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13 15:53</span>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一</b>☗s111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智蘊第三中七聖納息第五之三 【唐】(舊譯:第59卷.大正28,p.408b) ## 16.八智成就之一行問答〖四門〗 ### 1.關於以法智為中心,八智成就之一行問答 【發智】若成就法智,彼類智耶。答:若得。【類智成就。】 【唐】此中,得者已得名得,謂:苦類智現前以後,後諸得言皆准此釋。 【發智】設成就類智,彼法智耶。答:如是。 【唐】謂:苦法智現前以後,法智苦智恒成就故。 【發智】若成就法智,彼他心智耶。答:若得不失。 【唐】此中,得者,謂:已離欲染,不失者,謂:不退起欲界煩惱。 【發智】設成就他心智,彼法智耶。答:若得。 【唐】謂:苦法智現前以後。 【發智】若成就法智,彼世俗智耶。答:如是。 【唐】一切有情無不成就世俗智故。 【發智】設成就世俗智,彼法智耶。答:若得。 【唐】謂:苦法智現前以後,餘智一行如文廣說。 ### { 【發智】若成就法智,彼苦智耶。答:如是。設成就苦智,彼法智耶。答:如是。若成就法智,彼集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集智,彼法智耶。答:如是。若成就法智,彼滅智耶。答:若得。設成就滅智,彼法智耶。答:如是。若成就法智,彼道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道智彼法智耶。答:如是。 ### 2.關於以類智為中心,八智成就之一行問答 【發智】若成就類智,彼他心智耶。答:若得不失。 【唐】設成就他心智,彼類智耶。答:若得。 【唐】若成就類智,彼世俗智耶。答:如是。 【唐】設成就世俗智,彼類智耶。答:若得。 【唐】若成就類智,彼苦智耶。答:如是。設成就苦智,彼類智耶。答:若得。 【唐】若成就類智,彼集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集智,彼類智耶。答:如是。 【唐】若成就類智,彼滅智耶。答:若得。設成就滅智,彼類智耶。答:如是。 【唐】若成就類智,彼道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道智,彼類智耶。答:如是。 ### 3.關於以他心智為中心,八智成就之一行問答 【發智】若成就他心智,彼世俗智耶。答:如是。 【唐】設成就世俗智,彼他心智耶。答:若得不失。 【唐】若成就他心智,彼苦智耶。答:若得。 【唐】設成就苦智,彼他心智耶。答:若得不失。 【唐】若成就他心智,彼集智耶。答:若得。 【唐】設成就集智,彼他心智耶。答:若得不失。 【唐】若成就他心智,彼滅智耶。答:若得。 【唐】設成就滅智,彼他心智耶。答:若得不失。 【唐】若成就他心智,彼道智耶。答:若得。 【唐】設成就道智,彼他心智耶。答:若得不失。 ### 4.關於以世俗智為中心,八智成就之一行問答 【發智】若成就世俗智,彼苦智耶。答:若得。 【唐】設成就苦智,彼世俗智耶。答:如是。 【唐】若成就世俗智,彼集智耶。答:若得。 【唐】設成就集智,彼世俗智耶。答:如是。 【唐】若成就世俗智,彼滅智耶。答:若得。 【唐】設成就滅智,彼世俗智耶。答:如是。 【唐】若成就世俗智,彼道智耶。答:若得。 【唐】設成就道智,彼世俗智耶。答:如是。 ### 5.關於以苦智為中心,八智成就之一行問答 【發智】若成就苦智,彼集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集智,彼苦智耶。答:如是。 【唐】若成就苦智,彼滅智耶。答:若得。設成就滅智,彼苦智耶。答:如是。 【唐】若成就苦智,彼道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道智,彼苦智耶。答:如是。 ### 6.關於以集智為中心,八智成就之一行問答 【發智】若成就集智,彼滅智耶。答:若得。設成就滅智,彼集智耶。答:如是。若成就集智,彼道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道智,彼集智耶。答:如是。 ### 7.關於以滅智為中心,八智成就之一行問答 【發智】若成就滅智,彼道智耶。答:若得。設成就道智,彼滅智耶。答:如是。 ### } 【唐】▲然法智類智及四諦智,若得以後恒時成就。 【唐】▲他心智有漏者已離欲染,若不退起欲界煩惱,及不生無色界恒時成就;無漏者已離欲染,若不退起欲界煩惱恒時成就。 【唐】▲世俗智一切有情恒時成就,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 17.八智成就之歷六問答 ### 1.關於法智成就之歷六問答 ### 1.1過去--未來)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耶。答:如是。 【唐】此成就過去者,必成就未來故。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 【發智】設成就未來,彼過去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謂:前所說諸位。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法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謂:得果練根或退故失。 ### 1.2過去—現在)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 【唐】謂:若不起類智諸忍,或世俗智非無心位,爾時法智定現在前。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集滅道現觀各一心頃,謂:三法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及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現在,彼過去耶。答: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若【宮】]`苦現觀一心頃,謂:苦法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未已滅設滅已失,而法智現在前。 ### 1.3未來—現在) 【發智】若成就未來法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 【唐】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集滅道現觀各一心頃;謂:四法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現在,彼未來耶,答:如是。 【唐】若成就現在法智者必成就未來故。 ### 1.4過去—未來現在)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耶。答:未來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 【唐】此如前「成就過去現在」說。 【發智】設成就未來現在,彼過去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 【唐】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如前說`[〔說〕-【三宮】]`:設成就現在,彼過去耶。 ### 1.5未來—過去現在) 【發智】設若成就未來法智,彼過去現在耶。答: 【唐】(一)有未來,非過去現在,謂:彼已得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 【唐】此中,「已得」者,顯有未來;「未滅設滅已失」者,顯無過去;「不現在前」者,顯無現在。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已失,及不現在前。 【發智】(二)有未來及過去,非現在,謂:彼已滅不失不現在前。 【唐】此中,「已滅不失」者,顯有過去;「不現在前」者,顯無現在;但有過去必有未來。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三心頃,除法智時,道現觀二忍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不現在前。 【發智】(三)有未來及現在,非過去,謂:彼現在前未滅設滅已失。 【唐】此中,「現在前」者,顯有現在;「未滅,設滅已失」者,顯無過去;但有現在必有未來。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若【三宮】]`苦現觀一心頃,謂:苦法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未滅先滅已失而現在前。 【發智】(四)有未來及過去,現在,謂:彼已滅不失亦現在前。 【唐】此中,「已滅不失」者,顯有過去;「亦現在前」者,顯有現在;若有過去現在必有未來,此如前「成就過去現在」說。 【發智】設成就過去現在彼未來耶。答:如是。 【唐】但成就過去現在,必成就未來故。 ### 1.6現在—過去未來) 【發智】若成就現在法智,彼過去未來耶。答:未來定成就,過去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如前成就三世位說。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如前「成就未來現在非過去」說。 【發智】設成就過去未來,彼現在耶。若現在前。 【唐】如前成就三世位說。 ### 2.關於類智及四諦智成就之歷六問答 【發智】如法智歷六,類苦集滅道智亦爾。者 【唐】如法智依三世有六句問答,類苦集滅道智亦爾,有差別者,各說自名隨應而說。 【唐】{舊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六十智揵度相應品第四之四} ### 3.關於他心智成就之歷六問答 ### 3.1過去--未來) 【發智】若成就過去他心智,彼未來耶。答:如是。 【唐】但成就過去必成就未來故。此在何位。謂:1生欲界已離欲染;2若生色界;3若學者,在欲色界已起無漏他心智不失,生無色界未得無學果。 【發智】設成就未來,彼過去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1學者在欲色界,未起無漏他心智;2設起已失==\[起已,練根捨.退雜修等]==,==\[乃至]==生無色界;3設起不失,生無色界得無學果。 ### 3.2過去—現在) 【發智】若成就過去他心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 【唐】謂:若不起餘智諸忍,非無心位,爾時此智定現在前。此在何位。謂:諸聖者或諸異生,生欲色界此他心智現在前時。 【發智】設成就現在,彼過去耶。答:如是。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若他心智現在前時,必成就過去有漏他心智,無漏者則不定。 ### 3.3未來—現在) 【發智】若成就未來他心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 【唐】此如前「成就過去現在」說。 【發智】設成就現在,彼未來耶。答:如是。 【唐】但成就現在必有未來故。 ### 3.4過去—未來現在) 【發智】若成就過去他心智,彼未來現在耶。答:未來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此在何位。謂:他心智現在前時,即欲色界異生聖者。 【發智】設成就未來現在,彼過去耶。答:如是。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 3.5未來—過去現在) 【發智】若成就未來他心智,彼過去現在耶。答: 【唐】(一)有未來,非過去現在,謂:彼已得不失,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 【唐】此中,「已得不失」者,顯有未來;「未滅、設滅已失」者,顯無過去;「不現在前」者,顯無現在。此在何位。謂:若學者在欲色界,未起無漏他心智;設起已失,生無色界;設起不失,生無色界得無學果。 【發智】(二)有未來及過去,非現在,謂:彼已滅不失,不現在前。 【唐】此在何位。謂:1生欲界已離欲染,他心智不現在前;2若生色界,他心智不現在前;3若學者在欲色界,已起無漏他心智不失,生無色界未得無學果。 【發智】(三)有未來及過去現在,謂:彼現在前。 【唐】即生欲色界異生聖者,他心智現在前時。 【發智】設成就過去現在,彼未來耶。答:如是。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 3.6現在—過去未來) 【發智】若成就現在他心智,彼過去未來耶。答:如是。 【唐】亦如次前所說諸位。 【發智】設成就過去未來,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 【唐】此亦如前所說諸位。 ### 4.世俗智成就之歷六問答 ### 4.1.過去--未來 【發智】若成就過去世俗智,彼未來耶。答:如是。 【唐】設成就未來,彼過去耶。答:如是。 【唐】一切有情無不成就過去未來世俗智故。 ### 4.2過去—現在) 【發智】若成就過去世俗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 【唐】謂:若不起諸無漏慧非無心位,此世俗智定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現在,彼過去耶。答:如是。 ### { ### 4.3未來—現在) 【發智】若成就未來世俗智,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 【唐】設成就現在,彼未來耶。答:如是。 ### 4.4過去—未來現在) 【發智】若成就過去世俗智,彼未來現在耶。答:未來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 【唐】設成就未來現在,彼過去耶。答:如是。 ### 4.5未來—過去現在) 【發智】若成就未來世俗智,彼過去現在耶。答:過去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 【唐】設成就過去現在,彼未來耶。答:如是。 ### 4.6現在—過去未來) 【發智】若成就現在世俗智,彼過去未來耶。答:如是。 【唐】設成就過去未來,彼現在耶。答:若現在前。 ### } 【唐】此等准前應知其相。 ## 18.八智成就之小七問答 ### 1.過去法智對類智之小七問答 ### 1.1過去法智--過去類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類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1已入正性離生,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2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起法類智已滅不失。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1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2得一來不還果及學者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未滅設滅已失。 【發智】設成就過去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前成就過去法智及類智位說。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類智已滅不失,法智未滅設滅已失。 ### 1.2過去法智—未來類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類智耶。答:若得。 【唐】謂:苦類智已生。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一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 【發智】設成就未來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 ### 1.3過去法智—現在類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類智耶。答:若現在前。 【唐】謂:若不起餘智諸忍,非無心位,此定現前。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一心頃,謂:類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時。 【發智】設成就現在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而類智現在前。 ### 1.4過去法智—過去現在類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現在類智耶。答: 【唐】(一)有過去法智,非過去現在類智,謂:法智已滅不失,類智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 【唐】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類智忍時,得一來不還果及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未滅先滅已失不現在前。 【發智】(二)有過去法智及過去類智非現在,謂:法類智已滅不失,類智不現在前。 【唐】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集滅道現觀各三心頃,除類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類智已滅不失,而類智不現在前。 【發智】(三)有過去法智及現在類智非過去,謂:法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未滅設滅已失。 【唐】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類智時,得一來不還果及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未滅先滅已失而現在前。 【發智】有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類智,謂:法類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集滅現觀各一心頃,謂:類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類智已滅不失,而類智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過去現在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類智已滅不失,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而類智現在前。 ### 1.5過去法智—未來現在類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類智耶。答: 【唐】(一)有過去法智非未來現在類智,謂:法智已滅,未得類智。 【唐】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類智忍時。 【發智】(二)有過去法智及未來類智非現在,謂:法智已滅不失,已得類智不現在前。 【唐】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集滅道現觀各前三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不現在前。 【發智】(三)有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類智,謂:法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後一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未來現在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而類智現在前。 ### 1.6過去法智—過去未來類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類智耶。答: 【唐】(一)有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類智,謂:法智已滅未得類智。 【唐】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類智忍時。 【發智】(二)有過去法智及未來類智非過去,謂:法智已滅不失,已得類智未滅,設滅已失。 【唐】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一心頃,得一來不還果及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未滅設滅已失。 【發智】(三)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類智,謂:法類智已滅不失。 【唐】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類智已滅不失。 【發智】設成就過去未來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類智已滅不失,法智未滅設滅已失。 ### 1.7過去法智—過去未來現在類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現在類智耶。答: 【唐】(一)有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現在類智,謂:法智已滅,未得類智。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類智忍時。 【發智】(二)有過去法智,及未來類智,非過去現在,謂:法智已滅不失,已得類智,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 【唐】此在何位。謂:得一來不還果及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 【發智】(三)有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類智非過去,謂:法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未滅設滅已失。 【唐】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一心頃,得一來不還果及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類智未滅設滅已失而現在前。 【發智】(四)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類智非現在,謂:法類智已滅不失,類智不現在前。 【唐】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集滅道現觀各前三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類智已滅不失,類智不現在前。 【發智】(五)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現在類智,謂:法類智已滅不失,類智現在前。 【唐】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集滅現觀各後一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類智已滅不失,而類智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類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類智已滅不失亦現在前,法智未滅設滅已失。 ### 2.過去法智對集滅道智之小七問答 【發智】如對類智作小七,對集滅道智亦爾。者 【唐】如法智對類智作小七,對集滅道智作小七亦爾;有差別者,各說自名隨應而說。 ### 3.過去法智對他心智之小七問答 ### 3.1過去法智--過去他心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他心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1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三心=二心【宮】]`;2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法智已滅不失;3若學者法智無漏他心智已滅不失,生無色界未得無學果。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1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2得初二沙門果及未離欲染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3若學者法智已滅不失,無漏他心智未滅,設滅已失,生無色界未得無學果。 【發智】設成就過去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前俱成就說。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1諸異生,生欲界已離欲染及生色界,2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初二心頃,3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4若學者無漏他心智已滅不失,法智未滅設滅已失,生無色界未得無學果。 ### 3.2過去法智—未來他心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他心智耶。答:若已得不失。 【唐】此中,已得者,謂:已離欲染;不失者,謂:不退起欲染。 【唐】此在何位。謂: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法智已滅不失;若學者在欲界,法智已滅不失,生色無色界未得無學果。 【發智】設成就未來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諸異生已得他心智不失,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初二頃`[二+(心)【三宮】]`;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若學者在欲界,法智未滅,設滅已失,生色無色界,設滅已不失,生彼得無學果。 ### 3.3過去法智—現在他心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他心智耶。答:若現在前。 【唐】此在何位。謂: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現在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諸異生起他心智現在前時,若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有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而他心智現在前時。 ### 3.4過去法智—過去現在他心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現在他心智耶。答: 【唐】(一)有過去法智非過去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 【唐】此在何位。謂: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初二沙門果及未離欲染學練根已,法智已滅不失;若學者法智已滅不失,無漏他心智未滅設滅已失,生無色界未得無學果。 【發智】(二)有過去法智及過去他心智非現在,謂:法智<b>`[(〔智〕-【三宮】*)]`</b>他心智已滅不失,他心智不現在前。 【唐】此在何位。謂: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不現在前;若學者無漏他心智已滅不失,生無色界未得無學果。 【發智】(三)有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現在前。 【唐】此在何位。謂: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過去現在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諸異生起他心智現在前時,若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而他心智現在前時。 ### 3.5過去法智—未來現在他心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他心智耶。答: 【唐】(一)有過去法智,非未來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未得他心智設得已失。 【唐】此在何位。謂:未離欲染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初二沙門果及未離欲染學練根已,法智已滅不失。 【發智】(二)有過去法智及未來他心智非現在,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已得不失,不現在前。 【唐】此在何位。謂: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後二沙門果,及已離欲染學無學練根已,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不現在前。 【發智】(三)有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現 【唐】在前。 【唐】此如前成就過去法智,現在他心智說。 【發智】設成就未來現在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如前成就現在他心智,不成就過去法智說。 ### 3.6過去法智—過去未來他心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他心智耶。答: 【唐】(一)有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未得他心智設得已失。 【唐】此如前有過去法智非未來現在他心智說。 【發智】(二)有過去法智及未來他心智非過去,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已得不失,未滅設滅已失。 【唐】此在何位。謂:學者法智已滅不失,無漏他心智未滅設滅已失,生無色界未得無學果。 【發智】(三)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他心智,謂:法智他心智已滅不失。 【唐】此如前成就過去法智他心智說。 【發智】設成就過去未來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如前「設成就過去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說。 ### 3.7過去法智—過去未來現在他心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現在他心智耶。答: 【唐】(一)有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未得他心智設得已失。 【唐】此如前「有過去法智,非未來現在他心智」說。 【發智】(二)有過去法智及未來他心智非過去現在。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已得不失,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 【唐】此如前「有過去法智及未來他心智非過去說。」 【發智】(三)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他心智非現在。謂:法智<b>`[(〔智〕-【三宮】*)]`</b>他心智已滅不失,他心智不現在前。 【唐】此如前「有過去法智及過去他心智非現在」說。 【發智】(四)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現在他心智,謂:法智已滅不失,他心智現在前。 【唐】此如前「有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他心智」說。 【發智】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b>`[(滅=來【三宮】)]`</b>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如前「設成就過去現在他心智,彼過去法智耶。」說`[說=設【三】*]`。 ### 4.過去法智對世俗智之小七問答 ### 4.1過去法智--過去世俗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世俗智耶。答:如是。 【唐】以過去未來世俗智一切有情皆成就故。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 【發智】設成就過去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一切異生,若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初二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 ### 4.2過去法智—未來世俗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世俗智耶。答:如是。 【唐】此如前「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世俗智耶」說。 【發智】設成就未來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如前「設成就過去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說。`[說=設【三】*]` ### 4.3過去法智—現在世俗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世俗智耶。答:若現在前。 【唐】謂:若不起諸無漏慧,非無心位此定現前。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起世俗智現在前時。 【發智】設成就現在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一切異生,若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起世俗智現在前時。餘文:准前應知其相。 ### { ### 4.4過去法智—過去現在世俗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現在世俗智耶。答:過去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 4.5過去法智—未來現在世俗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世俗智耶。答:未來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 4.6過去法智—過去未來世俗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世俗智耶。答如是。設成就過去未來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 4.7過去法智—過去未來現在世俗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現在世俗智耶。答:過去未來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世俗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准前應知其相。 ### } ### 5.過去法智對苦智之小七問答 ### 5.1過去法智--過去苦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苦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苦智已滅不失。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非苦法智已滅不失,苦智未滅設滅已失。 【發智】設成就過去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前「成就過去法智苦智」說。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苦類智已滅不失,法智未滅設滅已失。 ### 5.2過去法智—未來苦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苦智耶。答:如是。 【唐】若成就過去法智者,必成就未來苦智故。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後二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 【唐】已滅不失。 【發智】設成就未來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法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 ### 5.3過去法智—現在苦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現在苦智耶。答:若現在前。 【唐】謂:若不起餘智諸忍,非無心位此定現前。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類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若法智已滅不失,而苦智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現在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 【唐】此如次前所說諸位。 【發智】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唐】此在何位。謂: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謂:苦法智時得四沙門果及學無學練根已,法智未滅設滅已失,而苦智現在前時。餘文: *【涼】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未來現在苦智耶。* *【涼】答曰:未來則成就,現在若現在前,餘隨相而說。* ### { ### 5.4過去法智—過去現在苦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現在苦智耶。答: 【唐】(一)有過去法智,非過去現在苦智。謂:法智已滅不失;苦智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 【唐】(二)有過去法智及過去苦智非現在。謂:法苦智已滅不失,苦智不現在前。 【唐】(三)有過去法智及現在苦智非過去。謂:法智已滅不失;苦智現在前,未滅設滅已失。 【唐】(四)有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苦智。謂:法苦智已滅不失,苦智現在前。 【唐】設成就過去現在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 5.5過去法智—未來現在苦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未來現在苦智耶。答:未來定成就,現在若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 5.6過去法智—過去未來苦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苦智耶。答:未來定成就,過去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設成就過去未來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涼】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過去未來苦智耶。* *【涼】答曰:未來則成就,過去若滅不失則成就,餘隨相而說。* ### 5.7過去法智—過去未來現在苦智) 【發智】若成就過去法智,彼過去未來現在苦智耶。答: 【唐】(一)有過去法智及未來苦智非過去現在。謂:法智已滅不失;苦智未滅,設滅已失不現在前。 【唐】(二)有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苦智非過去。謂:法智已滅不失;苦智現在前,未滅設滅已失。 【唐】(三)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苦智非現在。謂法苦智已滅不失,苦智不現在前。 【唐】(四)有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現在苦智。謂:法苦智已滅不失,苦智現在前。 【唐】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苦智,彼過去法智耶。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滅設滅已失則不成就。 ### } 【唐】准前應知其相, *【涼】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過去未來現在苦智耶。* *【涼】答曰:此中有四句,隨相而說。* ### 6.類智乃至滅智之小七問答 【發智】如法智對後作小七,乃至滅智對道智,隨其所應作小七亦爾。者 【唐】謂:如法智對後類智等作小七,如是類智對後他心智等,乃至滅智對後道智應知亦爾。 *【涼】如法智於苦智作七句,法智於集滅道智作七句亦如是。* ## 19.八智成就之大七句論及小七句論之七七句論 ### 1.關於八智成就之大七句論 【發智】如小七,大七亦爾。者 【唐】謂:如八智以前對後作小七,如是八智以前對後作大七應知亦爾。 【發智】差別者,以二或多對一,或以一對二或多。者 【唐】謂:前小七中定以一對一,今大七中,或以二或多對一或以一對二或多,是謂小七大七差別。 ### 2.關於八智成就之小大七句之七七句論 【發智】如過去為首有七,未來乃至過去未來現在為首亦各有七,如應當知。者 【唐】謂:如過去法智等為首問三世類智等,有小大七差別,如是未來法智等為首,問三世類智等,乃至過去未來現在法智等為首,問三世類智等,亦各有小大七差別,皆如所應,當知其相。 【唐】此中一行歷六小七大七差別等義,如前«結蘊»廣說應知。 *【涼】過去法智、過去比智、過去他心智作七句,乃至道智作七句亦如是,餘廣說如使`[犍=揵【宋元宮】*]`犍度。* *【涼】一行歷六七大七有以差別,答亦如使`[*]`犍度。*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一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六十`[第六十=第八十二【三宮】]`*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二</b>☗s112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業蘊第四中惡行納息第一之一 【唐】(舊譯:缺) # 蘊4 業蘊 # 納息1 諸種善惡行【惡行】 ## 1.三惡行〖三行對三根〗 【發智】三惡行三不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 1.論究之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惡行三不善根。」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亦未說三惡行攝三不善根,三不善根攝三惡行;`[(彼)+契【三宮】]`契經是此論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 2.諸經論所說關於三惡行之自性 【唐】三惡行者,謂: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 【唐】云何身等惡行。 ### 2.1.契經所說三惡行之自性 【唐】如世尊說:「何者身惡行。謂: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何者語惡行。謂: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穢語。何者意惡行。謂:貪欲瞋恚邪見。」應知此中世尊唯說根本業道所攝惡行,不說業道加行後起所攝惡行。 ### 2.2.發智論所說三惡行之自性 【唐】此《發智論》: 【唐】通說所有不善身業,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身惡行; 【唐】通說所有不善語業,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語惡行; 【唐】通說所有不善意業,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意惡行。 ### 2.3.集異門論所說三惡行之自性 【唐】如此論中攝諸惡行,《集異門論》亦作是說, ### 2.3.1.集異門論所說身惡行之自性 【唐】△故彼論言:「何者身惡行。謂: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如是所說隨順契經; 【唐】△又言:「復次,斷生命,不與取,非梵行。」如是復攝前所不攝,於自妻室所起欲行; 【唐】△又言:「有餘不善身業。」如是復攝所有業道加行後起。 【唐】△又言:有餘諸有非理所引身業。 ### 2.3.1.1.‹非理所引身業與身惡行之關係› 【唐】問:何者非理所引身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 【唐】答:(1)前說自性,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非理作意。 【唐】(2)復有說者:此是一切有覆無記,及一分無覆無記身業。一切有覆無記身業者,謂:初靜慮地諂愛等所起;一分無覆無記身業者,謂:應如是去來,如是行住,如是坐臥,如是裁割,如是縫綴,而不如是去來行住乃至縫綴,此等身業作不應作,不應理故,攝在非理所引品中,由此名身惡行。 【唐】==\[評曰]==若作是說,身惡行則通不善無記,欲界色界;然惡行唯不善,唯欲界,是故前說者好。 ### 2.3.2.集異門論所說語惡行之自性 【唐】△又彼論(集異門論)言:「何者語惡行。謂: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穢語。」如是所說隨順契經。 【唐】△又言:「有餘不善語業。」如是復攝所有業道加行後起。 【唐】△又言:有餘諸有非理所引語業。 ### 2.3.2.1.‹非理所引語業與語惡行之關係› 【唐】問:何者非理所引語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 【唐】答:(1)前說自性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非理作意。 【唐】(2)復有說者:此是一切有覆無記,及一分無覆無記語業。一切有覆無記語業者,謂:初靜慮地諂愛等所起;一分無覆無記語業者,謂:應說一言二言多言男言女言非男女言去來今言,而不如是說一乃至去來今言,此等語業說不應說,不應理故,攝在非理所引品中,由此名語惡行。 【唐】==\[評曰]==若作是說,語惡行則通不善無記,欲界色界;然惡行唯不善,唯欲界,是故前說者好。 ### 2.3.3.集異門論所說意惡行之自性 【唐】△又彼(集異門論)論言:「何者意惡行。謂:貪欲瞋恚邪見。」如是所說隨順契經。 【唐】△又言:「有餘不善意業。」如是復攝諸不善思。 【唐】△又言:有餘諸有非理所引意業。 ### 2.3.3.1.‹非理所引意業與意惡行之關係› 【唐】問:何等`[等=者【三宮】]`非理所引意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 【唐】答:(1)前說自性,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非理作意。 【唐】(2)復有說者:此是一切有覆無記,及一分無覆無記意業,名非理所引意業。一切有覆無記非理所引意業者,謂:欲界薩迦耶見邊執見相應意業,及色無色界一切煩惱相應意業;一分無覆無記非理所引意業者,謂:諸意業起如前說,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身業語業。 【唐】==\[評曰]==若作是說,意惡行則通不善及以無記,又通三界,然`[(意)+惡【三宮】]`惡行唯不善,唯欲界,是故前說者好 ### 2.4.施設論所說三惡行之自性 【唐】如《發智論》,《集異門論》攝身惡行及語惡行,《施設論》中所說亦爾,唯除意惡行別有所攝。故彼論言: ### 2.4.1.一切身惡行,攝身三惡行 【唐】問:為身三惡行,攝一切身惡行。為一切身惡行,攝身三惡行耶。 【唐】答:一切攝三,非三攝一切,不攝者何。謂:非斷命,以手杖等捶擊有情;及非邪行,於所應行作不淨行;起飲酒等諸放逸業,由不正知失念,受用諸飲食等;及不能避諸犯戒者,諸如是等所起身業非三所攝。 ### 2.4.2. 【唐】問:諸犯戒者無量,云何能避。雖復捨此,還近彼故。 【唐】答:所在皆有,欲離實難,能不隨染,是為真避,故有說言:身雖在遠而隨彼習,即名親近,身雖在近不隨彼習,即名遠離。 ### 2.4.3.一切語惡行攝語四惡行 【唐】問:為語四惡行攝一切語惡行,為一切語惡行攝語四惡行耶。 【唐】答:一切攝四,非四攝一切。不攝者何。謂:如有一獨處空閑作如是說:「無有惠施,無有親愛,無有祠祀。」如是等語惡行,世間有情不生領解,非四所攝。 ### 2.4.4.一切意惡行攝意三惡行 【唐】問:為意三惡行攝一切意惡行,為一切意惡行攝意三惡行耶。 【唐】答:一切攝三,非三攝一切,不攝者何。謂:貪欲瞋恚邪見俱生受想行識非三所攝,彼==\[施設]==論中意惡行攝四蘊自性。 【唐】如是施設五蘊自性為諸惡行。 ### 3.諸經論所說對於三惡行之自性不同的理由 【唐】問:此《發智論》,《集異門論》,與《佛契經》,及《施設論》攝諸惡行,何故不同。 【唐】答:1.依二種門說諸惡行,一依世俗。二依勝義。謂:《佛契經》及《施設論》,依世俗門說諸惡行;此《發智論》《集異門論》,依勝義門說諸惡行。如依世俗勝義分別,如是依不了義了義;有別意趣無別意趣;有別因緣無別因緣;世俗諦現觀勝義諦現觀等,應知亦爾。 【唐】2.復有說者:由三緣故所攝不同,謂:自性故相雜故世譏嫌故。此《發智論》《集異門論》,說其自性:《施設論》中說其相雜,若法雖非惡行自性,而與惡行相和雜故,亦得其名;於《契經》中說世譏嫌,以諸世間於根本業道多生譏嫌,非於業道加行後起;由此緣故攝諸惡行經論不同。 【唐】如是名為惡行自性。 ### 4.惡行的意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惡行。惡行有何義。 【唐】答:1.可厭毀故名惡,遊履依處故名行。 【唐】△可厭毀故名惡者,如有說言:惡妻子惡衣食惡人惡處惡往來等。 【唐】△遊履依處故名`[〔惡〕-【宮】]`惡行者,謂:斷生命麁惡語及瞋恚,行有情處;不與取欲邪行及貪欲,行資具處;虛誑語離間語雜穢語,行於名處;邪見,行名色處。 【唐】2.復有說者:感苦受果故名惡,動轉捷利故名行。 【唐】問:沈溺諸惡,云何捷利。 【唐】答:彼惡行者有如是巧便,雖行惡行,而令世間不知其惡,故名捷利。 【唐】3.復有說者:習近惡人故能招惡趣,故名惡行。 【唐】4.復有說者:有三因緣故名惡行,謂:惡思所思故惡說所說故惡作所作故。惡思所思,謂:意惡行;惡說所說,謂:語惡行;惡作所作,謂:身惡行。 【唐】5.復有說者:有三因緣故名惡行,謂:惡作義故,可厭毀故,決定能感非愛果故。惡作義者,行身語意諸惡行故名為惡行;可厭毀者,謂.行惡行毀犯尸羅,常為諸天大師有智同梵行者共所厭毀;決定能感非愛果者,謂.諸所有身語意惡行,無處無容能感可愛果,有處有容感非愛果。 【唐】6.集異門論亦作是說:「有何因緣名為惡行,謂:彼能感非愛樂非適悅不可意果。」此顯等流果。==\[法蘊足:有處有容身語意惡行.感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font color="#767171">[集異門(匱戒.具戒,戒損減.戒圓滿)婆沙(s51善不善,s112惡行妙行,s171聖非聖)]</font> 【唐】復言:「能感非愛樂非適悅不可意異熟。」此顯異熟果。 ## 2.三不善根 ### 1.三不善根之自性 【唐】三不善根者,謂:貪瞋癡。 【唐】問:此三以何為自性。 【唐】答:貪不善根有五,即欲界繫五部所斷愛;瞋不善根有五,`[則=即【三宮】]`則五部所斷恚;癡不善根有五,即欲界繫見集滅道及修所斷全,并見苦所斷一分。然見苦所斷無明有十,此中除有身見邊執見相應,取餘無明故言一分,此十五法唯是不善,遍生不善法名不善根。應知,此三皆與六識身相應,是名三不善根自性。 ### 2.三不善根之意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不善根。不善根有何義。 【唐】答:1.能生不善義,是不善根義,能養不善義,能增不善義,能長不善義,能益不善義,能持不善義,能令不善法廣流布義,是不善根義。 【唐】2.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諸不善因義是不善根義諸不善種義等起不善義能為轉因引不善義為隨轉因生不善義攝益一切不善法義,是不善根義。 【唐】3.大德說曰:依止此物遍能生長諸不善法,能為轉因,為隨轉因,攝益不善,故名不善根。 ### 2.1.‹獨立貪瞋癡三種為不善根之理由› 【唐】問:若不善因義,是不善根義者,是即: 【唐】前生不善五蘊,與後一切已生未生不善五蘊為因; 【唐】前生十不善業道,與後一切已生未生十不善業道為因; 【唐】前生不善三十四隨眠俱生品,與後一切已生未生不善三十四隨眠俱生品如應為因; 【唐】如是一切不善法,皆應名不善根,如是三種有何殊勝不共因緣,世尊獨立為不善根。 【唐】答:(1)此是世尊有餘之說,大師觀彼所化有情心行願樂,簡略而說。[s129](婆沙111-130.md#^kkdyrt) 【唐】(2)脇尊者曰:唯佛世尊究竟了達諸法性相亦知勢用,非餘所知,若法有不善根相即便立之,無者不立。 ^nqdy2k 【唐】(3)尊者妙音亦作是說:大師知此三不善根,有如是勢用,如是強盛,如是親近,能與一切不善為因,除此不善根,餘不善法無如是事。 【唐】(4)復有說者:如是三種,能生一切不善諸法,難斷難滅難超難度,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唐】(5)復有說者:如是三種,多諸過患,謂:生一切現法後法眾多憂苦,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唐】(6)復有說者:如是三種,於出欲界極為障礙,如壯獄卒守於獄門,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唐】(7)復有說者:如是三種於不善中最為殊勝,最為上首,前行前導,如最勝軍將導一切,此不善根增上力故,能令一切不善增廣,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唐】(8)復有說者:如是三種,與三善根為近對治怨敵障礙,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唐】(9)復有說者:如是三種,能與一切不善為因為根為眼為集為緣,發起一切不善諸法,障礙一切諸功德法,不善法中最為殊勝,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唐】(10)復有說者:如是三種,遍攝一切不善諸法,謂:諸不善,或是貪品,或是瞋品,或是癡品,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唐】(11)又此三種具足五義,謂:通五部,遍在六識,是隨眠性,能起麁惡身業語業,作斷善根牢強加行。是故獨立為不善根。==\[[s24](婆沙021-030#^a3ewd6) [s47](婆沙041-050#^lqv9hn) [s112](#^q3u7ul) [s143](婆沙131-150#^3zpvx9) 通五部.遍(在)六識(與六識俱).是隨眠性.能發麁惡[麁重]身語業.斷善根時為強[牢強]加行.具斯五義立不善根。後二.示現根義.]== 【唐】通五部者,遮五見疑;遍六識者,遮其諸慢;隨眠性者,遮纏垢等;能起麁惡身業語業,作斷善根牢強加行者,示現根義。 【唐】▲又此五義遮一切法成立根義,謂: 【唐】△不染污法有遍六識,無餘四義;染污色蘊全無五義;染污受蘊想蘊`[〔蘊〕-【三宮】]`,`[及=又【元明】]`及除煩惱纏垢,所餘相應染污行蘊,雖通五部亦遍六識,而非隨眠性,雖能起麁惡身語二業,而非斷善牢強加行。所有染污不相應行蘊雖通五部,無餘四義;染污識蘊中,眼等五識全無五義,意識雖通五部,亦能起麁惡身業語業,而無餘三義; 【唐】△十煩惱中五見及疑,有隨眠性無餘四義;慢通五部,是隨眠性,能起麁惡身業語業,無餘二義; 【唐】△於十纏中,惛沈掉舉無慚無愧,雖通五部亦遍六識,而非隨眠性,雖起麁惡身業語業,而非斷善牢強加行;睡眠一種,雖通五部無餘四義;所餘五纏,雖起麁惡身語二業,無餘四義; 【唐】△六煩惱垢,雖亦有時能起麁惡身語二業,無餘四義。 【唐】▲唯貪瞋癡,具足五義非所餘法,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q3u7ul 【唐】(12)又此三種,多於三受隨逐隨增,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唐】(13)又此三種,欲界有情多分現起,能發十種不善業道生十惡處,是故獨立為不善根。 ### 2.2.不善根之“根”名的含意 【唐】如是三種通五部,與六識俱起諸不善品為根。此中貪相應品,由二根故說名有根,謂:貪及彼相應無明;瞋相應品亦二根故說名有根,謂:瞋及彼相應無明;除此所餘不善心品由一根故說名有根,所謂:無明。 ### 3.用根的名稱之種種場合 【唐】問:世尊處處說根不同,謂:或說有身見邊執見為根,或說世尊為根,或說樂欲為根,或說不放逸為根,或說自性為根,如是等有何義。 *【涼】問曰:根有多名,或說身見是根、或說世尊是根、或說欲是根、或說不放逸是根、或說自體是根。此諸根名,有何差別。* 【唐】答: *【涼】答曰:* 【唐】1.有身見邊執見,由能發起六十二見故說為根。 *【涼】身見是根者,以`[是=身【三宮】]`是見計我我所,便生諸見。* 【唐】2.世尊能說雜染清淨,繫縛解脫,生死涅槃,起正教法,故說為根。 *【涼】世尊是根者,以所說故。雖此煩惱出要縛解、增長寂滅,如是等法皆從佛出,是故為根。* 【唐】3.樂欲能引一切善法,故說為根。 *【涼】欲是根者,以能集善法故。所以者何。若有欲心能集善法,若無欲心不能集善法,是故以欲為根。* 【唐】4.諸不放逸,攝護一切所修善法,令不散失,故說為根。 *【涼】不放逸是根者,以能守護善法。若放逸者不能守護善法,若不放逸則能守護善法,是故不放逸為根。* 【唐】5.自性能持自體不失故說為根。 *【涼】自體是根者,以自體不捨自性,是故自體為根。* 【唐】a如是無為,能持自體,故說為根,亦無有過。 *【涼】問曰:若然者,無為法亦是自體根。所以者何。不捨自性故。* *【涼】答曰:若以此義不捨自性為根者,無為法亦不捨自體為根,復有何過。* 【唐】b復有說者:為同類因持等流果,或是同類因性所持,是故有為自性名根。 *【涼】復有欲去如是過,而作是說:自體是根者,以相似因是自體根,能生他故。* *【涼】問曰:若然者,<u>苦法忍</u>及眷屬便為無根。所以者何。無相似因故。* *【涼】答曰:雖不從相似因生,而能與他作相似因。無為法亦不從相似因生,亦不能與他作相似因。* *【涼】評曰:應作是說:以不捨自性故,名自性根。* 【唐】c復有說者:相應俱有因力任持`[任=住【宮】]`,是故有為自性名根。 【唐】d名能顯了諸法自性,故亦說彼為自性根。 *【涼】`[身=根【三】,身根【宮】]`身見根乃至自體根,是名差別。* 【唐】6.此貪瞋癡能生能長諸不善法,故說為根。 【唐】三不善根如«結蘊»廣說。 ## 3.三惡行和三不善根之雜·不雜論 ### 1.三惡行和三不善根之雜·不雜論 【唐】已說三惡行三不善根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 【發智】三惡行三不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惡行非不善根,謂:身語惡行邪見不善思。 【唐】由此唯有惡行相,無不善根相故。 【發智】(二)有不善根非惡行,謂:癡不善根。 【唐】由此唯有不善根相,無惡行相故。 【發智】(三)有惡行亦不善根,謂:貪欲瞋恚不善根。 【唐】由此具有二種相故。 【發智】(四)有非惡行,非不善根,謂:除前相。 【唐】相謂所名,除前三句名所顯義,所餘諸法為第四句,謂:色蘊中,除不善色,取餘色蘊;於行蘊中除三不善根不善邪見,及不善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及三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是故說言:謂:除前相。 ### 1.1. 【唐】復次,於眼識貪俱生不善品中,或有惡行非不善根,應作四句: 【唐】(一)有惡行非不善根,謂:不善思。 【唐】(二)有不善根非惡行,謂:癡不善根。 【唐】(三)有惡行亦不善根,謂:貪不善根。 【唐】(四)有非惡行非不善根,謂:除前相。 【唐】如於眼識作四句,乃至於意識亦爾。 ### 1.2. 【唐】如於貪俱生不善品作六四句,於瞋俱生品亦爾。 ### 1.3. 【唐】於邪見俱生不善品中,唯意地故作一四句: 【唐】(一)有惡行非不善根,謂:邪見及不善思。 【唐】(二)有不善根非惡行,謂:癡不善根。 【唐】(三)有惡行亦不善根者,無也。 【唐】(四)有非惡行非不善根,謂:除前相。 ### 1.4. 【唐】於不共無明俱生不善品中,亦以唯意地故作一四句: 【唐】(一)有惡行非不善根,謂:不善思。 【唐】(二)有不善根非惡行,謂:癡不善根。 【唐】(三)有惡行亦不善根者,無也。 【唐】(四)有非惡行非不善根,謂:除前相。 ## 4.三妙行 【發智】三妙行,三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乃至廣說。 ### 1.論究之所以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妙行三善根。」契經雖作是說,而未廣辯,廣說如前。 ### 2.以下為諸經論對三妙行之自性的定義 【唐】三妙行者,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云何身等妙行。 ### 2.1.‹契經所說三妙行之自性› 【唐】如世尊說:何者身妙行,謂: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何者語妙行。謂: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麁惡語.離雜穢語。何者意妙行。謂:無貪無瞋正見。 【唐】應知此中世尊唯說根本業道所攝妙行,不說業道加行後起所攝妙行。 ### 2.2.‹發智論所說三妙行之自性› 【唐】此《發智論》通說所有善身業,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身妙行;通說所有善語業,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語妙行;通說所有善意業等,若是業道所攝,若非業道所攝,如是一切名意妙行。 ### 2.3.‹集異門足論所說三妙行之自性› 【唐】如此論中攝諸妙行,《集異門論》亦作是說。 ### 2.3.1.集異門足論所說身妙行之自性 【唐】△故彼論言:「何者身妙行,謂: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如是所說隨順契經。 【唐】△又言:「復次,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如是復攝前所不攝.於自妻室離起欲行。 【唐】△又言:「有餘善身業。」如是復攝.所有業道加行後起。 【唐】△又言:有餘諸有如理所引身業。 ### 2.3.1.1.‹如理作意所引身業› 【唐】問:何等`[等=者【三宮】]`如理所引身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 【唐】答:(1)前說自性,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如理作意。 【唐】(2)復有說者:此是一分無覆無記身業,謂:應如是去來,如是行住,如是坐臥,如是裁割,如是縫綴,而皆如是;如應去來,乃至縫綴,此等身業作所應作,應正理故,攝在如理所引品中,由此名身妙行。 【唐】==\[評曰]==若作是說,身妙行則通善及無記,然妙行唯善,是故前說者好。 ### 2.3.2.集異門足論所說語妙行之自性 【唐】△又彼論言:「何者語妙行。謂: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麁惡語.離雜穢語。」如是所說隨順契經。 【唐】△又言:「有餘善語業。」如是復攝.所有業道加行後起。 【唐】△又言:有餘諸有如理所引語業。 ### 2.3.2.1.‹如理作意所引語業› 【唐】問:何等如理所引語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更=便【明宮】]` 【唐】答:(1)前說自性,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如理作意。 【唐】(2)復有說者:此是一分無覆無記語業,謂:應說一言二言多言男言女言非男女言去來今言,而皆如是說一乃至去來今言,此等語業說所應說,應正理故,攝在如理所引品中,由此名語妙行。 【唐】==\[評曰]==若作是說,語妙行則通善及無記,然妙行唯善,是故前說者好。 ### 2.3.3.集異門足論所說意妙行之自性 【唐】△又彼論言:「何者意妙行。謂:無貪無瞋正見。」如是所說隨順契經。 【唐】△又言:「有餘善意業。」如是復攝所有善思。 【唐】△又言:有餘諸有如理所引意業。 ### 2.3.3.1.‹如理作意所引意業› 【唐】問:何等如理所引意業,前所未攝今更攝耶。 【唐】答:(1)前說自性,今說等起,此誰所等起,謂:如理作意。 【唐】(2)復有說者:此是一分無覆無記意業,名如理所引意業,謂:諸意業起如前說,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身業語業。 【唐】==\[評曰]==若作是說,意妙行則通善及無記,然妙行唯善,是故前說者好。 ### 2.4.就施設論所說三妙行之自性 【唐】如《發智論》《集異門論》,攝身語妙行,《施設論》中所說亦爾,唯除意妙行,別有所攝故。 【唐】彼論言:「 【唐】問:為身三妙行攝一切身妙行,為一切身妙行攝身三妙行耶。 【唐】答:一切攝三,非三攝一切。不攝者何。謂:離前說以手杖等捶擊有情,及所應行諸不淨行,并飲酒等諸放逸業,而能安住正知正念,受用食等,復能正避諸犯戒者,諸如是等所起身業非三所攝,所餘問答如前應知, 【唐】問:為語四妙行,攝一切語妙行,為一切語妙行,攝語四妙行耶。 【唐】答:一切攝四,非四攝一切。不攝者何。謂:如有一獨處空閑,作如是說:「有惠施,有親愛,有祠祀。」如是等語妙行,於世有情不生領解,非四所攝。 【唐】問:為意三妙行,攝一切意妙行,為一切意妙行,攝意三妙行耶。 【唐】答:一切攝三,非三攝一切。不攝者何。謂:無貪無瞋正見俱生受想行識,非三所攝。」 【唐】彼論中意妙行攝四蘊自性,如是施設五蘊自性為諸妙行。 ### 3.諸經論所說對於三妙行之自性不同的理由 【唐】問:此《發智論》《集異門論》與《契經》《施設論》,攝諸妙行何故不同。 【唐】答:1.依二種門說諸妙行,一依世俗。二依勝義。謂:《契經》《施設論》,依世俗門說諸妙行,此《發智論》《集異門論》,依勝義門說諸妙行。如依世俗勝義分別,如是依不了義了義等,廣說如前。 【唐】2.復有說者:由三緣故所攝不同,謂:自性故相雜故世所欣讚故。此《發智論》《集異門論》說其自性;《施設論》中說其相雜,若法雖非妙行自性,而與妙行相雜故亦得其名;於《契經》中說世欣讚,以一切世間於根本業道多起欣讚,非於業道加行後起,由此緣故,攝諸妙行經論不同,如是名為妙行自性。 ### 4.就妙行之意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妙行。妙行有何義。 【唐】答:1.可欣讚故名妙,遊履所依處故名行。可欣讚故名妙者,如有說言:「妙妻子,妙衣食,妙人,妙處,妙往來等。」遊履所依處故名行者,謂:即於前三種惡行所依之處,與彼相違起三妙行。 【唐】2.復有說者:感樂受果故名為妙,動轉捷利故名為行。 【唐】問:於妙行中云何捷利。 【唐】答:行妙行者有如是巧便,雖不希求世間名譽,而為勸他修妙行故,所修妙行皆令他知,故名捷利, 【唐】3.復有說者:習近善人能招善趣,故名妙行。 【唐】4.復有說者:有三因緣故名妙行,謂:善思所思故善說所說故善作所作故。善思所思,謂:意妙行,善說所說,謂:語妙行,善作所作,謂:身妙行。 【唐】5.復有說者:有三因緣故名妙行,謂:善作義故可欣讚故決定能感可愛果故。善作義者,行身語意諸善行故名為妙行;可欣讚者`[者=義【三宮】]`,謂:行善行守護尸羅,常為諸天大師有智同梵行者共所欣讚;決定能感可愛果者,謂:所有身語意妙行,無處無容能感非愛諸果異熟,有處有容能感可愛諸果異熟。 【唐】6.集異門論亦作是說:「有何因緣名為妙行,謂:彼能感可愛可樂適意悅意甚可喜果。」此顯等流果。復言:「能感可愛可樂適意悅意可喜異熟。」此顯異熟果。==\[集異門(匱戒.具戒,戒損減.戒圓滿)婆沙(s51善不善,s112惡行妙行,s171聖非聖)]== ## 5.三善根 ### 1.就三善根之自性 【唐】▲三善根者,謂:無貪無瞋無癡善根。 【唐】△云何無貪善根。謂:心所法與心相應,是貪對治,是名無貪善根性。 【唐】△云何無瞋善根。謂:心所法與心相應,是瞋對治,是名無瞋善根性。 【唐】△云何無癡善根。謂:心所法與心相應,是癡對治,是名無癡善根性。 ### 2.三善根與三不善根的相異點 【唐】△此三善根,於一心中具足可得;三不善根,非於一心具足可得。 【唐】△又三善根,具足防衛一切善心,通六識身有漏無漏;三不善根,不能具足防衛一切諸不善心。 【唐】△又三善根,遍與善心相應;三不善根,不遍與不善心相應。 【唐】△又三善根,能遍發起一切善心;三不善根不能遍起一切不善心。 【唐】△如是隨轉不隨轉等,皆應廣說,是名三善根自性。 ### 3.善根之意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善根。善根有何義。 【唐】答:1.能生善義是善根義,能養善義能增善義能長善義能益善義能持善義能令善法廣流布義。是善根義。 【唐】2.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善法因義是善根義,善法種義等起善義,能為轉因引諸善義,為隨轉因生諸善義,攝益一切諸善法義,是善根義。 【唐】3.大德說曰:依止此物遍能生長一切善法,能為轉因,為隨轉因,攝益諸善,故名善根。 ### 4.‹無貪無瞋無癡三種為善根之理由› 【唐】問:若善法因義是善根義者,前生善五蘊,與後一切已生未生善五蘊為因;前生十善業道,與後一切已生未生十善業道為因;前生三十七菩提分法,與後一切已生未生三十七菩提分法為因,如此則一切善法皆應名善根,如是三種有何殊勝不共因緣立為善根。 【唐】答:1.此是世尊有餘之說,大師觀彼所化有情心行願樂,簡略而說。 【唐】2.脇尊者曰:唯佛世尊究竟了達諸法性相亦知勢用,非餘能知,若法有善根相者,即便立之,無者不立。 【唐】3.尊者妙音亦作是說:大師知此三種善根,如是勢用,如是強盛,如是親近,能與一切善法為因,其餘善法無如是事。 【唐】4.復有說者:此三善根,於諸善法最為殊勝,以殊勝故立為善根。 【唐】5.復有說者:此三善根於諸善法,最為上首前行前導,如最勝軍將導一切,如是善根增上力故,能令一切善法增廣故,立為善根。 【唐】6.復有說者:此三善根,能與一切善法為因為根為眼為集,發起一切善法,障礙一切不善諸法,於善法中最為殊勝,故立為根。 【唐】7.復有說者:以三善根,能遍發起十善業道,生十善處,故立為根。 【唐】▲由如是等諸因緣故,於善法聚唯此三種立為善根。 ## 6.三妙行和三善根之雜·不雜論 ### 1.三妙行和三善根之雜·不雜論 【唐】已說三妙行三善根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 【發智】三妙行三善根,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妙行非善根,謂:身語妙行及善思。 【唐】由此唯有妙行相,無善根相故。 【發智】(二)有善根非妙行,謂:正見所不攝無癡善根。 【唐】由此唯有善根相,無妙行相故。 【發智】(三)有妙行亦善根,謂:無貪無瞋正見。 【唐】由此具有二種相故。 【發智】(四)有非妙行非善根,謂:除前相。 【唐】相謂所名,除前三句名所顯義,所餘諸法為第四句,謂:色蘊中,除諸善色取餘色蘊;於行蘊中除三善根及諸善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及三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 2.於五識俱生善法品中妙行善根之雜·不雜論 【唐】復次,於眼識俱生善法品中,或有妙行非善根,應作四句: 【唐】(一)有妙行非善根,謂:善思。 【唐】(二)有善根非妙行,謂:無癡善根。 【唐】(三)有妙行亦善根,謂:無貪無瞋。 【唐】(四)有非妙行非善根,謂:除前相。 【唐】如於眼識俱生善品,如是乃至於身識俱生善品亦爾。 ### 3.於正見俱生品中妙行善根之雜·不雜論 【唐】於正見俱生品中,或有妙行非善根,應作四句: 【唐】(一)有妙行非善根,謂:善思。 【唐】(二)有善根非妙行者,無也。 【唐】(三)有妙行亦善根,謂:無貪無瞋正見。 【唐】(四)有非妙行非善根,謂:除前相。 ### 4.於盡智無生智俱生品中妙行善根之雜·不雜論 【唐】盡智無生智俱生品中,或有妙行非善根,應作四句: 【唐】(一)有妙行非善根謂:善思。 【唐】(二)有善根非妙行,謂:無癡善根。 【唐】(三)有妙行亦善根,謂:無貪無瞋。 【唐】(四)有非妙行非善根,謂:除前相。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二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三</b>☗s113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業蘊第四中惡行納息第一之二 【唐】(舊譯:缺) ## 7.三惡行和十不善道之雜·不雜論〖及對十業道〗 【發智】三惡行十不善業道;為三攝十。十攝三耶。乃至廣說。 ### 1.論究之由來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惡行十不善業道。」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 【唐】2.復有說者:前已分別三種惡行,而未分別十不善業道,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 2.三惡行和十不善道之雜·不雜論 【唐】此中,三惡行名略事廣,十不善業道名廣事略,故三惡行攝十不善業道,非十不善業道攝三惡行,以諸惡行攝業道已而更有餘,譬如大器覆於小器而更有餘,是故: 【發智】三攝十,非十攝三。不攝者何。謂:除業道所攝餘身語意惡行。 【唐】何者是餘身語惡行,謂:身語業道加行後起,及《施設論》所說諸業,并一切遮罪所攝業。何者是餘意惡行。謂:不善思。 ## 8.十不善道 ### 1.就十不善業道之根本加行後起 【唐】今當顯示十不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三種差別: 【唐】(一)彼斷生命三種者,謂: 【唐】若屠羊者,彼先詣羊所,若買若牽若縛若打,乃至命未斷,爾時所有不善身語業,是斷生命加行; 【唐】若以殺心正斷他命,爾時所有不善身表,及此剎那無表,是斷生命根本; 【唐】從是以後即於是處,所有剝皮斷截支肉`[支=肢【元明】]`,或賣或食,所起不善身語表無表業,是斷生命後起。 【唐】(二)不與取三種者,謂: 【唐】初起盜心往彼彼處,圖謀伺察,攻牆斷結,取他財寶,乃至舉物未離本處,爾時所有不善身語業,是不與取加行; 【唐】若以盜心正取他物舉離本處,爾時所有不善身表,及此剎那無表,是不與取根本; 【唐】從是以後或物主覺乃至相繫相害`[繫=擊【宋宮】]`,`[則=即【三宮】]`則以殺生加行,為偷盜後起;若主不覺分張受用,爾時所起不善身語表無表業,是不與取後起。 【唐】(三)欲邪行三種者,謂: 【唐】以欲火所燒逼故,若信若書若飲食財寶以表愛相,彼或摩或觸乃至未和合前,所有不善身語業,是欲邪行加行; 【唐】若於爾時彼此和合所起不善身表,及此剎那無表是欲邪行根本; 【唐】▲此中有說:纔和合時即成業道。 【唐】▲有說:暢熱惱時方成業道。 【唐】從是以後,即依此事.所有不善身語表無表業,是欲邪行後起。 【唐】(四)虛誑語三種者,謂: 【唐】以財利名譽等故,對一有情或大眾會,矯為明證,覆想而說,乃至未發所攝受虛誑語言,爾時所有不善身語業,是虛誑語加行; 【唐】若正發所攝受虛誑語言,爾時所有不善語表,及此剎那無表,是虛誑語根本;從是以後即依此事所起不善身語表無表業,是虛誑語後起。 【唐】(五)離間語三種者,謂: 【唐】以財利名譽等故,種種方便於他親友破壞離間,乃至未發正破壞言,爾時所有不善身語業,是離間語加行; 【唐】若以壞意正發壞言,爾時所有不善語表及此剎那無表,是離間語根本; 【唐】從是以後.即依此事.所起不善身語表無表業,是離間語後起; 【唐】▲此中有說:若離間語令他沮壞,方成業道。 【唐】若爾者,破壞聖人應非業道,然離間語壞聖者重。 【唐】==\[評]==如是說者,但起壞心作離間語,若壞不壞皆成業道。 【唐】(六)麁惡語三種者,謂: 【唐】彼本性多瞋恚故,將出語時先現憤發,身掉色變怒目叱吒,住彼人所乃至未發正毀辱言,爾時所有不善身語業,是麁惡語加行; 【唐】若至其所發毀辱言,爾時所有不善語表,及此剎那無表,是麁惡語根本; 【唐】從是以後即依此事所起不善身語表無表業,是麁惡語後起; 【唐】▲此中有說:令彼瞋惱,方成業道。 【唐】若爾者,罵離欲者應非業道,然麁惡語罵離欲者重。 【唐】==\[評]==如是說者,但懷憤恚發麁惡言,若惱不惱悉成業道。 【唐】(七)雜穢語三種者,謂: 【唐】以財利恭敬名譽及戲樂故,樂作種種非義非時不應法語,或俳優者,欲作愚者歡笑語時,指顧跳躍作諸言笑,乃至未發彼根本語,爾時所有不善身語業,是雜穢語加行; 【唐】若正發起諸無義說雜戲語時所有不善語表,及此剎那無表,是雜穢語根本;從是以後即依此事所起不善身語表無表業,是雜穢語後起。 【唐】其餘: 【唐】(八)貪欲(九)瞋恚(十)邪見, 【唐】a.意三業道起即根本,非有加行後起差別。 【唐】b.有說:亦有加行後起,謂:不善思。 ^1intzw ### 2.‹前七不善業道之五義› 【唐】此中根本七不善業道諸有表業及此剎那諸無表業,各具五義:一惡行;二犯戒;三不律儀;四業;五業道;從是已後諸無表業,各唯有四義,謂:除業道;唯於思究竟時名業道故。 ### 3.就俱生思究竟轉的不善業道之數‹業道思俱轉› 【唐】問:由幾不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答:1.於身業自性三不善業道中, 【唐】(1)或時由一思究竟轉,謂:身三業一一而起。 【唐】(2)或時由二思究竟轉,謂:如有一盜他羊等,有是希望即於盜時亦斷其命,或自行欲邪行,遣使作殺盜隨一,以欲邪行唯自所究竟故,若有如是種類法生,一剎那頃,由二不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3)或時由三思究竟轉,謂:如有一先遣二,使殺生偷盜,自行欲邪行,若有如是種種`[種=類【三宮】]`法生,一剎那頃三皆究竟,爾時`[時+(由)【三宮】]`三不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猶如群賊相期一處劫掠他時,於剎那頃有牽彼車,有斷彼命,有婬彼婦,當知爾時彼諸盜者,有由三不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2.於語業自性四不善業道中, 【唐】(1)或時由一思究竟轉,謂:語四業一一而起。 【唐】有說:一者唯雜穢語。 【唐】(2)或時由二思究竟轉,謂:作虛誑語,非時故有雜穢語,或作離間語,非時故有雜穢語,或作麁惡語,非時故有雜穢語。 【唐】(3)或時由三思究竟轉,謂:作虛誑語離間語,非時故有雜穢語,或作虛誑語麁惡語,非時故有雜穢語,或作離間語麁惡語,非時故有雜穢語。 【唐】(4)或時由四思究竟轉,謂:作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非時故有雜穢語。==\[本義抄中解釋爲不依「解義緣」即成雜穢語,是爲非時。]== 【唐】▲若總論之,或時由五思究竟轉,或乃至由八思究竟轉,謂:遣六使作六業道,自行欲邪行;若有如是種類法生,一剎那頃七皆究竟,及意三業道隨一現前,如是八種業道俱生思究竟轉;當知意三各別現起思究竟轉,無俱生義,無二心故,無遣他故,由此不說或九或十俱生之義 ### 4.不善業道之界分別 【唐】問:於何界中有幾不善業道可得。 【唐】答:唯於欲界一切具足可得,或不律儀所攝,或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色無色界一切都不可得。 ### 5.不善業道之趣分別 【唐】問:於何趣中有幾不善業道可得。 【唐】答:1.捺落迦趣:有後五,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唐】(前五):(1)無斷生命者:由彼無能斷他命故,如說:「於彼乃至所有惡不善業,未盡滅吐定不命終。」(2)無不與取者:由彼無有受財分故;(3)無欲邪行者:由彼無有攝受妻室故;(4)無虛誑語及(5)離間語者,無攝受虛誑語事故,常無和合故。 