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11-13 00:09</span>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一</b>☗s131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大種蘊第五中大造納息第一之五 ## 18.有關施食經文之解釋(續) ### 一平等心施食僧眾說之解釋 【唐】如《契經》說:鄔揭羅長者,白佛言:世尊。我於一時自手執杓施僧飲食時,有天神空中語我:「長者當知,此阿羅漢果,此阿羅漢向;此不還果,此不還向;此一來果,此一來向;此預流果,此預流向;此持此犯。」我於爾時雖聞彼語,自省無有不平等心,於僧眾中等心而施。 ==\[[s40](婆沙031-040.md#^51166p)涼]== ==\[[AA](增壹31-52#不選擇而施).[48.5](agamaa#^aa48z5) (師子長者)我優婆塞中第一弟子平等施者 (沃揭羅[zs62](正理61-65#^w2kjy2))[有部毘奈耶](T23n1442_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2#^vm31nm)]== ^beqv56 【唐】問:彼天神者為是誰耶。復何因緣來語長者。 【唐】答:1.有作是說:是魔眾天。欲為長者善品留難。 【唐】2.有說:是鬼。以虛誑言惑亂長者。 【唐】3.有餘師說:彼是長者常所祭天,故來空中示導長者福田差別。 【唐】有餘復言:彼是長者過去親屬生在天中,以誠實言汲引長者。 ### (一)世俗勝義預流向能知見道之論究 【唐】問:若是長者過去親屬,於預流向云何能知。見道迅速非其境故。 【唐】答:預流向有二種:一者世俗。二者勝義。 【唐】得順決擇分名為世俗,已入見道名為勝義。住世俗向是彼天境。 【唐】若勝義向舍利子等尚不盡知,況彼天等。彼天所示但是世俗,能受長者所施食故。 【唐】亦有餘經說勝義向。如世尊告婆拕梨言`[婆拕梨=婆柁梨【三宮】下同]`:「若有苾芻是俱解脫,我設告彼:汝來以身於此濘渠.為我作彴==\[獨木橋]==。婆拕梨聽,於意云何,彼聞我命為拒逆不,將登躡時為退避不,正踐蹈時為轉側不。」婆拕梨曰:「不也。」世尊復告:婆拕梨,置俱解脫,若有苾芻是慧解脫,我設告彼…乃至廣說。復置慧解脫.說於身證,復置身證.說於見至,復置見至.說信勝解,置信勝解.說隨法行,置隨法行.說隨信行。佛問彼答一一如前。 【唐】有說:此經亦說世俗預流果向,以見道中不能聽受佛語義故。 【唐】評曰:此中說勝義向於理為善。以說隨信隨法行故。 【唐】問:住見道時無能聽受佛說義者`[說=語【三宮】]`,無異心故。如何世尊以言告彼。 【唐】答:世尊依彼志樂而說,無如是事。為分別故。假在見道有異分心能受如來此言義者,必捨見道作所勅事==\[𠡠]==。佛意呵責婆拕梨言:「住見道中尚從我命,況汝遠離一切功德,而於我所生違逆心。」是故此中說勝義向。 ### (二) 【唐】問:長者何故雖聞天語,猶於僧中平等心施。 【唐】1.有說:僧眾皆是長者一揵椎聲所召集故。彼作是念:此皆是我一揵椎聲之所召集,無宜於此不等心施。 【唐】2.有說:僧眾受此飲食,皆除飢渴無差別故。彼作是念:我施飲食為除飢渴。如阿羅漢受我施已飢渴得除,具縛異生受我飲食亦復如是,無宜於此不等心施。 【唐】3.有說:長者施僧飲食,本意但欲饒益他故。彼作是念:我施飲食為饒益他不欲自利。如阿羅漢受我飲食所得饒益,毀戒亦然。是故我今應等心施。 【唐】4.有說:長者避愛恚故。彼作是念:若施不等,僧或於我起愛恚心,`[由=猶【三宮】]`由此當招不如意果,我即於彼便作怨讎。==\[若爾]==何得名為真淨施主。 【唐】5.有說:長者隨佛教故。彼作是念:如來常說,若有於一補特伽羅偏心敬養,有五過失。若有一失尚不應為,何況於五。 【唐】6.有說:長者不望報故。彼作是念:施果異熟唯欲界受,我若命終當生色界,施果於我便為無益。設當有益尚不希求,況復無益。故我但應平等心施。 【唐】7.有說:長者敬出家故。彼作是念:我離欲染得不還果,猶於居家眷屬珍財不能棄捨。諸出家者雖有具縛,而於居家眷屬財產能棄能捨能不積集,受佛禁戒盡壽修行.純一圓滿清淨梵行,設有失念毀犯戒者.深生慚恥常希清淨。若在居家不能如是,故我於此應等心施。 【唐】8.有說:長者重儀相。故彼作是念:諸出家人剃髮染衣儀相同佛,持戒破戒俱令世間瞻覩生福為作福田,故我於中應等心施。 【唐】9.有說:長者荷佛恩故。彼作是念:我依佛法,獲得忍智金剛杵劍,摧破二十身見山峯,斷截無邊惡趣根本,作有邊際定趣涅槃,於四諦中慧眼清淨,盡下分結出欲淤泥。故我不應於佛弟子,心不平等而行惠施。 【唐】10.有說:長者顯自所得覺慧堅牢不可轉故。彼作是念:我慧堅牢,豈隨天言輕有轉變。故於僧眾施心平等,顯己如是,故來白佛。 ### 二、二種施果無差別 【唐】如《契經》中:佛告慶喜:施食有二果無差別。一者菩薩受彼食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二者如來受彼食已,入於無餘大涅槃界。 【唐】問:初受食者有貪瞋癡,後受食者貪瞋癡盡。何緣施果無差別耶。 【唐】答:1.由思及田有偏勝故,佛依偏勝說果無差。謂 【唐】a.初難陀難陀跋羅姊妹二人,聞說菩薩受十六轉甘味乳糜`[糜=麋【三宮】*]`,必當得成無上等覺,歡喜踊躍`[踊=勇【宋元宮】]`發殊勝思,持上乳糜奉施菩薩。菩薩食已即於是夜,降伏魔軍成等正覺,女聞倍喜更起勝思。彼所施田雖非殊勝,由思勝故,能招勝果。 【唐】b.准陀於佛將涅槃時,見佛身形少如衰變[s30](婆沙021-030#b3何時圓滿),又聞不久必入涅槃,戀慕不堪,其心擾亂,殊勝思願不能現前,然由勝田能招勝果。 【唐】佛依此故說無差別。 ^phdkah 【唐】2.有作是說:欲遮准陀變悔心故。如彼經說:佛告阿難,若彼准陀工巧之子,或他所引或自尋思,於施食中而生變悔,於難得事便為不得。 【唐】難得事者,所謂諸佛將涅槃時最後供養。彼若生變悔者,汝便應以六處而勸喻之,謂施食因緣.能招長壽.色力樂譽.富貴臣僚,我從世尊親聞是事。「施食有二果無差別:一者菩薩受彼食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二者如來受彼食已,入於無餘大涅槃界。」復應告彼准陀:「當知於施食中若生變悔,汝於如是難得事中便為不得,如失菩薩將成佛時奉施乳糜`[糜=麋【三宮】*]`所生勝福,慎莫變悔。」由此故言二果無別。 【唐】3.有說:二時俱能資益離染身故,謂食於消化時能作食事,佛於後夜成正覺時,彼食消化。如成正覺,涅槃亦爾,故說二施果無差別。 【唐】4.有說:初受食已證得佛法,後受食已受用佛法,得修習修說亦如是。 【唐】5.有說:初受食已便入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後受食已亦入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唐】 6.有說:初受食已渡煩惱河,後受食已渡生死河。 【唐】7.有說:初受食已涸煩惱海,後受食已涸生死海。如是拔煩惱樹,拔生死樹;破煩惱山,破生死山;越煩惱依,越生死依說亦如是。 【唐】8.有說:初受食已棄捨集諦,後受食已棄捨苦諦。 【唐】9.有說:初受食已證入道諦,後受食已證入滅諦。 【唐】10.有說:初受食已捨集入道,後受食已捨苦入滅。 【唐】11.有說:初受食已超越諸漏,後受食已超順漏法。 【唐】12.有說:初受食已超四暴流,後受食已超順流法。如流順流,說超差別,如是扼順扼`[扼=枙【三宮】*]`取順取.身繫順身繫.諸蓋順諸蓋,說超亦爾。 【唐】13.有說:初受食已摧破二魔,謂煩惱魔自在天魔。後受食已亦破二魔,謂蘊魔死魔。 【唐】14.有說:初受食已入有餘大涅槃界,後受食已入無餘大涅槃界。 【唐】佛依如是種種因緣,說二種施果無差別。 【唐】大種蘊第五中緣納息第二之一 # 納息2 大種和諸造色相緣相成等【緣】 ## 1.大種蘊論述之所以〖大造心處根.相對緣有幾〗 【發智】大種與大種為幾緣。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會〕-【三宮】]`,當廣分別。 ### ‹關於緣性實有法›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 ‹為止譬喻者說緣性非實有› 【唐】答:1.欲止譬喻者所說故,彼說:緣性非實有法。 【唐】問:彼何故作是說。 【唐】答:依契經故。如《契經》說:「無明緣行。」行相有異,無明一相。如何一相無明為緣生異相行,而緣是實。 【唐】尊者==\[大德]==亦說:緣是諸師假立名號,體非實有。 【唐】亦為遮止如是所說,顯示諸緣體是實有。 【唐】a.若諸緣性非實有者,則一切法皆非實有。以因緣攝一切有為法,等無間緣攝過去現在,除阿羅漢最後心聚餘心心所法,所緣緣增上緣攝一切法故。 【唐】b.又若緣性非實有者,應不施設諸法甚深。謂:`[謂+(法)【三宮】]` 【唐】不依因緣觀察,則諸法性麁淺易知。 【唐】若以因緣而觀察者,則甚深義過四大海,唯佛能知,非餘所測。 【唐】c.又若緣性非實有者,應不施設有三菩提。謂: 【唐】以上智觀因緣故得佛菩提。 【唐】以中智觀得獨覺菩提。 【唐】以下智觀得聲聞菩提。 【唐】d.又因緣性非實有者,應不施設有三品慧。謂: 【唐】下品慧應常下品,中應恒中,上應恒上,無實緣力令增減故。若爾便無師徒教習,又師徒性應無改轉。 【唐】e.尊者妙音亦作是說:若緣非實師不應令弟子覺慧轉下作中,轉中作上, 【唐】無修習緣令增長故。師徒教誨應不得成,師應常師,弟子亦爾。 【唐】由如是等所說理故,知緣自性決定實有。 【唐】問:若緣實有,當云何通譬喻論師所引經義。 【唐】答:無明雖一作用有多,多用為緣生異相行。以有為法隨託眾緣,有無量門作用別故。譬如一士而有五能而不相違,彼亦如是。 ### 二.有為法羸劣須藉眾緣 【唐】2.有說:為顯諸有為法自性羸劣,不能自起必藉他緣,無實作用無有自在,故作斯論。 【唐】此中自性謂法自體。 【唐】或云:此顯所生諸法自性羸劣。以羸劣故有藉四緣,或三或二方得生起,尚無有法藉一緣生況無所藉。如羸病者,必假若四若三若二,所倚任緣而得起轉,尚無假一況全不假。 【唐】或云:此顯能生因緣自性羸劣。以羸劣故或四或三或二相資方能生法。如羸劣者,或四或三或二相假能辦一事。如《契經》說:色是無常,色之因緣亦無常性。無常所起色云何常。 【唐】由諸有為性羸劣故不能自起。謂彼無力可能自生,由不自生故藉他起,要假緣力方得生故。由藉他緣故無作用,謂法無欲作是念言:「我應作誰。誰令我作。」無作用故則無自在,謂「我勿起,我勿滅」中,諸有為法不自在故。 ### 三.顯內外諸法緣起說 【唐】3.有說:為遣諸緣起愚,故作斯論。 【唐】緣起愚者,謂彼聞說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便謂唯此是緣起法。今欲決定顯示從緣所生,內外諸法皆是緣起。 【唐】由此等緣故作斯論。 ## 2.大種相緣 【唐】一大種與大種 【發智】大種與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俱有同類。俱生互相望為俱有因,前生與後生為同類因。 【唐】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此依種類總相而說。 【唐】然四大種有十一種,謂眼處所依,乃至法處所依。眼處所依與眼處所依為因增上,與餘所依但一增上。乃至法處所依與法處所依為因增上,與餘所依但一增上。 【唐】眼處所依大種復有二種,謂:左與右。 【唐】左與左所依==\[大種]==為因增上,與右所依但一增上。 【唐】右與右所依為因增上,與左所依但一增上。 【唐】左眼所依大種復有二種,謂:所長養及異熟生。 【唐】長養與長養為因增上,與異熟生但一增上。 【唐】異熟與異熟為因增上,與所長養但一增上。 【唐】異熟大種復有二種,謂:善業異熟及不善業異熟。 【唐】善業異熟與善業異熟為因增上,與不善業異熟但一增上。 【唐】不善業說亦爾。 ### A.a. 【唐】善業異熟大種復有二種,謂:天及人。 【唐】天與天為因增上,與人但一增上。人說亦爾。 ### b. 【唐】天大種復有二種,謂:欲界及色界。 【唐】欲界與欲界為因增上,與色界但一增上。 【唐】色界說亦爾。 ### c. 【唐】色界大種復有四種,謂: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 【唐】初靜慮與初靜慮為因增上,與餘靜慮但一增上。 【唐】乃至第四靜慮說亦爾。 ### B. 【唐】不善業異熟大種復有三種,謂:地獄傍生餓鬼。 【唐】地獄與地獄為因增上,與餘二但一增上。 【唐】傍生餓鬼說亦爾。 ### 二 【唐】如說異熟,長養亦爾,如說左右亦爾。 【唐】如說眼處所依大種,乃至法處所依大種亦爾。 【唐】此中異者,謂五外處,有自他身.情非情等.差別應思。 ### 三 【唐】問:同趣同地處所差別,展轉相望為有因不。 【唐】答:有說:無因。 【唐】(評曰)此不應理,應有大種是剎那故。謂五淨居所有大種,無始生死曾未起故。 【唐】諸所造色十一種等,准前大種廣說應知。 ## 3.大種並所造色之相緣關係 【發智】大種與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 【唐】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 【唐】有說:大種與所造觸為同類因。==(評曰)==此不應理,大種所造觸非同類故。 ^v418g9 【發智】所造色與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三因。謂俱有同類異熟。 【唐】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此總相說。 【唐】差別說者,准前大種如理應思。 【發智】所造色與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異熟因。 【唐】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 【唐】有說:造觸與諸大種為同類因。(評曰)此不應理。造觸大種非同類故。 ## 4.大種並心心所法之相緣關係 【發智】大種與心心所法為幾緣。 【唐】答:所緣增上。 【唐】所緣者,謂與身識.彼相應法,及與意識.彼相應法為所緣。 【唐】身識及相應法,取自相。意識及相應法,取自相共相。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心心所法與心心所法為幾緣。 【唐】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異熟。 【唐】等無間者,謂心心所法等無間,心心所法現在前。 【唐】所緣者,謂心心所法,與心心所法為所緣。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心心所法與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異熟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 5.大種並眼處乃至法處之相緣關係 【發智】大種與眼處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生等五(生依立持養)。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眼處與眼處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同類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眼處與大種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 【唐】增上義如前說。 【唐】如眼處,耳鼻舌身香味處亦爾。 【發智】大種與色處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生等五。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色處與色處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色處與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異熟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如色處。聲觸處亦爾。 【唐】總說雖然而義有異,謂大種與聲處為因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生等五。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聲處與聲處為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同類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聲處與大種為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異熟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大種與觸處為因增上。 【唐】因者,七因。謂生等五,及俱有同類。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觸處與觸處為因增上。 【唐】因者,七因。謂生等五,及俱有同類。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觸處與大種為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俱有同類。 【唐】增上者如前說。 ### 三 【發智】大種與意處為幾緣。 【唐】答:所緣增上。 【唐】所緣者,謂與身識意識為所緣。 【唐】ᅟ身識取自相,意識取自相共相。 【唐】ᅟ身識取時若一若多,廣如前說。 【發智】意處與意處為幾緣。 【唐】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因者,三因。謂同類遍行異熟。 【唐】等無間者,謂意處等無間,意處現在前。 【唐】所緣者,謂意處與意處為所緣。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此依種類總相而說。 ### (二)眼識與識乃至意識之相緣關係 【唐】然意處有六種。謂眼識,乃至意識。 【唐】此中,眼識與眼識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 【唐】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 【唐】等無間者,謂眼識等無間,眼識現在前。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非所緣者,以眼識唯緣色,眼識非色故。 【唐】如眼識與眼識,眼識與耳鼻舌身識亦爾。 【唐】眼識與意識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 【唐】等無間者,謂眼識等無間,意識現在前。 【唐】所緣者,謂眼識與意識為所緣。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如眼識對六識,耳鼻舌身識對六亦爾。 ### (三)意識與六識之相緣關係 【唐】意識與意識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因者,三因。謂同類遍行異熟。 【唐】等無間者,謂意識等無間,意識現在前。 【唐】所緣者,謂意識與意識為所緣。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意識與眼識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 【唐】因者,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 【唐】等無間者,謂意識等無間,眼識現在前。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非所緣者,以眼識唯緣色,意識非色故。 【唐】如意識對眼識,意識對餘識亦爾。 ### (四)眼等五識展轉無間之關係 【唐】問:眼等五識展轉無間現在前不。 【唐】答:諸瑜伽師說:眼等五識展轉無間不現在前,皆從意識無間生故。 【唐】阿毘達磨諸論師言:眼等五識展轉皆得無間而起,若不爾者違‹根蘊›說。如彼說:苦根與苦根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 【發智】意處與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異熟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 四大種與法處為因所緣增上緣之關係 【發智】大種與法處為幾緣。 【唐】答:因所緣增上。 【唐】因者,七因。謂生等五,及俱有同類。 【唐】所緣者,謂與身識相應法,及意識相應法為所緣。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法處與法處為幾緣。 【唐】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因者,五因即相應等五(相應俱有同類遍行異熟因)。 【唐】等無間者,謂法處等無間,法處現在前。 【唐】所緣者,謂法處與法處為所緣。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法處與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三因。謂俱有同類異熟。 【唐】增上者,如前說。 ## 6.大種和二十二根之相緣關係 ### 一‹大種與眼根等› 【發智】大種與眼根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生等五。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眼根與大種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 【唐】增上義如前說。 【唐】如眼根,耳鼻舌身男女根亦爾。 【發智】大種與命根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 【唐】增上義如前說。 【發智】命根與大種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 【唐】增上義如前說。 【發智】大種與意根為幾緣。 【唐】答:所緣增上。 【唐】所緣增上義皆如前說。 【發智】意根與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異熟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如意根,樂苦喜憂捨信精進念定慧根亦爾。 【發智】大種與未知當知根為幾緣。 【唐】答:所緣增上。 【唐】所緣者,謂諸大種與苦忍苦智,集忍集智,及相應根為所緣。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未知當知根與大種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 【唐】增上義,如前說。 【唐】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亦爾。 【唐】問:大種對處問答有三,何故對根問答唯二。 【唐】答:1.彼造論者意欲爾故。謂所造論隨彼意欲而造論,但令不違法相,不應責其所以。 【唐】2.有說:此是有餘之說。 【唐】3.有說:此中現種種文種種說莊嚴,於義令易解故。 【唐】4.有說:此中現二門二略乃至廣說。 【唐】5.有說:諸根即處所攝。若說處當知已說根,是以不問。 【唐】6.有說:此中廣略漸次,謂初四問次三後二。由前廣說後可准知,為去繁文漸略而說。 ### ‹二› 【唐】問:色法於色法有同類因耶。 【唐】答:西方諸師譬喻尊者說:色於色無同類因。==\[s17外國諸師/譬喻者]== 【唐】對法諸師說:色於色有同類因。==\[迦濕彌羅國諸論師]== 【唐】如前‹雜蘊›同類因中已廣分別。 ## 7.四大種之不相應·增減·不相離性和心心所法之比較〖相應〗 ### ‹一.一生住滅› 【發智】何故四大種一生一住一滅而不相應,心心所法一生一住一滅說名相應。 【唐】答:如四大種或減或增,心心所法則不如是。 【唐】此中生者,謂生所生。 【唐】住者,謂住所住,及異所異。 【唐】滅者,謂滅所滅。 【唐】問:諸有為法各有生住滅,何故乃言一生一住一滅。 【唐】答:有因緣故說各有生住滅,謂各別有諸相相故非一相。 【唐】有因緣故說一生一住一滅,謂皆不離一剎那時,等於一時生住滅故。 ### ‹二.增減› 【唐】==\[用增 體增]== 【唐】問:四大種體有增減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 【唐】若有增減寧不相離。所以者何。若堅物中地極微多,水火風少,地微隨與水等量雜,餘則相離。乃至動物說亦如是。 【唐】若無增減水石等物,不應得成堅軟等異。`[軟=渜【宋元宮】*]` ### ‹體增› 【唐】A1答:應言大種體有增減。 【唐】問:若爾,云何名不相離。 【唐】答:雖有增減而不相離,以展轉相資同作所作故。 【唐】如堅物中雖地微多,水火風少,然離水等地微不能作所作事,乃至動物說亦如是。 【唐】如多村邑共營一事,雖有人數多少不同,而互相須不可相離。 【唐】B1問:心心所體亦有增減,如何乃言:「則不如是。」謂心所法於三界三性有漏無漏,諸心聚中有多有少。 【唐】答:由事等故,不名增減。若一心中有二想一受等可名增減,然一心中一想一受等故異大種。 ### ‹用增› 【唐】A2有說:大種體無增減。 【唐】問:石等云何堅軟等異。 【唐】答:大種勢力有增微故。如堅物中四大極微體數雖等,而其勢力地極微增,乃至動物說亦如是。如一兩鹽和一兩麨置於舌上,鹽生識猛麨生識微,此亦如是。水酢均和生舌識喻,針鋒鳥翮生身識喻,廣說亦爾。 【唐】B2問:心心所法亦用有增微。如指鬘利根;蛇奴根鈍`[根鈍=鈍根【三宮】]`。如何言「不如是」耶。 【唐】答:ᅟ如四大種勢力麁顯,增微易了,是以說之;心心所法則不如是。 【唐】由此大種不說相應。 ### ‹三.相應› 【唐】又心心所法.皆有所緣,四大種無所緣,非無所緣法可說相應。 【唐】所以者何。 【唐】心心所法,有所依.有行相.有發悟故.必有所緣,有所緣故.恒相應不相離。 【唐】四大種與此相違.故無所緣,無所緣故,雖不相離.而不相應。 【唐】不相離有二種:一大種不相離.共造一色故,二心心所法不相離.共緣一境故。五蘊雖復同在一身,無此二事非不相離。 【唐】是故大種不說相應。 ### ‹四.不相離› 【唐】問:云何得知此四大種恒不相離。 【唐】答:自相作業一切聚中皆可得故。 【唐】謂堅聚中,地界自相現可得故有義極成。於此聚中,若無水界金銀錫等應不可銷,又水若無彼應分散。若無火界,石等相擊.火不應生;又火若無,無能成熟.彼應腐敗。若無風界應無動搖,又若無風應無增長。 【唐】於濕聚中,水界自相現可得故有義極成。於此聚中,若無地界至嚴寒位應不成氷==\[冰]==,又地若無船等應沒。若無火界應無煖時,又火若無彼應腐敗。若無風界應不動搖,又風若無應無增長。 【唐】於煖聚中,火界自相現可得故有義極成。於此聚中,若無地界燈燭等焰應不可迴,又地若無不應持物。若無水界應不生流,又水若無焰不應聚。若無風界應不動搖,又若無風應無增長。 【唐】於動聚中,風界自相現可得故有義極成。於此聚中,若無地界觸牆等障應不折迴,又地若無應不持物。若無水界應無冷風,又水若無彼應分散。若無火界應無煖風,又火若無彼應腐敗。 【唐】問:此四大種其相各異展轉相違,云何一時不相離起。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言:異相相違因緣各別,非諸相異皆必相違。 【唐】*諸不相違而相異者,容俱時起互不相離,如四大種及香味觸青黃色等。 【唐】*諸有異相而互相違,必無一時不相離起,如薪與火,雹與稼穡,邏呼月輪,藥病,明闇。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一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二</b>☗s132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大種蘊第五中緣納息第二之二 ## 8.四大種之不轉相論並極微之觸·非觸可見·不可見論等 【唐】683 c1) ### 一有為法不捨畢竟自相 【唐】問:若堅不堅物轉相作者,諸法云何不捨自相。云何相作。如水性軟`[軟=渜【宮】]`,至冬凝結,斧斫猶難;金等性堅,若置炎鑪`[鑪=罏【明】]`,便銷如水。如是等豈非諸法捨自相耶。 【唐】答:非諸堅物轉作不堅,亦非不堅轉成堅物。然堅不堅法住未來世,若遇堅緣 【唐】則不堅法滅堅法續生,遇不堅緣則堅法滅不堅續生,餘亦如是。故無諸法捨自相過。 ### 二大種有無間隙及極微觸見等 #### 大種等聚有間隙不 【唐】問:大種等聚中有間隙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 【唐】若有間隙,寧不相離。 【唐】間隙若無,何不成一。==[泰2](俱舍論記疏02#^i2ql2t)== 【唐】答: 【唐】1有說:此有間隙,空界於中相雜住故。 【唐】問:若爾。云何名不相離。 【唐】答:空界於中能自隱匿,令於諸物見不相離。如叢中女,自蔽其身。 【唐】2有說:此無間隙,展轉相逼無間住故。 【唐】問:若爾。云何不成一耶。 【唐】答:雖無間隙而不成一。如蘊處界三世等中,間隙雖無而不成一,彼亦如是。又大種等自體作用,各各異故不可成一。 #### 極微互不相觸 【唐】問:諸極微互相觸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s73](婆沙071-080#極微實不相觸) [zs01](正理01-05#^hfac5q) 【唐】若相觸者寧不成一,或成有分。若不相觸,擊時應散或應無聲。 【唐】答:1.應作是說,極微互不相觸。 【唐】若觸則應.或遍或分,遍觸則有成一體過,分觸則有成有分失,然諸極微更無細分。==[\[廣五蘊論psk](廣五蘊論psk#^2a51f3)]== 【唐】a問:聚色相擊寧不散耶。 【唐】答:風界攝持故令不散。 【唐】問:豈不風界能飄散耶。 【唐】答:有能飄散,如壞劫時。有能攝持,如成劫時。 【唐】b問:若不觸者,即相擊時云何發聲。 【唐】答:即由此因故使聲發。若相觸者,如何發聲。謂諸極微體相觸者,手等相和體應相糅,中無間隙,如何發聲。 【唐】2.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若諸極微互相觸者,彼應得住至後剎那。 【唐】3.大德說言:實不相觸。但於合集無間生中,隨世俗諦假名相觸。 【唐】4.問:諸是觸物,為是觸為因故生。為非觸為因故生。諸非觸物,為非觸為因故生。為是觸為因故生。 【唐】答:有時是觸為因生於非觸,謂和合物正離散時。 【唐】有時非觸為因生於是觸,謂離散物正和合時。 【唐】有時是觸為因生於是觸,謂和合物復和合時。 【唐】有時非觸為因生於非觸,謂向遊塵同類相續。 ### C. 【唐】問:極微當言可見不可見耶。 【唐】答:1.尊者妙音作如是說:極微當言可見,慧眼境故。 【唐】2.阿毘達磨諸論師言:極微當言不可見。非肉天眼所能見故。此中不依慧眼作問,以於諸法無差別故。 ## 9.三世大種造三世造色耶〖造三世〗 【發智】頗有過去大種造過去色耶。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義顯己義故。 【唐】(一)謂有餘部撥無去來,說現在世是無為法。欲止彼意`[彼=微【三宮】]`,顯有去來亦明現在是有為法,廣如前說。 【唐】(二)復有外道,依世現喻執有為法後為前因。彼作是言:現見泉水前為後逼令其涌流。如是諸法由未來法逼令現在,復由現法逼令過去,故有為法後為前因。今欲止彼外道所說,顯有為法前能生後非後前因。 【唐】不爾便違內外緣起,謂世父母應從子生;眼色應從眼識而起;應無明等從行等生;種等應從芽等而起;先受苦樂報後造善惡業;先得菩提然後修行,既未作而得應已作而失,若爾便無得解脫理。 【唐】(三)又欲遮說大種造色必同世者,顯有異世。 【唐】由此因緣故作斯論。 ### 二、所造色與大種同異世 【唐】==\[同世]== 【唐】諸有對所造色,及隨心轉無表色,隨在何世即彼世大種造。謂過去造過去,現在造現在,未來造未來。 ### ‹異世› 【唐】若表所起諸無表色,復有三類造時不等。謂: 【唐】初剎那如有對等,各為同世大種所造。 【唐】第二剎那,若在過現,俱為過去大種所造。 【唐】若在未來通為現未大種所造。 【唐】後諸剎那過現如前,若在未來通為三世大種所造。所以者何。諸有依表發起律儀及不律儀非二無表,初剎那頃,表無表色.與此及餘能造大種.現在俱滅。`[滅=彼【三宮】]`滅至第二剎那以後,表及大種.俱在過去;諸無表色,有在過去,有在未來,有在現在。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 三、過未現大種造過未現色 【唐】1. 【發智】頗有過去大種造過去色耶。 【唐】答:有。謂過去一切有對所造色,隨心轉無表。表所起無表,唯為過去大種所造。 【唐】頗有過去大種造未來色耶。 【唐】答:有。謂有未來.表所起無表,唯為過去大種所造。 【唐】頗有過去大種造現在色耶。 【唐】答:有。謂有現在.表所起無表,唯為過去大種所造。 ### 2. 【唐】頗有未來大種造未來色耶。 【唐】答:有。謂未來一切有對所造色,隨心轉無表,及有未來.表所起無表,唯為未來大種所造。 【唐】頗有未來大種造過去現在色耶。 【唐】答:無。謂無果先因後理故。 ### 3. 【唐】頗有現在大種造現在色耶。 【唐】答:有。謂現在一切有對所造色,隨心轉無表,及有現在.表所起無表,唯為現在大種所造。 【唐】頗有現在大種造過去色耶。 【唐】答:無。謂無果先因後理故。 【唐】頗有現在大種造未來色耶。 【唐】答:有。謂有未來.表所起無表,唯為現在大種所造。 ### 四. 【唐】諸隨心轉無表是等流無執受,有情數攝。彼能造大種是長養無執受,有情數攝。 【唐】諸表所起無表是等流無執受,有情數攝。彼能造大種是等流有執受,有情數攝。 ### (一) 【唐】諸隨心轉無表有二種:一靜慮律儀所攝,二無漏律儀所攝。 【唐】此各有七,謂離害生命,乃至離雜穢語。 【唐】靜慮律儀所攝七種,共一四大種所造。 【唐】無漏律儀七種亦爾。 ### (二) 【唐】諸表所起無表有三種:一律儀所攝,二不律儀所攝,三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 【唐】◎律儀所攝復有七種,謂離害生命,乃至離雜穢語,如是七種各一四大種所造。 【唐】離害生命復有二種,謂表無表,此二各一四大種所造。 【唐】有餘師說:此表無表共一四大種所造,故彼問言:頗有一四大種造二處色耶。答:有。謂色處法處及聲處法處。 【唐】尊者妙音亦作是說。 【唐】阿毘達磨諸論師言:彼說非理。不可一四大種造麁細二果,是故如前所說者好。 【唐】如離害生命,表與無表各一四大種所造,如是乃至離雜穢語亦爾。 【唐】◎不律儀所攝亦有七種,謂害生命乃至雜穢語。 【唐】◎非二所攝有二七種,謂害生命離害生命,乃至雜穢語離雜穢語,此諸七種各 【唐】一四大種所造。 【唐】如是諸七各復有二,謂表無表,此亦各一四大種造。 【唐】餘師說等如前應知。 ## 10.三世大種和造色之相互成就關係〖世界辯成緣〗 【發智】若成就過去大種,彼<b>==\[成就]==</b>過去所造色耶。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ᅟ欲止撥無去來二世。 【唐】ᅟ及說成就不成就體非實有者。 【唐】意顯去來世,及成就等是實有法。故作此論。 ### 二、過去大種 【唐】1.過去大種與造色之成就 【發智】若成就過去大種,彼過去所造色耶。 【唐】答:無成就過去大種,有成就過去所造色。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語表不失。若生色界。若諸學者生無色界。 【唐】問:亦有學者,生無色界不成就過去所造色==\[[s122](婆沙111-130#^r8gii3)-1亦有學者.生無色界.不成就過去身無表業<font color="red">●</font>s156]==。謂彼先在欲色界時,未起未滅諸無漏道,命終生無色界,都不成就過去所造色。如何乃說:若諸學者,生無色界成就過去所造色耶。 【唐】答:1依成就者作如是說。`[謂=諸【宮】]`謂有學者先欲色界,已起已滅諸無漏道。彼成就過去所造色故。==\[s169彼皆不成就無漏上三靜慮]== 【唐】2有說:彼在欲色界時,必已起滅諸無漏道。如勝進道必起現前,無有住果而命終故。==\[s122-2]\[s134必已起滅方命終故]== ^gfb94a ### 2.過去大種與未來大種之成就關係 【發智】若成就過去大種,彼未來大種耶。 【唐】答:無成就過去未來大種。 【唐】問:何故無成就過去未來大種耶。 【唐】答:由彼大種但有爾所成就勢力,剎那現前則有成就。已滅未現無成就者,謂諸大種與成就得必同一世,今時彼得不現在前故不成就。 【唐】有說:大種習氣不堅,故無成就去來世者,以是羸劣無記性故。謂善惡等習氣堅牢,故有成就去來世者,劣無記法則不如是。==\[即善惡等習氣]==如暫執持極香花物,雖加洗拭習氣猶隨,非如執持餘木石等,手纔放捨此氣便無。 【唐】有說:若成就去來世大種者,則一趣成就五趣大種。如是一身即五趣身,是則趣壞,所依亦壞。欲令無如是過,是故大種不成就去來。 ### ‹生一趣成就他大種› 【唐】問:如生一趣成就五趣諸業煩惱,而非趣壞,此亦應然。 【唐】答:以異熟果故說諸趣差別,不以業煩惱故。然諸大種或有是異熟果者,則有趣壞及所依壞過失,故彼非難。 ### 3.成就過去大種與未來所造色之關係 【發智】若成就過去大種,彼未來所造色耶。 【唐】答:無成就過去大種,有成就未來所造色。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唐】以彼定成就未來所造色故。 ### 4.成就過去大種與現在大種之關係 【發智】若成就過去大種,彼現在大種耶。 【唐】答:無成就過去大種,有成就現在大種。謂生欲色界。 【唐】無有生欲色界不成就大種故。 ### 5.成就過去大種與現在所造色之關係 【發智】若成就過去大種,彼現在所造色耶。 【唐】答:無成就過去大種,有成就現在所造色。謂生欲色界。 【唐】無有生欲色界不成就所造色故。 ### 6.成就過去所造色與未來大種之關係 【發智】若成就過去所造色,彼未來大種耶。 【唐】答:無成就未來大種,有成就過去所造色。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語表不失。若生色界,若諸學者生無色界。 ### 7. 【唐】若成就過去所造色,彼未來所造色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成就過去所造色,非未來所造色。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色界善心;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語表不失。 【唐】(二)有成就未來所造色,非過去所造色。謂阿羅漢生無色界。 【唐】(三)有成就過去所造色,亦未來所造色。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諸學者生無色界。 【唐】(四)有非成就過去所造色,亦非未來所造色。謂處卵㲉,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無身語表,設有而失;若諸異生生無色界。 ### 8. 【唐】若成就過去所造色,彼現在大種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成就過去所造色,非現在大種。謂諸學者生無色界。 【唐】(二)有成就現在大種,非過去所造色。謂處卵㲉,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無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三)有成就過去所造色,亦==\[成就]==現在大種。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語表不失;若生色界。 【唐】(四)有非成就過去所造色,亦非現在大種。謂阿羅漢,若諸異生生無色界。 ### 9.成就過去所造色與現在所造色之關係 【唐】若成就過去所造色,彼==\[成就]==現在所造色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成就過去所造色,非現在所造色。謂諸學者生無色界。 【唐】(二)有成就現在所造色,非過去所造色。謂處卵㲉,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無身語表,設有而失。 【唐】(三)有成就過去所造色,亦==\[成就]==現在所造色。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住律儀,若住不律儀,若住非律儀非不律儀,先有身語表不失;若生色界。 【唐】(四)有非成就過去所造色,亦非==\[成就]==現在所造色。謂阿羅漢,若諸異生生無色界。過去已捨故,現在無色身故。 ### 三.‹未來大種› 【唐】1.成就未來大種與未來所造色及現在大種之關係 【發智】若成就未來大種,彼未來所造色耶。 【唐】答:無成就未來大種,有成就未來所造色。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諸聖者生無色界。 【發智】若成就未來大種,彼<b>==\[成就]==</b>現在大種耶。 【唐】答:無成就未來大種,有成就現在大種。謂生欲色界。 【唐】無有生欲色界不成就大種故。 ### 2.成就未來大種與現在所造色之關係 【發智】若成就未來大種,彼現在所造色耶。 【唐】答:無成就未來大種,有成就現在所造色。謂生欲色界。 【唐】無有生欲色界不成就現在所造色故。 ### 3.成就未來所造色與現在大種之關係 【發智】若成就未來所造色,彼現在大種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成就未來所造色,非現在大種。謂諸聖者生無色界。 【唐】(二)有成就現在大種,非未來所造色。謂處卵㲉,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不得色界善心。 【唐】(三)有成就未來所造色,亦==\[成就]==現在大種。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 【唐】(四)有非成就未來所造色,亦非==\[成就]==現在大種。謂諸異生生無色界。 【唐】4.若成就未來所造色,彼現在所造色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成就未來所造色,非現在所造色。謂諸聖者生無色界。 【唐】(二)有成就現在所造色,非未來所造色。謂處卵㲉,若諸異生住胎藏中,若生欲界不得色界善心。 【唐】(三)有成就未來所造色,亦==\[成就]==現在所造色。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 【唐】(四)有非成就未來所造色,亦非==\[成就]==現在所造色。謂諸異生生無色界。 ### 三、現在大種 【唐】若成就現在大種,彼現在所造色耶。答:如是。 【唐】設成就現在所造色,彼現在大種耶。答:如是。 【唐】以非現在大種無果故,亦非現在所造色無因故。 ## 11.三世大種並三世造色之相互緣論 ### 一過去大種與過去大種等之關係 【發智】過去大種與過去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俱有同類。俱生互相望為俱有因,前生與後生為同類因。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 【發智】過去大種與過去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過去所造色與過去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三因。謂俱有同類異熟。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過去所造色與過去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異熟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過去大種與未來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同類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 二未來大種與未來大種等之關係 【發智】未來大種與未來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俱有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未來大種與過去大種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發智】過去大種與未來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生等五。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未來所造色與未來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俱有因異熟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未來所造色與過去大種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 三過去大種與現在大種等之關係 【發智】過去大種與現在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同類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現在大種與現在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 【唐】ᅟ有說:此中依剎那現在為論,故唯一因,謂俱有因。 【唐】ᅟ有說:此中通依剎那分位一生現在為論,故有二因,謂俱有同類。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現在大種與過去大種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發智】過去大種與現在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生等五。 【唐】增上者如前說。 ### 四現在所造色與現在所造色等之關係 【發智】現在所造色與現在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 【唐】ᅟ有說:此中依剎那現在為論,故唯一因,謂俱有因。 【唐】ᅟ有說:此中通依剎那分位一生現在為論,故有三因,謂俱有同類異熟。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現在所造色與過去大種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 五過去所造色與未來大種等之關係 【發智】過去所造色與未來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異熟因。 ### 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未來大種與過去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發智】過去所造色與未來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未來所造色與過去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發智】過去所造色與現在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異熟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現在大種與過去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發智】過去所造色與現在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現在所造色與過去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 六、未來大種與未來所造色等之關係 【發智】未來大種與未來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五因即生等五。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未來所造色與未來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異熟因。 ### 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未來大種與現在大種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發智】現在大種與未來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同類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未來大種與現在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發智】現在所造色與未來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異熟因。 ### 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未來所造色與現在大種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發智】現在大種與未來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生等五。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未來所造色與現在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發智】現在所造色與未來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 【唐】增上者如前說。 ### 七、現在大種與現在所造色之關係 【發智】現在大種與現在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生等五。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現在所造色與現在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異熟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諸說此中依剎那分位一生現在為論者,則符此答。 【唐】諸說此中但依剎那現在為論者,則應答言:「但一增上。」便與本論答不相應。 ## 12.欲色界繫之大種並造色之相互成就關係 ### 一、成就欲色界繫之大種及造色 【唐】1.【發智】若成就欲界繫大種,彼欲界繫所造色耶。答:如是。 【唐】設成就欲界繫所造色,彼欲界繫大種耶。答:如是。 【唐】以無成就欲界繫大種而非果故,亦無成就欲界繫所造色而非因故。 【唐】2.【發智】若成就欲界繫大種,彼色界繫大種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成就欲界繫大種,非色界繫大種。謂生欲界,色界大種不現在前。 【唐】(二)有成就色界繫大種,非欲界繫大種。謂生色界不作欲界化,不發欲界語。 【唐】(三)有成就欲界繫大種,亦色界繫大種。謂生欲界,色界大種現在前。若生色界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唐】(四)有非成就欲界繫大種,亦非色界繫大種。謂生無色界,若成就欲界繫大種。 【唐】3.彼色界繫所造色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成就欲界繫大種,非色界繫所造色。謂生欲界,不得色界善心。 【唐】(二)有成就色界繫所造色,非欲界繫大種。謂生色界不作欲界化,不發欲界語。 【唐】(三)有成就欲界繫大種,亦色界繫所造色。謂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唐】(四)有非成就欲界繫大種,亦非色界繫所造色。謂生無色界。 【唐】4.若成就欲界繫所造色,彼色界繫大種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成就欲界繫所造色,非色界繫大種。謂生欲界,色界大種不現在前。 【唐】(二)有成就色界繫大種,非欲界繫所造色。謂生色界不作欲界化,不發欲界語。 【唐】(三)有成就欲界繫所造色,亦色界繫大種。謂生欲界,色界大種現在前;若生色界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唐】(四)有非成就欲界所造色,亦非色界大種。謂生無色界。 【唐】5.若成就欲界繫所造色,彼色界繫所造色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成就欲界繫所造色,非色界繫所造色。謂生欲界不得色界善心。 【唐】(二)有成就色界繫所造色,非欲界繫所造色。謂生色界不作欲界化,不發欲界語。 【唐】(三)有成就欲界繫所造色,亦色界繫所造色。謂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作欲界化,發欲界語。 【唐】(四)有非成就欲界繫所造色,亦非色界繫所造色。謂生無色界。 【唐】6.若成就色界繫大種,彼色界繫所造色耶。 【唐】答:諸成就色界繫大種,彼定成就色界繫所造色。 【唐】有成就色界繫所造色,非色界繫大種。謂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色界大種不現在前。 ### 二. 【唐】問:生欲界者,住色界何等心,令彼大種現在前。為一向住善,為三種耶。設爾何失。俱見其過。 【唐】若一向住善心者,《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說:住此無聞異生,由起色貪纏所纏故,五蘊色有.於現法中.以取為緣,趣當來有。`[聞=間【三宮】*]` 【唐】若住三種心者,善心可爾,有隨轉色為彼果故;染及無記,為有何果令彼現前。 【唐】1.有作是說:唯住善心。 【唐】問:《施設論》說當云何通。 【唐】答:彼說身中所增長色。 【唐】問:若爾。彼說復云何通。如說:「住此無聞異生,由起無色貪纏所纏故,四蘊無色有.於現法中.以取為緣,趣當來有。」彼身亦有所增長色,何故不說。 【唐】有作是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有說:起彼界纏時無增長色,是以不說。 【唐】2.復有說者:住三種心。 【唐】問:善心可爾,有隨轉果故。餘二有何果令彼現前。 【唐】答:彼生欲界者,ᅟ起色界善心時,由隨轉色故,令彼現前。 【唐】ᅟ起染污心時,由有彼地空界色.在此身中相雜住故,令彼現前。`[雜=離【三宮】]` 【唐】ᅟ起無記心時,由有彼地化色,令彼現前。 【唐】故住三種心皆能起彼地大種。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二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三</b>☗s133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大種蘊第五中緣納息第二之三 ## 13.欲·色界繫之大種並造色之相互緣論 ### 一欲界繫大種與欲界繫大種所造色等關係之論述 【發智】<b>==\[問]==</b>欲界繫大種與欲界繫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俱有同類。俱生互相望為俱有因;前生與後生為同類因。 【唐】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 【發智】欲界繫大種與欲界繫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欲界繫所造色與欲界繫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欲界繫所造色與欲界繫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異熟。`[熟+(因)【三宮】]`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欲界繫大種與色界繫大種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 二色界繫大種與欲界繫大種及所造色等之論述 【發智】色界繫大種與色界繫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俱有同類。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色界繫大種與欲界繫大種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發智】欲界繫大種與色界繫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 三色欲界繫所造色大種相互緣之關係論究 【發智】色界繫所造色與色界繫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三因謂俱有同類異熟。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色界繫所造色與欲界繫大種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發智】欲界繫所造色與色界繫大種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發智】色界繫大種與欲界繫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發智】欲界繫所造色與色界繫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發智】色界繫所造色與欲界繫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發智】色界繫大種與色界繫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生等五。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色界繫所造色與色界繫大種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異熟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 14.欲色界繫色・欲色界繫大種所造〖大種與造色.界世為同異〗 ### 一欲界繫色與欲界繫大種所造色之同異論究 【發智】諸色欲界繫,彼色一切欲界繫大種所造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色欲界繫,非欲界繫大種所造。謂欲界繫大種。 【唐】以諸大種非所造故。 【唐】(二)有色欲界繫大種所造,非欲界繫。謂色不繫,欲界繫大種所造。 【唐】此復云何。謂一切法智品隨轉色,及依欲界身現前類智品隨轉色。 【唐】(三)有色欲界繫,欲界繫大種所造。謂色欲界繫,欲界繫大種所造。 【唐】此復云何。謂欲界繫有對所造色,及表所起無表。 【唐】(四)有色非欲界繫,非欲界繫大種所造。謂: 【唐】ᅟ色界繫大種。 【唐】ᅟ若色色界繫,色界繫大種所造。 【唐】ᅟ若色不繫,色界繫大種所造。 ### 二色界繫色與色界繫大種所造色之同異論究 【發智】諸色色界繫,彼色一切色界繫大種所造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色色界繫,非色界繫大種所造。謂色界繫大種。所以如前。 【唐】(二)有色色界繫大種所造,非色界繫。謂色不繫,色界繫大種所造。 【唐】此復云何。謂依色界身現前類智品隨轉色。 【唐】(三)有色色界繫,色界繫大種所造。謂色色界繫,色界繫大種所造。 【唐】此復云何。謂色界繫有對所造色,及有漏隨心轉無表。 【唐】(四)有色非色界繫,非色界繫大種所造。謂: 【唐】ᅟ欲界繫大種。 【唐】ᅟ若色欲界繫,欲界繫大種所造。 【唐】ᅟ若色不繫,欲界繫大種所造。 ## 15.三世色・三世大種所造 ### 一過去色與過去大種所造色之同異論究 【發智】<b>`[(明註曰諸色過去南藏作諸色過去過去)]`</b>諸色<b>`[(過去+(過去)【宋元】)]`</b>過去,彼色一切過去大種所造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色過去,非過去大種所造。謂過去大種。所以如前。 【唐】(二)有色過去大種所造,非過去。謂色未來現在,過去大種所造。 【唐】此復云何。謂未來現在.表所起無表,過去大種所造,以依過去表故。 【唐】(三)有色過去過去大種所造。謂色過去,過去大種所造。 【唐】此復云何。謂過去一切有對所造色.隨心轉無表.表所起無表。 【唐】(四)有色非過去,非過去大種所造。謂: 【唐】ᅟ未來現在大種。 【唐】ᅟ若色未來現在,現在大種所造。 【唐】ᅟ若色未來,未來大種所造。 ### 二未來色與未來大種所造色之同異論究 【發智】諸色未來,彼色一切未來大種所造耶。 【唐】答:諸色未來大種所造,彼色一切未來。 【唐】此復云何。謂:未來一切有對所造色隨心轉無表; 【唐】若表所起無表,未來大種所造,以依未來表故。 【發智】有色未來,非未來大種所造。謂未來大種。若色未來,過去現在大種所造。此復云何。謂未來表所起無表,過去現在大種所造,以依過去現在表故。 ### 三現在色與現在大種所造色之同異論究 【發智】諸色現在,彼色一切現在大種所造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色現在,非現在大種所造。謂現在大種,若色現在.過去大種所造。 【唐】此復云何。謂現在表所起無表,過去大種所造。所以如前。 【唐】問:此無表色.亦有現在所依大種,何故不說耶。 【唐】答:彼是轉依,非造依故。 【唐】此無表色有二種依:一是轉依,謂現在大種,由彼力轉故。 【唐】二是造依,謂過去大種,由彼力造故。 【唐】此中但說造依,不說轉依,是故不說。能造五因皆過去故。==\[光13.解云:此(俱舍)論(及正理)云過去大種名轉因者.是親轉因;婆沙言現在大種名轉依者.是疎轉依,轉謂相續轉,與此論隨轉名異義同。]== 【唐】(二)有色現在大種所造,非現在。謂色未來,現在大種所造。 【唐】此復云何。謂未來.表所起無表,現在大種所造。所以如前。 【唐】(三)有色現在,現在大種所造。謂色現在,現在大種所造。 【唐】此復云何。謂現在一切有對所造色,隨心轉無表。 【唐】若現在.表所起無表,現在大種所造,以依現在表故。 【唐】(四)有色非現在,非現在大種所造。謂過去未來大種;若色過去未來,過去大種所造;若色未來,未來大種所造。 ## 16.地等和地界等之判別論〖四體〗 【發智】地云何。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 【唐】此論中多說勝義,或有生疑:彼作論者唯善勝義,不善世俗。 【唐】為令彼疑得決定故,顯地界等與地等別。 【唐】故作斯論。 ### 二明地為顯形色及地界為堅性觸 【發智】地云何。答:顯形色。 【唐】此是世俗想施設地,謂諸世間於顯形色,依共假想施設地名。如世間說青黃地等;長短地等。 【發智】地界云何。答:堅性觸。 【唐】此是勝義能造地體。 ### 三水為顯形色及水界為濕性觸 【發智】水云何。答:顯形色。 【唐】此是世俗想施設水。謂諸世間於顯形色,依共假想施設水名。如世間說青黃等水;長短等水。 【發智】云何水界。答:濕性觸。 【唐】此是勝義能造水體。 ### 四火為顯形色及火界為煖性觸 【發智】火云何。 【唐】答:顯形色。 【唐】此是世俗想施設火。謂諸世間於顯形色,依共假想施設火名。如世間說青黃等火;長短等火。又如梵志觀火,頌云:赤焰多疾疫,黃兵緣飢饉;綵豐青退減,白黑主興滅。`[緣=綠【宮】]` 【發智】火界云何。 【唐】答:煖性觸。此是勝義能造火體。 ### 五風風界為動性觸 【發智】風云何。 【唐】答:即風界。 【發智】風界云何。 【唐】答:動性觸。 【唐】問:何故不說世俗風耶。 【唐】答:世間於風無假想故。 【唐】有餘師說:世間於風亦起假想少故不說。如世間說此有塵風此無塵風毘濕縛風吠嵐婆風小風大風塵輪風等。 ## 17.地等和地界等之處所攝並識所識分別〖攝識門〗 【發智】地水火風幾處所攝。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聞所說世俗地等,ᅟ便謂無體,非處所攝,非識所識;或謂假實同一處攝,同一識識。 【唐】為除彼疑ᅟ顯假地等亦實有體,但假立名。於五處中隨一處攝,於五識中隨一識識。 【唐】ᅟ又顯假實不同處攝,不同識識。 【唐】由此等緣故作斯論。 【唐】二地水火色處所攝,眼識意識所識 【發智】地水火風幾處所攝。幾識所識。 【唐】答:地水火一處所攝,謂色處。眼所見故。 【唐】二識所識,謂眼識意識。眼識取自相,意識取自相共相。 【唐】三風為觸處所攝,身識意識所識 【發智】風一處所攝,謂觸處。身所得故。 【唐】二識所識,謂身識意識。取自共相,如前應知。 【唐】有說:此亦通色處攝及眼識識,少故不說。 【唐】四 地水火風界觸處所攝,身識意識所識 【發智】地水火風界幾處所攝。幾識所識。 【唐】答:一處所攝,謂觸處。身所得故。 【唐】二識所識,謂身識意識。取自共相,如前應知。 ♂pStl"a3"♀§a諸處和合能作所作 #### b1牽持運等 【唐】問:幾處和合說為能牽。幾處和合說為所牽。 【唐】答:若有情數於有情數,則九處能牽,九處所牽。 【唐】若有情數於非有情數,則九處能牽,四處所牽。 【唐】若非有情數於非有情數,則四處能牽,四處所牽。 【唐】若非有情數於有情數,則四處能牽,九處所牽。 【唐】如說牽持運等亦爾。 #### b2能量所量 【唐】1問:幾處和合說為能量。幾處和合說為所量。 【唐】2答:四處能量,四處所量。五根微妙.非量法故。 #### b3能稱所稱 【唐】問:幾處和合說為能稱。幾處和合說為所稱。 【唐】1有作是說:四處能稱,四處所稱。 【唐】2有餘師說:四處能稱,重是所稱。 #### b4能燒所燒 【唐】問:幾處和合說為能燒。幾處和合說為所燒。 【唐】1有作是說:四處能燒,四處所燒。 【唐】2有餘師說:煖是能燒,四是所燒。 #### b5能斷所斷 【唐】問:幾處和合說為能斷。幾處和合說為所斷。 【唐】1有作是說:四處能斷,四處所斷。 【唐】2有餘師說:堅性是能斷,四處是所斷。 #### b6能洗所洗 【唐】問:幾處和合說為能洗。幾處和合說為所洗。 【唐】1有作是說:四處能洗,四處所洗。 【唐】2有餘師說:四處能洗,色處所洗。如說洗已鮮白,或如金色。 【唐】3復有說者:四處能洗,觸是所洗。如說杯盛澡屑往某池邊,揩洗其身令去塵垢。 【唐】4或有說者:四處是能洗,十二處是所洗。由洗浴故,內十二處皆悉明淨離諸垢濁。 ## 19.大三災論 ### ‹一四大種逼三災› 【唐】問:此四大種幾能為災。 【唐】答:三,除地。 ### ‹一地不能為災之意義› 【唐】問:何故地不能為災。 【唐】答:非其田,非其器,乃至廣說。 【唐】ᅟ有說:猛利方能為災,地性遲鈍不能為災。 【唐】ᅟ有說:若能損壞內事,彼於外事亦能為災。謂斷末摩名壞內事,此唯三大,故地非災。 【唐】ᅟ有說:為壞地故立災。三大於地能燒浸擊故說為災,地則不爾。 【唐】ᅟ有說:若地亦為災者,應從風輪,乃至第四靜慮皆令堅固,合為一摶。此乃成劫非謂能壞。 【唐】ᅟ有說:若地能為災者,便應壞及第四靜慮。然無諸災壞及彼者。 ### ‹第四靜慮無災之意義› 【唐】此中因論生論。何故彼地.災不及之。 【唐】ᅟ有說:即由地非災故。 【唐】ᅟ有說:彼地若為災及,是則應無最上災頂。謂上三靜慮如次能為三災之頂,若第四靜慮災所壞者,便更無處為上災頂。以諸無色無方處故。 【唐】ᅟ有說:欲避淨居諸天,由彼更無上生義故。若彼處所災所及者,則淨居天無有盡壽而涅槃者,若爾云何知彼壽量。若言亦有盡壽涅槃,是則彼地災無由起。如說:若處乃至尚餘一蟻卵在,災便不壞。 【唐】ᅟ有說:若處有內災者便有外災,第四靜慮無內災故外災不及。謂初靜慮內有如火尋伺,故外有火災;第二靜慮內有如水喜悅,故外有水災;第三靜慮內有入出息風,故外有風災;第四靜慮更無內災,是故外災皆不能及。 ### ‹二火災由何出› 【唐】問:火災起時,火從何出。 【唐】ᅟ有作是說:世界成時,有七日輪俱時而起,持雙山後隱伏而住;然後彼處一日輪昇,遶蘇迷盧而為照耀`[耀=曜【宮】]`;至劫將末火災起時,餘六日輪漸次而出,由彼勢力世界便壞。 【唐】ᅟ有說:世界將欲壞時,即一日輪分為七日,由彼勢力世界便壞。 【唐】ᅟ有說:即一日輪至劫將末,成七倍熱焚燒世界。 【唐】ᅟ有說:七日先藏地下,後漸出現作用如前。 【唐】==\[評]==如是說者:諸有情類業增上力,令世界成。至劫末時,業力盡故,隨於近處有災火生,乃至梵宮皆被焚燎。 ### ‹三水災由何出› 【唐】問:水災起時水從何出。 【唐】ᅟ有作是說:第三靜慮邊雨熱灰水。由此乃至極光淨天皆被浸蕩。 【唐】ᅟ有說:從下水輪涌出,由彼勢力世界便壞。 【唐】ᅟ==\[評]==如是說者:諸有情類業增上力令世界成。至劫末時業力盡故,隨於近處有災水生。由彼因緣世界便壞。 ### ‹四風災由何出› 【唐】問:風災起時風從何出。 【唐】ᅟ有作是說:第四靜慮邊有畔喋婆大風,卒起百俱胝界,妙高山王金輪圍等皆被傾拔,令互相擊上下翻騰。如麨麵摶`[摶=搏【明】*]`空中散滅。 【唐】ᅟ有餘師說:從下風輪有猛風起,吹散世界。 【唐】==\[評]==如是說者:`[諸=說【三宮】]`諸有情類業增上力,令世界成。至劫末時業力盡故,隨於近處有災風生,至遍淨天皆被散壞。 ### ‹二三災起時一切外物皆轉變› 【唐】問:三災起時一切外物,為皆轉變順彼災耶。 【唐】有作是言:物皆變順。謂此世界火災起時,一切外物皆悉輕燥。猶如乾草疊絮樺皮,火纔觸時即燒即盡。`[疊=㲲【三宮】]` 【唐】若水災起一切外物,皆將融液。如沙糖等,水纔觸時,隨即消壞。若風災起一切外物,皆將離散。如沙麨摶,風纔觸時`[〔時〕-【宮】]`,即便散壞。 【唐】(評曰)若爾。諸法應捨自相。 【唐】==\[評]==如是說者:三災起時堅濕等物亦無轉變,但由有情業增上力,令三災起能壞難壞。 ### ‹三災與所壞事同分界地所攝› 【唐】如是三災與所壞事,必是同分界地所攝。謂欲界災能壞欲界,初靜慮災壞初靜慮,乃至第三靜慮亦爾。 【唐】問:若爾。經說當云何通。如說:大地妙高山等皆悉洞然`[洞=烔【三宮】]`,風吹絕焰展轉乃至上燒梵宮。極光淨天有生未久,於劫成壞不善了知,見已驚恐便作是念:勿彼火焰燒盡梵宮當復燒此。 【唐】答:當知彼經依相續說。謂色界火續欲界生,彼燒梵宮非欲界火。水風相續,准此應知。 ### ‹三三災起時先後順序› 【唐】問:此三災起先後云何。 【唐】答:火水風三如次先後,然非三種隣次而生。謂七火災先次第起,然後方有一水災生。如是經於七七火劫及七水劫,復七火災,從彼無間一風災起。故風水劫皆次火生,火劫從三以數起故。由此善釋遍淨天壽六十四劫。 ## 20.世間之成·住·滅·空 ### 一器世間四劫成住壞空 【唐】`[(知)+如【三宮】]`如是所說是大劫量,一一各有八十中劫,成住壞空各二十故。 ### A)住劫成就 【唐】且初火劫將燒壞時,贍部洲人壽八萬歲,安隱豐樂人眾甚多,國邑村城雞飛相及,人多修習十善業道。 ### B)‹壞劫成就› 【唐】從此以後捺落迦中,有情命終不復生彼。爾時已度二十住劫,二十壞劫此為最初。 【唐】地獄有情從此漸減乃至最後無一為餘,名為地獄有情界壞。次壞傍生,次壞餓鬼, 【唐】一一壞相如地獄說,次贍部洲諸有情壞。 ### B1‹傍生鬼趣散壞› 【唐】問:傍生鬼趣先人壞者,人中所須乳酪等味,耕馭等事如何得有。 【唐】有說:由人業增上力,有非情物似傍生,現出乳等味作諸事業。 【唐】問:人身今有八萬戶虫,作任持緣令身相續,彼時既闕,身云何存。`[虫=蟲【明】][任=住【元明宮】]` 【唐】答:爾時人身法爾得住。