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17 15:30</span>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一</b>☗s61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唐)+三藏【明】*]`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一行納息第二之六 ## 21.退時之退和煩惱之興起先後關係 【唐】1.1<font color="#9E480E">〈為煩惱現在前故退,為退已煩惱現在前,設爾何失。〉</font> ### 起煩惱與退 #### 1難問 【唐】問:為煩惱現在前故退,為退已煩惱現在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zs70](正理66-70#退及起惑) 【唐】(1)若煩惱現在前故退者: 【唐】A.品類足說當云何通。如說:三緣故起欲貪隨眠:一欲貪隨眠未斷未遍知;二順欲貪纏法現在前;三於彼有非理作意,廣說乃至起疑隨眠應知亦爾。 【唐】B.契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由五因緣,令時解脫阿羅漢退,謂:多營事業,乃至身恒多病。 【唐】C.定蘊所說復云何通。如說:由非學非無學心退,起學法得。 【唐】D.云何彼是阿羅漢而起煩惱現在前。 【唐】E.又何等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 【唐】(2)若退已煩惱現在前者:SA32 【唐】A.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說:若時心遠心剛強,起無色界三纏現在前,謂貪慢無明,而多起慢,彼三纏內隨一現前,應說彼退無色貪盡,住色貪盡中。 【唐】B.識身論說復云何通。如說:一類補特伽羅無色染污心現在前故,捨無學善根學善根相續,退無學心,住學心。 【唐】C.品類足說復云何通。如說:云何順退法。謂不善及有覆無記。 【唐】D.住何等心後煩惱現在前。 #### 2煩惱現在前故退 【唐】答:(1)應作是說:煩惱現在前故退。 【唐】問:此已善通後諸違難,前諸違難當云何通。 【唐】答:皆非違難。所以者何。 ##### 2.1第一通難(對《品類足論》之說) 【唐】A·品類足說三緣,故起諸隨眠者, 【唐】a依未斷盡煩惱者說。謂: 【唐】起煩惱現在前者,或有已斷盡自地煩惱,或有未斷盡自地煩惱,彼依未斷盡自地煩惱而起煩惱現在前者說; 【唐】b又起煩惱現在前者,或退或不退,彼依不退而起煩惱現在前者說; 【唐】c又起煩惱現在前者,或染污心無間,或不染污心無間,彼依染污心無間而起煩惱現在前者說; 【唐】d又起煩惱現在前者,有具因緣有不具因緣,彼依具因緣而起煩惱現在前者說; 【唐】謂諸有情三因緣故起諸煩惱名具因緣:一由因力;二由境界力;三由加行力。欲貪隨眠未斷未遍知者說因力;順欲貪纏法現在前者說境界力;於彼有非理作意者說加行力。==\[[zs70](正理66-70#^5ms94z) 或起惑時.三緣必具,非理作意正起現前.所斷隨眠必還成故。]== 【唐】e復次,為遮外道所說意趣,故作是說:「由三緣故起諸隨眠。」謂外道說:「專由境界,起諸煩惱;若有境界,煩惱便生;若境界壞,煩惱不起。」為遮彼意說:諸纏起,亦因未斷自類隨眠,亦由彼有非理作意。 ^b8di79 ##### 2.2第二通難(對《契經》之說) 【唐】B·契經中說:「由五種因緣,令時解脫阿羅漢退。」者 【唐】彼於退具說退因緣,如餘經說,彼具名彼。 ##### 2.3第三通難(對«定蘊»之說) 【唐】C·«定蘊»所說:「由非學非無學心退,起學法得。」者 【唐】彼說根退,不說果退。 【唐】復次,煩惱相應心亦名非學非無學故,說果退亦不違理。 ##### 2.4第四通難 【唐】D·云何彼是阿羅漢而起煩惱現在前者。 【唐】先是阿羅漢,後起煩惱現在前。若起煩惱現在前,便非阿羅漢。如先異生,後入聖道,入聖道已,便非異生;如先學者,後起無學法,起無學法已,便非學者;此亦如是,於理何違。 ##### 2.5第五通難 【唐】E·何等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者。 【唐】▲若畢竟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起彼地纏現在前故退者,即彼地善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 【唐】▲若未畢竟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起彼地纏現在前故退者,即彼地或善心或染污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乃至初靜慮,應知亦爾。 【唐】▲若畢竟離欲界染起欲界纏故退者,即欲界或善心或無覆無記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 【唐】▲若未畢竟離欲界染,起欲界纏故退者,即欲界或善心或染污心或無覆無記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 ==\[未得上界根本不起上界纏]== 【唐】此中: 【唐】▲若未得根本善靜慮無色定現在前者,彼不能起色無色界纏現在前故退,但能起欲界纏現在前故退;==\[[s18](婆沙011-020#e1離下起上)]== 【唐】▲若得根本善靜慮現在前,非無色定者,彼不能起無色界纏現在前故退,但能起欲色界纏現在前故退; 【唐】▲若得根本善靜慮無色定現在前者,彼能起三界纏現在前故退。==\[近分地煩惱是生煩惱.非定煩惱(等至煩惱)]== ^7vltsn #### 3退已煩惱現在前 【唐】(2)有餘師說:退已煩惱現在前。 【唐】問:此已善通前諸違難,後諸違難當云何通。 【唐】答:皆非違難,所以者何。 ##### 3.1第一二通難(施設識身) 【唐】A+B·施設識身二論所說,依覺知位不說退時,謂先雖退而未覺知,煩惱現在前乃覺知故。如有先誦四阿笈摩,餘務所纏遂便忘失;乃至未誦猶不覺知,後若誦時方知忘失;彼雖先忘而今始覺,此亦如是先退後知,依知時說,故不違理。 ##### 3.2第三通難(品類足) 【唐】C·品類足說:「不善及有覆無記,名順退法者。」依損善品轉遠善品,故作是說,如如煩惱現在前時,如是如是損遠善品,故說順退;非謂煩惱現在前時方退,善法先已退故。 【唐】第四通難(對“住何等心,後煩惱現在前者。”之說) 【唐】D·住何等心,後煩惱現在前者。 【唐】【答】a.住欲界無覆無記心,後煩惱現在前;謂威儀路及工巧處,非異熟生性羸劣故。 【唐】(因論生論)問:豈不羸劣彌順於退。 【唐】答:若於淨品其性雖劣,而於染品力強勝者,住彼便退,退已煩惱即現在前。異熟生心於淨染品性俱劣,故住彼心時非進非退。 【唐】b.有說:「欲界三無記心,隨住一種皆有退義;此心無間煩惱現前,然此欲界無覆無記心: 【唐】有與三界纏相違者,住此心時,必不退起三界煩惱。 【唐】有與欲色界纏相違不與無色界纏相違者,住此心時雖不退起欲色界煩惱,而容退起無色界煩惱。 【唐】有與欲界纏相違不與色無色界纏相違者,住此心時雖不退起欲界煩惱,而容退起色無色界煩惱。 【唐】有與三界纏皆不相違者,住此心時,皆容退起三界煩惱。」 #### 4.婆沙正義—煩惱先現論 【唐】(3)評曰:此二說中前說為善,要起煩惱現在前時,乃成退失勝功德故。 【唐】此說退位;【種性】若退性者`[性=姓【宮】*]`,不必要起煩惱現前,不退無學位有退性者故。 ## 22.退時意地住耶。五識身住耶。 ### 1.住意地退之說 【唐】◆<font color="#9E480E">🈬sz"18"#〈住意地退非五識身〉🈮</font> ### ◆〈五百離欲仙人為鄔陀衍那王婇女退失神通事〉 【唐】◆<font color="#9E480E">🈬sz"18"#〈猛熹子仙人受勝軍王少女供養,離染力微劣故,觸細軟觸退失神通事〉🈮</font> 【唐】◆<font color="#9E480E">🈬sz"18"#〈洲胤仙人聞帝釋天夫人諂媚音,生欲愛退勝定故,螺髻便墮事〉🈮</font> 【唐】問:退時為住意地,為住五識身耶。 【唐】答:1.應作是說:住意地退,非五識身。 【唐】問(1)若爾云何通`[隖=隲【三宮】*]`隖陀衍那事。 【唐】昔有王號`[隖=隲【三宮】*]`隖陀衍那,將諸宮室詣水跡山,除去男子,純與女人奏五`[妓=伎【三宮】]`妓樂,縱意嬉戲,樂音清妙,香氣`[馚=芬【三宮】]`馚馥,命諸女人露形而舞。時有五百離欲仙人,乘神境通,經此上過;有見妙色,有聞妙聲有嗅妙香,皆退神通,墮此山上如折翼鳥不復能飛。王見問曰:「汝等是誰。」諸仙答曰:「我是仙人。」王復問言:「汝得非想非非想處根本定不。」仙人答言:「我等未得。」王乃至問:「汝等為得初靜慮不。」仙乃至答:「我等曾得而今已退。」時王瞋忿,作如是言:「不離欲人如何觀我宮人婇女,極非所宜。」便拔利劍斷截五百仙人手足。 【唐】彼諸仙人有住眼識退者,有住耳識退者,有住鼻識退者,如何言住意地退耶。 【唐】(2)猛憙子事復云何通。 【唐】昔有仙人名猛憙子,食時常受勝軍王請,每至食時乘神通力如雁王飛至王宮上,王自承接,抱置金床,燒香散花恭敬禮拜以妙飲食而供養之。仙人食訖,除器澡漱,呪願王已,飛空而去;王於後時以國事故欲詣餘處作是念言:「我行去後誰當如我承事仙人,脫不如法仙人性躁,或呪咀我令失王位,或斷我命或害國人。」便問少女:「我行去後汝能如我事仙人耶。」女答言:「能。」王遂慇懃約勅少女,令如常法供養仙人,然後乃行營理國事。仙人後日臨至食時,飛空而來至王宮所,王女承抱置金床上;仙人離染力微劣故,觸細軟觸退失神通;如常受供食訖澡漱及呪願已,欲乘空去而不能飛;入王苑中欲修舊道,聞象馬等種種喧聲,雖極作意而不能得。時彼仙人知室羅筏城中士女恒作是念:“若大仙人履地行者,我等當得接足供養。”彼仙爾時便起矯慧,語王女曰:「汝告城中,今日仙人履地而出,諸所欲作皆應作之。」於是王女即便依教;諸人聞已,除去城中瓦礫糞穢掃灑清淨,嚴列幢幡,燒香散花,作諸音樂,莊飾嚴麗猶如天城,是時仙人步行而出,去城不遠入林樹間,欲修舊道,聞諸鳥聲,其心驚亂,而不能得;便捨此去,詣於河邊,復聞水中龍魚騰躍,心既喧擾而不能修;遂即登山作如是念:“我退善品都由有情,設我曾修戒禁苦行,當感有翅猫狸之形,水陸空行無脫我者。”發惡願已,毒心稍息,須臾復能離八地染,後生非想非非想處,有頂寂止甘露門田,八萬劫中受閑靜樂,業壽盡已,還生此間苦法林中,作猫狸獸身及兩翅各廣五十踰繕那量;以此大身害有情類,空行水陸無得免者,從此命終墮無間獄,受諸劇苦難有出期。 【唐】如是仙人住身識退,如何言住意地退耶。 【唐】(3)復云何通天帝釋事。 【唐】謂釋迦佛未出世時,有一仙人名為洲胤,天帝數往諮受法義,後於一時,天帝乘輦欲往仙所,阿素落女`[落=洛【三宮】]`設芝夫人竊作是念:「今天帝釋將無捨我,欲往其餘諸美人所。」便先昇輦自隱其形,令天帝釋不知同往,臨至仙所迴顧見之,因即告言汝何來此。仙人不欲見諸女人,宜速還宮不應住此;設芝推託不欲還宮,天帝既忿以華莖擊夫人,遂以諂媚音謝;仙人聞之便生欲愛,退勝定故螺髻便墮。 【唐】此即仙人住耳識退,如何言住意地退耶。 【唐】答(1)(2)(3):應知此等住意地退,由眼等識引令起,故作如是說,於理無違。 ### 2.住五識退之異說(尊者僧伽筏蘇) 【唐】2.尊者 #僧伽筏蘇 說曰:住五識退,於理何違。五識取境時亦生煩惱故,謂對治力極羸劣者,眼見色等亦容退故。 ### 3.正義—住意地退 【唐】3.評曰:應作是說:住意地退,非五識身。對違順境,要有分別,起煩惱故。 【唐】由此故說:若住意地,有六勝事不共五識:一退。二離染。三死。四生。五斷善根。六續善根。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三使犍度一行品下} ## 23.退之種類及與其所依身之關係 ### 1.退有三種。 【唐】退有三種:一已得退。二未得退。三受用退。 ### 2.三種退的義涵 【唐】1.已得退者:謂先已得諸勝功德,遇緣而退。 【唐】2.未得退者:如伽他說: 【唐】a.「我觀天世間,退於聖慧眼,由耽著名色,不見四真諦。」 【唐】此頌意說,一切有情若勤方便,皆應獲得諸聖慧眼,但由耽著名與色故,不能精懃修正方便,於四真諦未得現觀,於聖慧眼有未得退。又如頌言: 【唐】「愚夫眾所敬,是則為衰損,於頂而退墮,斷滅諸善根。」 【唐】b.此頌佛依天授而說,謂彼已起暖善根,不久當起頂善根,中間貪著勝名利,故於頂善根有未得退,從此展轉斷滅善根。諸如是等名未得退。 【唐】3.受用退者:謂於已得諸勝功德,不現在前;如佛於已得諸佛功德,不現在前;獨覺於已得獨覺功德,不現在前;聲聞於已得聲聞功德,不現在前,餘亦應爾。 ### 3.如是三退,佛獨覺聲聞各有幾種。 【唐】問:如是三退,佛獨覺聲聞各有幾種。 【唐】答:1.(1)佛有一種:謂受用退,已得諸功德有不現前故。無未得退,住諸有情最勝根故。無已得退,諸佛皆是不退法故。 【唐】(2)獨覺有二種:謂未得退及受用退。未得退者,未得諸佛最勝根故;受用退者,有已得功德不現在前故。無已得退,獨覺皆是不退法故。 【唐】(3)聲聞乘中(a)不時解脫有二種,謂:未得退及受用退;未得退者,未得諸佛獨覺根故;受用退者,有已得功德不現在前故;無已得退,不時解脫非退法故。(b)時解脫具三種:已得退者,已得功德有可退故;未得退者,未得三乘不退根故;受用退者,有已得功德不現在前故。 ### 3.1.佛--無退說 【唐】2.有作是說:「A·佛全無退,無已得退者,諸佛皆是不退法故,無未得退者,住 【唐】諸有情最勝根故。無受用退者佛於過去三無數劫,修集百千難行苦行皆為利樂一切有情;得成佛已,晝夜六時,觀有情界無可化者而不饒益,是故諸佛無受用退。雖有功德不現在前,非本所期故不名退。 【唐】B·獨覺唯有一受用退,有已得功德不現在前故。無未得退者,於獨覺乘根性已定,更不求佛勝根性故,無已得退者獨覺皆是不退法故。 【唐】C·聲聞乘中:a·不時解脫亦唯有受用退,有已得功德不現在前故,無未得退者,於聲聞乘根性已定更不求佛獨覺乘故,無已得退者,不時解脫不退法故。 【唐】b·時解脫有二種:一已得退,已得功德有可退故;二受用退有已得功德不現在前故。無未得退者,於時解脫根性已定,不求三乘勝根性故。」 ### 3.2.婆沙正說—佛定有受用退 【唐】3.評曰:此二說中初說為善,諸佛定有受用退故;獨覺聲聞於勝根性有欽羨故;時解脫者有可轉作不時解脫,如何說彼無未得退。 ### 3.2.1.佛定有受用退之經證 【唐】問:云何知佛有受用退。 【唐】答:契經說故。如契經說:「佛告阿難,如來所得四增上心現法樂住,我說於彼展轉有退,如與弟子共集會時;若不動心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我說於彼都無有退。」由此知佛有受用退。🈜==\[==若彼不移動心解脫作證,我不說彼有障礙也。若彼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本為精勤,無放逸遊行故,此或可有失🈬sz"13"#[(失=去【三】)]🈮,以弟子多集會故。]🈝 ### 3.2.1.1.(因論生論)不動心解脫.現法樂住等是否有退 【唐】問:此經為說有已得退。為當說有受用退耶。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此經說已得退者,四增上心現法樂住亦不應退,諸佛`[佛=法【明】]`皆是不退法故。若此經說受用退者,不動心解脫亦應有退,非一切時現在前故。 【唐】答:此中說佛有受用退。 【唐】問:此已善通前所設難,後所設難當云何通。謂不動心解脫亦應有退,非一切時現在前故。 【唐】答:a.不動心解脫以成就為勝,若得彼法更無所作,故雖不現前而不說為退;四增上心現法樂住以現行為勝,不現前者便說為退。 【唐】b.有作是說:此契經中,說未至定名不動心解脫,說根本靜慮名增上心現法樂住,世尊多起未至定現在前,非根本靜慮;謂食前食後將說法時,及說法竟并說法已入靜室時,佛雖於諸定能速疾入,而於最近者數入非餘,故佛數數入未至定;如勇健者雖於諸處能速往來,而於近處數數遊從非於遠處,故作是說。 【唐】c.有餘師說:此契經中,說利益他事,名不動心解脫;說自利益事,名增上心現法樂住。世尊多起利益他事現在前,非自利益事,故作是說。 【唐】d.或有說者:此契經中,說慈悲名不動心解脫,說喜捨名增上心現法樂住。世尊多起慈悲現在前,少起喜捨,故作是說。 【唐】e.復有說者:此契經中,說大悲名不動心解脫,說大捨名增上心現法樂住,世尊多起大悲現在前,少起大捨,故作是說。 【唐】f.尊者妙音作如是說:此契經中,說一切結永斷遍知,名不動心解脫;說一切種有為功德,名增上心現法樂住。佛於一切無為功德,恒成就故說為不退;佛於一切有為功德,有不起者故說有退;有為功德以起現前為勝事故。 【唐】g.尊者覺天作如是說:此契經中說,能得得名不動心解脫;說所得得`[得=德【宮】]`名增上心現法樂住;佛於一切所得功德有不現前故說有退,諸能得得恒現在前,故說不退。 ### 4.受用退--量的多少與依身的關係 【唐】問:若佛亦有受用退者,此受用退何者最多,為佛為獨覺為聲聞耶。 【唐】答:此受用退,佛最為多,非獨覺聲聞,彼功德少故。謂佛一剎那頃功德不現在前有受用退,多於二乘盡眾同分於諸功德有受用退。所以者何。如來功德無量無數,微妙熾盛最勝清淨,過諸世界極微塵量。一一功德皆應現前,若不現前,有受用退。故受用退,佛最為多。如轉輪王統四洲渚,若一日夜.捨自國土.有受用退,多餘小王盡眾同分.捨自國土.有受用退。 【唐】前來且說三乘無學於三種退有具不具,學位異生,隨其所應,當准此說。 ### 5.‹上三果有退,非預流果› 【唐】◆<font color="#9E480E">🈬sz"18"#〈預流果不退,後三果容退等〉🈮</font> 【唐】如«定蘊»說:以何等故上三果有退,非預流果耶。 【唐】1·且彼文說:見所斷煩惱,於無事起故,斷已不退。 【唐】▲云何說彼於無事起。 【唐】謂:無處轉故。 【唐】▲云何無處轉。 【唐】謂:於我轉故,於勝義諦,我畢竟無,故彼煩惱斷已不退。 【唐】(彼定蘊說):修所斷煩惱,於有事起故,斷已有退。==\[s186「修所斷結依有事起」]== 【唐】▲云何說彼於有事起。 【唐】謂:有處轉故。 【唐】▲云何有處轉。 【唐】謂:於少分淨相轉故。 【唐】▲云何名為少分淨相。 【唐】謂:於髮爪脣齒面目手足指等形顯色中有少淨相,於中亦有諸不淨相。 【唐】(1)觀不淨相,由如理作意,先離煩惱。觀彼淨相,由非理作意,起煩惱退。 【唐】(2)無有少法,有我我所,可令觀彼退無我觀。如契經說:一切法無我無有情無命者無養育者無補特伽羅;於此身內空無士夫無能作者無遣作者無能受者無遣受者,純空行聚。 【唐】是故一切見所斷結,聖慧斷已,皆永不退,是故無退預流果者。 【唐】2.復次,永斷三界見所斷結,立預流果,無退三界見所斷結永斷者故。 【唐】3.復次,永斷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立預流果,無退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永斷者故。 【唐】問:云何無退彼永斷者。 【唐】答:1.以彼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是故斷已,不可還續。 【唐】2.復次,以忍對治無事煩惱立預流果,必無退忍起無事結故彼不退。 【唐】3.復次,由見道力得預流果,定無退失見道者故。 【唐】問:因論生論,何故定無退見道者。==\[s186何故無有退見道者耶]== 【唐】答:(1)以見道是極速疾道.不起期心道,無容退失如是道故。 【唐】(2)復次,諸瑜伽師入見道已,名墮法河,墮大法流,墮法波浪,墮法洄澓;尚無暇能起有漏善無覆無記心,況有能起染污心退;如人墮在山谷瀑流隨浪漂溺,尚不能據此彼兩岸,何況能出。 【唐】(3)復次,見道能治三界所有見所斷結,無退三界見所斷結對治道故。 【唐】(4)復次,見道能治所有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無退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對治道故。 【唐】(5)復次,見道能治忍所對治無事煩惱,無有退彼對治道故。 【唐】(6)復次,見道創見四聖諦理決了明白,無於此理重迷謬者,故必不退。 ### 7. 【唐】問:如至無學位有退住修道,寧無至修位退住見道者。 【唐】答:1.修道位中.有起煩惱現在前義;見道位中.無起煩惱現在前義;是故彼此不可為例。 【唐】2.復次,修道位中.容有退者,故至無學位,有退住修道;見道位中.無有退者,故至修道位.無退住見道。 ### 8. 【唐】問:退阿羅漢果,住預流果時,名退不還一來果不。 【唐】答:亦名退彼,所以者何。住彼下故,如人從彼第三層舍墮至于地,彼人亦說墮初二層此亦如是。 ### 8.1. 【唐】問:本不成就中間二果,今何言退。 【唐】答:已不成就.復不成就,故亦名退。 ### 8.1.1. 【唐】問:如何說彼.已不成就.復不成就。 【唐】答:1.彼先已遠今更遠故。 【唐】2.復次,先斷爾所煩惱盡故,建立二果,今還退起爾所煩惱,故說彼退。 【唐】3.復次,先斷二果.所對治得,今還退起,故說彼退。 【唐】4.復次,先用如是無間解脫,斷諸煩惱,得二果者,今還退起所斷煩惱,令彼二道,遠而更遠,故說彼退。 【唐】5.復次,不還一來果是阿羅漢因,故退果時,因亦名退。 ### 8.1.1.1. 【唐】問:預流果亦是阿羅漢因,退阿羅漢時,預流應退。 【唐】答:1.此預流果是下聖位,退上果時極住此果;若復退失預流果者,應本得果今還不得;見道位中無住義故,應本見諦今還不見,應本現觀今非現觀,應本聖者今成異生,欲令無有如是等過,故無退失預流果義。 【唐】2.復次,以預流果是見道證,先說見道必無退義,是故無退預流果者。 ### 8.1.1.2.預流果轉根亦有退者 【唐】3.此說位退不說根性,預流果轉根亦有退者故。 ## 24.無退沙門果不還得而命終義 ### 1.〈退根本沙門果時,若未還得而無命終義〉 【唐】退根本沙門果,若未還得.無命終義;若退彼向,雖未還得.容可命終,所以者何。 【唐】1.根本果位易見易施設,謂此是預流果乃至此是阿羅漢果,是故退已.若未還得.必不命終;向位難見難施設,故從彼退已.雖未還得.有命終義。 【唐】2.復次,根本果位諸瑜伽師,於果發起增上慶悅,如務農者於六月中修治稼穡,後收子實.積置場中,生大慶悅,此亦如是。故退果時.生大憂惱,若未還得.終不捨命;向中不爾,故退彼時.雖未還得.有命終義。 【唐】3.復次,根本果位具三因緣:一捨曾得道;二得未曾得道;三證結斷一味得。故退果時,若未還得.必不命終;向即不爾,故退彼位.雖未還得.容可命終。 【唐】4.復次,根本果位具五因緣:一捨曾得道;二得未曾得道;三證結斷一味得;四頓得八智;五一時修十六行相。故退果時,若未還得.無命終理;向中不爾,故退彼時.雖未還得.有命終義。 ^sfw2vy 【唐】5.復次,根本果位,是瑜伽師最勝安隱穌息之處,故退果時,若未還得.無命終義;向即不爾,故退彼時,雖未還得.有命終理。 【唐】6.復次,根本果位所有結斷,是所作及所作究竟,所有聖道是功用及功用究竟,故退果時,若未還得,無命終理;向中結斷是所作,非所作究竟,所有聖道是功用,非功用究竟,故退向時,雖未還得,有命終義。 【唐】7.復次,根本果位容諸行者廣修聖道,故退果時,若未還得.無命終理;向中不容廣修聖道,故退向已雖未還得有命終義。 【唐】8.復次,根本果位諸瑜伽師,能善了知功德過失,功德者謂道及道`[〔道〕-【三宮】]`果,過失者謂生死因果,故退果時,若未還得,無命終理;向中不爾,故退彼時,雖未還得.有命終義。 【唐】9.復次,根本果位諸瑜伽師,方能善取四聖諦相;向中不爾,事未成故。如人道行於四方相,未能善取,若坐一處方能善取,果向亦然;故退果時,若未還得.無命終理,若退向時,雖未還得.有命終義。 【唐】10.復次,根本果位若退失時,有證知者,故未還得,必不命終;退失向時無證知者,故未還得,有命終義;如村邑中若被劫奪,有證知者,速可還得,兩村邑間若被劫奪,無證知者,難可還得。 【唐】11.復次,根本果位諸瑜伽師,先廣加行安足堅固,由此退時,若未還得,終不捨命;向中不爾,故退彼時,若未還得,有命終理。 ==\[先廣加行安足堅固]== 【唐】(1)預流果先廣加行者,謂彼先求解脫果故,精勤修習惠施淨戒,不淨觀持息念念住,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及暖[煖]頂忍世第一法,并見道中十五心頃,即此總名安足堅固。 【唐】▲有作是說:從初乃至世第一法名廣加行,見道十五心名安足堅固。 【唐】(2)一來果先廣加行者,謂即前說及離欲染諸加行道.六無間道.五解脫道,即此名為安足堅固。 【唐】▲有作是說:預流果名安足堅固。 【唐】(3)不還果先廣加行者,謂即前說及離欲染諸加行道.三無間道.二解脫道,即此名為安足堅固。 【唐】▲有作是說:一來果名安足堅固。 【唐】(4)阿羅漢果先廣加行者,謂即前說`[及=乃【三宮】]`及離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一一地各有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并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即此總名安足堅固, 【唐】▲有作是說:不還果名安足堅固。 【唐】12.復次,根本果位諸瑜伽師,斷絕止息一切生分故,退果時若未還得,無命終義;向中不爾,故退彼時雖未還得有命終理。謂:預流果除欲界七生,及色無色界一一處一生,餘一切生得非擇滅;一來果除欲界二生,及色無色界一一處一生,餘一切生得非擇滅;不還果除色無色界一一處一生,餘一切生得非擇滅;阿羅漢果於一切生,得非擇滅,不復生故。 【唐】13.復次,根本果位諸瑜伽師,總集三界見修所斷煩惱斷得,故退果時若未還得 終不捨命;向中不爾,故退彼時雖未還得有命終義。謂:預流果位總集三界見所斷煩惱斷得;一來果位總集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斷六品煩惱斷得;不還果位總集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九品煩惱斷得;阿羅漢果位,總集三界見修所斷一切煩惱斷得。 【唐】14.復次,根本果位是瑜伽師本所求處,故退果已若未還得必不命終;向位不爾,故退彼時,若未還得有命終義。 ## 25.退時不起之煩惱和金剛定之不成就 ### 1. 【唐】若離欲界染.或離初靜慮染.或復乃至.離無所有處染,此後得入正性離生,後若退者: 【唐】決定不起下地纏退,但容得起上地纏退。 【唐】【問】所以者何。 【唐】【答】1.下地煩惱,有漏無漏二對治道所殘害故,無有勢力起彼而退。 【唐】2.復次,斷彼纏後,有見道生,鎮壓其上,故不能起下地纏退,譬如有人從山墮落墮後復有頹山壓上,尚不能動,況能起行。 【唐】3.復次,斷彼纏後,有忍智生,無有退忍智者,故不能起下地纏退。 【唐】4.復次,斷彼纏後,起法類智,無有全退法類智者,故不能起下地纏退。 【唐】5.復次,斷彼纏後,起增上忍世第一法,無退增上忍世第一法者,故不能起下地纏退。 【唐】6.復次,異生離欲界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時,地地見修所斷煩惱,總為一束作九品斷;後入見道得聖果已,設起下地煩惱退者,為但得彼修所斷結。為亦得彼見所斷結。若但得彼修所斷結,如何二結同一道斷,退彼道時但唯得一。若亦得彼見所斷結,如何得聖果成見所斷結。是故異生隨離何地何品染已後,若得入正性離生得聖果已,必無還起先時所斷煩惱退義。 ### 2. 【唐】問:如當得阿羅漢果,住金剛喻定時,猶成就非想非非想處下下品結;若退阿羅漢果,還起非想非非想處下下品結時,為亦得成就金剛喻定不。 【唐】答:1.不得成就金剛喻定,所以者何。金剛喻定用大功力加行作意修習而得,彼下下品結,不由功力加行作意修習而得,是故退時,但得彼結不得此定。 【唐】2.復次,金剛喻定勝進時得,彼下下品結,退墮時得,是故退時,但得彼結,不得此定。 【唐】3.復次,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違彼結現行,不違彼成就;是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猶成就彼結。非想非非想處下下品結現在前時,違金剛喻定現行,亦違成就,是故退起彼品結時,必不成就金剛喻定。 【唐】4.復次,金剛喻定是無間道,無住無間道而退者.亦有無退已住無間道者,有住解脫道而退者.亦有退已住解脫道者。有作是說:亦有住勝進道而退者.及有退已住勝進道者。是故住金剛喻定時成就有頂下下品結,退起有頂下下品結時,必不還得金剛喻定。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阿毘達磨【明】*]`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數下明本有說一切有部發智七字細註*]`卷第六十一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二</b>☗s62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一行納息第二之七 ## 26.退存在之處所依身乃至退之期間等 ### 1. 【唐】問:何處有退。 【唐】答:欲界有退非餘界,人趣有退非餘趣。 ### 1欲界天 【唐】問:欲界天中何故無退。 【唐】答:無退具故。 【唐】問:豈不彼天有五妙欲,勝於人趣,寧說為無。 【唐】答:1.諸契經中說:五退具天中非有,故說為無。 【唐】2.復次,六欲天中初入聖道.得聖果者.皆是利根,諸利根者.皆不退故。 【唐】問:鈍根人中入聖道已,後生天上為有退不。 【唐】答:彼亦不退,所以者何。經生聖者,決定不退.亦不轉根.亦不得生色無色界,聖道於彼相續中住.既經多時.極堅牢故。 ### 3.三惡趣 【唐】問:三惡趣中,何故不退。 【唐】答:彼無離染入聖道義,既無勝德,於何說退。 ### 4.上二界 【唐】問:色無色界既有勝德,何故無退。 【唐】答:彼無退具,功德堅牢,是故不退。 ### 5.何等人可退 【唐】問:何等人可退,何等人不可退耶。 【唐】答:1.有人信他,隨他意欲而入聖道,有人自信,隨自意欲而入聖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唐】2.復次,有不思量觀察得失而入聖道,有極思量觀察得失而入聖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唐】3.復次,有人因力加行力不放逸力皆不廣大,有人三力`[皆悉【麗】]`悉皆廣大;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唐】4.復次,有信為先而入聖道,有慧為先而入聖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唐】5.復次,有奢摩他為先而入聖道,有毘鉢舍那為先而入聖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唐】6.復次,有行止行,有行觀行;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唐】7.復次,有多愛樂希求於止,有多愛樂希求於觀;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唐】8.復次,有止增上,有觀增上;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唐】9.復次,有止熏心依觀得解脫,有觀熏心依止得解脫;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s54](婆沙051-060#^ee4ooq) [s29](婆沙021-030#b2止觀與解脫) 【唐】10.復次,有得內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觀;有得增上慧法觀,不得內心止;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唐】11.復次,有樂習定不樂多聞,有樂多聞不樂習定;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hl0bxj 【唐】12.復次,有樂自利不樂利他,有樂利他不樂自利;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唐】13.復次,有隨信行種性,有隨法行種性;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性=姓【宮】*]` 【唐】14.復次,有鈍根者,有利根者;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唐】15.復次,有緣力入道,有因力入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唐】16.復次,有外友力入道,有內友力入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友=支【三】*]` 【唐】17.復次,有從他聞法力入道,有內正思惟力入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唐】18.復次,有無貪增上,有無癡增上;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唐】19.復次,契經中說:「人有四法能多所作: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初二法增上者可退;後二法增上者不可退。 【唐】20.復次,有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有慧善解脫,心不善解脫;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唐】有作是說:有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有慧善解脫,心不善解脫,此二人可退;有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此人不可退。 ### 6.退經幾時 【唐】問:諸已退者,住經幾時。 【唐】答:1.住經少時,乃至未覺,彼尋覺已,速修勝進。 【唐】2.復次,彼起煩惱現前退時,深生慚愧速即令斷;如明眼人,晝日平地,忽自顛蹶,速起四顧,勿有他人見我者不。如是行者起煩惱時,深生慚愧,勿有諸佛或佛弟子或餘善人知我者不。故速令斷還復本位。 【唐】3.復次,彼起煩惱現前退時,燒身心故,速令還滅;如軟體者迸火觸身,不能堪耐,速即除滅。 【唐】4.復次,彼起煩惱現前退時,嫌臭穢故,速便除斷;如樂淨人,有少糞穢墮彼身上,速即除洗。 【唐】5.復次,彼起煩惱現前退時,身心重故,速便棄捨;如羸弱者忽得重擔,力所不逮,速即棄之。 【唐】6.有作是說:退者不定,不自在故。起諸煩惱,或速能斷,還復本位;或經久時,方得本果,謂:以欲界聞思慧力引起修慧聖道現前,轉信勝解,成見至根,然後復趣阿羅漢果,故彼退已,遲速不定。 ### 7.住果所不為 【唐】問:若退不還阿羅漢果已,為復作彼不應作事耶。 【唐】答:不復能作。所以者何。退上果者.所作事業,與先未得上果聖人.事業異故。==\[得不作律儀故、聖道已滅惡行故,如曾服藥。復次希望具足故,彼人希望滅果,對治惡行故。]\[由慚增故]\[壯士雖蹶不仆]\[如高族者暫失位時.不等凡庸造鄙下業]== ## 27.阿羅漢六種姓之退 ### 2.1 【唐】阿羅漢有六種,一退法;二思法;三護法;四安住法;五堪達法;六不動法。 【唐】此中退法者,謂彼應退;思法者,謂彼思已,持刀自害;護法者,謂彼殷重守護解脫;安住法者,謂彼不退亦不昇進;堪達法者,謂彼堪能達至不動;不動法者,謂彼本得不動種性`[性=姓【宮】*]`,或由練根而得不動。 ### 2. ### 2.1.依行為作用立名 【唐】問:退法阿羅漢必退耶。乃至堪達法阿羅漢必練根至不動耶。 【唐】【答】1.有作是說:阿羅漢中退法必退,思法必思持刀自害,護法必能守護解脫,安住法必能不退亦不昇進,堪達法必能練根至不動;以是事故,彼名退法,乃至名堪達法。 【唐】2.==\[評曰]==若作是說,依六作用建立六種阿羅漢名; 【唐】3.彼說欲界具有六種,色無色界唯有二種,謂安住及不動法。 ### 2.2.依種性立名(正義) 【唐】4.==\[評曰]==如是說者,退法阿羅漢不必退,乃至堪達法阿羅漢不必練根至不動法。 【唐】問:若爾何故彼名退法,乃至彼名堪達法耶。 【唐】答:阿羅漢中退法者不必退,若退從此種性非餘;乃至堪達法者不必練根至不動法,若能練根至不動者,決定從此種性非餘。若作是說,依六種性建立六種阿羅漢名。此說三界皆具六種,六種種性遍三界故。`[性=姓【宮】*]` ### 2.2.1.六種性依根建立等 【唐】問:云何建立如是六種阿羅漢耶。 【唐】答:依根建立。 【唐】問:根有九品,謂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云何依根建立六種不立九耶。 【唐】1有作是說:此六種中,**退法成就二品根**,謂下下下中; 【唐】思法成就一種根,謂下上;護法成就一種根,謂中下;安住法成就一種根,謂中中;堪達法成就一種根,謂中上; 【唐】不動法阿羅漢,成就一種根,謂上下;獨覺成就一種根,謂上中;佛成就一種根,謂上上。 【唐】2.評曰:彼不應作是說,無一成就二品根故,利根尚無具二品根者,況鈍根者有具二品根。 【唐】應作是說:阿羅漢中退法成就下下品根,思法成就下中品根,護法成就下上品根,安住法成就中下品根,堪達法成就中中品根; 【唐】**從時解脫練根至不動法**,成就中上品根;**本種性不動法**成就上下品根,獨覺成就上中品根,如來成就上上品根。`[性=姓【宮】*]` ^c19qmr ### 3.六阿羅漢進退涅槃 【唐】1.有說:六種阿羅漢中,(1)退法作一事,謂退。(2)思法作二事,謂退及思。 【唐】(3)護法作三事,謂退思護。(4)安住法作四事,謂退思護及安住。(5)堪達法作五事,謂退思護安住及練根至不動。 *【涼】退法阿羅漢作一事,`[唯=惟【宮】下同]`唯退。憶法阿羅漢作二事,退法、憶法。* *【涼】護法阿羅漢作三事,退法、憶法、護法。等住阿羅漢作四事,退法、憶法、護法、等住。能進阿羅漢作五事,退法、憶法、護法、等住、能進。* 【唐】2.==\[評]==如是說者:(1)退法作三事:一退住學根;二練根至思;三即住彼般涅槃。[js25](俱舍論記疏25#^g6faxm) 【唐】(2)思法作四事:一退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三練根至護;四即住彼般涅槃。 【唐】(3)護法作五事:一退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思法根;四練根至安住;五即住彼般涅槃。 【唐】(4)安住法作六事:一退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思法根;四退住護法根;五練根至堪達;六即住彼般涅槃。 【唐】(5)堪達法作七事:一退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思法根;四退住護法根;五退住安住法根;六練根至不動法;七即住彼般涅槃。 *【涼】復有說,退法阿羅漢有三事:一、退住學根;二、轉至勝根;三、即住般涅槃。* *【涼】憶法阿羅漢有四事:一、退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三、轉至勝根;四、即住般涅槃。* *【涼】護法阿羅漢有五事:一、退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憶法;四、轉至勝根;五、即住般涅槃。* *【涼】等住阿羅漢有六事:一、退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憶法;四、退住護法;五、轉至勝根;六、即住般涅槃。* *【涼】能進`[羅漢=阿羅漢【三宮】]`羅漢有七事:一、退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憶法;四、退住護法;五、退住等住;六、轉至不動;七、即住般涅槃。* ^o4badt ### 4. 【唐】問:思法阿羅漢退住學根時,得何學根。為得退法種性學根,為得思法種性學根。`[性=姓【宮】*]` *【涼】問曰:憶法阿羅漢退住學根,為得何等學根。為得退法學根,為得憶法學根耶。* 【唐】答:彼得退法種性學根,非思法種性學根。所以者何。彼先於學位未得思法學根故,今若退得思法學根.是進非退,不應正理。 *【涼】答曰:得退法學根,非憶法學根。所以者何。彼未曾得憶法學根故,若得者.是名為進.不名為退。* ^v6p5q9 ### 5.‹自害阿羅漢› 【唐】契經中說:有阿羅漢名喬底迦,是時愛心解脫,彼六反退失阿羅漢果已,第七反還得阿羅漢果時,恐復退失以刀自害。 【唐】問:彼為是退法。為是思法耶。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是退法,何緣自害。若是思法,何故退耶。 【唐】答:1.應作是說:彼是退法。 【唐】問:若爾,何故以刀自害。 【唐】答:彼厭退故,以刀自害,若先不退而自害者,乃是思法。 【唐】2.有作是說:彼從退法練根至思,仍恐退故以刀自害,故不違理;若本性思至無學位,決定無有退住學義。 ## 28.斷時之道和退時之結的得 ### 1.結繫結用得的關係 【發智】諸用此道斷欲界結,退此道時,還得彼結繫不。答:還得彼結繫。諸用此道斷色無色界結,退此道時還得彼結繫不。答:還得彼結繫。 【唐】1.此中有說:結用名繫,謂先離染時,斷諸結繫用,退時還得彼結繫用。 【唐】2.有作是說:結得名繫,謂離染時斷諸結得,今退道時還得結得。結用結得互相資助,但有一時,必有第二,為縛不捨名為結用,不必現在。得結屬已,是結得用,此唯現在,過去未來無得用故。 ### 2.‹必無有住無間道退,亦無退已住無間道› ### 2.1.斷有通別 【唐】問:若道能斷結,住此道不退;若住此道退,此道不斷結;謂:無間道能斷諸結,無住此道而有退者;住解脫道容有退者,無用此道斷諸結義;今何故說:「諸用此道斷三界諸結,退此道時還得彼結繫。」 【唐】答:1.此不違理,所以者何。無間道是解脫道因,解脫道是無間道果,退此果時.亦說因退。 【唐】2.復次,諸無間道是煩惱得對治,退起煩惱得時亦說退彼。 【唐】3.復次,`[為=謂【明】]`為斷煩惱故立無間道,退起煩惱時亦說退彼。 【唐】4.復次,斷名有二:一通;二別。別唯無間道,通通解脫道,今依通義故不相違。 【唐】5.尊者 #僧伽筏蘇 說曰:住無間道及解脫道俱有退義,如預流者已斷前五品煩惱,起上上品纏,退時名退前五品無間解脫道。 【唐】6.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必無有住無間道退,亦無退已住無間道,是故前說於理為善,謂退果時,名退因等。 ## 29.九遍知〖遍知〗 【發智】有九遍知,謂: 【唐】1.欲界見苦集所斷結盡第一遍知。 2.色無色界見苦集所斷結盡第二遍知。 【唐】3.欲界見滅所斷結盡第三遍知。ᅟ4.色無色界見滅所斷結盡第四遍知。 【唐】5.欲界見道所斷結盡第五遍知。ᅟ6.色無色界見道所斷結盡第六遍知。 【唐】7.五順下分結盡第七遍知。ᅟᅟ8.色愛結盡第八遍知。 【唐】9.一切結盡第九遍知。 ### 1.提起九遍知之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2.謂或有說:無斷遍知,諸無為法無自性故。 【唐】▲為止彼宗顯無為法實有自性故,斷遍知決定實有。 【唐】3.或復有說:此斷遍知非唯有九,一切擇滅皆得名為斷遍知故。 【唐】▲為遮彼說,顯斷遍知唯有九種,後當顯說立九因緣。 【唐】4.有說:斷遍知唯有一種,以一切擇滅體唯一故。 【唐】▲為遮彼意,顯斷遍知體非唯一,故作斯論。 ### 2斷名遍知 【唐】問:斷是無為,不能緣慮.