顯捨義`[顯=類【三宮】]`。 【唐】定不當退者謂: 【唐】1.不退法阿羅漢,未來三界見修所斷結,定不當退; 【唐】2.退法阿羅漢未來三界見所斷結,定不當退; 【唐】3.不退法不還,若已離無所有處染,未來三界見所斷結及下八地修所斷結,定不當退;乃至若未離初靜慮染,未來三界見所斷結,及欲界修所斷結,定不當退; 【唐】4.退法不還及預流一來,未來三界見所斷結,定不當退; 【唐】5.不退法異生,若已離無所有處染,如菩薩等未來下八地見修所斷結,定不當退;乃至若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未來一地見修所斷結;定不當退。 【唐】是謂有結未來,彼結非當繫。 【發智】(二)有結當繫,彼結非未來,謂結過去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定當退。 【唐】此中諸句義如前釋,定當退者謂: 【唐】退法阿羅漢,過去三界修所斷結,有定當退; 【唐】退法不還,若已離無所有處染,過去下八地修所斷結,有定當退;乃至若未離初靜慮染,過去一地修所斷結,有定當退; 【唐】退法異生,若已離無所有染,過去下八地見修所斷結,有定當退;乃至若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過去一地見修所斷結,有定當退; 【唐】是謂有結當繫,彼結非未來。 【發智】(三)有結未來,彼結亦當繫,謂結未來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定當退。 【唐】此中已斷等如初句釋,定當退者如第二句釋,然前說過去今說未來。 【發智】(四)有結非未來,彼結亦非當繫,謂結過去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定不當繫及現在結。 【唐】此中諸句如初句釋,然前說未來今說過去及現在結者,謂現在結亦非未來是現在故,亦非當繫是今繫故。 ### 5.現在諸結,定有現在得(如形質者結與得俱) 【發智】諸結現在,彼結今繫耶。答:諸結現在,彼結今繫,謂現在諸結定有現在得。 【唐】如形質影,必俱有故。 ### 6.過去未來結有現在得(彼得現在,故名今繫) 【發智】有結今繫,彼結非現在,謂結過去未來今繫。 【唐】即過去未來結有現在得。過去結者,如牛王引得前行;未來結者,如犢子隨得後行;彼得現在,故名今繫。 ## 20.斷道起惑退.非得為性〖道〗 ### (end.2-1) 【發智】諸用此道斷欲界結,退此道時,還得彼結繫不。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分別論者無退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謂或有執:定無退起諸煩惱義。 【唐】如分別論者;彼引世間現喻為證,謂作是說:「如瓶破已,唯有餘瓦.不復作瓶,諸阿羅漢亦應如是,金剛喻定破煩惱已,不應復起諸煩惱退。如燒木已,唯有餘灰.不還為木,諸阿羅漢亦應如是,無漏智火燒煩惱已,不應復起諸煩惱退。」彼引此等世間現喻,證無退起諸煩惱義。 ==\[引經遮彼]== 【唐】▲為遮彼執,顯有退起諸煩惱義;若無退者,便違契經。 【唐】(1)如契經說:阿羅漢有二種:一退法;二不退法。 【唐】(2)又契經說:「由五因緣令時解脫阿羅漢,退隱沒忘失。」云何為五。一多營事業;二樂諸戲論;三好和鬪諍;四憙涉長途;五身恒多病。 【唐】(3)又契經說:有阿羅漢名瞿底迦,是時解脫六反退已,於第七時恐復退失,以刀自害而般涅槃。==\[我今當以刀自殺,莫令第七退轉。]== 【唐】故知定有起煩惱退。 ==\[通所引喻]== 【唐】問:若有退義,分別論者所引現喻當云何通。 【唐】答:a·不必須通,所以者何。