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17 10:35</span>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b>☗s101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唐)+三藏【明】*]`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三 ## 9.雜不雜相-四句 ### 1他心智-現知他心心所法 #### 1.2(第2句) ##### 2生處得智1 ###### 2傍生1 【唐】B.傍生趣亦有生處得智,能知他心等, 【唐】云何知然。昔有女人置兒一處,作餘事業。時有一狼持其兒去,==\[[s12](婆沙011-020#d2知他心2)]== 【唐】傍人為逐,語彼狼言:「汝今何緣將他兒去。」 【唐】狼遂報曰:「其母過去五百生中常害我子,我亦過去五百生中常害彼子,怨怨相報于今未息,彼若能捨,我亦捨之。」 【唐】傍人便告彼兒母曰:「汝若惜子當捨怨心。」 【唐】女人報言:「我已捨矣。」 【唐】狼觀女意.都不捨怨,但恐害兒.妄言已捨,遂害其子.捨之而去。 ᅟ 【唐】問:傍生何時知他心等。 【唐】答:初中後位皆悉能知。 【唐】問:彼住何心知他心等,善耶.染污耶.無覆無記耶。 【唐】答:三種皆能知。 【唐】問:為住意識.為住五識,知他心等。 【唐】答:唯住意識。 【唐】問:為住威儀路心.為住工巧處心.為住異熟生心,知他心等。 【唐】答:三種皆能知,彼亦現起工巧處心故。 【唐】彼異熟生心.意識亦有故,非如地獄決定不受善異熟果。 ###### 3鬼趣1 【唐】C.鬼趣亦有生處得智,知他心等, 【唐】云何知然。昔有女人,為鬼所魅,羸瘦將死, 【唐】呪師問鬼:汝今何為惱此女人。 【唐】鬼便報言:此女過去五百生中常害我命,我亦過去五百生中常害彼命,怨怨相報于今未息,彼若能捨,我亦捨之。 【唐】呪師因報彼女人曰:汝若惜命當捨怨心。 【唐】女人報言:我已捨矣。 【唐】鬼觀女意都不捨怨,恐命不全,妄言已捨,遂斷其命捨之而去。 【唐】問:鬼趣何時知他心等。 【唐】答:初中後位皆悉能知。 【唐】問:彼住何心知他心等,善耶.染污耶.無覆無記耶。 【唐】答:三種皆能知。 【唐】問:為住意識.為住五識,知他心等。 【唐】答:唯住意識。 【唐】問:為住威儀路心.為住工巧處心.為住異熟生心,知他心等。 【唐】答:`[三=二【宮】]`三種皆能知.如傍生趣說。 ###### 4天趣1 【唐】D.天趣亦有生處得智,知他心等,然微細故不別說之。餘如傍生鬼趣廣說。 ###### 5人趣1 【唐】E.人趣中.無生處得智.知他心等,所以者何。[s12](婆沙011-020#c2人趣無生處得智) 【唐】1) 非田器故。 【唐】2) 有勝覩相.聞語智等所覆損故。 【唐】3) 有他心通及願智等所映蔽故。 【唐】問:誰生處得智,知幾趣心耶。[s12](婆沙011-020#^dt6hts) 【唐】1.有作是說:各唯自知。 【唐】2.復有說者,地獄唯知地獄;傍生知二;鬼趣知三;天趣知五。 【唐】《施設論》說「哀羅筏拏善住龍王知天趣`[心=趣【三宮】]`」者,**是比相智知**,非生處得智==\[[s100](婆沙091-100.md#^oya42u) 現知他心]==。 【唐】3.評曰:應作是說,於四趣中生處得智,各知五趣,於理無違。 ^h554sj 【唐】問:人趣亦有本性念生智類,應能知他心等,何故不說。[s101](婆沙101-110#名義12) 【唐】1.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次,少故不說,謂人趣中得此智者極少有故,而不說之。 【唐】3.有作是說:本性念生智類,不能現知他心心所法,故此不說。 ^addwr3 #### 1.3第3句 【唐】(3)【發智】有他心智,亦現知他心心所法,謂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現知他現在1) 欲色界心心所法。 【唐】2) 或無漏心心所法。 【唐】此是現在他心智通,廣如前釋。 #### 1.4第4句 【唐】(4)【發智】有非他心智,亦非現知他心心所法,謂除前相。 【唐】相謂所名,乃至廣說。謂行蘊中 【唐】a) 總除三世他心智通。 【唐】b) 及`[除=餘【宮】]`除現在覩相.聞語.生處得智,能現知他心心所者。1) 諸餘行蘊 2)及四蘊全 3)并無為法,作第四句。 ### 2宿住智-現憶知諸宿住事 【發智】諸宿住隨念智,皆現憶知諸宿住事耶。 【唐】答:應作四句。此中 【唐】a) 宿住隨念智:通三世。 【唐】b) 現憶知諸宿住事者:唯現在,然通 【唐】1)宿住隨念智,及2)非宿住隨念智,故有四句。 #### 2.1第1句 【唐】(1)【發智】有宿住隨念智,非現憶知諸宿住事:謂過去未來宿住隨念智。 【唐】a) 此有宿住隨念智相, 【唐】b) 而無現憶知諸宿住事用,`[諸=謂【三宮】]`諸過去者作用已滅故.未來者未有作用故.。 #### 2.2第2句 【唐】(2)【發智】有現憶知諸宿住事,非宿住隨念智: 【唐】謂如有一,Ⅰ) 得本性念生智,Ⅱ) 或得如是生處得智,能現憶知諸宿住事。 ##### 1本性念生智 【唐】Ⅰ) 本性念生智,現憶知宿住事者 :唯人趣有,餘四趣中無此智故。[s101](婆沙101-110#^apd6r4) ^yizqxw ##### 2生處得智 【唐】Ⅱ) 生處得智能現憶知諸宿住事者 :[s12] ###### 1地獄2 【唐】謂地獄等有,其事云何。且地獄中如契經說:地獄有情互相謂言奇哉自誤,我等過去曾聞沙門婆羅門說:諸欲過患,能引未來可怖畏事,汝等應斷。我等雖聞而不信用,今因彼欲受斯劇苦。 【唐】問: 【唐】1彼於何時憶宿住事。 【唐】答:a) 初生地獄,未受苦時。 【唐】b) 若受苦已,次前滅事尚不能憶,況久滅事而能憶知。 【唐】2問:彼住何心憶宿住事。答:a) 住善染污無覆無記:皆能憶知。 【唐】b) 於六識中:**唯住意識**。 【唐】c) 於三無記中:唯住威儀路。 【唐】3) 問:彼生處得智,能憶知幾生。 【唐】答:1) 能憶知一生,謂從彼歿來生此者。 【唐】2) 有說:乃至知五百生。 ^c8b7f5 ###### 2傍生趣2 【唐】傍生趣有生處得智,能現憶知宿住事者。 【唐】如契經說:有螺音狗,昔為梵志名刀提耶`[那【大】=耶【三宮】]`,憶宿住事,子令昇座食飯示寶,皆隨其言。 【唐】問: 【唐】1) 於何時憶宿住事。答:初中後位,皆能憶知。 【唐】2) 問:彼住何心憶宿住事。 【唐】答: 【唐】a) 住善染污無覆無記:皆能憶知。 【唐】b) 於六識中:唯住意識。 【唐】c) 三無記中:通住三種。 【唐】3)問:彼生處得智,能憶知幾生。 【唐】1) 有作是說:唯憶一生,謂從彼歿來生此者。 【唐】2) 評曰:應作是說:能憶多生。如狼憶知五百生事。 ###### 3鬼趣2 【唐】鬼趣,亦有生處得智,能現憶知宿住事者。==\[s12]== 【唐】如伽他說:我昔集珍財,以法或非法,他今受富樂,我獨受貧苦。 【唐】1問:彼於何時憶宿住事。 【唐】答:初中後位,皆能憶知。 【唐】2問:彼住何心憶宿住事。 【唐】答:a住善染污無覆無記:皆能憶知。 【唐】b於六識中:唯住意識。 【唐】c三無記中:通住三種。 【唐】3問:彼生處得智,能憶知幾生。 【唐】a有作是說:唯憶一生,謂從彼歿,來生此者。 【唐】b 評曰:應作是說:能憶多生。如鬼憶知五百生事。 ###### 4天趣2 【唐】天趣,亦有生處得智,能現憶知宿住事者。 【唐】如伽他說:我施`[誓=逝【明】]`誓多林,蒙大法王住,賢聖僧受用,故我心歡喜。 【唐】問:彼於何時憶宿住事。 【唐】答:初中後位皆能憶知。 【唐】問:彼住何心憶宿住事。 【唐】答:住善染污無覆無記.皆能憶知,於六識中.唯住意識,三無記中.通住三種。 【唐】問:彼生處得智能憶知幾生。 【唐】有作是說:唯憶一生,謂從彼歿來生此者。 【唐】評曰:應作是說:能憶多生。 ###### 5人趣無 【唐】人趣中,無生處得智憶宿住事:[s12](婆沙011-020#^7l78ym) 【唐】1) 非田器故。 【唐】2) 為本性念生智等所損覆故。 【唐】3) 為宿住隨念通,及願智等所映蔽故。 #### 2.3第3句 【唐】(3)【發智】有宿住隨念智亦現憶知諸宿住事:謂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現憶知諸宿住事種種相狀,及所言說。 【唐】此是現在宿住隨念智通,廣如前釋。 #### 2.4第4句 【唐】(4)【發智】有非宿住隨念智亦非現憶知諸宿住事:謂除前相。 【唐】相謂所名,乃至廣說。謂行蘊中總除a) 三世宿住隨念智通。b) 及除現在本性念生智生處得智,能現憶知宿住事者,1) 諸餘行蘊2) 及四蘊全3)并無為法,作第四句。 【唐】諸宿住隨念智,皆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耶。(應作四句) 【發智】諸宿住隨念智,皆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耶。 【唐】答:應作四句。此中 【唐】1)初句 :是緣自相續宿住隨念智。 【唐】2)第二句:是a) 緣他相續願智,b) 及宿住隨念智加行。 【唐】3)第三句:是緣他相續宿住隨念智。 【唐】4)第四句:是a) 緣自相續願智,b) 及宿住智加行。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唐】 【發智】 《婆沙》 【唐】1句.有宿住隨念智,非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謂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自前生過去蘊處界心相續。 此即緣自相續宿住隨念智。 【唐】 緣過去生,自宿住事故。 【唐】2句.有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非宿住隨念智:謂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他此生過去蘊處界心相續。 此即a) 緣他相續願智, 【唐】b) 及宿住智加行。 【唐】 緣現在生,他過去事故。 【唐】3句.有宿住隨念智,亦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謂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他前生過去蘊處界心相續。 此即緣他相續宿住隨念智。 【唐】 緣過去生,他宿住事故。 【唐】4句.有非宿住隨念智,亦非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謂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自此生過去蘊處界心相續。 此即a) 緣自相續願智, 【唐】b) 及宿住隨念智加行。 【唐】 緣自此生過去事故。 ### 此中 【唐】1) 願智ᅟᅟ :唯緣此生過去諸有漏法。 【唐】2) 宿住隨念智ᅟ:唯緣前生過去諸有漏法。 【唐】3) 宿住隨念智加行:亦唯緣此生過去諸有漏法。 【唐】⊙然諸願智通緣三世,此中唯取緣此生過去有漏法者。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一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三} ## 12.本住念生智 ### 自性 【唐】問:前所說本性念生智,以何為自性。 【唐】答:以慧為自性。是謂本性念生智.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 名義12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本性念生智,本性念生智是何義耶。==\[[s101](婆沙101-110#^addwr3) 本性念生智類.現知他心]== 【唐】答:1.生:謂前生諸有漏法。智:謂此生能知彼智。 【唐】念:謂此智俱生勝念。⊙言本性者:簡別修得。 【唐】即本性智由勝念力知過去生諸有漏法故,名本性念生智。 【唐】2.復次,住本性心由勝念力發起此智,知過去生諸有漏法:故名本性念生智。 【唐】⊙本性心者:謂善染污無覆無記,不由修得故名本性。 【唐】3復次,⊙本性者:謂諸法自性,即過去生諸有漏法自性。 【唐】智由念力知本性生,故名本性念生智。 【唐】4復次,⊙本性者:謂前際法性,即過去生有漏法性。 【唐】智由念力知本性生,故名本性念生智。 ### 俱生中但說念 【唐】問:此智俱生法有多種,何故但說念耶。 【唐】答:念力增故。 【唐】a) 如四念住持息念宿住隨念智,雖慧為體,而念力增故:名念住等。 【唐】b) 如伏除色想雖體是慧,而想力增故:名伏除色想。 【唐】c) 此亦如是,雖體是慧,而念力增故:名本性念生智。 ==§何界何趣== 【唐】問:此本性念生智在何界有。 [s101](婆沙101-110#^yizqxw) 【唐】答:唯欲界有。 【唐】問:此本性念生智在何趣有。 【唐】答: 唯人趣有,所以者何。 【唐】a) 唯欲界人趣中能造殊勝業,引得此智。 【唐】b) 又人趣中,智慧猛利勝餘趣故。 ^apd6r4 ==§何業引起== 【唐】問:此本性念生智,由何業力而引起耶。 【唐】1.有作是說 若諸有情憙作愛語,令他歡憙,由彼業力能引此智。 【唐】2.復有說者 若諸有情憙傳好事,令他心悅,身得安樂,由彼業力能引此智。 【唐】3.有餘師說 若諸有情見他惶怖,方便慰喻,為作歸依令得無畏,由彼業力能引此智。 【唐】4.或有說者 若諸有情見他愁惱,以法開喻令得無憂,由彼業力能引此智。 【唐】5.有餘復說 若諸有情見嶮隘處,修令寬博,使往來者無有艱難,由彼業力在母腹中無迫迮苦,故得此智。 【唐】6.或有餘說 若諸有情施他種種美妙飲食,由彼業力能引此智。 【唐】7.評曰:應作是說:若諸有情,不造惱害他業,恒作饒益他事,由斯業故, 【唐】在母腹中不為風熱痰癊病等之所逼切,後出胎時無迫迮苦,是故能憶諸宿住事。 【唐】故有是說:若諸有情.住在母腹.及出胎時,不受眾病迫迮苦者,皆應能憶過去生事,但由母病及迫迮苦皆悉忘之。 ^agj6nv ==§== 【唐】問:此本性念生智,初中後時何者為勝。 【唐】答:此不決定,謂 【唐】1) 或有初生時勝:如世跋羅等初生之時,便作是說:今此家中頗有財物,令我隨意行布施耶。 【唐】2) 或有中年時勝:如尊者護國等。 【唐】3) 或有老年時勝:如菴婆瑟搋等,廣說如契經。 ==§能憶幾生== 【唐】問:此本性念生智能憶幾生事耶。 【唐】A.有作是說:唯能憶一生事,謂從彼歿來生此者。 【唐】B.或有說者:『此能憶二生,或乃至七生事 【唐】⊙如王舍城內有一屠兒,名曰伽吒,是未生怨王少小知友。 【唐】(伽)曾白太子:汝登王位,與我何願。 【唐】(闍)太子語言:當恣汝請。 【唐】(伽)後未生怨害父自立,伽吒於是從王乞願。 【唐】(闍)王便告曰:隨汝意求。 【唐】(伽)伽吒白言:願王許我王舍城中獨行屠殺。 【唐】(闍)王遂告曰:汝今云何求此惡願,豈不怖畏當來苦耶。 【唐】(伽)屠兒白王:諸善惡業皆無有果,何所怖畏。 【唐】(闍)王遂告曰:汝云何知。 【唐】(伽)伽吒白王:我憶過去六生,於此王舍城中常行屠殺,最後生在三十三天多受快樂,從彼天歿來生此間,少小與王得為知友,故知善惡其果定無。 【唐】(闍)王聞生疑,便往白佛。 【唐】(佛)佛告王曰:此事不虛,然彼屠兒曾以一食施與獨覺發邪願言,使我常於王舍城內獨行屠殺後得生天,由勝業因,果遂其願,彼先勝業與果今盡,却後七日定當命終生號叫地獄,次第受先屠業苦果,是故此智極知七生。』 【唐】C.復有說者:『此極能憶五百生事,謂有苾芻自憶過去五百生中墮餓鬼趣,念彼所受飢渴苦時,遍身流汗深心怖惱,息諸事業精進熾然,後經多時得預流果。 【唐】⊙彼作是念:我從先來,賴諸苾芻濟惠資具,令我所怖已得永滅,今應追覓諸資身具以酬先恩。 【唐】作是念已,處處求覓諸資身具,時諸苾芻見而謂曰:「汝先少事,今何故多。」彼遂為他具說本事。 【唐】⊙復有苾芻自憶過去五百生中墮地獄趣,念彼所受地獄苦時,諸毛孔中遍皆流血,身及衣服非常臭穢,每日詣水澡浴浣衣,眾人謂之計水為淨,彼息事業精進熾然,經於多時證阿羅漢,於後不數澡浴浣衣。眾人怪問,彼亦為他具說本事,由此故知此智憶念極五百生。』 【唐】D.有餘師說:『此智能知過去壞劫及成劫事,謂 【唐】(王)佛往昔為菩薩時,為化有情發大誓願,有時曾作旃茶羅王`[茶=荼【三宮】]`名曰三鈎==triśaṅku==,善通一切書論呪術。==\[[摩登伽經](T21n1300_摩登伽經#^rxl2r6)]== 【唐】(難)爾時阿難作彼王子,名師子耳,顏貌端正世所絕倫。 【唐】(池)時舍利子作婆羅門名曰池堅==\[puṣkarasārin蓮花實]==,善通明論,及諸眷屬彼有一女名為貞潔,容貌端嚴眾所樂見。 【唐】(王)時王往詣婆羅門所為子求婚, 【唐】(池)池堅大忿白彼王言:汝諸姓中最為卑賤,我是梵志諸姓中尊,何緣來此故相輕辱。 【唐】(王)時王遂告婆羅門言:族姓尊卑亦無常定,汝何見忽而自矜高,汝頗曾聞諸梵書字是誰所造。==\[[摩登伽經](T21n1300_摩登伽經#^wub9ot)]== ==\[64書:puṣkarasāriṃ佛迦羅書([普曜經](T03n0186_普曜經#^r192ii))]== 【唐】(池)池堅報曰:我聞古昔有婆羅門名瞿頻陀==govinda==,是彼所造。 【唐】(王)王曰:彼時瞿頻陀者即我身是,汝又頗聞佉盧瑟吒書字是誰所造。 【唐】(池)婆羅門曰:我聞古昔有大仙人名佉盧瑟吒==kharoṣṭha==,是彼所造。 【唐】(王)王曰:彼時大仙人者即我身是。==\[[摩登伽經](T21n1300_摩登伽經#^99in27)]== 【唐】(王)王又問言:汝頗曾聞諸吠陀論及彼眷屬世俗書等是誰造耶。 【唐】(池)婆羅門言:如是如是部黨書論,即是彼彼諸婆羅門仙人等造。 【唐】(王)王又報言:彼皆是我昔時名字,汝頗知耶。如何汝今自矜見蔑。 【唐】(池)池堅於是一一推徵`[如=知【三宮】]`如王所言是實非謬,深心敬慕遂許王婚。 【唐】由此故知此智能憶`[〔極〕-【三宮】]`極過去世劫成壞事。』 ^kopgfg ### 宿住隨念智-契經 【唐】如契經說:佛告邑主,我自憶念過去九十一劫以來,於淨戒田施飲食等甞無廢闕,又亦不憶為飲食等於戒毀傷。 【唐】問:世尊a) 為以宿住隨念智憶知此事。 【唐】b) 為以本性念生智憶知此事。 【唐】設爾何失。 【唐】a) 若以宿住隨念智憶知此事,何故但憶九十一劫而不多耶。 【唐】b) 若以本性念生智憶知此事, 【唐】Ⅰ.何故前說: 【唐】1) 有說:此智唯憶一生。 【唐】2) 有說:憶`[二=三【明】]`二乃至極七生。 【唐】3) 有說:憶五百生。 【唐】4) 有說:憶劫成壞。 【唐】Ⅱ.而不說能憶九十一劫耶。 【唐】A答:應作是說:世尊以宿住隨念智憶知此事。 【唐】問:若爾,何故但憶九十一劫而不憶多。 【唐】答:實能憶多,且說爾許。 【唐】問:若爾,何故不說憶多。 【唐】脇尊者曰:一切生疑,若說憶多若說憶少,皆生疑問,故隨事說於理無違,不應責問。 【唐】復次,從彼建立七佛世尊,是故偏說。 【唐】復次,從彼以來修相好業,故偏說之。 【唐】復次,從彼以來業道清淨不墮惡趣,恒受男身,常憶宿住,是故偏說。 【唐】B.復有說者:世尊以本性念生智憶知此事。 【唐】問:若爾,何故前說有說唯憶一生,乃至有說憶劫成壞;而不說能憶九十一劫耶。 【唐】答:前說餘人能憶多少而不說佛,若說佛者亦能憶多。 ==§== 【唐】問:本性念生智為能憶知中有事不。 【唐】1.有作是說 不能憶知,所以者何。以中有事極微細故非此智境。 【唐】2.評曰 應作是說:本性念生智亦能憶知中有中事,所以者何。若不憶知,此智知境應成間雜,謂少分能知,少分不知故。 ==§== 【唐】問:菩薩a) 前生既有本性念生智,b) 於最後生為亦有不。設爾何失。 【唐】a) 若有者:云何「緣力非勝因力」耶。 【唐】b) 若無者:云何菩薩非轉衰退。 【唐】1.答:應作是說:菩薩最後身亦有本性念生智。 【唐】問:若爾,「云何緣力非勝因力耶。」 【唐】答:1) 非無緣力者,名有內因力,`[及=乃【三宮】]`乃以利根故名有內因力,謂此菩薩於諸有情根性最勝,名有因力。 【唐】2) 又誰說菩薩無緣力耶。 【唐】a) 有淨居天現老病死,覺發菩薩厭生死心豈非緣力。 【唐】b) 又鹿釋女為菩薩說讚涅槃頌,覺發菩薩欣涅槃心,亦是緣力。如說:「不久汝當得:安樂以為母,無憂以為父,寂滅以為妻。」菩薩見聞如是事已,既增厭欣踰城出家。 【唐】c) 又過去生有無量佛,為菩薩說菩提資糧,諸如是等皆名緣力。 【唐】2.有作是說 菩薩最後身無本性念生智。 【唐】問:若爾,云何非轉衰退。 【唐】答:雖無此智,而有殊勝宿住隨念智,及願智等,故非衰退。 【唐】3.評曰 應知此中前說應理,從九十一劫恒有此智故。 ## 13.時愛心不動心二解脫〖二解脫〗 § 【發智】云何時愛心解脫。乃至廣說。 *【涼】云何時心解脫。云何不動心解脫。* *【涼】問曰:何故作此論。* *【涼】答曰:* §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 【唐】為欲分別契經義故。 【唐】謂契經說:「佛告阿難:苾芻不應樂與眾聚耽諸戲論。 【唐】a) 若樂眾聚耽戲論者,能證時愛心解脫,及不動心解脫,無有是處。 【唐】b) 若諸苾芻不樂眾聚不耽戲論,能證二解脫,斯有是處。」 【唐】1) 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釋其義,不說此二解脫自性,及得因緣。 【唐】2) «根蘊»雖說得二因緣,不顯自性,今欲顯之。 ==§==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1) 謂或有說,「a) 時愛心解脫:是有學有所作。 【唐】b) 不動心解脫ᅟᅟ :是無學無所作。」 【唐】(評)為遮彼意,顯二解脫俱是無學,更無所作。 【唐】2) 或復有說:a) 時愛心解脫:是有漏。 【唐】b) 不動心解脫:是無漏。 【唐】(評)為遮彼意,顯二解脫俱是無漏。 【唐】3) 復有欲令「a) 時愛心解脫:是有為。 【唐】b) 不動心解脫:是無為。」 【唐】(評)為遮彼意,顯二解脫俱是有為。 【唐】 由此等緣故作斯論。 *【涼】此是佛經。佛經說,佛告阿難:比丘不應樂著聚集種種談議。所以者何。若樂著聚集種種談議,欲求身證時心解脫、不動心解脫者,無有是處。若比丘不樂著聚集種種談議,欲求身證時心解脫、不動心解脫者,斯有是處。佛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云何是解脫體性。云何得此解脫。根`[楗=揵【宋元宮】,犍【明】]`楗度雖說得是二解脫,而不說此二解脫體性。今欲說此二解脫體性故,而作此論。復有說,所以作論者,或說時心解脫是有漏,非時心解脫是無漏。欲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此二解脫是無`[漏=漏故【三宮】]`漏。復有說,所以作此論者,或有說時心解脫是有為,非時心解脫是無為。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此二解脫是有為故。復有說,所以作論者,或有說時心解脫是學,非時心解脫是無學。所以者何。時心解脫有所作故,非時心解脫無所作故。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此二解脫俱是無學故,而作此論。* ==§== 【發智】云何時愛心解脫。 【唐】答:時解脫阿羅漢盡智或無學正見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 【發智】云何不動心解脫。 【唐】答:不動法阿羅漢盡智無生智,或無學正見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 ==§此中== 【唐】a) 盡無生智無學正見相應心者:簡別有學及有漏。 【唐】b) ⊙心勝解者:謂現在。 【唐】⊙已勝解者:謂過去。 【唐】⊙當勝解者:謂未來:此即簡異無為解脫, 【唐】顯二解脫唯以無學無漏心相應勝解為自性。 【唐】然一切法中唯有二法是解脫自性,謂 【唐】Ⅰ) 無為法中:擇滅是解脫自性。 【唐】Ⅱ) 有為法中:大地法所攝勝解是解脫自性。此勝解有二種: 【唐】1) 一染污 :謂貪等相應, 名邪勝解。 【唐】2) 二不染污:謂無貪等相應,名正勝解。此正勝解復有二種。 【唐】(1)一有漏:謂不淨觀持息念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等相應勝解。 【唐】(2)二無漏:謂學無學勝解。 【唐】A) 學勝解者 :謂四向三果所攝勝解,即苦法智忍乃至金剛喻定相應勝解。 【唐】B) 無學勝解者:謂阿羅漢果所攝勝解,即盡無生智無學正見相應勝解。 *【涼】一切有為無為法中,二法是解脫體性:有為法中是大地中解脫,無為法中是數滅。大地中解脫有二種,謂染污、不染污,染污者邪解脫,不染污者是正解脫。正解脫有二種,`[有=謂有【三宮】]`有漏、無漏。有漏者與不淨無量等相應者是也,無漏者學無學。學者與苦法忍乃至金剛喻定相應者是也,無學者是阿羅漢。* 【唐】無學勝解復有二種:(a)一時愛心解脫:即五種阿羅漢果所攝勝解,亦名時解脫。 【唐】(b)二不動心解脫:謂不動法阿羅漢果所攝勝解,亦名不時解脫。 *【涼】阿羅漢有二種,謂時心解脫、非時心解脫,時心解脫者五種阿羅漢,非時心解脫者是一種阿羅漢。* 【唐】此二解脫各有二種,一名心解脫:離貪愛故。二名慧解脫:離無明故。 *【涼】此二種阿羅漢,離欲得無欲是心解脫,離無明是慧解脫。==\[s148慧得解脫…即此名為不動心解脫]\[28卷舊譯:一、時心解脫;二、非時慧解脫]==* ### 如何通《集異門論》之二解脫 【唐】問:若無學勝解a) 離貪愛故名心解脫,b) 離無明故名慧解脫者, 【唐】《集異門》說當云何通。如說:「a) 云何心解脫:謂無貪善根對治貪愛。 【唐】b) 云何慧解脫:謂無癡善根對治無明」耶。 *【涼】問曰:若離欲得無欲是心解脫、離無明是慧解脫者,《集法經》說云何通。如說:云何時心解脫。答`[曰=言【三宮】*]`曰:是不貪善根,對治於貪。云何非時心解脫。答言:是不癡善根,對治於癡。如是解`[脫【麗】=勝【大】]`脫是善根性耶。==\[s28施設論(舊譯.<u>攝法論</u>)…說:云何離貪故心解脫…s148集異門(舊譯.<u>集法經</u>)]==* 【唐】答: *【涼】答`[*]`曰:* 【唐】《集異門論》應作是說:a) 云何心解脫:謂無貪善根相應勝解。b) 云何慧解脫:謂無癡善根相應勝解。」 *【涼】《集法經》文應如是說:云何時心解脫。答曰:言與不貪善根相應解脫是也。云何非時心解脫。答言:與不癡善根相應解脫是也。* 【唐】應作是說而不說者,有別意趣,謂依善根顯示勝解。 【唐】a) 若依無貪故心解脫貪愛:此相應勝解名心解脫。 【唐】b) 若依無癡故慧解脫無明:此相應勝解名慧解脫。 【唐】是故此中二心解脫,俱以無學勝解為自性,是名解脫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涼】此文應如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 *【涼】答曰:* *【涼】或有為不貪故而斷貪心,或有為不癡故斷於癡心,是故作如是說。* ### 4.二解脫的名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時解脫。時解脫是何義耶。 【唐】答:由彼解脫待時得故。 【唐】時雖有多,略有六種: 【唐】一得好衣時,二得好食時,三得好臥具時,四得好處所時,五得好說法時,六得好補特伽羅時。 【唐】1.待得好衣時者 謂彼要得細軟鮮淨勝妙衣服時乃得解脫。: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脫。 【唐】2.待得好食時者 謂彼要得美妙飲食`[酥=蘇【宋宮】]`酥蜜等時乃得解脫 :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脫。 【唐】3.待得好臥具時者 謂彼要得厚軟臥具床褥`[褥=縟【宋元宮】]`等時乃得解脫。: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脫。 【唐】4.待得好處所者 謂彼要得寂靜處所勝妙房舍時乃得解脫。: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脫。 【唐】5.待得好說法時者 謂彼要得如理應機教誡教授時乃得解脫。: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脫。 【唐】6.待得好補特伽羅時者 謂彼要得具勝德行稟性柔和易共住者,與同住時乃得解脫。: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脫。 *【涼】問曰:何故名時解脫。* *【涼】答曰:* *【涼】待時得,故名時。待時者,待於六時。六時者,謂衣、食、臥具、說法、方、人。待衣者,得好細軟衣則能得解脫,不得則不得解脫。待食者,若得`[蘇=酥【三宮】]`蘇蜜肉等美食能得解脫,不得則不得解脫。待臥具者,若得厚軟臥具能得解脫,不得則不得解脫。待說法者,若聞善方便說法人所說則能得解脫,不聞則不得解脫。待方者,若其方寂靜無諸亂鬧則能得解脫,若不寂靜則不得解脫。待人者,若得善性易共住人同處者則能得解脫,不得則不得解脫。何故名非時解脫耶。* *【涼】答曰:* *【涼】不待時而得解脫,故名非時解脫。不待時者,不待六時,謂衣、食、臥具、說法、方、人等。不待衣時者,著糞掃衣能修善法,勝時解`[脫=脫者【三宮】*]`脫著價直百千兩衣。不待食時者,雖食下賤麁食而能修道,勝時解`[*]`脫食百味食。不待臥具時者,坐於石上而能修道,勝時解脫坐厚軟座上。不待說法時者,若聞無方便說法人所說則速入禪定。不待方時者,若其方多聲亂鬧則速入定。不待人時者,若得惡性難共住人而共同處則速入定。* ### 5.3.不時解脫的名義 【唐】問:何故名不時解脫。不時解脫是何義耶。 【唐】答:1.由彼解脫不待時得故,時即如前所說六種。 【唐】(1)不待得好衣時者:謂彼雖得惡糞掃衣時,而能速得解脫。勝時解脫者得價直百千兩金衣時。 【唐】(2)不待得好食時者:謂彼雖得麤惡飲食時,而能速得解脫。勝時解脫者得百味飲食時。 【唐】(3)不待得好臥具時者:謂彼雖得邊鄙臥具石床等時,而能速得解脫。勝時解脫者得上妙臥具時。 【唐】(4)不待得好處所時者:謂彼雖得憒鬧處所惡房舍時,而能速得解脫。勝時解脫者得靜妙處所時,厭彼諠雜速入定故。 【唐】(5)不待得好說法時者:謂彼雖得違理失機教誡教授時,而能速得解脫。勝時解脫者得如理應機教誡教授時,厭彼所說速入定故。 【唐】(6)不待得好補特伽羅時者:謂彼雖得不具德行為性,佷戾難共住者與同住時,而能速得解脫。勝時解脫者得具德行等與同住時,厭彼猥惡速入定故。 【唐】2.復次, 【唐】a) 依狹小道而得解脫故,名時解脫。狹小道者,謂若極速,第一生中種善根,第二生中令成熟,第三生中得解脫。餘不決定。[zs67](正理66-70#^pze3kj) 【唐】b) 依廣大道而得解脫,名不時解脫。廣大道者,謂若極遲,聲聞乘,經六十劫而得解脫,如舍利子。獨覺乘,經百劫而得解脫,如麟角喻。佛乘,經三無數劫而得解脫。[s94](婆沙091-100.md#^xaqdd3) [s31](婆沙031-040.md#^b6z6qb) [s83](婆沙081-090.md#^e512c2) [s71](婆沙071-080.md#^drp5si) [zs61](正理61-65.md#^e2b307) [法華義疏](T34n1721_法華義疏.md#^2z48hu) *【涼】復次,狹小道得此法故,名時解脫。問曰:何者是狹小道。答曰:或有於一身中種善根、第二身成熟、第三身得解脫。* *【涼】若不以狹小道得者,名非時解脫。何者非狹小道。或有於六十劫而修方便,如尊者舍利弗。或有於百劫而修方便,如辟支佛。或有於三阿僧祇劫而修方便,如佛世尊。* 【唐】3.復次, 【唐】a) 依羸劣道而得解脫故,名時解脫。羸劣道者:謂於解脫善品加行,不能恒常殷重修故,1) 若於日初分修,於中後分則不能修。2) 若於夜初分修,於中後分則不能修。雖暫能修而不殷重。 【唐】b) 依強勝道而得解脫,故名不時解脫。強勝道者:與上相違。 *【涼】復次,以劣弱道得,故名時解脫。何者是劣弱道。於彼善法不數數修、不常`[修=修不【三宮】]`修一切時修。若於日初分修,中分後分則不修;若於初夜修,中夜後夜則不修。與上相違,名非時解脫。* 【唐】4.復次, 【唐】a) 依止增道而得解脫,故名時解脫。 【唐】b) 依觀增道而得解脫,故名不時解脫。 *【涼】復次,以多定道得故,名時解脫。以多慧道得故,名非時解脫。* 【唐】5.復次, 【唐】a) 依可引奪道而得解脫,故名時解脫。可引奪道者:謂所修道.可為適意不適意.饒益不饒益.樂苦資具之所引奪。 【唐】b) 依不可引奪道而得解脫,故名不時解脫。不可引奪道者:與上相違。 *【涼】復次,行者若為適意不適意、利益不利益、苦樂所須具作障礙者名時解脫,與上相違名非時解脫。* 【唐】6.復次, 【唐】a) 依五種種姓道而得解脫,故名時解脫。`[姓=性【三】下同]`五種種姓道者:謂退法種姓道,乃至堪達法種姓道。 【唐】b) 依一種種姓道而得解脫,故名不時解脫。一種種姓道者:謂不動法種姓道。 【唐】此則說1) 五種種姓阿羅漢 :名時解脫。2) 不動法種姓阿羅漢:名不時解脫。 ^h2kf0x ### 5.7.二解脫與種姓 【唐】問:因論生論,何故.前五阿羅漢總立為一時解脫,第六阿羅漢別立為一不時解脫耶。 ### 1.答 【唐】a) 有別緣故,時解脫多,不時解脫少。謂依種姓施設,1) 前五種姓:名時解脫阿羅漢。2) 第六種姓:名不時解脫故。 【唐】b) 有別緣故,時解脫少,不時解脫多。謂依乘施設,1) 唯聲聞乘有時解脫阿羅漢。2) 三乘皆有不時解脫阿羅漢故。 【唐】c) 有別緣故,二解脫等,謂二解脫俱離煩惱,俱是清淨無學身中聖道攝故。 【唐】2.復次,1) 時解脫劣故,施設五種。2) 不時解脫勝故,建立一種。 【唐】⊙如今世間國王大臣長者居士,諸富貴者其數極少,諸貧賤類其數甚多。 【唐】⊙又如世間佛及獨覺到究竟聲聞其數極少,諸餘聲聞其數甚多。 【唐】⊙又如世間聰慧者少,愚矇者多。 【唐】⊙又如世間為善者少,作惡者多。 【唐】⊙又如世間正見者少,邪見者多。 【唐】⊙又如世間端正者少,醜陋者多。 【唐】⊙又如世間調柔者少,剛強者多。 【唐】如是a)前五阿羅漢劣故合名時解脫,b) 第六阿羅漢勝故別名不時解脫。 【唐】3.復次,a) 前五阿羅漢世間易得,故合立一名時解脫。 【唐】b) 第六阿羅漢世間難得,故別立一名不時解脫。 【唐】如今世人往至那國執師子國還者極少,往近聚落還者甚多,此亦如是。 【唐】4.復次,a) 前五阿羅漢不多用功力,不多設加行,不多作意而得,故合立一名時解脫。 【唐】b) 第六阿羅漢與上相違,故別立一名不時解脫。 【唐】5.復次,a) 前五阿羅漢有增有減,`[合=別【三宮】]`故合立一名時解脫。 【唐】b) 第六阿羅漢無增無減,故別立一名不時解脫。此中 【唐】1) 增者:謂進。 【唐】2) 減者:謂退。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阿毘達磨【明】*]`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數下明本有說一切有部發智七字細註*]`卷第一百一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b>☗s102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三+(中)【宋元宮】]之四 ## 14.時愛心解脫不動心解脫之名義 ### 526.a19 ### 1. 【唐】何緣時心解脫名愛耶。 【唐】1.答:【發智】時解脫阿羅漢,恒於此法殷勤守護,寶愛執藏,勿我遇緣退失此法。 【唐】⊙如一目人,自及親友慇懃守護,寶愛執藏,勿遇寒熱塵翳等緣,令此一目更當失壞,彼亦如是故名為愛。 【唐】⊙謂鈍根者,於自功德為性,寶愛過利根者。 【唐】⊙如諸女人於自男女,稟性慈愛過諸丈夫。 【唐】2.復次,a) 時解脫阿羅漢 :於自解脫未得自在,多用功力乃能現前,既得現前歡喜寶重,故名為愛。 【唐】b) 不時解脫阿羅漢:於自解脫已得自在,少用功力即能現前,雖得現前而不極重,故不名愛。 【唐】3.復次,a) 時解脫阿羅漢功德容退 :彼畏退故數起現前,故名為愛。 【唐】b) 不時解脫阿羅漢功德無退:不畏退故不數現前,故不名愛。 【唐】4.復次,a) 時解脫阿羅漢 :由信增道證,故名為愛。 【唐】b) 不時解脫阿羅漢:由慧增道證,故不名愛。 【唐】5.復次,a) 時解脫阿羅漢:性多調善,人多愛樂,故名為愛。b) 不時解脫阿羅漢:性多剛強,人不愛樂,故不名愛。 【唐】⊙如今世人:1) 性不利者,多分軟善.人好親附。2) 性不鈍者,多分剛猛.人不親附。 【唐】6.復次,a) 時解脫阿羅漢:無厭背聖道善根,故名為愛。 【唐】b) 不時解脫阿羅漢:有厭背聖道善根,故不名愛。 【唐】⊙厭背聖道善根者:謂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三摩地相應善根。 【唐】此本論文雖不問答,而義有故,今應說之。 ### 3. 【唐】問:何緣不時解脫名不動耶。 【唐】1.答:⊙以體殊勝,故名不動。 【唐】 如今世間殊勝飲食衣服嚴具說名不動,不為劣物格量轉故。 【唐】2.復次,a) 貪等煩惱令諸有情身心輕躁,令諸善根生䩕離散,故名為動。`[䩕=鞭【三宮】]\[鞕,韻英云.堅也.俗作硬.或作䩕.同也。]` 【唐】b) 不時解脫阿羅漢不為如是煩惱所動,故名不動。 【唐】3.復次,a) 貪等煩惱,能令有情於諸分位勝劣不定,故名為動。 【唐】b) 不時解脫阿羅漢不為如是煩惱所動,故名不動。 【唐】 如勇健人,無敵能動,名不動者。 【唐】4.復次,⊙不時解脫阿羅漢,於諸功德定不退失,故名不動。 【唐】 如善射人,射必中的,名不動者。 ### 7.‹不動心解脫,名末尼寶› 【唐】如契經說:佛告舍利子。若有苾芻苾芻尼等,成就不動心解脫末尼寶者,能斷不善法,能修習善法。==\[中含:若比丘、比丘尼成就不動心解脫為名珠寶者,便能捨惡,修習於善。]== 【唐】問:何故不動心解脫,說名末尼寶耶。 【唐】1.答:以不動心解脫,1) 堅牢故,2) 勝妙故,3) 無過故,4) 明徹故,5) 無垢故,6) 清淨故,7) 難得故,8) 可愛樂故,名末尼寶。 【唐】2.復次,以不動心解脫,能破無明闇,故名末尼寶。 【唐】⊙如以光明末尼ᅟᅟ :置闇室中,能破彼闇 ,作顯照事 【唐】⊙如是以不動心解脫末尼寶:置相續中,能破無明闇,作顯照事。 【唐】3.復次,以不動心解脫能除煩惱塵垢故,名末尼寶。 【唐】☉如清水末尼ᅟᅟᅟ:置濁水中,水便澄淨。 【唐】⊙如是以不動心解脫末尼寶:置相續中,能除一切煩惱塵垢。 【唐】4.復次,以不動心解脫善安住故名末尼寶。 【唐】☉如方等末尼ᅟᅟᅟ:隨所置處,即善安住。 【唐】⊙如是以不動心解脫末尼寶:置相續中,即善安住定無退失。 【唐】5.復次,以不動心解脫能除貧乏聖財故名末尼寶。 【唐】☉如無價末尼ᅟᅟᅟ:置室宅內,能引財寶除諸貧匱。 【唐】⊙如是以不動心解脫末尼寶:置相續中,能引聖財除乏功德。 【唐】6.復次,以不動心解脫能饒益諸有情故名末尼寶。 【唐】☉如如意珠:置高幢上,隨意所樂雨諸寶物充濟百千貧匱有情; 【唐】⊙如是世尊以不動心解脫末尼寶:置不放逸無量幢上,隨諸有情所樂差別,雨正法寶,能令無量無邊有情離生死苦善根滿足。 【唐】 由如是等種種因緣,說不動心解脫名末尼寶。 ### 11. 【唐】問:若不動心解脫有如是勝事,何故世尊說不動心解脫名無減無增法耶。 【唐】1.答:依修行者平等說故,謂若東方有無量剎帝利子,南方有無量婆羅門子,西方有無量吠舍子,北方有無量戍達羅子==\[首陀羅(śūdra)]==,皆來歸我剃除鬚髮被服袈裟,正信捨家趣於非家,於不動心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或不爾者,此不動心解脫亦無減無增故。 【唐】2.復次,依聖教功德無邊說故,謂聖教中有無邊功德,非唯有不動心解脫。 【唐】假使此不動心解脫去亦不減,來亦不增故。 【唐】3.復次,依佛功德無邊說故,謂佛身中有無邊功德,非唯有不動心解脫。 【唐】假使不動心解脫去亦不減,來亦不增故。 【唐】4.復次,為除眾疑故作是說,謂大目連,於布灑他夜,擯瞻波苾芻令出眾外,時有苾芻心生疑念,勿苾芻僧令致減少。 【唐】故世尊說:假使殊勝功德叢林眾中,擯出不動心解脫者,我苾芻僧亦無有減,彼若來者眾亦不增。況彼苾芻破戒犯禁,壞諸威儀遠離白法,豈令清眾有減有增。 【唐】5.復次,以不動心解脫 【唐】a) 不可退故說名無減, 【唐】b) 不勝進故說名無增。 【唐】 故不動心解脫雖有勝事,而佛說為無減無增。 ## 15.時不時二解脫和盡無生智相應法之關係 【唐】(附:盡無生智之差別論) 【發智】諸時愛心解脫皆盡智相應耶。乃至廣說。 ### 1.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1.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唐】1) 謂有聞說時解脫阿羅漢唯修盡智無學正見,便疑不時解脫阿羅漢亦唯修二。 【唐】2) 復有聞說不時解脫阿羅漢修盡無生智無學正見,便疑時解脫阿羅漢亦修 【唐】三種。 【唐】(評)欲除彼疑,顯a ) 時解脫唯修二種 【唐】b ) 不時解脫具修三種。 【唐】2.復次,前雖說二解脫自性,而未說彼雜不雜相,今欲說之故作斯論。此中 【唐】a) 時愛心解脫對盡智相應,有四句。 【唐】b) 不動心解脫對無生智相應,作順後句,皆如本文應知。 ### {〔【補發智】文〕 【發智】諸時愛心解脫皆盡智相應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時愛心解脫,非盡智相應 謂:時解脫阿羅漢無學正見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 【唐】2.有盡智相應,非時愛心解脫 謂:不動法阿羅漢盡智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 【唐】3.有時愛心解脫,亦盡智相應 謂:時解脫阿羅漢盡智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 【唐】4.有非時愛心解脫,亦非盡智相應。 謂:不動法阿羅漢無生智,或無學正見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 【唐】〔問〕諸不動心解脫皆無生智相應耶。 【唐】答:諸無生智相應,皆不動心解脫。有不動心解脫,非無生智相應。謂: 【唐】不動法阿羅漢盡智,或無學正見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 ### } ### 2.阿羅漢修二無漏慧與三無漏的差別 【唐】問:a) 何等阿羅漢,唯修盡智無學正見二無漏慧。 【唐】b) 何等阿羅漢,具修盡無生智無學正見三無漏慧耶。 【唐】1.答:a) 有阿羅漢心善解脫,非慧善解脫。b) 有阿羅漢心慧俱善解脫。 【唐】 前唯修二,後具修三。 【唐】2.復次,a) 有阿羅漢因力加行力不放逸力皆狹小。b) 有阿羅漢因力加行力不放逸力皆廣大。 【唐】 前唯修二,後具修三。 【唐】3.復次,a) 有阿羅漢是奢摩他行。b) 有阿羅漢是毘鉢舍那行。 【唐】 前唯修二,後具修三,如二行二樂二欲二愛亦爾。 【唐】4.復次,a) 有阿羅漢修止為先而入聖道。b) 有阿羅漢修觀為先而入聖道。 【唐】 前唯修二,後具修三。 【唐】5.復次,a) 有阿羅漢以止修心,依觀得解脫。b) 有阿羅漢以觀修心,依止得解脫。[s54](婆沙051-060#^ee4ooq) [s29](婆沙021-030#b2止觀與解脫) 【唐】 前唯修二,後具修三。 【唐】6.復次,a) 有阿羅漢得內心奢摩他,不得增上慧法觀。b) 有阿羅漢得內心奢摩他,亦得增上慧法觀。 【唐】 前唯修二,後具修三。 ^tvq1r9 【唐】7.復次,如契經說:二因二緣能生正見,一外聞他音,二內正作意。 【唐】a) 若外聞他音增上者唯修二。b) 若內正作意增上者具修三。 【唐】8.復次,如契經說:有四法者多有所作,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 【唐】a) 前二增者唯修二。b) 後二增者具修三。 【唐】9.復次,a) 鈍根者唯修二。b) 利根者具修三。 【唐】⊙如鈍根利根,緣力因力、外分力內分力、說智聞智,應知亦爾。 【唐】10.復次,a) 若無貪善根增者唯修二。b) 若無癡善根增者具修三。 【唐】11.復次,a) 若以滅道智盡三界結者唯修二。b) 若以苦集智盡三界結者具修三。 【唐】12.復次,a) 若以無相.道無願三摩地.盡三界結者.唯修二。b) 若以空.苦集無願三摩地.盡三界結者.具修三。 【唐】此中,[js24](俱舍論記疏24#^rz3x0j) 【唐】a) 時愛心解脫阿羅漢,金剛喻定唯一剎那;盡智流注長時相續;從盡智出,或起無學正見.或起世俗心。 【唐】b) 不動心解脫阿羅漢,金剛喻定及盡智唯一剎那;無生智流注長時相續;從無生智出,或起無學正見.或起世俗心。 【唐】 一切阿羅漢皆修無學正見圓滿,而非一切皆現在前。 ^y15fjo ### 4.盡智無生智之差別 【唐】問:盡智無生智有何差別。 【唐】1.答:且名即差別,謂此名盡智,此名無生智。 【唐】2.復次,a) 因是盡智。 【唐】b) 果是無生智。 【唐】3.復次,a) 已作是盡智。 【唐】b) 因長養是無生智。 【唐】4.復次,a) 未得而得或已得而得是盡智。 【唐】b) 唯未得而得,是無生智。 【唐】5.復次,a) 或解脫道,或勝進道攝是盡智。 【唐】b) 唯勝進道攝是無生智。 【唐】6.復次,a) 依之建立五阿羅漢是盡智。 【唐】b) 依之建立一阿羅漢是無生智。 【唐】7.復次,a) 通利鈍根者得是盡智。 【唐】b) 唯利根者得是無生智。 【唐】 是謂差別。 ### 4.1.‹最初盡智亦是苦類智亦是集類智› 【唐】問:最初盡智是何智耶。 【唐】1.有作是說:是苦類智,所以者何。諸瑜伽師觀生死果而入聖道,觀生死果聖道滿故。 【唐】⊙如以毒箭射諸禽獸,其毒最初從瘡門入,漸次遍身作毒事已,死時還從瘡門而出。聖道亦爾。 【唐】2.復有說者:是集類智,所以者何。諸瑜伽師觀生死果而入聖道,觀生死因聖道滿故,一切生死皆果因攝,先遍知果後遍知因,則生死道斷不復相續名為苦邊。 【唐】3.評曰:應作是說,最初盡智亦是苦類智,亦是集類智。 【唐】a) 若起苦類智:爾時不起集類智。 【唐】b) 若起集類智:爾時不起苦類智。==\[雜心(心論):或苦比智,或集比智,生緣故。作如是念:<u>我生已盡</u>[連s102下文]。此非想非非想處四陰生緣,最後盡故。]\[s102生名顯非想非非想處四蘊]\[s155最初盡智.二智所攝]== *【涼】問曰:初盡智為是何智耶。* *【涼】答曰。* *【涼】或有說者,是苦比智。所以者何。行者初入聖道時觀果、出亦觀果,如以毒箭射獸,毒遍身中。後若死時,毒氣還在瘡孔。彼亦如是。* *【涼】復有說者,是集比智。所以者何。行者入聖道時觀果、出聖道時觀因故。如是生死法,或是因是果,若知因知果則生死道斷,名為苦邊。* *【涼】評曰:應作是說:是苦比智、集比智。若是苦比智非集比智,若是集比智非苦比智。`[不分卷及品【三宮】]`*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一* *【涼】<b>4ᅟ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二</b>`[論〔-〕【聖】]\[第五十二=第一百一【聖】]`* *【涼】`[迦旃延子造〔-〕【聖】]`迦旃延子造ᅟ`[五百羅漢釋〔-〕【聖】]`五百羅漢釋* *【涼】`[`<font color="#7030A0">(北涼…譯)</font>`十五字〔-〕【聖】]`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涼】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四=中【聖】]`第二之四 `[不分卷及品【三宮】]`* ## 16.得證羅漢果時「我生已盡等」四句 【唐】如契經說:「諸阿羅漢如實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唐】A.此中,我生已盡者:然諸「生」名顯多種義,謂1) 或有生名顯入母胎,2) 或有生名顯出母胎,3)或有生名顯分位五蘊,4) 或有生名顯不相應行蘊少分,5) 或有生名顯非想非非想處四蘊。 【唐】1) 或有生名顯入母胎者ᅟᅟ:如說:云何生。謂彼彼有情,於彼彼眾同分中生等生,入起出現。 【唐】2) 或有生名顯出母胎者ᅟᅟ:如說:菩薩初生即行七步。 【唐】3) 或有生名顯分位五蘊者ᅟ :如說:「有緣生。」 【唐】4) 或有生名顯不相應行蘊少分者:如說:云何生。謂諸蘊起。 【唐】5) 或有生名顯非想非非想四蘊者:如此中說:我生已盡。 ### 1.1. 【唐】問:此盡何生,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唐】a) 若盡過去生,過去生已滅何復盡。 【唐】b) 若盡未來生,未來生未至何所盡。 【唐】c) 若盡現在生,現在生不住何須盡。 *【涼】我生已盡者,為盡過去生、為盡未來生、為盡現在生,言我生盡耶。* *【涼】若盡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盡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盡現在生,現在生不住。* *【涼】答曰:* 【唐】1.答:應作是說:盡三世生,所以者何。此中生名既顯非想非非想處四蘊,諸瑜伽師 【唐】總觀非想非非想處,三世四蘊離彼染故,令生因果皆不得成。 *【涼】應作是說:盡三世生。所以者何。此中言生者,是非想非非想處四陰。行者於三世中盡明見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欲。* 【唐】2.大德說曰:「我生已盡言如世尊說:『牟尼觀生盡』,彼亦如此,應別徵問,而應答言:盡未來生。以修行者受持戒禁勤修梵行,皆為遮止未來世生令不起故。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佛經說:牟尼見生盡。亦作是問:為見過去生、未來生、現在生盡言生盡耶。* 【唐】⊙譬如有人有三厄難,一者已受,二者正受,三者當受。 【唐】1) 諸已受者:彼已受,故不復遮止。 【唐】2) 諸正受者:彼正受,故不可遮止。 【唐】3) 諸當受者:應以財貨,或親友力,或餘方便而遮止之。 【唐】⊙行者亦爾, 【唐】1) 諸過去生已滅:故不須遮止。 【唐】2) 諸現在生正受:故不可遮止。 【唐】3 ) 諸未來生修正加行,而遮止之令永不生,故說為盡。」 ### 2.梵行已立的意義 【唐】B.梵行已立者:謂無漏行已立。 【唐】問:a) 為學梵行已立。 【唐】b) 為無學梵行已立耶。 【唐】答:學梵行已立,非無學梵行,所以者何。無學梵行今始立故。 ### 3.所作已辦的意義 【唐】C.所作已辦者:1) 一切煩惱皆已斷故。 【唐】2) 一切所作已究竟故。 【唐】3) 一切道路已遮塞故。 【唐】復次,諸界趣生生老病死皆畢竟盡,故名所作已辦。 ### 4.不受後有的意義 【唐】D.不受後有者:顯無生智。 【唐】問:非一切阿羅漢皆得無生智,何故諸契經初,皆說阿羅漢不受後有耶。 【唐】1.有作是說 佛於經中隨有者說,而結集者通冠經初。 【唐】2.復有說者 結集法者皆得願智無礙解等殊勝功德,觀察世尊說諸經時,阿羅漢眾 【唐】a) 若有無生智者, 即亦說彼不受後有。 【唐】b) 若無無生智者,即不說彼不受後有。 【唐】後誦持者不善簡別,故通誦在一切經初。 【唐】3.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諸阿羅漢皆無後有,故通說為不受後有,不說無生智為不受後有,故不相違。 【唐】4.脇尊者曰. a ) 若諸煩惱未斷未遍知者:皆不說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唐】b) 若諸煩惱已斷已遍知者:皆總說為我生已盡,乃至不受後有。 ### 6.我生已盡乃至不受後等四句的智分別 【唐】問:我生已盡乃至不受後有,一一當言是何智耶。 【唐】1.有作是說 a) 我生已盡:是盡智。 【唐】b)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無生智。 【唐】2.或有說者 a)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是盡智。 【唐】b)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無生智。 【唐】3.復有說者 a)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是盡智。 【唐】b) 不受後有:是無生智。 ### 7.1.不時解脫阿羅漢,我生已盡乃至不受後等四句的智分別 【唐】問:不時解脫阿羅漢, 【唐】a) 初起盡智, 【唐】1) 唯一剎那無間,必起無生智, 【唐】2) 尚無二剎那盡智無間起無生智義,況有三剎那盡智後方起無生智者。 【唐】b) 如何今說1)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是盡智, 【唐】2) 不受後有是無生智耶。 【唐】1.答:於一剎那盡智自性,義說為三,非三剎那故不違理。 【唐】2.脇尊者曰. 此中四句a) 不說盡智無生智,亦不說無學正見。 【唐】b) 但總讚說諸阿羅漢一切生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四種無別自性。 【唐】3.有說 此中:1) 我生已盡是:盡智。 【唐】2) 梵行已立是:道智。 【唐】3) 所作已辦是:滅智。 【唐】4) 不受後有是:無生智。 【唐】4.有說 此中:1) 我生已盡是:集智。 【唐】2) 梵行已立是:道智。 【唐】3) 所作已辦是:滅智。 【唐】4) 不受後有是:苦智。 【唐】5.有說 此中:1) 我生已盡是:遍知集。 【唐】2) 梵行已立是:遍知道。 【唐】3) 所作已辦是:遍知滅。 【唐】4) 不受後有是:遍知苦。 【唐】6.有說 此中:1) 我生已盡是:觀集。 【唐】2) 梵行已立是:觀道。 【唐】3) 所作已辦是:觀滅。 【唐】4) 不受後有是:觀苦。 【唐】7.有說 此中:1) 我生已盡是:證集。 【唐】2) 梵行已立是:證道。 【唐】3) 所作已辦是:證滅。 【唐】4) 不受後有是:證苦。 【唐】8.有說 此中:1) 我生已盡是:斷集。 【唐】2) 梵行已立是:修道。 【唐】3) 所作已辦是:證滅。 【唐】4) 不受後有是:知苦。 【唐】9.有說 此中:1) 我生已盡是:捨因。 【唐】2) 梵行已立是:得道。 【唐】3) 所作已辦是:證果。 【唐】4) 不受後有是:知事。 【唐】10.有說 此中:1) 我生已盡是:集無願。 【唐】2) 梵行已立是:道無願。 【唐】3) 所作已辦是:滅無相。 【唐】4) 不受後有是:苦無願及空。 ### 8.。 【唐】問:何故名盡智。a) 為緣盡故名為盡智。b) 為煩惱盡,身中起故名盡智耶。設爾何失。 【唐】a) 若緣盡故名盡智者ᅟᅟ:盡智唯應緣滅聖諦,不應說此緣四聖諦。 【唐】b) 若煩惱盡,身中起故名盡智者:則無生智無學正見亦應名盡智,彼亦煩惱盡 【唐】身中起故。 【唐】答:A.應作是說:唯煩惱盡身中起,故名為盡智。 【唐】問:若爾,無生智及無學正見亦應名盡智。 【唐】答:若煩惱盡身中初起及遍有者乃名盡智。 【唐】a) 無學正見:雖皆遍有而非初起。 【唐】b) 無生智 :1)非遍有,時解脫者不成就故。 【唐】2)亦非初起,必盡智後方現前故。 【唐】B.有作是說:此緣盡故名為盡智。 【唐】問:此緣四諦豈獨緣盡。 【唐】答:以盡勝故,獨摽智名。謂四諦中滅諦最勝,涅槃性故,是善常故,依之建立能緣智名故名盡智。 ### 10. 【唐】問:有無漏慧離十六種聖行相不。設爾何失。==\[s29十六行相外.有無漏慧不]== 【唐】1) 若有者,《識身論》中何故不說。 【唐】2) 若無者, 【唐】A) 《品類足論》當云何通。 【唐】如說:云何盡智。謂我已知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彼十六中何行相攝。 【唐】復說:云何無生智。謂我已知苦不復知,乃至我已修道不復修。彼十六中何行相攝。 【唐】B) 《集異門論》復云何通。如說:我已盡欲漏有漏無明漏是盡智,彼不復當起,是無生智。彼十六中何行相攝。 【唐】C) 此論«見蘊»復云何通。如說:受樂受時,如實知受樂受。 【唐】 此十六中何行相攝。 【唐】D) 契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我生已盡,乃至不受後有。 【唐】 彼十六中何行相攝。 【唐】答:(甲)應作是說:離十六行相無別無漏慧。 【唐】A)問:若爾,善通《識身足論》,《品類足論》當云何通。 【唐】答:我已知苦不復知者:是苦<font color="red">四行相</font>。==\[s29緣苦二行相攝,謂苦非常。]== 【唐】已斷集不復斷者 :是集四行相。 【唐】我已證滅不復證者:是滅四行相。 【唐】我已修道不復修者:是道四行相。 【唐】B)問:《集異門論》復云何通。 【唐】答:知三漏盡及不復起是<font color="red">六行相</font>,謂苦非常及緣集四。 【唐】C)問:此論«見蘊»復云何通。 【唐】答:彼意不說.知受樂受,但說知道,即道等四行相。==\[s189法智者,謂知法智品樂受。類智者,謂知類智品樂受。]== 【唐】D)問:契經所說當云何通。 【唐】答:由五種緣故作是說,一加行故,二對治故,三作事故,四相續故,五補特伽羅故。 【唐】(1) 加行故者:謂瑜伽師先加行時作如是念:我當盡一切生,乃至我當不受後有。 【唐】(2) 對治故者:謂瑜伽師修如是對治,令一切生盡,乃至令不受後有。 【唐】(3) 作事故者:謂瑜伽師作如是事,謂盡一切生乃至不受後有。 【唐】(4) 相續故者:謂瑜伽師得如是相續令一切生盡,乃至不受後有。 【唐】(5) 補特伽羅故者:謂如是補特伽羅易見易施設,謂一切生盡乃至不受後有。 【唐】由此五緣,經作是說:「我生已盡,乃至不受後有。」 【唐】非無漏觀中有如是行相,要二智後起此分別。 【唐】(乙)有作是說:亦有無漏慧離十六行相。 【唐】問:若爾,善通《品類足》等,《識身論》中何故不說。 【唐】答:若諸行相現在有用能作勝事,彼論說之;若不爾者彼論不說。 【唐】復次,若諸行相1) 能入聖道2) 得果離染3)盡諸漏者,彼論說之;若不爾者彼論不說。 【唐】復次,若諸行相,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四道皆有,彼論說之;餘無漏慧行相,唯在1) 遠加行道2)及遠勝進道可得故,彼論不說。 【唐】(丙)評曰:應作是說:無無漏慧離十六聖行相。 ## 17.學無學之明智〖明智〗 【發智】云何學明。乃至廣說。 ### 1.。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1.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佛告居士:如汝先以學智學見學明觀四聖諦,今此耶舍童子亦以無學智無學見無學明觀四聖諦,故此童子決定不復樂住居家,畜諸資產受五欲樂。」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 【唐】2.復次,世間妄執種種呪論以為真明,謂支明事明.獸明禽明.瞿臘毘明.剎尼迦明.健馱梨明.星明烏明孔雀明.象鉤明呪.龍蛇明.火明水明.迷亂明等,及諸外論,世間於此起真明想。 【唐】(評)為遮彼意,欲顯別有勝義真明,故作斯論。 ### 2.學明與學智 【發智】 《婆沙》 【唐】1.云何學明。答:學慧。 謂學位無漏慧。 【唐】2.云何學智。答:學八智。 謂學位四法智四類智。 ### 4.無學明與無學智 【發智】 《婆沙》 【唐】1.云何無學明。答:無學慧。 謂無學位諸無漏慧。 【唐】2.云何無學智。答:無學八智。 謂無學位四法智四類智。 ^n0z09a ### 6.何故名為「明。」 【唐】問:何故名明。 【唐】答:通達解了故名為明。 ### 9.1善有漏慧不應名明 【唐】問:若爾,諸善有漏慧亦通達解了應亦名明。 【唐】1.答:a) 若能通達解了,亦於四聖諦決擇現觀者乃名為明。 【唐】b) 諸善有漏慧雖能通達解了,而於四聖諦不能決擇現觀故不名明。 【唐】⊙如順決擇分所攝慧,雖極猛利,而於四聖諦,未能決擇現觀,未能畢竟真實決擇現觀諦故。 【唐】2.復次,a) 若能通達解了,不為無知猶豫邪見之所雜亂,斷見疑已不復令起,不增諸有生老病死,非身見事,非墮苦集,不增無明,永離煩惱魑魅魍魎者乃名為明。 【唐】b) 諸善有漏慧雖能通達解了,而無餘德故不名明。 【唐】3.復次,諸善有漏慧,俱涉二品,故不名明,謂與明無明俱作三緣故。 【唐】☉如人與己怨親交涉非定名親。 【唐】4.復次,諸善有漏慧與謗明者俱,是苦集世間品攝,故不名明。 ### 9.4契經所說三明 【唐】問:若善有漏慧不名明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 【唐】⊙如說:有三明,一宿住隨念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 【唐】後一可爾,前二云何。 【唐】1.答:前二亦有少分明相.故假名明,謂:違煩惱故.不雜煩惱故.順勝義明故.引無漏明故。是故<u>尊者妙音</u>說曰:於三明中,唯漏盡智.是勝義明,餘二能引勝義明故.假立明名。 【唐】2.復次,宿住隨念智證明,通達解了前際法故;死生智證明,通達解了後際法故;漏盡智證明,通達解了涅槃性故,皆說為明。 【唐】3.復次,初明,知前際流轉法故;第二明,知後際流轉法故;第三明,知還滅法故,皆說為明。 【唐】4.復次,初明,除前際無知故;第二明,除後際無知故;第三明,除涅槃無知故,皆說為明。 【唐】5.復次,初明,除蘊愚故;第二明,除有情愚故;第三明,除法愚故==\[zs76又此能除有有情法三種愚故(宿住能見過去諸<u>蘊</u>.展轉相因次第傳來都無作者[空]…死生能觀<u>有情</u>生死[無願]…厭離為門歸<u>無相法</u>)]==,皆說為明。 【唐】6.復次,初明,知諸有情前際,由如是業死彼生此因果相續。第二明,知諸有情後際,由如是業死此生彼因果相續。第三明,知諸有情由如是道能盡諸漏隔斷因果,唯此一種是勝義明,前之二種是世俗明。 【唐】7.復次,如是三明,皆能隨順厭捨生死,皆能引發殊勝功德,皆能趣向畢竟涅槃,故名為明。而實明者唯無漏慧。 ### 六通唯三立明 【唐】問:何故六通中,三立為明,三不立為明耶。 【唐】答:神境智證通,如工巧處轉。天耳智證通,唯能取聲。他心智證通,唯取自相。 【唐】無勝用故,不立為明。 【唐】後之三通皆有勝用,故立為明。<u>勝用</u>者,謂:皆能隨順厭捨生死,皆能引發殊勝功德,皆能趣向畢竟涅槃。 【唐】問:云何後三通皆有此勝用。 【唐】1.答:第四宿住隨念智證通:見前際事,深生厭離。