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14 14:57</span>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一</b>☗s91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二十一
## 89.四十二章之滅和斷道之二緣識(緣識和緣緣識)一一有幾隨眠隨增。
### 【四十二章之滅二緣識隨眠隨增】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於九十八隨眠中,一一有幾隨眠隨增。
【唐】答:
【唐】1眼根滅:緣識欲色界二部,及遍行隨眠隨增,緣緣識欲色界有為緣,無色界二部,及遍行隨眠隨增。
【唐】2耳鼻舌身樂喜根滅: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3女根滅:緣識欲界二部及遍行,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緣緣識欲界有為緣,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唐】4男苦憂根滅: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5命根滅緣:識三界二部,及遍行隨眠隨增,緣緣識三界有為緣隨眠隨增。
【唐】6意捨信等五根滅: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7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斷道二緣識隨眠隨增】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一一有幾隨眠隨增。
【唐】答:[js20](俱舍論記疏20#^7eihej)
【唐】1眼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三界四部隨眠隨增。
【唐】2耳鼻舌身命意捨信等五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3女根斷道,緣識:欲界四部,色界三部隨眠隨增;緣緣識:欲色界四部,無色界二部,及遍行隨眠隨增。
【唐】4男苦憂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5樂根斷道,緣識:欲色界四部,無色界二部,及遍行隨眠隨增;緣緣識:三界四部隨眠隨增。
【唐】6喜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7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gzck7f
## 90.二緣識所增隨眠之二縛
### 【眼根等五根】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幾為所緣縛非相應縛?幾為相應縛非所緣縛?幾為所緣縛亦相應縛?幾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
【唐】答:1、眼根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欲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緣眼根欲色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4)眼根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三界二部,及無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2、眼根緣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三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無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欲色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欲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4)眼根緣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三界見滅所斷一切隨眠。
【唐】※耳鼻舌身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 【女、男、苦根】
【唐】1、女根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者,無也。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4)女根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 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欲色界二部,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及無色界一切隨眠。
【唐】2、女根緣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欲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欲色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欲界三部、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4)女根緣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欲界見滅所斷一切,色無色界二部,及無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男苦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 【命根】
【唐】1、命根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三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緣命根三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4)命根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三界三`[三=二【三】]`部隨眠。
【唐】2、命根緣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三界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三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三界三部隨眠。
【唐】(4)命根緣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三界見滅所斷一切隨眠。
### 【意捨根】
【唐】意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緣意根三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三界有漏緣隨眠。
【唐】(4)意根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三界無為緣隨眠。
【唐】※捨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 【樂根】
【唐】1、樂根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欲、無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緣樂根欲色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欲界遍行修所斷,及色界有漏緣隨眠。
【唐】(4)樂根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欲、無色界見滅所斷一切,色界見滅所斷無為緣,無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2、樂根緣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無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三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欲界三部見道所斷有漏緣,色界一切有漏緣,無色界遍行、修所斷、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唐】(4)樂根緣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欲、無色界見滅所斷一切,及色界見滅所斷無為緣隨眠。
### 【喜根】
【唐】1、喜根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無色界遍行,修所斷及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緣喜根欲色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欲色界一切有漏緣隨眠。
【唐】(4)喜根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欲色界見滅所斷無為緣,無色界見滅所斷一切,及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2、喜根緣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無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三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欲色界一切有漏緣,無色界遍行、修所斷、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唐】(4)喜根緣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欲色界見滅所斷無為緣,及無色界見滅所斷一切隨眠。
### 【憂根】
【唐】1、憂根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者,無也。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欲界一切有漏緣隨眠。
【唐】(4)憂根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欲界一切無漏緣,色界二部,及苦集所斷不遍行,及無色界一切隨眠。
【唐】2、憂根緣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欲界見道所斷無漏緣,欲色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欲界一切有漏緣,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4)憂根緣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欲界見滅所斷無為緣,色無色界二部,及無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 【信等五根】
§1、信等五根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三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及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緣信等五根三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4)信等五根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 相應縛者:謂三界見滅所斷一切隨眠。
【唐】2、信等五根緣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三界三部,及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唐】(4)信等五根緣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非〕-【三】]`相應縛者:謂三界見滅所斷一切隨眠。
### 【三無漏根】
【唐】1、三無漏根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三界遍行.修所斷.及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者,無也。
【唐】(4)三無漏根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三界見滅所斷一切,及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2、三無漏根緣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三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三界遍行、修所斷,及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唐】(4)三無漏根緣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三界見滅所斷一切隨眠。
【唐】※ 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91.四十二章之滅之二緣識所增隨眠之二縛
### 【五根等之滅】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幾為所緣縛非相應縛?幾為相應縛非所緣縛?幾為所緣縛-亦相應縛?幾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
【唐】答:1、眼根滅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欲色界遍行,修所斷及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欲色界見滅所斷無為緣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者,無也。
【唐】(4)眼根滅,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欲色界見道所斷一切,見苦集所斷不遍行,及無色界一切隨眠。
【唐】2、緣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三界見道所斷有漏緣,欲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及無色界遍行、修所斷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欲色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欲色界遍行,修所斷及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
【唐】(4)眼根滅,緣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欲色界見滅所斷無為緣,無色界見滅所斷一切,及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 耳、鼻、舌、身、樂、喜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 【女男苦根等之滅】
【唐】§1、 女根滅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欲色界遍行,修所斷及欲界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欲界見滅所斷無為緣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者,無也。
【唐】(4)女根滅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欲界見道所斷一切,見苦集所斷不遍行,色界二部見苦集所斷不遍行,及無色界一切隨眠。
【唐】2、緣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欲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欲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欲色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欲色界遍行、修所斷,及欲界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
【唐】(4)女根滅緣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欲界見滅所斷無為緣,色無色界二部,及無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 男苦憂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 【命、意、捨、信等五根之滅】
【唐】§1、命根滅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三界遍行、修所斷,及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滅所斷無為緣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者,無也。
【唐】(4)命根滅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三界見道所斷一切,及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2、緣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三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三界遍行、修所斷,及見滅所斷有為緣隨眠。
【唐】(4)命根滅緣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三界見滅所斷無為緣隨眠。
【唐】※ 意、捨、信等五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唐】※ 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92.四十二章.斷道二緣識所增隨眠之二縛
### 【五根斷道】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幾為所緣縛非相應縛。幾為相應縛非所緣縛。幾為所緣縛亦相應縛。幾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js20](俱舍論記疏20#^7eihej)
【唐】答:1眼根斷道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三界見道所斷有漏緣,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欲色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4)眼根斷道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三界見滅所斷一切隨眠。 ^epsc30
【唐】2緣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三界三部,及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唐】(4)眼根斷道緣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三界見滅所斷一切隨眠。
【唐】※ 耳鼻舌身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 【女男苦憂根斷道】
【唐】§1女根斷道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欲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欲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欲色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4)女根斷道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三】]`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欲色界見滅所斷一切,色界見道所斷一切,及無色界一切隨眠。
【唐】2緣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色無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欲色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欲色界三部,及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唐】(4)女根斷道緣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三界見滅所斷一切,及無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 男苦憂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 【命意捨信等五根斷道】
【唐】§1命根斷道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三界見道所斷有漏緣,及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4)命根斷道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三界見滅所斷一切隨眠。
【唐】2緣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者:謂三界三部,及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唐】(4)命根斷道緣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三界見滅所斷一切隨眠。
【唐】※ 意捨信等五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 【樂根等斷道】
【唐】1樂根斷道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三界見道所斷有漏緣,欲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欲色界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欲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
【唐】(4)樂根斷道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三界見滅所斷一切,及無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2緣緣識所增隨眠:
【唐】(1)有為所緣縛非相應縛:謂無色界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2)有為相應縛非所緣縛:謂三界見道所斷無漏緣,及他界地緣遍行隨眠。
【唐】(3)有為所緣縛亦相應縛:謂欲色界三部,無色界遍行修所斷,及三界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唐】(4)樂根斷道緣緣識所增隨眠,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無也。
【唐】若非此所增隨眠,而於此非所緣縛亦非相應縛者:謂三界見滅所斷一切隨眠。
【唐】※ 喜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93.四十二章之二緣識等之等無間生幾心
### 【四十二章之二緣識等無間生十五心】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於三界十五部心中,一一等無間生幾心。
【唐】答:1眼根緣識及緣緣識,一一等無間生十五心。
【唐】2耳乃至三無漏根,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3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二緣識所增隨眠等無間生幾心】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一一等無間生幾心。
【唐】答:1眼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一一等無間生十五心。
【唐】2耳鼻舌身命意樂喜捨信等五三無漏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唐】3女根緣識所增隨眠,等無間生十心,緣緣識所增隨眠等無間生十五心。
【唐】4男苦憂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唐】5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滅二緣識等無間生十五心】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一一等無間生幾心。
【唐】答:1眼根滅緣識及緣緣識,一一等無間生十五心。
【唐】2耳乃至信等五根滅,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3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滅二緣識所增隨眠等無間生幾心】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一一等無間生幾心。
【唐】答:1眼根滅,緣識所增隨眠等無間生十心,緣緣識所增隨眠等無間生十五
【唐】心。
【唐】2耳乃至信等五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唐】3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斷道二緣識等無間生十五心】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一一等無間生幾心。
【唐】答:1眼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一一等無間生十五心。
【唐】2耳乃至信等五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3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斷道二緣識所增隨眠等無間生十五心】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一一等無間生幾心。
【唐】答:1眼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一一等無間生十五心。
【唐】2耳鼻舌身命意樂喜捨信等五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唐】3女根斷道,緣識所增隨眠等無間生十心,緣緣識所增隨眠等無間生十五心。
【唐】4男苦憂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唐】5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94.四十二章之二緣識之有尋有伺等分別門
### 【四十二章之二緣識之有尋有伺分別】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
【唐】答:1眼根緣識及緣緣識,各具三。
【唐】2耳乃至三無漏根,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3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二緣識所增隨眠有尋有伺等分別】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
【唐】答:1眼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各具三。
【唐】2耳乃至三無漏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唐】3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滅之二緣識之有尋有伺等分別】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 p.472a22)
【唐】答:1眼根滅緣識及緣緣識,各具三。
【唐】2耳乃至信等五根滅,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3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滅之二緣識有尋有伺等分別】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
【唐】答:1眼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各具三。
【唐】2耳乃至信等五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唐】3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斷道之二緣識之有尋有伺等分別】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
【唐】答:1眼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各具三。
【唐】2耳乃至信等五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3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斷道之二緣識有尋有伺等分別】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
【唐】答:1眼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各具三。
【唐】2耳乃至信等五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唐】3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95.四十二章之二緣識等和五受根之相應關係
### 【四十二章之二緣識等和五受根之相應關係】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當言樂苦喜憂捨根相應耶。
【唐】答:1眼根緣識及緣緣識四根相應,除苦根。
【唐】2耳乃至三無漏根,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二緣識所增隨眠和五受根之相應關係】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當言樂乃至捨根相應耶。
【唐】答:1眼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四根相應,除苦根。
【唐】2耳乃至三無漏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滅二緣識和五受根之相應關係】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當言樂乃至捨根相應耶。答:1眼根滅,緣識及緣緣識,四根相應,除苦根。
【唐】2耳乃至信等五根滅,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滅二緣識所增隨眠和五受根之相應關係】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當言樂乃至捨根相應耶。
【唐】答:1眼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四根相應,除苦根。
【唐】2耳乃至信等五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斷道二緣識和五受根之相應關係】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當言樂乃至捨根相應耶。
【唐】答:1眼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四根相應,除苦根。
【唐】2耳乃至信等五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斷道二緣識所增隨眠和五受根之相應關係】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當言樂乃至捨根相應耶。
【唐】答:1眼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四根相應,除苦根。
【唐】2耳乃至信等五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96.四十二章之二緣識之成就不成就
### 【四十二】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誰成就誰不成就。
【唐】答:1眼根緣識,空無邊處以下,及聖者生上成就,異生生上不成就。
【唐】2緣緣識一切有情皆成就。
【唐】※ 耳鼻舌身根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 【女男苦憂根】
【唐】1女根緣識欲色界,及聖者生無色界成就;異生生無色界不成就。
【唐】2緣緣識空無邊處以下,及聖者生上成就;異生生上不成就。
【唐】※ 男苦憂根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 【命根等】
【唐】※ 命根緣識及緣緣識,一切有情皆成就。
【唐】※ 意樂喜捨信等五三無漏根,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 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五根之二緣識所增隨眠之成就不成就】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誰成就誰不成就。
【唐】答:1眼根緣識所增隨眠,未離空無邊處染成就,已離空無邊處染不成就。
【唐】2緣緣識所增隨眠,未離無色界染成就,已離無色界染不成就。
【唐】※ 耳鼻舌身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 【女男苦憂根之二緣識所增隨眠之成就不成就】
【唐】1女根緣識所增隨眠,未離色界染成就,已離色界染不成就。
【唐】2緣緣識所增隨眠,未離空無邊處染成就,已離空無邊處染不成就。
【唐】※ 男苦憂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 【命根等之二緣識所增隨眠之成就不成就】
【唐】※ 命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未離無色界染成就;已離無色界染不成就。※ 意樂喜捨信等五三無漏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唐】※ 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眼根等滅】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誰成就誰不成就。
【唐】答:1眼根滅緣識,欲色界,及聖者生無色界成就。異生生無色界不成就。
【唐】2緣緣識一切有情皆成就。
【唐】※ 耳鼻舌身樂喜根滅,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 【女根等滅】
【唐】1女根滅緣識,欲色界及聖者生無色界成就,異生生無色界不成就。
【唐】2 緣緣識空無邊處以下,及聖者生上成就。異生生上不成就。
【唐】※ 男苦憂根滅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 【命根等滅】
【唐】※ 命根滅,緣識及緣緣識,一切有情皆成就。
【唐】※ 意捨信等五根滅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 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眼根等滅之二緣識所增隨眠之成就不成就】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誰成就誰不成就。答:1眼根滅緣識所增隨眠,未離色界染成就,已離色界染不成就。
【唐】2緣緣識所增隨眠,未離無色界染成就,已離無色界染不成就。
【唐】※ 耳鼻舌身樂喜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 【女根等滅之二緣識所增隨眠之成就不成就】
【唐】1女根滅緣識所增隨眠,未離色界染成就,已離色界染不成就。
【唐】2緣緣識所增隨眠,未離空無邊處染成就,已離空無邊處染不成就。
【唐】※ 男苦憂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 【命根等滅之二緣識所增隨眠之成就不成就】
【唐】※ 命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未離無色界染成就,已離無色界染不成就。
【唐】※ 意捨信等五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唐】※ 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一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二</b>☗s92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二十二
## 97.四十二章之斷道二緣識之成就不成就(續)
### 【四十二章之斷道二緣識之成就不成就】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誰成就誰不成就。
【唐】答:█眼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一切有情皆成就。
【唐】█耳鼻舌身命意樂喜捨信等五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女根斷道緣識欲色界,及聖者生無色界成就,異生生無色界不成就,此緣緣識一切有情皆成就。
【唐】⊙男苦憂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 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斷道二緣識所增隨眠之成就不成就】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誰成就誰不成就。
【唐】答:⊙眼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未離無色界染成就,已離無色界染不成就。
【唐】⊙耳鼻舌身命意樂喜捨信等五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唐】⊙女根斷道緣識所增隨眠,未離色界染成就,已離色界染不成就。
【唐】此緣緣識所增隨眠,未離空無邊處染成就,已離空無邊處染不成就。
【唐】⊙男苦憂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亦爾。
【唐】※ 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98.四十二章二緣識等之遍知之得和隨眠結之盡
### 【四十二章之二緣識得遍知和隨眠結之盡】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得遍知時於九十八隨眠中,幾隨眠得遍知。於九結中幾結盡。
【唐】答:⊙眼根緣識,得遍知時空無邊處愛盡,即眼根緣識得遍知,無結盡。
【唐】此緣緣識,得遍知時無色愛盡,三隨眠得遍知,三結盡。
【唐】⊙耳鼻舌身根,緣識及緣緣識得遍知時亦爾。
【唐】⊙女根緣識,得遍知時色愛盡:
【唐】異生三十一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聖者三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此緣緣識,得遍知時空無邊處愛盡,即女根緣緣識得遍知,無結盡。
【唐】⊙男苦憂根,緣識及緣緣識得遍知時亦爾。
【唐】□命根緣識及緣緣識,得遍知時無色愛盡,三隨眠得遍知,三結盡。
【唐】□意樂喜捨信等五三無漏根,緣識及緣緣識得遍知時亦爾。
【唐】※ 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二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和隨眠結之盡】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幾隨眠得遍知。幾結盡。
【唐】答:⊙眼根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空無邊處愛盡,即眼根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此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無色愛盡,三隨眠得遍知,三結盡。
【唐】⊙耳鼻舌身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亦爾。
【唐】⊙女根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色愛盡:
【唐】異生三十一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聖者三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此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空無邊處愛盡,即女根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男苦憂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亦爾。
【唐】□命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無色愛盡,三隨眠得遍知,三結盡。
【唐】□意樂喜捨信等五三無漏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亦爾。
【唐】※ 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滅二緣識得遍知和隨眠結之盡】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得遍知時,幾隨眠得遍知。幾結盡。
【唐】答:⊙眼根滅緣識,得遍知時色愛盡:
【唐】異生三十一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聖者三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此緣緣識得遍知時,無色愛盡,`[二=三【三】]`三隨眠得遍知,三結盡。
【唐】⊙耳鼻舌身樂喜根滅,緣識及緣緣識,得遍知時亦爾。
【唐】⊙女根滅緣識得遍知時,色愛盡:
【唐】異生三十一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聖者三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此緣緣識得遍知時,空無邊處愛盡,即女根滅緣緣識得遍知,無結盡。
【唐】⊙男苦憂根滅,緣識及緣緣識得遍知時亦爾。
【唐】□命根滅,緣識及緣緣識得遍知時,無色愛盡,三隨眠得遍知,三結盡。
【唐】□意捨信等五根滅,緣識及緣緣識得遍知時亦爾。
【唐】※ 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滅二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和隨眠結之盡】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幾隨眠得遍知。幾結盡。
【唐】答:
【唐】※眼根滅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色愛盡:
【唐】異生三十一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ᅟ聖者三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此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無色愛盡,三隨眠得遍知,三結盡。
【唐】※耳鼻舌身樂喜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亦爾。
【唐】⊙女根滅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色愛盡:
【唐】異生三十一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聖者三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此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空無邊處愛盡,即女根滅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男苦憂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亦爾。
【唐】□命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無色愛盡,三隨眠得遍知,三結盡。
【唐】□意捨信等五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亦爾。
【唐】 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斷道二緣識得遍知和隨眠結之盡】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得遍知時,幾隨眠得遍知。幾結盡。
【唐】答:□眼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得遍知時無色愛盡,三隨眠得遍知,三結盡。
【唐】□耳鼻舌身命意樂喜捨信等五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得遍知時亦爾。
【唐】⊙女根斷道緣識,得遍知時色愛盡:
【唐】異生三十一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聖者三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此緣緣識,得遍知時無色愛盡,三隨眠得遍知,三結盡。
【唐】⊙男苦憂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得遍知時亦爾。
【唐】※ 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斷道二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和隨眠結之盡】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幾隨眠得遍知。幾結盡。(T27,p474,b20)
【唐】答:□眼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無色愛盡,三隨眠得遍知,三結盡。
【唐】□耳鼻舌身命意樂喜捨 信等五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亦爾。
【唐】⊙女根斷道.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色愛盡:
【唐】異生三十一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聖者三隨眠得遍知,無結盡。
【唐】此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無色愛盡,三隨眠得遍知,三結盡。
【唐】⊙男苦憂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得遍知時亦爾。
【唐】※ 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99.四十二章二緣識等之滅作證和隨眠結之盡
### 【四十二章之二緣識滅作證隨眠結之盡】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滅作證時,於九十八隨眠中,幾隨眠滅作證。於九結中幾結盡。
【唐】答:
【唐】1眼根緣識滅作證時,空無邊處愛盡,即眼根緣識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2此緣緣識滅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耳鼻舌身根,緣識及緣緣識滅作證時亦爾。
【唐】⊙女根緣識滅作證時,色愛盡:
【唐】異生三十一隨眠滅作證,無結盡。
【唐】聖者三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此緣緣識滅作證時,空無邊處愛盡;即女根緣緣識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男苦憂根緣識及緣緣識滅作證時亦爾。
【唐】□命根緣識及緣緣識滅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意樂喜捨信等五三無漏根,緣識及緣緣識滅作證時亦爾。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二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隨眠結之盡】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幾隨眠滅作證。幾結盡。
【唐】答:
【唐】※眼根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空無邊處愛盡,即眼根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此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耳鼻舌身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亦爾。
【唐】⊙女根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色愛盡:
【唐】異生三十一隨眠滅作證,無結盡。
【唐】聖者三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此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空無邊處愛盡。即女根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男苦憂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亦爾。
【唐】□命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意樂喜捨信等五三無漏根.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亦爾。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滅二緣識滅作證隨眠結之盡】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滅作證時,幾隨眠滅作證。幾結盡。
【唐】答:
【唐】※眼根滅緣識滅作證時,色愛盡:
【唐】異生三十一隨眠滅作證,無結盡。
【唐】聖者三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此緣緣識滅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耳鼻舌身樂喜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滅作證時亦爾。
【唐】⊙女根滅緣識滅作證時,色愛盡:
【唐】異生三十一隨眠滅作證,無結盡。
【唐】聖者三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此緣緣識滅作證時,空無邊處愛盡。即女根滅緣緣識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男苦憂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滅作證時亦爾。
【唐】□命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滅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意捨信等五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滅作證時亦爾。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滅二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隨眠結之盡】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幾隨眠滅作證。幾結盡。
【唐】答:
【唐】※眼根滅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色愛盡:
【唐】異生三十一隨眠滅作證,無結盡。
【唐】聖者三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此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耳鼻舌身樂喜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亦爾。
【唐】⊙女根滅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色愛盡:
【唐】異生三十一隨眠滅作證,無結盡。
【唐】聖者三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此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空無邊處愛盡,即女根滅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男苦憂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亦爾。
【唐】□命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意捨信等五根滅,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亦爾。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斷道二緣識滅作證隨眠結之盡】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滅作證時,幾隨眠滅作證。幾結盡。
【唐】答:
【唐】⊙眼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滅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耳鼻舌身命意樂喜捨信等五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滅作證時亦爾。
【唐】⊙女根斷道,緣識滅作證時,色愛盡:
【唐】異生三十一隨眠滅作證,無結盡。
【唐】聖者三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此緣緣識滅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男苦憂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滅作證時,亦爾。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斷道二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隨眠結之盡】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幾隨眠滅作證。幾結盡。
【唐】答:
【唐】⊙眼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耳鼻舌身命意樂喜捨信等五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亦爾。
【唐】□女根斷道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色愛盡:
【唐】異生三十一隨眠滅作證,無結盡。
【唐】聖者三隨眠滅作證,無結盡。至阿羅漢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此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得阿羅漢果,九十八隨眠滅作證,九結盡。
【唐】□男苦憂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所增隨眠.滅作證時,亦爾。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100.四十二章及其二緣識等為幾結縛隨眠垢纏所繫縛
### 【四十二章之等之結縳探究】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各九結中幾結所繫。三縛中幾縛所縛。十隨眠中幾隨眠隨增。六垢中幾垢所染。十纏中幾纏所纏。
【唐】答:
【唐】1眼根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耳乃至信等五根亦爾。
【唐】3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二緣識之結縳等探究】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
【唐】答:
【唐】1眼根緣識及緣緣識,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耳乃至信等五根,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3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滅二緣識之結縳等探究】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
【唐】答:
【唐】1眼根滅緣識及緣緣識: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耳乃至信等五根滅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3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斷道二緣識之結縳等探究】
【唐】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
【唐】答:
【唐】1眼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耳乃至信等五根斷道,緣識及緣緣識亦爾。
【唐】3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101.對四十二章及其二緣識等之成就不成就者結縛繫縛論
### 【四十二章之成就者結縛繫縛】
【唐】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
【唐】答:
### ‹參考‹附表一››
【唐】※成就眼根者:
【唐】若異生 1未離欲染: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縛所縛。
【唐】3已離初靜慮染: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若聖者 ◆ 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
【唐】1苦類智未已生: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苦類智已生,道類智未已生: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八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3道類智已生未離欲染:六結所繫三縛所縛四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 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入正性離生:
【唐】1苦類智未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2苦類智已生,道類智未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七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3道類智已生未離初靜慮染:三結所繫二縛所縛三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 已離初靜慮染入正性離生:
【唐】1苦類智未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2苦類智已生,道類智未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七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3道類智已生未離無色染:三結所繫二縛所縛三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已離無色染無結繫,乃至無纏纏。
【唐】※ 成就耳鼻舌身女男命意樂苦喜捨信等五根者亦爾。
### ※成就憂根者
【唐】若異生 ◆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若聖者 1苦類智未已生: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苦類智已生,道類智未已生: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八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3道類智已生:六結所繫三縛所縛四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 ※成就未知當知根者
【唐】 1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
【唐】(1)苦類智未已生: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苦類智已生: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八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入正性離生,
【唐】(1)苦類智未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2)苦類智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七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3已離初靜慮染入正性離生:
【唐】(1)苦類智未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2)苦類智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七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 ※成就已知根者
【唐】 1若未離欲染:六結所繫三縛所縛四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若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三結所繫二縛所縛三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3若已離初靜慮染:三結所繫二縛所縛三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成就具知根者無結繫,乃至無纏纏。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唐】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
【唐】答:成就眼乃至具知根.緣識及緣緣識者.諸結所繫乃至諸纏所纏.如前成就眼根者說.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滅成就者結縛繫縛】
【唐】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
【唐】答:成就眼根滅者.若異生未離初靜慮染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已離初靜慮染.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若聖者未離初靜慮染入正性離生苦類智未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苦類智已生道類智未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七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道類智已生未離初靜慮染.三結所繫.二縛所縛.三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已離初靜慮染入正性離生苦類智未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苦類智已生道類智未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七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道類智已生未離無色染.三結所繫.二縛所縛.三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已離無色染無結繫.乃至無纏纏.成就耳鼻舌身女男命信等五根滅者亦爾.
### ⊙成就意根滅者
【唐】若異生 1未離欲染: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3已離初靜慮染: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若聖者 ◆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
【唐】1苦類智未已生: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苦類智已生,道類智未已生: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八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3道類智已生未離欲染:六結所繫三縛所縛四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入正性離生:
【唐】1苦類智未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2苦類智已生道類智未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七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3道類智已生未離初靜慮染:三結所繫二縛所縛三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已離初靜慮染入正性離生:
【唐】1苦類智未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2苦類智已生,道類智未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七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道類智已生,未離無色染:三結所繫二縛所縛三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已離無色染無結繫,乃至無纏纏。
【唐】⊙ 成就樂苦喜憂捨根滅者亦爾。
【唐】⊙ 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滅二緣識成就者結縛繫縛】
【唐】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
【唐】答:成就眼根乃至信等五根滅,緣識及緣緣識者,諸結所繫`[繫=結【三】]`乃至諸纏所纏,如前成就意根滅者說。
【唐】⊙ 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斷道成就者結縛繫縛】
【唐】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
【唐】答:成就眼根乃至信等五根斷道者:諸結所繫乃至諸纏所纏,亦如前成就意根滅者說。
### 【四十二章之斷道二緣識成就者結縛繫縛】
【唐】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者:諸結所繫乃至諸纏所纏,如前成就意根滅緣識及緣緣識者說。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不成就者結縛等繫縛】
【唐】不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
【唐】答:⊙不成就眼耳鼻舌女男根者諸結所繫,乃至諸纏所纏,如前成就眼根者說。
### ⊙不成就身根者
【唐】若異生 ◆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若聖者 1未離無色染:三結所繫二縛所縛三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2已離無色染無結繫,乃至無纏纏。
【唐】⊙不成就樂喜根者: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 ⊙不成就苦根者
【唐】若異生 1未離初靜慮染: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2已離初靜慮染: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若聖者 1未離初靜慮染:三結所繫二縛所縛三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2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無色染:三結所繫二縛所縛三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3已離無色染無結繫,乃至無纏纏。
【唐】⊙不成就憂根者,諸結所繫乃至諸纏所纏,如前成就眼根滅者說。
【唐】⊙不成就信等五根者: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 ⊙不成就未知當知根者
【唐】若異生 ◆諸結所繫,乃至諸纏所纏,如前成就眼根異生說。
【唐】若聖者 1未離欲染:六結所繫三縛所縛四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三結所繫二縛所縛三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3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無色染:三結所繫二縛所縛三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4已離無色染無結繫,乃至無纏纏。
### ⊙不成就已知根者
【唐】若異生 ◆諸結所繫乃至諸纏所纏,如前不成就未知當知根異生說。
【唐】若聖者 1在見道未離欲染,苦類智未已生: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苦類智已生: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八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3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苦類智未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4苦類智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七隨眠隨增三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5已離初靜慮染,苦類智未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6苦類智已生: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七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7在無學道無結繫,乃至無纏纏。
### ⊙不成就具知根者.
【唐】若異生 ◆諸結所繫,乃至諸纏所纏。如前不成就已知根異生說。
【唐】若聖者 1在見道諸結所繫,乃至諸纏所纏,如前不成就已知根者在見道說。
【唐】2在修道諸結所繫,乃至諸纏所纏。如前不成就未知當知根者在修道說。
【唐】ᅟ 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二緣識不成就者結縛等繫縛】
【唐】不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緣識及緣緣識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答:
【唐】⊙不成就眼根緣識者: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不成就耳鼻舌身女男苦憂根,緣識者,及不成就女男苦憂根,緣緣識者亦爾。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滅不成就者結縛等繫縛】
【唐】不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
【唐】答:□不成就眼根滅者
【唐】若異生 1在欲界: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在識無邊處以上: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若聖者⊙在見修道,諸結所繫乃至諸纏所纏,如前未離欲染在見修道聖者說。
【唐】□不成就耳鼻舌身女男樂苦根滅者亦爾。
【唐】有差別者(1)不成就女男苦根滅者,應言在第二靜慮以上。
【唐】(2)不成就樂根滅者,應言在第三靜慮具縛,及在空無邊處以上。
### □不成就喜根滅者.
【唐】若異生 1==\[生]==在欲界具縛: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在第四靜慮以上: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若聖者⊙具縛入正性離生初剎那頃: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不成就憂根滅者亦爾。
【唐】有差別者:應言在第二靜慮以上。
【唐】□不成就命及信等五根滅者,諸結所繫乃至諸纏所纏:
【唐】⊙若異生如前未離欲染諸異生說。
【唐】⊙若聖者在見修道,如前未離欲染在見修道諸聖者說。
### □不成就意捨根滅者
【唐】若異生⊙具縛。
【唐】若聖者⊙具縛入正性離生初剎那頃俱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ᅟᅟ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滅二緣識不成就者結縛等繫縛】
【唐】不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滅,緣識及緣緣識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
【唐】答:
【唐】○不成就眼根滅緣識者: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三【明】]`二纏所纏。
【唐】○不成就耳鼻舌身樂喜根滅緣識者,及不成就女男苦憂根滅.緣識及緣緣識者,亦爾。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斷道不成就者結縛等繫縛】
【唐】不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
【唐】答:※不成就眼根斷道者
【唐】若異生 1在欲界: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在識無邊處以上: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若聖者 ○在見修道諸結所繫,乃至諸纏所纏,如未離欲染在見修道諸聖者說。
【唐】※不成就耳鼻舌身女男樂苦根斷道者亦爾。
【唐】有差別者:不成就女男苦根斷道者,應言在第二靜慮以上。
【唐】不成就樂根斷道者,應言在第三靜慮未起加行道,及在空無邊處以上。
### ※不成就喜根斷道者
【唐】若異生 1在欲界.九結所繫三縛所縛十隨眠隨增六垢所染十纏所纏。
【唐】2在第四靜慮以上: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
【唐】若聖者 ○在見修道諸結所繫,乃至諸纏所纏,如未離欲染在見修道諸聖者說。
### ※不成就憂根斷道者亦爾
【唐】有差別者:應言在第二靜慮以上。
### ※不成就命信等五根斷道者
【唐】若異生若聖者。諸結所繫乃至諸纏所纏,如前在欲界不成就眼根斷道異生聖者說。
【唐】※不成就意捨根斷道者,若異生若聖者,諸結所繫乃至諸纏所纏,如前在欲界不成就喜根斷道異生聖者說。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 【四十二章之斷道二緣識不成就者結縛等繫縛】
【唐】不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斷道.緣識及緣緣識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
【唐】答:不成就女根斷道.緣識者:六結所繫二縛所縛九隨眠隨增一垢所染二纏所纏。不成就男苦憂根斷道.緣識者,亦爾。
【唐】通餘章義准此應知。
【唐】決擇餘門准前應說。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二
### ‹附表一›
【唐】成就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者,幾結所繫。乃至幾纏所纏。
【唐】 九結 三縳 十隨眠 六垢 十纏
【唐】異生 未離欲染: 9 3 10 6 10
【唐】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 6 2 9 3 2
【唐】已離初靜慮染 6 2 9 1 2
【唐】聖者: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 苦類智未已生 9 3 10 6 10
【唐】苦類智已生,道類智未已生 9 3 8 6 10
【唐】道類智已生未離欲染 6 3 4 6 10
【唐】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入正性離生 苦類智未已生 6 2 9 3 2
【唐】苦類智已生,道類智未已生 6 2 7 3 2
【唐】道類智已生未離初靜慮染 3 2 3 3 2
【唐】已離初靜慮染入正性離生 苦類智未已生 6 2 9 1 2
【唐】苦類智已生,道類智未已生 6 2 7 1 2
【唐】道類智已生未離無色染 3 2 3 1 2
【唐】⊙已離無色染無結繫,乃至無纏纏。
【唐】※ 成就耳鼻舌身女男命意樂苦喜捨信等五根者亦爾。
【唐】九結: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
【唐】三縳:貪瞋癡。
【唐】十隨眠: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
【唐】六垢:惱害恨諂誑憍。
【唐】十纏:無慚無愧嫉慳悔眠掉舉惛沈覆忿。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三</b>☗s93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學支納息第一之一
# 蘊3 智蘊
# 納息1 學無學支及見智慧【學支】
## 1.學行迹成就學八支〖八學〗
【唐】◆學行迹成就八支學漏盡阿羅漢成就十無學支 ◆過未無實自性,現在有而無為(有執)
### ◆無實在之成就.不成就性(譬喻者)ᅟ.◆輪王之七寶成就
【唐】◆成就性定是實有(本宗)經文亦說ᅟᅟᅟ◆道是無為(分別論者)
### 【論題提出的理由】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 智犍度八道品第一==\[上接[s105](婆沙101-110#^ki9nn4).聖人欲遊此定故]==*
*【涼】`[犍=揵【宋元宮】]\[第一=第一之一【明】]\[阿毘曇毘婆沙論〔-〕【三宮】=卷第七十一首【三宮】=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第二十三]`* ^v4as3h
【發智】如世尊說:「學行迹成就學八支。」彼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
*【涼】佛說:學人成就八種學道迹,漏盡阿羅漢梵行已立,成就十種無學道。學人八種學道迹,幾成就過去、幾成就未來現在。漏盡阿羅漢梵行已立,十種無學道,幾成就過去、幾成就未來現在。*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涼】如此章及解章義,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1.答:⊙為欲解釋契經義故。如契經說:「學行迹成就學八支,漏盡阿羅漢成就十無學支。」契經雖作是說,而不說彼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
【唐】2.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 謂或有執
【唐】⊙過去未來無實自性。現在雖有而是無為。
【唐】(評)為遮彼意顯示實有過去未來,可成就故。若彼非有應不成就,如第二頭第六蘊等;既可成就故知實有。
【唐】3.又,為顯示現在世法定是有為,有生滅故。
*【涼】問曰:何故作此論。*
*【涼】答曰:*
*【涼】為止於世中愚言無過去未來世成就、說現在世是無為法者意故,亦明過去未來行成就是實有法,若過去未來行非實有者,則無成就不成就過去未來行者。如第二頭、第三手、第六陰、第十三入,無有成就不成就者;以有成就過去未來行故,`[*]`知過去未來行是實有法。復有說,所以作論者,或有說成就非實有法。*
【唐】4.或復有執⊙無實成就不成就性,如譬喻者。彼說:有情不離諸法說名成就,離諸法時名不成就,俱假施設。如五指合假說為拳,離即非拳此亦如是。
*【涼】如譬喻者<u>尊者佛陀提婆</u>說:成就無體,非實有法。所以者何。若眾生不離彼法,名為成就。然不離是分別相待和`[合=召【明】]`合法,無有實體。如五指聚名之為拳,散則非拳。若眾生不離彼法名為成就,若離彼法不名成就。*
*【涼】問曰:彼何故作如是說。*
【唐】問:彼何故作是執。
【唐】答:彼依契經故作是執,謂契經說:「有轉輪王成就七寶。」若成就性是實有者:
【唐】1成就輪寶神珠寶故,應法性壞。所以者何。亦是有情亦非情故。
【唐】2成就象寶及馬寶故,復應趣壞,所以者何。亦是傍生亦是人故。
【唐】3成就女寶故,復應身壞,所以者何。亦是男身亦女身故。
*【涼】答曰:*
*【涼】彼依佛經。佛經說轉輪王成就七寶。彼為成就他身法及非眾生數法耶。若轉輪王成就輪寶、神珠寶者,則壞法體。所以者何。亦是眾生數亦非眾生數故。若成就象、馬寶者則壞趣。所以者何。亦是人趣亦是畜生趣故。若成就玉女寶者則壞身。所以者何。亦是男身亦是女身故。若成就主藏、主兵臣者則壞業。所以者何。亦是尊貴亦是卑賤故。欲令無如是過故,說成就無有實體。欲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成就有實體。*
【唐】4成就主兵主藏臣故,復應業壞,所以者何。君臣雜故。勿有此失故,成就性定非實有。
【唐】(評)為遮彼意顯成就性定是實有,若不爾者:
【唐】便違契經。如說:「學行迹成就學八支,漏盡阿羅漢成就十無學支。」聖者現起有漏心時,應不成就過去未來諸無漏法,云何成就八支十支。
*【涼】若成就無實體者,則違此經。如說:學人成就八種學道`[迹=亦【宋宮】]`迹,漏盡阿羅漢梵行已立,成就十種無學道。聖人有漏心現在前時,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無漏道故則不成就。*
【唐】復違餘經,如說:「如是補特伽羅,成就善法及不善法。」若彼善法現在前時,應不成就不善法;若不善法現在前時,應不成就善法;若無記法現在前時,應不成就善不善法,云何說成就善不善法耶。
*【涼】復違餘經,如說: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無記法。若善法現在前時,則離不善、無記法,不應成就。不善法現在前時,則離善法、無記法,不應成就。無記法現在前時,則離善、不善法,不應成就。*
【唐】復違餘經,如說:「成就七善法者,彼現法中多住喜樂,如理勤修必能盡漏七善法者,知法知義乃至廣說。」七中若一現在前時,應不成就餘六善法;若起餘法現在前時,應不成就七,云何成就七善法耶。
*【涼】復違餘經,如說:比丘成就七法,於現法中多住喜樂,若修方便必能盡漏。無有比丘成就七法者,於七法中若起一一法現在前,則成就一法。*
【唐】復違餘經,如說:「如來成就十力。」若起一力現在前時,應不成就九;若起餘法現在前時,應不成就十,云何如來成就十力。
【唐】復有餘失:謂諸異生不染污心現在前住`[住=位【三】]`,應成無學,不成就三界一切煩惱故。諸無學者起有漏心現在前位,應成異生,不成就一切學無學法故。
【唐】勿有此失故,成就性決定實有。
*【涼】若起餘法現在前,於七法中則不成就。復違餘經,如說:如來成就十力。無有如來成就十力者,若成就一力、若不成就,如來於十力中若起一一力現在前,則成就一力。所以者何。於一剎那中無兩慧並現在前,何況多。若起餘法現在前,則不成就力。復有餘過,凡夫人可言離三界結,離三界結人可言凡夫人。*
【唐】問:若成就性是實有者,前譬喻者所引契經當云何通。
【唐】答:輪王於彼有自在力隨意受用如成就故,立成就名。若全撥無實成就性,如何於彼立成就名。
*【涼】凡夫人可言離三界結者,凡夫人善不隱沒無記心現在前時,則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三界結,應是離三界欲人。離三界欲人是凡夫者,阿羅漢起善有漏及不隱沒無記心現在前時,則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漏法,以不成就無漏法故應是凡夫。欲令無如是過故,說成就是實有法。*
【唐】5.復有餘師⊙許有成就撥不成就,彼作是說:諸成就性有作用故可是實有,不成就性既無作用,云何實有。
【唐】(評)為遮彼執顯不成就亦是實有。若不成就非實有者,亦應非有實成就性,相待立故。如影與光,明暗,晝夜,寒熱等事相待而立,闕一不成,此亦如是。
【唐】復次,不成就性與成就性近互相違,故俱實有。如貪無貪瞋無瞋癡無癡等近互相違,故俱實有。
*【涼】問曰:若成就是實有法者,譬喻者所引經云何通耶。*
*【涼】答曰:*
*【涼】轉輪王於七寶中得隨意自在用故,世尊說名成就。*
*【涼】復有說,所以作論者,`[或=或有【三宮】]`或說成就是實有法,不成就非實有法。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不成就是實有法。若不成就非實有者,成就亦非實有。所以者何。因不成就故施設成就,如因明有闇、因夜有晝、因寒有熱,因不成就有成就亦爾。*
*【涼】復次,不成就與成就是兩兩近相對法。如貪與不貪、恚與不恚、癡與不癡是兩兩近相對法,彼亦如是。*
【唐】復次,若不成就非實有性.應不施設煩惱斷法,所以者何。非聖道生斷諸煩惱,==\[明註曰南藏如刀斷物作如持物者]==如刀斷物,如石磨香。然諸聖道現在前時,令諸煩惱成就得滅,亦令彼煩惱不成就得生,爾時說為斷諸煩惱。
*【涼】復次,若不成就無實體者,則`[無=次【宮】]`無施設有斷煩惱法。所以者何。聖道生時斷於煩惱,非如以石磨香。聖道生時斷煩惱得證解脫得故,名斷煩惱。*
【唐】6.有餘復執⊙道是無為,如分別論者。彼作是說:唯一無上正等菩提常住不滅,隨彼彼佛出現世間,能證者雖異而所證無別。如一龍象妙飾莊嚴,雖有多人次第乘御,而彼龍象前後是一。
*【涼】復有說,所以作論者,或有說聖道是無為法,如毘婆闍婆提說:聖道是無為法。彼作是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是一常住法,諸佛出世盡覺悟此道。譬如莊嚴象馬之乘,多人更乘,人人雖異而乘常一。如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是一常住,諸佛出世皆悟此道,諸佛雖異,其道常一。*
【唐】問:彼何故作此執。
【唐】答:彼依契經。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我證舊道。」故知聖道定是無為。
【唐】(評)為遮彼執欲顯聖道,墮三世故,定是有為,非無為法,墮三世故。
*【涼】問曰:彼何故作如是說。*
*【涼】答曰:*
*【涼】依於佛經。佛經說:我得過去諸仙所得舊道。以佛說道是舊法故,言是無為。為止如是說者意故,亦明道在世中。若道在世,必是有為非是無為。所以者何。無有無為法在於世者。*
【唐】又執聖道體是無為,便違契經。如契經說:「有一近事名毘舍佉,來詣法授苾芻尼所問言:「聖道為是有為。為是無為。」苾芻尼言:聖道有為,墮三世故。
*【涼】若道是無為法者,則違此經。如說:毘舍佉優婆夷往詣檀摩提那比丘尼所,作如是問:道為是有為、為是無為耶。彼作是答:毘舍佉優婆夷!道是有為,非是無為。*
【唐】問:若聖道是有為,分別論者所引契經當云何通。ᅟ
*【涼】問曰:若道是有為非無為者,毘婆闍婆提所說經云何通。*
【唐】答:由五事相似故說名舊道:
*【涼】答曰:*
*【涼】以五事同故,說名舊道。一、以方便同;二、以地同;三、以行同;四、以境界同;五、以所作同。*
【唐】(1)一地相似,諸佛皆依第四靜慮得菩提故。
【唐】(2)二加行相似,諸佛皆經三無數劫修習六種波羅蜜多得圓滿故。
【唐】(3)三所緣相似,諸佛皆緣四聖諦理證菩提故。
【唐】(4)四行相相似,諸佛皆以苦非常等十六行相修聖道故。
*【涼】方便同者,如一佛於三阿僧祇劫滿足六波羅蜜,諸佛亦爾。*
*【涼】地同者,其道盡在第四禪地。*
*【涼】行同者,盡行十六行。*
*【涼】境界同者,盡緣四諦。*
【唐】(5)五所作相似,諸佛皆以無漏道力斷自身中一切煩惱,亦令無量無邊有情得涅槃樂故。
【唐】若不依此釋舊道名,而執無為是舊義者,即彼經說舊城舊都,豈舊城都是無為法。
*【涼】所作同者,如一佛以道滅煩惱,一切佛亦爾。以此義通彼經。*
【唐】又若經說:「證舊聖道」即執聖道是無為法,契經亦說:「蛇退舊皮」豈蛇舊皮是無為法。如伽他說:
【唐】「若斷愛無餘,如蓮花處水,苾芻捨此彼,如蛇脫舊皮。」[s28](婆沙021-030#b1第一經)
【唐】如舊城等皆是有為,舊聖道言理亦應爾。
*【涼】若如經所說,不依義者,即此經中說。我曾過舊城舊村城村,可是無為法耶。雖說城村是舊,而非無為。道亦如是,雖說舊道,而非無為。如偈說:*
*【涼】 若斷欲無餘 如蓮華在水 比丘離彼此 如蛇脫舊皮*
*【涼】蛇皮可是無為法耶。如是蛇皮雖說是舊,而非無為。道亦如是。* ^k9kkea
【唐】為止此等他宗所說,及為顯示諸法正理,故作斯論。
*【涼】是故為止他義、欲顯己義,亦欲說法相相應義故,而作此論。*
## 2.學行迹和學之八支之成就
### 【學八支成就之名義諸說】
【發智】如世尊說:「學行迹成就學八支。」
*【涼】八種者,正見乃至正定。成就者,問曰:誰成就。為法成就、為人成就耶。若法成就,一切法無所欲,云何成就。若人成就,於實義中人不可得。若無有人,云何成就。*
【唐】此中云何學八支:謂學正見乃至正定。
【唐】成就者。
【唐】問:誰成就。為法成就。為補特伽羅成就耶。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法成就者,一切法既無作用,於無作用一切法中,何法能成就。何法所成就。若補特伽羅成就者,諦義勝義補特伽羅都不可得,既無真實補特伽羅,云何說彼能成就法。
【唐】答:應作是說:非法成就亦非補特伽羅成就,然有真實成就性及不成就性,而無真實成就者及不成就者。如有真實雜染清淨繫縛解脫流轉還滅因果死生諸業異熟道及道果,而無真實雜染清淨者乃至修道證道果者。
【唐】有作是說:法成就。
【唐】問:若爾,法無作用,云何成就。
【唐】答:諸法雖無作用,而有功能。
【唐】問:若爾,眼處應成就十一處,十一處亦應成就眼處。
【唐】答:依此理說亦無有過,皆有功能互相引故。
【唐】評曰:應作是說,能成就者,非法,亦非補特伽羅,無真實作用故,補特伽羅非實有故。然有四蘊五蘊生時,與如是類諸得俱轉說名成就,與如是類非得俱轉名不成就。
*【涼】答曰:*
*【涼】應作是說:成就非法非人。實義中有成就不成就,而無成就不成就者。實義中有縛有解,而無縛者解者;有煩惱有出要,而無煩惱者出要者;有生有死,而無生者死者;有業有業報,而無作業受業報者;有道有道果,而無修道證道果者。於實義中,有成就不成就,而無成就不成就者。*
*【涼】或有說者,法成就。*
*【涼】問曰:若然者,眼入成就十一入,十一入亦成就眼入耶。*
*【涼】答曰:*
*【涼】若作是說,眼入成就十一入,十一入成就眼入而無過。*
*【涼】評曰:應作是說:成就非法非人。然四陰五陰生時,有如是相似得,名成就不成就。尊者和須蜜說曰:一切法無所欲。於無所欲法中,有何成就不成就者。*
【唐】問:若爾,經說當云何通。如說:如是補特伽羅成就善法及不善法。
【唐】答:此是世尊於諸蘊中依世俗說,不言實有補特伽羅成就諸法。
*【涼】問曰:若然者,佛經云何通。如說:此人成就善不善法。*
*【涼】答曰:*
*【涼】此是如來隨俗言說而無有實。*
*【涼】問曰:云何是成就義。尊者和須蜜答曰:不斷義是成就義。問曰:若然者,具縛凡夫於一切法不斷,盡成就耶。*
### 【成就的定義】
【唐】問:此中何者是成就義。
【唐】1尊者世友,a作如是說:不斷義是成就義。
【唐】問:若爾具縛補特伽羅,於一切法皆名不斷,應皆成就。
【唐】答:非皆成就,有未得故。
【唐】b復作是說:已得義是成就義。
【唐】問:若爾無學已得學法應成就彼。
【唐】答:非成就彼已捨彼故.