無決了用,何名遍知。==\[[s34](婆沙031-040#^sadayatana2)斷無所緣及遍知用,何故名遍知…]== *【涼】問曰:若斷者是無為,不能有所緣,何故`[故=故彼【三宮】]`斷是智耶。* ᅟ 【唐】答:1.此雖不能緣慮決了,而是智果,故名遍知。如阿羅漢是解果故,亦名為解;如六觸處是業果故,亦名舊業;如天眼耳是通果故,亦名為通。此斷亦爾,是智果故.亦名遍知。 *【涼】答曰:斷是智果故說智。業果說業,如說:六入是舊業。天眼天耳是通果說通。阿羅漢是智果說智,如是智果故說斷智。* ^7zpxc4 ==\[忍果云何名遍知]== [s34](婆沙031-040.md#c2忍果名遍知) 【唐】問:修所斷斷是智果故,可名遍知;見所斷斷乃是忍果,何名遍知。 *【涼】問曰:若然者,修道所斷結,以智斷故是智果,可言斷智`[*知]`;見道所斷結,以忍斷是忍果,云何言斷智耶。* 【唐】答: *【涼】答曰:* 【唐】(1)==\[世俗智果]==彼斷亦是世俗智果,謂世俗道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彼八地中見所斷斷是世俗智果,故亦名遍知。 【唐】<font color="red">[評]</font>問:若世俗道有作用處.見所斷斷是智果故.可名遍知;此於非想非非想處無斷作用,彼見所斷斷,云何名遍知。 *【涼】(1)彼是世俗智果,故言斷智。如先以世俗道離欲界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八地中所斷結斷,是世俗智果。* *【涼】問曰:若然者,世俗道能有所作處可爾。非想非非想處,世俗道不能有所作,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結斷是忍,云何是斷智耶。* 【唐】(2)==\[慧果]==尊者 #僧伽筏蘇 說曰:彼是慧果故名遍知。斷有二種:一是智果;二是慧果。此中慧果說名遍知。==\[s34遍知有二種:一慧為性,二智為性]== 【唐】<font color="red">[評]</font>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契經但說有二遍知:一智遍知,二斷遍知。佛曾不說有慧遍知。又慧非智,應名遍慧,何名遍知。知是智故。 *【涼】(2)尊者僧伽婆修說曰:此是`[慧=惠【宋元宮】*]`慧果說斷智。斷有二種:一是`[*]`慧果。[二是智果。彼是慧果。]* *【涼】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佛經說`[二=二斷【三宮聖】]`二智:一知智,二斷智。不說斷慧。* 【唐】(3)==\[是無漏智士用果]==應作是說:忍所得斷,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復能證故,亦名智果。謂金剛喻定是<u>勝義沙門</u>,彼所證滅.名沙門果。由此定證得阿羅漢果時,總證得三界見修所斷斷,是故此斷.亦名遍知。==\[s34==<font color="red">評</font>==.不應作如是說…]== *【涼】(3)<font color="red">評曰</font>:應作是說:<u>實義智者</u>是金剛喻定,斷是彼果。所以者何。得阿羅漢果時,以金剛喻定斷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結,頓證解脫得故。* 【唐】(4)==\[忍是智眷屬]==復次,忍是智眷屬.故亦名智,此忍所得滅.亦名遍知。 【唐】(5)==\[忍是智種族]==復次,此斷既由智種族得,故名遍知,如瞿答摩種族所出.名喬答摩。 *【涼】(5)復有說者,從智種中生,故名斷智。如瞿曇姓中生故名瞿曇,彼亦如是。* 【唐】(6)==\[斷是智相]==復次,此斷既有遍知相故.亦名遍知,由此<u>亦為智所證故</u>。如過去未來眼.雖不見色.而不捨眼相故,亦名為眼。 *【涼】(6)復次,彼斷性相是斷智,彼斷雖不能有所緣,而性相是斷智,說名斷智。如過去未來眼根,`[雖〔-〕【聖】]`雖不能見,而性相是眼。彼亦如是。* 【唐】2.==\[理遍知]==尊者妙音作如是說:此斷應立理遍知名,謂遍了知勝義諦理,究竟諦理而證得故。 *【涼】尊者瞿沙說曰:應言正斷,是最勝斷、相應斷、畢竟斷。* 【唐】3.==\[捨遍知]==脇尊者言:此斷應立.捨遍知名,謂遍了知生死過失,永捨生死而證得故。 *【涼】尊者波奢說曰:應言棄斷。所以者何。棄一切生死,得此斷故。* 【唐】4.==\[評曰]==:如是二說,雖不違理,而經但說.斷遍知名。故三說中,初說為善。 ### 3.‹斷自性的八異名› 【唐】然斷自性亦名為斷,亦名為離,亦名為滅,亦名為諦,亦名遍知,亦名沙門果,亦名有餘依涅槃界,亦名無餘依涅槃界; *【涼】此斷亦可言斷,亦可言無欲,亦可言滅,亦可言諦,亦可言斷智,亦可言沙門果,亦可言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 ### 4.諸道位具不具八種名 【唐】如是八種於諸位中有具不具,謂: 【唐】1.苦法智忍滅,苦法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涼】苦法忍滅苦法智生,是時彼斷名斷、名無欲、名滅、名諦,不名斷智、不名沙門果、不名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 【唐】2.苦類智忍滅,苦類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3.集法智忍滅,集法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欲界見苦集所斷結盡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4.集類智忍滅,集類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色無色見苦集所斷結盡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5.滅法智忍滅,滅法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欲界見滅所斷結盡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6.滅類智忍滅,滅類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色無色界見滅所斷結盡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7.道法智忍滅,道法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欲界見道所斷結盡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8.道類智忍滅,道類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色無色界見道所斷結盡遍知;名沙門果,謂:預流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爾時,此斷及三界見苦集滅所斷結斷,并欲界見道所斷結斷,總證一味離繫得,彼斷爾時: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即前所得;名沙門果,謂預流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9.預流求證一來果,斷欲界一品乃至五品結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10.斷第六品結,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名沙門果,謂:一來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爾時,此斷及三界見所斷結斷,并欲界修所斷前五品結斷,總證一味離繫得,彼斷爾時: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即前所得;名沙門果,謂一來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11.一來求證不還果,斷第七第八品結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12.斷第九品結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五順下分結盡遍知;名沙門果,謂:不還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爾時,此斷及三界見所斷結斷,并欲界修所斷前八品結斷,總證一味離繫得,彼斷爾時: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五順下分結盡遍知;名沙門果,謂:不還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13.離初靜慮乃至第三靜慮各九品結,及離第四靜慮前八品結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14.離第四靜慮第九品結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彼所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色愛盡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 4.1.色界一切修所斷結盡,皆是色愛盡遍知 【唐】問:此色愛盡遍知云何建立。為色界一切修所斷結盡;為第四靜慮一切修所斷結盡;為第四靜慮修所斷下下品結盡耶。 【唐】【答】(1)有作是說:唯第四靜慮修所斷下下品結盡。 【唐】(2)有餘師說:唯第四靜慮一切修所斷結盡。 【唐】(3)評曰:應作是說:『色界一切修所斷結盡,皆是色愛盡遍知;然斷下下品結時得遍知名。』 【唐】15.離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各九品結,及離非想非非想處前八品結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16.離彼第九品結金剛喻定滅,初盡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一切結盡遍知;名沙門果,謂:阿羅漢果;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爾時,此斷及三界見所斷結斷,及下八地修所斷結斷,并非想非非想處前八品修所斷結斷,總證一味離繫得,彼斷爾時: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一切結盡遍知;名沙門果,謂:阿羅漢果;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唐】17.若阿羅漢蘊界處滅,後更不續,入無餘依涅槃界已,爾時彼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即前所得;名沙門果,謂:阿羅漢果;不名有餘依涅槃界;而名無餘依涅槃界。 ### 5.九遍知依四緣具或五緣具 【唐】問:一切擇滅皆名為斷,斷是智果,故皆應名遍知;何故此名唯在九位,餘位不得遍知名耶。 【唐】答:唯九位中,或四緣具或五緣具,得遍知名;餘位不然,故唯立九。謂: 【唐】【一】前六位唯見道果,具四緣故得遍知名:一滅雙因;二離俱繫;三得無漏離繫得;四缺有頂諸遍行。 【唐】【二】後之三位是修道果,具五緣故得遍知名,即前四緣及永度界。 【唐】謂: ### 5.1.見道位未名遍知者 【唐】【以下各小節有▲符號者表示位名遍知】 【唐】▲苦法智忍滅,苦法智生時,未滅雙因,雖滅見苦所斷因,未滅見集所斷因故;未離俱繫,雖離見苦所斷繫,未離見集所斷繫故,唯得無漏離繫得;未缺有頂諸遍行,雖有一緣闕三緣故,彼所得斷未名遍知。 【唐】▲苦類智忍滅,苦類智生時,未滅雙因,雖滅見苦所斷因,未滅見集所斷因故;未離俱繫,雖離見苦所斷繫,未離見集所斷繫故;然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雖有二緣闕二緣故,彼所得斷未名遍知。 ### 5.2.前六遍知唯見道果,具四緣立 【唐】1.集法智忍滅,集法智生時,名滅雙因,先滅見苦所斷因,今滅見集所斷因故;亦離俱繫,先離見苦所斷繫,今離見集所斷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具四緣故,彼所得及前斷名第一遍知。 【唐】2.集類智忍滅,集類智生時,名滅雙因,先滅見苦所斷因,今滅見集所斷因故;亦離俱繫,先離見苦所斷繫,今離見集所斷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具四緣故,彼所得及前斷名第二遍知。 【唐】3.滅法智忍滅,滅法智生時,名滅雙因,先滅見苦集所斷因,今滅見滅所斷因故;亦離俱繫,先離見苦集所斷繫,今離見滅所斷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具四緣故,彼所得斷名第三遍知。 【唐】4.滅類智忍滅,滅類智生時,名滅雙因,先滅見苦集所斷因,今滅見滅所斷因故;亦離俱繫,先離見苦集所斷繫,今離見滅所斷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具四緣故,彼所得斷名第四遍知。 【唐】5.道法智忍滅,道法智生時,名滅雙因,先滅見苦集所斷因,今滅見道所斷因故;亦離俱繫,先離見苦集所斷繫,今離見道所斷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具四緣故,彼所得斷名第五遍知。 【唐】6.道類智忍滅,道類智生時,名滅雙因,先滅見苦集所斷因,今滅見道所斷因故;亦離俱繫,先離見苦集所斷繫,今離見道所斷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具四緣故,彼所得斷名第六遍知。 【唐】如是六種唯見道果,具四緣立。 ### 5.3.後三遍知修道果,具五緣立 ### 5.4.修道位未名遍知者 ### 5.4.1.修道位未名遍知之一 【唐】▲離欲界修所斷一品乃至八品染時,未滅雙因,雖滅一品乃至八品因,未滅八品乃至一品因故;亦未離俱繫,雖離一品乃至八品繫,未離八品乃至一品繫故;雖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而未永度界;雖有二緣,闕三緣故,彼所得斷,未名遍知。 【唐】離彼第九品染,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1名滅雙因,先滅八品因.今滅第九品因故;2亦離俱繫,先離八品繫,今離第九品繫故;3既得無漏離繫得.4及缺有頂諸遍行,5并永度欲界, 【唐】具五緣故,彼所得及前斷名第七遍知,謂五順下分結為盡遍知。 ### 5.4.2.修道位未名遍知之二 【唐】▲離四靜慮修所斷各一品乃至八品染時,未滅雙因,雖滅一品乃至八品因,未滅八品乃至一品因故;未離俱繫,雖離一品乃至八品繫,未離八品乃至一品繫故;雖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而未永度界;雖有二緣闕三緣故,彼所得斷未名遍知。 ### 5.4.3.修道位未名遍知之三 【唐】▲離前三靜慮修所斷各第九品染,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名滅雙因,先滅八品因,今滅第九品因故;亦離俱繫;先離八品繫,今離第九品繫故;雖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而未永度界;雖有四緣闕一緣故,彼所得斷未名遍知。 【唐】8.離第四靜慮修所斷第九品染,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名滅雙因,先滅八品因,今滅第九品因故;亦離俱繫,先離八品繫,今離第九品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并永度色界;具五緣故,彼所得及前斷名第八遍知,謂色愛盡遍知。 ### 5.4.4.修道位未名遍知之四 【唐】▲離四無色修所斷各一品乃至八品染時,未滅雙因;雖滅一品乃至八品因,未滅八品乃至一品因故;亦未離俱繫,雖離一品乃至八品繫,未離八品乃至一品繫故;雖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而未永度界;雖有二緣闕三緣故,彼所得斷未名遍知。 ### 5.4.5.修道位未名遍知之五 【唐】▲離前三無色修所斷各第九品染,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名滅雙因,先滅八品因,今滅第九品因故;亦離俱繫,先離八品繫,今離第九品繫故;雖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而未永度界;雖有四緣闕一緣故,彼所得斷未名遍知。 【唐】9.離非想非非想處修所斷第九品染,金剛喻定滅初盡智生時,名滅雙因,先滅八品因,今滅第九品因故;亦離俱繫,先離八品繫今離第九品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并永度無色界;具五緣故,彼所得及前斷名第九遍知,謂一切結盡遍知。 【唐】此後三種是修道果,具五緣立。 ### 6.‹四沙門果與遍知的關係› 【唐】◆<font color="#9E480E">🈬sz"18"#〈第三🈮</font>.<font color="#9E480E">🈬sz"18"#第四果立一遍知,初🈮</font>.<font color="#9E480E">🈬sz"18"#二果不立〉🈮</font> 【唐】問:四沙門果是穌息處,於諸斷皆證一味離繫得,何故不還阿羅漢果總集諸斷,立一遍知;預流一來不說總集諸斷,立一遍知。 【唐】答:1.雖得四果位皆總集斷,而後二果時,具二義故,總集諸斷立一遍知。二義者何。一者得果;二者越界。得預流果一來果時雖是得果而非越界,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時,雖是越界而非得果;得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者得果,謂得不還果;二者越界,謂越欲界。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義:一者得果,謂得阿羅漢果;二者越界,謂越無色界。言總集者是合一義,於無色界,分離染故得預流果,全離染故得阿羅漢果;於欲界分離染故得一來果,全離染故得不還果;於色界分離全離染俱不得果;唯於二處二義無闕,謂得果時亦即越界,故阿羅漢及不還果總集諸斷立一遍知。 【唐】2.復次,要具二義處方總集遍知:一者於三界中隨越一界;二者於順下順上分結中隨盡一種。得預流果一來果時,二義皆闕,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時,雖越色界而闕一義。得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越欲界;二順下分結盡;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義:一越無色界;二順上分結盡故。後二果位方總集遍知。 【唐】3.復次,要具二義處方總集遍知:一者於三界中隨越一界;二者於不善無記煩惱中隨盡一種。得預流果一來果時,二義皆闕,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時,雖越色界而闕一義。得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越欲界;二不善煩惱盡;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義:一越無色界;二無記煩惱盡故。後二果位方總集遍知。 【唐】4.復次,要具二義處方總集遍知:一者於三界中隨越一界;二者於有異熟無異熟煩惱中隨盡一種。得預流果一來果時,二義皆闕,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時,雖越色界而闕一義。得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越欲界;二有異熟煩惱盡;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義:一越無色界;二無異熟煩惱盡故。後二果位方總集遍知。 【唐】5.復次,要具二義處方總集遍知:一者於三界中隨越一界;二者於感二果一果煩惱中隨盡一種。得預流果一來果時,二義皆闕,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時,雖越色界而闕一義。得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越欲界;二感等流異熟二果煩惱盡;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義:一越無色界;二唯感等流一果煩惱盡故。後二果位方總集遍知。 【唐】6.復次,要具二義處方總集遍知:一者於三界中隨越一界;二者於無慚無愧相應不相應煩惱中隨盡一種。得預流果一來果時,二義皆闕,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時,雖越色界而闕一義。得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越欲界,二無慚無愧相應煩惱盡;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義:一越無色界。二無慚無愧不相應煩惱盡故。後二果位方總集遍知。 【唐】7.復次,要具二義處方總集遍知:一者於三界中隨越一界;二者於五趣四生中隨盡一種。得預流果一來果時,二義皆闕,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時,雖越色界而闕一義。得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越欲界;二盡人趣胎生;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義:一越無色界;二盡天趣化生故。後二果位方總集遍知。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二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三</b>☗s63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一行納息第二之八 ## 30.九遍知之雜論 ### 1.九遍知.誰捨幾.誰得幾 ### 1.1.異生對於遍知之捨得 【唐】【問】如是九遍知誰捨幾。誰得幾。 【唐】答:1.有諸有情無捨無得,謂諸異生。 ### 1.2.(勝進時)見道位對於遍知之捨得 【唐】問:此中問答不依異生,但依聖者,為有聖者於九遍知無捨得不。 【唐】答:有,謂住本性。有勝進時亦無捨得,謂:苦法智忍滅,苦法智生時;及苦類智忍滅,苦類智生時;皆於九遍知無捨無得。 【唐】2.集法智忍滅,集法智生時,無捨得一; 【唐】3.集類智忍滅,集類智生時,無捨得一; 【唐】4.滅法智忍滅,滅法智生時,無捨得一; 【唐】5.滅類智忍滅,滅類智生時,無捨得一; 【唐】6.道法智忍滅,道法智生時,無捨得一; 【唐】7.道類智忍滅,道類智生時,若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亦無捨得一;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捨五得一,謂捨前五,得五順下分結盡遍知。 【唐】▲此中有說:六地見道捨得皆爾。 【唐】▲有說:後五,三法智位不得遍知。 ### 1.3.(勝進時)修道位對於遍知之捨得 【唐】8.聖者離欲界一品乃至八品染時,無捨無得; 【唐】9.離第九品染,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捨六得一,謂捨前六,得五順下分結盡遍知。 【唐】10.離初靜慮一品染,乃至離第四靜慮八品染時,無捨無得。 【唐】11.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無捨得一,謂:色愛盡遍知。 【唐】12.離空無邊處一品染,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八品染時,無捨無得。 【唐】13.離非想非非想處第九品染,金剛喻定滅,初盡智生時,捨二得一,謂捨五順下分結盡及色愛盡遍知,得一切結盡遍知。 【唐】此說勝進時遍知捨得。 ### 1.4.退時對於九遍知之捨得 【唐】退時亦有捨得。此義謂: 【唐】14.阿羅漢:(1)起無色界纏退時,捨一得二,謂捨第九得第八第七; 【唐】(2)即彼起色界纏退時,捨一得一,謂捨第九得第七; 【唐】(3)即彼起欲界纏退時,捨一得六,謂捨第九得前六。 【唐】15.已離色界染不還者:(1)起色界纏退時,捨一無得,謂捨色愛盡遍知。 【唐】(2)即彼起欲界纏退時,捨二得六,謂捨第八第七,得前六。 【唐】16.未離色界染不還者:起欲界纏退時,捨一得六,謂捨五順下分結盡,得前六。 【唐】17.未離欲界染聖者:起欲界纏退時,於九遍知無捨無得。 ### 2.遍知是誰果 【唐】如是九遍知, 【唐】問:幾是靜慮果。 【唐】答:九是靜慮及眷屬果。 【唐】問:幾是無色果。 【唐】答:二是無色及眷屬果,謂色愛盡及一切結盡。 【唐】問:幾是根本靜慮果。 【唐】答:1.五,謂:第二第四第六及後二。 【唐】2.有說:第二第四及後三為五。 【唐】3.<u>尊者妙音</u>說:此有八,謂除第七。 【唐】問:幾是靜慮眷屬果。 【唐】答:九,謂:未至定非餘,靜慮中間。如根本靜慮說。 【唐】問:幾是根本無色果。 【唐】答:一,謂第九。 【唐】問:幾是無色眷屬果。 【唐】答:一,謂第八,是空無邊處近分非餘。 【唐】問:幾是見道果。答:1.六,謂:前六。2.有說:七,謂:前七。 【唐】問:幾是修道果。答:三,謂:後三。 *【涼】幾是見道果者,答曰:七`[七=六【三宮】]`。幾是修道果者,答曰:三。* 【唐】問:幾是忍果。答:應說:如見道果。 【唐】問:幾是智果。答:應說:如修道果。 *【涼】幾是忍果。應說如見道。幾是智果者,應說如修道。* 【唐】問:幾是法智果。答:三,謂:後三。 【唐】問:幾是類智果。答:二,謂:後二。 *【涼】幾是法智果者,答曰:三。幾是比智果者,答曰:二。* 【唐】問:幾是法智品果。答:六,謂:第一第三第五及後三, 【唐】問:幾是類智品果。 【唐】答:1.五,謂:第二第四第六及後二。 【唐】2.有說:六,謂第二第四第六及後三。 【唐】問:幾是世俗道果。答:二,謂:第七第八。 【唐】問:幾是無漏道果。答:九,無漏道力得一切故。 ### 3.第八遍知,得的時節 【唐】問:若已離色染入正性離生者,彼何時得色愛盡遍知。==\[[s158](婆沙151-175#^xeqhvq)彼先所斷欲界修所斷五品法.無漏離繫得,何時當得]== *【涼】若離色愛,得正決定,色愛盡斷智何時得耶。* 【唐】1.尊者 #僧伽筏蘇 說曰:道類智時得,由彼爾時名為住果亦住向故。==\[[s134](婆沙131-150#^xk54z6)-3尊者僧伽伐蘇說曰:或有學者生無色界,都不成就過去未來五地身中無漏業色…]==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非住果時名住向故,謂得果時未起一念向道現前,如何名向。 *【涼】尊者僧伽婆修說曰:道比智現在前時得。所以者何。道比智亦是向道、亦是果道。* *【涼】不應作是說:住果而言是向。彼未曾起一剎那頃向道現在前,何故說言向道耶。* 【唐】2.有餘師說:彼後若離空無邊處染,爾時乃得色愛盡遍知。謂彼爾時修未來無漏諸靜慮地彼斷對治故。 *【涼】復有說,若離空處欲,是時於未來世修無漏禪,是時得色愛盡斷智。* 【唐】`【評】`彼亦不應作如是說,爾時但修未來無漏諸靜慮地無色對治,非色對治故。」 *【涼】此說亦不應爾。所以者何。是時對治無色界禪未來修,不對治色界禪修。* 【唐】3.復有說者:彼後當得阿羅漢果,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乃得此色愛盡遍知,謂彼爾時總於三界見修所斷煩惱等斷,同證一味離繫得故。 【唐】`【評】`彼亦不應作如是說,爾時諸斷總集為一,名一切結盡遍知;如何說得色愛盡遍知。 *【涼】復有說,當得阿羅漢果,住金剛喻定,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結同一味,通證解脫得,是時得色`[愛=受【聖】]`愛盡斷智。* 【唐】4.應作是說:彼定從果起勝進道現在前時,方乃得此色愛盡遍知。==\[[s122](婆沙111-130#^r8gii3)-2]== *【涼】評曰:應作是說:彼從果必起勝果道現在前,是時得色愛盡斷智。* `[s158舊譯評家與此相違,新譯修正]` *【涼】若不許彼決定從果起勝果道現在前者,諸已離第三靜慮染.依下地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得第三果,既不起勝果道現在前,彼若命終生第四靜慮或無色界,應不成就無漏樂根。* *【涼】若不從果更起勝果道現在前者,離三禪欲人依下地得正決定,彼若命終生四禪中、若無色界,彼不應成就樂根。* 【唐】若爾,便違十門納息。如說:「誰成就樂根。答:若生遍淨,若生遍淨下,若聖者生遍淨上。」==\[樂根,遍淨以下.及聖者生上成就,異生生上不成就。]==」 【唐】勿有此失故,必應許諸得果已,彼定從果起勝果道,爾時,方名得色愛盡遍知。 *【涼】若然者,則與十門所說相違。如說:誰成就樂根。若生遍淨、若聖人生遍淨上。* *【涼】欲令無如是過故,從果起必起勝果道現在前,是時得色愛盡斷智。* 【唐】由此理趣,若先已離欲界三四品染,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得預流果,若經生者定是家家; 【唐】若先已離欲界七八品染,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得一來果,若經生者定是一間; 【唐】若不許彼得聖果已決定從果起勝果道,彼若經生云何成就三四七八品無漏對治根。 ^9sjv2o ## 31.九遍知和一切遍知之相攝關係 ### 1.一切遍知攝九遍知 【發智】為九遍知攝一切遍知,為一切遍知攝九遍知。答:一切攝九,非九攝一切。此中, 【唐】九者如前說,一切者此及餘斷,一切體寬故能攝九,此九體狹故不能攝一切,如大器能覆小器,非小器能覆大器。 *【涼】九斷智攝一切斷智,一切斷智攝九斷智耶。* *【涼】答曰:* *【涼】一切攝九,非九攝一切。九者,如此中說。一切者,此九及諸餘斷是。一切者多,九者少。一切斷智攝九斷智,餘者猶多。譬如大器覆於小器,餘者猶多。彼亦如是。* ### 2.非九遍知所攝之道位 【發智】不攝何等,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三界見苦所斷結盡,非九所攝。 【唐】即苦法智忍滅,苦法智生時,所得欲界見苦所斷一切法斷及苦類智忍滅,苦類智生 【唐】時,所得色無色界見苦所斷一切法斷,如是諸斷非九所攝。立見道果初二遍知緣未具故。 *【涼】不攝何者。答曰:* *【涼】見諦具足世尊弟子未離欲者,欲界繫修道所斷九斷智所不攝。* 【發智】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欲界修所斷結盡非九所攝。 【唐】謂諸聖者離欲界一品乃至八品修所斷染所得諸斷,非九所攝。立修道果第一遍知緣未具故。 *【涼】聖人離欲界欲時,斷初種`[結〔-〕【聖】]`結乃至斷八種結,此斷非九斷智所攝。* 【發智】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色界修所斷結盡非九所攝。 【唐】謂諸聖者離初靜慮一品修所斷染,乃至離第四靜慮八品修所斷染,所得諸斷非九所攝;立修道果第二遍知緣未具故。 *【涼】已離欲愛、未離色愛,色界修道所斷結斷,非九斷智所攝。* *【涼】已斷色愛,乃至第四禪,斷八種結,彼斷非九斷智所攝。* 【發智】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無色界修所斷結盡,非九所攝。 【唐】謂諸聖者離空無邊處一品修所斷染,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八品修所斷染所得諸斷,非九所攝;立修道果第三遍知緣未具故。 *【涼】已離色愛、未離無色愛,無色界修道所斷結,非九斷智所攝。離空處欲,乃至斷非想非非想處八種結,彼斷非九斷智所攝。* ### 3.不說異生斷染和九遍知的關係之所以 【唐】問:諸異生者離欲界一品見修所斷染,乃至離無所有處九品見修所斷染,所得諸斷亦非九所攝,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1.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次,此中但依聖者作論不依異生,以九遍知唯在聖者身中立故。 【唐】問:諸已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入正性離生,彼先所得諸斷,今至聖位隨其所應,乃至未得見修道果斷遍知名,彼斷亦非此九所攝,此中何故不說彼耶。 【唐】答:1.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次,此中略顯初入門故,相麁者說不說細者。 【唐】3.復次,此中但說具縛異生入聖道者,彼非具縛而入聖道,是故不說。 ## 32.八補特伽羅和「九遍知之成就不成就」 ### 1.四向四果之八補特伽羅,名雖有八實體唯五 【發智】有八補特伽羅,一預流向,二預流果,三一來向,四一來果,五不還向,六不還果,七阿羅漢向,八阿羅漢果。 *【涼】八人:向須陀洹果證人、住須陀洹果人`[人〔-〕【明】]`、向斯陀含果證人、住斯陀含果、向阿那含果證人、住阿那含果、向阿羅漢果證人、住阿羅漢果。* 【唐】問:如是八種補特伽羅,名既有八,實體有幾。 *【涼】問曰:人名有八,實體有幾。* *【涼】答曰:* 【唐】1.阿毘達磨諸論師言:此名有八,實體唯五,謂: *【涼】阿毘曇者作如是說:人名有八,實體有五。* 【唐】預流向阿羅漢果,名有二種,實體亦二; 【唐】預流果一來向,名雖有二,實體唯一; 【唐】一來果不還向,名雖有二,實體唯一; 【唐】不還果阿羅漢向,名雖有二,實體唯一。 【唐】帶果行向,有情一故。==\[以後三果向.不離前果故。]== *【涼】向須陀洹果證人、阿羅漢果,名有二,實體有二。* *【涼】須陀洹果、向斯陀含果證人,名有二,實體有一。* *【涼】斯陀含果、向阿那含果證人,名有二,實體有一。* *【涼】阿那含果、向阿羅漢果證人,名有二,實體有一。* ^byo7m7 【唐】2.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八補特伽羅,名體俱有八。 *【涼】尊者瞿沙作如是說:八人名有八,實體有八。* 【唐】彼作是說:諸預流者, 【唐】乃至未起勝彼果道,成就預流果,故名預流者; 【唐】若起勝彼果道,便捨預流果故,名一來向,非預流者。 *【涼】彼作是說:須陀洹人,* *【涼】住須陀洹果,不勝進時,名成就須陀洹果人;* *【涼】若勝進時,名向斯陀含果證人,捨須陀洹果。* 【唐】諸一來者, 【唐】乃至未起勝彼果道,成就一來果,故名一來者; 【唐】若起勝彼果道,便捨一來果故,名不還向,非一來者。 *【涼】斯陀含果人,* *【涼】住斯陀含`[果〔-〕【三宮】]`果,不勝進時,名成就斯陀含果人;* *【涼】若勝進時,名向阿那含果證人,捨斯陀含果。* 【唐】諸不還者, 【唐】乃至未起勝彼果道,成就不還果故,名不還者; 【唐】若起勝彼果道便捨不還果故,名阿羅漢向,非不還者。 *【涼】阿那含人,* *【涼】住阿那含果,不勝進時,名成就阿那含果人;* *【涼】若勝進時,名向阿羅漢果證人,捨阿那含果。* 【唐】以依根立補特伽羅故,不可言一有二種故。 【唐】彼所造《生智論》言:問:一來向成就預流果不。答:不成就。問:不還向成就一來果不。答:不成就。問:阿羅漢向成就不還果不。答:不成就。 *【涼】所以者何。以根故說人差別。* *【涼】是故《生智論》作如是說:向斯陀含果證人,當言成就須陀洹果不耶。* *【涼】答曰:不成就。* *【涼】乃至向阿羅漢果證人,當言成就阿那含果不耶。* *【涼】答曰:不成就。* 【唐】3.評曰:應作是說:諸有漸次得四果者,彼名雖八實體唯五。 【唐】如名體,名施設.體施設,名異相.體異相,名異性.體異性,名建立.體建立,名差別.體差別,名分別.體分別,名覺.體覺,應知亦爾。 *【涼】評曰:八人名有八,實體有五,如是說者好。* *【涼】如名體,名數體數、名差別體差別、名異體異、名別體別、知名知義,當知亦如是。* 【唐】問:若八實體唯有五者,云何建立此八種名。 *【涼】問曰:若八人`[身=`名`【三宮】]身`有八,實體有五,云何說八人差別耶。* *【涼】答曰:* 【唐】答:依道現行,故立八種,謂: *【涼】以行聖道故。* 【唐】▲預流者, 【唐】乃至未起勝彼果道,彼預流果.得而亦在身.成就亦現在前,於一來向.未得未在身.未成就未現在前,名預流果,非一來向。 【唐】若起勝彼果道現在前,彼一來向.得而亦在身.成就亦現在前,於預流果.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名一來向,非預流果。 *【涼】須陀洹,* *【涼】若於須陀洹果不勝進時,於須陀洹果名得、名在身、名成就、名現前行。* *【涼】若於須陀洹果勝進者,是時住向。於須陀洹果,名得、不在身中,名成就、不現前行;於向,名得、名在身中,名成就、名現前行。* 【唐】▲諸一來者, 【唐】乃至未起勝彼果道,彼一來果.得而亦在身.成就亦現在前,於不還向.未得未在身.未成就未現在前,名一來果,非不還向。 【唐】若起勝彼果道現在前,彼不還向.得而亦在身.成就亦現在前,於一來果.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名不還向,非一來果。 【唐】▲諸不還者, 【唐】乃至未起勝彼果道,彼不還果.得而亦在身.成就亦現在前,於阿羅漢向.未得未在身.未成就未現在前,名不還果,非阿羅漢向; 【唐】若起勝彼果道現在前,彼阿羅漢向.得而亦在身.成就亦現在前,於不還果.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在前,名阿羅漢向,非不還果。 *【涼】乃至,若於阿那含果不勝進時,於阿那含果,名得、名在身中,名成就、名現前行。* *【涼】若於阿那含果勝進者,是時住向。於阿那含果,名得、不在身中,名成就、不現前行;於向名得、名在身中,名成就、名現前行。* 【唐】故體雖五,而名有八。 【唐】若并超越得四果者,即名有八,體有七種。 【唐】謂:見道中有一來向無預流果,有不還向無一來果,唯決定無阿羅漢向無不還果,故體有七。==\[js24住見道中.名為一來.不還果向,非前果攝。]== ^e99qhr ### 2.八補特伽羅於九遍知幾成就,幾不成就 ### 2.1.見道位學者成就之遍知 【發智】此八補特伽羅於九遍知幾成就,幾不成就。乃至廣說。 【唐】此中以補特伽羅為章以遍知為門,已說八種補特伽羅,今說此八於九遍知有不成就有成就者,此成就者有少有多。 *【涼】向須陀洹果證人,於此九斷智成就幾、不成就幾。* *【涼】此中以人為章,以斷智為門。* 【發智】謂預流向或不成就或成就一二三四五。 【唐】不成就者。 【發智】謂苦法智忍乃至集法智忍位。 【唐】此五心頃於見修道九種遍知皆未成就,四緣五緣俱未具故。 【唐】成就一者,謂: 【發智】集法智集類智忍位。 【唐】此二心頃俱成就欲界見苦集所斷法斷,一遍知故。 【唐】成就二者,謂: 【發智】集類智滅法智忍位。 【唐】此二心頃,成就三界見苦集所斷法斷.二遍知故。 【唐】成就三者,謂: 【發智】滅法智滅類智忍位。 【唐】此二心頃成就三界見苦集所斷法斷及欲界見滅所斷法斷,三遍知故。 【唐】成就四者,謂: 【發智】滅類智道法智忍位。 【唐】此二心頃成就三界見苦集滅所斷法斷,四遍知故。 【唐】成就五者,謂: 【發智】道法智道類智忍位, 【唐】此二心頃成就三界見苦集滅所斷法斷,及欲界見道所斷法斷,五遍知故。 ### 2.2.修道位聖者成就之遍知 【發智】預流果成就六。 【唐】謂道類智乃至未起勝彼果道,成就三界見所斷法斷六遍知故。 【發智】一來向若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如預流向。 【唐】謂或不成就,即見道初五心頃;或成就一二三四五,即見道後十心頃,如其次第,二二剎那。 【發智】若從預流果趣一來果者,及一來果,成就六。 【唐】謂從起勝預流果道,乃至離欲染第六無間道,皆名趣一來果者;從道類智或離欲染第六解脫道,乃至未起勝彼果道,名一來果俱成就六,即三界見所斷法斷六遍知。 【發智】不還向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如預流向。 【唐】謂或不成就,即見道初五心頃;或成就一二三四五,即見道後十心頃,如其次第,二二剎那。 【唐】此中有說:若已離欲染依六地入正性離生者,皆如預流向說。 【唐】有作是說:若已離欲染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者,如預流向說。若依上五地入正性離生者,非如預流向,謂:從苦法智忍乃至集類智忍未成就遍知;從集類智乃至滅類智忍成就一,謂:色無色界見苦集所斷法斷遍知;從滅類智乃至道類智忍成就二,謂:色無色界見苦集滅所斷法斷遍知,以上五地道非欲界法斷對治故,於集滅道三法智時,不得欲界見所斷法斷三遍知。 【發智】若從一來果趣不還果者成就六。 【唐】謂從起勝一來果道,乃至離欲染第九無間道,皆名趣不還果者,彼成就六,謂:三界見所斷法斷六遍知。 【發智】不還果成就一,謂五順下分結盡。 【唐】從道類智或離欲染第九解脫道,乃至未起勝彼果道,名不還果,彼成就一五順下分結盡遍知,總三界見所斷斷,及欲界修所斷斷為自性故。 【發智】阿羅漢向或成就一或成就二,謂:未離色染者成就一,已離色染者成就二,謂從起勝不還果道,乃至金剛喻定皆名阿羅漢向,彼若未離色界染 【唐】盡成就一,謂五順下分結盡遍知;若已離色界染者成就二,謂次前一及色愛盡遍知。 ### 2.3.羅漢獨覺成就之遍知 【發智】阿羅漢果成就一,謂一切結盡遍知。 【唐】總集三界一切法斷為自性故。獨覺大覺如阿羅漢,俱唯成就第九遍知。 【唐】問:獨覺學位為成就幾。 【唐】答:部行喻者.如聲聞說,麟角喻者.如菩薩說。 ### 2.4.菩薩成就之遍知 【唐】問:菩薩聖位成就幾耶。 【唐】答:且見道中。 【唐】1.有作是說:如預流向,初五心頃,全未成就,後十心頃如其次第,二二剎那成就一二三四五種。 【唐】2.復有說者:「(1)初七心頃全未成就。 【唐】(2)從集類智乃至滅類智忍成就一,謂色無色界見苦集所斷法斷遍知。 【唐】(3)從滅類智乃至道類智忍成就二,謂色無色界見苦集滅所斷法斷遍知。 【唐】第四靜慮非欲界法斷對治故,於集滅道三法智時,不得欲界見所斷法斷三遍知。 【唐】(4)從初道類智乃至金剛喻定皆成就一,謂五順下分結盡遍知。」 【唐】問:菩薩何時得色愛盡遍知。 【唐】【答】(1)尊者 #僧伽筏蘇 說曰:初道類智位,即得此遍知。 【唐】==\[評]==評曰:彼不應作是說,無一念頃得果向故。 