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8-10 11:16</span>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一</b>☗s151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根蘊第六中等心納息第四之一 # 納息4 心之等起等住等滅乃至三界起滅之根心心所【等心】 ## 1.心之等起等住等滅〖等心〗 【發智】一切有情心,當言等起,等住,等滅耶。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當廣分別。 ### 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 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唐】A) 謂諸有情1) 或有身形廣大,2) 或有身形狹小。 【唐】1) 身形廣大者: 【唐】a) 如大海中有諸有情所得自體其量廣大,或百踰繕那,或二三四五六七百,或乃至二十一百踰繕那,如曷邏呼阿素洛帝。 【唐】b) 形量廣大,長十六千踰繕那,如色究竟天身量。 【唐】2) 身形狹小者: 【唐】⊙如蚊蟻蠛蠓水醋細蟲`[醋=酢【三宮】]`,諸明眼人雖極作意亦不能見。 【唐】勿有生疑,身廣大者心亦廣大,身狹小者心亦狹小。 【唐】⊙(評)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有情類大種所造色,雖有多少而心皆等,故作斯論。 【唐】B) 又諸有情a) 或有行動捷速,b) 或有行動遲緩。 【唐】a) 行動捷速者,如馬鹿猫狸等。 【唐】b) 行動遲緩者,如蠐螬蚯蚓等。 【唐】勿有生疑,1) 行動速者,心生滅速; 【唐】2) 行動遲者,心生滅遲。 【唐】⊙(評)為令此疑得決定故,顯諸有情.雖大種所造色.動有遲速,而心生滅.無不皆等。 【唐】C) 又諸有情a) 或有威儀輕躁,猶若風颷,覺慧漂轉,如波上日。 【唐】b) 或有威儀敦重,猶如山嶽,覺慧沈靜,如密室燈。 【唐】勿有生疑,1) 威儀輕躁,覺慧漂轉者,心生滅速; 【唐】2) 威儀敦重,覺慧沈靜者,心生滅遲。 【唐】⊙(評)為令此疑得決定故,顯諸有情.雖威儀有輕重.覺慧有浮沈,而心無不等生等滅。 【唐】問:若諸有情心等生滅,何故威儀有輕重,覺慧有浮沈耶。 【唐】答:a) 有諸有情於多境界有多心起; 【唐】b) 有諸有情於一境界有多心起。 【唐】1) 若諸有情於多境界起多心者:則威儀輕躁,覺慧漂轉。 【唐】2) 若諸有情於一境界起多心者:則威儀敦重,覺慧沈靜。 【唐】 由此等緣故作斯論。 ### 2. 【發智】一切有情心,當言等起等住等滅耶。 【唐】答:如是。 【唐】問:a) 為一切有情心等生等滅,彼一切一剎那生一剎那滅耶。 【唐】b) 為非一切有情心等生等滅,亦非一切一剎那生一剎那滅耶。 【唐】設爾何過。 【唐】1) 若一切有情心等生等滅,彼一切一剎那生,一剎那滅者,有心位可爾,無心位云何。謂 【唐】a) 入無想滅盡定時,餘有情心亦生亦滅,彼心滅而不生。 【唐】b) 出無想滅盡定時,餘有情心亦滅亦生,彼心生而不滅。 【唐】c) 住無想滅盡定時,餘有情心亦生亦滅,彼心不生不滅。 【唐】云何可說「心生滅等,同一剎那」。 【唐】2) 若非一切有情心等生等滅,亦非一剎那生一剎那滅者,此中所說當云何通,謂「一切有情心,等起住滅」。 【唐】答: 【唐】1.應作是說:一切有情心等生等滅;彼一切一剎那生一剎那滅。 【唐】問:有心位可爾,<u>無心位</u>云何。 【唐】答:有心位可爾,無心位亦可爾,謂 【唐】1) 入無想滅盡定時, 【唐】如餘有情心生,彼最初剎那定亦生;如餘有情心滅,彼入定心亦滅。 【唐】2) 出無想滅盡定時, 【唐】如餘有情心生,彼出定心亦生;如餘有情心滅,彼最後剎那定亦滅。 【唐】3) 住無想滅盡定時, 【唐】如餘有情心剎那剎那亦生亦滅,彼中間定剎那剎那亦生亦滅。 【唐】是故有心無心位俱可爾。 【唐】2.有餘師說:非一切有情心等生等滅;亦非一切一剎那生一剎那滅。 【唐】謂: 【唐】1) 有有情心滅不生,如入無想滅盡定者。 【唐】2) 或有有情心生不滅,如出無想滅盡定者。 【唐】3) 或有有情心不生不滅,如住無想滅盡定者。 【唐】4) 或有有情心亦生亦滅,如住有心位者。 【唐】問:此中所說當云何通。 【唐】答:此依量等而說==\[等起住滅]\[剎那量等]\(雜心.心起住滅等)[s23皆一剎那,故說為等]==,勿有謂心或大或小,故說一切有情心等。 【唐】==\[評]==.如是說者,一切有情心等起等滅==\[s23皆同時生.故說為等]==;彼一切一剎那生一剎那滅,以有為法從緣生已皆則滅故。`[則=即【三宮】*]` ## 2.有貪心乃至解脫心之等起等住等滅 【發智】1) 有貪心離貪心當言等起等住等滅耶。 【唐】答:如是。 【唐】2) 有瞋離瞋;有癡離癡;略散;下舉;小大;掉不掉;不靜靜;不定定;不修修;不解脫解脫心,當言等起等住等滅耶。 【唐】答:如是。 ### 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諸染污心其性沈重,諸善心其性輕舉。 【唐】勿有生疑:染心生滅遲緩,善心生滅迅速。 【唐】為令此疑得決定故,顯二種心.生滅時等,故作斯論。 ### 2.十一對心 【唐】1) ⊙由二義故心名有貪,一與貪相應,二為貪所繫。 【唐】⊙若唯貪相應故名有貪心,則瞋等相應品,及有漏善無覆無記應名離貪心,然彼亦名有貪心,貪所繫故。雖由二義心名有貪,此中但依<u>相應義</u>說,無雜亂故。 【唐】2) ⊙亦由二義心名離貪,一貪不相應,二是貪對治。 【唐】⊙若唯貪不相應名離貪心者,則瞋等相應品亦應名離貪心,然彼不應名離貪心,有染污故。雖由二義心名離貪,此中但依<u>貪對治</u>說,無雜亂故。 【唐】有瞋離瞋等,皆准此知。 ^n6s9l6 【唐】⊙是故此中應作是說: §A.有貪心離貪心 【唐】1) 有貪心者:謂貪相應。 【唐】2) 離貪心者:謂貪對治。 §B.有瞋心離瞋心 【唐】1) 有瞋心者:謂瞋相應; 【唐】2) 離瞋心者:謂瞋對治。 §C.有癡心離癡心 【唐】1) 有癡心者:謂癡相應; 【唐】2) 離癡心者:謂癡對治。 §D.略心散心 【唐】1) 略心者:謂善心,於境攝錄故。 【唐】2) 散心者:謂染心,於境縱逸故。 【唐】⊙健馱羅國諸論師言:眠相應心說名為略,以世尊說眠名心略故。如契經說:「云何眠夢。謂眠夢位略聚散心。」==\[s190(12對心)迦濕彌羅外諸師言:略心者,謂眠相應心。]== 【唐】問:云何釋通«見蘊»所說。彼說:「四智如實知略心,謂法智類智道智世俗智。一智如實知散心,謂世俗智。」 【唐】答:彼說不應通,以違他說而作論故。 【唐】若欲通者當改彼文:「略心散心下心等,一智如實知,謂世俗智。舉心等四智如實知,如前說。」 【唐】〔評曰〕彼說非理:若如是說,`[則=即【三宮】*]`則染污眠心應亦略亦散,眠相應故,是染污故。欲令無如是過,是故如前所說為善。 §E.下心舉心 【唐】1) 下心者:謂染污心,懈怠相應故。 【唐】2) 舉心者:謂善心 ,精進相應故。 §F.小心大心 【唐】1) 小心者:謂染污心,小生所習故。 【唐】2) 大心者:謂善心 ,大生所習故。 【唐】問:無量有情習諸惡行,非諸妙行,染心現前非諸善心,云何名a) 染心小生所習b) 善心大生所習耶。 【唐】答: 【唐】1.答:不以眾故立大小名。此中,若能修行白法說名為大,餘名為小故。 【唐】三界中a) 唯有一佛而名為大,具白法故。b) 餘類雖多而名為小,以諸白法 【唐】不具足故。 【唐】2.有說:1) 染心名小,小價得故。謂染污心不由加行不須財寶,但起少許非理作意,便相續轉如大河流。 【唐】2) 善心名大,大價得故。謂諸善心要由加行,及多加行,雖捨百千珍寶有能現前,或不現前。 【唐】3.有說:1) 染心名小,少根相應故。謂諸染心或但一根或二相應,無具三者。 【唐】2) 善心名大,多根相應故。謂諸善心皆與三根相應,無有闕者。 【唐】4.有說:1) 染心名小,少隨轉故。謂諸染心唯三蘊隨轉。 【唐】2) 善心名大,多隨轉故。謂諸善心或三蘊或四蘊隨轉。 【唐】5.有說:1) 染心名小,少眷屬故。謂諸染心無未來修。 【唐】2) 善心名大,多眷屬故。謂諸善心有未來修。 【唐】6.有說:1) 染心名小,少對治故。謂多煩惱相續現前,斷少善根,後還相續。 【唐】2) 善心名大,多對治故。如起一念苦法智忍,頓斷欲界見苦所斷十種隨眠令永不起。 【唐】7.有說:1) 染心名小,導首劣故。何等名為染心導首。謂諸無明。如說無明為導首故,便起無量惡不善法,及能引生無慚無愧。猶如商主無眼無足,令諸商人所求不遂。 【唐】2) 善心名大,導首勝故。何等名為善心導首。謂諸慧明。如說慧明為導首故,便起無量諸妙善法,復能引生殊勝慚愧,猶如商主有眼有足,令諸商人所求果遂。 【唐】8.有說:1) 染心名小,威力小故。 【唐】2) 善心名大,威力大故。謂無始來所習惡法,善法纔起,悉令遠離。 【唐】⊙如經多時習無醎==\[鹹]==想,纔食鹽時,彼想皆捨。 【唐】⊙又如室中多時積闇,燈明纔至,彼闇便除。 【唐】⊙又善法斷惡永令不生,惡法斷善後必相續。 【唐】由此等緣,染心名小,善心名大。 §G.掉心不掉心 【唐】1) 掉心者 :謂染污心,掉舉相應故。 【唐】2) 不掉心者:謂善心,行捨相應故。 §H.不靜心靜心 【唐】1) 不靜心者:謂染污心,不寂靜相應故。一切煩惱皆不寂靜性。 【唐】2) 靜心者 :謂善心,寂靜相應故。一切善法皆寂靜性。 §I.不定心定心 【唐】1) 不定心者:謂染污心,散亂相應故。 【唐】2) 定心者 :謂善心,等持相應故。 §J.不修心修心 【唐】1) 不修心者:謂於得修習修,俱不修心。 【唐】2) 修心者 :謂於得修習修,隨一或俱修心。 §K.不解脫心解脫心 【唐】1) 不解脫心者:謂於自性解脫、相續解脫,不解脫心。 【唐】2) 解脫心者 :謂於自性解脫、相續解脫,隨一或俱解脫心。 ## 3.壽不隨心轉〖壽〗 【發智】壽當言隨心轉不隨心轉耶。 【唐】答:不隨心轉。 ### 1.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謂分別論者說:壽隨心轉。 【唐】問:彼何故作是說。依契經故,如契經說:「壽煖識三和合,非不和合,如是三法不可施設離別殊異。」由此證知壽隨心轉。 【唐】(評)為止彼說,顯壽不隨心轉,故作斯論。 ### 2.何故壽不隨心轉 【唐】問:何故壽不隨心轉。 【唐】1.答:a) 隨心轉法,決定與心一起一住一滅。 【唐】b) 壽非與心決定一起一住一滅故。 【唐】2.有說:a) 隨心轉法,決定與心一果一等流一異熟。 【唐】b) 壽非與心決定一果一等流一異熟故。 【唐】3.有說:a) 隨心轉法,決定與心俱生。 【唐】b) 壽非決定與心俱生故。 【唐】4.有說:a) 隨心轉法,法爾心若善彼亦善。不善無記亦爾。 【唐】b) 壽唯無記。 【唐】若隨心轉者,則無記心現在前時,壽可轉。善不善心現在前時,壽應斷故。 【唐】5.有說:a) 隨心轉法,法爾心若欲界繫,彼亦欲界繫。色無色界繫不繫亦爾。 【唐】b) 壽唯三界繫而隨生,此界有此界壽非餘。 【唐】若隨心轉者,則生欲界欲界心現在前時,壽可轉。色界等心現在前時壽應斷,乃至生無色界,說亦如是。 【唐】6.有說:a) 隨心轉法,法爾心若學彼亦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亦爾。 【唐】b) 壽唯非學非無學。 【唐】若隨心轉者,非學非無學心現在前時,壽可轉。學心無學心現在前時壽應斷。 【唐】7.有說:a) 隨心轉法,法爾心若見所斷,彼亦見所斷。修所斷不斷亦爾。 【唐】b) 壽唯修所斷, 【唐】若隨心轉者,則修所斷心現在前時,壽可轉。見斷等心現在前時壽應斷。 【唐】8.有說:a) 隨心轉法,法爾心有彼有,心無彼無。 【唐】b) 若壽隨心轉者, 【唐】有心時壽可轉,無心時壽應斷。`[則=即【三宮】*]`則住無想滅盡等至,及生無想心不行時,應名為死,無命根故。 【唐】欲令無如是過,是故壽不隨心轉。 【唐】問:分別論者所引經云何通。如說:壽煖識三和合,非不和合,乃至廣說 【唐】尊者世友說曰:「此約一所依一相續說。謂此三法於一所依一相續中皆具可得, 【唐】不說三法必互隨轉。若如所說作決定者,應不施設蘊界處異, 【唐】以彼經言:如是三法不可施設離別殊異故。 【唐】然a) 壽是行蘊法界法處攝;b) 煖是色蘊觸界觸處攝; 【唐】c) 識是識蘊七心界意處攝。 【唐】由此不應如文而取。 【唐】⊙又此三法若定和合,a) 無色界應有煖;b) 非情中應有壽識; 【唐】c) 無想定等應有識現行。若許便違聖教正理,是故不可隨文定取,應知此文,依容有義說和合等。」 ## 4.壽之隨相續轉一起便住 【發智】壽當言a) 隨相續轉,為b) 一起便住耶。 【唐】答:若欲界有情a) 不住無想滅盡等至,當言隨相續轉。 【唐】b) 若住無想滅盡等至,及`[色+(界)【三宮】]`色無色界有情,當言一起便住。 ^kecgmk ### 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謂譬喻者不許有「非時命終」,所以者何。如契經說,「壽終不可救。」由此故知無非時死。 【唐】為止彼意,顯有「非時命終」,故作斯論。 ### 2.云何名為隨相續轉 【唐】問:云何名為隨相續轉。 【唐】1.有說:災橫名為相續。謂生欲界,不住無想滅盡等至,壽隨災橫相續而轉,所以者何。 【唐】a) 若有於壽非恒作非恒轉非受作非受轉非時行非處行不修梵行食非宜食非量生者不熟熟者持之於宜匪宜不能觀察不服醫藥,不用醫言不避災危作諸凶戲,由此等故,壽便中夭。 【唐】b) 若有於壽恒作恒轉受作受轉時行處行修梵行食所宜食應量生者令熟熟者棄之於宜匪宜能審觀察服醫藥用醫言避災危遠凶戲,由此等故,壽不中夭。 【唐】2.有說:色身名為相續。謂生欲界,不住無想滅盡等至,壽隨色身相續而轉,所以者何。 【唐】a) 若身平和,壽則無夭; 【唐】b) 若身損壞,壽則中夭。 【唐】3.有說:他身名為相續。謂生欲界,不住無想滅盡等至,壽隨他身相續而轉,所以者何。 【唐】a) 若有他身於己壽命不為損害,壽便無夭; 【唐】b) 若為損害,壽便中夭。 ### 4.云何名為一起便住 【唐】問:云何名為一起便住。 【唐】答:隨因起已便相續住,不隨災橫自身他身違害而轉。謂生欲界現住無想滅盡等至,及生上界,壽皆不隨外緣而轉。 【唐】問:欲界不入二無心定,亦有壽量不隨緣轉,何故不說。 【唐】答: 【唐】1.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此中說決定者,謂a) 若住二無心定,壽行決定不隨緣轉。 【唐】b) 餘或隨緣,是故不說。 【唐】3.有說:欲界雖復更有不隨緣轉,然為顯示二定威力,故偏說之。 ### 6有情自體自害他害四句 【唐】如經說:「有情所得自體有四種: 【唐】一有所得自體,可為自害不為他害。 【唐】二有所得自體,可為他害不為自害。 【唐】三有所得自體,可為自害亦為他害。 【唐】四有所得自體,不為自害亦不他害。」 【唐】1.云何有情所得自體,可為自害不為他害。 【唐】謂有欲界戲忘諸天,時好嚴身,耽著嬉戲過時疲極,失念而死。 【唐】復有欲界意憤諸天,有時忿恚,角眼相視,久憤不勝,從彼殞歿。 【唐】復有一類或龍妙翅或鬼及人或復所餘,可為自害非他害者。 【唐】2.云何有情所得自體,可為他害不為自害。 【唐】謂處卵殼`[殼=㲉【宮】]`或胎藏中,諸根未滿諸根未熟。 【唐】復有一類或龍妙翅或鬼及人或復所餘,可為他害非自害者。 【唐】3.云何有情所得自體,可為自害亦為他害。 【唐】謂諸禽獸或龍妙翅或鬼及人或復所餘,可為自害亦他害者。 【唐】4.云何所得自體,不為自害亦不他害。 【唐】謂生色無色界,一切中有,一切地獄,住無想定.滅盡定.慈定.隨信行.隨法行,最後有菩薩,菩薩母菩薩處胎時.轉輪王.輪王母輪王處胎時,王仙佛使,佛所記者.如殑耆羅.殊底穡迦.長者子嗢怛羅.長者子達弭羅.長者子治奢.勝織師子.時縛迦鳩摩羅==\[耆婆童子]==等佛所記者,**住最後有補特伽羅.所作未辦**,北俱盧洲.劫初時人.哀羅伐拏龍王.善住龍王.琰摩王等,及餘一類俱不害者。[js05](俱舍論記疏05#^x00m5b) 【唐】是名四種所得自體。 ^zk0auy ### 6.1.‹非想非非想處有情,不為自害亦不他害› 【唐】世尊說:有所得自體,不為自害亦不他害。 【唐】(舍)時尊者舍利子,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何等有情所得自體,不為自害亦不他害耶。 【唐】(佛)佛告舍利子:非想非非想處有情,不為自害亦不他害。 【唐】問:因論生論,尊者舍利子,於此所問為了知不。 【唐】a) 若了知者,何故復問。 【唐】b) 若不了知,1) 云何得名到究竟聲聞。2) 云何世尊.不於非田非器.而雨法雨,令所說法空無果耶。 【唐】1.有說:「尊者了知。」 【唐】問:若爾,何故復問。 【唐】答:亦有知而故問,如毘柰耶說:爾時,世尊知而故問,為令所說得明了故。 【唐】又彼尊者雖自了知,為饒益他是以故問。謂於眾會有未了知,無無畏故,不能問佛。尊者舍利子成就無畏,為益彼故,雖知而問。 【唐】2.有說:「尊者亦不了知」 【唐】問:若爾,云何得名到究竟聲聞。 【唐】答:不說不知,說已則知,斯有何過。 【唐】問:云何不於非田非器而雨法雨,令所說法空無果耶。 【唐】答:尊者舍利子雖不了知,而於眾中有餘能知。 【唐】⊙如慈氏菩薩等,故非無果。若無漏慧,雖爾時舍利子勝;若`[此=世【三宮】]`此俗慧,則慈氏菩薩勝。故佛一時與慈氏菩薩論世俗諦,舍利子等諸大聲聞莫能解了。 ### 6.5. 【唐】問:下地自體亦有俱非自他所害,何故但說非想非非想處耶。 【唐】答: 【唐】1.答:舉後顯初,故作是說。世尊1) 有處舉後顯初,如此文等。2) 有處舉初顯後,如說: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 【唐】如是等,如舉後顯初舉終顯始舉出顯入舉究竟顯加行,應知亦爾。 【唐】2·有說:下地不定是以不說。謂 【唐】a) 下地有情所得自體,或無災橫,如住無想定等 【唐】或有災橫,如戲忘諸天等。 【唐】b) 非想非非想處,定無災橫,是故偏說。 【唐】3.有說:a) 四靜慮三無色中,亦有如欲界戲忘死等事。 【唐】b) 非想非非想處都無此事是故偏說。 【唐】4.有說:a) 下地有情皆有煩惱勢力增上,彼若現前`[*]`則便夭歿。 【唐】b) 非想非非想處無此煩惱,是故世尊但說彼地。 【唐】5.尊者法救作是釋言 此中1) 為自所害者,謂為自地對治道所害; 【唐】2) 為他所害者,謂為上地邊對治道所害。 ### ⊙初靜慮 【唐】1) 自體為自所害,謂自地聖道。 【唐】2) 為他所害,謂第二靜慮邊世俗道。 ### ⊙乃至無所有 【唐】1) 自體為自所害,謂自地聖道 【唐】2) 為他所害,謂非想非非想處邊世俗道。 ### ⊙非想非非想處 【唐】1) 自體非自所害,自地無聖道故。 【唐】2) 亦非他害,無上地邊世俗道故。 【唐】由此但說非想非非想處,所得自體非俱所害。 ## 5.二無心定時,壽之轉和壽之盡 ### 1.二無心定,壽當言轉 【發智】〔問〕住無想滅盡等至,壽當言轉為住耶。 【唐】答:當言轉。 ### 2.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令疑者得決定故。謂住無想滅盡等至,諸心心所一切不行,爾時心心所法不起不滅。勿謂此位所有壽行,如心心所亦不起滅,但凝然住。 【唐】(評)為除此疑,顯此位壽念念起滅,故作斯論。 ### 3.云何名轉 【唐】問:云何名轉。 【唐】答:剎那剎那起滅相續故名為轉,`[*]`則是遷流,非凝住義。 ### 5.人壽漸盡如小河水 【發智】如世尊說:「人壽漸盡,如小河水」,若諸有情壽起便住,云何知彼壽漸盡耶。 【唐】答:由世盡劫盡故。 ### 5.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令疑者得決定故。 【唐】1) 謂前文說:若住無想滅盡等至,及色無色界有情壽,當言一起便住。 【唐】2) 或謂:彼壽一起不滅。 【唐】(評)為除此疑,顯彼壽行離災橫,故說一起便住,而實剎那剎那有生有滅,令壽漸盡,故作斯論。==\[光法師云:二定不損壽命。]== ### 5.2. 【唐】問:五蘊皆漸盡,何獨說壽耶。 【唐】答: 【唐】1.答:世尊此中舉壽漸盡,顯五皆有漸盡之義。 【唐】2.有說:壽勝。佛於此中,舉勝顯劣故,但說壽盡。 【唐】3.有說:壽能任持五蘊`[任=住【宋宮】]`。若說壽盡,當知已說五蘊盡義。 【唐】4.有說:壽斷,眾同分亦斷;眾同分斷,五蘊亦斷,佛隨根本而說,故說壽盡。 【唐】5.有說:壽量有增有減有盛有衰,故佛偏說。 ### 5.3. 【唐】問:諸趣皆有壽漸盡義,何故但說人壽漸盡。 【唐】答: 【唐】1.答:佛於爾時為人說故。 【唐】2.有說:佛意以人為首,顯諸趣中壽皆漸盡。 【唐】3.有說:佛是人之同類故,所說法多隨順於人。 【唐】4.有說:a) 人壽有極增減,盛衰義故。 【唐】謂劫初時人壽無量,其後漸減至八萬歲,後更轉減乃至十歲,如是人壽漸盡義明了可知。 【唐】b) 餘趣不爾,故佛偏說。 ### 5.4. 【唐】問:`[諸=說【三宮】]`諸大河水亦有漸盡義,何故但說如小河耶。 【唐】答:A) 大河常流,不可知其漸盡; 【唐】不如諸小河水,1) 有時盈溢,如夏雨時;2) 有時乾枯,如至寒際。 【唐】B) 諸有情類,壽河亦然,1) 有時盈溢,如結生位;2) 有時都盡,如捨命時。 【唐】是故世尊以小河喻, 【唐】若諸有情壽起便住者 謂住二無心定,及上界有情。 【唐】世盡劫盡者 有說:1) 細無常名世盡, 2) 麁無常名劫盡。 【唐】有說:1) 剎那無常名世盡, 2) 一期無常名劫盡。 【唐】有說:1) 有情數物無常名世盡,2) 非有情數物無常名劫盡。 【唐】有說:1) 內法無常名世盡, 2) 外法無常名劫盡。 ## 6.入出無想定幾根滅起・何繫心心所滅起〖二定〗 【發智】入無想定幾根滅耶。乃至廣說。 ### 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1) 謂**譬喻者分別論師**執:無想定細心不滅。[js05](俱舍論記疏05#^4w7h0e) [zs13](正理11-15#^ejle5a) [s152](婆沙151-175#^xn3t4w) 【唐】彼作是說:若無想定都無有心,命根便斷應名為死,不名在定`[在=為【明】]`。 【唐】(評)為止彼意,顯無想定都無有心。 【唐】2) 有執:此定雖無有心,但離欲染`[*]`則能現起,以界同故。 【唐】(評)為遮彼意,顯無想定離遍淨染方能現前,要以第四靜慮為等無間緣故。 【唐】由此**尊者世友**作如是言:云何無想定。謂1) 已離遍淨染未離上染,2) 出離想作意為先,3) 心心所法滅,是名無想定。 【唐】由此因緣故作斯論。 ^0ozkli ### 2.入無想定,根及心心所之滅 【發智】1) 〔問〕入無想定幾根滅。 【唐】答:七。 謂意捨信等五根。 【發智】2) 〔問〕何繫心心所滅。答:色界繫。 【唐】⊙此依界類總相而說,然唯第四靜慮地繫。 ### 4.出無想定,根及心心所之現前 【發智】〔問〕出無想定,幾根現前。 【唐】答:七。 如前說。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現前。答:色界繫。 【唐】⊙此亦依界類總相而說,然唯第四靜慮地繫。 ### 6.證無想定決定無心 【唐】⊙由此所說證無想定決定無心,a) 以入定時但說諸根心心所法滅,而不說起。 【唐】b) 於出定時但說諸根心心所法起,而不說滅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一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二</b>☗s152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根蘊第六中等心納息第四之二 ## 7.無想定 ### 1.無想定的自性 【唐】問:無想定自性云何。 【唐】答:不相應行蘊為性,是彼攝故。 ### 2.無想定的界地分別 【唐】1) 界者:在色界。 【唐】2) 地者:在根本第四靜慮地。 ### 3.無想定,於第四靜慮以下無的理由 【唐】問:何故下地無此定耶。 【唐】答:1.非田非器,乃至廣說。 【唐】2.又無想定滅心心所故得,下地不順心心所滅。 【唐】問:何故第四靜慮順心心所滅,非下地耶。 【唐】答:諸欲入彼定者,先起欲界善心,次入初靜慮,次入第二靜慮,次入第三靜慮,後入第四靜慮,於第四靜慮上中下心,從上入中,從中入下,下品心斷入無想定。 【唐】⊙譬如女人`[續=績【三宮】]`績毛為縷,除去麁者緝績細者,乃至將盡以手絕之。 【唐】入無想定當知亦爾,從麁入細乃至都滅,故此唯在第四靜慮。 【唐】⊙又下諸地有歡慼受,行相麁動.難可除滅;第四靜慮唯有處中受,行相微細.易可斷滅,故下地中無無想定。 ^nordhva ### 5.無想定,於無色界無的理由 【唐】問:何故無色界無彼定耶。 【唐】答:唯有異生計習此定,以為能證無想涅槃。無色界中,無有無想異熟可計故,無想定於彼亦無。 【唐】又諸異生怖畏斷滅,彼界無色,若更滅心便為斷滅,是彼所怖,故彼界中無無想定。 ^arupyesunasti ### 7.無想定何處能起 【唐】問:此無想定何處能起。 【唐】1.有作是說:唯欲界起,欲界心猛,有說力故。 【唐】2.有餘師說:通欲界三靜慮起,由念曾修加行勢力亦能起故。 【唐】3.復有說者 第四靜慮亦能現起,除無想天。勿果與因極相逼故,彼歿定當生欲界故。 ^kva-utpadana ### 8.‹無想定唯異生起,非聖者› 【唐】問:此無想定誰所起耶。 【唐】答:a) 唯異生起,由作出離想故。 【唐】b) 聖於有法無出離想。 ### 10. 【唐】問:起此定後,有能入見道不。 【唐】1.有說:不能。由此定是異生定故。若起此定後能入見道,便有聖者成就此定,不應名異生定。 【唐】2.有說:「起此定後,亦能入見道。」 【唐】問:若爾,云何名異生定。 【唐】答:聖雖成就而不現行,彼依現行.名異生定。 【唐】是故尊者妙音說曰:得此定補特伽羅,有能入正性離生者。應言退失此定,於彼極厭不現行故。命終生於第四靜慮,於彼處所.有容受故。 【唐】3.評曰:應知前所說好。`[評曰應知前所說好=如是說者初說為善【三宮】]` ### 13.無想定,是加行得非離染得之分別 【唐】問:此無想定a)為加行得,b)為離染得。 【唐】答:a)是加行得,非離染得,離第三靜慮染時不得故。 【唐】b)若離染得者,聖離第三靜慮染時亦應得,然則不應名異生定。 ### 15. 【唐】問:此無想定,亦得過去修未來耶。 ᅟ 【唐】1.有說:「不然。唯有心定可有是事,非於無心有得修義。」 【唐】若作是說,定初剎那:唯成就現在; 【唐】定餘剎那:成就過去現在; 【唐】出此定已:但成就過去。 ᅟ 【唐】2.有說:「此定有未來修,以加行得法有未來修故,此定必由極作意力加行而得,云何無未來修耶。」 【唐】若作是說,定初剎那:成就未來現在; 【唐】定餘剎那:成就三世; 【唐】出此定已:成就過去未來。 【唐】問:若如有心有得修者,聖離第三靜慮染第九無間道時,如得第四靜慮并眷屬亦應得此定,是則不應名異生定。 【唐】答:前說此定唯加行得,a) 是故異生聖者離第三靜慮染時皆悉不得。 【唐】b) `[唯=有【三宮】]`唯諸異生離彼染已,以加行力`[力+(勤求)【三宮】]`方乃得之,是故無過。 ᅟ 【唐】3.如是說者,應如初說。[s164](01/婆沙151-175#^l4gqol) 【唐】以有心定可未來修;此定無心,無未來修義。由此過去亦無得理,如別解脫律儀,此亦如是。 ^mx0wgj ### 16.無想定有退轉不。 【唐】問:此無想定有退轉不。 【唐】1.答:此無退轉。云何知然。 【唐】曾聞<u>有苾芻得無想定</u>,出此定已諸根寂然,進止威儀語言衣著,受諸飲食皆悉詳審。 【唐】有阿羅漢先得願智,見已念言:「此善男子,必獲勝法,我當觀其所證邊際。」念已入定,以願智力見彼苾芻得無想定,便從定起而語之言:汝之所證極為非善,如何遇佛功德寶藏,捨而謬取外道所學糞壤定耶。汝今宜應疾疾棄捨。 【唐】苾芻聞已作意捨之,此定隨逐不能捨離,乃至休道還家亦不能捨,後命終已生無想天,故知此定不可退轉。 【唐】2.譬喻者說:此有退轉。以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無間業若遇勝緣亦有轉義。若無間業不可轉者,應無有能越第一有。 【唐】評曰:應知前所說好。`[應知前所說好=如是說者初說為善【三宮】]` ### 18.無想定於眾同分,為能牽引。為但圓滿。 【唐】問:此無想定於眾同分,為能牽引,為但圓滿。 【唐】答:但能圓滿不能牽引,以眾同分唯業所引,此非業故。 ### 21.無想定之順現順次順後順不定受分別 【唐】問:此無想定1) 為順現法受2) 為順次生受,3) 為順後次受,4) 為順不定受耶。 【唐】答:⊙ 唯順`[生法=次生【三宮】]`生法受,非順現法受等。 【唐】⊙ 1) 非順現法受者,以於餘處修此定已生無想天,方與果故。 【唐】2) 非順後次受者,此定猛利速與果故。 【唐】3) 非順不定受者,不可退轉故。 ### 23.無想定於何處受何異熟果 【唐】問:此於何處受何異熟果。 【唐】答:於無想天受五蘊異熟果。 ## 8.入出滅盡定幾根滅起・何繫心心所滅起 ### 1.入滅盡定幾根滅。 【發智】入滅盡定幾根滅,乃至廣說。 *【涼】{有滅盡定。* ^53z9xc ### 2.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涼】問曰: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 *【涼】答曰:為止併義者意故。* 【唐】A) **譬喻者分別論師**執:「滅盡定細心不滅[s151](婆沙151-175#^0ozkli)。[s152](婆沙151-175#^uvodd1)」彼說:無有有情而無色者,亦無有定而無`[無+(有)【三宮】]`心者。若定無心命根應斷,便名為死,非謂在定。[js05](俱舍論記疏05#^4w7h0e) [zs13](正理11-15#^ejle5a) *【涼】或有說者,滅定有心。彼作是說:無有無色眾生、無心之定。* *【涼】如**尊者佛陀提婆**作如是說:若滅定無心者,不應說有從彼定起者,是名為死,不名為定。* ==[s200](婆沙176-200#^xma2rx)== 【唐】(評)為止彼意,顯滅盡定都無有心。 【唐】B) 有執:此定雖無有心,但離色染即能現起,以界同故。 【唐】(評)⊙為止彼意,顯滅盡定要離無所有處染方得現前,非想非非想處心為等無間緣故。 *【涼】為止如是說者意故。亦現離無所有處欲,非想非非想處心次第起彼定現在前。* 【唐】⊙由此**尊者世友**說言:云何滅盡定。謂a ) 已離無所有處染,b) 止息想作意為先,c) 心心所法滅,是名滅盡定。 *【涼】是故**尊者和須蜜**作如是說:云何滅定。答曰:離無所有處欲,作休息想心,令心心數法滅。* 【唐】由此因緣故作斯論。 ^xn3t4w ### 3.入滅盡定,根及心心所之滅 【發智】〔問:〕入滅盡定幾根滅。 【唐】答:七。 謂意捨信等五根。 *【涼】以是事故,根`[犍=揵【三宮】]`犍度作如是說:入滅定時,為滅幾根。* *【涼】答曰:七,謂意根、捨根、信等五根。* 【唐】==\[入滅盡定]==何繫心心所滅。答:無色界繫。 【唐】此依界類總相而說,然唯非想非非想處繫。 *【涼】何繫心心數法滅。答曰:無色界繫。* *【涼】總而言之,是無色界繫。而是非想非非想處心心數法滅。* ### 5.出滅盡定,根及心心所之現前 【發智】〔問:〕出滅盡定幾根現前 【唐】答:或七或八。a) 有漏心七; 【唐】b) 無漏心八。 謂a) 若非想非非想處心出者 :七根現在前,如前說。 【唐】b) 若無所有處心出者:八根現在前,謂前七及已知具知根隨一。 *【涼】從滅定起時,幾根現在前。* *【涼】答曰:或七或八。有漏心七,無漏心八。若從彼定起心,是非想非非想處心起七根現在前,謂意根、捨根、信等五根。若是無所有處心,起八根現在前,上所說七、知根知已根。若一現在前。* ### 〔出滅盡定心〕 【唐】〔出滅盡定〕何繫心心所現前。答:a) 或無色界繫; 【唐】b) 或不繫 謂a) 若非想非非想處心出者:無色界繫。 【唐】b) 若無所有處心出者 :不繫。 *【涼】何繫心心數法現在前。答曰:有漏心是無色界繫,無漏心是不繫。若出定心是非想非非想處者,是無色界繫心心數法現在前。若出定心是無所有處者,起不繫心心數法現在前。* 【唐】⊙由此所說,證滅盡定決定無心。 【唐】以入定時但說諸根心心所法滅,而不說起, 【唐】於出定時但說諸根心心所法起,而不說滅故。 *【涼】以是事故,明滅定無心。所以者何。* *【涼】入定時說滅,出定時不說滅。出定時說現在前,不說滅。* *【涼】**以是事故,而作此論**。* ## 9.滅盡定之自性並其界地分別 ### 1.滅盡定的自性 【唐】問:滅盡定自性云何。 【唐】答:不相應行蘊為性,是彼攝故。 *【涼】問曰:滅定體性是何。答曰:是心不相應行陰。* ### 2.滅盡定的界地分別 【唐】1) 界者:在無色界。 【唐】2) 地者:在根本非想非非想處地。 ### 3.滅盡定下地無的理由 【唐】問:何故下地無此定耶。 【唐】答:1) 非田非器,乃至廣說 【唐】2) 又a) 滅盡定滅極細心心所故。 【唐】b) 得下地不順極細心心所滅。 *【涼】界者,在無色界。地者,在非想非非想處地,非下地。* *【涼】問曰:何故下地無滅定。* *【涼】答曰:非其田器,乃至廣說。* *【涼】復次,彼定無心心斷起現在前,非想非非想處隨順斷心。* 【唐】問:何故非想非非想處,順極細心心所滅,非下地耶。 【唐】答:諸欲入彼定者,先起欲界善心,次入初靜慮,次入第二靜慮,如是乃至入無所有處,次入非想非非想處,於非想非非想處上中下心,從上入中,從中入下,下品心斷,入滅盡定。所說譬喻如前應知,故此唯在非想非非想處。 【唐】3) 又a) 下諸地皆名有想,行相麁動難可止息。 【唐】b) 此地名非想非非想,行相微細易可止息故,下地中無滅盡定。 【唐】⊙有說:二定俱無心故,各於一界邊立,謂a) 無想定於有色界邊立。 【唐】b) 滅盡定於無色界邊立。 【唐】⊙有說:二定俱無心故,各於一地邊立,謂a) 無想定依有色地邊立。 【唐】b) 滅盡定依無色地邊立。 【唐】⊙有說:二定俱無心故,各於一聚邊立,謂a) 無想定於大種所造色聚邊立。 【唐】b) 滅盡定於心心所法聚邊立。 *【涼】問曰:云何非想非非想處隨順斷心。* *【涼】答曰:若欲入彼定者,欲界善心次第起初禪心現在前,乃至無所有處心次第起非想非非想處心現在前。非想非非想處心心數法有上中下,捨上心、起中心,捨中心、起下心,捨下心、在彼定,是故非想非非想處隨順斷心。猶如女人紡毳,隨轉隨`[續=績【三宮】]`續毳,若盡時更不轉續。彼亦如是。* *【涼】復次,二滅心定俱在二界邊,無想定在色界邊,滅定在無色界邊。* *【涼】復次,此二定俱在二地邊,無想定在第四禪地邊,滅定在非想非非想處地邊。* 【唐】⊙有說:一切地皆有二種過:1) 一過貪欲,2) 二過住處。 【唐】初靜慮地,過貪欲者,謂自地聖道;過住處者,謂第二靜慮。 【唐】乃至無所有處,過貪欲者,謂自地下地聖道;過住處者,謂非想非非想處。 【唐】非想非非想處,過貪欲者,謂下地聖道;過住處者,謂滅盡等至。 【唐】若下地有滅盡定者,則下諸地應有三種過,或二種過。 【唐】非想非非想處,唯有一種過,勿有如斯不平等過,故滅盡定非下地有。 【唐】⊙有說:此定由二因緣立為解脫,一背捨一切所緣,二邊際心斷。 【唐】若下地有滅盡定者,則非背捨一切所緣,於上所緣未棄背故。亦不可說邊際心斷,中間心斷非邊際故。 【唐】⊙有說:此定次第定中為後邊故,必從非想非非想處無間而入。 【唐】由此等緣於下諸地無,滅盡定唯有頂有。 *【涼】復次,無想定在四大造色邊,滅定在心心數法邊。* *【涼】復次,一切地盡有`[二=三【元】]`二種過:一過欲、二過住處。過初禪欲者,以自地無漏;過初禪住處者,以第二禪。乃至過無所有處欲者,以自地無漏亦以下地;過無所有處住處者,以非想非非想處。過非想非非想處欲者,以下地無漏;過非想非非想處住處者,以滅定。若當下地有滅定者,下地或有二種過、或有三種過,非想非非想處`[唯=惟【三宮】下同]`唯有一種過。欲令無如是過故,不說下地有滅定。* *【涼】復次,滅定以二事故立解脫:一以背捨一切緣`[法=故【宮】]`法、二以滅最後邊心。若下地有滅定者,不名背捨一切心。所以者何。不盡背捨一切心法故。亦非滅最後邊心。所以者何。滅中心故。* *【涼】復次,此定是次第定,非想非非想處心次第生此定。* *【涼】以如是事故,下地無滅定。`[卷第六十六終【三宮】]`* ## 10.滅盡定之經文並論文和其解釋 【唐】⊙如世尊說:何等名為滅盡等至。謂超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故,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 *【涼】`[卷第六十七使揵度十門品之十四首【宋元宮】=卷第六十七使犍度十門品第四之十四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第二十三]`云何滅定。* *【涼】答曰:佛經說: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 【唐】問:滅盡等至即非想非非想處繫,何故佛說「超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耶。 *【涼】問曰:滅定是非想非非想處法,何以言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 *【涼】答曰:雖是彼處法,以寂靜故言過,猶如村落阿練若處。* 【唐】答: 【唐】1) 雖即彼繫寂靜勝故,佛說超彼。 【唐】⊙譬如村邊阿練若處,雖即村界,亦以寂靜說離於村。 【唐】2) 又有二種非想非非想處:一有心,二無心。 【唐】a) 超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故者:依有心非想非非想處說。 【唐】b) 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者 :依無心非想非非想處說。 【唐】⊙如有心無心,相應不相應、有所依無所依、有行相無行相、有作意無作意、有所緣無所緣,應知亦爾。 *【涼】復次,非想非非想處有二種:一有心、二無心。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者,過於有心非想非非想處。滅受想解脫身作證得成就者,是說無心非想非非想處。* *【涼】如有心無心,相應不相應、有依無依、有行無行、有勢用無勢用、有緣無緣,當知亦如是。* *【涼】復次,非想非非想處有二種,謂染污、不染污。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者,過染污非想非非想處。滅受想解脫身作證得成`[就=就者是【三宮】]`就,說不染污非想非非想處。如染污不染污,見道斷修道斷當知亦如是。* *【涼】復次,非想非非想處有二種,謂本得、未曾得。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者,過本得非想非非想處。滅受想解脫身作證得成就者,是未曾得非想非非想處。如本得未曾得,共不共、離欲得方便得,當知亦如是。* *【涼】復次,此中說次第過諸地故,先次第過諸地欲,後過有心住非想非非想處。* 【唐】3又有二種非想非非想處:一染污,二不染污。 【唐】a) 超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故者:依染污者說。 【唐】b) 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者 :依不染污者說。 【唐】⊙如染污不染污;見所斷.修所斷亦爾。 【唐】4又有二種非想非非想處:一曾得,二未曾得。 【唐】a) 超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故者:依曾得者說。 【唐】b) 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者 :依未曾得者說。 【唐】⊙如曾得未曾得,共不共亦爾。 【唐】5又有二種非想非非想處:一離染得,二加行得。 【唐】a) 超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故者:依離染得者說。 【唐】b) 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者 :依加行得者說。 【唐】6又依地次第超過,而說 【唐】a) 超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者:依超過下地貪欲說。 【唐】b) 超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故,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者:依超過自地有心住處說。 【唐】問:諸無學者,可言超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彼於有頂具有貪欲及住處二種過故; 【唐】諸有學者,於彼唯有一種過,如何可言超過一切。 *【涼】問曰:無學人可爾。所以者何。無學人於非想非非想處有二種過,一離欲過、二住處過。學人於非想非非想處無二種過,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云何可爾。* 【唐】答:(1)一切有二種:一一切一切, 二少分一切。 【唐】此中學者依少分,說故無過。 【唐】(2) 有說:此中但依超過住處而說,謂諸學者,a) 雖於有頂修所斷貪欲未能超過一切,b) 而於有頂住處能一切超過。 【唐】(3) 有說:此中依暫時超過說,謂諸學者,暫時超過有心位一切,有頂出有心入無心故。 *【涼】答曰:一切有二種:有少分一切、有一切一切。此中說少分一切。* *【涼】復次,此中說住處過。學人雖無非想非非想處修道所斷欲過,而有住處過。* *【涼】復次,此說須臾過。彼須臾滅非想非非想處有心,次生非想非非想處無心,滅受想定身作證得成就者。* 【唐】問:滅盡定中滅一切心心所法,何故但言:「想受滅」,不說心等。 *【涼】問曰:入彼定時.餘心心數法盡滅,何故世尊但說滅受想耶。* 【唐】答:譬喻者說:此定有心,唯滅想受。[s152](婆沙151-175#^xn3t4w) *【涼】答曰:譬喻者說,彼定有心。彼作是說:入彼定時,唯此二法滅。* ^uvodd1 【唐】問:今不問彼,但問說無心者,何故爾耶。 *【涼】問曰:我不問彼。我問說此言無心者,何故爾耶。* 【唐】1.答:說想受滅,顯餘亦滅;非餘相應法,離想受起故。 【唐】2.有說:此中說最勝者,以諸心品想受最勝,以勝滅故餘亦隨滅。 *【涼】答曰:佛說受想滅,當知餘心心數法亦滅。* *【涼】復次,以此二法名義勝故。彼心聚中,誰為最勝。此二法最勝故佛說。* 【唐】3.有說:此中現門現略現趣入故。謂心聚中a) 有是根性b) 有非根性。 【唐】a) 若說受當知已說是根性者; 【唐】b) 若說想當知已說非根性者。 【唐】⊙如1) 根性非根性,2) 有明無明,3) 有現見無現見,4) 應觀察不應觀察,5) 妙非妙,6) 尊非尊,7) 勝非勝,應知亦爾。 *【涼】復次,此現初門現略現始入法故。心心數法有二種,或是根性、或非根性。若說受,當知已說根性;若說想,當知已說非根性者。如根性非根性,明非明、勝不勝、妙不妙,當知亦如是。* 【唐】4.有說:想受是諸瑜伽師極所厭患,a) 由受力故,令諸有情色界勞弊;b) 由想力故,令諸有情無色勞弊。是故世尊說想受滅。 *【涼】4復次,此二法,於二界中極為行者而作疲勞,受於色界、想於無色界,是故世尊說此二法。* 【唐】5.有說:想受二界中勝,a) 受於色界中勝;b) 想於無色界中勝。 *【涼】5復次,以此二法於二界中勝故。受於色界中勝,想於無色界中勝。* 【唐】6.有說:耽樂受故,執倒想故,令諸有情輪迴生死,受諸苦惱。 【唐】7.有說:想受各別立蘊.及立識住。 【唐】8.有說:想受能起愛見二種煩惱,a) 受力故起愛;b) 想力故起見。一切煩惱此二為首。 *【涼】8復次,以此二法能生二種惱,謂愛惱、見惱。受能生愛惱,想能生見惱。* 【唐】9.有說:想受<font color="red"><u>是</u></font>二諍根,a) 由受故耽著諸欲,令在家者起諸鬪諍;b) 由想故耽著諸見,令出家者起諸鬪諍。==\[s74受想二法為因.發起二諍根本]== 【唐】⊙如二諍根,二邊.二箭.二戲論.<u>二我所</u>.二雜染,應知亦爾。 *【涼】9復次,此二法<font color="red"><u>能起</u></font>二種鬪諍根本。受能起<u>貪著</u>🈬u"double"#欲愛🈮<u>繫縛</u>鬪諍根本,想能起🈬u"double"#見愛🈮<u>貪著繫縛</u>鬪諍根本。==\[zs3貪著欲耽嗜拘礙.及貪著見耽嗜拘礙]==* *【涼】如二鬪諍根本,二邊、二箭、二戲論、<u>二我</u>,當知亦如是。* *【涼】6復次,因樂受故生顛倒想,令諸眾生於生死中受大苦惱。* 【唐】10.有說:行者憎受想故入滅盡定。 【唐】由如是義,故佛唯說滅此二法。 *【涼】是故世尊說滅此二法。* 【唐】如《施設論》說: 【唐】a) 云何加行起滅等至。 *【涼】復次,行者憎惡此二法故起滅定。如《施設經》說:行者以何方便求滅定。* 【唐】謂初修業者,於一切行.不作加行.不欲思惟,諸我所有.未生想受當令不生,已生想受當令速滅。若於爾時,所有想受.未生不生.已生者滅,是名為滅。 *【涼】答曰:初行者欲令諸行更無所作、更無所思,令我受想不生、已生者滅、未生受想令不生、已生受想令滅,是滅。* 【唐】b) 云何此滅說名等至。 【唐】謂於滅法,無障無背.自在現見.自身所證,故名等至。 *【涼】於此滅法,無障礙.不問他.得自在.身作證,是名定。* 【唐】以是事故,<font color="red">世尊說</font>……滅唯一剎那.等至相續。 *【涼】以是事故,<font color="red">世尊說滅此二法</font>。* *【涼】問曰:滅之與定有何差別。<font color="red">答曰</font>:滅是一剎那,定是久相續。* ### ‹等至› 【唐】問:令心平等說名等至,此中無心云何名等至。 【唐】答:等至有二:一令心平等,二令大種平等。 【唐】無想滅盡定,a ) 雖斷平等心令不相續,b) 而引平等大種令現在前,故名等至。 *【涼】問曰:心不動故名定。此中心斷無心,云何名定。* *【涼】答曰:不動有二種:一、心不動;二、四大不動。* *【涼】此中雖斷心不動,而四大不動相續生,以四大不動故名定。* ^h7wiuj ## 11.滅盡定和無想定之分別 ### 1唯滅盡定立為解脫 【唐】問:何故二無心定中,唯滅盡定立為解脫,非無想定。 *【涼】問曰:二無心定,何故滅定立解脫,無想定不立耶。* 【唐】1.脇尊者言 佛於諸法體相作用了達究竟,餘不能知。若法有解脫相者,便即立之,無者不立。 *【涼】尊者波奢說曰:佛決定知法相,亦知勢用,餘人不知。若法有解脫相者立解脫,無解脫相者不立。* ==§2.復次== 【唐】 a) 滅盡定唯內法有,故立解脫。 【唐】b) 無想定唯外法有,故不立解脫。 【唐】如內法外法,聖者異生亦爾。 *【涼】復次,若定是內道法立解脫,若定是外道法不立解脫。如內道外道,聖人凡夫、背煩惱起煩惱、背熾然起熾然,說亦如是。* *【涼】復次,捨我見起無我見身中可得者立解脫,若起我見捨無我見身中可得者不立。* *【涼】復次,若捨身見起空現在前身中可得者立解脫,若不起空現在前起身見者不立。* ==§3.復次== 【唐】 a) 滅盡定唯背雜染,向清淨者相續中可得,故立解脫。 【唐】b) 無想定唯背清淨,向雜染者相續中可得,故不立解脫。 【唐】如1) 背雜染向雜染,2) 背生死向生死,3) 背流轉向流轉,當知亦爾。 ==§4.復次== 【唐】 a) 滅盡定唯背我見,向無我見者相續中可得,故立解脫。 【唐】b) 無想定唯背無我見,向我見者相續中可得,故不立解脫。 ==§5.復次== 【唐】 a) 滅盡定唯背薩迦耶見,向空觀者相續中可得,故立解脫。 【唐】b) 無想定唯背空觀,向薩迦耶見者相續中可得,故不立解脫。 ==§6.復次== 【唐】 a) 前說滅盡定由二因緣立為解脫:一背一切所緣,二邊際心斷。 【唐】b) 無想定二事俱無,是故不立。 ==§7.復次== 【唐】 a) 滅盡定,唯障諸界諸趣諸生者相續中可得,故立解脫。。 【唐】b) 無想定,唯不障諸界諸趣諸生者相續中可得,故不立解脫 ==§8.復次== 【唐】 棄背諸有名為解脫,a) 滅盡定,棄背諸界諸趣諸生,生死轉流覺。 【唐】b) 無想定不爾。 【唐】由此等緣,二無心定中,唯滅盡定立為解脫,非無想定。 *【涼】復次,先作是說,以二事故滅定立解脫,一捨一切緣法、二滅最後邊心。無想定無此二事故,不立解脫。* *【涼】復次,若更不生諸界諸生諸趣身中可得者立解脫,若更生諸界諸生諸趣身中可得者不立。* *【涼】復次,背棄義是解脫義。得滅定者,背捨諸界諸生諸趣增長生死法;無想定不爾。* *【涼】以如是事故,二無心定,滅定立解脫,無想定不立。* ### 3.無想定滅盡定之差別 【唐】問:無想定滅盡定有何差別。 *【涼】問曰:滅定、無想定有何差別。* 【唐】答: 【唐】名即差別。名無想定名滅盡定。 【唐】1)復次,界亦差別,a) `[(謂)+無【三宮】]`無想定色界繫; 【唐】b) 滅盡定無色界繫。 【唐】2)復次,地亦差別,a) 無想定在第四靜慮; 【唐】b) 滅盡定在非想非非想處。 【唐】3)復次,相續亦有差別,a) 無想定在異生相續; 【唐】b) 滅盡定在聖者相續。 【唐】4)復次,a) 入無想定時,作出離想; 【唐】b) 入滅盡定時,作止息想。 【唐】5)復次,a) 入無想定時,唯厭於想; 【唐】b) 入滅盡定時,通厭想受。 【唐】6)復次,a) 入無想定時,唯欲滅想; 【唐】b) 入滅盡定,欲滅受想。 【唐】7)復次,a) 入無想定時,滅色界繫心心所法; 【唐】b) 入滅盡定時,滅無色界繫心心所法。 【唐】8)復次,a) 入無想定時,滅第四靜慮心心所法; 【唐】b) 入滅盡定時,滅非想非非想處心心所法。 【唐】9)復次,a) 無想定招色界異熟; 【唐】b) 滅盡定招無色界異熟。 【唐】10)復次,a) 無想定招第四靜慮異熟; 【唐】b) 滅盡定招非想非非想處異熟。 【唐】11)復次,a) 無想定唯順生受異熟; 【唐】b) 滅盡定順生`[後=後次【宋宮】,復次【元明】]`後不定受異熟。 【唐】故有差別。 *【涼】答曰:名即差別,是名滅定、是名無想定。* *【涼】復次,界亦差別,無想定色界繫,滅定無色界繫。* *【涼】復次,地亦差別,無想定在第四禪地,滅定在非想非非想地。* *【涼】復次,身亦差別,無想定在凡夫身,滅定在聖人身。* *【涼】復次,凡夫人入無想定作離想,聖人入滅定作休息想。* *【涼】復次,凡夫人厭患想入無想定,聖人厭患受想入滅定。* *【涼】復次,凡夫人入無想定欲滅於想,聖人入滅定欲滅受想。* *【涼】復次,凡夫人入無想定滅色界繫心心數法,聖人入滅定滅無色界繫心心數法。* *【涼】復次,凡夫人入無想定滅第四禪地心心數法,聖人入滅定滅非想非非想地心心數法。* *【涼】復次,凡夫人入無想定得色界報,聖人入滅定得無色界報。* 【唐】2.世友 尊者世友作是問言:「無想定滅盡定何差別。 【唐】答:一名無想定,一名滅盡定,故有差別。 【唐】⊙又界地相續想厭欲樂所滅異熟,皆有差別,廣說如上。 【唐】⊙又a) 異生入無想定感無想處果; 【唐】b) 聖者入滅盡定感有頂處果。 【唐】⊙又a) 無想定令諸異生受色界異熟果; 【唐】b) 滅盡定1) 令諸學者受無色界異熟果; 【唐】2) 令無學者受無色界等流果。 【唐】是謂無想定滅盡定差別。 *【涼】尊者和須蜜說曰:無想定、滅定有何差別。* *【涼】答曰:一是無想定,二是滅定。* *【涼】復次,界亦差別,無想定是色界繫,滅定是無色界繫。餘廣說如上。* *【涼】復次,凡夫人入無想定得無想果,聖人入滅定得非想非非想處果。* *【涼】復次,凡夫人入無想定得色界繫報,學人入滅定得無色界繫報,無學人入滅定得餘依。* *【涼】無想定、滅定,是謂差別。* ## 12.身作證·具足住 ### 1唯說二種名身作證 【唐】問:八解脫中,世尊何故唯說第三第八解脫,名「身作證」非餘耶。[zs80](正理76-80#^veb3c3) [zs65](正理61-65#^fl2miq) [s54](婆沙051-060#1.5.身證補特伽羅) 【唐】如契經言:淨解脫身作證,想受滅解脫身作證。 *【涼】問曰:何故佛經說八解脫,二解脫說身作證耶。* 【唐】答:有餘契經於八解脫,世尊皆說名身作證。 【唐】如《大因緣經》中,佛於八解脫.一一皆說身作證具足住故。==\[[MA](中含65-151#八解脫-俱解脫).[97](agamdm#^ma097) ([AN4.87](Tipitaka23#^AN4z87) kāyena phusitvā viharati ) [MA](中含152-222#195).[195](agamdm#^ma195) 八解脫身觸成就遊 [AN8.72](Tipitaka23#^AN8z72)]== *【涼】答曰:八解脫盡應說身作證。如《大因緣經》說:「八解脫身作證得成就。」* ==\[身\(觸/(作)證)\(具足住/成就遊/自遊(戲/化/樂)) 餘例:js13入無量心定,js28正理.於離生喜,s61s102不動心解脫,s152於涅槃([AA](增壹1-30#15.1).[15.1](agamaa#^aa15z1) …),[SA](雜含1-641#42).[42](agamas#^sa0042) [SA](雜含1-641#154).[154](agamas#^sa0154) [SA](雜含1-641#264).[264](agamas#^sa0264) [SA](雜含642-1362#684).[684](agamas#^sa0684) [AA](增壹1-30#28.6).[28.6](agamaa#^aa28z6)([28.7](agamaa#^aa28z7) [32.1](agamaa#^aa32z1) [49.8](agamaa#^aa49z8)… )現(見)法自知…,[SA](雜含1-641#35).[35](agamas#^sa0035) 斷此色,[SA](雜含1-641#347).[347](agamas#^sa0347)\([MN70](Tipitaka21#^MN70) [AN8.72](Tipitaka23#^AN8z72) [AN10.9](Tipitaka23#^AN10z9))寂靜解脫起(超)色無色([MA](中含65-151#105).[105](agamdm#^ma105) [MA](中含65-151#81).[81](agamdm#^ma081) [MA](中含65-151#147).[147](agamdm#^ma147) 如其像定),[SA](雜含1-641#492).[492](agamas#^sa0492)無量三昧,[SA](雜含1-641#502).[502](agamas#^sa0502)無相心正受,[SA](雜含1-641#559).[559](agamas#^sa0559)無想心三昧]== ==\[[MA](中含152-222#195).[195](agamdm#^ma195) (身諦作證)MN70此諦我未曾身作證 [AN9.43](Tipitaka23#^AN9z43) 九定 [SN48.53](Tipitaka22#^SN48z53) 五根(趣、最勝、果、究竟) [AA](增壹1-30#^4fpqi3).[21.9](agamaa#^aa21z9) [b](增壹1-30#^f9rt6x) [c](增壹1-30#^11e1er) ]== 【唐】問:雖少經中於八解脫說身作證, 【唐】於多經中唯說二種名身作證,何故爾耶。 *【涼】問曰:何故一經說八解脫身作證,多經說二解脫身作證耶。* 【唐】答: *【涼】答曰:* 【唐】1.此二解脫,八解脫中名義最勝,是故偏說。 【唐】2.有說:此二解脫,俱用加行功力所證故。 *【涼】2此二解脫,多有所作、多用功而得故。* *【涼】1復次,以名義勝故。八解脫中何者最勝。此二解脫。* 【唐】3.有說:此二各居一界邊,謂a) 淨解脫居色界邊;b) 想受滅解脫居無色界邊。 *【涼】3復次,此二解脫俱在界邊,淨解脫在色界邊,滅受想解脫在無色界邊。* 【唐】4.有說:此二解脫各居一地邊,謂a) 淨解脫在第四靜慮邊;b) 想受滅解脫在非想非非想處邊。 *【涼】4復次,此二解脫俱在地邊,淨解脫在第四禪地邊,滅受想解脫在非想非非想地邊。* 【唐】5.有說:a) 淨解脫於大種所造色聚邊際而立;b) 想受滅解脫於心心所法聚邊際而立。 *【涼】5復次,淨解脫盡四大造色而立,滅受想解脫盡心心數法而立故。* 【唐】6.有說:a) 淨解脫雖取色淨相,而不起煩惱,以殊勝故,世尊安立身作證名; 【唐】b) 想受滅解脫,以無心故,在身非心;身力所起,非心力起,是故世尊說為身證。 *【涼】6復次,淨解脫取色淨相而不生煩惱,是故佛說身作證得成就;滅受想解脫無心,在身不在心,以身力起現在前,不以心力,是故佛說身作證得成就。* 【唐】7.有說:於契經中說八解脫身作證者,皆以此二解脫故,得名身證。 *【涼】7復次,經說八解脫身作證者,皆以此`[二=一【宮】]`二解脫故。* 【唐】由此等義,故唯二種說身作證。 ### 4.五處說「具足住」 【唐】具足住者,有多處說「具足住」聲:謂1) 或有處於色蘊少分說具足住,2) 或有於善五蘊說具足住,3) 或有於善四蘊說具足住,4) 或有於不相應行蘊一分說具足住,5) 或有於寂滅涅槃說具足住。 *【涼】得成就者,得成就有多處說,或說色陰少分是得成就,或說善五陰、或說善四陰、或說心不相應行陰少分、或說滅盡涅槃。說色陰少分得成就者,如偈說:* *【涼】ᅟ汝於勝慧法ᅟ得成就於戒ᅟ一切皆賢善ᅟ廣有諸珍寶ᅟ* *【涼】善五陰者,如說:得成就初禪,乃至第四禪。善四陰者,如說:得成就空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心不相應行陰少分者,如此中說。滅受想解脫滅盡涅槃者,如說:得成就滅盡涅槃。* 【唐】1) 於色蘊一分說具足住者 如伽他說:「於妙慧聖教,具足住尸羅,一切 【唐】皆賢善,多功德寶藏。」 【唐】2) 於善五蘊說具足住者 如說: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具足住。 【唐】3) 於善四蘊說具足住者 如說: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 【唐】4) 於不相應行蘊一分說具足住者 如此八解脫中說:想受滅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唐】5) 於寂滅涅槃說具足住者 如說:於涅槃身作證具足住。 ## 13.滅盡定之種類·體·相等 ### 1.滅盡定的種類 【唐】問:滅盡定有幾種類。 *【涼】問曰:滅定有幾種。* 【唐】1.有說:有四,謂,1) 具縛者所起;2) 離上三品者所起;3) 離中三品者所起;4) 離下三品者所起。種類各別故。 【唐】2.復有說四,謂:a) 離六七八九品染者所起,各以為一。b) 彼說具縛者,乃至離五品染者,皆未能起此定故。 【唐】3.有說:此定有九種,謂a) 離上上品者所起,乃至離下下品者所起。b) 唯具縛者不能起故。 【唐】4.有說:「此定有十種,謂具縛者所起,乃至離下下品者所起。」 【唐】問:若具縛者能起此定,諸異生類何不能起。 【唐】答:縛有二種:一見所斷,二修所斷。於有頂中,若缺見所斷縛,具修所斷縛者,能起此定;具二縛者則不能起。 【唐】5.==\[評]==如是說者 「此滅盡定有十一種,謂具縛者所起,離上上品者所起,乃至離下下品者所起,時解脫阿羅漢練根得不動者所起。」 *【涼】答曰:或有說者,有四種:一、具縛人所起滅定;二、斷上三種結;三、斷中三種結;四、斷下三種結。* *【涼】復有說者,此定有四種:非具縛起者,是斷六種、七種、八種、九種結起者。* *【涼】復有說者,此定有九種。斷上上結起者,乃至斷下下結起者。* *【涼】復有說者,此定有十種。具縛起者、斷上上結起者,乃至斷下下結起者。* *【涼】問曰:若具縛人能起滅定者,凡夫人亦能起。* *【涼】答曰:具縛人有二種:一`[見=修【宋元】]`見道所斷具縛、二修道所斷具縛。若無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具縛、有修道所斷具縛者,能起滅定;若有二具縛者,則不能起。* *【涼】評曰:應作是說:滅定有十一種,具縛人起滅定者、斷上上結起者,乃至斷下下結起者、時解脫轉根作不動起者。* *【涼】問曰:若具縛者所起滅定,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者所起滅定,即是具縛者所起滅定耶。* *【涼】答曰:或有說者,即是。* 【唐】問:此十一種體有異耶。 【唐】A) 有說:不異。 【唐】問:若爾何故說十一。 【唐】答:由位別故,非體有異。 【唐】B) 有說:此十一種其體各異,隨位所起種類別故。 【唐】問:若爾,具縛者所起,乃至時解脫阿羅漢練根得不動者所起,差別云何。 【唐】答:a) 有具縛時,起滅盡定,即彼進斷一品染時,復起滅盡定, 【唐】彼於爾時先所起者: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前。 【唐】今所起者:得亦在身,成就亦現前。 【唐】b) 即彼乃至從時解脫練根得不動, 【唐】1) 彼於爾時前諸位中所起滅定: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前, 【唐】2) 今不動位所起滅定:得亦在身,成就亦現前。 【唐】由此應知體類各別。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有十一種。* *【涼】答曰:以十一時起故,有十一種。* *【涼】復有說者,具縛者所起異,乃至不動法所起異。* *【涼】問曰:若然者,具縛者所起,乃至不動者所起,有何差別。* *【涼】答曰:具縛者所起,後斷一種結所起者,於前具縛者所起,得不在身中成就、不現前行。斷一種結所起者,得在身中成就、現在前行。乃至不動法所起,於時解脫所起,得不在身中成就、不現前行。不動法所起,得在身中成就、現在前行。* ### 2. 【唐】問:此定有上中下品類別不。 【唐】a) 若有者,《施設論》說云何通。如彼說:滅無差別。 【唐】b) 若無者,佛獨覺聲聞所起無勝劣耶。 *【涼】問曰:此定為有上中下不耶。若有上中下者,《施設經》說云何通。如說:滅法無有差別。若無上中下者,佛所有定即是聲聞辟支佛定也。* 【唐】1.有說:「此定無上中下。」 【唐】問:a) 《施設論》說:「滅無差別」,雖已善通, 【唐】b) 而佛獨覺聲聞所起無勝劣耶。 【唐】答:a) 體無勝劣,皆以心心所滅為其性故。 【唐】b) 但由加行說有差別,謂1) 佛起此定不由加行。2) 獨覺下加行。3) 聲聞或中或上。。 【唐】==\[評]==如是說者,此滅盡定有上中下品類差別。 *【涼】答曰:應作是說:此定無上中下。* *【涼】問曰:若然者,《施設經》說善通。滅法無差別故,佛所有定即是辟支佛聲聞定也。* *【涼】答曰:如佛心斷入此定,辟支佛聲聞心斷入此定,等無差別,而方便有差別。佛不以方便起此定現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聲聞或以中或以上方便。* *【涼】評曰:應作是說:此定有上中下。* 【唐】問:a) 三乘所起有勝有劣,雖已善通, 【唐】b) 《施設論》說:「滅無差別」,當云何通。 *【涼】問曰:若然者,佛定異、辟支佛聲聞定異,此說善通。《施設經》說云何通。如說:滅法無有差別。* 【唐】答:a) 依能斷滅心心所法無差別義說無差別, *【涼】答曰:以住心故,《施設經》說滅法無有差別。* 【唐】b) 而滅盡定是有為故,如餘有為有上中下,由隨根性階分異故,謂: 【唐】1) 佛所得是 :上。 【唐】2) 獨覺所得是:中。 【唐】3) 聲聞所得是:下。聲聞乘中有多差別,且: 【唐】(a)有學位,具縛所起為下下,乃至斷八品所起為上上。 【唐】(b)無學位中,退法種性所起為下下,乃至`[學=始【三宮】]`學得不動種性所起為上下,餘本得不動種性所起為上中,波羅蜜多聲聞所起為上上。 【唐】一一種性中根品差別,所起各有上中下品類差別,是故滅定有多品類。`[性=姓【宮】*]` *【涼】定是有為故,應有上中下。所以者何。一切有為法有上中下相。* ^1c36ko ### 3.幾物為體 【唐】問:此滅盡定幾物為體。 *【涼】問曰:此定體為有幾耶。* 【唐】1.有說:「此定一物為體,若滅現前,即名無心故。」 *【涼】答曰:或有說者,體有一,若滅現在前則無心。* 【唐】問:云何一滅剎那現前即名無心。 【唐】答:如.一受剎那現前即名有受,一想剎那現前即名有想,一識剎那現前即名有識, 【唐】如是一滅剎那現前即名無心,斯有何過。 【唐】2.有說:此定十一物為體,以十大地法及心滅故。 【唐】3.有說:此定二十一物為體,以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及心滅故。 【唐】4.==\[評]==如是說者,隨滅爾所心心所法==\[更有欣厭心所]==,即有爾所物現前,為此定體。 *【涼】問曰:若滅剎那現在前,即彼剎那名無心耶。* *【涼】答曰:如是。若滅剎那現在前,即彼剎那名無心。如一受剎那,即彼剎那名為有受。一想剎那,即彼剎那名為有想。一識剎那,即彼剎那名為有識。彼亦如是,若一剎那滅,即彼剎那名無心。* *【涼】復有說者,此定體有十一。所以者何。彼滅十大地及心故。* *【涼】復有說者,體有二十一種。所以者何。彼滅十大地、十善大地及心。* *【涼】評曰:應作是說:隨滅幾種心數法,彼定體亦有爾許種。* ### 4. 【唐】問:此滅盡定自體既爾,其相云何。 【唐】答:自體即相,相即自體,以一切法不可離體別說其相故。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言:此滅盡定,解脫為相。故作是說:住此定者,心心所法解脫勝解脫.極勝解脫,離繫勝離繫.極勝離繫。 *【涼】此是定體,定相云何。* *【涼】答曰:體即是相、相即是體,諸法不可離體別說相。尊者和須蜜說曰:心法解脫是其相。* 【唐】問:此定不能斷諸煩惱,如何可說住此定者,心心所法解脫等言。 【唐】答: 住此定者,心心所法暫時解脫.乃至暫時極勝離繫,故說此言。非謂此能斷諸煩惱。 *【涼】問曰:此定不能斷結,何故說名心法解脫。* *【涼】答曰:此說須臾斷有緣法令不行名解脫,而此定不能斷結。* ## 14.想·微細·微微 【唐】有如是說:若法想微細為因,微微為等無間不與彼俱,非不成就,是謂解脫。 【唐】問:此說何法。 *【涼】復有說者,若法想微細,為其作因,微微作次第,不與此法俱而成就是解脫。* 【唐】1.有說:此說滅盡定。 【唐】 ▲若作是說.「此說滅定」者, 【唐】彼說:此定想微細為其因,謂一因即同類因。微微亦與作因,謂一因即同類因,亦與作等無間緣。 【唐】▲若作是說:此說滅盡定者, 【唐】⊙彼應說:若法想微細為因,微微為等無間。 【唐】⊙不應說:「不與彼俱。」以彼滅定正現前故。 【唐】⊙應說:「非不成就。」以住定時彼成就定故。 【唐】2.有說:此說出定心。 【唐】 ▲若作是說.此說出定心者, 【唐】彼說:此出定心,想微細為其因,謂一因,即同類因。微微亦與作因,謂一因即同類因,亦與作等無間緣。 【唐】▲若作是說:此說出定心者, 【唐】⊙彼應說:若法想微細為因,微微為等無間。 【唐】⊙應說:「不與彼俱。」以住定時,彼出定心不現前故。 【唐】⊙應說:「非不成就。」以住定時,彼成就出定心故。由此證知,彼先得出定心。 【唐】3.有說:此說入定心。 【唐】 ▲若作是說.此說入定心者, 【唐】彼說:此入定心想為其因,謂一因即同類因。微細亦與作因,謂一因即同類因,亦與作等無間緣。 【唐】▲若作是說:此說入定心者, 【唐】⊙彼應說:若法想為其因,微細為等無間。 【唐】⊙應說:「不與彼俱。」以住定時,彼入定心不現前故。 【唐】⊙應說:「非不成就。」以住定時,彼成就入定心故。 *【涼】問曰:此為說何義。* *【涼】答曰:或有說者,此中說定。若作是說,此中說定者想微細,為其作一因,謂相似因。與微微作一因,謂相似因微細,亦作次第緣。若作是說,此中說`[定=定者【三宮】]`定,若法想微細為其作因、微微為其作次第者,不應說不俱。所以者何。彼人起定現在前故。應說成就。所以者何。彼人成就定故。* *【涼】復有說者,此中說出定心。若作是說,此中說出定心者,想微細為其作一因謂相似因,微細亦作次第緣。若作是說,此中說出定心者,若法想微細為其作因,微微作次第,應說不俱。所以者何。入定時不起出定心現在前故。應說成就。所以者何。彼人成就出定心故。以是事故,知彼人本得出定心。* *【涼】復有說者,此中說入定心。若作是說,此中說入定心者,想與定作一因謂相似因,微細與定作一因謂相似因亦作次第緣。若作是說,此中說入定心者,應作是說,想微細與定作因,定與微細作次第,應說不俱。所以者何。在定時不起入定心現在前。應說成就。所以者何。在定時成就入定心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二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三</b>☗s153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根蘊第六中等心納息第四之三 ### 1.何者是想微細微微心 【唐】問:此中,1) 何者是想,2) 何者是微細,3) 何者是微微`[微+(答)【三宮】]`。 *【涼】問曰:此中何者是想。何者是微細。何者是微微。* *【涼】答曰:* 【唐】1.有說:1)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是想。2) 無所有處是微細。3) 非想非非想處是微微。 *【涼】或有說者,空處、識處是想,無所有處是微細,非想非非想處是微微。* 【唐】2.有說:1)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是想。2) 非想非非想處是微細。3) 若心心所法為等無間緣,入滅盡定是微微。 *【涼】復有說者,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是想,非想非非想處是微細,若心心數次第入定者是微微。* 【唐】3.有說:非想非非想處亦是想,亦是微細,亦是微微。 【唐】所以者何。非想非非想處有上中下,1) 上者是想。2) 中者是微細。3) 下者是微微。 *【涼】復有說者,非想非非想處亦是想亦是微細亦是微微。所以者何。非想非非想處有上中下,上者是想、中者是微細、下者是微微。* ^0jfu6t ### 1.1.有頂想微細微微心 【唐】問:若俱一地有何差別。 【唐】答: 【唐】1.有說:名則`[則=即【三宮】*]`差別:謂1) 此名為想,2) 此名微細,3) 此名微微。 【唐】2.有說:品亦差別:謂1) 上者名想2) 中者是微細3) 下者是微微。 【唐】3.有說:1) 想微細現在前時能修未來聖道。2) 微微現在前時不修。 【唐】4.有說: 【唐】1) 想微細現在前時,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四。 【唐】2) 微微現在前時,<u>法念住現在修</u>,未來三,除身念住。 【唐】5.有說:1) 想微細有曾得,有未曾得。2) 微微唯未曾得。 *【涼】問曰:想、微細、微微,有何差別。* *【涼】答曰:或有說者,名即差別,是名為想、是名微細、是名微微。* *【涼】復次,上者是想、中者是微細、下者是微微。* *【涼】復次,想、微細,能令未來無漏道修;微微不修。* *【涼】復次,想、微細現在前時,三念處若一念處現在前,未來四念處修;微微現在前時,法念處現在前,未來修三念處,除身念處。* *【涼】復次,想、微細,或曾得或不曾得;微微是曾得。* 【唐】問:此中因論生論,何故a) 入滅定心,通曾得未曾得, 【唐】b) 出滅定心,唯曾得耶。 【唐】答:Ⅰ)a) 入定心多加行用功力,極作意起故,通曾得未曾得。 【唐】b) 出定心與上相違,故唯曾得。 【唐】Ⅱ) 有說:a「入定心能策勵增益發起於定故,通曾得未曾得。 【唐】b) 出定心與此相違,故唯曾得。」 【唐】Ⅲ)有說:a)「入定心唯有漏故通曾得未曾得。 【唐】b) 出定心通有漏無漏故唯曾得。」 *【涼】問曰:此中因論生論。何故入定心或曾得或不曾得,出定心唯曾得。* *【涼】答曰:入定心難得,多有所作多用功乃得。出定心易得,不多有所作不多用功而得,是故唯是曾得。* *【涼】復次,入定心能增益定,令定相續;出定心不增益定,令定衰退不相續。* *【涼】復次,入定心是有漏,或是曾得或未曾得;出定心是有漏無漏故,唯是曾得。* 【唐】問:此中因論生論,a) 何故入定心唯有漏。 【唐】b) 出定心通有漏無漏。 【唐】答:a) 入定心隨順心斷故唯有漏。由此心不堅不強,無勢力久住,不令餘心無間而起。如朽敗種,故於心斷,極為隨順。 【唐】b) 出定心與此相違,故通有漏無漏。 【唐】有說:入定心以定為寂靜,非無漏道以有為寂靜,故唯有漏。 【唐】有說:以此定是次第定,從非想非非想地心無間而起,聖道極至無所有處故,入定心唯是有漏。 *【涼】此中因論生論。何故入定心有漏,出定心有漏無漏耶。* *【涼】答曰:隨順斷心故。入定心不堅牢羸劣,如腐種子不能生相續法。隨順斷心出定心,堅牢不羸劣,不如腐種子能生相續法,不隨順斷心。* *【涼】復次,入定心以定為寂滅,無漏心不計有法是寂滅。* *【涼】復次,此是次第定,非想非非想處心次第起此定,最後無漏在無所有處。* ## 16.入出滅盡定心之所緣和其滅·起心心所,及滅盡定之過去得未來修 ### 1. 【唐】問:入滅定心為何所緣,出滅定心為何所緣。 【唐】答:<u>入定心緣定</u>,出心亦爾。 *【涼】問曰:入定心為何所緣。出定心為何所緣。* *【涼】答曰:入定心緣定,出定心亦緣定。* 【唐】問:若入定心緣定,出心亦爾者,云何不a) 入時則出`[則=即【三宮】*]`,b) 出時則入耶。`[*]` 【唐】答:1) 入定時期心欲入; 【唐】出定時期心欲出,由期心故,無有錯亂。 【唐】2) 又入定心緣未來定; 【唐】出定心緣過去定,由所緣故,亦無錯亂。 *【涼】問曰:若入定心緣定、`[出=出定【三宮】]`出心亦緣定者,何不入定時出定、出定時入定耶。* *【涼】答曰:入定時期心欲入,出定時期心欲出。* *【涼】復次,入定心緣未來定,出定心緣過去定。* ### 1.1. 【唐】問:若入定心緣未來定者,為緣幾許未來定耶。 【唐】1.有說:但緣初剎那定。 【唐】2.有說:通緣應相續起者。 【唐】3.評曰:`[應+(作是)【三宮】*]`應說:此入定心,緣未來定。 【唐】而不可說緣何剎那,不緣何剎那。以未來定有多剎那,未有 【唐】先後,雜亂住故。 *【涼】問曰:入定心緣未來定時,為何所緣。* *【涼】答曰:或有說者,緣初剎那。* *【涼】復有說者,緣隨起幾所定現在前。* *【涼】評曰:應作是說:入定心緣未來定,則不可知為緣何法、為不緣何法。所以者何。未來法是亂法,多剎那、無次第,以總緣故,言緣未來定。* ==§1.3== 【唐】問:若出定心緣過去定,為緣幾許過去定耶。 【唐】1.有說:但緣最後剎那定。 【唐】2.有說:通緣曾相續起者。 【唐】3.評曰:應說a) 此出定心緣過去定。 【唐】b) 而不可說緣何剎那,不緣何剎那。以過去定有多剎那,相雜住故。 *【涼】問曰:出定心緣過去法時,為何所緣。* *【涼】答曰:或有說者,緣最後剎那。* *【涼】復有說者,緣隨所起幾所定現在前。* *【涼】評曰:應作是說,出定心緣過去定,則不可知為緣何法、為不緣何法。所以者何。過去法有多剎那故。* ### 2. 【唐】問:入滅盡定時,滅何等心心所法,1) 為過去2) 為未來,3) 為現在。 【唐】1) 若過去者過去已滅,復何所滅。 【唐】2) 若未來者未來未至,云何可滅。 【唐】3) 若現在者現在不住,復云何滅。設非定力亦自滅故。 【唐】1.答:應作是說:滅於未來。 【唐】問:未來未至,云何可滅。 【唐】答:住現在世,遮於未來心心所法,令不相續故說為滅。 【唐】⊙如斷城路閉門,竪幢不令人入出,說名除寇,此亦如是。 【唐】2.有說:「通滅未來現在。」 【唐】問:現必不住,復云何滅。設非定力亦自滅故。 【唐】答:a) 先現在世心心所法,令有緣法續起而滅。 【唐】b) 今現在世心心所法,不令有緣法續起而滅。此由誰力,所謂定滅。 *【涼】問曰:入滅定時滅何等心。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滅過去者,過去已自滅。若滅未來者,未來未生。若滅現在者,現在不住。若定不滅,彼亦自滅。* *【涼】答曰:應作是說:滅未來者。* *【涼】問曰:未來法未生,云何可滅耶。* *【涼】答曰:行者住現在世,遮住未來心令不生,故言滅。譬如城邑,若斷道閉門、竪於高幢,不令人出入,則名為救。彼亦如是。* *【涼】復有說者,滅未來、現在心。* *【涼】問曰:行者住現在世,遮住未來心使不生,言滅可爾。現在法不住,若定不滅,彼亦自滅。云何言滅。* *【涼】答曰:先現在滅心心數法,令有緣法相續而滅;今現在滅心心數法,令有緣法不相續而滅。皆是定力。* ### 4. 【唐】問:出滅定時,何等心心所法現在前耶。 【唐】1.有作是說:先所遮止住未來世心心所法,`[今=令【三宮】]`今現在前。 【唐】2.有餘師說:餘未來世心心所法,今現在前。先所遮止,住不生法不可復起。 【唐】3.評曰:應說起未來世心心所法,而不可說起何等,不起何等。以未來世有多剎那,未有先後,雜亂住故。 *【涼】問曰:出定時何心心數法現在前。* *【涼】答曰:或有說者,先所遮住未來心心數法。* *【涼】復有說者,起未來心心數法現在前。先所遮住者,在不生法中。* *【涼】評曰:應作是說:起未來心心數法,但不可知為起何心、為不起何心。所以者何。未來法是亂、是多剎那、是無次第。* ### 6. 【唐】問:滅盡定有得過去修未來耶。 *【涼】問曰:此定為有過去本得、未來修不耶。* 【唐】1.有說⊙「此定無得過去及修未來,如天眼耳。」 【唐】⊙若作是說,無得過去,修未來者,彼說:1) 定初剎那唯成就現在定,2) 餘剎那成就過去現在,3) 出此定已唯成就過去。 【唐】2.有說⊙「此定有得過去及修未來,如他心智宿住智等。」 【唐】⊙若作是說,有得過去,未來修者,彼說:1) 定初剎那成就未來現在定,2) 餘剎那成就三世,3) 出此定已成就過去未來。 【唐】3.==\[評]==如是說者⊙「應如初說:若謂此定有得過去,修未來者,退此定已後還起時,應說還得先所得者,而實此定退復起時,名得未曾得定。 【唐】⊙如不犯重而還家者,後更出家名得未曾得戒,彼亦如是。」 *【涼】答曰:或有說者,無過去本得,亦無未來修,如天眼天耳。若作是說,此定無本得無未來修者,定初剎那成就現在定,第二剎那等成就過去現在出定、成就過去定。* *【涼】復有說者,此定有過去本得、有未來修,如念前世智、他心智。若作是說,此定有過去本得未來修者,定初剎那成就未來現在定,第二剎那等成就三世出定、成就過去未來定。* *【涼】評曰:應作是說:此定無過去本得亦無未來修。若此定有過去本得未來修者,若退此定還起此定,應得本定而不爾。若退此定還得此定,名得未曾得定。如不破戒而還家者,還復出家,名得未曾得戒。彼亦如是。* ## 17.滅定起處-優陀夷經 ### 1.滅定起處 【唐】問:此滅定何處起。 *【涼】問曰:於何處起此定。* 【唐】答: *【涼】答曰:* 【唐】在欲色界,非無色界。 【唐】若初起唯欲界,若此起已於此定退,命終生色界中,由串習力復能現起,餘者不能。 *【涼】欲色界,非無色界。初在欲界,若於欲界起滅定,於此定退命終生色界中,能起此定。餘者不能。* 【唐】云何知然。如契經說: 【唐】「(舍)尊者舍利子告苾芻眾言:若苾芻戒定慧具足者,能數數入出滅受想定。彼於現法及將死時,若不能辨`[辨=辯【三宮】]`如來聖旨,命終超段食天處,生在意成身天中,於彼復能數數入出滅想受定,斯有是處,應如實知。 【唐】(鄔)時具壽鄔陀夷,在彼會坐,語尊者舍利子言:彼苾芻生意成身天,能數入出滅想受定,無有是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涼】何以知之。經說:尊者舍利弗語諸比丘:諸長老當知,若比丘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者,能數數入出滅受想定。若於現法及死時,不得阿羅漢果,身壞命終過摶食諸天,生摩㝹摩身天中==\[manomaya-kāya]==,復於彼處數數出入滅受想定。此是實知見,有如此事。爾時長老優陀夷`[住=在【三宮】]`住彼會中,語尊者舍利弗言:尊者舍利弗!彼比丘生摩㝹摩身天中,數數入出滅受想定,無有是處。第二第三說亦如是。* 【唐】問:何故具壽鄔陀夷,再三違逆尊者舍利子。 【唐】答:a) 彼之所疑非無處所,彼作是念:得此定者必已離無所有處染,命終應生非想非非想處,於彼必無起此定理。 【唐】b) 又彼不了舍利子意,是故現前再三違逆。 *【涼】問曰:何故長`[老=者【三宮】]`老優陀夷三違尊者舍利弗所說耶。* *【涼】答曰:長老優陀夷所疑,非無處所。彼作是念:若得此定者,必離無所有處欲,命終應生非想非非想處,彼處不能起滅定。亦不解尊者舍利弗意。* 【唐】問:舍利子有何意趣,彼具壽云何不了。 【唐】答:a) 舍利子說生色界者;鄔陀夷說生無色界者。 【唐】b) 舍利子說退者 ;鄔陀夷說不退者。 【唐】由此不了故三違之。 *【涼】問曰:彼尊者舍利弗有何意耶。* *【涼】答曰:尊者舍利弗說生色界阿那含,長老優陀夷說生無色界者,是以違之。尊者舍利弗說退阿那含,長老優陀夷說不退阿那含,是以違之。* 【唐】問:尊者何故不開悟彼,而致重違逆耶。 【唐】答:尊者念言:誰能開悟如是愚執自是者耶。 【唐】有說:尊者念欲開悟,由再三違逆故,彼意便止。 *【涼】問曰:尊者舍利弗何故不為長老優陀夷解此義耶。* *【涼】答曰:尊者舍利弗作是念:我不能除此愚人深著之心。* *【涼】復次,尊者舍利弗有如是心,欲為解說,以優陀夷三違此言故,此心便息。* 【唐】如《箭喻經》說:「有眾多增上慢苾芻,於佛前各自讚美,我生已盡,乃至廣說。佛時欲為說斷慢法,由諸苾芻自讚不止故,彼心便息。」 【唐】世尊具足普緣大悲,尚於慢人說法心息,何況尊者舍利子耶。 *【涼】如《箭喻經》說:爾時有眾多增上慢比丘,皆於佛前自說聖利:我生已盡,乃至廣說。佛作是念:我今當為說斷慢法。以諸比丘數數自說聖利故,此心便息。* *【涼】佛世尊有遍大悲,欲說法心猶尚有息,何況尊者舍利弗耶。* 【唐】有說:「(舍)尊者作如是念:「此所論事必聞於佛,佛當以此呵鄔陀夷及阿難陀,當使此誡經歷千載,令無智者不敢違於智人所說。」 【唐】(舍)尊者復念:「如是苾芻於大眾中再三違我,竟無同梵行者隨喜我之所說,今應詣佛決判此事」。念已`[則=即【三宮】*]`則時往至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告苾芻眾,若苾芻戒定慧具,乃至廣說。 【唐】時鄔陀夷亦在彼會,復作如上違逆之言。 *【涼】復次,尊者舍利弗作是念:此所`[論=說【三宮】]`論事,必聞於佛。佛以此事,當呵責優陀夷及長老阿難,當使此辱經歷千載,令無智者不違智者之言。爾時舍利弗作是念:此比丘三違我所說,諸梵行比丘亦無讚歎我所說者,我今應往詣世尊所。爾時尊者舍利弗往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却坐一面,語諸比丘:諸長老當知,若比丘戒具足,乃至廣說。爾時長老優陀夷在彼會中,語尊者舍利弗言,乃至無有是處。* 【唐】(舍)尊者爾時作如是念,彼故於大師所違反我說,又無同梵行苾芻稱讚於我,我於今者唯應默然,時舍利子便默然住。 *【涼】爾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今此比丘於世尊前違我所說,諸梵行比丘亦無稱讚我所說者,我今應當默然。爾時舍利弗即便默然。* 【唐】爾時佛告鄔陀夷曰:「汝以何等為意成身天,豈不欲說非想非非想處耶。」 【唐】(鄔)彼答:「如是。」 【唐】世尊告曰:「汝是愚人盲無慧眼,云何與上座苾芻論甚深阿毘達磨。」 【唐】佛於爾時現前呵責鄔陀夷已,復責具壽阿難陀言:「汝見愚人觸惱上座,何緣捨置曾不呵止。」 【唐】世尊爾時呵責是已,便入靜室宴寂而住。」 *【涼】爾時佛告優陀夷言:汝意以何是摩㝹摩身天耶,以非想非非想天是耶。* *【涼】答言:如是。佛告言:汝愚人無眼,何故與上座比丘論甚深阿毘曇。* *【涼】爾時世尊現前呵責優陀夷已,便告長老阿難言:汝見上座比丘為他所惱,無有悲心,於彼愚人而不呵責。* *【涼】爾時世尊呵優陀夷已,便還精舍入於禪定。* ^sp3i71 【唐】問:鄔陀夷有過故,世尊呵之,彼阿難陀何過被責。 【唐】答:鄔陀夷是阿難陀共住弟子,故佛責以不善教誨。 【唐】復次,鄔陀夷是阿難陀攝徒眾者,故佛訶其不如法告示。 【唐】復次,尊者阿難陀是佛攝徒眾者,故佛責曰:汝何不知如法說者,非法說者。 【唐】復次,諸對法者所說甚深,非多人所知,唯除佛及舍利子,阿難亦以多聞力知故,佛責曰:汝知此義,何不稱讚上座所說,以攝受法朋耶。 【唐】由此等緣故佛呵責。 *【涼】問曰:長老優陀夷有過故世尊呵之,長老阿難復有何過而被呵耶。* *【涼】答曰:優陀夷是阿難弟子,是故世尊告於阿難:汝應教勅。* *【涼】復次,優陀夷是長老阿難攝眷屬人,是故世尊告言:汝應教勅。* *【涼】復次,長老阿難是維那,佛告阿難:汝為維那,云何不知如法說者、非法說者。* *【涼】復次,此論說甚深阿毘曇事,非多人所知,唯佛、尊者舍利弗能知,長老阿難以多聞力故能知。以阿難知此法故,不稱讚上座比丘所說,不隨如法眾,有如是過故,世尊責之。以是事知,初起滅定必在欲界。若於欲界起滅定,退此定已生色界中還起此定,餘則不能。* 【唐】以是義故,知滅盡定,欲界初起,退生色界復能現前;餘不能起。 ### 2. 【唐】問:何故生色界中,能初起靜慮無色,而非滅定耶。 *【涼】問曰:何故生色界中能初起禪無色定,不初起滅定耶。* ==\[[雜心](心論雜心2.md#^cc7hel)]== 【唐】答: *【涼】答曰:* 【唐】⊙靜慮由三緣故初起:一由因力,二由業力,三由法爾力。 *【涼】禪以三事故能起:一、以因力;二、以業力;三、以法應爾力。* 【唐】1) 由因力者:謂於餘生,曾近起滅此靜慮故。 【唐】2) 由業力者:謂彼地順決定受業,已造作增長將與果故。 【唐】3) 由法爾力者:謂世界壞時,下地有情必生上故。 *【涼】以因力者,過去近生曾起滅此禪。* *【涼】以業力者,作決定業必生彼處。* *【涼】法應爾力者,世界壞時,下地眾生必生上地。* 【唐】⊙無色由二緣故初起,一由因力,二由業力。 【唐】1) 由因力者:謂餘生中,曾近起滅此無色故。 【唐】2) 由業力者:謂彼地順決定受業,已造作增長將與果故。 【唐】3) 不由法爾力,第四靜慮以上無世界壞故。 *【涼】無色定以二事故能起:一以因力、二以業力,無法應爾力。* *【涼】以因力者,過去近生曾`[起=起滅【三宮】]`起無色定。* *【涼】以業力者,作決定業必生彼處。* *【涼】無法應爾力者,無色界中無世界成壞。* 【唐】⊙滅盡定由一緣故初起, 【唐】A) 謂由說力,唯欲界中有佛說故,能起現前。 \[有說者釋者.及有強盛加行力故] 【唐】B) 1) 不由因力,以餘生中未曾起滅此滅定故。 【唐】2) 不由業力,**以此定非業性故**。 【唐】3) 不由法爾力,以無色中無世界壞故。 *【涼】滅定以一事故能起,謂解`[說=脫【三宮】*]`說者。彼解`[*]`說者為何處最勝。謂在欲界中。* *【涼】不以因力。所以者何。未曾起此定故。* *【涼】非以業力。所以者何。彼定性非業故。* *【涼】非法應爾力。所以者何。無色界無世界成壞故。* ^prathamotpadanata ### 5. 【唐】問:何故生欲色界能起滅定,非無色界耶。 *【涼】問曰:何故欲色界起此定現在前,非無色界耶。* 【唐】答:命根依二法轉,一色,二心。此定無心,斷心起故。 【唐】a) 生欲色界,起此定時,心雖斷.而命根依色轉。 【唐】b) 生無色界,色雖斷.而命根依心轉。 【唐】若生彼起此定者.色心俱無,命根無依故應斷.是應名死,非謂入定。 *【涼】答曰:命根依二事存,謂依色、依心。此定無心,心斷故起現在前。* *【涼】欲色界中起此定時,心雖斷,命根依色而存。* *【涼】無色界無色,依心故命存。* *【涼】若無色界起此定者,心斷命則斷,是名為死,不名為定。* 【唐】是故生彼界不起。 ^xkzskg ### 7. 【唐】問:退此定已命終,生下三無色不。 *【涼】問曰:若起此定已,於此定退,命終為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不。* 【唐】答: *【涼】答曰:* 【唐】1.有說:不生。所以者何。退此定已容生二處:一能起此定處;二受此定異熟處。a) 色界雖非受此定異熟處,而是能起此定處。 【唐】b) 非想非非想處雖非能起此定處,而是受此定異熟處。 【唐】c) 下三無色二事俱無,故退此定無容生彼。 *【涼】1不生。所以者何。其所應生,若能起此定處、若能受`[報=此報【三宮】]`報處。a色界中雖不受此定報,能起此定。b非想非非想處雖不能起此定,而受此定報處。c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不能起此定亦不能受此定報。* 【唐】2.有說:亦生。然生彼者不名身證,及俱解脫。 *【涼】2復有說者,生彼處,但不名身證,不名俱解脫。* 【唐】若作是說則為善通毘木差羅所說。 【唐】如說:「⊙身證於淨四無色定,或成就一或成就四。 【唐】1) 云何一。謂生非想非非想處。 【唐】2) 云何四。謂生欲色界。 【唐】如身證,俱解脫亦爾。 【唐】⊙下三無色,必不成就滅盡定故不得二名。」 【唐】3.評曰:應知此中,初說為善。 *【涼】3評曰:應作是說:不生。* ^evcxgw ## 18.住入出滅盡定之諸問題 ### 1住定時長 【唐】問:住滅盡定得經幾時。 *【涼】問曰:住彼定為經幾時。* 【唐】答: 【唐】1.欲界有情諸根大種,由段食住。 【唐】A) 若久在定,`[則=即【三宮】*]`則在定時身雖無損,後出定時身便散壞。 【唐】B) 故住此定但應少時,極久不得過<u>七晝夜</u>,段食盡故。云何知然。 *【涼】答曰:欲界中以摶食持諸根四大,欲界雖入定時不令身有患,出定時則有患,是故欲界少時入定,不得久住過於七日。何以知之。* ==\[[雜心](心論雜心2.md#^f6uz0f):欲界一入正受不過七日.揣食身故.若過者出則融消。]== ==\[[zs30](正理26-30.md#^1086b4):1.若人生在北俱盧洲.離段吞噉.…彼定常嗅如意妙香.或觸可愛風等妙觸,又彼身中.有能益煖。2.或非欲界皆資段食,亦非段食.定唯欲界,從多就勝.故作是言.下有上無。]== ==\[瑜伽略纂:彼欲界中段食.經七日故,若過七日.出定已其身即壞。]\[了義燈:傳釋段食持身正經七日…段食有不有.出定終不終.未見大乘文.]== ==\[**佛本行集經**:七七日:[a](T03n0190_佛本行集經2.md#^scxo3k) [b](T03n0190_佛本行集經2.md#^j6rzwt) 四十九日不得飲食;[八七日](T03n0190_佛本行集經2.md#^3vsej1):前三七日,全不食噉。]== ==\[**清淨道論**:在一日所食的食物,得能支持(身體七天)。而諸天的食素則能支持一月二月。母親所食的食物亦得周遍胎兒的身體而等起於色。即塗於身上的食物亦得等起於色。]\[**清淨道論**:(入滅定)其決意的方法如下:「某某等物,於此(入定的)七日之內,不為火燒,不為水漂,不為風吹,不為盜賊所取,不為鼠等所嚙」!……當我坐於這裡在七日之間入於滅定之時,……他當顧念自己的壽行「於七日之間延續或不延續」而後入定…他的滅定是不能抵抗死的。……入滅盡定,如是修習:「於七日間無心,於現法證滅盡涅槃我等樂住」。]== 【唐】a) 「曾聞於一僧伽藍中,有一苾芻得滅盡定,食時將至,著衣持鉢詣食堂中,是日打揵穉`[穉=椎【三宮】*]`少晚,彼苾芻以精勤故,便作是念:「我何為空過。此時不修於善遂不觀後際。」`[則=即【三宮】*]`則立誓願入於滅定,「乃至打揵穉`[穉=椎【三宮】*]`當出。」時彼僧伽藍有難事起,諸苾芻等散往他處,經於三月難事方解,苾芻還集僧伽藍中,纔打揵穉`[穉=椎【三宮】*]`,彼苾芻從定而出,`[*]`則便命終。」 *【涼】曾聞有一僧伽藍,有一比丘得滅定。食時著衣,詣食堂中。其日彼打`[揵=犍【元】]`揵椎晚,彼比丘精勤而作是念:我何故空過此時,不觀未來何時當打揵椎。即立誓願,入於滅定,乃至打揵椎當起。時彼僧伽藍有事難起,時諸比丘皆捨僧伽藍去。經於三月,難事乃解,時諸比丘還集會而打揵椎。時彼比丘起定即死。* 【唐】b) 復有一苾芻得滅盡定,而常乞食,於日初分著衣持鉢方欲詣村,遇天大雨,恐壞衣色少時停住,`[*]`則作是念:「我何為空過。此時不修於善。」遂不觀後際,`[*]`則立誓願:「入於滅定,乃至雨止當出。」 【唐】有說`[說=證【三宮】]`.爾時雨經半月,有說.一月,其雨方止。 【唐】彼從定出,`[*]`則便命終。 【唐】⊙由此故知,生於欲界, 【唐】若久在定,`[*]`則在定時身雖無損,後出定時身便散壞。==\[雜心:若過者,出則融消。]== 【唐】故住此定但應少時,極久不得過七晝夜。 *【涼】後有一乞食比丘獲得滅定。以日初分,著衣持鉢,欲詣村乞食。時天大雨,彼作是念:若入村者,壞我衣色。若不往者,何故空過此時,不觀未來。即立願入定,乃至雨止當起。* *【涼】或有說者,雨經半月。* *【涼】或有說者,雨經一月乃止。天雨既止,彼比丘`[起=起定【三宮】]`起即死。以是事故,知欲界入滅定無患,出時有患。是故少時入定,不過七日。* 【唐】2.色界有情諸根大種,不由段食之所任持,故住此定, 【唐】1) 或經半劫,2) 或經一劫,3) 或復過此。 *【涼】色界不以摶食持諸根四大,入此定者或經半劫一劫、或有過者。* ### 2- 【唐】問:若有苾芻不立誓願,入滅盡定,云何當出。 【唐】答:⊙法爾應出,如有心定。 【唐】⊙又彼苾芻1) 或欲飲食,2) 或欲便利, 【唐】以彼在定雖不為損,出`[*]`則致患,故由此因.必應出定。 *【涼】問曰:若不立願入滅定者,云何而起。* *【涼】答曰:如入有心定,法自應起。* *【涼】復次,若欲食、若欲大小便,入定雖不作患,出則作患。以是事故,必應自起。* ### 5- 【唐】問:異生能入滅盡定不。==[尊婆須蜜](T28n1549_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ex3z0p)== *【涼】問曰:凡夫人為入滅定不。* 【唐】1.尊者世友說:不能入。契經說:a) 為聖者定故。 【唐】b) 若異生能入者亦應名異生定 。 *【涼】尊者和須蜜說曰:凡夫人不入此定。所以者何。此是聖人定,非凡夫定。若凡夫人入此定者,亦是凡夫定。* 【唐】2.有說⊙異生必欣上地離下地染,如尺蠖虫,非想非非想處無上地可欣故,諸異生不能離彼染。 【唐】⊙若不離彼見所斷染,必無有能入滅盡定,故諸異生不能入此定。 *【涼】復次,凡夫人,觀上離下地欲,如闍樓蟲。非想非非想處,更無上地可緣離下地欲,是故凡夫人不入此定。* 【唐】3.有說⊙異生如如入定,則如是如是身心安息。由安息故加行慢緩,是以不能入滅盡定。 *【涼】復次,凡夫人數數入定,則數數身猗心猗,以身心猗故方便則緩,方便緩故不能起彼定。* 【唐】4.大德說曰:異生不能入滅盡定。以諸異生如如入定,則如是如是我見堅牢,怖邊際滅.起深坑想,是故不能入滅盡定。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凡夫人不入彼定。所以者何。凡夫人數數入定,我見牢固,畏後邊滅法.如畏深坑,是故不能入彼定也。* ^esc60c ### 7- 【唐】問:菩薩為入滅盡定不。==[尊婆須蜜](T28n1549_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7dmoy4)== *【涼】問曰:菩薩為入滅定不。* 【唐】答: 【唐】1.尊者世友說:不能入。契經說為聖者定故,若菩薩能入者.亦應名異生定。 *【涼】尊者和須蜜說曰:菩薩不入。所以者何。此定是聖人定。若菩薩入此定者,亦應是凡夫定。* 【唐】2.有說:菩薩必欣上地離下地染。如尺蠖虫,廣說如前。〔不能入〕 *【涼】復次,菩薩觀上離下地欲,如<u>闍樓蟲</u>。非想非非想處,`[便=更【三宮】]`便無上地可緣離下地欲,是故菩薩不入此定。* 【唐】3.有說:菩薩1) 能入此定,以諸菩薩求一切智,於一切處皆悉尋求。 【唐】2) 若當`[當=怖【三】]`不能入此定者,何名尋求一切處耶。 *【涼】復次,菩薩入滅定。所以者何。菩薩欲求一切智時作如是念:我應推求一切處相。若菩薩不入滅定者,則於此處不名推求。* 【唐】4.大德說曰:菩薩不能入滅盡定。以諸菩薩雖伏我見,不怖邊際滅,不起深坑想,而欲廣修般羅若故`[故=放【宋】]`,於滅盡定心不樂入。勿令般若有斷有礙,`[故=設【三宮】]`故雖有能而不現入。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菩薩不入滅定。菩薩雖復摧滅我見,不畏最後滅處如畏深坑,不欲令慧有留難及斷絕故,不欲入滅定,非不能入。* 【唐】此說菩薩未入聖位。 ^y3iig9 【唐】問:已知菩薩.前眾同分中未曾起滅定,後眾同分中:1為先起滅定,後證無上正等菩提。2為先證無上正等菩提,後起滅定。 *【涼】問曰:菩薩前身時不曾起滅定,於最後身而起滅定。為先起滅定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得滅定。* 【唐】1若先起滅定者,A 云何名為不起意樂。 【唐】B云何非起不同分心==\[不同類心【[光5](俱舍論記疏05#^1yya0q)(泰)異無漏心】]==。==\[不同分心:[s192](婆沙176-200#^89sol3)不與彼命根眾同分為同分故]== 【唐】C云何名三十四心剎那得一切智。 *【涼】若先起滅定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不違期心.起不相似心。云何名三十四心得一切智。* 【唐】2若先證無上正等菩提者,A云何菩薩名滿學者。 【唐】B云何得盡智時名「善辦所作」。 【唐】C云何盡智起已名俱解脫。 *【涼】若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起=得【明】]`起滅定者,云何名滿足學法。得盡智時,云何名所作已竟。* ^urqgad 【唐】答:1外國諸師作如是說:一切菩薩先起滅盡定,後證無上正等菩提。 *【涼】外國法師作如是說:先起滅定,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唐】A 問:云何名為:「不起意樂。」 【唐】答:彼說:一切菩薩先離無所有處染,起如是決定意樂,我當不起于座,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得不還果起滅盡定,證於無上正等菩提。如所思惟後皆證得,由此故說不起意樂。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不違期心。* *【涼】答曰:彼作是說:菩薩先離無所有處欲,依第四禪入正決定,不起此處乃至得阿那含果起於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唐】B 問:云何非起不同分心。 【唐】答:彼說:「誰言菩薩不起不同分心,然菩薩有不同分心。設有此言亦不違理,不違所立本意樂故。 *【涼】問曰:云何不名起不相似心耶。* *【涼】答曰:彼作是說:誰言菩薩無不相似心。菩薩有不相似心。* 【唐】C 問:云何說三十四心剎那得一切智。 【唐】答:彼說:此依無漏心說,不論入出滅盡定心。 *【涼】問曰:云何名三十四心得一切智。* *【涼】答曰:彼作是說:言三十四心者,說無漏心,不說入定出定心。* 【唐】乙)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說:一切菩薩先證無上正等菩提,後起滅盡定。 *【涼】罽賓沙門作如是說: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起滅定。* 【唐】A 問:云何菩薩名滿學者。 【唐】答:此依根滿果滿而說;不說定滿,斯有何過。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名滿足學法。* *【涼】答曰:言滿足者,滿足於根、滿足於果,不滿足於定。* ^qwvpn2 【唐】B 問:云何得盡智時名「善辦所作。」 【唐】答:解脫障, 【唐】a) 有說:以下無智為體。 【唐】b) 有說:於定不自在為體。 【唐】c) 有說:諸定不得為體。 *【涼】問曰:云何得盡智時名所作已竟。* *【涼】答曰:或有說,解脫障是下無知。或有說,是於諸定不自在。或有說,是不得定者。* 【唐】a) 若說以下無智為體者:世尊得盡智時已斷一切無智,已生彼對治智,由此故名解脫障斷。 【唐】b) 若說於定不自在為體者:彼說:世尊得盡智時於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若入若出皆得自在,由此故名解脫障斷。 【唐】c) 若說諸定不得為體者:彼說「世尊得盡智時,已得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由此故名解脫障斷。」 【唐】是故得說「善辦所作。」 *【涼】若作是說,解脫障是下無知者,世尊得盡智時斷一切無知,得一切彼對治智。若作是說,解脫障是於諸定不自在者,世尊得盡智時,於諸禪定解脫三昧出入皆得自在。若作是說,解脫障是不得定者,世尊得盡智時得一切定。是故得盡智時,所作已竟。* *【涼】問曰:云何名三十四無漏心。* *【涼】答曰:菩薩先滅無所有處欲,依第四禪入正決定,見道中有十五心道比智,第十六心道比智即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方便道無礙道有九,解脫道有九,是名三十四心。`[卷第六十七終【三宮】]`* 【唐】C 問:云何盡智起已,名俱解脫。 【唐】答:⊙已得彼定入出心,故名俱解脫,非得定體,`[則=即【三宮】*]`則由此理名離染得,後時不由加行起故。是以菩薩三十四心剎那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唐】⊙云何名為三十四心剎那。謂菩薩先離無所有處染,後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於見道中有十五心剎那,道類智時為第十六,`[則=即【三宮】*]`則此名斷有頂加行;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復有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是名三十四心剎那,菩薩依此證無上覺。 ### 9.念何當言入滅盡定 【唐】如契經說: 【唐】(問)毘舍佉鄔波索迦,詣達磨`[陣=陳【明】]`陣那苾芻尼所問言:聖者諸苾芻等,念何當言入滅盡定。 【唐】(尼)苾芻尼告毘舍佉言:諸苾芻等入滅定時,終不念言我今入滅定或復當入,然由先時調練心故,心轉微細隨順趣入。 【唐】問:將欲入滅定時,先敷繩床,次洗足已結跏趺坐,端身繫念,後便入定。於此中間,豈不作念.我今入滅定或復當入。 【唐】答:遠加行中雖有此念,而從欲界善心無間入初靜慮,乃至漸次入滅盡定,於此隣近加行位中,必不念言:我今入滅定,或復當入。 *【涼】`[卷第六十八使揵度十門品第十五首【宋元宮】=卷第六十八使犍度十門品第四之十五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第二十三【三宮】]`如經說:毘舍佉優婆夷詣曇摩提那比丘尼所,作如是問:阿夷!云何入滅定。彼作是說:毘舍佉優婆夷!比丘入滅定,不作是念:我今入滅定、當入滅定。已於先時調柔其心,欲入此定。* *【涼】問曰:行者入房洗足敷床,結`[跏=加【宋元宮】]`跏趺座時,無如是念:我今入滅定、當入滅定耶。* *【涼】答曰:雖有是事,皆是遠時。如欲界善心次第起初禪乃至入滅定,無如是念:我今入滅定、當入滅定。復作是問:阿夷!云何起滅定。彼作是說:毘舍佉優婆夷!比丘起滅定時,不作是念:我今起滅定、我當起滅定。然緣此身六入命根故,而起彼定。若為飢渴所逼、若欲大小便,雖在定時不作患,出則作患。以是事`[故=欲【三宮】]`故,從彼定起。復問:比丘入滅定時,為先滅何行。身行耶、口行耶、意行耶。彼作是說:毘舍佉優婆夷!比丘入滅定時,先滅口行、次滅身行、次滅意行。* ### 10- 【唐】(問)復問:聖者諸苾芻等,念何當言出滅盡定。 【唐】(尼)苾芻尼告毘舍佉言:諸苾芻等出滅定時,終不念言:「我今出滅定,或復當出。」然彼身命六處為緣,及本要期出滅盡定,或由飢渴便利所惱,在定雖不為損,出則作患,故彼法爾出於滅定。 ### 11.入滅定時,先滅何法 【唐】(問)又問:聖者諸苾芻等入滅定時,先滅何法,身行耶。語行耶。意行耶。 【唐】(尼)苾芻尼言:諸苾芻等入滅定時,先滅語行,次身行,後意行。 【唐】問:入滅定時,滅意行可爾,身語行云何。 【唐】謂從初靜慮入第二靜慮時語行已滅, 【唐】從第三靜慮入第四靜慮時身行已滅。如何方說入滅定時滅身語行。 【唐】答:⊙入滅定時有遠有近,1) 遠滅身語行, 【唐】2) 近滅意行。 【唐】⊙又從入初靜慮,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皆名入滅定時,為入滅定起此諸地現在前故,是故無過。 *【涼】問曰:說滅意行,此事可爾。說滅口行身行,云何可爾。所以者何。從初禪起入第二禪時,滅於口行。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時,滅於身行。何故說言入滅定時滅身口行。* *【涼】答曰:入滅定時有二種:有近、有遠。遠時則滅身口行,近時則滅意行。* *【涼】復次,若入初禪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盡名入滅定時。所以者何。為入滅定故起此諸地現在前。復作是問:阿夷!比丘起滅定時,先起何行現在前。身行耶、口行耶、意行耶。彼作是說:毘舍佉優婆夷!比丘起滅定時,先起意行、次起身行、次起口行。* *【涼】問曰:若作是說,從滅定先起意行,此事可爾。若作是說,起滅定時起身行口行,云何可爾。所以者何。從第四禪起入第三禪身行,乃至從第二禪起入初禪口行,乃至生。何故說起滅定時起身口行。* ### 13.出滅定時,先起何法 【唐】(問)復問:聖者諸苾芻等出滅定時,先起何法,身行耶。語行耶。意行耶。 【唐】(尼)苾芻尼言:諸苾芻等出滅定時,先起意行,次身行,後語行。 【唐】問:出滅定時,起意行可爾,身語行云何。 【唐】謂從第四靜慮入第三靜慮時身行方起,從第二靜慮入初靜慮時語行方起。如何可說出滅定時起身語行。 【唐】答:⊙出滅定時有近有遠,1) 近起意行,2) 遠起身語行。 【唐】⊙又從滅定起,乃至入初靜慮,皆名出滅定時。`[時+(是故無過)【三宮】]` *【涼】答曰:起滅定有近有遠,近者起意行,遠者起身口行。* *【涼】復次,起於滅定乃至初禪,盡名起滅定時。所以者何。以滅定故,從彼諸地起。復作是問:阿夷!比丘起滅定時,心何所隨順。心何所轉近。心何所垂入。彼作是說:毘舍佉優婆夷!比丘從滅定起,心隨順離、心轉近離、心垂入離。* ### 15- 【唐】(問)復問:聖者諸苾芻等出滅定時,其心何所隨順。何所轉近。何所垂入。 【唐】(尼)苾芻尼言:諸苾芻等出滅定時,其心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 【唐】問:此中說何法名離。==\[隨順、趣向、臨入;順趣ninna/nimna、流注poṇa/pravaṇa(dhārā)、浚輸pabbhāra/prāgbhāra]== 【唐】1.有說:「滅定名離。」若作是說滅定名離者,彼說:「 【唐】1) 若世俗心出,則二緣故,其心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謂意樂故,及所緣故。 【唐】2) 若無漏心出, 【唐】a) `[苦=若【三宮】]`苦集智相應者,則一緣故,其心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謂所緣故,非意樂故。 【唐】b) 若滅道智相應者,則其心非意樂故,非所緣故,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 【唐】2.有說:「涅槃名離。」 【唐】若作是說涅槃名離者,彼說:「 【唐】1) 若世俗心出,則其心非意樂故,非所緣故,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 【唐】2) 若無漏心出, 【唐】a) 苦集道智相應者,則一緣故,其心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謂意樂故,非所緣故。 【唐】b) 若滅智相應者,則二緣故,其心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謂意樂故,及所緣故。」 【唐】3.有說:「滅定涅槃名離。」 【唐】若作是說滅定,涅槃名離者,彼說:「 【唐】⊙若世俗心出,及無漏心出, 【唐】a) 苦集滅智相應者,總而言之則二緣故,其心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謂意樂故,及所緣故。 【唐】b) 若道智相應者則一緣故,其心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謂意樂故,非所緣故。 *【涼】問曰:此中何者是離。* *【涼】答曰:或有說者,是滅定。若作是說,是滅定者出定世俗心,有二事,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一以期心、二以緣。出定無漏心與苦智集智相應者,有一事隨順離,以緣,不以期心。與滅智道智相應者,亦不以緣,亦不以期心。* *【涼】復有說者,離是滅盡涅槃。若作是說,離是滅盡涅槃者,出定世俗心,亦無期心,亦無緣,亦無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若無漏與苦智集智道智相應者,於離有期心,無緣。與滅智相應者,於離有期心,亦緣。* *【涼】復有說者,離是滅定,亦是滅盡涅槃。若作是說,離是滅定亦是滅盡涅槃者,出定世俗心、無漏心與苦集滅智相應者,總而言之,有二事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一以期心、二以緣。與道相應者,有一事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有期心,無緣。* *【涼】復問:阿夷!比丘從滅定起,為觸幾觸。彼作是說:毘舍佉優婆夷!觸三觸:一、不動觸;二、無所有觸;三、無相觸。* §19 出滅定時,觸三種觸 【唐】(問)又問:聖者諸苾芻等出滅定時,為觸幾觸。 【唐】(尼)苾芻尼告毘舍佉言:觸三種觸,一不動觸二無所有觸三無相觸。==\[質多羅長者聞尊者迦摩所說…住滅正受時,為觸幾觸…觸不動、觸無相、觸無所有。(相應部41相應6經:從想受滅等至出定時…空觸、無相觸、無願觸)]\[(尊者大拘絺羅)從滅盡定起時觸三觸…一者不移動觸,二者無所有觸,三者無相觸。(不移動定-第四禪.無所有定.無想定)]\[成實:所謂無動無相無所有]\[雜含:有無量心三昧、無相心三昧、無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s104雜含:云何法一義種種味…]\[我得空(三昧),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佛說聖法印經(空…無想…無欲之定)。佛說法印經(三解脫門)]\[正理:我不依空.能起無相及無所有…]== 【唐】問:如是三觸有何差別。 【唐】1.尊者世友作如是說:1)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是不動觸==\[此二純作識空想故]==。2) 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觸。3) 非想非非想處,是無相觸。==\[若非想非非想處心出者.無色界繫,若無所有處心出者.不繫。]\[正理:滅定起時.或逆次第入諸等至.或逆超越入諸等至,容有如是起滅定心現在前故。]== 【唐】2.有說:1) 空,是不動觸。2) 無願,是無所有觸。3) 無相,是無相觸。 【唐】3.有說:無漏無所有處緣涅槃者,具名三觸,謂1) 無漏故,名不動觸。2) 無所有處攝故,名無所有觸。3) 緣涅槃故,名無相觸。 【唐】4.大德說曰:諸苾芻等出滅定時, 【唐】1) 若起非想非非想處心,不起餘不同分心,當言觸無相觸。 【唐】2) 若起無所有處不同分心,當言觸無所有觸。 【唐】3) 若起識無邊處不同分心,當言觸不動觸。 【唐】由此理趣,餘五有想定應知亦爾,謂空無邊處及四靜慮。 【唐】⊙由此次第入滅定,不`[則=`即`【三宮】*]則`由此出;由此次第出滅定,不`[*`即`]則`由此入。 【唐】⊙如由此次第而睡,不`[*`即`]則`由此覺;由此次第而覺,不`[*]`則由此睡。 【唐】彼亦如是。 *【涼】問曰:何者是不動觸、無所有觸、無相觸耶。尊者和須蜜說曰:空處、識處是不動觸,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觸,非想非非想處是無相觸。* *【涼】復次,空是不動觸,無願是無所有觸,無相是無相觸。* *【涼】復次,無所有處是不動觸、是無所有觸、是無相觸。無漏者,是不動觸;無所有處攝故,是無所有觸;緣涅槃故,是無相觸。尊者佛陀提婆說曰:比丘從滅定起,若是非想非非想處心,不起餘不相似心,當言觸無相觸。若是無所有處不相似心,當言觸無所有觸。若是識處不相似心,當言觸不動觸。餘五有想定,說亦如是。* *【涼】問曰:如次第入滅定,出滅定時亦次第出不耶。* *【涼】答曰:如次第入,不如次第出。如次第出,不如次第入。如次第睡,不如次第覺。如次第覺,不如次第睡。彼亦如是。`[不分卷及品【三宮】]`*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四* *【涼】 <b>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五</b>* *【涼】迦旃延子造ᅟ五百羅漢釋* *【涼】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涼】使犍度十門品之九* ### 21.住此滅定故不受當來生老死苦,然滅定不能斷煩惱 【唐】如說:由得依住此滅定故,不受當來生老死苦,不起彼集。 【唐】問:滅定不能斷諸煩惱,云何得有如是說耶。 【唐】答:應觀此中所說意趣,謂 【唐】1) 諸有學出滅定已:作是思惟:「此滅定中心心所法暫滅暫息須臾不行,尚有如是寂靜微妙,何況涅槃。有為諸行永滅永息究竟不行。」由此為先斷`[餘=除【明】]`餘煩惱,滅相續蘊,入無餘依涅槃界。 【唐】2) 若諸無學出滅定已:作是思惟:「廣說乃至。」由此為先滅相續蘊,入無餘依涅槃界。 【唐】依此密意故作是說,非謂滅定能斷煩惱。 *【涼】`[不分卷及品【三宮】]`如說:若得此定,依此定立此定,更不受未來生老病死受苦起集。* *【涼】問曰:此定不能斷結。何故作是說:若得此定,乃至廣說。* *【涼】答曰:應觀是事為以何故。若學人入滅定者起定,作如是念:此是須臾滅。須臾心心數法不行,靜妙乃爾,何況畢竟滅,畢竟心心數法不行者。以是事故,即斷煩惱,入無餘涅槃。若無學人入滅定者起定,作如是念,乃至以是事故,捨諸陰入無餘涅槃。以是事故,作如是說:若得此定,乃至廣說更不受苦起集。* ### 25.《施設論》中,作願不作願入出滅定之四句分別 【唐】《施設論》說: 【唐】1) 有作願入滅定,不作願出。 【唐】2) 有作願出滅定,不作願入。 【唐】3) 有作願入滅定亦作願出。 【唐】4) 有不作願入滅定不作願出。此中 【唐】1.作願入滅定不作願出者: 【唐】謂如有一作是願言:「我當入滅定。」不作是願:「我當出滅定。」 【唐】四有想定隨一現前,彼入滅定;從滅定出,四有想定隨一現前。 【唐】2.作願出滅定,不作願入者: 【唐】謂如有一不作願言:「我當入滅定。」而作是願:「我當出滅定。」 【唐】四有想定隨一現前,彼入滅定;從滅定出,四有想定隨一現前。 【唐】3.作願入滅定,亦作願出者: 【唐】謂如有一作是願言:「我當入滅定。」亦作是願:「我當出滅定。」 【唐】四有想定隨一現前,彼入滅定;從滅定出,四有想定隨一現前。 【唐】4.不作願入滅定,不作願出者: 【唐】謂如有一不作願言:「我當入滅定。」亦不作願:「我當出滅定。」 【唐】四有想定隨一現前,彼入滅定;從滅定出,四有想定隨一現前。 *【涼】《施設經》說:有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有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有作願入定作願出定,有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者,猶如有一作如是念:使我入滅定。不作是念:使我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前,`[得=從【三宮】]`得彼定出。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前,是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者,猶如有一不作是念:使我入滅定。而作是念:使我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前,彼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前,是名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作願入定作願出定者,猶如有一作如是念:使我入滅定,使我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前,彼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前,是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有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者,猶如有一不作是念:使我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前,彼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前,是名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 *【涼】問曰:作願入定、作願出定可爾。何者是不欲入定出定而入定出定。* *【涼】答曰:此盡欲入定、盡欲出定。然入定出定,有自在者、有不自在者。是故《施設經》作如是說:或有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不得自在,或有出定心得自在、入定心不得自在,或有入定出定心得自在,或有入定出定心不得自在。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不得自在者,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出定心得自在、入定心不得自在者,不作願出定、作願入定。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得自在者,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入定心不得自在、出定心不得自在者,作願入定、作願出定。以是事故,作如是說:入定者盡欲入定,出定者盡欲出定。* *【涼】問曰:此中說何者四有想定。* ### 27.1. 【唐】問:a) 作願入出,及唯作願入者,是事可爾,以入定者必當出故, 【唐】b) 不作願入出,及唯作願出者,云何可爾。非不欲入而入定故。 【唐】答:此中,一切皆欲入定,皆欲出定。然依入出定心有<u>自在不自在</u>,故作是說。謂 【唐】1) 有於入定心得自在非出定心,彼作願出定,不作願入。 【唐】2) 有於出定心得自在非入定心,彼作願入定,不作願出。 【唐】3) 有於入出定心俱得自在,彼不作願入定,亦不作願出。 【唐】4) 有於入出定心俱不自在,彼作願入定,亦作願出。 ### 27.5. 【唐】問:四有想定,何者是耶。 【唐】答:四無色定。 ### 28- 【唐】問:何故出滅定時,但說起四無色定。 【唐】答:以四無色定於出滅定時,可作逆次出逆超出故,謂 【唐】1) 若以非想非非想處心出滅定者,彼`[則=即【三宮】*]` 【唐】a) 若<u>則</u>起無所有處心,是逆次出, 【唐】b) 若<u>則</u>起識無邊處心,是逆超出。 【唐】2) 若以無所有處心出滅定者,彼 【唐】a) 若<u>則</u>起識無邊處心,是逆次出, 【唐】b) 若<u>則</u>起空無邊處心,是逆超出。 【唐】是故但說四無色定。 *【涼】答曰:是四無色。* *【涼】問曰:何故說四無色是四有想定。* *【涼】答曰:四無色定於滅定得作逆次定、逆超定。若出彼定,起非想非非想處心,次起無所有處心,是逆次定。若起識處心,是逆超定。若出彼定,起無所有處心,次起識處心,是逆次定。若起空處心,是逆超定。以是事故,說四無色是四有想定。經說:入滅定者,火不能燒、水不能漂、`[刀=刃【三宮】*]`刀不能傷、毒不能害、不為他所殺。*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三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四</b>☗s154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根蘊第六中等心納息第四之四 ## 19.特別關說滅盡定功德之經文及傳喻和其解釋 ### 1.住滅定者有何勝利 【唐】契經中說:住滅定者,不為1)火所燒,2) 水所漂,3) 毒所中,4) 刃所害,5) 他所殺。 【唐】問:何故住滅定者有如是勝利。(參照舊譯大正28,338c) 【唐】1.尊者世友作如是說:由此滅定是不害法故,住此者非害所害。 【唐】2.有說:此定有大威德,為諸威德天神護之,故不可害。 【唐】3.有說:得靜慮者靜慮境界,具神通者神通境界,俱不思議,故不可害。 【唐】4.有說:此定無心,非無心者有生有死,故不可害。 *【涼】問曰:何故入滅定者,火不能燒、水不能漂、`[*]`刀不能傷、毒不能害、不為他所殺耶。尊者和須蜜說曰:此定是不害法。若入此定,害不能害。* *【涼】復次,此定有大威勢故,威德諸天常守護`[定=之【三宮】]`定。* *【涼】復次,禪禪境界、神足神足境界是不可思議。* *【涼】復次,此定無心,無心者不死不生。* ### 2.等活契經是此論緣起 【唐】⊙等活契經是此論緣起,「昔有佛名羯洛俱村馱krakucchanda,有第一雙弟子,一名極遠,二名等活。 【唐】(等)尊者等活曾於一城中作多教化,眾所知識,後於城邊多人行處,入滅盡定。 【唐】(樵)時有放牧採樵行人見已咸言:今此尊者端坐滅度誠為異哉。我等宜應焚燒供養,便取種種牛糞乾薪,埋積其身焚之捨去。 【唐】(等)尊者明旦,從定而起振迅衣服,於日初分持鉢入城徐行乞食。 【唐】(樵)時焚燒者見已驚言:我等昨燒其屍,而今復來乞食。 【唐】(城)城中人眾等皆唱言:今此沙門死而還活,由斯故名等活尊者。」 【唐】A) 應知1) 身不燒者由滅定力故,2) 衣不燒者由神通力故。 【唐】B) 有說:身及衣俱不燒者,皆由滅定力故。 【唐】是故彼經是此論緣起。 *【涼】《散耆婆經》是此論因緣。曾聞過去有迦拘孫陀佛有二大賢弟子,一名毘頭羅、二名散耆婆。爾時尊者散耆婆於一城中多所教化、於彼城邊多人行處入於滅定。時牧牛羊者、擔薪草者、行道者見,皆作是念:此大德平坐而死,我等應取牛糞乾薪燒之而去。如其念,即取乾薪牛糞燒已捨去。爾時尊者散耆婆晨朝從滅定起,速抖擻僧伽梨,以日初分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時諸牧牛羊擔薪草行道人見者,皆作是言:此尊者昨日平坐而死,我等以乾薪牛糞燒已捨來,今復還活。時人皆號之為還活。所以不燒身者,以定力護故。所以不燒衣者,以神足力持故。* *【涼】復有說者,所以不燒身不燒衣者,皆以定力故。是故《散耆婆經》是此論因緣。* ### 3.施從滅定起者,必成順現法受業 【唐】傳喻中說:若有施從滅定起者,彼必成順現法受業。 【唐】問:何故施從滅定起者,必成順現法受業耶。 【唐】答:a) 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教,但是傳喻所說, 【唐】諸傳喻說或然不然。 【唐】b) 若必欲通者,應知此施1) 或得現果,2) 或得大果。 【唐】彼順世間意所樂故,但說現果。 *【涼】如因緣中說:施起滅定人,得現世報。* *【涼】問曰:何故施起滅定人得現世報耶。* *【涼】答曰: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說非脩多羅、毘尼、阿毘曇;此是因緣,或然不然。* *【涼】若必欲通者,有何意耶。* *【涼】答曰:不得現世報而受多報。* *【涼】問曰:何故施起滅定者,若得現報、若得多報。* 【唐】問:何故施從滅定起者,1) 或得現果2) 或得大果。 【唐】答: 【唐】1.答:若有施從此定起者,則為施從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起者,所以者何。 【唐】⊙諸欲入出滅盡等至,必先起欲界善心,次入初靜慮,如是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從此無間入滅盡定。 【唐】⊙從此定出或起非想非非想處,或起無所有處,如是乃至還起初靜慮,復入欲界善心。彼由如是功德熏相續故,能令施者1) 或得現果,2) 或得大果。 【唐】2.有說:從滅定起者,威儀寂靜,來往語言衣著飲食,皆悉詳審。諸清信長者婆羅門等見已咸生希有之想,以慇淨心施諸資具,故1) 得現果2) ,或得大果。 【唐】3.有說:得此定者,名稱普聞過於餘定,諸清信長者婆羅門等,聞已皆生奇特之想,以慇淨心施諸資具,故1) 得現果,2) 或得大果。 【唐】4.有說:住滅定者諸食皆斷,若施從此起者,則為施無食者,食謂 【唐】a) 住有漏有心定者:雖斷段食,而食有漏觸思識食。 【唐】b) 住無漏定者:雖斷真實四食,而有相似觸思識食。 【唐】⊙住滅定者:一切皆無,是故施從此起者,則為施於無食者食,由此因緣1) 或得現果,2) 或得大果。 【唐】.有說 ⊙若有施從此定起者,則為施到涅槃還來者食,以此定似涅槃故,謂如 【唐】入無餘依涅槃界者,滅一切有所緣法,心心所法不起不滅。住滅定者, 【唐】亦滅一切有所緣法,心心所法不起不滅,故似涅槃。 【唐】⊙是故施從此定起者,則為施到涅槃還來者食,由此因緣1) 或得現果,2) 或得大果。 *【涼】答曰:若`[施=施起【三宮】*]`施滅定者食,便為施起諸禪解脫三昧者食。所以者何。若欲入此定者,先起欲界善心,次第入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入滅定。欲起此定,從此定次第起非想非非想處心乃至初禪,次第起欲界善心。以行者身中修如是等功德故,施食得現世報、若得多報。* *【涼】復次,從此定起,出入言說著衣受取飲食,如是等威儀寂靜故,信心婆羅門居士生敬重心,以衣食等施,得現世報、若得多報。* *【涼】復次,此定生人希有想。若人聞彼比丘得於滅定,極生希有想,信心婆羅門居士以清淨心施其衣食等,得現世報、若得多報。* *【涼】復次,若施起滅定者食,便名施不食人食。入有想定者,雖不食摶食,而食有漏觸食、意思食、識食。入無漏定雖不食四種有漏食,而以無漏觸、意思、識持身。入滅定者無四種食,亦不以無漏觸、意思、識持身,是故施起滅定者則施不食人食,得現世報、若得多報。* *【涼】復次,若施起滅定者食,便是施到涅槃還者食。所以者何。此定與涅槃相似故。如入無餘涅槃時,一切心心數法`[不生=不生不滅【三宮】]`不生,滅一切有緣法。此定亦爾,是故施其食者,得現世報、若得多報。* 【唐】A復次,a) 非但施從滅定起者,能得現果; 【唐】b) 若施五種補特伽羅,皆得現果,一從滅定起,二從慈定起,三從無諍定起,四從見道起,五從初得盡智起。 *【涼】不但`[*]`施滅定人食得現世報,施五種人食亦得現世報:一、從滅定起;二、從慈心起;三、從無諍起;四、從見道起;五、從得盡智起。* 【唐】B復次,若施五種補特伽羅,能得大果,一父,二母,三病者,四說法師,五近佛地菩薩。 *【涼】又施五種人食得多報:一、施父;二、施母;三、施病人;四、施說法人;五、施近佛菩薩。* ^unfow9 ## 20.滅盡定之諸論題 ### 1.滅盡定於眾同分為能引或滿 【唐】問:滅盡定於眾同分a) 為亦能引。b) 為但滿耶。 【唐】答:此但能滿而不能引,所以者何。唯業能引眾同分,此非業故。 *【涼】問曰:此定為是受生處造業、為是滿業耶。* *【涼】答曰:此是滿業,非是造業。所以者何。造業必是業性,彼非業性。* *【涼】問曰:此定為得現報、為得生報、為得後報耶。* *【涼】答曰:此定得生報,不得現報。所以者何。非想非非想處不能起此定。* *【涼】問曰:何處受此定報。* *【涼】答曰:於非想非非想處報四陰。* ### 3.滅盡定為順現法受乃至順不定受之分別 【唐】問:此定1) 為順現法受,2) 為順次生受,3) 為順後次受,4) 為順不定受耶。 【唐】答:a) 此定2) 或順次生受,3) 或順後次受,4) 或順不定受。 【唐】b) 非1) 順現法受,已生有頂不起此定故。 ### 5.滅盡定何處受何異熟 【唐】問:此於何處受何異熟。 【唐】答:此於非想非非想處,受四蘊異熟。 ### 6.諸成就滅定,亦成就彼異熟耶。 【唐】問:諸成就滅定,亦成就彼異熟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成就滅定,非彼異熟, 【唐】謂生欲色界已得滅定,及得已不退,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滅定異熟不現在前。 【唐】2.有成就彼異熟,非滅定, 【唐】謂得滅定已而退,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滅定異熟現在前。 【唐】3.有成就滅定,亦彼異熟, 【唐】謂得滅定已不退,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滅定異熟現在前。 【唐】4.有非成就滅定,亦非彼異熟, 【唐】謂1) 生欲色界不得滅定,設得已退。 【唐】2) 若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a) 若不得滅定,生非想非非想處,b) 及得已而退,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滅定異熟不現在前。 *【涼】若成就滅定,亦成就滅定報耶。* *【涼】答曰:或成就滅定不成就滅定報,乃至廣作四句。成就滅定不成就滅定報者,生欲色界得滅定,若得滅定不退,生非非想處,未受滅定報。成就滅定報不成就滅定者,於此得滅定退,生非想非非想處,受滅定報。成就滅定亦成就滅定報者,於此得滅定不退,生非想非非想處,受滅定報。不成就滅定亦不成就滅定報者,生欲色界中,不得滅定;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若得滅定退、若不得滅定,生非想非非想處,不受滅定報。* ### 8.諸退滅定,亦退阿羅漢果耶。 【唐】問:諸退滅定,亦退阿羅漢果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退滅定,非阿羅漢果, 【唐】謂學者退滅定,及無學者退滅定,而不起結。 【唐】2.有退阿羅漢果,非滅定, 【唐】謂慧解脫阿羅漢退,及先學位起滅定已,得阿羅漢果,起上位結退。 【唐】3.有退滅定亦阿羅漢果,謂 【唐】a) 先學位起滅定已,得阿羅漢果,起下位結退。 【唐】b) 及無學位起滅定已,起三界結隨一而退。 【唐】4.有非退滅定,亦非阿羅漢果, 【唐】謂除前相。 *【涼】若退滅定,亦退阿羅漢果耶。* *【涼】答曰:或退滅定不退阿羅漢果,乃至廣作四句。退滅定不退阿羅漢果者,學人退滅定,阿羅漢得滅定退,不得自在非起結現在前。退阿羅漢果不退滅定者,慧解脫阿羅漢退;學時得滅定,無學時起非想非非想處結。退滅定亦退阿羅漢果者,學時得滅定,無學時起下地結退;無學時得滅定,三界結若起一界結退。不退滅定亦不退阿羅漢果者,除上爾所事。* ### 10.諸退法等,彼一切俱解脫耶。 【唐】阿羅漢有六種:謂退法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不動法。 【唐】問:諸退法,彼一切俱解脫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退法,非俱解脫,謂退法不得滅定。 【唐】2.有俱解脫,非退法,謂思法乃至不動法已得滅定。 【唐】3.有退法,亦俱解脫,謂退法已得滅定。 【唐】4.有非退法,非俱解脫,謂思法,乃至不動法不得滅定。 【唐】⊙如退法阿羅漢對俱解脫作四句;餘五阿羅漢對俱解脫亦爾,如是成六四句。 *【涼】阿羅漢果者六種,謂退法、憶法、護法、等住、能進、不動。諸退法阿羅漢盡是俱解脫耶。若是俱解脫阿羅漢盡是退法耶。乃至不動阿羅漢盡是俱解脫耶。* *【涼】若是俱解脫阿羅漢盡是不動耶。* *【涼】答曰:或是退法阿羅漢非是俱解脫,乃至廣作四句。是退法阿羅漢非俱解脫者,諸退法阿羅漢不得滅定。是俱解脫阿羅漢非是退法者,憶法乃至不動得滅定。是退法阿羅漢亦是俱解脫者,退法阿羅漢得滅定。非退法阿羅漢亦非俱解脫者,憶法乃至不動不得滅定。如退法阿羅漢作四句,餘五種阿羅漢作五四句亦如是。* *【涼】如無學道有六種阿羅漢,學地亦有六種性。學諸退法學盡是身證耶。若是身證盡是退法學耶。乃至不動性學是身證耶。* *【涼】若是身證盡是不動性學耶。* *【涼】答曰:或是退法性學`[非=非是【三宮】]`非* *【涼】身證,乃至廣作四句。是退法性學非身證者,退法性學不得滅定。是身證非退法性學者,憶法乃至不動性學得滅定。是退法性學亦是身證者,退法學得滅定。非`[退=退法【三宮】]`退性學亦非得身證者,憶法乃至不動性學不得滅定。如退法性學作四句,餘五性學作五四句亦如是。* ### 13.諸退法學等,彼一切身證耶。 【唐】⊙a) 如無學道有六種阿羅漢。b) 學道亦有六種種性,謂退法種性,乃至不動法種性。`[性=姓【宮】*]` 【唐】問:諸退法學,彼一切身證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退法學非身證,謂退法學不得滅定。 【唐】2.有身證非退法學,謂思法學,乃至不動法學,已得滅定。 【唐】3.有退法學亦身證,謂退法學已得滅定。 【唐】4.有非退法學亦非身證,謂思法學乃至不動法學不得滅定。 【唐】⊙如退法學對身證作四句,餘五種性對身證亦爾,如是亦成六四句。 ### 16.若法是心等無間,彼法是心無間耶。 【唐】問:若法是心等無間,彼法是心無間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法是心等無間,非心無間, 【唐】謂除滅定初剎那及餘有心位,諸餘滅定剎那及出滅定,心心所法。 【唐】2.有法是心無間,非心等無間, 【唐】謂滅定初剎那,及餘有心位,彼生`[老住=住老【三宮】*]`老住無常。 【唐】3.有法是心等無間,亦心無間, 【唐】謂滅定初剎那,及餘有心位心心所法。 【唐】4.有法非心等無間,亦非心無間, 【唐】謂除滅定初剎那,及餘有心位彼生老住無常。`[*]` 【唐】諸餘滅定剎那,及出滅定心位彼生老住無常。`[*]` *【涼】若法與心作次第,亦是無間耶。* *【涼】答曰:或法與心作次第非是心無間,乃至廣作四句。與心作次第非心無間者,`[除=餘【宮】*]`除定初剎那及有心時,餘定剎那及出定心是也。是心無間非心次第者,定初剎那及有心時生住無常是也。是心次第亦心無間者,定初剎那及有心時是也。非心次第非心無間者,除定初剎那及有心時生住無常,餘定剎那及出定心生住無常是也。* ### 18. 【唐】問:若法是心等無間,彼法是滅定無間耶。 *【涼】若法是心次第,亦是定無間耶。* 【唐】答:應作四句。 *【涼】答曰:或法是心次第非定無間,乃至廣作四句。* 【唐】1.有法是心等無間,非滅定無間, 【唐】謂滅定初剎那,及餘有心位心心所法。 【唐】2.有法是滅定無間,非心等無間, 【唐】謂除滅定初剎那及餘有心位彼生老住無常,`[*]` 【唐】諸餘滅定剎那,及出滅定心位彼生老住無常。`[*]` 【唐】3.有法是心等無間,亦滅定無間, 【唐】謂除滅定初剎那及餘有心位,諸餘滅定剎那,及出滅定心心所法。 【唐】4.有法非心等無間,亦非滅定無間, 【唐】謂滅定初剎那,及餘有心位彼生老住無常。`[*]` *【涼】是心次第非定無`[間【三宮】=問,閒【麗】]`間者,定初剎那及有心時是也。是定無間非心次第者,`[*]`除定初剎那及有心時生住無常,餘定剎那及出定心生住無常是也。是心次第亦定無間者,除定初剎那及有心時定,餘剎那及出定心是也。非心次第非定無間者,定初剎那及餘有心生住無常是也。}* ## 21.無想天生死時,幾滅起根·何繫心心所滅起〖無想〗 ### 1.生無想天幾根滅。何繫心心所滅 【發智】〔問〕生無想天幾根滅。 【唐】答:八,謂眼耳鼻舌身命意捨根。 【唐】問:此說從何處生無想天耶。 【唐】答:此說從無想中有,生無想生有。 【唐】問:爾時亦有信等五根現在前滅,何故不說。 【唐】答:A) 此文應作是說:1) 或八2) 或十三。 【唐】中有最後心a)無記者八。 【唐】b) 善者十三。 【唐】而不作是說者,應知此義有餘。 【唐】B) 有作是說:此中但依滅位生位皆有者說,信等五根,唯滅位有,非生位有,是故不說。 【唐】〔問〕何繫心心所滅。 【唐】答:色界繫。 ### 2.生無想天幾根現前。何繫心心所現前 【發智】〔問〕幾根現前。 【唐】答:八,如前說。 【唐】〔問〕何繫心心所現前。 【唐】答:色界繫。 死生必起自地心故。 ### 3.無想天歿幾根滅,何繫心心所滅 【發智】〔問〕無想天歿幾根滅。 【唐】答:八。 如前說。 【唐】〔問〕何繫心心所滅。 【唐】答:色界繫。 ### 5.無想天歿幾根現前,何繫心心所現前 【發智】〔問〕幾根現前。 【唐】答:a) 或八b) 或九c) 或十。 【唐】a) 無形八。 謂眼耳鼻舌身命意捨根。 【唐】b) 一形九。 加男女根隨一。 【唐】c) 二形十。 加男女根。 【唐】〔問〕何繫心心所現前。 【唐】答:欲界繫。 ### 6.1.無想天歿定生欲界 【唐】由此證知從無想天歿,定生欲界。 【唐】問:定生何處。 【唐】答: 【唐】1.有說:生地獄。 【唐】2.有說:生惡趣。 【唐】3.==\[評]==如是說者 定生欲界,處所不定。 【唐】1) 或生惡趣,2) 或天3) 或人。 【唐】問:何故從無想天歿定生欲界。 【唐】答:1) 由異熟因,勢力爾故,隨異熟因所有勢力,唯令如是異熟起故。 【唐】2) 有餘師說:無想壽盡,餘處壽業不增長故。謂先增長無想壽業今已受盡,餘處壽業先不增長故,從彼歿定生欲界。 【唐】問:彼亦曾起下三靜慮,何故不引彼地壽果。 【唐】答: 【唐】1.彼雖曾起下三靜慮,非堅執故,不引彼壽;唯堅執著第四靜慮,故引彼壽。 【唐】2.有說:a) 彼雖曾起下三靜慮,而非所求。b) 彼唯求於第四靜慮。 【唐】3.有說:a) 彼雖曾起下三靜慮,但如所涉路而非所趣。b) 第四靜慮是正所趣,非如所涉路,故引彼壽。 【唐】4.有說:若造無想天順次生受業者,法爾亦造欲界順後次受業。如造北俱盧洲順次生業者,法爾亦造欲界天順後次受業。[js12](俱舍論記疏12#^i8zk4w) 【唐】5.有說:⊙欲界是一切有情退所歸處,謂諸有情由業力修力,往色無色界,彼業若盡還墮欲界。 【唐】⊙譬如大地是諸飛鳥退所歸處,謂諸飛鳥由翅翮力飛騰虛空,翮力盡時還墮於地。 【唐】6.有說:⊙無想有情經五百劫住於無想,如熟睡眠,覺已不能取餘異熟,便墮欲界。 【唐】⊙如人在樹端倚枝而眠,多時欻覺,手忘攀攬,即便墮地,彼亦如是。 ^9ejhwd 【唐】7.有說:⊙求無想者執無想定為真道,彼異熟為涅槃,乃至生彼天中此執隨逐,彼後從無想出,將命終時.見當生相,便作是念:「[定無涅槃](#^nirvanapavadika1)。`[本義:出無想心之後.命終心起…無想天.多時有想故,出無想心之後.命終心位.起無漏緣惑。]`若實有者,我已證得,於今何故生相現前。」由謗涅槃及聖道故,從彼處歿.生惡趣中。 `[本義:命終心位.起謗滅道無漏緣邪見者,欲界邪見歟.為當色界邪見歟。…且可存二義也…]` 【唐】⊙尊者妙音亦作是說:彼謗涅槃.及聖者故,從彼命終定生惡趣。 ^nirvanapavadika2 ### 7.無想定無想事有何差別 【唐】問:1) 無想定2) 無想事,何差別。 【唐】答: 【唐】1.答:名則差別`[則=即【三宮】*]`。此名無想定,此名無想事。 【唐】2.復次,因是無想定;果是無想事。 【唐】3.復次,異熟法是無想定;異熟是無想事。 【唐】4.復次,無想定是善;無想事是無記。 【唐】5.復次,無想定是定;無想事是生。 【唐】6.復次,無想定加行功用作意所起;無想事非加行功用作意所起。 【唐】7.復次,無想定通在此彼,得此彼現在前;無想事唯在彼,得彼現在前。 【唐】8.復次,無想定是加行得;無想事是生得。 【唐】是謂無想定無想事差別。 ### 8. 【唐】問:無想天在何處攝。 【唐】答: 【唐】1.外國師說:第四靜慮處別有九,此是一處。 【唐】2.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 即廣果天攝,然以高勝寂靜故別立名。猶如村邊阿練若處。 ### 9.無想天的身量 【唐】問:彼天身量云何。答:五百踰繕那。 ### 10.無想天的壽量 【唐】問:彼壽量云何。答:五百劫。 ### 11.作何等威儀住 【唐】問:作何等威儀住。 【唐】1.有說:結加趺坐,如沙門釋子。`[加=跏【三宮】]` 【唐】2.有說:却踞而坐,如婆羅門。 【唐】3.==\[評]==如是說者,如先入此定所住威儀,`[則=即【三宮】*]`則以此威儀於彼五百劫住。 ## 22.無想有情之想及食 ### 1. 【發智】無想有情生時,當言有想耶。無想耶。乃至廣說。 ### 3.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 欲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A) 謂或有說: 「無想有情生時死時俱無心想。」 【唐】(評)為遮彼意,顯彼有情生時死時,俱有心想,非無心想,有死生故。 【唐】B) 或復有說:無想有情生時有心,死時無心。 【唐】(評)為遮彼意,顯彼死時,亦有心想非無心想,有命終故。 【唐】C) 或復有說:無想有情生時死時雖俱有心,然唯一念非久相續。 【唐】(評)為遮彼意,顯彼生時生已經久心猶相續,後方無想。從無想出有心多時,後方捨命,是故如是說。 【唐】 1) 頗有處唯二剎那有心,謂結生及命終時耶。 【唐】答:應說無。 【唐】尊者妙音說:有,謂即無想天。 【唐】2) 頗有處結生心為等無間緣,命終心起耶。 【唐】答:應說無。 【唐】尊者妙音說:有,謂即無想天。 【唐】3) 頗有處結生心為四緣,命終心起耶。 【唐】答:應說無。 【唐】尊者妙音說:有,謂即無想天。 【唐】為遮此等,故作斯論。 ### 4.無想有情,有心無心 【發智】〔問〕無想有情生時,當言a) 有想耶。b) 無想耶。 【唐】答:當言有想。 此`[則=即【三宮】*]`則遮止執無想天生時無心者意。 【唐】如世尊說,彼諸有情由想起故從彼處歿, 【唐】〔問〕從彼歿時彼想當言滅耶。不滅耶。 【唐】答:當言滅。 此`[*]`則遮止執無想天死時無心者意。 【唐】〔問〕當言住何處彼想滅耶。 【唐】答:當言`[*]`則住彼處。 此`[*]`則遮止執無想有情唯死時生時一念有心者意。 ### 6.無想有情前心多,或後心多 【唐】問:無想有情a) 前心多耶。b) 後心多耶。 【唐】答: 【唐】1.有說,前心多非後心:以彼未入無想位時,異熟相續勢力猛盛故,多時有心方入無想。出無想已異熟相續勢力衰微,故少時有心`[*]`則便捨命。 【唐】2.有說,後心多非前心:以彼未入無想位時,欣求無想其心猛利,故少時有心`[*]`則入無想。出無想已無所欣求故,多時有心然後捨命。 【唐】3.==\[評]==如是說者,此事不定,或前多後少.或前少後多,隨彼意樂有差別故。 ### 出無想想諸門分別 ==§==【 發智】彼想當言善.為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 【唐】彼想幾隨眠隨增。答。色界有漏緣. 【唐】幾結繫耶。答。六。 【唐】1.⊙彼想者,謂出無想想,或善或無記者。 【唐】善:謂生得善。無記:謂有覆無記,或無覆無記。 【唐】2.⊙[色界有漏緣](婆沙081-090#^samapattivyutthanacitta1)者,謂第四靜慮有漏緣隨眠。 【唐】問:何故無漏緣隨眠於彼想不隨增耶。[s89] 【唐】答:彼計無想為涅槃.無想定為真道,乃至生彼.及從彼歿,唯如是執還復隨轉,[於真滅道不謗為無](#^nirvanapavadika2),故無漏緣爾時不起。 【唐】3.⊙六結繫者,除恚嫉慳,有餘結繫。 ^nirvanapavadika1 <font color=#38c609>[五部所斷]</font> 【唐】問:出無想想為五部所斷,為但修所斷耶。若爾何失。 【唐】a) 若五斷者,«十門»所說當云何通。如說:過去法為等無間生二心。 【唐】b) 若修斷者,此文復云何通。如說:彼想色界有漏緣隨眠隨增。 【唐】答: 【唐】1.有作是說:「此通五斷。」 【唐】問:十門所說當云何通。 【唐】答:彼文應言:過去法為等無間生六心,謂色界五,無色界一。 【唐】而不作是說者,有何意耶。當知彼文但依二無心定出心而說,不說無想,所以者何。`[一=二【三宮】]`二無心定加行功用作意而起,無想不爾。 【唐】2.有餘師言 「唯修所斷。」 【唐】問:此文所說當云何通。 【唐】答:此文應言:彼想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 【唐】而不作是說者有何意耶。當知此中兼說和合。彼有命終時心通於五部,非但說出無想心,以命終心是前眷屬故此兼說。 【唐】3.評曰:應知前說者好,無別道理遮餘心故。 ### 15.一切有情皆由食住 【發智】如世尊說:一切有情皆由食住。無想有情由何食住。答:觸意思識。 ### 16.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無想天必無段食,觸意思識亦滅無餘。 【唐】勿有疑彼無食而住,則不可通世尊所說:一切有情皆由食住。 【唐】(評)為除彼疑,顯無想處雖無段食而有餘三,與經相應,故作斯論。 【唐】問:彼無想位三食亦滅,云何說有。 【唐】答: 【唐】1.食有二種:一先時能引,二現在任持。 【唐】1) 彼位雖無現任持食,2) 而有先時能引之食,故名有食。==唯有過去三食== 【唐】2.有說:彼中有三種食:一業食,二生食,三等無間緣食。 【唐】1) 業食者:謂先所造彼地業能引彼生故。==以宿業為思食== 【唐】2) 生食者:謂結生心及俱有法,引彼一期令相續故。==以續生心.無間入心.牽引資助為識食,以識相應觸為觸食.== 【唐】3) 等無間緣食者:謂入無想.觸意思識.為等無間緣,能引無想出心心所,令必當起不永斷故。 【唐】⊙由此故說一切有情皆由食住。 ^ny990w ## 23.二十二根·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八智·三三摩地攝根之數〖攝〗 【發智】問:眼根攝幾根,乃至具知根攝幾根。 【唐】答:眼根攝眼根,乃至廣說。 ### 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說諸法唯攝他性者意,顯一切法`[有=唯【三宮】]`有攝自性, 【唐】故作此論。 ### 2.眼根所攝的根 【唐】A) 眼根攝眼根者,此依種類總相而說。 【唐】B) 若別說者眼有二種:謂左與右,1) 左攝左, 【唐】2) 右攝右。 【唐】⊙左復有二,謂1) 所長養及2) 異熟生, 【唐】1) 所長養攝所長養, 【唐】2) 異熟生攝異熟生。 【唐】⊙異熟生復有二種,謂1) 善業異熟,2)不善業異熟 【唐】1) 善業異熟攝善業異熟, 【唐】2) 不善業異熟攝不善業異熟。 【唐】a) 善業異熟復有二種,謂1) 人2) 與天, 【唐】1) 人攝人, 【唐】2) 天攝天。 【唐】⊙天復有二,謂欲界色界, 【唐】1) 欲界攝欲界, 【唐】2) 色界攝色界。 【唐】⊙色界復`[(有)+四【明】]`四,謂四靜慮, 【唐】初靜慮攝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攝第四靜慮。 【唐】b) 不善業異熟復有三種:所謂地獄傍生鬼界。 【唐】地獄攝地獄,乃至鬼界攝鬼界。 【唐】⊙如是左眼并諸差別各有三世, 【唐】▲過去攝過去,未來攝未來,現在攝現在。 【唐】⊙過去復有無量剎那,一一剎那各各自攝。 【唐】▲如過去,未來亦然;如左,右亦爾。 【唐】⊙此中但依種類總說。 ### 3.耳鼻舌命苦憂根,所攝的根 【發智】如眼根,耳鼻舌命苦憂根亦爾。 此皆各攝自一根故。 ### 6.身根女男根,所攝的根 【發智】⊙身根攝三根:謂身女男根。 ### ⊙女根攝女根身根少分 【唐】⊙如女根,男根亦爾。 ### 8.意根樂喜捨根信等五根,所攝的根 【發智】意根攝意根三根少分。 謂三無漏根,由彼三根,九法為體,攝意非餘,故言少分。 【唐】如意根,樂喜捨根信等五根亦爾。 ### 10.三無漏,所攝的根 【發智】未知當知根攝未知當知根,九根少分。 謂意三受信等五根,此九皆通有漏無漏。今唯攝無漏,於無漏中復有三道,今唯攝見道故言少分。 【唐】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亦爾 ### 12.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八智三三摩地攝幾根。 【發智】1) 信力乃至慧力, 【唐】2) 念等覺支,乃至捨等覺支, 【唐】3) 正見乃至正定, 【唐】4) 法智,乃至道智, 【唐】5) 空無願無相攝幾根。 ### 13.五力,所攝的根 【發智】答:信力攝一根三根少分。 謂三無漏根,此三各以九法為性,攝信非餘,故言少分。 【唐】如信力餘四力亦爾,念等覺支攝四根少分。謂念根三無漏根。 念根通有漏無漏,今唯攝無漏。三根九法為性,今唯攝念,故言少分。 ### 15.七覺支,所攝的根 【發智】如念等覺支,擇法精進喜定等覺支亦爾,餘不攝根。 謂安捨等覺支不攝根,無根相故。 ### 17.八正道,所攝的根 【發智】正見攝四根少分。 謂慧根三無漏根。 【唐】如正見正勤念定亦爾,餘不攝根。 謂正思惟正語業命不攝根無根相故。 ### 19.八智,所攝的根 【發智】法智攝四根少分。 謂慧根三無漏根。 【唐】如法智類智苦集滅道智亦爾。 【唐】他心智攝三根少分。 謂慧根已知具知根。 【唐】⊙云何攝慧根少分。謂慧根通緣一法多法;自相共相;現在三世;他身自身;相應不相應境。此唯攝緣一法自相現在他身相應境慧,故言少分。 【唐】⊙二無漏根九法為性,此唯攝慧,慧中差別如前,此唯攝緣一法慧等,故言少分。 【唐】世俗智攝一根少分 謂慧根,以慧根通有漏無漏,今唯攝有漏,故言少分。 ### 21.三三摩地,所攝的根 【發智】空攝四根少分。 謂定根三無漏根。 【唐】如空,無願無相亦爾。 ## 24.意根乃至三無漏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八智·三三摩地之根相應〖相應〗 【發智】意根幾根相應,乃至具知根幾根相應。 【唐】答:意根十根,三根少分相應,乃至廣說。 ### 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有迷相應,執相應法非實有性。 【唐】(評)為止彼意,顯相應法體是實有,故作斯論。 ### 2.意根,相應的根 【唐】意根: 【唐】⊙十根相應者 :謂五受信等五根。 【唐】⊙三根少分相應者:謂三無漏根,以彼三根九法為性,除意自體與餘相應故言少分。 ### 4.樂喜捨根相應的根 【發智】樂喜捨根,九根少分相應 謂意信等五三無漏根。 【唐】1) 與意信等五少分相應者:彼六根皆與五受根俱生, 【唐】今樂喜捨各唯與自根俱生者相應,故言少分。 【唐】2) 與三無漏根少分相應者:彼三根九法為性三受俱生, 【唐】今樂喜捨唯與自根俱生者相應,故言少分。 ### 5.苦根憂根,相應的根 【發智】苦根憂根,六根少分相應 謂意根信等五根。 【唐】⊙云何與彼少分相應。謂彼六根五受俱生, 【唐】今苦憂根唯與自根俱生者相應,故言少分。 ### 7.五根,相應的根 【發智】信根,四根九根少分相應。⊙四根者,謂精進念定慧。 【唐】⊙九根少分相應者,謂意五受三無漏根。 【唐】1) 與意五受少分相應者:彼六根通染不染, 【唐】今信根唯與不染善者相應,故言少分。 【唐】2) 與三無漏根少分相應者:彼三根九法為性,今除信自體與餘相應,故言少分。 【唐】如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亦爾。 ### 9.三無漏根,相應的根 【發智】未知當知根與未知當知根,九根少分相應。⊙與未知當知根相應者:此根九法為性,一一除自與餘相應皆名此根。 【唐】⊙此根相應九根少分相應者:謂意樂喜捨信等五根。 【唐】云何與彼少分相應。謂彼九根通有漏無漏,今唯與彼無漏相應,於無漏中通見道修道無學道,今唯與彼見道相應,故言少分。 【唐】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亦爾。 唯位有別,餘皆同故。 ### 11.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八智三三摩地,幾根相應。 【發智】1) 信力乃至慧力, 【唐】2) 念等覺支,乃至捨等覺支, 【唐】3) 正見乃至正定, 【唐】4) 法智,乃至道智, 【唐】5) 空無願無相, 【唐】幾根相應。 ### 13.五力,相應的根 【發智】答:信力,四根九根少分相應。⊙四根者:謂精進念定慧。 【唐】⊙九根少分相應者:謂意五受三無漏根,義如前說 【唐】如信力,餘四力亦爾。⊙謂精進念定慧。 ### 15.七覺支,相應的根 【發智】念等覺支,十一根少分相應。⊙謂意樂喜捨信等四三無漏根。 【唐】⊙與意三受信等四少分相應者:彼八根通有漏無漏,今唯與彼無漏相應,故言少分。 【唐】⊙與三無漏根少分相應者:彼三根九法為性,今除念自性與餘相應故言少分。 【唐】如念等覺支,擇法精進定等覺支亦爾。 【唐】喜等覺支九根少分相應。 謂意信等五三無漏根。 【唐】⊙與意信等五少分相應者:彼六根通有漏無漏,今唯與彼無漏相應,於無漏中通依九地,謂未至,靜慮中間四靜慮,下三無色。今唯與彼依初二靜慮者相應,故言少分。 【唐】⊙與三無漏根少分相應者:彼三根通樂喜捨,及彼俱生,今唯與喜根俱生者相應,故言少分。 【唐】〔輕〕安捨等覺支,三根九根少分相應。⊙三根者:謂三無漏根。 【唐】⊙九根少分相應者:謂意樂喜捨信等五根。 【唐】云何與彼少分相應。謂彼九根通有漏無漏,今唯與彼無漏相應,故言少分。 ### 17.八正道,相應的根 【發智】正見十一根少分相應 謂意樂喜捨信等四三無漏根,義如念等覺支說。 【唐】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定亦爾。 然正思惟少有差別,謂意喜捨信等五三無漏根,是謂十一。此十一根通依諸地,今唯與依未至初靜慮者相應,故言少分。 【唐】餘非根相應。 謂正語業命非根相應,非相應法故。 ### 19.八智,相應的根 【發智】法智,十一根少分相應。 如正見說。 【唐】如法智,類智苦集滅道智亦爾。 【唐】他心智十根少分相應。 謂意樂喜捨信等四已知具知根,義如攝中說。 【唐】世俗智,二根八根少分相應。⊙二根者:謂苦憂根。 【唐】⊙八根少分相應者:謂意樂喜捨信等四根。 【唐】云何與彼少分相應。謂彼八根通有漏無漏,今唯與彼有漏相應,故言少分。 ### 21.三三摩地,相應的根 【發智】空無願無相,十一根少分相應 如念等覺支說。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四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五</b>☗s155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根蘊第六中等心納息第四之五 ## 25.三界死生時,幾根滅起·何繫心心所滅起〖界死生〗 ### A›.〔A1.欲界歿生欲界〕〔A2.欲界歿生色界〕〔A3.欲界歿生無色界〕 【唐】B) 〔B1.色界沒生色界〕〔B2.色界沒生欲界〕〔B 3.色界歿生無色界〕 ### C› 〔C 1.無色界歿生無色界〕〔C 2.無色界歿生欲界〕〔C.3.無色界歿生色界〕 ### 〔A1.欲界歿生欲界〕 <b><font color="#610300">§1 欲界歿生欲界時,幾根滅</font></b> 【發智】欲界歿生欲界時,幾根滅。乃至廣說。 【唐】此中顯示多門差別,謂1) 界差別,2) 補特伽羅差別,3) 根差別,4) 死有差別,5) 中有差別,6) 生有差別,7) 漸命終差別,8) 頓命終差別。 【發智】欲界歿生欲界時,幾根滅。 【唐】答:1) 或四2) 或九3) 或八4) 或十三5) 或九6) 或十四7) 或十8) 或十五。 【唐】 【發智】 【婆沙】 【唐】1.漸命終者 1) 無記心四 謂身命意捨。 【唐】2. 2) 善心九 謂前四加信等五。 【唐】3.頓命終者 1) 若無形a) 無記心八 謂眼耳鼻舌身命意捨根。 【唐】4. b) 善心十三 謂前八加信等五。 【唐】5. 2) 若一形a) 無記心九 謂前八加一形。 【唐】6. b) 善心十四 謂前九加信等五。 【唐】7. 3) 若二形者a)無記心十 謂前九復加一形。 【唐】8. b) 善心十五 謂前十加信等五。 <b><font color="#610300">§3 欲界歿生欲界時,何繫心心所滅</font></b>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滅。 【唐】答:欲界繫。 <b><font color="#610300">§5 欲界歿生欲界時,幾根現前</font></b> ==§〔==【發智】==〔問〕幾根現前== 【唐】答:1) 或八2) 或九3) 或十。 【唐】 【發智】 【婆沙】 【唐】1.無形八。 謂眼耳鼻舌身命意捨根。 【唐】2.一形九。 謂前八加一形。 【唐】3.二形十。 謂前九復加一形。 <b><font color="#610300">§7 欲界歿生欲界時,何繫心心所現前</font></b>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現前。 【唐】答:欲界繫。 ### 〔A.2.欲界歿生色界〕 <b><font color="#610300">§9 欲界歿生色界時,幾根滅</font></b> 【發智】〔問〕欲界歿生色界時,幾根滅。 【唐】答:1) 或四2) 或九3) 或九4) 或十四。 【唐】 【發智】 【婆沙】 【唐】1.漸命終者 1) 無記心四 謂身命意捨。 【唐】2. 2) 善心九 謂前四加信等五。 【唐】3.頓命終者 1) 無記心九 謂眼耳鼻舌身命意捨,及女男根隨一。 【唐】4. 2) 善心十四 謂前九加信等五。 <b><font color="#610300">§11 欲界歿生色界時,何繫心心所滅</font></b>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滅。 【唐】答:欲界繫。 <b><font color="#610300">§13 欲界歿生色界時,幾根現前</font></b> 【發智】〔問〕幾根現前。 【唐】答:八。 謂眼耳鼻舌身命意捨根。 <b><font color="#610300">§15 欲界歿生色界時,何繫心心所現前</font></b>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現前。 【唐】答:色界繫 ### 〔A.3.欲界歿生無色界〕 <b><font color="#610300">§17 [欲界歿生無色界時,幾根滅]</font></b> 【發智】〔問〕欲界歿生無色界時,幾根滅。 【唐】答:或四或九或九或十四。 如前說。 <b><font color="#610300">§19 [欲界歿生無色界時,何繫心心所滅]</font></b>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滅。 【唐】答:欲界繫。 <b><font color="#610300">§21 [欲界歿生無色界時,幾根現前]</font></b> 【發智】〔問〕幾根現前。 【唐】答:三。 謂命意捨根。 <b><font color="#610300">§24 [欲界歿生無色界時,何繫心心所現前]</font></b>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現前。 【唐】答:無色界繫。 ### 〔B1.色界沒生色界〕 <b><font color="#610300">§26 [色界沒生色界時,幾根滅]</font></b> 【發智】〔問〕色界沒生色界時,幾根滅。 【唐】答:1) 或八2) 或十三。 【唐】1) 無記心八。 謂眼耳鼻舌身命意捨。 【唐】2) 善心十三。 謂前八加信等五。 <b><font color="#610300">§28 [色界沒生色界時,何繫心心所滅]</font></b>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滅。 【唐】答:色界繫。 <b><font color="#610300">§30 [色界沒生色界時,幾根現前]</font></b> 【發智】〔問〕幾根現前。 【唐】答:八。 如前說。 <b><font color="#610300">§32 [色界沒生色界時,何繫心心所現前]</font></b>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現前。 【唐】答:色界繫。 ### 〔B2.色界沒生欲界〕 <b><font color="#610300">§34 [色界沒生欲界時,幾根滅]</font></b> 【發智】〔問〕色界沒生欲界時,幾根滅。 【唐】答:或八或十三。 如前說。 <b><font color="#610300">§36 [色界沒生欲界時,何繫心心所滅]</font></b>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滅。 【唐】答:色界繫。 <b><font color="#610300">§38 [色界沒生欲界時,幾根現前]</font></b> 【發智】〔問〕幾根現前。 【唐】答:或八或九或十。 如前說。 <b><font color="#610300">§40 [色界沒生欲界時,何繫心心所現前]</font></b>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現前。 【唐】答:欲界繫。 ### 〔B3.色界歿生無色界〕 <b><font color="#610300">§42 [色界歿生無色界,幾根滅]</font></b> 【發智】〔問〕色界歿生無色界時,幾根滅, 【唐】答:或八或十三。 如前說。 <b><font color="#610300">§44 [色界歿生無色界,何繫心心所滅]</font></b>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滅。 【唐】答:色界繫。 <b><font color="#610300">§46 [色界歿生無色界,幾根現前]</font></b> 【發智】〔問〕幾根現前。 【唐】答:三。 如前說。 <b><font color="#610300">§48 [色界歿生無色界,何繫心心所現前]</font></b>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現前== 【唐】答:無色界繫。 ### 〔C1.無色界歿生無色界〕 <b><font color="#610300">§50 [無色界歿生無色界時,幾根滅]</font></b> 【發智】〔問〕無色界歿生無色界時,幾根滅。 【唐】答:1) 或三2) 或八。 【唐】無記心三。 謂命意捨。 【唐】善心八。 謂前三加信等五。 <b><font color="#610300">§52 [無色界歿生無色界時,何繫心心所滅]</font></b>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滅。 【唐】答:無色界繫。 <b><font color="#610300">§54 [無色界歿生無色界時,幾根現前]</font></b> 【發智】〔問〕幾根現前。 【唐】答:三。 如前說。 <b><font color="#610300">§56 [無色界歿生無色界時,何繫心心所現前]</font></b>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現前。 【唐】答:無色界繫。 <b><font color="#610300">§58 [無色界歿生欲界時,幾根滅]</font></b> 【發智】〔問〕無色界歿生欲界時,幾根滅。 【唐】答:或三或八。 如前說。 ### 〔C2.無色界歿生欲界〕 <b><font color="#610300">§60 [無色界歿生欲界時,何繫心心所滅]</font></b>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滅。 【唐】答:無色界繫。 <b><font color="#610300">§62 [無色界歿生欲界時,幾根現前]</font></b> 【發智】〔問〕幾根現前。 【唐】答:或八或九或十。 如前說。 <b><font color="#610300">§64 [無色界歿生欲界時,何繫心心所現前]</font></b>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現前。 【唐】答:欲界繫。 ### 〔C3.無色界歿生色界〕 <b><font color="#610300">§66 [無色界歿生色界時,幾根滅]</font></b> 【發智】〔問〕無色界歿生色界時,幾根滅。 【唐】答:或三或八。 如前說。 <b><font color="#610300">§68 [無色界歿生色界時,何繫心心所滅]</font></b>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滅。 【唐】答:無色界繫。 <b><font color="#610300">§70 [無色界歿生色界時,幾根現前]</font></b> 【唐】〔問〕幾根現前。 【唐】答:八。 如前說。 【發智】〔問〕何繫心心所現前。 【唐】答:色界繫。 ## 26.阿羅漢般涅槃時滅根之數〖涅槃〗 ### 1. 【發智】阿羅漢般涅槃時,幾根最後滅。 【唐】答:1) 或四2) 或九3) 或八4) 或三。 【唐】 【發智】 【婆沙】 【唐】1.欲界 漸般涅槃者四 謂身命意捨。 【唐】2. 頓般涅槃者九 謂眼耳鼻舌身命意捨,及女男根隨一。 【唐】3.色界八 謂眼耳鼻舌身命意捨。 【唐】4.無色界三 謂命意捨。 ### 3.‹一切有情命終結生,為何必住捨受› 【唐】問:何因緣故一切有情命終結生必住捨受。 【唐】答:於五受中無有行相昧劣如捨受者,於十時中無有昧劣如死及生時者, 【唐】故住捨受命終結生。==\[雜心:不苦不樂受應無無漏,聖道捷疾故。…聖道力能令利故。]== ### 〈根蘊第六中一心納息第五之一〉 # 納息5 和心一起一住一滅之法和心相應等【一心】 ## 1.和心一起一住一滅諸法和心相應·一所緣(附:隨心轉十義)〖相應緣〗 ### 1. 【發智】諸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彼法與心相應耶。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當廣分別。 ### 4.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說相應非實者意,乃至廣說,故作斯論。 ### 4.2. 【發智】〔問〕諸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彼法與心相應耶。 【唐】答:1) 若法與心相應,彼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 謂一切心所法。 【唐】2) 有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彼法非心相應, 【唐】謂隨心轉色,心不相應行。 【唐】此中,起者.謂生, **住者.謂老**,滅者.謂無常。 ^yv5wlu ### 5. 【發智】〔問〕諸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彼法與心一所緣耶。 【唐】答:1) 若法與心一所緣,彼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 謂一切心所法。 【唐】2) 有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彼法非心一所緣,謂隨心轉色,心不相應行。 ### 8.1.何故復作此論 【唐】問:何故復作此論 【唐】答:欲止說所緣非實者意,乃至廣說,故作斯論。 ### 9.隨心轉十義 【唐】隨心轉義有十種:謂1) 一起2) 一住3) 一滅4) 一果5) 一等流6) 一異熟,7) 善則善,8) 不善則不善,9) 無記則無記,10) 墮一世中。==\[[s16](婆沙011-020#b1隨心轉十義)隨心轉義,總有十種…]== 【唐】⊙一果者 :謂離繫果。 【唐】⊙一等流者 :謂等流果。 【唐】⊙一異熟者 :謂異熟果。 【唐】⊙墮一世中者:謂同一世攝。 【唐】此總相說。 【唐】若別說者, 【唐】1.⊙有漏斷結道中有八隨轉義。 【唐】謂1) 一起2) 一住3) 一滅4) 一果5) 一等流6) 一異熟7) 是善8) 墮一世。 *【涼】{==\[[s16](婆沙011-020#^6bsk5u)]==如世俗斷結道迴轉有八事,除不善、無記。* 【唐】2.⊙有漏加行解脫勝進道中,及餘有漏善心品,有七隨轉義。 【唐】謂1) 一起2) 一住3) 一滅,4) 一等流5) 一異熟6) 是善7) 墮一世。 *【涼】除世俗斷結道迴轉,諸餘善有漏迴轉有七事,除解脫果、不善、無記。* 【唐】3.⊙無漏斷結道中亦有七隨轉義。 【唐】謂1) 一起2) 一住3) 一滅,4) 一果5) 一等流6) 是善7) 墮一世。 *【涼】無漏斷結道迴轉有七事,除報果、不善、無記。* 【唐】4.⊙無漏加行解脫勝進道中有六隨轉義。 【唐】謂1) 一起2) 一住3) 一滅4) 一等流5) 是善6) 墮一世。 *【涼】除無漏斷結道迴轉,諸餘無漏迴轉有六事,除解脫果、報果、不善、無記。* 【唐】5.⊙不善心品有七隨轉義。 【唐】謂1) 一起2) 一住3) 一滅4) 一等流5) 一異熟,6) 是不善7) 墮一世。 *【涼】不善心迴轉有七事,除解脫果、善、無記。* 【唐】6.⊙無記心品有六隨轉義。 【唐】謂1) 一起2) 一住3) 一滅4) 一等流5) 是無記6) 墮一世。 *【涼】無記心迴轉有六事,除解脫果、報果、善、不善。* *【涼】是故總而言之有十事。* ^agd4wp ### 五事二事 【唐】[s16](婆沙011-020#b3五事二事) 1.⊙又心心所法展轉相望,由五因緣說名隨轉,謂 【唐】1) 所依故,2) 所緣故,3) 行相故,4) 果故,5) 異熟故。 *【涼】心於`[心〔-〕【三宮】]`心數法迴轉有五事:* *【涼】一、共所依;二、共所行;三、共所緣;四、共果;五、共報。* *【涼】數法迴轉於心,亦同有五事。* 【唐】2.⊙心與隨心轉色.心不相應行.展轉相望,由二因緣說名隨轉,謂1) 果故,2) 異熟故。 *【涼】心與心迴轉色心不相應行有二事:一果、二報。* *【涼】心迴轉色心不相應行與心迴轉有二事:一果、二報。}* 【唐】隨轉義,廣說如«雜蘊»。 ## 2.不離心法和心離·不離關係〖不離〗 【發智】諸法與心俱起.不離心,彼法與心俱住俱滅.不離心耶。乃至廣說。 ### 1.問:何故復作此論。 【唐】答:1) 前納息中,雖明心心所法等剎那滅,未辯色等,今欲辯之故作斯論。 【唐】2) 又為遮止三剎那論沙門執故,謂有沙門.說諸色法三剎那住.說心心所剎那即滅`[則=即【三宮】*]`,彼復二種.一雜生論.二次第論。 【唐】A) 雜生論者作如是言: 【唐】1) 依初眼根.生初眼識, 彼俱生已.眼根住眼識滅。 【唐】2) 依第二眼根.生第二眼識,彼俱生已.眼根住眼識滅。 【唐】3) 依第三眼根.生第三眼識,彼俱生已.眼根住眼識滅。 【唐】當知則與初眼俱滅。`[則=即【三宮】*]` 【唐】問:彼有何過。 【唐】答:彼初眼識,有所依生.無所依滅,第二眼識亦爾。 【唐】第三眼識,有所依生.雖有所依滅而是他所依。 【唐】是謂彼過,識隨所依有生滅故。 【唐】B) 次第論者作如是言: 【唐】1) 依初眼根生初眼識,彼俱生已,眼根住眼識滅。 【唐】2) 次復依彼生第二眼識,眼根住眼識滅。 【唐】3) 後復依彼生第三眼識,此識與眼俱時而滅。 【唐】問:彼有何過。 【唐】答:彼初眼識,有所依生.無所依滅。 【唐】第二眼識,無所依生.無所依滅。 【唐】第三眼識,無所依生,有所依滅。 【唐】是謂彼過,識隨所依有生滅故。 【唐】⊙ 又彼二論有餘共過,謂人趣沒生地獄時,人趣未捨已得地獄,如是則趣雜亂,身雜亂。 【唐】1) 趣雜亂者:謂彼有情是地獄趣,亦是人趣。 【唐】2) 身雜亂者:謂彼有情有地獄身.亦有人身,便為大過。 【唐】⊙ 依彼論意,若入無想滅盡定時.諸根大種與心俱起不離心。然彼離心而住,離心而滅。 【唐】為遮彼執,故作斯論。 ### 2. 【發智】諸法與心俱起不離心,彼法與心俱住俱滅不離心耶。 【唐】答:欲色界有情, 【唐】A) 不住無想滅盡定者:諸根大種與心俱起不離心,與心俱住俱滅不離心。 【唐】B) 若住無想滅盡定者:彼便離心。 【唐】問:云何離心。 【唐】答:彼離心而起,離心而住,離心而滅,心心所斷彼相續故。 ## 3.眼根及至意根之修·不修〖不修〗〖修〗 【發智】如說:不修眼根乃至意根,云何不修眼根。乃至廣說。 【唐】修有四種:謂1) 得修,2) 習修,3) 對治修,4) 除遣修,具辯如«智蘊»,今依後二修而作論。 ### 1.眼等六根的修不修 【唐】問:眼等根云何不修。復云何修。 【唐】答:a) 乃至眼等諸根對治道未生名不修根,此依對治修說。 【唐】b) 又乃至緣眼等所有煩惱未斷未知名不修根,此依除遣修說。 【唐】a) 若眼等諸根對治道已生名為修根,此依對治修說。 【唐】b) 又緣眼等所有煩惱,已斷已知名為修根,此依除遣修說。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4zb5sp ### 3. 【發智】云何不修眼根乃至身根。 【唐】答: 【唐】A) 若於眼根1)未離貪2) 未離欲3)〔未離〕潤4) 〔未離〕憙5) 〔未離〕渴。 【唐】B)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 【唐】⊙如不修眼根,不修耳鼻舌身根亦爾。 ### A›若於眼根 【唐】1) 未離貪者:謂於眼未離愛。 【唐】2) 未離欲者:謂於愛欲未斷未知。 【唐】3) 未離潤者:謂於愛潤未斷未知。 【唐】4) 未離憙者:謂於愛憙未斷未知。 【唐】5) 未離渴者:謂於愛渴未斷未知。 【唐】B)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者:謂無間道能盡色界愛。 【唐】⊙彼於此道未修未安者:謂未修習,及未安息 【唐】1) 修謂習修 ;安謂得修。 【唐】2) 又起名修 ;滅名安。 【唐】3) 又已生名修;已滅名安。 ### 應知此中 【唐】甲 〔第一說〕 A) 若於眼根未離貪等者 :1) 依對治修說,2) 或依除遣修說。 【唐】B)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等者:1) 依除遣修說,2) 或依對治修說。 【唐】乙 〔第二〕有說:A) 若於眼根未離貪等者 :謂緣眼根愛未斷未知。 【唐】B)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等者:謂緣眼根餘煩惱未斷未知。 【唐】〔第三〕有說:A) 若於眼根未離貪等者 :謂未斷繫得。 【唐】⊙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等者:謂未證離繫得。如未斷繫得,未證離繫得如是未損減過失未修習功德;未棄下劣未證勝妙;未捨無義未得有義;未除有愛熱惱未受無愛快樂,應知亦爾。 【唐】〔第四〕有說:A) 若於眼根未離貪等者 :謂無間道未起作用。 【唐】B)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等者:謂解脫道未起作用。 【唐】〔第五〕有說:A) 若於眼根未離貪等者:謂未能離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染。 【唐】B)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等者:謂未能離第四靜慮染。 【唐】⊙如不修眼根,不修餘四根亦爾。 ### 6.云何不修意根 【發智】云何不修意根。 【唐】答: 【唐】1.若於意根未離貪,未離欲〔未離〕潤〔未離〕憙〔未離〕渴。 【唐】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安。 【唐】2.若於意根未離貪者,謂於意未離愛,餘句如前。 【唐】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者,謂無間道能盡無色界愛,未修未安如前說。 ### 應知此中 【唐】甲 〔第一說〕 A) 若於意根未離貪等者 :1) 依對治修說,2) 或依除遣修說。 【唐】B) 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等者:1) 依除遣修說,2) 或依對治修說。 【唐】乙 〔第二有說〕 次有三說,如前應知。〔請參見上一小項〕 ### 〔第三有說〕 【唐】〔第四有說〕 【唐】〔第五有說〕 第五有說 【唐】A) 若於意根未離貪等者,謂未能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 【唐】B) 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等者,謂未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染。 ### 8.云何修眼根乃至意根 【發智】如說,修眼根乃至意根 【發智】〔問〕 【發智】〔問〕云何修眼根乃至身根。 【唐】 答1) 若於眼根已離貪,已離欲〔已離〕潤〔已離〕憙〔已離〕渴。 【唐】2)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安。 【唐】⊙如修眼根,修耳鼻舌身根亦爾。 【唐】〔問〕云何修意根。 【唐】⊙答:若於意根已離貪,已離欲〔已離〕潤〔已離〕憙〔已離〕渴。 【唐】⊙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安。 【唐】此諸文句應與前不修相違廣說。 ## 4.不成就學根得學根〖得根〗 【發智】諸不成就學根得學根,乃至廣說。 ### 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愚於退者執退非有。 【唐】(評)為遮彼意,顯退實有,故作斯論。 ### 2. 【發智】〔問〕諸不成就學根得學根,彼一切入正性離生耶。 【唐】答:若入正性離生,彼一切不成就學根得學根。 【唐】有不成就學根得學根,彼非入正性離生,謂退阿羅漢果時。 【唐】【婆沙】 彼諸學根先捨今得。 ### 6. 【發智】〔問〕諸不成就學根,得學根,彼一切世第一法等無間耶。 【唐】答:若世第一法等無間,彼一切不成就學根得學根。 【唐】有不成就學根得學根,彼非世第一法等無間,謂退阿羅漢果時。 【唐】【婆沙】 彼諸學根先捨今得。 【唐】問:何故復作此論。 【唐】答:前雖顯示入正性離生自體,而未顯示入彼等無間緣,今欲顯之,故作斯論。 ## 5.捨無漏根得無漏根〖捨得〗 ### 1. 【發智】 【婆沙】 【唐】〔問〕諸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一切從果至果耶。 【唐】答:若從果至果,彼一切捨無漏根,得無漏根。⊙謂預流者證一來果時,捨預流果攝及勝果道 【唐】無漏諸根,得一來果攝無漏諸根。從果至果者,從預流果至一來果。 【唐】⊙一來者證不還果時,不還者證阿羅漢果時,應知亦爾。 【唐】⊙如證果時,退果時亦爾。 ### 5. 【發智】有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非從果至果,謂 【唐】1) 現觀邊道類智起時; 【唐】2) 若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時。 【唐】問:道類智起時可爾,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時云何可爾。 【唐】答:⊙此文但應說現觀邊道類智起時,不應說餘 【唐】⊙而說餘者,欲顯此中但說從異類果至異類果。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時,性類雖別,果類不別故,不名從果至果。 【發智】諸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一切無漏根滅,無漏根起耶。 【唐】答:應作四句。 ### 〔第一句〕 【發智】 【婆沙】 【唐】有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非無漏根滅無漏根起。謂 【唐】a) 退阿羅漢不還一來果時; 【唐】b) 及以世俗道得一來不還果時。 爾時無漏不現前故。 ### 〔第二句〕 【發智】 【婆沙】 【唐】有無漏根滅無漏根起,彼非捨無漏根得無漏根,謂已得無漏根現前,滅起`[則=即【三宮】*]`則先已得。 一切果向無漏諸根相續起滅,a) 彼非得,起曾得道現在前故;b) 亦非捨,聖道唯三時捨,彼非此時故,一退時,二得果時,三練根時。 ### 〔第三句〕 【發智】 【婆沙】 【唐】有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亦無漏根滅無漏根起,謂 【唐】A) 現觀邊道類智起時, 【唐】B) 及以無漏道得一來不還果時, 【唐】C) 得阿羅漢果時, 【唐】D) 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時。 【唐】A) 現觀邊道類智起時, 【唐】1) 捨無漏根者:謂見道所攝。 【唐】2) 得無漏根者:謂修道所攝。 【唐】3) 無漏根滅者:謂道類忍俱生品。 【唐】4) 無漏根起者:謂道類智俱生品。 【唐】B) Ⅰ) 以無漏道得一來果時, 【唐】1) 捨無漏根者:謂預流果攝,及勝果道。 【唐】2) 得無漏根者:謂一來果攝。 【唐】3) 無漏根滅者:謂第六無間道攝。 【唐】4) 無漏根起者:謂第六解脫道攝。 【唐】B) Ⅱ) 以無漏道得不還果隨應亦爾。 【唐】C) 得阿羅漢果時, 【唐】1) 捨無漏根者:謂不還果攝,及勝果道。 【唐】2) 得無漏根者:謂阿羅漢果攝。 【唐】3) 無漏根滅者:謂金剛喻定俱生品。 【唐】4) 無漏根起者:謂初盡智俱生品。 【唐】D) 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時, 【唐】1) 捨無漏根者:謂時解脫道攝。 【唐】2) 得無漏根者:謂不時解脫道攝。 【唐】3) 無漏根滅者:謂第九無間道攝。 【唐】4) 無漏根起者:謂第九解脫道攝。 【唐】E) 餘位練根略故不說。 ### 〔第四句〕 【發智】 【婆沙】 【唐】有非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亦非無漏根滅無漏根起,謂除前相 此中相聲依所名轉,`[則=即【三宮】*]`則前三句所不攝法為第四句。 【唐】此復云何。謂: ### 6.1.異生及聖者,於無漏根和捨得滅起之關係〔第四句之詳說〕 【唐】A.〔異生位〕; 【唐】B.〔聖者位:1.十五心;2.初果至四果;3.練根;4.六通〕 ### A.〔異生位〕 【唐】1.諸異生位,乃至增上忍位,於無漏根非捨非得,非滅非起。 【唐】2.住世第一法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非滅而起。 ### B.〔聖者位〕 【唐】〔1.十五心〕 【唐】1.若諸聖者住苦法智忍,乃至道法智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亦滅亦起。 【唐】2.住道類智忍時,於無漏根亦捨亦得,亦滅亦起。 ### 〔2.初果至四果〕 【唐】1.⊙從預流果證一來果時: 【唐】A) 以世俗道者, 【唐】1) 若無漏道為加行, 【唐】住加行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滅而非起。 【唐】2) 若世俗道為加行, 【唐】a) 住加行道五無間道五解脫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非滅`[非=而【明】]`非起。 【唐】b) 住第六無間道時,於無漏根亦捨亦得,非滅非起。 【唐】B) 以無漏道者, 【唐】1) 若世俗道為加行,住加行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非滅而起。 【唐】2) 若無漏道為加行, 【唐】a) 住加行道五無間道五解脫道時,非捨而得,亦滅亦起。 【唐】b) 住第六無間道時,於無漏根亦捨亦得,亦滅亦起。 【唐】2.⊙從一來果證不還果,隨應亦爾,〔和從預流果證一來果時相同〕 【唐】3.⊙從不還果證阿羅漢果, 【唐】Ⅰ) 離初靜慮染時, 【唐】A) 以世俗道者, 【唐】1) 若無漏道為加行,住加行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滅而非起, 【唐】2) 若世俗道為加行,住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非滅非起。 【唐】B) 以無漏道者, 【唐】1) 若世俗道為加行,住加行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非滅而起, 【唐】2) 若無漏道為加行,住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亦滅亦起。 【唐】Ⅱ) 如離初靜慮染,乃至離無所有處染亦爾。 【唐】Ⅲ) 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 【唐】1) 若世俗道為加行,住加行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非滅而起。 【唐】2) 若無漏道為加行, 【唐】a) 住加行道八無間道八解脫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亦滅亦起。 【唐】b) 住第九無間道時,於無漏根亦捨亦得,亦滅亦起。 ### 〔3.練根〕 【唐】1.⊙信解練根作見至時, 【唐】1) 若世俗道為加行,住加行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非滅而起。 【唐】2) 若無漏道為加行, 【唐】a) 住加行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亦滅亦起。 【唐】b) 住無間道時,於無漏根亦捨亦得,亦滅亦起。 【唐】2.⊙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時, 【唐】如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說雜修靜慮, 【唐】1) 初剎那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滅而非起。 【唐】2) 第二剎那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非滅而起。 【唐】3) 第三剎那時,如初剎那說。==\[本義抄:第三剎那無漏心<u>之</u>無間.雖可有無漏根現起之義。從多分說也。]== ### 〔4.六通〕 【唐】1.⊙若引發五通五無間道三解脫道時,若起無量世俗解脫勝處遍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世俗無礙解,無諍願智邊際定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入滅定想微細等時, 【唐】於無漏根非捨而得,非滅非起。 【唐】2.⊙若起無漏他心通時,若起無漏念住無漏解脫無漏無礙解等時, 【唐】於無漏根非捨而得,亦滅亦起。==\[本義抄:彼無間雖可有有漏心現起之義。從多分說也。]== 【唐】⊙若起微微心時,若起<u>聞思慧</u>等時==\[本義抄:從多分云爾也]==, 【唐】於無漏根非捨非得,非滅非起。 ^rv7xac 【唐】⊙於如是等差別位中,隨其所應為第四句,是故略說,除前相言。 ## 6.一切未知當知根皆現觀四諦耶〖未知根〗 【發智】諸未知當知根,乃至廣說。 ### 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令疑者得決定故。 【唐】⊙如《品類足》說,「云何未知當知根。答:未已見諦,未已現觀者,諸學慧慧根,若諸根隨信隨法行,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是名未知當知根。」 【唐】彼文但說現在和合,能荷擔有作用,未知當知根,非過去未來。勿有生疑,「唯現在和合,能荷擔有作用,是未知當知根,非過去未來。」 【唐】(評)為令彼疑得決定故,顯在三世皆是此根,故作斯論。 ### 2. 【發智】諸未知當知根,彼一切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耶。 【唐】答:應作四句。 ### 〔第一句〕 【發智】有未知當知根,彼非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謂未知當知根,在過去或未來。 彼有未知當知根相故,亦名未知當知根。 【唐】然非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過去作用已息,未來作用未起故。 ### 〔第二句〕 【發智】有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彼非未知當知根,謂諸非根法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 此復云何。謂想思觸作意欲勝解慚愧無貪無瞋輕安捨不放逸不害尋伺隨心轉色心不相應行,如是諸法於未現觀四聖諦,雖能現觀,而非未知當知根,以合九根為此根故。 ### 〔第三句〕 【發智】有未知當知根,彼亦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謂未知當知根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 `[(則=即【三宮】*)]`則現在和合能荷擔有作用未知當知根。 ### 〔第四句〕 【發智】有非未知當知根,彼亦非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謂除前相。⊙`[(則=即【三宮】*)]`則前三句所不攝法,為第四句。 【唐】⊙此復云何。謂1) 除三世未知當知根自性,2) 及現在此根相應俱有非根法,諸餘過去未來此根相應俱有非根法,3) 及已知根具知根俱生品,一切有漏心心所法,餘色心不相應行,4) 及無為皆是第四句,故言除前相。 【唐】⊙如未知當知根,已知具知根,隨其所應廣說亦爾。 ## 7.盡智和無生智和無學等之正見之五門分別〖五門辯三智〗 【發智】盡智當言盡智乃至道智耶。乃至廣說。 ### 1. 【唐】【婆沙】 問:何故此中分別三智。 ### { 【唐】〔【發智】文略〕 盡智1) 當言有尋有伺乃至無尋無伺耶。 【唐】2) 當言樂根乃至捨根相應耶。 【唐】3) 當言空乃至無相相應耶。 【唐】4) 當言緣欲界繫乃至緣不繫耶。 【唐】⊙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亦爾。 ### } 【唐】答:是本論師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 2.盡智的智(自性)分別 【發智】答:【婆沙】 【唐】1) 盡智當言盡智。 謂自了知我已遍知苦,我已永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 【唐】2)〔盡智當言〕或法智 謂自了知我已遍知欲界繫苦,我已永斷欲界繫集,我已證欲界繫諸行滅,我已修斷欲界繫諸行道。 【唐】3) 〔盡智當言〕或類智 謂自了知我已遍知色無色界繫苦,我已永斷色無色界繫集,我已證色無色界繫諸行滅,我已修斷色無色界繫諸行道。 【唐】4) 〔盡智當言〕或苦智 謂自了知我已遍知三界繫苦。 【唐】5) 〔盡智當言〕或集智 謂自了知我已永斷三界繫集。 【唐】6) 〔盡智當言〕或滅智 謂自了知我已證三界繫諸行滅。 【唐】7) 〔盡智當言〕或道智 謂自了知我已修斷三界繫諸行道。 【唐】 問:何故盡智非他心智。 【唐】答:盡智非見自性;他心智是見自性故。 【唐】何故非世俗智。 【唐】答:盡智是無漏,世俗智是有漏故。 ### 3.盡智的尋伺(地)分別 【唐】⊙顯自性已當顯地。 【發智】或有尋有伺 謂依未至初靜慮。 【唐】或無尋唯伺 謂依靜慮中間。 【唐】或無尋無伺 謂依上三靜慮下三無色。 【唐】⊙顯地已,當顯相應。 ### 4.盡智的受根(相應)分別 【發智】或樂根相應 謂依第三靜慮。 【唐】或喜根相應 謂依初二靜慮。 【唐】或捨根相應 謂依未至靜慮中間第四靜慮下三無色。 【唐】⊙顯相應已,當顯行相。 ### 5.盡智的三摩地相應(行相)分別 【發智】或無願相應 謂十行相。 【唐】或無相相應 謂四行相。 【唐】問:何故盡智非空相應。 【唐】答:空是勝義涉勝義,盡智是勝義涉世俗故。 【唐】如說了知我生已盡,涉我解故,非空相應。 【唐】⊙顯行相已,當顯所緣。 ### 6.