【唐】c復作是說:不棄捨義,是成就義。
【唐】問:若爾,學位不棄捨無學法,應成就彼。
【唐】答:非成就彼,未得彼故。
【唐】d復作是說:已得未捨義,是成就義。
【唐】(評) 此言應理,若法已得而未捨時,必成就故。
【唐】2大德說曰:世俗有情不離諸法,假說成就;勝義中,無成就性故。
*【涼】答曰:*
*【涼】不也。不得彼法故。*
*【涼】復次,不棄義是成就義。*
*【涼】問曰:若然者,學人不棄無學法,成就彼法耶。*
*【涼】答曰:*
*【涼】不也,不得彼法故。尊者佛陀提婆說曰:得而不失義是成就義。若得彼法不失,是名成就。*
### 【學的定義】
【唐】問:何故名學。為學所學。為得學法。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學所學故名學者,定蘊所說當云何通。如說:「有學非學所學,謂有學者安住自性。」若得學法故名學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告尸縛迦言:學所學故說名為學。」
【唐】答:應作是說:學所學故說名為學。
【唐】問:若爾定蘊所說當云何通。
【唐】答:彼說世俗共稱學者,謂於所學學不學時,世共稱彼以為學者故。
【唐】(評)本論師說:彼為學而實非學。復次,彼於所學希望不止,依彼期心故說為學。
*【涼】問曰:何故名學為學。學法故名學耶。為得學法故名學耶。若學學法是學者,定`[犍=揵【三宮】*]`犍度所說云何通。如說:學住自性。若得學法是學者,佛經云何通。如說:佛告尸婆迦:學學法故名學。*
*【涼】答曰:應作是說:學學法故名學。*
*【涼】問曰:若然者,佛經善通。定`[*]`犍度所說云何通。*
【唐】有作是說:得學法故說名為學。
【唐】問:若爾契經所說當云何通。
【唐】答:契經依彼不息期心不捨加行,故作是說:謂有學者,雖或起善心,或起不善心,或起無記心,而恒不捨趣涅槃心,及彼加行故,一切時名學所學。然亦有時不學所學,如人在路暫憩息時,有人問言:「欲何所趣。」其人答曰:「欲趣某方。」以不捨趣心雖住亦言趣,是學者行迹,故名學行迹。
### 【但說學行迹的理由】
【唐】問:無學行迹明淨勝妙過於有學,何緣但說學行迹耶。
【唐】1答:亦應說有無學行迹而不說者,是有餘說。
【唐】2復次,既已說始則已說終故,已說學迹則亦說無學。
【唐】3復次,欲顯各別有殊勝事:謂有學位行迹殊勝,無學位中解脫殊勝。如王與臣各有勝事:謂王尊貴威伏殊勝,臣於事業勇戰殊勝。
【唐】4復次,有學行迹,能斷煩惱,勝煩惱怨,無學不爾。
【唐】5復次,有學行迹為斷煩惱,勤修加行,無學不爾。
【唐】6復次,數數行義,是行迹義;有學數行,無學不爾。是故不說無學行迹。
## 3.學支之三世成就
### ᅟ.參考附表‹2›
### 【有尋有伺定依初起的學支成就】
【發智】彼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答:若依有尋有伺定,初學見現在前,過去無,未來現在八
【唐】此中有尋有伺定者:謂未至定及初靜慮。
【唐】依者,有說:俱生是依。
【唐】復有說者:等無間緣是此依義。
【唐】評曰。應作是說:即彼二地總說為依。
【唐】初有四種:一入正性離生初:謂依彼地初入正性離生故。
【唐】二得果初:謂依彼地初得學果故。
【唐】三轉根初:謂依彼地信勝解初練根作見至故。
【唐】四離染初:謂世俗道離諸染已,初依彼地起無漏道現在前故。
【唐】此中總依四初作論。而歷諸位有具不具。隨其所應當審思擇。
【唐】學見現在前者。
【唐】問:學者亦有非學非無學見現在前。彼亦是學見,是諸學者所起見故。何故此中不說學者學見現在前耶。
【唐】答:應作是說而不說者,當知此中是有餘說。
【唐】復次,此中學見即說學見,非學者見,故不應責。
【唐】過去無者:謂如前說。諸初剎那現在前時全無過去,未有一念已生滅故。設已生滅,得果轉根或退捨故。
【唐】未來八者:謂即初時具修未來學八支故。
【唐】現在八者,爾時八支現在前故。
### 【滅已不失復依有尋有伺定起的學支成就】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復依有尋有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未來現在八。
【唐】此中彼者:謂彼八支。
【唐】滅已者:謂無常滅已。
【唐】不失者,謂由三因緣失無漏道:1一得果故。2二轉根故。3三退捨故。
【唐】無此三緣故言不失。
【唐】若復依等者:謂彼第二剎那以去,復依有尋有伺定學見現在前。
【唐】問:何故復起此地學見。
【唐】答:念報恩故,謂依此地破煩惱怨。
【唐】念報彼恩,故復重起,如因鎧仗伏怨敵已,復數修治,愛重藏護。
【唐】復次,由四緣故,復重起彼:1一為現法樂住。2二為遊戲功德。3三為觀本所作。4四為受用聖財。
【唐】過去八者:謂從第二剎那以後成就,過去初剎那時已起滅者。
【唐】未來現在各有八者如前,應知。
### 【滅已不失復依無尋無伺定起的學支成就】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未來八現在七。
【唐】此中無尋無伺定者:謂第二第三第四靜慮。
【唐】問:何故不說靜慮中間。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復次,靜慮中間與後三地支無增減,是故不說。
【唐】過去未來各有八者如前應知。
【唐】現在七者,除正思惟,彼無尋故。
### 【滅已不失復依無色定起的學支成就】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學見現在前,過去未來八現在四。
【唐】此中無色定者:謂前三無色定。
【唐】問:何故不說第四無色定耶。
【唐】答:彼地無聖道故。
【唐】後當說起世俗心故。
【唐】過去未來各有八者如前應知。
【唐】現在四者,除正思惟正語業命。
### 【滅已不失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學支成就】
【發智】彼地無故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未來八現在無。
【唐】此中入滅定者:謂正住滅受想定。
【唐】世俗心者:謂出滅定有漏定心,或復起餘有漏定心。
【唐】過去未來各有八者:謂前最初所起`[起=趣【宋元】]`有尋有伺定八支,及未來修者。
【唐】現在無者,在滅定時無聖道故,世俗心時不起無漏八道支故。
### 【無尋無伺定依初起的學支成就】
【發智】若依無尋無伺定初學見現在前,過去無未來八現在七。
【唐】此中依義如前應知。
【唐】無尋無伺定即後三靜慮。
【唐】初者具四如前廣說。
【唐】釋學見義亦如前說。
【唐】過去無者,初剎那時未有一念已生滅故。設已生滅三緣捨故。
【唐】未來八者:謂即初時具修未來學八支故。
【唐】現在七者,彼地無有正思惟故。
### 【滅已不失無尋無伺定復起的學支成就】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尋無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現在七未來八。
【唐】此中彼滅已不失等如前釋。
【唐】過去七者:謂從第二剎那以後成就過去,初剎那時已起滅七。
### 【滅已不失無色定復起的學支成就】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學見現在前,過去七未來八現在四。
【唐】此中過去七者:謂初剎那已起滅者。
【唐】餘如前釋。
### 【滅已不失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學支成就】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七未來八現在無。
【唐】此中一切如前,應知。
### 【滅已不失依有尋有伺定學支成就】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七未來現在八。
【唐】此中過去七者:謂前最初所起無尋無伺定七支。
【唐】未來八者:即最初位未來所修。
【唐】從入滅定世俗心後說,起有尋有伺定者,後當分別。
### 【依無色定初學見現在前學支成就】
【發智】若依無色定初學見現在前,過去無.未來八.現在四。
【唐】此中無色定者:謂前三無色定。
【唐】初者,唯依離染作論,以世俗道離諸染已,初起無漏三無色定現在前故。無依無色入見道義,故無第一入正性離生初;無依無色得學果義,亦無依無色.學位練根義,故無得果及轉根初。
【唐】餘如前釋。
【唐】問:有漏無色定必依無漏靜慮為加行起,無漏無色定亦應必依無漏靜慮為加行起。何故此中說依無色定初學見現在前,過去不成就八支耶。
【唐】答:1無漏道支,有屬靜慮.有屬無色。屬靜慮者雖過去成就,而屬無色者過去不成就。故說過去無有八支。
【唐】2有作是說:有依世俗道得不還果已.不起無漏道,復以世俗道離四靜慮染,或復離三無色染已,初起無漏無色定時,彼過去無八支聖道。故作是說,過去全無。 ^n3v5y5
### 【滅已不失依無色定學支成就】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色定學見現在前,過去現在四未來八。
【唐】此中過去四者:謂前所起初念四支。
【唐】未來八者:謂前所修未來八支。
【唐】餘如前釋。
### 【滅已不失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學支成就】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四未來八現在無。
【唐】此中一切如前,應知。
### 【滅已不失依有尋有伺定學支成就】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四未來現在八。
【唐】此中過去四者:謂無色定初起四支。
【唐】未來八者,即彼時修未來八支。
【唐】問:無色定無間必無能起有尋有伺定,何故此中作如是說。
【唐】答:當知此中是說次第,非定次第依說。隨順說,不依定隨順說。
### 【滅已不失依無尋無伺定學支成就】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學見現在前,過去四未來八現在七。
【唐】此中過去四者,謂先依無色定最初所起四支。
【唐】未來八者,即彼所修未來八支。
【唐】問:次前所起有尋有伺定八支,入過去皆應不失。如何但說過去四耶。
【唐】答:此中所說過去未來皆顯最初起及修者,不顯後位所起所修,故無有失。
【唐】現在隨時現在前故,隨起而說。
【唐】問:今於此中說何學者。
【唐】答:若諸學者於一切定次第遍入,如有次第蹬上階梯是此所說:
【唐】謂有學者先入有尋有伺定,次入無尋無伺定,次入無色定,次入滅定,後起世俗心,如是學者是此所說。
【唐】若有學者先入有尋有伺定,次入無尋無伺定,次入無色定,次入滅定,後起無漏心,此等學者非此所說。
【唐】如雜蘊說,若有一類補特伽羅,具十二支緣起法者是此所說。若不具者非此所說。如契經說:「先見女人形貌端嚴眾所樂見,次見衰老,次見疾病,次見命終,次見死後諸位變壞。」如是女人是經所說。若不爾者非經所說。此中學者應知亦然。
【唐】評曰。 應作是說,此中總說一切學者,隨諸學者,於諸位中所起學支皆攝盡故。
## 4.四通行(行迹)
【唐】{舊譯:有四種道.一苦遲慧道.二苦速慧道……}
### 【行迹差別】
【唐】應知行迹差別有四:1一苦遲通行。2二苦速通行。3三樂遲通行。4四樂速通行。==\[增壹AA267:有四事行跡…[AN4.162](Tipitaka23#^AN4z162) -[163](Tipitaka23#^AN4z163) ]\[長含[DA](長含2#9.4.22).[09](agamdm#^da09) ([DN33](Tipitaka21#^DN33) ):9.4.22復有四法,謂四道Catasso paṭipadā:苦遲得、苦速得、樂遲得、樂速得。(南傳).([集異門](集異門足論#5.3.1四行))復有四行paṭipadā:不堪忍行、堪忍行、調伏行、寂靜行 [AN4.164](Tipitaka23#^AN4z164) [DN33](Tipitaka21#^DN33) )]\[大集法門經:復次,四向,是佛所說。謂無忍、忍、調伏、寂靜。復次,四神通道,是佛所說。謂苦遲緩神通、苦速疾神通、樂遲緩神通、樂速疾神通。]\[本事經.二法品:二速通行.二遲通行]== ^0317ap
【唐】然諸行迹應說一種:謂趣苦滅行,趣有世間生老病死滅行。
【唐】或應說二:謂趣名滅行及趣色滅行。
【唐】或應說三:謂趣三界滅行。
【唐】或應說五:謂趣五蘊滅行。
【唐】或應說十二:謂趣十二支緣起滅行。
【唐】或應說無量:謂在相續剎那差別無邊際故。
*【涼】有四種道:一、苦遲慧道;二、苦速慧道;三、樂遲慧道;四、樂速慧道。*
*【涼】問曰:應說一道,謂盡苦道、盡生死有道、盡老死道。應說二道,一盡色道、二盡名道。應說三道,一盡欲界道、二盡色界道、三盡無色界道。應說五道,謂盡色道乃至盡識道。應說十一道,謂盡老死道乃至盡行道。若以在身、若在剎那,則有無量無邊道。何故世尊於一道廣說四道,於無量無邊道略說四道。*
### 【建立四通行的理由】
【唐】問:世尊何故廣一二三,略十二等,建立如是四通行耶。
【唐】答:以三事故:1一以地故。2二以根故。3三以補特伽羅故。此則總說。
【唐】若別說者:但以二事:謂地故根故,或地故補特伽羅故。
*【涼】云何施設立四道耶。*
*【涼】答曰:*
*【涼】以三事故:一以地;二以根;三以人。總而言之以三事。*
*【涼】應以二事,或以地以根、或以地以人。*
【唐】地故根故者:
【唐】謂未至定靜慮中間三無色定:
【唐】1諸鈍根者.所有聖道,名苦遲通行。
【唐】2即此諸地諸利根者.所有聖道,名苦速通行。
【唐】四根本靜慮:
【唐】1諸鈍根者.所有聖道,名樂遲通行。
【唐】2即此諸地諸利根者.所有聖道,名樂速通行。
*【涼】以地以根者,依未至、中間、三無色定,鈍根人所行道,是名苦遲慧`[慧=慧道【三宮】]`。即依此地,利根人所行道,是名苦速慧道。*
*【涼】依根本禪,鈍根人所行道,是名樂遲慧`[慧〔-〕【宋元】]`道。即依此禪,利根人所行道,是名樂速慧道。是名以地以根。*
【唐】地故補特伽羅故者:
【唐】謂未至定靜慮中間三無色定:
【唐】1隨信行信勝解時解脫者,所有聖道名苦遲通行。
【唐】2即此諸地隨法行見至不時解脫者,所有聖道名苦速通行。
【唐】四根本靜慮:
【唐】1隨信行.信勝解.時解脫者,所有聖道名樂遲通行。
【唐】2即此諸地隨法行.見至.不時解脫者,所有聖道名樂速通行。
*【涼】以地以人者,依未至、中間禪、三無色定,堅信、信解脫、時解脫人所行道,是名苦遲慧道。即依此地,堅法、見到、非時解脫人所行道,是名苦速慧道。依根本禪,堅信、信解脫、時解脫人所行道,是名樂遲慧道。即依此禪,堅法、見到、非時解脫人所行道,是名樂速慧道。是名以地以人。[次頁==\[01]==不分卷及品【三宮】]*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六*
*【涼】<b>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七</b>*
*【涼】迦旃延子造ᅟ五百羅漢釋*
*【涼】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涼】智犍度八道品上`[前頁[07]不分卷及品【三宮】]`*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七智犍度八道品上}
### 【自性名義】
【唐】問:此四通行自性是何。
【唐】答:五蘊四蘊以為自性:謂在靜慮及近分者五蘊為自性,在無色者四蘊為自性。
*【涼】問曰:四道體性是何。*
*【涼】答曰:*
*【涼】是五陰、四陰性,若在禪地是五陰,在無色定是四陰。*
【唐】如是名為通行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涼】此是四道體性我相物分。*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通行。通行是何義。
【唐】答:通謂通達abhijñā,行謂行迹pratipad。能正<u>通達</u>趣向涅槃,是通行義。
*【涼】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道pratipad。道是何義。*
*【涼】趣向正義是道義,趣向涅槃城`[城=地【三宮】]`義是道義。*
## 5.苦遲通行
### 【聖道名苦--未至無色名苦】
【唐】苦遲通行者:
【唐】問:聖道非苦受自性,亦非苦受相應,何故名苦。
【唐】答:近分無色難成辦故,所起聖道說名為苦。根本靜慮易成辦故,所起聖道說名為樂。
*【涼】苦遲慧道者,*
*【涼】問曰:無漏道非苦受,不與苦受相應,何故名苦耶。*
*【涼】答曰:諸邊無色道難生故名苦,根本禪道易生故名樂。*
【唐】此廣分別如前結蘊四靜慮中。
*【涼】{}云何諸邊無色道難生耶。==\[s81問:世尊何故說四靜慮是樂住耶。…問:已離下染起無色定,亦不艱難,寧非樂住。]==*
*【涼】答曰:*
*【涼】欲界煩惱及業繫縛故,多用功乃生未至禪。如人被縛,多用功力乃能自解,彼亦如是。或有修不淨觀生彼地者、或有修安那波那念生彼地者。*
*【涼】修不淨觀者,或於十年或十二年中常觀白骨,或有能生彼地者、或不能生者。修安那波那念者,若於十年若十二年中常數息,或有能生彼地者、或不能生者。*
*【涼】已離欲愛,不多用功,能起初禪現在前。初禪異、心心數法滅異,心心數法生,滅麁心、生細心,覺俱心滅、觀俱心生。如人以木`[析【磧-三宮】=折,扸【麗】*]`析木,多用功然後乃`[*]`析。初禪亦爾,異心心數法滅、異心心數法生,麁心滅、細心生,覺俱心滅、觀俱心生。已離初禪欲,不多用功起第二禪現在前。第三第四禪亦如是。*
*【涼】問曰:離第四禪欲,亦不多用功起無色定現在前,何故名苦道耶。*
*【涼】答曰:*
*【涼】無色定是微細法。或有言無無色定者,如多毘婆居士往詣尊者阿難所,作如是問:尊者阿難!我是在家之人,長夜樂著色聲香味觸,聞說無色眾生,心生怖畏,如臨大坑。云何名眾生而無有色。根本禪是樂道,如二人俱至一方,一從水道、一從陸道,雖俱至一方,從水道者樂,非陸道者。諸眾生離欲亦如是,或依諸邊無色定、或依根本禪,雖俱得離欲,依禪者樂,非諸邊無色定。*
*【涼】復次,有二種樂故名樂,謂受樂、猗樂。三禪中有猗樂、受樂,第四禪雖無受樂而猗樂多,勝餘地二種樂。*
*【涼】復次,有二種樂故名樂,謂舊樂、客樂。舊樂者,住禪起禪現在前。客樂者,住禪起無色定現在前。餘說禪樂相,如上四禪中廣說。{}*
### 【聖道說名為遲的理由】
【唐】問:何故聖道說名為遲。
【唐】答:由鈍根者所起聖道,不能速趣究竟涅槃.故說名遲。諸利根者所起聖道,疾趣涅槃.故說名速。
*【涼】問曰:何故名遲。*
*【涼】答曰:以得此道,不能速至涅槃城,故名遲。==\[法蘊足:能遲證得無上漏盡]==*
*【涼】問曰:何故名速。*
*【涼】答曰:以得此道,能速至涅槃城,故名速。*
【唐】問:有信勝解疾至涅槃.勝於見至,如信勝解精勤修行速證涅槃,見至懈怠不能速證。如有頌言:
【唐】不放逸放逸,多覺寤睡眠,如乘利鈍馬,勤行者先至。
【唐】如有二人俱趣一方,一乘利馬,一乘鈍馬。乘利馬者,不勤行故不能速至,乘鈍馬者以勤行故便能速至,如是見至與信勝解俱趣涅槃。若信勝解精勤修行速證涅槃,見至懈怠不能速證。如何乃說,鈍根聖道不能速趣說名為遲。
*【涼】問曰:若不速至名遲、疾至名速者,有信解脫人速至勝見到者,若信解脫人精勤、見到人不精勤,則信解脫人速有所至,非見到者。如偈說:*
*【涼】 不放逸放逸 睡眠`[覺寤=寤寐【三宮】]`覺寤者 猶如利鈍馬 前發者先至 *
*【涼】猶如二人俱至一方,一乘疾馬、一乘鈍馬,雖乘鈍馬,以前發故,先有所至。如是信解脫人勤行精進,先至涅槃;見到人不勤精進故,後至涅槃。*
【唐】答:此中意說等勤行者。若等勤行,見至速證.非信勝解,故說為遲。
*【涼】答曰:*
*【涼】此中說等行精進者。若等行精進,見到者則先至。*
### 【四種行名通的理由】
【唐】問:此四種行五蘊四蘊以為自性,何故名通。通唯顯慧非餘蘊故。
【唐】答:以慧增故但說名通。如見道中雖具五蘊,以慧增故但立見名。如現觀邊諸世俗智,雖以四蘊五蘊為性,而慧增故但立智名。金剛喻定雖以四蘊五蘊為性,等持增故但立定名。通行亦爾,故不應責。
*【涼】問曰:此四道是四陰五陰性,何故說名慧耶。*
*【涼】答曰:*
*【涼】此道雖是四陰五陰性,以慧偏多,故名慧道。如見道是五陰性,以見偏多,故名為`[見=見道見【三宮】]`見道。邊等智是五陰四陰性,以智偏多故名智。金剛喻定是五陰四陰性,以定偏多故名定。四道亦爾,是五陰四陰性,以慧偏多故名慧道。*
### 【苦遲通行緣苦締的理由】
【唐】如契經說:云何苦遲通行。謂諸苾芻於五取蘊訶毀厭惡。
【唐】問:苦遲通行緣四諦境,何故世尊但說緣苦。
【唐】答:亦應說此緣餘三諦,而不說者是有餘說。
【唐】復次,苦諦在初既說緣苦,應知亦說緣餘三諦。
【唐】復次,彼契經中但顯加行未顯根本:謂加行時緣五取蘊起厭行相,至根本時緣四聖諦。
*【涼】云何苦遲慧道。如經說:比丘厭惡五取陰,是名苦遲慧道。問曰:此道緣四諦,何故世尊唯說緣苦諦耶。*
*【涼】答曰:*
*【涼】應說緣四諦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
*【涼】復次,此說始初入法,為說緣苦諦,當知亦說緣餘諦。*
*【涼】復次,佛經說四道方便,不說四道體。四道方便道中,作如是厭惡觀集法。經中復說:云何苦遲慧道。*
## 6.集異門足論中四通行會釋
【唐】集異門論作如是說:云何苦遲通行。謂靜慮所不攝鈍信等五根。云何苦速通行。謂靜慮所不攝利信等五根。云何樂遲通行。謂靜慮所攝鈍信等五根。云何樂速通行。謂靜慮所攝利信等五根。
### 【唯說利鈍信等五根的理由】
【唐】問:此四通行五蘊四蘊以為自性,何故彼論唯說利鈍信等五根。
【唐】答:依勝說故,謂於五蘊四蘊行中五根最勝。
【唐】復次,信等五根於所作事方便善巧,能速成辦勝於餘蘊故偏說之。
*【涼】答曰:*
*【涼】非根本禪所攝鈍五根是也。云何苦速慧道。*
*【涼】答曰:*
*【涼】非根本禪所攝利五根是也。云何樂遲慧道。*
*【涼】答曰:*
*【涼】根本禪所攝鈍五根是也。云何樂速慧道。*
*【涼】答曰:*
*【涼】根本禪所攝利五根是也。*
*【涼】問曰:此道是五陰四陰性,何故但說是根耶。*
*【涼】答曰:*
*【涼】此中說最勝者,五根性是巧`[便=不【三宮】]`便,能成大事故。*
【唐】問:諸有情類有中根不。若有者,彼論何故不說。若無者,契經當云何通。如契經說:有諸有情在世間生在世間長,有利根者,有中根者,有鈍根者。乃至廣說。
【唐】有作是說:無有中根。所以者何。見道有二:一隨信行道。二隨法行道。修道亦有二:一信勝解道。二見至道。無學道亦有二:一時解脫道。二不時解脫道。無第三道,故無中根。
【唐】問:若爾,契經當云何通。
【唐】答:受佛化者,有先見諦,有中見諦,有後見諦。先見諦者說名利根,中見諦者說名中根,後見諦者說名鈍根。
【唐】復次,受佛化者有近見諦,有遠見諦,有不近不遠見諦。近見諦者說名利根,如阿若多憍陳那等。遠見諦者說名鈍根,如善賢等。不近不遠見諦者,說名中根,如護國等。
*【涼】問曰:為有中根不。若有者,此中何故不說耶。若無者,佛經云何通。如說:諸眾生隨世而生、隨世而長,有下根者、有中根者、有上根者。其上根者,煩惱微薄,易可教化,若不聞法則退失善根。*
*【涼】答曰:*
*【涼】應作是說:無有中根。所以者何。見道有二種:一堅信道、二堅法道。修道中亦有二種:一信解脫道、`[二=一【明】]`二*
*【涼】見到道。無學道中亦有二種:一時解脫道、二不時解脫道。以無第三道故,無有中根。*
*【涼】問曰:若然者,佛經云何通。*
*【涼】答曰:*
*【涼】受化見聖諦者,或有在初、或有在中、或有在後。在初者名利根,在中者名中根,在後者名下根。*
【唐】復有說者,亦有中根。
【唐】問:若爾,彼論何故不說。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復次,中根即在利鈍中攝。所以者何。說鈍根時中根名利,勝鈍根故。說利根時,中根名鈍,劣利根故。由此,
【唐】尊者世友說曰:中根應言在利根攝,勝鈍根故。此復可言在鈍根攝,劣利根故。
【唐】大德說曰:中根可言利鈍根攝,而不可言上下根攝。所以者何。利鈍根者各三品故。云何知然。大覺獨覺舍利子等,皆隨法行種性中攝,此三種根豈得相似。利根性中.既有三品,故知鈍根性.亦得有三品。利鈍二道各三品,故契經中說「有三品根。」以第三道不可得故,阿毘達磨說無中根。如是善通經論二說。
*【涼】復次,受化見聖諦者有近有遠、或有不近不遠者,近者是利根,如憍陳如等;遠者是鈍根,如須跋陀羅等;不近不遠是中根,如舍利弗、目揵連等。*
*【涼】復有說者,有中根。*
*【涼】問曰:此中何故不說耶。*
*【涼】答曰:*
*【涼】已說在先所說中。若說下根時,中根則在上根中;若說上根時,中根則在下根中。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中根為在何處。*
*【涼】答曰:*
*【涼】在下中。所以者何。上中下者名中。*
*【涼】復次,在上中。所以者何。下中上者名中。*
*【涼】復次,俱在二中。*
*【涼】評曰:如是說者好。所以者何。佛亦是堅法人、辟支佛亦是堅法人、聲聞得波羅蜜者亦是堅法人,彼根盡等耶。以於一道有三種根故,經作是說;以無第三道故,阿毘曇者則說無中根。是故二說善通。*
### 【苦樂遲速通行之論】
【唐】集異門論復作是說:苦遲通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滿苦速通行。樂遲通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滿樂速通行。
【唐】問:說何所滿。為滿於根。為滿離染。若滿於根,苦遲通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理應能滿二速通行。樂遲通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亦應能滿二速通行。若滿離染,遲應滿遲,速應滿速。何故彼論作是說耶。
【唐】答:應作是說,彼說滿根且說相似非不相似。苦與苦相似非樂,樂與樂相似非苦故。
*【涼】《集法經》復說:修行廣布苦遲慧道,能滿足苦速慧道。修行廣布樂遲慧道,能滿足樂速慧道。*
*【涼】問曰:此說何者滿足。為說滿足根、為說滿足離欲耶。若滿足根者,苦遲慧道則滿足二速慧道,樂遲慧道亦滿足二速慧道。若滿足離欲者,則遲道滿足遲道,速道滿足速道。*
*【涼】答曰:*
*【涼】應作是說:滿足根。所以者何。彼經說相似法滿足,不說不相似法滿足。苦道與苦道相似,樂道與樂道相似。*
## 7.通行成就和其效能
### 【四通行成就之論】
【唐】問:誰成就幾通行。
【唐】答:或有成就一:謂未離欲染者。
【唐】或有成就二:謂已離欲染者。
【唐】尊者 #僧伽筏蘇 說曰:有具成就四通行者:謂依根本靜慮練根者,住無間道時,未捨二遲通行,而得二速通行。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若作是說,便應壞根補特伽羅。壞根者,爾時應是鈍根亦是利根。壞補特伽羅者,爾時應亦是信勝解等亦是見至等。
【唐】勿有此失,是故前說於理為善。有成就一二,無成就三四,無一成就利鈍根故。
*【涼】問曰:誰成就幾道。*
*【涼】答曰:*
*【涼】或一或二。誰一耶。*
*【涼】答曰:*
*【涼】未離欲界欲鈍根者成就`[苦=一苦【三宮】]`苦遲道,已離欲界欲成就二,謂樂遲道。未離欲界欲利根者成就一苦速道,已離欲界欲成就二,謂樂速道。尊者僧伽婆修說曰:有盡成就四道者。如依根本禪,轉根住無礙道時,不捨二鈍道,已得二利道。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若作是說,則壞根壞人。壞根者,亦是鈍根,亦是利根。壞人者,亦是信解脫,亦是見到。`[卷第七十一終【三宮】]`*
【唐】【誰用幾通行作所作事。】
【唐】問:誰用幾通行作所作事耶。
【唐】答:有但用一.或有用二.或有用三.有具用四,而不一時。
*【涼】`[卷第七十二智揵度八道品之二首【宋元宮】=卷第七十二智犍度八道品第一之二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第二十三]`問曰:誰以此幾道能有所作。*
*【涼】答曰:*
【唐】有用一者:
【唐】1謂或唯用苦遲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依未至定靜慮中間三無色定。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
【唐】2或復唯用苦速通行作所作事,如利根者依未至定靜慮中間三無色定。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
【唐】3或復唯用樂遲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離欲染已,依四根本靜慮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
【唐】4或復唯用樂速通行作所作事,如利根者.離欲染已,依四根本靜慮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
【唐】有用二者:
【唐】1謂或有用苦遲通行.及樂遲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依未至定等.及依初靜慮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
*【涼】或有以一二三四道者,而不於一時。*
*【涼】鈍根者,離欲界欲時,以苦遲慧道而有所作。*
*【涼】即此人依根本禪,離禪欲時,以樂遲道而有所作。*
【唐】2或復有用苦遲通行.及苦速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唯依未至定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練根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
【唐】3或復有用<u>樂遲</u>通行.及<u>苦速</u>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依初靜慮等.及依未至定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練根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本義抄:1問:無學聖者.修練根位,以喜根為無間道.以捨根為解脫道義,可有耶。答:可有此義也。2問:可有用苦遲樂速二通行作所作事類耶。答:可有二義也。]==
【唐】4或復有用樂遲通行.`[(及)+樂【三】]`樂速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唯依初靜慮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練根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
【唐】5或復有用苦速通行.及樂速通行.作所作事。如利根者.依未至定等.及依初靜慮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
【唐】有用三者:
【唐】1謂或有用苦遲通行及樂遲苦速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依未至定等,及依初靜慮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練根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
【唐】2或復有用苦遲通行及苦速樂速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依未至定等及初靜慮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練根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
【唐】3或復有用苦遲通行及樂遲樂速通行,如鈍根者依未至定等,及依初靜慮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練根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
【唐】4或復有用樂遲通行及苦速樂速通行作所作事,如鈍根者依初靜慮等及依未至定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練根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
*【涼】信解脫人,依根本禪,轉根作見到。*
*【涼】復依根本禪,離禪欲,以樂速慧道而有所作。*
*【涼】復依無色定,離無色定欲,以苦速道而有所作。*
【唐】有用四者:
【唐】謂鈍根者,依未至定等,及依初靜慮等,隨其所應入正性離生得果練根離染,修餘功德而般涅槃。
*【涼】復有以四道而有所作者,鈍根人,離欲界欲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以苦遲道樂遲道而有所作。於彼離欲退,從信解脫轉根作見到,復離欲界欲時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以二速道而有所作。*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三
### 關於學支之三世成就
【唐】ᅟᅟ 附表(2)
### 關於學支之三世成就
【唐】學支成就 過 去 現 在 未 來
【唐】A有尋有伺定依初起 8 8 8
【唐】滅已不失復依有尋有伺定起 8 8 8
【唐】滅已不失復依無尋無伺定起 8 7 8
【唐】滅已不失復依無色定起 8 4 8
【唐】滅已不失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 8 0 8
【唐】B無尋無伺定依初起 0 7 8
【唐】滅已不失無尋無伺定復起 0 7 8
【唐】滅已不失無色定復起 7 4 8
【唐】滅已不失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 7 0 8
【唐】滅已不失依有尋有伺定 7 8 8
【唐】C依無色定初學見現在前 7 4 8
【唐】滅已不失依無色定 7 4 8
【唐】滅已不失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 4 0 8
【唐】滅已不失依有尋有伺定 4 8 8
【唐】滅已不失依無尋無伺定 4 7 8
【唐】八: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唐】七: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唐】四:正見正精進正念正定。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四</b>☗s94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學支納息第一之二
## 8.四通行之得捨
### ‹異生位通行之得捨›
【唐】問:誰於如是四種通行得幾。捨幾。
【唐】答:諸異生位,無得無捨,此四通行唯無漏故。世第一法現在前時,得一或二,未有所捨。
【唐】問:此中不依異生作論,唯依聖者。
【唐】答:亦有聖者,於四通行無得無捨。謂自性住。
【唐】進退位中有得捨義。
【唐】==\[在離染位時,聖者通行得捨]==
【唐】且進位中:
【唐】若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住苦法智忍乃至道法智時,皆無捨得一;
【唐】道類智忍時,捨一得一。
【唐】若已離欲染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住苦法智忍乃至道法智時,亦皆無捨得一;
【唐】道類智忍時,捨一得二。
【唐】若依上地入正性離生,住苦法智忍乃至道法智時,皆無捨得二;
【唐】道類智忍時,捨二得二。
【唐】若預流者趣一來果,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五解脫道時,皆無捨得一;
【唐】第六無間道時,捨一得一。
【唐】若一來者趣不還果,諸加行道二無間道二解脫道時,無捨得一;
【唐】第九無間道,時捨一得二。
【唐】若不還者趣阿羅漢果,離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諸加行無間解脫道時,皆無捨得二;
【唐】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八無間道八解脫道時,亦皆無捨得二;第九無間道時捨二得二。
【唐】(以上)是說離染位。
【唐】==\[於轉根位時,通行得捨]==
【唐】若未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諸加行道時,無捨得一;無間道時,捨一得一。
【唐】若已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諸加行道時,無捨得二;無間道時,捨二得二。
【唐】若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諸加行道八無間道八解脫道時,皆無捨得二;
【唐】第九無間道時,捨二得二。
【唐】(以上)是說轉根位。
【唐】==\[於功德位時,通行得捨]==
【唐】若未離欲染聖者,起諸相似.無量解脫.勝處遍處.及不淨觀.持息念.念住等.諸功德時,皆無捨得一。
【唐】若已離欲染聖者,起無量解脫.勝處遍處.不淨觀.持息念.諸念住.無礙解.無諍.願智.邊際定.三三摩地.三重三摩地.雜修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等時,皆無捨得二。
【唐】若入滅定想微細心時,亦無捨得二;微微心時,無捨無得。
【唐】諸如是等,是說修功德位。
【唐】==\[於退根位時,通行得捨]==
【唐】若退位中阿羅漢,及已離欲染有學退勝根住劣根時,皆捨二得二;
【唐】未離欲染有學退勝根住劣根時,皆捨一得一。
【唐】(以上)是說退根位`[位=住【三宮】]`。
【唐】==\[於退離染位,通行得捨]==
【唐】若阿羅漢起色無色界纏退時,捨二得二;起欲界纏退時,捨二得一。
【唐】若不還者已離色等染,起色界等纏退時,捨二無得;即不還者起欲界纏退時,捨二得一。
【唐】若一來者退勝果道時,捨一無得;退一來果時,捨一得一。
【唐】若預流者退勝果道時,捨一無得。
【唐】(以上)是說退離染位。退餘功德,義准應知。
### 《施設論》中有關四種補特伽羅之通行
【唐】如《施設論》說:有四種補特伽羅,謂(一)有補特伽羅現法中遲,身壞後速。(二)或有補特伽羅現法中速,身壞後遲。(三)或有補特伽羅現法中遲,身壞後亦遲。(四)或有補特伽羅現法中速,身壞後亦速。
【唐】問:後二可爾,前二云何。聖者轉生.決定不退.亦不轉根;欲界經生.決定不入色無色界,如何可說現遲後速。復如何說.現速後遲,豈有見至經生.退為信勝解者。
【唐】答:彼論不說轉根及退,但說精進及懈怠者。
【唐】若現身懈怠後身精進者,名現法中遲身壞後速;
【唐】若現身精進後身懈怠者,名現法中速身壞後遲;
【唐】若現身懈怠後身亦懈怠者,名現法中遲身壞後亦遲;
【唐】若現身精進後身亦精進者,名現法中速身壞後亦速。
【唐】如是名為彼論說意。
## 9.復有四行及四通斷
#### 不堪忍等四行
【唐】如契經說:「有四種行:一不堪忍行,二堪忍行,三調伏行,四寂靜行。==\[[abhkagam](abhkagam#Chap6〔73〕) :(南傳).(集異門)復有四行paṭipadā:不堪忍行、堪忍行、調伏行、寂靜行 AN.4.164 DN33)]==
【唐】云何不堪忍行。謂不堪忍寒熱飢渴蚊䗈風曝蛇蝎惡觸,惡人侵惱,非理語言,身中所生種種苦痛,於此等事不能堪忍,是名不堪忍行。
【唐】云何堪忍行。謂能堪忍如前所說寒熱等事,是名堪忍行。
【唐】云何調伏行。謂根律儀,是名調伏行。
【唐】云何寂靜行。謂無漏道,是名寂靜行。」
#### 四通行與四行
【唐】問:為四通行攝彼四行,為彼四行攝四通行耶。
【唐】答:彼四行攝四通行,非四通行攝彼四行。(此中)不攝何等。謂彼前三。
#### 四種通斷
【唐】如契經說:「有四種斷:一苦遲通斷,二苦速通斷,三樂遲通斷,四樂速通斷。
【唐】此中苦遲通斷,苦故遲故說名為劣。
【唐】苦速通斷,但以苦故說名為劣。
【唐】樂遲通斷,但以遲故說名為劣。
【唐】樂速通斷,不能正顯廣大饒益天人眾者,不廣大故,亦名為劣。
【唐】世尊通斷,能正顯示廣大饒益天人眾故,獨名為妙。」==\[中含.第一得經MA.[215](agamdm#^ma215) [a](中含152-222#^qxey37) [b](中含152-222#^lt4i2a):有斷樂遲([AN](N0007_增支部3#^7aw96r).[10.29](Tipitaka23#^AN10z29))…我斷廣布流布…[DA](長含#四滅).[18](agamdm#^da18) ]== ^vq1qbs
#### 四通行與四通斷之關係
【唐】問:為四通行攝四通斷,為四通斷攝四通行耶。
【唐】答:展轉相攝,各隨其事。謂苦遲通斷即苦遲通行,乃至樂速通斷即樂速通行。故隨其事展轉相攝。
【唐】復有說者:四通斷唯無學,四通行通學無學。若作是說,四通行攝四通斷,非四通斷攝四通行。不攝何等。謂有學四通行。
#### 聖道名劣之理由
【唐】問:聖道是妙,不應名劣。如《品類足》說:「云何劣法。謂不善有覆無記法。」何故契經說四種斷有名為劣。
【唐】答:劣有二種:一染污劣,二減少劣。四種通斷雖非染污劣,而有減少劣。
#### 四種通斷與三乘之配屬關係
##### 第一說
【唐】有作是說:「苦遲通斷,是未至定靜慮中間三無色定時解脫聖道攝。
【唐】苦速通斷,即是彼地諸聲聞乘不時解脫聖道攝。
【唐】樂遲通斷,是四根本靜慮時解脫聖道攝。
【唐】樂速通斷中,不能正顯廣大饒益天人眾者,即是四根本靜慮,諸聲聞乘不時解脫聖道攝;
【唐】樂速通斷中,能正顯示廣大饒益天人眾者,是佛乘聖道攝。」
【唐】問:獨覺聖道是何品攝。
【唐】有作是說:聲聞品攝。
【唐】復有說者:佛品中攝。所以者何。如佛無師自能覺故。
##### 第二說
【唐】有餘師說:「前三通斷如前應知。
【唐】樂速通斷中,不能正顯廣大饒益天人眾者,是獨覺聖道攝;
【唐】樂速通斷中,能正顯示廣大饒益天人眾者,是世尊聖道攝。」
【唐】問:根本靜慮聲聞不時解脫聖道,是何品攝。
【唐】有作是說:獨覺品攝。
【唐】復有說者:佛品所攝。所以者何。彼無漏根,依佛得故。
##### 第三說
【唐】有作是言:「前三通斷,是外異生。
【唐】樂速通斷中,不能正顯廣大饒益天人眾者,是獨覺聖道攝;
【唐】樂速通斷中,能正顯示廣大饒益天人眾者,是世尊聖道攝。」
【唐】問:聲聞聖道是何品攝。
【唐】有作是說:獨覺品攝。
【唐】復有說者:佛品所攝。所以者何。彼無漏根,依佛得故。
##### 第四說
【唐】或有說者:「前三通斷,是諸外道。
【唐】樂速通斷中,不能正顯廣大饒益天人眾者,是聲聞聖道攝;
【唐】樂速通斷中,能正顯示廣大饒益天人眾者,是世尊聖道攝。」
【唐】問:獨覺聖道是何品攝。
【唐】有作是說:聲聞品攝。
【唐】復有說者:佛品所攝。所以者何。如佛無師自能覺故。
##### 第五說·婆沙正義
【唐】評曰:「如是諸說,雖各自生弟子覺意,而實義者,四種通斷即四通行。
【唐】二四通攝三乘聖道;
【唐】然第四中不能正顯廣大饒益天人眾者,聲聞獨覺二聖道攝;能正顯示廣大饒益天人眾者,佛聖道攝。
【唐】此通二(聲聞緣覺二聖道)(通)斷,非唯第四,彼契經中不說此唯是樂速通斷故,(又)在佛身者皆是妙故。」
## 三乘依何通行見道
【唐】問:四通行中,世尊依何通行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盡漏,獨覺依何通行,聲聞依何通行耶。
*【涼】問曰:此四道中,世尊為依何道入正決定得果離欲盡漏,辟支佛為依何道,得波羅蜜聲聞人為依何道耶。*
【唐】答:
*【涼】答曰:*
【唐】世尊依樂速通行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盡漏。云何知然。經為量故,如契經說:「鬘母一時來詣佛所作如是問:『世尊依何通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告鬘母:『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樂速通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爾時,鬘母便設二難:『世尊往因六年苦行乃證無上正等菩提,云何言依樂速通行。』佛言:『愚人。我不因彼六年苦行證大菩提,棄捨彼已,受食乳糜,然後依止樂速通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由此故知,世尊依止樂速通行入見道等,以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乃至得菩提故。