【唐】(2)有作是說: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初無間道時,得此遍知。 【唐】==\[評]==彼亦不應作如是說,爾時但修無色對治道,非色對治故。 【唐】(3)復有說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得此遍知。 【唐】==\[評]==彼亦不應作如是說,爾時總於三界一切見修所斷法斷,得一味離繫得,名得一切結盡遍知,如何今時得色愛盡。 【唐】(4)應作是說:菩薩聖位決定不得色無色界見道所斷法斷遍知及色愛盡遍知,總集遍知故,無容修彼斷對治故。 ^9k1f5l ### «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一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四`[第三十四=第四十九【三宮】]`使犍度`[犍=揵【宋元】]`人品第三上`[〔上〕-【宋元宮】,上=之一【明】]`} # 納息3 有情論【有情】 ## 1.三界二部諸結,漸頓得捨〖頓漸繫離繫〗 ### 1.三界二部結令諸有情受種種苦 【發智】三界各有二部結,謂見修所斷。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 1.1.欲令有情勤修對治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顯三界各二部結,令諸有情受種種苦,謂此諸結於生死中與諸有情,作大繫縛,作大無義,作大嶮伏,由有此故,令諸有情於三界中,受諸苦惱輪迴生死,數入母胎生熟藏間,住冥闇處種種不淨之所逼切,生已不知此結過患,復還染習受苦無窮;欲令有情於此諸結知見覺已,勤修對治,斷此諸結得永涅槃,不復輪迴受生死苦,如不覺知怨家繫縛,無義嶮伏則不能避,若覺知者便能避之,故應思惟籌量觀察訶毀諸結,種種善語乃至經生亦不忘失。 【唐】如慈愛子`[愛=授【三宮】]`初生之時便作是說:三界各有見修所斷二部諸結,有情由此所繫縛故,數入母胎受諸苦惱,輪迴生死難有出期。==\[[s29](婆沙021-030.md#^a5k1wz)慈授子Maitreya-datta-putra涼譯毘婆沙論作彌多達子。慈世子]== ^32boc0 ### 1.2.宿愛樂多聞願力即能了知結未永斷 【唐】問:尊者何故於初生時作如是語。 【唐】答:以彼尊者在母胎中眾苦逼切,便作是念:「何緣有情數入母胎受如是苦。」作是念已,由宿愛樂多聞願力即能了知:“皆由三界各二部結未永斷故。”由是初生便能訶毀二部諸結種種過患,由此因緣故作斯論。 ### 2.部頓字意概釋 【唐】問:此中,部言欲顯何義。 【唐】答:欲顯眾義,如苾芻部名苾芻眾,婆羅門部名婆羅門眾,餘亦如是,部眾群聚名異義同。 【唐】問:此中,頓言欲顯何義。 【唐】答:顯一時義。云何知然。契經說故。 【唐】如契經說:憍薩羅主勝軍大王,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退坐一面,以敬愛語慰問世尊,佛亦隨宜而慰喻彼,既問喻已,復白佛言:『我昔聞佛曾說此語:“去來今世無有沙門婆羅門等,於一切法具實智見,若言有者,必無是處。”喬答摩尊憶此語不。』佛言:『不憶。』復白佛言:『世或有人,惡受文義,異受異說,喬答摩尊必不應爾,唯願審憶,為我說之。』佛言:『大王,我憶往昔曾作是語:“去來今世無有沙門婆羅門等,於一切法頓得智見,若言有者必無是處。決定經於三無數劫修習百千難行苦行,積漸具六波羅蜜多,然後乃能於一切法具實智見。”』 【唐】故知頓者欲顯一時。 ### 3.二部煩惱之頓得漸得和頓離漸離 ### 3.1.就欲界二部結言 【發智】於欲界見修所斷二部結,頗有頓得繫耶。答:有,謂:已離欲染異生從離欲染退時及色無色界沒生欲界時。 【唐】謂諸異生已離欲染,若起欲界下下纏退,頓得欲界見修所斷下下品結;若起欲界下中纏退,頓得欲界見修所斷下下下中二品結;乃至若起欲界上上纏退,頓得欲界見修所斷九品諸結;先頓斷故今還頓得。又上二界沒生欲界時,九品纏中隨起何品,令生相續皆頓得欲界見修所斷九品諸結,故有頓得此繫。 【發智】頗有頓離繫耶。答:有,謂:異生離欲染時。 【唐】此說異生離欲染位,總束欲界見修所斷諸煩惱結以為九品,如刈草法品品頓斷,謂:以下下品無間道,頓斷欲界見修所斷上上品結,乃至以上上品無間道,頓斷欲界見修所斷下下品結,故有頓離此繫。 【發智】頗有漸得繫耶。答:無。 【唐】謂決定無先得欲界見所斷結,後得欲界修所斷結,亦決定無先得欲界修所斷結,後 【唐】得欲界見所斷結,故無漸得此繫。 【發智】頗有漸離繫耶。答:有,謂:世尊弟子先離彼見所斷結,後離彼修所斷結。謂諸聖者先以見道斷欲界見所斷結,後以修道斷欲界修所斷結,故有漸離此繫。 ### 3.2.就色界二部結言 【發智】於色界見修所斷二部結,頗有頓得繫耶。答:有,謂:1.已離色染異生從離色染退時。2.及無色界沒生欲色界時。 ### 3.2.1.已離色染異生從離色染退時頓得繫 【唐】謂諸異生已離色染,若起色界下下纏退,頓得色界見修所斷下下品結;若起色界下中纏退,頓得色界見修所斷下下下中二品結;乃至若起色界上上纏退,頓得色界見修所斷九品諸結--此說自地。若起彼下地九品纏中一一退時,皆頓得上地見修所斷九品諸結;若起欲界九品結`[結=纏【三宮】]`中一一退時,亦皆頓得色界見修所斷九品諸結。 【唐】有作是說:此中應言,已離色染異生起欲界及梵世纏退時,頓得色界見修所斷二部諸結。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此中總說頓得界繫,不說地故,若起第四靜慮纏退,乃至若起欲界纏退,皆頓得色界見修所斷結,其義無異,先頓斷故,今還頓得。 ### 3.2.2.無色界沒生欲色界時頓得繫 【唐】又無色界沒生欲色界時,九品纏中隨起何品,令生相續,皆頓得色界見修所斷九品諸結。 【唐】有作是說:此中應言:無色界沒生欲界及梵世時,頓得色界見修所斷二部諸結。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此中總說頓得界繫,不說地故,若生第四靜慮乃至若生欲界,皆頓得色界見修所斷諸結其義無異,故有頓得此繫。 【發智】頗有頓離繫耶。答:有,謂:異生離色染時。 【唐】此說異生離色染位,總束色界一一靜慮見修所斷諸煩惱結各為九品,如刈草法品品頓斷,謂下下品無間道頓斷色界一一靜慮見修所斷上上品結,乃至以上上品無間道頓斷色界一一靜慮見修所斷下下品結,故有頓離此繫。 【發智】頗有漸得繫耶。答:無。 【唐】謂決定無先得色界見所斷結,後得色界修所斷結,亦決定無先得色界修所斷結,後得色界見所斷結,故無漸得此繫。 【發智】頗有漸離繫耶。答:有。 【唐】謂世尊弟子先離彼見所斷結,後離彼修所斷結,謂:諸聖者先以見道斷色界見所斷結,後以修道斷色界修所斷結,故有漸離此繫。 ### 3.3.就無色界二部結言 【發智】於無色界見修所斷二部結,頗有頓得繫耶。答:無。 【唐】謂無異生全離無色染,後起自下纏退,頓得無色界見修所斷結義;亦無異生三界上沒生三界時,頓得無色界見修所斷結義,故無頓得此繫。 【發智】頗有頓離繫耶。答:無。 【唐】謂無異生於無色界全離染義,故決定無頓離無色界見修所斷結,此約界說,不約地故;雖約地說有頓離義,而非此中意所顯示,故無頓離此繫,前無頓得准此應知。 【發智】頗有漸得繫耶。答:無。 【唐】謂決定無先得無色界見所斷結,後得無色界修所斷結,亦決定無先得無色界修所斷結,後得無色界見所斷結,故無漸得此繫。 【發智】頗有漸離繫耶。答:有。謂世尊弟子先離彼見所斷結,後離彼修所斷結。 【唐】謂諸聖者,先以見道斷無色界見所斷結,後以修道斷無色界修所斷結,故有漸離此繫。 ## 2.異生聖者之離染及退時之諸種問題 ### 1.異生聖者異但以幾無間道幾解脫道得離九品染 【唐】問:異生聖者隨離何地九品染時,幾無間道幾解脫道而得離耶。 【唐】【答】1.有作是說:異生但以三無間道三解脫道離九品染,謂以下品無間解脫道離上三品染,以中品無間解脫道離中三品染,以上品無間解脫道離下三品染;聖者亦爾。 【唐】2.有餘師說:異生但以一品無間解脫道頓離九品染,聖者以九品無間解脫道漸離九品染,所以者何。異生道鈍於所知斷,不能分折`[折=析【三宮】*]`作九品異,故一品道而頓斷之;聖者道利於所知斷,能善分折`[折=析【三宮】*]`作九品異,故九品道而漸斷之。 【唐】3.評曰:彼不應作是說,若作是說,欲顯異生劣於聖者,翻顯聖者劣於異生;若諸異生以一品道離九品染,聖者以九品道離九品染,豈非聖者劣於異生,如多服毒飲少藥時便能總吐,誰不稱善;應作是說:『異生聖者無不皆以九無間道九解脫道離九品染。』 ### 2.異生聖者之斷道差別 【唐】問:若爾,異生聖者有何差別。 【唐】答:異生以九無間道九解脫道,總束見修所斷諸結以為九品,如刈草法,品別頓斷;聖者以一無間道一解脫道,頓斷九品見所斷結,以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漸斷九品修所斷結,是謂異生聖者差別。 ### 3.異生聖者以幾加行,幾入定得離染。 【唐】問:異生聖者隨離何地九品染時,以幾加行以幾入定而得離耶。 【唐】【答】1.有作是說:以三加行以三入定離九品染,謂:以初加行以初入定離上三品;以第二加行以第二入定離中三品;以第三加行以第三入定離下三品。 【唐】2.評曰:應作是說:此事不定,或有以一加行以一入定離九品染,或有乃至以九加行以九入定離九品染。 ### 4.異生聖者離染與止息的關係 【唐】問:異生聖者隨離何地九品染時,為止息為不止息耶。 【唐】【答】1.有作是說:異生不止息,聖者或止息或不止息。 【唐】2.復有說者:聖者不止息,異生或止息或不止息。 【唐】3.評曰:應作是說:此事不定,謂異生聖者俱或止息或不止息離九品染。 【唐】4.有餘師說:離欲界染不止息,離色無色界染或止息或不止息。 【唐】5.或有說者:離色無色界染不止息,離欲界染或止息或不止息。 【唐】6.評曰:應作是說:此事不定,離三界染皆或止息或不止息而離九品。 ### 5. 【唐】問:異生聖者起纏退時,起何品纏得何品結。==\[s159退果得勝果道:不善心退,善得起者…若起欲界下下下中二品纏退時,彼心與一來果及勝果道…俱起…起初靜慮後八品纏退時……]\[如欲界心退,不繫法得起……]\[s160非學非無學心退,學得起者…]\[修所斷心退,不斷得起者……]== 【唐】【答】 ==\[三界總說]== 【唐】1.有作是說:a異生於下三品中隨起一纏退時,得下三品結;於中三品中隨起一纏退時,得下中六品結;於上三品中隨起一纏退時,得九品結。 【唐】b聖者起下下品纏退時,得下下品結;起下中品纏退時,得下下下中二品結,乃至起上上品纏退時,得九品結。 【唐】2.復有說者:異生於九品中隨起一品纏退時,皆得九品結;聖者退時義如前說,所以者何。異生但以世俗定力任持相續,諸世俗定力羸劣故,淨不堅牢,染法易得;聖者亦以無漏定力任持相續,諸無漏定力強勝故,淨法堅牢,染法難得故。 【唐】3.<b>評曰</b>: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異生聖者俱未曾見不服毒藥而致死者。 【唐】應作是說:異生若起下下品纏退時,得下下品結;若起下中品纏退時,得下下下中二品結;乃至若起上上品纏退時得九品結。聖者亦爾。 【唐】問:若爾,異生聖者有何差別。 【唐】答:異生若起下下品纏退時,頓得見修所斷下下品結;若起下中品纏退時,頓得見修所斷下下下中二品結;乃至若起上上品纏退時,頓得見修所斷九品結。 【唐】聖者若起下下品纏退時,唯得修所斷下下品結;若起下中品纏退時,唯得修所斷下下下中二品結;乃至若起上上品纏退時,唯得修所斷九品結,見所斷結無退得義。 【唐】是謂異生聖者差別。 ==\[三界分說]== 【唐】4.有餘師說:若起欲界下三品中隨一纏退時,得欲界下三品結;若起欲界中三品中隨一纏退時,得欲界下中六品結;若起欲界上三品中隨一纏退時,得欲界九品結。若起色無色界下下品纏退時,得彼下下品結;若起色無色界下中品纏退時,得彼下下下中二品纏`[纏=結【三宮】]`;乃至若起色無色界上上品纏退時,得彼九品結。 【唐】5.或有說者:若起欲界九品中隨一纏退時,皆得欲界九品結,若起色無色界纏退時,義如前說;所以者何。欲界無定,染法易得,色無色界有定,染法難得故。 【唐】6.<b>評曰</b>:彼不應作是說,斷煩惱時皆由定故。 【唐】應作是說:三界九地諸煩惱中,若起下下品纏退時,皆唯得下下品結;若起下中品纏退時,皆得下下下中二品結,乃至若起上上品纏退時,皆得九品結。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三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四</b>☗s64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二 ## 3.異生聖者命終時之離染及退 ### 1.生三界之聖者異生何事命終 【唐】1.生欲界:a聖者,有三事命終,一全離染而命終,二全退而命終,三分離染而命終。 【唐】b異生,但有二事命終,一全離染而命終,二全退而命終。無分離染而命終者。 【唐】2.生色界:a聖者,有二事命終,一全離染而命終,二分離染而命終。無有退者,色無色界無退義故。 【唐】b異生,但有一事命終,謂全離染。彼無退故,無分離染而命終故。==\[本義抄:上二界異生.分離一地染之類,必全離彼地染之後.可命終也。]== 【唐】3.生無色界.聖者異生,應知亦爾。 ### 1.1.何故聖者有分離染而命終,異生不爾。 【唐】問:何故聖者有分離染而命終,異生不爾。 【唐】答:(1)以諸聖者有無漏定任持相續,令極堅固;異生但有世俗諸定任持相續,非極堅固。 【唐】復次,聖者成就勝奢摩他毘鉢舍那;異生不爾。 【唐】復次,聖者成就無漏道力隨意所為;異生不爾。 【唐】是故聖者有分離染而命終義,異生即無。 【唐】(2)有作是說:「a.以諸聖者具三種力:一聖道力;二煩惱力;三定業力。 【唐】定業力故 :有全離染而命終義。 【唐】煩惱力故 :有全退已而命終義。 【唐】聖道力故 :有分離染而命終義。 【唐】b.異生但有二種力,謂:煩惱力定業力,無聖道力。 【唐】定業力故 :有全離染而命終義。 【唐】煩惱力故 :有全退已而命終義。 【唐】無聖道力故:無分離染而命終義。 【唐】(3)有餘師說:a.聖者有三力:一道力;二煩惱力;三定業力。 【唐】由道力故 :有全離染而命終。 【唐】由煩惱力故:有全退已而命終。 【唐】由定業力故:有分離染而命終。 【唐】若全離染,得此地生非擇滅故,決定受業便不與果。 【唐】由此定業為留難故,有分離染而命終者,如家家等。 【唐】b.異生但有二力,謂:道力煩惱力。無定業力。 【唐】由道力故 :有全離染而命終。 【唐】由煩惱力故:有全退已而命終。 【唐】無定業力故:無分離染而命終。 【唐】設全離染,而有還生此地義故,決定受業不為留難。 【唐】(4)或有說者:a.分離染位.有別立聖補特伽羅,謂: 【唐】離欲界三四品染 :別立家家。 【唐】離六品染ᅟ :別立一來。 【唐】離七八品ᅟ :別立一間。 【唐】是故聖者,有分離染而命終義。 【唐】b.異生定無分離染位.如聖別立補特伽羅。 【唐】是故彼無分離染已而命終義。 【唐】(5)復有說者:a.聖者於定有自在力,故離染時有離少分而命終者。 【唐】b.異生於定無自在力,故離染時無離少分而命終者。 【唐】(6)尊者 #僧伽筏蘇 說曰:異生亦有分離染位而命終者,然命終已,結生心時,先所斷結,必還成就。 【唐】(7)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彼命終心勢力劣故,先所斷結已得成就,是故前說於理為善。==\[本義:分離染異生.欲命終位.若住染汚心者,命終心位即起煩惱.可退先所斷結;若住善無覆無記心者,命終心以前位.必起煩惱可退先所斷結也。]\[本義:命終心位.彼未至定.非得至生相,故(生有起染)由退起已伏煩惱.捨彼未至定也。]== ## 4.世俗離染道 ### 1.無間解脫六行相 【唐】問:以世俗道離諸染時,無間解脫有幾行相。 【唐】答:▲諸無間道有三行相:一麁行相,二苦行相,三障行相。 【唐】▲諸解脫道有三行相:一靜行相,二妙行相,三離行相。 ### 2.無間解脫行相同異 【唐】問:無間道中何行相後,起解脫道何行相耶。 【唐】1.有作是說:從麁行相無間道後,起靜行相為解脫道。 【唐】從苦行相無間道後,起妙行相為解脫道。 【唐】從障行相無間道後,起離行相為解脫道。 【唐】2.有餘師說:從麁行相無間道後,起妙行相為解脫道。 【唐】從苦行相無間道後,起靜行相為解脫道。 【唐】從障行相無間道後,起離行相為解脫道;麁妙苦靜障離對故。 【唐】3.評曰:此事不定。 【唐】(1)從麁行相無間道後,容起靜等三種行相為解脫道。 【唐】(2)從苦行相無間道後,容起妙等三種行相為解脫道。 【唐】(3)從障行相無間道後,容起離等三種行相為解脫道。 【唐】以此六種有漏行相,隨離染者所樂起故。 ### 3.無間解脫所緣同異 【唐】問:以世俗道離諸染時,無間解脫各緣何地。 【唐】答: 【唐】1.離欲染時,九無間道唯緣欲界,九解脫道緣初靜慮。 【唐】問:若爾,善通«根蘊»所說,如說:「頗有思惟色界法而能遍知欲界耶。答:有。」 【唐】彼意說斷遍知。 【唐】云何二道所緣行相而`[〔不〕-【三】]`不雜亂。若此二道所緣行相有雜亂者,於離染事,如何不為障礙留難。 【唐】答:如是二道所緣行相雖有雜亂於離染事,然不能為障礙留難。所以者何。彼於離染諸逕路中已善修習加行成故。如<u>見道</u>中==\[諦現觀]==,緣欲界忍智後.緣有頂忍智現在前,緣有頂忍智後.緣欲界忍智現在前,雖有所緣行相雜亂,於現觀事.然不能為障閡`[閡=礙【三宮】]`留難。所以者何。彼於現觀諸逕路中已善修習加行成故。此亦如是,故無有失。 【唐】2.有作是說: 【唐】(1)離欲染時九無間道八解脫道皆緣欲界;最後解脫緣初靜慮。 【唐】(2)如以滅道智離<u>非想非非想處</u>染時,九無間道八解脫道皆緣滅道;最後解脫道緣非想非非想處有漏四蘊,此亦如是。==\[[s28](婆沙021-030#^wkb6ay)問:此<b><u>金剛喻定</u></b>,依何地有幾耶。]== 【唐】3.有餘師說:離欲染時,或無止息或有止息。 【唐】(1)無止息者:九無間道八解脫道皆緣欲界;最後解脫道緣初靜慮。 【唐】(2)有止息者:或離一品即便止息,或離二品而便止息,如是乃至或離八品方乃止息。 【唐】a.若離一品即止息者:彼無間道緣欲界,解脫道緣初靜慮。 【唐】b.若離二品便止息者:彼二無間道一解脫道緣欲界,第二解脫道緣初靜慮。如是乃至若離八品方止息者,彼八無間道七解脫道皆緣欲界,第八解脫道緣初靜慮。 【唐】4.或有說者:離欲染時,九無間道九解脫道皆緣欲界。如以苦集智離欲染時,九無間道九解脫道皆緣欲界,此亦如是。 【唐】問:若爾,雖無無間解脫所緣行相雜亂過失,«根蘊»所說當云何通。如說:「頗有思惟色界法而能遍知欲界耶。答:有」彼意說斷遍知。 【唐】答:«根蘊»依近加行而說,謂修行者將離欲染,先起如是分別思惟:欲界苦麁障;初靜慮靜妙離。 【唐】問:若爾,«根蘊»後說復云何通。如說:「頗有思惟無色界法而能遍知欲界耶。答:無。」彼意說斷遍知。豈修行者將離欲染,不先起此分別思惟:欲界苦麁障;無色界靜妙離耶。 【唐】答:雖起如是分別思惟,而遠非近,非於思惟無色界後,即能引生離欲染道;思惟色界是近加行,即能引生離欲染道,故彼二說,非互相違。 【唐】5.復有說者:離欲染時九無間道九解脫道,皆緣初靜慮。 【唐】問:若爾,善通«根蘊»所說。如說:「頗有思惟色界法而能遍知欲界耶。答:有。」彼意說斷遍知。 【唐】又無二道所緣行相雜亂過失,云何緣他地能離餘地染。 【唐】答:此亦無失,如滅道智離諸染時,雖緣滅道而斷苦集,此亦如是。 【唐】6.評曰:如是諸說雖各能生弟子覺慧,而最初說於理為善。謂:九無間道皆緣欲界,九解脫道皆緣初靜慮。所以者何。以世俗道離欲染時,厭下欣上,方能離故。 【唐】如離欲染,離上七地染,應知亦爾。 ### 4.修何行相 【唐】問:世俗無間解脫道中,一一能修幾種行相。 【唐】答: 【唐】1.(1)▲諸異生者.離欲染時: 【唐】a.九無間道中修三行相,謂苦麁障。 【唐】b.八解脫道中修六行相,謂苦麁障及靜妙離。 【唐】c.最後解脫道中即修此六行相,亦修未來初靜慮地無邊行相。 【唐】▲如是乃至離無所有處染,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唐】(2)▲若諸聖者.離欲染時: 【唐】a.九無間道中修十九行相,謂:麁等三及有漏無漏十六聖行相。 【唐】b.八解脫道中修二十二行相,謂:麁等三靜等三及有漏無漏十六聖行相。 【唐】c.最後解脫道中即修此二十二行相,亦修未來初靜慮地無邊行相。 【唐】▲即諸聖者.離初靜慮染時: 【唐】a.九無間道中修十九行相,謂麁等三及唯無漏十六聖行相。 【唐】b.八解脫道中修二十二行相,謂麁等三靜等三,及唯無漏十六聖行相。 【唐】c.最後解脫道中即修此二十二行相,亦修未來第二靜慮地無邊行相。 【唐】▲如是乃至離無所有處染,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唐】問:何故初靜慮近分通修有漏無漏十六聖行相,上地近分唯修無漏耶。 【唐】答:初靜慮近分:有聖行相,故能通修有漏無漏十六聖行相。 【唐】上地近分.無聖行相,故唯能修無漏行相。 【唐】2.有作是說: 【唐】(1)▲諸異生者離欲染時: 【唐】a.九無間道中修九行相,謂麁等三,及慈悲喜捨.不淨觀持息念。 【唐】b.八解脫道中修十二行相,謂即前九及靜等三。 【唐】c.最後解脫道中即修此十二行相,亦修未來初靜慮地無邊行相。 【唐】(2)▲若諸聖者離欲染時: 【唐】a.九無間道中修二十五行相,謂麁等三,慈悲喜捨.不淨觀持息念6,及有漏無漏十六聖行相。 【唐】b.八解脫道中修二十八行相,謂即前二十五及靜等三。 【唐】c.最後解脫道中即修此二十八行相,亦修未來初靜慮地無邊行相。 【唐】▲上地近分,修義如前。 ### 4.2. 【唐】問:何故初靜慮近分能修如是種種行相,上地近分不能修耶。 【唐】答:a.初靜慮近分.有種種善根,故能修此種種行相。 【唐】上地近分.諸善根少,故不能修種種行相。 【唐】b.復次,欲界煩惱有種種相,還修種種善根對治;上地煩惱無種種相,故彼不修種種對治。 ### 5.未來修者為何所緣 【唐】問:現在俱行負重有用,世俗無間及解脫道行相所緣,已如前說,未來修者為何所緣。 【唐】答: 【唐】1離欲染時,a.九無間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唯緣欲界。 【唐】b.八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緣欲界及初靜慮,靜等三行相.唯緣初靜慮。 【唐】c.最後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通緣三界,靜等三行相.緣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唐】2離初靜慮染時:a.九無間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唯緣初靜慮。 【唐】b.八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緣初二靜慮,靜等三行相.唯緣第二靜慮。 【唐】c.最後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通緣三界,靜等三行相.緣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本義抄10](本義抄6-15#10b-1):問:以有漏道.離下三靜慮染.九無間前八解脫道位(近分).可修緣欲界心耶。答:可修緣欲界心也。]\[[s139](婆沙131-150#^1jvd3j)離初靜慮染,前八無間解脫道時.各得第二靜慮近分六(意近行)…]== 【唐】3離第二靜慮染時:a.九無間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唯緣第二靜慮。 【唐】b.八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緣第二第三靜慮,靜等三行相.唯緣第三靜慮。 【唐】c.最後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通緣三界,靜等三行相.緣第三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唐】4離第三靜慮染時:a.九無間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唯緣第三靜慮。 【唐】b.八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緣第三第四靜慮,靜等三行相.唯緣第四靜慮。 【唐】c.最後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通緣三界,靜等三行相.緣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唐】5離第四靜慮染時: 【唐】a.九無間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唯緣第四靜慮。 【唐】b.八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緣第四靜慮及空無邊處,靜等三行相.唯緣空無邊處。 【唐】c.最後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及靜等三行相,緣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 ==然非一念.以界別故== 【唐】問:若離第四靜慮染,八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能緣第四靜慮及空無邊處者,《識身論》說當云何通。如說:「頗有無色界善心能了別色無色界法耶。答:無。」 【唐】彼遮剎那,不遮相續,謂一剎那頃無色界善心,能了別色無色法者無有是處。若離彼染八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或緣色界第四靜慮,或緣無色界空無邊處,斯有是處。故遮剎那,不遮相續,此與彼說俱為善通。 【唐】6離空無邊處染時:a.九無間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唯緣空無邊處。 【唐】b.八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緣空無邊處及識無邊處;靜等三行相唯緣識無邊處。 【唐】c.最後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及靜等三行相,緣識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唐】7離識無邊處染時:a.九無間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唯緣識無邊處。 【唐】b.八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緣識無邊處及無所有處,靜等三行相唯緣無所有處。 【唐】c.最後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及靜等三行相,緣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 【唐】8離無所有處染時:a.九無間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唯緣無所有處。 【唐】b.八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緣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靜等三行相唯緣非想非非想處。 【唐】c.最後解脫道中,所修未來麁等三行相,及靜等三行相,唯緣非想非非想處。 ### 5.2.最後解脫道中所修未來所攝麁等行相,色界通緣三界,無色界唯緣無色界之原由 【唐】問:何故最後解脫道中,所修未來(a)靜慮所攝麁等行相,通緣三界;(b)無色所攝麁等行相唯緣無色界耶。 【唐】答:1.(a)靜慮地中:有遍緣智,能緣自地下地上地。 【唐】(b)無色地中:無遍緣智,唯緣自上,不緣下地。 【唐】2.復次,靜慮地中功德麁顯,易知易了`[知=見【三宮】]`,非無色地。 【唐】3.復次,靜慮地中多諸功德,多諸勝利,無色不爾。 【唐】4.復次,靜慮地中善有種種異相異性,無色不爾。 【唐】5.復次,靜慮地中有異相根異相受異相心心所法,無色不爾。 【唐】是故爾時所修未來靜慮所攝麁等行相通緣三界,無色所攝麁等行相唯緣無色界。 【表格】==[zs66](正理66-70#^5s6hdd) s139== | 世俗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現前<br>隨一 | 未來修 |<| 未來修諸行所緣 |<| |^|<|^| 異生 | 聖者 | 麁等三行 | 靜等三行 | | 離欲界染<br>==有說:亦皆<br>修6不淨<br>息念慈等== | 九無間 | 麁三 | 麁三 | [加十六行]<br>==[有漏無漏]== | 欲界 | | |^| 八解脫 | 靜三 | 六行 |^| 欲界.初靜慮 | 初靜慮 | |^| 後解脫 |^| +根本無邊行相 |<| <u>通緣三界</u> | **上八地** | |離初定染| 九無間 | 麁三 | 麁三 | [加十六行]<br>==[唯無漏]<br>[下地攝]==<br><br><br>==`非一念.以界別故`== | 初靜慮 | | |^| 八解脫 | 靜三 | 六行 |^| 初定.二定 | 第二定 | |^| 後解脫 |^| +根本無邊行相 |^| <u>通緣三界</u> | 上七地 | |離四定染| 九無間 | 麁三 | 麁三 |^| 第四定 | | |^| 八解脫 | 靜三 | 六行 |^| 第四定.空處 | 空處 | |^| 後解脫 |^| +根本無邊行相 |^| <u>上四地</u> | | |離空處染| 九無間 | 麁三 | 麁三 |^| 空處 | | |^| 八解脫 | 靜三 | 六行 |^| 空處.識處 | 識處 | |^| 後解脫 |^| +根本無邊行相 |^^| <u>上三地</u> | ^3yecho | ## 5.諸部結盡是何果攝〖果攝七〗 ### 1.三界見修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欲界見所斷結盡何果攝。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先說三界二部諸結頓漸得捨,未說彼斷是何果攝。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 1.1.欲界見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1欲界見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 【唐】1.四沙門果攝者:謂彼結盡證預流果時即預流果攝;證一來果時即一來果攝;證不還果時即不還果攝;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2.或無處者:謂:(1)諸異生已離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3)次第者,道現觀二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 1.2.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答:不還阿羅漢果,或無處 【唐】1.不還果攝者:謂彼結盡證不還果時即不還果攝。 【唐】2.阿羅漢果攝者:謂彼結盡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3.或無處者:謂:(1)諸異生已離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3)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離欲染,第九無間道滅時方斷彼盡,第九解脫道生時證不還果,彼結盡即不還果攝故。 ### 1.3.色界見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色界見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 【唐】1.四沙門果攝者:謂彼結盡證預流果時即預流果攝,乃至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2.或無處者:謂(1)諸異生已離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3)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道類智忍滅時方斷彼盡,道類智生時隨其所應證前三果,彼結盡即前三果攝故。 ### 1.4.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答:阿羅漢果,或無處。 【唐】1.阿羅漢果攝者:謂彼結盡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2.或無處者:謂: 【唐】(1)諸異生已離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及道類智等,諸有學位彼結盡非果攝。 【唐】(3)次第者:從離第四靜慮染,第九解脫道,乃至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結盡非果攝。 ### 1.5.無色界見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無色界見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 【唐】1.謂彼結盡:證預流果時即預流果攝,乃至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2.無異生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無有異生能離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結故。 【唐】3.亦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道類智忍滅時方斷彼盡,道類智生時隨其所應證前三果,彼結盡即前三果攝故。 ### 1.6.無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無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答:阿羅漢果。 【唐】1.謂彼結盡: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2.無異生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無有異生能離非想非非想處修所斷結故。 【唐】3.亦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斷彼盡,初盡智生時證阿羅漢果,彼結盡即阿羅漢果攝故。 ### 2.五部結盡諸果所攝 【發智】2有五部結,謂見苦所斷結,乃至修所斷結。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先雖說三界二部結盡諸果所攝,而未說五部結盡諸果所攝,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 2.1.見苦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見苦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 【唐】1.四沙門果攝者:謂彼結盡證預流果時即預流果攝,乃至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2.或無處者:無有異生,非果攝義,所以者何。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見苦所斷結故。 【唐】3.次第者:苦現觀一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 2.2.見集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見集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 【唐】1.四沙門果攝者:如前說。 【唐】2.或無處者:無有異生非果攝義,所以者何。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見集所斷結故。 【唐】3.次第者:集現觀一心頃,滅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 2.3.見滅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見滅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 【唐】1.四沙門果攝者:如前說。 【唐】2.或無處者:無有異生非果攝義,所以者何。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見滅所斷結故。 【唐】3.次第者:滅現觀一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 2.4.見道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見道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 【唐】1.謂彼結盡證預流果時即預流果攝,乃至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2.無有異生非果攝義,所以者何。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結故。 【唐】3.亦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道類智忍滅時方斷彼盡,道類智生時隨其所應證前三果,彼結盡即前三果攝故。 ### 2.5.修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修所斷結盡何果攝。答:阿羅漢果。 【唐】1.謂彼結盡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2.無有異生非果攝義,所以者何。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修所斷結故。 【唐】3.亦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斷彼盡,初盡智生時證阿羅漢果,彼結盡即阿羅漢果攝故。 ### 3.九部結盡諸果所攝‹唯無間道能斷諸結› 【發智】3有九部結,謂苦法智所斷結,乃至修所斷結。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先雖說五部結盡諸果所攝,而未說九部結盡諸果所攝,今欲說之,故作斯論。即前五部諸結依對治差別說為九部,謂:法類智品各別所對治結分為八部,雜所對治總為一部故有九部。 ### 3.1.苦法智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苦法智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 【唐】1.四沙門果攝者:謂彼結盡證預流果時即預流果攝,乃至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2.或無處者:謂:(1)諸異生已離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3)次第者:苦現觀三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 3.2.苦類智至道法智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苦類智乃至道法智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 【唐】1.四沙門果攝者:如前說。 【唐】2.或無處者:▲若苦類智所斷結盡, 【唐】(1)無有異生非果攝義,所以者何。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見苦所斷結故。 【唐】(2)次第者:苦現觀一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彼結 盡非果攝。 【唐】▲若集法智所斷結盡,謂: 【唐】(1)諸異生已離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3)次第者:集現觀三心頃,滅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若集類智所斷結盡: 【唐】(1)無有異生非果攝義,所以者何。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見集所斷結故。 【唐】(2)次第者:集現觀一心頃,滅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若滅法智所斷結盡,謂: 【唐】(1)諸異生已離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3)次第者:滅道現觀各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若滅類智所斷結盡。 【唐】(1)無有異生非果攝義,所以者何。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見滅所斷結故。 【唐】(2)次第者:滅現觀一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若道法智所斷結盡,謂: 【唐】(1)諸異生已離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3)次第者:道現觀二心頃彼結盡非果攝故說無處。 ### 3.3.道類智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道類智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 【唐】1.謂彼結盡證預流果時即預流果攝,乃至證阿羅漢果即阿羅漢果攝。 【唐】2.無有異生非果攝義,所以者何。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結故。 【唐】3.亦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道類智忍滅時方斷彼盡,道類智生時隨其所應證前三果,彼結盡即前三果攝故。 ### 3.4.修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修所斷結盡何果攝。