第五死生智證通:見後際事,深生厭離。第六漏盡智證通:既厭離已,欣樂涅槃。⊙由此皆能隨順厭捨生死,乃至皆能趣向畢竟涅槃。 【唐】2.復次,第四通:見前際自衰損事,深生厭離。第五通:見後際他衰損事,深生厭離。第六通:既厭離已,欣樂涅槃。⊙由此皆有前三勝用。 【唐】3.復次,第四通:見前際種種相續諸蘊界處,深生厭離。第五通:見後際種種散壞諸蘊界處,深生厭離。第六通:既厭離已,欣樂涅槃。⊙由此皆有前三勝用。 【唐】4.復次,第四通:能除常見。第五通:能除斷見。第六通:既離二邊安住中道。⊙由此皆有前三勝用。 【唐】5.復次,第四通:能引空解脫門。第五通:能引無願解脫門。第六通:能引無相解脫門。⊙由此皆有前三勝用。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後之三通皆有勝用,故六通內偏立為明。 ### 12.1.《集異門論》之三種無學明 【唐】《集異門論》作如是說:「有三種無學明: 【唐】1) 一無學宿住隨念智證明:謂知諸有情行有相續無學智。 【唐】2) 二無學死生智證明ᅟ:謂知諸有情自業勝劣無學智。 【唐】3) 三無學漏盡智證明ᅟ:謂知漏盡無學智。」 【唐】問:漏盡智證明是無學法故,可說為無學智;前二明是非學非無學法,如何可說為無學智耶。 【唐】答:彼論應作是說:有三種無學明`[學+(者)【三宮】]`。 【唐】又應說:「為無學者智。」而不作是說者,應知無學身中起故,前二亦名無學,略去中間如牛車等。 【唐】⊙如《施設論》說:「有二種三摩地:一聖,二非聖。聖復有三:一善有漏,二無漏,三無覆無記。」此中 【唐】1) 善有漏定 :以善故名聖,非以無漏故名聖。 【唐】2) 若無漏定 :以善故及無漏故名聖。 【唐】3) 無覆無記定:雖非善故無漏故名聖,而以聖者身中起故亦名為聖。 【唐】此亦如是,無學者身中起故亦名無學,及無學智。 ### 12.2. 【唐】問:前二種明,學者亦有,何故唯立在無學位。 【唐】1.答:在無學位明義勝故,謂 【唐】a)若說法勝:則無學法勝,非學。 【唐】b)若說補特伽羅勝:則無學補特伽羅勝,非學。 【唐】2.復次,無學者明勝,不雜無明故。學者明劣,雜無明故,不立為明。 【唐】⊙有四種殊勝功德,一通二明三力四示導。 ### ☉1› 【唐】a) 如來身中漏盡智具四種義:謂1) 漏盡智證通。2) 漏盡智證明。3) 漏盡智力。4) 教誡示導。 【唐】b) 獨覺無學聲聞漏盡智有三種義:謂除力義,餘三如前。 ### ☉23› 【唐】a) 如來身中宿住隨念智及死生智有三種義:謂除示導,有通明力。 【唐】b) 獨覺無學聲聞:即前二智有二種義 :謂是通明,非力示導。 【唐】c) 學者及異生身中,即前二智唯有通義 :無餘三種。 【唐】有作是說. 時解脫阿羅漢身中 【唐】1) 漏盡智ᅟᅟ :唯有二義:謂通示導,非力非明。 【唐】23) 餘二智ᅟᅟ:唯有一義:謂通,非餘。」 ### ☉45› 【唐】 神境智他心智:一切身中皆唯有二義:謂通示導。 ### ☉6› 【唐】 天耳智ᅟᅟ :一切身中唯有一義:謂通,非餘。 ### 13. 【唐】問:何故如來身中有智立為力,聲聞獨覺身中諸智皆不立為力耶。 【唐】答:1) 不可屈伏.無障礙義,是力義。[s30](婆沙021-030#^n9h965) 【唐】2) 聲聞獨覺身中諸智,猶為無知屈伏,及有障礙,故不名力。 【唐】(A)曾聞佛與尊者舍利子一處經行,有一有情來詣彼所。 【唐】佛告舍利子:汝可觀此有情過去曾於何處為汝親友。 【唐】時舍利子,以初靜慮乃至以第四靜慮宿住隨念智觀之,皆不能見,便從定起而白佛言:我之定力觀不能見。 【唐】佛告舍利子:如是有情,曾於過去爾所劫前為汝親友,彼時既遠,非諸聲聞獨覺境界,故汝不知。 【唐】(B)佛又一時與舍利子一處經行,時有一人遇緣而死。 【唐】佛告舍利子:汝應觀彼當生何處。 【唐】時舍利子,以初靜慮,乃至以第四靜慮天眼觀之,皆不能見,便從定起,而白佛言:我之天眼觀不能見。 【唐】佛告舍利子:此人命終生某世界,彼處既遠,非諸聲聞獨覺境界,故汝不知。 ^le6z3x ### 13.1. 【唐】問:三乘漏盡既無差別,何故漏盡智二乘非力耶。==\[[s30](婆沙021-030#^jww93v)二乘亦有漏永盡智,何故非力]== 【唐】答:1佛漏盡智勝妙猛利,非諸聲聞獨覺所及, 【唐】a) 雖俱盡漏.而有遲速。如有二人各伐一樹,一人勇健加用利斧,一人力劣又用鈍斧,雖俱伐樹而有遲速。故佛漏盡智立力,非二乘。 【唐】b) 又二乘智雖能盡漏,有餘習故,不名為力。 【唐】2又漏盡智立為力者,不依能盡自身漏故,但依能令他身漏盡。謂佛善達.如是有情.應依苦遲通行當得漏盡,乃至如是有情.應依樂速通行當得漏盡。由此方便為說正法,皆令漏盡。故立力名。二乘不爾,故不名力。 ^s6a8p5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b>☗s103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五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三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五} ## 18.通明示導 ### 1. 【唐】問:六通中,1) 幾是明非示導。2) 幾是示導非明。 【唐】3) 幾是明亦是示導。4) 幾非明亦非示導耶。 【唐】答:1) 二通是明非示導 :謂a) 宿住隨念智證通, 【唐】b) 及死生智證通。 【唐】2) 二通是示導非明 :謂a) 神境智證通, 【唐】b) 及他心智證通。 【唐】3) 一通是明亦是示導:謂漏盡智證通。 【唐】4) 一通非明亦非示導:謂天耳智證通。 ### 3. 【唐】問:何故六通a) 三是示導,b) 三非示導耶。。 *【涼】問曰:此六通何故三是示現、三非示現。* 【唐】答:現希有事令他信伏,2) 引入正法故名示導,三有此義。 餘三不然,謂若自說 【唐】1) 我能遠聞, 【唐】2) 我能遠見, 【唐】3) 我能遠憶諸宿住事。 【唐】他皆生疑為虛為實,不即信伏,故非示導。 *【涼】答曰:令他信樂生希有想入於法者,名為示現。三通不爾。若作是說,我天耳聞聲、天眼見色,能知過去無數生事。人皆生疑:此事或虛或實。* 【唐】⊙曾聞:「有一居士信外道法,屈請離繫親子及彼徒眾,來赴其家供以飲食, 【唐】(外)離繫親子適入其家即便微笑。 【唐】(居)居士怪問,師離掉舉何為笑耶。 【唐】(外)彼遂答言:吾有妙德,汝在家者豈盡知耶。 *【涼】曾聞有一居士請尼`[揵=犍【明】下同]`揵陀若提子及弟子眾於其家食。時尼揵陀若提子既入其家,而便微笑。居士問言:大師已離種種調戲,今何故笑。師答之言:今我法中所有妙法,汝可悉得聞耶。* 【唐】(居)於是居士慇懃問之, 【唐】(外)彼便告曰:`[㮏=捺【三宮】]`㮏末陀河側有二獼猴,共鬪不已俱墮彼河,為水漂溺,吾為是事愍而笑之。 *【涼】是時居士殷勤重問,而便答言:南`[拔=跋【三宮】*]`拔提河側有二獼猴,共鬪不已忽然墮河,為水所漂。是以我笑。是時居士而作是言:大師天眼甚為希有,明淨乃爾。時諸尼揵各坐其床。次第下食,以飯覆羹而上其師,餘諸尼揵以羹在上。諸餘尼揵應時皆食。其師而獨不食。* 【唐】(居)居士讚言:甚為希有,大師天眼清淨乃爾。食時既至,居士念言:我當因食驗彼虛實,便以飯覆臛先授與師,以臛沃飯與彼弟子,時彼弟子受 【唐】已即食,師獨不食。 【唐】(居)居士問言:大師何緣而獨不食。 【唐】(外)彼言:無臛如何食之。 【唐】(居)居士調言:奇哉天眼,乃能遠見不能近觀,外道師徒時深愧恥。」 【唐】A) 故天眼等三非示導,自說遠聞及能遠憶,亦不令他即信伏故,既不信伏如何可引令入正法:是故此三皆非示導。 【唐】B) 1) 若為示現神境智通,變一為多,變多為一,乃至梵世神力自在,令多有情深心信伏:引入正法故名示導。 【唐】2) 若為示現他心智通,記說彼心思念差別,如所記說皆實非虛,令多有情深心信伏:引入正法故名示導。 【唐】3) 若為示現漏盡智通,隨其所宜教誡教授,速令見諦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展轉乃至諸漏永盡,令多有情深心信伏:引入正法故名示導。 *【涼】居士問言:大師!今者何故不食。師答之言:此飯無羹,是以不食。是時居士便語師言:天眼明淨希有乃爾,見南`[*]`拔提河側獼猴墮河,而不見飯底羹耶。以是事故,三通非示現,不能令他信樂生希有想入於佛法。* *【涼】若以身通,令一身為多、多還為一,種種變化,上至梵世,令多眾生生希有想。若有知他心所念法者,語他人言:汝有如是念、作如是思惟。悉如其心而不相違,令多眾生於佛法中生希有想。若為他說法,使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者,亦令多眾生於佛法中生希有想。以是事故,三通令他信樂生希有想入於佛法。* ### 4. 【唐】問:應為何等補特伽羅現神變事。 *【涼】問曰:何等人應為現神變。何等人不應為現神變耶。* 【唐】答:若於佛法決定信者.及不信者,不應為現。若不定者,應為現之引入正法。 *【涼】答曰:若一向信、若一向不信者,不應為現神變。若在中不定信、不定不信者,應為現神變令入佛法。何以知之。經說:佛住那迦揵陀城波婆利迦菴羅林。* 【唐】除此更無餘方便故,云何知然。如契經說:「一時佛在那茶建他城側`[茶=荼【三宮】]`,周匝菴羅林中, 【唐】(居)有居士子名雞筏多,來詣佛所,頂禮雙足,却住一面而白佛言:今此城中安隱豐樂,多諸人眾深心信敬佛法僧寶,唯願世尊留一弟子恒在此處,對諸沙門婆羅門等,時現神變示過人法,令此城中信佛法者倍增堅信,令暫往來諸不信者信受佛法。 【唐】(佛)時佛告彼居士子言:我曾不令諸弟子眾,對諸沙門婆羅門等,現諸神變示過人法,然我常令諸弟子眾,覆藏自善,發露己惡。 【唐】(居)時居士子復白佛言: 【唐】1) 若佛弟子對諸沙門婆羅門等,現神變事示過人法,有何過患而佛不許。 【唐】2) 若佛弟子覆藏自善,發露己惡,有何功德而佛許之。 *【涼】時有居士子名翅跋多,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此那迦`[乾=犍【三宮】]`乾陀城豐樂熾盛,人民眾多,加信敬佛法僧。唯願世尊可聽一沙門於此國土諸人眾前現上人法種種神變,使那迦揵陀人於佛法僧倍生信敬。* *【涼】佛告居士子:我不為諸弟子作如是說:汝等來往之處,於諸人前現上人法種種神變。我為諸弟子而作是說:汝等應覆藏善法、發露惡法。* 【唐】(佛)爾時世尊告居士子:我今問汝,隨汝意答,若我弟子對諸沙門婆羅門等,現神變事,變一為多變多為一,乃至梵世,神力自在。信佛法者見此事已,向不信者說如是言:奇哉世尊,諸聖弟子能現如是甚希有事。時不信者語信者言:此何希有,世有明呪名<u>健馱梨</u>,善受持者亦能示現如是幻惑,誰有智者現斯鄙事。 *【涼】爾時居士子復白佛言:世尊!見何過患,不令諸弟子現神變,而作是說:覆藏善法、發露惡法耶。* *【涼】佛告居士子:<u>示現有三種</u>:一神足示現、二知他心示現、三說法示現。* *【涼】云何名神足示現。居士子!若沙門婆羅門示現種種神變,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乃至梵世,身得自在。* *【涼】有信者見向不信者說,而作是言:我見沙門婆羅門示現種種神變,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乃至梵世身得自在。時不信者語信者言:汝見此事,有何奇異。有呪名揵陀羅,有人受持讀誦,亦能示現種種神變。* 【唐】(佛)佛告居士子:於汝意云何。有不信者作如是言譏信者不。 【唐】(居)居士子曰:實有斯事。 *【涼】居士子!於意云何。如是不信者豈非嫌責諸信者耶。居士子白佛言:世尊!實生嫌責。* 【唐】(佛)世尊復告居士子言:若我弟子記說他心思念差別,如所記說皆實非虛。信佛法者知此事已,向不信者說如是言:奇哉世尊諸聖弟子,乃有如是甚希有事。時不信者語信者言:此何希有。世有明呪名<u>剎尼迦</u>,善受持者亦能造作如是幻惑,誰有智者作斯鄙事。 【唐】(佛)佛告居士子:於汝意云何。有不信者作如是言譏信者不。 【唐】(居)居士子曰:實有斯事。 【唐】(佛)爾時世尊告居士子: 【唐】1) 若我弟子.對諸沙門婆羅門等.現神變事示過人法,有是過患.故我不許。 【唐】2) 若我弟子.覆藏自善發露己惡,順賢聖法世所稱譽,有斯功德.故我許之。 【唐】⊙由此故知(1)決定信者及不信者,不應為現諸神變事。 【唐】(2)若不定者,應為現之,方便引令入佛正法。 *【涼】復次,居士子!若沙門婆羅門說他人心所念:汝有如是念、如是思惟。悉如其言而無虛者。有信者聞向不信者說,而作是言:我見沙門婆羅門知他心所念法,乃至廣說。時不信者言:汝見此事,有何奇異。有呪名剎尼迦,若有受持讀誦之者,能知他人心所念法,乃至廣說。* *【涼】居士子!當知我以如是過患故,不聽諸弟子示現種種神變,而作是說:汝等當覆藏善法:發露惡法。以是事故,一向信、一向不信,不應為示現種種神變。若在中不定信、不定不信者,應為現神變令入佛法。* 【唐】此契經中佛為居士子說三種示導,一神變示導,二記心示導,三教誡示導。 ### 5.示導的名義 【唐】問:何故名示導。 *【涼】問曰:何故名示現。* 【唐】答:示:謂示現。導:謂導引。現希有事,引入正法:故名示導。 【唐】⊙如守門者立示導名,謂守門者示現內事導引外人,示現外事導引內人。 *【涼】答曰:如守門者法,故名為示現。如守門人,示現內法令外人知,示現外法令內人知。* 【唐】a) 示現內事導引外人者:謂彼候王若不澡浴寢食觀寶,即便引現。 *【涼】示現內法令外人知者,如說:王今在內,澡浴飲食、觀種種珍寶。* 【唐】b) 示現外事導引內人者:謂彼伺外貢獻珍奇殊方信物,引內人受。 *【涼】示現外法令內人知者,如說:今某國某村持如是信物,今在門外。* 【唐】如是示現佛正法中微妙功德,方便導引所化有情令其趣入,故名示導。 *【涼】以是事故,如守門者法,故名為示現。* `[卷第七十七終【三宮】]` ### 7. 【唐】此契經中復說:菩薩初中後夜各起通明,起通明已,明星出時,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唐】問:何緣菩薩初中後夜各起通明。 *【涼】`[卷第七十八智揵度他心智品之四首【宋元宮】=卷第七十八智犍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四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第二十三]`佛經說:菩薩於夜初分起通起明,於夜中分起通起明,於夜後分起通起明。* *【涼】問曰:菩薩何故初中後夜起通明耶。* 【唐】答:過殑伽沙後身菩薩,將證大覺法應爾故。 【唐】2.復次,初中後夜各起通明,欲令自身成法器故。 【唐】3.復次,欲現神變了達事故,通能現神變,明能了達事,故起通明。 【唐】4.復次,欲現安足遠作事故,通現安足, 明遠作事, 故起通明。 【唐】5.復次,如無間道解脫道故,通如無間道,明如解脫道,故起通明。 【唐】6.復次,如見道修道故, 通如見道, 明如修道, 故起通明。 【唐】7.復次,欲1) 顯善有漏2) 無覆無記3) 有漏無漏及4) 無漏法現前有用,故起通明。 【唐】1) 善有漏法者ᅟ:謂神境智證通,及宿住隨念智證通明。 【唐】2) 無覆無記法者 :謂天眼智證及天耳智證二通。 【唐】3) 有漏無漏法者:謂他心智證通, 【唐】4) 無漏法者ᅟ :謂漏盡智證通明。 【唐】8.復次,為欲次第降伏魔怨,初中後夜各起通明。曾聞:「菩薩知修苦行非真道已,遂受難陀難陀跋羅姊妹所奉具十六德香蜜乳糜,食已身心安隱有力。 【唐】(菩)從吉祥人邊受吉祥草,詣菩提樹下手自敷設。如vāsuki婆蘇吉龍王盤身結加趺坐`[加=跏【明】]`,坐已便發堅固誓言:我若於此不盡諸漏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誓當不起,爾時大地大海諸山六種震動,如海輕船逐浪高下,乃至他化自在天宮皆悉震動,猶如猛風吹芭蕉葉。 【唐】(魔)魔王驚懾觀動所因,遂見菩薩坐菩提樹,端身不動誓取菩提,速出自宮往菩薩所,謂菩薩曰:剎帝利子可起此座,今濁惡時眾生剛強,定不能證無上菩提,且應現受轉輪王位,我以七寶當相奉獻。 【唐】(菩)菩薩告曰:汝今所言如誘童子`[童=僮【三宮】]`,日月辰星可令墜落,山林大地可昇虛空,欲令我今不取大覺起此座者定無是處。 【唐】(魔)爾時魔王告菩薩曰:汝若不用我軟美語,須臾令汝見大怖事。作是語已,雨花還宮遍告六天,汝等速辦弓弩刀劍鬪輪羂索矛矟戟等諸鬪戰具,我有大怨在菩提樹,當與汝等速往伐之。 【唐】(菩)菩薩爾時作如是念:與凡人鬪尚不可輕,況他化天大自在主。念已速修離欲染道,離欲界染起初靜慮神境智通,化作種種對敵勝具。 【唐】魔軍若作鳥形來者,我應化作猫狸形敵。 【唐】魔軍若作猫狸形者,我應化作狗狼形敵。 【唐】魔軍若作狗狼形者,我應化作豺豹形敵。 【唐】魔軍若作豺豹形者,我應化作虎形敵之。 【唐】魔軍若作虎形來者,我應化作師子敵之。 【唐】魔軍若作師子形者,我應化作龍麟敵之。 【唐】魔軍若作龍麟來者,我應化作猛火敵之。 【唐】魔軍若作猛火來者,我應化作暴雨敵之。 【唐】魔軍若作暴雨來者,我應化作大蓋敵之。 【唐】⊙如是敵類有無量種,復化堅固吠琉璃臺,身雖處中而能遠見座前地下,化作能發雷吼大種。 【唐】(A)作是化已,復自念言:勿我前生障他修善,遂起宿住隨念智明,自見前生曾不障礙諸修善者,乃以種種諸修善具而資助之。 【唐】(B)又自思惟:勿我善業劣彼魔善, 【唐】a) 思已便見魔王前生,唯曾設一無遮施會,於彼會中有一獨覺,由斯善業今得生天。 【唐】b) 自見前生設無遮會,百千萬億其數難知,於諸會中佛獨覺等百千萬億數亦難知。 【唐】(C)復自思惟:我布施福尚不與彼而共格量,況戒定等無量善業彼皆絕分,作是念已,端身正意儼然而坐。 【唐】(魔)於後魔王將三十六俱胝魔軍,各現種種可畏形相,執持戰具色類無邊,遍三十六踰繕那量,俱時奔趣菩提樹下。 【唐】(菩)爾時菩薩告魔王言:汝昔但設一大施會神用尚然,我於往昔設無遮會,百千萬億其數難知,況餘功德汝皆絕分,何緣來此欲相惱耶。 【唐】(魔)時惡魔王謂菩薩曰:我之功德以汝為證,汝之功德誰復證耶。 【唐】(菩)菩薩遂伸相好嚴手擊座前地,時彼地下雷吼六種震大音聲,魔 【唐】軍既聞驚駭退散,知己非敵各自還宮。菩薩所成業生眼耳但極聞見一踰繕那,魔軍既遠,欲聞其聲有何評論。遂起天耳,既聞聲已,欲觀彼色,為何所作。復起天眼,既見色已,欲知其心,當何思念。起他心通,知帝釋天眾心生慶喜,魔王眷屬心生嫉惱。 【唐】菩薩於是復審思惟,魔黨何緣起斯惡事。知起惡事皆緣五欲,躭著五欲皆由煩惱,既厭煩惱遂盡諸漏,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故欲次第降伏魔怨,初中後夜各起通明。」 ## 19.諦現觀時得四證淨〖三證淨〗 【發智】諦現觀時於何最初而得證淨,佛耶。法耶。僧耶。 ### 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 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謂或有說:「於四聖諦一時現觀。」如分別論者。 【唐】問:彼何故作是說。 【唐】答:彼依契經,如世尊說:「若於苦諦無有疑惑,於集滅道諦亦無有疑惑。」既於四諦頓無疑惑,故知現觀定頓非漸。 【唐】(評)為遮彼意,顯現觀時,於四聖諦定漸非頓,若不爾者便違契經,如契經說: 【唐】「給孤獨長者來詣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諸瑜伽師,於四聖諦為頓現觀。為漸現觀。 【唐】佛告居士:諸瑜伽師,於四聖諦定漸現觀,如漸登上四桄梯法。」==\[俱舍:如契經言:「諸聖弟子以苦行相思惟於苦.以集行相思惟於集.以滅行相思惟於滅.以道行相思惟於道,無漏作意相應擇法。」「佛告長者,於四聖諦非頓現觀必漸現觀…」]== §1.1 漸現觀,非頓現觀 【唐】問:若於四諦漸現觀者,云何釋通分別論者所引契經。<font color="#767171">[s78如何四諦不頓現觀]</font> 【唐】答: 【唐】1.彼所引經應作是說:「若於道諦無有疑惑,於苦集滅諦亦無有疑惑。」而不作是說者,應知有別意趣,謂彼經說已得果者,若於苦諦無有疑惑,於餘三諦亦無疑惑,迷四諦疑皆已斷故。 【唐】2.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彼經意說,疑不現行,謂瑜伽師若於苦諦已入現觀無有疑惑,於餘三諦所有疑惑得雖未斷而永不行,於彼已得非擇滅故。 【唐】3.大德說曰:「若初得入正性離生,於諸諦寶皆名現信。」 【唐】問:彼大德亦說於四聖諦得現觀時,漸而非頓,今何故作是說。 【唐】答:彼說若住苦法忍時,若於四諦不皆得信,必無住義。 【唐】⊙如持泥器至重閣上投之於地,未至地頃,器雖未破必當破,故亦得破名。此亦如是, 【唐】⊙是故為止他宗所說,及顯正理,故作斯論。 ### 2.‹四證淨› 【唐】1.此中佛者:謂佛身中諸無學法,緣彼無漏信名佛證淨。 【唐】2.此中法者:謂獨覺身中三無漏根等學無學法,菩薩身中二無漏根等諸學法,及苦集滅三諦,緣彼無漏信,名法證淨。 【唐】3.此中僧者:謂聲聞身中學無學法,緣彼無漏信名僧證淨。 【唐】4.諸無漏戒名戒證淨,自性淨故依證起故亦名證淨。 ### 3.四諦現觀與佛法僧三證淨 【唐】〔答〕【發智】甲) `[若=答【三宮】]`若苦集滅現觀時:於法最初得證淨。 【唐】乙) 道現觀時ᅟᅟ :於佛法僧最初得證淨。 ### 甲›.此中 【唐】A.苦現觀時於法最初得證淨者:謂即於苦法得無漏信。 【唐】⊙脇尊者言:爾時於苦信有過患,亦於苦滅信有勝利,謂此苦滅極為淨妙,如是下賤鄙穢苦滅甚為快哉。 【唐】B.集現觀時於法最初得證淨者:謂即於集法得無漏信。 【唐】⊙脇尊者言:爾時於集信有過患,亦於集滅信有勝利,謂此集滅極為淨妙,如是下賤鄙穢集滅甚為快哉。 【唐】C.滅現觀時於法最初得證淨者:謂即於滅法得無漏信。 【唐】⊙信滅勝利極為淨妙,謂有漏法畢竟寂滅甚為快哉。 【唐】問:於三聖諦得現觀時,一一皆得二種證淨,謂信與戒,何故此中唯說得信。 【唐】1.答:應說得二而不說者,應知此中是有餘說。 【唐】2.復次,此中非但問誰得幾證淨,而問誰得幾緣何寶證淨。 【唐】 戒無所緣,雖得不說。 【唐】3.有作是說 於法最初得證淨者,不說唯得緣法證淨,但說於法而得證淨,信戒俱因法寶得故,皆得名法證淨。 ### 乙›. 【唐】道現觀時於佛法僧最初得證淨者, *【涼】若見道時,先得何等信。答曰:得於佛法僧不壞信。* 【唐】1.外國諸師作如是說:道現觀時,三剎那頃即現在信及隨轉戒,應知具有四證淨義,謂即 【唐】1) 此信緣佛身中無學法故名佛證淨。 【唐】2) 此信復緣獨覺身中學無學法,菩薩身中諸學法故名法證淨。 【唐】3) 此信復緣聲聞身中無漏法故名僧證淨。 【唐】4) 此隨轉戒名戒證淨。 *【涼】外國法師作如是說:見道諦三剎那頃,信根現在前時,取其相應迴轉法,有四不壞淨。* *【涼】彼信若緣佛身中無學法,是名於佛不壞信;* *【涼】若緣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二根,名於法不壞信;* *【涼】若緣聲聞身中學無學法,是名於僧不壞信。* *【涼】取其迴轉戒,名聖所愛戒。*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 *【涼】不應如外國法師所說。罽賓沙門作如是說:* 【唐】a) 時現在信,總緣三乘無漏法故,唯是雜緣法證淨攝。 【唐】b) 然即此信現在前時,亦修未來多剎那信,於此無量剎那信中, *【涼】彼信總緣於法。無所分別,名於法不壞信。* *【涼】但信現在前時,未來則有無量信,修未來修信,* 【唐】1) 若有唯緣佛無學法,名佛證淨。 【唐】2) 若有唯緣獨覺菩薩無漏法者,是不雜緣法證淨攝。 【唐】3) 若有唯緣聲聞身中學無學法,名僧證淨。 *【涼】或有緣佛無學法者,是名不共緣於佛不壞信;* *【涼】或有緣辟支佛三根、菩薩二根者,是名不共緣於法不壞信;* *【涼】或有緣聲聞身中學無學法者,是名不共緣於僧不壞信。* 【唐】4) 若有雜緣佛及獨覺菩薩身中無漏法者; 【唐】若有雜緣佛及聲聞無漏法者; 【唐】若有雜緣獨覺菩薩聲聞身中無漏法者; 【唐】若有雜緣佛及獨覺菩薩聲聞無漏法者, 【唐】皆是雜緣法證淨攝。 *【涼】或有緣佛身中無學法,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身中二根;* *【涼】或有緣佛身中無學法,聲聞身中學無學法;* *【涼】或有緣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身中二根,聲聞身中學無學法;* *【涼】或有緣佛身中無學法,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身中二根,聲聞身中學無學法,* *【涼】如是等盡是共緣於法不壞信。* 【唐】5) 現在未來信隨轉戒是戒證淨。 *【涼】亦得迴轉聖所愛戒。* 【唐】⊙如見道位,道現觀時三剎那頃,道類智時應知亦爾。 【唐】有差別者,a) 三剎那時:唯修緣道諸信及戒。 【唐】b) 道類智時:修緣四諦諸信及戒。 *【涼】如見道諦時三剎那頃,道比智亦如是。異者,行人爾時見道諦三心頃不得修,緣前三諦信是時頃修。* ### 5.‹苦集二諦是雜染事非可信處,現觀彼時如何亦得證淨。› 【唐】問:a) 滅道二諦是清淨事是可信處,現觀此時,可得證淨。 【唐】b) 苦集二諦是雜染事非可信處,是諸煩惱顛倒惡行所依止故,現觀彼時如何亦得證淨。 【唐】1.答:由二緣故而得證淨,一由可信,二由可求。 【唐】a) 於滅道諦具由二緣而得證淨。 【唐】b) 於苦集諦但由一緣而得證淨,謂是可信而非可求。 【唐】⊙a) 如人掘鑿有寶等處,彼於是處有信有求。 【唐】b) 若人掘鑿無寶等處,彼於是處有信無求,是處雖無寶水等物,然有所為而掘鑿之,此亦如是,故無有失。 【唐】2.尊者妙音作如是說: 諸瑜伽師,先見苦集有過患故,後於滅道見有勝利,謂此滅道極為淨妙,永息能除如是穢惡苦集諦故,由此行者於苦集諦雖無所求亦得證淨。 【唐】3.脇尊者曰. 諸瑜伽師,為苦集諦之所逼惱,故於滅道見有勝利。 【唐】▲譬如有人風雨所逼,便見室蓋是可歸依,故於苦集雖無所求亦得證淨。 ### 7.‹滅道二諦由一緣或二緣而得證淨› 【唐】▲諸瑜伽師, 【唐】A) 皆於滅諦由二緣故而得證淨,一由可信,二由可求。 【唐】B) 非於道諦皆由二緣而得證淨,謂 【唐】1) 隨信行者,於隨信行.隨法行道,俱由二緣而得證淨。 【唐】2) 隨法行者, 【唐】a) 於隨法行道:具由二緣而得證淨。 【唐】b) 於隨信行道:但由一緣而得證淨,謂是可信非所求故。 【唐】3) 信勝解者,於信勝解及見至道:俱由二緣而得證淨。 【唐】4) 若見至者, 【唐】a) 於見至道,具由二緣而得證淨。 【唐】b) 於信勝解道,但由一緣而得證淨,謂是可信非所求故。 【唐】5) 時解脫者,於時解脫及不時解脫道,俱由二緣而得證淨。 【唐】6) 不時解脫者, 【唐】a) 於不時解脫道,具由二緣而得證淨。 【唐】b) 於時解脫道,但由一緣而得證淨,謂是可信非所求故。 【唐】7) 聲聞乘者,於三乘道皆由二緣而得證淨。 【唐】8) 獨覺乘者, 【唐】a) 於自上乘道,俱由二緣而得證淨。 【唐】b) 於聲聞乘道,但由一緣而得證淨,謂是可信非所求故。 【唐】9) 諸佛乘者, 【唐】a) 於佛乘道,具由二緣而得證淨。 【唐】b) 於二乘道,但由一緣而得證淨,謂是可信非所求故。 ### 9. 【唐】問:若緣舍利子身中無學法起無漏信,a) 為是法證淨。b) 為是僧證淨耶。設爾何失。 【唐】a) 若是法證淨者:彼緣聲聞無學法起,如何名法證淨。 【唐】b) 若是僧證淨者:云何獨一補特伽羅而得名眾。 【唐】答:應作是說:是僧證淨。 【唐】問:彼既獨一如何名僧。 【唐】答:彼舍利子聲聞乘中最尊勝故,雖是獨一補特伽羅而僧證淨,依法建立,非數取趣,緣聲聞乘無學法起無漏信故,非無漏信緣假有情。 ### 12.未曾得及曾得證淨之依地分別 【唐】A) 若依未至定 【唐】a) 未曾得佛證淨現在前時:現在修二證淨,未來修四證淨。 【唐】b) 曾得佛證淨現在前時 :現在修二證淨,未來無。 【唐】B) 乃至依第四靜慮應知亦爾。 【唐】C) 若依無色定 【唐】a) 未曾得佛證淨現在前時:現在修一證淨,未來修四證淨。 【唐】b) 曾得佛證淨現在前時 :現在修一證淨,未來無。 【唐】如佛證淨,應知餘三證淨亦爾。 【唐】有差別者,無色定中無戒證淨。 ### 13. 【唐】問:云何建立四證淨耶。a) 為以自體,b) 為以所緣。 【唐】a) 若以自體:唯應有二,謂信及戒。 【唐】b) 若以所緣:唯應有三,謂佛法僧證淨,戒無所緣故。 【唐】答:應作是說:亦以自體,亦以所緣,而建立四證淨,謂 【唐】a) 以自體建立戒證淨,戒無所緣故。 【唐】b) 以所緣建立餘三證淨,信緣三寶故。 【唐】⊙如1) 以自體以所緣建立,2) 以自體以三寶,3) 以自體以隨念建立,應知亦爾,是名證淨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 14.證淨的名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證淨,證淨是何義。 【唐】1.答:淨謂信戒,離垢穢故。於四聖諦別別觀察、別別籌量、別別覺證,而得此淨,故名<u>證淨</u>。 【唐】2.脇尊者曰:此應名<u>不壞淨</u>, 【唐】a) 言不壞者,不為不信及諸惡戒所破壞故。==\[雜心.舉經]== 【唐】b) 淨謂清淨,信是心之清淨相故,戒是大種清淨相故。 【唐】3.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應名<u>不斷淨</u>,謂得此已,無有沙門婆羅門等力能引奪令斷壞故。如契經說:是名見為根信,證智相應,世間沙門婆羅門等不能引奪令其斷壞。==\[是謂信、見本、不壞智相應,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奪asaṃhāriyā [MA](中含152-222#186).[186](agamdm#^ma186) ]== 【唐】4.大德說曰:a) 若於佛法不能觀察籌量覺證,所得信戒易可動轉,如水上船。 【唐】b) 若於佛法能審觀察籌量覺證,所得信戒不可動轉,猶如帝幢故。此正應名<u>不動淨</u>。 【唐】5.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如是四種, 【唐】a) 應名<u>見淨</u>,見四聖諦得此淨故。 【唐】b) 或應名<u>慧淨</u>,聖慧俱轉故。」 ### 16.說四證淨的先後 【唐】問:何故世尊先說佛證淨,乃至後說戒證淨耶。 *【涼】問曰:世尊何故先說於佛不壞淨,乃至後說戒不壞淨耶。* *【涼】答曰:* 【唐】1.答:若作是說,隨順文詞次第法故。 【唐】2.復次,隨順說者受者持者次第法故。==\[欲令說者隨順,受持者亦隨順故]== 【唐】3.復次,佛是能說故應先。 【唐】信法是所說故應次。 【唐】信僧是所為故應次。 【唐】信戒是僧所住故最後說。==\[雜心:誰持法?謂戒。]\[又:佛是根本,以說故(餘三以佛為根本故.佛於正說有功能故)。問:佛何所能?答曰:覺法(正說功能由悟法故)。問:誰持法?答曰:僧(現觀法藏唯聖僧故)。問:彼僧云何得一味?答曰:聖戒(觀法藏能依聖戒故)。]== 【唐】4.復次,佛如良醫故應先。 【唐】信法如無病故應次。==\[治病者法]== 【唐】信僧如看病者故應次。 【唐】信戒如妙藥故最後說。 【唐】5.復次,佛如商主能示道路故應先。 【唐】信法如寶渚是正所趣故應次。 【唐】信僧如商侶能為助伴故應次。 【唐】信戒如資糧能正任持故最後說。`[任=住【元明】]` *【涼】若作是說則文義隨順,說者則易、受者易解。* *【涼】復次,佛喻如醫、法喻無病、僧喻瞻病人、戒喻良藥。* *【涼】復次,佛能說法故在初。佛為說何法。所以次信。法為誰說。法為僧說,所以次信僧。為以何事故名僧。以戒故名僧,所以次戒。* *【涼】復次,能示眾生道故先信佛,能到涅槃城故次信法,猶如善伴故次信僧,如資糧故次戒。* 【唐】6.復次,佛如船師故應先。 【唐】信法如彼岸故應次。 【唐】信僧如同載故應次。 【唐】信戒如船筏故最後說。 【唐】⊙由此等緣此四證淨如是次第。 *【涼】復次,信佛如船師,信法如彼岸,信僧如同載者,`[信〔-〕【宮】]`信戒如船。* ## 20.戒信及證淨之諸經文和其義解 【唐】如契經說:A) 聖所愛戒,B) 不破不穿不雜不穢,C) 聖所受用,D) 非凡所取,E) 智者所讚F) 能善究竟G) 能善引發。 *【涼】佛經說:此聖所愛戒,不破不穿、不雜穢惡,智者所稱譽。* *【涼】問曰:聖所愛戒,何故名不破不穿、不雜穢惡。廣說如雜揵度。`[不分卷及品【三宮】]`*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三* ### 1. 【唐】A)問:何故名為聖所愛戒。 【唐】1.答:⊙是諸功德所依處故,謂諸聖者愛樂功德故愛此戒。 【唐】⊙如人愛寶亦愛寶器, 【唐】⊙如是聖者a) 愛樂清淨菩提分法功德寶故,b) 亦愛如是所依戒器。 【唐】2.復次,聖者憎惡諸破戒惡戒:能對治破戒惡故聖者愛之。 【唐】3.復次,聖者憎惡諸嶮惡趣戒:能超越嶮惡趣故聖者愛之。 【唐】4.復次,聖者憎惡生死流轉戒:能超越生死流轉故聖者愛之。 【唐】5.復次,聖者愛涅槃,戒能趣涅槃故聖者愛之。 【唐】如契經說:戒能展轉趣向涅槃,聖者愛樂。 ### 2.1.聖所愛戒之不破不穿不雜不穢等的意義 【唐】B)問:不破不穿不雜不穢,如是四句有何差別。 【唐】1.有說:無別,如是四種,聲雖有異義無別故。如《集異門論》說:於此諸戒恒作恒轉勸作勸轉,亦名不破,亦名不穿,亦名不雜,亦名不穢,故知此四聲異義同。 【唐】2.有說:此四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此名不破,此名不穿,此名不雜,此名不穢。 【唐】1.復次,1) 於初犯聚不違越ᅟ :故名不破。 【唐】2) 於第二犯聚不違越ᅟ:故名不穿。 【唐】3) 於第三第四犯聚不違越:故名不雜。 【唐】4) 於第五犯聚不違越ᅟ:故名不穢。 【唐】2.復次,1) 不違越:故名不破。 【唐】2) 不依貪:故名不穿。 【唐】3) 不依瞋:故名不雜。 【唐】4) 不依癡:故名不穢。 【唐】3.復次,1) 不違越:故名不破。 【唐】2) 依無貪:故名不穿。 【唐】3) 依無瞋:故名不雜。 【唐】4) 依無癡:故名不穢。 【唐】4.復次,1) 不違越:故名不破。 【唐】2) 依奢摩他:故名不穿。 【唐】3) 依毘鉢舍那:故名不雜。 【唐】4) 能斷煩惱 :故名不穢。 【唐】5.復次,1) 不違越ᅟᅟ:故名不破。 【唐】2) 不為惡尋所損壞:故名不穿。 【唐】3) 自體堅住ᅟ :故名不雜。 【唐】4) 極清淨ᅟᅟ:故名不穢。 【唐】6.復次,1) 自性堅強ᅟ :故名不破。 【唐】2) 遠離非所行ᅟ:故名不穿。 【唐】3) 非犯戒惡所間雜:故名不雜。 【唐】4) 不捨善意樂ᅟ:故名不穢。 【唐】此中復說: 【唐】C) 聖所受用者:是諸功德所依止故。 【唐】D) 非凡所取者:非諸異生執此淨戒為真道故。 【唐】E) 智者所讚者:佛及弟子所稱譽故。 【唐】F) 能善究竟者:俱時圓滿故。 【唐】G) 能善引發者:能招愛果故。 ### 2.6. 【唐】如契經說:有大龍象以信為手,以捨為牙,以慧為頭,以念為頸,於其兩肩擔集善法。 【唐】問:何故世尊說信為手。 【唐】答:取善法故, 【唐】1) 如象有手能取有情無情數物。 【唐】2) 如是聖者有信手故,能取種種微妙善法,是故世尊說信為手。 *【涼】{佛經說:信是大象手。* *【涼】問曰:何故佛說信是大象手。* *【涼】答曰:* *【涼】能有所取故。如象有手,能取眾生數、非眾生數物。如是聖弟子有信手者,能取善法。* ### 3.成就多住佛證淨,乃至成就多住戒證淨的原因 【唐】如契經說:「苾芻當知,天中時時有四聲起,云何為四。謂若此間有聖弟子成就多住佛證淨者,爾時成就佛證淨天,歡喜踊躍,高聲唱言:我先成就佛證淨故,而來生此,今聖弟子成就多住佛證淨故,亦當生我眾同分中,與我為伴甚為快哉。」成就多住餘三證淨,廣說亦爾。 *【涼】佛經說:若聖弟子成就於佛不壞淨、多住此法時,是時先成就於佛不壞淨。諸天心大歡喜,作如是言:如我等成就多住於佛不壞淨故來生此間,諸聖弟子亦成就於佛不壞淨,身壞命終亦當生此`[間=聞【聖】]`間與我等同處。成就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於戒不壞淨,亦如是。* 【唐】問:a) 此聖弟子及彼諸天,皆具成就四種證淨, 【唐】b) 何故說有成就多住佛證淨者,乃至說有成就多住戒證淨者。 【唐】答:1 依修加行入法時說,謂或有行者求佛證淨,勤修加行而入聖道,乃至或有行者,求戒證淨勤修加行,而入聖道,故作是說。 【唐】2.復次,依多愛樂作意而說,謂或有行者多分愛樂緣佛作意,乃至或有行者多分愛樂緣戒作意,故作是說。 *【涼】問曰:彼諸天先於此間盡成就四不壞淨。何故諸天或有讚歎於佛不壞淨者、或有乃至讚歎於戒不壞淨者耶。* *【涼】答曰:* *【涼】眾生或有為於佛不壞淨勤修方便入於佛法,或有乃至為於戒不壞淨勤修方便入於佛法。若為於佛不壞淨,諸天勤修方便入於佛法者,則讚歎於佛不壞淨,乃至為於戒不壞淨,諸天勤修方便入於佛法者,則讚歎於戒不壞淨。* *【涼】復次,諸天或有樂觀於佛者、或有樂觀於戒者。若樂觀於佛者,讚歎於佛不壞淨,乃至若樂觀於戒者,讚歎於戒不壞淨。}* *【涼】<b>ᅟ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四</b>`[論〔-〕【聖】]\[第五十四=第一百三【聖】]`* *【涼】`[迦旃延子造〔-〕【聖】]`迦旃延子造ᅟ`[五百羅漢釋〔-〕【聖】]`五百羅漢釋* *【涼】`[`<font color="#7030A0">(北涼…譯)</font>`十五字〔-〕【聖】]`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涼】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六`[第二之六=下【聖】]\[不分卷及品【三宮】]`* ### 5.‹成就四證淨者,終無變異› 【唐】如契經說:佛告苾芻:若有信樂汝所說者,汝當哀愍方便為說四種證淨,勸令安住以自調伏.所以者何。諸四大種可令變異;成就如是四證淨者,終無變異。 【唐】問:世尊何故說此契經。 *【涼】佛經說,佛告比丘:若有眾生能信樂汝所說者,汝等應以慈愍心為說四不壞淨,令得安住修行此法。廣如契經說。* *【涼】問曰:世尊何故說此經耶。* *【涼】答曰。:欲為說法者顯示應聽法`[緣〔-〕【宮】]`緣故。說法者不知應為誰說、誰不應為說。心生`[怯=性【聖】]`怯弱,佛作是說:汝等不應輕有所說。若有眾生能信樂汝所說者,乃可為說。* 【唐】1.答:示說法師,說法儀故。 【唐】2.謂有說者.不知受者是器非器,輕爾為說令彼受者,或生輕慢或生怯怖空無所得,故世尊說:「若有信樂汝所說者,汝當哀愍方便為說,勿得輕爾。 【唐】3.復次,示報恩者真報恩故,如餘經說:「苾芻當知, 【唐】a) 若有孝子一肩擔父,一肩擔母,經於百年處處遊歷,猶非真實報父母恩。 【唐】b) 若有孝子能勸父母,於佛法僧因果等法,1)未信者信,信者增長,2)無淨戒者勸受持戒,3)有慳貪者勸行惠施,4)無勝慧者勸修勝慧,令善安住以自調伏,乃名真實報父母恩。」 【唐】故此經中教為說法。 *【涼】復次,欲說報恩法故,佛說此經。經說,佛告比丘:若人於百年中,一肩`[負=擔【聖】*]`負父、一肩`[*]`負母處處遊行,猶不名為報父母恩。佛告比丘:若父母不信教令立信、無戒為說善戒、慳悋教令布施、無慧教令修慧,爾乃名為報父母恩。* ### 7.‹諸佛法中有無量種功德法寶,何故於此獨令為說四證淨› 【唐】問:諸佛法中有無量種功德法寶,皆應為他方便宣說; 何故於此獨令為說四證淨耶。 *【涼】問曰:諸佛法中所有善法盡應教人,何故獨說教四不壞淨耶。尊者波奢說曰:此中世尊說聖道名不壞淨。一切聖道,或是相應法、或是共有法,若說信則說相應法聖道,若說戒則說共有法聖道。* *【涼】復次,此說現初門略要`[始=胎【聖】]`始入法。一切佛法所有善法,或是色或非色,若說戒當知已說色性善法,若說信當知已說非色性善法。如色法非色法,相應不相應、有依無依、有行無行、有勢用無勢用、有緣無緣,當知亦如是。* *【涼】復次,所有善法,或是根性或非根性,若說信當知已說根性善法,若說戒當知已說非根性善法。* 【唐】1.答:應知此中證淨為首,總令為說諸功德寶。 【唐】2.脇尊者曰.此中世尊以證淨聲說諸聖道,謂諸聖道或是相應,或是俱有。 【唐】a) 若說信,應知總說相應聖道。 【唐】b) 若說戒,應知總說俱有聖道。 【唐】3.復次,此中略顯初入法門,謂佛法中諸功德寶,或是色法或非色法。 【唐】a) 若說戒,應知總說是色法寶。 【唐】b) 若說信,應知總說非色法寶。 【唐】⊙如色非色如是1) 相應不相應,2) 有所依無所依,3) 有所緣無所緣,4) 有行相無行相,5) 有警覺無警覺,6) 是根非根等應知亦爾。 【唐】4.復次,此四證淨有1) 不壞相及2) 清淨相,故偏說之。 【唐】5.復次,依四證淨所引等流,設施殊勝四沙門果,故偏說之。 *【涼】復次,依四不壞淨故,施設四沙門果。* *【涼】復次,此四不壞淨有二種相:一不壞相、二是淨相。不壞相者,無漏信不為非信所壞、無漏戒不為非戒所壞。信於心數法中是淨相,戒於四大法中是淨相。* *【涼】復次,為示`[止=心【聖】]`止惡道貧窮怖畏方便故。戒能止惡道怖畏,信能止貧窮怖畏。無漏信戒雖無障,非不因有漏信戒。* 【唐】6.復次,此四證淨能止1) 惡趣2) 及貧窮怖,故偏說之。 【唐】1) 以戒:能止惡趣怖。 【唐】2) 信:能止貧窮怖故。雖無漏信戒不招異熟果,而無漏信戒必與有漏信戒互相引發故,能遮止二種怖畏。 【唐】7.復次,為欲方便導引可化外道有情入佛法故,謂諸苾芻或有親屬先為外道,以親愛故來相慰問。時諸苾芻不護彼意,讚歎佛法毀訾外道`[訾=呰【三宮】]`,令彼瞋恨轉遠佛法,故世尊說:「汝等苾芻,無力無畏大悲等德,不知有情根欲性行,不應輕爾為他說法。若有信樂汝所說者,汝當哀愍方便為說四種證淨,勸令安住以自調伏,所以者何。諸四大種可令變異,成就如是四證淨者終無變異。 *【涼】復次,欲引`[道=導【三宮聖】]`道依外道受化者令入佛法故。諸比丘,或有親屬依外道受化,以親`[受=愛【宮】]`受故,讚歎佛法、毀訾外道法,令他`[瞋〔-〕【宮】]`瞋恚,轉遠佛法。佛`[於=作【三宮】]`於是說:汝等無力、無畏,不知眾生諸根心行。汝於彼人若有憐愍心者,當為說四不壞淨。若得四不壞淨,心不移動。所以者何。比丘當知,四大可令變異。若人得四不壞淨,無有變異。* ### 9.以四大種顯四證淨 【唐】問:一切法性皆無變異,何故唯說四大種耶。 【唐】1.答:欲以四法顯四法故。 【唐】2.復次,諸瑜伽師,先觀大種無變異相,後觀諸法性不變異,心便歡悅故偏說之。 【唐】3.復次,以四大種能持一切情非情法,故偏說之。 【唐】4.復次,以四大種能持一切生死流轉,故偏說之。 【唐】5.復次,以四大種能持五蘊令不斷絕,故偏說之。 【唐】6.復次,諸外道說:大種有五其性常住。 【唐】為對彼故,佛說:「唯四而是無常。 【唐】⊙假使大種汝執為常,可令變異,得證淨者終無變異。」 *【涼】問曰:一切諸法盡不變異,何以獨說四大不變異耶。* *【涼】答曰:* *【涼】以四法明四法故。* *【涼】復次,行者先觀四大不變異相,然後於一切法見不變異相。* *【涼】復次,外道計四大是常,佛說四大非是常法。假令四大如外道所說是常者,是常法可令變異。若我弟子成就四不壞淨有變異者,無有是處。* *【涼】復次,四大能持展轉增長生死法。* *【涼】{}佛經說:信是大象手。* *【涼】問曰:何故佛說信是大象手。* *【涼】答曰:能有所取故。如象有手,能取眾生數、非眾生數物。如是聖弟子有信手者,能取善法。* *【涼】佛經說:若聖弟子成就於佛不壞淨、多住此法時,是時先成就於佛不壞淨。諸天心大歡喜,作如是言:如我等成就多住於佛不壞淨故來生此間,諸聖弟子亦成就於佛不壞淨,身壞命終亦當生此`[間=聞【聖】]`間與我等同處。成就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於戒不壞淨,亦如是。* *【涼】問曰:彼諸天先於此間盡成就四不壞淨。何故諸天或有讚歎於佛不壞淨者、或有乃至讚歎於戒不壞淨者耶。* *【涼】答曰:眾生或有為於佛不壞淨勤修方便入於佛法,或有乃至為於戒不壞淨勤修方便入於佛法。若為於佛不壞淨,諸天勤修方便入於佛法者,則讚歎於佛不壞淨,乃至為於戒不壞淨,諸天勤修方便入於佛法者,則讚歎於戒不壞淨。* *【涼】復次,諸天或有樂觀於佛者、或有樂觀於戒者。若樂觀於佛者,讚歎於佛不壞淨,乃至若樂觀於戒者,讚歎於戒不壞淨。{}* ### 10.無根信 【唐】如契經說:未生怨王能成就無根信。 【唐】問:諸有為法無不有根,何故說彼信無根耶。 【唐】1.答:⊙此信,無有見道根故。 【唐】⊙如契經說:「是名見為根信,證智相應。」謂未生怨所成就信,不依見道故名無根,然彼信心堅固難壞,如依見道。 【唐】2.復次,⊙未生怨王所成就信,不可改易,如無漏信而無有根,諸無漏信依無漏根,以無漏智無漏善根為根本故。 【唐】3.復次,⊙此信無有同類因故說名無根,謂無始來未得如是堅強信故。 【唐】⊙譬如有樹依他莖生,自既無根名無根樹。 【唐】4.復次,⊙未生怨王所成就信,自性堅固,不由親近佛及弟子乃能發生,故名無根。 【唐】由此信力,若乘象馬若在高樓,遙見世尊即便投下頂禮雙足,由堅信力或佛威神無所傷損。 【唐】5.復次,⊙未生怨王所成就信,未免惡趣故名無根。彼後命終,暫墮地獄受少苦已方生天故。 *【涼】佛經說:阿闍世王成就無根信。* *【涼】問曰:一切有為法皆有根,何故說阿闍世王信無根耶。* *【涼】答曰:* *【涼】此信以無見道根故。如說:不壞智相應信,以見道為根。彼無見道根故言無根,而有與見道相似信為根。* *【涼】復次,無無漏智善根,故言無根。無漏信以無漏智、無漏善根為根,彼不得無漏智亦不得無漏善根,而得與無漏相似信。* *【涼】復次,阿闍世王不久供養佛,亦不親近諸有德比丘,而得如是信。若於樓觀象馬之上見佛世尊,即前向佛,以身投地,身無苦痛。是無根信力,亦是佛之威神,是故名無根信。* *【涼】復次,此信無相似因,無有法與彼信作相似因者。如`[乾=揵【三宮聖】]`乾樹無根,彼信亦爾,故名無根。* *【涼】復次,雖有此信,不`[免=勉【聖】]`免惡道,故名無根信。*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b>☗s104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六 ## 21.四顛倒唯見苦所斷・預流一來起欲貪時起樂淨想或苦不淨想〖顛倒〗 ### 1. 【發智】諸預流者,於四顛倒,幾已斷,幾未斷耶。 【唐】答:一切已斷。 *【涼】此四顛倒,須陀洹幾斷、幾不斷。* *【涼】問曰:何故作此論。* *【涼】答曰:* *【涼】如毘婆闍婆提說:有十二顛倒,謂無常有常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苦有樂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無我我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不淨淨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八是見道斷,四是修道斷。八見道斷者,無常常想顛倒、見顛倒;苦有樂想顛倒、見顛倒;無我我想顛倒、見顛倒;不淨淨想顛倒、見顛倒。四是修道斷者,無常計常心顛倒,苦計樂心顛倒,無我計我心顛倒,不淨計淨心顛倒。諸見道斷者,苦比忍現在前時畢竟斷。諸修道斷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畢竟斷。* ### 3.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謂或說:「有十二顛倒,八唯見所斷,四通修所斷。」如分別論者。 【唐】問:彼依何量作如是說。 【唐】答:依契經故,謂契經說: 【唐】1) 於無常起常.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唐】2) 於苦起樂 3) 於無我起我 4) 於不淨起淨.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唐】由此故知.一切顛倒.有十二種。 【唐】於中a) 八種唯見所斷:謂1) 常我中:各取三種。 【唐】2) 樂淨中:各唯取見顛倒。 【唐】b) 四種通修所斷:謂樂淨中:各取想心二顛倒。 【唐】此中(1)見所斷者:苦類智忍現在前時,方畢竟斷。 【唐】(2)修所斷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畢竟斷。 【唐】(評)為止彼意,顯諸顛倒唯有四種,唯見所斷,故作斯論。 【唐】a) 謂此問言:諸預流者於四顛倒.幾已斷.幾未斷。 【唐】 即止顛倒有十二種。 【唐】b) 此復答言:一切已斷。 【唐】 即止顛倒通修所斷,無修所斷法,預流已斷故。 【唐】⊙又若顛倒有十二種通修所斷,便違契經。如契經說:「佛告苾芻, 【唐】a) 若四顛倒所顛倒者,當知彼是愚夫異生。」 【唐】 此經既說有四顛倒:應知顛倒非十二種。 【唐】b) 「既說顛倒所顛倒者,當知彼是愚夫異生。」 【唐】 應知顛倒非修所斷。 *【涼】問曰:彼何故作如是說。* *【涼】答曰:* *【涼】彼依佛經。佛經說,佛告比丘:此四顛倒,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乃至廣說。依此經故,說十二顛倒。以二事止如是說者意,而作問答。若作是問:此四顛倒,須陀洹幾斷、幾不斷。則止彼說十二者意。若作是答:須陀洹盡斷,則止彼說是修道斷者意。所以者何。修道中無如是法是須陀洹所斷。若顛倒有十二種,亦是修道斷者,則違佛經。如說,佛告比丘:若有四顛倒所顛倒者,當知皆是愚小凡夫。所以者何。凡夫觀生死法不見端緒,如觀`[狗=殉【三宮聖】]`狗腸。佛經若說四,當知則無十二。若說皆是愚小凡夫,當知則非修道所斷。* ### 4. 【唐】問:若諸顛倒唯有四種,分別論者所引契經當云何通。 【唐】答:想心二種實非顛倒,親近顛倒故,顛倒相應故,亦名顛倒。 【唐】問:若爾受等諸心所法亦應名顛倒,彼與心想義相似故。 【唐】答:世間但於心想二種說顛倒名,非受思等。 【唐】是故但說心想顛倒,佛隨世俗而說法故。 *【涼】問曰:若顛倒但有四者,毘`[婆=沙【聖】]`婆闍婆提所引經云何通耶。* *【涼】答曰:* *【涼】想心親近顛倒故亦名顛倒。* *【涼】問曰:受等諸數法亦親近顛倒法,何故不名顛倒耶。* *【涼】答曰:* *【涼】此二是世俗言說法故。世俗皆作是說:此人心顛倒、想顛倒。而不說受顛倒、思顛倒。* ### 6. 【唐】問:此四顛倒自性是何。 【唐】答:見為自性。 *【涼】問曰:顛倒體性是何。* *【涼】答曰:體性是慧。* *【涼】{[s8]問曰:此四倒性是何。* *【涼】答曰:是慧性。}* ==\[於五取蘊,相似相續覆故.不知非常,威儀將攝覆故.不知是苦,薄皮莊飾覆故.不知不淨,作用我執覆故.不知無我。]== ### 6.1. 【唐】問:若爾五見中,幾見為自性。 *【涼】問曰:若顛倒體性是慧者,此五見幾是顛倒、幾非顛倒。* *【涼】{問曰:若是慧者,此五見幾是倒、幾非倒。}* ᅟ 【唐】答: *【涼】答曰:* *【涼】{答曰:}* 【唐】1.此以見苦所斷二見半為自性,謂有身見見取全,及邊執見中常見。 【唐】二見半非顛倒自性,謂邪見戒禁取全,及邊執見中斷見。 *【涼】二見半是顛倒,二見半非顛倒。二見半是顛倒者,謂身見、見取、邊見中常見。二見半非顛倒者,謂邪見、戒取、邊見中斷見。* *【涼】{二見半是倒,二見半非倒。二見半是倒者,身見、見取,及邊見所攝常見。* *【涼】二見半非倒者,邪見、戒取,及邊見所攝斷見。}* 【唐】2.有作是說:此四顛倒於五見中三見各一分以為自性,謂: 【唐】1) 有身見中我見:是我顛倒自性非我所見。==\[s9我所見非根本.非顛倒性.]== 【唐】2) 邊執見中常見:是常顛倒自性非斷見。 【唐】3) 見取中見苦所斷執樂淨見:是樂淨顛倒自性,非餘見取。 ^rsu9s7 ### 6.2. 【唐】問:何故唯此是顛倒耶。 *【涼】問曰:何故二見半是顛倒,二見半非顛倒耶。* *【涼】{問曰:以何等故二見半是倒、二見半非耶。}* 【唐】答: *【涼】答曰:* *【涼】{答曰:}* 【唐】⊙以三事故建立顛倒:一推度性故,二妄增益故,三一向倒故。 【唐】a) 邪見斷見:雖是推度性及一向倒,而非妄增益:壞事轉故。 【唐】b) 戒禁取:雖是推度性及妄增益,而非一向倒:亦於少分實處轉故。 【唐】⊙謂有色界道能淨欲界,有無色界道能淨色界,有上地道能淨下地,與無漏道斷染證滅義相似故,如是名為顛倒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涼】以三事故是顛倒,一以猛利、二以妄取、三以一向性顛倒。邪見、邊見所攝斷見,雖是猛利一向性顛倒,而非妄取。所以者何。一向壞物體故。戒取雖是猛利亦是妄取,而非一向性`[顛〔-〕【宮聖】]`顛倒。所以者何。有少相似故。有色界道能離欲界,有無色界道能離色界。* *【涼】{以三事故名倒:一、轉行;二、增益;三、性倒。* *【涼】邪見斷見雖轉行、性倒,而非增益。所以者何。是壞物性故。* *【涼】戒取雖轉行、雖增益,性非是倒。所以者何。有少相似法故。* *【涼】亦說有色界道能離欲界欲,有無色界道能離色界欲。}* *【涼】此是顛倒體性,乃至廣說。* *【涼】{此是倒自體,是我、是物、是相、是分、是性。}* ### 7.顛倒的名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顛倒,顛倒是何義。 【唐】答:於麁諦理顛倒而轉故名顛倒.由此四顛倒.唯見苦所斷。 *【涼】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顛倒。顛倒是何義。答曰:* *【涼】所取顛倒,故名顛倒。* *【涼】{已說自體,所以今當說以何等故名為倒。* *【涼】答曰:倒有所增故名倒。}* ### 8.1. *【涼】此顛倒,一向見苦斷。* *【涼】{此四倒,唯見苦斷。}* 【唐】問:何故四顛倒.唯見苦所斷。==\[[心論雜心2](others/心論雜心2#^purq4t)]== *【涼】問曰:何故顛倒一向見苦斷耶。* *【涼】{所以者何。緣苦生故,還見苦斷。}* ᅟ *【涼】答曰:* 【唐】1.答:由此唯於苦處轉故,見苦諦時此便永斷。 【唐】2.復次,由此唯於果處轉故,若見果時此便永斷。 *【涼】因苦生故,還見苦斷。* *【涼】{復次,此倒緣果生,還以見果慧斷。}* *【涼】復次,此顛倒依果生故,還見果斷。* 【唐】3.復次,此四顛倒有是有身見,有依有身見,有身見斷時餘亦隨斷,對治同故,由此四顛倒唯見苦所斷。 *【涼】復次,身見是見苦斷性,是顛倒以身見是見苦斷故,顛倒亦見苦斷。* *【涼】{復次,身見見苦所斷性是倒,若身見斷亦斷。}* 【唐】4.復次,a) 苦諦麁顯,於中迷謬過失極重,賢聖所訶故立顛倒。==\[zs47餘部見取非增勝故]== 【唐】b) 三諦微隱,於中迷謬過非極重,不甚被訶不立顛倒。 【唐】 如人晝日平地顛蹶,世共訶笑非夜嶮處。 *【涼】復次,苦諦是麁現法,若於麁現法中謬誤者,則為賢聖之所呵責。如人晝日謬誤,人所呵責,彼亦如是。餘三諦微細,若於微細法中有謬誤者,賢聖不必呵責。如人於夜有謬誤者,不必為人之所呵責。* *【涼】{復次,苦麁,若於麁苦有錯謬者,賢聖所呵。如人晝日錯謬,人之所呵。三諦微細,若於微細有錯謬者,不深呵責。如於夜中有脫失者,則世人不深呵責。}* 【唐】5.復次,諸瑜伽師現觀苦已心無顛倒,故見苦時顛倒皆斷,設見苦已未見餘三,便出觀者,〔※破常樂我淨〕 *【涼】復次,行者見苦已,更無顛倒心,無有是處以分別故而作是說:假令行者見苦諦已,不見餘三諦。* *【涼】{復次,行者已見苦,永無倒心。若當行者見苦已不見集者,無有是處,為分別故。設見苦已更不見餘諦,}* 【唐】⊙若有問言:此五取蘊為常無常。 【唐】彼便定答:皆是無常,一剎那後必不住故。 *【涼】他人問言:此陰是常是斷。答`[言=曰【三宮】]`言是斷。無有一剎那住者。* *【涼】{若問彼言:此陰為是常、為是無常。彼定答`[言=曰【三宮】*]`言:是無常,乃至無一剎那停住者。}* 【唐】⊙復若問言:此五取蘊為樂為苦。 【唐】彼便定答:一切是苦,如熱鐵丸。 *【涼】為是苦是樂耶。答言是苦。如熱鐵丸。* *【涼】{若問為是苦、為是樂。彼定答`[*]`言:是苦,猶熱鐵丸。}* 【唐】⊙復若問言:此五取蘊為淨不淨。 【唐】彼便定答:皆是不淨,如糞穢聚。 *【涼】是淨不淨耶。答言是不淨。`[糞=如糞【三宮】]`糞穢聚。* *【涼】{若問為淨為不淨。彼定答言:是不淨,猶如糞聚。}* 【唐】⊙復若問言:此五取蘊有我無我。 【唐】彼便定答:「皆無有我,定無作者,無遣作者,亦無受者,無遣受者,唯空行聚。」,【唐】故四顛倒唯見苦所斷,苦類智時一切已斷故。 *【涼】有我無我耶。答言無我,無作、無作者。* *【涼】{若問為有我無我耶。彼定答言:無我,以無作者。無彼作者、無受者故,如草木糞掃等。}* ^7qj14r ### 8.2. 【唐】問:若爾,亦有隨信隨法行者,已斷此四顛倒,此中何故不說,而但說言.諸預流者一切已斷耶。 【唐】1.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次,隨信隨法行者有差別相。 【唐】a) 有已斷盡:謂苦類智已生。 【唐】b) 有未斷盡:謂苦類智未生,是故不說。 【唐】諸預流者無差別相,皆已斷故此中說之。 【唐】3.復次,欲令疑者得決定,故偏說預流,謂 【唐】a) 預流者:猶畜妻子.處妙臥具.摩執女人,著妙衣服.塗飾香花,驅役僮僕`[僮=童【宮】]`.捶打縛錄諸有情類,同諸異生。有見生疑「未斷顛倒」,是故說彼已斷顛倒。一來准此,故不別說。 【唐】b) 諸隨信行隨法行者:有漏善心尚不現起,況起染污無覆無記。於彼無疑,是故不說。 *【涼】問曰:堅信、堅法人亦斷顛倒,何故但說須陀洹耶。* *【涼】答曰:* *【涼】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 *【涼】復次,堅信、堅法人是分別相,於此顛倒或有斷者、有不斷者,此中一向說不分別相者。* *【涼】復次,欲令疑者得決定故。須陀洹行凡夫所行法,與妻子同一處宿,手捫摸`[骨=滑【元明宮】]`骨人,著憍奢耶衣,栴檀塗身,亦著種種瓔珞華鬘,亦驅使奴婢僕從,亦以手打`[搏=縛【三宮聖】]`搏眾生時。人見此事故,謂不斷顛倒。欲令此疑得決定故,而作是說。堅信、堅法人,尚無有漏善心、不隱沒無記心現在前,何況染污心耶。* ### 9. 【唐】問:預流一來,於五欲境起染愛時,a) 為起樂淨想,b) 為起苦不淨想耶。 【唐】設爾何失。 【唐】a) 若起樂淨想者 :如何非顛倒。 【唐】b) 若起苦不淨想者:如何於境起染愛耶。 *【涼】問曰:須陀洹、斯陀含起染愛時,為是樂想淨想、為是苦想不淨`[想=相【聖】]`想。若起樂想淨想者,云何不是顛倒耶。若是苦想不淨想者,云何起染愛耶。* *【涼】答曰:* *【涼】應作是說:起樂想淨想。* 【唐】1.答:應作是說:起樂淨想。 【唐】問:若爾,何故非顛倒耶。 【唐】答:1) 先作是說,由三事故建立顛倒。預流一來於境所起樂及淨想,雖是妄增益,而非推度性.非見性故,亦非一向顛倒`[〔顛〕-【三宮】]`.有少實事故。 【唐】2) 復次,a) 於諦理所起樂淨想者是顛倒攝,預流一來皆已斷盡。 【唐】b) 於境事所起樂淨想者非顛倒攝,預流一來猶未斷盡,容有現前。 【唐】2.有作是說 「預流一來於五欲境起染愛時,於彼唯起苦不淨想。」 【唐】問:若爾,何故起染愛耶。 【唐】答:1) 彼雖於境知苦不淨,而無始來串習煩惱,燒然身心熱痛所逼,不覺於境而起染愛。 【唐】(婆)如有樂淨婆羅門子,其指有時遇觸不淨,詣鍛師所求火淨之。 【唐】(鍛)鍛師語言:幸有灰等洗以清水足可使淨,何能忍苦求火鍛之。 【唐】(婆)婆羅門言:灰水等洗不能令淨,要當為我以火淨之。 【唐】(鍛)於是鍛師以熱鐵鉗而鉗其指。 【唐】(婆)時婆羅門熱苦所逼,不覺振手內指口中,彼雖審知指為不淨,苦逼不覺內置口中。 【唐】預流一來染愛亦爾。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不是顛倒耶。* *【涼】答曰:* *【涼】先作是說,以三事故是顛倒,一以猛利、二以妄取、三以一向性倒。須陀洹染愛雖是猛利及以妄取,而非一向性倒。* *【涼】復次,或有於諦計樂計淨,或有於境界計樂計淨,於諦計樂計淨者須陀洹永斷,於境界計樂計淨者須陀洹未斷。復有說,須陀洹起染愛時,計苦計不淨。*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起染愛耶。* *【涼】答曰:* *【涼】從無始已來學習此法、身心生熱,為制伏此心故起此染愛。猶如自喜婆羅門指觸糞穢,詣[鍛]<u>鍜</u>師所,求以火淨之。時<u>鍜</u>師語言:可以灰土浣草而以淨之。婆羅門言:如是等物不能淨於我指,必當以火淨之。是時<u>鍜</u>師燒鉗作火色,以鉗其指。時婆羅門為熱`[所苦=苦所【三宮】]`所苦逼,便振其手,以指著口中。婆羅門審知指不淨,但為苦痛所逼,而著口中。彼亦如是。* 【唐】2) 復次,彼雖於境知苦不淨,而無始來串習煩惱,燒然身心熱痛所逼,為止息故於境染愛。 【唐】⊙如軟弱者身患癰瘡,苦痛難忍,醫語之言:「汝可當以濕狗糞塗,苦痛可息。」其人聞已速取塗之,彼雖審知狗糞不淨,為止苦故而取塗之。 【唐】預流一來染愛亦爾,故彼雖起苦不淨想,而於五欲起染愛事。 *【涼】復次,為無始已來久習煩惱所逼切故,為治此法起於染愛。如人身體鮮白軟細,而生癰瘡,極用苦痛,求欲治之。醫語之言:汝可以濕狗糞而用塗之。其人即塗。審知狗糞不淨,為除病故而以塗之。彼亦如是。* ## 22.三三摩地〖等持〗 【發智】諸預流者,於空無願無相三三摩地,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 *【涼】此三三昧,須陀洹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幾現在成就。* ### 13. 【唐】問:何故作此論。 ### .答 【唐】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1) 謂或有說:過去未來無實自性。 【唐】2) 或復有說:無實成就不成就性。 【唐】(評)為遮彼意,欲顯實有過去未來成就性等,故作斯論。 *【涼】問曰:何故作此論。* *【涼】答曰:* *【涼】為止言無過去未來行於世中愚故,廣說如上。`[卷第七十八終【三宮】]`* *【涼】`[卷第七十九智揵度他心智品之五首【宋元宮】=卷第七十九智犍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五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第二十三]`* *【涼】此三三昧,須陀洹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幾現在成就。* 【發智】答:A) 未來 :一切。 【唐】B) 過去 :若已滅不失。 【唐】C) 現在 :若現在前。 *【涼】答曰:* *【涼】未來悉成就,過去滅已不捨則成就,現在若現在前則成就。道比智最初剎那無過去。* *【涼】所以者何。未有一剎那生已滅者。生已滅者,得果故捨。* 【唐】此中, 【唐】A) 未來一切者:具成就三。 