*【涼】佛世尊依樂速道入正決定得果離欲盡漏。何以知之。經說:摩勒迦子往詣佛所,作如是問:世尊於此四道,為以何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答摩勒迦子言:如來依樂速慧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摩勒迦子便作二難言:是樂道,云何行種種苦行。言是速道,云何經六年。佛告摩勒迦子:愚人!我不以如是威儀所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事故,知如來以樂速慧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唐】(麟角喻)獨出獨覺,如佛世尊。
【唐】(部行)眾出獨覺,所依不定,如諸聲聞。
*【涼】如渴伽獸角獨出,辟支佛當知。如佛世尊為眾多出世者,此則不定。*
【唐】聲聞乘中:
【唐】尊者舍利子,依苦速通行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依樂速通行盡漏。所以者何。彼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依第四靜慮盡漏故。
【唐】尊者大目連,依苦速通行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及盡漏。所以者何。彼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依無色定盡漏故。
*【涼】尊者舍利弗依苦速慧道入正決定,依樂速慧道得盡漏。所以者何。依未至禪入正決定,依第四禪盡漏故。*
*【涼】尊者目`[犍=揵【三宮】*]`犍連依苦速慧道入正決定,乃至盡漏。所以者何。依未至禪入正決定,依無色定盡漏故。*
【唐】問:何故舍利子與大目連,俱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而舍利子依第四靜慮得阿羅漢果,大目連依無色定得阿羅漢果耶。
*【涼】問曰:何故尊者舍利弗依第四禪、尊者目`[*]`犍連依無色定,得阿羅漢果耶。*
【唐】答:此二尊者俱是到究竟聲聞故,決定漸次得四沙門果,是故俱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
【唐】而尊者舍利子,是毘鉢舍那行故`[鉢=盋【三宮】]`,依第四靜慮得阿羅漢果;尊者大目連,是奢摩他行故,依無色定得阿羅漢果。
*【涼】答曰:尊者舍利弗多行慧故依第四禪,尊者目`[*]`犍連多行定故依無色定。*
【唐】問:一切到究竟聲聞,為皆決定漸次得四沙門果不。[zs71](正理71-75.md#^usysy0)
*【涼】問曰:得波羅蜜聲聞人,為盡次第得四沙門果不耶。* ==\[波羅蜜多聲聞]\[波羅蜜聲聞]\[聲聞波羅蜜Sāvakapāramī]\[到彼岸聲聞]\[到究竟二聲聞]== ==\[[s101](婆沙101-110#^h2kf0x) [瑜伽論記](T42n1828_瑜伽論記.md#^6ypuax)]==
【唐】答:
*【涼】答曰:*
【唐】⒈皆決定漸次得四沙門果。所以者何。一切到究竟聲聞.<u>皆是隨佛轉法輪者</u>,若不漸次得四沙門果,云何於彼入住出心,能善解說。
*【涼】1盡次第得。所以者何。彼尊者善能解說出入住沙門`[道果=果道【三宮】]`道果故。* ==\[[雜心](心論雜心2.md#^cc7hel) [s179](婆沙176-200.md#d1佛獨覺到究竟聲聞)]==
【唐】問:能善解說四沙門果入住出心.無如佛者,佛豈漸次得四沙門果耶。
【唐】答:於此義中不應難佛。以佛往昔為菩薩時,已能善說四沙門果,勝舍利子住無學位,故不應以聲聞難佛。諸聲聞人非自證處,不能為他自在說故。
*【涼】問曰:善能解說出入住沙門果道,無有與如來等者,何故不次第得四沙門果耶。*
*【涼】答曰:不應於如來作如是問。所以者何。如來本為菩薩時,自在解說四沙門果,勝於尊者舍利弗得盡智時。*
【唐】⒉有作是說:一切到究竟聲聞,非皆決定漸次得四沙門果,所以者何。若彼在異生位先已離欲染,豈遇佛說法.要退已後方趣預流果耶。
*【涼】2復有說者,得波羅蜜聲聞人不次第得四沙門果。所以者何。若有先離欲者要退,然後得須陀洹果耶。*
【唐】問:若爾,云何能善解說四沙門果。
【唐】答:此不應難。如阿難陀是鈍根者,<u>雖住學位而能善說四沙門果</u>.能令無量百千有情成阿羅漢,況利根者.超越趣證住無學地而不能說。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能善解說四沙門果耶。*
*【涼】答曰:此亦無過。如尊者阿難是鈍根人,住於學地,善能解說四沙門果;何況利根住無學地者。*
【唐】⒊評曰:應作是說,一切到究竟聲聞,皆決定漸次得四沙門果,<u>不以能說故</u>.但以法爾故。謂過殑伽沙數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到究竟聲聞弟子,皆漸次證得四沙門果,是故法爾.不應為難。
*【涼】評曰:應作是說:得波羅蜜聲聞人,盡次第得四沙門果,不以善能解說四沙門果。如恒河沙數得波羅蜜聲聞人,盡順次入正決定,次第得四沙門果,法應如是。* ^xaqdd3
## 11.阿羅漢成就十無學支〖十無學〗
【發智】如世尊說:漏盡阿羅漢成就十無學支。
【唐】此中云何十無學支。謂無學正見乃至正定,及無學正解脫正智。
【唐】問:學位為有正解脫正智不。
【唐】若有者,此中何故不說。若無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尊者舍利子慰喻給孤獨長者言:『勿怖。勿怖。無聞異生成就不信惡戒少聞慳悋惡慧,邪見邪思惟邪勝解邪解脫邪智故,怖墮地獄傍生鬼界。汝已永斷不信惡戒乃至邪解脫邪智,成就信戒聞捨慧,正見正思惟正勝解正解脫正智,故不應怖。』
【唐】答:應作是說:學位亦有正解脫正智。
【唐】問:若爾,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有」有二種:一者有體;二者有支。學位雖有正解脫正智體,而不立為正解脫正智支。
【唐】問:何故無學位立正解脫正智為支,學位不立。==\[[s27](婆沙021-030#b2但說無學心)學及非學非無學心.亦得解脫,何故但說無學心耶]==
【唐】答:1依勝立故。謂諸法中,無學法勝,非學法。補特伽羅中,無學補特伽羅勝,非學補特伽羅。是故學位雖有此二,不立為支。
【唐】2復次,唯無學位.正解脫正智.勢用多故,自性勝故,離過患故,建立為支。
【唐】3復次,唯無學位.正解脫正智.已斷一切有根本故,建立為支。
【唐】4復次,唯無學心具二解脫,一者自性,二者相續,故彼相應勝解與智建立為支。二解脫心,是非差別,應作四句:
*【涼】4復次,無學得二種心解脫:**一自性解脫、二在身解脫**。是故得作四句:有心自性解脫非在身解脫;有在身解脫非自性解脫;有自性解脫亦在身解脫;有非自性解脫非在身解脫。*
【唐】(一)或有心自性解脫,非相續解脫。謂有學無漏心。
【唐】(二)或有心相續解脫,非自性解脫。謂無學有漏心。
【唐】(三)或有心自性解脫,亦相續解脫。謂無學無漏心。
【唐】(四)或有心非自性解脫。亦非相續解脫。謂有學有漏心及一切異生心。
*【涼】自性解脫非在身解脫者,學心是也。在身解脫非自性解脫者,無學有漏心是也。自性解脫亦在身解脫者,無學心是也。非自性解脫非在身解脫者,學有漏心、一切凡夫人心是也。*
【唐】5復次,有學正解脫正智,為邪解脫邪智所覆損故,不立為支。
【唐】問:有學正見正思惟等,亦為邪見邪思惟等之所覆損,何故立支。
【唐】答:有學正見正思惟等,親斷邪見邪思惟等一切煩惱害煩惱怨猶如鎧仗,故立為支。
【唐】問:有學正解脫正智,豈不能害諸煩惱耶。
【唐】答:解脫非正害諸煩惱,害煩惱已得解脫故。
【唐】正智雖能害修所斷一切煩惱,而不能害見所斷者,故不立支。
*【涼】5復次,無學正智正解脫無障礙故,學人邪智障礙正智、邪解脫障礙正解脫。*
*【涼】問曰:邪見能障礙正見,何故學正見立支耶。*
*【涼】答曰:學人正見,斷於煩惱時,猶如鎧仗,故立支。*
【唐】6復次,唯無學位`[〔正〕-【三宮】]`正解脫正智無相違法,故立為支。相違法者,謂邪解脫邪智。
*【涼】6復次,無學正智正解脫`[無【大磧】=旡【麗】]`無相對法故,學人正智與邪智相對、正解脫與邪解脫相對。*
【唐】7復次,唯無學心.全分解脫,故心相應勝解與智建立為支。
【唐】非如學心,少分解脫,謂見所斷一切煩惱;少分不解脫,謂修所斷一切煩惱。
*【涼】7復次,無學心一切解脫,學心少分解脫、少分不解脫。*
*【涼】少分解脫者,是見道所斷煩惱;少分不解脫者,是修道所斷煩惱。*
【唐】8復次,唯無學心一切解脫,一切離繫,故心相應勝解與智建立為支。
【唐】一切解脫者,謂於五部煩惱;一切離繫者,謂於五部所緣。
【唐】9復次,唯無學心解脫一切障,<u>遠離</u>一切障,故心相應勝解與智建立為支。
【唐】解脫一切障者,謂於五部障;遠離一切障者,謂於五部所緣。
*【涼】復次,若心一切障礙解脫、一切障礙處<u>解脫</u>者立支。*
*【涼】一切<u>障礙</u>者,是五種斷煩惱。一切<u>障礙處</u>者,是五種斷煩惱境界。學人不爾。*
*【涼】餘無學功德,廣說如雜`[*]`犍度。*
【唐】10復次,唯無學位.斷如藤愛`[(竹)+藤【三宮】]`.離諸繫縛。故彼二法建立為支。==\[s27]==
【唐】11復次,唯無學位.斷依有頂煩惱重髻。故彼二法建立為支。
【唐】12復次,唯無學位.已剪三界煩惱鬚髮故。彼二法建立為支。
【唐】13復次,唯無學位.解脫圓滿。故彼二法建立為支。
【唐】14復次,唯無學位.輕安樂勝,非煩惱熱所損害故。
【唐】15唯無學位.受輕安樂.廣大殊勝,所作事業已成辦故。如王已害一切怨敵,所受快樂廣大殊勝。==\[s27涼.14.15二復次]==
【唐】16唯無學位.已滅一切煩惱意言,牟尼滿故。
*【涼】==\[s27]=={e復次,眾生常共煩惱獨語,若得遠離,牟尼意滿足,是名解脫。*
【唐】17唯無學位.棄捨染污蘊擔,得純淨蘊擔故。
*【涼】c復次,若離染污諸陰重擔者,是名解脫。*
【唐】18唯無學位.棄捨熱惱界處,得清涼界處故。
*【涼】a復次,若離煩惱熱諸入,得清涼入,是名解脫。*
【唐】19唯無學位.棄捨不善根所依,得善根所依故。
*【涼】b復次,若離煩惱所依諸入,得無煩惱所依諸入,是名解脫。*
【唐】20唯無學位.棄捨煩惱自體,得清淨自體故。==\[s27捨染有情聚.得淨有情聚]==
*【涼】d復次,若遠離煩惱眾生聚,自立無煩惱眾生聚中,是名解脫。}*
【唐】21唯無學位.是諸世間功德田故。如世尊說:
【唐】 若有貪等者 如有穢草田 故離貪等田 施者獲大果 ==\[s27同文異譯]==
【唐】22唯無學位.損害便獲無間罪故。
【唐】23唯無學位.破一切著,斷一切縛==\[s27堤塘]==,離一切障故。
【唐】24唯無學位.遍知四食及四識住,超越九種有情居故。
【唐】25唯無學位.功德現行無雜穢故,謂唯有妙行.無諸惡行,唯有善根.無不善根。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唯無學位正解脫正智建立為支。 ^lr5bxq
### ‹在有學位有邪解脫及邪智›
【唐】問:若有學位,有邪解脫及邪智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長者`[者=老【宋元】]`,勿怖。勿怖。汝已永斷不信惡戒,乃至邪解脫邪智。」耶。
*【涼】問曰:若如所說,學人則有邪智邪解脫。佛經云何通。如說:居士莫怖。凡夫愚小成就邪智邪解脫故,畏墮地獄、畜生、餓鬼趣。汝邪智邪解脫已斷,成就正智正解脫。*
【唐】答:邪解脫邪智有二種:一者能令有情墮三惡趣,即見所斷彼已永斷;二者不令有情墮三惡趣,即修所斷彼猶成就。
### ‹四預流支十種義›
【唐】如契經說:『佛告阿難:「舍利子是聰慧苾芻,能為給孤獨長者善分別四預流支十種義。」』
【唐】問:云何分別四預流支十種義。
【唐】脇尊者曰:於一一預流支,皆以十義分別故。謂以十義分別親近善士,乃至以十義分別法隨法行。
【唐】尊者望滿作如是說:以信分別親近善士,以聞分別聽聞正法,以正見分別如理作意,以餘分別法隨法行。
【唐】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以信戒分別親近善士,以聞分別聽聞正法,以正見分別如理作意,以餘分別法隨法行。
【唐】阿毘達磨諸論師言:以信戒分別親近善士,以聞及慧分別聽聞正法,以正見分別如理作意,以餘分別法隨法行。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以信戒捨分別親近善士,以聞及慧分別聽聞正法,以正見分別如理作意,以餘分別法隨法行。
### ‹四預流支.十種義.四證淨›
【唐】大德說曰:「『尊者舍利子,為給孤獨長者善分別四預流支及四證淨。』
【唐】四預流支者,即是分別四預流支;
【唐】十種義者,即是分別四證淨。
【唐】謂以三事分別四證淨,一自性故;二等起故;三等流故。
【唐】自性故者,謂信與戒。
【唐】等起故者,謂聞捨慧.正見正思惟,
【唐】由聞慧故等起於信,
【唐】由正思惟等起於戒,由捨正見,信戒增長。
【唐】等流故者,謂正勝解正解脫及正智。」
【唐】問:正勝解正解脫有何差別。
【唐】答:因名正勝解,果名正解脫。
【唐】復次,加行時名正勝解,究竟時名正解脫。
【唐】問:聞慧正見正智有何差別。
【唐】答:聞謂聞所成慧,思`[思=慧【三】]`謂思所成慧,正見正智謂修所成慧;因名正見,果名正智。
【唐】尊者 #左受 作如是說:「以十種義分別四預流支及彼等流果。
【唐】謂以信戒捨分別親近善士,
【唐】以聞分別聽聞正法,
【唐】以正思惟正勝解分別如理作意,
【唐】以慧正見分別法隨法行,
【唐】以正解脫正智分別彼等流果。」
【唐】 #霧尊者 曰:「此中以十義為五事分別四證淨。
【唐】一自性故,謂信戒。二相似故,謂捨正勝解。
【唐】三加行故,謂聞及慧。四隨順故,謂正見正思惟。
【唐】五果故,謂正解脫正智。」
【唐】尊者覺天作如是說:「此中以十義分別四預流支。
【唐】謂以信戒捨分別親近善士,以聞及慧分別聽聞正法,
【唐】以正思惟分別如理作意,以餘分別法隨法行。」
### 阿羅漢名義
【唐】問:何故名阿羅漢。==arhan==
【唐】答:
【唐】01 ==√arh==應受世間勝供養故,名阿羅漢==arhat==。謂世無有清淨命緣.非阿羅漢所應受者。
【唐】02復次,==ari==阿羅者,謂一切煩惱;==√han==漢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煩惱賊,令無餘故,名阿羅漢==ari-han==。
【唐】03復次,==(√ruh)roha==羅漢名生,阿是無義。以無生故,名阿羅漢。彼於諸界諸趣諸生生死法中.不復生故。
【唐】04復次,==√hā→hīna==漢名一切惡不善法;言阿羅者,是遠離義==ārāt==。遠離諸惡不善法故,名阿羅漢。此中惡者,謂不善業;不善者,謂一切煩惱。障善法故,說為不善。是違善義。如有頌言:
【唐】 遠離惡不善 安住勝義中 應受世上供 故名阿羅漢
> [s32](婆沙031-040#c7阿羅漢) 羅漢名應,羅漢名賊,亦名為怨
> Skt. [√arh-ant] ‘venerable’ › Pāli [arah-ant]; Ardhamāgadhī(Amg.) [ari-ha]; Gāndhārī \[[arahaṃta](https://gandhari.org/dictionary/arahaṃta)阿羅漢 / [rahaṃta](https://gandhari.org/dictionary/rahaṃta)羅漢sinhalese(arhant)དགྲ་བཅོམ་པ ].
> **智論**:比丘bhikṣu和阿羅漢arhan,此具三義:一殺賊,從破惡以得名;二不生,從怖魔而受稱;三應供,因乞士以成德。
> 1[√bhid-kleśa(√kliś)→bhikṣu]「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
> [ari-√han→arhan]「阿羅」名「賊」,「呵」名「殺」,是名「殺賊」。
> 2[√bhī-√śak→bhikṣu]「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
> [a-roha(√ruh)→arhan]「阿」名「不」,「羅呵」名「生」,是名不生。
> 3[√bhikṣ→bhikṣu]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為乞士。
> \[√bhaj分享、得到→bhikṣ愿望动词-u→bhikṣu希望分享大地的產物]
> {bhinna-kṣudha 除饉ᅟbhid除 kṣudha饉 }{bhinna-kleśa破惑}{bhī--kṣa怖魔}
> [√arh→arhan]「阿羅呵」名「應受供養pujayitum arhati」。
> {ara 輻} **覺音**:1 arhatā...saṃsāra cakkas arāṇam hatattā (Itivattaka aṭṭhakathā)
> 2 arhat ari-hananād arihanta (dhavalāṭikā)
### 但說漏盡
【唐】漏盡者:謂諸漏永盡。
【唐】問:順諸漏法亦得永盡,何故但說彼漏盡耶。==\[[s14](婆沙011-020#b2不說結法等)何故但說結,不說結法耶]\[s34何故此中但說一切煩惱永斷名斷遍知。[s53]要由第九無間道力一時斷耶。[s80]何故但說離欲惡不善法耶。]==
【唐】答:彼以漏盡而為上首,應知亦說順漏法盡。
【唐】復次,諸漏難斷難破難越,非順漏法,故偏說之。
【唐】復次,諸漏過失,多勝堅牢,非順漏法,故偏說之。
【唐】復次,諸漏自性斷,斷已不成就,與聖道相違,故偏說盡。諸聖道起,正與一切煩惱相違,非有漏善,無覆無記。然諸聖道斷煩惱時亦兼斷彼,如明燈起,與闇相違,非油炷器,然破闇時,亦令油盡,炷燋器熱。
【唐】問:何故但說漏盡,不說暴流軛等。
【唐】答:三漏在前,攝煩惱盡,是故偏說。暴流軛等,雖有攝煩惱盡,而不在前;三結三不善根雖在前,而攝煩惱不盡,故阿羅漢但說漏盡,非暴流等。 ^j8j1n7
## 12.無學支之三世成就
【唐】一依有尋有伺定,初無學智之學支之成就
【發智】彼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答:若依有尋有伺定,初,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無,未來十,現在九。
【唐】此中,有尋有伺定者,謂未至定及初靜慮。
【唐】依者,有說:俱生是依。
【唐】復有說者:等無間緣是此依義。
【唐】評曰:應作是說,即彼二地,總說為依。
【唐】初有四種,如前廣說。此中但依二初作論。
【唐】一得果初,謂依彼地,初得阿羅漢果;
【唐】二轉根初,謂依彼地,時解脫初,練根作不動。
【唐】無學智現在前者,謂盡智。
【唐】問:無學者,亦有非學非無學智見現在前,彼亦是無學智見,是諸無學者所起智見故。何故此中不說:「無學者,無學智見現在前」耶。
【唐】答:應作是說而不說者,當知此中是有餘說。
【唐】復次,此中,無學智見即說無學智見,非無學者智見,故不應責。
【唐】過去無者,謂如前說:二初剎那現在前時全無,過去未有一念已生滅故。
【唐】設已生滅,得果轉根,或退捨故。==\[本義:十無學支捨緣.無得果捨…然而乘言便說。]==
【唐】未來十者,謂即初時,具修未來無學十支故。
【唐】現在九者,爾時九支現在前故,謂除正見。此剎那中,無容起故。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復依有尋有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現在九,未來十。
【唐】此中彼者,謂彼九支。
【唐】滅已者,謂無常滅已。
【唐】不失者,謂無三因緣,失彼聖道。如前說。
【唐】若復依等者,謂彼第二剎那已去,復依有尋有伺定,盡無生智,隨一現在前。
【唐】問:何故復起此地智耶。答:念報恩故由四緣故,如前廣說。
【唐】過去九者,謂從第二剎那以去,成就過去初剎那時已起滅者。
【唐】餘如前說。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九,未來十,現在八。
【唐】此中無尋無伺定者,謂後三靜慮,不說靜慮中間,義如前說。
【唐】現在八者,除正思惟,彼無尋故。
【唐】餘如前說。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九,未來十,現在五。
【唐】此中無色定者,謂前三無色定,不說第四,義如前說。
【唐】現在五者,除正思惟正語業命,彼地無故。
【唐】餘如前說。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九,未來十,現在無。
【唐】此中入滅定者,謂住滅受想定。
【唐】世俗心者,謂出滅定有漏定心,或復起餘有漏定心。
【唐】過去九者,謂前最初所起有尋有伺定九支。
【唐】未來十者,即彼初時所修十支。
【唐】現在無者,爾時聖道不現前故。
### 初無學見現前之論述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初無學見現在前。過去現在九,未來十。
【唐】此中初無學見者,謂無學正見。
【唐】過去九者,謂初所起有尋有伺定,無學智俱生聚九支。
【唐】現在九者,謂除正智,以見與智不俱起故。
【唐】未來十者,是先初智及今初見所修十支。
【唐】餘如前說。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復依有尋有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未來十,現在九。此中若智者,盡無生智隨一。
【唐】若見者,無學正見。
【唐】過去十者,謂前初智初見,俱生聚十支。
【唐】未來十者,即彼所修。
【唐】現在九者,智時除見,見時除智,餘九支。餘如前說。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未來十,現在八。
【唐】此中現在八者,除正思惟,智見隨一,餘八支。
【唐】餘如前說。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未來十,現在五。
【唐】此中現在五者,除正思惟正語業命,智見隨一,餘五支。
【唐】餘如前說。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未來十,現在無。
【唐】此中過去未來十者,是前初智初見時所起所修十支。
【唐】餘如前說。
【唐】二依無尋無伺定,初起無學智之學支之成就
【發智】若依無尋無伺定,初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無,未來十,現在八。
【唐】此中初無學智現在前者,謂盡智。
【唐】過去無者,初剎那時未有一念已生滅故,設已生滅三緣捨故。
【唐】未來十者,謂即初時具修未來無學十支。
【唐】現在八者,除正思惟及正見。
【唐】餘如前說。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尋無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現在八,未來十。
【唐】此中無學智現在前者,謂盡無生智隨一。
【唐】餘如前說。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八,未來十,現在五。
【唐】此中過去八者,謂前無尋無伺定,初,無學智俱生聚八支。
【唐】餘如前說。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八,未來十,現在無。
【唐】此中過去八者,謂初智俱生聚八支。
【唐】餘如前說。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八,未來十,現在九。
【唐】此中現在九者,謂除正見。
【唐】餘如前說。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初無學見現在前。過去現在八,未來十。
【唐】此中初無學見現在前者,謂無學正見。
【唐】過去八者,謂初智俱生聚八支。
【唐】未來十者,謂前初智及今初見所修十支。
【唐】餘如前說。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尋無伺定,
### {〔【補發智】文〕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尋無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九,未來十,現在八。
【唐】彼滅已不失,若依無色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九,未來十,現在五。
【唐】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九,未來十,現在無。
【唐】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現在九,未來十。
### }
【唐】展轉乃至若依有尋有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等,皆隨所應,准前應說。
【唐】三.依無色定,初起無學智之學支之成就
【發智】若依無色定,初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無。未來十。現在五。
【唐】此中初無學智現在前者,謂盡智。
【唐】過去無者,初剎那時未有一念已生滅故,設已生滅三緣捨故。
【唐】未來十者,謂即初時具修未來無學十支。
【唐】現在五者,除正思惟正語業命及正見。
【唐】餘如前說。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色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現在五,未來十。
【唐】此中無學智現在前者,謂盡無生智隨一。
【唐】未來十者,謂初智時所修十支。
【唐】餘如前說。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五,未來十,現在無。
【唐】此中過去五者,謂初智俱生聚五支。
【唐】餘如前說。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乃至若依無尋無伺定,無學智現在前等,皆隨所應,准前應說。
### {〔【補發智】文〕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五,未來十,現在九。
【唐】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五,未來十,現在八。
【發智】<b>==\[補:彼滅已不失]==</b>,
### }
【唐】若依無色定,初無學見現在前。過去現在五,未來十。
【唐】此中初無學見現在前者,謂無學正見。
【唐】過去五者,謂前初智俱生聚五支。
【唐】未來十者,謂前初智及今初見所修未來十支。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色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六,未來十,現在五。此中過去六者,謂前初智俱生聚五支,及前初見俱生聚五支合為六。
【唐】餘如前說。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展轉乃至若依無尋無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等。皆隨所應,准前應說。
### {〔【補發智】文〕
【發智】彼滅已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六,未來十,現在無。
【唐】從(彼:誤植)滅已不失,若依有尋有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六,未來十,現在九。
【唐】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六,未來十,現在八。
### }
【唐】此中一切過去未來,皆說最初起及修者,不說後位所起所修。
【唐】現在,隨起現前者說。
【唐】所說無學亦通一切,非唯次第遍入定者。
【唐】得學果時,見為無間解脫二道;得無學果時,見為無間道,智為解脫道之說明
【唐】問:何故得學果時,見為無間道,見為解脫道。得無學果時,見為無間道,智為解脫道耶。答:無學果位,所應作業一切已辦,加行止息不復尋求,故不名見。學果不爾,故得見名。
【唐】學位初後皆說見,無學位初說智後說見之說明
【唐】問:何故無學位初說智後說見,學位初後皆說見耶。
【唐】答:無學位初必起盡智,故初說智。後若更起勝功德時,亦有推度故後說見。
【唐】學位先起苦法智忍,唯見非智,故初說見。後無漏智所作未辦,推度不息亦得見名,故後說見。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四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五</b>☗s95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三=二【明】]學支納息第一之三
## 13.見智慧〖見等〗
自性
【發智】云何為見,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01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a謂或有說:「諸有為法皆是見性。所以者何。行相猛利,說名為見。諸有為法,皆有作用,行相猛利,故有為法皆是見性。」
【唐】為遮彼意,顯唯眼根及決度慧是見,非餘。
【唐】b或復有說:「現觀邊忍亦是智性。」如**譬喻者**彼作是說:無漏智眼,初墮境時,說名為忍;後安住境,說名為智。如涉路者,於平坦處,初念止息,後便安住。**大德**亦說:「下智名忍,上智名智。」
【唐】為遮彼意,顯無漏忍是見非智。
【唐】c有餘復說:「盡無生智亦是見性。」
【唐】為遮彼意,顯彼息求,不復推度,是智非見。
【唐】02復次,此«智蘊»中,應具分別見智慧三自性差別,故作斯論。
### 見
【發智】云何為見。答:眼根五見世俗正見學無學見。
#### 眼根名見
【唐】問:何故眼根說名為見。[js02](俱舍論記疏02#^kl6c66)
【唐】答:由四事故。一賢聖說故,二世俗說故,三契經說故,四世現見故。
【唐】賢聖世俗說故者,謂諸賢聖及諸世俗俱作是言:我眼見彼,往來行住坐臥等
【唐】事。又若見人顛蹶迷謬,俱作是說:汝既眼見,何故爾耶。
【唐】契經說故者,謂契經說:眼見色已,不應取相及取隨好。
【唐】復作是說:眼見色已,應觀不淨,如理思惟。
【唐】復作是說:眼見色已,好不應愛,惡不應憎。
【唐】復作是說:眼見色已,起喜憂捨三意近行。
【唐】復作是說:眼見色已,不應歡慼,唯應住捨正念正知。
【唐】世現見故者,謂世現見眼明淨者,所見無謬;不明淨者,所見有謬。
【唐】又世現見有眼根者,能見諸色;無眼根者,不能見色。
【唐】又世現見眼所對方,能見彼色;所不對方,便不能見。
【唐】又世現見多不能見被障諸色,眼有障故。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何故眼根說名為見。謂世現見有淨眼者,言我見淨;有不淨眼者,言我見不淨。
【唐】大德說曰:何故眼根說名為見。謂契經說:『眼根所得,眼識所了,說名所見。』世俗亦然。是故眼根說名為見。
#### 五見名見
【唐】五見者: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唐】問:何故此五說名為見。
【唐】答:1以四事故。
【唐】一觀視故。謂能觀視所應取境。
【唐】問:此五邪僻,顛倒觀視,如何名見。
【唐】答:此雖邪僻,顛倒觀視,而是慧性,故名為見。如人眼根,雖不明了,而能觀視,故亦名見。
【唐】二決度故。謂能決度所應取境。
【唐】問:既一剎那,如何決度。
【唐】答:性猛利故,立決度名。
【唐】三堅執故。謂於自境,堅固僻執,非聖道劍,不能令捨。佛及弟子,以聖道劍斷彼見牙,後方捨故。如有海獸名室首摩羅`[首=獸【三】Siśumāra]`,凡所銜物堅執不捨,要以利劍斷截其牙然後乃捨。五見亦然。
【唐】四深入故。謂於所緣,銳利深入,如針墮泥。
【唐】2復次,以二事故,此五名見。一照矚故,二推求故。
【唐】3復次,以三事故,此五名見。一見相相應故,二能成見事故,三於緣無礙故。
【唐】4復次,以三事故,此五名見。一意樂故,二執著故,三尋求故。
【唐】5復次,以三事故,說名為見。一意樂故,二加行故,三無知故。
【唐】意樂故者,謂得定者見。加行故者,謂尋思者見。無知故者,謂隨聞者見
【唐】復次,意樂故者,謂意樂壞者見。加行故者,謂加行壞者見。無知故者,謂俱壞者見。
【唐】是故此五亦說名見。
#### 世俗正見
【唐】世俗正見者,謂善意識相應慧,是見性故,說名為見。
#### 學無學見
【唐】學見者,謂學無漏慧;無學見者。謂無學正見。此二亦俱是見性,故名為見。
#### 喻
【唐】應知此中,五見於境,如`[*]`霠夜見色;世俗正見於境,如晴夜見色;學見於境,如`[*]`霠晝見色;無學見於境,如晴晝見色。`[霠=陰【三】*]`
### 智
【發智】云何為智。答:五識相應慧,除無漏忍,餘意識相應慧。
【唐】此中五識相應慧有三種:一善,二染污,三無覆無記。
【唐】善者,謂唯生得善。
【唐】染污者,謂唯修所斷貪瞋癡相應。
【唐】無覆無記者,謂異熟生,亦有少分威儀路工巧處及通果心俱生。
【唐】餘意識相應慧亦有三種:一善,二染污,三無覆無記。
【唐】善有二種:一有漏,二無漏。
【唐】有漏善有三種:一加行得,二離染得,三生得。
【唐】加行得者,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s1](婆沙001-010#§e1由此所發加行) [s5](婆沙001-010#^44u695) [s42](婆沙041-050#^0z98m6)([s42](婆沙041-050#b1三慧體性)) [s188](婆沙176-200#^x8oh2l)]==
【唐】聞所成慧者,謂於文義如理決擇==\[s5 於聖教決擇文義]==。
【唐】思所成慧者,謂不淨觀持息念及念住等。
【唐】修所成慧者,謂==\[煖]==暖頂忍世第一法現觀邊世俗智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等。
【唐】離染得者,謂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等。
【唐】生得者,謂生彼地法爾所得善。
【唐】無漏有二種:一學,二無學。
【唐】學,謂學八智==\[s98四法智及四類智]==;
【唐】無學,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智。 ^7k9spm
【唐】染污者,謂見修所斷煩惱,隨煩惱相應。
【唐】無覆無記者,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通果心俱生。
### 慧
【發智】云何為慧。答:六識相應慧。
【唐】此有三種。謂善染污無覆無記,廣如前說。
【唐】有差別者,無漏八忍亦是慧攝,擇法通故,一切心俱,皆得有慧。
見智慧四句
【唐】已說見智慧三種自性,復應分別此三雜不雜相。
§見智四句
【發智】諸見是智耶。答:應作四句。見與智自性,互有廣狹故。
【發智】(一)有見非智。謂眼根及無漏忍。
【唐】問:何故眼根不名為智。答:眼根是色,智非色故。
【唐】復次,眼根不相應,無所依無所緣無行相無警覺。智不爾故。
【唐】問:何故無漏忍非智耶。[zs73](正理71-75#^wib2xo) [s44](婆沙041-050#^vh9vgw)
【唐】答:1以無漏忍於所觀諦,雖忍而未決==2==,雖觀而未審==3==,雖尋求而未究竟==4==,雖伺察而未了知,雖現觀而未重審==5==,唯作功用,加行不息,故不名智。
【唐】2復次,決定義是智義。忍與所斷疑得俱生,於所見境未極決定,故不名智。[s106](婆沙101-110#2智名義)
【唐】3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忍於聖諦雖正堪忍,而未審知,故不名智。
【唐】4大德說曰:見事究竟乃立智名,非初忍時見事究竟。故無漏忍雖不名智,而實是智。
【唐】5 #霧尊者 曰:重觀名智。從無始來,於四聖諦未有一念聖慧曾觀,忍起創觀,故未名智。五識俱慧,雖於所緣不能重觀,而色等境,從無始來,已起無量有漏慧觀,依種類說,既名重觀,故亦名智。餘有漏智不重緣者,准此應知,不應為難。
==【唐】\[[大智度論](T25n1509_大智度論2#^f1yd3w):1如《阿毘曇》所說:==
==【唐】有知非見者,盡智、無生智、五識相應智(除世間正見及五見,餘有漏慧)\[意識相應染無記慧]。==
==【唐】有見非知者,八忍、<u>世間正見、五邪見</u>。==
==【唐】有亦知亦見者,餘殘諸慧(餘無漏慧)。==
==【唐】2如從人誦讀,分別籌量是名「知」;自身得證是名「見」。==
==【唐】譬如耳聞其事,猶尚有疑,是名「知」;親自目覩,了了無疑,是名「見」。==
==【唐】<u>初知名知,後深入名見</u>;知名未了,見名已了。]== ^qrrm6d
#### 有智非見
【發智】(二)有智非見。謂五識身相應慧,盡無生智,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
##### 五識身相應慧非見
【唐】問:何故五識身相應慧非見耶。
【唐】答:1行相猛利,深入所緣,說名為見。五識身相應慧,行相不猛利,不能深入所緣,故不名見。
【唐】2復次,見能分別,彼慧不能分別故;
【唐】3見能緣自相共相,彼慧唯能緣自相故;
【唐】4見能緣三世及無為,彼慧唯能緣現在故;
【唐】5見能數數取境,彼慧唯能一剎那取境故;
【唐】6見於所緣籌量觀察,彼慧不爾。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五識身相應慧,不名為見。
##### 盡無生智
【唐】問:盡智無生智何故非見耶。
【唐】答:1此二智,行相不猛利故,不深入所緣故。
【唐】2復次,見作功用,加行不息;二智不爾,如安住鳥,故不名見。
【唐】3復次,尋求伺察說名為見;二智不爾。故不名見。
【唐】由此尊者妙音說曰:盡無生智,所作已辦,更無勝事而可追求,故不名見。
【唐】4有作是說:諸無漏慧,總有二種:一能對治惡見,二能對治無知。
【唐】能對治惡見者,名見。盡無生智唯能對治無知,故不名見。
【唐】5復有說者:諸無漏慧,總有三種:一唯能對治惡見,二唯能對治無知,三能對治惡見無知。
【唐】唯能對治惡見者,是見非智。謂現觀邊無漏忍。
【唐】唯能對治無知者,是智非見。謂盡智無生智。
【唐】能俱對治者,是智亦是見。謂餘無漏慧。
【唐】6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推度名見。盡無生智所作究竟,不復推度,故不名見。
【唐】7復作是說:尋求名見。盡無生智所作已辦,不復尋求,故不名見。
【唐】8復作是說:『若盡無生智是見性者,諸阿羅漢唯應成就九無學支,除正智支。然世尊說:「諸阿羅漢成就十無學支。」故盡無生智非見。』
【唐】問:如世俗正見學見無學見,雖亦是智,而名為見。若盡無生智雖亦是見,而名為智,斯有何失。
【唐】答:如初修習加行觀時,世俗正見,雖具智見性,而立正見支.非正智支。已入學位諸學八智,雖具智見性,而立正見支非正智支。
【唐】已至無學位無學正見,雖具智見性,而立正見支非正智支。
【唐】若盡智無生智亦具智見性者,亦應立正見支,非正智支。是則諸阿羅漢唯應成就九無學支,如是便違世尊所說:諸阿羅漢成就十支。 ^8n2wvs
【唐】9大德說曰:盡無生智定是見性,決度性故。
【唐】問:若爾,阿羅漢應唯成就九支。
【唐】答:二支唯無學地有,謂正解脫正智。八支通學無學地有,謂餘八支。盡無生智雖亦是見,而所作事已得究竟,異前學位,故別立支,不應為難。
【唐】評曰:應作是說,盡無生智是智非見。所作已辦,於四聖諦不復推求,加行息故。
##### 餘意識相應有漏慧
【唐】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者,此有二種:一染污,二無覆無記。
【唐】A染污者,謂貪瞋慢疑及不共無明相應慧。
【唐】B無覆無記者,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通果心俱生慧。 ^h6um7d
【唐】A問:`[何+(以)【三】]`何故意地貪等相應慧非見耶。
【唐】答:1彼慧行相不猛利故,不能深入所緣境故。
【唐】2復次,彼二煩惱所覆損故。二煩惱者,謂貪瞋慢疑隨一,及彼相應無明。
【唐】問:若爾,不共無明相應慧應是見,唯一煩惱相應起故。
【唐】答:彼無明有二種:一見所斷不共無明。覆障尤重,過二煩惱。
【唐】二修所斷不共無明,**與自力起纏垢相應**。彼獨立故,能覆損慧,如貪瞋等。故彼相應慧,如貪等相應,亦不名見。 ^xsnbd7
【唐】B問:何故無覆無記慧非見耶。
【唐】答:彼慧行相不猛利故,不能深入所緣境故。
【唐】復次,彼慧勢力極羸劣故,不名為見。要有勢力,於境堅強,方名見故。
【唐】問:諸異熟生威儀路慧,勢力羸劣於理可爾。工巧處慧及通果心相應之慧,勢力強盛寧非見耶。
【唐】答:工巧處慧雖有勢力,最強盛者如毘濕縛羯磨天等==\[viśvakarman]==,彼所造作如願智生,而為邪命所覆損故,不名為見。謂工巧事,皆欲活命為因起故,雖工巧處心心所法現在前時是不染污,而為邪命力所引生故,說彼由邪命覆損,即是為貪所覆損義。設不為貪所覆損者,勢力浮淺,行相劣鈍,於所緣境不能深入。故不名見。
【唐】復次,`二[二=`工`【三】]`巧處慧如疑而轉,於所緣境不能決定。所以者何。雖極巧者作工巧事,若為他人之所彈斥便猶豫故。
【唐】諸通果慧於所緣境亦不猛利,不能深入所緣境故。但由前定勢力所引,任運轉故,於所緣境不推求,故不名為見。
【唐】復次,諸通果慧,由先串習,所變化事為因引生,如習工巧,故不名見。
【唐】復次,異熟生等四無記慧,皆勢力劣。如不成善,不成染污,故不成見。
#### 有見亦智
【發智】(三)有見亦智。謂五見,世俗正見。除無漏忍及盡無生智,餘無漏慧。
【唐】即學八智,及無學正見。此無漏慧及前五見世俗正見,皆具見智二種相故,第三句攝。
#### 有非見非智
【發智】(四)有非見非智。謂除前相。
【唐】相謂所名。若法是前三句所表,皆名為相。除此餘法為第四句,是第四句所表之法。此復是何。謂色蘊中,除眼餘色。於行蘊中,除慧餘行,及三蘊全并無為法為第四句。
### 見慧四句
【發智】諸見是慧耶。答:應作四句。見與慧自性,互有廣狹故。
【發智】(一)有見非慧。謂眼根。能觀視故,色自性故。
【發智】(二)有慧非見。謂五識身相應慧盡無生智,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擇法性故,非推度故。廣說如前。
【發智】(三)有見亦慧。謂除盡無生智餘無漏慧,及五見世俗正見。
【唐】即無漏忍學八智及無學正見等。能推度故,擇法性故,具二種相。
【發智】(四)有非見非慧。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廣說。 ^depn3d
### 智慧四句
【發智】諸智是慧耶。答:諸智皆是慧。能審決者皆擇法故。
【發智】有慧非智。謂無漏忍。創觀諦境,未審決故。
### 見智慧相攝
§見與智
【發智】見攝智智攝見耶。乃至廣說。
=={〔【補發智】文〕==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見非智攝。謂眼根及無漏忍。
【唐】(二)有智非見攝。謂五識相應慧,盡無生智,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
【唐】(三)有見亦智攝。謂五見世俗正見,除無漏忍及盡無生智餘無漏慧。
【唐】(四)有非見亦非智攝。謂除前相。
§見與慧
【唐】見攝慧,慧攝見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見非慧攝。謂眼根。
【唐】(二)有慧非見攝。謂五識相應慧,盡無生智,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
【唐】(三)有見亦慧攝。謂五見世俗正見,除盡無生智餘無漏慧。
【唐】(四)有非見亦非慧攝。謂除前相。
§智與慧
【唐】智攝慧,慧攝智耶。答慧攝智,非智攝慧。不攝何等。謂無漏忍。
§}
【唐】此中有二種四句,一種二句,准前問定,應知其相。
見智慧成就(特別由補特伽羅分別)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八-智犍度八道品中}
§見與智
【發智】諸成就見,彼(成就)智耶。乃至廣說。
==§{〔【補發智】文〕==
【唐】答:如是。設成就智彼見耶。答:如是。
==§見與慧==
【唐】諸成就見,彼(成就)慧耶。答:如是。設成就慧彼見耶。答:如是。
==§智與慧==
【唐】諸成就智,彼(成就)慧耶。答:如是。設成就慧彼智耶。答:如是。