答:阿羅漢果。 【唐】1.謂彼結盡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2.無有異生非果攝義。所以者何。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修所斷結故。 【唐】3.亦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斷彼盡,初盡智生時證阿羅漢果,彼結盡即阿羅漢果攝故`[〔故〕-【宮】]`。 ### 3.5.唯無間道能斷諸結 【唐】問:為無間道能斷諸結,為解脫道能斷諸結。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 【唐】▲若無間道能斷諸結,此文所說當云何通。如說:苦法智所斷結,乃至道類智所斷結。 【唐】▲若解脫道能斷諸結,«智蘊»所說當云何通。如說:「諸結見苦所斷彼結非苦智斷是苦忍斷,乃至諸結見道所斷彼結非道智斷是道忍斷。」 【唐】答:應作是說:唯無間道能斷諸結。 【唐】問:若爾善通«智蘊»所說,此文所說當云何通。 【唐】答:(1)此文應作是說「有九部結,謂苦法智忍所斷,乃至道類智忍所斷」,而不作是說者,有別意趣。謂忍屬智,是智助伴,諸忍所斷,名智所斷,如臣所作名王所作。 【唐】(2)復次,無間道正能斷結,解脫道持令不生,謂無間道雖正斷結,若無解脫道持令不生者,彼結還起便為過患,顯解脫道於斷有用故,此文說法類智斷。 【唐】(3)復次,無間解脫同一所作,於斷結事俱有勢力。 【唐】▲如二力士同害一怨,一撲置地一令不起,不爾還起能為過患。 【唐】▲又如二人同逐一賊,一驅令出一牢閉門,不爾還入能為過患。 【唐】▲又如二士同捉一蛇,一內瓶中一牢蓋口,不爾還出能為過患。 【唐】無間解脫斷結亦然,顯解脫道於斷有用故,此文說法類智斷。 【唐】(4)復次,欲顯解脫道於無間道所斷結中有多作用,此多作用如«根蘊»說,故此文說法類智斷。 【唐】(5)復次,諸無間道正斷結,得諸解脫道與彼諸結斷得俱生,既得彼斷有斷彼用,故此文說法類智斷。 【唐】(6)復次,斷有二種,:一別,二通。別唯無間`[間+(通)【宋】,(道)【元明】]`,通解脫,此依通說,故不違理。 【唐】(7)復次,此中諸忍,以智名說,能引智故,因立果名。如飢渴名因彼因觸,故能斷結唯無間道。 ### 4.十五部結盡諸果所攝 【發智】4有十五部結,謂三界各有五,即見苦所斷結,乃至修所斷結。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先雖說九部結盡諸果所攝,而未說十五部結盡諸果所攝,今欲說之,故作斯論。謂約界部二門,分別諸結差別有十五種。 *【涼】`[卷第五十使揵度人品之二首【宋元宮】=卷第五十使揵度人品第三之二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第二十三【三宮】]`結有十五種:欲界見苦所斷結種,乃至修道所斷結種;色無色界結亦如是。* *【涼】問曰:何故復作此論。* *【涼】答曰:* *【涼】先分別諸煩惱在界二種五種、對治種,未分別界種。今欲分別故,而作此論。欲界繫見苦所斷結種斷,為何果攝。* *【涼】答曰:* ### 4.1.欲界見苦集滅道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欲界見苦集滅道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 【唐】1.四沙門果攝者:謂彼結盡證預流果時即預流果攝,乃至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2.或無處者:▲若欲界見苦所斷結盡,謂: *【涼】四沙門果,或無處所。四沙門果如上說。無處所者,凡夫人離欲無處所。離欲人得正決定,見道中十五心頃無處所。次第人見苦三心頃、見集四心頃、見滅四心頃、見道三心頃,是時欲界見苦所斷結種斷,彼斷非沙門果攝。欲界繫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修道所斷,應隨相說。* 【唐】(1)諸異生已離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3)次第者:苦現觀三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若欲界見集所斷結盡,謂: 【唐】(1)諸異生已離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3)次第者:集現觀三心頃,滅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若欲界見`[見+(滅)【三宮】]`所斷結盡,謂: 【唐】(1)諸異生已離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3)次第者:滅道現觀各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若欲界見道所斷結盡,謂: 【唐】(1)諸異生已離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3)次第者:道現觀二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 4.2.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答:不還阿羅漢果或無處。 【唐】1.不還果攝者:謂彼結盡證不還果時即不還果攝。 【唐】2.阿羅漢果攝者:謂彼結盡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3.或無處者:謂:(1)諸異生已離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3)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離欲染第九無間道滅時方斷彼盡,第九解脫道生時證不還果即不還果攝故。 ### 4.3.色界見苦集滅道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色界見苦集滅道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 【唐】1.四沙門果者,如前說。 【唐】2.或無處者:▲若色界見苦所斷結盡,謂: 【唐】(1)諸異生已離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3)次第者:苦現觀一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若色界見集所斷結盡,謂: 【唐】(1)諸異生已離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3)次第者:集現觀一心頃,滅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若色界見滅所斷結盡,謂 【唐】(1)諸異生已離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3)次第者:滅現觀一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若色界見道所斷結盡,謂 【唐】(1)諸異生已離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3)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道類智忍滅時方斷彼盡,道類智生時,隨其所應證前三果,彼結盡即前三果攝故。 *【涼】色界繫見苦所斷結種斷,彼斷為何果攝。答曰:* *【涼】四沙門果,或無處所。四沙門果如上說。無處所者,凡夫人離色愛無處所。離色愛人得正決定,見道中十五心頃無處所。次第人見苦一心頃、見集四心頃、見滅四心頃、見道三心頃無處所,是時色界繫見苦所斷結種斷,彼斷非沙門果`[攝=所攝【三宮】]`攝。色界繫見集見滅見道修道所斷結種斷,`[應隨相=應相隨【聖】]`應隨相說。無色界五種所斷結種斷,亦應隨相說。* *【涼】身見斷為何果攝。* *【涼】答曰:* *【涼】四沙門果,或無處所。四沙門果如上說。無處所者,是中不說凡夫人離欲。次第人見苦一心頃、見集四心頃、見滅四心頃、見道三心頃,是時身見斷,彼斷非沙門果攝。`[如=如是【聖】]`如身見斷,下分中身見斷、見中身`[見=見邊見【三】]`見斷,說亦如是。戒取疑斷,彼斷為何果攝。* *【涼】答曰:* *【涼】四沙門果。四沙門果如上說。此中不說凡夫人離欲,亦不說次第人。所以者何。道比忍畢竟斷此結,道比智現在前,彼斷即為沙門果攝。如戒取疑斷,見流、見`[扼=枙【三宮】]`扼、見`[取〔-〕【聖】*]`取取、戒取`[*]`取、戒取、身縛見取、身縛下分中戒取、疑見中邪見見取戒取、見使疑使、見結取結,廣說亦如是。* ### 4.4.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答:阿羅漢果或無處。 【唐】1.阿羅漢果攝者:謂彼結盡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2.或無處者:謂:(1)諸異生已離色染,彼結盡非果攝。 【唐】(2)已離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及道類智等諸有學位彼結盡非果攝。 【唐】(3)次第者:從離第四靜慮染第九解脫道,乃至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結盡非果攝。 ### 4.5.無色界見苦集滅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無色界見苦集滅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或無處, 【唐】1.四沙門果者,如前說。 【唐】2.或無處者:▲若無色界見苦所斷結盡: 【唐】(1)無有異生非果攝義,所以者何。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見修所斷結故。 【唐】(2)次第者:苦現觀一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若無色界見集所斷結盡: 【唐】(1)無有異生非果攝義,義如前說。 【唐】(2)次第者:集現觀一心頃,滅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唐】▲若無色界見滅所斷結盡: 【唐】(1)無有異生非果攝義,義如前說。 【唐】(2)次第者:滅現觀一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彼結盡非果攝。 ### 4.6.無色界見道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若無色界見道所斷結盡何果攝。答:四沙門果。 【唐】1.謂彼結盡證預流果時即預流果攝,乃至證阿羅漢果時`[〔時〕-【三宮】]`即阿羅漢果攝。 【唐】2.無有異生非果攝義,義如前說。 【唐】3.亦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道類智忍滅時方斷彼盡,道類智生時隨其所應證前三果,彼結盡即前三果攝故。 ### 4.7.無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 【發智】無色界修所斷結盡何果攝。答:阿羅漢果。 【唐】1.謂彼結盡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2.無有異生非果攝義,義如前說。 【唐】3.亦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斷`[斷+(彼)【三宮】]`盡,初盡智生時證阿羅漢果彼結盡即阿羅漢果攝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四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五</b>☗s65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三 ### 5.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一一盡何果所攝 【發智】5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一一盡何果攝。 ### 5.1.提出問題之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先雖說十五部結盡,諸果所攝;而未說十六章煩惱盡,諸果所攝;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 5.2.三結中有身見盡四沙門果攝或無處 【發智】答:三結中有身見盡,四沙門果攝或無處。 【唐】1.四沙門果攝者:謂彼盡證預流果時即預流果攝,乃至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2.或無處者:謂無異生非果攝義,所以者何。 【唐】(1)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有身見故。 【唐】(2)次第者:苦現觀一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有身見盡非果攝。 【發智】如三結中,有身見盡;應知五順下分結中,有身見;五見中,有身見邊執見盡亦爾。 【唐】自性等故,同對治故。 ### 5.3.三結中戒禁取疑盡四沙門果攝 【發智】戒禁取疑盡:四沙門果攝。 【唐】1.四果攝義如前應知, 【唐】2.此無異生非果攝義,所以者何。 【唐】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戒禁取疑故。 【唐】3.亦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道類智忍滅時方斷彼盡,道類智生時隨其所應證前三果,戒禁取疑盡即前三果攝故。 【發智】如三結中戒禁取疑盡,應知四瀑流軛中,見瀑流軛;四取中,見取戒禁取;四身繫中,戒禁取此實執身繫;五順下分結中,戒禁取疑;五見中,邪見見取戒禁取;七隨眠中,見疑隨眠;九結中,見取疑結盡亦爾。 【唐】自性等故,同對治故。 ### 5.4.三不善根盡,不還阿羅漢果攝,或無處 【發智】三不善根盡,不還阿羅漢果攝,或無處。 【唐】1.不還果攝者:謂彼盡證不還果時即不還果攝。 【唐】2.阿羅漢果攝者:謂彼盡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3.或無處者:謂(1)諸異生已離欲染彼盡非果攝。 【唐】(2)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彼盡非果攝。 【唐】(3)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離欲染第九無間道滅時方斷彼盡,第九解脫道生時證不還果即不還果攝故。 *【涼】貪恚癡不善根及欲漏斷,彼斷為何果攝。* *【涼】答曰:* *【涼】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或無處所。廣說如欲界繫`[見〔-〕【聖】]`見修道所斷結種斷。如欲漏,有漏、無明漏餘煩惱與彼相似者,應隨相說。蓋中,疑蓋應廣說如道法智所斷結種斷。上分結,廣說如色無色界修道所斷結種斷。眼耳身觸生愛斷,為何果攝。* *【涼】答曰:* *【涼】阿羅漢`[*]`果,或無處所。阿羅漢阿羅漢果攝。無處所者,凡夫人離梵世愛無處所。離梵世愛人得正決定,見道中十五心頃,及道比智無處所。次第人斷初禪愛時,最後解脫道斷第二禪愛乃至斷無所有處愛,九無礙道、九解脫道,離非想非非想處愛,九無礙道、八解脫道,是時眼耳身觸生愛斷,彼斷非沙門果攝。九十八使斷,廣說如十五結種斷。* 【發智】如三不善根盡,應知三漏中,欲漏;四瀑流軛中,欲瀑流軛;四取中,欲取;四身繫中,貪欲瞋恚;五蓋中,前四蓋;五結中,瞋嫉慳結;五順下分結中,貪欲瞋恚;六愛身中,鼻舌觸所生愛身;七隨眠中,貪欲瞋恚;九結中,恚嫉慳結盡亦爾。 【唐】自性等故,同對治故。 ### 5.5.有漏無明漏盡,阿羅漢果攝 【發智】有漏無明漏盡:阿羅漢果攝。 【唐】1.謂彼盡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2.無有異生非果攝義,所以者何。 【唐】無異生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有漏無明漏故。 【唐】3.亦無次第者非果攝義,所以者何。 【唐】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斷彼盡,初盡智生時證阿羅漢果彼盡即阿羅漢果攝故。 【發智】如有漏無明漏盡。應知四瀑流軛中,有無明瀑流軛;四取中,我語取;五結中,貪慢結;五順上分結中,除色貪餘四;六愛身中,意觸所生愛身;七隨眠中,有貪無明慢;九結中,愛慢無明結盡亦爾。 【唐】自性等故,同對治故。 ### 5.6.疑蓋盡,四沙門果攝,或無處 【發智】疑蓋盡:四沙門果攝,或無處。 【唐】1.四沙門果攝者:如前說。 【唐】2.或無處者:謂(1)諸異生已離欲染,疑蓋盡非果攝。 【唐】(2)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疑蓋盡非果攝。 【唐】(3)次第者:道現觀二心頃疑蓋盡非果攝。 ### 5.7.色貪順上分結盡,阿羅漢果攝或無處。 【發智】色貪順上分結盡:阿羅漢果攝或無處。 【唐】1.阿羅漢果攝者:謂彼盡證阿羅漢果時即阿羅漢果攝。 【唐】2.或無處者:謂 【唐】(1)諸異生已離色染彼盡非果攝。 【唐】(2)已離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及道類智等諸有學位彼盡非果攝。 【唐】(3)次第者:從離第四靜慮染第九解脫道,乃至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盡非果攝。 【發智】如色貪順上分結盡,應知眼耳身觸所生愛身盡亦爾。 【唐】自性等故,同對治故。然有差別,此中應言或無處者:謂 【唐】(1)諸異生已離梵世染,彼盡非果攝。 【唐】(2)已離梵世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及道類智等諸有學位彼盡,非果攝。 【唐】(3)次第者:從離初靜慮染第九解脫道,乃至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盡非果攝。 ### 5.8.九十八隨眠一一盡,各為何果所攝 【發智】九十八隨眠中欲界見苦集滅道所斷隨眠盡:四沙門果攝或無處。此如十五部結中欲界前四部盡說。 ~~*【八】九十八使,欲界苦習盡道諦所斷,四沙門果,或無處所。*~~ 【發智】欲界修所斷隨眠盡:不還阿羅漢果攝或無處。 ~~*【八】欲界思惟所斷,阿那含果、阿羅漢,或無處所。<font color="#7030A0">🈬sz"18"#(二道門無處)🈮</font>。*~~ 【唐】此如十五部結中,欲界第五部盡說。 【發智】色界見苦集滅道所斷隨眠盡:四沙門果攝或無處。 ~~*【八】色界苦習盡道諦所斷,四沙門果,或無處所。*~~ 【唐】此如十五部結中色界前四部盡說。 【發智】色界修所斷隨眠盡:阿羅漢果攝或無處。 ~~*【八】色界思惟所斷,阿羅漢`[*]`果,或無處所。*~~ 【唐】此如十五部結中色界第五部盡說。 【發智】無色界見苦集滅所斷隨眠盡:四沙門果攝或無處。 ~~*【八】無色界苦習盡諦所斷,四沙門果,或無處所。*~~ 【唐】此如十五部結中無色界前三部盡說。 【發智】無色界見道所斷隨眠盡:四沙門果攝。 ~~*【八】無色界道諦所斷,四沙門果。*~~ 【唐】此如十五部結中無色界第四部盡說。 【發智】無色界修所斷隨眠盡:阿羅漢果攝。 ~~*【八】無色界思惟所斷,阿羅漢`[*]`果<font color="#7030A0">🈬sz"18"#(相攝門竟)🈮</font>。`[(漢果…諸)四百七十字【大】∞(無漏法…成)四百七十五字【聖聖乙】=內第二字果,第二十三字所,第四十字所之三字聖本聖乙本無,第四十六字愛聖本聖乙本俱作受]`*~~ 【唐】此如十五部結中無色界第五部盡說。 ~~*【八】{}見諦成就世尊弟子,欲愛未盡,欲界思惟所斷結盡,為何果攝。*~~ ~~*【八】答曰:斯陀含果,或無處所。*~~ ~~*【八】欲愛已盡、色愛未盡,色界思惟所斷結盡,為何果攝。*~~ ~~*【八】答曰:無處所。*~~ ~~*【八】色愛已盡、無色愛未盡,無色界思惟所斷盡,為何果攝。*~~ ~~*【八】答曰:無處所<font color="#7030A0">🈬sz"18"#(無欲門竟)🈮</font>。{}*~~ ### 6.四向四果結盡,各為何果所攝 【發智】6預流向中諸結盡,何果攝。答:無處。 ~~*【八】八人:趣須陀洹證、得須陀洹,趣斯陀含證、得斯陀含,趣阿那含證、得阿那含,趣阿羅漢證、得阿羅漢。*~~ ~~*【八】趣`[得〔-〕【三宮聖聖乙】]`得須陀洹證者結盡,為何果攝。*~~ ~~*【八】答曰:無處所。*~~ 【唐】所以者何。預流果前無沙門果攝彼盡故。 *【涼】向須陀洹果證人所斷結種斷,彼斷為何果攝。* *【涼】答曰:* *【涼】無處所。所以者何。須陀洹果前更無有果能攝彼斷。須陀洹須陀洹果攝,須陀洹果攝三界見道所斷結種斷。向斯陀含果證人所斷結種斷,彼斷為何果攝。* *【涼】答曰:* *【涼】須陀洹果,或無處所。須陀洹果攝三界見道所斷結種斷。無處所者,次第人斷欲界繫五種結斷,彼斷非須陀洹果攝。所以者何。彼勝果道證故。如`[勝〔-〕【宮】]`勝果道非果攝,斷亦如是。斯陀含斯陀含果攝。斯陀含果攝三界見道所斷結種斷,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結斷。* 【發智】預流果中諸結盡何果攝。答:預流果。 ~~*【八】得須陀洹即須陀洹。*~~ 【唐】謂此果中總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 【發智】一來向中諸結盡何果攝。答:預流果或無處。 ~~*【八】趣斯陀含證結盡,為何果攝。*~~ ~~*【八】答曰:須陀洹果,或無處所。*~~ 【唐】1.預流果攝者:謂此果中總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 【唐】2.或無處者:謂(1)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諸結盡非果攝。 【唐】(2)次第者:欲界前五品修所斷諸結盡非果攝,所以者何。是勝果道所證得故,如勝果道非果所攝,所得結盡理亦應爾。 【發智】一來果中諸結盡何果攝。答:一來果。 ~~*【八】得斯陀含即斯陀含。*~~ 【唐】謂此果中總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及攝欲界修所斷前六品諸結盡。 【發智】不還向中諸結盡何果攝。答:一來果或無處。 【唐】1.一來果攝者:謂此果中,總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及攝欲界修所斷前六品諸結盡。 【唐】2.或無處者:謂(1)已離欲乃至無所有處染入正性離生者:見道十五心頃諸結盡非果攝。 【唐】(2)次第者:欲界修所斷第七第八品諸結盡非果攝。 ~~*【八】趣阿那含證結盡,為何果攝。*~~ ~~*【八】答曰:斯陀含果,或無處所。*~~ 【發智】不還果中諸結盡何果攝。答:不還果。 ~~*【八】得阿那含即阿那含。*~~ 【唐】謂此果中總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及攝欲界修所斷諸結盡。 *【涼】向阿那含果證人所斷結種斷,彼斷為何果攝。答曰:* *【涼】斯陀含果,或無處所。斯陀含果攝三界見道所斷結種斷,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結斷。無處所者,斷欲界修道所斷七種八`[種結斷=結斷種【聖】]`種結斷。* 【發智】阿羅漢向中諸結盡何果攝。答:不還果或無處。 ~~*【八】趣阿羅漢證結盡,為何果攝。*~~ ~~*【八】答曰:阿那含果,或無處所。*~~ 【唐】1.不還果攝者:謂此果中總攝三界見所斷諸結盡,及攝欲界修所斷諸結盡。 【唐】2.或無處者:謂離初靜慮一品,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八品染諸結盡非果攝,所以者何。是勝果道所證得故。如勝果道非果所攝,所得結盡,理亦應爾。 *【涼】向阿羅漢果證人所斷結種斷,彼斷為何果攝。答曰:* *【涼】阿那含果,或無處所。阿那含果攝三界見道所斷結種斷,及欲界修道所斷九種結斷。無處所者,斷初禪九種結乃至無所有處九種結,斷非想非非想處八種結。所以者何。彼勝果道證故。如勝果道非果攝,彼斷亦爾。阿羅漢阿羅漢果攝。阿羅漢果攝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結種盡。* 【發智】阿羅漢果中諸結盡何果攝。答:阿羅漢果。 ~~*【八】`[*]`得阿羅漢即阿羅漢<font color="#7030A0">🈬sz"18"#(八人竟)🈮</font>。*~~ 【唐】謂此果中總攝三界見修所斷諸結盡。 ### 6.1.向果中所成就諸結盡或新所證得諸結盡 【唐】問:此中為說諸向果中所成就諸結盡,為說諸向果中新所證得諸結盡,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 【唐】▲若說諸向果中所成就諸結盡者,前三果中諸結盡,不應唯說自果攝。 【唐】△如已離欲前五品染入正性離生者,至道類智時證預流果,彼欲界修所斷五品結盡,非此果攝,何故不說或無處耶。 【唐】△又已離欲前八品染入正性離生者:至道類智時證一來果,彼欲界修所斷第七八 品結盡非此果攝,何故不說或無處耶。 【唐】△又已離欲乃至無所有處染入正性離生者:至道類智時證不還果,彼上二界七地修所斷結盡非此果攝,何故不說或無處耶。 *【涼】問曰:如斷一種結乃至斷五種結,以得道比智故名須陀洹。斷欲界繫五種結,非須陀洹果攝。* *【涼】若斷七種八種結,得正決定、得道比智時,名斯陀含。彼斷七種八種結,非斯陀含果攝。* *【涼】若離初禪愛乃至離無所有處愛,得正決定、得道比智時,名阿那含`[果〔-〕【聖】]`果。彼斷初禪九種結,乃至無所有處九種結,非阿那含果攝。* *【涼】何以言須陀洹須陀洹果攝、斯陀含斯陀含果攝、阿那含阿那含果攝。何故不說或無處所耶。* 【唐】▲若說諸向果中新所證得諸結盡者:後三向中諸結盡不應亦說前果攝,向中新所證結盡,定非前果所攝故。 *【涼】答曰:* *【涼】此文應如是說:須陀洹須陀洹果攝,或無處所。斯陀含斯陀含果攝,或無處所。阿那含阿那含果攝,或無處所。而不說者,有何意耶。* *【涼】答曰:* 【唐】答:1.此中總說諸向果中所成就諸結盡。 【唐】問:若爾善通後三向難,前三果難當云何通。 【唐】答:此說具縛入見道者,故前三果所成就結盡,唯說自果攝。 *【涼】此說次第.具縛人,不說超越人。* 【唐】2.有作是說:此中果位說新所證,所求滿故--向位未滿所求事故--總說成就。故向果位二說善通。 ### 7.‹具見弟子欲界修所斷諸結盡何果攝› 【發智】7具見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欲界修所斷諸結盡何果攝。答:一來果或無處。 *【涼】見諦具足世尊弟子,未離欲愛,欲界繫修道所斷結種斷,彼斷為何果攝。* 【唐】1.一來果攝者:謂欲界修所斷前六品諸結盡。 【唐】2.或無處者:謂欲界修所斷第七第八品諸結盡。 ~~*【八】{見諦成就世尊弟子,欲愛未盡,欲界思惟所斷結盡,為何果攝。*~~ ~~*【八】答曰:斯陀含果,或無處所。*~~ 【發智】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色界修所斷諸結盡何果攝。答:無處。 【唐】謂離初靜慮一品乃至第四靜慮八品染,彼修所斷諸結盡非果攝。 ~~*【八】欲愛已盡、色愛未盡,色界思惟所斷結盡,為何果攝。*~~ ~~*【八】答曰:無處所。*~~ 【發智】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無色修所斷諸結盡何果攝。答:無處。 ~~*【八】色愛已盡、無色愛未盡,無色界思惟所斷盡,為何果攝。*~~ ~~*【八】答曰:無處所<font color="#7030A0">🈬sz"18"#(無欲門竟)🈮</font>。}*~~ 【唐】謂離空無邊處一品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八品染,彼修所斷諸結盡非果攝, *【涼】答曰:* *【涼】斯陀含果,或無處所。斯陀含果攝欲界修道所斷六種結斷。無處所者,斷七種八種結斷。已離欲愛未離色愛,色界繫修道所斷結種斷,彼斷為何果攝。* *【涼】答曰:* *【涼】無處所。斷初禪九種結,乃至第四禪八種結斷無處所。已離色愛未離無色愛,無色界修道所斷結種斷,彼斷為何果攝。* *【涼】答曰:* *【涼】無處所。斷空處九種結,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八種`[結斷=斷結【明】]`結斷,無處所。`[不分卷及品【三宮】=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w:p>♂pStl"a7"♀</w:p>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四=第六十八【聖】]`第三十四* *【涼】*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五使犍度人品中} ## 6.四沙門果論 【唐】此中說有四沙門果,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 1.說四沙門果之所以 【唐】問:何故說此四沙門果。 【唐】答:1.為止他宗,顯己義故。 ### 1.1.遮分別論者之四果無為說 【唐】2.謂或有說:「四沙門果唯是無為。」如分別論者。 【唐】ᅟᅟ 問:彼何故作是說。 【唐】答:依契經故,如契經說:「佛告苾芻,吾當為汝說沙門性及沙門沙門果。 【唐】云何沙門性。謂八支聖道。 【唐】云何沙門。謂成就此法者。 【唐】云何沙門果。謂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云何預流果。謂永斷三結。 【唐】云何一來果。謂永斷三結薄貪瞋癡。 【唐】云何不還果。謂永斷五順下分結。 【唐】云何阿羅漢果。謂永斷貪瞋癡及一切煩惱。」 【唐】依此經故說沙門果唯是無為。 ### 1.2.有部引經說四果無為亦有為之一 【唐】▲為遮彼意顯沙門果亦有為亦無為;若沙門果唯無為者,便違契經,如契經說:「有行四向,有住四果。」此中住者:住有為果非無為果,以無為果不可住故。 ### 1.2.1.無為果可住 【唐】彼作是說:無為果中亦可說住故。 ### 1.2.2.施設論說 【唐】施設論作如是說:彼住於斷,不求勝進,為得未得,為獲未獲,為觸未觸,為證未證。 ### 1.2.3.婆沙遮 【唐】【評】彼論非證。所以者何。彼論意說,住於道故,謂住斷者,非如乘象馬住象馬上,但於證斷道不進不退說名為住。 ### 1.3.有部引經說四果無為亦有為之二 【唐】▲有餘契經唯說有為是沙門果,如說:五根增上猛利迅速圓滿,名俱解脫阿羅漢果;次減劣者名慧解脫阿羅漢果;次減劣者名不還果;次減劣者名一來果;最減劣者:名預流果。 【唐】此中唯說信等五根勝劣差別名沙門果,故知沙門果,非但是無為。 【唐】問:若沙門果亦是有為,云何通彼所引契經。 【唐】答:四沙門果實通有為無為。而彼契經且說是無為者,所以者何。 【唐】(1)唯說果故。若法是沙門果非沙門性者彼經說之,道是沙門果亦是沙門性故彼不說。 【唐】(2)復次,若法是婆羅門果非婆羅門性者彼經說之,道是婆羅門果亦是婆羅門性故彼不說。 【唐】(3)復次,若法是梵行果非梵行性者彼經說之,道是梵行果亦是梵行性故彼不說。 【唐】(4)復次,若法是果非有果者彼經說之,道是果亦是有果故彼不說。 【唐】(5)復次,若法是離非有離者彼經說之,道是離亦是有離故彼不說。 【唐】(6)復次,若法是所求非所厭者彼經說之,道是所求亦是所厭故彼不說。為止如是他宗所說,欲顯自宗,故說四果。 【唐】3.復次,勿為止他顯示己義,但為開發法相正理,令他了知,故說四果。 ### 2.四沙門果之自性 【唐】問:四沙門果自性是何。 【唐】答:1.品類足論作如是說:「預流果有二種,謂有為及無為。 【唐】云何有為預流果。謂證預流果者於諸學法已正當得;已得者:謂過去;正得者:謂現在;當得者:謂未來。 【唐】云何無為預流果。謂證預流果者於諸結斷已正當得;已得者:謂過去;正得者:謂現在;當得者:謂未來。」 【唐】問:道是有為,墮在三世,可說於彼已正當得;斷是無為,不墮三世,云何說於彼已正當得耶。 【唐】答:品類足論應作是說:「於諸結斷得獲觸證。」不應說言:「已正當得。」作是說者,有別意趣。欲顯彼斷得及相續得者:謂彼斷得在過去名已得,在現在名正得,在未來名當得。 【唐】相續者:謂證斷相續,在過去名已得,在現在名正得,在未來名當得。 【唐】2.又彼論說:「▲一來果有二種,謂有為及無為。 【唐】△云何有為一來果。謂證一來果者:於諸學法已正當得,餘如前說。 【唐】△云何無為一來果。謂證一來果者:於諸結斷已正當得,餘如前說。 【唐】▲不還果有二種,謂有為及無為。 【唐】△云何有為不還果。謂證不還果者:於諸學法已正當得,餘如前說。 【唐】△云何無為不還果。謂證不還果者:於諸結斷已正當得,餘如前說。 【唐】▲阿羅漢果有二種,謂有為及無為。 【唐】△云何有為阿羅漢果。謂證阿羅漢果者:於諸無學法已正當得,餘如前說。 【唐】△云何無為阿羅漢果。謂證阿羅漢果者:於諸結斷已正當得,餘如前說。」 【唐】3.施設論中亦作是說:「▲預流果有二種,謂有為及無為。 【唐】△云何有為預流果。謂此果得及此得得。 【唐】○此果得者:謂有為無為預流果得。 【唐】○此得得者:謂此果得之得由此果得故成就預流果。 【唐】由此得得故成就此果得,若諸學根學力學戒學善根八學法,及此種類諸學法,是名有為預流果。 【唐】△云何無為預流果。謂三結永斷,及此種類諸結法永斷,八十八隨眠永斷,及此種類隨眠法永斷,是名無為預流果。 【唐】▲一來果有二種,謂有為及無為, 【唐】△云何有為一來果。謂此果得及此得得,餘如前說,若諸學根學力學戒學善根八學法,及此種類諸學法,是名有為一來果。 【唐】△云何無為一來果。謂三結永斷,及此種類諸結法永斷,八十八隨眠永斷,及此種類隨眠法永斷貪瞋癡倍斷,及此種類煩惱法倍斷,是名無為一來果。 【唐】▲不還果有二種,謂有為及無為, 【唐】△云何有為不還果。謂此果得及此得得,餘如前說,若諸學根學力學戒學善根八學法,及此種類諸學法,是名有為不還果。 【唐】△云何無為不還果。謂五順下分結永斷,及此種類諸結法永斷,九十二隨眠永斷,及此種類隨眠法永斷,是名無為不還果。 【唐】▲阿羅漢果有二種,謂有為及無為, 【唐】△云何有為阿羅漢果。謂此果得及此得得,餘如前說。若諸無學根無學力無學戒無學善根十無學法,及此種類諸無學法,是名有為阿羅漢果。 【唐】△云何無為阿羅漢果。謂貪瞋癡永斷,及一切煩惱永斷,越一切趣斷一切路,滅三種火渡四瀑流,摧諸傲慢離諸渴愛,破阿賴耶,無上究竟無上寂靜無上安樂,及諸愛盡離滅涅槃,是名無為阿羅漢果。」 【唐】4.【結說】是謂四沙門果自性我物相分本性。 ### 3.四沙門果之名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沙門果,沙門果是何義。 【唐】答:1.所有聖道是沙門性;有為無為`[為=漏【三宮】]`及諸擇滅是此果故名沙門果。 ### 3.1.沙門果不應唯四之問難 【唐】問:(1)若爾,此果不應唯四,謂 【唐】a.見道中八忍品是沙門性,八智品是有為沙門果,八部法斷是無為沙門果。 【唐】b.離欲界染時九無間道是沙門性,九解脫道是有為沙門果,九品法斷是無為沙門果。 【唐】c.如是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應知亦爾;如是便有八十九有為沙門果,八十九無為沙門果;若依此`[此=世【三宮】]`說,此沙門果有二百六十七,謂八十九在過去,八十九在現在,八十九在未來。 【唐】(2)品類足論作如是說:「云何果法。謂一切有為法及擇滅。」隨諸聖道爾所剎那,即有爾所;有為沙門果,隨有漏法,有爾所量,擇滅無為亦有爾所,隨有爾所擇滅無為,即有爾所;無為沙門果。若以剎那在身分別,便有無量沙門果體。何故唯說四沙門果。 ### 3.2.各家通難--沙門果唯四 【唐】【答】(1)有作是說:此是世尊為受化者所宜聞故有餘略說。 【唐】(2)脇尊者曰:唯佛世尊能具正智`[智=知【三宮】]`,諸法性相勢用分齊餘不能知。若此堪立沙門果者即便立之,若不堪者便不建立。故不應難。 【唐】(3)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是世尊為開智者:簡要而說,故不應難。 【唐】(4)復次,此四果位易見易施設,謂此是預流果乃至此是阿羅漢果,所餘諸位難見難施設,故佛但說四沙門果。 【唐】(5)復次,此四果位諸瑜伽師於果發起增上慶悅,餘位不爾,如務農者於六月中修治稼穡,後收子實積置場中生大慶悅,此亦如是,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6)復次,此四果位具三因緣,一捨曾得道;二得未曾得道;三證結斷一味得,餘位不爾。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7)復次,此四果位具五因緣,一捨曾得道;二得未曾得道;三證結斷一味得;四頓得八智;五一時修十六行相;餘位不爾,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8)復次,此四果位是瑜伽師最勝安隱穌息之處,餘位不爾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9)復次,此四果位所有聖道是功用,是功用究竟;所有結斷是所作,是所作究竟;餘位聖道是功用非功用究竟,餘位結斷是所作非所作究竟,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10)復次,此四果位容修行者廣修聖道,餘位不爾,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11)復次,此四果位諸瑜伽師能善了知功德過失,功德者:謂道及道果;過失者:謂生死因果;餘位不爾,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12)復次,此四果位諸瑜伽師方能善取四聖諦相,餘位不爾,如人道,行於四方相未能善取,若坐一處方能善取,此亦如是,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13)復次,此四果位若退失時有證知者,餘位不爾,如村邑中若被劫奪有證知者,非兩中間,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14)復次,此四果位,諸瑜伽師先廣加行安足堅固,餘位不爾。 ### 3.2.1.因論生論:釋廣加行安足堅固 【唐】a.預流果先廣加行者:謂彼先求解脫果故,精勤修習惠施淨戒,不淨觀持息念念住聞思修慧,及煖頂忍世第一法,并見道中十五心頃,即此總名安足堅固。 【唐】有說:「從初乃至世第一法名廣加行,見道十五心名安足堅固。」b.一來果先廣加行者:謂即前說及離欲染諸加行道,六無間道五解 【唐】脫道即此名為安足堅固。 【唐】有說:預流果名安足堅固。 【唐】c.不還果先廣加行者:謂即前說及離欲染諸加行道,三無間道`[二=三【元明】]`二解脫道,即此名為安足堅固。 【唐】有說:一來果名安足堅固。 【唐】d.阿羅漢果先廣加行者:謂即前說及離初靜慮一品染諸加行道,乃至金剛喻定,即此總名安足堅固。 【唐】有說:不還果名安足堅固。 【唐】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15)復次,此四果位,諸瑜伽師斷絕止息一切生分,餘位不爾,謂 【唐】a.預流果除欲界七生及色無色界一一處一生,餘一切生得非擇滅。 【唐】b.一來果除欲界二生及色無色界一一處一生,餘一切生得非擇滅。 【唐】c.不還果除色無色界一一處一生,餘一切生得非擇滅。 【唐】d.阿羅漢果於一切生,得非擇滅。 【唐】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16)復次,此四果位,諸瑜伽師總集三界見修所斷煩惱斷得,餘位不爾,謂 【唐】a.預流果位總集三界見所斷煩惱斷得。 【唐】b.一來果位總集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前六品煩惱斷得。 【唐】c.不還果位總集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九品煩惱斷得。 【唐】d.阿羅漢果位總集三界見修所斷一切煩惱斷得。 【唐】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17)復次,此四果位,是瑜伽師本所求處,餘位不爾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18)復次,此四果位,諸瑜伽師說有退者:若未還得必不命終,餘位不爾,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19)復次,此四果位對治五趣得非擇滅,餘位不爾,謂 【唐】a.預流果對治地獄傍生鬼趣得非擇滅。 【唐】b.一來果對治人趣一分得非擇滅。 【唐】c.不還果對治人趣全分得非擇滅。 【唐】d.阿羅漢果對治天趣得非擇滅。 【唐】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20)復次,此四果位對治四生得非擇滅,餘位不爾,謂 【唐】a.預流果對治卵生濕生得非擇滅。 【唐】b.一來果對治胎生一分得非擇滅。 【唐】c.不還果對治胎生全分得非擇滅。 【唐】d.阿羅漢果對治化生得非擇滅。 【唐】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21)復次,此四果位對治二邊,餘位不爾;言二邊者:謂欲界及有頂。對治欲界邊故得一來不還果;對治有頂邊故得預流阿羅漢果。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22)復次,此四果位對治二有根本,餘位不爾。二有根本者:謂欲界及有頂。對治欲界有根本故得一來不還果;對治有頂有根本故得預流阿羅漢果。故佛唯說四沙門果。==\[s84/s162是有根本]== 【唐】(23)復次,此四果位能永對治二種惡思及彼異熟所依諸蘊,餘位不爾。二種惡思者:謂斷善根思及起無間業思。 【唐】a.預流果 :能永對治斷善根思。 【唐】b.一來果 :能永對治起無間業思。 【唐】c.不還果 :能永對治彼異熟果。 【唐】d.阿羅漢果:能永對治彼所依諸蘊。 【唐】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24)復次,此四果位對治三法,餘位不爾,謂 【唐】a.預流果 :對治三結。 【唐】b.一來果 :對治三不善根及欲漏一分。 【唐】c.不還果 :對治三不善根及欲漏全分。 【唐】d.阿羅漢果:對治有漏無明漏。 【唐】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25)復次,此四果位對治四法,餘位不爾,謂 【唐】a.預流果對治見瀑流軛見取戒禁取及後二身繫。 【唐】b.