【唐】B) 過去若已滅不失者:隨一二三已滅,非練根故失,則成就過去爾所。 【唐】C) 現在若現在前者,若隨一現在前,則成就現在一。 *【涼】三未來成就,一現在,謂無願三昧,彼滅已不捨。* 【唐】且道類智, 【唐】⊙初剎那時不成就過去,無一剎那已生滅故 【唐】a) 已生滅者,得果捨故,成就未來三, 【唐】具得修故;成就現在一,謂道無願,此滅已不失。 【唐】b) 若空現在前,彼成就過去一,謂無願;未來三;現在一,謂空。此滅已不失。 【唐】c) 若無相現在前,彼成就過去二,謂空無願;未來三;現在一,謂無相。此滅已不失。 【唐】d) 若三三摩地隨一現在前,彼成就過去未來三;現在一,謂現在前者。 *【涼】若起空三昧現在前,一過去成就,謂無願三昧,`[三〔-〕【聖】*]`三未來,一現在謂空,彼滅已不捨。若起無相三昧現在前,二過去,謂空無願三昧,`[*]`三未來,一現在謂無相,若滅已不捨。於此三三昧,若起一現在前,過去未來三。現在一,起現在前者。* *【涼】三三昧廣如使`[揵=犍【明】]`揵度大章說。* *【涼】信解脫轉根作見到,廣說如人品中。{}==\[下接[s105](婆沙101-110#^3vlxik)若道過去,彼道已修已猗耶]==* ^q9idfn ### 14. 【唐】有三三摩地,謂空無願無相。然三摩地, *【涼】{}==\[上接[s106](婆沙101-110#^n58m55)更不迴還故]==三三昧:空、無願、無相。* ^zwveh9 【唐】1.或應說一 1) 謂心所中 :大地法內名三摩地。 【唐】2) 又五根中:名定根。 【唐】3) 五力中 :名定力。 【唐】4) 七覺支中:名定覺支。 【唐】5) 八道支中:名正定。 【唐】2.或應說二 a) 謂有漏無漏三摩地。 【唐】b) 或繫縛解脫。 【唐】c) 或繫不繫三摩地。 【唐】3.或應說三 謂此所說。 【唐】4.或應說四 謂三界繫及不繫。 【唐】5.或應說五 謂三界繫及學無學。 【唐】6.廣說乃至,若以相續剎那分別,則有無量三摩地。 *【涼】應說一三昧,如心數法中定,如定根、定力、定覺`[枝=支【三宮】]`枝、正定。應說二三昧,謂有漏無漏、縛解。* *【涼】應說四三昧,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應說五三昧,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學、無學。若以在身、若以剎那,則有無量三昧。* ### 15唯建立三 【唐】問:若爾世尊何故增一減無量等,建立三種三摩地耶。[s33](婆沙031-040#a4定蘊--三三摩地) *【涼】云何世尊於一三昧、於無量三昧立三三昧。* 【唐】答: *【涼】答曰:* #### 1由三緣故 【唐】(一)由三緣故唯建立三,一對治故,二期心故,三所緣故。 *【涼】以三事故,一、以對治;二、以期心;三、以所緣。* ##### 由對治故 【唐】對治故者:謂空三摩地,是有身見近對治故。 *【涼】對治者,是空三昧,空三昧是身見近對治。* 【唐】問:空三摩地有空非我二行相;有身見有我我所二行相,此中,以何等行相.對治何等行相耶。 *【涼】身見行我行我所行,空三昧行空無我行,為以何行對治何行。* 【唐】答: *【涼】答曰:* 【唐】1.以非我行相.對治我行相,以空行相.對治我所行相。 *【涼】以無我行對治我行,以空行對治我所行。* 【唐】2.復次,以非我行相.對治五我見行相,以空行相.對治十五我所見行相。 【唐】⊙如對治我見我所見行相,如是,對治己見己所見行相、是我屬我行相、是己屬己行相,應知亦爾。 *【涼】復次,無我行對治五我見行,空行對治十五我所見行。* *【涼】復次,無我行對治己見,空行對治己所見。* 【唐】3.復次,以非我行相.對治我愛,以空行相.對治我所愛。 【唐】⊙如對治我愛我所愛,如是,對治己愛己所愛、我癡我所癡、己癡己所癡等,應知亦爾。 *【涼】復次,無我行對治我見愛,空行對治我所見愛。* 【唐】4.復次`[〔次〕-【三宮】]`,以非我行相.對治執蘊是我行相,以空行相.對治執蘊中有我行相。 *【涼】復次,陰非我是無我行,陰中無我是空行。* 【唐】⊙如對治執蘊是我.執蘊中有我行相,如是,對治執處是我.執處中有我、執界是我.執界中有我,若總若別行相,應知亦爾。 *【涼】復次,眼非我是無我行,眼中無我是空行。乃至意亦如是。* *【涼】復次,性空是無我行,無所行空是空行。* ##### 由期心故 【唐】B) 期心故者:謂無願三摩地。諸修行者期心不願三有法故。[s33](婆沙031-040#^skandha-duhkha2) *【涼】期心者是無願。期心不願於有,故名無願。* 【唐】問:彼於聖道亦不願耶。 *【涼】問曰:亦期心不願於道耶。* 【唐】答:雖於聖道非全不願, *【涼】答曰:不應作是問。亦不期心不願於道,然不願於道自有所以。* 【唐】1) 而彼期心不願三有,聖道依有.故亦不願。 【唐】2) 又彼期心不願五蘊,聖道是蘊.故亦不願。 【唐】3) 又彼期心不願三世,聖道墮世.故亦不願。 【唐】4) 又彼期心不願眾苦,聖道與苦展轉相續.故亦不願。 *【涼】1聖道雖非有.而依於有,2行者期心不願於陰.而聖道依陰,3不願於世.而聖道依世,4不願於苦.而聖道與苦相續。* 【唐】問:若爾,何故修聖道耶。 *【涼】問曰:若然者,聖人何故修道。* 【唐】答:為趣涅槃故修聖道,謂修行者作是思惟:「究竟涅槃由何趣證。」思已定知必由聖道,故雖不願而要修之,如越瀑流`[瀑=暴【三宮】]`要憑船筏。 *【涼】答曰:欲到涅槃故。行者作如是念:「除於聖道,更有方便到涅槃不。」知更無有,是故欲到涅槃故修道。* ##### 由所緣故 【唐】C) 所緣故者:謂無相三摩地。 *【涼】所緣者是無相緣。* 【唐】此定所緣離十相故,謂離色聲香味觸及女男三有為相。 *【涼】無十相法故是無相。十相者,謂色聲香味觸、男女相及三有為相。* 【唐】復次,蘊名為相,此定所緣離諸蘊相,故名無相。 *【涼】復次,陰是相,彼緣陰滅故是無相。* 【唐】復次,世名為相.前後名相.上中下等名相,此定所緣離世等相,故名無相。 *【涼】世是相.前後是相.下中上是相,彼不緣世.不緣前後.不緣下中上,故是無相。* #### 2皆由對治 【唐】有作是說:三三摩地皆由對治差別建立,謂: 【唐】空三摩地.近對治有身見,無願三摩地.近對治戒禁取,無相三摩地.近對治疑。 【唐】由此為先,對治一切。 *【涼】3復有說者,三三昧亦行行。* *【涼】空三昧行二行,謂空無我行;無願三昧行十行,謂集道八行.無常苦行;無相三昧行四行,謂滅四行。* *【涼】2復有說者,三三昧是對治。* *【涼】空三昧是身見近對治,無願三昧是戒取近對治,無相三昧是疑近對治。* #### 3皆依行相 【唐】復有說者:三三摩地皆依行相差別建立,謂: 【唐】空三摩地.有空非我二行相,無願三摩地.有苦非常.及集道各四行相,無相三摩地.有滅四行相。 【唐】故三摩地唯建立三。 ### 15.《施設論》中的三三摩地 【唐】(一) 《施設論》中初作是說:「 【唐】1) 空三摩地 :是空 ,非無願無相。 【唐】2) 無願三摩地:是無願,非空無相。 【唐】3) 無相三摩地:是無相,非空無願。 【唐】所以者何。由此三種行相別故。」 *【涼】《施設經》說:空三昧是空,非無願、無相;無願三昧是無願,非空、無相;無相三昧是無相,非空、無願。所以者何。空三昧所行非無願無相,無願、無相亦如是。* 【唐】(二) 即彼論中次作是說:「 【唐】1) 空三摩地 :是空亦無願,非無相。 【唐】2) 無願三摩地:是無願亦空,非無相。 【唐】3) 無相三摩地:唯是無相 ,非空無願。」 *【涼】復次,說空三昧是無願、無願是空三昧,無相即無相,非空、非無願。* 【唐】問:何故空無願展轉相亦,而無相獨立耶。 【唐】1.答:⊙依初得時有同異故,謂 【唐】a) 若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 ,苦現觀四心頃亦修無願。 【唐】b) 若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亦修空故。 【唐】空無願展轉相亦初得。 【唐】c) 無相修自非餘。 【唐】2.復次,依初對治有同異故,謂 【唐】a) 空無願初對治時:俱能對治見苦所斷煩惱等故。 【唐】b) 無相初對治時ᅟ:獨能對治見滅所斷煩惱等故。 *【涼】問曰:何故二三昧同一體,一三昧異體耶。* *【涼】答曰:* *【涼】以此二三昧一時得對治一種法。一時得者,若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見苦四心頃,未來無願三昧修。若依無願三昧得正決定,見苦四心頃,未來空三昧修。對治一種法者,此二三昧俱對治見苦所斷法。* 【唐】(三) 即彼論中復作是說: 【唐】1) 空三摩地 :是空亦無願無相。 【唐】2) 無願三摩地:是無願亦空無相。 【唐】3) 無相三摩地:是無相亦空無願。 *【涼】復次,說空三昧是空、無願、無相。云何是空。此中無有常、不變易,空、無我、無我所。云何是無願。此三昧不願於愛、不願於恚、不願於癡、不願未來有。* 【唐】問:此三何故一一具三。==\[s153雜含:云何法一義種種味…]== 【唐】答:一一自體有三義故,謂此一一非常非恒非不變易。 【唐】1) 非我我所ᅟᅟᅟᅟ:故皆名空。 【唐】2) 不願生長貪瞋癡等及後有 :故皆名無願。 【唐】3) 離色聲香味觸女男七種相:故皆名無相。 【唐】是名三三摩地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涼】云何是無相。* *【涼】答曰:* *【涼】此三昧無色聲香味觸故是無相。無願是無願亦是空亦是無相。云何是無願。此三昧不願愛恚癡、不願未來有。* *【涼】云何是空。此三昧空、無有常,乃至無我無我所。* *【涼】云何是無相。此三昧無有色相乃至觸相。* *【涼】無相三昧是無相、是空、是無願。云何是無相。此三昧無色相乃至無觸相。云何是空。此三昧無有常乃至無我無我所。云何是無願。此三昧不願於愛,乃至廣說。此是三昧體性,乃至廣說。*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六使犍度十門品之十} ### 16.‹三摩地的名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三摩地,三摩地是何義耶。 *【涼】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三昧。三昧是何義。* 【唐】1.答:由三緣故名三摩地,一平等故,二攝持故,三相似相續故。 【唐】a) 平等故者ᅟ:謂無始來煩惱惡行邪見顛倒,令心心所.偏曲而轉。 【唐】 由此定力,令心心所.於境正直平等而轉,故名三摩地。 【唐】b) 攝持故者ᅟ:謂無始來心心所法,於境馳散。 【唐】 由此定力方便攝持,令住一境,故名三摩地。 【唐】c) 相似相續故者:謂無始來心心所法,善染無記異類相續。 【唐】 由此定力,前後一類唯善相續,故名三摩地。 【唐】2.復次,由三緣故名三摩地,謂 【唐】1) 住一境故, 【唐】2) 相續住故, 【唐】3) 正審慮故。 *【涼】答曰:* *【涼】以三事故名三昧:一、以正;二、以攝;三、以相續。正者,無始以來煩惱惡行、邪見顛倒,令心心數法嬈`[觸=濁【三宮】]`觸,所以令其正直者皆是三昧力。攝者,無始以來心心數法散亂於色聲香味觸法中,所以攝令不散住一緣中,皆是三昧力。* *【涼】相續者,心心數法生無`[色〔-〕【三宮】]`色定,次第善心次第生染污無記心,染污心次第生善心無記心,無記心次第生善心染污心,所以能捨二種心但令善心相續者,皆是三昧力。`[不分卷及品【三宮】]`*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五* *【涼】<b>ᅟ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六</b>* *【涼】迦旃延子造ᅟ五百羅漢釋* *【涼】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涼】使犍度十門品之十* 【唐】3.復次,由三緣故名三摩地,謂 【唐】1) 能持身令平等故, 【唐】2) 攝諸善法,令不散故, 【唐】3) 能令善心平等轉故。 【唐】4.復次,由三緣,故名三摩地,謂 【唐】1) 於所緣恒不捨故。 【唐】2) 任持種種勝善法故。 【唐】3) 令奢摩他毘鉢舍那住一所緣平等轉故。 *【涼】`[不分卷及品【三宮】]`復有三事故名三昧:一、住一`[緣=處【三宮】]`緣;二、繫在一緣;三、正思惟。復有三事故名三昧:一、自正心;二、生種善根;三、令心正直相續。* *【涼】復有三事故名三昧:一、於緣中不從;二、持種種善法;三、能令種種善心住一緣中。* 【唐】5.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何故名三摩地。攝持多種善心心所,令於一境平等相續,故名等持。」 【唐】1) 復作是說:能持平等,故名等持。 【唐】⊙如能持嬰兒故名持嬰兒者,能持水故名持水者,能持枰故`[枰=秤【三】*,【宮】]`名持枰者`[枰=秤【三】,稱【宮】]`。 【唐】⊙此亦如是,能持種種勝平等法,故名等持。 *【涼】尊者和須蜜說曰:何故名三昧。* *【涼】答曰:能令種種善心住一緣中,餘說如上。* 【唐】2) 大德說曰:即此等持亦名等至。 【唐】⊙此復多種,謂1) 善法等至,2) 不善法等至,3) 無記法等至,4) 九次第等至,5) 兩兩交會亦名等至。 【唐】於此義中,唯說能持善心心所,令其相續平等而轉,故名等持; 不善無記等非此所說。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三昧有多名,有善法三昧、有不善法三昧、有無記法三昧、有`[九=無【三宮】]`九次第三昧。此中說心正三昧名三昧。* `[卷第六十九終【三宮】]` *【涼】* `[卷第七十使揵度十門品之十七首【宋元宮】=卷第使犍度十門品等四之十七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第二十三]` ### 諸門分別17門 ##### c1-3界地.所依 【唐】三三摩地: 【唐】(一)界者:a) 若有漏是三界。b) 若無漏是不繫。 【唐】(二)地者:a) 若有漏在十一地。b) 若無漏在九地。 【唐】(三)所依者:依三界相續。 *【涼】界者,有漏者三界繫,無漏者不繫。* *【涼】地者,有漏者在十一地,無漏者在九地。* *【涼】所依身者,依三界身。* ##### c4-6行相.所緣.念住 【唐】(四)行相者:1) 空三摩地 :有二行相。 【唐】2) 無願三摩地:有十行相。 【唐】3) 無相三摩地:有四行相。 *【涼】行者,空有二行,無願有十行,無相有四行。* 【唐】問:諸空三摩地皆作空行相轉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 有空三摩地非作空行相轉:謂空三摩地作非我行相轉。 【唐】2) 有作空行相轉非空三摩地:謂空行相轉空三摩地相應諸法。 【唐】3) 有空三摩地亦作空行相轉:謂空行相轉空三摩地。 【唐】4) 有非空三摩地亦非作空行相轉:謂 【唐】a) 若唯說此種類者 :即非我行相轉空三摩地相應諸法。 【唐】b) 若不唯說此種類者:即除前相。 【唐】⊙如轉作四句,已轉當轉應知亦爾。 【唐】⊙如空行相作三四句,非我行相應知亦爾。 【唐】如是1) 空三摩地ᅟ :有六四句。 【唐】2) 無願三摩地ᅟ:有三十四句。 【唐】3) 無相三摩地ᅟ:有十二四句。 【唐】如是三三摩地合:有四十八四句。 *【涼】{`[若=苦【三宮】]`若空三昧盡行空行耶。* *【涼】答曰:或空三昧不行空行,乃至廣作四句。* *【涼】空三昧不行空行者,空三昧行無我行。* *【涼】行空行非空三昧者,行空行空三昧相應法。* *【涼】空三昧行空行者,行空行空三昧。* *【涼】非空三昧非行空行者,`[若=苦【宋元宮】]`若即取此種性,行無我行空三昧相應法;若不即取此種性,除上爾所事。已行、當行亦如是。* *【涼】如空三昧空行作四句,空三昧行無我行亦如是。* *【涼】無願作三十四句,無相作十二四句,合四十八四句。}* 【唐】(五)所緣者: 【唐】1) 空三摩地 :a) 若有漏,緣一切法。 【唐】b) 若無漏,唯緣苦諦。 【唐】2) 無願三摩地:緣三諦,除滅諦。 【唐】3) 無相三摩地:唯緣滅諦。 *【涼】緣者,空三昧有漏者緣`[一切=一切法【三宮】]`一切、無漏者緣苦諦,無願緣三諦,無相緣滅諦。* 【唐】(六)念住者: 【唐】1) 空無願三摩地:各四念住俱。 【唐】2) 無相三摩地ᅟ:唯法念住俱。 *【涼】念處者,空無願三昧是四念處,無相三昧是法念處。智者,空三昧與四智俱,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無願三昧與七智俱,除滅智;無相三昧與四智俱,謂法智、比智、等智、滅智。* *【涼】三昧者,即三昧根者,總而言之與三根相應。過去未來現在者是三世。* ##### c7-9智.三摩地.根相應 【唐】(七)智者: 【唐】1) 空三摩地 :四智俱,謂法類苦世俗智。 【唐】2) 無願三摩地:七智俱,除滅智。 【唐】3) 無相三摩地:四智俱,謂法類滅世俗智。 【唐】(八)三摩地者:即三摩地。 【唐】(九)根相應者:三根相應,謂樂喜捨。 ##### c10-12世性界繫 【唐】(十)三世者:是三世。 【唐】緣三世者: 【唐】1) 空三摩地 【唐】a) 若有漏:緣三世及離世。 【唐】b) 若無漏〔:緣三世〕 【唐】2) 及無願三摩地:緣三世。 【唐】3) 無相三摩地:緣離世 *【涼】緣三世法者,空三昧緣三世及非世法,無願緣三世,無相緣非世。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空無願緣三種,無相緣善。是三界繫不繫者,或三界繫或不繫。緣三界繫及不繫者,空三昧有漏者緣三界繫及不繫、無漏者緣三界繫,無願緣三界繫及不繫,無相緣不繫。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三種。* 【唐】(十一)善不善無記者:皆是善。 【唐】緣善不善無記者: 【唐】1) 空無願三摩地:緣三種。 【唐】2) 無相三摩地ᅟ:唯緣善。 【唐】(十二)三界繫不繫者: 【唐】a) 若有漏,是三界繫。 【唐】b) 若無漏,是不繫。 【唐】緣三界繫不繫者: 【唐】1) 空三摩地 : 【唐】a) 若有漏,緣三界繫及不繫。 【唐】b) 若無漏,唯緣三界繫。 【唐】2) 無願三摩地:緣三界繫及不繫。 【唐】3) 無相三摩地:唯緣不繫。 ##### c13-17學斷名義.自他相續.得 【唐】(十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皆通三種。 【唐】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唐】1) 空三摩地 : 【唐】1) 若有漏,緣三種。 【唐】2) 若無漏,唯緣非學非無學。 【唐】2) 無願三摩地:緣三種。 【唐】3) 無相三摩地:唯緣非學非無學。 *【涼】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空三昧有漏者緣三種、無漏者緣非學非無學,無願緣三種,無相緣非學非無學。是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有漏者是修道斷,無漏者不斷。* *【涼】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空三昧有漏者緣三種、無漏者緣見道斷修道斷,無願緣三種,無相緣不斷。緣名緣義者,空無願緣義緣名,無相緣義。緣自身他身非身者,空三昧有漏者緣三種、無漏者及無願緣自身他身,無相緣非身。* 【唐】(十四)見修所斷不斷者: 【唐】1) 若有漏,皆修所斷。 【唐】2) 若無漏,皆不斷。 【唐】緣見修所斷不斷者: 【唐】1) 空三摩地 : 【唐】a) 若有漏,緣三種。 【唐】b) 若無漏,唯緣見修所斷。 【唐】2) 無願三摩地:緣三種。 【唐】3) 無相三摩地:唯緣不斷。 【唐】(十五)緣名緣義者: 【唐】1) 空無願三摩地:通緣名義。 【唐】2) 無相三摩地ᅟ:唯緣義。 【唐】(十六)緣自相續他相續非相續者: 【唐】1) 空三摩地 : 【唐】a) 若有漏,緣三種。 【唐】b) 若無漏〔緣自他相續〕 【唐】2) 及無願三摩地:唯緣自他相續。 【唐】3) 無相三摩地:唯緣非相續 ###### d17得 【唐】(十七)加行得離染得者:皆通二種。 【唐】曾得未曾得者:皆通二種。 *【涼】{}`[若=苦【三宮】]`若空三昧盡行空行耶。* *【涼】答曰:或空三昧不行空行,乃至廣作四句。空三昧不行空行者,空三昧行無我行。行空行非空三昧者,行空行空三昧相應法。空三昧行空行者,行空行空三昧。非空三昧非行空行者,`[若=苦【宋元宮】]`若即取此種性,行無我行空三昧相應法;若不即取此種性,除上爾所事。已行、當行亦如是。如空三昧空行作四句,空三昧行無我行亦如是。無願作三十四句,無相作十二四句,合四十八四句。{}* ## 23.三解脫門 ### 1. 【唐】此三三摩地亦名三解脫門。 【唐】問:三摩地與解脫門有何差別。 【唐】答:1) 三摩地:通有漏無漏。 【唐】2) 解脫門:唯無漏。 【唐】問:何故解脫門唯無漏耶。 【唐】答:有漏有縛為解脫門,不應理故。 *【涼】問曰:三昧、解脫門有何差別。* *【涼】答曰:* *【涼】三昧是有漏無漏,解脫門唯無漏。* *【涼】問曰:何故三昧是有漏無漏,解脫門唯無漏耶。* *【涼】答曰:* *【涼】解脫門不應是有漏,不應是繫縛。* ### 3. 【唐】問:依何義立解脫門耶。為a) 依入正性離生,b)為依盡漏。設爾何失。 【唐】a) 若依入正性離生立解脫門者:則應唯苦法智忍相應定名解脫門。 【唐】b) 若依盡漏立解脫門者ᅟ :則應唯金剛喻定名解脫門。 【唐】答:應作是說:俱依二義立解脫門。 【唐】⊙然解脫門總攝一切無漏定,謂一切聖道皆名正性離生,得一切聖道時皆名為入,斷諸漏時皆名盡漏,四道俱定皆有盡義。 【唐】⊙1) 如世第一法無間,苦法智忍現在前時:得空三摩地,名入正性離生。 【唐】2) 苦現觀無間,集現觀現在前時ᅟ :得無願三摩地,亦名入正性離生。 【唐】3) 集現觀無間,滅現觀現在前時ᅟ :得無相三摩地,亦名入正性離生。 【唐】4) 餘位無間起無漏定時應知亦爾。 【唐】⊙1) 見道位中別起無漏三三摩地 :別盡諸漏。 【唐】2) 修道位中總起無漏三三摩地 :總盡諸漏。 【唐】3) 無學位中總起無漏三三摩地:總遮諸漏,亦名盡漏。 【唐】是故三解脫門總攝諸無漏定。 *【涼】問曰:為以得正決定、為以盡漏立解脫門耶。若以得正決定者,苦法忍相應定應是解脫門。若以盡漏者,金剛喻定應是解脫門。* *【涼】答曰:* *【涼】應作是說:以得正決定、亦以盡漏故,名解脫門。所以者何。得一切聖道盡名決定,一切斷盡名盡漏。如世第一法次第得苦法忍,苦次第得集,集次第得滅,滅次第得道。盡漏者,或依空三昧盡三界漏,或依無願三昧盡三界漏,或依無相三昧盡三界漏。* ### 4. 【唐】問:何故名解脫門。 【唐】1.答:涅槃名解脫,依此三三摩地,能趣證解脫故名解脫門。 【唐】2.復次,⊙如排楯故名解脫門。 【唐】⊙如鬪戰時先以排楯防捍怨敵,後以利劍斷怨家頭,令墮戰場隨意所趣。 【唐】⊙如是行者,與煩惱怨敵,共鬪戰時,先以三解脫門排楯,防捍煩惱怨敵,後 【唐】以無漏慧劍,斷煩惱成就性頭,令墮不成就性地,如本所願趣向涅槃, 【唐】如契經說:定是正道,不定是邪道;定心得解脫,非不定心。 【唐】 是故無漏三三摩地是解脫門,非有漏定。 *【涼】問曰:何故名解脫門。* *【涼】答曰:* *【涼】如楯法故。譬如鬪人執楯在前斷怨敵頭。行者爾時持如楯解脫門在前,斷煩惱怨家成就頭墮著不成就地。如說:定是正道,不定是邪道,定心得解脫非不定心,有定者能知陰生`[滅=滅滅【三宮】]`滅。* ## 24.三三摩地之論文及諸經文和其解釋 ### 1.《施設論》所說的十種空 【唐】⊙《施設論》說:「空有多種,謂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邊際空、本性空、無所行空、勝義空、空空。」如是十種空,如餘處分別。==\[舍利弗阿毘曇論:空定六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何謂內空…]\[大空經:彼色敗壞變易,異時生愁慼啼哭、憂苦、懊惱,以是故我此[(〔異〕-【德】)]異住處正覺盡覺,謂度一切色想行於外空…]== *【涼】《施設經》廣說空,謂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 *【涼】問曰:《施設經》何故廣說空耶。* *【涼】答曰:* *【涼】以空是二十身見近對治。* ### 1.1. 【唐】問:何緣諸處多分別空。 【唐】答:以空行相是二十種薩迦耶見近對治故,彼二十種薩迦耶見能為一切煩惱根本,`[注=住【三】]`流注生死不趣涅槃,過患增上故,多說彼近對治法。 ### 2.‹等持說名為鬘› 【唐】如契經說:若聖弟子,三等持鬘具足成就,能斷一切惡不善法,修習善法速得圓滿。 【唐】問:何故等持說名為鬘。 【唐】答:性端嚴故,可愛樂故。 【唐】⊙如少壯者首冠花鬘形貌端嚴眾所愛樂;如是聖者冠等持鬘,功德端嚴天人敬愛。 【唐】⊙又如人首若冠花鬘,不為猛風飄亂其髮;如是聖者冠等持鬘,諸勝功德掉不能亂。 【唐】⊙又如人首冠以花鬘,隨所經行多獲勝利;如是聖者冠等持鬘,於諸位中多獲功德,諸位謂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永盡諸漏。 【唐】⊙又如以縷結花作鬘,能令眾花久不散壞;如是勝定持諸功德,雖經久時而不失壞,是故說此名等持鬘。 【唐】⊙又如以縷貫結眾花,世間於中共生鬘想;如是聖者以三等持攝諸功德,諸天人眾於此共生等持鬘想。 【唐】⊙又如以縷貫結眾花繫在一處,世間於中起繫鬘想;如是以定攝諸善心繫在一境,諸天人眾咸謂聖者繫等持鬘,是故等持以鬘為喻。 *【涼】佛經說:若聖弟子具足三三昧鬘者,能斷不善法、修行善法。* *【涼】問曰:何故說三三昧名鬘。* *【涼】答曰:* *【涼】以其妙好,世人生欣上心故。如少年時首繫花鬘,若男若女生愛敬心。行者亦爾,若繫三昧鬘,諸天世人則生愛敬。* *【涼】復次,如人首繫華鬘,風則不亂其髮。諸功德首若繫三昧華鬘者,掉風不能亂。譬如花若繫以為鬘,則所用處多。諸功德亦爾,若繫以為鬘,則多有所用,能得正決定,得果離欲盡漏。* *【涼】復次,世人於所繫華作鬘想。賢聖亦爾,以三三昧繫諸功德,亦作鬘想。亦如世人次第繫華而生鬘想。賢聖亦爾,次第繫心於一緣中,亦作鬘想。* ### 4. 【唐】如契經說:空三摩地是上座住處。 【唐】問:何故佛說空三摩地是上座住處耶。 【唐】1.答:上座多住此空定故,謂三界中, 【唐】1) 佛是第一功德上座:多住空定。 【唐】2) 獨覺是第二功德上座:亦多住空定。 【唐】3) 尊者舍利子是第三功德上座:亦多住空定。 【唐】4) 目乾連等諸大聲聞亦名上座:彼亦多住空三摩地。 【唐】 故說此空定是上座住處。 【唐】2.復次,a) 空三摩地是諸內道不共住處,一切內道皆是上座。 【唐】b) 一切外道皆是嬰兒,謂 【唐】1) 內道法中年八歲者亦名上座,成就功德上座法故。 【唐】2) 外道法中年八十者亦名嬰兒,成就過失嬰兒法故。 *【涼】佛經說:空三昧是上座住處。* *【涼】問曰:何故說空三昧是上座住處。* *【涼】答曰:* *【涼】以諸上座多住是處故。三界中佛是有德上座,次辟支佛。`[彼=次【三宮】]`彼尊者舍利弗常住此處故,言上座住處。* *【涼】復次,空是內道中不共法。內道一切皆是上座,外道一切皆是年少。內道中年八歲者皆是上座。所以者何。成就上座法故。外道年八十者皆是年少。所以者何。成就年少法故。* *【涼】問曰:諸外道有無願無相耶。* *【涼】答曰:* *【涼】雖無根本者,有相似者。麁行似無願、止行似無相,空乃至無相似者,`[況=何況【三宮】]`況根本。* *【涼】復次,以能生上座法故,空名上座住處。上座法者是道道果。誰能生者。謂空能生。* *【涼】復次,安住審諦法故,空名上座住處。眾生若不得空三昧,則情性輕躁躁動;若得空三昧,情性則不動如山。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若知解脫法則情性審諦,情性審諦名上座,是故說空是上座住處。* ### 〔三摩地中空是不共法〕 【唐】問:外道豈有無願無相,而但說空是不共法。 【唐】答:外道法中雖無真實無願無相,而有相似,謂 【唐】a) 麁行相等相似無願。 【唐】b) 靜行相等相似無相。 【唐】c) 九十六種外道法中,尚無相似空定,況有真實。 【唐】 故唯說空定是內道不共法。 【唐】3.復次,⊙空三摩地能引上座功德法,故名上座住處。 【唐】 上座功德法者:謂道及道果。 【唐】⊙空三摩地能引彼力殊勝非餘,是有身見近對治故。 【唐】4.復次,空三摩地能令身心安住不動,故名上座住處,謂諸有情乃至 【唐】1) 未得空三摩地:身心輕躁,猶如風塵。 【唐】2) 若得此定ᅟ:身心不動,安靜如山。 【唐】是故尊者妙音說曰:若知諸法是空非我身,及覺慧皆不動搖,身心安靜故名上座,故說空是上座住處。 【唐】5.復次,諸瑜伽師,若住空定其心安住,不為世間適意不適意可愛非可愛饒益非饒益樂具苦具之所傾動,是故說為上座住處。 *【涼】復次,行者住空法時,適意不適意、好不好、有利益事無利益事、資生樂事資生苦事,於此事中心不移動。* ### 4.1.‹舍利子多住空› 【唐】夫上座者,心安住故,云何知然。如契經說:「 【唐】(舍)尊者舍利子,生母命終,同住弟子還俗。 【唐】(苞)有苞齒苾芻,常於尊者心有怨恨,聞此事已,速告尊者舍利子言:汝母命過.弟子還俗.汝意云何。 【唐】(舍)舍利子言:我母命過生死法爾,弟子還俗凡愚何怪。 【唐】(苞)苞齒苾芻竊作是念:言雖自慰,心必燋惶。 【唐】(舍)時舍利子多住空故,雖聞是事而心不動,於日初分著衣持鉢,入室羅筏城次第乞食,飯食既訖,還誓多林`[誓=逝【明】*]`,收衣鉢洗足已,以尼師檀`[檀=壇【三】]`置左肩上,出所住處往詣闇林,坐一樹下入於天住作是思惟:世間頗有可愛妙色變壞之時,令我憂悲生苦惱不。自審觀察都無是事,於日後分還誓多林。 【唐】(難)爾時阿難見舍利子便問:尊者從何所來。 【唐】(舍)舍利子言:從闇林來。 【唐】(難)阿難復問:尊者住彼入何等定。 【唐】(舍)答言:我入有尋伺定。 【唐】(難)復問:住彼何所尋思。 *【涼】曾聞尊者舍利弗其母命終,共住弟子還俗。長齒比丘常於尊者舍利弗有怨嫌心,作如是念:我今應往告其不吉之事。* *【涼】爾時長齒比丘便詣尊者舍利弗所,作如是語:長老當知,汝母命過,共住弟子還俗。* *【涼】尊者舍利弗作如是答:我母命過,此是有身之法。我弟子還俗,此是凡夫之法。時長齒比丘作是念:長老舍利弗雖作是言,心必有異。爾時尊者舍利弗以是事故,明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次第乞食飲食訖,還詣住處,舉衣鉢洗足已,以尼師`[檀=壇【三】]`檀著肩上,從祇`[桓=洹【明】]`桓林詣安`[樂=陀【三宮】]`樂林,於晝日露處坐一樹下,心生是念:世間頗有可愛妙色變易散滅之時,令我生憂悲苦惱者不。遍觀見無有者。* *【涼】爾時尊者舍利弗以日暮時,從安陀林還祇桓林。爾時長老阿難於所住精舍門邊經行,見尊者舍利弗來,問言:尊者舍利弗!從何處來。舍利弗答言:我從安陀林來。復問:尊者舍利弗!汝於安陀林多住何三昧。* *【涼】舍利弗答言:住覺觀三昧。阿難復問:住何覺何觀耶。舍利弗言:我晝日於安陀林有如是覺:世間頗有可愛妙色,乃至廣說。阿難問言:尊者舍利弗!於意云何。為有如是色不。舍利弗答言:無也。阿難復語尊者舍利弗言:汝常作是說:若佛不出世,我等便為無目而死。佛是可愛妙色,若當變易散滅,汝不生憂悲苦惱耶。* *【涼】尊者舍利弗答言:若令世尊變易散滅,我亦不生憂悲苦惱。但有是念:世尊速般涅槃,世間眼速滅。爾時長老阿難歎言:善哉善哉!尊者舍利弗!善除我見、我所見及與我慢,斷其根本,如斷多羅樹頭,更不復生。如來雖是可`[愛=愛妙【三宮】]`愛色,若當變易散滅者,當有何憂悲苦惱耶。是故行者住彼法時,於適意不適意、好不好、有利益無利益、資生樂事資生苦事,心不移動。是故名空是上座住處。* ### (舍)時舍利子具以上答 【唐】(難)阿難遂問舍利子言:尊者常說若佛世尊不出世者,我等便為無目而死,佛是世間可愛妙色,若當變壞,尊者豈能不生憂悲苦惱事不。 【唐】(舍)舍利子言:若有是事亦何憂惱。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世間眼滅誰能將導。 【唐】(難)阿難歎曰:善哉善哉,尊者,善修空三摩地,我我所執及我慢等已斷遍知。如斷草根多羅樹頂`[頂=頭【三宮】]`,令彼於後永不復生,世尊妙色雖當變壞,有為法然,何所憂惱。」由此故知 【唐】a) 住空定者其心安住,不為世間違順傾動,是故說為上座住處。 【唐】b) 無願無相勢力不然,故不說為上座住處。 【唐】如契經說:「尊者舍利子。於憍薩羅國住一林中,時有活命出家外道,亦住彼林隣近尊者去林不遠。 【唐】(外)諸村邑中有時廣設四月節會,時彼外道巡諸村邑,飽食猪肉恣情飲酒,竊持殘者還至林中,見舍利子坐一樹下,酒所昏故起輕蔑心,我今與彼雖俱出家,我獨富樂而彼貧苦,尋趣尊者作是頌言:我已飽酒肉,復竊持餘來,地上草木山,皆視如金聚。 【唐】(舍)時舍利子聞已念言:此死外道都無慚愧,乃能無賴說此伽他,我今亦應對彼說頌,作是念已即說頌言:1) 我常飽無相,2) 恒住空定門,3) 地上草木山,皆視如唾聚。」 【唐】今此頌中尊者舍利子作師子吼,說三解脫門,謂 【唐】1) 於初句說 :無相解脫門。 【唐】2) 於第二句說:空解脫門。 【唐】3) 於後二句說:無願解脫門。 *【涼】復說:尊者舍利弗於俱薩羅國住一林中。爾時有一阿耆婆梵志亦住彼林,去尊者舍利弗不遠。值彼人民設四月節會時,彼梵志詣村落中,多飲好酒、飽食猪肉,復持餘肉及酒一瓶還所住林。見尊者舍利弗坐一樹下,生輕賤心:彼之與我俱是出家,我今極樂而彼比丘極苦。即說偈言:* *【涼】ᅟ我飲`[粳=糠【宮】]`粳糧酒ᅟ竊持一瓶來ᅟ地上山草木ᅟ視之猶金聚ᅟ* *【涼】爾時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此如死梵志,向我說如是偈。我今亦應說偈。時尊者舍利弗便說此偈:* *【涼】ᅟ我飲無相酒ᅟ復竊持空瓶ᅟ地上山草木ᅟ視之猶唾聚ᅟ* *【涼】此偈中尊者舍利弗以三解脫門作師子吼。如說我飲無相酒,是無相解脫門。復竊持空瓶者,是空解脫門。地上山草木視之猶唾聚,是無願解脫門。* 【唐】問:時彼外道身命尚存`[存=在【三宮】]`,何緣輕言此死外道。 【唐】答:應知死言目鄙惡事。 【唐】復次,彼無慧命故說為死。 ## 25無相聲有多義 【唐】此中無相三摩地者:謂無相聲說多種義。[s40](婆沙031-040.md#c1正釋無相) 【唐】A) 或於空三摩地說無相聲。 【唐】B) 如是,或於見道。 【唐】C) 或於不動心解脫。 【唐】D) 或於非想非非想處。 【唐】E) 或即於無相三摩地說無相聲。 *【涼】說無相有多名,或說空是無相、或說見道是無相、或說不動心解脫是無相、或說非想非非想處是無相、或說無相是無相。* *【涼】{答曰:此中說見道是無相。所以者何。此是速疾道,不起期心。若人入此法者,不可施設在此在彼,故說無相。}* *【涼】{無相解脫門言無相者,以緣無十相法,故言無相。* *【涼】不動法心解脫言無相者,不為諸煩惱相所覆蔽,亦不更生煩惱相,故言無相。* *【涼】非想非非想處言無相者,以彼處愚劣不猛利不決定,所行`[以=`似`【三宮】]以`疑,彼無了了想相、無了了非想相,是故言無相。}* 【唐】A) 於空三摩地說無相聲者:[SA](雜含1-641#502).[502](agamas#^sa0502) 【唐】如契經說:「有一苾芻得無相心定,然根鈍故,不知此定.有何果報.有何勝利。[SA](雜含1-641#556).[556](agamas#^sa0556) [SA](雜含1-641#557).[557](agamas#^sa0557) [SA](雜含1-641#558).[558](agamas#^sa0558) [SA](雜含1-641#559).[559](agamas#^sa0559) ==\[[AN9.37](Tipitaka23#^AN9z37).]== 【唐】(比)彼作是念:尊者阿難佛及弟子,常所稱歎我應往問。 【唐】(比)復作是念:尊者阿難善知聲相,若得我問,必還問我,汝已得此所問定耶。 【唐】a) 若答言得:便為自顯所得勝法,違少欲行。 【唐】b) 若言不得:是虛誑語。 【唐】c) 若作餘言:便是惱亂上座苾芻違越軌範。 【唐】(比)復作是念:我應隨逐尊者阿難。 *【涼】說空是無相者,如經說:有一比丘得無相心定。彼比丘根鈍,不知是定有何功德、有何果報。作是思`[惟=誰【宋】]`惟:誰知此定功德果報。復作此念:長老阿難,佛所稱譽、諸梵行者之所信敬,必知此定所有功德果報。我今應往問如是事。* *【涼】復作是念:長老阿難善知物相。若我往問,當還問我:汝得是定耶。若答言:得。彼比丘是少欲覆藏,`[言=善【三宮】]`言法者不欲顯己功德。若答言:不得。是現前妄語。若作餘言不正答者,則是惱亂上座比丘。我由來不曾惱亂上座比丘,我今但應隨逐其後,若為他人說是法者我當得聞。時彼比丘於六年中隨阿難後,而猶不聞為他解說。* 【唐】若為他說此定事者我亦得聞,遂逐六年竟不聞說,彼懷疑久俛仰問言:若有獲得無相心定不沈不舉,攝持諸行如水堤塘,解脫故住,住故解脫。佛說此定有何果報.有何勝利。==\[世尊說是何果何功德]== ==\[Ayaṃ, bhante ānanda, samādhi kiṃphalo vutto bhagavatā’”ti 大德阿難!此三昧者世尊所說有何果耶。]== *【涼】爾時比丘問長老阿難言:若人得無相心定,心無增減,住難得行,猶水停住,已住故解脫,已解脫故住。世尊說是`[空=定【三宮】]`空,有何功德.有何果報耶。* 【唐】(難)阿難聞已,便反問言:汝得此定耶。 【唐】(比)彼作是念:我昔所慮今果得之,便默然而住。 *【涼】爾時長老阿難問彼比丘:汝得此定耶。時彼比丘作如是念:如我所畏,今果問之。即便默然。* 【唐】(難)阿難告言:佛說此定得解果報.得解勝利。==ājñā==解謂智生[s34](婆沙031-040#^sadayatana2),修道盡漏,汝亦不久當得此事。==\[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 ==\[Ayaṃ, bhagini, samādhi aññāphalo vutto bhagavatā’ti. 姊!此三者世尊所說以智為果。]== *【涼】爾時阿難作如是說:若比丘於無相心定,無增無減,乃至廣說。* *【涼】佛說此定所有果報,得一切知見、能生智慧、修道盡漏。汝亦不久當得此法。* ^4d5lkk 【唐】此中⊙不沈者 :已斷我見故。 【唐】⊙不舉者 :已斷我所見故。 【唐】⊙又不沈者:已斷五我見故。 【唐】⊙不舉者 :已斷十五我所見故。 【唐】如我我所見,己己所見、我我所愛.己己所愛、我我所癡.己己所癡,應知亦爾。 *【涼】不增者,是斷我見。不減者,斷我所見。五我見、十五我所見亦如是。* 【唐】⊙又不沈者 :得涅槃故。 【唐】⊙不舉者ᅟ:捨生死故。 【唐】⊙攝持諸行者:多起加行多用功力極善作意得此定故。 【唐】⊙如水堤塘者:如水從泉出流漫池中,堤塘堰之不令流散,如是此定隨一境轉,遍滿此境便住不散。 *【涼】不增者,是生死。不減者,是涅槃。住難得行者,此行難得,多用功、多有所作。* *【涼】如水停住者,譬如水從其源出,停住一處更不餘流。如是彼定住於一緣,更不餘緣。* 【唐】⊙解脫故住者:是自性解脫住故。 【唐】⊙解脫者ᅟ:是相續解脫。 【唐】⊙此定觀無我我所相故名無相,而實是空,以彼苾芻專修此定,能初證入正性離生,於最後時盡諸漏故。 *【涼】住故解脫者,是自體解脫。解脫故住者,是身中解脫。是中說空是無相。餘處亦說無相是空。* 【唐】⊙《法印經》說:「若觀色聲香味觸相,而捨諸相名無相定。」彼觀境界相而捨有情相`[相=想【明】]`,謂以空定觀色等法,捨有情想,於中都無女男等故。[SA](雜含1-641#80).[80](agamas#^sa0080) 【唐】⊙由此尊者妙音說曰:諸有情想依境界相故,觀境相捨有情想,女男相無名無相定,而實是空三摩地攝。 *【涼】如《法印經》說:若斷色相觀色,乃至廣說。眾生相是境界相,若彼比丘見於空法則除眾生相,於境界不見有男相女相。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眾生相是境界相。若有是空行,於境界不見有男相女相。*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b>☗s105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三=四【宋元宮】)]之七 ### 見道 【唐】B) 於見道說無相聲者: 【唐】⊙如說:「目連,不說第六無相住者,云何第六無相住者。謂隨信行隨法行者,不可施設.在此在彼,不可施設.在苦法智忍乃至在道類智忍故。」[s40](婆沙031-040.md#^6bcpvt) *【涼】說見道是無相者,如說:「目揵連!提舍梵志不說第六人行無相耶。云何第六人行無相。答曰:第六人行無相者,是堅信、堅法。所以者何。彼是無相,不可數,不可易知.在此在彼,若苦法忍.若苦法智,乃至道比忍.<u>比智</u>。」* ~~*==【晉】見道說無想者,如所說:「目揵連!彼鞮舍梵不為汝記第六無想行人耶。第六無想行人者,堅信堅法。此義說第六無想行人,彼無想、不可數,不可施設,或此住或彼住、或苦法忍或苦法智、或苦未知忍或苦未知智、或習法忍或習法智、或習未知忍或習未知智、或盡法忍或盡法智、或盡未知忍或盡未知智、或道法忍或道法智、<u>或道未知忍</u>。是謂無想、不可數、不可施設。以是故堅信堅法說第六無想人。」此中見道說無想。==*~~ 【唐】問:何故見道說名無相。 【唐】答:見道速疾不越期心`[越=起【三宮】]`,不可施設此彼相故。==\[[zs62](正理61-65.md#^mvu96k)由不起阿世耶故…住此位中相難了故,法類忍智.於諸諦境行相差別.**難施設故**]== *【涼】問曰:何故見道名無相。* *【涼】答曰:此道是速疾道,不起期心道故。* ~~*==【晉】問曰:何以故此見道說無想。==*~~ ~~*==【晉】答曰:見道速疾道,捷疾道不住故,以是故見道說無想。==*~~ ^ornevk 【唐】C) 於不動心解脫說無相聲者: 【唐】⊙如說:「大德瞿達多,當知貪欲瞋恚愚癡是相有;不動心解脫是最勝無相。」 *【涼】不動心解脫是無相者,如說:「長老伽婆`[婆=婆`達`【三宮】]`多,貪欲是相、恚癡是相,不動心解脫是最勝無相。」* ~~*==【晉】或無疑說無想者,如所說:「尊者瞿多,有欲想.有恚想.有癡想,若無者,是謂無想,是謂無疑。」此中說無疑是無想。==\[出曜經:盡斷諸想著,文句不錯謬者。所謂想者,興欲是想.瞋恚是想.愚癡是想,如彼雜契經所說,佛告比丘:瞿多當知,欲怒癡想.此為行本……]\[s33諸相皆盡]====*~~ 【唐】問:何故不動心解脫名無相耶。 *【涼】問曰:何故不動心解脫名無相耶。* ~~*==【晉】問曰:何以故說無疑是無想。==*~~ 【唐】答:一切煩惱皆名為相,彼心不為煩惱擾亂,煩惱於心不得自在,心於煩惱得自在故,說名無相。 *【涼】答曰:* *【涼】煩惱是相。彼心不為煩惱所覆、不為所壞、不以上著下、非不`[淨=得【三宮】]`淨自在,是故說不動心解脫名無相。* ~~*==【晉】答曰:結者能令退,因結相故。無疑不減`[減=滅【宮】]`不退,以是故無疑說無想。==*~~ 【唐】D) 於非想非非想處說無相聲者: ~~*==【晉】或非想非不想說無想者,如所說:彼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想非不想處成就遊。此中非想非不想說無想。==*~~ 【唐】⊙如說:「我多起加行多用功力,得無相心定,不應於中欣樂染著。」此說不起有頂味定,唯起淨定。 *【涼】非想非非想處名無相者,如說:我多用功`[德=得【三宮】]`德無相心定。* 【唐】問:何故非想非非想處名無相耶。 【唐】答:⊙彼無明了想相,亦無無想相。 【唐】⊙但有昧鈍不明了想微細現行,如疑而轉,故名無相。 *【涼】問曰:何故說非想非非想`[處〔-〕【三宮】]`處名無相定。* ~~*==【晉】問曰:何以故非想非不想說無想。==*~~ *【涼】答曰:* *【涼】以非想非非想處愚`[癡=騃【三宮】]`癡、不猛利、不決定。猶如疑,亦無了了有想相、亦無了了無想相。* 【唐】E) 即於無相三摩地說無相聲者: 【唐】如此中說三三摩地,謂空無願無相,三摩地所緣境中無十相故。 *【涼】說無相名無相者,如此中說。* ## 27.佛陀住空定之實例及空定之雜論 ### 1. 【唐】如契經說:「一時佛住室羅筏城東鹿母精舍, 【唐】⊙尊者阿難來詣佛所,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憶一時佛住釋種迷主盧園,親從世尊聞如是義,由我多住空三摩地,乃至廣說,我於是義善受持不。 【唐】⊙世尊告曰:汝善受持,如說無異。」 *【涼】經說:佛在舍衛國,住東方精舍彌伽羅母堂。爾時長老阿難往詣佛所,頭面禮`[足=足而【三宮】]`足白佛言:世尊!昔於一時,世尊住於釋種彌周吒村。我從世尊聞如是義:我今多住空三昧。我為善受持憶念如是說不。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善受持憶念,如我所說而無有異。* 【唐】問:若善受持,不應生猶豫,既生猶豫,云何善受持。 【唐】答:雖生猶豫而不邪分別,不全忘故亦名善受持。 *【涼】問曰:若善受持,不應生疑;若生疑者,不名善受持。* *【涼】答曰:* *【涼】以是事故名善受持。所以者何。不生邪見、不轉教餘人、不`[都=敢【三宮】]`都忘失故。* *【涼】問曰:如長老阿難,多聞總持一切智所說八萬法聚,以正念器盛之。何故於一句中而生疑心。* *【涼】答曰:* *【涼】聞此法時心有愁惱。害諸釋時是此論因緣。如愚癡瑠璃王殺害諸釋,爾時阿難將一比丘入迦毘羅城。* *【涼】此城本時如諸天城,當是之時其猶丘塚。所有樓觀、却敵`[睥睨=埤堄【元明宮】]`睥睨、種種窓牖皆悉毀壞,清泉諸池悉皆嬈濁,鴻雁鴛鴦、孔雀鸚鵡、鸜翅羅鳥,為烟火逼皆飛翔虛空,諸小男女皆啼哭逐阿難後,作如是言:大德阿難!我母命過。我父命過。我父母命過。* *【涼】爾時長老阿難復至修迦羅,處梵志精舍。愚癡琉璃王於其處,埋迦毘羅諸釋半身在於地中,以鐵`[末末=耒耒【明】]`末末之,殺七萬七千賢聖。* *【涼】爾時阿難見是事已極生愁惱。`[次復=復次【三宮】]`次復世尊諸根無異,其心安住不動如山,善御其心,如持油鉢制伏五根,如馬正視入迦毘羅城。* *【涼】爾時長老阿難觀世尊面顏色和悅,見已作是念:如我親族離別、生處毀壞,世尊不爾。我今苦惱,而世尊心不動如山。爾時世尊知阿難所念,而告之言:我多住空三昧故。汝心住村落`[想=想處【三宮】]`想,我住阿`[蘭=練【三宮】]`蘭若想;汝`[住=作【三宮】*]`住親族想處,我`[*]`住凡人想;汝作眾生想處,我作滿足法想。* 【唐】問:尊者阿難聞持第一,如來所說八萬法蘊,以正念器皆能受持,寧於一句而生疑惑。 【唐】答:聞此法時心憂惱故,誅諸釋種是此因緣,謂毘盧宅迦愚癡甚故,破劫比羅城,誅諸釋種,已至第二日,尊者阿難將一苾芻,入彼城內。 【唐】此城昔日如妙天宮,當於爾時其猶丘塚,所有樓觀却敵埤堄`[埤堄=陴𨺙【宋宮】,睥睨【元明】]`;諸窓牖等皆悉毀壞;如寶樹行無不摧折;清泉池沼.泥血所渾;鳧雁鴛鴦.孔雀鸚鵡.命命鳥等.皆為烟焰所逼惱故,飛散虛空;諸小女男失父母故,隨逐阿難悲啼號哭,各陳喪失父母諸親。 【唐】⊙阿難復至母猪池側,見諸釋種昨為癡王埋以半身,鐵磨磨殺,證聖死者七萬七千,尊者阿難見是事已,極生憂惱。 【唐】⊙於後世尊諸根閑寂覺慧安住不動如山,心意宴然,猶持石鉢攝念安靜,若持油器諸根調順,如寶馬王正視安庠`[庠=詳【明】]`,來入城內觀有為法變壞無常。 【唐】⊙爾時,阿難觀世尊面威光轉盛顏貌熙怡,見已念言:世尊與我生地眷屬毀喪無異,世尊安靜不動如山,而我身心極生苦惱。 【唐】⊙佛知其念,告阿難言:「 【唐】由我多住空三摩地,汝起城邑想處,我起阿練若想。 【唐】汝起親屬想處,我起中庸人想。 【唐】汝起有情想處,我起圓滿法想故,我安靜不動如山。」佛知阿難及苾芻眾心,於是處不能修善,遂漸行至室羅筏城,暫時住在鹿母精舍。 【唐】⊙爾時阿難憂苦稍止,來詣佛所而白佛言:「我憶一時乃至廣說。」由此尊者聞是法時,心憂惱故而生疑惑。 *【涼】爾時世尊知阿難及諸比丘不堪行道,便將諸比丘漸次遊行到舍衛國東方精舍彌迦羅母堂。爾時長老阿難愁惱轉`[滅=增【三宮】]`滅,往詣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廣說如上。以是事故,阿難問此事時心有愁惱。聞佛所說:我常住空三昧。所以生疑。* ### 4. 【唐】問:佛言:「我多住空三摩地」者,多住何空。 *【涼】問曰:佛說我多住空。為住何空。* *【涼】答曰:* 【唐】有說:多住無所行空,於四威儀順此空故,謂若有一,餘三便空,是故此空佛所多住。 *【涼】或有說者,住無所行空。所以者何。無所行空隨順四威儀法,行時餘三威儀空,餘威儀時亦爾。* 【唐】評曰:應作是說,住本性空,觀法本性空無我故,雖見變壞而不憂惱。 *【涼】評曰:應作是說:住性空。所以者何。但觀法性故。* ### 5.1.修空三摩地與除想 【唐】〔除城 有情 阿練若 地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乃至多住空想〕 【唐】時諸苾芻聞世尊說:「由我多住空三摩地」,便疑此是佛不共定,佛知其意告阿難言:若有苾芻亦欲多住此空定者,當除a) 城邑想及有情想,b) 起阿練若想,若能如是與我無異。 *【涼】是故阿難!比丘若欲多住空者,當觀聚落及眾生,住阿練若想。時諸比丘皆有是念:此住空法,是佛不共法。佛為除比丘心所疑,而告阿難:若比丘欲多住空三昧者,除聚落及眾生想,住阿練若想。* *【涼】問曰:何故佛告比丘除此二想。* 【唐】問:世尊何故勸諸苾芻先除二想。 【唐】答:由此二想令諸苾芻生憂惱故,世尊於是復告阿難:「 【唐】1) 若餘苾芻亦欲多住此空定者,當除有情想及阿練若想,起於地想,若能如是與 【唐】我無異。 【唐】2) 如是有餘苾芻應除阿練若想及地想,起空無邊處想。 【唐】3) 乃至有餘苾芻應除識無邊處想,及無所有處想,起非想非非想處想,若能如是 【唐】與我無異。 【唐】4) 若復能除無所有處想,及非想非非想處想,乃能究竟多住空想。」 *【涼】答曰:* *【涼】以諸比丘於此二想生苦惱故。阿難!若比丘除聚落想及眾生想,住阿練若想,當作地想,乃至作非想非非想處想。* 【唐】問:何故世尊於一切位,漸減前一想,漸增後一想;不總勸除前諸想耶。 【唐】1.答:過去諸佛過殑伽沙,皆作如是次第說故。 【唐】2.復次,欲令所說文不亂故。 【唐】若總勸除前諸想者,其文便亂;諸佛說法文必無亂故,漸減前一想,漸增後一想。 【唐】3.復次,欲令所說文不重故。 【唐】若總勸除前諸想者,其文便重;諸佛說法文必不重故作是說。 【唐】4.復次,欲令所說文要略故。 【唐】若總勸除前諸想者,文便繁廣;諸佛說法文必要略故作是說。 【唐】5.復次,欲顯論道法應爾故。 【唐】謂古昔論師凡興論道,若取後一必捨前一;世尊既是無上論師,故依論道作如是說。 *【涼】問曰:何故世尊一切時除下想說上想,不說其根本耶。* *【涼】答曰:* *【涼】此說是舊法,過去恒沙諸佛說法皆爾。* *【涼】復次,欲令所說不亂故。若世尊說不除下想便說上想者,則所說法亂;諸佛說法而無有亂。* *【涼】復次,欲離重說法過故。若世尊不除下想說於上想,則是重說法;`[佛=緒佛【三宮】]`佛* *【涼】世尊不重說法。* *【涼】復次,定是略要法。若世尊一切時說根本者,則經文多。* *【涼】復次,欲現論議道故。論議之道,若有所說必定其言。若重定前言,則壞論`[議=義【三宮】*]`議道。佛是無對論師,善知論`[*]`議* *【涼】道故。* 【唐】問:此中城邑想,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想各顯何事。 *【涼】問曰:說村落想,為現何事。乃至說非想非非想處,為現何事。* 【唐】1.答:⊙城邑想者ᅟ:顯緣劫比羅城想。 【唐】⊙有情想者ᅟ:顯緣釋種想。 【唐】⊙阿練若想者 :顯緣諾瞿陀園想,及緣苾芻修善處想。 【唐】⊙地想者ᅟ :顯分散色想,所以者何。若有諸色則有斷截手足耳鼻身分等苦。 【唐】⊙空無邊處想者:即顯空無邊處想。 【唐】⊙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想者:即顯非想非非想處想。 【唐】2.復次,⊙城邑想者 :顯十五我所見。 【唐】⊙有情想者 :顯五我見。 【唐】⊙阿練若想者:顯能緣空處想。 【唐】⊙地想者ᅟ:顯所緣空處 【唐】⊙四無色想 :顯彼對治。 *【涼】答曰:* *【涼】村落想為現迦毘羅想,眾生想者現諸釋想,阿練若想者現尼拘陀精舍想亦現諸比丘行道處想。地想者,現觀色是散壞想。所以者何。有色故有截手足耳鼻。苦空想者現觀空想,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現觀非想非非想處想。* *【涼】復次,村落想者是十五我所見,眾生想者是五我見,阿練若處想者是空三昧。地想者是所緣,彼諸對治是無色定。* 【唐】3.復次,⊙城邑想者 :顯欲界器世間。 【唐】⊙有情想者 :顯欲界有情世間。 【唐】⊙阿練若想者:顯前二靜慮。 【唐】⊙地想者ᅟ:顯後二靜慮。 【唐】⊙四無色想 :顯彼對治。 【唐】4.復次,⊙城邑想者,總顯欲界。所以者何。欲界穢雜如城邑故,如伽他說: 【唐】「若能伏城邑,刺罵縛害等,苦樂不能動,如山名苾芻。」 【唐】⊙有情想者 :顯初靜慮,所以者何。初靜慮地猶有王臣尊卑差別有情眾故。 【唐】⊙阿練若想者:顯第二第三靜慮,所以者何。離尋伺喜名聖默然故。 【唐】⊙地想者ᅟ:顯第四靜慮,所以者何。彼地中有地遍處故。 【唐】⊙四無色想 :顯彼對治,即彼經說:佛告阿難:如是趣入無上空定,能速盡諸漏證得無漏無加行解脫。 *【涼】復次,村落想者是欲界器世界,眾生想是欲界眾生世界,阿練若想是初禪二禪地想、是第三第四禪,彼諸對治是無色定。* *【涼】復次,村落想是欲界。所以者何。欲界說名村落。如偈說:* *【涼】 若伏村落刺 亦無罵繫害 苦樂心不動 是名為比丘 * *【涼】眾生想是初禪。所以者何。彼中有尊卑眷屬故。阿練若想是第二禪。所以者何。第二禪是賢聖默然法故。地想是第四禪。所以者何。彼中有勝處、一切處故。彼諸對治是無色定。阿難!是名入無上空,所謂盡漏,不多用`[功=出【宋元】]`功心得解脫。* ### 5.3.有加行解脫與無加行解脫 【唐】問:云何名為有加行解脫。無加行解脫耶。 【唐】1.答:a) 時解脫 :名有加行解脫。 【唐】b) 不時解脫:名無加行解脫。 【唐】2.復次,a) 前五種性阿羅漢相續中:名有加行解脫。`[性=姓【宮】*]` 【唐】b) 不動種性阿羅漢相續中:名無加行解脫。 【唐】3.復次,a) 若依未至定靜慮中間下三無色地者:名有加行解脫。 【唐】b) 若依根本四靜慮者:名無加行解脫。 【唐】⊙是名二種解脫差別。 *【涼】問曰:云何多用功心得解脫、不多用功心得解脫。* *【涼】答曰:* *【涼】時解脫多用功,非時解脫不多用功。* *【涼】復次,五種阿羅漢名多用功,不動阿羅漢不多用功。若依未至、中間、三無色定所得解脫名多用功,若依根本禪所得解脫名不多用功。* ## 28.三重三摩地 ### 1施設論 【唐】有三重三摩地,謂空空三摩地,無願無願三摩地,無相無相三摩地。 【唐】《施設論》說: 【唐】a) 云何空空三摩地。 【唐】謂有苾芻,思惟有漏有取諸行皆悉是空,觀此有漏有`[〔有〕-【三宮】]`取諸行空,無常恒不變易法我及我所,如是觀時無間復起心心所法, 【唐】思惟前空觀亦復是空,觀此空觀亦空,無常恒不變易法我及我所。 【唐】⊙如人積聚眾多柴木以火焚之,手執長竿周旋斂撥,欲令都盡,既知將盡,所執長竿亦投火中,燒令同盡。 *【涼】復有三三昧,謂空空三昧、無願無願三昧、無相無相三昧。云何空空三昧。* *【涼】答曰:* *【涼】如《施設經》說:若比丘觀有漏取行是空,此有漏取行空中無有常、不變易法,空、無我、無我所。作如是思惟時,復更生心心數法,觀前思惟心是空,`[中=是中【三宮】]`中無有常、不變易法,空、無我、無我所。譬如有人欲燒,十木百木千木聚以為`[積=𧂐【三宮】]`積然火燒之,復捉長`[竿=杆【宋元宮】*]`竿在邊,其中若有墮落不`[燒=燋【三宮】*]`燒者,以長`[*]`竿聚之;知木已`[*]`燒,所捉長`[*]`竿亦投火中。行者亦爾,先觀有漏取行是空,廣說如上。云何無願無願三昧。* *【涼】答曰:* *【涼】若比丘觀有漏取行是無常是變易法,如是思惟時復更生心心數法,觀前思惟心亦是無常變易法。如人燒木,廣說如上。比丘亦爾,觀有漏取行是無常,乃至廣說,是名無願無願。* 【唐】b) 云何無願無願三摩地。 【唐】謂有苾芻思惟有漏有取諸行皆悉無常,觀此有漏有取諸行非常非恒,是變易法,如是觀時,無間復起心心所法,思惟前無常觀亦復是無常,觀此無常觀亦非常非恒,是變易法。 【唐】⊙喻如前說。 【唐】c) 云何無相無相三摩地。 【唐】謂有苾芻思惟擇滅皆是寂靜,觀此棄捨諸依愛盡離滅涅槃,如是觀時,無間復起心心所法,思惟寂靜,觀非擇滅亦是寂靜,觀此非擇滅亦無生等諠雜法故。 【唐】⊙喻如前說。 *【涼】云何無相無相三昧。* *【涼】答曰:* *【涼】若比丘觀寂滅法,此是妙離,所謂盡愛、離欲、滅盡、涅槃。作是思惟時,復更生心心數法,觀前思惟心亦是寂滅,乃至廣說如上,是名[無相無相]。* 【唐】應知彼論所說義者: *【涼】`[名=名無相無相`阿毘曇者作如是說:* 【唐】a) 謂先起空定:觀五取蘊為空,後起空空定,觀前空觀亦為空,謂觀空者亦是空故。 【唐】b) 先起無願定:觀五取蘊為無常,後起無願無願定,觀前無願觀亦是無常,謂觀無常者亦是無常故。 【唐】c) 先起無相定:觀擇滅為寂靜,後起無相無相定,觀無相觀亦是寂靜,謂觀寂靜者非擇滅亦是寂靜,三有為相皆寂靜故。 *【涼】空三昧.觀五`【三宮】]`取陰是空,次生空空三昧,即觀空是空,汝空亦空。* *【涼】無願三昧.觀五取陰是無常,後生無願無願三昧觀前無願,汝無願亦是無常。* *【涼】無相三昧.觀寂滅涅槃,後生無相無相三昧,觀前無相三昧非數寂滅,汝無相三昧非數滅.無三相故.亦是寂滅。* 【唐】⊙如旃茶羅`[茶=荼【三宮】]`積集柴木燒死屍時,手執長竿斂撥令盡,後亦燒竿,此亦如是。 *【涼】譬如旃陀羅燒死屍時,手執長`[竿=杆【三宮】*]`竿繞其邊行。若其中有墮落者,當以此`[*]`竿聚之。`[知=如【三宮】*]`知其燒盡,亦以長`[*]`竿投之火中。* *【涼】空三昧亦爾,觀五取陰是空,後生空空三昧觀空三昧,汝亦是空。無願.無相,說亦如是。* ^ef1sl3 ### 2. 【唐】問:何時得此重三摩地。 【唐】1.有作是說 「見道中得,如得現觀邊世俗智時亦得此故。」 【唐】2.或有說者 「修道中得,如聖者離染,得變化心時亦得此故。」 【唐】3.復有說者 「盡智時得,如盡智時,修得三界有漏善根亦得此故。」 【唐】4.評曰 應作是說:若應得此三摩地者, 【唐】a) 彼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乃得如是重三摩地。 【唐】b) 非皆能得。諸有得者,後起加行方現在前,1) 佛無加行。 【唐】2) 獨覺有中加行。 【唐】3) 聲聞有中上加行。 *【涼】問曰:云何得此三昧。* *【涼】答曰:* *【涼】或有說者,是見道邊得,如見道邊等智。* *【涼】或有說者,離欲界欲時,如變化心。* *【涼】評曰:應作是說:若應得三昧者,離非想非非想欲時得作方便現在前。* ### 4.問:此重三摩地幾智後現在前耶。 *【涼】問曰:幾智後起此三昧現在前。* 【唐】答: *【涼】答曰:* 【唐】A) 四智後現在前,謂法智類智苦智滅智,此則總說。 *【涼】四,法智、比智、苦智、滅智,總而言之四智後。* 【唐】B) 若別說者: 【唐】1) 欲界重三摩地,三智後現在前,謂法苦滅智。 【唐】2) 色無色界重三摩地,三智後現在前,謂類苦滅智。 *【涼】欲界者三智後,法智、苦智、滅智。色無色界亦三智後,比智、苦智、滅智。* 【唐】a) 欲界重三摩地:未至定所攝聖道後現在前。 【唐】b) 非想非非想處重三摩地:無所有處所攝聖道後現在前。 【唐】c) 餘地重三摩地:皆自地所攝聖道後現在前。 *【涼】若是欲界,空空等三昧依未至禪所攝,無漏道後起現在前。非想非非想處者,無所有處所攝,無漏道後起現在前。餘者即自地無漏道後起`[現=現在【三宮】]`現前。* ### 三重三摩地諸門分別17門 【唐】此三重三摩地, ##### c1-3界地.所依 【唐】(一)界者:通三界。 【唐】(二)地者:在十一地,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四根本靜慮四根本無色,及欲界。 【唐】(三)所依者:唯依欲界身。 *【涼】界者,在三界。地者,在十一地。所依身者,依欲界身。* ##### c4行相 【唐】(四)行相者: ###### A空空行相 【唐】⊙空三摩地有二行相, 空空三摩地唯有空行相,所以者何。唯空行相聖道後現在前故。 *【涼】行者,空有二行,空空有一行`[唯=惟【宮】*]`唯空行。* 【唐】問:何故此定唯空行相,聖道後現在前耶。 【唐】答:a) 以空行相與有相違,能令有情速捨生死。 【唐】b) 此重空定厭背聖道,尚能捨聖道,況不捨生死。 【唐】 故唯空行相,聖道後現在前。 *【涼】問曰:何故空二行,空空`[*]`唯一行耶。* *【涼】答曰:* *【涼】以在行空行空三昧後生故。* *【涼】復次,此行與有相違,能捨生死。此善根能觀無漏是過患,何況生死。* 【唐】⊙問:何故此定不作非我行相耶。 *【涼】問曰:何故不行無我行。* 【唐】答:若見諸法非我.不見為空者,雖厭生死而非增勝。若見為空,則於生死厭力增勝。 *【涼】答曰:若見諸法無我不見空者,雖厭離生死,其心不勝。若見諸法空,則厭離生死心勝。* 【唐】如人在道獨行.遇逢一伴,雖知非屬於己.而不大愁,後若別時.便極愁惱。 *【涼】如人在道.獨行之時.不大愁惘,若`[共=苦【宋元】]`共伴行,離別之時.則大愁惘。* 【唐】故空行相.於厭生死.勝於非我,由是此定不作非我行相。 *【涼】彼亦如是。* ^3rmoca ###### B無願無願行相 【唐】⊙無願三摩地,有十行相;無願無願三摩地,唯有無常行相,所以者何。唯無常行相聖道後現在前故。 *【涼】無願行十行,無願無願唯行無常行。* *【涼】問曰:何故無願行十行,無願無願`[*]`唯行無常行。* *【涼】答曰:以在行無常行無願後生故。* *【涼】復次,此行與有相違,能捨生死。此善根能觀無漏道是過患,何況生死。* *【涼】何故不行苦行。* *【涼】答曰:不觀道作如此行。* 【唐】問:何故此定唯無常行相,聖道後現在前耶。 【唐】答:以無常行相與有相違,能令有情速捨生死。此重無願定厭背聖道,尚能捨聖道,況不捨生死,故唯無常行相聖道後現在前。 【唐】⊙問:何故此定不作苦行相耶。 【唐】答:聖道非苦故。 【唐】⊙問:何故此定不作緣集四行相耶。 【唐】答:聖道不能招三有故。 *【涼】何故不行習等行。* *【涼】答曰:* *【涼】若行習等行則觀聖道,是有相續法故。* 【唐】⊙問:何故此定不作緣道四行相耶。 【唐】答:此定若作緣道行相,應欣聖道不應厭背。 *【涼】何故不行道等四行。* *【涼】答曰:若行道等行,則適可聖道,不名過患。* ###### C無相無相行相 【唐】⊙無相三摩地,有四行相;無相無相三摩地,唯有靜行相。所以者何。唯靜行相聖道後現在前故。 *【涼】無相行四行,無相無相行止行。* *【涼】問曰:何故無相行四行,無相無相行止行。* *【涼】答曰:以在行止行無相後生故。* 【唐】⊙問:何故此定不作滅行相耶。 【唐】答:滅有二種,一非擇滅.二無常滅;若作滅行相,則不知緣何滅。 *【涼】問曰:何故不行滅行。* *【涼】答曰:滅有二種,有非數滅、有無常滅,不知為緣何滅。