盡智的所緣分別 【發智】或緣欲界繫或緣色無色界繫 此謂緣苦集。 【唐】或緣不繫。 此謂緣滅道。 ### 7.無生智的五門分別 【發智】如盡智,無生智亦爾。 然有差別,謂無生智當言無生智,謂自了知我不復遍知苦,不復永斷集,不復證滅,不復修道。 ### 8.無學正見的五門分別 【發智】無學正見當言無學正見。 謂以四行相,知五取蘊。 【唐】以四行相,知五取蘊因。 【唐】以四行相,知五取蘊滅。 【唐】以四行相,知斷五取蘊道。 【唐】或法智。 謂知欲界四諦。 【唐】或類智。 謂知色無色界四諦。 【唐】或他心智。 謂知他無漏心心所法。 【唐】或苦集滅道智。 謂別知三界四諦。 【唐】 問:何故無學正見非世俗智。 【唐】答:此無漏,彼有漏故。 ### { 【發智】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唐】或樂根相應,或喜捨根相應。 【唐】或空相應或無願無相相應。 【唐】或緣欲界繫或緣色無色界繫,或緣不繫。 ### } 【唐】顯自性已,地等四問,如前說。 【唐】差別者,此亦與空相應,亦作空非我行相轉故。 ## 8.初盡智無生智和其等無間緣並初盡智無生智之所緣〖初盡無生智〗〖盡無生所緣〗 【發智】諸最初盡智,乃至廣說。 ### 1.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前明三智,未辯等無間緣及所緣差別,今欲辯之,故作斯論。 ### 2.最初盡智和金剛喻定的等無間關係 【發智】〔問〕諸最初盡智,彼一切無間道等無間耶。 【唐】答:如是。 以初盡智必從金剛喻定等無間起故。 【唐】〔問〕設無間道等無間彼一切盡智耶。 【唐】答:如是。 以金剛喻定等無間必起盡智故。 ### 3.最初無生智和盡智的等無間關係 【發智】問 答 【婆沙】 【唐】諸最初無生智,彼一切盡智等無間耶。 【唐】答:如是。 最初無生智必從盡智等無間起故。 【唐】設盡智等無間彼一切無生智耶。 【唐】1) 答:或盡智。謂時解脫。 【唐】2) 或無生智。謂不時解脫。 【唐】3) 或無學正見。謂時解脫。 ### 4.最初盡智和金剛喻定的所緣關係 ==§==【發智】諸緣彼無間道起`[(則=即【三宮】*)]`則緣彼初盡智起耶。 【唐】答:A) 若緣生無間道起,`[*]`則緣彼初盡智起。 【唐】B) 若不緣生無間道起,`[*]`則不緣彼初盡智起。 ### 【婆沙】 【唐】謂:1) 金剛喻定六智相應:則滅道法智,及四類智,最初盡智二智所攝,`[*]`則苦集類智。 【唐】2) 若金剛喻定苦集類智相應者:`[*]`則與初盡智所緣境共,以俱緣非想非非想處四蘊生故,彼四蘊名生,生死攝故。 【唐】3) 若金剛喻定滅道法類智相應者:`[*]`則與初盡智所緣境異,彼緣三界滅道,此緣有頂苦集故。 ### 5.盡智和無生智的所緣關係 【發智】諸緣彼盡智起,`[(*)]`則緣彼無生智起耶。 【唐】答:如是。 【唐】〔問〕設緣彼無生智起,`[*]`則緣彼盡智起耶。 【唐】答:如是。 此二智俱以十四行相緣四諦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五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六</b>☗s156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 根蘊第六中一心納息第五之二 ## 9.無學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之互相相應〖七正互相應〗 ### 1. 【發智】諸法無學正見相應,彼法無學正思惟相應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此中a) 無學正見一切地可得,非一切無漏心。 【唐】b) 無學正思惟一切無漏心可得,非一切地。 ### 是故得作大四句 ### 〔第一句〕 【發智】有法無學正見相應,非無學正思惟〔相應〕。謂 【唐】a) 無學正見相應正思惟。 【唐】b) 及無學正思惟不相應無學正見相應法。 a) 無學正見相應正思惟者:謂無學正見聚中正思惟,此但與無學正見相應,非無學正思惟〔相應〕。自體與自體由三因緣不相應故: 【唐】一無二自性俱起故, 【唐】二前後剎那不並故, 【唐】三諸法不觀自體,與他為緣故。 【唐】b) 及無學正思惟不相應無學正見相應法者: 【唐】謂靜慮中間,上三靜慮,下三無色無學 【唐】正見相應法,此非無學正思惟相應,彼地無正思惟故。 ### 〔第二句〕 【發智】有法無學正思惟相應,非無學正見。謂 【唐】a) 無學正思惟相應正見, 【唐】b) 及無學正見不相應無學正思惟相應法。 a) 無學正思惟相應正見者:謂無學正思惟聚中正見,此但與無學正思惟相應,非無學正見,自體與自體由三因緣不相應故。 【唐】b) 及無學正見不相應無學正思惟相應法者: 【唐】⊙謂未至初靜慮盡無生智聚中,正思惟相應法,此非無學正見相應,彼聚中無正見故。 ### 〔第3句〕 【發智】有法無學正見正思惟相應。謂 【唐】a) 除無學正見相應正思惟, 【唐】b) 及除無學正思惟相應正見,諸餘無學正見正思惟相應法。 謂此聚中除二自體,餘心心所與二相應。 【唐】此復云何。謂九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心及伺。 ### 〔第四句〕 【發智】有法非無學正見正思惟相應,謂 【唐】a) 無學正見不相應正思惟, 【唐】b) 無學正思惟不相應正見。 【唐】c) 及前所不攝心心所法, 【唐】d) 并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a) 無學正見不相應正思惟者:謂盡無生智聚中正思惟,此非無學正見相應,彼聚中無正見故。亦非無學正思惟相應,自體與自體不相應故。 【唐】b) 無學正思惟不相應正見者:謂靜慮中間上三靜慮下三無色無學正見,此非正見相應,自體與自體不相應故。亦非無學正思惟相應,彼地中無正思惟故。 【唐】c) 及前所不攝心心所法者:謂 靜慮中間上三靜慮下三無色盡無生智聚心心所法,及一切學有漏心心所法。 【唐】d) 并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當知皆是第四句攝。 ### 3. 【發智】諸法無學正見相應,彼法無學正勤相應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此中a) 無學正見一切地可得,非一切無漏心。 【唐】b) 無學正勤一切地一切無漏心可得,是故得作中四句。 【發智】1.有法無學正見相應,非無學正 【唐】勤,謂無學正見相應正勤。 此非無學正勤相應,自體與自體不相應故。 【唐】2.有法無學正勤相應,非無學正 【唐】見,謂a) 無學正見b) 及無學 【唐】正見不相應,無學正勤相應法。 a) 無學正見者:自體與自體不相應故。 【唐】b) 無學正見不相應,無學正勤相應法者:謂盡無生智聚中正勤相應法,此非正見相應,彼聚中無正見故。 【唐】3.有法無學正見正勤相應,謂除 【唐】無學正見相應正勤,諸餘無學 【唐】正見相應法。 正勤多故於此偏`[偏=徧【三宮】]`除,然此聚中除二自體餘心心所 【唐】皆二相應,此復云何。謂九大地法〔除慧〕九大善地法〔除勤〕心及尋伺。 【唐】4.有法非無學正見正勤相應, ### 謂 【唐】a) 無學正見不相應正勤, 【唐】b) 及前所不攝心心所法, 【唐】c) 并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a) 無學正見不相應正勤者:謂盡無生智聚中正勤,此非正見相應,彼聚中無正見故,亦非正勤相應,自體與自體不相應故。 【唐】b) 及前所不攝心心所法者:此中無餘無學心心所法前所不攝,但有一切學有漏心心所法是前所不攝, 【唐】c) 并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當知皆是第四句攝。 【發智】如對正勤,對正念正定正解脫亦爾。 【唐】此皆得作中四句故。 ### 5.無學正見相應,彼法非無學正智相應耶 【發智】諸法無學正見相應,彼法非無學正智相應。 【唐】諸法無學正智相應,彼法非無學正見相應。 以此二法不俱起故。〔兩者自性皆是慧〕 ### 7.無學正思惟相應,彼法無學正勤〔正念正定正解脫〕相應耶 【發智】諸法無學正思惟相應,彼法無學正勤相應耶。 【唐】答:應作四句。 此中 【唐】a) 無學正思惟,一切無漏心可得,非一切地。 【唐】b) 無學正勤,一切地一切無漏心可得, 【唐】是故亦得作中四句。 ### {〔【補發智】文〕 【唐】1.有法無學正思惟相應,非無學正勤〔相應〕:謂無學正思惟相應正勤。 【唐】2.有法無學正勤相應,非無學正思惟:謂無學正勤相應正思惟,及無學正思惟不相應無學正勤相應法。 【唐】3.有法無學正思惟正勤相應:謂除無學正思惟相應正勤,諸餘無學正思惟相應法。 【唐】4.有法非無學正思惟正勤相應:謂無學正思惟不相應正勤,及前所不攝心心所法,并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文如正見對正勤說。 【唐】⊙【發智】如〔無學正見〕對正勤,對正念正定正解脫亦爾。 ### 9.無學正思惟相應,彼法無學正智相應耶 【發智】諸法無學正思惟相應,彼法無學正智相應耶。 【唐】答:應作四句。 此中a) 無學正思惟,一切無漏心可得,非一切地。 【唐】b) 無學正智,一切地可得,非一切無漏心, 【唐】是故亦得作大四句。 ### {〔【補發智】文〕 【唐】1.有法無學正思惟相應,非無學正智: 【唐】謂無學正思惟相應正智,及無學正智不相應無學正思惟相應法。 【唐】2.有法無學正智相應,非無學正思惟: 【唐】謂無學正智相應正思惟,及無學正思惟不相應無學正智相應法。 【唐】3.有法無學正思惟正智相應: 【唐】謂除無學正思惟相應正智,及除無學正智相應正思惟,諸餘無學正思惟正智相應 【唐】法。 【唐】4.有法非無學正思惟正智相應: 【唐】謂無學正思惟不相應無學正智,無學正智不相應無學正思惟,及前所不攝心心所法, 【唐】并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文如正見對正思惟說。 ### 11.無學正勤相應,彼法無學正念〔正定正解脫〕相應耶 【發智】諸法無學正勤相應,彼法無學正念相應耶。 【唐】答:應作四句 此中,無學正勤正念俱一切地一切無漏心可得,是故得作小四句。 ### 〔小四句〕 【發智】1.有法無學正勤相應,非無學正念〔相 【唐】應〕。。 謂無學正念,此與無學正勤相應非正念,自體與自體不相應故。 【唐】2.有法無學正念相應,非無學正勤〔相 【唐】應〕。 謂無學正勤,此與無學正念相應非正勤,自體與自體不相應故。 【唐】3.有法無學正勤正念相應,謂除無學正 【唐】勤正念,諸餘無學正勤正念相應法。 謂此聚中除二自體,餘心心所與二相應,此復云何。謂九大地法九大善地法心及尋伺。 【唐】4.有法非無學正勤正念相應,謂前所不 【唐】攝心心所法,并色無為心不相應 【唐】行。 此中無餘無學心心所法前所不攝,但有一切學有漏心心所法,是前所不攝,并色無為心不相應行,當知皆是第四句攝。 【唐】⊙【發智】如對正念,對正定正解脫亦爾。 【唐】此皆得作小四句故。 ### 13.無學正勤相應,彼法無學正智〔正勤正念正定〕相應耶 【發智】諸法無學正勤相應,彼法無學正智相應耶。 【唐】答:應作四句。 此中,a) 正勤一切地一切無漏心可得, 【唐】b) 正智一切地可得,非一切無漏心,亦作中四句。 ### {〔【補發智】文〕 【唐】1.有法無學正勤相應,非無學正智:謂無學正智,及無學正智不相應無學正勤相應法。 【唐】2.有法無學正智相應,非無學正勤:謂無學正智相應正勤。 【唐】3.有法無學正勤正智相應:謂除無學正智相應正勤,諸餘無學正智相應法。 【唐】4.有法非無學正勤正智相應: 【唐】謂無學正智不相應正勤,及前所不攝心心所法,并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文如正思惟對正勤說。 【唐】⊙【發智】如正勤,正念正定亦爾。 ### 15.無學正解脫相應,彼法無學正智相應 【發智】諸法無學正解脫相應,彼法無學正智相應耶。 【唐】答:應作四句。 此中a) 無學正解脫,一切地一切無漏心可得。 【唐】b) 無學正智,一切地可得,非一切無漏心。 ### 亦作中四句 ### {〔【補發智】文〕 【唐】1.有法無學正解脫相應非無學正智: 【唐】謂無學正智,及無學正智不相應無學正解脫相應法。 【唐】2.有法無學正智相應非無學正解脫:謂無學正智相應正解脫。 【唐】3.有法無學正解脫正智相應:謂除無學正智相應正解脫,諸餘無學正智相應法。 【唐】4.有法非無學正解脫正智相應: 【唐】謂無學正智不相應正解脫,及前所攝心心所法,并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文如正勤對正智說。 ### 〈根蘊第六中魚納息第六〉 # 納息6 二十二根之成就不成就並三性為因之根【魚】 ## 1.成就二十二根隨一,於二十二根幾成就幾不成就〖總三世成就〗 【發智】若成就眼根,彼於二十二根,幾成就幾不成就。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當廣分別。 ### 1何故立名為魚納息。 【唐】問:此納息何故名魚。 【唐】答:多位轉移,難執取故。何謂多位。謂 【唐】1) 具根不具根位,2) 無形一形二形位,3) 有心無心位,4) 定不定位,5) 生界地差別位,6) 斷善不斷善位,7) 離染未離染位,8) 善染無記心位,9) 異生聖者位,10) 見道修道無學道位,於此等位二十二根成與不成轉移不定,如魚難執,故立此名。 ### 4眼根〔耳鼻舌〕 【發智】若成就眼根,彼於二十二根,幾成就幾不成就,乃至具知根問亦爾。 【唐】答:若成就眼根,彼A) 定成就五 【唐】B) 餘不定。 【唐】【婆沙】 A) 成就五者,謂眼身命意捨根。 【唐】B) 餘不定者,餘十七根,或成就或不成就。謂 【唐】▲耳鼻舌根〔1-3〕 【唐】⊙身根具者則成就;不具者不成就。 【唐】▲女根男根,〔4-5〕 【唐】若一形隨成就一。 【唐】若二形俱成就。 【唐】若無形俱不成就。謂本不得或得已由漸命終或餘緣故失。 【唐】▲樂根,〔6〕 【唐】若生遍淨及下, 【唐】若聖者,生第四靜慮則成就。 【唐】若異生,生第四靜慮則不成就。 【唐】▲苦根,〔7〕 【唐】若生欲界則成就。 【唐】若生色界則不成就。 【唐】▲喜根,〔8〕 【唐】若生極光淨及下, 【唐】若聖者,生第三第四靜慮則成就。 【唐】若異生,生第三第四靜慮則不成就。 【唐】▲憂根,〔9〕 【唐】若未離欲染則成就。 【唐】若已離欲染則不成就。 【唐】▲信等五根,〔10-14〕 【唐】若不斷善則成就。 【唐】若斷善則不成就。 【唐】▲未知當知根,〔15〕 【唐】住見道則成就。 【唐】餘則不成就。 【唐】▲已知根,〔16〕 【唐】住修位則成就。 【唐】餘則不成就。 【唐】▲具知根,〔17〕 【唐】住無學位則成就。 【唐】餘則不成就。 【唐】⊙是故說餘不定。 【發智】如眼根,耳鼻舌根亦爾。皆色界定成就。 【唐】無色界定不成就。 【唐】欲界不定故。 ### 9身根 【發智】若成就身根彼定成就四。 【唐】餘不定。成就四者,謂身命意捨根。 【唐】餘不定者,餘十八根或成就或不成就。 【唐】a)眼根,眼根具者則成就,不具者不成就。 【唐】b)餘十七根,如前說。 ### 13女根〔男根〕 【發智】若成就女根,彼定成就八。餘不定。 【唐】成就八者,謂女身命意樂苦喜捨根。 【唐】餘不定者,餘十四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應知。 【唐】如女根男根亦爾。 【唐】若成就男女二根, 【唐】彼定成就十五根:謂男女身命意五受信等五根。 【唐】定不成就三根:謂三無漏根。 【唐】餘不定:如前應知。 ### 17命根〔意根捨根〕 【發智】若成就命根彼定成就三 【唐】餘不定。 【唐】【婆沙】A)成就三者,謂命意捨根。 【唐】B)餘不定者,餘十九根或成就或不成就,謂 【唐】▲眼耳鼻舌根 【唐】生色界則成就。 【唐】生無色界則不成就。 【唐】生欲界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說。 【唐】▲身根 【唐】生欲色界則成就。 【唐】生無色界則不成就。 【唐】▲女根男根 【唐】生色無色界則不成就。 【唐】生欲界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說。 【唐】▲樂根, 【唐】若生遍淨及下, 【唐】若聖者,生上則成就。 【唐】若異生,生上則不成就。 【唐】▲苦根, 【唐】若生欲界則成就。 【唐】若生色無色界則不成就。 【唐】▲喜根, 【唐】若生`[生+(欲界)【三宮】]`極光淨及下, 【唐】若聖者,生上則成就。 【唐】若異生,生上則不成就。 【唐】⊙餘如前說。 【發智】如命根,意根捨根亦爾。皆三界有情定成就故。 ### 21樂根 【發智】若成就樂根,彼定成就四,餘不定。 【唐】成就四者,謂樂命意捨根。 【唐】餘不定者,餘十八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應知。 ### 25苦根 【發智】若成就苦根,彼定成就七。餘不定。 【唐】成就七者,謂身命意四受除憂。 【唐】餘不定者,餘十五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應知。 ### 29喜根 【發智】若成就喜根,彼定成就五,餘不定。 【唐】成就五者,謂命意樂喜捨根。 【唐】餘不定者,餘十七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應知。 ### 33憂根 【發智】若成就憂根彼定成就八。定不成就一。餘不定。 【唐】成就八者,謂身命意五受根。 【唐】不成就一者,謂具知根。 【唐】餘不定者,餘十三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應知。 ### 37信根〔精進念定慧〕 【發智】若成就信根,彼定成就八。餘不定。 【唐】成就八者,謂命意捨信等五根。 【唐】餘不定者,餘十四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應知。 【唐】⊙【發智】如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亦爾。 ### 41未知當知根 【發智】若成就未知當知根,彼定成就十三。定不成就二。餘不定。 【唐】成就十三者,謂身命意四受除憂信等五未知當知根。 【唐】不成就二者,謂已知具知根。 【唐】餘不定者,餘七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應知。 ### 45已知根 【發智】若成就已知根,彼定成就十一,定不成就二。餘不定。 【唐】成就十一者,謂命意樂喜捨.信等五.已知根。 【唐】不成就二者,謂未知當知具知根。 【唐】餘不定者,餘九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應知。 ### 49具知根 【發智】若成就具知根,彼定成就十一。定不成就三。餘不定。 【唐】成就十一者,謂命意樂喜捨.信等五.具知根。 【唐】不成就三者,謂憂前二無漏根。 【唐】餘不定者,餘八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應知。 ## 2.成就二十二根隨一,於三世二十二根幾成就幾不成就 【發智】若成就眼根,彼於三世二十二根,幾成就幾不成就,乃至具知根問亦爾。 ### 1眼根〔耳鼻舌根〕 【發智】答:若成就眼根, 【唐】a)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謂命等八無記根唯成就現在,非過去未來,勢羸劣故。 【唐】b)定成就過去未來二。現在三。 【唐】過未二者,謂意捨根,此於現在非定成就,以彼或住無心位故。 【唐】現三者,謂眼身命根。 【唐】c)餘不定。如前說。 【唐】⊙【發智】如眼根,耳鼻舌亦爾。 ### 6身根 【發智】若成就身根, 【唐】a)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謂命等。 【唐】b)定成就:過去未來二,現在二。 【唐】過未二者,謂意捨。 【唐】現二者,謂身命。 【唐】c)餘不定。如前說。 ### 10女根〔男根〕 【發智】若成就女根, 【唐】a)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謂命等。 【唐】b)定成就:過去未來五。現在三。 【唐】過未五者,謂意四受除憂。現三者,謂女身命。 【唐】c)餘不定。如前說。 【唐】如女根,男根亦爾。 【唐】若成就男女二根, 【唐】a)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三世三。 【唐】過未八者,謂命等。三世三者,謂三無漏。 【唐】b)定成就:過去未來九,三世二,現在四。 【唐】過未九者,謂四受信等五。三世二者,謂意一受。現在四者,謂男女身命。 【唐】c)餘不定,如前說。 【唐】⊙西方師言:「應說 【唐】過未定成就十:謂五受信等五。 【唐】三世定成就一:謂意。受名不定故。」 【唐】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名雖不定,而數則定,必有一受現在前故,此中說數不說名。 ### 14命根〔意根捨根〕 【發智】若成就命根, 【唐】a)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謂命等。 【唐】b)定成就:過去未來二,現在一。 【唐】過未二者,謂意捨。 【唐】現一者,謂命。 【唐】c)餘不定。如前說。 【唐】⊙【發智】如命根,意根捨根亦爾。 ### 18樂根 【發智】若成就樂根, 【唐】a)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謂命等。 【唐】b)定成就:過去未來二。未來一。現在一。 【唐】過未二者,謂意捨。 【唐】未一者,謂樂。 【唐】現一者,謂命。 【唐】c)餘不定如前說。 ### 22苦根 【發智】若成就苦根, 【唐】a)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謂命等。 【唐】b)定成就過去未來五。 【唐】現在二。過未五者,謂意四受除憂。 【唐】現二者,謂身命。 【唐】c)餘不定。如前說。 ### 26喜根 【發智】若成就喜根, 【唐】a)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謂命等。 【唐】b)定成就過去未來二。 【唐】未來二, 【唐】現在一。過未二者,謂意捨。 【唐】未二者,謂樂喜。 【唐】現一者,謂命。 【唐】c)餘不定。如前說。 ### 30憂根 【發智】若成就憂根,a)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 【唐】三世一。過未八者,謂命等。 【唐】三世一者,謂具知。 【唐】b)定成就過去未來四。 【唐】三世二, 【唐】現在二。過未四者,謂四受。 【唐】三世二者,謂意一受 【唐】現二者,謂身命。 【唐】c)餘不定。如前說。 【唐】健馱羅國說:「此文應言: 【唐】過未成五:謂五受。 【唐】三世成一:謂意,受名不定。」 【唐】故迦濕彌羅說:名雖不定,以數定故,應如前說。 ### 34信根〔精進念定慧〕 【發智】若成就信根, 【唐】a)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謂命等。 【唐】b)定成就過去未來七。 【唐】現在一。過未七者,謂意捨信等五。 【唐】現一者,謂命。 【唐】c)餘不定。如前說。 【唐】⊙【發智】如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亦爾。 ### 38未知當知根 【發智】若成就未知當知根, 【唐】a)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三世二。現在二。 【唐】過未八者,謂命等。 【唐】三世二者,謂已知具知。 【唐】現二者,謂苦憂。 【唐】b)定成就三世七。過去未來三。未來現在一。現在二。 【唐】三世七者,謂意一受信等五。 【唐】過未三者,謂三受。 【唐】未現一者,謂未知當知。 【唐】現二者,謂身命,此中二說如前。 【唐】c)餘不定。如前說。 ### 42已知根 【發智】若成就已知根, 【唐】a)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三世二。 ~~*【八】若成就已知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八根,必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二根,*~~ 【唐】過未八者,謂命等。 【唐】三世二者,謂餘二無漏。 【發】b)定成就:過去未來七,未來三,現在一。 ~~*【八】必成就過去未來七根、未來三、現在一,*~~ 【唐】過未七者,謂意捨信等五。==\[參考:[s122](婆沙111-130#^r8gii3)\(發智)若諸學者<font color="red">生無色界</font>…<font color="red">成就</font>過去身無表。]== 【唐】未`[未+(`來`)【三宮】]`三者,謂樂喜已知。 【唐】現一者,謂命。 【唐】c)餘不定。 ~~*【八】餘或成就或不成就。*~~ 【唐】如前說。 ^yde5kt ### 46具知根 【發智】若成就具知根, 【唐】a)彼定不成就:過去未來八,三世三。 ~~*【八】若成就無知根,彼必不成就過去未來八根,必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三根,*~~ 【唐】過未八者,謂命等。 【唐】三世三者,謂憂餘二無漏。 【唐】b)定成就:過去未來七,未來三,現在一。 ~~*【八】必成就過去未來七根、未來三、現在一,*~~ 【唐】過未七者,謂意捨信等五。 【唐】未三者,謂樂喜具知。 【唐】現一者,謂命。 【唐】c)餘不定。如前說。 ~~*【八】餘或成就或不成就。color"7030A0"#sz"18"#(三世成竟)*~~ ## 3.不成就二十二根隨一,於二十二根幾不成就幾成就〖不成就亦然〗 【發智】若不成就眼根,彼於二十二根,幾不成就幾成就,乃至具知根問亦爾。 ### 161眼根〔耳鼻舌女男根三無漏根〕 【發智】答:若不成就眼根, 【唐】a) 彼定不成就一。 謂眼。 【唐】b) 定成就三。 謂命意捨。 【唐】c) 餘不定。 如前說。 【唐】⊙【發智】如眼根,耳鼻舌女男根三無漏根亦爾。 ### 1身根 【發智】若不成就身根, 【唐】a) 彼定不成就十。 謂七色苦憂未知當知。 【唐】b) 定成就八。 謂命意捨信等五。 【唐】c) 餘不定。 如前說。 ### 6.若男女根俱不成就 【唐】【婆沙】若男女根俱不成就。 【唐】a) 彼定不成就二:謂男女。 【唐】b) 定成就三:謂命意捨。 【唐】c) 餘不定:如前說。 ### 11.命意捨根無不成就。 【唐】命意捨根無不成就。 ### 13樂根 【發智】若不成就樂根, 【唐】a) 彼定不成就九。 謂女男四受除捨三無漏。 【唐】b) 定成就八。 謂命意捨信等五。 【唐】c) 餘不定。 如前說。 ### 18苦根 【發智】若不成就苦根, 【唐】a) 彼定不成就五。 謂女男`[女男=男女【明】]`苦憂未知當知。 【唐】b) 定成就八。 謂命意捨信等五。 【唐】c) 餘不定。 如前說。 ### 23喜根 【發智】若不成就喜根, 【唐】a) 彼定不成就八。 謂女男苦喜憂三無漏。 【唐】b) 定成就八。 謂命意捨信等五。 【唐】c) 餘不定。 如前說。 ### 28憂根 【發智】若不成就憂根, 【唐】a) 彼定不成就一。 謂憂。 【唐】b) 定成就八。 謂命意捨信等五餘。 【唐】c) 不定。 如前說。 ### 33信根〔精進念定慧根〕 【發智】若不成就信根, 【唐】a) 彼定不成就八。 謂信等五三無漏。 【唐】b) 定成就八。 謂身命意五受。 【唐】c) 餘不定。 如前說。 【唐】⊙【發智】如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亦爾。 ## 4.不成就二十二根隨一,於三世二十二根幾不成就幾成就 【發智】若不成就眼根,彼於三世二十二根,幾不成就幾成就,乃至具知根問亦爾。 ### 1眼根,〔耳鼻舌女男根〕 【發智】答:若不成就眼根, 【唐】a) 彼定不成就1) 三世一。 【唐】2) 過去未來七。 1) 三世一者,謂眼。 【唐】2) 過未七者,謂命等七。 【唐】c) 定成就1) 過去未來二。 【唐】2) 現在一。 過未二者,謂意捨。 【唐】現一者,謂命。 【唐】c) 餘不定 如前說。 【唐】⊙【發智】如眼根,耳鼻舌女男根亦爾。 ### 8身根 【發智】若不成就身根, 【唐】a) 彼定不成就1) 三世十。 【唐】2) 過去未來一。 1) 三世十者,謂七色苦憂未知當知。 【唐】2) 過未一者,謂命。 【唐】b) 定成就1) 過去未來五。 【唐】2) 三世二。 【唐】3) 現在一。 1) 過未五者,謂信等五。 【唐】2) 三世二者,謂意捨。 【唐】3) 現一者,謂命。 【唐】c) 餘不定。 如前說。 ### 13.若男女根俱不成就 【唐】【婆沙】 若男女根俱不成就。 【唐】a) 彼定不成就1) 三世二,2) 過去未來六。 【唐】1) 三世二者,謂男女。 【唐】2) 過未六者,謂五色命。 【唐】b) 定成就1) 過去未來二,2) 現在一。 【唐】1) 過未二者,謂意捨。 【唐】2) 現一者,謂命。 【唐】c) 餘不定,如前說。 ### 18.命意捨根無不成就 【發智】命意捨根無不成就。 ### 20樂根 【發智】若不成就樂根, 【唐】a) 彼定不成就1) 三世九。 【唐】2) 過去未來六。 1) 三世九者,謂女男四受除捨三無漏。 【唐】2) 過未六者,謂五色命。 【唐】b) 定成就1) 過去未來七。 【唐】2) 現在一。 1) 過未七者,謂意捨信等五。 【唐】2) 現一者,謂命。 【唐】c) 餘不定。 如前說。 ### 25苦根 【發智】若不成就苦根, 【唐】a) 彼定不成就1) 三世五。 【唐】2) 過去未來六。 1) 三世五者,謂女男苦憂未知當知。 【唐】2) 過未六者,謂五色命。 【唐】b) 定成就1) 過去未來七。 【唐】2) 現在一。 1) 過未七者,謂意捨信等五。 【唐】2) 現一者,謂命。 【唐】c) 餘不定。 如前說。 ### 30喜根 【發智】若不成就喜根, 【唐】a) 彼定不成就1) 三世八。 【唐】2) 過去未來六。 1) 三世八者,謂女男苦憂喜三無漏。 【唐】2) 過未六者,謂五色命。 【唐】b) 定成就1) 過去未來七。 【唐】2) 現在一。 1) 過未七者,謂意捨信等五。 【唐】2) 現一者,謂命。 【唐】c) 餘不定。 如前說。 ### 35憂根 【發智】若不成就憂根, 【唐】a) 彼定不成就1) 三世一。 【唐】2) 過去未來八。 1) 三世一者,謂憂。 【唐】2) 過未八:謂命等。 【唐】b) 定成就1) 過去未來七。 【唐】2) 現在一。 1) 過未七者,謂意捨信等五。 【唐】2) 現一,謂命。 【唐】c) 餘不定。 如前說。 ### 40信根〔精進念定慧〕 【發智】若不成就信根, 【唐】a) 彼定不成就1) 三世八。 【唐】2) 過去未來八。 1) 三世八者,謂信等五三無漏。 【唐】2) 過未八者,謂命等。 【唐】b) 定成就1) 過去未來四。 【唐】2) 三世二。 【唐】3) 現在二。 1) 過未四者,謂四受。 【唐】2) 三世二者,謂意一受。 【唐】3) 現二者,謂身命。 【唐】c) 餘不定。 如前說。 【唐】⊙【發智】如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亦爾。 ### 45未知當知根〔已知具知根〕 【發智】若不成就未知當知根, 【唐】a) 彼定不成就1) 三世一。 【唐】2) 過去未來八。 1) 三世一者,謂未知當知。 【唐】2) 過未八者,謂命等。 【唐】b) 定成就1) 過去未來二。 【唐】2) 現在一。 1) 過未二者,謂意捨 【唐】2) 現一者,謂命。 【唐】c) 餘不定。 如前說。 【唐】⊙【發智】如未知當知根,已知具知根亦爾。 ## 5.善·不善·無記諸根之各各以善根·不善根·無記根為因耶〖善等根為因〗 ### 1.諸根善,彼根因善根耶。設根因善根,彼根善耶。 【發智】諸根善,彼根因善根耶。 【唐】設根因善根,彼根善耶。 【唐】答:諸根善,彼根因善根。 謂八根全,及六根少分。此以善根為三因,即相 【唐】應俱有同類。 【唐】有根因善根彼根非善,謂善根所引異熟生根。 即善根所引異熟命等八根,及意樂喜捨根,此以善根為一因,謂異熟因。此中無貪無瞋無癡名因善根。 ### 4.諸根不善,彼根因不善根耶。設根因不善根,彼根不善耶。 【唐】諸根不善,彼根因不善根耶。設根因不善根,彼根不善耶。 【唐】答:諸根不善,彼根因不善根。 謂六根少分,此以不善根為四因,即相應俱有 【唐】同類遍行。 【唐】有根因不善根,彼根非不善,謂不善 【唐】根所引異熟`[〔一〕-【麗】]`一生根。 即不善根所引命等八根,及意苦根,此 【唐】以不善根為一因,謂異熟因。 【唐】及欲界有身見邊執見相應根。 此以不善根為二因,謂同類遍行。 【唐】⊙此中貪瞋癡名因不善根。 ### 11.諸根無記,彼根因無記根耶。設根因無記根,彼根無記耶。 【發智】諸根無記,彼根因無記根耶。 【唐】設根因無記根,彼根無記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說:「無記根有三:謂1) 無記愛 ### 2›.〔無記〕慧 【唐】3) 〔無記〕無明。 【唐】1) 無記愛者 謂色無色界五部愛。 【唐】2) 無記慧者 謂a) 有覆無記慧,b) 無覆無記慧。 【唐】a) 有覆無記慧:謂欲界有身見邊執見,及色無色界五部染污慧。 【唐】b) 無覆無記慧:謂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變化心俱生慧。 【唐】3) 無記無明者 謂欲界有身見邊執見相應無明,及色無色界五部無明。 【唐】此中a) 無記貪相應心,由三無記根故名有根心。 【唐】b) 所餘有覆無記心,由二無記根故名有根心,謂無記慧無明。 【唐】c) 一切無覆無記心,由一無記根故名有根心,謂無記慧。」 【唐】依此以釋四句義者。 【發智】1.有根無記,彼根非因無記根, 【唐】謂無緣根。 即命等八根, 【唐】此根無記,而不以無記根為因。 【唐】2.有根因無記根彼根非無記, 【唐】謂不善根。 即六少分, 【唐】此根不善,而以無記根為二因,謂同類遍行。 【唐】3.有根無記彼根亦因無記根, 【唐】謂無記有緣根。 即五少分,此根無記。亦以無記根為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 【唐】4.有根非無記,彼根亦非因無記根, 【唐】謂善根。 即八全六少分, 【唐】此根非無記,亦不以無記根為因。 ### 14. 【發智】頗有根,非因善根.非因不善根.非因無記根,彼根非無因耶。 【發智】答:有。謂無緣根,即命等八根.以色心不相應行為因。==\[s146意根.與七色根命根為因增上。因者,一因,謂異熟因(無同類因)。]== 【唐】此非三性根為因,而以色心不相應行為三因:謂俱有同類異熟。==\[zs16非心隨轉身語二業.亦不能引命眾同分.]\[zs35唯彼先時所起思業.於非愛果.為牽引因.]\[j6]\[不相應<u>四相</u>為三因易知,七有色根以<u>色法</u>為同類因異熟因非俱有因,命根唯以<u>色法</u>為異熟因(有命根不以有漏善不善心為異熟因,故唯以<u>非隨心轉</u>色為異熟因)。]== ### 17.西方諸師所說的四無記根及其四句分別 【唐】⊙西方諸師說:「無記根有四:謂無記愛見慢無明。 【唐】1) 無記愛者:謂色無色界五部愛。 【唐】2) 無記見者:謂欲界有身見邊執見,及色無色界五見。 【唐】3) 無記慢者:謂色無色界五部慢。 【唐】4) 無記無明者:謂欲界有身見邊執見相應無明,及色無色界五部無明。 【唐】此中1) 無記貪相應心,由二無記根故名有根心,謂無記愛無明。 【唐】2) 無記見慢相應心,亦各由二無記根故名有根心,謂即彼及無明。 【唐】3) 所餘有覆無記心,由`[一=二【宮】]`一無記根故名有根心,謂無記無明。」 【唐】依彼以釋四句義者,此文應作是說: 【唐】1.有根無記,彼根非因無記根:謂無覆無記根,此根無記而不以無記`[為根=根為【三宮】]`為根因。 【唐】2.有根因無記根,彼根非無記:謂不善根,此根非無記而以無記根為二因,謂 【唐】同類遍行。 【唐】3.有根無記,彼根亦因無記根:謂有覆無記根,此根無記亦以無記根為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 【唐】4.有根非無記,彼根亦非因無記根:謂善根此根非無記,亦不以無記根為因, ### 18. 【唐】頗有根非因善根,非因不善根,非因無記根,彼根非無因耶。 【唐】答:有。謂無覆無記根,以色心不相應行等為因。 【唐】此根不以三性根為因,而以色心不相應行,無覆無記心心所為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異熟,此即總說。 【唐】然a) 相應根具有四因, 【唐】b) 不相應根唯三因,除相應因。 ### 20.1.西方諸師及此國諸師,立不立慢為無記根的理由 【唐】⊙問:何故西方諸師,立慢為無記根。 【唐】答:彼說:力堅強義是根義,慢力堅強故立為根,謂瑜伽師,所以退失百千善品皆由慢力。 【唐】⊙問:何故此國諸師,不立為根耶。 【唐】答:此說:下義是根義,慢令心舉,於下不順,故不立根。 ### 20.4. 【唐】⊙問:何故此國諸師立無覆無記慧為無記根。 【唐】答:此說:為依因義是根義,無覆無記慧為依因勝,故立為根。 【唐】⊙問:何故西方諸師不立為根。 【唐】答:彼說:力堅強義是根義,無覆無記慧勢力羸劣,故不立根。 ### 20.7. 【唐】⊙問:何故此彼國師俱不立疑為無記根。 【唐】⊙答:俱說:定住義是根義,疑不定住,二門轉故,不立為根。 【唐】⊙==\[評]==如是說者:如善不善根俱有三種,無記根亦應爾。又如不善慢不立不善根,無記慢亦應爾故,無記根唯三者善。 ### 〈根蘊第六中因緣納息第七〉 # 納息7 根之因緣與所緣緣【因緣】 ## 1.根之因緣和所緣緣之三世分別〖五三〗〖四〗〖四八〗〖八八〗〖八四門.辯根因所緣〗 ### 1. 【發智】諸根因過去,彼根緣過去耶。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當廣分別。 ### 3.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撥無去來二世,及撥無因緣者意,乃至廣說,故作斯論。 【唐】此中依二緣作論,謂因緣所緣緣。 【唐】問:何故不依餘二緣作論耶。 【唐】答: 【唐】a) 等無間緣唯一剎那, 【唐】b) 增上緣通一切法,若依彼作論則文義`[義+(俱)【三宮】]`不婉博故,此但依二緣作論。 【唐】此中應作略毘婆沙。謂二十二根中,十四有所緣,八無所緣。 【唐】〔十四〕有所緣中。 ### ⊙五識身相應品 【唐】a) 過去緣過去, 【唐】b) 現在緣現在, 【唐】c) 未來生法緣未來, 【唐】d) 〔未來〕不生法緣三世。 【唐】⊙意識身相應品隨在何世,若生不生皆緣三世及無為法。 【唐】又1) 見苦見集所斷根,通緣五部。 【唐】2) 見滅見道所斷根,唯緣自部及不斷。 【唐】3) 修斷不斷根,通緣五部及不斷。 【唐】⊙又1) 欲色界繫及不繫根,通緣三界繫及不繫。 【唐】2) 無色界繫根,唯緣色無色界繫及不繫。 【唐】因`[緣=隨【三宮】]`緣差別亦應准知,是謂此中略所說義,隨文廣釋,如理應知,於中 【唐】a) 一切初翻,因略而緣廣, 【唐】b) 一切後翻,緣略而因廣。 ### (略) 【唐】此中諸忍以智名說智眷屬故。 ### {〔【補發智】文〕 【唐】〖五三〗1 【唐】▲諸根因過去,彼根緣過去耶。 【唐】答:諸根因過去,彼根或緣過去,或緣未來,或緣現在,或緣無為,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過去,緣過去者。謂:根過去,緣過去。及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過去。 【唐】因過去,緣未來者。謂:根過去,緣未來。及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未來。 【唐】因過去,緣現在者。謂:根過去,緣現在。及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現在。 【唐】因過去,緣無為者。謂:根過去,緣無為。及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無為。 【唐】因過去,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過去。 【唐】▲設根-緣過去,彼根-因過去耶。 【唐】答:諸根緣過去,彼根或因過去,或因未來,或因現在。 【唐】諸根緣過去,因過去者。謂:根過去,緣過去。及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過去。 【唐】緣過去,因未來者。謂:根未來,緣過去。 【唐】緣過去,因現在者。謂:根現在,緣過去。及根未來,因現在,緣過去。 【唐】▲諸根-因未來,彼根-緣未來耶。 【唐】答:諸根因未來,彼根或緣未來。或緣過去。或緣現在。或緣無為。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未來,緣未來者。謂:根未來,緣未來。 【唐】因未來,緣過去者。謂:根未來,緣過去。 【唐】因未來,緣現在者。謂:根未來,緣現在。 【唐】因未來,緣無為者。謂:根未來,緣無為。 【唐】因未來,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未來。 【唐】▲設根-緣未來,彼根-因未來耶。 【唐】答:諸根緣未來,彼根或因未來。或因過去。或因現在。 【唐】諸根緣未來,因未來者。謂:根未來,緣未來。 【唐】緣未來,因過去者。謂:根過去,緣未來。及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未來。 【唐】緣未來,因現在者。謂:根現在,緣未來。及根未來,因現在,緣未來。 【唐】▲諸根-因現在,彼根-緣現在耶。 【唐】答:諸根因現在,彼根或緣現在。或緣過去。或緣未來。或緣無為。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現在,緣現在者。謂:根現在,緣現在。及根未來,因現在,緣現在。 【唐】因現在,緣過去者。謂:根現在,緣過去。及根未來,因現在,緣過去。 【唐】因現在,緣未來者。謂:根現在,緣未來。及根未來,因現在,緣未來。 【唐】因現在,緣無為者。謂:根現在,緣無為。及根未來,因現在,緣無為。 【唐】因現在,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現在。 【唐】▲設根-緣現在,彼根-因現在耶。 【唐】答:諸根緣現在,彼根或因現在。或因過去。或因未來。 【唐】諸根緣現在,因現在者。謂:根現在,緣現在。及根未來,因現在,緣現在。 【唐】緣現在,因過去者。謂:根過去,緣現在。及根未來現在,因過去,緣現在。緣現在,因未來者。謂:根未來。緣現在。 ### 2 【唐】諸根因善,彼根緣善耶。 【唐】答:諸根因善,彼根或緣善。或緣不善。或緣無記。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善,緣善者。謂:根善,緣善。及根無記,因善,緣善。 【唐】因善,緣不善者。謂:根善,緣不善。又根無記,因善,緣不善。 【唐】因善,緣無記者。謂:根善,緣無記。及根無記,因善,緣無記。 【唐】因善,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善, 【唐】▲設根-緣善,彼根-因善耶。 【唐】答:諸根緣善,彼根或因善,或因不善,或因無記。 【唐】諸根緣善,因善者。謂:根善,緣善。及根無記,因善,緣善。 【唐】緣善,因不善者。謂:根不善,緣善。及根無記,因不善,緣善。 【唐】緣善,因無記者。謂:根無記,緣善。及根不善,因無記,緣善。 【唐】▲諸根-因不善,彼根-緣不善耶。 【唐】答:諸根因不善,彼根或緣不善。或,緣善。或緣無記。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不善,緣不善者。謂:根不善,緣不善。及根無記,因不善,緣不善。 【唐】因不善,緣善者。謂:根不善,緣善。及根無記,因不善,緣善。 【唐】因不善,緣無記者。謂:根不善,緣無記。及根無記,因不善,緣無記。 【唐】因不善,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不善。 【唐】▲設根-緣不善,彼根-因不善耶。 【唐】答:諸根緣不善,彼根或因不善。或因善,或因無記。 【唐】諸根緣不善,因不善者。謂:根不善,緣不善。及根無記,因不善,緣不善。 【唐】緣不善,因善者。謂:根善,緣不善。及根無記,因善,緣不善。 【唐】緣不善,因無記者。謂:根無記,緣不善。及根不善,因無記,緣不善。 【唐】▲諸根-因無記,彼根-緣無記耶。 【唐】答:諸根因無記,彼根或緣無記。或緣善。或緣不善。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無記,緣無記者。謂:根無記,緣無記。及根不善,因無記,緣無記。 【唐】因無記,緣善者。謂:根無記,緣善。及根不善,因無記,緣善。 【唐】因無記,緣不善者。謂:根無記,緣不善。及根不善,因無記,緣不善。 【唐】因無記,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無記。 【唐】▲設根-緣無記,彼根-因無記耶。 【唐】答:諸根緣無記,彼根或因無記。或因善,或因不善。 【唐】諸根緣無記,因無記者。謂:根無記,緣無記。及根不善,因無記,緣無記。 【唐】緣無記,因善者。謂:根善,緣無記。及根無記,因善,緣無記。 【唐】緣無記,因不善者。謂:根不善,緣無記。及根無記,因不善,緣無記。 ### 3 【唐】▲諸根-因欲界,彼根-緣欲界耶。 【唐】答:諸根因欲界,彼根或緣欲界。或緣色界。或緣無色界。或緣不繫。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欲界,緣欲界者。謂:根欲界,緣欲界。 【唐】因欲界,緣色界者。謂:根欲界,緣色界。 【唐】因欲界,緣無色界者。謂:根欲界,緣無色界。 【唐】因欲界,緣不繫者。謂:根欲界,緣不繫。 【唐】因欲界,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欲界。 【唐】▲設根-緣欲界,彼根-因欲界耶。 【唐】答:諸根緣欲界,彼根或因欲界。或因色界。或因不繫。 【唐】諸根緣欲界,因欲界者。謂:根欲界,緣欲界。 【唐】緣欲界,因色界者。謂:根色界,緣欲界。 【唐】緣欲界,因不繫者。謂:根不繫,緣欲界。 【唐】▲諸根-因色界,彼根-緣色界耶。 【唐】答:諸根因色界,彼根或緣色界。或緣欲界。或緣無色界。或緣不繫。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色界,緣色界者。謂:根色界,緣色界。 【唐】因色界,緣欲界者。謂:根色界,緣欲界。 【唐】因色界,緣無色界者。謂:根色界,緣無色界。 【唐】因色界,緣不繫者。謂:根色界,緣不繫。 【唐】因色界,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色界。 【唐】▲設根-緣色界,彼根-因色界耶。 【唐】答:諸根緣色界,彼根或因色界。或因欲界。或因無色界。或因不繫。 【唐】諸根緣色界,因色界者。謂:根色界,緣色界。 【唐】緣色界,因欲界者。謂:根欲界,緣色界。 【唐】緣色界,因無色界者。謂:根無色界,緣色界。 【唐】緣色界,因不繫者。謂:根不繫,緣色界。 【唐】▲諸根-因無色界,彼根-緣無色界耶。 【唐】答:諸根因無色界,彼根或緣無色界。或緣色界。或緣不繫。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無色界,緣無色界者。謂:根無色界,緣無色界。 【唐】因無色界,緣色界者。謂:根無色界,緣色界。 【唐】因無色界,緣不繫者。謂:根無色界,緣不繫。 【唐】因無色界,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無色界。 【唐】▲設根-緣無色界,彼根-因無色界耶。 【唐】答:諸根緣無色界,彼根或因無色界。或因欲界。或因色界。或因不繫。 【唐】諸根緣無色界,因無色界者。謂:根無色界,緣無色界。 【唐】緣無色界,因欲界者。謂:根欲界,緣無色界。 【唐】緣無色界,因色界者。謂:根色界,緣無色界。 【唐】緣無色界,因不繫者。謂:根不繫,緣無色界。 ### 4 【唐】▲諸根-因學,彼根-緣學耶。 【唐】答:諸根因學,彼根或緣學。或緣無學。或緣非學非無學。 【唐】諸根因學,緣學者。謂:根學,緣學。及根無學,因學,緣學。 【唐】因學緣無學者。謂:根學緣無學。及根無學,因學,緣無學。 【唐】因學,緣非學非無學者。謂:根學,緣非學非無學。及根無學,因學,緣非學非無學。 【唐】▲設根-緣學,彼根-因學耶。 【唐】答:諸根緣學,彼根或因學。或因無學。或因非學非無學。 【唐】諸根緣學,因學者。謂:根學,緣學。及根無學,因學,緣學。 【唐】緣學,因無學者。謂:根無學,緣學。 【唐】緣學,因非學非無學者。謂:根非學非無學,緣學。 【唐】▲諸根-因無學,彼根-緣無學耶。 【唐】答:諸根因無學,彼根或緣無學。或緣學。或緣非學非無學。 【唐】諸根因無學,緣無學者。謂:根無學,緣無學。 【唐】因無學,緣學者。謂:根無學。緣學。 【唐】因無學,緣非學非無學者。謂:根無學。緣非學非無學。 【唐】▲設根-緣無學,彼根-因無學耶。 【唐】答:諸根緣無學,彼根或因無學。或因學。或因非學非無學。 【唐】諸根緣無學,因無學者。謂:根無學。緣無學。 【唐】緣無學,因學者。謂:根學,緣無學。及根無學,因學,緣無學。 【唐】緣無學,因非學非無學者。謂:根非學非無學,緣無學。 【唐】▲諸根-因非學非無學,彼根-緣非學非無學耶。 【唐】答:諸根因非學非無學,彼根或緣非學非無學。或緣學。或緣無學。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非學非無學,緣非學非無學者。謂:根非學非無學,緣非學非無學。 【唐】因非學非無學,緣學者。謂:根非學非無學。緣學。 【唐】因非學非無學,緣無學者。謂:根非學非無學。緣無學。 【唐】因非學非無學,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非學非無學。 【唐】▲設根-緣非學非無學,彼根-因非學非無學耶。 【唐】答:諸根緣非學非無學,彼根或因非學非無學。或因學。或因無學。 【唐】諸根緣非學非無學,因非學非無學者。謂:根非學非無學,緣非學非無學。 【唐】緣非學非無學,因學者。謂:根學,緣非學非無學。及根無學,因學,緣非學非無學。 【唐】緣非學非無學,因無學者。謂:根無學。緣非學非無學。 ### 5 【唐】▲諸根-因見斷,彼根-緣見斷耶。 【唐】答:諸根因見斷,彼根或緣見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見斷,緣見斷者。謂:根見斷,緣見斷。 【唐】因見斷,緣修斷者。謂:根見斷,緣修斷。及根修斷,因見斷,緣修斷。 【唐】因見斷,緣不斷者。謂:根見斷。緣不斷。 【唐】因見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見斷。 【唐】▲設根-緣見斷,彼根-因見斷耶。 【唐】答:諸根緣見斷,彼根或因見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 【唐】諸根緣見斷,因見斷者。謂:根見斷,緣見斷。 【唐】緣見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見斷。 【唐】緣見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見斷。 【唐】▲諸根-因修斷,彼根-緣修斷耶。 【唐】答:諸根因修斷,彼根或緣修斷。或緣見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修斷,緣修斷者。謂:根修斷,緣修斷。 【唐】因修斷,緣見斷者。謂:根修斷,緣見斷。 【唐】因修斷,緣不斷者。謂:根修斷,緣不斷。 【唐】因修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修斷。 【唐】▲設根-緣修斷,彼根-因修斷耶。 【唐】答:諸根緣修斷,彼根或因修斷。或因見斷。或因不斷。 【唐】諸根緣修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修斷。 【唐】緣修斷,因見斷者。謂:根見斷,緣修斷。及根修斷,因見斷,緣修斷。 【唐】緣修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修斷。 【唐】▲諸根-因不斷,彼根-緣不斷耶。 【唐】答:諸根因不斷,彼根或緣不斷。或緣見斷。或緣修斷。 【唐】諸根因不斷,緣不斷者。謂:根不斷,緣不斷。 【唐】因不斷,緣見斷者。謂:根不斷,緣見斷。 【唐】因不斷,緣修斷者。謂:根不斷,緣修斷。 【唐】▲設根-緣不斷,彼根-因不斷耶。 【唐】答:諸根緣不斷,彼根或因不斷,或因見斷,或因修斷。 【唐】諸根緣不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不斷。 【唐】緣不斷,因見斷者。謂:根見斷,緣不斷。 【唐】緣不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不斷。 ### 〖四〗 【唐】▲諸根-因見苦斷,彼根-緣見苦斷耶。 【唐】答:諸根因見苦斷,彼根或緣見苦斷。或緣見集斷。或緣見滅斷。或緣見道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見苦斷,緣見苦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見苦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見苦斷。 【唐】因見苦斷,緣見集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見集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見集斷。 【唐】因見苦斷,緣見滅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見滅斷。及根見集見滅斷。因見苦斷,緣見滅斷。 【唐】因見苦斷,緣見道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見道斷。及根見集見道斷。因見苦斷,緣見道斷。 【唐】因見苦斷,緣修斷者。謂:根見苦斷,緣修斷。及根見集修斷。因見苦斷,緣修斷。 【唐】因見苦斷,緣不斷者。謂:根見滅見道斷。因見苦斷,緣不斷。 【唐】因見苦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見苦斷。 【唐】▲設根-緣見苦斷,彼根-因見苦斷耶。 【唐】答:諸根緣見苦斷,彼根或因見苦斷。或因見集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 【唐】諸根緣見苦斷。因見苦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見苦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見苦斷,緣見苦斷。 【唐】因見集斷者。謂:根見集斷,緣見苦斷。及根見苦斷。因見集斷,緣見苦斷。 【唐】緣見苦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見苦斷。 【唐】緣見苦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見苦斷。 【唐】如見苦斷;見集斷,亦爾。 【唐】▲諸根-因見滅斷,彼根-緣見滅斷耶。 【唐】答:諸根因見滅斷,彼根或緣見滅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見滅斷,緣見滅斷者。謂:根見滅斷,緣見滅斷。 【唐】因見滅斷,緣修斷者。謂:根修斷。因見滅斷,緣修斷。 【唐】因見滅斷,緣不斷者。謂:根見滅斷,緣不斷。 【唐】因見滅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見滅斷。 【唐】▲設根-緣見滅斷,彼根-因見滅斷耶。 【唐】答:諸根緣見滅斷,彼根或因見滅斷。或因見苦斷。或因見集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 【唐】諸根緣見滅斷,因見滅斷者。謂:根因見滅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見苦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見滅斷。及根見集見滅斷。因見苦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見集斷者。謂:根見集斷,緣見滅斷。及根見苦見滅斷。因見集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見滅斷。 【唐】如見滅斷;見道斷,亦爾。 ### 〖四八〗 【唐】▲諸根-因見苦斷,彼根-緣苦法智斷耶。 【唐】答:諸根因見苦斷,彼根或緣苦法智斷。或緣苦類智斷。或緣集法智斷。或緣集類智斷。或緣滅法智斷。或緣滅類智斷。或緣道法智斷。或緣道類智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見苦斷,緣苦法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苦法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苦法智斷。 【唐】因見苦斷,緣苦類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苦類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苦類智斷。 【唐】因見苦斷,緣集法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集法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集法智斷。 【唐】因見苦斷,緣集類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集類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集類智斷。 【唐】因見苦斷,緣滅法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滅法智斷。及根見集見滅斷。因見苦斷,緣滅法智斷。 【唐】因見苦斷,緣滅類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滅類智斷。及根見集見滅斷。因見苦斷,緣滅類智斷。 【唐】因見苦斷,緣道法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道法智斷。及根見集見道斷。因見苦斷,緣道法智斷。 【唐】因見苦斷,緣道類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道類智斷。及根見集見道斷。因見苦斷,緣道類智斷。 【唐】因見苦斷,緣修斷者。謂:根見苦斷,緣修斷。及根見集修斷。因見苦斷,緣修斷。 【唐】因見苦斷,緣不斷者。謂:根見滅見道斷。因見苦斷,緣不斷。 【唐】因見苦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見苦斷。 【唐】▲設根-緣苦法智斷,彼根-因見苦斷耶。 【唐】答:諸根緣苦法智斷,彼根或因見苦斷。或因見集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 【唐】諸根緣苦法智斷,因見苦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苦法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苦法智斷。 【唐】緣苦法智斷,因見集斷者。謂:根見集斷,緣苦法智斷。及根見苦斷。因見集斷,緣苦法智斷。 【唐】緣苦法智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苦法智斷。 【唐】緣苦法智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苦法智斷。 【唐】▲諸根-因見苦斷,彼根-緣苦類智斷耶。 【唐】答:諸根因見苦斷,彼根或緣苦類智斷。或緣苦法智斷。或緣集法智斷。或緣集類智斷。或緣滅法智斷。或緣滅類智斷。或緣道法智斷。或緣道類智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見苦斷,緣苦類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苦類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苦類智斷。 【唐】因見苦斷,緣苦法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苦法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苦法智斷。 【唐】因見苦斷,緣集法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集法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集法智斷。 【唐】因見苦斷,緣集類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集類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集類智斷。 【唐】因見苦斷,緣滅法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滅法智斷。及根見集見滅斷。因見苦斷,緣滅法智斷。 【唐】因見苦斷,緣滅類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滅類智斷。及根見集見滅斷。因見苦斷,緣滅類智斷。 【唐】因見苦斷,緣道法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道法智斷。及根見集見道斷。因見苦斷,緣道法智斷。 【唐】因見苦斷,緣道類智斷者。謂:根見苦斷,緣道類智斷。及根見集見道斷。因見苦斷,緣道類智斷。 【唐】因見苦斷,緣修斷者。謂:根見苦斷,緣修斷。及根見集修斷,因見苦斷,緣修斷。 【唐】因見苦斷,緣不斷者。謂:根見滅見道斷。因見苦斷,緣不斷。 【唐】因見苦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見苦斷。 【唐】▲設根-緣苦類智斷,彼根-因見苦斷耶。 【唐】答:諸根緣苦類智斷,彼根或因見苦斷。或因見集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 【唐】諸根緣苦類智斷,因見苦斷者。謂:根見苦斷,緣苦類智斷。及根見集斷。因見苦斷,緣苦類智斷。 【唐】緣苦類智斷,因見集斷者。謂:根見集斷,緣苦類智斷。及根見苦斷。因見集斷,緣苦類智斷。 【唐】緣苦類智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苦類智斷。 【唐】緣苦類智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苦類智斷。 【唐】如於苦,於集,亦爾。 【唐】諸根因見滅斷,彼根緣滅法智斷耶。 【唐】答:諸根因見滅斷,彼根或緣滅法智斷。或緣滅類智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見滅斷,緣滅法智斷者。謂:根見滅斷,緣滅法智斷。 【唐】因見滅斷,緣滅類智斷者。謂:根見滅斷,緣滅類智斷。 【唐】因見滅斷,緣修斷者。謂:根修斷。因見滅斷,緣修斷。 【唐】因見滅斷,緣不斷者。謂:根見滅斷,緣不斷。 【唐】因見滅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見滅斷 【唐】▲設根-緣滅法智斷,彼根-因見滅斷耶。 【唐】答:諸根緣滅法智斷,彼根或因見滅斷。或因見苦斷。或因見集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 【唐】諸根緣滅法智斷,因見滅斷者。謂:根見滅斷,緣滅法智斷。 【唐】緣滅法智斷,因見苦斷者。謂:根見苦斷,緣滅法智斷。及根見集見滅斷。因見苦斷,緣滅法智斷。 【唐】緣滅法智斷,因見集斷者。謂:根見集斷,緣滅法智斷。及根見苦見滅斷。因見集斷,緣滅法智斷。 【唐】緣滅法智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滅法智斷。 【唐】緣滅法智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滅法智斷。 【唐】▲諸根-因見滅斷,彼根-緣滅類智斷耶。 【唐】答:諸根因見滅斷,彼根或緣滅類智斷。或緣滅法智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見滅斷,緣滅類智斷者。謂:根見滅斷,緣滅類智斷。 【唐】因見滅斷,緣滅法智斷者。謂:根見滅斷,緣滅法智斷。 【唐】因見滅斷,緣修斷者。謂:根修斷。因見滅斷,緣修斷。 【唐】因見滅斷,緣不斷者。謂:根見滅斷,緣不斷。 【唐】因見滅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見滅斷。 【唐】▲設根-緣滅類智斷,彼根-因見滅斷耶。 【唐】答:諸根緣滅類智斷,彼根或因見滅斷。或因見苦斷。或因見集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 【唐】諸根緣滅類智斷,因見滅斷者。謂:根見滅斷,緣滅類智斷。 【唐】緣滅類智斷,因見苦斷者。謂:根見苦斷,緣滅類智斷。及根見集見滅斷。因見苦斷,緣滅類智斷。 【唐】緣滅類智斷,因見集斷者。謂:根見集斷,緣滅類智斷。及根見苦見滅斷。因見集斷,緣滅類智斷。 【唐】緣滅類智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滅類智斷。 【唐】緣滅類智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滅類智斷。 【唐】如於滅,於道,亦爾。 ### 〖八八〗 【唐】▲諸根-因苦法智斷,彼根-緣苦法智斷耶。 【唐】答:諸根因苦法智斷,彼根或緣苦法智斷,或緣苦類智斷。或緣集法智斷。或緣集類智斷。或緣滅法智斷。或緣滅類智斷。或緣道法智斷。或緣道類智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 【唐】因苦法智斷,緣苦類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苦類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苦類智斷。 【唐】因苦法智斷,緣集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集法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集法智斷。 【唐】因苦法智斷,緣集類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集類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集類智斷。 【唐】因苦法智斷,緣滅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滅法智斷。及根集滅。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滅法智斷。 【唐】因苦法智斷,緣滅類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滅類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滅類智斷。 【唐】因苦法智斷,緣道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道法智斷。及根集道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道法智斷。 【唐】因苦法智斷,緣道類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道類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道類智斷。 【唐】因苦法智斷,緣修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修斷。及根集法智修斷。因苦法智斷,緣修斷。 【唐】因苦法智斷,緣不斷者。謂:根滅道-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不斷。 【唐】因苦法智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苦法智斷。 【唐】▲設根-緣苦法智斷,彼根-因苦法智斷耶。 【唐】答:諸根緣苦法智斷,彼根或因苦法智斷。或因集法智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 【唐】緣苦法智斷,因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苦法智斷。 【唐】緣苦法智斷,因集法智斷者。謂:根集法智斷,緣苦法智斷。及根苦法智斷。因集法智斷,緣苦法智斷。 【唐】緣苦法智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苦法智斷。 【唐】緣苦法智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苦法智斷。 【唐】▲諸根-因苦類智斷,彼根-或緣苦類智斷耶。 【唐】答:諸根因苦類智斷,彼根或緣苦類智斷。或緣集類智斷。或緣滅類智斷。或緣道類智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 【唐】諸根因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及根集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 【唐】因苦類智斷,緣集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集類智斷。及根集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集類智斷。 【唐】因苦類智斷,緣滅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及根集滅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滅類智斷。 【唐】因苦類智斷,緣道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道類智斷。及根集道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道類智斷。 【唐】因苦類智斷,緣修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修斷。及根集類智修斷。因苦類智斷,緣修斷。 【唐】因苦類智斷,緣不斷者。謂:根滅道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不斷。 【唐】▲設根-緣苦類智斷,彼根-因苦類智斷耶。 【唐】答:諸根緣苦類智斷,彼根或因苦類智斷。或因苦法智斷。或因集法智斷。或因集類智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 【唐】緣苦類智斷,因苦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及根集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苦類智斷。 【唐】緣苦類智斷,因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苦類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苦類智斷。 【唐】緣苦類智斷,因集法智斷者。謂:根集法智斷,緣苦類智斷。及根苦法智斷。因集法智斷,緣苦類智斷。 【唐】緣苦類智斷,因集類智斷者。謂:根集類智斷,緣苦類智斷。及根苦類智斷。因集類智斷,緣苦類智斷。 【唐】緣苦類智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苦類智斷。 【唐】緣苦類智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苦類智斷。 【唐】如於苦,於集斷,亦爾。 【唐】▲諸根-因滅法智斷,彼根-緣滅法智斷耶。 【唐】答:諸根因滅法智斷,彼根或緣滅法智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滅法智斷,緣滅法智斷者。謂:根滅法智斷,緣滅法智斷。 【唐】因滅法智斷,緣修斷者。謂:根修斷。因滅法智斷,緣修斷。 【唐】因滅法智斷,緣不斷者。謂:根滅法智斷,緣不斷。 【唐】因滅法智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滅法智斷。 【唐】▲設根-緣滅法智斷,彼根-因滅法智斷耶。 【唐】答:諸根緣滅法智斷,彼根或因滅法智斷。或因苦法智斷。或因集法智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 【唐】諸根緣滅法智斷,因滅法智斷者。謂:根滅法智斷,緣滅法智斷。 【唐】緣滅法智斷,因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滅法智斷。及根集滅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滅法智斷。 【唐】緣滅法智斷,因集法智斷者。謂:根集法智斷,緣滅法智斷。及根苦法智斷。滅法智斷。因集法智斷,緣滅法智斷。 【唐】緣滅法智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滅法智斷。 【唐】緣滅法智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滅法智斷。 【唐】▲諸根-因滅類智斷,彼根-緣滅類智斷耶。 【唐】答:諸根因滅類智斷,彼根或緣滅類智斷。或緣不斷。 【唐】諸根因滅類智斷,緣滅類智斷者。謂:根滅類智斷,緣滅類智斷。 【唐】因滅類智斷,緣不斷者。謂:根滅類智斷,緣不斷。 【唐】▲設根-緣滅類智斷,彼根-因滅類智斷耶。 【唐】答:諸根緣滅類智斷,彼根或因滅類智斷。或因苦法智斷。或因苦類智斷。或因集法智斷。或因集類智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 【唐】諸根緣滅類智斷,因滅類智斷者。謂:根滅類智斷,緣滅類智斷。 【唐】緣滅類智斷,因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滅類智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滅類智斷。 【唐】緣滅類智斷,因苦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及根集滅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滅類智斷。 【唐】緣滅類智斷,因集法智斷者。謂:根集法智斷,緣滅類智斷。及根苦法智斷,因集法智斷,緣滅類智斷。 【唐】緣滅類智斷,因集類智斷者。謂:根集類智斷,緣滅類智斷。及根苦滅類智斷。因集類智斷,緣滅類智斷。 【唐】緣滅類智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滅類智斷。 【唐】緣滅類智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滅類智斷。 【唐】如於滅,於道,亦爾。 ### 〖八四門.辯根因所緣〗 【唐】諸根因苦法智斷,彼根緣見苦斷耶。 【唐】答:諸根因苦法智斷,彼根或緣見苦斷。或緣見集斷。或緣見滅斷。或緣見道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苦法智斷,緣見苦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見苦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苦斷。 【唐】因苦法智斷,緣見集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見集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集斷。 【唐】因苦法智斷,緣見滅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見滅斷。及根集滅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滅斷。 【唐】因苦法智斷,緣見道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見道斷。及根集道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道斷。 【唐】因苦法智斷,緣修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修斷。及根集法智斷。修斷,因苦法智斷,緣修斷。 【唐】因苦法智斷,緣不斷者。謂:根滅道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不斷。 【唐】因苦法智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苦法智斷。 【唐】▲設根-緣見苦斷,彼根-因苦法智斷耶。 【唐】答:諸根緣見苦斷,彼根或因苦法智斷。或因苦類智斷。或因集法智斷。或因集類智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 【唐】諸根緣見苦斷,因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見苦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苦斷。 【唐】緣見苦斷,因苦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見苦斷。及根集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見苦斷。 【唐】緣見苦斷,因集法智斷者。謂:根集法智斷,緣見苦斷。及根苦法智斷。因集法智斷,緣見苦斷。 【唐】緣見苦斷,因集類智斷者。謂:根集類智斷,緣見苦斷。及根苦類智斷。因集類智斷,緣見苦斷。 【唐】緣見苦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見苦斷。 【唐】緣見苦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見苦斷。 【唐】▲諸根-因苦類智斷,彼根-緣見苦斷耶。 【唐】答:諸根因苦類智斷,彼根或緣見苦斷。或緣見集斷。或緣見滅斷。或緣見道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 【唐】諸根因苦類智斷,緣見苦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見苦斷。及根集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見苦斷。 【唐】因苦類智斷,緣見集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見集斷。及根集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見集斷。 【唐】因苦類智斷,緣見滅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見滅斷。及根集滅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見滅斷。 【唐】因苦類智斷,緣見道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見道斷。及根集道類智斷,緣見道斷。 【唐】因苦類智斷,緣修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修斷。及根集類智斷。修斷。因苦類智斷,緣修斷。 【唐】因苦類智斷,緣不斷者。謂:根滅道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不斷。 【唐】▲設根-緣見苦斷,彼根-因苦類智斷耶。 【唐】答:諸根緣見苦斷,彼根或因苦類智斷。或因苦法智斷。或因集法智斷。或因集類智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 【唐】諸根緣見苦斷,因苦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見苦斷。及根集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見苦斷。 【唐】緣見苦斷,因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見苦斷。及根集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苦斷。 【唐】緣見苦斷,因集法智斷者。謂:根集法智斷,緣見苦斷。及根苦法智斷。因集法智斷,緣見苦斷。 【唐】緣見苦斷,因集類智斷者。謂:根集類智斷,緣見苦斷。及根苦類智斷。因集類智斷,緣見苦斷。 【唐】緣見苦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見苦斷。 【唐】緣見苦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見苦斷。 【唐】如於苦,於集,亦爾。 【唐】▲諸根-因滅法智斷,彼根-緣見滅斷耶。 【唐】答:諸根因滅法智斷,彼根或緣見滅斷。或緣修斷。或緣不斷。或無所緣。 【唐】諸根因滅法智斷,緣見滅斷者。謂:根滅法智斷,緣見滅斷。 【唐】因滅法智斷,緣修斷者。謂:根修斷。因滅法智斷,緣修斷。 【唐】因滅法智斷,緣不斷者。謂:根滅法智斷,緣不斷。 【唐】因滅法智斷,無所緣者。謂:無緣根,因滅法智斷。 【唐】▲設根-緣見滅斷,彼根-因滅法智斷耶。 【唐】答:諸根緣見滅斷,彼根或因滅法智斷。或因滅類智斷。或因苦法智斷。或因苦類智斷。或因集法智斷。或因集類智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 【唐】諸根緣見滅斷,因滅法智斷者。謂:根滅法智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滅類智斷者。謂:根滅類智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見滅斷。及根集滅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苦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見滅斷。及根集滅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集法智斷者。謂:根集法智斷,緣見滅斷。及根苦滅法智斷。因集法智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集類智斷者。謂:根集類智斷,緣見滅斷。及根苦滅類智斷。因集類智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見滅斷。 【唐】▲諸根-因滅類智斷,彼根-緣見滅斷耶。 【唐】答:諸根因滅類智斷,彼根或緣見滅斷。或緣不斷。 【唐】諸根因滅類智斷,緣見滅斷者。謂:根因滅類智斷,緣見滅斷。 【唐】因滅類智斷,緣不斷者。謂:根滅類智斷,緣不斷。 【唐】▲設根-緣見滅斷,彼根-因滅類智斷耶。 【唐】答:諸根緣見滅斷,彼根或因滅類智斷。或因滅法智斷。或因苦法智斷。或因苦類智斷。或因集法智斷。或因集類智斷。或因修斷。或因不斷。 【唐】諸根緣見滅斷,因滅類智斷者。謂:根滅類智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滅法智斷者。謂:根滅法智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苦法智斷者。謂:根苦法智斷,緣見滅斷。及根集滅法智斷。因苦法智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苦類智斷。者謂:根苦類智斷,緣見滅斷。及根集滅類智斷。因苦類智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集法智斷者。謂:根集法智斷,緣見滅斷。及根苦滅法智斷。因集法智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集類智斷者。謂:根集類智斷,緣見滅斷。及根苦滅類智斷。因集類智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修斷者。謂:根修斷,緣見滅斷。 【唐】緣見滅斷,因不斷者。謂:根不斷,緣見滅斷。 【唐】如於滅,於道,亦爾。 ### (國譯3262~3296) 【唐】}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六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七</b>☗s157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得納息第一之一 # 蘊7 定蘊 # 納息1 得【得】 ## 1.序說中過未無,現在無為說及成就不成就非實有說之評破 ### 1. 【發智】諸得過去法,彼得過去耶。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 ### 3.何故作此論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A) 欲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1) 謂或有執,過未是無,而說現在是無為法。 【唐】為遮彼執,顯過未有,現非無為,故作斯論。所以者何。若無過去未來者,應無有情成就彼法,及不成就。 【唐】⊙如第二頭.第三手.第六蘊.第十三處.第十九界等,無有成就不成就者。然有成就過去未來,及不成就,故知實有。 【唐】或復有執:成就非實有法。 【唐】如譬喻者作如是論:諸有情類不離彼法說名成就,此無實體,但是觀待分別假立。如五指合名之為拳`[拳=捲【宮】*]`,離即非拳`[拳=捲【宮】*]`,故非實有。如是有情不離彼法說名成就,離即不成就,故體非實有。 【唐】問:彼何故立此論耶。 【唐】答:依契經故。如契經說:有轉輪王成就七寶。 【唐】⊙若此成就是實有者:應成就他身及非有情數,謂彼輪王 【唐】1) 若成就輪寶神珠寶者:則法壞。亦是有情數法,亦是非有情數法。 【唐】2) 若成就象寶馬寶者:則趣壞。亦是人趣,亦傍生趣。 【唐】3) 若成就女寶者:則身壞。亦是男身,亦是女身。 【唐】4) 若成就主藏臣寶兵將寶者:則業壞,亦是王,亦是臣。 【唐】勿有此過,故成就非實有。 【唐】※為止彼宗,顯成就體是實有故,而作斯論。 【唐】⊙ 1) 若成就體非實有者:便違經說,如說:有學成就八支,漏盡阿羅漢成就十支。 【唐】若成就非實者:彼聖者有漏心現前,及無心時便不成就三世聖道,云何成就八支十支。以支皆是無漏法故。 【唐】2) 又若成就非實有者:復違餘經,如餘經說:此補特伽羅成就善法及不善法。 【唐】若成就非實有者:彼a) 起善法時應不成就不善法,b) 起不善法時應不成就善法,c) 起無記法時應俱不成就。 【唐】3) 又若成就非實有者:復違餘經:「如說若苾芻成就七妙法者:於現法中多住喜樂。 【唐】彼應成就一妙法,或不成就,謂七妙法隨一現前,時彼苾芻但成就一。以七妙法皆慧為性,尚無二慧俱起,況當有七。若起餘法現在前時則七妙法皆不成就。 【唐】4) 又若成就非實有者:復違餘經,如說:如來應正等覺成就十力。 【唐】彼應但說成就一力或不成就,謂若隨起一力現前,餘九離身便不成就,以十力皆慧為體,無二慧俱起故。若起餘法現在前時,是則十力皆不成就。 【唐】5) 又若成就非實有者:復有餘過,a) 異生應名離三界染,b) 諸阿羅漢應名異生,謂 【唐】a) 諸異生起善無覆無記心,及無心時身中現無煩惱。復不成就過去未來,豈不名為離三界染。 【唐】b) 諸阿羅漢起有漏心及無心時,現無聖道。復不成就過去未來,豈非異生。無聖法故,若爾便為大過。 【唐】是故成就決定實有。 ### 〔通經〕 【唐】問:若成就是實有者,譬喻者所引經云何通。 【唐】答:彼說自在名為成就,謂轉輪王於自七寶攝御自在,假說成就非如成就學八支等。 【唐】或復有執:成就雖實有體,而不成就無有實體。 【唐】為遮彼執,顯不成就亦有實體,故作斯論。 【唐】⊙若不成就無實體者:成就亦無實體。觀不成就說成就故。 【唐】如觀夜立晝,觀闇立明,皆實有體,此亦如是。 【唐】⊙又不成就是成就近對治,更互相違,如貪無貪;瞋無瞋;癡無癡;定亂等,若無實體,何所相違成近對治。 【唐】⊙又不成就若無體者:應不施設斷諸煩惱,謂聖道起,斷諸煩惱,非如以刀割物以石磨物,但斷繫得,證離繫得,令諸煩惱不成就起說名為斷,故知實有不成就性。 【唐】 B) 或復為欲斷疑網故,而作斯論,謂 【唐】«雜蘊»說:過去法生老住無常當言過去。乃至廣說。 【唐】勿有生疑,如a) 相與法不異世,不異剎那,得與法亦爾。 【唐】如b) 得與法有異世,有異剎那,相與法亦爾。 【唐】⊙為令此疑得決定故,明a) 相與法定不異世,不異剎那, 【唐】而b) 得與法有同有異,謂三世法一一各有三世得故。 【唐】問:何故a) 相與所相,世及剎那決定無異, 【唐】b) 得與所得或同或異耶。 【唐】答:⊙相與所相:必同一果,相隨行不相離,無前後,於同聚法不能棄捨。 【唐】⊙得與所得:不同一果,非定相隨,非不相離,或有前後,於同聚法或能棄捨。如諸樹皮,性離於樹。 【唐】C) 〔小結〕是故1) 為止他宗,顯於己義,2) 及令疑者得決定故。 【唐】設不止他顯己,令疑決定,但於法相相應義中,應顯所明,故作斯論。 ## 2.得 ### 1.得的意義及所得的法類有十一種 【發智】諸得過去法,彼得過去耶。 【唐】【婆沙】 〔得的意義〕 【唐】此中得言欲何所顯。謂獲成就。云何知然。 【唐】如《施設論》說:「1) 得云何。謂獲成就。 【唐】2) 獲云何。謂得成就。 【唐】3) 成就云何。謂獲得。 【唐】得獲成就聲雖有別,而義無異。」 ### 〔所得的法有十一種〕 【唐】所得法類有十一種。 【唐】⊙1) 欲界有四: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2) 色界有三:除不善,3) 無色界亦爾。4) 及無漏法。 【唐】1) 欲界a) 善不善無覆無記,各具五蘊。 【唐】b) 有覆無記,唯有四蘊。 【唐】2) 色界三各具五蘊。 【唐】3) 無色界三各唯四蘊。 【唐】4) 無漏法具五蘊,及擇滅非擇滅,除虛空無為,非所得法故。 ### 〔所得法和三世得〕 【唐】此中, ### 〔A.欲界〕 【唐】A.欲界: 【唐】⊙善不善色, 【唐】a) 若在過去:有三世得。 【唐】b) 若在未來:唯有未來得。 【唐】c) 若在現在:有二世得,謂未來現在。 【唐】⊙善不善有覆無記四蘊,及無覆無記中通果心俱生品四蘊,彼得世雜剎那雜,謂在過去未來現在.皆具三世得故。 【唐】⊙無覆無記,一切色蘊異熟生四蘊,及威儀路工巧處多分四蘊,彼得世不雜剎那不雜。 【唐】1) 若在過去,得亦過去。 【唐】2) 若在未來,得亦未來。 【唐】3) 若在現在,得亦現在。 【唐】威儀路四蘊中,善串習者.如佛馬勝.及餘有情.所善串習;并工巧處四蘊中,善串習者.如佛妙業天子.及餘有情.所善串習,彼得亦皆世雜剎那雜[zs12](正理11-15#^adhvacheda),謂在三世各有三世得故。`[串=慣【明】*]` ^adhvasambheda ### 〔B.色界〕 【唐】B.色界⊙<u>善五蘊</u>,有覆無記及無覆無記中通果心俱生品四蘊,彼得世雜剎那雜,謂在三世各有三世得故。 【唐】⊙不定<u>善色蘊</u>,如欲界善不善色蘊說。 【唐】⊙一切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蘊,及威儀路異熟生四蘊,彼得世不雜剎那不雜,隨在彼世.即唯有彼世得故。 ^qekbay ### 〔C.無色界〕 【唐】無色界⊙1) 善有覆無記四蘊,彼得世雜剎那雜,謂在三世各有三世得故。 【唐】⊙2) 異熟生四蘊,彼得世不雜剎那不雜,隨在彼世,即唯有彼世得故。 ### 〔D.無漏〕 ### 〔五蘊〕 【唐】⊙無漏五蘊彼得,亦世雜剎那雜,謂在三世各有三世得故。 【唐】此則總說,若別說者, 【唐】諸未曾得無漏五蘊,及未曾得有漏修所成,并未曾得聞思所成,彼最初得, 【唐】1) 若在未來:彼法唯有未來得。 【唐】2) 若在現在:彼法則有未來現在得。 【唐】3) 若在過去:彼法則有三世得。 ### 〔A.擇滅〕 【唐】⊙擇滅非擇滅法雖非三世攝,而有三世得,然 【唐】⊙擇滅得有二種,謂有漏無漏, 【唐】1) 有漏擇滅得,由離欲界染乃至無所有處染故起,是世俗道類。 【唐】a) 若未離染,彼滅唯有過去未來得。 【唐】b) 若已離染,彼滅即有三世得。 【唐】2) 無漏擇滅得,由離三界見修所斷染故起,是聖道類。 【唐】⊙欲界見苦所斷法擇滅,若苦法智 【唐】(a) 未現在前,彼滅唯有未來得。 【唐】(b) 若現在前,彼滅則有未來現在得。 【唐】(c) 若已滅 ,彼滅則有三世得。 【唐】如是乃至有頂第九品法擇滅,若盡智未現前等,如理應知。 ### 〔B.非擇滅〕 【唐】⊙非擇滅得唯是有漏,彼最初得, 【唐】1) 若在未來,彼滅唯有未來得。 【唐】2) 若在現在,彼滅則有未來現在得。 【唐】3) 若在過去,彼滅則有三世得。 【唐】⊙此中1) 初問答顯一一世法有三世得。 【唐】2) 第二問答顯一一世得得三世及離世法。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 3.三世得和三世法·離世法〖五得〗 ### 1.諸得過去法,彼得之三世分別 【發智】 <b>==\[問:]==</b>諸得過去法,彼得過去耶。 【唐】答:彼得1) 或過去,2) 或未來,3) 或現在。 【唐】【婆沙】 1.⊙得過去法,過去得者: 【唐】謂過去三界一切諸蘊,及無漏蘊,彼所有過去得。 【唐】2.⊙得過去法,未來得者:謂過去 【唐】1) 欲界a) 善不善五蘊。 【唐】b) 有覆無記四蘊無覆無記中通果心俱生品,及威儀路工巧處一分四蘊。 【唐】2) 色界a) 善五蘊, 【唐】b) 有覆無記及無覆無記中通果心俱生品四蘊。 