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16 23:05</span>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一</b>☗s71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七`[第三十七=第五十四【三宮】]`* *【涼】`[*]`迦旃延子造ᅟ`[*]`五百羅漢釋* *【涼】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唐】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一 *【涼】使犍度十門品第四之一`[犍=揵【宋元宮】][之一〔-〕【宋元宮】]`ᅟ* # 納息4 十種問題之研究【十門】 ~~【發】△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一~~ ~~【發】<b><font color="#008040">ᅟ四十二隨增ᅟ二緣無間有ᅟ</font></b>~~ ~~【發】<b><font color="#008040">ᅟ根成不知證ᅟ此章願具說ᅟ</font></b>~~ ## 1.〖四十二〗 *【涼】第一節 ᅟ四十二章和二十二根之名目〖四十二〗* ~~【發】{6二十二根,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五取蘊,六界,~~ ~~【發】5有色無色法,有見無見法,有對無對法,有漏無漏法,有為無為法,~~ ~~【發】5過去未來現在法,善不善無記法,欲界色界無色界繫法,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見所斷修所斷無斷法,~~ ~~【發】10四諦.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八智.三三摩地.三重三摩地,~~ ~~【發】16三結.三不善根.三漏,四瀑流.四軛.四取.四身繫,五蓋.五結.五順下分結.五順上分結.五見,六愛身.七隨眠.九結.九十八隨眠。}~~ *【涼】二十二根、十八界、十二入、五陰、五取陰、六界。* *【涼】二法,謂色法.無色法,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法.無對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 *【涼】三法,謂過去.未來.現在法,善.不善`[善=善法【三宮】]`.無記法,欲.色.無色界繫法,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見道斷.修道斷.無斷法。* *【涼】四法,謂四諦、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 *【涼】八解脫、八勝處、十一切處、八智、三三昧、三結,乃至九十八使。* ### ᅟ四十二章之分類表ᅟᅟᅟᅟᅟ.(補充) 【唐】1章) 二十二根ᅟ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男根女根命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捨根未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唐】2章) 十八界ᅟ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唐】3章) 十二處ᅟ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 【唐】4章) 五蘊ᅟ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唐】5章) 五取蘊ᅟ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唐】6章) 六界ᅟ地水火風空識。 【唐】7章) 有色/無色法ᅟ有色法:十處(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及一處少分(法處)。 【唐】無色法:一處(意處)及一處少分(法處)。 【唐】8章) 有見/無見法ᅟ有見法:一處(色處)。無見法:餘十一處。 【唐】9章) 有對/無對法ᅟ有對法:十處(五內色處及五外色處)。無對法:二處。(意處及法處) 【唐】10章) 有漏/無漏法ᅟ有漏法:十處及二處少分(意處法處少分)。 【唐】無漏法:二處少分(意處法處少分)。 【唐】11章) 有為/無為法ᅟ有為法:十一處及一處少分(法處少分)。 【唐】無為法:一處少分(法處少分)。 【唐】12章) 過去/未來/現在法ᅟ過去: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各一分。 【唐】現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各一分。 【唐】未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各一分。 【唐】13章) 善/不善/無記法ᅟ善法:善五蘊及擇滅。 【唐】不善法:不善五蘊。 【唐】無記法:無記五蘊及虛空非擇滅。 【唐】14章) 欲界/色界/無色界法ᅟ欲界繫法:欲界繫五蘊。 【唐】色界繫法:色界繫五蘊。 【唐】無色界繫法:無色界繫四蘊。 【唐】15章)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ᅟ學法:學五蘊。 【唐】無學法:無學五蘊。 【唐】非學非無學法:有漏五蘊及三無為。 【唐】16章) 見所斷/修所斷/無斷法ᅟ見所斷法: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心心所法,彼所等起不相應行。 【唐】修所斷法: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彼所等起身語業彼所等起不相應行并法不染污諸有漏法。 【唐】無斷法:無漏五蘊及三無為。 【唐】17章) 四諦ᅟ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唐】18章) 四靜慮ᅟ初二三四禪。 【唐】19章) 四無量ᅟ慈悲喜捨。 【唐】20章) 四無色ᅟ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唐】21章) 八解脫ᅟ內有色觀外色內無色觀外色身證清淨解脫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解脫。 【唐】22章) 八勝處ᅟ內有色想外觀色少內有色想外觀色無量內無色想外觀色少內無色想外觀色少觀一切色青觀一切色黃觀一切色赤觀一切色白。 【唐】23章) 十遍處ᅟ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 【唐】24章) 八智ᅟ苦智集智滅智道智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 【唐】25章) 三三摩地ᅟ空三摩地無願三摩地無相三摩地。 【唐】26章) 三重三摩地ᅟ空空三摩地無願無願三摩地無相無相三摩地。 【唐】27章) 三結ᅟ有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 【唐】28章) 三不善根ᅟ貪瞋癡。 【唐】29章) 三漏ᅟ欲漏有漏無明漏。 【唐】30章) 四瀑流ᅟ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無明瀑流。 【唐】31章) 四軛ᅟ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 【唐】32章) 四取ᅟ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唐】33章) 四身繫ᅟ貪身繫瞋身繫戒禁取身繫此實執取身繫。 【唐】34章) 五蓋 ᅟ貪瞋睡眠掉悔疑。 【唐】35章) 五結 ᅟ貪瞋慢嫉慳。 【唐】36章) 五順下分結ᅟ貪瞋身見戒禁取疑。 【唐】37章) 五順上分結 ᅟ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順上分結。 【唐】38章) 五見ᅟ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唐】39章) 六受身 ᅟ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 【唐】40章) 七隨眠ᅟ欲貪有貪瞋慢無明見疑。 【唐】41章) 九結ᅟ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 【唐】42章) 九十八隨眠ᅟ見惑所斷八十八使 【發智】二十二根,乃至九十八隨眠。 【唐】如是四十二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 *【涼】眼根幾使所使,乃至無色界修道所斷無明使幾使所使。如此章及解章義,此中應廣`[作=作處【三】]`作優`[波=婆【三宮】]`波提舍。* ## 1.二十二根 【唐】二十二根者,謂~ 【唐】1眼根2耳根3鼻根4舌根5身根6女根7男根8命根9意根 【唐】10樂根11苦根12喜根13憂根14捨根15信根16精進根17念根18定根19慧根20未知當知根21已知根22具知根。 【唐】此廣分別,如後«根蘊.根納息»中[s142]。 *【涼】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男根、女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涼】[s142]問曰:何故彼尊者立二十二根而作論……* ♂Lvl"0"♀ᅟ ᅟ<b><font color="#C00000">16 二十二根處ᅟᅟᅟ</font></b> <b>【<font color="#0070c0">晉</font>】</b>ᅟᅟᅟᅟ`[鞞婆沙〔-〕【明】]` 鞞婆沙 二十二根處第十六ᅟ ~~*==【晉】二十二根者,眼根、耳鼻舌身意根、男根、女根、命根、樂根、苦根、==\[明註曰喜南藏作五]==喜根、憂根、護根、信根、精進、念、定、慧根、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 ~~*==【晉】[s142]問曰:何以故彼作經者依二十二根而作論。==*~~ *【涼】……s143 復次,言最勝者,於有為法中最勝故立根;涅槃於有為無為法中最勝,故不立根。`[不分卷及品【三宮】]`* *【涼】s143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七* *【涼】<b>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八</b>* *【涼】迦旃延子造ᅟ五百羅漢釋* *【涼】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涼】使犍度十門品之二* ## 2.十八界總論 ### ●〈一〉蘊處界之契經 【發智】十八界者,謂~ 【唐】1眼界2色界3眼識界,4耳界5聲界6耳識界,7鼻界 【唐】8香界9鼻識界,10舌界11味界12舌識界,13身界14觸界15身識界,16意界17法界18意識界。 *【涼】`[不分卷及品【三宮】]`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 【唐】A此界契經,亦名略說亦名廣說。 【唐】名略說者,對大記經,如《大譬喻》《大涅槃》等;名廣說者,對處契經。 *【涼】界名略說,亦名廣說。略說者,於說大經,如《大因緣經》、《大涅槃經》等;廣說者,於說入經。* 【唐】彼處契經,亦名略說亦名廣說。名略說者,對界契經;名廣說者,對蘊契經。 *【涼】入亦名略說亦名廣說。略說者,於說界經;廣說者,於說陰經。* 【唐】彼蘊契經,亦名略說亦名廣說。名略說者,對處契經;名廣說者,對「諸所有受皆是苦」等經。 *【涼】陰亦名略說亦名廣說。略說者,於說入經;廣說者,如說「若有所受,當知皆苦」.於如是等經.名為廣說。* 【唐】彼「諸所有受皆是苦」等經,<u>但名略說</u>,不名廣說。 【唐】B有作是說: 【唐】此界契經等,亦名略說亦名廣說;即依自說,不對餘經。謂界經中,廣說色心,略說心所故。 【唐】彼處契經,亦名略說,亦名廣說;即依自說,不對餘經。謂處經中,廣說色,略說心心所故。 【唐】彼蘊契經,亦名略說亦名廣說;即依自說,不對餘經。謂蘊經中,廣說心所,略說色心故。 *【涼】復有說者,界亦名略說亦名廣說,即於界中,不於餘法。所以者何。界中,心色是廣說,心數法是略說。* *【涼】入亦是略說亦是廣說,即於入中,不於餘法。所以者何。入中,色是廣說,心心數是略說。* *【涼】陰亦是略說亦是廣說,即於陰中,不於餘法。所以者何。陰中,色心是略說,心數是廣說。* 【唐】彼「諸所有受皆是苦」契經,但名略說,不名廣說。 *【涼】如說「若有所受,當知皆苦」,此說一向是略。* 【唐】C復有說者:「ᅟ此《界契經》,名為廣說,亦攝一切法;彼《大譬喻》《大涅槃》等經,雖名廣說,而不攝一切法。 【唐】ᅟᅟᅟ ᅟ彼《處契經》,雖攝一切法,而非廣說,是處中說故。 【唐】ᅟᅟᅟ ᅟ彼《蘊契經》,不名廣說,是略說故,亦不攝一切法,但攝有為非無為故。 【唐】ᅟᅟᅟ ᅟ彼「諸所有受皆是苦」等經,不名廣說,是極略說故。於中亦有攝一切法者,如說「諸法空無我等。」」 【唐】D有餘師說:更無略說契經,如「世尊說施有二種:一者法施,二者財施」經等;更無廣說契經,如《大譬喻(經)》《大涅槃經》等。 【唐】E(評曰)如是諸說,雖各有義,然佛世尊,於所知境,先作廣說,後作略說。謂於所知境先廣說十八界,後即於此略說為十二處。復即於此除無為法略說為五蘊,是名世尊廣略說法。 【唐】即依如是廣略說法。佛告尊者舍利子言:「我於法寶,能廣略說。而能解者,甚為難得。」復依如是,廣略說法。 【唐】尊者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廣略說法,此定當有,解法寶者。」 【唐】於如是事,應作譬喻。 【唐】如海龍王,久處大海,增長威勢,上昇虛空,興布大雲,遍覆空界,掣電晃曜,震大雷音,普告世間「我當注雨」`[注=霪【三宮】*]`;一切藥草卉木叢林,聞如是聲,皆大驚慴,咸作是念「此大龍王,處大海中,久增威勢,今若注雨,未有息期,我等皆當,定為漂沒。」爾時,大地聞如是聲,心不驚疑,面無異色,虛懷仰請海龍王言:「唯願。恣情降注大雨,過百千歲我悉能受。」 【唐】世尊亦爾。曾於過去釋迦牟尼帝幢寶髻然燈勝觀,乃至最後迦葉波佛所,增長福德智慧資糧,昇有餘依涅槃空界,興大悲雲遍覆世間,發勝慧電,普照一切虛空,非我無畏雷音,遍告所化舍利子等:「我於法寶,能廣略說,而能解者,甚為難得。」時,諸所化,除舍利子,聞佛此言皆生怯懼,咸作是念:「佛得如是昔所未得名句文身,為我等說恐不能解。」唯舍利子**六十劫中,增長智見猛利圓滿**[s101](婆沙101-110#^h2kf0x),猶如大地,聞佛此言心不驚疑。面無異色能無所畏,而請佛言:唯願。如來廣略說法,此定當有,解法寶者。 ^drp5si 【唐】問:亦應有法,非諸聲聞獨覺境界,彼舍利子何緣無畏作如是請。 【唐】答:1彼唯請佛〔說〕聲聞所知,非佛所知;〔說〕聲聞境界,非佛境界;聲聞所行,非佛所行;聲聞根所及,非佛根所及,故不違理。 【唐】2復次,知佛開許故作是請。謂舍利子作如是念「世尊慈悲,諸所說法,必應稱量,定有饒益,要於田器,而雨法雨,所雨法雨,終不唐捐。諸所發言,必依法器,若非法器,終不發言。世尊既知,我有爾所,堪受法器,作如是言,故知世尊開許我請。」是故尊者,請佛無畏。 *【涼】問曰:有法非聲聞辟支佛境界,何故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請佛。* *【涼】答曰:聲聞所知非佛`[知=所知【三宮】]`知,以聲聞境界非佛境界、以聲聞所行非佛所行、以聲聞根非佛根。* *【涼】復次,佛聽故請。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世尊所說,常以憐愍知量觀其田器,`[當=而【三宮】]`當雨法雨,不唐捐其言。若說一句,前人不受,佛則不說。世尊知我有爾所受法器,則為我說`[如=如如【三】]`如是法。以是事故,佛聽故請。* ### ●〈二〉三科隨所化有情而說 【唐】問:佛為何等所化有情,說蘊處界,廣略三法。 *【涼】問曰:為何等受化者說界、何等說入、何等說陰。* 【唐】答:1佛隨所化,所愚而說。謂愚於界者,為說十八界;若愚於處者,為說十二處;若愚於蘊者,為說五蘊。 *【涼】答曰:於界中愚者為說界,於入中愚者為說入,於陰中愚者為說陰。* 【唐】2復次,世尊所化,略有三種:一初習業,二已串修,三超作意。初習業者,為說十八界;已串修者,為說十二處;超作意者,為說五蘊。 【唐】3復次,世尊所化有三種根,謂鈍中利。為鈍根者,說十八界;為中根者,說十二處;為利根者,說五蘊。 【唐】4復次,世尊所化有三種智:一者開智,二者說智,三者引智。為開智者,說五蘊;為說智者,說十二處;為引智者,說十八界。 【唐】5復次,世尊所化有三種樂,謂廣中略。為樂廣者,說十八界;為樂中者,說十二處;為樂略者,說五蘊。 *【涼】235復次,受化者,或是初行、或是已行、或是久行。為初行者說界,`[為=答【宮】]`為已行者說入,為久行者說陰。下根中根上根、樂廣樂略樂廣略者,說亦如是。* 【唐】6復次,世尊所化有三憍逸:一恃姓憍逸,二恃財憍逸,三恃命憍逸。恃姓憍逸者,為說十八界,謂==\[種族gotra]==族姓義是界義,種類貴賤.無差別故。恃財憍逸者,為說十二處,謂==\[āyadvāra]==生門義是處義,隨有所生.尋散盡故。恃命憍逸者,為說五蘊,謂==\[rāśi]==積聚義是蘊義,有為積聚.尋散滅故。 *【涼】復次,若恃性憍慢縱逸者為說界。所以者何。性義是界義故。若恃財憍慢縱逸者為說入。所以者何。輸門義是入義故。`[恃=若恃【明】]`恃命憍慢縱逸者為說陰。所以者何。陰說名<u>殺賊</u>。* 【唐】7復次,世尊所化有三種愚:一者愚色心,二者愚於色,三者愚心所。愚色心者,為說十八界,於此界中廣說色心,略說心所故。愚於色者,為說十二處,於此處中廣說色,略說心心所故。愚心所者,為說五蘊,於此蘊中廣說心所,略說色心故。 【唐】8復次,為計我者說十八界,謂一身中,有多界別,無一我故;為愚所依及所緣者,說十二處,謂分別識,有六所依六所緣故;為我慢者,說五蘊,謂身唯有生滅五蘊,不應恃怙起我慢故。 *【涼】復次,於色心愚者為說界。所以者何。界中廣說色心,略說數法。於色愚者為說入。所以者何。入中廣說色,略說心心數法。於心數法愚者為說陰。所以者何。陰中廣說心數法,略說色心。* *【涼】復次,為計我者說界,為於所依緣愚者說入,為我`[憍=慢【三宮】]`憍者說陰。佛為如是受化眾生說陰界入。* 【唐】佛為此等所化有情,說蘊處界,廣略三法。 ### ●〈三〉十八界之名體和其假實 【唐】問:此十八界名有十八,實體有幾。 【唐】答:此界實體,或有十七或有十二。 【唐】ᅟ若說六識,便失意界,離六識身無別意界,故十八界名有十八,實體十七。 【唐】ᅟ若說意界,便失六識,離此意界無別六識,故十八界名有十八,實體十二。 【唐】如名與體,名施設體施設,名異相體異相,名異性體異性,名差別體差別,名建立體建立,名覺體覺,應知亦爾。 *【涼】問曰:十八界,名有十八,實體有幾。* *【涼】答曰:十八界,名有十八,實體或十七或十二。若說六識身,則無意界。所以者何。離六識身外更無意界,是故名有十八,體有十七。若說意界則無六識身。所以者何。意界之外更無六識身。是故名有十八,體有十二。如名體,名假體假乃至知名知體,說亦如是。* *【涼】問曰:十八界,體或有十七、或有十二者,云何立十八界。* *【涼】答曰:以三事故立十八界:一、以所依;二、以依;三、以境界。六界是所依,六界是依,六界是境界。所依者,眼界乃至意界。依者,眼識乃至意識。境界者,色乃至法。* ### ●〈四〉能依所依境界三事差別故建立十八界 【唐】問:若十八界名有十八,體或十七或十二者,云何建立十八界耶。 【唐】答:以三事故建立十八:一以所依,二以能依,三以境界。 【唐】以所依故,立六內界,謂眼界乃至意界; 【唐】以能依故,立六識界,謂眼識界乃至意識界; 【唐】以境界故,立六外界,謂色界乃至法界。 【唐】問:若以所依能依境界,各有六故,立十八界有差別者,諸阿羅漢最後念心應非意界,依彼不能生後識故。 *【涼】問曰:若以所依、依、境界立十八界者,阿羅漢最後心則非意界。所以者何。不能生識故。* *【涼】答曰:彼亦是意界。所以識更不相續者,非以意界,更以餘事故。`[若=苦【元】]`若識生者,亦能作所依。* 【唐】答:彼亦是意界。依彼不能生後識者,非彼為障,但餘緣障故後識不起,設後起者亦作所依。如有餘緣不生芽等,豈沃壤地非芽等依。 ### ●. 【唐】此十八界過去未來現在皆具。 【唐】問:過去可有此十八界,以六識身無間已滅名意界故;未來現在如何亦有十八界耶。 【唐】答:此十八界依相而立,三世各有十八界相。若未來現在識無意界相者,過去識亦應無,以相無轉故。 *【涼】過去有十八,未來現在亦有十八。問曰:過去有十八界可爾。所以者何。六識次第滅者是意界。未來現在云何有十八界。* 【唐】問:等無間緣未來未有,現在過去亦應不立。此既得立,意界應然。 【唐】答:等無間緣依用而立。未來未有等無間法,故不可立等無間緣。設立,於誰有此緣用。此十八界,依相而立,未來雖無識所依用.而已有識==\[[s10](婆沙001-010#^6o30fc)不生法中.有意識相]==,可立所依。故此與彼不可為例。諸阿羅漢最後念心,雖非等無間緣而是意界,准此應知。 *【涼】答曰:以是決定相故。若未來現在識無意界相者,過去者亦無;以決定相故,過去有十八界,是故以三事說十八界,謂所依、依、境界。* ^7q82s3 ### ●.六十二界 【唐】餘契經中,世尊自說惡叉聚(AkSatAH)喻,說此喻已告諸苾芻「有情身中有多界性。」彼亦攝在此十八界,所依能依境界攝故。 *【涼】佛經作如是喻:如大樹葉聚,比丘當知,無量界性亦復如是。雖說無量界性,而不過十八界。盡以三事故名界,謂所依、依、境界。* *【涼】佛經`[又=亦【三宮】]`又說六十二界,如《多界經》說,彼亦不過十八,盡以三事故名界。* 【唐】又,佛於彼《多界經》中說界差別有六十二,彼亦攝在此十八界。即所依等三事攝故。 【唐】問:何故世尊為眾說彼六十二界。 【唐】答:為對外道身見為本,有六十二見趣別故。又世尊告天帝釋言「憍尸迦(KauZika)。當知。世有種種界,隨各所想而各執著,隨各執著而各說之,各言此實,餘皆愚妄。」彼亦攝在此十八界,即所依等三事攝故。 【唐】有作是說:彼經諸見,以界聲說,皆唯攝在此法界中。 【唐】尊者 #左受 作如是說:以四事故立十八界:一自性故,二所作故,三能作故,四蘊差別故。以自性故,建立色界乃至法界;以所作故,建立眼識界乃至意識界;以能作故,建立眼界乃至意界;以蘊差別故,建立十八界。謂色蘊差別建立十界一界少分;識蘊差別建立七心界;三蘊攝在一法界中。 【唐】如是名為諸界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涼】問曰:佛經何故說六十二界。* *【涼】答曰:* *【涼】欲異外道故。外道有六十二見,以身見為本;為對治彼見故,說六十二界。餘經又說:憍尸迦!世間有種種無量界眾生,各於自界而起貪著,生牢彊想,言我界勝,`[唯=惟【三宮】]`唯我是實,餘者是愚。如是盡在十八界。亦以三事,謂所依、依、境界。* *【涼】復有說者,此中諸見,以界名說,悉在法界中。以是事故,十八界以三事立界,謂所依、依、境界。尊者婆摩勒說曰:以四事故`[故〔-〕【三宮】]`故立十八界:一、以自體;二、以事;三、以所作;四、以分別陰。以自體者,色界乃至法界。事者,眼識乃至意識。所作`[者=者何【三宮】]`者,眼界乃至意界。分別陰者,色陰有十界、識陰有七、三陰有一界。此是界體性,乃至廣說。* ### ●〈五〉界之名義 【唐】已說界自性,所以今當說。 *【涼】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界,界是何義。 *【涼】何故名界,界是何義。* 【唐】答: *【涼】答曰:* 【唐】1種族義是界義,2段義.分義.片義.異相義.不相似義.分齊義,是界義,8種種因義.是界義。 *【涼】性義是界義,叚義.分義.別義.種種相義.不相似義.分齊義,是界義,種種所依`[依=作【三宮】]`.是界所作。* 【唐】聲論者說:1馳流故名界,2`[任=住【三】*]`任持故名界,3長養故名界。 *【涼】聲論者說曰:趣義是界義、<u>持養義</u>是界義。* 【唐】應知此中, 【唐】1.種族義是界義者,如一山中有多種族,謂金銀銅鐵.白鑞鉛錫.丹青等石.白墡土等.異類種族。如是於一相續身中,有十八界異類種族。 *【涼】性義是界義者,譬如一山之中多有諸性,鐵性、白鑞性、鉛性、銅性、銀性、金性、石性、白`[塔=`墡`【三宮】]塔`性,如是一所依身有十八界性。* 【唐】2.段義是界義者,如有次第安布段物得種種名。謂次第安布材木等段,名為宮殿臺觀舍等;次第安布餘甘子等段名阿摩洛迦(āmalaka);次第安布竹篾等段名蓋扇等;次第安布骨肉等段名男女等。如是次第安布眼等十八界段,名為有情摩納婆(māṇava)等。 *【涼】叚義是界義者,如諸材叚次第安置,名宮殿樓觀;次第安置竹篾,名扇名蓋;次第安置肉叚,名為男女。* 【唐】3.分義是界義者,謂男身中有十八分,女等亦爾,即十八界。 *【涼】分義是界義者,十八分是男、十八分是女。* 【唐】4.片義是界義者,謂男身中有十八片,女等亦爾,即十八界。 *【涼】別義是界義者,男別有十八、女別有十八。* 【唐】5.異相義是界義者,謂眼界相異乃至意識界相異。 *【涼】種種相義是界義者,眼界相異乃至法界相異。* 【唐】6.不相似義是界義者,謂眼界不似餘界,乃至意識界不似餘界。 *【涼】不相似義是界義者,眼界於餘界不相似,乃至法界於餘界不相似。* 【唐】7.分齊義是界義者,謂眼界分齊異餘十七界,乃至意識界分齊異餘十七界。 *【涼】分齊義是界義者,眼界自有分齊,餘十七界亦有分齊,乃至法界自有分齊,餘十七界亦有分齊。* 【唐】8.種種因義是界義者,謂因此故有眼界,非即因此乃至有意識界;乃至因此故有意識界,非即因此乃至有眼界。 *【涼】種種所作是界所作者,眼界所作乃至非法界所作,法界所作乃至非眼界所作。* 【唐】聲論者說,1.馳流故名界者,謂此諸界馳流三界五趣四生,輪轉生死。 *【涼】聲論者說:趣義是界義者,趣諸界、諸趣、諸生。* 【唐】2.任持故名界者,謂此諸界任持自性。`[任=住【三】*]` 【唐】3.長養故名界者,謂此諸界<u>長養他性</u>。 *【涼】<u>持養義</u>是界義者,能持自性故。* 【唐】是故種族義是界義,乃至長養.故名為界。 *【涼】是故性義乃至持養義,是界義。* ## 3.十八界各論 ### 〈一〉十八界一一別說 【唐】● A眼界等 【唐】已總說界立名所因,今當一一別說其相。 ~~*==【晉】如是共行說已,當說別行。云何眼界。==*~~ 【唐】問:眼界云何。 【唐】答:諸眼於色已正當見,及彼同分(tat-sabhāga)是名眼界。 【唐】已見色者,謂過去眼。正見色者,謂現在眼。當見色者,謂未來眼。 *【涼】已總說界所以,今當一一別說。云何眼界。若眼已見色、今見色、當見色。已見色是過去、今見色是現在、當見色是未來,及諸餘彼分眼。* ~~*==【晉】答曰:謂眼見色,已見當見今見,及此餘所有。已見者是過去,當見者未來,今見者現在。==*~~ 【唐】及彼同分者: 【唐】此國諸師,說有四種: 【唐】一者過去彼同分眼,謂眼界不見色已滅。 【唐】二者現在彼同分眼,謂眼界不見色正滅。 【唐】三者未來彼同分眼,謂眼界不見色當滅。 【唐】四者未來畢竟不生眼界。 *【涼】外國法師作如是說:彼分眼有四種:* *【涼】過去有彼分眼界,謂眼不見色滅墮過去者;現在亦有彼分眼界,謂眼不見色今滅者;未來亦有彼分眼界,謂眼不見色;當滅者及未來必不生彼分眼。* 【唐】<font color="red">外國諸師</font>,說有五種: 【唐】三如前說,未來畢竟不生眼界分為二種: 【唐】一有識屬眼界(vijñāna-samāyukta);二無識屬眼界。 *【涼】<font color="red">罽賓沙門</font>說:彼分眼有五種,* *【涼】三種如先說,未來必不生彼分眼有二種:一與眼識合,二不與眼識合。* ~~*==【晉】`[及此【麗】=此及【大】]`及此餘所有者,謂彼眼識或空或非空。==*~~ 【唐】舊外國師同此國說,舊此國師同外國說。==\[s99罽賓沙門何故不作如是說耶]== ### ●.同分眼和彼同分眼 【唐】A諸見色眼,於自有情名同分眼,於餘有情亦名同分(sabhāga)。 【唐】諸不見色眼,於自有情名彼同分眼,於餘有情亦名彼同分。 *【涼】若以眼見色,於己名自分,於餘一切眾生亦名自分;若眼不見色,於己名彼分,於餘一切眾生亦名彼分。* ~~*==【晉】更有說者,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餘一切眾生餘所有。謂我眼不見色是我餘所有,餘一切眾生亦餘所有。==*~~ 【唐】B有作是說:「諸見色眼,於自有情名同分眼,於餘有情名彼同分。 【唐】諸不見色眼,於自有情名彼同分眼,於餘有情亦名彼同分。」 *【涼】復有說者,若以眼見色,於己名自分,於餘一切眾生`[名=若名【三宮】]`名彼分;若眼不見色,於己名彼分,於餘一切眾生亦名彼分。* 【唐】C復有說者:諸見色眼,於自有情名同分眼,於餘有情非同分亦非彼同分。 【唐】諸不見色眼,於自有情名彼同分眼,於餘有情非同分亦非彼同分。 ~~*==【晉】更有說者,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餘一切眾生亦所有。謂我眼不見色是我餘所有,餘不見色亦餘所有。==*~~ ~~*==【晉】問曰:如無此事,一眼二人見色,況多。何以故說謂我眼見色是我所有,餘一切眾生亦所有。==*~~ 【唐】D(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云何有眼,而非同分非彼同分。應作是說「於三說中,初說應理。」 【唐】問:豈用他眼能見色耶。 【唐】答:誰說能用他眼見色。 【唐】問:若無能用他眼見色,如何有情自見色眼,於餘有情亦名同分。 【唐】答:以有用眼根恒定故。眼界用者,謂能見色。如眼於色有用已滅說為同分,於自於他此同分名恒無改轉。雖無能用他眼見色,而有用眼恒名同分。正滅當滅,應知亦爾。 【唐】問:同分眼能見色,彼同分眼不能見色。云何見色眼,是不見色眼之同分;不見色眼,是彼見色眼之同分耶。 【唐】答:1彼此二眼互為因故。謂見色眼與不見色眼為因,不見色眼亦與見色眼為因。 【唐】2復次,彼此二眼互相生故。謂見色眼能生不見色眼,不見色眼復能生見色眼。 【唐】3復次,彼此二眼互相引故。謂見色眼能引不見色眼,不見色眼復能引見色眼。 【唐】4復次,彼此二眼互相轉故。謂見色眼能轉不見色眼,不見色眼復能轉見色眼。 【唐】5復次,彼此二眼互相續故。謂見色眼能續不見色眼,不見色眼復能續見色眼。 【唐】6復次,見色眼與不見色眼,俱一界攝,俱一處攝,俱一根攝,同一見性。 【唐】故見色眼,是不見色眼之同分;不見色眼,復是彼見色眼之同分。 【唐】※如眼界,耳鼻舌身界,亦爾。同分彼同分品類差別,皆相似故。 ### ●.B色界等 【唐】問:色界云何。 【唐】答:諸色為眼已正當見,及彼同分是名色界。 【唐】已所見者,謂過去色。 【唐】正所見者,謂現在色。 【唐】當所見者,謂未來色。 【唐】及彼同分者,謂有四種彼同分色: 【唐】一者過去彼同分色,謂色界不為眼所見已滅。 【唐】二者現在彼同分色,謂色界不為眼所見正滅。 【唐】三者未來彼同分色,謂色界不為眼所見當滅。 【唐】四者未來畢竟不生色界。 ### ●.色界同分彼同分等 【唐】(一) 【唐】或有色界於一有情是同分,於二三四,乃至百千諸有情等亦是同分。謂此色界是一有情眼所見,亦是二三四,乃至百千諸有情等眼所見故,如: 【唐】a百千人同觀初月;然此色界於諸緣彼生眼識者名同分,於不緣彼生眼識者名彼同分。 【唐】b又如眾中有一伎女,形容端正眾具莊嚴,諸有緣之起眼識者彼色界名同分,諸有不緣起眼識者即彼色界名彼同分。 【唐】c又如法師昇座說法,言辭清辯形貌端嚴,諸有緣之起眼識者彼色界名同分,諸有不緣起眼識者即彼色界名彼同分。 ### ᅟ.(二) 【唐】或有色界於一有情名彼同分,於二三四,乃至百千諸有情等亦名彼同分。謂彼色界在隱映處,無量有情不能見故。 ### (三) 【唐】或有色界一切有情眼所不見,即彼色界於一切時名彼同分。如妙高山中心之色,及大地中大海下色,一切有情無有見者。 【唐】問:彼色豈非天眼境界。 【唐】答:彼色雖是天眼境界,而無用故此不觀之。 【唐】復次,非一切時天眼現起,故有彼色天眼不見。 【唐】問:彼色豈非佛眼境界。 【唐】答:彼色雖是佛眼境界,而無用故佛不觀之。 【唐】復次,非一切時有佛出世,如今無佛,既無佛眼,故有彼色非佛眼見。 【唐】問:何故見色眼,於自有情名同分,於餘有情亦名同分。而所見色,於見者名同分,於不見者名彼同分耶。 【唐】答:容一色界多有情見,無一眼界二有情用故。謂有色界一有情見,容二三四,乃至百千有情亦見,是共見故。諸有見者,此色界於彼名同分;諸不見者,此色界於彼名彼同分。無一眼界二有情用,況多有情,是不共故。諸用此眼能見色者,此眼於彼名同分。諸餘有情眼若見色,若不見色,此眼於彼亦名有作用。眼既是不共,於一切時相恒定故。 【唐】※如色界,聲香味觸界,亦爾。同分彼同分品類差別,皆相似故。 【唐】然於此義: 【唐】(一)或有欲令唯嗅嘗覺各自身中諸香味觸, 【唐】彼作是說:香味觸界, 【唐】a依世俗理,如色界說,謂諸世間作如是語:「汝所嗅香我等亦嗅,汝所嘗味我等亦嘗,汝所覺觸我等亦覺。」 【唐】b依勝義理,香味觸界,如眼界說。謂一有情所嗅香界,餘不能嗅;若一有情所嘗味界,餘不能嘗;若一有情所覺觸界,餘不能覺。 【唐】問:若一觸界二有情身各在一邊,共所逼觸,豈非勝義如色界說。 【唐】答:如是觸界,有多極微和集一處,二身逼觸,各得一邊,無共得者。故勝義理,如眼界說;香味觸`[觸=二【三宮】]`界,准此應知。 【唐】(二)復有欲令亦嗅嘗覺他及非情諸香味觸, 【唐】彼作是說:香味觸界, 【唐】若已受用及受用時,a依世俗理,如色界說,謂諸世間說共得故。b依勝義理,如眼界說,一所受用,餘不得故。 【唐】若未受用香味觸界,b依勝義理亦有共得,如色界說,義謂在未來.當至現在,有多人等.共得義故。 【唐】◎若依前義,應作是說:香味觸界,依世俗理,如色界說;依勝義理,如眼界說。 【唐】◎若依後義,應作是說:香味觸界, 【唐】若已受用及受用時,依世俗理,如色界說;依勝義理,如眼界說。==\[[s13](婆沙011-020#^0fzj2a)餘四識依同分,緣同分。]== 【唐】若未受用,依勝義理,亦可得言如色界說。 【唐】◎是故諸論,皆作是說:「如色界,聲香味觸界亦爾,以香味觸,可共得故。」 ^jhjl5f ### ●.C眼識界等 【唐】問:眼識界云何。 【唐】答:眼及色為緣,所生眼識,是名眼識界。 【唐】問:眼識生時,除自性餘一切法皆作緣,何故但眼色為緣。 【唐】答:1此中且說增勝緣故。謂若法是眼識所依所緣者,此中說之。眼是眼識所依,色是眼識所緣,是故偏說。餘法不爾。 【唐】2復次,若法是眼識近增上緣者,此中說之。眼及色與眼識作近增上緣,勝眼識上生住異滅,是故偏說。 【唐】3復次,若法是眼識不共勝緣者,此中說之。眼及色與眼識作不共勝緣,勝眼識生住異滅,是故偏說。 【唐】問:眼識亦以色為緣生,何故名眼識,不名色識耶。 【唐】答:亦有經說此名色識。如(經)說:色界為緣生色識,乃至法界為緣生法識。 【唐】問:但有一經作如是說,餘一切經皆說眼識,如何不說名色識耶。 【唐】答:1眼是內故,但名眼識;色是外故,不名色識。 【唐】2復次,眼是所依故,但名眼識;色是所緣故,不名色識。 【唐】3復次,眼是根故,但名眼識;色是根義故,不名色識。 【唐】4復次,眼是有境故,但名眼識;色是境故,不名色識。 【唐】5復次,眼是不共故,但名眼識;色是共故,不名色識。 【唐】6復次,諸立名者,皆就所依,顯所立名,有差別故。眼是識所依根故,但名眼識,乃至意是意識所依根故,但名意識。如聲唯就所依立名,顯所立名有差別故。如依鼓起,但名鼓聲;若依貝起,但名貝聲。依箜篌等,應知亦爾。 ### ●.五識何緣不名意識等 【唐】問:眼等六識皆依意生,何緣前五不名意識。 【唐】答:若法是識,不雜不共不亂所依,識名依彼;眼是眼識,不雜不共不亂所依故名眼識,廣說乃至身是身識,不雜不共不亂所依故名身識。意是五識,雜共亂依,是故前五不名意識。 【唐】問:若爾,意識亦應不說名意識耶。 【唐】答:意識更無不雜不共不亂所依,如前五識,是故但說名為意識。 【唐】以是因緣應作四句: ### 眼識 【唐】(1)有法是眼識所依非等無間緣,謂俱生眼。 【唐】(2)有法是眼識等無間緣非所依,謂無間已滅諸心所法。 【唐】(3)有法是眼識所依亦是等無間緣,謂無間已滅意界。 【唐】(4)有法非眼識所依亦非等無間緣,謂除前相。 ### 耳識乃至身識 【唐】乃至身識,四句亦爾。 ### 意識 【唐】若法是意識所依亦是等無間緣。有法是意識等無間緣而非所依,謂無間已滅諸心所法。 【唐】尊者世友亦作是說: 【唐】「眼識亦以色為緣生,何緣眼識不名色識。 【唐】答:1眼是眼識所依;色不爾故。 【唐】2復次,眼是眼識勝緣;色不爾故。 【唐】3復次,眼唯墮自相續;色不定故。 【唐】4復次,眼唯在近;色不定故。 【唐】5復次,眼唯在內;色不定故。 【唐】6復次,眼是不共;色不爾故。 【唐】7復次,眼唯有執受;色不定故。 【唐】8復次,眼有損益,識隨損益;色不爾故。 【唐】問:色若有損益,識亦隨損益。若無色者,眼識不生,亦應名色識,何緣但說名眼識耶。 【唐】答:此不應例。所以者何。有眼根者,雖一色壞,更緣餘色,眼識可生。若無眼根,雖有多色,恒現在轉,眼識不生。是故眼識,損益隨根,不隨於色。 【唐】9復次,眼有下中上,識隨下中上;色不爾故。 【唐】10復次,眼是不共,色不定故。有緣一界色生二界眼識,無依一界眼生二界眼識故。有緣一趣色生五趣眼識,無依一趣眼生二趣眼識,況有多故。有緣一生色生四生眼識,無依一生眼生二生眼識,況有多故。 【唐】11復次,眼是眼識勝增上緣;色不爾故。」 【唐】大德說曰:若眼有留難,識亦有留難;若眼無留難,識亦無留難。故名眼識,不名色識。 【唐】問:若色有留難,眼識亦有留難;無所緣色,眼識不生故。 【唐】答:色有眾多,眼唯有一,不應為例。謂若有眼,雖一色壞,而緣第二,眼識得生;若第二壞,緣第三色,眼識得生;餘壞緣餘,生識亦爾。若一身中眼根壞者,設有無量那庾多色正現在前,緣彼眼識,皆不得生。是故眼識不名色識,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唐】問:有契經言:「眼所識色。」此有何意。諸色但是眼識所識,眼根不能了別色故。 【唐】答:1彼於所依,顯能依事,故不違理。謂佛世尊,或於所依顯能依事,或於能依顯所依事。 【唐】◎於所依顯能依事者,如彼經言「眼所識色。」 【唐】◎於能依顯所依事者,如有處說「眼識所受,眼識所了,說名所見。」 【唐】2復次,彼經應言「眼識所識色。」誦者錯謬,故彼但言「眼所識色。」 【唐】3復次,彼經應言「眼識所識色。」略去中間,故但說「眼所識色。」如說牛車擇滅等故。 【唐】4復次,彼契經中依勝具說,故不違理。如伎染書依勝具說,此亦如是。[s39](婆沙031-040#^7cjp1y) [s42](婆沙041-050#^oh9nc6) *【涼】復次,以名義勝故。如伎人染衣書法。* 【唐】a 如作伎樂時,雖有樂具及諸子女并餘助伴,而**伎樂主**,偏得其名,是勝具故。 *【涼】a猶如伎師作伎時,非無**伎子伎女及餘侍從**時會,然伎師於中勝故,但言伎師作樂。* 【唐】b 又如染衣等時,非無水器染師助伴,而彼**染色**,偏得其名,是勝具故。 *【涼】b如以染染衣,非無人水器等,但染勝,故言以染染衣。* 【唐】c 又如書時,非無水墨盛貯墨器及人葉等,而**筆**勝故,偏得其名。 *【涼】c如以筆作字令字有差別,非無人工紙墨等,但筆於中勝,故說筆作字令字差別。* 【唐】此亦如是,雖識色時.有多識具.謂空明等,而眼勝故.偏得其名。故彼經說「眼所識色。」 *【涼】如是雖識能識色,以眼勝故,說眼識色。* ^mbc0zj 【唐】5復次,眼是識色所依止故。彼契經言「眼所識色。」如言道路是商侶等所應行處,然彼道路但是腳足所應行處。彼商侶等是彼腳足所依止故,偏得其名,此亦如是。 【唐】※如眼識界,耳鼻舌身識界亦爾。緣生立名,釋通經義,皆相似故。 ### ●.D意界之同分.彼同分等 【唐】問:意界云何。 【唐】答:諸意於法已正當了,及彼同分是名意界。 【唐】已了法者,謂過去意界。 【唐】正了法者,謂現在意界。 【唐】當了法者,謂未來意界。 【唐】及彼同分者,謂未來畢竟不生意界。無有過去現在意界是彼同分。心心所法必託所緣,方能起故。由此未來當生意界,亦必是同分。 【唐】問:意界若緣十七界起是同分不。 【唐】答:亦是同分。如眼界等有見等用必是同分,意界亦爾。有了用者,即名同分。 ### ●.E法界無彼同分 【唐】問:法界云何。 【唐】答:諸法為意已正當了,是名法界。 【唐】已為意了者,謂諸法界已為過去意界所了。 【唐】正為意了者,謂諸法界正為現在意界所了。 【唐】當為意了者,謂諸法界當為未來意界所了。 【唐】問:法界為有彼同分不。 【唐】答:無。所以者何。以無有法,非去來今無量意識所了別故。有意識起一剎那中,唯除自性相應俱有,了別所餘一切法故。 【唐】問:餘十七界,亦是意識所了別境,應皆是同分,便無彼同分,如何說有彼同分耶。 【唐】答:餘十七界,不依意識立為同分及彼同分,但依各別根境相對。謂眼對色色對眼,乃至身對觸觸對身。 【唐】問:若爾,意界及意識界,唯應對法界立同分彼同分,是則緣餘十七界者,應非同分。 【唐】答:理應如是。然以意界及意識界能通了別一切法故,依自作用立為同分,如眼等根有見等用,必不立為彼同分故。 【唐】有餘師說:法界總攝一切法盡,以十七界亦名法故,無斯過失。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法名雖通,而法界別故。由此前說,於理為善。 【唐】此中,應作頗設問答~ 【唐】「(問)頗有俱有法,有是同分有是彼同分耶。 【唐】答:有。謂彼同分十七界上生住異滅,法界攝故,恒名同分。 【唐】(問)頗有相應俱有法,有是同分有是彼同分耶。 【唐】答:有。謂未來不生意界意識界等,是彼同分;彼相應心所法及彼隨轉色不相應行,法界攝故,恒名同分。」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一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二</b>☗s72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二 ## 4.十八界各論(續) ### ●.F意識界等 【唐】問:意識界云何。 【唐】答:意及法為緣,所生意識是名意識界。此中問答分別,如眼識界應知。 ### ●.G六識界不說彼同分之理由 【唐】問:何緣六識界不說彼同分。 【唐】答:1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次,六識界是生所顯,依生建立;彼同分心是不生故,唯說同分。 【唐】3復次,六識界是用所顯,依用建立;彼同分心無作用故,唯說同分。 【唐】4復次,六識界皆是意界攝,已說意界有彼同分,應知即已說六識界,故不復說。 【唐】● 六識界皆是意界為建立根境識三各有六故,復別說有六識差別 【唐】問:若爾,不應立六識界,此六即是意界攝故。 【唐】答:雖即意界而為建立,根境識三各有六故,復別說有六識差別。 ### ●.心意識三種之差別及業用 【唐】問:諸契經中說心意識,如是三種差別云何。 #### 無有差別 【唐】或有說者:無有差別。心即是意意即是識,此三聲別,義無異故。 【唐】如火名火,亦名焰頂,亦名熾然,亦名生明,亦名受祀,亦名能熟,亦名黑路`[黑=無【明】]`,亦名鑽息,亦名烟幢,亦名金相,如是一火有十種名。聲雖有異,而體無別。 【唐】如天帝釋(Śakra devānām indra釋提桓因),亦名鑠羯羅(==śakra大日經疏:帝釋因百施得成也,百度開四城門廣施也。釋是百,迦落是勇施也བརྒྱ་བྱིན\[མཆོད་སྦྱིན་རྣམ་པ་བརྒྱ་བྱས་པས་ལྷའི་རྒྱལ་པོའི་གོ་འཕང་ཐོབ་པས་ན་བརྒྱ་བྱིན་ཞེས་] \[śatakratu百祭śatayajvan据传说:国王如果举行一百次祭马典礼,就有可能具备因陀罗的法力]。མིང་གི་ རྣམ་གྲངས་ལ་ཀོའུ་ཤི་ཀ། སྐབས་གསུམ་དབང་། གང་པོ་འབོད། གང་པོ་སྐེམ་བྱེད། གྲགས་པའི་མུ་ཁྱུད། གྲོང་འཇོགས། གྲོལ་བྱེད་འཇོམས། མགོན་པོ་རྡོ་རྗེ་ཅན། རྒན་ལས་ཉན། ཆར་འབེབས། མཆོད་སྦྱིན་བརྒྱ་པ། འཆི་མེད་རྒྱལ་པོ། འཇེར་འཇིགས། སྟོབས་ལྡན་དགྲ་བོ། མཐོ་རིས་རྒྱལ། མཐོ་རིས་འདྲེན་པ། བདེ་སོགས་བདག་གནས་ཀྱི་བདག་པོ། པུ་ལོ་མ་དགྲ། སྤྲིན་ལ་ཞོན། མིག་སྟོང་ཅན། སྨིན་པ་གསོད། གཙང་བྱེད། ཚིག་མདའི་མགོན་པོ། གཞན་བསྙེམས་བཟོད། བཟོད་དཀའི་རེངས། ལེགས་སྐྱོབ། ལེགས་བྲིས་གཙོ། ཤིས་བརྗོད་ཉན། ཧ་རིའི་རྟ་ཅན། ལྷ་དབང་། ལྷའི་རྔ་ཅན། ལྷ་ཡི་རྒྱལ་པོ། ལྷ་ཡི་བདག་བཅས་སོ།==),亦名補爛達羅(puraṃdara富蘭陀羅purindada),亦名莫伽梵(maghavan(t)),亦名婆颯縛(Vāsava),亦名憍尸迦(Kauśika此云\[璽]繭兒, 巴kosiya絲kauśeya),亦名設芝夫(śacīpati),亦名印達羅(Indra),亦名千眼(sahasracakṣu, sahasranayana, sahasranetra),亦名三十三天尊(trayastriṃśapati)。 【唐】==[SA](雜含642-1362#1105).[1105](agamas#^sa1105) 見天帝釋不…== 【唐】==[SA](雜含642-1362#1106).[1106](agamas#^sa1106) 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名釋提桓因…== ^c1wy64 【唐】如是一主,有十種名。聲雖有異,而體無別。如對法中,說受名受,亦名等受,亦名別受,亦名覺受,亦名受趣。如是一受,有五種名。聲雖有異,而體無別。故契經說心意識三,聲雖有異,而無差別。 #### 亦有差別 【唐】復有說者:心意識三,亦有差別。==\[[雜心](心論雜心1.md#^q07jfd):1名、4義(5bc)、5業a、2世、3施設 [五事毘婆沙](品類足論#^tjpkmw) ]== 【唐】1謂名即差別,名心.名意.名識,異故。 【唐】2復次,世亦差別。謂過去名意,未來名心,現在名識故。 【唐】3復次,施設亦有差別。謂界中施設心,處中施設意,蘊中施設識故。 【唐】4復次,義亦有差別。謂心是種族義,意是生門義,識是積聚義。 【唐】5復次,業亦有差別。 【唐】a謂遠行是心業==\[[s180](婆沙176-200#^k27ql8)心遠行獨行]==,如有頌曰:「能遠行獨行,無身寐於窟,調伏此心者,解脫大怖畏。」 【唐】前行是意業==\[s180意為法前導]==,如有頌曰:「諸法意前行,意尊意所引,意染淨言作,苦樂如影隨。」 【唐】續生是識業,如契經說:「入母胎時,識若無者,羯剌藍等,不得成就。」故知續生,是識業用。 【唐】b復次,彩畫是心業,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諸傍生趣,由心彩畫,有種種色。」 【唐】歸趣是意業,如契經說:「苾芻當知。如是五根,各別所行,各別境界。意根總領受彼所行境界,意歸趣彼,作諸事業。」 【唐】了別是識業,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識能了別種種境事。」 【唐】c復次,滋長是心業,思量是意業,分別是識業。 【唐】脇尊者言:滋長分割是心業;思量思惟是意業;分別解了是識業。應知此中:滋長者是有漏心,分割者是無漏心;思量者是有漏意,思惟者是無漏意;分別者是有漏識,解了者是無漏識。==\[zs14或復增長.相續業生.種子差別]== 【唐】心意識三,是謂差別。 ## 5.根境識及身根境識之同繫異繫論 【唐】●<font color="#9E480E">🈬sz"18"#〈一〉🈮</font>眼色眼識為必同繫。為亦有異繫。 【唐】問:眼色眼識界,為必同繫,為亦有異繫耶。 【唐】答:如是三種,或有同繫或有異繫。 【唐】● A云何同繫。 【唐】1.謂生欲界, 【唐】a以欲界眼,見欲界色時,彼欲界眼欲界色生欲界眼識。 【唐】b即彼以初靜慮眼,見初靜慮色時,彼初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2.若生初靜慮, 【唐】以初靜慮眼,見初靜慮色時,彼初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是名同繫。 【唐】ᅟ● B云何異繫。 【唐】1.謂生欲界, 【唐】以初靜慮眼, 【唐】aᅟ見欲界色時,bᅟ彼初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即彼以第二靜慮眼, 【唐】aᅟ見欲界色時,bᅟ彼第二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cᅟ見初靜慮色時,dᅟ彼第二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eᅟ見第二靜慮色時,fᅟ彼第二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即彼以第三靜慮眼, 【唐】aᅟ見欲界色時,bᅟ彼第三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cᅟ見初靜慮色時,dᅟ彼第三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eᅟ見第二靜慮色時,fᅟ彼第三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gᅟ見第三靜慮色時,hᅟ彼第三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即彼以第四靜慮眼, 【唐】aᅟ見欲界色時,bᅟ彼第四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cᅟ見初靜慮色時,dᅟ彼第四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eᅟ見第二靜慮色時,fᅟ彼第四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gᅟ見第三靜慮色時,hᅟ彼第四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iᅟ見第四靜慮色時,jᅟ彼第四靜慮眼第四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2.若生初靜慮, 【唐】以初靜慮眼, 【唐】aᅟ見欲界色時,bᅟ彼初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cᅟ所餘廣說,dᅟ如生欲界。 【唐】3.若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廣說,隨相應知。 ### ●. 【唐】頗有異繫眼異繫色生異繫眼識耶。 【唐】答:有。謂~ 【唐】1.以第二靜慮眼, 【唐】aᅟ見欲界色時,bᅟ彼第二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2.以第三靜慮眼, 【唐】aᅟ見欲界色時,bᅟ彼第三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cᅟ見第二靜慮色時,dᅟ彼第三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3.以第四靜慮眼, 【唐】aᅟ見欲界色時,bᅟ彼第四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cᅟ見第二靜慮色時,dᅟ彼第四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eᅟ見第三靜慮色時,fᅟ彼第四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如是三種,各異地繫,是謂眼色識同繫異繫義。 ### ●〈二〉 【唐】問:身眼色眼識界,為必同繫為亦有異繫耶。 【唐】答:如是四種,或有同繫或有異繫。 【唐】● A云何同繫。 【唐】1.謂生欲界,以欲界眼,見欲界色時,彼欲界身欲界眼欲界色生欲界眼識。 【唐】2.若生初靜慮,以初靜慮眼,見初靜慮色時,彼初靜慮身初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是謂同繫。 【唐】● B云何異繫。 【唐】謂生欲界, 【唐】1.以初靜慮眼, 【唐】ᅟ見欲界色時,ᅟ彼欲界身初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ᅟ見初靜慮色時,ᅟ彼欲界身初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2.即彼以第二靜慮眼, 【唐】ᅟ見欲界色時,ᅟ彼欲界身.第二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ᅟ見初靜慮色時,ᅟ彼欲界身.第二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ᅟ見第二靜慮色時,ᅟ彼欲界身.第二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3.即彼以第三靜慮眼, 【唐】aᅟ見欲界色時,bᅟ彼欲界身第三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cᅟ見初靜慮色時,dᅟ彼欲界身第三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eᅟ見第二靜慮色時,fᅟ彼欲界身第三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gᅟ見第三靜慮色時,hᅟ彼欲界身第三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4.即彼以第四靜慮眼, 【唐】aᅟ見欲界色時,bᅟ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cᅟ見初靜慮色時,dᅟ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eᅟ見第二靜慮色時,fᅟ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gᅟ見第三靜慮色時,hᅟ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iᅟ見第四靜慮色時,jᅟ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第四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 ᅟ◎色界 【唐】 若生初靜慮, 【唐】1.以初靜慮眼, 【唐】a見欲界色時,彼初靜慮身初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2.即彼以第二靜慮眼, 【唐】aᅟ見欲界色時,bᅟ彼初靜慮身第二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cᅟ見初靜慮色時,dᅟ彼初靜慮身第二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eᅟ見第二靜慮色時,fᅟ彼初靜慮身第二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3.