【唐】(後五):(6)有麁惡語者,苦受所逼故;(7)有雜穢語者,非時說故;(8)貪欲(9)瞋恚(10)邪見具有,未離欲故。 【唐】2.傍生鬼趣,皆具十種,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唐】3.a.人趣三洲,具十不善業道,或不律儀所攝或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唐】b.北拘盧洲,有後四,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唐】(前六):(1)無斷生命者:定壽千歲無中夭故,及性淳善定升進故;(2)無不與取者:彼無攝受自他分故;(3)無欲邪行者:無攝受妻室故,彼若欲作非梵行時,與彼女人共詣樹下,若所應者樹枝低覆令彼和合,若不覆者並愧而離;(4)無虛誑語者:無有攝受虛誑語事故;(5)無離間語者:由彼有情恒和好故;(6)無麁惡語者:由彼常說軟美言故。 【唐】(後四):(7)有雜穢語者,由彼非時歌詠戲笑故 ==\[[雜心1](心論雜心1#^ogqwo4)有歌歎故有綺語]]== ;(8)貪欲(9)瞋恚(10)邪見具有,未離欲故。 ^pabl1z 【唐】4.欲界天中,具十不善業道,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唐】問:彼天為有斷命事不。 【唐】答:(1)彼雖不自相害而害餘趣。 【唐】(2)復有說者:亦自相害故如是說,諸天手足隨斷隨生,`[斬首=斷首【宮】]`斬首中截即便殞沒。 【唐】有不與取乃至雜穢語者,由彼亦有劫盜他物,侵他所受,作矯妄言,說破壞語,憤恚罵辱,非時歌詠等故;貪欲瞋恚邪見具有,未離欲故。 ## 9.偷盜及欲邪行 ### 1.盜命終苾芻財物,於何處得根本業道。 【唐】問:若盜命過苾芻財物,於誰處得根本業道耶。 【唐】答:若已作羯磨者,於羯磨眾處得,若未作羯磨者,普於一切善說法眾處得。 ### 2.盜伏藏物,於何處得根本業道。 【唐】問:若得伏藏物作盜想而自用者,彼於誰處得根本業道。 【唐】答:1.於王處得,大地所有皆屬王故。 【唐】2.復有說者:於其田宅所屬處得,所以者何。彼於此中被稅利故。 【唐】3.==\[評]==如是說者:於王處得,大地所有王為主故,其田宅主唯輸地利,非伏藏利。 【唐】問:若取兩國中間伏藏作盜想者,復於誰處得根本業道。 【唐】答:若轉輪王出現世時輪王處得,若無輪王都無處得。 ### 3.盜佛塔物,於何處得根本業道。 【唐】問:若盜如來窣堵波物,於誰處得根本業道。 【唐】【答】1.有說:亦於國王處得。 【唐】2.有說:於施主處得。 【唐】3.有說:於守護人處得。 【唐】4.有說:於能護彼天龍藥叉非人處得。 【唐】5.==\[評]==如是說者:於佛處得,所以者何。如世尊言:「阿難當知,若我住世有於我所恭敬供養,及涅槃後乃至千歲,於我馱都如芥子許恭敬供養,我說若住平等之心,感異熟果平等平等。」由此言故,世尊滅度雖經千歲,一切世間恭敬供養佛皆攝受。 ### 4.於何種女人行不淨行,何處得根本業道 【唐】問:若於受學禁戒女人所行不淨行,謂:苾芻尼鄔波斯迦勤修梵行,及熾然修外道苦行,毀犯彼者,於誰處得根本業道。 【唐】【答】1.或有說者:於彼各別所師處得。 【唐】2.復有說者:於彼同梵行處得。 【唐】3.==\[評]==如是說者:於王處得,彼是國王所防護故。 【唐】問:於寄客女人行不淨行,彼於誰處得根本業道。 【唐】【答】1.或有說者:於所寄主人處得。 【唐】2.==\[評]==如是說者:於王處得,彼是國王所防護故。 【唐】問:於自貨女行不淨行,於誰處得根本業道。 【唐】答:若與其價都無處得,若不與價於王處得。 【唐】問:於未嫁女行不淨行,於誰處得根本業道。 【唐】答:若已許他於夫處得,若未許他於其父母諸親處得。 【唐】問:若有女人為其父母兄弟姊妹親族等護,有罰有礙;是他妻妾,他所攝受,乃至或有贈一花鬘;若於彼所行不淨行,於誰處得根本業道。 【唐】答:於能攝護,乃至贈一花鬘處得。 ### 5.人天行婬之樣式 【唐】如《施設論》說:贍部洲人形交成婬,東毘提訶西瞿陀尼北拘盧洲,`[大=天【三宮】]`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亦爾;夜摩天相抱成婬;覩史多天執手成婬;樂變化天歡笑成婬;他化自在天相顧眄成婬。 ### 6.‹諸天行婬之加行› 【唐】問:地居所起婬事加行,即是空居根本業道,空居業道有加行不。 【唐】答:皆有加行,謂:夜摩天即以執手,歡笑,顧眄,為加行;覩史多天即以歡笑,顧眄,為加行;樂變化天即以顧眄為加行。 【唐】問:唯相顧眄成業道處有加行不。 【唐】答:於彼亦有。先對一方,為眄他女.迴顧餘方,未覩加行,見成根本;先坐一宮為顧他女,起趣餘宮,未覩加行,見成根本。 ### 7.地居形交成婬,空居不爾之理由 【唐】問:何緣地居形交成婬,空居不爾。 【唐】答:1.此煩惱麁,彼煩惱細;此煩惱重,彼煩惱輕;此煩惱勤,彼煩惱利。又彼諸天境界熾盛,境界明淨,境界勝妙,由如是境界所牽引故,纔觸對時即令醉悶,是故於彼欲火易息。 【唐】2.復有說者:以上諸天近離欲道,是故於彼欲火漸微。 【唐】3.==\[評]==如是說者:一切婬事,必二形交,欲火方息。 【唐】問:若爾,《施設論》說當云何通。 【唐】答:彼說時量遲速差別,謂:夜摩天如相抱時量欲火便息,乃至他化自在天,如顧眄時量欲火便息,《施設論》中但依時量故作是說。 ## 10.三妙行和十善道之雜·不雜論 【發智】三妙行十善業道;為三攝十。十攝三耶。乃至廣說。 ### 1.論究之由來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妙行,十善業道。」契經雖作是說,而未廣辯,廣說如前。 【唐】2.復有說者:前已分別三種妙行,而未分別十善業道,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 2.三妙行和十善業道之雜·不雜關係 【唐】此中,三妙行名略事廣,十善業道名廣事略,故三妙行攝十善業道,非十善業道攝三妙行,說喻如前。 【發智】不攝者何。謂:除業道所攝身語意妙行,所餘身語意妙行。 【唐】此中,何等身語妙行非業道攝。謂:身語業道加行後起,及《施設論》所說諸業,并離遮罪所攝諸業;何等意妙行非業道攝。謂:善思。 ## 11.十善道 ### 1.就十善業道之根本加行後起 【唐】今應顯示十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三種差別,謂:離十不善業道根本,即十善業道根本;離不善業道加行後起,即善業道加行後起。 【唐】此復云何。猶如勤策受具戒時,先整衣服入受戒場,頂禮僧足求親教師,受持衣鉢往問遮處,來至眾中,重問遮難,白一羯磨乃至第三羯磨未竟,是名善業道加行;若至第三羯磨究竟,爾時表業及此剎那無表,是名善業道根本;從是以後為說四依四重等事,是名善業道後起。 ### 2.就七根本善業道之七義 【唐】此中根本七善業道,若表及此剎那無表,各具七義:一尸羅;二妙行;三律儀;四別解脫;五別解脫律儀;六業;七業道;從此已後諸無表業各唯有五義,謂:除別解脫及業道,已得究竟解脫諸惡非最初故,亦唯於思究竟時名業道故。 ### 3.就幾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問:由幾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答:▲於受八戒及五戒時,若住五識善心,由六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若住意識善心,由七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若住染污心,或無記心,由四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受十戒時亦爾。 【唐】▲受具戒時,若住五識善心,由九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若住意識善心,由十或九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盡無生非見]==;若住染污心,或無記心,或無心時,由七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受非律儀非不律儀時,身語七善業道,隨所要期多少不定;意三善業道,或有,或無,或多,或少。 ^vdr5v4 ### 4.‹受戒者生欲界› 【唐】生欲界者:若起欲界五識善心,由二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若起欲界意識善心,由三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若起色界善心,及彼地無漏正見俱生心,由十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若起彼地盡智無生智俱生心,由九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若起無色界善心,及彼地無漏正見俱生心,由三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若起彼地盡智無生智俱生心,由二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 5.‹生初靜慮者› 【唐】生初靜慮者:若起三識善心,由二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若起自地意識不定善心,由三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若起自地意識有漏定心,及自地無漏正見俱生心,由十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若起自地盡智無生智俱生心,由九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若起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善心,及彼地無漏正見俱生心,由十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若起彼地盡智無生智俱生心,由九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若起無色界善心,及彼地無漏正見俱生心,由三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若起彼地盡智無生智俱生心,由二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 6.‹生第二靜慮者乃至無色界› 【唐】如生初靜慮,如是生第二靜慮,乃至生無色界皆應廣說;差別者:除三識身;生無色界亦除前七業道。 ### 7.十善業道之界趣分別 【唐】問:於何界何趣,有幾善業道可得。 【唐】答:欲界具十,或律儀,或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唐】色界亦具十,皆律儀所攝; 【唐】無色界中成就有十,現前唯三。 【唐】於諸趣中,那落迦有後三,傍生鬼趣具十,皆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唐】人趣三洲及欲界天皆具有十,或律儀,或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唐】北拘盧洲唯有後三,皆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唐】色無色天如前已說。 ## 12.十業及善道之自性及意義〖三業對十道〗 【發智】三業十業道,為三攝十。十攝三耶。乃至廣說。 ### 1.論究之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業十業道。」契經雖作是說,而未廣辯,廣說如前。 【唐】2.復有說者:欲顯業趣最甚深最微細,難見難覺故。 ### 1.1.何故業甚深 【唐】所以者何。一切如來所說經中,無有甚深如業經者,十二轉中無有甚深如業轉者,佛十力中無有甚深如業力者,於八蘊中無有甚深如業蘊者,四不思議中無有甚深如業不思議者;由是緣故世尊一時極善安住慇懃作意,攝心思惟入閑靜處,默然宴坐審諦觀察,`[揭=竭【三宮】*]`摩揭陀國諸輔佐臣,為在何趣。為受何生。為往何處。由此作意方能了知,彼諸臣等,在如是趣,受如是生,往如是處。 ### 1.2.諸佛為何義故極善安住慇懃作意 【唐】問:諸佛法爾纔舉心時,於一切法殊勝智見無障礙轉,為何義故極善安住慇懃作意,廣說乃至默然而坐。 【唐】【答】(1)或有說者:為顯業趣最甚深故,最微細故,最難見故,最難覺故。 【唐】(2)復有說者:為審觀察`[揭=竭【三宮】*]`摩揭陀國諸輔佐臣,種種因性,種種果性,種種相續性,種種對治性,及命終心,續生心等,由此觀察如應悉知。 【唐】復次,世尊為欲`[委=悉【三宮】]`委知彼諸臣等生處差別,故極作意。 【唐】(3)復有說者:為待當來所化生故,有所化生應聞說法作饒益事,於此眾中猶未集會。 【唐】(4)復有說者:為待辰那栗連婆故`[栗=未【元】][連=萐【三宮】]`,彼是先世頻毘娑羅`[婆=娑【明】]`,於此眾中猶未集會。 【唐】(5)復有說者:欲令阿難生尊重意`[意+(由)【三宮】]`,慇懃恭敬無倒受持思量觀察。 【唐】(6)復有說者:為欲除斷諸邪慢人憍傲心故,謂:有於法少分知已,便生憍慢而不修學,為除彼意顯佛世尊不由加行,於一切法殊勝智見無障礙轉,尚於一切問記事中慇懃觀察,況於`[〔於〕-【三宮】]`汝小智而當不學生憍慢耶。 【唐】(7)復有說者:欲顯成就正士法故,諸有正士,法爾皆應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 【唐】(8)復有說者:世尊一時入閑靜處默然宴坐,尊者阿難請問斯事,世尊未答便入寂定,從定起已乃為記別。 【唐】由是因緣故作斯論。 【唐】3.復有說者:由三因緣所以作論,一為分別契經義故;二為遮止他所說故;三為顯了世間現見所行事故。 ### 1.3.另有三緣作斯論之說明 【唐】(1)為分別契經義者,謂:契經說:「業有二種,一思業;二思所起業。[s23一思業二思已業。]」彼所說業今欲廣釋,是名分別契經義。 【唐】(2)為遮止他所說者, 【唐】A﹒如勝論外道說五種業,謂:取捨屈申.行為第五業。 【唐】B﹒數論外道說九種業,謂:取捨屈申.舉下開閉.行為第九業。 【唐】C﹒或有外道說十二處皆是業性,彼作是言:「眼作何業。謂:見色。色作何業。謂:眼所行。廣說乃至,意作何業。謂:能知法。法作何業。謂:意所行。」欲止如是邪宗所立,顯示無倒諸業自性。 【唐】D﹒又**譬喻者**說:「身語意業皆是一思。」為遮彼意,顯除思體,別有身語二業自性。 ^hv1u7v 【唐】E﹒又**分別說部**建立貪欲瞋恚邪見是業自性,彼何故作是說。依契經故。如契經說:「故思所造身三種業,已作已集是惡不善,能生眾苦感苦異熟;故思所造語四種業,意三種業,已作已集是惡不善,能生眾苦感苦異熟;意三業者,謂:貪恚邪見。」由此經故說貪等三是業自性,為遮彼意,顯貪欲等非業自性,故作斯論。 ^ev61gw 【唐】問:若貪欲等非業性者,分別說部所引經云何通。[zs42](正理41-45#^i4c2sz) 【唐】答:是業資糧故說名業,如薄伽梵處處經中說彼資糧名為彼法,如前廣說樂資糧等名為樂等,此中亦爾,於業資糧說名為業, ^mh07lq 【唐】F﹒尊者法救作如是說:此中,世尊唯攝其業,就所依處顯示業性,故作是說,謂:若依此階梯,殊勝思究竟轉,`[則=即【三宮】]`則於此處宣說業名。 【唐】▲如是一切名為遮止他所說故。 【唐】(3)為顯了世間現見所行事者,謂:諸世間於其業果立業名想,如見彩畫錦繡等物,說言:「如是奇巧作業。」此實非業,但是業果,是名:顯了世間現見所行事故。 【唐】由此三緣故作斯論。 ### 2.就三業及其建立之理由 【唐】三業者,謂:身業語業意業。 【唐】問:此三業云何建立。為自性故,為所依故,為等起故。若自性者應唯一業,所謂:語業,語即業故;若所依者,應一切業皆名身業,以三種業皆依身故;若等起者,應一切業皆名意業,以三皆是意等起故。 【唐】答:1.具由三緣建立三業:一自性故建立語業;二所依故建立身業;三等起故建立意業。 【唐】2.復有說者:由三緣故建立三業,一依自處故;二依他處故;三依相應處故。依自處故建立語業,依他處故建立身業,依相應處故建立意業,如是名為三業自性。 ### 2.1.‹業之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業。業有何義。 【唐】答:(1)由三義故說名為業,一作用故;二持法式故;三分別果故。作用故者,謂:即作用說名為業;持法式者,謂:能任持七眾法式;分別果者,謂:能分別愛非愛果。 【唐】問:若爾者,彼俱有相應法亦能分別愛非愛果,悉名業耶。 【唐】答:此中唯說勝者名業,此三種業於諸俱有相應法中最為勝故。譬如世間於種種勝處.得種種名,此亦如是。如世間說樂師作樂,此中非無樂具樂器及樂人等,但於其中樂師最勝,故得其名。又如書者,非無種種紙墨筆等.及勤方便和合成字,然隨最勝,人得其名。染者鍛者,喻亦如是。今此亦然,雖有種種自性俱有.及相應法,一切皆能感異熟果,然於其中能分別果,業為最勝,是故偏說。 【唐】(2)復有說者:由三義故,說名為業:一有作用故;二有行動故;三有造作故。有作用者,即是語業,如是評論:「我當如是如是所作。」有行動者,即是身業,雖實無動.如往餘方;有造作者,即是意業,造作前二。由此義故說名為業。 ### 3.就十善業道之自性 【唐】十業道者,謂:身三業道.語四業道.意三業道。 ### 3.1.‹說十善業道與說二十善業道之理由› 【唐】問:十善業道.十不善業道,豈不合說有二十耶。何故此中但說有十。 【唐】答:1.不過十故,謂:依惡行所依止處,發起十種不善業道;即依此處由遠離故,即能發起十善業道。 【唐】2.復有說者:略說十種,廣說二十,如略廣,如是:無差別差別;總別;遍不遍;無異有異,俱時次第,應知亦爾。 【唐】3.復有說者:隨利根者故說有十,隨鈍根者故說二十。如利根鈍根如是:因力緣力;內力外力;內如理作意所任持力外他言音多修習力,略開智力廣辯智力,應知亦爾。 【唐】是名十業道自性。 ### 4.‹業道之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業道。業道有何義。 【唐】答:1.思名為業,思所遊履,究竟而轉,名為業道。 【唐】問:若思名業,思所遊履究竟而轉,名業道者,餘善不善一切無記,無不皆為思所遊履究竟而轉,一切皆應說名業道。有何殊勝不共因緣,唯說此十以為業道。 【唐】答:(1)此是世尊有餘之說,大師觀彼所化有情心行願樂,簡略而說。 【唐】(2)脇尊者曰:唯佛世尊究竟了達諸法性相,亦知勢用,非餘所知,若法有業道相者,即便立之,無者不立。 【唐】(3)尊者妙音亦作是說:大師知此十種業道,有如是勢用,如是強盛,如是親近,能與業思作所行路令究竟轉,除此業道,餘一切法無如是事。 【唐】2.復有說者:由二因緣建立業道:一世所訶毀;二世所稱歎;即是十種不善業道及善業道。 【唐】問:若世所訶毀名業道者,是則惡心出佛身血,一切世間皆共訶毀,何故不說以為業道。 【唐】答:若世所訶毀,如來出世及不出世,一切時有者立為業道,出佛身血,有佛世有,無佛世無,故不立業道,於稱歎中遠離出血,所有問答應知亦爾。 【唐】3.復有說者:由三因緣建立業道:一由依處。二由施設。三由分別愛非愛果。 【唐】4.復有說者:若由此故,令內外物.有時衰損.有時增盛,建立業道;當知此中所居為外,壽等為內。 ### ‹十不善業道增損外物› 【唐】云何由此外物衰損。謂: 【唐】斷生命業道增時,一切外物皆少光澤不久堅住, 【唐】若不與取業道增時,一切外物有災有患,多遭霜雹塵穢等障; 【唐】若欲邪行業道增時,一切外物多有怨競;`[怨競=惡競【宮】*]` 【唐】若虛誑語業道增時,一切外物多諸臭穢; 【唐】若離間語業道增時,一切外物多不平正,丘陵坑坎嶮阻懸隔; 【唐】若麁惡語業道增時,一切外物麁弊鄙惡毒刺沙礫,設有金銀等寶少而無光不調難用; 【唐】若雜穢語業道增時,一切外物時候乖變,速疾磨滅多不成實; 【唐】若貪欲業道增時,一切外物多分損減微細尠少; 【唐】若瞋恚業道增時,一切外物多分枯悴果實苦澁; 【唐】若邪見業道增時,一切外物多分零落,乏少花果或全無果。 【唐】是名由此令外物減。 【唐】云何復知由此業道故,令壽量等內物減耶。 【唐】謂:若十不善業道具增長時,此贍部洲有四衰損出現於世,謂:壽量衰損.有情衰損.資具衰損.善品衰損。 【唐】壽量衰損者,謂:劫初時,此贍部洲人壽無量歲,至劫末時人壽十歲; 【唐】有情衰損者,謂:劫初時,此贍部洲廣博嚴淨,多諸淳善福德有情,城邑次比人民充滿,至劫末時唯餘萬人; 【唐】資具衰損者,謂:劫初時,此贍部洲安隱豐樂,種種地味帝竹稻米,為上妙食,至劫末時人民飢饉唯稊稗等為上妙食; 【唐】善品衰損者,謂:劫初時,此贍部洲十善業道增上圓滿,於劫減時十惡業道增上圓滿。 【唐】云何由此令諸外物有時增耶。謂: 【唐】若離斷生命業道增時,一切外物悉多光澤長時堅住; 【唐】離不與取業道增時,一切外物不為災患霜雹等障之所侵損; 【唐】離欲邪行業道增時,一切外物無諸怨競;`[怨競=惡競【宮】*]` 【唐】離虛誑語業道增時,一切外物皆多香潔; 【唐】離離間語業道增時,一切外物嚴好易求,地平如掌廣博嚴淨; 【唐】離麁惡語業道增時,一切外物微妙豐饒,無有嶮澁毒刺沙礫,金銀等寶調柔光淨多所堪任; 【唐】離雜穢語業道增時,一切外物時無乖變堅固成實; 【唐】無貪業道增時,外物充足圓滿增盛; 【唐】無瞋業道增時,外物光澤果實甘美; 【唐】正見業道增時,外物豐饒花果繁實,是名由此令外物增。 【唐】云何復知由此業故,令壽量等內物增耶。 【唐】謂:若十善業道具增長時,此贍部洲有四增盛出現於世,謂:壽量增盛.有情增盛.資具增盛.善品增盛。 【唐】壽量增盛者,謂:劫末時,此贍部洲人壽十歲,至劫增時壽八萬歲; 【唐】有情增盛者,謂:劫末時,此贍部洲唯餘萬人,至劫增時廣博嚴淨,多諸淳善福德有情,城邑次比人民充滿; 【唐】資具增盛者,謂:劫末時,此贍部洲,人民飢饉,以稊稗等為上妙食,至劫增時安隱豐樂,種種地味帝竹稻米,為上妙食; 【唐】善品增盛者,謂:劫末時,世間十惡業道增盛,至劫增時,世間十善業道增盛。 【唐】5.復有說者:由三果故立十業道: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 【唐】謂: 【唐】斷生命,若習若修若多修習,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從彼處沒來生人中,多病短命,是等流果;彼增上故,所感外物皆少光澤,不久堅住,是增上果。 【唐】諸不與取,若習若修若多修習,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從彼處沒來生人中,財寶匱乏是等流果;彼增上故,所感外物有災有患,多遭霜雹塵穢等障,是增上果。 【唐】諸欲邪行,若習若修若多修習,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從彼處沒來生人中,妻不貞良,是等流果;彼增上故,所感外物多有怨競`[怨競=惡競【宮】*]`,是增上果。 【唐】諸虛誑語,若習若修若多修習,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從彼處沒來生人中多遭誹謗,是等流果;彼增上故,所感外物多諸臭穢,是增上果。 【唐】諸離間語,若習若修若多修習,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從彼處沒來生人中,親友乖離是等流果;彼增上故,所感外物多不平正,丘陵坑坎嶮阻懸隔,是增上果。 【唐】諸麁惡語,若習若修若多修習,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從彼處沒來生人中,恒聞種種不如意聲,是等流果;彼增上故,所感外物麁弊鄙惡毒刺沙礫,雖有金等少而無光不調難用,是增上果。 【唐】諸雜穢語,若習若修若多修習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從彼處沒來生人中,言不威肅,是等流果;彼增上故,所感外物時候乖變,速疾磨滅多不成實,是增上果。 【唐】諸有貪欲,若習若修若多修習,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從彼處沒來生人中,貪欲猛利,是等流果;彼增上故,所感外物多分損減微細尠少,是增上果。 【唐】諸有瞋恚,若習若修若多修習,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從彼處沒來生人中,瞋恚猛利,是等流果;彼增上故,所感外物多分枯悴果實苦澁,是增上果。 【唐】諸有邪見,若習若修若多修習,生那落迦傍生鬼趣,是異熟果;從彼處沒來生人中,愚癡猛利,是等流果;彼增上故,所感外物,多分零落乏少花果或全無果,是增上果。 【唐】離斷生命,若習若修若多修習,生人天趣,是異熟果;從彼處沒來生此間無病長壽,是等流果;彼增上故所感外物皆多光澤長時堅住,是增上果。 【唐】由此道理其餘白品九善業道,與上相違皆應廣說。 【唐】故由三果立十業道。 【唐】問:何故不說思為業道。 【唐】答:1.思即是業,思所行故名為業道,當知業道非即是思,是故不說。如王所行說名王路,而王路非王,此亦如是,思所行故說名業道,而業道非思,王座等喻亦復如是。 【唐】2.復有說者:若法與思譬如三事和合而生,有作用轉,立為業道;思不與思譬如三事和合而生,有作用轉故非業道。 【唐】3.復有說者:若法與思俱時而生,有作用轉立為業道;思不與思俱時而生有作用轉,不立業道。 【唐】4.復有說者:若法與思同在現在,與思為路立為業道,思不與思同在現在,與思為路不立業道。 【唐】問:若遣他斷生命,乃至作雜穢語,彼使或經多日,乃作時遣他者思滅已久,云何得名與思同在現在為路,令思究竟立業道耶。 【唐】答:就可得義建立業道,謂:若餘法可得與思同時為路故立業道,非一剎那二思可得現 【唐】在為路,是故不立思為業道。 【唐】問:思亦與思同在現在,謂:他相續思,何故不說。 【唐】答:依自相續建立業道,不依他立。 ## 13.三業和十業道之雜·不雜論 【唐】已說三業十業道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 ### 1.關於三業和十業道之雜·不雜論四句分別 【發智】三業十業道,為三攝十。十攝三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業非業道,謂:業道所不攝身語業及意業全。 【唐】(二)有業道非業,謂:後三業道。 【唐】(三)有業亦業道,謂:前七業道。 【唐】(四)有非業非業道,謂:除前相。 【唐】▲相謂所名,如前廣說。謂:色蘊中除業`[業+(色)【三宮】]`,取餘色蘊;行蘊中除不善貪瞋邪見及無貪無瞋正見并一切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及三蘊全(受想識)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 2.‹前七建立業及業道,後三唯業道非業之理由› 【唐】問:十業道中何故前七建立業及業道,後三唯業道非業耶。 【唐】答:如《施設論》說:諸斷生命是業是作用,與能發起斷生命思,為因為道為跡為路,廣說乃至諸雜穢語是業是作用,與能發起雜穢語思,為因為道為跡為路;所有不善貪恚邪見,非業非作用,唯與即彼俱生品思,為因為道為跡為路;離斷生命是業是作用,與能發起離斷生命思,為因為道為跡為路,廣說乃至離雜穢語是業是作用,與能發起離雜穢語思,為因為道為跡為路,所有無貪無瞋正見,非業非作用,唯與即彼俱生品思,為因為道為跡為路。 【唐】由此證知彼義應爾。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三 ### 卷113【補充講義】P7~8 【唐】▲受戒者生欲界(由幾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若起欲界五識善心 由二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無貪無嗔 【唐】若起欲界意識善心 由三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無貪無嗔正見 【唐】若起色界善心及彼地無漏正見俱生心 由十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若起彼地盡智無生智俱生心 由九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除正見 【唐】若起無色界善心及彼地無漏正見俱生心 由三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無貪無嗔正見 【唐】若起彼地盡智無生智俱生心 由二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無貪無嗔 【唐】▲受戒者生初靜慮(由幾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若起三識善〔眼耳身〕心 由二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無貪無嗔 【唐】若起自地意識不定善心 由三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無貪無嗔正見 【唐】若起自地意識有漏定心及自地無漏正見俱生心 由十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若起自地盡智無生智俱生心 由九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除正見 【唐】若起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善心,及彼地無漏正見俱生心 由十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唐】若起彼地盡智無生智俱生心 由九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除正見 【唐】若起無色界善心及彼地無漏正見俱生心 由三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無貪無嗔正見 【唐】若起彼地盡智無生智俱生心 由二善業道俱生思究竟轉 無貪無嗔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四</b>☗s114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業蘊第四中惡行納息第一之三 【唐】(舊譯:缺) ## 14.黑黑異熟業等四業〖九門業相攝〗 ### ‹1黑黑等四業2身語意三業3三時業4三受業5三世業6三性業7三界繫業8三學業9三斷業› 【發智】三業,謂:身語意業。四業,謂: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黑白黑白異熟業.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為三攝四,四攝三耶。 ### 1.論究之由來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三業四業。」契經雖作是說,而未廣辯,亦未曾說為三攝四,為四攝三,乃至廣說。 【唐】2.復有說者:前雖分別三業,而未分別四業,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 2.就黑黑異熟業之自性 【唐】【問】此中云何黑黑異熟業。 【唐】【答】1.謂:不善業能感嶮惡趣異熟。 【唐】問:異熟不應名黑,所以者何。如《品類足》說:「云何黑法。謂:不善法及有覆無記法。云何白法。謂:善法及無覆無記法。」`[諸=謂【三宮】]`諸異熟果無覆無記,何故名黑。 【唐】答:(1)此中但應說:「云何黑業。謂:不善業能感嶮惡趣。」不應更說黑異熟言,應如是說而不爾者,有何意趣。謂:如是說已成立黑是因非果。如說:「賊兒。」此所出言罵父非子,此中亦爾。 【唐】(2)復有說者:此中依止不可意黑故作是說。黑有二種:一染污黑;二不可意黑。此中業由二黑故說名為黑,異熟但由不可意黑故亦名黑。 【唐】問:黑業亦感人天中異熟,何故但說感惡趣異熟耶。 【唐】答:(1)亦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有說者:彼不決定,謂:人天中若處有黑業異熟,此處必有白業異熟;無處唯有黑業異熟,無白業異熟者。諸惡趣中若處有白業異熟,此處必有黑業異熟,有處唯有黑業異熟,無白業異熟者,由惡趣中有決定`[黑+(黑)【三宮】]`黑異熟處,是故偏說。 【唐】2.《集異門論》復作是說:云何黑黑異熟業。謂:不善業感那落迦趣。 ==\[集異門:云何黑黑異熟業…彼感得有損害自體已.生有損害世間…於此義中意說地獄中有.名有損害自體…]== 【唐】問:諸不善業亦感傍生鬼趣異熟,何故唯說感那落迦不說餘耶。 【唐】答:(1)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有說者:彼不決定,謂:傍生鬼趣亦受不善業異熟,亦受善業異熟,那落迦趣決定唯受不善業異熟,是故偏說。 【唐】(3)復有說者:世尊經中以重惡業怖諸有情,為順彼經,是故但說感那落迦諸不善業,名黑黑異熟業。 【唐】為顯此義,應引彼經,有二外道,一名布剌拏憍雉迦==\[Pūrṇa kauṭika]==,受持牛戒;二名頞制羅拪爾迦==(Acela Seniya/senika/śreṇika西儞迦.====\[麗藏]====拪你迦.西你迦.仙尼.西尼)==,受持狗戒,此二外道於一時間同集會坐,作如是言:「世間所有難行禁戒,我等二人修學已滿,誰能如實記別我等所感異熟==\[雜含.有外道出家,名仙尼…沙門瞿曇為大眾主,其諸弟子有命終者,即記說言:「某生彼處,某生此處。」]==,聞釋迦種生一太子顏貌端正,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觀無厭足,身真金色,常光一尋,言音清亮和雅悅意,過妙音鳥羯羅頻迦,智見無礙辯才無滯,厭捨家法,出趣非家,勤修苦行,復還厭離修處中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具一切智,如實證見諸法性相,斷一切疑網,施一切決定,究達一切問論原底,我等二人今應往問,若得記別,我等禁戒所感異熟,則當依學豈不快哉。」於是二人來至佛所,種種愛語,相慰問已,退坐一面,時布剌拏,先為他問,而白佛言:「此拪爾迦受持狗戒修學已滿,當何所趣。當何所生。」世尊告曰:「汝布剌拏止不須問,勿因此事,汝等皆當不忍不信心懷恥恨。」如是至三,彼猶慇懃請問不止,佛以慈慜`[慜=愍【明】]`告言:「諦聽。吾當為汝如實記別,受持狗戒若無缺犯當生狗中,若有缺犯當墮地獄。」時布剌拏聞佛語已,心懷憂怖悲泣哽咽不能自勝,世尊告曰:「吾先豈不數告汝言:「止不須問,勿因此事,汝等皆當不忍不信心懷恥恨。」」今果如是,時布剌拏便自抑止而白佛言:「不以世尊記拪爾迦當生狗趣故我悲泣,然我長夜受持牛戒修學已滿,恐亦當爾,所以憂怖,唯願大慈為我宣說受持牛戒,當何所趣。當何所生。」世尊告曰:「受持牛戒若無缺犯當生牛中,若有缺犯當墮地獄。」如是等事如經廣說。==\[成實:如持牛戒成則為牛…若不能成則墮地獄]== ==\[長含:若有眾生奉持龍戒,心意向龍,具龍法者,即生龍中。若有眾生奉持金翅鳥戒,心向金翅鳥,具其法者,便生金翅鳥中。或有眾生持兔梟戒<u>者</u>,心向兔梟,具其法者,墮兔梟中。若有眾生奉持狗戒,或持牛戒,或持鹿戒,或持瘂戒,或持摩尼婆陀戒,或持火戒,或持月戒,或持日戒,或持水戒,或持供養火戒,或持苦行穢汙法,彼作是念:『我持此瘂法、摩尼婆陀法、火法、日月法、水法、供養火法、諸苦行法,我持此功德,欲以生天.』此是邪見…我說此邪見人必趣二處,若生地獄,有墮[(四=畜【三】)]四生。]== 【唐】問:云何受持狗戒牛戒名無缺犯。 【唐】答:若持狗戒一如狗法.名無缺犯,若持牛戒一如牛法.名無缺犯;若不爾者,名有缺犯。是故世尊以重惡業怖諸有情,故說能感那落迦趣諸不善業。為順彼經,故《集異門》作如是說:感那落迦諸不善業名黑黑異熟業。 【唐】3.復有說者:見道所斷諸不善業,名黑黑異熟業,自種類中無白雜故。 【唐】==\[評]==如是說者:一切不善業皆名黑黑異熟業。由欲界中不善強盛,不為善法之所陵雜,以不善法能伏能斷自地善故;善業羸劣而為不善之所陵雜,以欲界善不能斷不善故。 ^t33sti ### 3.就白白異熟業之自性 【唐】云何白白異熟業。謂:色界繫善業。 【唐】[zs41](正理41-45#^yo1b6x) 問:無色界繫善業亦感白異熟,何故唯說色界繫善業名白白異熟業,不說無色界繫善業耶。 【唐】答:1.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有說者:若說色界繫善業名白白異熟業,當知已說無色界繫善業亦是彼業,同是定地修地法故,若說此當知亦說彼。 【唐】3.復有說者:若諸善業能感二種異熟果,謂中有生有,此善業名白白異熟業。無色界業唯感生有,不感中有,是故不說。如中有生有,如是,起受生受;起異熟生異熟;起果生果;細果麁果,應知亦爾。 【唐】4.復有說者:若業能感二種異熟,謂色非色,此諸善業名白白異熟業。無色界業唯感非色,不感於色,是故不說。 【唐】5.復有說者:若具二業能感異熟,謂色非色,此中善業名白白異熟業。無色界唯有非色業,無有色業,是故不說;如色非色如是,相應不相應,有所依無所依,有行相無行相,有所緣無所緣,有作意無作意,二種業應知亦爾。 【唐】6.復有說者:若具三業能感異熟,謂身語意,此淨善業名白白異熟業。無色界中唯有意業能感異熟,是故不說。 【唐】7.復有說者:若具以五蘊能感異熟,此淨善業名白白異熟業。無色界中唯有四蘊能感異熟,是故不說。 【唐】8.復有說者:若有具足十善業道能感異熟,此淨善業名白白異熟業。無色界中唯有三善業道,能感異熟,是故不說。 【唐】9.復有說者:若此界中有二鮮淨,有二明白,一因,二果,此界善業名白白異熟業。無色界中有一鮮淨明白,謂:因,是故不說。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唯色界繫善業名白白異熟業,非無色界繫善業。 ^4b5pld ### 4.就黑白黑白異熟業之自性 【唐】云何黑白黑白異熟業。謂:欲界繫善業,能感人天趣異熟業。 【唐】問:無有一業亦黑亦白,何故名黑白黑白異熟業耶。 【唐】答:為欲顯示.一依止中.一相續中,受二種業所感異熟.一黑二白,是故說名黑白黑白異熟業。[js16](俱舍論記疏16#^betnjq) ^hf0kg8 【唐】問:諸惡趣中亦受黑白二業異熟,何故唯說能感人天趣異熟業,名黑白黑白異熟業,不說能感惡趣異熟業耶。[s3](婆沙001-010#^gq4hef) 【唐】答:1.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有說者:若說能感人天善業名黑白黑白異熟業,當知已說能感惡趣善業亦是彼業,以雜雜相無差別故,若說此當知已說彼。 【唐】3.復有說者:彼不決定,是故不說,謂:在欲界人天趣中,無有一處而不雜受黑白業異熟者,諸惡趣中雖有雜受黑白業異熟處,而更有處一向純受黑業異熟,謂:一分傍生鬼及一切地獄,由惡趣中有不決定,是故不說。 【唐】4.復有說者:欲界繫修所斷善不善業,名黑白黑白異熟業,一種類中二業雜故。 【唐】5.復有說者:若善不善業,能感欲界人天傍生鬼趣異熟,名黑白黑白異熟業,於一趣中雜受二業異熟故。 【唐】6.==\[評]==如是說者:欲界一切善業,名黑白黑白異熟業,以彼善業體雖是白,而為不善黑所`[陵=凌【宋元宮】]`陵雜,以不善能斷自地善故;不善不爾,不為自地善所`[陵=凌【宋元宮】]`陵雜,自地善不能斷自地不善故,由此欲界善業名第三業。 ^y5ubx5 ### 5.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之自性 【唐】云何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謂:能永斷諸業,學思。 【唐】問:諸無漏業是勝義白,何故乃名非黑非白。 【唐】答:1.《集異門論》《施設論》皆說此業不同不善染污黑及感不可意異熟黑,故說非黑;又亦不同善有漏白及感可意異熟白故說非白。 【唐】2.復有說者:此依果白故說非白,白有二種:一因白;二果白。善有漏業具二白故名白;諸無漏業`[唯=雖【三宮】]`唯有因白而無果白故不名白。 【唐】3.復有說者:依異熟白故名非白,白有二種:一自體白;二異熟白。善有漏業具二白故名白;無漏業唯有自體白,無異熟白,故不名白。 【唐】4.復有說者:此無漏業能斷世間所愛異熟,非世所愛無有白相,故不名白。 【唐】▲以是義故名非黑白。此無漏業非如前三感異熟果,是故說名無異熟業;此無漏業令前三業畢竟滅盡等盡遍盡,永斷永害棄捨變吐離欲寂滅,是故說名能盡諸業。 ### 5.1.‹十七學思› 【唐】△如是則說十七學思,謂: 【唐】【1~4】見道中四法智忍相應學思; 【唐】【5~12】離欲界染八無間道相應學思,此十二思能盡黑黑異熟業; 【唐】【13】離欲界染第九無間道相應學思,能盡黑黑異熟業,及黑白黑白異熟業; 【唐】【14~17】離初靜慮染第九無間道相應學思,乃至離第四靜慮染第九無間道相應學思,能盡白白異熟業。 【唐】a 如是十七無漏思,說名能斷諸業學思。 【唐】b 復有說者:一切無間道無漏思,皆名能斷諸業學思,以一切無間道皆能斷諸業故。 【唐】c 復有說者:一切學思皆名能斷諸業學思,以諸學思皆能對治有漏業故。 【唐】==\[評]==如是說者:謂:初說唯十七無漏思,正能對治前三業故。 【唐】問:諸無漏慧相應俱有,皆能正斷前三種業,何故唯說無漏學思。 【唐】答:1.思能發動諸法令斷,是故偏說。 【唐】2.復有說者:雖皆能斷此中辨業故唯說思。`[辨=辯【三宮】]` 【唐】問:若爾,亦應說隨轉身語業,何故唯說思耶。 【唐】答:由此學思與無漏慧相應而轉,同一所緣,同一行相,同一所依,相助有力能斷諸業,非身語業得有是事,是故不說。 ## 15.身語意三業和黑黑等四業之雜·不雜論 ### 1.就三業四業之雜不雜關係 【唐】已說三業四業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 【發智】三業,四業為三攝四。四攝三耶。答:三攝四,非四攝三。不攝者何。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繫善業,一切無記業。 【唐】此中: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者, 【唐】A.諸說十七無漏思為第四業者,彼說除十七思,餘無漏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道相應思,及學隨轉業,并一切無學業,是名餘無漏業。 【唐】B.諸說一切無間道相應學思為第四業者,彼說除一切無間道,餘無漏加行解脫勝進道相應學思,及學隨轉業,并一切無學業,是名餘無漏業。 【唐】C.諸說一切學思為第四業者,彼說學隨轉業,一切無學業,是名餘無漏業。 【唐】D.==\[評]==如是說者謂:初說。 【唐】除無色界繫善業者,謂:無`[色=彼【三】]`色界繫一切善業。 【唐】除無記業者,謂:三界繫諸無記業。 【唐】由此道理: 【唐】△三業具攝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業,四業唯攝學非學非無學業。 【唐】△三業具攝欲界色界無色界繫業,四業唯攝欲色界繫業。 【唐】△三業具攝善不善無記業,四業唯攝善不善業。 【唐】△三業具攝見所斷修所斷無斷業,四業唯攝三種一分。 【唐】△三業具攝有漏無漏業,染污不染污業,有異熟無異熟業,相應不相應業,有隨轉無隨轉業,表無表業,四業唯攝諸二業少分。 【唐】▲如是等門皆應廣說,是故說言三攝四,非四攝三。不攝者何。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繫善業一切無記業。 ## 16.三時業 【發智】三業謂:身語意業。復有三業,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 ### 1.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順現法受等三業。」而不廣辯,廣說如前。 【唐】2.復有說者:前雖分別身等三業,而未分別順現法受等三業,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 2.順現法受業 【唐】云何順現法受業。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則=即【三宮】*]`則於此生受異熟果,是名順現法受業。==\[[品類足論](品類足論#^ye74aw)]== 【唐】問:若業此時造作增長,`[*]`則於此時受異熟果耶。 【唐】答:不爾,所以者何。諸善惡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異熟,謂:若此業造作增長,或`[*]`則於此一相續中,或`[*]`則於此一時分中,或`[*]`則於此一眾同分中受異熟果,如是名為順現法受業。 【唐】必無有業此剎那造,`[*]`則此及次剎那熟義,由異類故,親引發故。 ^r1xxq5 【唐】此中所有.世所現見.順現法受業者: #### 1.惡順現法受業 ##### 2.1.惡順現法受業例證之一 【唐】【甲】 曾聞,有採樵者,入山遇雪迷失途路,時會日暮雪深寒凍,將死不久;即前入一蒙密林中,乃見一羆先在林內,形色青紺眼如雙炬,其人惶恐分當失命,此實菩薩現受羆身,見其憂恐尋慰喻言:「汝今勿怖,父母於子或有異心,吾今於汝終無惡意。」即前捧取將入窟中,溫煖其身令穌息已,取諸根果勸隨所食,恐冷不消抱持而臥,如是恩養,經於六日至第七日,天晴路現,人有歸心,羆既知已,復取甘果飽而餞之,送至林外慇懃告別,人跪謝曰:「何以報恩。」羆言:「我今不須餘報,但如此日我護汝身,汝於我命亦願如是。」其人敬諾擔樵下山,逢二獵師,問言:「山中見何虫獸。」樵人答言:「我亦不見餘獸,唯見一羆。」獵師求請:「能相示不。」樵人答曰:「若能與我三分之二,吾當示汝。」獵師依許相與俱行,竟害羆命分肉為三,樵人兩手欲取羆肉,惡業力故雙臂俱落,如珠縷斷,如截藕根,獵師荒忙驚問所以。樵人恥愧具述委由`[由=曲【三宮】]`,是二獵師責樵人曰:「他既於汝有此大恩,汝今何忍行斯惡逆,怪哉汝身何不糜爛。」於是獵師共持其肉施僧伽藍,時僧上座得妙願智,`[則=即【三宮】*]`則時入定觀是何肉,則知是與一切眾生作利樂者大菩薩肉,尋時出定以此事白眾,眾皆`[皆=聞【三宮】]`驚歎,共取香薪,焚燒其肉收其餘骨,起窣堵波禮拜供養。如是惡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 ##### 2.2.惡順現法受業例證之二 【唐】【乙】 復次,昔有屠販牛人,驅牛涉路人多糧盡飢渴熱乏,息而議曰:「此等群牛終非己物,宜割取舌以濟飢虛。」`[*]`則時以鹽塗諸牛口,牛貪醎味出舌舐之,`[*]`則用利刀一時截取,以火暗炙而共食之,食已相與臨水澡漱,俱嚼楊枝揩齒既了,擘以刮舌,惡業力故,諸人舌根猶如爛果一時俱落;如是惡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 ##### 2.3.惡順現法受業例證之三 【唐】【丙】 復次,聞昔有暴惡者,令母執器自搆牛乳,搆便過量,母止之言,餘者可留以乳犢子;其人既聞忽生瞋忿,以手掬乳散其母面,隨著母身乳滴多少,惡業力故,則令彼人身上還生爾所白癩,如是惡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 【唐】▲是為略引順現法受三種惡業。 #### 2.善順現法受業 ##### 1.善例一 【唐】昔憍薩羅國有王名勝軍,生其一女具十八醜,貧賤者不與,富貴者不求;有長者子財位喪失,王聞遣使召至告言:「吾有小女少乏容色,卿若不恥,厚俸珍財。」其人許之,王聞歡喜,多賜財寶田宅僕使,恣其所欲。降嬪以禮密令歸第,其人慚恥,出則關鑰,親知莫見。 【唐】有諸密友責言:「何故不示我妻。」長者子言:「何遽之有。」眾人怪其推延遂共立約,却後七日各將室家會某園林歡娛讌賞,違者當罰金錢五百,至第七日皆如所約,唯長者子不將婦來,自恃財富任罰多少,其婦獨在家中自責自恨「我宿何罪受此惡身,眾人皆樂唯我獨苦,不如早死」。一心念佛便欲自害,佛知時至,則於此沒踊出其前,女見如來深生悲喜,發殷淨心觀佛相好,善業力故,須臾變身猶如天女,倍增踊躍,佛為說法,遠塵離垢得預流果;世尊既還彼女獨坐,端正無比安隱快樂。 【唐】時彼朋類既見其人不將妻室,便醉以酒,竊其戶鑰共往其家,遙見其婦端嚴無比,如帝釋妃,於是眾人深生讚仰,因相謂曰:「比不示人,誠由於此。」`[則=即【三宮】*]`則馳園所共謝其夫并慶讚之,其人慚𧹞(赧).謂相譏弄,及還見之深生疑怪,問言:「聖女為是幻術.為鬼魅耶,我婦安在。」其妻具以上事答之,於是其夫得未曾有歸依三寶,如是善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 ##### 2.善例二 【唐】昔健馱羅國迦膩色迦王,有一黃門恒監內事,暫出城外,見有群牛數盈五百來入城內。問驅牛者:「此是何牛。」答言:「此牛將去其種。」於是黃門`[則=即【三宮】*]`則自思忖,我宿惡業受不男身,今應以財救此牛難,遂償其價悉令得脫,善業力故,令此黃門`[則=即【三宮】*]`則復男身;深生慶悅尋還城內,佇立宮門附使啟王,請入奉覲,王令喚入怪問所由,於是黃門具奏上事,王聞驚喜厚賜珍財,轉授高官令知外事。==\[西域記云:屈支國者,昔此國先王崇敬三寶.將欲遊方觀禮聖跡…]== 【唐】如是善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 ##### 2.6.善例三 【唐】昔怛叉尸羅國有一女人,至月光王捨千頭處,禮無憂王所起靈廟,見有狗糞在佛座前,尋作是思,此處清淨,如何狗糞穢污其中,以手捧除香泥塗飾,善業力故,令此女人遍體生香如栴檀樹,口中常出青蓮華香。 【唐】▲如是善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 【唐】是為略引順現法受三種善業。 ### 3.順次生受業 【唐】云何順次生受業。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於第二生受異熟果,是名順次生受業。 ### 4.順後次受業 【唐】云何順後次受業。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隨第三生,或隨第四,或復過此,受異熟果,是名順後次受業。 ### 三時業定不定--譬喻者及阿毘達磨論師等 【唐】問:諸順現法受業,定於現法受耶。順生順後,為問亦爾。 【唐】(1)譬喻者說:此不決定,以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無間業亦可令轉。 【唐】問:若爾,`[云何=何故【三宮】]`云何說名順現法受業等耶。 【唐】彼作是說:「諸順現法受業不定於現法中受異熟果,若受者定於現法非餘,故名順現法受業;順生順後所說亦爾。」彼說:一切業皆可轉,乃至無間業亦可轉。若無間業不可轉者,應無有能越第一有,然有能越第一有者,是故無間業亦應可轉。 【唐】(2)阿毘達磨諸論師言:諸順現法受業,決定於現法中受異熟果,故名順現法受業;順生順後.所說亦爾。是故若問「何故名順現法受業,乃至順後次受業」,應以此答。 【唐】(3)==\[四種業]==復有餘師說四種業,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順不定受業。 【唐】諸順現法受業,乃至順後次受業,此業不可轉; 【唐】諸順不定受業,此業可轉。唯為轉此第四業故,受持禁戒.勤修梵行,彼作是思,願我由是當轉此業。 【唐】(4)==\[五種業]==復有餘師說五種業,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各唯一種;順不定受業中復有二種:一異熟決定;二異熟不決定。 【唐】諸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順不定受業中異熟決定業,皆不可轉; 【唐】順不定受業中異熟不決定業,此業可轉,唯為轉此第五業故,受持禁戒,勤修梵行,彼作是思,願我由是當轉此業。 【唐】(5)==\[八種業]==復有餘師說八種業,謂:順現法受業有二種:一異熟決定;二異熟不決定。 【唐】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順不定受業,亦各有二:一異熟決定;二異熟不決定。是謂八業。 【唐】於中諸異熟定業皆不可轉,諸異熟不定業皆可轉,為轉此故受持禁戒勤修梵行。 【唐】是故此中應作四句,謂: 【唐】(一)或有業,時分決定,異熟不定。 【唐】(二)或有業,異熟決定,時分不定。 【唐】(三)或有業,時分決定,異熟亦定。 【唐】(四)或有業,時分不定,異熟亦不定。 【唐】(一)云何業時分決定,異熟不定。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中,異熟不定業。 【唐】(二)云何業異熟決定,時分不定。謂:順不定受業中,異熟定業。 【唐】(三)云何業時分決定,異熟亦定。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中,異熟定業。 【唐】(四)云何業時分不定,異熟亦不定。謂:順不定受業中,異熟不定業。 【唐】如是名為八業四句。 ### 9.就三時業同一時起 【唐】問:頗有一時一剎那頃能起三種業耶。謂: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 【唐】答:有,謂:先遣二使,斷生命,不與取,後自行欲邪行,以此自所究竟非由他故。若有如是種類法生,三業同時皆得究竟,於中初業於現法中受異熟果;第二業於無間生受異熟果;第三業於隨第三生以後諸生受異熟果,其餘業道自作教他差別亦爾。 ### 10.四業之引業滿業分別 【唐】問:此順現法受業等,幾能引眾同分果,幾能滿眾同分果。 【唐】【答】1.或有說者:二`[二+(業)【三宮】]`能引眾同分果,亦能滿眾同分果,謂: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二能滿眾同分果,不能引眾同分果,謂:順現法受業順不定受業。 【唐】2.復有說者:三能引眾同分果,亦能滿眾同分果,謂:除順現法受。一能滿眾同分果,不能引眾同分果,謂:順現法受。 【唐】3.復有欲令.順現法受業.亦能引眾同分果。若作是說,此四種業,一切皆能引眾同分果,及滿眾同分果。==\[s70諸有欲令.順現受業引眾同分,彼作是說:天帝即於聽法座上,更新引得命等八根。]== ### 三時業勝劣 【唐】問:如是諸業,何者最勝。 【唐】1.或有說者:順現法受業最勝,所以者何。近得果故。 【唐】2.復有說者:順後次受業最勝,所以者何。一切菩薩業最為勝,而皆是順後次受故。 【唐】問:順現法受業能近得果,於諸業中可說為勝;順後次受業去果懸遠,云何最勝耶。 【唐】答:順現法受業雖近得果,而果下劣不名最勝;順後次受業雖去果遠,而果殊勝難盡故名最勝。如外種子有近得果而果下劣,有去果遠而果最勝,如有秋苗經三半月則便結果,此果最近而最下劣;如稻麥等經於六月其果乃熟,去果次遠而次為勝;如佉梨樹經五六年或十二年方結其果,此果次勝;如多羅樹經於百年方結其果,此果最勝。如外種子去果最近,其果最劣;去果次遠,其果次勝;去果最遠,其果最勝。 【唐】種隨其果勝劣差別,內業亦爾;順現法受業,去果最近而果最劣;順次生受業,去果次遠而果次勝;順後次受業,去果最遠而果最勝。業隨其果勝劣差別,故順後次受業最勝非餘。 ### 12.四業之界分別 【唐】問:於何界中能造幾業。 【唐】【答】1.有說:欲界能造四種善不善業,色無色界能造三種善業,除順現法受,所以者何。於欲界中依佛菩薩聲聞獨覺父母師長諸有德邊,發起增上善惡業故,此業速疾受異熟果;色無色界無此勝緣,是故於彼不能起此順現法受業。 【唐】問:若爾,《品類足》說當云何通。如彼說言;「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一切隨眠之所隨增。」 【唐】答:於彼論中應作是說:「順現法受業,欲界一切隨眠之所隨增;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欲界一切隨眠,色無色界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之所隨增。」應作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趣,當知彼文是總略而說, 【唐】問:若爾,《集異門說》復云何通。如彼說言: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欲界一切隨眠,色無色界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之所隨增。 【唐】答:彼文應作是說:「順現法受業,欲界一切隨眠之所隨增;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欲界一切隨眠,色無色界遍行隨眠,及修所斷隨眠之所隨增。」應作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趣,當知彼中言勢所引,故作是說。 【唐】2.==\[評]==如是說者:色無色界亦能引起順現法受業。 ### 12.1.‹引起順現法受業之原因› 【唐】問:前說欲界依佛菩薩等勝緣能起順現法受業,上二界無此勝緣,云何能起。 【唐】答:彼處但以因力任持,亦能引起順現法受業;欲界亦有,但由因力起此業者,謂:或有人開門大施供養賢聖,而不能引順現法受業;或復有人以一摶食施一傍生,而能引起順現法受業;如是等故知,不必皆依勝緣而起此業,然其要由因力任持方能引起,是故往昔阿毘達磨迦濕彌羅諸大論師咸作是說:若慇淨心持一把草施他牛食,當知能引順現法受業。 ### 13.四種業之趣分別 【唐】問:於何趣中能造幾業。 【唐】答:△那落迦中能造四種不善業三種善業除順現法受; 【唐】△傍生餓鬼,及三洲人欲界天中,能造四種善不善業; 【唐】△北拘盧洲能造四種善業三種不善業除順次生受; 【唐】△色無色界天中,能造多少如前已說。 ### 14.四種業之四生分別 【唐】問:於何生中能造幾業。 【唐】答:於四生中皆能造四種善不善業。 ### 15.異生聖者於各地造業之數 【唐】問:誰於何地能造幾業。 *【涼】{問曰:凡夫人生欲界中,為造幾種業耶。[s26]* ### 15.1.‹生欲界異生› 【唐】答:1.若諸異生生在欲界: 【唐】(1)未離欲界染,能造欲界四種善不善業; 【唐】(2)若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 【唐】A﹒若退法者,彼能造欲界四種業,能造初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涼】答曰:凡夫人生欲界中未離欲,能造四種善不善業。* *【涼】已離欲界欲、未離初禪欲,能造欲界四種善業,造初禪三種業,除現報業。* *【涼】如是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能造欲界四種善業,能造四禪、四無色定三種業,除現報業。* 【唐】有說:彼能造初靜慮二種業,謂:順後次受及不定受。 【唐】B﹒若不退法者,彼能造欲界三種善業,除順次生受,能造初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唐】(3)若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 【唐】A﹒若退法者,彼能造欲界四種業,能造初二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唐】有說:彼能造第二靜慮二種業,謂:順後次受,及不定受。 【唐】B﹒若不退法者,彼能造欲界三種善業,除順次生受;能造初靜慮二種業,謂:順後次受,及不定受;能造第二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廣說乃至。 【唐】(4)若已離無所有處染: 【唐】A﹒若退法者,彼能造欲界四種業,能造四靜慮四無色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唐】有說:彼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二種業,謂:順後次受,及不定受。 【唐】B﹒若不退法者,彼能造欲界三種善業,除順次生受;能造四靜慮三無色二種業,謂:順後次受及不定受;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唐】▲如是已說異生生在欲界。 *【涼】凡夫人生初禪中未離欲,能造初禪中四種業。* *【涼】若離初禪欲、未離第二禪欲,能造初禪中三種業,除生報業;能造二禪中三種業,除現報業。* *【涼】離二禪欲、未離三禪欲,能造初禪中三種業,除生報業;能造二禪中二種業,除生報、現報業;能造三禪中三種業,除現報業。* *【涼】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能造初禪中三種業,除生報業;三禪、三無色定中能造二種業,除生報、現報業;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三種業,除現報業。* *【涼】如是凡夫人乃至生無所有處未離欲,能造無所有處四種業;已離欲,能造無所有處三種業,除生報業;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三種業,除現報業。* *【涼】凡夫人生非想非非想處,能造四種業。* ### 15.2.‹生初靜慮異生› 【唐】2.若諸異生生初靜慮: 【唐】(1)未離初靜慮染,彼能造初靜慮四種業; 【唐】(2)若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彼能造初靜慮三種業,除順次生受;能造第二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廣說乃至。 【唐】(3)若已離無所有處染,彼能造初靜慮三種業,除順次生受;能造三靜慮三無色二種業,謂:順後次受及不定受;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 15.3.‹生第二靜慮乃至有頂異生› 【唐】3.如說生初靜慮,如是乃至生非想非非想處亦應廣說,如是已說諸地異生。 ### 15.4.‹生欲界聖者› 【唐】4.若諸聖者生在欲界: 【唐】(1)未離欲界染,彼能造欲界四種善不善業; 【唐】(2)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彼能造欲界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初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唐】(3)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 【唐】A﹒若退法者,彼能造欲界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初二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唐】有說:彼能造第二靜慮二種業,謂:順後次受及不定受。 【唐】B﹒若不退法者;彼能造欲界二種善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初靜慮一種業,謂:不定受`[〔受〕-【三宮】]`;能造第二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唐】(4)乃至若已離無所有處染,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染: 【唐】A﹒若退法者,彼能造欲界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四靜慮三種業,除`[(順)+現【三宮】]`現法受;能造四無色三種業,除順現法受。此則總說,若別說者,四無色中,若造順次生受業,則不造順後次受業;若造順後次受業,則不造順次生受業。」 【唐】有說:彼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二種業,謂:順後次受及不定受。 【唐】B﹒若不退法者,彼能造欲界二種善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四靜慮三無色一種業,謂:不定受;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二種業,謂:順次生受及不定受。若已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能造欲界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四靜慮四無色一種業,謂:不定受。 【唐】▲如是已說聖者生在欲界。 *【涼】聖人生欲界中未離欲,能造四種業;若離欲界欲、未離初禪欲,能造欲界二種善業,除生報、後報業;能造初禪三種業,除現報業。* *【涼】離初禪欲、未離二禪欲,能造欲界二種業,如前說。若是不退法,唯能造初禪一種業,謂不定報業;若是退法,能造三種業,除現報業;能造二禪中三種業,除現報業。離二禪三禪四禪欲,當知說亦如是。* *【涼】未離空處欲,能造欲界二種業,除生報、後報業;若是不退法,能造四禪中一種業,謂不定報業;若是退法,能造三種業,除現報業;能造空處三種業,除現報業。* *【涼】若造生報業,不造後報業;若造後報業,不造生報業。* *【涼】乃至離無所有處欲、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欲,能造欲界二種業,如前說;若是不退法,能造四禪、三無色一種業,如前說;若是退法,能造三種業,如前說;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三種業,如空處說。* ### 15.5.‹生初靜慮聖者› 【唐】5.若諸聖者生初靜慮, 【唐】(1)未離初靜慮染,彼能造初靜慮三種業,除順後次受。 【唐】(2)若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彼能造初靜慮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第二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 【唐】(3)若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三靜慮染,彼能造初靜慮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第二靜慮一種業,謂:不定受;能造第三靜慮三種業,除順現法受。廣說乃至。 【唐】(4)若已離無所有處染,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能造初靜慮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三靜慮三無色一種業,謂:不定受;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二種業,謂:順次生受及不定受。 【唐】(5)若已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能造初靜慮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三靜慮四無色一種業,謂:不定受。 *【涼】聖人生初禪中,未離初禪欲,能造初禪三種業,除後報業。離初禪欲、未離二禪欲,能造初禪二種業,除生報、後報業;能造二禪三種業,除現報業。* *【涼】離二禪欲、未離三禪欲,`[造=能造【三宮】]`造初禪二種業,除生報、後報業;能造二禪一種業,謂不定報業;能造三禪三種業,除現報業。* *【涼】乃至離四禪欲、未離空處欲,能造初禪二種業,如前說;能造餘三禪一種業,謂不定報業;能造空處二種業,除現報、後報業。* *【涼】乃至離無所有處欲、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欲,能造初禪二種業,如前說;能造餘三禪、三無色定一種業,謂不定報業;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二種業,除現報、後報業。如說生初禪,當知生餘三禪亦如是。* ### 15.6.‹生第二乃至第四靜慮聖者› 【唐】6.如說聖者生初靜慮,如是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廣說亦爾,除未離自地染,彼能造自地四種業與前差別。 *【涼】是中差別者,生餘三禪中未離自地欲,能造四種業。* ### 15.7.‹生空無邊處聖者› 【唐】7.若諸聖者生空無邊處: 【唐】(1)未離空無邊處染,彼能造空無邊處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 【唐】(2)若已離空無邊處染,未離識無邊處染,彼能造空無邊處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識無邊處二種業,謂:順次生受及不定受。 【唐】(3)若已離識無邊處染,未離無所有處染,彼能造空無邊處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識無邊處一種業,謂:不定受;能造無所有處二種業,謂:順次生受及不定受。 【唐】(4)若已離無所有處染,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能造空無邊處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一種業,謂:不定受;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二種業,謂:順次生受及不定受。 【唐】(5)若已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能造空無邊處二種業,謂:順現法受及不定受;能造三無色一種業,謂:不定受。 *【涼】聖人生空處未離彼地欲,能造空處二種業,除生報、後報業;離空處欲、未離識處欲,能造空處二種業,如前說;能造識處二種業,除現報、後報業。* *【涼】乃至離無所有處欲、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欲,能造空處二種業,如前說;能造識處無所有處一種業,謂不定報業;能造非想非非想處二種業,除現報、後報業。* ### 15.8.‹生上三無色聖者› 【唐】8.如說聖者生空無邊處,如是乃至生非想非非想處廣說亦爾。 *【涼】如是生無所有處,說亦如是。聖人生非想非非想處,若離欲、若未離欲,能造彼處二種業,除生報、後報業。* ### 16.‹中有等十一位造業› 【唐】住欲界中有位,能造二十二種業,謂:中有位異熟定業及不定業;如是,羯剌藍、遏部曇、閉尸、鍵南、鉢羅奢佉、初生、嬰孩、童子、少壯、衰老位,各有異熟定及不定業,是名二十二業。 *【涼】住欲界中陰中,能造二十二種業,還中陰受定不定報。如是歌羅羅、阿浮陀、卑尸、伽那、波羅`[耆=`奢`【三宮】]耆`佉,嬰孩、童子、少年、中年、老時,皆受`[定〔-〕【三宮】]`定不定報。* 【唐】住羯羅藍位,能造二十種業,謂:除中有業二。 *【涼】住歌羅羅時,能造二十種業,還歌羅羅時.受定不定報,乃至老時,皆受定不定報。* 【唐】如是乃至,住衰老位能造二業,謂:則老位定及不定業。 *【涼】乃至住老時,造二種業,還於老時受二種報,謂定不定報。* ### 16.1. 【唐】問:若中有位所造諸業至本有位受異熟者,此業當言是順現法受,順次生受耶。 【唐】答:此是順現法受業,非順次生受。所以者何。中有本有,總眾同分無差別故。 *【涼】問曰:住中陰中造業,生陰中受報,此報為是生報、為是現報耶。* *【涼】答曰:當言現報,不當言生報。所以者何。中陰即是此生身故。}* ## 17.身語意三業和三時業之雜·不雜論 【唐】已說前後三業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 【發智】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無漏業。 【唐】此中,前三通攝定不定業,後三唯攝定業;前三通攝善不善無記業,後三唯攝善不善業;前三通攝有漏無漏業,後三唯攝有漏業;如是廣說有無量門前後差別,今簡略說,故言: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無漏業。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四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五</b>☗s115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業蘊第四中惡行納息第一之四 【唐】(舊譯:缺) ## 18.三受業 ### 1.論究之所以 【發智】三業,謂:身語意業。復有三業,謂: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順樂受等業。」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 【唐】2.復有說者:前雖分別身等三業,而未分別順樂受等三業,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 2.受名總有五種 【唐】所說受名總有五種,一自性受;二現前受;三所緣受;四相應受;五,異熟受。 【唐】1自性受者:如說三受,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唐】2現前受者:如《大因緣法門經》說:「阿難當知,受樂受時餘二受便滅,應知如是所受樂受,是無常苦滅壞之法,離我我所。」如是苦受不苦不樂受,應知亦爾。 【唐】3所緣受者:如《識身論》說:「眼色為緣生於眼識,三和合故觸,觸為緣故受。當知此受能領受色,非數取趣。色是眼觸所生受緣,非數取趣==\[唯有諸色為眼觸所生受所受]==。」如是乃至意法,廣說亦爾。 【唐】4相應受者:如說有樂受法,有苦受法,有不苦不樂受法。云何樂受法。謂:樂受相應法。云何苦受法。謂:苦受相應法。云何不苦不樂受法。謂:不苦不樂受相應法。 【唐】5異熟受者:如此中說,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 【唐】▲於此五受中,依異熟受而作此論。 ### 3.三受業之自性 【唐】云何順樂受業。謂:欲界繫善業,乃至第三靜慮地善業。云何順苦受業。謂:不善業。云何順不苦不樂受業。謂:廣果繫善業,及無色界繫善業。 ### 4.‹三受業與異熟果之關係› 【唐】問:順樂受業決定能感樂受異熟果耶。餘二受業為問亦爾。 【唐】若決定者,此後所說當云何通。如後論言:頗有業不感身心受異熟,而感異熟耶。答:有,謂:諸業感色心不相應行異熟。 【唐】若不定者,何故說名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 【唐】【答】1.有說:定感,謂:順樂受業,決定能感樂受異熟,由此故名順樂受業;乃至順不苦不樂受業,決定能感不苦不樂受異熟,由此故名順不苦不樂受業。 【唐】問:若爾,後所說云何通。如說:頗有業不感身心受異熟,而感異熟耶。乃至廣說。 【唐】答:彼業定感彼受異熟,及感色心不相應行,然所感受不常現前,所感色等則恒相續,於所感受不現前時,說彼受業唯感色心不相應行,是故無過,如此則二文善通。 【唐】2.復有說者:順樂受業不定能感順樂受異熟,乃至順不苦不樂受業不定能感不苦不樂受異熟。 【唐】問:若爾,何故此業名順樂受等耶。 【唐】答:順樂受業,雖不定感樂受異熟,然感樂受異熟者唯此業非餘,故說此為順樂受業,餘二受業所說亦爾。 【唐】3.復有說者:順樂受業,雖不定感樂受異熟,然如樂受能與喜樂作所依止,令喜樂生相續而轉作安足處,餘異熟果亦能如是,故名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雖不定感苦受異熟,然如苦受能與憂苦作所依止,令憂苦生相續而轉作安足處,餘異熟果亦能如是,故名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雖不定感不苦不樂受異熟,然如不苦不樂受,不能與喜樂憂苦作所依止,不能令喜樂憂苦生,相續而轉作安足處,餘異熟果亦復如是,故名順不苦不樂受業。 【唐】4.復有說者:如樂受能長養所依,餘異熟亦爾,故名順樂受業;如苦受能損害所依,餘異熟亦爾,故名順苦受業;如不苦不樂受,非能長養亦非損害所依,餘異熟亦爾,故名順不苦不樂受業。 ### 5捨受異熟下地有無 【唐】問: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有不苦不樂受異熟不。 【唐】若有者,此中所說云何通。如說:云何順不苦不樂受業。謂:廣果繫善業及無色界繫善業。 【唐】若無者,靜慮中間所有善業,當言能感何受異熟。 【唐】1.或有說者:下地無有不苦不樂受異熟。所以者何。下地法麁.此受微細,下地不寂靜.此受寂靜。 【唐】2.復有說者:下地有情所起善業,皆為求樂受故起。無有希求不苦不樂受者,是故下地所有善業.不感此受異熟。 【唐】問:彼亦無有求苦受者,何故下地感此異熟。 【唐】答:欲界有情為求樂故多造苦因,故雖不求而感彼異熟;捨受寂靜,無有求樂受而造捨受業者,是故無彼異熟。 【唐】問:靜慮中間所有善業,當言能感何受異熟。==\[ #諸善無尋業 ]== 【唐】答:(1)感初靜慮.喜根異熟。[s115](婆沙111-130#^d5rm73) 【唐】(2)復有說者:感初靜慮.樂受異熟。 【唐】問:若爾,後文云何通。如說:頗有業感心受異熟,非身耶。答:有,謂:善無尋業。 【唐】答:彼文應作是說:「謂:善無尋無伺業。」而不作是說者,有何意耶。應知此中言勢減少。 【唐】(3)或有說者:靜慮中間所有善業,雖不感受異熟果,而能感色心不相應行。 【唐】問:若爾,何故此後論言「善無尋業感心受」耶。 【唐】答:但言「能感心受.非身」,不言「唯感心受異熟,非感色心不相應行」。 ^spcp9i 【唐】3.復有說者:下地亦有不苦不樂受異熟。==\[ #餘說下亦有 ]== 【唐】問:此中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云何順不苦不樂受業,謂:廣果繫善業及無色界繫善業。 【唐】答:(1)此中但顯順不苦不樂受業異熟最後邊際,謂:第四靜慮是有色地邊,無色界是三界邊。 【唐】(2)復有說者:此中但顯此受異熟不共田器,誰是此受異熟不共田器,謂:第四靜慮,及無色界。 【唐】(3)復有說者:下地雖有此受異熟,然為餘受所覆,相不明了不久相續;從廣果上更無餘受,唯有此受明了相續,是故偏說。 ### 6.阿羅漢入涅槃受 【唐】▲諸說下地無不苦不樂受異熟者,彼說:欲界下三靜慮阿羅漢等,住威儀心入涅槃;廣果阿羅漢,住威儀心異熟心入涅槃;無色界阿羅漢,住異熟心入涅槃。 【唐】▲諸說下地亦有不苦不樂受異熟者,彼說:欲界四靜慮阿羅漢等,住威儀心異熟心入涅槃;無色界阿羅漢,住異熟心入涅槃。 ## 19.三業和三受業之雜·不雜論 【唐】已說前後三業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 【發智】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記業無漏業。 【唐】此中前三業通有記無記,後三業唯有記;前三業通有漏無漏業,後三業唯有漏,是故言: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記業及無漏業。 ## 20.三業和三世業乃至三界繫業之雜·不雜論 ### 1.三業和三世業乃至三斷業之相攝關係 【發智】三業謂:身語意業;復有三業,謂:過去未來現在業;復有三業謂:善不善無記業;復有三業,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修所斷無斷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 【唐】所以者何。以身語意業自性,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無斷,故言隨其事展轉相攝。 ### 2.三業和三界繫業之相攝關係 【發智】三業謂:身語意業;復有三業,謂:欲色無色界繫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唐】此中前三業通有漏無漏,後三業唯有漏,是故言: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 21.黑黑等四業和三時業乃至三界繫業之雜·不雜論 ### 1.四業和三時業雜·不雜之四句分別 【發智】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順現法受等業;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一)有四非三,謂:能斷諸業學思,欲界繫善不善不定業,色界繫善不定業。 【唐】(二)有三非四,謂:無色界繫善決定業。 【唐】(三)有四亦三,謂:欲界繫善不善決定業,及色界繫善決定業。 【唐】(四)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繫善不定業及無記業。 ### 2.四業和三受業雜·不雜之四句分別 【發智】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順樂受等業,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四非三,謂:能斷諸業學思。 【唐】(二)有三非四,謂:無色界繫善業。 【唐】(三)有四亦三,謂:欲界繫善不善業,色界繫善業。 【唐】(四)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及無記業。 ### 3.四業和三世業乃至三斷業雜·不雜關係 【發智】四業如前說,三業謂:過去等業;復有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三攝四,非四攝三,不攝者何。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無色界繫善業,及無記業。 ### 4.四業和三界繫業雜·不雜之四句分別 【發智】四業如前說,三業謂:欲界繫等業,為四攝三,三攝四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四非三,謂:能斷諸業學思。 【唐】(二)有三非四,謂:無色界繫善業,一切無記業。 【唐】(三)有四亦三,謂:欲界繫善不善業,色界繫善業。 【唐】(四)有非四非三,謂:除能斷諸業學思,餘無漏業。 ## 22.三時業和三受業乃至三界繫業之雜·不雜論 ### 1.三時業和三受業之相攝關係 【發智】三業謂:順現法受等業;復有三業,謂:順樂受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 【唐】此中前三唯攝定業,後三通攝定不定業,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 ### 2.三時業和三世業乃至三斷業之相攝關係 【發智】三業謂:順現法受等業;復有三業,謂:過去等業;復有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無漏業。 【唐】此中前三業,唯攝定唯有記唯有漏業,後諸三業,通攝定不定,有記無記,有漏無漏業,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無漏業。 ### 3.三時業和三界繫業之相攝關係 【發智】三業謂:順現法受等業;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 【唐】此中前三業唯攝定唯有記業,後三通攝定不定,有記無記業,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不定業,無記業。 ## 23.三受業和三世業乃至三界繫業之雜·不雜論 ### 1.三受業和三世業乃至三斷業之相攝關係 【發智】三業謂:順樂受等業;復有三業,謂:過去等業;復有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無漏業。 【唐】此中前三業,唯有記唯有漏;後諸三業,通有記無記,有漏無漏,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無漏業。 ### 1.1.‹無記業與無漏業無異熟果之理由› 【唐】問:何故無記及無漏業不感樂受等異熟耶。 【唐】答:△諸無記業自性羸劣勢不堅住,故無異熟;諸無漏業離諸煩惱非三界繫,故無異熟。所以者何。若所起業自性堅強,煩惱所繫者能感異熟,譬如外種若體堅實,有水所潤糞土所覆,乃能生芽,若不堅實,雖有水潤糞土所覆不能生芽;若雖堅實無水所潤糞土所覆亦不生芽,內業亦爾,若體堅強,愛水所潤,餘煩惱覆,能感異熟;諸無記業雖愛水潤餘煩惱覆,而性劣不堅不感異熟。 