一來果對治欲瀑流軛取及初二身繫一分。 【唐】c.不還`[還+(果)【三宮】]`對治欲瀑流軛取及前二身繫全分。 【唐】d.阿羅漢果對治有無明瀑流軛及我語取。 【唐】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26)復次,此四果位對治五法,餘位不爾,謂 【唐】a.預流果:對治疑蓋後三順下分結及五見。 【唐】b.一來果:對治前四蓋瞋嫉慳結,及前二順下分結一分。 【唐】c.不還果:對治前四蓋瞋嫉慳結,及前二順下分結全分。 【唐】d.阿羅漢果:對治貪慢結,及五順上分結。 【唐】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27)復次,此四果位對治六愛身,餘位不爾,謂 【唐】a.預流果:對治見所斷意觸所生愛身。 【唐】b.一來果:對治鼻舌觸所生愛身一分。 【唐】c.不還果:對治鼻舌觸所生愛身全分。 【唐】d.阿羅漢果:對治眼耳身觸所生愛身,及修所斷意觸所生愛身。 【唐】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28)復次,此四果位對治七隨眠,餘位不爾,謂 【唐】a.預流果 :對治見疑隨眠。 【唐】b.一來果 :對治欲貪瞋恚隨眠一分。 【唐】c.不還果 :對治欲貪瞋恚隨眠全分。 【唐】d.阿羅漢果:對治有貪慢無明隨眠,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29)復次,此四果位對治九結,餘位不爾,謂 【唐】a.預流果 :對治見取疑結。 【唐】b.一來果 :對治恚嫉慳結一分。 【唐】c.不還果 :對治恚嫉慳結全分。 【唐】d.阿羅漢果:對治愛慢無明結,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30)復次,此四果位對治九十八隨眠,餘位不爾,謂 【唐】a.預流果對治三界見所斷隨眠。 【唐】b.一來果對治欲界修所斷隨眠一分。 【唐】c.不還果對治欲界修所斷隨眠全分。 【唐】d.阿羅漢果對治色無色界修所斷隨眠。 【唐】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唐】(31)復次,此四果位各出一種重煩惱際,餘位不爾,謂 【唐】a.預流果:出見所斷重煩惱際。 【唐】b.一來果:出能等起五無間業重煩惱際,謂欲界前六品煩惱能等起五無間業,後三品不爾,勢力劣故。 【唐】c.不還果:出諸不善重煩惱際。 【唐】d.阿羅漢果:出諸無記重煩惱際。 【唐】故佛唯說四沙門果。 ### 4.離欲界染立二沙門果,離色無色界染立一沙門果 【唐】問:何故離欲界染立二沙門果,謂一來不還果;離色無色界染立一沙門果,謂阿羅漢果耶。 【唐】【答】1.脇尊者曰:唯佛世尊能具正知諸法性相勢用分齊餘不能知,若離此染堪立二果便即立二,若離此染堪立一果便即立一,故不應難。 【唐】2.復次, △四沙門果無不皆因離三界染而得建立,謂離三界見所斷染立預流果。 【唐】△若離三界見所斷染,及離欲界修所斷前六品染立一來果。 【唐】△若離三界見所斷染,及離欲界修所斷染立不還果。 【唐】△若離三界見修所斷染立阿羅漢果。 【唐】3.復次,△以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 【唐】△色無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 【唐】4.復次,△以欲界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 【唐】△色無色界易斷易破易可越度,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 【唐】5.復次,△以欲界過患增盛過患堅固過患眾多,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 【唐】△色無色界與此相違,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 【唐】6.復次,△以欲界煩惱猶如瀑流難可越度,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如人渡河其水深廣濤波漂急數數止息乃能渡之`[渡=度【三宮】]`。如契經說:邑主當知,言瀑流者:喻五妙欲。 【唐】△色無色界與此相違,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 【唐】7.復次,△以欲界是嶮難界,煩惱增重作業增重,猶如重擔難可越度,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 【唐】△色無色界非嶮難界,煩惱作業設有增重而易越度,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如人擔重登嶮難山數數止息乃能越度,若至平地雖復擔重而易遠涉,此亦如是。 【唐】8.復次, △以欲界是雜穢界,猶如淤泥雜諸糞穢難可出離,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 【唐】△色無色界與此相違,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如糞聚上造立宮室,雖復妙好人不樂住,色無色界亦復如是,為居欲界雜穢法上,雖復妙好賢聖不樂。 【唐】是故尊者 #僧伽筏蘇 作如是說:此欲界中多諸過失,謂喪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亡失財位,或被割截耳鼻手足及諸身分,或復遭於四百四病,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受諸劇苦。如是欲界多諸過失,若離彼染,總立一切四沙門果猶少,況二。 【唐】9.復次,△以欲界有男身女身難可越度,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 【唐】△色無色界唯有男身易可越度,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 【唐】10.復次,△以欲界有男根女根難可越度,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 【唐】△色無色界無男女根易可越度,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 【唐】11.復次,△以欲界有不善無記二種煩惱難可越度,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 【唐】△色無色界唯有一種無記煩惱易可越度,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如不善無記二種煩惱,如是有異熟無異熟生二果生一果,無慚無愧相應不相應煩惱,應知亦爾。 【唐】12.復次,△以欲界有苦根憂根無慚無愧嫉慳段食,及婬欲愛五蓋五欲諸惡趣等種種過患難可出離,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 【唐】△色無色界與此相違,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 【唐】13.復次,△欲界具有十八界十二處等,多有漏法難可出離,故離彼染,立二沙門果。 【唐】△色無色界有漏法少,故離彼染,唯立一沙門果。 ### 5.離見所斷立初沙門果.離修所斷立後三果 【唐】問:何故離見所斷染,立初一沙門果;離修所斷染,立後三沙門果耶。 【唐】答:1.見所斷染易可遠離,故離彼時立初一沙門果。 【唐】2.修所斷染難可遠離,故離彼時立後三沙門果。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五 ### { 【唐】婆沙_註解(卷66~72) ### 【卷66】 【唐】P.1「若倍」:倍離染---斷欲界前六品惑---所斷倍於還未斷者---後三品惑。 【唐】P.2「眷屬」:初靜慮近分。因為佛法的解脫(四沙門)是慧依止靜慮的如實觀察後所得的果---士用果(聖道)離繫果(擇滅),故稱為「靜慮果。」入見道有六地---未至~第四禪;能盡三界諸惑有九地---未至~無所有,此中皆含未至定,故未至定能得四沙門果。然上七地近分則無此能。 【唐】P.9_03「不失信勝解預流果攝種性諸根,或不退失。」: 【唐】無漏道三緣故捨:一退故。二得果故。三練根故。此信勝解因未修練根道,故不失其所得「信勝解」種性。又,不起煩惱,故亦不退失所得種性。 【唐】P.9_04「謂離欲界修所斷前六品染,諸加行道六無間道五解脫道,諸勝進道」:道,有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四種,預流聖者若欲向二果前進,必要斷六品惑才能成辦;而斷惑,必起「勝進」(向)道: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因此每斷一品惑要一無間道及解脫道,如此要斷六品,故言…;又起加行,隨因力緣力等的不同,要使無間道生起所須起的次數也不定,故加行道非但起一品即能斷一品惑,所以《論》言:「諸」字。勝進道亦同---對前解脫道稱勝進,然對後品惑,則稱加行道。第六解脫道因證二果,故是二果攝。 【唐】P.9_06「謂道類智等及彼眷屬」: 【唐】《品類》及《施設》二論言有為預流果者是:「學法」「得得」,因此有為預流果自性是「無漏五蘊」;故此眷屬是除慧之外之名色法。 【唐】P.9_10「謂離欲界修所斷後三品染,諸加行道三無間道二解脫道」: 【唐】此與上說同理,不過在證第九解脫道時因是得「不還果」,故非一來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 【唐】P.10_03「如是無漏法,預流者雖成就,而非預流果所攝,以勝果道非果攝故。及彼所證諸結盡者,謂欲界前五品修所斷法斷」: 【唐】每斷一品惑即證一擇滅---斷,此滅是勝果(勝初果之)道所證,故非初果所攝。 【唐】P.11_07「欲界第七第八品修所斷法斷」: 【唐】斷第九品之滅為三果攝,餘理同上所說。 ### 【卷67】 【唐】P.12_1「謂預流者所不成就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及一切變化心等」: 【唐】十四變化心,依四靜慮所起;初果未得靜慮,故無。證得神境智證通後,所引發能變種種---變不同形之化人發光升空或上火下水…之心。~參考《俱舍論》卷27,T29,144a。 【唐】P.13_3「此中相聲,即名所表,謂若法已稱已說,名所表者,作前三句,此中除之。若法未稱未說,名所表者,作第四句。」: 【唐】相:樣貌,即每一法所表現出來的種種法相---特性存在。如自相共相因相果相等。吾人了知於相即有待於「名」;故一二三中所述的內容---能詮的名,即表顯各各差別的法---所詮的義。因此「除前相」,即第四說中,所詮之內容(義)。 【唐】P.15「出過欲界,是無始來數數舊法,無一有情於欲界染未曾離故。由此得有求 【唐】轉根者,倍離全離欲界染故,得二果時亦即轉根。出過有頂,非無始來 【唐】數數舊法,無一有情於有頂染曾已離故。由此無有求轉根者,分離全離 【唐】有頂染故,得二果時亦即轉根。」: 【唐】每一有情(約異生而言)皆曾斷欲惑,出離超越過欲界,故此能過之法過去皆已曾得;然而却沒有一位異生曾分離(1~8品)或全離(9品)有頂之染過---斷盡見修二惑。因此,當異生入見道,以第十五心斷盡有頂見惑;進修道,起金剛喻定斷盡有頂修惑---得初四果時,因是無始時來未曾得道,故不名轉根。然次第者,於修道位中漸次斷欲界六九品惑時,因此所斷是無始來數數曾得(舊)法,故得果時亦可名轉根。※ 過去無量劫中你一定修到過色無色定,上生過色無色界---起碼欲界 【唐】世間毀滅時,你也一定會投生於初靜慮中(*參考《俱舍論》T29,522c:)。所以是吾人曾得法。 【唐】次第者,是約有學聖者次第斷修惑,得後三果而言。 【唐】這裡幾個名相:ᅟ 分離---一品一品斷,沒有限定斷幾品,然應止於1~8品,斷第九即轉全離染名; 【唐】ᅟ 倍離---斷六品; 【唐】ᅟ 全離:九品皆斷。 【唐】三者含義不同(但也有相攝:分離與倍離)應於論中分別說。 【唐】P.17_4「學位練根要依得果地」:有學位要依彼所得果之地(定),才能練根。 ### 【卷68】 【唐】P.21「彼雖捨道亦捨彼斷,而不成就彼地煩惱」: 【唐】分離染者:斷第一品染時,得彼對治道及彼滅;在斷第二品染時,得第二品惑之道與滅,然却捨第一品染之道與滅。如是展轉得捨,得捨…;可是雖捨下品道斷却不會生起下品煩惱---因是「勝進」非是「退」故。又如下言:起如見道,無間解脫持彼相續不令復退。 【唐】 「若道若斷」: 【唐】道:對治道;斷:斷有漏法所得之斷---(擇)滅。 【唐】P.22「如是五位,一一皆用一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而得轉根,彼加 【唐】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起時,有得無捨;第九解脫道起時,有得有捨」: 【唐】學無學位修練根時皆漸次修後後種性,然必須要得勝種性時方會捨前劣種性。因此退法無學(如是五位)練根欲求勝性時,雖用一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而得轉根,然在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起時,漸得(思法)勝「根」但未至勝「性」,故有得無捨;第九解脫道起時,既得思法勝性(根),故捨前退法劣種性---有得有捨。 ### 【卷69】 【唐】P.32「誰成就眼根。謂生色界,若生欲界已得未失。誰不成就眼根。謂生無色界,若生欲界未得已失。」: 【唐】能成就眼根者是生欲色界中之人,無色界「無色」故,因此不成就眼根。此中生色界者,決定成就五根,因此一得即不失去。然而,生欲界者則不如是。要「已得」且「未失」者,才能說成就眼根。未得及已失情況如論中說。 【唐】P.34「一切有情多分中殀」: 【唐】大多數的有情在此生命中,皆半途而夭折---依此而言,我即可能不能壽盡而死---能「善終」的,是很很…有福報的人。 【唐】P.35「修所成眼及中有眼」: 【唐】修得眼:依種種加行(修:配合定)所得之眼,如天眼;中有必具六根,故有此異熟生能見之眼。 【唐】P.38~40 界趣處,三者的分別。 【唐】三界五趣諸處---為(一)趣中之細分。如人處:四洲隨一或男女 【唐】四種性等之別…;天處:四天王帝釋天…。 ### 【卷70】 【唐】P.42「事業等不必皆同」: 【唐】事業:所作事。如布施持戒等所修善事;又殺生等諸惡事;又上班…等諸事。中有形雖如本有,但彼二者能行之事有所不同。 ### 婆沙_附表 【唐】講義(P.8~10) 【唐】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唐】不攝 離欲界修所斷前六品染, ### 諸加行道 【唐】六無間道 【唐】五解脫道, 【唐】諸勝進道。 離欲界修所斷後三品染, ### 諸加行道 【唐】三無間道 【唐】二解脫道, 【唐】諸勝進道。 離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 ### 無間道 【唐】及有學解脫道, 【唐】(諸)勝進道。 ### 成就一切加行 【唐】無間 【唐】解脫, ### 勝進道 【唐】學法 道類智等 【唐】及彼眷屬。 道類智等, ### 或離欲染第六解脫道等 【唐】及彼眷屬。 道類智等, ### 或離欲染第九解脫道等 【唐】及彼眷屬。 (*無學) ### 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 【唐】及彼眷屬。 【唐】非學非無學 三界見所斷法斷。 三界見所斷法斷, 【唐】及欲界前六品修所斷法斷。 三界見所斷法斷, 【唐】及欲界修所斷法斷。 三界一切見 【唐】修所斷法斷。 ### 講義(P.12~15) 【唐】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唐】一是A非B 1) 善:加行善及生得善。 【唐】2) 染污:三界修所斷染法。 【唐】3) 無覆無記: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 1) 善:加行善及生得善。 【唐】2) 染污:欲界後三品修所斷染法,3) 及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法。 【唐】4) 無覆無記: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 1) 善:加行離染生得善。 【唐】2) 染污: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法。 【唐】3) 無覆無記: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4) 及變化心等。 1) 善:加行離染生得善。 【唐】2) 無覆無記: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3) 及變化心等。 【唐】四非A非B 1) 善:有漏及無漏。 【唐】有漏善者,謂預流者所不成就加行離染生得善。無漏善者,謂預流者所不成就下位上位一切聖道,及所未得上位擇滅。 【唐】2) 染污:三界見所斷染法,3) 及預流者已斷欲界修所斷染法。 【唐】4) 無覆無記:預流者所不5) 成就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6) 及一切7) 變化心等。 1) 善:有漏及無漏。 【唐】有漏善者,謂一來者所不成就加行離染生得善。無漏善者,謂一來者所不成就下位上位一切聖道,及所未得上位擇滅。 【唐】2) 染污:三界見所斷染法,3) 及一來者已斷欲界修所斷染法。 【唐】4) 無覆無記:一來者所不5) 成就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6) 及一切7) 變化心等。 1) 善:有漏及無漏。 【唐】有漏善者,謂不還果所不成就加行離染生得善。無漏善者,謂不還者所 不成就下位上位一切聖道,及所未得上位擇滅。 【唐】2) 染污:三界見所斷染法,3) 及欲界修所斷染法。 【唐】4) 無覆無記:不5) 還者所不6) 成就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7) 及變化心等。 【唐】 1) 善:有漏及無漏。 【唐】有漏善者,謂阿羅漢所不成就加行離染生得善。無漏善者,謂諸學法。 【唐】2) 染污:三界見修所斷染法。 【唐】3) 無覆無記:阿羅漢所不4) 成就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5) 及變化心等。 ### 講義(P.31) 【唐】 隨眠隨增 結繫 ### 欲界 【唐】異生 (見/修)98隨眠 9結(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 【唐】聖者 (唯修)10隨眠 6結(愛恚慢無明嫉慳) ### 色界 【唐】異生 62隨眠:色31 / 無色31 6結(愛慢無明見取疑) 【唐】聖者 6隨眠:色3 / 無色3 3結(愛慢無明) ### 無色界 【唐】異生 31隨眠(唯無色) 6結(愛慢無明見取疑) 【唐】聖者 3隨眠(唯無色) 3結(愛慢無明) ### }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六</b>☗s66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四 ## 7.四沙門果的種種相 ### 世道所得斷 【唐】問:前說聖道是沙門性,有為無漏及諸擇滅是此果故,名沙門果。無漏道力所證得者可立此名,世俗道力所證得者如一來不還果,云何名沙門果。 *【涼】問曰:聖道沙門是彼果故,名沙門果。若以無漏道得沙門果者可爾;若以世俗道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云何可爾。* 【唐】答: *【涼】答曰:* 【唐】1如無漏道離欲界染若倍若全立果分齊,如是聖者以世俗道離欲界染,若倍若全亦立一來及不還果,故二亦得沙門果名。 *【涼】如以無漏道離欲愛,次第`[第【大磧】=弟【麗】]`立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聖人以世俗道離欲愛,亦次第立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唐】2尊者 #僧伽筏蘇 說曰:以世俗道離欲染時,亦修<u>未來諸無漏道</u>,所得二果是彼果故,亦得建立沙門果名。 *【涼】尊者僧伽婆修說曰:以世俗道斷結,無漏道於未來修,二沙門果是彼道果。*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未來聖道未有作用,如何於彼此得果名。 *【涼】不應作如是說。所以者何。未來道不能有所作。* 【唐】3有餘師說:以世俗道離欲染時,<u>無漏道得</u>恒相續轉,所得二果是彼果故,亦得建立沙門果名。 *【涼】復有說者,以世俗道現在前斷結,無漏道得一切時生無有斷絕,二沙門果即是彼果。*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得無斷結證斷作用,如何於彼此得果名。==\[[zs67](正理66-70#^ehyndc)]== *【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非是彼果。* 【唐】4復有說者:以世俗道得二果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總證三界見修所斷一味斷得,前所得斷是此果故,名沙門果;此定是真沙門性故。 *【涼】復有說者,金剛喻定是實義沙門,通證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煩惱解脫得,即是彼果。* 【唐】==\[評曰]==.彼亦不應作如是說。所以者何。得二果時未得此定,若得此定失彼果名,如何彼二名沙門果。 【唐】5應作是說:從多立名==\[聖所得雜故]==。多是聖道所得果故。謂世俗道得二果時,三界一切見所斷斷,皆是聖道力所得,故名沙門果。雖有欲界六品九品修所斷斷非聖道得,然從多分亦得建立沙門果名。 【唐】<font color="red">一無漏得,總所得故</font>。==\[無漏得持故]\[zs67由此力所持.退不命終故,無漏斷得印所印故…如故人物.王印所印.不復名為能集者物。]== *【涼】評曰:以從多分故`[是=名【三宮】]`是沙門果。聖道果多,非有漏道果多。若以世俗道得斯陀含果,三界見道所斷結斷是沙門果,欲界繫修道所斷六種結盡是世俗道果。若以世俗道得阿那含果,三界見道所斷結斷是沙門果,欲界繫修道所斷九種結斷是世俗道果。是故當知從多分故名沙門果。* ^rv7nss ### 四沙門果幾假名幾實義 【唐】問:如是所說四沙門果,幾是假名。幾是實義。 【唐】答:二是假名,謂一來不還果。二是實義,謂預流阿羅漢果。 【唐】問:何故一來不還果名假名果。預流阿羅漢果名實義果耶。 【唐】答:1諸世俗道是假名道;中間二果少彼所得,以多從少名假名果。諸無漏道是實義道;初後二果全彼所得,故初後果名實義果。 【唐】a復次,中間二果有漏無漏二道共得名假名果,假名即是共所得義,如共有者名假名物。初後二果唯是無漏道力所得名實義果,實義即是獨所得義,如獨有者名實義物。 【唐】b復次,中間二果世俗聖道假設名言而證得故,名假名果。謂彼二道在未來時假作義言,既同一事,誓一所作一,應隨喜。初後二果唯聖道得,非由二道假設名言而證得故,名實義果。 【唐】2有餘師說:假名果者,謂初二果,唯聲聞乘所證得故;實義果者,謂後二果,一切聲聞獨覺大覺皆證得故。多是實義,少是假名。 【唐】3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少多非表假實義故。此中前說於理為善,所以者何。沙門果者,是沙門性力所引得,唯無漏道是沙門性,成就彼者名真沙門,故彼所得二果名實義沙門果。諸世俗道非沙門性,成就彼者名假沙門,故彼所得二果名假名沙門果。 ### ●〈三〉斷(是無為)而名為果之由致 【唐】問:道是有為,有下中上,隨因力生,可名為果。斷是無為,無下中上,非因所生,云何名果。 【唐】答:斷雖不生,而是所得加行證故,亦名為果。謂瑜伽師住高山頂或居靜室,節量飲食減省睡眠及資身具,受持小七大七日法,頂安定鎮行毱法杖,從今日沒至明日出,發起殊勝勇猛精進,展轉引生無漏聖道,由斯證得四沙門果時,示導`[導=道【元明宮】]`者讚慰彼言:「善哉。善哉。汝能精進修正加行,今得此果。」如務農者於六月中修治畦壠耘𥢠稼穡`[𥢠=耨【明宮】]`後收子實積置場中,舊務農者讚慰彼曰:「善哉。善哉。汝於六月多設劬勞今得此果。」故道與斷俱得果名。 ### ●〈四〉四沙門果中幾是靜慮果等多門 【唐】如是所說四沙門果。 【唐】01.問:幾是靜慮果。 答:四是靜慮及眷屬果。 【唐】02.問:幾是無色果。 答:一,謂阿羅漢果。 【唐】03.問:幾是根本靜慮果。 答:二,謂不還果阿羅漢果。 【唐】04.問:幾是靜慮近分果。 答:四,謂初靜慮近分非餘靜慮,中間如根本說。 【唐】05.問:幾是根本無色果。 答:一,謂阿羅漢果。 【唐】06.問:幾是無色近分果。 答:無。 【唐】07.問:幾是見道果。 答:三,謂除阿羅漢果。 【唐】08.問:幾是修道果。 答:三,謂除預流果。 【唐】09.問:幾是忍果。 答:三,謂除阿羅漢果。 【唐】10.問:幾是智果。 答:三,謂除預流果。 【唐】11.問:幾是法智果。 答:三,謂除預流果。 【唐】12.問:幾是類智果。 答:一,謂阿羅漢果。 【唐】13.問:幾是法智品果。 答:三,謂除預流果。 【唐】14.問:幾是類智品果。 答:四。 【唐】15.問:幾是世俗道果。 答:二,謂一來果及不還果。 【唐】16.問:幾是無漏道果。 答:四。 ### ●〈五〉三經之四沙門果說不同 【唐】如契經說:摩揭陀主,吠提呬子未生怨王(AjAtaZatru Vaidehiputra),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退坐一面而白佛言:為有現見沙門果不。佛言:亦有。王問云何。世尊告曰:我今問王,應隨意答,若王給侍,或諸僮僕不自在者,有時見王昇高臺殿設五伎樂與諸眷屬歡娛嬉戲,彼既見已作是念言,我亦是人,如何不爾。然王宿世多修福業,故於今生受斯勝報。我於今者應修勝業,亦當如王眾所欽羨。作是念已便捨家法,剃除鬚髮被服袈裟,受持三歸及清淨戒,於十業道能斷能修。王餘使人於外見已,尋還啟白具陳上事,請王追取如本驅策,王聞其言如所請不。王言:不也。若有此人我應往見禮敬供養,如彼本時供事於我,我於今者而供事之,盡其形壽,施與衣服飲食醫藥房舍臥具,及諸資緣令無匱乏。佛告王曰:如此之事豈非現見沙門果耶。王白佛言:誠如聖教。 【唐】問:諸沙門果實唯有四,何故此經復說第五。 【唐】答:真沙門果實唯有四,此說現見沙門果者,但是出家近士用果。 【唐】問:出家既非真沙門性,如何說有沙門果耶。 【唐】答:1出家雖非真沙門性,而世假立沙門性名,故諸世間見出家者,便謂我見如是沙門,是故出家近士用果,亦得假立沙門果名,此現見名表非實義。 【唐】2《師子吼經》復作是說:「唯我法內有四沙門,謂初沙門乃至第四。外道法內無真沙門及婆羅門,唯有空號。於如是事,處大眾中,正師子吼,都無所畏。」應知此中,初沙門者謂諸預流,第二沙門者謂諸一來,第三沙門者謂諸不還,第四沙門者謂諸阿羅漢。 【唐】脇尊者曰:應知此中,佛隨勝者於先而說,初沙門者謂諸阿羅漢,第二沙門者謂諸不還,第三沙門者謂諸一來,第四沙門者謂諸預流。 【唐】3《善賢經》中復作是說:若此處有八支聖道,當知是處有四沙門。謂初沙門乃至第四。 【唐】此中有說:趣四果向名四沙門。初沙門者謂預流向,第二沙門者謂一來向,第三沙門者謂不還向,第四沙門者謂阿羅漢向。 【唐】脇尊者曰:此契經中說四種向及說四果。若此處有八支聖道者,即說四向;當知是處有四沙門者,即說四果。 【唐】4《准陀經》中,亦作是說:沙門有四,無有第五。四沙門者:一勝道沙門,二示道沙門,三命道沙門,四污道沙門。應知此中, 【唐】勝道沙門者,謂佛世尊,自能覺故;一切獨覺,應知亦然。 【唐】示道沙門者,謂尊者舍利子,無等雙故,大法將故,常能隨佛轉法輪故;一切無學聲聞,應知亦爾。 【唐】命道沙門者,謂尊者阿難陀,雖居學位而同無學,多聞聞持具淨戒禁;一切有學,應知亦然。 【唐】污道沙門者,謂莫喝落迦苾芻,憙盜他財物等是。==\[[js15](俱舍論記疏15#^ytpcvr)]== ### ●〈六〉三經之差別 【唐】問:如上所引,三種經中,所說沙門,有何差別。 【唐】1.有作是說 「《師子吼經》說沙門者,謂住四果。《善賢經》中說沙門者,謂行四向。《准陀經》中說沙門者,謂住四果及行諸向。」 【唐】2.有餘師說 「《師子吼經》說沙門者,謂住四果。《善賢經》中說沙門者,謂行四向及住四果。《准陀經》中說沙門者,謂具足攝一切沙門。」 【唐】3.或有說者 「《師子吼經》及《善賢經》說沙門者,謂住四果。《准陀經》中說沙門者,謂住果向一切沙門。」 【唐】4.復有說者 「《師子吼經》及《善賢經》說沙門者,謂學無學。《准陀經》中說沙門者,謂學無學及非學非無學。」 【唐】5.有作是言 「《師子吼經》及《善賢經》說沙門者,謂諸聖者。《准陀經》中說沙門者,謂諸聖者及諸異生。」 【唐】6.復有說言 「《師子吼經》及《善賢經》說沙門者,謂持戒者。《准陀經》中說沙門者,謂持戒者及犯戒者。」 【唐】7.或復有說 「此三經中所說沙門義無差別。」 【唐】問:前二經說有四沙門,污道沙門豈四所攝。 【唐】答:亦四所攝,謂預流向。然預流向有近有遠,近謂見道,遠謂此前順決擇分順解脫分,乃至正信而出家者。如契經說:「有四種預流支。謂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支因向名,義無差別。 【唐】問:《善賢經》說:「若此處有八支聖道,當知是處有四沙門。」污道沙門豈此所攝。 【唐】答:亦此所攝。以聖道支有實有假,實謂無漏正見等八,假謂有漏正見等八。污道沙門亦得成就有漏正見,故彼亦是初沙門攝。 【唐】8.復有說者 「前二經說四種沙門即是第三契經所說勝道等四,非預流等,故此三經所說無異。」 【唐】問:初經所說,當云何通。唯我法內有四沙門,佛於眾中正師子吼。世尊豈說唯我法內有毀犯戒而師子吼。 【唐】答:說亦無失。所以者何。污道沙門,雖復破戒,而不破見;雖破加行,不破意樂。 【唐】設有問言: 【唐】「汝犯戒惡為善為不善。」彼言:不善。 【唐】「為應作為不應作。」彼言:不應作。 【唐】「為有異熟為無異熟。」彼言:有異熟。 【唐】「為得可愛果為得不可愛果。」彼言:得不可愛果。 【唐】「為惡趣受為善趣受。」彼言:惡趣受。 【唐】「為自身受為他身受。」彼言:自身受。 【唐】「為是師過為是教過為是自過。」彼言:非師過亦非教過,是我之過。 【唐】彼有如是有漏正見,信有因果,不愚因果。如是正見,九十六種外道所無,故佛眾中正師子吼,依彼而說亦無有過。 ### ●〈七〉以出家功德勸人廣說 【唐】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我實知見有三種人,於諸有情多有所作,其恩難報,假使盡形以諸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緣`[*]`而供養之,亦不能報。云何為三。 【唐】一者,有人為他說法,令捨家法趣於非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淨戒。 【唐】二者,有人為他說法,令知集法皆是滅法,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 【唐】三者,有人為他說法,令盡諸漏證得無漏心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能通達生已盡等具足而住。」 【唐】問:勸他令受近事律儀,是人亦名多有所作其恩難報,此契經中何故不說。答: 【唐】1.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次,出家律儀是因是果,故經偏說。謂此是近事律儀果,苾芻律儀因故。 *【涼】問曰:如教人令受優婆塞戒,是人亦名多有所作,此中何故不說耶。* *【涼】答曰:* *【涼】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 *【涼】復次,以出家戒是因果故。出家戒是比丘戒因,是優婆塞戒果。* *【涼】復次,若教他出家,則名教他入假名法。入法有二種:一者入假名法;二者入實義法。入假名法者,剃除鬚髮出家是也。入實義法者,住世第一法,入苦法忍是也。* 【唐】3.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入於聖法故經偏說。謂入聖法,略有二種:一者世俗,二者勝義。世俗者,謂捨離家法趣於非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淨戒。勝義者,謂從世第一法入苦法智忍。 【唐】4.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脫庸賤事故經偏說。謂在家者,多為種種庸賤惡事之所逼切,諸出家人解脫此故。 【唐】5.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解脫眾苦故經偏說。謂出家者解脫現身諸苦惱事,由此展轉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生死法故。 【唐】6.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受現法樂,由此展轉復得畢竟自在安樂故經偏說。 【唐】7.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現佛出世故經偏說。現佛出世,略有二種:一者世俗,二者勝義。世俗者,謂捨離家法趣於非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淨戒。勝義者,謂於四聖諦得真淨覺。初出家時,已現世俗佛出於世;既出家已,展轉修行,復現勝義佛出於世。 【唐】8.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學諸佛身故經偏說。謂諸佛身,略有二種: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捨家法趣於非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淨戒,當知即是學佛生身。若能展轉修習正行,於四聖諦`[起=趣【三宮】]`起真淨覺,當知即是學佛法身。 *【涼】復次,若教他出家,則令他人脫`[多=苦【三宮】]`多役驅使等種種諸苦。* *【涼】復次,若教他出家,則救濟他人`[雖=離【三宮】]`雖於現苦,不久亦當得離生老病死苦。* *【涼】復次,若教他出家,則令他人得現法樂,不久亦當得自在樂。* *【涼】復次,若教他出家,則假名佛出世間,不久亦當實義佛出世間。* *【涼】復次,若教他出家,則教他人三戒、三身、三學、三修、三淨、三道、三地、三根、三種菩提。* 【唐】9.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學諸佛行故經偏說。然諸佛行,略有二種:一者世俗,二者勝義。世俗者,謂捨離家法趣於非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淨戒。勝義者,謂於四聖諦能正了知。初出家時,已能隨學世俗佛行;既出家已,精進修行,復能隨學勝義佛行。 【唐】10.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入佛法海故經偏說。謂若有人棄捨家法淨信出家,即名初入諸佛法海。若盡諸漏證般涅槃,名究竟入諸佛法海。 【唐】11.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趣入真解脫路故經偏說。如契經說:「諸出家者,於四聖諦定得如實`[智=知【三宮】]`智見現觀。」 *【涼】復次,若教他出家,則得決定解脫道。如說:若能剃除鬚髮出家者,此人必當決定知見四真諦法。* 【唐】12.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當得三種律儀,謂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故經偏說。 【唐】13.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當得三種善蘊,謂戒蘊定蘊慧蘊,故經偏說。如三善蘊,如是三學三修三淨,應知亦爾。 *【涼】復次,若教他出家,則教他人令身少事,身少事能生心少事。身遠心遠、身淨心淨、身好心好、身端正心端正亦如是。* *【涼】復次,若教他出家,則教他剃`[髮=鬚髮【三宮】*]`髮、著袈裟,剃`[*]`髮則能生牟尼,著袈裟則能去離惡。* *【涼】復次,若教他出家,則令他人得無盡業、無盡財、無過業、無過財。* *【涼】復次,若教他出家,則令他人盡形壽持戒,淨修梵行,傷佉諸利。傷佉諸利是何義耶。尊者和須蜜說曰:有仙人,一名傷佉、二名諸利,淨修梵行,威儀具足。在家之人所不能行,如畫珂貝上,非風吹日曝所能壞滅。在家之人修行梵行,不能如是如畫貝上分明了了。在家之人修行梵行,不能如是,如阿那含。猶如`[如=有【三宮】]`妻子,畜眾生數、非眾生數物。凡夫、聖人無有差別。* *【涼】復次,若教他出家,則示他人帝釋、轉輪聖王、閻羅王所欲之事。* 【唐】14.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當得三種正道,謂見道修道無學道,故經偏說。如三正道,三地亦爾。 【唐】15.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當得三無漏根,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故經偏說。 【唐】16.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如應當得三種菩提,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故經偏說。 【唐】17.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當得三種牟尼,謂身牟尼語牟尼意牟尼,故經偏說。如三寂靜,三清淨亦爾。 【唐】18.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身心遠離,故經偏說。謂出家時身便少事,身少事故心亦少事,由斯遠離煩惱惡業。 【唐】19.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身心離垢,故經偏說。謂出家時身便清淨,身清淨故心亦清淨,身心淨故煩惱業垢速得除滅。 【唐】20.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身心妙好,故經偏說。謂出家時身便妙好,身妙好故心亦妙好。 【唐】21.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身心端嚴,故經偏說。謂出家時身便端嚴,身端嚴故心亦端嚴。 【唐】22.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當得究竟寂靜即是涅槃,故經偏說。 【唐】23.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得不共法,故經偏說。謂出家時威儀服飾所作事業,不與一切在家者共。 【唐】24.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棄煩惱業,故經偏說。謂出家時剃除鬚髮,被服袈裟受持淨戒,煩惱惡業皆漸捨離,出家形飾非彼器故,如香潔人臭穢不住。 【唐】25.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作無盡業得無盡財,作無罪業得無罪財,作無害業得無害財,作不共外道業得不共外道財,作不共異生業得不共異生財,故經偏說。 【唐】26.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一向修學螺畫之行,謂盡壽修清白梵行,諸在家者不能如是,故經偏說。 【唐】問:螺畫之行其義云何。 【唐】尊者世友作是說:昔此洲內有二仙人:一名餉佉,二名履企`[企=仙【三宮】]`。具足第一軌則梵行,諸在家者皆不能及,勸人出家即勸同彼。 【唐】有作是說:如螺貝上彫畫文像堅固難壞,風吹日曝及餘外緣卒難毀滅。出家人行亦復如是;在家不能修如是行,雖暫受持而尋毀壞。 【唐】有餘師說:如螺貝上彫畫文像清潔明了,無諸垢穢。出家人行亦復如是;在家不能修如是行,雖極受持而猶雜穢,現見在家得不還果,雖離欲染而處居家,受畜生數非生數物,所作事業未甚清淨,況有在家得初二果與異生類無有差別。出家之人雖破禁戒,猶勝在俗受持戒者,故經偏說,勸人出家其恩難報。 【唐】27.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修尊貴業,所得果報勝琰魔王輪王帝釋,故經偏說:「勸人出家其恩難報。」勸人受持近事戒等,無如是事,故經不說。 【唐】問:何故此經,唯說令得初後二果其恩難報,不說令得中間二果。 【唐】答: ### a 【唐】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 b 【唐】復次 【唐】此中具攝四沙門果。所以者何。遠塵離垢`[塵離=離塵【明】]`於諸法中,生淨法眼者說前三果。謂諸具縛及離欲界五品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得預流果。若離欲界六七`[七+(八)【三宮】]`品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得一來果。若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得不還果。令盡諸漏及得無漏心慧解脫者,即是令得阿羅漢果。故此經中具攝四果。 ### c 【唐】復次 【唐】此經說得初後二果,即具說得四沙門果,現始終故。始謂預流果,終者即是阿羅漢果。如現始終,如是初入已度,加行究竟,應知亦爾。 ### d 【唐】復次 【唐】此經說得初後二果,即已說得中間二果。謂得預流果者,決定無間得一來果;得阿羅漢果者,決定次前得不還果故。 ### e 【唐】復次 【唐】初後二果定由無漏道力所得,故偏說之。中間二果或是世俗道力所得,故此不說。如有漏無漏道力所得,繫縛解脫道力所得,應知亦爾。 ### f 【唐】復次 【唐】初後二果俱超非想非非想處而得,故偏說之。謂預流果超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得,阿羅漢果超非想非非想處修所斷得。 ### g 【唐】復次 【唐】此經略現初入門故,由此但說初後二果。謂諸沙門果,有因見道得,有因修道得。若說預流果,應知總說見道得者;若說阿羅漢果,應知總說修道得者。如見道修道得,如是見地修地,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得,應知亦爾。 ### h 【唐】復次 【唐】諸沙門果有因見所斷煩惱盡故立,有因修所斷煩惱盡故立。若說預流果,應知總說因見所斷煩惱盡故立者;若說阿羅漢果,應知總說因修所斷煩惱盡故立者。如因見修所斷煩惱盡故立,如是因無事有事煩惱盡故,忍所對治智所對治煩惱盡故立,應知亦爾。 ### i 【唐】復次 【唐】諸沙門果有因對治見戲論故立,有因對治愛戲論故立。若說預流果,應知總說因對治見戲論故立者;若說阿羅漢果,應知總說因對治愛戲論故立者。如因對治二種戲論故立,如是因對治二邊二箭二諍根故立,應知亦爾。 ### j 【唐】復次 【唐】諸沙門果或因頓斷煩惱故得,或因漸斷煩惱故得。若說預流果,應知總說因頓斷煩惱故得者,謂及超越得一來不還果者;若說阿羅漢果,應知總說因漸斷煩惱故得者,謂及次第得一來不還果者。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此經但說令他證得初後二果其恩難報。 ## 8.聖者所成就之一切法何果攝〖成三〗 ### ●〈一〉有為無為之沙門果 【發智】諸預流者所成就學法,此法預流果攝耶。乃至廣說。 *【涼】`[卷第五十一使犍度人品第三之三首【明】=卷第五十一使揵度人品之三首【宮】,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第二十三]`須陀洹成就諸學法,彼法須陀洹果攝耶。`[卷第五十終【宋元】]`*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先唯說無為沙門果,今欲說有為無為沙門果,故作斯論。此中所問,先略後廣。謂(A)先問所成就學無學法,(B)次問所成就無漏法,(C)後問所成就一切法。 *【涼】`[卷第五十一使犍度人品之三首【宋元】=造號釋號同異如卷第二十三]`問曰:何故作此論。* *【涼】答曰:* *【涼】先說無為沙門果,今欲說有為無為沙門果故,而作此論。* ### (A)成就學無學法 【唐】==\[一預流者]== 【唐】1.【發智】1諸預流者所成就學法,此法預流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 【唐】義不定故。 【唐】(a)【發智】云何攝。答:有為預流果已得不失。 ~~*【八】諸學法成就須陀洹,此法須陀洹果所攝耶。*~~ ~~*【八】答曰:或攝或不攝。*~~ *【涼】須陀洹成就諸學法,彼法須陀洹果攝耶。答曰:或攝或不攝。* ~~*【八】云何攝。答曰:有為須陀洹果得而不失,是謂攝。*~~ 【唐】已得者,謂信勝解已得,信勝解預流果攝種性諸根;見至已得,見至預流果攝種性諸根。不失者,謂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故,不失信勝解預流果攝種性諸根,或不退失。 *【涼】云何攝。答曰:* *【涼】有為須陀洹果得已不失。得者,信解脫得信解脫諸根,見到得見到諸根。不失者,信解脫不轉根作見到,不失信解脫諸根。* 【唐】(b)【發智】云何不攝。答:諸預流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 ~~*【八】云何不攝。答曰:須陀洹增益進得眾妙無漏根,<font color="red"><u>得已結盡逮證</u></font>[及彼所證諸結盡],是謂不攝。*~~ *【涼】云何不攝。須陀洹前進得勝妙無漏諸根。* 【唐】謂離欲界修所斷前六品染,諸加行道六無間道五解脫道,諸勝進道。如是學法,預流者雖成就,而非預流果所攝;以勝果道非果攝故。 *【涼】前進者方便道、六無礙道、五解脫道。如是等前進道所有學法,須陀洹成就,彼非須陀洹果攝。所以者何。前進道非果所攝。* <w:p>♂pStl"a7"♀</w:p> ~~【發】2.設法預流果攝此是學法耶。答:或學或非學非無學。~~ ~~*【八】設諸法須陀洹果所攝,彼是學法耶。答曰:或學或非學非無學。*~~ *【涼】設法須陀洹果攝,彼法是學耶。答曰:或是學、或是非學非無學。* 【唐】義不定故。 ~~【發】(a)云何學。答:有為預流果。~~ ~~*【八】云何學。答曰:有為須陀洹果,是謂學。*~~ *【涼】云何是學。答曰:有為須陀洹果,謂道比智及眷屬。* 【唐】謂道類智等及彼眷屬。 ~~【發】(b)云何非學非無學。答:無為預流果。~~ 【唐】謂三界見所斷法斷。 ~~*【八】云何非學非無學。答曰:無為須陀洹果,是謂非學非無學。*~~ *【涼】云何是非學非無學。答曰:無為須陀洹果,謂三界見道所斷結斷。* ### ‹一來者› 【唐】1.【發智】諸一來者所成就學法,此法一來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 ~~*【八】斯陀含、阿那含亦復如是。*~~ *【涼】斯陀含成就諸學法,彼法斯陀含果攝耶。* 【唐】義不定故。 【唐】(a)【發智】云何攝。答:有為一來果已得不失。 【唐】已得者,謂信勝解已得,信勝解一來果攝種性諸根;見至已得,見至一來果攝種性諸根。不失者,謂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故,不失信勝解一來果攝種性諸根,或不退失。`[性=姓【宮】*]` 【唐】(b)【發智】云何不攝。答:諸一來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 【唐】謂離欲界修所斷後三品染,諸加行道三無間道二解脫道,諸勝進道。如是學法,一來者雖成就,而非一來果所攝;以勝果道非果攝故。 【唐】2.【發智】設法一來果攝此是學法耶。答:或學或非學非無學。 【唐】義不定故。 【唐】(a)【發智】云何學。答:有為一來果。 【唐】謂道類智等,或離欲染第六解脫道等及彼眷屬。 【唐】(b)【發智】云何非學非無學。答:無為一來果。 【唐】謂三界見所斷法斷,及欲界前六品修所斷法斷。 ### 三不還者 【唐】1.【發智】諸不還者所成就學法,此法不還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 【唐】義不定故。 【唐】(a)【發智】云何攝。答:有為不還果已得不失。 【唐】已得者,謂信勝解已得,信勝解不還果攝種性諸根;見至已得,見至不還果攝種性諸根。不失者,謂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故,不失信勝解不還果攝種性諸根,或不退失。`[性=姓【宮】*]` 【唐】(b)【發智】云何不攝。答:諸不還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 【唐】謂離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無間道及有學解脫道.勝進道。如是學法,不還者雖成就,而非不還果所攝;以勝果道非果攝故。 【唐】2.【發智】設法不還果攝此是學法耶。答:或學或非學非無學。 【唐】義不定故。 【唐】(a)【發智】云何學。答:有為不還果。 【唐】謂道類智等,或離欲染第九解脫道等及彼眷屬。 【唐】(b)【發智】云何非學非無學。答:無為不還果。 【唐】謂三界見所斷法斷,及欲界修所斷法斷。 ### 三阿羅漢 【唐】1.【發智】諸阿羅漢所成就無學法,此法阿羅漢果攝耶。答:如是。 ~~*【八】諸無學法成就阿羅漢,阿羅`[漢=漢果【三宮】*]`漢攝彼法耶。*~~ ~~*【八】答曰:如是。*~~ 【唐】謂阿羅漢所成就一切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道,皆是阿羅漢果攝;以彼無有勝果道故,無有勝果可趣求故。 【唐】2.【發智】設法阿羅漢果攝,此是無學法耶。答: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唐】義不定故。 【唐】(a)【發智】云何無學。答:有為阿羅漢果。 【唐】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及彼眷屬。 【唐】(b)【發智】云何非學非無學。答:無為阿羅漢果。 【唐】謂三界一切見修所斷法斷。 ~~*【八】設阿羅漢攝法,彼是無學法耶。答曰:或彼無學或非學非無學。*~~ ~~*【八】云何無學。答曰:有為阿羅漢,是謂無學。*~~ ~~*【八】云何非學非無學。答曰:無為阿羅漢,是謂非學非無學。*~~ ### (B)成就無漏法 ### 一預流者 【唐】1.【發智】2諸預流者所成就無漏法,此法預流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 ~~*【八】諸無漏法成就須陀洹,彼法須陀`[洹=洹果【三宮】*]`洹所攝耶。*~~ ~~*【八】答曰:或攝或不攝。`[(無漏法…成)四百七十五字【大】∞(漢果…諸)四百七十字【聖聖乙】=內第二字果,第二十三字所,第四十字所之三字聖本聖乙本無,第四十六字愛聖本聖乙本俱作受]`*~~ 【唐】義不定故。 【唐】(a)【發智】云何攝。答:有為無為預流果已得不失。 ~~*【八】云何攝。答曰:得須陀洹果不失,是謂攝。*~~ 【唐】ᅟ有為預流果者,謂道類智等及彼眷屬; 【唐】ᅟ無為預流果者,謂三界見所斷法斷。 【唐】ᅟ已得者,謂信勝解已得,信勝解預流果攝種性諸根`[性=姓【宮】*]`;見至已得,見至預流果攝種性諸根,及已得三界見所斷法斷。 【唐】ᅟ不失者,謂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故,不失信勝解預流果攝種性諸根,或不退失。 【唐】(b)【發智】云何不攝。答:諸預流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及彼所證諸結盡,并預流者所成就非擇滅。 ~~*【八】云何不攝。答曰:須陀洹增`[益=答【聖乙】]`益進得無漏微妙根,<u>得已結盡受證</u>`[結=若結【三宮聖聖乙】]\[證=證得【三宮聖聖乙】]`,亦非數緣盡成就須陀洹,是謂不攝。設諸法須陀`[*]`洹所攝,是無漏法耶。*~~ ~~*【八】答曰:如是。斯陀含、阿那含亦復如是。諸無漏法成就阿羅漢,彼法阿羅`[*]`漢所攝耶。*~~ 【唐】諸預流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者,謂離欲界修所斷前六品染,諸加行道六無間道五解脫道,諸勝進道。如是無漏法,預流者雖成就,而非預流果所攝,以勝果道非果攝故。 【唐】及彼所證諸結盡者,謂欲界前五品修所斷法斷,是勝果道所證斷故,如勝果道,非此果攝。 【唐】并預流者所成就非擇滅者,謂預流者於三界及無漏法得非擇滅,彼雖成就此非擇滅,而此非擇滅非預流果攝。所以者何。非擇滅是無記,預流果是善故。 【唐】2.【發智】設法預流果攝,此是無漏法耶。答:如是。 【唐】謂有為及無為預流果,俱是無漏故。 ### 二一來者 【唐】1.【發智】諸一來者所成就無漏法,此法一來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 【唐】義不定故。 【唐】(a)【發智】云何攝。答:有為無為一來果已得不失。 【唐】ᅟ有為一來果者,謂道類智等,或離欲染第六解脫道等及彼眷屬; 【唐】ᅟ無為一來果者,謂三界見所斷法斷,及欲界前六品修所斷法斷。 【唐】ᅟ已得者,謂信勝解已得,信勝解一來果攝種性諸根;見至已得,見至一來果攝種性諸根,及已得三界見所斷法斷,并欲界前六品修所斷法斷。 【唐】ᅟ不失者,謂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故,不失信勝解一來果攝種性諸根,或不退失此及欲界前六品修所斷法斷。 【唐】(b)【發智】云何不攝。答:諸一來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及彼所證諸結盡,并一來者所成就非擇滅。 【唐】ᅟ諸一來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者,謂離欲界修所斷後三品染,諸加行道三無間道二解脫道,諸勝進道。如是無漏法,一來者雖成就,而非一來果所攝,以勝果道非果攝故。 【唐】ᅟ及彼所證諸結盡者,謂欲界第七第八品修所斷法斷,是勝果道所證斷故,如勝果道,非此果攝。 【唐】ᅟ并一來者所成就非擇滅者,謂一來者於三界及無漏法得非擇滅,彼雖成就此非擇滅,而此非擇滅非一來果攝。所以者何。非擇滅是無記,一來果是善故。 【唐】2.【發智】設法一來果攝,此是無漏法耶。答:如是。 【唐】謂有為無為一來果,俱是無漏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六`[六+(卷)【宮】]`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七</b>☗s67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五 ## 9.聖者所成就之一切法何果攝(續) ### 三不還者 【唐】1.【發智】諸不還者所成就無漏法,此法不還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 【唐】義不定故。 【唐】(a)【發智】云何攝。答:有為無為不還果已得不失。 【唐】ᅟ有為不還果者,謂道類智等,或離欲染第九解脫道等及彼眷屬; 【唐】ᅟ無為不還果者,謂三界見所斷法斷,及欲界修所斷法斷。 【唐】ᅟ已得者,謂信勝解,已得信勝解不還果攝種性諸根`[性=姓【宮】下同]`;見至,已得見至不還果攝種性諸根,及已得三界見所斷法斷,并欲界修所斷法斷。 【唐】ᅟ不失者,謂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故,不失信勝解不還果攝種性諸根,或不退失此及欲界修所斷法斷。 【唐】(b)【發智】云何不攝。答:諸不還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及彼所證諸結盡,并不還者所成就非擇滅。 【唐】ᅟ諸不還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者,謂離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無間道及有學解脫道,勝進道。如是無漏法,不還者雖成就,而非不還果所攝;以勝果道非果攝故。 【唐】ᅟ及彼所證諸結盡者,謂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各九品修所斷法斷,及非想非非想處前八品修所斷法斷,是勝果道所證斷故,如勝果道,非此果攝。 【唐】ᅟ并不還者所成就非擇滅者,謂不還者於三界及無漏法得非擇滅,彼雖成就此非擇滅,而此非擇滅非不還果攝。所以者何。非擇滅是無記,不還果是善故。 【唐】2.【發智】設法不還果攝,此是無漏法耶。答:如是。 【唐】謂有為無為不還果,俱是無漏故。 ### 四阿羅漢 【唐】1.【發智】諸阿羅漢所成就無漏法,此法阿羅漢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 【唐】義不定故。 【唐】(a)【發智】云何攝。答:有為無為阿羅漢果已得不失。 【唐】ᅟ有為阿羅漢果者,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及彼眷屬; 【唐】ᅟ無為阿羅漢果者,謂三界見修所斷法斷。 【唐】ᅟ已得者,謂時解脫,已得時解脫阿羅漢果攝種性諸根;不時解脫,已得不時解脫阿羅漢果攝種性諸根,及已得三界見修所斷法斷。 【唐】ᅟ不失者,謂時解脫不轉根作不時解脫故,不失時解脫阿羅漢果攝種性諸根,或不退失此及三界修所斷法斷。 【唐】(b)【發智】云何不攝。答:阿羅漢所成就非擇滅。 【唐】謂阿羅漢於三界及無漏法得非擇滅。彼雖成就此非擇滅,而此非擇滅非阿羅漢果攝。所以者何。非擇滅是無記,阿羅漢果是善故。 【唐】2.【發智】設法阿羅漢果攝,此是無漏法耶。答:如是。 【唐】謂有為無為阿羅漢果俱是無漏故。 ### (C)四果成就一切法 【唐】1.【發智】3諸法預流者成就,此法預流果攝耶。答:應作四句。 【唐】此成就果攝互有寬狹故。 ### 一 【發智】有法預流者成就非預流果攝,謂預流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及彼所證諸結盡,并預流者所成就非擇滅有漏法。 【唐】此中有四法。前三如前說。彼所成就有漏法者總有三種,謂善染污無覆無記。 【唐】(a) 善復有二,(b) 謂加行善及生得善。 【唐】(c) 染污,(d) 謂三界修所斷染法。 【唐】(e) 無覆無記,(f) 謂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 【唐】如是諸法預流者成就,非預流果攝。果唯無漏,此有漏故。 ### 二 【發智】有法預流果攝非預流者成就,謂預流果未得已失。 【唐】(a) 未得者,(b) 謂信勝解,(c) 未得見至預流果攝種性諸根,(d) 及見至,(e) 不(f) 得信勝解預流果攝種性諸根。 【唐】(g) 已失者,(h) 謂信勝解轉根作見至,(i) 故失信勝解預流果攝種性諸根,(j) 或有退失。 ### 三 【發智】有法預流者成就亦預流果攝。謂預流果已得不失。 【唐】應知此中,義如前說。 ### 四 【發智】有法非預流者成就亦非預流果攝,謂除前相。 【唐】此中相聲,即名所表。謂若法已稱已說名所表者,作前三句,此中除之。若法未稱未說,名所表者,作第四句。此復云何。謂善染污無覆無記。 【唐】(a) 善有二種,(b) 謂有漏及無漏。有漏善者,(c) 謂預流者所不(d) 成就加行離染生得善。無漏善者,(e) 謂預流者所不(f) 成就下位上位一切(g) 聖道,(h) 及所未得上位擇滅。 【唐】(i) 染污者,(j) 謂三界見所斷染法,(k) 及預流者已斷欲界修所斷染法。 【唐】(l) 無覆無記者,(m) 謂預流者所不(n) 成就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o) 及一切(p) 變化心等。 【唐】如是諸法,是第四句。 【唐】2.【發智】諸法一來者成就,此法一來果攝耶。答:應作四句。 【唐】此成就果攝互有寬狹故。 ### 一 【發智】有法一來者成就非一來果攝,謂一來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及彼所證諸結盡,并一來者所成就非擇滅有漏法。 【唐】此中有四法,前三如前說。彼所成就有漏法者總有三種,謂善染污無覆無記。 【唐】(a) 善復有二,(b) 謂加行善及生得善。 【唐】(c) 染污,(d) 謂欲界後三品修所斷染法,(e) 及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法。 【唐】(f) 無覆無記,(g) 謂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 【唐】如是諸法,一來者成就,非一來果攝。果唯無漏,此有漏故。 ### 二 【發智】有法一來果攝非一來者成就,謂一來果未得已失。 【唐】(a) 未得者,(b) 謂信勝解,(c) 未得見至一來果攝種性諸根,(d) 及見至,(e) 不(f) 得信勝解一來果攝種性諸根。 【唐】(g) 已失者,(h) 謂信勝解轉根作見至,(i) 故失信勝解一來果攝種性諸根,(j) 或有退失。 ### 三 【發智】有法一來者成就亦一來果攝,謂一來果已得不失。 【唐】應知此中,義如前說。 ### 四 【發智】有法非一來者成就亦非一來果攝,謂除前相。 【唐】此中相聲,即名所表。謂若法已稱已說,名所表者,作前三句,此中除之。若法未稱未說,名所表者,作第四句。此復云何。謂善染污無覆無記。 【唐】(a) 善有二種,(b) 謂有漏及無漏。有漏善者,(c) 謂一來者所不(d) 成就加行離染生得善。無漏善者,(e) 謂一來者所不(f) 成就下位上位一切(g) 聖道,(h) 及所未得上位擇滅。 【唐】(i) 染污者,(j) 謂三界見所斷染法,(k) 及一來者已斷欲界修所斷染法。 【唐】(l) 無覆無記者,(m) 謂一來者所不(n) 成就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o) 及一切(p) 變化心等。 【唐】如是諸法,是第四句。 【唐】3.【發智】諸法不還者成就,此法不還果攝耶。答:應作四句。 【唐】此成就果攝互有寬狹故。 ### 一 【發智】有法不還者成就非不還果攝,謂不還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及彼所證諸結盡,并不還者所成就非擇滅有漏法。 【唐】此中有四法,前三如前說。彼所成就有漏法者總有三種,謂善染污無覆無記。 【唐】(a) 善復有三,(b) 謂加行離染生得善。 【唐】(c) 染污,(d) 謂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法。 【唐】(e) 無覆無記,(f) 謂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g) 及變化心等。 【唐】如是諸法,不還者成就,非不還果攝。果唯無漏,此有漏故。 ### 二 【發智】有法不還果攝非不還者成就,謂不還果未得已失。 【唐】(a) 未得者,(b) 謂信勝解,(c) 未得見至不(d) 還果攝種性諸根;及見至,(e) 不(f) 得信勝解不(g) 還果攝種性諸根。 【唐】(h) 已失者,(i) 謂信勝解轉根作見至,(j) 故失信勝解不(k) 還果攝種性諸根,(l) 或有退失。 ### 三 【發智】有法不還者成就亦不還果攝,謂不還果已得不失。 【唐】應知此中,義如前說。 ### 四 【發智】有法非不還者成就亦非不還果攝,謂除前相。 【唐】此中相聲,即名所表,謂若法已稱已說,名所表者,作前三句,此中除之。若法未稱未說,名所表者,作第四句。此復云何。謂善染污無覆無記。 【唐】(a) 善有二種,(b) 謂有漏及無漏。有漏善者,(c) 謂不(d) 還果所不(e) 成就加行離染生得善。無漏善者,(f) 謂不(g) 還者所不(h) 成就下位上位一切(i) 聖道,(j) 及所未得上位擇滅。 【唐】(k) 染污者,(l) 謂三界見所斷染法,(m) 及欲界修所斷染法。 【唐】(n) 無覆無記者,(o) 謂不(p) 還者所不(q) 成就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r) 及變化心等。 【唐】如是諸法,是第四句。 【唐】4.【發智】諸法阿羅漢成就,此法阿羅漢果攝耶。答:應作四句。 【唐】此成就果攝互有寬狹故。 ### 一 【發智】有法阿羅漢成就非阿羅漢果攝,謂阿羅漢所成就非擇滅有漏法。 【唐】彼所成就非擇滅者,如前廣說。彼所成就有漏法者,總有二種,謂善及無覆無記。 【唐】(a) 善有三種,(b) 謂加行離染生得善。 【唐】(c) 無覆無記,(d) 謂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e) 及變化心等。 【唐】如是諸法,阿羅漢成就,非阿羅漢果攝。果唯無漏,此有漏故。 ### 二 【發智】有法阿羅漢果攝非阿羅漢成就,謂阿羅漢果未得已失。 【唐】(a) 未得者,(b) 謂時解脫,(c) 未得不(d) 時解脫阿羅漢果攝種性諸根;及不(e) 時解脫,(f) 不(g) 得時解脫阿羅漢果攝種性諸根。 【唐】(h) 已失者,(i) 謂時解脫轉根作不(j) 時解脫,(k) 故失時解脫阿羅漢果攝種性諸根,(l) 或有退失。 ### 三 【發智】有法阿羅漢成就亦阿羅漢果攝,謂阿羅漢果已得不失。 【唐】應知此中,義如前說。 ### 四 【發智】有法非阿羅漢成就亦非阿羅漢果攝,謂除前相。 【唐】此中相聲,即名所表。謂若法已稱已說,名所表者,作前三句,此中除之。若法未稱未說,名所表者,作第四句。此復云何。謂善染污無覆無記。 【唐】(a) 善有二種,(b) 謂有漏及無漏。有漏善者,(c) 謂阿羅漢所不(d) 成就加行離染生得善。無漏善者,(e) 謂諸學法。 【唐】(f) 染污者,(g) 謂三界見修所斷染法。 【唐】(h) 無覆無記者,(i) 謂阿羅漢所不(j) 成就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k) 及變化心等。 【唐】如是諸法,是第四句。 ## 10.有學聖者之轉根(或練根)論 ### ●〈一〉轉根多門 【唐】問:信勝解為轉根作見至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 ### ᅟ.A轉根 【唐】若信勝解轉根作見至者,後«根蘊»中何故不說。如彼說「若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皆從果至果耶。答:若從果至果,彼皆捨無漏根得無漏根。有捨無漏根得無漏根非從果至果,謂現觀邊道類智現在前時,及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時。」此本論師有何勞倦,而不說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 ### ᅟ.B不轉根 【唐】若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者,此中所說當云何通。如此說「有法預流果攝非預流者成就,謂預流果未得已失。」 【唐】若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者,如何預流果有得已而失耶。後«智蘊»說復云何通。如彼說「預流者於三三摩地未來皆成就,過去若已滅不失即成就,現在若現在前即成就。」 【唐】若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者,如何預流者有三摩地已滅而失。為簡彼故,說有已滅而不失耶。《識身論》 說復云何通。如彼說「有過去無學心ᅟ是已了,ᅟ非今了,ᅟ非當了,謂時解脫阿羅漢,退阿羅漢果作信勝解,彼練根作見至已,還得阿羅漢果。彼時解脫道所攝無學心,是已成就,非今成就,非當成就。」彼於成就施設了聲:ᅟ是已了者是已成就,ᅟ非今了者非今成就,ᅟ非當了者非當成就。若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者,如何彼說:「時解脫阿羅漢,退阿羅漢果作信勝解,練根作見至已,還得阿羅漢果」耶。 【唐】(甲)答:應作是說「有信勝解轉根作見至。」 【唐】問:若爾,善通後所設難,後«根蘊»中何故不說。 【唐】答:●非從果至果 【唐】1後«根蘊»中應作是說「有捨無漏根得無漏根非從果至果,謂現觀邊道類智現在前時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退法等練根作思法等時,及時解脫練根作不動時。」而不作是說者,有別意趣,謂彼舉始舉終,影顯中故。說現觀邊道類智現在前時者,即是舉始說;時解脫練根作不動時者,即是舉終。由舉始終,影顯中間「有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若學位中無練根義,至無學位,亦應如是。如學位中無救護無勢力,無學位中亦應爾故。亦顯有退法等轉根作思法等。如舉始終,如是舉初入已度,加行究竟,應知亦爾。 ### ●從果至果 【唐】2尊者 #僧伽筏蘇 說曰:信勝解練根作見至,即攝在«根蘊»所說中,即是從果至果攝故。謂預流者修習練根加行道已,趣一來果,若得一來果即名轉根;得果與轉根,時無差別。若一來者修習練根加行道已,趣不還果,若得不還果即名轉根;得果與轉根,時無差別。 ### ᅟᅟ.※ 【唐】問:何故無有得預流果阿羅漢果,即名練根。 【唐】彼作是答:出過欲界,是無始來數數舊法,無一有情於欲界染未曾離故。由此得有求轉根者,倍離全離欲界染故,得二果時亦即轉根。出過有頂,非無始來數數舊法,無一有情於有頂染曾已離故。由此無有求轉根者,分離全離有頂染故,得二果時亦即轉根。 【唐】問:如汝所說學位練根進得二果,即是從果至果攝故不別說者。無學位中有六種性,轉退法作思法,乃至轉安住作堪達時,後«根蘊»中何故不說。但說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耶。 【唐】彼作是答:此亦攝在«根蘊»說中。所以者何。轉退法作思法時,不捨退法根而得思法根,乃至轉安住作堪達時,不捨前四根而得堪達根。若轉堪達作不動時,頓捨前五根.得不動根故。彼但說時解脫練根作不動時,捨無漏根得無漏根非從果至果,不說轉退法等作思法等。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尚無有一成就二根,況有成就五品根者。又不還者修習練根加行道已,雖不能得阿羅漢果,何故不能轉作見至。諸異生輩雖不得果而有轉根,何緣聖者離得果時無轉根義。離染轉根加行各別,如何離染得二果時亦即轉根。故後«根蘊»舉始舉終,影顯中故,不說信勝解練根作見至,亦不說退法等練根作思法等。 ### 乙無信勝解轉根作見至 【唐】有餘師說:無信勝解轉根作見至。 【唐】問1:若爾,善通«根蘊»所說,此中所說,當云何通。如此說「有預流果未得已失。」若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者,如何預流果有得已而失耶。 【唐】彼(等有餘師)於此中,有作是說:不成就過去未來得。 【唐】有作是說:有成就過去未來得。 【唐】若作是說「不成就過去未來得」者。彼說「預流果得,在未來名未得,在過去名已失,在現在名成就。」 【唐】若作是說「有成就過去未來得」者。彼說「預流果有三種,謂下中上。若初住下預流果時,於中上預流果名未得,於下品預流果名成就,不應說已失,無所已失故。若初住中預流果時,於上預流果名未得,於下預流果名已失,於中預流果名成就。若初`[初=於【三宮】]`住上預流果時,於中下預流果名已失,於上預流果名成就。不應說未得,無所未得故。」 【唐】※ 問:若初住中預流果者,於下未得。若初住上預流果者,於中下俱未得。如何說已失耶。 【唐】彼作是答:超過彼故說名已失。謂彼先時有可得義,今至勝位已超過彼,更不可得故名已失。由斯理趣,雖信勝解無有轉根作見至者,而得說預流果有未得已失義。 【唐】(問2)後«智蘊»說復云何通。如彼說「預流者於三三摩地未來皆成就,過去若已滅不失即成就,現在若現在前即成就。」若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者,如何預流者有三三摩地已滅而失。為簡彼故說有已滅而不失耶。 【唐】彼作是答:後«智蘊»中應作是說『預流者於三三摩地,未來皆成就,過去已滅即成就,』不應說不失。而說不失者,是誦者錯謬。 【唐】(問3)《識身論》說復云何通。如彼說「時解脫阿羅漢退阿羅漢果作信勝解,練根作見至已,還得阿羅漢果。」 【唐】彼作是答:我不能通《識身論》文極明了故。 *【涼】答曰:《識身經》則不可通。* ### 丙評曰 【唐】評曰:既不能通《識身論》說,又前損減«智蘊»論文,雖通此文亦不應理。故應信受有信勝解能轉根作見至。若有學位不能轉根,無學位中亦應不轉。如有學位無救護無勢力,無學位中亦應爾故。 *【涼】評曰:應作是說:信解脫轉根作見到。若信解脫不轉根作見到者,時解脫亦不轉根作不動。所以者何。如學地無止息、無救護,無學地亦爾。* ### 學位轉根三事不共 #### 佛護六事 【唐】尊者 #佛護 作如是說: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有六事不共:一者在欲界不在色無色界。二者依靜慮不依無色定。三者用無漏道不用世俗道。四者用法智不用類智。五者是已退非未退。六者住果非住勝果道。 *【涼】尊者佛陀羅測說曰: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有六事不共:一、在欲界,不在色無色界;二、依禪,不依無色定;三、用無漏道,不用世俗道;四、用法智,不用比智;五、退,非不退;六、住果道,不住勝果道。* 【唐】問1:彼何故在欲界,非在色無色界耶。 【唐】彼作是答:由說法力方能轉根,唯欲界中有說者故。 【唐】問2:彼何故依靜慮不依無色定耶。 【唐】彼作是答:學位練根要依得果地,無依無色定得學果者,故學轉根不依無色。 【唐】問3:彼何故用無漏道不用世俗道耶。 【唐】彼作是答:要猛利道方能轉根,世俗道鈍故彼不用。 【唐】問4:彼何故唯用法智不用類智。 【唐】彼作是答:要生欲界方能轉根,欲界唯得法智自在,故彼不用類智轉根。 【唐】問5:彼何故是已退者,非未退者。 【唐】彼作是答:厭患退者方求練根,要曾退已而有厭患,故未退者無轉根義。 【唐】問6:彼何故住果非住勝果道。 【唐】彼作是答:若住勝果道而練根者,應練根時捨多道得少道,彼應名退不名為進,故唯住果有轉根義,以練根時唯得果故。 #### 阿毘達磨諸論師 【唐】阿毘達磨諸論師言:學轉根時,於彼六事,三事應理,三事不可。 【唐】1謂彼所說「學位轉根在欲界,非在色無色界」者,此事應理,唯欲界有轉根義故。 【唐】2又彼所說「彼依靜慮不依無色定」者,此亦應理,唯依靜慮得學果故。 【唐】3又彼所說「彼用無漏道,不用世俗道」者,此亦應理,學位練根如見道故。 【唐】4然彼所言「**彼用法智不用類智**」者,**此事不可**,所以者何。義不定故。謂生欲界,或有於法智得自在非類智,或有於類智得自在非法智故。 【唐】5又彼所言「是已退者非未退」者,此亦不可。所以者何。義不定故。謂或已退,或復未退,然怖畏退.或求勝根.而練根故。 【唐】6又彼所言「彼住果非住勝果道」者,此亦不可,所以者何。義不定故。謂學練根,或住果位,或住勝果道,求利根故.或畏退故。 【唐】※ 問:若住勝果道而轉根者,捨多道得少道,豈非退耶。 【唐】答:彼求利根,不求多道,故無有失。如多銅鐵貿少金銀豈名失利。 ### ●.欲界內轉根之處 【唐】問:於欲界內,何處轉根,為但人中,為亦天上。 【唐】答:唯在人中;受教勝故,又畏退故。 【唐】問:人四洲內,何處轉根。 【唐】尊者窶沙筏摩說曰:唯贍部洲有轉根義,贍部洲人根猛利故。 【唐】評曰:應作是說「人三洲內皆得轉根,除北俱盧無勝德故。」 【唐】問:為依男身有轉根義,為亦依女。 【唐】有作是說:唯依男身有轉根義,男身功德勝女人故。 【唐】評曰:應作是說,諸轉根者,亦依男身亦依女身。以依女身亦能發起勝功德故。 ### 1得果-轉根-依地 【唐】問:隨依何地,先得學果,後即依彼,而轉根耶。 #### 1依勝非劣 【唐】1.有說:即依彼學者轉根,亦有依餘地,然勝非劣。 【唐】謂初二果依未至定得果轉根,不依餘地。 【唐】若不還果依彼地得,即依彼地而後轉根;或依餘地,然勝非劣。 【唐】諸不還者極少成就三地果,極多成就六地果。==\[[雜心](心論雜心1.md#^ka062r):阿那含果,或三地乃至六地。[雜心](心論雜心1.md#^bg58jp)]\[[s158](婆沙151-175.md#^oan1ve)聖者離欲界染…得而不捨者,謂:三地世俗道…]\[s163若修淨初靜慮.彼亦修無漏耶,設修無漏初靜慮.彼亦修淨耶…]==謂: 【唐】次第者,離欲界染第九解脫道時,彼成就三地不還果,即未至定初靜慮及靜慮中間。 【唐】==\[超越者]==(1)若已離欲染,即依此三地入正性離生者,彼道類智時,亦即成就此三地不還果。 【唐】(2)若依第二靜慮入正性離生者,彼道類智時,成就四地不還果。謂前三地及第二靜慮。 【唐】(3)若依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者,彼道類智時,成就五地不還果,謂前四地及第三靜慮。 【唐】(4)若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者,彼道類智時,成就六地不還果,謂前五地及第四靜慮。 ^m49cex 【唐】1.(1)依初三地得不還果已, 【唐】a即依此三地而轉根者,彼捨三地不還果,得三地不還果。 【唐】b即彼若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三地不還果,得四地不還果。 【唐】c即彼若依第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三地不還果,得五地不還果。 【唐】d即彼若依第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三地不還果,得六地不還果。 【唐】(2)若依第二靜慮得不還果已, 【唐】a即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四地不還果,得四地不還果。 【唐】b即彼若依第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四地不還果,得五地不還果。 【唐】c即彼若依第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四地不還果,得六地不還果。 【唐】(3)若依第三靜慮得不還果已, 【唐】a即依第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五地不還果,得五地不還果。 【唐】b即彼若依第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五地不還果,得六地不還果。 【唐】(4)若依第四靜慮得不還果已, 【唐】即依第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六地不還果,得六地不還果。 【唐】1.無依上地得不還果後依下地而轉根者,所以者何。勿捨多道,得少道故,應名損減,不名增益。 #### 2亦依下地 【唐】2.或有說者:有依上地得不還果後,依下地而轉根者。彼作是說: 【唐】(1)依第四靜慮得不還果已, 【唐】a若依第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六地不還果,得五地不還果。 【唐】b即彼若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六地不還果,得四地不還果。 【唐】c即彼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六地不還果,得三地不還果。 【唐】(2)依第三靜慮得不還果已, 【唐】a若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五地不還果,得四地不還果。 【唐】b即彼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五地不還果,得三地不還果。 【唐】(3)依第二靜慮得不還果已, 【唐】a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四地不還果,得三地不還果。 【唐】此中但說與前異者,依自上地而轉根者,捨得多少,如前應知。 【唐】問:若依上地得不還果,後依下地而轉根者,既捨多道,得少道故,應名損減,豈是增益。 【唐】答:彼求利根,不求多道,捨多得少,亦無有過。如多賤貨,貿少貴珍,乃名增益,不名損減。 ### 2離染-轉根-依地 【唐】依果說已==\[前據最初得果]🈝。🈜rStl"00"#[下據離染不同]==若依道說諸不還者: 【唐】(1)未離初靜慮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三地聖道,得三地聖道。 【唐】a) 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四地聖道,得三地聖道。 【唐】b) 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三靜慮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五地聖道得三地聖道。 【唐】c) 已離第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六地聖道得三地聖道。 【唐】d) 已離第四靜慮染,未離空無邊處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七地聖道,得三地聖道。 【唐】e) 已離空無邊處染,未離識無邊處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八地聖道,得三地聖道。 【唐】f) 已離識無邊處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九地聖道,得三地聖道。 【唐】(2)未離第二靜慮染,若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四地聖道,得四地聖道。 【唐】a) 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三靜慮染,若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五地聖道,得四地聖道。 【唐】b) 乃至已離識無邊處染,若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九地聖道,得四地聖道。 【唐】(3)未離第三靜慮染,若依第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五地聖道,得五地聖道。 【唐】a) 已離第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若依第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六地聖道,得五地聖道。 【唐】b) 乃至已離識無邊處染,若依第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九地聖道,得五地聖道。 【唐】(4)未離第四靜慮染,若依第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六地聖道,得六地聖道。 【唐】a) 已離第四靜慮染,未離空無邊處染,若依第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七地聖道,得六地聖道。 【唐】b) 乃至已離識無邊處染,若依第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九地聖道,得六地聖道。 【唐】已離初靜慮等染,若依第二靜慮等而轉根者,捨得多少,如理應思。 【唐】無依無色而轉根者,學果不依無色定故。 ### 3評家 【唐】應作是說:若於上地<u>已得自在</u>==\[[s164](婆沙151-175#^fn7yre)]\[常真.上地已起勝果道(簡超證等)]==,而<u>依下地</u>學轉根等,亦得上地無漏果道。然轉根時,不得無色,彼定無有不還果故。==\[[s90](婆沙081-090#^zhm7jc)\(練根)若已離第三靜慮染,依第二靜慮及下三地,信勝解練根作見至…彼於上地若得自在,當練根時亦能修上無漏樂根。設<u>於上地不得自在</u>,彼得果已亦必起勝果道修上無漏然後命終。]\[[s04](婆沙001-010#^jmiwl7)\(初見道):若依下地入正性離生,彼於上地未得離染.設已離染不得自在,以不依彼入正性離生故,由此下地不能修上。…若依下地入正性離生,彼於上地未得故不修,設已得者而不自在.以不依彼入正性離生故。]== ^zzma3v 【唐】此中應作,頗設問答。 【唐】(問)頗有聖者捨九地聖道,得六地聖道,而名為進不名退耶。 【唐】答:有。謂已離識無邊處染信勝解,依第四靜慮而轉根時。 【唐】(問)頗有聖者已離無所有處染,而但成就一地聖道耶。 【唐】答:有。謂已離無所有處染,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彼見道中十五心頃。 【唐】(問)頗有不還者,已離無所有處染,唯成就三地無漏果道耶。 【唐】答:有。謂<u>已離無所有處染</u>.信勝解,<u>於上地不得自在</u>==\[(依常真抄意)如超證不還.未起勝果道]==,依未至定.或初靜慮.或靜慮中間,轉根作見至時。 【唐】(問)頗有身證者不成就無漏無色定耶。 【唐】答:有。謂身證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時。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七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八</b>☗s68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六 ## 11.