==§}==
【唐】此中見智慧三,若成就一必有餘二。是故皆作「如是」句答。
### 依補特伽羅
【唐】依補特伽羅,成就見智慧之分別
【唐】問:誰成就見智慧耶。
【唐】答:一切有情。此即總說,然有多少。
【唐】謂斷善根者,成就三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
【唐】不斷善根未得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見所斷見智慧。
【唐】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
【唐】成就欲界善見智慧。
【唐】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
【唐】已得色界善心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見所斷見智慧。
【唐】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
【唐】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
【唐】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
【唐】已離欲染未得無色界善心者,若生欲界,成就色無色界見所斷見智慧。
【唐】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
【唐】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
【唐】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
【唐】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
【唐】成就餘如生欲界說。
【唐】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染者,若生欲界,成就色無色界見所斷見智慧。
【唐】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
【唐】成就三界善見智慧。
【唐】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
【唐】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
【唐】成就餘如生欲界說。
【唐】已離色染生欲界者,成就無色界見所斷見智慧。
【唐】成就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
【唐】成就三界善見智慧。
【唐】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
【唐】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
【唐】若生無色界,不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及不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異熟生心現在前,則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
【唐】若異熟生心不現在前,則亦不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
【唐】異生如是。
【唐】聖者中,隨信隨法行者見智慧之成就
【唐】若聖者,隨信隨法行,苦智未已生,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慧。
【唐】即彼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者,成就色無色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
【唐】未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
【唐】已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慧。
【唐】即彼已離色染者,成就無色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慧。
【唐】苦智已生,集智未已生,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見集滅道(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
【唐】即彼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者,成就色無色界見集滅道所斷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
【唐】未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
【唐】已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
【唐】即彼已離色染者,成就無色界見集滅道所斷見智慧。成就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
【唐】集智已生,滅智未已生,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見滅道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
【唐】即彼已離欲染,未離色染。成就色無色界見滅道所斷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
【唐】未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
【唐】已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
【唐】滅智已生,道智未已生,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見道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
【唐】即彼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者,成就色無色界見道所斷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
【唐】未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
【唐】已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
【唐】即彼已離色染,成就無色界見道所斷見智慧。成就無色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
§信勝解見至
【唐】信勝解見至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
【唐】即彼已離欲染,未得無色界善心者,若生欲界,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
【唐】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
【唐】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
【唐】即彼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染者,若生欲界,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
【唐】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
【唐】即彼已離色染,若生欲界,成就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
【唐】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
【唐】若生無色界,不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及不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
【唐】若異熟生心現在前,則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異熟生心不現在前,則亦不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
【唐】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
§阿羅漢
【唐】阿羅漢若生欲界,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
【唐】若生色界,成就色無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
【唐】若生無色界,異熟生心不現在前,成就無色界善見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若異熟生心現在前,亦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
見智慧之斷遍知
§[見與智之斷遍知]
【發智】諸見已斷已遍知,彼智耶。答:如是。設智已斷已遍知,彼見耶。答:如是。
§見與慧之斷遍知
【唐】諸見已斷已遍知,彼慧耶。答:如是。設慧已斷已遍知,彼見耶。答:如是。
§智與慧之斷遍知
【唐】諸智已斷已遍知,彼慧耶。答:如是。設慧已斷已遍知,彼智耶。答:如是。
【唐】所以者何。見智慧三,斷遍知位皆相似故。
### ‹補特伽羅見智慧之斷遍知›
【唐】問:誰於見智慧已斷已遍知。
【唐】答:諸阿羅漢,此說究竟斷遍知者。有學異生多少不定。
【唐】謂阿羅漢,三界見智慧皆已斷已遍知。
【唐】諸不還者,若已離無所有處染,三界見所斷見智慧,及八地修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
【唐】乃至若未離初靜慮染,三界見所斷見智慧,及欲界修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
【唐】諸一來預流者,三界見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
【唐】隨信隨法行,若滅智已生道智未已生,三界見苦集滅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
【唐】若集智已生滅智未已生,三界見苦集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
【唐】若苦智已生集智未已生,三界見苦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
【唐】聖者如是。
【唐】若諸異生,已離無所有處染,八地見修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
【唐】乃至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一地見修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
【唐】是名見智慧三.問定攝成就斷.五門分別。==\[定,舊譯:定理]==
## 18.八聖道支和七覺支相互關係‹道支通有漏無漏›〖覺道三〗
【發智】諸正見是擇法覺支耶。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前論是此所依根本。謂前作是說:「云何為見。云何為智。云何為慧。」雖作是說,而未分別正見正智,與擇法覺支互有廣狹,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唐】然今於此阿毘達磨發智論中有決定相,
【唐】若覺支後分別道支,則道支唯無漏,以七覺支唯無漏故。[s140](婆沙131-150#^94riru)
【唐】若覺支前分別道支,則道支通有漏無漏;此中覺支前分別道支故,應知道支通有漏無漏。==\[[SA](雜含642-1362#785).[785](agamas#^sa0785) 經: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正志(有)二種: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諸有智者應隨分別。 ^h01twx
### 正見與擇法覺支之關係
【發智】諸正見是擇法覺支耶。答:應作四句。正見與擇法覺支互有廣狹故。
【發智】(一)有正見非擇法覺支,謂世俗正見。以諸覺支,助如實覺,唯無漏故。
【發智】(二)有擇法覺支非正見,謂盡無生智。非見性故。
【發智】(三)有正見亦擇法覺支,謂除盡無生智,餘無漏慧。
【唐】即現觀邊八忍,及學八智,無學正見。如是三種具二相故。
【發智】(四)有非正見亦非擇法覺支,謂除前相。
【唐】相謂所名,如前廣說。此復是何。謂行蘊中除意識相應善慧,諸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作第四句。
### 智與擇法覺支之關係
【發智】諸正智是擇法覺支耶。答:應作四句。正智與擇法覺支亦互有廣狹故。
【發智】(一)有正智非擇法覺支,謂世俗正智。彼無覺支相故。
【發智】(二)有擇法覺支非正智,謂無漏忍。彼無智相故。
【發智】(三)有正智亦擇法覺支,謂除無漏忍餘無漏慧。
【唐】即學八智及盡無生智,無學正見。具二相故。
【發智】(四)有非正智亦非擇法覺支,謂除前相。
【唐】相謂所名,如前廣說。此復是何。謂行蘊中除六識相應善慧,諸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作第四句。
### ‹不說餘道支與餘覺支›
【唐】問:何故此中唯說正見正智與擇法覺支互有廣狹,不說餘道支與餘覺支互有廣狹耶。
【唐】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復次,此中亦應說:
【唐】「諸是正勤,亦是精進覺支耶。
【唐】答:諸是精進覺支亦是正勤。有是正勤非精進覺支,謂世俗正精進。
【唐】乃至,諸是正定亦是定覺支耶。
【唐】答:諸是定覺支亦是正定。有是正定非定覺支,謂世俗正定。」
【唐】應作是說而不說者,應知此中是有餘說。
【唐】復次,此中所說,現始現終略去中間,故作是說。始謂正見,終謂正智。如現始終,初入已度,方便究竟,應知亦爾。
【唐】復次,若法相對滿四句者,此中說之;若法相對唯有順後句者,此中不說。
【唐】復次,此智蘊中,若法是見智慧自性者,則分別之,是智類故。精進念定非智類故,此中不說。
## 19.覺支和道支現在前(其一)‹顯諸心所.有一時生›
【發智】七覺支八道支一一現在前時,幾覺支幾道支現在前耶。
*【涼】念覺支現在前時,幾覺支道支現在前耶。*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涼】問曰:何故作此論。*
【唐】答:
*【涼】答曰:*
【唐】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 諸心所法次第而生
【唐】謂或有說:「諸心所法次第而生,非一時生。」如譬喻者。
*【涼】有說:法生時次第,非一時。如譬喻者。*
【唐】大德亦說:「諸心所法次第而生,非一時生。」如多商侶過一狹路,要一一過,非二非多。諸心所法亦復如是,一一各別,生相所生,必無一時和合生義。
*【涼】佛陀提婆作如是說:法生時次第,不一時生。猶如多伴狹道中行,一出一入,不得一時二人`[併=並【三宮】]`併行,何況多耶。如是有為法各各從生相而生,有何勢力能一時生耶。*
【唐】問:彼依何量作如是說。
【唐】答:依至教量。謂契經說:「若於爾時心沈恐沈,修三覺支名非時修,謂輕安定捨;修三覺支名是時修,謂擇法精進喜。
【唐】若於爾時心掉恐掉修三覺支名非時修,謂擇法精進喜;修三覺支名是時修,謂輕安定捨。」
【唐】彼作是說:覺支既有時非時修。故知心所次第而生,非一時起。
【唐】又餘經說:舍利子言:『我於七覺支,定能隨意自在住。謂我欲於此覺支定日初分住,即便能住;若我欲於此覺支定日中分住,即便能住;若我欲於此覺支定日後分住,即便能住。』
【唐】彼作是說:既舍利子於七覺支隨所欲住。故知心所次第而生,非一時起,其理決定。
【唐】為遮彼意,顯諸心所有一時生,故作斯論。
【唐】問:若諸心所有一時生,云何通彼所引契經。
【唐】答:前契經說「時非時修三覺支」者,乃證心所非要次第一一而生,說三覺支一時修故。證諸心所有俱時生。
【唐】問:若諸覺支隨所依地,或六或七一時而生,何故經說「時非時修各唯三種。」
【唐】答:依止觀品,覺支勢用,有增減故作如是說。
【唐】謂三覺支是奢摩他品,三覺支是毘鉢舍那品。`[鉢=盋【三】*]`
【唐】若奢摩他品覺支增時,令心沈下,爾時應修觀品覺支策心令舉。而修止品,故說非時。若毘鉢舍那品覺支增時,令心浮舉,爾時應修止品覺支抑心令下。而修觀品,故說非時。雖諸覺支一時而起,而用有增減,`[故+(各)【三】]`故唯說三。
【唐】復次,入聖道時依止觀品有差別故,作如是說。
【唐】謂若依奢摩他品覺支入聖道者,應修止品覺支抑心令下。而修觀品,故說非時。
【唐】若依毘鉢舍那品覺支入聖道者,應修觀品覺支策心令舉。而修止品,故說非時。有餘師說:「與上相違。謂若依奢摩他品覺支入聖道者,心多沈下,應修觀品覺
【唐】支,策心令舉。而修止品,故說非時。若依毘鉢舍那品覺支入聖道者,心多浮舉,應修止品覺支,抑心令下。而修觀品,故說非時。
【唐】雖諸覺支體俱時起,而彼作用有增減時,故經所說不違俱起,但違次第一一而生。」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五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六</b>☗s96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學支納息第一之四
## 20.覺支和道支現在前(其二)
【唐】彼後所引舍利子經,亦不定遮(諸心所)一時生義。謂舍利子,善知入出覺支定心,於覺支定,隨心所欲能自在住。此依時分說,住覺支隨意自在,不說別起一一覺支,故不成證。
【唐】復次,彼經依住三地覺支故作是說,亦不違理。
【唐】謂於日初分,欲住有尋有伺地覺支,即便能住。
【唐】於日中分,欲住無尋唯伺地覺支,即便能住。
【唐】於日後分,欲住無尋無伺地覺支,即便能住,故作是說,不違俱起。
【唐】復次,彼經依住三根相應覺支而說,亦不違理。
【唐】謂於日初分,欲住樂根相應覺支,即便能住。
【唐】於日中分,欲住喜根相應覺支,即便能住。
【唐】於日後分,欲住捨根相應覺支,即便能住。故作是說,不違俱起。
【唐】復次,彼經依住三三摩地俱生覺支而說,亦不違理。
【唐】謂於日初分,欲住空三摩地俱生覺支,即便能住。
【唐】於日中分,欲住無願三摩地俱生覺支,即便能住。
【唐】於日後分,欲住無相三摩地俱生覺支,即便能住。故作是說,不違俱起。
【唐】復次,彼經依住三智俱生覺支而說,亦不違理。
【唐】謂於日初分,欲住盡智俱生覺支,即便能住。
【唐】於日中分,欲住無生智俱生覺支,即便能住。
【唐】於日後分,欲住無學正見智俱生覺支,即便能住。故作是說,不違俱起。
【唐】復次,彼經依住九地覺支而說,亦不違理。
【唐】謂於日初分,欲住未至定等三地覺支,即便能住。
【唐】於日中分,欲住後三靜慮地覺支,即便能住。
【唐】於日後分,欲住前三無色地覺支,即便能住。故作是說,不違俱起。
【唐】以下論題提出之理由第二(第一,於卷95)
#### 喜戒尋等
【唐】或復有執:靜慮近分有喜無戒。
【唐】或復有執:靜慮中間以上諸地有正思惟。
【唐】或復有執:無色地中亦得有戒。
【唐】為遮此等種種異執及顯正理,故作斯論。
### 念等覺支
#### 依未至初定-遮「靜慮近分有喜無戒」
*【涼】念覺支現在前時,幾覺支、道支現在前。*
~~*【八】念覺意現在前時,幾覺意、幾道種現在前。*~~
~~【發】答:若依未至定,念覺支現在前時,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九道支現在前。~~
~~*【八】答曰:若依未來<font color="red">有覺有觀</font>三昧,學念覺意現在前,彼六覺意現在前及八道種,無學六覺意現在前及九道種。*~~
*【涼】答曰:若依<font color="red">有覺有觀</font>未至禪,學念覺支現在前時,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九道支現在前。*
ᅟ
【唐】此中六覺支者,除喜覺支。
【唐】九道支者,正見正智隨除一種。餘皆具有。此說即遮「靜慮近分有喜無戒。」
*【涼】以是說用止諸邊禪中有喜無戒者意。*
【唐】<font color="red">亦有誦言</font>「若依有尋有伺未至定,念覺支現在前」者,雖於義無益,而為除疑故作是說`[說=誦【三宮】]`。
*【涼】問曰:如`[未=來【三宮】]`未至禪定`[無=是【三宮】]`無有覺有觀,何故作是說「依有覺有觀未至禪」耶。*
*【涼】答曰:應作是說「若依未至禪」,`[定=`不`【三宮】]定`應說「有覺有觀」。*
*【涼】而作是說,有何意耶。*
*【涼】答曰: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唐】如餘處說:「依未至言,通靜慮中間及上地近分,皆未至彼根本定故,立未至名。」==\[[s04](婆沙001-010#^p4wfq8)以未至聲亦顯彼故,俱是未至根本地故。]== 今為簡去靜慮中間及上近分,故說「若依有尋有伺未至定」言,此顯唯依初靜慮前未至定.念覺支現在前。
*【涼】如四大揵度.==\[[s129](婆沙111-130#^v57xbz)]==說上地諸邊.亦言未至,或有聞說未至.謂是上地未至,若說有覺有觀,當知必是初禪未至。* ^40vgaf
【發智】若依初靜慮,念覺支現在前時,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
【唐】此中九道支者,如前說。餘皆具有。
#### 依靜慮中間等-遮「上地亦有正思惟」
~~【發】若依靜慮中間,念覺支現在前時,學六覺支七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依第三第四靜慮亦爾。~~
【唐】此中六覺支者,除喜覺支。
【唐】學七道支者,除正思惟。
【唐】無學八道支者,除正思惟及正見正智隨一。此說便止「上地亦有正思惟」執。
【發智】若依第二靜慮,念覺支現在前時,學七覺支七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彼地有喜,無正思惟。餘如前說。
#### 依無色定-遮「無色定中亦有戒」
【發智】若依無色定,念覺支現在前時,學六覺支四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五道支現在前。
【唐】此中六覺支者,除喜覺支。學四道支者,除正思惟及正語業命。
【唐】無學五道支者,即除前四及正見正智隨一。此說便止「無色定中亦有戒」執。
【發智】擇法精進輕安定捨覺支,正見正勤正念正定道支,亦爾。
【唐】皆通一切地,如念覺支故。此即總說。有差別者,若正見道支現在前時,定除正智。
### ‹喜覺支›
【發智】若依初靜慮,喜覺支現在前時,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
【唐】此中九道支者,正見正智隨除一種。餘皆具有。
【發智】若依第二靜慮,喜覺支現在前時,學七覺支七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
【唐】此中學七道支者,除正思惟。無學八道支者,除正思惟及正見正智隨一。
#### ‹近分地無喜覺支›
【唐】問:何故近分地無喜覺支耶。
【唐】答:非田器故。
【唐】復次,諸近分地,已離下染.未離下染.俱得現前,未甚希奇.故不生喜。如人被縛.及解脫時.所得勝事,心於此事不以為奇,故不生喜。
【唐】復次,若近分地亦有喜者,與根本地應無差別。
【唐】復次,若近分地亦有喜者,應耽著此喜不求根本地。若爾,便應障離下染,如人中路有所耽著,於所趣方不能速至,故諸近分無喜覺支。
### ‹正思惟›
【發智】若依未至定,正思惟現在前時,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九道支現在前。
【唐】此中六覺支者,除喜覺支。
【唐】九道支者,正見正智隨除一種。餘皆具有。
【發智】若依初靜慮,正思惟現在前時,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
【唐】此中無學九道支者,如前應知。
### 靜慮中間定以上無正思維之理由
【唐】問:何故上地無正思惟。
【唐】答:非田器故。
【唐】復次,為對治尋,希求上地。若上地中亦有尋者,應不希求起勝加行。
【唐】復次,若下地法上地皆有,是則應無漸次滅法;若無漸滅法,應無究竟滅法;若無究竟滅法,應無解脫出離涅槃。勿有此失,是故上地無正思惟。
【唐】復次,正思惟麁,上地微細。
【唐】復次,正思惟者,是尋求相,上無尋求,故彼非有。
【唐】復次,若地中有身語表業,及五識中隨有一種,可於此地有正思惟;上地中無身語表業,及五識身,故彼非有。
### ‹正語›
【發智】若依未至定,正語現在前時,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九道支現在前。
【唐】此中六覺支者,除喜覺支。餘如前說。
【發智】若依初靜慮,正語現在前時,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
【唐】此中無學九道支者,如前應知。
【發智】若依靜慮中間,正語現在前時,學六覺支七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依第三第四靜慮亦爾。
【唐】此中六覺支者,除喜覺支。
【唐】學七道支者,除正思惟。
【唐】無學八道支者,除正思惟及正見正智隨一。
【發智】若依第二靜慮,正語現在前時,學七覺支七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
【唐】此中學七道支無學八道支,俱如前說。
### ‹正業正命›
【發智】正業正命亦爾者,俱唯六地有故。
==\[無色界]==
【唐】問:何故無色,無正語等三種戒耶。[zs36](正理36-40#^6v6uug)
【唐】答:1非田器故。
【唐】2復次,戒是色一分,無色無色,故彼無戒。
【唐】3復次,戒是大種所造,無色無大種,故亦無戒。
【唐】問:既無無漏大種,亦應無無漏戒耶。
【唐】答:戒由大種而得成,色不由大種而成,無漏但由心力成無漏故。
【唐】4復次,厭患諸色入無色定,戒是色故,彼地中無。
【唐】5復次,若無色定猶有色者,則應無有漸次滅法,乃至廣說。故彼無戒。
【唐】6復次,對治惡戒故有善戒,無色界定不能對治諸惡戒法,故無善戒。所以者何。諸惡戒法唯欲界有,無色於欲,具四遠故,不能對治。云何四遠。一所依遠,二所緣遠,三<u>行相遠</u>,四對治遠。==\[[s17](婆沙011-020#^lfxq2w)一<u>界地遠</u>。二所依遠。三所緣遠。四對治遠。]==
【唐】故無色定,無正語等三種戒支。 ^yvp7i1
## 21.三十七菩提分法論
### 三十七菩提分法
【唐】有三十七菩提分法。謂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
【唐】世尊雖說菩提分法,而不說有三十七種,但說七覺支名菩提分法。云何知然。經為量故。謂契經說:『「有一苾芻來詣佛所,頂禮雙足却住一面而白佛言:「如世尊說七覺支者,何謂七覺支。」世尊告曰:「即七種菩提分法,名七覺支。」』
【唐】問:菩提分法有三十七,何故世尊唯說七覺支名菩提分法。
【唐】答:佛隨苾芻所問而答。苾芻唯問七覺支故,佛唯說七菩提分法。若彼苾芻問四念住乃至若問八道支者,佛亦應隨彼所問一一而答。
【唐】復次,彼契經中,唯說無漏菩提分法,唯七覺支一向無漏,故偏說之。餘通有漏,故彼不說。
【唐】有作是說:『餘契經中亦具說有三十七種菩提分法,時既久遠彼經滅沒。云何知然。
【唐】如彼尊者達羅達多作如是說:「世尊有時說一道支,有時說二,乃至有時說三十七,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如斧柯喻契經中說:「於三十七修道法中,若唯取決定者,則應說七種修道法,謂七覺支唯無漏故;若唯取不決定者,則應說餘六位修道法,謂四念住乃至八道支,通有漏無漏故;若通取決定不決定者,則應說三十七種修道法,謂前六位及七覺支。」故三十七菩提分法,亦是世尊契經所說。』
### ‹體數›
【唐】問:菩提分法名有三十七,實體有幾耶。
【唐】答:此實體有十一,或十二。
【唐】若以一切攝入覺支,即七覺支,名既有七,實體亦七。7
【唐】信正思惟,各唯一種。2
【唐】正語業命,有說為二,正命即是正語業故2。有說為三,正語業外有正命故3。
【唐】若說為二即唯十一,若說為三則有十二。所以者何。
【唐】1謂四念住慧根慧力正見,攝入擇法覺支。
【唐】2四正勝精進根精進力正勤,攝入精進覺支。
【唐】3四神足定根定力正定,攝入定覺支。
【唐】4念根念力正念,攝入念覺支。
【唐】5信根信力,合為信故。==\[6喜7輕安8捨9正思惟10正語11正業12正命]==
【唐】若以一切攝入道支即八道支,名雖有八,實體不定。
【唐】若說正命即正語業,實體唯七。若說正命非正語業,實體有八。
【唐】復有信喜輕安捨四,故亦十一,或有十二。所以者何。
【唐】1謂四念住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攝入正見。
【唐】2四正勝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攝入正勤。
【唐】3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攝入正定。
【唐】4念根念力念覺支,攝入正念。
【唐】5信根信力,合為一信故。==\[6喜7輕安8捨9正思惟10正語11正業12正命]==
### ‹實體唯十之異說›
【唐】有作是說:正語業命,戒自性故,應合為一。
【唐】若作是說,菩提分法名有三十七,實體唯十。
【唐】如名實體,如是,名施設體施設,名異相體異相,名異性體異性,名差別體差別,名分別體分別,名覺體覺,應知亦爾。
【唐】如是名為菩提分法<u>自性我物相分本性</u>。
### ‹名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為菩提分法,菩提分法是何義耶。
*【涼】何故名助道法。助道是何義。*
【唐】答:盡無生智說名菩提,已究竟覺四聖諦故;若法隨順此究竟覺,勢用增上,此中說為菩提分法。
*【涼】答曰:盡智、無生智是菩提,此諸法隨順彼法、助彼法、是彼法分,勢用勝故,名助道法。* ^4yxqke
### ‹七位之別釋›
【唐】已釋總名,一一所以今應別說。
*【涼】已總說助道法所以,今當各各別說所以。*
【唐】問:何故名念住乃至道支耶。
*【涼】何故名念處耶。*
【唐】答:由念勢力折除自體,故名念住。自體即是有漏五蘊,要由念住折除彼故。`[折=析【三宮】*]`
*【涼】答曰:分別聚義是念處義。聚名五取陰,若欲分別,應以念處。*
【唐】於正持策身語意中此最為勝,故名正勝。
【唐】或名正斷,於正修習斷修法時.能斷懈怠,故名正斷。
*【涼】而<u>燒然義</u>是正斷義。==\[心論經/雜心:正燒(以正智火燒諸煩惱草)。dahana能燒. 煖位增. 如燈四事.]samyak-pradahana\* samyak-prahāṇa samyak-pradhāna ==*
【唐】能為神妙功德所依,故名神足。
*【涼】<u>積聚義法義</u>,是如意足義。*
【唐】勢用增上,故名為根。難可摧制,故名為力。
*【涼】增上勝義是根義,不可壞義是力義。*
【唐】助如實覺,故名覺支。助正求趣,故名道支。
*【涼】覺知義是覺支義,求覓義是道支義。* ^8ew4iq
### 覺支之語義
【唐】問:言覺支者,是何義耶。為能覺悟故名覺支。為覺之支故名覺支。若能覺悟故名覺支,則應一是六非;若覺之支故名覺支,則應六是一非。
【唐】有作是說:此能覺悟,故名覺支。
【唐】問:若爾,則應一是六非。
【唐】答:六是覺分,能隨順覺,從勝而說亦名覺支。
【唐】復有說者:是覺之支,故名覺支。
【唐】問:若爾,則應六是一非。
【唐】答:擇法是覺亦是覺支,餘六是覺支而非覺。如正見是道亦是道支,餘七是道支而非道;心一境性是靜慮亦是靜慮支,餘是靜慮支而非靜慮;離非時食是齋亦是齋支,餘是齋支而非齋。此亦如是。(卷80)
*【涼】已別說助道法所以,今當別說覺支道支所以。何故名覺支。為以覺故名覺支、為以是覺支故名覺支耶。若以覺故名覺支者,一是六非。若以是覺支故名覺支者,六是一非。*
*【涼】答曰:*
*【涼】應作是說:以覺故名覺支。*
*【涼】問曰:若然者,一是六非。*
*【涼】答曰:*
*【涼】此諸法盡是彼法分、盡隨順彼法,勢用勝故名覺支。*
*【涼】復有說者,以是覺支故名覺支。*
*【涼】問曰:若然者,六是一非。*
*【涼】答曰:*
*【涼】擇法覺支是覺是覺支,餘唯是覺支。何故名道支耶。為以求覓故是道支,為以是求覓支故是道支。若以求覓是道支者,一是七非。若以是求覓支故是道支者,七是一非。*
*【涼】答曰:*
*【涼】`[應=欲【宮】]`應*
*【涼】作是說:以求覓故是道支。*
*【涼】問曰:若然者,一是七非。*
*【涼】答曰:*
*【涼】此諸法盡是彼法分、隨順彼法,勢用勝故名道支。*
*【涼】復有說者,求覓支故是道支。*
### 道支之語義
【唐】問:言道支者是何義耶。為能求趣故名道支。為道之支故名道支。若能求趣故名道支,則應一是七非;若道之支故名道支,則應七是一非。
【唐】有作是說:此能求趣,故名道支。
【唐】問:若爾,則應一是七非。
【唐】答:七是道分,能隨順道,從勝而說亦名道支。
【唐】復有說者:是道之支,故名道支。
【唐】問:若爾,則應七是一非。
【唐】答:正見是道亦是道支,餘七是道支而非道。如擇法是覺亦是覺支,餘六是覺支而非覺。餘如前說。
*【涼】問曰:若然者,七是一非。*
*【涼】答曰:*
*【涼】正見是求覓是求覓支,餘是求覓支。如擇法覺支是覺是覺支,如正定是禪是禪支,不非時食是齋是齋支,正見亦如是,是求覓是求覓支。`[卷第七十三終【三宮】]`*
### ‹七位次第›
【唐】已說菩提分法,所以次第今當說。
【唐】問:何故先說四念住乃至後說八道支耶。
*【涼】`[卷第七十四智揵度八道品之四首【宋元宮】=卷第七十四智犍度八道品第一之四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第二十三]`已各各別說助道法所以,今當求其次第。何故先說四念處,乃至後說八道`[支=枝【宮】下同]`支耶。* ^mry8lr
### 第一說
*【涼】答曰:*
【唐】答:隨順文詞巧妙,次第法故。
*【涼】隨順言說次第法故。*
【唐】復次,隨順說者受者輕便,次第法故。
*【涼】復次,佛說則隨順,問者則易受。*
*【涼】{}復次,四念處如眼見,餘助道法如盲,不令墮不如法處。如眾多盲人,有目將導,不令墮非道中。彼亦如是。復`[以=次【三宮】]`以念處能了了分別總相別相法,壞物體愚、壞緣中愚,取法實相不令增減。{}*
【唐】復次,四念住,從初業地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先說。
【唐】四正勝,從煖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
【唐】四神足,從頂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
【唐】五根,從忍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
【唐】五力,從世第一法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
【唐】八道支,見道中勝;七覺支,修道中勝。
*【涼】復次,念處從初`[覺=學【三宮】]`覺地乃至盡智無生智勢用常勝,正斷從`[暖=煖【宮】]`暖法以上勢用常勝,如意足從頂法以上勢用常勝,五根從忍法以上勢用常勝,五力從世第一法以上勢用常勝,道支於見道中勝,覺支於修道中勝。*
【唐】問:何故八道支見道中勝,七覺支修道中勝耶。
*【涼】問曰:何故見道中道支勝,修道中覺支勝耶。*
【唐】答:求趣義是道支義,見道速疾不越期心,順求趣義12,故見道中八道支勝。
*【涼】答曰:去義是道義,見道中去極速疾故。*
【唐】覺悟義是覺支義,1修道九品數數覺悟,2順覺悟義==\[[zs71](正理71-75#^qldqzl) 分為二義]==,故修道中七覺支勝。
*【涼】覺是覺支義,修道中有九種覺數數覺故。* ^q38gtr
【唐】問:若爾,何故先說七覺支,後說八道支耶。
【唐】答:隨順文詞巧妙,次第法故。
【唐】復次,隨順說者受者輕便,次第法故。
【唐】復次,隨順增數次第法故。謂先說四,次說五,次說七,後說八故。
【唐】復次,顯清淨法漸增長故。謂先修四,次修五,次修七,後修八故。
*【涼】問曰:若見道中是道支、修道中是覺支者,世尊何故先說覺支後說道支耶。*
*【涼】答曰:*
*【涼】隨順言說次第法故。*
*【涼】復次,佛說則隨順,問者則易受。*
*【涼】復次,欲漸次增一支故,先說四法次說五七八法。*
*【涼】復次,欲漸出要法、漸次增益故。*
### 第二說
【唐】有餘師說:==\[[智論](T25n1509_大智度論2#^svut32) 是初欲入道時名字…]== [zs71](正理71-75#^3ilqlo) [js25](俱舍論記疏25#^5y3v8x)
【唐】諸修行者,先由念住於身等境.自相共相如實了知,除自相愚及所緣愚,導起諸善,如有目者引導盲徒,是故最初說四念住;
*【涼】{復次,四念處如眼見,餘助道法如盲,不令墮不如法處。如眾多盲人,有目將導,不令墮非道中。彼亦如是。*
*【涼】復`[以=次【三宮】]`以念處能了了分別總相別相法,壞物體愚、壞緣中愚,取法實相不令增減。}*
【唐】由念住力了知境已,於斷修事能發正勤,故於第二說四正勝;
【唐】由正勝力令相續中.過失損減.功德增盛,於殊勝定能正修習,故於第三說四神足;
【唐】由神足力令信等五與出世法為增上緣,故於第四說於五根;
【唐】根義既成,能招惡趣煩惱惡業不能屈伏,故於第五說於五力;
【唐】力義既成,能如實覺四聖諦境無有猶豫,故於第六說七覺支;
【唐】既如實覺四聖諦已,厭捨生死欣趣涅槃,故於第七說八道支。 ^o3vw2v
【唐】評曰:應知此中,前說為勝。以修道位隣近菩提,順覺義勝故說覺支。又修道位九地九品數數能覺,覺支勝故。
【唐】如是已總說菩提分法七位次第,今當別說覺支道支二位次第。
### 七覺支次第
【唐】問:何故七覺支中先說念覺支,乃至後說捨覺支耶。
*【涼】已總說助道法次第,今當一一別說覺支道支次第。何故先說念覺支,後乃至捨覺支耶。*
【唐】答:
*【涼】答曰:*
【唐】隨順文詞巧妙,次第法故。
【唐】復次,隨順說者受者輕便,次第法故。
【唐】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已見諦者,憶念先時所現觀事而為上首,修習覺支令漸圓滿。如契經說:
【唐】「彼於此法繫念思惟令不迷謬,起念覺支修令圓滿;
【唐】念圓滿已,於法簡擇籌量觀察,起擇法覺支修令圓滿;
【唐】擇法滿已,發勤精進心不退屈,起精進覺支修令圓滿;
【唐】精進滿已,發生勝喜心不染著,起喜覺支修令圓滿;
【唐】喜圓滿已,身心猗適離惛沈故,起輕安覺支修令圓滿;
【唐】輕安滿已,身心悅樂得三摩地,起定覺支修令圓滿;
【唐】定圓滿已,遠離貪憂心便住捨,起捨覺支修令圓滿。」
【唐】故七覺支如是次第。』
*【涼】隨順言說次第法故。*
*【涼】復次,佛說則隨順,問者則易受。*
*【涼】尊者瞿沙說曰:已見諦人,以憶念先所得法力,能滿足修覺支,是故佛先說念覺支。如經說:行人正觀此法念現在前,不生愚惑,能滿足修念覺支。*
*【涼】以念力故,於法能分別選擇籌量,能滿足修擇法覺`[支=枝【宋元宮】下同]`支。*
*【涼】以於法能選擇分別籌量故,便行精進,能滿足修精進覺支。*
*【涼】已行精進故,便生不雜味喜,能滿足修喜覺支。*
*【涼】以喜故身心猗樂,能滿足修猗覺支。*
*【涼】以定猗樂故心定,能滿足修定覺支。*
*【涼】以心定故,離貪憂住捨故,能滿足修捨覺支。*
### 八道支次第
【唐】問:何故八道支中先說正見支,乃至後說正定支耶。
【唐】答:隨順文詞巧妙,次第法故。
【唐】復次,隨順說者受者輕便,次第法故。
【唐】尊者妙音作如是說:『求見諦者,於現觀事正見為先,修習道支令漸圓滿。如契經說:「由正見故起正思惟,由正思惟故得正語,由正語故復得正業,由正業故復得正命,由正命故發起正勤,由正勤故便起正念,由正念故能起正定。」故八道支如是次第。』
### ‹依地-現前›
【唐】已說次第,所依地今當說。
【唐】問:何地有幾菩提分法。==\[智論:初禪地具有…]==
【唐】答:未至定中有三十六,除喜覺支。初靜慮中具三十七。
【唐】靜慮中間及第三第四靜慮各唯有三十五,除喜覺支及正思惟。
【唐】第二靜慮有三十六,除正思惟。
【唐】前三無色有三十二,除喜覺支及正思惟正語業命。
【唐】欲界有頂各有二十二,除覺支道支,唯無漏故。若覺支前說道支者,欲界有頂亦有道支,通有漏故。
【唐】已說依地,現在前今當說。
【唐】問:何地有幾菩提分法俱時現前。
【唐】答:未至定中有三十六菩提分法,唯三十三俱時現前,除三念住(受心法)。所以者何。以四念住所緣各別,尚無有二俱時現前,況有三四。
【唐】初靜慮中具三十七,唯三十四俱時現前,除三念住。
【唐】靜慮中間及第三第四靜慮各三十五,唯三十二俱時現前,除三念住。
【唐】第二靜慮有三十六,唯三十三俱時現前,除三念住。
【唐】前三無色有三十二,唯二十九俱時現前,除三念住。
【唐】欲界有頂有二十二,唯有十九俱時現前,除三念住。
【唐】餘隨義說,非要別體。
### ‹雜不雜相›
【唐】已說現在前,雜不雜相今當說。
#### 覺支道支四句
【唐】問:此三十七菩提分法中,諸是覺支者亦是道支耶。
【唐】答:應作四句。(一)有是覺支非道支,謂喜輕安捨。(二)有是道支非覺支,謂正思惟正語業命。(三)有是覺支亦是道支,謂除信,諸餘菩提分法。(四)有非覺支亦非道支,謂信。
#### 詳述
##### 喜-第一句
【唐】a問:何故立喜為覺支耶。
【唐】答:順覺悟義是覺支義,喜順彼勝故立覺支。
【唐】問:云何喜順彼勝。
【唐】答:以修道中,九地九品數修勝覺。如如於諦能如實覺,如是如是發生勝喜;如如生喜,如是如是復樂於諦起如實覺。如人掘地得諸珍寶。如如掘地,如是如是得寶生喜;如如得寶生喜,如是如是復樂掘地。此亦如是。
【唐】b問:何故不立喜為道支。
【唐】答:順求趣義是道支義,喜非順彼勝,故不立道支。
*【涼】問曰:何故喜不立道支耶。*
*【涼】答曰:去義是道支義,喜不隨順去。*
【唐】問:云何喜非順彼勝。
【唐】答:如如於諦發生勝喜,如是如是樂住不去,故於求趣,喜非隨順。如人在路有所樂著,於所趣方不能速至,此亦如是。
*【涼】問曰:何故喜不隨順去耶。*
*【涼】答曰:若數數喜則住不去。如人在道行,若數數止息便欲住不去。彼亦如是。*
##### 輕安捨-第一句
【唐】a問:何故輕安捨俱立為覺支。
【唐】答:順覺悟義是覺支義,輕安與捨順彼勝故,俱立覺支。
【唐】問:云何輕安捨俱順彼勝耶。
【唐】答:由輕安力,息諸事務住平等捨,便能於諦起如實覺,故順彼勝。
【唐】b問:何故輕安捨不立為道支。
【唐】答:順求趣義是道支義,輕安與捨非順彼勝,故不立為道支。
【唐】問:云何此二非順彼勝。
【唐】答:輕安息求,捨不樂趣,與求趣義一向相違。如去與住.睡眠與覺.一向相違,此亦如是。
##### 正思惟-第二句
【唐】問:正思惟何故立為道支非覺支耶。
【唐】答:順求趣義是道支義。彼策正見,求出生死,速趣涅槃,如杖捶牛速有所至,故立道支。求趣不息是正思惟。覺支安靜,義不相順,諸安靜者,能如實覺,是故不立彼為覺支。
##### 正語業命-第二句
【唐】問:何故正語業命立為道支非覺支耶。
【唐】答:順求趣義是道支義。正語業命,如轂能成見道輪故,順求趣義立為道支。
【唐】順覺悟義是覺支義。覺悟非色,是相應有所依有所緣有行相有警覺;正語業命與彼相違,故不立為覺支。
##### 信-第四句
【唐】問:何故信不立覺支道支耶。
【唐】答:初發趣時,信用增上;已入聖位,修覺道支。時分不同,故俱不立。
##### 相圓滿不
【唐】復次,諸清淨法,於清淨品,相有圓滿者,有不圓滿者。
【唐】圓滿者,謂具有根力覺道支相,與此相違名不圓滿。
【唐】不圓滿中,
【唐】有覺支相無道支相者,立為覺支非道支。如喜輕安捨。
【唐】有道支相無覺支相者,立為道支非覺支。如正思惟正語業命。