【唐】△諸無漏業雖體堅強,無愛水潤餘煩惱覆,不感異熟。 【唐】▲諸不善業有漏善業具足二義能感異熟,是故無記及無漏業,非前所攝。 ### 2.三受業和三界繫業之相攝關係 【發智】三業謂:順樂受等業;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 【唐】此中前三業唯有記,後三通有記無記,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記業。 ## 24.三世業和三性業乃至三界繫業之雜·不雜論 ### 1.三世業和三性業乃至三斷業之相攝關係 【發智】三業謂:<b>`[(〔諸〕-【三宮】)]`</b>諸過去等業;復有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 【唐】義異體不異故。 ### 2.三世業和三界繫業之相攝關係 【發智】三業謂:過去等業;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唐】此中前三業通有漏無漏,後三唯有漏,是故言: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 25.三性業和三學業乃至三界繫業之雜·不雜論 ### 1.三性業和三界繫業之相攝關係 【發智】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欲界繫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唐】此中前三業通有漏無漏,後三業唯有漏,是故言.前攝後非後攝前,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 2.三性業和三學業乃至三斷業之相攝關係 【發智】三業謂:善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 【唐】義異體不異故。 ## 26.三界繫業和三學業和三斷業之雜·不雜論 ### 1.三界繫業和三學業之相攝關係 【發智】三業謂:欲界繫等業;復有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唐】此中前三業唯有漏,後三業通有漏無漏,是故言:後攝前非前攝後,不攝者何。謂:無漏業。 ### 2.三學業和三斷業之相攝關係 【發智】三業謂:學等業;復有三業,謂:見所斷等業;為前攝後,後攝前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 【唐】如前釋。 ## 27.業感身受心受〖身心受四句〗 ### 10.1唯感身受業 【發智】(一)頗有業感身受,非心耶。答:有,謂:不善業。 *【涼】{==\[s10]==如說頗業身受受報,非心耶。答曰:有,諸不善業。}* 【唐】謂:以不善業唯感苦根異熟故。 【唐】問:何故不善業不感心受耶。 【唐】答:彼類心受,所謂憂根。而憂根非異熟故不感心受。 【唐】問:何故憂根非異熟耶。 【唐】答:憂根作意生故,分別強故,離欲捨故,異熟不爾。 ### 10.2唯感心受業 【發智】(二)頗有業感心受,非身耶。答:有,謂:善無尋業。 【唐】此中: 【唐】1.諸有欲令.下地無不苦不樂受異熟果者:[s115](婆沙111-130#^spcp9i) 【唐】 a此善無尋業所感心受異熟,謂:第二靜慮喜根,第三靜慮樂根,第四靜慮及無色界捨根。 【唐】 b有說:亦感初靜慮喜根,同一地故;而不感三識相應樂根,以此業微細故。 【唐】2.諸有欲令.下地亦有不苦不樂受異熟果者: 【唐】 a此善無尋業所感心受異熟,謂:第二靜慮喜根.捨根,第三靜慮樂根.捨根,第四靜慮,及無色界捨根。 【唐】 b有說:亦感靜慮中間捨根。 【唐】 c有說:亦感初靜慮喜根,樂根麁故.非此業感。 ^d5rm73 ### 10.3感身心受之業 【發智】(三)頗有業感身心受耶,答:有,謂:善有尋業。 【唐】1.諸有欲令.下地無不苦不樂受異熟果者,此善有尋業: 【唐】 若在欲界,感五識身相應樂根.身受異熟,及感意識相應喜根.心受異熟。 【唐】 若在初靜慮,感三識身相應樂根.身受異熟,及感意識相應喜根.心受異熟。 【唐】2.諸有欲令.下地亦有不苦不樂受異熟果者,此善有尋業: 【唐】 若在欲界,感五識身相應樂根捨根.身受異熟,及感意識相應喜根捨根.心受異熟。 【唐】 若在初靜慮,感三識身相應樂根捨根.身受異熟,及感意識相應喜根捨根.心受異熟。 ### 10.3.1‹喜根異熟之理由› 【唐】問:何故喜根是異熟果非憂根耶。 【唐】答:喜受行相有麁有細,不必恒時作意而起,不必恒時是強分別,微細定中亦得有故,又此喜根非離欲捨,與異熟法不相違故有是異熟,憂根不爾故非異熟。 ### 10.3.2‹捨根唯善業所感之理由› 【唐】問:何故捨根唯善業感非不善耶。 【唐】答:捨根行相微細寂靜,智者所樂故善業感;諸不善業性是麁動,故不能感捨受異熟。 ### 10.4不感心身受之業 【發智】(四)頗有業不感身心受而感異熟耶。答:有,謂:諸業感色心不相應行異熟。 【唐】色異熟者,謂:九處,除聲處。心不相應行異熟者,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唐】有說:及無想事。 ### 10.4.1心身受之區別 【唐】問:此中何者名身受。何者名心受。 【唐】答:(1)若受在五識身名身受,在意地名心受。 【唐】(2)復有說者:諸受中無分別者名身受,有分別者名心受。 【唐】(3)復有說者:若受緣自相境名身受,緣自相共相境名心受。 【唐】(4)復有說者:若受緣現在境名身受,緣三世及無為境名心受。 【唐】(5)復有說者:若受緣實有境名身受,緣實有假有境名心受。 【唐】(6)復有說者:若受於境一往取者名身受,數數取者名心受。 【唐】(7)復有說者:若受於境暫緣即了者名身受,推尋乃了者名心受。 【唐】(8)復有說者:諸受中若依色緣色名身受,若依非色緣色非色名心受;如色非色,如是有對無對,積聚非積聚,和合非和合說亦爾。 【唐】(9)尊者世友說曰:佛說二受,謂:身受心受。何者名身受。何者名心受。此中無有身受,諸所有受皆是心受,何以故。心相應故。然所有受若依五根轉名身受,恒以身為增上緣故;若依意根轉名心受,恒以心為增上緣故。 【唐】(10)有作是說:無有身受,諸所有受皆是心受。何以故。心相應故。然所有受若依三根轉,取和合境名身受,恒作想故;若依三根轉取不和合境名心受,非恒作想故。 【唐】(11)大德說曰:受有二種:一者身受;二者心受。若是身受,亦是心受,有是心受而非身受,謂:所有受不取外事而起分別,但依內事執取其相而起分別,謂緣一切補特伽羅,及緣法處所攝色.心不相應行.無為法等,名心受。 【唐】==\[評曰]==大德欲令如是心受.無實境界,唯分別轉。 ## 28.三障業〖三障體云何〗 【發智】如說三障,謂:煩惱障業障異熟障。 ### 1.論究之由來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若諸有情成就六法,雖聞如來所證所說法毘奈耶,而不堪任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何等為六。一煩惱障;二業障;三異熟障;四不信;五不樂;六惡慧。」雖說成就如是六法,而未廣辯亦未曾說:云何名煩惱障。云何業障。云何異熟障。彼契經是此論緣起根本,彼所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唐】2.復有說者:前雖分別諸業,而未分別彼業等障,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 2.三障之自性 【唐】如是三障,總以熾然猛利煩惱.五無間業.那落迦等種種異熟,為其自性。 ### 3.障的意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障。 【唐】答:如是三種,能礙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是故名障。 ### 4.煩惱障 【發智】云何煩惱障。謂:如有一本性具足熾然貪瞋癡煩惱。由如此故,難生厭離,難可教誨,難可開悟,難得免離,難得解脫。 ### 舉人 【唐】△此中本性具足熾然猛利貪煩惱者,如難陀等。具足熾然猛利瞋煩惱者,如指鬘等。具足熾然猛利癡煩惱者,如迦葉波等。==\[欝鞞羅迦葉]\[s50鄔盧頻螺婆迦葉波]== 【唐】問:若爾者,如說「難生厭離,難可教誨,難可開悟,難得免離,難得解脫」,此言善通,由彼精勤方便教化皆見諦故;如說「能礙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此云何通。 【唐】答:彼雖能礙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然由佛力巧化方便.彼得見諦,於舍利子等諸大聲聞非所化境。 【唐】△復有說者:具足熾然猛利貪煩惱者,如黃門等。具足熾然猛利瞋煩惱者,如氣噓等==\[[s50](婆沙041-050#^qqpc8f)]==。具足熾然猛利癡煩惱者,如六師等。 【唐】問:若爾,如說「能礙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此言善通,由彼畢竟不見諦故;如說「難生厭離難教誨等」,此云何通。由彼畢竟不得見諦,不名難故。 【唐】答:應作是說:不生厭離不可教誨等。 【唐】而不作是說者,有何意趣。 【唐】謂:即不生厭離名難生厭離,乃至即不得解脫,名難得解脫。 ### 4.1.煩惱障的建立 【唐】問:云何建立此煩惱障,為依成就,為依現行。 【唐】答:此依現行,不依成就。若依成就者,則一切有情無有差別,等具成就諸煩惱故。 ### 4.1.1.‹熾然猛利之四句› 【唐】由依現行而建立故,煩惱差別,則成四句: 【唐】(一)或有煩惱熾然非猛利。 【唐】(二)或有煩惱猛利非熾然。 【唐】(三)或有煩惱亦熾然亦猛利。 【唐】(四)或有煩惱非熾然亦非猛利。 【唐】煩惱<u>熾然</u>非猛利者,謂:下品煩惱<u>數行</u>者是。 【唐】猛利非熾然者,謂:上品煩惱不數行者是。 【唐】熾然亦猛利者,謂:上品煩惱數行者是。 【唐】非熾然非猛利者,謂:下品煩惱不數行者是。 【唐】此中: 【唐】(一)熾然非猛利煩惱,亦是煩惱障,由此煩惱.雖是下品,以數行故,依下生中,依中生上,漸次乃至能斷善根。 【唐】(二)彼猛利非熾然煩惱,亦非煩惱障,由此煩惱.雖是上品,不數行故,漸可損減,乃至能入正性離生究竟斷滅。 【唐】(三)彼熾然亦猛利煩惱,是煩惱障,一切為重。 【唐】(四)彼非熾然非猛利煩惱,非煩惱障,一切為輕。 ### 4.1.2.善根‹熾然猛利之四句› 【唐】如是善根亦有四句: 【唐】(一)或有善根熾然非猛利。 【唐】(二)或有善根猛利非熾然。 【唐】(三)或有善根熾然亦猛利。 【唐】(四)或有善根非熾然非猛利。 【唐】熾然非猛利者,謂:下品善根數行者是。 【唐】猛利非熾然者,謂:上品善根不數行者是。 【唐】熾然亦猛利者,謂:上品善根數行者是。 【唐】非熾然非猛利者,謂:下品善根不數行者是。 【唐】此中: 【唐】(一)熾然非猛利善根,不為煩惱障所障,由此雖是下品善根以數行故,依下生中,依中生上,漸次增長能速趣證一切結斷。 【唐】(二)彼猛利非熾然善根,則為煩惱障所障,由此雖是上品善根不數行故,或容煩惱數數現行,漸次增長能斷善根。 【唐】(三)彼熾然亦猛利善根,一切為勝。 【唐】(四)彼不熾然不猛利善根,一切為劣。 ### 5.ᅟ業障 【發智】云何業障,謂:五無間業。 【唐】何等為五。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羅漢;四破僧;五惡心出佛身血。 ### 5.1.‹五無間以外之業障› 【唐】問:如前所說能礙聖道及聖道加行善根,故名為障,除五無間業,復有其餘妙行惡行,所謂:決定第八有業.及上瞋恚纏.害捃多蟻等(kunta),由此為障不能於現法中趣入聖道,何故不說為業障耶。[zs43](nyaya/正理41-45#^lxogzg) 【唐】答:1.亦應說此以為業障,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此中三障皆有餘說。 【唐】2.復有說者:五無間業定能為障是故偏說,餘妙行惡行,或能為障,或不為障,是故不說。 【唐】3.復有說者:五無間業具五因緣,易見易知是故偏說,何等為五。一自性故;二趣故;三生故;四果故;五補特伽羅故。自性故者,謂:此五種性是決定極重惡業==\[異雜心俱舍正理]。==趣故者,此五決定於地獄受不於餘趣。生故者,此五決定順次生受,非順現法受,非順後次受,非順不定受。果故者,謂:此五種定感世間極不愛果。補特伽羅故者,謂:能造此五補特伽羅==\[(正理)行重惑]\[s41s50s115.氣噓]==.易見易知,謂「此能害母,此能害父,乃至.此能出佛身血」。除此五種,所餘一切妙行惡行,皆無如是五種因緣易見易知,是故不說。 ^8htzwt ### 5.2.無間業之加行可轉不可轉論 【唐】問:諸無間加行能滿彼果業,此於彼果為定不定==\[zs43加行不息.死者定生地獄。然我所宗無間加行總說有二.一近二遠,於中近者不可轉故,本論依之而興問答]==; 【唐】若言定者,此中何故不說。又尊者指鬘室利毱多.云何能轉。 【唐】若不定者,害生命納息所說云何通。如說:頗有未害生.殺生未滅==\[[s118](01/婆沙111-130#^au3lka)加行未息]\[avyāvartite未捨/不可轉]==,此業異熟定生地獄耶。答:有,如作無間業加行時命終。 ^5d3z29 【唐】【答】1.或有說者:此業於彼果定。 【唐】問:害生命納息則為善通,而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若【明】]`答:此中應說五無間業及彼加行。 【唐】而不說者有何意耶。 【唐】答:此已說在五無間中,五無間業用此為加行故,若說果當知已說加行。 【唐】問:尊者指鬘云何能轉。 【唐】答:彼猶未作無間加行,是故彼說:我今且未殺母,且當飯食。 【唐】問:豈非欲害一切智耶。 【唐】答:爾時彼於非一切智起害加行,非於一切智。由是因緣,世尊化作凡流苾芻,入踏婆林,勿彼尊者於一切智起殺加行不可救療。若諸有情於一切智起殺加行,如殑伽沙數如來應正等覺.亦不能救令脫地獄。故知彼於非一切智起殺加行,非於一切智。 【唐】問:室利毱多云何能轉。 【唐】答:彼亦不作無間加行,是故彼雖密設火穽及雜毒食,而心念言:如來若是一切智者自當避之,若非一切智者便當殄滅,勿令幻惑食噉世間。故彼非於一切智所.起殺加行,是以可轉。 【唐】2.復有說者:此業於彼果不定。 【唐】問:此中不說則為善通,尊者指鬘室利毱多業亦可轉,«害生命納息»當云何通。 【唐】答:諸無間加行能滿彼果業,此於彼果有定有不定;«害生命納息»說彼定者,尊者指鬘.室利毱多.所可轉易.是不定者。 如是二說俱為善通。 ### 6.異熟障 【發智】云何異熟障。謂:諸有情處,那落迦傍生鬼界北拘盧洲無想天處。問:餘洲亦有異熟為障,如扇搋迦半擇迦無形二形等,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1.此中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是以前說此中三障皆有餘說。 【唐】2.復有說者:此中但說決定為障,彼非決定,由彼有情所有異熟,或有為障.或不為障,是以不說。 ### 7.一相續中成就三障之數 【唐】問:如是三障於一相續可成就幾。 【唐】答:或但成一,謂:於三種隨一一成就;或成就二,謂:煩惱障業障,或煩惱障異熟障,無有成就業障異熟障非煩惱障者;由此亦無成就三者。 ### 8.三障之輕重 【唐】問:如是三障何者最重。 【唐】【答】1.或有說者:異熟障重,所以者何。因時可轉,果時不可轉故。 【唐】2.復有說者:業障最重,所以者何。業障能引異熟障故。 【唐】3.==\[評]==如是說者:煩惱障重,以煩惱障能引業障,業障復能引異熟障,如是皆以煩惱為本是故最重。 ## 29.三惡行中最大罪(附:提婆之成獨覺論)-(續)〖何大罪〗 【發智】三惡行中何者最大罪,謂:破僧虛誑語。此業能取無間地獄一劫壽量異熟苦果。 【唐】餘業不定故。 ^6yaslz ### 1.最大罪之三種類 【唐】問:此說破僧虛誑語為最大罪;餘處復說:意業為最大罪;餘處復說:邪見為最大罪;此三大罪有何差別。 【唐】【答】1.或有說者:罪有三種:一業,二煩惱,三惡行。業中意業為大罪,煩惱中邪見為大罪,惡行中破僧虛誑語為大罪。 【唐】2.復有說者:惱亂大眾故,意業為大罪;滅一切善根故,邪見為大罪;能感大苦異熟果故,破僧虛誑語為大罪。 【唐】3.復有說者:三業中意業為大罪,五見中邪見為大罪,五無間業中破僧虛誑語為大罪。 【唐】4.復有說者:見所斷業道中,邪見為大罪;修所斷業道中,破僧虛誑語為大罪;見修所斷業中,意業為大罪。 【唐】5.復有說者:依思業故,說意業為大罪;依思所造業故,說破僧虛誑語為大罪;依非業故,說邪見為大罪。 【唐】6.復有說者:依能起業故,說意業為大罪;依所起業故,說破僧虛誑語為大罪;依非業故,說邪見為大罪。 【唐】7.復有說者:依能轉業故,說意業為大罪;依所轉業故,說破僧虛誑語為大罪;依非業故,說邪見為大罪。 【唐】▲是名三種大罪差別。 ### 1.1.‹虛誑語能破僧› 【唐】問:彼破僧時,亦有身業往來.加行思惟.及餘語業,何故但說虛誑語能破僧耶。[s116](01/婆沙111-130#^4j77vi) 【唐】答:若破僧時,加行究竟.一切時有者,此中說之。於諸業中.唯虛誑語.加行究竟,一切時有.能令僧壞,是故偏說。餘業不爾,是故不說。 ^9vjuz0 ### 1.2.‹無間獄之名稱› 【唐】問:如說「能取無間地獄果」,何故名無間地獄耶。[s172](01/婆沙151-175#^zqncn0) 【唐】答:1.此假立名、假立想`[想=相【三宮】]`,不必如名悉有其義,又此地獄亦名無間,亦名熱鐵猛焰熾然攢射支體,亦名常於六觸處門受諸苦惱,亦名自受業所招苦。 【唐】2.復有說者:以於此中無間無隙可令樂受暫現在前,故名無間。 【唐】問:餘地獄中,為有歌舞及飲食等喜樂事耶。 【唐】答:餘地獄中雖無異熟喜樂,而有等流喜樂==\[若無覆無記.是威儀路[s12](婆沙011-020.md#^m0j9lm)]==,如《施設論》說:「等活地獄有時有分涼風暫吹,或聞如是音聲唱言:「等活等活。」時彼有情忽然還活,支節血肉平復如本,暫生喜樂。」無間地獄無如是事故名無間。 【唐】3.復有說者:生彼有情其數甚多,無間無隙故名無間。 【唐】【評3】此說不然,所以者何。上品惡行生彼地獄,世間有情不皆能起上品惡行;如要修習上品妙行方生有頂,世間有情不皆能起上品妙行,是故生有頂者少,生無間者亦爾,故彼非說。 【唐】4.==\[評]==問:若爾,云何名無間。 【唐】答:依異熟果說名無間,以諸有情造大惡業生彼地獄,得廣大身,一一身形悉皆廣大,遍彼多處,中無間隙,故名無間。 ^msbrww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五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六</b>☗s116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業蘊第四中惡行納息第一之五 ### 1.3.‹破僧者取一劫壽› 【唐】問:此業能取一劫壽果,為是何劫。 【唐】1或有說者:是成劫。 【唐】2復有說者:是壞劫。 【唐】3復有說者:是大劫。 【唐】4==\[評]==如是說者:此是中劫。由彼亦有不盡中劫而得脫故==\[[光18](俱舍論記疏18#^pblcn4)]==,如毘奈耶說:「提婆達多當於人壽四萬歲時來生人中,必定當證獨覺菩提,舍利子等所不能及。」==\[[s176](婆沙176-200#^fy7ewg) ] \[[破僧事](T24n1450_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zjnq8t) 於一大劫生於無隙大地獄中] \[[彌蘭王問經](N0031_彌蘭王問經#^s8i2vf) ]\[[增壹](增壹31-52#^oce7qm)斯人當經歷大劫。所謂大劫者,即賢劫。…成辟支佛,名曰南無。([AA](增壹31-52#49.9).[49.9](agamaa#^aa49z9))]== 【唐】問:如是伽他當云何通,「諸有破僧人,破壞和合僧,生無間地獄,壽量經劫住。」 【唐】(答)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減一劫住亦名一劫。如世間人於減一日,`[住=任【宋元】]`住持所作,亦名直日,此亦如是。 ^jcsaqi 【唐】問:此破僧罪亦能取地獄五蘊異熟,何故但言取一劫壽。 【唐】(答) 1或有說者:以壽為先,世尊總說取五蘊果。 【唐】2復有說者:此中世尊說最勝法,謂五蘊中壽命最勝,是故偏說。 【唐】3復有說者:壽命能持一切五蘊令不散壞,是故偏說。 【唐】4復有說者:壽從初生盡眾同分無有間斷,令眾同分亦無間斷,餘法不爾,是故不說。 【唐】5復有說者:由壽量故,表知世間或增或減或進或退或興或衰,是故偏說。 ### ‹非出佛身血› 【唐】問:何故破僧得劫住罪,非起惡心出佛身血耶。 【唐】答:1若起惡心出佛身血,壞佛生身;若破壞僧,壞佛法身。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敬重法身不重生身。 【唐】2復有說者:若起惡心出佛身血,但毀尊重;若破壞僧即名毀壞尊重所重;若起惡心出佛身血但傷大師,若破壞僧即名傷損大師所師。如大師,如是法王歸依依趣亦爾。 【唐】3有說:彼起殺心出佛身血,但是加行罪,以佛法爾不可害故。破僧不爾,是根本罪。如加行根本,如是加行究竟亦爾。 【唐】4復有說者:若起惡心出佛身血,不多發起廣大加行,但由率爾卒暴而傷。破僧不爾,要由發起廣大加行,或經一月乃至四月,方便誘誑諸新學苾芻令彼`[彼=敬【三宮】]`順已,然後能破,是以罪重。 【唐】5復有說者:「若起惡心出佛身血不惱亂大眾,雖傷佛身不能令佛生惱亂心,亦不諠擾。以作此事,世間眾生或有聞者或不聞故。 【唐】若破壞僧極大諠擾惱亂大眾,以破僧時應得入正性離生者不得入正性離生;應得果證者不得果證;應離欲者不得離欲;應盡漏者不得盡漏;不得誦持思惟三藏;不得靜處思惟諸法修習靜慮無色等至;不得種殖`[殖=植【三宮】*]`三乘種子;三千大千世界法輪不轉,展轉聲至淨居諸天==\[[破僧事](T24n1450_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r9e87y)一切諸天.擊鼓震響.高聲唱言:自今已後涅槃道息…三千大千世界法輪不轉[s82](婆沙081-090#前梵福經文世友之解說)]==,令其覺慧不得安靜明了現行。==\[[鼻奈耶](T24n1464_鼻奈耶#^uo5ho6)]== 【唐】若所破僧還和合時,應入正性離生者即入正性離生;應得果證者即得果證;應離欲者得離欲;應盡漏者得盡漏;便有誦持思惟三藏;在空閑處思惟諸法,修習靜慮無色等至;亦能種殖`[殖=植【三宮】*]`三乘種子;三千大千世界法輪復轉,展轉聲至淨居諸天,令其覺慧復得安靜明了現行。」 ^3swjlr 【唐】由是因緣,若起惡心出佛身血,不能生起經劫住罪。若破壞僧,便能生起經劫住罪。 ### 2.破僧之諸問題 ### ‹僧破的自性› 【唐】問:僧破以何為自性。 【唐】答:以不和合無覆無記不相應行為自性,是不相應行蘊所攝。即餘處說,復有所餘如是種類不相應行。是故僧破異破僧罪異。 【唐】僧破是不和合性無覆無記,是不相應行蘊所攝。 【唐】破僧罪是虛誑語,不善語業,色蘊所攝。 【唐】如退體異,退法亦異。[s60](婆沙051-060#^fak19l)退體是不成就性無覆無記,不相應行蘊所攝;退法是不善,有覆無記五蘊所攝。此亦如是,僧破異破僧罪異。由此僧破,僧所成就;破僧罪,破僧人成就。 ^izbfhx 【唐】問:何處破僧。 【唐】答:在欲界人趣:若破羯磨僧通在三洲,若破法輪僧唯贍部洲。所以者何。若處有大師可得及道可得,即於是處有破法輪。餘洲無有大師及道,是故亦無破法輪者。譬如世間,若處有王,是處有偽王起,若處有力士,是處有捔力者起,此亦如是。若於是處有大師,是處有邪師起;若處有道,是處有邪道起。法爾邪正.同處相違。 【唐】問:破羯磨僧.破法輪僧,有何差別。 【唐】答:1破羯磨者:謂一界內有二部僧各各別住,作布灑陀`[陀=他【三宮】*]`羯磨說戒。 【唐】2破法輪者:謂立異師異道。如提婆達多言:我是大師,非沙門喬答磨`[磨=摩【三宮】]`五法是道,非喬答磨`[*]`所說八支聖道,所以者何。若能修習是五法者,速證涅槃,非八支道。云何五法。一者盡壽著糞掃衣。二者盡壽常乞食食。三者盡壽唯一坐食。四者盡壽常居逈露。五者盡壽不食一切魚肉血味鹽`[酥=蘇【宋宮】]`酥乳等。 【唐】是謂.破羯磨僧.破法輪僧差別。 ^vtsxh7 【唐】問:於破僧時,極少幾人成破僧事。 【唐】答:1破羯磨僧極少八人,四人已上方名為僧,三人不爾。於一界內有二部僧各各別住,作布灑陀羯磨說戒,乃得名為羯磨壞故。 【唐】2破法輪僧極少九人,以一界內有二部僧各各別住。於無慚愧部中,定別有一眾所尊重能教誨者,當知則是提婆達多。於正眾中極少四人,於邪眾中極少五人,如是極少下至九人則法輪僧壞。 【唐】問:齊何當言法輪僧壞。 【唐】答:1《施設論》說:提婆達多自為第五,皆共受籌,齊此當言法輪僧壞。 【唐】2復有說者:作表白已。 【唐】3復有說者:離所聞處。 【唐】4復有說者:離所見處。 【唐】5復有說者:離見聞處。 【唐】6==\[評]==如是說者:若由意樂,誓受餘師。謂彼愚癡諸苾芻眾,由定意樂發如是心作如是語:「提婆達多是我大師,非佛世尊。」齊此當言法輪僧壞。 ^dhpxck 【唐】問:何等種類補特伽羅破法輪僧。 【唐】答:補特伽羅有二種:一者愛行,二者見行。 【唐】1諸見行者破法輪僧,非愛行者。以見行者.所有意樂.堅固猛利,於雜染清淨品.所作決定無有退轉,諸愛行者.無如是事,故不能破。 【唐】2又唯男子破法輪僧,非諸女人,亦非扇搋半擇迦等。所以者何。 【唐】1)破法輪時,法爾自安立為大師,而諸女人非增上器,於大師非分,故不能破。然能廣作破僧方便,猶如麁喜苾芻尼等。 【唐】2)諸扇搋半擇迦無形二形皆是愛行,諸愛行者所有意樂不堅不猛,於染淨品皆不決定,是故彼類不能破僧。 ^fou608 【唐】問:於何時分破法輪僧。 【唐】答:於六時中不能破僧,餘時則能:謂非初時亦非後時,非於二皰未出現時,非未和合共結界時,非未建立第一雙時,非於大師涅槃後時。 【唐】12非初後者,由此二時諸苾芻眾,於聖教中和合一味不可破壞。 【唐】3非於二皰未出時者,謂聖教中未生戒見二種皰時。 【唐】4非未和合共結界時者,要一界內.有二部僧.別住異忍,方名破僧故。 【唐】5非未建立第一雙者,謂未建立第一雙時,定無能破法輪僧者。諸佛法爾皆有第一雙賢聖弟子,若有破壞法輪僧已不經日夜,此第一雙還令和合。 【唐】6非於大師涅槃後者,若於大師般涅槃後,作如是言:「我是大師非如來者。」咸共責言:「大師在世汝何不言我是大師,今涅槃後乃作是語。」 【唐】是故決定於此六時法輪不壞,於所餘時法輪可壞。 ^kafskx 【唐】A問:住何等心僧破。 【唐】1或有說者:住於眼識。 【唐】2復有說者:住於耳識。 【唐】3復有說者:住於意識。 【唐】4==\[評]==如是說者:六識身中隨住一識,皆容僧破。 【唐】B問:住何等受僧破。 【唐】1或有說者:住於樂根。 【唐】2復有說者:住於苦根。 【唐】3復有說者:住於喜根。 【唐】4復有說者:住於憂根。 【唐】5復有說者:住於捨根。 【唐】6==\[評]==如是說者:於五受中隨住一受,皆容僧破。 ^doly4j 【唐】問:僧破是何心果。 【唐】1或有說者:是出家心果。所以者何。在家無有僧破壞故。 【唐】2復有說者:受具心果。所以者何。勤策無有僧破壞故。 【唐】3復有說者:若取隣近受具心果;若取懸遠出家心果。 【唐】4==\[評]==如是說者:若住此心僧破壞者,即此心果。 【唐】問:何等種類補特伽羅.可破壞耶。[zs43](正理41-45#^ibbtwi) 【唐】答:唯是異生,非諸聖者。所以者何。世尊記說.無處無容一切聖者可破壞故。 【唐】問:諸有已得順決擇分,為可破不。 【唐】或有說者:除此所餘是可破壞。 【唐】復有說者:此亦可破。所以者何。世尊唯記,無處無容一切聖者是可破壞,不記餘故。 ^p9pj4n 【唐】問:如提婆達多能破壞僧,何故說言「世尊眷屬不可破壞」。 【唐】1尊者世友說曰:此中說四向四果名世尊眷屬,是真弟子,是真實僧,不可破壞。 【唐】復次,佛眷屬有二:一是異生,二是聖者。提婆達多唯破異生,由此故說彼能破僧一切聖者皆不可破,由此故說世尊眷屬不可破壞。 【唐】2大德說曰:佛眷屬有二:一內,二外。內謂聖者,無動無壞;外謂異生,可動可壞。此中異生可動壞故,提婆達多能破壞僧;聖無動壞,故說世尊眷屬不壞。 ^0ce9m3 【唐】問:破僧時佛在眾不。 【唐】答:佛時住彼界內,而不在眾。云何知耶。曾聞:提婆達多欲破僧時,佛以慈愍故呵制之言:「提婆達多,汝勿破僧。勿起極重惡不善業,勿趣非愛大苦果處。」佛雖如是慇懃呵制,而彼都無止息之心。 【唐】爾時世尊起正智見審觀前際,勿我昔時破他眷屬。即自觀見昔我無量無數劫前,<u>曾破壞他仙人眷屬</u>,彼業異熟今現在前。觀見是已,知此僧眾定當破壞,便入靜室默然宴坐,提婆達多便破壞僧。[zs43](正理41-45#^y2smne) 【唐】故知世尊在於界內,而不在眾。 ==\[【[暉鈔](頌疏注釋對照_15-20#^6xg53h)】真諦說:佛在鷲峯山中勸調達,汝勿破僧.造不善業.趣非愛果。如是慇懃訶責.而無止息之心。爾時世尊起正智見.審觀前際,而我昔時破他眷屬,見過去為珍寶仙人時,有`[耶若達(祀施)婆羅門]`彌佉長者嫁女……]== ==\[【[四分](T22n1428_四分律3#^lfb4d8)】勝怨王大臣十二醜婆羅門-提婆達身是。珍寶仙人.彌勒菩薩是。彌却摩納.我身是。[破僧事](T24n1450_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u8s43o)]== ==\[【[四分](T22n1428_四分律3#^uktd5x)】(十二醜者)我今二萬歲中供養<u>定光如來dīpaṃkara</u>\[dīpaṃkara燃燈佛]及比丘僧.衣服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然摩納移我坐處坐.奪我供養.毀我名譽,緣此福報因緣,在在生處常當毀辱此人,乃至成道,終不相捨離。]== ^ikts5e 【唐】問:為一切佛皆有如是破僧事耶。 【唐】1有說:不爾,所以者何。若有如是破壞他業造作增長便有破僧。若無是業則無破僧。唯世尊釋迦牟尼,曾有此業造作增長,故今僧破,餘佛不爾。 【唐】2有說:餘佛亦有破僧。[s119](01/婆沙111-130#^qa7v17)曾聞迦葉波佛時,有苾芻名曰花上是譽上子,造五無間.斷滅善根。 ^nz39ps 【唐】問:提婆達多為先破僧後斷善根,先斷善根後破僧耶。 【唐】1.或有說者:彼先破僧後斷善根。所以者何。要具尸羅.多聞端正.貴族威肅.言詞善巧,乃能破僧。若斷善根便失淨戒,非增上故,不能破僧。 【唐】2.尊者世友亦作是說:提婆達多先破壞僧後斷善根。若先斷善根後破僧者,於破僧時應不能生一劫住罪,所以者何。非斷善根補特伽羅,於非法中起非法想,於破僧中起有罪想。`[有罪=於法【三】]` 【唐】a若於非法起於法想,於破僧中`[破=彼【三】]`起無罪想`[無罪=於法【三宮】]`,而破僧者,終不能生一劫住罪。 【唐】b要於非法起非法想,於破僧中起有罪想,如是破僧.方能生起一劫住罪。 【唐】由此道理,諸破壞僧一切皆生劫住罪耶。設有能生劫住罪者,一切皆能破僧耶。應作四句:==\[[破僧事](T24n1450_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9w409x) [十誦](T23n1435_十誦律2#^uw73n5) [十誦](T23n1435_十誦律3#^g79yq6) [五分](T22n1421_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2#^3awr5r)]== ==\[[四分](T22n1428_四分律4#^cocz36) [行宗記](X39n0714_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4p90lm)]== 【唐】(1)或有破僧,非能生起一劫住罪:謂於非法起於法想,及於破僧起非罪想,而破壞僧。 【唐】(2)或有能生一劫住罪而非破僧:謂斷善根。 【唐】(3)或有破僧亦能生起一劫住罪:謂於非法起非法想,於破僧中起有罪想,而破壞僧。 【唐】(4)或有不能破壞於僧,亦不能生一劫住罪:謂除前想。`[想=相【三宮】*]` 【唐】3.大德說曰:彼起破僧加行時,亦起斷善加行;起斷善加行時,亦起破僧加行。是故彼破僧時則斷善,斷善時則破僧,彼由俱時造二罪故,成就極重惡不善業,而無一念悔愧之心。 ^cprcsi ### ‹斷善與造無間業› 【唐】問:諸造無間業.彼斷善耶,設斷善.彼造無間業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或有造無間業非斷善,如未生怨王等。 【唐】2或有斷善非造無間業,如六師等。 【唐】3或有造無間業亦斷善,如提婆達多始褰持`[持=得【明宮】]`等。 【唐】4或有不造無間業亦不斷善:謂除前相。 ## 30.三妙行中最大果〖大果〗 【發智】三妙行中,何者最大果。謂:第一有等至中思,此業能取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劫壽果。 【唐】當知此中依異熟果為問,故作此答。若依五果,或唯依離繫果為問,應作是答:謂金剛喻定相應思。此思能證一切結盡,斷遍知果。由此中意問異熟果,故作是答。 【唐】問:為一思能感八萬劫壽,為多思耶。 【唐】1若一思者,云何少業能感多果。 【唐】2若多思者,云何不名一眾同分果,分分別感。 【唐】1.或有說者:一思能感。 【唐】問:云何少業能感多果。 【唐】答:先以一思總感,後以多思成滿。譬如畫者,先以一色作模,後填眾彩,此亦如是。 【唐】2.復有說者:多思能感。 【唐】問:云何不名一眾同分果,分分別感。 【唐】答:於彼定中緣一境界一類行相,有眾多思相續而起,或有能感十千劫壽,或有能感二十千劫,或有能感三十千劫,或有能感四十千劫等壽,如是多思分分別感。 【唐】然依一種定前加行起一類定,緣一境界一類行相,多思相續現前而感,故名一身。 【唐】3.==\[評]==如是說者:一思總感,多思成滿。 【唐】問:此思為是近分地攝。為根本地攝耶。 【唐】1)或有說者:是近分地。 【唐】2)復有說者:是根本地。 【唐】3)==\[評]==如是說者:此則不定,或近分地,或根本地,所以者何。以一切思同一地故。 【唐】問:八萬劫者是何劫耶。 【唐】1或有說者:此是中劫。 【唐】2復有說者:此是成劫。 【唐】3復有說者:此是壞劫。 【唐】4==\[評]==如是說者:此是大劫。 【唐】問:此業能取四蘊異熟,何故唯說取壽果耶。 【唐】1或有說者:以壽為先,世尊總說取四蘊果。 【唐】2復有說者:此中世尊說最勝法,謂四蘊中壽為最勝,是故偏說。 【唐】3有說:唯壽能持四蘊令不散壞,是故偏說。 【唐】4有說:壽於一期無斷,令眾同分亦無間斷,餘法不爾,是故偏說。 【唐】5復有說者:由壽量故,表知世間或增或減或進或退或興或衰,由此因緣故偏說壽。 ### ‹善不善根及十業道› 【唐】如說惡行妙行,感愛非愛最大果。如是善不善根并十業道,亦應廣說。 【唐】1謂三不善根中,何者最大罪。 【唐】謂能起破僧虛誑語。**此不善根**能取無間地獄一劫壽果。==[s115](01/婆沙111-130#^9vjuz0) [s118](01/婆沙111-130#^au3lka)== 【唐】2十不善業道中,何者最大罪。==[s115](01/婆沙111-130#^6yaslz)== 【唐】謂破僧虛誑語,**此業**能取無間地獄一劫壽果。 ^4j77vi 【唐】3三善根中,何者最大果。 【唐】謂能起第一有等至中思,此善根能取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劫壽果。 【唐】4十善業道中,何者最大果。 【唐】謂與第一有等至中思俱者,此業道能感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劫壽果。 【唐】⊙應知此中以略說故,但說惡行妙行最大果非餘。 # 納息2 諸善惡行及異熟果【邪語】 ## 1.邪命邪語邪業和正命正語正業〖三邪正一異〗 ### 業蘊第四中邪語納息第二之一 【發智】諸邪語,彼邪命耶。設邪命,彼邪語耶。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三】]`為止他宗,顯己義故。`[己=正【宋元】]` 【唐】謂譬喻者說:「離語及業,別有正命邪命體性。」 【唐】彼何故作是說。由契經故,如契經說八支聖道。彼作是說:「佛說八支者,各有體性不相雜亂。」由此便說正命邪命離語業外有體可得。 【唐】為遮彼意,顯正命等皆即語業,故作斯論。 ### ‹邪命› 【唐】如於不善語業道中,若貪所起,名為邪語,亦名邪命,為命起故。瞋癡所起,但名邪語,不名邪命,不為命而起故。 【唐】於不善身業道中,若貪所起,名為邪業,亦名邪命。瞋癡所起,但名邪業,不名邪命,所以如前。 ### ‹正命› 【唐】於善語業道中,無貪所起,名為正語,亦名正命,邪命對治故。無瞋癡所起名為正語,不名正命,所以如前。 【唐】於善身業道中,無貪所起,名為正業,亦名正命。無瞋癡所起名為正業,不名正命,所以如前。==\[[雜心](心論雜心1.md#^0enpva)]== ==\[[集異門](集異門足論#^jo4c43):無學作意相應簡擇力故.**除趣邪命語四惡行**.於**餘語惡行**所.得無學遠離勝遠離…]== ==\[[法蘊](法蘊足論#^jznjk6):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pratisaṃkhyā,除趣邪命語四惡行.於餘語惡行所,得無漏遠離.勝遠離…無表語業]== ==\[[品類](品類足論#^xfznt3):除趣邪命語四惡行.於餘語惡行,**由決擇力所引**無漏.遠離止息nirodha.各別遠離.寂靜律儀…]== ==\[[雜心](心論雜心2.md#^9435tz):邪命所不攝口四惡行<font color=red>數滅離</font>故,說正語…]== ^yiczjc ### ‹略毘婆沙› 【唐】由此即顯正命邪命皆攝語業而為體性,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 ‹邪語邪命四句分別› 【發智】諸邪語,彼邪命耶。設邪命,彼邪語耶。答:應作四句: 【發智】有邪語非邪命,謂除趣邪命語四惡行,諸餘語惡行。 【唐】即瞋癡所起語業,是語業性故,非為命起故。 【發智】有邪命非邪語,謂起邪命身三惡行。<b>`[(起=趣【三宮】*)]`</b> 【唐】即貪所起身業,為命起故,非語業性故,後語句中應准此釋。`[語=諸【三宮】]` 【發智】有邪語亦邪命:謂起邪命語四惡行。<b>`[(起=趣【三宮】*)]`</b> 【發智】有非邪語非邪命:謂除趣邪命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 ### ‹邪業邪命四句分別› 【發智】諸邪業,彼邪命耶。設邪命彼,邪業耶。答:應作四句: 【發智】有邪業非邪命,謂除趣邪命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 【唐】即瞋癡所起身業,是身業性故,非為命起故。 【發智】有邪命非邪業,謂趣邪命語四惡行。 【唐】即貪所起語業為命起故,非身業性故。後二句准此釋。 【發智】有邪業亦邪命,謂趣邪命身三惡行。 【發智】有非邪業非邪命,謂除趣邪命語四惡行,諸餘語惡行。 【唐】此中,諸貪所起皆以趣向邪命,故名邪命。 ### ‹正語正命四句分別› 【發智】諸正語,彼正命耶。設正命,彼正語耶。答:應作四句: 【發智】有正語非正命,謂除趣正命語四妙行,諸餘語妙行。 【唐】即無瞋無癡所起語業,是語業性故,非邪命對治故。 【發智】有正命非正語,謂趣正命身三妙行。 【唐】即無貪所起身業,是邪命對治故,非語業性故。後二句准此釋。 【發智】有正語亦正命,謂趣正命語四妙行。 【發智】有非正語非正命,謂除趣正命身三妙行,諸餘身妙行。 ### 正業正命四句分別 【發智】諸正業,彼正命耶。設正命,彼正業耶。答:應作四句: 【發智】有正業非正命,謂除趣正命身三妙行,諸餘身妙行。 【唐】即無瞋無癡所起身業,是身業性故,非邪命對治故。 【發智】有正命非正業,謂趣正命語四妙行。 【唐】即無貪所起語業,邪命對治故,非身業性故。後二句准此釋。 【發智】有正業亦正命,謂趣正命身三妙行。 【發智】有非正業非正命,謂除趣正命語四妙行,諸餘語妙行。 【唐】此中,諸無貪所起皆以趣向正命,故名正命。 ### 廣說差別相 【唐】已略顯示雜無雜相,今當廣說彼差別相。 【唐】1謂:若有為利活命因緣起諸惡行,此名邪語邪業,亦名邪命,是語業性故,`[(非)+為【三】]`為命所起故。 【唐】若有為餘種種因緣,起諸惡行,名邪語邪業,不名邪命,是語業性故,非為命起故。餘門准此釋。 【唐】2復次,若有隨其種種傍生明呪邪活命緣起諸惡行,名邪語業,亦名邪命。 【唐】若有為餘種種因緣起諸惡行,名邪語業,不名邪命。 【唐】3復次,若以四愛因緣起諸惡行,名邪語業,亦名邪命。 【唐】若以餘緣起諸惡行,名邪語業,不名邪命。 【唐】4復次,若有矯詐現相以利求利五邪命緣起諸惡行,名邪語業,亦名邪命。 【唐】若為餘緣起諸惡行,名邪語業,不名邪命。 【唐】5復次,若起惡行加行,名邪語業,亦名邪命。 【唐】若起惡行根本業道,名邪語業,不名邪命。所以者何。加行難除非根本故。 【唐】6復次,若起種種遮罪,名邪語業,亦名邪命。 【唐】若起性罪,名邪語業,不名邪命。所以者何。遮罪難防非性罪故。 【唐】由如是等六門七門所說道理,決定無能離語業外別立邪命。 【唐】問:若爾,何故說邪語等三種及於經中說八支聖道正語業外,別說正命耶。 【唐】答:1)佛以邪命誑惑於人微細難覺故,與語業俱時示現。復別示現,如賊軍將同眾誅戮復別梟首。 【唐】2)復有說者:「以諸邪命難可淨除,故與語業俱時呵責,復別呵責。猶如女人與諸事欲及煩惱欲俱時說過`[說=諸【三宮】]`,復別呵責。 【唐】云何邪命難可淨除。謂有二法難除難捨,即在家者邪見及出家者邪命。 【唐】a)諸在家人雖極聰慧受持五戒,若苦所逼,則以種種香花飲食祠禱天神; 【唐】b)諸出家人雖極聰慧受持具戒,資身命緣繫屬他故,見施主時,便整威儀現親善相。 【唐】是故別說邪命正命。」 ## 2.十不善業道和三不善根之關係 ### 十不善道從貪嗔癡生 【唐】契經及《施設論》皆作是說:「斷生命乃至邪見皆有三種:一從貪生。二從瞋生。三從癡生。」 ### ‹斷生命› 【唐】1云何斷生命從貪生。謂如有一,以貪皮肉筋骨等故,害他有情; 【唐】或為所愛悅意親友曾當於己作饒益者而行殺事; 【唐】或他以財及諸饒益求己行殺,如國王等以諸財位,招募驍勇令討未伏。 【唐】如是等殺,名從貪生。 【唐】2云何從瞋生。謂如有一,於他有情,有損惱心.怨嫌之心.惡意樂心.而斷彼命; 【唐】或復害彼親屬朋友以絕怨路。 【唐】如是等殺,名從瞋生。 【唐】3云何從癡生。如有一類,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駝馬牛羊鷄豬鹿等.皆為祠祀,人所食用,是以殺之無罪; 【唐】復有一類.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虎豹豺狼蜈蚣蛇等.傷害於人,為人除患,殺亦無罪。 【唐】又,此西方有蔑戾車,名曰目迦==\[穆護mogu(magi)Magu<u>s</u>波斯祭司氏族-祆教祭司]\[波西目伽པར་སིག་/波剌斯(私)pārasīka]==,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父母衰老及遭痼疾,若能殺者,得福無罪。所以者何。夫衰老者,諸根朽敗不能飲食,若死更得新勝諸根,飲新煖乳;若遭痼疾多受苦惱,死便解脫,故殺無罪。 【唐】如是等殺,名從癡生,以迷業果起邪謗故。 ### ‹不與取› 【唐】1云何不與取從貪生。謂如有一,欲他財物不與而取。 【唐】或為所愛悅意親友曾當於己作饒益者,而行盜竊。 【唐】或他以財及諸饒益求己行盜,如募將士掠他財寶。 【唐】如是等盜名從貪生。 【唐】2云何從瞋生。謂如有一,於諸有情,有損惱怨嫌.惡意樂心,而盜彼物令其困惱; 【唐】或復盜彼親友財物以憎彼故。 【唐】如是等盜名從瞋生。 【唐】3云何從癡生。如有一類諸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大地所有本是梵王神力化作,施諸婆羅門。今婆羅門勢力羸弱,剎帝利等侵奪受用,故婆羅門取受用時,是取己物,皆無盜罪。然彼`[彼=後【三宮】]`取時,作他物想。 【唐】如是等盜.名從癡生,迷於業果起邪謗故。 ### ‹欲邪行› 【唐】1云何欲邪行從貪生。謂此多分以耽染心,或以財利諸饒益事,於彼彼所.行欲邪行。是名從貪生。 【唐】2云何從瞋生。謂如有一於他有情,有損惱怨嫌.惡意樂心,欲令污辱.受諸衰損,便於彼所.行欲邪行。是名從瞋生。 【唐】3云何從癡生。 【唐】謂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諸婆羅門應畜四婦,剎帝利三,吠舍應二,戍達羅一。婆羅門等.數若未滿,婬他妻室亦無有罪,然彼婬時起屬他想。 【唐】又,此西方有蔑戾車,名曰目迦,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母女姊妹及兒妻等,於彼行欲.悉無有罪。所以者何。一切母邑`[母邑=女色【三宮】]`,皆如熟果.已辦飲食.道路橋船.階梯臼等,法爾有情共所受用,是故於彼行欲無罪。 【唐】此等邪行.名從癡生,所以如前。 ### ‹虛誑語› 【唐】1云何虛誑語從貪生。謂如有一,為名利故,於他有情覆想而說,若為己若為他。如國王等招募辯士令行遊說,為誘未伏,彼人爾時以財位故,或依內誑外或依外誑內或依二誑二。此等虛誑語,名從貪生。 【唐】2云何從瞋生。 【唐】謂如於他有損惱心.怨嫌.惡意樂心,欲陷彼故行虛誑語; 【唐】或復於彼所愛親友作虛誑語,以憎彼故。 【唐】此等虛誑語名從瞋生。 【唐】3云何從癡生。謂如有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諸為自他身難命難而妄語者不得妄語罪。如獵師問鹿所在及賊軍問王軍所在,雖實見實知恐害彼故,雖不實答而無有罪。 【唐】當知彼類非不有罪,彼謂都無,便數數作。此等虛誑語名從癡生,所以如前。 ### ‹離間語› 【唐】1云何離間語從貪生。謂如有一,為名利故,於彼有情或彼親友作離間語。若為己若為他。如國王等招募辯士,令行離間規令他伏。彼人爾時以財位故,或依內離外或依外離內或依二離二。 【唐】又,婆羅門有二施主:一施衣。二施食。婆羅門念言:若二施主共和好者,我於二所各得一事;若彼乖違,則一一處皆得二事。 【唐】由是因緣行離間語,是名從貪生。 【唐】2云何從瞋生。如有於他有損惱心怨嫌惡意樂心而離間彼,或彼親友`[(欲)+壞【三宮】]`壞彼故。是名從瞋生。 【唐】3云何從癡生。如有一類婆羅門等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諸不律儀家,若和好者為惡滋多,若乖離者作惡便少。是故若有於彼類中,作離間語終無有罪。 【唐】是名從癡生,所以如前。 ### ‹麁惡語› 【唐】1云何麁惡語從貪生。如以名利於他有情罵詈毀辱,若為己若為他。如國王等委酷法人令主辭獄,及令軍佐制造書檄,由此等緣作麁惡語,是名從貪生。 【唐】2云何從瞋生。謂如於他有損惱心怨嫌惡意樂心,便罵辱彼或彼親友,若為己若為他。是名從瞋生。 【唐】3云何從癡生。謂如丈髻外道名事火,天性甚卒暴多麁惡語,彼諸弟子以為善妙,皆習麁語。是名從癡生,所以如前。 ### ‹雜穢語› 【唐】1云何雜穢語從貪生。謂如有一,為己及他名利等故作雜穢語,如俳優者為財利故,於大集處種種詞詠戲調雜說。 【唐】又,諸男女以愛染心作雜穢語。 【唐】復有制造世俗文章,受持諷誦。 【唐】是名從貪生。 【唐】2云何從瞋生。謂如於他,有損惱心怨嫌惡意樂心,輕調彼故作雜穢語; 【唐】或輕調彼所愛親友以憎彼故。 【唐】是名從瞋生。 【唐】3云何從癡生。如有一類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諸有祀火或祀餘神或誦吠陀諸呪術等,一切皆得清淨解脫。是名從癡生,所以如前。 ### 貪瞋邪見 ==\[貪]== 【唐】1云何貪從貪生。謂貪纏無間貪纏現前,是名貪從貪生。 【唐】2云何從瞋生。謂瞋纏無間貪纏現前,是名貪從瞋生。 【唐】3云何從癡生。謂癡纏無間貪纏現前,是名貪從癡生。 ==\[瞋]== 【唐】1云何瞋從貪生。謂貪纏無間瞋纏現前,是名瞋從貪生。 【唐】2云何從瞋生。謂瞋纏無間瞋纏現前,是名瞋從瞋生。 【唐】3云何從癡生。謂癡纏無間瞋纏現前,是名瞋從癡生。 ==\[邪見]== 【唐】1云何邪見從貪生。謂貪纏無間邪見纏現前,是名邪見從貪生。 【唐】2云何從瞋生。謂瞋纏無間邪見纏現前,是名邪見從瞋生。 【唐】3云何從癡生。謂癡纏無間邪見纏現前,是名邪見從癡生。 ^zmnw4h ### 十不善業道加行究竟與三不善根之關係‹殺麁語瞋恚…› 【唐】問:已知十不善業道一切皆從貪瞋癡起,於中一一,幾為加行.幾為究竟.而能起耶。 【唐】1或有說者: 【唐】a斷生命麁惡語及瞋恚,三為加行,由瞋究竟。 【唐】b不與取欲邪行及貪欲,三為加行,由貪究竟。 【唐】c餘語業道,三為加行,由三究竟。 【唐】d邪見一種:三為加行,由癡究竟。 【唐】2復有說者: 【唐】a欲邪行不定:謂若欲令.要出不淨.方成業道者,則三為加行,由貪究竟。 【唐】若有欲令.纔入穢門.便成業道者,則三為加行,由三究竟。 【唐】b所餘業道,一切皆以三為加行,由三究竟。==\[後三同前.略故不說。]== ==\[正理別解。顯宗還同俱舍婆沙]== ^mikis7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六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七</b>☗s117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業蘊第四中邪語納息第二之二 ## 3.律儀·不律儀 ### 總論 【唐】有律儀,有不律儀;有住律儀者,有住不律儀者。 【唐】云何律儀。謂有七種:即離斷生命,乃至離雜穢語。 【唐】云何不律儀。謂亦有七種:即斷生命乃至雜穢語。 【唐】云何住律儀者。謂有七眾:一苾芻。二苾芻尼。三正學。四勤策男。五勤策女。六近事男。七近事女。 【唐】云何住不律儀者。 【唐】1謂有十二種不律儀家:一屠羊。二屠鷄。三屠豬==\[猪]==。四捕鳥。五捕魚。六遊獵。七作賊。八魁膾。九縛龍。十守獄。十一煮狗。十二婆具履迦。此中, 【唐】屠羊者,為活命故,懷殺害心,若買若賣養飼斷命,如是一切皆名屠羊。 【唐】屠鷄屠豬==\[猪]==亦復如是。 【唐】捕鳥者,為活命故,採捕眾鳥。 【唐】捕魚等亦如是。 【唐】縛龍者,為活命故,習呪龍蛇,或言縛象。 【唐】煮狗者,謂栴茶羅等`[茶=荼【三宮】]`諸穢惡人。 【唐】婆具履迦者,謂有傍生名婆具羅,即是蟒類,恒於曠野吞食商侶,有人專能殺之,取商侶價以自活命,由此故名婆具履迦。 【唐】1)有說:罝弶名婆具羅。有人為活命故恒設罝弶取諸眾生,故名婆具履迦。 【唐】1)有說:「獵主名婆具履迦。如有頌言:「鹿出婆具履迦苦,終不還投婆具羅,智者棄凡俗出家,終不還歸苦迫迮。」 【唐】2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若受上命訊問獄囚`[因›囚【麗】]`,肆情暴虐加諸苦楚,或非理斷事,或毒心賦稅,如是一切皆名住不律儀者。 【唐】 問:如是`[〔是〕-【三宮】]`諸律儀要受方得,此不律儀亦如是耶。 【唐】1或有說者:亦由受得:謂手執殺具,誓從今日乃至命終,常作此業以自活命,爾時便得此不律儀。 【唐】2復有說者:「雖執殺具自立誓言,然彼不得。此不律儀由二緣得:一由作業。二由受事。 【唐】1)由作業者,謂生不律儀家,最初作彼殺生等業,爾時便得此不律儀。 【唐】2)由受事者,謂生餘家為活命故,懷殺害心往屠羊等不律儀所,作是誓言:我從今者乃至命終,常作汝等所作事業以自活命,爾時便得此不律儀。」 【唐】3復有說者:此亦最初作彼業時,方乃獲得此不律儀。彼說不律儀唯一緣得。 ### ‹三品律儀隨轉› 【唐】1若有以下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盡眾同分彼諸律儀下品隨轉。雖於後時勵力發起身語意攝惡行妙行,然彼律儀常下品轉更不增長。 【唐】2若有以中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盡眾同分彼諸律儀中品隨轉。雖於後時勵力發起身語意攝惡行妙行,然彼律儀常中品轉不增不減。 【唐】3若有以上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盡眾同分彼諸律儀上品隨轉。雖於後時勵力發起身語意攝惡行妙行,然彼律儀常上品轉更不損減。 【唐】故如是問:頗有新學苾芻成就上品律儀,而阿羅漢成就下品律儀耶。 【唐】答:有,謂有新學苾芻以上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有阿羅漢以下品心起有表業受諸律儀。如是新學苾芻成就上品律儀,而阿羅漢成就下品律儀。 ^kaddot ### ‹後諸業道隨別漸得› 【唐】若有最初以下品纏斷眾生命,於此眾生得下品斷生命所攝及不律儀所攝表無表業。於餘一切有情身上唯得下品不律儀所攝無表業。 【唐】若彼後時隨以下中上品纏斷眾生命,於此眾生唯得下中上品斷生命所攝表無表業,更不得不律儀所攝表無表業,先已得故。 【唐】如是最初以中品纏以上品纏,廣說亦爾。斷生命等,隨別漸得,不律儀業普頓得故。 ^jpqilw 【唐】問:如屠羊者不欲殺餘眾生,何故此人普於一切有情所得不律儀耶。 【唐】答:1雖於羊處起不律儀,然諸有情一切皆有羊蘊界處。 【唐】2又,彼惡心境界寬遍故,於一切得不律儀。無有是處為分別故,設諸有情皆作羊像來住前者`[前者=其前【三宮】]`,於彼一切皆起惡心,皆欲殺害。是故於一切有情所得不律儀。 ### ‹不律儀的因支› 【唐】住不律儀者: 【唐】1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非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 【唐】2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 【唐】3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因,非由一切支。 【唐】4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支,由一切因。 【唐】若由一切支,由一切因得不律儀,非於一切有情者,此類無有。 【唐】一切有情者,即是一切有情之類。 【唐】一切支者,謂斷生命乃至說雜穢語。 【唐】一切因者,謂下中上纏或貪嗔癡。 【唐】1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非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者:謂以下纏斷眾生命,或中或上.非餘,亦不起餘支。 【唐】2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者:謂以下纏斷眾生命,乃至說雜穢語,或中或上.非餘。 【唐】3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因,非由一切支者:謂以下中上纏,斷眾生命,不起餘支。 【唐】4有於一切有情得不律儀,由一切支,由一切因者:謂以下中上纏,斷眾生命,乃至說雜穢語。 【唐】==\[光記:婆沙據發不律儀緣說。]== 【唐】==\[雜心:彼說不具足不律儀.不名住不律儀者,彼說於一切眾生起及一切支而因不定。]== ### ‹律儀的因支› 【唐】住律儀者: 【唐】1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非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 【唐】2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 【唐】3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由一切因。 【唐】`[若=有【明】]`若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因,非由一切支者,此類無有。 【唐】若由一切支由一切因得律儀,非於一切有情者,此亦無有。 【唐】一切有情者,即是一切有情之類。 【唐】一切支者,謂離斷生命乃至離雜穢語。 【唐】一切因者,謂下中上品心或無貪無瞋無癡。 【唐】1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者:謂以下心受近事勤策戒,或中,或上,或二,非餘。 【唐】2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亦一切支,非一切因者:謂以下心受近事乃至苾芻戒,或中或上,或二,非餘。 【唐】3有於一切有情得律儀,亦一切支,亦一切因者:謂以下中上心如次受近事 勤策,苾芻戒。 【唐】問:若以下中上心,如次受近住近事勤策戒時,即名於一切有情得律儀,亦一切因非一切支,何以言無。 【唐】答:此中但依盡壽律儀作論,不依晝夜。所以者何。彼名為齋,於律儀中非決定故。 ### ‹漸受-頓受› 【唐】問:如受律儀,於下品後復得中品,於中品後復得上品;諸不律儀亦如是耶。 【唐】1或有說者:如得律儀,不律儀亦爾。所以者何。諸善律儀作大功用作大加行,尚數數得,況不律儀。 【唐】2==\[評]==如是說者:律儀漸得,非不律儀。所以者何。律儀難得,以難得故漸受漸得;不律儀易得,以易得故,頓受頓得。 ### ‹支具不具› 【唐】問:如善律儀有支不具,諸不律儀亦如是耶。 【唐】答:1健馱羅國諸論師言:不律儀業有支不具。若諸有情生在種種不律儀家,生便瘖瘂,盡眾同分不能言說,彼但可得身三業性不律儀業,不得語四。 【唐】2迦濕彌羅國諸大論師咸作是說:諸不律儀無支不具。如善律儀,漸次受者,有支不具;諸不律儀則不如是,無漸受故,易可得故。 【唐】問:住不律儀者受八戒齋時,捨不律儀得律儀。至明旦時,捨律儀還得不律儀耶。 【唐】答:1健馱羅國諸論師言:住不律儀者受八戒齋時捨不律儀得律儀;至明旦時捨律儀,還得不律儀。得律儀故,不律儀斷;捨律儀故,不律儀續。 【唐】2迦濕彌羅國諸大論師咸作是說:住不律儀者受八戒齋時,捨不律儀得律儀,至明旦時捨律儀,不得不律儀。得律儀故捨不律儀,分齊極故,又捨律儀。是故爾時名非律儀非不律儀。若彼有情盡眾同分不復作者,不得不律儀;若復作者,還得不律儀。 【唐】盡壽律儀由四緣捨:一捨所學。二二形生。三斷善根。四捨眾同分。 【唐】1諸持律者說:法滅沒時為第五緣:謂法滅沒時,一切所學,出家受具,結界羯磨,悉皆息滅。是故,爾時律儀亦捨。 【唐】2==\[評]==如是說者:當於爾時先得律儀不捨,已出家者猶名出家,已受具者猶名受具;未出家者無復出家,未受具者無復受具。依此故言一切息滅。 【唐】諸不律儀由四緣捨:一受別解脫律儀。二得靜慮律儀。三二形生。四捨眾同分。 【唐】問:如善律儀捨所學,捨此不律儀亦如是耶。 【唐】答:1或有說者:若能決定捨諸殺具,爾時捨不律儀。 【唐】2==\[評]==如是說者:雖復決定捨諸殺具,若不受戒得善律儀,終不得名捨不律儀。 ## 4.三惡行和三曲穢濁之雜·不雜論〖三惡行曲等〗 ### 造論的理由 【發智】三惡行,三曲穢濁---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惡行,三曲穢濁。」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 【唐】2復有說者,前納息中已分別三惡行而未分別三曲穢濁,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 三曲的自性 【發智】三曲穢濁:謂身曲身穢身濁;語曲語穢語濁;意曲意穢意濁。三曲云何。謂諂所起身語意業。 【唐】所以者何。諂名為曲,由曲相法所起三業說名為曲,是彼果故。 【唐】問:復何因緣諂名為曲。 【唐】答:1直相違故,如有頌言:諸盤迴屈曲,不平直不正,嶮坑㵎稠林,是皆喻其諂。 【唐】2復有說者:以諸有情諂所損污,難出生死難入涅槃,猶如曲木,難出稠林難入聚落。此亦如是,故名為曲。 【唐】3復有說者:以諸有情諂所損污,諸所作事將現在前,復還棄背;將欲出言復還內止。其性嶮惡難得意趣難可共交,故名為曲。 【唐】4復有說者:以諸有情諂所損污,諸聰慧者皆應遠離,如樂淨人逃避塚間死屍臭穢,正直所厭,故名為曲。 【唐】5復有說者:以諸有情諂所損污,諸佛於彼亦捨大悲,如諂病人良醫所棄,障礙正化,故名為曲。 ### 諂在欲界初靜慮 【唐】問:諂在何處。 【唐】答:在欲界初靜慮,非上地。 【唐】問:何故上地無諂。 【唐】答:1上地於諂,非田非器非地非依。以非田器非地依故,於彼不有。 【唐】2復有說者:為除其諂往趣上地。若於上地復有諂者,不應加行求趣上地;若下地法上地亦有者,不應施設漸次滅法;若不施設漸次滅法,則應無有究竟滅法;若無究竟滅法,便無解脫;若無解脫亦無生死,則一切法無。欲令無如是過是故,上地無諂。 【唐】3復有說者:若於是處安立王臣,安立眾生`[生=主【三宮】]`尊卑差別,則有其諂。非於上地得有斯事,故無有諂。諸有王臣眾主尊卑差別,必懷諂曲更相接事故。 【唐】4復有說者:若於是處有諸識身有尋有伺及有自性身語表業則有其諂。如是諸法上地皆無,故無有諂。 ### 三穢的自性 【發智】三穢云何。謂瞋所起身語意業。 【唐】所以者何。瞋名為穢,由穢相法所起三業說名為穢,是彼果故。 【唐】問:諸煩惱皆是其穢,如有頌言:「世間諸穢草,能穢污良田;如是諸貪穢,穢污諸含識。世間諸穢草,能穢污良田;如是諸穢穢,穢污諸含識。」慢愛無明餘煩惱,頌說亦如是,何故此中唯瞋名穢。 【唐】答:1雖諸煩惱皆名為穢,然唯瞋恚有二穢名故獨名穢。如上頌言:「如是諸穢穢,穢污諸含識。」 【唐】2復有說者:「由此瞋恚穢自相續穢他相續,勝餘煩惱故說名穢。 【唐】云何穢自相續。謂若瞋恚現在前時,舉身麁強惱悴`[顰=嚬【三宮】]`顰蹙戰掉不安,如鬼所著人不喜見。 【唐】云何穢他相續。謂若瞋恚惱亂他時令他塵垢,或受鞭捶乃至喪命。」 【唐】問:瞋在何處。 【唐】答:在欲界,非上二界。 【唐】問:何故上二界無瞋耶。 【唐】答:1非田非器乃至廣說。 【唐】2復有說者:為除瞋故,求趣上界。廣說如前。 【唐】3復有說者:「若於是處有慳嫉結則有瞋恚,所以者何。以諸有情依慳嫉結,於他相續起瞋恚故。上界不爾,故無瞋恚。 【唐】復次,若處有無慚無愧則有瞋恚,上界不爾。 【唐】復次,若處有苦憂根則有瞋恚,上界不爾。 【唐】復次,若處有男女根則有瞋恚,上界不爾。 【唐】復次,若處有段食愛及婬欲愛則有瞋恚,上界不爾。 【唐】釋皆如前。是故上界無有瞋恚。」 【唐】4復有說者:若於是處有怨害因,則有瞋恚。怨害因者名九惱事。色無色界無怨害因故無有瞋。是故尊者妙音說言:怨害因緣則令瞋轉。 【唐】5或有說者:若所依身乾燥麁強則有瞋恚。上界依身潤澤柔濡`[濡=軟【三宮】]`,故無瞋恚。 【唐】6復有說者:色無色界有瞋對治,謂等引慈,故無有瞋。如於是處,若有吠藍婆風,是處雲場終不得住`[住=往【明】]`。上界亦爾,有瞋對治等引中慈吠藍婆風故,瞋雲場於彼不住。 ### 三濁的自性 【發智】三濁云何。謂貪所起身語意業。 【唐】所以者何。貪名為濁,由濁相法所起三業說名為濁,是彼果故。 【唐】問:何因緣故貪名為濁。 【唐】答:1能染濁故,世間染色說名為濁。如世間說根濁莖濁枝濁葉濁花濁果濁,此皆能染故名為濁。 【唐】2復次,濁者是鄙下義。世間並謂多貪欲者,名為鄙濁。 【唐】3復次,濁者是不清淨義,由貪蔽心,習近染法,捨淨法故。 【唐】問:貪在何處。 【唐】答:在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唐】已說自性今當顯示雜無雜相。 ### 三惡行與三曲穢濁的相攝關係 【發智】為三惡行攝三曲穢濁。三曲穢濁攝三惡行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惡行非曲穢濁:謂除欲界諂瞋貪所起身語意惡行,諸餘身語意惡行。 【唐】2有曲穢濁非惡行:謂初靜慮諂貪所起身語意業,及餘色無色界貪所起意業。 【唐】3有惡行亦曲穢濁:謂欲界諂瞋貪所起身語意惡行。 【唐】4有非惡行非曲穢濁:謂除前相。 【唐】相謂所名,如前說:謂於色蘊中除不善色,及諂貪所起有覆無記色,取餘色蘊;於行蘊中除不善思,貪瞋邪見及諂貪所起有覆無記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及三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 5.發身語業之二種等起 ### 因等起及剎那等起 【唐】此中有二種等起:謂因等起及剎那等起。因等起名能轉心,剎那等起名隨轉心。 【唐】問:五識亦能作二等起,發身語業不。 【唐】1或有說者,五識不能發身語業。所以者何。唯有意識於身語業作轉隨轉,令彼業現前。五識不能作轉,亦不能作隨轉,不能令彼業現前。 【唐】問:若爾,如說「自見身表業,自聞語表業,三識識」,此云何通。 【唐】答:不見身表但見餘相,不聞語表但聞餘音,即由此義.名見名聞。三識識者,緣他身業非自身業。 【唐】2復有說者:五識亦能發身語業,以意識作能轉亦作隨轉。五識雖不作能轉,而作隨轉發彼業故。 【唐】==【評】==若作是說,即為善通自見身表自聞語表。所以者何。若以意識作能轉及隨轉,亦以眼識作隨轉者便見身表。若以意識作能轉及隨轉,亦以耳識作隨轉者便聞語表。三識識者,亦緣自業亦緣他業。 【唐】3尊者僧伽伐蘇說曰==\[ #僧伽筏蘇 ]==:五識亦能發身語業,作因等起及剎那等起。所以者何。如有士夫先不作意,欻被他打即還打彼,非於爾時得起:我當打彼思念。當知即是住身識打。是故五識,亦能發起身語二業,作因等起及剎那等起。==\[眾世許五識染心退離染。]== 【唐】==【評】==如是說者:五識不能作因等起發身語業。所以者何。意識於身語業,作能轉及隨轉,五識唯作隨轉,不作能轉故。 ### ‹三性分別› 【唐】1此中,若善心作能轉,即善心作隨轉;若染污心作能轉,即染污心作隨轉;若威儀路心作能轉,即威儀路心作隨轉;若工巧處心作能轉,即工巧處心作隨轉,發身語業。 ### ‹威儀路心› 【唐】問:若威儀路心作能轉,即彼心作隨轉者:如有行時遇見佛像等起善眼識,或見婬女等起染眼識,如是豈非善染隨轉起彼業耶。 【唐】1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由覺慧速疾迴轉,起增上慢.謂於行位起此眼識。而實行時,則善心染心不現在前。若善心染心現在前時,即止不行。此善心染心,但如伴者,不名等起。 【唐】2復有說者:威儀路心發起業時,善染心等相助發起,是故威儀路心轉時,其隨轉心容有三種:謂善染無記。 ### ‹工巧處心› 【唐】問:若工巧處心作能轉,即彼心作隨轉者:如畫師畫作佛時起善眼識,畫女人時起染眼識,如是豈非善染隨轉發彼業耶。 【唐】1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覺慧速疾,起增上慢.謂於畫時起此眼識。而實畫時,善心染心不現在前。若善心染心現在前時,便止不畫。此善心染心,但如伴者不名等起。 【唐】2復有說者:工巧處心發起業時,善心染心相助發起,是故工巧處心為能轉時,其隨轉心容有三種:謂善染無記。 ### ‹異熟生心› 【唐】問:異熟生心何故不能作二等起,發身語業耶。 【唐】答:強盛心發身語業,異熟生心其性羸劣,故不能發。 【唐】復有說者:若身語業異熟生心,為二等起而發起者,此身語業當言是何。為威儀路。為工巧處。為異熟生。若威儀路或工巧處,異熟生心云何能發。若異熟生,此身語業應是異熟,然身語業定非異熟,加行起故。亦不可說為善染污,執異熟生心所起故。由此異熟生心,不能發身語業。 ### ‹見修斷別› 【唐】復次,若見所斷心作能轉.修所斷心作隨轉,或修所斷心作能轉.即修所斷心作隨轉,發身語業,斯有是處。 【唐】若見所斷心作能轉.即見所斷心作隨轉,或修所斷心作能轉.見所斷心作隨轉,發身語業,無有是處。 【唐】何以故。以見所斷心不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故。 【唐】今於此中: 【唐】問:何故住見所斷心.不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耶。 【唐】答:1要麁散心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此心微細故不能發。 【唐】復次,外門轉心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此心內門轉故不能發。 【唐】2復有說者:「若見所斷心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者。此業當言是何。為見所斷。為修所斷。為俱所斷。 【唐】若見所斷者,此身語業應非修所斷法為方便依。謂修所斷四大所造。 【唐】若修所斷者,不應以見所斷心為剎那等起。 【唐】若俱所斷者,隨所起一業應成二分,如是則一法有二自性。 【唐】但不爾故,見所斷心非剎那等起。」 【唐】問:若見所斷心不能作剎那等起發身語業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諸邪見人所有身語意業,若思若求若所造作,一切皆得不可愛不可樂非悅意果。所以者何。此見暴惡,所謂邪見。 【唐】答:1依因等起作如是說,非依剎那等起是故無過。 【唐】復次,若此眾同分心作能轉,即此眾同分心作隨轉;或餘眾同分心作能轉,即餘眾同分心作隨轉發身語業,斯有是處。若此眾同分心作能轉,餘眾同分心作隨轉發身語業,無有是處。 【唐】2復有說者:亦有是處,謂如有人發願當作五年大會。中間命終,乘此願力生富貴家,自憶宿命,如昔所願一切皆作。如是則名此眾同分心作能轉,餘眾同分心作隨轉發身語業。 ## 6.三妙行和三清淨和三寂默之雜·不雜論〖妙淨默相攝〗 ### 作論的理由 【發智】三妙行。三清淨:謂身語意清淨----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妙行三清淨。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 【唐】2復有說者,前納息中已分別三妙行未分別三清淨,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 三妙行與三清淨相攝關係 【發智】為三妙行攝三清淨,三清淨攝三妙行耶。答:隨其事展轉相攝。 【唐】所以者何。諸身妙行即身清淨;諸語妙行即語清淨;諸意妙行即意清淨。 【唐】問:無漏妙行永離垢離穢離濁可名清淨,有漏妙行既是有垢有穢有濁,云何名清淨。 【唐】答:1有漏妙行以分清淨故名清淨。所以者何。有漏妙行亦能離乃至無所有處諸煩惱垢故,得名清淨。 【唐】2復有說者:有漏妙行能引發隨順第一義清淨,故亦名清淨。 ### 作論的理由 【發智】三妙行。三寂默:謂身語意寂默-----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三妙行三寂默。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 【唐】2復有說者:前納息中已分別三妙行,未分別三寂默,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 三妙行與三寂默相攝關係 【發智】三妙行三寂默:為三妙行攝三寂默。三寂默攝三妙行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妙行非寂默,謂除無學身語妙行,諸餘身語妙行及一切意妙行。 【唐】2有寂默非妙行,謂無學心。 【唐】3有妙行亦寂默,謂無學身語妙行。 【唐】4有非妙行非寂默,謂除前相。 【唐】相謂所名,如前廣說:謂於色蘊中除善色;行蘊中除無貪無瞋正見及諸善思;識蘊中除無學心,取餘色行識蘊及二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 三清淨與三寂默相攝關係 【發智】三清淨三寂默:為三清淨攝三寂默。三寂默攝三清淨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清淨非寂默:謂除無學身語清淨,諸餘身語清淨及一切意清淨。 【唐】此復云何。謂學非學非無學身語清淨,及三種意清淨==\[學無學非二]==。以意寂默唯無學心故。 【唐】2有寂默非清淨:謂無學心,非業性故。 【唐】3有清淨亦寂默:謂無學身語清淨。 【唐】4有非清淨非寂默,謂除前相。 【唐】相謂所名,如前廣說。 【唐】問:何故於五蘊中,唯色識二蘊建立寂默非餘蘊耶。 【唐】答:1應具建立而不立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有說者:此中顯示最初最後故作是說。初謂色蘊後謂識蘊。如說初後,如是入出,趣向已度,方便究竟當知亦爾。 【唐】3復有說者:此中顯示最麁最細。於五蘊中,色蘊最麁,識蘊最細。 【唐】4復有說者:真實寂默唯無學心,此無學心由誰比度。謂身語業。故唯無學心.身語業.建立寂默。 【唐】問:何故寂默唯在無學。 【唐】答:唯無學身中寂默可得,學及非學非無學身中皆不可得。 ### 【因論生論】 【唐】何故唯無學身中寂默可得,非餘耶。 【唐】答:1)由此寂默是最勝法,非劣身中有勝法可得。所以者何。若說勝法則無學法勝非學法等;若說勝補特伽羅,則無學補特伽羅勝非有學等。 【唐】2)復有說者,無學身中,煩惱意言究竟息滅,寂默圓滿==\[已息煩惱意言.已滿牟尼相]==,故立寂默。餘身不爾,故不建立。 ### ‹妙行清淨寂默的差別› 【唐】問:妙行清淨寂默有何差別。 【唐】1或有說者:名即差別:謂名妙行,名清淨,名寂默。 【唐】2復有說者:「義亦差別:謂善巧作義,是妙行義;體潔白義,是清淨義;離癡亂義==\[滅二種癡]==,是寂默義。」 【唐】3復有說者:「能感愛果,故名妙行;不雜煩惱,故名清淨;究竟靜息,故名寂默。」 【唐】是謂妙行清淨寂默三種差別。 ## 7.三惡行和非理所引三業之雜·不雜論〖非理等六句〗 ### 作論的理由 【發智】諸身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身業耶。設非理所引身業,彼盡身惡行耶。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非理所引身語意業。」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廣說如前。 【唐】2復有說者:前納息中雖已分別三種惡行,而未分別非理所引身語意業。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 身惡行與非理所引身業的相攝關係 【發智】諸身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身業耶。設非理所引身業,彼盡身惡行耶。 【唐】答:諸身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身業。 【唐】何以故。以諸惡行皆違理故,非理作意所等起故。 【發智】有非理所引身業非身惡行:謂有覆無記身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身業。[s43](婆沙041-050#b2不正知) 【唐】有覆無記身業者,謂初靜慮地諂愛等煩惱`[等煩惱=煩惱等【三宮】]`所起身業。 【唐】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身業者,謂應如是去來,而不如是去來等。廣說如前。 ^0ccmv5 ### 語惡行與非理所引語業的相攝關係 【發智】諸語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語業耶。設非理所引語業,彼盡語惡行耶。 【唐】答:諸語惡行,彼盡非理所引語業。 【唐】何以故。以諸惡行皆違理故,非理作意所等起故。 【發智】有非理所引語業非語惡行:謂有覆無記語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語業。 【唐】有覆無記語業者,謂初靜慮地諂愛等所起語業。 【唐】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語業者,謂應作一言而不作等。廣說如前。 ### 意惡行與非理所引意業的相攝關係 【發智】~~諸意惡行,彼盡非理所引意業耶。設非理所引意業,彼盡意惡行耶~~。 ~~*【八】諸意惡行彼盡無巧便意行耶。答曰:或意惡行彼非無巧便意行。*~~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意惡行非非理所引意業:謂貪欲瞋恚邪見~~。三種意惡行。 ~~*【八】云何意惡行彼非無巧便意行耶。答曰:意三惡行,是謂意惡行彼非無巧便意行。*~~ 【唐】2~~有非理所引意業非意惡行:謂有覆無記意業,及無覆無記非理所引意業~~。[s43](婆沙041-050#b2不正知) ~~*【八】云何無巧便意行彼非意惡行耶。答曰:隱沒無記思、不隱沒無記無巧便思,是謂無巧便意行彼非意惡行。*~~ 【唐】有覆無記意業者:謂欲界繫薩迦耶見邊執見相應思,及色無色界一切煩惱相應思。 【唐】無覆無記非理所引意業者:謂思能起.如前所說.無覆無記非理所引身語二業。 【唐】3~~有意惡行亦非理所引意業:謂不善意業~~。 ~~*【八】云何意惡行彼是無巧便意行耶。答曰:不善思,是謂意惡行彼是無巧便意行。*~~ 【唐】4~~有非意惡行亦非非理所引意業:謂除前相~~。 ~~*【八】云何非意惡行彼非無巧便意行耶。答曰:除上爾所事(惡行竟)。*~~ 【唐】相謂所名,如前廣說:謂於行蘊中作四句,於中除貪瞋邪見及染污思,并無覆無記非理所引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oxws5y ## 8.三妙行和如理引三業之雜·不雜論 ### 身妙行與如理所引身業的相攝關係 【發智】諸身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身業耶。設如理所引身業,彼盡身妙行耶。 【唐】答:諸身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身業。 【唐】何以故。一切妙行不違理故。如理作意所等起故。 【發智】有如理所引身業非身妙行:謂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身業。 【唐】此復云何。謂應如是去來,而能如是去來等。廣說如前。 ### 語妙行與如理所引語業的相攝關係 【發智】諸語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語業耶。設如理所引語業,彼盡語妙行耶。 【唐】答:諸語妙行,彼盡如理所引語業。 【唐】何以故。一切妙行不違理故,如理作意所等起故。 【發智】有如理所引語業非語妙行:謂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語業。 【唐】此復云何。謂應作一言而作一言等。廣說如前。 ### 意妙行與如理所引意業的相攝關係 【發智】諸意妙行,彼盡如理所引意業耶。設如理所引意業,彼盡意妙行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意妙行,非如理所引意業:謂無貪無瞋正見三種意妙行。 【唐】2有如理所引意業非意妙行:謂一分無覆無記如理所引意業。 【唐】即思:謂能起如前所說無覆無記如理所引身語二業。 【唐】3有意妙行亦如理所引意業:謂善意業。 【唐】4有非意妙行,亦非如理所引意業:謂除前相。 【唐】相謂所名,如前廣說:謂於行蘊中作四句,於中除無貪無瞋正見及善思并無覆無記如理所引思取餘相應不相應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謂除前相。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七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八</b>☗s118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業蘊第四中邪語納息第二之三 ## 9.由業得異熟果三性分別・聲非異熟〖業得果〗 ### 作論的理由 【發智】諸法由業得,彼法當言是善不善無記耶。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犢子部分別論者,欲令音聲是異熟果。 【唐】問:彼由何量作如是說。 【唐】答:由聖言故。如施設論說:「何緣菩薩感得梵音大士夫相。菩薩昔餘生中離麁惡語,此業究竟得梵音聲。」由此說故,彼便計聲是異熟果。 【唐】為遮此意,顯一切聲非異熟果,故作斯論。 ^xrjmel 【唐】諸法由業得,其異熟果的三性分別 【發智】諸法由業得,彼法當言是善不善無記耶。(犢子部分別論者問) 【唐】答: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應理論者言) 【唐】問:何故作是說。 【唐】答:或有諸法雖由業得而非無記,如諸律儀不律儀等。為簡彼法故作是說: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 【唐】此中,犢子部分別論者問,應理論者言。 【發智】定作是說: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耶。(犢子部分別論者問) 【唐】此是審定他宗之言。若不審定他所立宗,便難他者,則無有能與他作過,亦是徵難他所不說,故審定言:汝今忍可定作是說: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耶。 【唐】應理論者答: 【發智】言如是。(應理論者言) 【唐】彼復問言:(犢子部分別論者問) 【發智】為何所欲。如來善心說語妙音美音和雅音悅意音,此語是善耶。 ### 應理論者 【發智】答言:如是。 【唐】彼便難言:聽我說汝,負處失處違自言處。(犢子部分別論者) 【發智】若作是說:「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則不應言:「如來善心說諸<b>`[(諸=語【三宮】*)]`</b>妙音美音和雅音悅意音,此語是善」,作是說者,不應道理;若作是說:「如來善心說諸<b>`[(諸=語【三宮】*)]`</b>妙音美音和雅音悅意音,此語是善」,則不應言:「依異熟果諸法由業得,彼法是無記。」而作是說,不應道理。 【唐】應理論者釋彼難言: 【發智】應作是說:菩薩昔餘生中,造作增長感異熟果大宗葉業,由是因緣展轉出生如來咽喉微妙大種,從此能生妙語音聲而聲非異熟。 ### 通施設論文句 【唐】問:若一切聲非異熟果,《施設論》說當云何通。 【唐】答`[答=若【明宮】]`:依展轉因作如是說,然一切聲非異熟果。 【唐】問:何故諸聲非異熟果。 【唐】1或有說者:聲屬第三傳:謂最初業生諸大種,大種生聲,聲屬第三故非異熟果。 【唐】2復有說者:聲屬第五傳:謂初業生異熟大種,異熟大種生長養大種,長養大種生等流大種,從此等流大種生聲,聲屬第五故非異熟果。 【唐】3復有說者:聲隨欲轉,非異熟法可隨欲轉。 【唐】4復有說者:聲復生聲,非從異熟復生異熟。 【唐】5`[有說=復有說者【三宮】]`有說:聲是現在加行所發,異熟果是先業所起。 【唐】6復有說者:離初靜慮染時語表便斷,若是異熟者應離三界染時方斷。 【唐】7復有說者:聲有三種謂:善不善無記;異熟果唯無記。 【唐】8有說:若聲是異熟者,生可愛趣應一切時出如意聲;生非可愛趣,應一切時出不如意聲。現見有時與此相違,是故聲非異熟。 【唐】9復有說者:聲有間斷,異熟色無間斷,是故聲非異熟。 ^2iruzu ### 菩薩感妙梵音的二因緣 【唐】然諸菩薩由二因緣發願求佛大士夫相微妙梵音:一由曾見。二由曾聞。 【唐】由曾見者:謂彼菩薩曾見諸佛處大集會,`[〔為〕-【三宮】]`為諸有情以梵音聲宣說正法摧伏異論,微妙深遠具丈夫相。 【唐】由曾聞者:謂彼菩薩,具聞如來以梵音聲,宣說正法乃至具丈夫相。 【唐】爾時,菩薩見聞歡喜深心愛樂,則便誓受順彼正因,我諸禁戒梵行精進,皆當迴向,願於未來得住如是大士行類。 【唐】由此意樂復以種種上妙香花供具音樂,供養諸佛獨覺聲聞制多形像,承事供養父母師長同梵行者。修如是等殊勝福時,一一迴求此梵聲相。 【唐】又,勤淨除二種業道謂:麁惡語及雜穢語。 【唐】由勤淨除麁惡語故,得大士相微妙梵音,由此梵音摧伏一切外道他論; 【唐】由勤淨除雜穢語故,感得言詞威肅清亮,由此言詞映奪一切世俗異論。 【唐】譬如有人見他處在華妙堂閣,陳列五樂歡娛自恣,聞他拊奏五樂音聲,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如是處妙堂閣,陳列五樂歡娛自適。 【唐】既思惟已勤加功力積集財寶,如其所願皆能辦之。 【唐】菩薩亦爾,由見及聞發願求佛梵音聲相。 ## 10.三世業異熟果之三世分別〖三世〗 ### 作論的理由 【發智】諸業過去----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諸有不顧去來愚三世者,欲令過去未來是無,唯說現在無為.是有==\[化地部本宗同義]==。==\[s13]== 【唐】為遮彼執,顯過去未來是實有法,故作斯論。 【唐】2復次,所以作此論者,為欲遮止外道所說故。彼說言一切諸法後為前因,猶如泉水後逼於前令涌令注,如是後水為前水因。諸法亦爾,由後念法所推逼故,令從未來起入現在,復從現在滅入過去,是故未來為現在因,現為過因。 【唐】為遮彼執,明一切法前為後因,非後前因。 【唐】若說後法為前因者,便違內外諸法緣起:==\[s10便違內外緣起諸法]== 【唐】1)違內法緣起者謂:應行緣無明乃至老死緣生,因於子息而有父母,眼識為緣生於眼色,乃至意識為緣生於意法,從頞部曇生羯邏藍,乃至從老生於中年。 【唐】2)違外法緣起者謂:應芽為種因,乃至果為花因,如是等。 【唐】若爾,則有大過:謂未作應得。