如諸菩薩轉輪王身,雖無諸虫而法爾住。`[得=時【三】][虫=蟲【三宮】]` 【唐】==\[評]==如是說者:諸大海中是諸傍生本所住處,若彼無有一傍生時,即名傍生有情界壞。若傍生類人等雜居,人等壞時彼方隨壞。鬼有情壞類此應知。 ### ‹人趣散壞› 【唐】a.然贍部洲人趣將壞,爾時法爾有一有情,無師自思入初靜慮,從彼定起唱如是言:「此初靜慮甚樂。甚靜。」展轉宣告遍贍部洲,聞者攝心皆入初定,從此捨壽上生梵天。贍部洲中有情漸減,乃至無一有情為餘,名贍部洲有情界壞。 【唐】b.次壞毘提訶洲,次壞瞿陀尼洲,一一壞相如贍部說。 【唐】c.北拘盧洲如三惡趣,無得靜慮生梵世者;然彼壽盡必生欲天,乃至彼處有情界盡,名北拘盧有情界壞。 ### ‹欲界天散壞› 【唐】人趣壞已,四大王眾天法爾有一得初靜慮,從彼定起宣告如前,乃至彼處有情界盡,名彼天中有情界壞。次壞三十三天,次壞夜摩天,次壞覩史多天,次壞樂變化天,次壞他化自在天,一一壞相如初天說,欲界有情次第壞已。 【唐】==\[初靜慮梵天散壞,火災劫起]== 【唐】時初靜慮有一有情法爾能入第二靜慮。從彼定起唱如是言:「第二靜慮甚樂甚靜。」如是展轉聲遍梵宮,聞者攝心入第二定,命終皆往生彼天中;初靜慮天有情漸減,乃至無一有情為餘,名為梵天有情界壞。 【唐】如是欲界及諸梵宮,久遠空虛無有情類。贍部洲等大地諸山,經歷多時天不降雨,一切草木皆悉乾燋,更不復生乃至都盡。 【唐】久時復有第二日輪出現世間,炎赫倍熱;由此枯涸坑㵎==\[澗]==泉池,乃至令其都無津潤。 【唐】久時復有第三日輪出現世間,炎赫倍熱;由此枯竭一切江河,乃至令其都無津潤。 【唐】久時復有第四日輪出現世間,炎赫倍熱;由此枯涸無熱惱池,即四大河所從出者。謂殑伽信度縛芻私多,乃至令其都無津潤。 【唐】久時復有第五日輪出現世間,炎赫倍熱;由此漸次枯涸大海,乃至令其都無津潤。 【唐】久時復有第六日輪出現世間,炎赫倍熱;由此大地妙高山等,皆悉焦熬發煙熢㶿。 【唐】久時復有第七日輪出現世間,炎赫極熱;由此大地妙高山王等`[〔王〕-【三宮】]`,一時焰發中表烔燃,乃至梵宮悉皆焚蕩。上從梵世下至風輪,周遍燒燃無餘灰燼;如酥油等燒燃盡時,無有遺餘,此亦如是。`[酥=蘇【三宮】]` ### C)空劫成就 【唐】爾時欲界初靜慮中,皆悉空虛都無所有,二十壞劫此時已度,二十空劫從此為初。 ### B2 【唐】問:幾劫壞有情。幾劫壞器。 【唐】有說:十劫壞有情,十劫壞器。 【唐】有說:十五劫壞有情,五劫壞器。 【唐】==\[評]==如是說者`[者=有【三宮】]`:十九劫壞有情,一劫壞器。別業難轉,非共業故。 ### D)成劫成就 【唐】如是世界壞經久時,於下空中有微風起,二十空劫此時已度,二十成劫從此為初。 ### ‹風輪› 【唐】所起微風漸廣漸厚,時經久遠盤結成輪,厚十六億踰繕那量,廣則無數,其體堅密;假設有一大諾健那,以金剛輪奮威懸擊,金剛有碎風輪無損。 ### ‹水輪› 【唐】次有雲`[雲=雨【宋元】*]`起.雨風輪上,滴如車軸積水成輪;如是水輪於未凝結位,深十一億二萬踰繕那。 【唐】有說:廣量與風輪等。 【唐】有言:狹小。分百俱胝,百俱胝輪,其量皆等。謂徑十二億三千四百半圍量三倍,謂三十六億一萬三百五十踰繕那。 【唐】此不傍流,由有情業力。有餘師說:由風力所摶`[摶=搏【明】*]`。 ### ‹金輪› 【唐】次於水輪有別風起,摶擊此水,上結成金,此即金輪厚三億二萬。水輪遂減唯深八洛叉。 【唐】有說:金輪廣如水量。 【唐】有師復說:少廣水輪。 ### ‹九山› 【唐】次有雲`[雲=雨【宋元】*]`起.雨金輪上,滴如車軸,經於久時積水浩然深過八萬,猛風攢擊寶等變生。復有異風析令區別,謂分寶土成諸山洲,分水甘醎==\[鹹]==為內外海。 【唐】初四妙寶成蘇迷盧,挺出海中處金輪上,謂四面。如次北東南西,金銀吠琉璃頗胝迦寶,隨寶威德色現於空,故贍部洲空似吠琉璃色。此山出水八萬踰繕那,水中亦然,端嚴可愛。 【唐】次以金寶成七金山,遶蘇迷盧住金輪上,在水中量同蘇迷盧,出水相望各半半減。 【唐】次以土等成四大洲,下據金輪遶金山外。 【唐】最後以鐵成輪圍山,在四洲外如牆圍遶,出水半減第七金山,在水量同蘇迷盧等。 【唐】諸山廣量皆與出水量同。 ### ‹八海› 【唐】七金山間有七內海,八功德水盈滿其中;七金山外有醎`[鹹][外=水【三宮】]`外海。此八大海各深八萬,前七廣量如所遶山。 【唐】第八有說:廣三億二萬二千踰繕那。有說:更增千二百八十七踰繕那半。 ### ‹蘇迷盧山› 【唐】蘇迷盧山有四層級。初層傍出一萬六千,次上三層各半半減。四層相去量各十千。 【唐】有說:初層下齊水量,次二去下量各十千,其第四層去下二萬。 ### ‹四大王眾天› 【唐】四層四面,如妙高山.四寶所成莊嚴殊妙。四層如次,堅手持鬘恒憍.四王天眾居止。持雙山等七金山上,亦有四王所部村邑。 *【涼】{==\[[s12](婆沙011-020.md#^utxssc)]\[[s172](婆沙151-175.md#^zygsyb)]==住須彌山側四邊水上,繞須彌山,廣萬六千由旬,有杵手天住處。* *【涼】次上萬由旬,遶須彌山,廣八千由旬,是持花鬘天所住之處。* *【涼】次上萬由旬,遶須彌山,廣四千由旬,是常放逸天所住之處。* *【涼】次上二萬由旬,繞須彌山,廣二千由旬,是四天王所住之處。* 【唐】七山四級日月等天,皆是四大王眾天攝故,欲天中此天最廣。 *【涼】有七種金山,四天王城天民村落悉在其中,此處諸天於下最多。* ^32st7g ### ‹三十三天› 【唐】從第四層級.復有四萬踰繕那至蘇迷盧頂,是三十三天住處,山頂四面各二十千,若據周圍數成八萬。 *【涼】次上四萬由旬,須彌山頂有善見城,<u>縱廣萬由旬</u>,是三十三天所住之處。* *【涼】須彌山頂縱廣幾何。答曰:<u>周匝四萬由旬</u>。}* 【唐】有餘師說:面各八十千,與下際四邊其量正等。 【唐】山頂四角各有一峯,其高廣量各有五百,有藥叉神名金剛手,於中止住守護諸天。 【唐】於山頂中有城名善見,面二千半.<u>周萬踰繕那</u>。金城量高踰繕那半,其地平坦真金所成,俱用百一雜寶嚴飾。地觸柔軟如==\[妒]==妬羅綿,躡時齊膝隨足高下。有微風起吹去萎華,引新妙華彌散其地。是天帝釋所都大城,城有千門嚴飾壯麗,門有五百青衣藥叉,勇健端嚴踰繕那量,各嚴鎧仗防守城門。 【唐】於其城中有殊勝殿,種種妙寶具足莊嚴,蔽餘天宮故號殊勝,面二百五十周千踰繕那。其城四隅有四臺觀,以金銀等四寶所成,種種莊嚴甚可愛樂。城外四面四苑莊嚴,是彼諸天共遊戲處。一眾車苑,謂此苑中隨天福力種種車現。二麁惡苑,天欲戰時隨其所須甲仗等現。三雜林苑,諸天入中所玩皆同俱生勝喜。四喜林苑,極妙欲塵殊類皆集歷觀無厭。如是四苑形皆正方,一一周千踰繕那量。中央各有一如意池,面各五十踰繕那量,八功德水盈滿其中,隨欲妙花寶舟好鳥,一一奇麗種種莊嚴。 【唐】四苑四邊有四妙地,中間去苑各二十踰繕那,地一一邊量皆二百,是諸天眾勝遊戲所,諸天於彼捔勝歡娛。 【唐】城外東北有圓生樹`[圓=園【三宮】]`,是三十三天受欲樂處,盤根深廣五踰繕那。聳幹上昇枝條傍布,高廣量等百踰繕那,舒葉開花妙香芬馥,順風熏滿百踰繕那,若逆風時猶遍五十。 【唐】城外西南角有大善法堂,三十三天常於半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此堂中詳辨人天`[辨=辯【三宮】]`,及制伏阿素洛等,如法不如法事。[s41](婆沙041-050#b1唯說三十三天) 【唐】如是等類餘處廣說。 ^6zxpwz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三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四</b>☗s134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大種蘊第五中緣納息第二之四 ## 21.世間之成·住·滅·空(續) ### ‹空居諸天› 【唐】已說成立.風水金輪.諸海山洲.地居器已。 【唐】次辨成立空居諸天.大梵天等所居宮地。 【唐】然彼宮殿: 【唐】有說:依空。 【唐】有說:空中密雲彌布如地,為彼宮殿所依。 【唐】外器世間至色究竟。上無色故,不可施設。 *【涼】{==\[[s12](婆沙011-020.md#^7t59d0)]\[s172]==離須彌山頂四萬由旬,中間如雲,有焰摩諸天依地而住。如是次第,上至善見諸天,皆依地住。從善見天上至阿迦`[膩【明】=貳【大】]`膩吒天,亦依地住。`[卷第九終【三宮】]\[卷第十雜揵度智品之五首【宋元宮】=卷第十雜犍度智品第一之五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首]`* ^4ke9ea ### ‹空居天各處之雲地量› 【唐】問:從夜摩天至色究竟,所依雲地其量如何。 【唐】有說:從夜摩至他化自在雲地皆等妙高頂量,色界雲地下狹上廣。謂初二三四靜慮地如次等彼四洲小千中千大千諸世界量。 *【涼】齊量云何。如須彌山頂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齊量,初禪地齊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齊量,第二禪地齊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齊量,第三禪地齊量亦如是;如三千大千世界齊量,第四禪地齊量亦如是。* 【唐】有餘師說:夜摩天宮雲地倍於妙高山頂,乃至他化自在天宮雲地,望前展轉相倍。初二三定如次等於小千中千大千界量,第四靜慮其量無邊。由此若依.第四靜慮.起有身見,極難除斷,以執無邊地為我故。 *【涼】復有說者,如須彌山頂齊量,焰摩諸天齊量轉大一倍,如是乃至他化自在天轉大一倍亦爾;如千世界齊量,初禪齊量亦爾;如二千世界齊量,第二禪齊量亦爾;如三千大千世界齊量,第三禪齊量亦爾;第四禪地齊量則無量無邊,是故於第四禪地起我見者,是見難斷難捨。* *【涼】復有說者,第四禪地齊量不定。若諸天子生彼禪中,則有爾許宮殿處所;若其命終,處所便滅,是故不定。* *【涼】評曰:如前說者好,彼地無量無邊。* ### ‹第四靜慮地非常住› 【唐】問:第四靜慮地若無邊,災所不及,寧非常住。 【唐】答:剎那無常,故無此失。 【唐】有說:第四靜慮地中,宮殿所依俱無常定。謂彼宮地隨彼諸天生時死時俱起沒故。 【唐】==\[評曰]==此說非理,所以者何。應無有情共器業故。由此如前所說者好。 *【涼】問曰:彼第四禪地,三災所不及,云何非是常耶。* *【涼】答曰:非常,墮諸剎那故。}* 【唐】`[諸=謂【明】]`諸器世間既成立已,最初有一極光淨天,由壽業福隨一盡故==\[[s20](婆沙011-020#b4四種死‹壽盡-福盡›)]==,從彼歿已生大梵宮;後諸有情亦從彼歿有生梵輔,有生梵眾,有生他化自在天宮,漸漸下生,乃至人趣北洲為始;次瞿陀尼,次毘提訶,後生贍部;次生鬼趣,次生傍生,後生地獄,由法爾力。若處後空彼必先住,若處先空彼必後住。若大地獄一有情生,爾時已度二十成劫,二十住劫此為最初。 ^0i1tyr 【唐】問:幾劫器世間成。幾劫有情漸住。 【唐】有說:十劫器世間成,十劫有情漸住。 【唐】有說:五劫器世間成,十五劫有情漸住。 【唐】==\[評]==如是說者:一劫器世間成,十九劫有情漸住。 【唐】問:齊幾世界俱壞俱成。 【唐】有說:齊百俱胝四大洲界。 【唐】有說:無數世界俱壞俱成。云何知然。經為量故。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我眼清淨過於人眼,見東方等無數世界,或有正壞,或壞已空,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天大雨,滴如車軸,無間無缺。」此亦如是。 ### (一) 【唐】問:何故一切世界不俱壞俱成。 【唐】答:以諸有情業不等故。謂: 【唐】有情類於此處所共業增長世界便成,共業若盡世界便壞。 【唐】又有情類於彼處所淨業若增此界便壞,淨業若減此界便成。 ### (二) 【唐】問:若諸有情於劫將壞餘半劫,在破和合僧,墮無間獄有中夭不。 【唐】若有中夭,彼業云何感一劫壽。 【唐】若不中夭,彼於劫壞寧不稽留,如《契經》言:「若處乃至一蟻卵在災便不壞。」況彼在耶。 【唐】有作是說:彼無中夭。 【唐】若爾,彼於劫壞寧不稽留,劫欲壞時業增上力,飄置餘界大地獄中。譬如王都有嘉喜事,先移極罪置邊獄中,後於王都方降恩赦。 【唐】1.有餘師說:劫欲壞時,法爾有情其心調善,於餘重罪尚能不為,況有破壞和合僧者。 【唐】2.復有說者:劫欲壞時,若造破僧無間業者,命終便墮他界獄中。法爾不生將壞處故,如說:火劫世間壞時有情上生。 ### (三) 【唐】災起時分,水劫風劫.廣說亦然。但水風災壞相有異,謂:水能浸爛,風能飄擊,所壞勢力遠近不同。 【唐】復如火劫世間成時先後時分,水風亦爾。 ## 22.小三災論 ### 一小三災 【唐】如彼大劫有大三災,如是中劫小三災現。一刀兵,二疾疫,三飢饉。 ### (一)刀兵小災 【唐】初刀兵劫將欲起時,贍部洲人極壽十歲,為非法貪染污相續,不平等愛映蔽其心,邪法縈纏瞋毒增上,相見便起猛利害心。如今獵師見野禽獸,隨手所執皆成刀杖,各逞凶狂互相殘害。七日七夜死亡略盡,贍部洲內纔餘萬人,各起慈心漸增壽量,爾時名為度刀兵劫。 ### (二)疾疫小災 【唐】次疾疫劫將欲起時,贍部洲人極壽十歲,由具如前諸過失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輒命終難可救療,都不聞有醫藥之名。時經七月七日七夜,疾疫流行死亡略盡,贍部洲內纔餘萬人,各起慈心漸增壽量,爾時名為度疾疫劫。 ### (三)飢饉小災 【唐】後飢饉劫將欲起時,贍部洲人極壽十歲,亦具如前諸過失故,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是世間久遭飢饉。 ### ‹所謂飢饉災之聚集白骨運籌› 【唐】由飢饉故便有聚集白骨運籌三種言異。 【唐】由二因故名有聚集。一人聚集,謂彼時人,由極飢羸聚集而死。 【唐】二種聚集,謂彼時人為益後人,輟其所食置於小篋,擬為種子故飢饉時名有聚集言。 【唐】有白骨亦由二因。一彼時人身形枯燥,命終未久白骨便現。 【唐】二彼時人飢饉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飲之。 【唐】有運籌言亦二因故。一由糧少傳籌食之,謂一家中從長至幼隨籌至日得少麁食。二謂以籌挑故場蘊得少穀粒多用水煎,分共飲之以濟餘命。 【唐】如是飢饉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飢饉所逼死亡略盡,贍部洲內纔餘萬人,各起慈心漸增壽量,爾時名為度飢饉劫。 ### 二、小三災之對治 【唐】此三災橫雖復難除,然有聖言說彼對治,謂: 【唐】1.若有能一日一夜持不殺戒,於未來生決定不逢刀兵災起。 【唐】2.若能以一訶梨怛鷄,起殷淨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疾疫災起。 【唐】3.若有能以一摶之食,起殷淨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飢饉災起。 ### 三、小三災於何洲而起 【唐】問:如是三災,餘洲有不。 【唐】答:無根本災,而有相似。謂瞋增盛身力羸劣,數加飢渴。此說二洲,北拘盧洲亦無相似,以無罪業而生彼故,又彼無有瞋增盛故。 ### 大種蘊第五中具見納息第三之一 # 納息3 聖者所成身語業色,及其大種之界繫分別等【具見】 ## 1.已具見諦聖者所成之身語業色為何界繫大種所造耶〖六色何大造〗 【發智】已具見諦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所成就色界繫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b>`[(〔大〕-【宮】)]`</b>。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當廣分別。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一)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契經》說:佛告苾芻:若此身中,離生喜樂滋潤遍滋潤適悅遍適悅,於此身中無有少分離生喜樂而不遍滿。 【唐】此契經中說根本地,勿謂唯此根本地中有能離法,非近分地。斷此疑故,顯近分中亦有相似能離善法。 【唐】(二)有餘師說:欲止分別論者說:「預流一來亦得根本靜慮。」彼何故作是說,依契經故。如說:「慧闕無靜慮,靜慮闕無慧。是二具足者,去涅槃不遠。」預流一來無不有慧故,彼亦有根本靜慮。為遮彼執,顯初二果未得靜慮。 ### ‹分別論所引經之會通› 【唐】問:若爾彼所引頌當云何通。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彼==\[頌文]==說正思擇名靜慮。若不爾者,外道亦得根本靜慮,豈便許彼亦有慧耶。 【唐】分別論者作是說言:許彼有慧復有何過。 【唐】(評曰)彼說不然。所以者何。具是二者便於涅槃已為不遠。非諸外道去涅槃近,以彼無有解脫法故。 【唐】(三)有說:為止譬喻者意。彼說:「諸近分地,唯有善法。」今明近分具有三種,謂善染無記。若近分地唯有善者,世尊弟子未離欲貪,依未至定起世俗道,彼隨轉律儀何地大種造。 【唐】譬喻尊者作如是言:是初靜慮大種所造。 【唐】豈不汝等說:預流一來未得靜慮。彼作是說:我遮善靜慮,非染無記。 【唐】(評曰)彼說非理。未離欲貪,尚不能起初善靜慮,況能起彼無覆無記。 【唐】是故為止他宗及顯正理,故作斯論。 ### 二、重說已具見諦與世尊弟子之意義 【唐】問:已說已具見諦,何故復言世尊弟子。 【唐】答:已具見諦者,欲差別隨信隨法行故。 【唐】世尊弟子者,欲差別諸異生故。 【唐】此是誰耶。 【唐】答:此是預流及一來果,非餘。以說未離欲染故。 ### (一)關於隨信法行不名已具見諦 【唐】問:隨信法行何故不名已具見諦。 【唐】1.有作是說:已見四諦及已害邪見者,名已具見諦。隨信隨法行非已見四諦,今正見故;非已害邪見,今正害故。由此不名已具見諦。 【唐】2.有餘師說:若相續中已除一切見倒惡行惡趣煩惱,方得名為已具見諦。隨信隨法行,今正能除.不名已除.猶成就故,由此不名已具見諦。如良田中無有一切塵雹災橫,名具足田致諸稼穡。 【唐】3.復有說者:若相續中已除四疑生四決定,爾時名已具見。隨信隨法行.今除四疑,生四決定,不名已具。 【唐】4.有說:若身中已除四闇,已起四明,已除四無智,已起四智名已具見。隨信隨法行則不如是,不名已具。 【唐】5.有說:已伏四諦洲渚,已除其中煩惱怨敵,乃名已具。隨信隨法行,今伏今除不名已具。 ### (二)有關異生不名世尊弟子 【唐】問:何故異生不名世尊弟子。 【唐】答:1.若唯順佛語不受餘教,名世尊弟子。異生或順佛語,或順邪言故,不名世尊弟子。 【唐】2.有說:諸有正聞非邪聞所伏,乃名世尊弟子,異生不爾。 【唐】3.有說:若成就四種證淨,名世尊弟子。異生無四證淨故,不名世尊弟子。 【唐】4.有說:若唯稱佛以為大師,名世尊弟子。異生或稱外道邪魔以為師故,不名世尊弟子。 【唐】5.有說:若唯歸敬三寶以為福田,名世尊弟子。諸異生類,或以邪神諸外道等以為福田,不名世尊弟子。 【唐】6.有說:若信唯佛是一切智,唯佛所說法能渡生死`[渡=度【三宮】]`,唯苾芻僧是梵行者,名世尊弟子。諸異生類與此相違,是故不名世尊弟子。 【唐】7.有說:於佛聖教其心堅牢,如天帝幢,名世尊弟子。諸異生類於佛教中,心不堅牢,猶如`[疊=㲲【三宮】]`疊絮隨風上下轉動無恒,故不名為世尊弟子。`[轉動=動轉【三宮】]` 【唐】==\[三預流一來色界繫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 【發智】已具見諦世尊弟子,未離欲染所成就色界繫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 【唐】答:色界繫==\[大種所造]==,此依種類總相而說。 【唐】若別說者,應言未至地大種所造。 【唐】1.此則遮說預流一來亦得靜慮者。意說:未離欲染故,無有未離欲染而能得靜慮者。 【唐】2.又亦遮說未至地中無無記者。意說:色界大種造故,無有未得靜慮地而能起彼大種者。 ### ‹隨世俗道身語業說› 【唐】問:何故此中但問隨世俗道身語業,非無漏耶。 【唐】答:彼造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而作斯論,但令不違法相不應責其所以。 【唐】1.有說:應具足問而不問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無漏身語業決定,不離隨世俗道身語業。若問世俗,當知已問無漏。 【唐】3.有說:無漏律儀以世俗戒為加行為門為依為安足處;若問彼加行則已問彼。`[彼=律【明】]` 【唐】4.有說:無漏戒依世俗戒得故,問世俗則問無漏。 【唐】5.有說:隨世俗道身語律儀,必與能造同其種類。今但問同類隨地差別,無漏異類是以不問。 【唐】6.有說:此隨世俗道色有異諍論。謂: 【唐】有說:是未至地大種所造。 【唐】有說:是初靜慮大種所造。 【唐】是以問之。 【唐】無漏定是欲界大種所造,是以不問。 【唐】由此等緣,唯問世俗身語業,不問無漏。 ### ‹四三界之身語業各各為何大種所造耶等多門› 【唐】(一)A.1. 【發智】生欲界入有漏四靜慮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 【唐】答:色界繫==\[大種所造]==。 【唐】此依種類總相而說。 【唐】若別說者,隨初靜慮世俗道色,即初靜慮繫大種所造;乃至隨第四靜慮世俗道色,即第四靜慮繫大種所造。 ### 2. 【發智】生欲界入無漏四靜慮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 【唐】答:欲界繫。依欲界身現在前故。 【唐】問:何故有漏所依大種,必與所造同一地繫;無漏所依隨何身起,即彼繫耶。 【唐】答:有漏律儀有縛有繫故,為同地大種所造;無漏律儀離縛離繫,然依身起故,隨何地身中現前,即彼大種所造。 【唐】有說:有漏律儀墮界墮地故,自界地大種所造。無漏律儀雖墮於地而不墮界,然依身起故,隨所依大種所造。 【唐】有說:有漏律儀為同類大種所造故,地必同。無漏律儀為異類大種所造故,隨身別,以必依身現在前故。 ^gyyjig ### (二)1. 【發智】生色界入有漏四靜慮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 【唐】答:色界繫。 【唐】此依種類總相而說。 【唐】若別說者,隨初靜慮世俗道色,即初靜慮繫大種所造;乃至隨第四靜慮世俗道色,即第四靜慮繫大種所造。 ### 2. 【發智】生色界入無漏四靜慮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 【唐】答:色界繫。 【唐】此亦依總相說。 【唐】若別說者,若生初靜慮入無漏四靜慮,彼身語業皆初靜慮大種所造。 【唐】若生第二靜慮入無漏三靜慮,彼身語業皆第二靜慮大種所造。 【唐】若生第三靜慮入無漏二靜慮,彼身語業皆第三靜慮大種所造。 【唐】若生第四靜慮入無漏第四靜慮,彼身語業第四靜慮大種所造。 ### ‹生上地下地定不現前› 【唐】此中應知生下地上地定現前,生上地下地定不現前。 【唐】問:何故爾耶。 【唐】答:1.下地定劣,上地定勝。於勝生欣尚故起,於劣生厭背故不起。 【唐】2.有說:下趣於上,上不趣下。如臣朝王,王不朝臣。 【唐】3.有說:生下地者,於上地法更有所作故起現前。 【唐】生上地者,於下地法更無所作,是故不起。如阿羅漢不起三界斷對治道,以無用故。 【唐】4.有說:加行善法由功用起。 【唐】生上地者,下地法無用,非於無用法更起功力令現在前,非如無記。 ### B.1. 【唐】問:大種隨地有五類別,幾無間滅,幾無間現前。 【唐】答:生欲界者,1.若欲界心無間,有漏初靜慮現在前,彼一類大種滅,謂欲界。二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初靜慮。 【唐】2.若有漏初靜慮無間,有漏初靜慮現在前,彼二類大種滅。二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初靜慮。 【唐】3.若有漏初靜慮無間,無漏初靜慮現在前,彼二類大種滅,謂欲界初靜慮。一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 【唐】4.若無漏初靜慮無間,無漏初靜慮現在前,彼一類大種滅。一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 【唐】5.若無漏初靜慮無間,有漏初靜慮現在前,彼一類大種滅,謂欲界。二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初靜慮。 【唐】6.若有漏初靜慮無間,欲界心現在前,彼二類大種滅,謂欲界初靜慮;一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 【唐】7.若欲界善心無間,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若無漏初靜慮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俱一類大種滅;一類大種無間現前,謂欲界。 【唐】如入出初靜慮,乃至入出第四靜慮,隨其所應皆應廣說。 【唐】如生欲界乃至生第四靜慮,隨其所應亦應廣說。 【唐】2.關於生欲界者,其身何處色界大種現在前 【唐】問:若生欲界,色界大種現在前時,何處現前。 【唐】1.有說:眉間。 【唐】2.有說:鼻端。 【唐】3.有說:心邊。 【唐】4.有說:臍邊。 【唐】5.有說:足指。 【唐】6.有作是說:隨先加行安心處所,是處現前。 【唐】7.有餘師說:欲界大種麁,色界大種細。細入麁隙,如油入沙。然根本靜慮現在前時,色界大種遍身內起。若近分定現在前時,色界大種唯心邊起。 【唐】8.有說:近分定現在前時,色界大種亦遍身起,然長養身不如根本。如有二人俱詣池浴,一在池側掬水浴身,一入池中沒身而洗。二人用水雖俱遍身,然長養身入池者勝。 ### 3.‹色界大種如何入於欲界身中› 【唐】問:欲界身中先有間隙,色界大種來入中耶。 【唐】答:不爾。未來欲界身自有二種:一唯欲界大種,二色界大種雜。 【唐】若時遇入色界定,緣彼唯欲界者便滅,色界雜者便生。故不可言:先有間隙後來住中。 ### (三)‹聖者生無色界› 【唐】1.【發智】世尊弟子,生無色界所成就無漏身語業色,何大種所造。 【唐】答:或欲界繫,或色界繫。 【唐】問:此中何故復作斯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無色界無有諸色。 【唐】或有生疑:世尊弟子生無色界,所成就無漏色非大種所造。 【唐】為除此疑故說:或欲界繫,或色界繫大種所造。 ^no91cm ### 2.‹何故言或› 【唐】問:彼所成就色,定欲色界大種所造,何故言或。 【唐】答:應決定說,而言「或」者,欲顯界無雜亂。無漏對治有雜亂,由界無雜亂故,欲界大種所造異,色界大種所造異。無有一色二界大種所造,是故說或。此即總說。然無漏色隨起依地,能造大種有五類別,謂欲界四靜慮繫大種所造。 ### 3.‹三世分別› 【唐】世尊弟子生無色界: 【唐】A.若阿羅漢,唯成就未來五地大種所造無漏色,非現在,不起故;非過去,已捨故。 【唐】B.若不還者, ==\[第一說]== 【唐】亦成就未來五地大種所造無漏色,非現在,不起故;過去不定。依五地身起有多少或全無故,由此應說: 【唐】a.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地依戒,<u>過去全無</u>。謂先依欲界四靜慮身,於第三果及第四向諸無漏道未起未滅==\[唯起有漏道證不還果.離色染]==,從彼命終生無色界。==\[[s122](婆沙111-130#^r8gii3)-1]\[s132]== 【唐】b.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過去一。謂先欲界四靜慮時隨依一身==\[有漏自地依,無漏隨生處]==,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 【唐】c.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過去二。謂先欲界四靜慮時隨依二身,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 【唐】d.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過去三。謂先欲界四靜慮時隨依三身,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 【唐】e.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過去四。謂先欲界四靜慮時隨依四身,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 【唐】f.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五,過去五。謂具依欲界四靜慮身,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得)+從【三宮】][〔無〕-【宮】]` ==\[第二說]== 【唐】有作是說: 【唐】無有學者生無色界不成就過去色。以彼先在欲色界時,於第三果或第四向,<u>必已起滅方命終故</u>。是故本論說言:「若諸學者生無色界,成就過去未來所造色。若於彼得阿羅漢果,成就未來所造色,非過去所造色。==\[[s132](婆沙131-150#^gfb94a)有成就過去所造色,亦未來所造色。謂諸聖者住胎藏中,若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諸學者生無色界]\[[s122](婆沙111-130#^r8gii3)]==」若謂不爾,本論應說:學者生無色界,有不成就過去所造色。==\[比較:<font color="red">●</font>[s156](婆沙151-175#^yde5kt)\(發智)若成就已知根…定成就:過未七者,謂意捨信等五;未三者,謂樂喜已知…(過去<font color="red">樂喜</font>容有不成)]== ==\[ #僧伽筏蘇 ]== 【唐】尊者僧伽伐蘇說曰: 【唐】或有學者生無色界,都不成就過去未來五地身中無漏業色。謂先依欲界四靜慮身,於第三果及第四向,諸無漏道未起未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s132]\[s122亦有學者.生無色界.不成就過去身無表業]\[s63僧伽筏蘇:道類智時得,由彼爾時名為住果亦住向故。]== 【唐】或有學者生無色界,成就過去未來各一。謂先欲界四靜慮時隨依一身,於第三果或第四向,諸無漏道已起已滅,從彼命終生無色界。如是成二成三成四成五,准前廣說如理應思。若生彼界得阿羅漢果,別得未來五地依戒。 【唐】==\[評曰]==此說非理,無得果時唯得無為非有為故。又與本論所說相違,如說:「聖者生無色界,成就未來所造色,非過去大種。」若如彼意,本論應說:「聖者生無色界,有不成就未來所造色。」故前所說於理為善。 ^xk54z6 ## 2.從上界下生者初得之諸根·大種其因之大種之界繫分別〖三色孰為因〗 【發智】無色界歿生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何大種為因。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復作斯論。 【唐】答:(一)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無色界都無諸色。 【唐】(二)或有生如是疑:欲色界歿生無色界,彼色或經八萬六萬四萬二萬劫斷,從彼命終生欲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無因而生。 【唐】為除彼疑,顯彼諸色非無因生,故作斯論。 ### 一 【發智】無色界歿生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何大種為因。 【唐】答:欲界繫==\[大種]==。此依種類總相而說。 【唐】若別說者,應作是說:無色界沒來生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 ### ‹諸趣› 【唐】ᅟ若生地獄還以地獄大種為因;乃至若生天趣,還以天趣大種為因。 ### ‹左右根› 【唐】ᅟ若眼根及彼大種,還以眼根所依大種為因`[(左)+眼【三宮】]`。餘根及境,類此應知。 ### ‹異熟長養› 【唐】ᅟ眼中左眼及彼大種`[〔大〕-【三宮】]`,還以左眼所依大種為因;左中異熟還以異熟為因。長養還以長養為因。如左右亦爾。餘根及境廣說亦爾。 【唐】然續生心俱起大種展轉為俱有因,於眼等為生等因。無始生死久滅大種,與今大種為同類因。 【唐】問:何故此中不問:眼等與初所得根大為因。 【唐】1.有說:此是要略之言,故不問耳。 【唐】2.有餘師說:大種通與根大為因,是以問之。眼等不與大種為因,是以不問。 【唐】3.有說:大種久滅及今並有因義,眼等但有久滅為因,是故不說。 ### 二 【發智】無色界歿生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何大種為因。 【唐】答:色界繫。 【唐】此亦依種類總說。 【唐】若別說者,應作是說:無色界歿來生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 【唐】ᅟ若生初靜慮,還以初靜慮大種為因;乃至若生第四靜慮,還以第四靜慮大種為 【唐】因。 【唐】ᅟ若眼根及彼大種,還以眼根所依大種為因;眼中左右異熟長養廣說如前, 【唐】餘根及境廣說亦爾。 【唐】然續生心俱起大種展轉為俱有因,如是等廣說如前。 ### 三 【發智】色界歿生欲界,最初所得諸根大種,何大種為因。 【唐】答:欲界繫。 【唐】此亦總說。 【唐】若差別說如前應知,餘義亦如前廣說。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四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五</b>☗s135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大種蘊第五中具見納息第三之二 ## 3.化及化事〖化九〗 【發智】生欲界作色界化--乃至廣說。 ^139wpn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義顯己義故。 【唐】如譬喻者作如是說:諸所化物皆非實有,若實有者云何名化。 【唐】大德亦言:化非實有,是修所現。如屍起作鬼呪所為。 【唐】為止如是所說意趣,顯諸化事皆是實有。 【唐】由此等緣故作斯論。 ### ‹二.化者身語業色大種所造› 【唐】第一、 【發智】生欲界作色界化發色界語,彼身語色何大種所造。 【唐】答:色界繫。 ### 第二 【發智】生色界作欲界化發欲界語,彼身語色何大種所造。 【唐】答:欲界繫。 【唐】以有漏所造色皆同分界地大種所造故。 ### 三.‹八種所化身› 【唐】然所化身差別有八,謂 【唐】生欲界作欲界化有二種:一似自身,二似他身。作色界化亦有此二。 【唐】及生色界作色界化有二種:一似自身,二似他身。作欲界化亦有此二。 【唐】是謂八。 【唐】此中,但依二種作論,謂生欲界作色界化,及生色界作欲界化.似他身者。 ### 1‹八種所化身中依二身作論之意義› 【唐】問:何故此中但依二身作論。 【唐】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而造論。但令不違法相,不應責其所以。 【唐】1.有說:唯此二身微細難見難了,是故偏說。 【唐】2.有說:唯此二身最難現前,藉多加行方能起故。 【唐】3.有說:此於世間難可信受,謂誰能作他界他身。 【唐】4.有說:此二最為希有。謂能化作異界異身,是故偏說。 ### 2變化心分類 【唐】1.諸變化心總有二種:一欲界繫,二色界繫。 【唐】2.或為五,謂欲界四靜慮繫。 【唐】3.或為十二,`[則=即【三宮】*]`則十二種能化者心。謂得初靜慮果者,乃至得第四靜慮果者,各有三種。何等為三:一異生,二有學,三無學。 【唐】復有說三:一外法異生,二內法異生,三聖者。 【唐】復有說三:謂三位得。 【唐】一離染時得,謂離下染得靜慮時。 【唐】二得果時得,謂得無學果時。 【唐】三練根時得,謂轉根作見至不動時。 【唐】4.或分十四,謂欲界繫有四,則四靜慮果。`[則=即【三宮】*]` 【唐】初靜慮繫亦有四,如欲界說。 【唐】第二靜慮繫有三,則上三靜慮果。`[*]` 【唐】第三靜慮繫有二,則上二靜慮果。`[*]` 【唐】第四靜慮繫有一,則第四靜慮果。`[*]` 【唐】以下地心羸劣故,不能於上地化。 【唐】5.或分十五,謂五地繫諸變化心,各有上中下品。 【唐】有說:得五地變化心者各有三類,謂異生等如前說。 【唐】6.或復分為四十二種,謂前十四各有上中下品。 【唐】有說:得十四種變化心者各有三類,謂異生等如前說。 ### 3化身還似欲界有情身 【唐】諸作欲界化,彼身還似欲界有情;諸作色界化,彼身還似色界有情。 【唐】問:所作化身幾處所攝。 【唐】答: 【唐】1若生欲界,a作欲界化,自身他身皆四處攝,謂色香味觸。 【唐】b作色界化,自身他身皆二處攝,謂`[(攝)+色【三】]`色觸。 【唐】2若生色界,a作色界化,自身他身皆二處攝。 【唐】b作欲界化,自身他身皆四處攝,如前說。 【唐】有說:若作他身則四處攝。若作自身唯二處攝,勿彼成就香味處故。 【唐】(評曰)如是說者,<u>雖化香味無成就失</u>。如人衣服嚴具花香,雖復在身而不成就。 ^t6cxuw ### 諸靜慮果二事勝劣 【唐】問:若生欲界,作欲界化初靜慮果,作色界化初靜慮果,如是二種,誰劣誰勝。[js27](俱舍論記疏27#^fjz99o) 【唐】答:此二運轉等無差別,然色界者.界勝故勝。 【唐】問:若生欲界,作欲界化第二靜慮果,作色界化初靜慮果,如是二種,誰劣誰勝。 【唐】答:欲界者運轉勝,以彼從欲界.乃至第二靜慮.能往還故。 【唐】色界者界勝,以色界法勝欲界故。 【唐】問:若生欲界,作欲界化初靜慮果,作色界化第二靜慮果,如是二種,誰劣誰勝。 【唐】答:色界者二事勝:一界勝,二運轉勝。 【唐】*如說生欲界作欲色界化.初第二靜慮果.相對辨勝劣,如是,生欲界作欲色界化.初第三靜慮果.初第四靜慮果.第二第三靜慮果.第二第四靜慮果.第三第四靜慮果.相對辨勝劣,准前問答如理應思。`[辨=辯【三宮】*]` 【唐】*如生欲界,如是,生初靜慮.生第二靜慮.生第三靜慮,隨其所應當思廣說。 ^x9gf3k ### 生諸地者發表往來 【唐】問:如生初靜慮者,有能發起身語表心故,令所化身作往來等種種作用;上諸靜慮無如是心,化主生彼所化,云何有往來等用。 【唐】答:1如生初靜慮,以發起表心,令化身轉作往來等用。如是生上諸靜慮,亦以<u>初靜慮</u>發起表心==\[[js27](俱舍論記疏27#^mhmlz8)空法師]==,令所化身起往來等用,如眼識等。==\[[js27](俱舍論記疏27#^cqxm7d)欲初定化所發言.此言必由自地心起]== 【唐】2有餘師說:諸所化身無往來等種種作用,但默然住,由化主力令彼似有往來等事,如帝網戲==\[因陀羅網]==,非有現有。 ^q9wctx ### 初起化事必有依託 【唐】問:化事起時,為必有依託方得現耶,為復不爾。 【唐】1.有說:化事必有依託。謂必依於木石塊等,化主方能作所化事。 【唐】2.有餘師說:若初起通者,所起化事要有所假。若通慧滿者,無所依假能起化事。 ### (四)一心作一化多化 【唐】問:為一心一化,為一心多化。 【唐】a若一心一化,經頌所說當云何通。如說: 【唐】 一化主語時 諸所化皆語 一化主若默 諸化皆默然 【唐】b若一心多化,《施設論》說復云何通。如說:「神境智證通云何加行。以何方便起神境智證通。答:彼初業者,習世俗定令極自在,極自在已起令現前。由現前故,於神境通便能引發,從彼乃能隨起一化。」起一化事.尚爾許心,況復多耶。 【唐】1.有作是說:一心一化。 【唐】問:所引經頌當云何通。 【唐】答:先以多心祈多化語,後以一心令語俱發。前多心是轉,後一心隨轉。 【唐】2.有餘師說:一心多化。 【唐】問:彼《施設論》當云何通。 【唐】答:若初起通者一心一化;若通慧滿者一心多化。 ==\[同類異類]== 【唐】問:於一心中所起化事,為必同類亦異類耶。 【唐】有說:必同類化。謂作象時不作馬等。 【唐】有說:亦異類化。謂初起通者,一心但能作一類物。若通慧滿者,一心能作象等四軍。 ### (五)有無生得化 【唐】問:已知修所成化事,為亦有生得化耶。 ==§第一說== 【唐】1.有說:無。以生得`[得+(心)【三宮】]`勢用劣故,但能轉變令似異本。 ==§第二說== 【唐】2.有說:亦有。然唯能作自身非餘。 【唐】問:若爾云何通經所說。如《契經》說:有三魔女各各化作多百女身,所謂童女產未產女中女老女,其數各百`[各=容【宮】]`。又自化身種種嚴飾,為惑媚故詣菩薩所,謂菩薩曰:可起沙門,我等今來願相適事。菩薩不受,尋令彼身作衰老形羞慚而退。 【唐】答:即依魔女異熟身上化作,前說多百女身,如拘執毛不離拘執。 ==§第三說== 【唐】3.==\[評]==如是說者:生所得心自身他身俱能化作。云何知然。 【唐】曾聞尊者鄔波毱多端身靜慮,魔為嬈弄便以花鬘冠尊者頂。 【唐】尊者出定驚怪念言:「此誰所作。」尋則知此是魔所為`[則=即【三宮】*]`,為調彼故`[*]`則以神力化作三屍,繫魔王頸;所謂死蛇死狗死人。於是魔王極懷慚恥,種種方便欲去不能。所繫三屍纏遶其頸轉急轉臭,魔既無聊倍增惶恐。為脫屍故,便陷入地更出騰空,又沒大海水中,復入蘇迷盧腹盡力擺突終不能去。魔既困弊自度力窮,漸歷六天求欲免脫既不能得。 【唐】往梵宮邊==\[未必至梵世。如[s52](婆沙051-060#^siq5lu):彼有何力能住梵世。答。梵所引故]==請大梵言:「唯願哀愍,解我頸上仙人所辱。」梵王告曰:「吾不能去,可還歸依本繫汝者。」 【唐】魔聞此已下贍部洲,五體歸誠禮尊者足,白言:「大德。唯願慈悲,赦我前愆去尊所報。」 【唐】爾時尊者鄔波毱多徐告魔言:「吾知時矣。」魔重稽首謝過求哀,請示何時為除所辱。尊者告曰:「汝能從今乃至如來聖教未滅,更不惱亂諸苾芻不。」魔曰:「唯然。當如教勅==\[敕]==,請更誨示,唯尊所為。」 【唐】尊者復言:「向為佛法然有私願,今欲請為。」魔曰:「唯命。」尊者告曰:「佛涅槃後經于百歲我身乃生,如來法身吾今已見。所未見者謂佛生身。仁今頗能為我現不。」魔曰:「此事甚易我能為之。願尊見時勿便致敬,令我獲罪。」尊者曰:「爾。」`[則=即【三宮】*]`則時為魔解去三屍。 【唐】魔王歡喜謝尊者已,便入林中即自化身作如來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光赫`[弈›奕]`過千日輪。復更化作諸苾芻眾,右舍利子左大目連,尊者阿難持鉢隨後;又與阿若多憍陳那等千二百五十人俱,如半月形從林而出。 【唐】時尊者鄔波毱多見已歡喜得未曾有,以淳淨意如斷根樹莫能自持,不覺投身禮魔雙足,魔王悚懼尋滅化身。 【唐】由此故知生所得慧,亦能化作自身他身。 ^piz1et 【唐】問:則彼尊者鄔波毱多,於`[化=他【三】]`化事中所得自在過俱胝倍勝彼魔王,尊者何緣不自化作,而苦求請魔王作耶。 【唐】答:1.於修所成尊者自在,於生得化不及魔王。欲試魔王生得化力,是故請彼化作佛身。 【唐】2.有說:修所得化尊者自得不生希有。生所得化尊者不得生希有心,欲寄魔王觀生得化,是故求彼令作佛身。 【唐】3.有說:尊者深心敬佛,若自化作恐敬心不勝,是以令魔作之。 【唐】4.有說:尊者少欲,若自化作恐天人等謂已==\[己]==是佛極加敬養,般涅槃後諸天世人供養悲哀同佛滅度,是以但請魔作。 【唐】問:修得生得二種變化,云何差別。 【唐】答:所化無別。但修得者淨速圓妙,非生所得。 【唐】有說:生得心化唯依自界身,修得心化通依自他界身。 ### 6涅槃留化事 【唐】問:有留化事不。 【唐】若有者,佛何故般涅槃時不留化身,令於滅後住持說法,饒益有情。 【唐】若無者,何故尊者大迦葉波已般涅槃留身久住。 【唐】曾聞尊者大迦葉波入王舍城最後乞食,食已未久登雞足山。山有三峯如仰雞足,尊者入中結跏趺坐`[跏=加【三宮】]`,作誠言曰:「願我此身并納鉢杖久住不壞,乃至經於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慈氏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時施作佛事。」發此願已<u>尋般涅槃</u>,時彼三峯便合成一,掩蔽尊者儼然而住。及慈氏佛出現世時,將無量人天至此山上,告諸眾曰:「汝等欲見釋迦牟尼佛杜多功德弟子眾中,第一大弟子迦葉波不。」舉眾咸曰:「我等欲見。」慈氏如來則以右手撫雞足山頂,應時峯坼還為三分。時迦葉波<u>將納鉢杖</u>,<u>從中而出</u>.<u>上昇虛空</u>,無量天人<u>覩斯神變</u>,歎未曾有,其心調柔,慈氏世尊如應說法皆得見諦。 【唐】若無留化,如此之事云何有耶。 ==[佛本行集經](T03n0190_佛本行集經2#作大利益):將命終時.入於山間,以神通力.住持此身.起如此願…遂捨身命.入無餘涅槃。彼涅槃後。二山還合。…爾時彌勒…見大迦葉比丘舍利.不散不壞.唯著僧伽梨…== ==<b>增壹阿含經</b>(<b>彌勒下生經</b>):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要須彌勒出現世間。…== ==<b>彌勒大成佛經</b>:爾時梵王持天香油灌摩訶迦葉頂,油灌身已.擊大揵椎.吹大法蠡。摩訶迦葉即**從滅盡定覺**……摩訶迦葉踊身虛空作十八變…入般涅槃…迦葉骨身…== ==<b>大智度論</b>:我今日入**無餘涅槃**……令我身不壞,彌勒成佛,我是骨身還出,以此因緣度眾生。…長老摩訶迦葉骨身,著僧伽梨而出,禮彌勒足;上昇虛空,現變如前(一身現無量身…),即於空中滅身**而般涅槃**。== ^zpye0r ==§第一說== 【唐】1.有說:有留化事。 ==\[[s150](婆沙131-150#^kmu3kx) 不分死前死後]== 【唐】問:若爾。世尊何故不留化身至涅槃後住持說法。 【唐】答:所應作者已究竟故。謂佛所應度皆已度訖,所未度者聖弟子度之。 ==§第二說== 【唐】2.有說:無留化事。 【唐】問:若爾迦葉波事云何得有。 【唐】答:a諸<u>信敬天神</u>所任持故。`[任=住【三宮】]` 【唐】b有說:迦葉波爾時未般涅槃,慈氏佛時方取滅度。 【唐】==\[評]==此不應理,寧可說無,不說彼默然多時虛住。 【唐】3.==\[評]==如是說者,有留化事,是故大迦葉波已入涅槃。 ### (七)身下出水身上出火 【唐】問:經說:「一時作雙示導`[導=道【三宮】]`。謂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此為一心,為二心作。若一心作,云何一心有相違二果;若二心作,云何一時有二心俱起。 【唐】1.有說:一心所作。 【唐】問:云何一心有相違二果。 【唐】答:先以二心別祈水火,後住一心令其俱發。前二心是轉,後一心隨轉。 【唐】2.有說:二心所作。 【唐】問:云何一時有二心俱起。 【唐】答:由勝定力水火二心速疾迴轉,似俱時發。如物㩌子==\[Dravya Mallaputra達臘婆末羅子/沓婆摩羅子/陀婆比丘Dabba]==,左手放光,右手隨言分僧臥具。若時發表.無容放光,若時放光.無容發表,由勝定力,光表二心速疾迴轉,似俱時發,水火二心應知亦爾。 ### 7語俱不俱 ==\[施設論,一心發於二語:]== ==\[據語異同,或據化主化人別發總發等]== #### 語不俱非佛--發異語時 【唐】施設論說:「佛於一時化作化佛,身真金色相好莊嚴,世尊語時化身亦語,化身語時世尊亦語。弟子一時作化弟子,剃除鬚髮著僧伽胝,弟子語時所化便默,所化語時弟子便默。」所以者何。==\[[智論](T25n1509_大智度論2#^8cn326):如聲聞法,化人說法化主不說,化主說法化人不說。佛則不爾,化人化主俱能說法。[智論](T25n1509_大智度論1#^bis0rt).一時無二心…]== 【唐】佛於心定俱得自在,入出速疾不捨所緣,發自語已便發化語,發化語已復發自語,以極速故.似俱時發。 【唐】弟子心定非極自在,入出遲緩數捨所緣,發自語已發於化語,化語起時自語已滅;發化語已復發自語,自語起時化語已滅,非極速故覺知前後。 【唐】問:諸大聲聞亦能如是,世尊於此有何不共。 【唐】答:a.佛以一心能發二語,謂自及化。自語已化則語`[則=即【三宮】*]`,化語已自則語,極迅速故.非俱謂俱。==\[光:言一心發,謂一相續心。]== 【唐】b.聲聞一心亦發二語,謂自及化。自語滅已化乃語,化語`[語=說【三宮】]`滅已自乃語,非極迅速故.非俱覺非俱。 【唐】c.又佛世尊於諸智境皆得自在,非諸聲聞,故佛此中亦有不共。 #### 語必俱非佛--發同語時 【唐】<u>彼復翻說</u>:「佛於一時化作化佛,身真金色相好莊嚴,世尊語時.所化便默,所化語時.世尊便默。弟子一時作化弟子,剃除鬚髮著僧伽胝,弟子語時所化亦語,所化語時弟子亦語。」==\[[施設論](T26n1538_施設論#^4cpoux) 義足經([a](T04n0198_佛說義足經#^x5xr69) [b](T04n0198_佛說義足經#^1h7aq5)) [DA](長含#^p600vf).[04](agamdm#^da04) [js27](俱舍論記疏27#^ul8m2u)]== 【唐】問:諸大聲聞亦能如是,世尊於此有何不共。 【唐】答:a.佛於心定俱得自在,入出速疾不捨所緣,能以一心發於二語,謂自及化。於中欲令語者便語,不令語者便默。 【唐】b.聲聞心定非極自在,入出遲緩數捨所緣,雖能一心發於二語,謂自及化。然於其中欲令一語第二亦語,欲令一默第二亦默,不能令其一默一語。 【唐】c.又佛世尊於諸智境皆得自在,非諸聲聞,故佛此中亦有不共。 ### (八)佛之神足 【唐】《契經》中說:佛告阿難:「我之神力,能以<u>意所成身</u>,倏爾至於梵世==\[[施設論](T26n1538_施設論#^7ior5b)]==。」阿難白佛:「何其劣哉。此事聲聞亦能,世尊何足自歎。謂所化作名意所成身,聲聞亦能以此至於梵世,佛若爾者有何不共。世尊頗能<u>離神通力</u>,以麁大種父母生身,於倏忽間至梵世不。」世尊告曰:「此我亦能。」阿難復言:「此事實難,願說譬喻令我信解。」佛言:「諦聽。如世間鐵,或餅或團置炎鑪中`[鑪=罏【明】]`,漸輕漸軟漸調漸淨,隨意所為。如是如來身隨心轉,繫心於身作輕軟等想,身<u>隨心力</u>成輕軟等事。由能繫心相續勢力,令所繫身運轉隨意。」==\[[施設論](T26n1538_施設論#^4fn5xe)]== 【唐】此中1.有說:佛盡智時得欲界無覆無記未曾得心心所法==\[[本義11](本義抄6-15#11-20).三藏云.威儀無記心也]==,由此勢力不入靜慮<u>不起神通</u>,纔發心時則能舉身至色究竟,何況梵世。 【唐】2.有作是說:世尊爾時起緣風心,令身<u>輕</u>舉`[轉=輕【三宮】]`。 【唐】3.有餘師說:起緣空心,能令佛身所往無礙。 【唐】4.有言:佛意則說此身名意所成,由隨意力成輕軟等運轉事,故離定通力能運此身至梵世,故與聲聞別。 【唐】5.有言:佛說意所成身,`[則=即【三宮】*]`則所化身.不假定通能至梵世,與聲聞別。 【唐】6.有言:佛說<u>由意勢通</u>令所化身速至梵世,此捷疾力二乘等無,故佛依此自顯殊勝。 ^age47x ### (九)【得而不斷】 【唐】問:頗有變化心,一剎那頃斷而不得,得而不斷,俱不俱耶。 【唐】答:有。謂離欲染最後無間道時,於變化心有此四句。 【唐】(一)斷而不得者,謂欲界繫上三靜慮果。 【唐】(二)得而不斷者,謂初靜慮繫初靜慮果。 【唐】(三)亦斷亦得者,謂欲界繫初靜慮果。 【唐】(四)不斷不得者,謂初靜慮繫上三靜慮果,第二靜慮繫上三靜慮果,第三靜慮繫上二靜慮果,第四靜慮繫第四靜慮果。 【唐】如離欲界染最後無間道作四句。如是離初靜慮染最後無間道,乃至離第三靜慮染最後無間道,隨其所應各有四句。 ### ‹三化言有無大種及所造色心等› 【唐】(一)==\[化言有無大種及所造色等]== 【發智】化當言有大種,無大種耶。==\[[施設論](T26n1538_施設論#^nnxwkd)]== 【唐】答:當言有大種,無有現色離大種故。 【發智】化當言有所造色,無所造色耶。 【唐】答:當言有所造色。 【唐】化有二種:一修得,二生得。 【唐】修得化,若欲界繫四處攝,若色界繫二處攝。 【唐】生得化,若欲界繫九處攝,若色界繫七處攝。 【唐】由如是法成化身故。 ^bzy9i0 (二)==\[化者有心,無心及誰心所轉]== ~~【發】化當言有心,無心耶。~~ ~~【發】答:當言無心。~~ 【唐】然化有二種:一修得.此無心,二生得.此有心。此中說修得化,非心依故。==\[[明眼鈔](明眼鈔0#27-27) [施設論](T26n1538_施設論#^8pkr80)]== 【唐】又有二種:一作他身.此無心,二作自身.此有心。此中說他身化,非心依故。若變化他有情身者,如自身說。 ^5pjhrv ~~【發】化當言誰心所轉耶。~~ ~~【發】答:當言化主。~~ 【唐】由化主心令有表故。==\[[施設論](T26n1538_施設論#^41v964)]== 【唐】然修得化.由化主心轉,若生得化.由自心轉。此中說修得化。 【唐】又作他身.由化主心轉,若作自身.由自心轉。此中說他身化。 ### (三)化者有滅不滅 【唐】問:諸化皆滅耶。==\[[施設論](T26n1538_施設論#^yo74aw)]== 【唐】答:修得化滅,生得化有滅不滅,謂:天龍藥叉等自身化時,有異色等起,此於後時異色等滅,而自身在。 【唐】又作他身者滅,作自身者有滅不滅。 【唐】若變化他有情身者,如自身說。 ### (四)化者所食誰腹中消 【唐】問:諸化所食,誰腹中消。==\[[施設論](T26n1538_施設論#^rqwjg5)]== 【唐】答:此若化主所須所宜食者,即化主腹中消。 【唐】若非化主所須所宜食者,如草木等聚置一處。 【唐】若化他有情令飲食者,隨化主意有消不消。 ### (五)‹化身出煙焰等› 【唐】問:化身由何出煙焰等。==\[[施設論](T26n1538_施設論#^9tt03r)]== 【唐】答:由化主力。謂諸化主欲於是處起煙起焰,起煙焰峯,起煙焰舍,`[則=即【三宮】*]`則於是處煙焰等起。 ### (六)‹化身有燒不燒身依等› 【唐】問:由何化身.有燒者.有不燒者。復以何故,有燒身不燒衣,燒衣不燒身,俱不俱耶。 【唐】答:由化主力。謂諸化者隨意所欲,或燒不燒。==\[[施設論](T26n1538_施設論#^jzzo3s)]== 【唐】如《契經》說:尊者達臘婆末羅子==\[Dravya Mallaputra]==,以神通力上昇虛空,火界焚身無餘灰燼。 【唐】問:彼尊者火焚身時,為涅槃前,為涅槃後。 【唐】答:a.諸說有留化者[s135](婆沙131-150#6涅槃留化事),彼說涅槃後火起焚身。謂彼獲得心定自在,將取滅度神力昇空於虛空中,化作床座及種種薪,便以願力入火界定,纔發火已則般涅槃。由此焚身令無灰燼。 【唐】b.諸說無留化者,彼說命未盡火起焚身。謂彼獲得心定自在,將欲滅度神力昇空入火等持,令身漸死隨無根處火起焚之,乃至最後唯有心命依處,如極細毛端許,乃入涅槃火亦隨滅。餘毛端量所不燒者,由細難知,謂無灰燼。 ## 4.中有之七種門分別〖中有七〗 ### 次明中有之意義 【發智】中有。當言有大種,無大種耶。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次化明中有。 【唐】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1.有說:化與中有俱是微細難可了知。 【唐】2.有餘師說:此二俱是意所成身。 【唐】3.有說:此二多諸誹謗,謂ᅟ譬喻者說:化非實。 【唐】ᅟ分別論者:撥無中有。 【唐】前明化是實有,今明中有非無,以是故次化明中有。 【發智】中有當言有大種無大種耶。 【唐】答:當言有大種。無有現色離大種故。 【發智】中有當言有所造色無所造色耶。 【唐】答:當言有所造色。 【唐】欲界九處攝,色界七處攝。由如是法成彼身故。 【發智】中有當言有心無心耶。 【唐】答:當言有心。 【發智】中有當言誰心所轉耶。 【唐】答:當言自心。由自心力.起表業故。 【唐】中有義如‹結蘊›廣說。 ## 5.世・劫〖世劫心三分〗 【發智】世名何法。 【唐】答:此增語所顯行。 ### 論起因由==\[世為增語所顯行]==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自宗故。謂: 【唐】譬喻者分別論師執世與行其體各別,行體無常,世體是常。諸無常行.行常世時,如諸器中.果等轉易,又如人等.歷入諸舍。 【唐】為遮彼執,顯三世體`[則=即【三宮】*]`則是諸行,行無常故.世亦無常。 【唐】由是等緣故作斯論,==\[此中]==三世義亦如‹結蘊›廣說。 ### 二‹劫為半月月時年› 【發智】劫名何法。 【唐】答:此增語所顯半月月時年。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釋經故。如《契經》說:有一苾芻來詣佛所,頂禮雙足却住一面。白世尊言:佛恒說劫,此為何量。佛言:苾芻。劫量長遠非百千等歲數可知。苾芻復言:有譬喻不。世尊言:有,今為汝說。如近城邑有全段石山,縱廣高量各踰繕那。迦尸==\[國]==細縷百年一拂,山已磨滅,此劫未終。苾芻當知,汝等長夜經此劫數無量百千,在於地獄傍生鬼趣及人天中,受諸劇苦生死輪轉未有盡期,何得安然不求解脫。 【唐】彼經則是此論所依經,雖說劫未分別劫體是何。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唐】==\[劫只言半月等,而不說剎那等之意]== 【唐】問:何故但說半月月時年為劫,不說剎那臘縛牟呼栗多晝夜以為劫耶。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1.有說:此中舉麁攝細。謂剎那等細,半月月等麁,若說麁當知已說細。由積細時為麁時故。 【唐】2.有說:此中舉近攝遠。謂劫近為半月等所成,半月等復為剎那等成,故說近時亦已說遠。 ### (一)劫體之意義 【唐】劫體是何。 【唐】a.有說:是色處。 【唐】云何知然。 【唐】如《施設論》說:劫初時人身光恒照,以貪味故光滅闇生。於是東方有日輪起,光明輝朗同於昔照。見已喜曰:天光來來。以天光來故名為晝。須臾未幾日輪西沒,闇起如先。見已歎言:天光沒沒。以天光沒故名為夜。 【唐】由此證知劫體是色,劫體皆積晝夜成故。 【唐】b.==\[評]==如是說者:晝夜等位無不皆是五蘊生滅,以此成劫,劫體亦然。然劫既通三界時分,故用五蘊四蘊為性。 ### (二)劫之名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何故名劫。劫是何義。 【唐】答:1.分別時分故名為劫,謂: 【唐】分別剎那臘縛牟呼栗多時分以成晝夜。 【唐】分別晝夜時分以成半月月時年。 【唐】分別半月等時分以成於劫。 【唐】以劫是分別時分中極故得總名。 【唐】2.聲論者言:分別位故說名為劫。所以者何。劫是分別有為行中究竟位故。 ### (三)三種劫 【唐】劫有三種:一中間劫,二成壞劫,三大劫。 ### 1‹中間減增增減三劫與成壞大劫之關係› 【唐】中間劫復有三種:一減劫,二增劫,三增減劫。 【唐】減者,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歲。 【唐】增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 【唐】增減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復從八萬歲減至十歲。 【唐】此中,一減一增十八增減有二十中間劫,經二十中劫世間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此合名成劫。經二十中劫世間壞,二十中劫壞已空,此合名壞劫。總八十中劫合名大劫。成已住中,二十中劫,初一唯減,後一唯增,中間十八亦增亦減。 ### 2‹減增增減劫中何劫最長› 【唐】問:此三誰最久。 【唐】1.有說:減劫最久,增劫為中,增減最促。謂: 【唐】身有光時,所經時久,非身光滅,乃至于今。 【唐】食地味時,所經時久,非地味滅,乃至于今。 【唐】食地餅時,所經時久,非地餅盡,乃至于今。 【唐】食林藤時,所經時久,非從彼盡,乃至于今。 【唐】食自然稻時,所經時久,非從彼盡,乃至于今。 【唐】故此減劫時最為久。 【唐】2.==\[評]==如是說者:初減後增中間十八,此二十劫其量皆等。唯於減時佛出于世,於唯增時輪王出世,於增減時獨覺出世。 ### (四)‹欲天得知晝夜› 【唐】問:《施設論》說:「人中四洲,由日月輪.以辨晝夜。」欲天晝夜云何得知。 【唐】答:因相故知。謂: 【唐】`[彼=從【三宮】]`彼天上若時鉢特摩花合==\[紅蓮花]==,殟鉢羅花開==\[青蓮花]==,眾鳥希鳴,涼風疾起,少欣遊戲,多樂睡眠,當知爾時說名為夜。 【唐】若時殟鉢羅花合,鉢特摩花開;眾鳥和鳴,微風徐起;多欣遊戲,少欲睡眠,當知爾時說名為晝。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五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六</b>☗s136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大種蘊第五中具見納息第三之三 ## 6.心起住滅分 【發智】`[((問)+心【三宮】)]`心起住滅分名何法。 【唐】答:此增語所顯剎那.臘縛.牟呼栗多。 【唐】問:此應半月等前說。所以者何。由剎那等積成晝夜,晝夜積成半月月等,半月月等積成劫故。 【唐】何故前說麁後說細耶。 【唐】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1.有作是說:阿毘達磨應以相求不以先後,但不違法相隨說無失。[s01](婆沙001-010#^9bcm8y) 【唐】2.有餘師說:此作論中先說麁後說細,令諸學者漸次入故。 【唐】此中,起分謂生,住分謂老,滅分謂無常。 ^l41srk ## 7.有為法三分齊·色名時極少 【唐】有為法有三分齊,謂時色名。 【唐】時之極少,謂一剎那。 【唐】色之極少,謂一極微。 【唐】名之極少,謂依一字。 【唐】積此以為漸多分齊。 【唐】名分齊,如「雜蘊」說。 ### 時分齊 #### 剎那量 【唐】問:彼剎那量云何可知。 【唐】1.有作是言:《施設論》說:「如中年女緝績毳時`[績=積【三宮】]`,抖擻細毛不長不短,齊此說為怛剎那量。」彼不欲說毳縷短長,但說毳毛從指間出,隨所出量是怛剎那。 【唐】問:前問剎那,何緣乃引《施設論》說怛剎那量。 【唐】答:此中舉麁以顯於細,以細難知不可顯故。謂百二十剎那成一怛剎那。 【唐】六十怛剎那成一臘縛,此有七千二百剎那。$=120*60$ 【唐】三十臘縛成一牟呼栗多,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剎那。$=120*60*30$ 【唐】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晝夜,此有少二十不滿六十五百.千剎那[s39](婆沙031-040.md#^if0cll)。$120*60*30*30=64,80,000=(6500-20)*1000$ $(錯:6499980=6,500,000-20)$ 【唐】此五蘊身一晝一夜,經於爾所生滅無常。 【唐】2.有說:此麁,非剎那量。如我義者,如壯士彈指頃經六十四剎那。 【唐】3.有說:不然。如我義者,如二壯夫掣斷眾多迦尸細縷,隨爾所縷斷經爾所剎那。 【唐】4.有說:不然。如我義者,如二壯夫執挽眾多迦尸細縷,有一壯士以至那國百練剛刀捷疾而斷,隨爾所縷斷.經爾所剎那。 【唐】5.有說:猶麁,非剎那量。實剎那量,世尊不說。云何知然。 【唐】如《契經》說:「有一苾芻來詣佛所,頂禮雙足却住一面,白世尊言:壽行云何速疾生滅。佛言:我能宣說汝不能知。苾芻言:頗有譬喻能顯示不。佛言:有,今為汝說。譬如四善射夫各執弓箭,相背攢立欲射四方。有一捷夫來語之曰:汝等今可一時放箭,我能遍接俱令不墮。於意云何,此捷疾不。苾芻白佛:甚疾。世尊。佛言:彼人捷疾不及地行藥叉,地行捷疾不及空行藥叉,空行捷疾不及四大王眾天,彼天捷疾不及日月輪,二輪捷疾不及堅行天子,此是導引日月輪車者。此等諸天展轉捷疾,壽行生滅.捷疾於彼,剎那流轉無有暫停。」 【唐】由此故知,世尊不說實剎那量。[s39](婆沙031-040.md#^fo5d8m) 【唐】==\[[SA](雜含642-1362#1257).[1257](agamas#^sa1257) :有四士夫手執強弓…命行無常迅速如是……[AA](增壹31-52#43.1).[43.1](agamaa#^aa43z1) :可以步盡世界不耶…猶如有四男子善於射術……另見[雜心論](心論雜心1#^e20glo)。[s180](婆沙176-200#^qm6ftl) 心速疾迴轉 ]== 【唐】問:何故世尊不為他說實剎那量。答:無有有情堪能知故。 【唐】問:豈舍利子亦不知耶。答:彼雖能知.而於彼無用,是故不說。佛不空說法故。 #### 晝夜時分增減 【唐】一歲有十二月,晝夜增減略為二時,由減及增各六月故。然晝與夜增減相違,雖各二時,而無四位。 【唐】晝夜增減各一臘縛,月則各一牟呼栗多==\[須臾]==,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晝夜。於中晝夜多少四類不同,增位極長不過十八,減位極短唯有十二。晝夜停位各有十五。 【唐】謂羯栗底迦月(kārttika迦剌底迦)白半第八日,晝夜各十五牟呼栗多。從此以後晝減夜增各一臘縛。==(春分3月20~22日--公曆)== 【唐】至末伽始羅月(mārgaśira)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牟呼栗多,晝十四。 【唐】至報沙月(pauśa)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七晝十三。 【唐】至磨伽月(māgha磨祛)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八晝十二。從此以後夜減晝增各一臘縛。==(冬至12月21~23日)== 【唐】至頗勒窶那月(phālguna颇勒窶拏)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七晝十三。 【唐】至制怛羅月(caitra制呾邏)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晝十四。 【唐】至吠舍佉月(vaiśākha)白半第八日,晝夜各十五。從此以後夜減晝增各一臘縛。==(秋分9月22~24日)== 【唐】至誓瑟搋月(jyaiṣṭha逝瑟吒)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四晝十六。 【唐】至阿沙荼月(āṣāḍha頞沙荼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三晝十七。`[茶=荼【三宮】]` 【唐】至室羅筏拏月(śrāvaṇa)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二晝十八。從此以後晝減夜增各一臘縛。<font color="#c0c0c0">(<font color="#00B050">夏至</font>6月21~22日)</font> 【唐】至婆達羅鉢陀月(bhādrapada)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三晝十七。 【唐】至阿濕縛庾闍月(āśvayuja頞濕縛庾闍)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四晝十六。 【唐】如是復至羯栗底迦月(kārttika)白半第八日,晝夜停等,是名略說時之分齊。 【表格】[月序](附表03#月序) ==二十八宿名稱對照表== <w:tbl> </w:tbl> ==二十七宿十二宮圖== <w:tbl> </w:tbl> ### 色分齊 #### 極微量 【唐】問:彼極微量復云何知。 【唐】答:應知極微是最細色,不可斷截破壞貫穿,不可取捨乘履摶掣,非長非短,非方非圓,非正不正,非高非下。無有細分不可分析,不可覩見,不可聽聞,不可嗅甞==\[嘗]==,不可摩觸。故說極微,是最細色。 【唐】此1.七極微成一微塵(aṇu),是眼眼識所取色中最微細者。此唯三種眼見,一天眼,二轉輪王眼,三住後有菩薩眼。==\[「七極微成一細色。」]== 【唐】2.七微塵成一銅塵==\[金塵]==。有說:此七成一水塵。 【唐】3.七銅塵成一水塵。有說:此七成一銅塵。 【唐】4.七水塵成一兔毫塵。有說:七銅塵成一兔毫塵。 【唐】5.七兔毫塵成一羊毛塵,6.七羊毛塵成一牛毛塵,7.七牛毛塵成一向遊塵,8.七向遊塵成一蟣,9.七蟣成一虱,10.七虱成一穬麥,11.七穬麥成指一節,12.二十四指節成一肘==\[一尺六寸或一尺八寸]==,13.四肘為一弓,去村五百弓,名阿練若處,從此已去名邊遠處。14.`[則=即【三宮】下同]`即五百弓成摩揭陀國一俱盧舍,成北方半俱盧舍。所以者何。摩揭陀國其地平正,去村雖近而不聞聲。北方高下遠猶聲及,是故北方俱盧舍大,15.八俱盧舍成一踰繕那。 ==\[《佛本行集經》:凡七微塵成一窓塵,合七窓塵成一兔塵,合七兔塵成一羊塵,合七羊塵成一牛塵,合七牛塵成於一蟣,合於七蟣成於一虱,合於七虱成一芥子,合七芥子成一大麥,合七大麥成一指節。== ==\[累七指節成於半尺,合兩半尺成於一尺,二尺一肘,== ==\[四肘一弓,五弓一杖,其二十杖名為一息,其八十息名拘盧奢。八拘盧奢名一由旬。== ==\[於此眾中有誰能知,幾許微塵成一由旬(依隋數計得[三=二【三】]三百八十四里一百三[千=十【三】]千步)?…其一由旬,微塵多少,漸漸積滿一阿芻婆,如是更復一那由他,更復二十億那由他百千,復六十億百千,復三十二億,復五百千,復一百千。如是等數,微塵多少,總計足滿此一由旬。如是次第,展轉而數由旬大小。此閻浮提,縱廣正等,七千由旬;西瞿耶尼,八千由旬;東弗婆提,九千由旬;北欝單越,十千由旬。]==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謂七極微成一微塵,此七成<u>銅塵</u>,此七成<u>水塵</u>,此七成兔毛塵,此七成羊毛塵,此七成牛毛塵,此七成隙遊塵,此七成蟣,此七成虱,此七成<u>穬</u>麥,此七成一指,二十四指成一肘,三肘半成一人,四肘成一弓,五百弓為一拘盧舍,八拘盧舍為一踰繕那。]==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謂七極微成一微塵,此七成<u>水塵</u>,此七成<u>金塵</u>,此七成兔毛塵,此七成羊毛塵,此七成牛毛塵,此七成隙遊塵,此七成蟣,此七成虱,此七成<u>𪍿</u>麥,此七成一指,二十四指成一肘,四肘成一弓,五百弓為一拘盧舍,齊此名為阿蘭若處。]== #### 有情身量 【唐】贍部洲人身長三肘半。或有過者,毘提訶人身長八肘,瞿陀尼人身長十六肘,俱盧洲人身長三十二肘。 【唐】(六欲天)四大王眾天身長俱盧舍四分之一,三十三天身長半俱盧舍,天帝釋身長`[〔一〕-【三宮】]`一俱盧舍==\[三千二百尺]==,夜摩天身長俱盧舍四分之三,覩史多天身長俱盧舍,樂變化天身長俱盧舍及俱盧舍四分之一,他化自在天身長俱盧舍半。 【唐】(初禪)梵眾天身長半踰繕那,梵輔天身長一踰繕那==\[二萬五千六百尺]==,大梵天身長一踰繕那半。 【唐】(第二禪)少光天身長二踰繕那,無量光天身長四踰繕那,極光淨天身長八踰繕那。 【唐】(第三禪)少淨天身長十六踰繕那,無量淨天身長三十二踰繕那,遍淨天身長六十四踰繕那。 【唐】(第四禪)無雲天身長百二十五踰繕那,福生天身長二百五十踰繕那,廣果天身長五百踰繕那,無想天身亦爾; 【唐】(五淨居天)無煩天身長千踰繕那,無熱天身長二千踰繕那,善現天身長四千踰繕那,善見天身長八千踰繕那,阿迦膩瑟搋天身長十六千踰繕那。 【唐】如是名為色之分齊。 ## 四緣〖緣〗 【發智】頗有法四緣生耶。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說緣無實者,意顯諸緣性皆是實有,故作斯論。 【唐】從緣生法有三種:一色,二心心所法,三心不相應行。 【唐】色復有三,謂:善染污無覆無記。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亦爾。 ### 四緣作用時位-與果 #### (一)‹色› 【唐】此中, 【唐】1.善色.及異熟所不攝無覆無記色生時,一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一緣者增上,一少分者因緣.則同類因。 【唐】則此滅時一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一緣者增上,一少分者因緣.則俱有因。 【唐】2.染污色生時,一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一緣者增上,一少分者因緣.則同類因遍行因。 【唐】則此滅時一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一緣者增上,一少分者因緣.則俱有因。 【唐】3.異熟色生時一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一緣者增上,一少分者因緣.則同類因異熟因。 【唐】則此滅時一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一緣者增上,一少分者因緣.則俱有因。 #### (二)‹心心所法› 【唐】1. 善心心所法.及異熟所不攝無覆無記心心所法生時,二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二緣者增上等無間,一少分者因緣.則同類因。 