* 【唐】問:若爾,亦應非靜行相,謂靜亦有二種,一非擇滅.二擇滅;若作靜行相,則亦不知緣何靜耶。 【唐】答:有處說二滅;無處說二靜,故不應例。 【唐】復次,滅義濫多,靜義濫少,謂滅有三,靜唯二故,若復不作靜行相者,此更作何行相。[js01](俱舍論記疏01#^izndta) 【唐】⊙問:何故此定不作妙行相耶。 *【涼】何故不行妙行。答曰:* 【唐】答:以非擇滅非妙法故,所以者何。《品類足》說:「云何妙法。謂善無漏法。」非擇滅無記,故非妙法。 *【涼】《波伽羅那》說:「云何妙法。無漏無為法。」彼是中法,是故不行妙行。* 【唐】⊙問:何故此定不作離行相耶。 *【涼】問曰:何故不行離行。* 【唐】答:以非擇滅非離法故。所以者何。《品類足》說: 【唐】「云何離法。謂1) 欲界善戒。2) 色無色界出離所生諸善等至。3) 學法無學法。4) 及擇滅。」 【唐】此定所緣非擇滅,無彼所說離法相故。 *【涼】答曰:《波伽羅那》說:「云何離法。答曰:欲界繫善戒、色無色界出要善定、學法無學法及數滅。」彼無有是一相。* ##### c5-6所緣.念住 【唐】此重三摩地, 【唐】(五)所緣者: *【涼】緣者,空空、無願無願。* 【唐】a) 空空及無願無願三摩地, 【唐】1) 有說:別緣最後剎那聖道。 【唐】2) 有說:別緣最後剎那聖道俱生三摩地。 【唐】3) 有說:總緣相續聖道。 【唐】4) 有說:總緣相續聖道俱生三摩地。 【唐】b) 無相無相三摩地緣非擇滅。 *【涼】或有說者,緣最後聖道剎那。* *【涼】或有說者,緣最後聖道剎那俱五陰。* *【涼】或有說者,緣一生中聖道。* *【涼】或有說者,緣一生中聖道俱五陰。無相無相緣非數滅。* 【唐】(六)念住者:皆唯法念住俱。 *【涼】念處者,是法念處。* ##### c7-9智.三摩地.根相應 【唐】(七)智者:皆唯世俗智俱。 *【涼】智者,與等智俱。* 【唐】(八)三摩地者:即是有漏三摩地,非無漏三摩地。[s10](婆沙001-010#^t8w5jg) [s175](婆沙151-175#^gmx828) *【涼】定者,即是定。* 【唐】(九)根相應者:三根相應,謂樂喜捨。 *【涼】根者,總而言之與三根相應。* ##### c10-12世性界繫 【唐】10三世者:是三世。 【唐】緣三世者: 【唐】A) 空空及無願無願三摩地, 【唐】1) 若在過去現在,緣過去。 【唐】2) 若在未來(1)諸有欲令別緣最後剎那聖道,或彼俱生三摩地者,彼說:1) 正起者緣現在,2) 餘未來者緣三世。 【唐】(2)諸有欲令總緣相續聖道,或彼俱生三摩地者,彼說:1) 正起者,緣過去現在,2) 餘未來者緣三世。 【唐】 有餘師說:重空無願三摩地:總緣一切聖道,彼說三世皆緣三世。 【唐】B) 無相無相三摩地:唯緣離世。 *【涼】世者在三世。緣世者,空空無願無願。若作是說,緣最後聖道剎那者,過去現在緣過去未來,最初當生者緣現在,餘未來剎那緣三世。* *【涼】若作是說,緣一生中聖道者,空空無願無願二俱緣三世,無相無相緣非世。* 【唐】11善不善無記者:皆是善。 *【涼】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空空無願無願緣善,無相無相緣無記。* 【唐】緣善不善無記者:1) 前二唯緣善。2) 後一唯緣無記。 【唐】12三界繫不繫者:皆通三界繫。 *【涼】繫者是三界繫。緣三界繫不繫者,緣不繫。* 【唐】緣三界繫不繫者:皆緣不繫。 ##### c13-17學斷名義.自他相續.得 【唐】13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皆是非學非無學。 【唐】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a) 前二緣無學。 【唐】b) 後一緣非學非無學。 *【涼】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非學非無學。* *【涼】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空空無願無願緣無學,無相無相緣非學非無學。* 【唐】14見修所斷,不斷者:皆是修所斷。 【唐】緣見修所斷,不斷者:皆緣不斷。 【唐】15緣名緣義者:皆緣義。 *【涼】是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是修道斷。* *【涼】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緣不斷。* *【涼】緣名緣義者,是緣義。* *【涼】緣自身他身非身者,空空無願無願緣自身,無相無相緣非身。* 【唐】16緣自他相續非相續者:a) 前二緣自相續。 【唐】b) 後一緣非相續。 【唐】17加行得離染得者:皆通二得。 【唐】曾得未曾得者 :皆唯未曾得。 ### 6.處趣洲男女等 【唐】問:此三重三摩地何處誰起。==\[超定[s165](婆沙151-175#^dr28nm) 願智[s178](婆沙176-200#^4ifmti)]== *【涼】問曰:何處起是三昧。* 【唐】答: 欲界起,非色無色界。人趣起,非餘趣。 【唐】1.三洲起,非北洲;三洲中女男俱能起,非扇搋等。 【唐】2.尊者瞿沙筏摩==\[ #瞿沙伐摩 ]==說曰:唯贍部洲能起,非餘洲;唯男身能起 ,非女身,所以者何。此定唯依強勝身故,唯贍部洲男身強勝。 【唐】3.評曰:應知此中前說應理,三洲女男俱強勝故。如贍部洲男**於心定俱得自在**,東西二洲及此洲女亦於心定俱得自在,故皆強勝。[zs79](正理76-80#^3gtjjy) *【涼】答`[曰〔-〕【宮】]`曰:`[欲=於欲【三宮】]`欲界中非色無色界`[起=趣【三宮】]`起者,是人趣中非餘趣。* *【涼】1人中三天下,非欝單越;依男身女身者俱能。* *【涼】2瞿沙跋摩作如是說:唯閻浮提非餘方,依男身非女身。所以者何。此善根依牢強身,女人身劣弱。* *【涼】3評曰:如前說者好。所以者何。男子心得自在、定得自在,女人亦心得自在、定得自在。* ^t7ka3b ### 7.問:何等補特伽羅能起此三摩地。 【唐】答:聖者能起,非異生。無學能起,非有學。不時解脫能起,非時解脫。[zs78](正理76-80#^aoxe5h) 【唐】所以者何。若於定得自在及無煩惱身,方能起此三摩地故。 *【涼】為是學人為是無學人者,是無學人。時解脫非時解脫者,是非時解脫。* *【涼】所以者何。何等人能起此定。謂於定自在、身中無煩惱。* 【唐】(1)一切異生及信勝解:二事俱無。 【唐】見至:雖於定得自在,而身中猶有煩惱。 【唐】時解脫:雖身中無煩惱,而於定不得自在故。 【唐】皆不能起此定。 【唐】(2)唯有不時解脫:具二事故能起此定。 *【涼】信解脫人,不於定得自在亦不身中無煩惱。見到雖於定得自在,不身中無煩惱。時解脫雖身中無煩惱,於定不得自在。非時解脫身中無煩惱,於定得自在。* ^r047fw ### 8.剎那相續 【唐】問:何時是此三摩地耶。 【唐】a) 為初剎那。b) 為總相續。 【唐】a) 若初剎那是此定者,後相續者名何定耶。 【唐】b) 若總相續是此定者,《識身論》說當云何通。如說: 【唐】「頗有法是世間有漏有取取蘊所攝,依內`[內=由【元明】]`起因擇生唯善性,欲界繫定從無漏無間而生,緣無漏法,唯是聖者不共之法,非共異生。 【唐】答:有,謂欲界繫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三摩地。」 *【涼】問曰:何者是三昧。為初剎那是、後相續者是。若初者是,餘何所為。若後相續者是,識`[身=身經【三宮】]`身所說云何通。如說:頗法是世俗有漏、是`[取=取取【三宮】]`取陰所攝、從內起、因慧生、是善、是欲界繫、次聖道生、緣無漏、是不共法、唯聖人不共凡夫耶。* 【唐】1.有作是說 「唯初剎那是此定攝。」 【唐】問:若爾,後相續者名何定耶。 【唐】答:彼是此定相似善根,非此定攝。 【唐】2.復有說者 「總諸相續皆是此定。」 【唐】問:若爾,《識身論》說當云何通。 【唐】答:a) 彼論總說此定種類,謂此定前後雖多剎那,而皆是此定一種類攝,此從無漏無間而生故不違彼。 【唐】b) 若別說者,1) 初剎那定次無漏生,緣無漏法。 【唐】2) 後相續者雖非無漏無間而生,而緣無漏。 *【涼】答曰:* *【涼】有,欲界繫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也=是也【三宮】]`也。* *【涼】答曰:* *【涼】應作是說:初剎那是。* *【涼】問曰:若然者,餘剎那為是何耶。* *【涼】答曰:* *【涼】是似彼善根。* *【涼】復有說者,相續者盡是。* *【涼】問曰:若然者,識身所說云何通。* *【涼】答曰:* *【涼】初者是聖道次第緣無漏,餘者雖非聖道次第亦緣無漏。* ### 9.何時現前 【唐】問:此重三摩地何時現在前。 【唐】1.有作是說 「臨涅槃時方起此定,謂阿羅漢臨般涅槃復起聖道,次聖道後此定現前,出此定已便般涅槃,不復起此定亦不起聖道。」 【唐】2.評曰 應作是說:得此定者隨欲現前,時無決定。 *【涼】問曰:何時起此三昧現在前。* *【涼】答曰:* *【涼】般涅槃時。阿羅漢欲般涅槃時,從聖道起已,起此三昧現在前,從此三昧起已便般涅槃,更不復起,更不復起聖道。* *【涼】評曰:應作是說:得此三昧已,欲用便起現在前。* ### 9.1.重三摩地無間不起聖道 【唐】問:聖道無間此定現前,此定無間起聖道不。 【唐】1.答:此定無間不起聖道,所以者何。厭聖道故。 【唐】2.有作是說 此定無間亦起聖道。 *【涼】問曰:聖道後起此三昧現在前,此三昧後復起聖道現在前不耶。* *【涼】答曰:* *【涼】或有說者,不起。所以者何。此三昧憎惡聖道故。* *【涼】復有說者,能起。* 【唐】問:此定無間若起聖道,云何說此厭聖道耶。 【唐】答:此定雖能厭背聖道,而不如聖道能厭背此定。聖道雖能厭背此定,而聖道後此定現前,此定雖能厭背聖道,此後聖道寧不現前。 【唐】3.評曰:應作是說,聖道無間此定現前,此定無間不起聖道,以無用故,由此應知前說應理。 *【涼】問曰:若能起者,云何名憎惡聖道。* *【涼】答曰:* *【涼】此三昧雖復憎惡聖道,不如聖道憎惡。於有聖道後猶起有漏心,何況此定後不起無漏心耶。然聖道次第起此定,此定次第不起無漏心,此定`[*]`唯是有漏。* *【涼】問`[曰=曰云何【三宮】]`曰:此定何以`[*]`唯是有漏。* *【涼】答曰:* *【涼】以不斷結故。* ### 10.重三摩地,何緣聖者有數起 【唐】問:此定不能斷諸煩惱,亦不能引殊勝功德,何緣聖者有數起耶。 *【涼】問曰:聖人何故修此定耶。* 【唐】答:以四因緣有數起者,一住現法樂故,二遊戲功德故,三觀本所作故,四受用聖財故, 【唐】復次,此三摩地勢用微密,定自在者乃能現前,故數起之,遊戲勝觀。 *【涼】答曰:* *【涼】以四事故修,一、欲住現法樂故;二、欲遊戲故;三、欲觀本所作故;四、受用聖法故。* *【涼】復次,此定是`[勝=脫【宋元宮】]`勝法,聖人欲遊此定故。==\[下接[s93](婆沙091-100#^v4as3h).智犍度八道品第一.佛說.學人成就八種學道迹…]=={}`[卷第七十終【三宮】]` * ^ki9nn4 ## 29.三世諸道之習修得修〖修〗 【發智】諸道過去皆已修已息耶。乃至廣說。 *【涼】==\[上接[s104](婆沙101-110#^q9idfn)信解脫轉根作見到,廣說如人品中]==若道過去,彼道已修已猗耶。乃至廣說。* ^3vlxik ### 1 【唐】A) 修有四種,一得修,二習修,三對治修,四除遣修。 【唐】1.2) 得修習修ᅟ:謂一切善有為法。 【唐】3.4) 對治修除遣修:謂一切有漏法。 *【涼】修有四種:一得修、二行修、三對治修、四除去修。* *【涼】有為善法是得修、行修,有漏法是對治修、除去修。* 【唐】B) 西方諸師說:「修有六,謂前四種,更加二修,一防護修,二分別修。 【唐】5) 防護修者:謂防護諸根,如《契經》說:於此六根善調伏,善覆藏, 【唐】善守護,善攝,善修,能招後樂。 【唐】6) 分別修者:謂分別色身,如《契經》說:此身中有髮毛爪齒,乃至廣說。 *【涼】外國法師說:修有六種。四如先說,更有二修,謂戒修、分別修。戒修者是修根。如說若此六根,善調伏、善覆藏、善守護、善修者,謂能生樂。分別修者,分別於身。如說此身謂髮毛`[爪=抓【聖】]`爪齒等,乃至廣說。==\[s163外國師說:修有六種…]\[s188西方師言:修有六種]==* 【唐】C) 此國諸師說:後二種,即是對治除遣修攝,故一切修唯有四種。 *【涼】罽賓沙門作如是說:此二修當知在前二修中,謂對治修、除去修,是故修有四種。此中依二種修而作論,謂得修行修。* *【涼】==\[s163]==如說:若修法智,亦修比智耶。此亦依二修而作論。==\[s106]\[修有四種]==* *【涼】如說:修身、修心、修戒、修慧。此亦依二修而作論,謂對治修、除去修。==\[s123]==* *【涼】如說:云何修眼根。亦依此二修而作論。==\[s155]==* *【涼】如說:若修世俗初禪,亦修無漏耶。此亦依二修而作論,謂得修、行修。==\[s163]==* *【涼】如說:若修空三昧,亦修無願耶。亦依此二修而作論。==\[s185]==* *【涼】如說:若修身念處,亦修受念處耶。亦依此二修而作論。==\[s188]==* *【涼】如說:若修無常想,亦觀無常想耶。此中或有說是得修者,或有說是行修者。==\[s193]==* 【唐】※此中依前二修作論,然四種修歷法分別應作四句。 *【涼】如說:云何可修法。一切善有為法。此中雖有四種修義,亦依得修行修而作論。<font color="#767171">[s106]</font>* 【唐】1) 有法是前二修非後二修 :謂無漏有為法。 【唐】2) 有法是後二修,非前二修 :謂染污及無覆無記有為法。 【唐】3) 有法是前二修,亦是後二修:謂善有漏法。 【唐】4) 有法非前二修,亦非後二修:謂無為法。 *【涼】是故得作四句。有法是得修行修非對治修除去修,有法是對治修除去修非得修行修,有法是得修行修亦是對治修除去修,有法非得修行修亦非對治修除去修。* *【涼】是得修行修非對治修除去修者,無漏有為法是也。* *【涼】是對治修除去修非得修行修者,染污法、不隱沒無記有為法是也。* *【涼】是得修行修亦是對治修除去修者,善有漏法是也。* *【涼】非得修行修亦非對治修除去修者,無為法是也。* ### 2 【唐】問:修是何義。[s163](婆沙151-175#^ovt9us) [s175](婆沙151-175#^w9wck5) 【唐】答:1) 熏發義,是修義。2) 習學義,是修義。3) 令明淨義,是修義。 *【涼】問曰:修是何義。* *【涼】答曰:`[勳=動【三宮】]`勳義是修義、學習義是修義、明淨義是修義。* 【唐】有為善法, 【唐】1⊙1)現在者,習修所顯ᅟᅟ ;2)未來者,得修所顯。 【唐】2⊙1)現在者,習故得故名修ᅟ ;2)未來者,唯得故名修。 *【涼】1現前修以行名說,未來修以得名說。* *【涼】現在以現在前故名修,未來以當生故名修。* 【唐】3⊙1)現在者,受用故名修ᅟᅟ ;2)未來者,引發故名修。 【唐】4⊙1)現在者,在身故名修ᅟᅟ ;2)未來者,起得故名修。 【唐】5⊙1)現在者,現前故名修ᅟᅟ ;2)未來者,成就故名修。 【唐】6⊙1)現在者,正作所作事故名修 ;2)未來者,如遙與欲故名修。 *【涼】6復次,現在有所作故名修,未來與欲故名修。* *【涼】4復次,現在在身中故名修,未來以得故名修。* ^i4iypj ### 3 【發智】諸道過去皆已修已息耶。 【唐】答:諸道過去皆已修已息。 【唐】1) 已修者:謂過去善,已有得習二修故。 【唐】2) 已息者:謂過去法所作已息故。 【發智】有道已修已息,非過去,謂道未來已修已息。 【唐】如不淨觀,乃至盡智現在前時,能修未來無量剎那善有為法。 【唐】此所修法,第二剎那已後,皆名已修,已有得修故; 【唐】亦名已息,所作已辦故。而非過去,(現)`[〔現〕-【宮】]`在未來故。 *【涼】若道過去,彼道已修已猗耶。* *【涼】答曰:* *【涼】若道過去已修已猗修者,謂二種修:得修、行修。已猗者,已過去故。頗道已修已猗,彼道不過去耶。* *【涼】答曰:* *【涼】有未來道,已修已猗起不淨觀現在前,未來有無量剎那修。從第二剎那以後,盡名已修已猗道,謂得修。以在未來故不名過去。乃至起初盡智現在前,未來有無量盡智剎那修。從第二剎那修已後,盡名已修已猗道,謂得修。若道未來,彼道非已修非已猗耶。* *【涼】答曰:* *【涼】或道在未來,彼道非不已修、非不已猗,乃至廣作四句。云何道在未來,彼道非不已修、非不已猗。* *【涼】答曰:諸未來道已修已猗,如上所說。* ### 4 【發智】諸道未來皆未已修已息耶。 【唐】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 【唐】 【發智】 《婆沙》 【唐】第1句 有道未來,非未已修已息 【唐】 謂道未來已修已息。 此如次前所說者是。 【唐】第2句 有道未已修已息,非未來 【唐】 謂未曾得道初現在前。 1) 謂未曾得不淨觀乃至盡智正現在前,此未已修,正有得修及習修故。 【唐】2) 亦未已息,正作所作事故。 【唐】3) 而非未來,在現在故。 【唐】第3句 有道未來亦未已修已息 【唐】 謂道未來未已修已息。 1) 謂不淨觀乃至盡智現在前時,能修未來無量剎那善有為法,此所修法初剎那頃名未已修,今正得修故。 【唐】2) 亦名未已息,正作`[作=修【三宮】]`所作事故,此所修道猶在未來。 【唐】第4句 有道非未來,亦非未已修已息 【唐】 謂道過去及曾得道今現在前。⊙道過去者,已修已息如前已說。 【唐】1) 及曾得道今現在前者,先有得修故名已修, 【唐】2) 所作已辦故名已息,即是曾得不淨觀等現在前時。 【唐】問:此道現在今習修故正作事故,應名未已修已息,云何說非未已修已息耶。 【唐】答:a) 雖依習修應唯說過去道是此句攝。 【唐】b) 而依得修故亦說現在曾得道為此句。 *【涼】云何道非已修、非已猗,彼道非未來耶。* *【涼】答曰:* *【涼】起未曾得道現在前,起不淨觀乃至盡智現在前。此道非已修、非已猗,此道非未來,非已修者,是行修故。非未來者,是現在故。云何道在未來,彼道非已修非已猗。* *【涼】答曰:* *【涼】諸未來道非已修非已猗者,起不淨觀乃至盡智現在前,未來無量剎那修。諸未來修,與最初剎那俱者,彼道非已修已猗。所以者何。是今修今猗,謂得修,而彼道在未來。云何道不在未來,彼道非不已修非不已猗。* *【涼】答曰:* *【涼】過去道亦起曾得道現在前。曾得道者,曾得不淨觀,乃至盡智起現在前。* ### 20.現在諸道與正修的關係 【發智】諸道現在皆正修耶。 【唐】答:諸道現在皆正修。 【唐】謂a) 若現在未曾得道:由得習二修故名正修。 【唐】b) 若現在曾得道 :但由習修故名正修。 *【涼】問曰:此道是今修今猗,是行修,何故說非不已修非已猗耶。* *【涼】答曰:* *【涼】此文應如是說:過去道是也。不應說起曾得道現在前。若作是說,有何意耶。* *【涼】答曰:* *【涼】此道雖是行修今修今猗,亦是得修已修已猗。若道現在,彼道今修今猗耶。* *【涼】答曰:* *【涼】若道現在,彼道今修今猗;或具二修,謂得修、行修;或有唯行修者。* 【發智】有道正修非現在,謂未曾得道初現在前.所修未來彼種類道。 ### 22.種類有四種(以修種類作論) 【唐】然種類有四種:一修種類,二律儀種類,三界種類,四相似種類。 *【涼】頗道今修今猗,彼道非現在耶。答曰:* *【涼】有,起未曾得道現在前未來相似者。`[修相似有〔-〕【聖】]`修相似有四種:一修相似、二戒相似、三界相似、四性相似。修相似`[者=者何【三宮】]`者,此中說起未曾得道現在前。未來相似者修,此中或有說。有漏道有漏道相似修,無漏道無漏相似修。* *【涼】評曰:應作是說:有漏道有漏道無漏道相似修,無漏道有無漏`[道=道有無漏道【三宮聖】]`道有漏道相似。所以者何。以彼`[力=有【明】]`力故起世俗道現在前,有漏無漏道修;起無`[漏=起【聖】]`漏道現在前,無漏有漏道修。* 【唐】1) 修種類者 如此中說未曾得道初現在前,所修未來彼種類道。 【唐】此中有說:a) 有漏道:以有漏道為種類, 【唐】b) 無漏道:以無漏道為種類。 【唐】評曰:應作是說:a) 有漏道:以有漏無漏道為種類。 【唐】b) 無漏道:以無漏有漏道為種類。 【唐】所以者何。一一現前俱修未來二種道故,由彼勢力未來修者皆可說為彼種類故。 【唐】2) 律儀種類者 如«業蘊»說:若成就過去戒,亦成就未來現在此種類戒耶。 【唐】此中1) 律儀以律儀為種類;2) 別解脫律儀以別解脫律儀為種類;3) 靜慮律儀以靜慮律儀為種類;4) 無漏律儀以無漏律儀為種類;5) 律儀加行以律儀加行為種類;6) 律儀後起以律儀後起為種類,於中 【唐】a) 表以表為種類, 【唐】b) 無表以無表為種類。 【唐】3) 界種類者 如«根蘊»說:若成就此種類眼根,亦成就此種類身根耶。 *【涼】戒相似者,如業 揵度說。若成就過去戒,亦成就未來現在相似戒耶。* *【涼】相似戒者,如逮解脫戒有相似逮解脫戒,禪戒有相似禪戒,無漏戒有相似無漏戒,有作戒有相似有作戒,無作戒有相似無作戒。* *【涼】界相似者,如根揵度說。若成就此相似眼根,亦成就此相似身根耶。* *【涼】若法同在一界可得者名界相似。欲界法與欲界法相似,色界法與色界法相似,無色界法與無色界法相似。* *【涼】性相似者,如毘尼中說:尊者陀婆摩羅子左手放光,為諸相似比丘分房舍臥具。* *【涼】相似誦修多羅者同在一處,相似誦毘尼者同在一處,相似誦阿毘曇者同在一處,相似行阿練若法者同在一處。* 【唐】此中若是此界法,還以此界法為種類,謂 【唐】1) 欲界法以欲界法為種類。 【唐】2) 色界法以色界法為種類。 【唐】3) 無色界法以無色界法為種類。 【唐】4) 相似種類者 如毘柰耶說:尊者物㩌子`[犢=㩌【三宮】]`==\[沓婆摩羅 Dravya Mallaputra物力士子]==,左手放光,右手分臥具等.與相似種類苾芻,謂 【唐】a) 令持素怛纜者,與持素怛纜者,同在一處。 【唐】b) 持毘柰耶者,與持毘柰耶者,同在一處。 【唐】c) 持阿毘達磨者,與持阿毘達磨者,同在一處。 【唐】d) 居阿練若者,與居阿練若者,同在一處。 【唐】⊙令諸苾芻種類同者,共在一處談論靜默,互相隨順修諸善法無憂惱故,契經亦說:諸有情類諸界各別種類同者,更相愛樂,惡者樂惡,善者樂善。 【唐】〔小結〕 於四種類中,此中但依修種類而作論,謂不淨觀乃至盡智現在前時, 【唐】能修未來無量剎那善有為法,此所修法初剎那頃,是正得修而非現在,在未來故。 *【涼】欲令諸比丘同`[住=任【聖】]`住,談論靜默者各相隨順故。餘經亦說:眾生種類相似相隨,行惡者與行惡者相隨,行善者與行善者相隨。此中於此四種相似中依修相似而作論。起不淨觀現在前,未來有無量不淨觀剎那修。諸未來修與最初剎那俱者,此是`[今=令【聖】]`今修,謂得修,彼道非現在在未來故。阿那般那念處、煗頂忍世第一法、見道修道、盡智現在前時,說亦如是。* ### 22.1.現在對正修問之之分別 【唐】此中現在對正修問,若唯依得修說,應作四句,謂 【唐】1) 或有現在非正修ᅟ:如曾得道今現在前。 【唐】2) 或有正修非現在ᅟ:如修未來初剎那頃。 【唐】3) 或有現在亦正修ᅟ:如未曾得道現在前。 【唐】4) 或有非現在亦非正修:如道過去及未來已修已息。 【唐】此中通依得習修說,故以現在對正修問,唯作順前句。 【唐】答:以現在道必有習修名正修故。 ### 23. 【唐】問:若退上果住下果時,所得下果名得修耶。 【唐】答:名得,非修。 *【涼】問曰:退阿羅漢果住須陀洹果時,須陀洹果但是得,亦是修耶。* *【涼】答曰:但是得,不修。* *【涼】若`[還=逮【三宮】]`還得阿羅漢果時,但是得,亦是修耶。* *【涼】答曰:過去者是得非修,未來者是得亦修。* 【唐】問:彼還進得所退果時,所得上果名得修不。 【唐】答:1) 若過去者:名得,非修。 【唐】2) 若未來者:名為得修。 【唐】問:何故1) 過去者名得非修。 【唐】2) 未來者名得修耶。 【唐】答:1) 若現在道與彼為因者,可說彼為得修。 【唐】2) 現在道與過去無因義,故過去道名得非修。 *【涼】問曰:何故過去者是得非修,未來者是得亦修耶。* *【涼】答曰:若有現在因者,有得亦修。若無現在因者,但得非修。* 【唐】問:諸退上果住下果時,所得未來下無漏果,既有現在無漏得因,何不名修。 【唐】答:a) 若現在因由勝進故得未來者彼可名修。 【唐】b) 退住下果時現在無漏得,雖是彼因而非勝進故不名修,不由現在得修彼未來故,但由退故彼得現前。 *【涼】問曰:須陀洹果亦有現在因,何故但得非修耶。* *【涼】答曰:* *【涼】若有現在因、能勝進者,是得亦修。住須陀洹果,雖有現在因,而是退道故,但得非修。`[不分卷及品【三宮】]`*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聖】]`論卷`[第五十四=第一百三【聖】]`第五十四* ### 智蘊第三中修智納息第四之一 # 納息4 八智十智等【修智】 ## 1.依八智作論之理由〖八智攝成修〗 *【涼】<b>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五</b>`[論〔-〕【聖】]\[第五十五=第一百四【聖】]`* *【涼】`[迦旃延子造〔-〕【聖】]`迦旃延子造ᅟ`[五百羅漢釋〔-〕【聖】]`五百羅漢釋* *【涼】`[(北涼…譯)十五字〔-〕【聖】]`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涼】`[智=阿毘曇毘婆沙論智【宋元宮】,不分卷及品【三宮】]`智揵度修智品`[度〔-〕【聖】]\[第三之一=第三【宋元宮】=第四【聖】]`第三之一ᅟ* ### 1. 【發智】有八智,謂法智乃至道智。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涼】八智: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云何法智乃`[至=至云何【三宮】,至云【聖】]`至道智。如此章及解章義,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 *【涼】問曰:彼尊者迦旃延子何故依八智而作論。* *【涼】答曰:* *【涼】此中應廣如<u>使揵度</u>`[揵=犍【明】下同]`大章中說:法智攝幾智。乃至道智攝幾智。* *【涼】問曰:何故作此論。* *【涼】答曰:* *【涼】為止併義者意故。如毘婆闍婆提說:攝他性法,不攝自性法。為止如是說者意,而作此論。攝,如<u>使揵度一行品</u>中廣說。==\[下接:[s106](婆沙101-110#^sa6cvv)法智攝法智,亦攝五智少分…]==* ^fimfox =={}== *【涼】==\[上接[s85](婆沙081-090#^1qq4ud)…解脫、勝處、一切處,是謂差別。]==`[卷第六十九使揵度十門品之十六首【宋元宮】=卷第六十九使犍度十門品等四之十六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第二十三]`八智: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云何法智乃至道智。廣說如經本。* ^fdibvy ### 2.1. 【唐】問:何故尊者依此八智而作論耶。 *【涼】問曰:彼尊者何故於此論中以八智而作論。* *【涼】答曰:* 【唐】1.答:1) 諸作論者隨欲造論不應詰責,故本論師隨自意欲不違法相而造此論。 【唐】2) 餘處亦依八智作論,如前«結蘊»後«定蘊»等。 *【涼】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可、如是意欲,以八智而作論。隨其欲意,亦不違法相,立八智而作論。餘處亦立八智而作論,如定智`[揵=犍【明】*]`揵度中說。* 【唐】3) 有處唯依一剎那智而作論,如«雜蘊»智納息中說:「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答無。」 【唐】4) 有處唯依二智作論,如次前納息及«根蘊»«定蘊»。 *【涼】或欲以二智而作論,即立二智,如智`[*]`揵度中說他心智、念前世智;`[根=智【三宮】]`根`[*]`揵度`[中=中亦【三宮】]`中立法智、比智;定`[*]`揵度中立盡智、無生智。* 【唐】5) 有處唯依四智作論,如後«根蘊»。 *【涼】或欲以四智而作論,即立四智,如根`[*]`揵度中說:若苦智,是苦無漏智耶。乃至若道智,是道無漏智耶。* 【唐】6) 有處具依十智作論,謂本論師於所知境具足了達自相共相隨欲造論,或略或廣不違法相,故不應責。 *【涼】或欲以十智而作論,即立十智,隨其所知。譬如陶師以知泥團安置輪上,隨其所欲出種種物,不損所能。彼尊者亦如是,以聞思修慧,除所知過,隨其所欲而作論,不違法相亦如是。==\[s99s148如善巧陶師…]==* 【唐】2.復次,⊙不應詰責作論者意,謂此八智是佛所說,此本論師依經造論,經說八智不可增減,尊者不能減一說七增一說九,所以者何。諸佛所說無增減故。 【唐】⊙又佛所說無量無邊,以義無量文無邊故。如大海水無量無邊,以深無量廣無邊故。假使尊者舍利子等諸大論師,數過百千那庾多等同時出世為釋佛經二句義故,製造百千俱胝等論,覺慧窮盡猶不能了如是二句義之邊際,況本論師於佛所說八智義中能有增減。 *【涼】復次,不應求彼尊者何故立八智耶。所以者何。此是佛經。佛經說八智,法智乃至道智。彼尊者以佛經是此論根本因緣故,依八智而作論。彼尊者無力於八智中減一智說七智、增一智說九智。所以者何。佛經無有增減。無增者,無增可減;無減者,無減可增。如無增無減,無益無損、無量無邊。無量者,是無量義。無邊者,是無邊文。猶如大海水無量無邊,無量者深無量,無邊者廣無邊。一切佛經亦無量無邊,無量者義無量,無邊者文無邊。如尊者舍利弗等百千論師,欲解佛經二句義故,造百千那`[由〔-〕【三宮】]`由他論,盡其覺性退還而不能知佛經二句義邊際到於彼岸。* 【唐】問:a) 佛於經中,1) 或說二智。2) 或說四智。3) 或說八智。4) 或說十智。 【唐】b) 何緣尊者此中但依八智作論。 *【涼】問曰:若佛經是此論根本因緣者,佛經中多種說智,或說二智,如二法中;或說四智,如四法中;或說八智,如八法中;或說十智,如十法中。何故彼尊者於多種智中,<u>此使揵度</u>依八智而作論。* =={}== 【唐】答: 【唐】1.以此八智是處中說,攝諸智盡,故依造論,謂 【唐】a) 二智等皆是略說,攝智不盡。b) 十智契經雖攝智盡,而是廣說。 【唐】唯此八智攝諸智盡,是處中說,故偏依之。 *【涼】答曰:* *【涼】八智是中說攝一切智。二智雖攝一切智,而是略說。十智雖攝一切智,而是廣說。* 【唐】2.復次,a) 如是八智 :學無學者,及有染無染者身中俱有,故偏依之。 【唐】b) 盡無生智:唯無學者,及唯無染者身中可得,是故不依。 【唐】3.復次,a) 如是八智通智見性故偏依之。 【唐】b) 盡無生智不通見性,是故不依。 【唐】4.復次,a) 如是八智數數修起故偏依之。 【唐】b) 盡無生智不數修起,是故不依。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此中但依八智作論。 *【涼】復次,若智數數修數數現在前者,依此智而作論。* *【涼】復次,此八智,亦是智性、亦是見性。盡智、無生智雖是智性,而非見性。* *【涼】復次,若智是有欲無欲人身中可得者,依此智而作論。盡智、無生智是無欲人身中可得。* *【涼】復次,若智是學無學人身中可得者,依此智而作論。盡智、無生智是無學人身中可得。如學無學,所作已所作、未棄重擔已棄重擔、未逮己利已逮己利、有求無求,當知亦爾。*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b>☗s106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修智納息第四之二 ## 2.八智總論 ### 1自性 §1分類 *【涼】彼尊者或依剎那頃一智而作論,如雜`[*]`揵度說: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答曰:不知。* *【涼】若依十智而作論者,此論不成;若依九八七六五四三二智而作論者,此論不成;乃至一智二剎那頃而作論者,此論亦不成。所以者何。* 【唐】1)或有一智攝一切智:謂法智。<u>非如法智</u>,以智體是法故。 *【涼】或說一智攝一切智,謂法智,非如法智以體是法故。* *【涼】初智剎那頃不知自體相應共有法,第二剎那頃知前智相應共有法。彼中依剎那頃一智而作論,故答曰不知。* 【唐】2)或有二智攝一切智:謂有漏智無漏智。 【唐】3)或有三智攝一切智:謂法智類智世俗智。 【唐】4)或有四智攝一切智:謂前三智加他心智。 【唐】5)或有五智攝一切智:謂世俗智及苦集滅道智。 【唐】6)或有六智攝一切智:謂前五智加他心智。 【唐】7)或有七智攝一切智:謂八智中除他心智。 【唐】8)或有八智攝一切智:謂此中說,法智類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涼】或說二智攝一切智,如有漏智無漏智、縛智解智、繫智不繫智。* *【涼】或說三智攝一切智,如法智、比智、等智。* *【涼】或說四智攝一切智,前三智更增他心智。* *【涼】或說五智攝一切智,如等智、苦集滅道智。* *【涼】或說六智攝一切智,前五智更增他心智。* *【涼】或說七智攝一切智,除他心智。* *【涼】或說八智攝一切智,增他心智。* §2八智攝餘八智 【唐】問:若此八智攝一切智,復有八智,謂1) 法住智2) 涅槃智3) 死生智4) 漏盡智5) 宿住隨念智6)妙願智7) 盡智8) 無生智,如是八智何智攝耶。 *【涼】問曰:若八智攝一切智者,復有八智,謂法住智、涅槃智、生死智、漏盡智、念前世智、願智、盡智、無生智,云何攝耶。* ~~*==【晉】問曰:云何此八智攝彼八智。==*~~ 【唐】答:A) 隨其所應皆攝在此,謂 *【涼】答曰:雖更有八智,亦是八智所攝。所以者何。此八智盡在前八智中故。* *【涼】問曰:此八智云何在前八智中。* *【涼】答曰:* ~~*==【晉】答曰:==*~~ 【唐】1) <u>法住智</u>:是知因智,正知三界下中上果法所住因故。彼智即此四智所攝,謂法類世俗集智。 *【涼】住名諸法因,三界上中下果在因中住。若知此智,名為因智。因智是四智性,等智、法智、比智、集智。* ~~*==【晉】法界住智者是法性,彼是四智,法智`[智=未【明】]`、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 【唐】2) <u>涅槃智</u>:是知滅智,彼智即此四智所攝,謂法類世俗滅智。 *【涼】涅槃智是滅智,亦是四智性。等智、法智、比智、滅智。* ~~*==【晉】涅槃智者是盡智,彼是四智,法智、未知智、盡智、等智。==*~~ 【唐】3) <u>死生智</u>:a即此世俗智所攝。 【唐】b尊者<font color="red">妙音</font>說:死生智四智所攝,謂法類世俗苦智。 【唐】評曰:應知此中前說應理。[s30](婆沙021-030#^zwpgdx) *【涼】生死智者,舊阿毘曇者罽賓沙門作如是說:是一智,謂等智。* *【涼】==\[ #霧尊者 ]== 尊者<font color="red">婆`摩勒`已</font>`[摩勒〔-〕【宋元宮】]`作如是說:生死智是四智性,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 ==\[婆摩勒 #左受 ]== *【涼】評曰:應作是說:是一等智。* 【唐】4) <u>漏盡智</u>:a諸有欲令.緣漏盡法故.名漏盡智者:四智所攝,謂法類世俗滅智。 【唐】b諸有欲令.漏盡身`[身+(中)【三宮】]`得故.名漏盡智者:<u>八智所攝</u>。 *【涼】漏盡智,或有說者,是漏盡人身中可得故,名漏盡智。若作是說,<u>是十智性</u>。* *【涼】或有說者,漏盡智是緣漏盡處智。若作是說,漏盡智是四智性,謂法智、比智、等智、滅智。* 【唐】5) <u>宿住隨念智</u>:a世俗智所攝。 【唐】b尊者妙音說:宿住隨念智六智所攝,即八智中,除他心智,緣過去法故;及除滅智,緣有為法故。 【唐】c評曰:應知此中前說應理, *【涼】念前世智。舊阿毘曇者罽賓沙門作如是說:是一等智。* *【涼】尊者瞿沙作如是說:是六智,除滅智、他心智。非他心智。所以者何。他心智緣現在法。非滅智。所以者何。滅智緣無為法。* *【涼】評曰:應作是說:是一等智。* ~~*==【晉】3.5.生死智、念宿命智者,本阿毘曇師及罽賓說者,一等智。==*~~ ~~*==【晉】尊者瞿沙說曰:<font color="red">生死智、念宿命智,六智</font>:法智、未知智、等智、苦智、習智、道智,除知他心智、盡智。==*~~ ~~*==【晉】問曰:何以故除知他心智。答曰:生死智、念宿命智緣過去未來,知他心智緣現在,是故除知他心智。==*~~ ~~*==【晉】問曰:何以故除盡智。答曰:生死智、念宿命智是有為緣,盡智無為緣,是故除盡智。==*~~ ~~*==【晉】如是說者,生死智、念宿命智是一宿命智。==*~~ ~~*==【晉】4.有漏盡智者,或有說,謂智有漏盡緣,是漏盡智;更有說者,漏盡智者漏盡意中可得,是漏盡智。==*~~ ~~*==【晉】謂說漏盡緣.是漏盡智者,此四智,法智、未知智、盡智、等智。謂說漏盡意中可得.是漏盡`[盡〔-〕【宮】]`智者,<u>一切十智</u>.漏盡意中可得。==*~~ ^imfalq 【唐】6) <u>妙願智</u>:a世俗智所攝。 【唐】b尊者妙音說:妙願智<u>八智</u>所攝,謂十智中除盡無生智,是見性故。 【唐】c評曰:應知此中前說應理, *【涼】願智是一等智。* *【涼】或有說是<u>八智性</u>者,除盡智、無生智。所以者何。願智是見性,彼二智非見性。* *【涼】評曰:應作是說:願智是一等智。* ~~*==【晉】妙智者,本阿毘曇師及罽賓說一智等智。==*~~ ~~*==【晉】尊者瞿沙說曰:妙智者<u>七智</u>,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習智、道智,除盡智。問曰:何以故除盡智。答曰:妙智者有為緣,盡智者無為緣,是故除盡智。==*~~ ~~*==【晉】如是說者,妙智一等智。==*~~ 【唐】78) 盡智無生智:俱六智所攝。除他心智,非見性故,及除世俗智,是無漏故。 *【涼】盡智、無生智是六智,謂法智、比智、苦集滅道智。以如是等事故,八智攝一切智。* 【唐】由此八智攝一切智。 ~~*==【晉】盡智無生智者六智,法智、未知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除知他心智、等智。==*~~ ~~*==【晉】問曰:何以故除知他心智。答曰:盡智、無生智,知他心智不相應,故除知他心智。==*~~ ~~*==【晉】問曰:何以故除等智。答曰:盡智、無生智是無漏,等智是有漏,是故除等智。==*~~ ~~*==【晉】如是此八智.攝彼八智。==*~~ ~~*==【晉】{}說曰:一切智當言一智,智知故、知如法故。十智當言法智,性法故。十智當言妙智,願滿故。十智當言盡智,得漏盡故。十智當言無生智,不轉故。{}==*~~ ~~*==【晉】問曰:此八智,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 ~~*==【晉】答曰:六智是不繫,等智三界繫,知他心智或色界繫或不繫。==*~~ ~~*==【晉】地者,法智六地,未`[至=來【三宮】]`至、中間、根本四禪。未知智者九地,此六地及三無色。知他心智根本四禪。==*~~ ### 何故立八智 以五事故-僧伽筏蘇 【唐】B) 尊者 #僧伽筏蘇 說曰: 【唐】1應說一智,謂決定智,以決定義是智義故。 【唐】⊙此決定智,有二差別,一者有漏,二者無漏。 【唐】若有漏者,由自性故名世俗智。 【唐】若無漏者,由對治差別故,復立二種,謂對治欲界者名法智,對治色無色界者名類智。 【唐】⊙即前三智,若能知他心心所法名他心智。 【唐】又無漏智由行相別,復立四智, 【唐】若於苦諦作四行相轉者名苦智,乃至若於道諦作四行相轉者名道智。 *【涼】尊者僧伽婆修說曰:應說一智,謂決定智。所以者何。決定義是智義。彼決定有有漏有無漏、有縛有解、有繫有不繫。有漏者是等智,是縛是繫。無漏智是解是`[無=不【三宮】]`無繫。或是欲界對治、或是色無色界對治、或是欲界對治者,是`[法=對治【宮】]`法智。`[若=若是【三宮】]`若色無色界對治者,是比智。此三智,若知他心心數法,是知他心智。無漏決定智,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若行苦四行者是苦智,乃至若行道四行者是道智。* *【涼】問曰:若然者,`[*]`唯有三智,法智、比智、等智。* *【涼】答曰:* *【涼】如是,`[*]`唯有三智,謂法智、比智、等智。* 【唐】問:若決定智唯有一種或二或三,云何此中立有八智。[s106](婆沙101-110#^pch9vp)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立八智。* ᅟ 【唐】答:1以五事故立有八智, *【涼】答曰:* *【涼】以五事故,一以對治;二以方便;三以自體;四以行;五以緣行。* 【唐】一對治故:立法類智。 【唐】二自性故:立世俗智。 【唐】三加行故:立他心智。 *【涼】對治者,是法智、比智。方便者,是他心智。自體者,是等智。* 【唐】四行相故:立苦集智。 *【涼】行者是,苦智集智。所以者何。此智行不同緣。* 【唐】五行相所緣故:立滅道智。 *【涼】同緣行者,是滅智道智。所以者何。此智緣不同、行不同故。* *【涼】以此五事故立八智。* ᅟ 【唐】2尊者 #左受 作如是說:「對治四種愚故立有八智,四種愚者,一界愚,二心愚,三法愚,四諦愚。 *【涼】尊者婆摩勒說曰:對治四種愚故立八智。四種愚者,界愚、心愚、法愚、諦愚。* 【唐】1) 對治界愚故:立法類智。 【唐】2) 對治心愚故:立他心智。 【唐】3) 對治法愚故:立世俗智。 【唐】4) 對治諦愚故:立苦集滅道智。」 *【涼】對治界愚故說法智、比智;對治心愚故說他心智;對治法愚故說等智;對治諦愚故說苦集滅道智。* ^amxiod 【唐】是名八智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涼】此是智體性,乃至廣說。* ### 2智名義 【唐】已說智自性,所以今當說。 *【涼】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智。* 【唐】問:何故名智。智是何義。[s95](婆沙091-100#^qrrm6d) *【涼】智是何義。* 【唐】〔A.論主:決定義;B.有說:於所緣境重決擇義;C.有說:證知義,及了知義〕 【唐】答: *【涼】答曰:* 【唐】A.決定義是智義。 *【涼】決定義是智義。* 【唐】問:若爾,疑相應慧應不名智,於所緣境不決定故。 *【涼】問曰:若決定義是智義者,疑相應智則非智。所以者何。不決定故。* 【唐】答:a) 彼亦是智,一剎那頃.於所緣境亦決定故。然此聚中疑勢用勝,令心於境多剎那中猶豫不決,說名疑聚。 【唐】⊙如三摩地,一剎那中.於境恒住,有時`[若=疑【三宮】]`若與掉舉相應,令多剎那於境轉易說名為亂。 【唐】⊙又如有情,若多貪者.說名貪行,若多瞋者.說名瞋行,若多癡者.說名癡行,一一非不有餘煩惱。此亦如是,故無有失。 *【涼】答曰:疑相應慧亦是智,但疑於聚中有勢用故,言是疑聚。* *【涼】如多愛人.名為愛行,非無恚癡;以愛有勢用故.名為愛行。彼亦如是。恚行癡行說亦如是。* 【唐】b) 譬喻者說:若心有智,則無無知;若心有疑,則無決定;若心有麁,則無有細。 【唐】然對法者所說法相.如鬧叢林,謂一心中有智.有無知.有非智非無知,有疑.有決定.有非疑非決定,有麁.有細.有非麁非細。 *【涼】譬喻者作如是說:若心有智則無不智,若心決定則無猶豫,若心有麁則無有細。* *【涼】亦為阿毘曇者說過:汝說法相,猶如若干草木.雜生一處.而無別相。一心中有智.無智.非智非不智,猶豫.決定.非猶豫非決定,麁.細.非麁非細。* 【唐】a) 阿毘達磨諸論師言:`[許=諸【明】]`許法俱生.斯有何失。謂諸心所展轉力生,一心相應.相用各別。 【唐】智:謂般若。無知:謂無明。非智非無知:謂餘心所法。 【唐】疑:謂猶豫。決定:謂智。非疑非決定:謂餘心所法。 【唐】麁:謂尋。細:謂伺。非麁非細:謂餘心所法。 【唐】如諸色法.異類俱生,心所亦爾,故無有失。 *【涼】阿毘曇者復作是說:我法生時`[聚=眾【三宮】]`聚生一心中,有智.無智.非智非無智,決定.猶豫.非決定非猶豫,麁.細.非麁非細。* *【涼】智者是智,非智者是無明,非智非無智者是餘心心數法。* *【涼】猶豫者是疑,決定者是慧,非決定非猶豫者是餘心心數法。* *【涼】麁是覺,細是觀,非麁非細是餘法。* ^i5osux 【唐】B.有作是說:於所緣境重決擇義,是智義。 【唐】a)1) 諸有漏慧於所緣境,無始時來數數決擇,故皆名智。2) 諸無漏慧重決擇者,皆名為智。 【唐】b) 唯無漏忍,於四聖諦未重決擇故不名智。 【唐】C.復有說者:由二義故說名為智,謂1) 證知義,2) 及了知義。 【唐】1) 證知義者:謂證知苦.乃至證知道故,名智。 【唐】2) 了知義者:謂了知自相續.了知他相續故,名智。 *【涼】復有說者,以二事故名智:一以決定、二以適可。* *【涼】知苦乃至知道,名決定。* *【涼】自適適他意故,名適可。* ## 3.八智各論(附:十智之一智總攝論) 【唐】已總說諸智所以,一一所以今當說。 *【涼】已總說諸智所以,今當一一分別說所以者何。何故名法智。* ### 1法智-類智 【唐】問:何故名法智。 【唐】答: *【涼】答曰:* 【唐】1.智體是法,故名法智。 *【涼】體是法,故名法智。* 【唐】問:若爾,餘智亦體是法,何故不名法智耶。 *【涼】問曰:餘智體亦是法,何故不名法智耶。* 【唐】答:a) 雖一切智體皆是法,而但於一立法智名。如十八界,十二處,七覺支,六隨念,四念住,四證淨,四無礙解,三寶,三歸皆體是法,而但於一建立法名,此亦如是故不應責。 *【涼】答曰:餘智雖體是法,而法智是法。如十八界雖體是法,十二入體亦是法,七覺支體亦是法,四念處體亦是法,四不壞淨體亦是法,四無礙體亦是法,三歸三寶體亦是法,而法界、法入、擇法覺支、念法法、念處法、不壞淨法、無礙法、歸法寶法而名為法。如是十智體雖是法,而法智名法。* 【唐】b) 復次,法智但有一名,謂共名。餘智有二名,謂共不共名,為簡別故說不共名。 *【涼】復次,法智有一名,餘智有二名。法智是共名,餘智是共不共名,以不共名說。* 【唐】2.復次,a) 初覺知法故名法智。b) 後覺知法故名類智。 【唐】3.復次,a) 若初得法證淨相應智故名法智。b) 此後所得故名類智。 【唐】4.復次,a) 於現見法,得現量智故名法智。b) 此後所得故名類智。 *【涼】復次,以初知法故名法智,後知法故名比智。* *【涼】復次,彼智相應初得信法名法智,後得信法名比智。* *【涼】復次,於法中現見故名法智,次現後生故名比智。* 【唐】5.復次,a) 欲界多有非法煩惱,謂忿恨覆惱嫉慳等相應煩惱。若智是彼近對治者名法智。b) 色無色界無有如是非法煩惱,對治彼者,法智後生故名類智。 【唐】6.復次,a) 若智六地所攝,能緣一地.說名法智。b) 若智九地所攝,能緣八地說名類智:此依有漏地說。 【唐】7.復次,a)若智六地所攝,能緣六地說名法智。b) 若智九地所攝,能緣九地說名類智:此依無漏地說。 *【涼】復次,欲界多諸非法煩惱,如忿恨諂誑放逸害等非法。誰是彼近對治。謂法智是也。色無色界無如是非法煩惱故名比智。* *【涼】復次,若智是六地所攝緣於一地是法智,若智九地所攝緣於八地是比智。* *【涼】復次,若智六地所攝緣六地者是法智,若智九地所攝緣九地者是比智。* 【唐】8.復次,a) 若智對治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者名法智。b) 若智對治十四界十處五蘊者名類智。 *【涼】復次,若智對治十八界十二入五陰者是法智,若智對治十四界十`[二〔-〕【三宮】]`二入五陰者是比智。* 【唐】9.復次,a) 若智對治善不善無記五蘊者名法智。b) 若智對治善無記五蘊者名類智。 *【涼】復次,若智對治善不善無記五陰者是法智,若智對治善無記五陰者是比智。* 【唐】10.復次,a) 若智對治福非福不動行者名法智。b) 若智對治福及不動行者名類智。 *【涼】若智對治福非福不動行者是法智,若智對治福不動行者是比智。* 【唐】11.復次,a) 若智對治段食婬欲愛者名法智。b) 若智對治諸定愛者名類智。 *【涼】復次,若智對治摶食愛婬欲愛是法智,若智對治定愛是比智。* ### 2他心智 【唐】問:何故名他心智。 【唐】答:知他心故,名他心智。 *【涼】何故名知他心智。* *【涼】答曰:知他心故名知他心智。* 【唐】問:此亦知他諸心所法,何故但名他心智耶。==\[[s99](婆沙091-100#^3sfgqi)但名他心智]== *【涼】問曰:亦知他心數法,何故但名知他心智耶。* *【涼】答曰:* 【唐】1.答:以期心故,謂修觀者,先起意樂,欲知他心。由此意樂,後知心時亦知心所。 【唐】⊙如人意樂本欲見王,後見王時亦見臣等。 *【涼】以期心故。行者期心作如是念:使我知他心。若知他心亦知數法。猶如有人作如是念:使我見王。若見王時,亦見王侍者。彼亦如是。* 【唐】2.復次,諸法得名由多緣故,謂:[s106](婆沙101-110#^amxiod) *【涼】復次,此法以種種事故得名,或以自體、或以對治、或以方便、或以相應、或以所依、或以行、或以緣、或以行緣。* 【唐】1) 或由自性得名,如諦如蘊如世俗智。 *【涼】以自體者,如陰、如諦、如等智。* 【唐】2) 或由對治得名,如法類智。 *【涼】以對治者,如法智、比智,若對治欲界名法智、若對治色無色界名比智。* 【唐】3) 或由加行得名,如他心智等。 *【涼】以方便者,如空處、識處、五現三昧、他心智。* 【唐】4) 或由相應得名,如說:樂受等相應法,名順樂受等法。 *【涼】以相應者,如《`[婆=波【三宮】]`婆伽羅經》說:云何樂受法。答曰:若法與樂受相應。* *【涼】云何苦受法。答曰:若法與苦受相應。* *【涼】云何不苦不樂受法。答曰:若法與不苦不樂受相應。* 【唐】5) 或由所依得名,如眼識等。 *【涼】以所依者,眼識乃至意識。若依眼生名眼識,乃至依意生名意識。* 【唐】6) 或由行相得名,如苦集智。 *【涼】以行者,是苦智、集智。所以者何。此智行不同緣同。* 【唐】7) 或由所緣得名,如念住等。 *【涼】或以緣者,念處無相三昧。* 【唐】8) 或由行相所緣得名,如滅道智。 *【涼】以行緣者,是滅道智。所以者何。彼行不同,緣亦不同。* 【唐】故由加行,名他心智。 【唐】3.復次,以心勝故,雖亦知心所,但名他心智,如王來等。 *【涼】復次,以名義勝故。此聚中誰為最勝。心為最勝。譬如王來,眷屬亦來,但言王來。彼亦如是。* 【唐】4.復次,以心是大地故,心所名大地法。 【唐】5.復次,證他心通無間道時但緣心故。 【唐】6.復次,說心遠行獨行等故。==\[[s180](婆沙176-200#^k27ql8)心遠行獨行]== 【唐】7.復次,說心是前行等故。==\[s180意為法前導]== 【唐】8.復次,說心是增上王故。 【唐】9.復次,說心是城主故。 【唐】10.復次,說心是依趣故 【唐】11.復次,說心能起善惡戒故。 【唐】12.復次,說心能引善惡趣故。 【唐】13.復次,心是內處,遍諸界地,有所緣故。 【唐】14.復次,心是所依,非心所故。 【唐】15.復次,若心行處,心所隨故。 【唐】16.復次,若心調伏不調伏時,諸心所法亦如是故。 【唐】17.復次,若心流散不流散時,諸心所法亦如是故。 【唐】由此等緣,此他心智雖亦知心所,而名他心智。 *【涼】餘廣說如雜`[*]`揵度說心處。==\[{[s47](婆沙041-050#但說心解脫)}心是最勝]\[心是遠行法]\[心名為王]==* ^pch9vp ### 5. 【唐】問:何故名世俗智。 【唐】答:知世俗故,名世俗智。 【唐】問:亦知勝義,何故但名世俗智耶。 【唐】1.答:雖亦少分知蘊界處四聖諦等諸勝義法,而多分知男女往來,瓶衣車乘舍林山等世俗法,故名世俗智。sāṃketika-jñāna 【唐】2.復次,⊙此世俗智實無智相,而諸世俗共立智名。 【唐】 如非王種,但諸人眾假想施設共立王名。 【唐】3.復次,⊙此世俗智一切有情展轉共許無有諍論。 【唐】 如僧上坐如悅眾人,眾所許故名為世俗。 【唐】4.復次,此世俗智遍諸有情,緣一切境故名世俗。 【唐】5.復次,⊙此世俗智愚癡所依,繫屬愚癡,是愚癡者安立足處,故名世俗。 【唐】⊙聲論者說:「此世俗智為諸無知之所覆蔽。 【唐】 如器中物器所覆蔽故名世俗。」saṃvṛti-jñāna 【唐】6.復次,此世俗智為對治道之所變壞,為愚癡者之所欣尚故名世俗。 *【涼】何故名等智。* *【涼】答曰:* *【涼】世人等行此智,故名等智。如男女來去、世人現所行法等。* *【涼】問曰:亦緣第一義法,何故名世智。* *【涼】答曰:* *【涼】從多分故。多緣世法,少緣第一義法。* *【涼】復次,此智無第一義相,以多人所稱故名`[世〔-〕【三宮】]`世智。猶如多人所立之王,雖非王種,以多人所立故亦名為王。彼亦如是。* *【涼】復次,此智是假名。所以者何。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處盡有此智故。* *【涼】復次,此智是愚所依處、愚立足處。* *【涼】復次,此智是所差故。猶如人`[差=著【宮】]`差上座、差維那。聲論者說曰:此智為無智所覆故名等智,猶器中物名為覆物。* ### 7. 【唐】問:何故名苦智,乃至道智耶。 *【涼】何故名苦智乃至道智。* 【唐】答:緣苦聖諦四行相轉故名苦智,乃至緣道聖諦四行相轉故名道智。 *【涼】答曰:以對治決定故、所緣決定故。乃至道智亦如是。* *【涼】復次,處所決定故、對治決定故,名苦智乃至道智。* *【涼】復次,行苦四行故名苦智,乃至行道四行故名道智。* 【唐】問:諸世俗智亦能緣四諦各四行相轉,豈名四智耶。 *【涼】問曰:若有漏慧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是苦`[智=智乃至道智【三宮】]`智耶。* 【唐】1.答:若<u>唯緣苦諦</u>,<u>唯四行相轉者</u>名苦智;乃至,若唯緣道諦,唯四行相轉者名道智。 【唐】諸世俗智於四聖諦:1) 或一一別緣,2) 或二二<u>合緣</u>,3) 或三三合緣,4) 或四總緣,5) 或緣餘法,或復總緣。<u>所起行相亦不決定</u>。故不名苦智乃至道智,以<u>雜亂</u>故。 *【涼】1答曰:若行苦四行、行道四行,於諦有決定者,名苦智、道智。* *【涼】善有漏慧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u>於諦不決定</u>故,不名苦智乃至道智。* 【唐】2.復次,a) 若別緣四諦各四行相轉,不與苦集同一縛者,名四諦智。 【唐】b) 諸世俗智雖亦有別緣四諦各四行相轉,而與苦集同一縛,故不名四諦智。 【唐】問:此與滅道不同一縛,何故不立滅道智耶。 【唐】答:初不立故,後亦不立。 【唐】3.復次,a) 若別緣四諦各四行相轉,能對治煩惱者名四諦智。 【唐】b) 諸世俗智,雖亦有別緣四諦各四行相轉,而不能對治煩惱故不名四諦智。 *【涼】3復次,若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煩惱更生。* 【唐】4.復次,a) 若別緣四諦各四行相轉,於四聖諦證見明了,不為見疑無明所惑,不增煩惱,不招三有,定趣涅槃者名四諦智。 【唐】b) 諸世俗智,無如是義,故不名四諦智。 *【涼】4復次,若行苦集滅道四行,見不復名不見,`[知=智【三宮】]`知不復名不知,已得決定處,不為無知猶豫邪見所覆。* *【涼】善有漏慧雖行苦等四行,見還不見、知還不知、還為無明猶豫邪見所覆。* *【涼】3復次,若行苦等四行,能減損破壞於有,是苦智乃至道智。* *【涼】善有漏慧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增益長養於有,餘答如雜`[*]`揵度`[說=廣說【三宮】]`說。* 【唐】5.復次,a) 若別緣四諦各四行相轉,是聖性者,名四諦智。 【唐】b) 諸世俗智,非聖性攝,故不名四諦智。 *【涼】51復次,若行苦等四行.不行集滅道等四行.是苦智,若行集等四行.不行苦滅道等四行.是集智,若行滅等四行.不行苦集道等四行.是滅智,若行`[道=道等【三宮】]`道四行.不行苦集滅等四行.是道智。* *【涼】善有漏慧,若行苦等四行.亦行集滅道等四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或行苦行亦行滅行,或行苦行亦行道行,或行集行亦行滅行,或行集行亦行道行,或行滅行亦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滅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滅行道行,或行集行亦行滅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滅行道行。行如是行時,當言是苦智乃至當言是道智。* *【涼】2復次,若行苦集滅道四行,不同苦集一繫。善有漏慧雖行苦集滅道四行,同苦集一繫。* *【涼】問曰:滅道不同一繫,何故不立滅道智耶。* *【涼】答曰:以始不中立故,終亦不中立。* ### 10.八智諸門分別17門 【唐】如是八智, ##### c1-3界地.所依 【唐】(一)界者: 【唐】他心智:若有漏,是色界。若無漏,是不繫。 【唐】世俗智:通三界。 【唐】餘六智:是不繫。 *【涼】界者,他心智有漏者是色界繫,無漏者是不繫;等智是三界繫,餘是不繫。* 【唐】(二)地者:法智 :在六地。 【唐】類智 :在九地。 【唐】他心智:在四地。 【唐】世俗智:在十八地,謂八等至八近分靜慮中間及欲界。 【唐】餘四智:法智攝者在六地,類智攝者在九地。 *【涼】地者,法智在六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比智在九地。上說六地,三無色地除非想非非想地。他心智在根本四禪地。* *【涼】等智在十一地,欲界、未至、中間、根本四禪、四無色地。餘若是法智分在六地,若是比智分在九地。* 【唐】(三)所依者:法智 :唯依欲界起。 【唐】他心智:唯依欲色界起。 【唐】類智世俗智:俱依三界起。 【唐】餘智:法智攝者,唯依欲界起。類智攝者,通依三界起。 *【涼】所依身者,法智依欲界身。他心智依欲色界身。比智、等智依三界身。餘若是法智分依欲界身,若是比智分依三界身。* ##### c4-6行相.所緣.念住 【唐】(四)行相者: 【唐】法智類智 :俱作十六行相。 【唐】他心智:無漏者:作道四行相。有漏者:作不明了行相。 【唐】世俗智ᅟ:作十六行相,亦作餘行相。 【唐】苦集滅道智:各作四行相。 *【涼】行者,法智比智,行十六行。* *【涼】他心智,若無漏者行道四行,有漏者不行行。* *【涼】`[等=等等【三宮】]`等智,行十六行,亦有不行行者。* *【涼】苦智行苦等四行,集智行集等四行,滅智行滅等四行,道智行道等四行。* ^t1dk3e 【唐】問:諸苦智皆作苦行相轉耶。 *【涼】{若苦智行苦行耶。若行苦行是苦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 或有苦智非作苦行相轉:謂苦智作非常空非我行相轉。 【唐】2) 或有作苦行相轉非苦智:謂作苦行相轉苦智相應法。 【唐】3) 或有苦智亦作苦行相轉:謂作苦行相轉苦智。 【唐】4) 有非苦智亦非作苦行相轉: 【唐】a) 若唯取此種類者 :謂作非常空非我行相轉苦智相應法。 【唐】b) 若不唯取此種類者:謂除前相。 【唐】⊙如轉有四句,已轉當轉應知亦爾。 【唐】⊙如苦智對苦行相有三四句,對非常空非我行相應知亦爾。 【唐】⊙如苦智有十二句,集滅道智應知亦爾。 【唐】如是總有四十八四句。 *【涼】答曰:* *【涼】或是苦智非行苦行,乃至廣作四句。* *【涼】是苦智非行苦行者,苦智行無常行、空行、無我行行。苦行非苦智者,行苦行苦智相應法。* *【涼】是苦智亦行苦行者,苦智行苦行。* *【涼】非苦智非行苦行者,`[若=苦【三宮】]`若即取此種性者,行無常行、空行、無我行苦智相應法;若不即取此種性者,除上爾所事。* *【涼】已行苦行、當行苦行說亦如是。* *【涼】如苦行有三四句,無常行、空行、無我行亦有三四句。如苦智有十二四句,集智、滅智、道智各十二四句,合四十八四句。}* 【唐】(五)所緣者: 【唐】法智類智:俱緣四諦。 【唐】他心智:緣他心心所法。 【唐】世俗智:緣一切法。 【唐】苦智:緣苦諦。 【唐】集智:緣集諦。 【唐】滅智:緣滅諦。 【唐】道智:緣道諦。 *【涼】緣者,法智、比智緣四諦。他心智緣心心數法。等智緣一切法。苦智緣苦諦,集智緣集諦,滅智緣滅諦,道智緣道諦。念處者,他心智是三念處,除身念處。滅智是法念處。餘智是四念處。* 【唐】(六)念住者:他心智:是三念住,除身念住。 【唐】滅智:是法念住。 【唐】餘智:通四念住。 ##### c7-9智.三摩地.根相應 【唐】(七)智者:此八智即是八智。 *【涼】智者,即智。三昧者,法智、比智與三三昧俱。他心智若無漏者與道無願三昧俱,有漏者不與三昧俱。等智不與三昧俱。苦智與`[二=三【三宮】]`二三昧俱,集智與集無願三昧俱,滅智與無相三昧俱,道智與道無願三昧俱。* 【唐】(八)三摩地者:法智類智:三三摩地俱。 【唐】他心智,無漏者,道無願三摩地俱。有漏者,非三摩地俱。 【唐】世俗智:非三摩地俱。 【唐】苦智:空無願三摩地俱。 【唐】集智:集無願三摩地俱。 【唐】滅智:無相三摩地俱。 【唐】道智:道無願三摩地俱。 【唐】(九)根相應者: 【唐】世俗智:五根相應。 【唐】餘智 :三根相應,謂樂喜捨。 *【涼】根者,等智與五根相應。餘智總而言之與三根相應。過去未來現在者是三世,緣三世及非世者,法智、比智、等智。緣三世亦緣非世法,他心智。過去者緣過去,現在者緣現在,未來必不生者緣三世、必生者緣未來。滅智緣非世法。餘智緣三世。善不善無記者,等智是三種,餘智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比智緣善無記。滅`[智〔-〕【三宮】]`智、道智緣善。餘智緣三種。* *【涼】是三界繫及不繫者,他心智有漏者是色界繫,無漏者是不繫。等智是三界繫。餘智是不繫。* *【涼】緣三界繫不繫者,法智緣欲界繫及不繫,比智緣色無色界繫及不繫,他心智緣欲色界繫及不繫,等智緣三界繫及不繫,苦智集智緣三界繫,滅智道智緣不繫。* *【涼】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他心智是三種,等智是非學非無學。餘智是學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法智、比智、等智、他心智緣三種,苦集滅智緣非學非無學,道智緣學無學。* ##### c10-12世性界繫 【唐】10三世者:此八智皆通三世。 【唐】緣三世者: 【唐】法智類智世俗智:皆緣三世及離世。 【唐】他心智:過去緣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生法:緣未來。不生法:緣三世。 【唐】滅智:緣離世。 【唐】餘智:緣三世。 【唐】11善不善無記者: 【唐】世俗智:通三種。 【唐】餘智 :唯是善。 【唐】緣善不善無記者: 【唐】類智ᅟ:緣善無記。 【唐】滅道智:唯緣善。 【唐】餘智ᅟ:緣三種。 【唐】12三界繫不繫者: 【唐】他心智:若有漏,色界繫。若無漏,是不繫。 【唐】世俗智:通三界繫。 【唐】餘智 :是不繫。 【唐】緣三界繫不繫者: 【唐】法智ᅟ:緣欲界繫及不繫。 【唐】類智ᅟ:緣色無色界繫及不繫。 【唐】他心智 :緣欲色界繫及不繫。 【唐】世俗智 :緣三界繫及不繫。 【唐】苦集智:緣三界繫。 【唐】滅道智:緣不繫。 ##### c13-17學斷名義.自他相續.