【唐】相圓滿者.立覺道支,如念定慧等。
【唐】不圓滿中,無覺道支相者,俱不立,如信。
### ‹不立心為菩提分法›
【唐】問:何不立心為菩提分法。
【唐】答:心無菩提分法相故。
【唐】01復次,心於雜染清淨品中勢用均等,菩提分法於清淨品勢用偏增,是故不立。
【唐】02復次,菩提分法多緣共相,心多緣自相,是故不立。
【唐】03復次,菩提分法對治煩惱,一切煩惱皆是心所,故能對治亦非是心。
【唐】04復次,菩提分法輔佐菩提,心王不應輔佐於覺,如王無有輔佐臣義。
【唐】05復次,心令生死輪轉無窮,菩提分法能斷生死,義不相應,是故不立。
【唐】06復次,菩提分法能調伏心,不可所調即能調攝。諸有欲令「定即心」者,說心亦是菩提分法,彼違理故,非此所論。
### ‹立念定慧受為菩提分›
【唐】問:大地法中,何故但立念定慧受為菩提分。(卷80)
【唐】答:念定慧三順清淨品勢用增上,菩提分法亦復如是,故攝此三。
【唐】受於雜染清淨品中勢用俱勝,故亦立為菩提分法。
【唐】有餘師說:受於雜染勢用雖勝,而於淨品作饒益事。如旃荼羅,姓雖鄙劣而與豪族作饒益事,故亦立為菩提分法。
【唐】想思觸欲於雜染品勢用偏增,故不立為菩提分法。
### ‹勝解作意›
【唐】於假想觀勝解偏增,菩提分法順真實觀,是故勝解非彼所攝。
【唐】有餘師說:菩提分法學位偏增,至無學位勝解方勝,故不立為菩提分法。
【唐】作意於境,令心發覺易脫不定,菩提分法令心住境,義不相應故亦不立。
【唐】有餘師說:初取境時作意力勝,至境相續彼力漸微,菩提分法要取境已多時方有,義不相應,故亦不立。
### ‹立喜受›
【唐】問:何故三受皆通無漏,唯立喜為菩提分法。
【唐】答:樂捨二受,無彼相故。
【唐】復次,菩提分法行相猛利,樂捨遲鈍,故俱不立。
【唐】復次,無漏樂受為輕安樂所覆損故;捨為行捨所覆損故。相不明了,故不立為菩提分法。
### ‹立尋為菩提分›
【唐】問:何故尋伺俱通無漏,唯立尋為菩提分法。
【唐】答:伺無彼相,是故不立。
【唐】復次,菩提分法行相猛利,伺用微劣是故不立。
【唐】復次,伺用為尋所覆損故,於策正見尋用偏增,故伺不立菩提分法。
### ‹立信精進輕安捨›
【唐】問:大善地法中,何故但立信精進輕安捨四種為菩提分法耶。
【唐】答:由此四種順菩提勝,故偏立為菩提分法。
【唐】謂趣菩提信為上首,將起眾行信為初基,故立信為菩提分法。
【唐】精進遍策趣菩提行,令速趣向三乘菩提,故亦立為菩提分法。
【唐】輕安調適,對治惛沈助觀品勝;行捨平等,對治掉舉助止品勝。菩提分中止觀為主,故俱立為菩提分法。
【唐】慚愧等六,散善品中勢用雖勝,而於定善勢用微劣故不立為菩提分法,以菩提分定善攝故。
【唐】有餘師說:
【唐】大善法中,若所治強自性勝者,立為覺分,餘則不爾。
【唐】所治強者,謂與一切染心相應;自性勝者,謂眾行本,策發眾行助止觀勝。
【唐】信精進輕安捨皆具二義;
【唐】慚愧等六無具二者,謂慚等五,二義並無,不放逸一種,唯𨵗自性勝,故不立為菩提分法。`[𨵗=闕【三宮】]`
### ‹欣厭›
【唐】問:何故欣厭亦體是善,而不立為菩提分法。
【唐】答:欣厭二法不能遍緣,一心品中無容俱起,助覺非勝,是故不立。
【唐】色中,唯無表色立覺分之理由
【唐】問:何故一切色等法中,唯無表色有立覺分,非餘法耶。
【唐】答:正語業命隨順聖道,勢用偏增故立覺分,餘法不爾,是故不立。
### ‹四聖種›
【唐】問:何故聖種不立覺分。
【唐】答:若於在家及出家眾,二事勝者立為覺分,一期心勝,二受行勝。
【唐】彼四聖種,於出家眾有二事勝;於在家者唯一事勝,謂有期心,無受行義。
【唐】如天帝釋坐寶花座,有十二那庾多(nayuta相當一千億)諸天美女恒自圍遶,常有六萬音樂,而為娛樂,於四聖種雖有期心,無受行義。
【唐】影堅王等諸大國王,給孤獨等諸大長者亦復如是。==\[s181諸在家者,由一因緣名有聖種,謂意樂故,非受用故。]==
【唐】故四聖種不立覺分。
【唐】有作是說:前三聖種,無貪善根以為自性,第四聖種即是精進,樂斷樂修精進攝故。若作是說,第四聖種亦是覺分。
【唐】分別論者,立四十一菩提分法,謂四聖種足三十七。(評曰):不應理故,非此所論。
## 23.菩提分法諸文之解釋
【唐】《品類足》說:「云何念覺支。謂聖弟子,於苦集滅道思惟苦集滅道,起能助菩提念—乃至廣說—是未知當知根。
【唐】或諸學者,見生死過患涅槃勝利,起能助菩提念—乃至廣說—是已知根。
【唐】或阿羅漢,觀心解脫起能助菩提念—乃至廣說—是具知根。
【唐】是名念覺支,乃至捨覺支廣說亦爾。
【唐】云何正見。謂聖弟子,於苦集滅道思惟苦集滅道,起擇法—乃至廣說—是未知當知根。
【唐】或諸學者,見生死過患涅槃勝利,起擇法—乃至廣說—是已知根。
【唐】或阿羅漢,觀心解脫起擇法—乃至廣說—是具知根。
【唐】是名正見,乃至正定廣說亦爾。」
### 引文論述
【唐】問:何故覺支中說:「起能助菩提念」等言,道支中不說:「起能助菩提擇法」等言。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復次,欲現異說異文。由異說異文故,說者受者俱生欣樂。
【唐】復次,欲現二門二略二階二蹬二炬二明二光二影,故作是說。
【唐】復次,先作是說,盡無生智名曰菩提,修道位中覺支義顯,近菩提故說助菩提;
【唐】見道位中道支義顯,去菩提遠是故不說。
【唐】如契經說:不淨觀俱修念覺支,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乃至捨覺支廣說亦爾。
【唐】問:不淨觀是有漏,七覺支是無漏。云何有漏法與無漏法俱。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以不淨觀攝伏其心令極調柔,有堪能已無間能起覺支現前,從此復能起不淨觀。依如是義,故說俱言。
*【涼】問曰:不淨觀是有漏,覺支是無漏,云何有漏無漏俱耶。尊者和須蜜說曰:先以不淨觀令心隨從調柔質直堪忍自在,次起覺支現在前,覺支`[後=後次【三宮】]`後復起不淨觀。以覺支`[動=熏【三宮】]`動不淨觀故,作如是說,而無有漏無漏俱者。*
【唐】如契經說:諸聖弟子.若以一心`[屬=囑【三宮】*]`屬耳聽法,能斷五蓋,修七覺支,速令圓滿。
*【涼】佛經說:聖弟子.一心攝耳聽法,能斷五蓋,具足修七覺支。*
【唐】問:要在意識修所成慧能斷煩惱,非在五識生得(慧)聞思(所成慧)能斷煩惱。如何乃說「若以一心屬耳聽法能斷五蓋。」
*【涼】問曰:如定心能斷結,非不定心。是意地,非五識身,何故作如是說:一心攝耳聽法,乃至廣說。*
*【涼】*
【唐】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謂善耳識無間,引生善意識;此善意識無間,引生聞所成慧;此聞所成慧無間,引生思所成慧;此思所成慧無間,引生修所成慧;此修所成慧,修習純熟能斷五蓋,故不違理。
*【涼】答曰:此說轉轉相生法。耳識次生善意識,善意識次生從聞生意,從聞生意次生從思生意,從思生意次生從修生意,以從修生意而斷煩惱。*
*【涼】復次,此說相續法。善意識與善耳識相續故能斷煩惱,而作是說。*
【唐】問:斷五蓋時,未能圓滿修七覺支,何故契經作如是說:能斷五蓋,修七覺支,速令圓滿。
【唐】答:離欲染時,名能斷五蓋;離色染時,名修七覺支;離無色染時,名速令圓滿,故無有失。
【唐】有作是說:離欲染時,名能斷五蓋;離無色染時,名修七覺支速令圓滿。此說初後,略去中間,故無有失。
【唐】復有說者:無間道時,名能斷五蓋;解脫道時,名修七覺支速令圓滿。相隣近故,說名為速。
*【涼】問曰:若無礙道,能斷煩惱,不能滿足修覺支;若解脫道,能滿足修覺支,不能斷煩惱。*
*【涼】答曰:`[佛=所【明】]`佛說相近法故,而作是說。*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六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七</b>☗s97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學支納息第一之五
## 24.覺支相應法和道支相應法之相互關係
【發智】諸法念覺支相應,彼法擇法覺支相應耶。乃至廣說。
### 論由·相應實有說之主張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無實相應,諸心心所`[所+(法)【三】]`不俱起故。」為遮彼意,欲顯「相應是實有物」,故作斯論。
*【涼】諸法與念覺支相應,亦與擇法覺支相應耶。*
*【涼】答曰:*
*【涼】或與念覺支相應不與擇法覺支相應,乃至廣作四句。與念覺支相應非擇法覺支者,是擇法覺支。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與自體相應:一以二慧不得併生;二以前後不俱;三以一切諸法除其自體與餘法作緣。與擇法覺支相應非念覺支者,是念覺支。所以者何。以求故,自體不與自體相應,如先說。與念覺支擇法覺支相應者,諸法。與念覺支擇法覺支相應者,`[彼=彼亦【三宮】]`彼是何耶。*
### 念覺支相應法
#### 與擇法覺支相應法
【發智】答:應作四句。此中,念及擇法覺支俱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
【發智】(一)有法念相應非擇法。謂擇法覺支者。謂念俱生擇法覺支自性,彼與念相應,非擇法覺支。由三緣故,自性不與自性相應:一無二體俱時起故,二前與後不和合故,三一切法不觀自體,必以他體為緣生故。
【發智】(二)有法擇法相應非念。謂念覺支者。
【唐】謂擇法俱生念覺支自性,彼與擇法相應非念覺支。自性不與自性相應,義如前說。
【發智】(三)有法念相應亦擇法。謂二相應法者。
【唐】謂念擇法覺支俱生,除二自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
【發智】(四)有法非念相應亦非擇法。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
【唐】謂除無漏心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及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
【發智】如對擇法覺支,對精進輕安定捨覺支,正勤正定亦爾者。
【唐】如念覺支對擇法覺支作小四句,對精進覺支乃至正定應知亦爾。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九智犍度八道品下}
#### 念覺支相應法與喜覺支相應法之關係
【發智】諸法念覺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
【唐】念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故。應作中四句。
【發智】(一)有<b>`[(四)+法【三】]`</b>法念相應非喜。謂喜覺支及喜不相應念覺支相應法者。
【唐】謂念俱生喜覺支自性,彼與念相應非喜覺支,自性不與自性相應,義如前說。
【唐】及喜不相應念覺支相應法,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於)念覺支相應法,彼與念相應非喜覺支,彼諸地中皆無喜故。
【發智】(二)有法喜相應非念。謂喜覺支相應念者。
【唐】謂喜俱生念覺支自性,彼與喜相應非念覺支,自性不與自性相應,義如前說。
【發智】(三)有法念相應亦喜。謂二相應法者。
【唐】謂念喜覺支俱生,除二自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
【發智】(四)有法非念相應亦非喜。謂喜不相應念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法)者。
【唐】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念覺支自性彼非念覺支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喜覺支相應,彼諸地中皆無喜故。除無漏心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及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
【發智】如對喜覺支。對正見正思惟亦爾者。
【唐】如念覺支對喜覺支作中四句,對正見正思惟應知亦爾。
#### 念覺支相應法與正念相應法之關係
【發智】諸法念覺支相應,彼法正念相應耶。答:如是。
【唐】設法正念相應,彼法念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者。
【唐】謂念覺支即是正念故。應作「如是」句。
### 擇法覺支相應法
#### 與精進覺支相應法
【發智】諸法擇法覺支相應,彼法精進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
【唐】擇法精進覺支,俱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
【發智】(一)有法擇法相應非精進。謂精進覺支者。
【唐】謂擇法俱生精進覺支自性,彼與擇法相應非精進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發智】(二)有法精進相應非擇法。謂擇法覺支者。
【唐】謂精進俱生擇法覺支自性,彼與精進相應非擇法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發智】(三)有法擇法相應亦精進。謂二相應法者。
【唐】謂擇法精進覺支俱生,除二自性餘相應法,即九大地法,九大善地法,隨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
【發智】(四)有法非擇法相應,亦非精進。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
【唐】謂除無漏心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及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
【發智】如對精進覺支,對輕安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亦爾者。
【唐】如擇法覺支對精進覺支作小四句,對輕安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應知亦爾。
#### 與喜覺支相應法
【發智】諸法擇法覺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
【唐】擇法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故應作中四句。
【發智】(一)有法擇法相應非喜。謂喜覺支及喜不相應擇法覺支相應法者。
【唐】謂擇法俱生喜覺支自性,彼與擇法相應非喜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喜不相應擇法覺支相應法,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擇法覺支相應法彼與擇法相應,非喜覺支,彼諸地中皆無喜故。
【發智】(二)有法喜相應非擇法。謂喜覺支相應擇法者。
【唐】謂喜俱生,擇法覺支自性彼與喜相應,非擇法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發智】(三)有法擇法相應亦喜。謂二相應法者。
【唐】謂擇法喜覺支俱生,除二自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
【發智】(四)有非擇法相應亦非喜。謂喜不相應擇法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
【唐】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擇法覺支自性彼非擇法覺支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喜覺支相應,彼諸地中皆無喜故。
【唐】除無漏心心所法,諸餘有漏心心所法,及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
【發智】如對喜覺支。對正思惟亦爾者。
【唐】如擇法覺支對喜覺支作中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
#### 與正見相應法
【發智】諸法擇法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諸法正見相應亦擇法相應。
【唐】有法擇法相應非正見相應,謂正見所不攝擇法覺支相應法者。
【唐】謂盡無生智相應法彼與擇法覺支相應,非正見,盡無生智非見性故。由擇法寬,正見狹,故作順後句。
### 精進覺支相應法
#### 與喜覺支相應法之關係
【發智】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
【唐】精進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故。應作中四句。
==§{〔【補發智】文〕==
【發智】(一)有法精進相應非喜。謂喜覺支,及喜不相應精進覺支相應法。
【發智】(二)有喜相應非精進。謂喜覺支相應精進。
【發智】(三)有法精進相應亦喜。謂二相應法。
【發智】(四)有法非精進相應亦非喜。謂喜不相應精進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
【唐】廣釋四句,准前應知。
【發智】如對喜覺支對正見正思惟亦爾者。
【唐】如精進覺支對喜覺支作中四句。對正見正思惟應知亦爾。
#### 精進覺支相應法與輕安覺支相應法之關係
【發智】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法輕安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
【唐】精進與輕安覺支,俱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
==§{〔【補發智】文〕==
【發智】(一)有法精進相應非輕安。謂輕安覺支。
【發智】(二)有法輕安相應非精進。謂精進覺支。
【發智】(三)有法精進相應亦輕安。謂二相應法。
【發智】(四)有法非精進相應亦非輕安。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
【唐】廣釋四句,准前應知。
【發智】如對輕安覺支,對定捨覺支正念正定亦爾者。
【唐】如精進覺支對輕安覺支作小四句,對定捨覺支,正念正定應知亦爾。
#### 精進覺支相應法與正勤相應法之關係
【發智】諸法精進覺支相應,彼法正勤相應耶。答:如是。
【唐】設法正勤相應,彼法精進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者。
【唐】謂精進覺支即是正勤故。應作「如是」句。
### 喜覺支相應法
#### 與輕安覺支相應法之關係
【發智】諸法喜覺支相應,彼法輕安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
【唐】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輕安覺支遍一切無漏心亦遍一切地故。應作中四句。
==§{〔【補發智】文〕==
【發智】(一)有法喜相應非輕安。謂喜相應輕安覺支。
【發智】(二)有法輕安相應非喜。謂喜覺支及喜不相應輕安覺支相應法。
【發智】(三)有法喜相應亦輕安。謂二相應法。
【發智】(四)有法非喜相應亦非輕安。謂喜不相應輕安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
【唐】廣釋四句,准前應知。
【發智】如對輕安覺支,對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亦爾者。
【唐】如喜覺支對輕安覺支作中四句,對定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應知亦爾。
#### 喜覺支相應法與正見相應法之關係
【發智】諸法喜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
【唐】喜覺支遍一切無漏心非一切地;正見遍一切地非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大四句。
【發智】(一)有法喜相應非正見。謂喜覺支相應正見,及正見不相應喜覺支相應法者。
【唐】謂喜覺支俱生,正見自性彼與喜覺支相應,非正見,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正見不相應喜覺支相應法,即初二靜慮盡無生智俱生喜覺支相應法彼與喜覺支相應,非正見,是他聚故。
【發智】(二)有法正見相應非喜。謂正見相應喜覺支,及喜覺支不相應正見相應法者。
【唐】謂正見相應喜覺支自性彼與正見相應,非喜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喜覺支不相應正見相應法,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正見相應法彼與正見相應,非喜覺支,彼諸地中皆無喜故。
【發智】(三)有法喜相應亦正見。謂二相應法者。
【唐】謂喜覺支正見俱生,除二自性餘相應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隨地位亦有尋伺等及心。
【發智】(四)有法非喜相應亦非正見。謂喜覺支不相應正見,正見不相應喜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
【唐】謂喜覺支不相應正見。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正見自性彼非喜覺支相應,彼諸地中皆無喜故,亦非正見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正見不相應喜覺支。即初二靜慮盡無生智俱生喜覺支自性彼非正見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喜覺支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餘心心所法。即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盡無生智俱,生聚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并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
【發智】如對正見,對正思惟亦爾者。如喜覺支對正見作大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
### 輕安覺支相應法
#### 與定覺支相應法之關係
【發智】諸法輕安覺支相應,彼法定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
【唐】輕安定覺支俱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
==§{〔【補發智】文〕==
【發智】(一)有法輕安相應非定。謂定覺支。
【發智】(二)有法定相應非輕安。謂輕安覺支。
【發智】(三)有法輕安相應亦定。謂二相應法。
【發智】(四)有法非輕安相應亦非定。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
【唐】廣釋四句,准前應知。
【發智】如對定覺支,對捨覺支正勤正念正定亦爾者。
【唐】如輕安覺支對定覺支作小四句,對捨覺支乃至正定,應知亦爾。
#### 輕安覺支相應法與正見相應法之關係
【發智】諸法輕安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
【唐】輕安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正見遍一切地非一切無漏心故,應作中四句。
==§{〔【補發智】文〕==
【發智】(一)有法輕安相應非正見。謂正見及正見不相應輕安覺支相應法。
【發智】(二)有法正見相應非輕安。謂正見相應輕安覺支。
【發智】(三)有法輕安相應亦正見。謂二相應法。
【發智】(四)有法非輕安相應亦非正見。謂正見不相應輕安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
【唐】廣釋四句,准前應知。
【發智】如對正見,對正思惟亦爾者。如輕安覺支對正見作中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
### 定覺支相應法
#### 與捨覺支相應法之關係
【發智】諸法定覺支相應,彼法捨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
【唐】定捨覺支。俱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故。應作小四句。
==§{〔【補發智】文〕==
【發智】(一)有法定相應非捨。謂捨覺支。
【發智】(二)有法捨相應非定。謂定覺支。
【發智】(三)有(法)定相應亦捨。謂二相應法。
【發智】(四)有法非定相應亦非捨。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
【唐】廣釋四句,准前應知。
【發智】如對捨覺支,對正勤正念亦爾者。
【唐】如定覺支對捨覺支作小四句,對正勤正念應知亦爾。
#### 定覺支相應法與正見相應法之關係
【發智】諸法定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答:應作四句。此中,
【唐】定覺支遍一切地一切無漏心;正見遍一切地非一切無漏心故,應作中四句。
=={〔【補發智】文〕==
【發智】(一)有法定相應非正見。謂正見及正見不相應定覺支相應法。
【發智】(二)有法正見相應非定。謂正見相應定覺支。
【發智】(三)有法定相應亦正見。謂二相應法。
【發智】(四)有法非定相應亦非正見。謂正見不相應定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
【唐】廣釋四句,准前應知。
【發智】如對正見,對正思惟亦爾者。
【唐】如定覺支對正見作中四句,對正思惟應知亦爾。
#### 定覺支相應法與正定相應法之關係
【發智】諸法定覺支相應,彼法正定相應耶。答:如是。
【唐】設法正定相應,彼法定覺支相應耶。答:如是者。
【唐】謂定覺支即是正定故,應作「如是」句。
### 捨覺支相應法
#### 與正見相應法之關係
【發智】諸法捨覺支相應,彼法正見相應耶。乃至廣說。
==§{〔【補發智】文〕==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法捨相應非正見。謂正見及正見不相應捨覺支相應法。
【唐】(二)有法正見相應非捨。謂正見相應捨覺支。
【唐】(三)有法捨相應亦正見。謂二相應法。
【唐】(四)有法非捨相應亦非正見。謂正見不相應捨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如對正見,對正思惟亦爾。
#### 捨覺支相應法與正精進相應法之關係
【唐】諸法捨覺支相應,彼法正精進相應耶。
==§{==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法捨相應非正精進。謂正精進。
【唐】(二)有法正精進相應非捨。謂捨覺支。
【唐】(三)有法捨相應亦正精進。謂二相應法。
【唐】(四)有法非捨相應亦非正精進。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如對正精進,對正念正定亦爾。
### 正見相應法與正思惟相應法之關係
【唐】諸法正見相應,彼法正思惟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法正見相應非正思惟。謂正見相應正思惟,及正思惟不相應正見相應法。
【唐】(二)有法正思惟相應非正見。謂正思惟相應正見,及正見不相應正思惟相應法。
【唐】(三)有法正見相應亦正思惟。謂二相應法。
【唐】(四)有法非正見相應亦非正思惟。謂正見不相應正思惟,正思惟不相應正見,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 正見相應法與正精進相應法之關係
【唐】諸法正見相應,彼法正精進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法正見相應非正精進。謂正見相應正精進。
【唐】(二)有法正精進相應非正見。謂正見及正見不相應正精進相應法。
【唐】(三)有法正見相應亦正精進。謂二相應法。
【唐】(四)有法非正見相應亦非正精進。謂正見不相應正精進,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如對正精進,對正念正定亦爾。
### 正思惟相應法與正精進相應法之關係
【唐】諸法正思惟相應,彼法正精進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法正思惟相應非正精進。謂正思惟相應正精進。
【唐】(二)有法正精進相應非正思惟。謂正思惟及正思惟不相應正精進相應法。
【唐】(三)有法正思惟相應亦正精進。謂二相應法。
【唐】(四)有非正思惟相應亦非正精進。謂正思惟不相應正精進,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如對正精進,對正念正定亦爾。
### 正精進相應法與正念相應法之關係
【唐】諸法正精進相應,彼法正念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法正精進相應非正念。謂正念。
【唐】(二)有法正念相應非正精進。謂正精進。
【唐】(三)有法正精進相應亦正念。謂二相應法。
【唐】(四)有法非正精進相應亦非正念。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如對正念,對正定亦爾。
### 正念相應法與正定相應法之關係
【唐】諸法正念相應,彼法正定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法正念相應非正定。謂正定。
【唐】(二)有法正定相應非正念。謂正念。
【唐】(三)有法正念相應亦正定。謂二相應法。
【唐】(四)有法非正念相應亦非正定。謂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 }乃至廣說.
【唐】此中,捨覺支對正見正思惟作中四句,對正勤正念正定作小四句。
【唐】正見對正思惟作大四句,對正勤正念正定作中四句。
【唐】正思惟對正勤正念正定作中四句。
【唐】正勤對正念正定作小四句。
【唐】正念對正定作小四句。
【唐】如是一切(廣釋)准前應知。
## 25.世俗正見及正智〖俗〗
【發智】云何世俗正見。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諸契經中深隱義故。如契經說:「若成就增上世俗正見者,設經百千生,終不墮惡趣。」如是等經,雖說種種世俗正見而不廣釋。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釋者今應分別。
【唐】復次,前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世俗正見。云何世俗正智。」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
【唐】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意識相應善有漏慧,非皆是見。」如譬喻者。彼作是說:五識所引能發表業,及命終時意地善慧皆非見性。所以者何。見有分別,五識所引意地善慧.如五識身.不能分別,故非見性。見內門起,能發表業.意地善慧.依外門轉,故非見性。見用強猛,命終善慧勢用微劣,故非見性。
【唐】問:彼云何通契經所說。如契經說:彼命終時,善心心所法,與正見俱行。
【唐】彼作是答:「世尊說:彼將命終時,相續善心正見俱起,非正死位有正見行。」為遮彼執,「顯意識俱一切善慧,皆見性攝。」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作斯論。
### 關於世俗正見之自性·第一問門
【發智】云何世俗正見。答:意識相應有漏善慧。
【唐】此有三種:一加行得,二離染得,三生得。
【唐】加行得者,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此中差別有:不淨觀持息念等,及諸念住,并==\[煖]==暖頂忍世第一法等俱生慧。
【唐】離染得者,謂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等俱生慧。
【唐】生得者,謂生彼地所得善慧。
【唐】諸如是等世俗正見差別無邊,如四大海水渧無量。今於此中略說,麁顯世俗正見。
### 關於世俗正智之自性·第一問門
【發智】云何世俗正智。答:五識相應善慧,及意識相應有漏善慧。
【唐】五識相應善慧者,謂眼識相應善慧,乃至身識相應善慧。
【唐】眼識相應善慧者,謂觀父母諸佛獨覺菩薩聲聞親教軌範,及餘尊重同梵行等,所起眼識相應善慧。
【唐】耳識相應善慧者,謂聽父母親教軌範,及餘尊重同梵行等所有善語,及聽諸佛聖弟子等三藏法教,所起耳識相應善慧。
【唐】鼻舌身識相應善慧者,謂受用段食時所起三識相應善慧,此非一切皆能起之,要觀行者觀察段食,而受用時方能發起。
【唐】意識相應有漏善慧,廣如前說(第一問門答)。
### 世俗正見正智之相互關係·第二定門
【唐】已說世俗正見正智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
【發智】諸世俗正見,是世俗正智耶。答:諸世俗正見亦是世俗正智。有世俗正智非世俗正見,謂五識相應善慧。
【唐】此中,世俗正見必於所緣重審決故。五識俱慧不名為見,如前已說。
### 世俗正見正智之相攝關係·第三攝門
【發智】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耶。
【唐】答:世俗正智攝世俗正見,非世俗正見攝世俗正智。不攝何等。謂五識相應善慧。
【唐】此中,正智體寬,正見狹故,如大攝小,非小攝大。
### 世俗正見正智之成就關係·第四成就門
【發智】諸成就世俗正見,彼世俗正智耶。答:如是。
【唐】設成就世俗正智,彼世俗正見耶。答:如是。
### 世俗之正見正智之成就者分別
【唐】問:誰成就世俗正見正智耶。
【唐】答:不斷善根者。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有多有少。謂或有唯成就欲界世俗正見正智;或有唯成就色界;或有唯成就無色界;或有成就欲色界;或有成就色無色界;或有成就三界世俗正見正智,如說三界九地亦爾。或少或多,如理應說。
### 關於世俗正見正智之已斷已遍知·第五斷門
【發智】諸世俗正見已斷已遍知,彼世俗正智耶。答:如是。
【唐】設世俗正智已斷已遍知,彼世俗正見耶。答:如是。
【唐】問:誰於世俗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耶。
【唐】答:諸阿羅漢。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有多有少。
【唐】謂已離無所有處染異生聖者,八地世俗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
【唐】乃至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異生聖者,一地世俗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
【唐】此世俗正見正智是有漏故。
【唐】(以上關於世俗正見正智)具問定攝成就斷五門分別。
### 世俗之意義
【唐】問:何故名世俗。為可變壞,故名世俗,為貪依處,故名世俗。
【唐】若可變壞故名世俗者,聖道亦可變壞應名世俗;
【唐】若貪依處故名世俗者,亦是瞋癡依處何獨說貪。==(laukikī samyagdṛṣṭiḥ俱舍.燈論)[瑜伽:世俗四種靜慮四無色定prathamaṃ dvitīyaṃ tṛtīyaṃ caturthaṃ dhyānaṃ laukikaṃ catasra ārūpya-samāpattīr laukikīḥ ]==
*【涼】問曰:何故名世俗耶。為以毀壞故言世俗耶、為以是貪立足處言世俗耶。若以毀壞言世俗者,無漏道亦毀壞,應是世俗。若以是貪立足處言世俗者,亦恚癡立足處。*
### 第一說
【唐】答:A應作是說:是可變壞,故名世俗。
【唐】問:若爾,聖道亦可變壞,應名世俗。
【唐】答:1若可變壞,能續諸有.增長有者,名為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不能續諸有,乃令諸有損減,故非世俗。
*【涼】答曰:應作是說:以毀壞言世俗。*
*【涼】問曰:若然者,無漏道亦毀壞,應是世俗。*
*【涼】答曰:若毀壞增長於有。無漏道雖毀壞,不增長於有,令有損減。*
【唐】2復次,若可變壞,能令生死流轉無窮,生老病死恒相續者,名為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不令生死流轉無窮,乃斷生老病死.令不相續,故非世俗。
【唐】3復次,若可變壞,是趣苦集行,亦是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者,名為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非趣苦集行,亦非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故非世俗。
【唐】4復次,若可變壞,是有身見處.是顛倒處.愛處.隨眠處,是貪恚癡安立足處,有垢有毒.有過有刺`[刺=剌【三】]`.有濁有染,`[`墮`‹]隨`有世間.`[`墮`‹]隨`苦集諦者,名為世俗;聖道雖可變壞,而與彼相違,故非世俗。
*【涼】復次,毀壞能令有相續生老病死相續。無漏道雖毀壞,能斷有不令生老病死相續。*
*【涼】復次,若毀壞是苦集道迹、生老病死道迹。無漏道雖毀壞,是滅苦集道迹、滅生老病死道迹。*
*【涼】復次,若毀壞是身見愛使所緣處、是貪恚癡立足處,雜垢雜毒雜過雜滓`[堅=墮【三宮】]`堅在苦集性中者是世俗;聖道與此相違,不名世俗。*
【唐】B復有說者:是貪依處,故名世俗。
*【涼】復次,有說者,是貪立足處言世俗。==\[laulya-adhikaraṇa]==*
【唐】問:若爾,亦是瞋癡依處,何獨說貪。
【唐】答:彼雖亦是瞋癡依處,而貪初勝,是故偏說。
*【涼】問曰:若然者,亦是恚癡立足處。*
*【涼】答曰:若說是貪立足處,亦是恚癡立足處。*
*【涼】{}問曰:若世俗,是毀壞耶。答曰:或是世俗非毀壞,乃至廣作四句。是世俗非毀壞者,過去未來二漏。是毀壞非世俗者,現在道諦。是毀壞亦是世俗者,現在二漏。非毀壞亦非世俗者,過去未來道諦、一切無為法。{}*
【唐】==\[評]==然契經中說,可變壞故名世俗。如契經言:具壽豐贍`[贍=瞻【三】*]`來詣佛所,頂禮雙足而白佛言:「世尊所說世俗,世俗義何謂耶。」佛告豐贍:「是可變壞,故名世俗。」具壽豐贍復白佛言:「何謂可變壞。」佛告豐贍:「眼處可變壞,色處可變壞,乃至意處可變壞,法處可變壞,由可變壞,故名世俗。」
*【涼】經說:長老式蜜提==\[三彌離提samṛddhi/samiddhi]==往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所言世俗者是何耶。」佛告式蜜提:「以毀壞故言世俗。」復問:「何等是毀壞。」佛告式蜜提:「眼入是毀壞,乃至意入是毀壞。」* ==\[[SA](雜含1-641#231).[231](agamas#^sa0231) 所謂世間者,云何名世間。危脆敗壞,是名世間。]\[[SA](雜含1-641#230).[230](agamas#^sa0230) 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SN35.68](Tipitaka22#^SN35z68) ]\[[SN35.82](Tipitaka22#^SN35z82) ‘Lujjatī’ti kho, bhikkhu, tasmā lokoti vuccati. [SN35.84](Tipitaka22#^SN35z84) Yaṃ kho, ānanda, palokadhammaṃ, ayaṃ vuccati ariyassa vinaye loko.]==
【唐】問:何故世尊說十二處是可變壞,故名世俗,非餘法耶。
【唐】答:觀受化者「宜聞諸處是世俗言,而得悟解」,故偏說處,如餘經中說:「取蘊等,名為世俗。」此經亦然。
【唐】復次,十二處教,是處中說,而攝法盡,故偏說之。
*【涼】問曰:世尊何故說入是世俗耶。*
*【涼】答曰:為受化者故。受化者應聞入是世俗乃得悟解故,佛說入是世俗。*
### 諸變壞者是否皆世俗
【唐】問:諸變壞者皆世俗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是世俗而非變壞。謂過去未來苦集二諦。
【唐】(二)有是變壞而非世俗。謂現在道諦。
【唐】(三)有是世俗亦是變壞。謂現在苦集二諦。
【唐】(四)有非世俗亦非變壞。謂過去未來道諦,及一切無為。
*【涼】{問曰:若世俗,是毀壞耶。*
*【涼】答曰:或是世俗非毀壞,乃至廣作四句。*
*【涼】是世俗非毀壞者,過去未來二漏。*
*【涼】是毀壞非世俗者,現在道諦。*
*【涼】是毀壞亦是世俗者,現在二漏。*
*【涼】非毀壞亦非世俗者,過去未來道諦、一切無為法。}*
### 變與壞之差別
【唐】問:變與壞有何差別。
【唐】答:變者,顯示細無常法;壞者,顯示麁無常法。
【唐】復次,變者,顯示剎那無常;壞者,顯示眾同分無常。
【唐】復次,變者,顯示內分無常;壞者,顯示外分無常。
【唐】復次,變者,顯示有情數無常;壞者,顯示非情數無常,如說舍壞倉庫等壞。
*【涼】問曰:毀壞有何差別耶。*
*【涼】答曰:毀者是剎那頃無常,壞是身壞時無常。*
*【涼】復次,毀是細無常,壞是麁無常。*
*【涼】復次,毀是內法無常,壞是外法無常。*
*【涼】復次,毀是眾生數法,壞是非眾生數`[法〔-〕【元】]`法。*
## 26.無漏正見及正智(筏喻法門)〖無漏見智〗
【發智】云何無漏見。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前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無漏見。云何無漏智。」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
【唐】復次,前雖已說「世俗見智」今欲顯彼近對治法,故作斯論。
### 關於無漏見·第一問門
【發智】云何無漏見。答:除盡無生智,餘無漏慧。
【唐】此復是何。謂現觀邊八無漏忍,及學八智無學正見。
*【涼】云何無漏見。云何無漏智。*
*【涼】問曰:何故作此論。*
*【涼】答曰:*
*【涼】前論是此論所為根本。前論作如是說:云何為見。云何為智。云何為慧。而不作是說:云何無漏見。云何無漏智。以前論是此論根本,今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
*【涼】復次,欲說近對治法故,先說云何世俗正見。云何世俗正智。何法是其近對治。謂無漏見、智,故作此論。*
### 關於無漏智·第一問門
【發智】云何無漏智。答:除無漏忍,餘無漏慧。此復是何。謂學無學八智。
*【涼】云何無漏見。*
*【涼】答曰:*
*【涼】盡智、無生智所不攝餘無漏慧。彼是何耶。見道中八忍、學八智、無學正見。*
*【涼】云何無漏智。*
*【涼】答曰:*
*【涼】除見道中諸忍,餘無漏慧。彼是何耶。學無學八智是也。*
### 無漏見智之相互關係·第二定門
【唐】已說無漏見智自性,今當顯示雜不雜相。
【發智】諸無漏見是無漏智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無漏見非無漏智。謂無漏忍。此有見相,無智相故。
【發智】(二)有無漏智非無漏見。謂盡無生智。此有智相,無見相故。
【發智】(三)有無漏見亦無漏智。謂除無漏忍盡無生智,餘無漏慧。
【唐】此復是何。謂學八智(及)無學正見,此有見相及智相故。
【發智】(四)有非無漏見亦非無漏智。謂除前相。
【唐】相謂所名,廣如前說。此復是何。謂行蘊中除無漏慧,諸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作第四句。
### 無漏見智相攝關係·第三攝門
【唐】無漏見智相攝四句准定應知.