學無學者轉根時之道的種種問題 【唐】問:已離無所有處染,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時,既捨三無色無漏對治道,於三地斷.為亦捨不。 【唐】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 【唐】若捨彼斷,云何不成就彼三地煩惱。若不捨者,云何捨彼道而不捨斷耶。 ^qwuwgt 【唐】答:應作是說「不捨彼斷。」 【唐】問:既捨彼道,如何不捨三地斷耶。 【唐】答:下三無色地,有二對治道:一者世俗,二者無漏。學轉根時,雖捨彼無漏而不捨世俗,由世俗得持彼斷故,學轉根時不失彼斷。 【唐】問:若世俗道有作用處學轉根時,可不捨斷。若世俗道無作用處學轉根時,寧不捨斷。如離非想非非想處一品乃至八品染已,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時,彼非想非非想處修所斷法斷,為捨為不捨。若捨彼斷,云何不成就彼地煩惱。若不捨者,云何捨彼對治而不捨斷。 【唐】有作是說:「必無分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而轉根者,彼若轉根或全離染,或復全退。」復有說者:亦有分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而轉根者,雖捨彼道而不捨斷。 【唐】評曰:應作是說「彼雖捨道亦捨彼斷,而不成就彼地煩惱。如諸異生已離無所有處染,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彼於欲界乃至識無邊處若道若斷,雖皆捨之而不成就彼地煩惱,此亦如是,故不應難。」 【唐】問:下地煩惱不依上身,可捨道斷,而不成就下地煩惱;上地煩惱亦依下身,學轉根時既捨道斷,云何不成就已所斷煩惱。 【唐】答:分離非想非非想處一品乃至八品染已,而轉根者離彼染後,起如見道,無間解脫持彼相續不令復退。如異生位已離無所有處染,入正性離生,得不還果已,必不退起先所斷結。此亦如是,故不應難。 ### ●〈二〉(正義) 【唐】問: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時,用幾加行道幾無間道幾解脫道而轉根耶。 【唐】有作是說:彼用一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而轉根。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學無漏根非久修習易可轉故。應作是說:彼但用一加行道一無間道一解脫道而轉根,如見道故。 【唐】問:時解脫阿羅漢轉根作不動時,用幾加行道。幾無間道。幾解脫道。而轉根耶。 【唐】有作是說:彼用一加行道一無間道一解脫道而轉根。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以無學根是久修習難可捨故;又捨重果更得重果多用功故。如人壞舍復造舍時,多用功力非如創造。應作是說:彼用一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而轉根,如修道故。 【唐】問: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時,加行道等為有漏為無漏耶。 【唐】答:彼加行道,或有漏或無漏,未來所修通有漏及無漏。彼無間道一向無漏,未來所修亦唯無漏。彼解脫道一向無漏,未來所修,有作是說:「亦唯無漏。」復有說者:爾時通修有漏無漏。 【唐】問:時解脫阿羅漢轉根作不動時,加行道等為有漏為無漏耶。 【唐】答:彼加行道,或有漏或無漏,未來所修通有漏及無漏。九無間道八解脫道一向無漏,未來所修亦唯無漏。第九解脫道一向無漏,未來所修通有漏及無漏。彼於爾時,隨其所應,兼修三界諸善根故。 【唐】問: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時,加行道等為是曾得為未曾得耶。 【唐】答:彼加行道,或是曾得或未曾得;無間解脫道,俱唯未曾得。 【唐】問:時解脫阿羅漢轉根作不動時,加行道等,為是曾得為未曾得耶。 【唐】答:彼加行道,或是曾得或未曾得;九無間道九解脫道,唯未曾得。 【唐】(a) 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時,加行無間道是信勝解道攝,解脫道是見至道攝。 【唐】時解脫阿羅漢轉根作不動時,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是時解脫道攝;第九解脫道是不時解脫道攝。 【唐】(b) 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時,若住果而轉根者,彼加行無間解脫道,皆是果道攝;若住勝果道而轉根者,彼加行無間道是勝果道攝,解脫道是果道攝。 【唐】時解脫阿羅漢轉根作不動時,彼加行無間解脫道,皆是果道攝。彼無勝果道故。 【唐】(c) 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時,若住果而轉根者,彼捨果道得果道;若住勝果道而轉根者,彼捨果道及勝果道,唯得果道。 【唐】時解脫阿羅漢轉根作不動時,唯捨果道,得果道。無學位無勝果道故。 ## 12.聲聞六種姓和其轉根 ### ●〈一〉無學道之轉根問題 【唐】阿羅漢有六種。謂1退法2思法3護法4安住法5堪達法6不動法。 【唐】a退法阿羅漢轉根作思法時,彼捨退法根得思法根。 【唐】b思法阿羅漢轉根作護法時,彼捨思法根得護法根。 【唐】c護法阿羅漢轉根作安住法時,彼捨護法根得安住法根。 【唐】d安住法阿羅漢轉根作堪達法時,彼捨安住法根得堪達法根。 【唐】e堪達法阿羅漢轉根作不動法時,彼捨堪達法根得不動法根。 【唐】如是五位,一一皆用一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而得轉根,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起時,有得無捨;第九解脫道起時,有得有捨,謂捨退法等根得思法等根。 【唐】前四位加行無間解脫道,及第五位加行無間八解脫道,皆是時解脫道攝;第九解脫道是不時解脫道攝。 【唐】如無學道有六種性`[性=姓【宮】下同]`,修道亦有此六種性。謂學退法種性,乃至學不動法種性。 ### ●〈二〉有學道之轉根問題 【唐】問: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時, 【唐】(一)若住退法種性者, 【唐】ᅟ為轉退法種性根,即得不動法種性根; 【唐】ᅟ為轉退法種性根,但得思法種性根,漸次勝進最後方得不動法種性根。 【唐】(二)乃至若住安住法種性者, 【唐】ᅟ為轉安住法種性根,即得不動法種性根; 【唐】ᅟ為轉安住法種性根,但得堪達法種性根,復轉堪達法種性根,方得不動法種性根耶。`[性=姓【宋元宮】*]` 【唐】有作是說:若住退法種性者,轉退法種性根,即得不動法種性根,不由漸次勝進方得。乃至若住安住法種性者,轉安住法種性根,即得不動法種性根,不由漸次勝進方得。所以者何。學位轉根異無學位,謂無學位難捨難得,要多功用漸次乃成。學位不爾,故頓轉得。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捨得難易,但由無間解脫多少,不由漸頓而有差別。應作是說「若住退法種性者,轉退法種性根,但得思法種性根,漸次勝進方至不動。乃至若住安住法種性者,轉安住法種性根,但得堪達法種性根,復轉堪達法種性根,方得不動法種性根。」 【唐】如是五位,一一皆用一加行道一無間道一解脫道,而得轉根。彼加行無間道起時,有得無捨;解脫道起時,有得有捨。謂捨退法等種性根,得思法等種性根。 【唐】前四位加行無間解脫道,及第五位加行無間道,皆是信勝解道攝;第五位解脫道是見至道攝。 ### ●〈三〉見道之轉根問題 【唐】如修道位有六種性,見道位亦有此六種性。謂學退法種性,乃至學不動法種性。然見道位無轉根者,所以者何。見道速疾不起意樂;一起相續,要至修道方有更起餘加行故。 ### ●〈四〉加行道之轉根問題 【唐】如見道位有六種性,相應行地亦有此六種性。謂相應行退法種性,乃至相應行不動法種性。此地中有六種性者,謂`[*㬉›【麗】]`暖頂忍世第一法。此是聖道近加行故,緣諦行相似聖道故,依身及定同見道故。前位不爾,故不立六種性。 ^8cox8j 【唐】此相應行地,亦有轉根義。[s07](婆沙001-010#^v4vq00) 【唐】謂轉退法暖種性根起思法暖種性根,轉思法暖種性根起護法暖種性根,轉護法暖種性根起安住法暖種性根,轉安住法暖種性根起堪達法暖種性根,轉堪達法暖種性根起不動法暖種性根。 【唐】轉聲聞暖種性根起獨覺暖種性根;轉聲聞獨覺暖種性根起佛暖種性根。 【唐】如說暖位頂位,亦爾。`[*㬉›暖]` ᅟ 【唐】忍位有異。 【唐】謂轉退法忍種性根起思法忍種性根,漸次乃至轉堪達法忍種性根起不動法忍種性根。 【唐】轉聲聞忍種性根起獨覺忍種性根;無轉聲聞獨覺忍種性根起佛忍種性根義。所以者何。忍違惡趣;諸得忍性者,於諸惡趣得非擇滅,菩薩有時乘大願力生諸惡趣,饒益有情故。二乘忍位,無趣佛乘理。 【唐】有餘師說:聲聞暖頂位,有轉趣獨覺及佛義;獨覺暖頂位,無轉趣佛義。所以者何。如佛無師自然覺悟,獨覺亦爾。如佛期心一結跏坐,**引發一切善功德聚**,從不淨觀乃至發起盡無生智,中間相續.不起異心,獨覺亦爾。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麟角喻獨覺,暖頂位中,可無趣佛義;部行喻者,暖頂位中,轉趣佛乘,不違理故。由此前說,於理為善。 ^b9yzry 【唐】問:相應行地諸轉根者,為有無間解脫道不。 【唐】1.有說:亦有。謂轉退法等種性起思法等種性時,一一別有一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以久修習有漏種性,難捨得故。如無學位,轉無漏根。 【唐】2.有餘師說:一一但有一加行道一無間道一解脫道,修習暖等,非久遠故,易捨易得。如有學位,轉無漏根。 【唐】3.復有說者:相應地中諸轉根者,但起加行數數修習厭劣欣勝,乃至轉得勝位種性,無無間道及解脫道。以得勝時,不捨劣故。非如聖位諸轉根者,無成就二品無漏種性故,得勝品時,必捨劣品,故須無間及解脫道。 【唐】4.評曰:相應地中諸轉根者,雖不捨劣,得勝品根,而得勝時,劣品種性不現行故,亦名為捨。故轉退法種性等起思法種性等時,用多加行引一無間一解脫道,而得轉根,亦不違理。修習暖等非久遠故,有漏加行難成辦故。 ᅟ 【唐】若轉趣餘乘,無無間解脫,時經久遠乃成辦故。 ^6zv0q0 【唐】世第一法位,雖有六種性,然不轉根一剎那故。 【唐】前預流果位亦有六種性,既有轉根亦有退者,故有於彼,作問答言: 【唐】(問)頗有退預流果.而不成就見所斷結耶。 【唐】答:有。謂退勝種性時。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六`[第三十六=第五十二【三宮】]`使犍度`[犍=揵【宋元宮】]`人品下`[下=之四【宋元宮】,第三之四【明】]`} ## 13.有情死生之處所和受生有之處所〖死生不六種〗 ### ●〈一〉中有多門 【發智】諸在欲界死生者,皆受欲有耶。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 【唐】或有說:「三界死生,皆無中有。」為止彼宗,顯欲色界定有中有,無色界無。 【唐】或復有說:「無色界中亦有色故,亦有中有,如欲色界。」為止彼宗,顯無色界無諸色故,亦無中有。 【唐】或復有執:「欲色界中業猛利者,即無中有;業遲鈍者,即有中有。」為止彼宗,顯欲色界,皆有中有,故作斯論。所說有聲,顯多種義,«一行納息»已廣說之==\[s60然諸有聲說多種義…]==。此中有聲,顯屬眾同分有情數五蘊。 【唐】● 三界死生者皆受自界有耶。 ### A欲界 【發智】1諸在欲界死生者,皆受欲有耶。答:應作四句。 【唐】在欲界死生與受欲有,互有寬狹故。 【發智】(一)有在欲界死生非受欲有,謂欲界沒起色界中有。 【唐】此通異生及諸聖者,色界中有在欲界起。所以者何。法應如是。「若於是處死有蘊滅,即於此處中有蘊生。如種滅處,即有芽生。」法應爾故。此中, 【唐】ᅟ在欲界死者,謂欲界死有在欲界滅故。 【唐】ᅟ在欲界生者,謂色界中有在欲界起故。 【唐】ᅟ非受欲有者,謂受色有,即受色界中有諸蘊。 【發智】(二)有受欲有非在欲界死生,謂色界歿起欲界中有。 【唐】此唯異生,欲界中有在色界起。所以者何。法應如是,廣說如前。 【唐】此中, 【唐】ᅟ受欲有者,謂受欲界中有諸蘊。 【唐】ᅟ非在欲界死者,謂色界死有在色界滅故。 【唐】ᅟ非在欲界生者,謂欲界中有在色界起故。 【發智】(三)有在欲界死生亦受欲有,謂欲界歿起欲界中有生有。 【唐】此通異生及諸聖者。異生於五趣皆得受生,聖者唯於人天有受生義。此中, 【唐】1若從死有趣中有時,ᅟ在欲界死者,謂欲界死有在欲界滅故。 【唐】ᅟ在欲界生者,謂欲界中有在欲界起故。 【唐】ᅟ受欲有者,謂受欲界中有諸蘊。 【唐】2若從中有趣生有時,ᅟ在欲界死者,謂欲界中有在欲界滅故。 【唐】ᅟ在欲界生者,謂欲界生有在欲界起故。 【唐】ᅟ受欲有者,謂受欲界生有諸蘊。 【發智】(四)有非在欲界死生亦非受欲有,謂色界歿生色無色界,無色界歿,生無色色界。 【唐】(a)色界歿生色界者,謂生中有及生生有,此通異生及諸聖者。此中, 【唐】1若從死有趣中有時,ᅟ非在欲界死者,謂色界死有在色界滅故。 【唐】ᅟ非在欲界生者,謂色界中有在色界起故。 【唐】ᅟ非受欲有者,謂受色有即受色界中有諸蘊。 【唐】2若從中有趣生有時,ᅟ非在欲界死者,謂色界中有在色界滅故。 【唐】ᅟ非在欲界生者,謂色界生有在色界起故。 【唐】ᅟ非受欲有者,謂受色有即受色界生有諸蘊。 【唐】(b)色界歿生無色界者,謂生生有,以無色界無中有故,此通異生及諸聖者。此中, 【唐】ᅟ非在欲界死者,謂色界死有在色界滅故。 【唐】ᅟ非在欲界生者,謂無色界生有在無色界起故。 【唐】ᅟ非受欲有者,謂受無色有即受無色界生有諸蘊。 【唐】(c)無色界歿生無色界者,謂生生有,此通異生及諸聖者。此中,~ 【唐】ᅟ非在欲界死者,謂無色界死有在無色界滅故。 【唐】ᅟ非在欲界生者,謂無色界生有在無色界起故。 【唐】ᅟ非受欲有者,謂受無色有即受無色界生有諸蘊。 【唐】(d)無色界歿生色界者,謂生中有,此唯異生。此中, 【唐】ᅟ非在欲界死者,謂無色界死有在無色界滅故。 【唐】ᅟ非在欲界生者,謂色界中有在色界起故。 【唐】ᅟ非受欲有者,謂受色有即受色界中有諸蘊。 ### B色界 【發智】諸在色界死生者,皆受色有耶。答:應作四句。 【唐】在色界死生與受色有,互有寬狹故。 【發智】(一)有在色界死生非受色有,謂色界歿起欲界中有。 【唐】此唯異生,欲界中有在色界起。此中, 【唐】ᅟ在色界死者,謂色界死有在色界滅故。 【唐】ᅟ在色界生者,謂欲界中有在色界起故。 【唐】ᅟ非受色有者,謂受欲有即受欲界中有諸蘊。 【發智】(二)有受色有非在色界死生,謂欲界歿起色界中有。 【唐】此通異生及諸聖者,色界中有在欲界起。此中, 【唐】ᅟ受色有者,謂受色界中有諸蘊。 【唐】ᅟ非在色界死者,謂欲界死有在欲界滅故。 【唐】ᅟ非在色界生者,謂色界中有在欲界起故。 【發智】(三)有在色界死生亦受色有,謂色界歿起色界中有生有。此通異生及諸聖者。異生生上亦生下,一一處容受多生;聖者生上不生下,一一處唯受一生。此中, 【唐】1若從死有趣中有時,ᅟ在色界死者,謂色界死有在色界滅故。 【唐】ᅟ在色界生者,謂色界中有在色界起故。 【唐】ᅟ受色有者,謂受色界中有諸蘊。 【唐】2若從中有趣生有時,ᅟ在色界死者,謂色界中有在色界滅故。 【唐】ᅟ在色界生者,謂色界生有在色界起故。 【唐】ᅟ受色有者,謂受色界生有諸蘊。 【發智】(4)有非在色界死生亦非受色有,謂欲界歿,生欲界無色界,無色界歿,生無色界欲界。 【唐】(a)欲界歿生欲界者,謂生中有及生有`[生+(生)【三宮】]`,此通異生及諸聖者。此中, 【唐】1若從死有趣中有時,ᅟ非在色界死者,謂欲界死者`[〔者〕-【三宮】*]`有在欲界滅故。 【唐】ᅟ非在色界生者,謂欲界中有在欲界起故。 【唐】ᅟ非受色有者,謂受欲有即受欲界中有諸蘊。 【唐】2若從中有趣生有時,ᅟ非在色界死者,謂欲界中有在欲界滅故。 【唐】ᅟ非在色界生者,謂欲界生有在欲界起故。 【唐】ᅟ非`[受=為【三宮】]`受色有者,謂受欲有即受欲界生有諸蘊。 【唐】(b)欲界歿生無色界者,謂生生有,此通異生及諸聖者。此中, 【唐】ᅟ非在色界死者,謂欲界死有在欲界滅故。 【唐】ᅟ非在色界生者,謂無色界生有在無色界起故。 【唐】ᅟ非受色有者,謂受無色有即受無色界生有諸蘊。 【唐】(c)無色界歿生無色界者,謂生生有,此通異生及諸聖者。此中, 【唐】ᅟ非在色界死者,謂無色界死有在無色界滅故。 【唐】ᅟ非在色界生者,謂無色界生有在無色界起故。 【唐】ᅟ非受色有者`[〔者〕-【三宮】*]`,謂受無色有即受無色界生有諸蘊。 【唐】(d)無色界歿生欲界者,謂生中有,此唯異生。此中, 【唐】ᅟ非在色界死者,謂無色界死有在無色界滅故。 【唐】ᅟ非在色界生者,謂欲界中有在欲界起故。 【唐】ᅟ非受色有者,謂受欲有即受欲界中有諸蘊。 ### C無色界 【發智】諸在無色界死生者,皆受無色有耶。答:諸在無色界死生者,皆受無色有。 【唐】謂無色界無諸色故,無下中有在彼起義,故不可說在彼死生不受彼有,此通異生及諸聖者。異生生上亦生下,一一處容受多生;聖者生上不生下,一一處唯受一生。 【發智】有受無色有.非在無色界死.而在無色界生,謂欲色界歿,生無色界。 【唐】唯生生有,此通異生及諸聖者。此中, 【唐】ᅟ受無色有者,謂受無色界生有諸蘊。 【唐】ᅟ非在無色界死者,謂欲色界死有在欲色界滅故。 【唐】ᅟ而在無色界生者,謂無色界生有在無色界起故。 【唐】● 諸在三界死生者有幾耶。 【發智】諸在欲界死生者有幾耶。答:四。謂欲色界異生聖者。 【唐】此中,欲界異生聖者,通中有生有;色界異生聖者,唯中有,生有不在欲界起故。欲界歿生無色界者,無色界生有.不在欲界死處`是[是=`起`【三宮】]`故。此唯有四,不得說六。無色界生不依色處,故不可言在欲界起。 【發智】諸在色界死生者有幾耶。答:三。謂欲界異生色界異生聖者。 【唐】此中,欲界異生,唯中有。色界異生聖者,通中有生有。色界歿生無色界者,無色界生有不依色,故不可說彼在色界起。故此唯三,不得說五。 【發智】諸在無色界死生者有幾耶。答:二。謂無色界異生聖者。 【唐】中有必依色處起故,無色界歿生欲色界者,中有不在無色界起。故此唯二,不得說四。 【唐】● 諸非在三界死生者,皆非受自界有耶。 【發智】2諸非在欲界死生者,皆非受欲有耶。答:應作四句,乃至廣說。謂前欲界四句中,初句作此第二句,第二句作此初句,第三句作此第四句,第四句作此第三句。此中諸義,如前應知。。 【唐】{*(一)有非在欲界死生非不受欲有,謂色界沒起欲界中有。(二)有非受欲有非不在欲界死生,謂欲界沒起色界中有。(三)有非在欲界死生亦非受欲有,謂色界沒生色無色界,無色界沒生無色色界。(四)有非不在欲界死生亦非不受欲有,謂欲界沒起欲界中有生有。} 【發智】諸非在色界死生者,皆非受色有耶。答:應作四句,乃至廣說。 【唐】{*(一)有非在色界死生非不受色有,謂欲界沒起色界中有。(二)有非受色有非不在色界死生,謂色界沒起欲界中有。(三)有非在色界死生亦非受色有,謂欲界沒生欲無色界,無色界沒生無色欲界。(四)有非不在色界死生亦非不受色有,謂色界沒起色界中有生有。} 【唐】謂前色界四句中,初句作此第二句,第二句作此初句,第三句作此第四句,第四句作此第三句。此中諸義,如前應知。 【發智】諸非在無色界死生者,皆非受無色有耶。答:諸非在無色界死生者,皆非受無色有。 【唐】謂受無色有者,必在無色界生故。 【發智】有非受無色有非不在無色界死,而非在無色界生。謂無色界歿,生欲色界。 【唐】此唯異生,無色界歿,生欲色界中有諸蘊。此中, 【唐】ᅟ非受無色有者,謂受欲色有故。 【唐】ᅟ非不在無色界死者,謂在無色界死故。 【唐】ᅟ而非在無色界生者,謂在欲色界生故。 【唐】● 諸非在三界死生者有幾耶。 【發智】諸非在欲界死生者有幾耶。答:五。謂欲界異生,色無色界異生聖者。 【唐】問:此應有八。云何說五。謂色界歿生色界異生聖者,色界歿生無色界異生聖者,色界歿生欲界異生;無色界歿生無色界異生聖者,無色界歿生色界異生。如是有八,寧說五耶。 【唐】答:種類同故,但說有五。謂~ 【唐】色界歿生色界異生,及無色界歿生色界異生,此二雖別,而色界異生種類同故,合說為一。 【唐】色界歿生無色界異生,及無色界歿生無色界異生,此二雖別,而無色界異生種類同故,合說為一。 【唐】色界歿生無色界聖者,及無色界歿生無色界聖者,此二雖別,而無色界聖者種類同故,合說為一。 【唐】餘有欲界異生色界聖者,各為一故,足前為五。 【發智】諸非在色界死生者有幾耶。答:六。謂三界異生聖者。 【唐】問:此應有九,云何說六。謂欲界歿生欲界異生聖者,欲界歿生色界異生聖者,欲界歿生無色界異生聖者;無色界歿生無色界異生聖者,無色界歿生欲界異生。如是有九,寧說六耶。 【唐】答:種類同故,但說有六。謂~ 【唐】欲界歿生欲界異生,及無色界歿生欲界異生。此二雖別,而欲界異生種類同故,合說為一。 【唐】欲界歿生無色界異生,及無色界歿生無色界異生。此二雖別,而無色界異生種類同故,合說為一。 【唐】欲界歿生無色界聖者,及無色界歿生無色界聖者。此二雖別,而無色界聖者種類同故,合說為一。 【唐】餘有欲界聖者,色界異生及聖者,各為一故,足前為六。 【發智】諸非在無色界死生者有幾耶。答:四。謂欲色界異生聖者。 【唐】問:此應有七,云何說四。謂欲界歿生欲界異生聖者,欲界歿生色界異生聖者;色界歿生色界異生聖者,色界歿生欲界異生。如是有七,寧說四耶。 【唐】答:種類同故,但說有四。謂~ 【唐】欲界歿生欲界異生,及色界歿生欲界異生。此二雖別,而欲界異生種類同故,合說為一。 【唐】欲界歿生色界異生,及色界歿生色界異生。此二雖別,而色界異生種類同故,合說為一。 【唐】欲界歿生色界聖者,及色界歿生色界聖者。此二雖別,而色界聖者種類同故,合說為一。 【唐】餘有欲界聖者,足前為四。 ## 14.不生於死之處所者 ### ●〈一〉論不生於死之處所者 【發智】3頗有欲界死不生欲界耶。乃至廣說。 【唐】此中所說,與前異者。謂遮生有,故說不生。設起中有,亦說不生。 【發智】頗有欲界死不生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生無色界或般涅槃。 【唐】ᅟ起欲色界中有者,謂欲界歿起欲色界中有。雖在欲界起,非生有故,說不生欲界。 【唐】ᅟ生無色界者,謂欲界歿生無色界生有。彼不在欲界,故說不生欲界。 【唐】ᅟ般涅槃者,謂欲界歿諸漏盡者便般涅槃,永不生故說不生欲界,餘文廣釋,准前應知。 【唐】{【發智】(1)頗有欲界死不生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生無色界或般涅槃。(2)頗有欲界死不生無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或般涅槃。(3)頗有色界死不生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生無色界或般涅槃。(4)頗有色界死不生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生無色界或般涅槃。(5)頗有色界死不生無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或般涅槃。(6)頗有無色界死不生無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或般涅槃。(7)頗有無色界死不生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生無色界或般涅槃。(8)頗有無色界死不生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生無色界或般涅槃。} ### ●.無色界歿生欲色界者 【唐】問:無色界歿生欲色界者,彼二中有何處現在前。 【唐】1有作是說:在第四靜慮。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若無色界有方處者,可作是說。然無色界無有方處,何緣遠至第四靜慮。 【唐】2有餘師說:若從彼歿生無色界,即在彼方處中有現在前。 ==\[俱舍正理:復云何知.彼無方處。謂於是處得彼定者.命終即於是處生故,復從彼<u>歿</u>.生欲色時,即於是處.中有起故。]== 【唐】(評曰)彼亦不應作如是說。所以者何。若作是說,從無色界歿生無色界者,云何可爾。 【唐】3應作是說:若欲色界歿生無色界及無色歿生無色界者,彼無色界歿生欲色界時,彼二中有,即當生處而現在前。 ### ●.諸欲界死不生欲界者 【發智】諸欲界死不生欲界者有幾耶。答:六。謂三界異生聖者,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不說般涅槃者。 【唐】答:1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次,此中說死更受生者,般涅槃者死已不生,故此不說。 【唐】3復次,此納息內依諸有情補特伽羅而興問答,般涅槃者捨有情數墮於法數不可施設補特伽羅,故此不說。 【唐】後准應知。 【唐】{*【發智】(1)諸欲界死不生色界者,有幾耶。答:六,謂三界異生聖者。(2)諸欲界死不生無色界者,有幾耶。答:四,謂欲色界異生聖者。(3)諸色界死不生色界者,有幾耶。答:五,謂欲界異生色無色界異生聖者。(4)諸色界死不生欲界者,有幾耶。答:五,謂欲界異生色無色界異生聖者。(5)諸色界死不生無色界者,有幾耶。答:三,謂欲界異生色界異生聖者。(6)諸無色界死不生無色界者,有幾耶。答:二,謂欲色界異生。(7)諸無色界死不生欲界者,有幾耶。答:四,謂無色界異生聖者欲色界異生。(8)諸無色界死不生色界者,有幾耶。答:四,謂無色界異生聖者欲色界異生。} 【唐】● 三界死不生三界耶。 【發智】4頗有欲界死不生三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或般涅槃,乃至廣說。 【唐】{*【發智】(1)頗有色界死不生三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或般涅槃。(2)頗有無色界死不生三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或般涅槃。} 【唐】此中,亦遮生有作論故,起中有及般涅槃者,皆名不生。 【發智】諸欲界死不生三界者有幾耶。答:四。謂欲色界異生聖者。 【唐】即欲界歿生欲色界中有中者。 【發智】諸色界死不生三界者有幾耶。答:三。謂欲界異生,色界異生聖者。即色界歿生欲色界中有中者。 【發智】諸無色界死不生三界者有幾耶。答:二謂欲色界異生。 【唐】即無色界歿生欲色界中有中者,聖者不生下界地,故唯說異生。 ### ●.論未離三界染命終者 【發智】5頗有未離欲染命終不生欲界耶。乃至廣說。 【唐】{*【發智】(1)頗有未離色染命終不生欲色界耶。答:有,謂起欲色中有。(2)頗有未離無色染命終不生三界耶。答:有,謂起欲色界中有。}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謂或有說「唯伏煩惱亦得上生」,如譬喻者。為遮彼意,顯伏煩惱不得上生,要斷下地諸煩惱盡.方得上生,故作斯論。 【唐】分別論者撥無中有,於此等問極生迷惑。謂未離此地染,命終不生此及下地。若信中有,於此等問不生迷惑,遮生有故。 【唐】問:如何得知未離下染不得生上。 【唐】答:下地煩惱障礙上地諸功德故,未得上地根本功德不生彼故。若執唯伏下地煩惱即得上生,諸以欲界聞思慧力伏煩惱者,彼應不生三界九地。聞思慧力能伏三界九地煩惱,令不起故。非修慧力伏諸煩惱,令不現行,勝聞思慧,以聞思慧分別諸法,伏諸煩惱,勝修慧故。 【發智】諸未離欲染命終不生欲界者有幾耶。答:二。謂欲界異生聖者。 【唐】未離欲染,不上生故。但有欲界住中有中異生聖者。 【發智】諸未離色染命終不生欲色界者有幾耶。答:四。謂欲色界異生聖者。 【唐】問:此應有七,云何說四。謂欲界沒生欲界異生聖者,欲界歿生色界異生聖者;色界歿生色界異生聖者,色界歿生欲界異生。如是有七,寧說四耶。 【唐】答:種類同故,但說有四。謂~ 【唐】欲界歿生欲界異生,及色界歿生欲界異生。此二雖別,而欲界異生種類同故,合說為一。 【唐】欲界歿生色界異生,及色界歿生色界異生。此二雖別,而色界異生種類同故,合說為一。 【唐】欲界歿生色界聖者,及色界歿生色界聖者。此二雖別,而色界聖者種類同故,合說為一。 【唐】餘有欲界聖者,足前為四。 【發智】諸未離無色染命終不生三界者有幾耶。答:四。謂欲色界異生聖者。 【唐】問:此應有九,云何說四。謂欲界沒生欲界異生聖者,欲界沒生色界異生聖者;色界歿生色界異生聖者,色界歿生欲界異生;無色界歿生色界異生,無色界歿生欲界異生。如是有九,寧說四耶。 【唐】答:種類同故,但說有四。謂~ 【唐】欲界歿生欲界異生,及色無色歿生欲界異生。此三雖別,而欲界異生種類同故,合說為一。 【唐】欲界歿生色界異生,及色無色歿生色界異生。此三雖別,而色界異生種類同故,合說為一。 【唐】欲界歿生色界聖者,及色界歿生色界聖者。此二雖別,而色界聖者種類同故,合說為一。 【唐】餘有欲界聖者,足前為四。 【唐】前來生言,皆說中有,依遮生有,而作論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八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九</b>☗s69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七 ## 15.三界異生之隨眠隨增和結繫 ### ●〈一〉三界異生聖者中一切隨眠之隨增之分別 ### A欲界 【發智】6此中欲界異生聖者,幾隨眠隨增。幾結繫耶。答:異生.九十八隨眠隨增.九結繫;聖者.十隨眠隨增.六結繫。 【唐】此中者,謂前來所說諸有情中,一切有情總唯有六。謂三界各有異生及聖者,欲界異生.具九十八隨眠隨增.具九結繫;欲界聖者.唯有修所斷十隨眠隨增,見所斷者.皆已斷故,六結繫者.除見取疑。此三聖者亦已斷故。 ### B色界 【發智】色界異生聖者,幾隨眠隨增。幾結繫耶。答:異生六十二隨眠隨增六結繫;聖者.六隨眠隨增.三結繫。 【唐】異生六十二隨眠隨增者,謂色無色界各三十一,欲界三十六.彼已斷故。六結繫者,除恚嫉慳.定界無故。聖者六隨眠隨增者,謂色無色界修所斷各三,彼已斷欲界修所斷四故。三結繫者,謂愛慢無明,餘已斷故。 ### C無色界 【發智】無色界異生聖者,幾隨眠隨增。幾結繫耶。答:異生.三十一隨眠隨增.六結繫;聖者.三隨眠隨增.三結繫。 【唐】異生三十一隨眠隨增者,謂無色界三十一種,餘已斷故。六結繫者,除恚嫉慳.彼界無故。聖者三隨眠隨增者,謂無色界修所斷三,餘已斷故。三結繫者,謂愛慢無明,餘已斷故。 【唐】問:欲界有情非上二界隨眠隨增,此何故說欲界異生,具九十八隨眠隨增。欲界聖者修所斷十隨眠隨增。色界有情非無色界隨眠隨增,此何故說色界異生有六十二隨眠隨增。色界聖者修所斷六隨眠隨增。 【唐】答:1依不解脫彼得說故。謂欲界異生雖非色無色界隨眠隨增,而未解脫彼隨眠得故說隨增;欲界聖者雖非色無色界修所斷隨眠隨增,而未解脫彼隨眠得故說隨增。由此色界異生聖者說無色界隨眠隨增,亦不違理。 【唐】2復次,此依彼得現行說故,謂欲界異生雖非色無色界隨眠隨增,而有彼得現在轉故亦說隨增;欲界聖者雖非色無色界修所斷隨眠隨增,而有彼得現在轉故亦說隨增。由此色界異生聖者說無色界隨眠隨增,亦不違理。 【唐】3復次,此依彼得已得未得正得說故,亦不違理。已得者,說彼過去得;未得者,說彼未來得;正得者,說彼現在得。謂欲色界異生聖者,雖非上界隨眠隨增,而有三世彼隨眠得流轉未斷,故說隨增。 【唐】4復次,依容現起故作是說。謂欲界異生聖者雖非色無色界隨眠隨增,而容現起彼隨眠故亦說隨增,謂離欲染已彼容現起故。由此色界異生聖者說無色界隨眠隨增,應知亦爾。雖彼退已亦容現起下界隨眠,而已斷故,有能畢竟不復退故,不說下界隨眠隨增。 【唐】5復次,顯彼等流曾現起故作如是說,亦不違理。謂欲界有情從不可知本際已來,無不曾起色無色界諸隨眠者,故說隨增;色界有情從不可知本際已來,無不曾起無色界諸隨眠者,故說隨增。 【唐】問:色無色界有情從不可知本際已來,無不曾起欲色二界諸隨眠者,何故不說亦為下界隨眠隨增。 【唐】答:雖亦曾起而已斷故,不說隨增。 【唐】問:亦有聖者.具九十八隨眠,謂具縛者.住苦法智忍時,此中何故說.欲界聖者.但有十種隨眠隨增耶。 【唐】答:1雖亦有此而時少故,但說有十隨眠隨增。謂初剎那具九十八,此剎那後即已斷十,倏忽便至第十六心。時間既促故,但說有修所斷十隨眠隨增。 【唐】2復次,入見道者有七十三。前九有情初剎那頃,雖具成就九十八種而不現行。以見道位善有漏心尚不得起,況起染污無覆無記。此中唯依現行煩惱建立有情分位差別,故說聖者極多唯十隨眠隨增,唯此十種容現起故。餘處亦依現行煩惱建立有情分位差別,如契經說:有一梵志來詣佛所問言:「世尊當為天耶。」佛言:「不也。」復問:「當為龍(NAga)阿素洛(Asura)健達縛(Gandharva)揭路荼(GaruDa)緊捺落`[㮏=捺【三宮】]`(KiMnara)莫呼洛伽(Mahoraga)藥叉(YakSa)邏剎娑(RAkSasa)非人人耶。」佛言:「不也。所以者何。梵志當知,若有諸漏未斷未遍知.以現行故.當生天趣,可當為天,廣說乃至.當生人趣.可當為人。我於諸漏已斷已遍知.如斷樹根.截多羅頭,由此諸漏永不現行.於諸後有得不生法,故我決定.不當為天.廣說乃至.不當為人。」 【唐】有處亦依現行異熟建立有情分位差別,如契經中有伽他曰: 【唐】ᅟ佛是真人ᅟᅟ自調常定ᅟᅟ恒遊梵路ᅟ 心樂寂靜 【唐】若受此界異熟相續,即名此界受生有情。謂~ 【唐】受欲界異熟相續,即名欲界受生有情。 【唐】若受色界異熟相續,即名色界受生有情。 【唐】若受無色界異熟相續,即名無色界受生有情。 【唐】佛既受人異熟相續,證真實法故名真人。 【唐】此論亦依現行異熟建立有情界地差別,如«十門»中說「誰成就眼根。謂生色界,若生欲界已得未失。誰不成就眼根。謂生無色界,若生欲界未得已失。」此依三界異熟相續,若現在前名生此界,餘法不定故不依說。 ## 16.和分別論者關於中有之有無之問答 ### ●〈一〉分別論者和應理論者對中有有無之問答 【唐】問:何故尊者此納息中,數依中有而作論耶。 ### 【一】為止他宗顯正理 【唐】答: 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謂或有執「三界受生,皆無中有」如分別論者。 【唐】或復有說「欲色界生,定有中有」如應理論者。 ^50hfyp ### (甲)分別論者 【唐】問:分別論者依何量故,執無中有。 【唐】答:(A)依至教量 【唐】依至教量。謂契經說:「若有一類造作增長五無間業,<u>無間</u>必定生地獄中。」既言無間,必生地獄,故知中有,決定為無。 【唐】又伽他說:「再生汝今過盛位,至衰將近琰魔王,欲往前路無資糧,求住<u>中間無所止</u>。」既說中間,無所止處,故知中有,決定為無。 ### (B)依過難 【唐】又說過難證無中有,謂如影光,中無間隙,死有生有,應知亦然。 ### (乙)應理論者 【唐】問:應理論者,依何量故,說有中有。 【唐】答: ### (A)依至教量 【唐】依至教量。 【唐】ᅟ第一經 【唐】如契經說:「入母胎者,要由三事,俱現在前。一者母身是時調適,二者父母交愛和合,三<u>健達縛正現在前</u>。」除中有身,何健達縛。前蘊已壞,何現在前。故健達縛即是中有。(Gandharva) 【唐】ᅟ第二經 【唐】又經說「有<u>中般涅槃</u>」,中有若無,此依何立。 【唐】ᅟ第三經 【唐】餘經復說「此身已壞,餘身未生,<u>意成有情</u>,依止於愛,而施設取。」世尊既說「此身已壞,餘身未生,意成有情,依愛立取。」故知中有,決定非無。若無中有,「意成有情」,名何所表。 ### (B)依過難 【唐】又說過難證有中有,謂從此洲歿生北俱盧等,若無中有,此身既滅,彼身未生,中間應斷。是則彼身.本無而有,此身亦則.本有而無。法亦應爾,本無而有,有已還無。勿有斯過,故有中有。 ### (乙)應理論者釋通分別論者之說 【唐】(A)依至教量 【唐】問:應理論者,云何釋通分別論者所引至教,而說中有,是有非無。 【唐】答:彼所引經是不了義是假施設,有別意趣。所以者何。 【唐】且彼經說「若有一類造作增長五無間業,無間必定生地獄者。」彼經意遮餘趣餘業,不遮中有。 【唐】遮餘趣者,謂無間業定招地獄,不招餘趣。有此業者,命終定生捺落迦(NarakAH)中,非餘趣故。 【唐】遮餘業者,謂無間業順次生受,非順現法受,非順後次受。由此業力命終定墮捺落迦中受異熟故。 【唐】此是彼經所說意趣。 【唐】若如經文而取義者,彼經既說「造作增長五無間業,無間必定生地獄中。」豈造四三二一餘業不生地獄,而但說五。又說無間生地獄中,豈造業已第二剎那即墮地獄。然造業已有經百年方墮地獄。 【唐】是故不應如文取義,便執中有決定為無。 【唐】ᅟ伽他 【唐】所引伽他亦同此釋,謂遮餘趣及遮餘業說無中間,不遮中有。 ### (B)依過難‹影光› 【唐】問:應理論者,云何釋通分別論者所說過難,而說中有,定有非無。 【唐】答:彼所設難, 【唐】不必須通。所以者何。非三藏故。世俗法異賢聖法異,不應引世俗法而詰難賢聖法。 【唐】若必須通,應說喻過。喻既有過,為證不成。謂 【唐】如影光,非有情數,無根無心,死有生有,豈同彼耶。 【唐】又如影光,俱時而起,死有生有,豈俱生耶。 【唐】又此影光,無間隙喻,乃證中有,是有非無。謂如影光,無間無隙,如是死有,趣中有時,無間無隙;復從中有,趣生有時,亦無間隙,是故中有,定有非無。 ### (甲)分別論者釋通應理論者之說 ### 【唐】(A)依至教量 【唐】問:分別論者,云何釋通應理論者所引至教,而執中有,決定為無。 【唐】答:彼所引經,是不了義是假施設,有別意趣。所以者何。 ### 【唐】ᅟ第一經 ==§(1)分別論者== 【唐】且初經說「入母胎者,要由三事,廣說乃至,三健達縛,正現在前。健達縛言經不應說,彼無鼓等諸樂器故,應說蘊行,彼蘊行故。 ==§(2)應理論者== 【唐】應理論者,便詰彼言「縱說蘊行,或健達縛,俱證中有,是有非無。異此蘊行,言何所表。」 ==§(1)分別論者== 【唐】分別論者,復作責言「汝說四生,皆有中有,胎卵可有,三事入胎;濕化二生,云何可爾。故所引經,非應正理。」 ==§(2)應理論者== 【唐】應理論者,箴喻彼言「三事入胎,隨應而說,誰令三事,要遍四生。非設此言,便遮中有。」 ### 【唐】ᅟ第二經 ==§(1)分別論者== 【唐】分別論者,通第二經, 【唐】「(a)言有中天,住彼入滅,由此經說中般涅槃。 【唐】(b)又捨欲界已,未至色界而入滅者,名中般涅槃。 【唐】(c)或受色界眾同分已,未經多時而入滅者,名中般涅槃。 【唐】(d)或生色界壽量未盡而入滅者,名中般涅槃。是故此名非證中有。」 ==§(2)應理論者== 【唐】應理論者,便詰彼言: 【唐】「(a)此中天名,佛何處說。經但說有二十八天。謂四大王眾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不說有中天,汝依何而說。又經說『有生般涅槃』,汝亦應許,有天名生,住彼入滅。又契經說『有行般涅槃,乃至上流(*般涅槃)。』汝亦應許,有天名有行乃至上流。既無別天名為生等,如何別立有天名中。 【唐】(b)又汝所說『捨欲界已,未至色界而入滅者,名中般涅槃。』亦不應理。所以者何。既捨欲界未至色界,若無中有,依何身住而般涅槃。故汝所言,空無實義。 【唐】(c)又汝所說『或受色界眾同分已,未經多時而入滅者,名中般涅槃。』此亦非理。所以者何。生般涅槃依此立故。又無色界亦應說有中般涅槃;生彼未久有盡餘結,而入滅故。若爾無色亦應說有七善士趣,便違契經,以契經說七善士趣唯色界故。 【唐】(d)又汝所說『或生色界壽量未盡,而入滅者,名中般涅槃。』此亦非理。所以者何。一切有情多分中殀`[殀=夭【三宮】*]`,唯除人趣北俱盧洲,及住覩史多天(TuSitAdevaH)一生所繫菩薩,諸餘中殀`[殀=夭【三宮】*]`而入滅者,皆應名為中般涅槃。是則此名非唯色界,故彼所說皆不應理。」 ### 【唐】ᅟ第三經 ==§(1)分別論者== 【唐】分別論者,通第三經,言意成有情,即是無色界。謂有出家犢子梵志(VatsIputra),已離欲染得天眼通。彼有同學已離色染,先此命終生無色界。犢子梵志以天眼通,欲色界中遍觀不見,便作是念「彼斷滅耶。」為決自疑,來至佛所,以所疑事,而白佛言「喬答摩尊。願為解脫`[脫›說]`,此身已壞,餘身未生,意成有情,依止何法,而施設取。」世尊告曰:「梵志。當知此身已壞,餘身未生,意成有情,依止於愛,而施設取。」佛意告言:「汝之同學,從此命終,生無色界,依愛立取,非謂斷滅。」 ==§(2)應理論者== 【唐】應理論者,便詰彼言:經說意成,表多種義,或表中有,或表化身==\[變化身]==,或表劫初人,或表上二界。何緣知此表無色天,不表中有。 ==§(1)分別論者== 【唐】分別論者,作如是說:寧知此言,唯表中有,不表無色。 ==§(2)應理論者== 【唐】應理論者,作如是言:即以此經,知表中有。謂此經說,此身已壞,餘身未生,意成有情,依愛立取。『此身已壞,餘身未生,意成有情』豈離中有。非無色界可名未生故。彼通經定不應理。 ### (B)依過難 【唐】問:分別論者,云何釋通應理論者所設過難,而執中有,決定為無。 【唐】答:(1)==\[分別論者]== 【唐】諸從死有,至生有時,要得生有,方捨死有。如<u>折路迦</u>緣草木等,先安前足,方移後足。是故死生,中無斷過。==\[*舊譯「闍樓佉虫」折樓/尺蠖/]\[尋桑/蚇蠖/桑闔/步屈]== ==§ᅟ(2)應理論者== 【唐】應理論者.便詰彼言:若作是說,則有大過。謂人中死生地獄者,應先得地獄諸蘊,後方捨人中諸蘊。若爾,趣壞,所依身壞,有一身內二心俱生。 【唐】趣壞者,謂彼於爾時是地獄趣亦人趣攝。 【唐】身壞者,謂彼於爾時是地獄身亦人身攝。 【唐】有一身內二心俱生者,謂死有生有二心俱生,一有情身二心並起。心既有二身應非一,故彼所說非為釋難。 【唐】問:此二論師,於一中有,一說為有,一執為無。如是二說,何者為勝。 【唐】答: 【唐】應理論者,所說為勝。所引至教,及設過難,彼(*分別論者)不通故。 【唐】然,分別論者,是無知果黑闇果無明果不勤加行果,由此決定,撥無中有。然此中有,是實有物,與實有物性相相應。如是為止他宗所說,及顯自宗所說正理,故作斯論。 ### ᅟ.【二】勿為止他顯己宗 【唐】復次,勿為止他顯己宗說。然為顯示,諸法正理,開悟學者,故作斯論。 ## 17.中有和趣之關係和其依地等 ### 中有非趣攝 【唐】問:一切中有,為是趣攝,非趣攝耶。設爾何失。二俱有過。 【唐】所以者何。 【唐】ᅟ若是趣攝, 【唐】a《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彼《論》說:為五趣攝四生,為四生攝五趣。答:四生攝五趣,非五趣攝四生。不攝何等。不攝中有。 【唐】b《法蘊論》說復云何通。如彼論說:云何眼界。答:四大種所造清淨色是眼,及眼根眼處眼界,地獄傍生鬼天人眼,修所成眼及中有眼。 【唐】c《品類足論》復云何通。如彼論說:云何眼根。謂四大種所造淨色,能視能見,眼界眼處眼根所攝,地獄傍生鬼天人眼,或復所餘中有等眼。 【唐】ᅟ若非趣攝, 【唐】尊者達羅達多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中有趣向彼趣,即彼趣攝。如稻穀芽,雖非稻穀,能引彼故,亦名稻穀。 【唐】A有作是說:諸趣中有,即諸趣攝。 【唐】問:若爾,善通尊者達羅達多所說,《施設論》說當云何通。 【唐】答:《施設論》文應作是說「四生五趣,展轉相攝,隨其種類」,而不爾者,應知彼文,誦者錯謬。 【唐】問:《法蘊論》說復云何通。 【唐】答:《法蘊論》文應作是說「地獄傍生鬼天人眼修所成眼」,不應復說「及中有眼。」而復說者,有別意趣。 【唐】謂中有眼.雖即趣攝,以微細故.復別顯之。 【唐】如賊軍將.雖賊軍攝,以罪重故,訶諸賊已.復別訶之。 【唐】又如女人.雖欲具攝,以過重故,毀欲具已.復別毀之。 【唐】中有亦爾,雖即趣攝,以微細故.復別顯之。由此已通《品類足》說。 ^94shwg 【唐】B有說:中有非趣所攝。 【唐】問:若爾,善通《施設論》等,尊者達羅達多所說,當云何通。 【唐】答:1彼不須通,非三藏故,文頌所說.或然不然。達羅達多是文頌者.言多過實,故不須通。 【唐】2若必須通.應求彼意,謂諸中有似所趣形.故說攝在所向諸趣,地獄中有形如地獄.乃至人中有形即如人==\[如當本有]==,而實中有非趣所攝。 【唐】C評曰:此二說中,後說為善。所以者何。 【唐】1趣謂所趣.即所至處,中有趣彼.非所至處`[所至=至所【三宮】]`.猶如道路,故非趣攝。 