應先受善惡異熟,後造善惡業;先墮無間獄,後造五逆罪;先受輪王位,後造輪王業;先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後修菩薩行。若未作而得,亦應已作而失。如此則無繫縛出離。 【唐】勿有此過,是故諸法前為後因,非後前因。 【唐】由是因緣故作斯論。 ### 業與果的三世關係 【發智】諸業過去,彼果過去耶。答:彼果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果。 【唐】謂異熟果由已滅等差別,故成三種。 【發智】諸業未來,彼果未來耶。答:如是。 【唐】以非果先因在後故。 【發智】諸業現在,彼果現在耶。答:彼果或現在或未來。 【唐】所釋如前。 【唐】此中有說:依剎那現在作論。 【唐】依此所說,諸業過去,彼果隨在何世,而彼業皆有四種謂:順現法受,乃至順不定受。 【唐】諸業未來諸業現在,隨所有果彼業亦四。 【唐】而不應言諸業現在彼果現在,非此剎那造業,即此剎那受異熟果故。 【唐】或有說者:此中依分位現在而作論。 【唐】依此所說,諸業過去彼果過去未來現在; 【唐】諸業未來諸業現在,彼果未來皆如前說。 【唐】諸業現在,彼果現在者,彼業有二謂:順現法受順不定受。 【唐】復有說者:此中依一眾同分現在作論。 【唐】依此所說諸業過去,彼果或過去者如前說;或未來者,彼業有二謂:順後次受及順不定受;或現在者,彼業有三,除順現法受。 【唐】諸業未來亦如前說; 【唐】諸業現在,彼果或現在者,彼業有二謂:順現法受及順不定受;或未來者,彼業有三,除順現法受。 【唐】問:頗有順現法受業,因在過去,果在未來耶。 【唐】答:1有,謂依剎那分位現在,不依一眾同分現在而說。 【唐】2復有說者:亦依一眾同分現在而說:謂如有人造作增長<font color="red">順現法受業</font>已,<font color="red">未獲與果率爾命終</font>,爾時即名因在過去果在未來。 【唐】頗有順現法受業,因在過去果在現在,或因在現在果在未來耶。 【唐】1若依一眾同分現在為問,應答言無。 【唐】2尊者妙音說:有,謂如前說。 ## 11.身語意業所感異熟果之愛·非愛分別〖八句異熟果〗 ### 略毘婆沙 【發智】頗有如身業感異熟果,語業意業不爾耶。----乃至廣說。 【唐】今於此中方便顯示三業所感愛非愛果,後見蘊中方便顯示分位差別。 【唐】此中所問,先答黑品,後答白品,是名此處略毘婆沙。 ### 身業語業意業感異熟果之論 【發智】頗有如身業感異熟果,語業意業不爾耶。答:有。如身不護,語護,彼於爾時有善心或無記心。 【唐】謂:於今時起不善身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及於今時或先時起善語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即於爾時善心現起或無記心。 【唐】此中,身業感非愛異熟;語業感愛異熟;意業若善心起感愛異熟,若無記心起不感愛非愛異熟。 【發智】又,如身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或無記心。 【唐】謂:於今時起善身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及於今時或由先時起不善語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即於爾時不善心現起或無記心。 【唐】此中,身業感愛異熟;語業感非愛異熟;意業若不善心起感非愛異熟,若無記心起不感愛非愛異熟。 【唐】是名如身業感異熟果,語業意業不爾。 【發智】頗有如語業感異熟果,身業意業不爾耶。 【唐】答:有。如身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善心或無記心。 【唐】謂:於今時或由先時起善身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及於今時起不善語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即於爾時善心現起或無記心。 【唐】此中,身業感愛異熟;語業感非愛異熟;意業若善心起感愛異熟,若無記心起不感愛非愛異熟。 【發智】如身不護,語護,彼於爾時起不善心或無記心。 【唐】謂:於今時或由先時起不善身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及於今時起善語表業,由此發起無表業隨轉;即於爾時起不善心或無記心。 【唐】此中,身業感非愛異熟;語業感愛異熟;意業若不善心起感非愛異熟,若無記心起不感愛非愛異熟。 【唐】是名如語業感異熟果,身業意業不爾。 【唐】諸有欲令有缺減律儀不律儀者,依彼意趣,此諸句中,身護語不護,語護身不護,皆得依三種說:謂若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 【唐】諸有欲令無缺減律儀不律儀者,依彼意趣,此等唯依.住非律儀非不律儀者說非餘。 【發智】頗有如意業感異熟果,身業語業不爾耶。 【唐】答:有,如身護,語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此相違,說亦爾。 【唐】此相違等如前准釋。 【唐】此中,若意業感非愛異熟,身語業便感愛異熟。 【唐】若意業感愛異熟,身語業便感非愛異熟。 【唐】是名如意業感異熟果,身業語業不爾。 【發智】頗有如身業語業感異熟果,意業不爾耶。 【唐】答:有,如身不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善心或無記心。此相違,說亦爾。 【唐】如前准釋。 【唐】此中,若身語業感非愛異熟,意業便感愛異熟.或都不感。 【唐】若身語業感愛異熟,意業便感非愛異熟.或都不感。 【唐】是名如身業語業感異熟果,意業不爾。 【唐】諸有欲令有缺減律儀不律儀者,及有欲令無缺減律儀不律儀者,依彼意趣,此諸句中,身護語護,身不護語不護,皆得依三種說謂:若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 【發智】頗有如身業意業感異熟果,語業不爾耶。 【唐】答:有,如身不護,語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此相違,說亦爾。 【唐】如前准釋。 【發智】頗有如語業意業感異熟果,身業不爾耶。 【唐】答:有,如身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此相違,說亦爾。 【唐】如前准釋。 【發智】頗有如身業語業感異熟果,意業亦爾耶。 【唐】答:有,如身不護,語不護,彼於爾時有不善心。此相違,說亦爾。 【唐】如前准釋。 【唐】此中或三業皆感非愛異熟;或三業皆感愛異熟。是名如身業語業感異熟果,意業亦爾。 【發智】頗有非身業語業意業感異熟果,而感異熟果耶。 【唐】答:有,謂心不相應行感異熟果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 【唐】此復云何。謂:無想定滅盡定得及彼生老住無常。`[老住=住老【三宮】]` 【唐】問:無想定感何異熟。==\[s19無想定受何異熟果]== 【唐】1或有說者:無想定.感無想及<u>色</u>異熟;<u>命根眾同分</u>.是彼有心靜慮異熟;所餘諸蘊.是俱異熟。 【唐】2復有說者:無想定.感無想及<u>色</u>異熟;<u>命根</u>.是彼有心靜慮異熟;所餘諸蘊是俱異熟。 【唐】3復有說者:無想定感無想異熟,所餘諸蘊是俱異熟。 【唐】問:若爾,命根便非是業所感異熟。《品類足》說當云何通。如說「一法是業異熟非業」,所謂命根。 【唐】答:一切命根是異熟果,諸異熟果多由<u>業</u>感,故作是說。然此不無<u>非業</u>感者。 【唐】4復有說者:若有心時亦感無心諸蘊異熟;若無心時亦感有心諸蘊異熟。 【唐】問:若爾,應有心因感無心果,應無心因感有心果。 【唐】答:此亦無過。如有色因感無色果,或無色因感有色果,業果差別不違正理,此亦如是。 【唐】5評曰:應作是說:無想異熟,唯無想定感;一切命根及眾同分.眼等色根,皆業所感;餘蘊,俱感。 【唐】問:滅盡定感何異熟。 【唐】答:感非想非非想處四蘊異熟。 【唐】問:得感何異熟。==\[s19諸得受何異熟果]== 【唐】答: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 【唐】問:得能感眾同分不。 【唐】1或有說者:不感。所以者何。眾同分者是業所感,此得非業故不能感。 【唐】諸說得不能感眾同分者,彼說:諸得感色異熟者,能感四處謂:色香味觸;亦感心心所法異熟者: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相應法;感心不相應行異熟者:謂得生住老無常。 【唐】2尊者僧伽伐蘇說曰==\[ #僧伽筏蘇 ]==:得亦能感眾同分果。謂:眾多得積集能感一眾同分。所得依身愚鈍羸劣,不明不利,猶如蚯蚓蚖蛇象等。彼眾同分是得所感。 【唐】諸說得亦能感眾同分者,彼說:此得感色異熟者謂:九處除聲處;感心心所法異熟者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相應法;感心不相應行異熟者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唐】==\[評]==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得得相望不同一果。假使積集數過俱胝復何所益。若同一果可有是事,是故如前所說者好。 【唐】3尊者<u>妙音</u>作如是說:得不能感眾同分果。餘業感得眾同分時,於其眼處乃至意處,得亦能感相狀異熟,即彼諸法生住老無常。此中亦攝依附彼法,不自在故。==\[s19於眼等根處但能感得色香味觸。【涼】生、老、住、無常無有別報,諸法生老住無常,還與彼法俱共受報。]== ## 12.三時業同一剎那受異熟果〖五業非前後〗 ### 順現法受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 【發智】頗有順現法受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 【唐】答:有,---乃至廣說。 【唐】此中,非前者遮過去,非後者遮未來,受異熟果者謂:三業同於一剎那頃受異熟果。依此立問,是以答言:有。 【發智】謂:順現法受業色者。 【唐】此業能感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發智】順次生受業心心所法者。 【唐】此業能感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 【發智】順後次受業心不相應行者。 【唐】此業能感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發智】又,順現法受業心不相應行者。 【唐】此業能感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發智】順次生受業色者。 【唐】此業能感九處異熟,除聲處。 【發智】順後次受業心心所法者。 【唐】此業能感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 【發智】又,順現法受業心心所法者。 【唐】此業能感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 【發智】順次生受業<b>`[(〔業〕-【宮】)]`</b>心不相應行者。 【唐】此業能感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發智】順後次受業色者。 【唐】此業能感九處異熟謂:除聲處。 ## 13.三受業同一剎那受異熟果 ### 順樂受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 【發智】頗有順樂受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 【唐】答:有:謂順樂受業色者。 【唐】此業能感人天九處異熟.謂除聲處;能感惡趣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發智】順苦受業心心所法者。 【唐】此業能感苦受及彼相應異熟。 【發智】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行者。 【唐】此業能感人天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能感惡趣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w:tbl> </w:tbl> 【發智】又,順樂受業心不相應行者。 【唐】此業能感人天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能感惡趣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發智】順苦受業色者。 【唐】此業能感惡趣九處異熟.謂除聲處;能感人天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發智】順不苦不樂受業心心所法者。 【唐】此業能感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 【發智】又,順樂受業心心所法者。 【唐】此業能感樂受及彼相應異熟。 【發智】順苦受業心不相應行者。 【唐】此業能感惡趣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能感人天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發智】順不苦不樂受業色者。 【唐】此業能感人天九處異熟,謂除聲處;能感惡趣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 14.三界業同一剎那受異熟果 ### 三界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 【發智】頗有三界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乃至廣說。 【唐】此中道理應答言無,以異熟果界地斷故。而言有者,有何理耶。 【唐】1有說:此中以問非理,是故隨彼作非理答。 【唐】何故須作非理問耶。 【唐】欲試驗他故為此問。曾聞迦濕彌羅國有一論師,至北印度闇林僧伽藍,知眾事者差為僧使,彼不受言:「我是論師,應免斯事。」 【唐】其知事者往白眾首阿羅漢言:迦濕彌羅國有一苾芻,至此`[〔此〕-【三宮】]`僧伽藍次當僧使,彼不受言:「我是論師,應免斯事。」阿羅漢言:「汝應往問:頗有三界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 【唐】知僧事者便往問之,彼得此問答言無有。知僧事者還往眾首阿羅漢所白言,已問彼,答言無。阿羅漢言:「定是論師,應免僧事」`[僧事=僧使【宮】]`。 【唐】故今於此還述彼問,欲有試驗故亦復作非理而答。 【唐】2復有說者:依增上果,為此問答亦不違理,以三界業容有一時受此果故。 ### 三界繫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 【發智】謂欲界繫業色者。 【唐】此業亦感欲界繫九處異熟,謂除聲處。 【發智】色界繫業心心所法者。 【唐】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證得靜慮,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發生樂受及相應法。 【發智】無色界繫業心不相應行者。 【唐】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得無色定,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命根不斷。 【發智】又,欲界繫業心不相應行者。 【唐】此業亦感欲界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發智】色界繫業色者。 【唐】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證得靜慮,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長養諸根增益大種。 【發智】無色界繫業心心所法者。 【唐】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證無色定,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發生樂受及相應法。 【發智】又,欲界繫業心心所法者。 【唐】此業亦感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法。 【發智】色界繫業心不相應行者。 【唐】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證得靜慮,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命根不斷。 【發智】無色界繫業色者。 【唐】謂婆羅門長者居士諸淨信者,聞有苾芻證無色定,便施種種衣服飲食諸資身具,彼受施已長養諸根增益大種。 【唐】※ 由此道理,今於此中依增上果作此問答亦不違理,以增上果一切界地無隔斷故。 ## 15.善惡業同一剎那受異熟果 ### 善不善業同一剎那受異熟果 【發智】頗有善不善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乃至廣說。 【唐】謂:善業色者。 【唐】此業能感人天九處異熟:謂除聲處; 【唐】能感惡趣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發智】不善業心心所法者。 【唐】此業能感苦受及彼相應異熟。 【發智】心不相應行者。 【唐】此業能感惡趣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唐】能感人天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發智】又,善業心心所法者。 【唐】此業能感樂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 【發智】心不相應行者。 【唐】此業能感人天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此)+生【三宮】]`生住老無常; 【唐】能感惡趣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發智】不善業色者。 【唐】此業能感惡趣九處異熟:謂除聲處; 【唐】能感人天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 16.見修所斷業同一剎那受異熟果 ### 見修所斷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 【發智】頗有見修所斷業,非前非後受異熟果耶。答:有。---乃至廣說。 【發智】謂:見所斷業,色者。 【唐】此業:能感惡趣九處異熟,謂除聲處; 【唐】能感人天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發智】修所斷業,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者。 【唐】此業有二種:謂善不善: 【唐】1 善業:心心所法者,此業能感樂受不苦不樂受及彼相應異熟; 【唐】心不相應行者,此業能感人天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唐】能感惡趣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唐】2 不善業:心心所法者,此業能感苦受及彼相應異熟; 【唐】心不相應行者,此業能感惡趣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唐】能感人天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發智】又,見所斷業,心心所法者。 【唐】此業:能感苦受及彼相應異熟。 【發智】心不相應行者。 【唐】此業:能感惡趣四類異熟,謂命根眾同分得生住老無常; 【唐】能感人天二類異熟,謂得生住老無常。 【發智】修所斷業,色者。 【唐】此業有二種謂:善不善。 【唐】1 善業,色者, 【唐】此業:能感人天九處異熟,謂除聲處; 【唐】能感惡趣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唐】2 不善業,色者, 【唐】此業:能感惡趣九處異熟,謂除聲處; 【唐】能感人天四處異熟,謂色香味觸。 【唐】異熟因果,如雜蘊智納息中已廣說。 # 納息3 殺生及業之異熟果等【害生】 【唐】業蘊第四中害生納息第三之一 ## 1.殺生之加行·根本·後起〖害生命四種〗 ### 章及解章義 【發智】頗有已害生,殺生未滅耶。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唐】此中,有非殺生以殺生聲說,有非加行以加行聲說:謂殺生加行亦名殺生,殺生後起亦名加行。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 害生與殺生相攝關係 【發智】頗有已害生,殺生未滅耶。答:有。如已斷他命,彼加行未息。 【唐】謂如有人為害他命,以刀杖等加害,加行未息而彼命已斷。遣使呪藥,廣說亦爾。`[刀杖=刀仗【三宮】下同]śastra` 【發智】頗有未害生,殺生已滅耶。答:有。如未斷他命,彼加行已息。 【唐】謂如有人為害他命,以刀杖等加害。其命未斷,彼謂已斷,不復加害。 【唐】遣使呪藥,廣說亦爾。 【發智】頗有已害生,殺生已滅耶。答:有。如已斷他命,彼加行已息。 【唐】謂如有人為害他命,以刀杖等加害。即命斷時,加行亦息。遣使呪藥,廣說亦爾。 【發智】頗有未害生,殺生未滅耶。答:有。如未斷他命,彼加行未息。 【唐】謂如有人為害他命,以刀杖等加害。其命未斷,彼加行亦未息。遣使呪藥,廣說亦爾。 ## 2.未害生者定地獄熟〖二熟〗 ### 無間業加行時命終墮地獄 【發智】頗有未害生,殺生未滅,此業異熟定生地獄耶。答:有,如作無間業加行時命終。[s115](01/婆沙111-130#^5d3z29) 【唐】其事云何。謂如有人欲害其母,適起加行, 【唐】1)或為官司所獲; 【唐】2)或母有力.反害其子; 【唐】3)或母福德,天神為殺,子墮地獄而母猶存; 【唐】4)或起加行致母必死.而便中悔,自害其命, 【唐】亦生地獄。 【唐】如害母如是,造餘無間,應知亦爾。 ^au3lka ### 雖無眾生而有殺罪 【唐】問:唯法無眾生,云何而有殺罪。 【唐】1尊者世友說曰:如雖無眾生.而有眾生想,如是雖無眾生.而有殺罪。 【唐】復次,此蘊界處.能起我想.有情想.命者生者養者.補特伽羅想,是故若斷壞,彼得殺生罪。 【唐】復次,`[(此)+蘊【三宮】]`蘊界處.能起我想.常樂淨想,是以若斷壞之,彼得殺生罪。 【唐】2大德說言:此蘊界處.是有執受.起三時覺,謂:我當殺正殺已殺。是故若斷壞,彼得殺生罪。 【唐】然眾生是世俗有,殺生罪是勝義有。 ### 殺生罪由二緣得 【唐】此殺生罪由二緣得:一起加行。二果究竟。 【唐】1若起加行.果不究竟;或果究竟.不起加行,皆不得殺罪; 【唐】2若起加行.果亦究竟,方得殺罪。 【唐】問:頗有亦起加行.果亦究竟.而不得殺罪耶。 【唐】答:有。如能殺所殺.俱時捨命,或能殺者前死。 ### ‹殺何蘊名殺生› 【唐】問:殺何蘊名殺生。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悉無殺義,云何名殺生耶。 【唐】答:殺未來蘊,非過去現在。 【唐】問:未來未至,云何可殺。 【唐】答:1彼住現在,遮未來世諸蘊和合說名為殺,由遮他蘊和合生緣,故得殺罪。 【唐】2有說:「殺現在未來蘊,但非過去。」 【唐】問:未來可爾,現在不住,設彼不殺亦自然滅,云何殺耶。 【唐】答:斷彼勢用說名為殺。所以者何。先現在蘊雖不住而滅,然不能令後蘊不續;今現在蘊不住而滅,則能令其後蘊不續,故於現蘊亦得殺罪。 【唐】問:諸蘊中何蘊可殺,於彼得殺罪。 【唐】1)有說:色蘊。所以者何。唯色可為刀杖等所觸故。 【唐】2)有說:五蘊。 【唐】問:四蘊無觸,云何可殺。 【唐】答:彼依色轉。色蘊壞時,彼便不轉故亦名殺。如缾破時乳等亦失。 【唐】3)又,彼都於五蘊起惡心而殺故,於彼得殺罪。`[都=部【三宮】]` ### ‹殺罪之三性何殺時得› 【唐】問:為殺無記.於彼得罪,為三種耶。 【唐】1有說:無記。所以者何。唯無覆無記可為刀杖等所觸故。 【唐】2有說:「三種。」 【唐】問:善染污法無觸,云何可殺。 【唐】答:善染污法依無記轉,無記壞時彼便不轉,故亦名殺。 【唐】餘廣說如前。 ### ‹一加行殺母及餘女人之罪與表業關係› 【唐】問:如以一加行俱時殺母及餘女人,彼於母得殺生及無間無表罪,於餘女人唯得殺生無表罪,而此表業為但得一。為得二耶。 【唐】有作是說:但得一表。所以者何。以一加行俱時而殺無差別故。 【唐】尊者妙音說曰:彼得二表。所以者何。此身表業極微所成,害母及餘極微各異。如無表得二,表亦應爾。 ### 一加行殺多眾生得表業多少 【唐】問:如以一加行殺多眾生,隨爾所眾生得爾所無表罪,而此表業為但得一為得多耶。 【唐】1有說:得一。所以者何。以一加行俱時而殺無差別故。 【唐】2尊者妙音說曰:彼得多表。廣說如前。 ### 殺壽應盡人等得不得殺罪 【唐】問:殺壽應盡者,得殺罪不。 【唐】答:若此剎那壽應盡,即爾時加害者不得殺罪。 【唐】若由加害乃至令彼一剎那壽住不生法,皆得殺罪,況多剎那。 【唐】問:殺斷末摩者,得殺罪不。 【唐】答:若此剎那正應捨命,即爾時加害者不得殺罪。 【唐】若由加害乃至令彼一剎那命住不生法,皆得殺罪,況多剎那。 【唐】問:若有害他令定當死,便自害命得殺罪不。 【唐】答:不得。所以者何。以彼果未究竟便自失命,無後眾同分可成就彼罪故。 【唐】問:若戰鬪時互相加害,俱時死者各得殺罪不。 【唐】答:不得。所以者何。以二皆悉果未究竟便俱失命,無後眾同分可成就彼罪故。 【唐】問:若為王等逼令行殺,得殺罪不。 【唐】有說:不得。所以者何。他力所制,非彼意樂故。 【唐】==\[評]==如是說者:亦得殺罪。除自要心寧捨己命終不害他,如是則無罪。 【唐】問:若依先王所制法,令刑罰有過得殺罪不。 【唐】答:得王及法司,若遣他殺得殺生無表罪;彼所遣人及若自殺俱得殺生表無表罪。 ### ‹眾人謀害› 【唐】若眾多有情謀害一命,彼起加行親斷命者,得殺生攝表無表罪;餘同謀及作聲援者,但得殺生無表。 【唐】若彼多人等設加行斷彼一命,當知皆得表無表罪。 ### ‹非身語作得殺誑罪› 【唐】頗有非身作,而得殺生罪耶。 【唐】答:有,謂語遣殺。 【唐】頗有不發語,而得虛誑語罪耶。 【唐】答:有,謂身表。 【唐】頗有非身作不發語,而得二罪耶。 【唐】答:有,謂仙人意憤及布灑他時默然表淨。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八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九</b>☗s119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業蘊第四中害生納息第三之二 ## 3.中有受無間業之異熟果 ### 作論的理由 【發智】頗有業不善,順苦受異熟未熟----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止他義`[義=宗【三宮】]`.顯己義故。謂或有說:無有中有。 【唐】2或復有說:雖有中有而生惡趣者無。 【唐】3或復有說:生惡趣者雖有中有,而生地獄者無。 【唐】4或復有說:生地獄者雖有中有,而先造無間業者無。 【唐】5或復有說:先造無間業者雖有中有,而中有中不受無間異熟。 【唐】6或復有說:雖住中有亦受無間異熟,而但受四蘊不受色蘊。 【唐】欲遮此等種種僻執,顯有中有,於有色界一切生處無不皆有,於中亦受色蘊異熟。 【唐】由是因緣故作斯論。 【唐】==\[墮地獄中有,於五蘊受異熟.起染污心]== 【發智】頗有業不善.順苦受異熟未熟,非不初受異熟果.而起染污心耶。 【唐】答:有。如造作增長無間業已,此業最初地獄中有.異熟果生。 ### 造作增長差別 【唐】問:造作增長何差別。[s24](婆沙021-030#b2造作增長差別) 【唐】1有說:無差別。 【唐】2有說:名則差別:此名造作,此名增長。`[則=即【三宮】*]` 【唐】3有說:義亦有差別,謂或有由一惡行墮諸惡趣或有由三: 【唐】若由一惡行墮惡趣者,彼加行時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至究竟名為造作亦名增長。 【唐】若具由三墮惡趣者,造一二時,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具造三,名為造作,亦名增長。 【唐】※ 如三惡行。三妙行亦爾,差別者生善趣。 【唐】4復次,或有由一無間墮於地獄或具由五: 【唐】若由一者,彼加行位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至究竟名為造作亦名增長; 【唐】若具由五,造一至四,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具造五,名為造作,亦名增長。 【唐】5復次,或有由一不善業道墮諸惡趣或具由十: 【唐】若由一者,彼加行位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至究竟名為造作亦名增長; 【唐】若具由十造:一至九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具造十名為造作亦名增長。 【唐】※ 如十不善業道。十善業道亦爾,差別者生善趣。 【唐】6復次,或有由多妙行感一眾同分,如諸菩薩最後眾同分,由三十二百福所感。若造一百福至三十一百福,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時具造三十二百福,名為造作亦名增長。 【唐】7復次,或有業故思所造,或有業非故思造: 【唐】若故思所造,名為造作.亦名增長;若非故思所造,但名造作.不名增長。 【唐】審思而造.率爾而造,說亦爾。 【唐】8復次,或有業順三時受,或有業順不定受: 【唐】順三時受.名為造作亦名增長;順不定受.但名造作不名增長。 【唐】順決定受順不定受說亦爾。 【唐】9復次,或有業順別定受,或有業順不別定受: 【唐】順別定受者,名為造作亦名增長;順不別定受者,但名造作不名增長。 【唐】10復次,或有業時分定異熟亦定,或有異熟定時分不定: 【唐】二俱定者.名為造作亦名增長;唯一定者.但名造作不名增長。 【唐】11復次,有不善業順惡趣受,有不善業順善趣受: 【唐】前名造作亦名增長;後名造作不名增長。 【唐】善業與此相違說亦爾。 【唐】12復次,有不善業.不善為助伴,有不善業.善業為助伴: 【唐】前名造作亦名增長;後名造作不名增長。 【唐】善業與此相違說亦爾。 【唐】13復次,有不善業.無作見.邪見.迷因果相續中生,有不善業.有作見.正見.不迷因果相續中生: 【唐】前名造作亦名增長;後名造作不名增長。 【唐】善業與此相違說亦爾。 【唐】14復次,有不善業.壞戒壞見,有不善業.壞戒不壞見: 【唐】前名造作亦名增長;後名造作不名增長。 【唐】善業與此相違說亦爾。 【唐】15復次,有不善業.加行壞意樂壞,有不善業.加行壞意樂不壞: 【唐】前名造作亦名增長;後名造作不名增長。 【唐】善業與此相違說亦爾。 【唐】16復次,有業作已.不捨不變不吐不依對治,有業作已.捨變吐依對治。 【唐】前名造作亦名增長;後名造作不名增長。 【唐】※ 如是有業三時覺察.三時不覺察;作已無悔.作已有悔;作已隨念.作已不隨念;數數憶念.不數數憶念,說亦爾。 【唐】17復次,若業能取果與果,名為造作亦名增長。 【唐】若業取果不能與果,但名造作不名增長。 【唐】18尊者世友說曰:若所作業.意樂迴向.意樂顯示.為同類者稱讚顯說,是名造作亦名增長; 【唐】若所作業.與此相違,但名造作非名增長。 【唐】19有作是說:若所作業一切種圓滿一切種究竟,如造制多嚴飾周畢,此名造作亦名增長; 【唐】若所作業與此相違,但名造作不名增長。 【唐】20大德說言:若所作業眾緣和合必定感果,名為造作亦名增長。 【唐】若所作業與此相違,但名造作不名增長。 【唐】如是等有無量門,是名造作增長差別。 ## 4.五無間業 ### 五種無間業及自性 【唐】無間業有五種: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羅漢。四破和合僧。五起惡心出佛身血。 【唐】問:此五無間業以何為自性。 【唐】答:以身語業為自性:前三後一,身業為自性;第四一種,語業為自性。 【唐】是故此五,三界三處一蘊所攝:1)三界者:色聲法界;2)三處者:色聲法處;一蘊者,色蘊。 【唐】是名無間業自性。 ### 名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無間。 【唐】答: 【唐】由二緣故,說名無間:一遮現後。二遮餘趣。 【唐】1)遮現後者,此五但是順次生受,非順現法受及順後次受,故名無間。 【唐】2)遮餘趣者,謂此決定於地獄受,非雜餘趣,故名無間。 ^grga10 【唐】由二因緣建立無間:一背恩養。二壞德田。 【唐】1)背恩養者:謂害母害父。 【唐】2)壞德田者:謂餘三種。 ^b4b2zp #### 加行究竟 【唐】由二因緣得無間罪:一起加行。二果究竟。 【唐】1)雖起加行果不究竟,彼不得無間罪; 【唐】2)雖果究竟不起加行,亦不得無間罪。 【唐】雖起加行果不究竟者:謂如有人欲害其母,母覺知已.藏穀𧂐中,有餘女人在母寢處,其人既至,謂是己母.以刀害之。 【唐】害已方更往穀𧂐中.揩拭刀刃,刀觸母身.因茲喪命。 【唐】起加行時果未究竟,果究竟時已無加行,由此不成無間之罪。 【唐】有果究竟不起加行者:謂如有人扶持父母經嶮路過,恐其`[其=有【三宮】]`賊來,推逼令進,父母顛仆,因即喪命。 【唐】果雖究竟非加行起。 【唐】是故要起加行及果究竟方成無間。 【唐】問:頗有起加行及果究竟,而不得無間罪耶。 【唐】答:有:謂與所殺俱時命終,無後眾同分可成就彼罪故。 ### ‹遣使差別› 【唐】1有兄遣弟.自往害母,弟依兄教.俱得無間,若弟遣他及共他害.唯弟得無間。 【唐】2有兄遣弟.令他害母,弟依兄教.俱得無間,若弟自害及共他害.唯弟得無間。 【唐】3有兄遣弟.共他害母,弟依兄教.俱得無間,弟若自害及但令他.唯弟得無間。 【唐】4有兄遣弟.母來當害,弟依兄教.俱得無間,若母去方害.唯弟得無間。 【唐】如兄遣弟.兄遣於妹.弟遣於兄.遣姊,亦爾。 【唐】如遣害來.遣害去住坐臥,亦爾。 【唐】如害母,害父亦爾。 【唐】害阿羅漢出佛身血,遣使差別,類此應知。 ### ‹非人二形› 【唐】若非人殺非人父母,不得無間罪;非人殺人,人殺非人,應知亦爾。唯有人類殺人父母,方得無間。 【唐】問:若扇搋半擇迦.無形二形,殺害父母.得無間不。 【唐】答:1不得。所以者何。彼身法爾志力微劣,不能作律儀不律儀器故。 【唐】2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扇搋迦等.殺害父母.不得無間。所以者何。 【唐】1)彼於父母,無愛敬心.可先現前.今滅壞故。 【唐】2)復次,彼於父母無勝慚愧,可先現前今滅壞故。」 【唐】3大德說言:扇搋迦等煩惱增故,定惡趣攝。惡趣攝故,無無間罪。 ### ‹傍生› 【唐】問:諸傍生類.殺害父母.得無間不。 【唐】答:1不得。所以者何。彼身法爾志力微劣,不能作律儀不律儀器故。 【唐】2尊者世友說曰:諸傍生類殺害父母,不得無間。所以者何。彼於父母,無愛敬心.可先現前.今滅壞故。復次,彼於父母無勝慚愧,可先現前今滅壞故。 【唐】3大德說言:諸傍生類殺害父母於無間罪有得不得:謂聰慧者得,非聰慧者不得。曾聞有聰慧龍馬,人貪其種令與母合,馬後覺知.斷勢而死。 ### ‹於誰邊得表業› 【唐】問:如以一加行俱時殺母及餘女人,彼所有無表已如前說,彼有表業於誰邊得耶。 【唐】答:1於母邊得。所以者何。以於彼中無間罪為勝故。 【唐】2尊者妙音說曰:諸有表業極微所成,害母及餘極微各異故,有表罪於二人邊得。 ### ‹唯害生母得無間罪› 【唐】問:如有女人羯剌藍墮,有餘女人收置身中,後所生子以誰為母。殺害何者得無間罪。 【唐】答:前為生母,後為養母。唯害生母得無間罪,以羯剌藍依前生故。 【唐】諸所作事應諮養母,於非母作母想害,及於母作非母想害,俱不得無間罪。 【唐】要於母作母想害,方得無間罪。 【唐】於父及餘應知亦爾。 ### ‹殺轉根父母得無間罪› 【唐】頗有女人,非母,非阿羅漢,害之得無間罪耶。 【唐】答:有:謂害轉根為女父。 【唐】頗有男子,非父,非阿羅漢,害之得無間罪耶。 【唐】答:有:謂害轉根為男母。 ### ‹害父母是阿羅漢.得一無間罪› 【唐】問:若母是阿羅漢,或父是阿羅漢。彼害一一時為但得一無間罪。為得二耶。 【唐】1若言但得一者,彼背恩養及壞德田,云何得一。經說復云何通。如佛告始騫持`[騫=欠【三宮】]`言:「汝今已得二無間罪:謂害父及阿羅漢。」 【唐】2若言得二者,彼害一命云何而得二罪。 【唐】答:1應言得一:彼背恩養及壞德田,俱於一身轉故。契經應說:「汝由二緣得無間罪:謂害父及阿羅漢。」而言得二罪者,欲以二罪訶責彼故。 【唐】2有餘師言:「罪體雖一,所感苦倍,是以說二。」 ### ‹害諸有學等不得無間罪› 【唐】問:如害阿羅漢得無間罪,害諸有學亦得是罪耶。 【唐】答:不得。所以者何。前說無間由二緣得:一背恩養。二壞德田。 【唐】害諸有學非壞德田,以彼有功德亦有過失,有妙行亦有惡行,有善根亦有不善根故。 【唐】問:退失阿羅漢果者,害之得無間耶。 【唐】答:不得,還是有學故,如前說。 【唐】問:此於最後命將斷時,必住無學。云何不得無間耶。 【唐】答:於無學身無惡心故,謂彼但於學者身中起殺意及加行,非於無學。由無無間因故,不得無間罪。 ### ‹殺苾芻眾得無間罪的理由› 【唐】毘奈耶說:娑羅林中有眾多苾芻,為群賊所殺,劫奪衣物,有近住官皆悉捉獲,送至王所,王勅依法。其中有一賊逃至勝林求欲出家,時苾芻眾不審撿察,度令出家為受具戒。 【唐】時典刑者將餘群賊,至於塚間欲屠割之。苾芻聞已為知世間可厭事故,皆共往觀。向出家者亦在其中,見諸罪人支節分解各各異處,彼新出家者,即時惶恐,悶絕擗地久而乃穌。`[擗=躃【三宮】]` 【唐】眾問其故,答言:「死者是我朋侶,我昨與其同為此事,若不出家亦遭斯苦。」苾芻聞已互相謂言:「今此惡人如何處置。」便往白佛。 【唐】佛言:此人殺苾芻眾,得無間罪,不合出家;若已出家,眾應驅擯,勿與同止。所以者何。造無間者,於我正法毘奈耶中.不能生長諸善法故。 【唐】問:彼不了知是阿羅漢,何故得無間罪。 【唐】答:不以知故得罪,以壞德田故得罪。彼於苾芻眾中,起無簡擇.等殺意樂。由此極惡之心.害及阿羅漢,是故得無間罪。 ### ‹無間業感果先後› 【唐】問:若先造餘無間後乃破僧,彼生地獄先受何果。若先受餘無間果者,破僧應成順後次受;若先受破僧果者,餘無間應成順後次受。 【唐】答: 【唐】若先造餘無間業,彼後不能破僧; 【唐】若先破僧,後便能造餘無間業。彼後所造皆由破僧增上力故,同招無間地獄果。餘順次生受惡行隨無間業,准此應知。 【唐】又先破僧,後造餘無間業,彼後所造皆由破僧增上力故,同招無間.乃至極受一劫壽果.更無增壽。餘順次生受惡行隨無間業.壽量長短,亦准此知。 ^ggktlw ### ‹壞劫時無中夭› 【唐】問:若因破僧生無間地獄,壽命未盡世界便壞者,彼中夭不。 【唐】1若中夭者,彼極重業所引壽量云何中斷。 【唐】2若不夭者,云何不與世界壞而作留難。如契經說:若處乃至一有情在,災便不壞。 【唐】答:若壽量定,彼無中夭。 【唐】問:若爾,云何不於世界壞而作留難。 【唐】答: 【唐】1彼由業力引置餘世界地獄中受,如王都內欲有恩赦,先移重囚置於邊獄,然後放赦,彼亦如是。 【唐】2有說:此世界將欲壞時,若諸有情造無間業者,彼命終法爾更不生此間,而必生於餘世界地獄中受此業果。 【唐】3有說:世界將欲壞時定無有情造極惡業。 ^uutqva 【唐】問:頗有具造五無間耶。 【唐】1有說:無。所以者何。此業極重,無器能勝而容受故。 【唐】2有餘師說:有具造五:如迦葉波佛時,有苾芻名花上.是譽上子,彼具造五無間業.及斷善根。 ^qa7v17 【唐】問:由一無間,與乃至由五,墮於地獄有何差別。 【唐】答:1由一無間墮地獄者,其身狹小,苦具不多,苦受現前非極猛利。 【唐】2若乃至由五無間墮地獄者,其身廣大,苦具增多,苦受現前極為猛利。 ^2rqdx4 【唐】問:五無間業何者最重。 【唐】答:1破和合僧,壞法身故;2次出佛身血;3次害阿羅漢;4次害母;5後害父。 【唐】母之恩養於父為重,德田勢力於恩田為勝故。 ### ‹出佛身血得無間罪› 【唐】問:世尊所有諸無學法說名為佛,此不可害。云何惡心出血.得無間罪耶。 【唐】尊者世友說曰:1以於能成大菩提法起惡意樂,欲毀壞故。雖害生身而於彼得無間罪。 【唐】2復次,成諸佛無學法依生身轉,若壞所依,當知亦壞能依。如缾破乳則失,是以得無間罪。」 ### ‹起惡心不至出血得無間罪四句分別› 【唐】問:如起惡心出佛身血得無間罪。頗有起惡心不至出血,亦得此無間罪耶。 【唐】答:有,是故應作四句: 【唐】1有起惡心出佛身血不得無間罪:謂起欲打心而出血。 【唐】2有起惡心不至出血而得無間罪:謂起欲殺心乃至令血移處。 【唐】3有起惡心出佛身血亦得無間罪:謂起欲殺心而出血。 【唐】4有起惡心不至出血不得無間罪:謂起欲打心乃至令血移處。 ### ‹佛身無瘡穴› 【唐】問:佛身為有瘡穴等不。 【唐】答:無。所以者何。一切如來相好圓滿,身毛皮等殊妙齊平,是故無有瘡穴等事。 【唐】問:此何業果。 【唐】答:如來昔於三無數劫修菩薩行時: 【唐】1若見有情身分缺壞,便起深悲方便救濟要令圓滿。 【唐】2若見佛像菩薩像聖僧像靈龕制多僧伽藍等彫落破壞,方便修治要令如本。 【唐】由此業故,今得如是相好莊嚴無瘡穴等。 ## 5.二種防護〖二防護〗 ### ‹證見法性得防護› 【發智】頗有故思害生命後,不受遠離而於一切有情得防護耶。 【唐】答:有,如起殺加行中間證見法性。 【唐】此顯不因受諸學處,但由入正性離生時得不作律儀,名為防護。其事云何。 【唐】掣迦契經是此論根本:昔有釋種名掣迦,先是世尊祖父,僮僕因事逃叛住雪山所,產育男女各數十人。姻親強盛舍宅嚴好,雖倉庫盈溢而以畋獵為事。曾於一時,少壯丈夫皆出遊獵。 【唐】時薄伽梵欲往天宮為報母恩安居說法,先以佛眼遍觀世間,勿有眾生佛應親度,由不見佛失獲益。時尋見掣迦及諸眷屬,善根已熟見諦時至。爾時世尊為度彼故,從住處沒現彼門前。 【唐】老父遙見`[則=即【三宮】*]`則知是佛,歡喜迎逆恭敬作禮白言:「聖子,今是何日降至我家。善逝法王,今是何日得垂顧念。」即命掃灑敷飾淨座燒香散花,請佛世尊入家就座。時彼老父.率諸女人稽首佛足,合掌恭敬,取家所有乾濕淨肉.調和香味.以奉世尊。爾時世尊告言:「止,止,諸佛如來不食血肉。」時彼老父及諸女人,承命慚恥,却坐一面。 【唐】有說:佛於是日.`[虛=空【三】]`虛中而過。 【唐】有說:取北洲食.以濟中時。 【唐】佛應彼機為說法要,合家大小同證離生,得預流果生淨法眼,深心歡喜瞻仰世尊。佛顧餘機,重為說法。 【唐】時諸少年,收捕禽鹿,恣行殺害.更設機穽,擔肉而歸,至諸婦人`[人=女【三宮】]`常所迎處。忽於是日特怪不來,咸作是思:勿有他故。登高覘望,遙見家中,有非常人威光赫奕如鑄金臺,父及女人前後圍遶。便生忿恚共相謂言:「此等不迎,必由彼制。」恚怒既深,不遑釋擔,持刀直進.規欲害佛。父叱之言:「汝等止止,此是聖子.善逝法王,來度我等。宜各慶幸,勿起惡心。」諸子既聞,咸生悔愧,棄刀釋擔.稽首求哀,恭敬合掌.却坐一面。 【唐】佛應彼機為說法要,諸子聞已.亦證離生,得預流果生淨法眼,深心歡喜.瞻仰世尊。時林野中無量蟲鹿,衝諸機穽.死傷非一,由聖道力.令諸子等殺生業道無表不生。 【唐】問:殺何等生於加行位可入聖道。 【唐】1有作是說:殺傍生等,但非殺人。 【唐】2有作是說:亦通殺人,唯除已起無間加行。 【唐】故作是說:如起殺加行.`[行+(`而於`)【三宮】]`中間證見法性。 ### 別解脫律儀得防護四句分別 【發智】若於一切有情得防護,彼於一切有情受遠離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於一切有情得防護非受遠離,如不受學處而證見法性。 【唐】此顯不受別解脫律儀,名不受學處。 【唐】2有於一切有情受遠離非得防護,如受學處而犯遠離。 【唐】此顯雖受別解脫律儀,而由不如理作意及貪等煩惱故,於所防護不能遠離。 【唐】3有於一切有情得防護亦受遠離,如受學處不犯遠離。 【唐】此顯已受別解脫律儀,復能如理作意思擇,乃至為命亦不故犯。 【唐】1如聞昔有乞食苾芻,次第巡里到珠師舍,正逢彼匠為王穿珠,見苾芻來歡喜持鉢入家取食。苾芻衣赤,日照光生,遙映寶珠亦同赤色。有鵝在側,謂肉便吞,苾芻見之遮護不及。 【唐】2珠師持鉢,盛滿食來授與苾芻交謝而去。其人於後覺少一珠,竊謂苾芻盜而持去,尋則奔逐擒獲將還。責言:「沙門。汝既釋子,何無廉恥盜我王珠。」苾芻答言:「我無此事。」其人竊念:若不苦治珠不可得,便加考楚`[考=栲【三宮】]`觸處血流。 【唐】3彼吞珠鵝復來唼血,其人恚憤以杖擊之,鵝因致死。苾芻便請看鵝死活。彼尋叱言:「且理出珠,何預鵝事。」苾芻固請,彼乃為看,報言已死。苾芻告曰:「鵝吞汝珠。」其人不信,猶疑假託。苾芻謂曰:「我實見吞。」彼遂持刀以剖鵝腹,乃於腹內得所失珠。 【唐】4彼生慚恥悲喜交集,禮謝苾芻白言。「尊者。何不早示使我盲愚,苦楚尊身造斯惡業,長夜受苦無有出期。」苾芻告言:「我受禁戒,寧捨身命不傷蟻卵,若先示汝必定害鵝,不護眾生豈名持戒。」 【唐】5如此等類,名於有情亦得防護亦受遠離。 【唐】4有非於一切有情得防護亦非受遠離,謂除前相。 【唐】相謂所名,如前廣說謂:除成就三律儀人二律儀天趣,餘人天及餘趣全,作第四句故言除前相。 ## 6.四種律儀 ### 四種律儀名為防謢 【唐】有四種律儀名為防護:一別解脫律儀、二靜慮律儀、三無漏律儀、四斷律儀。 【唐】1別解脫律儀者:謂欲界尸羅。 【唐】2靜慮律儀者:謂色界尸羅。 【唐】3無漏律儀者:謂無漏尸羅。 【唐】4斷律儀者:謂於靜慮無漏二律儀中,各取少分。==\[s17一切律儀總有四種…]== 【唐】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 【唐】1)世俗隨轉戒,二律儀攝:謂靜慮律儀及斷律儀; 【唐】2)無漏隨轉戒,亦二律儀攝:謂無漏律儀及斷律儀。 *【涼】{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世俗迴轉色,是名禪戒斷戒。* *【涼】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無漏迴轉色,是名無漏戒斷戒。}* ### 唯名斷律儀的理由 【唐】問:何故唯此名斷律儀。 *【涼】{問曰:何故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迴轉色名斷戒耶。* 【唐】答:能與破戒及起破戒煩惱作斷對治故。謂: *【涼】答曰:以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迴轉色,是犯戒及起犯戒煩惱對治。* 【唐】1前八無間道中.二隨轉戒,唯與起破戒煩惱作斷對治; 【唐】2第九無間道中.二隨轉戒,通與破戒及起破戒煩惱作斷對治。 【唐】是故靜慮無漏律儀對斷律儀`[儀+(相對寬狹)【三宮】]`應作四句。 *【涼】以是事故,應作四句。* 【唐】靜慮律儀對斷律儀作四句者: *【涼】若是禪戒,彼亦是斷戒耶。若是斷戒,亦是禪戒耶。乃至廣作四句。* 【唐】1有是靜慮律儀非斷律儀:謂除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世俗隨轉戒,諸餘世俗隨轉戒。 【唐】2有是斷律儀非靜慮律儀:謂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無漏隨轉戒。 【唐】3有是靜慮律儀亦是斷律儀:謂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世俗隨轉戒。 【唐】4有非靜慮律儀亦非斷律儀:謂除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無漏隨轉戒,諸餘無漏隨轉戒。 *【涼】是禪戒非斷戒者,除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迴轉色,諸餘世俗迴轉色,是名禪戒非斷戒。* *【涼】是斷戒非禪戒者,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無漏迴轉色,是名斷戒非禪戒。* *【涼】俱是者,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世俗迴轉色,是名俱是。* *【涼】俱非者,除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無漏迴轉色,諸餘無漏道迴轉色,是名俱非。* 【唐】無漏律儀對斷律儀作四句者: *【涼】若是無漏戒,彼亦是斷戒耶。乃至廣作四句。* 【唐】1有是無漏律儀非斷律儀:謂除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無漏隨轉戒,諸餘無漏隨轉戒。 【唐】2有是斷律儀非無漏律儀:謂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世俗隨轉戒。 【唐】3有是無漏律儀亦是斷律儀:謂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無漏隨轉戒。 【唐】4有非無漏律儀亦非斷律儀:謂除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世俗隨轉戒,諸餘世俗隨轉戒。 *【涼】是無漏戒非斷戒者,除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無漏迴轉色,諸餘無漏迴轉色,是名無漏非斷戒。* *【涼】是斷戒非無漏戒者,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世俗迴轉色,是名斷戒非無漏戒。* *【涼】俱是者,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無漏迴轉色,是名俱是。* *【涼】俱非者,除離欲界欲九無礙道中世俗迴轉色,諸餘世俗迴轉色,是名俱非。* ### 四律儀成就關係 【唐】問:此四律儀,誰成就幾。 【唐】答:1或有但成就一:謂除斷律儀,餘三律儀一一成就而無但成就斷律儀者。 【唐】2或有成就二:謂或別解脫靜慮二;或靜慮無漏二;或靜慮斷二。而無成就無漏斷二者。 【唐】3或有成就三:謂或別解脫靜慮無漏三;或別解脫靜慮斷三;或靜慮無漏斷三。無有成就別解脫無漏斷三者。 【唐】4或有具成就四。 【唐】此中,(或有但成就一) 【唐】但成就別解脫律儀者:謂異生生欲界受學處,未得色界善心。 【唐】但成就靜慮律儀者:謂異生生欲界不受學處,得色界善心而猶具縛,及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 【唐】但成就無漏律儀者:謂聖者生無色界。 ### ‹或有但成就二› 【唐】或成就別解脫靜慮二者:謂異生生欲界受學處,得色界善心而猶具縛。 【唐】或成就靜慮無漏二者:謂聖者生欲界不受學處,未離欲界染,及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 【唐】或成就靜慮斷二者:謂異生生欲界不受學處而離欲界一品乃至九品染,及生初靜慮。 ### ‹或有但成就三› 【唐】或成就別解脫靜慮無漏三者:謂聖者生欲界受學處,未離欲界染。 【唐】或成就別解脫靜慮斷三者:謂異生生欲界受學處,離欲界一品乃至九品染。或成就靜慮無漏斷三者:謂聖者生欲界不受學處,離欲界一品乃至九品染及生初靜慮。 ### ‹或具成就四› 【唐】或具成就四者:謂聖者生欲界受學處,離欲界一品乃至九品染。 *【涼】問曰:此四種戒若成就者,成就幾種耶。* *【涼】答曰:* *【涼】或有但成就逮解脫戒、或有但成就禪戒、或有但成就無漏戒,無有但說成就斷戒者。或有成就逮解脫戒、禪戒者,無有但成就逮解脫戒、無漏戒者,無有但成就逮解脫戒、斷戒者。或有但成就無漏戒、禪戒者,或有但成就禪戒、斷戒者,無有但成就無漏戒、斷戒者。或有成就逮解脫戒、禪戒、無漏戒非成就斷戒者,或有成就逮解脫戒、禪戒、斷戒非成就無漏戒者,無有成就逮解脫戒、無漏戒、斷戒非禪戒者。或有成就禪戒、無漏戒、斷戒非成就逮解脫戒者。或有成就四種者。成就逮解脫戒非餘者,生欲界中受戒,不得色界善心者也。但成就禪戒非餘者,生欲界中不受戒具縛凡夫人,得色界善心,生第二第三第四禪凡夫人也。但`[成=成就【三宮】]`成無漏戒非餘者,聖人生無色界者也。但成就逮解脫戒、禪戒非餘者,生欲界中受戒具縛凡夫人,得色界善心者也。但成就禪戒、無漏戒者,生欲界聖人不受戒、欲界修道所斷具縛聖人生二禪三禪四禪者也。成就禪戒、斷戒非餘者,生欲界中凡夫人,不受戒離欲界欲,一種乃至九種凡夫人生初禪中者也。成就逮解脫戒、禪戒、無漏戒非斷戒者,生欲界中受戒聖人,欲界修道所斷具縛者也。成就逮解脫戒、禪戒、斷戒非無漏戒者,生欲界中凡夫人受戒,離一種欲乃至九`[種=種欲【三宮】]`種* *【涼】是也。成就禪、無漏、斷戒非逮解脫者,生欲界中不受戒聖人,離一種欲乃至九種,生初禪中聖人者也。成就四種者,生欲界中受戒聖人,離一種欲乃至九種。* ### 四律儀幾隨心轉 【唐】問:此四律儀幾隨心轉。幾不隨心轉。 【唐】答:三隨心轉,一不隨心轉:謂別解脫律儀。 *【涼】問曰:此四種戒,幾與心迴轉、幾不與心迴轉。* *【涼】答曰:三與心迴轉,所謂禪、無漏、斷戒。一不與心迴轉,所謂逮解脫戒。* 【唐】問:何故別解脫律儀不隨心轉。 *【涼】問曰:何故逮解脫戒不與心迴轉。* *【涼】答曰:* 【唐】答: 【唐】1別解脫律儀麁而重,隨心轉律儀細而輕故。 【唐】2有說:別解脫律儀為惡戒所損伏,隨心轉律儀不為惡戒所損伏故。 【唐】3有說:別解脫律儀為惡意樂及害意樂所損伏,隨心轉律儀不為彼所損伏故。 【唐】4有說:別解脫律儀勢用蹇鈍行不及心,隨心轉律儀勢用捷利行及心故。 *【涼】非其田,乃至廣說。* *【涼】復次,逮解脫戒麁,心迴轉戒細。* *【涼】復次,逮解脫戒重,心迴轉戒輕。* 【唐】5有說:別解脫律儀依表,隨心轉律儀依無表故。 【唐】6有說:別解脫律儀是表果,隨心轉律儀是無表果故。 【唐】7有說:別解脫律儀依表是表果,隨心轉律儀依心是心果故。 【唐】8有說:別解脫律儀依部眾人和合受得,隨心轉律儀但依法得故。 【唐】9有說:別解脫律儀依他得,隨心轉律儀依自得故。 *【涼】復次,逮解脫戒從有作生,心迴轉戒從心生。* *【涼】復次,逮解脫戒從他生,心迴轉戒從自生。* *【涼】復次,逮解脫戒從眾聚和合生,心迴轉戒不爾。* *【涼】復次,逮解脫戒假施設受得,心迴轉戒從法而得。* 【唐】10有說:別解脫律儀不與心一生一住一滅,隨心轉律儀與心一生一住一滅故。 【唐】11有說:別解脫律儀不與心一果一等流一異熟,隨心轉律儀與心一果一等流一異熟故。 【唐】12有說:別解脫律儀不與心俱生,隨心轉律儀與心俱生故。 *【涼】復次,逮解脫戒行不及心,心迴轉戒行則及心。* *【涼】復次,逮解脫戒為破戒所蔽`[蔽=弊【三宮】*]`,心迴轉戒不為破戒所蔽。* *【涼】復次,逮解脫戒為惡心劫殺意所蔽`[*]`,心迴轉戒不為所蔽`[*]`。* *【涼】復次,心迴轉戒與心俱生住滅,逮解脫戒不爾。* *【涼】復次,心迴轉戒與心同一果一依一報,逮解脫戒與上相違。* 【唐】13有說:隨心轉法理應如是:心若善彼亦善。不善無記亦爾。 【唐】別解脫律儀唯是善。若隨心轉者,善心起時彼可隨轉,不善無記心起時彼應斷故。 【唐】14有說:隨心轉法理應如是:若心欲界彼亦欲界。色無色界不繫亦爾。 【唐】別解脫律儀唯是欲界。若隨心轉者,欲界心起時彼可隨轉,色無色界不繫心起時彼應斷故。 【唐】15有說:隨心轉法理應如是:若心學彼亦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亦爾。 【唐】別解脫律儀唯非學非無學。若隨心轉者,非學非無學心起時彼可隨轉,學無學起時彼應斷故。 【唐】16有說:隨心轉法理應如是:若心見所斷,彼亦見所斷。修所斷不斷亦爾。 【唐】別解脫律儀唯修所斷。若隨心轉者:修所斷心起時彼可隨轉,見所斷心非所斷心起時彼應斷故。 *【涼】復次,法應如是,心若善心,迴轉法亦善心,若不善、無記心,迴轉法亦不善、無記。逮解脫戒是善,若與心迴轉者唯與善心迴轉,不善、無記心應斷。* *【涼】復次,法應如是,欲界繫心欲界繫迴轉,色界繫心色界繫迴轉,無色界繫心無色界繫迴轉,不繫心不繫迴轉。逮解脫戒是欲界繫,若與欲界繫心迴轉,色無色界繫心及不繫心現在前時應斷。* *【涼】復次,法應如是,學心學迴轉,無學心無學迴轉,非學非無學心非學非無學迴轉。逮解脫戒是非學非無學,若與非學非無學心迴轉,學無學心現在前時應斷。* *【涼】復次,法應如是,見道所斷心見道所斷迴轉,修道所斷心修道所斷迴轉,無斷心無斷迴轉。逮解脫戒是修道所斷,若與修道所斷心迴轉,見道所斷心、無斷心現在前時應斷。* 【唐】17有說:若別解脫律儀隨心轉者,應未來修,未來成就。 【唐】然別解脫律儀無未來修及未來成就故。 【唐】18有說:若此別解脫律儀隨心轉者,應不施設住戒長幼故。 【唐】19有說:若此律儀隨心轉者,應不施設戒品決定故。 *【涼】復次,逮解脫戒若與心迴轉者,應未來世修,若未來世修亦無有過,應未來世成就;然無未來世成就。* *【涼】復次,逮解脫戒與心迴轉者,界地還生時應得;若從色無色界命終生欲界中,相續心時應得。有如是過,則無三種人差別,謂住戒、住非戒、住非`[戒=戒住【三宮】]`戒非非戒。* 【唐】20有說:若此別解脫律儀隨心轉者,應非四緣五緣而捨。 【唐】言<u>四緣</u>者:一捨學處。二二形生。三善根斷。四捨眾同分。 【唐】言<u>五緣</u>者:謂上四緣及夜盡故。 *【涼】20復次,逮解脫戒以四事故捨:一、捨戒時;二、變成二形時;三、死時;四、斷善根時。* *【涼】若當逮解脫戒與心迴轉者,不以此四事亦應捨。* 【唐】21有說:若此別解脫律儀隨心轉者,應從上界生欲界時得。若爾,便應無住律儀不律儀等三種差別故。 【唐】22有說:若別解脫律儀隨心轉者,有心時可有,無心時應斷故。 【唐】==\[評曰]==:勿有此等諸過失故,別解脫律儀不隨心轉。 *【涼】22復次,逮解脫戒從受以後一切時生,謂眠、狂、迷悶等時。若逮解脫戒與心迴轉者,有心時則有、無心時應斷。* *【涼】21復次,逮解脫戒與心迴轉者,則受戒人無有上下;然有上下。欲令無如是等過故,逮解脫戒不與心迴轉。{}* 【唐】問:住別解脫律儀者,犯律儀時捨律儀不。 【唐】1外國諸師作如是說:「彼捨律儀,得非律儀非不律儀; 【唐】若時發露無覆藏心,如法悔除,便捨非律儀非不律儀,還得律儀。」 【唐】【若作是說】便為善通:發露悔過.還住律儀,作法悔除.亦非無用。 【唐】2有餘師說:彼犯律儀時捨律儀,得非律儀非不律儀; 【唐】若時發露無覆藏心,如法悔除便捨非律儀非不律儀,而不得律儀。 【唐】問:如說發露悔過還住律儀,當云何通。如法悔除豈非無用。 【唐】答:住善意樂名住律儀。爾時捨惡意樂發善意樂,故非無用。然實此位不得律儀。 【唐】3復有說者:彼犯律儀時,現在律儀斷,得非律儀非不律儀,而成就過去律儀。若時發露無覆藏心等如第二說。 【唐】4或有說者:彼犯律儀時初剎那斷,次後復續。 【唐】5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彼犯律儀時,不捨律儀,而得非律儀非不律儀。是故爾時.名住非律儀非不律儀,亦名住律儀者。 【唐】若時發露無覆藏心,如法悔除.便捨非律儀非不律儀,但名住律儀者。 【唐】如有富者,負他債時.名負債者,亦名富者;後還債已,但名富者。 【唐】【若如是說】便為善通:發露悔過還住律儀,作法悔除亦非無用。 ^p48o5e ### 善戒對治惡戒的理由 【唐】問:善戒云何能治惡戒。 【唐】答:由誓受心為助伴故,無始數習諸惡尸羅暫受善戒則能除捨。 【唐】猶如室中久時積闇,明燈纔至則便除遣。 【唐】又如於淡久習鹹想,纔甞鹽味,彼想則除。(嘗) 【唐】善戒治惡亦復如是;道治煩惱應知亦然。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十九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b>☗s120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業蘊第四中害生納息第三之三 ## 7.得別解脫律儀之範圍 ### 律儀從所能非所能處得 【唐】問:別解脫律儀,為但從所能有情處得,為亦從非所能處得耶。 【唐】1若但從所能處得者,則此律儀應有增減:謂從非所能處生所能處時,律儀應增;即從所能處生非所能處時,律儀應減。 【唐】又,此律儀應少分處受,而世尊說無少分受。 【唐】又,應成立離繫所宗謂:彼外道為誘他故,作如是言:善來男子,有眾生去此過百踰繕那,若起善心棄捨刀杖`[刀杖=刀仗【三宮】]`誓不害彼,於彼便得不殺律儀。 【唐】2若言亦從非所能處得者,法救論所說當云何通。如彼說:「尸羅從所能處得,慈從所能非所能處得。」 【唐】答:應作是說:律儀從所能非所能處得。==\[s17諸律儀通於能處不能處轉]== 【唐】問:前三種難此為善通,法救論云何通耶。 【唐】答:當知彼尊者以密意說。佛亦以密意說諸契經,況彼尊者無密意言。密意者何。謂彼尊者.說現在世蘊界處名為所能.過去未來名非所能,別解脫戒.名曰尸羅,靜慮無漏二戒名慈。 【唐】彼說別解脫戒,唯於現在有情數蘊界處得,不於過未,以過去未來墮法數故;靜慮無漏二種律儀,通於三世蘊界處得。故彼所說理亦無違。 ^widce0 ### ᅟ結前生後 【唐】是故別解脫律儀與靜慮無漏二種律儀,有差別相,謂: 【唐】1別解脫律儀,唯於現在有情處得;靜慮無漏二種律儀,通於三世境界處得。 【唐】2別解脫律儀,通於業道根本加行後起處得;靜慮無漏二種律儀,唯於業道根本處得。 【唐】由此差別,應作四句: 【唐】1)有蘊界處.於彼得別解脫律儀.非靜慮無漏,謂:現在業道加行後起。 【唐】2)有蘊界處.於彼得靜慮無漏律儀.非別解脫,謂:過去未來根本業道。 【唐】3)有蘊界處.於彼得別解脫律儀.亦靜慮無漏,謂:現在世根本業道。 【唐】4)有蘊界處.不從彼得別解脫律儀.亦非靜慮無漏,謂:過去未來業道加行後起。 ^j0lrwv 【唐】問:若別解脫律儀唯於現在有情處得,非於去來蘊界處者,則諸如來應正等覺律儀不等。所以者何。過去諸佛出現世時,無量有情為律儀境。彼有情類已入涅槃,釋迦牟尼於彼境上不得律儀。今釋迦佛出現世時,無量有情為律儀境。彼有情類已入涅槃,慈氏如來於彼境上不得律儀。境有寬狹,律儀亦爾,豈非諸佛律儀不等。 【唐】答:1應作是說:律儀境界雖有多少,而律儀體.前後無異,俱從一切有情境處總發得故。 【唐】2有作是說:三世如來律儀不等.亦無有失。 ==\[<b>多論</b>:問曰:三世諸佛得戒等不。答曰:不等。凡得戒者,於<font color="red"><u>眾生、非眾生類</u></font>上得戒。而一佛出世度無量阿僧祇眾生入無餘涅槃,而後佛出世於此眾生盡不得戒。如是諸佛先後得戒各各不等。如迦葉佛度無數阿僧祇眾生入無餘涅槃,而迦葉佛於此眾生盡皆得戒,釋迦文佛於此眾生盡不得戒。]== 【唐】問:若爾,《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彼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悉平等。」 【唐】答:1)由三事等故名平等: 【唐】a )一修行等謂:諸如來皆於過去三無數劫,勤修四種波羅蜜多究竟圓滿得菩提故。 【唐】b)二利益等謂:諸如來等於無量應化有情作利樂事皆究竟故。 【唐】c)三法身等謂:諸如來皆得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勝功德故。 【唐】由此三義故言平等,非律儀體無多少異。 ==\[<b>多論</b>:一切諸佛有三事等:一者、行等;二者、法身等;三、度眾生等。一切諸佛盡三阿僧祇劫修菩薩行,盡具五分法身、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盡度無數阿僧祇眾生入於泥洹。]== ==\[問曰:經云:一佛出世度九十那由他眾生入於泥洹。何以言無數阿僧祇眾生耶。答曰:此經說一佛出世度九十那由他眾生者,但云從佛得度者有爾所眾生,而眾生或自從佛得度、或從佛弟子、或遺法中而得度者,言九十那由他眾生直佛邊得度者。統而言之,無數阿僧祇眾生入無餘泥洹。三世諸佛三事盡等,而得戒不等。]== 【唐】2)又,由根等故說等言,以一切如來皆住上品根故。 【唐】3)又,由戒等,一切如來皆得上品戒故。 ==\[<b>多論</b>:問曰:惡律儀戒,眾生類、非眾生類上得,那能以不能盡得戒不。答曰:<u>但於</u><font color="red"><u>眾生</u></font><u>上</u>得惡律儀戒,非眾生類上不得惡律儀戒。a有云:但於能殺眾生上得惡戒,不可殺眾生上不得惡戒。b有云:可殺不可殺眾生上盡得惡戒。如屠兒殺羊,常懷殺心,作意殺羊,無所齊限。設在人天中,今者不殺而受生,展轉有墮羊中理。是故於一切眾生盡得惡戒。]== 【唐】3有餘師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律儀,皆於`[於=有【三宮】]`一切有情處得,故說等言,非體無異謂:過去佛律儀所從諸有情境,設今猶在,釋迦牟尼從彼境上亦得律儀,然無此理。釋迦如來應正等覺律儀所從諸有情境,設當在者,慈氏如來從彼境上亦得律儀,然無此理。故說等言亦無有失。 ### ‹律儀之數› 【唐】然諸律儀: 【唐】應說有一,如說:戒蘊,戒修,戒學;==\[云何修戒…不修戒者,謂未修戒修。]== 【唐】或應說二謂:表無表; 【唐】或應說三謂:下中上,或從無貪無瞋無癡所生差別; 【唐】或應說四謂:身語業各有表無表; 【唐】或應說六謂:表無表各有下中上,或三根所生; 【唐】或應說七謂:離斷生命乃至離雜穢語; 【唐】或應說九謂:從下下乃至上上; 【唐】或應說十二謂:身語表無表各有三品或三根生; 【唐】或應說十四謂:離斷生命乃至離雜穢語各有表無表; 【唐】或應說十八謂:表無表各有九品; 【唐】或應說二十一謂:離斷生命乃至離雜穢語,皆有三品或三根生; 【唐】或應說四十二謂:離斷生命乃至離雜穢語各有表無表,皆從三品或三根生; 【唐】若以相續剎那分別,則有無量律儀。 【唐】1.今總說七種,謂:離斷生命乃至離雜穢語。此中, 【唐】1)有說:彼七支戒一一於一切有情處得而所得是一。 【唐】彼說:於一有情所犯一支戒時,於一切有情處此一支戒斷,餘六猶轉。 【唐】此即`[即=則【三宮】]`善通世尊所說:「若犯學處,非苾芻,非沙門,非釋種子。」 【唐】2)有說:此七支戒,一一於一切有情處得,而所得各異。如有情數量,所得戒亦爾。 【唐】彼說:於一有情所犯一支戒時,即此一有情處一支戒斷,餘六猶轉,餘有情處七支皆轉。 【唐】問:若爾,云何通世尊所說:「若犯學處,非苾芻等。」 【唐】答:依勝義苾芻言非苾芻,以不能趣彼故。 【唐】2.有餘師說:「別解脫律儀隨因差別成二十一。」此中, 【唐】1)有說:二十一種一一於一切有情處得,而所得不異。 【唐】彼說:由貪煩惱於一有情所犯一支戒時,於一切有情處無貪所生一支戒斷,餘二十種如先猶轉。 【唐】此則善通世尊所說:若犯學處,非苾芻等。 【唐】2)有說:此二十一種一一於一切有情處得,而所得各異。如有情數量,所得戒亦爾。 【唐】彼說:由貪煩惱於一有情所犯一支戒時,即此一有情處無貪所生一支戒斷,餘二十種如先猶轉,餘有情處二十一種具足皆轉。 【唐】問:若爾,云何通世尊所說:「若犯學處,非苾芻等。」 【唐】答:依勝義苾芻言非苾芻,如前說。 【唐】依如是理,故作是說:寧作出家犯諸學處,不為五戒鄔波索迦。所以者何。彼若毀犯五種學處身中便空;諸出家者,設犯五處而更有餘眾多猶轉。 【唐】3.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雖犯律儀而律儀不斷,如法悔除還名持戒,無有頓受別捨得故。未悔除位具得二名,若已悔除但名持戒。 ### ‹外物中得律儀› 【唐】問:`[問+(有)【三宮】]`於外物中得律儀不。 【唐】1若有得者,所得律儀應有增減謂:生草枯時.酒味壞時,應減;即彼生時熟時,應增。如是等事其類寔繁,是故律儀應有增減。 【唐】2若無得者,a即此律儀境應少分處受,而世尊說:「如是律儀,無少分受。」 【唐】b又,斷生草等悔除應無用。 ᅟ 【唐】1. 有作是說:「雖有得者,而不名律儀,但是順律儀法。」 【唐】問:此順律儀法,為是律儀攝,為非律儀攝。 【唐】若是律儀攝,說為律儀.或說順律儀,竟有何異。 【唐】若非律儀攝,此有何相.而言順律儀.非律儀攝。 【唐】2. ==\[評]== 如是說者:於外法中亦得律儀。 【唐】問:若爾,律儀應有增減。 【唐】答:無增減,以總得故: 【唐】謂此律儀.總於一切生草等上.得一無表,而世間無有無生草等時; 【唐】總於一切蒲桃等酒.則不壞時.得一無表,世間無有無諸酒時。`[桃=萄【三宮】]` 【唐】是故律儀無有增減,餘亦如是。 ^3qidgv ### ‹由何等心得› 【唐】問:別解脫律儀由何等心得。 【唐】答:由普於一切有情起善意樂無損害心得。 【唐】若起此心.於某處受.某處不受,不得律儀,由此律儀.遍於一切所應受處.得防護故。 【唐】是故說:若此律儀有方域者,大地所不受。由此律儀於有情處得,有情界多,地界少故。 ## 8.〖身及業成就〗 ### 1.身和身業成就四句 【發智】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成就身,非身業謂:1處卵㲉, 2若諸異生住胎臟中,3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都無身表,4設有而失。 【唐】12**彼住卵㲉及胎臟中**者:雖成就身未能發表,先所發表死時已失,此表依前眾同分故。`[胎臟=胎藏【三宮】下同]`==\[有凡夫人處卵胎,迦羅羅(羯剌藍).胞(頞部曇)肉段(閉尸peśī)堅厚(鍵南)]\[s7異生住胎藏等.]\[s128〖成大對造四〗]== 【唐】問:何故此位未能發表。 【唐】答:a以身微劣未能與表為所依故。 【唐】b有餘師言:「麁心能發身語表業,彼心細故。 【唐】又,外門心能發表業,爾時彼心內門轉故。 【唐】又,外事心能發表業,彼心緣內事起故不能發表。」 【唐】c有說:此位中迫迮不得自在,尚不能動,況起表業。如為怨賊縛置籠中掛龍牙上,尚不能動,況有所趣。`[掛=挂【三宮】]` 【唐】問:若爾,何故亦說胎中有轉動耶。 【唐】答:<u>風力所轉,非心所為</u>,表業必由心力所起。 【唐】3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表**者:謂眠醉悶,捨諸加行,不求起表。 【唐】4**設有而失**者:謂三緣故雖起表而失:一意樂息故。二捨加行故。三限勢過故。 ^e9mw9t 【發智】有成就身業,非身:謂諸聖者生無色界。 【唐】此中學成就學隨轉身業,無學成就無學隨轉身業。 【唐】生無色故,不成就身。 【發智】有成就身,亦身業謂:1諸聖者住胎臟中,2若生欲界住律儀,3若住不律儀。4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5或先有不失。6若生色界。 【唐】此中,聖者住胎臟中時亦未能起表,但成就靜慮無漏無表。 【唐】若生欲界住律儀者謂:於三種律儀,或一或二或具而住,即別解脫靜慮無漏。 【唐】住不律儀者:謂屠羊等。 【唐】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者:謂不眠不醉不悶不捨加行,求起表業。 【唐】或先有不失者:謂三緣故先所起表不失:一意樂不息故。二不捨加行故。三限勢未過故。此說由慇重信或猛利纏起表無表乃至未捨。 【唐】若生色界者:彼決定成就身無表業,或亦成就身表。 【發智】有非成就身亦非身業:謂諸異生生無色界。 【唐】彼無色故不成就身;異生故不成就身業,有漏者度界地已捨故,無漏者未得故。 【唐】問:何故有漏色業度界地捨,非無漏耶。 【唐】答:1有漏色業被縛有繫,無漏色業解脫離繫故。 【唐】2有說:有漏色業墮界墮地,無漏墮地而不墮界故。 【唐】3有說:有漏色業同類大種造,能造所造俱有漏故。無漏色業異類大種造,大種有漏,業無漏故。 【唐】由此因緣度界地時:有漏業捨,無漏不捨。 ## 9.異生命終時忍捨·不捨 ### 命終捨忍‹三說› 【唐】問:得忍異生命終時捨忍法不。<font color="#767171">[s7得忍異生,於命終位…]</font> 【唐】(1)a若捨者,何故不墮惡趣。 【唐】b又,若捨者,何故.異生命終時捨,聖者不捨。 【唐】(2)若不捨者,何故.此文及大種蘊,皆不說耶。 *【涼】{<font color="#767171">[s7]</font>問曰:得忍凡夫命終時,為捨忍不。* *【涼】若捨者,a何故不生惡道。若捨者,b何故凡夫捨、聖人不捨。* *【涼】若不捨者,行`[揵=犍【明宮】]`揵度、四大`[犍=揵【宋元宮】下同]`犍度.何故不說耶。如說: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乃至廣說。* 【唐】答: *【涼】答曰:}* ♂pStl"c"♀初師 【唐】1.應言捨。 *【涼】{<font color="#767171">[s7]</font>1.或有說者,捨。* ♂pStl"d"♀不墮惡趣 【唐】問:若爾,彼何故不墮惡趣。 *【涼】問曰:若捨者,何以不生惡道。* 【唐】答:1)由此善根勢力大故。自有善根勢力微劣,雖復成就不障惡趣,況不成就,如生得善。 【唐】或有善根勢力強盛,雖不成就而障惡趣,況復成就如此忍法。是故雖捨不墮惡趣。 【唐】2)復有說者:由此善根身中生故,令招惡趣諸業煩惱遠離,於身畢竟不起。因尚不起,況墮惡趣。如人秋時服於下藥,藥雖不住彼人身中,而彼身中病亦不生,此亦如是。 【唐】3)復有說者:由此善根勢力威猛熏習身故,令招惡趣諸業煩惱,於此身中永不復起。因不起故,不墮惡趣。如師子王所居窟穴,王雖不在餘氣尚存。諸小禽獸無能入者,此亦如是。 【唐】復次,此善根身中如主,勢力強盛。不善如客,勢力衰微。 【唐】復次,此善根意樂增上,樂斷惡法樂修善法。 【唐】復次,此善根身中生已,一切惡趣得非擇滅。非擇滅法無有生者,是以不墮。 【唐】復次,由此善根身中生故,令彼行者墮大法流,由如此義不墮惡趣。 【唐】4)復有說者:由此善根隣近聖道,依聖道力不墮惡趣。如怖怨賊依附於王,依王力故令諸怨賊不敢正視,況能為害。此亦如是。近聖道故,令招惡趣諸業煩惱尚不現行,況墮惡趣。 【唐】5)復有說者:由此善根,守護聖道所住身器。義言此身聖道當住,能招惡趣諸業煩惱應永遠離。如有勝處,王應居止,所司守掌,餘無能住。此亦如是。 【唐】6)復有說者:由此善根身中生故,令彼行者定處人天不居惡趣,如富貴者定居勝處不居卑陋,此亦如是。 【唐】7)有說:此善根加行正勝,令招惡趣諸業煩惱勢力衰微,不復能招惡趣異熟。是故雖捨不墮惡趣。 【唐】8)有說:由此善根增上力故,令彼行者見惡行過失妙行功德。由此惡業必不復生,況墮惡趣。 【唐】9)有說:由此善根增上力故,令彼行者住善意樂,見生死過涅槃勝德,不造惡業,不墮惡趣。 【唐】10)有說:「由此善根增上力故,令彼行者其心調柔,隨順涅槃信根深固,由此雖捨不墮惡趣。」 【唐】11)尊者妙音說曰:由此善根增上力故,令彼行者意樂殊勝,於般涅槃.心常隨順.趣向臨入.欲樂忍可.希求敬愛,由此因緣不造惡業。是故雖捨不墮惡趣。 *【涼】答曰:* *【涼】或有說者,彼善根勢力能爾,雖捨不墮惡道。自有善根雖成就不障惡道,況不成就。所謂生處得善,自有善根雖不成就,能障惡道,況復成就所謂忍也,是故彼善根勢力能障惡道。* *【涼】復有說者,彼善根勢力,能令身中墮惡道煩惱業極令遠離於此身中更不復行。若其不行,何由得墮惡道耶。如人秋時服於下藥,藥亦不住彼人身中,或有與病俱出、或身中自消,而能除去病患永使不起。如是彼善根勢力,令墮惡道諸煩惱業永更不起。* *【涼】復有說者,此善根曾在彼身中,如師子住處,在彼身中雖不成就`[勳=熏【三宮】]`勳著之力,能令惡道諸煩惱業更不復行,況墮惡道。猶如師子所住之處,師子若行不在,其餘小`[*]`狩無能到者,何況在時。* *【涼】復有說者,彼善根住此身中猶如舊住,諸惡道煩惱業住此身中其猶如客。舊住力強,客則不如。* *【涼】復有說者,行者有二種期心:一者期心遠離諸惡、二者期心`[深=染【宋元宮】]`深著善法。以有此二期心故,不墮惡道。是故尊者瞿沙說:彼行者有如是期心,有如是欲、如是忍、如是可、如是意、如是敬、如是愛、如是樂。* *【涼】復有說者,彼惡道已得非數緣滅,諸法已得非數緣滅終不現前。* *【涼】復有說者,彼行者墮法雨駛流河中,不容作餘惡道之業,是以不墮惡道。* *【涼】復有說者,依倚聖道故。彼行者依倚聖道,使此身中惡道煩惱業不現在前,況墮惡道。猶如有人畏於怨家依倚於王,而彼怨家猶尚不能正面視之,何況加害。* *【涼】復有說者,彼行者以此善根,於自身中以守護聖道所住處故。猶如王人先守護王所住之地,一切人民不敢復住。* *【涼】復有說者,彼善根決定作人天處故,若作決定處業必生彼處。猶如貴勝之座處所`[以=已【三宮】]`以定,不應復更坐於餘坐。如是彼善根所住處定亦復如是。* *【涼】復有說者,彼行者以正方便,令彼惡道諸煩惱業更不復行,何況生於惡道。* *【涼】復有說者,彼行者見惡行過患、見善行利益,是故不作惡行墮惡道中。* *【涼】復有說者,有善好期心在此身中,不作惡行墮惡道中。* *【涼】復有說者,以心柔軟故、隨順趣涅槃故、以信根深牢固故,是以不作惡行墮於惡道。* ♂pStl"d"♀聖者不捨 【唐】問:何故異生命終時捨所得忍法,聖者不捨。 *【涼】問曰:若捨者,何以凡夫捨、聖人不捨耶。* 【唐】答: *【涼】答曰:* 【唐】1)異生無有無漏對治以自持御故,此善根命終時捨。 【唐】聖有無漏對治以自持御,是故不捨。==\[zs61聖身見道力所資故]== 【唐】2)有說:異生定力羸劣勢不堅牢,以有漏故。如<u>無膠水</u>雜諸彩色,隨所畫物不得久住,是以故捨。`[彩=采【三宮】]` 【唐】聖者無漏定力堅強,持此善根命終不捨,所說譬喻,翻上應知。 【唐】3)有說:異生無勝止觀,故命終捨;聖者相違,命終不捨。 *【涼】彼凡夫人無聖道對治力以自持御,雖有對治道以自持御,此道羸劣不堅固久住,是以命終時捨。* *【涼】聖人身中有無漏對治道以自持御,彼以無漏定力牢固久住,是以命終時不捨。此中應說合眾`[釆=彩【三宮】]`釆喻。* ♂pStl"c"♀二師 【唐】2.有餘師說:異生命終亦不捨忍。 *【涼】2.復有說者,不捨。* 【唐】問:若爾,此文及大種蘊何故不說。 *【涼】問曰:若不捨者,業犍度.四大犍度.何以不說耶。* 【唐】答: *【涼】答曰:* 【唐】a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涼】或有說者,彼中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是有餘之說。* 【唐】b有說:已說在第三句中:謂諸聖者住胎臟中.成身及業。 【唐】聖有二種:一世俗。二勝義。得此善根名世俗聖,若入聖道名勝義聖。發心出家尚名聖者,況得忍法。 *【涼】復有說者,彼業犍度中亦說,在第三句中說聖人在胎是也。* *【涼】聖人有二種:有名數聖人、實義聖人。得達分善根者謂名數聖人,得正決定者謂實義聖人,是故彼亦說之。若人有一出家之心,猶得名為聖弟子,何況得達分善根者也。* ♂pStl"c"♀三師 【唐】3.有餘師說:此不決定,異生命終有捨不捨。 【唐】a若於忍法恒時加行殷重,加行修習堅牢,彼命終時不捨忍法。 【唐】b若不爾者,命終時捨。如所聽習,若極淳熟.經久不忘,不爾便忘。如慈授子於初生時便能唱言:結有二部乃至廣說。 *【涼】3.復有說者,或有捨者、有不捨者。誰不捨耶。於此善根常懃方便故,作方便、一切時作方便、善受持、善修習者不捨;與上相違捨。`[如=如先【三宮】]`如所聞:若於善根常懃方便,乃至善修習者,雖經生死而常不捨。如彌多羅達子初生之時,便作是言:結有二種乃至廣說。如先所聞:若於善根不懃方便,乃至不善修習,於此身中雖得速捨。如是當知有捨不捨。* ♂pStl"c"♀評曰 【唐】4.==\[評]==如是說者:異生命終定捨忍法,善根劣故。異生依<u>此地</u>.起<u>此類</u>善根,命終還生<u>此地</u>,捨同分故.尚決定捨;況色界法,經<u>欲界</u>生而當不捨。==\[s7]== *【涼】4.評曰:如實義者,凡夫人依<u>彼地</u>生,<u>達分</u>善根.猶有捨者,何況生於<u>他地</u>。{}* ## 10.四生 ### 生有四種 【唐】契經中說:「生有四種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 卵生及種類 【唐】云何卵生。謂諸有情由卵㲉生,當住卵㲉已住今住卵㲉,盛裹破壞卵㲉生等生起現起出已出:謂鵝雁孔雀鸚鵡舍利迦俱枳羅命命鳥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一類人趣,復有所餘由卵㲉生,廣說如上,是名卵生。 ### 胎生及種類 【唐】云何胎生。謂諸有情由胎膜生:當住胎膜已住今住胎膜,盛裹破壞胎膜生等生起現起出已出謂:象馬牛羊駝驢鹿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一類鬼一類人趣復有所餘由胎膜生,廣說如上,是名胎生。 ### 濕生及種類 【唐】云何濕生。謂諸有情由濕氣生:或依草木諸葉窟聚;或依腐肉食糞穢等;或依陂池河海展轉相潤相逼相依生等生起現起出已出謂:蚊蚋蠛蠓百足蚰蜒`[蚑=蚊【宮】]`蚑行蜂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一類人趣復有所餘由濕氣生,廣說如上,是名濕生。 【唐】[問曰.濕生云何.答曰,謂眾生因竹𥯤孔腐樹孔.因臭魚臭肉或因穢食.或因圊廁污泥.或因諸糞除.或因熱氣欝烝.或各各相近.或各各相逼.生等生起等起成轉成有。此云何。答曰:`[蛣=結【明】]`蛣蜣蚊虻`[〔飛〕-【三宮】]`飛蛾`[蠅=蜀【宮】]`蠅虫蟻子,或龍或金翅鳥或人,如是`[比=彼【宮】]`比眾生,因竹𥯤孔腐樹孔.因臭魚臭肉.或因穢食.或因圊廁污泥.或因諸糞除.或因熱氣欝烝.或各各相近.或各各相逼,生等生起等起成轉成有,是謂濕生。] 【唐】[(《增一阿含》大眾部末派)彼云何名為卵生?所謂卵生者,鷄、雀、`[烏=鳥【三聖】]`烏、鵲、孔雀、蛇、魚、`[蟻子之屬=之屬蟻子【三聖】]`蟻子之屬,皆是卵生.是謂名為卵生。 【唐】彼云何名為胎生?`[所謂人及=捨欲界天及人之屬【三】]`所謂人及`[(六)+畜【聖】]`畜生,至二足蟲,是謂名為胎生。 【唐】彼云何名為因緣生?所謂腐肉中虫、廁中虫、如`[尸=屍【聖】]`尸中虫.如是之屬,皆名為因緣生。 【唐】彼云何名為化生?所謂諸天、大地獄、餓鬼、若人、若畜生,是謂名為化生. ### › ### 化生及種類 【唐】云何化生。謂諸有情,生無所託,諸根無缺,支體圓具依處頓生頓起`[〔頓〕-【三宮】]`頓出謂:諸地獄天趣一切中有及一類龍一類妙翅一類鬼一類人趣復有所餘諸有情類生無所託,廣說如上,是名化生。 ### 欲天妙色鳥皆卵生 【唐】問:欲界天中諸妙色鳥,為卵生為化生耶。 【唐】○若卵生者,彼命終已應有尸骸,是則諸天應見穢色。然諸天眾於六處門常對妙境,如契經說:彼眼所見一切可愛適意平等,乃至意所知亦爾。 【唐】○若是化生,前化生中何故不說。 【唐】答:1彼皆卵生。 【唐】問:若爾,彼命終已應有尸骸。云何諸天見穢色耶。 【唐】答:彼命終未久,有暴風飄舉其尸遠棄他處。 【唐】2有餘師說:彼皆化生。 【唐】問:前化生中,何故不說。 【唐】答:1)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彼已攝在前所說一類妙翅鳥中,是以無過。 ### 四生自性 【唐】問:如是四生以何為自性。 【唐】答:四蘊五蘊以為自性謂:欲色界五蘊;無色界四蘊。此中, 【唐】1有說:唯異熟蘊以為自性。 【唐】2有說:亦通長養。 【唐】是名四生自性。 ### 生的名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生。 【唐】答:諸有情類和合而起故名為生。 【唐】問:三界五趣皆和合起,亦名為生,何獨此四。 【唐】答:此四唯令有情數起,亦遍攝有情數,界趣不爾。 【唐】1以界雖遍有情數,而非但有情數起,通非情故。 【唐】2趣雖但有情起,而非遍有情數,不攝中有故。 【唐】由此但四說名為生。 【唐】問:生是何義。 【唐】答:有情現義是生義,有情起義有情出義是生義。 ### 四生界趣分別 【唐】問:於何界趣。有幾生可得。 【唐】答: 【唐】1於欲界中四生可得;色無色界唯有化生,彼受生時無所託故。 【唐】2於五趣中, 【唐】1)天及地獄唯有化生。 【唐】2)有說:鬼趣亦唯化生。 【唐】有說:鬼趣亦有胎生。如餓鬼女白目連曰:我夜生五子,隨生皆自食。晝生五亦然,雖盡而無飽。 【唐】3)傍生人趣皆具四生: 【唐】a)**人卵生者**:昔於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鶴,形色偉麗奇而悅之,遂生二卵。於後卵開出二童子,端正聰慧,年長出家,皆得阿羅漢果。小者名鄔波世羅,大者名世羅。 【唐】又,如毘舍佉母生三十二卵,般遮羅王妃生五百卵等。 【唐】b)人胎生者:如今世人。 【唐】c)`[(`人`)+濕【三宮】]`濕生者:如曼馱多.遮盧.鄔波遮盧.鴿鬘.菴羅衛等。 【唐】d)人化生者:如劫初人。 ### 四生有情得聖法已不受卵濕生 【唐】四生有情,皆受生已容得聖法;得聖法已,必更不受卵濕二生。 【唐】問:何故爾耶。 【唐】答:1卵濕二生性多愚昧,聖者聰慧故不受彼生。 【唐】2有說:卵濕二生法爾與聖性相違故,聖者不受。 【唐】3有餘師說:彼二生類多惡意樂多害意樂。聖者不爾,意樂唯善。 【唐】4有說:彼二生類多行惡戒沈溺苦海。聖者已得聖所愛戒堅固浮囊能越度彼。 【唐】5有說:卵濕二生是傍生類。聖者已得彼非擇滅。 【唐】6有說:卵濕二生多相迫迮。聖者不爾,多寬大業。 【唐】※ 由如此義,聖者不受彼二生類。 【唐】1有餘師說:聖樂獨處厭怖重生,而濕生者類多繁雜,諸卵生者類經再生謂:出母胎及出卵㲉。