得 【唐】13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唐】他心智:通三種。 【唐】世俗智:唯非學非無學。 【唐】餘智 :是學無學。 【唐】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唐】法類世俗他心智:皆緣三種。 【唐】苦集滅智:唯緣非學非無學。 【唐】道智:緣學無學。 【唐】14見修所斷不斷者: 【唐】他心智:若有漏,修所斷。若無漏,是不斷。 【唐】世俗智:是見修所斷。 【唐】餘智 :是不斷。 【唐】緣見修所斷不斷者: 【唐】法類世俗他心智:緣三種。 【唐】苦集智:緣見修所斷。 【唐】滅道:緣不斷。 *【涼】是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他心智有漏者修道斷、無漏者是不斷,等智是見道修道斷,餘智是不斷。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緣三種,苦智集智緣見道斷修道斷,滅智道智緣不斷。* 【唐】15緣名緣義者: 【唐】法類世俗苦集智:通緣名義。 【唐】餘智:唯緣義 *【涼】緣名緣義者,法智、比智、等智、苦智、集智緣名緣義,餘智緣義。* 【唐】16緣自他相續非相續者: 【唐】法類世俗智:緣三種。 【唐】他心智:緣他相續。 【唐】苦集道智:緣自他相續。 【唐】滅智:緣非相續。 *【涼】緣自身他身非身者,法智、比智、等智緣自身他身及非身,他心智緣他身,苦智集智道智緣自身他身,滅智緣非身。* 【唐】17加行得離染得生得者: 【唐】世俗智:通三種。 【唐】餘智 :通加行離染得。 【唐】曾得未曾得者: 【唐】他心世俗智:通曾得未曾得。 【唐】餘智:唯未曾得。 *【涼】{}若苦智行苦行耶。若行苦行是苦智耶。* *【涼】答曰:或是苦智非行苦行,乃至廣作四句。* *【涼】是苦智非行苦行者,苦智行無常行、空行、無我行行。苦行非苦智者,行苦行苦智相應法。是苦智亦行苦行者,苦智行苦行。* *【涼】非苦智非行苦行者,`[若=苦【三宮】]`若即取此種性者,行無常行、空行、無我行苦智相應法;若不即取此種性者,除上爾所事。已行苦行、當行苦行說亦如是。* *【涼】如苦行有三四句,無常行、空行、無我行亦有三四句。如苦智有十二四句,集智、滅智、道智各十二四句,合四十八四句。{}* ### 11.契經所說諸智 【唐】復次, 【唐】1.法智有四種,一於法初知:故名法智。二於法現知:故名法智。三於法實知:故名法智。四於法出離:知名法智。 *【涼】有四事故名法智:一、以初知法;二、以現見法;三、是實智;四、是捨智。* 【唐】2.比類智亦有四種,一以因比類知果。二以果比類知因。三以身語業比類知心。四以所說法比類知佛。[舍利弗](T28n1548_舍利弗阿毘曇論1#^xquo0e) *【涼】有四事名比智:一、以因比相知果;二、以果比相知因;三、以身口行比相知心;四、以所說比相知佛。* ^cnexft 【唐】3.他心智亦有四種,謂從四緣生.亦能為四緣,此智所知亦爾。 *【涼】有四事名他心智,謂因、次第、緣、威勢。如此智有四事,智所緣亦有四事,謂因、次第、緣、威勢。* 【唐】4.世俗智亦有四種,一知名世俗。二知縛世俗。三知假立世俗。四知執著世俗。 *【涼】有四事名等智:一、以名等;二、以縛等;三、以假等;四、以著等。* 【唐】5.苦智亦有四種,一知生苦。二知流轉苦。三知熱惱苦。四知和合苦。 【唐】6.集智亦有四種,一知業。二知煩惱。三知愛。四知事。 *【涼】有四事名苦:一、以熱惱;二、以生;三、以身受;四、以死。若智行此四事,是名苦智。* *【涼】有四事名集:一、以業;二、以煩惱;三、以愛;四、以無明。若智行此四事,名集智。* 【唐】7.滅智亦有四種,一知三結永斷〔初果〕。二知薄貪瞋癡〔二果〕。三知五順下分結盡〔三果〕。四知一切結盡〔四果〕。 *【涼】有四事名滅,初沙門果斷三結;第二果斷三結薄愛恚癡;第三果斷五下分結;第四果斷一切結。若智行此四行,是滅智。* 【唐】8.道智亦有四種,一知從第八補特伽羅.一切學位.諸有所作。二知降伏怨敵。三觀本所作。四觀近盡漏。 *【涼】有四事名道:一、從第八乃至一切學諸有所作;二、降伏怨敵;三、觀本所作;四、近漏盡。若智行此四行,是名道智。* 【唐】9.盡智亦有四種,一見所不攝。二遠離空定。三非他心智。四加行遲緩。 *【涼】有四事名盡智:一、不攝見;二、不行空;三、除他心智;四、方便遲緩。* 【唐】10.無生智亦有四種,一因故。二果故。三相續故。四補特伽羅。 *【涼】有四事名無生智:一、知因;二、知果;三、知自身;四、以人。* 【唐】此中所說四法智等,汎釋經中諸智差別,非皆即是法智等攝。 ### 12. 【唐】復次, 【唐】1) 應說十智總為一智:謂法智,皆以法為體故。 *【涼】十智應言一智,謂法智…非如法智.以體是法故。* 【唐】2) 應說十智總為一智:謂類智,皆是聖種類故。 【唐】3) 應說十智總為一智:謂決定智,以決定義是智義故。 *【涼】十智應言一智,謂決定智。所以者何。決定義是智。* 【唐】4) 應說十智總為一智:謂所知智,知所知故.重審決故。 *【涼】十智應言一智,謂智。所知亦是一智,謂於所知審實生著。* ~~*==【晉】{說曰:一切智當言一智,智知故、知如法故。==*~~ ~~*==【晉】十智當言法智,性法故。==*~~ 【唐】5) 應說`[十=九【三宮】]`十智總為一智:謂道智,道諦攝故。 *【涼】`[九=十【明】]`九智應言一智,謂道智,以道諦攝故。* 【唐】6) 應說十智總為一智:謂願智,能滿所願故。 *【涼】十智應言一智,謂願智,以滿所願故。* ~~*==【晉】十智當言妙智,願滿故。==*~~ 【唐】7) 應說十智總為一智:謂盡智,煩惱盡者身中得故。 【唐】8) 應說十智總為一智:謂無生智,不退墮故。 *【涼】十智應言一智,謂盡智,盡諸煩惱,身中可得故。* *【涼】十智應言一智,謂無生智,更不迴還故。==\[下接[s104](婆沙101-110#^zwveh9)三三昧:空、無願、無相…]=={}* ~~*==【晉】十智當言盡智,得漏盡故。==*~~ ~~*==【晉】十智當言無生智,不轉故。}==*~~ ^n58m55 ### 13.法智的定義(類智同) 【發智】云何法智。 【唐】答:於欲界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所有無漏智。 【唐】此中諸行者,謂苦諦。諸行因者,謂集諦。諸行滅者,謂滅諦。諸行能斷道者,謂道諦。 【唐】能知欲界如是四諦,諸無漏智總名法智。 【發智】又於法智及法智地,所有無漏智,是謂法智者。 【唐】問:何故復說此耶。 【唐】1.答:前雖說能斷欲界諸行無間道,而未說加行解脫勝進道,今欲說之。此中 【唐】法智者 :謂三道法智。 【唐】法智地者 :謂三道法智相應俱有等法。 【唐】2.復次,能斷道者 :謂無間道法智。 【唐】法智者 :謂餘三道法智。 【唐】法智地者 :謂四道法智相應俱有等法,及四法忍品。 【唐】3.復次,能斷道者 :謂能斷欲界煩惱四道無漏法。 【唐】法智者 :謂餘時所起所修法智。 【唐】法智地者 :謂彼相應俱有等法。 【唐】⊙次後類智准此應知。他心智等如文廣說,應知其相。 ### 15.云何類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唐】{〔【補發智】文〕 【唐】云何類智。 【唐】答:於色無色界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能斷道,所有無漏智。 【唐】又於類智及類智地.所有無漏智,是謂類智。 【唐】云何他心智。 【唐】答:若智是修果.知他現在心心所法。 【唐】云何世俗智。 【唐】答:三界有漏慧。 【唐】云何苦智。 【唐】答:於諸行.作苦非常空非我行相轉智。 【唐】云何集智。 【唐】答:於諸行因.作因集生緣行相轉智。 【唐】云何滅智。 【唐】答:於諸行滅.作滅靜妙離行相轉智。 【唐】云何道智。 【唐】答:於諸行對治道.作道如行出行相轉智。 ### }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五`[第五十五=第一百四【聖】]`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一`[第三之一=第三【宋元宮】,第四【聖】]`} ## 4.八智之相攝關係〖攝〗 【發智】法智乃至道智,於八智中一一攝幾。 ### 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A) 謂或有執:「諸法攝者,謂攝他性,不攝自性。」如分別論者。 【唐】B) 為遮彼執,欲顯諸法皆攝自性,不攝他性,故作斯論。 【唐】⊙此中理趣如«結蘊»中已廣分別。 ### 2.法智攝他智 【發智】答:法智攝A) 法智B) 五智少分:謂他心智苦集滅道智者。 *【涼】==\[上接[s105](婆沙101-110#^fimfox):……攝,如使揵度一行品中廣說。]==法智攝法智,亦攝五智少分,謂他心智、苦集滅道智。* ^sa6cvv ### 此中 【唐】A) 總說法智攝法智。 【唐】然法智在六地,未至定者攝未至定者,乃至第四靜慮者攝第四靜慮者。 【唐】1) 又法智有四種,謂四諦智,苦智攝苦智,乃至道智攝道智。 【唐】2) 又法智在三世,過去攝過去,未來攝未來,現在攝現在,過去未來各多剎那一一自攝。 *【涼】總而言之,法智攝法智。然法智在六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未至禪中者攝未至禪中者,乃至第四禪中者攝第四禪中者。又法智是四智,謂是苦智乃至道智。苦智攝苦法智,乃至道智攝道法智。又法智在過去未來現在,過去者攝過去者,未來現在者攝未來現在者。又過去法智有無量剎那,彼剎那即攝彼剎那,未來現在說亦如是。云何攝他心智少分`[邪=耶【三宮】*]`邪。* 【唐】B)Ⅰ) 即此法智攝他心智少分者:謂他心智,有有漏,有無漏;此唯攝無漏。彼無漏復有法智品,有類智品;此唯攝法智品,故說攝彼少分。 【唐】Ⅱ) 即此法智攝苦集滅道智少分者:謂彼四智,各有法智品,有類智品;此唯攝法智品,故說攝彼少分。 ### 3.類智攝他智 【發智】類智攝類智五智少分,謂他心智苦集滅道智者,此中 【唐】a) 總說類智攝類智。 【唐】b) 然類智在九地,未至定者攝未至定者,乃至無所有處者攝無所有處者, 【唐】餘廣說如法智。 ### 4.他心智攝五智 【發智】他心智攝A) 他心智B) 四智少分,謂Ⅰ) 法Ⅱ) 類Ⅲ) 世俗Ⅳ) 道智者。 ### 此中 【唐】〔A.他心智攝他心智〕 【唐】甲) 總說,他心智攝他心智。 【唐】乙) Ⅰ) 然他心智在四根本靜慮。初靜慮者攝初靜慮者,乃至第四靜慮者攝第四靜慮者。 【唐】Ⅱ) 又他心智a) 有有漏,b) 有無漏,有漏攝有漏,無漏攝無漏。 【唐】(a) 此有漏者:1) 有曾得,2) 有未曾得。 【唐】 曾得攝曾得,未曾得攝未曾得。 【唐】(b) 此無漏者:1) 有法智品,2) 有類智品。 【唐】 法智品攝法智品,類智品攝類智品。 【唐】Ⅲ) 又此他心智通三世,a) 過去攝過去,未來攝未來,現在攝現在。 【唐】b) 過去未來各多剎那一一自攝。 ### 〔B.他心智攝四智少分〕 【唐】Ⅰ) 即此他心智攝法智少分者, 【唐】a) 謂法智在六地:此唯攝彼在四根本靜慮者。 【唐】b) 又法智有四種,謂四諦智:此唯攝彼道智。又彼道智, 【唐】1) 有別緣者,有總緣者。 【唐】2) 有緣現在者,有緣過去未來者。 【唐】3) 有緣自相續者,有緣他相續者。 【唐】4) 有緣心心所法者,有緣餘蘊者。 【唐】 此唯攝彼別緣現在他相續心心所法,故說攝彼少分。 【唐】Ⅱ) 如說,此攝法智少分,說此攝類智少分亦爾。 【唐】⊙有差別者,應說類智在九地:此唯攝彼在根本四靜慮者。 【唐】Ⅲ) 又此他心智攝世俗智少分者,謂 【唐】a) 世俗智在十八地:此唯攝彼在根本四靜慮者。 【唐】b) 又世俗智有善染污無覆無記:此唯攝彼善者,又彼善者有別緣者,有總緣者,廣說如前。:此唯攝彼別緣現在他相續心心所法者,故說攝彼少分。 【唐】Ⅳ) 又此他心智攝道智少分者,謂 【唐】a) 道智在九地:此唯攝彼在根本四靜慮者。 【唐】b) 又彼道智有別緣者,有總緣者,廣說如前:此唯攝彼別緣現在他相續心心所法者,故說攝彼少分。 ### 5.世俗智攝他心智 【唐】世俗智攝A) 世俗智B) 他心智少分者,此中 ### 〔A.世俗智攝世俗智〕 【唐】甲) 總說世俗智攝世俗智。 【唐】乙) ⊙然世俗智在十八地。 【唐】⊙欲界者攝欲界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者,攝非想非非想處者。 【唐】⊙又世俗智有善染污無覆無記。 【唐】1) 善者攝善者,2) 染污者攝染污者,3) 無覆無記者攝無覆無記者。 【唐】⊙又世俗智通三世,a) 過去攝過去,未來攝未來,現在攝現在。 【唐】b) 過去未來各多剎那一一自攝。 ### 〔B.世俗智攝他心智少分〕 【唐】⊙ 又世俗智攝他心智少分者,謂他心智,有有漏,有無漏。 【唐】 此唯攝彼有漏者,故說攝彼少分。 ### 6.苦智攝苦智二智少分 【唐】⊙苦智攝苦智二智少分,謂法類智者,此中 ### 〔A.苦智攝苦智〕 【唐】甲) 總說苦智攝苦智。 【唐】乙) 然苦智在九地。未至定者攝未至定者,乃至無所有處者攝無所有處者,餘 【唐】如前說。 ### 〔B.苦智攝法智少分〕 【唐】又此苦智攝法智少分者,謂法智有苦集滅道智:此唯攝彼苦智,故說攝彼少分。 ### 〔C.苦智攝類智少分〕 【唐】⊙如說此攝法智少分,說此攝類智少分亦爾。 ### 7.集滅智攝苦智二智少分 【唐】⊙如苦智攝一智二智少分,集智滅智應知亦爾。 ### 8.道智攝道智三智少分 【唐】道智攝道智三智少分,謂法類他心智者,此中 ### 〔A.道智攝道智〕 【唐】甲) 總說道智攝道智。 【唐】乙) 然道智在九地。未至定者攝未至定者,乃至無所有處者,攝無所有處者,餘如前說。 ### 〔B.C.道智攝法類智少分〕 【唐】又此道智攝法類智少分者,如前苦智攝法類智少分說。 ### 〔D.道智攝他心智少分〕 【唐】又此道智攝他心智少分者,謂他心智,有有漏有無漏:此唯攝彼無漏者,故說攝彼少分。 【唐】⊙此中攝者,謂攝自性,自性於自性,實有可得,不離不脫常住不空,恒為障礙 【唐】 故說為攝。 ## 5.八智之相互成就關係〖成〗 【發智】若成就法智乃至廣說。 ### 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謂或有執:「無實成就不成就性。」如譬喻者。 【唐】為遮彼執,顯成就性不成就性決定實有,故作斯論。 *【涼】若成就法智,於此八智為成就幾、不成就幾。* *【涼】問曰:何故作此論。* *【涼】答曰:* *【涼】為止說無成就者意故,而作此論。* ### 2.成就法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 【發智】〔問〕若成就法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 【唐】〔A.苦法智苦類智忍時,B.苦類智集法智忍時,C.集法智乃至滅法智忍時,D.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E.道法智乃至道類智時。〕 ### ●〔A.苦法智苦類智忍時〕 【發智】答:或三四五六七八,謂苦法智苦類智忍時, *【涼】若成就法智,於此八智為成就幾、不成就幾。* *【涼】答曰:或成就三四五六七八。* *【涼】苦法智時,無他心智三,謂法智、苦智、等智,有他心智四。* *【涼】苦比忍時,無他心智三,有他心智四。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 【唐】a) 無他心智:成就三。 【唐】b) 有他心智:成就四。 【唐】此中,三者,謂法智苦智世俗智。四者,謂前三加他心智。 【唐】a) 若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爾時成就三。 【唐】b) 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爾時成就四。 【唐】後諸所說准此應知。 【唐】1) 苦法智時,法智苦智成就現在未來。 【唐】(1) 即一智體以對治故名法智。 【唐】(2) 以行相故名苦智。 【唐】⊙世俗他心智,成就過去未來。 【唐】2) 苦類智忍時,增見增慧增道,非智非名,爾時法智苦智世俗智或他心智,皆唯成就過去未來,以現在無故。 【唐】後諸所說准此應知。 *【涼】苦比智時,無他心智四,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有他心智五。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集法忍時,無他心智四,有他心智五。* *【涼】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 ### ●〔B.苦類智集法智忍時〕 【發智】苦類智集法智忍時,a) 無他心智,成就四。 【唐】b) 有他心智,成就五。 【唐】▲此中四者,謂法類苦世俗智。 【唐】五者,謂前四加他心智 【唐】⊙苦類智時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謂類智名。此苦智名,苦法智時已得故。集法智忍時,增見慧道,非智非名。 *【涼】集法智時,無他心智五,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集智,有他心智六。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 *【涼】集法忍時,無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 *【涼】集比智時,無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所以者何。* ### ●〔C.集法智乃至滅法智忍時〕 【發智】集法智乃至滅法智忍時,a) 無他心智,成就五。 【唐】b) 有他心智,成就六。 【唐】▲此中五者,謂法類苦集世俗智。 【唐】六者,謂前五加他心智, 【唐】集法智時,增見慧道及智名,謂集智名。此法智名,苦法智時已得故。 【唐】集類智忍集類智滅法智忍時,增見慧道,非智非名,所以者何。集類智時所得集智名,不異集法智時所得集智名故,爾時所得類智名,不異苦類智時所得類智名故。 *【涼】苦比智時已立比智名,集法智時已立集智名。滅法忍時,無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滅法智`[時=持【元】]`時,無他心智六,謂法智、比智、等`[智=智苦智【三宮聖】]`智、集智、滅智,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 ### ●〔D.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 【發智】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a) 無他心智,成就六。 【唐】b) 有他心智,成就七。 【唐】▲此中六者,謂法類苦集滅世俗智。 【唐】七者,謂前六加他心智, 【唐】⊙滅法智時,增見慧道及智名,謂滅智名滅類智忍。 【唐】⊙滅類智道法智忍時,增見慧道,非智非名,所以者何。滅類智時所得滅智名,不異滅法智時所得滅智名故,爾時所得類智名,不異苦類智時所得類智名故。 *【涼】滅比忍時,無他心智六,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 *【涼】滅比智時,無他心智六,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所以者何。滅法智時已立滅智名,苦比智時已立比智名。* ### ●〔E.道法智乃至道類智時〕 【發智】道法智乃至道類智時,a) 無他心智,成就七。 【唐】b) 有他心智,成就八。 【唐】▲此中七者,謂八智中除他心智。 【唐】八者,謂前七加他心智。 【唐】⊙道法智時,增見慧道,及智名,謂道智名。 【唐】⊙道類智忍道類智時,增見慧道,非智非名,所以者何。 【唐】道類智時所得道智名,不異道法智時所得道智名故,爾時所得類智名,不異苦類智時所得類智名故。 【唐】若成就類智乃至若成就道智,於此八智成就少多,如文廣說應知其相。 *【涼】道法忍時,無他心智六,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 *【涼】道法智時,無他心智七,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有他心智八。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 *【涼】道比忍時,無他心智七,有他心智八。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所以者何。道法智時已立道智名,苦比智時已立比智名。乃至成就道智,隨相而說。* ### {〔【補發智】文〕 【唐】 問:答 【唐】1.若成就類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 【唐】 或四五六七八。謂: 【唐】1) 苦類智集法智忍時 :a) 無他心智,成就四。 【唐】b) 有他心智,成就五。 【唐】2) 集法智乃至滅法智忍時 :a) 無他心智,成就五。 【唐】b) 有他心智,成就六。 【唐】3) 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 :a) 無他心智,成就六。 【唐】b) 有他心智,成就七。 【唐】4) 道法智乃至道類智時 :a) 無他心智,成就七。 【唐】b) 有他心智,成就八。 【唐】2.若成就他心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 【唐】 或二四五六七八。謂:異生及聖者: 【唐】1) 苦法智忍時:成就二。 【唐】2) 苦法智苦類智忍時 :成就四。 【唐】3) 苦類智集法智忍時 :成就五。 【唐】4) 集法智乃至滅法智忍時 :成就六。 【唐】5) 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 :成就七。 【唐】6) 道法智乃至道類智時 :成就八。 【唐】3.若成就世俗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 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謂:異生及聖者: 【唐】1) 苦法智忍時:a) 無他心智,成就一。 【唐】b) 有他心智,成就二。 【唐】2) 苦法智苦類智忍時 :a) 無他心智,成就三。 【唐】b) 有他心智,成就四。 【唐】3) 苦類智集法智忍時 :a) 無他心智,成就四。 【唐】b) 有他心智,成就五。 【唐】4) 集法智乃至滅法智忍時 :a) 無他心智,成就五。 【唐】b) 有他心智,成就六。 【唐】5) 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 :a) 無他心智,成就六。 【唐】b) 有他心智,成就七。 【唐】6) 道法智乃至道類智時 :a) 無他心智,成就七。 【唐】b) 有他心智,成就八。 【唐】4.若成就苦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 或三四五六七八。謂: 【唐】1) 苦法智苦類智忍時 :a) 無他心智,成就三。 【唐】b) 有他心智,成就四。 【唐】2) 苦類智集法智忍時 :a) 無他心智,成就四。 【唐】b) 有他心智,成就五。 【唐】3) 集法智乃至滅法智忍時 :a) 無他心智,成就五。 【唐】b) 有他心智,成就六。 【唐】4) 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 :a) 無他心智,成就六。 【唐】b) 有他心智,成就七。 【唐】5) 道法智乃至道類智時 :a) 無他心智,成就七。 【唐】b) 有他心智,成就八。 【唐】5.若成就集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 或五六七八。謂: 【唐】1) 集法智乃至滅法智忍時 :a) 無他心智,成就五。 【唐】b) 有他心智,成就六。 【唐】2) 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 :a) 無他心智,成就六。 【唐】b) 有他心智,成就七。 【唐】3) 道法智乃至道類智時 :a) 無他心智,成就七。 【唐】b) 有他心智,成就八。 【唐】6.若成就滅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 或六七八。謂: 【唐】1) 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 :a) 無他心智,成就六。 【唐】b) 有他心智,成就七。 【唐】2) 道法智乃至道類智時 :a) 無他心智,成就七。 【唐】b) 有他心智,成就八。 【唐】7.若成就道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 或七八。謂: 【唐】a) 無他心智,成就七。 【唐】b) 有他心智,成就八 ### } ### 5.1.八智之最初成就 【唐】增見慧道及增智名,如法智中應知其相,然 【唐】1.2) 成就法智及苦智:以苦法智時為初。 【唐】3) 成就類智ᅟ :以苦類智時為初。 【唐】4) 成就他心智ᅟ:以離欲染第九解脫道,及無色界沒生色界中有結生心為初。 【唐】5) 成就世俗智ᅟ:無初,一切有情本成就故。 【唐】6) 成就集智ᅟ :以集法智時為初。 【唐】7) 成就滅智ᅟ :以滅法智時為初。 【唐】8) 成就道智ᅟ :以道法智時為初。 ### 5.2.諸智之恒時成就 【唐】⊙法類苦集滅道智,從初得後:乃至未般涅槃,恒時成就。 【唐】⊙世俗智從不可知本際ᅟᅟᅟᅟ:乃至未般涅槃,恒時成就。 【唐】⊙他心智已離欲染未生無色界ᅟᅟ :未般涅槃,恒時成就。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 6.八智相修論提起之因由〖修〗 ### 1.若修法智亦類智耶。 【發智】若修法智亦類智耶。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A)謂或有說:善染無記法皆有修義。 【唐】為遮彼執,顯唯善有為法得有修義,云何知然。[s79](婆沙071-080#^t7db6l) <font color="red">如契經說</font>:善有為法應修非餘。==\[根有律: #一切惡莫作 , #一切善應修 。[uv.28.1](udānavargo#28-1) upasampada ]== ==\[[品類](品類足論.md#^8ljmq7)]== 【唐】所以者何。 【唐】a) 若<u>法</u>[諸]智者為愛果故,精勤修習令漸增長,說名為修。唯善有為法能得愛果,謂得世間可愛異熟增上果故.亦得出世離繫果故,諸有智者精勤修習,從下至中.從中至上,令速獲得所求愛果。 【唐】b) 染無記法及善無為,無如是用,故不名修。 ^8jbxao 【唐】B) 或有撥無未來修義,謂過去未來俱無實體故。 【唐】(評)1) 為遮彼執,顯定實有過去未來,現在能修未來善法,謂現在世勝善為因,引起未來諸善法得,由得彼法故說彼為所修。 【唐】若無能修未來善者,則應無有得果等義,謂得果等時 【唐】a) 現在唯有一智 :未來修八智。 【唐】b) 現在唯有一行相:未來修十六行相。 【唐】c) 現在唯有一剎那:未來修無量剎那。 【唐】d) ⊙現在或唯有有漏心心所法 :未來修有漏無漏心心所法。 【唐】⊙或有現在唯有無漏心心所法:未來修無漏有漏心心所法。 【唐】如是等事皆應不成。 【唐】2) 復次,諸佛證得大菩提時,現在唯有盡智功德,若無未來修善義者,則應諸佛無一切智,勿有此等大過失故,必應許修未來善法。 【唐】⊙為遮此等種種異執,及顯正理,故作斯論。 【唐】⊙修有四種如前廣說,此中唯依二修作論,謂得修習修。 *【涼】若修法智時,亦修比智`[*]`邪。修有四種,廣說如上。此中因二修而作論,謂得修、行修。*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b>☗s107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修智納息第四之三 ## 7.八智習修得修之補特伽羅分別 ### 1異生修智 #### 1.1異生離染修智 | 異生離染 | 加行 | < | 無間 | 解脫 | | ------------------------------------------------------ | ------------- | ----------- | ----------- | ---------------- | | | 自地根本 | 近分 | | | | 離欲染 | | ==俗==.<br>俗 | ==俗==.<br>俗 | ==俗==.<br>俗(他心⑨) | | 離初靜慮<br><span style="font-size:0.66em;">(第二.第三)</span> | ==俗==.<br>俗他心 | ==俗==.<br>俗 | ==俗==.<br>俗 | ==俗==.<br>俗(他心⑨) | | 離第四靜慮 | ==俗==.<br>俗他心 | ==俗==.<br>俗 | ==俗==.<br>俗 | ==俗==.<br>俗 | | 離三無色 | ==俗==.<br>俗 | ==俗==.<br>俗 | ==俗==.<br>俗 | ==俗==.<br>俗 | ==\[s107[修道離染](婆沙101-110#3修道離染)]== 【唐】⊙異生離欲染時,[js26](俱舍論記疏26#E1.4.6.4.約餘位辨) 【唐】1) 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亦唯修世俗智。 【唐】2) 第九解脫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世俗他心智。 *【涼】凡夫人離欲界欲時,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第〔-〕【宮】]`第九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 【唐】⊙離初靜慮染時, 【唐】A) 若依初靜慮作加行,彼加行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世俗他心智。 【唐】B) 若依第二靜慮近分作加行, 【唐】(1)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亦唯修世俗智。 【唐】(2)第九解脫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世俗他心智。 *【涼】離初禪欲時,若即依初禪作方便者,方便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 *【涼】若依第二禪邊作方便者,方便道、九無礙`[礙=閡【聖】下同]`道、八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第九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 【唐】⊙離第二第三靜慮染時,應知亦爾。 *【涼】乃至離第三禪欲亦如是。* 【唐】⊙離第四靜慮染時, 【唐】A) 若依第四靜慮作加行,彼加行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世俗他心智。 【唐】B) 若依空無邊處近分作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中, 【唐】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亦唯修世俗智。 *【涼】離第四禪欲時,若即依第四禪作方便者,方便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 *【涼】若依空處邊作方便者,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 【唐】⊙離空無邊處染時,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中, 【唐】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亦唯修世俗智。 *【涼】離空處欲時,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 【唐】⊙離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染時應知亦爾。 *【涼】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說亦如是。* #### 1.2異生餘善修智 【唐】⊙未離欲染異生,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念住暖頂忍世第一法時, 【唐】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亦唯修世俗智。 【唐】⊙已離欲染異生, 【唐】1) 起四無量初三解脫八勝處前八遍處不淨觀持息念念住時, 【唐】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世俗他心智。 【唐】2) 起暖頂忍世第一法時,a) 現在唯修世俗智==\[俱舍:以是見道近眷屬故]==,b) 未來亦唯修世俗智。 【唐】3) 起無色四解脫,二遍處,及念住時,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亦唯修世俗智。 【唐】4) 引發五通時, 【唐】A)==\[神境宿住]==諸加行道二解脫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世俗他心智。 【唐】B) ==\[他心]==一解脫道中,a) 現在修世俗他心智,b)未來亦修世俗他心智。 【唐】C) 五無間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亦唯修世俗智。 【唐】D) ==\[天眼耳]==二解脫道中,不修智,無記故。 *【涼】未離欲界欲凡夫,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初四勝處、不淨、安那般那念、念處、煗頂忍世第一法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 *【涼】離欲界欲凡夫,起四無量、初三解脫、八勝處、八一切處、不淨、安那般那念、念處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離欲界欲凡夫,起達分善根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離欲界欲凡夫,起通時,方便道、二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一解脫道中,現在修他心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 *【涼】五無礙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即彼凡夫,起無色界解脫、空處一切處、識處一切處,依無色界念處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 *【涼】此則說凡夫人。* ### 2見道修智 【唐】⊙聖者見道中,若如是功德現在修,未來即修如是功德, 【唐】a) 如諸忍現在前時:現在修如是忍,未來亦修如是忍。b) 諸智現在前時 :現在修如是智,未來亦修如是智。除三心頃,未來亦修世俗智,謂苦集滅類智時,亦修未來現觀邊世俗智。 *【涼】聖人見道中起如是功德現在前,即是功德未來修;如起忍現在前,即未來修忍;起智現在前,即未來修智。唯除三心頃,未來修世俗道,謂苦比智、集比智、滅比智,修見道邊等智。* #### 見道中唯修同分 【唐】問:何故見道中唯修同分,修道中能修同分不同分耶。 *【涼】問曰:何故見道中唯修相似法,修道中修相似不相似法`[*]`邪。* ᅟ 【唐】答:[s108](婆沙101-110#^w9pytd) *【涼】答曰:* 【唐】1.a) 以見道處所定.對治定故,唯修同分。b) 修道處所不定.對治不定,故能修同分不同分。[s52](婆沙051-060#^hwqj4f) 【唐】2.復次,a) 以見道所緣定.對治定故,唯修同分。b) 修道所緣不定.對治不定,故能修同分不同分。 *【涼】見道中所緣定.對治定故,唯修相似法,不修不相似者。修道中所緣不定.對治亦不定故,修相似不相似法。* 【唐】3.復次,a) 見道中初得聖種性.於四聖諦初修聖行相,故唯修同分。b) 修道中已得聖種性.於四聖諦已修聖行相,故能修同分不同分。`[性=姓【宮】*]` 【唐】4.復次,a) 見道中初得見諦.初得現觀故,唯修同分。b) 修道中已得見諦.已得現觀故,能修同分不同分。 *【涼】餘答廣說,如雜揵度。* ^lpvh96 ### 3修道離染 | 修道位 | 世俗道 | < | < | < | 無漏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加行** | < | **無間** | **解脫** | **加行** | < | **無間** | **解脫** | | ^ | **無漏** | **世俗** | ^ | ^ | **無漏** | **世俗** | ^ | ^ | | 修道初念 | | | | | | | | ==道類==.<br>四法類(他心(离欲)) | | 斷欲修斷 | ==四法<font color="#de7802">類</font>==.<br>俗四法類 | ==俗==.<br>俗四法類 | ==俗==.<br>俗四法類 | ==俗==.<br>俗四法類(他心⑨) | ==四法<font color="#de7802">類</font>==.<br>俗四法類 | ==俗==.<br>俗四法類 | ==四法==.<br>俗四法類 | ==四法==.<br>俗四法類(他心⑨) | | 斷上七地 | ==四<font color="#de7802">法</font>類==.<br>俗四法類<br>他心 | ==俗==.<br>俗四法類<br>他心 | ==俗==.<br>俗四法類 | ==俗==.<br>俗四法類他心 | ==四<font color="#de7802">法</font>類==.<br>俗四法類<br>他心 | ==俗==.<br>俗四法類<br>他心 | ==四類<font color="#de7802">二法</font>==.<br>俗四法類 | ==四類<font color="#de7802">二法</font>==.<br>俗四法類他心 | | 斷有頂八 | | | | | ^ | ^ | ==四類<font color="#de7802">二法</font>==.<br>四法類 | ==四類<font color="#de7802">二法</font>==.<br>四法類他心 | | 有頂第九 | | | | | ^ | ^ | ^ | ==苦集類==.<br>俗四法類他心及餘 | ==\[s107[異生離染修智](婆沙101-110#1.1異生離染修智)]== 【唐】1.道類智時:[js26](俱舍論記疏26#E1.4.6.2.約修道辨) 【唐】A) 無他心智者,a) 現在修道類二智。b) 未來修六智,除世俗他心智。 【唐】B) 有他心智者,a) 現在修道類二智。b) 未來修七智,除世俗智。 *【涼】若無他心智入見道,道比智現在前時,現在修二智,謂道智、比智。未來修六智,除等智、他心智。* *【涼】若有他心智,現在亦修二智,未來修七智,除等智。* 【唐】2.聖者以世俗道: 【唐】(一)離欲染時, 【唐】A) 若無漏作加行,彼加行道中,a) 四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七智,除他心智。 【唐】B) 若世俗作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七智,除他心智。 【唐】第九解脫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八智。 *【涼】聖人以世俗道離欲界欲時,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於<u>八智</u>中若一一智現在前,未來修七智。* *【涼】若以世俗道作方便,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 *【涼】第九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 【唐】(二)離初靜慮染時, 【唐】A) 若無漏作加行,彼加行道中,a) 四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二:如苦智法智]==。b) 未來修八智。 【唐】B) 若世俗作加行,彼加行道.九解脫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八智。 【唐】九無間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七智,除他心智。 【唐】⊙乃至離無所有處染時,應知亦爾。 *【涼】離初禪欲時,若以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 *【涼】若以世俗道作方便,方便道、九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 *【涼】九無礙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 *【涼】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說亦如是。* 【唐】3.以無漏道: 【唐】(一)離欲染時, 【唐】A) 若世俗作加行,彼加行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七智,除他心智。 【唐】B) 若無漏作加行,彼1) 加行道中,a) 四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七智,除他心智。 【唐】2) 九無間八解脫道中,a) 四法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七智,除他心智。 【唐】3) 第九解脫道中,a) 四法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八智。 【唐】(二)離初靜慮染時, 【唐】A) 若以世俗作加行,彼加行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八智。 【唐】B) 若無漏作加行,彼1) 加行道中,a) 四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八智。 【唐】2) 九無間道中,a) 二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七智,除他心智。 【唐】3) 九解脫道中,a) 二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八智。 【唐】⊙乃至離無所有處染應知亦爾。 *【涼】聖人以無漏道離欲界欲時,若以世俗作方便,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起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九無礙道、八解脫道,於四智中若起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第九解脫道,於四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離初禪欲時,若以世俗道作方便,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九無礙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九解脫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說亦如是。* 【唐】(三)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 【唐】A) 若世俗作加行,彼加行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八智。 【唐】B) 若無漏作加行,彼1)加行道中,a) 四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八智。 【唐】2) 九無間道中a) 二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u>未來修六智</u>,<u>除世俗他心智</u>。 【唐】3) 八解脫道中,a) 二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七智,除世俗智。 【唐】4) 第九解脫道中,a) 二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1)修八智(2)及修三界無量善根。 *【涼】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涼】若以世俗作方便,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 *【涼】若以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九無礙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八解脫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第九解脫道,於二智中若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及三界善根。* *【涼】是則說聖人離欲。* ### 4練根修智 | 練根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加行** | < | **無間** | **解脫** | | ^ | **無漏** | **世俗** | ^ | ^ | | 未離欲 | ==四法類==.<br>俗四法類 | ==俗==.<br>俗四法類 | ==四法類==.<br>四法類 | ==四法類==.<br>四法類<span style="font-size:0.66em;color:gray;">俗</span> | | 已離欲<br>有學 | ==四法類==.<br>俗四法類<br>他心 | ==俗==.<br>俗四法類<br>他心 | ==四法類==.<br>四法類 | ==四法類==.<br>四法類<br>他心<span style="font-size:0.66em;color:gray;">俗</span> | | 時解脫<br>作不動 | ==四法類==.<br>俗四法類<br>他心 | ==俗==.<br>俗四法類<br>他心 | ==四類二法==.<br>四法類 | ==四類二法==.<br>四法類他心 | | ^ | ^ | ^ | ^ | <span style="font-size:0.66em;">第九解脫</span><br>==苦集類==.<br>俗四法類他心及餘 | 【唐】1.未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js26](俱舍論記疏26#E1.4.6.4.約餘位辨) 【唐】A) 若世俗作加行,彼加行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七智,除他心智。 【唐】B) 若無漏作加行,彼1) 加行道中,a) 四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七智,除他心智。 【唐】2) 無間道中,a) 四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六智,除世俗他心智。 【唐】3) 解脫道中,a) 四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1)有說:修六智,除世俗他心智。(2)有說:修七智,除他心智。 *【涼】未離欲界欲,信解脫轉根作見到`[到=倒【聖】]`,若以世俗作方便道`[道〔-〕【聖】]`,方便道`[道=道道【聖】]`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 *【涼】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 *【涼】無礙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 *【涼】解脫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或有說者,修六智。或有說者,修七智。* 【唐】2.已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 【唐】A) 若世俗作加行,彼加行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八智。 【唐】B) 若無漏作加行,彼 【唐】1) 加行道中,a) 四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八智。 【唐】2) 無間道中,a) 四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六智,除世俗他心智。 【唐】3) 解脫道中,a) 四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1)有說:修七智,除世俗智。(2)有說:修八智。 *【涼】離欲界欲,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時,* *【涼】若以世俗作方`[便=便方便【三宮聖】]`便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 *【涼】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 *【涼】無礙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 *【涼】解脫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或有說修七智,或有說修八智。* 【唐】3.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時: 【唐】A) 若世俗作加行,彼加行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八智。 【唐】B) 若無漏作加行,彼 【唐】1)加行道中,a) 四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八智。 【唐】2)九無間道中,a) 二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六智,除世俗他心智。 【唐】3)八解脫道中,a) 二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七智,除世俗智。 【唐】4)第九解脫道中,a) 二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八智,及修三界無量善根。 *【涼】時解脫阿羅漢,轉根作不動時,若以世俗作方便,方便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九無礙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八解脫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 *【涼】第九解脫道,於二智中若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及三界善根。* ### 5聖者餘位 【唐】1.未離欲染聖者,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及世俗念住時: 【唐】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七智,除他心智。 【唐】2.雜修靜慮時: 【唐】1) 初剎那頃 ,a) 四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七智,除他心智。 【唐】2) 第二剎那頃,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七智,除他心智。 【唐】3) 第三剎那頃,a) 四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八智。 *【涼】修勳禪時,初剎那頃,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第二剎那頃現在前修等智,未來修七智。第三剎那頃,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 【唐】3.引發五通時: 【唐】1) 五無間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七智,除他心智。 *【涼】起通時,五無礙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 【唐】2) 諸加行道二解脫道中,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八智。 *【涼】二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 【唐】3) 一解脫道中,b) 未來修八智。a) 現在唯修世俗他心智。有說:亦修道法道類隨二他心智。 *【涼】起他心智解脫`[脫=脫道【三聖】]`時,現在修他心智,未來修八智。* 【唐】4) 二解脫道不修智,無記故。 ^juzq4v 【唐】4.已離欲染聖者,起四無量.世俗解脫.勝處遍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世俗無礙解.無諍願智邊際定.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三摩地.入滅定想微細心時,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修八智。 *【涼】起四無量、初三解脫、八勝處、八一切處、不淨、安那般那念、禪中,世俗念處,世俗無礙無諍願智半多俱置迦空空三昧無願無願三昧無相無相三昧,世俗無色解脫空處識處一切處無色界,世俗念處`[入=生【三宮】,出【聖】]`入滅定微細想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 ^p7v5lb 【唐】5.起無漏他心智時,a) 現在修道法道類隨二他心智。b) 未來修八智。 *【涼】起無漏智時,現在修他心智,未來修八智。* 【唐】6.a依靜慮地,起無漏念住.無漏義無礙解時,a) 四法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八智。 【唐】起無漏辯無礙解時,a) 道法道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八智。 *【涼】起禪中無漏念處.無漏無礙,於八智中現在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 【唐】b依無色定,起無漏念住.無漏義無礙解.無漏解脫時,a) 四類智隨二現在修。b) 未來修八智。 【唐】依無色定,起無漏辯無礙解時,a) 現在修道類二智。b) 未來修八智。 *【涼】起`[無〔-〕【聖】]`無色界無漏解脫無漏.無礙無漏念處,於四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聖】]`未來修八智。* 【唐】起入滅盡定微微心時,a) 現在唯修世俗智。b) 未來亦唯修世俗智。 *【涼】起出滅定微微心,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 ^jen5iz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涼】如是等說是略毘婆沙。* ## 8.八智相修關係 ### 8.若修法智亦類智耶。(四句) 【發智】若修法智,亦類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 【唐】(1) 【發智】有修法智非類智,謂1) 入現觀苦集滅道法智時。 【唐】2) 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法智現在前時。 ### 此中 【唐】1) ●入現觀苦集滅道法智時者: 【唐】謂見道中四法智時,唯修法智不修類智,所以者何。以 【唐】1) 見道中若如是功德現在修,未來即修如是功德。 【唐】2) 法智現在前時,唯修未來法智品。 【唐】3) 類智現在前時,唯修未來類智品故。 【唐】2.●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法智現在前時者: 【唐】⊙學謂預流一來不還補特伽羅。 【唐】⊙迹謂四聖諦。 【唐】⊙以無漏慧已具見四諦迹故名學見迹。 【唐】⊙阿羅漢者:謂慧解脫或俱解脫。 【唐】⊙此學無學已得法智現在前時: 【唐】唯修法智,是習修故。不修類智,所以者何。以曾得法現在前時,勢力羸劣,尚不能及第二剎那,況能修餘未來遠者。 【唐】(2) 【發智】有修類智非法智:謂1) 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 【唐】2) 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類智現在前時。 ### 此中 【唐】1)⊙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者: 【唐】謂見道中三類智時,唯修類智不修法智,義如前說。 【唐】2)⊙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類智現在前時者: 【唐】謂學無學曾得類智現在前時,唯修類智不修法智,義如前說。 【唐】(3) 【發智】有俱修,謂1) 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2) 學見迹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 【唐】3) 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 此中 【唐】1.⊙入現觀道類智時者: 【唐】謂見道後道類智時,能修法智,亦修類智。由此位中捨曾得道,得未曾得道,證結斷一味得,頓得八智,俱時修十六行相故。 【唐】2.⊙學見迹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者: 【唐】〔甲〕謂有學位: 【唐】1) 以無漏道離欲染:若無漏作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乃至離無所有處染時,亦爾。 【唐】2) 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作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3) 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作加行,彼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時。 【唐】4) 雜修靜慮初後心時。 【唐】5) 起無漏他心智無漏念住無漏解脫時。 【唐】 如是等學位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能修法智,亦修類智。 ### 〔乙無學位〕 【唐】1) 若無學位,離非想非非想處染第九解脫道時, 【唐】2) 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無漏作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 【唐】3) 雜修靜慮初後心時。 【唐】4) 起無漏他心智無漏念住無漏無礙解無漏解脫時。 【唐】 如是等無學位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能修法智,亦修類智。 【唐】3.⊙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者:謂 ### 〔甲學位〕 【唐】1) 學位,以世俗道離欲染,若世俗作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乃至離無所有處染時亦爾。 