【唐】則此滅時,二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二緣者增上所緣,一少分者因緣.則俱有因相應因。 【唐】2.染污心心所法生時,二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二緣者增上等無間,一少分者因緣.則同類因遍行因。 【唐】則此滅時,二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二緣者增上所緣,一少分者因緣.則俱有因相應因。 【唐】3.異熟心心所法生時,二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二緣者增上等無間,一少分者因緣.則同類因異熟因。 【唐】則此滅時,二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二緣者增上所緣,一少分者因緣.則俱有因相應因。 #### (三)‹心不相應行› 【唐】1.善心不相應行中,無想等至滅盡等至生時,二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二緣者增上等無間,一少分者因緣.則同類因。 【唐】則此滅時,一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一緣者增上,一少分者因緣.則俱有因。 【唐】2.餘善.及異熟所不攝無覆無記心不相應行生時,一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一緣者增上,一少分者因緣.則同類因。 【唐】則此滅時,一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一緣者增上,一少分者因緣.則俱有因。 【唐】3.染污心不相應行生時,一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一緣者增上,一少分者因緣.則同類因遍行因。 【唐】則此滅時,一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一緣者增上,一少分者因緣.則俱有因。 【唐】4.異熟心不相應行生時,一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一緣者增上,一少分者因緣.則同類因異熟因。 【唐】則此滅時,一緣一少分,於此有作用。一緣者增上,一少分者因緣.則俱有因。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 法從緣生 ==\[法依四緣生]== 【發智】頗有法四緣生耶。 【唐】答:有。謂一切心心所法。 【唐】問:此法生時但由二緣半,於此有作用。云何乃說四緣生耶。 【唐】答:生位滅位合說四緣,起未已滅總名生故。 【唐】問:生時滅時各二緣半,若合說者應有五緣。何故說四。 【唐】答:依種類說不過四故。謂一緣==\[等無間緣]==唯於生時作用,一緣==\[所緣緣]==唯於滅時作用,二緣==\[因緣增上緣]==通於二時作用故合說四。 ==\[法依三緣生]== 【發智】頗有法三緣生耶。 【唐】答:有。謂無想等至滅盡等至。 【唐】問:此法生時但由二緣半,於此有作用,云何乃說三緣生耶。 【唐】答:生位滅位合說三緣,起未已滅總名生故。 【唐】問:此於生時有二緣半,滅時有一緣半,若合說者應有四緣,何故說三。 【唐】答:依種類說不過三故。謂一緣唯於生時作用,二緣==\[增上因緣]==通於二時作用故合說三。 ==\[法依二緣生]== 【發智】頗有法二緣生耶。 【唐】答:有。謂除無想滅盡等至,諸餘心不相應行及一切色。`[切=劣【宋】]` 【唐】問:此法生時但由一緣半,於此有作用,云何乃說二緣生耶。 【唐】答:生位滅位合說二緣,起未已滅總名生故。 【唐】問:此於生時有一緣半,滅時有一緣半應有三緣,何故說二。 【唐】答:依種類說不過二故。謂二緣俱,於生時滅時有作用故。 ==\[無一緣生法]== 【發智】頗有法一緣生耶。 【唐】答:無。 【唐】所以者何。`[諸=謂【三宮】]`諸有為法性羸劣故,不自依故。依止他故,無作用故,不自在故。彼有為法最極少者,謂一剎那一極微法。生位滅位除其自體,餘一切法為增上緣。於滅位中生等為彼俱有因故,說為因緣。由此定無一緣生者。 ### 餘分別 #### 四緣攝諸法 【唐】此中,◎因緣攝一切有為法;等無間緣攝過去現在,除阿羅漢最後心聚餘心心所法;所緣緣增上緣,攝一切法。 【唐】◎又因緣攝五蘊,等無間緣攝無色四蘊少分,所緣緣增上緣攝五蘊及非蘊。 【唐】◎又因緣攝三世,等無間緣攝二世少分,所緣緣增上緣攝三世及非世。 #### 四緣勝劣 【唐】問:如是四緣,誰勝.誰劣。 【唐】1.有說:因緣勝餘劣,以因增長有生滅故。 【唐】2.有說:等無間緣勝餘劣,以能開闢聖道門故。 【唐】3.有說:所緣緣勝餘劣,諸心心所所依仗故。 【唐】4.有說:增上緣勝餘劣,諸法生滅皆不障故。 【唐】5.==\[評]==如是說者,皆勝皆劣,功能差別故。 [所緣四諦,誰為親勝] 【唐】問:諦與忍智為所緣緣,於與三乘誰為親勝。 【唐】答:無偏親勝.如豆聚等,但由忍智上中下故,施設所緣有三差別。如三力士射堅洛叉(lakṣa),摩訶諾健那.中而不破,鉢羅塞建提.破而不度,那羅延箭.破已直度.更穿餘物。非彼洛叉有堅軟異,但由射者勢力不同,故說洛叉亦有差別。 #### (四) 【唐】問:何緣闕故便般涅槃。 【唐】1.有說:因緣流轉生死由因緣力,因緣斷故生死則斷。 【唐】2.有說:等無間緣,以阿羅漢後心不續便涅槃故。 【唐】3.有說:所緣緣,以諸爾焰不起,此後心心所法便涅槃故。 【唐】4.有說:增上緣,以阿羅漢最後心,後無不障礙便斷絕故。 【唐】5.==\[評]==如是說者,四緣闕故而般涅槃。以涅槃時,四緣攝法於彼相續皆無作用,便般涅槃。 ## 9.因相應法·因不相應法之四句〖因緣各四〗 【發智】云何因相應法。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相應法體是實有]== 【唐】答:欲止愚於相應法者,執相應法體非實有,顯相應法體是實有,故作斯論。 ### 二‹一因相應法乃至六因相應法› 【唐】 (一)一因作論 【唐】於此義中有作是說:此中但依一因作論,謂相應因。由此中說相應言故。 【唐】依彼意趣釋此文者。 ### 1因相應法 【發智】云何因相應法。 【唐】答:一切心心所法。 【唐】此是相應因自體法與相應因自體法相應,故名因相應。 ### 2因不相應法 【發智】云何因不相應法。 【唐】答: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問:色等既非相應因,自體如何乃說因不相應。 【唐】答:色等雖非相應因自體,而與相應因自體不相應,故說為因不相應,斯有何失。 ### 3因相應因不相應法 【發智】云何因相應因不相應法。 【唐】答:則心心所法少分因相應,少分因不相應。 【唐】少分因相應者,謂自於他;少分因不相應者,謂自於自。 ### 4‹非因相應非因不相應法› 【發智】云何非因相應非因不相應法。 【唐】答:則心心所法少分非因相應,少分非因不相應。 【唐】少分非因相應者,謂自於自。少分非因不相應者,謂自於他。 ### (二)二因乃至六因之諸說 【唐】1.有說:此中依二因作論,謂相應因俱有因。由此二因恒與彼法不相離故。 【唐】2.有說:此中依三因作論,謂相應因俱有因同類因。由此三因通三性故。 【唐】3.有說:此中依四因作論,除同類因遍行因。由此四因通三世故。 【唐】4.有說:此中依五因作論,除能作因。以通無為.非親勝故。 【唐】5.有說:此中依六因作論。由此所說因言總故。 ### ‹相應法能作幾自體› 【唐】然相應法或有具作六因自體,或有但作五因自體,或有但作四因自體。 ### ‹相應法中作六因自體› 【唐】何等具作六因自體。謂不善遍行心心所法。 ### ‹相應法中作五因自體› 【唐】何等但作五因自體。謂不善非遍行心心所法,若有覆無記遍行心心所法,若善有漏心心所法。 ### ‹相應法中作四因自體› 【唐】何等但作四因自體。謂有覆無記非遍行心心所法,若無覆無記心心所法,若無漏心心所法。 ### ‹三同前一因至六因之略釋› 【唐】依彼==\[等]==意趣釋此文者。 【唐】云何因相應法。 【唐】答:一切心心所法,謂: 【唐】六因自體法,與六因自體法相應。 【唐】五因自體法,與五因自體法相應。 【唐】四因自體法,與四因自體法相應故,名因相應。 ### ‹因不相應法等› 【唐】後三問答,准前應知。 ## 10.緣有緣法·緣無緣法之四句 【發智】云何緣有緣法。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論由:顯所緣緣體是實有]==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愚於所緣緣性,執所緣緣非實有法者,意顯所緣緣體是實有,故作斯論。 ### 1.‹緣有緣法› 【發智】云何緣有緣法。 【唐】答:若意識并相應法,緣心心所法。 【唐】由有所緣法為此所緣故,說此為緣有緣法。如明眼者見明眼人,彼明眼人復有所見,緣有緣法應知亦爾。 ### 2.‹緣無緣法› 【發智】云何緣無緣法。 【唐】答:五識身并相應法==\[緣色]==。若意識并相應法,緣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由無所緣法為此所緣故,說此為緣無緣法。如明眼者見生盲人,彼生盲人更無所 【唐】見,緣無緣法應知亦爾。 ### 3.‹緣有緣緣無緣法› 【發智】云何緣有緣緣無緣法。 【唐】答:若意識并相應法,緣心心所法及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由有所緣==\[法]==無所緣法為此所緣故,說此為緣有緣,緣無緣法。如明眼者見明 【唐】眼人及生盲人,彼明眼人復有所見,彼生盲人更無所見,緣有緣緣無緣法應知亦 【唐】爾。 【唐】有餘謂:此第三句義。則合初二更無異體。 【唐】(評曰)此不應理。與本論(【發智】)相違故。如本論說:緣有緣法是有為緣 【唐】隨眠隨增,緣無緣法是一切隨眠隨增,緣有緣緣無緣法是有為緣隨眠隨增,非緣 【唐】有緣非緣無緣法,是有漏緣隨眠隨增。然有意識并相應法,一剎那頃總緣有緣 【唐】及無緣法。是故如前所說者好。 ### 4.‹非緣有緣非緣無緣法› 【發智】云何非緣有緣非緣無緣法。 【唐】答: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由此法不緣有所緣無所緣法故,說此為非緣有緣非緣無緣法。如生盲人都無所見,此亦如是。 ### (27.p704.b5) ## 11.內無色想觀外色之觀法〖無色〗 【發智】如世尊說:內無色想觀外色--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論由:內無色想觀外色等]==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內無色想觀外色。」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色。乃至廣說。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之觀法› 【發智】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色耶。 ### ‹第一種觀法› 【唐】答:謂有苾芻起如是勝解:今我此身將死,已死將上輿,已上輿將往塚間,已往塚間將置地,已置地將為種種蟲食,已為種種蟲食。彼於最後不見內身,唯見外蟲,是名內無色想觀外色。 【唐】謂彼由先多勝解力不見身相,但見違逆損害內身外諸蟲相。 ### ‹第二種觀法› 【發智】復有苾芻起如是勝解:今我此身將死,已死將上輿,已上輿將往塚間,已往塚間將置薪𧂐,已置薪𧂐將為火焚,已為火焚。彼於最後不見內身.唯見外火,是名內無色想觀外色。 【唐】謂彼由先多勝解力不見身相,但見違逆損害內身外諸火相。 ### ‹第三種觀法› 【發智】復有苾芻起如是勝解:今我此身,甚為虛偽,如雪或雪摶;如沙糖或沙糖摶;如生熟酥或生熟酥摶<b>`[(酥=蘇【宋元宮】*)]`</b>。將為火炙,已為火炙將融銷,已融銷。彼於最後不見內身唯見外火,是名內無色想觀外色。 【唐】謂彼由先多勝解力不見身相,但見違逆損害內身外諸火相。 ### ‹觀法依行者地棫而有差異› 【唐】此中,如雪或雪摶者,謂北方諸瑜伽師。如沙糖或沙糖摶者,謂南方諸瑜伽師。如生熟酥或生熟酥摶者,謂一切處諸瑜伽師。`[酥=蘇【宋元宮】*]` 【唐】三==\[內無色想觀外有色,一覺不作二解之差別]== 【唐】問:若時作內無色想則時觀外色耶,為爾時但觀外色不作內無色想耶。設爾何過。若時作內無色想則時觀外色者,云何一覺不作二解差別解耶。如是一覺便成多體。 【唐】若爾時但觀外色不作內無色想者,此文所說內無色想觀外色,復云何通。 【唐】答:應說:爾時但觀外色,不作內無色想。 【唐】問:若爾,此文所說內無色想觀外色當云何通。 ### ‹無內無色想觀外色有之諸說›(一覺不作二解) 【唐】答:1.依瑜伽師意樂而說。謂觀行者有如是意樂,「我當內無色想觀外色」隨彼而說。然於爾時唯觀外色。 【唐】2.有說:依彼先時分別行相,故作是說。謂瑜伽師先起如是分別行相,「我當如是如是作內無色想觀外色觀,及修觀時唯觀外色。」 【唐】3.有說:此文依修加行成滿時說。謂內無色想者,說此善根加行時;觀外色者,說此善根成滿時,非於一時有二種解。 【唐】4.有說:此文依義至說。謂若內無色想義至觀外色,若觀外色義至內無色想,非於一覺有二種解。 【唐】5.有說:內無色想者說所依,觀外色者說所緣,非於所緣俱起二解。 ### ‹說觀內無色想觀外色共一覺觀及其評破›(一覺作二解) 【唐】6.有餘師說:若時作內無色想,則時亦觀外色。 【唐】問:若爾,云何一覺不作二解差別解耶。 【唐】答:雖作二解而不相違,故無有失。 【唐】(評曰)此不應理,有無二相互相違故。是故如前==\[五]==所說者好。 ## 12.除色想觀〖除色想〗 【發智】如世尊說:有除色想--乃至廣說。 【唐】一論由:==\[除色想]== 【唐】問:何故復作此論。 【唐】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有說:為欲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中說除色想而不廣辯,今欲辯之故作斯論。 ### 第一說除色想觀法 【發智】云何除色想耶。 【唐】答:謂有苾芻起如是勝解:今我此身將死,已死.將上輿,已上輿.將往塚間,已往塚間.將置地,已置地.將為種種蟲食,已為種種蟲食.此種種蟲將散,已散。彼於最後不見自身.亦不見蟲,是名除色想。 【唐】謂彼由先多勝解力不見身相,亦復不見違害內身外諸蟲相。 ### 第二說除色想觀法 【發智】復有苾芻起如是勝解:今我此身將死,已死將上輿。已上輿將往塚間,已往塚間將置薪𧂐,已置薪𧂐將為火焚,已為火焚,此焚屍火將滅,已滅。彼於最後不見自身亦不見火,是名除色想。 【唐】謂彼由先多勝解力不見身相,亦復不見違害內身外諸火相。 ### 第三說除色想觀法 【發智】復有苾芻起如是勝解:今我此身甚為虛偽,如雪或雪摶;如沙糖或沙糖摶;如生熟酥或生熟酥摶<b>`[(酥=蘇【宋元宮】*)]`</b>。將為火炙,已為火炙.將融銷,已融銷,此能銷火.將滅,已滅。彼於最後不見自身亦不見火,是名除色想。 【唐】謂彼由先多勝解力不見身相,亦復不見違害內身外諸火相。如雪摶等三種譬喻隨方差別,如前應知。 ### 二觀法經過內容與行者經驗之關係 【唐】問:彼瑜伽師何處曾見如是諸相而今觀耶。 【唐】答:由彼曾與同梵行者作瞻病人,曾見苾芻大種乖適,斷諸飲食`[飲=餘【三宮】]`呻吟苦痛,雖加醫藥轉復增劇,乃至漸困暴汗交流喘息奔急須臾命盡。為縛床輿安置其屍,同學悲酸送至葬所。 【唐】ð若所至處薪難得者,便置坑中悒然捨去。後日重往見彼屍骸,已為狐狼鵄梟鵰鷲烏鵲餓狗之所噉食,須臾遠觀骨肉都盡,倐==\[倏]==忽四散其處寂然。若處柴薪易可得者,便`[積=𧂐【元明】]`積薪木安置其屍,以火焚之俄頃皆盡,須臾火滅寂無所有。 【唐】ð彼瑜伽師善取如是種種相已,疾還所住洗足敷座,結跏趺坐調直身心,令無熱惱遠離諸蓋,有所堪能憶念先時所取諸相,以勝解力想見己身,次第有前所見眾相。 【唐】若不曾作瞻養病人,彼於一時見雪摶等漸次為火之所銷融,乃至後時都無所見,取是相已,以勝解力想見己身,次第有前所見眾相。 【唐】由此緣故諸瑜伽師,於其自身起斯勝解。 ### 三‹全除色想觀之分位分別› 【唐】問:如是觀察分位不同,於諸觀門何等所攝。 【唐】答:1.是除色想及此加行,并此加行加行所攝。謂: 【唐】不見身不見蟲火,此最後位除色想攝。 【唐】若不見身而見蟲火,是除色想加行所攝。 【唐】若猶見身亦見蟲火,是此加行加行所攝。 【唐】2.有作是說:是除色想及第二初解脫所攝。謂: 【唐】不見身不見蟲火,是除色想。 【唐】若不見身而見蟲火,是第二解脫。 【唐】若猶見身亦見蟲火,是初解脫。 【唐】3.有餘師說:顯三善根。謂: 【唐】不見身不見蟲火,此顯上品。 【唐】若不見身而見蟲火,此顯中品。 【唐】若猶見身亦見蟲火,此顯下品。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六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七</b>☗s137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大種蘊第五中具見納息第三之四 ## 13.除色想之雜無雜論 ### ‹除色想之自體› 【唐】問:此除色想,自體云何。 【唐】答:慧為自體。 【唐】若爾,何故以「想」為名。 【唐】◎由此聚中,想用增故,如持息念身等念住,本性生念,宿住隨念,皆慧為體,以念為名,念用增故,彼亦如是。 ### 除色想之名義 【唐】已說自體,應釋其名。`[釋其名此以何=說因緣何因緣【三宮】]`此以何故.名除色想。由此能遣諸積集色令不現前,名除色想。 ### 除色想諸門分別17門 ##### c1-4界地.所依.行相 【唐】01界者,色界。 【唐】02地者,第四靜慮。 【唐】03所依者,依欲界身。 【唐】04行相者,不明了行相。 ^seudy9 ##### c5-6所緣.念住 【唐】05所緣者,緣欲界。 【唐】問:此緣欲界何法。 【唐】答:◎有說:即緣𧂐坑等處。 【唐】◎有說:即緣彼處空界。 【唐】◎==\[評]==如是說者:即緣所除所有諸色。 【唐】◎於中有說:唯緣所除自身諸色。 【唐】06念住者,身念住。 ##### c7-9智.三摩地.根相應 【唐】07智者,世俗智。 【唐】08等持者,非等持俱。 【唐】09根者,捨根相應。 ##### c10-12世性界繫 【唐】10世者,通三世。 【唐】==\[緣世者,]==過去緣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可生者緣未來,不生者緣三世。 【唐】11善不善無記者,是善。 【唐】==\[緣善不善無記者,]==緣三種。 【唐】◎有說:唯緣無記。 【唐】12三界繫不繫者,是色界繫。 【唐】==\[緣三界繫不繫者,]==緣欲界繫。 ##### c13-17學斷名義.自他相續.得 【唐】13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非學非無學。 【唐】==\[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緣非學非無學。 【唐】14見所斷修所斷不斷者,是修所斷。 【唐】==\[緣見所斷修所斷不斷者,]==緣修所斷。 【唐】15緣自身他身非身者, 【唐】◎有說:唯緣自身。 【唐】◎有說:緣自他身。 【唐】◎有說:通緣三種。 【唐】16緣名緣義者,唯緣義。 【唐】17加行得離染得者,是加行得,非離染得。 【唐】已離第四靜慮染者,若不加行求此想時,終不能起令現前故。 【唐】◎有說:佛離染得,離有頂染時得故,餘加行得。 【唐】◎有說:餘亦離染得,而加行現前,佛不加行,獨覺下加行,聲聞或中或上。 ##### c1起處依身 【唐】起處者,在欲界,非色無色界;在人三洲,非北洲。 【唐】問:此誰所起。 【唐】答: 【唐】1有說:唯聖者,非異生。 【唐】2有說:異生亦起。異生有二種:一內法異生,二外法異生。內法者能起,非外法。以外法異生,長夜執我怖畏無我,不樂遣除內所依色故。 【唐】已說此想自性等門,復應顯示有雜無雜。 【發智】問:諸無除色想,皆未離色染耶。 【唐】答:諸未離色染,皆無除色想;有無除色想,非未離色染,謂已離色染而未入彼定。 【唐】問:諸有除色想,皆已離色染耶。 【唐】答:1諸有除色想,皆已離色染;有已離色染,非有除色想,謂已離色染,而未入彼定。 【唐】所以者何。前說彼定,唯加行得,非離染得故,雖已離第四靜慮染,若不加行求此定時,終不能起令現前故。 【唐】2有說:此定雖離染得,而獨覺等要起加行方令現前。 【唐】3==\[評曰:]==此依現前有無作論,故作是說。 【唐】問:除色想言,有多處說:謂此處說, 【唐】«雜蘊»亦言:「入無色定除去色想。」 【唐】《波羅衍拏》(pārāyaṇa)亦作是說「諸有除色想,能除一切身,於內外法中,無有不見者。」 【唐】《眾義品》中亦作是說「於想有想非即離,亦非無想非除想,如是平等除色想,無有染著彼因緣。」 【唐】如是諸說,義有何異。 【唐】答: 【唐】1此說能遣諸積集色令不現前,名除色想; 【唐】《波羅衍拏》《眾義品》說「斷色界愛,名除色想。」 【唐】«雜蘊»中說「不緣下地流轉諸色,名除色想。」 【唐】2有說:「此除色想在第四靜慮; 【唐】《波羅衍拏》《眾義品》說「除色想者在七地,謂未至中間四靜慮空無邊處近分。」; 【唐】«雜蘊»所說「除色想者亦在七地,謂四無色上三近分。」」 【唐】3有說:「此除色想是身念住; 【唐】《波羅衍拏》《眾義品》說「除色想者是法念住。」; 【唐】«雜蘊»所說「除色想者通四念住。」」 【唐】4有說:此除色想是不共,餘三是共。 【唐】5有說:«雜蘊»所說是共,餘三不共。 【唐】是名諸說異義。 ### ## 14.四識住七識住九有情居〖互攝四七九〗 【發智】四識住七識住,為四攝七,七攝四耶。乃至廣說。 ### ‹四識住和七識住›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四識住.七識住.九有情居」而不廣分別,亦不明攝,今欲廣解,并顯相攝,故作斯論。 ### ◎四識住 【唐】四識住者,如《契經》說:一色隨識住,二受隨識住,三想隨識住,四行隨識住。 【唐】1色隨識住者,謂色有漏,隨順於取,有情數攝; 2行隨識住,亦爾。 【唐】3受隨識住者,謂受有漏,隨順於取; 4想隨識住,亦爾。 【唐】有餘師說:色隨識住者,謂色有漏,隨順於取,有情數非有情數攝;行隨識住,亦爾。受想隨識住,如前說。 【唐】問:有情數蘊,說為識住,此事可爾。非有情數蘊,云何名識住。 【唐】答:有多種識住,謂相應識住、俱有識住、所依識住、所緣識住、所行識住。非有情數蘊,是識所緣,故名識住。 ♂pStl"b"♀§[名識住的因緣] 【唐】已說自性,應說因緣。 【唐】==\[問]==何因緣故,說名識住。 【唐】答: 【唐】1識於此中住.等住近住,故名識住。如馬等所住,名馬等住。 【唐】2有說:此中,憙所潤識.增長廣大,故名識住。 【唐】3有說:此中,愛所潤識.攝受不離,故名識住。 【唐】4有說:此中,諸有漏識隨順取識.生起執著安住增長,故名識住。 ♂pStl"b"♀§[無漏法不立識住的原因] 【唐】問:何故無漏法不立識住。 【唐】答: 【唐】1諸無漏法無識住相故。 【唐】復次,若法能增益有,能攝受有,能住持有,立為識住。諸無漏法能損減有,能違害有,能破壞有,故非識住。 【唐】復次,若法乃至是身見事,乃至墮苦集諦,立為識住。諸無漏法乃至非身見事,乃至不墮苦集諦,故非識住。 【唐】2有說:若法,憙所潤識,於中增長廣大,立為識住。諸無漏法與此相違,故非識住。 【唐】3有說:若法,愛所潤識,於中攝受不離,立為識住。諸無漏法則不如是,故非識住。 【唐】4有說:若法,諸有漏識、隨順取識,於中生起執著安住增長,立為識住。諸無漏法與此相違,故非識住。 ♂pStl"b"♀§[為識故立識住] 【唐】問:何故識非識住。 【唐】答: 【唐】1為識故立識住,如為王故立王座。如王座,王床王路亦爾。如王非路.路非王,是王所行.故名王路;如是識非住.住非識,是識所止.故名識住。是故識非識住。 【唐】2有說:若法,識所乘御──如象馬船,人所乘御──彼法立識住非識;乘御於識,故識非識住。 【唐】復次,若法,與識俱生俱住俱滅,於識有用,立為識住;識於識不爾。 【唐】3有說:識住法爾.與識俱在現在,是識所住;非識與識得有此事。 ♂pStl"b"♀§他識不立識住 【唐】問:自識他識俱在現在,何不展轉立識住耶。 【唐】答: 【唐】1自識於自識非識住故,於他識亦非,無異相故。 【唐】復次,於自識親尚非識住,況於踈遠。 【唐】2有說:若法與識,三和合生、互有作用,立為識住。非識與識,三和合生、互有作用,故非識住。 ♂pStl"b"♀§自分諸蘊--同分識.於中止住 【唐】由自分識(同分心)於中住故,自分諸蘊.得識住名。 【唐】謂欲界蘊,欲界識所住;色界蘊,色界識所住;無色界蘊,無色界識所住;初靜慮蘊,初靜慮識所住;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蘊,非想非非想識所住。 【唐】問:生欲界起色無色界無漏心現在前,現在二蘊(受想).是識住不。 【唐】答:應言是識住。 【唐】問:無同分識.於中止住,云何名識住。 【唐】答:得識住相故。謂同分識.餘緣故不生,非此不能生,故亦名識住。 【唐】如泉池側,置象馬魚`[魚=牛【明】]`師子等口.以為注道,水不行時.非此為障,水若行者.為作所依。雖水不行.亦名注道,彼亦如是。 ### ◎七識住 【唐】==\[中-大因經:有七識住及二處…]\[长-眾集經:復有七法,謂七識住…如來說九正法,所謂九眾生居…]\[增:39我今當說七神止處。…彼云何名為七神識住處…46所謂七神識止處…]== ♂pStl"b"♀§[第一識住] 【唐】七識住者,如《契經》說: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識住。 【唐】有色者,謂彼有情有色可了,有色身,有色界處蘊,有色施設,故名有色。 【唐】有情者,謂諦義勝義.有情不可得,非實有體。然於界處蘊中.假想施設.說為有情,`[㮈=捺【三宮】]`㮈落(nara),意生(manuja),儒童(māṇava),養者(poṣa),補特伽羅(pudgala),命者(jīva),生者(jantu),故名有情。 【唐】身異者,謂彼有情有種種身,種種顯形狀貌差別,故名身異。 【唐】想異者,謂彼有情,有樂想苦想不苦樂想,故名想異。 【唐】如人一分天者,人.則一切人;一分天.謂<u>欲界天</u>。`[則=即【三宮】*]` 【唐】是第一識住者,第一`[*]`則次第中最初數;識住謂彼所繫色受想行識。釋識住義,已如前說。 ♂pStl"b"♀§[第二識住] 【唐】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眾天,謂彼初起是第二識住。 【唐】有色等,如前說。 【唐】想一者,謂彼有情染想無異。 【唐】如梵眾天者,此顯梵世諸天。 【唐】謂彼初起者,謂彼初生`[同+(是)【三宮】]`同起染想,後便想異。 【唐】是第二識住者,第二准前,識住如前說。 ♂pStl"b"♀§[第三識住] 【唐】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是第三識住。 【唐】有色等,如前說。 【唐】身一者,謂彼有情有一類身,一類顯形狀貌無別。 【唐】想異者,謂彼有情有樂想不苦不樂想,由彼諸天厭根本地喜根已,起近分地捨根現前,厭近分地捨根已,起根本地喜根現前。如富貴人,厭欲樂已欣住法樂,厭法樂已欣住欲樂。 【唐】如極光淨天者,此顯第二靜慮諸天。 ♂pStl"b"♀§[第四識住] 【唐】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識住。 【唐】有色等,如前說。 【唐】想一者,謂彼有情有無覆無記,無差別想。 【唐】如遍淨天者,此顯第三靜慮諸天。 ♂pStl"b"♀§[第五識住] 【唐】無色有情一切色想皆超越故,諸有對想皆隱沒故==\[依有對根諸所生想,唯緣有對為境界故]==,於別異想不作意故,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隨空無邊處天,是第五識住。==\[無色眾生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處,==`[是+(無量)【三】*,無量空處成就遊~]`==是空處成就遊…]== ♂pStl"b"♀§[第六識住] 【唐】無色有情一切空無邊處皆超越故,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隨識無邊處天,是第六識住。 ♂pStl"b"♀§[第七識住] 【唐】無色有情一切識無邊處皆超越故,入無少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隨無所有處天,是第七識住。 【唐】此中, 【唐】諸無色者,謂彼有情,無色可了,無有色身,無色界處蘊,無色施設,故名無色。 【唐】有情等,如前說。 【唐】一切空無邊處皆超越等,如餘處說。 【唐】識住者,謂彼所繫受想行識。 【唐】問:何故初靜慮有異身非上地。 【唐】答: 【唐】1以初靜慮立王臣眾有差別故,謂大梵王與諸梵輔及諸梵眾數數集會,於中種種顯形狀貌衣服語言,各有差別;上地不爾。 【唐】2有說:「初靜慮受上中下無別異業異熟,故身有異;上地不爾。」 【唐】3有說:初靜慮受有尋伺業異熟,故身有異;上地不爾。 【唐】4有說:初靜慮受表無表業異熟,故身有異;上地不爾。 【唐】5有說:初靜慮受四識身相應業異熟,故身有異;上地不爾。 【唐】6有說:初靜慮受三受相應業異熟,故身有異;上地不爾。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初靜慮身異,上地身一。 【唐】※又初靜慮,由染污想,說為想一; 【唐】第二靜慮,由善想,說為想異; 【唐】第三靜慮,由無覆無記異熟想,說為想一。 ♂pStl"b"♀[餘不立識住] 【唐】問:何故惡趣、第四靜慮、非想非非想處,皆不立識住耶。 【唐】答: 【唐】1有作是說:彼亦應立在識住中,而不立者,是有餘說。 【唐】2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是世尊要略而說,然惡趣等攝在此中。謂諸惡趣當知攝在初識住中,第四靜慮攝次三中,非想非非想處攝後三中。所以者何。以界同故。 【唐】3有說:若處有二種識多分可得,立為識住:一愛所攝受識,二見所攝受識。惡趣及非想非非想處,愛所攝受識多分不可得。第四靜慮,見所攝受識多分不可得,故非識住。 【唐】4有說:若處有三種識多分可得,立為識住:一見所斷識,二修所斷識,三不斷識。惡趣非想非非想處,不斷識俱不可得。第四靜慮,見所斷識多分不可得,故非識住。 【唐】問:豈不第四靜慮異生,皆有見所斷識可得耶。 【唐】答:雖有,而於彼地非多分可得,五淨居天全無有故。 【唐】問:人欲界天.不斷識亦不可得,應非識住。 【唐】答:可得有二:一自性可得,二所依可得。人欲界天不斷識,雖非自性可得,而所依可得,故立識住。 【唐】問:豈不非想非非想處不斷識,亦所依可得耶,生彼有得阿羅漢故。 【唐】答:雖有而非多分,以生彼中.暫起聖道.取無學果已,乃至涅槃不現前故。 【唐】5有說:若處有六種識多分可得,立為識住,謂見苦所斷識,乃至修所斷識及不斷識。惡趣非想非非想處不斷識,俱不可得。第四靜慮前四所斷識,多分不可得,故非識住。問答分別,如前應知。 【唐】6有說:若處識所樂住,立為識住。諸惡趣中苦所逼故,識不樂住。第四靜慮樂遷動故,識不安住,謂諸異生或樂入無色,或樂入無想,或樂令識滅`[〔或樂令識滅〕-【三宮】]`;若諸聖者或樂入無色,或樂入淨居,或樂入無餘`[無餘=涅槃【三宮】]`。非想非非想處極寂靜故,心微劣故,識不樂住。 【唐】7有說:若處無壞識法而可得者`[〔而可得者〕-【三宮】]`,立為識住。諸惡趣中,有極苦受。第四靜慮,有無想定,無想異熟。非想非非想處,有滅盡定,能壞識法,故非識住。 【唐】8有說:若處由二事故,發起殊勝異分諸識.令現在前,立為識住:一由定故,二由生故。 【唐】a惡趣非想非非想處,二事俱無。第四靜慮,雖有定故,而無生故。==\[[s42](婆沙041-050#^8x0bc4) 欲界人天]== 【唐】b有言:惡趣二事俱無。第四靜慮雖有定故,而無生故==\[無想無識]==。非想非非想處雖有生故==\[九有情居]==,而無定故。 ^5285cz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惡趣等非識住。 ♀[七中有識.四中無] 【唐】問:何故四識住中「識非識住」,七識住中「識是識住。」 【唐】答:由別因故立四識住,由別因故立七識住。謂 【唐】※若有法,識所乘御,與識俱行親近和合,立四識住;識望於識,無如是事,故不立在四識住中。 【唐】※若法與識為因為果.展轉相資,立七識住;識望於識,有如是事,是故立在七識住中。==\[zs22由所化者.稟性不同.故說七四識住差別…]== ### ◎九有情居 ==\[第一至第四有情居]== 【唐】九有情居者,如《契經》說:「 【唐】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第一有情居。 【唐】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眾天,是第二有情居。 【唐】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是第三有情居。 【唐】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有情居。」 【唐】有色等,如前說。 【唐】有情居者,謂彼所繫色受想行識。 【唐】又是有情所居所住所止生處,故名有情居。 ==§[第五有情居]== 【唐】有色有情無想無別想,如無想有情天,是第五有情居。 【唐】有色等,如前說。 【唐】無想者,彼處長時想等滅故,則由此義名無想有情天。 ==§[第六有情居]== 【唐】無色有情一切色想皆超越故,諸有對想皆隱沒故,於別異想不作意故,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如隨空無邊處天,是第六有情居。 ==§[第七有情居]== 【唐】無色有情一切空無邊處皆超越故,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如隨識無邊處天,是第七有情居。 ==§[第八有情居]== 【唐】無色有情一切識無邊處皆超越故,入無少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如隨無所有處天,是第八有情居。 ==§[第九有情居]== 【唐】無色有情一切無所有處皆超越故,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如隨非想非非想處天,是第九有情居。 【唐】無色等,如前說。 【唐】一切無所有處皆超越等,如餘處說。 【唐】問:何緣惡趣及無想所不攝廣果天等,非有情居。 【唐】答: 【唐】1有作是說:彼亦應立為有情居,而不立者,是有餘說。 【唐】2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是世尊要略而說,然惡趣等攝在此中,謂諸惡趣當知攝在初有情居,無想所不攝廣果天等,當知攝在第五有情居。所以者何。以地同故。 【唐】3有說:「若處(1)餘樂來居,(2)已居其中不樂遷動,是處可立為有情居。諸惡趣中二俱不然,但由業力令往令住,若隨意欲剎那不住,故不建立。第四靜慮除無想天,餘雖樂來而好遷動,如邊城邑人不樂居。謂彼異生或樂無色,或樂無想;若諸聖者或樂淨居,`[或趣=或樂無色或樂入【三宮】]`或趣涅槃。如國邊城恒為盜賊隣敵侵故,貴族生財樂轉餘處,雖留少分以充鎮守。有諸商人來求資貨, 【唐】鎮人謂曰:「此處多災無以相瞻`[瞻=贍【三宮】]`。」 【唐】商旅咸曰:「此非城邑。」 【唐】如是無想所不攝天,惑業所驅恒樂遷動,故不說彼為有情居。」 ## 15.四識住七識住和九有情居之相攝論 ♂pStl"b"♀§[四識住和七識住之雜無雜論] 【唐】已分別三種自性,今當說雜無雜相。`[當+(顯)【三宮】]` 【發智】問:四識住七識住,為四攝七,七攝四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四非七,謂地獄傍生鬼界廣果.色受想行,及非想非非想處.受想行。 【唐】(2)有七非四,謂人欲界天梵眾.極光淨遍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心。 【唐】(3)有亦四亦七,謂人欲界天梵眾.極光淨遍淨.色受想行,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受想行。 【唐】(4)有非四非七,謂地獄傍生鬼界廣果.非想非非想處心。 【唐】此中所以,如前廣說。 ♂pStl"b"♀§[四識住和九有情居之雜無雜論] 【發智】問:四識住九有情居,為四攝九,九攝四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四非九,謂地獄傍生鬼界.無想天所不攝廣果.色受想行。 【唐】(2)有九非四,謂人欲界天梵眾.極光淨遍淨.無想天.四無色心。 【唐】(3)有亦四亦九,謂人欲界天梵眾.極光淨遍淨.無想天.色受想行,及四無色.受想行。 【唐】(4)有非四非九,謂地獄傍生鬼界.無想天所不攝廣果心。 【唐】此中所以,亦如前說。 ♂pStl"b"♀§[七識住和九有情居之雜無雜論] 【發智】問:七識住九有情居,為七攝九,九攝七耶。 【唐】答:九攝七,非七攝九。 【唐】何所不攝。 【唐】答:二處,謂無想天處及非想非非想處。 【唐】此中所以,亦如前說。 ==\[說無想天及有頂天為處]== 【唐】問:世尊何故於無想天及有頂天多說為處。[s74](婆沙071-080#無想有情處和非想非非想處) 【唐】答: 【唐】1有諸外道執此二處以為解脫,佛為遮彼,說為生處。 【唐】2有說:外道執此二處為最寂靜,佛說為處。明是喧動而非寂靜。是界趣生流轉處故。 【唐】3有說:外道執此二處是真解脫永無退還,故佛說彼是退還處,非真解脫。謂從非想非非想處沒多生下地,無想天沒必生欲界。 【唐】4有說:彼二天`[〔天〕-【三宮】]`壽量長遠,外道多執為真涅槃。謂無想天於唯異生生處壽量最遠,非想非非想天於一切`[一切=異生聖者【三宮】]`生處壽量最遠,故佛說彼是無常處。 【唐】5有作是說:九有情居,世尊皆以二名宣說。於其七種作二名說,謂名識住及有情居;於餘二種亦二名說,謂名為處及有情居。 【唐】6有餘師說:佛以識住與有情居展轉相攝,餘不盡者唯有二處,不應異釋。空無邊等亦名處故。 【唐】7有說:生處精勤果中,此居後邊故說名處。謂唯異生生處精勤果中無想天為後邊,一切生處精勤果中有頂天為後邊。 ^fbv0ed ### 大種蘊第五中執受納息第四之一 # 納息4 有執受等之相緣論乃至十五種淨品之習修得修【執受】 ## 1.有執受和無執受大種互為幾緣〖十七對幾緣.對自他有八〗 ### 有執受大種無執受大種之分別 【發智】有執受大種與有執受大種,為幾緣。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而作論,但不違法相便不應責。 【唐】復次,欲止說因緣法及去來世非實有者,意顯諸因緣,去來實有,故作斯論。 【唐】此中, 【唐】有執受大種者,謂現在剎那有情數攝心心所法所執受大種。 【唐】無執受大種者,謂過去未來及現在一分有情數攝,并三世一切非情數攝所有大種。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發智】有執受大種與有執受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俱有因。 【唐】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 【唐】然有差別,謂一果者,異類相望為因增上; 【唐】非一果者,但一增上。 【發智】有執受大種與無執受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同類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然有差別,謂有執受大種與未來有情數大種,為因增上。 【唐】與餘無執受大種,但一增上。 【發智】無執受大種與無執受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俱有同類。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然有差別,謂 ### ‹過去有情數及非有情數大種› 【唐】(1)過去有情數大種, 【唐】與過去有情數大種,為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俱有同類。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未來有情數大種及現在有情數無執受大種,為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餘無執受大種,但一增上。 ### ‹2›過去非有情數大種 【唐】與過去非有情數大種,為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俱有同類。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未來現在非有情數大種,為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過去未來有情數大種及現在有情數無執受大種,但一增上。`[但=為【三宮】]` ### ‹未來有情數及非有情數大種› 【唐】(1)未來有情數大種, 【唐】與未來有情數大種,為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俱有因。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餘無執受大種,但一增上。 ### ‹2›未來非有情數大種 【唐】與未來非有情數大種,為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俱有因。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餘無執受大種,但一增上。 ### ‹現在有情數及非有情數無執受大種› 【唐】(1)現在有情數無執受大種, 【唐】與現在有情數無執受大種,為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俱有因。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未來有情數大種,為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餘無執受大種,但一增上。 【唐】(2)現在非有情數大種,`[數+(無執受)【三宮】*]` 【唐】與現在非有情數`[*]`大種,為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俱有因。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未來非有情數大種,為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餘無執受大種,但一增上。`[上+(現在非有情數大種)【三宮】]` 【發智】無執受大種與有執受大種,為幾緣。答: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同類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然有差別。謂過去有情數大種與有執受大種,為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同類因。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餘無執受大種與有執受大種,但一增上。 ## 2.有執受和無執受所造色互為幾緣 ### ‹無執受與有執受之所造色› 【唐】已說大種,當說所造。 【唐】所造亦二,謂有執受及無執受。 【唐】現在剎那有情數攝心心所法所執受者,是有執受。 【唐】過去未來及現在一分有情數攝三世一切非情數攝,是無執受。`[〔在〕-【三宮】]`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唐】有執受所造色與有執受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一增上。增上義,如前說。 【唐】無因者,有對所造色展轉相望非俱有因故。 【唐】有執受所造色與無執受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增上者,如前說。 【唐】然有差別,謂 【唐】有執受所造色與未來有情數所造色,為因增上。 【唐】與餘無執受所造色,但一增上。 【唐】無執受所造色與無執受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因者,三因,謂俱有同類異熟因。增上者,如前說。然有差別,謂 【唐】(1)過去有情數所造色, 【唐】與過去有情數所造色,為因增上。 【唐】因者,三因,謂俱有同類異熟因。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未來有情數所造色,為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現在有情數無執受所造色,為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同類`[類+(因)【三宮】]`。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餘無執受所造色,但一增上。 【唐】(2)過去非有情數所造色, 【唐】與過去未來現在非有情數所造色,為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餘無執受所造色,但一增上。 ### ‹未來› 【唐】(1)未來有情數所造色, 【唐】與未來有情數所造色,為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俱有異熟。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餘無執受所造色,但一增上。 【唐】(2)未來非有情數所造色, 【唐】與一切無執受所造色,但一增上。 ### ‹現在› 【唐】(1)現在有情數無執受所造色, 【唐】與現在有情數無執受所造色,為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俱有因。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未來有情數所造色,為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餘無執受所造色,但一增上。 【唐】(2)現在非有情數所造色, 【唐】與未來非有情數所造色,為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同類因。增上者,如前說。 【唐】與餘無執受所造色,但一增上。 【唐】無執受所造色與有執受所造色,為幾緣。 【唐】答:因增上。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增上者,如前說。 【唐】然有差別,謂 【唐】過去有情數所造色與有執受所造色,為因增上。 【唐】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增上者,如前說。 【唐】餘無執受所造色.與有執受所造色,但一增上。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七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八</b>☗s138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大種蘊第五中執受納息第四之二 ## 3.因相應法和因不相應法乃至有為法和無為法互為幾緣 【發智】因相應法與因相應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異熟。 【唐】等無間者,謂因相應法等無間,因相應法現在前。 【唐】所緣者,謂因相應法與因相應法為所緣。 【唐】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 【發智】因相應法與因不相應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增上。 【唐】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 【唐】等無間者,謂因相應法等無間,因不相應法現在前。即無想等至滅盡等至,是心心所等無間法故。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非所緣者,因不相應法無所緣故。 【發智】因不相應法與因不相應法為幾緣。答:因增上。 【唐】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因不相應法與因相應法為幾緣。答:因所緣增上。 【唐】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 【唐】所緣者,謂因不相應法與因相應法為所緣。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非等無間者,因不相應法非等無間緣故。 【發智】有所緣法與有所緣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異熟。 【唐】等無間者,謂有所緣法等無間,有所緣法現在前。 【唐】所緣者,謂有所緣法與有所緣法為所緣。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有所緣法與無所緣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增上。 【唐】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 【唐】等無間者,謂有所緣法等無間,無所緣法現在前。即無想等至滅盡等至,是心心所等無間法故。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非所緣者,無所緣法無所緣故。 【發智】無所緣法與無所緣法為幾緣。答:因增上。 【唐】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無所緣法與有所緣法為幾緣。答:因所緣增上。 【唐】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 【唐】所緣者,謂無所緣`[緣+(法)【三宮】]`與有所緣法為所緣。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非等無間者,無所緣法非等無間緣故。 【發智】有色法與有色法為幾緣。答:因增上。 【唐】因者,三因,謂俱有同類異熟。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有色法與無色法為幾緣。答:因所緣增上。 【唐】因者,三因,謂俱有同類異熟。 【唐】所緣者,謂有色法與無色法為所緣。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非等無間者,以有色法非等無間緣故。 【發智】無色法與無色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相應等五。 【唐】等無間者,謂無色法等無間,無色法現在前。 【唐】所緣者,謂無色法與無色法為所緣。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無色法與有色法為幾緣。答:因增上。 【唐】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 【唐】增上者,如前說。 ### ‹有見無見.有對無對的相緣關係› 【發智】有見無見,有對無對說亦如是。 【唐】差別者,有見法與有見法為二因,謂同類異熟。餘皆如前說。 【發智】有漏法與有漏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相應等五。 【唐】等無間者,謂有漏法等無間,有漏法現在前。 【唐】所緣者,謂有漏法與有漏法為所緣。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有漏法與無漏法為幾緣。答: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等無間者,謂有漏法等無間,無漏法現在前。 【唐】所緣者,謂有漏法與無漏法為所緣,即苦集忍智品心心所法。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非因者,以因如種子;非有漏法,與無漏法為種子故。 【發智】無漏法與無漏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因者,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 【唐】等無間者,謂無漏法等無間,無漏法現在前。 【唐】所緣者,謂無漏法與無漏法為所緣,即滅道忍智品心心所法。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無漏法與有漏法為幾緣。答: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等無間者,謂無漏法等無間,有漏法現在前。 【唐】所緣者,謂無漏法與有漏法為所緣。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非因者,以因如種子;非無漏法與有漏法為種子故。 ### ‹有為無為› 【發智】有為法與有為法為幾緣。答: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因者,五因,謂相應等五。 【唐】等無間者,謂有為法等無間,有為法現在前。 【唐】所緣者,謂有為法與有為法為所緣。 【唐】增上者,如前說。 【發智】有為法與無為法為幾緣。答:無。 【唐】無為法與無為法為幾緣。答:無。 【唐】無為法與有為法為幾緣。答:所緣增上。 【唐】所緣者,謂無為法與有為法為所緣。 【唐】增上者,如前說。 【唐】問:何故有為法有因有緣,無為法無因無緣耶。 【唐】答: 【唐】1諸有為法性羸劣故,藉諸因緣。無為法強盛,不藉因緣。如劣者依他,強者不依,此亦如是。 【唐】2有說:諸有為法有作用故,假諸因緣。無為法無作用故,不假因緣。如刈者須鎌,掘者須鍤。無所作者,則無所須,此亦如是。 【唐】3有說:諸有為法**行世.取果.作用.了境**,故須因緣。無為法無如是事,故不須因緣。如遠行者則須資糧,不行不須,此亦如是。 ^tq7nkc 【唐】4有說:有為如王亦如眷屬,故有因緣。無為如王不如眷屬,故無因緣。如王王眷屬,富貴者富貴者眷屬,帝釋帝釋眷屬,當知亦爾。 【唐】問:諸有為法,有時不生,誰作留難。為有為法無為法耶。 【唐】答:諸有為法為作留難,非無為法。以無為法恒與有為作能作因及增上緣,於生不生俱無障故,如泉池側師子口等,水不流時.自有餘緣非此為障==\[s138水若不流,自為餘因非瀆為障]==。 【唐】問:諸無為法與有為法作增上緣及所緣緣,於能緣不能緣作增上緣有勝劣不。 【唐】答:增上緣義等無差別,若緣不緣皆無障故==\[s21等無差別,如兩豆聚]==。 【唐】所緣緣義則有差別,於能緣者作所緣緣,於不能緣則便不作。 ## 4.欲有及色有之諸根大種和彼心心所法互為幾緣〖唯對他有九〗 【發智】諸纏所纏續地獄有,乃至廣說。 ### ‹有聲義有多種› 【唐】所說有聲義有多種,如«結蘊»廣說==\[s60然諸有聲說多種義…]==。此中說續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名有。 【唐】然相續有五:一中有相續,二生有相續,三分位相續,四法相續[法性相續],五剎那相續。==\[s60]\[s138]\[s192]== ### ‹五種相續有› 【唐】1中有相續者,謂死有蘊滅中有蘊起,中有續死有名中有相續。 【唐】2生有相續者,謂中有蘊滅生有蘊起,生有續中有名生有相續。 【唐】3分位相續者,謂羯邏藍位蘊滅頞部曇位蘊起,乃至中年位蘊滅老年位蘊起,皆以後位續前位名分位相續。 【唐】4法相續者,謂善法等無間,染或無記法現在前;染法等無間,善或無記法現在前;無記法等無間,善或染法現在前。皆以後法續前法,名法相續。 【唐】5剎那相續者,初剎那蘊等無間,第二剎那蘊現在前,後剎那續前剎那名剎那相續。 【唐】此五皆入二相續中,謂法相續剎那相續,皆不離法及剎那故。 ### ‹五相續之界趣生分別› 【唐】1界分別者,欲界具五,色界有四除分位,無色界有三又除中有。 【唐】2趣分別者,地獄有四除分位,餘趣具五。 【唐】3生分別者,一切具五。 【唐】於此五相續中,依二相續而作論,謂中有生有。 ### ‹五趣有最初所得的諸根大種及彼心心所法的相緣關係› 【發智】諸纏所纏續地獄有,最初所得諸根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 【唐】`[〔即〕-【三宮】*]`即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 【唐】諸纏所纏續傍生有鬼有人有天有。最初所得諸根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 【唐】`[〔即〕-【三宮】*]`即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 【唐】問:若彼心心所法不緣彼諸根大種而結生者,可說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但一增上。 【唐】若彼心心所法緣彼諸根大種而`[緣=結【三宮】]`緣生者,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便為二緣,謂所緣增上。 【唐】何故定答但一增上。 【唐】答: 【唐】1亦應說二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此中說決定者,謂增上緣則定,所緣緣不定,是以不說。 【唐】3有說:此中說互有者,謂根大種與心心所展轉為增上緣,是以則說,非心心所與根大種為所緣緣,是故不說。 【唐】4有說:此中說相資者,謂彼根大`[大+(種)【明】]`與心心所`[所+(法)【明】*]`更互相資,增上義勝。所緣不爾。隨緣何法皆得起故,是以不說。 ### ‹生欲界入有漏初禪乃至有頂者的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之相緣關係› 【發智】生欲界入有漏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長養諸根增益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 【唐】`[*]`即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 【唐】問:彼心心所法,若緣餘法而入定者可如所說, 【唐】若即緣彼諸根大種而入定者則有二緣, 【唐】何故乃說但一增上。 【唐】答: 【唐】1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此中說決定者,所緣不定是故不說。 【唐】3有說:此中說互有者,所緣不爾是故不說。 【唐】4有說:此中說相資者,謂心心所`[所+(法)【明】*]`與彼根大更互相資,增上義勝。所緣不爾。隨緣何法皆得生起,是故不說。 【唐】問:入諸靜慮長益根大與入無色差別云何。 【唐】答:靜慮長益多而非妙,如縛喝(Balkh)`[喝=唱【宮】]`國食;無色長益妙而非多,如中印度食。 【發智】生欲界入無漏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長養諸根增益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 【唐】`[〔即〕-【三宮】*]`即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 【唐】此中不說所緣緣義及靜慮無色長益差別,如前應知。 【唐】問:入有漏靜慮無色長益根大,與入無漏差別云何。 【唐】答:有漏長益多而非妙,無漏長益妙而非多,二喻如前。 【發智】生色界入有漏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長養諸根增益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 【唐】`[*]`即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 【唐】生色界入無漏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長養諸根增益大種,彼諸根大種與彼心心所法為幾緣。答:一增上。 【唐】`[*]`即彼心心所法與彼諸根大種為幾緣。答:一增上。 【唐】此中不說所緣及靜慮無色,有漏無漏長益差別,皆如前說。 ## 5.有執受和無執受之義〖八何義〗 ### ‹有執受和無執受之義› 【發智】有執受是何義。答:此增語(adhivacana)所顯墮自體法。 【唐】無執受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非墮自體法。 ### A‹有執受› 【唐】1然多處說有執受言,謂此中說「有執受是何義。謂墮自體法。」 【唐】2契經復說:「有執受苦蘊,便引生眾苦,謂生苦老苦,病苦及死苦。」 【唐】3有經復說:「無聞異生,長夜修治有執受我。」==\[雜含: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彼長夜於此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 【唐】4餘經復說:「況於此身暫停住中.有`[有+(`愛`)【三宮】]`執受。」==\[正理:契經言:「若於是處.識所執藏(阿賴耶).識所隨攝,名有執受。」]== 【唐】5《品類足》說:九處少分,名有執受。==\[自體所攝]== 【唐】6《識身論》說:有執受蘊,是<b>慈</b>所緣。 【唐】問:如是諸說,義有何異。 【唐】答: 【唐】1此中說.內身所攝五蘊.名有執受。 【唐】2初契經說,續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名有執受。 【唐】3次契經說,無始時來身見事五蘊,名有執受。 【唐】4後契經說,內身所攝色蘊,名有執受。 【唐】5《品類足》說,一剎那九處少分,名有執受。 【唐】6《識身論》說,一剎那五蘊少分,名有執受。 【唐】◎有說:《品類足》《識身論》說,一剎那有情數九處少分,名有執受。 【唐】◎有說:二論說,一剎那有根所攝九處少分,名有執受。 【唐】◎有說:二論說,一剎那異熟所攝九處少分,名有執受。 【唐】※是名差別。 【唐】6問:慈何故但緣色。 【唐】答:初修時緣色,成時緣五蘊。 【唐】2西方師說:「有執受有四種:一身有執受,二相續有執受,三眾同分有執受,四世俗施設有執受。 【唐】身有執受者,謂初經所說.有執受苦蘊。 【唐】相續有執受者,如說.我有根身.相續執受。 【唐】眾同分有執受者,如說.我有根身.眾同分執受。 【唐】世俗施設有執受者,如說.我執受如是重擔.如是事業。」 【唐】此中說.內身五蘊.名有執受。 ### B無執受 【唐】此所不攝法是無執受。 ### ‹執受之相› 【唐】問:如前所說,有執受.無執受,其相云何。 【唐】答: 【唐】1.有說:若與血肉筋骨相雜住者.名有執受,與此相違.名無執受。 【唐】2.有說:於彼斫刺破裂時,生苦痛捨擔.名有執受,與此相違.名無執受。 【唐】3.尊者妙音作如是說: 【唐】若法已生未滅有情數,是有對非所聞.名有執受。 【唐】已生者.簡未來,未滅者.遮過去,有情數者.遮非有情數,是有對者.遮意處法處,非所聞者.遮聲處。 【唐】與此相違名無執受。 【唐】4.尊者左取作如是言:若法有方分,有情數繫屬身,是有對可牽可斥,名有執受。 【唐】有方分者.遮過去未來,有情數者.遮非有情數,繫屬身者.遮身所出.謂髮毛等,是有對者.遮意處法處,可牽可斥者.遮聲處。 【唐】與此相違,名無執受。 【唐】問:十二處中,幾有執受。幾無執受。 【唐】答:若生欲界,九處少分,是有執受。三處全.九處少分,是無執受。三處謂聲處意處法處。 【唐】若生色界,七處少分,是有執受。三處全.七處少分,是無執受。三處如前說。 【唐】問:於此身中三十六種諸不淨物,幾有執受。幾無執受。 【唐】答:髮毛爪齒,根有執受,餘無執受。皮膽腦血,生有執受,朽無執受。 【唐】骨肉筋脈心肺脾腎肝腸胃膜脂髓腦胲生熟二藏,皆有執受;膏膿淡飲洟唾淚汗屎尿塵垢,皆無執受。`[淡=痰【明】][洟=涕【三宮】]` ## 6.順取和非順取順結和非順結之意義 ### 順取和非順取之意義 【發智】順取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有漏法。 【唐】非順取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無漏法。 【唐】問:何故有漏法名順取。 【唐】答: 【唐】01有說:此法從取生,能生取故名順取。 【唐】02有說:此法從取轉,能轉取故名順取。 【唐】03有說:此法取所引,能引取故名順取。 【唐】04有說:此法取所長養,能長養取故名順取。 【唐】05有說:此法取所增廣,增廣於取故名順取。此增廣言顯滋蔓義。 【唐】06有說:此法繫屬於取,故名順取,如屬王者名為順王。由內無我,若有問言汝屬於誰。答言屬取。 【唐】07有說:諸取於此法中,將生已生,將執已執,將住已住,故名順取。 【唐】08有說:諸取於此法中,將長養已長養故名順取。 【唐】09有說:諸取於此法中,將增廣已增廣故名順取。 【唐】10有說:諸取於此堅著,如濕膩物塵垢隨著,故名順取。 【唐】11有說:諸取於此樂住,如魚蝦蟇樂處水中,故名順取。 【唐】12有說:此法為取舍宅安立足處,故名順取。謂依此法,一切愛慢見疑瞋癡諸纏垢等皆生長故。 【唐】諸有漏法由同分取,得順取名,非異分取。 【唐】謂欲界法由欲界取,色界法由色界取,無色界法由無色界取。初靜慮地法由初靜慮地取,乃至非想非非想地法由非想非非想地取。以有漏法界地無雜故。 ### ‹依相續得順取名時之內容› 【唐】若依相續則有雜義。謂由自身取他身法得順取名,由他身取自身法得順取名。若不爾,外法應非順取,外無取故。 ### 順結和非順結之意義 【發智】順結(saMyojana)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有漏法。 【唐】非順結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無漏法。 【唐】廣釋順結非順結義,如前順取非順取說。 ## 7.見處和非見處之意義 ### 見處和非見處之意義 【發智】見處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有漏法。 【唐】非見處是何義。答:此增語所顯無漏法。 【唐】然見處聲說有多處。謂 【唐】1此中說「見處是何。謂有漏法。」 【唐】2《俱迦捺陀契經》復說:「諸所有見,諸所有見處,諸所有見纏,諸所有見等起,諸所有見損害,世尊一切悉知悉見。」此中, 【唐】見者,謂五見; 【唐】見處者,謂見所緣; 【唐】見纏者,謂見現行; 【唐】見等起者,謂見因; 【唐】見損害者,謂見滅; 【唐】世尊一切悉知悉見者,謂見對治。 【唐】◎有作是說:見見處見纏謂苦諦,見等起謂集諦,見損害謂滅諦,世尊一切悉知悉見謂道諦。 【唐】3《阿羅揭陀喻經》復說:有六見處(Cha diTThiTThAnAni)。謂: 【唐】ᅟ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苾芻應以正慧,觀彼一切非我我所,勿起我慢; 【唐】ᅟ諸所有受,乃至廣說;ᅟ諸所有想,乃至廣說;ᅟ諸有見聞覺知,若得若求,意隨尋伺,乃至廣說。 【唐】諸有此見──有我有有情有世間,常恒凝住無變易法,正如是住,乃至廣說; 【唐】諸有此見──我應不有我應非有我當不有我當非有,苾芻應以正慧,觀彼一切非我我所,勿起我慢。苾芻應於如是見處取處等,隨觀察無我我所。若能如是則於世間無所執受,乃至廣說。 【唐】此中,諸所有色受想者,即色受想蘊。 【唐】諸有此見──有我`[(有)+有【三宮】]`有情,乃至廣說; 【唐】諸有此見──我應不有,乃至廣說者,謂行蘊。 【唐】諸有見聞覺知等,謂識蘊。 【唐】ᅟᅟ問:見聞覺知,其義已具,若得若求,意隨尋伺,更何所顯。 【唐】答:前廣今略,前別今總,前開今合,前漸今頓,是謂所顯。 【唐】4《防諸漏經》復作是說:於六見處不正思惟,則於內身隨起一執:(一)諦故住故我有我,(二)諦故住故我無我,(三)我見我,(四)我見無我,(五)無我見我,(六)或此有我有有情有命者有生者有養者有補特伽羅有意生有摩納婆,或無曾當現,於彼彼處,已作未作諸善惡業,受異熟果。 ### 諸見處的解釋 【唐】問:如是四處說見處聲有何差別。 【唐】答: 【唐】1有說:此中所說見處顯一切有漏法,初經所說見處總顯五見,第二經所說見處顯見及離見法,第三經所說見處顯有身見邊執見。 【唐】2有說:此及初二經所說見處總顯五取蘊,第三經所說見處但顯行蘊少分。 【唐】3有說:此及初二經通顯相應不相應法,第三經唯顯相應法。如相應不相應;有所依無所依;有行相無行相;有所緣無所緣;有警覺無警覺亦爾。 【唐】4有說:此及初二經通顯有色無色法,第三經唯顯無色法。如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亦爾。 【唐】5有說:此及初二經通顯染不染法,第三經唯顯染法。如染不染;有罪無罪;有覆無覆;黑白;纏非纏亦爾。 【唐】6有說:此及初二經通顯見修所斷法,第三經唯顯見所斷法。如見所斷修所斷;無事有事;忍對治智對治亦爾。 【唐】7有說:此及初二經通顯善不善無記法,第三經唯顯無記法。 【唐】8有說:此及初二經通顯有異熟無異熟法,第三經唯顯無異熟法。 <w:tbl> </w:tbl> 【唐】 本宗 《俱迦捺陀經》 《阿羅揭陀喻經》 《防諸漏經》 【唐】1有說:一切有漏法 五見 見及離見法 有身見邊執見 【唐】2有說:五取蘊 行蘊少分 【唐】3有說:相應不相應法 相應法… 【唐】4有說:有色無色法 無色法… 【唐】5有說:染不染法 染法… 【唐】6有說:見修所斷法 見所斷法… 【唐】7有說:善不善無記法 無記法 【唐】8有說:有異熟無異熟法 無異熟法 ### 諸有漏法名見處的原因 【唐】問:諸有漏法由何見故說名見處。 【唐】答: 【唐】1有說:由有身見邊執見故.說為見處,此二但緣自地境故。 【唐】2有說:由四見故.謂除邪見,由此四種有漏緣故。 【唐】3==\[評]==如是說者:由五見故.得見處名。 ### 滅道非見處的原因 【唐】問:若爾,滅道應名見處,邪見境故。 【唐】答: 【唐】1見處有二:一所緣處,二隨眠處,具此二義乃名見處。滅道雖是邪見所緣處,非隨眠處,故不名見處。 【唐】2有說:見處有二:一所緣處,二相應處,具此二義立見處名。滅道雖是見所緣處,非相應處,由此不得名為見處。 ## 8.法之內外和內處外處〖內外〗 ### ‹法之內外和內處外處攝› 【發智】若法是內,彼法內處攝耶。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 【唐】1彼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而作論,但不違法相便不應責。 【唐】2有作是說: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有異宗說內外法皆非實有,今遮彼意,明內外法皆是實有,故作斯論。 【唐】然內外法差別有三:==\[[集異門](集異門足論#^7delo1)]== 【唐】一相續內外,謂在自身名為內,在他身及非有情數名為外。 【唐】二處內外,謂心心所所依名內,所緣名外。 【唐】三情非情內外,謂有情數法名內,非有情數法名外。 【唐】此中,但依相續為論。 ^883zga ### ‹內和內處›(四句分別) 【發智】若法是內,彼法內處攝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法是內,非內處攝:如說於內受內法住修法觀`[修=循【三宮】*]`。 【唐】彼法是內者,在自身故。非內處攝者,非心心所所依故,應知此中亦攝自身色等五境。 【發智】(二)有法內處攝,非是內`[(非是=者非【三宮】)]`:如說於外身外心住修心觀。`[(修=循【三宮】*)]` 【唐】彼法內處攝者,是心心所所依故。非內者,非在自身故,應知此中亦攝他身眼耳鼻舌。 【發智】(三)有法是內,亦內處攝:如說於內身內心住修心觀。`[(修=循【三宮】*)]` 【唐】彼法是內者,在自身故。亦內處攝者,心心所所依故,應知此中亦攝自身眼耳鼻舌。 【發智】(四)有法非是`[(〔是〕-【三宮】)]`內,非內處攝:如說於外受外法住修法觀。