【唐】2復次,趣非擾亂.中有擾亂,是故中有,非趣所攝。 【唐】3復次,趣多安住.中有不住.如風陽焰,故非趣攝。 【唐】4復次,諸趣是果.中有是因,因不即果,故非趣攝。如因非果,作非所作,取非所取,向非所向,應知亦爾。 【唐】5復次,諸趣相麁.中有相細,細不即麁,故非趣攝。如細非麁,不現見非現見,不明了非明了,應知亦爾。 【唐】6復次,中有在彼二趣中間,故非趣攝。如田邑土,世界中間,非田等攝。 【唐】7復次,趣是根本善惡業招,彼加行業.招於中有。因既有異,故不相攝。 ^tq7e3i 【唐】●<font color="#9E480E">〈二〉</font>問:何界地處有中有耶。 【唐】A有作是說:業猛利者,即無中有;業遲鈍者,即有中有。由此地獄及諸天中,皆無中有,業猛利故。人傍生鬼,或有中有或無中有,業不定故。 【唐】B復有說者:化生有情,即無中有,業猛利故。三生有情,或有中有或無中有,業不定故。 【唐】C有餘師說:若用順定受業,而招生者,即無中有。若用順不定受業,而招生者,即有中有。 【唐】D(評曰)應作是說:欲色界生,定有中有,連續處別,死有生有,令不斷故;無色界生,定無中有。 【唐】問:何故無色界,定無中有耶。 【唐】答: 【唐】01.非田器故。謂色法是中有田器;無色界生無諸色故,定無中有。 【唐】02.復次,連續處別,死有生有,令不斷故,而起中有;無色界生,無方處別,可須連續,而起中有,故無色界,定無中有。 【唐】03.復次,若界地處,受二種業異熟果者,便有中有,二種業者:一順中有受業,二順生有受業。 【唐】復有二種:一順起受業,二順生受業。 【唐】復有二種:一順起異熟業,二順生異熟業。 【唐】復有二種:一順細果業,二順麁果業。 【唐】無色界中,唯受一種業異熟果,故無中有;一種業者,謂順生有受業乃至順麁果業。 【唐】04.復次,若界地處,受加行根本二種業異熟果者,便有中有。無色界中,唯受根本業異熟果,故無中有。 【唐】05.復次,若界地處,受二種業異熟果者,便有中有;二種業者:一有色業,二無色業。 【唐】復有二種:一相應業,二不相應業。 【唐】復有二種:一有所依業,二無所依業。 【唐】復有二種:一有所緣業,二無所緣業。 【唐】復有二種:一有行相業,二無行相業。 【唐】復有二種:一有警覺業,二無警覺業。 【唐】無色界中,唯受一種業異熟果,故無中有;一種業者,謂無色業乃至有警覺業。 【唐】06.復次,若界地處,受能趣所趣業異熟果者,便有中有。無色界中,唯受所趣業異熟果,故無中有,如能趣所趣,能續所續,應知亦爾。 【唐】07.復次,若界地處,受身語意三種業異熟果者,`[便=復【宋明】]`便有中有。無色界中,唯受一種意業異熟果,故無中有。 【唐】08.復次,若界地處,受善五蘊異熟果者,便有中有。無色界中,唯受善無色四蘊異熟果,故無中有。 【唐】09.復次,若界地處,受十善業道異熟果者,便有中有。無色界中,唯受後三善業道異熟果,故無中有。 【唐】10.復次,若界地處,受黑黑或白白,或黑白黑白業異熟果者,便有中有。無色界中,不受此三業異熟果,故無中有。 【唐】11.復次,若界地處,有鮮白因及鮮白果者,便有中有。無色界中,雖有鮮白因,而無鮮白果,故無中有。 【唐】12.復次,若界地處,有去有來,便有中有。無色界中,無去無來,故無中有。 ### ●〈三〉無此處死還生此處 【唐】問:若此處死,還生此處,如聞「有死生自屍中」,既無去來,何須中有連續二有,令不斷耶。 【唐】答:有情死已,或生惡趣.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般涅槃。生惡趣者識在腳滅,生人中者識在臍滅,生天上者識在頭滅,般涅槃者識在心滅。諸有死已.生自屍中.為蟲等者,彼未死時.多愛自面,故彼死已.生自面上,既從彼腳.來生自面,若無中有.誰能連續。無此處死還生此處,捨身受身必移轉故。 【唐】設有是事,無色亦無。故無色界,定無中有。 【唐】問:無色界歿生欲色界者,既隨當生處中有現前。彼無往來,何用中有。 【唐】答:彼先已造感中有業,雖無往來,亦受中有。業力所引,必應起故。 ## 18.中有不可轉 【唐】●〈一〉中有可轉。不可轉耶。 【唐】問:中有可轉不可轉耶。 【唐】譬喻者說:中有可轉,以一切業皆可轉故。彼說:所造五無間業,尚可移轉,況中有業。若無間業不可轉者,應無有能出過有頂,有頂善業最為勝故。既許有能過有頂者,故無間業亦可移轉。 ^ss7x02 【唐】阿毘達磨諸論師言:中有於界於趣於處,皆不可轉,感中有業.極猛利故。==\[[雜心](others/心論雜心2#^71t65t):如是地獄趣生地獄,乃至人趣生人,四天王生四天王,乃至阿迦膩吒天亦如是。]== 【唐】問1:若中有於界不可轉者,無聞苾芻事,當云何通。 【唐】有族姓子,於佛法中適出家已,不學多聞。即便居在阿練若處,堅持禁戒,心樂寂靜,乘宿因力,修世俗定。若起世俗初靜慮時,便謂得預流果,乃至若起世俗第四靜慮時,便謂得阿羅漢果。彼一生中,起增上慢,未得謂得未獲謂獲未解`[*]`謂解`[解=觸【三宮】*]`未證謂證,不求勝進。彼命終時,第四靜慮中有現前,便作是念:「一切結縛我已永斷,應般涅槃更無生處,何緣有此中有現前。」遂起邪見.撥無解脫,若有解脫.我應得之。由謗涅槃邪見力故,第四靜慮中有便滅,無間地獄中有現前,命終後生無間地獄。 【唐】是則中有,於界可轉,寧說於界.不可轉耶。 【唐】答:住本有時,有此移轉,非中有位,故不相違。謂彼將死,由業勢力,第四靜慮生相現前==\[[智論17](T25n1509_大智度論2#^iz00i2)]==。彼既見已,便作是念:「一切結縛.我已永斷,應般涅槃.更無生處,何緣有此.生相現前。」遂起邪見.撥無解脫,若有解脫.我應得之。由謗涅槃邪見力故,第四靜慮生相便滅,無間地獄生相現前,命終後生無間地獄。住本有位.有此移轉,非中有位,故不違理。 ^747oqt 【唐】問2:若中有於趣不可轉者,善惡行者事,當云何通。 【唐】室羅筏國昔有二人,一恒修善,一常作惡。修善行者,於一身中.恒修善行.未嘗作惡;作惡行者,於一身中.常作惡行.未嘗修善。 【唐】修善行者,臨命終時.順後次受.惡業力故,欻有地獄中有現前,便作是念:「我一身中.恒修善行.未嘗作惡,應生天趣,何緣有此.中有現前。」遂起念言:「我定應有.順後次受.惡業今熟,故此地獄中有現前。」即自憶念.一身已來.所修善業,深生歡喜。由勝善思現在前故,地獄中有.即便隱歿,天趣中有.欻爾現前,從此命終生於天上。 【唐】作惡行者,臨命終時.順後次受.善業力故,欻有天趣中有現前,便作是念:「我一身中.常作惡行.未嘗修善,應生地獄,何緣有此.中有現前。」遂起邪見.撥無善惡.及異熟果,若有善惡異熟果者.我不應然。由謗因果邪見力故,天趣中有.尋即隱歿,地獄中有.欻爾現前,從此命終生於地獄。 【唐】是則中有於趣可轉,寧說中有不可轉耶。 【唐】答:彼本有時有此移轉.非中有位,故不相違。謂諸有情.臨命終位.有愛非愛生相現前,如契經說:「修善行者.臨命終時,見妙堂閣園林池沼伎樂香花,處處陳列寶飾輿等似欲相迎;作惡行者.臨命終時,見嶮溝壑猛火烟焰刀山劍樹毒刺稠林狐狼野干猫狸塚墓,穢惡眾具似欲相迎。」 【唐】◎ 修善行者.臨命終位,順後次受惡業力故,有地獄趣生相現前,彼既見已.便作是念:「我一身中.恒修善行.未嘗作惡,應生天趣,何緣有此.生相現前。」遂起念言:「我定應有.順後次受.惡業今熟,故此地獄.生相現前。」即自憶念一身已來所修善業,深生歡喜。由勝善思現在前故,地獄生相.即便隱歿,天趣生相.欻爾現前,從此命終生於天上。 【唐】◎ 作惡行者.臨命終時,順後次受善業力故,欻有天趣生相現前。彼既見已.便作是念:「我一身中.常作惡行.未嘗修善,應生地獄,何緣有此.生相現前。」遂起邪見.撥無善惡.及異熟果,若有善惡異熟果者,我不應然。由謗因果邪見力故,天趣生相.便即隱歿,地獄生相.欻爾現前,從此命終生於地獄。 【唐】彼本有位,有此移轉,非中有位,故不違理。 【唐】問3:若中有<u>於處不可轉</u>者,彼影堅王事==bimbisāra==,當云何通。 【唐】摩揭陀國.昔有大王.名曰影堅,恒樂修集.覩史多天.勝妙善業,命終乘彼中有之身.往彼天處,至妙高山脇.多聞王宮邊。正遇為王造諸飲食,其色鮮潔香氣美妙,見已起愛.作是念言:「願且生此受斯飲食,然後乃趣覩史多天。」作是念時,彼天中有.尋即隱歿,多聞天子中有現前,因此便生多聞天處。 【唐】是則中有於處可轉,寧說中有不可轉耶。 【唐】答:彼本有時.有此移轉,非中有位,故不相違。謂影堅王,為<u>假名子</u>未生怨王.閉在囹圄.斷諸飲食.削足下皮,飢渴所逼.受諸苦惱。爾時,佛在鷲峯山中,憐愍彼故,身放慈光.從窓牖入照觸王身,令王少時身心安隱。便作是念:「世尊大慈,寧不垂愍.救我苦厄。」爾時,世尊知王心念,便告尊者大目揵連:「汝可速詣影堅王所,如我辭曰:大王當知.我於大王.所應作者.皆已作訖,謂已永拔諸惡趣苦,人中少時定受惡業.佛尚不免.況王小聖而得免耶。宜自安心,勿甚憂惱。」 【唐】爾時,尊者大目揵連,承佛語已,即入勝定.起神境通,鷲峯山沒.於王宮出,如處泉池.出沒自在,欻然`[踊=涌【三宮】]`踊現影堅王前,告彼王曰:「大王當知.如來大慈.所言無二.深見因果能善記別,故遣我來慰問於汝,令告汝曰:大王當知.我於大王.所應作者.皆已作訖,謂已永拔諸惡趣苦,人中少時定受惡業.佛尚不免.況王小聖而得免耶。宜自安心,勿甚憂惱。」 【唐】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因復為王說種種法,時王飢渴所逼惱故.於所說義不能領解,白目連曰:「諸天食中.何天段食最為美妙,宜為我說`[為我=且為【三宮】]`.我願欲聞。」時大目揵連.次第讚說六欲天中美妙飲食,王初聞說四天王處.多聞王宮美妙飲食,便即捨命生彼天宮.與多聞王而作太子,王為立號.名最勝尊。尋從彼天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歡喜踊躍數自稱名,「我最勝尊.願佛垂念。」 【唐】彼住本有.臨命終時.覩史多天生相先現,愛多聞室美妙食時.覩史多天生相便歿.多聞天子生相現前,從此命終.受彼中有.乘斯中有而生彼天。 【唐】既本有時.有此移轉,非中有位,故不相違。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九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b>☗s70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八 ## 19.中有形量諸根形狀行相等 非久住 【唐】問:住中有位,為經幾時。 *【涼】問曰:住中有為經幾時。* ### A第一家 【唐】答:經於少時,速求生故。謂住中有,於六處門,遍求生緣,速往和合。 *【涼】答曰:經於少時不久。所以者何。彼於六入求受身處,是故速令生有相續。* 【唐】問:若受中有,即遇生緣.此彼和合,可速往彼與彼緣會.於中結生。若遇生緣.不和合者,如何彼住.不經多時。如有父在迦濕彌羅國.母在至那`[至=支【三宮】*]`;或有母在迦濕彌羅國.父在至那`[至=支【三宮】*]`,如是生緣.難可和合,如何中有.速往結生。 *【涼】問曰:眾生受身法和合,速令生有相續可爾。若受身法不和合者,如父在罽賓母在真丹、父在真丹母在罽賓,云何速令生有相續耶。* 【唐】答:應知有情作父母業,有定不定故。於父母有可轉義不可轉義。 【唐】1若於父母俱可轉者,即往餘父母和合處結生。 【唐】2若於父可轉於母不可轉者,即彼女人性雖貞潔受持五戒具足威儀.而必與餘男子和合,令中有者速往結生。 【唐】3若於母可轉於父不可轉者,即彼男子性雖賢良受持五戒威儀具足.而必與餘女人和合,令中有者速往結生。 【唐】4若於父母俱不可轉者,即彼有情未命終位,由業力故令其父母.雖有住緣而不顧戀.必起相趣和合之心,彼相趣時於所經處.毒不能害刃不能傷.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及餘種種夭橫因緣.皆不能礙必得和合,令彼有情既命終已.適受中有即往結生。 *【涼】答曰:應觀此眾生,或於母作業可移轉、於父作業不可移轉,或於父作業可移轉、於母作業不可移轉,或於父母作業俱不可移轉,或於父母作業俱可移轉。若於母作業可移轉、於父作業不可移轉者,若是威儀具足淨修梵行身持五戒極善男子,必至他婦女邊令彼生相續。若於父作業可移轉、於母作業不可移轉者,若是威儀具足淨修梵行身持五戒極善女人,必至他男子邊令彼生相續。若於父母作業俱不可移轉者,受身者雖未死,其人雖所求未得,便生去心。於其道路,火不能燒、`[刃=刀【三宮】]`刃不能傷、毒不能害,必至彼和合,令彼生相續。* 【唐】問:若諸有情欲常增者.可隨中有速往結生,若有欲心不常增者.如何中有隨往結生。如馬春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牛於夏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狗於秋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熊於冬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如何有情適受中有,令彼和合而往結生。 【唐】答:由彼有情住中有位,業增上力.令其父母.非時欲心亦得增盛,相趣和合,彼得結生。 【唐】有餘師說:相似類中,亦得結生,故無有失。 謂馬春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驢一切時欲心增盛,應生馬中者.以非時故轉生驢中。牛於夏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野牛恒時欲心增盛,應生牛中者.以非時故轉生野牛中。狗於秋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野干恒時欲心增盛,應生狗中者.以非時故轉生野干中。熊於冬時欲心增盛.餘時不爾,羆一切時欲心增盛,應生熊中者.以非時故轉生羆中。 【唐】雖彼形相與餘相似,而眾同分如本不轉,以諸中有不可轉故。 【唐】如是中有.住經少時.必往結生,速求生故。 *【涼】問曰:若眾生常有欲心者可爾。若眾生時有欲心者,云何可爾。如狗秋時有欲心、羆冬時有欲心、馬春時有欲心、牛夏時有欲心,如是等云何可爾。* *【涼】答曰:以彼眾生業力故,非時亦生欲心而得和合,令彼生相續。* *【涼】復有說者,生相似者中。如狗時有欲心、豺常有欲心,應生狗中者生於豺中。羆時有欲心、熊常有欲心,應生羆中者生於熊中。馬時有欲心、驢常有欲心,應生馬中者生於驢中。牛時有欲心、野牛常有欲心,應生牛中者生野牛中。* ### B第二家 【唐】尊者 #設摩達多 說曰:中有極多住七七日,四十九日定結生故。 *【涼】尊者奢摩達多說曰:中有眾生壽七七日。* ### C第三家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中有極多住經七日,彼身羸劣不久住故。 【唐】問:若七日內生緣和合彼可結生,若爾所時生緣未合彼豈斷壞。 【唐】答:彼不斷壞。謂彼中有乃至生緣未和合位,數死數生,無斷壞故。 *【涼】尊者和須密`[密=蜜【宮】]`說曰:中有眾生壽命七日,不過一七。所以者何。彼身羸劣故。* *【涼】問曰:若至七日生處不和合者,彼斷滅耶。* *【涼】答曰:不斷滅,即於中有而得久住。* ### D第四家 【唐】大德說曰:此無定限。謂彼生緣速和合者,此中有身即少時住==\[常途非久]==;若彼生緣多時未合,此中有身即多時住,乃至緣合方得結生,故中有身住無定限。 *【涼】尊者<u>佛陀提婆</u>說曰:中有壽命不定。所以者何。生處緣不定故。中有雖得和合,生有不和合故,令久時住。* ### 形量 【唐】●<font color="#9E480E">〈二〉</font>問:中有形量大小云何。 *【涼】問曰:中有形為大小。* 【唐】答:欲界中有如五六歲小兒形量,色界中有如本有時形量圓滿。 【唐】問:若欲界中有如五六歲小兒形量,云何於父母起顛倒想生愛恚耶。 【唐】答:形量雖小而諸根猛利,如本有時能作諸事業。如壁等上畫老人形,其量雖小而有老相。 【唐】●<font color="#9E480E">〈三〉</font>問:菩薩中有其量云何。 【唐】答:如住本有盛年時量,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八十隨好而為間飾。身真金色圓光一尋,由此菩薩住中有時,照百俱胝四大洲等,如百千日一時俱照。梵音深妙令人樂聞,如美音鳥其聲清亮。智見無礙,離諸雜染。(表顯身口意) 【唐】問:菩薩中有若如是者,==(馬鳴)==法善現頌當云何通。如說:「白象相端嚴,具六牙四足,正知入母腹,寢如仙隱林。」 【唐】答:1此不須通非三藏故。文頌所說,或然不然,諸文頌者言多過實。 【唐】2若必須通應求彼意,隨現夢相故作是說,謂彼國中夢見此相以為吉瑞。故菩薩母夢見此事,欲令占相,諸婆羅門聞已咸言「此相甚吉。」故法善現作如是說,亦不違理。 【唐】菩薩已於九十一劫不墮惡趣,況最後身受此中有而入母胎。是故智者不應依彼所說文頌,而言菩薩所受中有如白象形。 【唐】==\[婆沙「白象相端嚴」頌,應出於『佛所行讚』,但曇無讖的譯本中缺。南海寄歸內法傳:馬鳴的佛本行詩,大本若譯有十餘卷。「白象相端嚴」頌,可能在廣本中。寶雲譯『佛本行經』,雖提到六牙白象,文句與『大毘婆沙論』並不一致。印度的『佛本行讚』,不限於馬鳴所作。]== [s183](婆沙176-200#^rvt7je) ==dhṛtvā himādri-dhavalaṁ guru ṣaḍviṣāṇāṁ dānādhivāsita-mukhaṁ dviradasya rūpam | śuddhodanasya vasudhādhipatermahiṣyāḥ kukṣiṁ viveśa sa jagadvyasanakṣayāya || 1.20* Assuming the form of a huge elephant white like Himālaya, armed with six tusks, with his face perfumed with flowing ichor, he entered the womb of the queen of king Śuddhodana, to destroy the evils of the world.== ==\[[佛本行經](T04n0193_佛本行經#^igdryc) 顯乘令普知 白象如銀山 菩薩乘象王 如日照白雲([瑞應經](T03n0185_太子瑞應本起經#^rzaoar) 化乘白象)…[佛本行經](T04n0193_佛本行經#^p05tjz)即啟王曰唯願聽 夢中所見甚吉祥 大白象王有六牙 忽然來至在我前]== ==\[ [宗輪述記](異部宗輪論述記#^samay57) (大眾四部)故今意顯.白象形是入胎之相,非中有身,非謂菩薩聖人中有翻作傍生。 [普曜經](T03n0186_普曜經#^kqwk22) [佛本行集經](T03n0190_佛本行集經2#^npsnhk) 化作白象。]== ^xzszwj ### 具根 【唐】●問:中有諸根為具不具。 【唐】答:一切中有皆具諸根,初受異熟必圓妙故。 【唐】有作是說:中有諸根亦有不具,隨本有位所不具根彼亦不具。如印印物,像現如印。如是中有趣本有故,如本有時.有根不具。 【唐】==(評)==此中,初說於理為善。謂中有位於六處門.遍求生處,根必無缺。此說眼等.非女男根,色界中有.無彼根故,欲界中有.彼亦不定。當受卵胎二類生者,住中有位有女男根,至卵胎中方有不具。若不爾者,應無當受卵胎生義。 ^v3y0rj ### 形狀 【唐】●問:一切中有形狀云何。 【唐】答:中有形狀如當本有。謂彼當生地獄趣者.所有形狀即如地獄,乃至當生天趣中者.所有形狀即如彼天,中有本有.一業引故。 【唐】有作是說:若此命終受中有者,中有形狀即如此身。如印印物,像現如印。 【唐】(評曰)彼說非理。所以者何。無色界歿受欲色界中有身者.何所似耶,豈有諸天所受中有形如地獄,寧有地獄所受中有形如諸天。又色界歿生欲界者,所受中有應非女男;欲界命終生色界者,所受中有應是女男。是故此中初說應理。 ^mc7doz 【唐】問:若中有形狀如當本有,一狗等腹中容有五趣中有頓起。既有地獄中有現前,如何不能焚燒母腹,地獄本有多為猛火所焚燒故。 ~~*==【晉】問曰:如一胎中有五趣中陰可得,如猪狗魚蝦蟇。謂胎中地獄中陰可得,云何不燒彼胎。==*~~ 【唐】答:彼居本有亦不恒燒,如暫遊增,或餘地獄。《<u>施設論</u>》說:「有時等活捺落迦中,冷風暫起有聲唱言等活等活。爾時,有情尋復等活。」本有尚然,況在中有。 【唐】設許恒燒,如不可見.亦不可觸,以中有身極微細故,火亦應爾。諸趣中有雖居一腹,非互觸燒,業所遮故。母腹亦爾,故不被燒。 ~~*==【晉】答曰:彼火行所作,謂作惡行者便被燒,謂不作惡行者便不被燒。==*~~ ~~*==【晉】復次,彼根本大地獄猶尚不恒被燒,何況中陰恒被燒耶。如彼<font color="red">目連</font><u>施設</u>所說==\[[js01](俱舍論記疏01#^8nkjwi)]==:「或有時活大地獄有冷風起,展轉唱音言:等活眾生,等活眾生。彼眾生還活,肌肉血脈還生。」如彼根本大地獄猶尚不恒被燒,何況中陰恒被燒耶。==*~~ ~~*==【晉】此說中陰四種:一中陰、二意乘行、三香陰、四求有。==*~~ ^pb980g 【唐】問:若在小處有情命終生色界者,如何容受色界中有大形狀耶。 【唐】答:中有色身微細無礙,寧恐處小而不容受,雖中有形如當本有,而事業等不必皆同。 ### 行相 【唐】●〈七〉問:諸趣中有,行相云何。 【唐】答:地獄中有,頭下足上,而趣地獄。故伽他言`[他=陀【明】]`:顛墜於地獄,足上頭歸下,由毀謗諸仙,樂寂修苦行。 【唐】諸天中有,足下頭上,如人以箭仰射虛空,上昇而行往於天趣。餘趣中有, 【唐】皆悉傍行,如鳥飛空往所生處,又如壁上畫作飛仙,舉身傍行求當生處。 【唐】問:中有行相皆如是耶。 【唐】答:應作是說:不必皆爾。且依人中,命終者說。若地獄死.還生地獄,不必頭下,足上而行。若天中死.還生天趣,不必足下,頭上而行。若地獄死.生於人趣,應首上昇。若天中死.生於人趣,應頭歸下。鬼及傍生二趣中有,隨所往處,如應當知。 【唐】有餘師說:中有行相,一切皆爾。所以者何。表所造業有差別故。謂地獄業極穢下故,初受中有頭必歸下,後隨所往行相不定。生諸天業極勝上故,初受中有首必上昇,後隨所往行相不定。餘三種業非極上下,故彼中有初皆傍行,後隨所往行相不定。 【唐】復有說者:一切中有初受所造業異熟故,皆表所造業有差別。地獄中有是極下業所得果故,隨行動時足上頭下;諸天中有是最上業所得果故,隨行動時足下頭上;餘三中有是處中業所得果故,隨行動時首之與足等無上下。雖彼所往`[往=住【三宮】]`上下不定,而行動時頭足必爾。 ## 20.中有-衣食.異名 ### ●〈一〉中有有衣無衣 【唐】問:中有生時,為有衣不。 【唐】答:色界中有,一切有衣;以色界中,慚愧增故。慚愧即是法身衣服,如彼法身具勝衣服,生身亦爾,故彼中有,常與衣俱。 【唐】欲界中有,多分無衣,以欲界中多無慚愧。 【唐】唯除菩薩及白淨苾芻尼所受中有,恒有上妙衣服。 【唐】有餘師說:菩薩中有,亦無有衣。唯有白淨苾芻尼等所受中有,常與衣俱。 【唐】問:何緣菩薩中有無衣,而白淨等中有有衣。 【唐】答:由白淨尼曾以衣服施四方僧故,彼中有常有衣服。 【唐】問:若爾,菩薩於過去生以妙衣服施四方僧,白淨尼等所施衣服碎為微塵猶未為比,如何菩薩中有無衣,而彼中有常有衣服。 【唐】答:由彼願力異菩薩故。謂白淨尼以衣奉施四方僧已,便發願言:「願我生生常著衣服,乃至中有亦不露形。」由彼願力所引發故,所生之處常豐衣服,彼最後身所受中有常有衣服,入母胎位乃至出時衣不離體。如如彼身漸次增長,如是如是衣隨漸大。後於佛法正信出家,先所著衣變為法服,受具戒已轉成五衣。於佛法中懃修正行不久便證阿羅漢果,乃至最後般涅槃時,即以此衣纏身火葬。 【唐】菩薩過去三無數劫所修種種殊勝善行,皆為迴向無上菩提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由斯行願於最後身居諸有情最尊勝位,眾生遇者無不蒙益。是故菩薩所受中有雖具相好,而無有衣。願力有殊,不應為難。 【唐】諸有發願如白淨尼,所受中有,亦有衣服。 【唐】(評曰)應知此中,前說應理。菩薩功德慚愧增上,諸餘有情.色界中有.所不及故,在中有位,必不露形。 ### ●〈二〉中有食香 【唐】問:在中有位,資段食不。 【唐】答:色界中有,不資段食;欲界中有,必資段食。 【唐】問:欲界中有,段食云何。 【唐】有作是說:欲界中有,至有食處,便食彼食;至有水處,便飲彼水。由彼飲食,以自存濟。 【唐】(評曰)此說非理。所以者何。中有極多,難周濟故。謂契經說:「如從袋等,瀉粳米等,置倉鑊中,數極稠密。五趣有情,所受中有,散在處處,數量過彼。」若彼受用諸飲食者,一切世間所有飲食。唯供狗犬一類中有,尚不周濟,況餘中有,而可充足。又中有身既極輕妙,受麁重食身應散壞。應作是說「中有食香」,非食麁質,故無前過。謂有福者,歆饗清淨華果食等輕妙香氣以自存活;若無福者,歆饗糞穢臭爛食等輕細香氣以自存活。又彼所食香氣極少,中有雖多而得周濟。 ### ●〈三〉中有異名有四 【唐】如是中有,有多種名。或名中有(antarAbhava)或名`[揵=健【三宮】]`揵達縛(gandharva)或名求有(saMbhavaiSin)或名意成(manomaya)。 【唐】問:何故中有,或名中有。 【唐】答:居死有後,在生有前;二有中間,有自體起。欲色有攝,故名中有。 【唐】問:餘有亦在,二有中間,有自體起,三有所攝,寧非中有。 【唐】答:1若有居在二有中間,輕細難見難明難了立中有名;餘有雖在二有中間,麁重易見易明易了不名中有。 【唐】2復次,若有居在二有中間,是界是生,非趣所攝名為中有;餘有雖在二有中間,界生趣攝,故非中有。 【唐】3復次,若有居在二有中間,已捨前趣未至後趣說為中有;餘有雖在二有中間,而未捨前趣,或已至後趣故非中有。 【唐】問:何故中有,名健達縛。 【唐】答:以彼食香,而存濟故。此名唯屬欲界中有。 【唐】問:何故中有,名求有耶。 【唐】答:於六處門求生有故。如住中有求後有心相續猛利,住餘不爾,故獨中有立求有名。 ^x6wnj7 【唐】問:何故中有,復名意成manomaya。 【唐】答:從意生故。 【唐】謂諸有情,或從意生,或從業生,或從異熟生,或從婬欲生。 【唐】從意生者,謂劫初人及諸中有,色無色界,并變化身。==\[隨意受生]\[非精血等所有外緣合所成故]== 【唐】從業生者,謂諸地獄,如契經說:「地獄有情業所繫縛不能免離,由業而生,不由意樂。」 【唐】從異熟生者,謂諸飛鳥及鬼神等,由彼異熟勢輕健故能飛行空,或壁障無礙。 【唐】從婬欲生者,謂六欲天==\[段食天]==及諸人等==\[攬外緣精血等物以成身故]==。 【唐】諸中有身,從意生故==\[是牽引業所引果義]==,乘意行故,名為意成。 ^ej2ox9 ## 21.中有結生 【唐】●〈一〉父母健達縛三事和合入母胎,健達縛即中有也 【唐】世尊經中作如是說:「三事和合,得入母胎;父母俱有染心和合,母身調適無病是時,及健達縛正現在前。此健達縛,爾時二心展轉現前入母胎藏。」 【唐】此中,「三事和合」者,謂父及母并健達縛三事和合。 【唐】1「父母俱有染心和合」者,謂父及母俱起婬貪而共合會。 【唐】2「母身調適無病是時」者,謂: 【唐】a母起貪,身心悅豫,名身調適。持律者說:「由母起貪,身心渾濁,如春夏水.渾濁而流,不能自持,名身渾濁。」 【唐】b母腹清淨,無風熱痰互增逼切,故名無病。由此九月或十月中任持胎子,令不損壞。 【唐】c言是時者,謂諸母邑有穢惡事,月月恒有血水流出,此若過多.由稀濕故.不得成胎,此若太少.由乾稠故.亦不成胎;若此血水.不少不多.不乾不濕,方得成胎,名為是時,**是中有者入胎時故**。謂母血水於最後時餘有二滴,父精最後餘有一滴,展轉和合,方得成胎。 【唐】3「及健達縛正現在前」者,謂即中有,此處現在前,非於餘處.非前非後。 ^cy58ty 【唐】「此健達縛爾時二心展轉現前入母胎藏」者,謂健達縛將入胎時,於父於母,愛恚二心展轉現起方得入胎。 【唐】A若男中有將入胎時,於母起愛,於父起恚,作如是念『若彼丈夫離此處者,我當與此女人交會。』作是念已,顛倒想生,見彼丈夫遠離此處,尋自見與女人和合。父母交會精血出時,便謂父精是自所有,見已生喜而便迷悶,以迷悶故中有麁重,既麁重已便入母胎,自見己身在母右脇向脊蹲坐;爾時,中有諸蘊便滅,生有蘊生,名結生已。 【唐】B若女中有將入胎時,於父起愛,於母起恚,作如是念『若彼女人離此處者,我當與此丈夫交會。』作是念已,顛倒想生,見彼女人,遠離此處,尋自見與丈夫和合,父母交會精血出時,便謂母血是自所有,見已生喜而便迷悶,以迷悶故中有麁重,既麁重已便入母胎,自見己身在母左脇向腹蹲坐;爾時,中有諸蘊便滅,生有蘊生,名結生已。 【唐】諸有情類.多起如是顛倒想已.而入母胎;唯除菩薩,將入胎時.於父父想.於母母想,雖能正知.而於其母起親附愛,乘斯愛力.便入母胎。餘隨所應,義如前說。 生門入胎 【唐】問:中有何處入於母胎。 【唐】1有作是說:中有無礙,隨所樂處,而便入胎。 【唐】問:若中有身無能障礙,如何依住此母胎中。 【唐】答:業力所拘,故依此住;有情業力不可思議,無障礙物令有障礙。是故於此不應為難。 【唐】2(評曰)應作是說,中有入胎.必從生門,是所愛故。由此理趣,諸雙生者.後生為長。所以者何。先入胎者.必後出故。 ==菩薩== 【唐】問:菩薩中有,何處入胎。 【唐】答:從右脇入,正知入胎,於母母想,無婬愛故。 【唐】復有說者:從生門入,諸卵胎生,法應爾故。 ==輪王獨覺== 【唐】問:輪王獨覺,先中有位,何處入胎。 【唐】答:1從右脇入,正知入胎.於母母想.無婬愛故。 【唐】2復有說者:從生門入,諸卵胎生,法應爾故。 【唐】3有餘師說:菩薩福慧極增上故,將入胎時無顛倒想.不起婬愛。輪王獨覺,雖有福慧.非極增上,將入胎時<u>雖無倒想.亦起婬愛</u>,故入胎位必從生門。 ### ●〈四〉父母子三福業等方得入胎 【唐】《施設論》說:若彼父母福業增上.子福業劣,不得入胎;若彼父母福業劣薄.子福業勝,不得入胎;要父母子三福業等,方得入胎。 【唐】問:若富貴丈夫與貧賤女合,或富貴女人與貧賤男合,如何中有亦得入胎。 【唐】答:1富貴男子與貧賤女人合時,必於自身起下劣想,於彼女人生尊勝想。 【唐】2富貴女人與貧賤男子合時,必於自身生下劣想,於彼男子起尊勝想。 【唐】3貧賤男子與富貴女人合時,必於自身生尊勝想,於彼女人起下劣想。 【唐】4貧賤女人與富貴男子合時,必於自身起尊勝想,於彼男子生下劣想。 【唐】子於父母將入胎位,應知亦然。故入胎時,皆有等義。 ## 22.中有無對.業通疾.互見 無對 【唐】問:中有微細,一切牆壁山崖樹等皆不能礙,此彼中有為相礙耶。 【唐】1有作是說:此彼中有,亦不相礙。以極微細,相觸身時,不覺知故。 【唐】2復有說者:此彼中有,亦互相礙。以相遇時,此彼展轉,有語言故。 【唐】問:若爾,寧說中有無礙。 【唐】答:於餘無礙,非謂中有。 【唐】問:此彼中有皆相礙耶。 【唐】答:a自類相礙,非於餘類。謂地獄中有但礙地獄中有,乃至天中有但礙天中有。 【唐】b有作是說:劣礙於勝以麁重故,勝不礙劣以細輕故。謂地獄中有礙五中有,傍生中有礙四中有,鬼界中有礙三中有,人中有礙二中有,天中有唯礙天中有。 業通疾 【唐】問:神境通力與中有位,諸有所行何者為疾。 【唐】有作是言:中有行疾。所以者何。經說業力勝神通故。 【唐】(評曰)如是說者:神境通力,行勢迅速,非諸中有。 【唐】問:若爾,何故經說.業力勝神境通。 【唐】答:依無障礙.故作是說,不依行勢。謂佛神通,能礙一切有情神通;獨覺神通除佛,能礙諸餘神通;舍利子神通除佛獨覺,能礙一切有情神通;大目乾連神通除佛獨覺及舍利子,能礙一切有情神通。諸利根者神通,能礙一切鈍根者神通。無佛獨覺一切聲聞及餘有情呪術藥物,能礙中有令不往趣應受生處,然必往彼隨類結生。由此契經.說諸業力勝神通力。ᅟ 若依行勢而作論者,應說神通勝於中有。 ♂pStl"b"♀[同淨天眼見] 【唐】問:中有為能互相見不。 *【涼】問曰:中有為展轉相見不。* 【唐】答:能互相見。 *【涼】答曰:或有說者,相見。為見幾所。* ~~*==【晉】問曰:中陰者自相見耶。==*~~ ~~*==【晉】答曰:相見。==*~~ 【唐】問:誰能見誰。 ~~*==【晉】問曰:若相見者,何者見耶。==*~~ 【唐】1有作是說:地獄中有唯見地獄中有,乃至天中有唯見天中有。 *【涼】1答曰:地獄見地獄,畜生見畜生,餓鬼見餓鬼,人見人,天見天。* ~~*==【晉】答曰:地獄者還見地獄,如是乃至天還見天。==*~~ 【唐】2有餘師說:地獄中有唯見地獄中有,傍生中有見二中有,鬼界中有見三中有,人中有見四中有,天中有見五中有。 *【涼】2復有說者,地獄見地獄,畜生見二趣,餓鬼見三趣,人見四趣,天見五趣。* ~~*==【晉】更有說者,天中陰見五趣中陰,人見四,餓鬼見三,畜生見二,地獄見一。==*~~ 【唐】3復有說者:地獄中有見五中有,乃至天中有亦見五中有。 ~~*==【晉】如是說者,地獄見地獄,如是至天。==*~~ 【唐】問:諸本有眼見中有不。 ~~*==【晉】問曰:此所生眼見中陰耶。==*~~ 【唐】1有作是說:地獄傍生鬼人趣眼,不見中有,唯<u>天趣眼</u>能見中有。 *【涼】復有說者,中有非人眼境界,是<u>天眼</u>境界。* 【唐】問:諸天趣眼誰能見誰。 *【涼】問曰:天眼為見幾所。* 【唐】a有作是說:四大王眾<u>天眼</u>,除自上處中有,見下中有,乃至他化自在天眼,除自上處中有,見下中有。初靜慮天眼,除自上處中有,見下中有。乃至第四靜慮天眼,除自上處中有,見下中有。 *【涼】答曰:四天王<u>報天眼</u>,除自地見下地。乃至他化自在天,除自地見下地。* 【唐】b復有說者:<u>欲界天眼</u>不見中有,色界天眼能見中有,唯能見下不見自上。 *【涼】復有說者,一切<u>欲界眼</u>不見中有,色界眼能見`[見〔-〕【三宮】]`。* *【涼】問曰:色界報得眼能見幾所。* *【涼】答曰:初禪報得眼,除自地見下地。乃至第四禪,除自地見下地。若作是說,則無有見第四禪中有者。* 【唐】2==(評)==若作是說,無生得眼能見第四靜慮中有。 *【涼】評曰:應作是說:一切<u>報得眼</u>不見中有。* 【唐】應作是說:住本有者,諸<u>生得眼</u>,皆無能見中有身者。唯<u>極清淨修得天眼</u>,能見中有。 *【涼】<u>天眼</u>若<u>清淨者</u>能見中有,若<u>不清淨者</u>則不見中有。何以知之。* ~~*==【晉】答曰:不也。==*~~ 【唐】問:云何知然。 ~~*==【晉】問曰:云何知。==*~~ 【唐】答:契經說故。謂契經說:「若男若女具淨尸羅修諸善法,彼命終已得意成身,如白衣光或如明夜,極淨天眼乃能見之。若男若女毀犯淨戒作諸惡法,彼命終已得意成身,如黑羺光或如闇夜,極淨天眼乃能見之。」==\[正理:如契經言,或男或女成身妙行.廣說乃至,死後感得有色意成,如白衣光,或明白夜。]\[瑜伽:造惡業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闇夜。作善業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稱友:離天眼十一災患]\[俱舍光寶卷9]== *【涼】佛經說:若男子女人破戒行惡,身壞命終,生如是中有,其色如黑縷毼亦如闇夜,若天眼淨者乃能見之。若`[男=善男【三宮】]`男子女人持戒修梵行,身壞命終生如是中有,其色白淨猶如白㲲,亦如明月時夜,若天眼淨者乃能見之。* ~~*==【晉】答曰:有契經。佛契經說:謂若男若女犯戒與惡法俱,彼身壞時未至惡趣,意所乘行,如黑羊毛光、如夜闇冥,謂極淨天眼彼能見。謂若男若女持戒行與善法俱,彼身壞時未生善趣,意所乘行,如白淨衣光、如夜月盛明,謂極淨天眼彼能見。==*~~ 【唐】由此故知住本有者,諸生得眼皆無能見中有身者。 ~~*==【晉】以此契經可知。謂<u>天眼不極淨</u>彼不能見,況<u>所生眼</u>當能見耶。==*~~ ## 23.中有實在論 ### ●〈一〉中有實在論 ### 一律 【唐】※《毘奈耶》說:度使魔羅(Dūṣī-māra).伽誅藥叉.提婆達多(Devadatta).毘盧宅迦(virūḍhaka),皆即此身陷入無間大地獄中,受諸劇苦。[js08](俱舍論記疏08#^s03aty) *【涼】如說`[毘琉璃=毘流離【宮】]`毘琉璃王`[對=勤【三宮】]`對吒惡魔提婆達多,即以此身入阿毘地獄。* 【唐】問:此等為受中有身不。 *【涼】問曰:如是等為有中有不耶。* 【唐】答:受中有身,然以迅速難可覺知故作是說。初一剎那死有蘊滅,中有蘊生,後一剎那中有蘊滅,生有蘊生。由此迅速難可覺知。 【唐】有作是說:彼於佛等起重惡行,臨命終時身極厚重,故此大地不能持彼,如油沃沙即便陷入。既入地已方乃命終,受中有身後生地獄,是故說彼皆即此身陷入無間大地獄中。依初陷時而作是說。 【唐】有餘師說:彼業猛利未及命終無間地獄火焰上踊`[踊=涌【三宮】]`纏縛彼身牽入地獄,彼於中路方乃命終受中有身,後至地獄捨中有身方得生彼。依初去時而作是說,亦不違理。 ^d6y3hi ### 二經 【唐】※ 如契經說:爾時,天帝即於佛前說伽他曰:『大仙應當知,我即於此座,還得天壽命,唯願尊憶持。』 【唐】問:天帝爾時有死生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 【唐】若有死生應受中有,如何時眾恒見彼身; 【唐】若無死生,如何彼說還得天壽。 ==\[[法句譬喻1.2](T04n0211_法句譬喻經#1.2):天帝釋五德離身…歡喜奉受得須陀洹道。]== ==\[[DA](長含#帝釋證初果).[14](agamdm#^da14) 我復於後時,見諸大神天自恣五欲已,漸各命終。時我,世尊!懷大恐怖,衣毛為豎。]== ==\[[DA](長含#^4ektp0).[14](agamdm#^da14) 我今於此處,受天清淨身;復得增壽命,淨眼我自知。]== ==\[[MA](中含65-151#帝釋證初果).[134](agamdm#^ma134) 我見大威德天子於極妙處即命終時,便生極厭,身毛皆豎,莫令我於此處速命終。]== ==\[……大仙我此坐,即於此天身,我更得增壽,如是自眼見。[DN](N0004_長部2.md#^6xqnnu).[21](Tipitaka21#^DN21)]== ==\[[大般涅槃經](T12n0374_大般涅槃經.md#釋提桓因):釋提桓因命將欲終…是時御臣名般遮尸\[[DA](長含#14).[14](agamdm#^da14) 執樂神<u>般遮翼</u>]\[[MA](中含65-151#134).[134](agamdm#^ma134) .五結樂子].語帝釋言:憍尸迦,乾闥婆王名<u>敦浮樓</u>,其王有女字須跋陀\[[MA](中含65-151#134).[134](agamdm#^ma134) .<u>躭浮樓</u>樂王女,名賢月色Bhaddā Suriya]\[[DA](長含#14).[14](agamdm#^da14) 尸漢陀天大將子及執樂天王(玉)女]…世尊,天人之中誰為繫縛。憍尸迦,慳貪嫉妬。…爾時帝釋聞佛說已,五衰沒相即時消滅…]== ==\[增壹[AA](增壹31-52#32.6).[32.6](agamaa#^aa32z6) :天子報言:「云何,天帝!我那得不愁憂,我今天身清淨無瑕穢,光喻日月,靡所不照;捨此身已,當生羅閱城中猪腹中生,生恒食屎,死時為刀所割。」]==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善住天子即於夜分聞有聲言:善住天子却後七日命將欲盡,命終之後生贍部洲,受七返畜生身。[受七身已]即受地獄苦,從地獄出希得人身生於貧賤,處於母胎即無兩目。……爾時帝釋須臾靜住入定諦觀,即見善住當受七返惡道之身,所謂猪狗野干獼猴蟒蛇烏鷲等身。]== ^eq0qc5 ### ●.A天帝無死生 【唐】答:應作是說「彼無死生。」 【唐】問:若爾,善通前所設難,伽他所說當云何通。 【唐】答:1依脫惡趣,故作是說。謂佛為彼略說法要,彼見真諦得預流果,於諸惡趣畢竟解脫,隨意所樂人天受生。故於佛前歡喜踊躍作諸愛語說此伽他。如人因他解脫牢獄,隨意所樂歡娛遊適,還至他所作如是言:「我賴汝恩還得壽命。」天帝亦爾,故不相違。 【唐】2復次,彼依解脫見道所斷諸煩惱病故作是說。謂佛為彼略說法要,令斷一切見道所斷諸煩惱病,安住第一無病聖道及道果中;故於佛前歡喜踊躍說此伽他。如人遇醫重病得愈,隨意受用諸飲食等,還至醫所作如是言:「我賴汝恩還得身命。」天帝亦爾,故不相違。 【唐】3復次,彼依獲得四神足壽,故於佛前說如是頌。如契經說:「苾芻。當知。何等為壽。謂四神足。」世尊為彼略說法要,令不起座得四神足,故於佛前歡喜踊躍,作諸愛語說此伽他。 【唐】4復次,彼依獲得慧命根故作如是說。如契經說:「諸命根中慧命最勝。」謂佛為彼略說法要,令得慧命故於佛前歡喜踊躍,作諸愛語說此伽他。 【唐】問:豈天帝釋先無慧根,今聞法已方乃獲得。 【唐】答:先雖有慧而是有漏,今得無漏故作是說。 【唐】5復次,彼依解脫五種衰相故作是說。謂諸天中將命終位,先有二種五衰相現,一小二大。 【唐】◎云何名為小五衰相。 【唐】一者,諸天往來轉動從嚴身具出五樂聲,善奏樂人所不能及,將命終位此聲不起。 【唐】有說:復出不如意聲。 【唐】二者,諸天身光赫弈晝夜恒照身無有影,將命終時身光微昧。 【唐】有說:全滅身影便現。 【唐】三者,諸天膚體細滑入香池浴纔出水時,水不著身如蓮花葉,將命終位水便著身。 【唐】四者,諸天種種境界悉皆殊妙漂脫諸根,如旋火輪不得暫住,將命終位專著一境,經於多時不能捨離。 【唐】五者,諸天身力強盛眼嘗不瞬,將命終時身力虛劣眼便數瞬。 【唐】◎云何名為大五衰相。 【唐】一者衣服先淨今穢。二者花冠先盛今萎。三者兩腋忽然流汗。 【唐】四者身體欻生臭氣。五者不樂安住本座。 【唐】前五衰相現已猶可轉,後五衰相現已不可轉。 【唐】時天帝釋已有五種小衰相現,不久當有大衰相現,心生憂怖作是念言:「誰能救我如是衰厄,我當歸誰得免斯難。」作是念已便自了知「除佛世尊無能救護。」尋詣佛所求哀請救,佛為說法便得見諦,令彼衰相一時皆滅,故於佛前歡喜踊躍,作諸愛語說此伽他。 【唐】諸有欲令順現受業引眾同分,彼作是說:「天帝即於聽法座上,更新引得命等八根。」 【唐】諸有欲令順現受業不能引得眾同分者,彼作是說:「天帝即於聽法座上,除五衰相.身位如本。」 【唐】由此理趣,故無死生。 ### ●.B天帝有死生 【唐】有餘師說:時天帝釋亦有死生。 【唐】問:若爾,善通伽他所說,前所設難當云何通。謂有死生必受中有,如何時眾恒見彼身。 【唐】答:一切天中本有中有,皆是化生,諸化生者死無遺質,中有迅速,故眾不知天帝釋身而有間斷。 ### ●. 【唐】問:《施設論》說「天初生時,如五歲等小兒形量,天懷膝上,欻爾化生,彼天便謂是我男女,此新生天亦言,彼天是我父母。」其量既小,如何時眾皆見如本。 【唐】答:初生雖小,生已尋大,時間迅速,眾不覺知。 【唐】復有說者:眾雖覺知而作是念,此天帝釋神力自在,於世尊前自現神變,或大或小不謂死生。 【唐】有餘師說:非一切天於初生時身量皆小,如帝釋等,大威德天於初生時及中有位,皆如本有,盛年時量。故雖死生,而眾不覺。 ### ●.C‹評曰› 【唐】==\[評]==如是說者:彼無死生,故二說中,初說為善。經死生者,身心變故。 ^xpbmmp ### 三論.劫初時人形變為蛇等 【唐】※《施設論》說:「劫初時人,有忽腹行,身形既變,共號為蛇。復有欻然生第三牙`[牙=手【三宮】]`,身形既變,共號為象。」 【唐】問:如是轉變有死生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 【唐】若有死生,應受中有,如何眾人不見間斷。 【唐】若無死生,如何人趣即作傍生。 【唐】答: ### ●.A無死生 【唐】應作是說「彼無死生。」 【唐】問:若爾,善通前所設難,如何人趣即作傍生。 【唐】答:非即人趣轉作傍生,但彼身形前後有異。於中, 【唐】1==\[人]==有說:彼恒是人,然宿業因.興衰不定。初福業勝.故作人形,後時食惡.諂曲增故,人形相滅.變`作[作=`似`【三宮】]`傍生。如或有人.被他呪術,變似驢等而實是人。 【唐】2==\[傍生]==復有說者:彼是傍生。然彼適從極光淨歿,乘宿惡業.受傍生趣。前福餘勢初時似人,後時食惡.諂曲增故,人形相滅復傍生形。如蝦蟇身.前後轉變,前名科斗`[科斗=蝌蚪【三】]`顯黑形圓,後名蝦蟇形方顯雜。然彼前後.俱是傍生,劫初變人.應知亦爾。 ### ●.B有死生 【唐】有餘師說:彼有死生。 【唐】問:若爾,善通後所設難,前所設難當云何通。謂: 【唐】(1)有死生必受中有。(2)如何眾人不見間斷。 【唐】答:劫初時人,本有中有,皆是化生,諸化生者死無遺質,中有迅速,時人不知彼所受身而有間斷。 ### ●.‹評› 【唐】如是說者:彼無死生,故二說中.初說為善。<u>經死生者.多忘本事</u>,既憶本事,故非死生。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