即彼以第三靜慮眼, 【唐】aᅟ見欲界色時,bᅟ彼初靜慮身第三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cᅟ見初靜慮色時,dᅟ彼欲界身第三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eᅟ見第二靜慮色時,fᅟ彼初靜慮身第三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gᅟ見第三靜慮色時,hᅟ彼初靜慮身第三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4.即彼以第四靜慮眼, 【唐】aᅟ見欲界色時,bᅟ彼初靜慮身第四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cᅟ見初靜慮色時,dᅟ彼初靜慮身第四靜慮眼初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eᅟ見第二靜慮色時,fᅟ彼初靜慮身第四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gᅟ見第三靜慮色時,hᅟ彼初靜慮身第四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iᅟ見第四靜慮色時,jᅟ彼初靜慮身第四靜慮眼第四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如生初靜慮,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廣說隨相應知。 【唐】◎ 有差別者: ᅟ若生第二靜慮,應一切時說第二靜慮身。 【唐】ᅟ若生第三靜慮,應一切時說第三靜慮身。 【唐】ᅟ若生第四靜慮,應一切時說第四靜慮身。 ### ●. 【唐】頗有異繫身異繫眼異繫色生異繫眼識耶。 【唐】答:有。謂~ 【唐】1.生欲界, 【唐】以第三靜慮眼, 【唐】aᅟ見第二靜慮色時,bᅟ彼欲界身第三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即彼以第四靜慮眼, 【唐】aᅟ見第二靜慮色時,bᅟ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cᅟ見第三靜慮色時,dᅟ彼欲界身第四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2.若生第二靜慮, 【唐】以第三靜慮眼, 【唐】aᅟ見欲界色時,bᅟ彼第二靜慮身第三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即彼以第四靜慮眼, 【唐】aᅟ見欲界色時,bᅟ彼第二靜慮身第四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cᅟ見第三靜慮色時,dᅟ彼第二靜慮身第四靜慮眼第三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3.若生第三靜慮, 【唐】以第四靜慮眼, 【唐】aᅟ見欲界色時,bᅟ彼第三靜慮身第四靜慮眼欲界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cᅟ見第二靜慮色時,dᅟ彼第三靜慮身第四靜慮眼第二靜慮色生初靜慮眼識。 【唐】如是四種,各異地繫。是謂身眼色識同繫異繫義。 【唐】如說眼界色界眼識界及與身同繫異繫。如是耳界聲界耳識界及與身同繫異繫,廣說隨相應知。 ### ●〈三〉 【唐】問:鼻香鼻識界,為必同繫,為亦有異繫耶。 【唐】答:如是三種,唯有同繫。謂欲界鼻欲界香生欲界鼻識。雖有餘繫鼻,而無香鼻識,故此不說。 【唐】問:身鼻香鼻識界,為必同繫,為亦有異繫耶。 【唐】答:如是四種,唯有同繫。謂欲界身欲界鼻欲界香生欲界鼻識。雖有餘繫身及鼻界,而無香鼻識,故此不說。 【唐】如鼻界香界鼻識界及與身,唯同繫。如是舌界味界舌識界及與身,唯有同繫,廣說隨相應知。 ### ●. 【唐】問:身觸身識界,為必同繫,為亦有異繫耶。 【唐】答:如是三種,或有同繫或有異繫。 【唐】云何同繫。謂生欲界,彼欲界身欲界觸生欲界身識。若生初靜慮,彼初靜慮身初靜慮觸生初靜慮身識。是謂同繫。 【唐】云何異繫。謂生第二靜慮,彼第二靜慮身第二靜慮觸生初靜慮身識。若生第三靜慮,彼第三靜慮身第三靜慮觸生初靜慮身識。若生第四靜慮,彼第四靜慮身第四靜慮觸生初靜慮身識。是謂異繫。 【唐】身觸必無異地繫義,以根境合,方生識故。根境,麁細必相似故。 【唐】此中無四相對同異身界,無別所依身故。 ## 6.特別意法意識界之同繫異繫論 【唐】==\[舊譯:欲界意次第生初禪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 ●〈一〉 【唐】問:意法意識界,為必同繫,為亦有異繫耶。 【唐】答:如是三種,或有同繫.或有異繫。 【唐】云何同繫。 【唐】謂欲界意欲界法生欲界意識,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意.非想非非想處法,生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是謂同繫。 【唐】云何異繫。 *【涼】生餘繫識者,* 【唐】1有作是說:欲界善心無間,唯有未至定現在前;未至定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 *【涼】或有說,欲界善心次第生未至依`[依=餘【三宮】]`,未至依次第生欲界善心。* 【唐】2或有說者:欲界善心無間,有未至定或初靜慮現在前;彼二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 *【涼】復有說者,欲界善心次第生未至依,亦生初禪未至依,初禪次第生欲界善心。* 【唐】3復有說者:欲界善心無間,有未至定或初靜慮或靜慮中間現在前;彼三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 *【涼】復有說者,欲界善心次第生未至依、初禪、中間禪,彼三地次第生欲界善心。* 【唐】4尊者妙音作如是說:欲界善心無間,有未至定,或初靜慮或靜慮中間或第二靜慮現在前;彼四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如超定時,初靜慮等,無間超第二靜慮等,而第三靜慮等現在前故。==([s161](婆沙151-175#^yvpu5b) #僧伽筏蘇 .欲界善心等無間…)([s72]\[s192ab]a尊者妙音.欲界善心無間…b第二靜慮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 *【涼】尊者瞿沙作如是說:欲界善心次第生未至依、初禪、中間禪、第二禪,彼四地次第生欲界善心。如行者入超越定,從初禪超二禪及眷屬,`[起=超【明】]`起第三禪現在前,此亦如是。*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定不定心相生異故。應作是說~ *【涼】評曰:應作是說:* ^6605fu ### 【一順入逆入】 【唐】1.·欲界善心無間,有<u>未至定或初靜慮</u>現在前,彼二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彼無間勢力,唯能至此故。 【唐】謂欲界善心無間,或未至定或初靜慮現在前時,彼欲界意初靜慮地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唐】·彼二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時,彼初靜慮地意欲界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涼】欲界善心次第生未至依、初禪,彼二地次第生欲界善心。* *【涼】欲界善心次`[第【大磧】=弟【麗】]`第生未至依、初禪者,欲界意次第生初禪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涼】彼二地意次第生欲界善心。初禪意生欲界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唐】2.·初靜慮無間順次入第二靜慮時,彼初靜慮意第二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唐】·第二靜慮無間逆次入初靜慮時,彼第二靜慮意初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涼】初禪次第生第二禪,是順次定。初禪意生第二禪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涼】第二禪次第生初禪,是逆次定。第二禪意生初禪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唐】3.·第二靜慮無間順次入第三靜慮時,彼第二靜慮意第三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唐】·第三靜慮無間逆次入第二靜慮時,彼第三靜慮意.第二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唐】4.·第三靜慮無間順次入第四靜慮時,彼第三靜慮意第四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唐】·第四靜慮無間逆次入第三靜慮時,彼第四靜慮意.第三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涼】乃至第三禪次第生第四禪、是順次定。第三禪意生第四禪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涼】第四禪次第生第三禪,是逆次定。第四禪意生第三禪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唐】5.·第四靜慮無間順次入空無邊處時,彼第四靜慮意.空無邊處意識,法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唐】·空無邊處無間逆次入第四靜慮時,彼空無邊處意.第四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涼】第四禪次第生空處,是順次定。第四禪意生空處意識,法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涼】空處次第生第四禪,是逆次定。空處意生第四禪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唐】6.·空無邊處無間順次入識無邊處時,彼空無邊處意識無邊處意識,法或識無邊處繫,或無所有處繫,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唐】·識無邊處無間逆次入空無邊處時,彼識無邊處意空無邊處意識,法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涼】空處次第生識處,是順次定。空處意生識處意識,法或識處繫、或無所有處繫、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涼】識處次第生空處,是逆次定。識處意生空處意識,法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唐】7.·識無邊處無間順次入無所有處時,彼識無邊處意無所有處意識法或無所有處繫,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唐】·無所有處無間逆次入識無邊處時,彼無所有處意識無邊處意識法或識無邊處繫,或無所有處繫,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唐】8.·無所有處無間順次入非想非非想處時,彼無所有處意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唐】·非想非非想處無間逆次入無所有處時,彼非想非非想處意無所有處意識法或無所有處繫,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涼】乃至無所有處次第生非想非非想處,是順次定。無所有處意生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涼】非想非非想處次第生無所有處,是逆次定。* *【涼】非想非非想處意生無所有處意識法,或無所有處繫、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 【二順超逆超】 【唐】1.·初靜慮無間順超入第三靜慮時,彼初靜慮意第三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唐】·第三靜慮無間逆超入初靜慮時,彼第三靜慮意初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涼】初禪次第生第三禪,是順超定。初禪意生第三禪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涼】第三禪次第生初禪,是逆超定。第三禪意生初禪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唐】2.·乃至識無邊處無間順超入非想非非想處時,彼識無邊處意.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唐】·非想非非想處無間逆超入識無邊處時,彼非想非非想處意<u>識</u>.無邊處意識,法或識無邊處繫,或無所有處繫,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唐】ᅟᅟ餘地隨相,皆應廣說。 *【涼】如是乃至識處次第生非想非非想處,是順超定。識處意生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涼】非想非非想處次第生識處,是逆超定。非想非非想處意生識處意識,法或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涼】如是等則說定。復有餘定亦可爾。* ### 2入定定果 【唐】如是已說順逆入定,次復應說入定定果。 ~~*==【晉】問曰:餘正受云何。==*~~ ~~*==【晉】答曰:==*~~ 【唐】此中定果者,十四變化心。謂欲界初靜慮各有四,第二靜慮有三,第三靜慮有二,第四靜慮有一。 【唐】1且欲界有四變化心者,謂初靜慮果,乃至第四靜慮果。此四變化心無間.淨四靜慮現在前,淨四靜慮無間.此四變化心現在前。 *【涼】欲界有四種變化心,欲界有初禪果變化心,欲界有第二第三第四禪果變化心。此變化心次第生淨禪,淨禪次第生變化心。* ~~*==【晉】此設欲界四種變化意,一者初禪果、二者二禪果、三者三禪果、四者四禪果。==*~~ 【唐】2欲界初靜慮果變化心無間,淨初靜慮現在前時,彼欲界意.初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唐】淨初靜慮無間,欲界初靜慮果變化心現在前時,彼初靜慮意.欲界意識,法即所變化,或四處或二處。 *【涼】淨初禪次第生欲界初禪果變化心,初禪意生欲界意識,法是變化,或四入、或二入。* *【涼】欲界初禪果變化心次第生淨初禪,欲界意.生初禪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晉】初禪果變化心次第世俗初禪現在前,彼欲界意.初禪意識,法者,彼變化<font color="red"><u>或六入或四</u></font>,六者己心住==\[住自地心]==、四者非己心住==\[住他地心]==。==*~~ ~~*==【晉】世俗初禪次第初禪果欲界變化化,彼初禪地意.欲界意識,法者,<u>變化或六入或四入</u>。==*~~ ==\[[js27](俱舍論記疏27#^7d4cyc)泰.聲.四相及得名句文等 [js27](俱舍論記疏27#^2imj5h)光.]== ~~*==【晉】問曰:應有六,何故四。答曰:彼不化香味故。問曰:何以不化香味。答曰:莫令成就,是故不化。==*~~ ~~*==【晉】更有說者,彼化香味,但彼`[不=有【三宮】]`不成就。如女有女根、男有男根,但彼不成就。如是彼化香味,但不成就。==*~~ ~~*==【晉】如是說者,必化香味。==*~~ ~~*==【晉】欲界二禪果變化心次第世俗二禪現在前,彼欲界意.二禪意識,法者,或六入或四。==*~~ ~~*==【晉】世俗二禪次第二禪果欲界變化化,彼二禪意.欲界意識,法者,變化六入。==*~~ ~~*==【晉】欲界三禪果變化心次第世俗三禪現在前,彼欲界意.三禪意識,法者,或六入或四。==*~~ ~~*==【晉】世俗三禪次第三禪果欲界變化化,彼三禪意.欲界意識,法者,變化六入。==*~~ 【唐】3如是乃至,欲界第四靜慮果變化心無間,淨第四靜慮現在前時,彼欲界意第四靜慮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唐】淨第四靜慮無間,欲界第四靜慮果變化心現在前時,彼第四靜慮意.欲界意識,法即所變化,或四處或二處。 *【涼】乃至,淨第四禪次第生欲界第四禪果變化心,第四禪意生欲界意識,法是變化,若四入.若二入。* *【涼】欲界第四禪果變化心次第生淨第四禪,欲界意生第四禪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晉】欲界四禪果變化心次第世俗四禪現在前,彼欲界意.四禪意識,法者,彼變化或六或四。==*~~ ~~*==【晉】世俗四禪次第四禪果欲界變化化,彼四禪意.欲界意識,法者,變化六入。==*~~ 【唐】餘十靜慮果變化心,對淨靜慮,廣說隨相應知。 *【涼】如是則說定。* ~~*==【晉】此餘正受也。==*~~ ### ●〈三〉命終受生界繫同異 【唐】如是已說入定定果。次復應說命終受生。謂~ 【唐】1欲界歿生初靜慮時,彼欲界意,初靜慮意識,法或上八地繫或不繫。 【唐】2初靜慮歿生欲界時,彼初靜慮意,欲界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唐】3欲界歿乃至生非想非非想處時,彼欲界意,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唐】4非想非非想處歿乃至生欲界時,彼非想非非想處意,欲界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唐】5乃至無所有處歿生非想非非想處時,彼無所有處意,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唐】6非想非非想處歿生無所有處時,彼非想非非想處意,無所有處意識,法或無所有處繫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唐】是謂異繫。 【唐】此中,無四相對同異。以意界等通在九地,不必依止色身起故。 *【涼】生時亦可爾。欲界命終生初禪,欲界意生初禪意識,法或八地繫、或不繫。* *【涼】初禪命終生欲界,初禪意生欲界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涼】欲界命終,乃至生非想非非想處,欲界意生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涼】非想非非想處命終,生欲界,非想非非想處意生欲界意識,法或三界繫、或不繫。* *【涼】乃至無所有處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意生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涼】非想非非想處命終,生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意生無所有處意識,法或無所有處繫、或非想非非想處繫、或不繫。* *【涼】是則說生時。* ## 7.眼識後起分別意識 【唐】●〈一〉\[有分別無分別] 【唐】問:此六識身,幾有分別。幾無分別。 【唐】答:前五識身,唯無分別;第六識身,或有分別,或無分別。 【唐】且在定者,皆無分別;不在定者,容有分別,<u>計度分別</u>遍與不定意識俱故。 ==\[正理[zs8](正理06-10#^3yz98p)計度及與不定隨念分別…非此中意唯說一生所起分別…<font color="red">下文相似</font>。]== 【唐】**此中且說.眼識後起分別意識**==\[[本義2b](本義抄1-5#^tffm9u) 唯就散心論之]\[[五事毘婆沙](品類足論#^2eoft9)]==。 ^mesptn *【涼】若成就眼界,亦成就色界耶。* *【涼】答曰:* *【涼】成就眼界亦成就色界。頗成就色界,非成就眼界耶。* ~~*==【晉】問曰:若成就眼界彼亦成就色界耶。==*~~ ~~*==【晉】答曰:如是。若成就眼界,彼亦成就色界。頗成就色界不成就眼界耶。==*~~ ~~*==【晉】答曰:有。生欲界不得眼界,設得便失。不得者,生盲及處母胎卵膜漸厚。設得便失者,如眼界若脫若腐、若破若墮、若挑若陷、若`[瞟=縹【三】,經【宮】]`瞟若曀、若烟若塵,如是餘患壞眼也。==*~~ ~~*==【晉】問曰:若成就眼界彼亦成就眼識界耶。==*~~ 【唐】●〈二〉 【唐】問:以欲界眼見欲界色,及以色界眼見欲色界色時,於彼色起幾種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幾種分別意識。 【唐】答: ### 異生生欲界 【唐】已斷善根者,眼見色時,於彼色起二種眼識,謂染污無覆無記。此後於彼復起三種分別意識,謂善染污無覆無記。 【唐】不斷善根者,若諸異生未離欲界染,眼見色時,於彼色起三種眼識,謂善染污無覆無記。此後於彼復起欲界三種分別意識,謂善染污無覆無記。 【唐】即彼若生欲界, 【唐】●(A)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 【唐】1以欲界眼見諸色時,於彼色起二種眼識,謂除染污,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初靜慮二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初靜慮各二種,謂除染污。 【唐】2即彼以初靜慮眼: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初靜慮二種,除染污; 【唐】欲界◎若退法者三種,◎不退法者二種。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初靜慮三種; 【唐】欲界◎若退法者二種,除無記,◎不退法者,唯善。 【唐】●(B)即彼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 【唐】1以初靜慮眼:==[本義抄2b](本義抄1-5#^5kuwnb)==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初靜慮二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二種,初靜慮唯善。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二種,初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初靜慮各唯善。 【唐】2即彼以第二靜慮眼: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前二靜慮各二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第二靜慮各二種,初靜慮唯善。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第二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初靜慮各唯善,第二靜慮二種。 【唐】c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初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初靜慮各唯善,第二靜慮三種。 ^66srzj 【唐】●(C)即彼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三靜慮染, 【唐】1以初靜慮眼: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前三靜慮各二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第三靜慮各二種,前二靜慮各唯善。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第二第三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二種。 【唐】2即彼以第二靜慮眼: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前二靜慮各二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二種,前二靜慮各唯善。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第二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唯善。 【唐】c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初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唯善。 【唐】3即彼以第三靜慮眼: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前三靜慮各二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第三靜慮各二種,前二靜慮各唯善。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第二第三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二種。 【唐】c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二種。 【唐】d見第三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二種,第三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三種。 【唐】ᅟ●(D)即彼已離第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 【唐】1以初靜慮眼: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四靜慮各二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第四靜慮各二種,前三靜慮各唯善。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及後三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 【唐】2即彼以第二靜慮眼: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四靜慮各二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第四靜慮各二種,前三靜慮唯善。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及後三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 【唐】c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第四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 【唐】3即彼以第三靜慮眼: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四靜慮各二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第四靜慮各二種,前三靜慮唯善。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及後三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 【唐】c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第四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 【唐】d見第三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二第四靜慮各二種,第三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二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三</b>☗s73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三 【唐】(舊譯:第38卷,大正28,283c) 【唐】4即彼以第四靜慮眼: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四靜慮各二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第四靜慮各二種;前三靜慮各唯善。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及後三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 【唐】c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第四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 【唐】d見第三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二第四靜慮各二種;第三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 【唐】e見第四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二種;第四靜慮三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三種。 【唐】●(E)即彼若已離第四靜慮染, 【唐】以四靜慮眼見五地色,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及五地分別意識多少,隨相應知。 【唐】此中已離初靜慮染等,以欲界眼見諸色時,於彼色起眼識分別,准前易了,故不復說。 ### 異生生初靜慮 【唐】**若諸異生生初靜慮**, 【唐】●(A)未離初靜慮染,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二種眼識,除染污。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三種;初靜慮二種。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三種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二種;初靜慮三種。 【唐】●(B)即彼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 【唐】1以初靜慮眼: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眼識分別,廣說如前。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二種眼識,所起分別如前應知。 【唐】2即彼以第二靜慮眼: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三種;前二靜慮二種。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及第二靜慮各二種`[種+(初靜慮各二種)【元明宮】]`;初靜慮三種。 【唐】c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及初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 【唐】●(C)即彼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三靜慮染:以三地眼見四地色, 【唐】●(D)或已離第四靜慮染.以四地眼見五地色, 【唐】於彼色起眼識分別,准前應知。 【唐】如說異生生初靜慮,如是**即彼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一一廣說,隨相應知。 ### 聖者生欲界 【唐】已說異生,若諸聖者, 【唐】未離欲界染, 【唐】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三種眼識,此後於彼復起欲界三種分別。 【唐】即彼若生欲界, 【唐】●(A)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 【唐】1以欲界眼見諸色時,於彼色起二種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初靜慮二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初靜慮各二種。 【唐】2即彼以初靜慮眼: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初靜慮:二種。 【唐】欲界:◎若退法者,三種;◎不退法者,二種。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初靜慮三種;欲界唯善。 【唐】●(B)即彼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本義抄2](本義抄1-5#^5kuwnb)== 【唐】1以初靜慮眼: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初靜慮二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二種,初靜慮唯善。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欲界唯善; 【唐】初靜慮:◎若退法者三種;◎不退法者唯善。 ^z6g16s 【唐】2即彼以第二靜慮眼: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前二靜慮各二種; 【唐】◎不退法者,欲界第二靜慮各二種,初靜慮唯善。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欲界唯善,第二靜慮二種; 【唐】初靜慮,◎若退法者三種,◎不退法者唯善。 【唐】c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欲界初靜慮各唯善,第二靜慮三種。 【唐】●(C)◎即彼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三靜慮染:以三地眼見四地色; 【唐】●(D)◎或已離第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 【唐】●(E)◎或已離第四靜慮染,以四地眼見五地色. 【唐】於彼色起眼識分別,隨相應知。 【唐】此中已離初靜慮染等,以欲界眼見諸色時,於彼色起眼識分別,准前易了,故不復說。 ### 聖者生初靜慮 【唐】已說聖者生欲界,即彼若生初靜慮, 【唐】●(A)未離初靜慮染,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二種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初靜慮二種分別。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三種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初靜慮三種分別。 【唐】●(B)即彼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 【唐】1以初靜慮眼: 【唐】a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眼識分別,准前應知。 【唐】b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二種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前二靜慮二種分別。 【唐】2即彼以第二靜慮眼: 【唐】a見欲界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前二靜慮各二種分別。 【唐】b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初靜慮唯善,第二靜慮三種。 【唐】●(C)即彼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三靜慮染, 【唐】1以初靜慮眼,見欲界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眼識分別,准前應知。 【唐】2即彼以第二靜慮眼: 【唐】a見欲界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初及第三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唯善 【唐】b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前二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二種。 【唐】3即彼以第三靜慮眼: 【唐】a見欲界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初及第三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唯善。 【唐】b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前二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二種。 【唐】c見第三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唐】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 【唐】前二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三種。 【唐】●(D)即彼已離第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 【唐】●(E)或已離第四靜慮染,以四地眼見五地色時。 【唐】於彼色起眼識分別,隨相應知。 【唐】如說聖者生初靜慮,如是即彼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一一廣說,隨相應知。 ### 一一分別 【唐】A此中眼識, 【唐】1依自地眼,緣下地色容有二種:謂除染污。緣自地色容有三種。 【唐】2若依上地眼,唯無覆無記。 【唐】善染污眼識.唯生自地容現在前,由此必定繫屬生故。 【唐】B1善分別意識.能緣一切自上下地;染污分別意識.唯能緣自上地;無覆無記分別意識.唯能緣自下地。 【唐】2**善及染污分別意識**.生自下地容現在前,非生上地;==\[本義 [(異師)聞所成](本義抄1-5#^x5arr8) [2b](本義抄1-5#2b-9) [26bx](本義抄25-29#26bx-21) (正理[zs8](正理06-10#^3yz98p)不說染污)]== 【唐】無覆無記分別意識.唯生自地容現在前,由此必定繫屬生故。 【唐】眼識後起分別意識,非唯一生,設經多生.緣所見色亦得起故。 ^9a24ub ### 三.後三靜慮與眼識之關係 【唐】(一)在後三靜慮起初靜慮眼識之理由(借起識) 【唐】問:何緣生在後三靜慮而得現起初靜慮眼識耶。 【唐】==\[答]==: 【唐】◎譬喻者說:誰說生在後三靜慮而能現起初靜慮地眼等諸識。然後三靜慮自有眼等識依自地根了自下境。若不爾者,云何生上作巧方便,引初靜慮眼等諸識令現在前。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應作是說:「後三靜慮無眼等識。所以者何。無尋伺故,眼等五識恒與尋伺相應起故。」 ### (二)欲界眼等識不得現起之理由 【唐】問:何緣生在後三靜慮不引欲界眼等諸識令現在前,而但引起初靜慮識。 【唐】==\[答]==: 【唐】◎有作是說:欲界劣故,生在勝地不欲引彼眼等諸識令現在前。 【唐】◎有餘師說:彼界別故,謂欲界繫眼等諸識與上地根不同界繫。初靜慮識與上地根雖不同地,而界同故,亦依彼起。 【唐】◎或有說者:欲界眼等識非修果非通果故,依上地根不得現起。初靜慮眼等識是修果是通果故,依上地根亦得現起。 【唐】◎復有說者:欲界眼等識非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故,依上地根不得現起。初靜慮眼等識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故,依上地根亦得現起。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生==\[於]==後三靜慮得起初靜慮眼等諸識,不起欲界。 ### (貳).關於諸地耳等諸識及其後起分別意識之三性分別 【唐】如說眼識依諸地根了諸地色,引意識中三種分別數有多少,耳等諸識准此應知。 ## 9.眼色眼識界相互之成就不成就的關係 【唐】<b><font color="#610300">🈬sz"18"#(壹)🈮.🈬sz"18"#依「同分」對「同分」說🈮</font></b> 【唐】一「若成就眼界,亦成就色界耶。」等之多句 ### (一)‹眼界和色界›成就. 【唐】問:諸成就眼界亦成就色界耶。 【唐】答: 【唐】◎若成就眼界亦成就色界。 【唐】◎有成就色界不成就眼界。謂生欲界若未得眼或得已失。 【唐】*未得眼者,謂羯剌藍等位,及生盲者。 【唐】*得已失者,謂得眼已:或腐爛,或被挑,或蟲食,或餘緣壞。 ### (二)‹眼界和眼識界›成就. 【唐】問:諸成就眼界亦成就眼識界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成就眼界不成就眼識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不現在前。 【唐】◎有成就眼識界不成就眼界。謂生欲界,若未得眼,或得已失。 【唐】◎有成就眼界亦成就眼識界。謂 【唐】*生欲界已得眼而不失; 【唐】*或生初靜慮或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現在前。 【唐】◎有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謂生無色界。 ### (三)‹色界和眼識界›成就. 【唐】問:諸成就色界亦成就眼識界耶。 【唐】答: 【唐】◎若成就眼識界亦成就色界。 【唐】◎有成就色界不成就眼識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不現在前。 ### (四)‹眼界和色界›不成就. 【唐】問:若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色界耶。 【唐】答: 【唐】◎若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界。 【唐】◎有不成就眼界非不成就色界。謂生欲界,若未得眼,或得已失。 ### (五)‹眼界和眼識界›不成就. 【唐】問:諸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不成就眼界非不成就眼識界。謂生欲界,若未得眼,或得已失。 【唐】◎有不成就眼識界非不成就眼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不現在前。 【唐】◎有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謂生無色界。 【唐】◎有非不成就眼界亦非不成就眼識界。 【唐】*謂生欲界已,得眼而不失; 【唐】*或生初靜慮,或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現在前。 ### (六)‹色界和眼識界›不成就. 【唐】問:諸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耶。 【唐】答: 【唐】◎若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識界。 【唐】◎有不成就眼識界非不成就色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不現在前。 ### (七)‹眼界及色界›不成就得成就. 【唐】問:諸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色界耶。 【唐】答: 【唐】◎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眼界亦爾。 【唐】◎有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謂生欲界,漸得眼界。 ### (八)‹眼界及眼識界›不成就得成就. 【唐】問:諸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識界。謂無色界歿,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或生欲界,漸得眼界。 【唐】◎有眼識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現在前,或從彼歿生欲界及初靜慮。 【唐】◎有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謂無色界歿,生欲界及初靜慮。 【唐】◎有眼界非不成就得成就,亦非眼識界。謂除前相。 ### (九)‹色界及眼識界›不成就得成就. 【唐】問:諸色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色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識界。謂無色界歿,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 【唐】◎有眼識界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 【唐】*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現在前; 【唐】*或從彼歿,生欲界及初靜慮。 【唐】◎有色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謂無色界歿,生欲界及初靜慮。 【唐】◎有色界非不成就得成就,亦非眼識界。謂除前相。 ### (十)‹眼界及色界›成就得不成就. 【唐】問:諸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色界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謂生欲界已,得眼而失。 【唐】◎有色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界。謂欲界無眼者歿,生無色界。 【唐】◎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色界。 【唐】*謂欲界有眼者歿,生無色界; 【唐】*或色界歿,生無色界。 【唐】◎有眼界非成就得不成就亦非色界。謂除前相。 ### (十一)‹眼界及眼識界›成就得不成就. 【唐】問:諸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識界耶。 【唐】(舊譯:「若成就眼界得不成就,眼識亦爾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識界。 【唐】*謂生欲界,已得眼而失; 【唐】*或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歿,生無色界。 【唐】(舊譯:「成就眼界得不成就非眼識界者,若欲界失眼界,第二第三第四禪命終生無色界。」) 【唐】◎有眼識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界。 【唐】*謂欲界無眼者歿,生無色界; 【唐】*或欲界初靜慮歿,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 【唐】*或即住彼,眼識界已現在前而斷。 【唐】(舊譯:「成就眼識界得不成就非眼界者,欲界無眼界,命終生無色界;若第二第三第四禪.眼識現在前而滅者。」) 【唐】◎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識界。 【唐】*謂欲界有眼者歿,生無色界; 【唐】*或初靜慮歿生無色界。 【唐】(舊譯:「俱成就得不成就者,欲界有眼界,命終生無色界;若初禪命終生無色界。」) 【唐】◎有眼界非成就得不成就亦非眼識界。謂除前相。 【唐】(舊譯:「俱不成就不得不成就者,除上爾所事。」) ### (十二)‹色界及眼識界›成就得不成就. 【唐】問:諸色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識界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色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識界。謂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歿,生無色界。 【唐】◎有眼識界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 【唐】*謂欲界初靜慮歿,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 【唐】*或即住彼眼識界,已現在前而斷。 【唐】◎有色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識界。謂欲界初靜慮歿,生無色界。 【唐】◎有色界非成就得不成就亦非眼識界。謂除前相。 ### 二.耳界聲界乃至意識界之十二論 【唐】如眼界色界眼識界展轉相對有十二論,如是耳界聲界耳識界展轉相對,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展轉相對亦各應有十二論。 【唐】如是則說「同分」對「同分。」 【唐】<b><font color="#610300">🈬sz"18"#(貳)🈮.🈬sz"18"#依「不同分」對「不同分」🈮</font></b> 【唐】若「不同分」對「不同分」,應作是說: 【唐】眼界色界眼識界,有五種三論; 【唐】耳界聲界耳識界,有四種三論; 【唐】鼻界香界鼻識界,有三種三論; 【唐】舌界味界舌識界,有二種三論`[二=三【元明宮】]`; 【唐】身界觸界身識界,有一種三論。 【唐】如是一一隨相應知。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九`[第三十九=第五十七【三宮】]`使犍度`[犍=揵【宋元宮】]`十門`[品+(第四)【明】]`品之三`[三=四【三宮】]`} ## 3.十二處 <b>【<font color="#0070c0">晉</font>】</b>ᅟᅟᅟᅟ十二入處第十八ᅟ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九[第三十九=第五十七【三宮】] *【涼】`[*]`迦旃延子造ᅟ`[*]`五百羅漢釋* *【涼】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涼】使`[犍=揵【宋元宮】]`犍度十門`[品=品第四【明】]`品之`[三=四【三宮】]`三* *【涼】第十節 ᅟ十二處color"7030A0"#sz"18"#(其一)* ### (壹).序說 【發智】十二處。 【唐】==\[十二處]==者,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晉】十二入者,眼入色入、耳入聲入、鼻入香入、舌入味入、身入細滑入、意入法入。==*~~ *【涼】十二入:眼入乃至法入。*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晉】問曰:何以故彼作經者依十二入而作論。==*~~ 【唐】答: *【涼】問曰:何故作此論。* *【涼】答曰:此是佛經。* 【唐】為廣分別契經義故。 ~~*==【晉】答曰:彼作經者意欲爾。`[如所=所如【宮】]`如所欲,如是作經與法不相違。以是故,依十二入而作論。==*~~ ~~*==【晉】或曰:彼作經者無事。==*~~ ~~*==【晉】問曰:何以故彼作經者無事。==*~~ ~~*==【晉】答曰:此是佛契經。==*~~ 【唐】謂契經說: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合掌恭敬,慰問佛已,退坐一面而白佛言:「喬答摩尊常為眾說一切`[切+(一切)【三宮】]`,云何一切。齊何施設此一切言。」佛告生聞婆羅門曰:「我說一切即十二處,所謂眼處乃至法處,如來齊此施設一切。」 *【涼】佛經說: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到已`[面=而【三宮】]`面共世尊種種語論,問訊已在一面坐。