`[(修=循【三宮】*)]` 【唐】彼法非內者,非在自身故。非內處攝者,非心心所所依故,應知此中亦攝他身等色等五境。 ### ‹外和外處›(四句分別) 【發智】若法是外,彼法外處攝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法是外非外處攝:如說於外身外心住修心觀。`[修=循【三宮】*]` 【唐】彼法是外者,在他身故。非外處攝者,非唯心心所所緣故,應知此中亦攝他身眼耳鼻舌。 【發智】(二)有法外處攝非外:如說於內受內法住修法觀。`[(修=循【三宮】*)]` 【唐】彼法外處攝者,唯心心所所緣故。非外者,非在他身及非有情數故,應知此中亦攝自身色等五境。 【發智】(三)有法是外亦外處攝:如說於外受外法住修法觀。`[(修=循【三宮】*)]` 【唐】彼法是外者,在他身及非有情數故。亦外處攝者,唯心心所所緣故,應知此中亦攝他身等色等五境。 【發智】(四)有法非外非外處攝:如說於內身內心住修心觀。`[(修=循【三宮】*)]` 【唐】彼法非外者,非在他身及非有情數故。非外處攝者,非唯心心所所緣故,應知此中亦攝自身眼耳鼻舌。`[此=比【宋】]`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八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九</b>☗s139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大種蘊第五中執受納息第四之三 ## 9.二受三受等八門受相攝〖八門受相攝〗 ### 論起的原因 【發智】有二受,謂身受心受,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1謂或有說:受即是心分位差別。 【唐】2復有說言:唯有苦受無別樂捨。 【唐】※為遮彼意顯受非心,有三差別,故作斯論。 【唐】問:此中何故不問一受。 【唐】答: 【唐】1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2有說:此中顯受差別展轉相攝,非顯受體故不問一。 ### ◎第一門 【唐】身心二受與樂等三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有二受,謂身受心受。 【唐】有三受,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唐】為二攝三,三攝二耶。 【唐】答:互相攝隨其事。 【唐】謂身受攝三少分,即此攝身受;心受亦爾,是故說隨其事。 ### 身心二受與欲界等之四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二受如前說。 【唐】有四受,謂三界繫受,及不繫受。 【唐】為二攝四,四攝二耶。 【唐】答:互相攝隨其事。 【唐】謂身受攝二少分,即此攝身受。二少分者,欲界繫受色界繫受。 【唐】心受攝二全二少分,即此攝心受。二全者,無色界繫受不繫受; 【唐】二少分者,欲界繫受色界繫受。是故說隨其事。 ### 身心二受與樂等五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二受如前說。 【唐】有五受,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唐】為二攝五,五攝二耶。 【唐】答:互相攝隨其事。 【唐】謂身受攝一全二少分,即此攝身受。一全者,苦根;二少分者,樂根捨根。 【唐】心受攝二全二少分,即此攝心受。二全者,喜根憂根;二少分者,樂根捨根。是故說隨其事。 ### 身心二受與眼觸所生受等之六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二受如前說。 【唐】有六受,謂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 【唐】為二攝六,六攝二耶。 【唐】答:互相攝隨其事。 【唐】謂身受攝五全,即此攝身受。五全者,眼觸所生受,乃至身觸所生受。 【唐】心受攝一全,即此攝心受。一全者,謂意觸所生受。是故說隨其事。 ### 身心二受與十八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二受如前說。 【唐】有十八受,謂六喜意近行六憂意近行六捨意近行。 【唐】為二攝十八,十八攝二耶。 【唐】答:二攝十八,非十八攝二。何所不攝。謂(1)有漏樂根(2)苦根(3)五識相應捨根及(4)無漏受。 ### ‹1›有漏樂根非意近行的原因 【唐】問:何故有漏樂根非意近行耶。 【唐】答:欲界初靜慮樂根唯在五識及三識,意近行唯在意識,故有漏樂根非意近行。 ### 不說第三靜慮為有漏樂根的原因 【唐】問:第三靜慮有漏樂根唯在意識,何故不說。 【唐】答: 【唐】1初非分故,後亦不立。 【唐】2有說:彼非全故,謂無全地有漏樂根在意識者,是故不立。 【唐】3有說:彼樂受雖與意識相應而非捷利,意近行必捷利分別轉故。 【唐】又所對苦非近行故,此亦不立。 ### ‹2›苦根非意近行的原因 【唐】問:何故苦根非意近行。 【唐】答: 【唐】1苦根唯五識相應,意近行者意識相應。 【唐】2有說:苦根不能分別,能分別者立意近行。 【唐】3有說:「苦根取自相境,意近行者取自共相。 【唐】復次,苦根唯緣現在,意近行者通緣三世。 【唐】復次,苦根一往取境,意近行者數往而取。 【唐】復次,苦根不能思度,能思度者立意近行。」 ### ‹3›五識相應捨根非意近行的原因 【唐】問:何緣五識相應捨根非意近行。 【唐】答:如苦根說。 ### ‹4›無漏受非意近行的原因 【唐】問:何故無漏受非意近行。 【唐】答:以無漏受無意近行相故。 【唐】※又受若能增益諸有.攝受諸有.任持諸有,立意近行;無漏受.損減違害.破壞諸有,故不立意近行。 【唐】※又受乃至是身見事,乃至墮苦集諦立意近行;無漏受乃至非身見事,乃至不墮苦集諦故不立意近行。 ### 身心二受與三十六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二受如前說。 【唐】有三十六受,謂六耽嗜依喜,六出離依喜;六耽嗜依憂,六出離依憂;六耽嗜依捨,六出離依捨。 【唐】為二攝三十六,三十六攝二耶。 【唐】答:二攝三十六,非三十六攝二。何所不攝。 【唐】`[〔謂〕-【三宮】]`謂如前說,即有漏樂根苦根五識相應。捨根及無漏受,問答分別如前應知。 ### 身心二受與百八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二受如前說。 【唐】有百八受,謂依三世各三十六。 【唐】為二攝百八,百八攝二耶。 【唐】答:二攝百八,非百八攝二。何所不攝。謂如前說。 【唐】即有漏樂根,乃至無漏受,問答如前。 ### ◎第二門 【唐】樂等三受與欲界繫等之四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三受四受。為三攝四,四攝三耶。答:互相攝隨其事。 【唐】謂樂受攝三少分,即此攝樂受。三少分者,欲界繫色界繫不繫受。 【唐】苦受攝一少分,即此攝苦受。一少分者,欲界繫受。 【唐】不苦不樂受攝一全三少分,即此攝不苦不樂受。一全者,無色界繫受; 【唐】三少分者,欲界繫色界繫不繫受。是故說隨其事。`[〔其〕-【宮】]` ### 樂等三受與五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三受五受。為三攝五,五攝三耶。答:互相攝隨其事。 【唐】謂樂受攝二全,即此攝樂受。二全者,樂根喜根。 【唐】苦受攝二全,即此攝苦受。二全者,苦根憂根。 【唐】不苦不樂受攝一全,即此攝不苦不樂受。一全者,捨根。是故說隨其事。 ### 樂等三受與六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三受六受。為三攝六,六攝三耶。答:互相攝隨其事。 【唐】謂樂受攝六少分,即此攝樂受。 【唐】苦受攝六少分,即此攝苦受。 【唐】不苦不樂受攝六少分,即此攝不苦不樂受。諸六少分者,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是故說隨其事。 ### 三受十八受三十六受與百八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三受十八受。為三攝十八,十八攝三耶。 【唐】答:三攝十八,非十八攝三。何所不攝。謂有漏樂根苦根五識相應捨根及無漏受。 【唐】三受三十六受;三受百八受說亦爾。 【唐】皆於三受不攝有漏樂根,乃至無漏受故,問答如上。 ### ◎第三門 【唐】四受與五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四受五受。為四攝五,五攝四耶。答:互相攝隨其事。 【唐】謂欲界繫受攝二全三少分,即此攝欲界繫受。二全者,苦根憂根; 【唐】三少分者,樂根喜根捨根。 【唐】色界繫受攝三少分,即此攝色界繫受。三少分者,樂根喜根捨根。 【唐】無色界繫受攝一少分,即此攝無色界繫受。一少分者,捨根。 【唐】不繫受攝三少分,即此攝不繫受。三少分者,樂根喜根捨根。是故說隨其事。 ### 四受與六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四受六受。為四攝六,六攝四耶。答:互相攝隨其事。 【唐】謂欲界繫受攝二全四少分,即此攝欲界繫受。二全者,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四少分者,眼觸所生受,耳身意觸所生受。 【唐】色界繫受攝四少分,即此攝色界繫受。四少分者,眼觸所生受,耳身意觸所生受。 【唐】無色界繫受攝一少分,即此攝無色界繫受。 【唐】不繫受攝一少分,即此攝不繫受。`[(諸)+一【三宮】]`一少分者,意觸所生受。是故說隨其事。 ### 四受與十八受三十六受及百八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四受十八受。為四攝十八,十八攝四耶。 【唐】答:四攝十八,非十八攝四。 【唐】何所不攝。謂有漏樂根苦根五識相應捨根及無漏受。 【唐】四受三十六受;四受百八受說亦爾。 【唐】問答如上。 ### ◎第四門 【唐】五受與六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五受六受。為五攝六,六攝五耶。答:互相攝隨其事。 【唐】謂樂根捨根攝六少分,即此攝樂根捨根。六少分者,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 【唐】苦根攝五少分,即此攝苦根。五少分者,眼觸所生受,乃至身觸所生受。 【唐】憂根喜根攝一少分,即此攝憂根喜根。一少分者,意觸所生受。是故說隨其事。 ### 五受與十八受三十六受及百八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五受十八受;五受三十六受;五受百八受,皆如前四受十八受等說,<b>`[(〔是故說〕-【三宮】)]`</b>是故說隨其所應。 ### ◎第五門 【唐】六受與十八受三十六受及百八受的相攝關係 【唐】六受十八受;六受三十六受;六受百八受,當知亦爾。 ### ◎第六門 【唐】十八受與三十六受的相攝關係 【唐】十八受三十六受,為十八攝三十六,三十六攝十八耶。答:互相攝隨其事。 【唐】謂六喜意近行攝十二全,即此攝六喜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喜,六出離依喜。 【唐】六憂意近行攝十二全,即此攝六憂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憂,六出離依憂。 【唐】六捨意近行攝十二全,即此攝六捨意近行。十二全者,六耽嗜依捨,六出離依捨。 【唐】是故說隨其事。 ### 十八受及百八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十八受百八受。為十八攝百八,百八攝十八耶。答:互相攝隨其事。 【唐】謂六喜意近行攝三十六全,即此攝六喜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喜,六出離依喜,此各三世。 【唐】六憂意近行攝三十六全,即此攝六憂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憂,六出離依憂,此各三世。 【唐】六捨意近行攝三十六全,即此攝六捨意近行。三十六全者,六耽嗜依捨,六出離依捨,此各三世。是故說隨其事。 ### ◎第七門 【唐】三十六受及百八受的相攝關係 【發智】三十六受百八受。為三十六攝百八,百八攝三十六耶。 【唐】答:互相攝隨其事。 【唐】謂三十六各攝三全,即此攝三十六。三全者,即三十六,各三世別。是故說隨其事。 ## 10.十八意近行 ### 十八意近行之自性 【唐】問:十八意近行云何建立。為以相應,為以自性,為以所緣,設爾何過。 【唐】若以相應,則唯有一,謂意識相應近行。 【唐】若以自性,則唯有三,謂喜近行憂近行捨近行。 【唐】若以所緣,則唯有六,謂色近行乃至法近行。 【唐】何故說十八耶。 【唐】答:總以三緣故立十八。謂一意識相應近行,有喜憂捨三種自性,各緣色等六種境起故有十八。 ### 十 八 意 近.行 【唐】一意識相應行 喜 色聲香味觸法 【唐】憂 色聲香味觸法 【唐】捨 色聲香味觸法 ### 十八受名為意近行的原因 【唐】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唐】何因緣故,名意近行==(manopavicāra)==。 【唐】答:1此十八受意為近緣,行於境界,名意近行。 【唐】2又此為近緣,令意於境數數行故,名意近行。 【唐】3又依意故近境而行,名意近行。 【唐】於境捷利樂數分別,故名為行。如捷利女,數於其夫起分別行,或取喜相.或取憂相.或取捨相;如是`[是=女【三宮】]`捷利受,數於六境起分別行,或行順喜相.或行順憂相.或行順捨相。由此因緣名意近行。==\[[zs29](正理26-30#^g6c8k1)分別三世等自相共相境…分別境界功德過失]== ^lk0sgs ### ‹十八意近行唯在意地› 【唐】問:此十八意近行,為但意地,亦五識耶。 【唐】答:唯在意地非五識。 ### ‹因論生論› 【唐】問答一 【唐】問:若爾,何故經說「眼見色已,於順喜色起喜近行,於順憂色起憂近行,於順捨色起捨近行,廣說乃至意知法已,於順喜法起喜近行,於順憂法起憂近行,於順捨法起捨近行」耶。 【唐】答:由五識身所引起故,為逕路故,作如是說。然意近行唯在意地,如不淨觀亦唯意地,然《契經》言:眼見色已,隨觀不淨具足安住。亦由眼識所引起故,為逕路故,作如是說。又《契經》說:眼見色已乃至廣說。故知意近行不在五識。 ### 問答二 【唐】問:亦說意知法已,豈亦不在意識耶。 【唐】答:就勝說故無過。謂初喜等雖亦近行,然非明利,後重於境捷利分別,乃名近行,由此故言意知法已。又五識中無近行義,如前已說。 ### 問答三 【唐】問:前際後際所有分別,亦是意近行耶。《契經》何故不說。 【唐】答:是意近行`[〔行〕-【宮】][〔但〕-【三宮】]`但隨明了故,且說現在,由斯類顯.去來亦是。 ### 問答四 【唐】問:諸有非見色已而分別色,乃至非觸觸已而分別觸,此所生喜等是意近行耶。 【唐】答:是意近行。然《契經》中依明了義說見色已,乃至廣說。 ### 問答五 【唐】問:諸有眼見色已,起聲等分別,乃至意知法已,起色等分別。此所生喜等是意近行耶。 【唐】答:是意近行。然《契經》中依明了義說「見色已乃至廣說。」若作是說,則覺所覺,根根義,行相所緣皆得明了。若不爾者,便不分明。 【唐】問:此十八意近行,幾雜緣(saMbhinnAlambana)。幾不雜緣。 【唐】答:a十五不雜緣。謂色意近行三,乃至觸意近行三。 【唐】b餘雜緣不雜緣,謂法意近行三緣內六處及外法處。若總若別名不雜緣。 【唐】若緣此七或總或別,及外五中或一或二,或乃至五,名為雜緣。於外五中,若合緣二,或乃至五,亦名雜緣。法意近行,法名通故,以合緣故,非前十五。 ### 色等的境順喜憂捨之決定 【唐】問:頗有色等決定順喜,乃至決定順捨耶。 【唐】答: 【唐】1依所緣故無,依相續故有。謂有色等,或時可意,或時不可意;或於彼可意,於此不可意;於餘非可意非不可意。 【唐】2有說:色等於親品順喜,於怨品順憂,於中品順捨。 【唐】問:此十八意近行幾續生。幾命終。 【唐】答:六。謂六捨意近行。所以者何。諸喜憂意近行勝作意轉,命終續生無勝作意。 【唐】問:羯邏藍等位中,各有幾意近行。 【唐】答:皆容有十八。 【唐】問:幾意近行能離染耶。 【唐】答:一。謂雜緣捨法意近行,能為無間道故。若解脫道,通有雜緣喜法意近行;加行勝進亦通所餘==\[通不雜緣等]==。==\[俱舍本義抄:問:斷惑加行道位.可有憂意近行現前義耶。]== ### 十八意近行之界地分別 【唐】問:此十八意近行,何界地有幾。 【唐】答:欲界具一切。 【唐】色界中初二靜慮各有十二,除六憂;第三第四靜慮各有六,復除六喜。 【唐】無色界中空無邊處近分,a若許有`[〔有〕-【三宮】]`別緣下者,則有四捨意近行,謂色聲觸法; 【唐】b若`[〔唯〕-【三宮】]`唯許總緣下者,則唯有一法捨意近行。 【唐】◎==\[評]==如是說者:應說有四。 【唐】四無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唯有一法捨意近行。 ### 十八意近行之界地分別 【唐】欲界 喜 色聲香味觸法 【唐】憂 色聲香味觸法 【唐】捨 色聲香味觸法 【唐】色界 初二禪 喜 色聲香味觸法 【唐】 捨 色聲香味觸法 【唐】第三第四禪 捨 色聲香味觸法 【唐】無色界 空無邊 【唐】近分 別緣 捨 色聲觸法 【唐】 總緣 捨 法 【唐】四無色根本及上三近分 捨 法 【唐】問:幾意近行緣何界法。 【唐】答: 【唐】欲界繫十八中, 【唐】六唯緣欲界繫,謂緣香味-喜憂捨近行。 【唐】九通緣欲色界繫,謂緣色聲觸-喜憂捨近行。 【唐】三通緣三界繫及不繫,謂緣法-喜憂捨近行。 【唐】初二靜慮各十二中, 【唐】四唯緣欲界繫,謂緣香味-喜捨近行。 【唐】六通緣欲色界繫,謂緣色聲觸-喜捨近行。 【唐】二通緣三界繫及不繫,謂緣法-喜捨近行。 【唐】第三第四靜慮各有六中, 【唐】二唯緣欲界繫,謂緣香味-捨近行。 【唐】三通緣欲色界繫,謂緣色聲觸-捨近行。 【唐】一通緣三界繫及不繫,謂緣法-捨近行。 【唐】空無邊處近分, 【唐】若許有四意近行者, 【唐】三唯緣色界繫,謂緣色聲觸-捨意近行。`[〔意〕-【三宮】*]` 【唐】一通緣色無色界繫及不繫,謂緣法-捨意近行。 【唐】若許唯有一意近行,謂法捨意近行者, 【唐】彼一通緣色無色界繫及不繫。 【唐】四無色根本,及上三近分,所有各一法捨意近行,皆通緣無色界繫及不繫。 【唐】三界 界繫 所緣 近行 【唐】欲界 唯緣欲界繫 香味 喜憂捨 6 【唐】通緣欲色界繫 色聲觸 9 【唐】通緣三界繫及不繫 法 3 【唐】色界: ### 初二靜慮 【唐】唯緣欲界繫 ### 香味 【唐】喜捨 ### 4 【唐】通緣欲色界繫 色聲觸 6 【唐】通緣三界繫及不繫 法 2 【唐】第三第四靜慮 唯緣欲界繫 香味 捨 2 【唐】通緣欲色界繫 色聲觸 3 【唐】通緣三界繫及不繫 法 1 【唐】無色界: 【唐】空無邊處近分 若許有四意近行者: ### 唯緣色界繫 【唐】色聲觸 捨 ### 3 【唐】通緣色無色界繫及不繫 法 1 【唐】若許唯有一意近行: ### 通緣色無色界繫及不繫 【唐】法 捨 ### 1 【唐】四無色根本,及上三近分 皆通緣無色界繫及不繫 法 捨 1 ### 依生處來決定意近行之多少 【唐】問:此諸意近行,誰成就幾。 【唐】答: ##### 生欲界 【唐】生欲界,若未得色界善心 彼成就欲界一切,初二靜慮各八,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 【唐】若得色界善心,未離欲界染 彼成就欲界一切,初靜慮十,第二靜慮八,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 【唐】若已離欲界染,未得第二靜慮善心 彼成就欲界初靜慮各十二,第二靜慮八,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 【唐】若得第二靜慮善心,未離初靜慮染 彼成就欲界初靜慮各十二,第二靜慮十,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 【唐】若已離初靜慮染,未得第三靜慮善心 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 【唐】若得第三靜慮善心,未得第四靜慮善心 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靜慮六,第四靜慮四,無色界一。 【唐】若得第四靜慮善心,未得空無邊處善心 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六,無色界一。 【唐】若得空無邊處善心,a諸說彼地近分有四意近行者,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六,空無邊處四,上三無色各一。 【唐】b諸說彼地近分唯有一意近行者,彼成就四無色各一。 【唐】餘如前說。 #### 生初靜慮 【唐】若生初靜慮, 【唐】若未得第二靜慮善心, 【唐】彼成就初靜慮十二,第二靜慮八,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 【唐】a成就欲界一,謂法捨意近行,即通果心俱,總緣色等為境起故。 【唐】b有說:彼成就三,謂色聲法捨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若緣所起身表,即有緣色捨意近行;此心若緣所起語表,即有緣聲捨意近行;此心若緣所變化事,以總緣故.即有緣法捨意近行。 【唐】c有說:彼成就六,謂六捨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總別緣故。 ^39vxms 【唐】若得第二靜慮善心,未離初靜慮染 彼成就第二靜慮十,餘如前說。 【唐】若已離初靜慮染,未得第三靜慮善心 彼成就`[二=三【元明】]`第二靜慮十二,餘如前說。 【唐】若得第三靜慮善心,未得第四靜慮善心 彼成就第三靜慮六,餘如前說。 【唐】若得第四靜慮善心,未得空無邊處善心 彼成就第四靜慮六,餘如前說。 【唐】若得空無邊處善心 a有說:彼成就空無邊處四,上三無色各一。 【唐】b有說:彼成就四,無色各一。`[一=二【元明】]` 【唐】餘如前說。 #### 生第二靜慮 【唐】生第二靜慮,若未得第三靜慮善心,彼成就第二靜慮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四,無色界一,欲界如前說。 【唐】a成就初靜慮一,謂法捨意近行,以總緣故。 【唐】b有說:成就三,謂色聲法捨意近行。若緣所起身表,即有緣色捨意近行。若緣所起語表,即有緣聲捨意近行。若緣所變化事,以總緣故,即有緣法捨意近行。 【唐】c有說:彼成就四,謂色聲觸法捨意近行。以生第二靜慮,起初靜慮三識身時,容有彼眷屬,別緣色聲觸,初靜慮地無覆無記意識現在前故,或通果心總別緣故。 ^93ihml 【唐】若得第三靜慮善心,未得第四靜慮善心 彼成就第三靜慮六,餘如前說。 【唐】若得第四靜慮善心,未得空無邊處善心 彼成就第四靜慮六,餘如前說。 【唐】若得空無邊處善心,a有說:彼成就空無邊處四,上三無色各一。 【唐】b有說:彼成就四,無色各一。 【唐】餘如前說。 #### 生第三靜慮 【唐】若未得第四靜慮善心 彼成就第三靜慮六,第四靜慮四,無色界一,欲界初靜慮如前說。 【唐】a成就第二靜慮一,謂法捨意近行,即通果心俱,總緣色等為境起故。 【唐】b有說:彼成就三,謂色觸法捨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總別緣故。 【唐】若得第四靜慮善心等如前說。 #### 生第三靜慮 【唐】生第四靜慮,成就多少,應准前說。 #### 生無色界 【唐】生無色界,不成就下,成就自上,亦應准前廣說。 ### 意近行於無間道解脫道之得 【唐】問:此諸意近行云何得。 【唐】答: 【唐】1.離欲界染, 【唐】前八無間解脫道時,各得初靜慮近分六; 【唐】第九無間道時,得初靜慮及彼眷屬十二; 【唐】得欲界一,謂法捨近行。 【唐】有說:得三,謂色聲法捨近行。 【唐】有說:得六,謂六捨近行。 【唐】2.離初靜慮染, 【唐】前八無間解脫道時,各得`[二=三【宮】]`第二靜慮近分六; 【唐】第九無間道時,得`[三=二【三宮】]`第二靜慮及彼近分十二;欲界如前說; 【唐】得初靜慮一,謂法捨近行。 【唐】有說:得三,謂色聲法捨近行。 【唐】有說:得四,謂色聲觸法捨近行。 【唐】3.離第二靜慮染, 【唐】前八無間解脫道時,各得第三靜慮近分六; 【唐】第九無間道時,得第三靜慮及彼近分六;欲界初靜慮如前說; 【唐】得第二靜慮一,謂法捨近行。 【唐】有說:得三,謂色觸法捨近行。 【唐】4.離第三靜慮染, 【唐】前八無間解脫道時,各得第四靜慮近分六; 【唐】第九無間道時,得第四靜慮及彼近分六;欲界初二靜慮如前說; 【唐】得第三靜慮一。 【唐】有說:得三,如第二靜慮說。 【唐】5.離第四靜慮染, 【唐】一切無間解脫道時各得空無邊處四。 【唐】有說:得一。 【唐】6.離空無邊處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一切無間解脫道時,皆唯得一。 【唐】7.證阿羅漢果時,得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第四靜慮各六,空無邊處四, 【唐】有說:==\[得]==一,上三無色各一。 ^1jvd3j 【唐】已說離染得。 【唐】受生得者,謂從上地沒生下地時,得自地一切及下地隨所應。 【唐】如說得,捨及斷亦應准前廣說。 ## 11.三十六師句 ### 三十六師句的建立 【唐】此十八意近行,由耽嗜出離依有差別故,世尊說為三十六師句。此中,順染受名耽嗜依,順善受名出離依。 【唐】問:何故不說無覆無記。 【唐】答:彼亦說在此二中故。謂無覆無記受有順染品有順善品。順染品者,耽嗜依攝;順善品者,出離依攝。 ### 三十六受稱為師句的理由 【唐】問:何故說此名師句耶。`[〔故〕-【三宮】]` 【唐】答: 【唐】1此差別句能表大師,是師`[幖=摽【宋宮】]`幖幟故名師句,由此諸句。唯佛大師能知能說無滯礙故。如《契經》言:若時眾會恭敬信受如來不喜,若`[不+(喜不)【三宮】]`不敬受如來不憂,正念正知住清淨捨。 【唐】2有說:此是外道師句,彼於此中有迷執故。 【唐】3有說:此應名為師迹,是諸邪師所遊履故。`[迹=有【宋元】]` 【唐】4有說:此應名為怨路,愛名為怨,依此而轉。或諸煩惱皆名為怨,彼依此轉故名怨路。 【唐】5有說:此應名為刀道,遊涉此者有傷害故。如說梵志第三意刀,若揮舉時發惡招苦。 ### 三十六師句之界地分別 【唐】問:此三十六何界地有幾。 【唐】答:1欲界具一切; 【唐】2色界中初二靜慮各有二十;第三第四靜慮各有十; 【唐】3無色界中空無邊處近分。若許有別緣則有五,若說唯總緣則但有二。 【唐】◎==\[評]==如是說者:應說有五。 【唐】四無色根本及上三近分各唯有二。 ### 三十六師句之界地差別與其等之所緣 【唐】問:此三十六何界地幾緣何界地。 【唐】答: 【唐】欲界三十六中 十二唯緣欲界繫,十八通緣欲色界繫,六通緣三界繫及不繫。 【唐】初二靜慮各二十中 四唯緣欲界繫,六唯緣色界繫,六通緣欲色界繫,二通緣色無色界繫及不繫,二通緣三界繫及不繫。 【唐】第三第四靜慮各十中 二唯緣欲界繫,三唯緣色界繫,三通緣欲色界繫,一通緣色無色界繫及不繫,一通緣三界繫及不繫。 【唐】空無邊處近分 (a)若說有五者,三唯緣色界繫,一通緣無色界繫及不繫,一通緣色無色界繫及不繫。 【唐】(b)若說有二者,一通緣無色界繫及不繫,一通緣色無色界繫及不繫。 【唐】四無色根本及上三近分 各有二中二俱通緣無色界繫及不繫。 【唐】問:此三十六誰成就幾。答: ### 生欲界 【唐】若斷善根 彼成就欲界十八,初二靜慮各八,後二靜慮各四,四無色各一。 【唐】若不斷善根,未得色界善心 彼成就欲界三十六,上地如前說。 【唐】若得初靜慮善心,未離欲界染 彼成就欲界三十六,初靜慮十四,上地如前說。 【唐】若已離欲界染,未得第二靜慮善心 彼成就欲界十二,初靜慮二十,上地如前說。 【唐】若得第二靜慮善心,未離初靜慮染 彼成就欲界十二,初靜慮二十,第二靜慮十四,上地如前說。 【唐】若已離初靜慮染,未得第三靜慮善心 彼成就欲界初靜慮各十二,第二`[二=三【三宮】*]`靜慮二十,上地如前說。 【唐】若得第三靜慮善心,未離第二靜慮染 彼成就欲界初靜慮各十二`[〔二〕-【宮】]`,第二靜慮二十,第三靜慮十,上地如前說。 【唐】若已離第二靜慮染`[二=三【三宮】*]`,未得第四靜慮善心 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靜慮十,上地如前說。 【唐】若得第四靜慮善心,未離第三靜慮染 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後二靜慮各十四,無色各一。 【唐】若已離第三靜慮染,未得空無邊處善心 彼成就欲界初二靜慮各十二,第三靜慮六,第四靜慮十四,無色各一。 【唐】若得空無邊處善心,未離第四靜慮染 彼成就空無邊處五。有說:「二。」 【唐】上三無色各一,下地如前說。 【唐】若已離第四靜慮染,未得識無邊處善心 彼成就第四靜慮六; 【唐】空無邊處五。有說:「二。」 【唐】上三無色各一,下地如前說。 【唐】若得識無邊處善心,未離空無邊處染 彼成就識無邊處二, 【唐】上二無色各一,下地如前說。 【唐】若已離空無邊處染,未得無所有處善心 彼成就空無邊處四。有說:「一。」 【唐】識無邊處二,上二無色各一,下地如前說。 【唐】若得無所有處善心,未離識無邊處染 彼成就無所有處二,有頂一,下地如前說。 【唐】若已離識無邊處染,未得有頂善心 彼成就識無邊處一,無所有處二,有頂一,下地如前說。 【唐】若得有頂善心,未離無所有處染 彼成就有頂二,下地如前說。 【唐】若已離無所有處染,未離有頂染 彼成就無所有處一,有頂二,下地如前說。 【唐】若已離有頂染 彼成就有頂一,下地如前說。 ### 生初靜慮 【唐】若未得第二靜慮善心 彼成就初靜慮二十,第二靜慮八,後二靜慮各四,四無色各一。 【唐】成就欲界一,謂法出離依捨。 【唐】有說:成就三,謂色聲法出離依捨。 【唐】有說:成就六,謂六出離依捨。 【唐】若得第二靜慮善心,未離初靜慮染 彼成就第二靜慮十四,餘如前說。 【唐】若已離初靜慮染,未得第三靜慮善心 彼成就初靜慮十二,第二靜慮二十,餘如前說。 【唐】如是乃至離有頂染,廣說如前。 【唐】3.如生初靜慮,如是生第二靜慮等,准前廣說,如理應知。 【唐】得捨斷三,亦准前說。`[〔前〕-【宮】]` 【唐】欲 初 二 三 四 無色 【唐】 空 識 無 非 【唐】1若斷善根 18 8 8 4 4 1 1 1 1 【唐】2若不斷善根,未得色界善心 36 8 8 4 4 1 1 1 1 【唐】3若得初靜慮善心,未離欲界染 36 14 8 4 4 1 1 1 1 【唐】4若已離欲界染,未得第二靜慮善心 12 20 8 4 4 1 1 1 1 【唐】5若得第二靜慮善心,未離初靜慮染 12 20 14 4 4 1 1 1 1 【唐】6若已離初靜慮染,未得第三靜慮善心 12 12 20 4 4 1 1 1 1 【唐】7若得第三靜慮善心,未離第二靜慮染 12 12 20 10 4 1 1 1 1 【唐】8若已離第二靜慮染,未得第四靜慮善心 12 12 12 10 4 1 1 1 1 【唐】9若得第四靜慮善心,未離第三靜慮染 12 12 12 14 14 1 1 1 1 【唐】10若已離第三靜慮染,未得空無邊處善心 12 12 12 6 14 1 1 1 1 【唐】11若得空無邊處善心,未離第四靜慮染 12 12 12 6 14 5 1 1 1 【唐】12若已離第四靜慮染,未得識無邊處善心 12 12 12 6 6 5 1 1 1 【唐】13若得識無邊處善心,未離空無邊處染 12 12 12 6 6 5 2 1 1 【唐】14若已離空無邊處染,未得無所有處善心 12 12 12 6 6 4 2 1 1 【唐】15若得無所有處善心,未離識無邊處染 12 12 12 6 6 4 2 2 1 【唐】16若已離識無邊處染,未得有頂善心 12 12 12 6 6 4 1 2 1 【唐】17若得有頂善心,未離無所有處染 12 12 12 6 6 4 1 2 2 【唐】18若已離無所有處染,未離有頂染 12 12 12 6 6 4 1 1 2 【唐】19若已離有頂染 12 12 12 6 6 4 1 1 1 ### ‹以六出離於六耽嗜皆依喜憂捨而能暫斷› 【唐】如《契經》說: 【唐】「以六出離依喜為仗為依為建立故,於六耽嗜依喜能棄能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 【唐】以六出離依憂為仗為依為建立故,於六耽嗜依憂能棄能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 【唐】以六出離依捨為仗為依為建立故,於六耽嗜依捨能棄能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說暫斷名斷。`[〔名斷〕-【宮】]` 【唐】1復言:「以六出離依喜為仗為依為建立故,於六出離憂能棄能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說離欲界染。==\[[zs56](正理56-60#^jlxudw)(妙音)非宗邊地許有喜根,由此極成根本靜慮能治欲界[zs56](正理56-60#^zik8dy)。…(自宗)約加行中.現見憂喜相對治故,說亦無失…]== 【唐】2復言:「以六出離依捨為仗為依為建立故,於六出離依喜能棄能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說離第二靜慮染。 【唐】3復言:「以一種性所依捨為仗為依為建立故,於種種性所依捨能棄能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說離第四靜慮染。 【唐】4復言:「以非彼性類為仗為依為建立故,於一種性所依捨能棄能捨及能變吐,如是便斷。」當知此說離非想非非想處染。非彼性類者,謂無漏道,要由此道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故。 ^3tjlla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九 【唐】<font color="#767171">【十五門之習修得修】(卷140,講義p.2~11)</font> 【唐】<font color="#767171">未6 現1</font>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b>☗s140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大種蘊第五中執受納息第四之四 ## 12.證預流果時十五門之習修得修〖九位十五門.現在未來修〗 【發智】以無間道證預流果修彼道時,四念住幾現在修。幾未來修。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01謂或有說:「無未來修,勿有未作而已得故。」為遮彼執,顯有未來修。彼雖未起,已起彼類故。 【唐】02或復有說`[說=欲【三宮】]`:「二心俱行,以見聞等俱時有故。」為遮彼執,顯無二心俱行。剎那迅轉,非俱似俱故。 【唐】03或復有說:「四正斷等非一時有,用因異故。」為遮彼執,顯此同時得有四種,體無別故。 【唐】04或復有說:「信等唯無漏,經說異生無信等根故。」為遮彼執,明信等通有漏。契經但說無漏根故。 【唐】05或復有說:「根力體異,由彼勝劣位差別故。」為遮彼執,顯位雖殊,而根力用,一體有故。 【唐】06或復有說:「覺支通有漏,說不淨`[淨+(觀)【三宮】]`俱修念覺支故。」為遮彼執,顯覺支唯無漏。經說有俱,非同時俱故。 【唐】07或復有說:「近分地有喜,經說依喜斷出離憂故。」為遮彼執,明近分無喜。經說已斷當斷名斷故。 【唐】08或復有說:「正語業命不俱時有,一剎那中無二身語故。」為遮彼執,顯三戒俱`[三=二【三宮】]`,三根所起,一時可得故。 【唐】09或復有說:「預流一來亦得靜慮。」為遮彼執,顯俱不得,未離欲故。 【唐】10或復有說:「忍即是智。」為遮彼執,顯忍非智。以於諦境未審決故。 【唐】11或復有說:「異生不斷惑未見諦故。」為遮彼執,明異生亦斷惑見麁等故。 【唐】12或復有說:「聖者不以世俗道斷惑。」為遮彼執,顯聖自在隨用何道故。 【唐】13或復有說:「上地亦有正思惟支。」為遮彼執,顯上地無彼支以無尋故。 【唐】14或復有執:「無色亦有無漏戒支。」為遮彼執,顯彼無戒以無色故。 【唐】15或復有說:「三三摩地義別體同。」為遮彼執,明體亦異行相別故。 【唐】※為止此等種種異宗顯正所明,故作斯論。 ### ‹以無間道證預流果時十五門之習修得修› 【發智】==\[問]==:以無間道證預流果修彼道時,四念住幾現在修.幾未來修。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八智三等持,幾現在修.幾未來修。 【唐】答: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六;道支現在未來八;無靜慮;`[〔無〕-【宋元宮】]`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 【唐】念住現在一未來四者,此則遮「二心俱行」及「無未來修」執。 【唐】◎若有二心俱時行者,則應現在修四念住,然四念住必不俱行,一心相應無四慧故;不可此四一體建立,行相所緣俱有異故;非一相續多心並起,勿由彼成多有情故。 【唐】◎若未來世無修義者,則所修善無增廣義,起多加行則為唐捐,設功用多所獲少故。又初成佛時應未具足一切功德,勿有此等過失故有未來修,未來世寬故具修四,現修勢用能引當來種類法,得令現前故。 【唐】現在一者,謂雜緣法念住,見道諦故。 【唐】「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者,此則遮說.正斷神足非俱時有。[s141](婆沙131-150#^0jwpr5)一正勤體,有四所作,如燈一時,有四作用;一三摩地由四因生,故從所因立四名稱。 【唐】未來修者,亦體一義。分故,現在未來各言修四。 ^xqi1bc 【唐】根力現在未來五者,此則遮根力體異及說五種次第生執。雖根力位異而自體無別,即一信等有生破二用,立根力名互不相違,相資俱起故,此五種非次第生。 【唐】覺支現在未來六者,此則遮說近分有喜,此處未得上根本地,未離下怖,不生喜故。經說「依喜斷出離憂」者,依加行道說,非無間道,故不相違。此依未至無喜故六。 【唐】道支現在未來八者,此則止正語業命不俱者意。無貪瞋癡所發無表,各有七種(身三語四)俱時起故。 【唐】無靜慮者,此則止預流一來亦得靜慮者意,此未離欲入見道故。已離欲者,非二向故。 【唐】無無量者,此遮無量亦通無漏及見道中修無量執,此緣有情故非無漏;見道迅速,又初得故不能兼修;又復未得根本地故,不修無量。 【唐】無無色者,此遮無色有見道執,無色中無遍緣智故,必無見道。又此未得無色定故。 ### ‹前三解脫等唯有漏› 【唐】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者,此遮前三解脫等亦通無漏者執,十六行相所不攝故,不名無漏。又爾時未得根本地故,彼皆不修。 ### 忍和智的差別 【唐】無智者,此則遮說忍即是智,忍於諦境,未如實審決,故不名智。又於此位自分修故,不修未來諸智,是故言無。 ### ‹三三摩地之義和體› 【唐】等持現在未來一者,此則遮說三三摩地義別體同;(顯)以三等持行相異故,體亦有別。一者,謂無願等持,道類忍時唯修此故。雖八忍皆無間道,依證果位說道類忍非餘。 ## 13.證一來果時十五門之習修得修 ### 以無間道證一來果時十五門之習修得修 【發智】<b>==\[問]==</b>:以無間道證一來果修彼道時,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幾現在修.幾未來修。 【唐】答:若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六;道支現在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 ### 異生的斷惑說 【唐】若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此則遮說異生不斷惑,然異生類能以麁等六種行相,離欲界染乃至無所有處染。若先已離六品欲染,名倍離欲。倍後三故,所餘文句皆如前釋。 ### ‹以世俗道證一來果時十五門之習修得修› 【發智】若從預流果以世俗道證一來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六;道支現在無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一未來七;等持現在無未來三。 ### ‹聖者可以世俗道斷惑› 【唐】以世俗道證一來果者,此則遮說聖者不以世俗道斷惑。聖於二道俱成就故,隨欲現前,即以彼斷。 【唐】念住現在一者,謂雜緣法念住。有漏離染無間道,必總緣故。`[離=雜【三宮】]` ### ‹信等通有漏和無漏› 【唐】根力現在未來五者,此則遮說信等唯無漏。說觀信等為集等故。佛觀三根方說法故,有漏亦有根力用故。 ### ‹覺支唯無漏› 【唐】覺支現在無者,此則遮說覺支通有漏。有漏不能如實覺故。說不淨觀俱修念覺支者,依展轉因有俱而說。 【唐】未來六者,聖者起有漏道時,亦兼修無漏故。 ### ‹覺支後的道支唯無漏› 【唐】道支現在無者,雖道支通有漏,然覺支後說.故亦唯無漏,阿毘達磨有如此相。[s95](婆沙091-100#^h01twx) 【唐】無無量等者,未至定中無彼根本地諸善法故。 【唐】智現在一者,謂世俗智。 【唐】未來七者,除他心智,以無間道相違故;又未得故,此中但依八智作論,除盡無生,以位局故。 【唐】等持現在無者,三等持雖通有漏,然此中說無漏者,以無漏是解脫門故。 【唐】此文說第六無間道,以彼能證一來果故。 【唐】餘如前說。 ^94riru ### ‹以無漏道證一來果時十五門之習修得修› 【發智】若從預流果以無漏道證一來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六;道支現在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七;等持現在一未來三。 【唐】念住現在一者,謂法念住,或雜不雜,以四法智,隨起一故。 【唐】智現在二者,謂苦智法智二,或乃至道智法智二。 【唐】等持現在一者,謂三中隨一。 【唐】餘如前說。 ## 14.證不還果時十五門之習修得修 ### ‹以無間道證不還果時十五門之習修得修› 【發智】<b>==\[問]==</b>:以無間道證不還果修彼道時,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幾現在修.幾未來修。 【唐】答:若已離欲染,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六;道支現在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 【唐】無靜慮者,見道依下不修上故,餘如前說。 【發智】若依初靜慮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七;道支現在未來八;靜慮現在未來一;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 【唐】釋此文句准前應知。 【發智】若依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無未來一;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 【唐】覺支現在六者,靜慮中間無喜根故;依上修下,故未來七。 【唐】道支現在七者,此遮上地有尋者執,此上心細故無有尋。 【唐】餘如前說。 【發智】若依第二靜慮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七;道支現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二;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 【唐】釋此文句准前應知。 【發智】若依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三;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 【唐】釋此如前。 【發智】若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四;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無智;等持現在未來一。 【唐】此隨所應如前釋。 ### 以世俗道證不還果時十五門之習修得修 【發智】若從一來果以世俗道證不還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六;道支現在無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一未來七;等持現在無未來三。 【唐】釋此文句如前應知。 ### 以無漏道證不還果時十五門之習修得修 【發智】若從一來果以無漏道證不還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六;道支現在未來八;無靜慮無無量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七;等持現在一未來三。 【唐】皆如前釋。 ## 15.證神境等五通時十五門之習修得修 ### 以無間道證神境智通時十五門之習修得修 【發智】==\[問]==:以無間道證神境智通,修彼道時,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幾現在修.幾未來修。 【唐】答:若諸異生依初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無覺支無道支;靜慮現在未來一;無量現在無未來四;無無色;解脫現在無未來二;勝處現在無未來四;無遍處;智現在未來一;無等持。 【唐】此中念住現在一者,謂身念住。神境智通,但緣色故,彼無間道亦但緣色。 【唐】問:如金剛喻定緣有頂四蘊或三界滅道,漏盡通緣有頂四蘊,如是則所緣或異,此中何故神境智通與無間道必同緣色。 【唐】答:金剛喻定與最初盡無生智,俱是觀諦斷煩惱道,但求離染,非於所緣,有所轉作故,所緣或異。神境通等皆是隨事作意,俱欲於境變現了知故,所緣必同。 【唐】無量現在無未來四者,根本地中,有漏功德,由同地故,隨應皆修。 【唐】解脫現在無未來二者,謂初二解脫。彼在初二靜慮繫故。 【唐】勝處現在無未來四者,謂初四勝處。亦彼繫故。 【唐】智現在未來一,謂世俗智。 【唐】問:何故無他心智。 【唐】答:無間道中不修彼故,是容睱道之所修故。 【唐】餘隨所應如前說。 ^w3fu3k 【發智】若諸聖者依初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七;道支現在無未來八;靜慮現在未來一;<u>無量</u>現在無未來四;無無色;解脫現在無未來二;勝處現在無未來四;無遍處;智現在一未來七;等持現在無未來三。 【唐】靜慮現在未來一者, 【唐】問:聖者已離第三靜慮染得第四靜慮,依初靜慮修神境通,無間道中應言靜慮未來修四。無漏通`[通=道【三宮】]`依上下修故,何故但說未來一耶。 【唐】答: 【唐】1有說:應言未來修四,而不說者當知有餘。 【唐】2有說:此中依漸次者說,謂從具縛入正性離生,乃至得不還果已,依初靜慮修神境通,無間道中未來修一,不修上者以未得故。 【唐】3有說:假使離第三靜慮染,依初靜慮修神境通,亦但修一不修上地故。 【唐】問:豈不依初靜慮斷上地染,及無學者修練根時亦修上地所有功德耶。寧說依下不能修上。 【唐】答:斷上地惑能修上者,以彼地道所治同故,法斷彼惑能治必修。無學練根如得彼果,是故此皆依下修上。諸通不爾,故不修上,如見道中唯修自下。 【唐】4〔評曰〕此例非理,見道是初得種性未自在故,唯自分修。修道是已得種性,於彼自在寧不兼修。然五通是勝功德,修加行時必極作意。若諸靜慮已得自在,何理為障而不兼修,由此應知前說者好。 【唐】無無色等准此應知。 【唐】餘如前說。 【發智】若諸異生依第二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無覺支無道支;靜慮現在未來一;無量現在無未來四;無無色;解脫現在無未來二;勝處現在無未來四;無遍處;智現在未來一;無等持。 【唐】靜慮現在未來一者,彼已得下地而不修者,有漏功德唯自地修,墮界地故。 【唐】餘如前說。 【發智】若諸聖者依第二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七;道支現在無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二;無量現在無未來四;無無色;解脫現在無未來二;勝處現在無未來四;無遍處;智現在一未來七;等持現在無未來三。 【唐】靜慮未來二者,謂初二靜慮,初唯無漏。 【唐】餘如前說。 【發智】若諸異生依第三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無覺支無道支;靜慮現在未來一;無量現在無未來三;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未來一;無等持。 【唐】無量未來三者,除喜無量。 【唐】無解脫等者,第三靜慮樂所迷故,無解脫等厭行功德。淨解脫等,雖作欣行相,由地有災橫故亦不得有。 【唐】餘如前說。 【發智】若諸聖者依第三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七;道支現在無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三;無量現在無未來三;無無色無解脫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一未來七;等持現在無未來三。 【唐】廣釋如前。 【發智】若諸異生依第四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無覺支無道支;靜慮現在未來一;無量現在無未來三;無無色;解脫現在無未來一;勝處現在無未來四;遍處現在無未來八;智現在未來一;無等持。 【唐】解脫未來一者,謂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唐】勝處未來四者,謂後四勝處。 【唐】遍處未來八者,謂前八遍處。由此地中離八災橫故,有此等清淨功德。 【唐】餘如前說。 【發智】若諸聖者依第四靜慮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無未來七;道支現在無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四;無量現在無未來三;無無色;解脫現在無未來一;勝處現在無未來四;遍處現在無未來八;智現在一未來七;等持現在無未來三。 【唐】廣釋如前。 ### ‹以無間道證天耳他心宿住死生四通時十五門之習修得修› 【發智】<b>==\[問]==</b>:以無間道證天耳智通他心智通宿住隨念智通死生智通,修彼道時,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幾現在修.幾未來修。 【唐】答:如神境智通,應隨相說。 【唐】由此五種皆依四靜慮,異生聖者俱能起故。然修天耳死生智通,無間道時,現在念住如神境智通說,以俱緣色作身念住故。修他心智通,無間道時,現在唯起心念住。修宿住隨念智通,無間道時,現在唯起法念住。餘隨所應皆如前說。 ## 16.漏盡通即羅漢果時十五門之習修得修 ### 以無間道證漏盡智時十五門之習修得修 【發智】<b>==\[問]==</b>:以無間道證漏盡智通修彼道時,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幾現在修.幾未來修。 【唐】答:若依未至定證阿羅漢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在未來八;靜慮現在無未來四;無無量;無色現在無未來三;解脫現在無未來三;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六;等持現在一未來三。 【唐】念住現在一者,謂法念住,或雜不雜。四類智二法智隨一現前故。 【唐】靜慮未來四者,斷有頂惑,通修上下能治道故。 【唐】無無量等者,爾時不修有漏法故,有漏不能治有頂故。 【唐】無色解脫未來三者,謂前三無色及即彼三解脫通無漏故。 【唐】智現在二者,謂滅智法智二,或道智法智二,或苦智類智二,乃至或道智類智二。 【唐】未來六者,除世俗智及他心智,彼有漏故,與無間道相違故。 【唐】等持現在一者,謂空無相無願隨一現前,金剛喻定與六智相應故。 【唐】此中但說斷有頂惑第九無間道,彼能證得漏盡智通故。 【唐】餘如前說。 【發智】若依初靜慮證阿羅漢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七;道支現在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四;無無量;無色現在無未來三;解脫現在無未來三;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六;等持現在一未來三。 【唐】若依靜慮中間證阿羅漢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無未來四;無無量;無色現在無未來三;解脫現在無未來三;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六;等持現在一未來三。 【唐】若依第二靜慮證阿羅漢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未來七;道支現在`[在+(六)【明】]`七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四;無無量;無色現在無未來三;解脫現在無未來三;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六;等持現在一未來三。 【唐】若依第三第四靜慮證阿羅漢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在七未來八;靜慮現在一未來四;無無量;無色現在無未來三;解脫現在無未來三;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六;等持現在一未來三。 【唐】此隨所應如前釋。 【發智】若依無色定證阿羅漢果修彼道時,念住現在一未來四;正斷神足現在未來四;根力現在未來五;覺支現在六未來七;道支現在四未來八;靜慮現在無未來四;無無量;無色現在一未來三;解脫現在一未來三;無勝處;無遍處;智現在二未來六;等持現在一未來三。 【唐】依無色定者,謂依空無邊處,或依識無邊處,或依無所有處。由此三地皆有無漏道,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故。非想非非想處定力昧劣,非無漏道所依止故,此中不說。 ### ‹無色界無戒和無思惟› 【唐】道支現在四者,此則遮說無色界有無漏戒,及說上地有正思惟者意,以無所依四大種故,及上地心漸微細故。 ### ‹無漏戒不隨界地› 【唐】問:如無無漏大種而有無漏戒,如是雖無彼地大種而有彼地戒,斯有何失。 【唐】答:無漏戒不墮界地,隨所依身大種所造。由此雖無無漏大種,而有所造無漏戒。有漏戒必墮界地,唯為自地大種所造,彼無大種故戒亦無。 ### ‹無色中無有大種造有漏戒› 【唐】問:若無漏戒隨所依身大種所造者,生欲色界入無漏無色定時,應起彼定俱無漏戒,有所依身大種故。[s17](婆沙011-020#^nr9w1s) 【唐】答:雖無漏戒隨所依身大種所造,然隨何地要有大種造有漏戒,方<u>隨彼類</u>.起無漏戒<font color="#767171">[s17隨無漏心所等起故]</font>;無色中無有大種造有漏戒,故無漏戒於彼亦無依彼所有發無漏故。 ^5bss39 ### 戒體唯色.非意業 【唐】問:何故戒體唯色。 【唐】答:遮惡色起故[zs35](正理31-35#^cxqkf8)。又是身語業性故,身語二業色為體故。 ^dkgjg8 ==[意業非戒]== 【唐】問:何故意業非戒。 【唐】答:不能親遮惡戒故。 ==[惡戒非意業]== 【唐】問:何故惡戒非意業。 【唐】答:未離欲者,皆成就不善意業,彼豈悉名犯戒或不律儀耶。是故惡戒非意業。 【唐】又善意業若是善戒,則應一切不斷善者,悉名住律儀,彼皆成就善意業故。若許爾者,便一有情名住律儀,亦名住不律儀者,則應無有三種差別。如是則與聖教相違,故善惡戒俱非意業。 【唐】又世共許防禁身語說名戒,故意業非戒。應知意業是發戒因,不可戒因即名為戒,勿令因果有雜亂失。是故無色,道支唯四。未來通修下地無漏,故具有八。 【唐】無色解脫現在一者,謂前所依三地隨一。 【唐】餘如前釋。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一</b>☗s141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唐)+三藏【明】*]`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大種蘊第五中執受納息第四之五 ## 17.四念住 ### 念住的自性及其差別相 【唐】四念住者,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然此念住, 【唐】總說唯一 謂心所中一慧自性,根中慧根,力中慧力,覺支中擇法覺支,道支中正見。 【唐】或分為二 謂有漏無漏。 【唐】或分為三 謂下中上。 【唐】或分為四 謂三界繫及不繫。 【唐】或分為五 謂三界繫及學無學。 【唐】乃至若以相續剎那差別分別則有無量。 ### 四種念住 【唐】問:世尊何故於此義中,開少合多唯說四種。 【唐】答:佛依正慧行相所緣麁細不同建立四種。 【唐】問:若爾何故契經中說觀內外俱十二種別。 【唐】答:不過四故,但說四種。如七葉樹七生預流,彼亦如是。 ### 為念住的理由 【唐】問:此體是慧,何故世尊說為念住。 【唐】答:慧由念力得住所緣故名念住,或此慧力令念住境故名念住。此二於境展轉相資勝於餘法故說念住。廣辯念住如餘處說。 ## 18.四正斷 ### 四正斷的自性及其差別相 【唐】四正斷者,一於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生欲發懃攝心持心; 【唐】二於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餘說如前; 【唐】三於未生善法為令生故,餘說如前; 【唐】四於已生善法為令安住不忘,倍修增廣故,餘說如前。 ==\[法蘊:生起諸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集異門:起欲發勤精進策心持心]\[chandaṃ janeti vāyamati vīriyaṃ ārabhati cittaṃ paggaṇhāti padahati]\[雜含647.784.877.878.890. 生欲、方便、精勤、攝受。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 ^l7ng73 【唐】然此正斷, 【唐】或總為一 謂心所中一精進體,根中精進根,力中精進力,覺支中精進覺支,道支中正精進。 【唐】或分為二 謂有漏無漏。 【唐】或分為三 謂下中上。 【唐】或分為四 謂三界繫及不繫。 【唐】或分為五 謂三界繫及學無學。 【唐】乃至若以相續剎那差別分別則有無量。 【唐】問:世尊何故於此義中開少合多唯說四種。 【唐】答:[s140](婆沙131-150#^xqi1bc)一精進體於剎那中,作用不同建立四種。謂於已生未生惡法斷及不生故,復於未生已生善法生及增廣故。如燈一念四用差別,謂燒炷盡油熱器破闇,彼亦如是。 ^0jwpr5 【唐】問:《法蘊》等論說: 【唐】斷已生惡不善法,即具四種。謂於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生欲發懃攝持心者:(1)彼斷已生惡不善位,亦能令彼(2)惡不善法未生不生,(3)復令善法未生得生,(4)已生住等; 【唐】乃至說修已生善法令安住等,亦具有四。謂於已生善法為令安住不忘倍修增廣故,生欲發懃攝持心者:彼修已生諸善法位,亦能令彼惡不善法已生者斷,未生不生,復令善法未生者生。 【唐】如是便成十六正斷。 【唐】何故於此但說四耶。 【唐】答:依修行者差別意樂至加行位故作是說。 【唐】謂彼先時起一意樂至加行位便具四種,如是依彼四種意樂至加行位故作是說。然加行時皆唯有四,不過四故但說四種。如由意樂加行故說,如是由趣入加行故說,由依處加行故說,由勝解加行故說,應知亦爾。 ### 為正斷的理由 【唐】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唐】問:此四何緣說為正斷。 【唐】答:由此四種能正斷故。 【唐】問:前二可爾,後二云何。 【唐】答:以初為名,故無有失。或此四種皆有斷義,謂前二斷煩惱障,後二斷<font color="red">所知障</font>,修善法時斷無知故;暫斷永斷俱名斷故。==\[[雜心](心論雜心2#^u3w2g3):息煩惱、種道根、斷過去未來煩惱得。煩惱得斷,說過去滅、未來不起。]== 【唐】◎有處說此名為正勝,無倒策發成勝事故。 ^7ivep2 ### 惡與不善的差別 【唐】問:惡與不善何差別。 【唐】答: 【唐】1惡謂有覆無記;不善謂諸不善。==\[雜心:生一果故說惡、生二果故說不善。]== ==\[[s80](婆沙071-080#^o5f8k7) [頌疏30-](俱舍論頌疏30-#^hv4xy8) ]== 【唐】2有作是說:惡謂色無色界及欲界少分染法;不善謂欲界多分染法。 【唐】3有說:惡謂欲界身邊二見品;不善謂欲界諸餘煩惱等。 ^6ill7e 【唐】問:何故惡不善法已生者說令斷,未生者說令不生。 【唐】答: 【唐】1. 已生者於自相續已有作用故說令斷 未生者於自相續未有作用故說令不生。 【唐】2.有說:已生者於自相續已障聖道故說令斷 未生者於自相續未障聖道故說令不生。 【唐】3.有說:已生者於自相續已取果與果故說令斷 未生者於自相續未取果與果故說令不生。 【唐】4.有說:已生者於自相續已取等流果異熟果故說令斷 未生者於自相續未取等流果異熟果故說令不生。 【唐】5.有說:已生者於自相續已酬同類遍行因故說令斷 未生者於自相續未酬同類遍行因故說令不生。 【唐】6.有說:已生者於自相續已燒已惱故說令斷 未生者於自相續未燒未惱故說令不生。 【唐】7.有說:已生者於自相續已作譏呵已作垢染已作膠濘已墮惡意故說令斷 未生者於自相續未作譏呵未作垢染未作膠濘未墮惡意故說令不生。 【唐】問:所修諸善,隨爾所生,即爾所滅,無有生已,過一剎那有停住義,如何乃言於已生善法,為令安住不忘,倍修增廣耶。 【唐】答: 【唐】1應知此中說二分善法,謂順住分順勝進分。令安住不忘者說順住分,令倍修增廣者說順勝進分。俱依相續展轉勝進,說安住等,故無有失。 【唐】2有說:此中說三品善法,謂下中上。令安住不忘者,說依下品善根轉至中品;令倍修增廣者,說依中品善根轉至上品。雖一剎那生已即滅,而依相續故作是說。 ### 四正斷與三界的關係 【唐】此正斷欲界有四,色無色界亦爾。 【唐】問:欲界有惡不善法可說有四。云何上界亦說四耶。==\[[雜心](心論雜心2#^znf9md)]== 【唐】答:1彼雖過患不具,而具有彼功德。 【唐】2有說:彼雖無所治,而有能治。 【唐】問:未至地可爾,上地云何。 【唐】答:有多種對治,謂(1)捨對治,(2)斷對治,(3)持對治,(4)遠分對治,(5)厭壞對治。上地雖無捨及斷對治,而有餘對治。 【唐】問:靜慮可爾,無色云何。 【唐】答:無色雖無壞對治,而有持及遠分對治。 ^hibe8i ### 正斷與學位無學位的關係 【唐】此正斷學無學位各具四種。 【唐】問:學位可爾,有惡不善法故,無學云何。 【唐】答:1彼雖無過患而有功德。 【唐】2有說:彼雖無所治而有能治,謂多種對治如前說。彼雖無捨及斷,而有所餘。 ### 緣涅槃精進與正斷的關係 【唐】問:緣涅槃精進何正斷攝。 【唐】1有說:初正斷攝,以斷即涅槃故。 【唐】2有說:第二正斷攝,以涅槃是不生故。 【唐】3有說:第三正斷攝,緣涅槃時善法生故。 【唐】4有說:第四正斷攝,緣涅槃時善法增故。 【唐】5==\[評]==如是說者:四正斷攝,緣涅槃時作四事故。謂緣諸法擇滅性時,即令一切惡不善法已生者斷,未生不生,及令一切世出世善未生者生,已生增廣。 ## 19.四神足 ### 四神足的自性 【唐】四神足者, 【唐】一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唐】三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四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唐】==\[法蘊:…即此勝行及前所說欲三摩地,總名<u>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u>…]\[信欲勤安.念智思捨,八斷行.八滅資糧(八勝行).]\[除五種過.修八斷行(辯中邊.莊嚴經論)]== ### 為神足的理由 【唐】問:云何名神。云何名足。 【唐】1有作是說:三摩地名神,欲等四名足。由四法所攝受令三摩地轉故。 【唐】問:等持俱有相應法多,何故此四獨名神足。 【唐】答:此於等持.隨順勝故,謂於俱有相應法中,資益等持此四為勝。 ### 唯三摩地立為神足的理由 【唐】2復有說者:三摩地是神亦足,欲等四唯足非神。如擇法是覺亦支,餘六唯支非覺。正見是道亦支,餘七唯支非道。離非時食是齋亦支,餘七唯支非齋。彼亦如是。 【唐】問:若三摩地是神亦足,或應立一,或應立五,何故說四耶。 【唐】答:唯三摩地立為神足,從四因生故說為四。謂加行位,或由欲力引發等持令其現起,廣說乃至或由觀力引令現起。由加行位四法隨增令等持起,故得定位,於一等持,建立四種。==\[zs71然諸等持總有二種,一於善根加行位勝.二於善根成滿位勝,前名神足.後名為神。…如是<u>勝行</u>.及<u>前欲定</u>.合名欲定勝行神足。]== 【唐】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唐】問:此四何緣說為神足。 【唐】答:諸所思求.諸所欲願.一切如意ṛdh,故名為神;引發於神,故名神足==ṛddhi-pāda==。 【唐】1然此神用略有二種:一世俗所欣,二聖者所樂。 【唐】若分一為多,合多成一,此等名為世俗所欣。 【唐】若於世間諸可意事.不住順想,於諸世間不可意事.不住違想,於諸可意不可意事.安住於捨正念正知,此等名為賢聖所樂。 【唐】2復有三種神用:一運身,二勝解,三意勢。 【唐】運身神用者,謂舉身凌虛猶若飛鳥,亦如壁上所畫飛仙。 【唐】勝解神用者,謂於遠作近解。由此力故,或住此洲手捫日月,或屈伸臂頃至色究竟天。 【唐】意勢神用者,謂眼識至色<font color="#767171">頂</font>[頃]==\[[zs31](正理31-35#^a2x8f6)如明眼人暫見色頃(頂)/[zs76](正理76-80#^6w8j0y)如心取境頃/[雜心](心論雜心2#^0u4imj)如眼識至色頃]==,或上至色究竟天,或傍越無邊世界。 ^ken5az 【唐】問:此三神用誰成就幾。 【唐】有說:聲聞成一,謂運身。獨覺成二,除意勢。唯佛世尊,具成三種。 【唐】有說:異生成一,謂運身。二乘成二,除意勢;然聲聞運身所顯,獨覺<u>意解</u>所顯==\[勝解]==。佛具成三,意勢所顯。 ^tu137w 【唐】3或復五種神用:一業,二異熟,三變現,四具德,五發心。[s13](婆沙011-020#^ezvdn0) 【唐】業神用者,謂中有等。 【唐】異熟神用者,謂飛禽等。 【唐】變現神用者,謂依靜慮,分一為多,合多為一等。 【唐】具德神用者,謂四神足。 【唐】發心神用者,謂天龍等。此中天者,謂欲界天。 【唐】於所說五神用中,此中說具德神用。 ^vqyvp1 ### 釋經 【唐】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欲三摩地斷行成就修於神足,依止離、依止無染、依止滅,迴向於捨。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說亦如是。 【唐】此中說何名為離等。 ### 1三摩地 【唐】有作是說:是三摩地。 【唐】彼說:「若緣三摩地為境修於神足,由二緣故名依離等,謂意樂故及所緣故。 【唐】若緣餘法為境修於神足,但由一緣名依離等,謂意樂故非所緣故。」 ### 2寂滅涅槃 【唐】有餘師說:是寂滅涅槃。 【唐】彼說:「若緣寂滅涅槃為境修於神足,由二緣故名為離等,謂意樂故及所緣故。 【唐】若緣餘法為境修於神足,但由一緣名依離等,謂意樂故非所緣故。」 ### 3三摩地及寂滅涅槃 【唐】復有說者:是三摩地及寂滅涅槃。 【唐】彼說:「若緣此二為境修於神足,由二緣故名為離等,謂意樂故及所緣故。 【唐】若緣餘法為境修於神足,但由一緣名為離等,謂意樂故非所緣故。」 ### 4‹評曰› 【唐】應知此中,依止離者,謂初靜慮。 【唐】依止無染者,謂第二靜慮。 【唐】依止滅者,謂第三靜慮。 【唐】迴向於捨者,謂第四靜慮。 ### 解釋神足名為壽的經文 【唐】如《契經》說:苾芻當知。何等名壽。謂四神足。 【唐】問:何故神足說名為壽。 【唐】答: 【唐】1由此為依,壽不斷故,謂在定位,壽必無斷。 【唐】2有說:依此離壽災故,謂在定位遠離壽災。 【唐】3有說:依此壽自在故。如《契經》說:若有苾芻苾芻尼等,於四神足,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彼若希求住壽一劫或一劫餘,隨意自在,由此故說神足為壽。 ### 為斷愛而修四神足之解釋及其經所說的因緣與意義 【唐】如《契經》說:有一梵志來詣具壽阿難陀所,種種愛語歡喜問訊,已退坐一面,問阿難曰:何故於沙門喬答摩所勤修梵行。 【唐】問:何故梵志作是問耶。 【唐】答:彼是阿難昔時朋友,委知尊者是愛行人,於五欲中先恒耽著,故來試驗:為求愛斷而修梵行。為求勝欲修梵行耶。故作斯問。 【唐】「阿難答言:我為愛斷,故在佛所,勤修梵行。」 【唐】問:勤修梵行,斷七隨眠,何故但言我為愛斷。 【唐】答:尊者慶喜,亦知梵志是愛行人耽著諸欲,為汲引故意云:「若汝為愛所纏欲求離者,宜捨家法來世尊所,隨我勤修清淨梵行。」故方便答,我為愛斷。 【唐】「婆羅門曰:沙門喬答摩實有道迹能斷愛不。阿難陀曰:實有勿疑,汝若來修定能斷愛。梵志請曰:願為說之,令我心開,必當依命。尊者告曰:惟我世尊,如實知見說四神足,依之修習,速離愛纏。」 【唐】問:若有能於四念住等三十七種菩提分法,隨一修習皆能斷愛,何故但言修四神足。 【唐】答:此是愛結近對治故。謂有愛者馳散諸緣,等持能為彼近對治。 【唐】「梵志復曰:如仁所言神足無邊修何能盡。」 【唐】問:梵志何故作是語耶。 【唐】答:梵志意言:此四神足其體遍在學無學位,彼即無邊,修何能盡修。若不盡何能斷愛。 【唐】「阿難告曰:此非無邊。梵志復言:請為解說。阿難告言:吾今問汝可隨意答。於意云何,汝曾生欲入園遊不。梵志曰:然。復問:入園既遊觀已生欲還不。梵志曰:然。復問:二時所生樂欲豈不有異。梵志曰:然。尊者告言:如汝生欲二時有異:一欲入園,二欲還出。如是神足學無學位,亦各不同。學位所修為欲斷愛,無學所修為現法樂,隨所修異非謂無邊,梵志如何謂修不盡。彼聞歡喜發淳淨心,歸佛出家修於梵行。」 ## 20.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 ### 五根和五力的自性 【唐】五根者,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亦爾。此五隨名即心所中各一為性。 ### 為根力的理由 【唐】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唐】問:何緣此五名根名力。==\[[s31](婆沙031-040#^v5zeyn)力與無畏有何差別]== 【唐】答:1能生善法故名根,能破惡法故名力。 【唐】2有說:不可傾動名根,能摧伏他名力。 【唐】3有說:勢用增上義是根,不可屈伏義是力。==\[[s96](婆沙091-100#^8ew4iq)難可摧制,故名為力]== 【唐】☆若以位別,下位名根,上位名力。 【唐】若以實義,一一位中,皆具二種。 【唐】此二廣辯如餘處說。 ^7vhgru <font color="#663300">s96勢用增上,故名為根。難可摧制,故名為力。</font> ### 七覺支的自性 【唐】七覺支者,一念覺支,二擇法覺支,三精進覺支,四喜覺支, 【唐】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七捨覺支。 【唐】擇法即慧,喜即喜根,捨謂行捨;餘四如名,即心所中各一為性。 ### 為覺支的理由 【唐】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唐】問:何故此七名覺支耶。 【唐】答:覺謂究竟覺,即盡無生智;或如實覺,即無漏慧。七為彼分,故名為支。擇法亦覺亦支,餘六是支非覺。此七廣辯如餘處說。 ### 八道支的自性 【唐】八道支者,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即慧;正思惟即尋;正語業命,即隨心轉三根所發身語無表。餘三如名即心所性。 ### 為道支的理由 【唐】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唐】問:何故此八名為道支。 【唐】答:所履通達故名為道,八是彼分故說名支。正見亦道亦支,餘七是支非道。此亦如餘處廣說。 ## 21.四靜慮四無色四無量 ### 四靜慮的自性 【唐】四靜慮者,謂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 【唐】◎有說:尋喜樂捨相應靜慮,如次為四。 【唐】此有二種:一修得;二生得。 【唐】修得者:即彼地攝心一境性,若并助伴即五蘊性。 【唐】生得者:隨地所繫餘五蘊為性。 ### 為靜慮的理由 【唐】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唐】問:此四何緣說為靜慮。 【唐】答:靜謂寂靜,慮謂籌慮<font color="#c0c0c0">[s80靜謂等引,慮謂遍觀(<font color="red">舊譯無</font>)]</font>。此四地中定慧平等故稱靜慮,餘隨有闕不得此名。此四廣如餘處分別。 ### 四無量的自性 【唐】四無量者,謂慈悲喜捨。 【唐】1慈,謂與樂作意相應無瞋善根為性。 【唐】2悲,謂除苦作意相應無瞋善根為性。 【唐】◎有說:不害為性。 【唐】3喜,謂慶慰作意相應喜根為性。[s81](婆沙081-090#喜無量自性) 【唐】◎有說:以善心所中欣為自性。 【唐】4捨,謂平等作意相應無貪善根為性。 ^5viu2s ### 為無量的理由 【唐】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唐】問:何故名無量。 【唐】答:由此四種緣無量有情故,生無量善法故,招無量勝果故。廣說此四亦如餘處==\[s81]==。 ### 四無色的自性 【唐】四無色者,謂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唐】此亦二種:一修得;二生得。 【唐】修得者:即彼地攝心一境性,若并助伴即四蘊性。 【唐】生得者:即彼地繫餘四蘊為性。 ### 為無色的理由 【唐】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唐】問:何故此四說名無色。 【唐】答:此四地中超過一切有色法故,違害一切有色法故,色法於此無容生故,說名無色。此四亦如餘處廣說。 ## 22.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 ### 八解脫的自性 【唐】八解脫者:一內有色觀諸色解脫,ᅟ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唐】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ᅟ四空無邊處解脫,乃至(五六) 【唐】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ᅟᅟ八滅受想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唐】此中前三無貪善根為性,若并助伴即五蘊性。 【唐】次四即以彼根本地加行善四蘊為性。 【唐】◎有說:亦以彼近分地,前八解脫道為性。 【唐】最後解脫以滅盡等至為性。 ### 為解脫的理由 【唐】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唐】問:何故名解脫。 【唐】答:解脫所有彼能障故。餘義如餘處廣說。 ### 八勝處的自性 【唐】八勝處者: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乃至廣說; 【唐】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乃至廣說; 【唐】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少,乃至廣說; 【唐】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乃至廣說。 【唐】〔五~八〕觀青黃赤白復為四種。 【唐】此八皆以無貪善根為性,若并助伴即五蘊性。 ### 為勝處的理由 【唐】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唐】問:何故名勝處。 【唐】答:降伏所緣,摧滅貪愛,故名勝處。廣分別義如餘處說。 ### 十遍處的自性 【唐】十遍處者,謂各別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即為前八; 【唐】九空無邊處;十識無邊處。 【唐】此中前八無貪善根為性,若并助伴即五蘊性。 【唐】後二遍處即以彼地有漏加行善,彼勝解俱品四蘊為性。 ### 為遍處的理由 【唐】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唐】問:何故名遍處。 【唐】答:所緣廣普,勝解無邊,故名遍處。餘義如餘處說。 ## 23.八智三等持四沙門果 【唐】八智者: 【唐】謂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非盡無生.以位局故。 【唐】此八皆以心所法中慧為自性。 【唐】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唐】問:何故名智。 【唐】答:於所緣法審觀決定,故名為智。餘義如餘處廣說。 【唐】三等持者: 【唐】一空;二無願;三無相。 【唐】此三皆以心所法中三摩地為性,通有漏無漏。此中唯說無漏解脫門故。 【唐】若空無我二行相俱, 無漏等持名空三摩地。 【唐】若無常苦因集生緣道如行出十行相俱, 無漏等持名無願三摩地。 【唐】若滅靜妙離四行相俱, 無漏等持名無相三摩地。 【唐】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唐】問:何故名等持。 【唐】答:平等持心,令專一境,有所成辦,故名等持。 ^euoqrb 【唐】廣說此三如餘處辯。 【唐】四沙門果者: 【唐】一預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阿羅漢果。 【唐】此四各以二法為性,一無為;二有為。 【唐】無為果者,謂預流果.以三界見所斷斷`[〔斷〕-【元明宮】*]`.擇滅為性。 【唐】一來果.以三界見所斷斷`[*]`及欲界修所斷前六品斷`[*]`.擇滅為性。 【唐】不還果.以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斷`[*]`.擇滅為性。 【唐】阿羅漢果.以三界見修所斷斷`[*]`.擇滅為性。 【唐】有為果者,隨其所應皆以無漏五蘊為性。 【唐】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唐】問:何故名沙門果。 【唐】答:無倒勇勵,息除染法,名曰沙門。是諸沙門,所引所證,名沙門果。此亦如餘處廣說。 ## 24.五通 ### 自性 【唐】五通者:一神境智通;二天眼智通;三天耳智通;四他心智通;五宿住隨念智通。 【唐】此五皆以慧為自性。 ### 為通的理由 【唐】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唐】問:何故名通。 【唐】答:於自所緣,無倒了達,妙用無礙,故名為通。 ### 五通諸門分別17門 ##### c1-3界地.所依 【唐】01界者,四唯色界繫;他心智通色界繫及不繫。 【唐】02地者,在四靜慮根本地,非近分非無色。所以者何。若地有五通所依殊勝三摩地,彼地有五通。近分無色無五通所依殊勝三摩地,是故於彼無此諸通。 【唐】◎有說:若地奢摩他毘鉢舍那平等攝受,彼地有五通。近分無色隨一闕故無有五通。 【唐】03所依者,皆依欲色界。 ##### c4-6行相.所緣.念住 【唐】04行相者,四種唯不明了行相[zs75](正理71-75#^ddbfx1) ;他心智通,若有漏亦不明了行相,若無漏作道四行相。 ^n7e97p 【唐】05所緣者,神境智通緣欲色界或四處或二處。 【唐】天眼智通緣欲色界色處。 【唐】天耳智通緣欲色界聲處。 【唐】他心智通緣欲色界及不繫心心所。 【唐】宿住智通緣欲色界五蘊。[s30](婆沙021-030#^fwlnz8) [s100](婆沙091-100#^b0wxwd) 【唐】06念住者,前三唯身念住,他心智通是三念住除身,宿住智通唯法念住。[js27](俱舍論記疏27#^e1pi3x) [s30](婆沙021-030#^7imyuy) [s100](婆沙091-100#^1da5t8) ^vfu7qw ##### c7-9智.三摩地.根相應 【唐】07智者,四種唯世俗智。他心智通,若有漏是世俗智他心智;若無漏是法智類智道智他心智。 【唐】08三摩地俱者,四種非三摩地俱;他心智通,若有漏亦非三摩地俱,若無漏與道無願三摩地俱。 【唐】09根相應者,依種類說三根相應,謂樂根喜根捨根。 ##### c10-12世性界繫 【唐】10世==\[等]==者,五種皆墮三世。 【唐】前四,過去緣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若生緣未來,不生緣三世。 【唐】宿住智通,過去現在緣過去;未來緣三世。 【唐】11善等者,天眼天耳通,是無記,緣三種。 【唐】神境智通,是善,緣無記。 【唐】餘是善,緣三種。 【唐】12欲界繫等者,四是色界繫,緣欲色界繫。 【唐】他心智通是色界繫及不繫,緣欲色界繫及不繫。 ##### c13-16學斷名義.自他相續 【唐】13學等者,四是非學非無學,緣非學非無學。 【唐】他心智通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唐】14見所斷等者,三是修所斷,緣修所斷。 【唐】他心智通是修所斷及不斷,緣見修所斷及不斷。 【唐】宿住智通是修所斷,緣見修所斷。 【唐】15緣名緣義者,宿住智通通緣名義;餘四唯緣義。 【唐】16緣自相續等者,他心智通唯緣他相續;餘四通緣自他相續及非相續。 ##### c17得 【唐】17加行離染得者, 【唐】問:此五通為加行得,為離染得。 【唐】若加行得者,«智蘊»所說云何通。如==\[智蘊]==說:若成就現在他心智,亦成就過去未來耶。答:如是。 【唐】若離染得者,此蘊前說云何通。如說:「以無間道證神境智通時,念住現在修一,未來修四等。」非起先得,有未來修。 【唐】A有說:唯加行得。 【唐】問:«智蘊»所說云何通。 【唐】答:彼文應作是說:「若成就現在他心智,未來定成就。過去,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或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而不說者,言勢所引,總略答故。 【唐】B有說:唯離染得。 【唐】問:此前所說云何通。 【唐】答`[答=有【宮】]`:說重調練菩提分法,非初得修。爾時,但令先所得者轉明勝故。 【唐】C==\[評]==如是說者:皆通加行及離染得。此蘊但說加行得者,«智蘊»唯說離染得者。如是便為二說善通。 【唐】有說:於彼離染得中,有已曾習,有未曾習。«智蘊»說已曾習;此蘊說未曾習。如是亦為二說善通。 【唐】◎離染得者,謂 【唐】初靜慮所引發者離欲界染時得,乃至第四靜慮所引發者離第三靜慮染時得。若諸聖者及後有異生,通得曾習未曾習;餘唯得曾習。 【唐】離染得已加行現前。佛不加行,獨覺下加行,聲聞或中或上。 【唐】又隨離染解脫道時,所修得者皆離染得。若於餘時而修得者皆加行得。 ##### c1起處依身 【唐】何處起者,欲色界皆得起。==\[雜心:彼先欲界起故,後色界能現在前。]== 【唐】欲界中唯人天。人中唯三洲,通男女身。 【唐】異生聖者學與無學皆得現起。 【唐】問:諸通為無間道攝。為解脫道攝。 【唐】若無間道攝者,經所說云何通。如說:「分一為多,合多為一,乃至廣說。」非無間道一剎那中有如是事。 【唐】若解脫道攝者,《品類足》說當云何通。如說:「通云何。謂善慧。」天眼耳通解脫道是無記慧,云何名通。 【唐】答:諸通是解脫道攝,如沙門果解脫道攝非無間道,此亦如是。 【唐】問:《[品類足](品類足論#6B1.3)》說當云何通。[zs76](正理76-80#^zb9bgx) 【唐】答:彼所說通與此說異。彼說善慧皆名為通,以說一切法皆是所通達故。此中所說勝慧名通,此通,或善或是無記。==\[[s196](婆沙176-200#^m084xz)若事能通達,彼事能遍知耶。[s196](婆沙176-200#^7pinb3)]== 【唐】通與善慧得作四句: 【唐】(一)有通非善慧,謂天眼耳通。 【唐】(二)有善慧非通,謂除通餘善慧。 【唐】(三)有俱是,謂餘四通。 【唐】(四)有俱非,謂除前相。 ^1ofbgx 【唐】問:此五通為如說而生,為不爾。 【唐】1有作是說:如說而生。謂先起神境智通故佛前說,乃至後起宿住智通故佛後說。謂彼聞色界天而不能往故,先起神境通;往而不能見其色故,次起天眼通;見而不能聞其語故,次起天耳通;聞而不能知其心故,次起他心通;知彼心已未知宿世曾相遇不故,後起宿住通。世尊依此次第而說。==\[雜心:尊者瞿沙說:謂欲界處起神通如說而生,若色界則異此。]== 【唐】2==\[評]==如是說者:次第無定。謂或先起神境通,乃至或先起宿住通。 【唐】或有唯得神境通,如天授等。或有唯得天眼通,如善星等。 【唐】是故諸通無順入逆入,亦無超越次第:如諸等至,或如無量解脫勝處遍處。 ### 神境通和天眼通的光明差異 【唐】問:修起神境天眼通時,俱有光明,此有何異。==\[[s150](婆沙131-150#^ghbc1h)俱有光明/[s150](婆沙131-150#^moscnn)如末尼寶遍發光明]== 【唐】答:若修神境所引光明,或化所為,或自性有。 【唐】若修天眼所引光明,非化所為,唯自性有。 ^yj85cz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一`[說一切有部發智=阿毘達磨【明】*][卷數下明本有說一切有部發智七字細註*]`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二</b>☗s142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根蘊第六中根納息第一之一 # 蘊6 根蘊 # 納息1 二十二根及諸門分別【根】 ## 1.二十二根和其二十二根論所說有關的因緣〖根〗 ### 二十二根之名目 【發智】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意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唐】此二十二根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 【唐】問:何故尊者以二十二根而作論。 *【涼】[s71]問曰:何故彼尊者立二十二根而作論。* ~~*==【晉】問曰:何以故彼作經者依二十二根而作論。==*~~ 【唐】答: *【涼】答曰:* ~~*==【晉】答曰:==*~~ 【唐】1是彼尊者所樂欲故,隨彼所欲不違法相而作斯論,不應責其所以。 *【涼】彼作經者有如是欲、如是意,隨其欲意而作論,亦不違法相。彼意欲立二十二根而作論,隨其意立二十二根。* ~~*==【晉】1彼作經者意欲,`[亦=爾【三宮】]`亦如所欲如是作經與法不相違,以是故依二十二根而作論。==*~~ 【唐】2有說:不應問彼尊者,以契經說二十二根,彼根契經是此論根本,依彼經造論不可責其因緣,以彼尊者於佛所說二十二根,不能少減說二十一,不能少增說二十三。以佛所說無增減故不可增減。 *【涼】復有說者,此中不應問彼尊者所以立二十二根。所以者何。佛經說二十二根。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此論亦說二十二根。彼尊者不能於二十二根減一根說二十一根、增一根說二十三根。所以者何。佛經不可增減,無減可增、無增可減故。* [s46](婆沙041-050#^tzy45w) ~~*==【晉】或曰:彼作經者無事。問曰:何以故彼作經者無事。==*~~ ~~*==【晉】答曰:此是佛契經。佛契經說二十二根,彼作經者於佛契經中依本末處所已,此阿毘曇中作論。彼作經者不能二十二根中減一根已立二十一、增一已立二十`[二=三【三宮】]`二。==*~~ ~~*==【晉】問曰:何以故。答曰:所謂是一切佛契經,亦不增亦不減。不增者,無增可減;不減者,無減可增。==*~~ 【唐】如不可增減,不可多少,不可損益,無量無邊應知亦爾。以佛所說無量無邊,不可於中作量邊故。無量者義難測故,無邊者文難知故。譬如大海無量無邊,無量者深,無邊者廣,世尊所說應知亦然。雖百千俱胝那庾多數.如舍利子等諸大論師,於佛所說二句文義.造百千論分別解釋,盡其覺性.不得邊際,是故不應責彼尊者。 *【涼】如無增無減,無多無少、無益無損、無量無邊亦如是。無量者,謂義無量。無邊者,謂文無邊。猶如大海無量無邊,無量者謂深無量,無邊者謂廣無邊。佛經亦如是。如尊者舍利弗等.百千萬億那由他論師,為解佛經二句義故.造百千萬論,盡其覺性.猶不能知其量.得其邊際。* ~~*==【晉】如不增不減,如是無量深無邊。無量深者,無量義故;無邊者,無邊味故。如大海無量深無邊,如是佛契經無量深無邊。無量深者,無量義故;無邊者,無邊味故。如尊者舍利弗.如是比百千那術,以佛契經二句.作百千經,令智盡而住.不能盡佛契經。==*~~ ~~*==【晉】或曰:得其邊`[崖=涯【三宮】]`崖。如佛契經,此論是,故作經者無事。==*~~ ^wvmx0r ### ‹佛經說二十二根之理由› 【唐】問:置彼尊者,世尊何故說此契經。 【唐】答:觀所化者應聞此法得饒益故。 *【涼】問曰:置造論者。何故佛經說二十二根。* *【涼】答曰:* *【涼】為受化者故。受化者聞說此法則得增益。* ~~*==【晉】問曰:置彼作經者。何以故佛契經說二十二根。==*~~ ~~*==【晉】答曰:佛世尊為教化故說二十二根,彼受化者應須二十二根。==*~~ 【唐】復次,此經有別緣起,謂有梵志名曰生聞,來詣佛所歡喜問訊,在一面坐而白佛言:「施設幾根攝諸根盡。」佛言:「我說二十二根,攝諸根盡。」<font color="#767171">[s2.生聞.法蘊足論]</font> *【涼】復次,此經皆有所以因緣。何者是耶。* *【涼】答曰: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問訊世尊種種語已,在一面坐而作是言:說諸根者多。沙門瞿曇說有幾根耶。佛告婆羅門:我說二十二根,謂眼根乃至知已根。如來說二十二根,則攝一切諸根義。* ~~*==【晉】或曰:契經有本末、有因有緣。==*~~ ~~*==【晉】問曰:契經有何本末。==*~~ ~~*==【晉】答曰:說者:有生聞梵志,彼中食後彷`[佯=徉【三宮】*]`佯遊行至世尊所,到已共世尊面相慰勞已,在一面坐。一面坐已,生聞梵志白世尊曰:瞿曇!我欲少有所問。聽我所問,當為我說。世尊告曰:梵志!隨所欲問。梵志曰:瞿曇!根謂根。瞿曇!根有幾所。云何瞿曇!根、根所攝施設而施設。世尊告曰:汝梵志!有二十二根,從眼根至無知根。此梵志!有爾所根,如是如來根根所施設而施設。==*~~ 【唐】「若有遮此更說餘根,當知彼說有言無義。若還問彼,反生愚惑。所以者何。非其境故。」 *【涼】婆羅門!若有人言:沙門瞿曇所說諸根,我能遮止,更說餘根。但有是言,而無有實。若還問者,亦不能知,反生愚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晉】梵志!若如是說此非根。如沙門瞿曇所施設,我捨此根更施設餘根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何以故。如非境界。==*~~ 【唐】※由梵志問,說此契經,是故不應徵佛說意。 *【涼】婆羅門問佛,若不應廣問此經所以因緣,應問婆羅門往至佛所但問二十二根,而不問陰界入、真諦、沙門果、緣起、助道等法耶。* *【涼】答曰:彼婆羅門所疑處便問,不疑者不問。* ~~*==【晉】如梵志問佛答,是故契經不必索本末;此應索。彼梵志何以故問根,不問界、入、陰、諦、沙門果、道品、緣起。==*~~ *【涼】復次,此婆羅門,善能`[旋=遊【三宮】]`旋歷,喜試有所問。為問根義故,經歷九十六`[種=種外道【三宮】]`種,為欲知一一道為說幾根。如尼`[犍=揵【三宮】]`犍子說一根謂命根,是故彼不飲冷水、不斷生草。所以者何。於外物中計有命根故。* ### ‹何故問根› 【唐】問:置佛說意。梵志何故但問諸根,不問蘊界處等。 【唐】答:隨彼所疑而問,不應為責。 【唐】※或彼梵志性善尋思,隨有所聞憙便歷問。為知根義周遍遊歷九十六道問諸根量。如離繫者施設一根,所謂命根,遍內外物。故彼立制「不飲冷水,不斷生草」,以有命故。 ~~*==【晉】有一說者,謂彼梵志疑而問,不疑不問。==*~~ ~~*==【晉】或曰:彼梵志善能求喜行,彼盡遊九十六種道,為施設根故。彼或有一為施設根,如尼揵,是故彼不截菜亦不飲冷水,謂彼於外物計有命`[想=相【明】]`想。==*~~ ~~*==【晉】問曰:彼尼揵於外物有何根想。一說者,意根也。復有說者,命根也。如是說者,意根及命根,更復有施設二根行及意。復有施設二根,若眼不見色、耳不聞聲,彼是聖修諸根,如彼波羅施。==*~~ ### ‹諸外道於外物中執有根法› 【唐】問:諸外道於外物中,執有何根名有根法。 【唐】答:有於外物執有意根;有於外物執有命根;有於外物執有二根。 【唐】由意根故名有根法;由命根故名有命法。 【唐】有於外物執有二根,謂業與意,隨應當說。 *【涼】問曰:外道於外物中計有何根。* *【涼】答曰:或有說,計有意根。復有說,計有命根。復有說,外道於`[物=外物【三宮】]`物中計有意根,名有根法;計有命根,名有命法;或有`[計=說【三宮】]`計二根者,謂業及意。* *【涼】復有說,若眼不見色、耳不聞聲,是名聖修根。如波羅奢等作如是說。* ### ‹外道波羅設利之聖修說› 【唐】※又如外道波羅設利(PArAsariya)作如是說:眼不見色,耳不聞聲,名聖修根。`[《雜阿含282經》卷11,T2,78a;M.N.152 IndriyabhAvanA sutta, vol.III, p.298。]` ### 以波羅設利為名的理由 【唐】問:何故彼名波羅設利。 *【涼】問曰:何故名波羅奢耶。* 【唐】答: 【唐】1是所立名,不應問立名所以。名隨假立,不必皆有實義故。 *【涼】答曰:是其人名。無有難名者。所以者何。自有不如義而立名。* 【唐】2有說:此是彼姓。謂婆羅門有姓憍蹉(kautsyA, kotsiya ?)、有姓筏蹉(vatsa, vaccha)、有姓扇祑略`[祑=袟【明】]`(SaNDhila, SaNDila ?==\[[s15](婆沙011-020.md#^oqb2c0)扇帙略]==)、有姓憍`[陣›`陳`]`那(kauNDinya, koNDaJJa)、有姓婆羅墮闍`[墮=惰【三宮】]`(Bhāradvāja婆羅豆婆遮)、有姓波羅設利。 *【涼】復次,波羅奢是其姓,如婆羅門各有別姓,有姓拘蹉、有姓婆蹉、有姓奢緻羅、有姓婆羅墮,波羅奢姓亦如是。* 【唐】3有說:此是雜種。謂從剎帝利婆羅門生,名波羅設利。如從驢馬所生名騾。 *【涼】復次,若從剎利婆羅門姓生者名波羅奢,猶如從驢馬生者名為騾。* 【唐】4==\[評]==如是說者:此是彼姓。 *【涼】評曰:此姓波羅奢故名波羅奢。* ### 破斥波羅設利聖修根的緣由 【唐】彼有弟子名嗢怛羅(Uttara),曾於一時來詣佛所,歡喜問訊在一面坐,佛時告曰:「汝師波羅設利,為汝等說修根法耶。」嗢怛羅言:「我師曾說。」佛問:「云何。」彼云:「我師作如是說:眼不見色,耳不聞聲,名聖修根,無所取故。」佛即難曰:「若爾,盲者應名聖修根,不見色故。」時阿難陀佛邊侍立,為佛搖扇。尋亦難言:聾者亦應名聖修根,不聞聲故。 *【涼】彼有弟子,名`[優=憂【宮】]`優多羅摩納婆,往詣佛所,問訊世尊,種種語論,在一面坐。世尊問言:汝師波羅奢,為諸弟子說修根法不。摩納答言:我師說之。佛問:云何說。摩納答言:若眼不見色、耳不聞聲,是名聖修根。時佛難言:若不見色名聖修根者,盲者便是聖修根人。爾時尊者阿難侍佛後立,以扇扇佛。復難摩納言:若汝所說,聾者便是聖修根人。所以者何。以不聞聲故。* 【唐】對於破斥波羅設利之根說,佛為第一難阿難為第二難的理由 【唐】問:設有外道百千俱胝那庾多數智慧辯才如舍利子,佛皆能伏,何故世尊作初難已,尊者慶喜作第二難。世尊何故而不遮止。 *【涼】問曰:如尊者舍利弗等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大論師,`[惟=唯【三宮】]`惟佛一人能難其義辯及所立言使令不行。何故世尊作第一難,尊者阿難作第二難。* *【涼】世尊何故而不制止尊者阿難耶。* 【唐】答:佛觀慶喜咽喉有相,知欲設難故便自止。以佛昔在三無數劫,精懃修習菩薩行時,尚不斷他所有才辯,乃至弟子亦不遮遏,況今成佛斷他辯才。 【唐】※又佛了知若自所說,若慶喜說,平等無異,無有增減故不遮止。 【唐】※又顯師與弟子俱能摧伏他故,若師弟子俱能伏者,乃名善伏故不遮制。 【唐】※又欲令彼無餘言故,謂若世尊作第一難,慶喜不作第二難者,則彼外道還自眾中,以餘慢心作如是言:「雖為彼師所伏而非弟子,彼雖能伏我等而非我師。」若佛世尊作第一難,慶喜復作第二難者,則彼永捨憍慢之心,弟子尚能摧伏我等,何況彼師。設我師來亦不能對,何況我等。 【唐】※又欲滿彼梵志意故,彼作是念:「喬答摩尊諸力士中,為無有上。能伏能破一切論者,而無屈撓,諸論師中,最為尊勝。往昔所有諸大論師,尚無能對,何況我等。若彼弟子與我談論,我當酬對,豈不宜哉。」佛一切時,滿所化意,如其所念,而汲引之,故不遮止慶喜所難。 【唐】1復次,佛以慶喜為證義人故。彼外道眾信重慶喜,以彼尊者形貌端嚴,善知因陀羅聲明論故。佛意令彼問所信人,自驗師宗應正理不,慶喜時說故佛不止。 【唐】2復次,欲顯世尊無勝己慮故。謂諸外道慮弟子中有勝己故,遮其言辯,佛無是事。設有弟子百千俱胝那庾多數,辯才智慧如舍利子,亦無問難與佛等者,況能勝佛。 【唐】3復次,欲顯己斷法慳垢故。謂諸外道不許弟子與他論難,勿彼由斯多獲名譽恭敬利養,佛則不爾。假使世間一切皆得無邊名利,佛無一毫終無嫉妬。是故不止慶喜所說。 【唐】4復次,欲顯弟子亦勝他故。謂諸外道恐己門徒與他論難墮負受辱,世尊弟子無不勝他。若論難時益更光揚如來正法,故不遮制。 【唐】5復次,為欲顯示善說法中文義滿足無異見故。謂諸外道惡說法中,文義乖違,師徒見異,隨有所立所說所解,師與弟子各各相違,佛正法中無此過失,隨有所立所說所解,弟子與師皆同一味。 【唐】※由此等緣對彼外道,佛與慶喜各設一難。 *【涼】答曰:佛觀阿難咽喉有相,欲有所問。佛行菩薩道時不曾斷人,乃至弟子亦不斷其問。* *【涼】復次,佛知阿難所說與我所說等無有異無有增減,無增減故而不制止。* *【涼】復次,若師與弟子俱能伏者,是名善伏。* *【涼】復次,欲令外道無餘言故。若當世尊作第一難,阿難不作第二難者,彼梵志還自眾中作如是說:雖為彼師所伏,不為彼弟子所伏。雖伏我等弟子,不伏我等師。若世尊作第一難,阿難作第二難,則破外道憍慢之心。彼作是念:弟子猶能伏我,何況於師。* *【涼】復次,為滿彼梵志意故作如是說。彼梵志作是念:沙門瞿曇,一切力士無能伏者,一切論中無能報者,一切論中為最上者。往昔諸大論師無能伏者,何況我等。若彼弟子共我言論往反,於理乃可。佛於一切時常欲滿化人意,如其所念而便作之。* *【涼】復次,佛以阿難作證此義人,彼諸外道於阿難所生信敬處。阿難形容端正,善知因陀毘陀羅論,是故世尊欲以阿難作證此義人,令彼外道於此義中生信敬故。* *【涼】復次,欲現不斷弟子問`[難=難故【三宮】]`難。外道法不聽弟子有所難問。所以者何。若聽弟子問難者或時令師墮負處門,若師墮負處門者則失利養。如舍利弗等百千萬億諸大論師所立問難,猶無有能共佛等者,何況能勝,是故佛法不斷弟子問難。* *【涼】復次,為現慳法斷故。外道所以不聽弟子問難,彼作是念:或能因是事故多得利養。佛則不爾,若令一切世人多得利養。乃至無有施佛毫末者,如來終無異相之言。* *【涼】復次,欲現善說法中所說具足,同於一見無異意故。外道法中,師所說異、弟子所說異,師所解異、弟子所解異。善說法中無如是過。如師所說,弟子亦爾;如師所解,弟子亦解,於文句義終無有異。是故欲現善說法中所說具足同於一見無異意故,世尊作第一難,阿難作第二難。以是事`[故=故而【三宮】]`故,不制止阿難所難。* ### 外道若許盲聾之人是聖修根的過失 【唐】問:外道若許盲聾之人是聖修根,云何成難。 【唐】答:是為大難,亦是總說外道過失,無能對者。謂汝若許盲聾之人亦得名為聖修根者,汝等何故棄捨居家,晝夜精勤修諸梵行。但應毀壞眼耳二根,自可名為聖修根者。故前所說是為大難,亦是總訶一切外道。 *【涼】問曰:外道自作是說:眼不見色、耳不聞聲,是名聖修根。世尊難言:若然者,盲聾之人是聖修根。則順他說,云何名難。* *【涼】答曰:佛作是說,是名大難,斷他所說,亦名總說諸外道過。若眼不見色、耳不聞聲名聖修根者,汝等何為`[緣=捐【三宮】]`緣棄居家、除去飾好、修行梵行。但當害於二根便是聖人。是故佛說名為大難,斷他所說,亦名總說諸外道過。衛`[施=世【三宮】]`施師復說五根,謂眼耳鼻舌身根。如僧佉經復說十一根,謂五覺根、五事根。五覺根者,謂眼耳鼻舌身根。五事根者,謂語根、手根、脚根、大便根、小便根。意根第十一。或有說百二十根者,謂兩眼根、兩耳根、兩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命根、五受根、信等五根,如是等有二十根。地獄趣有二十、畜生趣有二十、餓鬼趣有二十、人趣有二十、天趣有二十、阿修羅趣有二十。* ### 勝論的五根說和數論的十一根說 【唐】※又勝論者說:有五根,鼻舌眼身耳根為五。 【唐】※又數論者說:十一根,謂五覺根五業根意根`[〔根〕-【三宮】]`。五覺根者,所謂眼耳鼻舌身根。五業根者,謂語手足大小便根。意者意根,為第十一。 ### 外道的百二十根 【唐】1或復有說:「百二十根,謂眼耳鼻各二為六;舌身意命及五受根;信等五根總為二十。六趣各二十為百二十。」彼說阿素洛為第六趣。 【唐】2有說:「根是主義。」彼外道說:有百二十主,如天主龍主阿素洛主及人主等。要受如是百二十處勝妙之身,方得解脫。 *【涼】復有說者,諸外道不說百二十根,說有百二十主,如天主、龍主、阿修羅主、人主。如是等上妙之身,經百二十處然後得般涅槃。彼婆羅門聞說是語,心轉疑惑,不知何者是實,為說一根者、為說乃至百二十根者。彼聞釋種生太子,有三十二大人相以自莊嚴`[<巖]`身,有八十種隨形好,純黃金色,圓光繞身一尋,觀無厭足。出家求道,得一切`[知=智【三宮】*]`知見,能斷一切疑,與一切決定,盡一切問難邊際,我應往問。即詣佛所,到已問訊世尊,廣說如上。爾時生聞婆羅門白佛言:沙門瞿曇!說諸根者多,為有幾根。* *【涼】問曰:何不作如是問:九十六種一一道中,為說有幾根。* 【唐】生聞梵志,聞如是等,說根不同,轉生疑惑,不知何者,是其實說。聞釋氏宮,生一大子`[大=太【三宮】]`,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身真金色圓光一尋,見者歡喜覩無厭足,捨輪王位踰城出家,精勤修習難行苦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斷一切疑網,施一切決定,能盡一切問難源底,聞已即時來詣佛所,在一面坐而白佛言:說根者多。沙門說幾根攝諸根盡。 ### 佛的二十二根說 【唐】問:何故梵志不以所聞說根差別請問於佛,而直作此問耶。 【唐】答:彼有惡慧,恐佛於他所說根中擇善而說,故作總問。佛依彼問答言:我說二十二根攝諸根盡。若有遮此更說餘根。廣說乃至非其境故。 【唐】問:世尊何故復作是語:若有遮此更說餘根,當知彼說有言無義。若還問彼反生迷惑。所以者何。非其境故。 【唐】答:欲令彼知先所聞一根乃至百二十根,皆非實故,義言: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尚不能於二十二根中減一根說二十一,增一根說二十三。況諸外道僻見無知,於諸根中有能增減說一乃至百二十耶。 【唐】※由此因緣彼來詣佛,但問根義,非蘊界等。 *【涼】答曰:彼婆羅門雖復黠慧,其性諂曲,有如是念:若我作如是問者,沙門瞿曇當選好者而說。佛告婆羅門:有二十二根,謂眼根乃至知已根,如來說如是等根能攝一切根義。汝婆羅門,若有人言:沙門瞿曇所說諸根,我能遮止,更說餘根。但有是言而無有實。若還問者,亦不能知,反生愚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涼】問曰:何故復作是說:若有人言,乃至廣說。* *【涼】答曰:欲止彼人先所聞,或說一根者乃至說百二十根者,皆非如實。我雖有一切`[*]`知見,不能於二十二根減一根說二十一、增一根說二十三,何況外道小智小見邪慧之者。以是事故,彼婆羅門往詣佛所,但問諸根,不問陰界入、真諦、沙門果、緣起、助道法。* ## 2.二十二根實體之數 ### 二十二根的實體 【唐】問:此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實體有幾。 【唐】答: 【唐】1對法者言:名二十二,實體十七。於中,男女三無漏根,無別體故。 ### ‹男女根› 【唐】問:何故男女根,無別體耶。 【唐】答:此二即是身根攝故。如說:女根云何。謂身根少分。男根云何。謂身根少分。 ### ‹三無漏根› 【唐】問:何故三無漏根,亦無別體。 【唐】答:此三即是九根攝故。九謂意根,樂喜捨根,信等五根。此九根,有位名未知當知根,有位名已知根,有位名具知根。即見道位修道位無學道位。如次應知。 【唐】又在隨信隨法行相續中,名未知當知根。在信解見至身證相續中,名已知根。在慧解脫俱解脫相續中,名具知根。九根聚集,隨位說三,故無別體。 【唐】由此故說二十二根,名二十二,實體十七。 *【涼】問曰: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實體有幾。* *【涼】答曰:阿毘曇者作如是說: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實體十七。彼作是說:五根更無別體,謂男根、女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涼】問曰:彼何故說男根女根無別體。* *【涼】答曰:彼說身根外更無男根女根別體。如說:云何男根。* *【涼】答曰:身根少分。云何女根。* *【涼】答曰:身根少分。何故三無漏根無有別體。* *【涼】答曰:九根之外更無三`[根=根者【三宮】]`根別體。九根者,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等五根。此九根,有時名未知欲知根、有時名知根、有時名知已根,在見道時名未知欲知根、在修道時名知根、在無學道時名知已根。* *【涼】復次,在堅信、堅法身中名未知欲知根,在信解脫、見到、身證身中名知根,在慧解脫、俱解脫身中名知已根。所以者何。九根合聚名未知欲知根、九根合聚名知根、九根合聚名知已根。以是事故,說三無漏根無有別體。是故說根,名有二十二,實體有十七。* ### ‹法救› 【唐】2尊者法救作如是說:名二十二,實體十四。謂即前五(男/女/三無漏根)及命捨定,無別實體故。 ### 約法救的命捨定根無別體說 *【涼】尊者曇摩多羅作如是說: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實體有十四。向說五根無有別體,更說三根亦無別體,謂命根、捨根、定根。* 【唐】`彼說[〔彼說〕-【磧北藏】]`問a:「何故`[(`彼說`)+命【三宮】]`命根無實體。」 【唐】答a:「命根是不相應行蘊所攝。」彼說.不相應行蘊.無實體故。 【唐】問b1:==\[彼]==何故復說「捨根無別體。」 【唐】答b1:彼說離苦樂受,無別不苦不樂受。所以者何。諸所有受,或樂或苦。若非苦樂,云何名受。 【唐】問b2:若爾,經說三受,當云何通。 【唐】答b2:彼作是說「樂受苦受,有上有下,有利有鈍,有躁有靜。諸上利躁者,名樂受苦受。諸下鈍靜者,名不苦不樂受。此(不苦不樂受)體不定,如疑而轉。」 【唐】問d:何故彼說「定根亦無別體。」 【唐】答d:彼說「離心無定體故。如說「定云何。謂心一境性。」」 【唐】※由此諸根,名二十二,實體十四。 *【涼】問曰:彼何故說命根無別體。* *【涼】答曰:命根是心不相應行陰,彼說心不相應行陰無有別體。何故說捨根無別體。* *【涼】答曰:彼說苦受樂受外更無別捨受。諸所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云何名受。*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通佛經。佛經說: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涼】答曰:彼作是說:樂受或時上或時下、或時黠慧或時不黠慧、或時寂靜或時不寂靜。苦受亦爾。若樂受中下者、苦受中下者、樂受中不黠慧者、苦受中不黠慧者、樂受中寂靜者、苦受中寂靜者,是名不苦不樂受。此不決定在一分中,其猶如疑,無有決定。* *【涼】問曰:何故說定根無有別體。* ### ‹覺天› 【唐】3尊者覺天作如是說:「名二十二,實體唯一。所謂意根。」彼作是說:諸有為法,有二自性:一大種;二心。離大種無所造色,離心無心所。諸色皆是大種差別,無色皆是心之差別。由此義故,實根唯一。 ### 有部正宗 【唐】4如實義者:應如初說,名二十二,實體十七。 【唐】※如名體,如是:名施設體施設;名異相體異相;名異性體異性;名別性體別性;名分別體分別;名覺悟體覺悟,應知亦爾。是名諸根自性我物性相自體。 *【涼】答曰:彼作是說:心外無別定根。如說:云何定根。* *【涼】答曰:一心是也。是故彼說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實體有十四。尊者佛陀提婆作如是說: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實體有一謂意根。彼說有為法作二分:一、四大分;二、心分。四大之外無別造色,心外更無別數法。彼作是說:諸色是四大差別,諸無色根是心差別。是故說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實體有一謂意根。* *【涼】評曰:如前說者好,名有二十二,實體有十七。如名體,名假體假、名異相體異相、分別名分別體、知名知體亦如是。此是根體,乃至廣說。* ### 根之名及其義 【唐】已說自性,當說所以。問:何故名根。根是何義。 *【涼】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根。根是何義。* 【唐】答:增上義是根義,明義是根義,現義是根義,憙觀義是根義,端嚴義是根義,最義是根義,勝義是根義,主義是根義。 *【涼】答曰:威勢義是根義、明義是根義、異義是根義、喜觀義是根義、勝義是根義、最義是根義、主義是根義。* ^09ccn5 ### 二十二有為法名為根的理由 【唐】問:若增上義是根義者,諸有為法展轉增上,諸無為法於有為增上,則一切法皆應立根。何故世尊立二十二。 *【涼】問曰:若威勢義是根義者,一切有為法展轉有威勢,無為法於有為法亦有威勢,如是一切有為法盡應是根。佛何故獨立此二十二法為根。* 【唐】1脇尊者言:佛於諸法了達究竟,善知諸法體相勢用,餘不能知。若法有根相者立根,無者不立,不應責問。 *【涼】尊者`[婆=波【三宮】]`婆奢說曰:佛世尊決定知法相亦知勢用,餘人所不知。若法有根相者立根,若法無根相者不立根。* 【唐】2有說:增上緣有下有上,有劣有勝。上勝立根,下劣不立。 *【涼】復次,威勢緣,或有下者、或有上者、或有減者、或有增者,若上者增者立根,若減者下者是非根法。* 【唐】3有說:雖一切法皆有增上緣義,而非皆有增上明現.乃至主義.如二十二根者。如一切有情雖皆互有增上緣義,而有勝者,如鬼界中琰摩王勝==(Yama)==,傍生趣中師子王勝;村中主勝,國中王勝,四大洲中轉輪王勝,於欲界中自在天勝,千世界中梵王為勝;於三界中佛為最勝,佛於一切有情類中,獨稱法王,無倫匹故。如是諸法雖皆是增上緣,而非一切皆有增上乃至主義如二十二根者,故佛唯說此二十二根。 *【涼】復次,雖有為法展轉有威勢,無為法於有為法亦有威勢,不如二十二根威勢,無明義、無異義、無喜觀義、無勝義、無最義、無主義。如一切眾生展轉有威勢緣,或有勝者。如閻羅王於地獄眾`[生=主【三宮】]`生,師子王於獸中,`[村=封【三宮】]`村主於村中,王於國中,轉輪聖王於四天下,自在天王於欲界,梵天王於千世界,佛於三界。佛有如是威勢,勝一切眾生。如是一切有為法雖展轉有威勢,無為法於有為法有威勢,不如二十二根威勢,有明義乃至主義。以是事故,威勢義明義,乃至主義是根義。* ^snslci ## 誰於何增上 【唐】問:若增上義是根義者,誰於何增上。 *【涼】問曰:若威勢義是根義者,於何處有威勢耶。* 【唐】答: ### ‹眼耳› 【唐】眼根於四處增上:一莊嚴自身;二導養自身;三為識等依;四作不共事。 【唐】==\[一]==莊嚴自身者,雖有妙身支分具足,眼根若缺人不喜觀,故於嚴身此為增上。 【唐】==\[二]==導養自身者,由眼根故見好惡色,捨危就安,令身久住。 【唐】==\[三]==為識等依者,眼識及相應法依此而生。 【唐】==\[四]==作不共事者,唯眼根見色,非餘根。 【唐】耳根於四處增上:一莊嚴自身;二導養自身;三為識等依;四作不共事。 【唐】==\[一]==莊嚴自身者,雖有妙身支分具足,耳根若缺人不憙觀,故於嚴身此為增上。 【唐】==\[二]==導養自身者,由耳根故聞好惡聲,捨危就安令身久住。 【唐】==\[三]==為識等依者,耳識及相應法依此而生。 【唐】==\[四]==作不共事者,唯耳根聞聲,非餘根。 *【涼】答曰:眼根於四處作威勢緣勝:一、自莊嚴身;二、護自身;三、為眼識及眼識相應作所依;四、獨能見色。自莊嚴身者,雖有妙身一切`[肢=支【三宮】*]`肢體具足,若無眼根則無威勢。護自身者,眼根能見好不好色,好者從之、惡者避之,令此身久住。為眼識及眼識相應法作所依者,眼識及相應依眼根生。獨能見色者,眼根能見色,餘二十一根所不能。耳根於四處作威勢緣勝:一、自莊嚴身;二、護自身;三、為耳識及耳識相應作所依;四、獨能聞聲。自莊嚴身者,雖有妙身一切`[*]`肢體具足,若無耳根則無威勢。護自身者,耳根能聞好不好聲,`[好=妙【宋元宮】]`好者從之、惡者避之,令此身久住。為耳識`[及=及耳【三宮】]`及識相應法作所依者,耳識及相應依耳根生。`[獨=觸【宋元】]`獨能聞聲者,耳根能聞聲,餘二十一根所不能。* ### ‹異說› 【唐】◎有餘師說:眼根導養生身為勝,耳根導養法身為勝。如說: 【唐】ᅟ譬如明眼人,能避現嶮難,世有聰明者`[明=聞【明】]`,能離當苦惡。 *【涼】復有說者,眼根擁護生身,作威勢緣勝。如偈說:* *【涼】ᅟ譬如`[眼明=明眼【三宮】]`眼明人ᅟ能避嶮惡道ᅟ世有聰明人ᅟ能遠離諸惡ᅟ* *【涼】耳根擁護法身,作威勢緣勝。如偈說:* 【唐】ᅟ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離罪,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 *【涼】ᅟ多聞能知法ᅟ多聞能遠離ᅟ多聞捨無義ᅟ多聞到涅槃ᅟ* ^2v4d2h 【唐】◎復有說者:眼根耳根俱能導養生身法身。導養生身,如前說。導養法身者,由眼根故親近善士,由耳根故聽聞正法。由此能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乃至展轉證得涅槃。是故經說:「梵壽梵志。勿壞二根──謂眼與耳。」 【唐】問:何故於諸根聚中,但說勿壞二根耶。 *【涼】復有說者,此二俱擁護生身法身,作威勢緣勝。擁護生身者如上說。擁護法身者,眼根親近善知識,作威勢緣勝;耳根從其聞法,作威勢緣勝。親近善知識、從其聞法,能生內正思惟、如法修行。以是事故,經作是說:梵摩喻婆羅門!二根不壞,謂眼根、耳根。* *【涼】問曰:何故於諸根聚中說二根不壞。* 【唐】答:由眼耳根佛出世時,為路為門趣入佛法。 【唐】※又由眼耳遇佛,便能比知是佛。如說:苾芻。汝若不能知佛心者,應二處求:一所聞;二所見。 【唐】由此偏說勿壞二根。 *【涼】答曰:以此二根,佛出世時能入佛法門故。* *【涼】復次,以此二根,能解知佛法。如說:比丘當知,若不能如實知他心者,應以二處觀察如來:一以眼觀色、二以耳聽聲。* ### ‹鼻舌身› 【唐】鼻舌身根皆於四處增上:一莊嚴自身;二導養自身;三為識等依;四作不共事。 【唐】==\[一]==莊嚴自身者,雖有妙身支分具足,三根隨缺人不憙觀。 【唐】==\[二]==導養自身者,由此三根受用段食令身久住,以段食是香味觸故。 【唐】==\[三]==為識等依者,鼻識及相應法依鼻根生,舌識及相應法依舌根生,身識及相應法依身根生。 【唐】==\[四]==作不共事者,唯鼻能嗅,唯舌能嘗,唯身覺觸,各非餘根。 *【涼】鼻舌身根於四處作威勢緣勝:一、莊嚴自身;二、護自身;三、能為鼻識舌識身識及相應法作所依;四、鼻獨能嗅香,舌獨能知味,身獨能覺觸。莊嚴自身者,雖有妙身一切`[*]`肢體具足,若於此三根無一一根者則無威勢。護自身者,以此三根故,能食揣食,令身久住。所以者何。以揣食是香味觸入故。為三識及相應法作所依者,依此三根能生三識。鼻根獨能嗅香者,鼻根能嗅香,餘二十一根所不能。舌根獨能知味者,舌根獨能知味,餘二十一根所不能。身根獨能覺觸者,身根獨能覺觸,餘二十一根所不能。意根於二處作威勢緣勝:一令未來有相續、二自在令他隨順。令未來有相續者,如說,佛告阿難:若識不在母身,名色成迦羅羅不。答言:不也。自在令他隨順者,如說:比丘當知,心能將世間、能生世間,若心生處皆得自在。* ### ‹意根› 【唐】意根於二處增上:一能續後有;二自在隨轉。 【唐】==\[一]==能續後有者,如說「識若不託母胎,名色得成羯邏藍不。不也,世尊。」 【唐】==\[二]==自在隨轉者,如說「世間心所引,亦為心<u>所勞</u>,心若於彼生,皆自在隨轉。」==\[俱舍:vaśibhāvānuvarttane yathoktam ——“cittenāyaṃ loko nīyate ” iti vistaraḥ|自在隨行者,如契經言:心能導世間,心能<u>遍攝受</u>,如是心一法,皆自在隨行。(意引將世間,意轉令變異,是意根一法,一切法隨行。)]\[雜含:心持世間去,心<u>拘引</u>世間,其心為一法,能制御世間。]\[意劫將諸趣,意<u>苦惱</u>世間parikṛṣ(harass),意名為一法,世間得自在。]\[Cittena nīyati loko, cittena parikassati; Cittassa ekadhammassa, sabbeva vasamanvagū]\[中含:心將世間去,心為<u>染著</u>,心起自在。]\[Cittena kho, bhikkhu, loko nīyati, cittena parikassati, cittassa uppannassa vasaṃ gacchatī. ]\[Y 95: cittena nīyate lokaś cittena parikṛṣyate; ekadharmasya cittasya sarvadharmā vaśānugā iti.(saṃ° ni° 1.227)]\[zs11名映於一切.無有過名者,zs14zs29由此(是故)名一法.皆隨自在行.]== 【唐】◎有說:意根於染淨品增上。如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 *【涼】復有說者,意根於煩惱出要二處作威勢緣勝。煩惱處勝者,如說:心煩惱故眾生煩惱。出要處勝者,如說:心出要故眾生出要。男根女根於二處作威勢緣勝:一、異眾生;二、分別眾生。古昔時人無有男女,以少造色生故`[便=別便【三宮】]`便有男女,廣長形異、顏色`[語言=言語【三宮】]`語言、衣服飲食皆悉有異。* ### ‹男女› 【唐】男女二根於二處增上:一有情異;二分別異。 【唐】==\[一]==有情異者,由此二根令諸有情男女類別。 【唐】==\[二]==分別異者,由此二根形相言音乳房等別。謂劫初時無女男差別`[女男=男女【明】]`,後於是處少造色生,便有男女體類狀貌顯形言音衣著飲食受用差別。 【唐】◎有說:「此二於染淨品增上。 【唐】※於染勝者,非於婬欲。此無疑故。但由此二若壞若闕,於不律儀五無間業,不能受作,亦復不能斷諸善根。 【唐】※於淨勝者,此男女根若壞若闕,便不能起一切律儀,亦復不能離三界染,不能種植三乘種子。」 *【涼】復有說者,男根女根於煩惱出要二處作威勢緣勝。煩惱處勝者,不以婬欲合會故勝。所以者何。此處應爾,不足生疑。若有男根女根者,能受惡戒、能斷善根,令此身中無善種子,能作五無間業。如是等事,黃門般吒、無形二形所不能作。出要處勝者,若此二根不壞,能受逮解脫戒,能生禪戒無漏戒,能離欲愛色無色愛,能生佛種子及聲聞辟支佛種子。如是等事,黃門般吒、無形二形所不能作。命根於二處作威勢緣勝:一言有根、二令諸根不斷。隨幾時活言有根,死已言無根;隨幾時活諸根相續,死已諸根不相續。* ### ‹命根› 【唐】命根於二處增上:一令說有根;二令根不斷。 【唐】命根若在,可說有根,及令諸根,相續住故。 【唐】◎有說:命根於四處勝:一續眾同分;二持眾同分;三護養眾同分;四令眾同分不斷。 *【涼】復有說者,命根於四處作威勢緣勝:一、令此生相續;二、擁護此生;三、能持此生;四、令此生不斷。五受根於煩惱分中作威勢緣勝,眾生以受故四方追求,行鐵鎖道及鉤道索道上,登越高山、入於大海,有無量畏難,所謂波浪`[洄=迴【宋元宮】]`洄澓難、失獸摩羅難、黑風旋風難、水中伏山難、沒水難、漂在沙上難、墮惡龍宮難、墮羅剎國難。如是等種種追求,皆為受因。* ### ‹五受根› 【唐】五受根於雜染品增上。以諸有情由受勢力,四方追求遊於鐵鎖鉤索嶮路`[鎖=璅【宮】]`,登山越谷匍匐偃倒。或入大海,遇諸畏難。謂波浪洄澓`[洄澓=迴復【宋元宮】]`,室獸摩羅,黑風旋風,伏山灘磧,墮惡龍宮邏剎娑洲,金毘羅難,盜賊難等。如是種種皆因諸受。 【唐】問:無漏受云何於雜染品增上耶。 *【涼】問曰:無漏受云何於煩惱分作威勢緣勝。* 【唐】答: *【涼】答曰:* 【唐】1初起加行及趣入時,亦於雜染品增上。謂觀行者求彼受時,亦須追求衣食等物。由此勢力亦生染故。 *【涼】無漏受以方便初生時,於煩惱分作威勢緣勝。行者欲生無漏受時,亦須追求衣服飲食資生之物,是故亦於煩惱分中作威勢緣。* 【唐】2有說:受於染淨俱勝。[js03](俱舍論記疏03#^ta2dc1) *【涼】復有說者,受根於煩惱出要分作威勢緣勝。* 【唐】樂受於染勝者,如說於樂受貪隨增;於淨勝者,如說樂故心定。 *【涼】樂受於煩惱分作威勢緣勝者,如說樂受為愛所使;出要分中作威勢緣勝者,如說心樂則定。* 【唐】苦受於染勝者,如說於苦受瞋隨增;於淨勝者,如說苦為信依。 *【涼】苦受於煩惱分中作威勢緣者,如說恚使使苦受;苦受於出要分中作威勢緣勝者,如說苦能生信。* 【唐】不苦不樂受於染勝者,如說於不苦不樂受無明隨增;於淨勝者,如說六出離依捨。 *【涼】不苦不樂受於煩惱分中作威勢緣勝者,如說無明使使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受於出要分中作威勢緣勝者,如說`[依六=六依【宮】]`依六出要捨觀行。* ^oschfb ### 信等五根 【唐】信等五根於清淨品增上。==\[引經[s38](婆沙031-040.md#^jcwufx) ]== *【涼】信等五根於出要分中作威勢緣勝者,* ~~*==【晉】信五根一向清淨為增上緣。==*~~ *【涼】1如說:有信者能親近善人。* 【唐】1a如說:「信生能歸趣,越放逸流海,精進能除苦,慧能得清淨。」==\[[SA](雜含642-1362#1326).[1326](agamas#^sa1326) 以信度河流…[KN](N0012_經集#^tuu8yy).[Sn10.184](s0505m.mul0#184.)]== *【涼】亦如偈說:* *【涼】ᅟ`[能信=`信能`【三宮】]能信`度流ᅟ越放逸海ᅟ精進除苦ᅟ慧到彼岸ᅟ* ~~*==【晉】如所說偈:==*~~ ~~*==【晉】ᅟ信能度流ᅟ不放逸海ᅟ諦捨除苦ᅟ以慧清淨==*~~ 【唐】b又說:「我聖弟子具信伊師迦[s198](婆沙176-200#^21de17),能捨不善,修習善法。」 *【涼】復如說:「若我弟子以信為<u>障板</u>`[板=故【明】]`,則能障不善外敵,修行善法。」* ~~*==【晉】如所說:舍利弗信`[邪=耶【三宮】]`邪成就,若比丘比丘尼除去不善修行於善。==*~~ ^oxr2u5 【唐】2又佛告慶喜:「精進能得菩提。」 【唐】又說:「我聖弟子具精進力,捨不善法,修習善法。」 *【涼】如佛告阿難:精進能生菩提。* *【涼】若我弟子具足精進身者,能捨不善法修行善法。* ~~*==【晉】復如所說:阿難,精進能轉成道。==*~~ ~~*==【晉】如所說:舍利弗,聖弟子成就精進力,除去不善、修行於善。==*~~ 【唐】3又說:「念能遍行防護一切,我聖弟子具念防護,捨不善法,修習善法。」 *【涼】如說:念是遍法,若我弟子以念守門者,能捨惡法修行善法。* ~~*==【晉】如所說:我說一切中念。==*~~ ~~*==【晉】如所說:舍利弗,聖弟子成就於念,如守門人,除去不善、修行於善。==*~~ 【唐】4又說:「定是正道,不定是邪道;定心得解脫,非不定心;定心能知諸蘊生滅。」 【唐】又說:「我聖弟子具三定鬘,能離不善,修於善法。」 *【涼】如說:定是正道、不定是邪道,定心得清淨非不定心,定能知諸陰生滅。* *【涼】若我弟子能具足三三昧花鬘者,則能捨惡法修行善法。* ~~*==【晉】如所說偈:==*~~ ~~*==【晉】ᅟ定者是道ᅟ非定非道ᅟ定已自知ᅟ五陰興衰ᅟ==*~~ ~~*==【晉】`[如所說=二十二根處第十六之餘如所說【明】]`如所說:舍利弗聖弟子成就三三昧,須除去不善、修行於善。==*~~ 【唐】5又說: 【唐】ᅟ慧為世間上ᅟ能順趣決擇ᅟ能正知諸法ᅟ能盡老死苦ᅟ==\[ [s01](婆沙001-010.md#^ykxirx)]== *【涼】如偈說:* *【涼】ᅟ慧為世間上ᅟ能`[趣=起【三宮】]`趣厭離者ᅟ亦能如實知ᅟ能盡老死苦ᅟ* ~~*==【晉】如所說偈:==*~~ ~~*==【晉】ᅟ慧為世間妙ᅟ能起有所至ᅟ能用等正智ᅟ生老病死盡ᅟ==*~~ ^uym1df 【唐】又說:「一切法中,慧為最上。」 【唐】又說:「姊妹。我聖弟子能以慧刀,斷諸結縛隨眠纏垢。」 【唐】又說:「我聖弟子具慧垣牆,能障惡法增長善法。」 *【涼】亦說:慧於一切法中為無有上。* *【涼】亦說:姊妹當知,我諸弟子以慧`[力=`刀`【三宮】]力`斷一切結繫使垢纏。* *【涼】復說:若我弟子具足智慧城者,能捨惡法修行善法。* ~~*==【晉】如所說:慧過一切法上。==*~~ ~~*==【晉】如所說:諸妹!聖弟子以慧刀斷一切結縛使`[惱=腦【宋元宮】]`惱纏,重斷,打重打,割剝。==*~~ ### ‹三無漏根› 【唐】未知當知根,於未見諦而見諦增上。已知根,於已見諦除煩惱過增上。具知根,於已除煩惱過得現法樂住增上。 *【涼】未知欲知根,於未曾見而見法作威勢緣勝,知根於已曾見法能除過患作威勢緣勝,知已根於已除過患得現法樂作威勢緣勝。如是等諸根,於如是等諸法作威勢緣勝。* ### ‹結› 【唐】※由此各各於彼彼處有增上義,故說為根。 ## 建立勝義根等 ### 寠沙筏摩-唯意是勝義根 【唐】1尊者==\[窶/瞿]==<u>寠沙筏摩</u>==\[ #瞿沙伐摩 ghoṣavarman]==作如是說: *【涼】尊者瞿沙跋摩作如是說:實義應說一根謂意根。所以者何。* 【唐】唯意一種是勝義根,是內是遍有所緣故。 【唐】是內者,內處攝故;是遍者,從無間獄至有頂故;有所緣者,緣一切法故。 *【涼】意根有三事:一、在內;二、遍一切處;三、能有所緣。* *【涼】在內者,內入所攝。遍一切處者,從阿毘地獄上至有頂可得。能有所緣者,緣一切法。* 【唐】餘眼等根不具斯義,是故不立為勝義根。 *【涼】餘根不具三事。* 【唐】謂眼等五雖內處攝,而非是遍非有所緣。 【唐】命根雖遍而非內處,亦非有緣。 【唐】苦樂憂喜,雖有所緣,非遍非內。 【唐】捨信等五,雖遍有緣,而非內處。 【唐】三無漏根,如九根說。 *【涼】眼耳鼻舌身根雖是內入攝,不遍一切處,不能有所緣。* *【涼】命根雖遍一切處,亦不內入攝,不能有所緣。* *【涼】除捨根餘受根,雖能有所緣,非內入攝,不能遍一切處。* *【涼】捨根、信等五根,雖遍一切處、能有所緣,非內入所攝。* *【涼】三無漏根更無別體,諸根合聚立此三根,如上說。* ==\[餘根與意根作所依等]== 【唐】問:若唯意是勝義根者,餘二十一何故名根。 【唐】答:彼與意根,作所依.作依.作雜染.作清淨.作清淨位,故亦名根。 *【涼】問曰:若然者,其餘諸根以何事故得名為根。* *【涼】答曰:為意根作所依、作依、作煩惱、作出要、作出要處。* 【唐】誰作所依。謂眼等五根。ᅟᅟ誰作依。謂命根。==\[[s27](婆沙021-030#b2三界六識.依及所依‹三說›)為依非所依]== *【涼】誰作所依。答曰:眼耳鼻舌身根。ᅟᅟ誰作依:答曰:命根。* 【唐】誰作雜染。謂五受根。ᅟᅟᅟ誰作清淨。謂信等五根。 【唐】誰作清淨位。謂三無漏根,即見位修位無學位。 *【涼】誰作煩惱。答曰:諸受根。ᅟᅟᅟ誰作出要。答曰:信等五根。* *【涼】誰作出要處。答曰:見道修道無學道。* ^xxzzys ==\[男女名根]== 【唐】問:何故男女復得名根。 【唐】答:生有情故,生欲樂故,制煩惱故,為染依故。 【唐】生有情者,謂生胎生卵生有情。 【唐】生欲樂者,謂於是處,初生欲樂,後乃遍身;如依眉間,初生聖樂,後乃遍身,此亦如是。 【唐】制煩惱者,謂此志性,能於暫時伏諸煩惱。 【唐】為染依者,謂染污識及相應法,此為所依。 【唐】餘處身根發三種識,此唯發染污識非餘。發此識時,唯作習近意,故必與貪俱。 *【涼】問曰:男根女根以何事故得名為根。* *【涼】答曰:以四事故。一、能有所生;二、能生欲樂;三、能制煩惱;四、能為染污識及相應法作所依。能有所生者,生胎生卵生。能生欲樂者,行欲之人此處生樂遍身中。如聖人眉間生聖樂遍在身中,彼亦如是。制煩惱者,須臾間斷。能為染污識及相應作所依者,餘所依生三種識,或善、不善、無記;此二所依唯生染污愛相應相親近識。* ### 僧伽筏蘇-命等六是勝義根 【唐】2尊者 #僧伽筏蘇 作如是說:唯命等六是勝義根。所謂眼耳鼻舌身命,有情本故。 *【涼】尊者僧伽婆修說曰:命等六根是實義根。命等六根者,謂眼耳鼻舌身命根。所以者何。此六是眾生根本。* 【唐】問:若命等六是勝義根者,餘十六種何故名根。 【唐】答:與命等六,作種子.作雜染.作清淨.作清淨位,故亦名根。 【唐】誰作種子。謂意根。誰作雜染。謂五受根。誰作清淨。謂信等五根。 【唐】誰作清淨位。謂三無漏根,即見位修位無學位。 【唐】問:何故男女亦得名根。 【唐】答:欲界有情欲為種子,欲為苗稼。此依何有。謂男女根。是故此二亦得名根。 *【涼】問曰:若然者,餘根以何事故得名為根。* *【涼】答曰:此六是眾生根本。根本以何為種子。識為種子。誰令其煩惱。謂五受根。誰令其出要。謂信等五根。何處得出要。謂見道修道無學道。男根女根以何事故得名為根。* *【涼】答曰:欲界眾生以欲為苗稼種子。從何處而有。皆從男根女根。* ### 妙音-命等八種是勝義根 【唐】3尊者<u>妙音</u>作如是說:命等八種是勝義根。謂眼耳鼻舌身男女命,有情本故。 【唐】問:若命等八是勝義根者,餘十四種何故名根。 【唐】答:與命等八,作種子.作雜染.作清淨.作清淨位,故亦名根,廣如前說。 *【涼】尊者瞿沙說曰:命等八根是實義根。命等八根者,謂眼耳鼻舌身、男根女根、命根。所以者何。此是眾生根本。* *【涼】問曰:若然者,餘根以何事故得名為根。* *【涼】答曰:此八是眾生根本。根本以何為種`[子=子謂意根【三宮】]`子。誰令其煩惱。謂五受根。誰令其出要。謂信等五根。何處得出要。謂見道修道無學道。* ### 女男根立名 【唐】問:身根極微遍身等有,何故此獨名女男根,復說為顯。`[女男=男女【三】]` *【涼】問曰:如身根微塵從足至頂盡遍,何故此處所身根名男根女根,非餘處所耶。* ᅟ 【唐】1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此處能顯是男女故,名男女根,復說為顯。 *【涼】尊者和須`[蜜=密【明】]`蜜說曰:以此處所故分別是男是女。* 【唐】問:有二形者亦能顯耶。 【唐】答:此不能顯,不決定故。由此故說,非女非男。`[非女非男=非男非女【三】]` *【涼】問曰:若然者,二形人亦名男亦名女耶。* *【涼】答曰:此不名男亦不名女。* 【唐】2有說:此處生流轉者還滅者故,外道六師補刺拏等(Purāṇa Kaśyapa).名流轉者,聲聞獨覺及與如來.名還滅者。 *【涼】復次,此處所能生增長人、寂靜人。增長人者,如富蘭那等六師。寂靜人者,謂佛辟支佛聲聞。* 【唐】3尊者說曰:此處能生諸仙(ṛṣi)牟尼(muni)諸聰慧者.善調伏者.易共住者,故名男女根,亦說名顯。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此處所能生諸仙、能生牟尼、能生善調伏者、能生善共住者。* ^s7yz4t ## 5.二十二根之別論 【唐】已說諸根總相所以,今當顯示一一別相。 *【涼】已總說諸根所以,今當一一別說。云何眼根。* ### 眼等六根 【唐】問:眼根云何。 【唐】答:若已見色今見色當見色,及此所餘,是名眼根。 【唐】已見色者,說過去眼。今見色者,說現在眼。當見色者,說未來眼。 【唐】此說同分。及此所餘者,說彼同分。 【唐】眼,如界中廣說,乃至意根說,亦如是。 *【涼】答曰:若眼已見色、今見色、當見色,及餘彼分眼。已見色是過去眼、今見色是現在眼、當見色是未來眼。及餘彼分眼者,廣說如`[界=男【三宮】]`界處。乃至意根,說亦如是。* ### 男女命三根 【唐】問:女根云何。答:身根少分。 【唐】==\[問:]==男根云何。答:身根少分。 *【涼】云何女根。答曰:身根少分。云何男。* *【涼】根答曰:身根少分。* 【唐】==\[問:]==命根云何。答:三界壽。 *【涼】云何命根。* *【涼】答曰:三界中壽。* ~~*==【晉】問曰:云何命根。答曰:三界壽也。==*~~ ~~*==【晉】問曰:何以故不相應行陰中命根立根,種類不立。==*~~ ~~*==【晉】答曰:命根報果,一切報因行故。此種類不定,或報果或依果。以是故,命根立根中,種類不立。==*~~ ### 樂等五受根 【唐】==\[問:]==樂根云何。 【唐】答:依順樂觸所生身心樂平等受,受所攝,是謂樂根。 【唐】==\[問:]==苦根云何。 【唐】答:依順苦觸所生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攝,是謂苦根。 【唐】==\[問:]==喜根云何。 【唐】答:依順樂觸所生心悅平等受,受所攝,是謂喜根。 【唐】==\[問:]==憂根云何。 【唐】答:依順苦觸所生心慼不平等受,受所攝,是謂憂根。 【唐】==\[問:]==捨根云何。 【唐】答:依順不苦不樂觸所生身心捨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謂捨根。 *【涼】云何樂根。* *【涼】答曰:因觸生樂受,若在身.若在心.覺樂能忍,是名樂根。* *【涼】云何苦根。* *【涼】答曰:因觸生苦受,在身覺苦不可忍,是名苦根。* *【涼】云何喜根。* *【涼】答曰:因觸生喜受,在心覺喜能忍,是名喜根。* *【涼】云何憂根。* *【涼】答曰:因觸生憂受,在心覺憂不可忍,是名憂根。* *【涼】云何捨根。* *【涼】答曰:因觸生不苦不樂受,若在身.若在心.覺不苦不樂,非可忍非不可忍,是名捨根。* ~~*==【晉】問曰:云何樂根。==\[若樂更樂所觸生身心樂善覺,是覺謂樂覺也…]\[六更觸.六更觸處.六觸處.六更樂處.]====*~~ ~~*==【晉】答曰:樂痛觸更樂,謂身心中生善樂能覺,是痛,是謂樂根。==*~~ ~~*==【晉】問曰:苦根云何。==*~~ ~~*==【晉】答曰:苦更樂觸,若生身不善苦覺,是痛,是謂苦根。==*~~ ~~*==【晉】問曰:喜根云何。==*~~ ~~*==【晉】答曰:喜更樂觸,若心中生善樂覺,是痛,是謂喜根。==*~~ ~~*==【晉】問曰:憂根云何。==*~~ ~~*==【晉】答曰:憂更樂觸,若心中生不善苦覺,是痛,是謂憂根。==*~~ ~~*==【晉】問曰:護根云何。==*~~ ~~*==【晉】答曰:不苦不樂更樂觸,若心中生非善非不善覺,是痛,是謂護根。==*~~ ### 信等五根 【唐】==\[問:]==信根云何。 【唐】答:於出離遠離所生善法,諸信順印可.忍受欲樂.心清淨性,是謂信根。 【唐】精進念定慧根,如文廣說。 *【涼】云何信根。* *【涼】答曰:於遠離寂靜善法生信。若信是法善、信有是分別,受其事、取其相,如是淨心,是名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廣說如經本。* ## 6.三無漏根 ### 未知當知根 【唐】問:未知當知根云何。 【唐】答:未見諦者未現觀者,諸學慧慧根,及所有根,隨信隨法行於四聖諦未現觀能現觀,是謂未知當知根。 【唐】此中,於四聖諦未已見故,名未見諦者; 【唐】未已現觀故,名未現觀者; 【唐】諸學慧慧根者,此說慧根; 【唐】及所有根,隨信行隨法行於四聖諦未現觀能現觀者,說餘八根。 【唐】總此九根,名未知當知根。 *【涼】云何未知欲知根。答曰:不見人、不得決定人,所有`[覺=學【三宮】]`覺慧慧根,及諸餘根堅信、堅法人,未見四諦、當見四諦,是名未知欲知根。不見人者,謂不見諸諦人。不得決定人者,不於諸諦得決定。所有學慧慧根者,則說慧根。諸餘根堅信堅法,所用八根:未見四諦、當見四諦則說八根。如是等九根合聚,名未知欲知根。* ### 未知當知根中慧根與餘八根之差別 【唐】問:此九根中,何故慧根再說別說,餘根但作一總說耶。 【唐】答: 【唐】01慧名義勝故。謂根聚中慧為最勝,如國中王勝,村中主勝,餘根不爾。 【唐】02有說:慧為導首故。如說「苾芻。諸善法生,明為導首,明為前因,由此引生所有慚愧」。 【唐】03有說:慧具三現觀故。謂慧具三現觀:一見現觀;二緣現觀;三事現觀。慧相應法有二現觀,謂除見,非慧性故。慧具有法,有一現觀,謂事(現觀)非餘,非慧性故,無所緣故。 【唐】04有說:慧見煩惱令不久住,如穴居眾生,人若見時便還入穴。 【唐】05有說:慧照相續則煩惱不侵,如室有燈賊不能盜。 【唐】06有說:慧能照一切法,外日月等,唯照一界一處一蘊一世少分。慧能普照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三世及無為法。 【唐】07有說:無慧者縛,有慧者解。 【唐】08有說:慧入佛法甚歡娛故,謂佛法中以解為勝,是故諸有慧者見妙法寶,於中歡娛,如明眼人入於寶渚。若無智慧雖入佛法無所見故常懷憂慼,如生盲人至採寶所更增愁毒。 【唐】09有說:慧根如將如導如目如首,是覺覺支,是道道支。 【唐】10有說:慧能導引餘菩提分令不異趣,如明眼者導眾盲人令行正路,此亦如是。 【唐】11有說:慧斷纏縛猶如利刀,如說「姊妹。我聖弟子,能以慧刀斷諸結`[〔結〕-【三宮】]`縛隨眠纏垢。」 【唐】12有說:慧如臺殿,如尊者阿埿律陀(Anuruddha, Aniruddha)言:我依戒住戒,得昇無上智慧臺殿。 【唐】13有說:慧能安立諸法自相共相,能分別諸法自相共相,破自體愚及所緣愚,於諸法中不增減轉。 【唐】14有說:慧是諸佛所愛敬故,佛不愛敬有情色力族姓財富自在,但愛敬慧,以慧能證諸功德故。 【唐】15有說:慧能顯佛無與等故,謂諸色力族姓財富榮貴自在,不能顯佛是最尊勝,唯慧能顯,以一切智唯佛有故。 【唐】餘根不爾。 【唐】※以如是等無量因緣,慧根餘根作差別說。 *【涼】問曰:彼根聚中何故再說慧根、一說餘根耶。* *【涼】答曰:以名勝義勝故,彼根聚中慧名勝義亦勝。* *【涼】復次,慧說名前`[道=導【三宮】]`道。如說:比丘當知,種種善法生時,慧為前導、慧為前相,次有慚愧。* *【涼】復次,慧於三事得決定:一、於見得決定;二、於緣得決定;三、於事得決定。彼相應法於二事得決定:於緣得決定、於事得決定。非於見得決定。所以者何。非見性故。非相應共有法得一決定,謂於事得決定,非見決定、非見相故、非緣決定,非緣法故。* *【涼】復次,若以慧見煩惱時,煩惱則不得久住。如穴居眾生,人若見時便還入穴。彼亦如是。* *【涼】復次,若身中有慧照,則煩惱賊不能偷劫。猶如屋中有燈照者,賊則不能偷劫。彼亦如是。* *【涼】復次,以慧能照一切法外物。如日月藥草摩尼珠諸天宮,能照一界一入一陰一世少分。一界少分者謂色界,一入少分者謂色入,一陰少分者謂色陰,一世少分者謂現在世。慧能照十八界十二入五陰三世及無為法。* *【涼】復次,無慧者縛、有慧者解。* *【涼】復次,佛出世時入佛法者,以慧而自娛樂,佛法以知解為勝。譬如有目之人能至寶處,如是有慧眼者能至佛法寶處。譬如盲人雖往寶處而無所見,惡慧之人入佛法寶處亦復如是。* *【涼】復次,慧名為將,亦名為眼、亦名為頭、亦名為覺、亦名覺支、亦名為道、亦名道支。* *【涼】復次,慧名為眼,餘助道法名為盲。如眾多盲人,一有目者而`[獎=將【三宮】]`獎導之令行正路。彼亦如是。* *【涼】復次,慧斷煩惱刀。如說:姊妹當知,聖弟子以智慧刀斷一切結縛使垢纏。* *【涼】復次,慧說名為堂如。尊者阿尼盧豆所說,我依戒立戒昇無上智慧堂。* *【涼】復次,慧能立別相總相法,能解別相法、能解總相法、能破自體愚、能破緣中愚,於諸法中得不顛倒。* *【涼】復次,慧是諸佛所愛敬。諸佛不愛敬人色族財富,愛敬有慧者。* *【涼】復次,諸佛以慧故而有差別,非以色族財富等。以如是事故,慧則再說、餘根一說。云何知根。見人、決定人、所有學慧慧根,及諸餘根,信解脫、見到、身證,已見四諦、重見四諦,是名知根。見人者見諸諦。決定人者於諸諦決定。所有學慧慧根,則說慧根。`[餘諸=諸餘【三宮】]`餘諸根,信解脫、見到、身證所用八根,見四諦、重見四諦,則說八根。如是等九根合聚名知根。* *【涼】問曰:如無學人重見四諦,如退法至憶法、憶法至護法、護法至等住、等住至能進、能進至不動。* *【涼】何故唯說學人,不說無學人耶。* *【涼】答曰:應說無學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 *【涼】復次,若說始,當知亦說終。若始說學,當知終說無學。如始終,初入已度、方便畢竟說亦如是。* *【涼】復次,斷未曾斷結、得未曾得果者,說名重見。無學不斷未曾斷結、不得未曾得果故,不名重見。* *【涼】復次,若斷未曾斷煩惱、得證未曾證解脫得,是名重見。無學雖證未曾證解脫得,而不斷未曾斷煩惱故,是故不說。如斷煩惱得證解脫得,除過患修功德、捨穢惡取勝妙、去無義取有義、盡渴愛受無煩`[惱=熱【三宮】]`惱樂,當知亦如是。* *【涼】復次,斷未曾斷無知、得未曾得智,是名重見。無學雖得未曾得智,不斷未曾斷無知,謂染污無知。以如是等事故,唯說學重見諦,不說無學。*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二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三</b>☗s143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根蘊第六中根納息第一之二 ## 7.三無漏根(續) ### 已知根 【唐】問:已知根云何。 【唐】答:已見諦者已現觀者。諸學慧慧根,及所有根,信解見至身證,於四聖諦已現觀重現觀,是謂已知根。 【唐】此中於四聖諦已見故,名已見諦者; 【唐】已現觀故,名已現觀者; 【唐】諸學慧慧根者,此說慧根; 【唐】及所有根,信解見至身證於四聖諦已現觀重現觀者,說餘八根。 【唐】總此九根,名已知根。 *【涼】云何知已根。* *【涼】答曰:若漏盡阿羅漢無學所有慧慧根,解脫俱解脫所用諸根,能生現法樂,是名知已根。漏盡阿羅漢所有慧慧根,則說慧解脫。俱解脫阿羅漢所用諸根能生現法樂者,則說八根。如是等九根合聚,名知已根。* ### 有學說重現觀而非無學的理由 【唐】問:諸無學者於四聖諦亦重現觀,如從退法轉至思法,乃至從堪達法轉至不動,何故但說學重現觀非無學耶。 【唐】答: 【唐】1亦應說無學,而不說者,當知有餘。 【唐】2有說:此中舉初顯後,若說學重現觀,當知已說無學亦重現觀;如舉初顯後,舉始入顯已度,舉加行顯究竟,當知亦爾。 【唐】3有說:若斷未曾斷「煩惱」,得未曾得「沙門果」者,說重現觀。無學爾時,非斷未曾斷煩惱,亦非得未曾得沙門果,是故不說。 【唐】4有說:若斷未曾斷「繫得」;得未曾得「離繫得」者,說重現觀。無學爾時雖得未曾得離繫得,而不斷未曾斷繫得,是故不說。如斷繫得,得離繫得;除過患修功德;捨下劣,證上妙;去無義,取有義;盡渴愛苦,受無熱樂,應知亦爾。 【唐】5有說:捨未曾捨「無智」,得未曾得「智」者,說重現觀。無學爾時,雖得未曾得智,而非捨未曾捨無智,是故不說,應知此依染無智說。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學說重現觀非無學。 ### 具知根 【唐】問:具知根云何。 【唐】答:漏盡阿羅漢諸無學慧慧根,及所有根,慧解脫俱解脫,能得現法樂住。 【唐】此中漏盡阿羅漢諸無學慧慧根者,此說慧根。 【唐】及所有根,慧解脫俱解脫能得現法樂住者,說餘八根。 【唐】總此九根,名具知根。 【唐】問:學者亦有現法樂住,何故但說無學耶。 *【涼】問曰:學人亦有現法樂,何以但說無學。* 【唐】答: 【唐】1亦應說學,而不說者,當知有餘。 【唐】2有說:此中舉終顯始,若說無學得現法樂住,當知已說學亦得現法樂住。如舉終顯始,舉已度顯初入,舉究竟顯加行,當知亦爾。 【唐】復次,此說名義勝者,以法言之,則無學法勝;以補特伽羅言之,則無學補特伽羅勝。 【唐】3有說:此中說得輕安樂非煩惱熱所損者,學雖得輕安樂,而猶為煩惱熱所損,是故不說。 【唐】復次,此中說受輕安樂.自在廣大者,學於所作有所作故,雖受輕安樂.而不自在.亦不廣大。如王未除一切怨敵,雖受王樂而不自在,亦不廣大,彼亦如是,是故不說。 【唐】4有說:此中說已息煩惱.意言已滿牟尼相者,學則不然,是故不說。 【唐】5有說:此中說有現法樂住,無後世樂住者,學於二世皆有樂住,是故不說。 【唐】※由如是等諸因緣故,無學說樂住非學。 *【涼】答曰:應說如說無學現法樂,亦應說學現法樂。* *【涼】復次,若說終,當知亦說始;說畢竟,當知亦說方便;說已度,當知亦說初入。* *【涼】復次,以名勝義亦勝故。若以法而言,無學法勝於學法;以人而言,無學人勝於學人。* *【涼】復次,無學人所有猗樂,不為煩惱所覆;學人雖有猗樂,為煩惱所覆。* *【涼】復次,若受猗樂時寬博廣大,是說現法樂。學人有所作故,受猗樂時不寬博廣大,不名現法樂。