故世間說:梵志沙門。鳥名再生,象名再飲。是以聖者不受彼生。 【唐】2有餘師說:卵濕二生多無依怙。聖者成就勝依怙法故不受彼生。 【唐】由此,有如是說:`[若=苦【三】]`若菴羅衛有勝依怙,則不應為摩健地迦之所陵辱。`[陵=凌【宮】]` 【唐】3尊者妙音說曰:父所生趣,子還生中。此說意言:如近佛地諸大菩薩是眾聖之父,彼定不受卵濕二生,得果聖子亦復如是。 【唐】※ 由此所說諸因緣故,聖必不受卵濕二生。 ### 四生何者最廣 【唐】問:如是四生何者最廣。 【唐】1有作是說:卵生最廣。如聞外國諸山谷中,隨所在處卵皆充滿,象等踐蹋都不覺知。 【唐】2有餘師言:胎生最廣。如聞外國有一蝦蟇生七畦子;一魚遊歷七陂池中生子充滿。 【唐】3有餘師說:濕生最廣。所以者何。若於雨際設有聚集腐肉糞等,下自金輪上至梵世而彼一切悉可為虫。如是諸虫皆濕生攝。 【唐】4==\[評]==如是說者:化生最廣。攝二趣全三趣少分及一切中有皆化生故。 【唐】又,二界全一界少分皆化生故,於欲界中三生加行亦化生故。 ### 四生中化生最勝 【唐】問:如是四生何者最勝。 【唐】答:化生最勝。 【唐】問:若爾,何故最後身菩薩不受化生。 【唐】答:1二出世時不和合故:謂劫初時人受化生,爾時佛不出世;至劫減時佛出于世,爾時人無化生。 【唐】2復有說者:化生輕飄,不堪與佛力無畏等功德山王作依止故。 【唐】3復有說者:一切化生其身微弱,不能荷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重擔故。 【唐】4復有說者:若受化生,便無親族眷屬等事,而彼皆是妙業之果。菩薩長夜勤修妙業極圓滿故不受化生。 【唐】5復有說者:菩薩長夜精進熾然造作增長感父母業,菩薩父母亦於長夜修習感聖子業。若受化生則二所修俱空無果,是以不受。 【唐】6有說:欲顯菩薩一切尊勝。所謂智見族姓位等,以是義故不受化生。 【唐】7有說:為斷眾生族姓慢故,依勝族姓,不受化生。 【唐】8有說:欲攝引樂在家者令入法故不受化生。若受化生彼當說言:佛無親屬,故毀家法豈比我等。若菩薩生剎帝利家,宗親強盛而能厭捨如棄涕唾,開甘露門成等正覺,則彼皆生希有之想,所說敬受。 【唐】9有說:「菩薩欲為法幢作內外護故不受化生。諸佛皆有內護外護:內謂菩提分法;外謂親屬。若無外護,當為外道惡黨所壞故。佛世尊度諸釋種以護正法,由此乃至六群苾芻亦言:若有外道來惱佛者,佛若不制,我等亦能以力伏彼。」 【唐】10有說:欲止外道謗故不受化生。謂佛親從覩史多宮歿,身光赫奕`[弈›奕]`照大千世界。入於母胎十月滿已,從母胎出即行七步,自稱獨尊。出家苦行,詣菩提樹成等正覺。尚被謗言過百劫後大幻當出,無父無母食噉世間,若受化生便增誹謗,是故菩薩不受化生。 【唐】11有說:「為欲饒益當來諸有情故不受化生。所以者何。若受胎生便有遺身,般涅槃後雖越千載,無量有情乃至若能於遺身界,如芥子許起慇淨心, 恭敬供養獲無邊福,生天受樂得般涅槃。若受化生便無是事。所以者何。化生命終如燈光滅,無遺餘故。」 【唐】此中,因論生論: 【唐】問:何故化生,命終無遺餘耶。 [s39](婆沙031-040#^z35uvo) 【唐】答:1)由彼生時諸根頓起,所以歿時`[歿=終【三宮】]`亦復頓滅。如人戲水乍出乍沒。 【唐】2)復有說者:化身輕妙如雲如電,亦如風焰。滅已無餘,莫知方所。 【唐】3)復次,化生造色增,餘三生大種增。由造色增故,滅則頓滅。 【唐】4)復次,化生根法增,餘三生非根法增。由根法增故,滅則頓滅謂:化生者,所受身形髮爪等物無根法少。 ^yatqd6 【唐】問:若化生死無遺餘者,何故經說.化生妙翅鳥取化生龍為食耶。 【唐】答:1)以不知故取之為食,然不充飢。 【唐】2)有說:彼龍未死之頃暫得充飢,死已還飢,飢復取食,無違經過。 【唐】3)復有說者:諸化生龍其身精妙,如酥油等`[酥=蘇【宋宮】]`纔吞入腹便成食事。 【唐】4)或有說者:化生妙翅鳥`[〔鳥〕-【三宮】]`多諸巧便得化生龍,以足按頸從尾吞之,命未絕來.能作食事,死則不爾。 【唐】5)有餘師說:彼妙翅鳥食化生龍時,涎液先流.爛腦隨下,與龍俱咽,食事便成,非化生龍獨成食事。 【唐】問:餘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大地獄中,有黑駮狗肥壯暴惡,撲諸有情臥鐵地上,摑裂其腹噉食腸肚。」 【唐】答:a)由彼腸肚未離身來,暫得充飢,故說為食。 【唐】b)有說:由彼受罪有情惡業力故,但令受苦非作食事。 ^dvddrp ## 11.身和身·語·意業之成就 ### 2.身與語業成就四句 【發智】若成就身,彼成就語業耶。 【唐】答:應作四句:有成就身,非語業。有成就語業,非身。有成就身,亦語業。有非成就身,亦非語業。 ### { 【唐】【補充發智論文】答:應作四句: 【唐】有成就身,非語業謂:1處卵㲉。2若諸異生住胎藏中。3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都無語表;4設有而失。 【唐】有成就語業非身謂:諸聖者生無色界。 【唐】有成就身亦語業謂:1諸聖者住胎藏中。2若生欲界住律儀。3若住不律儀。4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語表;5或先有不失。6若生色界。 【唐】有非成就身亦非語業謂:諸異生生無色界。 ### } 【唐】此皆如前身對身業中說,差別者此說語表。以身業語業繫地有無必無別故。 ### 3.身與意業成就分別 【發智】若成就身,彼成就意業耶。 【唐】答:諸成就身,彼定成就意業;有成就意業,非身謂:生無色界。 ### 1.1.成就身與成就身語業四句 【發智】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語業耶。 【唐】答:有成就身,非身業語業謂:1處卵㲉。2若諸異生住胎藏中。3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語表,4設有而失。 【唐】有成就身及身業,非語業謂:(1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2或先有不失)無語表,3設有而失。 【唐】有成就身及語業,非身業謂:(1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語表,2或先有不失)無身表,3設有而失。 【唐】有成就身及身業語業謂:1諸聖者住胎藏中。2若生欲界住律儀;3若住不律儀;4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語表;5或先有不失。6若生色界。 ### 1.2.成就身業語業與成就身四句 【發智】設成就身業語業,彼成就身耶。 【唐】答:或成就或不成就。 【唐】云何成就。謂如前說。 【唐】云何不成就。謂諸聖者生無色界。 ### 2.1.成就身與成就身業意業之分別 【發智】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意業耶。 【唐】答:有成就身及意業,非身業謂:1處卵㲉。2若諸異生住胎藏中。3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表,4設有而失。 【唐】有成就身及身業意業謂:1諸聖者住胎藏中。2若生欲界住律儀;3若住不律儀;4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5或先有不失。6若生色界。 ### 2.2.成就身業意業與成就身之分別 【發智】設成就身業意業,彼成就身耶。 【唐】答:或成就或不成就。 【唐】云何成就。謂如前說。 【唐】云何不成就。謂諸聖者生無色界。 ### 3.1.成就身與成就語業意業之分別 【發智】若成就身,彼成就語業意業耶。 【唐】答:有成就身及意業,非語業。 【唐】有成就身及語業意業。 【唐】此皆如前身對身業意業中說。差別者,此說語表。 ### 3.2.成就語業與成就意身業之分別 【發智】設成就語業意業,彼成就身耶。 【唐】答:或成就或不成就。亦如彼說。 ### 1.成就身與成就身業語業意業之分別 【發智】若成就身,彼成就身業語業意業耶。 【唐】答:有成就身及意業,非身業語業。 【唐】有成就身及身業意業,非語業。 【唐】有成就身及語業意業,非身業。 【唐】有成就身及身業語業意業。 【唐】此皆如前身對身業語業中說。 【唐】以意業一切時皆成就故。 ### 2.成就身業語業意業與身之分別 【發智】設成就身業語業意業,彼成就身耶。 【唐】答:或成就或不成就。亦如彼說。 ### 1.身業與語業成就四句 【發智】若成就身業,彼成就語業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成就身業,非語業謂:1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2或先有不失,無語表;3設有而失。 【唐】有成就語業非身業謂:1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語表,2或先有不失,無身表;3設有而失。 【唐】有成就身業亦語業謂:1諸聖者住胎藏中。2若生欲界住律儀,3若住不律儀;4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語表;5或先有不失。6若生色界。7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唐】有非成就身業亦非語業謂:1處卵㲉。2若諸異生住胎藏中。3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語表,4設有而失。5若諸異生生無色界。 ### 2.身業與意業成就之分別 【發智】若成就身業,彼成就意業耶。 【唐】答:諸成就身業,彼成就意業。 【唐】有成就意業非身業謂:1處卵㲉。2若諸異生住胎藏中。3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身表,4設有而失。5若諸異生生無色界。 ### 1.成就身業彼與成就語業意業之分別 【發智】若成就身業,彼成就語業意業耶。 【唐】答:有成就身業及意業,非語業謂:1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2或先有不失,無語表,3設有而失。 【唐】有成就身業及語業意業謂:1諸聖者住胎藏中。2若生欲界住律儀;3若住不律儀;4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語表;5或先有不失。6若生色界。7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 2.成就語業意業與成就身業之分別 【發智】設成就語業意業,彼成就身業耶。 【唐】答:或成就或不成就。 【唐】云何成就。謂如前說。 【唐】云何不成就。謂:1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語表,2或先有不失,無身表;3設有`[而=不【明】]`而失。 ### 3.成就語業與意業成就之分別 【唐】若成就語業,彼成就意業耶。 【唐】答:諸成就語業,彼成就意業。 【唐】有成就意業,非語業。此如前身業對意業說,差別者,此說語表。 ### 總略義 【唐】此上所說,總略義者,所謂: 【唐】1彼身:若生無色界定不成就, 【唐】生欲色界則定成就。 【唐】2彼身業語業: 【唐】1)若在卵㲉,異生處胎藏中及諸異生生無色界定不成就。 【唐】2)一切聖者,色界異生,及欲界異生住善惡戒者皆定成就。 【唐】3)餘或成就,或不成就。 【唐】3意業一切皆定成就。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一</b>☗s121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唐)+三藏【明】*]`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業蘊第四中害生納息第三之四 ## 12.業和異熟果離染時的關係〖離染果異熟〗 ### 造論的理由 【發智】若業未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耶。----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犢子部說:五部業所得異熟亦通五部。 【唐】欲止彼意,顯業雖通五部,而彼異熟唯修所斷,故作斯論。 ### ‹業異熟.離未離染› 【發智】若業未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耶。 【唐】答:諸業未離染,彼業異熟定未離染。 【唐】或有業異熟未離染,彼業已離染,謂預流者:見所斷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 【唐】應知此中,1或有業先離染,後異熟方離染;2或有業與彼異熟俱時離染。 【唐】3必無異熟先得離染,後時彼業方得離染。 【唐】謂:1(1)四法忍時,令四部所攝諸不善業先得離染,非彼異熟。 【唐】(2)又,離欲界染前八無間道時,令前八品修所斷諸不善業先得離染,非彼異熟。(3)彼諸異熟要至第九無間道時方得離染。 【唐】是名業先離染,後彼異熟方得離染。 【唐】2(1)若離欲界染第九無間道時,令第九品諸不善業,一切不善身業語業,欲界善業,及彼諸異熟俱時離染。 【唐】(2)離初靜慮染第九無間道時,令初靜慮業及彼異熟俱時離染。 【唐】(3)如是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染第九無間道時,令非想非非想處業,及彼異熟俱時離染。 【唐】如是名為業與異熟俱時離染。 【唐】以非色不善業,五部所攝亦九品道斷。 【唐】諸不善色業,有漏善業,一切異熟唯修所斷,唯上上品道斷故,是名此處略毘婆沙。 【唐】然此中依二業作論:謂見所斷修所斷故作是說。 【唐】【若依五業】作論者:則不應言謂預流者見所斷業---乃至廣說。應作是說謂: 【唐】未離欲染者: 【唐】1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 【唐】2集智已生滅智未生,見苦集所斷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 【唐】3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見苦集滅所斷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 【唐】4道智已生未離欲界染者:見苦集滅道所斷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 ### 【已離欲染者】 【唐】51)離欲界染一品,乃至八品時,彼八品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 【唐】2)離欲界染第九無間道時,彼第九品業一切不善身語業欲界善業及彼諸異熟俱時離染。 【唐】3)離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第九無間道時,諸地善業及彼異熟俱時離染。 【唐】※而不作是說者,由依二業而作論故。 ### 業已離染與異熟離染之關係 【發智】若業已離染,彼業異熟已離染耶。 【唐】答:諸業異熟已離染,彼業定已離染。 【唐】或有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謂預流者見所斷業已離染,彼業異熟未離染。 【唐】此中分別廣如前說。 ## 13.業之異熟分別及五果論 ### 作論的理由 【發智】若業有果,彼業皆有異熟耶。---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邪宗顯正義故。 【唐】謂有外道執一切善惡業無果異熟。 【唐】為止彼意,顯一切業無不有果,諸有漏善及不善業皆有異熟,故作斯論。 ### 五果 【唐】然契經中說:「果有五種:一等流果。二異熟果。三離繫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 ^fk6jq9 【唐】等流果者:謂善生善,不善生不善,無記生無記。 【唐】異熟果者:謂諸不善有漏善法所招異熟,因是善惡,果唯無記。異類而熟,故立異熟名。 ^rq7jli 【唐】離繫果者:謂無間道斷諸煩惱。此無間道: 【唐】1以煩惱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唐】2以解脫道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唐】3以後等勝自類諸道為等流果。 【唐】4若無間道以能於先來諸煩惱斷集得作證,此無間道以彼煩惱斷,但為士用果。 【唐】此則總說,若別說者, 【唐】苦法智忍: 【唐】1以彼欲界見苦所斷十隨眠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唐】2以苦法智品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唐】3以後等勝諸無漏道為等流果。 【唐】※ 如是----乃至道類智忍, 【唐】1以色無色界見道所斷十四隨眠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唐】2以道類智品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唐】3以後等勝諸無漏道為等流果。 【唐】4以三界見苦集滅所斷,及欲界見道所斷諸隨眠等斷集得作證。此道類忍以彼諸斷為士用果。 【唐】諸預流者: 【唐】於一來果求作證時, 【唐】1初五無間道,以彼五品隨眠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唐】2以五解脫道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唐】3以後等勝自類諸道為等流果。 【唐】1第六無間道以第六品隨眠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唐】2以第六解脫道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唐】3以後等勝自類諸道為等流果。 【唐】4以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前五品隨眠等斷集得作證。此第六無間道以彼諸斷為士用果。 【唐】諸一來者: 【唐】於不還果求作證時,無間道起能斷欲界修所斷四隨眠; 【唐】1若斷第七及第八品,此無間道以彼二品隨眠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唐】2以二解脫道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唐】3以後等勝自類諸道為等流果。 【唐】1若斷第九品一無間道,以第九品隨眠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唐】2以第九解脫道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唐】3以後等勝自類諸道為等流果。 【唐】4以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前八品隨眠等斷集得作證。此第九無間道以彼諸斷為士用果。 【唐】諸不還者: 【唐】於無學果求作證時,無間道起能斷色無色界修所斷六隨眠: 【唐】1若斷初靜慮染一品乃至九品,此九無間道以彼九品隨眠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唐】2以九解脫道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唐】3以後等勝自類諸道為等流果。 【唐】4如是---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前八無間道以彼八品隨眠等斷為離繫ᅟ 果及士用果。 【唐】5以八解脫道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唐】6以後等勝諸無漏道為等流果。 【唐】1金剛喻定以第九品隨眠等斷為離繫果及士用果。 【唐】2以初盡智品為等流果及士用果。 【唐】3以後等勝諸無漏道為等流果。 【唐】4`[以=及【宮】]`以三界見所斷及下八地修所斷,并非想非非想處修所斷前八品隨眠等斷集得作證。此金剛喻定以彼諸斷為士用果。 【唐】若諸異生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斷染諸無間道以彼諸斷諸解脫道及後等勝自類諸道,為果多少,如理應思。 【唐】士用果者:若法由彼士用故成此法,說為彼士用果。 【唐】增上果者:若法由彼增上所起,當知此法是彼增上及增上果;是餘增上,非增上果。 【唐】1謂後生諸法是前法增上及增上果;前生諸法是後法增上,非增上果; 【唐】2未來諸法是過現法增上及增上果;過現諸法是未來法增上,非增上果; 【唐】3未來現在法是過去法增上及增上果;過去諸法是未來現在法增上,非增上果。 ^qq0jll 【唐】問:士用果增上果何差別。==\[[s21](婆沙021-030#d2士用增上果別)問:士用果與增上果,有何差別。]== 【唐】答:1諸所作事,於能作者.是士用果及增上果;於能受者.唯增上果。 【唐】如稼穡等所作諸事,於農夫等.是士用果及增上果;於受用者.唯增上果。 【唐】2士用力起.名士用果;增上力起.名增上果。 【唐】增上力寬,不障礙故;士用力狹,能引證故。 【唐】是名二果差別。 ^67y4dh ### 西方諸師九果說 【唐】西方諸師說果有九種,謂於前五更加四種:一安立果。二加行果。三和合果。四修習果。 【唐】1安立果者:謂依風輪安立水輪,復依水輪安立金輪,復依金輪安立大地,復依大地安立一切情非情數。此中後後是前前果,餘安立果類此應知。 【唐】2加行果者:謂不淨觀或持息念為加行故,漸次引起盡無生智。餘加行果類此應知。 【唐】3和合果者:謂眼色和合生眼識,乃至意法和合生意識。餘和合果類此應知。 【唐】4修習果者:謂由色界道起欲界化及欲界語。此化及語是修習果。餘修習果亦爾。 【唐】==\[評曰]==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此中後四即前五攝,彼即士用增上果故。 ### ‹略毘婆沙› 【唐】應知: 【唐】1世俗對治道業,具由五果說名有果; 【唐】彼加行解脫勝進道業及餘不善善有漏業,由四果故說名有果,除離繫果。 【唐】2若諸無漏對治道業,亦由四果說名有果,除異熟果; 【唐】彼加行解脫勝進道業及無記業,由三果故說名有果,除離繫果及異熟果。 【唐】是名此處略毘婆沙。 ### 業果及異熟之關係 【發智】若業有果,彼業皆有異熟耶。 【唐】答:諸業有異熟,彼業皆有果。 【唐】應知此業:或由五果或由四果,說名有果。 【發智】或有業有果,彼業無異熟:謂無記業無漏業。 【唐】應知此業:或由四果或由三果,說名有果。然無異熟,不堅實故,無愛潤故。 【發智】若業無果,彼業皆無異熟耶。答:無有業無果。 【唐】謂一切業:或由五果或由四果或由三果,說有果故。 【發智】或有業無異熟:謂無記業無漏業。 【唐】如前說。 ### 業皆有果之通經 【唐】問:若一切業皆有果者,佛所說頌當云何通。如說:「如花雖可愛,有色而無香。如是有妙語,無果無所作。」 【唐】答:依說法者。佛說此頌, 【唐】1謂說法時,彼聽法者不能信受如教奉行,名為無果; 【唐】2或說法者雖復善說,而不能行,故言無果; 【唐】3或先有所言許施他物,後不能惠,故言無果。 【唐】問:餘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有命樂惛眠,空無果無義,無味無勝利,都無有出生。」 【唐】答:有覺寤時能逮勝德,樂睡眠故虛越此時。世尊依彼,說如是頌。 【唐】問:若樂睡眠空無果者,餘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寧可睡眠,勿餘尋伺。」 【唐】答`[答=若【三】]`:有覺寤時起惡尋伺,鬪諍惱亂無量有情。佛為誡彼,故作是說。 【唐】由此義故,經有別意,非謂諸業都無有果。 ## 14.善·不善業顛倒不顛倒之四句・見聞覺知〖不善顛倒等〗 ### 不善業與顛倒四句分別 【發智】若業不善,彼業皆顛倒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業不善,彼業非顛倒:謂如有一見有因果,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業有業果異熟,而行身語意惡行。 【唐】問:何因緣故彼行惡行。 【唐】答:三因緣故:一由時故。二由處故。三由補特伽羅故。 【唐】1由時故者:謂五濁增時,諸有情類,威德損減喜造諸惡,在彼時故亦行惡行。 【唐】2由處故者:謂生達絮蔑戾車`[蔑=篾【三宮】]`中,諸有情類,其性愚鄙多造惡業,生彼處故亦行惡行。3由補特伽羅故者:謂有一類得惡行眾同分,其性獷暴多造惡業,如屠羊等諸不 【唐】律儀,親近彼故亦行惡行。 【唐】應知此業:1)由自性故說名不善,是身語意惡行攝故。 【唐】2)由所依故名非顛倒,是有作見不愚因果,正見身中所等起故。 【唐】如寶器中盛諸糞穢。 【發智】有業顛倒,彼業非不善:謂如有一見無因果,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業無業果異熟,而行身語意妙行。 【唐】問:何因緣故彼行妙行。 【唐】答:三因緣故:一由時故。二由處故。三由補特伽羅故。 【唐】1由時故者:謂五濁不增時,諸有情類,具大威德,好修諸善。在彼時故,雖不樂為亦行妙行。 【唐】2由處故者:謂生中國諸有情類,其性聰敏`[聰敏=聰慜【宋元宮】]`志意調柔,多修善業。生彼處故,雖不樂為亦行妙行。 【唐】3由補特伽羅故者:謂有一類得妙行眾同分,其性和雅多修善業,如住律儀。親近彼故,雖不樂為亦行妙行。 【唐】應知此業:1)由所依故說名顛倒,是無作見愚於因果,邪見身中所等起故。 【唐】2)由自性故名非不善,是身語意妙行攝故。 【唐】如穢器中盛諸珍寶。 【發智】有業亦不善,亦顛倒:謂如有一見無因果: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業無業果異熟,復行身語意惡行。 【唐】問:何因緣故彼行惡行。 【唐】答:三因緣故如前說。應知此業: 【唐】1由自性故說名不善,以身語意惡行攝故。 【唐】2由所依故復名顛倒,是無作見愚於因果,邪見身中等所起故。 【唐】如穢器中盛諸糞穢。 【發智】有業非不善,非顛倒:謂如有一見有因果,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業有業果異熟,復行身語意妙行。 【唐】問:何因緣故彼行妙行。 【唐】答:三因緣故如前說。 【唐】應知此業:1由自性故名非不善,以身語意妙行攝故。 【唐】2由所依故名非顛倒,是有作見不愚因果,正見身中等所起故。 【唐】如寶器中盛諸珍寶。 ### 善業與不顛倒四句分別 【發智】若業是善,彼業不顛倒耶。 【唐】答:應作四句:謂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廣如前說。 ### 不善業與顛倒四句有異 【唐】復次,於此有異解釋。 【唐】若業不善,彼業皆顛倒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業不善,彼業非顛倒:謂如有一於見有不見想。他問:「言汝見不。」 【唐】彼或自為或為他或為名利,便覆此想此忍此見此欲,答言:「我見。」 【唐】應知此業:1由想力故名為不善,以覆想說故。 【唐】2由所說事名非顛倒,於見言見故。 【唐】有業顛倒,彼業非不善。謂如有一於見有不見想。他問言:汝見不。 【唐】彼不自為不為他不為名利不覆此想此忍此見此欲,答言:「不見。」 【唐】應知此業:1由所說事名為顛倒,以於見言不見故。 【唐】2由想力故名非不善,以不覆想而說故。 【唐】有業亦不善,亦顛倒:謂如有一於見有見想:他問言:「汝見不。」 【唐】彼或自為或為他或為名利便覆此想此忍此見此欲,答言:「不見。」 【唐】應知此業:1由想力故名為不善,以覆想而說故。 【唐】2由所說事復名顛倒,以於所見言不見故。 【唐】有業非不善,非顛倒:謂如有一於見有見想,他問言:「汝見不。」 【唐】彼不自為不為他不為名利,不覆此想此忍此見此欲,答言:「我見。」 【唐】應知此業:1由想力故名非不善,以不覆想而說故。 【唐】2由所說事名非顛倒,以於所見說言見故。 ### ‹總別有二十四句› 【唐】1如於所見作四句,如是於所聞覺知亦各作四句。 【唐】2如於所見聞覺知各作四句,如是於所不見聞覺知亦各作四句。 【唐】3如以不善對顛倒作八四句,如是以善對不顛倒應知亦爾,是則合成十六四句, 【唐】4及前二四句成十八四句。 【唐】5復總以不善九小四句,及善九小四句,各為一大四句。 【唐】是故總別有二十四句。 【唐】此中,眼識所受名見,耳識所受名聞,三識所受名覺,意識所受名知。 【唐】說四境故,見聞覺知.是根非識,然舉識者,顯眼等根必由識助方能取境,以同分根能有作用,非彼同分故。 ^czis0k 【唐】問:何故眼等三識所受各立一種,而鼻舌身三識所受合立一種名為覺耶。 【唐】1尊者世友說曰:三識所緣皆唯無記,境無記故,根立覺名。又,以三根唯取至境,與境合故,立以覺名。 【唐】2大德說言:唯此三根境界鈍昧.猶如死尸,故發識時,說名為覺。 【唐】3有餘師言:眼耳二識依自界,緣自他界;意識依自他界,緣自他界,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依自界,唯緣自界,故彼所受合立一種。如自界他界,同分不同分說亦爾。==\[[s149](婆沙131-150#^2kgtx4)何故生欲界得起色界眼耳根現在前,非鼻舌身根耶。]== 【唐】4有餘師言:眼耳二識依同分,緣同分不同分;意識依同分不同分,緣同分不同分。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依同分,唯緣同分,故彼所受合立一種。此說界同分。 ^t908rt 【唐】5有說:眼耳二識依無記緣三種,意識依三種緣三種,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依無記,唯緣無記,故彼所受合立一種。 【唐】6有說:眼耳二識依近緣近遠,意識依近遠緣近遠,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依近緣近,故彼所受合立一種。此三根境無間而住,方能發識,故名為近。 【唐】7有說:眼耳二識或所依大所緣小,或所緣大所依小,或所依所緣等:眼識所依大所緣小者,如見毛端等;所緣大所依小者如見山等;所依所緣等者,如見蒲桃果等`[蒲桃=蒲萄【明】]`。如是耳識如量應知。意識所依雖不可說其量大小,而所緣境或小或大,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所依所緣大小量等故,彼所受合立一種。隨所依根極微多少,與爾所境極微合時,方能發生鼻等識故。 【唐】8有說:眼等三識緣業非業,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緣非業,故彼所受合立一種。 【唐】9有說:眼等三識緣持戒犯戒及緣餘法,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緣餘法,故彼所受合立一種。 【唐】10有餘師言:眼等三識通緣律儀不律儀及餘法,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緣餘法,故彼所受合立一種。 【唐】11有說:眼等三識通緣表及餘法,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緣餘法,故彼所受合立一種。 【唐】12有說:眼等三識通緣染不染法,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緣不染,故彼所受合立一種。 【唐】13有說:眼等三識通緣妙行惡行及緣餘法,故彼所受各立一種。鼻等三識唯緣餘法,故彼所受合立一種。 【唐】由此所說,見聞覺知,隨識依緣有別有總。 【唐】=={[雜心](心論雜心1#^rsfk60):彼三界,以方便得.離欲得.修得神通性,四支五支定果,是故彼隨生各別建立。餘三隨生.無彼相分故,共建立一。}== ^xdqasr ## 15.三界繫不繫和業之成就關係〖繫不繫成就〗 ### 15.不善業與色無色界繫業成就之分別 【發智】若成就不善業,彼成就色無色界繫業耶。 【唐】答:諸成就不善業,彼定成就色無色界繫業。 【唐】謂生欲界:1若斷善根,彼定成就不善業及色無色界繫一業:謂染污業。 【唐】2不斷善根,1)未得色界善心者亦爾。 【唐】2)若已得色界善心,未離欲界染,彼成就不善業,及色界繫二業:謂善染污;無色界繫一業:謂染污。 【發智】有成就色無色界繫業,非不善業:謂生欲界已離欲界染;若生色界。 【唐】謂生欲界: 【唐】1已離欲界染, 【唐】1)若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繫三業:謂善染污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一業:謂染污。 【唐】2)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三業:謂善染污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二業:謂善染污。 【唐】2若已離色界染,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謂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二業:謂善染污。 【唐】3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謂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一業:謂善。 【唐】若生色界者: 【唐】1謂若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繫三業:謂善染污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一業:謂染污。 【唐】2若已得無色界善心, 【唐】1)未離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三業:謂善染污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二業:謂善染污。 【唐】2)若已離色界染,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謂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二業:謂善染污。 【唐】3)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謂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一業:謂善。 ### 2. 【發智】若成就欲界繫善業,彼成就色無色界繫業耶。 【唐】答:諸成就欲界繫善業,彼定成就色無色界繫業。 【唐】有成就色無色界繫業,非欲界繫善業:謂斷善根補特伽羅;若生色界。 【唐】※ 謂若成就欲界善業, 【唐】1未得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無色界繫一業。(染污) 【唐】2若已得色界善心, 【唐】1)未離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善染污)無色界繫一業(染污)。 【唐】2)若已離欲界染,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一業(染污)。 【唐】3若已得無色界善心, 【唐】1)未離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 【唐】2)若已離色界染,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及成就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 【唐】3)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及成就無色界繫一業(善)。 【唐】1若斷善根,彼成就色無色界繫一業。(染污) 【唐】2若生色界: 【唐】1)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一業(染污)。 【唐】2)若已得無色界善心, 【唐】a)未離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 【唐】b)若已離色界染,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 【唐】c)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一業(善)。 【唐】※ 前斷善根此生色界俱不成就欲界繫善業,已斷善根故,已捨彼善故。 ### 3. 【發智】若成就欲界繫善業,彼成就色無色界繫善業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成就欲界繫善業,非色無色界繫善業:謂生欲界不斷善根未得色界善心。 【唐】有成就色無色界繫善業,非欲界繫善業:謂生色界得無色界善心。 【唐】有成就欲界繫善業,亦色無色界繫善業:謂生欲界得無色界善心。 【唐】有非成就欲界繫善業,亦非色無色界繫善業:謂斷善根補特伽羅。 ### 4. 【發智】若成就欲界繫業,彼成就色界繫業耶。 【唐】答:如是。 【唐】設成就色界繫業,彼成就欲界繫業耶。 【唐】答:如是。 【唐】謂生欲界: 【唐】1若斷善根,彼成就欲界繫二業(不善無覆無記)色界繫一業(染污)。 【唐】2若不斷善, 【唐】1)而未得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繫三業色界繫一業(染污)。 【唐】2)若已得色界善心, 【唐】a)未離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三業色界繫二業(善染污)。 【唐】b)若已離欲界染,未離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二業 (善無覆無記)色界繫三業。 【唐】c)若已離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 【唐】若生色界: 【唐】1未離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一業(善)色界繫三業。 【唐】2若已離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一業(善)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 ### 5. 【發智】若成就欲界繫業,彼成就無色界繫業耶。 【唐】答:諸成就欲界繫業,彼成就無色界繫業。 【唐】謂生欲界: 【唐】1若斷善根,彼成就欲界繫二業(不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一業(染污)。 【唐】2若不斷善根, 【唐】1)未離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一業(染污)。 【唐】2)若已離欲界染, 【唐】a)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一業(染污)。 【唐】b)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 【唐】3)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一業(善)。 【唐】若生色界: 【唐】1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繫一業(善)無色界繫一業(染污)。 【唐】2若已得無色界善心, 【唐】1)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一業(善)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 【唐】2)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一業(善)無色界繫一業(善)。 【發智】有成就無色界繫業,非欲界繫業:謂生無色界補特伽羅。 【唐】謂生彼界: 【唐】1若未離彼界染, 【唐】1)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三業。 【唐】2)若不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 【唐】2若已離無色界染, 【唐】1)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 【唐】2)若不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一業(善)。 【唐】3俱不成就欲界繫業,已捨彼故。 ### 6. 【發智】若成就欲界繫業,彼成就不繫業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成就欲界繫業,非不繫業:謂諸異生生欲色界。 【唐】有成就不繫業,非欲界繫業:謂諸聖者生無色界。 【唐】有成就欲界繫業,亦不繫業:謂諸聖者生欲色界。 【唐】有非成就欲界繫業,亦非不繫業:謂諸異生生無色界。 ### 7. 【發智】若成就色界繫業,彼成就無色界繫業耶。 【唐】答:諸成就色界繫業,彼定成就無色界繫業。 【唐】謂生欲界: 【唐】1若未得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繫一業(染污)無色界繫一業(染污)。 【唐】2若已得色界善心, 【唐】1)未離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善染污)無色界繫一業(染污)。 【唐】2)若已離欲界染,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一業(染污)。 【唐】3若已得無色界善心, 【唐】1)未離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 【唐】2)若已離色界染, 【唐】a)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 【唐】b)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一業(善)。 【唐】若生色界: 【唐】1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一業(染污)。 【唐】2若已得無色界善心, 【唐】1)未離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 【唐】2)若已離色界染,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 【唐】3)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一業(善)。 【發智】有成就無色界繫業,非色界繫業:謂諸有情生無色界。 【唐】謂生彼界: 【唐】1若未離無色界染, 【唐】1)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三業。 【唐】2)若不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 【唐】2若已離無色界染, 【唐】1)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 【唐】2)若不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一業(善)。 ### 8. 【發智】若成就色界繫業,彼成就不繫業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成就色界繫業,非不繫業:謂諸異生生欲色界。 【唐】有成就不繫業,非色界繫業:謂諸聖者生無色界。 【唐】有成就色界繫業,亦不繫業:謂諸聖者生欲色界。 【唐】有非成就色界繫業,亦非不繫業:謂諸異生生無色界 ### 9. 【發智】若成就無色界繫業,彼成就不繫業耶。 【唐】答:諸成就不繫業,彼定成就無色界繫業。 【唐】謂諸聖者生欲色界: 【唐】1若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不繫學業無色界繫一業(染污)。 【唐】2若已得無色界善心, 【唐】1)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不繫學業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 【唐】2)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不繫無學業無色界繫一業(善)。 【唐】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唐】1未離無色界染, 【唐】1)起異熟生心,彼成就不繫學業無色界繫三業。 【唐】2)若不起異熟生心,彼成就不繫學業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 【唐】2若已離無色界染, 【唐】1)起異熟生心,彼成就不繫無學業無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 【唐】2)若不起異熟生心,彼成就不繫無學業無色界繫一業(善)。 【發智】有成就無色界繫業,非不繫業:謂諸異生。 【唐】若生欲色界: 【唐】1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一業(染污)。 【唐】2若已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 【唐】若諸異生生無色界: 【唐】1若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三業。 【唐】2若不起異熟生心,彼成就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 ## 16.三界繫不繫和成就四業之生處〖命終受生處〗 【發智】若成就欲界色界無色界繫不繫業,彼命終生何處。 【唐】答:或欲界或色界或無色界或無生處。 【唐】謂諸聖者,若生欲界: 【唐】1未離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三業色界繫二業(善染污)無色界繫一業(染污)不繫學業;彼命終生欲界。 【唐】2若已離欲界染, 【唐】1)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一業(染污)不繫學業;彼命終生色界。 【唐】2)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不繫學業;彼命終亦生色界。 【唐】3若已離色界染,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不繫學業;彼命終生無色界。 【唐】4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一業(善)不繫無學業;彼命終無生處。 【唐】若諸聖者生色界: 【唐】1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欲界繫一業(善)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一業(染污)不繫學業;彼命終生色界。 【唐】2若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一業(善)色界繫三業無色界繫二業(善染污)不繫學業;彼命終亦生色界。 【唐】3若已離色界染,未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一業(善)色界繫二業(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一業`[一=二【三宮】*]`(善染污)不繫學業;彼命終生無色界。 【唐】4若已離無色界染,彼成就欲界繫一業(善)色界繫一業`[一=二【三宮】*]`(善無覆無記)無色界繫一業(善)不繫無學業;彼命終無生處。 【唐】由此故說:成就四業者,彼命終或生欲界或生色界或生無色界或無生處。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阿毘達磨【明】*]`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數下明本有說一切有部發智七字細註*]`卷第一百二十一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二</b>☗s122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業蘊第四中表無表納息第四之一 # 納息4 表無表業【表無表】 ## 1.表無表業之實有〖表無表總別〗 【發智】若成就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謂譬喻者說:表無表業無實體性。所以者何。 【唐】1若表業是實可得,依之令無表有。然表業無實,云何能發無表令有。且表業尚無,無表云何有。而言有者,是對法諸師矯妄言耳。 如人遇見美女,為染近故語言:「汝可解去人服,吾衣汝天衣。」女聞歡喜,如言為解,彼人即前種種摩觸。恣心意已,語言:「天衣已為汝著。」女言:「我今體露如是,寧死不露,天衣何在。」彼答之言:「天服微妙,唯我見之,非汝能見。」如是愚人,本無天衣,況為他著。 諸對法者所說亦爾。本無表業,況有依表所起無表。故對法者妄興此論。 【唐】2又,表無表若是色者,青黃赤白為是何耶。 【唐】3復云何成善不善性。若因搖動成善惡性,花劍等動何故不爾。 ^u7k7ld 【唐】為止如是譬喻者意,顯自所宗:表無表業皆是實有,故作斯論。 【唐】1a若諸表業無實體者,則與契經相違。 【唐】如契經言:「愚夫希欲,說名為愛;愛所發表,說名為業。」 【唐】又,契經言:「在夜尋伺猶如起煙,旦動身語猶如發焰。」 【唐】b若無表業無實體者,則亦與契經相違。如契經說:「色有三`[三+(種)【三明】]`,攝一切色:有色有見有對有色無見有對有色無見無對。」若無無表色者,則應無有三種建立, 無第三故。 【唐】c又,若撥無表無表色,吠題呬子`[‹字]`未生怨王,應當不觸害父無間:謂發表位父命猶存,父命終時表業已謝。由先表力`[得=起【三宮】*]`得後無表故,未生怨觸無間業。 【唐】d又,彼杖髻出家外道,亦應不觸害應無間:謂發表位目連命猶存,目連涅槃時表業已謝。由先表力`[得=起【三宮】*]`得後無表故,彼外道觸無間業。==\[執杖梵志遙見目連來…彼梵志便共圍捉.各以瓦石打殺而便捨去…]== 【唐】e又,若撥無表無表業。應無建立三品有異:謂住律儀品住不律儀品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品。 【唐】2然彼所言此表無表.體若是色,青黃赤白為是何耶。[s13](婆沙011-020#^spjhr8) 【唐】此責不然。非顯色外無別色故。當知身表是形非顯;語表是聲亦非顯色。二種無表,法處色攝,故不可責以同青等。 【唐】然諸色處總有四種:一有色處唯顯可了非形。二有色處唯形可了非顯。三有色處顯形俱可了。四有色處顯形俱不可了。 【唐】a顯可了非形者:謂青黃赤白影光明闇。 【唐】b形可了非顯者:謂身表色。 【唐】c顯形俱可了者:謂所餘若顯若形俱可了色。 【唐】d顯形俱不可了者:<u>謂空界色</u>。==\[[s75](婆沙071-080#^3i8mec) [本義抄](本義抄1-5#1b-27)]== ^3j55ny 【唐】3又,如所說:若身搖動成善惡性。花劍等動何不爾者,此亦不然。有根法異無根法異。身是有情數攝,由心運動能表有善惡心心所法,花劍等不爾。 【唐】故表無表決定實有。 ### ‹結前生後› 【唐】然表無表依身而起: 【唐】有依一分,如彈指舉足等,一分動轉作善惡業; 【唐】有依具分,如禮佛逐怨等,舉身運動作善惡業。 【唐】此中隨所依身.極微數量,表業亦爾。 【唐】==\[[本義16](本義抄16-24#^ay45i1)]==如表數量,無表亦爾。 ^pgszhs 【唐】問:隨彼彼業,若有表即有無表耶。若有無表即有表耶。 【唐】(答) 1或有說者: 【唐】「 (1)七根本業道,決定具有表與無表; 【唐】(2)加行後起表業定有,無表不定。 【唐】唯猛利纏及殷重信,所作發無表非餘。」 【唐】2有說: 【唐】「(1)七根本業道,無表定有,表則不定: 【唐】若自作者有表; 【唐】若遣他作唯得無表。 【唐】(2)加行後起如前說。」 【唐】評曰:應作是說: 【唐】1)a除欲邪行.餘根本業道,無表定有,表則不定。 【唐】若自作即時究竟者,彼有表業; 【唐】若遣他作或究竟時表已息者,則唯有無表。 【唐】b若欲邪行,表亦定有。 【唐】2)加行位決定有表,無表不定如前說。 【唐】3)後起位定有無表,表則不定: 【唐】若作則有,不作則無。 【唐】當知此說散心所作,若隨支分定散差別,有表無表如理應思。 ^nr91yt ### ‹由三因緣無表不斷› 【唐】彼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妙行惡行,由三因緣無表不斷:一由意樂不息。二由加行不捨。三由限勢未過。 【唐】1由意樂不息加行不捨者:如於佛像窣堵波等,起淳淨心恭敬供養所發無表,從初剎那乃至意樂未息,或加行未捨已來相續不斷。若意樂息及加行捨無表便斷。 【唐】2限勢未過者:謂淳淨心及猛利纏所作善惡,隨彼勢力無表不斷。 【唐】a如猛利纏殺捃多蟻,所發無表盡形相續。 【唐】b淳淨心所作亦爾:謂如有人起殷重信,修營供具奉施眾僧,燒香散花種種供養;或於佛說如是日月五年會等,請諸眾僧種種供養,起淳淨心發身語業,乃至意樂未息或加行未捨無表不斷。若意樂息及捨加行無表便斷。 【唐】c餘處中行廣說亦爾。 【唐】復有處中妙行惡行,盡眾同分無表不斷: 【唐】1妙行者: 【唐】a如有立願:若不供養諸佛形像窣堵波等終不先食。彼於日日隨力所能,下至一花一香供養,盡眾同分無表不斷。 【唐】b或有立願:若不施他資具命緣,終不先食。彼於日日隨力所能,下至施他一摶之食半搩手衣,盡眾同分無表不斷。 【唐】c或有立願:若於三寶不先供養,終不先食。彼於日日隨力所能,下至施僧一器之食,或復塗掃一足之地,盡眾同分無表不斷。 【唐】d或有立願:每年某日施諸貧乏或供養僧,即取少物以供彼用,留所餘財以為儲擬,盡眾同分無表不斷。 【唐】如是等是名妙行。 【唐】2惡行者,如有立願:我當日日於彼怨所作諸衰損,若不作者終不先食。即於日日下至一打或一惡言訶罵毀辱,盡眾同分無表不斷。 【唐】如是等是名惡行。 ### ‹無表由三緣相續不斷› 【唐】或有造作諸佛形像窣堵波等諸供養具,書寫三藏所攝正法,造聖僧像建僧伽藍,給施衣藥諸資身具,安立福舍種殖樹林`[殖=植【宋元宮】,種【明】]`,造井橋船階道處等。此諸表業所發無表,具由三緣相續不斷:一由意樂。二由所依。三由事物。 【唐】1由意樂者:謂緣彼事深生歡喜意樂不息。 【唐】2由所依者:謂所依身同分相續命未終位。 【唐】3由事物者:謂所修建佛像等事未都壞滅。 【唐】如是三緣隨闕一種,由前所發無表便斷,是名妙行。 【唐】惡行者,謂造罟網刀箭等事,應准前說。 【唐】是謂所說.表無表業.略毘婆沙。 ## 2.身業與表無表之成就關係〖四性〗 ### 1.身表與無表成就之四句 【發智】若成就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成就身表,非此無表:1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不得此無表;2或先有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唐】現有身表者:謂不眠不醉不悶不捨加行求起身表。 【唐】不得此無表者:謂非殷重信非猛利纏,雖發身表不得此無表。 【唐】或先有身表不失者,謂三緣故不捨表業:一意樂不息故。二不捨加行故。三限勢未過故。 【唐】不得此無表者,義如前說。 【發智】有成就身無表非此表:1謂諸聖者住胎藏中;2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a無身表,b設有而失;3若生色界a無身表,b設有而失;4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唐】此中,聖者住胎藏時不能起表。前生表業已失,但成就靜慮無漏無表。 【唐】住律儀者:謂住靜慮無漏律儀。 【唐】無身表者:謂或眠或醉或悶捨諸加行不求起表故。 【唐】設有而失者:謂由三緣捨身表業:一意樂息故。二捨加行故。三限勢過故。 【唐】若生色界無身表者:謂捨加行不求起表故。 【唐】設有而失者如前說。 【唐】若諸聖者生無色界者:學成就學無表,無學成就無學無表。 【發智】有成就身表,亦此無表: A謂生欲界: 1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a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b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 2若住別解脫律儀; 3若住不律儀; 4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a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b或先有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 B若生色界,a現有身表,b或先有身表不失。 【唐】此中,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等者:謂以殷重信或猛利纏,發表亦得無表。 【唐】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彼定成就身表無表。 【唐】若生色界現有身表者:謂不捨加行求起表業。餘如前說。 【發智】有非成就身表,亦非此無表:1謂處卵㲉;2若諸異生住胎藏中;3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a無身表<b>`[(無+(有)【三宮】)]`</b>,b設有而失;4若諸異生生無色界。 【唐】諸異生類住胎卵中,已失前生表無表業,現不能起,如前應知。 【唐】生無色界已捨有漏未得無漏,彼地無色故,餘如前說。 ### 2.善身表與無表成就之四句 【發智】若成就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成就善身表,非此無表:1謂生欲界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不得此無表;2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唐】現有善身表者:謂不眠等故。不得此無表者:謂非殷重信所起故。 【唐】或先有此表不失者:謂前說三緣故。不得此無表者:謂彼亦非殷重信所起故。 【唐】問:住不律儀者,有何善身表。 【唐】答:彼亦於父母師長佛獨覺諸佛弟子等,供養恭敬起善表故。 【發智】有成就善身無表,非此表:1謂諸聖者住胎藏中;2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a無善身表,b設有而失;3若生色界a無善身表,b設有而失;4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唐】此中住律儀者:謂住靜慮無漏律儀。 【唐】不得別解脫律儀者:謂住此律儀定成就善身無表故。餘如前說。 【發智】有成就善身表,亦此無表:1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a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b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3若住別解脫律儀;4若住不律儀;5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a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b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6若生色界a現有善身表,b或先有此表不失。 【唐】此中一切義如前說。 【發智】有非成就善身表,亦非此無表:1謂處卵㲉;2若諸異生住胎藏中;3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a無善身表,b設有而失;4若諸異生生無色界。 ### 3.不善身表與無表成就關係 【發智】若成就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1諸成就不善身無表,彼定成就此表。 【唐】2有成就不善身表,非此無表:1)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不得此無表;2)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唐】現有不善身表者:謂不眠等故。 【唐】不得此無表者:謂非猛利纏所起故。 【唐】先有此表不失者:謂前說三緣。餘如前說。 【唐】問:住何等律儀有不善身表。 【唐】答:住三律儀皆容得有。 【唐】問:住靜慮無漏律儀者,有何等不善身表。 【唐】答:有,於有情起捶打等不善身表。 【唐】問:亦應有成就不善身無表,非身表,謂遣他殺等。是則此中應作四句,何故作順後句耶。 【唐】(答) 有作是說,應作四句: 【唐】有成就不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不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唐】有成就不善身無表,非此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遣他殺等。 【唐】有成就不善身表,及此無表:謂生欲界住不律儀;若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 【唐】有非成就不善身表,亦非此無表:謂處卵㲉;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不善身表;設有而失,不得此無表;若生色無色界。 【唐】應作是說而不說者,應知此文但依同類表無表說,不依異類:謂從身表發身無表.是名同類;若由語表發身無表.是名異類。 【唐】應作是說:無有唯成就不善身無表者,故此但應作順後句。所以者何。 【唐】若能發語遣他殺等,由此發得身無表者,必亦成就不善身表,以必能動身手等故。 【唐】若不爾者,前說成就善身無表非此表中,亦應作是說:「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以善語言遣他施等,由此發得善身無表。」 【唐】前於善中既無此說,故知發言遣他施等,由此發得身無表者,必亦能動身手等故,由此成就善身表業。是故二處皆無此說。 ### 4.有覆無記身表與無表 【發智】若成就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無成就有覆無記身無表。有成就此表: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表。 【唐】問:何故欲界無有覆無記身表耶。 【唐】答:欲界煩惱,能為等起發身語者,皆是不善。唯薩迦耶見及邊執見,彼相應無明,雖是有覆無記,而皆是見所斷。非見所斷心能發身語業,以內門起極微細故。 【唐】問:若生欲界已離欲界染,起初靜慮煩惱現前,何故不發有覆無記身語表業。 【唐】答:1生欲界中唯能起彼等至煩惱,非生煩惱;諸煩惱中發身語業,唯生煩惱。 【唐】2有餘師說:法性應爾,若起此地煩惱現前,還能轉動此地異熟相續,發起此地表業。諸染污業必以自地異熟相續為所依止,非生欲界容有色界異熟相續。是故唯生色界初靜慮中,得起此有覆無記身語表業。 ### 5.無覆無記身表與無表成就關係 【發智】若成就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1無成就無覆無記身無表。 【唐】2有成就此表:謂生欲色界,現有無覆無記身表。 【唐】於中差別,如理應知。 ## 3.三世身語表無表成就之關係〖三世成〗 ### 1.過去身表與無表成就四句 【發智】若成就過去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成就過去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唐】先有身表不失者:謂三緣故如前所說。 【唐】不得此無表者:謂非殷重信及猛利纏所等起故。 【發智】有成就過去身無表,非此表:1謂諸聖者住胎藏中;2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無身表;3設有而失;4若生色界先無身表;5設有而失;6<u>若諸學者生無色界</u>。 【唐】無身表等,准前應知。 【唐】問:若諸學者以世俗道得不還果,曾不現起無漏律儀便生無色。彼云何成就過去身無表業。若不成就,何故此文作如是說:「若諸學者生無色界」耶。 【唐】(答)1有作是說:亦有學者.生無色界.不成就過去身無表業,然此文中但依成就者說,是以無過。==\[[s132](婆沙131-150#^gfb94a)-1依成就者作如是說]\[[s169](婆沙151-175#^a60orl)-1彼皆不成就無漏上三靜慮… 2b有說:彼練根時即亦修上無漏靜慮]\[[s134](婆沙131-150#^xk54z6)-1過去全無[s90](婆沙081-090#^zhm7jc)-1]\[[s134](婆沙131-150#^xk54z6)-3 #僧伽筏蘇 :或有學者生無色界,都不成就過去未來五地身中無漏業色…]\[[s63](婆沙061-070#^9sjv2o)-1\(s158-1) #僧伽筏蘇 :道類智時得,由彼爾時名為住果亦住向故。]== 【唐】2有餘師說:得聖果已必起勝果聖道現前,故諸學者生無色界必定成就過去身無表業。==\[s132-2]\[s134-2必已起滅方命終故s90-2]\[s169-2a]\[[s93](婆沙091-100#^n3v5y5)有漏無色定必依無漏靜慮為加行起,無漏無色定亦應必依無漏靜慮為加行起。(有異釋)]== ==\[不同情況:見道後依有漏道離染,練根前離染,見道前離染。現起道共戒,不必現起無漏樂根。]== ==\[[本義抄21](本義抄16-24#21b-18):此事雖有學者異義.且可存「必起勝果道」云義也。]\[[s90](婆沙081-090#^zhm7jc)練根:設於上地不得自在,彼得果已亦必起勝果道修上無漏。]\[[s90](婆沙081-090#^zbp469)\(發智)樂根遍淨以下.及聖者生上成就(s63-4若聖者生遍淨上)]== ==\[比較:<font color="red">●</font>[s156](婆沙151-175#^yde5kt)\(發智)若成就已知根…定成就:過未七者,謂意捨信等五;未三者,謂樂喜已知…(過去<font color="red">樂喜</font>容有不成)]== ^r8gii3 ==\[[s122](婆沙111-130#^r8gii3)-1亦有學者生無色界不成就過去身無表業]\[[s132](婆沙131-150#^gfb94a)-1依成就者作如是說]\[[s169](婆沙151-175#^a60orl)彼皆不成就無漏上三靜慮…有說:彼練根時即亦修上無漏靜慮]\[[s134](婆沙131-150#^xk54z6)-3 #僧伽筏蘇 :或有學者生無色界,都不成就過去未來五地身中無漏業色…]\[[s63](婆沙061-070#^9sjv2o)-1\(s158-1)僧伽筏蘇:道類智時得,由彼爾時名為住果亦住向故。]== 【發智】有成就過去身表,亦此無表:1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有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2若住別解脫律儀;3若住不律儀;4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5若生色界先有身表不失。 【唐】此中,若住別解脫律儀若住不律儀者: 【唐】1有說:此文唯說第二剎那以後,初剎那頃未有過去表無表故。 【唐】2有作是說:即初剎那亦成就過去表無表業,前加行業彼成就故。 【發智】有非成就過去身表,亦非此無表:1謂處卵㲉。2若諸異生住胎藏中。3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無身表;4設有而失;5若阿羅漢及諸異生生無色界。 ### 2.過去善身表與無表成就四句 【發智】若成就過去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成就過去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善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唐】有成就過去善身無表,非此表:1謂諸聖者住胎藏中。2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無善身表;3設有而失;4若生色界先無善身表;5設有而失;6若諸學者生無色界。 【唐】有成就過去善身表,亦此無表:1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先有善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2若住別解脫律儀;3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善身表不失亦得此無表。4若生色界先有善身表不失。 【唐】若住別解脫律儀者,此中二說如前應知。 【唐】問:生色界者,云何成就過去善身表。 【唐】答:如佛一時往至梵世,梵眾諸天禮拜旋遶,乃至彼加行未捨以來,成就過去善身表業。 【唐】有非成就過去善身表,亦非此無表:1謂處卵㲉。2若諸異生住胎藏中。3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無善身表;4設有而失。5若阿羅漢及諸異生生無色界。 ### 3.過去不善身表與無表成就關係 【發智】若成就過去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諸成就過去不善身無表,彼成就此表。 【唐】有成就過去不善身表,非此無表: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不善身表不失,不得此無表。 【唐】此中二說如前應知。 ### 4.--5無成就過去有覆無覆無記身表及無表 【發智】若成就過去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無成就過去有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 【發智】若成就過去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無成就過去無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 ### 1.未來身表與無表成就關係 【發智】若成就未來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1無成就未來身表。 【唐】2有成就此無表: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三宮】]`生欲界已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唐】問:何故無有成就未來身語表業。 【唐】答:無有預造未來表業,非已生故。若成就`[〔就〕-【三宮】]`未來身語表業,應未造業而有受用。 【唐】(問) 何故成就未來無表。 【唐】(答) 彼與心俱,隨心修故。 ### 2.成就未來善身表與無表關係 【發智】若成就未來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1無成就未來善身表。 【唐】2有成就此無表: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已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 3.無成就未來不善身表等及無表 【發智】若成就未來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無成就未來不善身表及此無表。 【發智】若成就未來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無成就未來有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 【發智】若成就未來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無成就未來無覆無記身表及此無表。 【唐】問:何故無有成就去來有覆無覆無記表業。 【唐】答:1彼成就得勢力唯爾。但能成就同剎那業,無力能成已滅未至。彼業過去得亦過去,彼業未來得亦未來,彼業現在得亦現在。 【唐】2有說:彼業習氣不堅牢故,無成就去來世者。如善惡業習氣堅牢,則能成就去來二世,無記不爾。 ### 1.現在身表與無表成就四句 【發智】若成就現在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成就現在身表,非此無表:1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身表不得此無表;2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3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不得此無表;4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5若生色界現有身表。 【唐】此中生欲界住律儀者:謂住靜慮無漏律儀。 【唐】現有身表者:即顯爾時心不在定及不眠等。 【唐】不得此無表者:顯過現表非殷重信非猛利纏所等起故,不發無表,故現在無。 【發智】有成就現在身無表,非此表:1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正在定;2設不在定,現無身表;3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 4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住不律儀現無身表;5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身表; 6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7若生色界正在定。 【唐】此中正在定者:顯有無表亦遮有表。 【唐】得此無表者:顯有過去身表所發身無表業.現在隨轉。 【唐】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住不律儀,現無身表者: 【唐】1有作是說:此說第二剎那以後,彼初剎那必有表故。 【唐】2有作是說:彼初剎那亦是所說,有現無身表.受不律儀故,及在定中得具戒故。 【發智】有成就現在身表,亦此無表:1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2或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3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住不律儀,現有身表;4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5或先有身表不失得此無表。 【唐】此中若住別解脫律儀及住不律儀,現有身表者: 【唐】1有作是說:唯取初剎那以後諸剎那,無身表故。 【唐】2有說:亦取諸餘剎那,後位身表亦容起故。 【發智】有非成就現在身表,亦非此無表:1謂處卵㲉及住胎藏中。2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不在定現無身表;3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4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身表;5設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6若生色界不在定現無身表。7若生無色界。 【唐】此中不在定者,顯不成就現在無表。 【唐】餘如前說。 ### 2.現在善身表與無表成就四句 【發智】若成就現在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成就現在善身表,非此無表:1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不得此無表;2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 3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不得此無表;4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5若生色界現有善身表。 【唐】此中,若生色界現有善身表者,必不成就現在無表,以必不在定故。餘如前說。 【發智】有成就現在善身無表,非此表:1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正在定;2設不在定現無善身表;3先有善身表不失而得此無表;4若住別解脫律儀現無善身表;5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善身表;6先有善身表不失而得此無表。7若生色界正在定。 【唐】若住別解脫律儀,現無善身表者: 【唐】1有作是說:此說第二剎那以後。 【唐】2有作是說:通初剎那,如前說故。 【發智】有成就現在善身表,亦此無表:1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2先有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3若住別解脫律儀,現有善身表;4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表亦得此無表;5先有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 【發智】有非成就現在善身表,亦非此無表:1謂處卵㲉及住胎藏中。2若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不在定,現無善身表;3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4若住不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善身表;5設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6若生色界不在定,現無善身表。7若生無色界。 ### 3.現在不善身表與無表成就四句 【發智】若成就現在不善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成就現在不善身表,非此無表:1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不得此無表;2設先有不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 【唐】住律儀者:謂住三種律儀。 【唐】不得此無表者:非猛利纏所等起故。餘皆如前說。 【發智】有成就現在不善身無表,非此表:1謂生欲界住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2若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3先有不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 【唐】住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者: 【唐】1有作是說:除初剎那。 【唐】2有說:通初有,但由語發身不律儀故。 【發智】有成就現在不善身表,亦此無表:1謂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亦得此無表;2先有不善身表不失得此無表;3若住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表。 【唐】皆如前說。 【發智】有非成就現在不善身表,亦非此無表:1謂處卵㲉。2若住胎藏中。3若生欲界住律儀及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無不善身表;4設先有不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無表。5-6若生色無色界。 【唐】皆如前說。 ### 4.現在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身表與無表成就關係 【發智】若成就現在有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1無成就現在有覆無記身無表。 【唐】2有成就此表: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表 【發智】若成就現在無覆無記身表,彼成就此無表耶。 【唐】答:1無成就現在無覆無記身無表。 【唐】2有成就此表:謂生欲色界現有無覆無記身表,如前廣說。 ### 語表無表廣說亦爾 【發智】身表無表:如是語表無表,廣說亦爾,但說語聲與前有異。 【唐】此中所說決定義者:欲界必無隨心轉無表;色界必無依表發無表。 【唐】問:何故爾耶。 【唐】答:1法應爾故。 【唐】2復有說者:欲界中有依表發無表,是故必無隨心轉無表。 【唐】色界中有隨心轉無表,是故必無依表發無表。 【唐】3復有說者:欲界表業能發無表,是故必無隨心轉無表。 【唐】色界表業不發無表,是故得有隨心無表。 【唐】4復有說者:欲界生得能發業心,殷重猛利故,所發表能發無表。 【唐】色界生得能發業心,非殷重猛利故,所發表不能發無表。 【唐】5復有說者:若生欲界,無定心故,不定心勝故,所發表能發無表。 【唐】若生色界,有定心故,不定心劣故,所發表不能發無表。 【唐】以如是等諸因緣故,色界必無依表無表,欲界定無隨心無表。 【唐】問:隨語響聲是語業不。 【唐】答:彼非語業,但名語聲,由語起故。 【唐】問:簫笛等聲是語業不。 【唐】答:彼非語業,但名語聲,由風氣等所起故。 【唐】問:諸禽獸聲是語業不。[s172](婆沙151-175#^turrdk) 【唐】1有作是說:彼非語業,但名語聲,聞彼不能解了義故。 【唐】2有餘師說:彼是語業,人雖不了彼所說義,而彼同類互相領解。又,如解禽獸語者,聞彼音聲知所說故。 ^o5r6wn 【唐】問:諸化語是語業不。 【唐】1有作是說:彼是語業,由心發故。 【唐】2有餘師說:彼非語業,但名語聲,以所化身無執受故。 ## 4.四界業和四界法之因果關係〖業果界是非〗 ### 依四果作論 【發智】若業欲界繫,彼業果欲界繫耶。----乃至廣說。 【唐】應知此中依四果作論除增上果,以增上果不決定故,極寬漫故:謂生一一界各有三界果及四界業,一一各以四界諸法為增上果。 ### 欲界繫業與欲界果的關係 【發智】若業欲界繫,彼業果欲界繫耶。 【唐】答:諸業欲界繫,彼業果亦爾。 【唐】謂三果或二果。 