【唐】3) 無色界善有覆無記四蘊。 【唐】4) 無漏五蘊,彼所有未來得。 【唐】3.⊙得過去法,現在得者: 【唐】謂過去欲界善不善五蘊,乃至廣說如未來,彼所有現在得。 ### 3.得過去,彼得之三世離世分別 【發智】 <b>==\[問:]==</b>設得過去,彼得過去法耶。 【唐】答:彼法1) 或過去,2) 或未來,3) 或現在,4) 或無為。 【唐】【婆沙】 1.⊙過去得,得過去法者:謂過去得,得過去三界一切諸蘊,及無漏蘊。 【唐】2.⊙過去得,得未來法者:謂過去得,得未來 【唐】1) 欲界a) 善不善有覆無記四蘊。 【唐】b) 無覆無記中通果心俱生品,及威儀路工巧處一分四蘊。 【唐】2) 色界善五蘊有覆無記,及無覆無記中通果心俱生品四蘊。 【唐】3) 無色界善有覆無記四蘊無漏五蘊。 【唐】3.⊙過去得,得現在法者: 【唐】謂過去得,得現在欲界善,乃至廣如得未來說。 【唐】4.⊙過去得,得無為法者:謂過去得,得擇滅非擇滅。 ### 5.得未來法,彼得之三世分別 【發智】 <b>==\[ 問:]==</b>諸得未來法,彼得未來耶。 【唐】答:彼得1) 或未來,2) 或過去,3) 或現在。 【唐】【婆沙】 1.⊙得未來法,未來得者: 【唐】謂未來三界一切諸蘊,及無漏蘊,彼所有未來得。 【唐】2.⊙得未來法,過去得者:謂未來 【唐】1) 欲界a) 善不善有覆無記四蘊, 【唐】b) 無覆無記中,通果心俱生品,及威儀路工巧處一分四蘊。 【唐】2) 色界善五蘊有覆無記及無覆無記中通果心俱生品四蘊。 【唐】3) 無色界善有覆無記四蘊無漏五蘊,彼所有過去得。 【唐】3.⊙得未來法,現在得者: 【唐】謂未來欲界善,乃至廣說如過去彼所有現在得。 ### 7.得未來,彼得之三世離世分別 【發智】 <b>==\[ 問:]==</b>設得未來,彼得未來法耶。 【唐】答:彼法1) 或未來,2) 或過去,3) 或現在,4) 或無為。 【唐】【婆沙】 1.⊙未來得,得未來法者:謂未來得,得未來三界一切諸蘊及無漏蘊。 【唐】2.⊙未來得,得過去法者:謂未來得,得過去 【唐】1) 欲界a) 善不善五蘊有覆無記四蘊。 【唐】b) 無覆無記中通果心俱生品,及威儀路工巧處一分四蘊。 【唐】2) 色界善五蘊,有覆無記及無覆無記中通果心俱生品四蘊。 【唐】3) 無色界善有覆無記四蘊無漏五蘊。 【唐】3.⊙未來得,得現在法者:謂未來得,得現在欲界善,乃至廣如得過去說。 【唐】4.⊙未來得,得無為者:謂未來得,得擇滅非擇滅。 ### 9.諸得現在法,彼得之三世分別 【發智】 <b>==\[問:]==</b>諸得現在法,彼得現在耶。 【唐】答:彼得1) 或現在,2) 或過去,3) 或未來。 【唐】【婆沙】 1.⊙得現在法,現在得者:謂現在三界一切諸蘊,及無漏蘊彼所有現在得。 【唐】2.⊙得現在法,過去得者:謂現在 【唐】1) 欲界a) 善不善有覆無記四蘊。 【唐】b) 無覆無記中通果心俱生品,及威儀路工巧處一分四蘊。 【唐】2) 色界善五蘊有覆無記及無覆無記中通果心俱生品四蘊。 【唐】3) 無色界善有覆無記四蘊無漏五蘊,彼所有過去得。 【唐】3.⊙得現在法,未來得者: 【唐】謂現在欲界善不善五蘊有覆無記四蘊。餘如過去得說,彼所有未來得。 ### 11.得現在,彼得之三世離世分別 【發智】 <b>==\[問:]==</b>設得現在,彼得現在法耶。 【唐】答:彼法1) 或現在,2) 或過去3) 或未來,4) 或無為。 【唐】【婆沙】 1.⊙現在得,得現在法者: 【唐】謂現在得,得現在三界一切諸蘊,及無漏蘊 【唐】2.⊙現在得,得過去法者:謂現在得,得過去 【唐】1) 欲界a) 善不善五蘊有覆無記四蘊, 【唐】b) 無覆無記中通果心俱生品,及威儀路工巧處一分四蘊。 【唐】2) 色界善五蘊有覆無記,及無覆無記中通果心俱生品四蘊。 【唐】3) 無色界善有覆無記四蘊無漏五蘊。 【唐】3.⊙現在得,得未來法者: 【唐】謂現在得,得未來欲界善不善有覆無記四蘊,餘如得過去說。 【唐】4.⊙現在得,得無為者:謂現在得,得擇滅非擇滅。 ## 4.能得和所得之三性分別 ### 1.善之能得和所得 【發智】諸得善法,彼得善耶。 【唐】答:如是。 以善法得,必是善故。 【發智】設得善,彼得善法耶。 【唐】答:如是。 以諸善得,唯得善法故。 【唐】〔小結〕不善無記問答亦爾,能得所得性必同故。 ### {〔【補發智】文〕 【發智】諸得不善法,彼得不善耶。答如是。 【發智】設得不善,彼得不善法耶。答如是。} ### {〔【補發智】文〕 【發智】諸得無記法,彼得無記耶。答如是。 【發智】設得無記,彼得無記法耶。答如是。} ## 5.能得和所得之三界繫分別 ### 1. 【發智】諸得欲界法,彼得欲界耶。 【唐】答:如是。 以欲界法得,必是欲界故。 【發智】設得欲界,彼得欲界法耶。 【唐】答:彼法1) 或欲界, 【唐】2) 或不繫。 1) 欲界者:謂欲界五蘊。 【唐】2) 不繫者:謂諸非擇滅,以生欲界補特伽羅,於三界繫及不繫法得非擇滅,彼得皆是欲界繫故。 ### 2.色界繫的的能得和所得 【發智】諸得色界法,彼得色界耶。 【唐】答:如是。 以色界法得,必是色界故。 【發智】設得色界,彼得色界法耶。 【唐】答:彼法1) 或色界, 【唐】2) 或不繫。 1) 色界者:謂色界五蘊。 【唐】2) 不繫者:謂a) 諸擇滅b) 非擇滅。 【唐】a) 擇滅者:謂欲界下三靜慮五蘊擇滅,彼世俗道類得皆色界繫,以下地擇滅有漏得皆上地近分攝故。 【唐】b) 非擇滅者:謂生色界補特伽羅,於三界繫及不繫法得非擇滅,彼得皆是色界繫故。 ### 3.無色界繫的能得和所得 【發智】諸得無色界法,彼得無色界耶。 【唐】答:如是。 以無色界法得,皆是無色界繫故。 【發智】設得無色界彼得無色界法耶。 【唐】答:彼法1) 或無色界 【唐】2) 或不繫。 1) 無色界者:謂無色界四蘊。 【唐】2) 不繫者:謂a) 諸擇滅b) 非擇滅。 【唐】a) 擇滅者:謂第四靜慮地繫五蘊,及下三無色地繫四蘊擇滅,後==\[彼]==世俗道類得皆無色界繫,所以如前。 【唐】b) 非擇滅者:謂生無色界補特伽羅,於三界繫及不繫法得非擇滅,彼得皆是無色界繫故。 ## 6.能得和所得之三學分別 ### 1.學法的能得和所得 【發智】諸得學法,彼得學耶。 【唐】答:如是。 以學法得,必是學故。 【發智】設得學,彼得學法耶。 【唐】答:彼法1) 或學, 【唐】2) 或非學非無學。 1) 學者:謂學五蘊。 【唐】2) 非學非無學者:謂諸學得所得擇滅。 ### 2.無學法的能得和所得 【發智】諸得無學法,彼得無學耶。 【唐】答:如是。 以無學法得,必是無學故。 【發智】設得無學,彼得無學法耶。 【唐】答:彼法1) 或無學, 【唐】2) 或非學非無學。 1) 無學者:謂無學五蘊。 【唐】2) 非學非無學者:謂諸無學得,所得擇滅。 ### 3.非學非無學法的能得和所得 【發智】諸得非學非無學法,彼得非學非無學耶。 【唐】答:彼得1) 或非學非無學, 【唐】2) 或學, 【唐】3) 或無學。 1) 非學非無學者:謂有漏五蘊四蘊得,一切非擇滅得,諸擇滅世俗道類得。 【唐】2) 學者:謂諸擇滅學道類得。 【唐】3) 無學者:謂諸擇滅,無學道類得。 【發智】設得非學非無學,彼得非學非無學法耶。 【唐】答:如是。 以諸非學非無學得,唯得非學非無學法故。 ## 7.能得和所得之三斷分別 ### 6.見所斷法的能得和所得 【發智】諸得見所斷法,彼得見所斷耶。 【唐】答:如是。 以見所斷法得,必是見所斷故。 【發智】設得見所斷,彼得見所斷法耶。 【唐】答:如是。 以見所斷得,唯得見所斷法故。 ### 7.修所斷法的能得和所得 【發智】諸得修所斷法,彼得修所斷耶。 【唐】答:如是。 以修所斷法得,必是修所斷故。 【發智】設得修所斷,彼得修所斷法耶。 【唐】答:彼法1) 或修所斷,2) 或不斷。 【唐】 1) 修所斷者:謂修所斷五蘊。 【唐】2) 不斷者:謂一切非擇滅,及世俗道類所得擇滅。 ### 8. 【發智】諸得不斷法,彼得不斷耶。 【唐】答:彼得1) 或不斷,2) 或修所斷。 【唐】 1) 不斷者:謂無漏五蘊得,及諸擇滅無漏道類得。 【唐】2) 修所斷者:謂一切非擇滅得,及諸擇滅世俗道類得。 【發智】設得不斷,彼得不斷法耶。 【唐】答:如是。 以不斷得,唯得不斷法故。 ## 8.三世非得和三世法·離世法 ### 1.得與非得 【唐】⊙已隨本文辯諸得相,當更隨義顯諸非得。 【唐】A ) a) 若法有得,彼法有非得。 【唐】b) 若法無得,彼法無非得。 【唐】獲成就;非獲非成就說亦爾。 【唐】B) 由此一切有情數法,及擇滅非擇滅,有得非得,有獲非獲,有成就非 【唐】成就。 【唐】C) 一切非有情數法,及虛空無為,則皆無有得非得等。 【唐】D) 又於a) 自相續法,有得有非得等。 【唐】b) 於他相續法,無得非得等。 ### ⊙此中 【唐】▲ 1) 過去未來法各有三世非得。 【唐】2) 現在法唯有過未二世非得,以可成就法在現在世,必成就故。得與非得更互相違不俱起故。 【唐】▲善不善無記法非得,皆唯無記。 【唐】▲三界法非得皆通三界。 【唐】▲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非得,皆唯非學非無學。 【唐】▲見所斷修所斷不斷法非得,皆唯修所斷。 ### ⊙是謂非得略毘婆沙 ### 3. 【唐】==\[問:]==諸不得過去法,`[彼=得【三宮】]`彼非得過去耶。 【唐】答:彼非得1) 或過去,2) 或未來,3) 或現在。 【唐】1) 不得過去法,過去非得者:謂過去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無漏五蘊,彼所有過去非得。此中 【唐】斷善根者善五蘊;離欲染者不善五蘊;諸阿羅漢有覆無記五蘊;一切有情多分無覆無記五蘊,以無覆無記法,已過剎那,及未至剎那,多分不成就故;諸異生類無漏五蘊,是謂總相所不得法。 【唐】2) 不得過去法,未來非得者:謂過去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無漏五蘊,彼所有未來非得,如前釋。 【唐】3) 不得過去法,現在非得者:謂過去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無漏五蘊,彼所有現在非得,隨所應如前釋。 ### 6. 【唐】==\[問:]==設非得過去,彼不得過去法耶。 【唐】答:彼法1) 或過去,2) 或未來,3) 或現在,4) 或無為。 【唐】1) 過去非得,不得過去法者:謂過去非得,不得過去善乃至無漏五蘊,如前釋。 【唐】2) 過去非得,不得未來法者:謂過去非得,不得未來善乃至無漏五蘊,如前釋。 【唐】3) 過去非得,不得現在法者:謂過去非得,不得現在善乃至無漏五蘊,如前釋。 【唐】4) 過去非得,不得無為法者:謂過去非得,不得擇滅非擇滅法,謂具縛者於 【唐】擇滅,一切有情於非擇滅。 ### 9. 【唐】==\[問:]==諸不得未來法,彼非得未來耶。 【唐】答:彼非得,1) 或未來,2) 或過去,3) 或現在。 【唐】1) 不得未來法,未來非得者:謂未來善乃至無漏五蘊,彼所有未來非得,如前釋。 【唐】2) 不得未來法,過去非得者:謂未來善乃至無漏五蘊,彼所有過去非得,如前釋。 【唐】3) 不得未來法,現在非得者:謂未來善乃至無漏五蘊,彼所有現在非得,如前釋。 ### 12. 【唐】==\[問:]==設非得未來,彼不得未來法耶。 【唐】答:彼法1) 或未來,2) 或過去,3) 或現在,4) 或無為。 【唐】1) 未來非得,不得未來法者:謂未來非得,不得未來善,乃至無漏五蘊,如前釋。 【唐】2) 未來非得,不得過去法者:謂未來非得,不得過去善乃至無漏五蘊,如前釋。 【唐】3) 未來非得,不得現在法者:謂未來非得,不得現在善乃至無漏五蘊,如前釋。 【唐】4) 未來非得,不得無為法者:謂未來非得,不得擇滅非擇滅,如前釋。 ### 15. 【唐】==\[問:]==諸不得現在法,彼非得現在耶。 【唐】答:彼非得1) 或過去,2) 或未來。3) 非現在,相違故。 【唐】1) 不得現在法,過去非得者:謂現在善乃至無漏五蘊,彼所有過去非得,如前釋。 【唐】2) 不得現在法,未來非得者:謂現在善乃至無漏五蘊,彼所有未來非得,如前釋。 ### 18. 【唐】==\[問:]==設非得現在,彼不得現在法耶。 【唐】答:彼法1) 或過去,2) 或未來,3) 或無為。非現在,相違故。 【唐】1) 現在非得,不得過去法者: 【唐】謂現在非得,不得過去善乃至無漏五蘊,隨所應,如前釋。 【唐】2) 現在非得,不得未來法者: 【唐】謂現在非得,不得未來善乃至無漏五蘊,如前釋。 【唐】3) 現在非得,不得無為法者:謂現在非得,不得擇滅非擇滅,如前釋。 ## 9.非得和不得法之三性分別 ### 1. 【唐】==\[問:]==諸不得善法,彼非得善耶。 【唐】答:不爾。以彼非得是無記,非善性故。 【唐】==\[問:]==設非得無記,彼不得善法耶。 【唐】答:彼法1) 或善2) 或不善,3) 或無記。 【唐】以無記非得,不得三性法故。 ### 3.不善之非得和不得法 【唐】==\[問:]==諸不得不善法,彼非得不善耶。 【唐】答:不爾,以彼非得是無記,非不善性故。 【唐】==\[問:]==設非得無記,彼不得不善法耶。 【唐】答:彼法,1) 或善2) 或不善,3) 或無記,以無記非得,不得三性法故。 ### 6.無記之非得和不得法 【唐】==\[問:]==諸不得無記法,彼非得無記耶。 【唐】答:如是。以諸非得唯無記故。 【唐】==\[問:]==設非得無記,彼不得無記法耶。 【唐】答:彼法,1) 或善,2) 或不善,3) 或無記,以無記非得,不得三性法故。 ## 10.非得和不得法之界繫分別 ### 1 【唐】==\[問:]==諸不得欲界法,彼非得欲界耶。 【唐】答:彼非得1) 或欲界,2) 或色界,3) 或無色界。 【唐】1) 不得欲界法,欲界非得者:謂生欲界,欲界諸蘊非得。 【唐】2) 不得欲界法,色界非得者:謂生色界欲界諸蘊非得。 【唐】3) 不得欲界法,無色界非得者:謂生無色界,欲界諸蘊非得。 【唐】==\[問:]==設非得欲界,彼不得欲界法耶。 【唐】答:彼法1) 或欲界,2) 或色界3) 或無色界,4) 或不繫。 【唐】1) 欲界非得,不得欲界法者:謂生欲界不得欲界諸蘊。 【唐】2) 欲界非得,不得色界法者:謂生欲界不得色界諸蘊。 【唐】3) 欲界非得,不得無色界法者:謂生欲界不得無色界諸蘊。 【唐】4) 欲界非得,不得不繫法者:謂生欲界不得無漏諸蘊,及擇滅非擇滅。 ### 3. 【唐】==\[問:]==諸不得色界法,彼非得色界耶。 【唐】答:彼非得,1) 或欲界,2) 或色界,3) 或無色界。 【唐】1) 不得色界法,欲界非得者:謂生欲界色界諸蘊非得。 【唐】2) 不得色界法,色界非得者:謂生色界色界諸蘊非得。 【唐】3) 不得色界法,無色界非得者:謂生無色界色界諸蘊非得。 【唐】==\[問:]==設非得色界,彼不得色界法耶。 【唐】答:彼法1) 或欲界,2) 或色界,3) 或無色界,4) 或不繫。 【唐】1) 色界非得不得欲界法者:謂生色界不得欲界諸蘊。 【唐】2) 色界非得,不得色界法者:謂生色界不得色界諸蘊。 【唐】3) 色界非得,不得無色界法者:謂生色界不得無色界諸蘊。 【唐】4) 色界非得,不得不繫法者:謂生色界不得無漏諸蘊,及擇滅非擇滅。 ### 5.無色界之非得和不得法 【唐】==\[問:]==諸不得無色界法,彼非得無色界耶。 【唐】答:彼非得1) 或欲界,2) 或色界,3) 或無色界。 【唐】1) 不得無色界法,欲界非得者:謂生欲界無色界諸蘊非得。 【唐】2) 不得無色界法,色界非得者:謂生色界無色界諸蘊非得。 【唐】3) 不得無色界法,無色界非得者:謂生無色界無色界諸蘊非得。 【唐】==\[問:]==設非得無色界,彼不得無色界法耶。 【唐】答:彼法1) 或欲界,2) 或色界,3) 或無色界,4) 或不繫。 【唐】1) 無色界非得,不得欲界法者:謂生無色界,不得欲界諸蘊。 【唐】2) 無色界非得,不得色界法者:謂生無色界,不得色界諸蘊。 【唐】3) 無色界非得,不得無色界法者:謂生無色界,不得無色界諸蘊。 【唐】4) 無色界非得,不得不繫法者:謂生無色界,不得無漏諸蘊,及擇滅非擇滅。 ## 11.非得和不得法之三學分別 ### 1 【唐】==\[問:]==諸不得學法,彼非得學耶。 【唐】答:不爾,以彼非得是非學非無學,非是學故。 【唐】==\[問:]==設非得非學非無學,彼不得學法耶。 【唐】答:彼法1) 或學,2) 或無學,3)或非學非無學。以非學非無學非得,不得三種法故。 ### 3 【唐】==\[問:]==諸不得無學法,彼非得無學耶。 【唐】答:不爾,以彼非得是非學非無學,非是無學故。 【唐】==\[問:]==設非得非學非無學,彼不得無學法耶。 【唐】答:彼法1) 或學,2) 或無學,3) 或非學非無學。以非學非無學非得,不得三種法故。 ### 5 【唐】==\[問:]==諸不得非學非無學法,彼非得非學非無學耶。 【唐】答:如是。以諸非得唯是非學,非無學故。 【唐】==\[問:]==設非得非學非無學,彼不得非學非無學法耶。 【唐】答:彼法1) 或學,2) 或無學,3) 或非學非無學。 【唐】以非學非無學非得,不得三種法故。 ## 12.非得和不得法之三斷分別 ### 1.見所斷法之非得和不得法 【唐】==\[問:]==諸不得見所斷法,彼非得見所斷耶。 【唐】答:不爾,以彼非得是修所斷,非見所斷故。 【唐】==\[問:]==設非得修所斷,彼不得見所斷法耶。 【唐】答:彼法1) 或見所斷,2) 或修所斷,3) 或不斷。以修所斷非得,不得三種法故。 ### 3.修所斷法之非得和不得法 【唐】==\[問:]==諸不得修所斷法,彼非得修所斷耶。 【唐】答:如是。以諸非得唯修所斷故。 【唐】==\[問:]==設非得修所斷,彼不得修所斷法耶。 【唐】答:彼法1) 或見所斷,2) 或修所斷,3) 或不斷。 【唐】以修所斷非得,不得三種法故。 ### 5.不斷法之非得和不得法 【唐】==\[問:]==諸不得不斷法,彼非得不斷耶。 【唐】答:不爾,以彼非得是修所斷,非不斷故。 【唐】==\[問:]==設非得修所斷,彼不得不斷法耶。 【唐】答:彼法1) 或見所斷,2) 或修所斷,3) 或不斷, 【唐】以修所斷非得,不得三種法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七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八</b>☗s158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得納息第一之二(舊譯:缺) ## 13.得·非得之諸問題 【唐】問:得非得何差別。 【唐】答:1﹒名即差別,謂名得(prApti);名非得(aprApti)。 【唐】2﹒復次,得有漏無漏;非得唯有漏。 【唐】3﹒復次,得善不善無記;非得唯無記。 【唐】4﹒復次,得三界繫及不繫;非得唯三界繫。 【唐】5﹒復次,得學無學非學非無學;非得唯非學非無學。 【唐】6﹒復次,得見所斷修所斷不斷;非得唯修所斷。 【唐】7﹒復次,得染污不染污;非得唯不染污。 【唐】8﹒復次,得異熟非異熟;非得唯非異熟。 【唐】9﹒復次,得有異熟無異熟;非得唯無異熟。 【唐】10﹒復次,得與所得法或俱起或不俱起;非得與所不得法必不俱起。 【唐】11﹒復次,得苦集道三諦攝;非得唯苦集諦攝。 【唐】▲以如是等門,應知得非得差別。 【唐】問:何故得與所得法性類,或同或異耶。 【唐】答:得有三種:一有為法得;二擇滅得;三非擇滅得。 【唐】1﹒有為法得:隨所得法性類差別,以有為法能有作用引自得故。 【唐】2﹒擇滅得:隨能證道性類差別,以諸擇滅自無作用,但由道力求證彼時,引彼得故。 【唐】3﹒非擇滅得:隨自所依性類差別,以非擇滅自無作用,非道所求,彼得但依命根眾同分而現前故。 【唐】問:非得隨何性類差別。 【唐】答:彼定不隨所不得法,以相違故;又不隨道,非道所求故,但依命根眾同分轉故,隨所依性類差別。 【唐】問:若諸非得非擇滅得,俱隨所依性類差別者,所依或異熟,或唯等流,此二隨何性類差別。 【唐】答:隨等流性,以義遍故;異熟非遍,故不隨立。 【唐】問:非得若隨所不得法,性類差別有何過耶。 【唐】答:斷善根者應成就善,已離欲染者應成就不善,諸無學者應成就染,異生應成就三乘無漏法,退果應成果,捨向應成向,二滅非得應是無為;由此等過,非得不可隨所不得,性類有異。 【唐】問:所說得為更有得,為無耶。若更有得者,得`[傳=復【三宮】]`傳有得,何非無窮。若更無得者,此得由何可說成就。 【唐】答:應說:得復有得。 *【涼】==\[s33]=={問曰:所說得,復有得不耶。若當有者,得復有得,便為無窮。若無窮者,無成就此得者。* *【涼】答曰:應作此論:得復有得。* 【唐】問:若爾應成無窮。 【唐】答:(1)無窮亦無有過,由此生死難斷難越;或無量得皆一剎那,俱生而滅,無無窮過。 【唐】(2)==\[評]==如是說者:一剎那中但有三法:一彼法;二得;三得得。由得故成就彼法及得得,由得得故成就得,由更互相得故非無窮;是故說:「色蘊行蘊一得得,乃至識蘊行蘊一得得,有為無為一得得。」 *【涼】問曰:若然者是則無窮。* *【涼】答曰:無窮有何過。* *【涼】未來世寬,能容此得,以生死法無窮故。得亦復然。是故難斷、難除、難過眾苦相續,猶如連鎖。* *【涼】復有說者,以俱在一世一剎那中故非無窮。* *【涼】評曰:應作是說:法生時三法俱生,謂法、得、得得。以得故成就彼法及得得,以得得故成就得,是故非無窮。以是事故,而作此論。* 【唐】問:為一一法各別有得,為不爾耶。 【唐】A﹒或有說者:**俱有法**同一得得。 【唐】問:若爾,不應作如是說「色蘊行蘊一得得」等。 【唐】答:欲顯法與得得.無異得故,作如是說;然實不無五蘊四蘊一得得義。 【唐】B﹒有說:一一法各別得得,**唯除得得**.與彼法同一得得。 【唐】問:若爾,便有無窮過失,以得皆有生住異滅,生等復有得與得得,彼得得得.復有生等,如是展轉成無窮故。 【唐】答:無窮復有何過,由此生死難斷難越。或此諸法.皆一剎那俱生而滅,無無窮過。 【唐】C﹒==\[評]==如是說者:**法與生等**同一得得,相與所相極親近故。由此善通:「色蘊行蘊一得得等。」又去如前無窮過失。 *【涼】頗有行陰色陰.同於一得耶。* *【涼】答曰:有,所謂色得得是也。* *【涼】乃至行陰識陰,說亦如是。* *【涼】**有為無為,亦同一得**。所以者何。無為得得,無為及得得,是名有為無為同共一得。* ^x4b9nu 【唐】如說得,如是非得與得相違,應隨廣說;然無同時非得非得,有情數法現在前時必與得俱,是故非得起時,決定不與非得非得及彼法俱起,由此三法互相違故,異時說有,此則不遮。 【唐】問:過去`[去=非【宋】]`未來得,為成就,為不成就。 【唐】甲﹒若成就者,則為無窮,謂一剎那三法俱起:一法。二得。三得得。此三滅位有六得生,謂:三得三得得;此六滅位十二得起,謂:六得六得得;十二滅位,二十四得起,謂:==\[二十&gt;十二]==十二得十二得得;如是展轉無始時來,乃至後際念念倍起其得無限,隣次剎那倍增尚爾,況於隔越前前剎那諸得倍增,是故展轉有無窮過。 【唐】乙﹒若不成就便與此蘊後說相違,如說:「從無色界歿生欲界時,所得蘊界處大種善根不善根無記根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當言曾得得。未曾得得。答:善染污法當言曾得得,異熟法當言未曾得得。」如此則非不成就,以得亦有善染污故。 *【涼】問曰:有成就過去未來得不。若成就者,云何非是無窮。所以者何。法生時,法、得、得得俱生。此三滅已,便生六得:三是得,三是得得。是六生十二,十二生二十四,乃至無量無邊。若不成就者,定揵度`[又=文【三宮】]`又云何通耶。如說:無色界命終,生欲界中所得陰界入四大、善不善無記根、結縛使纏煩惱,當言本得得、本不得得。* *【涼】答曰:* *【涼】善染污當言本得得,報當言本不得得,彼得亦有善亦有染污。* *【涼】復有說者,有成就過去未來得者。*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非是無窮。* *【涼】答曰:* *【涼】假令無窮,復有何過。未來世`[窮=寬【元明宮】]`窮無容處耶。以生死是無窮故,難斷、難除、難過眾苦相續,猶如連鎖。* 【唐】答:1﹒應作是說:過去未來得有成就者,以善及染污法等.有三世得故。 【唐】問:若爾,豈非無窮。 【唐】答:無窮復有何過,由此生死.難斷難越。或彼諸得.一剎那生,無無窮過。又此諸得但可言多.而非無窮,猶有分限故。 【唐】2﹒有餘師說:無有成就過去未來得者,是故無無窮過。 【唐】問:此蘊後說,當云何通。 【唐】答:此蘊後文說所得法,非能得得,斯有何咎。 *【涼】復有說者,無有成就者。* *【涼】問曰:若然者,如說無色界命終生欲界,乃至廣說。此文云何通耶。* *【涼】答曰:此文不說得,說得所不攝法。* 【唐】3﹒==\[評]==如是說者:應如初說,得如所得.應成就故。 【唐】又以得故名沙門果,若過未得不成就者,諸沙門果應剎那捨剎那得,然無是事。 【唐】又諸聖道有三時捨,謂:退時得果時練根時;若過未得不成就者,則聖道應剎那剎那捨,非謂三時。 【唐】欲令無如是過,故有成就過未諸得。」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應作是說;有成就過去未來得者。所以者何。以得故。沙門果有差別,若不成就過去未來得者,一一剎那沙門果亦得亦捨,修梵行者則無休息心。復更有過,以三事故捨於聖道:一、退;二、轉根;三、得果。不因此三,亦捨聖道,然無是處,是故有成就過去未來得者。* 【唐】若成就所得法.亦成就彼得,若所得法捨.彼得亦捨,以法與得.捨得同故。 【唐】然得總有四種: 【唐】一在彼法前; 【唐】二在彼法後; 【唐】三與彼法俱; 【唐】四非彼法前後及俱。 【唐】若所得法則有六種: 【唐】一有所得法唯有俱得,如異熟生等; 【唐】二有所得法唯有前得,如三類智邊世俗智等;有說:此等亦有俱得。 【唐】三有所得法唯有俱得後得,如別解脫戒等; 【唐】四有所得法唯有俱得前得,如道類智忍等; 【唐】五有所得法具有前後俱得,如所餘善染污等; 【唐】六有所得法不可說有前後俱得,而有諸得,謂擇滅非擇滅。 【唐】▲必無有法唯有法後得者,現在前時必有得故。 【唐】一切非得總有三種:一在彼法前;二在彼法後;三非彼法前後及俱。 【唐】所不得法亦有三種: 【唐】一有所不得法,唯有彼有`[彼=法【宮】]`彼前非得,謂:未來情數畢竟不生法,及入無餘涅槃最後剎那心等; 【唐】二有所不得法,通有彼前彼後非得,謂:餘隨應有情數法; 【唐】三有所不得法,無彼前後及俱非得,而有非得,謂:擇滅非擇滅。 【唐】必無非得可與法俱,以法現在前時,是所得者必有得故。 【唐】非所得者,無得無非得故。 【唐】亦無唯有彼後非得,非無始來恒成就彼,未捨必起,彼類盡故。然諸非得性羸劣故,唯成就現在,一一剎那得已即捨。於未得彼法及已捨位,恒有此非得,應知。 ## 14.見·修·無學道所起之得及四諦之得 【唐】見道所起得有十五類,即十五心時俱起諸得;見道滅位與自所起諸得俱滅,如日沒時與自所起光明俱沒;然苦法智忍有十五得,苦法智有十四得,乃至道類智忍但有一得。 *【涼】苦法忍有十五得:一是苦法忍俱,二是苦法智俱,乃至道比忍俱,有十五。* *【涼】乃至無學初智,除其自體,盡是因,廣說如上。* *【涼】==\[s25]=={苦法忍得有十五:一與苦法忍俱、二與苦法智俱,如是乃至與道比忍俱。苦法智得有十四,如是轉減`[減=滅【三宮】]`,乃至道比忍得有一。* 【唐】問:見道得為但有爾所。為更有餘。 【唐】【答】1﹒有說:但有爾所。 【唐】2﹒有說:更有餘未來世不生諸得而不可說。 *【涼】問曰:見道更有餘得不耶。* *【涼】答曰:或有說者,無。所以者何。如見道滅,彼得亦隨滅。猶如日沒,光亦隨沒。如是日如見道,日光如諸得,若彼道滅,得亦隨滅。* 【唐】▲【評】此不應理,寧當說無,不應言有而不可說。 【唐】3﹒==\[評]==如是說者:更有餘未來得。 *【涼】評曰:應更有得,謂未來世是也。此中唯說生者,不說不生者。* 【唐】▲苦法智忍一得俱生:忍得相望,互無因義。 *【涼】苦法忍有一得俱生,忍於得不作因,得於忍亦不作因,與後生無漏道盡為作因。* 【唐】▲苦法智三得俱生:二道得,一離繫得。 【唐】二道得者,謂:苦法智忍得、苦法智得。 【唐】一離繫得者,謂:欲界見苦所斷十繫得滅,十離繫得起。 *【涼】苦法智俱生得有三:二是道得,一是解脫得。* *【涼】二是道得者,一是苦法忍得,二是苦法智得。* *【涼】解脫得者,謂欲界見苦所斷十使解脫是也。* 【唐】苦法智與彼三得互不為因;苦法智忍與彼三得皆有因義。 【唐】▲苦類智忍四得俱生:三道得,一離繫得。 【唐】苦類智忍與彼四得互不為因;苦法智忍為四得因;苦法智為三得因,除苦法智忍得,以加行善法,勝非劣因故,有為法得,隨法勝劣故。 *【涼】苦法智於得無因義,得於智亦無因義。苦法忍及俱生得,與彼三得作相似因。* *【涼】苦比忍俱生得有四:三是道得,一是解脫得。苦比忍與得無因義,得於苦比忍亦無因義。苦法忍及俱生得,與四得作相似因。苦法智及俱生得,與三得作相似因,除苦法忍得。以此事故,而作是說。* *【涼】頗有前生無漏不與後生無漏道而作因耶。* *【涼】答曰:有。勝不與下作因。* 【唐】▲苦類智六得俱生:四道得,二離繫得。 【唐】苦類智與彼六得互不為因;苦法智忍為六得因;苦法智為五得因,除苦法智忍得,以彼劣故;苦類智忍為三得因,除前三得,以彼劣故。 *【涼】苦比智俱生得有六:四是道得,`[二=三【宋元宮】]`二是解脫得。苦比智與六得無因義,六得亦與苦比智亦無因義。苦法忍俱生得,與六得作相似因。苦法智及俱生得,與五得作相似因,除苦法忍得。苦比忍及俱生得,與後三得作因,與前三得不作因。* *【涼】問曰:何故不為前三得作因耶。答曰:以下故,勝道不為下作因。* 【唐】問:不與前二道得作因,是事可爾,彼所得劣故;不與前離繫得作因,云何可爾,彼所得最勝故。 【唐】答:有為法得隨所得法勝劣,彼所引故。無為法得隨道勝劣,道所引故,彼道劣故彼得非因。 *【涼】問曰:以道下故不為作因可爾,解脫得勝,何故不為作因也。* *【涼】答曰:解脫得雖勝,下道力所得故,不為作因。* 【唐】▲如是乃至:道類智忍二十二得俱生,十五道得,七離繫得。 【唐】道類智忍與彼諸得互不為因;苦法智忍皆與二十二得作因;苦法智與二十一得作因,除苦法智忍得。乃至道法智,但與三得作因,謂:二道得,一離繫得,非前十九得因,以彼劣故。 【唐】▲由此故說:頗有前生無漏法,非後生無漏法因耶。答:有。謂:勝於劣。 *【涼】如是乃至道比忍有二十二得俱生:十五是道得,七是解脫得。道比忍與二十二得無因義,二十二得與道比忍亦無因義。苦法忍及俱生得,與二十二得作相似因。乃至道法智及俱生得,與後三得作相似因,不與前得作因。* ^o0zhqk 【唐】苦法智忍現在前時,修未來無量苦法智忍,此現在忍與所修為因,彼是此果。 【唐】有說:此現在忍非所修為因,彼非此果,以彼竟無一剎那現在前故。 【唐】評曰:應說:此為彼因,彼是此果,一相續攝,非劣道故。 【唐】如是乃至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修未來無量金剛喻定,此現在定與所修為因,彼是此果。 *【涼】若苦法忍現在前,未來中所修道盡為作因,苦法忍<font color="red"><u>乃至無學道作因</u></font>。* 【唐】有說:此現在定非所修因,彼非此果,以彼竟無一剎那現在前故。 【唐】評曰:應說:此為彼因,彼是此果,一相續攝,非劣道故。 *【涼】復有說者,苦法忍現在前,未來中所修道不為作因。何以故。乃至無一剎那生,云何名果。* *【涼】評曰:說是因者好,俱是一身所得,復是勝道故。* 【唐】已生苦法智忍`[忍=為【三宮】]`與不生苦法智忍為因,亦與苦法智等一切學無學道為因; 【唐】已生苦法智與不生苦法智為因,亦與苦類智忍等一切學無學道為因,不與苦法智忍為因;如是乃至已生盡智,與未生盡智為因,亦與後已生未生一切無學道為因,不與一切學道為因。 *【涼】如是乃至道比忍現在前,未來中所修道,彼道比忍盡為作因,從道比智乃至無學道盡為作因。乃至金剛喻定現在前,未來中所修道盡為作因,及諸無學`[道=前【三宮】]`道盡為作因。初生盡智,除其自體,與一切無學道作因。}* 【唐】▲由此故說:頗有已生無漏法,非未生無漏法因耶。答:有。謂:已生苦法智,非未生苦法智忍因,乃至已生盡智,非未生金剛喻定因,勝道不與劣道為因故。 ### 5.四諦與四諦之得的諸門分別 【唐】苦集諦是有漏,彼諸得亦有漏;滅諦是無漏,彼諸得或有漏或無漏;道諦是無漏,彼諸得亦無漏。 *【涼】苦集諦得,苦集諦攝;滅諦得,三諦攝;道諦得,即道諦攝。* *【涼】苦集道諦三世攝,彼得亦三世攝;滅諦不在三世得、三世攝。* 【唐】又苦集諦是善不善無記,彼諸得亦爾;滅諦道諦是善,彼諸得亦是善。 *【涼】苦集諦是善不善無記,彼得亦是善不善無記;滅道諦是善,彼得亦是善。* 【唐】又苦集諦是三界繫,彼諸得亦爾;滅諦是不繫,彼諸得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道諦是不繫,彼諸得亦不繫。 *【涼】苦集諦是三界繫,彼得亦三界繫;滅諦是不繫,彼得是色無色界繫,亦是不繫。道諦是不繫,得亦是不繫。苦集諦是非學非無學,彼得亦是非學非無學;滅諦是非學非無學,彼得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道諦是學無學,彼得亦是學無學。* 【唐】又苦集諦是非學非無學,彼諸得亦爾;滅諦是非學非無學,彼諸得或學或無學或非學非無學;道諦是學無學,彼諸得亦爾。 【唐】又苦集諦是見所斷修所斷,彼諸得亦爾;滅諦是不斷,彼諸得或修所斷或不斷;道諦是不斷,彼諸得亦不斷。 *【涼】苦集諦是見道修道斷,彼得亦是見道修道斷;滅諦是不斷,彼得是修道斷不斷;道諦是不斷,彼得亦是不斷。* 【唐】又苦集諦是染污不染污,彼諸得亦爾;滅諦道諦是不染污,彼諸得亦爾。 【唐】又苦集諦是有異熟,無異熟,彼諸得亦爾;滅諦是無異熟,彼諸得或有異熟或無異熟;道諦是無異熟,彼諸得亦爾。 【唐】又苦集諦是苦集諦攝,彼諸得亦爾;滅諦是滅諦攝,彼諸得是苦集道三諦攝;道諦是道諦攝,彼諸得亦爾。 【唐】〔小結〕所得四諦與能得得,有如是等諸門同異。 ## 15.離繫得 ### 三學門 【唐】問:何地所繫法,有幾種離繫得。 【唐】答:欲界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斷法皆有三種離繫得,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涼】欲界見道修道所斷,乃至無所有處見道修道所斷解脫得有三種: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唐】非想非非想處見所斷法,及前八品修所斷法,皆有二種離繫得,謂學無學; *【涼】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修道所斷八種解脫得有二種:學、無學。* 【唐】彼第九品修所斷法,唯有一種離繫得,謂無學,無學初心方初起故。 *【涼】第九種解脫得是無學。所以者何。彼得與盡智俱生故。* ### 九地無漏離繫得 【唐】問:何地所繫法,有幾地<u>無漏</u>離繫得。 *【涼】問曰:欲界見道修道所斷,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見道修道所斷,彼解脫得`[幾=斷【三宮】]`幾地所攝耶。* *【涼】答曰:* 【唐】1﹒或有說者:諸離繫得<u>隨斷對治</u>。彼作是說:[zs56](正理56-60#見斷離繫) *【涼】或有說者,隨其斷對治道在何地,彼得亦爾。諸作是說,隨其斷對治道所在之地,彼得亦爾者:* 【唐】欲界.見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未至定攝。 【唐】初靜慮.見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三地攝。 【唐】第二靜慮.見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四地攝。 【唐】第三靜慮.見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五地攝。 *【涼】欲界見道修道所斷解脫得,未至禪所攝;初禪解脫得,三地所攝,謂未至、初禪、中間禪;第二禪者,四地所攝;第三禪者,五地所攝;* 【唐】第四靜慮.見修所斷法,及無色界.見所斷法.無漏離繫得,六地攝。 *【涼】第四禪見道修道所斷無色見道所斷者,是六地所攝;* 【唐】空無邊處.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七地攝。 【唐】識無邊處.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八地攝。 【唐】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九地攝。 *【涼】空處修道所斷者,七地所攝;識處八地;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九地。* 【唐】2﹒復有說者:諸離繫得<u>隨壞對治</u>。彼作是說: *【涼】復有說者,隨彼過患對治所在之地,彼得亦爾。諸作是說,彼隨有過患對治所在之地,彼得亦爾者:* 【唐】欲色界.見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皆六地攝; 【唐】空無邊處.見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七地攝; 【唐】識無邊處.見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八地攝; 【唐】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見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九地攝。 *【涼】欲色界見道修道所斷解脫得,六地所攝;空處見道修道所斷,七地;識處見道修道所斷,八地;* *【涼】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見道修道所斷,九地。* 【唐】3﹒有作是說:若地有法智品道,彼地有欲界.見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 【唐】若地有類智品道,彼地有色無色界.見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彼作是說: *【涼】復有說者,隨地有法智分,彼地亦有欲界見道修道所斷解脫得。* *【涼】若地有比智分,彼亦`[色=有色【三宮】]`色無色界見道修道所斷解脫得。諸作是說,隨彼有法智分,彼地亦爾者,* 【唐】欲界見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六地攝。 【唐】色無色界見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九地攝。 *【涼】欲界見道修道所斷解脫得,六地所攝;色無色界見道修道所斷解脫得,九地所攝。* 【唐】4﹒評曰:此中初說為善,諸離繫得必由斷對治力所引起故。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隨地有斷對治道.彼得亦爾者好。* ### 法智所證上界離繫 【唐】問:若以滅道法智離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時,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為法智品攝,為類智品攝耶。 【唐】若法智品攝此不應理,彼法及斷,類智所知故。 【唐】若類智品攝,亦不應理,彼斷及得法智所證故。 *【涼】`[問=問曰【三宮】]`問:若以滅道法智離色無色界欲,彼色無色界修道所斷解脫得,為是法智分、為是比智分耶。* *【涼】答曰:* *【涼】或有說,是法智分。所以者何。以是法智所證故。*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是比智分。* 【唐】【答】1﹒有作是說:彼離繫得類智品攝。 【唐】問:豈不彼斷及得,法智所證耶。 【唐】答:雖法智所證,而類智攝,類智所知故。 【唐】2﹒有餘師說:彼無漏離繫得法智品攝。 【唐】問:豈不彼法及斷類智所知耶。 【唐】答:雖類智所知,而法智攝,法智所證故。 【唐】3﹒評曰:此中初說為善,以類智品,是彼不共決定對治故。 *【涼】問曰:是法智所證,云何是比智分耶。* *【涼】答曰:* *【涼】雖是法智所證,而以比智所知。然皆是色無色界根本對治,隨以何斷而皆是比智分。* *【涼】{}問曰:若離五種欲.入見道者,苦法忍滅、苦法智生,彼前所斷欲界見苦所斷五種欲、彼剎那中所斷四種欲,彼九種盡.是與苦法`[忍=`智`【三宮】]忍`俱生無漏得作證。如是乃至道法忍滅.道法智生,彼前所斷欲界見道所斷五種欲、彼剎那中所斷四種欲,彼九種盡.是與道法智俱生無漏得作證。* *【涼】若道比忍滅.道比智生,是時得三界見道所斷,與道比智俱生解脫得,彼得欲界修道所斷五種欲無漏解脫得不。* *【涼】尊者僧伽婆修答曰:得。所以者何。以是須陀洹,亦是斯陀含向故。* ==\[ #僧伽筏蘇 ]==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言不得者好。所以者何。不可說住果時復得趣果道。彼不得趣果道,為以何事言是趣果。* *【涼】問曰:為以何時得彼解脫得耶。* *【涼】答曰:或有說者,若修向斯陀含果方便,是時便得。*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言.是時得解脫得。應作是說:若得斯陀含果,是時便得。{}* ### 聖者以世道離染 【唐】問:聖者以世俗道離諸地染時,為是曾得道,未曾得道耶。 *【涼】問曰:聖人以世俗道離欲,此道為是曾所得道、為是未曾得道耶。* *【涼】答曰:* 【唐】1有作是說:是曾得道,由此道無始時來,串習曾得,今現前故。 【唐】彼作是說:「聖者以世俗道離欲界修所斷上上品染時: 【唐】於欲界修所斷上上品法,得二種離繫得:一世俗得;二無漏得。世俗得是曾得道類,無漏得是聖道類,以世俗道現在前時,亦修未來無漏道故。 【唐】於欲界見所斷上上品法,得一種離繫得,謂:世俗得是曾得道類,不得無漏得,先已得故。」 *【涼】或有說者,是曾所得道。所以者何。如無始以來所用離欲道,今所用道即是彼道。若以曾所得道,離欲界上上欲時,於離上上欲中得二種解脫得:一是世俗,以曾得者;二是無漏道,未來修故。亦得欲界見道所斷上上煩惱解脫無漏得。* *【涼】問曰:若作是說,是共對治亦是不共對治。所以者何。以曾所得道斷見道修道所斷煩惱同在一處,如斷草束,亦如`[刻=剋【三宮】]`刻契。斷九種欲,是名共對治道。若聖人以此道斷修道所斷結時,是名不共。* 【唐】問:若爾,云何共對治道,轉成不共對治。謂此曾得道,先時總以欲界見修所斷諸法為九品斷;今時此道唯斷欲界修所斷故。 【唐】答:此道猶名共對治道,以此恒有俱斷力故,此見所斷先已斷故,今無可斷非不能斷,是故恒名共對治道。 【唐】▲如離上上品,乃至離下下品亦爾;如離欲界修所斷,乃至離無所有處修所斷亦爾。 *【涼】答曰:* *【涼】所曾得道唯是共對治。所以者何。以見道所斷結已斷。若當不斷,此亦能斷。* 【唐】2有餘師說:是未曾得道,由此道無始時來,未習未得,唯聖所起故。 *【涼】復有說者,聖人所用世俗道是未曾得道。所以者何。無始以來所用道異、今所用道異。若作是說,以未曾得道離欲界上上欲時,得二種解脫得:一是世俗;二是無漏。世俗者,以未曾得道故。無漏者,以未來修故。於欲界見道所斷上上煩惱非對治。所以者何。以未曾得此道故。若作是說,則是不共對治。第九解脫道,若未曾得道、已曾得道一時悉得,亦得欲界見道修道所斷漏無漏二種解脫得。* 【唐】彼作是說:「聖者以世俗道離欲界修所斷上上品染時: 【唐】△於欲界修所斷上上品法,得二種離繫得,一世俗得,二無漏得。世俗得是未曾得,道類無漏得是聖道類,以世俗道現在前時,亦修未來無漏道故。 【唐】△於欲界見所斷上上品法,不得離繫得。不得世俗得者,未曾得道非彼對治故;不得無漏得者,先已得故。 【唐】△如離上上品乃至離下中品亦爾,如離欲界修所斷八品,離初靜慮修所斷八品,乃至離無所有處修所斷八品亦爾。 【唐】△離欲界修所斷第九品解脫道時,未來修曾得未曾得二世俗道,爾時於欲界修所斷法,得三種離繫得:一世俗曾得得,謂:曾得道類;二世俗未曾得得,謂:未曾得道類;三無漏得,謂:聖道類。於欲界見所斷法,得二種離繫得,除未曾得世俗得。」 【唐】問:云何知第九解脫時,能修未來曾得未曾得二世俗道。 【唐】答:以說:若成就現在他心智,彼定成就過去他心智故。 【唐】問:何故離前八品染時,修未曾得道;離第九品染解脫道時,修曾得未曾得道耶。 【唐】答:離染道異,得地亦異,謂離染道唯未曾得,未來所修亦未曾得,若得地時現離染道雖未曾得,得根本地故,通修未來曾得未曾得道。 【唐】如離欲界修所斷第九品,乃至離無所有處修所斷第九品亦爾。 *【涼】問曰:以何等故,第九解脫道,已曾得道,`[已〔-〕【三宮】]`已未曾得道修,餘無礙解脫道何以不修耶。* *【涼】答曰:* *【涼】離欲得地時修異、斷欲道時異。第九解脫道時是離欲得地,是故以曾得道未曾得道修斷欲道時不得地,是故未曾得道修、曾得道不修。以是事故,智揵度所說善通。如說:若成就現在他心智,亦成就過去未來耶。* *【涼】答曰:如是。* 【唐】3評曰: 【唐】▲應作是說:聖者以世俗道離諸地染時,應言是未曾得道,昔來未得,唯聖所起故。然於未來.通修曾得未曾得道,所對治同故。 *【涼】評曰:如是說者好。以未曾得道離欲,已曾得道未曾得道修。* 【唐】▲應作是說:聖者以世俗道離欲界修所斷上上品染時, 【唐】於欲界修所斷上上品法,得三種離繫得:1一世俗曾得得,謂曾得道類;2二世俗未曾得得,謂未曾得道類;3三無漏得,謂聖道類。 *【涼】若作是說,以未曾得道離欲,已曾得道未曾得道修者,離欲界修道所斷上上欲時,得三種解脫得:一是世俗曾得道;二未曾得道;三無漏。* 【唐】**於欲界見所斷上上品法**,1得一種離繫得,謂曾得世俗道類。2不得未曾得得者,未曾得道非彼對治故。3不得無漏得者,先已得故。 【唐】如離上上品,乃至離下下品亦爾。[zs56](正理56-60#^95wjhc) *【涼】於見道所斷上上欲.得一解脫得,以曾得道故。* 【唐】如離欲界修所斷,乃至離無所有處修所斷亦爾。 ᅟ 【唐】由此故說:頗有不退,不得果,不轉根,非見道現在前,亦非異生類,而於見所斷法得離繫得耶。 *【涼】以是義故,善去不共對治過.亦作`[過=`是`【三宮】]過`說:頗有不退、不得果、不轉根,而於見道所斷結得作證耶。* 【唐】答:有,謂前所說,唯除離欲染第六九品時。 *【涼】答曰:有。如此所說者是也。* *【涼】如上上煩惱,乃至下下煩惱,說亦如是。如離欲界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說亦如是。* ^a9lcfh ### 離繫得捨四句. 【唐】依所說義應作是說:頗有離繫得,得而不捨,捨而不得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離繫得,得而不捨;謂:a諸異生.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時,b及諸聖者.非得果.離染時。 【唐】(二)有離繫得,捨而不得;謂:a諸異生.從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退時;b及諸聖者.非失果.退時;c若從欲界歿生第二靜慮以上時,從初靜慮歿生第二靜慮以上時,乃至從無所有處歿生非想非非想處時,從色無色界諸地歿生欲界時。 【唐】(三)有離繫得,亦得亦捨;謂:a進得四沙門果時,信勝解練根成見至時,退法種性阿羅漢等練根成思法等時,從離染或種性退,若三若四沙門果時,若色無色界上地歿生下地時。`[性=姓【宮】*]` 【唐】(四)有離繫得,非得非捨;謂:除前相。 ### 6.‹先離五品後入見道,無漏離繫得時› 【唐】問:若先離欲界五品染後入正性離生; *【涼】{問曰:若離五種欲.入見道者,* 【唐】▲苦法智生時,於先所斷見苦所斷五品法,及今所斷見苦所斷四品法,皆得無漏離繫得; 【唐】乃至道法智生時,於先所斷見道所斷五品法,及今所斷見道所斷四品法,皆得無漏離繫得。 *【涼】苦法忍滅.苦法智生,彼前所斷欲界見苦所斷五種欲、彼剎那中所斷四種欲,彼九種盡.是與苦法`[忍=`智`【三宮】]忍`俱生無漏得作證。* *【涼】如是乃至道法忍滅.道法智生,彼前所斷欲界見道所斷五種欲、彼剎那中所斷四種欲,彼九種盡.是與道法智俱生無漏得作證。* 【唐】▲道類智生時,於三界見所斷法皆得無漏離繫得。 *【涼】若道比忍滅.道比智生,是時得三界見道所斷,與道比智俱生解脫得。* 【唐】彼先所斷欲界修所斷五品法.無漏離繫得,何時當得。 *【涼】彼得欲界修道所斷五種欲.無漏解脫得不。==\[[s63](婆沙061-070#^9sjv2o)問:若已離色染入正性離生者,彼何時得色愛盡遍知。]==* 【唐】1﹒尊者 #僧伽筏蘇 作如是說:道類智時得,以爾時名預流果,亦名一來向故。 *【涼】尊者僧伽婆修答曰:得。所以者何。以是須陀洹,亦是斯陀含向故。* 【唐】`[評]`彼說不然,所以者何。以於爾時得預流果。於一來果向道,乃至未起一剎那現前,如何可說為一來向。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言不得者好。所以者何。不可說住果時復得趣果道。彼不得趣果道,為以何事言是趣果。* *【涼】問曰:為以何時得彼解脫得耶。* 【唐】2﹒有作是說:起一來果加行道時得,以是一來向所攝故。 *【涼】答曰:或有說者,若修向斯陀含果方便,是時便得。* *【涼】<font color="red">評曰</font>:不應作是說言.是時得解脫得。* 【唐】3﹒有餘師說:得一來果時得,以住第六無間道時,能引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前六品法,無漏離繫得,令起得一來果故。 *【涼】應作是說:若得<font color="red">斯陀含果</font>,是時便得。}* `[與s63舊譯評家相違,故新譯修正]` 【唐】4﹒==\[評]==如是說者:從預流果決定起勝進道,彼現前時得;以從下果起趣上勝進道時,必修先所斷上位諸結對治道故。 ^xeqhvq ### 7. 【唐】問:頗有一剎那頃於無漏離繫得,有身作證而慧不見,有慧見而身不作證乃至作四句耶。 【唐】答:有,謂:道類智忍滅,道類智生時,應作四句: 【唐】(一)有無漏離繫得,身作證而慧不見;謂:欲界見所斷法無漏離繫得。 【唐】(二)有無漏離繫得,慧見而身不作證;謂:色無色界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 【唐】(三)有無漏離繫得,身作證慧亦見;謂:色無色界見所斷法無漏離繫得。 【唐】(四)有無漏離繫得,身不作證慧亦不見;謂:欲界修所斷法無漏離繫得。 ### 8. 【唐】問:頗有一剎那頃於信等五根,得而不捨,捨而不得,乃至作四句耶。 *【涼】問曰:頗一剎那頃當得信等五根,得而不捨、捨而不得,乃至廣作四句。* *【涼】答曰:有。* 【唐】答:有,謂:聖者離欲界染,住最後無間道時,應作四句。 【唐】(一)得而不捨者,謂:三地世俗道.二地無漏道所攝信等五根。`[三地:欲界未至中間初靜慮。][二地:初靜慮中間。]` ==\[次第證不還時.修三地有漏無漏功德]== *【涼】初句者,向阿那含果住最後無礙道時,當得初禪地善有漏諸根是也。* ==\[(依未至定超證不還.得三地果道.)[s67](婆沙061-070.md#^m49cex) 諸不還者極少成就三地果,極多成就六地果…[雜心](心論雜心1.md#^ka062r).[雜心](心論雜心1.md#^bg58jp)]\[[js22](俱舍論記疏22.md#^41yv7v)光寶:又中間定.離染地攝。泰:又中間定.是離染得地所攝。]\[【憲】堯圓抄:謂離欲界煩惱時,得初禪近分.并初禪及中間三地不淨觀。]\[[s163](婆沙151-175.md#^znyl9r)若修淨初靜慮.彼亦修無漏耶,設修無漏初靜慮.彼亦修淨耶…[s17](婆沙011-020#d2得)彼師依得.復作四句…(已離欲者依未至定容修根本淨定功德)]\[[s99](婆沙091-100#^3bxz9x) 靜慮中間心心所法…初靜慮三品智(他心智)皆能知。(未至定能引彼異熟)]== 【唐】(二)捨而不得者,謂:欲界惡作憂根俱生信等五根。 *【涼】第二句者,欲界悔憂俱根是也。* 【唐】(三)亦得亦捨者,謂:未至地無漏道所攝信等五根,捨無間道所攝==\[向道]==,得解脫道所攝==\[果道]==。 *【涼】第三句者,無漏諸根,捨無礙道所攝,當得解脫道所攝。* 【唐】(四)非得非捨者,謂:除前相。 *【涼】第四句者,除上爾所事。* ^oan1ve ## 16.得論之諸問題 【唐】問:若法過去,彼得過去耶。設得過去,彼法過去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法過去,彼得非過去;謂:過去有情數法,彼得在未來現在。 【唐】(二)有得過去,彼法非過去;謂:過去得,得未來現在有情數法,及擇滅非擇滅。 【唐】(三)有法過去,彼得亦過去;謂:過去有情數法,彼得在過去。 【唐】(四)有法非過去,彼得亦非過去;謂:未來現在得,得未來現在有情數法及擇滅非擇滅。 【唐】▲如過去作四句,未來現在各作四句,如理應知。 *【涼】問曰:諸得過去,彼法亦過去耶。若法過去,彼得過去耶。乃至廣作四句。* *【涼】答曰:* *【涼】有。初句者,數滅非數滅得在過去,彼法非過去是也。第二句者,過去世非眾生數法是也。第三句者,過去世眾生數法是也。第四句者,虛空、未來現在非眾生數法是也。未來現在亦應如是作四句。* 【唐】問:若法在過去,彼法有過去得耶。設法有過去得,彼法在過去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法在過去,`[(得)+彼【三宮】]`彼法無過去得;謂:過去非有情數法。 【唐】(二)有法有過去得,彼法不在過去;謂:擇滅非擇滅,及未來現在有情數法。 【唐】(三)有過去得,有法在過去,彼法亦有過去得;謂:過去有情數法。 【唐】(四)有法非在過去,彼法亦非有過去得,謂:未來現在非有情數法,及虛空無為并未來現在有情數法,及擇滅非擇滅無過去得。 【唐】▲如過去作四句,未來現在各作四句,如理應知。 【唐】問:若法不在過去,彼法無過去得耶。設法無過去得,彼法不在過去耶。 【唐】答:應作四句;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 【唐】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如前應知如過去作四句,未來現在各作四句,如理應知。 【唐】問:若法有得,彼法有離繫得耶。設法有離繫得,彼法有得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法有得,彼法非有離繫得;謂:無漏有為法,及擇滅非擇滅。 【唐】(二)有法有離繫得,彼法非有得;謂:非有情數法。 【唐】(三)有法有得,彼法亦有離繫得;謂:有漏有情數法。 【唐】(四)有法非有得,彼法亦非有離繫得;謂:虛空無為。 【唐】問:若法無得,彼法無離繫得耶。設法無離繫得,彼法無得耶。 【唐】答:應作四句;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如前應知。 *【涼】問曰:若法修,彼法得亦修耶。* *【涼】答曰:若法修,彼法得亦修。頗法得修,彼法不修耶。* *【涼】答曰:有,數滅是。* *【涼】問曰:若法無得,彼法非不有解脫得耶。若無解脫得,彼法非不有得耶。乃至廣作四句。* *【涼】答曰:有。* *【涼】初句者,`[非【大磧】=作【麗】]`非眾生數法,是謂無得非不有解脫得`[耶=也【三宮】]`耶。第二句者,有為無漏數滅非數滅,是謂無解脫得非不有得也。第三句者,虛空,是謂非有得非有解脫得也。第四句者,眾生數有漏法,是謂非不有得非不有解脫得也。* *【涼】問曰:若法有得,彼法無解脫得耶。若法有解脫得,彼法無得耶。乃至廣作四句。* *【涼】答曰:* *【涼】有。初句者,有為無漏及數滅非數滅是也。第二句,非眾生數法是也。第三句者,眾生數有漏法是也。第四句者,虛空是也<font color="#7030A0">(此是句應在非句前)</font>。}* 【唐】問:若法應修,彼法得應修耶。設法得應修,彼法應修耶。 【唐】答:若法應修,彼法得亦應修。有法得應修,彼法非應修;謂:擇滅。 【唐】問:若法應斷,彼法得應斷耶。設法得應斷,彼法應斷耶。 【唐】答:若法應斷,彼法得亦應斷。有法得應斷,彼法非應斷;謂:擇滅一分及非擇滅。 【唐】問:若法應厭,彼法得應厭耶。設法得應厭,彼法應厭耶。 【唐】答:若法應厭,彼法得亦應厭。有法得應厭,彼法非應厭;謂:擇滅一分及非擇滅。 【唐】問:何故諸得隨所得法,成善等性而不成色等耶。 【唐】答:1﹒善等是諸法性類,諸法性類可相隨轉;色等是諸法自體,諸法自體無相隨義。 【唐】2﹒有說:善等是共相可隨而轉,色等是自相無相隨義。 【唐】問:何故諸得,隨所得法定是善等,不隨所得法定是過去等耶。 【唐】答:所得諸法,行世不定,故能得得世亦不定;所得諸法,善等性定故,能得得善等亦定。 【唐】問:諸得幾識所識。幾智所知。幾隨眠之所隨增耶。 【唐】答:諸得一識所識,謂:意識,法界法處行蘊攝故; 【唐】八智所知除滅智他心智,以是有為不相應故; 【唐】三界五部有漏緣隨眠之所隨增,以於得中,無相應隨增故。 【唐】問:諸非得幾識所識。幾智所知。幾隨眠之所隨增耶。 【唐】答:諸非得,一識所識,謂:意識,亦法界法處行蘊攝故; 【唐】七智所知,除滅智道智他心智,以是有漏不相應故; 【唐】三界修所斷,及諸遍行隨眠之所隨增,以非得唯修所斷故。 【唐】問:頗有捨得而不得非得耶。 【唐】答:有,謂入無餘涅槃時,捨諸法得而不得非得,所依斷故。 【唐】問:頗有諸法先起非得,一得以去,更不起非得耶。 【唐】答:有,謂諸非擇滅及無生智等,一得以去乃至無餘涅槃前恒成就故。 【唐】問:頗有諸法本來有得,無非得耶。 【唐】【答】1﹒有說:無,以有得者必有非得故。 【唐】2﹒有說:有,如三類智邊世俗智等非擇滅法,本來有得,無有非得,以彼本來定不生故。==\[本義抄:是一師不正義也。]== 【唐】問:如有一得能得彼法及得得,亦有一非得能捨彼法及非得非得耶。 【唐】答:無,以非得同時無非得非得故,以現在非得必成就故。 【唐】問:頗有法無得無非得;彼法滅,有得有非得耶。 【唐】答:有,謂一切非有情數法。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八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九</b>☗s159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得納息第一之三 【唐】(舊譯:缺) ## 17.三性心俱起・三性無色〖四起〗 ### 1.舉發智論 【發智】諸法善無色起,彼法善心俱耶。乃至廣說。 ### 2.論起之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說無相應法無生老住滅無退者意,及欲顯說自宗正理相應法故,而作斯論。 ### 3.唯問無色起,不問色之理由 【唐】問:何故此中唯問無色起,不問色耶。 【唐】答:1﹒彼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而作此論,但不違法相,便不應責。 【唐】2﹒有說:若法一切界一切地一切部一切心中可得者,此中問之;色法非一切界,乃至非一切心中可得,故此`[此+(中)【三宮】]`不問。 【唐】3﹒有說:若法多分是心俱有,由心力生,隨心而轉,此中則問。色法多分非心俱有,非心力生,非隨心轉。如苦法智忍時有九十八隨眠得起,然彼諸得非忍俱有,非忍力生,非隨忍轉,雖與忍俱,同無色法,尚不說彼與忍心俱,況諸色法,是故不問。 【唐】▲此中所說無色法起善等心俱者,要是彼心勢力所引諸無色法。 ### 4.諸法善無色起 【發智】諸法善無色起,彼法善心俱耶。 【發智】答:諸法善無色起,彼法:或善心俱,或不善心俱,或無記心俱。 ### 4.1.善心俱 【發智】云何善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善無色。 【唐】彼心相應善無色者,謂:善心所法。 【唐】彼心俱有善無色者,謂:彼法生老住無常。 【唐】此中亦有<u>同類得</u>起,略故不說,`[彼=後【三宮】]`彼應准知。 ### 4.2.不善心俱 【發智】云何不善心俱。答:`[(如=知【三】)]`如:不善心若退若生,善法得起。 【唐】(一)不善心退,善得起者,謂: 【唐】A﹒諸聖者已離欲染:==\[s63異生聖者起纏退時.起何品纏得何品結…]== 【唐】a﹒若起欲界下下下中二品纏退時,彼心與一來果及勝果道,并善惡作憂根俱生品四蘊諸得俱起。 【唐】b﹒若起下上品纏退時,猶能護加行者,彼心亦與如前善得俱起;其有不能護加行者,除一來勝果道,彼心與餘如前善得俱起。 【唐】問:此中云何名護加行.不護加行耶。 【唐】答:`[〔令於…護〕十字-【三宮】]令於修斷彼加行有能護,`煩惱勢力現在前時,`[時+(`令於所修斷彼加行,有能護`)【三宮】]`,有不能護故。 【唐】c﹒若起中下乃至上中五品纏退時,彼心與預流果.及勝果道,并善惡作憂根俱生品四蘊諸得俱起。 【唐】d﹒若起上上品纏退時,猶能護加行者,彼心亦與如前善得俱起;其有不能護加行者,除預流勝果道,彼心與餘如前善得俱起。 【唐】B﹒若一來者,前六品纏,隨起何退,除善惡作憂根俱生品得,彼心隨其所應與餘如前善得俱起。 【唐】C﹒若諸異生已離欲染: 【唐】隨起何品不善纏退時,彼心與善惡作憂根俱生品四蘊諸得俱起。 【唐】(二)不善心生,善得起者,謂: 【唐】A﹒從色無色界歿生欲界,以不善心結生時,彼心與欲界生得善四蘊諸得俱起。 【唐】B﹒有說:彼心亦有與一分聞思所成四蘊諸得俱起。 ^9t0ndg ### 4.3.無記心 【發智】云何無記心俱。答:如:無記心若退若生善法得起。 【唐】(一)無記心退,善得起者,謂: 【唐】▲阿羅漢退勝根住劣根時,彼無記心與劣根品善得俱起。 【唐】▲學退勝種性住劣種姓`[*]`亦爾。 【唐】▲若阿羅漢: 【唐】△起非想非非想處纏退時,彼心與不還果及勝果道,并非想非非想處順退分諸得俱起; 【唐】△如是乃至,起初靜慮後八品纏退時,彼心與不還果,及勝果道,并初靜慮順退分諸得俱起。 【唐】△若起初靜慮上上品纏退時,猶能護加行者,彼心亦與如前善得俱起;其有不能護加行者,除不還勝果道,彼心與餘如前善得俱起。 【唐】▲若不還者及諸異生: 【唐】△已離無所有處染,起無所有處纏退時,彼心與無所有處順退分諸得俱起; 【唐】△如是乃至起初靜慮纏退時,彼心與初靜慮順退分諸得俱起。 【唐】△如已離無所有處染,若已離識處染,乃至已離初靜慮染,應知亦爾。 【唐】▲若諸異生已離欲染,起欲界有身見邊執見纏退時,彼心與善惡作憂根俱生品四蘊諸得俱起。 【唐】(二)無記心生,善得起者,謂: 【唐】▲無色界上地歿生下地時,彼心與彼地善四蘊諸得俱起; 【唐】▲若從無色界,及上靜慮地歿,生下諸靜慮地時,彼心與彼地善五蘊諸得俱起; 【唐】▲若從色無色界歿生欲界,以有身見邊執見結生時,彼心與欲界生得善四蘊諸得俱起。有說:彼心亦有與一分聞思所成諸得俱起。 【唐】▲若從欲界歿生上二界,及上二界下地歿生上地時,彼心與彼地生得善四蘊諸得俱起。 ### 5.‹善心俱起› 【發智】設法善心俱起,彼法善無色耶。答:諸法善心俱起,彼法或善無色或無記無色。 【發智】云何善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善無色。 【唐】義如前釋。 【發智】云何無記無色。答:如善心勝進無記法得起,及住善心無記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A﹒善心勝進,無記得起者,謂: 【唐】a﹒離欲染第九無間道滅.解脫道起時,彼心與初靜慮果無記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乃至離第三靜慮染,第九無間道滅.解脫道起時,彼心與第四靜慮果無記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b﹒金剛喻定滅.盡智起時,彼心與隨所應靜慮果無記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c﹒已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加行道時。有說:「及解脫道時。」彼心與隨所應靜慮果無記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d﹒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 【唐】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加行道時,彼心與隨所應靜慮果無記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及依一切地第九解脫道時,彼心與四靜慮果無記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e﹒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時; 【唐】雜修靜慮初後無間解脫道時; 【唐】起四無量;初三解脫八勝處前八遍處時; 【唐】起無礙解,及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增長時; 【唐】起無諍願智邊際定及增長時; 【唐】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等諸功德及增長時;彼心與隨所應靜慮果無記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 5.2.2.住善心乃至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者之情況 【唐】B﹒及住善心乃至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者,謂:生欲色界善心流注久相續起時,諸根大種長養增益彼心與彼得四相俱起。 【唐】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問答解釋如«大種蘊»。 ### 6.‹不善無色起› 【發智】諸法不善無色起,彼法不善心俱耶。答:諸法不善無色起,彼法或不善心俱,或無記心俱。 【發智】云何不善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不善無色。 【唐】義如前釋。 【發智】云何無記心俱。答:如無記心若退若生,不善法得起。 【唐】(一)無記心退,不善得起者,謂:諸異生已離欲染,起欲界有身見邊執見纏退時,彼心與見修所斷不善四蘊諸得俱起。 【唐】(二)無記心生,不善得起者,謂從色無色界歿生欲界,以有身見邊執見結生時,彼心與見修所斷不善四蘊諸得俱起。 ### 7.‹不善心俱起› 【發智】設法不善心俱起,彼法不善無色耶。答:諸法不善心俱起,彼法或不善無色,或善無色,或無記無色。 ### 7.1.不善心俱起不善無色 【發智】云何不善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不善無色。 【唐】義如前釋。 ### 7.2.不善心俱起善無色 【發智】云何善無色。答:如不善心若退若生,善法得起。 【唐】此如前善無色起不善心俱釋。 ### 7.3.不善心俱起無記無色 【發智】云何無記無色。答:如不善心若退若生,無記法得起;及住不善心無記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一)不善心退,無記得起者,謂: 【唐】▲阿羅漢起欲界纏退時,彼心與上八地修所斷無記四蘊諸得俱起。 【唐】▲諸不還者: 【唐】△若已離無所有處染,起欲界纏退時,彼心與七地修所斷無記四蘊諸得俱起; 【唐】△乃至若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起欲界纏退時,彼心與一地修所斷無記四蘊諸得俱起。 【唐】▲諸異生類: 【唐】△若已離無所有處染,起不善纏退時,彼心與七地見修所斷,及欲界見所斷無記四蘊諸得俱起; 【唐】△乃至若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起不善纏退時,彼心與一地見修所斷,及欲界見所斷無記四蘊諸得俱起; 【唐】△若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起不善纏退時,彼心與欲界見所斷無記四蘊諸得俱起。 【唐】(二)不善心生,無記得起者,謂: 【唐】▲非想非非想處歿生欲界,以不善心結生時,彼心與七地見修所斷,及欲界見所斷無記四蘊,修所斷無記色行二蘊諸得俱起。 【唐】有說:亦與欲界修所斷無記心心所諸得俱起,謂<u>善串習</u>威儀路工巧處四蘊。 【唐】▲乃至初靜慮歿生欲界,以不善心結生時,彼心與欲界見所斷無記四蘊,修所斷無記色行二蘊諸得俱起。==\[本義抄:初師意.串習不串習者.俱無三世得,故界退還位.同不得之云義也,是俱舍等之解義也。]\[餘皆自可得.]== 【唐】有說:亦與欲界修所斷無記心心所諸得俱起,如前說。 【唐】(三)及住不善心,乃至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者,謂諸異生三十四隨眠,聖者四隨眠隨一流注久相續起時,諸根大種長養增益,彼心與彼得,四相俱起,餘如前說。 ### 8.‹無記無色起› 【發智】諸法無記無色起,彼法無記心俱耶。答:諸法無記無色起,彼法或無記心俱,或善心俱,或不善心俱。 ### 8.1.無記無色起,無記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無記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無記無色。 【唐】義如前釋。 ### 8.2.無記無色起,善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善心俱。答:如善心勝進無記法得起,及住善心無記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此如前善心俱起無記無色釋。 ### 8.3.無記無色起,不善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不善心俱。答:如不善心若退若生無記法得起,及住不善心無記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此如前不善心俱起無記無色釋。 ### 9.無記心俱起,彼法或無記無色,或善無色,或不善無色 【發智】設法無記心俱起,彼法無記無色耶。答:諸法無記心俱起,彼法或無記無色,或善無色,或不善無色。 ### 9.1.無記心俱起無記無色 【發智】云何無記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無記無色。 【唐】義如前釋。 ### 9.2.無記心俱起善無色 【發智】云何善無色。答:如無記心若退若生善法得起。 【唐】此如前善無色起無記心俱釋。 ### 9.3.無記心俱起不善無色 【發智】云何不善無色。答:如無記心若退若生不善法得起。 【唐】此如前不善無色起無記心俱釋。 ## 18.三界心俱起・三界無色 ### 1.欲界無色起,彼法或欲界心俱,或色界心俱,或無色界心俱,或不繫心俱。 【發智】諸法欲界無色起,彼法欲界心俱耶。答:諸法欲界無色起,彼法或欲界心俱,或色界心俱,或無色界心俱,或不繫心俱。 ### 1.1.欲界無色起,欲界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欲界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欲界無色。 【唐】彼心相應欲界無色者,謂:欲界心所法;彼心俱有欲界無色者,謂:彼法生老住無常。此中亦有同類得起,略故不說。 ### 1.2.欲界無色起,色界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色界心俱。答:如色界心若生若勝進,欲界法得起,及住色界心,欲界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一)色界心生,欲界得起者,謂: 【唐】▲無色界歿,若生第四靜慮時,彼心與第四靜慮果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乃至若生初靜慮時,彼心與初靜慮果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如無色界歿生色界,上地歿生下地亦爾。 【唐】(二)色界心勝進,欲界得起者,謂: 【唐】▲以世俗道離欲界染,第九無間道滅,解脫道起時,彼心與初靜慮果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乃至以世俗道離第三靜慮染,第九無間道滅,解脫道起時,彼心與第四靜慮果,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已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世俗加行道時,彼心與隨所應靜慮果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世俗加行道時,彼心與隨所應靜慮果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 【唐】雜修靜慮中間心時; 【唐】起四無量,初三解脫,八勝處前八遍處時; 【唐】起無礙解,及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世俗無礙解增長時; 【唐】起無諍願智邊際定及增長時; 【唐】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等世俗諸功德及增長時; 【唐】彼心與隨所應靜慮果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三)及住色界心,乃至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者,謂:生欲界入色界定時,諸根大種長養增益,彼心與彼得四相俱起。 ### 1.3.欲界無色起,無色界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無色界心俱。答:如住無色界心,欲界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b>`[(生老住=生住老【宋元宮】)]`</b>。 【唐】謂生欲界入無色界定時,諸根大種長養增益,彼心與彼得四相俱起。 ### 1.4.欲界無色起,不繫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不繫心俱。答:如不繫心勝進欲界法得起,及住不繫心欲界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一)不繫心勝進,欲界法得起者,謂: 【唐】▲住見道三類智時,彼心與苦集滅三現觀邊所修欲界世俗智品諸得俱起。 【唐】▲以無漏道離欲界染,第九無間道滅,解脫道起時,彼心與初靜慮果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乃至以無漏道離第三靜慮染,第九無間道滅,解脫道起時,彼心與第四靜慮果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金剛喻定滅,盡智起時,彼心與隨所應靜慮果欲界通果心品諸得,及爾時所得欲界善法諸得俱起。 【唐】▲已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無漏加行道時,有說:「及解脫道時。」彼心與隨所應靜慮果,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無漏加行道時,彼心與隨所應靜慮果,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依一切地第九解脫道時,彼心與四靜慮果欲界通果心品諸得,及爾時所得欲界善法諸得俱起。 【唐】▲起無漏他心智通時,雜修靜慮初後心時,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無漏無礙解等增長時,彼心與隨所應靜慮果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二)及住不繫心,乃至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者,謂生欲界入無漏未至乃至無所有處定時,諸根大種長養增益,彼心與彼得四相俱起。 ### 2.欲界心俱起,彼法或欲界無色,或色界無色,或無色界無色,或不繫無色 【發智】設法欲界心俱起,彼法欲界無色耶。答:諸法欲界心俱起,彼法或欲界無色,或色界無色,或無色界無色,或不繫無色。 ### 2.1.欲界心俱起欲界無色 【發智】云何欲界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欲界無色。 【唐】義如前釋。 ### 2.2.欲界心俱起色界無色 【發智】云何色界無色。答:如欲界心若退若生,色界法得起。 【唐】(一)欲界心退,色界得起者,謂: 【唐】▲諸聖者已離色染,起欲界纏退時,彼心與色界四地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乃至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起欲界纏退時,彼心與色界一地,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若諸異生已離色染,起欲界纏退時,彼心與色界四地見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乃至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起欲界纏退時,彼心與色界一地見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二)欲界心生,色界得起者,謂: 【唐】▲從無色界歿生欲界時,彼心與色界四地,見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乃至從第二靜慮歿生欲界時,彼心與色界一地見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 2.3.欲界心俱起無色界無色 【發智】云何無色界無色。答:如欲界心若退若生,無色界法得起。 【唐】(一)欲界心退,無色界得起者,謂: 【唐】▲阿羅漢起欲界纏退時,彼心與無色界四地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若不還者已離無所有處染,起欲界纏退時,彼心與無色界三地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乃至已離空無邊處染,未離識無邊處染,起欲界纏退時,彼心與無色界一地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若諸異生已離無所有處染,起欲界纏退時,彼心與無色界三地見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乃至已離空無邊處染,未離識無邊處染,起欲界纏退時,彼心與無色界一地 見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二)欲界心生,無色界得起者,謂: 【唐】▲從非想非非想處歿生欲界時,彼心與無色界三地見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乃至從識無邊處歿生欲界時,彼心與無色界一地見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 2.4.欲界心俱起不繫無色 【發智】云何不繫無色,答:如欲界心退,不繫法得起。 【唐】謂: 【唐】A﹒阿羅漢退勝根住劣根時,彼欲界心與劣根品不繫得俱起。 【唐】學退勝種性住劣種性`[*]`亦爾。 【唐】B﹒若諸聖者已離欲染,==\[s63異生聖者起纏退時.起何品纏得何品結…]== 【唐】a﹒起欲界下下下中二品纏退時,彼心與一來果及勝果道諸得俱起; 【唐】b﹒若起下上品纏退時,猶能護加行者,彼心亦與如前諸不繫得俱起,其有不能護加行者,彼心唯與一來果諸得俱起; 【唐】c﹒若起中下乃至上中五品纏退時,彼心與預流果及勝果道諸得俱起; 【唐】d﹒若起上上品纏退時,猶能護加行者,彼心亦與如前諸不繫得俱起,其有不能護加行者,彼心唯與預流果諸得俱起。 【唐】C﹒若一來者前六品纏隨起何退,彼心隨應亦與如前諸不繫得俱起。 ### 2.4.1.‹不繫無色,不說非擇滅之理由› 【唐】問:欲界心勝進不繫法得亦起,如或由施,或由戒,或由聞,或由思故,令於惡趣等得非擇滅,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評]==如是說者:非擇滅雖不繫,而彼得非不繫,此中說不繫得起,是故不說。 ### 3.‹色界無色起› 【發智】諸法色界無色起,彼法色界心俱耶。答:諸法色界無色起,彼法或色界心俱,或欲界心俱,或無色界心俱,或不繫心俱。 ### 3.1.色界無色起,色界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色界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色界無色。 【唐】義如前釋。 ### 3.2.色界無色起,欲界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欲界心俱。答:如欲界心若退若生,色界法得起。 【唐】此如前欲界心俱起色界無色說。 ### 3.3.色界無色起,無色界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無色界心俱。答:如住無色界心,色界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謂生色界入無色界定時,諸根大種長養增益,彼心與彼得四相俱起。 ### 3.4.色界無色起,不繫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不繫心俱。答:如不繫心勝進色界法得起,及住不繫心,色界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一)不繫心勝進色界得起者,謂: 【唐】▲住見道三類智時,彼心與苦集滅三現觀邊所修色界世俗智品諸得俱起, 【唐】▲以無漏道離欲界染,若無漏為加行,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色界道諸得俱起,第九解脫道時,亦與初靜慮果,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以無漏道離初靜慮,乃至第三靜慮染時,若無漏為加行,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色界道諸得俱起,最後解脫道時,亦與第二靜慮乃至第四靜慮果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以無漏道離第四靜慮染,及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離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為加行諸加行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色界道諸得俱起,金剛喻定滅,盡智起時,彼心與爾時所得色界善諸得俱起,亦與隨所應靜慮果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未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有說:「及解脫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色界道諸得俱起。 【唐】▲已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有說:「及解脫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色界道諸得,及隨所應靜慮果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無漏加行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色界道諸得,及隨所應靜慮果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依一切地第九解脫道時,彼心與爾時所得色界善諸得,及四靜慮果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起〕-【三宮】]`起無漏他心智通時,雜修靜慮初後心時,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無漏,無礙解增長時,即依彼諸地起無漏念住時,彼心與未來所修色界道諸得,及隨所應靜慮果色界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二)及住不繫心,乃至彼法`[法=諸【三宮】]`得生老住無常者,謂: 【唐】生色界入無漏未至,乃至無所有處定時,諸根大種長養增益,彼心與彼得四相俱起。 ### 4.‹色界心俱起› 【發智】設法色界心俱起,彼法色界無色耶。答:諸法色界心俱起,彼法或色界無色,或欲界無色,或無色界無色或不繫無色。 ### 4.1.色界心俱起色界無色 【發智】云何色界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色界無色。 【唐】義如前釋。 ### 4.2. 【發智】云何欲界無色。答:如色界心若生若勝進,欲界法得起,及住色界心欲界,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此如前欲界無色起色界心俱釋。 ### 4.3. 【發智】云何無色界無色。答:如色界心若退若生無色界法得起。 【唐】(一)色界心退,無色界得起者,謂: 【唐】▲阿羅漢起色界纏退時,彼心與無色界四地,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諸不還者已離無所有處染,起色界纏退時,彼心與無色界三地,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乃至已離空無邊處染,未離識無邊處染,起色界纏退時,彼心與無色界一地.`[〔見〕-【三宮】]`見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若諸異生已離無所有處染,起色界纏退時,彼心與無色界三地見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乃至已離空無邊處染,未離識無邊處染,起色界纏退時,彼心與無色界一地,見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二)色界心生,無色界得起者,謂: 【唐】從非想非非想處歿生色界時,彼心與無色界三地見修所斷法諸得俱起;乃至識無邊處歿生色界時,彼心與無色界一地見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 4.4. 【發智】云何不繫無色。答:如色界心若退若勝進,不繫法得起。 【唐】(一)色界心退,不繫得起者,謂:阿羅漢起色界纏退時,彼心與不還果,及勝果道諸得俱起。 【唐】(二)色界心勝進,不繫得起者,謂: 【唐】▲諸聖者以世俗道離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染,若世俗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不繫法諸得俱起;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離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諸加行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不繫法諸得俱起。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及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諸加行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不繫法諸得俱起。 【唐】▲若諸聖者: 【唐】引發諸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 【唐】雜修靜慮中間心時; 【唐】若諸聖者: 【唐】起四無量初三解脫八勝處前八遍處時, 【唐】起無礙解及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世俗無礙解增長時; 【唐】起無諍願智,邊際定及增長時; 【唐】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時; 【唐】及聖者即依彼地,起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等諸功德及增長時, 【唐】彼心與未來所修不繫法諸得俱起。 ### 4.4.1.‹色界心生時不繫法得,不說擇滅之理由› 【唐】問:色界心生時不繫法得亦起,如無色界歿生第四靜慮時,彼心與第三靜慮見修所斷蘊擇滅得俱起,乃至上地歿生初靜慮時,彼心與欲界見修所斷蘊擇滅得俱起,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評]==如是說者:爾時所得擇滅雖不繫,而彼`[彼=不【明】]`諸得是色界繫非不繫,是故不說。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九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b>☗s160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得納息第一之四 【唐】(舊譯:缺) ## 19.三界心俱起・三界無色(續) ### 1.無色界無色起 【發智】諸法無色界無色起,彼法無色界心俱耶。答:諸法無色界無色起,彼法或無色界心俱,或欲界心俱,或色界心俱,或不繫心俱, ### 1.1. 【發智】云何無色界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無色界無色。義如前釋。 ### 1.2. 【發智】云何欲界心俱。答:如欲界心若退若生,無色界法得起。此如前欲界心俱起無色界無色釋。 ### 1.3. 【發智】云何色界心俱。答:如色界心若退若生,無色界法得起。此如前色界心俱起無色界無色釋。 ### 1.4. 【發智】云何不繫心俱。答:如不繫心勝進,無色界法得起。謂: 【唐】▲以無漏道離第四靜慮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無色界道諸得俱起; 【唐】▲以無漏道.離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染,若無漏為加行,諸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無色界道諸得俱起;此是總說。於中若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離下三無色染者,除加行道。 【唐】▲依下三無色.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無色界道諸得俱起; 【唐】▲及依一切地,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最後解脫道盡智起時,彼心與爾時所得無色界善諸得俱起; 【唐】▲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依三無色,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無色界道諸得俱起; 【唐】▲及依一切地最後解脫道時,彼心與爾時所得無色界善諸得俱起; 【唐】▲起無漏解脫時.依無色定無漏無礙解增長時.起無色無漏念住時,彼心與未來所修無色界道諸得俱起。 ### 2. 【發智】設法無色界心俱起,彼法無色界無色耶。答:諸法無色界心俱起,彼法或 無色界無色,或欲界無色,或色界無色,或不繫無色。 ### 2.1. 【發智】云何無色界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無色界無色。義如前釋。 ### 2.2. 【發智】云何欲界無色。答:如住無色界心,欲界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此如前欲界無色起無色界心俱釋。 ### 2.3.無色界心俱起色界無色 【發智】云何色界無色。答:如住無色界心,色界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此如前色界無色起無色界心俱釋。 ### 2.4.無色界心俱起不繫無色 【發智】云何不繫無色。答:如無色界心若退若勝進,不繫法得起。 【唐】(一)無色界心退,不繫得起者,謂:阿羅漢起無色界纏退時, 【唐】彼心與不還果及勝果道諸得俱起。 【唐】(二)無色界心勝進,不繫得起者,謂: 【唐】▲諸聖者以世俗道,離第四靜慮染,若空無邊處近分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 【唐】及聖者以世俗道,離下三無色染,若世俗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并依無色定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彼心與未來所修不繫法諸得俱起。 【唐】▲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依無色定,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聖者起無色有漏解脫二遍處時; 【唐】依無色定有漏無礙解增長時; 【唐】依無色定起世俗念,住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時; 【唐】起入滅定想微細心時, 【唐】彼心與未來所修不繫法諸得俱起。 ### 2.4.1.‹不繫無色,不說擇滅之理由› 【唐】問:無色界心生時,不繫法得亦起;如無色界上地歿生下地時,彼心與所生次下地見修所斷諸染擇滅得俱起,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評]==如是說者:爾時所得擇滅雖不繫,而得是無色界繫,非不繫,是故不說。 ## 20.三學心俱起・三學無色 ### 1.學無色起,彼法或學心俱,或非學非無學心俱 【發智】諸法學無色起,彼法學心俱耶。答:諸法學無色起,彼法或學心俱,或非學非無學心俱。 ### 1.1.學無色起,學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學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學無色。 【唐】彼心相應學無色者,謂學心所法。彼心俱有學無色者,謂彼法生老住無常, 【唐】此中亦有同類得起,略故不說。 ### 1.2.學無色起,非學非無學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非學非無學心俱。答:如非學非無學心若退若勝進,學法得起。 【唐】(一)非學非無學心退,學得起者,謂: 【唐】▲阿羅漢:起非想非非想處,乃至初靜慮後八品纏退時,彼心與不還果及勝果道諸得俱起;==\[s63異生聖者起纏退時.起何品纏得何品結…]== 【唐】若起初靜慮上上品纏退時,猶能護加行者,彼心亦與如前學得俱起;其有不能護加行者,彼心唯與不還果諸得俱起。 【唐】▲諸不還者:若起欲界下下下中二品纏退時,彼心與一來果及勝果道諸得俱起; 【唐】若起下上品纏退時,猶能護加行者,彼心亦與如前學得俱起;其有不能護加行者,彼心唯與一來果諸得俱起。 