無學人無有所作,受猗樂寬博廣大故,名現法樂。譬如國王於諸怨敵未盡降伏,所受快樂不寬博廣大。彼亦如是。* *【涼】復次,若無煩惱,意語亦滿。諸牟尼是說現法樂。* *【涼】復次,若受現法樂、不受後樂,是名現法樂。學人受現法樂,亦受後樂故,不名現法樂。以如是等事故,無學猗樂名現法樂,學人猗樂不名現法樂。`[卷第五十四終【三宮】]`* ### ‹‹卷第五十四終【三宮】›› 【唐】`[卷第五十五使揵度十門品之二首【宋元宮】,卷第五十五使犍度十門品第四之二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第二十三]` ## 8.三明阿羅漢 【唐】問:為有三明阿羅漢不。 【唐】若有者,此中何故不說。 【唐】若無者,《恣舉經》云何通。如說「尊者舍利子恭敬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百苾芻,幾是三明。幾是俱解脫。幾是慧解脫。」 【唐】此中因論生論,尊者舍利子知是事不。若知者,何故問。若不知者,云何得名波羅蜜多聲聞。 ### 1(若有) 【唐】01應作是說:「彼尊者知。」若爾何故問。亦有知而問者,如《毘柰耶》說「爾時,世尊知而故問。」由此不應以知故遮其問。 【唐】02有說:尊者欲饒益他故,謂舍利子雖自了知,而知眾中有不知者,無無畏故不能問佛。舍利子無是過故,為饒益他所以發問。 【唐】03有說:尊者欲於總中顯差別故,謂佛為五百苾芻如應說法,彼聞皆得阿羅漢果.永斷後有,稱可佛心。一切有情真實稱可佛心者,謂得阿羅漢果永斷後有。尊者舍利子作是念:「彼諸苾芻雖皆得阿羅漢果永斷後有,而未知彼.誰先來勤修加行.誰不爾。」欲於總中顯有差別,故發斯問。 【唐】04有說:世尊先為五百苾芻說法令等住果,尊者舍利子欲顯彼道有差別故,是以發問。 【唐】05有說:世尊先為五百苾芻說法令住平等無為解脫,尊者舍利子欲顯彼有為解脫非無異故,而發斯問。 【唐】06有說:尊者欲顯發功德伏藏令世共知故。如世伏藏土所覆故世人不見,若因開發乃得見之生希有想,如是功德寶藏以少欲土覆世無知者,由舍利子所顯發故,世人共知生希有想。 【唐】07有說:尊者欲發施主增上思故,有諸施主雨四月中,以衣服等供給僧眾,彼或生念──「我所施田為良美不。」為欲令彼生決定──「知我等已於良田植福快哉,所作功不唐捐。」是故尊者發如是問。 【唐】08有說:尊者欲顯師徒儀式法應爾故,謂弟子法應問師,師法應教弟子。 【唐】09有說:尊者顯己求法無厭離諸懈慢,令他亦然,是以故問。 【唐】10有說:尊者欲斷世人少有所知,便生傲足不問他故。彼尊者念言世人智慧,於我所有十六分中不能及一,我猶問他,何況汝等少知少見而不問耶。 【唐】11有說:尊者欲顯離法慳垢故,謂法慳者見他問時尚不生喜,何況自問。 【唐】12有說:尊者欲止外道誹謗故,謂諸外道恒謗佛言,沙門喬答摩攝受鄔波底沙俱履多故,夜從受法晝為他說。若舍利子於大眾前,合掌恭敬而請問者,此謗便止。==(Upatiṣya. Upatissa優波底沙.大光。中本起經:優波替.拘律陀Kolita。《寶星陀羅尼經》:一名優波底沙二名俱利多.《佛阿毘曇經出家相品》優波底沙.古利多.神通第一.智慧第一。增壹:字目揵連.姓拘利陀。佛本行集經:優波低沙童子。及俱離多童子(聚落名拘離迦)。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鄔波底沙.俱哩多。)== 【唐】13有說:尊者欲顯世尊弟子所有善說皆須佛印印之,故發斯問。如王所司所有符疏,若無王印人不承受,往關津等悉為障礙;若有王印人皆信用所往無礙。如是佛弟子所有善說,若無佛印他不信受,如來滅後所有四眾亦不敬受,若為佛印所印可者,聞則奉行,遺法四眾亦生敬重。 【唐】※由此等緣彼舍利子而作斯問。 *【涼】`[卷第五十五使揵度十門品之二首【宋元宮】=卷第五十五使犍度十門品第四之二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第二十三]`問曰:為有三明阿羅漢不。若有者,此中何以不說。若無者,此經云何通。如說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五百比丘,幾是三明、幾是俱解脫、幾是慧解脫。* *【涼】問曰:尊者舍利弗為知是事不。若知者,何故問。若不知者,云何名得聲聞波羅蜜。* *【涼】答曰:應作是說:尊者舍利弗知。* *【涼】問曰:若知者,何故問。* *【涼】答曰:自有知而故問。如`[比尼=毘尼【三宮】]`比尼說:佛世尊知而故問。* *【涼】復次,尊者舍利弗為利益他故問。尊者舍利弗雖自知,彼會中有不知者,無無畏故不能問佛。尊者舍利弗無如是過,欲利益他故而問。* *【涼】復次,欲說總相令別異故而問。佛為五百比丘說法,聞佛所說得阿羅漢果,斷未來有,盡可佛意。眾生若能得阿羅漢,斷未來有,是名第一可世尊意。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此諸尊者雖皆得阿羅漢斷未來有,不知誰勤方便。欲說如是總相令別異故而問。* *【涼】復次,佛世尊令五百比丘等住於果,舍利弗欲令其道差別故而問。* *【涼】復次,佛世尊令五百比丘等住無為解脫,舍利弗欲令有為解脫差別故而問。* *【涼】復次,欲顯功德寶藏令世知故而問。譬如寶藏覆在土中多人不見,如是以少欲知足土覆功德寶藏,世無知者。* *【涼】復次,欲令施主生信心故而問。有諸檀越於夏四月中,以衣食等所須之物供給眾僧。欲令施主知之,汝等所施值如是等清淨福田故而問。* *【涼】復次,彼尊者淨行弟子法故,弟子法應問、師應答。* *【涼】復次,為現破憍慢求法情深故而問。* *【涼】復次,為壞少有所知生於憍慢不喜問人故而問。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我所有智慧有十六,世人所知有一分,我猶問他,何況汝等`[少=少少【三】]`少知見而不問耶。* *【涼】復次,欲`[現=見【三宮】]`現己身法無慳垢故。若人慳於法者,見他人問猶尚不喜,何況自問。* *【涼】復次,為止誹謗故而問。諸外道等作如是謗:沙門瞿曇夜從優波提舍拘律陀邊受法,晝為弟子說。若尊者舍利弗合十`[爪=瓜【宮】]`爪掌於大眾中而問於佛,彼誹謗便止。* *【涼】復次,弟子`[說=所說【三宮】]`說善法,欲以如來印印故而問。譬如王家所有符疏,若不以王印印者,所經關津而不信用;若以王印印者,所`[住=往【三宮】]`住之處而皆信用。如是弟子所說善法,若不以如來印印者,則於遺法四眾無信受者;若以如來印印者,則遺法`[而四眾=四眾而【三宮】]`而四眾皆信受。是故弟子所說,欲以如來印印故而問。* ### 三明阿羅漢的說明 【唐】2(若無) 【唐】若無三明阿羅漢者,彼經所說云何通耶。 【唐】答:應說有三明阿羅漢。 【唐】問:若爾,彼經善通,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此中應作是說「及所有根慧解脫俱解脫三明,能得現法樂住。」而不說者,當知有餘。 【唐】復次,已說在先所說中,謂三明阿羅漢,或是慧解脫,或是俱解脫。 【唐】若說慧解脫,當知已說慧解脫三明; 【唐】若說俱解脫,當知已說俱解脫三明,故不別說。 *【涼】答曰:應作是說:有三明阿羅漢。* *【涼】問曰:此中何故不說。* *【涼】答曰:應說此`[文=又【宋元】]`文。應如是說:若慧解脫、俱解脫三明阿羅漢,能生現法樂。* *【涼】復次,已說在先說義中。三明阿羅漢若是慧解脫、若是俱解脫,若說慧解脫,當知已說慧解脫有三明者;若說俱解脫,當知已說俱解脫有三明者。昔有二論師,一名時婆羅、二名瞿沙跋摩。尊者時婆羅偏讚歎慧,尊者瞿沙跋摩偏讚歎滅定。尊者時婆羅作如是說:慧勝滅定。所以者何。慧能有所緣,滅定無所緣。尊者瞿沙跋摩說:滅定勝慧。所以者何。滅定唯聖人有,慧凡聖俱有。讚歎慧者,作如是說:若有三明不具八解脫者,是名三明。若有三明具八解脫者亦名三明。具八解脫無三明者,是名俱解脫。若有一明二明者,是名慧解脫。所以者何。慧勝滅定故。若讚歎滅定者,作如是說:若具八解脫無三明者,是名俱解脫。若具八解脫有三明者,亦名俱解脫。若有三明不具八解脫者,是名三明。若有一明二明,名慧解脫。所以者何。滅定勝慧故。此二所說俱唐捐其功,此二所說於文無益、於義無益。三明,或得滅定、或不得滅定。若得者,名俱解脫三明。若不得者,名慧解脫三明。今當重說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所以。何故名未知欲知根。* ### ‹時毘羅與寠沙伐摩對三明俱慧三種阿羅漢的異說› 【唐】昔於此義有二論師:一名時毘羅,二名寠沙伐摩。 【唐】尊者時毘羅偏稱讚慧,尊者寠沙伐摩偏稱讚滅定。 【唐】◎ #時毘羅 作如是說「慧勝非滅定。慧有所緣,滅定無所緣故。」 【唐】◎寠沙伐摩==\[ #瞿沙伐摩 ]==作如是說「滅定勝非慧。滅定唯聖者有,慧通異生有故。」 【唐】稱讚慧者作如是言「若具三明非八解脫者,是名三明。若具三明亦八解脫者,亦名三明。若具八解脫非三明者,是名俱解脫。若有一明二明,是名慧解脫。所以者何。以慧勝滅定故。」 【唐】稱讚滅定者作如是言「若具八解脫非三明者,是名俱解脫。若具八解脫亦三明者,亦名俱解脫。若具三明非八解脫者,是名三明。若有一明二明,名慧解脫。所以者何。以滅定勝慧故。」 【唐】==\[評曰]==此二所說,俱唐捐其功。於文無益,於義無益。然具三明者,有得滅定,有不得滅定。若得者名俱解脫三明,若不得者名慧解脫三明。 ## 9.三無漏根立名之理由 ### 名未知當知根的理由 【唐】今當重說三無漏根,一一立名差別所以。 【唐】問:何故名未知當知根。 【唐】答:未已知而知,未已現觀而現觀,斷無智故,名未知當知根。 【唐】問:若如是者,苦法智忍生,於欲界五蘊苦得現觀,苦法智生於彼復得現觀,則是現觀已復現觀,何故猶名未知當知根。不名已知根耶。 【唐】答: 【唐】1苦法智忍於欲界五蘊苦名現觀,非已現觀。苦法智生乃名已現觀。然非已現觀而現觀故,不名已知根。 【唐】2有說:「苦法智忍於欲界五蘊苦,雖名現觀而不名知,非智性故。苦法智生乃得名知。爾時,雖名已現觀而現觀,而非已知而知,故不名已知根。」又此中,依智現觀而作論,非忍故,亦不名已現觀而現觀。如何名已知根。 【唐】3有說:苦法智後復有未已現觀道生。此智為未已現觀覺,所𣣋所覆`[𣣋【麗】*,倰【大】*,凌【三宮】*]`,以下著上,彼增上力故,此不自在。由此苦法智不名已知根,餘忍智亦爾。 *【涼】答曰:未知當知、未決定當決定、未斷當斷,是故名未知欲知根。* *【涼】問曰:若未知當知、未決定當決定、未斷當斷名未知欲知根者,苦法忍生時,觀欲界五陰苦得決定,後生苦法智亦觀欲界五陰苦得決定,是時名知苦已復知苦。* *【涼】何故名未知欲知根,不名知根耶。* *【涼】答曰:苦法忍始觀欲界五陰苦,不名已知,苦法智名始知。* *【涼】復次,苦法忍觀欲界五陰決定是苦,不名為智,苦法智乃知。以智為決定,不以忍。* *【涼】復次,若後更不生未知欲知道,不為未知欲知`[學=覺【明】]`學所覆,不以上著下,`[不=下【三宮】*]`不不得自在,名知根。與此相違故,名未知欲知根。何故名知根。* ### 名已知根的理由 【唐】問:何故名已知根。 【唐】答:已知而知,已現觀而現觀,斷無智故,名已知根。 ### 道類智初生時名已知根的理由 【唐】問:若如是者,道類智忍生,除其自性相應俱有法,於餘一切類智品道皆得現觀。此後道類智生,於道類智忍自性相應俱有法,乃得現觀,爾時於彼忍自性等未已現觀而現觀,何故名已知根,不名未知當知根。 【唐】答:外國師說十六心剎那皆是見道。 【唐】問:今不問彼[外國師],但問[許]十五心剎那為見道者,何故爾耶。 【唐】1尊者 #僧伽筏蘇 說曰:道類智忍現在前時,能修未來無量剎那道類智忍。彼所修者,於現在忍等已得現觀,故無有過。 【唐】2==\[評曰]==此不應理,未來道無作用故。應作是答,從多分說名已現觀,謂已現觀者無量無邊;未已現觀者但有少許。已現觀而現觀者,猶如大地;未已現觀而現觀者,但如一塊。妙高一塵,大海一渧`[渧=滴【三宮】]`,虛空蚊處喻亦如是。故從多分名已知根。 【唐】問:第十六心頃應如七智,何故獨說為已知根。非已知而知故。 【唐】答: 【唐】1此亦從多分說,謂初剎那雖與七智相似,後諸剎那皆與彼異,從多分說悉名已知根,一類性故。 【唐】2有說:此後更無未已知道,所𣣋所覆`[𣣋【麗】*,倰【大】*,凌【三宮】*]`,不以下著上,令不得自在,必當爾故,於知言已知。如去時名已去,彼亦如是。 *【涼】答曰:未知已知、未決定已決定、未斷已斷。* *【涼】問曰:若未知已知、未決定已決定、未斷已斷名知根者,道比忍現在前,除自體及相應共有法,餘比智分悉得決定。* *【涼】後生道比智,於彼相應共有法始得決定名知根,何不名未知欲知根耶。* *【涼】答曰:外國法師說:第十六心最初道比智剎那名為見道。* *【涼】問曰:此中`[不=所【三宮】]`不論如是說者,乃`[論=說【三宮】]`論十五心是見道者。尊者僧伽婆修作如是說:道比忍現在前,未來有無量道比忍,修彼未來修者,能於現在道比忍剎那相應共有法得決定。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未來道不緣有所作。問曰:若然者,其義云何。* *【涼】答曰:從多分故,已得決定者多、未得決定者少,已得決定猶如大地、未得決定如一`[揣=摶【三宮】]`揣土。須彌山芥子、大海一渧、虛空蚊翅處空,喻亦如是。* *【涼】復次,彼後更無未知欲知道,更不為未知欲知`[覺=學【宋元宮】]`覺所覆,不以上著下,`[*]`不不得自在,是故不名未知欲知根。何故名知已根。* ### 名具知根的理由 【唐】問:何故名具知根。 【唐】答:已知而知,已現觀而現觀,不斷無智,先已斷故,名具知根。 *【涼】答曰:知已更不知、決定已更不決定、斷已更不斷,是名知已根。* ### ‹三乘無學皆是具知唯世尊獨名為佛的理由› 【唐】問:若如是者,三乘無學皆是具知,何故世尊獨名為佛。 【唐】答: 【唐】01能初覺故,能遍覺故,能別覺故,說名為佛;聲聞獨覺不能初覺,不能遍覺,不能別覺,故不名佛。 【唐】02有說:若於爾焰(jJeya)自覺,遍覺,無錯謬覺,說名為佛;獨覺雖能自覺,無餘二種;聲聞俱無,故不名佛。 【唐】03有說:若於諸緣能自然覺,一切種覺,說名為佛;獨覺雖有自然覺,而無一切種覺;聲聞俱無,故不名佛。 【唐】04有說:若智於能覺所覺,行相所緣,根根義,有境境,爾焰中,能遍明覺,說名為佛;二乘不爾。 【唐】05有說:若有聞而不捨,說名為佛;二乘不爾。 【唐】06有說:若相續中,永伏一切非理習氣,說名為佛;二乘不爾。 【唐】07有說:若有於甚深緣起河能盡源底,說名為佛;二乘不爾。故經喻以三獸渡河,謂兔馬象。兔於水上但浮而渡,馬或履地或浮而渡,香象恒時蹈底而渡。聲聞獨覺及與如來,渡緣起河,如次亦爾。 【唐】08有說:若斷二種無知,謂染不染,說名為佛;聲聞獨覺唯能斷染,不斷不染,故不名佛。 【唐】09有說:若斷二種疑惑,謂事隨眠,說名為佛;聲聞獨覺雖斷隨眠,而不斷事,故不名佛。 【唐】10有說:若盡智時,二障俱斷.心得解脫,`[謂=諸【三宮】]`謂煩惱障及解脫障,說名為佛;聲聞獨覺或先脫煩惱障後解脫障,或先`[斷=脫【三宮】]`斷解脫障後煩惱障,無俱脫者,故不名佛。 【唐】11有說:若具二圓滿者,說名為佛,謂所依能依;諸餘有情,或所依圓滿非能依,如轉輪王;或能依圓滿非所依,謂聲聞獨覺;唯佛具二,故得佛名,如所依能依,器器中,處處中,明與行,應知亦爾。 【唐】12有說:若三事圓滿,說名為佛,謂色.族.辯,二乘不爾。 【唐】13有說:若三事圓滿,說名為佛,謂立誓.果成.恣問;二乘不爾。 【唐】14有說:若具三不護三不共念住,說名為佛;二乘不爾。 【唐】15有說:若所言無二,辯才無竭,所記無謬,說名為佛;二乘不爾。 【唐】16有說:若具四智,說名為佛,謂因智.時智.相智.說智;二乘不爾。 【唐】17有說:若具四智,說名為佛,謂無著智.無礙智.無謬智.不退智;二乘不爾。 【唐】18有說:若具種種因覺,種種果覺,種種相續覺,種種對治覺,說名為佛;二乘不爾。 【唐】19有說:若世八法所不能染,功德彼岸無能逮者,一切危厄堪能拔濟,說名為佛;二乘不爾。 【唐】20有說:若具十八不共佛法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不共念住,說名為佛;二乘不爾。 【唐】21有說:若有深遠微細遍行平等大悲心者,說名為佛。深遠者,三無數劫所積集故;微細者,覺三苦故;遍行者,緣三界故`[界=果【三宮】]`;平等者,於怨親中無異轉故。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於三具知,唯一名佛。 *【涼】問曰:若知已更不知、決定已更不決定、斷已更不斷名知已根者,何故於三知已法中一獨名為佛耶。* *【涼】答曰:佛初成道時覺一切法,作別相觀非總相觀。聲聞辟支佛初成道時,覺一切法總相觀非別相觀。* *【涼】復次,若智自知、遍知、決定知,是名為佛;辟支佛智雖自知,非遍知、非決定知;聲聞智不名自知,非遍知、非決定知。* *【涼】復次,若於一切種以緣自覺,是名為佛;辟支佛雖以緣自覺,不於一切種;聲聞不於一切種以緣自覺。* *【涼】復次,若`[智=知【三宮】]`智遍所知、覺遍所覺、行遍所緣、根遍根義、所境界遍境界,是名為佛;聲聞辟支佛不爾。* *【涼】復次,若所聞不如重`[擔=誓【三宮】]`擔,是名為佛;聲聞辟支佛不爾。* *【涼】復次,所不應行習氣於此身永斷,是名為佛;聲聞辟支佛不爾。* *【涼】復次,於甚深十二因緣河能盡其底者,是名為佛;聲聞辟支佛不爾。如三獸`[度=渡【三宮】*]`度河,謂兔、馬、象。兔騰躑乃`[*]`度,馬或盡其底、或不盡底而`[*]`度,香象於一切時足蹈其底而`[*]`度。如兔`[*]`度河,聲聞`[*]`度因緣河亦復如是。如馬`[*]`度河,辟支佛`[*]`度因緣河亦復如是。如香象`[*]`度河,佛`[*]`度因緣河亦復如是。* *【涼】復次,若永斷二種無知,謂染污、不染污,是名為佛;聲聞辟支佛雖斷染污無知,不斷不染污者。* *【涼】復次,若永斷二種疑,謂是人是杌疑及使性疑,是名為佛;聲聞辟支佛雖斷使性疑,不斷是人是杌疑。* *【涼】復次,佛得盡智時,於二種障心得解脫,謂煩惱障、解脫障,是名為佛。* *【涼】復次,若依、所依具足者,是名為佛。或有所依具足、依不具足,如轉輪聖王。或依具足、所依不具足,如辟支佛。佛世尊依所依二俱具足。如依所依,器中物器當知亦爾。* *【涼】復次,若三事具足,是名為佛:一、色、二、族、三、言語。* *【涼】復次,若具足三事,是名為佛:一、誓願具足;二、功果具足;三、恣所問具足。* *【涼】復次,若有三不護、有三不共念處,是名為佛。* *【涼】復次,若所言無二、有無盡辯、所`[記=說【三宮】]`記無失,是名為佛。* *【涼】復次,若善知因、善知時、善知相、善知為他說法,是名為佛。* *【涼】復次,若有四種智:一、無畏智;二、無`[著=蓋【三宮】]`著智;三、無缺失智;四、不退智,是名為佛。* *【涼】復次,若知種種因、知種種果、知種種性、知種種對治法,是名為佛。* *【涼】復次,若於世八法得解脫,其德無有能得邊者,能為一切厄難者作救護,是名為佛。* *【涼】復次,若`[於=得【三宮】]`於十八不共法、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不共念處,是名為佛。* *【涼】復次,若大悲心深遠微細,遍一切處,於一切眾生無怨憎心。深遠者,從三阿僧祇劫積聚故。微細者,濟眾生三苦故。遍一切處者,緣三界眾生故。於一切眾生無怨憎者,於怨親中人等不異故。如是等事故,三已作法中`[說一=一說【三宮】]`說一為佛。* ## 10.五蘊並三無為法中只立二十二根不立其他之理由 ### 色蘊中眼處等五根立為根的理由 【唐】問:世尊何故於色蘊中,唯立眼處等為根,非色處等耶。 【唐】答: 【唐】1由色處等無根相故。 【唐】2有說:內處攝者立根,外處攝者不立。 【唐】3有說:若亦作所依者立根,唯作所緣者不立。有境境說亦爾。 【唐】4有說:若唯有情數攝者立根,若不定者不立。 【唐】5有說:若唯是有執受者立根,若非及不定者不立。 【唐】6有說:若唯相續攝者立根,不定者不立。 【唐】7有說:若唯自相續受用者立根,不定者不立。 【唐】8有說:不共者立根,共者不立。 【唐】受蘊中苦受樂受各立二根,不苦不樂受唯立一的理由 【唐】問:世尊何故於受蘊中苦受樂受各立二根,不苦不樂受唯立一耶。 【唐】答:1不苦不樂受,亦應立二。而不立者,當知是有餘說。 【唐】2復次,欲以種種文種種說,莊嚴於義,令易解故。 【唐】3復次,欲現二門二略,乃至廣說。 【唐】4復次,苦樂二受有明利,有不明利;有輕躁,有不輕躁;有安住,有不安住。諸明利輕躁不安住者,立憂喜受;諸不明利不輕躁安住者,立苦樂受。不苦不樂受,唯不明利不輕躁安住,故合立一。 【唐】5復次,苦受樂受轉有異故,各分為二,謂樂根轉異,喜根轉異,苦根轉異,憂根轉異;不苦不樂受無異轉,故合立為一。 【唐】6復次,苦受樂受互相違故,各分為二,謂苦樂相違,憂喜相違;不苦不樂受無此相違,故但說一。 *【涼】問曰:何故色陰中眼耳鼻舌身立根,色聲香味觸不立根耶。* *【涼】答曰:無`[根=根相【三宮】]`根故不立根。* *【涼】復次,若是內入者立根,外入者不立根。* *【涼】復次,若作所依者立根,若作所緣者不立根。* *【涼】復次,若是眾生數者立根,若或是或非者不立根。* *【涼】復次,在自身中者立根,不定者不立根。* *【涼】復次,若自所用者立根,不定者不立根。* *【涼】復次,不共者立根,共者不立根。* *【涼】問曰:受陰中,樂受立二根、苦受立二根,何故不苦不樂受立一根耶。* *【涼】答曰:應說二根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 *【涼】復次,欲現種種說、種種文,乃至廣說。* *【涼】復次,欲現二門二`[略=路【宮】]`略,乃至廣說。* *【涼】復次,樂受,或有黠慧者、有不黠慧者,或有輕躁者、有不輕躁者;苦受亦爾。樂受中,若不黠慧、不輕躁者立樂根,若黠慧輕躁者立喜根。苦受亦爾。不苦不樂受,不黠慧、不輕躁故立一根。* *【涼】復次,樂受,樂根所作異、喜根所作異,苦受亦爾。不苦不樂受所作無異。* *【涼】復次,`[離=雖【三宮】]`離相對法故。樂受對苦受、苦受對樂受,不苦不樂受無相對故立一根。* ### 想蘊不立為根的理由 【唐】問:何故想蘊不立為根。 【唐】答:非根法多,何獨問想。 【唐】問:如色蘊行蘊少分立根;受蘊識蘊皆立為根;唯想不立,所以故問。 【唐】答: 【唐】1以想無根相故。 【唐】※復次,根者自力轉,想由他轉。如傭作人,他教即作,不教不作。想於境轉,亦復如是,謂受思識,領納造作了別境已,想方取相。 【唐】※復次,根者自在,不為他覆;想為慧覆,故不說根。謂善想為善慧所覆,如於善事,善取相者,世間說此名聰慧人;無記想為無記慧所覆,如於世務善取相者,世便說此`[說=記【三】]`名巧慧人;染污想為顛倒慧所覆,如說於無常起常想顛倒,乃至於非我起我想顛倒。 *【涼】問曰:何故想陰不立根耶。* *【涼】答曰:不立根法多,何故獨問想。* *【涼】問曰:所以問者,色陰行陰少分立根、少分不立根,受陰識陰盡立根,想陰不盡立根、不少分立根,是故問想陰何故不立根。* *【涼】答曰:無根相故不立根。* *【涼】復次,根以自力自功用立,想以他力他功用`[立=不立【三宮】]`立。如傭作人,他教則作、不教不作。若受有所覺、思有所思、識有所識,然後想有所想。* *【涼】復次,為他所覆故。善想為慧所覆,如人憶想不`[妄=忘【三宮】]`妄,世言是人智慧。不善想為顛倒所覆,如無常常想顛倒。* *【涼】尊者和須密說曰:何故想不立根耶。* *【涼】答曰:威勢義是根義。想威勢少。* *【涼】問曰:想亦有威勢。如說:一切有為法,展轉有威`[勢=勢少問【三】]`勢;無為法於有為法亦有威勢。* *【涼】復次,根能害煩惱,想不能害。* *【涼】問曰:想亦能害煩惱。如說:比丘修行廣布無常想,除一切欲愛色無色愛。尊者佛陀提婆說曰:想取`[想=相【三宮】*]`想分別,分別體唯取想,`[餘=除【三宮】]`餘數法行境界已,想然後取想分別。* *【涼】問曰:煩惱何故不立根。* *【涼】答曰:無根相故不立根。* *【涼】復次,威勢義是根義,煩惱威勢少故不立根。* *【涼】問曰:煩惱能沒生死、遠離涅槃、壞諸善法,云何言威勢少耶。* *【涼】答曰:以是下賤可呵法故,言威勢少。* *【涼】問曰:若然`[者=者何故【三宮】]`者,染污受`[何故〔-〕【三宮】]`何故立根耶。* *【涼】答曰:受於煩惱有威勢,煩惱威勢少。猶如獄卒,雖所住處下,亦與貴勝交往。諸獄卒守門者,雖復苦切於人,無有威勢,而不得與貴勝交往。彼亦如是。尊者僧伽婆修說曰:若法有欲無欲身中可得故立根,煩惱唯有欲身中可得故不立根。若作是說,則憂根、知已根不爾。所以者何。憂根唯有欲人身中可得;知已根唯無欲人身中可得。是故如前說者好。* ==\[ #僧伽筏蘇 ]== ### 諸論師對想蘊不立為根的異說 【唐】2尊者世友說曰:「想何故不立根。 【唐】答:增上義是根義;想增上少,故不立根。」 【唐】問:想亦有增上。如說「一切有為法展轉增上,諸無為法於有為增上。」 【唐】答:我說少,不說無也。又說「根者能害煩惱,想不能害煩惱。」 【唐】問:想亦能害煩惱。如說「苾芻於無常想,若習若修若多修習,能除一切欲貪色無色貪。」 【唐】答:此於慧說想名也。 【唐】3大德說曰:根是主義,不隨於他;想則隨他,餘心心所分別境已,方能取相,故不立根。 【唐】4尊者眾世說曰:根者沈實;想用浮虛。故勝解觀名為假想,世亦於彼不實解中言是汝想。==\[ #僧伽筏蘇 ]== 【唐】5尊者覺天說曰:根者決定,難可搖動;想用隨緣,轉易不定。如影像陽焰,故不立根。 ### 煩惱不立為根的理由 【唐】問:何故煩惱不立為根。 【唐】答:1彼無根相,是以不立。 【唐】2有餘師說:增上是根,煩惱下劣。 【唐】問:煩惱能令諸有相續,壞諸善品,令沒生死,令遠涅槃,難可調伏。云何下劣。答:以諸煩惱,鄙賤可訶,智者棄之,故名下劣,非無勢用,名為下劣。如旃荼ᅟᅟ 【唐】羅(CaNDAla)補羯娑(Pulkasa)等,雖有勢用,亦名下劣,以諸勝人所輕賤故。 ### 煩惱受想與根的關係 【唐】問:若爾,染污受應不立根。 【唐】答:受於染品,勢用增上,故立為根;煩惱不爾,以依諸受生煩惱故。 【唐】問:若爾,想應立根,亦能生煩惱故。 【唐】答: 【唐】1想雖能生煩惱,而不及受勝。由此義故,亦不說在緣起支中。 【唐】2有說:受雖隨順染品,而亦與善法交通;煩惱唯於染品隨順,而不順善,故不立根。猶如獄正所居雖下,而與貴勝交往,非如守門獄卒,雖有威猛苦切於人,而極鄙惡可厭賤故,貴勝離之。 【唐】3尊者僧伽伐蘇說曰==\[ #僧伽筏蘇 ]==:若法有染無染,身中可得者立根;煩惱唯於有染身中可得,故不立根。 【唐】==\[評曰]==若爾,憂根及具知根,皆不應立。憂根但於有染身中可得,具知根但於無染身中可得故。 【唐】4有說:根是主義;煩惱非主,是心所法故。 【唐】==\[評曰]==若爾,受等亦應不立。 【唐】※由此因緣,前說為善。 【唐】受善染無記皆立為根,慧念定唯善立根,非染無記的理由 【唐】問:何故受善染無記,皆立為根,慧念定,唯善立根,非染無記。 【唐】答: 【唐】1受於順雜染品勢用增上。善染無記受皆有勢力,順雜染品故並立根。慧念定三順清淨品勢用增上,唯善慧念定順清淨品故立為根,染慧念定乃相資助斷清淨品,無記慧等亦於淨品不順,是故皆不立根。 【唐】2有餘師說:受於三品皆有勢用,故並立根。慧念定三唯於淨品有勢用故,唯善立根。所以者何。諸受力故,令有情類,於諸善染無記事轉。由受於淨品勝故,說在覺支靜慮支中;於染品勝故,說在十二緣起支中;於非二品勝者,謂由受故,造作種種無記事業。慧等不爾。 ### 立意根的理由 【唐】由此應知,意根亦於三品勝故,善染無記皆立為根。於三勝者,以三品法皆依心故。 *【涼】問曰:何故受善、染污、不隱沒無記立根;慧唯善立根,染污、不隱沒無記不立根耶。* *【涼】答曰:受於煩惱分中勢用勝,善、染污、不隱沒無記盡立根。慧於出要法中勢用勝,善慧能增益出要`[法〔-〕【三宮】]`法,染污慧能斷出要法、不隱沒無記慧於出要法無所增益。* *【涼】問曰:俱是不相應行陰,命根立根,受身處何故不立根耶。* *【涼】答曰:無根相故不立根。* *【涼】復次,命根是報,一切報從業生,是以命根立根;受身處不定,或有是依、或有是報,是故不立根。* ### 作意勝解觸欲不立為根的理由 【唐】問:何故作意勝解觸欲不立為根。 【唐】答:無根相故。 【唐】ᅟᅟ1作意不立為根的理由 【唐】謂作意雖能發動於意,趣所緣境,非一切時恒有勝用,故不立根。 【唐】問:此於淨品(中)豈無勝用。諸修定者初修定時,無不皆由作意力故。 【唐】答:初修定時令心趣境雖暫有力,心住境已便無勝用,故不立根。 ### 2勝解不立為根的理由 【唐】勝解雖能令心於境印可決定,而於生長無別勝用,故不立根。 【唐】問:豈不勝解於善法中亦有勝用。於戒等五蘊十無學支中,皆建立故。 【唐】答:於離染位離染相顯,立解脫蘊正解脫支,除此更無生長勝用,以無根相,不立為根。 【唐】ᅟᅟ3觸不立為根的理由 【唐】觸雖令心觸對於境順生諸受,然於染淨無別勝用,故不立根。 【唐】問:豈不生受即是勝用。 【唐】答:受於染淨有勝功能可立為根。觸唯生受於染淨品無親勝用,又觸唯能隨順染品,非順淨品,故不立根。多順淨品立諸根故。 ### 4欲不立為根的理由 【唐】即由此故,欲不立根,亦於淨品無勝用故。 【唐】問:`[〔契〕-【三宮】]`《契經》說「諸法欲為根本」,諸染淨品皆從欲生,如何於淨無有勝用。==\[zs10又世尊言:謂一切法,欲為根本.作意引生.觸為能集.受為隨流.念為增上.定為上首.慧為最勝.解脫堅固,涅槃究竟。]== 【唐】答:雖染淨品無欲不生,《契經》說「為諸法根本」,然既生已便無勝用。又多順愛故不立根,順下賤法非增上故。==\[參俱舍引:謂五取蘊,以欲為根…]== ### 思不立為根的理由 【唐】問:思能令心造作善惡,立為意業,能發身語,能感生死,有增上用,勝於餘法。何不立根。 【唐】答: 【唐】1唯順雜染,非清淨品,故不立根。 【唐】2有說:諸業從煩惱生,煩惱鄙賤非增上故,不立為根。業亦應爾。如鄙賤人所生男女,人皆厭棄不與交婚。諸業亦然,故無根義。 ### 十大善地法中的信和精進立為根的理由 【唐】問:何故善心所法中,唯二立根餘皆不立。 【唐】答:餘並無根相故。謂信能為諸善根本,無有善品離信而成;精進普能策發眾善,無有善品離精進成,故此二法增上義勝,可立為根。餘則不爾。 ### 慚愧 【唐】問:慚愧二種,自性善攝,說為白法,何不立根。 【唐】答:此能對治遍不善心,一向黑品自性不善,故說名白及自性善。然於生長諸善法中,無別勝能,故無根義。 §無貪無恚 【唐】問:無貪無恚名為善根,此中何故不立為根。 【唐】答:彼建立根,與此義異。 【唐】謂彼所治==\[不善根五義]==(一)與六識俱,(二)通五所斷,(三)是隨眠性,(四)能發麁重身語惡業,(五)與斷善根作勝加行。具斯五義,立不善根。==\[[s24](婆沙021-030#^a3ewd6) [s47](婆沙041-050#^lqv9hn) [s112](婆沙111-130#^q3u7ul) [s143](#^3zpvx9) 通五部.遍(在)六識(與六識俱).是隨眠性.能發麁惡[麁重]身語業.斷善根時為強[牢強]加行.具斯五義立不善根。後二.示現根義.]== 【唐】無貪等三能對治彼(等),及起諸散善業,故名善根。 【唐】此中信等立根,通望生長一切善法,多依隨順出世善品,故無貪等,於此非根。 ^3zpvx9 §輕安不害不放逸捨 【唐】問:輕安不害不放逸捨,何不立根。 【唐】答:無根相故。謂彼所(對)治四隨煩惱,三(惛沈放逸掉舉)唯遍染心,一(欲尋恚尋害尋)為惡尋伴,惱亂菩薩,障取菩提,故善法中,立彼能治。然於生長清淨品法,無勝所作,故不立根。 【唐】問:諸善皆依不放逸起,云何說所作非勝耶。 【唐】答:此但能除諸放逸法故,令諸善品依信等生,非彼親能有生長用。 ==\[欣厭]== 【唐】問:欣厭何故不立根耶。 【唐】答:於散位中,此用雖勝;於定善位,用不分明。根用必於兩位中勝,而於定位明了增強。故彼二法無有根義。 【唐】問:若爾,何故立信為根。 【唐】答:澄淨用通一切位故`[〔故〕-【三宮】]`,非唯散位,是故立根。 ^6m5k0o ### 惡作睡眠尋伺不立為根的理由 【唐】問:惡作睡眠,及與尋伺,何故非根。 【唐】答:無根相故。謂前二種唯在散心,後二不通一切界地。 【唐】又皆無有生善勝能,故皆不說有其根義。 ### 尋伺與苦等四受的關係 【唐】問:若爾,苦等四受應不立根。 【唐】答:總而言之,受遍諸位,依彼種類,皆說為根。 【唐】又受皆有生長增上,彼(惡作等四)四不爾。 【唐】問:道支中立尋,靜慮支中立尋伺,豈非生長有增勝耶。 【唐】答:此於定慧有策持力,故立為支,非於生長有增上用,是故非根。 ### 不相應行蘊中唯命立為根的理由 【唐】問:何故於諸不相應行唯命立根。 【唐】答:唯命根有根義故。謂彼唯是有情數攝,唯是異熟,能遍任持,故立為根,餘皆不爾。所以者何。四有為相三義皆無,無想異熟無遍持義,其眾同分,非唯異熟,由彼亦通等流性故。二無心定名句文身,得非得等,無後二義,故彼一切皆不立根。 ### 涅槃不立為根的理由 【唐】問:若最勝義是根義者,涅槃於一切法中最勝,何不立根。 *【涼】問曰:最勝義是根義,滅盡涅槃於一切有為無為法中最勝,何以不立根耶。* 【唐】答: *【涼】答曰:* 【唐】1彼是諸根盡滅處故。根盡滅處不名為根,如缾等壞處不名缾等。 *【涼】此是根畢竟盡處,不立根。譬如瓶衣畢竟盡處,不名瓶衣。* ^nd6br4 【唐】2有說:若法**行世.取果.與果==\[舊譯-]==.有諸作用.了知所緣**,可立為根;涅槃不爾。 *【涼】復次,若法行世,能取果、能有所作、能知境界者,立根。滅盡涅槃與此相違,故不立根。* 【晉】根者,轉世.作行.受果.能知緣。 ^w1g7f2 【唐】3有說:若法生滅有因有果有有為相,可立為根;涅槃不爾。 【唐】4有說:根者屬因屬緣和合而生;涅槃不爾。 【唐】5有說:若法為生所生,為老所老,為滅所滅,可立為根;涅槃不爾。 【唐】6有說:根者墮蘊墮世,眾苦所隨;涅槃不爾。 【唐】7有說:根者有前後相上中下相;涅槃不爾。 【唐】8有說:最勝是根義者,謂於有為中勝而有作用;涅槃乃於一切法中最勝而無作用,故不立根。 *【涼】復次,若法是生滅有因,是有為相者立根;滅盡涅槃與此相違故不立根。* *【涼】復次,根屬因屬緣屬所作立根,涅槃與此相違故不立根。* *【涼】復次,若法為生所生、為老所老、為壞所壞者立根,涅槃不爾。* *【涼】復次,根在陰、墮世、與苦相續、有前後相上中下相者立根,涅槃不爾。* *【涼】復次,言最勝者,於有為法中最勝故立根;涅槃於有為無為法中最勝,故不立根。`[不分卷及品【三宮】]`* 【唐】虛空非擇滅不立根義,准此應知。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三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七*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四</b>☗s144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根蘊第六中根納息第一之三 ## 11.二十二根之三學分別和三學之意義〖學〗 ### 二十二根之十六門分別 【唐】第一門·三學分別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答:二學,一無學,十非學非無學,九應分別。 【唐】二學者,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 【唐】一無學者,謂具知根。 【唐】十非學非無學者,謂七色命苦憂根。(眼耳鼻舌身男女命苦憂) 【唐】九應分別者,謂意樂喜捨信等五根,此皆應作三分而答,故名應分別。一作學分,二作無學分,三作非學非無學分。 【唐】分別論者言:此應作分別記,故名應分別。 ### 關於意根於三學之相應 【發智】謂意根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云何學。謂學作意相應意根。 【唐】此復云何。謂從苦法智忍,乃至金剛喻定相應意根。 【發智】云何無學。謂無學作意相應意根。 【唐】此復云何。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相應意根。 【發智】云何非學非無學。謂有漏作意相應意根。 【唐】此復云何。謂有三種。何等為三。謂善染污無覆無記。 【唐】善復有三,謂加行得離染得生得。 【唐】加行得者復有三種,謂聞所成,思所成,修所成。 【唐】聞思所成者,謂不淨觀持息念念住等相應。 【唐】修所成者,謂==\[煖]==煗頂忍世第一法現觀邊世俗智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等相應。 【唐】離染得者,謂由離染時得,`[則=即【三宮】]`則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等相應。 【唐】生得者,謂生時所得善。 【唐】染污有二種,謂見所斷修所斷。 【唐】無覆無記有四,謂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及變化等通果心。 ### ‹樂喜捨信精進念定慧根等與意根同論述› 【發智】如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爾。 【唐】然有差別,謂信等五,除染無記,餘隨所應。 【唐】==\[說明意根等唯說「作意相應」之理由]== 【唐】問:何故此中明意根等,唯說「作意相應」非餘。 【唐】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脇尊者曰:此不應問,一切有疑。說餘相應亦生疑故,但不違理隨說無過。 【唐】有說:「作意」順生心勝故,謂相應法中,順生心者唯作意勝;如不相應中,順生法者唯有生相,是故偏說。 【唐】有說:「作意」是警覺相,是牽引相,令意根等取所緣勝`[根=相【三宮】]`,是故偏說。 【唐】有說:「作意」能生諸法勝於餘法,是故偏說。 ### ‹二十二根之三學雜無雜論› 【唐】已分別諸根學等自性,雜無雜相今當說。 ### ‹學根與學者成就關係·四句分別› 【發智】諸根學,彼是學者根耶。答:應作四句。 【唐】==\[第一單句 是學根,非學者根]== 【唐】有根學,彼非學者根,謂學根,學者不成就。 【唐】此復云何。謂隨信行不成就隨法行諸根,隨法行不成就隨信行諸根。 【唐】信勝解不成就見至諸根,見至不成就信勝解諸根。 【唐】退法姓`[姓=性【三】下同]`學不成就五姓學諸根,乃至不動法姓學不成就五姓學諸根。 【唐】佛乘姓學不成就餘二乘姓學諸根,乃至聲聞乘姓學不成就餘二乘姓學諸根。 【唐】住苦法智忍位不成就上學位諸根,乃至住道類智忍位不成就上學位諸根。 【唐】住學`[三=二【宮】]`三果未上進位不成就下上學位諸根,住上進位如應廣說。 【唐】==\[第二單句 是學者根,非學根]== 【發智】有是學者根,彼根非學,謂非學非無學根,學者成就。 【唐】此復云何。謂諸學者 【唐】生欲界,已得眼根不失,及生色界彼成就眼根。 【唐】已得者,謂鉢羅奢佉位等。 【唐】不失者,謂不失壞。 【唐】如眼根,耳鼻舌根亦爾。 【唐】生欲色界,彼成就身根。女成就女根,男成就男根。 【唐】生遍淨及下,成就樂根;生欲界成就苦根。 【唐】生極光淨及下,成就喜根。 【唐】未離欲染,成就憂根。 【唐】意命捨根一切成就。 ### ‹五善根› 【唐】生欲界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欲色界信等五根;若得無色界善心,成就三界信等五根。 【唐】生色界未得無色界善心,彼成就色界信等五根;若得無色界善心,成就色無色界信等五根。 【唐】生無色界,彼成就無色界信等五根。 ### ‹第三俱是句› 【發智】有根學,彼亦學者根,謂學根學者成就。 【唐】此復云何。謂隨信行成就隨信行諸根,隨法行成就隨法行諸根。 【唐】信勝解成就信勝解諸根,見至成就見至諸根。 【唐】退法姓學成就退法姓學諸根,乃至不動法姓學成就不動法姓學諸根。 【唐】佛乘姓學成就佛乘姓學諸根,乃至聲聞乘姓學成就聲聞乘姓學諸根。 【唐】住苦法智忍位成就苦法智忍位諸根,乃至住道類智忍位成就一切見道諸根。 【唐】住學三果未上進位,`[各=名【宋】]`各成就所住果所攝諸根。 【唐】住上進位各成就所得果,及勝果道所攝諸根。 ### ‹第四俱非句› 【發智】有根非學,彼亦非學者根,謂無學根及非學非無學根,學者不成就。 【唐】此復云何。謂諸學者定不成就無學諸根,及有非學非無學根學者不成就,謂諸學者, 【唐】生欲界不得眼根,設得而失;及生無色界彼不成就眼根。 【唐】不得者,謂未至鉢羅奢佉位等。 【唐】設得而失者,謂已失壞。 【唐】如眼根,耳鼻舌根亦爾。 【唐】生無色界彼不成就身根。女不成就男根,男不成就女根。 【唐】有(男女根)俱不成,謂生色無色界及生欲界,或本不得,或已得漸命終等捨。 【唐】生遍淨上不成就樂根,生色無色界不成就苦根。 【唐】生極光淨上不成就喜根,已離欲染不成就憂根。 ### ‹五善根› 【唐】生欲界未得無色界善心,彼不成就無色界信等五根。 【唐】生色界未得無色界善心,彼不成就欲無色界信等五根。 【唐】生無色界彼不成就欲色界信等五根。 ### ‹無學根與無學者成就關係·四句分別› 【發智】諸根無學,彼是無學者根耶。答:應作四句。 ==§[第一單句]== 【唐】有根無學,彼非無學者根,謂無學根,無學者不成就。 【唐】此復云何。謂時解脫不成就不時解脫諸根;不時解脫不成就時解脫諸根; 【唐】退法不成就五種諸根,乃至不動法不成就五種諸根; 【唐】佛不成就獨覺聲聞諸根;獨覺不成就佛聲聞諸根;聲聞不成就佛獨覺諸根。 ==§[第二單句]== 【發智】有是無學者根,彼根非無學,謂非學非無學根,無學者成就。 【唐】此復云何。謂無學者 【唐】生欲界,已得眼根不失,及生色界彼成就眼根。 【唐】如眼根,耳鼻舌根亦爾。 【唐】生欲色界彼成就身根。女成就女根,男成就男根。 【唐】生遍淨及下成就樂根,生欲界成就苦根; 【唐】生極光淨及下成就喜根。 【唐】意命捨根一切成就。 ==§[五善根]== 【唐】生欲界彼成就三界信等五根; 【唐】生色界彼成就色無色界信等五根; 【唐】生無色界彼成就無色界信等五根。 ==§[第三俱是句]== 【發智】有根無學,彼亦無學者根,謂無學根,無學者成就。 【唐】此復云何。謂時解脫成就時解脫諸根;不時解脫成就不時解脫諸根; 【唐】退法成就退法諸根,乃至不動法成就不動法諸根; 【唐】佛成就佛諸根;獨覺成就獨覺諸根;聲聞成就聲聞諸根。 ==§[第四俱非句]== 【發智】有根非無學,彼亦非無學者根,謂學根及非學非無學根,無學者不成就。 【唐】此復云何。謂無學者定不成就學諸根,及有非學非無學根無學者不成就,謂無學者 【唐】生欲界不得眼根,設得而失,及生無色界彼不成就眼根。 【唐】如眼根,耳鼻舌根亦爾。 【唐】生無色界彼不成就身根。女不成就男根,男不成就女根。 【唐】有俱不成就`[〔就〕-【三宮】]`,謂生色無色界及生欲界,或本不得,或已得而失。 【唐】生遍淨上彼不成就樂根,生色無色界彼不成就苦根。 【唐】生極光淨上彼不成就喜根,定不成就憂根。 ### ‹五善根› 【唐】生色界彼不成就欲界信等五根。 【唐】生無色界彼不成就欲色界信等五根。 ### ‹非學非無學根與異生之成就根關係› 【發智】諸根非學非無學,彼是非學非無學者根耶。答:諸非學非無學者根,彼根非學非無學。 【唐】所以者何。以成就學法即名學者,成就無學法即名無學者;若不成就學無學法,名非學非無學者,即是異生,彼所成就根唯是非學非無學故。 【發智】有根非學非無學,彼非非學非無學者根,謂非學非無學根,非學非無學者不成就。 【唐】此復云何。謂諸異生 【唐】生欲界未得眼根,設得而失,及生無色界彼不成就眼根。 【唐】如眼根。耳鼻舌根亦爾。 【唐】生無色界彼不成就身根。女不成就男根,男不成就女根。 【唐】有俱不成,謂生色無色界及生欲界,或本不得,或已得而失。 【唐】生遍淨上不成就樂根,生色無色界不成就苦根。 【唐】生極光淨上不成就喜根,離欲界染不成就憂根。 ### ‹五善根› 【唐】斷善根者不成就三界信等五根。 【唐】生欲界不斷善根, 【唐】若未得色界善心,彼不成就色無色界信等五根。 【唐】若得色界善心,未得無色界善心,彼不成就無色界信等五根。 【唐】生色界若未得無色界善心,彼不成就欲無色界信等五根。 【唐】若得無色界善心,彼不成就欲界信等五根。 【唐】生無色界彼不成就欲色界信等五根。 ###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名義及差別› 【唐】已分別諸根學等,彼學等義.今當說。 【唐】問:云何名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耶。==\[s77學等三法其義云何]== 【唐】答:01以無貪道為斷貪故而學,此道所攝法名學。 【唐】以無貪道為斷貪故而不學已學故,此道所攝法名無學。 【唐】與二相違,名非學非無學。 【唐】02復次,以無瞋道為斷瞋故而學,此道所攝法名學。 【唐】以無瞋道為斷瞋故而不學已學故,此道所攝法名無學。 【唐】與二相違,名非學非無學。 【唐】03復次,以無癡道為斷癡故而學,此道所攝法名學。 【唐】以無癡道為斷癡故而不學已學故,此道所攝法名無學。 【唐】與二相違,名非學非無學。 【唐】04復次,以無愛道為斷愛故而學,然非愛事,此道所攝法名學, 【唐】以無愛道為斷愛故而學者,此則遮無學道; 【唐】然非愛事者,此則遮世俗道。 【唐】以無愛道為斷愛故而不學已學故,然非愛事,此道所攝法名無學, 【唐】以無愛道為斷愛故而不學已學故者,此則遮學道; 【唐】然非愛事者,此則遮世俗道。 【唐】與二相違,名非學非無學。 【唐】05復次,若道為斷二求滿一求故而學,此道所攝法名學。 【唐】為斷二求者,謂欲求有求; 【唐】滿一求者,謂梵行求。 【唐】若道為斷二求滿一求故而不學已學故,此道所攝法名無學。 【唐】與二相違名非學非無學。 【唐】06復次,若道為斷煩惱<u>修諦現觀</u>故而學,此道所攝法名學。 【唐】若道為斷煩惱修諦現觀故而不學已學故,此道所攝法名無學。 【唐】與二相違名非學非無學。 【唐】07復次,若所依中,有煩惱得隨縛,有無漏得隨逐,彼是學。 【唐】若所依中,無煩惱得隨縛,有無漏得隨逐,彼是無學。 【唐】與二相違名非學非無學。 【唐】08復次,若所依中,有愛隨縛,有無漏得,彼是學。 【唐】若所依中,無愛隨縛,有無漏得,彼是無學。 【唐】與二相違名非學非無學。 ^9w0z9y 【唐】09復次,若法見道修道所攝是學。 【唐】若法無學道所攝是無學。 【唐】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見地修地無學地說亦爾。 【唐】10復次,若法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所攝是學。 【唐】若法具知根所攝是無學。 【唐】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 ### ‹七聖› 【唐】11復次,五種補特伽羅相續中,諸無漏法是學。 【唐】五種補特伽羅者,謂隨信行隨法行信勝解見至身證。 【唐】二種補特伽羅相續中,諸無漏法是無學。 【唐】二種補特伽羅者,謂慧解脫俱解脫。 【唐】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 ### ‹四雙八輩› 【唐】12復次,七種補特伽羅相續中,諸無漏法是學。 【唐】七種補特伽羅者,謂四向前三果。 【唐】一種補特伽羅相續中,諸無漏法是無學。 【唐】一種補特伽羅者,謂阿羅漢果。 【唐】與二相違名非學非無學。 ### ‹二十七賢聖› 【唐】13復次,十八種補特伽羅相續中,諸無漏法是學。 【唐】九種補特伽羅相續中,諸無漏法是無學。 【唐】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 ## 12.二十二根之善·不善·無記分別和三性之意義〖善等三〗 ### 二十二根之十六門分別中第二門·三性分別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善。幾不善。幾無記。 【唐】答:八善,八無記,六應分別。 【唐】八善者,謂信等五,三無漏根。八無記者,謂七色命根。六應分別者,謂意五受。 【唐】此復云何。 ### ‹意根三性分別› 【發智】謂意根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唐】云何善。謂善作意相應意根。 【唐】此有二種,謂有漏無漏。 【唐】有漏有三,謂加行得離染得生得。無漏有二,謂學無學。 【發智】云何不善(之意根)。謂不善作意相應意根。 【唐】此有二種,謂見所斷修所斷。即欲界三十四隨眠俱生作意相應意根。 【發智】云何無記(之意根)。謂無記作意相應意根。 【唐】此有二種,謂有覆無記無覆無記。 【唐】有覆無記者,謂欲界有身見邊執見,及色無色界一切煩惱俱生作意相應意根。 【唐】無覆無記者,謂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通果俱生作意相應意根。 【發智】如意根,捨根喜根樂根隨應亦爾。 ### {〔【補發智】文〕 【唐】如意根。樂根苦根喜根捨根亦爾。} ### 苦根三性分別 【唐】苦根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唐】云何善。謂善作意相應苦根。此復云何。謂生得善。 【唐】云何不善(之苦根)。謂不善作意相應苦根。此復云何。謂修所斷(之苦根)。 【唐】云何無記。謂無記作意相應苦根。此復云何。謂異熟生。 ### 憂根善不善分別 【發智】憂根或善,或不善。云何善。謂善作意相應憂根。如說:我於何時當於是處得具足住。若於聖處已具足住,於上解脫希求思慕,心懷憂慼。 【發智】云何不善。謂不善作意相應憂根。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及修所斷。 ### 憂根無無記之說明 【唐】問:何故無有無記憂根。 【唐】答:無記有二,謂有覆無覆。 【唐】憂根且非有覆無記,由與欲界有身見邊執見不相應故。所以者何。行相異故。彼二見歡行相轉,憂根慼行相轉,互相違法不相應故。 【唐】憂根亦非無覆無記,非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所攝故。 ==§憂根非威儀路之說明== 【唐】問:何故憂根非威儀路所攝。 【唐】答:憂根分別轉,威儀路無分別轉。 【唐】若威儀路有憂根者,設有分別,我今應作如是威儀,如佛世尊,或如馬勝,即分別時,便應已住如是威儀。然威儀路無此分別,故威儀路無有憂根。 ==§憂根非工巧處之說明== 【唐】問:何故憂根非工巧處。 【唐】答:憂根分別轉,工巧處無分別轉。 【唐】若工巧處有憂根者,設有分別,我今應作如是工巧,如佛世尊,或如妙業天子,即分別時,已應成辦如是工巧。然工巧處無此分別,故工巧處無有憂根。 ==§憂根非異熟生之說明== 【唐】問:何故憂根非異熟生。 【唐】答:憂根分別轉,異熟生無分別轉。 【唐】若異熟生有憂根者,設有分別,我今應受如是異熟,如佛世尊,或如轉輪聖王,即分別時,便應現受如是異熟。然異熟生無此分別,故異熟生無有憂根。 【唐】有說:憂根現加行轉異熟生先業所引,是故憂根非異熟生。 【唐】有說:憂根隨欲而轉,以於一切亡失事中,有起憂根有不起故;異熟生者不隨欲受,由業轉故,是故憂根非異熟生。 【唐】有說:憂根若是異熟,則應重業(如五無間業)但受少果。謂有因作無間業已便生憂悴,即應名為受彼異熟,豈非果少。 【唐】有說:憂根離欲時捨,異熟生法離三界染而猶隨轉,是故憂根非異熟生。 【唐】由此憂根唯善不善。 ### 1三性(論主-霧尊者-分別論者-脇尊者-集異門) 【唐】已分別諸根善等,彼善等義今當說。 【唐】問:云何名善不善無記耶。==\[[s51](婆沙051-060#1三性(論主-霧尊者-分別論者-脇尊者-集異門)) 何故名善不善無記]== #### b1論主 【唐】答:1 a若法巧便所攝,能招愛果,自性安隱,說名為善。 【唐】巧便所攝者,顯道諦。能招愛果者,顯苦集諦少分。自性安隱者,顯滅諦。 【唐】b若法不巧便攝,招不愛果,性不安隱,說名不善。此則顯示苦集諦少分。 【唐】c與二相違說名無記。 【唐】2有說:a若法能得愛果及樂受果,說名為善。b若法能得不愛果及苦受果,說名不善。c與二相違說名無記。 【唐】3有說:a若法能生愛有芽及解脫芽,說名為善。b若法能生不愛有芽,說名不善。c與二相違說名無記。 【唐】4有說:a若法能感可愛趣,說名為善。b若法能感不可愛趣,說名不善。c與二相違說名無記。 【唐】5有說:a若法墮還滅品清淨品,是輕舉性,說名為善。b若法墮流轉品雜染品,是沈重性,說名不善。c與二相違說名無記。 #### b2霧尊者-分別論者 【唐】`[脇=`氣`【三宮】]脇`尊者曰( #霧尊者 ):由四緣故說名為善,一自性故,二相應故,三等起故,四勝義故。 【唐】自性善者,有說:是慚愧。有說:是三善根。 【唐】相應善者,是彼相應心心所法。 【唐】等起善者,是彼所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 【唐】勝義善者,謂涅槃,安隱故名善。 【唐】<b>分別論者</b>作如是言:自性善者,謂智。 【唐】相應善者,謂彼相應識。 【唐】等起善者,謂彼所起身語業。 【唐】勝義善者,謂涅槃。 【唐】由四緣故說名不善,一自性故,二相應故,三等起故,四勝義故。 【唐】自性不善者,有說:是無慚無愧以一向不善遍不善心故。 【唐】有說:是三不善根以具五義故。 【唐】相應不善者,謂彼相應心心所法。 【唐】等起不善者,謂彼所起身語業、心不相應行。 【唐】勝義不善者,謂生死,不安隱故名不善。 【唐】<b>分別論者</b>作如是言:自性不善者,謂癡。 【唐】相應不善者,謂彼相應識。 【唐】等起不善者,謂彼所起身語業。 【唐】勝義不善者,謂生死。 #### b3脇尊者 【唐】脇尊者言: 【唐】若法是如理作意自性,如理作意相應,如理作意等起,如理作意等流果,離繫果者,是善。 【唐】若法是不如理作意自性,不如理作意相應,不如理作意等起,不如理作意等流果者,是不善。 【唐】與二相違是無記。 【唐】如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慚愧無慚無愧、三善根三不善根、信等五根五蓋,亦爾。 #### b4集異門 【唐】《集異門》說: 【唐】何故名善。 【唐】答:1有可愛果,可樂果,適意果,悅意果,可欣尚果,名善。此說等流果。 【唐】2復次,有可愛異熟,可樂異熟,適意異熟,悅意異熟,可欣尚異熟,名善。此說異熟果。 【唐】與此相違是不善。 【唐】與二相違是無記。 【唐】餘義如«結蘊·初納息»廣說。 ## 13.二十二根之有異熟無異熟分別和有異熟等之意義〖異熟〗 ### 二十二根之十六門分別中第三門·有無異熟分別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有異熟,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謂譬喻者說:「離思無異熟因,離受無異熟果。」為遮彼說「顯異熟因及異熟果俱通五蘊。」 【唐】飲光部說:「諸異熟因,異熟未生彼因有體,異熟生已彼因便失,如芽未生種猶有體,芽既生已種體便無。」欲止彼意「顯因恒有。」==\[[s08](婆沙001-010#^o4uirq)諸法.常有實體]== ^hnyeej 【唐】復有外道執「善惡業無果異熟。」亦遮彼意「顯善惡業有果異熟。」 【唐】故作斯論。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有異熟。幾無異熟。答:一有異熟,十一無異熟,十應分別。 【唐】一有異熟者,謂憂根。 【唐】十一無異熟者,謂七色命三無漏根。 【唐】十應分別者,謂意四受信等五根。 【唐】此復云何。 【發智】謂意根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唐】云何有異熟。謂不善善有漏意根。 【唐】云何無異熟。謂無記無漏意根。 【唐】如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亦爾。 【發智】苦根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唐】云何有異熟。謂善不善苦根。 【唐】云何無異熟。謂無記苦根。 【發智】信等五根或有異熟,或無異熟。 【唐】云何有異熟。謂有漏信等五根。 【唐】云何無異熟。謂無漏信等五根。 ### 「有異熟」義 【唐】已分別諸根有異熟等,彼「有異熟」等義今當說。 【唐】問:云何名有異熟等,(1)為與自異熟俱故名有異熟。(2)為與他異熟俱故名有異熟耶。 【唐】(1)若與自異熟俱故名有異熟者,如何因果不並。又違伽他所說,如說:作惡不即(時)熟等。 【唐】(2)若與他異熟俱故名有異熟者,則無漏道應名有異熟,與他異熟俱故。 【唐】答:應說與自異熟俱故名有異熟。 【唐】問:如何因果不並,及違伽他說耶。 【唐】答:有二種俱,一者「有俱」,二者「並俱。」 【唐】有俱者,如有因有果有所緣有異熟等。 【唐】並俱者,如有尋有伺,有喜有作意等。 【唐】此中依「有俱」而作論。 【唐】如有俱並俱,有俱不相離俱亦爾。 【唐】有說:有三種俱,一者遠俱,二者近俱,三遠近俱。 【唐】前二如前,遠近俱者,如有漏有隨眠有緣有事等。 【唐】此中但依「遠俱」作論。 ### 異熟義 【唐】問:何故名異熟。 【唐】答:異類而熟,故名異熟。 【唐】熟有二種,一同類,二異類。同類熟者,謂等流果。異類熟者,謂異熟果。 【唐】餘如«結蘊»廣說。 ## 14.二十二根之三斷門・見修所斷之意義〖三六斷〗 ### 二十二根之十六門分別中第四門·三斷門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見所斷,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如譬喻者說:「無有世俗道能斷煩惱。」彼大德說:「異生無有斷隨眠者,但能伏纏;亦非世俗道有永斷義,由契經言:「聖慧見已方能斷故。」」 【唐】為遮彼說,「顯世俗道亦能永斷,諸異生類亦斷隨眠。」故契經說:「嗢達洛迦`[迦=伽【明】][遏=曷【三宮】]`遏邏摩子,斷欲斷色,乃至斷於無所有處,生於非想非非想處。」又(經)說:「有外道仙能離欲染。」如是等(彼)所言:「聖慧見已方能斷」者,「顯能究竟斷有頂染。」 【唐】或有說言:諸世俗道雖能永斷但是異生而非聖者,非捨勝道用劣道故。 【唐】為止彼意,「顯諸聖者,亦以世俗道離八地染。」 【唐】有作是說:頓斷非漸,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煩惱一時斷故。 【唐】為遮彼執,「顯必漸斷,四沙門果漸次得故。」 【唐】有執:現觀唯頓非漸。 【唐】為遮彼說,「顯漸非頓。」 【唐】又為顯示:「有二部結(見修所斷結)二部對治(見修二道)」,故作斯論。 ### 二十二根唯修所斷與不斷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不斷。 【唐】答:九修所斷,三不斷,十應分別。 【唐】九修所斷者,謂七色命苦根。 【唐】三不斷者,謂三無漏根。 【唐】十應分別者,謂意四受信等五根。 ### 意根捨根三斷說明 【發智】謂意根,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不斷。 【唐】云何見所斷。謂意根.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八十八隨眠相應意根。 【唐】云何修所斷。謂意根學見迹修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意根,及不染污有漏意根。 【唐】云何不斷。謂無漏意根。 【唐】如意根,捨根亦爾。 ^am4nx1 ### 樂根三斷說明 【發智】樂根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不斷。 【唐】云何見所斷。謂樂根,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所斷二十八隨眠相應樂根。即第三靜慮見所斷(之隨眠相應)。 【發智】云何修所斷。謂樂根學見迹修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修所斷五隨眠相應樂根,及不染污有漏樂根。 【唐】五隨眠者,謂欲界貪無明,色界貪慢無明。 【發智】云何不斷。謂無漏樂根。 ### 喜根三斷說明 【發智】喜根或見所斷,或修所斷,或不斷。 【唐】云何見所斷。謂喜根,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所斷五十二隨眠相應喜根。 【唐】五十二隨眠者,謂欲界二十四(欲界見所斷三十二隨眠)除(四)瞋(四)疑八;色界二十八。 【發智】云何修所斷。謂喜根學見迹修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六隨眠相應喜根,及不染污有漏喜根。 【唐】六隨眠者,謂欲色界貪慢無明。 【發智】云何不斷。謂無漏喜根。 ### 憂根唯見所斷或修所斷 【發智】憂根或見所斷,或修所斷。 【唐】云何見所斷。謂憂根,隨信隨法行.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所斷十六隨眠相應憂根。十六隨眠者,謂欲界邪見瞋疑無明名四。 【發智】云何修所斷。謂憂根學見迹修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修所斷二隨眠相應憂根,及不染污憂根。二隨眠者,謂欲界瞋無明。 【發智】信等五根或修所斷,或不斷。 【唐】云何修所斷。謂有漏信等五根。 【唐】云何不斷。謂無漏信等五根。 ### 見所斷修所斷名義之解說 【唐】已分別諸根見斷等,彼見斷等義今當說。 【唐】問:云何名見所斷修所斷耶。如見不離修,修不離見。 【唐】見道中如實修可得,修道中如實見可得。慧名為見,不放逸名修,此中說何名為如實。 【唐】此中意說:「偏多猛利名為如實」,謂:見道中慧多不放逸少;修道中不放逸多慧少。 【唐】或復此中意說:「平等名為如實」,謂:見道中隨有爾所慧,即有爾所不放逸;修道中隨有爾所不放逸,即有爾所慧。(然見道中慧用增勝;修道中不放逸用增勝。)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觀四聖諦,斷諸煩惱。 ### 見所斷修所斷區別 【唐】云何分別此是見所斷。此是修所斷。 【唐】答:由見而斷,由見而除,由見變吐,名見所斷。 【唐】有說:見所斷亦應言修所斷,以見道中如實修可得故。 【唐】==\[評]==如是說者,由見而斷,由見而除,由見變吐,名見所斷。 【唐】如所得道,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分齊斷限量斷漸令薄究竟斷,名修所斷。 【唐】有說:修所斷亦應言見所斷,以修道中如實見可得故。 【唐】==\[評]==如是說者,如所得道,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分齊斷限量斷漸令薄究竟斷,名修所斷。 【唐】問:此言有何義。 【唐】答:此說見道,是猛利道暫現在前,九品煩惱一時而斷。 【唐】修道是不猛利道,數習現前,九品煩惱九時而斷。 【唐】如利鈍刀俱截一物,利者一割便斷,鈍者數割乃斷。 【唐】有說:若法以見增(上)道斷,名見所斷;若法以修增(上)道斷,名修所斷。 【唐】有說:若法以二相道斷,名見所斷。二相者,謂見相慧相; 【唐】若法以三相道斷,名修所斷。三相者,謂見智慧相。 【唐】有說:若法以四相道斷,名見所斷。四相者,謂眼明覺慧相; 【唐】若法以五相道斷,名修所斷。五相者,謂眼智明覺慧相。 【唐】有說:若法由忍斷,名見所斷;若法由智斷,名修所斷。 【唐】餘廣說如«結蘊·初納息»。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四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五</b>☗s145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根蘊第六中根納息第一之四 ## 15.二十二根之五部所斷·不斷分別和其六斷之意義 ### 論述二十二根之六斷 【唐】提論因由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見苦所斷,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復作此論。 【唐】答:前門遮說頓斷者意,而猶未遮說頓現觀,又亦未顯漸次現觀。今欲遮顯,故作斯論。 【唐】有說:前門亦遮頓現觀亦顯漸現觀,但不明了。今欲令明了,故作斯論。 【唐】有說:所以作論者,欲分別五部煩惱五部對治,故造斯論。五部煩惱者,謂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五部對治者,謂苦忍苦智,乃至道忍道智。 ### 二十二根之六斷說明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見苦所斷。幾見集所斷。幾見滅所斷。幾見道所斷。幾修所斷。幾不斷。答:九修所斷,三不斷,十應分別。 【唐】九修所斷者,謂七色命苦根。 【唐】三不斷者,謂三無漏根。 【唐】十應分別者,謂意四受信等五根。 ### 意根捨根具六斷之說明 【發智】謂意根或見苦所斷,或見集見滅見道所斷,或修所斷,或不斷。 【唐】云何見苦所斷。謂意根,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苦所斷二十八隨眠相應意根。 【唐】云何見集所斷。謂意根,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集所斷十九隨眠相應意根。 【唐】云何見滅所斷。謂意根,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滅所斷十九隨眠相應意根。 【唐】云何見道所斷。謂意根,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道所斷二十二隨眠相應意根。 【唐】云何修所斷。謂意根學見迹修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意根,及不染污有漏意根。 【唐】云何不斷。謂無漏意根。 【唐】如意根,捨根亦爾。 ^amf2ud ### 樂根具六斷之說明 【發智】樂根或見苦所斷,或見集見滅見道所斷,或修所斷,或不斷。 【唐】云何見苦所斷。謂樂根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苦所斷九隨眠相應樂根。 【唐】云何見集所斷。謂樂根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集所斷六隨眠相應樂根。 【唐】云何見滅所斷。謂樂根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滅所斷六隨眠相應樂根。 【唐】云何見道所斷。謂樂根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道所斷七隨眠相應樂根。 【唐】云何修所斷。謂樂根學見迹修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修所斷五隨眠相應樂根,及不染污有漏樂根。 【唐】五隨眠者,謂欲界貪無明,色界貪慢無明。(婆沙文) 【唐】云何不斷。謂無漏樂根。 ### 喜根具六斷之說明 【發智】喜根或見苦所斷,或見集見滅見道所斷,或修所斷,或不斷。 【唐】云何見苦所斷。謂喜根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苦所斷十七隨眠相應喜根。 【唐】十七隨眠者,謂欲界除瞋疑,色界一切。(婆沙文) 【唐】云何見集所斷。謂喜根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集所斷十一隨眠相應喜根。 【唐】云何見滅所斷。謂喜根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滅所斷十一隨眠相應喜根。 【唐】云何見道所斷。謂喜根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道所斷十二隨眠相應喜根。`[二=三【三宮】]` 【唐】云何修所斷。謂喜根學見迹修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六隨眠相應喜根,及不染污有漏喜根。 【唐】六隨眠者,謂欲界除瞋,色界一切。(婆沙文) 【唐】云何不斷。謂無漏喜根。 ### 喜根具五斷之說明 【發智】憂根或見苦所斷,或見集見滅見道所斷,或修所斷。 【唐】云何見苦所斷。謂憂根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苦所斷四隨眠相應憂根。 【唐】四隨眠者,謂欲界邪見瞋疑無明。(婆沙文) 【唐】云何見集所斷。謂憂根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集所斷四隨眠相應憂根。 【唐】云何見滅所斷。謂憂根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滅所斷四隨眠相應憂根。 【唐】云何見道所斷。謂憂根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見道所斷四隨眠相應憂根。 【唐】云何修所斷。謂憂根學見迹修所斷。 【唐】此復云何。謂修所斷二隨眠相應憂根,及不染污憂根。 【唐】二隨眠者,謂欲界瞋無明。(婆沙文) ### ‹信等五根唯修所斷或不斷› 【發智】信等五根或修所斷,或不斷。 【唐】云何修所斷。謂有漏信等五根。云何不斷。謂無漏信等五根。 ### 五斷之名義解說 【唐】已分別諸根見苦所斷等,彼見苦所斷等義今當說。 【唐】問:云何名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耶。[s52](婆沙051-060#^hwqj4f) 【唐】答:若法對治決定.對治所緣決定,名見苦所斷乃至見道所斷;若法對治不決定.對治所緣不決定,名修所斷。 【唐】有說:若法處所決定.對治所緣決定,名見苦所斷乃至見道所斷;若法處所不決定.對治所緣不決定,名修所斷。 【唐】有說:若法苦忍苦智為對治,名見苦所斷,乃至若法道忍道智為對治,名見道所斷;若法諸智為對治,名修所斷。 【唐】有說:若法苦忍所斷,名見苦所斷,乃至若法道忍所斷,名見道所斷;若法諸智所斷,名修所斷。 【唐】有說:若法觀苦諦所斷,名見苦所斷,乃至若法觀道諦所斷,名見道所斷;若法或觀苦諦.或觀集滅道諦.或不觀諦所斷,名修所斷。 【唐】有說:若法與見苦諦相違,名見苦所斷,乃至若法與見道諦相違,名見道所斷;若法與見四諦相違,名修所斷。 ^fygwer ## 16.二十二根之見·非見分別意義和見·非見之意義〖見等〗 ### 二十二根之見與非見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見幾非見,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說一切法皆是見性者意。彼作是說:「所作猛利說名為見,一切法無不皆於自事猛利,故悉名見。」為遮彼執,顯「諸法中,唯眼根及慧少分名見,非餘。」故作斯論。 ### 二十二根之見與非見說明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見。幾非見。 【唐】答:一見,十七非見,四應分別。 【唐】一見者,謂眼根。十七非見者,謂六色命意五受信等四根。 【唐】四應分別者,謂慧三無漏根。 ### 慧根二見說明 【發智】慧根或見,或非見。 【唐】云何見(之慧根)。謂盡智無生智所不攝意識相應慧根。 【唐】云何非見。謂餘慧根。即五識相應慧根,及盡智無生智所攝慧根。 ### 未知當知根二見說明 【發智】未知當知根或見,或非見。 【唐】云何見。謂未知當知根所攝慧根。 【唐】云何非見。謂未知當知根所攝餘根。即餘八根。 【唐】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亦爾。 ### 具知根二見說明 【發智】具知根,或見,或非見。 【唐】云何見。謂盡智無生智所不攝具知根所攝慧根。 【唐】云何非見。謂具知根所攝餘根。即餘八根,及盡智無生智所攝慧根。 ### 見之名義 【唐】已分別諸根見等,彼見等義今當說。[s95](婆沙091-100#五見名見) 【唐】問:何故名見。見是何義。 【唐】答:1由四緣故名見,一能觀故,二推決故,三堅執故,四深入所緣故。 【唐】a能觀故者,謂見自性。 【唐】問:邪見顛倒見,彼何所觀。 【唐】答:是故說見自性,謂雖邪顛倒見,而是見慧自性,故說能觀。如人隨有所見即名能觀,非如盲者。 【唐】b推決定`[定=故【三宮】]`者,謂能推求決定。 【唐】問:一剎那頃如何推求。答:性猛利故,說名推求。 【唐】c堅執故者,謂諸見趣僻執堅牢,非聖道力無由令捨。 【唐】d深入所緣者,謂於境猛入,如針墮埿。 【唐】2有說:由二緣故名見,一照了性故,二推度性故。 【唐】3有說:由三緣故名見,一有見相故,二成見事故,三於境無礙故。 【唐】4有說:由三緣故名見,一意樂故,二執著故,三推決故。 【唐】5有說:由三緣故名見,一意樂故,二加行故,三無智故。 【唐】意樂故者,謂意樂壞者。加行故者,謂加行壞者。無智故者,謂俱壞者。 【唐】復次,意樂故者,謂修定者。加行故者,謂尋思者。無智故者,謂隨聞者。 ## 17.二十二根之有尋有伺等・有尋有伺等之意義〖有尋等〗 ### 關於二十二根之尋伺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有尋有伺,乃至廣說。 ### a1論起因由-止譬喻者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譬喻者所說故,彼說:從欲界乃至有頂,皆有尋伺。所以者何。契經說故。如契經說:「心麁性是尋,心細性是伺。」心麁細性乃至有頂。 【唐】彼大德說曰:對法諸師說尋伺是心麁細性。此麁細性相待而立,乃至有頂皆現可得,而說尋伺唯在欲界.及梵世有,此是惡說非為善說。==\[[s52](婆沙051-060#a1論起因由-止譬喻者) 從欲界乃至有頂.皆有尋伺。如譬喻者]== 【唐】阿毘達磨諸論師言:我等善說,非為惡說。以依多門說麁細性,非是一種。 【唐】如說:纏麁,隨眠細。此中尋伺非麁非細,以俱非纏隨眠性故。 【唐】如說:色蘊麁,四蘊細。