### {〔【補發智】文〕
【發智】無漏見攝無漏智,無漏智攝無漏見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無漏見非無漏智攝。謂無漏忍。
【唐】(二)有無漏智非無漏見攝。謂盡無生智。
【唐】(三)有無漏見亦無漏智攝。謂除無漏忍盡無生智,餘無漏慧。
【唐】(四)有非無漏見亦非無漏智攝。謂除前相。
【唐】(以上)四句准定應知。
### }
### 無漏見智成就關係·第四成就門
【發智】諸成就無漏見,彼無漏智耶。答:諸成就無漏智,亦無漏見;有成就無漏見,非無漏智,謂苦法智忍現在前時。
【唐】爾時未修無漏智故。此本論師,善知諸法性相差別,若應說者,乃至一念亦別說之,不應說者,乃至量過四大海水而亦不說。所說廣略,要觀有用。
### ‹無漏見智不說斷門分別›
【唐】問:何故此中但說問定攝成就四,不說斷耶。
【唐】答:有垢者斷,無漏無垢故不說斷。如衣器等,要有垢者須浣滌之,非無垢者,是故無漏不應說斷。
*【涼】已說體性,今當說同異相。諸無漏見是無漏智耶。*
*【涼】答曰:*
*【涼】或是無漏見非無漏智,乃至廣作四句。是無漏見非無漏智者,見道中諸忍是也。所以者何。彼有見相、無有智相。是無漏智非無漏見者,盡智無生智是也。所以者何。彼是智相、無有見相。是無漏見亦是無漏智者,除見道中諸忍、盡智、無生智,餘無漏慧是也。*
*【涼】彼是何耶。學八智、無學正見是也。所以者何。彼是見相亦是智相。非無漏見非無漏智者,除上爾所事。若法已立名已稱已說者除之,`[餘=於【元明】]`餘未立名未稱未說者作第四句。*
*【涼】彼是何耶。行陰作此四句,一切無漏慧作三句,有見相智相者,餘有相應不相應行陰、四陰及無為法作第四句,是名除上爾所事。攝`[亦=立【三】]`亦*
*【涼】如是。若成就無漏見亦成就無漏智耶。*
*【涼】答曰:*
*【涼】若成就無漏智亦成就無漏見。頗成就無漏見,非無漏智耶。*
*【涼】答曰:*
*【涼】有,住苦法忍時。*
### ‹筏喻法門›
【唐】問:若無漏法不應斷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苾芻。汝等若解我之所說筏喻法門,法尚應斷,何況非法。」此法應知,即無漏道。
*【涼】問:定理攝成就不說斷。*
*【涼】問曰:何故不說斷耶。*
*【涼】答曰:*
*【涼】若說於文不煩。彼尊者迦旃延子乃至不捨一剎那而作文分別,若所說於文煩者,如四大海水文義盡略說之。*
*【涼】復次,以垢故斷,無漏法無垢故不斷。*
【唐】答:斷有二種:一斷愛斷,二棄捨斷。聖道雖無斷愛斷,而有棄捨斷,般涅槃時,棄捨此故。謂諸苾芻先依聖道得盡諸漏,念報恩故數復修起聖道現前,後為世間四百四病眾苦逼切故。佛告曰:『汝等苾芻,已依聖道作所應作,當應棄捨入無餘依涅槃。如人依筏得渡河已`[渡=度【三】*]`,念報其恩而猶荷戴。他人告曰:「汝先依此,已得渡河,今可棄捨,自在而去。」苾芻亦爾。』
*【涼】問曰:若無漏法不斷者,佛經云何通。如說:比丘!汝若解`[筏=栰【三宮】*]`筏喻法者,法尚應斷,何況非法。*
*【涼】答曰:*
*【涼】斷二種,一除愛斷、二捨斷,此中說捨斷。無漏法雖`[無〔-〕【三宮】]`無除愛斷而有捨斷,以捨斷故而作是說:諸比丘捨聖道盡漏,以念恩故復數數起聖道現在前,而受種種身苦,謂頭痛等苦。是故佛作是說:比丘當知,聖道所應作者皆已作之,應捨此道入於涅槃。如人依`[*]`筏渡河,以念恩故猶頂戴肩負。他人語言:汝男子!`[*]`筏所應作皆已作之,汝今`[應=當【三宮】]`應捨隨意而去。彼亦如是。*
【唐】問:此中云何是法非法。
*【涼】云何是法。云何非法`[耶=也【宋元宮】]`耶。*
【唐】答:
*【涼】答曰:*
【唐】內道言教是法,外道言教是非法。內道言教,顯空非我隨順涅槃,能令永斷生老病死尚應斷之;何況外道所有言教,背空非我違逆涅槃,能令世間生老病死增長相續,而不應斷。
*【涼】內道言說是法,外道言說是非法。內道法隨順空、隨順無我、隨順涅槃,法尚應捨,何況外道言說令有相續令生老病死相續者耶。*
【唐】復有說者:若善受持名句文身者是法;不善受持名句文身者,是非法。善受持者尚應斷之,況不善者而不應斷。
*【涼】復次,善受持名句味身者是法,不善受持者是非法。善受持名句味身者尚捨,何況不善受持名句味身者。*
【唐】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若善受持阿笈摩者是法;不善受持阿笈摩者是非法。善受持者尚應斷之,況不善者而不應斷。
*【涼】尊者瞿沙說曰:善受持《阿含經》者名法,不善受持者名非法,以增長生死故應捨,何況非法。*
【唐】脇尊者曰:「如理作意是法;不如理作意是非法。如理作意者尚應斷之,況不如理者
【唐】而不應斷。」
*【涼】尊者波奢說曰:正觀是法,不正觀是非法。正觀法尚應捨,何況不正觀法耶。*
【唐】復次,(一)慚愧是法;無慚無愧是非法。(二)三善根是法;三不善根是非法。
【唐】(三)四念住是法;四顛倒是非法。(四)五根是法;五蓋是非法。
【唐】(五)六隨念是法;六愛身是非法。(六)七覺支是法;七隨眠是非法。
【唐】(七)八道支是法;八邪支是非法。(八)九次第定是法;九結是非法。
【唐】(九)十善業道是法;十不善業道是非法。
*【涼】復次,慚愧是法,無慚愧是非法。三善根是法,三不善根是非法。四念處是法,四顛倒是非法。五根是法,五蓋是非法。六念是法,六愛身是非法。七覺支是法,七使是非法。八道支是法,八邪支是非法。九次第定是法,九結是非法。十善業道是法,十不善業道是非法。*
【唐】此等清淨法尚應斷之,況彼等雜染法而不應斷。
*【涼】如是等法尚應斷,何況非法。* `[卷第七十四終【三宮】]` ==\[下接[s99](婆沙091-100#^zyaupn)云何他人心智…]== ^258gmf
### 智蘊第三中五種納息第二之一
【唐】〈智蘊·五種納息第二之一〉
# 納息2 五種問題【五種】‹問定攝成就斷.五門分別›
## 1.邪見和邪智〖邪正見智五〗
### 【發智】云何邪見…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 提論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諸邪見者,如其所見,起身語業思求願行皆是彼類,如是諸法,一切能招不可愛樂不可欣喜不隨所欲不如意果。所以者何。由此邪見是勃惡見故。」契經雖有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
【唐】復次,前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邪見。云何邪智。」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 邪見之自性·第一問門分別
【發智】云何邪見。答:若不安立,則五見皆名邪見。
【唐】謂若不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即彼五見皆名邪見,皆於所緣邪推度故。
【發智】若安立,即唯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等見.名邪見。
【唐】謂若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則唯作無行相轉者獨名邪見,邪中極故。如說嗅酥`[酥=蘇【三】]`及惡旃茶羅等。`[茶=荼【三】]`
### 邪智之自性·第一問門分別
【發智】云何邪智。答:六識相應染污慧。此中,
【唐】五識相應染污慧者,謂貪瞋相應慧;
【唐】意識相應染污慧者,謂五見及貪瞋慢疑不共無明,并餘纏垢相應慧。
【唐】如是一切皆名邪智。
### 邪見與邪智之關係·第二定門分別
【唐】已說邪見邪智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
【發智】諸邪見是邪智耶。答:諸邪見是邪智。謂邪推求者,必邪審決故。
【發智】有邪智非邪見。謂五識相應染污慧。即貪瞋相應慧。
【發智】及除五見,餘意識相應染污慧。即貪瞋慢疑及不共無明,并餘纏垢相應慧。
### 邪見與邪智之相攝關係·第三攝門分別
【發智】邪見攝邪智,邪智攝邪見耶。答:邪智攝邪見,非邪見攝邪智。不攝何等。謂五識相應染污慧,及除五見餘意識相應染污慧。有審決相,無推度相故。
### 邪見與邪智之成就關係·第四成就門分別
【發智】諸成就邪見,彼邪智耶。答:諸成就邪見亦邪智。
【唐】邪智多故,見亦智故,即道類智未已生位。
【發智】有成就邪智,非邪見。謂學見迹。
【唐】即道類智已生。諸有學位名學見迹,已具見四聖諦迹故,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有多有少。謂或成就九地邪智,乃至或有成就一地邪智;一一地中,或有成就九品邪智,乃至或有成就一品邪智。
### 邪見與邪智之已斷已遍知關係·第五斷門分別
【發智】諸邪見已斷已遍知,彼邪智耶。答:諸邪智已斷已遍知,亦邪見。謂阿羅漢。
【發智】有邪見已斷已遍知,非邪智。謂學見迹。
【唐】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有多有少。謂或有九地邪智,非已斷已遍知,乃至或有一地邪智非已斷已遍知;一一地中,或有九品邪智非已斷已遍知,乃至或有一品邪智非已斷已遍知。染污邪智,九品斷故。
## 2.關於正見和正智
【發智】云何正見乃至廣說。
### 提論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諸正見者,如其所見,起身語業思求願行皆是彼類。如是一切,能招可愛可樂可欣可喜,隨所欲如意果。所以者何。由此正見是賢善見故。」契經雖有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
【唐】復次,前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正見。云何正智。」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
【唐】復次,前雖已說邪見邪智,今欲說彼近對治法,故作斯論。
### 正見之自性·第一問門
【發智】云何正見。答:盡無生智所不攝意識相應善慧。
【唐】此有二種:一有漏,二無漏。有漏者,即世俗正見,如前廣說;
【唐】無漏者,謂無漏忍及學八智,無學正見。
### 正智之自性·第一問門
【發智】云何正智。答:五識相應善慧,及無漏忍所不攝意識相應善慧。
【唐】此有二種:一有漏,即世俗正見;二無漏,即學無學八智==\[s98四法智及四類智]==。
### 正見與正智之關係·第二定門
【唐】已說正見正智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
【發智】諸正見是正智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正見非正智。謂無漏忍。此有見相,無智相故。
【發智】(二)有正智非正見。謂五識相應善慧,及盡無生智。此有智相,無見相故。
【發智】(三)有正見亦正智。謂無漏忍,盡無生智所不攝意識相應善慧。
【唐】此有二種:一有漏,即世俗正見;
【唐】二無漏,即學八智無學正見,此二皆具見智相故。
【發智】(四)有非正見亦非正智。謂除前相。
【唐】相即所名,廣如前說。謂行蘊中除諸善慧,諸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作第四句。
### 正見與正智之相攝關係·第三攝門
【唐】此(正見正智相)攝四句准定應知。
### {
【發智】正見攝正智,正智攝正見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正見非正智攝。謂無漏忍。
【唐】(二)有正智非正見攝。謂五識相應善慧,及盡無生智。
【唐】(三)有正見亦正智攝。謂無漏忍,盡無生智所不攝意識相應善慧。
【唐】(四)有非正見亦非正智攝。謂除前相。
【唐】四句准定應知。
### }
### 正見與正智之成就關係·第四成就門
【發智】諸成就正見,彼正智耶。答:如是。設成就正智,彼正見耶。答:如是。
【唐】問:誰成就正見正智耶。
【唐】答:不斷善根者,此則總說。若別說有多有少。謂或有唯成就欲界二;或有唯成就色界二;或有唯成就無色界二;或有唯成就色界無漏二;或有唯成就無色界無漏二;或有唯成就欲色界二;或有唯成就色無色界二;或有成就欲色無色界三`[三=二【三】]`;或有成就欲色界無漏二;或有成就色無色界無漏二;或有成就三界無漏二。
### 正見與正智之已斷已遍知關係·第五斷門
【發智】諸正見已斷已遍知,彼正智耶。答:如是。
【唐】設正智已斷已遍知,彼正見耶。答:如是。
【唐】問:誰於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耶。
【唐】答:阿羅漢。此則總說,若別說者,有多有少。謂已離無所有處染有學異生,八地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乃至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有學異生,一切`[切=地【三】]`正見正智已斷已遍知。依究竟說,唯阿羅漢。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七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八</b>☗s98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五種納息第二之二
## 3.邪見和正見經文之解釋
【唐】如契經說:云何邪見。謂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乃至廣說。云何正見。謂有施與有愛樂有祠祀,乃至廣說。
### 關於有無施與愛樂祠祀差別
【唐】問:施與愛樂祠祀,有何差別。 ^xd20ij
### ‹無差別論›
【唐】有作是說:無有差別。施與愛樂祠祀三聲,同顯一義,無差別故。如有頌言:「若施僧福田,名善施愛祀,世間解所讚,彼當獲大果。」
### ‹有差別論›
【唐】復有說者: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此名施與.此名愛樂.此名祠祀,三名別故。
【唐】有說:
【唐】此三義亦差別。
==外論者==
【唐】外論者言:
【唐】01無施與者,謂無施三類福;無愛樂者,謂無施別婆羅門福;無祠祀者,謂無施眾婆羅門福。
【唐】02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三類福;無愛樂者,謂無施非大祠中婆羅門福;無祠祀者,謂無施大祠中婆羅門福。
【唐】03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三類福;無愛樂者,謂無施不住天祠婆羅門福;無祠祀者,謂無施住天祠婆羅門福。`[祠=寺【三】*]`
【唐】04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三類福;無愛樂者,謂無施非祀火婆羅門福;無祠祀者,謂無施祀火婆羅門福。
【唐】05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三類福;無愛樂者,謂無施在家婆羅門福;無祠祀者,謂無施出家婆羅門福。
【唐】06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三類福;無愛樂者,謂無施不修定婆羅門福;無祠祀者,謂無施修定婆羅門福。
【唐】07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三類福;無愛樂者,謂無施不修苦行婆羅門福;無祠祀者,謂無施修苦行婆羅門福。
【唐】08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三類福;無愛樂者,謂無施非善習誦吠陀,及吠陀支論婆羅門福;無祠祀者,謂無施善習誦吠陀.及吠陀支論婆羅門福。
【唐】09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三類福;無愛樂者,謂無施不具解行婆羅門福;無祠祀者,謂無施具解行婆羅門福。
【唐】10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三類等福;無愛樂者,謂無施婆羅門福;無祠祀者,謂無祠天福。
==內論者==
【唐】內論者言:
【唐】01無施與者,謂無過去福;無愛樂者,謂無未來福;無祠祀者,謂無現在福。
【唐】02復次,無施與者,謂無身業福;無愛樂者,謂無語業福;無祠祀者,謂無意業福。
【唐】03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性福;無愛樂者,謂無戒性福;無祠祀者,謂無修性福。
【唐】04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悲田福;無愛樂者,謂無施恩田福;無祠祀者,謂無施福田福。
【唐】05復次,無施與者,謂無將施時欣樂福;無愛樂者,謂無正施時心淨福;無祠祀者,謂無施已歡喜無悔福。
【唐】06復次,無施與者,謂無能施淨信;無愛樂者,謂無所捨財法;無祠祀者,謂無所施受者。
【唐】07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所捨財法;無愛樂者,謂無所施受者;無祠祀者,謂無能施福業。
【唐】08復次,無施與者,謂無將施時福;無愛樂者,謂無正施時福;無祠祀者,謂無受用時福。[js18](俱舍論記疏18.md#^icnagu)
【唐】09復次,無施與者,謂無布施時福;無愛樂者,謂無受用時福;無祠祀者,謂無後隨念福。
【唐】10復次,無施與者,謂無作意捨福;無愛樂者,謂無身語捨福;無祠祀者,謂無彼受用福。 ^oag0za
【唐】11復次,無施與者,謂無能施福;無愛樂者,謂無施所得果;無祠祀者,謂無所施田。
【唐】12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惡趣福;無愛樂者,謂無施人趣福;無祠祀者,謂無施天趣福。
【唐】13復次,無施與者,謂無施異生福;無愛樂者,謂無施有學聖者福;無祠祀者,謂無施無學聖者福。
【唐】此等名為三種差別。
| 外論者 | 施與 | 愛樂 | 祠祀 |
| --- | ------ | --------------------- | -------------------- |
| 1 | 施三類福 | 施別婆羅門福 | 施眾婆羅門福 |
| 2 | 施三類福 | 施非大祠中婆羅門福 | 施大祠中婆羅門福 |
| 3 | 施三類福 | 施不住天祠婆羅門福 | 施住天祠婆羅門福 |
| 4 | 施三類福 | 施非祀火婆羅門福 | 施祀火婆羅門福 |
| 5 | 施三類福 | 施在家婆羅門福 | 施出家婆羅門福 |
| 6 | 施三類福 | 施不修定婆羅門福 | 施修定婆羅門福 |
| 7 | 施三類福 | 施不修苦行婆羅門福 | 施修苦行婆羅門福 |
| 8 | 施三類福 | 施非善習誦吠陀.<br>及吠陀支論婆羅門福 | 施善習誦吠陀.<br>及吠陀支論婆羅門福 |
| 9 | 施三類福 | 施不具解行婆羅門福 | 施具解行婆羅門福 |
| 10 | 施三類等福 | 施婆羅門福 | 祠天福 |
| 內論者 | 施與 | 愛樂 | 祠祀 |
| 1 | 過去福 | 未來福 | 現在福 |
| 2 | 身業福 | 語業福 | 意業福 |
| 3 | 施性福 | 戒性福 | 修性福 |
| 4 | 施悲田福 | 施恩田福 | 施福田福 |
| 5 | 將施時欣樂福 | 正施時心淨福 | 施已歡喜無悔福 |
| 6 | 能施淨信 | 所捨財法 | 所施受者 |
| 7 | 所捨財法 | 所施受者 | 能施福業 |
| 8 | 將施時福 | 正施時福 | 受用時福 |
| 9 | 布施時福 | 受用時福 | 後隨念福 |
| 10 | 作意捨福 | 身語捨福 | 彼受用福 |
| 11 | 能施福 | 施所得果 | 所施田 |
| 12 | 施惡趣福 | 施人趣福 | 施天趣福 |
| 13 | 施異生福 | 施有學聖者福 | 施無學聖者福 |
## 4.左慧〖左慧〗
【發智】諸左慧皆是結耶。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諸染污慧,非結自性。」彼作是說:「云何是慧,而有縛義。」為遣彼執,「顯染污慧見為性者,是結所攝。」故作斯論。
### 左慧與結之四句分別
【發智】諸左慧皆是結耶。答:應作四句。左慧與結,互廣狹故。
【發智】(一)有左慧非結。謂除二結,餘染污慧。
【唐】除二結者,謂除見結取結。
【唐】餘染污慧者,謂貪瞋慢疑`[疑=起【三】]`不共無明,及餘纏垢相應慧,此有左慧相,無結相故。
【發智】(二)有結非左慧。謂七結,即愛等七。此有結相,無左慧相故。
【發智】(三)有左慧亦結。謂二結。即見結取結具二相故。
【發智】(四)有非左慧亦非結。謂除前相。
【唐】相謂所名,如前廣說。此復是何。謂行蘊中除染污慧,及餘七結,諸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作第四句。
### 名左之理由
【唐】問:何故名左。左是何義。
【唐】答:意樂左故,墮左品故說名為左。即是偏僻,用非便義。(巧便)
【唐】復次,彼於解脫正理善品皆違越故,說名為左。
【唐】復次,不吉祥故,說名為左。如有於佛賢聖制多(Caitya)及天靈廟不右遶者,以不吉祥故名為左。
【唐】復次,用非巧便,故名為左。如世見有諸用左人,咸謂此人非巧便者。
【唐】復次,所行不正故名為左。如說「外道是左道人,所說所行皆不正故。」
### 說佛身有左光
【唐】問:若染污慧名左慧者,何故說佛身有左光。[vāma]
【唐】答:立左名因.義各別故。
【唐】1謂染污慧,違越解脫正理善品,故立左名。
【唐】2 a佛有常光附身而起,以恒安住,故立左名,不同餘光起滅不定。以佛身有常光一尋,乃至微塵及細蟲等.光威所鑠.皆不近身。
【唐】b復有說者:佛有三光.映奪餘光.皆令成左,是故說佛身有左光。佛三光者:
【唐】一佛身光作真金色,此光照觸諸金山時,令彼威光隱沒不現。
【唐】二佛齒光極鮮白色,此光照觸雪山王時,令彼威光隱沒不現。
【唐】三佛智光清淨遍照,此光照觸外道邪論,皆令摧伏隱沒不現。
【唐】如是三光.令餘退沒.皆成左性,故名為左。
【唐】<u>有作是說</u>:佛身金光,照齒所發鮮白光時,顯佛面門威嚴增盛,如秋麗日光照雪山,令彼山王威嚴轉盛。
### 關於諸佛之左光
【唐】問:諸佛皆有如是左光,遍身一尋恒發照不。
【唐】答:諸佛皆有如是左光,遍身一尋恒時發照。
【唐】問:若爾,然燈佛本事云何通。如契經說:「然燈如來應正等覺,身光赫奕.照燈光城,周匝圍遶踰繕那量,經十二年晝夜無別,觀華開合以知晝夜。」
【唐】既爾,云何諸佛皆有常光一尋。
【唐】答:彼經不說「然燈如來遍身所發常光一尋」,但說「彼佛為化有情,現大神變發化光照`[照=明【三】]`,於十二年施作佛事。」
【唐】有作是說:非諸佛身皆有如是常光一尋,以佛身光非相好攝,或大或小.起滅不定。
【唐】評曰:應作是說,諸佛皆有如是左光,遍身一尋恒時發照。雖非相好攝,而法爾恒有,諸佛身常有勝妙威光故。
## 5.學之智見慧〖學等三〗
【發智】云何學見,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前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學見。云何學智。云何學慧。」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 學見智慧之自性·第一問門分別
【發智】云何學見。答:學慧。
【唐】謂無漏忍及學八智。從苦法智忍,乃至金剛喻定諸無漏慧,皆名學見。
【發智】云何學智。答:學八智。謂四法智及四類智。
【發智】云何學慧。謂學見學智總名學慧。見智俱有擇法相故。
### 學見智慧之第二定門分別
【唐】一見與智之關係
【唐】已說學見智慧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
【發智】諸學見是學智耶。答:諸學智亦學見。學智必有推度相故。
【發智】有學見非學智。謂無漏忍。此忍未有審決相故。
### 二見與慧之關係
【發智】諸學見是學慧耶。答:如是。設學慧是學見耶。答:如是。
【唐】學位,見與慧遍無漏心故。
### 三智與慧之關係
【發智】諸學智是學慧耶。答:諸學智亦學慧。有學慧非學智,謂無漏忍。
【唐】義如前說。
### 此三攝義准定應知.
【唐】{〔【補發智】文〕
### 學見智慧之第三攝門分別
【唐】此三(相)攝義一見與智之相攝關係
【發智】學見攝學智,學智攝學見耶。答:學見攝學智,非學智攝學見。不攝何等。謂無漏忍。
### 二見與慧之相攝關係
【唐】學見攝學慧,學慧攝學見耶。答:展轉相攝。
### 二慧智之相攝關係
【唐】學智攝學慧,學慧攝學智耶。答:學慧攝學智,非學智攝學慧。不攝何等。謂無漏忍。
【唐】(廣釋)准定應知。
### }
### 學見智慧之第四成就門分別
【唐】一見與智之成就關係
【發智】諸成就學見,彼學智耶。答:諸成就學智亦學見。智即見故。
【發智】有成就學見非學智,謂苦法智忍現在前時。爾時未有無漏智故。
### 二見與慧之成就關係
【發智】諸成就學見,彼學慧耶。答:如是。
【唐】設成就學慧,彼學見耶。答:如是。學位,見慧必俱成故。
### 三智與慧之成就關係
【發智】諸成就學智,彼學慧耶。答:諸成就學智亦學慧。
【唐】有成就學慧非學智,謂苦法智忍現在前時。忍有慧相,無智相故。
## 6.無學之智見慧
【發智】云何無學見,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前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無學見。云何無學智。云何無學慧。」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 無學見智慧之自性·第一問門
【發智】云何無學見。答:盡無生智所不攝無學慧。謂無學正見。
【發智】云何無學智。答:無學八智。謂四法智及四類智。
【發智】云何無學慧。答:無學見無學智總名無學慧。見智定有擇法相故。
### 無學見智慧之第二定門分別
【唐】已說此三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
### 一見與智之關係
【發智】諸無學見是無學智耶。答:諸無學見亦無學智。無學位中,能推度者必審決故。
【發智】有無學智非無學見,謂盡無生智。此智息求,不推度故。
### 二見與慧之關係
【發智】諸無學見是無學慧耶。答:諸無學見亦無學慧。
【唐】有無學慧非無學見,謂盡無生智。此智唯有擇法審決二種相故。
### 三智與慧之關係
【發智】諸無學智是無學慧耶。答:如是。
【唐】設無學慧是無學智耶。答:如是。無學智慧,俱遍無學無漏心故。
### 無學見智慧之第三攝門分別
【唐】此三攝義准定應知.
### {〔【補發智】文〕
【唐】此三(相)攝義
### 一見與智之相攝關係
【發智】無學見攝無學智,無學智攝無學見耶。答:無學智攝無學見,非無學見攝無學智。不攝何等。謂盡無生智。
### 二見與慧之相攝關係
【唐】無學見攝無學慧,無學慧攝無學見耶。答:無學慧攝無學見,非無學見攝無學慧。不攝何等。謂盡無生智。
### 三智與慧之相攝關係
【唐】無學智攝無學慧,無學慧攝無學智耶。答:展轉相攝。
【唐】(廣釋)准定應知。
### 無學見智慧之第四成就門分別
【唐】一見與智之成就關係
【發智】諸成就無學見,彼無學智耶。答:如是。
【唐】設成就無學智,彼無學見耶。答:如是。
### 二見與慧之成就關係
【唐】諸成就無學見,彼無學慧耶。答:如是。設成就無學慧,彼無學見耶。答:如是。
### 三智與慧之成就關係
【唐】諸成就無學智,彼無學慧耶。答:如是。設成就無學慧,彼無學智耶。答:如是。
### }
【唐】諸阿羅漢無不成就此三種者。是故,此三展轉相問皆答「如是。」
### 學無學之見智慧不說第五斷門之理由
【唐】學無學三不說斷者,俱無斷故。
## 7.非學非無學之智見慧
【發智】云何非學非無學見。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前雖總說見智慧三,而未別說:「云何非學非無學見。云何非學非無學智。云何非學非無學慧。」前論是此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 非學非無學之見智慧自性·第一問門
【發智】云何非學非無學見。答:眼根五見世俗正見。
【唐】此三見相廣如前說。謂觀視等。
【發智】云何非學非無學智。答:五識相應慧,及意識相應有漏慧。
【唐】俱通三種,謂善染污無覆無記。廣如前說。
【發智】云何非學非無學慧。答:五識相應慧,及意識相應有漏慧。
【唐】有漏智慧俱遍一切有漏心品,皆有審決擇法相故。
### 非學非無學之見智慧關係·第二定門
【唐】已說此三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
### 一非學非無學見與智之關係
【發智】諸非學非無學見,是非學非無學智耶。答:應作四句。
【唐】此見與智互廣狹故。
### {〔【補發智】文〕
【發智】(一)有非學非無學見,非非學非無學智。謂眼根。
【唐】(二)有非學非無學智,非非學非無學見。謂五識相應慧,及除五見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
【唐】(三)有非學非無學見,亦非學非無學智。謂五見世俗正見。
【唐】(四)有非非學非無學見,亦非非學非無學智。謂除前相。
### }
【唐】此中,初句謂眼根者,唯能觀視,非審決故。
【唐】第二句謂五識相應慧等者,有審決相,無推度相故。
【唐】第三句謂五見世俗正見者,皆有推度,審決相故。
【唐】第四句謂除前相者,相謂所名,如前廣說。此復是何。謂色蘊中除眼根,諸餘色蘊;行蘊中除有漏慧,諸餘行蘊及三蘊全,并無為法,作第四句。
### 二非學非無學見慧之關係
【唐】非學非無學見慧相對,作四句亦爾。
### {〔【補發智】文〕
【發智】諸非學非無學見,是非學非無學慧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非學非無學見,非非學非無學慧。謂眼根。
【唐】(二)有非學非無學慧,非非學非無學見。謂五識相應慧,及除五見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
【唐】(三)有非學非無學見,亦非學非無學慧。謂五見世俗正見。
【唐】(四)有非非學非無學見,亦非非學非無學慧。謂除前相。
### (諸句廣說如前)
【唐】三非學非無學智慧之關係
【發智】諸非學非無學智,是非學非無學慧耶。答:如是。
【唐】設非學非無學慧,是非學非無學智耶。答:如是。
### }
【唐】非學非無學智慧相對自性等故,皆答「如是。」
### 非學非無學之見智慧相攝·第三攝門
【唐】此三(相)攝義,准定應知。(今當明示)
### {〔【補發智】文〕
【唐】一非學非無學見智之相攝關係
【唐】非學非無學見,攝非學非無學智;非學非無學智,攝非學非無學見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非學非無學見,非非學非無學智攝。謂眼根。
【唐】(二)有非學非無學智,非非學非無學見攝。謂五識相應慧,及除五見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
【唐】(三)有非學非無學見,亦非學非無學智攝。謂五見世俗正見。
【唐】(四)有非非學非無學見,亦非非學非無學智攝。謂除前相。
### 二非學非無學見慧之相攝關係
【唐】非學非無學見攝非學非無學慧,非學非無學慧攝非學非無學見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非學非無學見,非非學非無學慧攝。謂眼根。
【唐】(二)有非學非無學慧,非非學非無學見攝。謂五識相應慧,及除五見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
【唐】(三)有非學非無學見,亦非學非無學慧攝。謂五見世俗正見。
【唐】(四)有非非學非無學見,亦非非學非無學慧攝。謂除前相。
### 三非學非無學智慧之相攝關係
【唐】非學非無學智攝非學非無學慧,非學非無學慧攝非學非無學智耶。答:展轉相攝。
### 非學非無學之見智慧成就·第四成就門
【唐】一非學非無學見智之成就關係
【發智】諸成就非學非無學見,彼非學非無學智耶。答:如是。
【唐】設成就非學非無學智,彼非學非無學見耶。答:如是。
### 二非學非無學見慧之成就關係
【唐】諸成就非學非無學見,彼非學非無學慧耶。答:如是。
【唐】設成就非學非無學慧,彼非學非無學見耶。答:如是。
### 三非學非無學智慧之成就關係
【唐】諸成就非學非無學智,彼非學非無學慧耶。答:如是。
【唐】設成就非學非無學慧,彼非學非無學智耶。答:如是。
### 非學非無學之見智慧已斷已遍知·第五斷門
【唐】一非學非無學見智之斷遍知關係
【唐】諸非學非無學見已斷已遍知,彼非學非無學智耶。答:如是。
【唐】設非學非無學智已斷已遍知,彼非學非無學見耶。答:如是。
### 二非學非無學見慧之斷遍知關係
【唐】諸非學非無學見已斷已遍知,彼非學非無學慧耶。答:如是。
【唐】設非學非無學慧已斷已遍知,彼非學非無學見耶。答:如是。
### 三非學非無學智慧之斷遍知關係
【唐】諸非學非無學智已斷已遍知,彼非學非無學慧耶。答:如是。
【唐】設非學非無學慧已斷已遍知,彼非學非無學智耶。答:如是。
### }
【唐】成就與斷,廣說准前初納息說,應知其相。若成就一,定有餘二;隨一已斷已得遍知,餘二亦爾,故更相問皆答「如是。」
## 8.大梵天王及梵眾天之惡見〖梵〗
【發智】如大梵天作如是說:我是梵,是大梵,得自在。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諸惡見趣於生死中,令諸有情起大染著引大無義,與生死苦作大依處。謂有此者,定於三界往返輪迴受諸苦惱,數數趣入穢闇母胎,住生藏下熟藏之上,為諸不淨恒所逼切。出產門時受諸劇苦,生墮草等如利刀割。此等苦事無量無邊,皆由不知見趣過患,欲令知已,厭惡斷滅,故作斯論。
### 大梵天所起之惡見
【發智】如大梵天作如是說:我是梵,是大梵,得自在。我於世間能造化能出生,是彼父。」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
### 諸惡見考察之二觀點及三觀點說
【唐】此中,以二事推求諸見趣:一以自性;二以對治。
【唐】以自性者,謂此諸見趣以何為自性。
【唐】以對治者,謂此諸見趣以何為對治。
【唐】《雜蘊》《見蘊》《生智論》中,皆亦以二事推求諸見趣。謂以自性及以對治。
【唐】如《生智論》作如是說:沙門喬答摩是幻化者,誑惑世間。佛由此道已超幻誑,彼謗此道是邪見攝是彼自性;見道所斷是彼對治,道智生時能斷。如是不實推求,不實分別,顛倒惡見,令永滅故。
【唐】又彼論說:世尊何故慳阿羅漢。佛由此道,已超慳悋,彼謗此道是邪見攝是彼自性;見道所斷是彼對治,道智生時能斷如是不實推求。乃至廣說。
【唐】《梵網經》中,亦以二事推求見趣。一以自性;二以等起。
【唐】《梵問經》中,但以一事推求見趣。謂以等起。
【唐】如是諸處合以三事推求見趣:一以自性;二以等起;三以對治。
【唐】脇尊者曰:不應推求諸惡見趣。所以者何。誰有智者勞煩詰問。無明者暗盲者墮坑。
【唐】評曰:應以三事推求見趣。所以者何。若以三事推求見趣,雖是異生具煩惱縛,而同聖者諸惡見趣永不現行。此中應說「實法師」因緣,如《雜蘊》中,已廣說其事。
### 大梵所起惡見之自性及其對治
【發智】答:「我是梵是大梵得自在」者。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
【唐】此中,梵王實非真梵,非真大梵,非於一切皆得自在,而謂自身實是真梵是真大梵,普於一切皆得自在。彼於下劣法而計為最勝,故見取攝是彼自性。所以者何。法中最勝唯有涅槃,有情中勝唯有聖者佛,心得自在於法亦自在。聲聞獨覺雖於諸法未得自在,而於自心已得自在。梵王於此二種自在俱未能得,而彼自謂已得自在,於劣計勝故見取攝。
【唐】苦智生時,能斷如是不實推求不實分別,顛倒惡見令永滅故,名見苦斷.是彼對治。由此見取於苦處生,故見苦時此見永滅。如日纔出輕霜即除,如草端露風搖便墮。
### 論師之批判
【發智】「我於世間能造化能出生,是彼父」者。非因計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
【唐】此中意說:「諸有情類各自業感內身外物。」而彼梵王謂自能化出生,為父。非因計因,戒禁取攝是彼自性;見苦所斷是彼對治。如前應知。
### 梵眾天所起惡見及其對治
【發智】如梵眾天作如是說:此是梵是大梵得自在,此於世間能造化能出生,是我等父。
【唐】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此是梵是大梵得自在」者,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
【唐】此中,梵眾執大梵王是梵是大梵普得自在。於劣計勝,見取所攝是彼自性;見苦所斷是彼對治。廣說如前。
【發智】「此於世間能造化能出生,是我等父」者,非因計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
【唐】此中,梵眾執大梵王普於世間是造化者是出生者,與彼為父。非因計因,戒禁取攝是彼自性;見苦所斷是彼對治。廣說如前。
### 關於大梵所起惡見之語義
【唐】問:此中,「是梵是大梵得自在」有何差別。
【唐】答:是梵者,謂執梵王五取蘊果,是真清淨寂靜安樂。
【唐】是大梵者,謂執梵王五取蘊果,於諸真淨寂樂中尊。
【唐】得自在者,謂執梵王五取蘊果,有最勝用,統攝一切,皆得自在。
【唐】如是皆名取劣為勝。謂執穢苦為真淨樂,及有淨樂最勝用故。
### 真淨樂之語義
【唐】真樂淨者,謂滅道諦。滅道二諦俱是真勝。一切法中涅槃最勝,是善是常,超餘法故。有為法中聖道最勝,能永超越生死法故,一切隨眠不隨增故。如有頌言:
【唐】ᅟ「滅於諸法勝ᅟᅟ道於有為勝 ᅟ一切有情中ᅟᅟ如來為最勝」