【唐】2) 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作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3) 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世俗作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4) 雜修靜慮中間心時。 【唐】5) 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時。 【唐】6) 起四無量.世俗解脫.勝處遍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入滅定想微細心時。 ### 〔乙無學位〕 【唐】1) 若無學位,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世俗作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2) 雜修靜慮中間心時。 【唐】3) 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時。 【唐】4) 起四無量世俗解脫勝處遍處世俗念住世俗無礙解無諍願智邊際定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三摩地,入滅定想微細心時。 【唐】 如是等學無學位,未得世俗智現在前時,能修未來法智類智。 【唐】(4) 【發智】有俱不修,謂1) 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2) 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3) 一切異生4) 染污心5) 無記心6) 無想定7)滅定8) 無想天9) 無漏忍時。 ### 此中 【唐】1.⊙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者: 【唐】謂有學無學位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勢力羸劣,尚不能修未來自類有漏功德,況能修異類法智類智品。 【唐】2.⊙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者: 【唐】謂即1) 有學無學位未曾得聞思所成慧。2) 及入滅定微微心現在前時。 【唐】 皆不能修法智類智。 【唐】3.⊙一切異生者: 【唐】謂異生位諸有心時皆不能修法智類智,此非異生所修法故。 【唐】4.⊙染污心者: 【唐】謂諸聖者諸染污心現在前時,皆不能修法智類智。 【唐】a) 以染污心是順退分,其性沈重懈怠相應,自尚非修,況能修他無漏功德。 【唐】b) 要順勝分,其性輕妙.精進相應心,方能修善故。 【唐】5.⊙無記心者: 【唐】謂諸聖者諸無記心現在前時,皆不能修法智類智。 【唐】a) 以無記心卑下羸劣如腐種子,自尚非修,況能修他無漏功德。 【唐】b) 要堅勝心能修功德。 【唐】6.7.⊙無想定滅定者: 【唐】謂住無想定及住滅定時,俱不能修法智類智。 【唐】a) 要有心位方有所修。b) 無心位中不能修故。 【唐】8.⊙無想天者: 【唐】1) 有說:生彼於一切時不起善心,故不能修法智類智。 【唐】2) 有說:生彼雖起善心,而不能修加行善法。以彼唯起生得善故,尚不能修加行有漏,況法類智彼豈能修。 【唐】9.⊙無漏忍時者: 【唐】謂見道中a) 八無漏忍時不能修智。b) 爾時唯修自類功德,非他類故。 ^qt74ii ### 已得善法不修未來 【唐】問:何故已得善法現在前時,不能修餘未來諸善功德。 【唐】1.答:1) 作用劣故,2) 已受用故,3) 已作事故,4) 已與果故。[s163](婆沙151-175#^bmw2i5) *舊譯:此法已用.已有所作.已與果故*。 ^8cscar 【唐】2.復次,1) 已修2) 已息3) 無勢用故。 【唐】3.復次,起已得法現在前時,前已得修今復習修,二修歷世但有損減更無增益,豈能更修未曾得善。 【唐】⊙如人食用先所集財,但有損減更無增益,豈名更集未曾集財。 【唐】4.復次,a) 若多用功所起善法,能修未來諸餘善法。 【唐】b) 起已得善現在前時,不多用功故,不能修未來善法。 【唐】5.復次,⊙若已得善現在前時,能修未來諸善法者, 【唐】a) 世尊將欲入涅槃時,次第入諸靜慮等至,亦應能修未來功德。 【唐】b) 世尊現起初盡智時.已具得修一切功德,今若更修,前應未得;若爾前位功德未滿,初成佛時應非究竟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唐】勿有此失,故已得善現在前時,定不能修未來善法。 【唐】餘修智義如文廣說,准前方隅應知其相。 ### {〔【補發智】文〕 ### 61. 【唐】〔法智:1-6〕;〔類智:7-12〕;〔他心智:13-17〕;〔世俗智:18-21〕;〔苦智:22-24〕; 【唐】〔集智:25-26〕;〔滅智:27〕 【唐】●(一)若修法智,亦他心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法智,非他心智。謂: 【唐】⊙入現觀苦集滅道法智時。 【唐】⊙未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法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法智,非他心智時。 【唐】有修他心智,非法智。謂: 【唐】⊙異生已得未得他心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他心智現在前,非法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已離欲染,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法智現在前,是他心智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法智他心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異生不修他心智時。 【唐】⊙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二)若修法智,亦世俗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法智,非世俗智。謂: 【唐】⊙入現觀苦集滅道法智,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法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世俗智時。 【唐】有修世俗智,非法智。謂: 【唐】⊙諸異生,已得未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法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學見迹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世俗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法智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法智時。 【唐】⊙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三)若修法智,亦苦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法智,非苦智。謂: 【唐】⊙入現觀集滅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法智現在前,非苦智時。 【唐】有修苦智,非法智。謂: 【唐】⊙入現觀苦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苦智現在前,非法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入現觀苦法智,及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苦法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入現觀集滅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法苦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法苦智時。 【唐】⊙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四)若修法智,亦集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法智非集智。謂: 【唐】⊙入現觀苦滅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法智現在前,非集智時。 【唐】有修集智非法智。謂: 【唐】⊙入現觀集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集智現在前,非法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ᅟ ⊙入現觀集法智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集法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法集智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滅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法集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法集智時。 【唐】⊙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五)若修法智,亦滅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法智非滅智。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法智現在前,非滅智時。 【唐】有修滅智非法智。謂: 【唐】ᅟ ⊙入現觀滅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滅智現在前,非法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ᅟ ⊙入現觀滅法智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滅法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法滅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六)若修法智,亦道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法智,非道智。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滅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法智現在前,非道智時。 【唐】有修道智,非法智。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道智現在前,非法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ᅟ ⊙入現觀道法智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道法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法道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七)若修類智,亦他心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類智,非他心智。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 【唐】⊙未離欲染者,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類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類智非他心智時。 【唐】有修他心智,非類智。謂: 【唐】⊙異生已得未得他心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他心智現在前,非類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已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ᅟ⊙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類智現在前,是他心智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滅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類他心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異生不修他心智時。 【唐】⊙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八)若修類智,亦世俗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類智,非世俗智。謂: 【唐】ᅟ ⊙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類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世俗智時。 【唐】有修世俗智,非類智。謂: 【唐】⊙異生已得未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類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世俗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類智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滅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類智時。 【唐】⊙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九)若修類智,亦苦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類智非苦智。謂: 【唐】ᅟ ⊙入現觀集滅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類智現在前,非苦智時。 【唐】有修苦智非類智。謂: 【唐】ᅟ ⊙入現觀苦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苦智現在前,非類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苦類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集滅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類苦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十)若修類智,亦集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類智,非集智。謂: 【唐】ᅟ ⊙入現觀苦滅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類智現在前,非集智時。 【唐】有修集智,非類智。謂: 【唐】ᅟ ⊙入現觀集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集智現在前,非類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ᅟ ⊙入現觀集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集類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滅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現在前,非類集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十一)若修類智,亦滅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類智非滅智。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類智現在前,非滅智時。 【唐】有修滅智非類智。謂: 【唐】ᅟ ⊙入現觀滅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滅智現在前,非類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ᅟ ⊙入現觀滅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滅類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類滅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十二)若修類智,亦道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類智,非道智。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類智現在前,非道智時。 【唐】有修道智,非類智。謂: 【唐】ᅟ ⊙入現觀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道智現在前,非類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ᅟ ⊙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道類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滅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道類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十三)若修他心智,亦世俗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他心智,非世俗智。謂: 【唐】ᅟ ⊙已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他心智現在前,非世俗智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 【唐】⊙修他心智,非世俗智時。 【唐】有修世俗智,非他心智。謂: 【唐】⊙無他心智異生,已得未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有他心智異生,已得世俗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他心智時。 【唐】ᅟ ⊙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世俗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他心智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世俗智,非他心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 【唐】⊙異生,已得未得他心智現在前時。 【唐】⊙修他心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世俗他心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滅道法智時。 【唐】ᅟ ⊙未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十四)若修他心智,亦苦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他心智,非苦智。謂: 【唐】⊙異生已得未得他心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他心智現在前時。 【唐】有修苦智,非他心智。謂: 【唐】ᅟ ⊙入現觀苦-法類智時。 【唐】⊙未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苦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苦智非他心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已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集滅-法類智,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他心苦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異生不修他心智時。 【唐】⊙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十五)若修他心智,亦集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他心智,非集智。謂: 【唐】⊙異生已得未得他心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他心智現在前時。 【唐】有修集智,非他心智。謂: 【唐】ᅟ ⊙入現觀集-法類智時。 【唐】⊙未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集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集智,非他心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已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滅-法類智,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他心集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異生不修他心智時。 【唐】⊙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入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十六)若修他心智,亦滅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他心智,非滅智。謂: 【唐】⊙異生已得未得他心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他心智現在前時。 【唐】有修滅智,非他心智。謂: 【唐】ᅟ ⊙入現觀滅-法類智時。 【唐】⊙未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滅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滅智非他心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已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法類智,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他心滅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異生不修他心智時。 【唐】⊙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十七)若修他心智,亦道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他心智,非道智。謂: 【唐】⊙異生已得未得他心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他心智現在前,非道智時。 【唐】有修道智,非他心智。謂: 【唐】ᅟ ⊙入現觀道法智時。 【唐】⊙未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道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道智,非他心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已離欲染者,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他心道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滅-法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他心道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非他心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異生不修他心智時。 【唐】⊙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十八)若修世俗智,亦苦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世俗智,非苦智。謂: 【唐】⊙異生已得未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入現觀集滅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苦智時。 【唐】有修苦智,非世俗智。謂: 【唐】ᅟ ⊙入現觀苦法智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苦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世俗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世俗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苦智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集滅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苦智時。 【唐】⊙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十九)若修世俗智,亦集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世俗智,非集智。謂: 【唐】⊙異生已得未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入現觀苦滅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集智時。 【唐】有修集智,非世俗智。謂: 【唐】ᅟ ⊙入現觀集法智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集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世俗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ᅟ ⊙入現觀集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世俗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集智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滅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集智時。 【唐】⊙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二十)若修世俗智,亦滅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世俗智,非滅智。謂: 【唐】⊙異生已得未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入現觀苦集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滅智時。 【唐】有修滅智,非世俗智。謂: 【唐】ᅟ ⊙入現觀滅法智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滅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世俗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ᅟ ⊙入現觀滅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世俗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滅智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滅智時。 【唐】⊙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二十一)若修世俗智,亦道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世俗智,非道智。謂: 【唐】⊙異生已得未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入現觀苦集滅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道智時。 【唐】有修道智,非世俗智。謂: 【唐】ᅟ ⊙入現觀道-法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道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無漏智現在前,不修世俗智時。 【唐】有俱修。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修世俗智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道智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ᅟ ⊙入現觀苦集滅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道智時。 【唐】⊙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二十二)若修苦智,亦集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苦智非集智。謂: 【唐】⊙入現觀苦-法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苦智現在前時, 【唐】有修集智,非苦智。謂: 【唐】⊙入現觀集-法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集智現在前時, 【唐】有俱修。謂: 【唐】⊙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入現觀滅-法類智,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苦集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二十三)若修苦智,亦滅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苦智,非滅智。謂: 【唐】⊙入現觀苦-法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苦智現在前時, 【唐】有修滅智非苦智。謂: 【唐】⊙入現觀滅-法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滅智現在前時, 【唐】有俱修。謂: 【唐】⊙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入現觀集-法類智,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苦滅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二十四)若修苦智,亦道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苦智,非道智。謂: 【唐】⊙入現觀苦-法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苦智現在前時, 【唐】有修道智,非苦智。謂: 【唐】⊙入現觀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道智現在前時。 【唐】有俱修。謂: 【唐】⊙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入現觀集滅-法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苦道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二十五)若修集智亦滅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集智,非滅智。謂: ### ⊙入現觀集法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集智現在前時。 【唐】有修滅智,非集智。謂: 【唐】⊙入現觀滅法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滅智現在前時。 【唐】有俱修。謂: 【唐】⊙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入現觀苦法類智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集滅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二十六)若修集智,亦道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集智,非道智。謂 【唐】⊙入現觀集法類智時。⊙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集智現在前時。 【唐】有修道智,非集智。謂 【唐】⊙入現觀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道智現在前時。 【唐】有俱修。謂 【唐】⊙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入現觀苦滅法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集道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二十七)若修滅智亦道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修滅智,非道智。謂: 【唐】⊙入現觀滅法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滅智現在前時。 【唐】有修道智,非滅智。謂: 【唐】⊙入現觀道法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道智現在前時。 【唐】有俱修。謂: 【唐】⊙入現觀道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未得無漏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能俱修時。 【唐】有俱不修。謂: 【唐】⊙入現觀苦集法類智時。 【唐】⊙學見迹阿羅漢,已得無漏智現在前,非滅道智時。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時。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俱不修時。 【唐】⊙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無想定滅定無想天無漏忍時。 【唐】} ## 9.諸智於八智中一一緣幾智〖相緣〗 【唐】法智乃至道智, 【發智】於八智中一一緣幾智耶。 ### 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謂或有說:諸所緣緣非實有體。 【唐】(評)為遮彼執,顯所緣緣實有自體,故作斯論。 ### 2.法智類智之所緣 【發智】答:1) 法智緣七智:除類智。 【唐】2) 類智緣七智:除法智。 【唐】所以者何。法智緣下,類智緣上,故不相緣。 【唐】如有二人同住一處,一人觀地,一人觀空,如是二人不相見面。 ### 3.他心智世俗智之所緣 【發智】他心智世俗智俱緣八智者。 【唐】此二總能緣心心所法故。 ### 4.苦集滅道智之所緣 【發智】 《婆沙》 【唐】苦智集智俱緣二智:謂他心世俗智者。 此二唯能緣有漏心品故。 【唐】滅智不緣智者。 緣無為故。 【唐】道智緣七智:除世俗智者。 緣道諦故。 ### 5. 【唐】有餘於此別作問言:法智乃至道智,於八智中一一幾智緣耶。 【唐】即自答言:「 【唐】1) 法智四智緣ᅟ :除類苦集滅智。 【唐】2) 類智四智緣ᅟ :除法苦集滅智。 【唐】3) 他心智七智緣ᅟ:除滅智。 【唐】4) 世俗智六智緣ᅟ:除滅道智。 【唐】5) 苦集滅道智五智緣:除苦集滅智。」555 a1 ## 10.八智自他相望為幾緣耶〖緣〗 ### 1. 【發智】法智乃至道智自他相望為幾緣耶。 ### 1.1.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 【唐】或有執:緣無實體。 【唐】(評)為遮彼意欲,顯四緣實有自體,故作斯論。 ### 2. 【發智】答:法智與法智為四緣,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此中與前«結蘊»『不善納息』所說有異。 【唐】謂a) 此中說:法智與法智為四緣。 【唐】b) 『不善納息』說:「有身見與有身見或為四三二一緣」耶。 【唐】1.答:a) 如此中說彼亦應爾,如彼所說此亦應爾。 【唐】b) 但為顯示異相異文令受持者生欣樂故。 【唐】2.復次,欲現二門二略二影二梯二隥二明二炬,令知所說更相顯故。 【唐】3.復次,1) 彼說是了義,此說非了義。 【唐】2) 彼說無別意,此說有別意。 【唐】3) 彼說無別緣,此說有別緣。 【唐】4) 彼說依勝義,此說依世俗。 【唐】4.復次,a) 彼依四種差別而說,謂1) 界差別,2) 世差別,3) 剎那差別,4) 等無間緣差別。 【唐】b) 此唯依一種差別而說,謂等無間緣差別。 ### 4.法智與其他智的相緣關係 【發智】 《婆沙》 【唐】法智與法智為四緣者。 謂因等無間所緣增上,此中 【唐】⊙因者ᅟ:如種子法。 【唐】⊙等無間者:如開避法。 【唐】⊙所緣者 :如柱杖法。`[柱=任【三宮】]` 【唐】⊙增上者 :如不障法。 【唐】⊙法智與法智為因緣者:謂為一因即相似因。`[相似=同類【三宮】]` 【唐】⊙為等無間緣者:謂法智無間法智現在前。 【唐】⊙為所緣緣者 :謂法智緣法智而生。 【唐】⊙為增上緣者 :謂法智不障礙法智生。 【唐】與類智為三緣,除所緣者。 謂法智與類智為三緣,除所緣。 【唐】⊙為因緣者ᅟ:謂法智與類智為一因,即同類因。 【唐】⊙為等無間緣者:謂法智無間類智現在前。 【唐】⊙為增上緣者 :謂法智不障礙類智生。 【唐】⊙除所緣者ᅟ:謂法智與類智互不相緣。 【唐】與他心智為四緣等者。 ### { 【唐】1) 若與彼為因等無間:非所緣。 【唐】2) 若與彼為所緣:非因等無間。 ### } 【唐】謂法智, 【唐】a) 與自相續他心智,為因等無間,非所緣。 【唐】b) 與他相續他心智為所緣,非因等無間。餘如前說。 【唐】與世俗智為三緣除因者。 謂因緣如種子法,無漏與有漏非種子法故,法智與世俗智非因緣,但為三緣。 【唐】與苦集滅智為三緣,除所緣者。 謂a) 苦集智緣有漏,法智無漏故,非彼所緣。 【唐】b) 滅智緣無為法,法智有為故,非彼所緣。 【唐】與道智為四緣。 如前說。 ### 6.類智與其他智的相緣關係 【發智】類智: 【唐】1) 與類智為四緣等。 【唐】准前法智,應知其相。 ### {〔【補發智】文〕 【唐】⊙ 【發智】 2) 與他心智,為四緣。 【唐】a) 若與彼為因等無間,非所緣。 【唐】b) 若與彼為所緣,非因等無間。 【唐】3) 與世俗智,為三緣,除因。 【唐】4) 與苦集滅智,為三緣,除所緣。 【唐】5) 與道智,為四緣。 【唐】6) 與法智,為三緣,除所緣。 ### } ### 8.他心智與其他智的相緣關係 【發智】 《婆沙》 【唐】他心智與他心智為四緣等者。 ### { 【唐】1) 若與彼為因等無間,非所緣。 【唐】2) 若與彼為所緣,非因等無間。 ### } 【唐】此中因緣,謂一同類因,餘如前說。 【唐】與世俗智為四緣者。 此中因緣,謂同類異熟二因,餘如前說。 【唐】與苦集智為四緣等者。 ### { 【唐】1) 若與彼為因,非所緣。 【唐】2) 若與彼為所緣,非因。 ### } 【唐】謂a) 無漏他心智, 與苦集智為一同類因者 【唐】 定非所緣,彼緣有漏故。 【唐】b) 若有漏他心智,與苦集智為所緣者 【唐】 定非因緣,有漏不與無漏為因緣故。 【唐】與滅智為三緣,除所緣者。 彼緣無為故。 【唐】與道法類智為四緣者。 義如前說。 ### 10.世俗智與其他智的相緣關係 【發智】 《婆沙》 【唐】世俗智與世俗智,為四緣者。 此中因緣,謂同類遍行異熟三因,餘如前說。 【唐】與苦集智為三緣,除因者。 有漏不與無漏法為因緣故。 【唐】與滅道智為二緣,謂等無間增上者。 彼緣無漏故,餘如前說。 【唐】與法類智為三緣,除因者。 有漏與無漏非如種子故。 【唐】與他心智為四緣等者。 ### { 【唐】1) 〔婆沙略〕若與彼為因等無間,非所緣。 【唐】2) 若與彼為所緣,非因等無間。 ### } 【唐】謂世俗智與自相續有漏他心智,為同類因等無間緣。 【唐】a) 與自相續無漏他心智為等無間緣,俱非所緣。 【唐】b) 與他相續有漏他心智為所緣,非因等無間。 ### 12.苦智與其他智的相緣關係 【發智】苦智與苦智及集滅智為三緣,除所緣等者。 【唐】如文廣說,其中所以准前應知。 ### {〔【補發智】文〕 【唐】【發智】1.苦智 1) 與苦智,及集滅智:為三緣,除所緣。 【唐】2) 與道法類智:為四緣。 【唐】3) 與他心智:為四緣。 【唐】a) 若與彼為因等無間:非所緣。 【唐】b) 若與彼為所緣ᅟ :非因等無間。 【唐】4) 與世俗智:為三緣,除因。 【唐】2.集智 1) 與集智,及滅智:為三緣,除所緣。 【唐】2) 與道法類智:為四緣。 【唐】3) 與他心智:為四緣。 【唐】a) 若與彼為因等無間:非所緣。 【唐】b) 若與彼為所緣ᅟ :非因等無間。 【唐】4) 與世俗智:為三緣,除因。 【唐】5) 與苦智:為三緣,除所緣。 【唐】3.滅智 1) 與滅智:為三緣,除所緣。 【唐】2) 與道法類智:為四緣。 【唐】3) 與他心智:為四緣。 【唐】a) 若與彼為因等無間:非所緣。 【唐】b) 若與彼為所緣ᅟ :非因等無間。 【唐】4) 與世俗智:為三緣,除因。 【唐】5) 與苦集智:為三緣,除所緣。 【唐】4.道智 1) 與道智,及法類智:為四緣。 【唐】2) 與他心智:為四緣。 【唐】a) 若與彼為因等無間:非所緣。 【唐】b) 若與彼為所緣ᅟ :非因等無間。 【唐】3) 與世俗智:為三緣,除因。 【唐】4) 與苦集滅智:為三緣,除所緣。 ### } ## 11.無漏智對於諸結斷之能力限界〖斷〗 ### 1. 【發智】諸結欲界繫,彼結法智斷耶。乃至廣說。 ### 2.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 【唐】1) 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 【唐】2) 類智:不能斷欲界結。 【唐】⊙或有生疑:「 【唐】a) 如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類智為亦能斷欲界結耶。 【唐】b) 如類智不能斷欲界結,法智為亦不能斷色無色界結耶。」 【唐】⊙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 【唐】1) 法智:定能斷色無色界結。 【唐】2) 類智:定不能斷欲界結,故作斯論。 ### 3. 【唐】問:何故a) 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b) 類智不能斷欲界結耶。 【唐】1.答:a) 法智先斷欲界結故,亦能斷色無色界結。 【唐】b) 類智不先斷色無色界結,故不能斷欲界結。 【唐】2.復次,a) 類智未斷色無色界結故,法智斷之。 【唐】b) 法智已斷欲界結故,類智不斷。 【唐】3.復次,若類智能斷欲界結者,云何斷耶。 【唐】A) 為先斷色無色界結,後斷欲界結。 【唐】B) 為先斷欲界結,後斷色無色界結耶。 【唐】a) 若先斷色無色界結,後斷欲界結者,欲界結麁先已斷故,復何所斷。 【唐】b) 若先斷欲界結後斷色無色界結者,類智則應受他訶責:自界諸結猶未能離,如何欲斷他界結耶。 【唐】⊙如王未降自國怨敵,欲伏他國,為他所訶。 【唐】4.復次,a) 一切類智定以法智為因故,法智能助彼斷色無色界結。 【唐】b) 非一切法智定以類智為因,故類智不能助法智斷欲界結。 【唐】5.復次,道類智後類智多分不現在前,設現在前勢用羸劣。 【唐】要畢竟離欲界結已,勝用類智方容現前,故彼不能斷欲界結。 【唐】6.復次,a) 法智要離欲界結已,用方猛利,由猛利故能斷上結。 【唐】b) 類智要離有頂結已,用方猛利,彼猛利時,下結已斷復何所斷。 【唐】7.復次,a) 法智極猛利,斷不善結尚不用功,況無記結而不能斷。 【唐】⊙如極利刀尚能斷鐵,況草木等。 【唐】b) 類智不極猛利,斷無記結尚多用功,況不善結而當能斷。 【唐】⊙如以鈍刀斷草木等,尚多用功,況能斷鐵。 【唐】8.復次,a) 法智具能斷十八界十二處五蘊。 【唐】⊙如有壯士力敵千夫,能斷上結。 【唐】b) 類智唯能斷十四界十處五蘊,力用劣故不斷下結。 【唐】9.復次,a) 欲界邪見能緣三界苦集,先斷彼已,復欲斷彼所緣,是故法智能斷上二界結。b) 色無色界邪見,不能緣欲界苦集,是故類智不能斷欲界結。 【唐】10.復次,a) 欲界他界緣遍行諸結,能緣色無色界苦集,先斷彼已,復欲斷彼所緣,是故法智能斷上二界結。 【唐】b) 上界他界緣遍行諸結,不緣欲界苦集,是故類智不能斷欲界結。 【唐】⊙如有國王先殺怨賊,後亦壞彼遊戲之處。 【唐】11.復次,欲界諸蘊逼切有情過於重擔,既斷彼已,<u>數復讚彼對治及滅</u>,爾時復能斷上諸蘊。 【唐】是故法智能斷上界結,類智不能斷欲界結。 ### 6‹滅道法智離上界欲,非苦集法智› 【唐】然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者,是滅道法智;非苦集法智,所以者何。法應爾故, 【唐】謂修行者為欲界蘊現所逼切.過於重擔,既捨彼已,<u>報彼對治及滅惡故</u>,數復觀察。數觀察時,即自然能斷色無色界結。 【唐】1.復次,a) 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 【唐】b) 色無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 【唐】 非厭不定界法,能斷定界結故。 【唐】2.復次,a) 欲界是麁。 【唐】b) 色無色界是細。 【唐】 非厭麁界法,能斷細界結故。 【唐】3.復次,a) 欲界是下劣。 【唐】b) 色無色界是勝妙。 【唐】 非厭下劣界法,能斷勝妙界結故。 【唐】4.復次,a) 欲界是下。 【唐】b) 色界是中,無色界是上。 【唐】 非厭下界法能斷中上界結故。 【唐】5.復次,若苦集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者,便為於異處修厭離於異處得解脫。 【唐】1) 如斷手繫,手得解脫;若斷足繫,足得解脫。 【唐】2) 非斷手繫,足得解脫;非斷足繫,手得解脫。 【唐】 是故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者,是滅道法智,非苦集法智。 ### 8法智但依欲 【唐】然滅道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者,唯生欲界,非生色無色界,所以者何。 【唐】入出法智方便心,唯欲界繫生,上二界者已捨此心,必不起故。==\[zs74入出此智諸有漏心.唯欲有故.]\[s89法智生二心者,謂欲色界修所斷心]\[本義:此入出心遠方便心也。]== 【唐】復次,法智隨轉戒,唯是欲界大種所造生,上二界者捨此大種必不起故。 【唐】復次,生上二界者,必於法智所作已辦.加行已息,不復現前。 【唐】如阿羅漢,於三界結斷對治道.所作已辦,不復現前。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六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唐】問:若爾,何故諸阿羅漢起無漏智耶。 【唐】答: 【唐】1.欲觀所捨諸蘊過患,及觀所得滅道勝利故,彼復起諸無漏智。 【唐】2.復次,彼由四緣起無漏智:一為住現法樂故,二為遊戲功德故,三為觀本所作故,四為受用聖財故。 【唐】3.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世尊弟子生無色界,不起靜慮及靜慮中所發功德,生色界者亦能起之。 【唐】彼說何義。彼說: 【唐】a) 若生無色界者,不起法智斷上界結。 【唐】b) 生色界者若未離色無色界染亦能起滅道法智斷色無色界結。 【唐】4.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有此義應不決定,謂生色界於法智 【唐】1) 少分能起,少分不能起, 【唐】a) 少分能起者:謂滅道法智少分。 【唐】b) 不能起者:謂苦集法智。 【唐】2) 或有能起,或有不能起, 【唐】a) 或有能起者:謂未離彼染。 【唐】b) 或有不能起者:謂已離彼染。 【唐】3) 或時能起或時不能起, 【唐】a) 或時能起者 :謂起離染道時。 【唐】b) 或時不能起者:謂引善根時。 【唐】 是故前說於理為善。 ### 11. 【發智】諸結欲界繫,彼結法智斷耶。 【唐】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 【發智】 《婆沙》 【唐】1.有結欲界繫,非法智斷, 【唐】 謂欲界結或忍斷,或餘智斷,或不斷。 此中a) 或忍斷者 :謂四法智忍斷。 【唐】b) 或餘智斷者:謂世俗智斷。 【唐】c) 或不斷者 :謂1) 已斷故。 【唐】2) 或未起彼斷加行故。 【唐】2.有結法智斷,非欲界繫, 【唐】 謂色無色界結法智斷。 即色無色界修所斷結,滅道法智斷。 【唐】3.有結欲界繫,亦法智斷, 【唐】 謂欲界結法智斷。 即欲界修所斷結四法智斷。 【唐】4.有結非欲界繫,亦非法智斷, 【唐】 謂色無色界結,1) 或忍斷。 【唐】2) 或餘智斷。 【唐】3) 或不斷。 此中1) 或忍斷者 :謂四類智忍斷。 【唐】2) 或餘智斷者:謂類智或世俗智斷。 【唐】3) 或不斷者 :謂a) 已斷故, 【唐】b) 或未起彼斷加行故。 ### 13. 【發智】 《婆沙》 【唐】諸結色無色界繫,彼結類智斷耶。 【唐】答:諸結類智斷,彼結色無色界繫。 謂色無色界修所斷結,四類智斷。 ### 14.1. 【發智】 《婆沙》 【唐】有結色無色界繫,非類智斷,謂色無色界結,1) 或忍斷, 【唐】2) 或餘智斷, 【唐】3) 或不斷。 此中1) 或忍斷者 :謂四類智忍斷。 【唐】2) 或餘智斷者:謂法智,或世俗智斷。 【唐】3) 或不斷者 :謂a) 已斷故, 【唐】b) 或未起彼斷加行故。 ### 15. 【發智】 《婆沙》 【唐】諸結見苦所斷,彼結苦智斷耶。 【唐】答:諸結見苦所斷,彼結非苦智斷, 【唐】1) 或忍斷, 【唐】2) 或餘智斷, 【唐】3) 或不斷。 【唐】此中, 【唐】1) 或忍斷者 :謂苦法類智忍斷。 【唐】2) 或餘智斷者:謂世俗智斷。 【唐】3) 或不斷者 :謂已斷故,或未起彼斷加行故。 【唐】必無苦智能斷彼結,無漏智唯能斷修所斷故。 ### 16.1. 【發智】 《婆沙》 【唐】設結苦智斷,彼結見苦所斷耶。 【唐】答:諸結苦智斷,彼結非見苦所斷。⊙是修所斷,無漏智不能斷見所斷故。 ### {〔【補發智】文〕 【發智】 《婆沙》 【唐】諸結見集滅道所斷,彼結-集滅道智斷耶。 【唐】答:a) 諸結見集滅道所斷, 【唐】b) 彼結非集滅道智斷,1) 或忍斷, 【唐】2) 或餘智斷, 【唐】3) 或不斷。 【唐】設結集滅道智斷,彼結見集滅道所斷耶。 【唐】答:a) 諸結集滅道智斷, 【唐】b) 彼結非見集滅道所斷, 【唐】 是修所斷。 ### } 【唐】⊙見集滅道所斷結,對集滅道智斷, 【唐】准上應知。唯無間道能斷諸結, 【唐】由此中說苦智等不能斷見所斷結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b>☗s108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修智納息第四之四 【唐】(舊譯:第56卷.大正28,p.395c) ## 12.法智·類智及四諦智之滅作證〖證〗 ### 1.對無間道非作證說破斥的理由 【發智】諸結法智斷,彼結滅.法智作證耶。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無間道斷諸結得,解脫道證彼滅得。」如外國諸論師。為遮彼意,顯無間道能斷諸結得.亦證彼滅得;若無間道唯斷結得,解脫道方能證彼滅得者,便違此說「諸結法智斷,彼結滅法智作證」等。 【唐】若以滅道法智究竟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者,彼以法智為無間道,類智為解脫道,如何可說諸結法智斷,彼結滅即法智作證耶。是故應知,無間道能斷諸結得.亦證彼滅得,理不可違,由此因緣故作斯論。 ### 2.結滅法智作證 【發智】諸結法智斷,彼結滅.法智作證耶。答:諸結法智斷,彼結滅.法智作證。 【唐】謂隨法智為無間道,斷爾所結,此無間道即能證彼爾所滅故。 【發智】有結滅.法智作證,彼結非法智斷,謂或忍斷,或餘智斷,彼結滅.法智作證。 【唐】如: 【唐】預流者以世俗道.斷欲界一品乃至五品結已,復以法智為無間道.斷第六品得一來果。爾時無間道法智,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世俗智所斷欲界前五品修所斷結滅。 【唐】一來者以世俗道.斷欲界第七第八品結已,復以法智為無間道.斷第九品得不還果。爾時無間道法智,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世俗智所斷欲界前八品修所斷結滅。 【唐】不還者以世俗道或類智.離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以類智斷非想非非想處八品結已,復以法智為無間道.斷第九品得無學果。爾時無間道法智,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世俗智所斷欲界修所斷結滅.類智世俗智所斷七地修所斷結滅.類智所斷非想非非想處前八品修所斷結滅。 【唐】▲如是諸結滅.法智作證,彼結非法智斷。 ### 3.結滅類智作證 【發智】諸結類智斷,彼結滅.類智作證耶。答:諸結類智斷,彼結滅.類智作證。 【唐】謂隨類智為無間道.斷爾所結,此無間道即能證彼爾所滅故。 【發智】有結滅.類智作證,彼結非類智斷。謂或忍斷,或餘智斷,彼結滅.類智作證。 【唐】如諸聖者以法智或世俗道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以法智斷非想非非想處八品結已,復以類智斷第九品得無學果,爾時無間道類智,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法智世俗智所斷八地修所斷結滅;法智所斷非想非非想處,前八品修所斷結滅。 【唐】▲如是諸結滅,類智作證,彼結非類智斷。 ### 4.結滅苦智作證 【發智】諸結苦智斷,彼結滅.苦智作證耶。答:諸結苦智斷,彼結滅.苦智作證。 【唐】謂隨苦智為無間道,斷爾所結,此無間道即能證彼爾所滅故。 【發智】有結滅.苦智作證,彼結非苦智斷,謂或忍斷,或餘智斷,彼結滅.苦智作證。如: 【唐】預流者以世俗道或集滅道智.斷欲界一品乃至五品結已,復以苦智為無間道.斷第六品。爾時無間道苦智,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世俗集滅道智所斷欲界前五品修所斷結滅。 【唐】一來者以世俗道及集滅道智.斷欲界第七第八品結已,復以苦智為無間道.斷第九品得不還果。爾時無間道苦智,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世俗集滅道智所斷欲界前八品修所斷結滅。 【唐】不還者以世俗道或集滅道智.離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以集滅道智.斷非想非非想處八品結已,復以苦智為無間道.斷第九品得無學果。爾時無間道苦智,證先忍所斷三界見所斷結滅,及證先世俗集滅道智所斷八地修所斷結滅,集滅道`[道+(智)【三宮】]`所斷非想非非想處前八品修所斷結滅。 【唐】▲如是諸結滅,苦智作證,彼結非苦智斷。 ### 5.集滅道智之各滅作證場合 【發智】{諸結集滅道智斷,彼結滅.集滅道智作證耶。答:諸結集滅道智斷,彼結滅.集滅道智作證。有結滅.集滅道智作證,彼結非集滅道智斷;謂或忍斷,或餘智斷,彼結滅.集滅道智作證。} 【唐】如說苦智,說集滅道智,應知亦爾。 ### 6.‹斷結門及滅作證門之區別› 【唐】問:前門此門有何差別。 【唐】答:1.諸有欲令無間道斷諸結得,解脫道證彼滅得者,彼說:前門顯無間道作用,此門顯解脫道作用。 【唐】2.諸有欲令無間道能斷諸結得,亦證彼滅得者。彼說:「前門顯無間道能斷諸結得及證彼滅得;此門唯顯無間道證諸結滅得。」如斷結得證彼滅得,捨過失修功德,捨無義得有義,捨下劣得勝妙,離愛染苦證寂靜樂,應知亦爾。 【唐】3.復次,前門顯斷有為,此門顯證無為。 【唐】4.復次,前門顯頓斷,此門顯數斷。 【唐】5.復次,前門顯斷時即證`[證=斷【三宮】]`,此門顯先斷後證,是謂前門此門差別。 ## 13.四十二章.於十智中幾智知〖智知〗 【發智】眼根乃至無色界修所斷無明隨眠,於十智中幾智知耶。乃至廣說。 ### 1.論題提起之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 1.1.‹無境緣之異說› 【唐】2.謂或有執:有諸覺慧無所緣境,如取幻事健達縛城鏡像水月影光鹿愛旋火輪等,種種覺慧皆無實境。 【唐】▲為遮彼執顯諸覺慧皆實有境。 ### 1.2.‹能知所知之異說› 【唐】3.或復有執:有能知智不知所知,有所知境非智所知。 【唐】▲為遮彼執顯無能知智不知所知,及無所知境非智所知,由此因緣故作斯論。 ### 2.‹答問所依› 【唐】若問攝,應依十八界審思而答。 【唐】若問識,應依十二處審思而答。 【唐】若問隨眠,應依五部審思而答。 【唐】若問智,應依四聖諦審思而答。 【唐】▲如是諸法易可顯示,易可施設。 ### 3.‹此中答問› 【唐】此中問智,故應依四聖諦審思而答,然一切法略有五種,謂:四諦所攝及所不攝。此中:三界苦集及道諦所攝法各有二種,謂:相應及不相應;滅諦所攝法及諦所不攝法各唯一種,謂不相應。 ### 4.關於十智對象之略毘婆沙 【唐】欲界苦集諦所攝相應法 七智知 除類滅道智 【唐】不相應法 六智知 除類他心滅道智。 【唐】色界苦集諦所攝相應法 七智知 除法滅道智。 【唐】不相應法 六智知 除法他心滅道智。 【唐】無色界苦集諦所攝相應不相應法 俱六智知 除法他心滅道智。 【唐】滅諦所攝法 六智知 除他心苦集道智。 【唐】道諦所攝相應法 七智知 除苦集滅智。 【唐】不相應法 六智知 除他心苦集滅智。 