此中尋伺俱是其細,以俱攝在行蘊中故。 【唐】如說:欲界麁,初靜慮細。此中尋伺俱通麁細,以二俱通二地攝故。 【唐】如說:初靜慮麁,第二靜慮細。此中尋伺俱是其麁。 【唐】以依多門說麁細性,故尋與伺非至有頂; 【唐】若說尋伺至有頂者,應不說有三地差別。 【唐】譬喻者言:始從欲界乃至有頂皆有善染無記三法,**一切地染法皆名有尋有伺**,唯善無記有三地別。 【唐】(婆沙師反問)若爾,何故說:尋伺滅,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靜慮。 【唐】彼(譬喻者)言:此依善尋伺說,不說染污。 【唐】(評曰)此說不然。何緣乃說「滅善尋伺,非滅染污。」(婆沙師之意)而應先滅染污尋伺,以離染時必斷彼故,以越界地.方捨於善,故譬喻者真為惡說。`[越=欲【明】]` 【唐】欲止彼意顯「尋與伺唯在二地」,故作斯論。 ### 二十二根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有尋有伺。幾無尋唯伺。幾無尋無伺。 【唐】答:二有尋有伺,八無尋無伺,十二應分別。 【唐】二有尋有伺者,謂苦憂根。 【唐】八無尋無伺者,謂七色命根。 【唐】十二應分別者,謂意三受信等五三無漏根。 【發智】意根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唐】云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意根。此復云何。謂欲界初靜慮意根。 【唐】云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意根。此復云何。謂靜慮中間意根。 【唐】云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意根。此復云何。謂從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意根。 【唐】如意根,捨根,信等五根,三無漏根亦爾。{【發智】「如意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亦爾。」} 【發智】樂根或有尋有伺,或無尋無伺。 【唐】云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樂根。此復云何。謂欲界初靜慮樂根。 【唐】云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樂根。此復云何。謂第三靜慮樂根。 【唐】如樂根,喜根亦爾。然有差別,謂第二靜慮喜根,名無尋無伺。 ### ‹尋伺等名義› 【唐】已分別諸根有尋有伺等,彼有尋有伺等義今當說。 【唐】問:云何名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 【唐】答:若法與尋伺俱,尋伺相應,尋伺等起,尋伺俱轉,名有尋有伺。 【唐】若法不與尋俱唯與伺俱,尋不相應唯伺相應,非尋等起唯伺等起,尋已息滅唯伺俱轉,名無尋唯伺。 【唐】若法不與尋伺俱,非尋伺相應,非尋伺等起,尋伺已息,名無尋無伺。 【唐】有說:若法有尋求有伺察,名有尋有伺。 【唐】若法無尋求有伺察,名無尋唯伺。 【唐】若法無尋求無伺察,名無尋無伺。 ## 18.二十二根之受相應門・相應之意義〖受相應〗 ### 二十二根幾與樂苦喜憂捨根(五受根)相應之論述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樂根相應,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如譬喻者說:「心心所`[所+(法)【三宮】]`次第而生。」彼大德言:心心所法一一而起,如經狹路,尚無二並,何況有多。 【唐】或復有說:若法由彼力起,即說與彼相應,非餘。謂「心能生心及心所故。」心心所與心相應;心所唯能生於心所故,諸心所亦互相應。心所不能生於心故,不說心與心所相應。 【唐】或復有執:「諸法唯與自體相應。」彼作是言:「遍和合義是相應義,更無餘遍和合。如自體於自體者」,故說「自體相應非他。」 【唐】有執:「諸法自體於自體非相應非不相應。」非相應者,不自觀故。非不相應者,遍和合故。 【唐】為止如是種種異說,顯「心心所俱時而生,展轉相應,非於自體,唯望他說。」故作 【唐】斯論。 ### 二十二根幾與樂苦喜憂捨根相應之說明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樂根相應。幾苦根相應。幾喜根相應。幾憂根相應。幾捨根相應。答:(一)樂根喜根捨根九根少分相應。(二)苦根憂根六根少分相應。 【唐】(一)樂喜捨根九根少分相應者,謂意信等五根三無漏根。 【唐】問:云何樂喜捨與此九少分相應耶。 【唐】答:意根信等五根通與五受相應,此中但取三受相應,故言少分; 【唐】三無漏根多法為性,今除受體與餘相應,故言少分。 【唐】(二)苦根憂根六根少分相應者,謂意信等五根。 【唐】問:云何苦憂與此六少分相應耶。 【唐】答:此六根與五受相應,此中但取憂苦相應故言少分。 【唐】==\[但問樂苦喜憂捨與受相應,非餘心心所之理由]== 【唐】問:何故但問與受相應,不問餘心心所耶。 【唐】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而作論,但不違法相便不應責。 【唐】有說:一切法皆歸趣受,是以問之。 【唐】有說:一受有多根相,謂於一受分為五根,餘法不爾,故唯問受。 【唐】有說:諸受成就不相違,現行相違,是以偏問。 【唐】成就不相違者,謂一有情成就五受。 【唐】現行相違者,謂一有情一剎那中不能起二(受),何況起多。 【唐】有說:以受是緣起輪轂,是以偏問。 【唐】有說:除受更欲問何。若問信等五根三無漏根,彼唯是善,非與一切有相應義。 【唐】若問命等八根,彼唯無記又不相應。 【唐】問:若爾,何故不問意根。 【唐】答:本由意根立相應法,不可還問與意相應。 【唐】是故此中唯問「與受相應之義」,五受自性非自相應故,復唯以餘法問受。 ### 相應之名義 【唐】已分別諸根與受相應,彼相應義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相應。相應是何義。 【唐】答:「等」義是相應義。 【唐】問:諸心品中,心所法有多有少,云何名等。謂欲界多色界少,色界多無色界少;善多不善少,不善多無記少;有覆無記多無覆無記少,云何等義是相應義。 【唐】答:以事等故,說名為等。謂一心品中,若有二受一想等者,可說非等。然一心品中,如受有一,想等亦爾,故名為等。 【唐】有說:五種等義是相應義。謂所依等,所緣等,行相等,時等,事等。 【唐】餘廣說如«結蘊·初納息»。 ## 19.二十二根之界繫門・三界繫之意義〖界繫〗 ### 二十二根與三界繫之關係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欲界繫,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謂或有執:「色界有男女根。」彼作是言:有色身處皆有女男二根可得。`[女男=男女【明】]` 【唐】為止彼意,顯「女男根唯欲界有。」故作斯論。 【唐】復有說言:樂根苦根五地可得,謂欲界四靜慮。彼說:有身皆有苦樂。 【唐】為遮彼執,顯「苦根唯欲界有,樂根唯三地有。」故作斯論。 【唐】或復有說:喜根憂根九地可得,謂從欲界乃至有頂。彼說:有心皆有憂喜,三界九地皆有心故。又欲界身不淨可厭,尚於合時生喜,離時生憂,況上界中身極淨妙猶如燈焰,心無嬈濁如清涼池,而於離合得無憂喜。 【唐】為遮彼執,顯「憂唯欲界,喜至第二靜慮,上地俱無。」故作斯論。 ### 二十二根之界繫分別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幾不繫。 【唐】答:四欲界繫,三不繫,十五應分別。 【唐】四欲界繫者,謂女男苦憂根。 【唐】三不繫者,謂三無漏根。 【唐】十五應分別者,謂五色命意三受信等五根。 【發智】眼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 【唐】云何欲界繫。謂欲界繫大種所造眼根。云何色界繫。謂色界繫大種所造眼根。 【唐】如眼根,耳鼻舌身根亦爾。 ### ‹命根三界繫› 【發智】命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 【唐】云何欲界繫。謂欲界繫壽。云何色界繫。謂色界繫壽。云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繫壽。 ### ‹意根捨根信等五根› 【發智】意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 【唐】云何欲界繫。謂欲界繫作意相應意根。云何色界繫。謂色界繫作意相應意根。 【唐】云何無色界繫。謂無色界繫作意相應意根。云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意根。 【唐】如意根,捨根信等五根亦爾。 ### ‹樂根喜根› 【發智】樂根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 【唐】云何欲界繫。謂欲界繫作意相應樂根。云何色界繫。謂色界繫作意相應樂根。 【唐】云何不繫。謂無漏作意相應樂根。 【唐】如樂根,喜根亦爾。 ### 色界無男女根之說明 【唐】問:何故色界無男女根。 【唐】答:非其田非其器,乃至廣說。 【唐】有說:為欲棄捨男女根故.修諸靜慮往色界生。`[男女=女男【宮】*]` 【唐】若彼亦有男女根者,則應無有求生彼界; 【唐】若法下地所有,上地亦有者,應不施設有漸次滅法; 【唐】若無漸次滅法,亦應無畢竟滅法,以漸次滅法能引畢竟滅法故。 【唐】若無畢竟滅法應無解脫,若無解脫應無出離。 【唐】勿有如斯眾多過失故,於色界無男女根。`[男女=女男【宮】*]` 【唐】有說:`[女男=男女【三】*]`女男二根段食所引。如契經說:劫初時人無女男根`[*]`,形相不異。後食地味,`[*]`男女根生,由此便有`[*]`男女相異。 【唐】色界離段食,故無此二根。 【唐】有說:`[*]`男女二根欲界有用,非於色界,是故彼無。 【唐】問:鼻舌二根於彼無用,云何得有。 【唐】答:鼻舌二根於彼有用,令端嚴故。`[*]`非女男根有端嚴義,可慚鄙故。 ### ‹色界天眾皆是男相› 【唐】問:色界天眾為女為男。`[若=設【三宮】]`若爾何失,(一)若是女者應有女根,(二)若是男者應有男根,(三)若非二者便違經說,如說:「女身不得作梵王等。」而不遮男。 【唐】答:應作是說:彼皆是男。 ### ‹丈夫相不必具男根之理由—能離染故› 【唐】問:豈不彼類不成就男根耶。 【唐】答:雖無男根而有餘丈夫相又能離染,故說為男。如契經中說:「諸果向皆名丈夫,非無女人行向住果。」當知亦以能離染故說為丈夫。毘柰耶中亦作是說:佛以兩手捧大生主骨告苾芻眾:汝等諦聽,一切女人其性輕轉,多諸嫉妬諂媚慳貪,唯大生主雖是女人,而離一切女人過失,作丈夫所作,得丈夫所得,我說是輩名為丈夫。 【唐】色界諸天理亦應爾,能離染故說為丈夫。 ### ‹男子與男根之四句分別› 【唐】由此應作四句分別: 【唐】(一)有是男子不成就男根,謂色無色天.大生主等。 【唐】(二)有成就男根而非男子,謂二形是。`[是=者【三】]` 【唐】(三)有是男子亦成就男根,謂一切丈夫成就男根者。 【唐】(四)有非男子亦不成就男根,謂除前相。 ### ‹女子與女根之四句關係› 【唐】諸是女者必成就女根。有成就女根而非是女,謂二形者。 【唐】若依所引毘柰耶義,女亦四句,應推廣說。 ### 上界無憂苦根之理由 【唐】問:何故上界無憂苦根。 【唐】答:非田非器,乃至廣說。 【唐】有說:為欲棄捨憂苦根故.修諸靜慮往色界生,若彼亦有憂苦根者.則應無有求生彼界。若法下地所有上地亦有者,應不施設有漸次滅法,廣說如前。勿有斯過,故上界無憂苦根。 【唐】有說:何故憂苦根色界無者,以是欲界不共過失故。諸界地中各有不共功德過失:欲界過失者.謂苦根等,功德者.謂能入見道等;上界功德過失,隨地應廣說。 【唐】有說:欲界是過失界,由是過失界故.雖殊勝身亦猶有苦.如佛獨覺聲聞輪王;上界是功德界,由是功德界故.雖下劣身.亦無有苦。如遇惡歲.雖有美稼.不能無災,若逢善歲.雖諸穢草.亦無災及,欲界上界.應知亦爾。 【唐】所以上界亦無憂者,以諸憂根.離欲捨故,又是重無知等流果故.生上界者離重無知,是故憂根於彼非有。 ### 三界繫 【唐】已分別諸根欲界繫等,彼欲界繫等義今當說。 【唐】問:云何名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耶。 【唐】答:若法繫在欲界名欲界繫;繫在色界名色界繫;繫在無色界名無色界繫。如牛繫在柱等名柱等繫。 【唐】或有說者:若法繫屬欲界足,名欲界繫;繫屬色無色界足,名色無色界繫。 【唐】足名煩惱。如說:「佛無邊所行無足,誰將去。」如人有足能往四方,若無足者則不能往。如是若有煩惱足者,能往諸界諸趣諸生生死流轉,無煩惱足則不能往。 【唐】或有說者:若法為欲界生死縛所繫,名欲界繫;為色無色界生死縛所繫,名色無色界繫。 【唐】或有說者:若法為欲界阿賴耶==\[ālaya]==所藏,摩摩异多==\[mamāyita]==所執,名欲界繫;為色無色界阿賴耶所藏,摩摩异多所執,名色無色界繫。 【唐】阿賴耶者,謂愛。摩摩异多者,謂見。 【唐】或有說者:若法為欲界.愛所潤見.執為我我所,名欲界繫;為色無色界愛所潤見.執為我我所,名色無色界繫。 【唐】或有說者:若法欲界樂欲所合,名欲界繫;色無色界樂欲所合,名色無色界繫。樂名為愛;欲名為見。 【唐】或有說者:若法為欲界垢所垢毒所毒穢所穢,名欲界繫;為色無色界垢所垢毒所毒穢所穢,名色無色界繫。此中一切煩惱名穢,非但說瞋。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五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六</b>☗s146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根蘊第六中根納息第一之五 ## 20.二十二根之因相應因不相應〖因緣四〗 ### 二十二根之相應因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因相應,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說「因緣法非實有」者意,顯「因緣法決定實有。」 【唐】亦為遮止「愚於相應,執相應法非實」者意,令知「相應是實有」故,而作斯論。 ### 01依一因作論 【唐】於此義中: 【唐】有說:依一因作論,謂相應因,由此中說相應言故。依彼意趣釋此文者(如下): ### 一幾因相應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因相應。 【唐】答:十四。 【唐】謂:意五受信等五三無漏根,此是相應因自體,根與相應因自體法相應故,名因相應。 ### 二幾因不相應 【發智】幾因不相應。 【唐】答:八,謂七色命根。 【唐】問:此八既非相應因體,如何乃說因不相應。 【唐】答:此八雖非相應因體,而與相應因體不相應故,說為因不相應,斯有何失。 ### 三幾因相應因不相應 【發智】幾因相應因不相應。 【唐】答:即前十四少分因相應,少分因不相應。 【唐】少分因相應者,謂自性於他性。 【唐】少分因不相應者,謂自性於自性。 ### 四幾非因相應非因不相應 【發智】幾非因相應非因不相應。 【唐】答:即前十四少分非因相應,少分非因不相應。 【唐】少分非因相應者,謂自性於自性。 【唐】少分非因不相應者,謂自性於他性。 ### 02依二因作論 【唐】有說:此中依二因作論,謂相應因俱有因,由此二因恒與彼法不相離故。依彼意趣釋此文者(如下): 【唐】此二十二根幾因相應。 【唐】答:十四。此是二因自體,根與二因自體法相應故,名因相應。後三問答如前應知。 ### 03依三因作論 【唐】有說:此中依三因作論,謂相應因俱有因同類因,由此三因通三性故。 ### 04依四因作論 【唐】有說:此中依四因作論,謂除同類遍行二因,由此四因通三世故。 ### 05依五因作論 【唐】有說:此中依五因作論,謂除能作因,以通`[無=三【元明】]`無為,非親勝故。 ### 06依六因作論 【唐】有說:此中依六因作論,由此所說因言總故。 【唐】然相應法或作六因自體,或作五因自體,或作四因自體,如«大種蘊»廣說。依彼意趣釋 【唐】此文者(如下): 【唐】此二十二根幾因相應。答:十四。 【唐】謂六因自體,根與六因自體法相應。 【唐】五因自體,根與五因自體法相應; 【唐】四因自體,根與四因自體法相應,故名因相應。 【唐】後三問答如前應知。 ## 21.二十二根之緣有緣.緣無緣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緣有緣,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說「所緣緣非實」者意,顯「所緣緣是實有」故。而作斯論。 ### 一幾緣有緣 【發智】此二十二根幾緣有緣。答:十三少分。 【唐】謂:意樂喜憂捨信等五三無漏根少分。有所緣法為此所緣,故說此為「緣有緣」句,如明眼者見明眼人,彼明眼人復有所見。緣有緣句應知亦爾。 ### 二幾緣無緣 【發智】幾緣無緣。答:一,十三少分。 【唐】一者,謂苦根。十三少分者,如前說。 【唐】無所緣法為此所緣,故說此為「緣無緣」句,如明眼者見生盲人,彼生盲人更無所見。緣無緣句當知亦爾。 ### 三幾緣有緣緣無緣 【發智】幾緣有緣緣無緣。答:即前十三少分。 【唐】有所緣無所緣法,為此所緣,故說此為「緣有緣緣無緣」句,如明眼者見明眼人及生盲人,彼明眼人復有所見,彼生盲人更無所見,緣有緣緣無緣句應知亦爾。 【唐】(異說)有餘謂:此第三句義,即合初二更無異體。 【唐】(評曰)此說不然,與本論相違故。如十門說: 【唐】「緣有緣法是有為緣隨眠隨增, 【唐】緣無緣法是一切隨眠隨增, 【唐】緣有緣緣無緣法是有為緣隨眠隨增, 【唐】非緣有緣非緣無緣法是有漏緣隨眠隨增。」然有意識并相應法,一剎那頃總緣有緣及無緣法,是故如前所說為善。 ### 四幾非緣有緣非緣無緣 【發智】幾非緣有緣非緣無緣。答:八。 【唐】謂七色命根,由此不緣有所緣無所緣法,故說此為「非緣有緣非緣無緣」句,如生盲人都無所見。此句亦爾。 【唐】此中略示二十二根緣有緣等四句差別十門所說,(四十二章其他之)十八界等,亦應以此四句分別。 ### ‹四十二章其他之幾緣有緣四句分別› 【唐】==\[十八界]== 【唐】謂十八界中,十色界為第四句; 【唐】五識界為第二句; 【唐】意界意識界為前三句; 【唐】法界具為四句。 ### 十二處 【唐】十二處中,十色處為第四句; 【唐】意處為前三句; 【唐】法處具為四句。 ### ‹五蘊取蘊› 【唐】五蘊中,色蘊為第四句; 【唐】受想識蘊為前三句; 【唐】行蘊具為四句。 【唐】如蘊,取蘊亦爾。 ### 六界 【唐】六界中,五色界為第四句; 【唐】識界為前三句。 ### ‹色見對為漏…等法› 【唐】有色法可見法有對法無為法滅諦為第四句; ### 無色法無見法無對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過去未來現在法善不善無記法 【唐】欲色無色界繫法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見修所斷不斷法苦集道諦靜慮無色,皆具 【唐】為四句。 ### 四無量 【唐】四無量中,若取自性,緣住同分心有情,則為第三句。 【唐】若緣不住同分心有情,則為第二句。 【唐】若并取相應隨轉,緣住同分心有情,則為第三第四句。 【唐】若緣不住同分心有情,則為第二第四句。 ### ‹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 【唐】初三解脫八勝處前八遍處,若取自性為第二句。 【唐】若并取相應隨轉,則為第二第四句。 【唐】滅受想解脫為第四句; 【唐】餘四解脫具為四句。 【唐】後二遍處,為第三第四句。 ### ‹八智三等持› 【唐】滅智無相等持,為第二句; 【唐】他心智為初句; 【唐】餘六智二等持為前三句。 ### 諸門煩惱 【唐】諸門煩惱中,五識相應者為第二句; 【唐】意識相應者為前三句。 【唐】是中差別,應思廣說。 ## 22.二十二根之異生成就非異生成就〖凡聖〗 ### 諸根凡聖成就之論述 【發智】諸根此法彼根異生耶。設根異生彼根此法耶。 【唐】答:諸根此法彼根非異生,諸根異生彼根非此法。 【唐】問:何謂此法。何謂異生。 【唐】答:此法謂聖者,異生即異生。 【唐】諸根此法彼根非異生者,謂諸無漏根唯聖者成就,非諸異生。 【唐】諸根異生彼根非此法者,謂見所斷根唯異生成就,非諸聖者。 【唐】「此法」與「異生」語義異說 【唐】有說:此法者,謂住苦法智忍。 【唐】異生者,謂住世第一法。 【唐】諸根此法彼根非異生者,謂苦法智忍俱生諸根,唯住苦法智忍者現起,非住世第一法者。 【唐】諸根異生彼根非此法者,謂世第一法俱生諸根,唯住世第一法者現起,非住苦法智忍者。 【唐】有說:此法者,謂住律儀。 【唐】異生者,謂住不律儀。 【唐】諸根住律儀者所起,彼根非住不律儀者所起。 【唐】諸根住不律儀者所起,彼根非住律儀者所起。 【唐】有說:此法者,謂不缺根。 【唐】異生者,謂缺根。如扇𢮎==\[搋]==半擇迦無形二形等。 【唐】諸根不缺根者所起,彼根非缺根者所起。 【唐】諸根缺根者所起,彼根非不缺根者所起。 【唐】有說:此法者,謂不斷善根。 【唐】異生者,謂斷善根。 【唐】諸信等根不斷善者所起,彼根非斷善者所起。 【唐】諸邪見俱生根,斷善者所起,非不斷善者所起。 【唐】有說:此法者,謂住正定聚。 【唐】異生者,謂住邪定聚。 【唐】諸住正定聚者所起根,彼根非住邪定聚所起。 【唐】諸住邪定聚者所起根,彼根非住正定聚者所起。 【唐】有說:此法者,謂住五淨居。 【唐】異生者,謂住五異生處(地獄餓鬼傍生北俱廬洲無想天)。 【唐】諸住五淨居者所起根,彼根非住五異生處者所起。 【唐】諸住五異生處者所起根,彼根非住五淨居者所起。 ## 23.五蘊攝幾根〖蘊攝〗 ### ‹五蘊攝幾根› 【發智】色蘊攝幾根。答:七。謂眼等七色根。 【發智】受蘊攝幾根。答:五三少分。 【唐】五者,謂五受根。 【唐】三少分者,謂三無漏根少分,以三無漏根九法為體,此唯攝三(樂喜捨)故言少分。 【發智】想蘊攝幾根。答:無。想非根故。 【發智】行蘊攝幾根。答:六三少分。 【唐】六者,謂命信等五根。 【唐】三少分者,謂三無漏根少分,以三無漏根九法為體,此唯攝五故言少分。 【發智】識蘊攝幾根。答:一三少分。 【唐】一者,謂意根。 【唐】三少分者,謂三無漏根少分,以三無漏根九法為體,此唯攝一(意根)故言少分。 ## 24.善根不善根等七攝界處蘊〖七攝三〗 ### 善與蘊處界之關係 【發智】善根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八界二處三蘊。 【唐】八界者,謂七心界法界。 【唐】二處者,謂意處法處。 【唐】三蘊者,謂受蘊行蘊識蘊。 【發智】唯攝善根有幾界幾處幾蘊。答:無。 【唐】(「唯善根,有幾界幾處幾蘊攝。」《阿毘達磨發智論》卷14) ### 不善根與蘊處界之關係 【發智】不善根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八界二處二蘊。 【唐】八界者,謂七心界法界。 【唐】二處者,謂意處法處。 【唐】二蘊者,謂受蘊識蘊。 【發智】唯攝不善根有幾界幾處幾蘊。答:無。 ### 有覆無記根與蘊處界之關係 【發智】有覆無記根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六界二處二蘊。 【唐】六界者,謂眼識界耳識界身識界意界意識界法界。 【唐】二處者,謂意處法處。 【唐】二蘊者,謂受蘊識蘊。 【發智】唯攝有覆無記根,有幾界幾處幾蘊。答:無。 ### 無覆無記根與蘊處界之關係 【發智】無覆無記根,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十三界七處四蘊。 【唐】十三界者,謂內十二界及法界。 【唐】七處者,謂內六處及法處。 【唐】四蘊者,謂除想蘊。 【發智】唯攝無覆無記根,有幾界幾處幾蘊。答:五界五處非蘊。 【唐】五界者,謂眼等五色根界。 【唐】五處者,謂眼等五色根處。 【唐】非蘊者,謂無`[無+(一)【三宮】]`蘊,唯無覆無記故。 ### 根與蘊處界之關係 【發智】根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十三界七處四蘊。 【唐】十三界者,謂內十二界及法界。 【唐】七處者,謂內六處及法處。 【唐】四蘊者,謂除想蘊。 【發智】唯攝根法,有幾界幾處幾蘊。答:十二界六處二蘊。 【唐】十二界者,謂內十二界。 【唐】六處者,謂內六處。 【唐】二蘊者,謂受蘊識蘊。 ### 非根法與蘊處界之關係 【發智】非根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六界六處三蘊。 【唐】六界者,謂外六界。 【唐】六處者,謂外六處。 【唐】三蘊者,謂色蘊想蘊行蘊。 【發智】唯攝非根法,有幾界幾處幾蘊。答:五界五處一蘊。 【唐】五界者,謂外五色界。 【唐】五處者,謂外五色處。 【唐】一蘊者,謂想蘊。 ### 根非根法與蘊處界之關係 【發智】根非根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十八界十二處五蘊。 【發智】唯攝根非根法,有幾界幾處幾蘊。答:一界一處二蘊。 【唐】一界者,謂法界。 【唐】一處者,謂法處。 【唐】二蘊者,謂色蘊行蘊。 ## 25.根非根為緣生根非根耶〖為緣生〗 ### 根為緣生根等之標釋廣釋等名義 【發智】頗根為緣生根耶,乃至廣說。 【唐】有說:此中有一標一釋一廣釋。 【唐】如說:頗根為緣生根耶等。是標。 【唐】頗眼根為緣生眼根耶等。是釋。 【唐】眼根與眼根為幾緣等,是廣釋。 【唐】有說:此中有三標三釋三廣釋。 【唐】如說:頗根為緣生根耶。是標。 【唐】答生,是釋。 【唐】生非根耶等。是廣釋。 【唐】頗眼根為緣生眼根耶。是標。 【唐】答生,是釋。 【唐】生耳根乃至生具知根耶等。是廣釋。 【唐】眼根與眼根為幾緣。是標。 【唐】答因增上,是釋。 【唐】乃至與具知根為所緣增上等,是廣釋。 【唐】有說:此中有三標三釋。 【唐】如說:頗根為緣生根耶等。是標。 【唐】答生等,是釋。 【唐】頗眼根為緣生眼根耶等。是標。 【唐】答生等,是釋。 【唐】眼根與眼根為幾緣等。是標。 【唐】答因增上等,是釋。 【唐】根非根根非根為緣,生根非根根非根 ### 根為緣生根非根根非根 【發智】頗根為緣,生根耶。答:生。 【唐】云何生。 【唐】答:如眼為所依,生意三受信等五根;或眼為所緣,生意四受信等五三無漏根。 【發智】頗根為緣,生非根耶。答:生。 【唐】云何生。 【唐】答:如眼為所依,生想思觸作意等;或眼為所緣,生想思觸作意,及惡作 【唐】睡眠等。 【發智】頗根為緣,生根非根耶。答:生。 【唐】云何生。 【唐】答:如眼為所依,生意三受信等五根想思觸作意等;或眼為所緣,生意四 【唐】受信等五三無漏根想思觸作意等,及惡作睡眠等。 ### 非根為緣生非根生根根非根 【發智】頗非根為緣,生非根耶。答:生。 【唐】云何生。 【唐】答:如色為所緣,生想思觸作意等,及惡作睡眠等。 【發智】頗非根為緣,生根耶。答:生。 【唐】云何生。 【唐】答:如色為所緣,生意五受信等五三無漏根。 【發智】頗非根為緣,生根非根耶。答:生。 【唐】云何生。 【唐】答:如色為所緣,生意五受信等五三無漏根想思觸作意等,及惡作睡眠 【唐】等。 ### ‹根非根為緣生根非根生根非根› 【發智】頗根非根為緣,生根非根耶。答:生。 【唐】云何生。 【唐】答:如眼為所依,色為所緣,生意三受信等五根想思觸作意等。 【發智】頗根非根為緣,生根耶。答:生。 【唐】云何生。 【唐】答:如眼為所依,色為所緣,生意三受信等五根。 【發智】頗根非根為緣,生非根耶。答:生。 【唐】云何生。 【唐】答:如眼為所依,色為所緣,生想思觸作意等。 【唐】==\[根非根根非根為緣,唯生根非根根非根]== 【唐】有餘於此作第二`[二+(三)【三】]`文。 ### ‹根為緣唯生根非根根非根› 【唐】頗根為緣,唯生根耶。答:不生。由此根亦生非根故。 【唐】頗根為緣,唯生非根耶。答:不生。由此根亦生根故。 【唐】頗根為緣,唯生根非根耶。 【唐】答:生。 【唐】云何生。答:如眼為所依,生意三受信等五根想思觸作意等。 ### ‹非根為緣唯生非根生根根非根› 【唐】頗非根為緣,唯生非根耶。答:不生。由此非根亦生根故。 【唐】頗非根為緣,唯生根耶。答:不生。由此非根亦生非根故。 【唐】頗非根為緣,唯生根非根耶。 【唐】答:生。 【唐】云何生。答:如色為所緣,生意五受信等五三無漏根想思觸作意等,及惡 【唐】作睡眠等。 ### ‹根非根為緣生根非根生根非根› 【唐】頗根非根為緣,唯生根非根耶。 【唐】答:生。 【唐】云何生。答:如眼為所依,色為所緣,生意三受信等五根想思觸作意等。 【唐】頗根非根為緣,唯生根耶。答:不生。由此根非根亦生非根故。 【唐】頗根非根為緣,唯生非根耶。答:不生。由此根非根亦生根故。 【唐】==\[唯根非根根非根為緣,生根非根根非根]== 【唐】有餘於此作第三文。 ### ‹唯根為緣唯生根非根根非根› 【唐】頗唯根為緣,生根耶。答:不生。由此根亦緣非根生故。 【唐】頗唯根為緣,生非根耶。答:不生。由此非根亦緣非根生故。 【唐】頗唯根為緣,生根非根耶。答:不生。由此根非根亦緣非根生故。 【唐】==\[唯非根為緣,生非根生根根非根]== 【唐】頗唯非根為緣,生非根耶。答:不生。由此非根亦緣根生故。 【唐】頗唯非根為緣,生根耶。答:不生。由此根亦緣根生故。 【唐】頗唯非根為緣,生根非根耶。答:不生。由此根非根亦緣根生故。 ### ‹唯根非根為緣生根非根生根非根› 【唐】頗唯根非根為緣。生根非根耶。答:生。廣說如上。 【唐】頗唯根非根為緣,生根耶。答:生。廣說如上。 【唐】頗唯根非根為緣,生非根耶。答:生。廣說如上。 ### ‹眼耳鼻舌身女男命根為緣生眼根等之論述› 【發智】頗眼根為緣,生眼根耶。 【唐】答:生。 【唐】云何生。答:謂不礙生,及唯無障。 【發智】頗眼根為緣,生耳根乃至具知根耶。 【唐】答:生。 【唐】云何生。答:如眼為所依,生意三受信等五根;或眼為所緣,生意四受信等五三無漏根;或謗眼根墮諸惡趣,受諸色根命根意根苦根異熟; 【唐】或信眼根生諸善趣,受諸色根命根意根樂根喜根捨根異熟。 【唐】是名眼根為緣,生耳根乃至具知根。 【唐】如眼根,耳鼻舌身女男命根亦爾。 【唐】然有差別,謂女男根非苦根信等五根所依,命根非一切根所依。 ### ‹意根五受根信等五根為緣生眼根等之論述› 【唐】頗意根為緣生意根耶。生眼根,乃至具知根耶。答:生。云何生。 【唐】答:如意根為所依,生意五受信等五三無漏根; 【唐】或意根為所緣,生意四受信等五三無漏根; 【唐】或謗意根墮諸惡趣,受諸色根命根`[根=想【三宮】]`意根苦根異熟; 【唐】或信意根生諸善趣,受諸色根命根意根樂根喜根捨根異熟。 【唐】又意根有善不善: 【唐】善者,於善趣受諸色根命根意根樂根喜根捨根異熟; 【唐】不善者,於惡趣受諸色根命根意根苦根異熟。 【唐】如意根,五受根信等五根亦爾。 【唐】然有差別,謂一切非所依,苦根於自非所緣,信等五根非不善。 【唐】==\[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為緣,生未知當知根等之論述]== 【唐】頗未知當知根為緣,生未知當知根耶。生眼根乃至具知根耶。答:生。云何生。 【唐】答:如未知當知根為所依,生未知當知已知意三受信等五根; 【唐】或未知當知根為所緣,生意四受信等五三無漏根; 【唐】或謗未知當知根墮諸惡趣,受諸色根命根意根苦根異熟; 【唐】或信未知當知根生諸善趣,受諸色根命根意根樂根喜根捨根異熟。 【唐】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亦爾。 【唐】然有差別,謂已知根為所依,生已知根具知根意根三受信等五根;具知根為所依,生具知根意根三受信等五根。 ## 26.二十二根互為幾緣〖幾緣〗 ### 二十二根相互為緣之論述 【唐】==\[眼,耳鼻舌根與眼根等為緣之論述]== 【發智】問:眼根與眼根為幾緣。與耳根乃至具知根為幾緣。 【唐】乃至具知根與具知根為幾緣。與眼根乃至已知根為幾緣。 【唐】答:眼根與眼根,為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謂同類因。 【唐】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後增上義皆同此說。 【發智】與餘色根命根苦根為一增上;與餘根,為所緣增上。 【唐】餘根者,謂意四受信等五三無漏根。 【發智】如眼根,耳鼻舌根亦爾。 ### 身根 【發智】身根與身根女根男根,為因增上。因者一因。謂同類因。 【發智】與餘色根命根苦根,為一增上;與餘根,為所緣增上。餘根者,如前說。 ### 女男根 【發智】女根與女根身根,為因增上。因者,一因,謂同類因。 【發智】與餘色根命根苦根,為一增上;與餘根,為所緣增上。餘根者,如前說。 【發智】如女根,男根亦爾。 ### 命根 【發智】命根與命根為因增上。因者,一因,謂同類因。 【發智】與七色根苦根,為一增上;與餘根,為所緣增上。餘根者,如前說。 ### 意根 【發智】意根與意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因者,三因,謂同類遍行異熟因。 【唐】等無間者,謂意根等無間,意根現在前。 【唐】所緣者,謂意根與意根為所緣。 【唐】諸等無間及所緣義,皆准此說。 【發智】與七色根命根為因增上。因者,一因,謂異熟因。 【發智】與苦根,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 【唐】因者,五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異熟因。 【唐】等無間者,謂意根等無間,苦根現在前。 【唐】非所緣者,苦根緣色,意根非色故。 【發智】與餘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餘根者,謂樂喜捨憂信等五三無漏根,此依具緣等故總說。 【唐】然因有異,謂與樂喜捨根為五因,即相應等五; 【唐】與憂根為四因,除異熟因; 【唐】與信等五根三無漏根為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發智】如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等五根亦爾。 【唐】當知此依緣數等故總相而說,然以因緣有差別故,恐文隔遠,今具分別: ### 樂根 【唐】謂樂根與樂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因。 【唐】與七色命根為因增上。因者,一因,即異熟因。 【唐】與意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五因,即相應等五。 【唐】與苦根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因者,二因,即同類異熟因。 【唐】非所緣者,苦根緣色,樂根非色故。 【唐】與喜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二因,即同類異熟因。 【唐】與憂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一因,即同類因。 【唐】與捨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因。 【唐】與信等五根三無漏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 喜根 【唐】喜根與喜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因。 【唐】與七色根命根為因增上。因者,一因,即異熟因。 【唐】與意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五因,即相應等五。 【唐】與樂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因。 【唐】與苦根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因者,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因。 【唐】與憂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二因,即同類遍行因。 【唐】與捨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因。 【唐】與信等五根三無漏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 捨根 【唐】捨根與捨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因。 【唐】與七色根命根為因增上。因者,一因,即異熟因。 【唐】與意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五因,即相應等五。 【唐】與樂根喜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因。 【唐】與苦根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因者,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因。 【唐】與憂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二因,即同類遍行因。 【唐】與信等五根三無漏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 信根 【唐】信根與信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一因,即同類因。 【唐】與七色根命根為因增上。因者,一因,即異熟因。 【唐】與意根樂根喜根捨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四因,除遍行因。 【唐】與苦根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因者,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唐】與憂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唐】與精進等四根三無漏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唐】如信根,精進等四根亦爾。 ### 苦根 【發智】苦根與苦根.為因<b><font color="red">等無間</font></b>增上,非所緣。 ~~*【八】苦根,彼苦根因增上,無緣<font color="red">無次第</font>。*~~ 【唐】因者,二因,即同類異熟因。 【唐】非所緣者,苦根緣色,苦根非色故。 【發智】與七色根命根.為因增上。 ~~*【八】命根八,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即異熟因。 【發智】與三無漏根.為所緣增上。 ~~*【八】無漏,緣增上。*~~ 【唐】所緣者,謂與苦忍苦智,集忍集智品為所緣。 ~~*【八】`[(樂根…第)九字〔-〕【三宮】]`樂根,因緣增上,<font color="red">無次第</font>。*~~ 【發智】與餘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八】餘,因次第緣增上。*~~ 【唐】餘根者,謂意樂喜捨憂信等五根,此亦具緣等故總說。 【唐】然因有異,謂與意根為四因,除遍行因。 【唐】與樂根喜根捨根為二因,即同類異熟因。 【唐】與憂根為一因,即同類因。 【唐】與信等五根為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 憂根 【發智】憂根與憂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八】憂根,彼憂根因次第緣增上。*~~ 【唐】因者,二因,即同類遍行因。 【發智】與七色根命根為因增上。 ~~*【八】命根八因增上。*~~ 【唐】因者,一因,即異熟因。 【發智】與苦根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 ~~*【八】苦根,因次第增上,無緣。*~~ 【唐】因者,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因。 【發智】與三無漏根為所緣增上。 ~~*【八】無漏,緣增上。*~~ 【唐】所緣者,謂與苦忍苦智,集忍集智品為所緣。 【發智】與餘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八】餘,因次第緣增上。。*~~ 【唐】餘根者,謂意樂喜捨信等五根,此亦具緣等故總說。 【唐】然因有異,謂與意根為五因,即相應等五。 【唐】與樂喜捨根為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因。 【唐】與信等五根為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 未知當知根 【發智】未知當知根與未知當知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因者,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所緣者,謂與道忍道智品為所緣。 【發智】與具知根為因所緣增上,非等無間。 【唐】因者,一因,即同類因。 【唐】所緣者,謂與道忍道智品為所緣。 【唐】非等無間者,未知當知根等無間,具知根不現前故。 【發智】與七色根命根苦根為一增上; 【唐】與憂根為所緣增上; 【唐】與餘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餘根者,謂意樂喜捨信等五,已知根,此亦具緣等故總說。 【唐】然因有異,謂與意等九根為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唐】與已知根為一因,即同類因。 ### 已知根 【發智】已知根與已知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因者,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發智】與七色根命根苦根為一增上; 【唐】與憂根未知當知根為所緣增上; 【唐】與餘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餘根者,謂意樂喜捨信等五,具知根,此亦具緣等故總說。 【唐】然因有異,謂與意等九根為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唐】與具知根為一因,即同類因。 ### 具知根 【發智】具知根與具知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因者,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類+(因)【三宮】]`。 【發智】與七色根命根苦根為一增上; 【唐】與憂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為所緣增上; 【唐】與餘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餘根者,謂意樂喜捨信等五根。 【唐】因者,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唐】等無間者,謂具知根等無間,意等九根現在前。 【唐】所緣者,謂具知根與意等九根為所緣。 【唐】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六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七</b>☗s147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根蘊第六中有納息第二之一 # 納息2 續生位初得之根乃至得果時斷滅起之根【有】 ## 1.三界初生位初得根之根數〖得一〗 ### 三界有情相續最初得幾業所生根之論述 【發智】欲有相續最初得幾業所生根,<b>==\[乃至廣說]==</b>。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當廣分別。 【唐】然有聲目多義,如前廣說==\[s60然諸有聲說多種義…]==。此中說續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名有。 【唐】相續有五==\[s138]==亦如前說。此中依二相續作論,謂中有相續生有相續。 ### 一欲有相續最初所得幾業之說明 【唐】==\[卵胎濕生]== 【發智】欲有相續最初得幾業所生根。答:卵生胎生濕生,得二。 【唐】謂身根命根。 【唐】問:最初羯邏藍位亦得餘色根不。 【唐】(一)若得者,1如何於少時頃便得爾所根耶。2又此中何故不說。3毘奈耶說復云何通,如說:於母腹中二根初得,謂身與命,若損害彼…乃至廣說。 【唐】(二)若不得者,何故經說:「天眼觀知是男是女。」 【唐】(一)答:有言亦得。 【唐】1問:如何於少時頃便得爾所根耶。 【唐】答:爾時雖無諸色根相,而已具得彼根種子,如清鹽水酥蜜沙糖酒等`[酥=蘇【宋元宮】]`,和合貯在一器,若以草端霑取一渧`[渧=滴【三宮】]`,於中具有鹽等諸味,羯邏藍位應知亦爾。一切色根種子皆具。 【唐】2問:若爾,何故此中不說。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有說:此中說「皆得」者,餘得不定,是以不說。如生盲等不得眼等。 【唐】3問:毘奈耶說復云何通。 【唐】答:彼說能持諸餘根者,謂身根能持諸餘色根;命根能持餘非色根,是故偏說。 【唐】(二)有說:此位不得餘色根。 【唐】問:天眼云何觀知男女。 【唐】答:羯邏藍時雖無男女根而有男女相,由觀彼相得知男女。所以者何。非彼已有男女二根可說觀故。 【唐】有餘師說:依經故知,經說:「若胎是男,依母右脇向背蹲坐;若胎是女,依母左脇向腹蹲坐。」得天眼者,觀此差別依經而說`[說=記【三宮】]`。 【唐】或有說者:觀中有知,謂天眼觀中有後位。若是男子入於母胎,知此羯邏藍是男非女;若女入者,復知此位是女非男。 【唐】==\[評]==如是說者:羯邏藍位未得餘色根,鉢羅奢佉位中`[羅=邏【三宮】]`.方乃得故。 ### 化生 【發智】化生得六或七或八 【發智】無形者六,謂眼耳鼻舌身命根。 【發智】一形者七,謂前六,及男女根隨一。 【發智】二形者八,謂前六,及男女根。 ### 欲界有情初生位得無色根之說明 【唐】問:餘無色根爾時亦得,謂意五受信等五根,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此中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有餘。 【唐】有說:爾時一切得者.此中則說,餘無色根雖有得者.而非一切.是故不說。謂上地歿生下地時.雖得彼根,若自地歿還生自地.彼皆不得,是故不說。`[歿=終【三宮】*]` 【唐】有說:此中但問初得.業所生者,初受生位.餘無色根.雖有得者.而非業生,故此不說;後位所得.雖業所生.而非初得,故亦不說。 ### 二色有相續最初所得幾業之說明 【發智】色有相續最初得幾業所生根。答:六。謂眼耳鼻舌身命根。 ### 三無色有相續最初所得幾業之說明 【發智】無色有相續最初得幾業所生根。答:一。謂命根。 ## 2.思惟三界繫法與遍知三界〖遍知三〗 ### 思惟三界繫法與三界遍知 【發智】頗思惟欲界繫法,遍知欲界耶,乃至廣說。 【唐】此中思惟者,是取所緣義。 【唐】遍知者,是究竟斷義。 【唐】此文顯示「緣彼彼界法,離彼彼界染,或不能離。」 ### 一欲界繫法遍知之說明 【唐】欲界 : 欲界 【發智】頗思惟欲界繫法,遍知欲界耶。答:遍知。 【唐】此通異生及聖者,通無間道及解脫道。 【唐】若世俗道離欲染時,九無間道緣欲界法,離欲界染。 【唐】若無漏道苦集法智離欲染時,九無間道九解脫道緣欲界法,離欲界染。 【唐】欲界 : 色界 【發智】頗思惟欲界繫法,遍知色界耶。答:不遍知。 【唐】欲界 : 無色界 【發智】頗思惟欲界繫法,遍知無色界耶。答:不遍知。 【唐】問:何故俱不遍知。 【唐】答: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色無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 【唐】非緣不定界,非修非離染地法能離定界修地離染地染。 【唐】有說:欲界是麁界,色無色界是細界。非緣麁界法能離細界染。 【唐】有說:欲界是下界,色界是中界,無色界是妙界。非緣下界法能離中妙界染。 【唐】有說:欲界是劣界,色無色界是勝界。非緣劣界法能離勝界染。 【唐】由此等義故不遍知。 ### 二色界繫法遍知之說明 【唐】色界 : 色界 【發智】頗思惟色界繫法,遍知色界耶。答:遍知。 【唐】此通異生及聖者,通無間道及解脫道。 【唐】若世俗道離色染時,九無間道緣色界法,離色界染。 【唐】若無漏道苦集類智離色染時,九無間道九解脫道緣色界法,離色界染。 【唐】色界 : 欲界 【發智】頗思惟色界繫法,遍知欲界耶。答:遍知。 【唐】此通異生及聖者,唯解脫道非無間道。 【唐】謂世俗道離欲染時,九解脫道緣色界法,離欲界染。 【唐】色界 : 無色界 【發智】頗思惟色界繫法,遍知無色界耶。答:不遍知。 【唐】問:何故不遍知。 【唐】答:色界是麁界,無色界是細界,非緣麁界法能離細界染。 【唐】有說:色界是中界,無色界是妙界。非緣中界法能離妙界染。 【唐】有說:色界是劣界,無色界是勝界。非緣劣界法能離勝界染。 【唐】由此等義故不遍知。 ### 二無色界繫法遍知之說明 【唐】無色界 : 無色界 【發智】頗思惟無色界繫法,遍知無色界耶。答:遍知。 【唐】此唯聖者非異生,通無間道及解脫道。 【唐】謂無漏道苦集類智離無色染時,九無間道九解脫道緣無色界法,離無色界染 【唐】無色界 : 欲界 【發智】頗思惟無色界繫法,遍知欲界耶。答:不遍知。 【唐】問:何故不遍知。 【唐】答:以極遠故,非觀極遠界法能離極遠界染。 【唐】無色界 : 色界 【發智】頗思惟無色界繫法,遍知色界耶。答:遍知。 【唐】此通異生及聖者,唯解脫道非無間道。 【唐】謂世俗道離色染時,九解脫道緣無色界法,離色界染。 ## 3.遍知三界各幾根 【唐】==\[依最後解脫道位,遍知三界之根數]== ### 欲界 【發智】幾根遍知欲界。答:世俗道七,無漏道八。 【唐】世俗道七者,謂意捨信等五根。無漏道八者,謂前七及已知根。 ### 色界 【發智】幾根遍知色界。答:世俗道七,無漏道十。 【唐】世俗道七者,謂意捨信等五根。無漏道十者,謂前七及喜樂已知根。 ### 無色界 【發智】幾根遍知無色界。答:十一。 【唐】謂前十及具知根。已知根為無間道,具知根為解脫道。 【唐】當知此依最後位說。 【唐】問:離欲界染時,最後解脫道容有根本初靜慮現前,彼以捨根為無間道,喜根為解脫道。 【唐】何故不依最後位說:「世俗道或八,無漏道或九」耶。 【唐】答:此文應作是說:「世俗道七或八,無漏道八或九。」而不說者,當知有餘。 【唐】有說:此中說決定者,謂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定以具知根為最後解脫道; 【唐】離欲界染時,非定以喜根為最後解脫道,有於爾時不能即入 【唐】根本地故,然於爾時多依近分,故唯說捨。 ## 4.遍知三界時遍知幾根 ### 遍知三界時遍知之根數 【唐】欲界 【發智】遍知欲界時,遍知幾根。答:四。 【唐】謂女男苦憂根。雖於爾時遍知十九,而依永斷無餘無分無片無影無隨縛斷,故作是說。 【唐】或此中說:上界不行不可得者,故唯說四。 ### 色界 【發智】遍知色界時,遍知幾根。答:五。 【唐】謂眼耳鼻舌身根。雖於爾時遍知十三,而依永斷無餘無分無片無影無隨縛斷,故作是說。 【唐】或此中說:上界不行不可得者,故唯說五。 ### 無色界 【發智】遍知無色界時,遍知幾根。答:八。 【唐】謂意命捨信等五根,由此諸根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皆永斷故。 ## 5.四沙門果各幾根得〖沙門果九節〗 ### 得四沙門果之根數 【發智】幾根得預流果。答:九。 【唐】謂意捨信等五未知當知已知根。 【唐】未知當知根為無間道,已知根為解脫道。 ### 一來果(超越證) 【發智】幾根得一來果。答:若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九。如預流說。 【唐】預流果 : 一來果 【發智】若從預流果得一來果者,世俗道七,無漏道八。 【唐】七者,謂意捨信等五根; 【唐】八者,謂前七及已知根。 ### 不還果 【發智】幾根得不還果。答: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九。 【唐】謂意根,樂喜捨根隨一,依地別故,信等五未知當知已知根。 【唐】未知當知根為無間道,已知根為解脫道。 【唐】一來果 : 不還果 【發智】若從一來果得不還果者,世俗道七,無漏道八。 【唐】七及八如一來說,此依多分; 【唐】若入根本或八,或九。 ### 阿羅漢果 【發智】幾根得阿羅漢果。答:十一。 【唐】謂意樂喜捨信等五已知具知根。已知根為無間道,具知根為解脫道。 【唐】問:此說十一為以用故,為以有故。 【唐】若以用者,無有一時三受並用,如何說十一。 【唐】若以有者,得不還果亦有三受,何故不說。 【唐】答:此以用故,不以有故。 【唐】問:無有一時三受並用,云何說十一耶。 【唐】答:依一相續作用而說,故無有過。謂容有一補特伽羅先以樂根得阿羅漢,退已用喜,復退用捨;或初退用捨,後退用喜。如先以樂,如是先喜先捨,隨應亦爾。 【唐】證不還果,無如是事,若以此根先得彼果,退已還用此根而得。此根者即捨根,以喜樂得,無退義故。 ## 6.得四沙門果時各遍知幾根 ### 得四沙門果時遍知之根數 【唐】預流果 【發智】得預流果遍知幾根。答:無。爾時未有一根究竟斷故。 ### 一來果 【發智】得一來果遍知幾根。答:無。爾時亦未有根究竟斷故。 ### 不還果 【發智】得不還果遍知幾根。答: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無。義如前說。 【唐】一來果 : 不還果 【發智】若從一來果得不還果者四。謂女男苦憂根。 ### 阿羅漢果 【發智】得阿羅漢果遍知幾根。答:八。謂命意捨信等五根。 ## 7.諸根得四果已猶成就不 【唐】四沙門果諸根之得果時,其成就不成就關係 ### 預流果 【發智】諸根得預流果,此根得彼果已,當言成就。當言不成就。 【唐】答:解脫道攝者,當言成就;無間道攝者,當言不成就。 【唐】道類智俱生品諸根,是解脫道攝,此當言成就,已得故。 【唐】道類智忍俱生品諸根,是無間道攝,此當言不成就,已捨故。 ### 一來果 【發智】諸根得一來果,此根得彼果已,當言成就。當言不成就。 【唐】答:解脫道攝者,當言成就。無間道攝者,當言不成就。 【唐】道類智或第六解脫道俱生品諸根,是解脫道攝,此當言成就,已得故。 【唐】道類智忍或第六無間道俱生品諸根,是無間道攝,此當言不成就,已捨故。 ### 不還果 【發智】諸根得不還果,此根得彼果已,當言成就。當言不成就。 【唐】答:解脫道攝者,當言成就。無間道攝者,當言不成就。 【唐】道類智或第九解脫道俱生品諸根,是解脫道攝,此當言成就,已得故。 【唐】道類智忍或第九無間道俱生品諸根,是無間道攝,此當言不成就,已捨故。 【唐】==\[一來果以世俗道得果時,無間道之成不成就說明]== 【唐】問:以無漏道得一來不還果時,可言「無間道攝者不成就。」若以世俗道得二果時,無間道不捨,云何言不成就。 【唐】答:此二果文應作是說:「解脫道攝者,當言成就。無間道攝者,當言`[〔或〕-【三宮】]`或成就或不成就。」而不作是說者,當知此中唯依不共勝道而說。 【唐】有言:此說現前成就。以世俗道得二果已,無間道諸根定不現前故。 ### 阿羅漢果 【發智】諸根得阿羅漢果,此根得彼果已,當言成就。當言不成就。 【唐】答:解脫道攝者,當言成就。無間道攝者,當言不成就。 【唐】最初盡智俱生品諸根,是解脫道攝,此當言成就,已得故。 【唐】金剛喻定俱生品諸根,是無間道攝,此當言不成就,已捨故。 ## 8.得四沙門果諸根,斷何界之結何果之所攝 【唐】==\[得四沙門果諸根時,斷何界結與何果攝]== ### 預流果 【發智】諸根得預流果,此根斷何界結。答:色無色界,或無斷。 【唐】色無色界者,謂道類智忍俱生品諸根。 【唐】或無者,謂道類智俱生品諸根,以解脫道非斷對治故。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預流果,或無。 【唐】預流果攝者,謂道類智俱生品諸根。 【唐】或無者,謂道類智忍俱生品諸根。 ### 一來果 【發智】諸根得一來果,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或色無色界,或無。 ### 次第證 【唐】斷欲界或無者,`[謂=諸【宋元宮】*]`謂從預流果得一來果時,第六無間道俱生品諸根斷欲界結, 【唐】第六解脫道俱生品諸根不斷結。 ### 超越證 【唐】斷色無色界或無者,謂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得一來果時, 【唐】道類智忍俱生品諸根斷色無色界結, 【唐】道類智俱生品諸根不斷結。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一來果或無。 【唐】一來果攝者,謂第六解脫道及道類智俱生品諸根。 【唐】或無者,謂第六無間道及道類智忍俱生品諸根。 ### 不還果 【發智】諸根得不還果,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或色無色界,或無。 ### 次第證 【唐】斷欲界或無者,謂從一來果得不還果時,第九無間道俱生品諸根斷欲界結, 【唐】第九解脫道俱生品諸根不斷結。 ### 超越證 【唐】斷色無色界或無者,謂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得不還果時, 【唐】道類智忍俱生品諸根斷色無色界結, 【唐】道類智俱生品諸根不斷結。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不還果,或無。 【唐】不還果攝者,謂第九解脫道及道類智俱生品諸根。 【唐】或無者,謂第九無間道及道類智忍俱生品諸根。 ### 阿羅漢果 【發智】諸根得阿羅漢果,此根斷何界結。答:無色界,或無。 【唐】斷無色界者,謂金剛喻定俱生品諸根。 【唐】或無者,謂初盡智俱生品諸根。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阿羅漢果,或無。 【唐】阿羅漢果攝者,謂初盡智俱生品諸根。 【唐】或無者,謂金剛喻定俱生品諸根。 ## 9.得四沙門果時,捨根斷何界之結何果所攝 【唐】==\[得四沙門果諸根時,所捨諸根斷何界結與何果攝]== ### 預流果 【發智】得預流果時所捨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或色無色界,或無。 【唐】得預流果時,見道所攝已得諸根,名為所捨。 【唐】此根或斷欲界,謂四法智忍俱生品諸根。 【唐】或斷色無色界,謂四類智忍俱生品諸根。 【唐】或無,謂七智俱生品諸根。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無。 【唐】以無預流下果,攝此諸根故。 ### 一來果 【發智】得一來果時所捨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或色無色界,或無。 ### 超越證 【唐】若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得一來果時,見道所攝已得諸根,名為所捨。 【唐】此根或斷欲界,謂四法智忍俱生品諸根。 【唐】或斷色無色界,謂四類智忍俱生品諸根。 【唐】或無,謂七智俱生品諸根。 ### 次第證 【唐】若從預流果得一來果時,預流果及此勝果道所攝諸根,名為所捨。 【唐】此根或斷欲界,謂六無間道所攝諸根。 【唐】或無,謂預流果.及此勝果道中.諸加行道解脫道勝進道.所攝諸根。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預流果,或無。 【唐】預流果攝者,謂道類智俱生品所捨諸根。 【唐】或無者,謂此勝果道及見道所攝所捨諸根。 ### 不還果 【發智】得不還果時所捨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或色無色界,或無。 ### 超越證 【唐】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得不還果時,見道所攝已得諸根,名為所捨。 【唐】此根或斷色無色界,謂四類智忍俱生品諸根。 【唐】或無,謂四法智忍及七智俱生品諸根。 ### 次第證 【唐】若從一來果得不還果時,一來果及此勝果道所攝諸根名為所捨。 【唐】此根或斷欲界,`[謂=諸【宋元宮】*]`謂三無間道所攝諸根。 【唐】或無,謂一來果及此勝果道中.諸加行道解脫道勝進道.所攝諸根。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一來果,或無。 【唐】一來果攝者,謂道類智俱生品及第六解脫道所攝所捨諸根。 【唐】或無者,謂此勝果道及見道所攝所捨諸根。 ### 阿羅漢果 【發智】得阿羅漢果時所捨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色界或無色界,或無。 【唐】得阿羅漢果時,不還果及此勝果道所攝諸根,名為所捨。 【唐】此根或斷色界,謂離四靜慮染,各有九無間道所攝諸根。 【唐】或斷無色界,謂離四無色染,各有九無間道所攝諸根。 【唐】或無,謂不還果.及此勝果道中.諸加行道解脫道勝進道.所攝諸根。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不還果,或無。 【唐】不還果攝者,謂道類智俱生品.及第九解脫道.所攝所捨諸根。 【唐】或無者,謂此勝果道所攝所捨諸根。 ## 10.得四沙門果時,得根斷何界之結何果所攝 【唐】==\[得四沙門果諸根時,所得諸根斷何界結與何果攝]== ### 預流果 【發智】得預流果時所得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無。 【唐】謂得預流果時所得諸根,皆是解脫道類所攝,唯無間道攝能斷煩惱故。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預流果,或無。 【唐】預流果攝者,謂道類智俱生品所得諸根。 【唐】或無者,謂爾時所得世俗諸根。 【唐】問:爾時所得諸根皆是無漏預流果攝,復有何世俗根是今所得而言或無。 【唐】答:此文但應說「預流果」,不應言「或無」,而說「或無」者,欲顯「爾時所得命等八根,是無始時來所未曾得,以是初得聖果依故。」`[聖=勝【明】]` ### 一來果 【發智】得一來果時所得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無。義如前說。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一來果,或無。 【唐】一來果攝者,謂道類智俱生品及第六解脫道所攝所得諸根。 【唐】或無者,謂爾時所得世俗諸根。 ### 不還果 【發智】得不還果時所得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無。義如前說。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不還果,或無。 【唐】不還果攝者,謂道類智俱生品及第九解脫道所攝所得諸根。 【唐】或無者,謂爾時所得世俗諸根。 ### 阿羅漢果 【發智】得阿羅漢果時所得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無。義如前說。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阿羅漢果,或無。 【唐】阿羅漢果攝者,謂初盡智俱生品所得諸根。 【唐】或無者,謂爾時所得世俗諸根。 ## 11.四沙門者所成就根,斷何界之結何果所攝 【唐】==\[四沙門者所成就根,斷何界結與何果攝]== ### 預流者 【發智】諸預流者所成就根,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或無。 【唐】斷欲界者,謂六無間道所攝諸根。 【唐】或無者,謂預流果及此勝果道中諸加行道解脫道勝進道所攝等諸根。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預流果,或無。 【唐】預流果攝者,謂道類智俱生品所成就諸根。 【唐】或無者,謂`[〔諸〕-【三宮】]`諸預流者所成就勝果道所攝諸根,及所成就餘善有漏染污無覆無記諸根。 ### 一來者 【發智】諸一來者所成就根,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或無。 【唐】斷欲界者,謂三無間道所攝諸根。 【唐】或無者,謂一來果及此勝果道中諸加行道解脫道勝進道所攝等諸根。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一來果,或無。 【唐】一來果攝者,謂道類智俱生品,及第六解脫道所攝所成就諸根。 【唐】或無者,謂一來者所成就勝果道所攝諸根,及所成就餘善有漏染污無覆無記諸根。 ### 不還者 【發智】諸不還者所成就根,此根斷何界結。答:色界或無色界,或無。 【唐】斷色界者,謂離四靜慮染,各有九無間道所攝諸根。 【唐】斷無色界者,謂離四無色染,各有九無間道所攝諸根。 【唐】或無者,謂不還果及此勝果道中諸加行道解脫道勝進道所攝等諸根。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不還果,或無。 【唐】不還果攝者,謂道類智忍俱生品,及第九解脫道所攝所成就諸根。 【唐】或無者,謂不還者所成就勝果道所攝諸根,及所成就餘善有漏染污無覆無記諸根。 ### 阿羅漢 【發智】諸阿羅漢所成就根,此根斷何界結。答:無。 【唐】以阿羅漢諸結已盡,無可斷故。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阿羅漢果,或無。 【唐】阿羅漢果攝者,謂阿羅漢所成就無漏諸根。 【唐】或無者,謂阿羅漢所成就善有漏無覆無記諸根。 ## 12.四沙門者於斷結時之根,斷何界之結何果所攝 【唐】四沙門者斷結諸根,斷何界結與何果攝 ### 預流者 【發智】諸預流者斷結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 【唐】謂欲界修所斷前六品結。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無。 【唐】謂無間道能斷諸結,沙門果所攝諸根必是解脫道故。 ### 一來者 【發智】諸一來者斷結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欲界。 【唐】謂欲界修所斷後三品結。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無。所以如前。 ### 不還者 【發智】諸不還者斷結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色界或無色界。 【唐】色界者,謂四靜慮修所斷各九品結。 【唐】無色界者,謂四無色修所斷各九品結。 【發智】此根何果攝。答:無。所以如前。 ### 阿羅漢 【唐】諸阿羅漢諸結已盡,無斷結根,故不問答。 ## 13.四沙門果所攝諸根斷何界之結 【唐】==\[四沙門果所攝諸根,斷何界結]== ### 預流果 【發智】諸預流果所攝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無。 【唐】以沙門果所攝諸根是解脫道,唯無間道能斷結故。 ### 二三四果 【發智】諸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所攝諸根,此根斷何界結。答:無。 【唐】所以如前。阿羅漢果又無結可斷故。 ## 14.四諦智與於四諦無漏智〖四智〗 ### 四諦智與於四諦無漏智之關係·提論因由 【發智】諸苦智是於苦無漏智耶,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苦智集智,行相無雜,所緣有雜。 【唐】滅智道智,行相無雜,所緣無雜。 【唐】或有生疑:如苦集智行相無雜所緣有雜,滅道智亦如是耶。 【唐】如滅道智行相無雜所緣無雜,苦集智亦如是耶。 【唐】為令此疑得決定故,顯「苦集智所緣有雜;滅道智所緣無雜。」故作斯論。 【唐】苦智集智行相無雜,所緣有雜之說明 【唐】問:何故苦智集智行相無雜,所緣有雜。 【唐】答:離苦無集,離集無苦故。謂一一有漏事,果義名苦,因義名集。 【唐】即於一一有漏事中,若智作苦等四行相轉名苦智;若智作集等四行相轉名集智。 【唐】故苦集智行相無雜,所緣有雜。 【唐】滅智道智行相所緣二俱無雜,滅等道等行相異故,有為無為所緣別故。 ### 苦智 【唐】苦無漏智 【發智】諸苦智是於苦無漏智耶。設於苦無漏智是苦智耶。答:諸苦智是於苦無漏智。 【唐】由無漏智於苦事中,作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轉,名苦智故。 ### 苦知集智 【發智】有於苦無漏智非苦智,謂於苦知集智<b>`[(知=智【三】*)]`</b>。 【唐】由無漏智於苦事中作因集生緣四行相轉,名集智故。 【唐】前已說離苦無集,故集智所緣亦名為苦。 ### 集智 【唐】集無漏智 【發智】諸集智是於集無漏智耶。設於集無漏智是集智耶。答:諸集智是於集無漏智。 【唐】由無漏智於集事中,作因集生緣四行相轉,名集智故。 ### 集知苦智 【發智】有於集無漏智非集智,謂於集知苦智。<b>`[(知=智【三】*)]`</b> 【唐】由無漏智於集事中,作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轉,名苦智故。 【唐】前已說離集無苦,故苦智所緣亦名為集。 ### 滅智道智 【發智】諸滅智是於滅無漏智耶。答:如是。設於滅無漏智是滅智耶。答:如是。 【發智】諸道智是於道無漏智耶。答:如是。設於道無漏智是道智耶。答:如是。 【唐】由前已說滅智道智行相所緣俱無雜故。 【唐】若無漏智緣擇滅,作滅靜妙離四行相轉,名滅智。 【唐】若無漏智緣聖道,作道如行出四行相轉,名道智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七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八</b>☗s148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根蘊第六中有納息第二之二 ## 15.緣三界繫・法類智相應〖法類智.緣相應〗 ### 緣三界繫無漏根和法類智之相應關係 【唐】緣欲界繫無漏根和法智之相應關係·四句分別 【發智】諸根無漏緣欲界繫,此根法智相應耶。設根無漏法智相應,此根緣欲界繫耶。答:應作四句。 【唐】==\[第一單句 (緣欲界繫,非法智)]== 【唐】(一)有根無漏緣欲界繫,此根非法智相應,謂(1)苦法智忍(2)及相應根,(3)苦法智;(4)集法智忍及相應根,集法智。 【唐】此中(1)苦法智忍,是無漏慧根,此根緣欲界繫,非法智相應,以忍與智不相應故。 【唐】(2)及相應根者,謂苦法智忍相應八無漏根,此根亦緣欲界繫,非法智相應,忍相應故。 【唐】(3)苦法智,亦是無漏慧根,此根亦緣欲界繫,非法智相應,自體與自體不相應故。[s16](婆沙011-020#^bic83r) 【唐】謂三緣故自體不與自體相應,一無二自性俱生故,二前後剎那不並故,三一切法不觀自性,與他為緣故。 ^pjgpce 【唐】(4)集法智忍及相應根,集法智,亦如是(1)(2(3)。 【唐】==\[第二單句 (法智,不緣欲界繫)]== 【發智】(二)有根無漏法智相應,此根不緣欲界繫。謂滅道法智相應根。 【唐】此是滅道法智相應八無漏根,此根不緣欲界繫,緣不繫法故。 【唐】==\[第三俱是句 (緣欲界繫,法智)]== 【發智】(三)有根無漏緣欲界繫,此根亦法智相應。謂苦集法智相應根。 【唐】此是苦集法智相應八無漏根,此根緣欲界繫,緣欲界苦集故。 【唐】==\[第四俱非句 (不緣欲界繫,非法智)]== 【發智】(四)有根無漏不緣欲界繫,此根亦非法智相應。謂 【唐】(01)苦類智忍苦類智(02)及二相應根。 【唐】(03)集類智忍集類智及二相應根。 【唐】(04)滅法智忍(05)及相應根,(06)滅法智;(08)滅類智忍滅類智(09)及二相應根。 【唐】(07)道法智忍及相應根,道法智;(10)道類智忍道類智及二相應根。 ### 此中 【唐】(01)苦類智忍苦類智,俱是無漏慧根,此根不緣欲界繫,緣色無色界繫故。 【唐】亦非法智相應,忍智與智不相應故。 【唐】(02)及二相應根者,謂苦類智忍苦類智相應八無漏根,此根不緣欲界繫,緣色無色界繫故。亦非法智相應,與苦類智忍苦類智相應故。 