爾時生聞婆羅門白佛言:世尊!說一切者多。一切有幾種。沙門瞿曇為施設何一切耶。佛告婆羅門:我施設一切者,謂眼入乃至法入,是名一切。如來說如是法名一切。* ~~*==【晉】彼契經有生聞梵志,彼中食後彷徉遊行至世尊所,到已共世尊面相慰勞已在一面坐。一面坐已,生聞梵志白世尊曰:瞿曇!我欲少有所問。聽我所問,當為我說。世尊告曰:梵志!隨所欲問。梵志曰:瞿曇!一切謂一切。瞿曇!一切有幾所。云何,瞿曇!一切一切有施設而施設。世尊告曰:汝梵志!有十二入,從眼入至法入。此梵志!有爾所一切。如是如來一切施設而施設。==*~~ 【唐】「若有沙門婆羅門等作如是說:我能捨佛所說一切,別更施設有一切言。彼但有語而無實義。若還問之,便不能了,後自思審,轉生迷悶。所以者何。非彼境故。」 *【涼】婆羅門若有作是說:我能遮止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更說餘一切者,但有是語而無有實,若還問者反生疑惑。所以者何。非境界故。* ~~*==【晉】梵志!若如是說:此非一切。如沙門瞿曇所施設,我捨此一切,更施設餘一切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何以故。如非境界。==*~~ ==\[雜含319-321一切者(一切有)(一切法),謂十二入處…若復…別立餘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法蘊足論.生聞]== ==\[雜含418如我所說四聖諦,…更立餘四聖諦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 ==\[詳「四識住」-俱舍阿含對照Chap3〔10〕]== 【唐】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涼】佛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彼中諸不說者,今欲廣說故,而作此論。* ### (二)釋疑(關於十二處以外之法的有無) 【唐】問: 【唐】◎若作是說:言一切者,謂十八界。 【唐】◎或作是說:言一切者,謂五蘊及無為。 【唐】◎或作是說:言一切者,謂四諦及虛空非擇滅。 【唐】◎或作是說:言一切者,謂名與色。 【唐】如是等說,豈但有語而無實義。 ~~*==【晉】問曰:若有作是說`[說=設【明】*]`,爾所一切謂十八界、爾所一切謂五陰及無為、爾所一切謂四聖諦及虛空非數緣盡、爾所一切謂名及色。此亦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如非境界耶。==*~~ *【涼】問曰:若作是說:有說一切者,謂十八界;有說一切者,謂五陰及無為法;有說一切者,謂四諦及虛空、非數滅;有說一切者,謂名色。如是等所說,皆但有是語而無有實,若還問者反生愚惑,非其境界耶。* 【唐】答: 【唐】此中遮義,不遮於文。但遮義施設,不遮文施設。 【唐】佛意說言:「一切法性皆攝入此十二處中。」若有說言:「我能施設別更有法.不攝在此十二處中。」彼但有語而無實義。非佛意說:十二處外無名色等差別法門。 *【涼】答曰:此中遮義,不遮於文。* *【涼】若作是說:一切法性十二入攝。若更有說:餘法非十二入攝者。如是說者,但有是語,空無有實乃至廣說。說十二入,是勝說、妙說、最上說。* ~~*==【晉】答曰:此不然。==*~~ ~~*==【晉】問曰:若不然者,此云何。==*~~ ~~*==【晉】答曰:此說除義、不說除味。此說除施設義、不說除施設味,謂一切法性彼盡攝十二入中。若有作是說:我捨十二入義更施設義者,彼終不能施設。是故此說除義、不說除味,此說除施設義、不說除施`[*]`設味。說者:此十二入,妙說、快說、最說、上說。==*~~ ~~*==【晉】問曰:何以故此十二入妙說、快說、最說、上說。==*~~ ~~*==【晉】答曰:謂此入不亂說及攝一切法界者。雖攝一切法,但是亂說,謂一心立七心界陰。雖非亂說,但彼不攝一切法,謂攝有為不攝無為。此入非是亂說,及攝一切法。==*~~ ### (2)別說三科之分類中以十二處為最上之理由 【唐】然佛所說十二處教最上勝妙,非餘法門。 【唐】問:何故此教最上勝妙。 【唐】答:此是處中說,攝一切法故。十八界教雖攝一切法,而是廣說.難可受持。五蘊教非唯略說.難可解了,而亦不能攝一切法,以蘊不攝三無為故。唯佛所說十二處教攝諸法盡,非廣非略,是故說為最上勝妙。 【唐】故作是言:若欲觀察諸法性相,當依如是十二處教。若依如是十二處教.觀察諸法所有性相,便生十二爾焰智光,復現十二實義影像,如人瑩拭十二明鏡.懸在諸方,若入其中,便現十二自身影像。 ### (叁).關於一身中有十二處之理由及十二處之自性 【唐】一一有情身中有十二處可得。 【唐】問:若一身中有十二處,云何建立十二處耶。 【唐】答: 【唐】◎以彼自性作用別故。謂十二處雖在一身,而十二種自性作用有差別故,非互相雜。如一室內有十二人,伎藝各別,雖同一室而有十二自性作用。 【唐】◎復次以二事故立十二處。一以所依,即眼等六;二以所緣,即色等六。 【唐】◎復次以三事故立十二處。一以自性;二以所依;三以所緣。自性故者,謂立眼處乃至法處。所依故者,謂立眼處乃至意處。所緣故者,謂立色處乃至法處。 【唐】如是名為諸處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 處名義 【唐】已說處自性,所以今當說。 *【涼】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 ~~*==【晉】說性已,當說行。==*~~ 【唐】問:何故名處。處是何義。 *【涼】何故名入。入是何義。* ~~*==【晉】何以故說入。入有何義。==*~~ 【唐】答: 【唐】A 1生門義是處義;2生路義.3藏義.4倉義.5經義.6殺處義.7田義.8池義.9流義.10海義.11白義.12淨義,是處義應知。 *【涼】答曰:輸門義是入義、輸道義是入義、藏義是入義、倉義是入義、經義是入義、殺處義是入義、田義是入義、泉義是入義、流義是入義、海義是入義、白義是入義、淨義是入義。* ~~*==【晉】答曰:輸門義是入義,輸道義、藏義、倉義、摽義、機義、田義、泉義、流義、海義、白義、清義是入義。==*~~ 【唐】此中, #### 1生門義 【唐】生門義是處義者,如城邑中出生諸物,由此長養諸有情身。如是所依及所緣內出生種種心心所法,由此長養染淨相續。 *【涼】輸門義是入義者,猶如城中及與村落所輸之物,眾生得已長養於身。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令心長養。* ~~*==【晉】輸門義是入義者,如村城國`[貲=訾【三宮】]`貲輸可得,令王`[官=宮【宮】]`官豐富;如是依及緣心心數法可得,謂長養眾生,是謂輸門義是入義。==*~~ #### 2生路義 【唐】生路義是處義者,如道路中通生諸物,由此長養諸有情身。如是所依及所緣內通生種種心心所法,由此長養染淨相續。 *【涼】輸道義亦如是。* ~~*==【晉】輸道義亦爾。==*~~ #### 3藏義 【唐】藏義是處義者,如庫藏中有金銀等寶物積集。如是所依及所緣內有心心所諸法積集。 *【涼】藏義是入義者,猶如藏中有金等寶物可取;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有心心數法等可取。* ~~*==【晉】藏義是入義者,如藏中有金銀琉璃摩尼可得,謂益眾生;如是此依及緣心心數法可得,謂長養眾生,是謂藏義是入義。==*~~ #### 4倉義 【唐】倉義是處義者,如篅倉中有稻麥等諸穀積集。如是所依及所緣內有心心所諸法積集。 *【涼】倉義是入義者,猶如倉中有麥等種種子實可取;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有心心數法等可取。* ~~*==【晉】倉義是入義者,如倉中飲食具可得,謂長養眾生;如是依及緣心心數法可得,謂長養眾生,是謂倉義是入義。==*~~ #### 5經義 【唐】經義是處義者,如織經上編布諸緯。如是所依及所緣上遍布種種心心所法。 *【涼】經義是入義者,猶如織機經縷在於處處;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心心數法在於處處。* ~~*==【晉】摽義是入義者,如此摽下百千眾生斷其命;如是此依及緣中眾生無常所滅,是謂摽義是入義。==*~~ #### 6殺處義 【唐】殺處義是處義者,如戰場中斷百千頭令墮於地。如是所依及所緣內有無量種心心所法為無常滅之所滅壞。 *【涼】殺處義是入義者,猶如殺處,斷百千眾生頭在地;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令心心數法為無常滅所滅。* ~~*==【晉】機義是入義者,如因機織施經緯;如是因此依及緣心心數法施設,是謂機義是入義。==*~~ #### 7田義 【唐】田義是處義者,如在田中有無量種苗稼生長。如是所依及所緣內生長種種心心所法。 *【涼】田義是入義者,猶如田中有種種苗稼可取;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有種種心心數法可取。* ~~*==【晉】田義是入義者,如田中生種種穀,謂長養眾生;如是此依及緣心心數法可得,謂長養眾生,是謂田義是入義。==*~~ #### 8池義 【唐】池義是處義者,如「有問言:「水從何池出。何處道不通。何處攝世間,苦樂等皆盡。」世尊告曰:「眼耳鼻舌身,意及諸餘處,此攝名及色,能令無有餘。水從此池出。此處道不通。此處攝世間,苦樂等皆盡。」」 *【涼】泉義是入義者,如偈說:* *【涼】ᅟ`[何=佛【三宮】]`何處泉水生ᅟ何處道不通ᅟ世間諸苦樂ᅟ何處得滅盡ᅟ* *【涼】佛作是說:* *【涼】ᅟ眼耳及與鼻ᅟ舌身及與意ᅟ此處盡名色ᅟ能令無有餘ᅟ* *【涼】是處能生泉水,乃至廣說。* ~~*==【晉】泉義是入義者,如彼契經:有天到世尊所,以偈而問:==*~~ ~~*==【晉】ᅟ泉從何轉ᅟ何轉不轉ᅟ何所苦樂ᅟ無餘滅盡ᅟ==*~~ ~~*==【晉】世尊以偈答曰:==*~~ ~~*==【晉】ᅟ眼耳及鼻ᅟ舌身`[并=年【宮】]`并意ᅟ泉從是轉ᅟ此轉不轉ᅟ==*~~ ~~*==【晉】ᅟ此苦及樂ᅟ無餘滅盡ᅟ==*~~ ~~*==【晉】是泉義是入義。==*~~ #### 9流義 【唐】流義是處義者,如「有問言:「諸處將流泄,以何能制防。若從彼已流,誰復能偃塞。」世尊告曰:「諸處將流泄,正念能制防;若從彼已流,淨慧能偃塞。」」 *【涼】流義是入義者,如偈說:* *【涼】ᅟ一切皆流出ᅟ以何制此流ᅟ以何為流戒ᅟ令流止不出ᅟ* *【涼】佛作是說:* *【涼】ᅟ世間所有流ᅟ當以正念制ᅟ亦名為流戒ᅟ慧令流不出ᅟ* ~~*==【晉】流義是入義者,如彼契經:有天到世尊所,以偈而問:==*~~ ~~*==【晉】ᅟ流一切流ᅟ以何制流ᅟ說防護流ᅟ以何塞流ᅟ==*~~ ~~*==【晉】世尊以偈答曰:==*~~ ~~*==【晉】ᅟ謂世諸流ᅟ念者制流ᅟ我說防流ᅟ以慧塞流ᅟ==*~~ ~~*==【晉】是謂流義是入義。==*~~ #### 10海義 【唐】海義是處義者,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諸有情類以眼為海,現前諸色是彼濤波。於色濤波自制抑者能度眼海,得免`[洄=迴【三宮】]`洄澓邏剎娑等,種種嶮難。乃至意法廣說亦爾。 *【涼】海義是入義者,如經說:比丘當知,眼是`[人=大【明】]`人海,色是濤波。* ~~*==【晉】海義是入義者,如彼契經說:比丘`[海=海海【三宮】]`海者,凡愚所未聞。凡人口說也,彼非此聖法中海,是大積聚水數。==*~~ ~~*==【晉】ᅟ眼是入大海ᅟ彼色為濤波ᅟ若忍色濤波ᅟ彼不度眼海ᅟ==*~~ ~~*==【晉】ᅟ濤波所迴轉ᅟ邪魅羅剎持ᅟ==*~~ ~~*==【晉】耳鼻舌身亦爾。==*~~ ~~*==【晉】ᅟ意是入大海ᅟ彼法為濤波ᅟ若忍法濤波ᅟ彼不度意海ᅟ==*~~ ~~*==【晉】ᅟ濤波所迴轉ᅟ邪魅羅剎持ᅟ==*~~ ~~*==【晉】是謂海義是入義。==*~~ #### 11白義 【唐】白義是處義者,謂眼等處麁顯明了。 *【涼】若忍受色濤波者,是`[人=入【三宮】]`人能廣度眼海,得免`[洄澓=迴復【宋元宮】]`洄澓羅剎等難。乃至意說亦如是。白義是入義者,以淨故名白,亦名為淨。* ~~*==【晉】清白義是入義者,此說白清亦爾。輕故,彼外書說亦名地亦名作。如彼契經:異學摩竭檀提說:沙門瞿曇!地壞地已壞何所作。==*~~ ~~*==【晉】是謂輸門義是入義,輸道、藏義、倉義、摽義、機義、田義、泉義、流義、海義、白義、清義是入義。==*~~ #### 12淨義 【唐】淨義是處義者,謂眼等處貞實澄潔。 【唐】是謂生門乃至淨義。 *【涼】是故輸門義是入義,乃至廣說。* 【唐】B外論說此名「<u>勃路拏</u>bhrūṇa」。如<u>摩健地迦</u>出家外道說:喬答摩說諸勃路拏.皆來入我呪術章句。 【唐】勃路拏聲含二種義:一根本義;二能作義。以十二處與心心所為根本故,及能作動心心所故。 *【涼】外道書說入名<u>部那</u>(天竺音部那名根,亦名為入,`[亦=作【明】]`亦名為作也)。如彼<u>摩犍提</u>梵志作如是說:沙門瞿曇<u>心無部那而不受我女</u>。*`[犍=揵【三宮】]` ==\[cf. [s16](婆沙011-020#^ud6l1l)無比女]== ^7vqn3s ### 十二處自相 【唐】已總說處立名所因,今當一一別說其相。 *【涼】已總說諸入所以,今當一一別說其體。* ~~*==【晉】共行說已,當說別行。==*~~ #### 內六處 【唐】問:眼處云何。 【唐】答:諸眼於色已正當見及彼同分,是名眼處。已見色等言,如界中已釋。 *【涼】云何眼入。答曰:若眼已見色、今見色、當見色,及餘彼分眼入。已見色是過去、今見色是現在、當見色是未來,及餘彼分眼入。廣說如界處。* ~~*==【晉】眼入云何。答曰:謂眼色已見當見今見,及此餘所有。已見過去,當見未來,今見現在。及此餘所有者,謂彼眼識或空或不空。==*~~ 【唐】乃至意處應知亦爾。 *【涼】乃至意入說亦如是。* ~~*==【晉】如眼入,耳鼻舌身意入亦爾。==*~~ #### 外六處 【唐】問:色處云何。 *【涼】云何色入。* ~~*==【晉】問曰:色入云何。==*~~ 【唐】答:諸色為眼已正當見及彼同分,是名色處。已所見等言,如界中已釋。 *【涼】答曰:若色入已為眼所見、今為眼所見、當為眼所見。* ~~*==【晉】答曰:謂色眼已見當見今見,及此餘所有。已見過去,當見未來,今見現在,及此餘所有。==*~~ 【唐】乃至法處應知亦爾。 *【涼】廣說如界處。* ~~*==【晉】如`[色入=入色【三宮】]`色入,聲香味細滑亦爾。==*~~ ##### 唯一名色處 【唐】問:若十色處法處少分皆體是色,何故唯一名色處耶。 *【涼】問曰:十色入皆體是色,何故說一入名色,不說餘耶。* 【唐】答: *【涼】答曰:* 【唐】1唯此一處色相麁顯,易見易了,故名色處。餘處不爾,故立別名。 *【涼】以此一入是麁.了了現見法。* 【唐】2復次,唯此一處是二眼境,謂肉天眼,故名色處。餘處不爾,故立別名。 *【涼】復次,此入是二眼境界,謂肉眼、天眼。* 【唐】3復次,唯此一處是三眼境,謂肉天聖慧眼,故名色處。餘處不爾,故立別名。 *【涼】復次,此入是三眼境界,謂肉眼、天眼、慧眼。* 【唐】4復次,唯此一處是二眼境.眼識所緣,故名色處。 【唐】是故尊者妙音說曰:若二眼境.眼識所緣,立色處名。餘處不爾。 *【涼】復次,此`[此=此`入`【三宮】]`是二入境界,為眼`[色=`識`【三宮】]色`所緣。* *【涼】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是二眼境界,為眼識所緣,是故此入名為色入,非餘。* 【唐】5復次,若有麁細長短此彼方處可了,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色處。 *【涼】復次,此入施設,有麁細長短在此在彼故。* 【唐】6復次,若形相大及可積聚.易了知者,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色處。 *【涼】復次,此入是大障礙故。* 【唐】7復次,若可「種植」「增」「長」易了,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色處。 【唐】種植增長,通內外分。 【唐】a外分種植,謂下種時;「增」謂萌芽時;「長」謂莖葉花果時。 【唐】b內分種植,謂羯剌藍位;「增」謂頞部曇位;「長」謂閉尸鍵南鉢羅奢佉等位。 *【涼】復次,此入可種.可生.可長。* *【涼】a外物,可種者.是種子時,可生者.是萌`[牙=芽【三宮】]`牙時,可長者是莖葉華果時。* *【涼】b內物,可種者是迦羅羅時,可生者是安浮陀時,可長者是卑尸`[伽那=健男【明】*]`伽那婆羅奢佉時。* 【唐】8復次,若可施設為方隅性,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色處。唯於色處施設一切方隅自性,非餘處故。 *【涼】復次,方體是色,以色故施設諸方。* 【唐】9復次,若可施設踰繕那性,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色處。唯於色處施設一切踰繕那性,非餘處故。 *【涼】復次,由旬體是色,以色故施設由旬。* 【唐】10復次,若能覆蓋諸餘色法.如巾帽者,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色處。唯有色處能總覆蓋諸餘色法,非餘處故。 *【涼】復次,此入能覆餘入,猶如巾帽,故名色入。* 【唐】11復次,若處具有形色顯色,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色處。 【唐】12復次,若處具有二十種色或二十一,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色處。 *【涼】復次,若說二十種.二十一種.是名色入。餘色入不爾。聲香味入,廣說如界處。* ~~*==【晉】問曰:何以故說色入。如十色入,何以故說一色入。==*~~ ~~*==【晉】答曰:色入者是一名,餘者二名。色入者同名,餘入者同不同名,彼說不同名。==*~~ ~~*==【晉】或曰:色入者二眼界,是說色入。==*~~ ~~*==【晉】或曰:色入者三眼界,肉眼、天眼、聖慧眼,是說色入;餘入者非三眼界,是故不說色入。==*~~ ~~*==【晉】或曰:色入者二眼界及眼識緣,是說色入;餘入者非二眼界亦非眼識緣,是故不說色入。尊者瞿沙亦爾說:二眼界故及眼識緣故說一色入。==*~~ ~~*==【晉】或曰:謂色入者能斷壞,是說色入;餘入者不能斷壞,是故不說色入。==*~~ ~~*==【晉】或曰:色入者大礙能捨,是說色入;餘入者非大礙亦不能捨,是故不說色入。==*~~ ~~*==【晉】或曰:色入者方所有及施設方,由延所有及施設由延。方所有者,方,色入所有。方施設者,因色施設方。由延所有者,由延,色入所有。由延施設者,因色施設由延。謂色入,方所有及施設方,由延所有及施設由延,是說色入;餘入者,非方所有亦非施設方,非由延所有亦非施設由延,是故不說色入。==*~~ ~~*==【晉】或曰:謂色入者二十種、二十一種,是說色入;餘入者非二十種亦非二十一種,是故不說色入。==*~~ ~~*==【晉】或曰:色入者可施設住此住彼,是說色入;餘入者不可施設住此住彼,是故不說色入。==*~~ ~~*==【晉】或曰:色入者色名及色所有,是說色入;餘入者雖色所有但非色名,是故不說色入。有法非色所有,但墮色名。如所說:謂彼息解脫度色無無色,如是色正受身作證遊行。==*~~ ~~*==【晉】此說十一種,是細滑入。何者。四大、軟、`[澁=忽【宮】*]`澁、輕、重、寒、**熱**、**飲食飢渴**。是謂十一種,是細滑入。==*~~ ^4bko2r ### 何故名觸處 【唐】問:何故名觸處。為是可觸故名觸處,為體是觸故名觸處,為觸所緣故名觸處。設爾何失。三皆有過。 *【涼】問曰:觸入為可觸故是觸入、為體是觸故是觸入、為觸所緣故是觸入耶。* ~~*==【晉】問曰:何以故說細滑入。為有所觸是細滑入耶,為性細滑是細滑入耶,為細滑緣是細滑入耶。==*~~ 【唐】所以者何。 【唐】==(難1)==若是可觸故名觸處,極微展轉既不相觸,如何觸處是可觸耶。 【唐】==(難2)==若體是觸故名觸處,大種造色非觸自性,如何觸處體是觸耶。 【唐】==(難3)==若觸所緣故名觸處,此亦是餘心心所境,如何但說觸所緣耶。 *【涼】若可觸是觸入者,微塵不能觸微塵;* *【涼】若體是觸名觸入者,體是四大造色,非是觸體;* *【涼】若為觸所緣名觸入者,亦為餘數法所緣。* ~~*==【晉】若有所觸是細滑入者,不應極微觸極微。==*~~ ~~*==【晉】若性細滑是細滑入者,心心數法亦性細滑非觸細滑。==*~~ ~~*==【晉】若細滑緣是細滑入者,應心心數法緣細滑入非細滑緣細滑。作此論已,==*~~ 【唐】答:1應作是說:此是可觸,故名觸處。 *【涼】答曰:應作是說:可觸故名觸入。* ~~*==【晉】答曰:有所觸是說細滑入。==*~~ 【唐】==(通難1)==問:極微展轉既不相觸,如何觸處是可觸耶。 *【涼】問曰:若然者,微塵不能觸微塵。* ~~*==【晉】問曰:不應極微觸極微。==*~~ 【唐】答: 【唐】依世俗說,不依勝義。謂世共說眼所受境名可見;耳所受境名可聞;鼻所受境名可嗅;舌所受境名可嘗;身所受境名可觸;意所受境名可知。是故可觸故名觸處。 *【涼】答曰:此是世俗言說。世俗作如是說:眼所更事名見、耳所更事名聞、鼻所更事名嗅、舌所更事名`[味=`甞`【三宮】]味`、身所更事名觸。* ~~*==【晉】答曰:不可施設一極微。若施設者,<u>多合聚已施設</u>。==*~~ 【唐】2復次,緣生身識故名觸處。如契經說:「身觸為緣,生於身識。」此是勝義了別境心,故此所緣名為觸處。 *【涼】復次,以緣身緣觸故生身識,生彼能緣實義身識,故名觸。* ~~*==【晉】或曰:謂因身觸。謂因身觸者是說觸。==*~~ 【唐】3復次,此名觸處亦名養處,由此長養諸餘色法令增盛故。如能增喜名為喜處,此能長養,故名養處。 ### 極微實不相觸 【唐】a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極微展轉互相觸不。答:互不相觸。若相觸者,即應住至第二剎那。[s132](婆沙131-150#極微互不相觸) [zs01](正理01-05#^hfac5q) ~~*==【晉】尊者婆須蜜說曰:極微當言觸耶,當言非觸耶。==*~~ ~~*==【晉】答曰:當言非觸。但等諦交易故`[諦=設【明】]`,便有觸想。==*~~ 【唐】b大德說曰:一切極微實不相觸,但由無間假立觸名。 *【涼】`[覺天]`尊者佛陀提婆說曰:應言無觸。所以者何。合聚無間色觸時.假名為觸,無實義觸。* ~~*==【晉】`[法救]`尊者曇摩多羅說曰:諸尊!極微者當言不觸。但色合無中間故,觸則有想,如等諦交易故`[諦=設【三宮】]`。==*~~ 【唐】c有作是說:極微展轉實不相觸,亦非無間;但和合住,彼此相近,假立觸名。 *【涼】<font color="red">3</font>復次,能生餘入、增長餘入,故名觸入。* ~~*==【晉】[s75](婆沙071-080#影像否實有){}問曰:謂水中影`[影=形【宮】]`、鏡中像,是實耶,非實耶。若實者,面不入鏡中、鏡亦不入面中,除此已云何更有色。==*~~ ~~*==【晉】譬喻者說曰:非是實。==*~~ ~~*==【晉】問曰:何以故非實。==*~~ ~~*==【晉】答曰:所謂面不入鏡中、鏡亦不入面中,除此已云何更有色。阿毘曇者說曰:實有種相是色入及眼識所知。==*~~ ~~*==【晉】問曰:如面不入鏡中、鏡亦不入面中,除此已云何更有色。==*~~ ~~*==【晉】答曰:我無量種成色,非是一種。如緣月及陰燧珠,緣器便得水,此真實水用事。如緣日及陽燧珠燧`[鑽【麗-三宮】=鐟【大】*]`鑽、緣牛糞人方便便得火,真實用火事。如是謂水中影、鏡中像實有種相,是色入及眼識所知。==*~~ ~~*==【晉】問曰:如呼聲響應,彼是實耶。為非實耶。若是實者,謂此發聲即滅,除此已云何更有聲。譬喻者說曰:非實。==*~~ ~~*==【晉】問曰:何以故非實。==*~~ ~~*==【晉】答曰`[曰=識【明】]`:此間發聲即滅,除此已云何更有聲。阿毘曇者說曰:實有種相,是聲入及耳識所知。==*~~ ~~*==【晉】問曰:如此發聲彼即滅,除此已云何更有聲。==*~~ ~~*==【晉】答曰:我無量種成聲,非是一種,謂頰`[㗁=噓【三宮】]`㗁齗咽舌齒相緣而發聲。{}==*~~ ### 唯一立法處名 *【涼】云何法入。若法已為意所知、今為意所知、當為意所知,廣說如界處。* 【唐】問:十二處體無非是法,何故唯一立法處名。[s187](婆沙176-200#唯一名法念住) [s74](婆沙071-080#獨立行名) *【涼】問曰:十二入體性是法,何故說一入名法,非餘入耶。* ~~*==【晉】問曰:法入云何。==*~~ ~~*==【晉】答曰:謂法意識已知當知今知。已知過去,當知未來,今知現在。==*~~ 【唐】答: 【唐】1雖十二處體皆是法,而但於一立法處名,亦無有失。 *【涼】答曰:雖十二入體性是法,然法入應名為法。所以者何。* 【唐】有譬喻故: 【唐】◎如十八界,體雖皆法,而但於一立法界名。 *【涼】如十八界雖體性是法,獨法界名法。* 【唐】◎又如十智,雖皆緣法,而但於一立法智名。 *【涼】如十智雖體性是法,獨法智名法。* 【唐】◎又如七覺支,雖皆能擇法,而但於一立擇法覺支名。 *【涼】七覺支`[支=枝【宋元宮】*]`雖體性是法,擇法覺支`[*]`名法。* 【唐】◎又如六隨念,雖皆緣法,而但於一立法隨念名。 *【涼】六念,念法名法。* 【唐】◎又如四念住,雖皆緣法,而但於一立法念住名。 *【涼】四念處,法念處名法。* 【唐】◎又如四證淨,雖皆緣法,而但於一立法證淨名。 *【涼】四不壞淨,於法不壞名法。* 【唐】◎又如四無礙解,雖皆緣法,而但於一立法無礙解名。 *【涼】四無礙法,無礙名法。* 【唐】◎又如三寶三歸,雖體皆法,而但於一立法寶法歸名。 *【涼】三歸三寶法,歸法寶名法。* 【唐】此亦如是,雖十二處體皆是法,而但於一立法處名亦無有失。 【唐】2復次,法處有一名,餘處有二名。 【唐】一名者,謂共名。以十二處皆是法故。 【唐】二名者,謂共不共名。共名如前;不共名者,謂眼處等。 【唐】欲令易了,顯不共名。法處更無不共名故,但顯共名,故名法處。 *【涼】復次,餘入有二名,此唯有一名。* *【涼】復次,餘入是不共名,此入是共名,以共為名。* 【唐】3復次,生有為法生相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 *【涼】復次,能生一切,諸法生在彼中,故名法入。* 【唐】4復次,四有為相是一切法印封幖幟,簡別有為異無為故。彼相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 *【涼】復次,一切諸法印封相.生老無常.在彼中,故名法入。* 【唐】5復次,名句文身詮表顯示諸法性相,令易解了。彼三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 *【涼】復次,以名顯明諸法,名在彼中故名法入。* 【唐】6復次,如諸窓牖通風行故,名風行處。法處亦爾,通生諸法,故名法處。諸煩惱業.及定慧等,能生一切有為法故.及能通證無為法故。 *【涼】復次,諸法來處說名法入。如風來處名為風孔,彼亦如是。* ~~*==【晉】問曰:如一切十二入盡是法性,何以故說一法入。==*~~ ~~*==【晉】答曰:如是雖一切十二入是法性,但有一法處所。如十八界雖是法性,但有一法界處所。十智雖是法性,但有一法智處所。七覺意雖是法性,但有一擇法覺意處所。六思念雖是法性,但有一念法處所。四意止雖是法性,但有一法意止處所。四辯雖是法性,但有一法辯處所。四信雖是法性,但有一信法處所。三寶三自歸雖是法性,但有一法寶一法歸處所。如是十二入雖是法性,但有一法入處所。==*~~ ~~*==【晉】或曰:法入者是一名,餘入者有二名。法入者同名,餘入者同不同名,彼說不同名。==*~~ ~~*==【晉】或曰:謂彼法常入,不異生老、無常不壞,謂滅盡涅槃。彼入法入中,是故說一法入。==*~~ ~~*==【晉】或曰:謂一切有為法封印想,謂三有為相。彼入法入中,是故說一法入。==*~~ ~~*==【晉】或曰:謂一切有為法說顯現誦習謂名,彼入法入中,是故說一法入。==*~~ 【唐】7復次,達一切法皆空非我.空解脫門,在此處攝,故名法處。 【唐】問:能執諸法為我我所薩迦耶見亦此處攝,如何此處不名我處。 【唐】答:薩迦耶見是虛妄執,不稱諸法實相而解,是故此處不立我名。空解脫門證法實相,是故此處依彼名法。 *【涼】7復次,能解空法在彼中故名法入。* *【涼】問曰:若然者,能計我法亦在彼中,可言我入耶。* *【涼】答曰:計我非實,解空是實。* ~~*==【晉】7或曰:謂覺法是法、不覺是我,謂空三昧。彼入法入中,是故說一法入。==*~~ ~~*==【晉】問曰:身見亦入法入中,謂覺法是我,何以故不因身見說法入耶。==*~~ ~~*==【晉】答曰:此非如如覺身見,是如如覺空三昧。是謂因空三昧故說法入,非身見。==*~~ ~~*==【晉】6或曰:此法可得,如風所從來,此名風入。如是法入中法可得,是故說法入。==*~~ 【唐】8復次,擇滅涅槃是常是善不變不易,生老病死所不能壞,是勝義法。彼法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 *【涼】復次,第一實法,謂常住不變、不為生老死所壞滅盡涅槃在彼中,故名法入。* 【唐】9復次,「分別諸法自相共相,安立諸法自相共相,破自性愚及所緣愚,於一切法不增不減.<u>如實解慧</u>」,唯此處攝,故名法處。餘處不爾,故別立名。 *【涼】復次,能分別總相別相,除物體愚及`[餘=除【三宮】]`餘緣中愚,不取虛相慧在彼中,故名法入。* 【唐】10復次,此攝多法,故名法處。攝多法者,謂於此處有色非色法,相應不相應法,有所依無所依法,有所緣無所緣法,有行相無行相法,有警覺無警覺法,有為法無為法。餘處不爾,故別立名。 【唐】11復次,此處對意,故名法處。謂眼等處唯對色等,唯有意處對一切法故。對意者,別得通名。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十二處中一名法處。 *【涼】復次,彼中有多法故名法入。多法者,謂色無色法、相應不相應法、有依無依法、有行無行法、有緣無緣法、有勢用法無勢用法。* *【涼】已別說諸入一一體,今當求其次第。何故世尊於內入中先說眼入乃至意入,外入中先說色入乃至法入。* ~~*==【晉】或曰:多法可得故說一法入。法入中多有法入,謂色法無色法、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法無對法、相應法不相應法、依法不依法、行法不行法、身法不身法、共緣法不共緣法,是謂多法可得故說一法入。如佛契經,內六入前說眼入,後說乃至意入。外六入前說色入,後說乃至法入。==*~~ ### (陸).關於十二處之次第 【唐】別說諸處一一相已,今應復說諸處次第。 ### 一釋次第 【唐】(一)內處與外處之次第 【唐】問:何故世尊先說內處後說外處。 【唐】答:以依六識所依所緣次第說故。 ~~*==【晉】問曰:何以故世尊內六入前說眼入,後說乃至意入。外六入前說色入,後說乃至法入。==*~~ ### (二)六內處及六外處之次第 【唐】問:何故世尊於六內處先說眼處,乃至後說意處;於六外處先說色處,乃至後說法處。 *【涼】已別說諸入一一體,今當求其次第。何故世尊於內入中先說眼入乃至意入,外入中先說色入乃至法入。* 【唐】答: *【涼】答曰:* 【唐】1隨順文詞詮表相故。 *【涼】欲令文義隨順故。* 【唐】2復次,隨順說者受者持者次第法故。 *【涼】復次,欲令說者隨順,受持者亦隨順故。* 【唐】3復次,隨順麁細次第法故。謂六內處眼處最麁,是故前說;乃至意處最細,是故後說。六外處中色處最麁,是故前說;乃至法處最細,是故後說。 *【涼】復次,以有麁細故。內六入中眼入麁故先說,意入細故後說。外六入中色入麁故先說,法入細故後說。* 【唐】4復次,依定不定次第說故。 【唐】◎六內處中,前五定取現在境故,前說;意處取境不決定故,後說,謂以三世及無為法或總或別為所取故。 【唐】◎前五處中前四定取所造色故,前說;身處取境不決定故,後說,謂以能造及所造色或總或別為所取故。 【唐】◎前四處中於所取境遠速明者,前說;此相違者,後說。 【唐】依內六處前後次第,說外六處次第亦爾。 【唐】5復次,依處上下次第說故。 【唐】謂一身中眼處最上,耳處次下,鼻處次下,舌處次下,身多在下,意無方處,故最後說。 【唐】依六內處前後次第,說六外處,應知亦爾。 【唐】6復次,依諸有情展轉相遇.禮儀次第,故作是說。謂相遇時,先互相見,次與言論,次奉香花,次設飲食,次授細妙臥具等事,由此最後互相得意。 【唐】故十二處,次第如是。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三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四</b>☗s74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四 【唐】(舊譯:第39卷,大正28,286b) ## 11.十二處(其二) ### (柒).釋十二處之建立很據及契經所說 【唐】一關於內外處建立之根據 ### (一)難問 【唐】1總難 【唐】問:云何建立內處外處。為依於法。為依於我。設爾何失。二俱有過。 *【涼】問曰:`[云=六【宮】]`云何立內六入、外六入。為以`[人=入【三宮】]`人故、為以法故。* ### 2別難 【唐】所以者何。 ### (1)第一難 【唐】若依於法,法無作用,於無作用一切法中云何建立內處外處。 *【涼】若以法者,一切諸法無有欲心,云何立內外。* ### (2)第二難 【唐】若依於我,我實性無,如何依我立內外處。 *【涼】若以人者,如實義中畢竟無人。若無人者,云何有內外。* ### (二)答 【唐】答: ### 1第一家答(依於法建立內外處之說) 【唐】(1)第一說 【唐】唯依法立,然非一切。謂六識身是染淨法所依止處,若與六識作所依者,名為內處;作所緣者,名為外處。故依法立內外處名。 *【涼】答曰:應作是說:以`[說=識【三宮】]`說法故立內外入,非一切法。若法能與六識作所依是內入,作所緣是外入。* ### (2)第二說 【唐】復次,若法是根,立為內處;若法是根義,立為外處。 *【涼】復次,根者是內入,根義是外入。所境界境界亦爾。然此內外法不定,若我內入是他外入,若他內入是我外入。佛經說此六入,當知是內法。* ### (3)第三說 【唐】復次,若法是有境,立為內處;若法是境,立為外處。 ### 2第二家答(依於我建立內外處之異說) 【唐】有說:依我立內外處。我即是心,我執依故,於此心上假立我名。如契經說:「由善調伏我,智者得生天,應善調伏心,心調能引樂。」既善調心,即善調我,故知心上假立我名。 【唐】此我所依,立為內處;我所緣者,立為外處。然內外名非圓成實。謂於我是內者,於他名外;於我是外者,於他名內。故而且依一立內外名,非不決定。 ### 二.釋契經中關於十二處之種種 【唐】(一)佛勸應如實知內六處之理由 ### 1舉契經 【唐】如契經說:汝等苾芻。於內六處應如實知。 ### 2‹問› 【唐】問:於外六處亦應如實知,何故世尊唯勸知內處。 *【涼】問曰:如一切法,當知皆是內法,何故獨說六入是內法耶。* ### 3答 【唐】答: ### (1)正釋 【唐】A第一說 【唐】世尊欲令諸弟子輩多於內門修靜慮故。如契經說:汝等苾芻應觀內根,不應緣外。 *【涼】答曰:世尊欲教諸弟子於內法行禪故。如說:觀察內根,心不外緣。* ### B第二說 【唐】復次,世尊欲令諸弟子輩內修靜慮,無所增益。如契經說:汝等苾芻。應內修定,勿妄增益常樂我淨。汝等苾芻。應內修定,如實觀察諸行.無常苦空非我.因集生緣,由此八種聖慧行相,於一切時應觀諸有。 *【涼】復次,欲教諸弟子不行虛妄禪故。如說:汝等不應行虛妄禪、計常樂我淨,應行不虛妄禪、計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計因集有緣,當以是八聖行觀察於有。* ### C第三說 【唐】復次,世尊欲令諸弟子輩於內修習不共靜慮。如世尊說:汝等苾芻應內修定,不應修習諸共靜慮,謂麁苦障.靜妙離觀。汝等苾芻應內修定,謂應修習不共靜慮,觀察諸有.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有苦是空非我。由此<u>八種勝尋思杖</u>,能遍摧伏一切有生。 *【涼】復次,欲教諸弟子行不共禪故。如說:汝等不應行共禪法,觀麁.觀苦.觀麁壞,觀止妙離。應行不共禪法,應觀如病如癰.如箭入身.常是過患,無常苦空無我。當以此八法觀察於有。* ### D第四說 【唐】復次,此契經中唯勸`[勤=勸【宮麗】]`觀察內六處者,以內是外所依止故。亦勸觀彼,所以者何。以有我故,便有我所;有我見故,有我所見;有五我見故,有十五我所見;有我執故,有我所執;有我癡故,有我所癡;有我愛故,有我所愛。為養內我,求外資具。 *【涼】復次,此經說觀察內法。若於內法計有我便計我所,計已便計已所,於我有愛、於我所亦有愛。若見有我,亦見我所。為長養內我故,求外所須物。佛經說六觸入,當知是內法。* ### E第五說 【唐】復次,世尊欲令諸弟子等先於內法修念住故。謂修行者先緣內法修習念住,既成滿已,方緣於外。 ### (2)結說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是故世尊唯勸知內。 ### (二)關於六內處與六觸處之同異 【唐】如契經說:「有六內處。」契經復說:有六觸處。 【唐】問:此二六處有何差別。 *【涼】問曰:六入、六觸入有何差別。* 【唐】==\[答]==: ### (1)第一家答(此二無別) 【唐】或有說者:此二無別。所以者何。六內處即六觸處,六觸處即六內處,聲雖有異而義無別。 ### (2)第二家答 【唐】復有說者: 【唐】1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名內六處名六觸處故。 【唐】2復次,諸同分者名六觸處;彼同分者名六內處。 【唐】3復次,諸可生法名六觸處;不可生法名六內處。 【唐】4復次,有業用者名六觸處;無業用者名六內處。 【唐】若作是說,==\[則]==諸現在者名六觸處;過去未來者名六內處。 【唐】5復次,諸已生者名六觸處;未已生者名六內處。若作是說:「過去現在名六觸處;未來名六內處。」 【唐】6復次,心心所法正依住者名六觸處;心心所法不正依住,唯空轉者,名六內處。 【唐】7復次,眼等六處作觸所依義,名六觸處;作餘心心所法所依義,名六內處。 ### (3)第三家答 【唐】脇尊者言:眼等六處自性名內六處;若有所作,名六觸處。如苾芻鉢`[鉢=盋【三宮】下同]`,若說自性,但名為鉢;苾芻用時,名苾芻鉢。 ### (4)第四家答 【唐】A標宗 【唐】尊者望滿作如是言:「眼等六處自體名內六處;若與觸作所依,名六觸處。如鐵酥鉢,若說自體,但名鐵鉢;若盛酥時,名鐵酥鉢。」`[酥=蘇【宋元宮】]` ### B釋疑(名為觸處而不名為受處等之理由) 【唐】問:眼等六處亦為受等之所依止,何故但名觸處,不名受等處耶。 【唐】答: 【唐】1亦應說受等處,而不作是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次,契經舉勝兼顯劣者。謂於一切心心所中,觸最為勝。若說觸處,當知兼顯名受等處。 【唐】3復次,心心所法以觸為命,觸所住持`[住=任【元明宮】]`,觸所引發,由觸力故能現在前,故名觸處。謂心心所於境流散,由觸攝持,令得和合。 【唐】又若無觸,諸心心所應如死屍,不能觸對自所緣境。皆由觸力有觸境用,如有命根,身能覺觸。 【唐】是故眼等但名觸處。 ### (三)六內外處名為此岸彼岸 【唐】如契經說:六內處名此岸,六外處名彼岸。 【唐】問:六內外處.與此彼岸有何相似,而作是說。 【唐】答: 【唐】1與心心所作所依緣,有近有遠,似此彼岸,故作是說。如河兩岸,近者名此,遠者名彼。如是六處與心心所作所依者,近故如此岸;作所緣者,遠故如彼岸。 【唐】2復次,是心心所初入已渡如此彼岸,故作是說。如諸有情,初入河處名為此岸;已渡河處名為彼岸。如是與心心所法作所依者如初入,故名此岸;作所緣者如已度,故名彼岸。故內外處名此彼岸。 【唐】3復次, 【唐】契經中說:「寂滅涅槃名為彼岸。」涅槃唯是外處所攝,既名彼岸故,內六處得此岸名。 【唐】如契經說:「薩迦耶`[耶+(生)【元明】]`是`[是+(生)【宋宮】]`此岸,薩迦耶滅是彼岸。」[s36](婆沙031-040#^78r3t9)薩迦耶者,即是生死。於生死中.六內處勝,故六內處.得此岸名。既六內處名為此岸,故六外處得彼岸名。 ^ff6i19 【唐】問:此中何法如河,而說六內外處如此彼岸耶。 【唐】答: 【唐】心心所法如河故,內外處如此彼岸。如有瀑河漂此彼岸,情非情物同趣大海。心心所法亦復如是。漂內外處所攝有情同趣生老病死大海。 【唐】問:於此河中,誰為船栰。[s38](婆沙031-040.md#^u8wtch) ==\[ [AA](增壹31-52#31.6).[31.6](agamaa#^aa31z6) 水者,四流是也.云何為四?所謂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大栰者,賢聖八品道。 [SA](雜含642-1362#1172).[1172](agamas#^sa1172) ]\[[AA](增壹31-52#^vychob).[43.1](agamaa#^aa43z1) 賢聖八品道,以此為舟船。]== 【唐】答:八支聖道。如有船栰,百千眾生之所依止,從河此岸渡至彼岸,隨意遊適。如是無量無邊有情依止聖道,從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自在遊賞,故八聖道猶如船栰。 ^t8t4us ### (四)八勝處十遍處與十二處之相攝關係 【唐】如契經說:有八勝處,有十遍處。 【唐】問:彼八與十既亦名處,何故但有十二處耶。 【唐】答:彼八與十皆攝在此十二處中。謂彼自性俱有相應即此意處法處攝故。 ### 四無色處 【唐】如契經說:有四無色處。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唐】問:何故世尊於四無色以處聲說。 【唐】答: 【唐】為破外道解脫執故。 【唐】謂諸外道執四無色為四涅槃:一執空無邊處名無身涅槃。二執識無邊處名無邊意涅槃。三執無所有處名淨聚涅槃。四執非想非非想處名世間窣堵波涅槃。 【唐】為破如是外道涅槃執故,說四無色名為生處,非真解脫。真解脫者乃名涅槃。 ^kb81bd ### 無想有情處和非想非非想處 【唐】如契經說:復有二處:一無想有情處。二非想非非想處。 【唐】問:何故世尊說此二處。[s137](婆沙131-150#^fbv0ed) 【唐】答: 【唐】1為破外道解脫想故,謂諸外道於此二處起解脫想。為破彼想,佛說此二名為生處,非真解脫。 【唐】2復次,為破外道不還想故,謂諸外道於此二處起不還想。為破彼想,佛說此二名退還處。謂彼處沒,退還諸界諸趣諸生,流轉生死無息期故。 【唐】3復次, 【唐】為破外道不散想故,謂諸外道執此二處是真解脫,不復散壞。為破彼執,佛說此二是散壞處。謂從彼歿,散向諸界諸趣諸生,流轉生死無息期故。 【唐】若從無想有情天歿,決定散墮欲界受生; 【唐】若從非想非非想歿,非聖==\[則]==散墮下地受生。 【唐】4復次, 【唐】觀此二處壽量長遠,諸外道等執為解脫。 【唐】唯諸異生所受生處壽量長遠,無有過於無想天者,謂彼壽量五百大劫。 【唐】一切有情所受生處壽量長遠無過非想非非想處,謂彼壽量八萬大劫。 【唐】為遣外道此解脫執,佛說此二名為生處,非真解脫。 【唐】5復次,佛於餘處以二名說:一名有情居。二名為識住。於此二處亦二名說:一名有情居。二名為處。故於此二以處聲說,謂受生處。 【唐】6復次,佛說諸識住定是有情居。有有情居而非識住,謂此二處。顯非無此,故說處名。即是有情所居處義。 ### (七)關於佛與舍利子對十二處之智證的差別 【唐】1舉契經 【唐】如契經說:尊者舍利子往詣佛所,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施設諸處,為無有上,謂十二處攝一切法。此是世尊無餘知見`[知【麗】=智【大】]`,過此更無所知見法。若有沙門婆羅門等覺所知法過世尊者,無餘`[餘=有【三宮】]`是處。」 ### 2‹問› 【唐】問:尊者舍利子如何能知此十二處攝一切法而讚佛言:「施設諸處為無有上。」 ### 3答 【唐】答: ### (1)正答所問 【唐】由教故知。謂舍利子得四證淨,於佛所說決定信受,曾聞世尊說十二處攝一切法,由此故知。 ### (2)釋疑 【唐】A==\[問]== 【唐】問:尊者舍利子於十二處唯有教智==\[而]==無證智耶。 ### B答 【唐】答: ### (A)正答所問 【唐】亦有證智。謂舍利子於十二處亦能一一無倒證知。 ### (B)釋疑 【唐】a==\[問]== 【唐】問:佛舍利子於十二處俱能一一無倒證知,佛舍利子有何差別。 ### b答 【唐】答: ### (a)第一種差別 【唐】佛能於此十二處法一一證知自相共相;尊者舍利子於此十二處法唯能一一證知共相,於彼自相未能一一如實證知,謂有無量諸處差別皆攝入此十二處中,而舍利子須他顯示乃能知故。 ### (b)第二種差別 【唐】復次,尊者舍利子於十二處.一一證知.由他教引;佛於十二處.一一證知.皆能自覺,不由他教。 ### (c)第三種差別 【唐】復次,佛於十二處具一切智一切種智;尊者舍利子於十二處唯有一切智,無一切種智。 ### (d)第四種差別 【唐】復次,佛於十二處不依六識而能證知唯有爾所;尊者舍利子於十二處要依六識方能證知唯有爾所。謂舍利子作是念言:一切識身唯有六種識身,定有所依所緣。此所依緣定有十二,故十二處不增不減。 ### (e)第五種差別 【唐】復次,尊者舍利子雖於十二處一一證知,而要先思惟佛所說法。謂佛先說十二處名,後隨此名一一分別。世尊分別十一處已,時舍利子作是念言:「前十一處所不攝法必應攝在最後法處。」故作是說:「大德世尊施設諸處為無有上,謂十二處攝一切法。」世尊證知十二處相,不由思惟他所說教故;舍利子雖能證知十二處相,而與佛智極有差別。是故號佛為無上尊。 ## 4.五蘊 【唐】`[鞞婆沙 五陰處第十九]\[五陰:色陰乃至識陰。]` ### (壹).序說 【發智】五蘊。 【唐】五蘊者,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 (貳).論究的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中說:「有五蘊:色乃至識。」雖作是說而不廣釋。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 (叁).五蘊之自性 【唐】一釋 ### (一)色蘊 【唐】1定義 ### (1)‹問› 【唐】問:色蘊云何。 ### (2)答 【唐】答: ### A列舉諸說 【唐】(A)契經說 【唐】如契經說:諸所有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 ### (B)餘經說 【唐】餘經復說:云何色蘊。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乃至識蘊廣說亦爾。 ### (C)阿毘達磨說 【唐】阿毘達磨作是說言:云何色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是名色蘊。 ### 2‹三說之別異› 【唐】(1)==\[問]== 【唐】問:此三處說義有何異。 ### (2)答 【唐】答:各為遮止他宗所說。 ### (A)為遮止覺天等說 【唐】a==\[問]== 【唐】問:如契經說:「諸所有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為遮止何宗所說。 ### b答 【唐】答:此為遮止覺天等說。謂佛觀察未來世中有覺天等當作是說:四大種外無別所造。 【唐】為遮彼(覺天)意,故作是說:「諸所有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顯離大種有所造色。 ### (B)為遮止撥無過未之外道說 【唐】a==\[問]== 【唐】問:餘經復說:「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乃至廣說。」此為遮止何宗所說。 ### b答 【唐】答:此為遮止外道所說。謂佛在世有出家外道名為杖髻,撥無過去未來。為遮彼意,故世尊說:「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乃至廣說。」顯有過去未來色等。 ### (C)為遮止撥無法處所攝色之譬喻者法救等說並會通法救之說 【唐】問:阿毘達磨作如是言:「云何色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此為遮止何宗所說。 【唐】答: ### (a)正答所問 【唐】此為遮止譬喻者說。謂譬喻者撥無法處所攝諸色,故此尊者法救亦言:諸所有色皆五識身所依所緣。如何是色非五識身所依所緣。 【唐】為遮彼意,故作是說:云何色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 ### (b)通難 【唐】問:若法處所攝諸色是實有者,尊者法救所說當云何通。 【唐】答:不必須通,非三藏故。若必須通,當正彼說: 【唐】◎「諸所有色皆五識所依及六識所緣。法處所攝色雖非五識所依所緣,而是意識所緣色攝。 【唐】◎復次,法處所攝色依四大種而得生故,==\[若]==從所依說,==\[則]==在身識所緣中。故彼尊者說亦無失。」 ### (二)受蘊之說明 【唐】問:受蘊云何。 【唐】答:六受身。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契經及阿毘達磨皆作是說。 ### (三)想蘊之說明 【唐】問:想蘊云何。 【唐】答:六想身。謂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契經及阿毘達磨皆作是說。 ### (四)行蘊 【唐】1==\[問]== 【唐】問:行蘊云何。 ### 2答 【唐】答: ### (1)正答所問 【唐】契經說:「此是六思身。謂眼觸所生思,乃至意觸所生思。」阿毘達磨說:此行蘊略有二種,謂相應行不相應行,乃至廣說。 ### (2)釋疑 【唐】A==\[問]== 【唐】問:世尊何故於相應不相應行蘊中偏說思為行蘊,非餘行耶。 ### B答 【唐】答: ### (A)第一說 【唐】思於施設行蘊法中最為上首,思能導引攝養諸行,故佛偏說。如愛==\[於]==施設集諦法中最為上首,愛能導引攝養諸集,故佛偏說。 ### (B)第二說 【唐】復次,造作有為故名為行。思是造性,餘法不爾,故佛偏說思為行蘊。 ### (五)識蘊之說明 【唐】問:識蘊云何。 【唐】答:六識身。謂眼識乃至意識。契經及阿毘達磨皆作是說。 ### 二結 【唐】如是名為諸蘊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 (肆).蘊之定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 一問 【唐】問:何故名蘊。蘊是何義。 ### 二答 【唐】答: ### (一)總說 【唐】聚義是蘊義,合義是蘊義,積義是蘊義,略義是蘊義。若世施設即蘊施設,若多增語即蘊增語。 ### (二)分別(釋義) 【唐】1聚義是蘊義 【唐】聚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為一聚,立為色蘊。乃至識蘊聚義亦爾。 ### 2合義是蘊義 【唐】合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為一合,立為色蘊。乃至識蘊合義亦爾。 ### 3積義是蘊義 【唐】積義是蘊義者,如種種物總為一積,名雜物蘊。如是諸色總為一積,立為色蘊。乃至識蘊積義亦爾。 ### 4略義是蘊義 【唐】略義是蘊義者, ### (1)標 【唐】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略一處,立為色蘊。乃至識蘊略義亦爾。 ### (2)釋疑(將略聚三世之色稱為色蘊之理由) 【唐】A==\[問]== 【唐】問:過去未來現在諸色可略聚耶。 ### B答 【唐】(A)正答所問 【唐】答:雖不可略聚其體,而可得略聚其名。乃至識蘊應知亦爾。 ### (B)釋難 【唐】a==\[問]== 【唐】問:若爾,無為亦應立蘊,諸無為名可略聚故。 ### b答 【唐】答:諸有為法有作用故,有略聚義,雖體有時不可略聚者,而略聚其名,立色等蘊。諸無為法無作用故,無略聚義,雖可略聚其名,而不可立為蘊。 ### 5世施設即蘊施設 【唐】若世施設即蘊施設者,謂色蘊可施設有三世,乃至識蘊亦可施設有三世故。 ### 6多增語即蘊增語 【唐】(1)標 ### A舉譬 【唐】若多增語即蘊增語者,如多財名財蘊;多穀名穀蘊;多軍名軍蘊,雖多人眾,不相疊肩而同一事,故名為軍。 ### B結說 【唐】如是俱胝那庾多等諸極微色雖相去遠,以相同故合立色蘊。乃至識蘊無量剎那雖相去遠,而相同故合立識蘊。 *【涼】問曰:過去未來現在色可合聚不。* *【涼】答曰:* *【涼】可能合聚其名,不合聚其體。乃至識亦如是。施設世即是施設陰者,如色陰施設有三世。乃至識陰亦爾。多語是陰語者,如多財名財陰、多穀名穀陰、多軍名軍陰,如是億萬那由他極遠多色總為色陰。乃至識陰亦爾。* ### (2)釋疑 【唐】A==\[問]== 【唐】問:若多增語是蘊增語者,為有一極微名色蘊不。 *【涼】問曰:一微塵可立色陰不耶。* ~~*==【晉】問曰:如汝說一極微不應有色陰,謂彼無多語。==*~~ *【涼】答曰:* 【唐】==(1)==有作是說:非一極微可立色蘊。若立色蘊,要多極微。 *【涼】或有說,不可立。若欲立者,必須積聚。* ~~*==【晉】答曰:不可以一極微施設。若施設者,便多聚`[斂=檢【三宮】]`斂施設。==*~~ 【唐】==(2)==復有說者:一一極微有蘊相故,亦可各別立為色蘊。若一極微無色蘊相,眾多聚集亦應非蘊。 *【涼】復有說者,可立,以相故立。若一微塵不名陰者,眾多合聚亦不名陰。* 【唐】==(3)==阿毘達磨諸論師言:若觀假蘊,應作是說:「一極微是一界一處一蘊少分。」若不觀假蘊,應作是說:「一極微是一界一處一蘊。」如人於穀聚上取一粒穀,他人問言:「汝何所取。」彼人若觀穀聚,應作是答:「我於穀聚取一粒穀。」若不觀穀聚,應作是答:「我今`[聚=`取`【三宮】]聚`穀。」 *【涼】阿毘曇者作如是說:一微塵,不以陰故,是一界一入一陰所攝;若以陰者,是一界一入一陰少分。如人於穀聚上取一粒穀,他人問言:汝取何等。彼人若不以穀聚者,言我取一粒穀;若以穀聚者,言我取`[穀聚=聚穀【三宮】]`穀聚一粒穀。* ~~*==【晉】阿毘曇者,若掌護陰施設,彼說極微攝一界一入一陰少入;若不掌護者,彼說極微一界一入一陰。如人大穀聚取一粒去,他問:人何所持。彼人若掌護穀聚者,說此穀聚中一粒。若不掌護者,說此穀一粒。如是阿毘曇者,若掌護陰施設,`[彼=微【三宮】]`彼說極微一界一入一陰少入;若不掌護者,彼說極微一界一入一陰。==*~~ 【唐】乃至識蘊一一剎那,問答亦爾。 ~~*==【晉】是說多語陰語。是謂聚義是陰義,團義、積義、撿義、世施設陰施設、多語陰語是陰義。==*~~ ### 諸蘊次第 【唐】如是已釋諸蘊總名,今應分別諸蘊次第。 【唐】問:何故世尊先說色蘊,乃至最後說識蘊耶。 *【涼】已總說陰所以,今當求其次第。世尊何故先說色陰,後說乃至識陰。* *【涼】答曰:* *【涼】欲令文義隨順故。* ~~*==【晉】問曰:何以故世尊前說色陰後說識陰。==*~~ ~~*==【晉】答曰:隨順他故。如是隨順他,應味次第順。==*~~ 【唐】答: 【唐】==(一)==隨順文辭`[辭=詞【三宮】]`詮表相故。 【唐】==(二)==復次,隨順說者受者持者次第法故。 *【涼】復次,欲令說者隨順,受持者亦隨順故。* ~~*==【晉】或曰:世尊說隨順,受教者亦順。==*~~ 【唐】==(三)==復次,隨順麁細次第法故。 【唐】謂五蘊內色蘊最麁,故佛先說。 【唐】於四蘊內,受蘊最麁,故次色說。 *【涼】復次,以麁細故。五陰中色陰麁故先說。四無色陰中受陰麁故.次色陰說。* 【唐】問:受等四蘊無有方處,無形質故,如何可說有麁`[〔有〕-【宮】]`有細耶。 *【涼】問曰:如受非色,不住方所,云何施設有麁細耶。* 【唐】答:雖無方處亦無形質,而依行相立麁細名。如世有言:「我手足痛;我頭腹痛;我`[支=肢【三宮】]`支節痛。」痛即是受,以受如色可施設故,於無色蘊說受最麁。 *【涼】答曰:以所行故。如世人言:我手受苦樂、頭足身諸分等皆受苦樂。