【唐】諦所不攝法一智知,謂: 世俗智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 { ### 5.知二十二根之智的數量 【發智】 【答: 【唐】△眼根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耳鼻舌身命根亦爾。 【唐】△女根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男根亦爾。 【唐】△意根九智知,除滅智。樂喜捨信等五根亦爾。 【唐】△苦根七智知,除類滅道智。憂根亦爾。 【唐】△三無漏根七智知,除苦集滅智。 ### 6.知十八界乃至三斷法之智的數量 【唐】△眼耳鼻舌身色聲觸界,七智知,除他心滅道智。眼鼻舌身色聲觸處,色取蘊,前五界有見有對法,亦爾。 【唐】△香味界六智知,除類他心滅道智。香味處亦爾。 【唐】△眼耳身識界八智知,除滅道智。後四取蘊識界有漏法無記見修所斷法亦爾。 【唐】△鼻舌識界七智知,除類滅道智。不善欲界繫法亦爾。 【唐】△意界意識界九智知,除滅智。意處後四蘊有為法過去未來現在法亦爾。 【唐】△法界十智知,法處無色無見無對法善法亦爾。 【唐】△色蘊八智知,除他心滅智。有色法亦爾。 【唐】△無漏法八智知,除苦集智。無斷法亦爾。 【唐】△無為法六智知,除他心苦集道智。 【唐】△色界繫法七智知,除法滅道智。 【唐】△無色界繫法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 【唐】△學無學法七智知,除苦集滅智。 【唐】△非學非無學法九智知,除道智。 ### 7.知四諦乃至三重三摩地之智的數量 【唐】△苦集諦八智知,除滅道智。世俗智三重三摩地亦爾。 【唐】△滅諦六智知,除他苦集道智。 【唐】△道諦七智知,除苦集滅智。苦集滅道智三三摩地亦爾。 【唐】△四靜慮九智知,除滅智。他心智亦爾。 【唐】△四無量七智知,除法滅道智。初三解脫八勝處前八遍處亦爾。△下三無色七智知,除法他心滅智。第四第五第六解脫亦爾。 【唐】△第四無色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第七第八解脫後二遍處 【唐】 亦爾。 【唐】△法智六智知,除類苦集滅智。 【唐】△類智六智知,除法苦集滅智。 ### 8.知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之智的數量 【唐】△三結八智知,除滅道智。無明漏;見無明瀑流軛;見戒禁取;後二身繫;貪慢結;後三順下分結;五見;眼耳身意觸所生愛身;後四隨眠;愛慢無明見取疑結亦爾。 【唐】△三不善根七智知,除類滅道智。欲漏瀑流軛取;前二身繫;五蓋;瞋嫉慳結;前二順下分結;鼻舌觸所生愛身;欲貪瞋恚隨眠,恚嫉慳結亦爾。 【唐】△有漏七智知,除法滅道智。有瀑流軛;我語取;除無色貪,餘四順上分結;有貪隨眠亦爾。 【唐】△無色貪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 【唐】△欲界三十六隨眠七智知,除類滅道智。 【唐】△色界三十一隨眠七智知,除法滅道智。 【唐】△無色界三十一隨眠六智知,除法他心滅道智。】 ### } 【唐】此中眼根七智知等,准前所說,應知其相。 ### 9.智及所知之義 【唐】問:何故名智。 【唐】答:能知所知故名為智。 【唐】問:何故名所知。 【唐】答:1.是智所知故名所知。 【唐】2.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能量故名智,所量故名所知,能稱所稱能度所度,應知亦爾。 【唐】3.脇尊者言:能知故名智,若法是智所行所緣所取境事,說名所知,智與所知相對建立,故無有智不知所知,亦無所知非智所知,無智無所知,無所知無智。 ## 14.無常想〖想〗 【發智】如說:「無常想,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除一切欲貪,色貪,無色貪,掉舉,我慢,無明。」乃至廣說。==\[[SA](雜含1-641#270).[270](agamas#^sa0270) [s38](婆沙031-040.md#^fmjl1f)]== ^jsuyni ### { 【發智】△此想當言幾智相應耶。答:應言:能除欲貪者,法智苦智相應;能除色無色貪者,類智苦智相應;能除掉舉慢無明者,法智類智苦智相應。 【唐】△此想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答:應言:能除欲貪者,有尋有伺。能除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者,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唐】△此想當言幾根相應耶。答:應言:能除欲貪者,捨根相應;能除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者,樂喜捨根相應。 【唐】△此想當言空無願無相俱耶。答:應言:無願俱。 【唐】△此想當言緣何界繫耶。答:應言:「能除欲貪者,緣欲界繫;能除色貪者,緣色界繫;能除無色貪者,緣無色界繫;能除掉舉慢無明者,緣三界繫。」 ### } ### 1.論題提起之由來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無常想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廣說如前。」契經雖有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 2.世尊說無常想之意趣 【唐】問:世尊何故說此契經。 【唐】答:1.有諸有情,心多懈怠,不勤精進,捨諸善軛,為勸策彼,故說此經。 【唐】2.復次,為勸學者捨後有愛故說此經,謂世尊說彌勒當來成佛時事,有諸學者作是念言:「願我當見彼成佛事乃般涅槃。」故佛告言:「汝等今者,有諸資具,少時適意,故愛後有,若乏資緣,為苦所逼,便於諸有都不愛樂;爾時應修此無常想,永盡諸漏而般涅槃,是故不應貪愛後有。」故為學者說此契經。 ### 3.無常想對治欲貪之諸門分別 【唐】▲然無常想,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除一切欲貪者: 【唐】此想應言:法智相應,謂苦法智。 【唐】此想應言:有尋有伺,謂未至定尋伺俱生。 【唐】此想應言:捨根相應,謂未至定捨根俱生。 【唐】此想應言:與無願俱,謂苦無願相應。 【唐】此想應言:緣欲界繫,謂緣欲界五蘊。 ### 4.無常想對治色貪之諸門分別 【唐】▲能除一切色貪者: 【唐】此想應言:類智相應,謂苦類智。 【唐】此想應言:或有尋有伺,謂未至定及初靜慮尋伺俱生;或無尋唯伺,謂靜慮中間唯伺俱生;或無尋無伺,謂在後三靜慮。 【唐】此想應言:或樂根相應,謂在第三靜慮;或喜根相應,謂在初二靜慮;或捨根相應,謂在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 【唐】此想應言:與無願俱,謂苦無願相應。 【唐】此想應言:緣色界繫,謂緣色界五蘊。 ### 5.無常想對治無色貪之諸門分別 【唐】▲能除一切無色貪者: 【唐】此想應言:類智相應,謂苦類智,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樂喜捨根相應與無願俱,緣無色界繫,如前能除色貪想說。 【唐】有差別者: 【唐】a.此想或無尋無伺,謂在後三靜慮,及前三無色。 【唐】b.或捨根相應,謂在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及前三無色。 【唐】c.緣無色界繫,謂緣無色界四蘊。 ### 6.無常想對治掉舉我慢無明之諸門分別 【唐】▲能除一切掉舉我慢無明者: 【唐】此想應言:法類智相應,謂苦法類智。 【唐】此想應言: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樂喜捨根相應與無願俱,皆如前能除無色貪想說。 【唐】此想應言:或緣欲界繫,謂緣欲界五蘊,或緣色界繫,謂緣色界五蘊,或緣無色界繫,謂緣無色界四蘊。 ### 7.想聲顯諸聖道之理由 【唐】問:一切聖道皆能斷結,何故唯說無常想耶。 【唐】答:此中想聲顯諸聖道,謂佛或時以受聲想聲思聲意聲燈聲,信精進念定慧聲,船筏聲山石聲水聲花聲慈悲喜捨聲,顯諸聖道,廣說如前,此中亦爾,故不應難。 ### 8.無常想能除一切三界貪 【唐】問:無常想唯能對治二部煩惱,謂見苦及修所斷,何故此中說能除一切三界貪等。 【唐】答:1.此中但應說能除三界貪等,不應說一切;而說一切者,一切有二種,謂:少分一切及一切一切;此中但說少分一切,謂見苦及修所斷一切,非餘。 【唐】2.復次,佛為聖者說此契經,彼已永斷見所斷結,勸彼修習此無常想,令斷一切三界修所斷結,故無有過。 ### 9.無常想所對治有七隨眠,然此中唯說貪慢無明三種之理由 【唐】問:無常想能對治七隨眠,何故此中唯說能斷貪慢無明。 【唐】答:1.由此三種通三界遍五部,是故偏說;五見及疑雖通三界而不遍五部;瞋雖遍五部而不通三界,故不說之。 【唐】2.復次,由此三種通三界異生聖者,俱可現行,是故偏說;五見及疑雖通三界,而諸聖者必不現行;瞋雖異生聖者俱可現行,而不通三界,是故不說。 ### 10.貪分三界差別而掉舉等不然之理由 【唐】問:何故貪分三界差別,而掉舉等不然。[s49](婆沙041-050#^dr8ijb) 【唐】答:1.彼亦應分三界差別,而不分者應知有餘。 【唐】2.復次,欲現異說異文莊嚴於義,令受持者生欣樂故。 【唐】3.復次,欲現二門二略,乃至廣說。 【唐】4.復次,貪愛是重,難斷難破,多諸過患[s78](婆沙071-080#^d45syp),是故偏分。 【唐】5.復次,以貪愛故諸界諸地諸部差別,是故偏分。 ^yopl5k ### 11.說修無常想唯除我慢不說除他慢之理由 【唐】問:修無常想能除七慢,何故此說唯除我慢。 【唐】答:此中且說近對治故,謂無常想是我慢近對治,如契經說:若諸苾芻,修無常想者能引無我想,若住無常無我想者,能斷我慢速盡諸漏。 ### 12.說無常想所對治唯掉舉,不說惛沈之理由 【唐】問:何故一切隨煩惱中唯說掉舉。 【唐】答:隨煩惱中過患增者唯有掉舉,謂通三界是纏性攝;惛沈雖具如是二義,而在上界順等至故,過患不增,是故此中偏說掉舉。 ## 15.七處善・三義觀〖七善〗 【發智】如說:「七處善三義觀,能於此法毘㮏耶中速盡諸漏。<b>`[(㮏=奈【明】)]`</b>」云何為七。謂:如實知色<b>`[(〔色〕-【三宮】)]`</b>色集色滅趣色滅行色味色患色出。如實知受想行識七亦爾,此智當言法智乃至道智耶。乃至廣說。 ### 1.論究之所以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苾芻當知,有七處善及三義觀,廣說如前。」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 2.‹佛陀說七處善之意趣› 【唐】問:世尊何故說此契經。 【唐】答:1.有諸學者已入見道,住修道中為修所斷煩惱所惱,世尊欲令修彼對治,告言:「汝等已得聖道,何不依之斷餘煩惱。」如勇健人為怨所惱,他人告曰:汝既勇健,寧不害怨而為彼惱。 【唐】2.復次,有諸學者已得初果,於後勝果不作加行,設作加行不如實知,世尊欲令起勝加行告言:汝等若能不捨先得預流諸加行者,不久必獲究竟漏盡。 【唐】▲佛為彼故說此契經。 ### 2.1.七處善幾智 【發智】如實知色是四智,謂法類世俗苦智。者 【唐】此中法智知欲界色果,類智知色界色果,世俗智知一切色果,苦智知有漏色果非常苦空非我,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果故。 【發智】如實知色集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者 【唐】此中法智知欲界色因,類智知色界色因,世俗智知一切色因,集智知有漏色因集生緣,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因故。 【發智】如實知色滅是四智,謂法類世俗滅智。者 【唐】此中法智知欲界色滅,類智知色界色滅,世俗智知一切色滅,滅智知有漏色滅靜妙離,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滅故。 【發智】如實知趣色滅行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道智。者 【唐】此中法智知欲界色`[界色=色界【三宮】]`對治道,類智知色界色對治道,世俗智知一切色對治道,道智知有漏色對治道如行出,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道故。 【發智】如實知色味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者 【唐】此中四智皆知色味如前應知,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集故。 【發智】如實知色患是四智,謂法類世俗苦智。者 【唐】此中四智皆知色患如前應知,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苦故。 【發智】如實知色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滅智。者 【唐】此中四智皆知色出如前應知,此雖有四而立一善,皆同觀察一色滅故。 ### 3.三十五處立七處善 【發智】如實知受想行識七亦爾。者 【唐】如觀色說。 【唐】問:若爾,應說三十五處善或無量處善,何故說七。 【唐】答:1.觀一一蘊各各有七,不過七數故說有七; 【唐】如餘經說:「諸預流者極七反有。`[反=返【三宮】]`」彼若別說二趣二有應二十八,謂:人趣有七,天趣有七,人中有七`[有+(有)【三宮】*]`,天中有七`[有+(有)【三宮】*]`,然不過七故說七名。 【唐】又如餘經說:「有二法,謂眼色乃至意法。」又如餘經說:「三轉法輪有十二行相。」彼不過二及十二,故說二十二,此亦如是。 【唐】2.脇尊者言:此經應說:『如實知色乃至識,如實知色集乃至識集,如實知色滅乃至識滅,如實知趣色滅行乃至趣識滅行,如實知色味乃至識味,如實知色患乃至識患,如實知色出乃至識出。』 【唐】若作是說,唯有七處善,非三十五或無量種。 【唐】3.復次,若略說有七處善,若廣說有三十五或無量種,契經略說,故唯有七,如略廣總別,不分別分別,頓說漸說,應知亦爾。 【唐】4.復次,為利根者說七處善,為鈍根者說三十五或無量種,如利根鈍根,因力緣力,內分力外分力,內思惟力外聞法力,開智說智,應知亦爾。 【唐】5.復次,依近觀察說七處善,依遠觀察說三十五或無量種,如近遠;隣逼非隣逼;現前非現前;此眾同分餘眾同分,應知亦爾。 【唐】6.復次,依無漏觀說七處善,依有漏觀說三十五或無量種,如有漏無漏,世出世縛解,繫不繫,應知亦爾。 【唐】7.復次,依現觀時說七處善,依觀察時說三十五或無量種。 【唐】8.復次,依總相觀故說七處善,依別相觀故說三十五或無量種。 【唐】如總相別相觀,自相共相觀自相共相覺自相共相作意,應知亦爾。 ### 3.1.自相作意-共相作意 【唐】問:此中為說自相作意,為說共相作意耶。設爾何失。若說:自相作意者,此中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七處善三義觀,能於此法毘㮏耶中`[㮏=捺【宋元宮】,奈【明】]`,速盡諸漏。」非自相作意可能盡漏;若說共相作意者,此中所說,復云何通。如說:「如實知色乃至如實知識。」 【唐】答: 【唐】1.應作是說:此中正說自相作意。 【唐】問:若爾云何能速盡漏。 【唐】答:此自相作意能引共相作意,彼共相作意能速盡漏,依展轉因故作是說。 【唐】2.復有說者:此中正說共相作意。 【唐】問:若爾云何此契經說:「如實知色乃至如實知識。」耶。 【唐】答:此契經中應作是說:「如實知蘊.蘊集蘊滅趣蘊滅行.蘊味蘊患蘊出。」而別說者,應知a.說時異.b.現觀時異。 【唐】a.如佛為四天王先以聖語說四聖諦,二解二不解等.如前已說,故知說時異。 【唐】b.現觀時異,謂:說時別說,現觀時`[〔時〕-【宮】]`總現觀故。 ### 4.七處善-三義觀 【唐】問:七處善三義觀有何差別。 【唐】答:1.名即差別,謂名七處善,名三義觀故。 【唐】2.有作是說:七處善是無漏,三義觀是有漏。 【唐】問:若爾此說,當云何通。「如實知色是四智,謂法類世俗苦智等。」 【唐】答:(1)此世俗智雖亦容有而不現行。 【唐】(2)復次,此七處善,是聖行相,說為無漏實通有漏,對三義觀非聖行相唯是有漏,故名無漏。 【唐】問:為能以七處善入三義觀耶。 【唐】答:不能。以七處善是無漏行相,三義觀是有漏行相故。 【唐】3.復有說者:七處善通有漏無漏,三義觀唯有漏。 【唐】問:為能以七處善入三義觀耶。 【唐】答:能。然多用功力,多起作意,多作加行,謂:如實知色乃至識,如實知色患乃至識患而入蘊觀;如實知色集乃至識集,如實知色味乃至識味而入處觀;如實知色滅乃至識滅,如實知色出乃至識出而入界觀;雖能如是以七處善入三義觀,而多用功力,多起作意,多作加行。 ### 5.前後 【唐】問:三義觀在前,七處善在後,世尊何故先說七處善,後說三義觀耶。 【唐】答:1.雖三義觀在前七處善在後,而先說七處善,後說三義觀者,於說於文皆隨順故。 【唐】2.復次,如是次第說者受者皆隨順故。 【唐】3.復次,若作是說,於文於義皆圓滿故,若先說三義觀,後說七處善者,則於義雖圓滿而於文不圓滿。 【唐】4.尊者妙音作如是說:應前說者則前說之,應後說者則後說之,二俱無過,以三義觀位別有二:一在見道前;二在修道前。見道前者此中不說,修道前者此中說之,如見道修道,見地修地,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應知亦爾。 【唐】5.脇尊者言:此中說四地,謂修行地見地修地無學地。如說:『七處善三義觀』者說修行地。『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趣色滅行乃至識亦爾』者說見地。『如實知色味色患色出乃至識亦爾』者說修地。『速盡諸漏』者說無學地。 ==\[見道中說四處善,修道中但說三處善]== 【唐】問:何故見道中說四處善,修道中但說三處善耶。[s107](婆沙101-110#^lpvh96) *【涼】問曰:若然者,何故見道中說四善處,修道中說三`[善=道【三宮】]`善處耶。* 【唐】答:(1)以見道處所決定.對治決定,非修道故。[s52](婆沙051-060#^hwqj4f) 【唐】(2)復次,以見道所緣決定.對治決定,非修道故。 【唐】(3)復次,以見道初得見諦.初得現觀,修道已得見諦.已得現觀故。 *【涼】答曰:見道中未曾見諦而見,修道中已曾見諦而見。* 【唐】(4)復次,以見道初得聖種性.初得聖行相,修道已得聖種性.已得聖行相故。`[性=姓【宮】*]` *【涼】復次,見道中未曾得見聖性而得觀行於諦,修道中已曾得聖性觀行於諦。* ^w9pytd ### 6. 【唐】問:何故於此七處善中,再說前三諦,一說道諦耶。 *【涼】問曰:此中何故重說三諦,一說道諦。* 【唐】答:1.此中道諦數分別故,謂「如實知色乃至識。」此如實知皆是道諦。「如實知色集乃至識集,色滅乃至識滅趣,色滅行乃至趣識滅行,色味乃至識味,色患乃至識患,色出乃至識出。」此如實知亦皆是道諦,既於道諦數分別故不再說之。 【唐】2.復次,有已生苦有未生苦,有已生苦因有未生苦因,有已生苦滅有未生苦滅,如是諸法唯有道諦能知斷證,故說三諦則已說道。 【唐】3.復次,有近苦有遠苦;有近苦因有遠苦因;有近苦滅有遠苦滅,如是諸法唯有道諦能知斷證,故說三諦則已說道。 【唐】4.復次,三諦有邊是故再說,道諦無邊故唯一說。 ### 6.1. 【唐】問:因論生論:何故三諦說有邊而道諦說無邊耶。 【唐】答:苦可盡知,集可盡斷,滅可盡證,道不可盡修故,餘義廣說如現觀邊世俗智處。 【唐】5.復次,前四處善說見道位,見道必具觀察四諦故具說四;後三處善說修道位,修道位中所修聖道即是道諦,未必具觀四聖諦故但說三種。 【唐】6.復次,一切賢聖皆厭苦集欣樂涅槃,聖道不爾,是故世尊再說三諦,一說道諦。 ### 6.2. 【唐】問:何故見道中先說苦諦,後說集諦;而修道中先說集諦,後說苦諦耶。 【唐】答:(1)見道中依現觀次第,修道中依因果次第故作是說。 【唐】(2)復次,見道中依見次第,修道中依說次第,故作是說;以見次第先果後因,說次第先因後果故。 【唐】(3)復次,佛依修道為愛行者說斷愛法作如是言:汝等先應觀察諸蘊味,觀察味已見味過患,見過患已能速出離。 【唐】(4)復次,修道位中已於生死有分齊故,不多厭苦;但為煩惱擾濁心故,多厭煩惱;諸煩惱中愛數行故,多分厭愛;故修道中先觀愛味,次觀愛患,後觀愛出。 【唐】(5)復次,愛於現在最能引心馳流諸境,愛於未來最能潤有令不斷絕,故諸聖者厭愛心增,修道位中先觀愛味,次觀愛患,後觀愛出。 ### 7. 【唐】問:何故世尊令所化者數數觀察所知境界。 【唐】答:無始時來迷所知境失於正道,沈淪生死受種種苦,世尊欲令悟所知境趣於正道,超出生死離種種苦,故令數觀所知境界;此中要者,謂:七處善及三義觀。 ### 8. 【唐】問:先集後味有何差別。 【唐】答:1.名即差別,謂名色等集,名色等味故。 【唐】2.復次,集通六識,味唯意地。 【唐】3.復次,集通染污不染污,味唯染污。 【唐】4.復次,集通三界,味唯欲界。 【唐】5.復次,集通業煩惱,味唯煩惱。 【唐】6.復次,集通諸煩惱,味唯是愛,是謂差別。 ### 9.。 【唐】問:諸蘊集為是一,為有異耶。 【唐】設爾何失。 【唐】若是一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憙]==喜集故有色集,觸集故有三蘊集,名色集故有識集。」 【唐】若有異者,《施設論》說,復云何通。如說:此愛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皆是苦因苦根本苦道路苦由緒苦能作苦生苦緣苦有苦集,及苦等起。 【唐】答:1.應作是說:有別緣故,諸蘊集是一;有別緣故,諸蘊集有異。謂依遠因故諸蘊集是一,依近因故諸蘊集有異;如依遠近,在彼在此,不現前現前,餘身眾同分此身眾同分,應知亦爾。 【唐】2.復次,契經中說三種集異:一煩惱集;二苦集;三業集。謂==\[憙]==喜集故有色集者說煩惱集,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苦集,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業集;此經中說業名色故。如說煩惱苦業集;煩惱苦業有;煩惱苦業生;煩惱苦業路;應知亦爾。 【唐】3.復次,契經中說三時有異:一積集時;二受用時;三守護時;謂:==\[憙]==喜集故有色集者說積集時,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受用時,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守護時。 【唐】4.復次,此中別說三時有異:一將和合時;二正和合時;三不別離時;謂:==\[憙]==喜集故有色集者說將和合時,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正和合時,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不別離時。 【唐】5.復次,此契經中說三有異:一中有;二本有;三生有;謂:==\[憙]==喜集故有色集者說中有,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本有,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生有。 【唐】6.復次,喜集故有色集者說名緣色,觸集故有三蘊集者說名緣名,名色集故有識集者說名色緣名。 【唐】7.復次,以愛希求未來諸有身分自體,故世尊說:==\[憙]==喜集故有色集。 【唐】觸能長養心心所法,`[任=住【明】]`任持牽引令現在前,故世尊說:「觸集故有三蘊集。」識依名色增長廣大,故世尊說:名色集故有識集。 ### 10. 【唐】問:先苦後患,有何差別。 【唐】答:1.名即差別,謂名色等苦,名色等患故。 【唐】2.復次,苦通三受,患唯苦受。 【唐】3.復次,苦通染污不染污,患唯染污。 【唐】4.復次,苦通三界,患唯欲界。 【唐】5.復次,苦通煩惱業苦,患唯煩惱。 【唐】6.復次,苦通諸煩惱,患唯在愛,是謂差別。 ### 11. 【發智】<b>`[((名)+色【三】)]`</b>色乃至識滅,色乃至識出,何差別耶。答: 【唐】若由此愛,諸色集起,彼斷名色滅;若`[諸=識【三宮】]`諸餘愛,緣色增廣,彼斷名色出,乃至廣說。 【唐】{復次,若由此業煩惱,諸色集起,彼斷名色滅;若餘業煩惱,緣色增廣,彼斷名色出。 【唐】復次,若由此愛及業煩惱,諸色集行識滅出亦爾,是謂差別。} ### 11.1. 【唐】問:何故此中.問色等滅.而答愛等滅耶。 【唐】答:因斷故果隨斷,因滅故果隨滅,因息故果隨息,捨因故亦捨果,吐因故果亦吐,若斷道路諸有不續,色等永滅便至苦邊,故問色等滅而答愛等滅。 ### 11.2. 【唐】問:何故此中.已生愛等斷名滅,未生愛等斷名出耶。 【唐】答:已生煩惱業已有所作,已障聖道,已取果,已與果,已為同類遍行異熟因,已取等流異熟果,於自相續已作染污,已作繫縛,已作苦事,但可斷滅,不可出離故說為滅。未生煩惱業與上相違,可出離故說之為出,如三苦事:一者已受;二者正受;三者當受。已正受者不可出離;當應受者或以自力,或以他力,或財物力而可出離。 ### 11.3. 【唐】問:何故此中三說愛,再說餘煩惱業耶。 【唐】答:(1)以愛難斷難破,難可越度,多諸過患[s78](婆沙071-080#^d45syp),甚可訶責,故三說之。如諸賊女人[s69](婆沙061-070#^94shwg),與餘惡法總訶厭已,復別訶厭。 【唐】(2)復次,由愛力故界別地別部別,一切煩惱因愛而生,因愛增長,故三說之。 ^88n0bt ### 11.4. 【唐】問:何故諸處以種種問`[問=門【三宮】]`,數數分別滅諦非餘。 【唐】答:以此滅諦一切法中最勝最妙,四聖諦中亦最勝妙故多分別。 ### 11.5. 【唐】問:何故此中但問答分別滅出差別,非集味苦患耶。 【唐】答:(1)亦應說彼二種差別,而不說者是有餘說。 【唐】(2)復次,此中以後顯示於前,謂問答分別滅出差別,應知前二亦應說之。 【唐】(3)復次,滅諦最勝故偏分別,苦集非勝故不說之。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b>☗s109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七聖納息第五之一 【唐】(舊譯:第57卷.大正28,p.399b)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七`[第五十七=第八十一【三宮】]`智揵度`[揵=犍【明】]`相應品第四之一`[〔之一〕-【宋元宮】]`} # 納息5 七聖者於八智等五德成就等【七聖】 ### ‹八智.三三摩地.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 ## 1.七聖者之八智成就關係〖七聖於五德.二成現〗 ### 1. 【發智】隨信行乃至俱解脫,於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 2.成就性不成就性體俱實有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無實成就不成就性。」為遮彼執,顯成就性不成就性體俱實有,故作斯論。 ### 3.依七種補特伽羅而作論 【唐】問:何故此中及後«定蘊»俱依七種補特伽羅而作論,前於«結蘊»«不善納息»,唯依五種補特伽羅而作論耶。 【唐】答:1.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2.復次,前«結蘊»中依有結者而作論故,不說後二補特伽羅;此及«定蘊»依有智定補特伽羅而作論故,亦說後二。 【唐】3.復次,前«結蘊»中以補特伽羅為章,以煩惱為門故不說後二,此及«定蘊»以補特伽羅為章,以智定為門故亦說後二,以慧解脫及俱解脫雖無煩惱,而有智定,故具說七補特伽羅,廣辯七種補特伽羅如前«結蘊»不善納息。 ### 4.隨信行隨法行於八智之成就關係 【發智】答:隨信行於八智,或成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唐】義不定故。 【發智】謂:苦法智忍時無他心智一,有他心智二。者 【唐】若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不成就他心智故,名無他心智;彼成就一世俗智。 【唐】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成就他心智故,名有他心智;彼成就世俗他心二智。 【發智】苦法智苦類智忍時,無他心智三,有他心智四。者 【唐】此二心頃若不成就他心智,但成就三,謂:法智苦智世俗智;若成就他心智則成就四,謂:前三加他心智。 【唐】▲後位增智准前應知。 【發智】{苦類智集法智忍時,無他心智四,有他心智五;集法智乃至滅法智忍時,無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滅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時,無他心智六,有他心智七;道法智道類智忍時,無他心智七,有他心智八。} 【發智】隨法行亦爾。者 【唐】如隨信行或成就一乃至八故,以此二聖,地等道等所依身等,離染亦等;唯根有異,謂:隨信行是鈍根攝,若隨法行是利根攝。 ### 5.信勝解見至於八智之成就關係 【發智】信勝解於八智或成就七八,謂無他心智七,有他心智八。者 【唐】謂未離欲染,不成就他心智故唯成就七; 【唐】若已離欲染,亦成就他心智故具成就八。 【發智】見至亦爾。者 【唐】如信勝解,或成就七,或具八故,以此二聖,地等道等所依身等,離染亦等,唯根有異准前應知。 ### 6.身證乃至俱解脫於八智之成就關係 【發智】身證慧解脫俱解脫,於此八智皆成就。者 【唐】以此三聖皆已離欲染具成就八智故。 ## 2.七聖者八智之三世成就關係 【發智】隨信行乃至俱解脫,於八智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 ### 1.論究之原因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過去未來,俱非實有。」為遮彼執,顯彼實有。 【唐】2.復次,前雖總說成就八智,未依三世分別多少,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 2.隨信行隨法行之三世於八智的成就關係 【發智】答:隨信行於八智: 【唐】苦法智忍時:無他心智,過去未來一現在無;有他心智,過去未來二現在無。者 【唐】無他心智有他心智義如前說,一謂世俗智,二謂世俗他心智;忍非智故,現在都無。 【發智】苦法智時:無他心智,過去一。者 【唐】謂:世俗智。 【發智】未來三。者 【唐】謂:法智苦智世俗智。 【發智】現在二。者 【唐】謂:法智苦智。 【發智】有他心智,過去二未來四現在二。者 【唐】過去未來加他心智,現在不加。以他心智見道決定無容現前,亦不修故。 ### 【發智】 【唐】{苦類智忍時 無他心智 過去 未來三,現在無。 【唐】有他心智 過去 未來四,現在無。 【唐】苦類智時 無他心智 過去三未來四現在二。 【唐】有他心智 過去四未來五現在二。 【唐】集法智忍時 無他心智 過去 未來四,現在無。 【唐】有他心智 過去 未來五,現在無。 【唐】集法智時 無他心智 過去四未來五現在二。 【唐】有他心智 過去五未來六現在二。 【唐】集類智忍時 無他心智 過去 未來五,現在無。 【唐】有他心智 過去 未來六,現在無。 【唐】集類智時 無他心智 過去 未來五,現在二。 【唐】有他心智 過去 未來六,現在二。 【唐】滅法智忍時 無他心智 過去 未來五,現在無。 【唐】有他心智 過去 未來六,現在無。 【唐】滅法智時 無他心智 過去五未來六現在二。 【唐】有他心智 過去六未來七現在二。 【唐】滅類智忍時 無他心智 過去 未來六,現在無。 【唐】有他心智 過去 未來七,現在無。 【唐】滅類智時 無他心智 過去 未來六,現在二。 【唐】有他心智 過去 未來七,現在二。 【唐】道法智忍時 無他心智 過去 未來六,現在無。 【唐】有他心智 過去 未來七,現在無。 【唐】道法智時 無他心智 過去六未來七現在二。 【唐】有他心智 過去七未來八現在二。 【唐】道類智忍時 無他心智 過去 未來七,現在無。 【唐】有他心智 過去 未來八,現在無。} 【唐】▲後位增智准前應知。 【發智】隨法行亦爾。者 【唐】此二地等,廣說如前。 ### 3.信勝解見至之三世於八智的成就關係 【發智】信勝解於八智,無他心智未來七,有他心智未來八。過去若已滅不失,現在若現在前。者 【唐】過去若已滅,非得果練根及退故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三緣故失,則不成就;此說無漏智或他心智,非世俗智,以世俗智過去未來定成就故。 【唐】現在或一或二或三,若無心時都不成就。 【發智】見至亦爾。者 【唐】准前應知。 ### 4.身證乃至俱解脫之三世於八智的成就關係 【發智】{身證慧解脫俱解脫於八智,皆未來八;過去若已滅不失,現在若現在前。} 【唐】身證等三,如文具說。「已滅不失」謂若已滅,非練根等及退故失,則成就。 ## 3.七聖者之八智隨一現在前時其智之十智分別 【發智】隨信行乃至俱解脫,法智乃至道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耶。 ### 1.頓現觀說與多識多智俱起說之評破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2.謂或有執:「諸智雖可一一現前,不得有二。」為遮彼執,顯智現前或一或二或復三種。 【唐】3.有餘復執:「入現觀時總觀四諦,四智頓起。」為遮彼執,顯現觀時,各別觀諦,無二諦智俱時起義,況得起多。 【唐】4.或復有執:「多識俱生,多智並起`[並=普【三宮】]`。」為遮彼執,顯一有情一剎那中唯起一識, 智體亦爾,故作斯論。 ### 2.隨信隨法行現前時,智之種類 【發智】答:隨信行: 【唐】法智現在前時 二智現在前 謂:法苦智二,廣說乃至。 【唐】{法集智二,法滅智二,法道智二。 【唐】類智現在前時 二智現在前 謂:類苦智二,類集智二,類滅智二。 【唐】苦智現在前時 二智現在前 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 【唐】集智現在前時 二智現在前 謂:集法智二,集類智二。 【唐】滅智現在前時 二智現在前 謂:滅法智二,滅類智二。} 【唐】道智現在前時 二智現在前 謂:道法智二。者 【唐】謂見道位七智現在前時,一一剎那智體雖一而義說二:謂對治故或名法智或名類智,行相故或名苦智乃至或名道智。 【發智】隨法行亦爾。者 【唐】此二地等,廣說如前。 ### 3.信勝解乃至身證現前時,智之種類 【發智】信勝解: 【唐】法智現在前時 或二三智現在前 謂:法苦智二,廣說乃至。 【唐】{法集智二,法滅智二;法道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 【唐】類智現在前時 或二三智現在前 謂:類苦智二,類集智二,類滅智二;類道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 【唐】他心智現在前時 或二三智現在前 謂:他心世俗智二,他心道法智三,他心道類智三。 【唐】世俗智現在前時 或一二智現在前 謂:世俗智非他心智一,是他心智二。 【唐】苦智現在前時 二智現在前 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 【唐】集智現在前時 二智現在前 謂:集法智二,集類智二。 【唐】滅智現在前時 二智現在前 謂:滅法智二,滅類智二。} 【唐】道智現在前時 或二三智現在前 謂:道法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道類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者 【唐】▲謂:修道位諸智現在前時,一一剎那智體雖一,而義說二或義說三。 【唐】▲謂: 【唐】△無漏智現在前時: 【唐】若苦集滅智及他心智所不攝道智,但義說二。謂:對治故或名法智,或名類智;行相故或名苦智,乃至或名道智。 【唐】若他心智所攝道智則義說三,謂:對治故或名法智或名類智;行相故名道智;加行故名他心智。 【唐】△有漏智現在前時: 【唐】若非他心智則唯一智,謂:世俗智。 【唐】若是他心智則義說二,謂:自性故名世俗智;加行故名他心智。 【發智】見至身證亦爾。者 【唐】謂位等故,諸智現前義相似故。 ### 4.慧解脫俱解脫現前時,智之數 【發智】慧解脫: 【唐】法智現在前時 或二三智現在前 謂:法苦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廣說乃至。 【唐】{法集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法滅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法道智非盡無生他心智二,是盡或無生或他心智三。 【唐】類智現在前時 或二三智現在前 謂:類苦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類集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類滅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類道智非盡無生他心智二,是盡或無生或他心智三。 【唐】他心智現在前時 或二三智現在前 謂:他心世俗智二,他心道法智三。他心道類智三。 【唐】世俗智現在前【時】 或一二智現在前 謂:世俗智非他心智一,是他心智二。 【唐】苦智現在前時 或二三智現在前 【謂】苦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苦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 【唐】集智現在前時 或二三智現在前 謂:集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集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 【唐】滅智現在前時 或二三智現在前 謂:滅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滅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 【唐】道智現在前時 或二三智現在前 謂:道法智,非盡無生他心智二,是盡或無生或他心智三;道類智非盡無生他心智二,是盡或無生或他心智三。者 【唐】▲謂:無學位諸智現在前時,一一剎那智體雖一而義說二,或義說三。 【唐】▲謂: 【唐】△無漏智現在前時: 【唐】若盡無生智所不攝苦集滅智,及盡無生他心智所不攝道智但義說二,謂對治故或名法智,或名類智;行相故或名苦智,乃至或名道智。 【唐】若盡或無生智所攝苦集滅智,及盡或無生或他心智所攝道智則義說三,謂對治故或名法智,或名類智;行相故或名苦智,乃至或名道智;事辦故或名盡智;因圓故或名無生智;加行故或名他心智。 【唐】△有漏智現在前時: 【唐】若非他心智則唯一智,謂世俗智; 【唐】若是他心智則義說二,謂自性故名世俗智,加行故名他心智, ### 5. 【唐】問:何故盡智無生智他心智體不相雜耶。 【唐】答:盡無生智非見自性,他心智是見自性故不相雜;盡智無生智所起行相互有異故亦不相雜。謂苦我已知等,是盡智所起行相;不復當知等,是無生智所起行相。 【發智】俱解脫亦爾。者 【唐】謂位等故。 ## 4.七聖者三三摩地之成就關係 【發智】隨信行乃至俱解脫,於三三摩地,幾成就,幾不成就。 ### 1.三三摩地一體論之破斥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三三摩地體唯是一,義說三種。」為遮彼執,顯此三種自性各異,故作斯論。 ### 2.隨信隨法行及三三摩地的成就關係 【發智】答:隨信行於三三摩地,滅法智忍未已生,成就二;已生,成就三。者 【唐】謂:滅法智忍未現在前,但成就空無願二,苦法智忍時二雙修故;滅法智忍已生,乃至道類智忍現在前時皆成就三,復成就無相故。 【發智】隨法行亦爾。者 【唐】此二【聖】,地等,廣說如前。 ### 3.信勝解乃至俱解脫及三三摩地的成就關係 【發智】信勝解,乃至俱解脫,於三三摩地皆成就。者 【唐】已具得故。 ## 5.七聖者三世之三三摩地成就關係 ### 1.隨信隨法行之三世於三三摩地的成就關係 【發智】隨信行乃至俱解脫,於三三摩地,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 【唐】答:隨信行於三三摩地, 【唐】▲若依空入正性離生: 【唐】苦法智忍時,過去無.未來二.現在一,廣說乃至: 【唐】{苦法智乃至集法智忍時,過去一.未來二.現在一。 【唐】集法智乃至集類智時,過去.未來一==\[二]==,現在一。 【唐】滅法智忍時,過去二.未來三.現在一。 【唐】滅法智乃至道類智忍時 過去 未來三現在一。 【唐】▲若依無願入正性離生: 【唐】苦法智忍時 過去無.未來二.現在一。 【唐】苦法智乃至集類智時 過去一.未來二.現在一。 【唐】滅法智忍時 過去一未來三.現在一。} 【唐】滅法智乃至道類智忍時 過去二.未來三.現在一。者 【唐】▲謂若依空入正性離生: 【唐】見苦初心頃,過去無。 【唐】見苦四心頃,現在一,謂:空。 【唐】見苦後三心頃及見集初心頃,過去一,謂:空。 【唐】見集後三心頃見滅初心頃,過去二,謂:空無願。 【唐】見苦見集各四心頃,未來二,謂:空無願。 【唐】見滅四心頃,現在一,謂:無相。 【唐】見集四心頃見道三心頃,現在一,謂:無願。 【唐】見滅後三心頃見道三心頃,皆過去具三。 【唐】見滅四心頃見道三心頃,皆未來,亦具三。 【唐】▲若依無願入正性離生:應知亦爾。 【唐】有差別者,謂:過去定無空,唯有一或二。見苦見集各四心頃,見道三心頃,皆現在一,謂:無願。 ### 1.1.問:何等補特伽羅依空入正性離生,何等補特伽羅依無願入正性離生耶。 【唐】答:(1)若見行者依空入正性離生,若愛行者依無願入正性離生,唯除菩薩,雖是愛行而依空入正性離生。 【唐】(2)又見行者復有二種:著我見者依非我行相入正性離生,著我所見者依空行相入正性離生。 【唐】(3)諸愛行者亦有二種:我慢增者依非常行相入正性離生,懈怠增者依苦行相入正性離生。 【唐】(4)復次,若利根者多依空入正性離生,若鈍根者多依無願入正性離生;如利根鈍根乃至開智說智應知亦爾。若依無願入正性離生者,彼或依無願無相離三界染盡眾同分,空不現前。 【發智】隨法行亦爾。者 【唐】此二地等,廣說如前。 ### 2.【發智】信勝解乃至俱解脫,於三三摩地皆未來三,過去若已滅不失,現在若現在前者。 【唐】此皆准前應知其相。 ## 6.七聖者三三摩地現在前時,現起之智之數 ### 1.七聖者三三摩地現在前時,現起之智之數 【發智】隨信行乃至俱解脫,空無願無相三摩地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耶。答: 【唐】▲隨信行: 【唐】空三摩地現在前時 或二或無, 【唐】廣說乃至。 【唐】{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二忍時無。 【唐】無願三摩地現在前時 或二或無 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集法智二,集類智二,道法智二,六忍時無。 【唐】無相三摩地現在前時 或二或無 謂:滅法智二,滅類智二,二忍時無。 【唐】▲隨法行亦爾。 【唐】▲信勝解: 【唐】空三摩地現在前時 二智現在前 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 【唐】無願三摩地現在前時 或二或三 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集法智二;集類智二;道法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道類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 【唐】無相三摩地現在前時 二智現在前 謂:滅法智二,滅類智二。 【唐】▲見至身證亦爾。 【唐】▲慧解脫: 【唐】空三摩地現在前時 二智現在前 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 【唐】無願三摩地現在前時 或二或三 謂:苦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 【唐】盡或無生智三;苦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集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集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道法智非盡無生他心智二,是盡或無生或他心智三;道類智非盡無生他心智二,是盡或無生或他心智三。 【唐】無相三摩地現在前時 或二或三 謂:滅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滅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 【唐】▲俱解脫亦爾。者 【唐】謂:見道中忍時無智,智時有二智。 【唐】修道中苦集滅智時有二智,道智時或二或三智。 【唐】無學道中苦集滅智:無學正見攝者一一有二智,非無學正見攝者,一一有三智;道智:若非無學正見攝者有三智,若是無學正見攝他心智者亦有三智,即此若非他心智者唯有二智。 ### 2.盡無生智不與空三摩地相應之理由 【唐】問:何故盡無生智不與空三摩地相應耶。 【唐】答:1.行相異故,謂空行相非盡無生智,若盡無生智行相非空。 【唐】2.復次,空三摩地與見相應,盡無生智非見性故。 【唐】3.復次,空三摩地自性是勝義,所起行相亦是勝義,盡無生智自性雖是勝義,而所起行相非勝義,謂此智後作是念言,我生已盡等,有我行相是世俗攝非勝義故。 ## 7.七聖者無漏根覺支道支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三現〗 ### 1.七聖者無漏根覺支道支現在前時,現起之智之數 【發智】隨信行乃至俱解脫,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隨應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耶。答: 【唐】▲隨信行: 【唐】未知當知根現在前時 或二或無 【唐】廣說乃至 【唐】{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集法智二,集類智二,滅法智二,滅類智二,道法智二,八忍時無。 【唐】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時 亦爾。 【唐】▲如隨信行,隨法行亦爾。 【唐】▲信勝解: 【唐】已知根現在前時 或二或三 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集法智二,集類智二,滅法智二,滅類智二;道法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道類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 【唐】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時 亦爾。 【唐】▲如信勝解,見至身證亦爾。 【唐】▲慧解脫: 【唐】具知根現在前時 或二或三 謂:苦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苦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集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集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滅法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滅類智非盡無生智二,是盡或無生智三;道法智非盡無生他心智二,是盡或無生或他心智三。道類智非盡無生他心智二,是盡或無生或他心智三。 【唐】七覺支七道支 亦爾 【唐】正見現在前時 或二或三 【謂】苦法智二,苦類智二,集法智二,集類智二,滅法智二,滅類智二;道法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道類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 【發智】 【如慧解脫】俱解脫亦爾。者 【唐】謂:見道中八忍時全無智,七智時各有二智。 【唐】修道中苦集滅智時各有二智,道智時或有二智或有三智。 【唐】無學道中苦集滅道智,皆或有二智或有三智准前應知。 ### 2.慧解脫能否現起根本靜慮。 【唐】問:此中數說慧解脫者起他心智,此起必依根本靜慮,若慧解脫亦能現起根本靜慮,豈不違害《蘇尸摩經》。彼經中說:慧解脫者不能現起根本靜慮。 【唐】答:慧解脫有二種:一是少分,二是全分;少分慧解脫.於四靜慮能起一二三,全分慧解脫.於四靜慮皆不能起。此論中說少分慧解脫,故能起他心智;《蘇尸摩經》說全分慧解脫,彼於四靜慮皆不能起,如是二說俱為善通;由此少分慧解脫者,乃至能起有頂等至.但不得滅定,若得滅定名俱解脫。[s161](婆沙151-175#^9fvphq) 【唐】==\[正理論:非慧解脫靜慮現前,蘇尸摩經分明說故。……根本靜慮雖不現行.然於去來必成就故。]== ^doiakj ## 8.法智(及類智)相應法和五德之相應關係〖相應〗 【發智】諸法法智相應,彼法類智相應耶。乃至廣說。 ### 1.論究之所以及相應義異執之破斥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2.謂或有執:「心心所法,一一而生無相應義。」為遮彼執,顯心心所必俱時生有相應義。 【唐】3.或復有執:心心所法前後相應。 【唐】4.有餘復執:自性與自性相應。 【唐】為遮彼執,顯相應者必俱時生,別有自體故作斯論。 ### 2.諸法由三緣故,互相交涉對顯相應 【唐】此中諸法由三緣故,互相交涉對顯相應。謂: 【唐】或有法由相攝故,互相交涉,如智與智; 【唐】或復有法由相應故,互相交涉,如智與三摩地; 【唐】或復有法由相攝相應故,互相交涉,如智與根.覺支道支,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 3.諸法法智相應,彼法類智世俗智相應耶。 【發智】諸法法智相應,彼法類智相應耶。答:不爾。設法類智相應,彼法法智相應耶。答:不爾。 【唐】所以者何。非一心故,所緣異故。 【發智】對世俗智亦爾。 【唐】所以者何。非一心故,有漏無漏聚各異故。 ### 4.法智相應法 ### 4.與他心智相應 【發智】諸法法智相應,彼法他心智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法法智相應非他心智,謂:他心智所不攝法智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苦集滅法智,及他心智所不攝道法智相應法。 【發智】(二)有法他心智相應非法智,謂:法智所不攝他心智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類智世俗智所攝他心智相應法。 【發智】(三)有法法智相應亦他心智,謂:法智所攝他心智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此相應九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 【發智】(四)有法非法智相應,亦非他心智,謂:法智他心智及法智他心智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法智他心智者,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法智他心智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者不攝,除彼自性不相應;除彼相應,取諸餘心心所法。此法是何。謂苦集滅類智他心智所不攝,道類智相應聚,無漏忍相應聚,他心智不相應一切有漏心心所法。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皆非法智相應亦非他心智,無所緣故。 【發智】對苦集滅道智及正見亦爾。者 【唐】如法智對他心智作四句,此對苦集滅道智及八道支中正見亦爾。 ### 5.與三三摩地相應 【發智】諸法法智相應,彼法空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此中法智與三三摩地相應,空三摩地與二智二忍相應, 【唐】二智者,謂:苦法智苦類智; 【唐】二忍者,謂:苦法智忍苦類智忍。 【唐】是故此中作大四句。 【發智】(一)有法法智相應非空,謂:法智相應空,及空不相應法智相應法。 【唐】此中法智相應空者,謂法智俱生空三摩地,此與法智相應非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空不相應法智相應法者,謂無願無相俱生.法智相應法。 【發智】(二)有法空相應非法智,謂:空相應法智,及法智不相應空相應法。 【唐】此中空相應法智者,謂空俱生法智。此與空相應.非法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法智不相應空相應法者,謂苦類智及苦忍俱生.空三摩地相應法。 【發智】(三)有法法智相應亦空,謂:二相應法。 【唐】此中二相應法者,謂法智空俱生聚中,除二自性,諸餘心心所法,此法是何。謂二相應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 【發智】(四)有法非法智相應,亦非空,謂:法智不相應空空不相應法智,及法智空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法智不相應空者,謂苦類智及苦忍俱生空三摩地。此非法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空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空不相應法智者,謂無願無相俱生法智。此非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法智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 【唐】△及法智空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者不攝,除二自性不相應,除二相應。 【唐】△取諸餘心心所法。此法是何。謂法智不相應無願無相相應聚,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皆非法智相應,亦非空,無所緣故。 【發智】對無願無相喜覺支正思惟亦爾。者 【唐】如法智對空作大四句,此對無願無相喜覺支正思惟亦爾。 ### 6.與三無漏根相應 【發智】諸法法智相應,彼法未知當知根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法法智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法智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已知根具知根所攝法智相應法,此與法智相應非未知當知根,是他聚故。 【發智】(二)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法智,謂:未知當知根所攝法智,及法智不攝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 【唐】此中:△未知當知根所攝法智者,謂未知當知根俱生聚中法智,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法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法智不攝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者,謂諸類智及無漏忍俱生聚中未知當知根相應法,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法智,是他聚故。 【發智】(三)有法法智相應亦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攝法智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餘八根及彼相應餘非根心所法。 【發智】(四)有法非法智相應亦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法智,及法智未知當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未知當知根所不攝法智者,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法智。此非法智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未知當知根相應,是他聚故。 【唐】△及法智未知當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者,謂法智不攝不相應,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皆非法智相應,亦非未知當知根,是他聚故。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皆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發智】對已知具知根亦爾。者 【唐】如法智對未知當知根有四句,此對已知根具知根亦爾。 ### 7.與念覺支相應 【發智】諸法法智相應,彼法念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法法智相應非念,謂:法智相應念覺支。 【唐】此與法智相應非念,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發智】(二)有法念覺支相應非法智,謂法智及法智不相應念覺支相應法。 【唐】此中:△法智者,謂:念覺支俱生法智,此與念覺支相應非法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法智不相應念覺支相應法者,謂無漏忍及類智俱生聚中念覺支相應法,此與念覺支相應非法智,是他聚故。 【發智】(三)有法法智相應亦念,謂:二相應法即法智俱生聚中除法智及念, 【唐】諸餘心心所法與二相應。 【唐】此復是何。謂二相應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 【發智】(四)有法非法智相應亦非念,謂:法智不相應念覺支,及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法智不相應念覺支者,謂無漏忍類智俱生聚中念覺支,此非法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念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餘心心所法者,此非無漏心心所法,但是有漏心心所法。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皆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發智】對精進輕安定捨覺支,正精進正念正定亦爾。者 【唐】如法智對念覺支有四句,此對精進覺支乃至正定亦爾。 ### 8.與擇法覺支相應 【發智】諸法法智相應,彼法擇法覺支相應耶。答:諸法法智相應,亦擇法覺支。法智皆是擇法覺支攝故。 【發智】有法擇法覺支相應非法智,謂法智所不攝擇法覺支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無漏忍類智俱生聚中擇法覺支相應法,此與擇法覺支相應非法智,是他聚故。 ### 9. 【發智】如法智對後,類智對後亦爾。者 【唐】如法智對類智,乃至正定類智對他心智乃至正定亦爾。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八智揵度相應品第四之二} ## 9.他心智(及世俗智)相應法和五德之相應關係 ### 1.關於他心智相應法與世俗智相應關係之四句分別 【發智】諸法他心智相應,彼法世俗智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法他心智相應非世俗智,謂:世俗智所不攝他心智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無漏他心智相應法。 【發智】(二)有法世俗智相應非他心智,謂:他心智所不攝世俗智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他心智所不攝,諸善染污無覆無記世俗智相應法。 