【唐】(03)集類智忍集類智及二相應根,亦如是(01)(02)。 【唐】(04)滅法智忍,是無漏慧根,此根不緣欲界繫,緣不繫法故。 【唐】亦非法智相應,忍與智不相應故。 【唐】(05)及相應根者,謂滅法智忍相應八無漏根,此根不緣欲界繫,緣不繫法故。 【唐】亦非法智相應,忍相應故。 【唐】(06)滅法智,亦是無漏慧根,此根不緣欲界繫,緣不繫法故。 【唐】亦非法智相應,自體與自體不相應故。 【唐】(07)道法智忍及相應根,道法智,亦如是(04)(05)(06)。 【唐】(08)滅類智忍滅類智,俱是無漏慧根,此根不緣欲界繫,緣不繫法故。 【唐】亦非法智相應,忍智與智不相應故。 【唐】(09)及二相應根者,謂滅類智忍滅類智相應八無漏根,此根不緣欲界繫,緣不繫法故。亦非法智相應,與滅類智忍滅類智相應故。 【唐】(10)道類智忍道類智及二相應根,亦如是(08)(09)。 ### 緣色無色界繫無漏根和類智之相應關係·四句分別 【發智】諸根無漏緣色無色界繫,此根類智相應耶。設根無漏類智相應,此根緣色無色界繫耶。答:應作四句。 【唐】==\[第一單句 (緣上二界繫,非類智)]== 【唐】(一)有根無漏緣色無色界繫,此根非類智相應,謂(1)苦類智忍(2)及相應根,(3)苦類智;(4)集類智忍及相應根,集類智。此中 【唐】(1)苦類智忍,是無漏慧根,此根緣色無色界繫,非類智相應,忍與智不相應故。 【唐】(2)及相應根者,謂苦類智忍相應八無漏根,此根亦緣色無色界繫,非類智相應,忍相 【唐】應故。 【唐】(3)苦類智,亦是無漏慧根,此根亦緣色無色界繫,非類智相應,自體與自體不相應故。 【唐】(4)集類智忍及相應根,集類智,亦如是(1)(2(3)。 【唐】==\[第二單句 (類智,不緣上二界繫)]== 【發智】(二)有根無漏類智相應,此根不緣色無色界繫,謂滅道類智相應根。 【唐】此是滅道類智相應八無漏根,此根不緣色無色界繫,緣不繫法故。 【唐】==\[第三俱是句 (緣上二界繫,類智)]== 【發智】(三)有根無漏緣色無色界繫。此根亦類智相應。謂苦集類智相應根。 【唐】此是苦集類智相應八無漏根。此根緣色無色界繫。緣色無色界苦集故。 【唐】==\[第三俱非句 (不緣上二界繫,非類智)]== 【發智】(四)有根無漏不緣色無色界繫,此根亦非類智相應。謂 【唐】(01)苦法智忍苦法智(02)及二相應根, 【唐】(03)集法智忍集法智及二相應根, 【唐】(04)滅法智忍滅法智(05)及二相應根,(07)滅類智忍(08)及相應根,(09)滅類智, 【唐】(06)道法智忍道法智及二相應根,(10)道類智忍及相應根,道類智。 ### 此中 【唐】(01)苦法智忍苦法智,俱是無漏慧根,此根不緣色無色界繫,緣欲界繫故。 【唐】亦非類智相應,忍智與智不相應故。 【唐】(02)及二相應根者,謂苦法智忍苦法智相應八無漏根,此根不緣色無色界繫,緣欲界繫故。亦非類智相應,與忍法智相應故。 【唐】(03)集法智忍集法智及二相應根,亦如是(01)(02)。 【唐】(04)滅法智忍滅法智,俱是無漏慧根,此根不緣色無色界繫,緣不繫法故。 【唐】亦非類智相應,忍智與智不相應故。 【唐】(05)及二相應根者,謂滅法智忍滅法智相應八無漏根,此根不緣色無色界繫,緣不繫法故。亦非類智相應,與忍法智相應故。 【唐】(06)道法智忍道法智及二相應根,亦如是(04)(05)。 【唐】(07)滅類智忍,是無漏慧根,此根不緣色無色界繫,緣不繫法故。 【唐】亦非類智相應,忍與智不相應故, 【唐】(08)及相應根者,謂滅類智忍相應八無漏根,此根不緣色無色界繫,緣不繫法故。 【唐】亦非類智相應,忍相應故。 【唐】(09)滅類智,亦是無漏慧根,此根不緣色無色界繫,緣不繫法故。 【唐】亦非類智相應,自體與自體不相應故。 【唐】(10)道類智忍及相應根,道類智,亦如是(07)(08)(09)。 ## 16.法類智之自性等五門分別〖五門〗 ### 法類智之五門分別·提論因由 【發智】法智當言法智耶。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此中但依法類二智作論。 【唐】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而造論,但不違法性便不應責。 【唐】彼意欲依二智作論即便作之。 【唐】謂法智類智如前«智蘊»,隨論者意依二智作論,謂他心智宿住隨念智; 【唐】如後«定蘊»,隨論者意亦依二智作論,謂盡智無生智。 【唐】如此蘊前,隨論者意依四智作論,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唐】如前«結蘊»,隨論者意依八智作論,謂法智類智他心智世俗智 【唐】苦集滅道智。 【唐】如所知納息,隨論者意依十智作論,謂前八智,及盡無生智。 【唐】譬如善巧陶師以濕埿團置於輪上,隨意埏埴成種種器,於工巧法而不相違。如是,善作論者以聞思慧,行所知境照了除癡,然後隨欲造種種論,於諸法性亦不相違。 【唐】有說:唯法類智互不相攝,亦俱遍緣不相攝境,謂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四聖諦法。 【唐】有說:以法類智,攝一切無漏智盡是彼根本。 【唐】有說:法類二智作分齊緣,謂法智緣下,類智緣上。 【唐】由此等緣,故但依此二智作論。 ### 法智五門分別 【唐】一自性分別 【發智】法智當言法智耶。當言類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耶。 【唐】答:當言法智或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唐】當言法智者,謂知欲界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對治道。 【唐】或他心智者,謂知欲界諸行對治道他心心所法。 【唐】或苦智者,謂知欲界諸行非常相苦相空相非我相。 【唐】或集智者,謂知欲界諸行因因相集相生相緣相。 【唐】或滅智者,謂知欲界諸行滅滅相靜相妙相離相。 【唐】或道智者,謂知欲界諸行對治道道相如相行相出相。 【唐】顯自性已,(以下)當顯「地。」 ### 二地分別 【發智】法智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答:當言三種。 【唐】謂在未至初靜慮名有尋有伺,在靜慮中間名無尋唯伺,在上三靜慮名無尋無伺。 【唐】顯地已,(以下)當顯「相應。」 ### 三相應分別 【發智】法智當言樂根相應,喜根相應,捨根相應耶。答:當言三種。 【唐】謂在第三靜慮樂根相應,在初二靜慮喜根相應,在未至靜慮中間第四靜慮捨根相應。顯相應已(以下)當顯「行相。」 ### 四行相分別 【發智】法智當言空無願無相相應耶。答:當言三種。 【唐】謂二行相空相應,(空,非我) 【唐】十行相無願相應,(苦非常因集生緣道如行出) 【唐】四行相無相相應。(滅靜妙離) 【唐】顯行相已(以下)當顯「所緣。」 ### 五所緣分別 【發智】法智當言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不繫耶。答:當言緣欲界繫,或不繫。 【唐】緣欲界繫者,謂苦集法智。 【唐】緣不繫者,謂滅道法智。 ### 類智五門分別 【唐】一自性分別 【發智】類智當言類智耶。當言法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耶。 【唐】答:當言類智,或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唐】當言類智者,謂知色無色界諸行諸行因諸行滅諸行對治道。 【唐】或他心智者,謂知色無色界諸行無漏對治道他心心所法。 【唐】或苦智者,謂知色無色界諸行非常等四種相。 【唐】或集智者,謂知色無色界諸行因因等四種相。 【唐】或滅智者,謂知色無色界諸行滅滅等四種相。 【唐】或道智者,謂知色無色界諸行對治道道等四種相。 【唐】顯自性已,當顯地。 ### 二地分別 【發智】類智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答:當言三種。 【唐】謂在未至初靜慮名有尋有伺,在靜慮中間名無尋唯伺,在上三靜慮下三無色名無尋無伺。 【唐】顯地已,當顯相應。 ### 三相應分別 【發智】類智當言樂根相應,喜根相應,捨根相應耶。答:當言三種。 【唐】謂在第三靜慮樂根相應,在初二靜慮喜根相應,在未至靜慮中間第四靜慮下三無色捨根相應。 【唐】顯相應已,當顯行相。 ### 四行相分別 【發智】類智當言空無願無相相應耶。答:當言三種。 【唐】謂二行相空相應,十行相無願相應,四行相無相相應。 【唐】已顯行相,當顯所緣。 ### 五所緣分別 【發智】類智當言緣欲界繫。緣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緣不繫耶。 【唐】答:當言緣色無色界繫或不繫。緣色無色界繫者,謂苦集類智。緣不繫者,謂滅道類智。 ## 17.時心解脫及不動心解脫之學無學根得〖學無學根得〗 ### 得二解脫之學無學根分別 【發智】時心解脫,當言學根得,無學根得。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理由一,解釋契經及說明二種解脫由何根得 【唐】答:欲解釋契經義故,如佛告阿難陀言:「苾芻。不應樂處憒鬧,若樂是者(憒鬧),於時愛心解脫,或於不時不動心解脫身作證,能具足住,無有是處;若有苾芻不樂憒鬧,而樂寂靜,於時愛心解脫,或不時不動心解脫身作證,能具足住,斯有是處。」彼經雖說二種解脫,而不分別此二自性,亦未曾顯「由何根得。」 【唐】前«智蘊»中雖已顯示解脫自性,而未顯「得」,今欲顯「得」,故作斯論。 【唐】理由二,遮止異執顯正理 【唐】有說:欲止他所說故, 【唐】謂或有執,「時心解脫有學,有所作,所作未辦故。 【唐】不動心解脫無學,無所作,所作已辦故。」 【唐】為遮彼執,顯「二解脫,俱是無學,所作已辦。」 【唐】或復有執,「時心解脫是有漏,不動心解脫是無漏。」 【唐】欲止彼意,顯「二解脫俱是無漏。」 【唐】或復有執,「時心解脫是有為,不動心解脫是無為。」 【唐】為止彼執,顯「二解脫俱是有為。」 【唐】由此等緣,故作斯論。 ### 關於二種解脫之自性 【唐】諸法中唯二法是解脫自性,謂有為法中唯有勝解,無為法中唯有擇滅。 【唐】彼勝解者,是心所大地法恒與心相應。 【唐】彼擇滅者,是離繫、是勝義善,常住涅槃。 【唐】勝解有二,謂染不染。 【唐】染,謂邪勝解,即貪等煩惱隨煩惱相應。 【唐】不染,謂正勝解,即信等諸善法相應。 【唐】此正勝解復有二種,謂有漏無漏。 【唐】有漏者,謂不淨觀持息念無量勝處遍處等相應。 【唐】無漏復二,謂學無學。 【唐】學者,謂七聖身中無漏勝解。 【唐】無學者,謂阿羅漢身中無漏勝解。 【唐】無學勝解復有二種,謂時心解脫,不時心解脫。 【唐】時心解脫者,謂五種阿羅漢身中無漏勝解。 【唐】不時心解脫者,謂不動法阿羅漢身中無漏勝解。 【唐】<u>此二亦名</u>心解脫、慧解脫。離貪故,名心解脫;離無明故,名慧解脫。 【唐】==\[問:《集異門/施設論》二解脫體是善根,非是勝解?]== 【唐】問:若此勝解,離貪故名心解脫,離無明故名慧解脫者,《<u>集異門</u>》等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云何離貪故心得解脫。答:無貪善根,對治貪故。 【唐】云何離無明故慧得解脫。答:無癡善根,對治癡故。」==\[s28施設論(舊譯.<u>攝法論</u>)…說:云何離貪故心解脫…]\[s101集異門(舊譯.集法經)云何心解脫…]== 【唐】由此說故,二解脫體即是善根,非是勝解。 【唐】==\[答:婆沙義:依處以顯勝解,二解脫體是勝解]== 【唐】答:彼文應作是說:「云何離貪故心得解脫。答:無貪善根相應心勝解印可。」即此名為<u>時心解脫</u>。==\[s28新舊譯正文時俱無此句]\[s28舊譯:一、時心解脫;二、非時慧解脫]\[s101此二解脫各有二種]\[s148此二亦名心解脫、慧解脫]== 【唐】「云何離無明故慧得解脫。答:無癡善根相應心勝解印可。」即此名為<u>不動心解脫</u>。 【唐】而不作是說者,有何意耶。 【唐】答:此就依處.以顯勝解,謂依無貪故,心解脫貪;依無癡故,心解脫癡。 【唐】然心解脫,體是勝解。 ==\[[SA](雜含642-1362#710).[710](agamas#^sa0710) :1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2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AN2.32](Tipitaka23#^AN2z32) ]== ==\[<b>舍利弗</b>:A云何心善解脫人。若人心<u>解脫欲</u>.無欲得觸證已,是名心善解脫人。云何慧善解脫人。若人<u>離無明</u>.慧解脫得觸證已,是名慧善解脫人。B云何心善解脫人。若人<u>盡智</u>生.非無生智,是名心善解脫人。云何慧善解脫人。若人盡智生.及<u>無生智</u>(斷必不生),是名慧善解脫人。]== ==\[B s102有阿羅漢心善解脫,非慧善解脫。有阿羅漢心慧俱善解脫。前唯修二,後具修三(+無生智)。]\[s62有<u>無貪</u>增上,有<u>無癡</u>增上;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有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有慧善解脫.心不善解脫;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有作是說:有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有慧善解脫.心不善解脫,此二人可退;有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此人不可退。]\[正理:餘經說[DN33](Tipitaka21#^DN33) \([AN10.20](Tipitaka23#^AN10z20) ):云何名為<u>心善解脫</u>。謂心從貪從瞋從癡.離染解脫(引經詳見s27心解脫貪瞋癡)。云何名為<u>慧善解脫</u>。謂如實知.心從貪等離染解脫。suvimukta-citta suvimukta-prajña ]== ### ‹學無學根得› 【發智】時心解脫,當言學根得,無學根得,學無學根得耶。答:當言學無學根得。 【唐】(一)學根得者,謂無間道俱生根。無學根得者,謂解脫道俱生根。 【唐】(二)又學根得者,謂向道俱生根。無學根得者,謂果道俱生根。 【唐】(三)又學根得者,謂<u>金剛喻定</u>俱生品根。無學根得者,謂<u>盡智</u>俱生品根。 【唐】(四)又學根得者,謂已知根。無學根得者,謂具知根。 【唐】(五)又學根得者,謂修道俱生根。無學根得者,謂無學道俱生根。 【唐】修地無學地,亦爾。 【發智】不動心解脫,當言學根得,無學根得,學無學根得耶。 【唐】答:若本得不動,當言學無學根得;若時解脫阿羅漢得不動,當言無學根得。 【唐】學無學根得者,廣說如前。無學根得者,彼無間解脫道俱無學攝故。 【唐】一切結盡,學無學根得之說明 【發智】一切結盡,當言學根得,無學根得,學無學根得耶。答:當言學無學根得。 【唐】廣說如前。 ### 一切結盡與不動心解脫之區別 【唐】問:此文何故不如不動心解脫說。 【唐】答:此文亦應作如是說:若初證一切結盡,當言學無學根得。 【唐】若時解脫阿羅漢得不動證一切結盡,當言無學根得。 【唐】(問)而不作是說者,有何意耶。 【唐】答:解脫有二,謂有為無為。 【唐】二種心解脫是有為,一切結盡是無為。 【唐】有為解脫有下中上,初所得異,後所得異,故差別說。 【唐】無為解脫無下中上,後得同初,故無別說。 ## 18.證四果無間道.相應等五門分別〖無間證四果〗 ### 以無間道證四果之五門分別 【唐】以無間道證預流果之五門分別 【發智】以無間道證預流果,此道. 【唐】當言:法智相應。類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相應耶。 【唐】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 【唐】當言:樂根喜根捨根相應耶。 【唐】當言:空無願無相相應耶。 【唐】當言: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耶。 【唐】答:以無間道證預流果,此道當言:忍相應,有尋有伺,捨根相應,無願相應,緣不繫。 【唐】忍相應者,道類智忍俱故。 【唐】有尋有伺者,唯依未至地故。 【唐】捨根相應者,未至地唯有捨受故。 【唐】無願相應者,道無願俱故。 【唐】緣不繫者,類智品為所緣故。 ### 以無間道證一來果之五門分別 【發智】以無間道證一來果,此道. 【唐】當言:法智相應,類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相應耶。 【唐】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 【唐】當言:樂根喜根捨根相應耶。 【唐】當言:空無願無相相應耶。 【唐】當言: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耶。 ### 一超越證 【唐】答:若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如證預流果說。 ### 二以世俗道次第證 【唐】若從預流果以世俗道證一來果,此道當言:世俗智相應,有尋有伺,捨根相應,緣欲界繫。 【唐】世俗智相應者,謂麁等三行相隨一轉故。 【唐】不與空等相應者,彼唯無漏故。 【唐】緣欲界繫者,欲界五蘊為所緣故。 【唐】餘如前說。 ### 三以無漏道次第證 【發智】若從預流果以無漏道證一來果,此道當言法智相應,或苦智或集智或滅智或道智相應,有尋有伺,捨根相應,或空或無願或無相相應,或緣欲界繫或緣不繫。 【唐】法智相應者,謂四法智隨一相應。 【唐】或苦智相應者,即苦法智相應;乃至或道智相應者,即道法智相應。 【唐】或空相應者,謂二行相相應; 【唐】或無願相應者,謂十行相相應; 【唐】或無相相應者,謂四行相相應。 【唐】或緣欲界繫者,謂苦集法智; 【唐】或緣不繫者,謂滅道法智。 【唐】餘如前說。 ### 以無間道證不還果之五門分別 【發智】以無間道證不還果,此道. 【唐】當言:法智相應,類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相應耶。 【唐】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 【唐】當言:樂根喜根捨根相應耶。 【唐】當言:空無願無相相應耶。 【唐】當言: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耶。 【唐】答:(超越證)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此道當言忍相應,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或捨根相應,無願相應,緣不繫。 【唐】或有尋有伺者,謂依未至初靜慮;或無尋唯伺者,謂依靜慮中間。或無尋無伺者,謂依上三靜慮。 【唐】或樂根相應者,謂依第三靜慮;或喜根相應者,謂依初二靜慮。或捨根相應者,謂依未至靜慮中間第四靜慮。 【唐】餘如前說。 ### 一來果以世俗道或無漏道證不還果之五門分別 【發智】若從一來果以世俗道證不還果者,如以世俗道證一來果說。 【唐】若從一來果以無漏道證不還果者,如以無漏道證一來果說。 ### 以無間道證阿羅漢果之五門分別 【發智】以無間道證阿羅漢果,此道 【唐】當言:法智相應,類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相應耶。 【唐】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 【唐】當言:樂根,喜根,捨根相應耶。 【唐】當言:空無願無相相應耶。 【唐】當言:緣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耶。 【唐】答:此道當言:或法智相應,或類智或苦智或集智或滅智或道智相應。 【唐】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唐】或樂根,或喜根,或捨根相應。 【唐】或空或無願或無相相應。 【唐】或緣無色界繫,或緣不繫。 【唐】或法智相應者,謂滅道法智隨一相應;或類智相應者,謂四類智隨一相應; 【唐】或苦智集智相應者,即苦集類智相應;或滅智道智相應者,即滅道法類智相應。 【唐】或有尋有伺者,謂依未至初靜慮;或無尋唯伺者,謂依靜慮中間;或無尋無伺者,謂依上三靜慮下三無色。 【唐】或樂根相應者,謂依第三靜慮;或喜根相應者,謂依初二靜慮;或捨根相應者,謂依未至靜慮中間第四靜慮下三無色。 【唐】或空相應者,謂二行相相應;或無願相應者,謂十行相相應;或無相相應者,謂四行相相應。 【唐】或緣無色界繫者,謂苦集類智,緣有頂苦集故。 【唐】或緣不繫者,謂滅道法類智,緣三界滅,及能對治道故。 ## 19.幾根永斷滅起,得四沙門果〖幾根斷滅起〗 【唐】==\[幾根永斷滅起,得四沙門果]== ### 預流果 【發智】幾根永斷滅起得預流果。。 【唐】答:無根永斷,七根滅起,一滅不起,一起不滅,得預流果。 【唐】七根滅起者,七謂:意捨信等五根。 【唐】滅謂:此七無間道攝。起謂:此七解脫道攝。 【唐】又滅謂:向道攝,起謂:果道攝。 【唐】又滅謂:道類智忍品攝。起謂:道類智品攝。 【唐】又滅謂:未知當知根俱生。起謂:已知根俱生。 【唐】又滅謂:見道攝。起謂:修道攝。 【唐】見地修地亦爾。 【唐】一滅不起者,謂未知當知根。 【唐】一起不滅者,謂已知根。 ### 一來果 【發智】幾根永斷滅起得一來果。 【唐】答:(超越證)若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如證預流果說。 【唐】(次第證)若從預流果以世俗道證一來果,無根永斷,七根滅起得一來果。 【唐】七根滅起者,七如前說。 【唐】滅謂:此七無間道攝,起謂:此七解脫道攝。 【唐】又滅謂:向道攝,起謂:果道攝。 ### ‹預流果以無漏道證一來果› 【發智】若從預流果以無漏道證一來果,無根永斷,八根滅起得一來果。 【唐】八根滅起者,八謂:前七加已知根; 【唐】滅起義如前說。 ### 不還果 【發智】幾根永斷滅起得不還果。 【唐】答:(超越證)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無根永斷,七根滅起,一滅不起,一起不滅得不還果。 【唐】七根滅起者,七謂:意根,樂喜捨根隨一,信等五根。 【唐】餘如得預流果中說。 【唐】==\[一世俗道,入不入靜慮]== 【唐】==\[一來果以世俗道證不還果,不入靜慮]== 【發智】若從一來果以世俗道證不還果,不入靜慮:四根永斷,七根滅起得不還果。 【唐】四根永斷者,謂女男苦憂根。 【唐】七根滅起者,七謂:意,捨,信等五根。 【唐】滅起義,如從預流得一來說。 【唐】==\[一來果以世俗道證不還果,入靜慮]== 【發智】若入靜慮:四根永斷,六根滅起,一滅不起,一起不滅得不還果。 【唐】四根永斷者,如前說。 【唐】六根滅起者,六謂:意根,信等五根。 【唐】滅起義如前說。 【唐】一滅不起者,謂捨根。 【唐】一起不滅者,謂喜根。 【唐】二==\[無漏道,入不入靜慮]== 【唐】==\[一來果以無漏道證不還果,不入靜慮]== 【發智】若從一來果以無漏道證不還果,不入靜慮:四根永斷,八根滅起得不還果。 【唐】八根者,謂意,捨,信等五,已知根。 【唐】餘如前說。 【唐】==\[一來果以無漏道證不還果,入靜慮]== 【發智】若入靜慮:四根永斷,七根滅起,一滅不起,一起不滅得不還果。 【唐】七根者,即前謂:意,信等五,及已知根。 【唐】餘如以世俗道證不還果中說。 ### 關於離欲染之第九解脫道位得入靜慮之條件 【唐】問:離欲界染第九解脫道,誰即入靜慮,誰不入耶。 【唐】答:所依力強者入,所依力劣者不入。 【唐】有說:所依力劣者入,為長養所依故;所依力強者不入,不為長養所依故。 【唐】有說:欣多者入,厭多者不入。 【唐】有說:喜樂多者入,憂苦多者不入。 【唐】有說:以滅道智離欲染者入,以苦集智離欲染者不入。 【唐】有說:以無相道無願離欲染者入;以空,苦集無願離欲染者不入。 【唐】有說:厭欲界法離欲染者入,厭三界法離欲染者不入。 【唐】有說:為求靜慮而離染者入,為求解脫而離染者不入。 【唐】有說:利根者入,鈍根者不入。如利根鈍根,因力緣力,內分力外分力,內正思惟力外聞正法力。應知亦爾。 ### 阿羅漢果 【發智】幾根永斷滅起得阿羅漢果。 【唐】答:若依未至證阿羅漢果,一根永斷,七根永斷滅起,一滅不起,一起不滅得阿羅漢果。 【唐】一根永斷者,謂命根。 【唐】七根永斷滅起者,七謂:意,捨,信等五根。 【唐】永斷謂:有漏攝,滅謂:無間道攝,起謂:解脫道攝。 【唐】又永斷謂:世俗攝,滅謂:向道攝,起謂:果道攝。 【唐】又永斷謂:非學非無學攝,滅謂:學攝,起謂:無學攝。 【唐】又永斷謂:有頂攝,滅謂:金剛喻定俱生品攝,起謂:盡智俱生品攝。 【唐】又永斷謂:修所斷攝,滅謂:已知根攝,起謂:具知根攝。 【唐】又永斷謂:無色界繫攝,滅謂:修道地攝,起謂:無學道地攝。 【唐】一滅不起者,謂已知根。 【唐】一起不滅者,謂具知根。 【發智】如依未至,依靜慮中間第四靜慮三無色定亦爾。 ### 依初靜慮證阿羅漢果 【發智】若依初靜慮證阿羅漢果,二根永斷,六根永斷滅起,一根滅起,一滅不起,一起不滅得阿羅漢果。 【唐】二根永斷者,謂命捨根。 【唐】六根永斷滅起者,六謂:意,信等五根。 【唐】永斷滅起義如前說。 【唐】一根滅起者,一謂喜根。 【唐】滅起義如前說。 【唐】一滅不起者,謂已知根。 【唐】一起不滅者,謂具知根。 【發智】如依初靜慮,依第二第三靜慮亦爾。 【唐】然差別者:依第三靜慮,應說樂根起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八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九</b>☗s149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根蘊第六中觸納息第三之一 # 納息3 十六觸・二十二根之成就遍知滅作證・天眼【觸】 ## 1.十六觸之自性並相攝論〖十六觸〗〖相攝〗 ### 十六觸之內容 【發智】有十六觸,謂有對觸.增語觸,明觸.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愛觸.恚觸,順樂受觸.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唐】云何有對觸,乃至云何意觸,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當廣分別。 【唐】==\[提論因由—評破「觸非實有」論]==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謂譬喻者說:「觸非實有。所以者何。契經說故,如契經說:「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 【唐】和合觸等」,離眼色眼識外,實觸`[觸+(觸)【三宮】]`體不可得。」 【唐】為遮彼意,顯「觸體是實有。」 【唐】若觸體非實有者,便違經說,如契經說:觸為緣受。 【唐】若無觸者,但應說「六處緣受,或說無緣」,不應言「觸緣受。」 【唐】又若觸體非實有者,應說「緣起唯十一支」,契經不應說「有十二。」 【唐】又若觸體非實有者,但應說「有九大地法」,然說「有十」,故觸實有。 ### 會釋譬喻者所引之經 【唐】問:若觸實有,云何會釋彼所引經。 【唐】答:彼經意說:「三法和合為緣生觸」,非於無體得有生義,此若不生,云何緣受。 【唐】譬如月月愛珠.及器和合為緣生水,非無水生得有水用。 【唐】又如日日愛珠.粖薪和合為緣生火,非無火生得有火用。 【唐】如是根境及識和合為緣生觸,非無觸生得有觸用,觸用謂:能為緣生受。 【唐】是故欲止他說,顯「觸實有」而作斯論。 ### 根蘊中說觸之理由 【唐】問:何緣根蘊分別觸耶。 【唐】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復次,此不應問。所以者何。前已說一一蘊中具一切義故。 【唐】復次,一切法觸所集起,根由觸生,故分別觸。 【唐】復次,心心所以觸為命,觸所引觸所轉觸力故現在前,此中有根故分別觸。 【唐】復次,先安立諸觸,後辯根相應。根以觸為章,故應先分別觸。 ### 諸觸之種類 【唐】問:諸聖教中,或說一觸,如心所中立觸心所,十大地法中立觸大地法。 【唐】或說二觸,謂有漏無漏,縛解,繫不繫; 【唐】或說三觸,謂下中上,善不善無記; 【唐】或說四觸,謂三界繫及不繫; 【唐】或說五觸,謂三界繫及學無學; 【唐】或說六觸,謂眼觸乃至意觸; 【唐】或說七觸,謂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并學無學; 【唐】或說八觸,謂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及見道修道無學道; 【唐】或說九觸,謂下下乃至上上; 【唐】或說十觸,謂欲界繫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繫及不繫。 【唐】若約相續剎那分別則有無量。 【唐】何故此中於一等廣說十六,於無量略說十六耶。 ### ‹由六因緣立十六觸› 【唐】答:由六因緣,不略不廣.說十六觸,謂所緣故.障治故.自性故.違順故.相應故.所依故。 【唐】1由所緣故,立有對觸增語觸; 【唐】2由障治故,立明觸無明觸; 【唐】3由自性故,立非明非無明觸; 【唐】4由違順故,立愛觸恚觸; 【唐】5由相應故,立順樂受觸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 【唐】6由所依故,立眼觸乃至(耳鼻舌身)意觸。 ### 十六觸之自性 【唐】01有對觸之自性 【發智】云何有對觸。答:五識身相應觸。 【唐】問:何故此觸名有對。 【唐】答:以有對法為所緣故。 ### 有對觸立名之理由 【唐】問:增語觸亦以有對法為所緣,何故此觸獨名有對。 【唐】答:此觸以初故得名,增語觸更以餘緣建立。 【唐】有說:此觸但以有對法為所緣,增語觸亦緣餘法。 【唐】有說:此觸所依所緣皆是有對,增語觸所緣雖或有對,所依不爾,故別立名。 ### 02增語觸之自性 【發智】云何增語觸。答:意識身相應觸。 【唐】==\[自性語增,名增語]== 【唐】問:何故此觸名增語。 【唐】答:由此觸自性語增,故名增語。 【唐】問:云何此觸自性語增。 【唐】答:有對觸唯欲色界繫,此觸通三界繫及不繫。 【唐】又有對觸唯欲界初靜慮地可得,此觸一切地可得。 【唐】又有對觸唯有漏,此觸通有漏無漏。 【唐】由此等故,自性語增。 【唐】==\[所緣語增,名增語]== 【唐】有說:此觸所緣語增,故名增語。 【唐】問:云何此觸所緣語增。 【唐】答:有對觸唯以有色法為所緣,此觸通緣有色無色。 【唐】又有對觸但以有對法為所緣,此觸通緣有對無對。 【唐】又有對觸但以有漏法為所緣,此觸通緣有漏無漏。 【唐】又有對觸但以有為法為所緣,此觸通緣有為無為。 【唐】由此等故,所緣語增。 【唐】==\[緣名,名增語]== 【唐】有說:增語者謂名,此觸緣名,故名增語,雖亦緣義而非不共故,隨不共立名。依別立通名,如苦集智等。 ### 03明觸之自性 【發智】云何明觸。答:無漏觸。即三無漏根相應觸。 ### 04無明觸之自性 【發智】云何無明觸。答:染污觸。即一切煩惱隨煩惱相應觸。 ### 05非明非無明觸之自性 【發智】云何非明非無明觸。答:不染有漏觸。 【唐】此中問答各有二遮, 【唐】謂非明者遮明觸,非無明者遮無明觸; 【唐】不染者遮染污觸,有漏者遮無漏觸。 【唐】由此遮故,此體唯攝一切有漏善無覆無記觸。 ### 06愛觸之自性 【發智】云何愛觸。答:貪相應觸。即三界五部所斷六識身俱貪相應觸。 ### 07恚觸之自性 【發智】云何恚觸。答:瞋相應觸。即五(部)所斷六識身俱瞋相應觸。 ### 08順樂受觸之自性 【發智】云何順樂受觸。答:樂受相應觸。即樂喜根相應觸。 ### 09順苦受觸之自性 【發智】云何順苦受觸。答:苦受相應觸。即苦憂根相應觸。 ### 10順不苦不樂觸之自性 【發智】云何順不苦不樂受觸。答:不苦不樂受相應觸。即捨根相應觸。 ### 11眼觸乃至云何16意觸之自性 【發智】云何眼觸。答:眼識身相應觸。 ### {〔【補發智】文〕 【唐】云何耳觸。答:耳識身相應觸。云何鼻觸。答:鼻識身相應觸。云何舌觸。答:舌識身相應觸。云何身觸。答:身識身相應觸。} 【唐】乃至云何意觸。答:意識身相應觸。謂依眼等根生故,名眼等觸。 【唐】顯自性已,當辯相攝。 ### 十六觸之相攝 【唐】說明攝諸觸盡之觸 【唐】然有一觸攝諸觸盡,謂心所中一觸自性; 【唐】此中二觸攝諸觸盡,謂有對觸增語觸; 【唐】復有三觸攝諸觸盡,謂明無明非明非無明觸及順樂順苦順不苦不樂受觸; 【唐】復有六觸攝諸觸盡,謂眼觸乃至意觸。 ### 關於何觸攝幾觸之論說 【發智】問:有對觸攝幾觸,乃至意觸攝幾觸耶。 ### 01有對觸 【發智】答:有對觸,攝六觸全,七觸少分。 【唐】六全者,謂有對觸眼耳鼻舌身觸。 【唐】七少分者,謂無明非明非無明觸,愛恚觸,順樂順苦順不苦不樂受觸。 【唐】問:云何此攝彼七少分。 【唐】答:彼七通與六識相應,此唯攝五識相應,故言少分。 ### 02增語觸 【發智】增語觸,攝三觸全,七觸少分。 【唐】三全者,謂增語觸明觸意觸,七少分者,如前說。 【唐】問:云何此攝彼七少分。 【唐】答:彼七通與六識相應,此唯攝意識相應,故言少分。 ### 03明觸 【發智】明觸,攝明觸全,四觸少分。 【唐】謂:增語觸順樂順不苦不樂受觸意觸。 【唐】問:云何此攝彼四少分。 【唐】答:彼四通有漏無漏,此唯攝無漏,故言少分。 ### 04無明觸 【發智】無明觸,攝三觸全,十一觸少分。 【唐】三全者,謂無明觸愛恚觸。 【唐】十一少分者,謂有對增語觸順樂順苦順不苦不樂受觸眼觸乃至意觸。 【唐】問:云何此攝彼十一少分。 【唐】答:彼十一通染不染,此唯攝染,故言少分。 ### 05非明非無明觸 【發智】非明非無明觸,攝非明非無明觸全,十一觸少分,謂如前說。 【唐】問:云何此攝彼十一少分。 ### 與無明觸所攝少分之區別 【唐】答:即前十一通染不染,不染有通有漏無漏,此唯攝不染有漏,故言少分。 ### 06愛觸 【發智】愛觸,攝愛觸全,十一觸少分。 【唐】謂有對增語觸無明觸順樂順不苦不樂受觸眼觸乃至意觸。 【唐】問:云何此攝彼十一少分。 【唐】答:彼十一通與貪俱生不俱生,此唯攝俱生,故言少分。 ### 07恚觸 【發智】恚觸,攝恚觸全,十一觸少分。 【唐】謂有對增語觸無明觸順苦順不苦不樂受觸眼觸乃至意觸。 【唐】問:云何此攝彼十一少分。 【唐】答:彼十一通與瞋俱生不俱生,此唯攝俱生,故言少分。 ### 08順樂受觸 【發智】順樂受觸,攝順樂受觸全,十二觸少分。 【唐】謂有對增語觸明無明非明非無明觸愛觸眼觸乃至意觸。 【唐】問:云何此攝彼十二少分。 【唐】答:彼十二通與樂受俱生不俱生,此唯攝俱生,故言少分。 ### 09順苦受觸 【發智】順苦受觸,攝順苦受觸全,十一觸少分。 【唐】謂有對增語觸無明非明非無明觸恚觸眼觸乃至意觸。 【唐】問:云何此攝彼十一少分。 【唐】答:彼十一通與苦受俱生不俱生,此唯攝俱生,故言少分。 ### 10順不苦不樂受觸 【發智】順不苦不樂受觸,攝順不苦不樂受觸全,十三觸少分。 【唐】謂有對增語觸明無明非明非無明觸愛恚觸眼觸乃至意觸。 【唐】問:云何此攝彼十三少分。 【唐】答:彼十三通與捨受俱生不俱生,此唯攝俱生,故言少分。 ### 11眼12耳13鼻14舌15身觸 【發智】眼觸,攝眼觸全,八觸少分。 【唐】謂有對觸無明非明非無明觸愛恚觸順樂順苦順不苦不樂受觸。 【唐】問:云何此攝彼八少分。 【唐】答:彼八通與眼識相應不相應,此唯攝相應,故言少分。 【發智】如眼觸,耳鼻舌身觸亦爾。 【唐】是中差別者,各攝自觸全,自識相應八少分。 ### 16意觸 【發智】意觸,攝三觸全,七觸少分。如增語觸說。 ### 攝之名義 【唐】問:何故名攝。攝是何義。 【唐】答:自體於自體已有當有現有可得,故名為攝。 【唐】有說:自體於自體不異不外不差別不相離,是有不空,故名為攝。 【唐】有說:自體於自體非不曾有非不今有非不當有,故名為攝。 【唐】諸法不捨自性義,是攝義;非如以指捻衣,以手取食,彼(衣食)可捨故。 【唐】有說:拘礙義是攝義。諸法拘礙無如自體於自體者。 ## 2.十六觸和二十二根之相應關係〖根相應〗 ### 十六觸與二十二根相應之論述 【發智】(問)有對觸幾根相應。乃至意觸幾根相應耶。 ### 有對觸 【唐】答:有對觸,一根全,八根少分相應。 【唐】一全者,謂苦根。八少分者,謂意樂捨信等五根。 【唐】問:云何此(有對觸)與彼八少分相應。 【唐】答:彼八根通六識俱生品,此唯與五識俱生品相應,故言少分。 ### 增語觸 【發智】增語觸,五根全,八根少分相應。 【唐】五全者,謂喜憂三無漏根。八少分者,如前說。 ### ‹增語觸與有對觸之區別› 【唐】問:云何此與彼八少分相應。 【唐】答:彼八根通六識俱生品,此唯與意識俱生品相應,故言少分。 ### 明觸 【發智】明觸,三根全,九根少分相應。 【唐】三全者,謂三無漏根。九少分者,謂意樂喜捨信等五根。 【唐】問:云何此與彼九少分相應。 【唐】答:彼九根通有漏無漏,此唯與無漏相應,故言少分。 ### 無明觸 【發智】無明觸,六根少分相應。謂意五受根。 【唐】問:云何此與彼六少分相應。 【唐】答:彼六根通染不染,此唯與染相應,故言少分。 ### 非明非無明觸 【發智】非明非無明觸,十一根少分相應。謂意五受信等五根。 【唐】問:云何此與彼十一少分相應。 【唐】答:彼十一根中,前六(意五受)通染不染,後五(信等五根)通有漏無漏,此唯與不染有漏相應,故言少分。 ### 愛觸 【發智】愛觸,四根少分相應。謂意樂喜捨根。 【唐】問:云何此與彼四少分相應。 【唐】答:彼四根通貪俱生不俱生,此唯與(貪)俱生者相應,故言少分。 ### 恚觸 【發智】恚觸,四根少分相應。謂意苦憂捨根<b>`[(根【三宮】=相【大】)]`</b>。 【唐】問:云何此與彼四少分相應。 【唐】答:彼四根通瞋俱生不俱生,此唯與(瞋)俱生者相應,故言少分。 ### 順樂受觸 【發智】順樂受觸,二根全,九根少分相應。 【唐】二全者,謂樂喜根。九少分者,謂意信等五三無漏根。 【唐】問:云何此與彼九少分相應。 【唐】答:彼九根中,前六(意信等五)通樂受俱生不俱生,此唯與俱生者相應;後三(三無漏)通以九根為性,此唯與六根相應,故言少分。 ### 順苦受觸 【發智】順苦受觸,二根全,六根少分相應。 【唐】二全者,謂苦憂根。六少分者,謂意信等五根。 【唐】問:云何此與彼六少分相應。 【唐】答:彼六根通苦受俱生不俱生,此唯與(苦受)俱生者相應,故言少分。 ### 順不苦不樂受觸 【發智】順不苦不樂受觸,一根全,九根少分相應。 【唐】一全者,謂捨根。九少分者,謂意信等五三無漏根。 【唐】問:云何此與彼九少分相應。 【唐】答:彼九根中,前六通不苦不樂受俱生不俱生,此唯與俱生者相應;後三通以九根為性,此唯與六根相應,故言少分。 ### 眼耳鼻舌身觸 【發智】眼觸,九根少分相應,謂意樂苦捨信等五根。 【唐】問:云何此與彼九少分相應。 【唐】答:彼九根通眼識俱生品不俱生品,此唯與(眼識)俱生品相應,故言少分。 【發智】如眼觸。耳鼻舌身觸亦爾。 【唐】是中差別者,各與自識俱生品根相應。 ### 意觸 【發智】意觸,五根全,八根少分相應。 【唐】如增語觸說。 【唐】相應義,廣說如上。 ## 3.諸根因彼觸,此根彼觸相應耶 ### 有對觸 【唐】有對觸因之根與觸的相應關係 【發智】諸根因有對觸,此根有對觸相應耶。設根有對觸相應,此根因有對觸耶。 【唐】答:諸根有對觸相應,此根因有對觸。 【唐】謂:此根以有對觸為四因,即相應俱有同類異熟因。 ### 非有對觸因之根與觸的相應關係 【發智】有根因有對觸,此根非有對觸相應。 【唐】謂:根因有對觸餘觸相應,及異熟生無所緣。 【唐】餘觸相應者,謂增語觸相應。此根以有對觸為二因,即同類異熟因。 【唐】及異熟生無所緣者,謂命(七色)等八根。此根以有對觸為一因,即異熟因。 ### 增語觸 【唐】增語觸因之根與觸的相應關係 【發智】諸根因增語觸,此根增語觸相應耶。設根增語觸相應,此根因增語觸耶。 【唐】答:諸根增語觸相應,此根因增語觸。 【唐】謂:此根以增語觸為五因,即相應俱有同類遍行異熟因。 ### 非增語觸因之根與觸的相應關係 【發智】有根因增語觸,此根非增語觸相應。 【唐】謂:根因增語觸,餘觸相應,及異熟生無所緣。 【唐】餘觸相應者,謂有對觸相應。此根以增語觸為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因。 【唐】及異熟生無所緣者,謂命等八根。此根,以增語觸為一因,即異熟因。 ### 明觸 【唐】明觸因之根與觸的相應關係 【發智】諸根因明觸,此根明觸相應耶。答:如是。 【唐】設根明觸相應,此根因明觸耶。答:如是。 【唐】此中因者,謂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 無明觸 【唐】無明觸因之根與觸的相應關係 【唐】【】諸根因無明觸,此根無明觸相應耶。設根無明觸相應,此根因無明觸耶。 【唐】答:諸根無明觸相應,此根因無明觸。 【唐】謂:此根以無明觸為四因,即相應俱有同類遍行因。 ### 非無明觸因之根與觸的相應關係 【唐】【】有根因無明觸,此根非無明觸相應。 【唐】謂:根因無明觸,餘觸相應,及異熟生無所緣。 【唐】餘觸相應者,謂非明非無明觸相應。此根以無明觸為一因,即異熟因。 【唐】及異熟生無所緣者,謂命等八根。此根以無明觸為一因,即異熟因。 ### 非明非無明觸 【唐】非明非無明觸因之根與觸的相應關係 【發智】諸根因非明非無明觸,此根非明非無明觸相應耶。 【唐】設根非明非無明觸相應,此根因非明非無明觸耶。 【唐】答:諸根非明非無明觸相應,此根因非明非無明觸。 【唐】謂:此根以非明非無明觸為四因,即相應俱有同類異熟因。 【發智】有根,因非明非無明觸,此根非明非無明觸相應。 【唐】謂:根因非明非無明觸,異熟生無所緣。 【唐】謂:命等八根,以非明非無明觸為一因,即異熟因。 ### 愛觸恚觸 【唐】愛觸因之根與觸的相應關係 【發智】諸根因愛觸,此根愛觸相應耶。設根愛觸相應,此根因愛觸耶。 【唐】答:諸根愛觸相應,此根因愛觸。 【唐】謂:此根以愛觸為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 非愛觸因之根與觸的相應關係 【發智】有根因愛觸,此根非愛觸相應。謂:根因愛觸,餘觸相應,及異熟生無所緣。 【唐】餘觸相應者,謂餘無明觸非明非無明觸相應。此根以愛觸為二因,即同類異熟因。謂餘無明觸相應根,以愛觸為同類因;非明非無明觸相應根,以愛觸為異熟因。 【唐】及異熟生無所緣者,謂命等八根,以愛觸為一因,即異熟因。 【發智】如說愛觸恚觸亦爾。 【唐】差別者,說自名。 ### 順樂受觸/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 【唐】順樂受觸因之根與觸的相應關係 【發智】諸根因順樂受觸,此<b>`[(根=相【三】)]`</b>根順樂受觸相應耶。設根順樂受觸相應,此根因順樂受觸耶。 【唐】答:諸根順樂受觸相應,此根因順樂受觸。 【唐】謂:此根以順樂受觸為五因,即相應等五。 ### 非順樂受觸因之根與觸的相應關係 【發智】有根因順樂受觸,此根非順樂受觸相應。 【唐】謂:根因順樂受觸,餘觸相應,及異熟生無所緣。 【唐】餘觸相應者,謂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相應。此根以順樂受觸為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因。 【唐】及異熟生無所緣者,謂命等八根,以順樂受觸為一因,即異熟因。 【發智】如說順樂受觸,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亦爾。 【唐】差別者,說自名。 ### 眼耳鼻舌身觸 【唐】眼觸因之根與觸的相應關係 【發智】諸根因眼觸,此根眼觸相應耶。設根眼觸相應,此根因眼觸耶。 【唐】答:諸根眼觸相應,此根因眼觸。 【唐】謂:此根以眼觸為四因,即相應俱有同類異熟因。 ### 非眼觸因之根與觸的相應關係 【發智】有根因眼觸,此根非眼觸相應。謂:根因眼觸,餘觸相應,及異熟生無所緣。 【唐】餘觸相應者,謂耳鼻舌身意觸相應。此根以眼觸為二因,即同類異熟因。 【唐】及異熟生無所緣者,謂命等八根。此根`[根=眼【三宮】]`以眼觸為一因,即異熟因。 【發智】如說眼觸,耳鼻舌身觸亦爾。 【唐】差別者,說自名。 ### 意觸 【唐】意觸因之根與觸的相應關係 【發智】諸根因意觸,此根意觸相應耶。設根意觸相應,此根因意觸耶。 【唐】答:諸根意觸相應,此根因意觸。謂:此根以意觸為五因,即相應等五。 ### 非意觸因之根與觸的相應關係 【發智】有根因意觸,此根非意觸相應。謂:根因意觸,餘觸相應,及異熟生無所緣。 【唐】餘觸相應者,謂眼耳鼻舌身觸相應。此根以意觸為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因。 【唐】及異熟生無所緣者,謂命等八根。此根以意觸為一因,即異熟因。 ## 4.眼耳鼻舌根和身根之成就關係〖成就〗 ### 眼耳鼻舌根與身根之成就關係 【唐】「類」之分項說明·下文依「界類」作論 【發智】諸成就此類眼根,彼成就此類身根耶。乃至廣說。 【唐】類有四種:一修類,二律儀類,三界類,四相似類。 【唐】此四廣說如前«業蘊»。此中依「界類」而作論。 ### 眼根耳根與身根之成就關係·四句分別 【發智】諸成就此類眼根,彼成就此類身根耶。設成就此類身根,彼成就此類眼根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第一單句 (眼根,非身根) 【唐】(一)有成就此類眼根,非此類身根。謂:生欲界不得眼根,設得已失,得色界眼。 【唐】不得眼根者,謂未至鉢羅奢佉位等。 【唐】設得已失者,謂已得眼根,或自然壞,或遇緣壞故失。 【唐】得色界眼者,謂由善習靜慮力故,色界眼根依欲界身得`[身+(身)【宋】]`,而不得彼界身根`[不+(一失不)【宋】,(失不)【元明】]`,無成就他界身故。 【唐】第二單句 (身根,非眼根) 【發智】(二)有成就此類身根,非此類眼根。謂生欲界不得眼根,設得已失,不得色界眼。 【唐】彼但成就欲界身根,二界眼根並不成就。 【唐】第三俱是句 (眼根,身根) 【發智】(三)有成就此類眼根亦此類身根。謂:生欲界眼根已得不失,若生色界。 【唐】已得者,謂已至鉢羅奢佉位等。 【唐】不失者,謂所得眼根非自然壞。及遇緣壞故不失。 【唐】生色界者,色界無有根不具故。 【唐】第三俱非句 (非眼根,非身根) 【發智】(四)有非成就此類眼根,亦非此類身根。謂:生無色界。彼地,定無諸色根故。 【發智】如眼根,耳根亦爾。 【唐】此二俱有異界現前故。 ### 鼻根舌根與身根之成就關係 【發智】諸成就此類鼻根,彼成就此類身根耶。設成就此類身根,彼成就此類鼻根耶。 【唐】答:若成就此類鼻根,彼成就此類身根。有成就此類身根,彼不成就此類鼻根。謂:生欲界不得鼻根,設得已失。 【唐】不得鼻根者,謂未至鉢羅奢佉位等。 【唐】設得已失者,謂已得鼻根,或自然壞,或遇緣壞故失。 【發智】如鼻根,舌根亦爾。 【唐】此二俱無異界現前故。 ## 5.修得之天眼(天耳)論 ### 生欲界得色界眼耳根之說明 【唐】問:何故生欲界得起色界眼耳根現在前,非鼻舌身根耶。==\[[s186](婆沙176-200#^loix16)問:何故有不同分天眼耳現在前,而無不同分天鼻舌身現在前耶。]\[[s121](婆沙111-130#^t908rt)鼻等三識唯依同分,唯緣同分。]== 【唐】答:由眼耳二根,有加行得離染得。修所成通所依性四支五支靜慮果故,得異界起現在前。鼻舌身根無如是事,故唯自界起現在前。 【唐】有餘師言:生欲界者,求起上界天眼耳根,不求餘三,故不得起。謂觀行者作是希求`[作=於【三宮】]`,云何令我見色界色,聞色界聲。由此便修根本靜慮起天眼耳。彼無香味可欲嗅甞故,不求起色界鼻舌,無生異地,覺異地觸。設於彼求無理可起,唯取至境故。 ^2kgtx4 ### 關於天眼之論述 自性名義 【唐】問:天眼以何為自性。 【唐】答:非諸筋骨血肉所成,色界大種所造淨色,能無礙視,體不可見,眼界眼處眼根所攝,是謂天眼。 【唐】顯自性已,當釋其名。 【唐】問:此何因緣說為天眼。 【唐】答:此眼殊勝故名為天。世於勝法,有天言故,如說:天衣天莊嚴具天飲食等,此中皆以殊勝名天,彼亦如是。 ### ‹唯根本靜慮› 【唐】界者,色界繫。 【唐】地者,在四靜慮地,非近分無色。所以者何。 【唐】若地有通所依勝定,此地有天眼;非近分無色有通所依勝定,故彼地無天眼。 【唐】問:何故近分無色,無通所依勝定耶。 【唐】答:奢摩他毘鉢舍那不平等故,非五支四支所成故,非樂道所攝故。 ^krg7bs ### 於何處起 【唐】問:若生欲界修得天眼,現在前時於何處起。 【唐】答:即於生得眼根處起。 【唐】問:若生得眼壞,彼何處起。 【唐】答:即於曾有眼根處起。 【唐】問:若彼處所,合為一段,不可知者,復何處起。 【唐】答:即於應有眼根處起。 ==左右== 【唐】問:諸起天眼現在前者,為有左起右不起耶。右起左不起耶。左劣右中耶。左中右上耶。右劣左中耶。右中左上耶。 【唐】答:不如是起,謂起天眼者必二處眼俱起,等劣等中等上。[s186](婆沙176-200#^ofn7sl) 【唐】一切天眼無瞎無闕,亦無眩亂及彼同分 ==\[[s150](婆沙131-150#^kmu3kx) 異說]== 。 ^ov1e9w ==化身== 【唐】問:若生欲界,化作色究竟萬六千踰繕那身,天眼現前觀彼色時,人身長三肘半,或四肘尚不遍彼足指,為住何處觀彼色耶,為上為下。 【唐】1有說:以神境通,住上而見。如營舍人.處上觀下,如是居上觀下眾色。 【唐】2有說:住下而見,如行像者.處下觀上,如是居下觀上眾色。 【唐】3有說:彼時以神境智證通,延廣此身,令遍所化萬六千踰繕那身量而觀眾色。 【唐】4有說:欲界亦有萬六千踰繕那身,應與所化色究竟身俱生。若時化作色究竟身,爾時欲界三肘半或四肘身便滅,彼萬六千踰繕那身續起,即依常眼處所而觀眾色。 【唐】5==\[評]==如是說者:如彼生處異熟身量,化身亦爾。如從色界來欲界時,化作化身還如欲界異熟身量;此作彼身當知亦爾。隨彼所住,觀見眾色。 ^7wia36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九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b>☗s150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根蘊第六中觸納息第三之二 ## 6.修得之天眼(天耳)論(續) ### 生得眼斷不斷 【唐】問:若天眼現在前時,生得眼為斷不。 [s90](婆沙081-090#地獄七根) 【唐】若斷者,云何不異熟生色,斷已復續,以阿毘達磨者,不欲令異熟生色斷已續故。 【唐】若不斷者,天眼生得眼二俱見色,云何不錯亂耶。 #### 1異熟色不斷 【唐】答:應言不斷,以異熟色斷已不續故。 【唐】是故尊者妙音作如是問:天眼現在前時,生得眼當言斷耶。不斷耶。 【唐】答:當言不斷。即於是處,有色界大種與所造天眼俱現在前。 【唐】問:若爾者,天眼生得眼二俱見色,云何不錯亂耶。 【唐】答:天眼起時,生得眼住彼同分,故無有過。譬如餘識現在前時,雖不見色,而眼不斷,此亦如是。 【唐】問:何故不俱見耶。 【唐】答:以一身中,無二識俱起。爾時,識依天眼,不依生得眼故。 【唐】有說:有色非是生得眼境,為見彼故,起天眼現前。故於爾時.生得眼雖不斷而無用,是故不俱見。 #### 2斷已復續 【唐】a==\[暫斷]==有說:天眼起時,生得眼斷。 【唐】問:若爾,云何不異熟生色斷已可續耶。如是則違阿毘達磨者說。 【唐】答:斷有二種:一暫斷,二究竟斷。暫斷者可續,非究竟斷。是故無過。 【唐】b==\[未甞空故]==有說:爾時生得眼滅天眼生,天眼滅生得眼生,彼身中眼根未甞空故,不可謂斷。 【唐】c==\[如地獄身]==有說:彼時生得眼斷亦無有過,亦有異熟生色斷已續故。云何知然。`[知=如【三宮】]` 【唐】c1如契經說:一切施王即時舉手自挑兩目施婆羅門,由勝思願令眼平復。 【唐】c2又如經說:惡行爾時以朅地羅鉤挑善行眼,亦由菩薩勝思願故還得眼根。 【唐】c3《施設論》說:地獄有山,`[迮=笮【明】]`壓迮有情令身碎壞,於後未久諸根復生,諸地獄中此類非一。 【唐】故知異熟生色斷已可續。 #### 3評取初師-會前三經 【唐】==\[評]==如是說者:起天眼時生得眼不滅,異熟色斷亦無續義。 【唐】問:前所引事當云何通。 【唐】答:彼不相違,有別義故。 【唐】c1即如所說:「一切施王,爾時但由施心成滿,故作是說,實未挑眼。」其事云何。 【唐】謂佛昔日為菩薩時,曾作國王名一切施,能滿一切來求者意,天上人中此名流布。時天帝釋知已念言:「彼王如斯惠施無倦,為求無上正等菩提,為希世間名譽天位,若希天位或為我怨,當往驗之知其施意。」便自化作婆羅門身,戴帽垂鬢`[鬢=鬚【宮】]`金韜絡體,手策金杖來詣王前,呪願王言「願常尊勝。」王言「梵志來,何所求。」答言「我來,正須王眼。」王以四寶為眼施之,彼不受,言「我今須眼,何用此為。」王聞是已,便舉兩手欲自挑目。帝釋知王施心決定,便止王言:「欲何所求。能施難施,為求釋梵魔王位耶。為希世間名譽歸敬。」王言:「此等皆非所求,唯有離於生老病死應正等覺是我所願。」天帝聞已便復本形,讚嘆王言:「真是菩薩。不久定得無上菩提。」作是言已忽然不現,故彼爾時實未挑眼。 【唐】c2又彼所引「善惡行經」,善行眼根<u>有餘種子</u>,由勝思願圓滿勝前。 【唐】c3諸地獄中(施設論喻)亦同此釋。<u>若無餘種,則不可生</u>。 【唐】故異熟色斷無續理,由此天眼現在前時,生得眼不斷。 ### 色界亦起同地天眼 【唐】問:如生欲界所起天眼,生色界亦起不。 【唐】1有說:不起。以色界中,隨生得眼所見多少,修得眼亦爾,無別作用,是故不起。 【唐】2==\[評]==如是說者:亦起現前。 【唐】問:與生得眼同,起復何用。 【唐】答:a欲遊戲通慧故起現前。b又中有身非生得眼境故,起天眼觀中有差別。 ### ‹欲色界所起天眼之勝劣論› 【唐】問:為生欲界所起天眼勝,為生色界所起勝耶。 【唐】答:欲界所起猛利故勝,謂佛獨覺到究竟聲聞.所起天眼作用猛利,非生色界所能現前。 【唐】色界所起所依故勝,謂彼依身廣大勝妙,所起天眼多極微成,非欲界中此眼得起。 【唐】故二界起,各有勝劣。`[二=三【宮】]` ### ‹天眼與生得眼› 【唐】問:修得天眼與生得眼有何差別。 【唐】答:1名即差別,謂名天眼,名生得眼。 【唐】2有說:體亦有異,謂生得眼有同分彼同分;修得天眼唯是同分。 【唐】又生得眼通所長養及異熟生,修得天眼唯所長養。 【唐】3有說:因亦有異,謂生得眼是業果;修得天眼是修果。 【唐】問:豈不生得眼亦是修果耶。 【唐】答:彼少分是修果,少分是生得智異熟果;天眼唯修果。 【唐】4有說:天眼由加行作意力方得現前,生得眼不爾。 【唐】5有說:果亦有異,謂生得眼與善染無記識為所依;修得天眼唯與無記識為所依。 【唐】6有說:境亦有異,謂生得眼不見中有;修得天眼能見中有。 【唐】7有說:用亦有異,謂修得天眼,於生得眼作用熾盛,微妙殊勝,清淨明白,捷利遠細,故有差別。 【唐】問:一念得起幾通果耶。 【唐】答: 【唐】1諸有欲令無留化事,天眼天耳無彼同分者,彼說:一念唯起一通果,謂五通隨一。 【唐】2諸有欲令有留化事[s135](婆沙131-150#6涅槃留化事),天眼天耳無彼同分者[s149](婆沙131-150#^ov1e9w),彼說:一念得起二通果,謂神境通果及餘四隨一。 【唐】3諸有欲令有留化事,天眼天耳有彼同分,彼說:一念得起四通果,謂神境通果.天眼天耳.及餘二隨一,謂他心通宿住隨念通.境界各別不俱起故。 【唐】==\[評]==如是說者,應知第二所說為善。以化事可留,天眼天耳必無彼同分,要於用時乃現前故。 ^kmu3kx 【唐】==\[天眼所見色,依地分別]== 【唐】問:欲界所化色有四種,謂初靜慮果乃至第四靜慮果。依初靜慮所得天眼,為能具見四種色耶。 【唐】1有說:具見,皆是欲界色處攝故。 【唐】2有說:唯見初靜慮果非餘,以因勝故。如因非境果亦應爾。 【唐】依第二靜慮所得天眼,能見初二靜慮果色非餘。 【唐】依第三靜慮所得天眼,能見前三靜慮果色,非餘。 【唐】依第四靜慮所得天眼,具能見四靜慮果色。 【唐】==\[評]==如是說者,謂初說,依初靜慮所得天眼,能見欲界,初靜慮色;乃至依第四靜慮所得天眼,能見欲界四靜慮色。 【唐】問:依第四靜慮所得天眼,能見欲界四靜慮色者,為見欲界色眼即見餘地色,為更起餘眼見餘地色耶。 【唐】(一)若見欲界色眼即見餘地色者,如何一眼能見麁細二境。 【唐】(二)若更起餘眼見餘地色者,即第四靜慮天眼應有五類,各唯見一地色,即不應言:此地天眼五地為境。 【唐】1有作是說:即見欲界色眼,能見餘地諸色。 【唐】問:如何一眼能見麁細二境。 【唐】答:此亦無過。如看大山,即麁細色俱時能見,見麁色者,如見千枝大樹;見細色者,如見中間細草。如是第四靜慮,一眼能見五地諸色何過。 【唐】2有餘師言:見欲界色眼異,乃至見第四靜慮色眼異。 【唐】問:若爾,第四靜慮天眼應有五類,各唯見一地色,即不應言:此地天眼五地為境。 【唐】答:一地天眼有五類別,亦無有過。 【唐】約地種類,總說一眼見五地境,非不於中所見各異。如«定蘊»說: 【唐】「依初靜慮所引天眼,極能見何繫色。答:乃至梵世繫。 【唐】依第二靜慮所引天眼,極能見何繫色。答:乃至極光淨繫。 【唐】依第三靜慮所引天眼,極能見何繫色。答:乃至遍淨繫。 【唐】依第四靜慮所引天眼,極能見何繫色。答:乃至廣果繫。」 ### ‹旁見極限› 【唐】問:傍極見幾何。 【唐】有說:如見上。 【唐】有說:傍見則寬。 【唐】==\[評]==如是說者:彼文且說「見上分齊,不說傍境。」然隨根勢力,傍見不定,有遠有近,如餘 【唐】處說。 ### ‹《施設論》文句› 【唐】==\[人與欲界天人之相見關係]== 【唐】《施設論》說:「如四大王眾天,以智以見領解於人,人於四大王眾天不能如是。除有修有神通或他威力,乃至他化自在天對人亦爾。 【唐】謂四大王眾天等,亦是人眼`[眼=有【明】]`境界,同一繫故。然以極遠不能見之,若得神通自能往見,或他力引至彼能觀。」 【唐】問:若彼天來此,能見不。 【唐】答:見。 【唐】若爾,彼中何故不說。 【唐】答:境界少故不說。 【唐】復次,此即攝在他力引中,故不別說。 ### ‹人與色界天人之相見關係› 【唐】又彼論說:如梵眾天以智以見領解於人,人於梵眾天不能如是,除有修有神通或他威力,乃至色究竟天對人亦爾。 【唐】問:彼論所說:「除有修」言,是事可爾。云何得說「除有神通或他威力。」所以者何,雖有神通或他力引得至彼天,若無天眼不能見故。若有天眼雖不至彼亦能見故。 【唐】答:彼但應說「除有修」言,而復有餘(除有神通或他威力)言者,有別意趣。 【唐】謂依他方梵天等說,他方梵天等色,亦是此方依初靜慮等所引天眼境界。然以極遠,雖得彼眼不能見之,若自有神通或他力所引至彼,乃能以天眼見。 【唐】「除有修」言,顯「得天眼。」 【唐】說後二句(除有神通或他威力),顯「至彼」因,故彼所說有別意趣。 ### 色界各自諸天之互見關係 【唐】彼《施設論》復作是說:初靜慮中有三天處,謂梵眾梵輔及大梵天。 【唐】問:如是三天互相見不。 【唐】答:彼互相見。 【唐】問: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梵王有得自體如童子像,非梵眾天眼之境界。 【唐】答:是彼眼境,而大梵王通力所遮令彼不見。 【唐】(《施設論》)「第二靜慮有三天處,謂少光無量光極光淨。」 【唐】問:如是三天互相見不。 【唐】答:彼互相見。 【唐】(《施設論》)「第三靜慮有三天處,謂少淨無量淨遍淨。」 【唐】問:如是三天互相見不。 【唐】答:彼互相見。 【唐】(《施設論》)「第四靜慮有八天處,謂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 【唐】問:如是八天互相見不。 【唐】答:彼互相見,皆以同一繫故。 #### 頓見十方不《法蘊》 【唐】《法蘊論》說:「於眼周圍有時有分,色界大種所造天眼清淨現前,由此天眼能見前後左右下上諸色差別。 【唐】見前後左右諸色者,非石壁等所障故。 【唐】見下諸色者,非地水等所障故。 【唐】見上諸色者,非雲霧等所障故。」 【唐】問:如是天眼能於一時頓見十方諸色境不。 【唐】1有說:能見,以天眼根,<u>光明清徹自然遍照,如末尼寶遍發光明</u>。==\[[s141](婆沙131-150#^yj85cz) [s150](婆沙131-150#^ghbc1h)俱有光明]== ^moscnn 【唐】2有說:不能一時頓見。 【唐】問:《法蘊》所說當云何通。 【唐】答:彼說.天眼諸方無障,非謂彼能一時頓見。 【唐】謂人等眼,但能覩見面所向色,欲見餘方,要須迴轉俯仰方見。天眼不爾,面向一方隨欲能見,不須迴轉。故說能見上下諸方,非謂十方一時而見。 【唐】3有作是說:意淨故見。 【唐】問:意淨是信,即心所法與心相應,此非見體,云何能見。 【唐】答:彼依意根無有擾濁.密意而說,謂若意根不餘馳散離諸擾濁,能令眼根見色分明,故作是說。 【唐】4有作是說:勝解故見。 【唐】問:所說勝解,是心所法與心相應,此非見體,云何能見。 【唐】答:依瑜伽師意樂安立,故作是說,謂瑜伽師起此意樂,令我一念見十方色,然能見色,非即勝解。 【唐】又《施設論》作如是說:諸有現入青遍處定,從彼定起所見皆青。又由多時住青林中,後出餘處所見皆青。 【唐】依此故言:勝解故見。 【唐】5有作是說:即人眼根轉為天眼能無障見。 【唐】此是數論外道所立,彼作是說:「所起天眼,即是人眼.數習轉變`[明=名【明】]`明淨勝前.立以天稱。如中印度青林中行,或經旬乃`至[至=`出`【三宮】]`.數習所變.舉目皆青。修天眼時亦復如是。」 【唐】(評):若爾,盲者應不能修此天眼通,便與聖教及現見事皆悉相違。又法無常,云何轉變。 ### ‹天眼有對無對› 【唐】一切天眼皆名無對,石壁等物不能礙故。 【唐】問:一切天眼,於所見色為有礙不。(一)若有礙者,何故說無對。 【唐】(二)若無礙者,如何住彼色。 【唐】答:於所見色,應說有礙。 【唐】問:若爾,何故名無對耶。 【唐】答:「對」有二種:一境界有對,二障礙有對。 【唐】若依境界有對,天眼名有對,於自境界不能越故。`[越=起【三宮】]` 【唐】若依障礙有對,天眼名無對,石壁等障不能礙故。 【唐】此約於境作用而說,若約自體亦是障礙,有對所攝極微性故。 【唐】又諸天眼於境界中,諸瑜伽師隨欲自在,於所欲見則有對礙,所不欲見則無對礙。 ### 關於天眼能否見闇中色之論述 【唐】一切天眼,光明增上,光明所引。==\[[s186](婆沙176-200#^0eb3z2)於不見位能起光明勝解.相續引發天眼]== 【唐】==\[初通離明不見色,成滿離明亦能見]== 【唐】問:天眼欲見闇中色時,云何能見。 【唐】有作是說:此由神通引起光明能見彼色。 【唐】==\[評]==此不應理。不得神通,便應不能修起天眼。 【唐】如是說者:初引通時,若離光明不能見色;若通成滿,設離光明亦能見色。 ^86evui ### ‹神通天眼光明之差別› 【唐】問:神通天眼俱有光明,有何差別。==\[[s141](婆沙131-150#^yj85cz)俱有光明]\[s150俱有光明/[s150](婆沙131-150#^moscnn)如末尼寶遍發光明]== 【唐】答:神通光明或自性有或變化有;天眼光明唯自性有。 【唐】有作是說:天眼光明或自性有或變化有==\[光明清徹]==,神通光明唯變化有。 ^ghbc1h ## 7.菩薩輪王主藏臣之天眼・三乘之天眼耳 ### 關於菩薩異熟生天眼 【唐】諸素怛纜毘奈耶中,皆說菩薩成就異熟生天眼,晝夜能見面各踰繕那。 ### 菩薩天眼立名之理由 【唐】問:菩薩所成異熟生眼實非天眼,何故立此名。 【唐】答:菩薩眼根,體用殊勝。如世勝事,假立天名。 ### 菩薩天眼之視力界限 【唐】問:諸餘有情亦能遠見山日月等,菩薩但見面各踰繕那,云何名勝。 【唐】答:如彼所見,菩薩亦能面各踰繕那,約無障說,謂無障處,諸餘有情雖能遠見,若有障處,自掌中物亦不能見。菩薩不爾,面各踰繕那障無障處,悉能徹視。 【唐】又餘有情雖能遠見唯麁非細,菩薩不爾,面各踰繕那乃至毛端亦能見故。 【唐】又餘有情雖能遠見唯晝非夜,菩薩不爾,面各踰繕那晝夜俱見。 【唐】有說:於餘有情所見遠近,菩薩過彼一踰繕那,故作是說。 ### 關於菩薩染習事之理由 【唐】問:菩薩成就如是淨眼,應見女身不淨充滿,何緣故,有染習事耶。 【唐】脇尊者言:菩薩煩惱未斷未遍知,是故猶為無明所迷,不應責問。如不應責無明者愚盲者墮坑。 【唐】有說:菩薩染習,彼時不觀不淨,觀不淨時不染習彼。 【唐】有說:菩薩先世曾種勝受用業,於所受用不見不淨,所不受用便見不淨。 【唐】==\[評]==如是說者:菩薩成就猛利智慧,善觀功德過失差別。諸女人身亦容具有功德過失,菩薩觀察彼功德時,勝於一切耽著欲者;若當觀察彼過失時,勝於一切不淨觀者。觀彼功德,故有染習。 ### ‹轉輪王之天眼之視力界限› 【唐】問:轉輪王眼齊何能見。 【唐】答:王四洲者,面各能見四俱盧舍;乃至王一洲者,面各能見一俱盧舍。 ### ‹主藏臣之天眼之視力界› 【唐】問:主藏臣眼齊何能見。 【唐】答:四洲王臣見三俱盧舍,乃至一洲王臣見半俱盧舍。 ### 輪王與藏臣彼此關係之論述 【唐】如契經說:輪王有時欲試藏臣威力所及,乘船遊戲殑伽河中,==\[敕]==勅藏臣言:吾今須寶藏。臣敬諾請還辦之。王不悅曰:正爾須辦。藏臣惶恐,即以兩手㧌攪水中,應時捧出種種珍寶持以獻王。復白王言:須者可取,其不須者還棄水中。 【唐】問:輪王眼根勝主藏者,何不自取令臣取耶。 【唐】答:諸尊勝人法應如是。如餘尊者,雖有自知飲食衣服資具所在,而不自取,此亦如是。 【唐】有餘師說:諸轉輪王餘生積集感侍臣業,彼業今熟,諸有所須.皆有侍臣令其供辦,若王自取.業即唐捐。 ### 輪王感侍臣業之說明 【唐】問:因論生論。何等名為諸轉輪王感侍臣業。 【唐】答:父母師長如法教誨,敬順無違,是為此業。若先曾習如是業者,感多侍人,所欲皆辦。 ### 藏臣手如何深水取寶之說明 【唐】問:曾聞,殑伽河水有處深一踰繕那,如何藏臣手及其底,取諸珍寶。 【唐】答:以輪王業增上力故,令寶上昇。 【唐】有說:藥叉健達縛等,持來授與。 【唐】有說:恒有十千天神隨主藏臣而為給使,彼持授與。 【唐】==\[輪王業果,諸寶隨處可得]== 【唐】問:藏臣何故啟白王言:餘所不須當還棄水。 【唐】答:顯王業果不思議故。諸有所須隨處可得,不同餘類,恐身命緣當有闕乏長時積聚。 ### ‹聲聞獨覺及佛之天眼之視力界› 【唐】問:聲聞獨覺及佛天眼能見幾世界色。 【唐】答:聲聞天眼不作加行見小千界;若作加行見中千界。 【唐】獨覺天眼不作加行見中千界;若作加行見大千界。 【唐】世尊天眼不作加行見大千界;若作加行能見無量無邊世界。 【唐】如天眼通,天耳通等亦爾。 ^g1iw77 ## 8.成就根數‹極多極少›--地獄乃至俱解脫 ### 依多少邊際論說極多極少位 【發智】地獄成就幾根。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此中但說:成就極多少位,非餘位耶。 【唐】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有說:欲除文雜亂過,謂若具說一切位者,便於文雜亂難可受持,故依多少邊際而說。 ### ‹地獄乃至俱解脫者成就二十二根之根數› 【發智】地獄成就幾根,傍生乃至諸無色,隨信行乃至俱解脫成就幾根。 ==§地獄== 【唐】答:地獄極多十九,極少八。 【唐】十九者,謂除三無漏根。即是具七色根不斷善者。 【唐】八者,謂身命意及五受根。即失六色根已斷善者。 ==§傍生鬼界== 【發智】傍生極多十九,極少十三。 【唐】十九者,謂除三無漏根,即具七色根者。 【唐】十三者,謂身命意五受信等五根,即漸命終先捨六色根者。 【發智】如說傍生,鬼界亦爾。 ==§斷善根者== 【發智】斷善根者極多十三,極少八。 【唐】十三者,謂除一形,及信等五三無漏根。 【唐】八者,謂身命意及五受根,即漸命終及在地獄已失六色根者。 ==§邪定聚== 【發智】邪定聚極多十九,極少八。 【唐】十九者,如地獄極多說。(謂除三無漏根,即是具七色根不斷善者。) 【唐】八者,如斷善極少說。除在地獄失六色根。 ==§正定聚== 【發智】正定聚極多十九,極少十一。 【唐】十九者,謂除一形,及二無漏根,即未離欲染不缺根聖者。 【唐】十一者,謂命意.三受.信等五.一無漏根,即生無色界聖者。 ==§不定聚== 【發智】不定聚極多十九,極少八。 【唐】十九者,如邪定極多說。(謂除三無漏根,即是具七色.不斷善者。) 【唐】八者,如斷善極少說。(身命意及五受根)及生無色界,異生成就命意捨信等五根。 ==§[三洲]== 【發智】贍部洲極多十九,極少八。 【唐】十九者,謂二形者,除三無漏根;及未離欲聖者,除一形二無漏根。 【唐】八者,謂身命意五受根,即斷善者漸命終位。==\[s35尊者 #瞿沙伐摩 說曰:<u>唯贍部洲</u>能斷善根]== 【發智】如贍部洲。毘提訶洲瞿陀尼洲亦爾。 ==§北俱盧洲== 【發智】俱盧洲極多十八,極少十三。 【唐】十八者,謂除一形三無漏根。 【唐】十三者,謂身命意五受信等五根,即漸命終位,彼洲無有扇𢮎==\[搋]==半擇迦無形二形斷善根邪定正定及離染者。 ==§六欲天== 【發智】四大王眾天極多十九,極少十七。 【唐】十九者,謂除一形二無漏根,即未離欲染聖者。 【唐】十七者,謂除一形憂根三無漏根,即已離欲染異生。 【發智】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爾。 ==§梵眾天極光淨天== 【發智】梵眾天極多十六,極少十五。 【唐】十六者,除二形二受二無漏根,即彼聖者。 【唐】十五者,除二形二受三無漏根,即彼異生。 【唐】 【發智】如梵眾天,極光淨天亦爾。 ==§遍淨天== 【發智】遍淨天極多十六,極少十四。 【唐】十六者,如前說。(除二形二受二無漏根,即彼聖者。) 【唐】十四者,除二形三受三無漏根,即彼異生。 ==§廣果天== 【發智】廣果天極多十六,極少十三。 【唐】十六者,如前說。(除二形二受二無漏根,即彼聖者。) 【唐】十三者,除二形四受三無漏根,即彼異生。 ==§中有== 【發智】中有極多十九,極少十三。 【唐】十九者,謂二形者,除三無漏根;及未離欲染聖者,除一形二無漏根。 【唐】十三者,謂斷善者,除一形信等五三無漏根;及廣果異生,除二形四受三無漏根。 ==§諸無色== 【發智】諸無色極多十一,極少八。 【唐】十一者,命意.三受.信等五.一無漏根,即彼聖者。 【唐】八者,命意捨.信等五根,即彼異生。 ==§隨信行隨法行== 【發智】隨信行極多十九,極少十三。 【唐】十九者,除一形二無漏根,即未離欲染住見道者。 【唐】十三者,身命意.四受.信等五.一無漏根,即已離欲染,漸命終位入見道者。 【唐】問:何故此位能入見道。 【唐】答:是愛行者,一期生中恒厭生死,臨命終時苦受所觸,厭心轉增,能入見道。 【發智】如隨信行,隨法行亦爾。 ==§信勝解見至== 【發智】信勝解極多十九,極少十一。 【唐】十九者,除一形二無漏根,即未離欲染信勝解。 【唐】十一者,命意三受信等五一無漏根,即無色界信勝解。 【發智】如信勝解,見至亦爾。 ==§身證慧解脫俱解脫== 【發智】身證極多十八,極少十一。 【唐】十八者,除一形憂根二無漏根,即欲界身證。 【唐】十一者,如信勝解極少說。(命意三受信等五一無漏根) 【發智】如身證,慧解脫俱解脫亦爾。 【唐】然身證成就已知根,二解脫成就具知根。 ## 9.得眼根乃至慧根遍知時,得遍知之根數〖遍知〗 【唐】==\[眼根乃至慧根得遍知時,幾根得遍知]== 【發智】眼根乃至慧根得遍知時,幾根得遍知耶。 ==§[眼耳鼻舌身根]== 【唐】答:眼根得遍知時,至離色染五根得遍知。 【唐】此中「遍知」,是彼愛斷,遍知果故,得遍知名。 【唐】五根者,眼耳鼻舌身,離色染時彼永斷故。雖於此位斷十三根,唯此五根得究竟斷。 【發智】如眼根,耳鼻舌身根亦爾。 ==§女男苦憂根== 【發智】女根得遍知時,至離欲染四根得遍知。 【唐】謂男女憂苦。雖於此位斷十九根,唯此四根得究竟斷。 【發智】如女根,男根苦根憂根亦爾。 ==§命意捨信等五根== 【發智】命根得遍知時,至離無色染八根得遍知。 【唐】謂命意捨信等五根。 【發智】如命根,意捨信等五根亦爾。 ==§樂根== 【發智】樂根得遍知時,至離遍淨染即樂根得遍知。 ==§喜根== 【發智】喜根得遍知時,至離極光淨染即喜根得遍知 ## 10.眼根乃至慧根滅作證時,滅作證之根數〖滅作證〗 【發智】眼根乃至慧根滅作證時,幾根滅作證耶。 ==§[五根]== 【唐】答:眼根滅作證時,至離色染五根滅作證;至阿羅漢十九根滅作證。 【唐】五根者,眼耳鼻舌身。 【唐】十九者,除三無漏根。 【發智】如眼(根),耳鼻舌身根亦爾。 ==§女男苦憂根== 【發智】女根滅作證時,至離欲染四根滅作證;至阿羅漢十九根滅作證。 【唐】四者,男女憂苦。 【唐】十九者,如前說。(除三無漏根) 【發智】如女根,男苦憂根亦爾。 ==§命意捨信等五根== 【發智】命根滅作證時,至阿羅漢,十九根滅作證。 【唐】如前說。(除三無漏根) 【發智】如命根,意捨信等五根亦爾。 ==§樂根== 【發智】樂根滅作證時,至離遍淨染,即樂根滅作證;至阿羅漢十九根滅作證。 【唐】如前說。(除三無漏根) ==§喜根== 【發智】喜根滅作證時,至離極光淨染,即喜根滅作證;至阿羅漢十九根滅作證。 【唐】如前說。(除三無漏根) ==§[遍知與滅作證之差別]== 【唐】問:此二門何差別。 【唐】答:諸有欲令無間道斷繫得,解脫道證離繫得者,彼說:「如無間道作用,遍知門亦爾。 【唐】如解脫道作用,作證門亦爾。」 【唐】諸有欲令無間道斷繫得,亦證離繫得者,彼說:「如斷繫得,遍知門亦爾。 【唐】如證離繫得,作證門亦爾。」 【唐】如斷繫得證離繫得,除過失修功德, 【唐】棄下劣證美妙, 【唐】捨無義得有義, 【唐】盡愛膏油受無熱樂,應知亦爾。 【唐】有說:如斷未斷,初門(遍知)亦爾;如證未證,後門(滅作證)亦爾。 【唐】有說:如初作證,初門(遍知)亦爾;如重作證,後門(滅作證)亦爾。 【唐】有說:如斷時作證,初門(遍知)亦爾;如斷已作證,後門(滅作證)亦爾。 【唐】是謂遍知作證差別。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 [婆沙151-175](婆沙15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