如是等,說色受亦爾;* 【唐】於三蘊內,想最為麁,女男等想易了知故,次受後說。 【唐】於二蘊內,行蘊相麁,貪瞋癡等相易了故,次想後說。 【唐】識蘊最細,總取境相,難了知故,最在後說。 *【涼】想轉細於受,次受說想;行轉細於想,次想說行;識最細,在後說。* ~~*==【晉】或曰:麁細故。五陰中何者最麁。色陰是,是故佛前說四無色陰。何者最麁。痛陰是,是故佛前說。==*~~ ~~*==【晉】問曰:此痛無形無處亦不可見,云何麁細可知。==*~~ ~~*==【晉】答曰:行故知。如所說手痛、足痛、頭痛如是。如是痛是行故,知有麁細。何者最細。`[識=謂識【元明】]`識陰是,是故佛後說。以是故,佛契經前說色陰後說至識陰。==*~~ 【唐】==(四)==復次, 【唐】從無始來男女於色更相愛樂,故先說色。 【唐】更相愛色.由貪受味,故次說受。 【唐】此貪受味.由顛倒想,故次說想。 【唐】此顛倒想.由煩惱生,故次說行。 【唐】一切煩惱.依識而生==\[zs3依能引發後有識生[js1](俱舍論記疏01#^5cs123)]==,染污諸識,故後說識。 【唐】==(五)==復次, 【唐】二種色觀於入佛法為甘露門,謂不淨觀及持息念,故先說色。 【唐】既觀色已,能見受過,故次說受。 【唐】見受過已,想不顛倒,故次說想。 【唐】想無倒已,煩惱不生,故次說行。 【唐】無煩惱故,識便清淨,故後說識。 【唐】==(六)==復次, 【唐】色蘊如器,為無色蘊所依所緣,是故先說。 【唐】受如飲食,是正所貪,故次說受。 【唐】想如助味,由顛倒想貪著諸受,故次說想。 【唐】行如廚人,諸煩惱業能有造作,故次說行。 【唐】識如食者,能了別境,故後說識。 【唐】==(七)==復次, 【唐】依界地故,說五先後。==\[[甘露味](甘露味論.md#^94bpr3)]== 【唐】謂欲界中有諸妙欲色相顯了,故先說色。 【唐】諸靜慮中有喜樂等受相顯了,故次說受。 【唐】前三無色取空等相,想`[想+(`相`)【三宮】]`顯了,故次說想。 【唐】有頂地中思最為勝,行相顯了,故次說行。 【唐】色等四種即四識住,識是能依,故最後說。 ^8ofpiv ## 13.行蘊之名及受想的建立 ### 獨立行名 【唐】問:五蘊有為皆應名行,何緣於一獨立行名。[s73](婆沙071-080#唯一立法處名) *【涼】問曰:如五陰是作`[相【三宮】=想【大】]`相,作是行陰。世尊何故一陰說名行陰,餘不說耶。* 【唐】答: 【唐】1如十八界雖皆是法,而但於一立法界名。廣說乃至三寶三歸雖皆是法,而但立一法寶法歸。如是五蘊雖皆是行,而但於一立行蘊名亦無有過。 【唐】2復次,行蘊有一名,餘蘊有二名。一名者,謂共名。謂五種蘊皆是行故。二名者,謂共不共名。共名如前。不共名者,謂餘四蘊。欲令易了,顯不共名;行蘊更無不共名故,但顯共名,故名行蘊。 *【涼】答曰:* *【涼】雖五陰盡是作相,而行陰得名行。如十八界,雖體盡是法,而法界得名法。乃至三寶三歸,雖體是法,而法寶法歸得名為法。如是五陰雖體是行,而行得名。* *【涼】復次,此陰有一名,餘陰有二名。* *【涼】復次,此陰是共名,餘陰是共不共名,以不共名說。* *【涼】復次,以能生一切,諸法生在彼中,故名行陰。* *【涼】復次,一切諸法印封相,生老無常在彼中,故名行陰。* 【唐】3復次,生一切行生相唯在此蘊攝,故獨名行蘊。 【唐】4復次,四有為相是一切行印封幖幟,簡別有為異無為故。彼相唯在此蘊攝,故獨名行蘊。 【唐】5復次,名句文身詮表顯示諸行性相作用差別,令易解了;彼三唯在此蘊攝,故獨名行蘊。 *【涼】復次,以名顯明,諸法名在彼中,故名行陰。* 【唐】6復次,覺一切行皆空非我空解脫門==\[為]==此蘊攝,故獨名行蘊。 【唐】問:能執諸行為我我所薩迦耶見亦此蘊攝。如何此蘊不名我蘊。 【唐】答:薩迦耶見是虛妄執,不稱諸行實相而解,是故此蘊不立我名。空解脫門覺行實相,是故此蘊依彼名行。 *【涼】復次,能解空法在彼中,故名行陰。* *【涼】問曰:若然者,能計我法亦在彼中,可言我陰耶。* *【涼】答曰:* *【涼】計我非實,解空是實。* 【唐】7復次,「分別諸行自相共相,安立諸行自相共相,破自性愚及所緣愚,於一切行不增不減」 如實解慧唯此蘊攝,故名行蘊。餘蘊不爾,故別立名。 *【涼】復次,能分別總相別相,除物體愚及緣中愚,不取虛相慧在彼中,故名行陰。* 【唐】8復次,此攝多行,故名行蘊。攝多行者,謂此蘊中有「相應不相應行;有所依無所依`[依+(行)【三宮】]`;有所緣無所緣行;有行相無行相行;有警覺無警覺行。」餘蘊不爾,故立別名。 【唐】9復次,行謂造作,有為法中能造作者,思最為勝,思但攝在此行蘊中,故此行蘊獨名為行。 *【涼】9復次,彼中有多法,故名行陰。多法者,相應不相應法、有依無依法、有行無行法、有緣無緣法、有勢用無勢用法。* ### (柒).受想心所獨立為蘊) 【唐】一正釋 ### (一)‹問› 【唐】問:大地法等諸心所中何故別立受想為蘊,餘心所法不別立耶。 *【涼】問曰:何故諸`[心=心心【三宮】]`心數法中說想受獨立為陰,餘心數法立行陰。* ### (二)答(舉脇尊者說) 【唐】1脇尊者言:唯佛通達諸法性相作用差別,若法堪任獨立蘊者,便獨立蘊。若不堪任獨立蘊者,便共立蘊。故不應責。 *【涼】尊者婆奢說曰:世尊決定知法相,亦知勢用,餘人不能知。若法堪任獨立陰者便立,不堪任者合集乃立。* 【唐】2復次,世尊欲以異相異文莊嚴於義,故作是說。謂佛若以異相異文莊嚴於義,則受化者欣樂受持,不生厭倦。 *【涼】復次,欲以種種說、種種文莊嚴於義,若以種種說種種文莊嚴`[<巖]`於義,義則易解。* ~~*==【晉】問曰:何故心數法中痛陰、想陰別立陰,餘心數法立行陰。==*~~ ~~*==【晉】答曰:佛世尊於法真諦,餘真無能過。彼盡知法相盡知行,謂法獨能擔彼別立,謂品能擔彼立品。==*~~ 【唐】3復次,世尊欲現二門二略二階二隥二炬二明二光二影,故作是說。謂如受想各別立蘊,餘心所法亦應別立;如餘心所合立行蘊,受想亦應合立為蘊。如是則應蘊有無量,或但有三,以現二門乃至二影,故蘊有五,不減不增。 *【涼】復次,欲`[見=現【三宮】]`見二門二略二入,乃至廣說。* ~~*==【晉】或曰:此現二門二略二度二炬二光二明現二數。如痛陰、想陰別立陰,如是餘心數法亦應立。如餘心數法立一行陰,如是痛、想亦立行陰中。如是陰或立三或十三,是故說此現二門、二略、二度、二炬、二光、二明、二數。==*~~ 【唐】4復次,世尊欲顯二門法要,是故別立受想為蘊。謂諸心所有是根性有非根性,若說受別立蘊,當知已說是根心所;若說想別立蘊,當知已說非根心所。如根性非根性,明性非明性;現見性非現見性;喜觀性非憙觀性;妙性非妙性;勝性非勝性;有勢力性無勢力性;增上性非增上性,應知亦爾。 *【涼】復次,此現門現略現始入所有心數法若根性若非根性,若說受,當知已說根性;若說想,當知已說非根性。如根性非根性,明非明、有威勢無威勢、有力無力,當知亦如是。* 【唐】5復次,受想二法,二界所顯,故別立蘊。謂受蘊,色界所顯;喜樂等受,色界增故。想蘊,無色界所顯;空識等想,無色界增故。 *【涼】復次,以此二法故,色無色界有差別,以受故說色界差別,以想故說無色界差別。* ~~*==【晉】或曰:謂此二界宗,因痛宗禪、因想宗無色。==*~~ 【唐】6復次,由二法故,`[諸=謂【三】]`諸瑜伽師於二界勞倦,故別立蘊。謂受力故,諸瑜伽師於色界勞倦;想力故,諸瑜伽師於無色界勞倦。 *【涼】復次,行者以此二法故,於二界中極生苦惱,以受故於色界中極生苦惱,以想故於無色界中極生苦惱。* ~~*==【晉】或曰:謂因二法,行者二界多求`[痛=疲【三宮】]`痛勞,因痛於禪疲勞、因想於無色疲勞。==*~~ 【唐】7復次,諸有情類耽著樂受,執顛倒想,生死輪迴,受諸劇苦。欲令了知此二過患,故別立蘊。 *【涼】復次,以貪樂受`[染=深【三宮】]`染著顛倒想故,眾生於生死中受大苦惱。* ~~*==【晉】或曰:謂因二法,眾生生死中受無量苦,貪於樂痛及著顛倒想。==*~~ ~~*==【晉】或曰:謂二法滅立二定,無想定及滅盡定。==*~~ 【唐】8復次,受想二法為因.<font color="red"><u>發起</u></font>二諍根本.勝餘法故,別立為蘊。謂受能發起<u>愛諍根本</u>,想能發起<u>見諍根本</u>。如能發起二諍根本,如是能發起二雜染二邊二箭二戲論<u>二我所</u>,應知亦爾。==\[s152想受是二諍根]\[s49二諍根者.謂愛及見]== *【涼】復次,以此二法<font color="red"><u>是</u></font><u>鬪諍根本</u>,受是愛鬪諍根本,想是見鬪諍根本。如二鬪諍根本,二煩惱、二邊、二箭、二戲論、<u>二見</u>,當知亦如是。* 【唐】9復次,受想二法別立識住,故獨立蘊。餘心所法總立識住,故共立蘊。 *【涼】復次,以此二法獨受識住名,餘數法在行陰中受識住名。* 【唐】10復次,諸瑜伽師厭惡受想,入滅盡定,故別立蘊。如施設論說:「云何加行得滅盡定。以何方便起滅盡定。謂初修業者於一切行不作功用,亦不思惟,但作是念:誰未生故,受想得生;誰已生故,受想便滅。作是念已,能如實知:滅定未生,故受想得生;若滅定生,受想便滅。知已,厭離受想二法,乃至不生,得滅盡定。」 *【涼】復次,行者`[增=憎【三宮】]`增惡此二法故入滅盡定。如《施設經》說:以何方便得滅盡定。云何修方便得滅盡定。答曰:彼初行者作如是念:云何令我不思諸行,令想受不生、生者便滅。若想受不生、生者便滅,是名滅定。*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別立受想各為一蘊。 *【涼】`[卷第五十七終【三宮】]`* ## 14.不立「無為」為蘊的理由 ### 無為非蘊 【唐】問:無為何故不立蘊耶。 【唐】答: 【唐】1.無蘊相故,不立為蘊。謂蘊是聚積相,無為無此相,故不立為蘊。 【唐】2.復次,無為是蘊究竟滅處,故不立蘊。如瓶衣等究竟滅處.非瓶衣等。==\[[s31](婆沙031-040#b5擇滅非蘊無)擇滅,非即是蘊.亦非蘊無;但於有漏諸蘊中得,別有自性]== 【唐】3.復次,諸有為法生滅相應,有因有緣,得有為相,可立為蘊。諸無為法生滅不相應,無因無緣,不得有為相,故不立蘊。 【唐】4.復次,諸有為法屬因屬緣,因緣和合,可立為蘊。諸無為法與此相違,故不立蘊。 【唐】5.復次,諸有為法為生所起,為老所衰,為無常所滅,可立為蘊。諸無為法與此相違,故不立蘊。 【唐】6.復次,諸有為法流行於世,取果與果,有諸作用,能了所緣,可立為蘊。諸無為法與此相違,故不立蘊。 【唐】7.復次,諸有為法墮在三世,與苦相應,有前後際,有下中上,可立為蘊。諸無為法與此相違,故不立蘊。 【唐】8.復次,諸無為法無五蘊相,不可立在此五蘊中;亦不可立為第六蘊,無聚積等諸蘊相故。 【唐】9.復次,蘊是作相,諸無為法無有作相,故不立蘊。 【唐】10.復次,蘊從他生,諸無為法不從他生,故不立蘊。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無為非蘊。 ## 15.五蘊與無漏蘊和法蘊的關係及法蘊之數 ### 一戒等五蘊和色等五蘊之相攝關係 【唐】(一)舉經 【唐】如契經說:有五種功德蘊,謂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知=智【三宮】]`。==\[(長含)云何五證法?謂五無學聚:無學戒聚、定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見聚.DN.34 Dasuttarasuttaṃ ]\[(雜含)何等為成就五支?謂無學戒身成就sīlakkhandha,無學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是名成就五支.SN.3.24. Issattasuttaṃ ]\[如是捨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果報。]== *【涼】世尊經說五陰:戒陰、定陰、慧陰、解脫陰、解脫知見陰。* ### (二)‹釋問› 【唐】問:蘊應有十,如何說五。 【唐】答:彼戒等蘊皆攝在此色等五中,故蘊唯五。 *【涼】問曰:如是則有十陰。何故說五陰耶。* *【涼】答曰:此後五陰即在前五陰中。戒陰在色陰中,餘四陰在行陰中,是故說五。* ### 二法蘊和五蘊的相攝關係 【唐】如契經說:尊者阿難告諸苾芻作如是語:「我親從佛邊受八萬法蘊,從諸苾芻所傳,受得二千。」 *【涼】經中復說:尊者阿難作如是言:「我從佛邊受八萬法陰,從比丘邊受二萬法陰。」* 【唐】問:世尊既說眾多法蘊,如何但說有色等五。 *【涼】問曰:有如是等多陰,世尊何故說五陰耶。* 【唐】答: 【唐】彼多法蘊皆攝在此色等五中,故蘊唯五。 【唐】問:彼諸法蘊是何蘊攝。 【唐】1有作是說:一切法蘊,「語」為自性。彼說攝在此色蘊中。 【唐】2有餘師說:一切法蘊,「名」為自性。彼說攝在此行蘊中。 【唐】是故世尊唯說五蘊。 *【涼】答曰:雖有如是多陰,亦在五陰中。* *【涼】或有說,佛語體是口業,或有說體是名。若說體是口業者,是色陰攝;若說體是名者,是行陰攝,是故在五陰中。* ### 法蘊之量 【唐】問:一一法蘊其量云何。 【唐】==\[答]==: *【涼】問曰:法陰`[劑=齊【三宮】*]`劑量為幾`[許=計【宋元宮】]`許。* *【涼】答曰:或有說者,如《法陰論》所說:六千偈是一法陰`[*]`劑量,餘法陰亦爾。* 【唐】1有作是說:有《法蘊論》,六千頌成,一一法蘊各如彼量。 【唐】2復有說者:如世尊說蘊處界食緣起諦寶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如是等類,一一法門`[各=名【三宮】]`各一法蘊,不可定說有爾所頌。 *【涼】復有說者,如世尊種種言辭說四念處,是一法陰`[*]`劑量。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種亦如是。* 【唐】3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一一法蘊有五十萬五千五百五十頌文。 *【涼】尊者瞿沙說曰:五十萬五千五百五十偈,是一法陰`[*]`劑量。* 【唐】4有餘師說:一一法蘊有十五萬五千五百五十頌文。 【唐】5有餘復言:一一法蘊唯有一萬五千五百五十頌文。 【唐】6評曰:彼皆不應作如是說。應作是說:受化有情有八萬行,為對治彼八萬行故,世尊為說八萬法蘊。彼諸有情依佛所說八萬法蘊入佛法中,作所應作,各得究竟。 *【涼】評曰:應作是說:眾生行有八萬,佛說對治法亦有八萬。受化者入佛法中以八萬法,即是八萬法陰。*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四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五</b>☗s75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五 【唐】(舊譯:第39~40卷,大正28,289b) ## 5.五取蘊 ### (壹).序說 【發智】五取蘊 【唐】五取蘊者,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五取蘊,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應分別,故作斯論。 ### (叁).五取蘊之自性 【唐】==\[鞞婆沙 五盛陰處第二十]== ### 色取蘊 【唐】問:色取蘊云何。 【唐】答: 【唐】若色有漏有取,彼色在過去未來現在,或起欲或起貪或起瞋或起癡或起怖或復隨起一心所隨煩惱,是名色取蘊。 【唐】此中起欲起貪者,謂起愛結。 【唐】起瞋者,謂起恚結。 【唐】起癡者,謂起無明結。 【唐】起怖者: ==怖之自性== 【唐】有作是說:此中不應說「或起怖」,所以者何。怖即煩惱。若說煩惱,即已說怖。 【唐】問:若爾,此怖以何煩惱為自性。 【唐】有作是說:以有身見為自性。所以者何。執有我者多怖畏故。若說有身見,即已說怖。 【唐】有餘師說:以愛為自性。所以者何。若有愛者多怖畏故。 【唐】復有說者:以無智為自性。所以者何。諸無智者多怖畏故。若說無明,即已說怖。 【唐】評曰:應作是說:「此所起中,應別說怖。所以者何。有別心所與心相應是怖自性,此即攝在復有所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心所法內,非諸煩惱。」 ==何處有怖== 【唐】問:此怖自性於何處有。 【唐】答:在欲界有,非上二界。 【唐】問:若怖自性色界中無,云何釋通契經所說。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有極光淨先生諸天見後生者覩劫火焰心生恐怖,而慰喻言:「大仙勿怖。大仙勿怖。我數曾見此劫火焰燒空梵宮,即於彼滅。」 【唐】伽他所說復云何通。如說:聞說`[說=諸【三宮】]`長壽天,有妙色名譽,深心懷厭怖,如鹿對師子。 【唐】答: 【唐】經頌於厭以怖聲說。 ==怖厭差別== 【唐】問:若爾,厭怖有何差別。 【唐】答: 【唐】◎名即差別。謂彼名厭,此名為怖。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怖唯欲界,厭通三界。 【唐】*復作是說:怖在煩惱品,厭在善根品。 【唐】*復作是說:怖通染污無覆無記,厭唯是善。 【唐】◎大德說曰:於衰損事深心疑慮,欲得遠離,說名為怖。已得遠離,深心憎惡,說名為厭。 【唐】如是名為厭怖差別。 ^vi361x ==凡聖皆有怖== 【唐】問:異生聖者誰有怖耶。 【唐】(a)有作是說 【唐】有作是說:異生有怖,聖者無怖。所以者何。聖者已離五怖畏故。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怯眾畏(大眾威德畏)。四命終畏(死畏)。五惡趣畏。 【唐】評曰:應作是說:「異生聖者二皆有怖。」 【唐】問:聖者已離五種怖畏,如何有怖。 【唐】答:聖者雖無五種大怖,而有所餘暫時小怖。 【唐】問:何等聖者有餘小怖,為有學位.無學位耶。 【唐】◎有作是說:唯有學位有餘小怖,以怖唯是煩惱品故。 【唐】◎評曰:應作是說:「學無學位皆容有怖。學謂預流一來不還者;無學謂阿羅漢獨覺,除佛世尊。佛無恐怖毛竪等事,於一切法如實通達得無畏故。」 【唐】或復隨起一心所隨煩惱者,謂緣色生諸餘遍行及修所斷餘煩惱等。 ### (二)受想行識取蘊 【唐】問:受取蘊云何。 【唐】答: 【唐】若受有漏有取,彼受在過去未來現在,或起欲或起貪或起瞋或起癡或起怖或復隨起一心所隨煩惱,是名受取蘊。此中廣釋如前。 【唐】應知有差別者,謂隨起一隨煩惱中,緣此受生諸餘遍行及見所斷餘非遍行。 【唐】如受取蘊,如是想行及識取蘊廣說應知。 【唐】是名取蘊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 (肆).取蘊之定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 一問 【唐】問:何故名取蘊。取蘊是何義。 【唐】答: ### (一)依同分說 【唐】1依界 ### (1)釋 【唐】◎此從取生,復能生取,故名取蘊。 【唐】◎復次,此從取轉,復能轉取,故名取蘊。 【唐】◎復次,此由取引,復能引取,故名取蘊。 【唐】◎復次,此由取長養,復能長養取,故名取蘊。 【唐】◎復次,此由取增廣,復能增廣取,故名取蘊。 【唐】◎復次,此由取流派,復能流派取,故名取蘊。 【唐】◎復次,此蘊屬取,故名取蘊。如臣屬王,故名王臣。諸有漏行都無有我,設有問言:「汝屬於誰。」應正答言:我屬於取。 【唐】◎復次,諸取於此,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故名取蘊。 【唐】◎復次,諸取於此增長廣大,故名取蘊。 【唐】◎復次,諸取於此長養攝受,故名取蘊。 【唐】◎復次,諸取於此染著難捨,猶如塵垢染著衣服,故名取蘊。 【唐】◎復次,諸取於此深生樂著,如魚鼈等樂著河池,故名取蘊。 【唐】◎復次,此是諸取巢穴舍宅,故名取蘊。謂依此故,貪瞋癡慢見疑纏垢皆得生長。 ### (2)結 【唐】應知此中依同分取立取蘊名。謂依欲界取,名欲界取蘊;依色界取,名色界取蘊;依無色界取,名無色界取蘊。 ### 2依地 【唐】如依三界同分取立取蘊名,依九地取應知亦爾。此於界地無雜亂故。 ### (二)依相續 【唐】1正釋 【唐】若於相續,容有雜亂。謂依自取他蘊,名取蘊;亦依他取自蘊,名取蘊。 ### 2反成 【唐】(1)舉 【唐】若於相續無雜亂者,==\[則]==一切外物應非取蘊,以外物中無諸取故。 ### (2)結 【唐】然諸外物依有情取立取蘊名,互生長故。 ### (伍).關於蘊和取蘊的差別 【唐】一問 【唐】問:蘊與取蘊有何差別。 ### 二答 【唐】答: ### (一)正答所問 【唐】◎名即差別。彼名為蘊,此名取蘊。 【唐】◎復次,蘊通有漏無漏,取蘊唯有漏。 【唐】◎復次,蘊攝三諦,取蘊攝二諦。 【唐】◎復次,蘊攝十七界,一界少分;取蘊攝十五界,三界少分。 【唐】◎復次,蘊攝十一處,一處少分;取蘊攝十處,二處少分。 【唐】◎復次,蘊攝五蘊,取蘊攝五蘊各少分。 【唐】◎復次,於蘊中有流轉者受訶責,==\[亦]==有還滅者受讚歎;於取蘊中有流轉者受訶責,==\[却]==無還滅者受讚歎。 ### (二)結說 【唐】蘊與取蘊是謂差別。 ## 6.六界 ### (壹).序說 【發智】六界。 【唐】==\[六界]==者,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 (貳).論究之理由 【唐】一問 【唐】問:何故作此論。 ### 二答 【唐】答: 【唐】1是作論者意欲爾故。謂本論師隨自意欲而作此論,不違法相,故不應責。 【唐】2復次,不應詰問此本論師。所以者何。世尊施設十八界已,復於此中略出少分,施設六界。 【唐】故此六界,十八界中,攝五界全,四界少分。 【唐】五界全者,謂前五識界。 【唐】四界少分者,謂色觸意及意識界。 【唐】此中,空界.攝色界少分。 【唐】地水火風界.攝觸界少分。 【唐】識界.攝意界意識界少分;以此二界通有漏無漏,識界唯攝有漏分故。 【唐】由此六界,十八界中,攝五界全,四界少分。 ### 2釋疑(關於十八界中略出六界之理由) 【唐】問:置本論師。世尊何故十八界中略出少分,施設六界。 【唐】答: 【唐】==1==觀受化者所宜差別。謂有所化於所知境但愚少分;或有所化於所知境愚於一切。愚少分者,為說六界;愚一切者,為說十八界。 【唐】==2==復次,世尊所化,有利根者.有鈍根者。為利根者說六界,為鈍根者說十八界。 【唐】==3==復次,世尊所化,有開智者.有說智者。為開智者說六界,為說智者說十八界。 【唐】==4==復次,世尊所化,有樂略者.有樂廣者。為樂略者說六界,為樂廣者說十八界。 【唐】==5==復次,於十八界為略現門,故說六界。謂十八界中有是色有非色。若說前五界,當知已說諸是色界;若說識界,當知已說諸非色界。 【唐】==6==復次,十八界中,有有見.有無見。若說空界,當知已說諸有見者;若說餘五界,當知已說諸無見者。 【唐】==7==復次,十八界中,有有對.有無對。若說前五界,當知已說諸有對者;若說識界,當知已說諸無對者。 【唐】==8==復次, 【唐】十八界中,有相應.有不相應。若說識界,當知已說諸相應者;若說餘五界,當知已說不相應者。 【唐】如相應不相應,如是「有所依無所依」「有所緣無所緣」「有行相無行相」「有警覺無警覺」應知亦爾。 【唐】==9==復次,由此六界,能生能養能長有情色無色身,故復施設。能生者,謂識界。能養者,謂地水火風界。能長者,謂空界。 【唐】==10==復次,由此六界,能引能持能增有情色無色身,故復施設。能引者,謂識界。能持者,謂地水火風界。能增者,謂空界。 【唐】==11==復次,由此六界,是根本有情事,是遍行有情事,是無始有情事,是無分別有分別有情事,故復施設。 【唐】◎根本有情事者,謂欲色界受生有情從結生心乃至死有,無此六界無勢用時。 【唐】◎遍行有情事者,謂:欲色界一切有情從結生心乃至死有,無此六界不增上時。 【唐】◎無始有情事者,謂:不可知本際已來.諸有情類從結生心乃至死有,無此六界不作用時。 【唐】◎無分別有分別有情事者,謂: 【唐】*有有情.未可分別是男是女,如羯刺藍`[刺=剌【宋元宮】]`頞部曇閉尸揵南位,如是六界亦有勢用。 【唐】*或有有情.已可分別是男是女,==\[如]==鉢羅奢佉等位,如是六界亦有勢用。 【唐】==12==尊者妙音作如是說:由此六界,得入母胎,勢用增上,故復施設。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佛世尊於十八界略出少分,施設如是六界差別。 ### (叁).六界之自性 ### 地界 【唐】問:地界云何。 【唐】答:堅性。 【唐】雖此地界總是堅性,而此堅性差別無邊,謂內外分堅性各異。 【唐】內分中堅性者,謂髮毛爪齒塵垢皮肉筋骨脈心脾腎肝肺胃肚腸糞生藏熟藏手足支節`[支=肢【三宮】*]`。如是等中所有堅性,此諸堅性有勝有劣,謂足堅性勝手堅性。若諸有情少時手行,手皮血肉即便壞盡;若以足行,盡眾同分足皮血肉都無損壞。由此故知內分堅性有勝有劣。 【唐】外分中堅性者,謂地山礫石.塼瓦草木.螺蜯䗾蛤.銅鐵金銀.白鑞鉛錫.末尼真珠.珊瑚琥珀.珂貝璧玉.帝青大青==\[[音義](T54n2128_一切經音義3#^zw6pm0)]==末羅羯多==\[[音義](T54n2128_一切經音義2#^yb6tas)]==杵藏石藏==\[[音義](T54n2128_一切經音義2#^n1n0ap)]==.颯頗胝迦==\[sphaṭika塞頗胝迦]==及紅頗黎==\[[音義](T54n2128_一切經音義1#^ca3tfk)]==.吠琉璃等==\[[音義](T54n2128_一切經音義1#^kye1ob)]==所有堅性。 【唐】此內外分種種堅性,以相同故略為一聚,總名地界。 ### 水界 【唐】問:水界云何。 【唐】答:濕性。 【唐】雖此水界總是濕性,而此濕性差別無邊,謂內外分濕性各異。 【唐】內分中濕性者,謂淚汗涕唾.肪膏髓腦.涎膽痰癊.膿血尿等.所有濕性。`[汗【嘉】‹汙]\[癊【大】,飲【三宮】]` 【唐】外分中濕性者,謂江河池沼.泉井溝渠.四大海等.所有濕性。 【唐】此內外分種種濕性,以相同故略為一聚,總名水界。 ### 火界 【唐】問:火界云何。 【唐】答:煖性。 【唐】雖此火界總是煖性,而此煖性差別無邊,謂內外分煖性各異。 【唐】內分中煖性者,謂身中熱等熱遍熱。由此,所飲所食所噉皆易消熟`[‹熱]`,令身安隱。此若增時,便成熱病。 【唐】外分中煖性者,謂炬燈燭陶竈爐等火聚炎焰,燒諸城村.山林曠野.及諸藥草.日輪未尼.天龍宮殿所出光焰`[光【麗磧】,火【大】]`,并地獄等諸火煖性。 【唐】應作是說:內火煖性熱於外火。所以者何。若以飲食置釜鑊中,下然熾火,經一日夜猶不能令形色變易如在腹中經須臾頃。 【唐】此內外分種種煖性,以相同故略為一聚,總名火界。 ### 風界 【唐】問:風界云何。 【唐】答:輕等動性。 【唐】雖此風界總是動性,而此動性差別無邊,謂內外分動性各異。 【唐】內分中動性者,謂有上行風,有下行風,有住脇風,有住腹風,有住背風,有如鍼風,有如刀風,有蓽茇羅風`[茇=鉢【三宮】]`,有婆呾瑟恥羅風,有婆呾寠拉摩風`[寠=窶【三宮】]`,有入息風,有出息風,有隨身分`[支=肢【三宮】*]`支節行風==\[等]==所有動性。 【唐】外分中動性者,謂有四方風,或有塵風,或無塵風,或毘濕縛風,或吠嵐婆風,或小風,或大風,或風輪風等所有動性。 【唐】此內外分種種動性,以相同故略為一聚,總名風界。 ### 空界 【唐】(一) 【唐】問:空界云何。 *【涼】云何虛空界。* ~~*==【晉】問曰:空界云何。==*~~ 【唐】答: 【唐】(1)如契經說: 【唐】有眼穴空,有耳穴空,有鼻穴空,有面門空,有咽喉空,有心中空,有心邊空,有通飲食處空,有貯飲食處空,有棄飲食處空,有諸`[支=肢【三宮】*]`支節毛孔等空;是名空界。 *【涼】答曰:佛經說:眼中間空、耳中間空、鼻中間空、口中間空、`[咽=胭【宋元宮】]`咽喉中間空、心中間空、心邊空,飲食入處住處,所食飲食下向在處,是名虛空界。* ~~*==【晉】答曰:佛契經說:空界云何。謂色邊色。謂色者,造色是。於彼間施設,如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喉=喉咽喉【三宮】]`空、飲食來往處空、住消處空、下過處空。==*~~ 【唐】(2)A阿毘達磨作如是說: 【唐】「云何空界。謂隣礙色。」礙謂積聚,即牆壁等。有色近此,名隣礙色。如牆壁間空.叢林間空.樹葉間空.窓牖間空.往來處空.指間等空,是名空界。 *【涼】阿毘曇者作如是說:云何虛空界。積聚色邊色。積聚色邊色者,如牆壁邊.樹木邊.窓向中行來處.指中間色。* 【唐】B有作是說:此文應言:「云何空界。謂隣難除色。」 【唐】然色有二種:一者易除,謂有情數;二者難除,謂無情數。此空界色,多近非情牆壁樹等而施設,故名隣難除色。 *【涼】復有說者,此文應如是說:云何虛空界。答曰:不可却色邊色。* *【涼】色有二種,有可却、不可却,可却色是眾生數,不可却者是非眾生數。此虛空界是不可却色邊色,謂牆壁邊.樹中間.葉中間.窓向行來處邊色。* ~~*==【晉】更有說者,空界云何。空邊色是。==*~~ ~~*==【晉】此說,空色.不空色。不空色者眾生數,空色者非眾生數。謂彼空非眾生數色邊施設,如樹間葉間.牆間屋間.牖間戶間,是謂空非眾生數色邊施設。==*~~ 【唐】(3)舊對法者及此國師俱說: 【唐】空界處處皆有,謂骨肉筋脈.皮血身分,<u>晝夜明闇</u>.<u>形顯</u>等<u>處</u>,皆有此色。 *【涼】舊阿毘曇罽賓沙門作如是說:骨亦有虛空界,筋肉血皮、晝夜明闇、形色,亦有虛空界。* ~~*==【晉】舊阿毘曇說:皮性膜性.肉性筋性.骨性髓性,色可知,處亦可知。==*~~ ~~*==【晉】{}尊者婆須蜜說曰:云何知有空界。答曰:契經可知。世尊亦說,謂此空中空`[諸=謂【三宮】]`諸所,色覆所不覆。==*~~ ~~*==【晉】問曰:云何契經可知,非現知耶。==*~~ ~~*==【晉】答曰:現亦可知。謂<u>晝所有明</u>.是空界所有,謂<u>夜所有闇</u>.是空界所有。==*~~ ~~*==【晉】重說曰:<u>形</u>可知,<u>處</u>亦可知。{}==*~~ ᅟ 【唐】問:緣空界色,眼識生不。 *【涼】問曰:緣彼,眼識為生不。* 【唐】==\[答]==: 【唐】A有說:緣此,眼識不生。謂空界色雖眼識境,而此眼識畢竟不生。 *【涼】答曰:或有說者,不生。所以者何。以能緣故名緣,彼識不以生故。* 【唐】B復有說者:緣空界色,眼識亦生。 *【涼】復有說者,生。* 【唐】問:若爾,何故見不明了。 【唐】答:此空界色,晝為明所覆,夜為闇所覆,故眼雖見而不明了。 *【涼】問曰:何故不了了現耶。* *【涼】答曰:晝為明所覆、夜為闇所覆,故不了了現。* ~~*==【晉】{}重說曰:夜<u>闇障故</u>不見,晝<u>明障故</u>不見。==*~~ ~~*==【晉】尊者曇摩多羅說曰:諸尊!空界雖不可知,但非無智處。空界是色`[非=非非【三宮】]`非是色,亦非此住非彼住。亦非空者,相貌聲世轉可知。{}==*~~ ^3i8mec ### 2關於虛空與空界之差別 【唐】(1)==\[問]== 【唐】問:虛空空界有何差別。 ==§(2)== 【唐】答:A 【唐】虛空非色,空界是色。 【唐】虛空無見,空界有見。 【唐】虛空無對,空界有對。 【唐】虛空無漏,空界有漏。 【唐】虛空無為,空界有為。 *【涼】問曰:虛空、虛空界有何差別。* *【涼】* *【涼】答曰:虛空非色,虛空界是色。虛空不可見,虛空界是可見。虛空無對,虛空界是有對。虛空是無為,虛空界是有為。* ~~*==【晉】問曰:空、空界何差別。==*~~ ~~*==【晉】答曰:空者非色,空界是色。空者不可見,空界者可見。空者無對,空界者有對。空者無為,空界者有為。==*~~ ==§B通難== 【唐】a==\[問]== 【唐】問:若此虛空是無為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世尊以手摩捫虛空,告苾芻眾…。」豈佛以手摩捫無為而告弟子。 *【涼】問曰:若虛空是無為者,佛經云何通。佛經說:如來以手摩虛空,諸比丘!世尊以手摩無為法耶。* ~~*==【晉】問曰:此論中更有論生。若空無為者,此契經云何通。彼時世尊手捫`[摸=模【宋元宮】]`摸空,手捫`[*]`摸空已告諸比丘:比丘!於意云何。手寧著此空、縛空、受空不。答曰:不也。世尊!若空無為者,何以故世尊以手捫`[*]`摸無為耶。==*~~ ~~*==【晉】4如是餘契經偈云何通。==*~~ ~~*==【晉】ᅟ謂無積聚ᅟ亦無我所ᅟ空則無想ᅟ於離中行ᅟ==*~~ ~~*==【晉】ᅟ如鳥飛空ᅟ足跡難尋ᅟ==*~~ ~~*==【晉】此云何通。==*~~ ~~*==【晉】3如是餘契經偈云何解。==*~~ ~~*==【晉】ᅟ此空無足跡ᅟ如外無沙門ᅟ==*~~ ~~*==【晉】此云何通耶。==*~~ ~~*==【晉】1如是餘契經云何通。於比丘意云何。若巧畫師畫弟子,寧能以色莊染此虛空不。==*~~ ~~*==【晉】答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唯世尊!此虛空非色、不可見、無對。是故巧畫師畫弟子,不能以色莊染此虛空。此云何通。==*~~ ~~*==【晉】2如是餘偈云何解。==*~~ ~~*==【晉】ᅟ如鹿依林ᅟ鳥飛虛空ᅟ法歸分別ᅟ真人趣滅ᅟ==*~~ ~~*==【晉】此云何通。==*~~ 【唐】答: ### (a)正答所問 【唐】彼於空界說虛空聲,非謂虛空手可摩捫。 *【涼】答曰:此中說虛空界是虛空。* ~~*==【晉】答曰:==*~~ ~~*==【晉】謂世尊契經說:「於比丘意云何。手寧著此空、縛空、受空不。答曰:不也。世尊!」此佛契經以虛空界說虛空。==*~~ 【唐】1餘經亦說:「佛告苾芻:若有畫師或彼弟子持諸彩色來作是言:「我能彩畫虛空,作種種文像。」有是事不。苾芻白佛:無有是事。」彼亦於空界說虛空聲。 *【涼】1如餘經說:比丘當知,若畫師若畫師弟子作如是言:我能以種種雜色畫虛空中,乃至廣說。此中說虛空界是虛空。* 【唐】2又伽他說:「獸歸林藪,鳥歸虛空,聖歸涅槃,法歸分別。」彼亦於空界說虛空聲。 *【涼】2如偈說:* [s28](婆沙021-030#^70x3eg) *【涼】ᅟ麋鹿歸林ᅟ鳥歸虛空ᅟ法歸分別ᅟ羅漢歸滅ᅟ* ==\[[婆沙071-080](婆沙071-080#^051zov)]== *【涼】此中亦說虛空界是虛空。* ^oki6u2 【唐】3復有頌言:「虛空無鳥跡,外道無沙門,愚夫樂戲論,如來則無有。」彼亦於空界說虛空聲。 *【涼】3又如偈說:* *【涼】ᅟ虛空無有跡ᅟ外道無沙門ᅟ愚小有戲論ᅟ如來則無有ᅟ* *【涼】此中亦說虛空界是虛空。* 【唐】4有餘經說:「鳥步虛空,跡難可現,亦不可尋。」彼亦於空界說虛空聲。 ~~*==【晉】4如佛所`[說〔-〕【明】]`說契經偈:==*~~ ~~*==【晉】ᅟ謂無積聚ᅟ亦無我所ᅟ空則無想ᅟ於離中行ᅟ==*~~ ~~*==【晉】ᅟ如鳥飛空ᅟ足跡難尋ᅟ==*~~ ~~*==【晉】此佛契經偈,虛空即說虛空。==*~~ ~~*==【晉】3如佛所說契經偈:==*~~ ~~*==【晉】ᅟ此空無足跡ᅟ如外無沙門ᅟ==*~~ ~~*==【晉】此佛契經偈,虛空界說虛空。==*~~ ~~*==【晉】1如佛契經說:於比丘意云何。若巧畫師畫弟子,寧能以色莊染此虛空不。==*~~ ~~*==【晉】答曰:不也。世尊。唯世尊!此虛空非色、不可見、無對。是故巧畫師畫弟子,不能以色莊染虛空。此佛契經,以虛空界說虛空。==*~~ ~~*==【晉】2如佛契經說偈:==*~~ ~~*==【晉】ᅟ如鹿依林ᅟ鳥飛虛空ᅟ法歸分別ᅟ真人趣滅ᅟ==*~~ ~~*==【晉】此佛契經說偈,以虛空界說虛空。==*~~ ^051zov ### (b)例外 【唐】有處問虛空而答以空界,如《品類足》作如是言:云何虛空。謂有虛空無障無礙,色於中行,周遍增長。 *【涼】餘處亦問虛空而答虛空界。如《波伽羅那》說:云何為虛空。* *【涼】答曰:為虛空不障礙色,令色周遍。* ### 釋疑 【唐】問:何故問虛空而答以空界。 【唐】答:虛空微細難可顯說;空界相麁,易可開示。以麁顯細,故作是說。 *【涼】問曰:何故問虛空而答虛空界。* *【涼】答曰:虛空界麁、虛空細,欲以麁法顯細法故。* ### 3虛空實有之論證 【唐】問:以何緣故知有虛空。 *【涼】問曰:何以知有虛空耶。* ### A世友說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以佛說故,知有虛空。 ~~*==【晉】{尊者婆須蜜說曰:云何知有空界。==*~~ 【唐】謂契經中佛處處說虛空虛空,故知實有。」 *【涼】尊者和須蜜`[*]`答曰:佛說故,知有虛空。* ~~*==【晉】答曰:契經可知。世尊亦說,謂此空中空`[諸=謂【三宮】]`諸所,色覆所不覆。==*~~ 【唐】問:為但信教知有虛空。為此虛空亦現量得。 *【涼】問曰:聞他說故知有虛空,非已現智知。* ~~*==【晉】問曰:云何契經可知,非現知耶。==*~~ 【唐】答: 【唐】1亦現量得。若無虛空,一切有物應無容處,既有容受諸有物處,知有虛空。 *【涼】答曰:亦已現智知。若無虛空者,則無容受物處。以有容受物處知有虛空,以有礙無礙處故知有虛空。* ~~*==【晉】答曰:現亦可知。謂<u>晝所有明</u>.是空界所有,謂<u>夜所有闇</u>.是空界所有。==*~~ 【唐】2復作是說:以有往來聚集處故,知有虛空。若無彼因,彼亦不有。言彼因者,即是虛空。虛空是彼容受因故。 【唐】3復作是說:容有礙物,知有虛空。若無虛空,`[彼=應【三宮】]`彼無容處。 【唐】4復作是說:若無虛空,應一切處皆有障礙。既現見有無障礙處,故知虛空決定實有,無障礙相是虛空故。 *【涼】復次,以有`[礙=障礙【三宮】*]`礙無`[*]`礙故知有虛空,若有`[*]`礙處則非是虛空,若無`[*]`礙處則是虛空。* ~~*==【晉】重說曰:形可知,處亦可知。}==*~~ ~~*==【晉】{重說曰:夜闇障故不見,晝明障故不見。==*~~ ### B大德說 【唐】<u>大德</u>說曰:虛空不可知,非所知事故。 *【涼】尊者<u>佛陀提婆</u>說曰:虛空不可知,非可知法故。所以者何。* ~~*==【晉】尊者<u>曇摩多羅</u>說曰:<u>諸尊</u>,空界雖不可知,但非無智處。==*~~ 【唐】a所知事者,色非色性。虛空與彼俱不相應。 【唐】b所知事者,謂此彼性。虛空與彼俱不相應。 【唐】此虛空名.但是世間分別假立。 *【涼】a空非色非無色,b非彼非此。* *【涼】所言虛空者,是世俗假名分別耳。* ~~*==【晉】a空界是色`[非=非非【三宮】]`非是色,b亦非此住非彼住。==*~~ ~~*==【晉】亦非空者,相貌聲世轉可知。}==*~~ ### C評曰 【唐】評曰:應作是說:實有虛空,非彼不知即謂非有。由前教理,實有虛空。 ==§(B)釋疑== ~~*==【晉】問曰:彼虛空、此虛空界,為緣故住耶,為起故住耶。==*~~ ~~*==【晉】作此論已。有一說者,亦非緣故住,亦非起故住。==*~~ ~~*==【晉】問曰:若不爾者,此云何。==*~~ 【唐】問:若爾,虛空有何作用。 *【涼】問曰:虛空何所作。* 【唐】答:虛空無為,無有作用。然此能與種種空界作近增上緣,彼種種空界能與種種大種作近增上緣,彼種種大種能與有對造色等作近增上緣,彼有對造色能與心心所法作近增上緣。若無虛空,如是展轉因果次第皆不成立。勿有此失,是故虛空體相實有,不應撥無。 *【涼】答曰:虛空無為無所作。與<u>種種</u>虛空界作近威勢緣,種種虛空界與四大作近威勢緣,四大與有對造色作近威勢緣,有對造色與心心數法作近威勢緣。壞如是等展轉次第法,言<u>無</u>虛空,然虛空實有體相。* ~~*==【晉】答曰:彼虛空,此<u>普散</u>虛空界與次第緣,普散虛空界次第四大,四大次第心數法。若有欲虛空界<u>非種</u>者,謗彼爾所法展轉。==*~~ ### 六.關於識界 【唐】1問:識界云何。 *【涼】云何識界。* ~~*==【晉】問曰:識界云何。==*~~ 【唐】答:五識身及有漏意識。 *【涼】答曰:五識身`[及【三宮】=反【大】]`及有漏意識。* ~~*==【晉】答曰:有漏意及六識。==*~~ *【涼】問曰:何故界中不說無漏意識。* ### 2釋疑(無漏識不立識界之理由) 【唐】(1)==\[問]== 【唐】問:何故無漏識不立識界耶。 ### (2)答 【唐】答: ### A諸家之說 【唐】(A)第一家說 【唐】與識界相不相應故。 【唐】1==\[s76]==若法能長養諸有攝益諸有任持諸有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能損減諸有散壞諸有破滅諸有,是故不立在六界中。 【唐】2復次,若法能令諸有相續,生老病死流轉不絕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與此相違,是故不立在六界中。 【唐】3復次,若法是趣苦集行,亦是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與此相違,是故不立在六界中。 【唐】4復次,若法是有身見事.顛倒事.愛事.隨眠事,與貪瞋癡為安足處,有垢有毒有穢有刺`[刺=剌【三宮】]`有過有濁,墮在諸有,苦集諦攝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與此相違,是故不立在六界中。 ### (B)第二家說(世友說) 【唐】尊者世友作是問言:「此六界中何故不攝無漏意識。」即自答言: 【唐】如是六界從諸漏生,無漏意識不從漏生。 【唐】◎復作是說:如是六界能生諸漏,無漏意識不生諸漏。==\[從漏生相]== 【唐】◎復作是說:如是六界是我執緣,無漏意識非我執緣。 【唐】◎復作是說:如是六界是有情依,無漏意識非有情依。 【唐】◎復作是說:如是六界是異熟依,無漏意識非異熟依。 【唐】◎復作是說:如是六界是入胎緣,無漏意識非入胎緣。 【唐】◎復作是說:如是六界無始來有,無漏意識非無始有。 ### (C)第三家說(大德說) 【唐】大德說曰:如是六界是自體分,無漏意識非自體分。 ### (D)第四家說(脇尊者說) 【唐】脇尊者言:如是六界是生死依,無漏意識非生死依。 ### B結說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無漏意識不立識界。 ### (肆).蘊取蘊界之差別 【唐】問:蘊取蘊界有何差別。 【唐】答: 【唐】◎名即差別。謂名為蘊,名為取蘊,名為界故。 【唐】◎復次,於有為法施設蘊,於有漏法施設取蘊,於有情數法施設界。 【唐】◎復次,蘊有流轉還滅作用,取蘊唯有流轉作用,界有結生入胎作用。 【唐】如是名為蘊取蘊界三種差別。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使揵度十門品之四} ## 7.有色法和無色法 ### (壹).序說 【唐】有二法。謂: 【發智】有色<b>==\[法]==</b>無色法。 ### (貳).論究之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遮遣補特伽羅及為顯示智殊勝故。 【唐】「為欲遮遣補特伽羅」者:謂顯唯有有色無色法,畢竟無實補特伽羅故。 【唐】「及為顯示智殊勝」者:謂有聰慧殊勝智者,由此二法通達一切,此二遍攝一切法故。 【唐】由此二緣故作斯論。 ### (叁).二法之自性 【唐】問:有色法云何。 【唐】答:謂十處,一處少分。十處者,謂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處。一處少分者,謂法處少分。 【唐】問:無色法云何。 【唐】答:謂一處,一處少分。一處者,謂意處。一處少分者,謂法處少分。 ### (肆).有色法無色法之定義 【唐】問:此中何等名有色法無色法耶。 *【涼】問曰:云何名色法。云何名無色法。* 【唐】答: *【涼】答曰:* ### 第一家 【唐】1若法有色名,體是色者,名有色法。若法有非色名,體非色者,名無色法。 *【涼】若法名是色、體是色,是色;若法名非色、體非色,是無色。* 【唐】或有法雖有色名而體非色。 【唐】如契經說:「寂靜解脫.超有色法.至無色法。」應知此中有色法者即有色定。 【唐】又契經說:身證色定,具足而住。 【唐】又如有言:我今正受如是色受。 【唐】又如佛說:我以如是色經典句付屬`[屬=囑【三宮】]`汝等,應正受持。 【唐】如是等處,雖有色名.而體非色。 【唐】若有色名,體是色者,名有色法。或色體有色用,或色用有色體,或體與相互相有,故立有色名。 【唐】2復次,若法體是四大種,或是四大種所造者,名有色法。若法體非四大種,或非四大種所造者,名無色法。 *【涼】復次,若法,體是四大及四大造,是色;若法,體非四大、非四大造,是無色。* 【唐】3復次,若法大種為因及體是所造色者,名有色法。若法非大種為因及體非所造色者,名無色法。 *【涼】復次,若四大為因、體是造色者,是色;若法不以四大為因、體非四大造者,是無色。* 【唐】4復次,若法可種植可增長者,名有色法。若法不可種植及不可增長者,名無色法。 *【涼】復次,若法可生生增長,是色;與此相違,是無色。* ### 世友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有色相者,名有色法。何等名有色相。 *【涼】尊者和須蜜`[蜜=密【明】*]`說曰:此中何者是色相。* *【涼】答曰:* 【唐】1謂有漸次積集相者,名有色相。 *【涼】1漸次來義是色相。* 【唐】2復作是說:若有漸次散壞相者,名有色相。 *【涼】2漸次壞義是色相。* 【唐】3復作是說:若有形質可取相者,名有色相。 【唐】4復作是說:若有方所可取相者,名有色相。 *【涼】4有方所義是色相。* 【唐】5復作是說:若有大小所取相者,名有色相。 【唐】6復作是說:若有障礙可取相者,名有色相。 *【涼】6障礙義是色相。* 【唐】7復作是說:若有怨害可取相者,名有色相。 *【涼】7如與怨俱行.常有折減義是色相。* 【唐】8復作是說:若有損害可取相者,名有色相。 【唐】9復作是說:若增益可取相者,名有色相。 【唐】10復次,若有三種色相可得,名有色相。謂或有色「有見有對」;或復有色「無見有對」;或復有色「無見無對」。 *【涼】10復次,有三義是色相: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無對。* 【唐】11復作是說:若有牽來引去相者,名有色相。 *【涼】11可取捨相義是色相。* 【唐】12復作是說:有變礙相,名有色相。 *【涼】12復次,礙義是色相。* 【唐】問:若有變礙相,名有色相者,過去未來極微無表既無變礙,應無色相。若無色相,體應非色。 *【涼】問曰:過去未來色微塵及無作色,應非色。* 【唐】答:彼亦是色,得色相故。謂過去色雖今無變礙,而曾有變礙。未來色雖今無變礙,而當有變礙。極微一一雖無變礙,而多積集即有變礙。無表自體雖無變礙,而彼所依有變礙故,亦名變礙。所依者何。謂四大種,所依有變礙故,無表亦可說有變礙,如樹動時,影亦隨動。 *【涼】答曰:彼亦是色,有色相故。過去色是已礙、未來色是當礙,微塵雖一不能礙,合聚則能礙。無作色雖是無礙,所依是礙。何者是所依。謂四大是也。以四大礙故,彼亦有礙。譬如樹動,影亦隨動。* 【唐】4復作是說:若有容受障礙相者,名有色相。 *【涼】4復次,<u>可除却</u>義是色相。* 【唐】5復作是說:若有大種為因相者,名有色相。 【唐】6復作是說:無一切色同一色相。所以者何。眼處色相異,乃至法處所攝色相異。 *【涼】復次,有一相義是色相。眼色相異,乃至法入中色相異。* ### 大德 【唐】大德說曰:若有能壞有對色相,是有色相。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障礙可壞義是色相。* ### 2.無色相與無色法(第二家第三家) 【唐】與前所說色相相違,名無色相。 【唐】若法有此無色相者,名無色法。 *【涼】與此相違是無色相。* ### (伍).關於無表色不攝在十色處之理由 【唐】問:墮法處色.何不攝在十色處中。 *【涼】問曰:何故法入中色.十入中不說耶。* 【唐】答: 【唐】◎若色可以剎那極微而分析者,立十色處。墮法處色雖有剎那可分析義,而無極微可分析義,故不攝在十色處中。 【唐】◎復次,若色可作五識所依及所緣者,立十色處。墮法處色不與五識作所依緣,故不攝在十色處中。 【唐】◎復次,若色有障礙,可立十色處。墮法處色既無障礙,故不攝在十色處中。 ### (陸).關於欲色二界中之色的多與少 【唐】問:為欲界色多。色界色多耶。 【唐】答: 【唐】若依處說,欲界色多,色界色少。所以者何。以欲界色攝二處全,九處少分;色界色唯攝九處少分。 【唐】若依體說,色界色多,欲界色少。所以者何。以色界身處俱廣大故。謂色界身形量廣大,過於欲界。色界處所亦復如是。 【唐】施設論說:「如從此處至梵眾天,從梵眾天至梵輔天其量亦爾。廣說乃至如從此處至善見天,從善見天至色究竟,其量亦爾。」故色界色多於欲界。 ## 8.有見法和無見法 ### (壹).序說 【唐】復有二法,謂: 【發智】有見無見法。 ### (貳).論究之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 ### (一)正答所問 【唐】1.2. 【唐】為欲遮遣補特伽羅,及為顯示智殊勝故。 【唐】「為欲遮遣補特伽羅」者:謂顯唯`[有+(有)【三宮】]`有見無見法,畢竟無實補特伽羅故。 【唐】「及為顯示智殊勝」者:謂有聰慧殊勝智者,由此二法通達一切,此二遍攝一切法故。 ### 3. 【唐】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一切法皆是有見。」如尊者妙音。彼作是說:「一切法皆是有見,慧眼境故。」為止彼意,顯一切法或是有見或是無見。 ### (二)結說 【唐】由此三緣故作斯論。 ### (叁).有見法無見法之自性及其定義 【唐】一釋 ### (一)有見法無見法之自性 【唐】1有見法 【唐】問:有見法云何。 【唐】答:一處。謂色處。 ### 2無見法 【唐】問:無見法云何。 【唐】答:十一處。謂餘十一處。 ### (二)有見無見之定義 【唐】1==\[問]== 【唐】問:有見無見是何義耶。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能現所現,及可示現在此在彼,是有見義,與此相違是無見義。 【唐】大德說曰:是眼所照.是眼所行.是眼境界,是有見義;與此相違是無見義。 【唐】脇尊者言:若有影像明了可見,是有見義,與此相違是無見義。 ### 二釋疑 【唐】問:何故有色十一處中,唯一色處說名有見。 【唐】答: ### 1正答所問 【唐】唯一色處麁顯易了,廣說如前。十一色內,唯一色處.立色處名。 ### 2別說有見法之種類 【唐】1此有見法有二十種,謂長短方圓正不正高下青黃赤白影光明暗雲烟塵霧。 【唐】2復有說者:此有二十一。謂前二十種.加空一顯色。 ### 顯形四句 【唐】問:此二十色內,幾有顯無形,幾有顯有形。[s13](婆沙011-020#^spjhr8) 【唐】答: 【唐】1二十色內,八有顯無形,謂青黃赤白影光明暗;餘十二色.有顯有形。 【唐】2有說:此中應作四句: 【唐】或有色有顯無形,謂青黃赤白影光明暗。此八種色有顯可知==\[及]==無形可知故。 【唐】或有色有形無顯,謂身表色。此有形可知==\[及]==無顯可知故。 【唐】或有色有顯有形,謂長短方圓正不正高下雲烟塵霧。此十二種有顯有形而可知故。 【唐】或有色無顯無形,謂除前相,<u>即空界色</u>。==\[[s75](婆沙071-080#^3i8mec) [本義抄](本義抄1-5#1b-27)]== ^48cgd6 ### 影像否實有 【唐】問:水鏡等中所有影像,為是實有,非實有耶。 ~~*==【晉】{問曰:謂水中影`[影=形【宮】]`、鏡中像,是實耶,非實耶。若實者,面不入鏡中、鏡亦不入面中,除此已云何更有色。==*~~ 【唐】==(一)==譬喻者說:此非實有。所以者何。面不入鏡,鏡不在面,如何鏡上有面像生。 ~~*==【晉】譬喻者說曰:非是實。問曰:何以故非實。答曰:所謂面不入鏡中、鏡亦不入面中,除此已云何更有色。==*~~ 【唐】==(二)==阿毘達磨諸論師言: 【唐】「此是實有,是眼所見眼識所緣色處攝故。」 ~~*==【晉】阿毘曇者說曰:實有種相是色入及眼識所知。==*~~ 【唐】問:面不入鏡,鏡不在面,云何實有。 ~~*==【晉】問曰:如面不入鏡中、鏡亦不入面中,除此已云何更有色。==*~~ 【唐】答: ~~*==【晉】答曰:==*~~ ~~*==【晉】我無量種成色,非是一種。==*~~ 【唐】生色因緣有多種理,非一種理,故彼非難。 【唐】◎如緣月光月愛珠器,得有水生,非不實有,彼所生水有水用故。 【唐】◎如緣日光及日愛珠牛糞末等而有火生,非不實有,彼所生火有火用故。 【唐】◎如緣鑽燧及人功力而有火生,非不實有,彼所生火有火用故。 ~~*==【晉】如緣月及陰燧珠,緣器便得水,此真實水用事。==*~~ ~~*==【晉】如緣日及陽燧珠燧`[鑽【麗-三宮】=鐟【大】*]`鑽、緣牛糞人方便便得火,真實用火事。==*~~ 【唐】如是緣水鏡等及人面等有影像生,非不實有,所生影像能為所緣==\[而]==生覺念故。 ~~*==【晉】如是謂水中影、鏡中像實有種相,是色入及眼識所知。==*~~ ^s2mwu1 ### 谷響等是否實有 【唐】問:世間所聞諸谷響等,為是實有,非實有耶。 ~~*==【晉】問曰:如呼聲響應,彼是實耶,為非實耶。若是實者,謂此發聲即滅,除此已云何更有聲。==*~~ 【唐】譬喻者說:此非實有。所以者何。一切音聲剎那性故,於此處生,即此處滅。剎那頃生,自然即滅,如何能至谷等生響。 ~~*==【晉】譬喻者說曰:非實。問曰:何以故非實。答曰`[曰=識【明】]`:此間發聲即滅,除此已云何更有聲。==*~~ 【唐】阿毘達磨諸論師言: 【唐】「此是實有,是耳所聞耳識所緣聲處攝故。」 ~~*==【晉】阿毘曇者說曰:實有種相,是聲入及耳識所知。==*~~ 【唐】問:聲剎那生即此處滅,如何能至谷等生響。 【唐】答: 【唐】生聲因緣非一種理,有多種理,故彼非難。 【唐】如緣脣齒舌齶喉等相擊出聲,彼所出聲非不實有,生耳識故。 【唐】如是緣聲及緣谷等而有響生,非不實有,能為所緣生覺念故。 ~~*==【晉】問曰:如此發聲彼即滅,除此已云何更有聲。==*~~ ~~*==【晉】答曰:我無量種成聲,非是一種,謂頰`[㗁=噓【三宮】]`㗁齗咽舌齒相緣而發聲。}==*~~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五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六</b>☗s76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六 【唐】(舊譯:第40卷,大正28,292c) ## 9.有對法和無對法 ### (壹).序說 【唐】復有二法,謂: 【發智】有對無對法。 ### (貳).論究之理由 【唐】一問 【唐】問:何故作此論。 ### 二答 【唐】答: ### (一)釋 【唐】a.b. 【唐】為欲遮遣補特伽羅,及為顯示智殊勝故。 ### c. 【唐】為欲遮遣補特伽羅者,謂顯唯有有對無對法,畢竟無實補特伽羅。 【唐】及為顯示智殊勝者,謂有聰慧殊勝智者由此二法通達一切,此二遍攝一切法故。 ### 3. 【唐】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 A第一執 【唐】謂或有執:若與對俱,說名有對;不與對俱,說名無對。 【唐】若作是說,五識身等名為有對,所依所緣俱對礙故。 ### B第二執 【唐】或復有執:若與瞋俱,說名有對;不與瞋俱,說名無對。 【唐】若作是說,瞋相應品心心所法說名有對。 ### (3)結說 【唐】為止彼意,顯有礙色,說名有對。此所餘法,說名無對。 ### (二)結說 【唐】由此三緣,故作斯論。 ### (叁).有對法無對法之自性 【唐】一有對法 【唐】問:有對法云何。 【唐】答:十處。謂五內色處及五外色處。 ### 二無對法 【唐】問:無對法云何。 【唐】答:二處。謂意處及法處。 ### (肆).有對無對之定義 【唐】問:有對無對是何義耶。 【唐】答: 【唐】1◎諸極微積聚是有對義,非極微積聚是無對義。 【唐】◎復次,諸可分析是有對義,不可分析是無對義。==\[復次種種異相是有對.]== 【唐】◎復次,諸可積集是有對義,不可積集是無對義。 【唐】◎復次,諸有障礙是有對義,若無障礙是無對義。 【唐】◎復次,諸有形質是有對義,若無形質是無對義。 【唐】◎復次,若能容受及能障礙是有對義。若不能容受及不能障礙是無對義。==\[若可除却是有對]== 【唐】2脇尊者言:若可分析,則可積集。若可積集,則有障礙。若有障礙,則有形質。若有形質,則能容受及能障礙。若能容受及能障礙,是有對義。與上相違是無對義。 【唐】3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有細分相==\[有別異相]==有障礙相是有對相;無細分相無障礙相是無對相。 【唐】4大德說曰:若能容受及能障礙相,是有對相;若不能容受及不能障礙,是無對相。 