### 關於梵眾天所起惡見之語義
【唐】問:於梵世中梵王最勝,觀彼為勝應是正見,如何說彼是惡見耶。
【唐】答:若謂唯於梵世中勝.`[容=審【三】]`容非惡見,然彼謂於一切最勝,故惡見攝,彼於諸佛獨覺聲聞及上諸天皆為劣故。又彼妄執五取蘊果同真滅道,故惡見攝。
【唐】問:此中「於世間能造化能出生,是彼父等。」有何差別。
【唐】答:「於世間」者,謂於有情世間及器世間。
【唐】「能造化」者,謂能造作器世間,及能化作有情世間。
【唐】「能出生」者,謂能出生非情數物,重顯造義。
【唐】「是彼父等」者,謂是一切有情之父,重顯化義。
【唐】此執皆是非因計因。謂執梵王五取蘊果,能造化作一切世間。
【唐】然諸世間,有情數者,各從自業煩惱而生;非情數者,一切有情業增上力共所引起。彼於劣果執為勝因,既非因計因故戒禁取攝。此及前見取,俱迷果處,苦諦生故,皆見苦所斷。又我常執力所引故,如彼皆成見苦所斷。
【唐】已說如是惡見自性,及彼對治等起。云何《梵網經》中說彼等起。
【唐】如彼經說:前劫壞時,諸有情類多從此歿,生極光淨眾同分中。此劫成時,空中先有梵天宮起,時極光淨有一有情壽業福盡,從彼天歿來生梵宮,獨一長時儼然而住,後便起愛,思念同侶。云何當令諸餘有情,生我同分,為我等侶。
【唐】問:彼由何緣,起斯愛念。
【唐】脇尊者曰:不應詰問。無明者愚,盲者顛蹶。
【唐】有作是說:往彼處者。爾時,法爾起此愛念,謂法爾力是彼生緣。
【唐】復有說者:無始時來,諸有情類樂相習近,由串習力引彼愛生,故彼愛念由因力起。
【唐】或有說者:彼未除滅攝眾愛故。謂先於此為眾導師,後生彼天猶有餘習,由此勢力引起彼愛。
【唐】有餘師說:極光淨天來至梵世,作初靜慮種種化身,與大梵王共相娛樂。彼後息化還自天宮,於是梵王追慕同侶,起斯愛念。
【唐】有作是言:梵王自起初靜慮化,作梵眾身而自娛樂,後既疲惓便息神通化眾沒已,作如是念:「誰能常起諸化眾身,云何當令餘有情類,生我同分為我徒侶。」
【唐】有餘復言:梵王先起自地天眼傍見餘界,大梵天王梵輔梵眾恭敬圍繞,見已念言:「彼之形色容貌威光非勝於我,彼有徒眾而我獨無。云何當令餘有情類,來生我所為我徒眾。」
【唐】彼經復說:梵王當起此思念時,極光淨天餘有情類,諸有壽盡業盡福盡,皆從彼歿來生梵世。梵王見已,作是念言:「此諸有情是我化作。」
【唐】問:梵王何故起此念耶。答:由彼梵王先起思願,彼有情類應念而生,故彼梵王起如是念。
【唐】有作是說:梵王化作諸梵眾已.入中間定,既入定已.化眾便沒,時極光淨有情命終來生梵世。後大梵王從定起已,既見梵眾作是念言:「前所化眾,應已隱沒,今諸有情現在前者,或應是我化力引生,或可是先思願所作。」由斯大梵作是念言:「此諸有情是我化作。」
【唐】彼經復說:『梵眾生已,作是念言:「我等曾見如是有情長壽久住。」』
【唐】問:彼住何處曾見梵王。
【唐】答:1.即住梵世曾見梵王,然不憶知何處曾見。如於集會曾見一人,後經久時復遇相見,雖醒曾相見,而不憶處所。
【唐】2.有作是說:彼住中有.曾見梵王。
【唐】==\[評曰]==:若爾,云何曾見大梵長壽久住。以中有身,速求生處不久住故。
【唐】3.復有說者:彼從極光淨來至梵宮為娛樂梵王,爾時曾見。
【唐】問:彼既已失第二靜慮,云何能憶上宿住事。
【唐】答:a彼諸梵眾離自地染,復依第二靜慮,起宿住隨念智通,能憶上地曾所見事。
【唐】問:若爾,何故緣大梵王起斯惡見。答:從離染退,故緣梵王復起惡見。問:豈不色界無退義耶。答:劫初成時,彼亦有退。
【唐】b有餘師說:彼以本性念生智,憶上曾見事。問:豈不色界無有「本性念生智」耶。答:劫初成時,色界亦得有「本性念生智。」
【唐】4.或有說者:梵王先入中間靜慮住經多時,彼諸梵眾從上地歿生梵世中,見大梵王長壽久住威光赫奕,不敢親附。後出定已,命諸梵眾共相慰問。時諸梵眾互相謂言:「我等曾見如是有情長壽久住。」
【唐】彼經復說:『時諸梵眾作是念言:「我等皆是梵王化作,從彼而生,是我等父。」』
【唐】問:何緣彼起如是念耶。
【唐】答:彼聞梵王數作是說:「我能造化,我能出生,是汝等父。」聞已深信。復曾見梵王長壽久住,既深生信重故起是念:「如有國王實無技用`[技=伎【三】]`,然對臣眾而自矜誇:我於昔時有大威勇,親率士眾摧伏勍敵。」臣眾既聞無不信受,咸言:我等幸遇大王,親友國人皆獲安樂。
【唐】復有說者:彼聞梵王數如前說。為審決故,便起宿住隨念智通,觀察自他先蘊相續漸次乃至初結生心,而不能觀前命終位。下通不能觀上境故。彼由通力,知大梵王先生久住,後起思念,我等便生,由此定知我等皆是梵王化作,從彼而生,是我等父。故由通力彼起是念。
【唐】問:劫初成時,幾有情類同時發起如前所說顛倒想見。
【唐】有作是說:小千界中,有一大梵十獨梵千梵眾;中千界中,有千大梵十千獨梵千千梵眾;大千界中,有千千大梵俱胝獨梵百俱胝梵眾。
【唐】復有說者:小千界中,有一大梵千獨梵十千梵眾;中千界中,有千大梵十千獨梵俱胝梵眾;大千界中,有十千大梵俱胝獨梵百俱胝梵眾。
【唐】有依雜說:大千界中,有俱胝大梵百俱胝獨梵百千俱胝梵眾。
【唐】評曰:應作是說,大千界中,有俱胝大梵百俱胝獨梵`[十=千【三】]`十俱胝那庾多梵眾,劫初成時,同時發起如前所說顛倒想見。
【唐】問:大梵天王住在何處,梵輔梵眾住何處耶。
【唐】西方諸師作如是說:初靜慮地處別有三:一梵眾天處,二梵輔天處,三大梵天處。此處即是靜慮中間。
【唐】迦濕彌羅諸論師說:初靜慮地唯有二處,即梵輔天中有高勝靜處,如近聚落.有勝園林,是大梵王常所居處,此處即是靜慮中間。 ^xfu6hl
### 大梵天身量之論述
【唐】問:大梵天等身量云何。
【唐】答:大梵王,身量一踰繕那半;梵輔天,身量一踰繕那;梵眾天,身量半踰繕那。
### 大梵天壽量之論述
【唐】問:大梵天等壽量云何。
【唐】答:大梵王,壽量一劫半;梵輔天,壽量一劫;梵眾天,壽量半劫。
【唐】應知此處四十中劫合為一劫。
### 大梵天獨住
【唐】問:大梵天王經幾時量獨一而住,經幾時量與眾共住,經幾時量復與眾別。
【唐】有作是說:經五中劫獨一而住;經五中劫與眾共住;經五中劫復與眾別。
【唐】復有說者:經十中劫獨一而住;經十中劫與眾共住;經十中劫復與眾別。
【唐】評曰:應作是說,經於半劫獨一而住;經於半劫與眾共住;經於半劫復與眾別。二十中劫是半劫量。
【唐】梵輔梵眾,依未至地心命終結生;大梵,依靜慮中間心命終結生。所以者何。命終結生心,唯捨受相應,捨受唯在初靜慮近分地有,非根本地故。
## 9.獨斷之肯定否定及折衷〖忍〗
【發智】諸起此見:「我一切忍。」此於五見何見攝。乃至廣說。
### {〔【補發智】文〕
【唐】見何諦斷此見耶。答:邊執見中常見攝,見苦所斷。
【唐】諸起此見:「我一切不忍。」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
【唐】答:邊執見中斷見攝,見苦所斷。
【唐】諸起此見:「我一分忍,一分不忍。」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
【唐】答:一分忍者,邊執見中常見攝;一分不忍者,邊執見中斷見攝。俱見苦所斷。
### }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長爪梵志來詣佛所,而白佛言:「喬答摩,當知我一切不忍,乃至廣說。」契經雖作是說,而不說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SA](雜含642-1362#969).[969](agamas#^sa0969) 我一切見不忍…時尊者舍利弗…不起諸漏,心得解脫。…長爪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MN74](Tipitaka21#^MN74) ]\[<b>毘奈耶出家事</b>:<u>俱瑟恥羅</u>…時人皆號長爪梵志…舍利…一切我法.所有見等.皆我不欲。所有事火.作如是見…於我聲聞弟子之中.明解聰利,俱瑟恥羅苾芻.最為第一。時具壽舍利子,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b>智論</b>:舍利弗舅<u>摩訶俱絺羅</u>གསུས་པོ་ཆེ…號為長爪梵志…姊子既生…時舍利弗聞是語,得阿羅漢。是長爪梵志出家作沙門,得大力阿羅漢。]\[<b>撰集百緣經</b>.長瓜梵志緣:姊既妊娠,共弟論議,弟又不如。]\[另一人:長爪梵志請問經]==
### 關於長爪梵志之名義
【唐】問:何故名為長爪梵志。
【唐】答:
【唐】1由彼梵志,身爪俱長,而且說為長爪梵志。
【唐】問:彼復何緣留此長爪。
【唐】答:彼貪習業,無容剪故。`[剪=翦【三】*]`
【唐】有作是說:彼恒山居,爪髮雖長無人剪剃。
【唐】復有說者:彼在家時樂習絃管,後雖出家.猶愛長爪,故不剪之。
【唐】2有餘師說:彼在外道法中出家。外道法中有留爪者,故說彼為長爪梵志。
【唐】此中以二事推求見趣:一以自性,二以對治。如文應知。
### ‹由來›
【唐】問:此惡見趣,等起云何。
【唐】答:尊者舍利子及大目乾連,投佛出家是此等起。謂長爪梵志是舍利子舅,曾教尊者外道書論,聞舍利子與大目連歸佛出家,深心憂悔作如是念:「智境無窮,設解深遠,終有迴義。彼喬答摩多聞智慧,雖定應勝舍利子等,而必應有勝。喬答摩定復有餘能勝彼者。如是展轉智境無窮。故我不應不設方便。」作是念已,來詣佛所而白佛言:「喬答摩,當知我一切不忍。」世尊告曰:「汝為忍此,所起見不。」時彼梵志作是思惟:「若答言:「忍」便違所立;若言:「不忍」便無所宗,若無所宗則非論道。」思已愧恥,默然而住。
【唐】復次,長爪梵志是斷見者。彼觀一切後當必斷,故佛告言:汝所起見亦當斷不。
【唐】復次,長爪梵志是猶豫者。彼觀一切皆可猶豫,故佛告言:汝於自見亦猶豫不。
【唐】然彼梵志有占相智,自知所立必當墮負,故彼梵志默然而住,世尊告曰:「無量有情
【唐】同汝所見,汝亦同彼。謂諸世間依三種見:
【唐】一有一類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一切忍。
【唐】二有一類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一切不忍。
【唐】三有一類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一分忍,一分不忍。
【唐】此中,若言『一切我皆忍』者,彼依此見生愛貪著。
【唐】若言『一切我皆不忍』者,彼依此見不生愛貪著。
【唐】若言『我一分忍,一分不忍』者,彼依此見,一分生愛貪著;一分不生愛貪著。」
【唐】問:一切見趣無不皆能生愛貪著,世尊何故說:「依彼見有不生」者。
【唐】答:應知彼經有別意趣。謂常見者執有後世,於能引發後有業思,生愛貪著。
【唐】若斷見者執無後世,於能引發後有業思,不愛貪著。是彼契經所說意趣。
【唐】然諸見趣,無不皆能生愛貪著。謂斷見者信有現在,入胎為初,命終為後,撥無他世,於此見中生愛貪著。與常見者,保執無異。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八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九</b>☗s99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五種納息第二之三
## 10.獨斷之肯定否定及折衷(續)
### 關於捨離惡見趣者
【唐】如契經說:佛告梵志:若有沙門婆羅門等,捨惡見趣而不取者,當知此類少中復少。
【唐】問:此類云何「少中復少。」
【唐】答:世間有情,性愚鈍者,如大地土;性聰慧者,如爪上土。性聰慧中,邪見者多,正見者少,喻如前說。是故名為「少中復少。」
### 關於折衷主義
【唐】問:如《見蘊》說:「斷常見者,展轉相違。」云何此中說:「有一類起如是見:我一分忍,一分不忍。」而不相違。
【唐】答:此中說:「一補特伽羅,若執色蘊為常,彼執四蘊為斷;若執四蘊為常,彼執色蘊為斷。」故此二見,非互相違。
【唐】《見蘊》說:「二補特伽羅,一執色常,一執色斷,乃至執識亦有二種。」故彼二見,展轉相違。
### 舍利子得阿羅漢時隨觀何法
【唐】彼經復說:世尊說此見趣法時,長爪梵志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時舍利子受具足戒已經半月,隨觀此法得阿羅漢。
【唐】問:時舍利子隨觀何法。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尊者舍利子,即隨觀世尊為彼梵志說見趣法,成阿羅漢。
【唐】復有說者:尊者舍利子,即隨觀梵志得預流果道所觀法,成阿羅漢。
【唐】有作是說:尊者舍利子,即隨觀梵志得預流果能證學法,成阿羅漢。
【唐】大德說曰:彼舍利子,隨觀緣起有十二支差別性法,成阿羅漢。
【唐】是名舍利子,所隨觀法。
## 11.〖五惡見〗
<w:p>♂Lvl"2"♀<w:r><w:t><b><font color="#C00000">自性及彼對治</font></b>
【發智】諸起此見:「有阿羅漢,天魔所嬈漏失不淨。」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佛涅槃後.假名苾芻所起惡見,令有智者,知而制之。故作斯論。
==\[1餘所誘]==
【發智】諸起此見:「有阿羅漢,天魔所嬈漏失不淨。」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非因計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
【唐】此中非因計因者,謂彼不淨從煩惱生,而說天魔所嬈故出,故戒禁取以為自性。==\[不正思惟夢失不淨]==
【唐】見苦所斷顯彼對治。苦智生時,能斷如是不實推求不實分別,顛倒惡見令永滅故,名見苦斷。廣說如前。
==\[2無知]==
【發智】諸起此見:「有阿羅漢,於自解脫猶有無知。」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謗阿羅漢無漏智見,邪見攝,見道所斷。
【唐】此中謗阿羅漢無漏智見者,謂阿羅漢於自解脫由無漏智見,已離無知。而說猶有無知,則撥無彼無漏智見,是故邪見以為自性。
【唐】見道所斷顯彼對治。道智生時,能斷如是不實推求,乃至廣說,如前應知。
==【唐】[3猶豫]==
【發智】諸起此見:「有阿羅漢,於自解脫猶有疑惑。」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答:謗阿羅漢越渡疑惑。邪見攝,見道所斷。<b>`[渡=度【明】*]`</b>
【唐】此中謗阿羅漢越渡疑惑者,謂阿羅漢於自解脫由無漏道,已斷疑惑而說猶有疑惑,則撥無彼道,是故邪見以為自性。
【唐】見道所斷顯彼對治,道智生時,能斷如是不實推求,乃至廣說,如前應知。
==\[4他令入]==
【發智】諸起此見:「有阿羅漢,但由他度。」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
【唐】答:謗阿羅漢無障無背.現量慧眼.身證自在,邪見攝,見道所斷。
【唐】此中謗阿羅漢無障無背.現量慧眼.身證自在者,謂阿羅漢實自證得無障無背,現量慧眼.身證自在,非但由他而得度脫。然說但由他故得度,則謗聖道。是故邪見以為自性。
【唐】見道所斷顯彼對治,道智生時,能斷如是不實推求。乃至廣說,如前應知。
==\[5道因聲故起]==
【發智】諸起此見:「道及道支,苦言所召。」此於五見何見攝。見何諦斷此見耶。
【唐】答:非因計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
【唐】此中非因計因者,謂諸聖道要修方得,而說苦言.能召令起,故戒禁取以為自性。
【唐】見苦所斷顯彼對治,苦智生時,能斷如是不實推求,乃至廣說,如前應知。此於苦果,計為道因,故見苦時,永斷此見。
### 等起(附:二部分裂)
【唐】已說五種惡見自性及彼對治,等起云何。謂大天因緣是此等起。
### ‹大天因緣›
==\[大天出生]==
【唐】昔末土羅國有一商主,少娉妻室,生一男兒,顏容端正與字大天。
==\[造三無間業]==
【唐】未久之間,商主持寶遠適他國,展轉貿易,經久不還。其子長大,染穢於母。後聞父還,心既怖懼,與母設計遂殺其父。
【唐】彼既造一無間業已。事漸彰露,便將其母展轉逃隱波吒梨城。彼後遇逢本國所供養阿羅漢苾芻,復恐事彰,遂設方計殺彼苾芻。
【唐】既造第二無間業已。心轉憂慼,後復見母與餘交通,便憤恚言:「我為此故造二重罪,移流他國`[跉跰=伶偔【三】]`跉跰不安,今復捨我更好他人,如是倡穢誰堪容忍。」於是方便復殺其母。
==\[出家]==
【唐】彼造第三無間業已,由彼不斷善根力故,深生憂悔寢處不安,自惟重罪何緣當滅。
【唐】彼後傳聞沙門釋子有滅罪法,遂往鷄園僧伽藍所,於其門外見一苾芻徐步經行誦伽他曰:
【唐】ᅟ「若人造重罪ᅟᅟ修善以滅除ᅟ彼能照世間ᅟᅟ如月出雲翳」
【唐】時彼聞已,歡喜`[勇=踊【明】]`勇躍,知歸佛教定能滅罪。因即往詣一苾芻所,慇懃固請求度出家。時彼苾芻既見固請,不審撿問遂度出家,還字大天教授教誡。
【唐】大天聰慧,出家未久便能誦持三藏文義,言詞清巧善能化導,波吒梨城無不歸仰。王聞召請數入內宮,恭敬供養而請說法。
### 大天五事
==\[1餘所誘]==
【唐】彼後既出,在僧伽藍不正思惟夢失不淨,然彼先稱是阿羅漢,而令弟子浣所污衣。弟子白言:「阿羅漢者諸漏已盡,師今何容猶有斯事。」大天告言:「天魔所嬈汝不應怪,然所漏失略有二種:一者煩惱;二者不淨。煩惱漏失阿羅漢無.猶未能免不淨漏失。所以者何。諸阿羅漢煩惱雖盡,豈無便利涕唾等事。然諸天魔常於佛法而生憎嫉,見修善者便往壞之,縱阿羅漢亦為其嬈,故我漏失是彼所為,汝今不應有所疑怪。」是名第一惡見等起。
==§[2無知]==
【唐】又彼大天欲令弟子歡喜親附,矯設方便,次第記別四沙門果。時彼弟子稽首白言:「阿羅漢等應有證智,如何我等都不自知。」彼遂告言:「諸阿羅漢亦有無知,汝今不應於己不信。謂諸無知略有二種:一者染污,阿羅漢已無;二者不染污,阿羅漢猶有。由此汝輩不能自知。」是名第二惡見等起。
==§[3疑惑]==
【唐】時諸弟子復白彼言:「曾聞聖者已度疑惑,如何我等於諦實中猶懷疑惑。」彼復告言:「諸阿羅漢亦有疑惑。疑有二種:一者隨眠性疑,阿羅漢已斷;二者處非處疑,阿羅漢未斷。獨覺於此而猶成就,況汝聲聞於諸諦實能無疑惑而自輕耶。」是名第三惡見等起。
==§[4他令入]==
【唐】後彼弟子披讀諸經,說阿羅漢有聖慧眼,於自解脫能自證知,因白師言:「我等若是阿羅漢者,應自證知,如何但由師之令入,都無現智能自證知。」彼即答言:「有阿羅漢但由他入不能自知。如舍利子智慧第一、大目乾連神通第一,佛若未記彼不自知,況由他入而能自了。故汝於此不應窮詰。」是名第四惡見等起。
==§[5道因聲故起]==
【唐】然彼大天雖造眾惡,而不斷滅諸善根故,後於中夜自惟罪重,當於何處受諸劇苦。憂惶所逼數唱「苦哉」,近住弟子聞之驚怪,晨朝參問起居安不。大天答言:「吾甚安樂。」弟子尋白:「若爾,昨夜何唱苦哉。」彼遂告言:「我呼聖道,汝不應怪。謂諸聖道若不至誠,稱苦召命終不現起,故我昨夜數唱苦哉。」是名第五惡見等起。
### ‹五惡見之頌›
【唐】大天於後,集先所說五惡見事而作頌言:
【唐】「<b>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b>。」
### ‹根本分裂之因由與經過›
【唐】於後,漸次鷄園寺中上座苾芻多皆滅歿。十五日夜布灑他時,次當大天昇座說戒,彼便自誦所造伽他。爾時眾中有學無學多聞持戒修靜慮者,聞彼所說無不驚訶,咄哉愚人寧作是說。此於三藏曾所未聞。咸即對之翻彼頌曰:
【唐】ᅟ「<b>餘所誘無知ᅟᅟ猶豫他令入 ᅟ道因聲故起ᅟᅟ汝言非佛教</b>」
【唐】於是竟夜鬪諍紛然,乃至終朝朋黨轉盛。城中士庶乃至大臣,相次來和皆不能息。王聞自出詣僧伽藍,於是兩朋各執己誦。時王聞已亦自生疑,尋白大天:「孰非誰是,我等今者當寄何朋。」大天白王:「戒經中說,若欲滅諍依多人語。」王遂令僧兩朋別住。賢聖朋內耆年雖多而僧數少,大天朋內耆年雖少而眾數多。王遂從多依大天眾訶伏餘眾。事畢還宮。爾時鷄園諍猶未息,後隨異見遂分二部:一上座部;二大眾部。
### ‹迦濕彌羅國佛教興盛之淵源›
【唐】時諸賢聖知眾乖違,便捨鷄園欲往他處。諸臣聞已遂速白王,王聞既瞋便勅臣曰:「宜皆引至殑伽河邊,載以破船中流墜溺,即驗斯輩是聖是凡。」臣奉王言便將驗試。時諸賢聖各起神通,猶如雁王陵虛而往,復以神力攝取船中同捨鷄園未得通者,現諸神變作種種形相,次乘空西北而去。王聞見已深生愧悔悶絕躃地,水灑乃蘇。速即遣人尋其所趣,使還知在迦濕彌羅,復固請還僧皆辭命。王遂總捨迦濕彌羅國,造僧伽藍安置賢聖眾,隨先所變作種種形,即以摽題僧伽藍號,謂`[鷄=鴿【三】]`鷄園等,數有五百。復遣使人多齎珍寶營辦什物而供養之。由是爾來,此國多有諸賢聖眾任持佛法,相傳制造于今猶盛。
### ‹大天命終›
【唐】波吒梨王既失彼眾,相率供養住鷄園僧。於後大天因遊城邑,有占相者遇爾見之竊記彼言:「今此釋子却後七日定當命終。」弟子聞之憂惶啟告,彼便報曰:「吾已久知。」還至鷄園遣諸弟子,分散遍告波吒梨城王及諸臣長者居士:「却後七日,吾當涅槃。」王等聞之無不傷歎。至第七日彼遂命終。
【唐】王及諸臣城中士庶悲哀戀慕,各辦香薪并諸酥油花香等物,積置一處而焚葬之,持火來燒隨至隨滅,種種方計竟不能然。有占相師謂眾人曰:「彼不消此殊勝葬具,宜以狗糞而灑穢之。」便用其言火遂炎發,須臾焚蕩俄成灰燼,暴風卒至飄散無遺。
【唐】故彼是前惡見等起。諸有智者,應知避之。
### 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一
# 納息3 他心智乃至善法之習修得修【他心智】
## 1.他心智・宿住隨念智〖二智〗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三宮】=卷第七十五首【三宮】,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第二十三]\[犍=揵【宋元宮】]\[第二=第二之二【明】]`*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 智犍度他心智品第二* ==\[上接[s97](婆沙091-100#^258gmf)…何況非法]== ^zyaupn
【發智】云何他心智。云何宿住隨念智。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涼】云何他人心智。云何念前世智。如是章及解章義,此中應廣說優`[波=婆【三宮】]`波提舍。*
*【涼】問曰*
*【涼】彼尊者迦旃延子,何故依二智而作論。*
### 作論之理由
【唐】問:何故尊者依前二智而作論耶。
【唐】答:1是彼尊者意欲爾故,謂本論師隨欲造論,不違法相故不應責。
*【涼】答曰:*
*【涼】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意,隨其欲意而作論,亦不違法相。*
*【涼】彼意欲因二智而作論,即論二智,謂他心智、念前世智,意欲論二智故。*
【唐】如此尊者於《根蘊》中,依法類二智而作論;
*【涼】餘處亦因二智而作論,如根`[揵=犍【明】*]`揵度中論法智比智。*
【唐】於《定蘊》中,依盡無生二智而作論;
*【涼】餘處亦因二智而作論,如定`[*]`揵度論盡智無生智。*
【唐】復於《根蘊》中,依苦集滅道四智而作論;
*【涼】餘處意欲論四智,即因四智而作論,如根`[*]`犍度論苦集滅道智,如說:若苦智是苦無漏智耶。乃至若道智是道無漏智耶。*
【唐】於《結蘊》《定蘊》及此蘊後,依八智而作論;
*【涼】餘處意欲論八智,即因八智而作論,如使`[犍=揵【宋元宮】*]`犍度、定`[*]`犍度、智`[*]`犍度所說。*
【唐】於«修智»等處,依十智而作論。
*【涼】餘處意欲論十智,即因十智而作論,如說:眼根以幾智知。*
【唐】如是尊者,於此蘊初,依他心宿住二智而作論。
【唐】如善巧陶師[s148],先熟調泥團置輪上,隨自意樂造器等物。尊者亦爾,聞思修慧觀察法相,斷自性愚及所緣愚,隨欲造論,故不應責。
*【涼】猶如善巧陶師,先調柔泥團安置輪上,隨其欲意作種種器。彼尊者亦爾,以聞思慧觀察法相,斷緣中愚故,隨其欲意造論,亦不違法相。*
【唐】2復次,以前二智俱通加行及離染得,俱是修所成,俱是通自性,俱是四支五支靜慮果,故偏依之而作此論。
*【涼】復次,此二智,以離欲得方便得體是修`[慧=惠【元】]`慧,亦是通體是四`[支=枝【三宮】下同]`支五支禪果故。*
【唐】3復次,以前二智俱以智見為自性,俱於所緣分齊而取。謂他心智唯緣現在;宿住隨念智但緣過去,故偏依之而作此論。
*【涼】復次,此二智,體是智性見性。復次,以此二智各緣一世,他心智緣現在世,念前世智緣過去世。*
【唐】4有作是說:以此二智,俱通有漏無漏二品,故偏依之,而作此論。
*【涼】若作是說,念前世智是有漏無漏者==\[[s100](婆沙091-100#^ww39wn)尊者妙音作如是說:此通六智]==,應作是說:以此二智是有漏無漏故。*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宿住隨念智唯是有漏故。 ^d3zpd8
~~【發】云何他心智。~~
~~【發】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知他相續現在欲色界心心所法,或無漏心心所法,是謂他心智。~~
~~*【八】云何知他人心智、云何識宿命智。知他人心智云何。*~~
~~*【八】答曰:若智所修.所修果.<font color="red">憶所修</font>.已得不失,<font color="red">所可用</font>智現在前,他眾生他人<font color="red">所覺所觀所行</font>,已覺意性如實知之,是謂知他人心智。*~~
*【涼】云何他心智。*
*【涼】答曰:<b>若智是修、是修果、從修生、得不失</b>。*
【唐】此中若智修所成者,謂修所成慧為自性故。
【唐】是修果者,謂是四支五支靜慮果故。
【唐】依止修者,謂依數習而成就故。
【唐】已得不失者,已證得不捨故。
*【涼】是修者,體是修。`[是=果【三宮】]`是修果者,是四支五支禪果。從修生者,修習故。得不失者,得不捨。*
【唐】問:何故不說「未得已失。」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復次,若由此智說名成就他心通者,此中說之。未得已失諸他心智,無如是義,是故不說。
*【涼】問曰:何故不說已得當得者,但說今得耶。*
*【涼】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
*【涼】復次,若得此智.名得`[道=`通`【三宮】]道`者.名知他心者,是中說之;非已得當得者,以失故。*
【唐】能知他相續現在欲色界心心所法,或無漏心心所法者,謂能如實知他有情身中現在世,欲色界或無漏心心所法。此說.他心智所緣境相。
【唐】<font color="red">有別誦言</font>:「若智現起,如實知他有情.有所尋求.有所伺察.有所攝受,眾緣所起意及意所有,是謂他心智。」
*【涼】<b>以此智知他心所覺、所觀、所行</b>,所覺者是欲界初禪,所觀者是中間禪,所行者是上三禪。*
*【涼】復有說者,所覺是欲界初禪,所觀者從欲界乃至中間禪,所行者從欲界乃至第四禪。*
*【涼】問曰:他人心覺觀緣色時,他心智亦知他心所緣色耶。*
*【涼】答曰:<font color="red">外國法師</font>經文作如是說:「若智知欲色界現前他人心心數法及無漏心,是名他心智。」*
*【涼】問曰:<font color="red">罽賓沙門</font>何故不作如是說耶。==\[s71舊外國師同此國說,舊此國師同外國說。]==*
*【涼】答曰:亦應作如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
*【涼】答曰:言所覺所觀所行者,說其體,不說所緣處。*
*【涼】<b>心心數法如實知之</b>。心者是心數,法者是數法。如實知之者,是說知境界。*
【唐】此中<b>若智現起</b>者,說現行他心智。<b>如實知</b>者,簡別占相智等。
【唐】<b>他有情</b>者,簡別知自心心所法。
【唐】<b>有所尋求</b>者,謂欲界初靜慮心心所法。
【唐】<b>有所伺察</b>者,謂靜慮中間心心所法。
【唐】<b>有所攝受</b>者,謂後三靜慮心心所法。
【唐】復有說者:「有所尋求」,顯欲界初靜慮。
【唐】「有所伺察」,顯從欲界乃至靜慮中間。
【唐】「有所攝受」,顯從欲界乃至第四靜慮。
【唐】此中顯示能尋求等,故色等法非此智境。
【唐】<b>眾緣所起</b>者,如能知智由四緣生,所知亦由四緣生故。
【唐】<b>意及意所有</b>者,意即是心,諸心所法名意所有。
【唐】如是皆說,他心智境。
【唐】此他心智或應說一,謂他心智通及示導;
【唐】或應說二,謂有漏無漏,有縛解脫,有繫不繫;或應說三,謂下中上品;
【唐】或應說四,謂四靜慮果;或應說六,謂有漏無漏各有三品;
【唐】或應說八,謂四靜慮果,各有有漏無漏;或應說九,謂下下品乃至上上品;
【唐】或應說十二,謂四靜慮果,各有三品;或應說十八,謂有漏無漏各有九品;
【唐】或應說二十四,謂四靜慮果,各有有漏無漏,此復各有三品;
【唐】或應說三十六,謂四靜慮果,各有九品;
【唐】或應說七十二,謂四靜慮果,各有有漏無漏,此復各有九品;
【唐】若以在身剎那分別,應說無量無邊。
【唐】此中總說,一他心智。
*【涼】應說一知他心智,謂知他心智通。*
*【涼】應說二,謂知有漏無漏及縛解繫不繫。應說三,謂上中下。*
*【涼】應說四,謂四禪果。應說六,謂有漏上中下、無漏上中下。*
*【涼】應說八,謂四禪有漏無漏。應說九,謂下下乃至上上。*
*【涼】應說十二,謂四禪中各有三種,謂上中下。應說十八,謂有漏有九`[九=九種【三宮】*]`、無漏有`[*]`九。*
*【涼】應說二十四,`[初=謂初【三宮】]`初禪有漏有三、無漏有三,乃至第四禪亦爾。應說三十六,謂初禪有九種,乃至第四禪有九種。*
*【涼】應說七十二,初禪有漏有九種、無漏有九種,乃至第四禪亦爾。*
*【涼】若以在身、若在剎那,則有無量無邊他心智。*
*【涼】此中總說一種他心智而作論。*
### 他心智之自性
【唐】問:此他心智以何為自性。
【唐】答:以慧為自性。是謂他心智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涼】問曰:他心智體是何耶。*
*【涼】答曰:體是慧。*
### 名他心智之理由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他心智。他心智是何義耶。
【唐】答:知他心故,名他心智。
*【涼】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知他心智。*
*【涼】答曰:知他心故名知他心智。*
【唐】問:此亦知他諸心所法,何故但名他心智耶。==\[[s106](婆沙101-110#^pch9vp)但名他心智]==
*【涼】問曰:亦知數法,何故但名知他心耶。*
ᅟ
【唐】答:
*【涼】答曰:*
【唐】1諸瑜伽師意樂加行,欲知他心非他心所,是故但立他心智名,以心為先亦知心所。譬如有人意樂加行但欲見王,若見王時亦見臣等。
*【涼】以期心故。行者期心勤修方便欲知他心,不期數法,亦知數法,故名知他心智。如人求見於王,不求見眷屬,若見王時亦見眷屬。彼亦如是。*
【唐】2復次,諸法立名依多緣故。謂或依自性或依對治或依加行或依相應或依所依或依所緣或依行相或依所緣及行相等。==\[[s106](婆沙101-110#^amxiod) [s106](婆沙101-110#^pch9vp) [s40](婆沙031-040.md#^oq5pm5)涼]==
*【涼】復次,諸法立名各有所以,或以自體、或以對治、或以方便、或以相應、或以所依、或以所行、或以所緣、或以行以緣。*
【唐】「依自性」立名者,謂五蘊四諦世俗智等。
*【涼】以自體者,如五陰四諦等智是也。*
【唐】「依對治」立名者,謂法智類智,對治欲界上二界故。
【唐】「依加行」立名者,謂空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五現見定他心智等。
【唐】「依相應」立名者,如《品類足》說:云何順樂受等法。謂樂受等相應,如是一切。
【唐】「依所依」立名者,謂眼識等。
【唐】「依所緣」立名者,謂四念住無相定等。
【唐】「依行相」立名者,謂苦集智。此二,行相無雜,所緣雜故。
【唐】「依所緣及行相」立名者,謂滅道智。此二所緣行相,俱無雜故。
【唐】諸如是等立名因緣乃有無量。今他心智,但依加行立名非餘。
*【涼】餘解廣說如上。*
【唐】3復次,相應品中,<u>心最勝故</u>,依知勝法,立此智名。如說:王來,非無臣等。
【唐】4復次,以依心故,名心所法。心是大地,故諸心所法名大地所有,故但說心。
【唐】5復次,修他心通.無間道位.唯緣心故,但說知心。==\[s27無間道時.但緣心故]== ^3sfgqi
## 2.他心智之諸門分別及加行等
### 他心智諸門分別17門
##### c1-3界地.所依
【唐】01界
【唐】此他心智「界」者,有漏他心智是色界;無漏他心智是不繫。
###### 無色界無他心智
【唐】問:何故無色界無他心智耶。
【唐】答:非田器故。乃至廣說。
【唐】復次,修他心智,依色起故。
*【涼】界者,有漏是色界繫、無漏是不繫。*
*【涼】問曰:何故無色界無他心智耶。*
*【涼】答曰:*
*【涼】非其`[田=因【三宮】]`田故,乃至廣說。*
*【涼】復次,他心智因色故生,無色界無色。地者,是四根本禪地,不在諸邊無色地。*
*【涼】問曰:諸邊中何故無知他心智耶。*
*【涼】答曰:*
*【涼】此是通,若有三昧能生通果則有此智,諸邊中無此定故。*
###### 02地
【唐】「地」者,唯在四根本靜慮,非近分;無色彼地,不能發五通故。
【唐】問:靜慮中間心心所法,何地智能知耶。
*【涼】問曰:中間禪心以何知他心智知耶。*
*【涼】答曰:*
【唐】有作是說:初靜慮上品智能知。
【唐】復有說者:第二靜慮下品智能知。
【唐】評曰:應作是說,初靜慮三品智皆能知。所以者何。一地攝故。
*【涼】或有說者,以初禪地者知。*
*【涼】復有說者,以二禪地者知。*
*【涼】評曰:應作是說,以初禪地者知。所以者何。是一地法故。* ^3bxz9x
###### 03所依
【唐】「所依」者,唯依欲色界身起。
##### c4-6行相.所緣.念住
###### 04行相
【唐】「行相」者,無漏他心智,作緣道諦四行相轉;有漏他心智,作不明了行相轉。
*【涼】所依者,依欲色界身行者,無漏者行道等四行,有漏者不行行。* ^bzqqrx
###### 05所緣
【唐】「所緣」者,初靜慮他心智,緣欲界初靜慮地心心所法;
【唐】第二靜慮他心智,緣欲界初二靜慮地心心所法;
【唐】第三靜慮他心智,緣欲界前三靜慮地心心所法;
【唐】第四靜慮他心智,緣欲界四靜慮地心心所法。
【唐】無他心智能知無色心心所法,彼地勝故。如初靜慮等他心智,不知第二靜慮等心心所法。
*【涼】緣者,初禪地者緣欲界初禪,二禪地者緣欲界乃至第二禪,第三禪地者緣欲界乃至第三禪,第四禪地者緣欲界乃至第四禪。他心智不知無色界。*
*【涼】問曰:何故他心智不知無色界。*
【唐】問:生欲色界,起無色地心心所法,是他心智所緣境不。
【唐】答:非所緣境。如不知果因亦爾故。
*【涼】答曰:*
*【涼】他心智不知上地法。初禪他心智不知第二禪心,乃至第三禪他心智不知第四禪心。*
*【涼】問曰:生欲色界起無色定現在前,他心智能知彼心心數法不耶。*
*【涼】答曰:*
*【涼】不知。所以者何。如果時不知,因時亦爾。*
【唐】「念住」者,是三念住,除身念住。
*【涼】念處者,是三念處,除身念處。*
##### c7-9智.三摩地.根相應
【唐】「智」者,是四智。謂法類道世俗智。即總說彼為他心智。
*【涼】智者,是四智,謂法智、比智、道智、等智。*
【唐】「三摩地俱」者,無漏他心智,道無願俱;有漏他心智,非三摩地俱。
【唐】「根相應」者,總說此與三根相應,謂樂喜捨。
##### c10-12世性界繫
【唐】「三世」者,是三世。
【唐】「緣三世」者,過去緣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若生法緣未來,若不生法緣三世。
【唐】「善不善無記」者,唯是善。
【唐】「緣善不善無記」者,緣三種。
*【涼】三昧者,無漏者與道無願相應,有漏者不與相應。根者,總與三根相應,謂樂、喜、捨根。世者,在三世。緣三世者,過去者緣過去,現在者緣現在,未來不生者緣三世、必生者緣未來。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緣三種。*
【唐】「繫不繫」者,有漏他心智唯色界繫;無漏他心智唯不繫。
【唐】「緣繫不繫」者,緣欲色界繫及不繫。
*【涼】三界繫及不繫者,有漏是色界繫,無漏是不繫。緣三界繫及不繫者,緣欲色界及不繫。*
##### c13-17學斷名義.自他相續.得
【唐】「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通三種。
【唐】「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緣三種。
*【涼】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三種。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盡緣三種。*
【唐】「見修所斷不斷」者,有漏他心智唯修所斷;無漏他心智是不斷。
【唐】「緣見修所斷及不斷」者,緣三種。
*【涼】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有漏者是修道斷,無漏者是不斷。緣見道修道不斷者,盡緣三種。*
【唐】「緣名緣義」者,唯緣義。
*【涼】緣名緣義者,是緣義。*
【唐】「緣自他相續非相續」者,唯緣他相續。
*【涼】緣自身他身及非身者,緣他身。*
*【涼】是方便得離欲得者,是方便亦是離欲。初禪者離欲界欲得,乃至第四禪離三禪欲得。*
*【涼】方便者以方便現在前,佛不以方便現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聲聞或以中或以上方便。*
###### 17加行離染得
【唐】「加行離染得」者,通加行離染得。
【唐】「離染得」者,謂初靜慮者,離欲界染時得,乃至第四靜慮者,離第三靜慮染時得,或離自地上地染時,亦容修得。
【唐】「加行得」者,謂修勝進加行時得,及起加行令現在前。謂諸聲聞以中上品加行;獨覺唯以下品加行;佛不以加行能現在前。