【發智】有業果欲界繫,非彼業: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唐】此化及語是色界道士用果。 ### 色界繫與色界果的關係 【發智】若業色界繫,彼業果色界繫耶。 【唐】答:諸業果色界繫,彼業亦爾。 ### 謂三果或二果 【發智】有業色界繫,非彼業果: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唐】此化及語是色界道士用果。 【發智】及由色界道證諸結斷。 【唐】即諸靜慮近分世俗道。彼諸斷是此道離繫果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 ### 無色界繫業與無色界果的關係 【發智】若業無色界繫,彼業果無色界繫耶。 【唐】答:諸業果無色界繫,彼業亦爾。 【唐】謂三果或二果。 【發智】有業無色界繫,非彼業果:謂由無色界道證諸結斷。 【唐】即諸無色近分道。彼諸斷是此道離繫果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 ### 不繫業與不繫果的關係 【發智】若業不繫,彼業果不繫耶。 【唐】答:諸業不繫,彼業果亦爾。 【唐】謂三果或二果。 【發智】有業果不繫,非彼業:謂由色無色界道證諸結斷。 【唐】即諸近分世俗道。彼諸斷是此道離繫果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 ### 非欲界繫業與非欲界果的關係 【發智】若業非欲界繫,彼業果非欲界繫耶。 【唐】答:1諸業果非欲界繫,彼業亦爾。 【唐】2有業非欲界繫,非彼業果: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唐】此化及語是色界道士用果。 ### 非色界繫業與非色界果的關係 【發智】若業非色界繫,彼業果非色界繫耶。 【唐】答:1諸業非色界繫,彼業果亦爾。 【唐】2有業果非色界繫,非彼業:謂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唐】此化及語是色界道士用果,及由色界道證諸結斷。彼諸斷是此道離繫果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 ### 非無色界繫業與非無色界果的關係 【發智】若業非無色界繫,彼業果非無色界繫耶。 【唐】答:1諸業非無色界繫,彼業果亦爾。 【唐】2有業果非無色界繫,非彼業:謂由無色界道證諸結斷。 【唐】彼諸斷是此道離繫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 ### 非不繫業與非不繫果的關係 【發智】若業非不繫,彼業果非不繫耶。 【唐】答:1諸業果非不繫,彼業亦爾。 【唐】2有業非不繫,非彼業果:謂由色無色界道證諸結斷。 【唐】彼諸斷是此道離繫士用果。約地分別,准前應知。 ### 所化事與化作 【唐】問:諸所化事由誰化作。為由道耶。為由化心耶。若由道者,何故化心說名能化。若由化心者,此中所說當云何通。如說: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唐】(答) 1有作是說:諸所化事由道化作。 【唐】問:若爾,何故化心說名能化。 【唐】答:應名所化心,不應名能化。然由道力作化事已,化心與所化俱時起故,名能化心,實非能化。 【唐】2有餘師說:諸所化事由化心作。 【唐】問:若爾,此說當云何通。如說: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唐】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如子孫法:謂神境通道無間而滅,化心與所化俱時而起。化心即是此道近士用果,所化事復是化心近士用果。所化事,謂四處或二處。 【唐】3==\[評]==如是說者:諸所化事由道化作,亦由化心:謂神境通道無間而滅,化心與所化俱時而起,雖俱時起而能化心唯是道果,諸所化事是前道果及化心果。 【唐】問:離所化身發化語不。 【唐】(答)1 有說:不發。 【唐】問:若爾,此說當云何通。如說:由色界道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唐】答:1)所化身有二種:一者有語。二者無語。 【唐】a由色界道作欲界化者,顯無語化身。 【唐】b發欲界語者,顯有語化身。 【唐】2有說:離化身亦發化語,如在空界不見化身但聞化語。而此中所說由色界道作欲界化者,總顯有語無語化身;發欲界語者,總顯依身離身化語。 【唐】3==\[評]==如是說者:離所化身不發化語。語者必由麁四大種相擊起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二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三</b>☗s123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業蘊第四中表無表納息第四之二 ## 〖有漏等〗 ## 5.有漏無漏業與有漏無漏法的因果關係〖有漏等〗 ### (壹).序說 ~~【發】`[(頗業=頗有業【三宮宮】下同)]`頗<b><font color="#AEAAAA">有</font></b>業有漏<b>==\[而得]==</b>有漏果耶。乃至廣說。~~ ### 一.迦濕彌羅-依一因多果 【唐】應知此中依三果作論,除士用果及增上果。以士用果多雜亂故,多法為因得一法故;以增上果不決定故,極寬漫故如前已說。 【唐】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此中依一因多果作論。」若依此說,==\[則應作如下問答]==: ~~【發】1.</font>頗有業有漏.有漏果耶。答:有,謂等流異熟果。`[(頗業=頗有業【三宮宮】下同)]`~~ ~~【發】2.頗有業有漏.無漏果耶。答:有,謂離繫果。~~ ~~【發】3.頗有業有漏.有漏無漏果耶。答:有,謂等流異熟離繫果。~~ ~~【發】4.頗有業無漏.無漏果耶。答:有,謂等流離繫果。~~ ~~【發】5.頗有業無漏.有漏果耶。答:無。~~ ~~【發】6.頗有業無漏有漏無漏果耶。答:無。~~ ~~【發】7.頗有業有漏無漏.有漏無漏果耶。答:無。~~ 【唐】所以者何。此中依一因多果而作論故。無如是「因體」是有漏亦是無漏。如無此因,亦無此果,故答言:無。 ~~【發】8.頗有業有漏無漏.有漏果耶。答:無。~~ ~~【發】9.頗有業有漏無漏.無漏果耶。答:無。~~ ### 二.西方諸師-依多因一果-改文 【唐】西方諸師作如是說:「此中依多因一果而作論。」若依此說,==\[則應作如下問答]==: ~~【發】1.</font>頗有業有漏.有漏果耶。答:有,謂等流異熟果。`[(頗業=頗有業【三宮宮】下同)]`~~ ~~【發】2.頗有業有漏.無漏果耶。答:有,謂離繫果。~~ ~~【發】3.頗有業有漏.有漏無漏果耶。答:無。~~ 【唐】所以者何。此中依多因一果而作論故。無如是「果體」是有漏亦是無漏。如無此果,亦無此因,故答言:無。 ~~【發】4.頗有業無漏.無漏果耶。答:有,謂等流離繫果。~~ ~~【發】5.頗有業無漏.有漏果耶。答:無。~~ ~~【發】6.頗有業無漏有漏無漏果耶。答:無。~~ ~~【發】7.頗有業有漏無漏.有漏無漏果耶。答:無。~~ ~~【發】8.頗有業有漏無漏.有漏果耶。答:無。~~ ~~【發】9.頗有業有漏無漏.無漏果耶。答:有,謂離繫果。~~ ### 三.有部正義 【唐】評曰:應知此中,前說為善。以本論文多同前故,依一體業為問答故,無一業體通染淨故。 ## 6.三學之業和三學之果〖學等〗 ### (壹).第1~6問答 【唐】一問答 ==§==【發智】問:答 【唐】1.頗有業學.學果耶。 答:有,謂等流果。 【唐】2.頗有業學.無學果耶。 答:有,謂等流果。 【唐】3.頗有業學.非學非無學果耶。 答:有,謂離繫果。 【唐】4.頗有業無學.無學果耶。 答:有,謂等流果。 【唐】5.頗有業無學.學果耶。 答:無。 【唐】6.頗有業無學.非學非無學果耶。 答:無。 【唐】問: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第九無間道頓證三界見修所斷一切結斷,彼諸結斷是此道果,應答言有,何故言無。 【唐】答:雖是此道士用果,而非離繫果。前已說「此中除士用增上果」,故答言無。 ==§==【發智】7.頗有業非學非無學.非學非無學果耶。 答:有,謂等流異熟離繫果。 【唐】8.頗有業非學非無學.學果耶。 答:無。 【唐】問:世第一法無間引生苦法智忍,此忍應是世第一法所引生果,應答言:「有」,何故言:「無。」 【唐】答:彼雖是士用果,而非三果(等流異熟離繫)所攝,前已說此中依三果作論,故答言:「無。」 【唐】9.頗有業非學非無學.無學果耶。答:無。 ## 7.身戒心慧之修不修〖身戒與心慧.總別修不修〗 ### (壹).序說 【唐】一舉【發智】如世尊說:「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乃至廣說。 ### 二略釋 【唐】(一)釋「修」 ### 1列 【唐】修有四種,謂得修習修對治修除遣修,如«智蘊»等廣說。 ### 2明作論所依 【唐】此中依二修作論,謂對治修除遣修。 ### (二)身戒心慧之修與不修 【唐】1◎若於身戒心慧對治道未生,名「不修身」乃至「不修慧」,此依對治修說。 【唐】◎又緣身戒心慧所有煩惱未斷未遍知,名「不修身」乃至「不修慧」,此依除遣修說。 【唐】2◎若於身戒心慧對治道已生,名為「修身」乃至「修慧」,此依對治修說。 【唐】◎又緣身戒心慧所有煩惱已斷已遍知,名為「修身」乃至「修慧」,此依除遣修說。 ^0ptdjs ### 三結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 (貳).隨文句釋差別 【唐】一分別不修身等之自性 ### (一)關於不修身 【唐】1舉【發智】==\[問]==:云何不修身。 【唐】答: 【唐】◎若於身未離貪欲潤憙渴; 【唐】◎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 ### 2釋名義 【唐】「若於身未離貪」者,謂未離愛。 【唐】「未離欲」者,謂於愛欲未斷未遍知。 【唐】「未離潤」者,謂於愛潤未斷未遍知。 【唐】「未離憙」者,謂於愛憙未斷未遍知。 【唐】「未離渴」者,謂於愛渴未斷未遍知。 【唐】「又無間道能盡色貪」者,謂無間道能盡色界愛。 【唐】「彼於此道未修未安」者,謂未修習及未安息。 【唐】◎修謂習修,安謂得修。 【唐】◎又「起」名修,「滅」名安。 【唐】◎又「已生」名修,「已滅」名安。 ### 3釋差別 【唐】(1)釋 ### A第一家 【唐】應知此中: 【唐】「若於身未離貪欲潤憙渴」名不修身者,依除遣修說。 【唐】「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名不修身者,依對治修說。 ### B第二家 【唐】有餘師說:「若於身未離貪欲潤憙渴」名不修身者,謂於緣身愛未斷未遍知。 【唐】「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名不修身者,謂於緣身諸餘煩惱未斷未遍知。 ### C第三家 【唐】有作是說:「「若於身未離貪等」者,顯未斷繫得。 【唐】「又無間道能盡色貪等」者,顯未證離繫得。 【唐】如未斷繫得未證離繫得,如是「未損減過失未修習功德」「未棄下劣未證勝妙」「未捨無義未得有義」「未除有愛熱惱未受無愛快樂」,應知亦爾。」 ### D第四家 【唐】或有說者:「若於身未離貪等」者,顯無間道未起作用。 【唐】「又無間道能盡色貪等」者,顯解脫道未起作用。 ### E第五家 【唐】復有說者。「「若於身未離貪等」者,顯未離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染。 【唐】「又無間道能盡色貪等」者,顯未離第四靜慮染。」 ### (2)結 【唐】此等差別,如理應知。 ### (二)關於不修戒心 【唐】1舉【發智】==\[問]==:云何不修戒。 【唐】答:若於戒未離貪,廣說如身。 【唐】==\[問]==:云何不修心。 【唐】答: 【唐】◎若於心未離貪欲潤憙渴; 【唐】◎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 ### 2釋名義 【唐】「若於心未離貪等」如前說。 【唐】「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者,謂無間道能盡無色界愛。 【唐】「未修未安」如前說。 ### 3釋差別 【唐】(1)釋 【唐】應知此中: ### A第一家 【唐】「若於心未離貪欲潤憙渴」名不修心者,依除遣修說。 【唐】「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名不修心者,依對治修說。 ### B第二家 【唐】有餘師說:「若於心未離貪等」者,謂於緣心愛未斷未遍知。 【唐】「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等」者,謂於緣心諸餘煩惱未斷未遍知。餘廣說如前。 ### C第三家 【唐】復有說者:「若於心未離貪等」者,顯未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 【唐】「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等」者,顯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染。 ### (2)結 【唐】此等差別如理應知。 ### (三)關於不修慧 【發智】==\[問]==:云何不修慧。答:若於慧未離貪,廣說如心。 ### 二分別不修身等之雜無雜相 【唐】(一)結前生後 【唐】已說不修身等自性,雜無雜相今當說。 ### (二)關於不修身與不修戒 【唐】1舉【發智】==\[問]==:若不修身,彼不修戒耶。答:如是。 【唐】==\[問]==:設不修戒彼不修身耶。答:如是。 ### 2釋 【唐】以身與戒俱於離第四靜慮染時方斷盡故。 ### (三)關於不修身與不修心等 【唐】1【發智】==\[問]==:若不修身,彼不修心耶。 【唐】答:諸不修身,彼不修心。==\[然]==有不修心非不修身,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 【唐】==\[問]==:若不修身,彼不修慧耶。 【唐】答:諸不修身,彼不修慧。==\[然]==有不修慧非不修身,如前說。 【唐】==\[問]==:若不修戒,彼不修心耶。 【唐】答:諸不修戒,彼不修心。==\[然]==有不修心非不修戒,如前說。 【唐】==\[問]==:若不修戒,彼不修慧耶。 【唐】答:諸不修戒,彼不修慧。==\[然]==有不修慧非不修戒,如前說。 ### 2釋 【唐】此中「諸如前說」者,俱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以對治處同故。 ### (四)關於不修心與不修慧 【唐】1舉【發智】==\[問]==:若不修心,彼不修慧耶。答:如是。 【唐】==\[問]==:設不修慧,彼不修心耶。答:如是。 ### 2釋 【唐】以心與慧俱於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方斷盡故。 ### 三分別修身等之自性 【唐】(一)舉 ### 1舉契經 【發智】如世尊說:修身.修戒.修心.修慧。 ### 2分別 【唐】==\[問]==:云何修身。 【唐】答:若於身已離貪欲潤憙渴;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安。 【唐】==\[問]==:云何修戒。 【唐】答:若於戒已離貪,廣說如身。 【唐】==\[問]==:云何修心。 【唐】答:若於心已離貪欲潤憙渴;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安。 【唐】==\[問]==:云何修慧。 【唐】答:若於慧已離貪,廣說如心。 ### (二)略釋 【唐】略毘婆沙及釋諸句,翻前黑品,如理應思。`[應=廣【三宮】]` ### 四分別修身等之雜無雜相 【唐】(一)結前生後 【唐】已分別修身等自性,雜無雜相今當說。 ### (二)關於修身與修戒 【唐】1舉【發智】==\[問]==:若修身,彼修戒耶。答:如是。 【唐】==\[問]==:設修戒,彼修身耶。答:如是。 ### 2釋 【唐】以身與戒俱於離第四靜慮染時方斷盡故。 ### (三)關於修身與修心等 【唐】1舉 【發智】==\[問]==:若修身,彼修心耶。 【唐】答:諸修心,彼修身。有修身非修心,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 【唐】==\[問]==:若修身,彼修慧耶。 【唐】答:諸修慧,彼修身。有修身非修慧,如前說。 【唐】==\[問]==:若修戒,彼修心耶。 【唐】答:諸修心,彼修戒。有修戒非修心,如前說。 【唐】==\[問]==:若修戒,彼修慧耶。 【唐】答:諸修慧,彼修戒。有修戒非修慧,如前說。 ### 2釋 【唐】此中諸句「如前說」者,俱謂:「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以對治處同故。 ### (四)關於修心與修慧 【唐】1舉【發智】==\[問]==:若修心,彼修慧耶。答:如是。 【唐】==\[問]==:設修慧,彼修心耶。答:如是。 ### 2釋 【唐】以心與慧俱於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方斷盡故。 ### (叁).隨義釋差別 【唐】一結前生後 【唐】已隨本論文句差別釋不修身戒心慧等,當復隨義釋此差別。 ### 二釋差別 【唐】(一)第一家 【唐】有作是說:「不修身者,謂於不淨淨想顛倒未斷未遍知。 【唐】不修戒者,謂於苦樂想顛倒未斷未遍知。 【唐】不修心者,謂於無常常想顛倒未斷未遍知。 【唐】不修慧者,謂於無我我想顛倒未斷未遍知。」 ### (二)第二家 【唐】有餘師說:「不修身者,謂於段食未斷未遍知。 【唐】不修戒者,謂於觸食未斷未遍知。 【唐】不修心者,謂於識食未斷未遍知。 【唐】不修慧者,謂於意思食,未斷未遍知。」 ### (三)第三家 【唐】或有說者:「不修身者,謂於色蘊未斷未遍知。 【唐】不修戒者,謂於受蘊未斷未遍知。 【唐】不修心者,謂於識蘊未斷未遍知。 【唐】不修慧者,謂於想蘊行蘊未斷未遍知。」 ### (四)第四家 【唐】復有說者:「不修身者,謂於色隨識住未斷未遍知。 【唐】不修戒者,謂於受隨識住未斷未遍知。 【唐】不修心者,謂於能住識未斷,未遍知。 【唐】不修慧者,謂於想隨識住行隨識住未斷未遍知。」 ### (五)第五家 【唐】有作是言:「不修身者,謂未修身念住。 【唐】不修戒者,謂未修受念住。 【唐】不修心者,謂未修心念住。 【唐】不修慧者,謂未修法念住。」 ### (六)第六家 【唐】有餘師言:「不修身者,謂未修身修。 【唐】不修戒者,謂未修戒修。 【唐】不修心者,謂未修心修。 【唐】不修慧者,謂未修慧修。」 ### (七)第七家 【唐】有餘復說:「不修身者,謂身於覺支未能隨順。 【唐】不修戒者,謂戒於覺支未能隨順。 【唐】不修心者,謂心於覺支未能隨順。 【唐】不修慧者,謂慧於覺支未能隨順。」 ### (八)第八家 【唐】或復有說:「不修身者,謂身未能為戒所依。 【唐】不修戒者,謂戒未能為奢摩他所依。 【唐】不修心者,謂奢摩他未能為毘鉢舍那所依。 【唐】不修慧者,謂毘鉢舍那未能害諸煩惱。」 ### 三結 【唐】如不修身等如是諸說差別,如是修身等,翻此應知。 ## 8.戒類之三世中的成就關係〖戒類三世成〗 ### (壹).序說 【唐】一舉【發智】==\[問]==:若成就過去戒,彼成就未來現在此類戒耶。乃至廣說。 ### 二略釋 【唐】(一)標 【唐】類有四種。 ### (二)列 【唐】一修類;二律儀類;三界類;四相似類。 ### (三)釋 【唐】1修類者, 【唐】◎如前«智蘊»說,謂未曾得道現在前時,能修未來自類諸道。 【唐】◎此中有說:諸有漏道,有漏為類;諸無漏道,無漏為類。 【唐】◎復有說者:「諸有漏道,通以有漏無漏為類;諸無漏道,通以無漏有漏為類。 【唐】※若有漏道現在前時,通修有漏及無漏道,此由有漏道力修故,俱名彼類。 【唐】※若無漏道現在前時,通修無漏及有漏道,此由無漏道力修故,俱名彼類。」 【唐】2律儀類者, 【唐】如此«業蘊»說,謂有成就過去戒非未來現在此類戒等。此中,律儀,律儀為類,謂: 【唐】別解脫律儀,別解脫律儀為類;靜慮律儀,靜慮律儀為類;無漏律儀,無漏律儀為類。 【唐】律儀加行,律儀加行為類;律儀根本,律儀根本為類;律儀後起,律儀後起為類。 【唐】表戒,表戒為類;無表戒,無表戒為類。 【唐】3界類者, 【唐】如後«根蘊»說,謂有成就此類眼根非此類身根等。此中若法於此界有,即說此為彼類,謂欲界法,欲界為類;色界法,色界為類;無色界法,無色界為類。 【唐】4相似類者, 【唐】如毘奈耶說,謂物㩌子左手放光,右手分僧臥具與同類者:==\[沓婆摩羅子]\[實力子]==Dravya-malla-putra`[特=㩌【三宮】]` 【唐】諸持經者,持經者共;諸持律者,持律者共;諸說法者,說法者共;諸閑居者,閑居者共。 【唐】分配同類==\[而]==非異類者,欲令展轉相隨順故,善法增進,惡法損減。如說:有情諸界各別,有同類者更相隨順。惡勝解者,惡勝解俱;善勝解者,善勝解俱。更相隨順,作所應作。 ### 三結 【唐】今於此四類中,依律儀類而作論。 ### (貳).廣分別 【唐】一關於成就過去戒等 ==§(一)舉==【發智】==\[問]==:若成就過去戒,彼成就未來現在此類戒耶。 【唐】答: 【唐】◎有成就過去戒非未來現在此類戒,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 【唐】◎有==\[過去]==及未來==\[而]==非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 【唐】◎有==\[過去]==及現在==\[而]==非未來,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唐】◎有==\[過去]==及未來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 (二)釋 【唐】1釋第一句 【唐】「成就過去戒非未來現在此類戒,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者, ### (1)總說 【唐】此說表戒,表戒為類。如先已受近事戒,勤策表戒不現前;或先已受勤策戒,苾芻表戒不現前。近事女等說,亦爾。若說無表戒,即以無表戒為類。 ### (2)分別(依犯戒時說) 【唐】A現在戒類斷 【唐】諸有欲令「若犯戒時,現在戒類`[〔類〕-【三宮】]`斷,過去不失」者,彼說此中更應作是說.「及無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如已受近事戒而毀犯,或已受勤策戒苾芻戒而毀犯。近事女等說,亦爾。 ### B現在戒不斷 【唐】諸有欲令「若犯戒時,現在戒不斷,過去亦不失」者,彼說此中更無餘說,無有唯成過去無表戒而非現在此類無表故。 ### 2釋第二句 【唐】「==\[過去]==及未來非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者,此說靜慮無漏律儀已起已滅,雖成就而不現前。 ### 3釋第三句 【唐】「==\[過去]== 及現在非未來,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前+(者)【三宮】*]`, ### (1)總說 【唐】此說表戒,表戒為類。如先已受近事戒,勤策表戒現在前;或先已受勤策戒,苾芻表戒現在前。 ### (2)補充 【唐】此中復應作如是說:「及無表戒已滅不失。」此說:無表戒,無表戒為類。 ### (3)分別(依犯戒時說) 【唐】A現在戒斷 【唐】諸說「犯戒時,現在戒斷.過去不捨」者,彼說:受近事等戒已,乃至第二剎那無犯,彼成就現在無表,亦成就過去。 ### B現在戒不斷 【唐】諸說「犯戒時,現在戒不斷.過去亦不捨」者,彼說:「近事等受戒已,至第二剎那即犯者,亦成就現在,何況無犯。」近事女等說,亦爾。 ### 4釋第四句 【唐】「==\[過去]== 及未來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者,此說靜慮無漏律儀已起已滅亦成就亦現前。 ### 二關於成就未來戒等 【唐】(一)舉【發智】==\[問]==:若成就未來戒,彼成就過去現在此類戒耶。 【唐】答: 【唐】◎有成就未來戒非過去現在此類戒,謂阿羅漢生無色界。 【唐】◎有==\[未來]==及過去非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 【唐】◎有及現在非過去,謂無漏戒初現前。 【唐】◎有及過去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 (二)釋 【唐】1釋第一第二句 【唐】「有成就未來戒非過去現在此類戒,謂阿羅漢生無色界」「==\[有未來]==及過去非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不現前」者,此說靜慮無漏律儀已起已滅,雖成就,不現前。 ### 2釋第三句 【唐】「==\[未來]==及現在非過去,謂無漏戒初現前」者,此說苦法智忍及得果轉根初剎那現前位。 ### 3釋第四句 【唐】「==\[未來]==及過去現在,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者,`[〔皆〕-【三宮】]`皆如前說。 ### 三關於成就現在戒等 【唐】(一)舉【發智】==\[問]==:若成就現在戒,彼成就過去未來此類戒耶。 【唐】答: 【唐】◎有成就現在戒非過去未來此類戒,謂表戒初現前。 【唐】◎有==\[現在]==及過去非未來,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唐】◎有及未來非過去,謂無漏戒初現前。 【唐】◎有及過去未來。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 ### (二)釋 【唐】1釋第一句 【唐】「成就現在戒非過去未來此類戒,謂表戒初現前」者,此說別解脫律儀初受得位。 【唐】問:此位亦成就過去加行戒,云何說「非過去」耶。 【唐】答:此中依根本律儀類而作論,彼但是律儀加行而非根本律儀,是故不說。 ### 2釋第二句 【唐】「==\[現在]==及過去非未來者,謂表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前+(者)【三宮】*]`,此說:「表戒,表戒為類。」如先已受近事戒,勤策表戒現在前;或先已受勤策戒,苾芻表戒現在前。近事女等說,亦爾。若說:「無表戒,無表戒為類。」二說差別如前應知。 ### 3釋第三句 【唐】「==\[現在]== 及未來非過去,謂無漏戒初現前」者,此說苦法智忍及得果轉根初剎那現前位。 ### 4釋第四句 【唐】「==\[現在]== 及過去未來者,謂靜慮無漏戒已滅不失,此類戒現前」者,此說靜慮無漏律儀已起已滅亦成就亦現前。 ## 9.特別以別解脫律儀建立苾芻等七眾的理由 ### (壹).標 【唐】此中三種律儀,謂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唯依別解脫律儀安立七眾差別,不依餘二。 【唐】<font color="#610300">(貳).釋「七眾」</font></b> 【唐】七眾者:一苾芻;二苾芻尼;三式叉摩那;四室羅摩拏洛迦;五室羅摩拏理迦;六鄔波索迦;七鄔波斯迦。 ### (叁).依別解脫律儀安立七眾差別而不依餘之理由 【唐】一==\[問]== 【唐】問:何故唯依別解脫律儀安立七眾差別.不依餘耶。 ### 二答 【唐】答: ### (一)第一家 【唐】以別解脫律儀漸次而得漸次安立故,謂: 【唐】◎若能離四性罪.一遮罪,名鄔波索迦。 【唐】◎若復能離四性罪.多遮罪,名室羅摩拏洛迦Śrāmaṇeraka。 【唐】◎若有能離一切性罪一切遮罪,名苾芻。 【唐】苾芻尼等,准此應知。 【唐】靜慮無漏七支律儀,頓得頓起頓安立,若依靜慮無漏律儀安立七眾,是則七眾安立差別應頓非漸。 ^b0qigl ### (二)第二家 【唐】有作是說:「別解脫律儀從初表業發得已後,於一切時現在成就。若眠若醉若狂若悶「若思不思」若染污心若無記心若無心等,一切位中,現在相續,隨轉不斷,故可依之立七眾別。 【唐】靜慮無漏律儀,若正在定,現在成就現在隨轉,出則不然,故不依之立七眾別。若依靜慮無漏律儀立七眾別者,則七眾安立應不決定,入出定時無期限故。」 ### (三)第三家 【唐】有餘師說:別解脫律儀七眾差別,俱唯欲界可得安立。靜慮無漏律儀通上界得,若當依此立七眾者,則七眾安立應通上界。 ### (四)第四家 【唐】有餘復說:別解脫律儀七眾差別,俱唯人趣可得安立。靜慮無漏律儀亦通天趣,若當依此立七眾者,則七眾安立應通天趣。 ### (五)第五家 【唐】復有說者:別解脫律儀七眾差別,`[但=俱【三宮】*]`但由有佛出世可得安立。靜慮無漏律儀,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俱可安立,若當依此立七眾者,是則七眾安立差別亦應通在無佛出世。 ### (六)第六家 【唐】有餘師說:「何故不依靜慮律儀以立七眾.唯依別解脫」者,以別解脫律儀七眾差別但內道有,外道則無。靜慮律儀通內外道有,若當依此立七眾者,則七眾安立應通外道。 【唐】復「何故不依無漏律儀以立七眾.但依別解脫」者,以別解脫律儀七眾差別俱通凡聖。無漏律儀唯聖非凡,若當依此立七眾者,則七眾安立應唯在聖。 ### 三結 【唐】由此所說諸因緣故,唯依別解脫律儀安立七眾,不依餘二。 ## 10.近事和五學處 ### (壹).舉契經 【唐】如世尊說:鄔波索迦有五學處,謂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飲諸酒。 ### 鄔波索迦 【唐】問:何故名鄔波索迦(upāsaka)。 【唐】答: 【唐】1親近修事諸善法故,謂彼身心狎習善法,故名鄔波索迦。 【唐】問:若爾者,諸不斷善皆名鄔波索迦耶。以彼身心亦修善故。 【唐】答:不爾,此依律儀所攝妙行善法以立名故。 【唐】問:若爾者,諸住律儀皆名鄔波索迦耶。以彼皆修律儀善故。 【唐】答: 【唐】◎此以在初故得名,餘律儀更以餘緣建立。 【唐】◎復次,此是律儀初入加行,為能近事,餘律儀與此相違,故彼非難。 【唐】2有餘師說:親近承事諸善士故,謂彼恒時親承善士,故名鄔波索迦。 【唐】3有作是說:親近修事精進行故,謂彼恒時愛樂修習「速捨生死,速證涅槃」精進之行,故名鄔波索迦。 【唐】4復有說者:親近承事諸佛法故,謂彼至誠受持守護諸佛法律。不惜身命,故名鄔波索迦。 ### 學處 【唐】問:何故此五名為學處(zikSApada)。 【唐】答: 【唐】1是近事者所應學故。 【唐】2有說:此應名為「學迹」,若有遊此,便升無上智慧殿故。如尊者阿奴律陀告諸苾芻:「我依戒住戒,戒為梯橙`[橙=隥【元明】]`,已能升陟無上慧殿,汝等應學,勿生放逸。」 【唐】3有說:此應名為「學害」,由學此五.害惡戒故。 【唐】4有說:此應名為「學路」。此為徑路,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得轉故。 【唐】5有說:此應名為「學禁」。如諸外道所受禁法,種種差別以為幖幟`[幖=摽【宋宮】*,標【元】*]`。如是聖眾以此五種所學禁法為初幖幟。`[幖=摽【宋宮】*,標【元】*]` 【唐】6有說:此應名為「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 【唐】7有說:此五應名「學基」,於涅槃城為基趾故。`[趾=址【明】]` ### 三於非梵行中唯依離犯他妻建立學處而不依離犯自妻的理由 【唐】問:何故於非梵行中,唯依離犯他妻建立學處,而不依離犯自妻耶。 【唐】答: 【唐】1舊對法諸師及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說:離欲邪行是近事者所受律儀.家族本地;離非梵行則不如是。故此唯立離犯他妻。 【唐】2脇尊者曰:法王法主知此律儀,有法能為障礙遮止,有法不為障礙遮止。謂欲邪行.於此律儀.最極能為障礙遮止,如守門者禁門不開;餘非梵行則不如是。故此唯立離犯他妻。 【唐】3有作是說:犯欲邪行,性罪所攝,世所譏嫌;餘非梵行雖性罪攝,非世譏嫌,故此不制。 【唐】4有作是說:「於他妻等遠離則易,非於自妻。謂: 【唐】◎處居家,妻子圍遶,晝夜習近,恩愛纏心,不能受持遠離,習近「內真不淨,外假莊嚴」如畫糞車自妻骸骨。 【唐】◎離欲邪行易防護者,謂求他妻難遂心故。」 【唐】5有餘師說:若犯他妻,即是根本惡業道攝,非於自妻,是故不說。 【唐】6有餘師言:於自妻室生喜足者,亦得名為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故此不立。 【唐】7有說:此是諸佛方便令他入法。謂佛先觀:「若作如是立近事戒者,彼於惡行能離幾許。」即如實知:「彼所離者如四海水,餘未離者如草端露。」彼既能見犯他是罪==\[而]==能遠離之,不久亦見犯自有罪,亦當遠離。故此唯立離犯他妻。 【唐】8復有說者:此是諸佛善權方便,若佛為其制自妻者,則諸國王宰官長者不能棄捨自妻室故,便白佛言:「我不能受如來禁戒。」復求請除離自妻室:「我等由斯得有繼嗣。」故佛唯立離犯他妻。 【唐】9有餘師言:若諸聖者.經生不犯,立近事戒,於自妻不爾。所以者何。犯自妻有三,謂從貪瞋癡生。<u>經生聖者</u>雖不犯從癡所生,癡見品攝故.聖者已斷,而犯貪瞋所生,是故不立。 ### 四 【唐】問:鄔波索迦若更受持遠離非梵行等五種學處,彼為別得異先所受諸律儀不。 【唐】答:更不別得,然名最勝鄔波索迦,以別受持遠離禁故。如苾芻等若更受持十二杜多功德`[二=三【三宮】]`,更不別得異先所受苾芻等戒,然名「最勝大苾芻」等,以別受持遠離行故。彼亦如是。 ### 五離虛誑語獨立學處之理由 【唐】問:何故語四善業道中,離虛誑語獨立學處而非餘耶。 【唐】答: 【唐】1舊對法諸師及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說:離虛誑語是近事者所受律儀.家族本地,離離間等則不如是,故此唯立離虛誑語。 【唐】2脇尊者曰:法王法主知此律儀,有法能為障礙遮止,有法不為障礙遮止。謂虛誑語.於此律儀.最極能為障礙遮止,如守門者禁門不開;離間語等則不如是。 【唐】3有作是說:`[(以)+虛誑【三宮】]`虛誑語性罪所攝,譏嫌最重;離間語等雖性罪攝,譏嫌少輕。故不立為近事學處。 【唐】4有作是說:離虛誑語易可防護,非離餘三。謂處居家御僮僕等`[僮=童【三宮】]`,難可遠離離間等三及身業中捶撻等事。 【唐】5復有說者:作虛誑語,業道最重,餘三少輕,故不立為近事學處。 【唐】6有餘師說:唯虛誑語能破壞僧,故立學處,餘三不爾。 【唐】7有餘復說:若諸聖者經生不犯.立近事戒,聖者經生必定遠離虛誑語業,非餘語業。所以者何。餘語有三,謂從貪瞋癡生。經生聖者雖不犯從癡所生,癡見品攝故,聖者已斷,而犯貪瞋所生,是故不立。 ### 六於遮罪中唯離飲酒立為學處之理由 【唐】(一)==\[問]== 【唐】問:世尊何故於遮罪中唯離飲酒立為學處。 ### (二)答 【唐】答: 【唐】1舊對法諸師及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說:唯離飲酒是近事者所受律儀家族本地,離餘遮罪則不如是,故此唯立離飲諸酒。 【唐】2脇尊者曰:法王法主知此律儀,有法能為障礙遮止,有法不為障礙遮止。謂飲諸酒於此律儀最極能為障礙遮止,如守門者禁門不開;離餘遮罪則不如是。故此唯立離飲諸酒。 【唐】3有作是說:離飲諸酒易可防護,非餘遮罪,謂酪清漿沙糖水等足能止渴,何用酒為。 【唐】4有餘師言:離飲酒戒能總防護諸餘律儀,如塹垣城能總防護。 【唐】5復有說者:「若不防護離飲酒戒,則總毀犯諸餘律儀,餘則不爾。曾聞:「有一鄔波索迦稟性仁賢,受持五戒,專精不犯。後於一時,家屬大小當為賓客,彼獨不往,留食供之,時至取食。 【唐】醎味多故,須臾增渴,見一器中有酒如水,為渴所逼,遂取飲之,爾時便犯離飲酒戒。 【唐】時有隣雞來入其舍,盜心捕殺,烹煮而噉,於此復犯離殺盜戒。 【唐】隣女尋雞來入其室,復以威力強逼交通,緣此更犯離邪行戒。 【唐】隣家憤怒,將至官司,時斷事者訊問所以,彼皆拒諱,因斯又犯離虛誑語。」 【唐】如是五戒皆因酒犯,故遮罪中獨制飲酒。」 【唐】6有餘師說:酒令失念,增無慚愧,其過深重,故偏制立。如律中說:制地國中有一毒龍,性極暴惡,為稼穡害,其所居池水,陸空飛無敢近者。時有尊者名曰善來,以巧方便令其調伏,因此名稱流布八方,於是信心競興供養。漸次遊化至室羅筏,值彼城中請僧設會,有近事女家不豐饒,獨請善來奉上飲食。 【唐】食多鹽味,須臾增渴,為渴所逼,現相求飲。 【唐】時近事女作是思惟:「尊者所食極為肥膩,若飲冷水或當致疾。」遂設方便授以清酒。 【唐】彼不審察便取飲之,讚慰收衣,趣勝林寺。將至醉悶,==\[湎]==䤄眩便倒,衣鉢錫杖狼藉在地,露體而臥,無所覺知。`[藉=籍【宋宮】]` 【唐】佛將阿難經行遇見,知而故問:「此臥者誰。何為此間醉酒而臥。」 【唐】阿難白佛:「此是善來。」 【唐】佛告阿難:「可集僧眾。」僧眾集已,佛在眾中敷如常座,結加趺坐。 【唐】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汝等聞見苾芻善來曾以巧便伏毒龍不。」 【唐】諸苾芻眾隨已見聞,各白佛言:「我曾聞見。」 【唐】佛言:「汝等於意云何。善來今能伏蝦蟆不。」 【唐】苾芻皆曰:「不也,世尊。」 【唐】爾時如來種種方便呵毀酒過,告諸苾芻:「汝等若稱佛為師者,自今已往,下至茅端所沾酒渧亦不得飲。」 【唐】故遮罪中獨制飲酒。 【唐】7有作是說:飲酒能令智慧衰退,如說長者智慧衰退是第六失,故遮罪中獨制飲酒。 【唐】8有餘師說:聖者經生必不飲酒,雖嬰孩位,養母以指強渧口中,<u>不自在故而無有失</u>;纔有識別,設遇強緣,為護身命,亦終不飲。故遮罪中獨立酒戒。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三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四</b>☗s124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業蘊第四中表無表納息第四之三 ## 11.特關於近事律儀獲得的方法 ### (壹).唯受三歸及有律儀缺減是否成近事之探討 【唐】一==\[難問]== 【唐】問:頗有唯受三歸成近事不,為有律儀缺減成近事不。 【唐】◎若言有者,契經所說文句差別豈非無義。如說:「我某甲歸佛法僧,願尊憶持,我是近事。我從今日乃至命終,護生歸淨。」亦應說:有律儀缺減勤策苾芻等。 【唐】◎若無者,即前契經文句差別寧非無義。==\[又]==何故安立「一分少分多分滿分近事」耶。 ### (一)健馱羅 【唐】健馱羅國諸論師言:唯受三歸及律儀缺減悉成近事。 【唐】問:若唯受三歸成近事者,契經文句寧非無義。經說:近事受律儀時,於戒師前作如是說:「我某甲歸佛法僧,願尊憶持,我是近事。我從今者乃至命終,於其中間護生歸淨。」 【唐】答:彼由此表但得三歸,名為近事而未得律儀,<u>後說學處</u>方得律儀。然彼文句非為無義,由後自誓令前三歸得堅牢故,若不護生,歸非淨故。 ==\[勤策苾芻無缺減受]== 【唐】問:若缺減律儀成近事者,便為善順一分等言,所以者何。若受一名一分,受二名少分,受三受四名多分,具受五名滿分故。云何不有律儀缺減勤策苾芻等耶。 【唐】答:佛觀所化機宜不同,授與律儀亦不一種。如諸近事不樂捨家,為攝引故,佛隨其意於五學處多少受得,故彼律儀有缺減受。苾芻勤策意樂捨家,為安立故,制具律儀,具受乃得,故彼律儀無缺減受,以是世尊內眷屬故。 ### (二)迦濕彌羅 【唐】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無有唯受三歸及缺減律儀名為近事。 【唐】問:若爾,契經寧非無義。如說:我某甲歸佛法僧,乃至廣說。 【唐】答:A彼由此表,**既得三歸,亦得律儀**,故成近事。 【唐】B問:**此唯自誓離於殺生**,云何由此具得五種。 【唐】答:a1**由此自誓**離殺為依,五種律儀亦俱時得。五學處中,彼為勝故,以受戒者為不損生,於損生中殺為上首,故以離殺為五所依。 【唐】a2又「護生」言非唯離殺,謂不損惱一切有情。彼自誓言:「我從今者乃至命盡,於諸有情不害其命.不盜其物.不侵其妻.不行虛誑,為護前四亦不飲酒。」故「護生」言非唯離殺。 【唐】b1然有別誦言「捨生」者,此言意說:「捨殺生等」,略去「殺」「等」,但說捨生。 【唐】b2又「捨生」言.顯「於生類捨損惱事」,即五律儀,皆為遮防損生事故。 【唐】C**由此自誓方得律儀**,故彼契經非為無義。==[本義14](本義抄6-15#14-53)== ^fp4ans ==\[復說五種學處]== 【唐】問:若唯自誓便得律儀,何故<u>復說五種學處</u>。 【唐】答:雖由自誓已得律儀,而未了知彼差別相,欲令知故,說五學處。故彼所說皆非無義。 ==\[一分少分多分滿分]== 【唐】問:若爾,何故說有一分等鄔波索迦耶。 【唐】答:此說持位,非說受位。謂於五中,持一不持四名一分;持二不持三名少分;持三持四名多分;具持五名滿分。 ### (三)眾世 【唐】尊者 #僧伽筏蘇 分同前二師說。==\[Saṃghavasu眾世]== 【唐】彼說:無有唯受三歸便成近事,然有缺減五種律儀亦成近事。謂彼將受近事戒時,先與戒師共詳審議:「如是學處我能受持,如是學處我不能受。」既詳議已,歸佛法僧,自誓要期得爾所戒。隨先詳議能受少多,今得律儀其數亦爾。由此故說近事律儀名詳議戒,非勤策等戒得有此名。 ### (四)評 【唐】如是說者:無但三歸即成近事,亦無缺減近事律儀.成近事者,如無缺減勤策等律儀.名勤策等,彼亦如是。 ^yudjru ### (貳).但受近事律儀不受三歸及不受近事便受勤策律儀是否得律儀之探討 ### 但受近事律儀不受三歸 【唐】問:諸有但受近事律儀,不受三歸得律儀不。[s34](婆沙031-040#^0jb7oz) 【唐】有說:不得,以受三歸與此律儀為門為依為加行故。 【唐】有說:不定,謂: 【唐】◎若不知先受三歸後方受戒,信戒師故,便受律儀,彼得律儀,戒師得罪。 【唐】◎若彼解了先受三歸後受律儀是正儀式,但憍慢故不受三歸,作如是言:「且應受戒,何用歸信佛法僧。」為彼慢纏心,雖受不得。 ^d0km47 ### 二不受近事便受勤策律儀之探討 【唐】(一)問 【唐】問:若先不受近事律儀便受勤策律儀,得勤策律儀不。 ### (二)答 【唐】==\[答]==: ### 1第一家 【唐】有說:不得,以近事律儀與此律儀為門為依為加行故。 ### 2第二家 【唐】有說:不定,若不了知先受近事律儀後方受勤策律儀,信戒師故,受此律儀,彼得律儀,戒師得罪。若彼解了先受近事律儀後受勤策律儀是正儀式,但憍慢故,不欲受學近事律儀,作如是言:「何用受此近事劣戒。」彼慢纏心,雖受不得。 ### 三結 【唐】如說不受近事律儀而受勤策律儀,如是不受勤策律儀而受苾芻律儀廣說亦爾。 ### (叁). 【唐】一==\[難問]== 【唐】問:諸近事受勤策律儀及勤策受苾芻律儀,彼為捨前律儀得後律儀不。 【唐】◎若捨前得後者,何故施設論說:「前後律儀彼俱成就。」 【唐】◎又若捨者,後捨勤策為近事時及捨苾芻為勤策時,更未受戒,云何得彼近事勤策二律儀耶。 【唐】◎若不捨者,彼既成就二種律儀或復三種,何故得名唯依後戒。 【唐】◎又親教師,彼既有二,何故佛說後是前非。 ### 二答 【唐】答: ### (1)第一家 【唐】受後律儀不捨前戒。 【唐】a謂近事受勤策律儀不捨近事五,更得勤策十,爾時成就十五律儀。若勤策受苾芻律儀,不捨前十五更得苾芻過二百五十,爾時成就過二百六十五律儀。 【唐】b有餘師說:若近事受勤策律儀,不捨近事五,更得勤策五,爾時成就十種律儀。若勤策受苾芻律儀,不捨前十,更得苾芻過二百四十,爾時成就過二百五十律儀。 【唐】問:彼既成就二種律儀或復三種,何故得名唯依後戒。 【唐】答:就勝立名,不應為難。如得勝位,捨本劣名。 【唐】問:彼親教師既有二種,何故佛說後是前非。 【唐】答:以勝律儀依後師得,不依前故。如不依彼律儀得名,彼師亦爾。 ### (2)第二家 【唐】復有說者:捨前律儀。 【唐】問:若爾,何故施設論說:「前後律儀彼俱成就。」 【唐】答:彼論意說:由前律儀資後令勝,前戒勢力今時猶轉,故說成就,而先律儀實不成就。 【唐】問:後捨苾芻為勤策時及捨勤策為近事時,復云何得彼二戒耶。 【唐】答:即由語表自誓:「我今還為勤策或近事」故得二律儀,非成舊戒。 ### (3)評曰 【唐】如是說者: 【唐】◎不捨前戒而得後戒。 【唐】◎彼後所受非前所受,相違法故;又前後戒因緣各別。不應相合成十數等。 ### 得戒後納妻 【唐】問:若童子時受近事戒,至少年位方娉妻室,彼於此妻先得戒不。 【唐】◎若先得者,今應犯戒。 【唐】◎若先不得,則此律儀應從少分有情處得。 【唐】答:應言先得。 【唐】問:若爾,今應犯戒。 【唐】答:得由別分,非總相續。先所受得離欲邪行,非非梵行,今如何犯。習近自妻非邪行故。謂一相續別分有多,所遮所行別故無犯。 【唐】問:若童子位得不作律儀==\[見道等]==,至少年時方娉妻室,彼於此妻先得律儀不。 【唐】◎若先得者,今應犯律儀,然不作律儀得必無犯==\[謂定不作]==。 【唐】◎若先不得,則此律儀應從少分有情處得。 【唐】答:應言先得,廣說如前。 ### (伍).關於近事律儀之依處 【唐】一==\[問]== 【唐】問:近事律儀依何處有。 ### 二答 【唐】答: ### (一)標 【唐】依欲界有,非色無色界。依人趣有,非餘趣。依三洲有,除北洲。 ### (二)釋難 【唐】問:若此律儀唯依人趣,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時天帝釋來詣佛所,作如是言:「願佛憶持,我是近事,我從今者乃至命終,於其中間護生歸淨。」 【唐】答:彼自顯示是信等流,非受律儀,不應為難。 ## 12.近住律儀 ### (壹).舉契經 【唐】如契經說:近住律儀具足八支,何等為八。謂「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離虛誑語,離飲諸酒諸放逸處,離歌舞倡伎、離塗飾香鬘,離高廣床、離非時食」。 ### (貳).分別 【唐】一.==\[支數]== ### (一).‹九支或八支› 【唐】問:此有九支,何以言八。 【唐】答:二合為一,故說八支。謂「離塗飾香鬘」與「離歌舞倡伎」同於莊嚴處轉,故合立一支。 ### (二).‹近住與近住支› 【唐】1問:云何名近住(upavāsa)。云何近住支。 【唐】2答:(1)離非時食名為近住,離害生等名近住支。 【唐】問:此近住支應唯有七。 【唐】答: 【唐】離非時食名為近住亦近住支,故不唯七。 【唐】◎如正見名道亦道支,餘名道支,非道。 【唐】◎擇法名覺亦覺支,餘名覺支,非覺。 【唐】◎三摩地名靜慮亦靜慮支,餘名靜慮支非靜慮。 【唐】如是離非時食名近住亦近住支,餘名近住支非近住,故說近住具足八支。 【唐】尊者妙音眾世說曰:應言近住:或全無支,或一二三乃至或七,非要具八方名近住。==\[ #僧伽筏蘇 ]== 【唐】==\[評]==如是說者:非「全無支乃至或七得名近住」;名近住者,要具八支。 ### 二.‹近住律儀云何得等› 【唐】問:近住律儀云何而得。 【唐】答:從他教得。謂隨師教,自發誠言,恭敬受得。 【唐】問:受律儀者,或先自發言,或與師俱說,得律儀不。 【唐】答:不得,要隨師語。如師語而說,方受得故。 【唐】問:近住律儀從誰應受。 【唐】答:從七眾受皆得,非餘。所以者何。若無盡壽戒者,則不堪任為戒師故。 【唐】問:著何服飾受此律儀。 【唐】答:常所受用衣服嚴具著之,皆得受此律儀。若為暫時莊嚴身者,必須棄捨,方受此戒。 【唐】床座等具,准此應知。==\[居卑劣座,身心謙敬…若不謙敬不發律儀]== ### ‹時限› 【唐】問:齊何時受。 【唐】答:齊一晝夜,不增不減。謂清旦時==(晨旦kālyaṃ)==從師受得,至明清旦,律儀便捨。 【唐】問:若有頓受半月一月,或復多時,得律儀不。 【唐】答:應言:「不得。」 【唐】所以者何。 【唐】一晝夜時分限定故;光闇往來易了知故;一齋食時非時定故。 【唐】非一晝夜近住律儀.可使頓經二晝夜受,況多晝夜可頓受得。如近事等盡壽律儀.不可頓受二眾同分,況多同分可頓受得。 【唐】晝夜律儀,理亦應爾。律儀分齊,唯有二故。 ### ‹受晝非夜› 【唐】問:受晝非夜,受夜非晝,得此戒不。 【唐】==\[答]==: ### (1)第一家(不得) 【唐】A標 【唐】有說:不得,所以者何。佛說此為晝夜戒故。 【唐】(A)==\[問]== 【唐】問:若爾者`[〔者〕-【三宮】]`,尊者迦多衍那所說因緣當云何通。如說: 【唐】◎時彼尊者告屠兒言:「汝等皆應離此惡業,勿於來世受大苦果。」屠兒答言:「我以此業而自存活,如何能離。」 【唐】尊者告言:「汝等所作屠羊等業何時分造。」 【唐】屠兒答言:「唯於晝分。」 【唐】尊者告曰:「汝等可於夜分受持近住八戒。」==\[又復勸我.令夜持戒]\[汝夜受五戒可獲微善]== 【唐】諸屠兒輩歡喜奉行。 【唐】命終皆生曠野鬼趣,每於晝日有黑駁狗欻然而現,噉食其肉,唯餘骸骨。俄頃肉生,平復如舊,還被食噉,受諸苦惱如地獄趣。每至夜分,五欲自娛,遊戲受樂猶如天趣。 【唐】◎尊者復詣諸欲邪行婬女等處告言:「汝等應離此業,勿於來世受大苦果。」 【唐】彼人答言:「我等久習如是事業,非卒能離。」 【唐】尊者告言:「汝等所作`[邪=奸【三宮】]`邪穢事業在何時分。」 【唐】彼人答言:「唯於夜分。」 【唐】尊者告曰:「汝等可於晝分受持近住八戒。」 【唐】諸邪行者歡喜奉行。 【唐】命終皆生曠野鬼趣,每於夜分有百足蟲欻爾而生,唼食其肉,唯餘骸骨。俄頃肉生,平復如舊,還被唼食,受諸苦惱如地獄趣。每至晝分,五欲自娛,遊戲受樂猶如天趣。 【唐】如是所說當云何通。 ### (B)答 【唐】答: 【唐】彼妙行攝,非是律儀;受妙行果,非律儀果。是以無過。 【唐】有餘師言:是彼尊者神力化作,非是真實。令<u>俱胝耳</u>厭世間故,化為彼事==\[此是迦旃延欲度億耳故]==,故不須通。 ### (2)第二家(亦得) 【唐】有說:亦得,謂有要期,月八日等恒受齋戒。有緣礙故,得如是受。 ### (3)有部正義 【唐】評曰:前說為善,晝夜戒故。 ### (三)‹過午受› 【唐】問:若至午後,受此戒者亦得戒不。 【唐】答:應言不得,除先要期.月八日等恒受齋戒==\[[AA](增壹1-30#24.6).[24.6](agamaa#^aa24z6) [SA](雜含642-1362#1117).[1117](agamas#^sa1117) [長含](長含.md#三齋日)]== ==\[[AA](增壹31-52#^4258f5).[43.2](agamaa#^aa43z2)]== 。彼有餘緣午前不憶,食已方憶,深生悔愧,即請戒師如法受者,亦得此戒。 ^r8lugz ### 四. 【唐】問:扇搋半擇迦無形二形受近住律儀,得律儀不。 【唐】答:應言不得,所以者何。彼所依身志性羸劣,非律儀器,亦不能為不律儀器。如==\[鹹]==醎鹵田,嘉苗穢草俱不生長。 【唐】然應授彼近住律儀,令生妙行,當受勝果。或扇搋等,國王委任,令知要務,苦楚多人;若受律儀,毒心暫息,饒益多人,故亦應為受,然實不得近住律儀。 ### 五.受持與果報 【唐】如是所說近住律儀, ### (一) 【唐】1標 【唐】或有根本業道淨而近分不淨。 ### 2舉例說明 【唐】如自在者受此律儀,有彼廚人欲害生命擬充所食,彼便告曰:我今受戒不得殺生,留待明朝殺充所食。 【唐】復有捕獲怨敵,將來請欲加害,彼便告曰:「我今受律儀不得殺害。留待明旦依法刑戮。」如是名為根本業道淨而近分不淨。 ### 3果報 【唐】世尊說:彼所受律儀,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 ### (二)1惡尋思之所損害 【唐】或有根本業道淨近分亦淨,而惡尋思之所損害,謂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世尊說:彼所受律儀,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 ### 2非惡尋思之所損害而不攝受正念 【唐】或有根本業道淨近分亦淨,非惡尋思之所損害而不攝受正念,謂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世尊說:彼所受律儀,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 【唐】3非惡尋思之所損害,攝受正念而不迴向解脫 【唐】或有根本業道淨近分亦淨,非惡尋思之所損害,攝受正念而不迴向解脫,謂求生天欲樂等故受持禁戒。世尊說:彼所受律儀,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 【唐】4非惡尋思之所損害,攝受正念而迴向解脫。 ### (1)總說 【唐】若有根本業道淨近分亦淨,非惡尋思之所損害,攝受正念,迴向解脫。世尊說:彼所受律儀是殊勝業,能獲大果。 ^j605cx ### (2)分別 【唐】A得世間財富. 【唐】世尊依後所受律儀,告毘舍佉鹿子母曰:「若有成就此八近住律儀,十六大國所有珍寶欲比其價,十六分中不能及一。如是百分千分百千分數分算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唐】十六大國者,謂泱伽國.摩揭陀國.迦尸國.憍薩羅國.佛栗氏國Vṛji.末羅國.奔噠羅國.蘇噏摩國suhma.頞濕縛迦國.頞飯底國.葉筏那國.劍跋闍國.俱盧國.般遮羅國.筏蹉國.戍洛西那國。此十六國豐諸珍寶,故偏說之。諸珍寶者,謂末尼.真珠.吠琉璃寶.螺貝.璧玉.珊瑚.金銀.摸婆洛揭拉婆寶.頞濕摩揭婆寶.赤珠.右旋寶等。 ### B證三菩提. 【唐】又佛依後所說律儀訶天帝釋所說讚頌。如天帝釋聞佛所說近住律儀功德殊勝,便以伽他而讚歎曰:「六齋神變月,受持八戒齋,彼功德殊勝,則為與我等。」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此天帝釋所說伽他違於道理,若阿羅漢可作是說。所以者何。此天帝釋,貪瞋癡等未能永離,未得解脫,生老病死愁憂悲苦纏縛身心,如何可言:「受持此戒所獲功德與我等」耶。諸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諸重擔,自利已滿,盡諸有結,心善解脫,不受後有」,彼可說言:「受持此戒所獲功德則與我等。」天帝功德唯感天帝,受持八戒證三菩提,故不應言.但與其等。 ### 六.‹誰應受近住律儀› 【唐】(一)==\[問]== 【唐】問:誰應受此近住律儀。 ### (二)答 【唐】==\[答]==: 【唐】1.有作是說:唯聖者,非異生;唯是近事,非非近事。 【唐】==\[評曰]==:誰有為暫時捨盡壽,然有為盡壽捨盡壽,為盡壽捨暫時。誰有為暫時受盡壽,然有為盡壽受暫時。 【唐】2.==\[評]==如是說者:亦聖者,亦異生;亦近事,亦非近事。然薄伽梵為毘舍佉鹿子母說.及天帝釋所說伽他,唯依聖者。 ### 七.‹近住律儀依何處有› 【唐】(一)==\[問]== 【唐】問:近住律儀依何處有。 ### (二)答 【唐】答: ### 1標 【唐】唯依欲界有,非色無色界。依人趣有,非餘趣。依三洲有,除北洲。 ### 2通難 【唐】問:若此律儀唯依人趣,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有海居龍從大海出,於六齋日受八戒齋,放捨身心,寂然而住,徐發吟韻作如是言:「今於世間無所惱害。」 【唐】答:彼得妙行,不得律儀,自慶暫時離諸惡行。彼自憶念:「昔在人中受八戒齋不能清淨,有毀犯故,墮龍趣中。」作是思惟:「我本人趣,若能清淨持八戒齋,今應生天受諸快樂,何期毀犯墮斯惡趣。」厭惡行故,數從海出受八戒齋,吟韻自慶。然實彼龍唯得妙行,不得律儀。 ### 八名為近住律儀之理由 【唐】(一)==\[問]== 【唐】問:何故此律儀名為近住<font color="#767171">upavāsa</font>。 【唐】答: ### 1第一類理由 【唐】◎近阿羅漢住,故名近住。以受此律儀隨學彼故。 【唐】◎有說:此近盡壽戒住,故名近住。 【唐】◎有說:此戒近時而住,故名近住。==\[近捨時而住。]== ### 2第二類理由 【唐】如是律儀,或名長養<font color="#767171">poṣadha/uposatha</font>。長養薄少善根有情,令其善根漸增多故。 【唐】有說:長養在家善根,令近出家善根住故。 ### 九‹尸羅-不放逸-遠離支› 【唐】(一)==\[問]== 【唐】問:如是所說八支律儀,幾是尸羅支。幾是不放逸支。幾是遠離支。 ### (二)答 【唐】答: ### 1 【唐】◎五是尸羅支,謂離害生命,乃至離飲酒。 【唐】◎一是不放逸支,謂離非時食。 【唐】◎餘二是遠離支。 ### 2 【唐】◎又前四是尸羅支,離性罪故。 【唐】◎第五是不放逸支,雖受尸羅,若飲諸酒,心便放逸不能護故。 【唐】◎後三是遠離支,以能隨順厭離心故,厭離能證律儀果故。 ### (三)結 【唐】由此近住具有八支,而於五增三;於十減一,合二為一故。開一為二故。 # 納息5 自業及業論附帶之雜論【自業】 ### 業蘊第四中自業納息第五之一 ~~【發】業蘊第四中自業納息第五~~ ~~【發】 自業義世成 對異熟成墮 ~~ ~~【發】 智謀害留捨 心亂纏佛教 ~~ ~~【發】 書數算印詩 世間工業處 ~~ ~~【發】 成就學等戒 此章願具說 ~~ ^a21kr9 ## 1.自業〖自業義〗 ### (壹).序說 【唐】一舉【發智】云何自業。自業是何義。 ### 二明本章意趣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 三論究的理由 【唐】(一)==\[問]== 【唐】問:何故作此論。 ### (二)答 【唐】答: ### 1標 【唐】為欲分別契經義故。 ### 2舉契經 【唐】如契經說:佛告摩納婆:「世間有情皆由自業,皆是業分,皆從業生,業為所依。業能分判諸有情類彼彼處所高下勝劣。」 ### 3結 【唐】契經雖作是說而未廣辯自業之義,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 4別舉世友對契經的解釋 【唐】尊者世友說曰:「「世間有情皆由自業」者,謂自作業還自受異熟。 【唐】「皆是業分」者,謂如所作業受如是異熟。 【唐】「皆從業生」者,謂業為生因.取異熟果,生於彼彼所應生處。 【唐】「業為所依」者,謂業為依因.受彼彼有具。 【唐】「業能分判諸有情類彼彼處所高下勝劣」者,謂如前說,彼彼生處由業分判高下勝劣。」 ### (貳).分別 【唐】一自業的定義 ### (一)問 【發智】==\[問]==:云何自業。 ### (二)答 【唐】答: ==§1==【發智】若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 ### 2釋 【唐】(1)釋文 【唐】「若業已得今有異熟」者,此句顯示順「中有」受業。 【唐】「及業異熟已生正受」者,此句顯示順「生有」受業。 【唐】如順中有受.順生有受,應知順起受異熟.順生受異熟,順起受果.順生受果,順細果.順麁果業亦爾。 ### (2)釋疑 【唐】A==\[問]== 【唐】問:為由因故名自業。為由果故名自業耶。 【唐】◎若由因故名自業者,後句所說當云何通。後句說言:及業異熟已生正受。 【唐】◎若由果故名自業者,前句所說當云何通。謂:業已得今有異熟。 ### B答 【唐】==\[答]==: ### (A)第一家 【唐】有作是說:但由因故名為自業,由前句故。 ### (B)第二家 【唐】有作是說:但由果故名為自業,由後句故。 ### (C)有部正義 【唐】==\[評]==如是說者:但由因故名為自業。 【唐】問:若爾,何故復說:及業異熟已生正受。 【唐】答:於住果位,彼因方得自業之名。 【唐】是故尊者妙音說曰:若愛非愛果已起現前,彼業爾時名為自業,非未造業及造業時.有能現前受異熟果,要業滅已,果方起故。 ### 二名為自業的理由 【唐】(一)問 【發智】==\[問]==:自業是何義。 ### (二)答 【唐】答: ### 1第一說 【唐】(1)【發智】是得自果.自等流.自異熟義。 ### (2)釋 【唐】◎此中有說:自果者,士用果。自等流者,等流果。自異熟者,異熟果。 【唐】◎有說:「諸句皆顯異熟果,此中說感異熟業名自業故。 【唐】有處等流以異熟聲說,如說:「何等名受異熟。答言:愛是。」 【唐】有處異熟以等流聲說,如此中說。」 ### 2第二說 【唐】(1)【發智】復次,此業所招異熟於自相續現熟,非餘,故名自業。 ### (2)釋 【唐】問:為此造業即此受果。為異造業異受果耶。 【唐】答:有緣故,說此造此受;有緣故,說異造異受;有緣故,說無造無受。 【唐】◎「有緣故,說此造此受」者,謂蘊處界展轉相續,剎那雖異,可說一故。 【唐】◎「有緣故,說異造異受」者,謂人趣造業餘趣受果,餘趣造業亦爾。 【唐】◎「有緣故,說無造無受」者,謂一切法無我無有情無命者無養育者無補特伽羅,空,無內士夫,離作者受者,唯有生滅諸行聚故。 ### 3第三說 【唐】(1)【發智】於自相續,養隨養.育隨育.護隨護.轉隨轉.益隨益,故名自業。 ### (2)釋 【唐】問:善業異熟可於自相續能為養等;不善業異熟於自相續但為損害,如那落迦,十三猛焰纏燒其身`[燒=繞【三宮】]`,彼寧有養等耶。 【唐】答:養等有二種:一令增長;二令不斷。善業異熟於自相續由二事故,說名養等;惡業異熟於自相續但令不斷,說名養等,非令增長,故無有過。 ## 2.自業・三世〖世〗 ### 三、自業的三世分別 【唐】(一)【發智】==\[問]==:若業是自業,此業當言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唐】答:此業當言過去。 ### (二)釋 【唐】問:何故此業不當言未來。 【唐】答:非先受果後造因故。 【唐】問:何故此業不當言現在。 【唐】答:異熟因果不俱時故。 ## 3.自業・成就〖成〗 【發智】==\[問]==:若業是自業,此業成就耶。 【唐】答:應作四句。 ### 1第一句 【發智】有業是自業,此業不成就。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此業已失。 【唐】1如無間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果正現前,此業已失──由捨所依眾同分故。 【唐】2「若律儀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順次生受.順後次受.順不定受。果正現前,此業已失──由四緣故或五緣故,謂:捨所學.二形生.斷善根.捨眾同分.或明相出。 【唐】3「若不律儀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果正現前,此業已失──由四緣故,謂受律儀.得靜慮.二形生.捨眾同分。 【唐】4「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果正現前,此業已失──由三緣故,謂意樂息.捨加行.限勢過。 【唐】5「若欲界繫善不善<u>思</u>.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果正現前,此業已失──謂若善者,由斷善根==\[生得善等.斷已未續]==、或由捨眾同分等故==\[非極串習聞思所成,生上地捨,後不重得;或極串習生上地捨,後未重得]\[本義抄:擧易地捨也]\[等攝下句惡作憂根]==;若不善者,由離染故。 【唐】6「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果正現前,此業已失──由斷善根故,或已離染故。==\[善憂離染捨,故別舉,下同。]\[此二善性.唯生得善,前句捨眾同分等.是加行善。]== 【唐】7「若初靜慮.順退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等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果正現前,此業已失──由已離染故.或易界地等故。 【唐】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順退分等業,廣說應知。 ### 2第二句 【發智】有業成就,此業非自業,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不失。 ==§A無間業== 【唐】1如無間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果未現前,此業不失──由未捨所依眾同分故。 【唐】2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已現在前,已牽異熟,皆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果未現前,此業不失──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 【唐】3若「初靜慮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等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果未現前,此業不失──由未全離染,不易界地等故。 【唐】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順退分等業,廣說應知。 ### 3第三句 【唐】【發智】有業是自業,此業亦成就,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此業不失。 【唐】1「如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二種:謂順現法受.順不定受。果正現前,此業不失。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 【唐】2「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果正現前,此業不失──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 【唐】3「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等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果正現前,此業不失──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 ### 4第四句 【發智】有業非自業,此業亦不成就,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已失。 【唐】1「如無間業」,餘眾同分中.已消已受已作所作.已與果已無能,異熟已熟。 【唐】2「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等業」,餘眾同分中.已消已受.已作所作.已與果已無能,異熟已熟,此業已失──由有前說諸失緣故。 【發智】非亦有四句,翻是應知。 【唐】謂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廣說如前。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阿毘達磨【明宮】]`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四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五</b>☗s125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業蘊第四中自業納息第五之二 ## 4.自業・定當受異熟・業成就〖對異熟〗 【唐】六、自業的業和定當受異熟的業之「是」四句 ### (一)問 【發智】==\[問]==:若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耶。 ### (二)答 【唐】答:應作四句。 ### 1第一句 【唐】(1)【發智】有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此業異熟已至最後位。 【唐】(2)釋(異熟的「最後」義) ### A列 【唐】此「最後」言,義有多種,謂有最後千劫,有最後百劫,有最後劫,有最後千歲,有最後百歲,有最後歲,有最後月,有最後晝夜,有最後剎那。 ### B分別 【唐】◎云何最後千劫。謂如一業能引非想非非想處八十千劫壽量,彼住最後千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唐】◎云何最後百劫。謂如一業能引無煩天處十百劫壽量,彼住最後百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唐】◎云何最後劫。謂如一業能引遍淨天處六十四劫壽量,彼住最後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唐】◎云何最後千歲。謂如一業能引他化自在天處十六千歲壽量,彼住最後千歲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唐】◎云何最後百歲。謂如一業能引北俱盧洲十百歲壽量,彼住最後百歲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唐】◎云何最後歲。謂如一業能引南贍部洲百歲壽量,彼住最後歲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唐】◎云何最後月。謂如一業能引十二月壽量,彼住最後月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唐】◎云何最後晝夜,謂如一業能引三十晝夜壽量,彼住最後晝夜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唐】◎云何最後剎那。謂如一業能引百剎那壽量,彼住最後剎那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已至最後異熟位故。 ### 2第二句 【唐】(1)【發智】有業定當受異熟,此業非自業。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異熟未熟。 ### (2)釋 【唐】A==\[無間業]== 【唐】如無間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已取果),果未現前(未與果)。 ### B‹律儀業乃至諸靜慮等業› 【唐】「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等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順次生受順後次受。果未現前。 ### 3第三句 【唐】(1)【發智】有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業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已生正受」,此業異熟未至最後位。 ### (2)釋 【唐】A釋「最後」義 ### (A)列 【唐】此「最後」言,義有多種,謂有最後千劫乃至最後剎那。 ### (B)分別 【唐】◎最後千劫者,謂如一業能引非想非非想處八十千劫壽量, 【唐】※彼住最初千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定當受七十九千劫異熟; 【唐】※乃至彼住第七十九千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定當受千劫異熟。 【唐】◎最後百劫者,謂如一業能引無煩天處十百劫壽量, 【唐】※彼住最初百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定當受九百劫異熟; 【唐】※乃至彼住第九百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定當受百劫異熟。 【唐】◎最後劫者,謂有一業能引遍淨天處六十四劫壽量, 【唐】※彼住最初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定當受六十三劫異熟; 【唐】※乃至彼住第六十三劫時,此業是自業,此業定當受異熟,謂定當受一劫異熟。 【唐】◎如是最後千歲乃至最後剎那,隨其所應,廣說亦爾。 【唐】B釋「自業」 【唐】如是諸業,果正現前故,名為自業; 【唐】C釋「定當受異熟」 【唐】未至最後異熟位故,名定當受異熟。 ### 4第四句 【唐】(1)【發智】有業非自業,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業非已得今有異熟」及「業異熟非已生正受」,此業異熟已熟。 ### (2)釋 【唐】A==\[無間業]== 【唐】謂諸無間業,餘眾同分中,已消已受已作所作.已與果已無能,異熟已熟。 ### B律儀業乃至諸靜慮等業 【唐】如律儀業若不律儀業,廣說乃至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等業」,已消已受已作所作.已與果已無能,異熟已熟。 【唐】七、自業的業和定當受異熟的業之「非」四句 ==§(一)==【發智】非亦有四句,翻是應知。 ### (二)釋 【唐】謂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廣說如前。 ## 5.業成就・定當受異熟〖成〗 【發智】==\[問]==:若業成就,此業定當受異熟耶。 【唐】答:應作四句。 ### 1第一句 【唐】(1)【發智】有業成就,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 【唐】◎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已熟,此業不失; 【唐】◎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已得而定不生; 【唐】◎若業無記無漏成就。 ### (2)釋 【唐】A 【唐】此中「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已熟,此業不失」者, 【唐】◎如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二種:謂順現法受順不定受。果已現前,此業不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 【唐】◎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果已現前,此業不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 【唐】◎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四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果已現前,此業不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 ### B 【唐】「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已得而定不生」者, 【唐】◎謂「欲界繫善不善思」未來已得而定不生,定不生故,此業定當不受異熟。 【唐】◎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未來已得而定不生,定不生故,此業定當不受異熟。 ### C 【唐】「若業無記無漏成就」者,謂無記無漏業雖成就,而性不貞實及無愛潤故,此業定當不受異熟。 ### 2第二句 【唐】(1)【發智】有業定當受異熟,此業不成就,謂: 【唐】◎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未熟,此業已失; 【唐】◎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不得而定當生。 ### (2)釋 【唐】A 【唐】此中「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未熟,此業已失」者, 【唐】◎如律儀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順次生受順後次受。果未現前,此業已失──由前所說諸失緣故。 【唐】◎a若不律儀業,b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命終等緣),c若欲界繫善不善思(斷善離欲),d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離欲捨),e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上地下生),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果=異熟【三宮】]`果未現前,此業已失──由前所說諸失緣故。 ### B 【唐】「若`[(異熟)+業【三宮】]`業未來不善善有漏,不得而定當生」者,謂: 【唐】◎諸無間業未來未得而定當生,定當生故,定當受異熟。 【唐】◎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未來未得而定當生,定當生故,定當受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 3第三句 【唐】(1)【發智】有業成就,此業定當受異熟,謂: 【唐】◎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未熟,此業不失; 【唐】◎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已得亦定當生; 【唐】◎若業現在不善善有漏。 ### (2)釋 【唐】A 【唐】此中「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未熟,此業不失」者, 【唐】◎謂諸無間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果未現前。 【唐】◎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已現在前,已牽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果未現前,此業不失──由無前所說諸失緣故。 ### B 【唐】「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已得亦定當生者」, 【唐】◎謂欲界繫善不善思,未來已得亦定當生,定當生故,定當受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唐】◎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未來已得亦定當生,定當生故,定當受異熟。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 C 【唐】「若業現在不善善有漏」者, 【唐】謂諸無間業正現在前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正現在前,此有三種:謂順現法受等,如前說。 ### 4第四句 【唐】(1)【發智】有業不成就,此業定當不受異熟,謂: 【唐】◎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已熟,此業已失; 【唐】◎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不得亦定不生; 【唐】◎若業無記無漏,不成就。 ### (2)釋 【唐】A 【唐】此中「謂業過去不善善有漏,異熟已熟,此業已失」者, 【唐】◎謂諸無間業,餘眾同分中已消已受,廣說如前。 【唐】◎若律儀業若不律儀業若「非律儀非不律儀諸餘身語妙行惡行」若「欲界繫善不善思」若「惡作憂根俱生善思」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已在過去已消已受,廣說如前。此業已失──由有前說諸失緣故。 ### B 【唐】「若業未來不善善有漏,不得亦定不生」者, 【唐】◎謂諸無間業未來未得,定當不生,定不生故,定當不受異熟。 【唐】◎若律儀業,廣說乃至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等業」,未來未得,定當不生,定不生故,定當不受異熟。 ### C 【唐】「若業無記無漏,不成就」者,謂由不貞實及無愛潤故,或先未得,或得已失故。 【唐】九、成就的業和定當受異熟的業之「非」四句 ==§(一)==【發智】非亦有四句,翻是應知。 ### (二)釋 【唐】謂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廣說如前。 ## 6.預流者不墮惡趣的理由〖墮〗 ### (壹).論究的理由 ==§一舉==【發智】若預流者有不善業能順苦受,乃至廣說。 ### 二釋疑(預流者墮惡趣論之評破) 【唐】(一)==\[問]== 【唐】問:何故作此論。 ### (二)答 【唐】答: ### 1標 【唐】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 2舉例 【唐】如說:「二因令墮惡趣,謂見所斷修所斷業。」諸預流者雖已永斷見所斷業,而未能斷修所斷業。 【唐】◎或有生疑:諸預流者應墮惡趣。 【唐】◎或復生疑:彼應已斷修所斷業。 ### 3結 【唐】欲令彼疑得決定故,顯預流者雖未永斷修所斷業,而彼決定不墮惡趣,故作斯論。 ### (貳).預流者不墮惡趣的理由 【發智】==\[問]==:若預流者有不善業,能順苦受.異熟未熟,彼既成就,應墮惡趣,何道障故而不墮耶。 【唐】答: 【發智】1由二部結縛諸有情,令墮惡趣,謂見所斷修所斷結。諸預流者雖未永斷修所斷結,而已永斷見所斷結,闕一資糧,不墮惡趣。 【唐】如車具二輪,有所運載;鳥有二翼能飛虛空。闕一不然,此亦如是。 【唐】故預流者不墮惡趣,隨本論文所釋如是。 【唐】2然有說者:a愚墮惡趣,智則不然,一切預流是智者故;b凡墮惡趣,聖則不然,一切預流是聖者故;c有惡意樂害意樂者墮惡趣,有善意樂無害意樂者不然,一切預流有善意樂無害意樂故;d犯戒者墮惡趣,持戒者不然,一切預流是持戒者,由彼已得聖所愛戒堅牢船故。 【唐】3復有說者:一切預流於諸惡趣得非擇滅,諸法若得非擇滅者,彼法畢竟不現在前,是故預流不墮惡趣。 【唐】4有餘師說:若有不見惡行過失妙行功德,彼墮惡趣;一切預流如實知見善惡得失,由失念故,雖暫起惡業而不墮惡趣。 【唐】5有作是說: 【唐】薩迦耶見未斷未遍知==\[而]==造惡業者`[容=當【明】]`容墮惡趣;一切預流薩迦耶見已斷已遍知,雖暫起惡業而不墮惡趣。 【唐】如世尊說:若有身見已斷已遍知,具五功德:一者,障三惡趣;二者,遮五無間業;三者,解脫種種諸惡見趣;四者,無際生死已作分齊;五者,臨命終時心神明了。 【唐】6有說: 【唐】預流智腹淨故,雖有惡業,不墮惡趣。 【唐】如有二人食不應食,一內火劣,所食不消,便致大苦;一內火盛,所食易消,不增大苦。 【唐】如是異生及預流者雖俱受境作不善業,而諸異生智腹不淨,無聖道火故,便墮惡趣受諸劇苦;諸預流者智腹淨故,於人天中但受微苦。 【唐】7有說: 【唐】預流從無量殑伽沙等如來應正等覺聖種中生故,雖有惡業,不墮惡趣。 【唐】如有二人俱犯王法,一是凡庶,便致重刑;一是王子,但遭訶責。 【唐】如是異生及預流者俱作惡業,而諸異生非聖種故,所造惡業招惡趣苦;一切預流是聖種故,惡業但招人天輕苦。 【唐】8有說: 【唐】預流見境過故,雖有惡業,不墮惡趣。 【唐】如有二魚俱貪鉤餌,一無善巧,為食吞鉤,喪失身命;一有善巧,以尾擊餌,接取食之,不失身命。 【唐】如是異生及預流者雖俱受境作不善業,而諸異生無聖智故,於所受用不見過失,深生耽著,便招重苦;諸預流者有聖智故,於所受用見諸過失,不深耽著,但受輕苦。」 【唐】9有說: 【唐】預流具止觀故,雖有惡業,不墮惡趣。 【唐】如瞿陀與烏俱於水上共食死屍,有人以箭射之,瞿陀無翼,便沒水中;烏有翼故,即時飛去。 【唐】如是異生及預流者雖俱受境作不善業,為無常箭所中射時,異生無止觀翼故,即便沈沒惡趣水中;預流有止觀翼故,便昇天人涅槃空界。`[昇=升【三宮】]` 【唐】10有說: 【唐】預流及一來者,心調柔故,順涅槃故,信種堅故,信根深故,雖有惡業,不墮惡趣。 【唐】譬如大海義勅眾流:「汝今便可漂拔諸樹,同集我所。」 【唐】眾流對曰:「餘悉能漂,唯除楊柳。」 【唐】海問其故。 【唐】眾流復言:「柳具二德,不可漂至。一盤根深固,二柔軟隨流。設鼓波濤,不能漂拔。」 【唐】如是惡趣義勅惑流:「汝今可漂諸受欲者同集我所。」 【唐】惑流對曰:「餘悉能漂,唯除二果。」 【唐】惡趣問其故。 【唐】惑流復言:「彼具二德,不可漂至。一信根深固,二心行調柔。」鼓業波濤不能漂拔。 ### 3結 【唐】故預流者不墮惡趣 ## 7.預流者知盡惡趣之智〖智〗 ### (壹).關於預流者知盡惡趣之智 【唐】一論究的理由 ==§(一)舉契經==【發智】如世尊說:「我聖弟子應自審記:「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嶮惡趣坑。」」乃至廣說。 ### (二)釋疑 【唐】1==\[問]== 【唐】問:何故作此論。 ### 2答 【唐】答: ### (1)標 【唐】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 (2)舉契經 【唐】◎如世尊說:若有苾芻苾芻尼等能隨觀察,見自身中有四證淨現在前者,應自審記:「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嶮惡趣坑。」 【唐】◎又世尊說:若有多聞諸聖弟子能隨觀察,見自身中有四證淨現在前者,彼聖弟子應自審記:「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嶮惡趣坑。」 ### (3)結 【唐】有於此疑:「諸預流者於自已盡地獄傍生餓鬼等事,有現量智能正知耶。」為令彼知:「諸預流者於前說事但由比量,非現量知。」故作此論。`[此=斯【三宮】]` ### 二 【發智】==\[問]==:諸預流者為有現智能自審知:「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嶮惡趣坑。」而自記耶。 【唐】答:不能。 【唐】==\[問]==:若爾,彼云何知。 【唐】答:信佛語故,謂世尊說。「若有苾芻苾芻尼等」,如前廣說。 ### 三.嶮惡趣坑之解釋 【唐】又世尊說: ### (一)舉發智論 【發智】「若有多聞諸聖弟子…」廣說乃至「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嶮惡趣坑。」 ### (二)釋 【唐】1==\[問]== 【唐】問:此中地獄傍生餓鬼已攝惡趣,何故復說嶮惡趣坑。 ### 2答 【唐】答: ### (1)第一家 【唐】前廣後略,前別後總,前開後合,無重說過。 ### (2)第二家 【唐】有作是說:「地獄言顯地獄; 【唐】傍生言顯傍生; 【唐】餓鬼言顯餓鬼; 【唐】嶮惡趣坑言顯扇搋半擇迦無形二形,以彼是人中嶮惡趣坑故。」 ### (3)第三家 【唐】復有說者:地獄等言顯地獄等; 【唐】嶮惡趣坑言顯造無間業者,以彼於無間生必墮地獄故。 ### (4)第四家 【唐】有餘師說:地獄等言顯地獄等; 【唐】嶮惡趣坑言顯斷善根者,以彼若不續必墮地獄故。 ### (5)第五家 【唐】有餘師說:地獄等言顯地獄等; 【唐】嶮惡趣坑言顯不律儀者,以彼當墮諸惡趣故。 ### (6)第六家 【唐】或有說者:地獄等言顯惡趣果; 【唐】險惡趣坑言顯往彼因,如世尊說:「汝等苾芻。若見有行「三惡行者,當知已見地獄傍生餓鬼惡趣。」 ### (7)第七家 【唐】有餘復說:地獄等言顯三惡趣。嶮言重顯地獄,以地獄中無善異熟,不安隱故;惡趣言顯餓鬼,以彼資具恒時匱乏所趣皆惡故;坑言顯傍生:以彼劫成時生,劫壞時歿,難可出故。 ### (8)第八家 【唐】有餘師言:「險言總顯三惡趣,以三惡趣極危險故。 【唐】惡趣言亦總顯三惡趣,以彼所趣皆穢惡故。 【唐】坑言亦總顯三惡趣,以彼身心皆極下劣,居鄙穢法如糞坑故。」 【唐】四.「盡三惡趣」的解釋 ### (一)問答1 【唐】問:地獄等處有無量種苦具現在,如何可言已盡地獄傍生鬼等。 【唐】答:一切聖者不生彼故,更不受彼蘊界處故,說名已盡,非「全令彼苦具亦無方名已盡。」 ### (二)問答2 【唐】問:亦有異生不墮惡趣,何故但說聖者已盡。 【唐】答:異生不定,或有不墮,亦有墮者,以不定故,不說已盡。一切聖者決定不墮,是故偏說。 ### (三)問答3 【唐】問:諸預流者於人天趣亦少分盡,何故但說盡地獄等。 【唐】答:諸預流者於人天趣有生不生,於地獄等決定不生,是故偏說。 ### (貳).關於預流者已得四智 【唐】一舉發智論 【發智】又預流者已得四智,謂苦集滅道智,未得盡智無生智故。 ### 二釋 【唐】(一)論究的理由 【唐】問:何故復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唐】謂有生疑:諸預流者於已盡中但比知故,於四聖諦亦應比知。 【唐】復有生疑:諸預流者已斷見所斷煩惱及果故,亦應已得盡無生智。 【唐】為除彼疑,顯預流者已得四智,未得盡智及無生智。得四智故,於四諦中,現智證知;未得盡智無生智故,比知已盡。故作斯論。 ### (二)預流未得盡智無生智的理由 【唐】問:何故預流未得盡智及無生智。 【唐】答: 【唐】◎盡一切生,斷一切惑,辦一切事,方起盡智及無生智;==\[並]==非預流者==\[能]==盡一切生,斷一切惑,辦一切事。是故未得盡無生智。 【唐】◎有餘師說:永盡一切界趣生處生老病死,方可證得盡無生智;非預流者永盡一切界趣生處生老病死。是故未得盡無生智。 ## 8.學謀害〖謀害〗 ### (壹).序說(舉發智論) 【發智】如世尊說:由學謀害,那伽諦觀:「却後七日,憍薩羅家必當殄滅。」 【唐】==\[問]==:云何學謀害。乃至廣說。 ### (貳).釋 【唐】一論究的理由 ### (一)‹問› 【唐】問:何故作此論。 ### (二)答 【唐】答: ### 1標 【唐】為欲分別契經義故。 ### 2舉契經 【唐】(1)自宗契經 ### A契經 【唐】如契經說:苾芻。當知。以害濕器.壞尸羅威,由學謀害,那伽諦觀:「却後七日,憍薩羅家必當殄滅。」 ### B釋 【唐】(A)釋「害濕器」 【唐】==\[問]==:云何名為「害濕器」耶。 【唐】==\[答]==: 【唐】◎謂憍薩羅主毘盧擇迦放縱癡狂,害諸釋種。此諸釋種是彼母親,自小已來數同器食。世間說此為濕器親,彼背此親而行殺害,害濕器親故,說「害濕器」言。 【唐】◎有說:應言「以害濕面」,謂諸釋種雨淚求哀,不矜濕面而行殺戮。 【唐】◎有說:應言「以害濕眼」,謂諸釋種悲淚盈目,不生慈哀,反害其命。以此業故,必當殄滅。 ### (B) 【唐】==\[問]==:云何名曰「壞尸羅威。」 【唐】==\[答]==:謂壞世俗無漏戒故。 ### (C) 【唐】「學謀害」者,學謂預流及一來果,彼行謀害。由謀害故,令彼王種不久當滅。 ### (D) 【唐】==\[問]==:云何名曰「那伽諦觀。」 【唐】==\[答]==:此那伽言目阿羅漢,諸阿羅漢審諦觀彼。或薄伽梵名大那伽,謂佛世尊`[〔當〕-【三宮】]`當審諦觀察。 ### (E) 【唐】「却後七日,憍薩羅家必當殄滅」,學謀害故,毘盧擇迦却後七日種族皆盡。 ### (2)西方諸師誦本 【唐】西方諸師作如是說:由學謀害,憍薩羅家第七日中必當殄滅。 ### 3結 【唐】今欲分別彼契經中所說義故,而作斯論。 【唐】二關於「學謀害」 ### (一)問 【發智】==\[問]==:云何學謀害。 ### (二)答 【唐】答: ### 1有學者未離欲染 【唐】(1)【發智】如有學者未離欲染,他加害時,便作念言:當令衰壞,母失愛子。 ### (2)釋 【唐】A關於學者被害之三緣 【唐】問:何緣學者被他害耶。 【唐】答:由三緣故,謂:非時非處非道行故。 【唐】◎「非時行」者,謂夜分中遊於聚落村亭關邏,為巡候者之所捉獲,縛錄推問,種種加害。 【唐】◎「非處行」者,謂入酒家婬家王家博戲家等,為監察者之所捉獲,`[鞭撻=鞭靻【宮】]`鞭撻考訊,種種苦切。 【唐】◎「非道行」者,謂營農月,輒入園田踐他苗稼,為守護者之所捉獲,加諸苦楚,以苦逼故,便作念言:當令衰壞,母失愛子。 【唐】※「衰壞」者,謂死滅。 【唐】※母子乖離,故名「母失愛子。」 ### B關於學者謀害之理由 【唐】問:學者已得不作律儀,何故乃作如是謀害。 【唐】答: 【唐】◎彼由苦逼,便於自身起如是念:「寧當令我衰壞失愛,勿令我為斯苦所逼。」不於他身,是以無過。 【唐】◎有說:「於他亦起斯念,然但欲訶責,不欲加害。 【唐】所以者何。若彼了知「由此謀害,下至能殺一蟻卵」者,設救自命,亦不起此心。 【唐】故此所念但為訶責。」 ### C.‹謀害為但作念或亦發言› 【唐】問:此學謀害為但作念。為亦發言。 【唐】==\[答]==: 【唐】◎有說:但念而不發言。 【唐】◎有說:發言亦無有過,為訶責故,非加害故。 【唐】所以者何。若彼了知「由此語業,下至能害`[害=殺【三宮】]`一蟻卵」者,設救自命,尚不起心,況起語業。 ### D關於城邑為父母所居是否起謀害 【唐】問:若城邑等父母所居,學者於中起謀害不。 【唐】==\[答]==: 【唐】◎有說:不起。 【唐】◎有說:亦起,但為訶責,廣說如前。 ### 2有學者已離欲染 【唐】(1)【發智】又如學者已離欲染,他加害時,從離欲退,作是念言:當令衰壞,母失愛子。 ### (2)釋 【唐】A.==\[有學者為退已發此言或未退時起此謀害]== 【唐】問:彼為退已發此心言。為未退時起此謀害。 【唐】若彼退已發此心言,便無威力,所作謀害云何速成。 【唐】若未退時起此謀害,既無欲惡,如何起此謀害心言。 【唐】答:應作是言:彼必退已。 【唐】問:既無威力,如何速成。 【唐】答: 【唐】◎未離欲時,威力微劣,起多心念謀害方成。離欲退時,勝道餘勢資彼心願,謀害速成。 【唐】◎有作是說:彼未退位,天龍神鬼敬德歸誠;彼遇苦緣退==\[而]==行謀害,天等助力,令事速成。 ### 3.‹無學退時是否行謀害› 【唐】問:不還退時既行謀害,阿羅漢退亦謀害耶。 【唐】答:無學退時不行謀害。由果殊勝,雖暫退時,行相作業不同學退。 【唐】問:「無學退已,謀害尚無,況未退時得有謀害?」若爾,經說當云何通。如說:羯洛迦孫馱佛訶叱度使魔羅,應時,彼魔陷入地獄。 【唐】答:但為訶責,不欲加害,然彼業盡,自墮地獄。曾聞:「彼佛將一侍者,名曰至遠,入娑羅村次第乞食。時魔度使化作少年,擲石遙打侍者,頭破==\[而]==血流被面,隨佛後行。時佛右旋如象王顧,見如是事,訶叱魔言:「汝何非分,造斯惡業。」魔時業盡,便墮地獄。」故但訶責,非欲加害。 ### 4關於學謀害之為自或為他的探討 【唐】問:諸學謀害為但自,為亦為他耶。 【唐】答:有亦為他。 【唐】◎如昔於此迦濕彌羅國有王都.名`[婫=嫓【三宮】]`婫邏吒,去城不遠有僧伽藍,名曰石崖。==\[僧伽藍]==中有苾芻是阿羅漢,==\[於]==僧伽藍側自染袈裟。 【唐】城中人有==\[人]==失一犢子,尋訪至此,遙問苾芻:見犢子不。 【唐】答言:「不見。」彼漸前行。 【唐】==\[由於]==苾芻業力,令彼人見:「衣似牛皮,染汁如血,煮札似肉,器如牛頭。」見已驚怒,叱言:「大賊。如何苾芻盜我犢子而復屠殺。」遂加楚撻,縛送王所。王付法司,禁閉牢獄。以彼業力,令諸門人雖歷多時而無憶者。 【唐】惡業盡已,彼諸門人皆生憶念:「我師何在。」尋訪乃知禁在牢獄。便共白王:「我師無辜,枉禁多歲,願王照察,放我等師。」王勅法司速宜放出。 【唐】彼阿羅漢在禁多時,衣壞髮長,無沙門像,法司巡察不見苾芻,尋還白王:無此囚類。 【唐】門人重啟:「師定在中,囚縶多年,失沙門相,願於禁所令宣告言:「誰是沙門,王恩放出。」」王如其語,尋令宣告。 【唐】彼阿羅漢惡業既盡,纔聞喚聲,如睡夢覺,以神通力上昇虛空,猶如鴈王翔空而住。王見是已,投身悶絕,冷水灑面,良久乃穌。 【唐】==\[王]==自傷無知==\[而]==枉禁聖者,當墮惡趣,無有出期。遂與群臣仰空禮謝:「唯願聖者哀恕我愆。」 【唐】時,阿羅漢俯而告曰:吾於汝等曾不生瞋。 【唐】王曰:「若然,請垂攝受。」尊者慈愍,下降王宮,王及群臣歡喜讚禮,為剃鬚髮,奉上新衣,并彼門人廣設供養,香花翼從,送往伽藍。 【唐】彼門徒中多諸聖者,時阿羅漢勗眾而言:以我宿殃橫遭拘縶,勿以惡意觀彼王都。 【唐】時,有勤策得預流果,其身在遠,不聞此言,後隨苾芻入王都邑,見師禁處,竊起害心:此非法城`[抂=枉【三宮】]`抂禁親教,綿歷歲序,備受艱辛。哀哉苦毒,誠為難忍。 【唐】時,有非人敬信三寶,知勤策念,於此夜中,雨土滿城,一切堙滅。 【唐】◎又即此國,昔有王都名曰善堅,去城不遠有僧伽藍名戰主迦。==\[僧伽藍]==中有苾芻是阿羅漢,入深靜慮,不掩戶扇。 【唐】城中有人妻叛,投寺,見僧入定,藏竄床下。 【唐】其夫尋後,入寺問僧,僧不審察,答言不見。 【唐】夫遂遍求,==\[於]==床下捉得,夫乃瞋罵云:「賊苾芻。如何沙門輒藏我婦。」縱情楚撻,縛送王所。王付法司,廣如前說。 【唐】與前別者,有晚出家證預流果而行謀害,非人縱火,燒滅王都。 【唐】故知亦有為他謀害。 ### 5關於謀害之體 【唐】問:諸學謀害,其體是何。 【唐】答:瞋相應思是謀害體。 【唐】6關於「謀害」和「意憤」之異同 【唐】內法名謀害,外法名意憤。外仙意憤令村無村,令城無城,令國無國,由斯,彼觸==\[犯]==害生命罪。 【唐】問:何故俱令村等殄滅,==\[然而]==外仙得罪,內則不爾。 【唐】答:外無聖道,內有聖道;外闕止觀,內具止觀;外為加害,內為訶責;外亦起加行,內但發心言。是故外仙得罪非內。 ### 三關於謀害功效 【唐】(一)舉發智論 【發智】問:諸學謀害必果遂耶。 【唐】答:此不決定。若諸有情造作增長大威勢業異熟現前,便不果遂。 ### (二)釋 【唐】◎如昔有一婆羅門王.名補沙友,憎嫉佛法.焚燒經典.壞窣堵波.破僧伽藍.害苾芻眾,於迦濕彌羅國一邊境中.破五百僧伽藍,況於餘處。惡魔方便.使鳩叛荼`[荼=茶【明宮】]`藥叉鬼神.冥助威勢,令所往處.無能拒者。 【唐】漸滅佛法.至菩提樹,菩提樹神.名為諦語,作如是念:「今此惡王.甚大愚暴,將欲毀壞.殑伽沙等諸佛世尊破惡魔軍成妙覺處。」即自化現殊勝女身.佇立其前。彼王見已.尋生貪染,護法善神遂得其便.殺王及軍.并惡神眾.無得免者。 【唐】時佛法中.有多學者,雖作謀害.無一得成,由彼國王.福力大故。 【唐】◎又如昔者.==\[s79]==<u>達剌陀王</u>入迦濕彌羅國,毀滅佛法.殺苾芻眾.壞窣堵波.破僧伽藍.焚燒經典。爾時彼國有多賢聖,雖起謀害亦無成者,由彼惡王福力大故。 ### (三)結 【唐】由此故說:若諸有情造作增長大威勢業異熟現前,便不果遂。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五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六</b>☗s126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業蘊第四中自業納息第五之三 ## 9.留多壽行及捨多壽行論〖留捨〗 ### (壹).序說 【唐】【發智】云何苾芻留多壽行。乃至廣說。 ### 論究的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 【唐】◎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時薄伽梵留多命行,捨多壽行。」==\[Chap2〔14〕]== 【唐】◎又欲分別毘奈耶義故。如毘奈耶說:大生主為首五百苾芻尼留多命行,捨多壽行。==\[AA52.1:大愛道前白佛言:我聞世尊不久當取滅度.却後不過三月…唯願世尊聽我先取滅度。…五百比丘尼.差摩比丘尼最為上首…唯願世尊聽我等先取滅度。]\[毘奈耶雜事:時大世主喬答彌便作是念…我今宜可入於涅槃。…時五百苾芻尼…]== 【唐】經毘奈耶雖有是說,而未分別留捨因緣。彼經及毘奈耶是此論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唐】◎又諸造論皆為分別諸所有法自相共相,今此亦然,不應為問。 ### 留多壽行 #### 發智文 【發智】云何苾芻留多壽行。 【發智】答: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於僧眾,若別人所,以衣以鉢,或以隨一沙門命緣眾具布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富異熟業,願此轉招壽異熟果。」時彼能招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光03](俱舍論記疏03#▷釋留多壽行-轉富業)]== ^ictprp #### 何緣留多壽行 【唐】問:彼有何緣留多壽行。 【唐】答:留多壽行略有二緣,謂為饒益他及住持佛法。 【唐】◎為饒益他者,謂教弟子修諸觀行,彼審觀察:「齊我壽住,此諸門人逮勝法不。設我壽盡,為更有餘能善開示道非道不。」若見無能,便留壽行。 【唐】◎為住持佛法者,謂營佛像僧房等事,彼審觀察:「齊我壽住,此所營事得成辦不。設我壽盡,為更有餘善巧方便能成辦不。」若見無能,便留壽行。又彼觀見:「當有國王大臣長者等欲毀滅佛法。」便審觀察:「齊我壽住,當有方便令不毀滅不。設我壽盡,為更有餘善巧方便能住持不。」若見無能,便留壽行。 #### 留壽行事 【唐】為留壽行,以衣鉢等施僧別人。 【唐】依契經說,謂世尊說:「若有施主能施他物.名施五事,由此還當得五事果:一壽;二色;三力;四樂;五辯。==\[[雜心](心論雜心2#F.8.2.0.2.3.1.施五種)]==」彼審觀察:「為施僧眾.當獲大果,為施別人。」若見施僧當獲大果,便施與僧;若施別人當獲大果,便施別人。 【唐】是故於僧或別人所,以衣以鉢,或以隨一沙門命緣眾具布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富異熟業,願此轉招壽異熟果。」時彼「能招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 ^nm98u5 #### 富異熟業轉招壽異熟果‹四說› 【唐】問:理無富異熟果可成壽異熟果,何故乃說:「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 【唐】答: 【唐】◎1無轉果體,有轉業力。謂由布施邊際定力,轉富異熟業,招壽異熟果。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富果祈壽果故。 【唐】◎2有餘師說:有業先感壽異熟果,然有災障;由今布施邊際定力,彼災障滅,壽異熟起。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富果祈壽果故。 【唐】◎3有作是說:有業先招壽異熟果,然不決定;由今布施邊際定力,令招壽業決定與果。 【唐】◎4復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殘壽異熟==\[[s126](婆沙111-130#^atu7qb)殘富異熟]==。謂阿羅漢有餘生中殘壽異熟,由今布施邊際定力引令現前。定力不思議,令久斷還續。==\[[zs40](正理36-40#^xwwufu)謂業先時已生異熟.中間間斷異熟復生,理必不然,如種芽故。[s20](婆沙011-020#^7m5kyo)]== ^c17d5j 【唐】問:所留壽行正由誰引,為由施力,為定力耶。 【唐】若由施力,不應入定。若由定力不應行施。 【唐】==\[答]==:◎有說:由施。◎有說:由定。 【唐】◎==\[評]==如是說者:俱由二種。雖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終不能引壽果故。雖數入定,若不行施,彼終不能引壽果故。然施力能引,定力令決定。由此故言俱由二種。 ### 捨多壽行 發智文 【發智】==\[問]==:云何苾芻捨多壽行。 【唐】答: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如前布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而]==口言:「諸我能感壽異熟業,願此轉招富異熟果。」時,彼能招壽異熟業則轉能招富異熟果。 ♂pStl"b"♀§何緣捨多壽行 【唐】問:彼有何緣捨多壽行。 【唐】答: 【唐】◎自利利他俱究竟故。已得盡智故,名自利究竟。於利他事,若有堪能,此事成已,便歸圓寂;若無堪能,亦名究竟。 【唐】◎有作是說:彼厭自身猶如毒器,故願棄捨。如有頌言:「梵行妙成立,聖道已善修,壽盡時歡喜,猶如捨毒器。」 §捨壽行事 【唐】為捨壽行,以衣鉢等施僧別人。 【唐】依契經說,謂世尊說:諸福業事略有三種:一施性福業事;二戒性福業事;三修性福業事。於施性事,若習若修若多所作,感大富果…乃至廣說。 【唐】彼審觀察:「為施僧眾當獲大果。為施別人。」若見施僧當獲大果,便施與僧;若施別人當獲大果,便施別人。 【唐】故於僧眾或別人所,以衣以鉢,或以隨一沙門命緣眾具布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壽異熟業,願此轉招富異熟果。」時彼能招壽異熟業則轉能招富異熟果。 ^pnxtqf §壽異熟業轉招富異熟果(五說) 【唐】問:理無壽異熟果可成富異熟果,何故乃說:「壽異熟業則轉能招富異熟果。」 【唐】答: 【唐】◎1無轉果體,有轉業力。謂由布施邊際定力,轉壽異熟業.招富異熟果。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壽果.祈富果故。 【唐】◎2有餘師說:有業先感富異熟果,然有災障。由今布施邊際定力,彼災障滅,富異熟起。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壽果.祈富果故。 【唐】◎3有作是說:有業先招富異熟果,然不決定。由今布施邊際定力,令招富業決定與果。 【唐】◎4復有說者:有業先招富異熟果,麁而非妙。由今布施邊際定力,令感麁業.轉招妙果。謂彼先引<u>長時</u>麁果,今由施定祈願力故,令彼轉招今時妙果。 【唐】◎5復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殘富異熟==\[[s126](婆沙111-130#^c17d5j)殘壽異熟]==,謂阿羅漢有餘生中殘富異熟。由今布施邊際定力引令現前,定力不思議,令久斷還續。 ^atu7qb 【唐】問:此富異熟正由誰引。為由施力。為定力耶。 【唐】◎若由施力,不應入定。◎若由定力,不應行施。 【唐】==\[答]==:◎有說:由施。◎有說:由定。 【唐】◎==\[評]==如是說者:俱由二種。雖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終不能引富果故;雖數入定,若不行施,彼終不能引富果故。 【唐】然施力能引,定力令決定。由此故言:「俱由二種。」 ### 總釋留捨 ♂pStl"b"♀§定業無留捨 【唐】問:若諸有情.壽果富果.不決定者,可有留捨;若俱決定,如何留捨。 【唐】答:但作分限,無留捨事。譬如良醫所記分限.無能過者,此亦應然。 ♂pStl"b"♀§妙音及經部釋 【唐】◎1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彼阿羅漢由起邊際第四定力引色界大種令身中現前,而彼大種有順壽行有違壽行,由此因緣或留或捨。 【唐】◎2有作是說:彼阿羅漢由此自在三摩地力,轉去曾有宿業所生諸根大種住時勢分,引取未曾定力所起諸根大種住時勢分。 【唐】◎==\[評曰]==:彼說不然。命根別有,非「根大種為自性」故。 ### (伍).‹世尊留多命行捨多壽行› 【唐】經說:「世尊留多命行捨多壽行。」其義云何。 ### 捨多壽行 【唐】有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三分壽。 【唐】有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五分壽。 ### 2分別 ### A捨第三分壽 【唐】若說諸佛捨第三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壽量應住百二十歲,捨後四十,但受八十。」 【唐】問:佛出世時,此洲人壽不過百歲,何故世尊釋迦牟尼壽百二十。 【唐】答:如佛色力種姓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壽量亦應過眾人故。 ### B捨第五分壽 【唐】若說諸佛捨第五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所感壽量應住百歲,捨後二十,但受八十。 ### B釋疑 【唐】問:諸佛色力種姓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何故壽量與眾人等。 【唐】答:生在爾所壽量時故。 ### 3結 【唐】由此經言.捨壽行者,謂捨四十或二十歲;留命行者,謂留三月。 ### (二)世尊留捨爾所命行壽行而不增不減的理由 【唐】問:何故世尊留捨爾所命行壽行==\[而]==不增減耶。 【唐】答: 【唐】◎諸佛事業善究竟故,齊爾所時。諸佛事業得善究竟,故不增減。 【唐】◎有說:法爾。諸佛世尊唯捨唯留爾所壽命。 【唐】◎有說:「欲顯諸佛世尊不貪壽命,能早棄捨。 【唐】諸餘有情貪壽命故,不能棄捨.勤求圓寂,勿有生疑:「佛亦如是」,故捨壽行。 【唐】顯異有情化事未終復留三月。」 【唐】◎有說:欲顯諸佛世尊善住聖種,故捨壽行。謂如世尊於有有`[有=情【三宮】]`具深生喜足,於壽亦然。 【唐】◎有說:世尊避衰老位,故捨壽行。所化有情事未究竟,復留三月。 【唐】如鄔陀夷,一時為佛按摩支體,見異常相而白佛言:「今者世尊支體舒緩,諸根變異,容貌改常。」[s30](婆沙021-030#b3何時圓滿) 【唐】今位尚然,況過八十。故避衰老,捨多壽行。 ^uphidw 【唐】◎有說:欲顯得定自在故,佛世尊留捨壽命。如世尊說:「我善修行四神足故,欲住一劫或一劫餘,如意能住。」 【唐】◎有說:欲顯諸佛世尊能伏眾魔,留捨壽命。謂證無上妙菩提時已伏二魔:謂天煩惱;今將證入涅槃界時又伏二魔:謂蘊及死。伏蘊魔故,捨多壽行;伏死魔故,留多命行。 ### (三)關於命行壽行之差別 【唐】問:命行壽行有何差別。 【唐】==\[答]==: 【唐】◎有說:無別。如《品類足》說:「云何命根。謂三界壽。」 【唐】◎有說:此二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名為命行名壽行故。 【唐】◎有說:由此故活,名命行;由此故死,名壽行。 【唐】◎有說:所留名命行,所捨名壽行。 【唐】◎有說:可生法名命行,不可生法名壽行。 【唐】◎有說:暫時住名命行,一期住名壽行。 【唐】◎有說:同分名命行,彼同分名壽行。 【唐】◎有說:修果名命行,業果名壽行。 【唐】◎有說:無漏業果名命行,有漏業果名壽行。 【唐】◎有說:明果名命行,無明果名壽行。 【唐】◎有說:新業果名命行,故業果名壽行。 【唐】◎有說:與果業果名命行,不與果業果名壽行。 【唐】◎有說:近業果名命行,遠業果名壽行。 【唐】◎尊者妙音作如是說:順現受業果名命行,順次生受順後次受順不定受業果名壽行。 【唐】命行壽行,是謂差別。 【唐】(四)釋「多」與「行」 【唐】問:「多」「行」言有何義。 【唐】答:「多」言顯示所留所捨非一剎那。「行」言顯示所留所捨是無常法。 ### (五)關於留捨命行壽行之處所 【唐】問:何處留捨命行壽行。 【唐】答:在欲界,非餘界。在人趣,非餘趣。在三洲,非北洲。 ### (六)關於誰能留捨命行壽行 【唐】問:誰能留捨命行壽行。 【唐】答:是聖者,非異生;是無學,非有學;是不時解脫,非時解脫;亦男,亦女。 ## 10.心狂亂〖心亂〗 【唐】【發智】云何心狂亂。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釋契經毘奈耶故。 【唐】◎如契經說:婆私瑟搋婆羅門女喪六子故,心發狂亂,露形馳走,見世尊已,還得本心。 【唐】◎毘奈耶說:室利筏蹉心狂亂故,行無量種非沙門法,不順法行。 【唐】◎毘奈耶中又作是說:苦受所逼.若心狂亂.及初業位,皆無有犯。==\[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狂亂心,苦受所纏,癡聾盲等]\[[毘尼母經2](T24n1463_毘尼母經#^uthdkp)三種人犯:不癡狂,不散亂心,不為苦痛所逼。[四分律58](T22n1428_四分律4#^86n573):有三種人犯,不癲狂不錯亂不痛惱。]\[三五因緣:[十誦律57](T23n1435_十誦律4#^pa8ogq) [勒伽3](T23n1441_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4gw09n) [善見律7](T24n1462_善見律毘婆沙#^9viye9) 地獄恒狂,有諸業道,依此可辨。]== 【唐】契經毘奈耶雖作是說,而不廣辯,今為廣辯,故作斯論。 ^2trbrr ### (貳)..心狂亂的原因 【唐】一問 【發智】云何心狂亂。 【唐】答:==\[勒伽:(不犯)狂有五因緣…散亂心有五因緣…苦痛有五因緣…]\[四種不犯:狂心,亂心,病壞心,初作。]== ### (一)第一家 【唐】謂由四緣勢力所逼,令心狂亂。 ### 2分別 (1)第一緣 【發智】一由非人現惡色像,遇已驚恐,令心狂亂。 【唐】謂有非人變作象馬駝牛羊等可畏色相來現其前,心便狂亂。 【唐】問:彼曾不見象馬等耶。何故今時見便驚恐。 【唐】答:彼雖曾見,而今非時非處非道忽然見故。 【唐】◎言非時者:謂於夜分見象馬等,便作是念:「何故今時有象馬等來至我所。定是非人來相逼害。」由此驚恐,心便狂亂。 【唐】◎言非處者:謂於堂閣房閤`[閤【麗磧】,閣【大】]`等處.見象馬等,便作是念:「何緣此處有象馬等`[等+(來現我前)【三宮】]`。定是非人來相逼害。」由此驚恐,心便狂亂。 【唐】◎言非道者:謂於塚間非象馬等==\[嘗]==甞所行路見象馬等,便作是念:「何緣於此有象馬等。定是非人來相逼害。」由此驚恐,心便狂亂。 ### (2)第二緣 【發智】二由非人忿打支節,苦受所逼,令心狂亂。 【唐】謂於大眾遊止處所,以輕慢心棄諸便穢;或於諸佛獨覺聲聞精舍等中行不淨行,善神忿恚,打觸支節。人有支節如芥子許,若打觸時,心便狂亂。 ### (3)第三緣 【發智】三由大種乖違,令心狂亂。 【唐】謂有多食胡桃麻子苣蕂等時`[苣=巨【宋宮】][蕂【麗元明】=勝【宋宮】]`,發熱風等,大種乖反,心便狂亂。==\[身內風熱痰界互相違反…]== ### (4)第四緣 【發智】四由先業異熟==\[感不平等異熟大種]==,令心狂亂。 【唐】謂有先時歡喜踊躍,傳驚怖事令他憂惱,或作坑穽陷墜眾生,或縱猛火焚燒山澤,或以強力逼他飲酒,或以倒想解釋契經,如是等業令心狂亂。然此狂亂非異熟果,但從惡業異熟所生,以惡業不招意地異熟故。 ### (二)第二家 【唐】有說:狂亂由五種緣,前四如前,愁憂第五:謂因喪失所愛子等。愁毒纏心,遂發狂亂。 ### 於何處有 【唐】問:此心狂亂於何處有。 【唐】答:於欲界有,非色無色界。然地獄無,心常亂故==\[尚不自識.況了是非(容有善心)]==;心狂亂者,謂時非恒。 【唐】鬼及傍生有心狂亂; 【唐】人天亦有,除北俱盧,彼無罪業增上果故。 ### 誰有誰無 【唐】問:此心狂亂誰有。誰無。 【唐】答: 【唐】聖者異生俱容得有。聖通眾聖,唯除諸佛。 【唐】佛無心亂`[心亂=亂心【三宮】]`,無壞音聲,無斷末磨,無漸捨命。==\[諸佛皆無髮希髮白.皮緩皮皺.音聲破壞.解支節苦,亦無心亂.漸捨諸根。]\[髮不白、面不皺]\[世尊擾亂業(惱亂業)久已滅盡,行妙行故。]== 【唐】1異生心亂,具由五緣。 【唐】2聖者: 【唐】(1)但由大種乖適`[適=違【明】]`。 【唐】◎聖無驚恐,超五畏故。==\[聖者雖無五種大怖.而有所餘暫時小怖…佛無恐怖毛竪等事.於一切法如實通達得無畏故。]== 【唐】◎無非人打,無穢事故。 【唐】◎亦無先世惡業異熟,以決定業必先受已方入聖故;不決定業,由聖道力已轉滅故。 【唐】◎亦無愁憂,證法性故。 【唐】(2)有說:聖者亂,由二緣,謂大種乖違及非人所打。 【唐】問:聖者已得不作律儀,定無穢事,非人何忿。 【唐】答:信佛法者,敬重眾聖,終不惱觸;有不信者,憎嫉眾聖,伺便惱觸。故聖亦為非人所打。 ### 住何等心 【唐】問:住何等心得有狂亂。`[等=業【三】]` 【唐】答:住有漏,非無漏;住意識,非五識。 【唐】問:若爾,何緣見二月等。 【唐】答:此等皆是意識分別,非五識中有斯亂解。 ### 依何說有狂亂 【唐】問:為未狂心說有狂亂,為已狂心說有狂亂。 【唐】答:非未狂心說有狂亂,亦非已狂心說有狂亂。 【唐】然有狂亂心.無狂亂心.住未來世: 【唐】◎若遇狂亂緣,則無狂心滅,有狂心起; 【唐】◎若遇不狂亂緣,則有狂心滅,無狂心起。 ### 狂亂散亂四句 【唐】問:若心狂亂kṣipta,亦散亂耶。vikṣipta 【唐】答:應作四句: 【唐】◎有心狂亂非散亂,謂狂者無染心==\[狂者善有漏心、不隱沒無記心]==。 【唐】◎有心散亂非狂亂,謂不狂者有染心。 【唐】◎有心狂亂亦散亂,謂狂者有染心。 【唐】◎有心非狂亂亦非散亂。謂不狂者無染心現前。 ^gn30za ## 11.何纏相應法皆是不善等之探討〖纏〗 ### (壹).何纏相應法皆是不善 【唐】一舉【發智】`[何=問【明】]`何纏相應法皆是不善耶。答:謂無慚無愧。 ### 二釋疑 【唐】(一)==\[問]== 【唐】問:纏有十種,何故唯說無慚無愧。 ### (二)答 【唐】答: ### 1第一家 【唐】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 2第二家 【唐】有說: ### (1)無慚無愧相應法皆是不善法之理由 【唐】「此二唯是不善,亦與一切不善心俱。 ### (2)其他八纏相應法非皆是不善的理由 【唐】A忿覆慳嫉 【唐】忿覆慳嫉`[雖=妬【三】]`雖但不善,而非一切不善心俱; ### B惛沈掉舉 【唐】惛沈掉舉雖與一切不善心俱,非唯不善,以通不善無記性故。 ### C睡眠惡作 【唐】(A)總說 【唐】睡眠惡作非唯不善,亦非一切不善心俱。 ### (B)分別 【唐】◎睡眠通三性。 【唐】◎惡作通二性故。 ### (C)於何種心睡眠或惡作不起 【唐】覺無悔惡心,此二不行故。 ### (3)結說 【唐】諸不善心中皆有無慚無愧,諸無慚無愧皆不善心俱,互不相離,是故偏說。」 ### (貳) 【唐】此中亦應問:何善相應法皆是善耶。 【唐】答:謂慚愧。以慚愧與善心更互相隨,不相離故。 【唐】而不說者,非獨此二.唯善性攝遍善心故。 ## 12.佛教〖佛教〗 ### (壹).佛教的定義 【唐】一序說 ==§(一)舉==【發智】佛教云何。乃至廣說。 ### (二)釋論題提起的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 【唐】為止於非佛教起佛教想故。 【唐】如今有言:「我說佛教,我聞佛教。」彼於非佛教中起佛教想。 【唐】為欲遮止如是想故及為顯示:「佛所說者是真佛教,餘所說者非真佛教」,故作斯論。 ### (三)釋疑 【唐】問:今時何故有作是言:「我說佛教,我聞佛教。」 【唐】答: ### (1)第一家 【唐】彼依根本,故作是說。謂今所說「染淨」「縛解」「生死涅槃」「因果」等法,==\[其]==根本皆是佛所說故。 ### (2)第二家 【唐】有說:彼依相似而說。謂佛先依如是次第名句文身為他演說,今亦復依如是次第名句文身而宣說故。 ### (3)第三家 【唐】有說:彼依隨順而說。謂佛先依如是隨順名句文身為他演說,今亦復依如是隨順名句文身而宣說故。 ### (4)第四家 【唐】有說:彼依辦事處同故作是說。謂如佛邊親聞法要,入聖得果離染盡漏,聞今所說,亦辦斯事。 ### 二分別 【唐】(一)舉【發智】==\[問]==:佛教云何。 【唐】答:謂佛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是謂佛教。 ### (二)釋 【唐】1 【唐】問:何故佛教唯是語表==\[而]==非無表耶。 【唐】答: ### A第一家 【唐】生他正解,故名佛教。他正解生,但由表業==\[而]==非無表故。 ### B第二家 【唐】有說:佛教耳識所取,非無表業可耳識取,故非佛教。 ### C第三家 【唐】有說:佛教二識所取,諸無表業唯一識取,故非佛教。 ### D第四家 【唐】有說: ### (A)標 【唐】「世尊三無數劫精勤苦行,求佛語表,今得成滿;非無表故。 ### (B)舉例 【唐】謂佛世尊昔於無量正等覺所精勤苦行求無上智,為他說法:依蘊界處求蘊界處。展轉相續,今得成佛。 ### (C)結 【唐】為諸有情演說法要,令捨生死得般涅槃,此事皆由佛語表業,是故佛教唯佛語表。」 ### 佛教以何為體 【唐】問:如是佛教以何為體,為是語業,為是名等。 【唐】1若是語業,a次後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 【唐】b伽他所說復云何通。如說:欲為頌因,文即是字,頌依名轉,造者為依。 【唐】2若是名等,此文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云何。謂佛語言乃至語表,是謂佛教。 【唐】答: 【唐】1應作是說:語業為體。 【唐】a問:若爾,次後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乃至廣說。`[乃至廣說=文身乃至次第連合【三宮】]` 【唐】答:後文為顯佛教作用,不欲開示佛教自體。謂次第行列安布連合.名句文身,是佛教用。 【唐】b問:伽他所說復云何通。 【唐】答:有於名轉,有於義轉,此中且說於名轉者。 【唐】2有說:佛教,名等為體。 【唐】問:若爾,此文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云何。謂佛語言,乃至廣說。`[廣說=語表是謂佛教【三宮】]` 【唐】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如世子孫展轉生法,謂語起名.名能顯義。 【唐】3==\[評]==如是說者:語業為體。佛意所說,他所聞故。 ### (貳).‹佛教為善或為無記等› ==§(一)==【發智】佛教當言善耶。無記耶。…乃至廣說。 ### 作論因由 【唐】問:何故復作此論。 【唐】答:前雖顯示佛教<u>自體</u>,而未顯示佛教<u>等起</u>,今欲顯示,故作斯論。 ### 二分別 【唐】【發智】==\[問]==:佛教當言善耶.無記耶。 【唐】答:或善或無記。 【唐】云何善。謂佛善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 【唐】云何無記。謂佛無記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 ### (二)釋 【唐】1.==\[佛教中何者善何者無記]== ### (1)‹問› 【唐】問:於佛教中何者善。何者無記。 ### (2)答 【唐】答: ### A第一家 【唐】阿毘達磨.素怛纜藏,多分是善。毘奈耶藏,多分無記。如世尊說:「門應關閉,衣鉢應置竹架龍牙。」如是等言皆無記故。 ### B第二家 【唐】有說:「佛教」若為所化說,應知是善。若為餘事說,是則無記。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汝往觀天,為雨不雨。」「園中何故高聲大聲。」如是等言皆無記故。 ### C第三家 【唐】有說:佛教若用功說,應知是善;若任運說,是則無記。 ### D第四家 【唐】有說:佛教力無畏等所攝受者,應知是善;力無畏等不攝受者,是則無記。 ### 2.‹三乘所發語業›-牟尼善必同 【唐】◎聲聞獨覺善心發語,善無記心俱得究竟;無記心發語,無記善心俱得究竟。 【唐】◎佛善心發語,善心究竟;無記心發語,無記善心俱得究竟。定無善心發語,無記心究竟,諸佛說法有增無減故,佛所作業定無萎退故。 ### (叁).關於佛教之作用 【唐】一序說 ==§(一)舉==【發智】佛教名何法。乃至廣說。 ### (二)釋論題提起的理由 【唐】問:何故復作此論。 【唐】答:前雖顯示佛教自體,而未顯示佛教作用,今為顯示,故作斯論。 ### 二分別 【唐】(一)總顯佛教作用 ==§1==【發智】==\[問]==:佛教名何法。 【唐】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 ### 2略釋 【唐】此則總顯佛教作用。 ### (二)分別作用差別(關於十二分教) 【唐】1【發智】==\[問]==:契經應頌.記說伽他.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名何法。 【唐】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 ### 2釋 【唐】(1)略說 【唐】是名佛教作用差別。 ### (2)一一分別 A契經 【唐】契經云何。謂諸經中散說文句。如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 【唐】問:契經有何義。 【唐】答:此略說有二義,一結集義,二刊定義。 【唐】◎結集義者,謂佛語言能攝持義如花鬘縷。如結鬘者,以縷結花,冠眾生首,久無遺散。如是佛教結集義門,冠有情心,久無忘失。 【唐】◎刊定義者,謂佛語言能裁斷義如匠繩墨。如工巧者,繩墨眾材,易了正邪,去曲留直。如是佛教刊定義門,易了是非,去惡留善。 §B應頌 【唐】應頌云何。謂諸經中,依前散說契經文句,後結為頌而諷誦之。即結集文,結集品等。如世尊告苾芻眾言:「我說知見能盡諸漏,若無知見能盡漏者,無有是處。」世尊散說此文句已,復結為頌而諷誦言:有知見盡漏,無知見不然,達蘊生滅時,心解脫煩惱。 §C記說 【唐】記說云何。謂諸經中:1諸弟子問,如來記說;2或如來問,弟子記說;3或弟子問,弟子記說。4化諸天等,問記亦然。 【唐】若諸經中四種問記,若記所證所生處等。 §D伽他 【唐】伽他云何。謂諸經中結句諷頌彼彼所說,即驎頌等。如伽他言:==\[[KN](N0012_經集#^aj1fo1).[Sn3.36](s0505m.mul0#【h】36.) 犀牛經Khaggavisāṇasuttaṃ]== 【唐】習近親愛與怨憎,便生貪欲及瞋恚,故諸智者俱遠避,獨處經行如驎角。`[驎=麟【三宮】*]` ^e1rsdw ♀§E自說 【唐】「自說」云何。謂諸經中因憂喜事,世尊自說。 【唐】◎「「因喜事」者,如佛一時見野象王,便自頌曰:「象王居曠野,放暢心無憂,智士處閑林,逍遙志恬寂。」 【唐】◎「因憂事」者,如佛一時見老夫妻,便自頌曰:「少不修梵行,喪失聖財寶,今如二老鶴,共守一枯池。」」`[鶴=鸛【三宮】]` §F因緣 【唐】「因緣」云何。謂諸經中遇諸因緣而有所說。 【唐】◎如義品等種種因緣; 【唐】◎如毘奈耶作如是說:由善財子等最初犯罪,是故世尊集苾芻僧,制立學處。 §G譬喻 【唐】「譬喻」云何。謂諸經中所說種種眾多譬喻,如長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說。 ==\[長譬喻,是『中阿含』長壽王故事;大譬喻,是『長阿含』(『大本緣經』)七佛的故事。「如大涅槃,持律者說」,是『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五──三九,佛入大般涅槃的故事,與『長阿含』的『遊行經』大同。]大智度論』,繼承『大毘婆沙論』的解說,而更傾向於文學的觀點,如『論』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七中)說:== ==阿波陀那者,與世間相似柔軟淺語。如中阿含中長阿波陀那經,長阿含中大阿波陀那。毘尼中,億耳阿波陀那,二十億阿波陀那。解二百五十戒經中,欲阿波陀那一部,菩薩阿波陀那出一部。如是等無量阿波陀那。== ==從龍樹所舉的內容來說,阿波陀那仍為賢聖的事行。長阿波陀那,大阿波陀那,已如上說。== ==屬於毘尼──律藏的,億耳Śroṇa-koṭikarṇa阿波陀那,二十億Sroṇakoṭiviṃśa阿波陀那,出於犍度的皮革事。欲阿波陀那,是佛度難陀Nanda的故事。菩薩阿波陀那,是釋尊未成佛時,誕生、出家到成佛的故事(集出別行,就是『普曜經』等佛傳』。依『大智度論』所引述的阿波陀那== ==1十二部經中的譬喻Avadāna (P. Apadāna)阿波陀那,或阿婆檀那。或譯本起、本末。在北方佛教,dārṣṭāntika譬喻師非常活躍的區域中,阿波陀那與譬況說法的譬喻aupamya dṛṣṭânta,傾向於一致。== ==2喻或譬喻aupamyaupamā。如『阿含』中的『蛇喻經』、『象跡喻經』;『妙法蓮華經』的「譬喻品」。== ==3因明三支中的「喻」支dṛṣṭânta,『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中的「種種譬喻」。== §H本事 【唐】「本事」云何。謂諸經中宣說前際所見聞事,如說:「過去有大王都名有香茅,王名善見。」「過去有佛名毘鉢尸==Vipaśyin==,為諸弟子說如是法。」「過去有佛名為式企Śikhin.毘濕縛浮==Viśvabhū==.羯洛迦孫馱==Krakucchanda==.羯諾迦牟尼==Kanakamuni==.迦葉波==Kāśyapa==,為諸弟子說如是法。」如是等。 §I本生 【唐】「本生」云何。謂諸經中宣說過去所經生事,如熊鹿等諸本生經`[熊=羆【三宮】]`,如佛因提婆達多說五百本生事等。 §J方廣 【唐】「方廣」云何。 【唐】◎謂諸經中廣說種種甚深法義,如五三經梵網幻網五蘊六處大因緣等。 【唐】◎脇尊者言:此中般若說名方廣,事用大故。 §K希法 【唐】「希法」云何。 【唐】◎謂諸經中說三寶等甚希有事。 【唐】◎有餘師說:諸弟子等讚歎世尊希有功德。如舍利子讚歎世尊無上功德;尊者慶喜讚歎世尊甚希有法。 §L論議 【唐】「論議」云何。謂諸經中決判「默說(黑說)」「大說」等教。又如佛一時略說經已,便入靜室宴默多時,諸大聲聞共集一處,各以種種異文句義解釋佛說。`[說=語【三宮】]` 【唐】==\[<b>顯宗</b>論:「內謂應如<b>黑說</b>、<b>大說</b>契經所顯,觀察防護。」優波提舍決判大(白)說及黑說(增壹.卿所說者,非正經之本)。「默說」是「黑說」訛寫。]== ==\[<b>長含</b>-遊行經.當與汝等說四大教法(<b>DN.16</b>)。<b>增壹</b>.四大廣演(<b>AN.4.180</b>)。<b>四分</b>.我說四種廣說…<b>毘尼母經</b>.所言大廣說者…薩婆多說曰:有四白廣說,有四黑廣說。以何義故名為廣說(優波提舍)?以此經故,知此是佛語,此非佛語。…<b>十誦</b>.四黑印.四大印。薩婆多<b>摩得勒伽</b>.四摩訶鏂波提舍 大清白說 迦盧鏂波提舍。<b>毘奈耶雜事</b>.依經教不依於人 持經持律持母經 四種 大黑說 大白說 此實是經.此實是律.真是佛教。]== ==\[<b>識身</b>:是正法.是毘柰耶.是大師教…[MA](中含65-151#82).[82](agamdm#^ma082) 此法、律,此佛之教……[DA](長含#2).[02](agamdm#^da02) 當與汝等說四大教法(東南西北傳來)…親受<u>是法、是律、是教</u>(依經、依律、依法)(持法、持律、持律儀)… [AA](增壹1-30#28.5).[28.5](agamaa#^aa28z5) 今有四大廣演之義:契經、律、阿毘曇、戒…]\(持經、持律、持母…護以法律,如尊師教[MA](中含152-222#196).[196](agamdm#^ma196) )== ==\[<b>s181</b>此是法.此是毘奈耶.此是大師教]== ==<b>善見律</b>,<b>四毘尼</b>:一者本,二者隨本(Suttānuloma隨經)(四分.修多羅.隨順修多羅),三者法師語,四者自意。一切律藏是名本。<b>四大處</b>(cattāro <b>mahāpadesā</b>)(僧祇律.<b>四大教法</b>)名為隨本。…佛先說本,五百羅漢分別流通,是名法師語。== ==<b>銅鍱律</b>:於經Sutta(二部波羅提木叉經分別)、律vinaya(犍度)、隨法anuloma(附隨)、所制Paññatta(一切律藏)、隨順法ānulomika(<b>四大處.四大說</b>),勿為無益之諍論。(隨法.隨經.隨律,亦<b>四大處</b>)(隨法與隨順法,似乎本為同一名詞)== ## 13.書數算印詩〖書數算印詩〗 ### (壹).序說 【發智】書名何法。乃至廣說。 ### 二釋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此論中廣辯勝義自性差別,勿有生疑:作此論者唯善勝義,不閑世俗。 【唐】為顯論者勝義世俗俱善了達,故作斯論。 ^ikxlqs ### 分別 ### 「書」 【發智】書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身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 ᅟ 【唐】此中「書」者,非所造字,但是所有能造字法。此能成字,故說為書。 【唐】「如理轉變身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 【唐】「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即是四蘊。 【唐】如是五蘊為「書」自性。 ^y8uw1z ### 「數」 【發智】數名何法。答:如理轉變意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 ᅟ 【唐】此中「數」者,非謂所數稻麻等物百千等數,但是所有能數之法。此能數法,故說為數。 【唐】◎佛弟子中<u>尊者慶喜</u>善解數法,餘所不過。曾於一時為乞食故,執持衣鉢趣廣嚴城。 【唐】時城門前有一外道,遙見慶喜竊作念言:承此沙門解數第一,吾今當試為實爾耶。 【唐】時城門邊有一大樹,枝葉繁茂.名諾瞿陀,外道趨前`[趨=趣【三宮】]`指樹而問:汝今知此葉數幾何。 【唐】尊者仰顧,尋答之曰:「今此樹葉若干百千。」言已入城。 【唐】於後,外道作是思惟:「何理驗知彼言虛實。」便取少葉而藏匿之。 【唐】慶喜出城,外道重問:仁向所數為定幾何。 【唐】慶喜報言:吾前已說。 【唐】外道復曰:請重陳之。 【唐】尊者看樹,尋復答曰:先有爾所,今少若干。 【唐】外道欣然,謝而歎曰:知數第一,信唯其人。 【唐】◎又如<u>波羅衍拏</u>纔見佛頷,便言:此決定有妙齒四十。 【唐】如斯解數,其類寔多。 【唐】「如理轉變意業」者,顯所起果。 【唐】「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 ᅟ 【唐】如是四蘊為「數」自性。 ### 「算」 【發智】算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語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此所依諸=所依【三宮】*)]` ᅟ 【唐】此中「算」者,非謂所算一十百千萬億等法,但是所有能算之法。此能算法,故說為算。 【唐】「如理轉變語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 【唐】「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即是四蘊。 【唐】如是五蘊為「算」自性。 ### 「印」 【發智】印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身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此〕-【宮】][諸=謂【宋元】,〔諸〕-【宮】]` ᅟ 【唐】此中「印」者,非所造印,但是所有能造印法。此能成印,故說為印。 【唐】「如理轉變身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 【唐】「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即是四蘊。 【唐】如是五蘊為「印」自性。 ^s6yiv2 ### 「詩」 【發智】詩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語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 ᅟ 【唐】此中「詩」者,非所述詠,但是所有能成詠法。此能成詠,故說為詩。 【唐】「如理轉變語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 【唐】「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即是四蘊。 【唐】如是五蘊為「詩」自性。 #### 文頌與詩 【唐】問:於諸文頌,何者是詩,何者非詩。 【唐】◎有作是說:佛語非詩,餘語是詩。 【唐】◎有餘師說:內教非詩,外教是詩。 【唐】◎==\[評]==如是說者:文義相稱,能引義利,不名為詩。詩謂翻此世間文頌。 ## 14.世間種種工巧業處〖世間工業處〗 ### (壹).序說 【唐】一舉【發智】世間種種工巧業處名何法。乃至廣說。 ### 二.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以略文攝多義故。謂若隨諸工巧業處而廣說者,生多言論。欲以略言類攝彼故,而作斯論。 ### 【唐】一.世間種種工巧業處 【發智】世間種種工巧業處名何法。 【唐】答:謂慧為先.造作彼彼工巧業處.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此所依諸=所依【三宮】*]` ^6q9lyv ### (二)釋 【唐】此中不辯所造作事,但為顯示能造作法。 ### 2釋名相 【唐】◎「造作彼彼工巧業處」者,顯所起果.身語意業,隨其所應。 【唐】◎「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 ### 3自性 【唐】如是或以五蘊,或以四蘊為其自性。 ### 威儀路及起威儀路 *【涼】{==\[[s10](婆沙001-010#^s19aab)]==威儀無記心,展轉相緣。其事云何。答曰:* 【唐】處處說:威儀路及起威儀路。 *【涼】威儀有二種:一是威儀、二是威儀心。* 【唐】◎「威儀路」者,謂色香味觸四處為體。 【唐】◎「起威儀路」者,謂能起彼.意法二處為體。 *【涼】威儀者,謂色香味觸。威儀心者,能起威儀心是也。* 【唐】眼鼻舌身四識是**威儀路加行**,非**起威儀路**;意識是威儀加行,亦是起威儀路。 *【涼】四識是威儀方便,非起威儀心。意識是威儀方便,亦是起威儀心。* 【唐】又眼等四識能**緣威儀路**,不能**緣起威儀路**;意識能緣威儀路,亦能緣起威儀路。 *【涼】彼四識能緣威儀,不能緣起威儀心;意識能緣威儀亦能緣起威儀心。* 【唐】有餘由此所引意識,**具能緣十二處**。 *【涼】復有說者,因威儀心更生意識,能緣十二入,是能展轉相緣。* ^7mqk9c ### 工巧處及起工巧處 【唐】處處說:工巧處及起工巧處。 *【涼】工巧無記心,展轉相緣。* *【涼】其事云何。答曰:* *【涼】工巧有二種:一是工巧、二是工巧心。* 【唐】◎「工巧處」者,謂色聲香味觸五處為體。 【唐】◎「起工巧處」者,謂能起彼.意法二處為體。 *【涼】工巧謂色聲香味觸,工巧心者能起工巧心者`[是=是也【三宮】]`是。* 【唐】眼等五識是工巧處加行,非起工巧處;意識是工巧處加行,亦起工巧處。 *【涼】五識是工巧方便,非起工巧心。意識是工巧方便,亦是起工巧心。* 【唐】又眼等五識能緣工巧處,不能緣起工巧處;意識能緣工巧處,亦能緣起工巧處。 *【涼】五識能緣工巧,不能緣起工巧心。意識能緣工巧,亦能緣起工巧心。* 【唐】有餘由此所引意識,具能緣十二處。 *【涼】復有說者,因工巧心更生意識,能緣十二入,是能展轉相緣。}* ## 15.成就學等戒・戒和業〖成就學等戒〗 ### (壹).學與非學非無學戒的成就關係 【發智】==\[問]==:若成就學戒,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 【唐】答:應作四句。 【發智】 《婆沙論》 【唐】(一)有成就學戒,非「非學非無學戒」,謂學者生無色界。 彼世俗戒越界地捨故。 【唐】(二)有成就非學非無學戒,非學戒,謂阿羅漢及諸異生生欲色界。 諸阿羅漢在欲色界,定成就非學非無學戒,定不成就學戒,已捨故。 【唐】若諸異生在欲色界,或成就非學非無學戒,一切異生定不成就學戒,未得故。 【唐】(三)有成就學戒,亦非學非無學戒,謂學者生欲色界。 一切學者在欲色界,定成就非學非無學戒及學戒,未捨故。 【唐】(四)有非成就學戒,亦非「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及諸異生生無色界。 生彼阿羅漢定不成就學戒,已捨故; 【唐】生彼異生定不成就學戒,未得故。 【唐】彼二世俗戒俱不成就,越界地捨故。 ### (貳). 【發智】==\[問]==:若成就無學戒,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 【唐】答:應作四句。 【發智】(一)有成就無學戒,非「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生無色界。 彼世俗戒越界地捨故。 【唐】(二)有成就非學非無學戒,非無學戒,謂諸學者及諸異生生欲色界。 學者在欲色界定成就世俗戒; 【唐】異生在欲色界,或成就世俗戒。`[〔就〕-【三宮】]` 【唐】彼俱不成就無學戒,俱未得故。 【唐】(三)有成就無學戒,亦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生欲色界。 【唐】(四)有非成就無學戒,亦非「非學非無學戒」,謂諸學者及諸異生,生無色界。 彼無學戒俱未得故,彼世俗戒俱已捨故。 ### (叁).戒與業的關係 【唐】一問答1 【唐】問:諸是戒,彼業耶。 【唐】答:諸是戒,彼即業。有是業非戒,謂意業等。 ### 二問答2 【唐】問:若處有戒,彼有業耶。 【唐】答:若處有戒,彼有業。或處有業無戒,謂無色界等。 ### 三問答3 【唐】問:若成就戒,彼成就業耶。 【唐】答:若成就戒,彼成就業。有成就業非戒,謂異生生無色界等。 ### 四問答4 【唐】問:若有戒,彼有業耶。 【唐】答:若有戒,彼有業。或有業無戒,謂諸異生生無色界等。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六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七</b>☗s127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大種蘊第五中大造納息第一之一 # 蘊5 大種蘊 # 納息1 大種和大種所造色之關係【大造】 ## 1.大種及造色論提起的理由〖大種所造處〗 ### (壹).序說 【發智】大種所造處,幾有見。幾無見。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 ### 1第一家 【唐】(1)標 【唐】為欲分別契經義故。 ### (2)舉 【唐】如契經說:「諸所有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造+(契經)【三宮】]`雖作是說而未廣辯`[辯+(其義)【三宮】]`:大種所造處,幾有見.幾無見。乃至廣說。 ### (3)結 【唐】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 2第二家 【唐】有說: ### (1)標 【唐】「為止餘師所說,謂此部內有二論師:一者覺天,二者法救。 ### (2)分別二師所說 【唐】A關於覺天之主張 ### (A)標 【唐】覺天所說:「色唯大種,心所即心。」彼作是說:「造色即是大種差別,心所即是心之差別。」」 ### (B)釋覺天何故作是說 【唐】彼何故作是說。依契經故。 【唐】◎如契經說:「眼肉團中,若內各別堅性堅類近有執受,名內地界;乃至各別動性動類近有執受,名內風界。」彼依此經,故說造色即是大種。 【唐】◎又契經說:「云何等持。謂善心一境性。」由此故說心所即心。 ### (C)釋覺天云何立界處蘊 【唐】問:彼復云何立界處蘊耶。 【唐】答:彼作是說: 【唐】◎「諸四大種,有是能見,有是所見;乃至有是能觸,有是所觸。 【唐】諸能見者,立為眼界;諸所見者,立為色界。乃至諸能觸者,立為身界;諸所觸者立為觸界。 【唐】心中,有依眼根,乃至有依意根。依眼根者,立眼識界;乃至依意根者,立意識界,即六識身無間已滅,立為意界。 【唐】即心差別有名為受,有名為想,有名為思;并三無為,立為法界。 【唐】◎如界,處亦爾。 【唐】◎蘊者,諸四大種立為色蘊。諸心差別有名為受,有名為想,有名為思,有名為識,立為四蘊。」 ### (D)通契經所說 【唐】問:彼云何通契經所說「諸所有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 【唐】答: ### (a)覺天釋 【唐】彼作是說:非「所造」聲離四大種別有所因,即於大種立「所造」聲。云何知然。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觸由二緣,所謂眼色,乃至意法。有六觸處是先所為,是先所造,我說即是故業。應知無聞異生由此所觸受樂受苦。由此所造,或此隨一。」==\[[s32](婆沙031-040#^sadayatana1)六處是業果,故說名故業。]==非離前六觸處.別有第七觸處.而可於中立所造聲,即於前六說為所造。前經亦然,非離大種別有所造,即於大種立所造聲,於我非難。==\[[SA](雜含1-641#295).[295](agamas#^sa0295) 六觸入處.本修行願.受得此身。[AA](增壹1-30#24.2).[24.2](agamaa#^aa24z2) 當知,眼是故行,曩時所造,緣痛成行,耳鼻口身意,此是故行,曩時所造,緣痛成行。]== ^c6mthx ### (b)評 【唐】阿毘達磨諸論師言:「彼所引經別有密意,不可引證前所引經。 【唐】◎彼經前說:「六觸處」者,謂密意說未明了位;後言:「由此所造或此隨一」者,謂密意說已明了位。 【唐】如未明了位已明了位,如是「無分別位有分別位」「未可顯位已可顯位」「未可說位已可說位」應知亦爾。又六觸處者,說中有位;由此所造等者,說本有位。」 【唐】◎尊者妙音說曰:彼經前說:「六觸處」者,謂密意說根無缺位;後說:「由此所造等」者,謂密意說根有缺位。 【唐】◎脇尊者言:「有六觸處」者,密意說欲界;「由此所造」者,密意說色界;「或此隨一」者,密意說無色界。 【唐】經義如是,云何可證前經所說「所造色」言。 【唐】又「所造」言若無異者,餘經所說復云何通。如契經說:尊者圓滿告尊者慶喜言:「具壽。當知所有我執.誰之所造。是色所造,是受想行識所造。」 【唐】我執即是薩迦耶見,若「所造」言無別義者,豈可身見即是色等。然離色等別有我執,故知經說所造色者非即大種。 ### (c)釋通覺天所引契經 【唐】問:若離大種別有造色,如何會釋彼所引經:「於眼肉團中有地界等。」 【唐】答: 【唐】◎彼經說眼根所依大種,不說眼體。又彼經說世所共知肉團名眼,非說眼根。世於肉團.眼想轉故。 【唐】◎尊者妙音亦作是說:世於大種立眼根名,以是眼根所依止故。 【唐】◎有餘師說:彼所引經於義無妨。彼經但說眼肉團中有地等界,不言地等即是眼根,於義何妨。 ### B法救之主張 【唐】(A)法救之主張 【唐】尊者法救說:「離大種別有造色。」 【唐】說:「心所法非即是心。」 【唐】然說:「色中二非實有,謂所造觸及法處色。」 【唐】立蘊處界,如對法宗。 ### (B)評 【唐】==\[評曰]==:彼亦不然,諸所造觸如餘造色,應別有故。若無法處所攝色者,無表戒等不應有故。 ### (3)結 【唐】欲止如是二師所說,故作斯論。 ### 3第三家 【唐】有說: ### (1)標 【唐】A止外道所說 【唐】「為止外道所說,謂外道說大種有五,即前四及虛空。 ### B顯自宗義 【唐】今但說四,明虛空非大種。」 ### (2)釋疑 【唐】A==\[問]== 【唐】問:何故虛空不立大種。 ### B答 【唐】==\[答]==: ### (A)第一家 【唐】尊者世友作是釋言:以虛空無大種相故。謂有增有減是大種相,無增無減是虛空相;有損有益是大種相,無損無益是虛空相;有興有衰是大種相,無興無衰是虛空相。是故虛空不立大種。 ### (B)第二家 【唐】尊者妙音作如是釋:虛空大種其相各異。謂有情身中所有大種多是先業異熟所生,虛空體無異熟生義。由此虛空不立大種。 ### (C)第三家 【唐】大德說曰:虛空雖大而體非種,不能生故。餘有為法雖能為種,而體非大,相不遍故。由此虛空不立大種。 ### (3)結 【唐】為止如是外道所執及顯自宗,故作斯論。 ### 4第四家 【唐】有餘師說:非但為止他執顯自宗故而作此論,但於法相相應義中應顯所明,故作斯論。 ### (貳).本納息(大造納息)中先辨大造之理由 【唐】一==\[問]== 【唐】問:何故此中先辨大造。`[辨=辯【三宮】*]` ### 二答 【唐】答: ### (一)第一家 【唐】彼作論者意欲爾故。謂本論師隨自意欲,不違法相,先辨大造。 ### (二)第二家 【唐】有說:有情觀此二種為入佛法真甘露門:一不淨觀;二持息念。不淨觀觀造色,持息念觀大種。 ### (三)第三家 【唐】有說:「若觀大種造色,漸次能證佛獨覺聲聞三種菩提。 【唐】◎謂若以上智觀察彼者,起上品身念住,從此次起上品受念住,次心,次法,次起雜緣,次煖頂忍世第一法,次起見道乃至起無學道,皆以上品。爾時名為上品善士,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唐】◎若以中智觀察彼者,起中品身念住,廣說乃至起無學道,皆以中品。爾時名為中品善士,證得中品獨覺菩提。 【唐】◎若以下智觀察彼者,起下品身念住,廣說乃至起無學道,皆以下品。爾時名為下品善士,證得下品聲聞菩提。」 ### (四)第四家 【唐】有說:若觀大種造色,便能降伏一切憍逸。謂諸有情以色族姓財寶自在眷屬等故,生諸憍逸。若未觀察大種等時,隨一現前勢力強盛;若觀察已,便能降伏,所以者何。如輪王身所有大造,狗等所有大造亦然。由觀此故,便捨憍逸。 ### 三結 【唐】以如是等所說因緣,故此蘊中先辨大造。 <b>【唐】<font color="#610300">(叁).釋契經所說「諸所有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文義</font></b> ### 一舉契經 【唐】契經中說:諸所有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 ### 二釋 【唐】(一)釋「諸所有」 【唐】「諸所有」言,總有二種:一有餘義。二無餘義。 【唐】◎有餘義者,如世間說:「諸所有食,我盡欲噉。」此但欲噉隨得少分。 【唐】◎無餘義者,如世間說:「諸所有法,我盡欲知。」此總欲知一切法相。 【唐】此中所說「諸所有」言,總顯一切色法皆盡。謂所有色,總有二種:一四大種;二,所造色。除此更無第三色體。 ### (二)大種唯四的理由 【唐】問:何故大種唯四。 【唐】==\[答]==: 【唐】◎脇尊者曰:此不應責,所以者何。若增若減俱亦生疑,不以疑故便違法相,但隨聖教唯說四種。`[曰=言【三宮】]` 【唐】◎有餘師言:若減四者,功用便闕;若過四者,則亦無用。如方床座,唯有四足。 ### (三)名為大種的理由 【唐】問:何故名大種。 【唐】答:大而是種,故名大種。如言大地,如言大王,義別體同,應持業釋。 【唐】問:云何大義。云何種義。 【唐】答:能減能增能損能益,體有起盡,是為種義。體相形量遍諸方域,成大事業,是為大義。 【唐】問:此四云何成大事業。 【唐】答:與大積聚造色為依.令壞令成,是大事業。由此唯四,不減不增,謂減不能成大事業,增於事業復為無用。 【唐】問:餘法何緣不名大種。 【唐】答:餘無如是大種相故。謂無為法大而非種,其餘有為.種而非大故,唯此四得名大種。 ### 造-因義緣義 【唐】問:「造」是何義。為是因義.是緣義耶。設爾何失。俱見其過。\[[s130食-因義緣義](#食-因義緣義)] \[[五事論](品類足論#^fuiba0)] 【唐】◎若是因義,此四大種於所造色五因皆無,如何可言能造諸色。 【唐】◎若是緣義,諸所造色各除自體,餘一切法無不皆是此增上緣,如何但言大種所造。 【唐】答: 【唐】1應作是說:造是因義。 【唐】問:此於造色五因皆無,如何因義。 【唐】答:雖同類等五因皆無,而別有餘五種因義,謂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由此能造。 【唐】2有餘師言:造是緣義。 【唐】問:諸所造色各除自體餘法皆是此增上緣,如何但言大種所造。 【唐】答:增上緣義,「有親有疏==\[疎]==」「有近有遠」「有合不合」「有在此生有在餘生」,諸親近合在此生者,說名為因,==\[疎]==疏遠不合;在餘生者,說名為緣。==\[s130(如外香等)諸親近合.在此生者.說之為食.]== 【唐】由此義故,說諸大種與所造色為因增上,亦不違理。 ## 2.四大種造色之相及業 ### (壹). 【唐】問:地水火風,何相何業。 【唐】答:堅是地相,持是地業。濕是水相,攝是水業。煖是火相,熟是火業。 【唐】動是風相,長是風業。 ### (貳).關於一法中有二相 【唐】問:地是堅相.亦是色相,廣說乃至,風是動相.亦是色相,如何一法有二相耶。 【唐】答: 【唐】◎有亦無失。由此理趣,於一法中可得施設有多相故。如一有漏法,即有如病如癰等,廣說乃至百四十句諸過患相而無有失,此亦如是。 【唐】◎有餘師言:相有二種:一自相,二共相。堅濕煖動相是自相,色相是共相。如是二相互不相違,於一法立亦無有過。 ### (叁). 【唐】問:此四大種於一切時不相離耶。 【唐】答:如是。云何知然。如入胎經說:佛告慶喜:「初羯邏藍若有地界無水界者,便應乾散,`[今=令【元明】]`今不散者,水所攝故。若有水界無地界者,便應流治`[治=洽【明】]`,`[今=令【明】*]`今不流者,地所持故。若有地水無火界者,便應臭爛,`[今=令【明】*]`今不爛者,火所熟故。若有三界無風界者,應不增長,`[今=令【三宮】]`今增長者,風所動故。」 【唐】問:餘經所說當云何通。「地界擾亂,或令至死,或令有情受次死苦,乃至風界亦復如是。」 【唐】答:此說大種隨一增時能為擾亂,非謂四種有時相離。 ### (肆)四大種品類 【唐】問:此四大種品類有幾。 【唐】答: 【唐】◎品類有四,謂異熟生長養等流變化。 【唐】◎有餘師說:品類有三,謂異熟生長養等流。其變化者,長養所攝。 【唐】◎復有說者:品類有二,謂異熟生及長養。變化大種入長養中,等流攝入異熟長養。 【唐】◎評曰:於前三說,中說為善。有四大種非二攝故。 ^ahtgqr §(伍)造一造多[正理婆沙不同] 【唐】問:一四大種,為但造一造色極微,為能造多。 【唐】◎若但造一,如何不成因四果一。因多果少,理不應然。 【唐】◎若能造多,則一四大種所造色`[(造)+色【三宮】]`有多極微,云何展轉非俱有因。對法者說:「有對造色展轉相望無俱有因。」許則便違對法宗義。 【唐】答: 【唐】1.應作是說:一四大種但能造一造色極微。 【唐】問:如何不成因四果一,因多果少理不應然。 【唐】答:果少因多理亦無失,世現見有如是類故,因四果一於理無違。 【唐】2.有說:造多。 【唐】問:若爾者,一四大種所造色有多極微,云何展轉非俱有因。 【唐】答:非一果故,非俱有因,以俱有因法必同一果故。 【唐】此不成因,同猶豫故。 【唐】3.評曰:如前說者好。 ==\[正理:毘婆沙師說:化生者造色多故,死無遺形。大種多者,死非頓滅。即由此義可以證知,一四大種生多造色。]== ^w61a7z ### (陸).大種造色云何而住 【唐】==\[問]== 【唐】問:大種造色云何而住,為大種在下造色在上,為大種在上造色在下,為大種造色相雜而住.大種在外造色處中耶。設爾何失。一切有過。 【唐】◎若大種在下造色在上,則諸造色近大種者可以大種為能造因,所造色中有隔遠者,如何可以大種為因。 【唐】◎若大種在上造色在下,則應造色為大種因,不應大種為造色因。 【唐】◎若大種造色相雜而住,大種在外造色處中者,應斷截時見諸孔隙猶如斷藕。 【唐】==\[答]==: 【唐】1.有說:在下,為因所依,法應爾故。 【唐】問:若爾,於逼近色可說能造,於隔遠者云何造耶。 【唐】答:不說「一樹所有大種都在其下造諸造色」,但說「一樹分分皆有大種在下,造色在上。」 【唐】2.有作是說:相雜而住,大種在外,造色處中。 【唐】問:若爾,應斷截時見諸孔隙猶如斷藕。 【唐】答:雖有孔隙而不可見,以諸大種非有見故,所見孔隙是造色故。 ### (柒).關於諸內外事相別的理由 【唐】問:諸內外事其相各別。 【唐】◎內事別者,謂諸眾生若百若千集會一處,威儀形相各各不同。 【唐】◎外事別者,謂果石等,或青或黃或赤或白,香味等相,各各不同。 【唐】如是相別,為由業異。為由大種異。為由造色異。 【唐】答:俱由三種。依異熟因故,說由業異。依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故,說由大種異。依同類因故,說由造色異。 【唐】問:外事差別由何業異。 【唐】答:若諸有情行諸妙行,感得外事形相平直,色香味觸皆悉美妙。若諸有情行諸惡行,感得外事形相險曲,色香味觸皆悉麁弊。 【唐】問:諸果石等其相各別,青黃赤白形貌等異,或有相似由何威力。 【唐】答:由三威力,然大種強。謂諸大種不平等者,便有種種顯形等異;若平等者,則便相似。 ### (捌).有情口所發聲為何處大種所造 【唐】問:諸有情類口所發聲,當言何處大種所造。 【唐】==\[答]==: 【唐】◎有說:喉邊大種所造。 【唐】◎有說:心邊大種所造。 【唐】◎有說:臍邊大種所造。 【唐】◎評曰:總說此聲,一切身支大種所造。若別說者:輕小語聲,應言喉邊大種所造;叱吒哮吼號叫等聲,應言遍身大種所造,現見此等舉身掉動故。 ### (玖).關於是否有色非四大種亦非四大所造 【唐】問:頗有色非四大種,亦非四大種所造耶。 【唐】答:有。謂一二三大種。此雖是色而非四大種,唯一二三故。亦非四大種所造,以諸大種非所造故。 【唐】問:何故大種非所造耶。 【唐】答: 【唐】(1)能造所造性各別故,因果異故,能成所成性各別故。 【唐】如能成所成,如是「能引所引」「能生所生」「能作所作」「能和合所和合」「能轉所轉」「能相所相」當知亦爾。 【唐】(2)有說:大種若是所造,為三造一。為四造一。若三造一,體用闕少`[闕=缺【明】*]`,云何能造。若四造一,應地界等造地界等,則有自性觀自性過。然一切法他性為緣,能有所作,不顧自體。 【唐】由此,大種不名所造。 ### (拾)造幾處色 【唐】諸四大種有十一種,謂眼處所依,乃至身處所依;色處所依,乃至法處所依。 【唐】諸所造色亦有十一種,謂眼處,乃至身處;色處,乃至法處。 【唐】問:眼處所依大種能造幾所造色,乃至法處所依大種能造幾所造色。==\[[s19](婆沙011-020#c1定得)得眼處業.受四處異熟…]\[[雜心](心論雜心1#^usoa69).眼入所依四大生眼入…]== 【唐】答: 【唐】1應作是說: 【唐】眼處所依大種唯造眼處,乃至法處所依大種唯造法處。 【唐】2有作是說: 【唐】眼處所依大種能造三種,謂眼處身處觸處;耳鼻舌處所依大種亦爾。 【唐】身處所依大種能造二種,謂身處觸處;色聲香味法處所依大種亦爾。 【唐】觸處所依大種唯造觸處。 【唐】3復有欲令:<u>一切大種皆能造色聲觸,欲界大種皆造香味</u>==\[s19一切大種皆生色聲,欲界諸色不離香味]==。彼說: 【唐】眼處所依大種能造七種,謂眼處身處色聲香味觸處。耳鼻舌處所依大種,亦爾。 【唐】身處所依大種能造六種,謂身處色聲香味觸處。[<font color="red">無表</font>]<u>法處</u>所依大種,亦爾。 【唐】色處所依大種能造五種,謂色處聲香味觸處。聲香味觸處所依大種,亦爾。 【唐】4有餘師說: 【唐】眼處所依大種能造十一種,乃至法處所依大種亦爾。 【唐】5評曰: 【唐】此諸說中,初說為善,謂眼處所依大種唯造眼處,乃至法處所依大種唯造法處。 ^s145hy ### (拾壹).大種造色同相異相 【唐】問:云何異相大種能造同相造色。 【唐】答: 【唐】觀別義故,說亦無失。謂: 【唐】觀別義故,說異相大種造同相造色; 【唐】觀別義故,說同相大種造異相造色; 【唐】觀別義故,說異相大種造異相造色; 【唐】觀別義故,說同相大種造同相造色。 【唐】「觀別義故,說異相大種造同相造色」者:謂堅濕煖動相大種,造觸相造色。有說:此造見相造色等。 【唐】「觀別義故,說同相大種造異相造色」者,謂觸相大種造十一種造色。 【唐】「觀別義故,說異相大種造異相造色」者,謂堅濕煖動相大種造十一種造色。 【唐】「觀別義故,說同相大種造同相造色」者,謂觸相大種造觸相造色。有說:此造見相造色等。 ### (拾貳).大種造色相別 【唐】問:大種造色相別云何。 【唐】(一)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唐】因是大種,果是造色;能生是大種,所生是造色;所依是大種,能依是造色;能相是大種;所相是造色;和合是大種,和合所生是造色;能建立是大種,所建立是造色。 【唐】(二)大德說曰: 【唐】堅濕煖動相,是大種。若色大種為因而無大種相,是造色。 【唐】(三)有餘師說: 【唐】大種如天帝,造色如天眾;大種如自在,造色如眷屬;大種如王,造色如臣;大種如日月輪,造色如日光月明;大種如樹身,造色如枝等;大種如牆,造色如影;大種如燈焰,造色如燈明;大種如藕,造色如花;大種如鏡,造色如像。 【唐】是故尊者 #時毘羅 言:根生從大種,如燈焰生明,如藕生蓮花,如鏡生眾像。 【唐】(四)阿毘達磨諸論師言: 【唐】大種無見,造色有見無見;大種有對,造色有對無對;大種有漏,造色有漏無漏;大種無記,造色善不善無記;大種欲色界繫,造色欲色界繫及不繫;大種非學非無學,造色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大種修斷,造色修斷不斷;大種苦集諦攝,造色苦集道諦攝;大種無異熟,造色有異熟無異熟;大種不染,造色染不染;大種非業,造色業非業。諸如是等大種造色二相差別有無量門。 ## 3.十一種觸處 ### (壹).標(觸處實事有十一種) 【唐】觸處實事有十一種,謂四大種及七種造觸。 【唐】七種造觸者,謂滑澀輕重冷飢渴。==\[澁]== 【唐】滑,謂細軟;澀,謂麁強;輕,謂不可稱;重,謂可稱;冷,謂此所逼,便起暖求;飢,謂此所逼,便起食欲;渴,謂此所逼,便起飲欲。 ### 造觸因大種增 【唐】問:何大種增故滑,乃至渴耶。==\[[zs01](正理01-05#^sjx7wz) [s30](婆沙021-030#a3身力身劣自性) [zs01](正理01-05#^pemcar) [瑜伽1](T30n1579_瑜伽師地論1#^qltjir) [集論](集論1#^fi3gv8) [廣五蘊論psk](廣五蘊論psk#^v7idc3) [舍利弗阿毘曇](T28n1548_舍利弗阿毘曇論1#觸入) [成實](成實論#^9ttete)]== 【唐】有作是說:不由大種偏增故滑,乃至渴。但由大種性類差別,有生滑果,乃至有生渴果。==\[[雜心](心論雜心1#^6uwt6x)]== 【唐】有餘師言:==\[[五事毘婆沙](品類足論#^6in51w) **此言增者**,謂業用增,非事體增,如心心所。]== 【唐】◎水火增故滑,地風增故澀。 【唐】◎火風增故輕,地水增故重。故施設論作是問言:「何緣活時身輕調順,死便身重不調順耶。」答言:「活時火風未滅故,身輕調順;死後身中火風已滅故,重不調順。」 【唐】◎水風增故冷。 【唐】◎風增故飢,謂風增故,擊動食消,引飢觸生,便發食欲。 【唐】◎火增故渴,謂火增故,煎迫飲消,引渴觸生便發飲欲。 ^rrgq4k ### 十一觸與身識的關係 【唐】(一)==\[問]== 【唐】問:十一觸中.極多緣幾.發生身識。 【唐】==\[答]==: 【唐】1有作是說:一一別緣發生身識,以十一種相用增故。 【唐】2有餘師言:極多緣五發生身識。謂四大種.滑等隨一。 【唐】3復有說者: 【唐】「總緣十一亦生身識。」 【唐】問:豈不五識唯取自相境耶。 【唐】答:自相有二種:一事自相。二處自相。 【唐】◎依事自相,說緣十一種觸生於身識。◎依處自相,說五識身取自相境。是故無過。 【唐】4==\[評]==如是說者:緣十一事亦生身識。如緣色處二十種事亦生眼識,此亦應爾。故五識身通緣總別而無五識取共相過,多事自相一識能緣,然不明了。 ### ‹三.緣五色根所依大種是否發身識› 【唐】問:緣五色根所依大種發身識不。 【唐】==\[答]==: 【唐】==1==有說:不發。如五色根不可觸故,不發身識,所依大種理亦應然。 【唐】問:若爾,何故說為身識所識。 【唐】答:依法性說身識所識,未來世中身識境故,然無現在發身識義。 【唐】==2==有說:除身根所依大種,皆能發身識。以身根所依極隣近故,不能發身識==\[zs8不許身所依大種.能觸身根.仍為損益]\[s13外香味觸於內香味觸都無有因,云何受用…]==。 【唐】然他身識所緣境故,亦得名為身識所識。==\[(寶)於自身中異處相觸.]== ### 四十一觸的界分別 【唐】問:十一種觸,幾在欲界。幾在色界。 【唐】答:二唯在欲界,謂飢與渴;九通欲色界。 ### 五.‹色界中有重觸› 【唐】問:若色界中有重觸者,以何義故施設論說:「北俱盧洲衣重一兩,四大王眾天衣重半兩,三十三天衣重一銖,夜摩天中`[〔中〕-【三宮】]`衣重半銖,覩史多天衣重一銖中四分之一,樂變化天衣重一銖中八分之一,他化自在天衣重一銖中十六分之一,此上天衣皆不可稱。」耶。 【唐】==\[答]==: 【唐】◎有說:色界衣雖不可稱而餘物可稱。 【唐】◎有說:彼界一衣雖不可稱,多衣積集即可稱。如細縷輕毛,積集便重。 ### 六.‹色界中有冷觸› 【唐】問:若色界中有冷觸者,彼施設論何故復說:「如人欲天所有冷,暖可了知者,上界俱無。」耶。 【唐】答:冷有二種:一能為益。二能為損。 【唐】彼無能損,有能為益。 【唐】又即彼說「所有冷暖,上界俱無」,豈以此言即說彼界亦無暖觸。若爾,則彼大種應唯有三。非闕功用而能造色,故色界中冷暖俱有`[有+(引)【三宮】]`。`[闕=缺【明】*]` ### 飢渴二觸通異熟不 【唐】問:飢渴二觸,為是長養,為是等流,為是異熟。[雜心](心論雜心1#^p9vvt2) [s90](婆沙081-090#地獄七根) 【唐】`(飢渴非異熟)(不斷)`1健陀羅國西方師言:通長養等流,非異熟生。以飲食能斷故,阿毘達磨者不許異熟色斷已復續。`[陀=馱【三宮】][磨=摩【宋元宮】]` 【唐】`(飢渴是異熟)a(容斷)`2有說:飢渴亦通異熟生性,以飲食暫斷非永斷故。斷有二種:謂永斷暫時斷。永斷不可續,非暫時斷。如地獄中`[暫=斬【三宮】]`暫截身分,異熟生色斷已續生。 【唐】`b(不斷)`3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飽時,彼亦不斷。飲食障故不可覺知,飲食消已還可覺知。 【唐】問:若是異熟者,為善業果,惡業果耶。 【唐】答:是二種果。是故富者飢渴是善業果,貧者飢渴是惡業果。 ### 八關於飢渴為何處大種所造 【唐】問:飢渴何處大種所造。 【唐】==\[答]==: 【唐】◎有說:腹邊大種所造。入胎經說:「在母腹中,有時臍邊.彼有情類有業異熟微風初起。」即彼處大種能造飢渴。 【唐】◎有餘師說:遍身分中大種能造於飢渴,時遍身擾惱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七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八</b>☗s128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大種蘊第五中大造納息第一之二 ## 4.大種所造處之有見無見乃至有為無為的分別〖幾四二〗 ### (壹).序說 【唐】一舉【發智】==\[問]==:大種所造處,幾有見.幾無見。 ### 二不問有色無色之理由 【唐】(一)==\[問]== 【唐】問:何故不問:幾有色。幾無色。 ### (二)答 【唐】答: ### 1第一家 【唐】彼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而造論,但不違法性,便不應責。 ### 2第二家 【唐】有說:所造無無色故,不得問言:「幾有色。幾無色。」 【唐】問:亦無「無為」,後不應問:幾有為。幾無為。 【唐】答: 【唐】◎亦不應問,而後問者,當知彼是有餘之說。 【唐】◎有說: 【唐】※「欲以種種文種種說莊嚴於義,令易解故。 【唐】※復次,欲以二門二階二略二明二炬二影二光互相顯示。如無「所造是無色」故不問,如是無「所造是無為」故亦不應問。如無「所造是無為」而得問,如是雖無「所造是無色」亦應問。如是二門互相影示,令知前後,問答理通。」 ### 3第三家 【唐】有餘師言:此中分別所造諸色幾有見等,既舉所造諸色為章,寧復可問幾有色等。以諸色言即顯有色,色體皆有變礙義故,有彼色義故名有色,非如「有衣」及「有子」等。 ### (貳).關於大種所造處幾有見 【發智】大種所造處,幾有見。 【發智】答:一,謂色處。 【唐】問:何故色處名為有見。 【唐】答:1眼根名見,有見用故。所見色處.有能見眼,故名有見,如有主等。 【唐】2或復見者,是能顯示。色處相麁,可相顯示.在此在彼相狀差別==\[可示現在此在彼]\[以言說為見]==。所顯示色.有能顯示,故名有見,如有名等。 【唐】3或復見者,是諸影像。唯有色處可有影像,故名有見,餘則不爾。 ### (叁).關於大種所造處幾無見 【發智】幾無見。 【發智】答:八,二少分。 ### 三分別 【唐】◎八者,謂眼耳鼻舌身聲香味處。 【唐】◎二少分者,謂觸處法處。 【唐】※雖諸觸處皆無見攝,而非一切是所造色。若所造色亦無見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唐】※法處亦爾。 ### (肆).關於大種所造處幾有對幾無對 【唐】一關於幾有對 ==§(一)問==【發智】==\[問]==:大種所造處,幾有對。 ==§(二)答==【發智】答:九,一少分。 ### (三)分別 【唐】◎九者,謂五內處及外四處; 【唐】◎一少分者,謂觸處。 【唐】雖諸觸處皆有對攝,而非一切是所造色。若所造色亦有對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 二關於幾無對 【唐】(一)問【發智】==\[問]==:幾無對。 ==§(二)答==【發智】答:一少分,謂法處。 ### (三)分別 【唐】雖諸法處皆無對攝,而非一切是所造色。若所造色亦無對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唐】然有對有三種: 【唐】一障礙有對,謂十色處; 【唐】二境界有對,謂五色根及心心所; 【唐】三所緣有對,謂心心所。 【唐】此中說障礙有對,非餘。 ### (伍).關於大種所造處幾有漏幾無漏 【唐】一關於幾有漏 ==§(一)問==【發智】==\[問]==:大種所造處,幾有漏。 ==§(二)答==【發智】答:九,二少分。 ### (三)分別 【唐】◎九者,如前說; 【唐】◎二少分者,謂觸處法處。 【唐】※雖諸觸處皆有漏攝,而非一切是所造色。若所造色亦有漏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唐】※非諸法處皆有漏攝,亦非一切是所造色。若所造色亦有漏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 二關於幾無漏 【唐】(一)問【發智】==\[問]==:幾無漏。 ==§(二)答==【發智】答:一少分,謂法處。 ### (三)分別 【唐】非諸法處皆無漏攝,亦非一切是所造色。若所造色亦無漏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 (陸).關於大種所造處幾有為幾無為 【唐】一關於幾有為 ==§(一)問==【發智】==\[問]==:大種所造處,幾有為。 ==§(二)答==【發智】答:九,二少分。 ### (三)分別 【唐】◎九者,如前說; 【唐】◎二少分者,謂觸處法處。 【唐】※雖諸觸處皆有為攝,而非一切是所造色。若所造色亦有為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唐】※非諸法處皆有為攝,亦非一切是所造色。若所造色亦有為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 二關於幾無為 【唐】(一)問【發智】==\[問]==:幾無為。 ==§(二)答==【發智】答:無。 ### (三)分別 【唐】彼皆有為故。 ## 5.大種所造處之三世乃至三斷門分別〖五三〗 ### (壹).關於大種所造處幾過去 【唐】一問答 【發智】==\[問]==:大種所造處,幾過去。答:十一少分。 ### 二釋 【唐】(一)除意處 【唐】謂除意處。 ### (二)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處少分 【唐】雖諸眼處皆所造攝,而非一切皆在過去,有在未來現在世故。若是所造亦過去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唐】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處亦爾。 ### (三)觸法少分 【唐】非諸觸處皆所造攝,亦非一切皆在過去。若是所造亦過去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唐】法處亦爾。 <b>【唐】<font color="#610300">(貳).關於大種所造處幾未來,幾見在</font></b> ### 一問答 【唐】[【發智】==\[問]==:大種所造處,幾未來。答:十一少分。幾現在。答:十一少分。] ### 二釋 【唐】如說過去,未來現在說亦如是,有數等故。 ### (叁).關於大種所造處幾善 【唐】一問答 【發智】==\[問]==:大種所造處,幾善。答:三少分。 ### 二釋 【唐】(一)列 【唐】謂色聲法處。 ### (二)分別 【唐】1色聲處少分 【唐】雖諸色處皆所造攝,而非一切皆是善性。若是所造亦善性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唐】聲處亦爾。 ### 2法處少分 【唐】非諸法處皆所造攝,亦非一切皆是善性。若是所造亦善性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 (肆).關於大種所造處幾不善 【唐】一問答 【發智】==\[問]==:幾不善。答:三少分。 ### 二同前釋 【唐】如前說。 ### (伍).關於大種所造處幾無記 【唐】一問答 【發智】==\[問]==:幾無記。答:七,三少分。 ### 二釋 【唐】(一)七者 【唐】七者,謂五內處及香味處; ### (二)三少分者 【唐】1列 【唐】三少分者,謂色聲觸處。 ### 2分別 【唐】(1)色聲處少分 【唐】雖諸色處皆所造攝,而非一切皆是無記。若是所造亦無記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唐】聲處亦爾。 ### (2)觸處少分 【唐】雖諸觸處皆無記攝,而非一切皆是所造。若是無記亦所造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 (陸).關於大種所造處幾欲界繫 【唐】一問答 【發智】==\[問]==:大種所造處,幾欲界繫。答:二,九少分。 ### 二釋 【唐】(一)二者 【唐】二者,謂香味處; ### (二)九少分者 【唐】1列 【唐】九少分者,謂五內處及色聲觸法處。 ### 2分別 【唐】(1)五內處及色聲處少分 【唐】雖諸眼處皆所造攝,而非一切皆欲界繫。若是所造亦欲界繫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唐】耳鼻舌身色聲處亦爾。 ### (2)觸法處少分 【唐】非諸觸處皆所造攝,亦非一切皆欲界繫。若是所造亦欲界繫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唐】法處亦爾。 ### (柒).關於大種所造處幾色界繫 【唐】一問答 【發智】==\[問]==:幾色界繫。答:九少分。 ### 二如前釋 【唐】如前說。 ### (捌).關於大種所造處幾無色界繫 【唐】一問答 【發智】==\[問]==:幾無色界繫。答:無。 ### 二釋 【唐】彼無色故。 ### (玖).關於大種所造處幾學 【唐】一問答 【發智】==\[問]==:大種所造處,幾學。答:一少分。 ### 二釋 【唐】謂法處。 【唐】非諸法處皆學所攝,亦非一切皆是所造。若是所造亦學攝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 (拾).關於大種所造處幾無學 【唐】一問答 【發智】==\[問]==:幾無學。答:一少分。 ### 二如前釋 【唐】如前說。 ### (拾壹).關於大種所造處幾非學非無學 【唐】一問答 【發智】==\[問]==:幾非學非無學。答:九,二少分。 ### 二釋 【唐】(一)九者 【唐】九者,謂內五處及外四處; ### (二)二少分者 【唐】1列 【唐】二少分者,謂觸處法處。 ### 2分別 【唐】(1)觸處 【唐】雖諸觸處皆非學非無學攝,而非一切皆是所造。若是非學非無學亦所造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 (2)法處 【唐】非諸法處皆非學非無學攝,亦非一切皆是所造。若是非學非無學亦所造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 (拾貳).關於大種所造處幾見所斷 【唐】一問答 【發智】==\[問]==:大種所造處,幾見所斷。答:無。 ### 二釋 【唐】必無諸色見所斷故。 ### (拾叁).關於大種所造處幾修所斷 【唐】一問答 【發智】==\[問]==:幾修所斷。答:九,二少分。 ### 二釋 【唐】(一)九者 【唐】九者,如前說; ### (二)二少分者 【唐】1列 【唐】二少分者,謂觸處法處。 ### 2分別 【唐】(1)觸處 【唐】雖諸觸處皆修所斷攝,而非一切皆是所造。若修所斷亦所造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 (2)法處 【唐】非諸法處皆修所斷攝,亦非一切皆是所造。若修所斷亦所造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 (拾肆).關於大種所造處幾不斷 【唐】一問答 【發智】==\[問]==:幾不斷。答:一少分。 ### 二釋 【唐】謂法處。 【唐】非諸法處皆不斷攝,亦非一切皆是所造。若是所造亦不斷者,是此所問,餘非所問,故說少分。 ## 6.大種和所造色的成就關係〖大造成不成〗 ### (壹).關於大種和所造色的關係 【唐】一舉【發智】==\[問]==:若成就大種,彼所造色耶。 【唐】答:諸成就大種,彼成就所造色。有成就所造色,非大種,謂諸聖者生無色界。 ### 二釋 【唐】(一)關於成就大種及所造色之有情 ### 1總說 【唐】誰成就大種及所造色。謂欲色界一切有情。此則總說。 ### 2別說 【唐】若別說者,或有有情成多大種及多造色,或有有情成少大種及少造色。 【唐】◎成多大種及多造色者,如大海中有諸有情所得身形.或百二百三百四百五六七百踰繕那量,如曷邏呼阿素洛王所得身形.其量廣大,如色究竟所得身形.一萬六千踰繕那量。 【唐】◎成少大種及少造色者,猶如蚊蠛水中虫等.乃至極細.非人眼境。 ### (二)聖者生無色界不成就大種的理由 【唐】問:何故聖者生無色界唯成就造色.非大種耶。 【唐】答:彼界無色,又不成就他界大種,以有漏法越地捨故。造色不爾,通無漏故,異地成就。 【唐】無有聖者不成就無漏戒,是故聖生彼界唯成就造色。於中,「學」成就「學隨轉色」;「無學」成就「無學隨轉色。」 ### (貳).關於大種和所造色的不成就關係 【唐】【發智】若不成就大種,彼所造色耶。 【唐】答:諸不成就所造色,彼不成就大種。 【唐】有不成就大種,非所造色,謂諸聖者生無色界。 【唐】誰不成就所造色及大種。謂生無色界一切異生。 【唐】◎彼界無有一切色故, 【唐】◎又不成就下界色故, 【唐】◎有漏諸色生上失故, 【唐】◎無漏諸色彼未得故。 【唐】問:順前句中何所不攝,而復須立順後句耶。 【唐】答:順前句中,唯攝欲色界一切有情及攝無色界一切聖者,未攝無色界一切異生。為欲攝彼故,復立順後句。 ## 7.成就-大種-善等造色〖成大對造四〗 ### (壹).關於大種和善色的成就關係 【唐】【發智】==\[問]==:若成就大種,彼善色耶。 【發智】答:應作四句。 ### (一)第一句 【唐】1【發智】有成就大種.非善色,謂: 【唐】◎處卵㲉; 【唐】◎若諸異生: 【唐】※住胎藏中; 【唐】※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 2釋 ==(1)處卵㲉及住胎== 【唐】彼處卵㲉.住胎異生,前生所有表無表色: 【唐】◎由失所依眾同分故,一切已捨,今於此位未能起表;◎又無入定理, 【唐】故不成就一切善色。 【唐】問:何故此位未能起表。 【唐】答: 【唐】◎以所依身極羸弱故,要身強盛.能起表業。 【唐】◎又此位心極微劣故,心麁勝者.能發表業。 【唐】◎又此位心內門轉故,心外門轉.能起表業。 【唐】◎又此位中,胎卵迫迮尚不能動,況能起表。然有時胎動轉者,此由風力,非心所為,表業必由心力所起。 【唐】問:何緣此位無入定理耶。 【唐】答:此位身心俱羸劣故,又無入定加行緣故。 【唐】得忍異生命終捨忍,如前«業蘊»已廣決擇==\[有異說]==。 【唐】四生廣說亦如«業蘊»。 ==【唐】(2)「住不律儀」等== 【唐】「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者,謂睡眠醉悶及捨加行不求起表。 ==【唐】(3)「設有而失」== 【唐】設有而失者,謂由三緣故失:一意樂息;二捨加行;三限勢過。此亦如«業蘊»廣說。 ^6qszop ### (二)第二句 【唐】【發智】有成就善色,非大種,謂諸聖者生無色界。 【唐】是聖者故,成就善色;生無色故,不成就大種。 【唐】彼「諸聖者」通學無學;學成學善色,無學成無學善色。 ### (三)第三句 【唐】【發智】有成就大種,亦善色。謂: 【唐】◎諸聖者住胎藏中; 【唐】◎若生欲界: 【唐】※住律儀; 【唐】※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 【唐】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若生色界。 【唐】◎住胎聖者定成有漏無漏無表,道力強故。 【唐】◎「若生欲界住律儀」者,謂隨所應住三律儀。 【唐】◎「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者,謂不睡眠不醉不悶不捨加行,求起表業。 【唐】◎「或先有不失」者,謂三緣故,如前說。 【唐】◎若生色界者,彼定成就靜慮律儀,故有善色。 ### (四)第四句 【唐】1【發智】有非成就大種及善色,謂諸異生生無色界。 ### 2釋 【唐】生無色故,不成大種。有漏善色越界捨故,無漏善色彼未得故 ### (貳).大種與不善色的成就關係 【發智】==\[問]==:若成就大種,彼不善色耶。 【唐】答:諸成就不善色,彼定成就大種。 【唐】有成就大種,非不善色,謂: 【唐】◎處卵㲉, 【唐】◎及住胎藏; 【唐】◎若生欲界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若生色界。 【唐】謂若成就不善色者,定在欲界,無在欲界不成大種,必有身故。由此得為順後句答。釋餘文句,准上應知。 ### (叁).大種與有覆無記色的成就關係 【唐】一問 【發智】==\[問]==:若成就大種,彼有覆無記色耶。 ### 二答 🈬【唐】答:諸成就有覆無記色,彼定成就大種。🈮 🈬【唐】有成就大種,非有覆無記色。謂:🈮 🈬【唐】◎生欲界;🈮 🈬【唐】◎若生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 【唐】謂若成就有覆無記色者,定在色界;無有在色界不成大種,必有身故。由此得為順後句答。 【唐】無有生欲界起有覆無記表,善染表業依自地身故。 ### (肆).大種與無覆無記色的成就關係 【唐】一問答 【發智】==\[問]==:若成就大種,彼無覆無記色耶。答:如是。 【唐】==\[問]==:設成就無覆無記色,彼大種耶。答:如是。 【唐】以成就大種者,必成就身根等故;若成就身根等者,必成就大種故。 【唐】生欲色界一切有情皆成就大種及無覆無記色故。生無色界,二俱無故。 ### (伍).大種與善不善色的成就關係 【唐】一(一)問 【發智】==\[問]==:若成就大種,彼善不善色耶。 ### (二)答 【唐】答: 【唐】◎有成就大種,非「善不善」色。謂: 【唐】※處卵㲉; 【唐】※若諸異生: 【唐】*住胎藏中; 【唐】*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有成就大種亦善色,非不善色。謂: 【唐】※諸聖者住胎藏中; 【唐】※若生欲界: 【唐】*住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 【唐】☆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若生色界。 【唐】◎有成就大種亦不善色,非善色。謂生欲界: 【唐】※住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 【唐】*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有成就大種,亦善不善色。謂生欲界: 【唐】※住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若住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 二 【唐】(一)問答 【唐】==\[問]==:設成就善不善色,彼大種耶。答:如是。 ### (二)釋 【唐】謂成就善不善色者,必在欲界,在欲界者,定成就大種故。 ### (陸).大種與善有覆無記的成就關係 【唐】一 ### (一)問 【發智】==\[問]==:若成就大種,彼善有覆無記色耶。 ### (二)答 【唐】答: 【唐】◎有成就大種,非善有覆無記色。謂: 【唐】※處卵㲉; 【唐】※若諸異生: 【唐】*住胎藏中; 【唐】*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有成就大種亦善色,非有覆無記色。謂: 【唐】※諸聖者住胎藏中; 【唐】※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若生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 【唐】◎有成就大種亦善有覆無記色。 【唐】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語表。 ### 二 【唐】(一)問答 【唐】==\[問]==:設成就善有覆無記色,彼大種耶。答:如是。 ### (二)釋 【唐】謂成就善有覆無記色者,必在色界;在色界者,定成就大種故。 ### (柒).大種與善無覆無記色的成就關係 【唐】一。 ### (一)問 【發智】==\[問]==:若成就大種,彼善無覆無記色耶。 ### (二)答 【唐】答: 【唐】◎有成就大種亦無覆無記色,非善色。謂: 【唐】※處卵㲉; ### ※若諸異生 【唐】*住胎藏中; 【唐】*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有成就大種,亦善無覆無記色。謂: 【唐】※諸聖者住胎藏中; 【唐】※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若生色界。 【唐】二。 ### (一)問答 【唐】==\[問]==:設成就善無覆無記色,彼大種耶。答:如是。 ### (二)釋 【唐】謂成就善無覆無記色者,必在欲色界;在欲色界者,定成就大種故。 ### (捌).大種與不善有覆無記色無成就關係 【唐】一問答 【發智】==\[問]==:若成就大種,彼不善有覆無記色耶。答:無。 ### 二釋 【唐】謂成就不善色者,必在欲界;成就有覆無記色者,必在色界;無一有情俱生二界故。 ### (玖).大種與不善無覆無記色的關係 【唐】一。 ### (一)問 【發智】==\[問]==:若成就大種,彼不善無覆無記色耶。 ### (二)答 【唐】答: 【唐】◎有成就大種亦無覆無記色,非不善色。謂: 【唐】※處卵㲉,及住胎中;`[胎+(藏)【三宮】]` 【唐】※若生欲界,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若生色界。 【唐】◎有成就大種,亦不善無覆無記色。謂生欲界: 【唐】※住不律儀, 【唐】※若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 二 【唐】(一)問答 【唐】==\[問]==:設成就不善無覆無記色,彼大種耶。答:如是。 ### (二)釋 【唐】謂成就不善無覆無記色者,必在欲界;在欲界者,定成就大種故。 ### (拾).大種與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的成就關係 【唐】一。 ### (一)問 【發智】==\[問]==:若成就大種,彼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 ### (二)答 【唐】答: 【唐】◎有成就大種亦無覆無記色,非有覆無記色。謂: 【唐】※生欲界; 【唐】※若生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 【唐】◎有成就大種亦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語表。 【唐】二。 ### (一)問答 【唐】==\[問]==:設成就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彼大種耶。答:如是。 ### (二)釋 【唐】謂成就此二無記色者,必在色界;在色界者,定成就大種故。 ### (拾壹).大種與善不善有覆無記色無成就關係 【唐】一問答 【發智】==\[問]==:若成就大種,彼善不善有覆無記色耶。答:無。 ### 二釋 【唐】謂成就善不善色者,必在欲界;成就善有覆無記色者,必在色界;無一有情俱生二界故。 ### (拾貳).大種與善不善無覆無記色的成就關係 【唐】一。 ### (一)問 【發智】==\[問]==:若成就大種,彼善不善無覆無記色耶。 ### (二)答 【唐】答: 【唐】◎有成就大種亦無覆無記色,非善不善色。謂: 【唐】※處卵㲉; 【唐】※若諸異生: 【唐】*住胎藏中; 【唐】*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有成就大種,亦善無覆無記色,非不善色。謂: 【唐】※諸聖者住胎藏中; 【唐】※若生欲界: 【唐】*住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 【唐】☆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若生色界。 【唐】◎有成就大種亦不善無覆無記色,非善色。謂生欲界: 【唐】※住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 【唐】*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有成就大種,亦善不善無覆無記色。謂生欲界: 【唐】※住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若住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二。 ### (一)問答 【唐】==\[問]==:設成就善不善無覆無記色,彼大種耶。答:如是。 ### (二)釋 【唐】謂成就此三色者,必在欲界;在欲界者,定成就大種故。 ### (拾叁).大種與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的成就關係 【唐】一。 ### (一)問 【發智】==\[問]==:若成就大種,彼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 ### (二)答 【唐】答: 【唐】◎有成就大種亦無覆無記色,非「善有覆無記」色。謂: 【唐】※處卵㲉; 【唐】※若諸異生: 【唐】*住胎藏中; 【唐】*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有成就大種亦善無覆無記色,非有覆無記色。謂: 【唐】※諸聖者住胎藏中; 【唐】※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若生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 【唐】◎有成就大種,亦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語表。 【唐】二。 ### (一)問答 【唐】==\[問]==:設成就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彼大種耶。答:如是。 ### (二)釋 【唐】謂成就此三色者,必在色界;在色界者,定成就大種故。 ### (拾肆).大種與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無成就關係 【唐】一問答 【發智】==\[問]==:若成就大種,彼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答:無。 ### 二釋 【唐】謂成就不善無覆無記色者,必在欲界;成就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者,必在色界;無一有情俱生二界故。 ### (拾伍).大種與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無成就關係 【唐】一問答 【發智】==\[問]==:若成就大種,彼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答:無。 ### 二釋 【唐】謂成就善不善無覆無記色者,必在欲界;成就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者,必在色界;無一有情俱生二界故。 ## 8.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的相互關係〖唯成所造四〗 ### (壹).善色與不善色的成就關係 【唐】一問 【發智】==\[問]==:若成就善色,彼不善色耶。 ### 二答 【唐】答:應作四句。 ### (一)第一句 【唐】有成就善色,非不善色。謂: 【唐】◎諸聖者住胎藏中; 【唐】◎若生欲界: 【唐】*住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若生色界; 【唐】◎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 (二)第二句 【唐】有成就不善色,非善色。謂生欲界: 【唐】◎住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 【唐】※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 (三)第三句 【唐】有成就善色,亦不善色。謂生欲界: 【唐】◎住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若住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 (四)第四句 【唐】有非成就善色及不善色。謂: 【唐】◎處卵㲉; 【唐】◎若諸異生住胎藏中; 【唐】◎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若諸異生生無色界。 ### (貳).善色與有覆無記的成就關係 【唐】==\[問]==:若成就善色,彼有覆無記色耶。 【唐】答:諸成就有覆無記色,彼定成就善色。 【唐】或成就善色,非有覆無記色。謂: 【唐】◎諸聖者住胎藏中; 【唐】◎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若生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 【唐】◎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 (叁).善色與無覆無記的成就關係 【唐】一問 【唐】==\[問]==:若成就善色,彼無覆無記色耶。 ### 二答 【唐】答:應作四句。 ### (一)第一句 【唐】有成就善色,非無覆無記色。謂諸聖者生無色界。 ### (二)第二句 【唐】有成就無覆無記色,非善色。謂: 【唐】1.處卵㲉。 【唐】2.若諸異生,住胎藏中。 【唐】3.若生欲界,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 (三)第三句 【唐】有成就善色亦無覆無記色。謂: 【唐】1.諸聖者,住胎藏中。 【唐】2.若生欲界,住律儀。 【唐】3.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4.若生色界。 ### (四)第四句 【唐】有非成就善色及無覆無記色。謂諸異生生無色界。 ### (肆).善色與不善有覆無記色無成就關係 【唐】一問答 【唐】==\[問]==:若成就善色,彼不善有覆無記色耶。答:無。 ### 二釋 【唐】謂成就不善色者,必在欲界;成就有覆無記色者,必在色界;無一有情俱生二界故。 ### (伍).善色與不善無覆無記色的成就關係 【唐】一。 ### (一)問 【發智】==\[問]==:若成就善色,彼不善無覆無記色耶。 ### (二)答 【唐】答: 【唐】◎有成就善色,非不善無覆無記色。謂諸聖者生無色界。 【唐】◎有成就善色亦無覆無記色,非不善色。謂: 【唐】※諸聖者住胎藏中; 【唐】※若生欲界: 【唐】*住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若生色界。 【唐】◎有成就善色亦不善無覆無記色。謂生欲界: 【唐】※住律儀,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若住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二。 ### (一)問 【唐】==\[問]==:設成就不善無覆無記色,彼善色耶。 ### (二)答 【唐】答:或成就,或不成就。 【唐】云何成就。即如上說。 【唐】云何不成就。謂生欲界: 【唐】◎住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 【唐】※現有不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無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 (陸).善色與有覆無記無覆無記的成就關係 【唐】一。 ### (一)問 【唐】==\[問]==:若成就善色,彼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 ### (二)答 【唐】答: 【唐】◎有成就善色,非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謂諸聖者生無色界。 【唐】◎有成就善色亦無覆無記色,非有覆無記色。謂: 【唐】※諸聖者住胎藏中; 【唐】※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現有善身語表,或先有不失; 【唐】※若生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 【唐】◎有成就善色,亦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謂生色界,現有有覆無記身語表。 【唐】二。 ### (一)問答 【唐】==\[問]==:設成就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彼善色耶。答:如是。 ### (二)釋 【唐】謂成就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者,必在色界;在色界者,定成就善色故。 ### (柒).善色與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無成就關係 【唐】一問答 【發智】==\[問]==:若成就善色,彼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答:無。 ### 二釋 【唐】謂成就不善無覆無記色者,必在欲界;成就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者,必在色界;無一有情俱生二界故。 ### (捌).不善色與有覆無記色無成就關係 【唐】一問答 【發智】==\[問]==:若成就不善色,彼有覆無記色耶。答:無。 ### 二釋 【唐】謂成就不善色者,必在欲界;成就有覆無記色者,必在色界;無一有情俱生二界故。 ### (玖).不善色與無覆無記色的成就關係 【唐】一問 【發智】==\[問]==:若成就不善色,彼無覆無記色耶。 ### 二答 【唐】答:諸成就不善色,彼定成就無覆無記色。 【唐】有成就無覆無記色,非不善色。謂: 【唐】◎處卵㲉及住胎中;`[胎+(藏)【三宮】]` 【唐】◎若生欲界,住律儀及非律儀非不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若生色界。 ### (拾).不善色與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無成就關係 【唐】問答 【唐】==\[問]==:若成就不善色,彼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耶。答:無。 【唐】如上說。 ### (拾壹).有覆無記色與無覆無記色的關係 【唐】一問 【發智】若成就有覆無記色,彼無覆無記色耶。 ### 二答 【唐】答:諸成就有覆無記色,彼定成就無覆無記色。 【唐】有成就無覆無記色,非有覆無記色。謂: 【唐】◎生欲界; 【唐】◎若生色界,現無有覆無記身語表。 ^mxk8oj ### (拾貳).種種色成就不成就之總略說 【唐】如上所說總略義者,謂: ### 一四大種 【唐】四大種==\[若]==生欲色界,必定成就;==\[若]==生無色界,定不成就。 ### 二無覆無記色 【唐】無覆無記色亦爾。 ### 三善色 【唐】善色==\[若]==生色界定成就;==\[若]==生欲無色界,或成就或不成就。 ### 四不善色 【唐】不善色==\[若]==生色無色界定不成就;==\[若]==生欲界,或成就或不成就。 ### 五有覆無記 【唐】有覆無記色==\[若]==生欲無色界定不成就;==\[若]==生色界,或成就或不成就。 【唐】 四大種 無覆無記色 善色 不善色 有覆無記色 【唐】欲界 ○ ○ △ △ X 【唐】色界 ○ ○ ○ X △ 【唐】無色界 X X △ X X 【唐】符號說明: 【唐】○:必定成就。 【唐】△:或成就或不成就。 【唐】X:必不成就。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八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九</b>☗s129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大種蘊第五中大造納息第一之三 ## 9.四大種和造色依何定而滅〖大種等七種.依定滅〗 ### (壹).序說 【唐】一舉【發智】諸四大種依何定滅。乃至廣說。 ### 二釋造此論的理由(顯諸佛出世有大功德)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顯諸佛出現世間有大功德故。如《施設論》說: 【唐】「贍部洲邊繞大海際有轉輪王路廣一踰繕那。諸轉輪王若不出世,水所覆沒無能遊履;若出世時,海水周減一踰繕那,此路乃現,平飾清淨,底布金砂,栴檀香水自然灑潤。輪王每欲巡此洲時,導從四軍而遊此路。 【唐】如是諸佛未出世時,無有能依諸根本地斷煩惱者,若佛十力大法輪王出世間時,根本地現,平等清淨,布覺分砂,灑戒定水,佛與無數那庾多眷屬依之趣入無畏涅槃宮。」 ### 3顯佛出世有大功德 【唐】問:此中云何顯佛出世有大功德。 【唐】答:佛不出世,此問尚無,況有能答。 【唐】如佛昔在室羅筏城住誓多林,時有苾芻名曰馬勝,是阿羅漢,獨於靜室,作是思惟:「諸四大種何處永滅。」 【唐】為欲知故,入勝等持。即以定心於誓多林沒,欻然出在四大王眾天,從定而起,問彼天眾:「諸四大種何處永滅。」 【唐】天眾答曰:「我等不知是四大種何處永滅,然我所事四大天王,智慧威德並皆殊勝,彼或能了,可往問之。」 ^jnsl04 【唐】尊者即時詣四王所,作如上問,皆曰不知。復共仰推三十三天眾,三十三天眾復推帝釋,帝釋仰推夜摩天眾,夜摩天眾推蘇夜摩天子,蘇夜摩天子推覩史多天眾,覩史多天眾推珊覩史多天子,珊覩史多天子推樂變化天眾,樂變化天眾推妙變化天子,妙變化天子推他化自在天眾,他化自在天眾推妙自在天子,妙自在天子推梵天眾。 【唐】如是尊者遍問欲天,竟不能知大種滅處,欲往梵世,入勝等持。復以定心,自在宮沒,梵眾天出,從定而起,作如上問。 【唐】梵眾咸曰`[曰=謂【三宮】]`:「我等不知。有大梵王,是梵大梵作者化者,為一切父,自在生育,具大威德,無與等者。無有不見不了不識,彼定能知,仁應往問。」 ^naxvw5 【唐】尊者即問大梵所在。 【唐】梵眾答曰:「我亦不知大梵天王定所在處,仁欲見者,隨處諦求,即有光明於中而現。」 【唐】尊者馬勝遂發誠心,願大梵王於此眾現。應時,大梵即放光明,便自化身為童子像,首分五頂,形貌端嚴,在梵眾中,隨光而現。 【唐】尊者前進問曰:「大仙。諸四大種何處永滅。」 【唐】梵王不達,作矯亂言:「苾芻。當知。我是大梵,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養者,為一切父。」──此是諂誑所發語業。 ==\[長含:我梵天王無能勝者,統千世界,富貴尊豪,最得自在,能造萬物(能造化物),眾生父母。]\[婆沙98正理22長壽久住]== ==\[集異門: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起者.是真父祖。]\[s98「能造化」者,謂能造作器世間,及能化作有情世間。「能出生」者,謂能出生非情數物,重顯造義。「是彼父等」者,謂是一切有情之父,重顯化義。]\[s199能作能生能化諸物。能作者,作內恒有法;能生者,生外恒有法;能化者,化為內外非恒有法。復次,能作者,作自身諸法;能生者,生他身諸法;能化者,化為非情諸法。]== ==\[AKBh: ahamasmin brahmā īśvaraḥ kartā nirmātā <u>sraṣṭā sṛjaḥ</u> pitṛbhūto <u>bhāvānā</u>m ]== ==\[ DA24 ‘ahamasmi, bhikkhu, brahmā mahābrahmā abhibhū anabhibhūto aññadatthudaso vasavattī issaro kattā nimmātā <u>seṭṭho(śreṣṭha) sajitā(sṛj-sajati)</u> vasī pitā bhūta<u>bhabyānan</u>’ti ]== 【唐】尊者告曰:「我不問仁梵非梵等,但問大種何處永滅」。 【唐】爾時大梵知此苾芻非矯亂言卒能酬遣`[矯=譑【宋元宮】]`,便執兩手引出眾外。──此是諂誑所發身業。 【唐】出眾外已,謝尊者言:「我實不知大種滅處,然諸梵眾咸謂我是自在作者,無不知見,若我眾中云不知者,是諸梵眾便見輕蔑`[蔑=篾【宋元宮】]`。尊者自失,近捨如來遠勞見問,致無所獲,今可速還詣佛請問,如佛所說,應正受持。」 【唐】馬勝既聞梵王推佛,歡喜辭退,復入等持。即以定心於梵世沒,欻然還出誓多林中,從定而起,整理衣服,往世尊前,恭敬作禮,問:「四大種何處永滅。」 ^3e6lmp 【唐】爾時世尊為說不見邊際鳥喻==\[猶如商人臂鷹入海…]==,云汝亦然,乃至梵宮遍請所問,不得邊際,還至此中,猶如彼鳥不得邊際。然汝所問不合問儀,隨此而答亦乖答理。汝欲問者,當如是問:==\[Na kho eso, bhikkhu, pañho evaṃ pucchitabbo – ‘kattha nu kho, bhante, ime cattāro mahābhūtā aparisesā nirujjhanti, seyyathidaṃ– pathavīdhātu āpodhātu tejodhātu vāyodhātū’ti? ]\[“Evañca kho eso, bhikkhu, pañho pucchitabbo– ]== 【唐】「四大與短長,細麁淨不淨,於何處永棄,<u>名色</u>滅無餘。」==\[‘Kattha āpo ca pathavī, tejo vāyo na gādhati; Kattha dīghañca rassañca, aṇuṃ thūlaṃ subhāsubhaṃ. Kattha nāmañca rūpañca, asesaṃ uparujjhatī’ti. “Tatra veyyākaraṇaṃ bhavati–]== 【唐】此問隨順應如是答: 【唐】「識不見無邊,周遍廣大性,更無餘廣大,能映奪此者。四大與短長,細麁淨不淨,於是處永棄,<u>名色</u>滅無餘。」==\[[DA](長含#24).[24](agamdm#^da24) 應答識無形,無量自有光,此滅四大[(大=亦【三】)]滅,麤細好醜滅,於此名色滅,識滅餘亦滅。[DN11](Tipitaka21#^DN11) ‘Viññāṇaṃ anidassanaṃ, anantaṃ sabbatopabhaṃ; Ettha āpo ca pathavī, tejo vāyo na gādhati. Ettha dīghañca rassañca, aṇuṃ thūlaṃ subhāsubhaṃ; Ettha nāmañca rūpañca, asesaṃ uparujjhati. Viññāṇassa nirodhena, etthetaṃ uparujjhatī’ti.]== 【唐】有說:此中佛說聖道,世尊於此說識聲故。 【唐】有說:此中佛說涅槃,以說「無邊識不見」故。==\[《破斥猶豫》以涅槃解說識。]== 【唐】若無佛出世說正法者,則雖梵王亦多愚惑。若佛出世宣說正法,則八歲勤策亦能解了。設有來問:「長老知耶。諸四大種何處永滅。」彼若誦持大種蘊者,即言:「依四定或依未至滅。」世若無佛,此等便無,故佛出世有大功德。 ### (貳).四大種及所造色依四定及未至定滅 ~~【發】諸四大種及所造色依何定滅。答:依四定,或依未至滅。~~ ~~*【八】四大由何三昧滅。答曰:或依四或依未來。造色,或依四或依未來。*~~ ^dw01bv ### 二釋 【唐】定,或名道,或名行迹,或名對治,或名作意,義無差別。 【唐】滅,或名斷,或名離染,或名為盡,或名離繫,義亦無別。 ### (三)二師對發智論文義的解釋 【唐】昔於此部有二論師,一名時毘羅,二名瞿沙伐摩。 ### (1)尊者時毘羅 【唐】尊者 #時毘羅 作如是說:此中但說永斷無餘斷無隨縛斷無少分斷無影像斷;說聖者斷,非異生斷;說聖道作用,非世俗道作用。 【唐】所以者何。依《七依經》以立斯論。彼經但說「根本地」故,無有「異生或諸聖者依根本地起世俗道能離染」故。==\[如契經說.有七依定.我說依彼能盡諸漏.謂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 ### (2)尊者瞿沙伐摩 【唐】A標宗 【唐】尊者 #瞿沙伐摩 作如是說:「此中但說永斷無餘斷無隨縛斷無少分斷無影像斷。此說應理,餘則不然。 【唐】所以者何。此中通說諸聖者斷及異生斷,聖道作用及世俗道作用故。」 ### B通難 【唐】問:依《七依經》以立此論,彼經唯說「諸根本地」,無有「「異生或諸聖者依根本地起世俗道能離諸染」」云何說「通。」 【唐】答:由此故言阿毘達磨是諸經鏡燈焰光明。諸契經中未宣說者,此中宣說;未示現者,此中示現;經說有餘,此中無餘;經說有異意,此中無異意,阿毘達磨中言多盡理。由此,經論二說善通。 【唐】「大種造色依四定滅」者,謂依四靜慮。 【唐】「依未至滅」者,謂依初靜慮近分及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 【唐】此中靜慮無色近分.靜慮中間,皆名未至,並未能入勝根本地.而能現前斷煩惱故。 ^v57xbz 【唐】(五)釋「依」 【唐】問:契經唯說根本名「依」,何故此中說「依未至。」 ### (1)第一家 【唐】有作是說: 【唐】此中應言:「依四定或未至滅。」,不應言:「依未至」。而言「依」者,有何意耶。此文再說根本地故。 【唐】◎「依四定」者,說四依定; 【唐】◎「依未至」者,謂舉諸依顯諸未至,非即說此未至為依。如說入城未入城耶。雖再說「城」言,無別城事,彼亦如是。 ### (2)第二家 【唐】有餘師說:「此中「依」言總說諸定,非但根本,皆能與道作所依故。然七依定就勝而說。 ### (六)明大種造色於何時究竟斷 【唐】大種造色五地所繫,謂欲界四靜慮。是故離第四靜慮染時,乃究竟斷。 ### (七)明離彼(第四靜慮)染依於何地 【唐】然離彼染,或依初靜慮近分,或依四靜慮,或依靜慮中間,或依空無邊處近分。 【唐】◎若依空無邊處近分,離彼染時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 【唐】◎若依餘地離彼染時,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 ### (八)明各地所繫大種造色依何地滅 【唐】◎此中說究竟所滅大種造色,謂第四靜慮所繫,故言「依四定或依未至滅」。 【唐】◎若欲界所繫大種造色,但應言「依未至滅」,依初靜慮近分滅故。 【唐】◎初靜慮所繫大種造色,應言依初定或依未至滅。依初靜慮靜慮中間及前二靜慮近分滅故。 【唐】◎第二靜慮所繫大種造色,應言依二定或依未至滅。依前二靜慮靜慮中間初及第三靜慮近分滅故。 【唐】◎第三靜慮所繫大種造色,應言依三定或依未至滅。依前三靜慮靜慮中間初及第四靜慮近分滅故。 【唐】應知此中: 【唐】◎諸依前三靜慮及靜慮中間滅者,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 【唐】◎諸依初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通聖道及世俗道。 【唐】◎諸依餘三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上七近分無聖道故」 ## 10.尋伺有對觸乃至觸思識食依何定滅 ### (壹).關於尋伺有對觸依何定滅 【唐】一舉【發智】尋伺有對觸依何定滅。答:依初定或依未至滅。 ### 二釋 【唐】(一)釋「依初定或依未滅」 【唐】◎依初定滅者,謂依初靜慮。 【唐】◎依未至滅者,謂依前二靜慮近分,及靜慮中間。 ### (二)明尋伺有對觸於何時究竟斷 【唐】尋伺有對觸,二地所繫,謂欲界初靜慮,是故離初靜慮染時乃究竟斷。 ### (三)明離初靜慮染依於何地 【唐】然離彼(初靜慮)染,或依初靜慮,或依靜慮中間,或依前二靜慮近分。 【唐】◎若依第二靜慮近分離彼染時,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 【唐】◎若依餘地離彼染時,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 ### (四)明各地所繫尋伺有對觸依何地滅 【唐】◎此中說究竟所滅尋伺有對觸,謂初靜慮所繫,故言「依初定或依未至滅。」 【唐】◎若欲界所繫尋伺有對觸,但應言依未至滅,依初靜慮近分滅故。此通聖者及異生,通聖道及世俗道。 ### (貳).關於樂根依何定滅 【唐】一舉【發智】樂根依何定滅。答:依三定或依未至滅。 ### 二釋 【唐】(一)釋「依三定或依未滅」 【唐】◎依三定滅者,謂依前三靜慮。 【唐】◎依未至滅者,謂依初靜慮近分及靜慮中間第四靜慮近分。 ### (二)明樂根於何時究竟滅 【唐】樂根三地所繫,謂欲界初靜慮第三靜慮,是故離第三靜慮染時乃究竟斷。 ### (三)明離第三靜慮染依於何地 【唐】然離彼染或依前三靜慮,或依靜慮中間,或依初及第四靜慮近分。 【唐】◎若依第四靜慮近分離彼染時,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 【唐】◎若依餘地離彼染時,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 ### (四)明樂根依何地滅 【唐】1一一分別 【唐】◎此中說究竟所滅樂根,謂第三靜慮所繫故,言依三定或依未至滅。 【唐】◎若欲界所繫樂根,但應言依未至滅,依初靜慮近分滅故。 【唐】◎初靜慮所繫樂根,應言依初定或依未至滅,依初靜慮靜慮中間及前二靜慮近分滅故。 ### 2歸納 【唐】此中: 【唐】◎諸依初靜慮及靜慮中間滅者,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 【唐】◎諸依初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通聖道及世俗道。 【唐】◎依第二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 ### (叁).關於喜根依何定滅 【唐】一舉【發智】喜根依何定滅。答:依二定或依未至滅。 ### 二釋 【唐】(一)釋「依二定或依未至滅」 【唐】◎依二定滅者,謂依前二靜慮。 【唐】◎依未至滅者,謂依初靜慮近分及靜慮中間第三靜慮近分。 ### (二)明喜根於何時究竟斷 【唐】喜根三地所繫,謂欲界前二靜慮,是故離第二靜慮染時乃究竟斷。 ### (三)明離第二靜慮染依於何地 【唐】然離彼染,或依前二靜慮,或依靜慮中間,或依初及第三靜慮近分。 【唐】◎若依第三靜慮近分離彼染時,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 【唐】◎若依餘地離彼染時,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 ### (四)明各地所繫喜根依何地滅 【唐】1一一分別 【唐】◎此中說究竟所滅喜根,謂第二靜慮所繫故,言依二定或依未至滅。 【唐】◎若欲界所繫喜根,但應言依未至滅,依初靜慮近分滅故。 【唐】◎初靜慮所繫喜根,應言依初定或依未至滅,依初靜慮靜慮中間及前二靜慮近分滅故。 ### 2歸納 【唐】此中: 【唐】◎諸依初靜慮靜慮中間滅者,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 【唐】◎依初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通聖道及世俗道。 【唐】◎依第二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 ### (肆).關於苦根憂根段食依何定滅 【唐】一舉【發智】苦根憂根段食依何定滅。答:依未至滅。 ### 二釋 【唐】(一)釋「依未至滅」 【唐】==\[依未到滅者]==,謂初靜慮近分。 ### (二)明苦根等何時究竟斷 【唐】以苦根等唯欲界繫,是故離彼染時即究竟斷。 ### (三)明離欲界染依於何地 【唐】然離彼染時,唯依初靜慮近分。此通聖者及異生,通聖道及世俗道。 ### (伍).捨根及觸思識食依何定滅 【唐】一舉【發智】捨根==\[及]==觸思識食依何定滅。答:依七定或依未至滅。 ### 二釋 【唐】(一)釋「依七定或依未至滅」 【唐】◎依七定滅者,謂依四靜慮及前三無色。 【唐】◎依未至滅者,謂依初靜慮近分及靜慮中間。 ### (二)明捨根等於何時究竟斷 【唐】此「捨根」等,九地所繫,謂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是故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乃究竟斷。 ### (三)明離有頂染依於何地 【唐】然離彼染,或依初靜慮近分,或依靜慮中間,或依四靜慮,或依前三無色。此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 ### (四)明各地所繫捨根等依何地滅 【唐】1一一分別 【唐】◎此中說究竟所滅捨根三食,謂非想非非想處所繫,故言依七定或依未至滅。 【唐】◎若欲界所繫捨根三食,但應言依未至滅,依初靜慮近分滅故。 【唐】◎初靜慮所繫捨根三食,應言依初定或依未至滅,依初靜慮靜慮中間及前二靜慮近分滅故。 【唐】◎第二靜慮所繫捨根三食,應言依二定或依未至滅,依前二靜慮靜慮中間初及第三靜慮近分滅故。 【唐】◎第三靜慮所繫捨根三食,應言依三定或依未至滅,依前三靜慮靜慮中間初及第四靜慮近分滅故。 【唐】◎第四靜慮所繫捨根三食,應言依四定或依未至滅,依四靜慮靜慮中間初靜慮近分空無邊處近分滅故。 【唐】◎空無邊處捨根三食,應言依五定或依未至滅,依四靜慮空無邊處靜慮中間初靜慮近分識無邊處近分滅故。 【唐】◎識無邊處捨根三食,應言依六定或依未至滅,依四靜慮前二無色靜慮中間初靜慮近分無所有處近分滅故。 【唐】◎無所有處捨根三食,應言依七定或依未至滅,依四靜慮前三無色靜慮中間初靜慮近分非想非非想處近分滅故。 ### 2歸納 【唐】此中: 【唐】◎諸依七定靜慮中間滅者,唯聖者,非異生;唯聖道,非世俗道。 【唐】◎諸依初靜慮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通聖道及世俗道。 【唐】◎諸依上七地近分滅者,通聖者及異生;唯世俗道,非聖道。 ## 11.四大種乃至觸「思識」食已斷已遍知為住於何果〖住果〗 ### (壹). 【唐】一舉【發智】諸四大種及所造色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答:阿羅漢果或無所住。 ### 二釋 【唐】(一) 【唐】「住阿羅漢果」者,謂彼補特伽羅大種造色已斷遍知,住無學果。 ### (二) 【唐】「或無所住」者,謂彼補特伽羅大種造色已斷遍知,猶未住果。即: 【唐】1.諸異生已離色界染, 【唐】2.及先離彼染,入正性離生,住見道中十五心頃。 【唐】3.若漸次者, 【唐】a離第四靜慮染最後解脫道; 【唐】b離空無邊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應知亦爾。 【唐】c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 【唐】住此諸位補特伽羅,大種造色已斷遍知,於四沙門果而猶未住。 ### ‹通難› 【唐】問:先離色界染,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大種造色已斷遍知,此補特伽羅住不還果,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 【唐】1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此中依漸次說,謂「說具縛入正性離生者,非超越者。」是故不說。 <b>【唐】<font color="#610300">(貳).「尋」「伺」「有對觸」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font></b> ==§一舉==【發智】尋伺有對觸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答:阿羅漢果或無所住。 ### 二釋 【唐】(一)釋「住阿羅漢果」者 【唐】「住阿羅漢果」者,謂彼補特伽羅尋伺有對觸已斷遍知,住無學果。 【唐】(二)釋「無所住」者 ### 1釋 【唐】(1)總說 【唐】「或無所住」者,謂彼補特伽羅尋伺有對觸已斷遍知,猶未住果。 ### (2)分別 【唐】即: 【唐】◎諸異生已離初靜慮染, 【唐】◎或先離彼染,入正性離生,住見道中十五心頃。 【唐】◎若漸次者, 【唐】※離初靜慮染最後解脫道; 【唐】※離第二靜慮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應知亦爾。 【唐】※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 ### (3)結 【唐】住此諸位補特伽羅尋伺有對觸已斷遍知,於四沙門果而猶未住。 ### 2通難 【唐】問:先離初靜慮染,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尋伺有對觸已斷遍知,此補特伽羅住不還果,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 【唐】◎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有說:此中依漸次說,廣說如前。 <b>【唐】<font color="#610300">(叁).樂根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font></b> ==§一舉==【發智】樂根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答:`[(〔住〕-【三宮】)]`住阿羅漢果或無所住。 ### 二釋 【唐】(一)釋「住阿羅漢」者 【唐】「住阿羅漢果」者,謂彼補特伽羅樂根已斷遍知,住無學果。 【唐】(二)釋「無所住」者 ### 1釋 【唐】(1)總說 【唐】「或無所住」者,謂彼補特伽羅樂根已斷遍知,猶未住果。 ### (2)分別 【唐】即: 【唐】◎諸異生已離第三靜慮染。 【唐】◎或先離彼染,入正性離生住見道中十五心頃。 【唐】◎若漸次者, 【唐】※離第三靜慮染最後解脫道; 【唐】※離第四靜慮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應知亦爾。 【唐】※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 ### (3)結 【唐】住此諸位補特伽羅樂根已斷遍知,於四沙門果而猶未住。 ### 2通難 【唐】問:先離第三靜慮染,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爾時樂根已斷遍知,此補特伽羅住不還果,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 【唐】◎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有說:此中依漸次說,廣說如前。 <b>【唐】<font color="#610300">(肆).喜根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font></b> ==§一舉==【發智】喜根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答:阿羅漢果或無所住。 ### 二釋 【唐】(一)釋「住阿羅漢」者 【唐】「住阿羅漢果」者,謂彼補特伽羅喜根已斷遍知,住無學果。 【唐】(二)釋「無所住」者 ### 1釋 【唐】(1)總說 【唐】「無所住」者,謂彼補特伽羅喜根已斷遍知,猶未住果。 ### (2)分別 【唐】即: 【唐】◎諸異生已離第二靜慮染。 【唐】◎或先離彼染,入正性離生,住見道中十五心頃。 【唐】◎若漸次者, 【唐】※離第二靜慮染最後解脫道; 【唐】※離第三靜慮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應知亦爾; 【唐】※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 ### (3)結 【唐】住此諸位補特伽羅喜根已斷遍知,於四沙門果而猶未住。 ### 2通難 【唐】問:先離第二靜慮染,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爾時喜根已斷遍知,此補特伽羅住不還果,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 【唐】◎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有說:此中依漸次說,廣說如前。 <b>【唐】<font color="#610300">(伍).苦根憂根段食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font></b> ==§一舉==【發智】苦根憂根段食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答:不還果或阿羅漢果或無所住。 ### 二釋 【唐】(一)釋「住不還果」者 【唐】「住不還果」者,謂彼補特伽羅苦根等三已斷遍知,住學第三果。 【唐】(二)釋「住阿羅漢果」者 【唐】「住阿羅漢果」者,謂彼補特伽羅苦根等三已斷遍知,住無學果。 【唐】(三)釋「無所住」者 ### 1總說 【唐】「無所住」者,謂彼補特伽羅苦根等三已斷遍知,猶未住果。 ### 2分別 【唐】◎即諸異生已離欲界染; 【唐】◎或先離彼染,入正性離生,住見道中十五心頃。 ### 3結 【唐】住此諸位補特伽羅苦根等三已斷,遍知,於四沙門果而猶未住。 【唐】(四)別釋「不說漸次諸位名無所住」 【唐】此中不說漸次諸位名無所住,以離欲界染最後無間道生,爾時苦根等三究竟斷盡;最後解脫道時,此補特伽羅必住不還果故。 ### (陸). 【唐】一舉【發智】捨根觸思識食.已斷已遍知,當言住何果。答:阿羅漢果。 ### 二釋 【唐】此中不說「或無所住」,所以者何。 ==§(一)第一家== 【唐】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最後無間道生,爾時捨根三食究竟斷盡;最後解脫道時,此補特伽羅必住阿羅漢果故。 ==§(二)第二家== 【唐】餘師於此作別意釋,謂:「此意問:「四大種等已斷已遍知,當言何果攝。」由此不說:「四大種等已斷遍知,住不還果。」 【唐】先離色染,後入正性離生道類智時雖得不還果,而彼離繫非不還果攝,以不還果但攝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斷,為斷果故。」 ==§(三)第三家== 【唐】評曰:初說為善。所以者何。此中但問「補特伽羅四大種等已斷遍知,得住何果」,不問「果攝」故。 ## 12.四食 ### 契經 【唐】契經中說:食有四種: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云何段食。謂由麁細分段為緣,長養諸根,增益大種。云何觸意思識食。謂有漏觸意思識為緣,長養諸根,增益大種。 ### 釋「長養」「增益」 【唐】此中長養諸根者,顯長養諸法。增益大種者,顯異熟諸法。==\[正理5:飲食等緣於異熟體.唯能攝護.不能增益,別有增益.名所長養。]\[[zs05](正理01-05#^b9caak):若有增減.則非異熟,若是異熟.則無增減。用增非體.理相違故。]\[19:又有一類異熟生色.相續不斷,復有一類異熟生色.相續而生。]== 【唐】問:諸根亦可增益,有異熟故;大種亦可長養,有長養故。何故此中唯作是說。 【唐】答: 【唐】◎諸根大種俱應作二種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復次,欲以種種文種種說莊嚴於義,令易解故。 【唐】◎復次,欲現二門二階二略二明二炬二影二光,互相顯示。如根說長養,大種亦應爾;如大種說增益,根亦應爾。由二門等互相影故,則所說理通,文要義顯。 ^g4iqcb 【唐】問:如所說長養增益,為於長益法長益。為於不長益法長益耶。 【唐】若於長益法長益者,彼長益法復何長益。 【唐】若於不長益法長益者,不長益法云何長益。 【唐】答:非於長益法長益,亦非於不長益法長益。然長益不長益法先住未來,若遇長益緣,則不長益法滅,長益法生;若遇不長益緣,則長益法滅,不長益法生。雖無轉作,而義俱立。 【唐】問:頗有有漏觸思識為緣,長養諸根,增益大種,而非食耶。 【唐】答:有。謂異界觸思識能長養增益諸根大種。 【唐】問:頗有同界觸思識為緣,長養諸根,增益大種,而非食耶。 【唐】答:有。謂異地觸思識能長養增益諸根大種。 【唐】問:頗有同地觸思識為緣,長養諸根,增益大種,而非食耶。 【唐】答:有。謂無漏觸思識能長養增益諸根大種。 【唐】問:何故無漏不立食耶。 【唐】答: 【唐】◎諸無漏法無食相故。 【唐】◎又法現前增益諸有,攝受諸有,`[住=任【三宮】]`任持諸有,可說為食;無漏諸法損減違害破壞諸有,故不說食。 【唐】◎又法現前連續諸有,連續老死能令生死輪轉無窮,可說為食;無漏諸法斷息諸有,斷息老死,能令生死不復輪轉,故不說食。 【唐】◎又法現前隨順苦集,隨順老死,能令生死諸有世間流轉不息,可說為食;無漏諸法隨順苦集滅,隨順老死滅,能令生死諸有世間不復流轉,故不說食。 【唐】◎又法現前是身見事,是顛倒事,是貪愛事,是隨眠事,是貪瞋癡安立足處,有垢有毒,有穢有濁,有刺有怨,諸有所攝,墮苦集諦,可說為食;無漏諸法非身見事,非顛倒事,非貪愛事,非隨眠事,非貪瞋癡安立足處,無垢無毒,無穢無濁,無刺無怨,非諸有所攝,不墮苦集諦,故不說食。 【唐】◎又無漏法不能究竟長養諸有,雖暫長養,非究竟故,不說為食。 【唐】尊者妙音亦作是說:非無漏法長養諸有,雖暫長養而非究竟,終違有故,不說為食。夫說為食,終能長養。 ### 自性 【唐】問:食體是何。 【唐】答:是十六事。 【唐】◎於中十三事是段食體,即十一觸及香味處。觸思識三是餘食體。 【唐】◎蘊界處攝者,是十一界五處三蘊少分所攝。 【唐】◎十一界者,謂七心界及香味觸法界。 【唐】◎五處者,謂香味觸處意處法處。 【唐】◎三蘊者,謂色行識蘊。 【唐】是謂四食自體我物性相。 ### 名義 【唐】已說自體,所以今當說。 【唐】何故名食。食是何義。 【唐】答: 【唐】牽有義.是食義,續有義.持有義.生有義.養有義.增有義,是食義。 【唐】此四於有「能牽」乃至「能增」,故名為食。 【唐】問:若牽有乃至增有是食義者,諸有漏法皆應名食,何故但說四耶。 【唐】1脇尊者言:唯佛世尊究竟了達諸法性相,亦知勢用,非餘能知。若法有食相作用可立食者,即便立之,無者不立。 【唐】2尊者世友作如是言:此是世尊有餘之說、略說影說、有觀待說,佛觀化宜而說法故。 【唐】3尊者妙音說曰:佛知此四,牽有續有持有.生有養有增有,體相勢用.強盛隣近,故立為食;餘法不爾,故不說食。 【唐】4有餘師言:如是四法極能長養諸界趣生老死世間,令其流轉,故立為食;餘則不爾。 【唐】5或有說者:食有二相:一牽引當有令現在前;二任持今有令相續住。 【唐】6有餘師說:食有三種:一者業食;二者生食;三者長養食。業食謂思;生食謂識;長養食者,謂段與觸。 ^kkdyrt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九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b>☗s130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大種蘊第五中大造納息第一之四 ### 牽引.任持.生.長.偏增 ==牽引當有-任持今有== 【唐】問:如是四食,幾牽當有令現在前,幾持今有令相續住。 【唐】1.有作是說:一牽當有令現在前,謂意思食。三持今有令相續住,謂餘三食。 【唐】2.或有說者:二牽當有,謂意思識。二持今有,謂餘二食。 【唐】3.有餘師說:三牽當有,謂觸思識。一持今有,所謂段食。 【唐】4.==\[評]==如是說者,四食:盡牽當有令現在前,盡持今有令相續住。 ==[未生令生-生已長養]== 【唐】問:諸食於有,幾未生令生,幾生已長養。 【唐】1.有作是說:諸食於有。一未生令生,謂意思食。三生已長養,謂餘三食。 【唐】2.復有說者:二未生令生,謂意思識。二生已長養,謂餘二食。 【唐】3.有餘師說:三未生令生,謂觸思識。一生已長養,所謂段食。 【唐】4.==\[評]==如是說者,四食於有皆未生令生,生已長養。 ==[偏增]== 【唐】問:何食於何法食事偏增。 【唐】答:段食養色根大種勝故,於色根大種食事偏增。 【唐】觸食養心心所勝故,於心心所食事偏增。 【唐】思食養後有勝故,於諸後有食事偏增。 【唐】識食養名色勝故,於諸名色食事偏增。 ### 食-因義緣義 【唐】問:如說牽有義是食義等,此言為是因義。是緣義耶。設爾何失。二俱有過。\[[s127造-因義緣義](#造-因義緣義)] 【唐】若是因義者,外香味觸於內諸處五因皆無,云何為食。==\[[s13](婆沙011-020#c5.3覺執受非執受)外香味觸於內香味觸都無有因,云何受用…]== 【唐】若是緣義者,除內自性.餘法皆是此增上緣,何故但說四種為食。 ==§[第一說]== 【唐】有說:是因義。 【唐】問:若爾,外香味觸.於內諸處五因皆無,云何為食。 【唐】答:外香味觸為<u>覺發因</u>,令<u>內香</u>等得成食事。 【唐】內香味觸於內諸處有<u>因義</u>故,說之為食==\[取執受]==。 【唐】謂眼唯以觸處為食,耳鼻舌身.色聲亦爾。 【唐】香用香處觸處為食,味以味處觸處為食,觸處唯以觸處為食。 【唐】心心所法三食為食。 【唐】此中因義,如理應思。 ==§[第二說]== 【唐】有說:是緣義。 【唐】問:若爾,除內自性.餘法皆是此增上緣。何故但說四種為食。 【唐】答:於內諸處增上緣法,有親有疏==\[疎]==.有近有遠.有合不合,有在此生.有在餘生。==(如外香等)==諸親近合.在此生者.說之為食==\[亦取非執受]==,疏遠不合.在餘生者.不說為食,故食唯四。==\[s127(如大種第二師)增上緣義(中)…諸親近合在此生者(假)說名為因.]== 【唐】此四皆於內十二處能為食事,然有增微如前所說。 ### ‹四›色處非食 【唐】問:何故色處不立為食。 【唐】1.有作是說:無食相故。 【唐】2.有說:色處取時麁重,若於取時細輕者名食,要微細轉`[轉【大資磧普南徑(嘉)清】=輕【麗】]` ,滋養身故。 【唐】3.有說:色處不至而取,食唯至取,非身不合成食事故。 【唐】4.有說:色處至變壞位食事方成。謂水所浸爛,火所熟變,風所動搖,然後方成食所作事。非色未變得名為食,故色非食,香等不爾。 【唐】5.有餘師言:若色是食,眼見色時應除飢渴。若然施主所費,則為唐捐。 【唐】6.有餘復言:若色是食,諸出家者眼見色時,應犯遠離非時食法。 【唐】7.或有說者:若色是食,則色界天應受段食,取諸色故。 【唐】==\[評曰]==當知後三所說乖理,香觸亦有如斯過故,應知前四所說者好。 ### 依經文會通色非食之意義 【唐】問:若色非食經云何通。如世尊言:長者汝所施食,色香味具甚為妙好。 【唐】答:色雖非食,為欲發起施主思故佛作是說。謂佛讚美所施食時,施主便發殊勝思願:快哉。如來讚受我食,我當必獲殊勝福利。 【唐】問:若讚色具色非食者,亦讚香等俱應非食。彼既是食此亦應然。 【唐】答:佛於此中不欲簡別是食非食,但欲發起施主思願說此契經。若此讚說即是食者,觸非所讚便應非食。 ## 14.四食之各論及其粗細分別 ### 一段食的意義 【唐】問:段食是何義。 【唐】答:分段而食故名段食。 【唐】問:若爾。所飲吮等非段食耶。 【唐】答:1.從多分說是故無過。 【唐】2.復有說者:飲吮等時亦作分段。 【唐】3.有餘師言:從初而說。謂劫初時人受用地味,皆作分段而吞噉之因名段食。 【唐】問:佛說段食有麁有細,云何應知麁細差別。 【唐】答:1.《集異門》說:段食麁細互相觀待而可了知。謂水族中小為大食,傳相觀待麁細得成。如底民耆羅耆羅==\[timiṃgilagila]==所食是麁,底民耆羅==\[低迷宜羅timiṅgila帝彌祇羅]==所食為細。底民耆羅所食是麁,底民所食為細。底民所食是麁,大魚龜鼈及末羯羅==\[摩竭.摩伽羅Makara]==.失獸摩羅==\[室獸摩羅Siśumāra]==等所食為細。大魚鼈等所食是麁,餘水行虫所食為細。諸陸族中象馬駝等所食是麁,羊鹿豬等所食為細==\[猪䐗]==。羊鹿豬等所食是麁,兔猫狸等所食為細。兔猫狸等所食是麁,餘陸行虫所食為細。空行族中諸妙翅鳥所食是麁,鵝雁孔雀鸚鵡舍利命命鳥等所食為細。鵝雁孔雀等所食是麁,餘空行類所食為細。 【唐】2.有作是說:若諸有情以草木等而為食者所食是麁,以餅飯等而為食者所食是細。 【唐】3.有餘師說:以餅飯等而為食者所食是麁,以酥油等而為食者所食是細。`[酥=蘇【宋宮】]` 【唐】4.有餘復說:面門吞噉諸食是麁,臍毛孔入諸食為細。謂胎藏中諸有情類食從臍入,唯諸菩薩食從一切毛孔而入。 【唐】5.有作是言:若食噉已有等流者此食是麁,無等流者此食為細。如蘇陀味香為食等。`[蘇=酥【元明】][甘露sudhā]` 【唐】問:觸思識食有麁細不。若有者,何故契經唯說段食有麁細,若無者,何故段食有麁細非餘耶。 ### 第一說.觸思識食有麁細 【唐】答:觸思識食亦有麁細,界地相待故。謂欲界是麁,色界為細。色界是麁,無色界為細。初靜慮是麁,第二靜慮為細,乃至無所有處是麁,非想非非想處為細。 【唐】問:若爾。何故契經不說。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有說:契經舉初顯後,已說段食有麁細,當知餘食亦有麁細。 ### 第二說.段食由四緣 【唐】有說:段食由四因緣有多少故麁細可知,餘食不爾。一追求故,二積集故,三受用故,四等流故。 【唐】追求故者。謂諸有情追求段食,有多有少。所求多者是麁,所求少者為細。 【唐】積集故者。謂諸有情積集段食,有多有少。所集多者是麁,所集少者是細。 【唐】受用故者。謂諸有情受用段食,有多有少。所受多者是麁,所受少者是細。 【唐】等流故者。謂諸有情段食等流,有多有少。等流多者所食是麁,等流少者所食是細。 ### 第三說.三食無麁細 【唐】有說:段食觀待諸處可說麁細,餘食不爾。謂香味觸觀待色聲可說為細,觀待意法可說為麁。 【唐】觸思識三意法處攝,此於諸處唯細非麁,無異觀待不說麁細。 ## 15.四食及偏增 [雜心2](心論雜心2#諸趣何食增3) ### 三界 【唐】問:於何界有幾食。 【唐】答:欲界具四,段食偏增; 【唐】色界有三(觸思識),觸食偏增;==\[受修禪故]\[離段食貪生上界故,非上界身依外緣住…非無食義]== 【唐】無色亦三,下三無色思食偏增==\[<b>意行</b>多故]==,非想非非想處識食偏增==\[以識持名故]==。 【唐】有說:非想非非想處亦思食增,一思能感八十千劫壽量果故。 【唐】==\[無摶食.身輕微故.無色故。]== 【唐】==\[《瑜伽師地論》:「此十八意行[意近行]最第一者,謂諸所有寂靜解脫.超過諸色.在於無色,於能順捨起諸意行。」]== 【唐】==\[從意生者,謂劫初人.及諸中有.色無色界.并變化身。]== ### 五趣 【唐】問:於何趣有幾食。 ==\[地獄]== 【唐】答:地獄具四,識食偏增。==\[識持名色故。]== 【唐】問:地獄之中有何段食。 【唐】答:飲鎔銅汁,吞熱鐵丸以為段食。==\[及冷風觸身亦名為食]== 【唐】問:夫為食者有所滋益,此物入身燒脣舌㗁==\[咢]==咽喉胸腹。從下出已焰赫轉增舉身燋然,云何名食。 【唐】答:雖為燒惱而有食相,初入身時暫除飢渴故。 ==\[傍生]== 【唐】傍生具四,隨一偏增,種類處所有差別故。 ==\[鬼趣]== 【唐】鬼趣具四,思食偏增==\[以彼意行多故]==。 【唐】曾聞一時尊者滿願為乞食故,將入布色羯邏伐底城,於城門前忽然見一老餓鬼女。問:言汝今何為住此。鬼女反問:尊見我耶`[尊+(者)【三宮】*]`。尊答:如是。鬼女便曰:我夫入城,希此城中有長者等癰腫潰爛,當因擠搦收取膿血還共食之,為是我今於此住待。復問:汝夫入來久近。鬼女答曰:飢渴所迷不憶我夫入城久近,然唯記此城邊大河,七移城南七移城北==\[此城於彼此岸成敗以來.今為第七]==,于今未還。尊者愍傷悒然捨去。 【唐】如是鬼女飢渴多時,希望所持身相續住,故知鬼趣思食偏增。 ==\[人天]== 【唐】人及欲天皆具四食,然彼種類,段食偏增。 【唐】色無色天,如界中說。 ### 四生 【唐】問:於何生有幾食。`[何=傍【三宮】]` 【唐】答:卵生具四。 【唐】1.觸食偏增。 【唐】2.有說:思食增。a云何知然。如《集異門》說:海中有獸時出海濱,於沙潬中產生諸卵,以沙埋覆還入海中。彼在卵㲉,憶念母故身不爛壞,謂憶念母先孚煖時所有觸故;若忘其母,身便爛壞。==\[如魚龜鼈.室首摩羅Siśumāra.bhūloka部盧迦等.出至陸地生諸卵已細沙覆之.復還入水。若彼諸卵.思母不忘.便不腐壞,若彼諸卵不思念母.即便腐壞。如是等類,名意思食。]== 【唐】b有餘師說:若母憶念卵中子者卵則不壞,`[母若=若母【三宮】]`母若忘之彼卵便壞。 【唐】`(評曰)`c此不應理。所以者何。勿以他食能持自命,是故前說於理為善。 【唐】胎生具四,段食偏增。==\[人趣中摶食增多.以摶食持身故]== 【唐】濕生具四,觸食偏增。 【唐】化生具四,隨一偏增。種類處所有差別故。`[〔處〕-【三宮】]` ### 世俗食與勝義食 【唐】所說食聲有二差別:一世俗,二勝義。 【唐】世俗者,(一)a.如世間言:有殘食瓶、無殘食瓶。 【唐】b.又如世間說城邑食。所謂:此食出吉祥城==\[śrīnagara]==,此食出呾叉翅羅城==\[健陀羅呾叉始羅/呾叉尸羅/呾叉斯羅/多剎尸羅Takṣaśīlā]==,此食出奢羯羅城==\[śākala/sāgala旁遮普首府]==,此食出寂靜宮==\[舍婆提(舍衛城)寂靜宮śāntipura]==,如是等。 【唐】c.又如讚者說諸食名,謂<u>剌雉多</u>食、<u>牟地多</u>食、佛所讚食、四方食等。 【唐】(二)又如經說:順食逆食。 【唐】a.言順食者,如世尊言:苾芻當知一切有食。謂天暴雨其滴洪澍諸山,谿谷最先盈滿,谿谷滿已小溝㵎滿。小溝㵎滿已,大溝㵎滿。大溝㵎滿已,小江河滿。小江河滿已,大江河滿。大江河滿已,大海盈滿。 【唐】b.言逆食者,如世尊言:苾芻當知一切有食,大海有食,謂大江河。大江河有食,謂小江河。小江河有食,謂大溝㵎。大溝㵎有食,謂小溝㵎。小溝㵎有食,所謂谿谷。谿谷有食,謂天暴雨。 【唐】勝義食者,謂此四食,真實資益諸有情故。 ### 三.段與食關係 【唐】問:諸段皆食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段非食。謂以段為緣,不能長益諸根大種。 【唐】2有食非段。謂以觸思識為緣,而能長益諸根大種。 【唐】3有段亦食。謂以段為緣,而能長益諸根大種。 【唐】4有非段非食。謂以觸思識為緣,不能長益諸根大種。 【唐】如段食有四句,如是識思觸食各有四句,皆應廣說。如是差別成十六句。 ^a5am18 ### 諸根大種與長益食之關係 【唐】問:不能長益諸根大種便非食耶。 【唐】答:如是。所以者何。前說長益是食相故。 【唐】問:今現見有食已痛逼,乃至或令捨於身擔,云何長益是食相耶。 【唐】答:1.雖所飲食有損有益,但今說食謂益非損。 【唐】益有二時:一初食時,二消化時。 【唐】a或有消化時損,初食時益。如食美毒,此亦名食。 【唐】b或有初食時損,消化時益。如服苦藥,此亦名食。 【唐】由此二種隨於一時作食事故,皆得名食,故說長益名為食相。 【唐】2.有說:彼類食已初雖不安,後變吐時還能為益,故先所說食自相成。 ^5cvmg5 ## 16.四食之種種經文之解釋 ### 一.經所說四食與部多(已生或本有)有情以及求有有情 【唐】經說:苾芻如是四食,能令部多有情安住,及能攝益求有有情。 【唐】問:此經所說部多求有二種有情,云何差別。 【唐】答:住本有名部多,住中有名求有,於六處門求當有故。 【唐】有說:聖名部多,異生名求有,彼類多求當來有故。 【唐】有說:無學名部多,學名求有,彼容希求當來有故。 ^ohjkhl 【唐】問:部多有情亦可攝益,求有有情亦可安住。如何但說能令部多有情安住,及能攝益求有有情。 【唐】答:此契經文俱應作二種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ᅟ有說:此中欲以種種文種種說莊嚴,於義令易解故。 【唐】ᅟ有說:此中欲現二門二略,乃至廣說。 【唐】ᅟ有說:本有安住最經多時,聖與無學求暫安住。於此義顯說安住言,餘不如是不說安住。 ### ‹二四食是眾病根本等之解釋› 【唐】經說:苾芻。如是四食是眾病本,是癰瘡本,是毒箭本,是老死因,是老死緣。[abhkagam](abhkagam.md#Chap3〔78〕) ^0073ai ### 食亦是安樂根本 【唐】問:食亦能為安樂根本。如世尊說:「道依資糧,涅槃依道。由道樂故得樂涅槃,道之資糧食為上首。」何故說是病等本耶。 【唐】答:為止有情段食欲故,彼由貪食起諸惡行招感劇苦。是故世尊作如是說:「設諸段食唯現樂因,智者尚應不生耽嗜,以起惡業招當苦故,況為現身眾病本等。是故智者不應染著。」佛為此故說是契經。 ### ‹三.經所說四食之厭觀和其已斷遍知› 【唐】經說:苾芻應觀段食如曠野子肉,應觀觸食如新剝皮牛,應觀思食如火坑炎炭,應觀識食如三百利鉾。==\[雜含: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譬如聚落城邑邊有火起……]== ### 一.段食曠野子肉觀和斷遍知 【唐】問:云何苾芻應觀段食如曠野子肉。 【唐】答:譬如夫妻唯有一子,面貌端正憐愛情深。值國飢荒欲詣他土,行至曠野遂絕糇糧`[糇=喉【宋元宮】,餱【明】]`,前路尚遙不食數日,皆困將死。其夫竊念:「路遠糧絕命在須臾,我等三人理不俱濟,豈得相守俱喪。此中今若一人充食,則死一存二猶勝俱亡。若以我供,慮妻志渜`[渜=愞【三】]`.悲恨自絕,不能出難。若以妻供,恐兒失母.亦不存活,便為兩失。然所愛子我等所生,夫妻若存子容可得,宜捨子命度茲曠野。」作是念已悲不自勝。妻便怪之前問其故,夫乃具以所念告之。妻聞哽咽悶絕擗地`[擗=躃【三】]`,良久乃穌,號哭呼天稱冤酷毒,夫乃徐喻久而許之。於是夫妻抱子嗚唼,失聲悲叫何期苦哉。涕咽多時乃盡子命,破析為脯充路資糧。每欲食時夫妻相哭,稱言:子。子。雨淚而食;食已嗟惋自責自咎。然彼夫妻自初籌議,乃至食已隨路行時,曾無歡情唯念愛子。 【唐】如是行者住空閑處,終不放逸,正思惟妻.生一可愛妙善法子`[善=喜【明】]`,心常念之,初無捨離.厭生死境趣涅槃方。於長時修.資緣匱乏,為持聖道所依苦身,捨所專修.入城乞食,與不放逸正思惟俱。自捨空閑乃至食已,曾無染著歡樂之心,唯念所捨專修之法。 【唐】苾芻如是於段食中,應觀如前曠野子肉。若於段食已斷遍知者,於五欲愛亦斷遍知,同一制伏一對治故。若五欲愛已斷遍知,則無一結未斷遍知,能繫縛彼還生欲界。此依離欲愛得不還果,順下分結盡密意而說。 ### 二.觸食新剝皮牛及其斷遍知 【唐】問:云何苾芻應觀觸食,如新剝皮牛。 【唐】答:假如其牛有過於主,欲令苦故生剝去皮,其牛爾時以無皮故,隨所住止若地若空。所有諸虫競來唼食,為去虫故揩觸蕃籬草木壁等轉增苦痛。彼牛爾時寧有少樂,觸與未觸皆受大苦。如是諸有寧有少樂,生與未生無不皆苦。苾芻如是應觀觸食,猶如所說新剝皮牛。若於觸食已斷遍知者,便於三受亦斷遍知,諸受以觸為緣生故。如經言:「觸緣受。」若於三受已斷遍知,則所作已辦,故應思擇求斷觸食。 【唐】此依越有頂得阿羅漢果,一切結盡密意而說。 ### 三.思食之火坑焰炭觀及其斷遍知 【唐】云何苾芻應觀思食,如火坑焰炭。 【唐】答:如近城邑有大火坑,無焰無煙焰炭盈滿,有不愚稚非騃智人見已念言:「此大火坑焰炭盈滿,我若墮者必死無疑。」作是念已便起思願,求欲遠之即便捨去。諸有癡幼頑無智人見已念言:「此坑之中紅赫可愛。」便即投趣受苦命終。如彼智者見大火坑怖而遠避,如是諸聖於後有思深生厭捨,如無智者投大火坑受苦喪命,如是異生起後有思,受無邊苦失於慧命。 【唐】苾芻如是應觀思食,如上所說焰炭火坑。若於思食已斷遍知者,便於三愛亦斷遍知。以彼三愛是起因故。如《契經》說:「業為因故生,愛為因故起。」若於三愛已斷遍知,則所作已辦,故應思擇求斷思食。 【唐】此亦依.越有頂得阿羅漢果.一切結盡,密意而說。 ### 四.識食之三百利鉾觀及其斷遍知 【唐】問:云何苾芻應觀識食,如三百利鉾。 【唐】答:假如有人於日初分被百鉾𥎞,日中分時亦百鉾𥎞,於日後分亦百鉾𥎞,如是日日受三百鉾,乃至盡壽。其人爾時舉體皆瘡,無少完全如芥子許。如是行者於日日中,恒為三百異境所引,如利鉾心於所專修,而為侵害乃至盡壽,令所修習多諸瘡疣。苾芻如是應觀識食,如上所說三百利鉾。若於識食已斷遍知者,則於名色亦斷遍知;以識是彼名色緣故,如《契經》說:「識緣名色。」若於名色已斷遍知,則所作已辦,故應思擇求斷識食。 【唐】此依越有頂得阿羅漢果,一切結盡密意而說。 【唐】問:餘食亦如三百鉾不。若亦如三百鉾者,何故但說觀識食耶。若不如三百鉾者,何故唯識食如三百鉾非餘食耶。 【唐】答:1.餘食亦應如三百鉾。如以此觀識食,亦應以此觀餘三食,而契經但說觀識食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 【唐】2.有說:此經示最後邊,顯前所說諸食亦爾。 【唐】3.有餘師言:心性剛強最難調伏,佛為呵責以三百鉾而為譬喻,餘食自以餘門說喻。 【唐】4.有說:此經隨顯勝說,是故無過。前三喻中理有通者,皆以此釋。 ## 17.施食之解釋 ### 一.施食勝劣說之解釋 【唐】如《契經》說:「此吠羅摩婆羅門,以如是諸妙飲食,布施摩訶娑羅婆羅門眾, 【唐】ᅟᅟᅟ 有以飲食布施贍部林中異生,此獲施福果大於彼。」 ==\[s176設無遮祠祀大會.如吠羅摩vailāma不剛強(無暴惡)等akrūra]\[s130此吠羅摩婆羅門(有部毘奈耶.大潮婆羅門)…]\(中含.隨藍[墮藍]/維藍Velāma,增壹.毘羅摩/智論.韋羅摩)[s32有雖十二年開門大施而於惡趣不得非擇滅。如吠邏摩屈路羅等,由彼不能厭生死故。]== 【唐】問:此契經中為說何等名為贍部林中異生。 【唐】1.有作是說:贍部洲中諸有腹者,皆此所說。 【唐】2.有說:諸有外仙已離欲染是此所說。 【唐】3.有言:此是近佛菩薩。 【唐】4.(評曰):理不應然。諸有布施近佛菩薩所獲施福,勝施俱胝阿羅漢眾。==\[評]==如是說者,「此說已得順決擇分善根異生,其德勝彼婆羅門故。」 ### 一預流比四善根異生施福大 【唐】此經復言:「若以飲食布施贍部林中異生;有以飲食施一預流,此獲施福果大於彼。」由此已斷諸惡見故,三結盡故,離見所斷惡趣因故,作有邊際故,得預流果故。 ### 施一一來比施百預流福大 【唐】此經復言:「若以飲食施百預流;有以飲食施一一來,此獲施福果大於彼。」離修所斷惡趣因故,薄貪嗔癡故,得一來果故。 ### 施一不還比施百一來福大 【唐】此經復言:若以飲食施百一來;有以飲食施一不還,此獲施福果大於彼。 【唐】由此已斷順下分結故,越欲界生故,得不還果故。 ### 施一阿羅漢比施百不還福大 【唐】此經復言:「若以飲食施百不還;有以飲食施一阿羅漢,此獲施福果大於彼。」`[由此=此由【三宮】]`由此已斷一切結故,越有頂生故,得阿羅漢果故。 ### 施一獨覺比施百阿羅漢福大 【唐】此經復言:「若以飲食施百阿羅漢;有以飲食施一獨覺,此獲施福果大於彼。」自能覺故。 ### 施一如來比施百獨覺福大 【唐】此經復言:「若以飲食施百獨覺;有以飲食施一如來,此獲施福果大於彼。」自能遍覺故,亦能覺他故。 ### 施四方僧眾比施如來福大 【唐】此經復言:「若以飲食奉施如來;有造僧伽藍施四方僧眾,此獲施福果大於彼。」以僧伽藍無障礙故。 ### 施四方僧比施如來福大 【唐】問:施佛功德勝於施僧。此中施福皆先舉劣後舉其勝,何故此中先佛後僧。 【唐】答:即以是故先佛後僧。所以者何。若聲聞僧便不攝佛,若四方僧則亦攝佛,是福田僧苾芻僧故。若唯施佛但佛應受,僧眾不受故福為劣。若施僧眾,僧眾與佛俱應納受故福為勝。無障礙故,獲福無限,故雖所舉先佛後僧,而猶得名先劣後勝。 【唐】二施福勝依勝思與勝田,佛唯讚田勝 【唐】問:所得果勝亦由勝思,何故世尊唯讚田勝。 【唐】答:世尊所化有二差別:一信慧具足,二有信無慧。 【唐】於信慧具佛不讚田,彼自能知田非田故;於信無慧佛則讚田,彼不能知田非田故。然彼施果,或有欲令思勝故勝,或有欲令田勝故勝,而實果勝俱由二種。 【唐】由此得成四句差別,謂(一)有由田不由思勝。(二)或有由思不由田勝。(三)或有俱由二種故勝。(四)或由二種俱劣故劣。 【唐】問:佛施舍利子,舍利子施佛,此二施福何者為多。 【唐】答:諸有欲令果由思勝者,彼說:「佛施福多。」以佛施思於現前位,舍利子等尚不能知,何況能及。 【唐】諸有欲令果由田勝者,彼說:「舍利子施福多」,以佛福田三界中最勝故。 ### 三施預流果向 【唐】問:預流果向為可施不。[s40](婆沙031-040.md#c2施見道者) 【唐】若可施者,前經何故不說。 【唐】若不可施餘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四向與四果,是真福田僧,具戒慧等持,施者獲大果。」 [可施] 【唐】1.有說:可施。謂衣服等非諸飲食。 【唐】問:若可施者,前經何故不說。 【唐】答:前所引經說施飲食,非衣服等是故不說。 【唐】2.有說:此向亦可施食,但有攝取而無受用。謂毘呵羅==vihāra==中有入見道者,餘人為受所施食分。或將食時有入見道,施主以食置其膝上,或復安置曼荼羅中。 【唐】問:前所引經何故不說。 【唐】答:彼經唯說能受用者,此據攝取故不相違。==\[[js18](俱舍論記疏18.md#^icnagu) [雜心](心論雜心2.md#^v57v9u)]== [不可施] 【唐】3.有餘師言:此向不可施,是故前經不說。 【唐】問:若爾者所引經頌當云何通。 【唐】答:彼頌欲顯補特伽羅,由道差別成福田義。謂顯成就無漏道者施獲大果名真福田,不說爾時能受他施,前問可施不可施者,意問能受不能受故。 ^bcvgrc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