【唐】若起中下乃至上中五品纏退時,彼心與預流果及勝果道諸得俱起。 【唐】若起上上品纏退時,猶能護加行者,彼心亦與如前學得俱起;其有不能護加行者,彼心唯與預流果諸得俱起。 【唐】▲若一來者:前六品纏,隨起何退,彼心隨其所應亦與如前學得俱起。 【唐】(二)非學非無學心勝進,學得起者,謂: 【唐】▲諸學者以世俗道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若世俗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及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彼心與未來所修學法諸得俱起。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即此學者引發諸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 【唐】學者雜修靜慮中間心時; 【唐】學者起四無量世俗解脫八勝處十遍處時; 【唐】學者起入滅定想微細心時; 【唐】學者修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時; 【唐】彼心與未來所修學法諸得俱起。 ### 2.學心俱起,彼法或學無色,或非學非無學無色 【發智】設法學心俱起,彼法學無色耶。答:諸法學心俱起,彼法或學無色,或非學非無學無色。 ### 2.1.學心俱起學無色 【發智】云何學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學無色。 【唐】義如前釋。 ### 2.2.學心俱起非學非無學無色 【發智】云何非學非無學無色。答:如學心勝進,非學非無學法得起,及住學心,非學非無學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一)學心勝進,非學非無學得起者,謂: 【唐】▲住見道三類智時,彼心與苦集滅三現觀邊所修世俗智品諸得俱起。 【唐】▲以無漏道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及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世俗道諸得俱起。 【唐】▲離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染第九解脫道時,彼心亦與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有說:「及解脫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世俗道,及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學者起無漏他心智通時學者雜修靜慮初後心時學者起無漏念住時,彼心與未來所修世俗道,及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學者起無漏解脫時,除通果心,與如前說諸得俱起。 【唐】(二)及住學心乃至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者,謂諸學者生欲色界,住色無色無漏定時,諸根大種長養增益,彼心與彼得四相俱起。 ### 3.無學無色起,彼法或無學心俱,或非學非無學心俱 【發智】諸法無學無色起,彼法無學心俱耶。答:諸法無學無色起,彼法或無學心俱,或非學非無學心俱。 ### 3.1.無學無色起,無學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無學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無學無色。 【唐】義如前釋。 ### 3.2.無學無色起,非學非無學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非學非無學心俱。答:如非學非無學心,若退若勝進,無學法得起。 【唐】(一)非學非無學心退,無學得起者,謂: 【唐】▲阿羅漢退勝根住劣根時,彼非學非無學心,與劣根品無學法諸得俱起。 【唐】有說:「唯煩惱現前故退者,」彼說:此中但應言勝進,不應言退。 【唐】==\[評]==如是說者:住無覆無記心亦退故,此中亦應說退,謂住無覆無記心,退堪達根住住法根,乃至退思法根住退法根。 【唐】(二)非學非無學心勝進,無學得起者,謂: 【唐】▲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無學法諸得俱起。 【唐】▲阿羅漢引發諸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 【唐】阿羅漢雜修靜慮中間心時; 【唐】阿羅漢:起四無量世俗解脫八勝處十遍處時; 【唐】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增長時; 【唐】起無諍願智邊際定,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 【唐】阿羅漢起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并入滅盡定想微細心時; 【唐】彼心與未來所修無學法諸得俱起。 ### 4.無學心俱起,彼法或無學無色,或非學非無學無色 【發智】設法無學心俱起,彼法無學無色耶。答:諸法無學心俱起,彼法或無學無色,或非學非無學無色。 ### 4.1.無學心俱起無學無色 【發智】云何無學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無學無色。 【唐】義如前釋。 ### 4.2.無學心俱起非學非無學無色 【發智】云何非學非無學無色。答:如無學心勝進,非學非無學法得起,及住無 學心非學非無學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一)無學心勝進,非學非無學得起者,謂: 【唐】▲金剛喻定滅,盡智起時,彼心與爾時所得世俗善,及或亦與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世俗道,及或亦與通果心品諸得俱起。最後解脫道時,彼心與爾時所得世俗善,及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阿羅漢起無漏他心智通時; 【唐】阿羅漢雜修靜慮初後心時; 【唐】阿羅漢依色界定起無漏念住及無漏無礙解增長時; 【唐】彼心與未來所修世俗道,及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阿羅漢起無漏解脫及依無色定起無漏念住,并無漏無礙解增長時,除通果心,彼心與餘如前諸得俱起。 【唐】(二)及住無學心乃至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者,謂: 【唐】生欲色界阿羅漢,住色無色無漏定時,諸根大種長養增益,彼心與彼得四相俱起。 ### 5.非學非無學無色起,彼法或非學非無學心俱,或學心俱,或無學心俱 【發智】諸法非學非無學無色起,彼法非學非無學心俱耶。答:諸法非學非無學無色起,彼法或非學非無學心俱,或學心俱,或無學心俱。 ### 5.1.非學非無學無色起,非學非無學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非學非無學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非學非無學無色。 【唐】義如前釋。 ### 5.2.非學非無學無色起,學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學心俱。答:如學心勝進,非學非無學法得起,及住學心非學非無學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此如前學心俱起非學非無學無色釋。 ### 5.3.非學非無學無色起,無學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無學心俱。答:如無學心勝進,非學非無學法得起,及住無學心,非學非無學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此如前無學心俱起非學非無學無色釋。 ### 6.非學非無學心俱起,彼法或非學非無學無色,或學無色,或無學無色 【發智】設法非學非無學心俱起,彼法非學非無學無色耶。答:諸法非學非無學心俱起,彼法或非學非無學無色,或學無色,或無學無色。 ### 6.1.非學非無學心俱起非學非無學無色 【發智】云何非學非無學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非學非無學無色。 【唐】義如前釋。 ### 6.2.非學非無學心俱起學無色 【發智】云何學無色。答:如非學非無學心若退若勝進,學法得起。 【唐】此如前學無色起非學非無學心俱釋。 ### 6.3.非學非無學心俱起無學無色 【發智】云何無學無色。答:如非學非無學心若退若勝進,無學法得起。 【唐】此如前無學無色起非學非無學心俱釋。 ## 21.三斷心俱起・三斷無色 ### 1.見所斷無色起,彼法或見所斷心俱,或修所斷心俱 【發智】諸法見所斷無色起,彼法見所斷心俱耶。答:諸法見所斷無色起,彼法或見所斷心俱,或修所斷心俱。 ### 1.1.見所斷無色起,見所斷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見所斷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見所斷無色。 【唐】(一)彼心相應見所斷無色者,謂:見所斷心所法; 【唐】(二)彼心俱有見所斷無色者,謂:彼法生老住無常,此中亦有同類得起,略故不說。 ### 1.2.見所斷無色起,修所斷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修所斷心俱。答:如修所斷心若退若生,見所斷法得起。 【唐】(一)修所斷心退,見所斷得起者,謂:諸異生已離無所有處染,或起無所有處修所斷纏退,或乃至起欲界修所斷纏退時,彼心或與一地見所斷法,或乃至與八地見所斷法諸得俱起;乃至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起欲界修所斷纏退時,彼心與一地見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二)修所斷心生,見所斷得起者,謂:從非想非非想處歿,或生無所有處,以無所有處修所斷心結生,或乃至生欲界以欲界修所斷心結生時,彼心或與一地見所斷法,或乃至與八地見所斷法諸得俱起;乃至初靜慮歿生欲界,以欲界修所斷心結生時,彼心與一地見所斷法諸得俱起。 ### 2.見所斷心俱起,彼法或見所斷無色,或修所斷無色 【發智】設法見所斷心俱起,彼法見所斷無色耶。答:諸法見所斷心俱起,彼法或見所斷無色,或修所斷無色。 ### 2.1.見所斷心俱起的見所斷無色 【發智】云何見所斷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見所斷無色。 【唐】義如前釋。 ### 2.2.見所斷心俱起的修所斷無色 【發智】云何修所斷無色。答:如見所斷心若退若生,修所斷法得起,及住見所斷心,修所斷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一)見所斷心退,修所斷得起者,謂:諸異生已離無所有處染,起無所有處見所斷纏退,或乃至起欲界見所斷纏退時,彼心與一地修所斷法,或乃至八地修所斷法諸得俱起;乃至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起欲界見所斷纏退時,彼心與一地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二)見所斷心生,修所斷得起者,謂:從非想非非想處歿,或生無所有處,以無所有處見所斷心結生,或乃至生欲界,以欲界見所斷心結生時,彼心或與一地修所斷法或乃至與八地修所斷法諸得俱起;乃至初靜慮歿生欲界,以欲界見所斷心結生時,彼心與一地修所斷法諸得俱起。 【唐】(三)及住見所斷心,乃至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者,謂生欲色界見所斷煩惱現在前時,諸根大種長養增益,彼心與彼得四相俱起。 ### 3.修所斷無色起,彼法或修所斷心俱,或見所斷心俱,或不斷心俱 【發智】諸法修所斷無色起,彼法修所斷心俱耶。答:諸法修所斷無色起,彼法或修所斷心俱,或見所斷心俱,或不斷心俱。 ### 3.1.修所斷無色起,修所斷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修所斷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修所斷無色。 【唐】義如前釋。 ### 3.2.修所斷無色起,見所斷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見所斷心俱。答:如見所斷心若退若生,修所斷法得起,及住見所斷心,修所斷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此如前見所斷心俱起修所斷無色釋。 ### 3.3.修所斷無色起,不斷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不斷心俱。答:如不斷心勝進修所斷法得起,及住不斷心,修所斷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一)不斷心勝進修所斷得起者,謂: 【唐】▲住見道三類智時,彼心與苦集滅三現觀邊所修世俗智品諸得俱起。 【唐】▲以無漏道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及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世俗道諸得俱起。 【唐】▲離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染,第九解脫道時,彼心亦與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金剛喻定滅盡智起時,彼心與爾時所得世俗善,及或亦與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有說:「及解脫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世俗道,及或亦與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世俗道,及或亦與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最後解脫道時,彼心與爾時所得世俗善,及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起無漏他心智通時,雜修靜慮初後心時,依色界定起無漏念住,及無漏無礙解增長時,彼心與未來所修世俗道,及通果心品諸得俱起。 【唐】▲起無漏解脫,及依無色定起無漏念住,并無漏無礙解增長時,除通果心品,彼心與餘如前諸得俱起。 【唐】(二)及住不斷心,乃至彼法得生老住無常者,謂: 【唐】生欲色界住色無色無漏定時,諸根大種長養增益,彼心與彼得四相俱起。 ### 4.修所斷心俱起,彼法或修所斷無色,或見所斷無色,或不斷無色 【發智】設法修所斷心俱起,彼法修所斷無色耶。答:諸法修所斷心俱起,彼法或修所斷無色,或見所斷無色,或不斷無色。 ### 4.1.修所斷心俱起修所斷無色 【發智】云何修所斷無色。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修所斷無色。 【唐】義如前釋。 ### 4.2.修所斷心俱起見所斷無色 【發智】云何見所斷無色。答:如修所斷心若退若生,見所斷法得起。 【唐】此如前見所斷無色起修所斷心俱釋。 ### 4.3.修所斷心俱起不斷無色 【發智】云何不斷無色。答:如修所斷心若退若勝進,不斷法得起。 【唐】(一)修所斷心退,不斷得起者,謂: 【唐】▲阿羅漢退勝根住劣根時`[〔時〕-【三宮】]`,彼修所斷心`[心=得【三】]`與劣根品不斷法諸得俱起; 【唐】▲學退勝種性住劣種性亦爾;`[性=姓【宮】*]` 【唐】▲阿羅漢:起非想非非想處,乃至初靜慮後八品纏退時,彼心與不還果及勝果道諸得俱起;==\[s63異生聖者起纏退時.起何品纏得何品結。]== 【唐】若起初靜慮上上品纏退`[退+(時)【明】*]`,猶能護加行者,彼心亦與如前不斷得俱起;其有不能護加行者,彼心唯與不還果諸得俱起; 【唐】▲諸不還者:△`[者+(若)【明】]`起欲界下下下中二品纏退時,彼心與一來果及勝果道諸得俱起。 【唐】△若起下上品纏退`[退+(時)【明】*]`,猶能護加行者,彼心亦與如前不斷得俱起;其有不能護加行者,彼心唯與一來果諸得俱起。 【唐】△若起中下乃至上中五品纏退時,彼心與預流果及勝果道諸得俱起。 【唐】△若起上上品纏退`[退+(時)【明】*]`,猶能護加行者,彼心亦與如前不斷得俱起;其有不能護加行者,彼心唯與預流果諸得俱起。 【唐】(二)修所斷心勝進,不斷得起者,謂: 【唐】▲諸聖者以世俗道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若世俗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及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不斷法諸得俱起。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及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彼心與未來所修不斷法諸得俱起。 【唐】▲若聖者引發諸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 【唐】雜修靜慮中間心時; 【唐】聖者起四無量世俗解脫八勝處十遍處時; 【唐】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增長時; 【唐】起無諍願智邊際定,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 【唐】聖者起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時; 【唐】起入滅定想微細心時; 【唐】彼心與未來所修不斷法諸得俱起。 ### 5.不斷無色起,彼法或不斷心俱,或修所斷心俱 【發智】諸法不斷無色起,彼法不斷心俱耶。答:諸法不斷無色起,彼法或不斷心俱,或修所斷心俱。 ### 5.1.不斷無色起,不斷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不斷心俱。答:諸法彼心相應彼心俱有不斷無色。 【唐】義如前釋。 ### 5.2.不斷無色起,修所斷心俱之情況 【發智】云何修所斷心俱。答:如修所斷心若退若勝進,不斷法得起。 【唐】此如前修所斷心俱起不斷無色釋。 ### 6.不斷心俱起,彼法或不斷無色,或修所斷無色 【發智】設法不斷心俱起,彼法不斷無色耶。答:諸法不斷心俱起,彼法或不斷無色,或修所斷無色。 ### 6.1.不斷心俱起不斷無色 【發智】云何不斷無色。答:諸法<b>`[(〔彼〕-【三宮】)]`</b>彼心相應彼心俱有不斷無色。 【唐】義如前釋。 ### 6.2.不斷心俱起修所斷無色 【發智】云何修所斷無色。答:如不斷心勝進,修所斷法得起,及住不斷心修所斷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彼法得生老住無常。 【唐】此如前修所`[所=不【宋元宮】]`斷無色起不斷心俱釋。 ## 22.染靜慮支〖支〗 【發智】一切初靜慮皆有五支耶。乃至廣說。 ### 1.作論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 1.1.因由一:破分別論者 【唐】【答】1﹒有說:欲止他所說故,如分別論者「唯許初靜慮建立支非餘」,所以者何。依契經故,如契經說:「毘舍佉鄔波索迦往達磨`[陣=陳【明】]`陣那苾芻尼所問言:聖者。初靜慮有幾支。答言:具壽。有五支,謂尋伺喜樂心一境性。」彼鄔波索迦既不問上靜慮支,彼苾芻尼又不說,故知上諸靜慮不建立支。 【唐】▲為遮彼意,顯上諸靜慮亦建立支故作斯論。 【唐】問:若上諸靜慮亦立支者,何故毘舍佉不問。苾芻尼不說耶。 【唐】【答】(1)有說:彼疑者問,不疑者不問,隨問者說,不問者不說,由此不應責其所以。 【唐】(2)有說:毘舍佉欲試彼苾芻尼於此事為能知不。且問初靜慮支,彼既無滯而說,`[鄔=烏【宋元宮】]`鄔波索迦便作是念:此尊者於初靜慮既能無滯而說,於餘靜慮必亦能知,是故不問;由彼更不問,故苾芻尼亦不復說。 【唐】(3)有說:毘舍佉是利根性,聞初靜慮即知餘三,故更不問;苾芻尼亦知彼已悟,更不為說。 【唐】(4)有說:毘舍佉是鈍根性,極作意力纔能問初靜慮,無力更能問餘,是故不問;苾芻尼亦知彼齊是能受持,於餘非器故更不說。 ### 1.2.因由二:不染污之四初靜慮皆具有支 【唐】2﹒有餘師說:為令疑者得決定解,故作斯論;謂:彼經但說初靜慮有五支,不說上地,又但說支,不說染與不染;今欲顯示上地亦有支,唯不染污中具有,令諸疑者生決定解故作斯論。 ### 2靜慮染淨具支差別 #### 初靜慮 【發智】一切初靜慮皆有五支耶。答:不染污有五,染污無五。無何等。答:無離生喜樂。 【唐】問:何故染污喜於染靜慮不說支耶。 【唐】1﹒a有說:此文但應說無樂,以輕安樂,染中無故。 【唐】若作是說,彼不染初靜慮具五支,染初靜慮有四支。 【唐】b有說:此文即是但說無樂,由此樂從離生故,喜相應故,名離生喜樂,是故此文不言無喜。[js28](俱舍論記疏28#^xf4ahy) 【唐】2﹒有說:染靜慮中雖亦有喜,無支相故,不立為支。[zs78](正理76-80#^ndkau6) 【唐】若作是說,不染初靜慮具五支,染初靜慮唯有三支。 ^yxpdgf #### 第二靜慮 【發智】一切第二靜慮皆有四支耶。答:不染污有四,染污無四,無何等。答:無內等淨。 【唐】問:內等淨是信,信通染污不染污,何故於染靜慮不說支耶。 【唐】1﹒有說:此文應說無樂,以輕安樂,染中無故。 【唐】若作是說,不染第二靜慮具四支,染第二`[二=三【明宮】]`靜慮有三支。 【唐】2﹒有說:染信名不信,此於染中雖有,無支相故,不立為支。[zs78](正理76-80#^0zcnxj) 【唐】若作是說,不染第二靜慮具四支,染第二靜慮唯有二支。 ^2wzflf #### 第三靜慮 【發智】一切第三靜慮皆有五支耶。答:不染污有五,染污無五,無何等。答:無正念正知。 【唐】問:念慧皆通染污中有,何故不立染靜慮支。 【唐】1﹒有說:此文應說無捨,大善地法,染中無故。 【唐】若作是說,不染第三靜慮具五支,染第三靜慮有四支。 【唐】2﹒有說:染念名失念,染慧名不正知,此於染中雖有,無支相故,不立為支。 【唐】若作是說,不染第三靜慮具五支,染第三靜慮唯有`[二=三【三宮】]`二支。 #### 第四靜慮 【發智】一切第四靜慮皆有四支耶。答:不染污有四,染污無四,無何等。答:無捨念清淨。 【唐】問:念通染污,於染靜慮何故非支。 【唐】1﹒有說:此文但應說無捨,大善地法,染中無故。 【唐】若作是說,不染第四靜慮具四支,染第四靜慮有三支。 【唐】2﹒有說:染念名失念,不名念清淨,此於染中雖有,無支相故,不立為支。 【唐】若作是說,不染第四靜慮具四支,染第四靜慮唯有二支。 #### 小結 【唐】此中, 【唐】1﹒有作是說:諸染靜慮皆不立支;而唯`[(有)+說【三】]`說無喜樂等者,隨明了義說,謂: 【唐】初靜慮離生喜樂,有離生言故; 【唐】第二靜慮內等淨,有淨言故; 【唐】第三靜慮正念正知,有正言故; 【唐】第四靜慮捨念清淨,有清淨言故。 【唐】<u>此皆於染.明了相違</u>,故偏說無;而實染中.一切支皆非。 【唐】2﹒有說:隨勝者說,謂初靜慮出欲界重苦利益支勝,上三靜慮於勝妙離染對治支勝,是故於染靜慮隨勝者說無;然其餘支.於染靜慮亦不建立。 ^klg2bs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一</b>☗s161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唐)+三藏【明】*]`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得納息第一之五 【唐】(舊譯:缺) ## 23.味相應定入出等〖味入〗 ### 1.作論因由及明靜慮通善染無覆無記三種 【發智】味相應初靜慮入當言味耶。出當言味耶。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品類足》說:初靜慮云何。答:初靜慮所攝善色受想行識。乃至第四靜慮云何。答:第四靜慮所攝善色受想行識。 【唐】勿令生如是疑:「靜慮唯善。」欲顯靜慮非唯是善,故作斯論;以靜慮通善染無覆無記故。 ### 2.定之入出與味的關係 【發智】味相應初靜慮,入當言味耶,出當言味耶。答:於能味當言入,於所味當言出。 【唐】乃至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入當言味耶,出當言味耶。答:於能味當言入,於所味當言出。 【唐】此中,愛名為味,三摩地名初靜慮等。即愛相應諸三摩地名味相應靜慮無色。 ### 2.1. 【唐】問:何故但說與愛相應,非餘煩惱。 【唐】答:1﹒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2﹒有說:亦應說餘煩惱,謂應說:有身見相應初靜慮,入當言取我我所耶。出當言取我我所耶。答:於能取當言入,於所取當言出,廣說乃至。無明相應初靜慮入當言愚耶。出當言愚耶。答:於能愚當言入,於所愚當言出,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說亦如是。而不作是說者,應知此義有餘。 【唐】3﹒有說:此中舉愛為門,令知餘煩惱亦爾。==\[[雜心](心論雜心2#^8C18) 是煩惱足故。]== 【唐】4﹒有說:此中說相似者,謂:愛與定相似,非餘煩惱。所以者何。 【唐】定於所緣流注相續,愛亦如是。 【唐】復次,定於所緣審諦而取,愛亦如是。 【唐】復次,定於所緣繫心不離,愛亦如是。 【唐】復次,定於所緣攝受而轉,愛亦如是。 【唐】復次,定能長益諸根大種,愛亦如是。 【唐】諸餘煩惱無此相故,不說相應。 ^r4nfn3 ### 2.2.味(愛)定二法更互得名之理由 【唐】問:味是愛.非靜慮等,不應言入,以於定有入言故;靜慮等是定.非愛,不應言味,以於愛有味言故,何故二法更互得名。 【唐】答:由此二法展轉相應更互受名,斯有何過。謂:定,愛相應故,亦可名味;`[愛=受【宋元宮】]`愛定相應故,亦可言入。 ### 3.五種入出 【唐】此中入出者:入出有五種:一地;二行相;三所緣;四異類心;五剎那。 【唐】(一)地入出者,謂:初靜慮等無間第二靜慮現在前時,名入第二靜慮;出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等無間非想非非想處現在前時,名入非想非非想處;出無所有處,如順次入出,如是逆次入出及順逆超`[超=起【三宮】]`入出亦爾。 【唐】(二)行相入出者,謂:無常行相等無間苦行相現在前時,名入苦行相,出無常行相,餘行相亦爾。 【唐】(三)所緣入出者,謂:緣色定等無間緣受定現在前時,名入緣受定,出緣色定緣,餘定亦爾。 【唐】(四)異類心入出者,謂:欲界心等無間色界或不繫心現在前時,名入色界或不繫心,出欲界心;色界心等說亦爾。如欲界等心,學等心亦如是。餘善等心,隨應亦爾。 【唐】(五)剎那入出者,謂:初剎那等無間第二剎那現在前時,名入第二剎那,出初剎那。餘剎那亦爾。 【唐】〔小結〕於五入出中此依剎那入出而作論。 ### 4. 【唐】於能味當言入,於所味當言出者: 【唐】有作是說: 【唐】此中說味相應定,流注相續現在前時,皆以前剎那為所味,是所緣故;後剎那為能味,是能緣故。 【唐】於能味當言入者,謂:後後剎那味相應靜慮無色現在前時,名於能味已入;於已起位,方成能味故。 【唐】於所味當言出者,謂:前前剎那味相應靜慮無色已謝滅時,名於所味已出;於已滅位,方成所味故。 【唐】問:愛相應定能緣三世,何故唯說緣過去耶。 【唐】【答】(1)有說:此依多分而說,謂:有情類法爾,多緣曾所受順境生愛味故。 【唐】(2)有說:過去定於相續中已作饒益,現在定從彼而起,追戀生愛。 【唐】(3)有說:此中依入出定而為問答,未來定未名入出,現在定名入未名出,過去定名入已出,今欲顯於已出位生味故,但說緣過去。 【唐】有餘師說: 【唐】此中說淨定無間起味相應定,淨定為所味,是所緣故;味相應定是能味,是能緣故,餘如前說。 【唐】評曰:應知初說為善,此中入出皆依味定而作論故。 ### 5.‹定亦與餘煩惱相應› 【發智】諸味相應初靜慮皆有覆無記耶。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前文唯說愛相應定,今欲顯定亦與餘煩惱相應,故作斯論。 ### 6.‹味相應定.有覆無記定› 【發智】諸味相應初靜慮皆有覆無記耶。設有覆無記初靜慮皆味相應耶。 【唐】答:諸味相應初靜慮皆有覆無記;有有覆無記初靜慮,非味相應,謂:除愛,餘煩惱現前; 【唐】乃至諸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皆有覆無記耶。設有覆無記非想非非想處,皆味相應耶。 【唐】答:諸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皆有覆無記;有有覆無記,非想非非想處非味相應,謂:除愛,餘煩惱現前。 【唐】此中味相應靜慮無色皆有覆無記者,能障聖道及聖道加行故名有覆,不招異熟果故名無記。 【唐】餘煩惱者,謂:見疑慢無明。此諸煩惱,與不染污.靜慮無色.展轉相續而現在前[s53](婆沙051-060#^3xd6sk),令瑜伽師名愛上靜慮.見上靜慮.疑上靜慮.慢上靜慮者。 【唐】亦有餘纏隨煩惱垢共相應義,煩惱勝故,但說煩惱。 ^hliqk5 ## 24.入定次第‹無間相生› 【發智】頗有不入初靜慮,入第二靜慮耶。答:入。乃至頗有不入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耶。答:入。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欲令疑者得決定故。如品類足說:初者謂次第隨順,相續連合中數為初故。復次,次第隨順,相續連合入諸定時,此最初故;諸契經中亦說九次第定。 【唐】2﹒或有生如是疑:若不入初靜慮等,便不能入第二靜慮等。 【唐】今欲令彼生決定解,不入初靜慮等,亦能入第二靜慮等,故作斯論。 【唐】頗有不入初靜慮,入第二靜慮耶。答:入。 【唐】云何入。謂:從未至定,或靜慮中間,或第二靜慮近分,或第二靜慮,或第三靜慮近分,或第三靜慮,或第四靜慮<font color="red">[無近分(如下)]</font>,等無間.第二靜慮現在前。 ==\[欲界善心]== 【唐】此中, 【唐】(1)有說:欲界善心等無間,唯能入未至定。 【唐】(2)有說:亦能入初靜慮。 【唐】(3)有說:亦能入靜慮中間。 【唐】(4)尊者僧伽伐蘇說曰==\[ #僧伽筏蘇 ]==:亦能入第二靜慮。如超定者,從初靜慮等無間超第二靜慮,入第三靜慮;如是亦應從欲界善心等無間超初靜慮,入第二靜慮。==(\[[s72](婆沙071-080#^6605fu)]\[s196]a[s192](婆沙176-200#^befvgt)<u>尊者妙音</u>.欲界善心無間…b[s192](婆沙176-200#^2xgd8t)第二靜慮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s191](婆沙176-200#^05vda0))== 【唐】(5)==\[評曰]==此不應理,欲界善心非定心故,不可得說.與諸定心同其勢力`[其=共【三宮】]`。==\[s72評:欲界善心無間,有未至定或初靜慮現在前,彼二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 ^yvpu5b 【唐】頗有不入第二靜慮,入第三靜慮耶。答:入。 【唐】云何入。 【唐】(1)謂:從初靜慮,或第三靜慮近分,或第三靜慮,或第四靜慮近分,或第四靜慮,或空無邊處。 【唐】(2)有說:亦從第二靜慮近分等無間,第三靜慮現在前。 ==\[<font color="red">根本</font>可與自及次上<font color="red">近分</font>相生,或加次下近分(未至力強,餘容有諍)。]== ==\[s191西方健馱羅國諸師…從第四靜慮起入第三靜慮近分,從第三靜慮近分起入第二靜慮近分…]== 【唐】頗有不入第三靜慮,入第四靜慮耶。答:入。 【唐】云何入。 【唐】(1)謂:從第二靜慮,或第四靜慮近分,或第四靜慮,或空無邊處近分,或空無邊處,或識無邊處。 【唐】(2)有說:亦從第三靜慮近分等無間,第四靜慮現在前。 【唐】如是乃至頗有不入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耶。答:入。 【唐】云何入。 【唐】(1)謂:從識無邊處,或非想非非想處近分,或非想非非想處。 【唐】(2)有說:亦從無所有處近分等無間,非想非非想處現在前。 【唐】此中==\[不入]==,遮剎那,不遮相續.不遮分位.不遮眾同分.不遮無始時來,謂:入此定前剎那不入彼定,非餘剎那亦不曾入,故相續等於此不遮。 【唐】由斯理趣應知,亦有遮二==\[等至]==遮三乃至遮七==\[等至]==。謂: 【唐】▲頗有不入初第二靜慮,入第三靜慮耶。答:入。 【唐】謂:依未至定,離欲界乃至第二靜慮染,命終生第三靜慮,或從上地歿生第三靜慮,即於彼第三靜慮現在前。 【唐】▲乃至頗有不入四靜慮下三無色,入非想非非想處耶。答:入。 【唐】謂:依未至定,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即於彼非想非非想處定現在前。 【唐】▲此依遮剎那乃至遮眾同分.不遮無始時來說。 【唐】其有亦不遮眾同分,或亦不遮分位,義亦無違,應准前說。 ## 25.不入定而生其處〖生〗 【發智】頗有不入初靜慮,生梵世耶。答:生。乃至頗有不入非想非非想處,生非想非非想處耶。答:生。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如契經說:「先`[此入=入此【三宮】]`此入定,後生彼中,乃至廣說。」或有生疑:「要入彼定,方得生彼。」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雖不入彼定,亦得生彼,故作斯論。 【唐】問:若爾,經說當云何通。 【唐】答:有諸有情先入彼定,後生彼中;有諸有情不入彼定,而亦生彼。契經說入定生彼者,阿毘達磨說不入定生彼者,如是則二說善通。 【唐】問:若不入彼定亦得生彼,何故世尊唯說入定生彼處耶。 【唐】答:1﹒有諸外道謂:「梵天等,非修定得故。」世尊說:「先此入定,後方生彼。」令決定信果由因得。 【唐】2﹒復次,有==\[說&gt;諸]==諸有情耽著現在少分欲樂,不樂當來離欲勝果,世尊為彼毀呰欲樂,讚離欲果,彼有情聞已,忻樂請說所因,故佛為說:先入彼定,後生彼處。 【唐】3﹒復次,有諸有情聞說上界離欲勝果,不生信解,佛意欲顯:「若能入彼根本定時現受勝樂。」令知彼果更為勝妙,故佛為說:先此入定,後生彼中。 【唐】4﹒復次,有瑜伽師能入彼定,雖樂生彼,而不現入,故佛為說:先此入定,後方生彼。 【唐】5﹒復次,有瑜伽師,雖厭欲界苦,求離欲樂,而於離欲法懈怠不修,故佛為說:先此入定,後生彼處。 【唐】頗有不入初靜慮生梵世耶。 【唐】答:生。 【唐】【問】云何生。 【唐】【答】謂:依未至定離欲界染,最後解脫道及後時不入初靜慮,彼若未離初靜慮染,命終必當生於梵世;或上地歿,生彼天中。 【唐】問:不起彼定,云何生彼,無異熟因故。 【唐】答:<u>順後次受業</u>為異熟因,故得生彼。 【唐】頗有不入第二靜慮,生極光淨耶。答:生。 【唐】【問】云何生。 【唐】【答】謂:依未至初靜慮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隨一,離初靜慮染,不入第二靜慮,彼若未離第二靜慮染,命終必當生極光淨;或上地歿,生彼天中。 【唐】頗有不入第三靜慮,生遍淨耶。答:生。 【唐】【問】云何生。 【唐】【答】謂:依未至初靜慮靜慮中間第二靜慮第三靜慮近分隨一,離第二靜慮染,不入第三靜慮,彼若未離第三靜慮染,命終必當生於遍淨;或上地歿,生彼天中。 【唐】如是乃至頗有不入非想非非想處,生非想非非想處耶。答:生。 【唐】【問】云何生。 【唐】【答】謂:依未至定乃至無所有處隨一,離無所有處染,未離上染,不入非想非非想處,命終必生非想非非想處。 【唐】▲此中遮剎那,遮相續,遮分位,遮眾同分,不遮無始時來。 ## 26.得下定而不得上定者之生處 【發智】若得初靜慮非第二靜慮,彼命終生何處。乃至廣說。 ### 1.理由—明依九地皆能盡漏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我說依初靜慮能盡諸漏,依第二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能盡諸漏。 【唐】▲勿有生疑:「唯依根本定能盡諸漏,非未至等。」,為令此疑得決定故,顯依九地皆能盡漏,謂:七根本未至中間。 【唐】▲餘近分地,雖不能盡而亦能斷,故作斯論。 【唐】然得有二種:一<u>現前得</u>;二成就得。此中依現前得而作論。 ^d8rdcb 【發智】若得初靜慮,非第二靜慮,彼命終生何處。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遍淨,或廣果,或空無邊處,或識無邊處,或無所有處,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 【唐】所謂現前得初靜慮非第二靜慮者,決定已離欲界染而上地不定,於中: 【唐】▲若未離初靜慮染,彼命終生梵世; 【唐】▲若依未至定,或初靜慮,或靜慮中間或第二靜慮近分隨一,離初靜慮染最後解脫道,及後時不入第二靜慮,未離第二靜慮染,彼命終生極光淨; 【唐】▲即彼若依未至,初靜慮,靜慮中間隨一,離第二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遍淨;<font color="#c0c0c0">🈜[「本義抄據此立論:上地下地近分無相生義。」此義不遍,<font color="red">不現前故</font>,不得數修隨心自在,定道梗澁,<font color="red">無力超起</font>。]🈝</font> 【唐】▲若即依前三地隨一,離第三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廣果; 【唐】▲如是乃至若即依前三地隨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已離三界染故。 【唐】若得第二靜慮,非第三靜慮,彼命終生何處。答:或極光淨,或遍淨,乃至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 【唐】所謂現前得第二靜慮,非第三靜慮者,決定已離初靜慮染,而上地不定,於中: 【唐】▲若未離第二靜慮染,彼命終生極光淨; 【唐】▲若依未至初靜慮靜慮中間第二靜慮第三靜慮近分隨一,離第二靜慮染,不入第三靜慮,未離第三靜慮染,彼命終生遍淨; 【唐】▲即彼若依未至初靜慮靜慮中間第二靜慮隨一,離第三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廣果;若即依前四地隨一,離第四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空無邊處; 【唐】▲如是乃至,若即依前四地隨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 【唐】若得第三靜慮,非第四靜慮,彼命終生何處。答:或遍淨,或廣果,乃至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 【唐】所謂現前得第三靜慮,非第四靜慮者,決定已離第二靜慮染,而上地不定,於中: 【唐】▲若未離第三靜慮染,彼命終生遍淨; 【唐】▲若依未至定,乃至第三靜慮隨一,離第三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廣果; 【唐】▲若即依前五地隨一,離第四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空無邊處; 【唐】▲如是乃至若即依前五地隨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 【唐】若得第四靜慮,非空無邊處,彼命終生何處。答:或廣果,乃至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 【唐】所謂現前得第四靜慮,非空無邊處者,決定已離第三靜慮染,而上地不定,於中: 【唐】▲若未離第四靜慮染,彼命終生廣果; 【唐】▲若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隨一,離第四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空無邊處; 【唐】▲若即依前六地隨一,離空無邊處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識無邊處; 【唐】▲如是乃至若即依前六地隨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 【唐】若得空無邊處,非識無邊處,彼命終生何處。答:或空無邊處,乃至或無處。 【唐】所謂:現前得空無邊處,非識無邊處者,決定已離第四靜慮染,而上地不定,於中: 【唐】▲若未離空無邊處染,彼命終生空無邊處; 【唐】▲若依未至定,乃至空無邊處隨一,離空無邊處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識無邊處; 【唐】▲如是乃至若即依前七地隨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 【唐】若得識無邊處,非無所有處,彼命終生何處。答:或識無邊處,乃至或無處。 【唐】所謂現前得識無邊處,非無所有處者,決定已離空無邊處染,而上地不定,於中: 【唐】▲若未離識無邊處染,彼命終生識無邊處; 【唐】▲若依未至定,乃至識無邊處隨一,離識無邊處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無所有處; 【唐】▲如是乃至若即依前八地隨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 【發智】若得無所有處,<b>`[(〔非〕-【三】*)]`</b>非非想非非想處,彼命終生何處。答:或無所有處,乃至或無處。 【唐】所謂現前得無所有處,`[〔非〕-【三】*]`非非想非非想處者,決定已離識無邊處染,而上地不定,於中: 【唐】▲若未離無所有處染,彼命終生無所有處; 【唐】▲若依未至定,乃至無所有處隨一,離無所有處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若即依前九地隨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 【唐】由斯理趣,應知亦有得二得三乃至得七,遮亦如是。答理無異,故不具說。 ### 11. 【唐】問:若得欲界善心,非初靜慮,此中何故不問彼命終生何處耶。 【唐】【答】1﹒有說:「亦應說:「若得欲界善心,非初靜慮,彼命終生何處。答:或欲界,或梵世,乃至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所。 【唐】謂:現前得欲界善心,非初靜慮者,彼決定在欲界而離染不定。 【唐】謂: 【唐】▲彼若未離欲界染,命終還生欲界; 【唐】▲若依未至定離欲界染最後解脫道,及後時不入初靜慮,未離初靜慮染,彼命終生梵世; 【唐】▲即彼若依未至定,離初靜慮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極光淨; 【唐】▲乃至若依未至定,離無所有處染,未離上染,彼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 【唐】▲若依未至定,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彼命終無生處。」 【唐】應作是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彼不應問答欲界,以此是«定蘊»,正問答定及定果,欲界非定非定果,是故不說。 ### 12 不說“命終生下地”. 【唐】問:得初靜慮非第二靜慮等,彼命終亦生欲界等,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1﹒有說:亦應說彼生一切下地,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此是«定蘊»正顯生定地,若說生下,則有生欲界,不定地過,是故不說。 【唐】3﹒有說:此中說:得諸定而死生者;諸生下者,退捨諸定,是以不說。 ### 13. 【唐】問:諸生上者於命終時亦捨諸定,何故則說。 【唐】答:諸生上者雖有所捨猶名勝進,況有所得;諸生下者雖有所得,尚名退墮,況有所捨,今是«定蘊»正顯勝進,是故不說。 ## 27.依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而盡諸漏之諸經文 ### 1.靜慮中間未至定能盡諸漏 【唐】問:契經但說:「依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能盡諸漏。」云何知有靜慮中間及未至定,依之盡漏。==\[zs78豈不契經說七依定.寧知別有未至中間。]== ### 1.1.靜慮中間存在的經證 【唐】答:世尊說:「有三三摩地能盡諸漏,謂: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餘經又說:「初靜慮名有尋有伺,第二靜慮以上名無尋無伺。」若無靜慮中間,更說何等名無尋唯伺,由此知有靜慮中間,依之盡漏。 ### 1.2.未至定存在的經證 【唐】又契經說:「佛告苾芻:我不唯說依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等能盡諸漏,然由慧見.亦能盡漏。」此經則顯有未至定,依之盡漏。[s109](婆沙101-110#^doiakj) ^9fvphq ### 1.3.未至定存在的理證 【唐】又未離欲染聖者,未得靜慮而見聖諦,若無未至定,依何得起聖道永斷諸漏。由此故知有未至定,依之盡漏。 ### 2.不即說初靜慮等能盡諸漏,而說“依”之原因 【唐】問:何不即說初靜慮等能盡諸漏,而說依耶。 【唐】【答】1﹒有說:靜慮有先曾得,若世尊說初靜慮等能盡諸漏,則無知者謂:「得靜慮,皆已盡漏。」是故佛說依靜慮等,起無漏道,方能盡漏。 【唐】2﹒有說:諸定唯是奢摩他,要毘鉢舍那方能盡漏,故說:「依定應須起慧。」 【唐】3﹒有說:諸定多是曾得,勿有戀著不欲進修,故說:「依之進求勝道,不應生著。」`[鉢=盋【宋元宮】]` ### 3.許非想非非想處無漏道存在之經文會通 【唐】問:如契經說:「非想非非想處俱行修念等覺支。」餘經復說:「乃至想定能正通達,能辯聖旨。」前經亦說:「依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能盡諸漏。」如是二說,豈不相違。 【唐】答:初經說“能引發”,後二經說“即依彼”,又初經說“方便”,後二經說“成滿”。 ### 3.1.初經說“俱行”之意義 【唐】問:若爾何故說俱行耶。 【唐】答:於前後義,俱聲亦轉,如: 【唐】世尊說:曼馱多王起此想俱,即便墮落。 【唐】又經復說:起此想俱,彼諸有情,即便殞歿。 【唐】又餘經說:毘摩質多羅王起此心俱,尋見自身被五繫繫。 【唐】此皆前後而說俱聲,修覺支經應知亦爾。 ## 28.以定為因之法和定果之關係 ### 1.初靜慮為因之法與初靜慮果的關係 【唐】問:若法初靜慮為因,彼法是初靜慮果耶。設法是初靜慮果,彼法初靜慮為因耶。 【唐】答:諸法初靜慮為因,彼法是初靜慮果; 【唐】有法是初靜慮果,彼法非初靜慮為因,謂: 【唐】(1)三界結斷,(2)及初靜慮果欲界通果心品==\[本義.初靜慮通果心品.略不舉之]==。 【唐】▲乃至第四靜慮亦應作此問答。 【唐】▲於無色定唯應說結斷。 ## 29.定地心之得·捨和起滅·起等 ### 1.‹初二靜慮心捨得及滅起› 【唐】問:諸捨初靜慮地心,得第二靜慮地心;皆初靜慮地心滅,第二靜慮地心起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第一句者謂:依未至定,或靜慮中間,或第二靜慮近分,離梵世染,不入根本地,爾時捨初靜慮地染污心,得第二靜慮地不染污心,而非彼滅此起。 【唐】第二句者謂:非離染次第入定時。 【唐】第三句者謂:初靜慮歿生第二靜慮時。 【唐】第四句者謂:除前相。 ### 2.‹第二初靜慮心捨得及滅起› 【唐】問:諸捨第二靜慮地心,得初靜慮地心,皆第二靜慮地心滅,初靜慮地心起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第一句者謂:起欲界纏退第二靜慮時。 【唐】第二句者謂:逆次第入定時。 【唐】第三句者謂:生時。 【唐】第四句者謂:除前相。 ### 3.‹捨初靜慮煩惱及得第二靜慮善法› 【唐】問:諸捨初靜慮煩惱,彼得第二靜慮地善法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第一句者謂:依未至定,或初靜慮,靜慮中間,入見道四心頃。 【唐】第二句者謂:依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入見道時,及聖者離上七地染時。 【唐】第三句者謂:離`[(初)+靜【三宮】]`靜慮染時。 【唐】第四句者謂:除前相。 ### 4.‹捨第二靜慮功德及得初靜慮煩惱› 【唐】問:諸捨第二靜慮地功德,彼得初靜慮地煩惱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第一句者謂:退上地對治及上地所修第二靜慮地功德時。 【唐】第二句者謂:上地歿生欲界及梵世時。 【唐】第三句者謂:極光淨歿生欲界及梵世時,及起下地煩惱退第二靜慮時。 【唐】第四句者謂:除前相。 【唐】▲於餘定隨其所應,亦應作此問答分別。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阿毘達磨【明】*]`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數下明本有說一切有部發智七字細註*]`卷第一百六十一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二</b>☗s162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得納息第一之六 【唐】(舊譯:缺) ## 30.四無量及其等無間緣之行相〖無量〗 ### 1.四無量之行相 【發智】思惟何等入慈定。答:與有情樂。思惟何等入悲定。答:拔有情苦。思惟何等入喜定,答:慶諸有情。思惟何等入捨定,答:於有情捨。 ### 2.本論是說等無間緣行相或慈等俱生行相 【唐】問:此中為說等無間緣行相,為說慈等俱生行相;若說等無間緣行相者,慈等現前復何行相。若說慈等俱生行相者,何故作是說:「思惟何等入慈定,乃至廣說。」 【唐】【答】1﹒有說:此中說等無間緣行相。 【唐】問:若爾,慈等現前復何行相。 【唐】答:即作如是四種行相,謂:與有情樂,乃至於有情捨。 【唐】2﹒有說:此說慈等俱生行相。 【唐】問:若爾,何故作是說:「思惟何等入慈定,乃至廣說。」 【唐】答:此中說已入名入,於近說遠聲;==\[s2應言已入而說入]== 【唐】(1)如說:「大王從何處來。」此於已來名來。 【唐】(2)如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決定。」此亦已入名入,所以者何。非世第一法空三摩地相應故。 【唐】(3)如說:「入正性離生得現觀邊世俗智。」此亦已入名入,所以者何。三類智忍時,方得彼智故。 【唐】(4)如說:「受樂受時,如實知我受樂受。」,此亦說已受名受,所以者何。無有自知現在受故。 【唐】(5)如說:「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此亦已斷名斷,所以者何。離欲界染時已斷苦根故。 【唐】(6)如說:「阿羅漢心解脫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此亦已解脫名解脫,所以者何。離欲界染`[染=欲【宋元】]`時已解脫欲漏故,此中亦爾,已入名入是故無過。 ### 3.四無量之等無間緣行相 【唐】問:慈無量等等無間緣,為亦但作如此行相,為更作餘行相耶。 【唐】答:初修業者唯作如是四種行相能引慈等,若已成滿,隨其所欲,亦作所餘苦等行相引生慈等;慈等起時,唯作如前四種行相。 ## 31.無量·淨定·解脫·勝處·遍處之斷結〖斷結〗 ### 1.四無量不能斷結 【發智】慈斷何繫結。答:無。悲喜捨斷何繫結。答:無。 ### 1.1.四無量不能斷煩惱的理由 【唐】問:何故四無量不斷煩惱。 【唐】答:(1)行相異故。謂:十九行相能斷煩惱,無量非彼行相,四行相是無量,斷煩惱不以此行相故。 【唐】(2)復次,無量是勝解作意,唯真實作意能斷煩惱。 【唐】(3)復次,無量是增益作意,唯不增益作意能斷煩惱。 【唐】(4)復次,無量唯緣現在,要緣三世或無為道能斷煩惱。 【唐】(5)復次,無量緣有情,要法想能斷煩惱。 【唐】(6)復次,無量緣一分境,非緣一分境道能斷煩惱。 【唐】(7)復次,無間道能斷煩惱,無量是解脫道時得故。 ### 1.2.修四無量能斷煩惱之經文的會通 【唐】問:若無量不能斷煩惱者,經說云何通。如說:「慈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則能斷瞋;悲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則能斷害;喜若習若修若多修習,能斷不樂;捨若習若修若多修習,能斷貪恚。」 【唐】答:斷有二種:一暫時斷;二究竟斷。契經說暫時斷,此阿毘達磨遮究竟斷。如是則二說善通;如暫時斷究竟斷,如是有餘斷無餘斷;有影斷無影斷;有隨縛斷,無隨縛斷;摧枝葉斷拔根本斷;制伏纏斷害隨眠斷,應知亦爾。 ### 2.淨定不能斷結 【發智】淨初靜慮斷何繫結。答:無。乃至淨非想非非想處斷何繫結。答:無。 【唐】此中淨初靜慮等,謂:根本地非近分。 ### 2.1.淨定不能斷煩惱的理由 【唐】問:何故淨初靜慮等不斷煩惱。 【唐】答:下地煩惱,雖所應斷,而彼斷已,此方現前,無復可斷。自地煩惱;雖現可得,非所對治無力能斷,於上亦然,故不斷煩惱。 ### 2.2.淨定不能斷自地煩惱的理由 【唐】問:不能斷上是義可爾,何故不能斷於自地。[s3](婆沙001-010#^gq4hef) 【唐】答:(1)自地煩惱所繫縛故,如人被縛不能自解; 【唐】(2)又與自地諸煩惱等,同一縛故,無力勝彼; 【唐】(3)又自地愛所親愛故,如人親友雖劣不捨; 【唐】(4)又自地煩惱所`[𣣋=凌【三宮】]`𣣋雜故,謂:展轉無間而現在前故不能斷; 【唐】(5)又自地善法與自地煩惱,不相忌難猶如夫妻; 【唐】(6)又如旃荼羅子與長者子交,不相敬憚故不能斷; 【唐】(7)又無間道能斷煩惱,淨根本地非無間道故不能斷; 【唐】(8)又無所顧乃能斷之,於自地法非無所顧故不能斷; ^43ylbh ### 3.無漏道能遍斷自地及上地煩惱的理由 【唐】問:何故有漏道不能斷自地及上地,無漏道則能斷耶。 【唐】答:以無漏道是不繫法,於有漏法無非是勝,是故能斷;又有漏道作六行相,厭下地欣自地,故唯斷下;無漏道作十六行相,厭背一切地,故能遍斷。 【唐】問:有漏道亦作十六行相,何故不能遍斷。 【唐】答:彼雖學作聖道行相,不明了故,不斷煩惱,如師子子未能害獸。 ### 4.八解脫之斷結 【發智】初第二第三解脫斷何繫結。答:無。 ### 4.1.前三解脫不能斷煩惱之理由 【唐】問:何故此三不斷煩惱。 【唐】答:(1)行相異故,謂:若以此行相斷煩惱,不以此行相作前三解脫;若以此行相作前三解脫,不以此行相斷煩惱; 【唐】(2)又前三解脫是勝解作意,唯真實作意能斷煩惱; 【唐】(3)又前三解脫是增益作意,唯不增益作意能斷煩惱; 【唐】(4)又前三解脫緣自相境,唯共相境道能斷煩惱; 【唐】(5)又前三解脫唯緣現在,要緣三世或無為道能斷煩惱; 【唐】(6)又前三解脫唯緣一蘊少分,要緣五蘊四蘊.或非蘊道能斷煩惱;==\[或離蘊道/或無為道]== 【唐】(7)又前三解脫緣一分境,非緣一分境能斷煩惱; 【唐】(8)又無間道能斷煩惱,前三解脫解脫道時得故。 ### 4.2.空無邊處解脫之斷結 【發智】空無邊處解脫,斷何繫結。答:或空無邊處,或識無邊處,或無所有處,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 【唐】▲或空無邊處者,謂:依空無邊處解脫,離空無邊處染,諸無間道; 【唐】▲乃至或非想非非想處者,謂:依空無邊處解脫,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無間道; 【唐】▲或無者,謂:此諸加行解脫勝進道所攝空無邊處解脫,及世俗空無邊處解脫。 ### 4.3.識無邊處解脫之斷結 【發智】識無邊處解脫,斷何繫結。答:或識無邊處,或無所有處,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 【唐】▲或識無邊處者,謂:依識無邊處解脫,離識無邊處染,諸無間道; 【唐】▲乃至或非想非非想處者,謂:依識無邊處解脫,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無間道; 【唐】▲或無者,謂:此諸加行解脫勝進道所攝識無邊處解脫,及世俗識無邊處解脫。 ### 4.4.無所有處解脫之斷結 【發智】無所有處解脫,斷何繫結。答:或無所有處,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 【唐】▲或無所有處者,謂:依無所有處解脫,離無所有處染,諸無間道; 【唐】▲或非想非非想處者,謂:依無所有處解脫,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無間道; 【唐】▲或無者,謂:此諸加行解脫勝進道所攝無所有處解脫,及世俗無所有處解脫。 ### 4.5.後二解脫之不能斷結 【發智】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解脫,斷何繫結。答:無。 【唐】以非想非非想處無無漏故。 ### 5.八勝處不能斷結 【發智】初勝處斷何繫結。答:無;乃至第八勝處斷何繫結。答:無。 【唐】此中所以如前三解脫說。 ### 6.十遍處不能斷結 【發智】初遍處斷何繫結。答:無;乃至第十遍處斷何繫結。答:無。 【唐】此中前八如八勝處,後二隨應亦如前說。 ## 32.八智及三三摩地之斷結 ### 1.法智之斷結 【發智】法智斷何繫結。答:或欲界,或色界,或無色界,或無。 【唐】▲或欲界者,謂:四法智隨一現前,離欲界染諸無間道; 【唐】▲或色界,或無色界者,謂:滅道法智隨一現前,離色界或無色界染諸無間道; 【唐】▲或無者,謂:此諸加行解脫勝進道所攝法智。 ### 2.類智之斷結 【發智】類智斷何繫結。答:或色界,或無色界,或無。 【唐】▲或色界或無色界者,謂:四類智隨一現前,離色界或無色界染諸無間道; 【唐】▲或無者,謂:此諸加行解脫勝進道所攝類智。 ### 3.他心智不能斷結之理由 【發智】他心智斷何繫結。答:無。 【唐】問:何故他心智不斷煩惱。 【唐】【答】1﹒有說:他心智緣一物為境,非緣一物道能斷煩惱。 【唐】2﹒有說:他心智緣自相境,唯共相境道能斷煩惱。 【唐】3﹒有說:他心智緣現在,要緣三世或無為道能斷煩惱。 【唐】4﹒有說:他心智但緣心心所法為境,要緣四蘊或五蘊或無為道,能斷煩惱。 【唐】5﹒有說:他心智唯緣他相續為境,要緣自他相續或非相續境道,能斷煩惱。 【唐】6﹒有說:無間道斷煩惱,他心智解脫道時得故。 ### 4.世俗智之斷結 【發智】世俗智斷何繫結。答:或欲界,或色界,或無色界,或無。 【唐】▲或欲界者,謂:離欲界染世俗無間道; 【唐】▲或色界者,謂:離色界染世俗無間道; 【唐】▲或無色界者,謂:離下三無色染世俗無間道; 【唐】▲或無者,謂:此諸加行解脫勝進道所攝世俗智及餘欲界善世俗智;諸根本地善世俗智,并一切染污無覆無記世俗智。 ### 5.四諦智與三三摩地之斷結 【發智】如世俗智,苦集滅道智,空無願無相三摩地,亦爾。差別者,此諸無漏智三摩地皆能通斷九地,而不能遍斷五部。於中: 【唐】四諦智:能斷九地修所斷煩惱; 【唐】空三摩地:能斷九地見苦所斷及修所斷煩惱; 【唐】無願三摩地:能斷九地見苦集道所斷及修所斷煩惱; 【唐】無相三摩地:能斷九地見滅所斷及修所斷煩惱; 【唐】此是無間道。與前差別,於或無中,唯有此諸加行解脫勝進道所攝非餘。 ### 5.1.三三摩地能斷煩惱之疑義會通 【唐】問:若三三摩地亦能斷煩惱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苾芻。我說知故見故能盡諸漏。」又說:我聖弟子,以般若劍斷煩惱怨。 【唐】【答】1﹒有說:唯慧能斷煩惱,諸餘覺分助斷名斷。 【唐】2﹒==\[評]==如是說者:慧俱生品四蘊五蘊皆能斷煩惱,以共相念住斷煩惱故;然佛或時稱讚般若,或稱讚定,或稱讚餘,皆為饒益他有情故。 ## 33.無量淨定·解脫勝處遍處智,受異熟果之處〖受果處〗 【發智】慈異熟何處受。乃至廣說。 ### 1.關於異熟果異執之破斥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2﹒復次,欲止他所說故,謂: 【唐】或有說:諸善不善,無異熟果。 【唐】或復有說:諸有為法皆有異熟。 【唐】或復有說:一切不善及有漏善,定得異熟。 【唐】為止如是種種異說,顯唯不善善有漏法定有異熟,而得不定,故作斯論。 ### 2.本節之略毘婆沙 【唐】然此中有二種定:一異熟定;二生定。異熟定者,一切不善善有漏法皆有異熟故;生定者,若彼異熟生者,名或梵世等,若不生者名無處所,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 3.受慈悲捨無量異熟果之處所 【發智】慈異熟何處受。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遍淨,或廣果;或無處所。 【唐】或梵世乃至或廣果者,謂:四靜慮慈無量異熟果生者; 【唐】或無處所者,謂:四靜慮慈無量異熟果墮不生者。 【發智】如慈,悲捨亦爾。 【唐】皆通四靜慮故。 ### 4.受喜無量異熟果之處所 【發智】喜異熟何處受。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無處所。 【唐】或梵世,或極光淨者,謂:初第二靜慮喜無量異熟果生者; 【唐】或無處所者,謂:初第二靜慮,喜無量異熟果墮不生者。 ### 5.受淨初靜慮異熟果之處所 【發智】淨初靜慮異熟何處受。答:或梵世,或無處所。 【唐】或梵世者,謂:善有漏初靜慮異熟果生者; 【唐】或無處所者,謂:善有漏初靜慮異熟果墮不生者。 ### 6.受淨第二靜慮乃至淨非想非非想處異熟果之處所 【唐】{【發智】淨第二靜慮異熟何處受。答:或極光淨,或無處所。淨第三靜慮異熟何處受。答:或遍淨,或無處所。淨第四靜慮異熟何處受。答:或廣果,或無處所。淨空無邊處異熟何處受。答:或空無邊處,或無處所。淨識無邊處異熟何處受。答:或識無邊處,或無處所。淨無所有處異熟何處受。答:或無所有處,或無處所。淨非想非非想處異熟何處受。答: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所。} 【唐】如淨初靜慮,如是淨第二靜慮乃至淨非想非非想處亦爾。差別者說自名。 ### 7.受初二解脫異熟果之處所 【發智】初第二解脫異熟何處受。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無處所。 【唐】此如喜無量說,俱在初二靜慮地故。 ### 8.受淨解脫異熟果之處所 【發智】淨解脫異熟何處受。答:或廣果,或無處所。 【唐】或廣果者,謂:淨解脫異熟果生者; 【唐】或無處所者,謂:淨解脫異熟果墮,不生者。 ### 9.受無色解脫異熟果之處所 【發智】空無邊處解脫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解脫,異熟何處受。答:或自地,或無處所。 【唐】或自地者,謂:四地有漏解脫,各自異熟果生者; 【唐】或無處所者,謂:三地無漏解脫,及四地有漏解脫各自異熟果墮,不生者。 ### 10.受滅受解脫異熟果之處所 【發智】滅受想解脫,異熟何處受。答:或非想非非想處,或無處所。 【唐】此如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說。 ### 11.受前四勝處異熟果之處所 【發智】初四勝處,異熟何處受。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無處所。 【唐】此如初第二解脫說。 ### 12.受後四勝處異熟果之處所 【發智】後四勝處,異熟何處受。答:或廣果,或無處所。 【唐】此如淨解脫說。 ### 13.受前八遍處異熟果之處所 【發智】如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亦爾。 ### 14.受後二遍處異熟果之處所 【唐】後二遍處,異熟何處受。答:或自地,或無處所。 【唐】此如淨初二無色說。 ### 15.受他心智異熟果之處所 【發智】他心智異熟何處受。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遍淨,或廣果;或無處所。或梵世乃至或廣果者,謂:四靜慮有漏他心智,各自異熟果生者; 【唐】或無處所者,謂:無漏他心智,及有漏他心智異熟果墮,不生者。 ### 16.受世俗智異熟果之處所 【發智】世俗智異熟何處受。答:或欲界,或色界,或無色界;或無處所。 【唐】或欲界乃至或無色界者,謂:三界有漏善及不善世俗智,各自異熟果生者; 【唐】或無處所者,謂:三界無記世俗智,及不善善有漏世俗智異熟果墮,不生者。 ### 17.餘無漏智無異熟 【唐】餘無漏智無異熟故,此中不說。ᅟᅟ ### 定蘊第七中緣納息第二之一 【唐】(舊譯:缺) # 納息2 八等至之味相應淨無漏等至【緣】 ## 1.八等至和三等至〖八味淨無漏〗 【發智】有八等至,謂:四靜慮四無色。有三等至,謂:味相應淨無漏,此中前七各具三種,第八唯二,謂:除無漏。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 ### 1.關於等至異執之破斥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 【唐】或有說:八等至不攝一切等至。 【唐】或有說:等至唯淨無漏,非味相應。 【唐】或有說:欲界非想非非想處亦有無漏。 【唐】或有說:無成就等法。 【唐】為止如是種種異執,顯八等至攝一切等至,乃至有成就等,故作斯論。 ### 2.八等至攝一切等至之疑義 【唐】問:若八等至攝一切等至者,毘奈耶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所入等至,一切聲聞獨覺尚不知其名;獨覺所入等至,一切聲聞不知;舍利子所入,諸餘聲聞不知;大目揵連所入,除舍利子,餘聲聞不知。」何故言八等至攝一切等至耶。 【唐】答:一切等至無不攝在八等至中,然由種姓`[性=姓【宮】*]`般若有差別故,令所入出等至亦有勝劣;劣者於勝不能測知,故作是說。由此故說:佛般涅槃時,入不動明等至;舍利子般涅槃時,入師子奮迅等至;大目揵連般涅槃時,入香象頻申等至;尊者阿難陀般涅槃時,入旋風等至,皆由根慧有差別故,乃至般涅槃時,所入等至亦有差別。 ### 3.等持與等至的區別 【唐】問:等持等至有何差別。==\[samādhi, samāpatti]== 【唐】答:1﹒有說:等持一物為體,等至五蘊為體。 【唐】2﹒有說:等持一剎那,等至相續。 【唐】3﹒有說:諸等持即等至;有等至非等持,謂:無想等至,滅盡等至。 【唐】4﹒有說:亦有等持非等至,謂:不定心相應等持。 【唐】【評】由此應作四句: 【唐】(一)有等至非等持,謂:二無心定。 【唐】(二)有等持非等至,謂:不定心相應等持。 【唐】(三)有等至亦等持,謂:一切有心定。 【唐】(四)有非等至亦非等持,謂:除前相。 ^s4vg1w ### 4.‹三種等至› 【唐】初靜慮有三種,謂:味相應淨無漏。 【唐】味相應者,謂:愛相應,愛能持心於境流注,其相順定故,獨受其名。所餘因緣,如前已說。 【唐】淨謂:善有漏。 【唐】無漏謂:聖道。 ### 5.‹善有漏定名淨定› 【唐】問:善有漏定,有垢有濁有毒有刺有漏有過失,云何名淨。 【唐】答:雖非究竟淨,而以少分淨故名淨,謂:不雜煩惱故煩惱相違故引發無漏勝義淨故順聖道故無漏眷屬故。 ### 6.‹無漏等至不名淨定› 【唐】問:無漏等至是勝義淨,何故不名為淨。 【唐】【答】1﹒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有餘。 【唐】2﹒有說:無漏名淨,共所了知;有漏名淨,非所共知,是以偏說。 【唐】3﹒有說:立名依差別義:善有漏定,初違染法,淨義為勝,故說名淨;聖道斷漏,無漏義勝,故名無漏。 ### 7.‹非想非非想處唯有二種等至› 【唐】如初靜慮三種,乃至無所有處三種亦爾。 【唐】非想非非想處唯有二種,謂除無漏。欲界有頂.無聖道故。 【唐】問:何故`[彼=後【宋】,此【元明】]`彼二地無聖道耶。 【唐】答:1﹒非田非器,乃至廣說。 【唐】復次,欲界非定地,非修地,非離染地;有頂昧鈍羸劣;要定地修地離染地,明利強盛乃有聖道。 【唐】2﹒有說:欲界掉舉增上,有頂沈寂增上,要不多掉舉,不多沈寂地方有聖道。 【唐】3﹒有說:欲界散亂,有頂猶豫,要寂靜決定地方有聖道。 【唐】4﹒有說:欲界有頂是下上邊,聖道居中,不在邊故。 【唐】5﹒有說:欲界有頂是有根本,故無聖道,謂生死樹,或根在下.莖等在上,或根在上.莖等在下。==\[s84是有根本s65二有根本]== 【唐】欲界是喧雜根本,說為下根,具五趣故;有頂是難離根本,說為上根,最後離故==\[zs56堅牢生死之首]==。 【唐】若依喧雜根本.為生死樹,則欲界為根,四靜慮為莖,三無色為枝,有頂為條葉。 【唐】若依難離根本.為生死樹,則有頂為根,三無色為莖,四靜慮為枝,欲界為條葉。 【唐】故說:欲界有頂為有根本,以是有根本故,無有聖道。 ^agcdih ## 2.初靜慮三等至之成就·不成就〖成不成〗 ### 1.初靜慮三等至中,一成就,二不成就之情形 【唐】(一)【發智】頗有成就味相應初靜慮,非淨無漏耶。答:有。謂:欲愛未盡。 【唐】以下地愛未盡者,必成就上地愛,必未得上根本淨無漏故。 【唐】(二)【發智】頗有成就淨初靜慮,非味相應無漏耶。答:有。謂:異生生欲界梵世,梵世愛盡。 【唐】以生此地或下地,而此地愛盡者,必成就此地淨;必不成就此地味相應故,又以異生故不成就無漏。 【唐】(三)【發智】頗有成就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淨耶。答:有。謂:聖者生梵世上。 【唐】以聖者生上地必成就下地無漏,必不成就下地味相應淨故。 【唐】味相應已斷故,淨越界地捨故。 ### 1.1.‹生上地者不成就下地淨› 【唐】問:生上地者,亦成就下地通果心,何故說不成就下地淨耶。 【唐】答:有說:無覆無記亦名為淨,而此中不說者,以彼是上地果故,不名下地淨,又一切地可得者此中說之,通果心無色界無,是故不說。 【唐】==\[評]==如是說者:此中淨定說有漏善,是故非難。 ### 2.初靜慮三等至中,二成就,一不成就之情形 【唐】(四)【發智】頗有成就味相應淨初靜慮,非無漏耶。答:有。謂:異生生欲界,欲界愛盡,梵世愛未盡;及生梵世,梵世愛未盡。 【唐】以生此地或下地而此地愛未盡者,必成就此地味相應淨故;又以異生故,不成就無漏。 【唐】(五)【發智】頗有成就味相應無漏初靜慮,非淨耶。答:無。 【唐】以成就此地味相應無漏,必成就此地淨故。 【唐】(六)【發智】頗有成就淨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生欲界梵世,梵世愛盡。 【唐】以聖者生此地或下地而此地愛盡者,必成就此地淨無漏,非味相應故。 ### 3.初靜慮三等至成就之情形 【唐】(七)【發智】頗有成就味相應淨無漏初靜慮耶。答:有。謂:聖者生欲界,欲界愛盡,梵世愛未盡;及生梵世,梵世愛未盡。 【唐】以聖者生此地或下地,而下地愛盡,此地愛未盡者,必成就此地三種故。 ### 4.初靜慮三等至中,一不成就,另二非不成就之情形 【發智】頗有不成就味相應初靜慮,非淨無漏〔不成就〕耶。答:有。謂:聖者生欲界梵世,梵世愛盡。〔同(六)〕 ### { 【發智】頗有不成就淨初靜慮,非味相應無漏〔不成就〕耶。答:無。〔同(五)〕 【發智】頗有不成就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淨〔不成就〕耶。答:有。謂:異生生欲界,欲界愛盡,梵世愛未盡;及生梵世,梵世愛未盡。〔同(四)〕 ### 5.初靜慮三等至中,二不成就,另一非不成就之情形 【發智】頗有不成就味相應淨初靜慮,非無漏〔不成就〕耶。答有。謂:聖者生梵世上。〔同(三)〕 【發智】頗有不成就味相應無漏初靜慮,非淨〔不成就〕耶。答有。謂:異生生欲界梵世,梵世愛盡。〔同(二)〕 【發智】頗有不成就淨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不成就〕耶。答:有。謂:欲界愛未盡。〔同(一)〕 ### 6.初靜慮三等至不成就之情形 【唐】(八)【發智】頗有不成就味相應淨無漏初靜慮耶。答:有。謂:異生生梵世上。 ### } 【唐】如是等文,如本論說,隨其所應與成就相違應廣說。 ### 7.‹順退分› 【唐】問:梵世愛盡者,亦不成就淨退分初靜慮,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1﹒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此中說全不成就,彼雖不成就順退分,而成就餘,是故不說。 ### 8.‹淨定越界地捨› 【唐】問:何故淨定越界地捨,非無漏耶。 【唐】答:淨定有漏,墮在界地,生上厭下,又無用故則捨;無漏雖墮地,而不墮界,生上不厭下,雖無用而不捨。 ## 3.初靜慮三等至之得捨退〖得捨〗〖退〗 ### 1.初靜慮三等至中,一得二非得之情形 【發智】頗有得味相應初靜慮,非淨無漏耶。答:有。謂:從梵世愛盡退時,及梵世上歿生欲界時。 ### 1.1.梵世愛盡退時,不說得淨退分初靜慮之理由 【唐】問:梵世愛盡退時,亦得淨退分初靜慮,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1﹒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此中說全得者,彼唯得少分,是故不說。 【發智】頗有得淨初靜慮,非味相應無漏耶。答:有。謂:異生欲愛盡時。 【唐】以彼離欲染第九解脫道時,得根本淨初靜慮故。 【發智】頗有得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淨耶。答:有。謂:依靜慮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及得阿羅漢果時。 ### 1.2.入正性離生者,不說得淨初靜慮之理由 【唐】問:入正性離生者,亦得淨初靜慮,謂:現觀邊世俗智,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1﹒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有餘。 【唐】2﹒有說:此中說全得者,彼唯得少分,是故不說。 【唐】3﹒有說:入正性離生位中多分不得,唯三剎那得,是故不說。 【唐】4﹒有說:唯世第一法滅,苦法智忍生時,名入正性離生;爾時唯得無漏故不說淨。 ### 1.3.說得阿羅漢果時得無漏初靜慮之說明 【唐】問:得阿羅漢果時,先已得無漏初靜慮,謂入正性離生時;何故復說得無漏耶。 【唐】答:此文但應說入正性離生時,不應說得阿羅漢果;而作是說者,欲顯先時雖得學無漏,未得無學,是故復說。 ### 1.3.1.起梵世上纏退阿羅漢果時,不說得學無漏之說明 【唐】問:若爾,亦應說起梵世上纏退阿羅漢果時,爾時還得學無漏故。 【唐】答:理亦應說而不說者,欲顯無漏是勝功德,於勝進時顯得則順,退時顯得則不順,是故不說。 ### 1.3.1.1.不說得學果時,及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 【唐】問:若爾,得學果時,及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俱得勝無漏,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此先是學,今所得亦是學,是故不說;以是故亦不說無學練根。 ### 1.4.得阿羅漢果時,不說亦得淨之理由 【唐】問:得阿羅漢果時,亦得無量有漏善法,何故不說亦得淨耶。 【唐】【答】1﹒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有餘。 【唐】2﹒有說:無漏捨先得後,是故則說;有漏不捨先而得後,是故不說。 【唐】3﹒有說:今所得者與先所得,俱名為淨,義無差別,不如學與無學有差別相,是故不說。 【唐】4﹒有說:雖得,以不定故不說。謂:生欲界梵世得阿羅漢果者得,生上地者則不得故。 【唐】5﹒有說:此中說一切得者,彼少分得,是故不說。 ### 2.初靜慮三等至中,二得一非得之情形 【發智】頗有得味相應淨初靜慮,非無漏耶。答:有。謂:梵世上歿,生梵世時。以中有生時二俱得故。 【發智】頗有得味相應無漏初靜慮,非淨耶。答:無。 ### 2.1. 【唐】問:阿羅漢起梵世纏退時,俱得二種,何故言無。 【唐】答:(1)應說有,即向所說者是,而言無者,當知有餘。 【唐】(2)有說:先不成就今成就者,名得無漏初靜慮,先已成就是故不說。 【唐】(3)有說:前已說無漏是勝功德,於勝進時顯得則順,退時顯得則不順,是故不說。 【發智】頗有得淨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欲界愛盡時。 【唐】以得不還果時二俱得故。 ### 3.初靜慮得三等至之情形 【發智】頗有得味相應淨無漏初靜慮耶。答:無。 ### 3.1.起梵世纏退阿羅漢果時,可得三等至,却不說之理由 【唐】問:起梵世纏退阿羅漢果時,三種俱得,何故不說。 【唐】答:爾時淨以少分得故不說,無漏如前說。 ### 4.‹得與成就之差別› 【唐】問:得與成就有何差別。 【唐】【答】1﹒有說:名即差別,謂:名得,名成就。 【唐】2﹒有說:未得而得名得,已得而得名成就。 【唐】3﹒有說:最初得名得,後數數得名成就。 【唐】4﹒有說:先不成就而成就名得,先成就而成就名成就。 【唐】5﹒有說:先無繫屬而有繫屬名得,先有繫屬而有繫屬名成就。 【唐】6﹒有說:初得名得,得已不斷名成就。 【唐】7﹒有說:初獲名得,得已不失名成就。 【唐】〔小結〕是故,得唯在初,成就通初後得成就。是謂差別。 ### 5.初靜慮三等至中,一捨二非捨之情形 【發智】頗有捨味相應初靜慮非淨無漏耶。答:有。謂:梵世愛盡時。 ### { 【發智】頗有捨淨初靜慮,非味相應無漏耶。答:有。謂:異生從欲界愛盡退 時;及欲界梵世沒,生梵世上時;并梵世沒,生欲界時。 ### 6.初靜慮三等至中,二捨一非捨之情形 【發智】頗有捨淨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從欲界愛盡退時。 ### 7.初靜慮捨三等至之情形 【發智】頗有餘捨耶。答:無。} 【唐】如是等文如本論說,隨其所應與得相違,應廣說。 ### 8.不說梵世愛盡時亦捨退分淨之理由 【唐】問:梵世愛盡時亦捨退分淨,何故不說。 【唐】答:此中說一切捨,彼唯少分捨,是故不說。 ### 9.不說得果練根及退位,皆有唯捨無漏初靜慮非餘之理由 【唐】問:得果練根及退位,皆有唯捨無漏初靜慮非餘,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1﹒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有餘。 【唐】2﹒有說:此中說捨而不得者,彼捨還得,是故不說。 ### 10.‹捨與不成就之差別› 【唐】問:捨不成就有何差別。 【唐】答:名即差別,名捨名不成就。 【唐】如是等如前得成就相違,應廣說。 ### 11.初靜慮三等至中,一退二非退之情形 【發智】頗有退味相應初靜慮,非淨無漏耶。答:無。 【唐】以捨煩惱不名退故。 【發智】頗有退淨初靜慮,非味相應無漏耶。答:有。謂:異生從欲界愛盡,退時。 ### 12.初靜慮三等至中,二退一非退之情形 【發智】頗有退淨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從欲界愛盡,退時。 ### 13.初靜慮退三等至之情形 【發智】頗有餘退耶。答:無。 ### 14.不說起上二界纏退無學果及從種性退時,皆有退無漏初靜慮之理由 【唐】問:起上二界纏退無學果,及從種性退時,皆有退無漏初靜慮非餘,此中何故不說。`[性=姓【宮】*]` 【唐】【答】1﹒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此中說退而不得者,彼雖退而還得,是故不說。 ### 15.‹捨與退之差別› 【唐】問:捨退何差別。 【唐】【答】1﹒有說:名即差別,謂:名為捨,名為退。 【唐】2﹒有說:捨通勝進及退時,退唯退時。 【唐】3﹒有說:捨通損減及增益時,退唯損減時。 【唐】4﹒有說:捨通上下時,退唯下時。 【唐】5﹒有說:「捨通盛衰時,退唯衰時。」 【唐】6﹒有說:捨通味相應等三,退唯二種,除味相應。 【唐】7﹒有說:捨通利鈍根,退唯鈍根。 【唐】▲是謂捨退差別。 【唐】應知此中有六成就,六不成就,五得三捨二退,以明初靜慮味相應等三種差別。 ## 4.第二靜慮乃至無所有處三等至之成不成·得捨退 ### 1.第二靜慮乃至無所有處三等至之成·不成·得·捨·退 【發智】如說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說亦如是。 【唐】此是總說,於中差別,如理應知。 【唐】非想非非想處不具三種,故不類顯;然於所有二種,亦准上應知。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二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三</b>☗s163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緣納息第二之二 【唐】(舊譯:缺) ## 5.順四分定 ### 1.‹定義› 【唐】A﹒淨初靜慮有四種,謂: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 【唐】1.順退分者,謂:若住此多分退失。 【唐】2.順住分者,謂:若住此多分不退失不勝進。 【唐】3.順勝進分者,謂:若住此多分勝進。 【唐】4.順決擇分者,謂:若住此多分能入正性離生。 【唐】B﹒復次, 【唐】1.順退分者,與諸煩惱相`[𣣋=凌【三宮】]`𣣋相雜,煩惱無間此現前,此無間煩惱現前。 【唐】2.順住分者,能觀下地為麁苦障而生厭背,能觀自地為靜妙離而樂安住。 【唐】3.順勝進分者,能觀自地為麁苦障而生厭背,能觀上地為靜妙離而生欣樂。 【唐】4.順決擇分者,即煗頂忍世第一法等。 【唐】C﹒復次, 【唐】1.順退分者,隨順煩惱。 【唐】2.順住分者,隨順自地。 【唐】3.順勝進分者,隨順上地。 【唐】4.順決擇分者,隨順聖道,此分或作聖行相、或作<u>餘行相</u>,而向聖道、趣於解脫。 【唐】▲如初靜慮,乃至有頂,隨應亦爾。 ### 2.‹順退分之得捨› 【唐】頗有淨初靜慮,離染故得.離染故捨;退故得.退故捨;生故得.生故捨耶。 【唐】答:有。謂順退分初靜慮: 【唐】離欲界染時得,離梵世染時捨; 【唐】起梵世纏退時得,起欲界纏退時捨; 【唐】從上地歿生梵世時得,從梵世歿生欲界時捨。 【唐】乃至有頂隨應亦爾。 ^zkv6g0 ### 3.‹往生上地.還生下地,生得及四分得捨› ### ‹欲界› 【唐】問:若欲界沒.生第二靜慮,第二靜慮歿.生初靜慮者,彼於初靜慮, 【唐】何法.往歿時捨.還生時不得;何法.還生時得.往沒時不捨;何法.往沒時捨.還生時得;何法.往沒時不捨.還生時不得耶。 【唐】答:彼於初靜慮:[js28](俱舍論記疏28#^eqm0cy) 【唐】(一)順勝進分.順決擇分,往沒時捨,還生時不得。==\[[s45](婆沙041-050#^5ygd6m)由加行故得者:顯加行得善中,順勝進分、順決擇分。]\[由餘緣故得者(顯離染得善):顯加行得善中,順退分、順住分。]== 【唐】(二)順退分及生得,還生時得,往沒時不捨。 【唐】(三)順住分,往沒時捨,還生時得。 【唐】(四)除前相所餘法,往沒時不捨,還生時不得。 ^uesc0i ### ‹初定› 【唐】問:若初靜慮沒,生第二靜慮,第二靜慮沒,生初靜慮者,彼於初靜慮, 【唐】何法.往沒時捨.還生時不得;何法.還生時得.往沒時不捨;何法.往沒時捨.還生時得;何法.往沒時不捨.還生時不得耶。 【唐】答:彼於初靜慮: 【唐】(一)順勝進分順決擇分,往沒時捨,還生時不得。 【唐】(二)順退分,還生時得,往沒時不捨。 【唐】(三)順住分及生得,往沒時捨,還生時得。 【唐】(四)除前相所餘法,往沒時不捨,還生時不得。 【唐】▲如初靜慮於第二靜慮,如是乃至無所有處於非想非非想處亦爾;如根本地,如是諸近分地,亦應廣說。 ### 5. 【唐】頗有起第二靜慮纏,退無漏初靜慮耶。 【唐】答:有。謂:無學初靜慮,及上七地對治.學初靜慮等。 【唐】頗有起第二靜慮纏,退淨初靜慮耶。 【唐】答:有。謂:阿羅漢所修淨初靜慮,及雜修淨初靜慮等。==\[又:離染位所起煗等善根.退起先所斷煩惱之時.必退捨之(如雜蘊s7)。]\[本義抄:雜修靜慮生無雲天人.可成彼定耶…可成彼定也…起第四靜慮煩惱退住第四靜慮.生無雲天之人,可成彼離染位所起雜修靜慮。(如雜蘊s175頗有具起五品雜修靜慮,而生無雲天等耶…)]== ## 6.修之種類及其意義〖修〗 【發智】若修淨初靜慮,彼亦修無漏耶。乃至廣說。 ### 1.‹種類及意義› ### 1.1.四種修 【唐】修有四種,謂:得修習修對治修除遣修。此中前二修謂有為善法;後二修謂有漏法。 ### 1.2.六種修 【唐】外國師說:修有六種,謂:前四,及防護修分別修。防護修者即是修根,如契經說:「若於六根善調善覆善防善護善修者能引後樂。」分別修者即是修身,如契經說:「於此身中有髮毛爪齒,乃至廣說。」 ### 1.3.六種修亦應唯有四 【唐】【評】此後二修應知即是對治修除遣修攝,是故修唯有四。 ### 2.應依幾種修作論。 【唐】此中依二修作論,謂:得修習修。 【唐】▲如餘處說:若修法智彼亦修類智耶。乃至廣說。彼亦依二修作論,謂:得修習修。 *【涼】{<font color="#767171">[s105]</font>如說:若修法智,亦修比智耶。此亦依二修而作論。color"767171"#[s106]\[修有四種]* 【唐】▲餘處復說:若道過去,彼道一切已修已安耶。乃至廣說。彼亦依二修作論,謂:得修習修, 【唐】▲如餘處說:若修身,彼修戒耶。乃至廣說。彼依二修作論,謂:對治修除遣修。 *【涼】如說:修身、修心、修戒、修慧。此亦依二修而作論,謂對治修、除去修。color"767171"#[s123]* 【唐】▲餘處復說:若修眼根,彼修耳根耶。乃至廣說。彼亦依二修作論,謂:對治修除遣修。 *【涼】如說:云何修眼根。亦依此二修而作論。color"767171"#[s155]* 【唐】▲如餘處說:若修空三摩地,彼亦修無願三摩地耶。乃至廣說。 *【涼】如說:若修世俗初禪,亦修無漏耶。此亦依二修而作論,謂得修、行修。color"767171"#[s163]* *【涼】如說:若修空三昧,亦修無願耶。亦依此二修而作論。color"767171"#[s185]* 【唐】餘處復說:若修身念住,彼亦修受念住耶。乃至廣說。 【唐】彼亦皆依二修作論,謂:得修習修。 *【涼】如說:若修身念處,亦修受念處耶。亦依此二修而作論。color"767171"#[s188]* 【唐】▲如餘處說:若修無常想,彼思惟無常想耶。乃至廣說。 【唐】△有說:彼依得修作論。 【唐】△有說:彼依習修作論。 【唐】△有說:彼依二修作論,謂:得修習修。 *【涼】如說:若修無常想,亦觀無常想耶。此中或有說是得修者,或有說是行修者。color"767171"#[s193]* 【唐】▲如餘處說:云何應修法。謂:善有為法。<font color="#767171">[s106]</font> 【唐】此法雖復具四修義,而彼但依二修作論,謂:得修習修。 *【涼】如說:云何可修法。一切善有為法。此中雖有四種修義,亦依得修行修而作論。* ### 3.‹四修的四句分別› 【唐】由此義故應作四句: 【唐】(一)有法有前二修,無後二修,謂:有為無漏法。 【唐】(二)有法有後二修,無前二修,謂:染污無覆無記法。 【唐】(三)有法具有四修,謂:善有漏法。 【唐】(四)有法俱無四修,謂:無為法。 *【涼】是故得作四句。有法是得修行修非對治修除去修,有法是對治修除去修非得修行修,有法是得修行修亦是對治修除去修,有法非得修行修亦非對治修除去修。* *【涼】是得修行修非對治修除去修者,無漏有為法是也。* *【涼】是對治修除去修非得修行修者,染污法、不隱沒無記有為法是也。* *【涼】是得修行修亦是對治修除去修者,善有漏法是也。* *【涼】非得修行修亦非對治修除去修者,無為法是也。}* ### 4.‹名義› 【唐】問:何故名修。[s105](婆沙101-110#^i4iypj) 【唐】答:1﹒遍修故名修,數習故名修,熏故名修,學故名修,令`[光=常【三】]`光淨故名修。 【唐】應知此中,現在習修所顯,未來得修所顯。 【唐】2﹒復次,現在習故名修,未來得故名修。 【唐】3﹒復次,現在受用故名修,未來引發故名修。 【唐】4﹒復次,現在辦事故名修,未來與欲故名修。 【唐】5﹒復次,現在`[(在)+身【三宮】]`身中故名修,未來得自在故名修。 【唐】6﹒復次,現在現前故名修,未來成就故名修。 ^ovt9us ### 5. 【唐】問:何故已得善法現在前時,不修未來耶。==\[正理:曾所得非修]== 【唐】答:1﹒已衰歇故,已受用故,已作事故,已與果故。 【唐】2﹒復次,已修故,已息故,勢用減`[減=滅【三宮】]`故。 【唐】3﹒復次,已得法現前受用時,唯有漸盡,更無餘勢,云何能修未來。如人受用先所積財,唯有漸減,更無增益。 【唐】4﹒復次,作功用`[用=德【三宮】]`起者,能修未來,非起曾得法須作功用故,不修未來。 【唐】5﹒復次,若已得法現在前,復能修未來者,則佛般涅槃時,現起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爾時亦應更修未來,**如此則盡智時,應不具得一切功德**,云何得名所作究竟。勿有此過,故已得法現在前時,不修未來諸餘功德。 ^bmw2i5 ## 7.淨之初靜慮和無漏之初靜慮之習修得修 ### 1 【發智】若修淨初靜慮.彼亦修無漏耶,設修無漏初靜慮.彼亦修淨耶。 【唐】答:應作四句:==\[[s17](婆沙011-020#d2得) 彼師依得.復作四句…(已離欲者依未至定容修根本淨定功德)]\[(依未至定超證不還.得三地果道.)[s67](婆沙061-070.md#^m49cex)諸不還者極少成就三地果,極多成就六地果…雜心.]\[(次第證不還時.修三地有漏無漏功德.)[s158](婆沙151-175.md#^oan1ve)頗有一剎那頃於信等五根,得而不捨…]\[[js22](俱舍論記疏22.md#^41yv7v)光寶:又中間定.離染地攝。泰:又中間定.是離染得地所攝。]\[[s99](婆沙091-100#^3bxz9x) 靜慮中間心心所法…初靜慮三品智(他心智)皆能知。(未至定能引彼異熟)]== ^znyl9r ### 1.1有修淨初靜慮.非無漏 【發智】(一)有修淨初靜慮.非無漏,謂: 【唐】(A)已得淨初靜慮現在前; 【唐】(B)若未得淨初靜慮現在前,而不修無漏; 【唐】(C)若未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修淨初靜慮.非無漏。 【唐】A﹒已得淨初靜慮現在前者,謂:異生及聖者,或學或無學.或聲聞.或獨覺.或如來,或為現法樂住故.或為觀本所作故.或為遊戲功德故.或為受用聖財故,起曾得世俗初靜慮現在前時,彼勢分尚不及自第二剎那,況能修餘未來功德。然現前位.即是<u>習修</u>,故得名修淨初靜慮。 ^dsll9u 【唐】B﹒若未得淨初靜慮現在前而不修無漏者,謂: 【唐】1﹒異生離欲界染,若最後解脫道.起根本初靜慮現在前時; 【唐】2﹒即異生為離初靜慮染,依初靜慮為加行道時; 【唐】3﹒即異生依初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時; 【唐】4﹒即異生依初靜慮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念住.三義觀、<u>煗頂忍世第一法</u>,<u>有說</u>「亦起持息念」時。 【唐】如是等時,雖起未曾得淨初靜慮,而不修無漏。 【唐】C﹒若未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修淨初靜慮.非無漏者,此中餘地以智名說,即未至定.靜慮中間,謂: 【唐】1﹒異生離欲界染,即依未至定起第九解脫道時; 【唐】2﹒即異生為離初靜慮染,依未至定起加行道時; 【唐】3﹒即異生<u>已離欲染</u>,<u>依未至定</u>.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u>持息念</u>.念住三義觀時; 【唐】4﹒即異生為離初靜慮染,依靜慮中間起加行道時; 【唐】5﹒即異生,依靜慮中間.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時。 【唐】如是等時,起未曾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修淨初靜慮非無漏。 ### 1.2有修無漏初靜慮非淨 【發智】(二)有修無漏初靜慮非淨,謂: 【唐】(A)已得無漏初靜慮現在前; 【唐】(B)若未得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而不修淨; 【唐】(C)若未得非初靜慮世俗智(D)及未得非初靜慮無漏智,彼現在前而修無漏初靜慮非淨。 【唐】A﹒已得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者,謂:諸聖者或學,乃至或如來,或為現法樂住故,乃至或為受用聖財故,起曾得無漏初靜慮現在前時,彼勢分尚不及自第二剎那,況能修餘未來功德,然現前位即是習修,故得名修無漏初靜慮。 【唐】B﹒若未得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而不修淨者,謂: 【唐】1﹒依初靜慮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三心頃,道現觀四心頃; 【唐】2﹒聖者依初靜慮.離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及離非想非非想處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3﹒信勝解依初靜慮練根作見至,無間道解脫道時。 【唐】有說:除解脫道時,以此時亦修世俗道故。 【唐】==\[評]==如是說者:爾時唯修無漏道,以同見道得果故。 【唐】4﹒時解脫阿羅漢依初靜慮練根作不動,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小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而不修淨。 ^72n8i8 【唐】C﹒若未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修無漏初靜慮,非淨者;此中餘地以智名說,即從第二靜慮近分,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謂: 【唐】1'﹒聖者以世俗道離初靜慮染,若即第二靜慮近分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 【唐】1'﹒即聖者依第二靜慮近分,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時; 【唐】1﹒即聖者: 【唐】﹒依第二靜慮,為離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依第二靜慮,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1﹒雜修第二靜慮中間心時; 【唐】1﹒即聖者依第二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 【唐】1﹒即聖者 【唐】﹒依第二靜慮,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u>有說</u>「亦起持息念」時; 【唐】﹒依第二靜慮,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增長時; 【唐】﹒依第二靜慮,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 【唐】2'﹒即聖者以世俗道離第二靜慮染,若即第三靜慮近分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 【唐】2'﹒即聖者依第三靜慮近分,起三無量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時; 【唐】2﹒即聖者: 【唐】﹒依第三靜慮,為離第三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依第三靜慮,信勝解練根作見至,乃至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 【唐】※廣如第二靜慮說,差別者除解脫勝處喜無量,餘皆如前。 【唐】3'﹒即聖者以世俗道,離第三靜慮染,若即第四靜慮近分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 【唐】3'﹒即聖者依第四靜慮近分,起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不淨觀念住三義觀時; 【唐】3﹒即聖者: 【唐】﹒依第四靜慮,為離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依第四靜慮,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3﹒雜修第四靜慮中間心時; 【唐】3﹒即聖者依第四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 【唐】3﹒即聖者: 【唐】﹒依第四靜慮,起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不淨觀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時; 【唐】﹒依第四靜慮,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增長時;起無諍願智邊際定,及增長時; 【唐】﹒依第四靜慮,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 【唐】4'﹒即聖者以世俗道,離第四靜慮染,若即空無邊處近分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 【唐】4﹒即聖者: 【唐】﹒依空無邊處,為離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依空無邊處,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4﹒即聖者: 【唐】﹒起空無邊處世俗解脫遍處世俗念住時; 【唐】﹒依空無邊處,起二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增長時; 【唐】﹒依空無邊處,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 【唐】5'﹒即聖者以世俗道,離空無邊處染,若即識無邊處近分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 【唐】5﹒即聖者依識無邊處,為離識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餘廣如空無邊處說; 【唐】6'﹒即聖者以世俗道,離識無邊處染,若即無所有處近分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 【唐】6﹒即聖者依無所有處,為離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餘亦廣如空無邊處說,差別者除遍處; 【唐】7'﹒即聖者以世俗道,離無所有處染,若即非想非非想處近分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 【唐】7﹒即聖者: 【唐】﹒依非想非非想處,為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加行道時; 【唐】﹒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以非想非非想處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7﹒即聖者: 【唐】﹒起非想非非想解脫念住時, 【唐】﹒依非想非非想處,起二無礙解.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 【唐】﹒起入滅定想微細心時==\[s17]==。 【唐】〔小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修無漏初靜慮,非淨。 【唐】D﹒及未得非初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修無漏初靜慮非淨者;此中餘地以智名說, 【唐】即從未至定除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謂: 【唐】1a﹒<u>已離欲染</u>,<u>依未至定</u>入正性離生,<u>道類智時</u>; 【唐】1b﹒依未至定: 【唐】﹒離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一切無間解脫道時; 【唐】﹒離非想非非想處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1c﹒已離欲染信勝解,<u>依未至定</u>練根作見至,無間解脫道時; 【唐】 ﹒時解脫阿羅漢.依未至定.練根作不動,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2a﹒依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三心頃,道現觀四心頃; 【唐】2b﹒依靜慮中間: 【唐】﹒離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一切無間解脫道時; 【唐】﹒離非想非非想處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2c﹒依靜慮中間: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無間解脫道時; 【唐】﹒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3a﹒依第二靜慮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三心頃,道現觀四心頃; 【唐】3b﹒依第二靜慮: 【唐】﹒離第二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為加行,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3c﹒依第二靜慮: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3d﹒雜修第二靜慮初後心時; 【唐】 ﹒依第二靜慮起無漏他心智通,無漏念住,及無漏二無礙解增長時; 【唐】4﹒如依第二靜慮,`[如=加行【三宮】]`如是依第三靜慮,依第四靜慮,廣說亦爾,差別者,即離彼上染。 【唐】5a﹒依空無邊處: 【唐】﹒離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5b﹒依空無邊處: 【唐】﹒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5c﹒起無漏空無邊處解脫,無漏念住,及無漏二無礙解增長時; 【唐】6﹒如依空無邊處,如是依識無邊處,依無所有處亦爾;差別者即離彼上染。 【唐】〔小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初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修無漏初靜慮非淨。 ### 1.3有修淨初靜慮.亦無漏 【發智】(三)有修淨初靜慮.亦無漏,謂: 【唐】(A)未得淨初靜慮現在前,而修無漏; 【唐】(B)若未得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而修淨; 【唐】(C)(D)若未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無漏智,彼現在前,而修淨初靜慮及無漏。 【唐】A﹒若未得淨初靜慮現在前,而修無漏者,謂: 【唐】1﹒聖者以世俗道離欲界染,最後起根本地解脫道時; 【唐】2﹒即聖者: 【唐】﹒依初靜慮,為離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依初靜慮,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3﹒雜修初靜慮中間心時; 【唐】 ﹒即聖者依初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 【唐】4﹒即聖者: 【唐】﹒依初靜慮,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u>有說</u>「亦起持息念」時; 【唐】﹒依初靜慮,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增長時; 【唐】﹒依初靜慮,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 【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淨初靜慮現在前,而修無漏。 【唐】B﹒若未得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而修淨者,謂: 【唐】1﹒依初靜慮: 【唐】﹒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一心頃; 【唐】﹒若以無漏道離欲界染,最後起根本地解脫道時; 【唐】2﹒依初靜慮為離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3﹒依初靜慮得阿羅漢果,初盡智起時; 【唐】4﹒依初靜慮: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及最後解脫道時; 【唐】5﹒雜修初靜慮初後心時; 【唐】 ﹒依初靜慮起無漏他心智通,無漏念住無漏無礙解增長時。 【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而修淨。 【唐】C﹒若未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修淨初靜慮及無漏者,此中餘地以智名說,即未至定靜慮中間,謂: 【唐】1﹒聖者以世俗道離欲界染,即 【唐】﹒依未至定起最後解脫道時; 【唐】﹒依未至定,為離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依未至定,已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2﹒已離欲染聖者,<u>依未至定</u>: 【唐】﹒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增長時; 【唐】﹒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 【唐】3﹒即聖者: 【唐】﹒依靜慮中間,為離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依靜慮中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4﹒即聖者<u>依靜慮中間</u>: 【唐】﹒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增長時; 【唐】﹒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 【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修淨初靜慮及無漏。 【唐】D﹒及未得非初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修淨初靜慮及無漏者,此中餘地以智名說,即從未至定除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謂: 【唐】1﹒以無漏道離欲界染,即依未至定,起最後解脫道時; 【唐】2﹒依未至定,為離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3﹒依未至定,得阿羅漢果,初盡智起時; 【唐】4﹒依未至定: 【唐】﹒已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及最後解脫道時; 【唐】5﹒已離欲染聖者,依未至定,起無漏念住,及無漏無礙解增長時; 【唐】6﹒依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一心頃; 【唐】7﹒依靜慮中間為離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8﹒依靜慮中間得阿羅漢果,初盡智起時; 【唐】9﹒依靜慮中間: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及最後解脫道時; 【唐】10﹒依靜慮中間起無漏念住,及無漏無礙解增長時; 【唐】11﹒依第二靜慮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一心頃; 【唐】12﹒依第二靜慮得阿羅漢果,初盡智起時; 【唐】13﹒依第二靜慮時解脫練根作不動,最後解脫道時, 【唐】※如說依第二靜慮,依第三第四靜慮,亦應如是說; 【唐】14﹒依空無邊處得阿羅漢果,初盡智起時; 【唐】15﹒依空無邊處時解脫練根作不動,最後解脫道時; 【唐】※如說依空無邊處,依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應如是說。 【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初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修淨初靜慮及無漏。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三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四</b>☗s164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緣納息第二之三 【唐】(舊譯:缺) ### 1.4不修淨初靜慮亦非無漏 【發智】(四)有不修淨初靜慮亦非無漏,謂: 【唐】(A)已得非初靜慮世俗智(B)無漏智現在前; 【唐】(C)若未得非初靜慮世俗智(D)無漏智,彼現在前,而不修淨初靜慮及無漏; 【唐】(E)若一切染污心(F)無記心現在前; 【唐】(G)若住無想定滅盡定,(H)生無想天。 【唐】A﹒已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者,此中餘地以智名說;即從欲界未至定除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謂: 【唐】此諸地曾得世俗功德現在前時,彼勢分尚不及自第二剎那,況能修餘未來功德。又非初靜慮,故於淨無漏初靜慮俱無修義。 【唐】B﹒已得非初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者,此中餘地亦以智名說;即從未至定除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謂: 【唐】此諸地曾得無漏功德現在前時,彼勢分尚不及自第二剎那,況能修餘未來功德。又非初靜慮,故於淨無漏初靜慮俱無修義。 【唐】C﹒若未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不修淨初靜慮及無漏者,此中餘地亦以智名說`[(而)+說【三宮】]`;即從欲界未至定,除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謂: ==〔異生〕== 【唐】0﹒異生起欲界未曾得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及餘聞思所成慧,現在前時; 【唐】1'﹒異生離欲界染.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1'﹒即異生 【唐】▲未離欲染,依未至定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煗頂忍世第一法時; 【唐】1▲已離欲染,依未至定,起煗頂忍世第一法時; 【唐】1▲依靜慮中間,起煗頂忍世第一法時; 【唐】2'﹒即異生依第二靜慮近分為加行,離初靜慮染,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 【唐】2﹒即異生依第二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時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念住三義觀煗頂忍世第一法,<u>有說</u>「亦起持息念」時; 【唐】3'﹒即異生離第二靜慮染,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3﹒即異生依第三靜慮: 【唐】▲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時; 【唐】▲起三無量,不淨觀念住三義觀煗頂忍世第一法,<u>有說</u>「亦起持息念」時; 【唐】4'﹒即異生離第三靜慮染,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4﹒即異生依第四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時;起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不淨觀念住三義觀煗頂忍世第一法時; 【唐】5'﹒即異生離第四靜慮染,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5﹒即異生起空無邊處解脫遍處,及念住時; 【唐】6'﹒即異生離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染,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6﹒即異生起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念住,及識無邊處遍處時, ==〔聖者〕== 【唐】0﹒若諸聖者起欲界未曾得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及餘聞思所成慧,現在前時; 【唐】1'﹒即聖者以世俗道離欲界染: 【唐】▲若世俗為加行,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以無漏道離欲界染; 【唐】▲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未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1'﹒即聖者未離欲染依未至定,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時; 【唐】9﹒起入滅定微微心時; 【唐】`〔小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不修淨初靜慮及無漏。 ^12n151 【唐】D﹒若未得非初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不修淨初靜慮及無漏者,此中餘地亦以智名說;謂: 【唐】1﹒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四諦現觀各四心頃; 【唐】2﹒已離欲染,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3﹒以無漏道離欲界染,若無漏為加行,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2﹒未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5﹒未離欲染起無漏念住時; 【唐】`〔小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初靜慮無漏智現在前,不修淨初靜慮及無漏。 【唐】E﹒若一切染污心現在前者,謂:三界煩惱隨煩惱相應心,以彼順退體性沈重懈怠相應,要順勝進體性輕舉精進相應方能修故; 【唐】F﹒一切無記心現在前者,謂:三界無覆無記心,以彼不堅不住不實,其性羸劣如朽敗種;要堅住實,其性強盛方能修故; 【唐】G﹒若住無想定滅盡定者,以彼無心,要由有心方能修故[s152](01/婆沙151-175#^mx0wgj); 【唐】H﹒生無想天者,有說:「彼天盡,眾同分善心不起。」有說:彼天善心雖起,而非修所依,故無修義。 【唐】※此中但說生在修地而不修者,然生餘處亦有不修,易知故不說。 ^l4gqol ## 8.修淨無漏之第二第三靜慮 【發智】如說初靜慮;第二第三靜慮說亦如是。 【唐】以此諸地於離下地染最後解脫道時,皆有入根本地,有不入故。 ## 9.淨之第四靜慮和無漏之第四靜慮之習修·得修 ### 1.修第四初靜慮和修無漏第四靜慮之習·得關係之四句分別 【發智】若修淨第四靜慮,彼亦修無漏耶。設修無漏第四靜慮,彼亦修淨耶。答:應作四句。 ### 1.1.修淨第四靜慮,不修無漏第四靜慮 【唐】(一)有修淨第四靜慮非無漏,謂: 【唐】(A)已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 【唐】(B)若未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不修無漏。 【唐】A﹒已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者,謂:異生及聖者,或學乃至或如來,為現法樂住等故,起曾得世俗第四靜慮現在前時,彼勢分尚不及自第二剎那,況能修餘未來功德。然現前位即是習修故,得名修淨第四靜慮。 【唐】B﹒若未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不修無漏者,謂: 【唐】1﹒異生離第三靜慮染最後解脫道,及為離第四靜慮染,若第四靜慮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2﹒即異生依第四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時;起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不淨觀念住三義觀煗頂忍世第一法時; 【唐】〔小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不修無漏。 ### 1.2.修無漏第四靜慮,不修淨第四靜慮 【發智】(二)有修無漏第四靜慮非淨,謂: 【唐】(A)已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 【唐】(B)若未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不修淨;==\[雜心:頗無垢淨地,未曾得而得,非離欲非退,不依於見道?答:有。謂初禪離欲,依初禪及眷屬超昇離生,道比智生,成就三地阿那含果;從彼定起入第二禪,得第二禪無漏。]== 【唐】(C)若未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D)及未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彼現在前而修無漏第四靜慮非淨。 【唐】A﹒已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者,謂:諸聖者或學,乃至或如來為現法樂住等故,起曾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時,彼勢分尚不及自第二剎那,況能修餘未來功德。然現前位即是習修故,得名修無漏第四靜慮; 【唐】B﹒若未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不修淨者,謂: 【唐】1﹒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三心頃道現觀四心頃; 【唐】2﹒聖者依第四靜慮, 【唐】▲離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一切無間解脫道時; 【唐】▲離非想非非想處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3﹒依第四靜慮,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無間解脫道時; 【唐】▲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小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不修淨。 【唐】C﹒若未得<u>非第四靜慮</u>世俗智現在前,而修無漏第四靜慮,非淨者,此中餘地以智名說;即從未至定除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謂: 【唐】1﹒聖者 【唐】a▲依未至定,為離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b▲依未至定,已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s67](婆沙061-070#^zzma3v)若於上地已得自在]==,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c▲已離第三靜慮染,聖者依未至定, 【唐】△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時; 【唐】△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增長時; 【唐】△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 【唐】2﹒即聖者 【唐】a▲依初靜慮,為離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b▲依初靜慮,已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s67](婆沙061-070#^zzma3v)若於上地已得自在]==,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c▲`[雜=離【三宮】]`雜修初靜慮中間心時; 【唐】△已離第三靜慮染,聖者依初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 【唐】△即彼依初靜慮, 【唐】△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u>有說</u>「亦起持息念」時; 【唐】△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增長時; 【唐】△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 【唐】3﹒即聖者 【唐】a▲依靜慮中間,為離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b▲依靜慮中間,已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s67](婆沙061-070#^zzma3v)若於上地已得自在]==,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c▲已離第三靜慮染,聖者依靜慮中間, 【唐】△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時; 【唐】△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增長時; 【唐】△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 【唐】4﹒如說依初靜慮,如是依第二靜慮,第三靜慮說亦爾;差別者:依第三靜慮除喜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餘皆如前說。 【唐】5a﹒即聖者以世俗道,離第四靜慮染,若即以空無邊處近分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6﹒a即彼以世俗道,離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染,若世俗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即彼依無色定,以無漏道離四無色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b▲依無色定,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c▲即聖者起無色世俗解脫及後二遍處時; 【唐】即彼依無色定, 【唐】△起世俗念住,二無礙解,及世俗二無礙解增長時; 【唐】△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 【唐】△起入滅定想微細心時; 【唐】`〔小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修無漏第四靜慮,非淨。 ^fn7yre 【唐】D﹒及未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修無漏第四靜慮,非淨者,此中餘地以智名說;即從未至定除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謂: 【唐】1﹒a▲依未至定, 【唐】△離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b▲依未至定, 【唐】△已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s67](婆沙061-070#^zzma3v)若於上地已得自在]== 【唐】△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c即聖者已離第三靜慮染,依未至定起無漏念住無漏無礙解增長時; 【唐】2﹒a即聖者▲依初靜慮, 【唐】△離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b▲依初靜慮, 【唐】△已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s67](婆沙061-070#^zzma3v)若於上地已得自在]== 【唐】△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c△雜修初靜慮初後心時; 【唐】 △即聖者已離第三靜慮染,依初靜慮起無漏他心智通無漏念住,及無漏無礙解增長時; 【唐】3﹒靜慮中間.如未至定說,第二第三靜慮.如初靜慮說。 【唐】4﹒a即聖者▲依空無邊處, 【唐】△離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b▲依空無邊處,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c起無漏空無邊處解脫,依空無邊處,起無漏念住,及無漏二無礙解增長時; 【唐】5﹒如說依空無邊處,如是依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差別者,即離彼上染。 【唐】〔小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修無漏第四靜慮,非淨。 ### 1.3.修淨第四靜慮亦修無漏第四靜慮 【發智】(三)有修淨第四靜慮亦無漏,謂: 【唐】(A)未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修無漏; 【唐】(B)若未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修淨; 【唐】(C)若未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 【唐】A﹒未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修無漏者,謂: 【唐】1﹒聖者以世俗道離第三靜慮染,最後解脫道時, 【唐】2﹒即彼 【唐】▲依第四靜慮,為離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依第四靜慮,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雜修第四靜慮中間心時; 【唐】2﹒即聖者依第四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 【唐】3﹒即聖者 【唐】▲依第四靜慮,起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不淨觀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時; 【唐】▲依第四靜慮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增長時;起無諍願智邊際定,及增長時; 【唐】▲依第四靜慮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增長時。 【唐】〔小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淨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修無漏。 【唐】B﹒若未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修淨者,謂: 【唐】1﹒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一心頃; 【唐】2﹒依第四靜慮,為離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3﹒依第四靜慮得阿羅漢果,初盡智起時; 【唐】4﹒依第四靜慮,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及最後解脫道時; 【唐】▲雜修第四靜慮初後心時; 【唐】5﹒依第四靜慮,起無漏他心智通.無漏念住.及無漏無礙解,增長時; 【唐】`〔小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無漏第四靜慮現在前而修淨。 ^7w6vtq 【唐】C﹒若未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者,此中餘地以智名說;即從未至定除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謂: 【唐】1﹒依未至定,乃至第三靜慮,離第三靜慮染,最後解脫道時; 【唐】即依彼地得阿羅漢果初盡智時,及依彼地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最後解脫道時; 【唐】2﹒依無色定,得阿羅漢果初盡智時; 【唐】即依彼地,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最後解脫道時; 【唐】〔小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 ### 1.4.不修淨第四靜慮亦不修無漏第四靜慮 【發智】(四)有不修淨第四靜慮,亦非無漏,謂: 【唐】(A)已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B)無漏智現在前; 【唐】(C)若未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D)無漏智,彼現在前而不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 【唐】(E)若一切染污心無記心現在前; 【唐】(F)若住無想定滅盡定(G)生無想天。 【唐】A﹒已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者,此中餘地以智名說;即從未至定除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謂: 【唐】此諸地曾得世俗功德現在前時,彼勢分尚不及自第二剎那,況能修餘未來功德。又非第四靜慮,故於淨無漏第四靜慮俱無修義。 【唐】B﹒已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者,此中亦以智名而說餘地;即從未至定除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謂: 【唐】此諸地曾得無漏功德現在前時,彼勢分尚不及自第二剎那,況能修餘未來功德。又非第四靜慮,故於淨無漏第四靜慮俱無修義。 【唐】C﹒若未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不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者,此中亦說餘地名智;即從欲界除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謂: ==\[異生]== 【唐】0﹒異生起欲界未曾得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及餘聞思所成慧現在前時; 【唐】1'﹒即異生離欲界染,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1a﹒即異生依未至定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煗頂忍世第一法時; 【唐】1b﹒即異生依初靜慮,為離初靜慮染起加行道時, 【唐】1b依初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脫道時; 【唐】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念住,三義觀,煗頂忍世第一法,<u>有說</u>「亦起持息念」時; 【唐】1c即異生依靜慮中間,為離初靜慮染,起加行道時,依靜慮中間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煗頂忍世第一法時, 【唐】※2-3如說依初靜慮,如是依第二靜慮,第三靜慮說亦爾,差別者即離彼上染及第三靜慮,除解脫勝處喜無量。 【唐】4'﹒即異生依第四靜慮近分,離第三靜慮染,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5'﹒即異生依空無邊處近分,離第四靜慮染,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5﹒即異生依空無邊處, 【唐】▲起離下地染,第九解脫道及起為離自地染加行道時; 【唐】▲起空無邊處解脫遍處,及念住時; 【唐】6'﹒即異生依識無邊處近分,離空無邊處染,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7-8如依空無邊處,如是依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差別者:無所有處除遍處。 【唐】9'﹒即異生依非想非非想處近分,離無所有處染,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9﹒即異生依非想非非想處,起離下地染第九解脫道,及起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及念住時; ==\[聖者]== 【唐】0﹒若聖者起欲界未曾得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及餘聞思所成慧現在前時; 【唐】1'-3'﹒即彼聖者, 【唐】▲以世俗道,離欲界乃至第二靜慮染,若世俗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以無漏道離欲界乃至第二靜慮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4'﹒即彼聖者, 【唐】▲以世俗道,離第三靜慮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以無漏道,離第三靜慮染,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未至定練根作見至,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1a﹒即彼聖者, 【唐】▲未離第三靜慮染,依未至定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時; 【唐】1b﹒▲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初靜慮練根作見至,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1b﹒即彼聖者未離第三靜慮染,`[(聖者)+依【三宮】]`依初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 【唐】1b﹒即彼依初靜慮, 【唐】▲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善+(時)【三宮】]`,<u>有說</u>「亦起持息念」時; 【唐】1c▲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靜慮中間練根作見至,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1c﹒即彼聖者 【唐】▲未離第三靜慮染`[染+(時)【三宮】]`,依靜慮中間,起三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時; 【唐】▲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第二靜慮練根作見至,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2﹒即彼聖者 【唐】▲未離第三靜慮染,依第二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 【唐】2即依第二靜慮,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u>有說</u>「亦起持息念」時; 【唐】3▲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第三靜慮練根作見至,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3﹒即彼聖者未離第三靜慮染,依第三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二【三宮】]`三解脫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脫道時; 【唐】3即依第三靜慮,起三無量不淨觀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u>有說</u>「亦起持息念」時; 【唐】9起入滅定微微心時; 【唐】`〔小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第四靜慮世俗智現在前,不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 ^q15lf2 【唐】D﹒及未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不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者`[者=智【三】]`,此中餘地亦以智名說;即從未至定,乃至第三靜慮,謂: 【唐】1-3﹒依未至定,乃至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四諦現觀,各四心頃, 【唐】▲以無漏道離欲界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以`[世俗=無漏【三】]`世俗道離欲界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2'-4'﹒依未至定, 【唐】▲離初第二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離第三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4'▲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未至定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3﹒即彼聖者, 【唐】▲未離第三靜慮染, 【唐】△依未至定起無漏念住時; 【唐】△依初靜慮離初第二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離第三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初靜慮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4﹒即彼聖者, 【唐】▲未離第三靜慮染, 【唐】△依初靜慮起無漏他心智通及無漏念住時; 【唐】△依靜慮中間離初第二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離第三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靜慮中間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5﹒即彼聖者, 【唐】▲未離第三靜慮染, 【唐】△依靜慮中間起無漏念住時; 【唐】△依第二靜慮離第二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離第三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第二靜慮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6﹒即彼聖者 【唐】▲未離第三靜慮染, 【唐】△依第二靜慮起無漏他心智通,及無漏念住時; 【唐】△依第三靜慮離第三靜慮染,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未離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第三靜慮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7﹒即彼聖者未離第三靜慮染,依第三靜慮起無漏他心智通,及無漏念住時; 【唐】〔小結〕於如是時起未曾得,非第四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不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 【唐】E﹒(F﹒G﹒)若一切染污心,乃至生無想天者如前初靜慮中說。 ### 2.下三無色各自修淨無漏靜慮之四句分別 【發智】如說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說亦如是。 【唐】以此諸地於離下地染最後解脫道時,皆必入根本地故。 ### 3.依近分:離第二靜慮以下之染最後解脫道,或即近分,或入根本;離第三靜慮以上之染最後解脫道,決定入根本地之理由 【唐】問:何故依近分離欲界,乃至第二靜慮染最後解脫道,或即近分,或入根本;離第三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最後解脫道,決定入根本地耶。 【唐】答:下三近分與根本地受有差別故,於求得根本地時,有即能入者,有不能入者;上五近分與根本地受無差別故,於求得根本地時,定即能入,諸瑜伽師依近分地離下染者,必於自根本地生欣樂,心力能起者必即起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四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五</b>☗s165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緣納息第二之四 ## 10.初入無漏定時所得未來之無漏心心所之諸門分別〖初入〗 ### 舉發智論 【發智】若最初入無漏初靜慮,乃至廣說。 ### 10.‹初有四種,此中依二初作論› 【唐】初有四種:一入正性決定初,二得果初,三離染初,四轉根初。 【唐】此中依二初作論:謂得果及轉根。 【唐】1.得果初者:謂得阿羅漢果初盡智時。 【唐】2.轉根初者:謂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最後解脫道時。 【唐】問:何故於四初中,但依二初作論。 【唐】答:若爾時修一切地功德者,此中依之作論。唯二初位能如是修,故依作論。 ### 1.‹初入無漏初靜慮時,得未來無漏心心所與有尋有伺等分別› 【發智】若最初入無漏初靜慮,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有尋有伺耶。 答:彼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唐】1.有尋有伺者:謂所修未至定及初靜慮。 【唐】2.無尋唯伺者:謂所修靜慮中間。 【唐】3.無尋無伺者:謂所修上三靜慮下三無色。 ### 2.1.初入無漏第二靜慮時,得未來無漏心心所與喜根等相應分別 【發智】若最初入無漏第二靜慮,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喜根相應耶。 答:彼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或捨根相應。 【唐】1.樂根相應者:謂所修第三靜慮。 【唐】2.喜根相應者:謂所修初及第二靜慮。 【唐】3.捨根相應者:謂所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下三無色。 ### 2.2.初入無漏第三靜慮時,得未來無漏心心所與樂根等相應分別 【發智】若最初入無漏第三靜慮,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樂根相應耶。 答:彼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或捨根相應。 【唐】義如前釋。 ### 2.3.初入無漏第四靜慮時,得未來無漏心心所與捨根等相應分別 【發智】若最初入無漏第四靜慮,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捨根相應耶。 答:彼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或捨根相應。 【唐】義如前釋。 ### 3.1.初入無漏空無邊處時,得未來無漏心心所的攝處分別 【發智】若最初入無漏空無邊處,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空無邊處攝耶。 答:彼或空無邊處攝,或識無邊處攝,或無所有處攝。 【唐】1.空無邊處攝者:謂所修空無邊處。 【唐】2.識無邊處攝者:謂所修識無邊處。 【唐】3.無所有處攝者:謂所修無所有處。 ### 3.2.初入無漏識無邊處時,得未來無漏心心所的攝處分別 【發智】若最初入無漏識無邊處,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識無邊處攝耶。 答:彼或空無邊處攝,或識無邊處攝,或無所有處攝。 【唐】義如前釋。 ### 3.3.初入無漏無所有處時,得未來無漏心心所的攝處分別 【發智】若最初入無漏無所有處,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無所有處攝耶。 答:彼或空無邊處攝,或識無邊處攝,或無所有處攝。 【唐】義如前釋。 ### 10.靜慮問相應而無色問攝的理由 【唐】問:何故此中於靜慮問相應,於無色問攝。 【唐】答:1.彼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而作論。但不違法相便不應責。 【唐】2.有說:於靜慮無色並應俱問,而不問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3.有說:為現種種文種種說,由種種文種種說故義則易解。 【唐】4.有說:為現二門二略二階二炬二明二光二種文影。如於靜慮說相應,於無色亦爾。如於無色說攝,於靜慮亦爾。 【唐】5.有說:靜慮麁顯易見易知,故問相應;無色微細難了難覺,故但問攝。 【唐】6.有說:靜慮有種種相互不相似,故問相應;無色不爾,故但問攝。 【唐】7.有說:靜慮有種種受種種根,故問相應;無色不爾。 【唐】8.有說:靜慮有多功德多勝利,故問相應;無色不爾。 【唐】9.有說:靜慮有遍緣智,故問相應;無色但有緣自上智,故但問攝。 ### 10.靜慮攝無色而無色不攝靜慮的理由 【唐】問:何故此中於靜慮亦攝無色,於無色不攝靜慮耶。 【唐】答:1.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2.有說:於靜慮無色並應俱攝,而不說攝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3.有說:為現種種文種種說,由種種文種種說故義則易解。 【唐】4.有說:為現二門二略二影二光,乃至廣說。 【唐】5.有說:無色依屬靜慮,以先得靜慮後得無色故,於靜慮亦攝無色。 【唐】靜慮不依屬無色,故於無色不攝靜慮。 【唐】6.有說:於靜慮亦不攝無色,以無尋無伺等言有別意故:謂無尋無伺者,唯說後三靜慮。捨根相應者,唯說未至靜慮中間及第四靜慮,以靜慮無色其相各異,雖互相修而不相攝。 【唐】7.有說:於無色亦應攝靜慮,應作是說:或未至定攝,乃至或無所有處攝。 【唐】而不說者欲顯無色非入靜慮加行,以靜慮現前不必因無色故。 【唐】8.有說:生靜慮地能起無色;生無色地不能起靜慮。 【唐】9.有說:聖者生靜慮後容生無色,生無色後無容生靜慮。是故於靜慮攝無色,於無色不攝靜慮。 ## 11.味相應淨無漏之互為幾緣〖緣〗 ### 作論的理由 【發智】味相應初靜慮,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譬喻者意:以彼於緣性中不明了故,說緣非實有。 【唐】今欲顯示諸緣自性,令知諸緣皆是實有,故作斯論。 ### 1.味相應初靜慮與自地的味相應淨無漏乃至上三靜慮等為幾緣。 【發智】味相應初靜慮與味相應初靜慮等為幾緣。 【唐】答:與自地味相應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1.因者,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唐】2.等無間者:謂味相應初靜慮等無間味相應初靜慮現在前。 【唐】3.所緣者:謂味相應初靜慮與味相應初靜慮為所緣。 【唐】4.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 【唐】此中:因緣如種子法,等無間緣如開避法,所緣緣如任杖法,增上緣如與欲法。 【發智】與自地淨為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等無間者:謂味相應初靜慮等無間淨初靜慮現在前,如愛見慢疑上靜慮者,煩惱等無間淨定現在前。此則總說。若別說者, 【唐】淨有四種:謂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此中, 【唐】1.有說:味相應等無間唯順退分現在前。 【唐】2.有說:亦起順住分。 【唐】所緣者:謂味相應初靜慮與淨初靜慮為所緣。 【唐】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 【唐】非因者:以染污法與善法非如種子法故。`[法+(法)【宋】][〔故〕-【宮】]` 【唐】由此義故,味相應與自地淨,若總說為三緣。若別說或三或二:謂與前二分為三緣;與後二分為二緣。 【發智】與自地無漏為所緣增上。 【唐】1.所緣者:謂與苦集類忍類智品為所緣。 【唐】2.增上者:如前說。 【唐】▲非因者:有漏法與無漏法非如種子法故。 【唐】▲非等無間者:煩惱等無間不起聖道現在前故。 【唐】由此義故,味相應與自地無漏,若總說為二緣。若別說或二或一:謂與苦集類忍智品為二緣;與滅道類忍類智品及一切法忍法智品為一緣。 【發智】與淨無漏上三靜慮為所緣增上。 【唐】1.所緣者:彼緣下地味相應故。 【唐】2.增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故。 【唐】▲非因緣者:染於不染非種子法故。 【唐】▲非等無間緣者:已離下染方能起上根本地淨無漏故。 【發智】與餘為一增上。 【唐】餘,謂味相應上三靜慮及一切無色。 【唐】※增上,義如前說。 【唐】▲非因緣者,異界地法因果斷故,及異類法非種子故。 【唐】▲非等無間緣者,已離下染上地染方現前故,及相違故。 【唐】▲非所緣者,上地煩惱及根本無色不緣下地有漏法故。 ### 2.淨初靜慮與淨味相應無漏的初靜慮等為幾緣。 【發智】淨初靜慮與淨初靜慮等為幾緣。答:與自地淨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1.因者,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唐】2.等無間者:謂淨初靜慮等無間淨初靜慮現在前。 【唐】3.所緣者:謂與淨初靜慮為所緣。 【唐】4.增上,義如前說。此即總說。 【唐】若別說者,淨有四分:==\[(評)23<u>43</u>-(有說)23<u>32</u>]== [js28](俱舍論記疏28#^cqs80j) 【唐】1.順退分與順退分為四緣,與順住分亦爾;與餘二分為三緣,除等無間。 【唐】2.順住分與順住分為四緣,與順勝進分亦爾;與順決擇分為三緣,除等無間;與順退分為三緣,除因緣,勝非劣因故。 【唐】3.順勝進分與順勝進分為四緣,與順決擇分亦爾。與<u>順退分</u>: 【唐】a.有說:但為所緣增上,順勝進分無間順退分不現前故。 【唐】b.==\[評]==如是說者:亦現在前。 【唐】是故與順退分為三緣,除因緣,以彼劣故。與順住分亦爾。 【唐】4.順決擇分與順決擇分為四緣;與順退分為所緣增上。與<u>順住分</u>: 【唐】a.有說:但為所緣增上,以順決擇分無間順住分不現在前故。 【唐】b.==\[評]==如是說者:亦現在前。 【唐】是故與彼為三緣,除因緣;與順勝進分亦爾。==\[[s11](婆沙011-020#^24czio)順決擇分無間,二種現在前,謂順決擇分及順勝進分。]== ^omyqwq 【發智】與自地無漏為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1.等無間者:謂淨初靜慮等無間無漏初靜慮現在前,此但從順決擇分。 【唐】有說:亦從順勝進分。 【唐】2.所緣者:謂與無漏初靜慮為所緣。 【唐】3.增上者:如前說。 【唐】▲非因緣者:有漏法非無漏因故。 ^4ybchi 【發智】與自地味相應為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1.等無間者:如愛見慢疑上靜慮者,淨定等無間煩惱現在前。當知此從順退分或順住分起,由已離未離自地染者起自地煩惱有差別故。 【唐】2.所緣者:味著自地淨靜慮故。 【唐】3.餘如前說。 【發智】與淨無漏第二第三靜慮為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等無間者:於第二順次入故,於第三順起入故。當知從順勝進分入上淨,非餘。餘如前說。 【發智】與淨無漏第四靜慮為所緣增上。 【唐】無等無間者:以極遠故。餘如前說。 【發智】與餘為一增上。 【唐】餘,謂味相應三靜慮及一切無色。 【唐】增上義如前說。 【唐】是中差別者:謂與淨無漏無色非等無間者,以極遠故。 【唐】餘如前說。 【唐】問:亦有等無間緣:謂初靜慮善心命終生上地時,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1.應說與彼為等無間增上,而不說者,當知義則有餘。 【唐】2.有說:此定蘊中唯說定善及定煩惱,命終結生但是生善及生煩惱,是故不說。 【唐】3.有說:此定蘊中唯說根本善及煩惱,命終結生唯住近分不住根本,是以不說。 ### 3.無漏初靜慮與自地無漏淨味相應為幾緣。 【發智】無漏初靜慮與無漏初靜慮等為幾緣。 【唐】答:與自地無漏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1.因者,三因:即相應俱有同類因。 【唐】2.所緣者:謂與道忍道智品為所緣。 【唐】3.餘說如前。 【唐】此即總說。若別說者: 【唐】1.1法智品與法智品為四緣;與類智品為三緣,除所緣。 【唐】1.2類智品與類智品為四緣,與法智品為三緣,除所緣。 【唐】2.1苦集滅智品與苦集滅智品為三緣,除所緣;與道智品為四緣。 【唐】2.2道智品與道智品為四緣;與苦集滅智品為三緣,除所緣。 【唐】3.1未知當知根品與未知當知根品為四緣,與已知根品亦爾;與具知根品為三緣,除等無間。 【唐】3.2已知根品與已知根品為四緣,與具知根品亦爾;與未知當知根品為二緣,除因等無間。除因者,後生於前,生非因故。除等無間者,修道等無間見道不現在前故。 【唐】3.3具知根品與具知根品為四緣;與未知當知根品及已知根品為二緣,除因等無間。 【唐】4.1無學法智品與學類智品為一增上。 【唐】4.2無學類智品與學法智品為一增上。 【唐】是故以總說故云:與自地無漏為四緣。若差別說,則有如是或四三二一。 【發智】與無漏第二第三靜慮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以無漏法不墮界故。異地為因緣如前說。 【發智】與自地淨及淨第二第三靜慮為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此中於自地淨。 【唐】1.有說:除順退分與餘三分為等無間。 【唐】2.有說:唯與後二分為等無間,於上地淨亦爾。 【唐】3.==\[評]==如是說者:漸次入時,亦與勝進分為等無間;超越入時唯與順決擇分為等無間。 【唐】問:何故超越入時,唯順決擇分與無漏道互為等無間緣,餘時不爾。 【唐】答:於超越時,唯有猛盛堅固善根能相引發順決擇分猛盛堅固,餘分不爾。 【發智】與淨第四靜慮及淨無色為所緣增上。 【唐】以初靜慮類智品是無色對治故,與淨無色亦為所緣。餘如前說。 【發智】與無漏第四靜慮及無漏無色為因所緣增上。 【唐】以無色道類智品亦緣初靜慮類智品故。餘如前說。 【發智】與餘為增上。 【唐】餘,謂與一切味相應。 【唐】1.增上義如前說。2.由無漏與味極相違,故無等無間。3.貪不能緣無漏法,故非所緣。4.無漏與染非種子法,故非因。 【唐】問:若無漏與味極相違者,云何作增上。 【唐】答:於無間起雖極相違,而正生時去來無障,故得展轉互為增上。 ### 1.味相應第二靜慮與味相應第二靜慮等為幾緣。 【發智】味相應第二靜慮與味相應第二靜慮等為幾緣。 【唐】答:1.與自地味相應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2.與淨初二靜慮為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3.與一切無漏靜慮及淨第三第四靜慮為所緣增上。 【唐】4.與餘為一增上。 【唐】餘謂味相應初第三第四靜慮及一切無色。 【唐】此中,與淨初靜慮為等無間者:謂瑜伽師第二靜慮淨定無間起諸煩惱,其心熱惱如為火燒,遂即歸投淨初靜慮。故契經說:寧起厭作意俱初靜慮,不起劣作意俱第二靜慮。==\[[Chap8〔26〕1](abhkagam#Chap8〔26〕1)]== 【唐】問:彼起何等淨初靜慮。 【唐】1.有說:起順住分,以易起故。 【唐】2.有說:起順勝進分,防護上地故。 ^ryi2lm ### ‹因論生論› 【唐】又,此所說與味相應初靜慮為一增上`[上+(者)【三宮】]`。 【唐】問:第二靜慮染心命終生初靜慮,則有等無間緣。何故不說。 【唐】答:1.應說與彼為等無間增上,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此定蘊中唯說定煩惱,命終結生是生煩惱,是故不說。 【唐】3.有說:此定蘊中但說根本地煩惱,命終結生唯住近分地煩惱,是故不說。 【唐】餘隨所應如前說。 ### 2.淨第二靜慮與淨第二靜慮等為幾緣。 【發智】淨第二靜慮與淨第二靜慮等為幾緣。 【唐】答:1.與自地淨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2.與一切無漏靜慮及淨初第三第四靜慮,并自地味相應為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3.與餘為一增上。 【唐】此亦如前,隨應廣說。 ### 3.無漏第二靜慮與無漏第二靜慮等為幾緣。 【發智】無漏第二靜慮與無漏第二靜慮等為幾緣。 【唐】答:1.與一切無漏靜慮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2.與一切淨靜慮為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3.與淨無色為所緣增上。 【唐】4.與無漏無色為因所緣增上。 【唐】5.與餘為一增上。 【唐】此亦隨應,廣如前說。 ### 11.第三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有五三一二問答 【唐】從第三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有=言【宋】]`有五三一二問答。廣說如《本論》應知。 ### 11.以世俗道離第四靜慮及下三無色染時,不說味相應淨與上地淨為所緣的理由 【唐】問:如以世俗道離第四靜慮及下三無色染時,一切無間道皆緣下地。何故不說第四靜慮下三無色味相應淨與上地淨為所緣耶。 【唐】答:1.此亦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有餘。 【唐】2.有說:此定蘊中唯說根本地,九無間道但是近分地,是故不說。 ### 11.類智品與淨無漏無色為等無間 【唐】問:何等無漏第三第四靜慮與淨無漏無色為等無間耶。 【唐】答:唯類智品。 【唐】問:何故非法智品。 【唐】1.有說:法智品依下緣下故:謂法智品但依欲界,但緣欲界諸行及彼因彼滅彼對治道。淨無漏無色不爾。故法智品非彼等無間緣。 【唐】2.有說:法智品但緣欲界及彼滅道。緣欲界及彼滅道無間不得即緣無色地境,以極遠故。由此法智品非無色等無間緣。 【唐】3.有說:無色地非法智品所依所緣及地故:謂四靜慮雖非法智品所依所緣,而是法智品地。欲界雖非法智品地,而是法智品所依所緣。諸無色地無如是事,故非法智品無間所起。 ### 11.淨無漏無色,但緣下地類智品道,非法智品道的理由 【唐】問:何故淨無漏無色,但緣下地類智品道,非法智品道耶。 【唐】答:法智品道非彼地對治故。 【唐】問:豈不法智品道亦對治彼耶。 【唐】答:1.雖對治彼而非根本亦非全,是故不說:謂雖是彼修所斷法對治,而非彼見所斷法對治。 【唐】又,雖滅道法智是彼對治,而非苦集法智。 【唐】2.有說:類智品是彼主對治,法智品是彼客對治故,非彼所緣 ## 12.超定加行之順逆純雜次超・加行成滿 【唐】然淨無漏靜慮無色,或下或上無間而起: 【唐】1.從下起者名順次順超,從上起者名逆次逆超; 【唐】2.同類起者名純,異類起者名雜;==\[均間]== 【唐】3.地無間者名次;地有間者名超,有間唯能越於一地。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 超定加行 【唐】問:所說超定,加行云何。 【唐】答: 【唐】==\[一]==修超定時:彼修定者,先起欲界善心, 【唐】1.1從此無間入有漏初靜慮,次入有漏第二靜慮。次第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 【唐】從彼還入有漏無所有處,次第乃至復還入有漏初靜慮。 【唐】於此諸地循環修習,令善淳熟如王路已。<font color="#767171">[1有漏八地等至</font><font color="red">順逆均次</font><font color="#767171">]</font> ==\[《攝大乘論釋》:言王路者有三義,一直無歧,二廣平熟,三光明無障。]== 【唐】1.2復入無漏初靜慮,次入無漏第二靜慮,次第乃至入無漏無所有處。 【唐】從彼還入無漏識無邊處,次第乃至復還入無漏初靜慮。 【唐】於此諸地循環修習,令善淳熟如王路已。<font color="#767171">[2無漏七地等至</font><font color="red">順逆均次</font><font color="#767171">]</font> 【唐】2.1`[復=彼【明】]`復入有漏初靜慮,從有漏初靜慮超入有漏第三靜慮,從有漏第三靜慮超入有漏空無邊處,從有漏空無邊處超入有漏無所有處。 【唐】從有漏無所有處還超入有漏空無邊處,從有漏空無邊處超入有漏第三靜慮,從有漏第三靜慮超入有漏初靜慮。 【唐】於此諸地循環修習,令善淳熟如王路已。<font color="#767171">[4有漏</font><font color="red">順逆均超</font><font color="#767171">]</font> 【唐】2.2復入無漏初靜慮,從無漏初靜慮超入無漏第三靜慮,從無漏第三靜慮超入無漏空無邊處,從無漏空無邊處超入無漏無所有處。 【唐】從無漏無所有處還超入無漏空無邊處,從無漏空無邊處超入無漏第三靜慮,從無漏第三靜慮超入無漏初靜慮。 【唐】於此諸地循環修習,令善淳熟猶如王路,齊此超定加行成滿。<font color="#767171">[5無漏</font><font color="red">順逆均超</font><font color="#767171">.]\[超加行滿]</font> 【唐】2.3從此復入有漏初靜慮,從有漏初靜慮超入無漏第三靜慮,從無漏第三靜慮超入有漏空無邊處,從有漏空無邊處超入無漏無所有處。 【唐】從無漏無所有處還超入有漏空無邊處,從有漏空無邊處超入無漏第三靜慮,從無漏第三靜慮超入有漏初靜慮。 【唐】如是名為超定成滿。<font color="#767171">[6有漏無漏等至</font><font color="red">順逆間超</font><font color="#767171">]</font> 【唐】==\[二]==有餘師說:修超定時,先起欲界善心, 【唐】1.1從此無間入有漏初靜慮,次入有漏第二靜慮,次第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 【唐】從彼還入有漏無所有處,次第乃至復還入有漏初靜慮。<font color="#767171">[1有漏八地等至</font><font color="red">順逆均次</font><font color="#767171">]</font> 【唐】1.2於此諸地善串習已,復入無漏初靜慮,次入無漏第二靜慮,次第乃至入無漏無所有處。 【唐】從彼還入無漏識無邊處,次第乃至復還入無漏初靜慮。<font color="#767171">[2無漏七地等至</font><font color="red">順逆均次</font><font color="#767171">]</font> 【唐】1.3於此諸地善串習已,復入有漏初靜慮,次入無漏第二靜慮,次入有漏第三靜慮,次入無漏第四靜慮,次入有漏空無邊處,次入無漏識無邊處,次入有漏無所有處。 【唐】從彼還入無漏識無邊處,次第乃至復還入有漏初靜慮。<font color="#767171">[3a]</font> 【唐】1.4於此諸地善串習已,復入無漏初靜慮,次入有漏第二靜慮,次入無漏第三靜慮,次入有漏第四靜慮,次入無漏空無邊處,次入有漏識無邊處,次入無漏無所有處,次入非想非非想處。 【唐】從彼還入無漏無所有處,次第乃至復還入無漏初靜慮。<font color="#767171">[3b有漏無漏等至</font><font color="red">順逆間次</font><font color="#767171">]</font> 【唐】2.1於此諸地善串習已,復入有漏初靜慮,從有漏初靜慮超入有漏第三靜慮,從有漏第三靜慮超入有漏空無邊處,從有漏空無邊處超入有漏無所有處。 【唐】從有漏無所有處還入有漏空無邊處,從有漏空無邊處超入有漏第三靜慮,從有漏第三靜慮超入有漏初靜慮。<font color="#767171">[4有漏</font><font color="red">順逆均超</font><font color="#767171">]</font> 【唐】2.2於此諸地善串習已,復入無漏初靜慮,從無漏初靜慮超入無漏第三靜慮,從無漏第三靜慮超入無漏空無邊處,從無漏空無邊處超入無漏無所有處。 【唐】從無漏無所有處,還入無漏空無邊處,從無漏空無邊處超入無漏第三靜慮,從無漏第三靜慮超入無漏初靜慮。 【唐】於此諸地善串修習,是名超定加行成滿。<font color="#767171">[5無漏</font><font color="red">順逆均超</font><font color="#767171">.]\[修習超加行滿]</font> 【唐】2.3從此復入有漏初靜慮,從有漏初靜慮超入無漏第三靜慮,從無漏第三靜慮超入有漏空無邊處,從有漏空無邊處超入無漏無所有處。 【唐】從無漏無所有處還超入有漏空無邊處,從有漏空無邊處超入無漏第三靜慮,從無漏第三靜慮超入有漏初靜慮。<font color="#767171">[6a]</font> 【唐】2.4從此復入無漏初靜慮,從無漏初靜慮超入有漏第三靜慮,從有漏第三靜慮超入無漏空無邊處,從無漏空無邊處超入有漏無所有處。 【唐】從有漏無所有處還超入無漏空無邊處,從無漏空無邊處超入有漏第三靜慮,從有漏第三靜慮超入無漏初靜慮。 【唐】如是名為超定成滿。\[6b有漏無漏等至<font color="red">順逆間超</font>] 【唐】==\[三]==復有說者:前來所說<u>皆是加行</u>。從此位後自在循環超入諸定,無所罣礙,乃名成滿。 ### 不超入第四 【唐】然必不能超入第四。問:何故不能超入第四。 【唐】答:1.過殑伽沙數諸佛世尊及聖弟子超入諸定,法皆如是,故不應問。 【唐】2.有說:諸超定者本應漸起。若從彼超,法唯超一,勢不過故。如登梯時亦應漸上,其有越者莫能越二,勢不及故。 【唐】3.有說:後起徑路,法皆如前,故但超一。謂觀行者初超定時,從五入五,從四入四,支數等故易可超入。後亦如是,故不超二。 【唐】4.有說:如所緣緣故唯超一:謂觀行者不念作意,於所緣緣唯能超一。 【唐】問:云何觀行者於所緣超。 【唐】答:彼由不念作意,以初靜慮於九地境一一別緣,於中唯能`[超=起【三宮】]`超緣一地: 【唐】謂緣欲界無間,能上緣初靜慮,或第二靜慮,非餘。 【唐】緣初靜慮無間,能下緣欲界,上緣第二靜慮.或第三靜慮,非餘。 【唐】緣第二靜慮無間,能下緣欲界.或初靜慮;上緣第三靜慮.或第四靜慮,非餘。 【唐】緣第三靜慮無間,能下緣初靜慮.或第二靜慮;上緣第四靜慮.或空無邊處,非餘。 【唐】如是乃至,緣非想非非想處無間,能下緣識無邊處.或無所有處,非餘。 【唐】如依初定,如是依`[依+(後)【三宮】]`餘定,隨其所應.於所緣緣皆應廣說。 【唐】如不能越二地所緣,超定亦爾,故不入第四。 【唐】問:若爾,何故說淨解脫次起五心==\[s81謂色界五部]==。淨解脫心緣於欲界,第四靜慮遍行隨眠能緣自上,乃至有頂。豈非能越二地所緣。 【唐】答:說<u>不染心</u>不能超二,彼心是染,故不相違。 【唐】問:如苦法智緣欲界無間起苦類忍,乃至緣有頂,云何說不染污心不能超二。 【唐】答:彼但是<u>總緣</u>不名為超,亦俱緣餘地故,是故非難。 【唐】問:何處能超定。 ==\[三重三摩地[s105](婆沙101-110#^t7ka3b)]== 【唐】答:1.在欲界,非色無色;在人趣,非餘趣;在三洲,非北洲;男子女人俱能超定。 【唐】2.尊者 #僧伽筏蘇 說曰:唯贍部洲唯男子能超定,餘洲及女人所依劣故,不能。 【唐】3.==\[評]==如是說者:餘洲及女人亦能超定,**彼於三摩地亦得心自在故**。 ^dr28nm 【唐】問:何等補特伽羅能`[能+(起)【三宮】]`超定。 【唐】答:是聖者非異生,是無學非學,無學中是不時解脫非時解脫,於不時解脫中,要得願智邊際定等殊勝功德,然後能超。[zs78](正理76-80#^aoxe5h) 【唐】問:何故唯無學不時解脫能超定耶。 【唐】答:1.要相續中無諸煩惱,於定自在,乃能超定。 【唐】2.學相續中猶有煩惱,時解脫於定不得自在故,並不能超定。 ^twkbw1 【唐】問:何等善根無間能超定耶。 【唐】答:1.無量解脫.勝處遍處.諸通等善根,無間皆不能超定。==\[s82非四無量有順次入、或逆次入、或順超入、或逆超入,如通解脫勝處遍處。]\[[zs78](正理76-80#^7otl6j) 勝解作意不能無間修超等至,勢力劣故.]== 【唐】2.唯無常等行相善根,無間能超。所以者何。要猛利增上善根能超定故。 ### { 【唐】味相應等靜慮無色與65等至之因緣關係 (165卷—171卷歸納講義) 【唐】味相應靜慮無色與自地味相應靜慮無色為因。 ### 【淨靜慮】 【唐】1淨初靜慮與自地淨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四無礙解六通為因。 【唐】2淨二靜慮與自地淨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法義辨三無礙解六通為因。 【唐】3淨三靜慮與自地淨三無量法義辨三無礙解六通為因。 【唐】4淨四靜慮與自地淨三無量後四勝處前八遍處淨解脫法義辨三無礙解六通無諍願智為因。 ### 【淨無色】 【唐】1淨空無邊處與自地淨淨空遍處空無邊處解脫義辨二無礙解漏盡通為因。 【唐】2淨識無邊處與自地淨淨識遍處識無邊處解脫義辨二無礙解漏盡通為因。 【唐】3淨無所有處與自地淨無所有處解脫義辨二無礙解漏盡通為因。 【唐】4淨非想非非想處與自地淨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解脫義辨二無礙解漏盡通為因。 【唐】無漏靜慮無色與一切地無漏靜慮無色及義辨二無礙解他心通漏盡通為因。 ### }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五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六</b>☗s166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攝納息第三之一 # 納息3 等至和十想之相攝等【攝】 ## 1.十想論提起之緣由 ### 1.章及解章義 【發智】十想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斷想離想滅想。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 ### 1.作論的理由 【唐】問:何故此中先依十想作論。 【唐】答:1.彼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而作斯論,但不違法相便不應責。 【唐】2.有說: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中說:「有十想:無常想乃至滅想。」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今欲辯之故作斯論。==\[[SA](雜含642-1362#747).[747](agamas#^sa0747) ]== ### 1.但說十想的理由 【唐】問:何故此中但說十想。 【唐】答:此不應問,以是佛經所說故。佛於處處經中唯說十想,作論者於佛所說中不能增一說十一想,不能減一說於九想。所以者何。佛所說法無增減故,不可增減。如無增無減,無多無少.無缺無長.無量無邊亦爾。無量者,義難測故;無邊者,文難了故。譬如大海無量無邊:無量者深,無邊者廣。假使百千那庾多數諸大論師如舍利子,於佛所說二句經中造百千論分別解釋,盡其覺性亦不能窮其邊量,況復多耶。 【唐】問:置作論者,何故世尊但說十想。 【唐】答:1.所化有情,齊此所說,事究竟故:謂佛世尊凡所說法,皆觀有情所應作事令善究竟,齊此而止不增不減。譬如良醫觀有病者,隨應授藥不增不減,佛亦如是。 【唐】2.有說:「世尊為顯聖道聖道加行及聖道果故說十想: 【唐】謂說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則顯聖道; 【唐】說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則顯聖道加行; 【唐】說斷想.離想.滅想,則顯聖道果。」 【唐】3.有說:世尊為顯聖道.聖道資糧.及聖道果,故說十想。此中配釋如前應知。 【唐】4.有說:「世尊為顯奢摩他.毘鉢舍那.及二果故,說於十想:`[鉢=𭽽【宋元宮】*]` 【唐】謂說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則顯奢摩他; 【唐】說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則顯毘鉢舍那; 【唐】說斷想.離想.滅想,則顯彼二果。」 【唐】5.有說:「世尊為顯此岸.彼岸.及船栰故,說於十想: 【唐】謂說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則顯此岸; 【唐】說斷想.離想.滅想,則顯彼岸; 【唐】說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則顯船栰。」 【唐】6.有說:「世尊為顯諸蘊.諸界過失.及彼還滅果,故說十想: 【唐】a謂說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則顯諸蘊過失; 【唐】b說不淨想.厭食想,則顯欲界過失;說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則顯色界過失;說死想,則顯無色界過失。 【唐】c說斷想.離想.滅想,則顯彼還滅果。」 【唐】7.有說:「世尊為顯入正性離生.離三界染.及彼道果,故說十想: 【唐】a謂說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則顯入正性離生; 【唐】b說不淨想厭食想,則顯離欲界染,以欲界有婬欲及段食欲.於彼染習不能離欲界染故。 【唐】說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則顯離色界染,以色界有生死中最勝喜受最勝樂受及第四靜慮最勝輕安樂.於彼耽著不能離色界染故。 【唐】說死想,則顯離無色界染,以無色界壽量長遠.於彼保著不能離無色界染故。 【唐】c說斷想.離想.滅想,則顯彼道果。」 【唐】8.有說:世尊為顯近對治所治障故,說於十想:謂說無常想,顯近對治於諸行中我慢障;說無常苦想,顯近對治懈怠障;說苦無我想,顯近對治我見障;說不淨想,顯近對治色貪障;說厭食想,顯近對治耽美食障;說一切世間不可樂想,顯近對治貪著世間可愛事障;說死想,顯近對治恃命憍逸障;說斷想,顯近對治諸非法障;說離想,顯近對治染著障;說滅想,顯近對治所依障。 【唐】9.有說:「世尊為顯對治外道執見,故說十想: 【唐】謂諸外道於無常蘊中多起常執,對治彼故.說無常想。 【唐】彼由於蘊起常執故便計為樂,對治彼故.說無常苦想。 【唐】彼由於蘊執有樂故便計有我,對治彼故.說苦無我想。 【唐】彼由執有我故便計有淨,對治彼故.說不淨想.及厭食想。 【唐】彼由執有淨故便樂著生死,對治彼故說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唐】彼由著生死故便不求涅槃,對治彼故.說斷想.離想.滅想。 【唐】彼由不求涅槃故保愛壽命,對治彼故.說於死想。」 【唐】10.有說:「世尊為顯厭逆過失.遠離過失.及證離彼所得功德,故說十想, 【唐】a謂說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則顯厭逆過失; 【唐】b說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則顯遠離過失; 【唐】c說斷想.離想.滅想,則顯證離彼所得功德。」 【唐】11.有說:「世尊為顯暫時斷.究竟斷,故說十想: 【唐】謂說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顯暫時斷;說餘七想,顯究竟斷。 【唐】如暫時斷.究竟斷,如是:有影斷.無影斷;有餘斷.無餘斷;有縛斷.無縛斷;摧枝葉斷.拔根本斷;制伏纏斷.害隨眠斷,亦爾。」 【唐】12.有說:「世尊為顯離三界染加行.離三界染道.離三界染,故說十想: 【唐】a謂說不淨想.厭食想,顯離欲界染加行;說無常想,顯離欲界染道;說斷想,顯離欲界染。 【唐】b說一切世間不可樂想,顯離色界染加行;說無常苦想,顯離色界染道;說離想,顯離色界染。 【唐】c說死想,顯離無色界染加行;說苦無我想,顯離無色界染道;說滅想,顯離無色界染。」 ## 2.十想之界地等諸門分別 ### 十想諸門分別17門 【唐】如是十想: ##### c1-3界地.所依 【唐】界分別者: 【唐】1.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欲色界。2.餘三界及非界。 【唐】地者: 【唐】1.不淨想厭食想在十地:謂欲界靜慮中間四靜慮及四近分。 【唐】2.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在七地:謂欲界未至靜慮中間根本四靜慮。 【唐】3.餘七想:有漏者在十一`[一=二【宮】]`地:謂欲界未至靜慮中間根本四靜慮四無色。 【唐】無漏者在九地:謂未至靜慮中間根本四靜慮下三無色。 【唐】所依者: 【唐】1.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依欲界。2.餘依三界。 ##### c4-6行相.所緣.念住 【唐】行相者: 【唐】1.無常想作無常行相;2.無常苦想作苦行相;3.苦無我想作無我行相;4.不淨想作不淨行相;5.厭食想作厭逆行相;6.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作不可樂行相;7.死想作死行相; 【唐】8.斷想作斷行相;9.離想作離行相;10.滅想作滅行相。==\[s166諸有欲令十六行相外有聖道者]== 【唐】有說:後三,一切皆作滅靜妙離四種行相。==\[s29皆作緣滅四行相故]== ###### 聖道作死行相 【唐】問:死想亦通無漏,云何聖道作死行相耶。 【唐】答:死為所緣故名死想,然彼還作無常行相。 【唐】問:若爾,死想無常想有何差別。 【唐】1)有說:觀察諸行最後無常,此想名死想;觀察諸行剎那無常,此想名無常想。 【唐】2)有說:觀察有執受諸行無常,此想名死想;觀察有執受無執受諸行無常,此想名無常想。 【唐】3)有說:於有情處轉名死想;於法處轉名無常想。 ###### 厭食想與不淨想的差別 【唐】問:若厭食想作厭逆行相者,彼不淨想亦作厭逆行相。此二有何差別。 【唐】答:1.不淨想厭逆於色;厭食想厭逆於味。2.有說:不淨想對治婬貪,厭食想對治食貪。 ==\[斷離滅想]== 【唐】1.諸有欲令十六行相外無聖道者,彼說:<u>無漏</u>斷離滅想.即作滅諦四種行相。==\[s29若是<u>有漏</u>,容作斷等三種行相.互不相即.]== 【唐】2.諸有欲令十六行相外有聖道者,彼說:<u>無漏</u>斷想.即作斷行相,乃至無漏滅想.即作滅行相。 【唐】所緣者: 【唐】1.無常想: 1)有漏者:三諦為所緣。 2)無漏者:苦諦為所緣。 【唐】2.無常苦想:1)有漏者:二諦為所緣。 2)無漏者:苦諦為所緣。 【唐】3.苦無我想:1)有漏者:一切法為所緣。2)無漏者:苦諦為所緣。 【唐】※ 然佛此中所說三想,唯說緣苦諦,非餘。 【唐】4.不淨想眼識為加行所引發故,色處為所緣。 【唐】5.厭食想厭段食故,香味觸處為所緣。 【唐】有說:此想亦眼識為加行所引發故,但以色處為所緣。 【唐】6.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唐】1)有說:「唯緣欲界,以說此想對治緣世間可愛事貪欲,此貪欲唯在欲界故。」此中,a)有說:「唯緣世間可愛事。」b)有說:「亦緣可愛事所起貪欲。」 【唐】問:若唯緣欲界者,云何名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唐】答:一切有二種:一一切一切。二少分一切。此中說少分一切,是故無過。 【唐】2)有說:此想通緣三界,以名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故。 【唐】問:若爾,何故說此想對治世間可愛事貪欲。彼貪欲唯在欲界故。 【唐】答:彼經顯示`[初起趣=趣初起【宮】]`初起趣入【的】加行,故作是說。若已數習成滿者,亦能斷色無色界貪欲。是故無過。 【唐】7.死想: 【唐】1)有說:以最後剎那命根為所緣。 【唐】2)有說:以最後剎那命根無常為所緣。 【唐】3)有說:以最後剎那命根俱生五蘊為所緣。 【唐】4)有說:以最後剎那命根俱生五蘊無常為所緣。 【唐】5)有說:以一切眾同分命根為所緣。 【唐】6)有說:以一切眾同分命根無常為所緣。 【唐】7)有說:以一切眾同分命根俱生五蘊為所緣。 【唐】8)有說:以一切眾同分命根俱生五蘊無常為所緣。 【唐】9)==\[評]==如是說者:以最後命根俱生五蘊無常為所緣。 【唐】8.斷想以斷為所緣。 【唐】9.離想以離為所緣。 【唐】10.滅想以滅為所緣。※ 此後三想<u>隨別如此</u>,即是皆以滅諦涅槃為所緣義。 【唐】念住者: 【唐】1.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四念住俱。 【唐】2.不淨想厭食想:身念住俱。 【唐】3.一切世間不可樂想:1)有說:身念住俱。2)有說:法念住俱。 【唐】4.死想斷離滅想:法念住俱。 ##### c7-9智.三摩地.根相應 【唐】智者: 1.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四智相應,謂法智類智苦智世俗智。 【唐】2.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一智相應,謂世俗智。 【唐】3.斷離滅想:四智相應,謂法智類智滅智世俗智。 【唐】F三摩地者: 1.無常想無常苦想死想無漏者,與`[(苦)+無【三宮】]`無願三摩地相應。 【唐】苦無我想無漏者,與空三摩地相應。 【唐】斷離滅想無漏者,與無相三摩地相應。 【唐】2.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及餘七想中有漏者,皆不與三摩地相應。 【唐】根者: 總說皆與三根相應,謂樂喜捨根。 ##### c10-12世性界繫 【唐】世者: 皆墮三世。 【唐】緣世者: 1.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緣三世。 【唐】2.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唐】過去緣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生者緣未來,不生者緣三世。 【唐】3.死想,1)有說:緣三世。2)有說:緣未來。 【唐】4.斷離滅想,緣非世。 【唐】善等者: 一切皆善。 【唐】緣善等者: 1.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想,緣善不善無記。 【唐】2.厭食想,緣無記。 【唐】3.一切世間不可樂想,1)有說:緣三種。2)有說:緣不善無記。 【唐】4.死想,1)有說:緣無記。2)有說:緣三種。 【唐】5.`[斷=所【三】]`斷離滅想,唯緣善。 【唐】三界繫不繫者: 1.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欲色界繫。 【唐】2.餘三界繫及不繫。 【唐】緣三界繫不繫者: 1.