###### 18曾得未曾得
【唐】「曾得未曾得」者,一切聖者及內法異生,皆通曾得未曾得;外法異生唯是曾得。
###### 他心智加行
【唐】問:修他心智,加行云何。
*【涼】問曰:他心智方便云何。*
【唐】答:
*【涼】答曰:*
【唐】《施設論》說:初修業者,於世俗定已得自在,數起現前令轉明利,先審觀察自身心相:「若時身有如是相現,爾時便起如是相心;若時自起如是相心,爾時身有如是相現。」自審觀察身心相已,
*【涼】如《施設經》說:初行者先取自身相,若身有如是色則有如是心,若有如是心則身有如是色。取自身相已,*
【唐】次審觀察他身心相:「若時身有如是相現,爾時便起如是相心;若時他起如是相心,爾時身有如是相現。」審觀察他身心相已,
*【涼】亦取他人身相,若他身有如是色則有如是心,若有如是心則身有如是色。取如是相已,*
【唐】次純觀彼心心所法作是思惟:「我應觀彼心心所法,何所尋求,何所伺察,何所攝受。」既思惟已,純觀彼心相續前後行相差別。
*【涼】作是思惟:今此眾生.為何所觀.何所分別。*
【唐】觀彼心相若得純熟,齊是名為修他心智加行成滿。
*【涼】作是思惟時,如實知之,此眾生如是思惟、如是分別。是名他心智滿足。*
【唐】《集異門論》作如是說:修他心智,加行云何。謂審觀察緣五取蘊為苦非常空非我智行相差別,漸次能引無漏智生,善知他心,名他心智。
*【涼】《集法經》亦說:他心智方便云何。答曰:觀五取陰是苦空無常無我,作如是觀無漏智。*
【唐】問:無漏他心智.能緣四諦智,何故但說緣苦智耶。
*【涼】問曰:如他心智緣四諦智,何故但說緣苦智者耶。*
【唐】答:
*【涼】答曰:*
【唐】亦應說緣餘三諦智,而不說者,當知有餘。
*【涼】應說盡緣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
【唐】復次,此中但說.初入加行.但緣苦智不說緣餘,後相續時.亦緣餘智。
*【涼】復次,此說初起入法方便,若說緣苦智.當知亦說緣餘智。*
#### 《施設論》文與《集異門論》文之會通
【唐】問:前《施設論》後《集異門》所說加行,有何差別。
*【涼】問曰:前方便、此後方便有何差別耶。*
【唐】答:前說有漏他心智加行;後說無漏他心智加行。
【唐】復次,前說他心智加行,非勝妙明淨;後說他心智加行,勝妙明淨。
【唐】然他心智雖加行時亦緣色起,而成滿時不復緣色。所以者何。先觀麁法為入細故。
*【涼】{問曰:何故他心智方便時因色生耶。*
*【涼】答曰:因麁得入細故。*
【唐】又他心智雖加行時亦緣自相續,而成滿時唯緣他相續。
*【涼】他心智方便時緣自己,滿足時不緣自己。*
【唐】所以者何。緣自不名他心智故。
【唐】又他心智但緣他心,不緣他心所緣行相。若緣他心所緣行相,應緣自心,非他心智。自心是彼所緣.及能緣行相故==\[[js26](俱舍論記疏26#^1qlzj3) 光:他心智是彼他心能緣行相故(非「不知他心上能緣行相」)]==。
*【涼】問曰:何故他心智方便時緣自己,滿足時不緣自己耶。*
*【涼】答曰:他心智不緣他心所緣所行。若他心智緣他心所緣所行者,亦可名自心智。}* ^8uacis
### 他心智之現在前與色之關係
【唐】問:若眼不見色,為能知他心不。答:能知。耳聞聲故。
【唐】問:若不見色聞聲,為能知他心不。答:能知。鼻臭香故。
【唐】問:若不見色聞聲臭香,為能知他心不。答:能知。舌甞味故。
【唐】問:若不見色聞聲臭香甞味,為能知他心不。答:能知。身覺觸故。
*【涼】答曰:*
*【涼】前所說方便至有漏無漏,此所說方便一向是無漏。*
*【涼】復次,後方便勝妙明淨,勝前方便。*
*【涼】問曰:若眼不見色,為能知他心不耶。*
*【涼】答曰:能知。以耳聞其聲故。*
*【涼】若眼不見色、耳不聞聲,為能知他心`[不=不耶【三宮】]`不。*
*【涼】答曰:知,以鼻嗅其香故。*
*【涼】若眼耳鼻不見色聞聲嗅香,為能知他心不耶。*
*【涼】答曰:知,以舌知味故。*
*【涼】若不見色聞聲嗅香知味,為能知他心不耶。*
*【涼】答曰:知,以身觸故。*
【唐】問:若不見色聞聲臭香甞味覺觸,為能知他心不。
*【涼】若不見色乃至身不覺觸,為能知他心不耶。*
*【涼】答曰:*
【唐】有作是說:彼不能知。所以者何。他心智起,因緣色故。
*【涼】或有說者,不知。所以者何。以他心智因色故。*
【唐】評曰:應作是說,初引發時則不能知;已成滿者,雖不緣色而亦能知。
*【涼】評曰:應作是說:方便時不知,滿足時能知。*
*【涼】{}問曰:何故他心智方便時因色生耶。*
*【涼】答曰:因麁得入細故。{}*
*【涼】{}他心智方便時緣自己,滿足時不緣自己。*
*【涼】問曰:何故他心智方便時緣自己,滿足時不緣自己耶。*
*【涼】答曰:他心智不緣他心所緣所行。若他心智緣他心所緣所行者,亦可名自心智。{}*
## 3.能取之諸他心智及其力能和所取之境
【唐】曾得未曾得之有漏之他心智,與其境
【唐】曾得有漏心心所法有十五種,是他心智所應取境。謂欲界及四靜慮,各有下中上三品心心所法。
【唐】曾得有漏他心智有十二種,謂四靜慮各有下中上三品他心智。此中,
【唐】初靜慮曾得有漏他心智,下品者,能知欲界三品及初靜慮下品曾得有漏心心所法;
【唐】中品者,能知欲界三品及初靜慮下中二品曾得有漏心心所法;
【唐】上品者,能知欲界及初靜慮各三品曾得有漏心心所法。
【唐】如是展轉乃至第四靜慮,曾得有漏上品他心智,能知欲界及四靜慮各三品曾得有漏心心所法。
【唐】如曾得有漏十二種他心智,知十五種曾得有漏心心所法;未曾得有漏十二種他心智,知十五種未曾得有漏心心所法亦爾。
*【涼】本曾所得有漏心心數法十五種,欲界有三種謂上中下,乃至第四禪亦有三種。初禪地下有漏他心智,知欲界三種心心數法,及知初禪下有漏心心數法。中者,知欲界三種,知初禪下中二種。上者,知欲界三種,初禪三種。如初禪乃至第四禪,上者知十五種。如本曾起有漏心有十五種,未曾得有漏心亦有十五種。無漏心有十二種,初禪地有三種謂上中下,乃至第四禪亦爾。第二禪地下無漏心,知初禪地下無漏心,亦知二禪。下者第二禪,中者知初禪第二禪下中二種,上者知初禪`[第〔-〕【三宮】]`第二禪下中上三種,知第二禪乃至第四禪,上者知十二種無漏心心數法。*
### 無漏之他心智與其所取境之關係
【唐】無漏心心所法有十二種,是他心智所應取境;無漏他心智亦有十二種,謂四靜慮各有三品。
【唐】此中,
【唐】第二靜慮無漏他心智下品者,能知初靜慮及第二靜慮,各唯下品無漏心心所法;
【唐】中品者,能知初靜慮及第二靜慮各下中二品無漏心心所法;
【唐】上品者,能知初靜慮及第二靜慮各三品無漏心心所法;
【唐】如是展轉乃至第四靜慮上品無漏他心智,能知四靜慮各三品無漏心心所法。
【唐】問:何故上地下中品有漏他心智,俱能知下地三品有漏心心所法;
*【涼】問曰:何故下有漏他心智知下地三種及自地下者,無漏下他心智知下地下心心數法及自地下者,非中上耶。*
【唐】上地下中品無漏他心智,不知下地中上品無漏心心所法耶。
【唐】答:有漏無漏心心所法建立各異。
【唐】謂有漏心心所法依相續建立,有一身相續中成就三品有漏心心所法`[三=二【三】]`;
【唐】無漏心心所法依根品建立,無一身相續中成就二品無漏心心所法,況有成就三者。建立既別故知有異。
### 他心智與通果心之關係
【唐】有十四種通果心心所法,皆是他心智所應取境。
【唐】謂欲界初靜慮各有四靜慮果;
【唐】第二靜慮有後三靜慮果;
【唐】第三靜慮有後二靜慮果;
【唐】第四靜慮唯有第四靜慮果。
【唐】問:初靜慮他心智,於欲界四靜慮通果心心所法能知幾種。
【唐】有作是說:能知四種。所以者何。一切皆是欲界攝故。
【唐】復有說者:唯能知初靜慮果,不知餘三。所以者何。如不知因,果亦爾故。
### 諸種他心智之作用與範疇
【唐】諸他心智,於地度.根度.補特伽羅度.心心所法,皆不能知。
【唐】於地度心心所法不能知者,謂初靜慮他心智不能知第二靜慮以上心心所法,乃至第三靜慮他心智,不能知第四靜慮以上心心所法。
【唐】於根度心心所法不能知者,謂鈍根者他心智不能知利根者心心所法。
【唐】於補特伽羅度心心所法不能知者,謂有學他心智不能知無學心心所法。
【唐】問:一切無學他心智,皆能知一切有學心心所法耶。
【唐】答:不也。謂時解脫他心智,不能知見至心心所法;
【唐】見至他心智,亦不能知時解脫心心所法。
【唐】所以者何。時解脫他心智於見至心心所法,根度,故不知;
【唐】見至他心智於時解脫心心所法,補特伽羅度,故不知。
【唐】問:有學上地他心智,無學下地他心智,此二為得互相知耶。
【唐】答:不也。所以者何。有學上地他心智於無學下地他心智,補特伽羅度,故不知;
【唐】無學下地他心智於有學上地他心智,地度,故不知。
【唐】問:聲聞上地他心智,如來下地他心智,此二為得互相知耶。
【唐】答:不也。所以者何。聲聞上地他心智於如來下地他心智,根度,故不知;
【唐】如來下地他心智於聲聞上地他心智,地度,故不知。
【唐】獨覺望餘乘,准前義應說。
### 關於他心智所取之境與如來心心所法
【唐】如來無漏心心所法,及未曾得有漏心心所法,俱非他心智現所取境。
【唐】曾得有漏心心所法,佛欲令他知者即知,謂佛若欲令鈍根者知我心,非利根者,則蛇奴等亦知佛心,舍利子等皆不能知;若欲令傍生趣等知我心,非人天趣,則傍生趣等亦知佛心,人及天趣皆不能知。云何知然。契經說故。謂契經說:
【唐】「一時,佛住廣嚴城獼猴池側重閣精舍。時諸苾芻以世尊鉢`[鉢=盋【三】下同]`及彼自鉢皆置露處,有一獼猴下娑羅樹來趣鉢所,時苾芻眾恐彼損鉢競驅逐之。佛言:『汝等不應驅逐,彼有別意須臾當知。』時彼獼猴取世尊鉢,徐還上樹`[成=盛【三】]`成滿流蜜,安庠而下持奉世尊。
【唐】以有蟲故世尊不受,佛起曾得有漏心品令彼去蟲,獼猴即知退住一處,擇去蟲已來奉世尊。未作淨故佛復不受,佛起曾得有漏心品令彼以水遍灑作淨,獼猴即知退住一處,以水作淨還奉世尊。
【唐】於是世尊哀愍為受,獼猴歡喜踊躍無量,舞𮛫却行墮坑而死。乘斯福業得生人中,長大出家勤修梵行,不久便獲阿羅漢果,世共號為獻蜜上座。」
【唐】尊者論力由彼因緣,以`[妙=持【三】]`妙伽他而讚佛曰:
【唐】ᅟ「無上天人調御士ᅟᅟ能令惡趣亦知心 ᅟ若住甚深微妙定ᅟᅟ乃至人天不能了」
【唐】==三乘與異生他心智,其能力範圍==
【唐】佛他心智能知三道;獨覺他心智能知二道;聲聞他心智能知一道。
【唐】A問:佛得緣佛他心智不。
【唐】有說:「不得。」所以者何。無二如來俱出世故。
【唐】復有說:「得。」此說能緣,不說現起。
【唐】B問:獨覺得緣獨覺他心智不。
【唐】答:麟角喻者,`[唯=`准`【三】]唯`佛應知。
【唐】眾出獨覺決定得緣獨覺他心智,此說能緣,亦說現起。
【唐】C聲聞亦定得緣聲聞他心智,此亦說能緣,亦說現起。
【唐】D異生定得緣異生他心智,如眾出獨覺及諸聲聞說。
【唐】〇有作是說:麟角喻獨覺,亦定得緣麟角喻獨覺他心智,亦說能緣亦說現起。
【唐】餘世界中有麟角喻獨覺出世,無理遮故。唯佛無漏心心所法,及未曾得有漏心心所法,定無他心智.能緣現起者。==\[[本義26](本義抄25-29#26ax-13):但於今論.麟喻獨覺知見道心云文者,**且就容有談之歟**。]\[二三千無數:他三千界非麟喻獨覺境界]\[[本義12](本義抄6-15#12-24).問:論文云:「麟角喻者.謂必獨居.」(文)。唯約一大三千界論之歟,為當可通十方世界耶…答云:此事雖有二義,暫可存「通十方世界論之」云義也。]== ^51vbcx
【唐】無色界一切心心所法,定非他心智所緣,非其境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九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b>☗s100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二
## 4.諸他心智之力能及所取之境
### ‹流轉者與還滅者›
【唐】諸有情類,有流轉者有還滅者。流轉者,謂更受生;還滅者,謂趣涅槃。
【唐】若諸有情生欲色界,及諸異生生無色界修他心智者,於彼心心所法由二事故得他心智,一者能緣;二者現起。
【唐】若諸有情已般涅槃,及諸聖者生無色界修他心智者,於彼心心所法由一事故得他心智,謂但能緣不能現起。
### ‹生無色界聖者›
【唐】問:若諸聖者生無色界,能修下地他心智不。
【唐】有說:不修。以彼畢竟無起義故。
【唐】評曰:應作是說,雖必不起,而彼得修,生上能修下無漏故,如法智品,不違理故。異生生彼無修此義。
### ‹三乘他心智之境›
【唐】或有心心所法是佛他心智境,非獨覺聲聞。
【唐】或有心心所法是佛獨覺他心智境,非諸聲聞。
【唐】或有心心所法是佛獨覺聲聞他心智境。
【唐】如契經說:苾芻當知,大雪山中有如是處,獼猴與人俱不能行;有如是處,獼猴能行人不能行;有如是處,獼猴與人二俱能行。
【唐】此契經中大雪山者,顯所知法。如是處者,顯在見道十五剎那。獼猴顯獨覺。人顯聲聞。
【唐】能行不能行顯諸他心智。
### ‹他心智相知同類›
【唐】然他心智能知同類心心所法,非不同類。謂有漏者知有漏;無漏者知無漏;曾得者知曾得;未曾得者知未曾得;法智品者知法智品;類智品者知類智品。
### ‹他心智知見道›
【唐】1.聲聞他心智,於見道唯能知二剎那心;2.獨覺他心智,於見道唯能**知三剎那心**;3.佛他心智,於見道次第能知十五剎那心。
【唐】[s40](婆沙031-040#^jsdud4)所以者何。佛他心智,不由加行而現在前;獨覺他心智,由下加行而得現前;聲聞他心智,由中加行或上加行方現前故。\([zs73](正理71-75#^b6dukg)全同)
【唐】==\[1.聲聞]==謂修觀者將入見道,聲聞欲知彼見道心,先修法智品他心智加行。彼修觀者既入見道,此他心智加行已滿,便能知彼二剎那心,謂苦法智忍,及苦法智俱心。
【唐】彼修觀者入類智品,聲聞復修類智品他心智加行,經十三剎那加行方滿,乃能知彼第十六心。謂本欲知第三心,今乃知彼第十六心。是故聲聞他心智,唯知見道初二心。
【唐】==\[2.獨覺]==若修觀者將入見道,獨覺欲知彼見道心,先修法智品他心智加行。彼修觀者既入見道,此他心智加行已滿,便能知彼二剎那心,謂苦法智忍,及苦法智俱心。
【唐】a彼修觀者入類智品,獨覺復修類智品他心智加行,經五剎那加行方滿,乃知彼第八心。謂本欲知彼第三心,今乃知彼集類智俱心。
【唐】b有說:知彼第十五心,經十二剎那加行滿故。
【唐】c有說:獨覺能知四心,謂知初二及第八第十四心。(**zs73**此言應理)
【唐】d有餘師說:能知初二及第十一第十二心,即滅類智忍及滅類智俱心。
【唐】==\[3.佛]==佛他心智不由加行故,具知彼見道十五剎那心。 ^mo00m0
### ‹三乘他心智知自相共相›
【唐】佛智,於三道皆能知自相共相;
【唐】獨覺智,於獨覺聲聞道能知自相共相。(於)佛道,能知共相非自相。
【唐】聲聞智,於聲聞道能知自相共相。於佛獨覺道能知共相非自相。
### ‹現觀與他心智›
【唐】問:聲聞入現觀時,於佛獨覺道能現觀不。設爾何失,
【唐】若能現觀,云何聲聞他心智不能知佛及獨覺心。
【唐】若不能現觀,云何亦得緣彼證淨。又應現觀時不遍觀道諦。
【唐】答:應作是說,聲聞入現觀時,於佛獨覺道亦能現觀。
【唐】問:若爾,云何聲聞他心智不能知佛及獨覺心。
【唐】答:入現觀時知彼共相非自相,故能現觀;他心智唯知自相,故彼他心智不知佛及獨覺心。
## 5.他心智之所緣
### 關於相續中之他心智之能緣與所緣之總別
【唐】問:一有情相續中所有他心智,能知一切有情隨其所應心心所法,此智於彼為知總物類,為知別剎那。設爾何失,
【唐】若知總物類非別剎那者,於別剎那云何能知。
【唐】若知別剎那者,云何此智所依非多。謂我他心智.聚有二十一法,緣一有情一剎那受,如一剎那受,一切剎那受亦爾。
【唐】如受剎那無量無邊,諸餘一切心心所法剎那亦爾。
【唐】如一有情心心所法剎那無量無邊,諸餘一切有情心心所法剎那亦爾。
【唐】如是我心心所法則為多,餘一切有情由智多故,所依亦多。
【唐】有作是說:知總物類,非別剎那。
【唐】問:若爾,於別剎那云何能知。
【唐】答:無有是處,然為分別。假使能知物類智盡,於餘剎那不復欲知,設復欲知亦不能知,智若未盡欲知即知。又物類智於諸剎那不欲別知,設欲別知亦不能知,諸欲知者唯於物類。
【唐】復有說者:知別剎那。
【唐】問:若爾,云何此智所依非多。
【唐】答:無如是失,此彼等故。如我他心智聚二十一法,有無量無邊剎那,於餘一切有情一切心心所法,一一剎那別別能緣。如是諸餘一切有情他心智聚,亦各有無量無邊剎那,於餘一切有情一切心心所法,一一剎那別別能緣,故智所依,無偏多失。
【唐】評曰:應知此中後說為善。心心所法,所緣定故。
### 他心智但緣現在之論述
【唐】問:諸他心智,為能通緣三世。為但緣現在耶。
【唐】答:諸他心智但緣現在。
【唐】問:若爾,論說當云何通。如說:過去未來法,九智知,除滅智。
【唐】答:應作是說:「過去未來法,八智知,除滅智;他心智現在法,九智知,除滅智。」而不作是說者,應知有別意趣。謂彼種類九智所知。
【唐】若在過去,即是過去他心智所知,亦是未來不生法他心智所知;
【唐】若在未來,唯是未來他心智所知;
【唐】若在現在,即是現在他心智所知,亦是未來不生法他心智所知。
【唐】依此意說「過去未來法,是九智所知」,不說「過去未來法是現在他心智所知。」
【唐】復有:「欲令他心智現在前時能知他相續三剎那心。謂現在前者,次前滅者,次後生
【唐】者。論依此說,亦不相違。」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以他心智唯知現在他心心所,非餘法故。
### ‹他心智緣一物或多物›
【唐】問:諸他心智為緣一物。為緣俱生心心所聚。設爾何過,
【唐】若緣一物,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於有貪心,如實知此是有貪心。乃至廣說。」若於一時知貪及心,豈非緣聚。餘經所說復云何通。如世尊說:我一作意,遍知苾芻僧諸心之所念。
【唐】若緣聚者,云何他心智有三念住別。
### 為緣一物說
【唐】答:應作是說:一剎那頃,他心智起但緣一物。
【唐】問:若爾,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於有貪心,如實知此是有貪心」耶。
【唐】答:有貪心者,謂貪相應心。然知貪時不即知心,若知心時不復知貪。如觀有垢衣,若觀垢時則不觀衣,若觀衣時不復觀垢。此亦如是,故不相違。
【唐】問:若爾,餘經所說復云何通。如世尊說:「我一作意,遍知苾芻僧諸心之所念」耶。
【唐】答:彼經不說他心智但說比智。謂「佛先以一他心智觀一苾芻心所念已,後以比智總觀苾芻僧諸心之所念,知彼皆住寂靜正行。」
【唐】有作是說:此非他心智,亦非比智,乃是願智總知苾芻諸心所念。
【唐】復有說者:此非他心智,亦非比智及願智。然世尊盡智現在前時,得欲界如是種類未曾得無覆無記心心所法。不入靜慮亦不起通,一作意時由此則能遍知苾芻僧諸心之所念。
【唐】有說:此是欲界善心盡智時得,謂勝思慧。
### 為緣多物說
【唐】有餘師說:諸他心智,能緣俱生心心所聚。
【唐】問:若爾,云何他心智有三念住別。
【唐】答:初引發時有三念住,後成滿時總緣俱起心心所法,作雜緣法念住。
### 論主評論
【唐】評曰:一切他心智.一剎那頃但緣一法。唯緣實物.唯觀自相.唯觀現在時.唯觀他相續.唯觀心心所法`[所+(法)【三】]`。不在見道,非空無相三摩地俱,亦非盡智無生智攝,無間道中不修不起。是容豫道種類攝故。
## 6.宿住隨念智論
### 宿住隨念智之語義
【發智】云何宿住隨念智。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現憶知諸宿住事種種相狀及所言說,是謂宿住隨念智。
【唐】此中若智修所成者,謂修所成慧為自性故。
【唐】是修果者,謂是四支五支靜慮果故。
【唐】依止修者,謂依數習而成就故。
【唐】已得不失者。已證得不捨故。
【唐】問:何故不說「未得,已失。」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復次,若由此智說名成就宿住通者,此中說之。「未得已失」,諸宿住智無如是義,是故不說。
【唐】能現憶知諸宿住事者,謂此智能明了憶知,過去生中欲色界自他相續等事。
【唐】種種相狀及所言說者,謂生本死有名「種種相狀」,可顯示彼相狀別故。
【唐】中有名「所言說」,中有微細但可言說,不可示其相狀別故。
【唐】有作是說:中有名種種相狀,似本有故;生本死有名所言說,可說彼為剎帝利等種姓別故。又本有時能起種種言論事故。
【唐】復有說者:種種相狀者,略顯前生事;及所言說者,廣顯前生事。
【唐】有餘師說:種種相狀者,顯過去世所詮表事;及所言說者,顯過去世能詮表事。如契經說:『佛告阿難,若有相狀及有言說可施設,有色身名身;若無相狀及無言說可施設,有增語觸有對觸不。』阿難白佛:『不也世尊,此中內六處名相狀,外六處名言說。』
【唐】有作是說:外六處名相狀;內六處名言說。所以者何。依內六處可說六識及觸言故。謂說名眼識眼觸乃至意識意觸。
【唐】又契經說:由如是相狀,入初靜慮具足住。
【唐】此中「相」者,謂加行相。「狀」者,謂所緣狀。如論所說。
【唐】除前相者,相謂所名。如伽他說:
【唐】ᅟᅟᅟᅟᅟ 「若成就八智ᅟᅟ十六行相者 ᅟ如贍部真金ᅟᅟ無能說其過」
【唐】此中「相」聲,說無漏慧。
【唐】應知此中諸宿住事,種種相狀及所言說,皆顯宿住隨念智境。即欲色界過去生中,自他所更有漏五蘊。
### 關於宿住隨念智之數
【唐】此宿住隨念智,或應說一,謂宿住隨念智通明力。
【唐】或應說二,謂曾得未曾得。
【唐】或應說三,謂下中上三品。
【唐】或應說四,謂四靜慮果。
【唐】或應說六,謂曾得未曾得各有三品。
【唐】或應說八,謂四靜慮果各有曾得未曾得。
【唐】或應說九,謂下下品乃至上上品。
【唐】或應說十二,謂四靜慮果各有三品。
【唐】或應說十八,謂曾得未曾得各有九品。
【唐】或應說二十四,謂四靜慮果各有曾得未曾得,此復各有三品。
【唐】或應說三十六,謂四靜慮果各有九品。
【唐】或應說七十二,謂四靜慮果各有曾得未曾得,此復各有九品。
【唐】若以在身剎那分別,應說無量無邊。
【唐】此中總說一宿住隨念智。
### 自性名義-宿住隨念智
【唐】問:此宿住隨念智以何為自性。
【唐】答:以慧為自性。是謂宿住隨念智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宿住隨念智,宿住隨念智是何義耶。
【唐】答:諸過去生有漏五蘊,名為宿住,隨念勢力而能知彼,故名宿住隨念智。
【唐】謂此聚中雖有多法,而念力增故說隨念。
【唐】如四念住,雖慧為體,而念力增,故名念住。
【唐】如持息念,雖慧為體,而念力增,名持息念。
【唐】如本性念生智,雖慧為體,而念力增,名本性念生智。
【唐】如伏除色想,雖慧為體,而想力增,名伏除色想。
【唐】此亦如是。雖體是慧,而念力增,名宿住隨念智。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智犍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二}
## 7.宿住隨念智及其加行
#### 諸門分別17門
##### c1-3界地.所依
###### 01界
【唐】此宿住隨念智:
【唐】「界」者,是色界。
【唐】問:何故無色界無宿住隨念智耶。
【唐】答:非田器故。乃至廣說。復次,宿住隨念智依色引發,無色界無色,故無此智。
*【涼】界者,是色界。*
*【涼】問曰:何故無色界中無念前世智。*
*【涼】答曰:非其`[因=界【三宮】]`因故,乃至廣說。*
*【涼】復次,念前世智因色生,無色界無色故無。*
###### 02地
【唐】「地」者,唯在四根本靜慮,非近分;無色彼地不能發五通故。
【唐】問:靜慮中間諸宿住事,依何地智能隨念知。
【唐】有作是說:「初靜慮,上品隨念智能知。」復有說者:第二靜慮,下品隨念智能知。
【唐】評曰:應作是說,初靜慮三品隨念智皆能知。所以者何。一地攝故。
*【涼】地者,在根本四禪地,非諸邊無色中。所以者何。若有通所依定處,是處有念前世智;諸邊無色中無通所依定故,無念前世智。*
*【涼】問曰:以何地念前世智念中間禪耶。*
*【涼】答曰:或有說以初禪者,復有說以第二禪者。*
*【涼】評曰:應作是說:以初禪者。所以者何。同一地故。*
###### 03所依
【唐】「所依」者,唯依欲色界身起。
*【涼】所依身者,依欲色界身。*
##### c4-6行相.所緣.念住
###### 04行相
【唐】「行相」者,作不明了行相,非十六行相攝故。[zs75](正理71-75#^ddbfx1)
*【涼】行者,無所行==\[不行行]==。* ^eks1jx
###### 05所緣
【唐】「所緣」者,初靜慮宿住隨念智,緣欲界初靜慮前際有漏五蘊;乃至第四靜慮宿住隨念智,緣欲界四靜慮前際有漏五蘊。[s30](婆沙021-030#^fwlnz8) [s141](婆沙131-150#^vfu7qw)
【唐】此智不能緣無色界諸宿住事,彼地勝故。如初靜慮宿住隨念智,不知第二靜慮以上諸宿住事;乃至第三靜慮宿住隨念智,不知第四靜慮以上諸宿住事。是故第四靜慮宿住隨念智,不知無色界諸宿住事。
*【涼】緣者,初禪念前世智,知初禪及欲界前生五陰,乃至第四禪者知欲界乃至第四禪前生五陰,不知無色界。* ^b0wxwd
【唐】問:曾生欲色界所起無色界諸宿住事,是此智所緣不。
【唐】答:非此智所緣。如不知果,因亦爾故。
【唐】問:若宿住隨念智,不能知無色界宿住事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世尊於過去諸宿住事,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種種相狀及所言說皆能憶知。
【唐】有作是說:「若有色」者,謂欲色界生本死有,色相麁故;「若無色」者,謂中有位,色微細故。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若作是說,聲聞亦知,與佛何異,而舍利子以此讚佛無上德耶。
【唐】應作是說:「若有色」者,謂欲色界。「若無色」者,謂無色界。然佛不以宿住隨念智憶知無色界諸宿住事,但以比智知無色界諸宿住事。
【唐】問:若爾,外道及諸聲聞亦有比智,與佛何異。而舍利子以此讚佛無上德耶。[zs76](正理76-80#^lqii2e)
【唐】答:應知比智略有三種:一外道,二聲聞,三佛。
【唐】外道欲觀諸宿住事,若觀欲色界.或二萬劫不見.或四萬劫不見.或六萬劫不見,或八萬劫不見,便謂斷滅。
【唐】聲聞欲觀諸宿住事,若觀欲色界.二萬劫不見,便謂彼生空無邊處。而彼或生上地壽量不盡而死。
【唐】若觀欲色界.四萬劫不見,便謂彼生識無邊處。而彼或再生空無邊處,或生上地壽量不盡而死。
【唐】若觀欲色界.六萬劫不見,便謂彼生無所有處。而彼或三生空無邊處,或一生半生識無邊處,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量不盡而死。
【唐】若觀欲色界.八萬劫不見,便謂彼生非想非非想處。而彼或四生空無邊處,或再生識無邊處,或一生一分生無所有處。
【唐】世尊欲觀諸宿住事,若觀欲色界命終時心.或結生時心,即如實知:
【唐】如是有情當生空無邊處,或從彼歿;
【唐】如是有情當生識無邊處,或從彼歿;
【唐】如是有情當生無所有處,或從彼歿;
【唐】如是有情當生非想非非想處,或從彼歿。
【唐】於此四處,或壽量盡而死.或壽量不盡而死,皆如實知。
【唐】是故外道比智,謂彼斷滅;聲聞比智,或如其事.或不如其事;佛比智,明淨勝妙.皆如實知。
【唐】內法異生及諸獨覺,比智`[智=知【三】]`無色諸宿住事,如諸聲聞,應知其相。 ^6la631
###### 宿住隨念智一剎那所緣
【唐】問:第四靜慮所起宿住隨念智,為一剎那總緣五地諸宿住事,為地地別緣。設爾何失,若總緣五地,云何「麁細一時能知。」若地地別緣,何故說「此能緣五地。」
【唐】答:應作是說:「地地別緣。」
【唐】問:若爾,何故說「此能緣五地。」
【唐】答:但說此智能緣五地,不說一時,斯有何失。下三靜慮,准此應知。
【唐】有作是說:若初引起地地別緣;若至成滿時,能總緣五地。
###### 06念住
【唐】「念住」者,唯是雜緣法念住。[js27](俱舍論記疏27#^e1pi3x) [s30](婆沙021-030#^7imyuy) [s141](婆沙131-150#^vfu7qw)
【唐】尊者妙音作如是說:通四念住。如契經說:「我念過去,受樂受苦,既念知樂苦,即是受念處。」
【唐】評曰:應作是說,念過去世諸樂苦具名受樂苦,非但緣受故彼非證。然宿住隨念智,總觀前生分位差別,唯是雜緣法念住攝。 ^1da5t8
##### c7-9智.三摩地.根相應
###### 07智
【唐】「智」者,唯是世俗智。[s30](婆沙021-030#^zwpgdx)
【唐】尊者妙音作如是說:此通六智。謂八智中,除他心智及滅智。除他心智者,彼緣現在,此緣過去故;除滅智者,彼緣無為,此緣有為故。==\[[s99](婆沙091-100#^d3zpd8)\(涼)若作是說,念前世智是有漏無漏者……]==
【唐】評曰:應作是說,此唯世俗智,緣前際事故。 ^ww39wn
【唐】「三摩地俱」者,非三摩地俱,唯有漏故。
【唐】「根相應」者,三根相應,謂樂喜捨。
##### c10-12世性界繫
【唐】「三世」者,是三世。「緣三世」者,過去現在者,緣過去;未來者,緣三種。
【唐】「善不善無記」者,唯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緣三種。
【唐】「繫不繫」者,唯色界繫。「緣繫不繫」者,唯緣欲色界繫。
##### c13-16學斷名義.自他相續
【唐】13「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唯非學非無學。
【唐】「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唯緣非學非無學。
【唐】14「見修所斷不斷」者,唯修所斷。
【唐】「緣見修所斷不斷」者,緣見修所斷。
【唐】15「緣名緣義」者,通緣名義。
【唐】16「緣自他相續非相續」者,緣自他相續。
##### c17得
【唐】17「加行離染得」者,
【唐】通加行離染得。
【唐】離染得者,謂初靜慮者離欲界染時得,乃至第四靜慮者離第三靜慮染時得,或離自地上地染時亦容修得。
【唐】加行得者,謂修勝進加行時得,及起加行令現在前。謂諸聲聞以中上品加行,獨覺唯以下品加行,佛不以加行能現在前。此所得者,唯修所成,在定有故。
【唐】「曾得未曾得」者,
【唐】一切聖者及內法異生,皆通曾得未曾得;外法異生唯是曾得。
【唐】有作是說:住最後有異生及諸聖者,通曾得未曾得;諸餘異生唯是曾得。
###### 宿住隨念智加行
【唐】問:修宿住隨念智加行云何。
【唐】答:《施設論》說:初修業者,於世俗定已得自在,數起現前令轉明利。先審憶念次前滅心隨念知已,次審憶念久已滅心隨念知已,展轉乃至加行成滿。
【唐】此中有說:漸審憶念至入母胎,前一剎那心,名加行成滿。
【唐】(評曰)若作是說,非善成滿。所以者何。入母胎前一剎那心,是中有位,中有即是
【唐】此生所攝,以眾同分無差別故。猶憶此生豈善成滿。
【唐】應作是說:漸審憶念至此中有前一剎那心,名加行成滿,彼是前生命終心故,能隨念知名善成滿。
【唐】問:修此加行漸憶念時,為以剎那,為以分位。
【唐】答:此以分位,不以剎那。若以剎那漸次憶念,半生未盡即便命終,豈能修至加行成滿。謂先憶念此生老位,次復憶念此生中年位,次復憶念此生少年位,次復憶念此生童子位,次復憶念此生嬰孩位,次復憶念此生`[鉢=盋【三】]`鉢羅奢佉位,次復憶念此生鍵南位,次復憶念此生閉尸位,次復憶念此生頞部曇位,次復憶念此生羯刺藍位`[刺=剌【三】]`,次復憶念入母胎位,次復憶念住中有位,次復憶念初受中有位,最後憶念前生命終位,爾時此智加行成滿。
【唐】問:修此加行時為依自相續,為依他相續耶。
【唐】有作是說:「依自相續。」若爾,自前生欲色界者可爾,若前生無色界者云何可爾。
【唐】復有說者:「依他相續。」若爾,他前生欲色界者可爾,若前生無色界者云何可爾。
【唐】評曰:應作是說,修此加行時,亦依自相續,亦依他相續。
【唐】依自相續修加行者,若自前生欲色界者,即依自相續加行成滿;若自前生無色界者,轉依他相續加行成滿。
【唐】依他相續修加行者,若他前生欲色界者,即依他相續加行成滿;若他前生無色界者,轉依自相續加行成滿。
【唐】問:修此加行時,為依欲界,為依色界耶。答:此有四種。
【唐】(一)或有依欲界初修加行,後依色界加行成滿。謂與暴惡難共住者同住一處,作是思惟:「此必前生從欲界死。」漸審憶念,此乃前生從色界死。
【唐】(二)或有依色界初修加行,後依欲界加行成滿。謂與調善易共住者同住一處,作是思惟:「此必前生從色界死。」漸審憶念,此乃前生從欲界死。
【唐】(三)或有依欲界初修加行,還依欲界加行成滿。謂與暴惡難共住者同住一處,作是思惟:「此必前生從欲界死。」漸審憶念,此果前生從欲界死。
【唐】(四)或有依色界初修加行,還依色界加行成滿。謂與調善易共住者同住一處,作是思惟:「此必前生從色界死。」漸審憶念,此果前生從色界死。
【唐】如依界修加行差別,依趣等亦爾。
## 8.宿住智所知之境
【唐】問:此宿住隨念智為但憶知曾所更事,為亦憶知未曾更事。
【唐】答:此但憶知曾所更事。
【唐】問:若爾,此智應不憶知五淨居事,無始時來未生彼故。
【唐】答:曾所更事略有二種:一者曾見,二者曾聞。雖未曾見五淨居事,而曾聞故亦能憶知。餘欲色界極遠極勝,諸難知事,准此應知。
【唐】問:此宿住隨念智,為一入定唯知一生,為一入定知多生耶。
【唐】答:初引發時若一入定唯知一生,後成熟時若一入定知百千生。世尊一入定,若初若後皆能知百千生。
【唐】問:此宿住隨念智,為能捨近百千生事,而知遠百千生事耶。
【唐】答:初引發時不能,後成熟時則能。世尊若初若後俱能。
【唐】問:此宿住隨念智,漸次憶知前際無量宿住事已,欲退出時為依前入漸次退出,為頓出耶。有作是說:必依前入,漸次退出。
【唐】評曰:應作是說,隨所意樂,若漸若頓皆能退出。
【唐】問:以宿住智憶知前際宿住事已,無間即能起死生智觀察後際死生事耶。
【唐】答:佛能非餘,諸佛功德不作加行能現前故。獨覺聲聞諸外道等,要作加行方能起故。
【唐】問:此宿住隨念智,一剎那頃能知幾生。
【唐】答:能知一生。云何知然。有聖教故,如毘奈耶說:尊者淨妙告諸苾芻言:『我一起心憶知過去五百生事。』時諸苾芻皆共訶擯言:『汝自稱得過人法不應共住,必無但起一剎那心知多生故。』爾時佛告諸苾芻言:『汝等不應訶擯淨妙,隨實想說不犯重故。謂此淨妙曾生無想有情天中,五百劫壽今憶彼事,謂五百生隨實想說故不犯重。』由此證知,一剎那頃但知一生。
【唐】問:此宿住隨念智,一剎那頃能知幾趣耶。
【唐】有作是說:此智一剎那頃但知一趣。謂或知地獄趣,乃至或知天趣。
【唐】復有說者:此智一剎那頃能知二趣。謂或知地獄傍生趣,或知鬼界傍生趣,或知人傍生趣,或知天傍生趣。
【唐】評曰:應作是說,此智一剎那頃,隨其所應能知多趣。
【唐】謂若憶念轉輪王事,一剎那頃即知人鬼傍生三趣。
【唐】若知輪王諸臣眷屬,名知人趣。
【唐】若知能轉輪及受祀鬼等,名知鬼趣。
【唐】若知象馬等,名知傍生趣。
【唐】若能憶念曼馱多王,與天帝釋共集會事,能知四趣,唯除地獄知餘三趣,廣說如前。
【唐】知天趣者,謂知帝釋及彼眷屬。
【唐】假使五趣一處集會,一剎那頃皆能憶知。
【唐】是故此智一剎那頃,隨其所應能知多趣。
### 常見論者
【唐】如契經說:常見論者憶知宿住事,有三種差別:一有常見論者,能憶知二萬劫事;二有常見論者,能憶知四萬劫事;三有常見論者,能憶知八萬劫事。
【唐】復有別誦:第三,憶知六萬劫事。
【唐】問:何等常見論者.能憶知二萬劫事,乃至何等常見論者.能憶知八萬劫事耶。
【唐】答:常見論者,根有三品。若下根者,能憶知二萬劫;若中根者,能憶知四萬劫;若上根者,能憶知八萬劫。
【唐】復次,常見論者,能憶知三劫壞事。若能憶知火劫壞事者,彼能憶知二萬劫;若能憶知水劫壞事者,彼能憶知四萬劫;若能憶知風劫壞事者,彼能憶知八萬劫。
【唐】復次,常見論者,能憶知三根壞事。若能憶知喜根壞事者,彼能憶知二萬劫;若能憶知樂根壞事者,彼能憶知四萬劫;若能憶知捨根壞事者,彼能憶知八萬劫。
【唐】復次,常見論者,有三乘種性差別。若有聲聞種性者,彼能憶知二萬劫;若有獨覺種性者,彼能憶知四萬劫;若有佛種性者,彼能憶知八萬劫。
【唐】是謂三種別憶知緣。 ^v6svj1
## 9.雜不雜相-四句
【唐】問:已說二智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
### 1他心智-現知他心心所法
【發智】諸他心智皆現知他心心所法耶。答:應作四句。
【唐】此中,他心智通三世。
【唐】現知他心心所法者,唯現在。然通他心智及非他心智,故有四句。
#### 1.1第1句
【發智】(一)有他心智非現知他心心所法。謂過去未來他心智。
【唐】此有他心智相,而無現知他心等用。謂過去者.作用已滅故,未來者.未有作用故。
#### 1.2第2句
【發智】(二)有現知他心心所法,非他心智。
【發智】謂如有一,Ⅰ)a或覩相、b或聞語,Ⅱ) 或得如是生處得智,能現知他心心所法==\[[s101](婆沙101-110#^h554sj)非比相智]==。==\[[zs8](正理06-10.md#^dpr8oz)現量有三]== ^oya42u
##### 1覩相聞語
【唐】Ⅰ) a覩相現知他心心所法者,人趣中有,
【唐】如鄔波難陀釋子,至一近事家,見其門邊有一駮犢,便告近事:「若得臥具如汝門邊駮犢皮者,豈不美哉。」時彼近事作是念言:「今此釋子定應欲得我駮犢皮持作臥具。」便害駮犢,以皮施與釋子,受之還本所止。犢母悲喚,尋後而行。故知人中有覩相智。
【唐】b聞語現知他心心所法者,人趣中有,
【唐】如鄔波難陀釋子,見一居士著新好衣入誓多林,便告彼曰:「若得三衣敷具似汝所著衣者,豈不美哉。」時彼居士作是念言:「今此釋子定應欲得我所著衣作衣臥具。」便脫施與。故知人中有聞語智。
【唐】有作是說:所引二種,皆聞語攝或俱覩相。
【唐】此本論文<font color="red">應作是說</font>:『或覩相或占卜,能現知他心心所法。』
【唐】或覩相者,如前所說,及餘見聞身語業相知他心者。
【唐】或占卜者,如諸外道種種占卜知他心者。
##### 2生處得智
【唐】Ⅱ) 生處得智現知他心心所法者,[s12](婆沙011-020#d2知他心)
###### 1地獄1
【唐】謂地獄等有,其事云何。且地獄中亦有生處得智.能知他心等,然無別現事可說。
【唐】問:彼於何時知他心等。
【唐】答:初生地獄未受苦時。若受苦已尚不能知自心所念,況能知他心心所法。
【唐】問:彼住何心知他心等,善耶.染污耶.無覆無記耶。
【唐】答:三種皆能知。
【唐】問:為住意識,為住五識知他心等。
【唐】答:唯住意識。
【唐】問:為住威儀路心,為住工巧處心,為住異熟生心,知他心等。
【唐】答:唯住威儀路心,所以者何。彼無現起工巧處心故[s12](婆沙011-020.md#^m0j9lm),彼異熟生心唯五識有故。 ^v6btrb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