【唐】5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若可施設極微積聚性、顯色長短性、隨生音響性者,是有對相。與此相違是無對相。此中極微積聚性者,說八處。顯色長短性者,說色處。隨生音響性者,說聲處。==\[若是積聚微塵性.有色可施設長短.亦能出聲者.是有對.]== 【唐】6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極微雜合積集住相是有對相,與此相違是無對相。 【唐】==\[涼譯有婆摩勒, #左受 。尊者婆摩勒說曰:合集多微塵聚是有對。]== 【唐】7尊者覺天作如是說:能據處所,展轉相礙,是有對相;與此相違是無對相。==\[可除却相]== ### (伍).三種有對 【唐】應知「有對」總有三種:一障礙有對。二境界有對。三所緣有對。 【唐】障礙有對者,如以手擊手以手擊石以石擊石以石擊手以杵擊鍾,此等展轉更相障礙,如是名為障礙有對。 【唐】境界有對者,如眼根等諸有境法各於自境界有所拘礙,如是名為境界有對。 【唐】所緣有對者,如心心所有所緣法,各於自所緣有所拘礙,如是名為所緣有對。 【唐】如是三種有對法中,此中但說障礙有對。 ### 二關於障礙有對於幾處展轉有相礙義 【唐】(一)==\[問]== 【唐】問:障礙有對十色處中,幾處展轉有相礙義。 ### (二)答 【唐】1第一家說 【唐】有作是說:唯有觸處有相礙義,餘十一處無相礙義,非所觸故。 ### 2第二家說 【唐】或有說者: ### (1)總說 【唐】「唯有五處有相礙義。謂內處中唯有身處;若外處中,色香味觸。」 ### (2)分別 【唐】彼作是說:若以手擊手,即以五擊五。若以手擊石,即以五擊四。若以石擊石,即以四擊四。若以石擊手,即以四擊五。若以杵擊鍾亦以四擊四。 ### 3第三家說 【唐】復有說者:唯有九處有相礙義,十色處中唯除聲處,若不爾者,有以手等擊眼處等時,應不生苦。 ### 4評曰 【唐】評曰: ### (1)總評 【唐】「應作是說:「十種色處皆有礙義。」 ### (2)別評第三家 【唐】若聲處無礙者,此應無積聚義,又不應名障礙有對。」 ### 三.關於境界有對與有礙 【唐】(一)釋 【唐】施設論說:「眼定對色,色定對眼。廣說乃至意定對法,法定對意。」彼師但依「境界有對」而造彼論,故作是說: 【唐】◎「或有眼於水有礙,於陸無礙,如魚等眼。 【唐】◎或有眼於陸有礙,於水無礙。如人等眼。 【唐】◎或有眼於水於陸二俱有礙。如水邏剎娑捕魚人等眼。 【唐】◎或有眼於水於陸二俱無礙。謂除前相,即被翳眼。 【唐】◎或有眼於夜有礙,於晝無礙。如鵂鶹等眼。 【唐】◎或有眼於晝有礙,於夜無礙。如人等眼。 【唐】◎或有眼於晝於夜二俱有礙。如馬鹿猫狸等眼。 【唐】◎或有眼於晝於夜二俱無礙。謂除前相,即被翳眼。」 ### (二)結說 【唐】此中有礙者,謂境界有對。 ## 10.有漏法和無漏法 【唐】復有二法,謂: 【發智】有漏無漏法。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 ### 1. 【唐】為欲遮遣補特伽羅,及為顯示智殊勝故。 【唐】為欲遮遣補特伽羅者,謂顯唯有有漏無漏法,畢竟無實補特伽羅。 【唐】及為顯示智殊勝者,謂有聰慧殊勝智者由此二法通達一切,此二遍攝一切法故。 ### 2. 【唐】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佛身無漏。」如大眾部。 ### ‹佛身無漏› 【唐】問:彼何故作此執。 【唐】答:依契經故。如契經說:「苾芻。當知如來生在世間,長在世間,出世間住,不為世法之所染污。」彼作是說:既言如來「出世間住,不為世法之所染污。」由此故知佛身無漏。 ### ‹自宗› 【唐】為止彼意,顯佛生身唯是有漏。 【唐】若佛生身是無漏者,便違契經。 【唐】◎如契經說:「無明所覆.愛結所縛,愚夫智者.感有識身。[s38](婆沙031-040#b3引經-無明所覆.愛結所繫) 」世尊亦是智者所攝,身定應是無明愛果,是故佛身定應有漏。 【唐】◎又若佛身是無漏者,無比女人不應於佛生身起愛,指鬘於佛不應生瞋,諸憍傲者不應生慢,隖盧頻螺迦葉波等不應生癡。於佛生身既有發起貪瞋癡慢,故知佛身定非無漏。 ### ‹釋難› 【唐】問:若佛生身是有漏者,云何通彼所引契經。 【唐】答: ### (A) 【唐】彼說法身,故不成證。謂彼經說:「如來生在世間,長在世間。」者,說佛生身;「出世間住,不為世法所染污。」者,說佛法身。 ### (B) 【唐】復次,依佛不隨世法轉義說彼契經,故無有失。謂世八法隨世間轉,世間亦隨世八法轉。雖世八法隨世間轉`[世間=世尊【三宮】]`,而佛不隨世八法轉。 ### (C) 【唐】復次,依佛解脫世八法義說彼契經,故無有失。 【唐】問:佛亦曾遇此世八法,如何說佛解脫此耶。謂: 【唐】◎一日中,勇猛長者曾奉施佛三百千衣。諸如是等,名佛遇利。 【唐】◎佛入娑羅婆羅門邑乞食不得,空鉢而還`[鉢=盋【三宮】]`。諸如是等,名佛遇衰。 【唐】◎佛於生時,名譽上至他化自在;得菩提時,名譽上至色究竟天;轉法輪時,名譽上至大梵王宮。諸如是等,名佛遇譽。 【唐】◎佛為`[戰遮=旃遮【三宮】]`戰遮婆羅門女孫陀利女惡心毀謗,惡名流布十六大國。諸如是等,名佛遇毀。 【唐】◎佛為跋羅墮闍梵志以五百頌現前譏罵。諸如是等,名佛遇譏。 【唐】◎即此,梵志須臾迴此五百頌言現前讚佛,如是論力及隖波離以妙伽他現前讚佛,尊者舍利子以眾多頌現前讚佛無上功德,尊者阿難陀以眾多頌現前讚佛希有妙法。諸如是等,名佛遇稱。 【唐】◎佛有輕安及勝受樂,一切有情所不能及,名佛遇樂。 【唐】◎佛有頭痛背痛腹痛及有傷足出血等事,名佛遇苦。 【唐】既有此事,如何解脫。 【唐】答:雖遇此事而不生染,故說世尊於此解脫。謂佛雖遇利等四法,而心不生高歡喜愛。又佛雖遇衰等四法,而心不生下慼憂恚。如妙高山據金輪上,八方猛風不能傾動。世尊亦爾,住戒金輪,此世八法所不能動,是故名為於此解脫。解脫此故,說為不染,非謂生身亦是無漏。然佛生身從漏生,故說為有漏;能生他漏,故名有漏。 【唐】是故為止他宗所說及顯己宗無顛倒理,并前二緣,故作斯論。 ### ‹有漏法無漏法的自性› 【唐】問:有漏法云何。 【唐】答:十處,二處少分。謂意處法處少分。 【唐】問:無漏法云何。 【唐】答:二處少分。謂即意處法處少分。 ### ‹有漏無漏› 【唐】問:有漏無漏其義云何。 【唐】答: 【唐】==(一)==1==\[s75]==若法能長養諸有.攝益諸有.任持諸有==\[<u>s137.</u>能增益有.能攝受有.能住持有]==,是有漏義;與此相違是無漏義==\[能損減有.能違害有.能破壞有]==。==\[s19]== [vy-1a](AKBhvy-1a#^fiqd8t) 【唐】2復次,若法能令諸有相續.生老病死流轉不絕==\[能令生死流轉無窮.恒相續者]==,是有漏義;與此相違是無漏義。 【唐】3復次,若法是趣苦集行.及是趣諸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是有漏義;與此相違是無漏義。 【唐】4復次,若法是有身見事.==\[s75顛倒事.愛事.隨眠事,與貪瞋癡為安足處;有垢有毒.有穢(染)(漏)有刺.有過(怨)有濁;墮在諸有]\[s2]==苦集諦攝,是有漏義;與此相違是無漏義。 【唐】==\[參考s47(塵有三種謂貪瞋癡,如說為塵,根栽/<u>垢</u>/<u>穢</u>/熱惱/毒箭/火/<u>刺</u>/刀/<u>毒</u>/癰/病,亦爾)]== 【唐】==\[前四復次通於諸處:76有漏s19有異熟果s25明/非明s60有s75六界s79修習聖道/修習餘善(世俗道)s97世俗s129食s137(四)識住s139意近行s192有[s86](婆沙081-090#三無漏根無隨眠隨增)為諸隨眠之所隨增]== 【唐】5復次,若法能令諸漏增長,是有漏義;若法能令諸漏損減,是無漏義。==\[[s47](婆沙041-050#^tcel13)留住義,淹貯義,流派義,禁持義,魅惑義,醉亂義,是漏義。]\[增上主義是有漏義]\[舊譯:留住義是有漏義.漬義是有漏義.漏義是有漏義.增上主義是有漏義.持義是有漏義.醉義是有漏義.]== 【唐】==(二)==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有漏相者,從漏生相,是有漏相;能生漏相,是有漏相。無漏相者,與此相違。==\[s75六界:尊者世友1從諸漏生2能生諸漏3是我執緣4是有情依5是異熟依6是入胎緣7無始來有。大德:是自體分。脇尊者:是生死依。]== 【唐】==(三)==大德說曰:若離此事,諸漏不有,應知此事是有漏相。若離此事,諸漏得有,應知此事是無漏相。 【唐】==(四)==尊者覺天作如是說:若法是漏生長依處,是有漏相;與此相違是無漏相。 ^3ikch7 【表格】 | 卷 | 序 | 前四復次,十二處文前後一致。 | | | ------ | --- | -------------------------------------------------------------------------- | ------------------------------------------------------- | | | | 0論題 | | | **76** | | **有漏** | **無漏** | | 19 | | 有異熟果 | 無異熟果 | | 25 | | 不名明(有漏善慧) | 明 | | 60 | | 有 | 不名有 | | 75 | | 六界 | 不立在六界中 | | 79 | | 修習餘善(世俗道) | 修習聖道 | | 97 | | 世俗 | 非世俗 | | 129 | | 食 | 不說食 | | 137 | | (四)識住 | 非識住 | | 139 | | 意近行 | 不立意近行 | | 192 | | 有[同s60] | 不名有 | | 86 | | 為諸隨眠之所隨增 | 非隨眠之所隨增 | | | | --------------------------------- | | | 76 | 1 | 能長養諸有.攝益諸有.任持諸有 | 與此相違 | | 19 | 2 | 能令諸有諸趣.漸增長者 | 能令諸有諸趣.漸損減故 | | 25 | 1 | 而增長有 | 破壞諸有 | | 60 | 1 | 能長養攝益.任持有者 | 損減違害.破壞諸有 | | 75 | 1 | 能長養諸有.攝益諸有.任持諸有 | 損減諸有.散壞諸有.破滅諸有 | | 79 | 1 | 長養諸有.攝益諸有.任持諸有 | 能損諸有.能害諸有.能破諸有 | | 97 | 1 | 能續諸有.增長有者 | 不能續諸有,乃令諸有損減 | | 129 | 1 | 現前增益諸有.攝受諸有.任持諸有 | 損減違害破壞諸有  ==5不能究竟長養諸有,雖暫長養.非究竟故== | | 137 | 1 | 能增益有,能攝受有,能住持有<br>==3憙所潤,識於中增長廣大<br>4愛所潤,識於中攝受不離<br>5諸有漏識隨順取,識於中生起執著安住增長== | 能損減有.能違害有.能破壞有 | | 139 | 1 | 能增益諸有.攝受諸有.任持諸有 | 損減違害.破壞諸有 | | 192 | 1 | 能長養攝益,任持諸有 | 於諸有.損壞離散 | | 86 | 0 | | | | | | --------------------------------- | | | 76 | 2 | 法能令.諸有相續,生老病死.流轉不絕 | 與此相違 | | 19 | 1 | 若法能令.諸有諸趣.生老病死.恒相續者 | 無漏能令諸有諸趣生老病死.究竟斷故 | | 25 | 2 | 無如是力 | 能斷續有續老死法,能令生死究竟斷滅 | | 60 | 2 | 令諸有生老病死.不斷絕者 | 令諸有生老病死.皆斷不續 | | 75 | 2 | 能令諸有相續,生老病死.流轉不絕者 | 與此相違 | | 79 | 2 | 續有流轉,生老病死.不令間斷<br>==5是界趣生.生老病死.流轉之因<br>6令界趣生.生老病死.流轉無盡== | 斷有流轉生老病死,令不相續<br>==5非界趣生.生老病死.流轉之因<br>6令界趣生.生老病死.流轉都盡== | | 97 | 2 | 能令生死.流轉無窮,生老病死.恒相續者 | 不令生死.流轉無窮,乃斷生老病死.令不相續 | | 129 | 2 | 現前連續諸有,連續老死,能令生死.輪轉無窮 | 斷息諸有,斷息老死,能令生死.不復輪轉 | | 137 | 0 | 乃至 | 乃至 | | 139 | 0 | 乃至 | 乃至 | | 192 | 2 | 能令諸有相續流轉,令老死道不斷者 | 令諸有不相續不流轉,斷老死道 | | 86 | 0 | | | | | | --------------------------------- | | | 76 | 3 | 是趣苦集行.及是趣諸有世間生老病死行 | 與此相違 | | 19 | 3 | 是苦諸有世間.生老病死.趣集行者 | 是苦諸有世間.生老病死.趣滅行故 | | 25 | 3 | 趣苦集行,及趣諸有世間生死老死集行 | 趣苦滅行,及趣諸有世間生死老死滅行 | | 60 | 3 | 是趣苦集行,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者 | 是趣苦滅行,趣有世間生老病死滅行 | | 75 | 3 | 是趣苦集行,亦是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者 | 與此相違 | | 79 | 3 | 是趣苦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 | 是趣苦有世間生老病死滅行 | | 97 | 3 | 是趣苦集行,亦是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者 | 非趣苦集行,亦非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 | | 129 | 3 | 現前隨順苦集,隨順老死,能令生死諸有世間流轉不息 | 無漏諸法隨順苦集滅,隨順老死滅,能令生死諸有世間不復流轉 | | 137 | 0 | 乃至 | 乃至 | | 139 | 0 | 乃至 | 乃至 | | 192 | 3 | 是趣苦集行,趣有世間流轉,生死老死集行者 | 是趣苦滅行,趣有世間流轉,生死老死滅行故 | | 86 | 0 | | | | | | --------------------------------- | | | 76 | 4 | 是有身見事;苦集諦攝 | 與此相違 | | 19 | 4 | 是身見事.是顛倒事.是貪愛事.是隨眠事;有垢有毒.有穢有濁;墮苦集諦,墮三有者 | 諸無漏法不同彼故 | | 25 | 4 | 與上相違 | 非身見事.非隨眠事.非顛倒事.非貪瞋癡慢安足處;無垢穢濁;不墮諸有苦集諦攝 | | 60 | 4 | 是薩迦耶見事.顛倒事.愛事.隨眠事,貪瞋癡安足處;有垢有毒.有過有刺.有濁;墮有,墮苦集諦者 | 與此一切相違 | | 75 | 4 | 是有身見事.顛倒事.愛事.隨眠事,與貪瞋癡為安足處;有垢有毒.有穢有刺.有過有濁;墮在諸有,苦集諦攝者 | 與此相違 | | 79 | 4 | 是有身見事,乃至墮在苦集諦攝 | 非有身見事,乃至不墮苦集諦攝 | | 97 | 4 | 是有身見處.是顛倒處.愛處.隨眠處,是貪恚癡安立足處;有垢有毒.有過有刺.有濁有染;墮有世間,墮苦集諦者 | 與彼相違 | | 129 | 4 | 現前是身見事,是顛倒事,是貪愛事,是隨眠事,是貪瞋癡安立足處;有垢有毒.有穢有濁.有刺有怨;諸有所攝,墮苦集諦 | 非身見事.非顛倒事.非貪愛事.非隨眠事.非貪瞋癡安立足處;無垢無毒.無穢無濁.無刺無怨;非諸有所攝,不墮苦集諦 | | 137 | 2 | 是身見事,乃至墮苦集諦 | 非身見事,乃至不墮苦集諦 | | 139 | 2 | 是身見事,乃至墮苦集諦 | 非身見事,乃至不墮苦集諦 | | 192 | 4 | 是有身見事.顛倒事.隨眠事.愛事,貪瞋癡安足處;有垢有毒;諸有所攝,墮苦集諦者 | 非有身見事,乃至愛事,非貪瞋癡安足處,無垢無穢無濁無毒,非諸有攝,不墮苦集諦 | | 86 | 1 | 是有身見事,是顛倒事,是隨眠事,是貪瞋癡所安足處;有垢有穢有濁者 | 無漏法不爾 | ==\[s79]7聖道唯是.可愛可愛果.可喜可喜果.可意可意果.可欣可欣果.可樂可樂果,餘善不爾。== ==\[s2]\(世第一法)苦諦攝,有世間流轉老死薩迦耶攝。是世間;有垢有過.有毒有濁,有身見事.有顛倒事.有愛事.有隨眠事([s4]有垢有過、有毒有刺、有染有濁)。== ==\[s8]\(有漏善法)彼雖是有垢有過.有毒有濁[有濁=有漏【三宮】],而違煩惱.不雜煩惱,壞煩惱故。== ==\[s117]無漏妙行.永離垢離穢離濁.可名清淨,有漏妙行.既是有垢有穢有濁,云何名清淨。== ==\[s162]\(善有漏定)有垢有濁.有毒有刺.有漏有過失。== ==\[s199]\(五妙欲.世俗靜慮)有垢有穢.有毒有濁,是鄙劣法。== ## 11.有為法和無為法 ### (壹).序說 【唐】復有二法,謂: 【發智】有為無為法。 *【涼】二法:有為法、無為法。* *【涼】問曰:何故作此論。* *【涼】答曰:為止人見、為顯智希有,廣說如上。云何有為法。* *【涼】答曰:十一入,一入少分謂法入。云何無為法。* *【涼】答曰:一入少分,謂法入。* ### (貳).論究之理由(破斥以有對或有漏為有為之異說) 【唐】一問 【唐】問:何故作此論。 ### 二答 【唐】答: ### (一)釋 【唐】1. 【唐】為欲遮遣補特伽羅,及為顯示智殊勝故。 【唐】為欲遮遣補特伽羅者,謂顯唯有有為無為法,畢竟無實補特伽羅故。 【唐】及為顯示智殊勝者,謂有聰慧智殊勝者由此二法通達一切,此二遍攝一切法故。 ### 2. 【唐】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謂或有執:有對法是有為,無對法是無為。 【唐】或復有執:有漏法是有為,無漏法是無為。 【唐】為止彼意,顯無對法及無漏法俱通有為無為。 ### (二)結說 【唐】由此三緣故作斯論。 ### (叁).有為法無為法的自性 【唐】一有為法 【唐】問:有為法云何。 【唐】答:十一處,一處少分。謂法處少分。 ### 二無為法 【唐】問:無為法云何。 【唐】答:一處少分。謂法處少分。 ### (肆).有為無為的定義 【唐】一問 【唐】問:有為無為是何等義。[尊婆須蜜](T28n1549_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8cg4yi) ### 二答 【唐】答: *【涼】問曰:何故名有為、無為法耶。* ### (一)第一家 【唐】◎若法有生有滅有因有果得有為相,是有為義;若法無生無滅無因無果得無為相,是無為義。 【唐】◎復次,若法依屬因緣和合作用,是有為義;若法不依屬因緣和合作用,是無為義。 【唐】◎復次,若法為生所起為老所衰為無常所滅,是有為義;與此相違是無為義。 【唐】◎復次,若法流轉於世能取果有作用分別所緣,是有為義;與此相違是無為義。 【唐】◎復次,若法墮世墮蘊與苦相續前後變易有下中上,是有為義;與此相違是無為義。 *【涼】答曰:若法有生滅、有因、有有為相,是有為法;與此相違,是無為法。* *【涼】復次,若法屬因、屬緣、屬所作、屬和合者,是有為法;與此相違,是無為法。* *【涼】復次,若法為生所生、為住所住、為老所老,是有為法;與此相違,是無為法。* *【涼】復次,若法行世,能`[聚=取【三宮】]`聚果、能知緣、能所作,是有為法;與此相違,是無為法。* *【涼】復次,若法墮世、在陰、是苦相續、有前後、有上中下,是有為法;與此相違,是無為法。* ### (二)第二家(尊者世友)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何等有為相。謂墮世相墮蘊相,是有為相。何等無為相。謂不墮世相不墮蘊相,是無為相。 *【涼】尊者和須`[*]`蜜說曰:云何是有為相。* *【涼】答曰:世相、陰相是有為相。云何無為相。答曰:非世相、非陰相是無為相。* ### (三)第三家(大德) 【唐】大德說曰:若法由有情加行而有聚散,是有為相;若法由有情加行而無聚散,是無為相。 ### (四)第四家(尊者覺天) 【唐】尊者覺天作如是說:若法由因緣作,是有為相[s77](婆沙071-080#^q7pwhq);若法不由因緣作,是無為相。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若以眾生故有生滅者,是有為相;若不以眾生無生滅者,是無為相。* ### (五)第五家(尊者妙音) 【唐】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若法與有為相合,是有為相;若法不與有為相合,是無為相。 ## 12.過去未來現在法 23 三世實有論 ~~*==【晉】`[*]` 鞞婆沙 三世處第二十七ᅟ==*~~ ### (壹).序說 【唐】復有三法,謂: 【<font color="Salmon">發智</font>】過去未來現在法。 ~~*==【晉】過去法者、當來法者、現在法者。==*~~ ### (貳).論題提起的理由 【唐】一問 【唐】問:何故作此論。 ~~*==【晉】問曰:何以故作此論。==*~~ ~~*==【晉】答曰:斷他意故,謂不欲令有過去未來。於世有愚說現在無為。斷彼意故,此過去未來真實說有種相。==*~~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涼】三法: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云何過去法。* *【涼】答曰:過去五陰。云何未來法。* *【涼】答曰:未來五陰。云何現在法。* *【涼】答曰:現在五陰。* *【涼】問曰:何故作此論。* ### 世體非常‹遮譬喻者分別論師› 【唐】1遮第一執(駁斥認為,行體無常之執見) 【唐】謂或有執:「世與行異。」如譬喻者分別論師。 【唐】彼作是說:世體是常,行體無常。「行」行世時如器中果,從此器出,轉入彼器。亦如多人從此舍出,轉入彼舍。諸行亦爾,從未來世入現在世,從現在世入過去世。 【唐】為止彼意,顯世與行體無差別,謂世即行,行即是世。故«大種蘊»作如是說:世名何法。謂此增語所顯諸行。 *【涼】答曰:為止併義者意故。如譬喻者作如是說:世是常、行是無常。行行世時,如物從器至器,猶如多人從一舍至一舍。諸行行世亦復如是。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行即是世、世即是行,是故四大揵度作如是說:世名何法。答曰:說行之言。* ~~*==【晉】問曰:若過去未來非種者當有何咎。==*~~ ~~*==【晉】答曰:若彼非種者,不應緣彼有意生。何以故。謂意無境界。若無境界生意者,是則無所依而生意。若無所依、無所緣而生意者,應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已還生意。何以故。謂彼無依、無緣而生意。若彼生意者,是則無脫無離、不得出要。莫言有咎,是故有過去未來真實有種有相。復次若無過去未來者當有何咎。==*~~ ### 過未實有-現在有爲‹遮化地等› 【唐】復有愚於三世自性,謂撥無過去未來,執現在是無為法。為止彼意,顯過去未來體相實有,及顯現在是有為法。 *【涼】復有說者,所以作論者,為止言無過去未來於世中愚,說現在是無為法者意故。亦明過去未來是實有相。* #### A遮撥無過未 ##### 依成就 【唐】所以者何。 【唐】若過去未來非實有者,應無成就及不成就。 【唐】如第二頭.第三手.第六蘊.第十三處.第十九界,無有成就及不成就,過去未來法亦應爾。 【唐】既有成就及不成就,故知實有過去未來。 *【涼】若無過去未來者,則無成就不成就。如第二頭第三手`[第=第六陰第【明】]`第十三入,無有成就不成就者。若無過去未來,則無成就不成就。若有成就不成就,則知必有過去未來是實有相。* ~~*==【晉】答曰:若彼非種者,不應有成就不成就。如二頭、三手、六陰、十三入,無成就不成就。如是若過去未來非種者,彼應無成就不成就。若彼成就不成就,是故以此可知有過去未來真實有種有相。==*~~ ##### 依異熟因果 ###### a果在何世 【唐】又應詰彼撥無過去未來體者:若有異熟因在現在世時,彼所得果當言在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涼】若言無過去未來,則應如是說:彼過去,若現在時造因,彼果當言在過去、當言在未來、當言在現在耶。* ~~*==【晉】謂彼欲令過去未來非種者,應當爾詰:若爾時因現在,彼時果何所在,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唐】◎若言在過去,應說有過去。 【唐】◎若言在未來,應說有未來。 *【涼】若在過去者,應言有過去,不應言無過去;若言無過去,是事不然。* *【涼】若言在未來,應言有未來,不應言無未來;若言無未來,是事不然。* ~~*==【晉】若說有過去者,是則有過去,莫言無過去;若言無過去者,此事不然。==*~~ ~~*==【晉】若說未來者,是則有未來,莫言無未來;若言無未來者,此事不然。==*~~ 【唐】◎若言在現在,應說異熟因果同時。如是便違伽他所說:[s51](婆沙051-060#^ts4zey) 【唐】「作惡不即受,非如乳成酪,猶灰覆火上,愚蹈久方燒。」 *【涼】若言在現在,則因果共俱。若因果俱者,則違偈說。如說:* *【涼】ᅟ作惡不即受ᅟ不如乳成酪ᅟ愚蹈灰底火ᅟ不即時燒`[足=之【宮】]`足ᅟ* ~~*==【晉】若說有現在,是則一時有因有果。若一時有因有果者,如世尊所說偈:==*~~ ~~*==【晉】ᅟ作惡不即受ᅟ如薩闍乳酪ᅟ罪惡燒所追ᅟ如灰覆火上ᅟ==*~~ ~~*==【晉】與此偈相違。==*~~ ~~*==【晉】彼「作惡不即受,如薩闍乳酪」者,有說者,有草名薩闍,若末著乳中已.即時成酪。作惡不如是即受。==*~~ ~~*==【晉】問曰:若不爾者,云何。==*~~ ~~*==【晉】答曰:「罪惡燒所追,如灰覆火上」者,如以灰覆火,初下足冷,謂足`[下〔-〕【三宮聖】*]`下轉`[轉下=下轉【聖】]`轉下便燒;如是眾生生死.作惡行而樂中轉,捨身已生惡趣.受惡果報。==*~~ ^1likrk 【唐】◎若言彼果不在三世,彼應無果。以異熟果非無為故,若無果者,因亦應無,如第二頭第三手等。 *【涼】若果不在過去未來,現在則無果,若無果則無因,如第二頭、第三手、第六陰、第十三入。若有因果,不在過去未來現在者則是常,如無為法。* ~~*==【晉】若非過`[去【麗】=法【大】]`去未來現在者,是故應無果。若無果者,是故彼因不實,如二頭、三手、六陰、十三入,或有常如無為。==*~~ ###### b因在何世 【唐】若有異熟果在現在世時,彼所酬因當言在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涼】若果在現在時,彼因當言在何處,為在過去.為在未來.為在現在。* ~~*==【晉】若爾時果現在,彼時因何所`[在=有【明】]`在,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唐】◎若言在過去,應說有過去。 【唐】◎若言在未來,應說有未來。 *【涼】若在過去,亦如上說;若在未來,亦如上說;* ~~*==【晉】若說有過去者,是則有過去,莫言無過去;若言無過去者,此事不然。==*~~ ~~*==【晉】若說未來者,是則有未來,莫言無未來;若言無未來者,此事不然。==*~~ 【唐】◎若言在現在,應說異熟因果同時,如是便違前所引頌。[s51](婆沙051-060#^ts4zey) *【涼】若在現在,亦如上說。* ~~*==【晉】若說有現在者,是則一時有因有果。若一時有因`[果=有果【三宮】]`果者,如世尊所說偈:==*~~ ~~*==【晉】ᅟ作惡不`[即=有【元明】]`即受ᅟ如薩闍乳酪ᅟ罪惡燒所追ᅟ如灰覆火上ᅟ==*~~ ~~*==【晉】與此偈相違。彼「作惡不即受,如`[薩闍乳酪=薩乳人闍酪【聖】]`薩闍乳酪」者,有說者,有草名薩闍,若末著乳中已.即時成酪。作惡不如是即受。==*~~ ~~*==【晉】問曰:若不爾者,云何。==*~~ ~~*==【晉】答曰:「罪惡燒所追,如灰覆火上」者,如以灰覆火,初下足冷,謂足`[*]`下轉轉下便燒;如是眾生生死作惡行而樂中轉,捨身已生惡趣受惡果報。==*~~ ^usv9gj 【唐】◎若言彼因不在三世,彼應無因。以異熟因非無為故,若無因者,果亦應無,如第二頭第三手等。」 *【涼】若不在過去未來現在則無因,若無因則無果,如第二頭、第三手、第六陰、第十三入。若有因果不在三世者,則應是常,如無為法。* ~~*==【晉】若非過去未來現在者,是故應無因。若無因者,是故彼果不實,如二頭、三手、六陰、十三入,或有常如無為。==*~~ ##### 無過去佛,無出家法 【唐】復次,若過去未來非實有者,應無出家受具戒義。如有頌言: 【唐】ᅟ若執無過去ᅟ應無過去佛ᅟ若無過去佛ᅟ無出家受具ᅟ *【涼】復次,若無過去未來者,則無出家法。如偈說:* *【涼】ᅟ若說無過去ᅟ則無過去佛ᅟ若無過去佛ᅟ則無出家法ᅟ* ##### 言歲少多成虛誑語 【唐】復次,若過去未來非實有者,應出家眾皆有正知而虛誑語。如有頌言: 【唐】ᅟ若執無過去ᅟ而言歲少多ᅟ彼應日日增ᅟ正知虛誑語ᅟ *【涼】復次若無過去未來者,則常妄語。如偈說:* *【涼】ᅟ若說無過去ᅟ而言有臘數ᅟ`[則是=是則【三宮】]`則是一切時ᅟ而常故妄語ᅟ* ##### 應無現在及一切法 【唐】復次,若過去未來非實有者,彼現在世應亦是無,觀過去未來施設現在故。若無三世,便無有為。若無有為,亦無無為,觀有為法立無為故。若無有為無為,應無一切法。若無一切法,應無解脫出離涅槃,如是便成大邪見者。 【唐】勿有斯過,故知實有過去未來。 *【涼】復次,若無過去未來者,則無現在。所以者何。以有過去未來故,施設現在。若無三世則無有為法,若無有為法亦無無為法。所以者何。以有有為故則施設無為。若無有為、無為法,則無一切法。若無一切法,則無解脫出離。欲令無如是過故,說過去未來是實有相。是故為止他義欲顯己義,亦欲顯法相相應義故,而作此論。* ~~*==【晉】或曰:若過去未來非種者,是則無有學道。如尊者婆須蜜所說偈:==*~~ ~~*==【晉】ᅟ若無去來ᅟ`[是則=則是【明】]`是則無師ᅟ謂無師者ᅟ終無學道ᅟ==*~~ ~~*==【晉】或曰:若過去未來非種者,是則知已虛妄。如佛所`[說〔-〕【宮】]`說偈:==*~~ ~~*==【晉】ᅟ言無過去ᅟ說有年歲ᅟ豈`[非=有【三宮】]`非是常ᅟ知已妄語ᅟ==*~~ ~~*==【晉】彼是無智果、癡果、闇果、不懃果。謂欲令過去未來非種,但過去未來真實有種有相,是謂斷他意、現己意說如等法故作此論。莫令斷他意亦莫現己意,但說如等法故作此論。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 #### B遮現在世是無為 【唐】又現在世非無為法,因緣生故,有作用故。無為不爾。 #### 結說 【唐】如是為遮他宗所說及顯正理,故作斯論。 ### 三世蘊處界別 【唐】問:過去法云何。 【唐】答: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各一分。 【唐】問:未來法云何。 【唐】答: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各一分。 【唐】問:現在法云何。 【唐】答: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各一分。 ~~*==【晉】問曰:過去法云何。答曰:過去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晉】未來法云何。答曰:未來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晉】現在法云何。答曰:現在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晉】問曰:若此行無來去無住,若來者是則來不應去、若去者是則去不應來。如尊者婆須蜜所說偈:==*~~ ~~*==【晉】ᅟ行終不來ᅟ斯由空故ᅟ亦無有去ᅟ終則不住ᅟ==*~~ ### 三世自性 【唐】問:如是三世以何為自性。 【唐】答:以一切有為法為自性。 【唐】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應知亦爾。 *【涼】問曰:世體性是何。* *【涼】答曰:過去五陰、未來現在五陰,此是世體性,乃至廣說。* ### 世之名義-三世差別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涼】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世。世是何義。 【唐】答:行義是世義。 *【涼】何故名世。世是何義。* *【涼】答曰:去義是世義。* 【唐】問:諸行無來無去,云何行義是世義。 【唐】所以者何。1諸行若來,不應有去,來相合故;諸行若去,不應有來,去相合故。 *【涼】問曰:諸行不來不去,若來者則不去、若去者則不來。* 【唐】2復次,諸行若來,則來處應空缺;諸行若去,則去處應盈礙。 【唐】是故尊者世友說言:諸行無來亦無有去,剎那性故,住義亦無。 *【涼】2若來者則來處應空。所以者何。從彼處來故。* *【涼】若去者則妨礙去處。所以者何。去至彼處故。* *【涼】是故尊者和須蜜`[*]`說如是偈:* *【涼】ᅟ諸行無來相ᅟ以諸剎那故ᅟ而無有去相ᅟ亦無有住者ᅟ* 【唐】諸行既無來去等相,如何立有三世差別。 *【涼】若行無來去,云何有三世耶。* ~~*==【晉】若行無去來,云何立三世。==*~~ 【唐】答: ==\[1總作用 2.自相作用 3.取境.取等流果 4.三有為相作用 ,5.有四緣作用6.有六因作用,7.取與士用果8.取(與)等流果9.取異熟果,10.酬相應俱有因11.酬同類遍行因12.酬異熟因,13.(起.生)滅14.壞15.離,16.前後中17.因18.果19.觀待施設。]== ^2ns7pq 【唐】1以作用故立三世別,即依此理說有行義。 *【涼】答曰:以所作故。* 【唐】謂有為法未有作用名未來,正有作用名現在,作用已滅名過去。 *【涼】若諸行無所作,是名未來;若有所作,是名現在;若所作已滅,是名過去。* ~~*==【晉】答曰:因行故立三世。如彼法未作行是說未來,若作行是說現在,若作行已滅是說過去。==*~~ 【唐】2復次, 【唐】◎色未變礙名未來,正有變礙名現在,變礙已滅名過去。 【唐】◎受未領納名未來,正能領納名現在,領納已滅名過去。 【唐】◎想未取相名未來,正能取相名現在,取相已滅名過去。 【唐】◎行未造作名未來,正有造作名現在,造作已滅名過去。 【唐】◎識未了別名未來,正能了別名現在,了別已滅名過去。 【唐】3復次,眼未見色名未來,正能見色名現在,見色已滅名過去。廣說乃至意未了法名未來,正能了法名現在,了法已滅名過去。 *【涼】3若眼未見色,是未來見色、是現在見色,已滅是過去。* ~~*==【晉】如眼未見色是說未來,若見是說現在,若見已滅是說過去。如是至意。==*~~ 【唐】問:現在眼等若彼同分無見等用,應非現在。 *【涼】問曰:若然者,現在彼分眼,云何有所作。* 【唐】答:彼雖無有見等作用,而決定有取果作用,是未來法同類因故。諸有為法在現在時,皆能為因.取等流果;此取果用遍現在法無雜亂故,依之建立過去未來現在差別。 *【涼】答曰:以作相似因故。若不現在前,則不與未來者作相似因;若現在前,則與未來者作相似因。乃至意亦如是。* ^17nm1y *【涼】2如色未作障礙是未來,若作障礙是現在,若作障礙已滅是過去。如受未生是未來,受若生是現在,受若生已滅是過去。受乃至想行識亦如是。* 【唐】4復次,諸有為法三有為相未已作用,名未來;一已作用,二正作用名現在;三已作用名過去。 ~~*==【晉】若未來種是說未來,若現在種是說現在,若種已滅是說過去。==*~~ 【唐】5復次,諸有為法未有四緣作用名未來;正有四緣作用名現在;四緣作用已滅名過去。 【唐】6復次,諸有為法未有六因作用名未來;正有六因作用名現在;六因作用已滅名過去。 【唐】7復次,諸有為法未取未與士用果名未來;正取正與士用果名現在;取與士用果已滅名過去。 【唐】8復次,諸有為法未取未與等流果名未來;正取或與等流果名現在;取或與等流果已滅名過去。 *【涼】復次,若法未取果與果是未來,若取果與果是現在,若取果與果已滅是過去。* 【唐】9復次,不善善有漏法未取未與異熟果名未來;正取未與異熟果名現在;取異熟果已滅名過去。 *【涼】89復次,若法不取不與依果報果是未來,若取依果報果未與者是現在,若取依果報果已滅是過去。* 【唐】10復次,諸有為法未酬相應俱有因名未來;正酬相應俱有因名現在;酬相應俱有因已滅名過去。 【唐】11復次,諸有為法未已酬同類遍行因名未來;已酬未滅名現在;已酬已滅名過去。 *【涼】11復次,若法未與相似因一切遍因是未來,若與是現在,若與已滅是過去。* 【唐】12復次,異熟無記法未已酬異熟因名未來;已酬未滅名現在;已酬已滅名過去。 *【涼】13-15復次,若法未生未滅是未來,若已生未滅是現在,若生已滅是過去。未生未壞、已生未壞、已生已壞,未生未離、已生未離、已生已離,說亦如是。* *【涼】4復次,若法未作三有為相是未來,若已作一、今作二是現在,若已作三是過去。* *【涼】5復次,若法未作四緣是未來,若作四緣是現在,若作四緣已滅是過去。* 【唐】13復次,諸有為法未已起滅名未來;已起未已滅名現在;已起已滅名過去。 【唐】14復次,諸有為法未已起壞名未來;已起未已壞名現在;已起已壞名過去。 【唐】15復次,諸有為法未已起離名未來;已起未已離名現在;已起已離名過去。 【唐】如起對滅壞離,生對滅壞離亦爾。 ~~*==【晉】如未生不去是說未來,如生未去是說現在,如生已去是說過去。==*~~ ~~*==【晉】如未生不沒是說未來,如生未沒是說現在,如生已沒是說過去。==*~~ ~~*==【晉】如未生不壞是說未來,如生未壞是說現在,如生已壞是說過去。==*~~ ~~*==【晉】如未起不去是說未來,如起未去是說現在,如起已去是說過去。==*~~ ~~*==【晉】如未起不沒是說未來,如起未沒是說現在,如起已沒是說過去。==*~~ ~~*==【晉】如未起不壞是說未來,如起未壞是說現在,如起已壞是說過去。因此可知一切。==*~~ 【唐】然契經中未來亦說已生等者,依彼種類故作是說。 【唐】如說:有法.已生已有已作,有為有所作.緣已生,有盡法有費法.有離法有滅法.有壞法,欲令不壞,無有是處。 ~~*==【晉】如所說:比丘!有生、真實、有作、有為、思、緣起,盡法、衰法、無欲法、滅法、壞法,此不壞者無有是處。==*~~ 【唐】此中 【唐】◎「已生」者,唯說生所生法。 【唐】◎「已有」者,顯有自性。 【唐】◎「已作」者,顯有過患。 【唐】◎「有為」者,顯有造作。 【唐】◎「有所作」者,顯業有果。 【唐】◎「緣已生」者,顯因緣合。 【唐】◎「有盡費離滅壞法」者,顯定當有。 ~~*==【晉】彼有生者,即是生。真實者,諦有是。有作者,有為是。有為者,災患是。思者,因思念是。緣起者,因緣是。盡法、衰法、無欲法、滅法、壞者,要當有是,此不壞者終不自在。==*~~ 【唐】◎「欲令不壞,無有是處」者,顯不自在。 【唐】16復次,諸有為法在二世前名過去;在二世後名未來;在二世中名現在。 ~~*==【晉】或曰:謂三世前是說過去,謂三世後是說未來,謂`[三=二【宮聖】*]`三世中是說現在。==*~~ 【唐】17復次,諸有為法為三世因名過去;為二世因名現在;為一世因名未來。 *【涼】17復次,若法與三世作因是過去,若與二世作因是現在,若與一世作因是未來。* 【唐】18復次,諸有為法是三世果名未來;是二世果名現在;是一世果名過去。 *【涼】18復次,若法是三世果是未來,若是二世果是現在,若是一世果是過去。* ~~*==【晉】或曰:謂三世果是說未來,謂二世果是說現在,謂一世果是說過去。==*~~ ~~*==【晉】或曰:謂三世因是說過去,謂二世因是說現在,謂一世因是說未來。==*~~ 【唐】19復次,諸有為法觀過去現在故施設未來,不觀未來故施設未來,無第四世故。觀未來現在故施設過去,不觀過去故施設過去,無第四世故。觀過去未來故施設現在,不觀現在故施設現在,無第四世故。 *【涼】19復次,以過去未來故施設現在,不以現在施設現在,以無第四世故。以過去現在故施設未來,不以未來施設未來,以無第四世故。以未來現在施設過去,不以過去施設過去,以無第四世故。* 【唐】如是名為三世差別。 【唐】依此建立諸行行義;由此行義,世義得成。 *【涼】{}諸過去所有,色所有耶。* ==\[…中間隱藏…]== %%*【涼】答曰:或是過去所有非色所有,乃至廣作四句。過去所有非色所有者,過去四陰是色所有。非過去所有者,未來現在色所有。過去所有亦色所有者,謂過去色所有。非過去所有非色所有者,謂未來現在四陰所有及無為所有。如色作四句,乃至識亦作四句;如過去作五四句,未來現在亦作五四句,是則有十五四句。* *【涼】若色所有,盡是方方分所有耶。* *【涼】答曰:若是方方分所有,盡是色所有。* *【涼】頗有色所有非方方分所有耶。* *【涼】答曰:有。過去未來色、現在微塵及無作色。* *【涼】若受所有,彼盡非方方分所有耶。* *【涼】答曰:若受所有,盡非方方分所有。* *【涼】頗非方`[方〔-〕【三宮】]`方分所有非受所有耶。* *【涼】答曰:有。想行識所有過去未來色、現在微塵、無作色及無為法所有。如受,想行識說亦如是。* *【涼】諸所有色盡障礙耶。答曰:若障礙者,盡是色所有。* *【涼】頗有色非障礙耶。答曰:有。* *【涼】過去未來色、現在微塵及無作色。* *【涼】諸所有受盡覺耶。答曰:若覺盡是受。* *【涼】頗有受非覺耶。答曰:有。過去未來受。* %% *【涼】如受,想行識說亦如是。{}* ## 24.未來法之生 ### (陸)..未來法之生 ### (一)‹難問› 【唐】問: 【唐】諸有為法未來生時,為已生而生。為未已生而生。設爾何失。二俱有過。 【唐】所以者何。 【唐】(1)若已生而生者,云何諸行非轉還耶。 【唐】(2)若未已生而生者,云何諸行非本無而有耶。 *【涼】問曰:為已生生、未生生。若已生生,云何諸行非還轉耶。* *【涼】若未生生,云何諸行非本無而有耶。* 【唐】答:應作是說: *【涼】答曰:應作是說:以事故已生生、以事故未生生。以事故已生生者,諸法本住自體相故生。以事故未生生者,一切未來法是未生法故生。* ### 1通第一難(已生而生) 【唐】「有因緣故,已生而生。 【唐】謂一切法已有自性,本來各住自體相故,已有體故,說名已生,非從因緣已生自體。 【唐】因緣和合起故,名生。 ### 2通第二難(未已生而生) 【唐】有因緣故,未已生而生。謂未來法名未已生,有從因緣正得生故。」 【唐】二 。 ### (一)難問 【唐】問: 【唐】諸有為法未來生時,為已有故而生。為未已有故而生。設爾何失。二俱有過。 【唐】所以者何。 【唐】(1)若已有故而生者,自體已有,復何用生。 【唐】(2)若未已有故而生者,應一切法本無今有,說一切有應不得成。 ### (二)答 【唐】答: ### 1正答所問 【唐】應作是說:已有而生。 ### 2通難(通第一難) 【唐】問:若爾,善通後所設難,前所設難當云何通。 【唐】答: 【唐】體雖已有而無作用,今遇因緣而生作用。 【唐】問:作用與體為一為異。 【唐】答:不可定說為一為異。如有漏法一一體上有無常等眾多義相,不可定說為一為異。此亦如是,故不應責。 ### 三. 【唐】問: 【唐】為此法生即此法滅。為餘法生餘法滅耶。設爾何失。二俱有過。 【唐】所以者何。 【唐】(1)若此法生即此法滅者,應未來生即未來滅。 【唐】(2)若餘法生餘法滅者,應色等生,餘受等滅。 【唐】答:應作是說: 【唐】(1)「有因緣故,說此法生即此法滅。謂色蘊生即色蘊滅,乃至識蘊生即識蘊滅。 【唐】(2)有因緣故,說餘法生餘法滅。謂未來世生現在世滅。」 【唐】四 (諸有為法未來生時,為世體生。為世中生。) ### (一)難問 【唐】問: ### 1總難 【唐】諸有為法未來生時,為世體生,為世中生。設爾何失。二俱有過。 ### 2分別 【唐】所以者何。 ### (1)第一難 【唐】若世體生者,一法生時應未來世一切法生。此既生已,應無未來;此復已滅,應無現在。便壞三世一切有義。 ### (2)第二難 【唐】若世中生者,云何諸行非異世耶。 *【涼】問曰:為世生、為世中生。若世生者,云何不一法生時一切法生。若一法生一切法生者,則壞世。* *【涼】若世中生者,云何非行異世耶。* ### (二)通難 【唐】答:應作是說: ### 1通第一難 【唐】「有因緣故,說世體生。以一剎那行生時,即是未來世生故。 ### 2通第二難 【唐】有因緣故,說世中生。未來世行有多剎那,於中唯一剎那生故。」 *【涼】答曰:應作是說:以事故世生、以事故世中生。以事故世生者,一剎那生時,即是世故。以事故世中生者,於未來世中一剎那生,餘剎那未生故。* *【涼】問曰:為彼法生即彼法滅耶、為餘法生餘法滅耶。若彼法生即彼法滅者,未來法生即未來法滅耶。* *【涼】若餘法生餘法滅者,色生受滅耶。* *【涼】答曰:應作是說:以事故彼法生即彼法滅、以事故餘法生餘法滅。以事故彼法生彼法滅者,色生即色滅,乃至識生即識滅。以事故餘法生餘法滅者,未來世生,現在世滅。* 【唐】五 ### (一)難問 【唐】問: ### 1總難 【唐】諸有為法未來生時,為自性生。為他性生。設爾何失。二俱有過。 ### 2分別 【唐】所以者何。 ### (1)第一難 【唐】若自性生者,云何非本無自性今有自性,本無實物今有實物。 ### (2)第二難 【唐】若他性生者,云何不捨自性成無性相。 ### (二)答 【唐】答:應作是說:非自性生,亦非他性生。然於自性有如是法生已而滅。 *【涼】問曰:為自分生、為他分生。若自分生者,云何非本無自分而有自分、本無物體而有物體。若他分生者,云何法不捨自體。* *【涼】答曰:應作是說:不自分生亦不他分生,然如其法體生已而滅。* ## 25.三世的附帶雜論 ### (柒)..五蘊和三世的自性分別 【唐】一色性與三世 ### (一)色性與過去 【唐】問:若法是色性,彼法是過去性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法是色性非過去性,謂未來現在色性。 【唐】◎有法是過去性非色性,謂過去四蘊性。 【唐】◎有法是色性亦過去性,謂過去色性。 【唐】◎有法非色性亦非過去性,謂未來現在四蘊性及無為性。 ### (二)色性與未來現在 【唐】如以色性對過去性有四句,以色性對未來現在性亦各有四句。 ### 二受想行識蘊與三世 【唐】如色蘊對三世有三四句,受想行識蘊對三世亦爾。如是便有十五四句。 *【涼】{諸過去所有,色所有耶。* *【涼】答曰:或是過去所有非色所有,乃至廣作四句。過去所有非色所有者,過去四陰是色所有。非過去所有者,未來現在色所有。過去所有亦色所有者,謂過去色所有。非過去所有非色所有者,謂未來現在四陰所有及無為所有。如色作四句,乃至識亦作四句;如過去作五四句,未來現在亦作五四句,是則有十五四句。* ### (捌)..五蘊和方處的關係 【唐】一色性與方處性 【唐】問:若法是色性,彼法是方處性耶。 【唐】答:若法是方處性,彼定是色性。 【唐】有法是色性非方處性,謂過去未來色及現在極微無表色性。 *【涼】若色所有,盡是方方分所有耶。* *【涼】答曰:若是方方分所有,盡是色所有。* *【涼】頗有色所有非方方分所有耶。* *【涼】答曰:有。過去未來色、現在微塵及無作色。* ### 二受性與方處性 【唐】問:若法是受性,彼法非方處性耶。 【唐】答:若法是受性,彼定非方處性。 【唐】有法非方處性而非是受性,謂想行識蘊及極微無表色無為性。 *【涼】若受所有,彼盡非方方分所有耶。* *【涼】答曰:若受所有,盡非方方分所有。* *【涼】頗非方`[方〔-〕【三宮】]`方分所有非受所有耶。* *【涼】答曰:有。想行識所有過去未來色、現在微塵、無作色及無為法所有。如受,想行識說亦如是。* ### 三想行識蘊與方處 【唐】如受蘊,想乃至識蘊應知亦爾。 ### (玖).色等‹三世等›-變礙等 一色 【唐】問:若法是色,彼法有變礙耶。 【唐】答:若法有變礙,彼定是色。 【唐】有法是色而無變礙,謂過去未來色.及現在極微.無表色。 *【涼】諸所有色盡障礙耶。* *【涼】答曰:若障礙者,盡是色所有。* *【涼】頗有色非障礙耶。* *【涼】答曰:有。過去未來色、現在微塵及無作色。* §二受 【唐】問:若法是受,彼法能領納耶。 【唐】答:若法能領納,彼定是受。 【唐】有法是受非能領納,謂過去未來受。 *【涼】諸所有受盡覺耶。* *【涼】答曰:若覺盡是受。* *【涼】頗有受非覺耶。* *【涼】答曰:有。過去未來受。* §三想 【唐】問:若法是想,彼法能取像耶。 【唐】答:若法能取相,彼定是想。有法是想非能取相,謂過去未來想。 *【涼】如受,想行識說亦如是。}* §四行 【唐】問:若法是行,彼法能造作耶。 【唐】答:若法能造作,彼定是行。 【唐】有法是行非能造作,謂過去未來行。 §五識 【唐】問:若法是識,彼法能了別耶。 【唐】答:若法能了別,彼定是識。 【唐】有法是識非能了別,謂過去未來識。 ### (拾)..未來不施設減和過去不施設增的理由 【唐】問:未來諸法有出無入,過去諸法有入無出,如何未來不施設減。如何過去不施設增。 *【涼】問曰:未來世減`[減=滅【三宮】]`、過去世增,云何不施設二世有增減耶。* ### (一)第一家(尊者世友)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唐】◎「為已計數而言未來不施設減,復言過去不施設增耶。既未計數,如何可言不可施設未來有減,過去有增。然過去未來法無邊量故,不可施設有增有減。如大海水無量無邊,取百千瓶不知其減,投百千瓶不知其增。」 【唐】◎復作是說:未來諸法未已起未已滅故,不施設減;過去諸法已起已滅故,不施設增。 【唐】◎復作是說:未來諸法未已起已壞故,不施設減;過去諸法已起已壞故不施設增。 【唐】◎復作是說:未來諸法未已起已離故,不施設減;過去諸法已起已離故不施設增。 【唐】「如起對滅壞離,以生對滅壞離廣說亦爾。」 *【涼】尊者和須蜜`[*]`說曰:為增計數過去未來世,有增減不。若不增計數過去未來世,何故言過去未來世有增減耶。* *【涼】復次,過去未來無量無邊,不說有增減。譬如於海,取百千瓶水不減、投百千瓶水不增,以海水無量故。彼亦如是。* *【涼】復次,未來法未生未滅故不減,過去法生已滅故不增。* *【涼】復次,未來法未生不壞故不減,過去法生已壞故不增。* *【涼】復次,未來法未生未離故不減,過去法生已離故不增。* ~~*==【晉】問曰:如此二世,一損可知、二增可知。一損可知者,未來是。`[二=一【三宮聖】]`二增可知者,過去是。何以故。未來不減、過去不滿。尊者婆須蜜說曰:頗有數爾所過去,未來為不數,而作是念:增減可知耶。但過去未來無量,故增減不可知。如大海以百千瓶器取,彼水增減不可知。如是過去未來無量,故增減不可知。重說曰:當來未生故減不可知,過去`[增=壞【宮】,曾【聖】]`增故滿不可知。重說曰:當來未起故減不可知,過去沒故滿不可知。==*~~ ### (二)第二家(大德) 【唐】大德說曰:若有礙物流行世者,可言施設有減有增。然有為法緣合故生,生已即滅,如何施設過去有增未來有減。 ~~*==【晉】尊者曇摩多羅說曰:諸尊!若世有二種者,應有增減可知,但因事合會故法生而滅。==*~~ ### (三)第三家(脇尊者) 【唐】脇尊者曰:過去未來法無作用,如何施設有增有減。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若法行世者,何不說有增減。但法因緣和合故生、因緣離散則滅。* ~~*==【晉】問曰:為未起而起耶。為已起而起耶。若未起而起者,何得法不未有法而有。若已起者,何得法不轉還有。作此論已,==*~~ ~~*==【晉】答曰:因事故已起而起,因事故未起而起。因事故已起而起者,謂一切法各自有種性相住。因事故未起而起者,謂未來中起一切未`[來=未【元明】]`來是未起。==*~~ ~~*==【晉】問曰:為所有起彼即滅耶。為所有起更餘滅耶。若所有起彼即滅者,為未來起即未來滅耶。若所有起更餘滅者,為色起痛滅耶、為至行起識滅耶。作此論已,==*~~ ~~*==【晉】答曰:因事故謂所有起即滅,因事故所有起更餘滅。因事故謂所有起即滅者,謂色起色滅,痛想行識起識滅。因事故所有起更餘滅者,謂未來起現在滅。陰故所有起即滅,世故所有起更餘滅。==*~~ ~~*==【晉】問曰:為世起耶。為世中起耶。若世起者,何得不有餘世餘行。若世中起者,應有捨有。作此論已,==*~~ ~~*==【晉】答曰:因事故世起,因事故世中起。因事故世起者,謂時起彼即是世。因事故世中起者,謂未來世中起彼當來世空。==*~~ ~~*==【晉】問曰:為已性中起耶。為他性中起耶。若已性中起者,何得性非有性,亦不有性而有性。若他性中起者,應有捨有。作此論已,==*~~ ~~*==【晉】答曰:非已性中起,亦非他性中起。==*~~ ~~*==【晉】問曰:若非已性中起,亦非他性中起者,此云何。==*~~ ~~*==【晉】答曰:彼法已性起已即滅。==*~~ ### (拾壹).過去未來.為有積聚.為無積聚。 【唐】問:過去未來,為有積聚如現在世牆壁等物,為無積聚各離散耶。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 *【涼】問曰:過去未來,為有積聚,如現在牆壁樹木山巖等。為散在處處。* ~~*==【晉】問曰:彼過去未來為合聚如今現在屋舍房`[室=空【聖】]`室牆壁樹木耶。為離散耶。==*~~ 【唐】(1)若有積聚如現在世牆壁等者, 【唐】a云何施主造所捨物功不唐捐。b云何去來非有方所。c云何壁等不皆是常。d云何去來非可現見。 *【涼】若積聚者,a云何施主所作不唐捐其功。b云何不有方所。c云何不是常。d云何不現見。* ~~*==【晉】若合聚如今現在屋舍房室牆壁樹木者,a檀越施法何得不空。bd何得不有方處、可見。c何得不有常存。==*~~ 【唐】(2)若無積聚各離散者, 【唐】a云何可說有過去事。如契經說:「過去有王名大善見,都香茅城,居善法殿。」如是等事,無量無邊。 【唐】b云何可說有未來事。如契經說:「未來有佛號慈氏尊,爾時有王名曰`[蠰=餉【宮】]`蠰佉,所都大城名鷄覩末。`[鷄=雉【宮】]`」`[末=未【元宮】]`如是等事,無量無邊。 【唐】c云何宿住隨念智觀過去事;死生智觀未來事;妙願智觀過去未來事。 【唐】d未來諸法來集現在時,如何聚物非本無今有。現在諸法散往過去時,如何聚物非有已還無。 *【涼】若散在處處者,* *【涼】a云何說有過去王名善見,城名拘奢跋提,講堂名善法。亦說,有毘婆尸佛乃至迦葉佛。* *【涼】b云何說有未來城名`[雞【麗】=鷄【大】]`雞頭,未來佛名彌勒。* *【涼】c云何施設宿命智觀過去事,願智觀過去未來事。* *【涼】d云何非本無今有已有還無。* ~~*==【晉】若過去未來離散不如現在合聚者,==*~~ ~~*==【晉】a云何說過去。如是彼有過去世時,有拘舍婆提王城名善法講堂,王名善見。==*~~ ~~*==【晉】b云何說當來。如是彼有當來世時雞頭末王城,王名蠰伽,佛名慈氏如來、至真、等正覺。==*~~ ~~*==【晉】c過去境界宿命智云何立。未來境界妙願智云何立。==*~~ ~~*==【晉】d又未來離散者,爾時彼法從未來世至現在世,何得不合時無而有、離散時有而無。==*~~ ~~*==【晉】作此論已。==*~~ ### (一)過未亦有積聚 【唐】有作是說: 【唐】過去未來,亦有積聚,如現在世牆壁等物。 *【涼】答曰:應作是說:或有說者,積聚如現在牆壁等。* ~~*==【晉】有一說者,彼過去未來合聚,如今現在屋舍房室牆壁樹木。==*~~ 【唐】問:若爾,善通後所設難,前所設難當云何通。 【唐】==\[a]==且諸施主造所捨物,所設功力寧不唐捐。 【唐】答:為現見故。謂未造時,物雖已有而未現見,施主造已方可現見,故不唐捐。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非檀越所作不唐捐其功。* *【涼】答曰:以他見故。若彼不修功不現,修功則現。* ~~*==【晉】問曰:若爾者,檀越施法何得不空。==*~~ ~~*==【晉】答曰:顯示故不空也。==*~~ 【唐】==\[b]==云何去來非有方所。答:許有方所,復有何過。 *【涼】問曰:云何不有方所。答曰:若有方所,復有何過。* ~~*==【晉】問曰:何得不有方處。答曰:有方處。==*~~ 【唐】==\[c]==云何壁等不皆是常。答:剎那無常與彼合故。 *【涼】云何非是常耶。答曰:以有剎那無常故。* 【唐】==\[d]==云何去來非可現見。答:彼非現在五識境故,非可現見。要與現在五識為境,方可現見。 *【涼】何故不現耶。答曰:若未為五識身作境界則不現,若已作則現。* ~~*==【晉】問曰:何故不見。答曰:不多作行故不見,若多行者便見。==*~~ ~~*==【晉】問曰:何得不有常存。答曰:時變不停`[停=亭【聖】]`故不常存。==*~~ ### (二)過未非有積聚(評家) 【唐】評曰:過去未來非有積聚如現在物,但各離散。 *【涼】評曰:應作是說:現在者是積聚,未來過去者散在處處。所以者何。在法數中故。* ~~*==【晉】更有說者,彼過去未來離散現在者一合聚。==*~~ 【唐】問:若爾,善通前所設難,後所設難當云何通。 