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緣三界繫。 【唐】2.不淨想厭食想,緣欲界繫。 【唐】3.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唐】1)有說:緣欲界,以說此想對治緣可愛事貪欲,此貪欲唯在欲界故。 【唐】2)有說:緣三界,以此名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故。 【唐】3)==\[評]==如是說者:初說為善。 【唐】4.斷離滅想,緣不繫。 ##### c13-17學斷名義.自他相續.得 【唐】學等者: 1.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唯非學非無學。 【唐】2.餘通三種,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唐】緣學等者: 一切皆緣非學非無學。 【唐】見所斷等者: 1.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唯修所斷。 【唐】2.餘通修所斷及不斷。 【唐】緣見所斷等者: 1.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緣見修所斷。 【唐】2.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緣修所斷。 【唐】3.死想: 【唐】1)有說:緣修所斷。 【唐】2)有說:緣見修所斷。 【唐】4.斷離滅想:緣不斷。 【唐】緣名義者: 1.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通緣名義。 【唐】2.死想: 【唐】1)有說:唯緣義。 【唐】2)有說:通緣名義。 【唐】3.餘六想但緣於義。 【唐】緣自相續等者: 1.前七想緣自他相續。 【唐】2.後三想緣非相續。 【唐】加行得離染得生得者: 一切加行得離染得,非生得。 ##### 漏無漏 【唐】有漏無漏者: 【唐】1.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唯有漏。 【唐】2.餘有漏無漏。 【唐】外國師說:死想唯有漏。所以者何。非諸聖道作我當死行相轉故。 【唐】評曰`[曰+(如是說者)【三宮】]`:應說此想有漏無漏。以此想加行時雖作我等當死行相,若成滿時即於彼境還作無常行相轉故。 【唐】緣有漏無漏者: 1.前七想緣有漏。2.後三想緣無漏。 【唐】1)問:此十想幾有漏緣無漏。幾無漏緣有漏。幾有漏緣有漏。幾無漏緣無漏。 【唐】答:a.三少分是有漏緣無漏。 【唐】b.四少分是無漏緣有漏。 【唐】c.三全四少分是有漏緣有漏。 【唐】d.三少分是無漏緣無漏。 【唐】2)問:此十想幾非有漏非不緣有漏,乃至廣作四句。 【唐】a.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 【唐】b.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 【唐】c.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 【唐】d.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 ##### 為無為 【唐】有為無為者: 一切皆是有為。 【唐】緣有為無為者: 1.前七想緣有為。2.後三想緣無為。 ##### 自性斷所緣斷 【唐】1)問:此十想幾自性斷非所緣斷。幾所緣斷非自性斷。幾自性斷亦所緣斷。幾非自性斷亦非所緣斷。==\[同前四句:幾有漏緣無漏…]\[[s79](婆沙071-080#^tou3lr)]== 【唐】答:a.三少分自性斷非所緣斷。 【唐】b.四少分所緣斷非自性斷。 【唐】c.三全四少分亦自性斷亦所緣斷。 【唐】d.三少分非自性斷亦非所緣斷。 【唐】2)問:此十想幾非自性斷非不所緣斷,乃至廣作四句。 【唐】a.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 【唐】b.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 【唐】c.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 【唐】d.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 ^opgdki ## 3.十想中轉與隨轉之成就 ### 3.十想的轉隨轉分別 【唐】問:此十想幾是轉。幾是隨轉。 【唐】答: 【唐】1.三是轉:謂不淨想,厭食想,死想。 【唐】2.餘七是隨轉。 【唐】問:若爾,何想轉時幾想隨轉。 【唐】答:1.不淨想厭食想轉時,各四想隨轉:謂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及斷離滅想。 【唐】2.死想轉時,七想隨轉: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及斷離滅想。 ### 1不淨想轉 【唐】云何不淨想轉時四想隨轉。 #### 觀察不淨相 【唐】1.謂修行者起不淨想時,先往塚間觀不淨相:[s40](婆沙031-040.md#^zxz2oc)所謂死屍青瘀.膖脹.膿爛,或虫獸食噉.血肉狼藉.支節分離,或肉盡筋連,唯觀骨鎖次第連接`[鎖=瑣【三宮】下同]`。 【唐】取是相已,至一近處閉目思惟,若皆分明現前者善,若不明了當更往觀。如此善觀不淨相已,疾還所止洗足敷座,結跏趺坐調滑身心,令身心柔軟身心堪能身心無熱身心離蓋。 ^3ckub9 【唐】2.既令身心離諸蓋已,取先外相以方己身。如彼,此亦爾;如此,彼亦爾,謂我此身具有如前諸不淨相:[s40](婆沙031-040.md#^gzi9v4) 【唐】a.因於足骨以拄踝骨,因於踝骨以拄脛骨,因於`[於=以【明】*]`脛骨以拄膝骨,因於`[*]`膝骨以拄髀骨,因於`[*]`髀骨以拄`[髖=寬【宋明宮】,臂【元】]`髖骨,因於`[髖=寬【三宮】]`髖骨以拄腰骨,因於腰骨以拄脊骨,因於脊骨傍連肋骨。 【唐】b.又,因手骨以拄肘骨,因於肘骨以拄臂骨,因於臂骨以拄肩骨,因於肩骨以拄脊骨。 【唐】c.復因脊骨以拄項骨,因於項骨以拄頷輪,因於頷輪以拄齒鬘,上有髑髏。 【唐】於此身中骨鎖次第.善取相已,繫念眉間。 ^9lo21u 【唐】3.然其所樂有廣有略: 【唐】a.若樂略者,==\[承上文]==即從眉間入身念住,從身念住入受念住,從受念住入心念住,從心念住入法念住。[s40](婆沙031-040.md#d2樂廣) 【唐】b.若樂廣者,從眉間起,復觀髑髏齒鬘頷輪,次第觀察乃至足骨`[足骨=骨足【明】]`。 【唐】次由勝解作意力故,令所觀骨鎖漸增漸廣,遍滿一床一房一院一僧伽藍一村一田一城一國,乃至大海邊際所有大地皆為白骨周匝遍滿。 【唐】復以勝解作意力故,從彼漸略捨大地骨觀於一國,捨一國觀一城,乃至捨一房觀一床,復捨一床所有骨相,但觀身骨,謂觀足骨次觀踝骨,次觀脛骨,乃至最後觀髑髏骨,捨髑髏骨.繫念眉間。 【唐】彼瑜伽師若於如是廣略自在,是名不淨觀成。 ^kafplu #### 所緣自在四句 【唐】==\[一]==然此不淨觀有所緣少非自在少。應作四句:[s40](婆沙031-040.md#d4何故廣略緣境) 【唐】1.有所緣少非自在少:謂但思惟自身骨鎖相,而能數數入出彼觀。 【唐】2.有自在少非所緣少:謂能思惟大地骨鎖相,而不能數數入出彼觀。 【唐】3.有自在少亦所緣少:謂但思惟自身骨鎖相,亦不能數數入出彼觀。 【唐】4.有非自在少亦非所緣少;謂能思惟大地骨鎖相,亦能數數入出彼觀。 【唐】[二]`[又=有【明】]`又此不淨觀有所緣無量非自在無量。應作四句: 【唐】1.謂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 【唐】2.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 【唐】3.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 【唐】4.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 ^sv1c9d #### 四想隨轉 【唐】彼瑜伽師如是觀察不淨相已,作是思惟: 【唐】1.生死諸行,何可欣樂。爾時便於欲色無色三界諸行都不貪樂。由如此故,彼先所修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便得圓滿。 【唐】2.彼由不欣樂生死故,便欣樂涅槃,由此因緣先所修習斷離滅想皆得圓滿。 【唐】※ 如是不淨想轉時四想隨轉。 ### 2厭食想轉 【唐】云何厭食想轉時四想隨轉。 【唐】謂修行者起厭食想時:==\[集異門:厭逆食想云何…]== 【唐】1.1觀手中若鉢中食從何而成。知從穀等。 【唐】1.2復觀穀等從何而來。知從田中種子差別。 【唐】1.3復觀種子由誰故生。知由種種泥土糞穢。 【唐】※ 如是觀已便作是念:此食展轉從不淨生,復能展轉生諸不淨。誰有智者於中貪著。 *【涼】{\[[s40](婆沙031-040.md#^3ae7xx)]云何觀揣食不淨想。行者觀手中若器中食:此食為從何處來。知從倉中種種穀中來。觀倉中穀復從何來。知從田中種種種子中來。復觀以何長養種子。知以糞水。糞復從何來。知從屎尿糞掃聚中來。如是觀時,見不淨物還增益不淨物。* 【唐】2.又,彼行者或常乞食或僧中食。 【唐】A常乞食者: 【唐】a晨旦`[旦=朝【三宮】]`澡漱嚼楊枝時,於水作尿想,於楊枝作指骨想。 【唐】b著衣持鉢往聚落時:於衣作濕人皮想,於腰縚作人腸想,於鉢作髑髏想,於錫杖作脛骨想,於道路間所見礫石作骸骨想。 【唐】既至聚落見諸城壁作塚墓想,見諸男女作骨鎖想。 【唐】c於乞食時若得餅作人肚想,若得麨作骨粖想,若得鹽作人齒想,若得飯作蛆虫想,若得諸菜作人髮想,若得羹臛作下汁想,若得乳酪作人腦想,若得`[酥=蘇【宋宮】]`酥蜜作人脂膏想,若得魚及肉作人肉想,若得諸飲作人血想,若得歡喜丸等作乾糞想。 【唐】B其僧中食者:若得淨草作死人髮想,所處床座作骨聚想,於所得飲食作不淨想。皆如前說。 *【涼】行者或時入村乞食、或在僧中,欲入村時,所受用水而作尿想,所嚼楊枝作臂骨想,所取衣作人`[肉=皮【三宮】]`肉想、帶作腸想,鉢作髑髏想,`[杖=枝【宋元宮】]`杖作髀骨想,行石道上時作髑髏骨想。若至村時,見牆壁屋舍作骨聚想,見男女大小作骨人想,其所得食麨作骨麨想,鹽作碎齒想,種種菜作髮想,䴵(餅)作皮想,飯作`[虫=蟲【明】]`虫想,羹作膿糞穢想,生酥`[酥=蘇【宋元宮】*]`乳酪作腦想,`[*]`酥油蜜石蜜作人肪想,`[蒱桃=蒲萄【宋元宮】,葡萄【明】]`蒱桃漿作血想,肉作人肉想。若入僧時,所受淨草作人髮想,得麨等作骨麨想,餘如前說。* #### 2.1.行者作不淨想的理由 【唐】問:行者何故於飲食等作不淨想耶。 【唐】答:1.彼作如是思惟:我無始生死由於不淨作淨想故,輪迴五趣受諸苦惱;今欲違彼趣涅槃樂,是故於中觀為不淨。 【唐】2.復次,彼行者作是念:莫令我於飲食生淨想故,增益貪心障礙聖道。故於飲食作不淨想,由不淨想便能厭離。 *【涼】問曰:行者何故作如是想耶。* *【涼】答曰:* *【涼】彼行者作是念:無始已來不淨為淨`[念=今【三宮】]`念,應觀此物不淨。即作不淨想。能作如是想者,能對治欲愛。* *【涼】復次,欲對治欲愛故,作如是觀。義言行者作師子吼,語不淨分:我無始`[已=以【三宮】]`已來取汝淨相,今欲廣取汝不淨相。{}* #### 2.2.四想隨轉 【唐】彼瑜伽師如是於食起厭想已,作是思惟:生死諸行何可欣樂。便於三界諸行生厭。由如此故,彼先所修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便得圓滿。 【唐】彼由厭生死故,便樂涅槃。由此因緣先所修習斷離滅想皆得圓滿。 【唐】※ 如是厭食想轉時四想隨轉。 ### 3死想 【唐】云何死想轉時七想隨轉。 【唐】==\[一]==謂修行者起死想時,觀察諸法念念生滅: 【唐】1.1彼於春時見諸卉木,生花生葉鮮榮紅紺如妙寶色,河池津液水漸盈滿魚鳥喧戲。 【唐】便作是念:今外物生。 【唐】1.2彼入聚落見諸男女歌舞跳躍飲食喜慶,即前問之:此何故爾。 【唐】答曰:此處生男生女。 【唐】便作是念:今內法生。 【唐】2.1復於夏時見諸卉木柯條聳密花葉茂盛,河池汎溢波濤輪轉查沫`[𪌒=凌【宮】]`𣣋岸。 【唐】便作是念:此諸外法,今已興盛。 【唐】2.2彼入聚落見諸男女,擊鼓吹貝歌舞歡笑車馬雜沓,即前問之:「此何故爾。」答曰:此中有嫁娶事。 【唐】便作是念:此諸內法,今已壯盛。 【唐】3.1復於秋時見諸草木,為秋日所曝涼風所吹青色銷盡葉皆黃悴,河池流水漸漸減縮。 【唐】便作是念:此諸外物,今已衰悴。 【唐】3.2彼入聚落見諸男女,髮白面皺扶杖而行,身形曲僂咳逆上氣。 【唐】便作是念:此諸內法,今已衰老。 【唐】4.1復於冬時見諸草木,霜風飄擊葉皆在地摧折枯死,河池流水漸皆竭盡乃至乾涸。 【唐】便作是念:此諸外法,今已復滅。 【唐】4.2彼入聚落見諸男女,被髮跳踊搥胸號叫宛轉在地。即前問之:「此何故爾。」答曰:此處父母死喪。 【唐】便作是念:此諸內法,今已復滅。 【唐】5.彼於如是內外無常善取相已,還其所止,洗足敷座結跏趺坐,調滑身心,令身心柔渜`[渜=軟【三宮】]`身心堪能身心無熱`[熱=熟【宋元】]`身心離蓋。 【唐】6.既令身心離諸蓋已,內住其心修於死想,謂如所見諸無常想`[想=相【三宮】]`。觀察內身: 【唐】一期諸蘊結生時,生乃至老死時滅。 【唐】復於一期有爾所位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位諸蘊前生後滅。 【唐】復於一位有爾所歲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歲諸蘊前生後滅。 【唐】復於一歲有爾所時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時諸蘊前生後滅。 【唐】復於一時有爾所月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月諸蘊前生後滅。 【唐】復於一月有爾所晝夜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晝夜蘊前生後滅。 【唐】復於一晝夜有爾所牟呼栗多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牟呼栗多蘊前生後滅。 【唐】復於一牟呼栗多有爾所臘縛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臘縛蘊前生後滅。 【唐】復於一臘縛有爾所怛剎那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怛剎那蘊前生後滅。 【唐】復於一怛剎那有爾所剎那諸蘊各異,以剎那最多故。 【唐】==\[二]==於中,漸漸略觀,乃至觀蘊二剎那生二剎那滅,是名生滅觀加行圓滿。 【唐】==\[三]==從此無間能觀諸蘊一剎那生一剎那滅,是名生滅觀成。爾時名為死想圓滿,以諸位滅即是死故。 ### .3.1七想隨轉 【唐】1.彼修行者如是諦觀蘊生滅已,便作是念:世尊所說諸行無常誠為善說,以生滅即無常故。如是行者死想轉時,令先所修諸無常想皆得圓滿。 【唐】2.行者復觀諸蘊相續前剎那蘊,由後剎那蘊所逼迫故生已即滅。如是觀已便作是念:世尊所說無常故苦誠為善說,以逼迫即是苦故。如是行者死想轉時,令先所修無常苦想而得圓滿。 【唐】3.行者復觀前剎那蘊纔滅後剎那蘊即生。假使前蘊念言我今不滅,後蘊念言我今不生,彼於所欲皆不自在。前蘊後所逼故必滅,後蘊前所牽故必生。如是觀已便作是念:世尊所說苦無我想誠為善說,以不自在即無我故。如是行者死想轉時,令先所修苦無我想而得圓滿。 【唐】4.行者復觀諸行生滅不自在故,於空行聚中不生貪樂。由此便於三界諸行不生樂著。如是死想轉時,令先所修一切世間不可樂想而得圓滿。 【唐】5.彼修行者既於生死不樂著故,便樂涅槃。如是死想轉時,令先所修斷離滅想皆得圓滿。 【唐】※ 由此故說,死想轉時七想隨轉。 ### 3.勝解作意所觀不實而非顛倒的理由 【唐】問:修諸想時,有勝解作意,有真實作意。彼勝解作意所觀不實,何非顛倒。 【唐】答:彼修行者知非真實,不生實執,故非顛倒。 【唐】問:若知不實,何故猶作。 【唐】答:為伏煩惱,是故須作。 【唐】問:此若不實,云何能伏煩惱。 【唐】答:由作彼想,便能制伏。如於餘女作母想時,不生貪染;於怨憎所作親想時,不生瞋恚;於下人所作尊想時,不生憍慢。此亦如是,故須觀察。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六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七</b>☗s167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攝納息第三之二 ## 4.十想攝四靜慮·四無量乃至八智·三三摩地 【唐】總問:無常想等攝幾靜慮等。 【發智】無常想等攝幾靜慮等耶。 【唐】答:無常想攝四靜慮四無色四解脫,乃至廣說。 ### 作論的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如分別論者,許他性攝,遮自性攝。 【唐】今止彼意,許自性攝.遮他性攝,故作斯論。 ### 不說想還攝想的理由 【唐】問:何故此中不說想還攝想。 【唐】答:1.`[〔有說〕-【三宮】*]`有說: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2.有說:此中應作是問:無常想等攝幾想等耶。答:無常想攝無常想,乃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攝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應作是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3.有說:此中欲成立未成立義,想還攝想不待成立,是故不說。 【唐】問:若爾,後文亦不應說,初靜慮等還攝初靜慮等。 【唐】1).有說:靜慮等攝多法體。非於多法自性攝義,不說自成。想唯一法是故非難。 【唐】2).有說:彼亦不應說靜慮等攝靜慮等,而說者欲現種種文種種說。由種種文種種說莊嚴於義,義則易解。 【唐】3).有說:為現二門二略二階二炬二明二光二種文影。如不說想攝想,如是亦應不說靜慮攝靜慮等。如後說靜慮攝靜慮等,如是亦應說想攝想。欲令彼此二義俱通,故作二文互相影發。 【唐】4).有說:此中辯攝及相應義:以想對想但有攝義,無相應義是故不說。 【唐】4.`[評曰]`此不應理:於智等持亦不應說,無相應故。 【唐】應作是說:想自性無雜,於攝易了是故不說;智與等持或自性有雜,或行相有雜,於攝難了是故則說。 ### 4.無常想等攝四靜慮等及不攝之論 【唐】==\[一]==無常想攝四靜慮者,此即總說。 【唐】1.然諸靜慮皆五蘊性,此無常想唯攝想蘊不攝餘蘊,於想蘊中唯攝無常想不攝餘想。 【唐】於無常想中:過去攝過去,未來攝未來,現在攝現在;有漏攝有漏,無漏攝無漏。 【唐】學攝學,無學攝無學,非學非無學攝非學非無學;退法攝退法,乃至不動法攝不動法。於中,在初靜慮者攝初靜慮,乃至在第四靜慮者攝第四靜慮。是故總說攝四靜慮。 【唐】2.如說攝四靜慮,攝四無色四解脫亦爾。差別者:四無色四解脫四蘊為性。 【唐】==\[二]==餘想隨應亦准此說。 【唐】==\[三]==然諸想皆以想為自性故,皆不攝智三摩地第八解脫。 ### 1.無常想等亦通欲界繫,此中不說的理由 【唐】問:無常想亦通欲界繫。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1.`[〔有說〕-【三宮】*]`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無常想在欲界者,是加行非根本。此中唯說根本,是故不說。 【唐】3.有說:今此定蘊唯說定地法故,不說欲界。 【唐】4.有說:此中以十想對靜慮等門為問,欲界非靜慮等門,是故不說。 【唐】※ 餘想不說義亦同此。 ### 4.無常苦想等亦如無常想,但不攝初三解脫等 【發智】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斷想離想滅想亦爾。 【唐】1.皆在八等至,通有漏無漏故。 【唐】2.此七想以所緣行相異故,不攝初三解脫八勝處十遍處及無量。 ### 4.不淨想攝第三第四靜慮初二解脫 【發智】不淨想攝第三第四靜慮初二解脫。 【唐】問:四靜慮中皆有不淨想,何故唯說攝第三第四靜慮耶。 【唐】答:1.亦應說攝初第二靜慮,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若說攝初二解脫,當知已說攝初二靜慮,以初二解脫在初二靜慮故。 【唐】3.有說:此中舉後顯初,舉離喜地.顯有喜地故。 【唐】4.有說:初二靜慮無不淨想是故不說。所以者何。彼二地皆有喜根。一切喜根欣歡行轉,不淨想厭慼行轉,非一心中二行轉故。 【唐】問:若爾者`[〔者〕-【三宮】]`,此想所攝初二解脫在何地耶。 【唐】答:在二近分.非根本地,亦以`[〔以〕-【三宮】]`與喜受相違故。 【唐】問:若爾,後文不應說初二靜慮攝初二解脫前四勝處。 【唐】答:彼說靜慮亦攝眷屬,如說城邑亦攝城邑邊。 【唐】問:若爾,不應說不淨想攝第三靜慮,以彼地有樂受.亦與不淨想相違故。 【唐】答:第三靜慮言.亦攝眷屬.非根本地,是故無過。 【唐】若爾,此中亦應說不淨想攝初二靜慮,以汝俱許在近分地.無差別故。 【唐】==\[評]==如是說者:初二靜慮根本地中.亦有不淨想.及初二解脫。若謂無者,a應無有能離此地染。以此地有增上喜.動踊其心,若無不淨想初二解脫制伏彼者,諸瑜伽師豈能離彼地染。 又,b彼亦應無苦集忍智,以彼厭行轉故。由此亦應無無常想無常苦想。 【唐】問:云何喜受作厭行轉耶。[s81](婆沙081-090#^qouosr) [s52](婆沙051-060#^9mjclf) 【唐】答:a能自在厭.故亦生喜,即生喜時於彼亦厭,如勝怨時.亦厭亦喜。 【唐】b有說:如王與將士摧怨敵已.共受喜樂,如是行者.以不淨想等摧欲界已,於初靜慮等共受喜樂。 ^izegn3 【唐】5.有說:初靜慮中初二解脫及不淨想.對治欲界鼻舌二識,第二靜慮初二解脫及不淨想.對治初靜慮眼耳身識。是故初二靜慮中定有初二解脫及不淨想。然此中略故,不說不淨想攝初二靜慮。 【唐】6.有說:不淨想實在四靜慮。然此唯說攝第三第四靜慮者:以第三靜慮有生死中殊勝受樂第四靜慮有生死中殊勝輕安樂難厭難捨故,於是中說不淨想。初二靜慮中無如是樂,故不說攝。 ### 1. 【唐】問:何故不淨想但說攝初二解脫,不說攝前四勝處耶。 【唐】答:不淨想是初修總觀.與初二解脫相似故攝,勝處是後起別觀.故不相攝。 ### 4. 【發智】如不淨想,厭食想亦爾。 【唐】問:厭食想非解脫自性,云何亦攝初二解脫。 【唐】答:1.此文但應說厭食想攝第三第四靜慮,而說如不淨想者,欲顯厭食想以不淨想為加行。說厭食想及加行故,說如不淨想。 【唐】2.有說:厭食想與不淨想相雜相引有相攝義,是故說攝如不淨想。 【唐】3.有說:厭食想亦作不淨行轉。如說若得飯時作虫蛆想,乃至廣說。是故亦攝初二解脫,俱觀色處不淨轉故。 【唐】問:若厭食想與不淨想俱觀色處不淨轉者,世尊所說厭食想不淨想何差別。 【唐】答:體實無別。但以所對治愛有差別故建立二想:謂不淨想對治婬欲愛;厭食想對治段食愛。 【唐】評曰:不應作如是說,佛所安立十想各各異故。 【唐】又,段食愛緣段食起。香味觸處是段食性,若許此想對治彼愛,云何說同不淨想觀色處故攝初二解脫耶。 【唐】是故應知初說為善。 【唐】※ 此二想所緣行相及地異故,不攝餘解脫勝處及遍處無量。 ### 4. 【發智】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攝第三第四靜慮。 【唐】問:初第二靜慮亦有此想,何故不說攝耶。 【唐】答:1.此文應說攝四靜慮。而但說攝後二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此中舉後顯初。 【唐】3.有說:上二靜慮是殊勝可愛樂地,以有最勝受樂及最勝輕安樂故。於如是地說有此想,顯修行者於勝樂地中,尚能起不可樂想,況於餘處。是故唯說攝此二地。 【唐】4.有說:初靜慮為尋伺風所動,第二靜慮為極喜水所漂。雖有不淨厭食一切世間不可樂想而不明淨,後二靜慮與此相違,故說攝彼。 【唐】※ 此想所緣行相及地異故,不攝一切解脫勝處遍處無量。 ## 5.靜慮乃至三摩地攝靜慮乃至三摩地幾耶 ### 5.初靜慮等攝幾靜慮等耶 【發智】初靜慮等攝幾靜慮等耶。 【唐】答:1.初靜慮,攝初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八智.三三摩地。 【唐】2.第二靜慮,攝第二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八智.三三摩地。 【唐】3.第三靜慮,攝第三靜慮三無量.八智.三三摩地。 【唐】4.第四靜慮,攝第四靜慮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八智三三摩地。 【唐】此中,四靜慮皆以自根本地五蘊為性,故得攝此諸門功德。 【唐】應知皆是自性攝,非他性攝。 ^8lu65q ### 5.慈無量等攝幾無量等 【發智】慈無量等攝幾無量等耶。 【唐】答:慈攝慈世俗智,乃至捨攝捨世俗智。 【唐】此中,1.四無量皆以俱生品諸蘊為性故,得攝世俗智。 【唐】2.總緣有情為境故,不攝解脫勝處遍處及他心智。 【唐】3.有漏故,不攝餘智三三摩地。 ### 5.空無邊處等攝幾無色等 【發智】空無邊處等攝幾無色等耶。 【唐】答:1.空無邊處攝空無邊處及彼解脫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 【唐】2.識無邊處攝識無邊處及彼解脫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 【唐】3.無所有處攝無所有處及彼解脫六智三三摩地。 【唐】4.非想非非想處攝非想非非想處及彼解脫滅想受解脫世俗智。 【唐】此中,1.四無色皆以自根本地四蘊為性故,得攝此所有功德。 【唐】2.六智者,除法智他心智,此二不依無色地故。 ### 5.初解脫等攝幾解脫等 【發智】初解脫等攝幾解脫等耶。 【唐】答:1.初第二第三解脫攝初第二第三解脫世俗智。 【唐】2.空無邊處解脫攝空無邊解脫及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 【唐】3.識無邊處解脫攝識無邊處解脫及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 【唐】4.無所有處解脫攝無所有處解脫六智三三摩地。 【唐】5.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攝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世俗智。 【唐】6.滅想受解脫攝滅想受解脫。 【唐】此中,1.前三解脫皆以俱生品五蘊為性故,得攝世俗智。 【唐】是初總觀故,不攝勝處遍處。 【唐】是有漏故,不攝餘智三三摩地。 【唐】緣色故,不攝他心智。 【唐】2.四無色解脫各以自地加行善四蘊為性,是故得攝後二遍處及六智三三摩地。 ### 5.初勝處等攝幾勝處等 【發智】初勝處等攝幾勝處等耶。 【唐】答:初勝處攝初勝處世俗智,乃至第八勝處攝第八勝處世俗智。 【唐】此中,八勝處皆以俱生品五蘊為性故,得攝世俗智勝處。 【唐】是中:觀故,不攝遍處;有漏故,不攝餘智三三摩地;緣色故,不攝他心智。 ### 5.初遍處等攝幾遍處等 【發智】初遍處等攝幾遍處等耶。 【唐】答:初遍處攝初遍處世俗智,乃至第十遍處攝第十遍處世俗智。 【唐】此中,1.十遍處皆以俱生品五蘊四蘊為性故,得攝世俗智。 【唐】2.有漏故,不攝餘智三三摩地。 【唐】3.緣色及地異故,不攝他心智。 ### 1.法智等攝幾智等 【發智】法智等攝幾智等耶。 【唐】答:法智攝法智五智少分,乃至廣說。 【唐】法智攝法智者: 【唐】1.法智在六地: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及四靜慮。未至定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攝第四靜慮。 【唐】2.又,法智在三道:謂見道修道無學道。見道攝見道,乃至無學道攝無學道。 【唐】3.又,法智緣四諦:苦法智攝苦法智,乃至道法智攝道法智。 【唐】4.又,法智在四道:謂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道。加行道攝加行道,乃至勝進道攝勝進道。 【唐】5.又,法智墮三世:過去攝過去,未來攝未來,現在攝現在。於中,乃至此剎那攝此剎那,彼剎那攝彼剎那。 【唐】※ 此中總說故但言法智攝。 【唐】法智攝五智少分者:謂法智亦攝他心智四諦智少分。 【唐】1.他心智通有漏無漏,此唯攝無漏。無漏中有法智類智,此唯攝法智,故言少分。 【唐】2.四諦智各通法智類智。此唯攝法智,故言少分。 ### 2.類智攝類智五智少分 【發智】類智攝類智五智少分者。 【唐】如法智說。差別者,此在九地。 ### 3.他心智攝他心智 【發智】他心智攝他心智者: 【唐】1.他心智在四根本靜慮:初靜慮攝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攝第四靜慮。 【唐】2.又,他心智通有漏無漏。有漏攝有漏,無漏攝無漏。 【唐】3.又,他心智有法智類智。法智攝法智,類智攝類智。 【唐】4.又,他心智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學攝學,乃至非學非無學攝非學非無學。 【唐】5.又,他心智墮三世。過去攝過去,未來攝未來,現在攝現在。於中,乃至此剎那攝此剎那,彼剎那攝彼剎那。 【唐】※ 此中總說,故但言他心智攝他心智。 【發智】攝四智少分者: 【唐】謂他心智亦攝法智類智世俗智道智`[小=少【三宮】]`少分。 【唐】1.法智類智各緣四諦。此唯攝緣道諦少分,故言少分。 【唐】2.世俗智在十八地:謂欲界靜慮中間四靜慮四無色及彼近分,此唯攝四靜慮。 【唐】a於四靜慮中,有善染污無覆無記,此唯攝善。 【唐】b於善中有生得聞所成修所成,此唯攝修所成。 【唐】c於修所成中有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道,此唯攝勝進`[進+(道)【三宮】]`。 【唐】d於勝進道中有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此唯攝順住分。 【唐】e於順住分中有緣過去未來現在及離世,此唯攝緣現在。 【唐】f於緣現在中有緣自相續緣他相續,此唯攝緣他相續。 【唐】g緣他相續中有緣心心所有緣五蘊,此唯攝緣心心所緣。 【唐】h心心所中有緣一法有緣多法,此唯攝緣一法。 【唐】i緣一法中有是他心智有非他心智,此唯攝他心智。 【唐】※ 由如是義,故言少分。 【唐】3.道智在九地: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四靜慮三無色,此唯攝四靜慮。 【唐】a於四靜慮中有見道修道無學道,此唯攝修道無學道。 【唐】b於此二中有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道,此唯攝勝進道。 【唐】c於勝進道中有緣過去未來現在,此唯攝緣現在。 【唐】d於緣現在中有緣自相續有緣他相續,此唯攝緣他相續。 【唐】e於緣他相續中有緣心心所法有緣五蘊,此唯攝緣心心所法。 【唐】f於緣心心所法中有緣一法有緣多法,此唯攝緣一法。 【唐】g於緣一法中有是他心智有非他心智,此唯攝他心智。 【唐】※ 由如此義,故言少分。 ### 4.世俗智攝世俗智等 【發智】世俗智攝世俗智者。 【唐】世俗智: 【唐】1.在十八地如前說。欲界攝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攝非想非非想處。 【唐】2.又,世俗智有善染污無覆無記。善攝善,乃至無覆無記攝無覆無記。 【唐】於善中有加行得離染得生得。加行得攝加行得,乃至生得攝生得。 【唐】3.復有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順退分攝順退分,乃至順決擇分攝順決擇分。 【唐】4.復有加行道乃至勝進道。加行道攝加行道,乃至勝進道攝勝進道。 【唐】5.復有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攝過去,乃至現在攝現在。於中,乃至此剎那攝此剎那,彼剎那攝彼剎那。 【唐】※ 此中總說,故言世俗智攝世俗智。 【發智】一智少分者: 【唐】謂世俗智亦攝他心智少分。他心智通有漏無漏,此唯攝有漏,故言少分。 ### 5.苦智攝苦智等 【發智】苦智攝苦智者。 【唐】苦智在九地在三道在四道墮三世墮剎那。 【唐】隨在何地何道墮何世何剎那;即彼地彼道彼世彼剎那攝。 【唐】※ 此中總說,故言苦智攝苦智。 【發智】二智少分者: 【唐】謂苦智亦攝法智類智少分。法智類智各緣四諦,此唯攝緣苦諦,故言少分。 ### 6.集智滅智皆如苦智 【發智】集智攝集智二智少分。滅智攝滅智二智少分者。 【唐】皆如苦智說。 ### 7.道智攝道智等 【發智】道智攝道智者。 【唐】亦如苦智說。 【發智】三智少分者: 【唐】謂道智亦攝法智類智他心智少分。 【唐】1.法智類智各緣四諦,此唯攝緣道諦。 【唐】2.他心智通有漏無漏,此唯攝緣無漏。 【唐】※ 故言少分。 ### 5.空三摩地等攝幾三摩地 【發智】空三摩地等攝幾三摩地耶。 【唐】答:空攝空,無願攝無願,無相攝無相。 【唐】1.空三摩地緣苦諦二行相轉。 【唐】2.無願三摩地緣三諦十行相轉。 【唐】3.無相三摩地緣滅諦四行相轉。 【唐】於中,一一行相皆在九地在三道在四道墮三世墮剎那。隨何行相在何地何道墮何世何剎那,即彼行相彼地彼道彼世彼剎那攝。此中總說,故言空攝空,乃至無相攝無相。 【唐】※ 三三摩地雖通有漏,此中依解脫門說故,唯攝無漏。 ## 6.可得如攝義〖可得〗 【發智】如攝,可得亦爾。 【唐】由自體於自體可得是攝義故:謂自體於自體是有,自體於自體是實,自體於自體是現有是不異是不外是不相離是不解脫是無差別是不空是不無非客非遠非二非諍。 【唐】諸如是等皆是可得義故,諸法自體攝自體。非如以手攝食以指攝衣。 【唐】但一切法障礙自體,令究竟不捨故名為攝。 【唐】有餘師說:「此自體攝有四種:謂各別界各別物各別剎那各別相續。 【唐】1.各別界者:謂眼界攝眼界,乃至法界攝法界。 【唐】2.各別物者:謂法界中有七物,即色受想行及三無為。色攝色,乃至非擇滅攝非擇滅。 【唐】3.各別剎那者:謂色中有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攝過去,乃至現在攝現在。 【唐】4.各別相續者:謂現在色有墮自相續有墮他相續。自相續攝自相續,他相續攝他相續。」 【唐】※ 由此理趣,餘應准知。故言:「如攝,可得亦爾」,攝與可得義無異故。 ## 7.十想和四靜慮乃至三三摩地之幾相應耶〖相應〗 ### 總舉發智論 【發智】無常想等與幾靜慮等相應耶。 【唐】答:無常想與四靜慮四無色四解脫四智一三摩地相應。乃至廣說。 ### 作論的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愚於相應法,執相應法非實有者,意顯相應法是實有故,而作斯論。 ### 7.無常想之相應論 【發智】無常想與四靜慮相應者。 【唐】四靜慮皆五蘊性。此想與彼二蘊全一蘊少分相應。 【發智】與四無色四解脫相應者。 【唐】四無色及四無色解脫皆四蘊性。此想與彼二蘊全一蘊少分相應。 【發智】與四智相應者:ᅟ謂與法智類智世俗智苦智相應。 【發智】一三摩地相應者: 謂緣苦無願。 ### 7.無常苦想等如無常想 【發智】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斷想離想滅想亦爾者。 【唐】此依皆與四智一三摩地相應數同,故言亦爾。於中, 【唐】a.一切同者:謂死想。 【唐】b.行相`[想=相【三宮】]`異而名同者:謂無常苦想。 【唐】c.智名同,餘不同者:謂苦無我想,與空三摩地相應故。 【唐】d.唯有數同餘皆不同者:謂斷離滅想,與滅智無相三摩地相應故。 ### 7.不淨想之相應論 【發智】不淨想與後二靜慮初二解脫世俗智相應者。 【唐】此想與四靜慮相應,而但言後二靜慮相應者,如攝中說。 ### 7.厭食想之相應論 【發智】如不淨想,厭食想亦爾者。 【唐】此想實不與初二解脫相應,而說與相應者,亦如攝中說。 ### 7.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之相應論 【發智】一切世間不可樂想與後二靜慮世俗智相應者。 【唐】此想亦與四靜慮相應,而但言與後二相應者,亦如攝中說。 ## 8.靜慮乃至三摩地和靜慮乃至三摩地之幾相應耶 ### 8.初靜慮等與幾靜慮等相應論 【發智】初靜慮等與幾靜慮等相應耶。 【唐】答:1.初靜慮與初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八智三三摩地相應。 【唐】2.第二靜慮與第二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八智三三摩地相應。 【唐】3.第三靜慮與第三靜慮三無量八智三三摩地相應。 【唐】4.第四靜慮與第四靜慮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八智三三摩地相應。 【唐】此中:1.四靜慮皆以自地五蘊為性,一一地俱生四蘊展轉相應,故言初靜慮與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與第四靜慮相應,非自性與自性有相應義。 【唐】2.又,以一一靜慮攝多法故,得與諸無量等功德相應。 【唐】3.三無量者,除喜無量,後二靜慮無喜根故。諸有欲令喜無量不以喜受為自性者,亦說此與喜受相應,故彼二地唯三無量。 ### 8.慈無量等與幾無量等相應論 【發智】慈無量等與幾無量等相應耶。 【唐】答:慈與慈世俗智相應,乃至捨與捨世俗智相應。 【唐】慈等雖以無瞋善根等為自性,而此中所說總攝自性相應俱有為慈等體,故說慈與慈相應,乃至捨與捨相應,即是俱生四蘊互相應義。 ### 8.空無邊處等與幾無色等相應論 【發智】空無邊處等與幾無色等相應耶。 【唐】答:1.空無邊處與空無邊處及彼解脫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相應。 【唐】2.識無邊處與識無邊處及彼解脫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相應。 【唐】3.無所有處與無所有處及彼解脫六智三三摩地相應。 【唐】4.非想非非想處與非想非非想處及彼解脫世俗智相應。 【唐】此中:1.四無色皆以自地四蘊為性,一一地俱生四蘊展轉相應,故言空無邊處與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與非想非非想處相應。 【唐】2.又,以一一無色攝多法故,得與餘所說功德相應。 【唐】3.六智者,如攝中說。 ### 8.初解脫等與幾解脫等相應論 【發智】初解脫等與幾解脫等相應耶。 【唐】答:1.初,第二,第三解脫與初第二第三解脫世俗智相應。 【唐】2.空無邊處解脫與空無邊處解脫及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相應。 【唐】3.識無邊處解脫與識無邊處解脫及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相應。 【唐】4.無所有處解脫與無所有處解脫六智三三摩地相應。 【唐】5.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與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世俗智相應。 【唐】6.滅想受解脫非相應。 【唐】1.前三解脫雖皆以無貪善根為自性,而此中所說總以自性相應俱有法為體,故說初第二第三解脫與初第二第三解脫相應,即是俱生四蘊互相應義。 【唐】2.四無色解脫如四無色說。 【唐】3.滅想受解脫雖有多法,如心心所不相離俱時起,而無所依所緣行相同義,故非相應。 ### 8.初勝處等與幾勝處等相應論 【發智】初勝處等與幾勝處等相應耶。 【唐】答:初勝處與初勝處世俗智相應,乃至第八勝處與第八勝處世俗智相應。 【唐】此中,八勝處雖皆無貪善根為自性,而此中所說總以自性相應俱有法為體,故說初勝處與初勝處,乃至第八勝處與第八勝處相應。 ### 8.初遍處等與幾遍處等相應論 【發智】初遍處等與幾遍處等相應耶。 【唐】答:初遍處與初遍處世俗智相應,乃至第十遍處與第十遍處世俗智相應。 【唐】前八遍處雖以無貪善根為自性,此中所說總以自性相應俱有法為體;後二遍處總以俱生四蘊為性。故言初遍處與初遍處,乃至第十遍處與第十遍處相應。 ### 1.法智類智等與幾三摩地相應論 【發智】法智等與幾三摩地相應耶。 【唐】答:法智與三三摩地少分相應,乃至廣說。 【唐】法智與三三摩地少分相應者:此智不與類智及一切忍俱三三摩地相應,故言少分。 【發智】如法智,類智亦爾者。 【唐】此智不與法智及一切忍俱三三摩地相應,故言亦爾。 ### 2.他心智集滅道智與一三摩地少分相應論 【發智】他心智與一三摩地少分相應者。 【唐】此智與苦集滅智及他心智所不攝道智,并一切忍俱三摩地不相應,故言少分。即是與一緣道無願三摩地少分相應義。 【發智】如他心智,集滅道智亦爾者。 【唐】此依數同故說亦爾。然集智唯與緣集無願三摩地少分相應;滅智唯與無相三摩地少分相應;道智唯與緣道無願三摩地少分相應。皆除忍俱三摩地故。 ### 3.苦智與二三摩地少分相應論 【發智】苦智與二三摩地少分相應者。 【唐】此智唯與智俱空三摩地及苦智俱無願三摩地相應,故言少分。 ### 8.三三摩地門不別說相應 【唐】三三摩地門不別說相應者,對前諸門具已說故,於自門中無相應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七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八</b>☗s168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攝納息第三之三 ## 9.成就初靜慮者於靜慮和無色幾成就幾不成就〖成不〗 ### 一作論的理由 【發智】若成就初靜慮等,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撥無成就不成就性者意,顯成就不成就性是實有故,而作斯論。 【發智】若成就初靜慮等,彼於四靜慮等幾成就。幾不成就。 ### 9.初靜慮 【唐】答:若成就初靜慮,彼於四靜慮或一二三四。 【唐】一者,謂梵世愛未盡。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 【唐】1.1若生欲界於初靜慮,唯離染得故成就。 【唐】1.2若生梵世於初靜慮,有離染得有生得故成就。 【唐】◎ 彼梵世愛未盡故,不成就上三靜慮。 【發智】二者,謂梵世愛盡,上愛未盡。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 【唐】1.1若生欲界,於初二靜慮.唯離染得故成就。 【唐】1.2若生梵世,於初靜慮.有離染得有生得故成就。於第二靜慮,唯離染得故成就。 【唐】2.若生極光淨,於初靜慮.唯成就無漏,非有漏以越地捨故。於第二靜慮唯離染得故成就。 【唐】◎ 彼極光淨愛未盡故,不成就上二靜慮。 【發智】三者,謂極光淨愛盡,上愛未盡。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遍淨。 【唐】1.1若生欲界,於下三靜慮.唯離染得故成就。 【唐】1.2若生梵世,於初靜慮.有離染得有生得故成就。於第二第三靜慮,唯離染得故成就。 【唐】2.1若生極光淨,於初靜慮.唯成就無漏。於第二第三靜慮,唯離染得故成就。 【唐】2.2若生遍淨,於初二靜慮.唯成就無漏。於第三靜慮,唯離染得故成就。 【唐】◎ 彼遍淨愛未盡故,不成就第四靜慮。 【發智】四者,謂遍淨愛盡。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唐】1.1若生欲界於四靜慮,皆唯離染得故成就。 【唐】1.2若生梵世於初靜慮,有離染得有生得故成就,於上三靜慮,唯離染得故成就。 【唐】2.1若生極光淨於初靜慮,唯成就無漏。於上三靜慮,唯離染得故成就。 【唐】2.2若生遍淨於初二靜慮,唯成就無漏。於第三第四靜慮,唯離染得故成就 【唐】2.3若生廣果於下三靜慮,唯成就無漏。於第四靜慮,唯離染得故成就。 【唐】2.4若生無色界於四靜慮,唯成就無漏。 ### 9.於四無量 【發智】於四無量或無或三或四。無者,謂生無色界。 【唐】※ 此即聖者生彼四地成就無漏初靜慮,非四無量,以越界捨故。 【發智】三者,謂生遍淨廣果。 【唐】※ 此即聖者生彼二地,成就無漏初靜慮及三無量除喜,以越地捨故。 【發智】四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 【唐】1.若生欲界梵世,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及四無量。 【唐】2.若生極光淨,成就無漏初靜慮及四無量。 ### 9.於四無色 【發智】於四無色或無或一二三四。 【唐】無者,謂色愛未盡。 【唐】此即異生聖者欲愛盡色愛未盡故,成就初靜慮,非無色。 【發智】一者,謂色愛盡,上愛未盡。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乃至空無邊處。彼皆成就初靜慮及一無色。 【唐】1.若生欲界梵世,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初無色。 【唐】2.若生極光淨乃至空無邊處,成就無漏初靜慮,有漏無漏初無色。 【唐】◎ 彼上愛未盡故,不成就上三無色。 【發智】二者,謂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乃至識無邊處。彼皆成就初靜慮及二無色。 【唐】1.1若生欲界梵世,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初二無色。 【唐】2.1若生極光淨,乃至空無邊處,成就無漏初靜慮,有漏無漏初二無色。 【唐】2.2若生識無邊處成就無漏初靜慮初無色,有漏無漏第二無色。 【唐】◎ 彼上愛未盡故,不成就上二無色。 【發智】三者,謂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乃至無所有處。彼皆成就初靜慮及三無色。 【唐】1.1若生欲界梵世,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初三無色。 【唐】2.1若生極光淨乃至空無邊處,成就無漏初靜慮,有漏無漏初三無色。 【唐】2.2若生識無邊處,成就無漏初靜慮初無色,有漏無漏第二第三無色。 【唐】2.3若生無所有處,成就無漏初靜慮初二無色,有漏無漏第三無色。 【唐】◎ 彼上愛未盡故,不成就上一無色。 【發智】四者,謂無所有處愛盡。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彼皆成就初靜慮及四無色。 【唐】1.若生欲界梵世,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三無色,有漏一無色。 【唐】2.1若生極光淨乃至空無邊處,成就無漏初靜慮,有漏無漏三無色,有漏一無色。 【唐】2.2若生識無邊處,成就無漏初靜慮一無色,有漏無漏二無色,有漏一無色。 【唐】2.3若生無所有處,成就無漏初靜慮二無色,有漏無漏一無色,有漏一無色。 【唐】2.4若生非想非非想處,成就無漏初靜慮三無色,有漏一無色。 ## 10.成就初靜慮者於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幾成就幾不成就耶 ### 10.於八解脫 【發智】於八解脫,或無,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唐】無者謂:生遍淨,即彼愛未盡。 【唐】此即聖者生遍淨,成就無漏初靜慮,而不成就解脫,初二解脫越地捨故,後六解脫未離遍淨染未得故,是故言無。 【發智】一者,謂生遍淨,即彼愛盡上愛未盡;若生廣果,即彼愛未盡;若生空無邊處,即彼愛未盡。 【唐】此即聖者生彼諸地,成就無漏初靜慮及一解脫。此中, 【唐】a.若生遍淨即彼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淨解脫,非餘,前二越地捨故,後五未得故。 【唐】b.若生廣果即彼愛未盡,彼亦成就淨解脫,非餘,如前釋。 【唐】c.若生空無邊處即彼愛未盡,彼成就有漏無漏空無邊處解脫,非餘,前三越地捨故,後四未得故。 【發智】二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遍淨愛未盡。 🈬【唐】若生遍淨廣果,廣果愛盡.上愛未盡。🈮 🈬【唐】若生空無邊處即彼愛盡.上愛未盡。🈮 🈬【唐】若生識無邊處,即彼愛未盡。🈮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乃至識無邊處。彼皆成就初靜慮及二解脫。於中 【唐】1.若生欲界梵世.遍淨愛未盡,彼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及初二解脫,非餘,未得故。 【唐】2.1若生極光淨,遍淨愛未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餘如前說。 【唐】2.2若生遍淨廣果,廣果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及第三解脫,有漏無漏第四解脫,非餘,初二已捨故,後四未得故。 【唐】2.3若生空無邊處即彼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及有漏無漏第四第五解脫,非餘,初三已捨故,後三未得故。 【唐】2.4若生識無邊處即彼愛未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及無漏第四解脫,有漏無漏第五解脫,非餘,如前釋。 【發智】三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遍淨愛盡,上愛未盡。 【唐】若生遍淨廣果,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 🈬【唐】若生空識無邊處,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 🈬【唐】若生無所有處,即彼愛未盡。🈮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乃至無所有處,皆成就初靜慮及三解脫。於中, 【唐】1.若生欲界梵世,遍淨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及前三解脫,非餘,未得故。 【唐】2.1若生極光淨,遍淨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餘如前說。 【唐】2.2若生遍淨廣果,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及第三解脫,有漏無漏第四第五解脫,非餘,前二已捨故,後三未得故。 【唐】2.3若生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有漏無漏初三無色解脫,非餘,前三已捨故,後二未得故。 【唐】2.4若生識無邊處即彼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第四解脫,有漏無漏第五第六解脫,非餘,如前說。 【唐】2.5若生無所有處即彼愛未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第四第五解脫,有漏無漏第六解脫,非餘,如前說。 【發智】四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廣果愛盡,上愛未盡。 【唐】若生遍淨廣果,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 🈬【唐】若生空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無所有處愛盡。🈮 🈬【唐】若生非想非非想處,不得滅盡定。🈮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成就初靜慮及四解脫。於中, 【唐】1.若生欲界梵世,廣果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及前三解脫,有漏無漏第四解脫,非餘,未得故。 【唐】2.1若生極光淨,廣果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餘如前說。 【唐】2.2若生遍淨廣果,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及第三解脫,有漏無漏初三無色解脫,非餘,前二已捨故,後二未得故。 【唐】2.3若生空無邊處,無所有處愛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有漏無漏初三無色解脫并第七解脫,非餘,前三已捨故,後一未得故。 【唐】2.4若生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愛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第四解脫,有漏無漏第五第六解脫并第七解脫,非餘,如前說。 【唐】2.5若生無所有處即彼愛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及第四第五解脫,有漏無漏第六解脫并第七解脫,非餘,如前說。 【唐】2.6若生非想非非想處不得滅盡定,彼成就無漏初靜慮三無色解脫并第七解脫,非餘,前三已捨故,後一未得故,或已捨故。 【發智】五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 【唐】若生遍淨廣果,無所有處愛盡,不得滅盡定。 <b><font color="#958503">🈬【唐】若生非想非非想處,得滅盡定🈮</font></b>。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遍淨廣果非想非非想處,皆成就初靜慮及五解脫。於中, 【唐】1.若生欲界梵世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及前三解脫,有漏無漏第四第五解脫,非餘,未得故。 【唐】2.1若生極光淨,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餘如前說。 【唐】2.2若生遍淨廣果,無所有處愛盡不得滅盡定,彼成就無漏初靜慮及第三解脫,有漏無漏初三無色解脫并第七解脫,非餘,前二已捨故,後一不得故。 【唐】2.3若生非想非非想處得滅盡定,彼成就無漏初靜慮初三無色解脫及後二解脫,非餘,已捨故。 【發智】六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 【唐】若生遍淨廣果,得滅盡定。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遍淨廣果,皆成就初靜慮及六解脫。於中, 【唐】1.若生欲界梵世,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及前三解脫,有漏無漏初三無色解脫,非餘,未得故。 【唐】2.1若生極光淨,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餘如前說。 【唐】2.2若生遍淨廣果得滅盡定,彼成就無漏初靜慮及第三解脫,有漏無漏初三無色解脫并後二解脫,非餘,已捨故。 【發智】七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無所有處愛盡,不得滅盡定。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皆成就初靜慮及七解脫。於中, 【唐】1.若生欲界梵世,無所有處愛盡不得滅盡定,彼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及前三解脫,有漏無漏初三無色解脫并第七解脫,非第八,未得故。 【唐】2.若生極光淨,無所有處愛盡不得滅盡定,彼成就無漏初靜慮。餘如前說。 【發智】八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得滅盡定。 【唐】※.此即聖者生欲界梵世極光淨,皆成就初靜慮及八解脫。於中, 【唐】a.若生欲界梵世得滅盡定,彼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及一切八解脫。 【唐】b.若生極光淨得滅盡定,彼成就無漏初靜慮及一切八解脫。 ### 10.於八勝處或無或四或八 【發智】於八勝處,或無或四或八。 【唐】無者,謂生遍淨,即彼愛未盡;若生無色界。 【唐】※.此即聖者生遍淨及無色界,俱成就無漏初靜慮,非八勝處。 【唐】a.以生遍淨即彼愛未盡者,前四已捨後四未得故。 【唐】b.生無色界者,皆已捨故。 【發智】四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遍淨愛未盡。 【唐】若生遍淨,即彼愛盡; 🈬【唐】若生廣果。🈮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遍淨廣果。皆成就初靜慮及四勝處。於中 【唐】1.若生欲界梵世,遍淨愛未盡,彼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及前四勝處,非餘,未得故。 【唐】2.1若生極光淨,遍淨愛未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餘如前說。 【唐】2.2若生遍淨即彼愛盡,及生廣果,彼成就無漏初靜慮及後四勝處,非餘,已捨故。 【發智】八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遍淨愛盡。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皆成就初靜慮及八勝處。於中, 【唐】1.若生欲界梵世,遍淨愛盡,彼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及八勝處。 【唐】2.若生極光淨,遍淨愛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及八勝處。 ### 10.於十遍處或無或一二八九十 【發智】於十遍處,或無或一二八九十。 【唐】無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遍淨,遍淨愛未盡。 【唐】若生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遍淨、後二無色,皆成就初靜慮,非十遍處。於中, 【唐】1.若生欲界梵世,遍淨愛未盡,彼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非十遍處,未得故。 【唐】2.1若生極光淨遍淨,遍淨愛未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非十遍處,未得故。 【唐】2.2若生後二無色,彼成就無漏初靜慮,非十遍處,已捨故。 【發智】一者,謂生空無邊處,即彼愛未盡;若生識無邊處。 【唐】※.此即聖者生彼二地,俱成就無漏初靜慮及一遍處。於中, 【唐】a.若生空無邊處,即彼愛未盡,彼成就一空無邊處遍處,非餘,前八已捨故,後一未得故。 【唐】b.若生識無邊處,彼成就一識無邊處遍處,非餘,已捨故。 【發智】二者,謂生空無邊處,即彼愛盡。 【唐】※.此即聖者生彼,成就無漏初靜慮及後二遍處,非餘,已捨故。 【發智】八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遍淨,遍淨愛盡,上愛未盡;若生廣果,即彼愛未盡。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遍淨廣果皆成就初靜慮及前八遍處。於中 【唐】1.若生欲界梵世,遍淨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及前八遍處,非餘,未得故。 【唐】2.若生極光淨遍淨,遍淨愛盡,上愛未盡,及生廣果即彼愛未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餘如前說。 【發智】九者,謂生欲色界,色愛盡,上愛未盡。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遍淨廣果,皆成就初靜慮及前九遍處。 ### 於中 【唐】1.若生欲界梵世,色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及前九遍處,非第十,未得故。 【唐】2.若生極光淨遍淨廣果,色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餘如前說。 【發智】十者,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愛盡。 【唐】此即異生聖者生欲界梵世及聖者生極光淨遍淨廣果。皆成就初靜慮及十遍處。 【唐】於中, 【唐】1.若生欲界梵世,空無邊處愛盡,彼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及十遍處。 【唐】2.若生極光淨遍淨廣果,空無邊處愛盡,彼成就無漏初靜慮及十遍處。 ## 11.成就初靜慮者於八智和三三摩地幾成就幾不成就 ### 11.於八智 【發智】於八智,或二四五六七八。 【唐】二者,謂異生及苦法忍位。 【唐】此中,異生及先離欲染依未至定苦法忍位,成就有漏初靜慮。 【唐】若依上五地苦法忍位,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 【唐】彼一切皆成就二智,謂他心智世俗智。 【發智】四者,謂苦法智苦類忍位。 【唐】a.此位若依未至定則成就有漏初靜慮。 【唐】b.若依上五地則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 【唐】c.彼皆成就四智,謂他心智世俗智苦智法智。 【發智】五者,謂苦類智集法忍位。 【唐】此二位所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如前分別。 【唐】彼皆成就五智,謂前四加類智。 【發智】六者,謂集法智乃至滅法忍位。 【唐】此諸位所成就初靜慮如前說。 【唐】彼皆成就六智,謂前五加集智。 【發智】七者,謂滅法智乃至道法忍位。 【唐】此諸位所成就初靜慮如前說。 【唐】彼皆成就七智,謂前六加滅智。 【發智】八者,謂道法智以上諸位。 【唐】此中道法智道類忍位所成就初靜慮亦如前說。 【唐】道類智位必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 【唐】其道類智上諸位中:a.生欲界梵世者,定皆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 【唐】b.生極光淨以上諸地者,唯成就無漏初靜慮。 【唐】彼一切皆成就八智,謂前七加道智。 ### 11.於三三摩地或無或二或三 【發智】於三三摩地或無或二或三。 【唐】無者,謂諸異生。 【唐】彼成就有漏初靜慮,非三摩地,不得故。 【發智】二者,謂諸聖者滅法忍未生。 【唐】此前諸位,a.若依未至定唯成就有漏初靜慮。 【唐】b.若依上五地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 【唐】彼皆成就二三摩地謂:空無願。 【發智】三者,謂滅法忍已生。 【唐】此中,從滅法忍乃至道類忍智`[〔智〕-【三宮】]`所成就初靜慮如前說。 【唐】道類智位必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 【唐】其道類智上諸位中:a.生欲界梵世者定皆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 【唐】b.生極光淨以上諸地者唯成就無漏初靜慮。 【唐】彼一切皆成就三三摩地。 ## 12.成就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於靜慮乃至三摩地幾成就。幾不成就。 ### 849a21 ### ‹2›‹乃至成就第四靜慮› 【發智】如成就初靜慮,乃至成就第四靜慮,隨所應亦爾。 【唐】a.謂如以初靜慮對四靜慮,乃至三三摩地辯成就。如是,乃至以第四靜慮對四靜慮,乃至三三摩地辯成就。 【唐】b.隨其所應若異生若聖者;若離染得故若生得故;若有漏若無漏;若無若分若具等,皆應廣說。 ## 13.七補特伽羅之味相應等之靜慮·無色之成就不成就論 ### 七補特伽羅 【發智】七補特伽羅:謂隨信行隨法行信勝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 ### ‹總問› 【唐】問:隨信行等於味相應等四靜慮四無色,幾成就。幾不成就。 ### 13.隨信行 【唐】答:隨信行於味相應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 【發智】 【大毘婆沙論】 【唐】無者,謂色愛盡。 彼離染時皆已斷故。 【唐】一者,謂遍淨愛盡,上愛未盡。 彼唯成就上一靜慮地味。 【唐】二者,謂極光淨愛盡,上愛未盡。 彼唯成就上二靜慮地味。 【唐】三者,謂梵世愛盡,上愛未盡。 彼唯成就上三靜慮地味。 【唐】四者,謂梵世愛未盡。 彼俱成就四靜慮地味。 【唐】※ 下染未盡必成就上味,`[上【三宮】=下【大】]`上染已盡必不成就下味故。 【發智】於淨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 【發智】 【大毘婆沙論】 【唐】無者,謂欲愛未盡。 於淨靜慮皆未得故。 【唐】一者,謂欲愛盡,上愛未盡。 彼成就下一地淨。 【唐】二者,謂梵世愛盡,上愛未盡。 彼唯成就下二地淨。 【唐】三者,謂極光淨愛盡,上愛未盡。 彼唯成就下三地淨。`[三【三宮】=二【大】]` 【唐】四者,謂遍淨愛盡。 彼具成就四地淨。 【唐】※ 下染未盡必不成就上淨。上染已盡,身在下者,必成就下淨故。 【唐】以隨信行必在欲界故作是說。 【發智】於無漏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 【發智】 【大毘婆沙論】 【唐】無者,謂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 此中,或未離欲染故,或雖離欲染不能修故,皆不成就。 【唐】一者,謂依初靜慮或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 彼成就下一地無漏,非餘,或未得或不能修故。 【唐】二者,謂依第二靜慮入正性離生。 彼成就下二地無漏,非餘,如前說。 【唐】三者,謂依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 彼成就下三地無漏,非餘,如前說。 【唐】四者,謂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 彼具成就四地無漏,皆已得能修故。 【唐】※見道依下必不修上,以是初得道故[s04](婆沙001-010#^jmiwl7)。無漏依上必修下地,以自在不繫故。 ^gofe81 ### 2.‹於味相應等四無色› 【發智】於味相應四無色,或一二三四。 【發智】 【大毘婆沙論】 【唐】一者,謂無所有處愛盡,上愛未盡。 彼成就上一地味,彼必未離有頂染故。 【唐】二者,謂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 彼成就上二地味。 【唐】三者,謂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 彼成就上三地味。 【唐】四者,謂空無邊處愛未盡。 彼具成就四地味。 【唐】※ 所以如前說。 【發智】於淨四無色,或無或一二三四。 【發智】 【大毘婆沙論】 【唐】無者,謂色愛未盡。 於淨無色皆未得故。 【唐】一者,謂色愛盡,上愛未盡。 彼成就下一地淨。 【唐】二者,謂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 彼成就下二地淨。 【唐】三者,謂識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 彼成就下三地淨。 【唐】四者,謂無所有處愛盡。 彼具成就四地淨。 【唐】※ 所以如前說。 【發智】於無漏三無色,皆不成就。 【唐】彼無見道故。 ### 13.隨法行 【發智】如隨信行,隨法行亦爾。 【唐】以此二補特伽羅,若道若地若定若離染若所依皆不異,唯根異故。 ### 13.信勝解 ### 1.‹於味相應等四靜慮› 【發智】信勝解於味相應四靜慮<b>`[(慮+(四無色幾成就幾不成就答信勝解於味相應四靜慮)二十一字【三宮】)]`</b>,或無或一二三四。 【唐】無者,謂色愛盡。 【唐】一者,謂遍淨愛盡,上愛未盡。 【唐】二者,謂極光淨愛盡,上愛未盡。 【唐】三者,謂梵世愛盡,上愛未盡。 【唐】四者,謂梵世愛未盡。 【唐】彼成就及所以皆如前說。 【發智】於淨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 【唐】無者,謂欲愛未盡;若生無色界。 欲愛未盡者,皆未得故;生無色界者,皆已捨故。 【唐】一者,謂生欲界,欲愛盡,上愛未盡;若生梵世,即彼愛未盡;若生極光淨,即彼愛未盡;若生遍淨,即彼愛未盡;若生廣果。 【唐】二者,謂生欲界梵世,梵世愛盡,上愛未盡;若生極光淨,即彼愛盡,上愛未盡;若生遍淨,即彼愛盡。 【唐】三者,謂生欲界梵世,極光淨愛盡,上愛未盡;若生極光淨,遍淨愛盡。 【唐】四者,謂生欲界梵世,遍淨愛盡。 【唐】此中,信勝解容有生一切地義。有漏善法生上必捨下,是故得作如前所說。 【發智】於無漏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 【唐】無者,謂欲愛未盡。 【唐】一者,謂欲愛盡,上愛未盡。 【唐】二者,謂梵世愛盡,上愛未盡。 【唐】三者,謂極光淨愛盡,上愛未盡。 【唐】四者,謂遍淨愛盡。 【唐】此中依漸次得果離染者說,或依隨所得勝靜慮即依彼入正性離生者說。 【唐】若不爾者,此文不應作如是說,以有梵世愛盡而不成就二極光淨愛盡而不成就三遍淨愛盡而不成就四故。何者是耶。謂有離梵世乃至遍淨染,依初靜慮乃至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至道類智時不成就無漏`[二=三【宮】]`二乃至四靜慮故。 【唐】或此所說道類智時,雖不成就二乃至四,而從此後不久定成故,於爾時亦說成就:謂道類智後不久必起勝果道時,即修彼故。 ### 2.‹於味相應等四無色› 【發智】於味相應四無色或一二三四,乃至廣說。 【唐】於淨四無色或無或一二三四,乃至廣說。 此中廣釋,如靜慮中應知。 【發智】於無漏三無色,或無或一二三。 【唐】無者,謂色愛未盡。 【唐】一者,謂色愛盡,上愛未盡。 【唐】二者,謂空無邊處愛盡,上愛未盡。 【唐】三者,謂識無邊處愛盡。 【唐】此中,亦依漸次得果離染者說。若不爾者,此文不應作如是說。以有色愛盡而不成就一空無邊處愛盡而不成就二識無邊處愛盡而不成就三故。何者是耶。謂有離色界乃至識無邊處染入正性離生,至道類智時不成就無漏無色故。 【唐】或彼不久必起勝果道即成就彼故,於爾時亦說成就。 ### 13.見至 【發智】如信勝解,見至亦爾。 【唐】以此二補特伽羅,若道若地若定若離染若所依皆不異,唯根異故。 【發智】身證: 【唐】1.1於味相應四靜慮皆不成就。 【唐】1.2於淨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乃至廣說。 【唐】1.3於無漏四靜慮皆成就。 【唐】2.1於味相應四無色成就一,不成就三。 【唐】2.2於淨四無色或一或四:一者,謂生非想非非想處;四者,謂生欲色界。 【唐】2.3於無漏三無色皆成就。 【發智】慧解脫: 【唐】1.1於味相應四靜慮皆不成就。 【唐】1.2於淨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乃至廣說。 【唐】1.3於無漏四靜慮皆成就。 【唐】2.1於味相應四無色皆不成就。 【唐】2.2於淨四無色或一二三四,乃至廣說。 【唐】2.3於無漏三無色皆成就。 【發智】俱解脫: 【唐】1.1於味相應四靜慮皆不成就。 【唐】1.2於淨四靜慮或無或一二三四,乃至廣說。 【唐】1.3於無漏四靜慮皆成就。 【唐】2.1於味相應四無色皆不成就。 【唐】2.2於淨四無色或一或四:一者謂,生非想非非想處;四者謂,生欲色界。 【唐】2.3於無漏三無色皆成就。 【唐】※ 此中廣釋,如前應知。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八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九</b>☗s169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攝納息第三之四 ## 14.味淨無漏四靜慮之七句成就不成就 ### 味相應淨無漏之七句 ==1味相應--非淨非無漏== ==2淨--非味相應非無漏== ==3無漏--非味相應非淨== ==4味相應淨--非無漏== ==5味相應無漏--非淨== ==6淨無漏--非味相應== ==7味相應淨無漏== ### 1.成就四靜慮 ==1 成就味相應四靜慮非淨非無漏(第1句)== 【發智】頗有成就味相應四靜慮非淨非無漏耶。答:有,謂欲愛未盡。 【唐】彼於四靜慮所有善法皆未得,故無淨無漏。即以此故,成就味相應四靜慮。 ==2 成就淨四靜慮非味相應非無漏(第2句)== 【發智】頗有成就淨四靜慮非味相應非無漏耶。 【唐】答:有,謂異生生欲界梵世,色愛盡。 【唐】異生故無無漏;色愛盡故無味相應。生欲界梵世,色愛盡故,成就淨四靜慮。 ==3 成就無漏四靜慮非味非淨相應(第3句)== 【發智】頗有成就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非淨耶。 【唐】答:有,謂聖者生無色界。 【唐】以聖者生彼故,成就無漏四靜慮,即以生彼處故,無味相應淨。 【唐】問:若色愛盡依未至定初靜慮靜慮中間入正性離生,或練根作見至,彼得果已不起勝果道,命終生無色界。彼皆不成就無漏上三靜慮。何故說四耶。 【唐】答:1.有說:此依漸次得果者說,<u>不依餘故</u>。==\[[s122](婆沙111-130#^r8gii3)亦有學者生無色界不成就過去身無表業]\[s132依成就者作如是說]== 【唐】2.有說:彼入正性離生者,得不還果已,必起勝果道修無漏四靜慮然後生上。若不爾者,應有聖者生廣果以上不成就樂根。若爾,便違«十門»所說。 【唐】其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者: 【唐】a有說:彼得果已`[〔亦〕-【三宮】]`亦<u>必起勝果道</u>,`[〔如前說〕-【三宮】]`如前說.修無漏四靜慮.然後命終生無色界。 【唐】b有說:彼練根時<u>即亦修上無漏靜慮</u>,是故無過。==\[[s67](婆沙061-070#^zzma3v)若於上地已得自在]== ^a60orl ==4 成就淨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第6句)== 【發智】頗有成就淨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耶。 【唐】答:有,謂聖者生欲界梵世,色愛盡。 【唐】問:若色愛盡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十五心頃不成就無漏靜慮,至道類智但成就一。即彼乃至依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十六心頃但成就三,何故說四耶。 【唐】答:1.有說:此中依漸次得果離染者說。 【唐】2.有說:彼得果已不久,必起勝果道現前修上無漏。是故於十六心時雖未成就,必當得故亦說成就。 ==5 無成就餘二或三(第4句) (第5句) (第7句)== 【發智】頗有成就餘二或三耶。 【唐】答:無。 【唐】謂成就味相應四靜慮者,必不成就四淨四無漏故。 ### 2.不成就四靜慮 ==1 不成就味相應四靜慮而非淨非無漏(第1句)== 【發智】頗有不成就味相應四靜慮,非淨非無漏耶。 【唐】答:有,謂聖者生欲界梵世,色愛盡。 【唐】此如前成就中第六句釋。 ==2 不成就淨四靜慮,非味相應非無漏(第2句)== 【發智】頗有不成就淨四靜慮,非味相應非無漏耶。 【唐】答:無。 ==3 不成就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非淨(第3句)== 【發智】頗有不成就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非淨耶。 【唐】答:無。 【唐】此皆如前成就中,所無第四第五句釋。 ==4 不成就味相應淨四靜慮,非無漏(第4句)== 【發智】頗有不成就味相應淨四靜慮,非無漏耶。 【唐】答:有,謂聖者生無色界。 【唐】此如前成就中第三句釋。 ==5 不成就味相應無漏四靜慮,非淨(第5句)== 【發智】頗有不成就味相應無漏四靜慮,非淨耶。 【唐】答:有,謂異生生欲界梵世色愛盡。 【唐】此如前成就中第二句釋。 ==6 不成就淨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第6句)== 【發智】頗有不成就淨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耶。 【唐】答:有,謂欲愛未盡。 【唐】此如前成就中初句釋。 ==7 不成就味相應淨無漏四靜慮(第7句)== 【發智】頗有不成就味相應淨無漏四靜慮耶。 【唐】答:有,謂異生生無色界。 【唐】異生故,無無漏四靜慮;生無色界故,無味淨四靜慮。 ## 15.味淨無漏四無色之七句之成不成就 ### 1.成就四無色 ==1 成就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第1句)== 【發智】頗有成就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耶。 【唐】答:有,謂色愛未盡。 【唐】彼於四無色所有善法皆未得,故無淨無漏。即以此故,成就味相應四無色。 ==2 成就淨無漏四無色而非味相應及成就餘之論(第6句)== 【發智】頗有成就淨無漏四無色,非味相應耶。 【唐】答:有,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阿羅漢。 【唐】阿羅漢故,無味相應;生彼地故,具成就四淨三無漏。 ==3 無成就餘== 【發智】頗有成就餘耶。 【唐】答:無。 此中, 【唐】1.無第二句唯成就四淨者,以必有無漏味隨一或俱故。 【唐】2.無第三句唯成就三無漏者,以必有淨故。 【唐】3.無第四句成就四味淨,非無漏。 【唐】4.及無第五句成就四味三無漏,非淨者,以成就四味時必不成就四淨或三無漏故。 【唐】5.即由此義無第七句。 ### 2.不成就四無色 ==§1 不成就味相應四無色而非淨非無漏(第1句)== 【發智】頗有不成就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耶。 【唐】答:有,謂生欲色界空無邊處阿羅漢。 【唐】此如前成就中第六句釋。 ==§2 不成就淨無漏四無色而非味相應及不成就餘之論(第6句)== 【發智】頗有不成就淨無漏四無色,非味相應耶。 【唐】答:有,謂色愛未盡。 【唐】此如前成就中初句釋。 ==§3 無成就餘== 【發智】頗有不成就餘耶。 【唐】答:無。 此中, 【唐】1.無唯不成就四淨者,以彼必亦不成就無漏故。 【唐】2.無唯不成就三無漏者,如成就中所無第四句釋。 【唐】3.無不成就四味淨,非無漏者,如成就中所無第三句釋。 【唐】4.無不成就四味三無漏,非淨者,如成就中所無第二句釋。 【唐】5.無一切皆不成就者,以於三中隨一或二必成就故。 【唐】【小結】:於此靜慮無色成就不成就中:具成就者名成就,具不成就者名非成就,及具不成就者名不成就,具成就者名非不成就,應知。 ## 16.味淨無漏四靜慮之七句〖得捨〗 ### 1.得四靜慮 (第1句) 【發智】頗有得味相應四靜慮,非淨非無漏耶。 【唐】答:有,1.謂色愛盡起欲界纏退時;2.若無色界歿生欲界時。 【唐】此中,退者,通異生及聖者;或學或無學起彼纏時,具得四味,非淨無漏。 【唐】生者,唯異生於結生時,具得四味,非淨無漏。 (第3句) 【發智】頗有得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非淨耶。 【唐】答:有,1.謂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2.若得阿羅漢果時。 此中, 【唐】入正性離生時者:謂苦法忍起時,爾時無漏四靜慮先無而得,非味非淨。 【唐】得阿羅漢果時者:謂盡智起時,爾時無漏四靜慮皆捨而得,非味非淨。雖淨四靜慮,爾時亦有得者,然其種類先有不捨,今但更得少分,於淨四靜慮無一名得,何況四耶。是故說非味非淨。 【唐】有說:此依生無色界得阿羅漢果者說。 【唐】問:學練根時亦有於無漏四靜慮皆捨而得。何故不說耶。 【唐】答:1.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此中略舉初後以顯中間,故不具說。 【唐】3.有說:彼所捨所得俱是學類,非`[全=差【元明】,合【宮】]`全別類,是以不說。 【唐】※ 由此亦不說無學練根。 ==§3 無得餘== 【發智】頗有得餘耶。 【唐】答:無。 此中, 【唐】1.無第二句唯得四淨及無第六句得四淨無漏,非味者,無有俱時得四淨故。 【唐】問:依第四靜慮見道三類智時,及得阿羅漢果時,豈非具得四淨及無漏耶。何故不說。 【唐】答:`[彼=後【三宮】*]`彼於爾時於淨四靜慮皆先得不捨。今雖更得少分,猶於淨四靜慮無一名得,況復四耶。是故不說。 【唐】2.無第四句得四味淨,非無漏,及無第五句得四味無漏,非淨者,以得四味時必不得四淨或四無漏故。 【唐】3.即由此義亦無第七句。 ### 2.捨四靜慮 【唐】2.1無捨味相應四靜慮,非淨非無漏(第1句) 【發智】頗有捨味相應四靜慮,非淨非無漏耶。 【唐】答:無。 【唐】無有俱時離四地染故。 【唐】2.2有捨淨四靜慮,非味相應非無漏(第2句) 【發智】頗有捨淨四靜慮,非味相應非無漏耶。 【唐】答:有,1.謂異生遍淨愛盡,起欲界纏退時。2.若欲界梵世歿生無色界時。 【唐】此中,生無色界通異生及聖者。 【唐】2.3有捨淨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 【發智】頗有捨淨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耶。(第6句) 【唐】答:有,謂聖者遍淨愛盡起欲界纏退時。 ==§2.4無捨餘== 【發智】頗有捨餘耶。 【唐】答:無。 此中, 【唐】1.無第三句唯捨四無漏者,以退捨時或非全捨故,或彼時還得故,或兼捨淨故,得果捨時還即得故。`[果=來【三】]` 【唐】2.無第四第五第七句者,無有俱時斷四味故。 ## 17.味淨無漏四無色之七句得捨 ### 1.得四無色 【唐】1.1得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第1句) 【發智】頗有得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耶。 【唐】答:有,謂阿羅漢起欲色界纏退時。 【唐】爾時具得四味,非淨無漏。 【唐】1.2得無漏三無色,非味相應非淨(第3句) 【發智】頗有得無漏三無色,非味相應非淨耶。 【唐】答:有,謂得阿羅漢果時。 【唐】如前靜慮中釋。 ==§1.3無得餘== 【發智】頗有得餘耶。ᅟ 答:無。此中, 【唐】1.無第二句唯得四淨者,無有俱時得四淨故。 【唐】2.無第四第五第七句者,以得四味時必不得四淨三無漏故。 【唐】3.無第六句得四淨三無漏,非味相應者,以於得`[三=二【三】]`三無漏時,雖亦少分得淨,而不名得故。具如前釋。 ### 2.捨四無色 【唐】1.無捨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第1句) 【發智】頗有捨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耶。ᅟ答:無。 【唐】以無俱時離四地染故。 【唐】2.有捨淨四無色,非味相應非無漏(第2句) 【發智】頗有捨淨四無色,非味相應非無漏耶。 【唐】答:有,謂異生無所有處愛盡,起欲色界纏退時。 ~~【發】{頗有捨無漏三無色,非味相應非淨耶(第3句)。答:有,謂信勝解識無邊處愛盡,練根時。~~ `[(〔頗有捨無漏…練根時〕三十字-【三宮聖】)]`}==\[本義抄:<u>不久必起勝果道</u>.可得無漏三無色,故彼捨還得之類中.可攝之也。]== 【唐】3.捨淨無漏四無色,非味相應(第6句) ~~【發】頗有捨淨無漏四無色,非味相應耶。~~ ~~【發】答:有,謂聖者無所有處愛盡,起欲色界纏退時。~~ 【唐】4.【發智】頗有捨餘耶。答:無。 【唐】此中,a.無第三句唯捨三無漏者,如靜慮中說==\[無第三句唯捨四無漏者,以退捨時,或非全捨故、或彼時還得故、或兼捨淨故,<u>得果捨時,還即得故</u>]==。 【唐】b.無第四第五第七句者,以無俱時斷四味故。 【唐】==【總則】==於此靜慮無色得及捨中:全得者名得,全不得者名非得;全捨者名捨,全不捨者名非捨。應知。 ## 18.味淨無漏四靜慮無色之七句〖退〗 ### 1.退四靜慮 【發智】1.頗有退味相應四靜慮,非淨非無漏耶。 (第1句) 【發智】答:無。ᅟ以於功德法有退,非於過失法故,亦無俱時捨四味故。 🈬【唐】2.頗有退淨四靜慮,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第2句)🈮 🈬【唐】答:有,謂異生遍淨愛盡,起欲界纏退時。🈮 🈬【唐】3.頗有退淨無漏四靜慮,非味相應耶。(第6句)🈮 🈬【唐】答:有,謂聖者遍淨愛盡,起欲界纏退時。🈮 🈬【唐】4.頗有退餘耶。🈮 🈬【唐】答:無。🈮 【唐】此中,a.無第三句,唯退無漏四靜慮者:或與淨俱退故,或不全退故,或退時還得彼地故。 【唐】b.無第四第五第七句者,於味無退故,無唯退四無漏故。 ### 2.退四無色定 【發智】1.頗有退味相應四無色,非淨非無漏耶。(第1句) 【發智】答:無,如前說。 🈬【唐】2.頗有退淨四無色,非味相應非無漏耶。(第2句)🈮 🈬【唐】答:有,謂異生無所有處愛盡,起欲色界纏退時。🈮 🈬【唐】3.頗有退淨無漏四無色,非味相應耶。(第6句)🈮 🈬【唐】答:有,謂聖者無所有處愛盡,起欲色界纏退時。🈮 🈬【唐】4.頗有退餘耶。🈮 🈬【唐】答:無。🈮 【唐】此中,a.無第三句,唯退無漏三無色者,或與淨俱退故,或非全退故。 【唐】b.無第四第五第七句者,如靜慮中說。 ## 19.淨無漏四靜慮之退和得捨 ==§19 退靜慮-無漏淨== 【唐】問:頗有退無漏靜慮,非淨耶。 【唐】答:有,謂學者起無色纏退時,爾時退彼對治無漏靜慮,非淨故。 【唐】問:頗有不起無色纏而退無漏靜慮,非淨耶。 【唐】答:有,謂無學練根未至第九解脫道位不起煩惱,而退所得無間解脫道時。 【唐】問:頗有不起纏而退無漏靜慮,非淨耶。 【唐】答:有。1.即前所說,2.及學練根未至見至位不起煩惱,而退所得無間解脫道時。 【唐】問:頗有退七地所攝無漏功德,而非淨耶。 【唐】答:有,謂少分離非想非非想處染,還起<u>彼</u>地所斷品纏退時。`[彼=後【三宮】*]` ==§19 得捨靜慮-無漏淨== 【唐】問:頗有唯捨無漏靜慮,而得淨無漏耶。 【唐】答:有,謂得阿羅漢果時。 【唐】問:頗有捨淨無漏靜慮,唯得無漏耶。 【唐】答:有,謂阿羅漢起無色纏退時。 【唐】問:頗有無漏靜慮,與淨俱時得,而別捨耶。 【唐】答:有,謂1得阿羅漢果,2及依靜慮得不還果==\[次第證]==,3并學者練根時。 【唐】問:頗有<u>淨靜慮</u>,1與無漏俱時得==\[上地淨.上無漏]\[自地淨.自地無漏]==,2而別捨耶==\[自地淨]==。 【唐】答:有,謂聖者1離<u>自地</u>染,2及生上地時。 【唐】問:頗有淨無漏靜慮==\[自地淨.上無漏]==,1別時得,2俱時捨耶。 【唐】答:有,謂聖者1離自地染2起下地纏退時。 【唐】問:頗有淨無漏靜慮==\[自地淨.自地無漏]==,1俱時得,2俱時捨耶。 【唐】答:有,謂聖者1已離下地染2起下地纏退時。 【唐】※ 如問靜慮,如是無色亦應准問。 ## 20.六十五等至幾緣自地乃至一切地耶 ### ‹等至-二十三種-六十五› 【唐】復次,1.如前所說等至,略有二十三種: 【唐】謂靜慮有十二,即四味相應.四淨.四無漏;無色有十一,即四味相應.四淨.三無漏。 【唐】2.此二十三,若廣建立成六十五等至: 【唐】謂前二十三,加四無量.四無礙解.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六通.無諍.願智所依。 ### ‹六十五等至緣何地› 【唐】問:此六十五幾唯緣自地。幾唯緣下地。幾緣自地及下地。幾緣自地及上地。幾緣一切地。 【唐】答:1.十等至唯緣自地:謂八味相應,及空識無邊處遍處。 【唐】2.二十四等至唯緣下地:謂四無量初三解脫八勝處前八遍處及無諍;或有欲令無諍緣欲色界者,除無諍。 【唐】3.七等至緣自地及下地:謂法詞二無礙解五通所依。 【唐】4.九等至緣自地及上地:謂淨無漏三無色,及下三無色解脫。此依緣有漏者說。 【唐】5.十二等至緣一切地:謂淨無漏四靜慮,義辯二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 此亦但依緣有漏者說。 【唐】※ 若通依緣無漏者說,則有二十三等至緣一切地:謂即前十二加十一無色,謂淨無漏無色.及無色解脫。 ## 21.等至為因緣和等無間緣 ### 1.‹味相應靜慮›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味相應靜慮為因,即以彼為等無間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味相應靜慮為等無間,即以彼為因耶。 【唐】答:==\[一]==諸等至隨以彼味相應靜慮為因,亦即以彼為等無間。 【唐】==\[二]==有等至以彼味相應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於中, 【唐】1.若等至以味相應初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六:謂淨初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五通所依。 【唐】2.若等至以味相應第二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七:謂淨第二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五通所依.及淨初靜慮。 【唐】3.若等至以味相應第三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謂淨第三靜慮.三無量.五通所依.及淨第二靜慮。 【唐】4.若等至以味相應第四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二十三:謂淨第四靜慮.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五通所依.及淨第三靜慮。 ### 2.‹味相應無色›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味相應無色為因,即以彼為等無間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味相應無色為等無間,即以彼為因耶。 【唐】答:==\[一]==諸等至隨以彼味相應無色為因,亦即以彼為等無間。 【唐】==\[二]==有等至以彼味相應無色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於中, 【唐】1.若等至以味相應空無邊處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四:謂淨空無邊處.即彼解脫.即彼遍處,及淨第四靜慮。 【唐】2.若等至以味相應識無邊處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五:謂淨識無邊處.即彼解脫.即彼遍處,及淨空無邊處.即彼解脫。 【唐】3.若等至以味相應無所有處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四:謂淨無所有處.即彼解脫,及淨識無邊處.即彼解脫。 【唐】4.若等至以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四:謂淨非想非非想處.即彼解脫,及淨無所有處.即彼解脫。 ### 3.‹淨靜慮›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淨靜慮為因,即以彼為等無間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淨靜慮為等無間,即以彼為因耶。 【唐】答:==\[一]==諸等至隨以彼淨靜慮為因,亦即以彼為等無間。 【唐】==\[二]==有等至以彼淨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於中, 【唐】1.若等至以淨初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六:謂自地味相應無漏,及淨無漏第二第三靜慮。 【唐】2.若等至以淨第二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八:謂自地味相應無漏,及淨無漏初第三第四靜慮。 【唐】3.若等至以淨第三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一:謂自地味相應無漏,及淨無漏初第二第四靜慮.空無邊處.即彼解脫。 【唐】4.若等至以淨第四靜慮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二:謂自地味相應無漏,及淨無漏第二第三靜慮.空識無邊處.即彼解脫。 ### 4.‹淨無色›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淨無色為因,即以彼為等無間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淨無色為等無間,即以彼為因耶。 【唐】答:==\[一]==諸等至隨以彼淨無色為因,亦即以彼為等無間。 【唐】==\[二]==有等至以彼淨無色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於中, 【唐】1.若等至以淨空無邊處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二:謂自地味相應無漏,及淨無漏第三第四靜慮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即彼二處解脫。 【唐】2.若等至以淨識無邊處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二:謂自地味相應無漏,及淨無漏第四靜慮空無邊處無所有處即彼二處解脫,淨非想非非想處即彼解脫。 【唐】3.若等至以淨無所有處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謂自地味相應無漏,及淨無漏空識無邊處即彼解脫,淨非想非非想處即彼解脫。 