【發智】(三)有法他心智相應亦世俗智,謂:他心智所攝世俗智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此相應,九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 【發智】(四)有法非他心智相應,亦非世俗智,謂:他心世俗智及他心世俗智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 【唐】△他心世俗智者,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他心世俗智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者,謂:無漏忍,苦集滅智,及他心智所不攝道智俱生聚心心所法,俱不相應是他聚故。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發智】對道智擇法覺支正見亦爾。者 【唐】如他心智對世俗智有四句,此對道智擇法覺支正見亦爾。 ### 2.他心智相應法與苦智之相應關係 【發智】諸法他心智相應,彼法苦智相應耶。答:不爾。設法苦智相應,彼法他心智相應耶。答:不爾。對集滅智,空無相三摩地,未知當知根亦爾。者 【唐】非一心故,`[(此)+或【三宮】]`或行相異故,或所緣異故。 ### 3.關於他心智相應法與無願相應關係之四句分別 【發智】諸法他心智相應,彼法無願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法他心智相應非無願,謂:他心智相應無願及無願不相應他心智相應法。 【唐】此中:△他心智相應無願者,謂:他心智俱生無願,此與他心智相應非無願,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無願不相應他心智相應法者,謂:有漏他心智相應法,此與他心智相應非無願是他聚故。 【發智】(二)有法無願相應非他心智,謂:無願相應他心智,及他心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 【唐】此中:△無願相應他心智者,謂:無願俱生他心智,此與無願相應非他心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他心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者,謂苦集無願,及他心智不相應`[麗本卷末曰此卷第十九卷幅第二十行他心智不相應之下苦字之上宋本本脫道無願相應法乃至及空不相應等凡七十二行文〔988字〕今依二本補之]`道無願相應法,此無願相應非他心智,是他聚故。 【發智】(三)有法他心智相應亦無願,謂:二相應法。 【唐】即無漏他心智俱生聚中,除他心智及無願三摩地,諸餘心心所法。此法是何。謂八 【唐】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 【發智】(四)有法非他心智相應,亦非無願,謂他心智不相應無願,無願不相應他心智,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他心智不相應無願者,謂:苦集無願及他心智不相應道無願,此非他心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無願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無願不相應他心智者,謂有漏他心智此非無願相應是他聚故;亦非他心智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空無相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他心智不攝不相應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發智】對念精進喜輕安定捨覺支,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亦爾。者 【唐】如他心智對無願有四句,此對六覺支四道支亦爾。 ### 4.關於他心智相應法與已知根相應關係之四句分別 【發智】諸法他心智相應,彼法已知根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法他心智相應,非已知根,謂:已知根所不攝他心智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具知根所攝他心智相應,及有漏他心智相應心心所法,此法他心智相應非已知根是他聚故。 【發智】(二)有法已知根相應,非他心智,謂:已知根所攝他心智,及他心智不攝不相應已知根相應法。 【唐】此中,已知根所攝他心智者,謂修道中無漏他心智,此與已知根相應非他心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他心智不攝不相應已知根相應法者,謂修道中苦集滅智俱生聚,及他心智所不攝道智,俱生聚中心心所法,此與已知根相應非他心智,是他聚故。 【發智】(三)有法他心智相應亦已知根,謂:已知根所攝他心智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修道中無漏他心智相應法,即此相應八無漏根,及彼相應餘非根心所法。 【發智】(四)有法非他心智相應,亦非已知根,謂已知根所不攝他心智,及他心 【唐】智已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已知根所不攝他心智者,謂:具知根所攝他心智,及有漏他心智,此非他心智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已知根相應,是他聚故。 【唐】△及他心智已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者,謂:未知當知根俱生聚心心所法,他心智不攝不相應,具知根俱生聚心心所法,他心智不攝不相應.`[有漏=不攝【宋元】]`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發智】對具知根亦爾。者 【唐】如他心智對已知根有四句,此對具知根亦爾。 ### 5.世俗智相應法與苦智乃至正定之相應關係 【發智】諸法世俗智相應,彼法苦智乃至正定相應耶。答:不爾。設法苦智乃至正定相應,彼法世俗智相應耶。答:不爾。 【唐】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苦智乃至正定皆無漏故。 ## 10.苦·集·滅·道智相應法和五德之相應關係 ### 1.苦智相應法與集智之相應關係 【發智】諸法苦智相應,彼法集智相應耶。答:不爾。設法集智相應,彼法苦智相應耶。答:不爾。對滅道智無相三摩地亦爾。 【唐】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行相異故,或所緣異故。 ### 2.關於苦智相應法與空三摩地相應關係之四句分別 【發智】諸法苦智相應,彼法空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法苦智相應非空,謂:苦智相應空,及空不相應苦智相應法。 【唐】此中:△苦智相應空者,謂:苦智相應空三摩地,此與苦智相應非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空不相應苦智相應法者,謂:無願俱生苦智相應法,此與苦智相應非空是他聚故。 【發智】(二)有法空三摩地相應非苦智,謂:空相應苦智,及苦智不相應空相應法。 【唐】此中:△空相應苦智者,謂:空三摩地俱生苦智,此與空相應非苦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苦智不相應空相應法者,謂苦忍俱生空相應法,此與空相應非苦智是他聚故。 【發智】(三)有法苦智相應亦空,謂:二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苦智相應空,俱生聚中除苦智及空,諸餘心心所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 【發智】(四)有法非苦智相應,亦非空,謂:苦智不相應空,乃至廣說。{空不相應苦智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苦智不相應空者,謂:苦忍俱生空。此非苦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空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空不相應苦智者,謂:無願俱生苦智,此非苦智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空相應是他聚故。 【唐】△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苦智不相應無願俱生聚心心所法,無相俱生聚心心所法,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發智】對無願亦爾。者 【唐】如苦智對空有四句,此對無願亦爾。 ### 3.苦智相應法與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之相應關係 【發智】對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如法智說。者 【唐】如法智對三無漏根等,此苦智對三無漏根等,廣說亦爾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b>☗s110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七聖納息第五之二 【唐】(舊譯:第58卷.大正28,p.403b) ## 11.苦集滅道智相應法和五德之相應關係(續) ### 1.集智相應法與滅智相應之關係 【發智】諸法集智相應,彼法滅智相應耶。答:不爾。設法滅智相應,彼法集智相應耶。答:不爾。對道智,空無相三摩地亦爾。 【唐】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行相異故,或所緣異故。 ### 2.就集智相應法與無願相應關係之四句分別 【發智】諸法集智相應,彼法無願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法集智相應非無願,謂:集智相應無願。 【唐】即集智俱生無願三摩地,此與集智相應非無願,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發智】(二)有法無願相應非集智,謂:集智及集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此中:△集智者,謂:無願俱生集智,此與無願相應非集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集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者,謂:苦忍苦智集忍集智道忍道智俱生聚中無願相應法,此與無願相應非集智,是他聚故。 【發智】(三)有法集智相應亦無願,謂:二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集智俱生聚中除集智及無願,諸餘心心所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 【發智】(四)有法非集智相應亦非無願,謂:集智不相應無願,乃至廣說。{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集智不相應無願者,謂:苦忍苦智集忍道忍道智俱生聚中無願,此非集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無願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空無相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 3.集智相應法與三無漏根覺支道支之相應關係 【發智】對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如法智說。者 【唐】謂:如法智對三無漏根等,此集智對三無漏根等,廣說亦爾。 ### 4.滅智相應法與道智之相應 【發智】諸法滅智相應,彼法道智相應耶。答:不爾。設法道智相應,彼法滅智相應耶。答:不爾。對空無願三摩地亦爾。 【唐】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行相異故,所緣異故。 ### 5.關於滅智相應法與無相相應關係之四句分別 【發智】諸法滅智相應,彼法無相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法滅智相應非無相,謂:滅智相應無相。 【唐】即滅智俱生無相三摩地,此與滅智相應非無相,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發智】(二)有法無相相應非滅智,謂:滅智及滅智不相應無相相應法。此中:△滅智者,謂:無相俱生滅智,此與無相相應非滅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滅智不相應無相相應法者,謂:滅忍俱生無相相應法,此與無相相應非滅智,是他聚故。 【發智】(三)有法滅智相應亦無相,謂:二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滅智俱生聚中,除滅智及無相,諸餘心心所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 【發智】(四)有法非滅智相應,亦非無相,謂:滅智不相應無相,乃至廣說。{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滅智不相應無相者,謂:滅忍俱生無相,此非滅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無相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空無願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 6.滅智相應法與三無漏根覺支道支之相應關係 【發智】對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如法智說。者 【唐】謂:如法智對三無漏根等,此滅智對三無漏根等,廣說亦爾。 ### 7.道智相應法與空無相之相應 【發智】諸法道智相應,彼法空三摩地相應耶。答:不爾。設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道智相應耶。答:不爾。對無相三摩地亦爾。 【唐】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行相異故,所緣異故。 ### 8.關於道智相應法與與無願相應之四句分別 【發智】諸法道智相應,彼法無願三摩地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法道智相應非無願,謂:道智相應無願。 【唐】即道智俱生無願,此與道智相應非無願,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發智】(二)有法無願相應非道智,謂:道智及道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 【唐】此中:△道智者,謂:無願俱生道智,此與無願相應非道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道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者,謂:苦忍苦智集忍集智道忍俱生聚中無願相應法,此與無願相應非道智,是他聚故。 【發智】(三)有法道智相應亦無願,謂:二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道智俱生聚中,除道智及無願,諸餘心心所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 【發智】(四)有法非道智相應亦非無願,謂:道智不相應無願,乃至廣說。{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道智不相應無願者,謂:苦忍苦智集忍集智道忍俱生聚中無願,此非道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無願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空無相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 9.道智相應法與三無漏根覺支道支之相應關係 【發智】對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如法智說。者 【唐】謂:如法智對三無漏根等,此道智對三無漏根等,廣說亦爾。 ## 12.三三摩地相應法和四德(三摩地乃至道支)之相應關係 ### 1.三摩地相應法與三摩地之相應 【發智】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無願三摩地相應耶。答:不爾。設法無願三摩地相應,彼法空三摩地相應耶。答:不爾。對無相亦爾。 【唐】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行相異故或所緣異故。 ### 2.空三摩地相應法 ### 2.與未知當知根相應 【發智】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未知當知根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法空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空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空相應法,此與空相應非未知當知根是他聚故。 【發智】(二)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空,謂:未知當知根所攝空,及空不攝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 【唐】此中:△未知當知根所攝空者,謂:未知當知根俱生聚中空,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空不攝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者,謂:無願無相俱生聚中未知當知根相應法,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空是他聚故。 【發智】(三)有法空相應亦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攝空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此聚中八根及彼相應諸非根心所法。 【發智】(四)有法非空相應亦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空,乃至廣說。{及空未知當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未知當知根所不攝空者,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空,此非空相應,自性 【唐】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未知當知根相應是他聚故; 【唐】△及空未知當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者,謂:已知根具知根所攝,無願無相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發智】對已知具知根亦爾者。 【唐】如空三摩地對未知當知根有四句,此對已知具知根亦爾。 ### 3.與念覺支相應 【發智】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念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法空相應非念,謂:空相應念。 【唐】即空三摩地俱生念覺支。此與空相應非念,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發智】(二)有法念相應非空,謂:空及空不相應念相應法。 【唐】此中:△空者,謂:念覺支俱生空三摩地,此與念相應非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空不相應念相應法者,謂:無願無相俱生念覺支相應法,此與念相應非空,是他聚故。 【發智】(三)有法空相應亦念,謂:二相應法。 【唐】即空俱生聚中除空及念,諸餘心心所法,此法是何。謂: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 【發智】(四)有法非空相應亦非念,謂:空不相應念【覺支】,乃至廣說。{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空不相應念者,謂:無願無相俱生念覺支,此非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念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發智】對擇法精進輕安捨覺支,正見正精進正念,亦爾。者 【唐】謂:如空三摩地對念覺支有四句,此對擇法等亦爾。 ### 4.與喜覺支相應 【發智】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法空相應非喜,謂:空相應喜及喜不相應空相應法。 【唐】此中:△空相應喜者,謂:空俱生聚中喜覺支,此與空相應非喜,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喜不相應空相應法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地中,空三摩地相應法,此與空相應非喜,是他地故。 【發智】(二)有法喜相應非空,謂:喜相應空及空不相應喜相應法。 【唐】此中:△喜相應空者,謂:喜覺支俱生聚中空三摩地,此與喜相應非空,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空不相應喜相應法者,謂:無願無相俱生聚中喜相應法,此與喜相應非空是他聚故。 【發智】(三)有法空相應亦喜,謂:二相應法。 【唐】即初二靜慮空俱生聚中,除空及喜,諸餘心心所法,此法是何。謂: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 【發智】(四)有法非空相應亦非喜,謂:空不相應喜【覺支】,乃至廣說。{喜覺支不相應空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空不相應喜者,謂:無願無相俱生聚中喜,此非空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喜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喜不相應空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地中空三摩地,此非空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亦非喜相應,是他地故。 【唐】△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地中,無願無相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發智】對正思惟亦爾。者 【唐】如空三摩地對喜覺支作四句,此對正思惟亦爾。 ### 5.與定覺支相應 【發智】諸法空三摩地相應,彼法定覺支相應耶。答:諸法空相應彼法亦定相應。一切空三摩地皆是定覺支攝故。 【發智】有法定相應非空,謂:空所不攝定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無願無相俱生聚中定覺支相應法,此與定覺支相應非空,是他聚故。 【發智】對正定亦爾。者 【唐】如空三摩地對定覺支作順前句,此對正定亦爾。 ### 6.無願無相三摩地相應法與三無漏根七覺支八道支之相應關係 【發智】如空對後無願無相,對後亦爾。者 【唐】如空三摩地對後無願無相,對後廣說亦爾。 【發智】有差別者,如空對喜覺支正思惟;無願無相對喜覺支正見正思惟亦爾。 ## 13.三無漏根相應法和三德(無漏根覺支道支)之相應關係 ### 1.未知當知根相應法與已知根具知根之相應 【發智】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已知根相應耶。答:不爾。設法已知根相應,彼法未知當知根相應耶。答:不爾。對具知根亦爾。 【唐】所以者何。非一心故,位各別故。 ### 2.關於未知當知根相應法與念覺支相應之四句分別 【發智】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念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念,謂:未知當知根所攝念。 【唐】即未知當知根俱生聚中念,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念覺支,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發智】(二)有法念覺支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念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念相應法,此與念相應非未知當知根,是他聚故。 【發智】(三)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亦念,謂:未知當知根所攝念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餘八根及彼相應,諸非根心所法。 【發智】(四)有法非未知當知根相應亦非念,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念【覺支】乃至廣說。{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念者,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念,此非未知當知根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念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餘心心所法者,謂: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發智】對擇法精進定覺支,正見正精進正念正定亦爾。者 【唐】謂:如未知當知根對念覺支有四句,此對擇法覺支等亦爾。 ### 3.關於未知當知根相應法與喜覺支相應之四句分別 【發智】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喜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喜,謂:未知當知根所攝喜,及喜不攝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 【唐】此中:△未知當知根所攝喜者,謂:未知當知根俱生聚中喜,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喜,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喜不攝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三第四靜慮地中未知當知根相應法,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喜,是他地故。 【發智】(二)有法喜覺支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喜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喜相應法,此與喜相應非未知當知根,是他聚故。 【發智】(三)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亦喜,謂:未知當知根所攝喜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u>餘八根</u>及彼相應諸非根心所法。==\[本義:未知當知根相應.亦喜覺支相應根.唯限六根,然而乘言便說。]== 【發智】(四)有法非未知當知根相應亦非喜,謂: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喜【覺支】,乃至廣說。{及喜覺支未知當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未知當知根所不攝喜者,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喜,此非未知當知根相應,是他聚故,亦非喜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喜未知當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者,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後二靜慮前三無色地中: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 4.關於未知當知根相應法與輕安相應之四句分別 【發智】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輕安覺支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輕安,謂:未知當知根相應輕安。 【唐】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輕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發智】(二)有法輕安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不相應輕安相應法。此法是何。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輕安相應法此與輕安相應,非未知當知根,是他聚故。 【發智】(三)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亦輕安,謂:未知當知根相應輕安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十大地法,九大善地法,尋伺及心。 【發智】(四)有法非未知當知根相應亦非輕安,謂:未知當知根不相應輕安【覺支】,{及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未知當知根不相應輕安者,謂:}即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輕安,此非未知當知根相應,是他聚故,亦非輕安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餘心心所法者,謂: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發智】對捨覺支亦爾。者 【唐】謂:如未知當知根對輕安覺支有四句,此對捨覺支亦爾。 ### 5.關於未知當知根相應法與正思惟相應之四句分別 【發智】諸法未知當知根相應,彼法正思惟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義不定故。 【發智】(一)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非正思惟,謂:未知當知根相應正思惟,及正思惟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 【唐】此中:△未知當知根相應正思惟者,謂:未知當知根俱生聚中正思惟,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正思惟,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正思惟不相應未知當知根相應法者,謂:靜慮中間後三靜慮地中未知當知根相應法,此與未知當知根相應非正思惟,是他聚故。 【發智】(二)有法正思惟相應非未知當知根,謂:未知當知根不相應正思惟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正思惟相應法,此法與正思惟相應,非未知當知根,是他聚故。 【發智】(三)有法未知當知根相應亦正思惟,謂:未知當知根相應正思惟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尋伺及心。 【發智】(四)有法非未知當知根相應亦非正思惟,謂:未知當知根不相應正思惟,乃至廣說。{及未知當知根正思惟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未知當知根不相應正思惟者,謂: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正思惟,此非未知當知根相應,是他聚故,亦非正思惟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靜慮中間後三靜慮前三無色地中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 6.已知根具知根相應法與覺支道支之相應關係 【發智】如未知當知根對後,已知具知根對後亦爾。有差別者:具知根對正見應作四句。 【唐】與前有異。 ### 7.‹關於具知根相應法與正見相應之四句分別› 【發智】(一)有法具知根相應非正見,謂:具知根所攝正見,及正見不攝不相應具知根相應法。 【唐】此中,具知根所攝正見,謂:具知根俱生正見,此與具知根相應非正見,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及正見不攝不相應具知根相應法者,謂:盡智無生智俱生聚中具知根相應法,此與具知根相應非正見,是他聚故。 【發智】(二)有法正見相應非具知根,謂:具知根所不攝正見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俱生聚中正見相應法,此與正見相應非具知根,是他聚故。 【發智】(三)有法具知根相應亦正見,謂:具知根所攝正見相應法。 【唐】此法是何。謂:餘八根及彼相應諸非根心所法。 【發智】(四)有法非具知根相應亦非正見,謂:具知根所不攝正見,乃至廣說。{及正見具知根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所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具知根所不攝正見者,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俱生聚中正見,此非具知根相應,是他聚故,亦非正見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及諸餘心心所法者,謂: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應,是他聚故。 【唐】△色無為心不相應行者,謂:一切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此俱不相應,無所緣故。 ### 8. 【發智】念覺支乃至正念對後廣說,如覺支納息。者 【唐】如此蘊初納息已廣說。 ## 14.四十四智事〖事〗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九`[第五十九=第八十二【三宮】]`智揵度`[揵=犍【明】]`相應品第四之三`[三=二【三宮】]`} 【發智】如說:「苾芻吾當為汝說四十四智事,汝應諦聽極善作意。」乃至廣說。 ### 1.論究之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佛告苾芻,吾當為汝說四十四智事,汝應諦聽,乃至廣說。」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 2.四十四智經所說之由來 【唐】問:世尊何故說此契經。 【唐】答:世尊昔者由此加行為門為路,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今復說此示諸弟子,汝等若能不捨如是加行門路,不久當得諸漏永盡;譬如長者由是方便,集得珍財而受富樂,`[復=後【元明宮】]`復亦以此方便教諸子孫告言,汝等若能不捨如是方便,必獲珍財亦受富樂,世尊亦爾。 ### 3.四十四智事之名目 【發智】云何四十四智事。謂:知老死智.知老死集智.知老死滅智.知趣老死滅行智,如是知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智,知行集智.知行滅智.知趣行滅行智,是名四十四智事。 [舍利弗阿毘曇](T28n1548_舍利弗阿毘曇論1#四十四智性) ^sqftho ### 4.不說無明四智事之理由 【唐】問:此中何故不說知無明智等耶。 【唐】答:1.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次,若法有支所攝,以有支為因,是有支果者,此中說之,無明雖亦有支所攝而不以有支為因,亦非有支果,故此不說。 【唐】3.復次,若依此法具起四智,此中說之,依無明但起三智,不起緣有支集智故此不說。 ### 5.四十四智事之八智分別 【發智】此中,知老死智等四十四智事當言法智乃至道智耶。答:應言知老死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苦智,乃至廣說。{知老死集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知老死滅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滅智;知趣老死滅行智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道智;生乃至行四智亦爾。} ^ngu8kz ### 6.十一有支各支之十六智事 【唐】此中:知老死智是四智,謂:法智者知欲界老死;類智者知色無色界老死;世俗智.苦智者,俱知三界老死;如知苦有四智,知集滅道應知亦爾。如依老死起十六智事,乃至依行應知亦爾,如是合有一百七十六智事;若以相續剎那分別,則有無量無邊智事。此中世尊依十一支四諦差別各起四智故,但說有四十四智事。 ### 7.四十四智事之諸門分別 【唐】【問】此四十四智事,幾有漏。幾無漏。 【唐】答:一切皆通有漏無漏。 【唐】【問】幾緣有漏。幾緣無漏。 【唐】答:二十二緣有漏,二十二緣無漏。 【唐】【問】幾有為。幾無為。 【唐】答:一切是有為。 【唐】【問】幾緣有為。幾緣無為。 【唐】答:三十三緣有為,十一緣無為。 【唐】【問】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 【唐】答:一切皆通三世。 【唐】【問】幾緣過去。幾緣未來。幾緣現在。 【唐】答:三十三緣三世,十一緣非世。若如«雜蘊»分位三世,應言:三緣過去,謂:知行智,知行集智,知識集智;三緣未來,謂:知老死智,知老死集智,知生智;十六緣現在,謂:知生集智,知有智,知有集智,知取智,知取集智,知愛智,知愛集智,知受智,知受集智,知觸智,知觸集智,知六處智,知六處集智,知名色智,知名色集智,知識智;十一緣三世;十一緣非世。 ### 8.四十四智事現前之理由 【唐】問:如是智事既不能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及盡諸漏,何緣聖者修令現前。 【唐】答:由四緣故:一為住現法樂故,二為遊戲功德故,三為觀本所作故,四為受聖財故。 ## 15.七十七智事 【發智】如說:苾芻吾當為汝說七十七智事,汝應諦聽極善作意,乃至廣說。 ### 1.論究之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廣說如前。 【唐】問:世尊何故說此契經。 【唐】答:世尊昔者,由此加行為門為路,廣說如前。 ### 2.七十七智事之名目 【發智】云何七十七智事。謂: 【唐】(一)知生緣老死智;(二)知`[〔彼〕-【三宮】]`彼非不生緣老死智; 【唐】(三)知過去生緣老死智;(四)知彼非不生緣老死智; 【唐】(五)知未來生緣老死智;(六)知彼非不生緣老死智; 【唐】(七)及法住智,遍知此是無常有為.思所作.從緣生.盡法.`[減=滅【三】]`減法.離法.滅法。 【唐】{如是知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 【唐】(一)無明緣行智;(二)知非不無明緣行智; 【唐】(三)知過去無明緣行智;(四)知彼非不無明緣行智; 【唐】(五)未來無明緣行智;(六)非不無明緣行智; 【唐】(七)及法住智,遍知此事是無常有為.心所作.從緣生.盡法.減法.離法.滅法。} 【唐】如依生緣老死起七智,乃至依無明緣行亦爾,故有七十七智事。 【唐】==\[舊譯婆沙:及知法住智,此法是無常是有為.從因緣生.是盡法.是滅法.是無欲法,知如是法者.是第七智體.]== 【唐】{舊譯發智:生緣老死知智.不`[〔緣〕-【三宮】]`緣餘生緣老死知智.過[失›去]久遠生緣老死知智.不`[〔緣〕-【宮聖聖乙】*]`緣餘過去久遠生緣老死知智.未來久遠生緣老死知智.不`[餘緣=緣餘【三宮】]`餘`[〔緣〕-【宮聖聖乙】*]`緣未來久遠生緣老死知智.如法界住智.無常有為心所因緣生,盡法.變易法.無欲法.滅法.散法.`[斷智慧=智慧斷【三宮】]`斷智慧法。此智當言法智乃至道智耶.乃至無明緣行知智亦如是。} 【唐】=={舍利弗阿毘曇論:無明緣行智.無無明`[無=明【宮】]`無行智.如過去無明緣行智.無無明無行智.如未來無明緣行智.無無明無行智。== 【唐】==若法住智,彼亦盡法.變法.離欲法.滅法。乃至生緣老死智.無生無老死智.如過去生緣老死智.無`[生無=無生【三宮】]`生無老死智.== 【唐】==未來`[生緣=緣生【三】,緣【宮】]`生緣老死智.無生無老死智.若彼法住智.亦盡法變法離欲法滅法.是名七十七智性。}== 【唐】=={比丘,有生真實,有作.有為.思緣起,盡法.衰法.無欲法.滅法壞法,此不壞者.無有是處。彼有生者即是生,真實者諦有是.有作者有為是,有為者災患是.思者因思念是.緣起者因緣是,盡法衰法無欲法滅法壞者.要當有是,此不壞者.終不自在。}== 【唐】=={雜阿含: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十七種智。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七十七種智,生緣老死智,非餘生緣老死智;過去生緣老死智,非餘過去生緣老死智;未來生緣老死智,非餘未來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斷知智。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緣行智,非餘無明緣行智;過去無明緣行智,非餘過去無明緣行智;未來無明緣行智,非餘未來無明緣行智;及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無欲法、滅法斷智,是名七十七種智。」[雜含357(SN.12.34. Dutiya<u>ñāṇavatthu</u>suttaṃ):有七十七種智,…1.生緣老死智Jātipaccayā jarāmaraṇanti ñāṇaṃ,2.非餘生緣老死智asati jātiyā natthi jarāmaraṇanti ñāṇaṃ…34.過去…56.未來…7.及法住智。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緣行智,非餘無明緣行智…]\[s24十一緣起]== 【唐】此諸法皆悉無常、有為、思願緣生;若無常、有為、思願緣生者,彼則是苦.又復彼苦生,亦苦住,亦苦滅,亦苦數數出生,一切皆苦。若復彼苦無餘斷、吐、盡、`[離欲=欲離【三】]`離欲、滅、息、沒,餘苦更不相續,不出生,是則寂滅,是則勝妙。所謂捨一切有餘、一切愛盡、無欲、滅盡、涅槃。……。若有於此諸法,心隨入,住解脫不退轉,於彼所起繫著,`[無有=有無【三】]`無有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則為見法。} ♂pStl"10"♀【唐】{入阿毘達磨論:如是諸法皆是無常.有為緣生。由此故苦,謂生時苦住等亦苦。於此眾苦永斷無餘.除棄變吐.盡.離染.滅.寂靜.隱沒,餘不續起名永不生,此極靜妙。謂一切依除棄.愛盡.離.滅.涅槃。所言一切依除棄者,謂此滅中永捨一切五取蘊苦。言愛盡者,謂此滅中現盡諸愛。得此滅已永離染法,故名為離。獲此滅已眾苦皆息,故名為滅。證此滅已一切災患煩惱火滅,故名涅槃。} ### 3.不說無明所從緣知智之理由 【唐】問:此中何故不說知無明所從緣智耶。 【唐】答:1.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次,若法有支所攝,以有支為因是有支果者,此中說之,無明雖亦有支所攝,而不以有支為因,亦非有支果,故此不說。 【唐】3.復次,若依此法起緣有支七智者,此中說之,依無明所從緣不起緣有支七智,故此不說。 ### 4.七十七智事之八智分別 【發智】此中知生緣老死智等,七十七智事,當言法智乃至道智耶。答:應言知生緣老死等,前六智皆是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第七法住智,是一世俗智,如知生緣老死七智,乃至知無明緣行七智亦爾。 【唐】此中法智者,知欲界生緣老死等。類智者,知色無色界生緣老死等。世俗智集智者,俱知三界生緣老死等。 【唐】問:已說生緣老死等,何故復說「非不生緣老死等」耶。 【唐】答:論有二種:一立自宗。二遮他宗。 【唐】立自宗者,如善說法者立善說法宗,惡說法者立惡說法宗,應理論者立應理論宗,分別論者立分別論宗。 【唐】遮他宗者,如善說法者遮惡說法宗,惡說法者遮善說法宗,應理論者遮分別論宗,分別論者遮應理論宗。 【唐】若但說「生緣老死等者」,或有生疑:為興言論作如是說,理未必爾。為決彼疑顯此理定,是故復說:非不生緣老死等。 【唐】此中知生緣老死,是法類世俗集四智;知非不生緣老死,亦是四智,合有八智。知過去未來生緣老死,亦各有八智。合有二十四智。 【唐】第七法住智唯是一世俗智故,足前有二十五智。 【唐】如知生緣老死,乃至知無明緣行亦爾,如是合有二百七十五智。 【唐】若以相續剎那分別,則有無量無邊智事。此中世尊依十一支,三世差別各起七智,故但說有七十七智事。 【唐】問:何故不說知現在耶。 【唐】【答】1.有作是說:七中前二即知現在。 【唐】2.復有說者:七中前二通知三世`[三=二【宋宮】]`,過去未來難了知故,復別說知,現在不爾,故不別說。 ### 5.七十七智事之諸門分別 【唐】【問】此七十七智事,幾有漏。幾無漏。 【唐】答:1.十一法住智唯有漏,唯是世俗智性攝故,餘六十六智通有漏無漏,四智攝故。 【唐】2.有作是說:一切皆通有漏無漏。 【唐】【問】幾緣有漏。幾緣無漏。 【唐】答:一切皆緣有漏。 【唐】【問】幾有為。幾無為。 【唐】答:一切皆有為,必無智體是無為故。 【唐】【問】幾緣有為。幾緣無為。 【唐】答:一切皆緣有為。 【唐】【問】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 【唐】答:一切皆通三世。 【唐】【問】幾緣過去。幾緣未來。幾緣現在。 【唐】答:諸有欲令七中前二唯緣現在者,彼說二十二緣過去二十二緣未來二十二緣現在十一緣三世;諸有欲令七中前二通緣三世者,彼說二十二緣過去二十二緣未來三十三緣三世。 【唐】此智不能入正性離生等,由四緣故,修令現前義如前說。 ### 6.‹法住智有漏無漏之異說› 【唐】問:何故第七名法住智。 【唐】答:1.法者是果,住者是因,知果法所住因故,名法住智。謂:知三界下中上果所住之因,名法住智。此智唯知因之別相,非聖行相,故唯世俗智攝。 【唐】2.有作是說:此通四智,謂:法類世俗集智。 【唐】問:若爾,何故說是一世俗智。 【唐】答:實通無漏,此中且說是有漏者,此多分知因別相故。 【唐】3.復有說者:前六智是知因智故.名為法住,緣彼起智名法住智,此智知道.非知集因,亦四智攝,謂:法類世俗道智。 【唐】問:若爾,何故作如是說:「遍知此是無常有為.思所作.從緣生.盡法`[減=滅【宮】]`減法.離法滅法。」無漏豈得名離法耶。 【唐】{舊譯:此是盡法滅法.不應言無欲法.} 【唐】答:(1)此中但應作如是說:「遍知此是無常有為,乃至滅法。」不應說離法而說離法者,欲顯聖者亦厭無漏,不生欣樂故說離法。 【唐】(2)有餘復說:前知因智是四智性,今知彼智名法住智;故此法住智知彼世俗智,亦名知離法。 【唐】4.評曰:「應知此中初說為善。」如世尊說:蘇尸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 【唐】問:此中何者是法住智,何者是涅槃智耶。 【唐】【答】1.有作是說:知集智是法住智,知滅智是涅槃智。 【唐】2.有餘復說:知苦集智是法住智,知滅道智是涅槃智。 【唐】3.或有說者:知苦集道智是法住智,知滅智是涅槃智。 【唐】問:若爾,何故說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耶。 【唐】答:雖有法住智在涅槃智後,而有法住智在涅槃智前,故作是說。 【唐】4.復有說者:「知流轉智是法住智,知還滅智是涅槃智。 【唐】復次,知緣起智是法住智,知緣起滅智是涅槃智。 【唐】復次,知生死智是法住智,知生死滅智是涅槃智。」 【唐】5.有餘師說:近分地智是法住智,根本地智是涅槃智。 【唐】云何知然。經為量故,如契經說:「有諸外道共集議言,佛未出時我等多獲名譽利養,由佛出世名利頓絕,如日既出爝火潛輝;設何方便名利如本,然`[憍=喬【三宮】]`憍答摩有二事勝,謂:善經論形貌端嚴;雖形貌難移而經論易竊,我等眾內有蘇尸摩,念慧堅強堪竊彼法,若得彼法名利如本;既共議已告蘇尸摩,彼由二緣遂受眾請:一愛親友。二善根熟;便出王舍城詣竹林精舍,謂苾芻曰:『我欲出家。』 時諸苾芻將往白佛,佛知根性,遣諸苾芻,度令出家與受具戒,彼後未久誦三藏文,亦少解義,竊作是念:『欲利親友今正是時。』遂從竹林出欲還王舍城,然佛有遍照護法天眼,恒觀世間誰能竊者;時有五百應真苾芻,蘇尸摩前自讚己德:『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蘇尸摩曰:『仁等所證依何定耶。為初靜慮為乃至無所有處耶。』諸苾芻言:『我等所證皆不依彼。』蘇尸摩言:『若不依彼如何得證。』諸苾芻曰:『我等皆是慧解脫者。』 時蘇尸摩聞已`[(忙=芒【三宮】)]`忙然不識所謂,便作是念,脫我親友問此義者,我當云何。還詣佛所問如是義,世尊告曰:『蘇尸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蘇尸摩曰:『我今不知何者法住智,何者涅槃智。』佛言:『<u>隨汝知與不知,然法應爾</u>。』 時蘇尸摩不果先願,然彼五百應真苾芻<u>依未至定</u>得漏盡已後,方能起根本等至。」 由此故知近分地智是法住智,根本地智是涅槃智。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 【唐】==\[須深.正理論(蘇尸摩.蘇使摩).成實論(須尸摩([成實](成實論#依欲界定.能生真智)) 如電三昧([成實](成實論#^jz1s71)) [成實](成實論#欲界有修慧) )]\[得有二種:一現前得;二成就得。]== 【唐】《雜阿含經》: 【唐】有一比丘語<font color="red">須深</font>言:「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唐】時彼須深語比丘言:「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唐】復問:「云何尊者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唐】復問:「若復寂靜解脫.起色無色==\[過色.無色santā vimokkhā atikkamma rūpe āruppā超有色法.至無色法/超過諸色.在於無色]==,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唐】答言:「不也,須深」! 【唐】須深復問:「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云何<u>不得禪定而復記說</u>」?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 【唐】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得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 【唐】…白佛言:「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彼答我言:不也,須深!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u>不入正受</u>,而復記說自知作證!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u>不得正受</u>而復說言自知作證」? 【唐】佛告須深:<u>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u>,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須深白佛: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u>無無明故無行</u>.不離無明滅而行滅。…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須深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須深:是名<u>先知法住.後知涅槃</u>,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唐】《摩訶僧祇律》:「<font color="red">須深摩</font>…問諸比丘言:長老,向在佛所自言我已得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後有。答言:如是。 【唐】時須深摩復問言:長老。如是知如是見。得清淨天眼.見眾生死此生彼。…如是過人清淨天眼.長老得不。答言:不得。 【唐】復問:尊者如是知如是見得宿命智。…如是無數劫事,長老知不。答言:不知。 【唐】復問:離色過色無色寂滅解脫身證具足住,<u>是諸解脫</u>.長老得不。答言:不得。 【唐】須深摩言。向者所問諸法<u>皆言不得</u>。云何於世尊前。自言我已得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後有。誰當信者。諸比丘答言。長老。我是<u>慧解脫人</u>。 【唐】…佛告須深摩:<u>先法智後比智</u>。…須深摩,於意云何。緣生故.有老死不。…無明緣故.生諸行不。…生緣滅故.老死滅不。乃至無明滅故諸行滅不。…若比丘於此法中正觀正知。所應得者。盡皆得不。答言如是。 【唐】汝知緣生故.有老死不。…緣無明故.有諸行不。…生緣滅故.老病死憂悲苦惱盛陰滅不。…無明滅故.諸行滅不。…。汝知如是法者,汝得天眼宿命智諸解脫得不。答言:不得,世尊。 【唐】佛告須深摩:汝自言知如是諸法.而復言不得,是諸功德誰當信者。 【唐】須深摩白佛言:世尊,我為無明惡邪所纏縛故.生如是邪見,我從世尊所.廣聞正法滅惡邪見,得法眼淨。」 【唐】《<font color="red">相應部經典</font>(第12卷-第21卷)》卷12: 【唐】坐於一面之<font color="red">須尸摩</font>,向彼等諸比丘作如是言曰:「諸尊者來詣世尊處曾白云:『我等已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已達於完全智,此為真實耶?」「友!唯然。」 【唐】「然則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見,享受種種之神通耶?…以此身行於梵界耶? 【唐】然則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見,以清淨超勝人間之天耳界,對人天之兩音、遠音、近音、皆聞之耶?」 【唐】「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見,以心,對他眾生之心,他人之心,得予把握知之耶?…」 【唐】「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見,憶念種種宿住耶?…」 【唐】「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見,以清淨超勝人間之天眼,見眾生之歿,見生時之劣、勝、美、醜、好、惡,知眾生之如業行耶?…」 【唐】「又,汝等尊者為如是知、如是見,對超色無色之寂靜解脫、得於身觸而住耶?」 【唐】「友!並無此事。」 【唐】「於今,尊者未到達此記說與此等之法者耶?」 【唐】「友!並無此事。」 【唐】「何以故?」 【唐】「友,須尸摩!我等為慧解脫者。」 【唐】…尊者須尸摩,將與彼等諸比丘之論議悉告世尊。 【唐】「須尸摩!法住智為前、涅槃智為後。…須尸摩!汝云何思惟?色==\[受想行識]==為常耶?或為無常耶?」 【唐】「大德!是無常。」 【唐】「又,無常者是苦耶?或是樂耶?」 【唐】「大德,是苦。」 【唐】「又無常苦、變易之法、得認:『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耶?」 【唐】「大德!並無此事。」 【唐】「須尸摩!然任何過去、未來、現在……對一切之色==\[受想行識]==……不得以認:『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必須以如實正慧、對此作視。 【唐】須尸摩!多聞之聖弟子,於色如是見而厭離,於受、於想、於諸行、於識亦厭離,生厭離、離貪、予解脫,於解脫生解脫之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須尸摩!汝見:『緣生而有老死』耶?」 【唐】「大德,誠然。」 【唐】「須尸摩!汝見:『緣有而有生』『緣取而有有』『緣愛而有取』『緣受而有愛,緣觸而有受,緣六處而有觸,緣名色而有六處,緣識而有名色,緣行而有識,緣無明而有行』耶?」 【唐】「大德,誠然。」 【唐】「須尸摩!汝見:『緣生滅而有老死滅』『緣有滅而有生滅』『緣取之滅,而有有滅,緣愛之滅,而有取滅,緣受之滅,而有愛滅,緣觸之滅,而有受滅,緣六處之滅,而有觸滅,緣名色之滅,而有六處滅。緣識之滅,而有名色滅,緣行之滅,而有識滅,緣無明之滅,而有行滅』耶?」 【唐】「大德,誠然。」 【唐】「須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見,享受種種之神通耶?…以此身行梵界耶?」 【唐】「須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見,以清淨超勝人間之天耳界、聞人天之兩音、遠音、近音耶?」 【唐】「須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見,知以心把握他之眾生,他人等之心耶?…」 【唐】「須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見,憶念種種之宿住耶?…」 【唐】「須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見,以清淨超勝人間之天眼,知眾生之歿……眾生之如業行耶?」 【唐】「須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見,對超色無色之寂靜解脫、以身觸而住耶?」 【唐】「大德,並無此事也。」 【唐】「須尸摩!今此未能到達此記說,與此等之法者,須尸摩!我等實行於此。」 【唐】<font color="red">瑜伽師地論</font>: 【唐】復次,若有苾芻具淨尸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三摩地以為依止;增上慧學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為依止,先由四種圓滿,遠離受學轉時,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此中云何名法住智?…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