【唐】==[a]==且云何說有過去事。 【唐】答:如曾現在,說亦無失。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說有過去。* *【涼】答曰:說過去,如本現在時。* ~~*==【晉】問曰:若過去未來離散者,云何說有過去。如是彼有過去世時,有拘舍婆提王城名善法講堂,王名善見。==*~~ ~~*==【晉】答曰:如前現在時有觀而說。==*~~ 【唐】==[b]==云何可說有未來事。 【唐】答:如當現在,說亦無失。 *【涼】云何說有未來。答曰:如未來當現在時。* ~~*==【晉】問曰:云何說當來。如是彼有當來世時雞頭末王城,王名蠰伽,佛名慈氏如來、至真、等正覺。==*~~ ~~*==【晉】答曰:彼亦如後現在時有觀而說。==*~~ 【唐】==[c]==云何宿住隨念智等觀察過去未來事耶。 【唐】答:(A)如曾所更如當所受而觀過去未來世事,此有何過而不能通。 【唐】ᅟ(B)復有說者:如呼諸字,次第相續引生名句,顯所說義。雖彼諸字不可積集,而能引生名句顯義;如是過去未來世法雖無積聚,而能生智,隨其所應,知所知境。 【唐】ᅟ(C)復有說者:以現在事類觀去來,猶如農夫以現稼穡類知前後。 *【涼】云何宿命智願智境界過去。* *【涼】答曰。如其所更故。譬如曾所更字,次第立句,以顯明義。如是彼次第念曾所更事,生於`[智=知【三宮】]`智見。* ~~*==【晉】問曰:過去境界宿命智`[智=知【宮聖】]`云何立。==*~~ ~~*==【晉】答曰:彼亦如前現在時有觀而說。==*~~ *【涼】云何願智境界未來。* *【涼】答曰:如過去,現在比相故知。猶如農夫以比相故知。* ~~*==【晉】問曰:未來境界妙願智云何立。==*~~ ~~*==【晉】答曰:彼亦如後現在時有觀而說。==*~~ 【唐】==[d]==未來諸法來集現在時,如何聚物非本無今有。現在諸法散往過去時,如何聚物非有已還無。 【唐】答:三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次第安立。[s08](婆沙001-010#^o4uirq)體實恒有,無增無減,但依作用說有說無。諸積聚事.依實有物假施設有,時有時無==\[[s09](婆沙001-010#b4諸有)]==。如是此宗許有無義,<u>有何過難而不能通</u>。分位有無.是所許故。 *【涼】云何非本無今有、已有還無。* *【涼】答曰:<u>此則不能通</u>。* ~~*==【晉】問曰:若未來離散者,爾時彼法從未來世至現在世,何得不合時無而有、離散時有而無。==*~~ ~~*==【晉】答曰:謂一切法已性種相住也。==*~~ ^egbj41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六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七</b>☗s77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七 【唐】(舊譯:第40卷,大正28,295c) ## 四大論師建立三世 【唐】說一切有部,有四大論師,各別建立三世有異。 【唐】謂:==\[[尊婆須蜜](T28n1549_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10ycm6) [雜心](心論雜心2#四種一切有)]== 【唐】1尊者法救說:類有異。2尊者妙音說:相有異。3尊者世友說:位有異。4尊者覺天說:待有異。 *【涼】薩婆多中,有四種論師:一、說事異;二、說相異;三、說時異;四、說異異。* ~~*==【晉】此說有四種薩婆多:一者事異、二者相異、三者時異、四者異異。==*~~ 【唐】==(一)==說類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時,由類有異,非體有異。如破金器等作餘物時,形雖有異而顯色無異。又如乳等變成酪等時,捨味勢等,非捨顯色。如是諸法從未來世至現在世時,雖捨未來類得現在類,而彼法體無得無捨;復從現在世至過去世時,雖捨現在類得過去類,而彼法體亦無得無捨。 *【涼】說事異者言:法行世時,事異體不異。譬如金銀器,破已更作,雖形有異,其色不異。亦如乳成酪時,香味雖異,其色不異。如是未來法至現在時,雖捨未來法,不捨其體;現在法至過去時,雖捨現在法,不捨其體。* ~~*==【晉】事異者,說彼法與世隨轉時,事便有異非種異。如乳成酪,變時味有異色不異。如是彼法從當來世至現在世,彼捨當來事不捨種;從現在世至過去世,彼捨現在事不捨種。==*~~ 【唐】==(二)==說相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時,由相有異,非體有異。一一世法有三世相,一相正合,二相非離。如人正染一女色時,於餘女色不名離染。如是諸法住過去世時,正與過去相合,於餘二世相不名為離;住未來世時,正與未來相合,於餘二世相不名為離;住現在世時,正與現在相合,於餘二世相不名為離。[s39](婆沙031-040#與四相合) *【涼】說相異者言:法行世時,過去法有過去相,非不有未來現在相;未來法有未來相,非不有過去現在相;現在法有現在相,非不有過去未來相。如人愛一女色,於餘女色非不有愛。彼亦如是。* ~~*==【晉】相異者,說彼法世隨轉時,過去時成就過去相,非不成就未來現在相;當來時成就當來相,非不成就過去現在相;現在時成就現在相,非不成就過去未來相。如人染著一女,餘者非不染著。此亦如是。==*~~ ^q7pwhq 【唐】==(三)==說位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時,由位有異,非體有異。如運一籌,置一位名一,置十位名十,置百位名百,雖歷位有異而籌體無異。如是諸法經三世位,雖得三名而體無別。 *【涼】說時異者言:法行世時,以時異故生於異名,非其體異。譬如算籌,初下名一,一轉名十,復轉名百,如是至千萬。算籌是一,轉其處故有種種名。彼亦如是。* ~~*==【晉】時異者,說彼法與世隨轉時,隨時得名,時故、非種故。如算子初下位一,轉十至百千,彼一算子隨轉時得名。<u>如一女人</u>,亦名為女、亦名為婦、亦名為母、亦名為大母,彼一女人隨時得名。如是彼法隨時得名,時故、非種故。==*~~ 【唐】==\[評]==此師所立,世無雜亂,以依作用立三世別。謂有為法未有作用名未來世,正有作用名現在世,作用已滅名過去世。[s76](婆沙071-080#世之名義-三世差別) *【涼】如是說世者,名不嬈亂說,以所作故便有三世。若法未有所作名未來,已作名現在,所作已滅名過去。* ~~*==【晉】說曰:此最不亂施設世,此因行立三世。如彼法未作行是說未來,若作行是說現在,如作行已滅是說過去。是故此最不亂施設世。==*~~ 【唐】==(四)==說待異者,彼謂:諸法於世轉時,前後相待,立名有異。如一女人待母名女,待女名母,體雖無別,由待有異,得女母名。如是諸法,<u>待後名過去,待前名未來</u>,俱待名現在。==\[雜心:觀前起相名未來,觀後起相名現在。]== *【涼】說異異者言:法行世時,以前後故生異名。猶如一女,亦名為女亦名為母,以其有母故名女,以其有女故名母。如是法行世時,<u>以前後</u>生於異,非時異體異。* ~~*==【晉】異異者,說彼法隨世轉時說異異,非時故、非種故。==*~~ 【唐】==\[評]==彼師所立,世有雜亂。所以者何。前後相待一一世中有三世故。謂過去世前後剎那名過去未來,中間名<u>現在</u>==\[雜心:觀前起相名未來.觀後起相名現在]==;未來三世.類亦應然。現在世法雖一剎那,待後待前及俱待故,應成三世,豈應正理。==\[(新譯)婆沙(雜心)轉述覺天說時,以不同有為法相待,而覺天本義或是以一法前後作用相待。]\[s76自宗:諸有為法觀過去現在故施設未來…]\(剎那是現在,起滅唯作用。)== *【涼】如是說者則名嬈亂。所以者何。一世則有三世。過去世有三世,過去前後二剎那名過去未來,過去中剎那名<u>過去</u>。現在未來世亦如是。* ~~*==【晉】說者:此最亂施設世。此說者,未來一時,現在世二;現在一時,過去二。此一世中施設`[*]`三世,此最亂施設世。==*~~ 【唐】說相異者,所立三世亦有雜亂。一一世法彼皆許有三世相故。 【唐】說類異者,離法自性說何為類。故亦非理。諸有為法從未來世至現在時,前類應滅。從現在世至過去時,後類應生。過去有生,未來有滅,豈應正理。==\[雜心說轉變.婆沙說生滅]== 【唐】故唯第三立世為善,諸行容有作用時故。 *【涼】問曰:何者是薩婆多中四大論師。* *【涼】第一名達摩多羅,第二名瞿沙,第三名和須蜜`[*]`,第四名佛陀提婆。* ~~*==【晉】廣說三世處盡。==*~~ ## 13-14 三性及三界繫 ### (壹).三性 ~~*==【晉】`[*]` 鞞婆沙 善不善無記處第二十八ᅟ==*~~ 【唐】復有三法,謂: 【<font color="Salmon">發智</font>】善不善無記法。 ~~*==【晉】善法者、不善法者、無記法者。==*~~ 【唐】問:善法云何。 【唐】答:善五蘊及擇滅。 *【涼】三法:善法、不善法、無記法。* *【涼】云何善法。答曰:* 【唐】問:不善法云何。 【唐】答:不善五蘊。 【唐】問:無記法云何。 【唐】答:無記五蘊及虛空非擇滅。 【唐】餘義廣說如前不善納息。 ~~*==【晉】問曰:善法云何。==*~~ ~~*==【晉】答曰:善五陰及數緣盡。不善法云何。==*~~ ~~*==【晉】答曰:不善五陰。無記法云何。==*~~ ~~*==【晉】答曰:無記五陰及虛空、非數緣盡。==*~~ ~~*==【晉】問曰:何以故說善法、不善法、無記法。==*~~ ~~*==【晉】答曰:謂生善趣彼是善,謂生不善處是不善,謂不生善處亦不生不善處是無記。==*~~ ~~*==【晉】或曰:謂善有`[*]`芽及解脫`[*]`芽轉成,謂不善有`[*]`芽轉成是不善,謂亦非善非不善有`[*]`芽轉成是無記。==*~~ ~~*==【晉】或曰:謂善果及樂痛果是善,謂不善果及苦痛果是不善,謂非善果亦非樂果、非不善果亦非苦果是無記。==*~~ ~~*==【晉】或曰:四事故說是善,一者性、二者相應、三者等起、四者第一義。性者,或有說慚愧性是善,或有說三善根性是善。相應者,謂彼相應心數法。等起者,謂等起身行口行。第一義者,涅槃安隱義故說善。尊者跋`[𮜌=𨃓【三宮】]`𮜌亦爾說:==*~~ ~~*==【晉】ᅟ善性是智ᅟ相應`[識=議【宮】]`識俱ᅟ起身口行ᅟ涅槃第一ᅟ==*~~ ~~*==【晉】四事故說不善,性、相應、等起、第一義。性者,或有說無慚無愧性是不善,或有說三不善根性是不善。相應者,謂彼相應心心數法。等起者,謂彼等起身行口行。第一義者,一切生死不安隱故說不善。尊者跋𨃓亦爾說:==*~~ ~~*==【晉】ᅟ不善性智ᅟ相應識俱ᅟ起身口行ᅟ生死第一ᅟ==*~~ ~~*==【晉】餘者無記。尊者瞿沙說曰:謂法正思惟性、正思惟相應、正思惟等起、正思惟所依果報果是善;謂法非正思惟性、非正思惟相應、非正思惟等起、非正思惟所依果報果是不善;餘者無記。或曰謂慚愧性、慚愧相應、慚愧等起、慚愧所依果報果是善;謂法無慚無愧性、無慚無愧相應、無慚無愧等起、無慚無愧所依果報果是不善;餘者無記。==*~~ ~~*==【晉】或曰:謂法三善根性、三善根相應、三善根等起、三善根所依果報果是善;謂法三不善根性、三不善根相應、三不善根等起、三不善根所依果報果是不善;餘者無記。==*~~ ~~*==【晉】或曰:謂法五根性、五根相應、五根等起、五根所依果報果是善;謂法五蓋性、五蓋相應、五蓋等起、五蓋所依果報果是不`[善=善蓋【三宮】]`善;餘者無記。彼施設亦說善者,何以故善。==*~~ ~~*==【晉】答曰:善果、愛果、意樂果、意欲果,以是故善。已說果,今當說報。復次善報、愛報、意樂報、意欲報,以是故善。不善者,何以故不善。==*~~ ~~*==【晉】答曰:不善果、不愛果、意不樂果、意不欲果,是不善。已說果,今當說報。復次不善報、不愛報、`[不意=意不【聖】*]`不意樂報、`[*]`不意欲報,是不善。餘者無記。==*~~ ~~*==【晉】問曰:何以故說無記。如佛世尊,此苦一向記、此習盡道一向記。復次爾所一切謂十二入,佛亦一向`[記=說【宮聖】]`記、一向分別、一向施設、一向顯示。此何以故說無記。==*~~ ~~*==【晉】答曰:不以不說故名為無記。==*~~ ~~*==【晉】問曰:若不爾者,此云何。==*~~ ~~*==【晉】答曰:善者記於善,不善者記於不善,此無記者不記善亦不記不善是無記。==*~~ ~~*==【晉】或曰:善者二事故`[記=說【宮】]`記,性及果。不善亦二事故記,性及果。此無記雖性記非果記,以是故無記。==*~~ ~~*==【晉】或曰:善者生善趣,不善者生惡趣,此無記者不生善趣亦不生惡趣。==*~~ ~~*==【晉】或曰:善者受善報,不善者受不善報,此無記者不受善報亦不受不善報,以是故說無記。說曰:或復不說,故名無記。如彼契經:梵志至世尊所,到已而問:瞿曇!世是常耶。為非常耶。世尊告曰:梵志!此是無記。云何。瞿曇!世有邊耶。為無邊耶。世尊告曰:梵志!此是無記。云何。瞿曇!是命是身耶。為命異身異耶。世尊告曰:梵志!此是無記。云何。瞿曇!如來終耶。如來不終耶。如來終不終耶。如來亦不終亦不不終耶。世尊告曰:梵志!此是無記。如說:云何。瞿曇!世是常耶。為非常耶。世尊告曰:梵志!此是無記。==*~~ ~~*==【晉】問曰:何以故不`[說=記【宮聖】]`說。==*~~ ~~*==【晉】答曰:斷異學意故。異學至世尊所而問:云何。瞿曇!人是常耶。人非常耶。世尊作是念:我若說無人者,彼當言:我不問此有以無。我若說常無常者,而無有人何得有常無常。如有問人:士夫!石女兒有恭敬耶。善言耶。彼人作是念:我若作是說:石女無有兒。彼當言:我不問女有兒無兒。我若說有恭敬有善言,而石女無有兒,何得有恭敬善言。如是異學至世尊所而問:云何。瞿曇!人是常、為非常耶。世尊作是念:我若言有人,彼當言:我不問有無。我若言常無常,而無有人,何得有常無常。此是不實問、非實論,非真諦問、非真諦論。是謂不實不真諦故,世尊不記,如說。`[如說〔-〕【聖】]`如說:云何。瞿曇!世有邊耶。世無邊耶。是命耶。是身耶。為命異身異耶。世尊告曰:梵志!此是無記。==*~~ ~~*==【晉】問曰:何以故世尊不記。==*~~ ~~*==【晉】答曰:斷異學意故。異學至世尊所而問:是命耶。是身耶。為命異身異耶。世尊作是念:我若說有身無有命,彼當言:我不問此有無。我若言命異身異,而有身無有命,何得身異命異。如有人問:云何。士夫!牛角兔角相似不。彼人作是念:我若言牛有角、兔無角,彼當言:我不問此誰有誰無。我若言等相似,而牛有角、兔無角,何得等相似。如是異學至世尊所而問:是命耶。是身耶。為命異身異耶。世尊作是念:我若言有身無有命,彼當言:我不問此有無。我若言命異身異,而有身無有命,何得身異命異。此是實問不實問、實論非實論、真諦問不真諦問、真諦論非真諦論。是謂實不實真諦不真諦故,世尊不記。如說:云何。瞿曇!如來終耶。如來不終耶。如來終不終耶。如來亦不終亦不不終耶。世尊告曰:梵志!此是無記。==*~~ ~~*==【晉】問曰:世尊何以故不記。==*~~ ~~*==【晉】答曰:斷異學意故,異學者欲令法無有而有。彼異學至世尊所而問:云何。瞿曇!此人無有而有耶。`[為=無【聖】]`為有而有耶。`[何此而=云何此如【三宮聖】]`何此而無有而有,如是有而無耶。為有而有。為有已常耶。世尊作是念:無有此無有而有此,亦無有`[有〔-〕【三宮】]`有已而有常。此是不實問不實論、非真諦問非真諦論。是謂不實不真諦故,世尊不記。此是不說故,謂之無記。謂佛說,謂佛演說佛分別施設顯示。說曰:此說四論記,一者一向記論、二者分別記論、三者詰問記論、四者止記論。一向記論者,若有作是問:如來,至真、無所著、等正覺耶。世尊善說法耶。如來弟子善向耶。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息滅耶。此當為一向記,是謂一向記論。何以故一向記論。==*~~ ~~*==【晉】答曰:此論趣義、趣法、趣智、趣等覺、趣涅槃,是故一向記論。分別記論者,若作是問:法過去耶。當為彼分別記。何以故。==*~~ ~~*==【晉】答曰:過去法者,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或見斷、或思惟斷、或不斷,是謂分別記論。詰問記論者,若作是問:法過去耶。當還詰彼:賢士問何法。何以故。過去法者,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或見斷或思惟斷或不斷,是謂詰問記論。==*~~ ~~*==【晉】問曰:分別記論、詰問記論何差別。==*~~ ~~*==【晉】答曰:`[正=正故【三】,答故【宮】,答正【聖】]`正無差別,問差降故便有差別。問者二種,或有欲知而問、或有觸嬈而問。欲知而問者,彼若言:為我說法。當語彼:多有法,或過去未來現在,我當為說何者。若言:為我說過去。當語彼:過去法亦多,或有色陰至識陰,我當為說何者。若言:為我說色。當語彼:色亦多,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我當為說何者。若言:為我說善色。當語彼:善色亦多,或離於殺至不知時言,我當為說何者。若言:為我說離殺。當語彼:離殺亦多,或不貪生、或不恚生、或不癡生,我當為說何者。若言:為我說不貪生。當語彼:不貪生亦多,或有教或無教,我當為說何者。謂彼欲知而問,為彼法性分別開示善記令彼知。有觸嬈而問者,彼若言:為我說法。當語彼:多有法,當為說何者。不應語彼:或過去未來現在。若言:為我說過去。當語彼:過去法亦多,我當為說何者。不應語彼:或有色陰至識陰。若言:為我說色。當語彼:色亦多,我當為說何者。不應語彼:或善或不善或無記。若言:為我說善。當語彼:善色亦多,我當為說何者。不應為彼說:或離於殺至不知時言。若言:為我說離殺。當語彼:離殺亦多,我當為說何者。不應語彼:或不貪生或不恚生或不癡生。若言:為我說不貪生。當語彼:不貪生亦多,我當為說何者。不應語彼:或有教或無教。謂彼觸嬈問,應當爾,令彼或自答或默然住。是謂答故無差別,問差降故便有差別。止記論者,若作是問:云何。瞿曇!世是常耶。世無常耶。世尊告曰:梵志!此是無記。云何。瞿曇!世有邊耶。世無邊耶。是命是身耶。命異身異耶。如來終耶。如來不終耶。如來終不終耶。如來亦不終亦不不終耶。世尊告曰:梵志!此是無記。是謂止記論。何以故止記論。==*~~ ~~*==【晉】答曰:此論不趣義、不趣法、不趣智、不趣等覺、不趣涅槃,是故止記論。==*~~ ~~*==【晉】問曰:云何此論名記論,謂此中不答一句。==*~~ ~~*==【晉】答曰:此是如等法第一義答,謂默然是。==*~~ ~~*==【晉】問曰:何以故。==*~~ ~~*==【晉】答曰:謂默然伏於彼,何況記而不伏。==*~~ ~~*==【晉】說者:有異學名傷坻羅,為論故至罽賓。彼時`[足=是【明】]`足晝林有阿羅漢尊者跋修羅,得三明三藏六通,離三界結,於內外法盡學知。彼傷坻羅聞此林中有如此大論師,彼作是念:當往而問。彼到已,共尊者跋修羅相慰勞已却坐一面。却坐一面已,語尊者跋修羅:比丘!我等誰當先立論。我耶汝耶。==*~~ ~~*==【晉】尊者跋修羅曰:我是主人,我應先立論。然汝是客,令汝先立論。彼便先立論,說曰:一切論當有詰論。尊者跋修羅默然住。傷坻羅弟子便舉聲言:伏沙門。伏沙門。==*~~ ~~*==【晉】尊者跋修羅說曰:傷坻羅還去,汝傷坻羅者自當知。彼時傷坻羅便還去不遠,作是念:不知彼沙門何所說:傷坻羅還去,汝`[傷=當【明】]`傷坻羅者自當知。傷坻羅復作是念:我立此論:一切論當有詰論。我此論有咎、有諍、有過。彼沙門若作是論,彼亦有此咎。彼傷坻羅告弟子曰:彼沙門得我便來,當共往禮彼沙門。弟子對曰:師眾中`[得=已得【三宮】]`得勝,何用禮彼沙門為。傷坻羅曰:寧從智者伏,不從愚者勝。彼傷坻羅便還至尊者跋修羅所,舉身投地已,說曰:汝為我師,我為弟子。汝得勝,我不如。是謂或應默然而成論,況復記說而不成論。是故說:如等法第`[一=子【聖】]`一義答,謂默然。是廣說善、不善、無記處盡。==*~~ ### (貳).三界繫 ~~*==【晉】`[*]` 鞞婆沙 欲界色界無色界繫法處第二十九ᅟ==*~~ ~~*==【晉】欲界繫法者、色界繫法者、無色界繫法者。==*~~ 【唐】復有三法,謂: 【<font color="Salmon">發智</font>】欲界色界無色界繫法。 ~~*==【晉】問曰:欲界繫法云何。==*~~ 【唐】問:欲界繫法云何。答:欲界繫五蘊。 ~~*==【晉】答曰:欲界繫五陰。==*~~ 【唐】問:色界繫法云何。答:色界繫五蘊。 【唐】問:無色界繫法云何。答:無色界繫四蘊。 ~~*==【晉】色界繫法云何。答曰:色界繫五陰。==*~~ ~~*==【晉】無色界繫法云何。答曰:無色界繫四陰。==*~~ 【唐】餘義廣說亦如前不善納息。 ~~*==【晉】{}s52問曰:何以故說欲界繫法、何以故說色無色界繫法。==*~~ ~~*==【晉】答曰:因欲繫足,是故說欲界繫。因色繫足,是故說色界繫。因無色繫足,是故說無色界繫。足者,結也。如所說偈:==*~~ ~~*==【晉】ᅟ若已盡不生ᅟ已盡不將隨ᅟ彼佛無量行ᅟ無跡何跡將ᅟ==*~~ ~~*==【晉】ᅟ若叢深枝灑ᅟ無愛可將隨ᅟ彼佛無量行ᅟ無跡何跡將ᅟ==*~~ ~~*==【晉】如有足者,彼能趣東西南北。如是若有結足者,彼便趣諸界、趣諸趣、趣諸生、趣輪轉生死中,是故說因欲界繫足是欲界繫,因色無色界繫足是色無色界繫。==*~~ ~~*==【晉】或曰:因欲繫縛是故說欲界繫,因色繫縛是故說色界繫,因無色繫縛是故說無色界繫。如繫人在堅柱堅`[杙=我【三宮】*]`杙,彼因堅柱堅`[*]`杙說是縛。如是因欲繫縛是故`[說欲=欲說【聖】]`說欲界繫,因色繫縛是故說色界繫,因無色繫縛是故說無色界繫。==*~~ ~~*==【晉】或曰:謂有欲樂是欲界繫,謂有欲樂是色界繫,謂有欲樂是無色界繫。欲者愛,樂者見。==*~~ ~~*==【晉】或曰:謂欲界著所著、惜所惜、已所已是欲界繫,謂色界著所著、惜所惜、已所已是色界繫,謂無色界著所著、惜所惜、已所已是無色界繫。==*~~ ~~*==【晉】或曰:謂欲界垢雜垢、污雜污、毒雜毒是欲界繫,謂色界垢雜垢、污雜污、毒雜毒是色界繫,謂無色界垢雜垢、污雜污、毒雜毒是無色界繫。廣說欲界色無色界繫法處盡。{}==*~~ ## 15-16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及見修非所斷法 ### (壹).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晉】`[*]` 鞞婆沙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處第三十ᅟ==*~~ ~~*==【晉】學法者、無學法者、非學非無學法者。==*~~ 【唐】復有三法,謂: 【<font color="Salmon">發智</font>】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 【唐】問:學法云何。 ~~*==【晉】問曰:學`[明註曰法下南藏有法字]`法云何。==*~~ ~~*==【晉】答曰:學五陰。無學法云何。==*~~ ~~*==【晉】答曰:無學五陰。非學非無學法云何。==*~~ ~~*==【晉】答曰:有漏五陰及無為。==*~~ 【唐】答:學五蘊。 【唐】問:無學法云何。 【唐】答:無學五蘊。 【唐】問:非學非無學法云何。 【唐】答:有漏五蘊及三無為。 ###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名義 【唐】問:學等三法其義云何。==\[s144云何名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耶]== 【唐】答: ### 1依無貪瞋癡道說 【唐】以無貪瞋癡道學斷貪瞋癡,是學義。 【唐】以無貪瞋癡道不學斷貪瞋癡,已學斷故,是無學義。 【唐】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 ### 2依無愛道說 【唐】復次, 【唐】以無愛道學斷愛非愛事,是學義。 【唐】以無愛道學斷愛者,遮無學道;非愛事者,遮世俗道。 【唐】「以無愛道不學斷愛,已學斷故;亦非愛事」是無學義。 【唐】以無愛道不學斷愛者,遮學道;非愛事者,遮世俗道。 【唐】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 ### 3依斷煩惱諦現觀說 【唐】復次, 【唐】學斷煩惱.<u>學諦現觀</u>,是學義。 【唐】「不學斷煩惱,已學斷故;亦不學諦現觀,已學諦現觀故。」是無學義。 【唐】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 ### 4依斷二求說 【唐】復次, 【唐】「學斷二求,謂欲求有求;學滿一求,謂梵行求。」是學義。 【唐】「不學斷二求,已學斷故;不學滿一求,已學滿故。」是無學義。 【唐】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 ### 5依煩惱得說 【唐】復次, 【唐】若相續中有煩惱得亦有無漏道得而學斷煩惱,是學義。 【唐】「若相續中無煩惱得而有無漏道得;不學斷煩惱,已學斷故。」是無學義。 【唐】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 ### 6依離貪愛和無漏道說 【唐】復次, 【唐】若相續中未離貪愛,有無漏道得而學斷貪愛,是學義。 【唐】若相續中已離貪愛而有無漏道得;不學斷貪愛,已學斷故。是無學義。 【唐】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 ### 7依見修道攝及無學道攝說 【唐】復次,見修道攝是學義;無學道攝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 ### 8依見修地攝及無學地攝說 【唐】復次,見修地攝是學義;無學地攝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 ### 9依三根說 【唐】復次,未知當知已知根攝是學義;具知根攝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 ### 10依七賢聖者說 【唐】復次,隨信行隨法行信勝解見至身證──五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學義;慧解脫俱解脫──二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 ### 11依四向四果說 【唐】復次,四向及前三果──七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學義;第四果──一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 ### 12依二十七賢聖說 【唐】復次, 【唐】十八學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學義;九無學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 【唐】問:住學果者乃至未起勝果道時,諸無漏道云何名學。 【唐】答:學阿世耶猶未息故,彼無漏道亦得名學。 ### (貳).見所斷修所斷無斷法 【唐】一見所斷修所斷無斷法之自性 ### (一)標 【唐】復有三法,謂: 【<font color="Salmon">發智</font>】見所斷修所斷無斷法。 【唐】問:見所斷法云何。[s144](01/婆沙131-150#^am4nx1) [s145](01/婆沙131-150#^amf2ud) 【唐】答: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及彼相應心心所法,彼所等起不相應行。是名見所斷法。 【唐】問:修所斷法云何。 【唐】答:學見迹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及彼相應,彼所等起身語二業彼所等起不相應行并不染污諸有漏法,是名修所斷法。 【唐】問:無斷法云何。 【唐】答:無漏五蘊及三無為。 ^sp3pdr ### 二略說餘義 【唐】餘義廣說如前不善納息。 ## 17.四諦論 ### (壹).序說 【發智】四諦。 【唐】==\[四諦]==者,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 (貳).論究的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四聖諦。」雖作是說而不廣辯。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 (叁).四諦自性 【唐】問:如是四諦自性云何。 ### (一)阿毘達磨諸論師 【唐】阿毘達磨諸論師言:五取蘊是苦諦;有漏因是集諦;彼擇滅是滅諦;學無學法是道諦。 ### (二)譬喻者 【唐】==\[zs57]==譬喻者說:諸名色是苦諦;業煩惱是集諦;業煩惱盡是滅諦;奢摩他毘鉢舍那是道諦。 ### (三)分別論者 【唐】==\[zs57]==分別論者作如是說: 【唐】若有八苦相是苦,是苦諦;餘有漏法是苦,非苦諦。招後有愛是集,是集諦;餘愛及餘有漏因是集,非集諦。招後有愛盡是滅,是滅諦;餘愛盡及餘有漏因盡是滅,非滅諦。學八支聖道是道,是道諦;餘學法及一切無學法是道,非道諦。 【唐】==\[評曰]==若作是說,諸阿羅漢但成就苦滅二諦,不成就集道二諦。所以者何。招後有愛,諸阿羅漢已斷盡故;學八支聖道==\[於]==得阿羅漢果時皆已捨故。 ### (四)尊者妙音 【唐】尊者妙音作如是說: 【唐】==\[苦諦]==若墮自相續五蘊,若墮他相續五蘊,若有情數及無情數諸蘊,如是一切皆是苦,是苦諦。 【唐】修觀行者起現觀時,唯觀墮自相續五蘊為苦,不觀墮他相續五蘊及無情數諸蘊為苦。 【唐】所以者何。逼切行相是苦現觀,墮他相續及無情數蘊於自相續非逼切故。 【唐】彼《生智論》作如是說:「自相續蘊極自逼切,非他相續及無情數蘊。非離自身==\[而]==他及非情能相逼切;無自身者,他及非情何所逼切。」 【唐】故現觀時,唯觀墮自相續五蘊為苦,非餘。 【唐】==\[集諦]==若墮自相續五蘊因,若墮他相續五蘊因,若有情數及無情數諸蘊因,如是一切皆是集,是集諦。 【唐】修觀行者起現觀時,唯觀墮自相續五蘊因為集,不觀墮他相續五蘊因及無情數諸蘊因為集。 【唐】==\[滅諦]==若墮自相續五蘊盡,若墮他相續五蘊盡,若有情數及無情數諸蘊盡,如是一切皆是滅,是滅諦。 【唐】修觀行者起現觀時,唯觀墮自相續五蘊盡為滅,不觀墮他相續五蘊盡及無情數諸蘊盡為滅。 【唐】==\[道諦]==若墮自相續五蘊對治,若墮他相續五蘊對治,若有情數及無情數諸蘊對治,如是一切皆是道,是道諦。 【唐】修觀行者起現觀時,唯觀墮自相續五蘊對治為道,不觀墮他相續及無情數諸蘊對治為道。 ### 2本宗評 【唐】==\[評]==如是說者: ### (1)苦諦 【唐】「若墮自相續五蘊,若墮他相續五蘊,若有情數及無情數諸蘊,如是一切皆是苦,是苦諦。 【唐】修觀行者起現觀時,皆觀為苦。」 【唐】問:逼切行相是苦現觀,墮他相續及無情數蘊於自相續既非逼切,修觀行者起現觀時,何故亦觀為苦。 【唐】答: 【唐】設彼於自不能逼切,亦觀為苦。所以者何。 【唐】◎無始時來於一切苦皆起無智,為對治彼,皆應起智。 【唐】◎無始時來於一切苦皆起猶豫,為對治彼,皆應起決定。 【唐】◎無始時來於一切苦皆起誹謗,為對治彼,皆應起信。 【唐】故應遍觀一切為苦,況彼於自亦能逼切。所以者何。 【唐】◎若有為他所打觸者,亦生大苦,豈非逼切。 【唐】◎若有空中木石瓦等墮自身上,亦生大苦,豈非逼切。 【唐】既有逼切自相續義,故現觀時亦觀為苦。 ### (2)集諦 【唐】若墮自相續五蘊因,若墮他相續五蘊因,若有情數及無情數諸蘊因,如是一切皆是集,是集諦。 【唐】修觀行者起現觀時,皆觀為集。 ### (3)滅諦 【唐】若墮自相續五蘊盡,若墮他相續五蘊盡,若有情數及無情數諸蘊盡,如是一切皆是滅,是滅諦。 【唐】修觀行者起現觀時,皆觀為滅。 ### (4)道諦 【唐】若墮自相續五蘊對治,若墮他相續五蘊對治,若有情數及無情數諸蘊對治,如是一切皆是道,是道諦。 【唐】修觀行者起現觀時,皆觀為道。 ### ‹三結› 【唐】如是名為四諦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 (肆).諦的定義 【唐】已說諦自性,所以今當說。 ==§一徵== 【唐】問:何故名諦。諦是何義。 ==§二釋== 【唐】答: ==§(一)列== 【唐】實義是諦義,真義如義不顛倒義無虛誑義是諦義。 ==§(二)釋疑== 【唐】1不將虛空非擇滅立為諦 【唐】問:若實義是諦義乃至無虛誑義是諦義者,虛空非擇滅亦有實義乃至無虛誑義,何故世尊不立為諦。<font color="#767171">🈬sz"18"#[s9邪見不緣虛空及非擇滅]🈮</font> *【涼】問曰:若實義、審義、如義、不顛倒義、不異義是諦義者,虛空、非數滅亦是實義乃至是不異義,何故不立諦耶。* 【唐】答: *【涼】答曰:* 【唐】◎若法是苦是苦因是苦盡是苦對治者,世尊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苦非苦因非苦盡非苦對治,是故世尊不立為諦。 *【涼】若法是苦、是苦因、是苦盡、是苦對治者,立諦;虛空、非數滅,非苦、非苦因、非苦盡、非苦對治,故不立諦。* 【唐】◎復次,若法是蘊是蘊因是蘊盡是蘊對治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蘊非蘊因非蘊盡非蘊對治,故不立為諦。 【唐】◎復次,若法是疾病是疾病因是疾病盡是疾病對治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疾病非疾病因非疾病盡非疾病對治,故不立為諦。 【唐】◎復次,若法是癰箭惱害過患;是癰箭惱害過患因;是癰箭惱害過患盡;是癰箭惱害過患對治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於彼皆非,故不立為諦。 【唐】◎復次,若法是重擔、是能荷重擔、是重擔盡、是重擔對治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於彼皆非,故不立為諦。 *【涼】如苦,陰.病.癰箭過患.重擔,說亦如是。* 【唐】◎復次,若法是此岸、是彼岸、是河、是船栰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於彼皆非,故不立為諦。 *【涼】復次,若法如此岸彼岸河筏者,立諦;虛空非數滅.非此岸彼岸河筏,故不立諦。* 【唐】◎復次,若法是苦,是苦因,是道,是道果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苦非苦因非道非道果,故不立為諦。 【唐】◎復次,若法有因性果性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無因性果性,故不立為諦。 【唐】◎復次,虛空非擇滅無漏故,非苦集諦;無記故,非滅諦;無為故,非道諦。 【唐】◎復次,虛空非擇滅不墮世故,非三諦;無記故,非滅諦。 【唐】◎復次,虛空非擇滅非蘊自性故,非三諦;無記故,非滅諦。 【唐】◎復次,虛空非擇滅不隨苦故,非三諦;無記故,非滅諦。 【唐】◎復次,若法是邪見及無漏慧所緣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邪見及無漏慧所緣,故不立為諦。 【唐】◎復次,若法是無明及明所緣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無明及明所緣,故不立為諦。 【唐】◎復次,若法是雜染事及清淨事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雜染事及清淨事,故不立為諦。 【唐】◎復次,若法是可欣事及可厭事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可欣事及可厭事,故不立為諦。 【唐】◎復次,若法是欣作意事及厭作意事者,立為諦;虛空非擇滅非欣作意事及厭作意事,故不立為諦。 *【涼】復次,若法是苦是苦因、是道是道果者立諦;虛空非數滅與上相違,故不立諦。* *【涼】復次,若法有因有果故立諦;虛空非數滅無因果,故不立諦。* *【涼】復次,虛空、非數滅,無漏故非苦集諦,無記故非滅諦,無為故非道諦。* *【涼】復次,此法不行世故不立三諦,無記故,不立滅諦。* *【涼】復次,此法非陰故不立三諦,非善故,不立滅諦。* *【涼】復次,此法不與苦相隨故不立三諦,非善故,不立滅諦。* *【涼】復次,若法為邪見無漏正見所緣立諦,此法非邪見無漏正見所緣,故不立諦。* *【涼】復次,若法為無明明所緣者立諦,此法不為無明明所緣,故不立諦。* *【涼】復次,若法體是煩惱出要者立諦,此法非煩惱出要,故不立諦。* *【涼】復次,若法能生厭離隨喜者立諦,此法不能生厭離隨喜,故不立諦。* ### 2關於四種顛倒是諦所攝之理由 【唐】(1)==\[問]== 【唐】問:若不顛倒義是諦義者,四種顛倒應非諦攝。所以者何。顛倒轉故。 ==§(2)答== 【唐】答: ### A第一說 【唐】(A)標 【唐】以餘緣故,立為顛倒;以餘緣故,是諦所攝。 ==§(B)釋== 【唐】a立為顛倒 【唐】謂三緣故,立為顛倒:一決度故;二增益故;三一向倒故。 ==§b是諦攝== 【唐】是有是實==\[是]==實相相應,故是諦攝。 ### B第二說 【唐】復次, ==§(A)立為顛倒== 【唐】彼於無常計常苦計為樂不淨計淨無我計我,故立為倒。 ==§(B)是諦攝== 【唐】以有因性果性,故是諦攝。 ### 3虛誑語是諦所攝之理由 【唐】(1)==\[問]== 【唐】問:若無虛誑義是諦義者,諸虛誑語應非諦攝,所以者何。虛誑轉故。 ==§(2)答== 【唐】答: ### A第一說 【唐】(A)立虛誑語 【唐】以餘緣故,立虛誑語。謂違自想,誑惑他故。 ==§(B)是諦攝== 【唐】以餘緣故,是諦所攝。謂是有是實==\[是]==實相相應。 ### B第二說 【唐】復次, ==§(A)立虛誑語== 【唐】以餘緣故,立虛誑語。謂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不覺言覺,覺言不覺;不知言知,知言不知。 ==§(B)是諦攝== 【唐】以餘緣故,是諦所攝。謂有因性果性。 ### (三)結 【唐】是故實義是諦義,乃至無虛誑義是諦義。 ### (伍).關於四諦建立的根據 【唐】一難問 【唐】問: ### (一)總難 【唐】此四聖諦云何建立,為依實事.為依因果.為依現觀而建立耶。設爾何失。三皆有過。 ### (二)分別 【唐】所以者何。 【唐】==1==若依實事而建立者,諦應有三。 【唐】謂苦集諦無別體故,應合為一;滅為第二;道為第三。故有三諦。 【唐】==2==若依因果而建立者,諦應有五。 【唐】謂有漏法因果別故,既立為二,諸無漏道亦有因果.應分為二,滅為第五。故有五諦。 【唐】==3==若依現觀而建立者,諦應有八。 【唐】謂瑜伽師入現觀位: 【唐】◎先別觀欲界苦,後合觀色無色界苦; 【唐】◎先別觀欲界諸行因,後合觀色無色界諸行因; 【唐】◎先別觀欲界諸行滅,後合觀色無色界諸行滅; 【唐】◎先別觀欲界諸行對治,後合觀色無色界諸行對治。故有八諦。 ### 二答 【唐】答: ### (一)依因果立 【唐】應作是說:此四聖諦依因果立。 【唐】問:若爾,應有五諦,非四。 【唐】答:聖道因果合立一,故諦四非五。謂無漏道因性果性.皆是能趣.苦有世間生老病死.究竟滅行,故合立一。 【唐】問:若爾,有漏因性果性.皆是能趣.苦有世間生老病死.流轉集行,亦應合一,諦應唯三。 【唐】答:雖爾,行相有別有總,是故建立聖諦唯四。 【唐】(a)◎謂於有漏果性有四行相: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 【唐】◎於有漏因性有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 【唐】(b)於無漏道因性果性總唯有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 ### (二)依三緣建立 【唐】有作是說:以三緣故,建立四諦: 【唐】一實事故;二因果故;三謗信故。 【唐】(1)實事故者,謂此四諦實事有二:一者有漏;二者無漏。 【唐】(2)因果故者, 【唐】謂有漏事有因果性:果性立苦諦;因性立集諦。 【唐】無漏事中有二種類:一有因性有果性;二有果性無因性。 【唐】有因性有果性者,立道諦;有果性無因性者,立滅諦。」 【唐】(3)==\[謗信故]==問:何故有漏事因性果性.各立一諦,無漏道因性果性.合立一諦耶。 【唐】答:緣彼謗信.有別總故。 【唐】◎謂於有漏因性果性.各別起謗:一於果性謗實非苦;二於因性謗實非集。 【唐】又於有漏因性果性.各別生信:一於果性信實是苦;二於因性信實是集。 【唐】◎於無漏道因性果性,總起一謗,謂謗非道;總生一信,謂信是道。 【唐】是故三緣建立四諦。 ### (三)依現觀建立 【唐】復有說者: 【唐】「依現觀故建立四諦。」 【唐】問:若爾,聖諦應八非四。 【唐】答: 【唐】諦「行相」同,故四非八。 【唐】◎謂欲界苦及色無色界苦.雖別現觀,而同是苦諦.及同苦等行相所觀,故合立一。 【唐】◎欲界諸行因及色無色界諸行因.雖別現觀,而同是集諦.及同因等行相所觀,故合立一。 【唐】◎欲界諸行滅及色無色界諸行滅.雖別現觀,而同是滅諦.`[又=及【明】]`又同滅等行相所觀,故合立一。 【唐】◎欲界諸行對治及色無色界諸行對治.雖別現觀,而同是道諦.又同道等行相所觀,故合立一。 【唐】故依現觀建立四諦,不增不減。 ### B釋疑(關於四諦各自相狀之諸說) 【唐】(A)==\[問]== 【唐】問:苦集滅道各有何相。 ==§(B)答== 【唐】==\[答]==: ### a脇尊者 【唐】脇尊者曰:逼迫是苦相,生長是集相,寂靜是滅相,出離是道相。 ### b尊者世友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a)第一說== 【唐】「流轉是苦相,能轉是集相,止息是滅相,還滅是道相。」 ==§(b)第二說== 【唐】復作是說:生依流轉是苦相,能轉生依是集相,生依止息是滅相,能滅生依是道相。 ### (四)第四家答(大德) 【唐】大德說曰: 【唐】於實有事建立諦名。 【唐】謂「五取蘊」如從爐出極熱鐵團;「三苦所隨,順苦流轉,沒在苦海,雜苦而住,如苦合成」猶如鐵團與火合,故火勢隨逐,極熱如火。此五取蘊亦復如是。 【唐】◎與苦合故,如苦合成,故「與苦合」是苦諦相。 【唐】◎如是苦蘊從煩惱生,由業轉變,諸趣流轉,無始相續,故「能生轉」是集諦相。 【唐】◎此煩惱業究竟離故,於諸趣生不復流轉,故「不流轉」是滅諦相。 【唐】◎修淨戒定,正觀生滅,能斷有因,能證有盡,故「能斷證」是道諦相。 ^c5nebx ## 30.作為四諦附論的諸諦說 ## (陸).作為四諦附論的諸諦說 【唐】一關於說一諦之理由 ## 一諦 【唐】問: 【唐】若諦有四,何故世尊說有一諦。 【唐】如伽他說:一諦無有二,眾生於此疑,別說種種諦,我說無沙門。 【唐】此頌意言:唯有一諦。外道猶豫,別說有多,佛說彼法中無沙門道果,沙門道果依一諦故。 【唐】==1.==脇尊者曰: 【唐】言一諦者,謂四聖諦各唯有一。唯一苦諦,無第二苦;唯一集諦,無第二集;唯一滅諦,無第二滅;唯一道諦,無第二道。故說一諦,不違說四。 【唐】==2.==復次,言一諦者,謂一滅諦,為欲遮遣餘解脫故。 【唐】謂諸外道說四解脫:一無身解脫,即空無邊處;二無邊意解脫,即識無邊處;三淨聚解脫,即無所有處;四世窣堵波解脫,即非想非非想處。 【唐】佛作是說:彼非真實解脫出離,是無色有。真解脫者,唯一滅諦,究竟涅槃。 【唐】==3.==復次,言一諦者,謂一道諦,為欲遮遣餘道諦故。 【唐】謂諸外道說多道諦:如執自餓為道;或執臥灰為道;或執隨日轉為道;或執飲風飲水食果食菜為道;或執露形為道;或執臥刺棘等為道;或執不臥為道;或執著弊故衣為道;或執服諸藥物斷食為道。 【唐】佛作是說:彼非真道,是邪僻道是虛偽道是矯詐道。如是諸道非諸善士所應習行,是諸惡人所應遊履。真淨道者,謂一道諦,即正見等八支聖道。 【唐】==4.==復次,言一諦者,謂一滅諦,永捨一切生死苦故。又一諦者,謂一道諦,能斷一切生死因故。 ## 二諦 【唐】餘契經中說:有二諦:一世俗諦;二勝義諦。 ### 二諦攝四諦 【唐】問:世俗勝義二諦云何。 【唐】==(1)==有作是說: 【唐】於四諦中,前二諦是世俗諦,男女.行住.及瓶衣等,世間現見諸世俗事,皆入苦集二諦中故。 【唐】<u>後二諦</u>是勝義諦,諸出世間真實功德,皆入滅道二諦中故。 【唐】==(2)==復有說者: 【唐】於四諦中,前三諦是世俗諦。 【唐】苦集諦中有世俗事,義如前說。 【唐】佛說:滅諦如城如宮或如彼岸。諸如是等世俗施設,滅諦中有,是故滅諦亦名世俗。 【唐】唯一<u>道諦</u>是勝義諦,世俗施設此中無故。 【唐】==(3)==或有說者: 【唐】四諦皆是世俗諦攝。 【唐】前三諦中有世俗事,義如前說; 【唐】道諦亦有諸世俗事,佛以沙門婆羅門名說道諦故。 【唐】唯<u>一切法空非我理</u>是勝義諦。空非我中,諸世俗事絕施設故。 【唐】==(4)==評曰: 【唐】應作是說:四諦皆有世俗勝義。 【唐】苦集中有世俗諦者,義如前說。 【唐】苦諦中有勝義諦者,謂苦<font color="red"><u>非常</u></font>空非我理。集諦中有勝義諦者,謂因集生緣理。 【唐】滅諦中有世俗諦者,佛說滅諦如園如林如彼岸等。 【唐】滅諦中有勝義諦者,謂滅靜妙離理。 【唐】道諦中有世俗諦者,謂佛說道如船栰如石山如梯隥`[隥=蹬【宋元宮】]`如臺觀如花如水。 【唐】道諦中有勝義諦者,謂道如行出理。 *【涼】評曰:應作是說:四諦亦是世諦,亦是第一義諦。* *【涼】苦集諦是世諦者,如先所說;第一義諦者,如苦空<font color="red"><u>無常</u></font>無我,因集有緣是也。* *【涼】滅諦說是世諦者,佛說滅諦如城如園林;第一義諦者,盡止妙離。* *【涼】道諦是世諦者,佛說道諦如筏`[筏=栰【三宮】]`、如石如山、如華如水、如梯如樓觀;第一義諦者,道如迹乘。* 【唐】由說四諦<u>皆有</u>世俗勝義諦故,世俗勝義<u>俱攝</u>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虛空非擇滅亦二諦攝故。 *【涼】若作是說.四諦盡是世諦第一義諦者,則一切法盡有世諦第一義諦。世諦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第一義諦亦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 實唯有一諦 【唐】問: 【唐】世俗中世俗性,為勝義故有,為勝義故無。設爾何失。二俱有過。 【唐】所以者何。 【唐】==(1)==若世俗中世俗性勝義故有者,應唯有一諦,謂勝義諦。 【唐】==(2)==若世俗中世俗性勝義故無者,亦應唯有一諦,謂勝義諦。 【唐】答: 【唐】應作是說:世俗中世俗性.勝義故有。若世俗中世俗性.勝義故無,佛說二諦,言應非實。佛說二諦言既是實,故世俗中世俗性.勝義故有。 *【涼】問曰:世諦中為有第一義諦不。若有第一義諦者,便是第一義諦,無有世諦。若無者,亦是一諦,謂第一義諦。* *【涼】答曰:應作是說:世諦中有第一義諦。若世諦中無第一義諦者,如來說二諦則不如其實。以如來說二諦如其實故,世諦中應有第一義諦。* 【唐】問:若爾,唯應有一諦,謂勝義諦。 【唐】答:實唯有一諦,謂勝義諦。 *【涼】問曰:若然者,便有一諦,謂第一義諦。* *【涼】答曰:如是,唯有一諦,謂第一義諦。* 【唐】問:若爾,何故立有二諦。 *【涼】問曰:若然者,佛何故說二諦。* 【唐】答: *【涼】答曰:* 【唐】<u>依差別緣</u>立有二諦,不依實事;若依實事,唯有一諦,謂勝義諦。 *【涼】以事故,不以體分。唯有一諦謂第一義諦,* 【唐】依差別緣建立二種: 【唐】若依此緣立世俗諦,不依此緣立勝義諦; 【唐】若依此緣立勝義諦,不依此緣立世俗諦。 *【涼】以事故而有差別。* *【涼】若以事故名為世諦,不以此事名第一義諦;* *【涼】若以事故名第一義諦,不以此事名為世諦。* 【唐】◎譬如一受有四緣性,若依此緣立因緣性,不依此緣乃至立增上緣性;若依此緣乃至立增上緣性,不依此緣乃至立因緣性。 【唐】◎又如一受有六因性。若依此緣立相應因性,不依此緣乃至立能作因性。若依此緣乃至立能作因性,不依此緣乃至立相應因性。 【唐】二諦亦爾,依別緣立,不依實事。 *【涼】猶如一受有四緣性,謂因、次第、境界、威勢緣。若`[因=因以【三宮】]`因事故名為因緣,不以此事故乃至名威勢緣;若以事故名威勢緣,不以此事故乃至名因緣。* *【涼】又一受有六因性,謂相應、共生、相似、一切遍、報、所作因。若以事故名相應因,不以此事乃至名所作因;若以事故名所作因,不以此事乃至名相應因。彼亦如是。* ### 二諦差別 【唐】問:世俗勝義,<u>亦可</u>施設各是一物.不相雜耶。 *【涼】問曰:世諦、第一義諦,為可得施設別體不雜合耶。* 【唐】答:亦可施設。 *【涼】答曰:可得。* 【唐】其事云何。 【唐】1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唐】a能顯名是世俗,所顯法是勝義。==\[[zs76](正理76-80#^co99km) 雖名身等亦是義攝.而非勝義,有多想故,謂有如義有不如義.有有義有無義.有依假轉.有依實轉。]== 【唐】b復作是說:隨順世間所說名,是世俗;隨順賢聖所說名,是勝義。 *【涼】尊者和須蜜`[*]`說曰:a名是世諦,名所顯義.是第一義諦。* *【涼】b復次,隨順世間所說名.是世諦,隨順賢聖所說名.是第一義諦。* 【唐】2大德說曰:宣說有情瓶衣等事不虛妄心所起言說,是世俗諦;宣說緣性緣起等理不虛妄心所起言說,是勝義諦。 *【涼】尊者<u>佛陀提婆</u>說曰:若說眾生如其所念相應之言,是名世諦。若說緣起等法如其所念相應之言,是名第一義諦。* 【唐】3尊者<u>達羅達多</u>說曰:名自性是世俗,此是苦集諦少分;義自性是勝義,此是苦集諦少分.及餘二諦.二無為。==Dharadatta== *【涼】尊者陀羅達多說曰:世諦體相是名,苦集諦少分。* ## 五.三種婆羅門諦 【唐】如契經說:出家梵志總有三種婆羅門諦,云何為三。 【唐】1謂有出家梵志作如是說:「一切有情皆不應害。」如是所說,是諦,非虛。是名第一婆羅門諦。 【唐】2復有出家梵志作如是說:「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如是所說,是諦,非虛。是名第二婆羅門諦。 【唐】3復有出家梵志作如是說:「諸有集法皆有滅法。」如是所說,是諦,非虛。是名第三婆羅門諦。==\[zs58說真婆羅門.必具有三諦]\[婆沙正理.配三脫門.次第不同]== 【唐】問:此中,何者是婆羅門,何者是諦。 【唐】答: 【唐】==A==此中意說出家外道名婆羅門。 【唐】彼所說中,前三是諦,餘皆虛妄。 【唐】1「一切有情皆不應害」者,謂諸有情皆不應殺。 【唐】2「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者,謂我不屬彼.彼不屬我。 【唐】3「諸有集法皆有滅法」者,謂諸有生皆歸於滅。 【唐】==B==復有說者: 【唐】此中意說住佛法者名婆羅門,即前所說三種名諦。 【唐】==a==為對外道,佛說此經。謂: 【唐】1有外道自謂.我是真婆羅門,而為祠祀.殺諸牛羊.及多聚集雜類眾生而斷其命。佛對彼故,作如是說:「損害他者,非真婆羅門。真婆羅門者,於諸有情皆不應害。」 【唐】2復有外道自謂.我是真婆羅門,而為生天受諸欲樂.勤修梵行。佛對彼故作如是說:「為天欲樂修梵行者,非真婆羅門。真婆羅門者,於諸所有志無繫屬.而修行梵行。」 【唐】3復有外道自謂.我是真婆羅門,而執斷常.乖於中道。佛對彼故作如是說:「執斷常者,非真婆羅門。真婆羅門者,知有集法皆有滅法。集故非斷,滅故非常,非斷非常,契於中道。」 【唐】==b==復次,此經意說三解脫門所有加行: 【唐】1「一切有情皆不應害」者,說空解脫門加行。 【唐】2「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者,說無願解脫門加行。 【唐】3「諸有集法皆有滅法」者,說無相解脫門加行。」 【唐】==c==有作是說:此經意說三解脫門,如其次第。 【唐】==d==或有說者:此經意說三三摩地。謂空無願無相,三種如其次第。 【唐】==e==復有說者:此經意說戒蘊定蘊慧蘊,三種如其次第。 【唐】如說三蘊,如是三學三修三淨,應知亦爾。 ## 六.四諦配四方 【唐】如契經說:佛告苾芻:「觀四方者,謂觀四諦。」 【唐】問:世尊何故於四聖諦以方聲說。 【唐】答: 【唐】觀所化者宜聞說故。 【唐】謂有所化,聞以方聲說四聖諦,即易悟入,故佛於諦說四方聲。 【唐】如餘契經,佛為所化於八解脫說八方聲,所化聞之,即易悟入。 【唐】此經亦爾,故於四諦說四方聲。 ### (2)釋疑 【唐】問:四諦四方有何相似而於四諦說四方聲。 【唐】答: 【唐】四諦四方四數等故。 【唐】問:佛於何諦說何方聲。 【唐】答: 【唐】◎佛於苦諦說東方聲,於彼集諦說西方聲,以現觀時先觀苦諦次觀集故。 【唐】◎有作是說:東方如集,西方如苦,先因後果,次第說故。佛於道諦說南方聲,道諦南方俱應供故。佛於滅諦說北方聲,滅諦北方俱最勝故。 ## 31.與四諦相關經文的解釋 ### (柒).與四諦相關經文的解釋 【唐】一.於四聖諦應知慧根 ### (一)舉契經 【唐】如契經說:於四聖諦應知慧根。 ### (二)釋 【唐】1==\[問]== 【唐】問:此為依「攝。」為依「所緣。」 【唐】◎若依「攝」者,四諦慧根互不相攝,如何於四諦說應知慧根。 【唐】◎若依「所緣」,即一切法皆是所緣,何獨四諦。 ### 2答 【唐】答: ### (1)第一家答 【唐】應作是說: ### A標 【唐】「此不依「攝」不依「所緣」而作是說。 ### B舉例 【唐】◎然於建立四聖諦時,慧用最勝,故作是說:「於四聖諦應知慧根。」 【唐】◎如於建立四證淨時,信用最勝,故作是說:「於四證淨應知信根。」 【唐】◎如於建立四正勝時,精進用最勝,故作是說:「於四正勝應知精進根。」 【唐】◎如於建立四念住時,念用最勝,故作是說:「於四念住應知念根。」 【唐】◎如於建立四神足時,定用最勝,故作是說:「於四神足應知定根。」 ### C結說 【唐】此中亦爾。」 ### (2)第二家答 【唐】有作是說: ### A標 【唐】「此依「所緣」。」 ### B釋疑 【唐】問:慧根既能緣一切法,何獨四諦作是說耶。 【唐】答:若法有漏無漏慧緣,此中偏說。虛空非擇滅唯有漏慧緣,故此不說。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七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八</b>☗s78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八 【唐】(舊譯:第40卷,大正28,299b) ## 32.四諦相關經文的解釋(續) ### 二.諸善法生攝在四諦 【唐】(一)舉契經 【唐】如契經說:尊者舍利子作如是言:「諸善法生.皆四聖諦攝.趣四聖諦。」 ### (二)釋疑 【唐】1==\[問]== 【唐】問:三諦有為,說生可爾;滅諦無為,既無生義,如何可說諸善法生攝在四諦。 ### 2答 【唐】答: ### (1)第一家答 【唐】A. 【唐】此經意說「諸善法生無不攝在四聖諦中」,不言「四諦一一皆攝所生善法」,於理何違。 ### B.(二種生) 【唐】(A). 【唐】復次,生有二種:一有自性故名為生;二從緣起故名為生。 【唐】◎「有自性故名為生」者,生言顯體非滅壞義。 【唐】◎「從緣起故名為生」者,生言欲顯從緣起義。 【唐】諸善法中:具二生者,三諦所攝;唯「有自性故名生」者,滅諦所攝。故經所說亦不違理。 ### (B). 【唐】復次,生有二種:一作用生;二彼「得」生。 【唐】諸善法中: 【唐】◎具二生者,三諦所攝; 【唐】◎唯彼得生者,滅諦所攝,擇滅雖不生,而「得」生故。 ### (2)第二家答(脇尊者) 【唐】脇尊者曰: 【唐】A釋「所生善」及「攝」 【唐】「此契經中說諸忍智名所生善,此諸忍智隨應攝在四聖諦中,不言遍攝。 【唐】B釋「趣四聖諦」 【唐】言趣諦者,是緣諦義。謂: 【唐】◎苦忍苦智:道諦攝,緣苦諦; 【唐】◎集忍集智:道諦攝,緣集諦; 【唐】◎滅忍滅智:道諦攝,緣滅諦; 【唐】◎道忍道智:道諦攝,緣道諦。」 ### 三關於拔濟義 【唐】(一)舉契經 【唐】如契經說:佛告苾芻:「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說拔濟法,謂四聖諦;宣說開示四聖諦法,拔濟有情出生死故。」 ### (二)釋疑 【唐】1由自勤修道有拔濟義 ### (1)‹問› 【唐】問:何故說此拔濟法耶。 ### (2)答 【唐】答: ### A正答所問 【唐】欲顯要由自勤修道有拔濟義,不由他修。云何知然。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有婆羅門名道德迦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合掌恭敬而說頌言:「稽首此人間,勇猛真梵志,淨眼普觀照,願能除我疑。」 ### B釋疑 【唐】(A)==\[問]== 【唐】問:今此頌中欲顯何義。 ### (B)答 【唐】答:彼婆羅門稟性懶惰,謂他修道能除自惑,故對佛說愛語伽他,欲顯:世尊是天梵志,乘勇猛願來生人間,為濟有情==\[而]==已修聖道,唯願哀愍除我疑惑。 【唐】世尊於是為說頌言:我於脫汝疑,必無自在力,要汝見勝法,方能越瀑流。 【唐】今此頌中,世尊欲顯:無他修道斷自惑義。若有此義,我坐樹下修聖道時,一切有情煩惱應斷。我於一切具大慈悲,而諸有情惑未頓斷,故無他道斷自惑義。如他服藥,自病不除;要自服藥,其病方愈。 【唐】由此故知,要自修道有拔濟義,不由他修。 ### C結 【唐】是故世尊說拔濟法,此拔濟法即四聖諦,欲令有情依此修道,見四聖諦,斷自疑惑。 ### 2關於拔濟的意義 【唐】(1)==\[問]== 【唐】問:言拔濟者是何義耶。 ### (2)答 【唐】答: ### A第一說 【唐】從嶮難處引諸有情置平坦處,故名拔濟。 【唐】◎嶮難處者,謂異生性如深坑谷及山巖等諸可畏處。 【唐】◎平坦處者,謂諸聖性如大王路。 【唐】由佛宣說四聖諦法,從異生性極嶮難處引諸有情置諸聖性極平坦處,謂令入道及得道果,故名拔濟。 ### B第二說 【唐】復次,從平等處引入正性,故名拔濟。 【唐】◎平等處者,謂世第一法。 【唐】◎正性者,謂苦法智忍。 【唐】由佛宣說四聖諦法,引諸有情從世第一法入苦法智忍,故名拔濟。 ### C第三說 【唐】復次,從大苦處引諸有情置大樂處,故名拔濟。 【唐】◎大苦處者,謂生死。 【唐】◎大樂處者,謂涅槃。 【唐】由佛宣說四聖諦法,引諸有情令出生死得大涅槃,故名拔濟。 ### 3唯四諦名為拔濟的理由 【唐】(1)==\[問]== 【唐】問:何故四諦名拔濟法,非界處蘊。 ### (2)答 【唐】答: ### A釋 【唐】(A)第一說 【唐】觀四聖諦==\[能]==入道得果,離染盡漏;觀界處蘊不如是故。 ### (B)第二說 【唐】復次, ### a總說 【唐】觀四聖諦令所化者近入聖道近證法身。觀界處蘊是遠加行。 ### b分別 【唐】謂修行者: ### (a)遠加行 【唐】遠加行中:初習業位觀十八界;已串修位觀十二處;超作意位觀於五蘊。 ### (b)近加行 【唐】燸頂忍等近加行中,方觀四諦能入聖道,證果法身。 ### B結 【唐】故唯四諦名拔濟法。 ## 33.聖諦的名稱 ### (捌).聖諦的名稱(關於四諦名為聖諦之理由) 【唐】一==\[難問]== 【唐】問: ### (一)總難 【唐】言聖諦者是何義耶,為是善故名為聖諦.為無漏故名為聖諦.為聖者成就故名聖諦耶。設爾何失。三皆有過。 【唐】所以者何。 【唐】==1==若是善故名聖諦者,四中後二可名聖諦,唯是善故;前二既通三種,如何亦名聖諦。 【唐】==2==若無漏故名聖諦者,四中後二可名聖諦,是無漏故;前二既有漏,如何名聖諦。 【唐】==3==若聖者成就故名聖諦者,非聖者亦成就,如何獨名聖諦。如說:誰成就苦集諦。謂一切有情;誰成就滅諦。謂不具縛者。 ### 二答 ### (1)第一家說 【唐】答: 【唐】應作是說:聖者成就故名聖諦。 【唐】問:若爾,善通前二種難,第三難云何通。 【唐】答:◎聖具成四,故名聖諦;異生不爾。 【唐】問:亦有聖者不具成四,如具縛者見道初心,滅諦爾時猶未成故。 【唐】答:時分少故,非如異生。謂具縛者見道初心雖未成四,此後必具成就四種;異生恒時不具成四。是故苦等獨名聖諦。 【唐】◎復次,聖者品中有具成四,故名聖諦;異生品中無成四者,故非彼諦。 【唐】◎復次,若聖法印印相續者,得聖者名;彼所有諦,故名聖諦。 【唐】◎復次,若已得聖所愛戒,名為聖者;彼所有諦,故名聖諦。 【唐】◎復次,若已得聖慧,名為聖者;彼所有諦,故名聖諦。 【唐】◎復次,若已得聖奢摩他毘鉢舍那`[鉢=盋【三宮】]`,名為聖者;彼所有諦,故名聖諦。 【唐】◎復次,若已得聖財,名為聖者;彼所有諦,故名聖諦。 【唐】◎復次,若已入聖胎,名為聖者;彼所有諦,故名聖諦。 【唐】◎復次,若已得聖覺支道支,名為聖者;彼所有諦,故名聖諦。 ### (2)第二家說(僧伽筏蘇) 【唐】尊者 #僧伽筏蘇 說曰:佛在世時,異生聖者共興諍論。諸異生說諸行是常樂淨有我;諸聖者說諸行無常苦空非我。諸異生說:「我言是諦。」聖者復說:「我言是諦。」為滅諍故,共詣佛所,請佛決之。佛作是言:「聖言是諦,餘言非諦。所以者何。聖於苦等現知見覺,所言是諦;異生不爾。」是故四諦唯屬聖者,非諸異生,故名聖諦。 ### (3)第三家說(世友)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如是四諦唯諸聖者聖慧通達,故名聖諦。 ## 34.苦聖諦 ### 苦聖諦 【唐】問:苦聖諦云何。 【唐】答:如契經說: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非愛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說一切五取蘊苦,是名苦聖諦。 ### 2八苦 【唐】==(1)==應知此中與生相合,故名生苦;與住異相合,故名老苦;與逼惱相合,故名病苦;與滅相合,故名死苦;與非愛會相合,故名非愛會苦;與愛別離相合,故名愛別離苦;與不自在不隨所欲相合,故名求不得苦。如是諸苦皆是有漏取蘊所攝,故名略說一切五取蘊苦。 【唐】==(2)==復次,生是一切苦安足處苦之良田,故名生苦;老能衰變可愛盛年,故名老苦;病能損壞可愛安適,故名病苦;死能斷滅可愛壽命,故名死苦;不可愛境與身合時,引生眾苦,故名非愛會苦;諸可愛境遠離身時,引生眾苦,故名愛別離苦;求如意事不果遂時,引生眾苦,故名求不得苦;如是諸苦皆是有漏取蘊所攝,故名略說一切五取蘊苦。 ### 3略說一切五取蘊苦 【唐】問:五取蘊苦其量廣大,何故名略。 【唐】答: 【唐】苦雖廣大而略說之,故名為略,謂五取蘊苦患極多,不可廣說。欲令所化總生厭離,故略說之。 【唐】譬如有人多諸過惡,不可廣說,有問彼過,但可總答是極惡人。言雖是略,而過甚廣。 【唐】此亦如是。故名略說五取蘊苦。 ### 蘊中有樂不 【唐】問:於諸蘊中為有樂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zs57](正理56-60#^w32ji1) *【涼】問曰:陰中為有樂不耶。* 【唐】==(1)==若諸蘊中亦有樂者,何故名苦諦.而不名樂諦。 *【涼】`[若=苦【明】]`若陰中有樂者,何以不言樂諦但言苦諦。* 【唐】==(2)==若諸蘊中全無樂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 【唐】◎如契經說:大名,當知色若一向有苦無樂.非樂所隨.不生喜樂.遠離樂者,有情不應為樂於色起貪起著;以諸色中有苦有樂.亦樂所隨.亦生喜樂.不離樂故,有情為樂於諸色中起貪起著。乃至於識,廣說亦爾。==\[[SA](雜含1-641#81).[81](agamas#^sa0081) 摩訶男,若色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眾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abhkagam](abhkagam#Chap6〔16〕)]== 【唐】◎又說:三受各定建立,不相雜亂。謂樂及苦不苦不樂。 【唐】◎又契經說:「道依資糧,涅槃依道;以道樂故,得涅槃樂。」道既是樂,如何蘊中可說無樂。 *【涼】若無者,佛經云何通。如說:摩訶男!若色一向是苦無樂,不能生喜樂意,眾生則更無餘因能令眾生起於愛心。摩訶男!色非一向苦故,眾生於中起染愛心,乃至識亦如是。* *【涼】又如說:三受各有定體,不相雜合,謂苦、樂、不苦不樂。* *【涼】又如說:以所須具能修於道,以道能到涅槃,以道樂能得涅槃樂。* 【唐】答: *【涼】答曰:* 【唐】==(一)[約多分]==應作是說:於諸蘊中,亦有少樂。以諸蘊中苦多樂少,少從多故,但名苦蘊。如毒瓶中置一渧蜜`[渧=滴【三宮】*]`,少從多故,但名毒瓶。諸蘊亦爾,樂少苦多,唯名苦諦。 *【涼】應作是說:陰中有樂,而樂少苦多。樂法少、苦法多,以樂少故說在苦分中。譬如毒瓶,一渧蜜墮中`[渧=滴【三宮】*]`,不以一渧蜜故名為蜜瓶,以毒多故名為毒瓶。彼亦如是。* 【唐】==(二)[全無樂.唯相待]==有作是說:於諸蘊中全無樂故,但名苦諦。 *【涼】復有說者,陰中無樂,以是事故名為苦諦,不名樂諦。* 【唐】問:若爾,經說當云何通。 *【涼】問曰:若然者,佛經云何通。* 【唐】答:相待立名,假說有樂。 【唐】==(a)[上中下]==謂受上苦時,於中苦起樂想;受中苦時,於下苦起樂想。 *【涼】答曰:受上苦時,於中苦作樂想;受中苦時,於下苦作樂想;* 【唐】==(b)[六道]==受地獄苦時,於傍生苦起樂想;受傍生苦時,於鬼界苦起樂想;受鬼界苦時,於人苦起樂想;受人苦時,於天苦起樂想。 *【涼】受地獄苦時,以畜生苦作樂想;受畜生苦時,以餓鬼苦作樂想;受餓鬼苦時,以人苦作樂想;受人苦時,以天苦作樂想。* 【唐】==(c)[有漏無漏]==受有漏苦時,於無漏道亦生樂想。 【唐】故說有樂。 【唐】==(三)[凡聖差別]==復有說者: 【唐】==(a)==\[zs57依流轉樂]若依世間施設,於諸蘊中亦說有樂。謂諸世間,飢時得食.渴時得飲.寒時得煖.熱時得冷.行疲倦時得車馬等,皆言得樂; *【涼】復有說者,如世人所言:陰中有樂。世人`[飢=飢渴【三宮】]`飢得飲食、寒時得溫、疲時得乘、熱時得涼,作如是說:我今得樂。* 【唐】==(b)==\[zs57對還滅樂]若依賢聖施設,於諸蘊中應說無樂。謂諸聖者,從無間獄乃至有頂.諸蘊界處,皆等觀見.如熱鐵團。 *【涼】如聖人言:陰中無樂。聖人觀阿鼻地獄陰界入如熱鐵丸,乃至觀有頂陰界入亦如熱鐵丸。* 【唐】==(四)==評曰:應知此中初說為善。苦多樂少,但名苦諦。 ## 35.集聖諦 ### (拾).關於集聖諦(契經中之集諦定義的探討) 【唐】一問 【唐】問:苦集聖諦云何。 ### 二答 【唐】答: ### (一)舉契經 【唐】如契經說:諸所有愛.及後有愛.喜俱行愛.彼彼喜愛,是名苦集聖諦。 ### (二)釋疑 【唐】問:諸有漏法能為因義,皆是集諦,何故世尊但說集諦是愛.非餘。 【唐】答: 【唐】==(1)==愛於施設集聖諦中勢用增強,非餘有漏,故偏說愛是集,非餘。然有漏法皆是集諦,如施設行蘊中,思最勝,故說思,非餘;而實相應不相應行皆是行蘊。是故偏說愛為集諦。 【唐】==(2)==復次,愛是三世眾苦因本道路由緒,能作生緣集起勝故,偏說集諦。 【唐】==(3)==復次,愛能數數招集苦果,勝故偏說。如有頌言:「如樹根未拔,斫斫還復生,未斷愛隨眠,數數感眾苦。」 【唐】==(4)==復次,愛於有情能燒能潤,是故偏說。因時能潤,果時能燒;如熱油渧`[渧=滴【三宮】*]`墮在身時,能燒能潤。愛於有情亦復如是。 【唐】==(5)==復次,以愛能起如起尸鬼,能招生業,是故偏說。如有水處有起尸鬼能起死尸,有愛身中有招生業能招生死。 【唐】==(6)==復次,以愛能攝有情無情內外諸事,是故偏說。 【唐】◎攝有情者,由愛勢力攝受妻子奴婢作使象馬牛羊駝驢等事。 【唐】◎攝無情者,由愛勢力攝受宮殿舍宅珍財及穀麥等。 【唐】==(7)==復次,愛能長養男身女身,是故偏說。謂諸有情由愛勢力能正供養父母師長,及能養育妻子作使朋友眷屬。乃至禽獸由愛勢力,從一谷中殘害生類,持至餘谷,養育其子。 【唐】==(8)==復次,以愛勢力,欲得未來生趣自體。由欲得故,便起希望;由希望故,即便求覓;由求覓故,得生趣體。故偏說愛。 【唐】==(9)==復次,愛能滋潤諸有生死,令不萎枯,是故偏說。如水能潤樹木藥草,令不萎枯。 【唐】==(10)==復次,愛能潤識,生後有芽。謂由愛力得入母胎,滋潤精血,令住胎藏,是故偏說。 【唐】==(11)==復次,若有所依所緣行相==\[而]==能起愛者,即此所依所緣行相起餘煩惱。猶如魚王所遊止處,小魚皆隨。此亦如是,由此說愛名煩惱王,是故偏說。 【唐】==(12)==復次,若相續中有貪愛者,諸餘煩惱皆集其中。如潤濕衣,塵垢易著。是故偏說愛為集諦。 【唐】==(13)==復次,若相續中有貪愛水,諸餘煩惱皆悉樂住。如有水處,魚蝦蟇等皆悉樂住,是故偏說。 【唐】==(14)==復次,愛如熾火,能燒一切,又如鹹水,飲無足時,是故偏說。如熾火中投諸物類,悉皆燒盡,無充足時,又如渴人飲以鹹水,隨飲隨渴,無厭足時,如是身中未離愛者,貪著境界,無滿足時。 【唐】==(15)==復次,愛能和合別異有情,令不別異,是故偏說。如水和合別異砂等,令不相離。 【唐】==(16)==復次,愛令有情善法生澁,無所堪能;愛潤有情,令有住著,不能出離,是故偏說。謂諸有情由愛勢力,所修善法生澁無能;又潤有情,令於生死所在執著,不能超昇。如蠅蜂等至`[酥=蘇【宋宮】]`酥油蜜濕皮等上,膠粘翅足,不能飛空。 【唐】==(17)==復次,愛於有情因位果位所作有異,是故偏說。謂所起愛於諸有情,因時隨順如善親友,果時違害如惡怨家。如諸商人入海採寶,至一洲渚,遇邏剎斯:先現善顏,作諸愛語,以禮供事,請以為夫;後知委信,方便誘引禁鐵城中,飲食血肉。漸至都盡,唯有餘骨。愛邏剎斯亦復如是,先令有情嬉戲造惡,後令墮惡趣,受種種劇苦。 【唐】==(18)==復次,愛是起因,是故偏說。如契經說:業為生因,愛為起因,生死流轉。[s173](婆沙151-175#^tmlttb) 【唐】==(19)==復次,愛難斷離,是故偏說。如人忽遇二邏剎斯:一作母形,難可免離;二作怨形,易可免離。如是有情未離欲染,有二煩惱數數現行:一者貪欲,難可斷離;二者瞋恚,易可斷離。 【唐】==(20)==復次,愛數現行,微細難覺,是故偏說。如善鏇師==\[以繩轉軸裁木為器者]==所用利器,所有斷盡`[盡=畫【三宮】]`,微細難知。 【唐】==(21)[三支]==復次,愛於有支漸立三種,是故偏說。謂初起時說名為愛;次增廣位說名為取;死後得果,說名無明。 【唐】==(22)[十染法]==復次,有十染法,愛為上首,是故偏說。如契經說:佛告阿難:「緣愛故求,緣求故得,緣得故集,緣集故貪,緣貪故著,緣著故慳,緣慳故攝受,緣攝受故守護,緣守護故執持刀杖鬪諍欺誑諂詐輕侮,生無量種惡不善法。」 【唐】==(23)==復次,愛於染污八等至中,勢力增強,是故偏說。如說味相應初靜慮,為在定時味。為出定已味。應言:出定已味,非在定時味。乃至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廣說亦爾。 【唐】==(24)==復次,佛說貪愛縛諸異生如繩繫鳥,是故偏說。 【唐】==(25)==復次,佛說貪愛如網如藤,籠縛難免,是故偏說。 【唐】==(26)==復次,佛說貪愛深廣難渡,猶如大海,是故偏說。 【唐】==(27)==復次,佛說貪愛長遠如河,難可尋偃`[偃=堰【三宮】]`,是故偏說。如契經說:言長河者,喻三種愛:謂欲愛色愛無色愛。 【唐】==(28)==復次,`[〔以〕-【三宮】]`以佛說貪愛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是故偏說。 【唐】==(29)==復次,佛說貪愛多諸過患,熾盛堅牢,是故偏說。 【唐】==(30)==復次,佛說貪愛能令界別地別部別,及能生長一切煩惱,是故偏說。==\[[雜心](心論雜心2#^10C107)雖離一切煩惱,但貪欲是諸煩惱足,是故說離欲。]\[[zs9](正理06-10#^xktaq3)諸煩惱中愛過最重]\[[zs28](正理26-30#^tvx9n3)愛是能感後有勝因] \[[s47](婆沙041-050#^vhy92u)以愛難斷難破難越…(廣解如愛處說) [s49](婆沙041-050#^dr8ijb)愛能增長一切煩惱,愛有愛處所說多過…(廣說如解愛處)[s49](婆沙041-050#^adq6nu)。 [s108](婆沙101-110#^yopl5k) [s108](婆沙101-110#^88n0bt) ]==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有漏法中,唯愛一種世尊偏說為集聖諦,而集聖諦非唯愛攝。 ^d45syp ## 36.滅道聖諦 ### (拾壹).關於滅道聖諦 【唐】一契經中之滅諦定義的探討 ### (一)‹問› 【唐】問:苦滅聖諦云何。 ### (二)答 【唐】答: ### 1標 【唐】如契經說:即諸所有愛及後有愛喜俱行愛彼彼喜愛,無餘斷棄吐盡離滅靜沒,是名苦滅聖諦。 ### 2釋疑(說苦滅聖諦而不說集滅聖諦之理由) 【唐】(1)==\[問]== 【唐】問:既說諸愛無餘斷等名滅聖諦,即集亦滅,如何但說苦滅聖諦。 ### (2)釋 【唐】答: 【唐】◎此亦應說集滅聖諦。而不說者,是有餘說。 【唐】◎復次,已說苦滅,當知即說集諦亦滅,以苦與集是一物故。 【唐】◎復次,若說苦滅,應知已說集諦亦滅,要滅其因,果乃滅故。 【唐】◎復次,為所化者欣樂滅故,但說苦滅。謂所化者於苦厭心勝於厭集,無始時來為苦逼故,今聞佛說苦滅聖諦,便生歡喜,言:「此弊惡眾苦滅盡,甚為快哉。」由此喜心速求證滅。 ### (3)結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世尊但說苦滅聖諦而不說為集滅聖諦。 ### 二.契經中之道諦定義的探討 【唐】問:趣苦滅道聖諦云何。 【唐】答: 【唐】如契經說: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是名趣苦滅道聖諦。 ### 2釋疑 【唐】問:此亦應說趣集滅道,如何但說趣苦滅道。 【唐】答: 【唐】==A==此亦應說趣集滅道。而不說者,是有餘說。 【唐】==B==復次,已說趣苦滅道,當知即說趣集滅道,以苦與集非別物故。 【唐】==C==復次,若說趣苦滅道,應知已說趣集滅道,要滅因已,果方滅故。 【唐】==D==復次,為所化者欣樂滅道,故作是說。謂所化者厭苦情深,聞說此道能趣苦滅,極生歡喜。由此速能修道加行,是故但說趣苦滅道。 【唐】==E==復次,欲顯聖道唯能遮苦,令永不生,故作是說。 【唐】謂設問道:汝為有力令因非因果非果不。道答不能。 【唐】然諸因緣能生苦者,我能對治令不生苦。是故但說趣苦滅道。 【唐】==F==復次,為欲遮遣於道誹謗,是故但說趣苦滅道。謂有幼年七八歲等證無學果,乃至百歲壽命方盡,於其中間受種種苦,如受四百四病等苦。世人見之便誹謗道,言:「此聖道不能盡苦。」是故世尊作如是說:聖道能滅後有眾苦。 【唐】==\[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世尊但說趣苦滅道而不說為趣集滅道。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一使犍度十門品第四之五} ## 37.四諦之順序及其現觀 ### (拾貳).關於四諦之順序及其現觀 【唐】一關於說四諦之次第的根據 ==§(一)[問]== 【唐】問:何故世尊先說苦諦,乃至最後說道諦耶。 ==§(二)答== 【唐】答: ### 1第一說 【唐】隨順文辭,故作是說。謂作是說,文辭隨順。`[辭=詞【三宮】*]` ### 2第二說 【唐】復次,若作是說,隨順說者受者持者,非餘次第。 ### 3第三說 【唐】復次, 【唐】依現觀時,故作是說。 【唐】謂次第法略有三種:一生起次第;二易說次第==\[s187顯示次第]==;三現觀次第。 【唐】==A==生起次第者,謂四念住四靜慮四無色等。諸瑜伽師先起身念住,是故先說;乃至後起法念住,是故後說。靜慮無色廣說亦爾。 【唐】==B==易說次第者,謂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道支等。雖四正勝俱時而有,而易說故,先說斷惡,後說修善。於斷惡中,先說斷已生惡,後說遮未生惡;於修善中,先說起未生善,後說增已生善。若作是說,言辭輕便`[辭=詞【三宮】*]`。四神足等廣說亦爾。 【唐】==C==現觀次第者,謂四聖諦。諸瑜伽師於現觀位:先現觀苦,故佛先說;次現觀集,故佛次說;次現觀滅,故佛次說;後現觀道,故佛後說。 ### 二.依苦集滅道次第現觀之理由 【唐】問:因論生論。何故行者入現觀時,先現觀苦乃至最後現觀道耶。 【唐】答: ### 1諸家之說 ==§(1)麁細.愚智持引== 【唐】==A[麁細]==依麁細故。謂四諦中苦諦最麁,故先現觀;漸次乃至道諦最細,故後現觀。如學射時,先射麁物,漸次乃至能射毛端。 【唐】==B[除愚]\[持]==復次,以迷苦愚能持迷集愚,乃至迷滅愚能持迷道愚。若未除迷苦愚,終不能除迷集愚;乃至若未除迷滅愚,終不能除迷道愚。故先現觀苦,乃至最後現觀道。 【唐】==C[遮愚]\[引]==復次,以迷苦愚能引迷集愚,乃至迷滅愚能引迷道愚。若未遮迷苦愚,必不能遮迷集愚;乃至若未遮迷滅愚,必不能遮迷道愚。故先現觀苦,乃至最後現觀道。 【唐】==D[觀]\[引]==復次,以苦諦觀能引集諦觀,乃至滅諦觀能引道諦觀。若未起苦諦觀,必不能起集諦觀;乃至若未起滅諦觀,必不能起道諦觀。故先現觀苦,乃至最後現觀道。 【唐】==E[觀]\[因]==復次,以苦諦觀是集諦觀因本道路由緒,能作生緣集起;乃至滅諦觀是道諦觀因本道路由緒,能作生緣集起。若未起苦諦觀,必不能起集諦觀;乃至若未起滅諦觀,必不能起道諦觀。故先現觀苦,乃至最後現觀道。 【唐】==F[觀]\[加行]==復次,苦諦觀是集諦觀加行所依門安足處,乃至滅諦觀是道諦觀加行所依門安足處。若未起苦諦觀,必不能起集諦觀;乃至若未起滅諦觀,必不能起道諦觀。故先現觀苦,乃至最後現觀道。 ### (2)脇尊者 【唐】脇尊者言: 【唐】==A[如病服藥]==修觀行者知五取蘊如病如癰如箭等已,次求其因,知是集諦;次求無處,知是滅諦;後求對治,知是道諦。如軟弱人身遭病等,為苦所逼,便起念言.我此病等因何而生,知因風熱痰癊等起`[痰癊=淡飲【宋元宮】,痰飲【明】]`。復作是念.何當得愈,知除滅時。復作是念.由何當愈,知服藥等。由此因緣故,先現觀苦,乃至最後現觀道。 【唐】==B[如觀子惡]==復次,修觀行者知五取蘊多諸過患,次求其因,次求其滅,後求對治。如人有子.專行劫盜,作如是念.我子因誰而作此惡,知因惡友。復作是念.子所行惡.何時當止,知調善時。復作是念.誰令調善,知由善友。由此因緣故,先現觀苦,乃至最後現觀道。 ==\[釋疑]== 【唐】==(1)[苦集]==問:先因後果,隨順次第,何故行者先現觀苦後現觀集。 【唐】答: 【唐】知苦斷集,次第順故。 【唐】問:知苦斷集順何次第。 【唐】答:此順世間伐樹次第。謂伐樹者先斷枝等,然後拔根,伐生死樹,次第亦爾。先知苦者,如斷枝等;後斷集者,如拔樹根。 【唐】==(2)[滅道]==問:先道後滅,隨順次第,何故行者先現觀滅後現觀道。 【唐】答:證滅修道,次第順故。 【唐】問:證滅修道順何次第。 【唐】答: 【唐】==(a)==此順所趣能趣次第。若先說修道後說證滅者,不知此道為是誰道;若先說證滅後說修道者,即知此道是趣滅道。如人問他:「當示我道。」他反詰言:「汝問何道。」其人報言:「問某城道。」他遂答言:「此是彼道。」先說證滅後說修道,應知亦爾。舉滅示道,順次第故。 【唐】==(b)==復次,諸瑜伽師先以緣三諦道斷迷三諦愚,後以緣道諦道斷迷道諦愚。故先現觀滅,後乃現觀道。譬如有人先觀他面,知其好醜;後欲自知面好醜故,取鏡照之。 【唐】由此因緣,先現觀滅,後現觀道。 ### 三.四諦現觀為共相觀 【唐】(一)難問 【唐】問: 【唐】現觀諦時,為觀自相。為觀共相。設爾何失。二俱有過。 【唐】所以者何。 【唐】==(1)==若觀自相,諸法自相差別無邊,應無觀諦得究竟者。且地自相無邊差別,觀未窮盡,而便命終,況更能觀諸餘自相。 【唐】==(2)==若觀共相,如何四諦不頓現觀。復於何時以如實智觀諦自相。於諦自相若不能觀,云何名為現觀諦者。 【唐】答: 【唐】應作是說:觀於共相。 ### 2通難(不頓觀四諦) 【唐】問:如何四諦不頓現觀。==\[s103漸現觀…如漸登上四桄梯法]== 【唐】答: 【唐】1.==\[自相共相相待差別]==現觀諦時,雖觀共相而不現觀一切共相,謂但現觀少分共相。 【唐】然自共相差別無邊,且地大種亦名自相,亦名共相:名自相者,對三大種;名共相者,一切地界皆堅相故。 【唐】大種造色合成色蘊,如是色蘊亦名自相,亦名共相:名自相者,對餘四蘊;名共相者,`[諸=謂【三宮】]`諸色皆有變礙相故。 【唐】即五取蘊合成苦諦,如是苦諦亦名自相,亦名共相:名自相者,對餘三諦;名共相者,諸蘊皆有逼迫相故。 【唐】思惟如是`[共=有【三】]`共逼迫相,即是思惟苦及非常空非我相,亦即名為苦諦現觀。 【唐】如是現觀若對諸諦,名自相觀;若對諸蘊,名共相觀。 【唐】由對諸蘊名共相觀,故現觀時名觀共相;由對諸諦名自相觀,故於四諦不頓現觀。 【唐】2復次,一諦非四,四諦非一,故於四諦不頓現觀。 【唐】3復次,一行相非四,四行相非一,故於四諦不頓現觀。 【唐】4復次,有漏無漏,相各差別,故於四諦不頓現觀。 【唐】5復次,有為無為,相各差別,故於四諦不頓現觀。 【唐】6復次,果因所證能證各別,故於四諦不頓現觀。 【唐】7復次,以四聖諦,或相有異或性相異,故無一時頓現觀義。 【唐】8復次,「能覺所覺」「根與相義`[相=根【三宮】]`」「行相所緣」「境與有境」相各有別,故於四諦不頓現觀。 【唐】9復次,於一一諦尚不頓觀,況有一時頓觀四諦。謂現觀位先別觀欲界苦,後合觀色無色界苦;先別觀欲界集,後合觀色無色界集;先別觀欲界滅,後合觀色無色界滅;先別觀欲界道,後合觀色無色界道。故無頓觀四聖諦義。 *【涼】彼見苦時,先見欲界苦、後見色無色界苦。* 【唐】3問:因論生論。何故行者先別觀欲界苦,後合觀色無色界苦耶。 *【涼】問曰:何故行者先見欲界苦、後見色無色界苦耶。* 【唐】答: *【涼】答曰:==\[s4於欲界苦.先別現觀]==* ### A第一說 【唐】1依麁細相而起現觀。欲界苦麁,故先現觀;色無色界苦細,故後現觀。 【唐】問:若爾,色界苦麁,應先現觀;無色界苦細,應後現觀。如何一時觀二界苦。 【唐】答:俱定地攝,故合現觀。謂欲界苦非定地攝,故先別觀;色無色界苦俱定地攝,故後合觀。 *【涼】以麁細故。欲界苦麁,色無色界苦細,行者先見欲界麁苦、後見色無色界細苦。* *【涼】問曰:若然者,色界苦麁,無色界苦細,何故一時見耶。* *【涼】答曰:* 【唐】2復次,欲界苦與身俱,現執受,故先別觀;色無色苦不與身俱,非現執受,故後合觀。 *【涼】2以與此身俱不俱故。欲界苦與身俱,色無色界苦雖有麁細,而不與此身俱,故一時見。* *【涼】復次,欲界苦屬我、是我有,色無色界苦不屬我、不是`[是=見【三宮】]`我有,是故俱見。* 【唐】3復次,欲界苦.現痛逼迫`[痛=病【三】*【宮】]`.如荷重擔,故先別觀;色無色界苦.非現痛逼迫`[痛=病【三】*【宮】]`如荷重擔,故後合觀。 【唐】4復次,欲界苦.現惱行者.如現怨敵,故先別觀;色無色界苦.非現惱行者.如現怨敵,故後合觀。 *【涼】3復次,欲界苦,苦痛逼切,如負重擔,是以先見;色無色界苦,非苦痛逼切,`[如=如負【三宮】]`如`[重=輕【元明】]`重擔故,是以俱見。* 【唐】5復次,欲界苦近,故先別觀;色無色界苦遠,故後合觀。 【唐】如近遠,如是「隣逼非隣逼」「和合非和合」「此身眾同分,餘身眾同分」應知亦爾。 *【涼】復次,欲界苦是近故先見,色無色界苦是遠故俱見。如近遠,俱不俱,此身他身,說亦如是。* 【唐】6復次, 【唐】欲界苦現見,故先別觀;色無色界苦不現見,故後合觀。 【唐】問:入現觀位==\[時]==,於色無色界苦若不現見,云何名現觀耶。 【唐】答:現見有二種:一執受現見;二離染現見。入現觀位於欲界苦具二現見,故名現觀;於色無色界苦唯有離染現見,故名現觀。 【唐】如商賈者有兩擔財:一自身擔;二使他擔。自身擔者具二現見:一知重現見;二知財現見;使他擔者唯一現見,謂知財現見。 *【涼】問曰:行者於色無色界苦為現見不。* *【涼】答曰:現見有二種:一、離欲現見;二、自身現見。行者於欲界苦有二種現見,謂自身現見、離欲現見。於色無色界苦,雖有離欲現見,而無自身現見。譬如賈客有財兩擔:一自身擔、二使他擔。於自身擔者,有二種現見:一知財現見、二知重現見。於他擔者有一種現見,謂知財現見。* 【唐】7復次,欲界苦有善不善無記三種,故先別觀;色無色界苦唯有善無記二種,故後合觀。 *【涼】復次,`[見〔-〕【三宮】]`見欲界苦是善、不善、無記,是以先見;色無色界苦是善、無記,是故俱見。* 【唐】8復次,行者成就欲界異生性,故先別觀欲界苦;不成就色無色界異生性,故後合觀色無色界苦。謂法應爾:若成就此界異生性者,即先觀此界苦。 *【涼】復次,行者成就欲界凡夫性,是以先見;不成就色無色界凡夫性,是故俱見。* 【唐】9復次,於欲界苦先起誹謗,故先別現觀而生於信;於色無色界苦後起誹謗,故後合現觀而生於信。 *【涼】復次,誹謗時,先謗無欲界苦,是以先於欲界苦生信;後誹謗色無色界苦,是以後生信。`[卷第六十終【三宮】]`*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先別觀欲界苦,後合觀色無色界苦。三諦現觀,准此應知。 ### 四. 【唐】問:若以共相現觀諦者,復於何時以如實智觀諦自相。於諦自相若不能觀,云何名為現觀諦者。 【唐】答: 【唐】1非如實智於諸自相以自相觀.名諦現觀,而如實智於諸自相以共相觀.名諦現觀。 【唐】2復次,於諦自相共相無知.現觀諦時一切頓斷,雖觀共相.而亦得名.如實現觀諸諦自相。 【唐】3復次,苦非常等名諦自相,此於諸蘊即名共相,故於諸諦觀苦等時.即名現觀自相共相。蘊等自相差別無邊,觀之不能斷諸煩惱,故現觀位不各別觀。 【唐】問:入現觀時,既總觀蘊,如何於諦不總觀耶。 【唐】答: 【唐】◎入現觀時,觀四諦理,斷迷四諦別相煩惱。無一煩惱總迷四諦,故於四諦不總現觀;於諸蘊中有總迷惑,故於諸蘊得總現觀。 【唐】◎又蘊自相非諸諦理,無始已了,故不復觀;四諦自相無始未了,故今於彼各別現觀。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八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九</b>☗s79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九 【唐】(舊譯:第41卷,大正28,304b) ## 38.四諦以慧遍知等諸教說 ### (拾叁).關於四諦以慧遍知等諸教說 ### 一關於遍知苦諦的異說及其解釋 ### (一)舉二說 【唐】如契經說:「苦聖諦應以慧遍知。」阿毘達磨說:智所遍知,謂一切法。 【唐】問:若一切法是所遍知如阿毘達磨說,何故契經唯說以慧應遍知苦。 *【涼】佛經說:未知苦聖諦當知。阿毘曇說:云何智所知法。* *【涼】答曰:一切法。* *【涼】問曰:一切諸法是智所知,如阿毘曇說。* *【涼】佛經何故但說知苦耶。* 【唐】答: ==§(1)二說差別== ==A第一家答== 【唐】契經唯依出世間慧說苦聖諦是應遍知;阿毘達磨總依世間出世間慧說一切法是所遍知。 【唐】如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縛解」「繫不繫」應知亦爾。 *【涼】答曰:佛經說:知苦是出世間智;阿毘曇說:知一切法是世間出世間智。如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縛解、繫不繫,當知亦如是。* 【唐】復次,契經唯依近遍知慧說苦聖諦是應遍知;阿毘達磨依近遠慧說一切法是所遍知。 【唐】如近遠,「隣逼非隣逼」「和合非和合」應知亦爾。 *【涼】復次,佛經說:知苦是近智;阿毘曇說:知一切法是近智遠智。如近遠,俱不俱當知亦如是。* 【唐】復次,契經唯依觀共相慧說苦聖諦是應遍知;阿毘達磨總依觀自相共相慧說一切法是所遍知。 【唐】如自相共相慧,「自相共相」覺「自相共相」作意,應知亦爾。 *【涼】復次,以總相知故,佛說知苦;以總相別相知故,阿毘曇說知一切法。如總相知別相知,總相解別相解、總相觀別相觀,當知亦爾。* 【唐】復次,契經唯依不共慧說苦聖諦是應遍知;阿毘達磨總依共不共慧說一切法是所遍知。 *【涼】復次,佛經說不共智,阿毘曇說共不共智。* 【唐】復次,契經依現觀時說苦聖諦是應遍知;阿毘達磨依行諦時說一切法是所遍知。 *【涼】復次,佛經說見苦時,阿毘曇說觀行時。* 【唐】復次, 【唐】契經依施設覺說苦聖諦是應遍知;阿毘達磨依勝義覺說一切法是所遍知。 【唐】問:「施設覺」者,義何謂耶。 【唐】答:依果麁顯易見,方便說遍知苦;依生死因不續,方便說永斷集;依具二德不在身,方便說應證滅;依能永斷諸煩惱道,方便說應修道。如是名為施設覺義。非盡理故,立施設名。 *【涼】復次,解有二種:一者假名;二者實義。佛經說假名解知苦,阿毘曇說實義知一切法。* *【涼】問曰:云何假名解。* *【涼】答曰:現見苦是知果,現見集是知因,證滅時知滅,有二功德不在身中,行修道時為斷一切煩惱道。以如是等總相解故,名假名解。* ^9vxdkc ==§B第二家答(脇尊者)== 【唐】脇尊者言: 【唐】◎世尊唯說:「應遍知苦。」或謂:「唯苦是應遍知。」故對法中說:「一切法.是所遍知。」 【唐】◎世尊唯說:「集應永斷。」或謂:「唯集是應永斷。」故對法中說:「有漏法.皆應永斷。」 【唐】◎世尊唯說:「滅應作證。」或謂:「唯滅是應作證。」故對法中:「依得作證.說諸善法.皆應作證。」==\[[AKBh24](AKBh24.md#^u2ix6j)]== 【唐】◎<font color="red">世尊唯說</font>:「道應修習。」或謂:「唯道是應修習。」==\[[s106](01/婆沙101-110#^8jbxao)]==<u>故對法中總說</u>:「一切善有為法.皆應修習。==\[[品類足論](品類足論.md#^w138es)]==」==\[[AKBh26](AKBh26.md#^lwjvr2)]== 【唐】此則顯示經義不了,阿毘達磨是了義說。 ^t7db6l ==(2)佛唯說遍知苦的理由== 【唐】1復次, 【唐】為令永斷生死道路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謂有身見是六十二見趣根本,見趣是餘煩惱根本,諸餘煩惱是業根本,諸業復是異熟根本。依止異熟,生長一切善不善無記法,由此輪轉生死無窮。 【唐】遍知苦時,斷有身見,身見斷故,生死路絕,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2復次,為令永斷五我見十五我所見,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3復次,為令永斷有身見邊執見及為證得空無願三摩地,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4復次,從無始來,諸有情類於五取蘊起我有情命者生者及養育者數取趣想。誰能斷此諸惡倒想,令得法想。謂苦遍知。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5復次,從無始來,於苦非常空非我蘊起常樂我淨想。誰能斷此諸顛倒想,令得無顛倒想。謂苦遍知。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6復次,從無始來,諸有情類雖為諸蘊損惱逼切如荷重擔,而於諸蘊希求貪著。如諸嬰兒,雖為乳母打罵逼切,而歸附之。欲令有情斷蘊貪著,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7復次,從無始來,諸有情類由諸煩惱惡行顛倒,令心心所於境邪曲。誰令正直。謂苦遍知。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8復次, 【唐】諸瑜伽師若遍知苦,便能安住無倒想心。設彼現觀苦聖諦已,於餘聖諦不復現觀。 *【涼】復次,行者知苦時住`[不〔-〕【三宮】]`不顛倒想,無有是處。以分別故說,`[若=苦【三宮】]`若行者知苦,更不知餘諦。* 【唐】有人問言:此五取蘊為苦為樂。答言:唯苦。如熱鐵團。 【唐】復問:取蘊為常。非常。答言:非常。一剎那後決定不住。 【唐】復問:取蘊為淨。不淨。答言:不淨。如糞穢聚。 【唐】復問:取蘊有我。無我。答言:無我。作者受者皆不可得,唯空行聚。 *【涼】若有人問:此陰為是常、是無常耶。答言:無常,無一剎那住故。* *【涼】是苦、是樂耶。答言:是苦,如熱鐵丸。* *【涼】是淨、不淨耶。答言:不淨,猶如糞穢。* *【涼】有我、無我耶。答言:中無有人、無作者受者,但是諸行糞穢之聚。* 【唐】此無顛倒,由苦遍知,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9復次,取蘊如病,性不調適;取蘊如癰,性能逼惱;取蘊如箭,性能損害;取蘊如刀,性能傷切;取蘊如毒,性能殺害;取蘊如火,性能焚燒;取蘊如怨,性不饒益;取蘊如邊城,恒為種種業煩惱賊之所侵擾。能知此者,謂苦遍知。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涼】復次,苦如癰瘡常自困苦,如箭入身、如刀自割、如毒自殺、如火自燒、如怨自害、如住邊城.多受厄難。==\[s47塵,根栽.垢穢.熱惱.毒箭.火刺刀毒.癰病]==* 【唐】10復次,諸瑜伽師若遍知苦,名遇真佛出現世間;名入勝義如理正法;名真出家;名真受用正法財寶,得無障礙。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涼】復次,行者見苦時,名真佛出世間,如法入佛法,得無障礙受行佛法。* 【唐】11復次,諸瑜伽師若遍知苦,名捨曾緣得未曾緣;名捨共得不共;名捨世間得出世間。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12復次,諸瑜伽師若遍知苦,開未曾開聖道門,故能捨未曾捨異生性,能得未曾得聖性。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13復次, 【唐】諸瑜伽師若遍知苦,捨名得名,捨界得界,捨性得性。 【唐】捨名得名者,謂捨異生名,得聖者名。 【唐】捨界得界者,謂捨異生界分,得聖者界分。 【唐】捨性得性者,謂捨異生種性,得聖者種性。 【唐】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14復次,諸瑜伽師若遍知苦,得心,不得心因;得苦,不得苦因`[得苦不得苦因=故業不得業因【宮】]`;得明,不得明因。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15復次,諸瑜伽師若遍知苦,捨五同分,得八同分。 【唐】五同分者,謂五無間業同分。 【唐】八同分者,謂四向四果同分。 【唐】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16復次,諸瑜伽師若遍知苦,則捨如柳絮異生性,住如帝幢佛法性。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17復次,諸瑜伽師若遍知苦,名為最初得法證淨。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18復次,諸瑜伽師若遍知苦,名最初得「無有是處。」如契經說:「無有是處:見聖諦者故斷他命,越所學處,乃至廣說。」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19復次,諸瑜伽師若遍知苦,名為最初入大法海登大法山摧大怨敵昇大法座。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20復次,苦應遍知,非皆永斷;集應永斷,不應唯遍知;滅應作證,不應唯遍知;道應修習,不應唯遍知。故佛唯說應遍知苦。 【唐】21復次,於四聖諦皆應遍知,苦在最初,故唯說苦 ### 二.關於永斷集諦之異說及其解釋 【唐】如契經說:「苦集聖諦應以慧永斷。」阿毘達磨說:應永斷者,謂有漏法。 【唐】1若說唯愛是集諦者,應問彼言:諸有漏法皆應永斷如對法說,何故世尊唯說愛應永斷,非餘一切有漏法耶。 【唐】彼應如前愛為集答。 【唐】2若說一切有漏法因是集諦者,應問:苦諦亦應永斷,何故唯說集應永斷。 【唐】答: 【唐】1佛為捨苦,故作是說:汝等若欲捨眾苦者,應永斷集;集永斷故,苦則不生,名真捨苦。 【唐】2復次,佛為捨果,故作是說:汝等若欲捨苦果者,應永斷因;因永斷故,苦果不生,名真捨果。 【唐】3復次,為止苦流,故作是說:如止流者,當堰水源;欲止苦流,應永斷集。 【唐】4復次,永斷集故,便害俱因,離俱繫,得無漏離繫得,滅有頂遍行因。故佛唯說集應永斷。 【唐】5復次,若斷因者,果即隨斷;若滅因者,果即隨滅;若棄因者,果即隨棄;若吐因者,果即隨吐。故佛唯說集應永斷。 【唐】6復次,世尊欲令諸有情類捨蘊重擔,故作是說。謂如有人荷負重擔,經嶮難處而復蹎蹶,為擔逼切,欲脫無由。有人語言:「欲脫此擔,當斷擔索乃可脫之。」如是有情荷蘊重擔,經歷生死諸嶮難處,為蘊重擔之所逼切,故佛告言:汝等若欲脫蘊重擔,當永斷集;集既斷已,蘊擔便脫。 ==§G第七說== 【唐】7復次,為對外道,故作是說。謂諸外道苦果所逼,雖厭苦果而不斷因;如愚癡狗,捨人逐塊。故佛告彼:汝等厭苦,當永斷集。集因斷已,苦果不生,便得解脫。 【唐】8復次,集引三界下中上果,若永斷集,苦果不生。是故世尊告有情類:汝等厭苦,當永斷集。 【唐】9復次,集能生長三種苦果,若永斷集,彼不生長。是故世尊告有情類:若厭三苦,當永斷集。 【唐】10復次,集能生長四種苦生,若永斷集,彼不生長。是故世尊告有情類:若厭四苦,當永斷集。 【唐】11復次,集能生長五種苦趣,若永斷集,彼不生長。是故世尊告有情類:若厭五苦,當永斷集。 【唐】12復次,苦但應捨,不應斷之。故佛唯說集應永斷。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世尊唯說集應永斷。 ### 三.關於應證滅諦之異說及其解釋 【唐】如契經說:「苦滅聖諦應以慧作證。」阿毘達磨說:得作證者謂諸善法。 【唐】問:若諸善法皆應作證如對法說,何故世尊唯作是說:「滅應作證。」 【唐】答: 【唐】1滅是解脫,離繫為相。故佛唯說滅應作證。 【唐】2復次,滅無處所,亦無所依。故佛唯說滅應作證。 【唐】3復次,滅雖是因而無有果;滅雖是果而無有因。故佛唯說滅應作證。 【唐】4復次,滅雖是因而無有因;滅雖是果而無有果。故佛唯說滅應作證。 【唐】5復次,滅是能作,非有能作;是緣,非有緣;是離,非有離。故佛唯說滅應作證。 【唐】6復次,滅令蘊無而不變法,故佛唯說滅應作證。 【唐】7復次,滅能息三墮四遮五,故佛唯說滅應作證。 【唐】8復次,滅是一味廣大道果,能淨四姓及諸名言,名無上法。故佛唯說滅應作證。 【唐】9復次,滅唯無漏,「得」通二種;滅唯非學非無學,「得」通三種;滅一諦攝,「得」三諦攝;滅唯不繫,「得」通三種;滅唯不斷,「得」通二種。故佛唯說滅應作證。 【唐】10復次,滅是善亦是常;是善亦離世;是善亦離蘊;是善無三品;是善無前後。故佛唯說滅應作證。 【唐】11復次,滅是沙門果,非沙門;是婆羅門果,非婆羅門;是梵行果,非梵行;是道果,非道。故佛唯說滅應作證。 【唐】12復次,為證滅故,證有為善。故佛唯說滅應作證。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佛唯說滅應作證。 ### 四.關於道諦之修習 【唐】如契經說:「趣苦滅道聖諦應以慧修習。」阿毘達磨說:應修習法者謂有為善法。 【唐】問:諸有為善皆應修習如對法說,何故世尊唯作是說:「應修聖道。」 *【涼】佛經說:苦滅道聖諦應知應修。阿毘曇說:云何修法。答曰:一切有為善法。* *【涼】問曰:如阿毘曇說一切有為善法皆應修,何故佛經但說修道。* 【唐】答: 【唐】1聖道應修不應永斷,非如餘善應斷應修。故佛唯說應修聖道。 *【涼】答曰:以道應修應習故。* 【唐】2復次,聖道唯有「得修」「習修」,非如餘善具四種修,所謂得習對治除遣。故佛唯說應修聖道。 *【涼】復次,以道有二種修故:一、得修;二、行修。世俗道有四種修,謂得修、行修、對治修、除去修。* 【唐】3復次,聖道具善無漏二聖,非如餘善唯有善聖。故佛唯說應修聖道。 【唐】4復次,聖道應修,不斷緣彼貪等煩惱,非如餘善亦修亦斷緣彼煩惱。故佛唯說應修聖道。 *【涼】復次,此道修時不斷緣愛,世俗道修時斷於緣愛。* 【唐】5復次, 【唐】聖道應修,是出非沒。非如餘善雖是應修,亦出亦沒,謂出欲界,沒初靜慮,乃至出無所有處,沒非想非非想處。故佛唯說應修聖道。 *【涼】復次,此道修時其性出而不沒,世俗道修時其性亦出亦沒,於欲界而出、於初禪而沒,乃至於無所有處而出、於非想非非想處而沒。* 【唐】問:得聖道者離欲染已,生初靜慮,乃至離無所有處染已,生非想非非想處;如何聖道是出非沒。 【唐】答:雖有是事而諸聖道不招異熟,非如餘善能招異熟。故諸聖道唯名為出。 *【涼】問曰:無漏道亦爾。離欲界欲而生初禪,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而生非想非非想處。* *【涼】答曰:世俗道於彼處生報,非無漏道。* 【唐】6復次,修習聖道能損諸有能害諸有能破諸有,修習餘善長養諸有攝益諸有任持諸有。故佛唯說應修聖道。 *【涼】復次,此道若修,則滅`[滅=減【三宮】]`、損毀、壞於有;世俗道修時,則增益、長養於有。* 【唐】7復次,修習聖道,斷有流轉生老病死,令不相續;修習餘善,續有流轉生老病死,不令間斷。故佛唯說應修聖道。 *【涼】復次,此道若修則令有不相續,斷增長生老病死法;世俗道修時,令有相續增長生老病死法。* 【唐】8復次,修習聖道是「趣「苦有世間生老病死」」滅行;修習餘善是「趣「苦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故佛唯說應修聖道。 *【涼】復次,此道若修是滅苦集道、是滅增長生老病死道;世俗道修時,是苦集道、是增長生老病死道。* *【涼】復次,此道修時,不為身見作所緣,乃至不墮`[苦=若【明】]`苦集諦中;世俗道雖修,為身見作所緣,乃至墮苦集諦中。* 【唐】9復次,修習聖道非有身見事,乃至不墮苦集諦攝;修習餘善是有身見事,乃至墮在苦集諦攝。故佛唯說應修聖道。 【唐】10復次,修習聖道非界趣生==\[及]==生老病死流轉之因,修習餘善是界趣生==\[及]==生老病死流轉之因。故佛唯說應修聖道。 【唐】11復次,修習聖道令界趣生==\[及]==生老病死流轉都盡,修習餘善令界趣生==\[及]==生老病死流轉無盡。故佛唯說應修聖道。 【唐】12復次,聖道唯是可愛可愛果可喜可喜果可意可意果可欣可欣果可樂可樂果,餘善不爾。故佛唯說應修聖道。 *【涼】復次,此道修時,不為界趣生增長生死法作因;世俗道雖修,為界趣生增長生死法作因。* *【涼】復次,此道修時,能盡界趣生增長生死法;世俗道雖修,不能盡界趣生增長生死法。* 【唐】13復次,聖道是沙門,是沙門果;是婆羅門,是婆羅門果;是梵行,是梵行果;是道,是道果。故佛唯說應修聖道。 【唐】14復次,修習聖道,定趣涅槃;修習餘善,所趣不定。故佛唯說應修聖道。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佛唯說應修聖道。 *【涼】復次,此道修時,是沙門是沙門果、是婆羅門是婆羅門果、是梵行是梵行果是有果。以如是等事故,佛經唯說修道。* ## 39.四諦的十六行相 ### (拾肆).關於四諦的十六行相 【唐】有十六行相,緣四聖諦起。 【唐】謂緣苦諦有四行相: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 【唐】緣集諦有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 【唐】緣滅諦有四行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 【唐】緣道諦有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 【唐】問:十六行相名有十六,實體有幾。 *【涼】問曰:聖行名有十六種,體有幾耶。* 【唐】==A==有作是說: 【唐】「名有十六,實體有七。謂緣苦諦四種行相,名有四種,實體亦四;緣餘三諦各四行相,名雖有四,實體唯一。」 *【涼】答曰:或有說者,名有十六,體有七。緣苦四行,名有四、體亦有四;緣集四行,名有四、體有一,緣滅道亦爾。* 【唐】問:何故緣苦有四行相,名有四種,實體亦四;緣餘三諦而不爾耶。 【唐】答:緣苦行相是四顛倒近對治故;如四顛倒,名體各四。緣餘三諦所起行相非四顛倒近對治,故名雖有四,實體唯一。 *【涼】問曰:何故緣苦四行,名有四、體亦有四。* *【涼】答曰:緣苦四行是顛倒近對治,如顛倒名有四、體亦有四,此行亦爾。* 【唐】==B==評曰:應作是說:十六行相名與實體俱有十六。如名與體,「名施設.體施設」「名異相.體異相」「名異性.體異性」「名差別.體差別」「名建立.體建立」「名覺了.體覺了」,應知亦爾。 *【涼】評曰:應作是說:聖行名有十六、體有十六。如名體,名數體數、名相體相、名異體異,當知亦如是。* 【唐】問:言行相者,自性是何。 *【涼】問曰:聖行體性是何。* 【唐】答: *【涼】答曰:* 【唐】1自性是慧。應知此中: *【涼】體性是慧。* 【唐】◎慧是行相,<u>亦是能行</u>,亦是所行。 *【涼】彼慧.體是行,<u>行餘行</u>,亦為行所行;* 【唐】◎與慧相應心心所法,雖非行相,而是能行,亦是所行。 *【涼】彼相應法.體非行,行餘行,亦為行所行;* 【唐】◎與慧俱有不相應行及餘有法,雖非行相亦非能行,而是所行。 *【涼】彼共有法.體非行,不行餘行,為行所行。* 【唐】2有作是說:言行相者,總以一切心心所法為其自性。 *【涼】復有說者,聖行是心心數法。* 【唐】若作是說,諸心心所.皆是行相,亦是能行.亦是所行;餘一切法,雖非行相.亦非能行,而是所行。 *【涼】若作是說.聖行體性是心心數法者,相應法.體性是行,行餘行,為行所行;不相應法.體非行,不行餘行,為行所行。* 【唐】3復有說者:所言行相,以一切法為其自性。 【唐】若作是說,諸相應法.亦是行相.亦是能行.亦是所行;不相應法.雖是行相.亦是所行,而非能行。 *【涼】復有說者,聖行體性是一切法。* *【涼】若作是說.聖行體性是一切法者,相應法.體是行.行餘行,為行所行;不相應法.體是行.不行餘行,為行所行。* 【唐】評曰:應作是說:言行相者,自性是慧,如初所說。 *【涼】評曰:應作是說:聖行體性是慧,如先所說。* ^mq4218 【唐】如是名為行相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涼】此是行體性,乃至廣說。*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涼】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行相。行相是何義。 【唐】答:於諸境相簡擇而轉是行相義。 【唐】問:何故名苦。廣說乃至何故名出。 *【涼】何故名無常行乃至名乘行耶。* 【唐】答: §A第一說 【唐】◎傷痛逼迫如荷重擔,違逆聖心,故名為苦。 【唐】◎由二緣故,說名非常:一由所作;二由屬緣。 【唐】*由所作者,諸有為法一剎那頃能有所作,第二剎那不復能作。 【唐】*由屬緣者,諸有為法繫屬眾緣方有所作。 *【涼】答曰:以二事故是無常:一以所作、二屬於緣。所作者,一切有為法所作,唯一剎那頃。屬於緣者,待因緣而生。* *【涼】苦`[痛=病【三宮】]`痛逼切,如負重擔是苦。* 【唐】◎違我所見,故名為空。 【唐】◎違於我見,故名非我。 *【涼】對我所見故是空,對我見故是無我。* 【唐】◎如種子法,故名為因。 【唐】◎能等出現,故名為集。 【唐】◎令有續起,故名為生。 【唐】◎能有成辦,故名為緣。譬如`[埿=泥【三宮】]`埿團輪繩水等眾緣和合,成辦瓶等。 *【涼】因如種子法,集如出現法,有如相續法,能生故是緣。如泥團杖輪水縷等合集故瓶生,彼亦如是。* 【唐】◎取蘊永盡,故名為滅。 【唐】◎有為相息,故名為靜。 【唐】◎是善是常,故名為妙。 【唐】◎最極安隱,故名為離。是離自體,非有離故。 *【涼】諸陰盡是滅,無三相故是止,是善是常故。是妙是離,更無所離故是離。* 【唐】◎違害邪道,故名為道。 【唐】◎違害非理,故名為如。 【唐】◎趣涅槃宮,故名為行。 【唐】◎能永超度,故名為出。是能出性,非沒性故。 *【涼】對邪道故是道,對不正故是正,能到解脫城故是迹。體性是出,不沈沒故是乘。* §B第二說 【唐】◎復次,麁重所逼,故名為苦。 【唐】◎性不究竟,故名非常。 【唐】◎內離士夫作者受者,遣作受者,故名為空。 【唐】◎性不自在,故名非我。 *【涼】復次,非究竟故是無常,如重擔故苦,內無人無作者無受者無說者故空,不自在故無我。* 【唐】◎引發諸有,故名為因。 【唐】◎令有等現,故名為集。 【唐】◎能有滋產,故名為生。 【唐】◎有所造作,故名為緣。 *【涼】生故是因,出現故是集,流故是有,作相故是緣。* 【唐】◎性不相續盡諸相續,故名為滅。 【唐】◎三火永寂,故名為靜。 【唐】◎脫諸災橫,故名為妙。 【唐】◎出眾過患,故名為離。 *【涼】不相續盡相續故是滅,滅三火故是止,無苦惱故是妙,無過患故是離。* 【唐】◎是出要路,故名為道。 【唐】◎能契正理,故名為如。 【唐】◎能正趣向,故名為行。 【唐】◎永超生死,故名為出。 *【涼】能`[去=去故【三宮】]`去是道,相應方便故是`[正=如【宮】]`正,能到正故名迹,畢竟過生死故是乘。* ^7v3oqj ### 5關於四諦之名不名為其他行相之理由 ==(1)但名苦諦.不名非常空非我諦== 【唐】問:有四行相觀生死果,何故此果但名苦諦,不名非常空非我諦。==\[s4但說苦行相]== 【唐】答: 【唐】1.亦應說為非常等諦。而不說者,是有餘說。 【唐】2.復次,既說為苦諦,當知已說為非常空及非我諦,以相同故。 【唐】3.復次,苦相不共,唯有漏法是苦,非餘,故名苦諦。非常等三是餘共相,謂非常相三諦皆有,空非我相遍一切法,故此不名非常等諦。 【唐】4.復次,苦違諸有,有情聞之能捨生死,故名苦諦。美妙飲食持與小兒,若語是苦,彼便遠棄;語非常等,彼無捨心。是故不名非常等諦。 【唐】5.復次,生死有苦,愚智同信,外道聞之亦不誹謗;聞非常等,有不生信。故名苦諦,非非常等。 【唐】6.復次,能知所知易分別故,但名苦諦,非非常等。謂佛世尊說有苦智,故此所知但名苦諦。如智所知,「覺所覺」「根根義」「行相所緣」「有境及境」應知亦爾。 【唐】7.復次,此苦諦名.舊所傳說,是舊文句,過去諸佛過殑伽沙皆以苦名表示此諦。今佛亦爾,故不應責。 【唐】8.復次,此諦四相,<u>苦相最初</u>,是故世尊但名苦諦。 ### (2)但名集諦.不名因生緣諦之理由 【唐】問:有四行相觀生死因,何故此因但名集諦,不名因等三種諦耶。 【唐】答: 【唐】==A==亦應說為因生緣諦。而不說者,是有餘說。 【唐】==B==復次,既說為集諦,當知已說因生緣諦,以相同故。 【唐】==C==復次,能知所知易分別故,但名集諦,非因生緣。謂佛世尊說有集智,故此所知但名集諦。如智所知,覺所覺等.應知亦爾。 【唐】==D==復次,此集諦名.舊所傳說,是舊文句,過去諸佛過殑伽沙皆以集名表示此諦。今佛亦爾,故不應責。 【唐】==E==復次,集相但於有漏法有,招集生死,非無漏故;因生緣相無漏亦有,聖道亦名因生緣故。集不共故,立以諦名,是故世尊但名集諦。 ### (3)但名滅諦.不名靜妙離諦之理由 【唐】問:有四行相觀於涅槃,何故涅槃唯名滅諦,不名靜等三種諦耶。 【唐】答: 【唐】1亦應說為靜妙離諦。而不說者,是有餘說。 【唐】2復次,既說為滅諦,當知`[知=如【三宮】]`已說靜妙離諦,以相同故。 【唐】3復次,能知所知易分別故,但名滅諦,非靜妙離。謂佛世尊說有滅智,故此所知但名滅諦。如智所知,「覺所覺」等應知亦爾。 【唐】4復次,滅名不共,故立諦名,滅名唯顯究竟滅故。靜名濫定,妙離濫道,故不名為靜妙離諦。 【唐】5復次,此滅諦名==\[是]==舊所傳說,是舊文句,過去諸佛過殑伽沙皆以滅名表示此諦。今佛亦爾,故不應責。 【唐】6復次,此諦四相,滅相最初,是故世尊但名滅諦。 ### (4)名道諦而不名如行出諦之理由 【唐】問:有四行相觀於聖道,何故聖道但名道諦,不名如等三種諦耶。 【唐】答: 【唐】1亦應說為如行出諦。而不說者,是有餘說。 【唐】2復次,既說為道諦,當知已說如行出諦,以相同故。 【唐】3復次,能知所知易分別故,但名道諦,非如行出。謂佛世尊說有道智,故此所知但名道諦。如智所知,「覺所覺」等應知亦爾。 【唐】4復次,道名唯顯趣涅槃路,故立諦名。如濫正理,行通有漏,出通涅槃,故此不名如行出諦。 【唐】5復次,此道諦名==\[是]==舊所傳說,是舊文句,過去諸佛過殑伽沙皆以道名表示此諦。今佛亦爾,故不應責。 【唐】6復次,此諦四相,道相最初,是故世尊但名道諦。 ## 40.