彼非素怛纜,非毘捺耶`[捺=㮈【宋元宮】,㮏【明】]`,非阿毘達磨,但是世間麁淺現喻;世間法異賢聖法異,不應引世間法難賢聖法。 【唐】b·若必須通.當說喻過,喻既有過.為證不成。 【唐】1如瓶破已.必有餘瓦,得阿羅漢已,有餘煩惱不。若有煩惱者.應非阿羅漢,若無煩惱者.即義與喻別,不應為證。 【唐】如燒木已.定有餘灰,得阿羅漢已,有餘煩惱不。若有煩惱者.應非阿羅漢,若無煩惱者.即義與喻別,不應為證。 【唐】然世間木.無被燒義,但木極微與火極微為因已滅.此火極微與灰極微為因已滅;應作是說.木是火因.火是灰因,而世間想.謂火燒木.令木成灰。木既滅已,猶有餘灰.非全無物。故喻與法,義不相似。 【唐】2又阿羅漢斷諸煩惱,非令全無過去未來煩惱,性相猶實有故。若相續中違煩惱道未現在前,爾時名為煩惱未斷;若相續中違煩惱道已現在前,斷諸繫得證離繫得.不成就煩惱,名煩惱已斷。應作是說:修習聖道是希有事,`[今=令【三宮】]`今阿羅漢,雖斷煩惱,而不令無。 【唐】是故尊者妙音說曰:煩惱不在自身中行.說名為斷,非令全無,如說天授舍宅中無.非謂天授餘處亦無,煩惱斷時應知亦爾。 【唐】過去有故,若遇退緣,為因引生未來煩惱,故必有起煩惱退義。 ==\[徵破]== 【唐】A問:分別論者云何釋通應理論者所引契經。 【唐】B答:彼說退時.退道非果,以沙門果是無為故。 【唐】A問:既許有退,退道退果有何差別.而說無退。 【唐】又彼許退無學道時,為得學道.為全不得。 【唐】若得學道,果亦應退,非無學果成學道故; 【唐】若全不得便有大過,退無學道不得學道,若爾應住異生位故; 【唐】若非異生及學無學,應離凡聖有別有情,許即便非世尊弟子。 【唐】▲故應許有起煩惱退。 ==\[彼謂已斷隨眠種子]== 【唐】2.分別論者又說:隨眠是纏種子,隨眠自性心不相應,諸纏自性與心相應。纏從隨眠生,纏現前故退諸阿羅漢,已斷隨眠.纏既不生,彼如何退。故說無退,是應正理。 【唐】彼如是說,是無知果,是黑闇果,是無明果,是不勤方便果,然實有起煩惱義。 【唐】▲為止彼宗及顯退法相應正理,故作斯論。 ### 6.退法自性 【唐】問:退以何法為自性耶。 【唐】1.有作是說:若起如是煩惱,諸纏現前故退,即以此法為退自性。 【唐】==\[評曰]==若作是說,退以不善有覆無記為其自性。 【唐】2.有餘師說:若退墮時,隨順退者是退自性。 【唐】==\[評曰]==若作是說,以一切法為退自性,由退墮時,諸法皆有隨順退義。 【唐】3.譬喻尊者作如是言:「退無自性,唯假施設。所以者何。身中先有諸善功德,今遇退緣,退失此法,有何自性。 【唐】A.如人有財,為賊所奪。 【唐】有人問曰:『汝今失財以何為體。』 【唐】財主答曰:『我本有財,今為賊奪,但無財物,知有何體。』 【唐】B.如人有衣為他奪去露形而住。 【唐】有人問曰:『汝今無衣以何為體。』 【唐】衣主答曰:『我先有衣,今被奪去,知有何體。』 【唐】C.如人衣破。 【唐】有人問曰:『汝今衣破用何為性。』 【唐】衣破者曰:『我衣先完,今衣破已,知有何性。』 【唐】如是身中先有勝德,今唯退失,有何自性。」 【唐】4.評曰:「(1)退自性者,是不成就,無覆無記。即是非得,心不相應行蘊所攝;即在==\[品類足]==「復有所餘如是類法.心不相應==\[[s6](婆沙001-010#b2頂墮自性)]==」中攝; 【唐】(2)應知退與順退法異: 【唐】退以不成就非得為自性,無覆無記,心不相應行蘊所攝;順退法以一切不善有覆無記為其自性。如僧破與破僧罪異,[s116](婆沙111-130#^izbfhx)僧破以不和合為自性,無覆無記,心不相應行蘊所攝;破僧罪以虛誑語為自性,僧成就破,破僧人成就罪;如是退與順退法異。 【唐】(3)故退,自性決定實有,是不相應行蘊所攝,即是非得,其理極成。」 ^fak19l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