一音演說法 ### 毘奈耶說 【唐】毘奈耶說:世尊有時為四天王先以聖語說四聖諦,四天王中,二能領解,二不領解。 【唐】世尊憐愍饒益彼故,以南印度邊國俗語說四聖諦,謂`[瑿=㙠【三宮】]`瑿泥.迷泥.蹋部`[部=剖【三宮】*]`.達𮒅部`[𮒅=𩉾【宮】*]\[部=剖【三宮】*]`。二天王中,一能領解,一不領解。==\[ine mene dapphe daḍapphe]\[[s200](婆沙176-200.md#13〖王〗‹無望›)醫泥及謎泥…]== *【涼】佛以聖語為四天王說四諦,二解二不解。佛欲饒益憐愍故,復作<u>陀毘羅</u>語==\[達羅毗荼Draviḍa/dramiḍa/Dramila/damila/Tamil曇密羅]==說四諦,謂伊禰`[禰【麗-磧】=彌【大】]`.彌禰.`[踰=`踏`【三宮】]踰`被.陀踏被,`[二=`彼`二【三宮】]`二不解者一解一不解。* ~~*==【晉】說者謂佛為四天王故聖語說四諦,二知、二不知。謂不知者,為<u>曇羅國</u>語說,禋倿`[倿=佞【三宮】*]`<font color="#7030A0">(苦也)</font>.彌倿`[*]`<font color="#7030A0">(習也)</font>.陀破<font color="#7030A0">(盡也)</font>.陀羅破<font color="#7030A0">(道也)</font>,此說苦邊。一知、一不知。==*~~ > MSV I 259 Bhaiṣajyavastu毘奈耶藥事(爲四天王四次分說) tatra bhagavāṃ virūpākṣaṃ mahārājam āmantrayate / iti hi mahārāja ine mene dapphe daḍapphe eṣa evānto duḥkhasyeti / > K1.03_འདུལ་བ་གཞི། ཨེ་ནི། མེ་ནེ། དབ་ཕེ། ད་ཌབ་ཕེ། འདི་ཉིད་སྡུག་བསྔལ་གྱི་མཐའ་ཡིན་ནོ། ། > 出曜經([27.17](T04n0212_出曜經#27.17)):伊寧.彌泥.陀俾.陀羅俾,摩屑姤屑.一切<u>毘羅梨</u>,是謂名苦際。昔佛世尊與四天王說法,二人解中國之語.二人不解,二人不解者與說<u>曇密羅</u>國語.宣暢四諦,雖說曇密羅國語.一人解一人不解。 > [大寶積經](T11n0310_大寶積經1#^h7pzao):伊泥彌泥.多閉多多閉,維盧救一切眾生,是則名曰苦習盡道法。 ==\[[大寶積經](T11n0310_大寶積經1#一切諸天)]== > [十誦](T23n1435_十誦律2#^vhs66s):佛更為二天王.以<u>馱婆羅</u>語說法,吚甯(ene苦諦)彌甯(meme習諦)多咃陀譬(tathā dapphe盡諦)陀羅辟支(daḍapphe ceti道諦)佛闍陀(budhyataḥ知也)<font color="#8496B0">薩婆休(sarvasmād一切)(…māśātu)</font><font color="#0070C0">蠰舍摩遮(saṃśamā ca滅求)薩婆多羅(sarvatra一切離)</font><font color="#0070C0"><u>毘樓利</u></font><font color="#0070C0">多咃欲(viraḍī tathā遠離)</font>薩婆休(sarvasmād一切)鞞羅地(viratiḥ不作)波跋(pāpād惡也)頭吃想妬(duḥkhasyānto苦邊盡也)涅樓遮諦(nirucyate如是說也)。是二天王,一解一不解。 > Uv [26.18](udānavargo#26-18)(涅槃品). ene meme tathā dapphe daḍapphe ceti budhyataḥ, sarvasmād viratiḥ pāpād duḥkhasyānto nirucyate. 【唐】世尊憐愍饒益彼故,復以一種`[篾=蔑【三宮】*]`篾戾車語說四聖諦,謂:摩奢覩奢.僧攝摩,薩縛怛羅<u>毘</u><font color="#2E74B5"><u>剌</u></font><u>遲</u>。時四天王皆得領解。 *【涼】世尊欲饒益憐愍故,作彌梨車語說四諦,謂:摩奢兜奢.僧奢摩.薩婆多<u>毘羅緻</u>,是名苦邊,四皆得解。* ~~*==【晉】謂不知者為彌離車國`[說語=語說【三宮】]`說語:摩`[含=`舍`【三宮】*]含`兜`[含=`舍`*]含`.僧`[含=`舍`*]含`摩,薩婆多.<u>鞞梨羅</u>,此說苦邊。盡知。==*~~ > Uv [26.19](udānavargo#26-19). māśātuṣāsaṃśamā ca sarvatra <u>viraḍ</u><font color="#0070C0"><u>ī</u></font> tathā, sarvasmād <u>virati</u>ḥ pāpād duḥkhasyānto nirucyate. > 【八】薩披多羅毘<font color="#2E74B5"><u>比</u></font>栗<u>多</u>者(<u>曇蜜羅國語</u>也) > 【發】如是一頌,重顯經中.佛為護世二王作蔑戾車語.說四聖諦等,彼便領會。 > མ་རེ་<font color="red">མ</font>་དགའ་རབ་ཞི་དང༌། ། ཀུན་ཏུ་<u>འདོད་ཆགས</u>་<u>བྲལ</u>་འགྱུར་བ། །འདི་འདྲ་འདི་ནི་སྡུག་བསྔལ་མཐའ། ། K330_ ཆེད་དུ་བརྗོད་པའི་ཚོམས། > 十誦:佛復作彌梨車語,摩舍兜舍.<u>那</u>舍婆(māśā tuṣā <u>saṃ</u>śāmā),(sarvatra <u>virāḍi</u>)薩婆多羅.<u>毘</u><font color="#0070C0"><u>比</u></font><u>諦</u>,<u>伊數安兜</u>(eṣa evānto).(duḥkhasyeti)頭却<u>婆阿地婆地</u>。四天王盡解。 > 出曜經:所不解者,復與說彌梨車語,摩屑姤屑.一切<u>毘利羅</u>(毘羅利)。時四天王皆達四諦,尋於坐上得柔順法忍。 > རྩིའི་གཞི毘奈耶藥事 tatra bhagavān vaiśravaṇaṃ mahārājam āmantrayate / atra te mahārāja māśā tuṣā saṃśāmā sarvatra <u>virāḍ</u><font color="#0070C0"><u>i</u></font> eṣa evānto duḥkhasyeti / > K1.03 མཱ་ཥཱ། ཏུ་ཥཱ། སཾ་ཤཱ་མཱ། སརྦ་ཏྲ་བི་<font color="#0070C0">རཱ་ཌཱི</font>། འདི་ཉིད་སྡུག་བསྔལ་གྱི་མཐའ་ཡིན་ནོ། ། ### 佛說聖語.皆得解不 【唐】問:佛以聖語說四聖諦,能令所化皆得解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 【唐】所以者何。 【唐】若言能者,後二天王聞聖語說何故不解。 【唐】若不能者,伽他所說當云何通。 【唐】如有頌言: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獨為我說種種義。 *【涼】問曰:佛能以聖語為四天王說四諦令其解不。若能者,何故不使他解。不能者,偈所說云何通。如偈說:* *【涼】ᅟ佛以一音演說法ᅟ而現種種若`[干=千【明】]`干義ᅟ眾生皆謂獨為我ᅟ解說諸`[法=說【明】]`法不為他ᅟ* ~~*==【晉】問曰:世尊為四天王說四諦,聖語為有力耶、無力耶。若有力者,何以故為二聖語說:一曇羅國、一彌離車國語說。若無力者,本師偈云何通。==*~~ ~~*==【晉】ᅟ一音聲說法ᅟ悉遍成音義ᅟ彼各作是念ᅟ最勝為我說ᅟ==*~~ 【唐】一音者,謂梵音。若`[至=致【三宮】*]`至那人==\[真丹.真旦.振旦]==,來在會坐,謂佛為說`[至=致【三宮】*]`至那音義。 *【涼】一音者,謂梵音。現種種義者,若會中有真丹人者,謂佛以真丹語為我說法。* ~~*==【晉】一音聲說法者,是梵音也。悉遍音者,若有`[真旦=振旦【三宮】,真但【聖】]`真旦人,彼作是念:謂佛作`[*]`真旦語說法。==*~~ 【唐】如是礫迦==\[塞種人Saka鑠迦śaka賒迦]==.葉筏那==\[yavana]==.達剌陀==\[s125]\[達麗羅川Darada/Darad/Dā-rada,Darel/*Daraḍa陀羅陀/達利陀/達羅陀/達刺陀]==.末`[𮒅=𩉾【宮】*]`𮒅婆==\[Mālava]==.佉沙==\[*Khaṣal疏勒/疎勒]==.覩貨羅==\[Tukhāra]==.<u>博喝羅</u>==\[薄渴羅/縛喝國Bactra/Baktra/Balkh/Bahl]==等人來在會坐,各各謂佛獨為我說自國音義,聞已隨類各得領解。 *【涼】如有釋迦人、夜摩那人、`[陀=他【三宮】]`陀羅陀人、摩羅`[娑=`婆`【宮】]娑`人、佉沙人、兜佉羅人,如是等人在會中者,彼各各作是念:佛以我等語,獨為我說法。* ~~*==【晉】如是陀勒、摩勒、<u>波勒</u>==\[Pallava/Pahlava]==、佉沙、`[婆=娑【聖】]`婆佉梨==\[薄佉利BāKtriš]==,謂彼處若有兜佉勒人,彼作是念:謂佛作兜佉勒語說法。==*~~ 【唐】又貪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為說不淨觀義;若瞋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為說慈悲觀義;若癡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為說緣起觀義;憍慢行==\[者]==等,類此應知。 *【涼】若貪欲多者,佛為我說不淨;瞋恚多者,佛為我說慈心;愚癡多者,佛為我說緣起,眾生皆謂為我解說。諸法不為他者,時會各謂佛為說法不為他。* 【唐】此伽他中既作是說,如何可說佛以聖語說四聖諦.不令一切所化有情皆得領解。 ### 1第一家答 【唐】有作是說: 【唐】「佛以聖語說四聖諦,能令一切所化有情皆得領解。」 *【涼】答曰:* *【涼】應作是說:佛能。* *【涼】問曰:若然者,何故不令他解。* ### A‹問› 【唐】問:若爾,何故後二天王聞聖語說而不能解。 ### B通難(通第一難) 【唐】答: ### (A)第一說 【唐】彼四天王意樂有異,為滿彼意,故佛異說。謂二天王作如是念:若佛為我以聖語說四聖諦者,我能受行;第三天王作如是念:若佛為我以南印度邊國俗語說四諦者,我能受行;第四天王作如是念:若佛為我隨以一種`[篾=蔑【三宮】*]`篾戾車語說四諦者,我能受行。是故世尊隨彼意說。 *【涼】答曰:* *【涼】為滿足諸天王心所念故。二天王作是念:若佛為我作聖語說四諦者,我則能解。一天王作是念:若佛以毘羅語說四諦者,我則能解。一天王作是念:若佛以彌梨車語說四諦者,我則能解。如其念而為說之。* ### (B)第二說 【唐】復次,世尊欲顯於諸言音皆能善解,故作是說。謂有生疑:「佛唯能作聖語說法,於餘言音未必自在。」為決彼疑,佛以種種言音說法,顯於諸方言音自在,所說法要聞皆受行。 *【涼】復次,欲現知眾生語言音聲故。或謂如來唯能作聖語不能作餘語,欲令如是疑心得決定故,而作是說。* ### (C)第三說 【唐】復次, ### a標 【唐】有所化者依佛不變形言而得受化;有所化者依佛轉變形言而得受化。 *【涼】復次,受化者,或於如來不變形言而得受化,或於如來變異形言而得受化`[者〔-〕【三宮】]`者。* ### b釋 【唐】◎依佛不變形言得受化者,若變形言而為說法,彼不能解。如說:「佛<u>在摩揭陀國</u>,為度<u>池堅</u>,步行十二踰繕那,故七萬眾生皆得見諦。」彼皆依佛不變形言而得受化。若變形言為說法者,彼諸眾生應不見諦。 【唐】◎依佛轉變形言得受化者,若不變形言而為說法,彼不能解。 *【涼】若於如來不變形言得受化者,若變形言而受化者則不能解。曾聞佛在摩伽陀國,為尊<u>弗迦羅婆羅</u>故,步行經十二由旬,令`[十=七【三宮】]`十萬眾生皆得見諦,皆以不變形言故。若變形言,彼諸眾生則不能見諦。<font color="#c0c0c0">🈜[弗迦邏娑利(MA.162).(pukkusāti)弗迦羅,པདྨའི་རྗེས(རྫས)(puṣkarasārin/puṣkaraśarin)པད་མའི་སྙིང་པོ池堅(辯六界記別經/分別六界經)]\[s16]\[《破斥猶豫papañcasūdanī》說,他原是[健陀羅]德迦尸羅城的統治王(takkasīlanagare pukkusāti rājā rajjaṃ kāresi),王舍城頻毘娑羅王與他有邊境貿易來往,他因頻毘娑羅王之緣而嚮往佛法,遂自行剃髮、穿袈裟b#color"FF0000"#u"single"#出走到王舍城,想跟隨世尊出家修學(大意),<font color="#AEAAAA">而後證得三果,成為經中所說往生無煩天的七位比丘之一</font>。]🈝</font>* *【涼】若眾生應見如來變現形言而得度者,若不變形言則不得度。* ### (3)結 【唐】是故世尊作三種語為四天王說四聖諦。 ### 2第二家答 【唐】復有說者: 【唐】佛以一音說四聖諦,不令一切所化有情皆能領解。世尊雖有自在神力,而於境界不能改越。如不能令耳見諸色眼聞聲等。 *【涼】復有說者,不能。世尊非境界事,不能為境界。佛雖得自在,不能以耳見色眼聽聲。* *【涼】問曰:若然者,偈義云何通。* *【涼】答曰:* ### A‹問› 【唐】問:若爾,前頌當云何通。 ### B答(通第二難) 【唐】答: ### (A)第一說 【唐】不必須通,非三藏故。諸讚佛頌,言多過實。如分別論者讚說:「世尊心常在定,善安住念及正知故。」又讚說:「佛恒不睡眠,離諸蓋故。」如彼讚佛,實不及言;前頌亦然,故不須釋。 ### (B)第二說 【唐】復次,如來言音遍諸聲境,隨所欲語,皆能作之。謂佛若作`[至=致【三宮】*]`至那國語,勝在`[至=致【三宮】*]`至那中華生者;乃至若作博喝羅語,勝在彼國中都生者。以佛言音遍諸聲境故,彼伽他作如是說。 ### (C)第三說 【唐】復次,佛語輕利,速疾迴轉,雖種種語而謂一時。謂佛若作至那語已,無間復作礫迦國語,乃至復作博喝羅語,以速轉故,皆謂一時。如旋火輪,非輪輪想,前頌依此,故亦無違。 ### (D)第四說 【唐】復次,如來言音雖有多種,而同有益,故說一音。 ## 三轉十二行相 ### 轉法輪經 【唐】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此苦聖諦,我昔未聞,於此法中如理作意,由此便生眼智明覺;此苦聖諦.慧應遍知,我昔未聞,乃至廣說;此苦聖諦.慧已遍知,我昔未聞,乃至廣說。集滅道諦廣說亦爾。==\[[abhkagam](abhkagam#Chap6〔56〕0)]== 」==\[四諦下分列三相]== [SA](雜含1-641#379).[379](agamas#^sa0379) ==\[<b>s41</b>為彼地神有正智見,知佛轉法輪苾芻見法不。…]== ^3v9fkz ### 三無漏根釋 【唐】==\[各顯三根]==此苦聖諦我昔未聞等,顯未知當知根;此苦聖諦慧應遍知等,顯已知根;此苦聖諦慧已遍知等,顯具知根。集滅道諦各顯三根,應知亦爾。 #### 法救迴文-現觀次第 【唐】大德法救作如是說: 【唐】「我思此經,舉身毛竪,以佛所說必不違義,定有次第。今此契經越次第說,具知根後.復說未知當知根故,非佛獨覺及諸聲聞得有如是觀行次第,具知根後.如何復起初無漏根。若捨此經,必不應理,佛初說故,以五苾芻而為上首==\[並]==八萬諸天聞此所說皆證法故;若欲不捨,復違次第。故思此經,舉身毛竪。」 【唐】然`[後=`彼`【三宮】]後`大德雖作是言.而不捨經,但迴文句。彼作是說:此經應言: 【唐】◎此苦聖諦我昔未聞,乃至廣說。集滅道諦廣說亦爾。==\[三相下分列四諦]== 【唐】◎此苦聖諦慧應遍知;此集聖諦慧應永斷;此滅聖諦慧應作證;此道聖諦慧應修習。昔未聞等,廣說如前。 【唐】◎此苦聖諦慧已遍知;此集聖諦慧已永斷;此滅聖諦慧已作證;此道聖諦慧已修習。昔未聞等,廣說如前。 【唐】若作是說.不失次第,隨順現觀,非如經說。 #### 對法諸師會二次第 【唐】阿毘達磨諸論師言:不應輒迴此經文句。過去無量諸大論師,利根多聞過於大德,尚不敢迴此經文句,況今大德而可輒迴。 【唐】但應尋求此經意趣。謂說法者依二次第:一依隨順說法次第,如此經說;二依隨順現觀次第,如大德說。 ### 脇尊者釋經-菩薩樹下聞思所修 【唐】脇尊者言: 【唐】此經不說三無漏根,但說菩薩菩提樹下欲界聞思所成慧力修行四諦。 【唐】問:世尊既說「我由此觀,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豈有聞思證菩提義。 【唐】答:菩薩由此聞思慧力.伏除一切四聖諦愚,由此定當證無上覺,故說由此證得菩提。如人先時濕皮覆面,後得除去,以𣪺覆之,其障輕微.可言無障,故此非說三無漏根。 ### 不說十二轉四十八行相‹眼智明覺› 【唐】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我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相,生眼智明覺。」 【唐】問:此應有十二轉四十八行相,何故但說三轉十二行相耶。 【唐】答:雖觀一一諦皆有三轉十二行相,而不過三轉十二行相,故作是說。如預流者極七反有,及七處善并二法等。==\[s46一一諦各有三轉十二行相]== ^a6no3a 【唐】此中,==\[眼智明覺]== 【唐】1眼者,謂法智忍。智者,謂諸法智。明者,謂諸類智忍。覺者,謂諸類智。 【唐】2復次,眼是觀見義。智是決斷義。明是照了義。覺是警察義。==\[光:前解約見道,後解通三道。]== ^w510vi ### 四諦-自性斷所緣斷 【唐】問:此四聖諦若自性斷者,亦所緣斷耶。==\[若自體是所斷,所緣亦是所斷耶。[s166](婆沙151-175#^opgdki)]== *【涼】問曰:此四聖諦,若是體斷亦是緣斷耶。* 【唐】答:應作四句: *【涼】答曰:或是體斷非緣斷,或是緣斷非體斷,乃至廣作四句。* 【唐】1有自性斷非所緣斷,謂緣無漏苦集及無所緣諸有漏法。 【唐】2有所緣斷非自性斷,謂緣有漏聖道。 【唐】3有自性斷亦所緣斷,謂緣有漏苦集。 【唐】4有非自性斷亦非所緣斷,謂緣無漏聖道及無所緣聖道、滅諦。 *【涼】1體斷非緣斷者,謂苦諦集諦無漏緣、無緣法。* *【涼】2緣斷非體斷者,謂道諦緣有漏法。* *【涼】3體斷緣斷者,謂苦集諦緣有漏法。* *【涼】4非體斷非緣斷者,謂道諦緣無漏、無緣法。* ^tou3lr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九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b>☗s80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十 【唐】{「舊譯」卷41-42} ## 18.四靜慮論 【發智】四靜慮者,謂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唐】謂1.《品類足》說:「云何初靜慮。謂初靜慮攝善五蘊。乃至云何第四靜慮。謂第四靜慮攝善五蘊。」彼唯說善靜慮。 【唐】2.或有生疑「靜慮唯善非染,亦非無覆無記。」為決彼疑,顯四靜慮通善及染無覆無記,故作斯論。 ### 四靜慮之自性 【唐】問:此四靜慮自性云何。 【唐】答:各以自地五蘊為自性,是名靜慮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b>【<font color="#0070c0">晉</font>】</b>ᅟᅟᅟᅟ四禪處第三十三ᅟ ~~*==【晉】四禪者,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晉】問曰:四禪有何性。==*~~ ~~*==【晉】答曰:五陰是性。此是禪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說性已,當說行。==*~~ ### 依斷結依正觀名靜慮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靜慮。為能斷結故名靜慮。為能正觀故名靜慮。 【唐】若能斷結故名靜慮,則無色定亦能斷結應名靜慮。 【唐】若能正觀故名靜慮,則欲界三摩地亦能正觀,應名靜慮。 *【涼】問曰:何故名禪。為以斷結故名禪、為以正觀故名禪。* *【涼】若以斷結故名禪者,無色中亦有定能斷結,亦應名禪。* *【涼】若以正觀故名禪者,欲界亦有定能正觀,亦應名禪。* ~~*==【晉】何以故說禪。禪有何義。為棄結故禪耶。為正觀故禪耶。==*~~ ~~*==【晉】若棄結為禪者,無色中亦有定謂能棄結。==*~~ ~~*==【晉】若正觀為禪者,欲界中亦有定謂能正觀。作此論已。==*~~ ### 依斷結名靜慮 【唐】(1)有作是說:以能斷結,故名靜慮。 *【涼】答曰:<font color="red">應作是說</font>:斷結故名禪。* 【唐】問:諸無色定亦能斷結,應名靜慮。 *【涼】問曰:若然者,無色中亦有定能斷結,亦應名禪。* 【唐】答:A若定能斷不善無記二種結者,名為靜慮。諸無色定唯斷無記,非不善故,不名靜慮。 *【涼】答曰:若定能斷不善、無記結者是禪。無色定雖能斷無記結,不能斷不善結故,不名為禪。* ~~*==【晉】有一說者,棄結故名為禪。==*~~ ~~*==【晉】問曰:若棄結名為禪者,無色中亦有定謂能棄結,何以故不名為禪耶。==*~~ ~~*==【晉】答曰:謂棄二種結,不善及無記,彼名為禪。無色中定雖棄無記結非棄不善,是故彼不名為禪。==*~~ 【唐】問:若作是說,唯未至定可名靜慮,上地不斷不善結故。 *【涼】問曰:若作是說,唯未至依是禪。所以者何。能斷不善無記結故。* 【唐】答:1上地雖無彼斷對治而有不善厭壞對治,以能厭壞亦名能斷。 *【涼】答曰:此中說過患對治。對治有二種,有過患對治、斷對治。上地雖無不善結斷對治,有過患對治。* 【唐】問:若作是說,上地滅道法智品及彼一切類智品應非靜慮,皆非欲界斷及厭壞二對治故。 【唐】答:彼於欲界雖無全界全地對治,而彼界地容有不善厭壞對治,由此勢力餘亦得名。 *【涼】問曰:若作是說,上地滅法智、道法智、一切比智則不名禪。所以者何。於欲界結不能作斷對治、過患對治故。* *【涼】答曰:雖非全界全地,而彼界彼地中有能與欲界結作過患對治者,以能者故,不能者亦得名禪。* 【唐】2復次,四靜慮中有能對治不善結者,無色全無,故靜慮名不通無色。 *【涼】復次,禪中遮少分,有少分與欲界結作斷對治、過患對治;無色界悉遮,乃至無一剎那與欲界結作斷對治、過患對治者。* ~~*==【晉】問曰:若爾者,應依未來名為禪,彼棄二種結,不善及無記。==*~~ ~~*==【晉】答曰:此說呵責棄故。此說二種棄,斷棄、呵責棄。彼依未來為欲界結故,二種棄,斷棄、呵責棄。上地雖非斷棄,但是呵責棄,是謂呵責棄故說。==*~~ ~~*==【晉】問曰:若爾者,盡道法智分、一切未知智分不應是禪,謂彼欲界結亦非斷棄亦非呵責棄。==*~~ ~~*==【晉】答曰:莫具取界、莫具取地可得,彼一界一地。欲界結斷棄,呵責棄,彼無色中一時頃不得。謂此欲界結,斷棄及訶責棄。==*~~ 【唐】3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色界六地於欲界結皆有斷對治及厭壞對治。然未至定已斷彼結,餘地對治無彼可斷,雖無彼可斷而有對治用。如日三分皆能破暗,初分已破餘無可破。又如六人共一怨家,一人已殺餘無可殺。又如六燈皆能破暗,持一入室其暗已除,餘五入時無暗可破。 *【涼】尊者瞿沙作如是說:此六地盡能與欲界結作斷對治、過患對治,以未至禪初出故斷欲界結;餘者不斷,以未至禪斷故。如日光初中後時盡與闇相妨,然初出者能除夜闇,中後者雖與闇相妨而不除闇,以初者除故。猶如六人共一怨家,而共議言:我等若先得怨者必斷其命。六人之中`[一=一人【三宮】]`一得怨而殺,餘五人雖於彼人是怨而不殺者,先已殺故。如人持六燈次第入闇室中,初入者除室中闇,餘燈雖與闇相妨而不破闇者,已先破故。* ~~*==【晉】尊者瞿沙說曰:一切六地欲界結斷棄亦呵責棄。但彼依未來生已棄欲界結,彼餘地當何所棄。彼亦能棄,但無結可棄除。如一人有六怨家其謀議:若隨所得處當斷其命。彼初怨家斷此人命,餘者當何所斷。彼亦能斷,但無人當何所斷。==*~~ ~~*==【晉】如是一切六地欲界結斷棄呵責棄,但彼依未來生已棄欲界結,彼餘地當何所棄。彼亦能棄,但無結可棄。==*~~ ~~*==【晉】如人持六燈入冥室中,彼初明已棄`[至=室【三宮】]`至冥,餘燈當何所棄。彼亦能棄,但無冥可棄。==*~~ ~~*==【晉】如是一切六地欲界結斷棄呵責棄,但彼依未來生已棄欲界結,彼餘地當何所棄。彼亦能棄,但無結可棄。==*~~ 【唐】如是六地於欲界結,皆有斷能非唯未至。若不爾者依上五地入見道時,應不證得欲見所斷諸結離繫;既能證得,故知六地於欲界結有斷對治。 *【涼】如是六地中雖與欲界結作斷對治、過患對治,以未至禪初生斷欲界結,餘地不斷者,以未至禪先已斷故。* *【涼】若六地`[非【麗-磧】=作【大】]`非欲界結斷對治者,依根本禪得正決定時,欲界見道所斷結則無分齊,亦不應證解脫得。以依根本禪得正決定者,於欲界見道所斷煩惱而有分齊,證解脫得。以是事故,知六地盡有欲界煩惱斷對治、過患對治。* ~~*==【晉】如一切日光壞諸闇冥,初日中日西日,但初光出已棄`[夜=𭺡【宮】]`夜闇冥,餘光當何所棄。彼餘光亦能棄,但無冥可棄。==*~~ ~~*==【晉】如是彼一切六地欲界結斷棄亦呵責棄,但依未來生已棄欲界結,彼餘地當何所棄。彼亦能,但無結可棄。==*~~ 【唐】B復次,若定能斷見修所斷二結盡者名為靜慮,諸無色定唯能斷修所斷結盡,故非靜慮。 *【涼】復次,若定能畢竟斷見道修道所斷結者名禪。無色定雖畢竟斷修道所斷結,不斷見道所斷結。* *【涼】復次,若<font color="red"><u>定能遍緣</u></font>.能斷結者.名禪。無色定雖能斷結,不能遍緣;欲界定雖能遍緣,不能斷結;禪定能遍緣,亦能斷結。* ~~*==【晉】或曰:禪者定可得.謂<font color="red"><u>一切緣中定</u></font>,亦棄一切結。欲界定雖一切緣中定,但不棄結。無色界定亦不一切緣中定,亦不棄一切結,以是故不名為禪。==*~~ 【唐】C復次,若能斷結五蘊俱生,能為所依起多功德,能具攝受四支五支,能發六通具四通行三種變現.三明三根三道三地.四沙門果<u>九遍知道</u>.見修二道法類二智.及忍智者,名為靜慮。諸無色定雖能斷結,而不具上所說功德,故非靜慮。 *【涼】復次,若定與五陰俱生作依者名禪,無色定與四陰俱生作依者不名為禪。* *【涼】復次,若定有四枝五枝者名禪,無色定無四枝五枝故不名為禪。* *【涼】復次,若有樂道處名禪,無色定無樂道故不名禪。* *【涼】復次,若定能與道作依者名禪,無色定不能與道作依者不名禪。* *【涼】復次,若定有三種示現者名禪,無色定無三種示現故不名禪。* *【涼】復次,若定有三無漏根者名禪,無色定不具三無漏根故不名禪。三道亦如是。* *【涼】復次,若有二道處名禪。二道者,謂見道、修道;忍道、智道;法智道、比智道。無色中無見道、忍道、法智道,故不名禪。* ~~*==【晉】或曰:謂禪者<u>普智可得</u>.道亦能棄結。欲界定雖普智可得,但無有道棄結。無色界雖有道能棄結,但無普智可得。謂禪中普智可得.道亦棄結。==*~~ ~~*==【晉】或曰:謂三道可得,此名為禪。非欲界無色界三道可得,是故彼不名為禪。==*~~ ~~*==【晉】或曰:謂三地可得,此名為禪。非欲界無色界三地可得,是故不名為禪。==*~~ ~~*==【晉】或曰:謂三根可得,此名為禪。非欲界無色界三根可得,是故不名為禪。==*~~ ~~*==【晉】或曰:謂三學可得,增戒、增定、增慧,此名為禪。非欲界無色界三學可得,是故不名為禪。==*~~ ~~*==【晉】或曰:謂攝四枝`[枝=支【三宮】下同]`五枝五陰定可得`[得=得此名為禪非欲界無色界攝四支五支五陰定可得【三】]`,是故不名為禪。==*~~ ~~*==【晉】或曰:謂三示現可得,神足示現、觀察示現、教授示現,此名為禪。非欲界無色界三示現可得,是故不名為禪。==*~~ ~~*==【晉】或曰:謂三神足可得,意解神足、意`[捷=揵【宋元】〔-〕【宮】*]`捷疾神足、身`[踊=涌【三宮】*]`踊神足。意解神足者,如力士屈申臂頃,於中間至阿迦尼吒。意`[*]`捷疾神足者,如識旋轉諸界,於中間至阿迦尼吒。身`[*]`踊神足者,謂一切身`[*]`踊如鳥飛虛空、如畫人飛。此名為禪。非欲界無色界三神足可得,是故不名為禪。==*~~ ~~*==【晉】或曰:謂具三十七道品可得彼名為禪。非欲界無色界具三十七道品可得,是故不名為禪。==*~~ ### 依正觀名靜慮 【唐】(2)復有說者:以能正觀.故名靜慮。 *【涼】復有說者,以正觀名禪。* ~~*==【晉】更有說者,正觀故名為禪。==*~~ 【唐】問:若爾欲界有三摩地,亦能正觀應名靜慮。 *【涼】問曰:若然者,欲界亦有正觀,應名為禪。* ~~*==【晉】問曰:若正觀名為禪者,欲界中亦有定謂能正觀,何以故不名為禪。==*~~ 【唐】答:1.若能正觀亦能斷結,名為靜慮。欲界三摩地雖有能正觀而不能斷結,故不名靜慮。 *【涼】1.答曰:若定能正觀亦能斷結者名禪;欲界定雖能正觀,不能斷結,故不名禪。* 【唐】2.復次,若能正觀堅固難壞相續久住,於所緣境長時注意而不捨者,名為靜慮。欲界三摩地無如是德,故非靜慮。 *【涼】2.復次,若定牢固相續久住,出入意不捨者名禪。欲界定與此相違,故不名禪。* 【唐】3.復次,若三摩地.具有定名定用,能正觀者,名為靜慮。欲界三摩地<u>雖有定名而無定用</u>,如泥椽梁有名無用,故非靜慮。 *【涼】3.復次,若有定名亦有定用者名禪。欲界定雖有定名,無有定用。猶如`[泥=埿【宮】]`泥椽,雖有椽名而無椽用。禪定猶如木椽,亦有椽名,亦有椽用。* ~~*==【晉】3.答曰:欲界定雖有定名但無定用。如泥梁雖有梁名無有梁用,如是欲界定雖有定名而無定用。色界定既有定名而有定用。如木梁既有梁名而有梁用,如是色界定既有定名而有定用。==*~~ 【唐】4.復次,若三摩地.<u>非散亂風之所搖動</u>.如密室燈,能正觀者,名為靜慮。欲界三摩地多散亂風之搖動,如四衢燈,故非靜慮。 *【涼】4.復次,若定不為嬈亂風所吹動者名禪,欲界定為嬈亂風所吹動故不名禪。猶如四衢道中燈,為風所吹動。禪定不為嬈亂風所吹動故名禪。猶室中燈不為風所吹動,彼亦如是。* ~~*==【晉】4.或曰:欲界定嬈亂不定。如四衢道然燈,四面風吹隨風東西,如是欲界定嬈亂不定。色界定不嬈亂、常定不動。如室中燈,風所不吹、炎不東西。如是色界定亦不嬈亂、常定不動。==*~~ ~~*==【晉】1.2.或曰:欲界定不堅無力、無士夫功。色界定堅固有力、有士夫功,以是故此名為禪。==*~~ ### 論主之正義 【唐】(3)==\[評]==<font color="red">如是說者</font>,要具二義方名靜慮, 【唐】1.謂能斷結及能正觀。欲界三摩地雖能正觀而不能斷結,諸無色定雖能斷結而不能正觀,故非靜慮。 【唐】2.復次,若能遍觀遍斷結者名為靜慮。欲界三摩地雖能遍觀而不能遍斷結,諸無色定二義俱無,故非靜慮。 【唐】3.復次,若能靜息一切煩惱,及能思慮一切所緣名為靜慮。欲界三摩地雖能思慮一切所緣,不能靜息一切煩惱,諸無色定兩義都無,故非靜慮。 【唐】4.復次,諸無色定有靜無慮,欲界三摩地有慮無靜,色定俱有故名靜慮。 【唐】<font color="red">靜謂等引,慮謂遍觀</font>,故名靜慮。[s141靜謂寂靜.慮謂籌慮] ## 44.靜慮支 ### 舊譯 ### 四靜慮支之名稱與支數 【唐】四靜慮支總有十八。謂: *【涼】禪有十八枝:* 【唐】初靜慮有五支: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 【唐】第二靜慮有四支:一內等淨,二喜,三樂,四心一境性。 【唐】第三靜慮有五支:一行捨,二正念,三正慧,四受樂,五心一境性。第四靜慮有四支:一不苦不樂受,二行捨清淨,三念清淨,四心一境性。 *【涼】初禪有五枝,覺、觀、喜、樂、一心;第二禪有四枝,內信、喜、樂、一心;第三禪有五枝,捨、念、慧、樂、一心;第四禪有四枝,不苦不樂、捨、念、一心。* ~~*==【晉】說曰:此名禪十八枝:初禪有五枝,覺、觀、喜、樂、一心。二禪有四枝,內淨、喜、樂、一心。三禪有五枝,猗、樂念、正智、一心。四禪有四枝,不苦不樂、護、念、一心。==*~~ ### 靜慮支之體性異說 【唐】問:四靜慮支名有十八,實體有幾。 *【涼】問曰:禪枝名十八,體有幾。* 【唐】答:唯有十一。謂: ~~*==【晉】問曰:禪枝名十八,種有幾。==*~~ ~~*==【晉】答曰:禪枝名十八、種有十一,謂初禪五枝,此名亦五種亦五。二禪增一枝信。三禪三枝,增樂、念、正智。四禪增二枝,不苦不樂、護。此禪枝名十八、種有十一。更有說者,禪枝名十八、種有十。==*~~ 【唐】初靜慮支名與實體俱有五種。 【唐】第二靜慮支雖有四,而三如前增內等淨。 【唐】第三靜慮支雖有五,而第五如前但增前四。 【唐】第四靜慮支雖有四,而後三如前但增第一。 【唐】故靜慮支名有十八,實體十一。 【唐】復有說者:實體唯十,謂三靜慮樂合為一。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初二靜慮是輕安樂,第三靜慮別是受樂;初二靜慮樂行蘊攝,第三靜慮樂受蘊攝,故前所說於理為善。如名實體名施設體施設名異相體異相名異性體異性名差別體差別名建立體建立名覺體覺,應知亦爾。 ### 靜慮與靜慮支之關係 【唐】問:此中何者是靜慮。何者是靜慮支。 【唐】答:心一境性是靜慮,以三摩地為自性故,此及所餘是靜慮支。 【唐】問:若三摩地是靜慮者,初第三靜慮應各唯四支,第二第四靜慮應各唯三支,則靜慮支應唯十四,云何乃說十八支耶。 【唐】答:三摩地是靜慮亦是靜慮支,餘是靜慮支非靜慮故有十八。如擇法是覺亦是覺支,餘是覺支非覺。正見是道亦是道支,餘是道支非道。離非時食是齋亦是齋支,餘是齋支非齋。此亦如是,如是名為靜慮支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 靜慮支之定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靜慮支。靜慮支是何義。 【唐】答:寂靜思慮故名靜慮,隨順此靜慮故名靜慮支。以隨順義負重擔義成大事義堅勝義分別義是支義故。 【唐】隨順義者:若法隨順此地靜慮,名此地靜慮支。 【唐】負重擔義者:若法能引此地靜慮,名此地靜慮支。 【唐】成大事義者:若法能辦此地靜慮,名此地靜慮支。 【唐】堅勝義者:若法助成此地靜慮,令其堅勝名此地靜慮支。 【唐】分別義者:如軍車等諸分別異故名軍車等支。 【唐】如是靜慮諸分別異名靜慮支。 ### 有關靜慮支雜無雜相之關係 【唐】如是已釋靜慮支名,次應分別雜無雜相。 ### 初二靜慮支雜無雜之四句分別 【唐】問:若是初靜慮支,亦是第二靜慮支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是初支非第二支,謂尋伺。 【唐】(2)有是第二支非初支,謂內等淨。 【唐】(3)有是初支亦是第二支,謂喜樂心一境性。 【唐】(4)有非初支亦非第二支,謂除前相 ### 初三靜慮支雜無雜之四句分別 【唐】問:若是初靜慮支,亦是第三靜慮支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是初支非第三支,謂尋伺喜樂。 【唐】(2)有是第三支非初支。謂捨念慧樂。 【唐】(3)有是初支亦是第三支,謂心一境性。 【唐】(4)有非初支亦非第三支,謂除前相。 ### 初四靜慮支雜無雜之關係 【唐】問:若是初靜慮支,亦是第四靜慮支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是初支非第四支,謂尋伺喜樂。 【唐】(2)有是第四支非初支,謂不苦不樂捨念。 【唐】(3)有是初支亦是第四支,謂心一境性。 【唐】(4)有非初支亦非第四支,謂除前相。 ### 二.三靜慮支雜無雜之關係 【唐】問:若是第二靜慮支,亦是第三靜慮支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是第二支非第三支,謂內等淨喜樂。 【唐】(2)有是第三支非第二支,謂捨念慧樂。 【唐】(3)有是第二支亦是第三支,謂心一境性。 【唐】(4)有非第二支亦非第三支,謂除前相。 ### 二.四靜慮支雜無雜之關係 【唐】問:若是第二靜慮支,亦是第四靜慮支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是第二支非第四支,謂內等淨喜樂。 【唐】(2)有是第四支非第二支,謂不苦不樂捨念。 【唐】(3)有是第二支亦是第四支,謂心一境性。 【唐】(4)有非第二支亦非第四支,謂除前相。 ### 三四靜慮支雜無雜之關係 【唐】問:若是第三靜慮支,亦是第四靜慮支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是第三支非第四支,謂慧樂。 【唐】(2)有是第四支非第三支,謂不苦不樂。 【唐】(3)有是第三支亦是第四支,謂捨念心一境性。 【唐】(4)有非第三支亦非第四支,謂除前相。 ## 45.靜支中之大善地法 ### 舊譯 ### ‹輕安及行捨› 【唐】問:輕安行捨一切地有,何故初二靜慮立輕安為支非行捨,第三第四靜慮立行捨為支非輕安耶。 【唐】答:1.先說隨順是支義故。謂輕安唯隨順初二靜慮故立為支,行捨唯隨順第三第四靜慮故立為支。 【唐】2.復次,互相覆故。謂初二靜慮輕安用勝,能覆行捨故立為支。第三第四靜慮行捨用勝,能覆輕安故立為支。 【唐】問:何故此二能互相覆。 【唐】答:此二行相更相違故。謂輕安相輕舉,行捨相沈靜,俱時而有更互相違。如人一時亦行亦住,亦睡亦覺一向相違。而善心中對治各異故得俱起,謂輕安能對治惛沈,行捨能對治掉舉。 【唐】3.復次,為對治欲界五識身.及所引身麁重故,初靜慮立輕安為支。為對治初靜慮三識身.及所引身麁重,故第二靜慮立輕安為支。第二第三靜慮無麁識身.及所引身麁重可對治,故第三第四靜慮不立輕安為支。彼既不立輕安為支,故立行捨為支。 【唐】4.復次,初二靜慮有染污喜擾動身心,故世尊說應習輕安不應住捨,是故初二靜慮唯立輕安為支。第三第四靜慮無染污喜擾動身心,故世尊說但應住捨勿習輕安,是故第三第四靜慮唯立行捨為支。 【唐】5.復次,初二靜慮輕安有因,謂諸善喜。如《契經》說:「心有喜故,身則輕安。」是故初二靜慮唯立輕安為支。第三第四靜慮輕安無因,謂無善喜唯應住捨,故彼但立行捨為支。 【唐】6.復次,第三靜慮棄捨極喜,第四靜慮棄捨極樂,故此唯立行捨為支。初二靜慮既不立行捨為支,故立輕安為支無相違故。 ### ‹內等淨› 【唐】問:內等淨即是信諸地皆有,何故唯在第二靜慮立為支耶。 【唐】答:1.前說隨順是支義故,謂信唯順第二靜慮,是故唯此立信為支。 【唐】2.復次,初靜慮中尋伺如火,身識如泥,令心相續,熱惱濁亂信不明淨,如熱泥中面像不現。第二靜慮無尋伺火及識身泥,心相續中信相明淨,如清冷水面像得現,故於此立內等淨支。第三靜慮有極悅受,第四靜慮有勝捨受覆心相續信相不顯,故彼及初皆不建立內等淨支。 【唐】3.復次,第二靜慮諸瑜伽師於離染中初生信勝,故唯此立內等淨支。謂瑜伽師離欲界染起初靜慮現在前時,作是思惟「我雖已離不定界染,諸定地染為可離耶。」彼後復離初靜慮染,第二靜慮現在前時,於界地染俱可離中初生大信「如欲界染我既能離,色無色染亦必可離,如初靜慮染既可離,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定可離。」彼初靜慮現在前時未生定信,後二靜慮現在前時,雖有定信而非初故信相不顯,故皆不立內等淨支。 【唐】4.復次,起增上信必依大喜,因喜信者信必堅固。第二靜慮有極勝喜故,唯此立內等淨支。 ### ‹慧› 【唐】問:慧遍諸地何故唯於第三靜慮立為支耶。 【唐】答:1.前說隨順是支義故,謂慧唯順第三靜慮,故但於彼立正慧支。 【唐】2.復次,第三靜慮有適悅受,諸適悅中此最為勝。耽著此故諸瑜伽師,不欲欣求上地勝法,此受即是自地留難,對治此故立正慧支。是故世尊作如是說:「應以正慧覺了此樂,勿固貪著不求上地。」上下地中.無有自地極樂留難.如此地者,故彼不立正慧為支。 【唐】3.復次,初靜慮中有麁尋伺覆障正慧。第二靜慮有極喜躍覆障正慧。第四靜慮有勝捨受覆障正慧,以勝捨受是無明分,正慧是明,明無明分互相違害,故皆不立正慧為支。第三靜慮無有如彼覆正慧法,故立為支。 ### ‹念› 【唐】問:念遍諸地何故唯在後二靜慮立念為支。 【唐】答:1.前說隨順是支義故,謂念唯順後二靜慮,故但於彼立念為支。 【唐】2.復次,後二靜慮.俱有`[地=`他`【三宮】]地`地增上留難,對治彼故.立念為支,餘地不爾。謂: 【唐】第二靜慮有極勝喜輕躁漂溺如邏剎斯,諸瑜伽師由此衰退不能堅固離自地染,為對治彼,第三靜慮立念為支。是故世尊作如是說:應住正念勿為下地喜所漂溺退失自地。 【唐】第三靜慮有極勝樂,生死樂中此為最上留礙行者如詐親怨,諸瑜伽師.由此衰退.不能堅固離自地染,為對治彼第四靜慮立念為支,是故世尊作如是說:應住正念.勿為下地樂所留礙.退失自地。 【唐】3.復次,初靜慮中有麁尋伺猶如暴風.覆障正念;第二靜慮有極喜躍,如水濤波覆障正念,故俱不立正念為支。後二靜慮無此過失,是故俱立正念為支。 ## 46.靜慮支和菩提分法等之關係 ### 舊譯 ### A靜慮支與八正道等相攝之關係 【唐】問:若是靜慮支亦是菩提分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是靜慮支非菩提分,謂伺樂受捨受。 【唐】(2)有是菩提分非靜慮支,謂精進正語正業正命。 【唐】(3)有是靜慮支亦是菩提分,謂餘菩提分法。 【唐】(4)有非靜慮支亦非菩提分,謂除前相。 ### 伺樂受捨受靜慮支不立菩提分之理由 【唐】問:何故伺樂受捨受.不立菩提分耶。 【唐】答:被覆損故。謂伺被正思惟之所覆損,樂受被輕安樂之所覆損,捨受被行捨之所覆損,故不立為菩提分法。 【唐】問:若爾,何故立靜慮支。 【唐】答:菩提分中為策正見.立正思惟為菩提分,伺行相細,策正見中.為尋覆損。立靜慮支,為遮下地惡不善法,不相覆損。 【唐】菩提分中輕安樂受,同一剎那有相覆損;靜慮支中地別建立無覆損義。 【唐】菩提分中行捨受捨,同一剎那有相覆損;靜慮支中對治利益,支用各別不相覆損。 ### 精進非靜慮支之理由 【唐】問:何故精進非靜慮支。 【唐】答:諸靜慮支順自地勝,精進於順他地為勝。謂初靜慮精進順第二靜慮為勝,乃至無所有處精進順非想非非想處為勝,故彼不立為靜慮支。 【唐】復次,精進損害三摩地因,三摩地因即是勝樂。如《契經》說:「樂故心定。勤精進者身心多苦,修三摩地身心多樂。」是故精進非靜慮支。 ### 正語正業正命及四相得等不相應法非靜慮支之理由 【唐】問:何故正語正業正命非靜慮支。 【唐】答:靜慮支者,謂與靜慮相應住境。必有所依所緣行相及有警覺.乃名相應,正語業命無如是義,是故不立為靜慮支。由此四相及諸得等,不相應法皆不應立為靜慮支,非助等持住一境故。 【唐】問:何故慚愧.無貪無瞋.不放逸不害等.非靜慮支耶。 【唐】答:非極隨順諸靜慮故。此諸善法多於欲界.散地惡法.為近對治.勢力增強,非於定地,是故不立為靜慮支。 【唐】問:心想思等何故不立為靜慮支。 【唐】答:1.非極隨順諸靜慮故。心順流轉,定順還滅,故心不立為靜慮支。 【唐】2.復次,心勝如王,諸心所法皆如臣佐。定是心所,故心不立為靜慮支,如諸國王不事臣佐。 【唐】想思觸欲皆順流轉作用偏勝,定順還滅,故彼不立為靜慮支。 【唐】作意唯在欲界散地,對境用勝,非諸定地,故亦不立為靜慮支。 【唐】勝解唯於無學位勝,靜慮遍於一切位勝,故彼不立為靜慮支。 【唐】B復次,此中應以諸靜慮支,對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展轉相攝;復應以初靜慮支乃至第四靜慮支,對菩提分法展轉相攝;復應以初靜慮支乃至第四靜慮支,對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展轉相攝,應隨其相一一廣說。 ## 47.立靜慮支之人依地及其支數 ### 「舊譯」 ### 靜慮之近分和無色定皆不立支(評曰) 【唐】問:靜慮近分及無色定為立支不。若立支者此何不說。若不立者《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說:頗有空無邊處定,於空無邊處定根勝道勝定勝而支等耶。答:有。謂從空無邊處定起無間,復入空無邊處定。 【唐】有作是說:靜慮近分及無色定亦建立支。 【唐】問:若爾,善通《施設論》說,今於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理亦應說而不說者,應知此中是有餘說。謂: 【唐】初靜慮近分如根本亦有五支,然除喜受增捨受。 【唐】第二靜慮近分如根本亦有四支,亦除喜受增捨受。 【唐】第三靜慮近分如根本亦有五支,然除樂受增捨受。 【唐】第四靜慮近分及無色定,如根本第四靜慮皆亦有四支。 【唐】評曰:應作是說:靜慮近分及無色定皆不立支,功德少故苦道攝故。 【唐】問:若爾善通此中所說,《施設論》說當云何通。 【唐】答:依因長養故說為勝,言支等者謂覺道支。 【唐】初及第三立五支,第二第四立四支 【唐】問:何故初及第三靜慮俱立五支,第二第四靜慮俱立四支耶。 *【涼】問曰:何故初禪第三禪立五枝,第二第四禪立四枝耶。* 【唐】答:1.前說隨順是支義故,謂四靜慮各有爾所,能隨順法不增不減。 *【涼】答曰:先作是說,隨順義是枝,若法隨順彼地者立枝。五枝隨順初禪第三禪,故立五枝;四枝隨順第二第四禪,故立四枝。* 【唐】2.復次,欲界諸惡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故初靜慮建立五支為牢強對治。第二靜慮<u>重地</u>極喜,難斷難破難可越度,第三靜慮建立五支為牢強對治。初及第三靜慮俱無如是難斷難破難越度法,是故第二第四靜慮唯立四支,以彼俱不假牢強對治故。 *【涼】復次,欲界是難斷難除難過之界,必須牢強對治,是故彼對治初禪立五枝。第二禪喜難斷難除難過故,必須牢強對治,是故彼對治第三禪立五枝。初禪不難斷難除難過故,不須牢強對治,是故彼對治第二禪立四枝。* 【唐】3.復次,為對治欲界增上五欲境貪故,初靜慮立五支。為對治第二靜慮五部<u>重地</u>喜愛故,第三靜慮亦立五支。初及第三靜慮俱無如是所對治故,第二第四靜慮俱唯立四支。 *【涼】復次,為對欲界五種境界愛故,初禪立五枝;為對二禪五種喜愛故,第三禪立五枝。初禪無五種境界愛故,第二禪不立五枝;第三禪無五種喜愛故,第四禪不立五枝。* 【唐】4.復次,為欲隨順超定法故。謂從五支定超入五支定,復從四支定超入四支定,以支等者易可超入。 *【涼】復次,欲令行者入超越定得隨順故,起五枝定、入五枝定,起四枝定、入四枝定。* 【唐】問:若從第三靜慮超入空無邊處,復從第四靜慮超入識無邊處,彼俱無支云何隨順。 【唐】答:諸外內事初作時難,後成辦時不假隨順。且外事者如遮諾迦與臣懷月,十二年中學造金法,初成一粒如穬麥量,便師子吼:「我等今者能造金山。」言內事者,如瑜伽師修神境通,初學離地如半苣蕂`[苣蕂=巨勝【三宮】*]`,次復離地如一苣蕂`[苣蕂=巨勝【三宮】*]`,如是漸漸半麥一麥,半指一指半搩一搩,半肘一肘,半尋一尋,彼後成時隨心欲往色究竟天自在能往。 【唐】超定亦爾,初時難故假支齊等,後時易故設不立支亦能超入,故初第三各立五支,第二第四各立四支。 ## 48.從心的經過見四靜慮(四天道說) ### 「舊譯」 ### 以生四天道喻四靜慮 【唐】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有四天道能令有情未淨者淨,淨者轉明。 【唐】問:何故世尊作如是說。 【唐】答:欲令有情於生天道深生厭怖,欣求安住勝義天道。生天者,謂三十三天。彼有四苑莊嚴殊妙:一名眾車,二名麁惡,三名歡喜,四名雜林。如是四苑有四衢道,天諸婇女遊集其中,諸勝美人於中遊止,種種音樂恒時擊奏,安置種種餚膳飲食,寶樹行列枝條蔭映,花葉茂盛香氣氛氳,果實繁多光淨甘美,隨欲變鳥雅韻和鳴,諸天於中受諸欲樂,遊戲既畢相與入苑。 【唐】於此正法毘奈耶中,擇滅涅槃如彼天苑,四妙靜慮如四衢道,通明婇女遊集其中,解脫無礙美人遊止,三藏音樂恒時擊奏,安置淨喜餚膳飲食,菩提分法寶樹行列,無量解脫勝處遍處,枝條蔭映,覺支道支,花葉茂盛,諸妙淨戒香氣氛氳,諸沙門果,光淨甘美,學與無學隨欲變鳥雅韻和鳴,眾聖於中受勝定樂,遊戲既畢俱入涅槃。 ### 離生.喜樂.定生之名義等多門 【唐】(一)第一天道:離欲染入初靜慮相之論述 【唐】云何名為四種天道。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一天道。 【唐】離欲惡不善法者: 【唐】問:得初靜慮時總離欲界一切法,何故但說離欲惡不善法耶。==\[[s14](婆沙011-020#b2不說結法等)何故但說結,不說結法耶]\[s34何故此中但說一切煩惱永斷名斷遍知。[s53]要由第九無間道力一時斷耶。[s94]何故但說彼漏盡耶。]== 【唐】答:1.惡不善法以為上首,總離欲界故作是說。 【唐】2.復次,惡不善法違害聖道自性應斷,彼若斷已不復成就,是故偏說。諸有漏善無覆無記,不違聖道非自性斷,彼若斷已猶可成就,是故不說。然有漏善無覆無記,斷惡不善時亦隨說斷,同一對治故,一時斷故,如燈違暗非炷油器,而破暗時亦能燒炷盡油熱器。 【唐】3.復次,惡不善法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是故偏說。 【唐】4.復次,惡不善法多諸過患熾盛堅牢,是故偏說。 【唐】5.復次,惡不善法離欲染時,極為障礙留難繫縛,如暴獄卒故偏說之。 【唐】6.復次,諸瑜伽師專為斷彼惡不善法修初靜慮,是故偏說。 【唐】7.復次,諸瑜伽師憎惡彼故,總捨欲界,故偏說離惡不善法。 【唐】8.復次,惡不善法上地所無,故偏說離。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唯說離欲惡不善法。 ^exm38l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二使犍度十門品之六} 【唐】問:此中何者是欲。何者是惡不善法耶。==\[[甘露味](甘露味論#^dq9swp)]== [s141](婆沙131-150#^6ill7e) 【唐】答:1.事具欲是欲,煩惱欲是惡不善法。 【唐】2.復次,欲謂五欲,惡不善法謂五蓋。 【唐】3.復次,欲謂欲愛,惡不善法謂欲界諸餘煩惱。 【唐】4.復次,欲謂欲尋,惡不善法謂恚害尋。 【唐】5.復次,欲謂欲界,惡不善法謂恚害界。 【唐】6.復次,欲謂欲想,惡不善法謂恚害想。 【唐】7.復次,欲謂欲愛,惡不善法謂即欲愛。 【唐】此即說離種種欲愛。 ^o5f8k7 ### 有尋有伺之說明 【唐】有尋有伺者:與尋俱法名有尋,與伺俱法名有伺。 ### 離生之說明 【唐】離生者: 【唐】問:上地中離勝妙清淨過初靜慮,何故唯說此名離生。 【唐】答:1.此中舉初以顯後故,作如是說。世尊有處舉後顯初,如說:「云何非自他害,謂在非想非非想處。」如舉初後始入已度加行究竟應知亦爾。 【唐】2.復次,初得離生發希奇想,後時不爾故作是說。 【唐】3.復次,以初靜慮唯從離生,後諸靜慮亦從定生。從離生故名為離生,如水生者說名水生,陸地生者說名陸生。 【唐】4.復次,初靜慮離二無漏定為眷屬故獨名離生,謂未至定`[〔定〕-【三宮】]`靜慮中間。 【唐】5.復次,初靜慮離是後離門所依加行因本道路.及安足處獨得離名。 【唐】6.復次,初靜慮離.牽引任持.長養後離,獨得離名。 【唐】7.復次,初靜慮離是後諸離生緣集起獨得離名。 【唐】8.復次,上地諸離決定依止,初靜慮離得及前起故,初靜慮獨得離名。 【唐】9.復次,諸瑜伽師離欲界染起初靜慮現在前時,歡喜踊躍勝於後時故,獨名離。如飢渴人初得飲食,雖復麁惡而生歡喜,勝於後時得美飲食。 【唐】10.復次,三種行者依初靜慮得入離生得果練根,及盡諸漏故獨名離。三種行者,謂具縛者分離欲者全離欲者。 ~~*==【晉】或曰:謂依初禪三行者,取證、得果、無欲、有漏盡:一具縛、二倍棄欲、三棄婬欲。以故爾。==*~~ 【唐】11.復次,為令疑者得決定故,獨立離名。如欲界中有尋有伺,有諸識身尊卑眷屬,初靜慮中亦有此事。或有生疑如欲界無離,初靜慮亦爾,為決此疑說初靜慮有離非欲。 【唐】12.復次,欲界無離近對治彼,故初靜慮獨立離名。 【唐】13.復次,唯初靜慮能離三界一切煩惱獨立離名。 【唐】14.復次,唯初靜慮有四沙門果道九遍知果道具三十七菩提分法,故獨名離。 ~~*==【晉】或曰:謂初禪具三十七品可得,以是故初禪為離。是故說離生喜樂。==*~~ 【唐】15.復次,唯初靜慮.能離所有.苦根憂根.男根女根.無慚無愧.`[食=貪【三】]`食愛婬愛.五蓋五欲.慳貪嫉恚.五蘊十二處及十八界等,故獨名離。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唯初靜慮獨名離生。 ### 喜樂及具足住之說明 【唐】喜樂者:喜謂喜根,樂謂輕安樂。 【唐】復次,喜受蘊攝,樂行蘊攝。 【唐】初靜慮具足住者,謂得獲成就初靜慮善五蘊,得獲成就名具足住。 ~~*==【晉】初禪者次第數為初、順次數為初。復次次第順正受是故說初。==*~~ ~~*==【晉】成就遊處者,謂此中善五`[陰=除【宮】]`陰到得成就,是故說成就遊處。==*~~ ^kx4g3k 【唐】(二)第二天道:尋伺滅等入第二靜慮之論述 【唐】復次,尋伺滅,內等淨心一趣,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二天道。 ~~*==【晉】復次比丘有覺有觀息,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二禪成就遊處。==*~~ ~~*==【晉】彼有覺有觀息者,有覺有觀已盡故。==*~~ ### 尋伺滅之說明 【唐】尋伺滅者, 【唐】問:得第二靜慮時,總滅初靜慮一切法,何故但說尋伺滅耶。 ~~*==【晉】問曰:如是息一切初禪者,何以故但說息有覺有觀。==*~~ 【唐】答:1.以尋伺為上首,總滅初靜慮故作是說。 ~~*==【晉】答曰:已說有覺有觀息,當知已說一切初禪`[息=數息【三宮】]`息。==*~~ ~~*==【晉】或曰:謂有覺有觀難可斷`[難【麗】=離【大】]`難可破難可度,`[以=以是【三宮】]`以故爾。==*~~ ~~*==【晉】或曰:謂彼行者斷有覺有觀故,修二禪地道,以故爾。==*~~ 【唐】2.復次,尋伺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是故偏說。 【唐】3.復次,尋伺多諸過患熾盛堅牢,是故偏說。 【唐】4.復次,尋伺離初靜慮染時,極為障礙留難繫縛。如暴獄卒故偏說之。 【唐】5.復次,諸瑜伽師專為斷尋伺修第二靜慮,是故偏說。 【唐】6.復次,諸瑜伽師憎惡尋伺故,總捨初靜慮故偏說之。 【唐】7.復次,尋伺上地所無是故偏說。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但說尋伺滅。 ### 內等淨之說明 【唐】內等淨者:內謂心等,淨謂信。由信平等令內心淨故名內等淨。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尋伺躁動擾亂定心,信能除彼令心等淨,如波浪 【唐】息水則澄清。是故說信名內等淨。 【唐】復作是說:染喜騰躍渾濁定心,信能除彼令心等淨,如離泥濁水則澄清。是故說信名內等淨。 【唐】大德法救作如是說:行者將入第二靜慮,心於定境信向樂住,不流馳散久住一境,得第二定斯有是處,此由信力,是故說信名內等淨。 ### 心一趣及無尋無伺之說明 【唐】心一趣者,謂一門轉,非如欲界心六門轉;初靜慮中心四門轉,第二靜慮心一門轉故名一趣,即是心行一境界義。 【唐】無尋無伺者,謂尋伺已滅。 ### 定生喜樂及具足住之說明 【唐】定生者: 【唐】問:初靜慮亦有定,何故唯說第二靜慮名定生耶。 【唐】答:1.第二靜慮等持增盛勝妙清淨,過初靜慮是故偏說。 【唐】2.復次,第二靜慮定所引發定所長養,初靜慮後現在前故名為定生。非如初靜慮非定所引發非定所長養,欲界心後現在前故不名定生。 【唐】3.復次,初靜慮心有定不定,有內門轉有外門轉,有緣內事有緣外事。第二靜慮心多在定,多唯內門轉,唯緣內事故名定生。 【唐】4.復次,第二靜慮滅語言本。語言本者,謂尋與伺,如《契經》說:「要尋伺已能發語言非不尋伺。」第二靜慮尋伺已滅無語言本故說定生。 【唐】5.復次,第二靜慮名聖默然故名定生,如《契經》說:佛告目連:汝等勿輕第二靜慮,此是聖者默然法故。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定生唯在第二靜慮。 【唐】喜樂者:喜謂喜根,樂謂輕安樂。 【唐】復次,喜受蘊攝,樂行蘊攝。 【唐】第二靜慮具足住者,得獲成就第二靜慮善五蘊,得獲成就名具足住。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