【唐】4.若等至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等無間,而不以彼為因者有七:謂自地味相應,及淨無漏,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即彼二處解脫。 ### 5.‹無漏靜慮›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無漏靜慮為因,即以彼為等無間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無漏靜慮為等無間,即以彼為因耶。 【唐】答:依一一無漏靜慮皆應作四句。 【唐】依無漏初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無漏初靜慮為因,非等無間。此有七:謂無漏第四靜慮三無色,及三無色解脫。 【唐】2.有等至以無漏初靜慮為等無間,非因。此有十九:謂淨初第二第三靜慮,<u>四無量</u>.<u>初二解脫</u>.<u>前四勝處</u>.<u>二無礙解</u>.<u>四通</u>所依。 【唐】3.有等至以無漏初靜慮為因,亦等無間。此有七:謂無漏初第二第三靜慮,二無礙解.他心漏盡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無漏初靜慮為因,亦非等無間。此有三十二:謂八味相應,淨第四靜慮,四無色,三解脫.後四勝處.十遍處.無諍願智所依。 【唐】.`[〔依〕-【三宮】]`依無漏第二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無漏第二靜慮為因,非等無間。此有六:謂無漏三無色及三無色解脫。 【唐】2.有等至以無漏第二靜慮為等無間,非因。此有十九:謂淨四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法無礙解.四通所依。`[通=道【宋】]` 【唐】3.有等至以無漏第二靜慮為因,亦等無間。此有八:謂無漏四靜慮,二無礙解他心漏盡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無漏第二靜慮為因,亦非等無間。此有三十二:謂八味相應,淨四無色,三解脫後四勝處十遍處詞無礙解無諍願智所依。 【唐】依無漏第三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無漏第三靜慮為因,非等無間。此有四:謂無漏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即彼二處解脫。 【唐】2.有等至以無漏第三靜慮為等無間,非因。此有十三:謂淨四靜慮.空無邊處,三無量法無礙解四通所依。 【唐】3.有等至以無漏第三靜慮為因,亦等無間。此有十一:謂無漏四靜慮.空無邊處即彼解脫,二無礙解.他心漏盡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無漏第三靜慮為因,亦非等無間。此有三十八:謂八味相應,上三淨無色,喜無量.五解脫.八勝處.十遍處.詞無礙解.無諍.願智所依。 【唐】依無漏第四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無漏第四靜慮為因,非等無間。此有三:謂無漏初靜慮.無所有處,及無所有處解脫。 【唐】2.有等至以無漏第四靜慮為等無間,非因。此有二十八:謂淨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空識無邊處,<u>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法無礙解.四通.無諍.願智</u>所依。 【唐】3.有等至以無漏第四靜慮為因,亦等無間。此有十一:謂無漏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空識無邊處.即彼解脫,二無礙解.他心漏盡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無漏第四靜慮為因,亦非等無間。此有`[二=三【三】*]`二十三:謂八味相應,淨初靜慮.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喜無量.四解脫.前四勝處.後二遍處.詞無礙解所依。 ### 6.‹無漏無色›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無漏無色為因,即以彼為等無間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無漏無色為等無間,即以彼為因耶。 【唐】答:依一一無漏無色皆應作四句。 【唐】依無漏空無邊處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因,非等無間。此有三謂無漏初第二靜慮,及他心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等無間,非因。此有六:謂淨第三第四靜慮,下三無色.及空無邊處遍處。 【唐】3.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因,亦等無間。此有十一:謂無漏第三第四靜慮,三無色.及下三無色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無漏空無邊處為因,亦非等無間。此有四十五:謂八味相應,淨初第二靜慮.非想非非想處,四無量.五解脫.八勝處.九遍處.二無礙解.四通.無諍.願智所依。 【唐】依無漏識無邊處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無漏識無邊處為因,非等無間。此有四:謂無漏初第二第三靜慮,他心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無漏識無邊處為等無間,非因。此有七:謂淨第四靜慮.四無色,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識無邊處,遍處。 【唐】3.有等至以無漏識無邊處為因,亦等無間。此有十:謂無漏第四靜慮三無色,及下三無色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無漏識無邊處為因,亦非等無間。此有四十四:謂八味相應,淨初第二第三靜慮,四無量.四解脫.八勝處.九遍處.二無礙解.四通.無諍.願智所依。 【唐】依無漏無所有處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無漏無所有處為因,非等無間。此有五:謂無漏四靜慮,及他心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無漏無所有處為等無間,非因。此有五:謂淨四無色及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唐】3.有等至以無漏無所有處為因,亦等無間。此有九:謂無漏三無色,下三無色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無漏無所有處為因,亦非等無間。此有四十六:謂八味相應,淨四靜慮,四無量.四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二無礙解.四通.無諍.願智所依。 ## 22.等至為因緣和所緣緣 ### 1.‹味相應靜慮›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味相應靜慮為因,即以彼為所緣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味相應靜慮為所緣,即以彼為因耶。 【唐】答:諸等至隨以彼味相應靜慮為因,亦即以彼為所緣。 【唐】有等至以彼味相應靜慮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於中, 【唐】1.若等至以味相應初靜慮為所緣.而非因者,有十三:謂淨無漏四靜慮8,義無礙解,三通,願智所依。 【唐】2.或有欲令無諍亦緣色界者。彼說有十四,加無諍。 【唐】`[評曰]`如是說者:初說為善。 【唐】※ 如味相應初靜慮,味相應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亦爾。 ### 2.‹味相應無色›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味相應無色為因,即以彼為所緣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味相應無色為所緣,即以彼為因耶。 【唐】答:==\[一]==諸等至隨以彼味相應無色為因,亦即以彼為所緣。 【唐】==\[二]==有等至以彼味相應無色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於中, 【唐】1.若等至以味相應空無邊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五:謂淨無漏四靜慮,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淨無漏空無邊處.即彼解脫遍處。 【唐】2.若等至以味相應識無邊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八:謂淨無漏四靜慮,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淨無漏空識無邊處即彼解脫,識無邊處遍處。 【唐】3.若等至以味相應無所有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者,有二十:謂淨無漏四靜慮,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淨無漏下三無色,及下三無色解脫。 【唐】4.若等至以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者,有二十二`[二=三【三宮】]`:謂即前二十,加淨非想非非想處及彼解脫。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九 【唐】169卷補充講義:味相應等靜慮無色與65等至之因緣關係 【唐】味相應靜慮無色與自地味相應靜慮無色為因。 ### 【淨靜慮】 【唐】1淨初靜慮與自地淨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四無礙解六通為因。 【唐】2淨二靜慮與自地淨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法義辨三無礙解六通為因。 【唐】3淨三靜慮與自地淨三無量法義辨三無礙解六通為因。 【唐】4淨四靜慮與自地淨三無量後四勝處前八遍處淨解脫法義辨三無礙解六通無諍願智為因。 ### 【淨無色】 【唐】1淨空無邊處與自地淨淨空遍處空無邊處解脫義辨二無礙解漏盡通為因。 【唐】2淨識無邊處與自地淨淨識遍處識無邊處解脫義辨二無礙解漏盡通為因。 【唐】3淨無所有處與自地淨無所有處解脫義辨二無礙解漏盡通為因。 【唐】4淨非想非非想處與自地淨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解脫義辨二無礙解漏盡通為因。 【唐】無漏靜慮無色與一切地無漏靜慮無色及義辨二無礙解他心通漏盡通為因。 ### 169—170卷之摘要 【唐】以味相應第二靜慮為 等無間緣 自地味相應淨第二靜慮淨初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五通所依。 【唐】所緣緣 自地味相應淨無漏四靜慮,義無礙解三通(他宿漏)願智。 【唐】以味相應空無邊處為 等無間緣 自地味相應淨空無邊處即彼解脫即彼遍處,及淨第四靜慮。 【唐】所緣緣 自地味相應淨無漏四靜慮,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淨無漏空無邊處即彼解脫遍處。 【唐】以淨第四靜慮為 等無間緣 自地淨等…自地味相應無漏,及淨無漏第二第三靜慮空識無邊處即彼解脫。 【唐】所緣緣 淨第四靜慮二無礙解三通(他宿漏)願智味相應四靜慮淨下三靜慮無漏四靜慮。 【唐】以淨第識無邊處為 等無間緣 淨第識無邊處等…自地味相應無漏,及淨無漏第四靜慮空無邊處無所有處即彼二處解脫,淨非想非非想處即彼解脫。 【唐】所緣緣 淨第識無邊處等…淨無漏四靜慮,無漏初二無色,淨空無邊處即彼解脫,自地味相應,願智。 【唐】▲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 所緣緣 淨非想非非想處即彼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淨無漏四靜慮,三無色,及三無色解脫,自地味相應,願智 【唐】以無漏初靜慮為 等無間緣 無漏初第二第三靜慮,二無礙解他心漏盡通淨初第二第三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二無礙解,四通。 【唐】所緣緣 無漏初靜慮等…淨四靜慮四無色,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願智。 【唐】以無漏無所有處為 等無間緣 無漏三無色,下三無色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淨四無色及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唐】所緣緣 無漏四靜慮三無色,下三無色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淨四靜慮四無色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願智。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b>☗s170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攝納息第三之五 ### 3.‹淨靜慮›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淨靜慮為因,即以彼為所緣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淨靜慮為所緣,即以彼為因耶。 【唐】答:依一一淨靜慮,皆應作四句。 【唐】==\[一]==依淨初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淨初靜慮為因,而非所緣。此有十五:謂四無量二解脫四勝處二無礙解三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淨初靜慮為所緣,而非因。此有九:謂味相應初靜慮淨上三靜慮無漏四靜慮,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淨初靜慮為因,亦作所緣。此有六:謂淨初靜慮二無礙解三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淨初靜慮為因,亦非所緣。此有三十五: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後四勝處六解脫十遍處,無諍所依。 【唐】==\[二]==依淨第二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淨第二靜慮為因,而非所緣。此有十四:謂四無量二解脫四勝處法無礙解三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淨第二靜慮為所緣,而非因。此有九:謂味相應第二靜慮,淨初第三第四靜慮,無漏四靜慮,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淨第二靜慮為因,亦作所緣。此有六:謂淨第二靜慮二無礙解三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淨第二靜慮為因,亦非所緣。此有三十六: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後四勝處,六解脫十遍處,無諍詞無礙解所依。 【唐】==\[三]==依淨第三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淨第三靜慮為因,而非所緣。此有七:謂三無量法無礙解三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淨第三靜慮為所緣,而非因。此有九:謂自地味相應淨初第二第四靜慮,無漏四靜慮,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淨第三靜慮為因,亦作所緣。此有六:謂淨第三靜慮,二無礙解三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淨第三靜慮為因,亦非所緣。此有四十三: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14,喜無量八勝處八解脫十遍處27,無諍詞無礙解所依2。 【唐】==\[四]==依淨第四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淨第四靜慮為因,而非所緣。此有二十一:謂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法無礙解無諍三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淨第四靜慮為所緣,而非因。此有八:謂味相應第四靜慮淨下三靜慮無漏四靜慮。 【唐】3.有等至以淨第四靜慮為因,亦作所緣。此有七:謂淨第四靜慮二無礙解三通願智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淨第四靜慮為因,亦非所緣。此有二十九: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喜無量七解脫前四勝處後二遍處詞無礙解所依 ### 4.‹淨無色›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淨無色為因,即以彼為所緣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淨無色為所緣,即以彼為因耶。 【唐】答:1.下三淨無色:若等至隨以彼為因,亦即以彼為所緣。有等至以彼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 【唐】2.淨非想非非想處,應作四句。 【唐】於中, 【唐】1)若等至以淨空無邊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一:謂淨無漏四靜慮,自地味相應無漏,願智所依。 【唐】2)若等至以淨識無邊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四:謂淨無漏四靜慮,無漏初二無色,淨空無邊處即彼解脫,自地味相應,願智所依。 【唐】3)若等至以淨無所有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七:謂淨無漏四靜慮,無漏三無色,淨初二無色,及初二無色解脫,自地味相應,願智所依。 【唐】4)依淨非想非非想處作四句者: 【唐】a有等至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因,而非所緣。此有一:謂滅想受解脫。 【唐】b有等至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所緣,而非因。此有十九:謂淨無漏四靜慮三無色14,及三無色解脫,自地味相應,願智所依5。 【唐】c有等至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因,亦作所緣。此有五:謂淨非想非非想處即彼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 【唐】d有等至不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因,亦非所緣。此有四十:謂七味相應四無量初三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二無礙解無諍五通所依 ### 5.‹無漏靜慮›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無漏靜慮為因,即以彼為所緣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無漏靜慮為所緣,即以彼為因耶。 【唐】答:諸等至隨以彼無漏靜慮為因,亦即以彼為所緣。 【唐】有等至以彼無漏靜慮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於中, 【唐】1.若等至以無漏初靜慮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謂淨四靜慮四無色,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願智所依。 【唐】2.如無漏初靜慮,無漏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亦爾。 ### 6.‹無漏無色›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無漏無色為因,即以彼為所緣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無漏無色為所緣,即以彼為因耶。 【唐】答:依一一無漏無色皆應作四句: 【唐】※依無漏空無邊處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因,而非所緣。此有一:謂他心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所緣,而非因。此有十:謂淨四靜慮四無色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因,亦作所緣。此有十三:謂無漏四靜慮三無色,下三無色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無漏空無邊處為因,亦非所緣。此有四十一:謂八味相應8,四無量四解脫八勝處十遍處26,二無礙解無諍四通所依7。 【唐】※ 如無漏空無邊處,無漏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 ## 24.等至為等無間緣和所緣緣 ### 1.‹味相應靜慮›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味相應靜慮為等無間,即以彼為所緣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味相應靜慮為所緣,即以彼為等無間耶。 【唐】答:依一一味相應靜慮皆應作四句: 【唐】==\[一]==依味相應初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味相應初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十三:謂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三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味相應初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十:謂淨上三靜慮無漏四靜慮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味相應初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四:謂自地味相應淨2,二通所依2。 【唐】4.有等至不以味相應初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三十八: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六解脫後四勝處十遍處無諍三無礙解所依。 【唐】==\[二]==依味相應第二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味相應第二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十三:謂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三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味相應第二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九:謂淨上二靜慮無漏四靜慮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味相應第二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五:謂自地味相應,淨初二靜慮,二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味相應第二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三十八: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六解脫後四勝處十遍處無諍三無礙解所依。 【唐】==\[三]==依味相應第三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味相應第三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六:謂三無量三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味相應第三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九:謂淨二靜慮無漏四靜慮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味相應第三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五:謂自地味相應,淨第二第三靜慮,二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味相應第三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四十五: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喜無量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無諍三無礙解所依。 【唐】==\[四]==依味相應第四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味相應第四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十九:謂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三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味相應第四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九:謂淨二靜慮無漏四靜慮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味相應第四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五:謂自地味相應,淨第三第四靜慮,二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味相應第四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三十二: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喜無量七解脫前四勝處後二遍處無諍三無礙解所依。 ### 2.‹味相應無色›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味相應無色為等無間,即以彼為所緣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味相應無色為所緣,即以彼為等無間耶。 【唐】答:諸等至隨以彼味相應無色為等無間,亦即以彼為所緣。 【唐】有等至以彼味相應無色為所緣,而不以彼為等無間。於中, 【唐】1.若等至以味相應空無邊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等無間者有十一:謂淨三靜慮.無漏四靜慮.自地無漏8,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3。 【唐】2.若等至以味相應識無邊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等無間者有十三:謂淨無漏四靜慮,無漏初二無色,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 【唐】3.若等至以味相應無所有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等無間者有十六:謂淨無漏四靜慮,淨空無邊處即彼解脫,無漏三無色,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 【唐】4.若等至以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等無間者有十八:謂淨無漏四靜慮,初二淨無色即彼解脫,無漏三無色,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 ### 1.‹淨靜慮›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淨靜慮為等無間,即以彼為所緣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淨靜慮為所緣,即以彼為等無間耶。 【唐】答:依一一淨靜慮皆應作四句: 【唐】==\[一]==依淨初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淨初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十五:謂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二無礙解三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淨初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三:謂淨無漏第四靜慮,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淨初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三`[三=二【聖】]`:謂自地味相應.及淨無漏初三靜慮7,二無礙解.三通所依5。 【唐】4.有等至不以淨初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三十五: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六解脫四勝處十遍處無諍所依。 【唐】==\[二]==依淨第二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淨第二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十四:謂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法無礙解三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淨第二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一:謂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淨第二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四:謂自地味相應,及淨無漏四靜慮,二無礙解,三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淨第二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三十六`[五【大】=六【三宮聖】]`: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14,六解脫四勝處十遍處20,無諍詞無礙解所依2。 【唐】==\[三]==依淨第三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淨第三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十:謂三無量淨,無漏空無邊處即彼解脫,法無礙解,三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淨第三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一:謂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淨第三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四:謂自地味相應,及淨無漏四靜慮,二無礙解,三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淨第三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四十:謂七味相應淨上三無色無漏上二無色喜無量七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無諍詞無礙解所依。 【唐】==\[四]==依淨第四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淨第四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二十七:謂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無諍法無礙解三通所依,淨無漏初二無色即彼解脫。 【唐】2.有等至以淨第四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二:謂淨無漏初靜慮。 【唐】3.有等至以淨第四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三:謂自地味相應,及淨無漏上三靜慮,二無礙解願智三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淨第四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二十三:謂七味相應淨上二無色,無漏上一無色喜無量五解脫前四勝處後二遍處詞無礙解所依。 ### 2.‹淨無色›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淨無色為等無間,即以彼為所緣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淨無色為所緣,即以彼為等無間耶。 【唐】答:依一一淨無色皆應作四句: 【唐】==\[一]==依淨空無邊處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淨空無邊處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六:謂淨無漏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即彼解脫。 【唐】2.有等至以淨空無邊處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五:謂淨無漏初第二靜慮,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淨空無邊處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二:謂自地味相應及淨無漏上二靜慮,空無邊處即彼解脫遍處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淨空無邊處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四十二:謂七味相應淨非想非非想處四無量五解脫八勝處九遍處二無礙解無諍五通所依。 【唐】==\[二]==依淨識無邊處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淨識無邊處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五:謂淨無漏無所有處,淨非想非非想處及彼二解脫。 【唐】2.有等至以淨識無邊處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七:謂淨無漏初三靜慮,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淨識無邊處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三:謂自地味相應,及淨無漏第四靜慮,初二無色及初二無色解脫識無邊處遍處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淨識無邊處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四十:謂七味相應四無量四解脫八勝處九遍處二無礙解無諍五通所依。 【唐】==\[三]==依淨無所有處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淨無所有處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二:謂淨非想非非想處即彼解脫。 【唐】2.有等至以淨無所有處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九:謂淨無漏四靜慮,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淨無所有處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三:謂自地味相應,及淨無漏初三無色即彼三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淨無所有處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四十一:謂七味相應四無量四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二無礙解無諍五通所依。 【唐】==\[四]==依淨非想非非想處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一:謂滅想受解脫。 【唐】2.有等至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十二:謂淨無漏四靜慮,空無邊處及空無邊處解脫,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二:謂自地味相應,及淨上三無色即彼三解脫,無漏上二無色,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四十:謂七味相應四無量三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二無礙解無諍五通所依。 ### 1.‹無漏靜慮›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無漏靜慮為等無間,即以彼為所緣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無漏靜慮為所緣,即以彼為等無間耶。 【唐】答:依一一無漏靜慮皆應作四句: 【唐】==\[一]==依無漏初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無漏初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十六:謂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二無礙解四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無漏初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十四:謂淨無漏第四靜慮,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四無色解脫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無漏初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謂淨無漏初三靜慮,二無礙解二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無漏初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二十五:謂八味相應二解脫後四勝處十遍處無諍所依。 【唐】==\[二]==依無漏第二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無漏第二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十五:謂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法無礙解四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無漏第二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十二:謂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四無色解脫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無漏第二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二:謂淨無漏四靜慮,二無礙解二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無漏第二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二十六:謂八味相應二解脫後四勝處十遍處無諍詞無礙解所依。 【唐】==\[三]==依無漏第三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無漏第三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八:謂三無量法無礙解四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無漏第三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九:謂淨上三無色即彼三解脫,無漏上二無色,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無漏第三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五:謂淨無漏四靜慮,空無邊處及空無邊處解脫二無礙解二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無漏第三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三十三:謂八味相應喜無量四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無諍詞無礙解所依。 【唐】==\[四]==依無漏第四靜慮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無漏第四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二十二:謂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法無礙解無諍四通所依。 【唐】2.有等至以無漏第四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七:謂淨無漏初靜慮,淨上二無色及彼二解脫,無漏上一無色。 【唐】3.有等至以無漏第四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七:謂淨無漏上三靜慮,初二無色及初二無色解脫二無礙解二通願智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無漏第四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十九:謂八味相應喜無量三解脫前四勝處後二遍處詞無礙解所依。 ### 2.‹無漏無色› 【唐】問:若等至隨以何無漏無色為等無間,即以彼為所緣耶。 【唐】設等至隨以何無漏無色為所緣,即以彼為等無間耶。 【唐】答:依無漏初二無色各應作四句;依無漏後一無色應作順前句。 【唐】==\[一]==依無漏空無邊處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一:謂空無邊處遍處。 【唐】2.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七:謂淨無漏初二靜慮,淨非想非非想處及彼解脫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六:謂淨無漏後二靜慮,初三無色即彼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無漏空無邊處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四十一:謂八味相應四無量四解脫八勝處九遍處二無礙解無諍五通所依。 【唐】==\[二]==依無漏識無邊處作四句者: 【唐】1.有等至以無漏識無邊處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一:謂識無邊處遍處。 【唐】2.有等至以無漏識無邊處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七:謂淨無漏初三靜慮,願智所依。 【唐】3.有等至以無漏識無邊處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六:謂淨無漏第四靜慮,下三無色,淨非想非非想處,四無色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 【唐】4.有等至不以無漏識無邊處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四十一:謂八味相應四無量四解脫八勝處九遍處二無礙解無諍五通所依。 【唐】==\[三]==依無漏無所有處作順前句者: 【唐】1.謂若等至以無漏無所有處為等無間,亦即以彼為所緣。 【唐】2.有等至以無漏無所有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等無間。此有九:謂淨無漏四靜慮,願智所依。 ## 25.於種種場合之等至之得捨 【唐】慧解脫阿羅漢,起味相應初靜慮退,於六十五等至得捨之論 【唐】問:頗有一等至現在前時:三十三等至捨而不得,八等至得而不捨,二等至亦捨亦得,二等至少分捨少分得,少分不捨`[捨+(少分)【三宮】]`不得,十三等至少分捨而不得,少分不捨不得,七等至非捨非得耶。 【唐】答:有,謂慧解脫阿羅漢起味相應初靜慮退。爾時於六十五等至中: 【唐】1.三十三捨而不得:謂淨無漏上三靜慮,淨無漏無色,五解脫,後四勝處,十遍處,漏盡通所依。 【唐】2.八得而不捨:謂味相應靜慮無色。 【唐】3.二亦捨亦得:謂無漏淨初靜慮。捨無學及上所修,得學及退分故。 【唐】4.二少分捨少分得,少分不捨`[*]`不得: 【唐】a謂有欲令亦有無漏宿住隨念智通者,依彼可得作此問答:謂宿住隨念他心智通, 【唐】爾時少分捨,即一切無學上地有漏.及無學位等所修初靜慮有漏者。 【唐】少分得,即初靜慮學。 【唐】少分不捨不得,即初靜慮餘有漏者。 【唐】b若有欲令宿住隨念智通唯有漏者,依彼不應作此問答。以宿住隨念智通,爾時但有少分捨,及少分不捨不得故。 【唐】5.十三少分捨而不得,少分不捨不得:謂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三通所依,即上地一切及自地無學位等所修者捨而不得,餘自地者不捨不得。 【唐】6.七非捨非得:謂四無礙解無諍願智所依滅盡解脫,以本未得故。`[本=處【宮】][未=末【三宮】]` ### ‹滅盡解脫時等至的得與捨› 【唐】問:頗有得一等至,而無所捨耶。ᅟ 答:有,謂得滅盡解脫時。 ### ‹阿羅漢初起願智時等至的得與捨› 【唐】問:頗有頓得六等至,而無所捨耶。 【唐】答:有,謂阿羅漢初起願智時,頓得六等至:謂四無礙解無諍願智所依。 ### 遍淨歿生廣果時等至的得與捨 【唐】問:頗有捨一等至而無所得耶。 【唐】答:有,謂遍淨歿生廣果時,捨淨第三靜慮而無所得。 ## 26.聖位成就等至 【唐】問:四向四果補特伽羅於六十五等至,誰成就幾。不成就幾。 【唐】答: 【唐】1a預流向成就八:謂八味相應。餘不成就。 【唐】如預流向,1b預流果2一來向一來果亦爾。 【唐】3a不還向, 【唐】極少成就八。如前說,即漸次者。 【唐】極多成就四十七,即已離無所有處染,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者:謂淨無漏四靜慮,淨四無色,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四無量,七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五通所依。 【唐】3b不還果, 【唐】極多,如向說。 【唐】極少成就二十五:謂八味相應8,2淨無漏初靜慮,6四無量,初二解脫,9前四勝處,五通所依。或減一二味增一二淨,皆亦二十五。 【唐】4a阿羅漢向, 【唐】極少成就十三, 【唐】○即生非想非非想處不得滅盡解脫者:謂無漏四靜慮三無色,味相應淨非想非非想處,四解脫。 【唐】○若生無所有處未離自地染者,亦成就十三:謂增一味.減一解脫。 【唐】極多成就五十一,即生欲界梵世,身證:謂一味八淨七無漏四無量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五通所依。 【唐】4b阿羅漢果, 【唐】極少成就十三,即生非想非非想處慧解脫阿羅漢:謂七無漏一淨四解脫漏盡通所依。 【唐】極多成就五十七,謂得無礙解無諍願智者:唯除八味相應,餘皆具有。 【唐】5.佛定成就五十七。 【唐】6.獨覺中: 【唐】部行者,如欲界聲聞。 【唐】麟角喻者,如佛。 ^z68fpv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聖】]`一百七十 `[(聖本奧書云永徽六年八月二十日放長安大慈恩寺翻經院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洛州天宮寺沙門玄則筆受大唐中大夫內侍護軍佛弟子觀自在從無始時來逢緣起過造罪恒沙迷沒愛河縈纏〔以下缺〕)]`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一</b>☗s171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攝納息第三之六 ## 27.味相應和淨和無漏四靜慮之頓得頓捨和漸得漸捨〖頓漸〗 ### 一、四靜慮 ### 27.味相應四靜慮 ### 1.1.味相應四靜慮之頓得 【發智】頗有味相應四靜慮頓得耶。 【唐】答:有,1.謂色愛盡起欲界梵世纏退時;2.若無色界歿生欲界梵世時。 ### 造論的理由 【唐】問:何故復作此論。 【唐】答:1.前雖明得捨,而未分別漸頓。今欲顯示漸頓差別。 【唐】2.又,復前以味等三種相對分別。今欲於中唯明自類,故作斯論。`[唯明自類故作=明自得捨而未分【宮】][論+(斯論)【三】]` ### ‹釋頓漸› 【唐】頓謂俱時,漸謂先後。此中顯味相應四靜慮於二時頓得謂:退時生時。 【唐】退者:從色愛盡; 【唐】生者:從無色歿,彼起欲界梵世纏退及生欲界梵世時,於四味相應俱時得故。 ### 1.2.味相應四靜慮之頓捨 【發智】頗有味相應四靜慮頓捨耶。 答:無。 以無俱時能離四地染故。 ### 2.1.味相應四靜慮之漸得 【發智】頗有味相應四靜慮漸得耶。 【唐】答:有。 【唐】此亦二時漸得謂:退及生。 【唐】退者:從色愛盡,次第起下一一靜慮纏退時。 【唐】生者:從無色歿,次第生下一一靜慮地時,彼於四味相應漸次而得。 ### 2.2.味相應四靜慮之漸捨 【發智】頗有味相應四靜慮漸捨耶。 【唐】答:有。 以必先離初靜慮染,乃至後離第四靜慮染故。 ### 27.淨四靜慮 ### 1.1.淨四靜慮之頓得 【發智】頗有淨四靜慮頓得耶。 【唐】答:無。 以無先不成就淨四靜慮,今俱時得故。 ### 1.2.淨四靜慮之頓捨 【發智】頗有淨四靜慮頓捨耶。 【唐】答:有,1.謂遍淨愛盡起欲界纏退時;2.若欲界梵世歿生無色界時。 【唐】此中顯淨四靜慮於二時頓捨,謂退時越界地時。應准配釋。 ### 2.1.淨四靜慮之漸得 【發智】頗有淨四靜慮漸得耶。 【唐】答:有。 謂先離欲界染時得初靜慮,乃至後離第三靜慮染時得第四靜慮故。 【唐】※ 從無色界歿次第生下四靜慮時,雖亦名漸得,而得一捨一故,非此所說。 ### 2.2.淨四靜慮之漸捨 【發智】頗有淨四靜慮漸捨耶。 【唐】答:有。 【唐】此亦二時漸捨謂:退時越界地時。 【唐】退者:謂漸次起下地纏退時。 【唐】越界地者謂:從下漸次生上地時。 【唐】※ 從上靜慮次第生下靜慮地時,雖亦名漸捨,而捨一得一故,非此所說。 ### 27.無漏四靜慮 ### 1.1.無漏四靜慮之頓得 【發智】頗有無漏四靜慮頓得耶。 【唐】答:有,1.謂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2.若得阿羅漢果。 【唐】有餘於此不說得阿羅漢果,以先學位已得無漏四靜慮故。 【唐】然於此應說得阿羅漢果,以學所得皆捨,今頓得無學故。 ### 1.2.無漏四靜慮之頓捨 【發智】頗有無漏四靜慮頓捨耶。 【唐】答:有。 謂聖者遍淨愛盡起欲界纏退時。 【唐】雖得果練根及即彼不起欲界纏而退時,亦有頓捨無漏四靜慮,而即時還得,是故不說。 ### 2.1.無漏四靜慮之漸得 【發智】頗有無漏四靜慮漸得耶。 【唐】答:有。 以聖者離下地染及有起勝果道時,漸次得故。 ^yqoxog ### 2.2.無漏四靜慮之漸捨 【發智】頗有無漏四靜慮漸捨耶。 【唐】答:有。 以聖者遍淨愛盡,漸次起下地纏退時,漸捨無漏四靜慮故。 ## 28.味相應和淨和無漏四無色定之頓得頓捨和漸得漸捨 ### 二、四無色 ### 28.味相應四無色 ### 1.1.味相應四無色之頓得 【發智】頗有味相應四無色頓得耶。 【唐】答:有。 謂阿羅漢起欲色界空無邊處纏退時。 【唐】此中,無容有生時得。 ### 1.2.味相應四無色之頓捨 【發智】頗有味相應四無色頓捨耶。 【唐】答:無。 如前釋。 ### 2.1.味相應四無色之漸得 【發智】頗有味相應四無色漸得耶。860b9 【唐】答:有。 此中,1.若退時,於四有漸得;2.生時,於三有漸得。 ### 2.2.味相應四無色之漸捨 【發智】頗有味相應四無色漸捨耶。 【唐】答:有。 如前釋。 ### 28.淨四無色 ### 1.1.淨四無色之頓得 【發智】頗有淨四無色頓得耶。 【唐】答:無。 以無先不成就淨四無色,今俱時得故。 【唐】問:得果練根時,於淨四靜慮淨四無色皆有頓修。何故前靜慮中及此無色皆答無耶。 【唐】答:彼皆先有不捨,今但更得少分故,非此中所說得義。 ### 1.2.淨四無色之頓捨 【發智】頗有淨四無色頓捨耶。 【唐】答:有:謂無所有處愛盡起欲色界纏退時。 此中無容有越界地捨。 ### 2.1.淨四無色之漸得 【發智】頗有淨四無色漸得耶。 【唐】答:有。 如前釋。 ### 2.2.淨四無色之漸捨 【發智】頗有淨四無色漸捨耶。 【唐】答:有。 此中,1.退時,於四有漸捨。2.越地時,於三有漸捨。 ### 28.無漏三無色 ### 1.1.無漏三無色之頓得 【發智】頗有無漏三無色頓得耶。 【唐】答:有,謂得阿羅漢果時。 【唐】1.無學練根時,雖亦頓得而非別類,是故不說。 【唐】2.又,彼亦名得阿羅漢果時,故不別說。 ### 1.2.無漏三無色之頓捨 【發智】頗有無漏三無色頓捨耶。 【唐】答:有,謂聖者識無邊處愛盡起欲色界纏退時。ᅟᅟ所釋如前。 ### 2.1.無漏三無色之漸得 【發智】頗有無漏三無色漸得耶。 【唐】答:有。 以離下地染及有起勝果道時,漸次得故。 ^nryweb ### 2.2.無漏三無色之漸捨 【發智】頗有無漏三無色漸捨耶。 【唐】答:有。 以聖者識無邊處愛盡,漸次起下地纏退時,漸捨無漏三無色故。 ## 29.身語表無表依何定滅〖滅依定〗 ### 29.作論的理由 【發智】身語表無表依何定滅。 【唐】答:身語表依初或未至;身語無表依四或未至。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止說表無表業非實有者意[s122](婆沙111-130#^u7k7ld):明表無表業皆是實有。 【唐】2.又,為遮說身語表業,乃至第四靜慮。無表業,乃至有頂。 【唐】今欲顯a身語表乃至梵世;b無表,乃至第四靜慮。故作斯論。 【唐】a問:何故上三靜慮無身語表業耶。 【唐】答:身語表業尋伺所等起。若地尋伺可得,則有身語表業。故契經言:「尋伺已語,非不尋伺;身表亦應尋伺已作,非不尋伺。」上三靜慮尋伺滅故,無身語表。 【唐】問:何故上地無尋伺耶。 【唐】答:尋伺麁動不寂靜,上地微細寂靜故。 【唐】b問:何故身語無表唯至第四靜慮,非上地耶。 【唐】答:(1)善無表業對治不善無表故。有不善無表唯在欲界,無色界於欲界四表`[遠=表【三宮】]`所遠,故彼不有。 【唐】(2)復有說者:色界乃至第四靜慮皆能厭惡欲界惡業,上地不爾。 【唐】(3)有說:無表依色身大種,彼無色身及大種故,亦無無表。 ### 29.身語表業的善等依何定滅 【唐】此中,身語表業有善不善無記: 【唐】1.不善者欲界繫,依未至定滅。 【唐】2.善無記者,欲界初靜慮繫。 【唐】a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唐】b初靜慮繫者,依未至定初靜慮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滅。 【唐】※ 未至言通八近分及靜慮中間,以皆非至根本定故。 【唐】然此中所說定者: 【唐】a.有說:依無漏定說。 【唐】b.有說:依有漏無漏定說。 【唐】若說依無漏定說者,彼說未至言,顯未至定靜慮中間。 【唐】若說依有漏無漏定說者,彼說未至言,顯未至定靜慮中間及第二靜慮近分。 【唐】又,此中所說滅者: 【唐】a.有說:通依種類滅說。 【唐】b.有說:唯依究竟滅說。 【唐】若說通依種類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三地。於未至定中攝有漏無漏,以此能滅欲界初靜慮繫身語表故。 【唐】若說唯依究竟滅說者,彼說未至言,亦攝三地。於未至定中唯攝無漏,以此能滅初靜慮繫身語表故。 【唐】【小結】由此故說身語表依初或未至滅。 ### 29.身語無表有善不善及依何定滅 【唐】身語無表有善不善。 【唐】1.不善者,欲界繫,依未至定滅。 【唐】2.善者,欲界四靜慮繫及不繫。 【唐】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唐】初靜慮繫者,依初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滅。 【唐】乃至第四靜慮繫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及空無邊處近分滅。 【唐】然此中所說定者: 【唐】a.若說依無漏定說者,彼說未至言,顯未至定靜慮中間。 【唐】b.若說依有漏無漏定說者,彼說未至言,顯未至定靜慮中間及上四近分。 【唐】又,此中所說滅者: 【唐】a.若說依種類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上四近分。於未至定中攝有漏無漏,依此能滅欲界繫,乃至第四靜慮繫身語無表故。 【唐】b.若說依究竟滅說者,彼說未至言,唯攝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於未至定中唯攝無漏,依此能滅第四靜慮繫身語無表故。 【唐】【小結】由此故說身語無表依四或未至滅。表無表業廣說如«業蘊»。 ## 30.三惡行·三妙行·三不善根·三善根依何定滅。 【發智】三惡行三妙行三不善根三善根依何定滅。 【唐】答:依未至。此中, 【唐】1.三惡行欲界繫,依未至定滅。 【唐】2.1身語二妙行,欲界四靜慮繫及不繫。 【唐】a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唐】b初靜慮繫者,依初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滅。 【唐】c乃至第四靜慮繫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 【唐】2.2意妙行:九地繫及不繫。 【唐】a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唐】b初靜慮繫者,依初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滅。 【唐】c乃至無所有處繫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非想非非想處近分滅。 【唐】d非想非非想處繫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 【唐】※ 然此中依三惡行近對治說三妙行故,但言依未至滅。 【唐】3.三不善根,欲界繫,依未至定滅。 【唐】4.三善根,九地繫及不繫。所依定滅,如意妙行說。 【唐】※ 此中亦依三不善根近對治說三善根,故亦但言依未至滅。 【唐】三惡行,乃至三善根如«業蘊»等廣說。 ## 31.四非聖語和四聖語及四生和四種入胎和四識住依何定滅。 【發智】四非聖語四聖語四生四種入胎四識住,依何定滅。 【唐】答:1.四非聖語四聖語胎卵濕生四種入胎,依未至。 【唐】2.化生後三識住依七或未至。 【唐】3.色識住依四或未至。 ## 32.四非聖語·四聖語依何定滅。 ### 【唐】一.四非聖語 ### 32.四非聖語的內容和作論的理由 【唐】==\[一]==四非聖語者謂: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覺言覺不知言知。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四非聖語謂:不見言見,乃至廣說。」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分別,故作斯論。 【唐】云何不見言見非聖語。 【唐】答:非眼所得,非眼識所了名非所見,此非所見說名不見。 【唐】1.若有於所不見不見想轉。他問言:「汝於是事曾見不。」彼或自為或為他或為名利,便覆此想此忍此欲答言:「我見。」 【唐】是名不見言見非聖語。 【唐】2.復有此類於見不見想轉,而言見,成非聖語。 【唐】問:何故復說此耶。 【唐】答:為顯希有事故。如說:「頗有於見言見,亦如於不見言見成非聖語耶。」 【唐】答:有。謂如有一於所見事不見想轉。他問言:「汝於是事曾見不。」彼或自為或為他或為名利,便覆此想此忍此欲。答言:我見。 【唐】彼於爾時,如不見言見成非聖語,是亦名為不見言見,非聖語。 【唐】※ 如廣說不見言見非聖語,如是不聞言聞不覺言覺不知言知非聖語,廣說亦爾。 【唐】==\[二]==復有四非聖語謂:見言不見聞言不聞覺言不覺知言不知。 【唐】云何見言不見非聖語。 【唐】答:若眼所得,眼識所了說名所見,此所見說名見。 【唐】1.若有於所見見想轉。他問`[問+(言)【三宮】]`:「汝於是事曾見不。」彼或自為或為他或為名利,便覆此想此忍此欲答言:「不見。」是名見言不見,非聖語。 【唐】2.復有此類於不見見想轉,而言不見,成非聖語。 【唐】問:何故復說此耶。 【唐】答:為顯希有事故。如說:頗有於不見言不見,亦如於見言不見成非聖語耶。 【唐】答:有,謂如有一於所不見事見想轉。他問言:「汝於是事曾見不。」彼或自為或為他或為名利,便覆此想此忍此欲。答言:「不見。」彼於爾時,如見言不見成非聖語,是亦名為見言不見非聖語。 ^db0e3s 【唐】※ 如廣說見言不見非聖語,如是聞言不聞.覺言不覺.知言不知非聖語,廣說亦爾。 ### 32.但說四非聖語的理由 【唐】問:如是所說便有八非聖語或十六,何故`[〔故〕-【三宮】]`但說四耶。 【唐】答:以所依事唯有四故:謂一切非聖語皆依見聞覺知事起,故唯說四。 【唐】復次,略故說四,廣則有八或十六。 【唐】復次,總故說四,別則有八或十六。 【唐】※ 如總別,如是不分別分別,不遍言遍言,無異言有異言,頓說漸說應知亦爾。 ### 32.非聖語以虛誑語自性 【唐】問:非聖語以何為自性。 【唐】答:以虛誑語為自性。 ### 32.此語名非聖的理由 【唐】問:何故此語名非聖耶。 【唐】答:1.以不善故,名非聖。 【唐】2.復次,於非聖相續中現前故,名非聖。 【唐】3.復次,非聖所成就故,名非聖。 【唐】4.復次,非聖所說故,名非聖。 【唐】5.復次,非聖由此得非聖名故,名非聖。 【唐】6.《集異門》說:「何故名非聖。 【唐】答:由此能引不可愛不可憙不可樂不悅意不如意果故,名非聖。此顯等流果。 【唐】復次,由此能招不可愛不可憙不可樂不悅意不如意異熟故,名非聖。此顯異熟果。」==\[集異門(匱戒.具戒,戒損減.戒圓滿)婆沙(s51善不善,s112惡行妙行,s171聖非聖)]== ### 32.非聖語是業道唯不善 【唐】此非聖語或不律儀所攝,或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是業道唯不善。 【唐】問:頗有非聖語非業道是無記,色界繫耶。 【唐】答:有, 【唐】1.如大梵王對馬勝苾芻所說語等。彼雖亦名非聖語,然非此中非聖語攝,以此中所說事或顛倒或不顛倒而想必顛倒故。 【唐】2.阿羅漢獨覺等亦有不見言見等事,而亦非此非聖語攝,以非覆想說故。如人想,見杌而說見人。 【唐】又,如尊者目連記當生男,而後生女。 【唐】又,言我住無所有處定,聞曼陀抧`[抧=枳【宮】]`尼池中有多龍象振鼻哮吼。應知彼說皆非妄語,以事雖倒而想無倒故。 【唐】3.唯佛世尊無有如是錯謬所說,永拔一切無知習故,現前了達三世境故。 ### 二.四聖語 ### 32.四聖語的內容及作論的理由 【唐】==\[一]==四聖語者謂:不見言不見不聞言不聞不覺言不覺不知言不知。 【唐】問:何故復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四聖語謂:「不見言不見,乃至廣說。」 【唐】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唐】云何不見言不見聖語。 【唐】答:不見義如前釋。 【唐】1.若有於所不見不見想轉,他問言:「汝於是事曾見不。」彼不自為不為他不為名利,即時如實不覆此想此忍此欲答言:「不見。」是名不見言不見聖語。 【唐】2.復有此類於見不見想轉,而言不見成聖語。 【唐】問:何故復說此耶。 【唐】答:為顯希有事故。如說:頗有於見言不見,亦如於不見言不見成聖語耶。答:有。謂:如有一於所見事不見想轉。他問言:「汝於是事曾見不。」彼不自為不為他不為名利,即時如實不覆此想此忍此欲答言:「不見。」彼於爾時,如於不見言不見成聖語,是亦名為不見言不見聖語。 【唐】※如廣說不見言不見聖語,如是不聞言不聞不覺言不覺不知言不知聖語,廣說亦爾。 【唐】==\[二]==復有四聖語謂:見言見聞言聞覺言覺知言知。 【唐】云何見言見聖語。 【唐】答:見義如前釋。 【唐】1.若有於所見事見想轉,他問言:「汝於是事曾見不。」彼不自為不為他不為名利,即時如實不覆此想此忍此欲答言:「我見。」是名見言見聖語。 【唐】2.復有此類,於不見見想轉,而言見成聖語。 【唐】問:何故復說此耶。 【唐】答:為顯希有事故。如說:頗有於不見言見。亦如於見言見成聖語耶。答:有。謂:如有一於所不見事見想轉,他問言:「汝於是事曾見不。」彼不自為不為他不為名利,即時如實不覆此想此忍此欲答言:「我見。」彼於爾時,如於見言見成聖語,是亦名為見言見聖語。 【唐】※ 如廣說見言見聖語,如是聞言聞覺言覺知言知聖語,廣說亦爾。 ### 32.但說四聖語的理由 【唐】問:如是所說便有八聖語或十六,何故但說四耶。 【唐】答:以所依事唯有四故,謂一切聖語皆依見聞覺知事起,故唯說四。 【唐】復次,略故說四,廣則有八或十六。 【唐】復次,總故說四,別則有八或十六。 【唐】【小結】如總別,如是不分別分別,不遍言遍言,無異言有異言,頓說漸說,應知亦爾。 ### 32.聖語以實語為自性 【唐】問:聖語以何為自性。 【唐】答:實語為自性。 ### 32.此語名聖的理由 【唐】問:何故此語名聖耶。 【唐】答:1.以善故名聖。 【唐】2.復次,於聖者相續中現前故,名聖。 【唐】3.復次,聖者所成就故,名聖。 【唐】4.復次,聖者所說故,名聖。 【唐】5.復次,聖者由此得`[〔聖〕-【三宮】]`聖名故,名聖。 【唐】6.《集異門》說:「何故名聖。 【唐】答:由此能引可愛可憙可樂悅意如意果故名聖,此顯等流果。 【唐】復次,由此能招可愛可憙可樂悅意如意異熟故名聖,此顯異熟果。」==\[集異門(匱戒.具戒,戒損減.戒圓滿)婆沙(s51善不善,s112惡行妙行,s171聖非聖)]== ### 32.聖語是業道,唯是善 【唐】此聖語,或律儀所攝,或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是業道,唯是善。 ### ‹三›非聖語四聖語依何定滅 【唐】四非聖語唯欲界繫,依未至定滅。 【唐】四聖語欲界初靜慮繫: 【唐】1.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唐】2.初靜慮繫者,依初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滅。 【唐】【小結】然此中依四非聖語近對治說四聖語故,但言依未至滅。 ## 33.四生依何定滅。 ### 四生依何定滅之論 【唐】==\[一]==四生中胎卵濕生,唯欲界繫故,依未至定滅。 【唐】==\[二]==化生依七或未至滅,謂化生九地繫。 【唐】1.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唐】2.初靜慮繫者,依初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滅。 【唐】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繫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 ### 定滅之定義 【唐】然此中所說定者: 【唐】a.若說依無漏定說者,彼說未至言顯未至定靜慮中間。 【唐】b.若說依有漏無漏定說者,彼說未至言顯未至定靜慮中間上七近分。 【唐】又,此中`[〔中〕-【三宮】]`所說滅者: 【唐】a.若說依種類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上七近分。於未至定中攝有漏無漏,依此能滅欲界繫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繫化生故。 【唐】b.若說依究竟滅說者,彼說未至言,唯說`[說=攝【三宮】]`未至定靜慮中間。於未至定中唯攝無漏,依此能滅非想非非想處繫化生故。 【唐】【小結】由此故說化生依七或未至滅。四生如«大種蘊»廣說。 ## 34.四種入胎論彼等何定滅 ### 34.四種入胎及作論的理由 【唐】四種入胎者: 【唐】1.有不正知入母胎,住出亦爾,是第一入胎。 【唐】2.有正知入母胎,不正知住,不正知出,是第二入胎。 【唐】3.有正知入母胎,亦正知住,不正知出,是第三入胎。 【唐】4.有正知入母胎,住出亦爾,是第四入胎。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四種入母胎,乃至廣說。」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長含:入胎者,一謂亂入胎、亂住、亂出…]== 【唐】==\[一]==云何不正知入母胎,住出亦爾。 【唐】答:此有二種: 【唐】1.謂若薄福者: 【唐】於入胎時起顛倒想顛倒勝解,見天陰慘寒切風雨,多人鬧亂大眾聚集,便念:我今且入如是.草棘叢中.或稠林間.草窟葉窟.或`[住=往【三宮】]`住如是牆間樹下,以避風雨及諸喧亂。念已即見身往其中。 【唐】彼住胎時,亦起如是倒想勝解:謂我今住如是叢林.草窟葉窟.牆間樹下.須臾止息。 【唐】彼出胎時,亦有如是倒想勝解:謂我今出如是叢林.草窟葉窟.或捨牆間樹下而去。 【唐】2.若福德者: 【唐】於入胎時亦起顛倒想顛倒勝解,見天陰慘寒切風雨,多人鬧亂大眾聚集,便念:我應入此園苑.或花林間.或昇殿堂.或登樓閣,以避風雨及諸鬧亂。念已即見.身入園中.乃至登閣。 【唐】於住胎時,亦起如是倒想勝解:謂我今住.如是園苑.花林堂閣.跏趺而坐。 【唐】於出胎時,亦有如是倒想勝解:謂我今出.如是園苑.乃至從於樓閣而下。 【唐】※ 是名第一不正知入母胎住出亦爾。 【唐】==\[二]==云何正知入母胎,不正知住.不正知出。 【唐】答:有多福者:入母胎時,不起顛倒想.顛倒勝解,能自了知.我今入母胎。彼住胎出胎便不正知,如前廣說。是名第二正知入母胎,不正知住不正知出。 【唐】==\[三]==云何正知入母胎.亦正知住,不正知出。 【唐】答:有多福者:於入母胎住母胎時,皆不起顛倒想.顛倒勝解,能自了知.我今入母胎.我今住母胎。然於出時便不正知,廣如前說。是名第三正知入母胎.亦正知住,不正知出。 【唐】==\[四]==云何正知入母胎,住出亦爾。 【唐】答:有多福者:入母胎時.住母胎時.出母胎時,皆不起顛倒想.顛倒勝解,能自了知:我今入母胎.我今住母胎.我今出母胎,是名第四正知入母胎,住出亦爾。 ### 34.四種入胎人 【唐】問:何入胎是誰耶。 【唐】答:1.有說:第四入胎謂菩薩,第三入胎謂獨覺,第二入胎謂輪王,第一入胎謂餘有情。 【唐】2.有說:第四入胎謂菩薩,第三入胎謂獨覺,第二入胎謂波羅蜜多聲聞,第一入胎謂餘有情。 【唐】3.有說:第四入胎謂菩薩,第三入胎謂獨覺,第二入胎謂預流一來,第一入胎謂餘有情。 【唐】4.有說:諸有情中有求妙智業亦清淨;有求妙智而業不淨;有業清淨而不求智;有不求智業亦不淨。初有情作最後入胎,第二有情作第三入胎,第三有情作第二入胎,最後有情作最初入胎。==\[毘奈耶雜事.入母胎經(有其四種入於母胎)]== 【唐】a.謂初有情,入母胎時.母腹安靜.離諸嬈觸,住母胎時.胎藏寬博.清淨無惱,出母胎時.產門開舒.不遭迫迮,故入住出皆不失念。 【唐】b.第二有情,於入胎時及住胎時,如前安隱.而不失念,但於出時.產門狹小.被迫迮故,即便失念。 【唐】c.第三有情,於入胎時亦無嬈觸,如前安隱.而不失念,然住胎時.胎藏窄隘.雜穢所惱,及出胎時.產門狹小.極為迫迮,故於住出俱令失念。 【唐】d.第四有情,入母胎時.母腹喧動.驚恐不安,及住出時.如前逼惱,故於三時.皆令失念。 【唐】5.復次,此四種入胎皆謂菩薩。於中, 【唐】a.有說:第四入胎是第三阿僧企耶菩薩,第三入胎是第二阿僧企耶菩薩,第二入胎是初阿僧企耶菩薩,第一入胎是此前菩薩。 【唐】b.有說:第四入胎是最後身菩薩,謂從覩史多天歿.下生淨飯王宮時。 【唐】第三入胎是一生所繫菩薩,謂當從贍部洲歿.生覩史多天時。 【唐】第二入胎是次此前生菩薩,謂所從歿.生贍部洲.迦葉波佛法中.修梵行時。 【唐】第一入胎,謂此前菩薩。 【唐】評曰:不應作如是說。以菩薩從九十一劫來常憶宿命,於死有中有生有本有.常無倒想,不失念故。由此因緣,前說為善。 ### 34.諸結生位必起染心,云何得說正知入母胎。 【唐】問:諸結生位必起染心。一切染心皆與不正知相應,云何得說正知入母胎耶。 【唐】答:所說正知.謂無顛倒想.顛倒勝解,非要無明不相應故.名為正知。然菩薩於結生時,亦起自體愛.父母愛故,`[〔亦有…答〕十四字-【三宮】]`亦有染心。 【唐】問:若爾,與餘有情何異。 【唐】答:1.如餘有情.將入胎時,父非父想.母非母想,由如此故, 【唐】a.男則於父生恚.於母生愛,起顛倒想,謂與母會。 【唐】b.女則於母生恚.於父生愛,起顛倒想,謂與父會。由此倒想而便結生。 【唐】2.菩薩不爾。將入胎時,於父父想於母母想,我依彼故.增長後蘊,當於贍部洲中受尊勝報,依此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諸有情作饒益事。作是念已,便於父母等生親愛,由此結生。 【唐】※ 是故正知,謂無倒想,非要無染。 ### 34. 【唐】此四種入胎唯欲界繫,是故但依未至定滅。 ## 35.四識住各自依何定滅 ### 35. 【唐】四識住中後三識住,依七或未至滅,謂後三識住九地繫。 【唐】1.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唐】2.初靜慮繫者,依初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滅。 【唐】3.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繫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 【唐】然此中所說定者: 【唐】a.若說依無漏定說者,彼說未至言,顯未至定靜慮中間。 【唐】b.若說依有漏無漏定說者,彼說未至言,顯未至定靜慮中間上七近分。 【唐】又,此中所說滅者。 【唐】a.若說依種類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上七近分。於未至定中攝有漏無漏,依此能滅欲界繫,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繫後三識住故。 【唐】b.若說依究竟滅說者,彼`[彼+(說)【三宮】]`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於未至定中唯攝無漏,依此能滅非想非非想處繫後三識住故。 【唐】※ 由此故言依七或未至滅。 ### 35. 【唐】色識住依四或未至滅,謂色識住五地繫。 【唐】1.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唐】2.乃至第四靜慮繫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 【唐】然此中所說定者。 【唐】a.有說:依無漏定說。 【唐】b.有說:依有漏無漏定說。 【唐】隨其所應如前分別。 【唐】又,此中所說滅者: 【唐】a.若說依種類滅說者,彼說未至言`[言=中【三宮】]`,攝未至定靜慮中間上四近分。於未至定中攝有漏無漏,依此能滅欲界繫,乃至第四靜慮繫色識住故。 【唐】b.若說依究竟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依此能滅第四靜慮繫色識住故。 【唐】【小結】由此故言:依四或未至滅四識住。廣說如大種蘊。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一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二</b>☗s172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攝納息第三之七 ## 36.五蘊·五取蘊·五趣·五妙欲·五學處總依何定滅。 【發智】五蘊五取蘊五趣五妙欲五學處,依何定滅。 【唐】答:1.色蘊色取蘊,依四或未至。 【唐】2.四蘊四取蘊天趣,依七或未至。 【唐】3.餘四趣五妙欲五學處,依未至。 ## 37.五蘊·五取蘊及彼依何定滅 【唐】此中五蘊五取蘊,廣說如«十門納息»。 ### 37.‹色蘊色取蘊依何定而滅› 【唐】然色蘊,五地繫及不繫;色取蘊,唯五地繫。此俱依四或未至滅: 【唐】1.謂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唐】2.乃至第四靜慮繫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 【唐】然此中所說定者: 【唐】a.有說:無漏。 【唐】b.有說:有漏無漏。 【唐】如前分別。 【唐】所說滅者: 【唐】a.若說此依種類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上四近分。於未至定中攝有漏無漏,依此能滅欲界繫,乃至第四靜慮繫色蘊色取蘊故。 【唐】b.若說此依究竟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於未至定中唯攝無漏,依此能滅第四靜慮繫色蘊色取蘊故。 【唐】※ 由此故說:依四或未至滅。 ### 37.‹無色四蘊無色四取蘊依何定而滅› 【唐】四蘊,九地繫及不繫;四取蘊,九地繫。此俱依七或未至滅: 【唐】1.謂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唐】2.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繫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 【唐】然此中所說定者: 【唐】a.有說:無漏。 【唐】b.有說:有漏無漏。 【唐】亦如前分別。 【唐】所說滅者: 【唐】a.若說此依種類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上七近分。於未至定中攝有漏無漏,依此能滅欲界繫,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繫四蘊四取蘊故。 【唐】b.若說此依究竟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於未至定中唯攝無漏,依此能滅非想非非想處繫四蘊四取蘊故。 【唐】※ 由此故言:依七或未至滅。 ## 38.五趣總論 【唐】一、五趣總論 ### 38.五趣的種類及作論的理由 【唐】五趣:謂㮈落迦傍生鬼人天趣。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五趣:謂地獄趣,乃至天趣。」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分別,故作斯論。 *【涼】{==\[[s12](婆沙011-020.md#^jvs850)]==有五趣,所謂地獄、畜生、餓鬼、人、天。* ^36wj6x ### 38.趣的體性 【唐】問:趣體性是何。為無記。為三種。 【唐】1.若無記者:《品類足論》當云何通。如說:五趣一切隨眠之所隨增。==\[地獄趣,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七智知除類滅道智,六識識,欲界一切隨眠隨增。]== 【唐】2.若三種者:云何諸趣不相雜亂。謂地獄趣成就乃至他化自在天業煩惱,乃至他化自在天成就乃至地獄趣業煩惱故。 *【涼】問曰:五趣體性,為是不隱沒無記、為是三種。* *【涼】若是無記者,《波伽羅那》說云何通。如說:趣性是一切使所使。* *【涼】若有三種,則壞諸趣體。云何壞趣體。* *【涼】答曰:* *【涼】地獄眾生則應成就他化自在天煩惱業,及善他化自在天亦成就地獄眾生煩惱業及不善。應作此說:趣體性是不隱沒無記。* *【涼】問曰:若然者,波伽羅`[`<font color="#7030A0">(那說云何…答曰)</font>`三千四百九十七字〔-〕【宮】]`那說云何通。* *【涼】答曰:* 【唐】答:1.應作是說:趣體唯是無覆無記。 【唐】問:若爾,則諸趣不相雜亂。然《品類足》說當云何通。 *【涼】彼應作如是說:地獄、畜生、餓鬼、人趣體性,是欲界一切遍使及思惟所斷;諸使所使天趣體性,是三界一切遍使及思惟所斷諸使所使。應如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 【唐】答:a.彼文應說:四趣是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天趣是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而不作此說者,當知是誦者錯謬。 【唐】b.有說:彼論通說五趣眷屬,謂結生位五部煩惱相應之心,彼心是一切隨眠所隨增故。 *【涼】答曰:* *【涼】彼誦者錯謬故,作如是說。* *【涼】復有說者,和合諸趣心是五行所斷,是以一切使所使。* 【唐】2.有說:趣體通善染無記`[善染無記=三種【三宮】]`。 【唐】問:若爾,則《品類足》說善通。云何諸趣不相雜亂。 【唐】答:若以成就則有雜亂,若以現行則無雜亂:謂地獄趣於地獄趣業煩惱成就亦現行,於乃至他化自在天業煩惱成就不現行。乃至他化自在天,於他化自在天業煩惱成就亦現行,於乃至地獄趣業煩惱成就不現行。是故諸趣無雜亂過。 *【涼】復有說者,趣體性有三種。*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不壞趣體性。* *【涼】答曰:* *【涼】若`[已=以【三宮】]`已成就言之則壞,若以現在行言之則不壞。云何現在行言之則不壞。* *【涼】答曰:* *【涼】如地獄、畜生、餓鬼成就他化自在天煩惱業及善而不現前行,如他化自在天成就地獄餓鬼畜生煩惱業及不善而不現在行。* 【唐】3.評曰:應說趣體唯是無覆無記。云何知然。如契經中尊者舍利子作是言:「若地獄諸漏現在前時,造作增長順地獄受業,彼身語意曲穢濁故,於捺落迦中受五蘊異熟==\[手杖論.命終便於可惡賤處.令其異熟色受想行識.被極煎煮]==。異熟起已,名`㮈`落迦`[㮈=`那`【三宮】*]`==\[俱舍.於㮏落迦中naraka受五蘊異熟,異熟起已名那落迦nāraka。]==。除此五蘊,彼㮈落迦`[㮈=那【三宮】*]`都不可得==\[俱舍.除五蘊法彼那落迦都不可得]==,乃至天趣說亦如是。」由此故知:趣體唯是無覆無記`[唯=性【宋元宮】]`。 *【涼】評曰:應作是說:地獄體性是不隱沒無記。何以知之。如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諸長老!若地獄漏現在前,造作地獄苦痛身口意業,所謂身口意曲濁穢果報,生地獄中。生已受彼報,色乃至識,是名地獄趣。諸長老!除此五陰,更無有法名地獄趣。以是事故,知趣體性是不隱沒無記。然以報故五趣差別,此是趣性。今當說趣所以者何故名為趣。* *【涼】答曰:* *【涼】趣彼生處,趣彼生相續,是名為趣。* ### 因論生論 【唐】問:已知趣體唯是無覆無記。於中為但是異熟。為通長養。 【唐】1.若但是異熟者,《品類足》說當云何通。如說:「五趣攝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聲處聲界非異熟故。 【唐】2.若通長養者,則趣體雜亂,以人趣中亦能引起色界長養諸根大種故。 【唐】答:應作是說:諸趣體性唯是異熟。 【唐】問:《品類足》說當云何通。 【唐】答:1.彼文應說:五趣攝五蘊十一處十七界少分,而不作是說者,當知是誦者錯謬。 【唐】2.有說:彼論通說五趣眷屬感五趣業及能防護,非唯說趣,是故無過。然由煩惱,界有差別;由異熟蘊,趣有差別。是故趣體唯是異熟。 ### 38.趣的名義 【唐】問:何故名趣。趣是何義。 【唐】答:所往義是趣義。是諸有情所應往所應生結生處,故名趣。 ## 39.㮈洛迦趣 【唐】二、分別諸趣 【唐】已總說諸趣。彼一一異相今當說。 *【涼】已說諸趣總相,一一相今當說。* ### 39.捺落迦趣之內容和稱名的理由 【唐】云何㮈落迦趣narakagati。 *【涼】云何名地獄趣。* 【唐】答:諸`[㮈=那【三宮】`nāraka`*]`㮈落迦一類伴侶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及已生`[*那`nāraka`]`㮈落迦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㮈落迦趣。此中, 【唐】1.一類伴侶眾同分言,顯彼眾同分。 【唐】2.依得事得處得言,顯彼界蘊處得。 【唐】3.及已生`[*那]`㮈落迦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言,顯彼自體是異熟,非餘。 *【涼】是地獄分,與地獄眾生為伴,受地獄身,處所得、體性得、諸入得,生彼處,得不隱沒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地獄趣。* *【涼】{復有說者,應說所以者何。說處所得者諸界得,體性得者諸陰得,諸入得者說內外入得。}* *【涼】{如說:是地獄分,是地獄伴侶,命根等心不相應行,此說是地獄眾生。* *【涼】或有說者,不應作是說言:是處所得、體性得、諸入得,應言是地獄分,地獄伴侶。* *【涼】問曰:若說界陰入得便足,何以復作是說「生地獄眾生得無記色乃至識」。* *【涼】答曰:為說報果故,以報果故五道差別。}* ==§{== ==【唐】[婆沙同<font color="red">集異門</font>]諸傍生(鬼、人、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一類伴侶,乃至廣說。== ==【唐】[<font color="red">品類足</font>]謂[那=捺【三】]那落迦諸有情類.同性同類同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彼有情.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捺落迦趣(傍生、鬼、人、天)。== ==【唐】品類足:1依得云何.謂得所依處。2事得云何.謂得諸蘊。3處得云何.謂得內外處。== ==【唐】眾事分:1云何處得.謂得方處。2云何事得.謂得陰。3云何入得.謂得內外入。== ==【唐】五法行經:1得處為何等?<u>同郡縣</u>[得所依處]。2種得為何等?為五陰。3入得為何等?所內外得入,是名為入得。== ==【唐】薩婆多宗五事論:1云何得處所。謂獲諸境。2云何得事。謂獲諸蘊。3云何得處。謂獲內外處。== ==【唐】阿毘曇甘露味論:1到異方土所得,是謂處得。2諸行雜物,是謂物得。3得諸內外入,是謂入得…處得、物得、入得:有<font color="red">善、不善、無記</font>…是<font color="red">三界繫</font>…<font color="red">有漏</font>。== ==【唐】光記:品類足說.依事處得,約法別說,應知即是得中攝也。== ==【唐】法蕴足:1<u>住得</u>2事得3處得。== ==【唐】识身足:1<u>處得</u>2事得.3<u>生長處得</u>。== ==§}== ### 1.名㮈落迦 【唐】問:何故彼趣名㮈落迦。naraka/niraya *【涼】以何等故名泥梨迦`[梨=犁【三宮】]`。* 【唐】答:[zs21](正理21-25#^irdl3v) *【涼】答曰:* 【唐】1.是`[*`那`]㮈`落迦所趣處故,`[以=`是中有`【三宮】]以[*`那`]㮈`落迦`[〔為所有〕-【三宮】]為所有`故,名㮈落迦。 【唐】彼諸有情,無悅無愛、無味無利、無喜樂故,名`[`那`*]㮈`落迦nāraka。 *【涼】1`[泥犁迦秦言無有=(泥犁迦.秦言無有)【宋元】〔-〕【明】]`泥犁迦niraya秦言無有。所以者何。彼中無有喜樂,無氣味、無歡喜、無利、無喜、無樂、無喜樂,故言無有。* 【唐】2.或有說者:由彼先時造作增長.增上暴惡身語意惡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續故,名㮈落迦。 *【涼】2復有說者,作增上身口意惡行,故生彼處。彼處生相續,是名地獄趣。* 【唐】3.有說:㮈落迦者,是假名假想名施設想施設,一切名想隨欲而立不必如義。 *【涼】3復有說者,地獄趣者,是名施設、是想施設,不必如名悉有其義。* 【唐】4.有說:彼趣以卑下故名㮈落迦,謂五趣中無有卑下如彼趣者。 *【涼】4復有說者,是趣卑下,於五道中更無卑下如地獄趣,故名卑下。* 【唐】5.有說:彼趣以顛墜故名㮈落迦。如有頌言:「顛墜於地獄,足上而頭下`[而頭=頭歸【三宮】]`,由毀謗諸仙,樂寂修苦行。」nīryante *【涼】5復有說者,是趣墮落。如偈說:* *【涼】 諸墮地獄者 其身盡倒懸 坐誹謗賢聖 及諸淨行者* *【涼】 諸根皆毀壞 如彼燋爛魚* 【唐】6.有說:㮈落名人==\[zs21那落名人]==,迦名為惡。惡人生彼處故,名㮈落迦。 【唐】7.有說:落迦名可樂,㮈是不義。彼處不可樂故,名㮈落迦。 【唐】8.有說:落迦名喜樂,㮈是壞義。彼處壞喜樂故,名㮈落迦。 【唐】9.有說:落迦名歸趣,㮈是無義。彼處有情重苦所逼無歸趣故,名㮈落迦。 【唐】10有說:落迦名救濟,㮈是無義。彼處有情眾苦所逼,無救濟者故,名㮈落迦。 ### 2.無間地獄名 【唐】問:何故彼趣最下最大者名無間耶。[s115](01/婆沙111-130#^msbrww) 【唐】答:1.彼是假名.假想.名施設.想施設,一切名想隨欲而立,不必如義。彼處或名百釘釘身,或名`[六=小【宮】]`六苦觸處,或名自受苦受,或名無間。雖亦有間,假說無間。 *【涼】復有說者,`[泥=埿【宋元】*]`泥犁迦`[秦言無去處=`<font color="#7030A0">(秦言無去處)</font>`【宋元】〔-〕【明】]`秦言無去處。所以者何。生彼眾生,無有去處、無有依處、無有救處,故名無去處。復以何故名阿毘至。阿毘至`[秦言無間=`<font color="#7030A0">(秦言無間)</font>`【宋元】〔-〕【明】]`秦言無間,亦名淳受苦痛,亦名百釘釘身,亦名六苦觸。* *【涼】3復有說者,眾生生彼者多,無處容受`[處容受=容受處【三宮】]`,故言無間。* *【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生餘地獄者多,生阿毘至者少。* *【涼】何以知之。作增上身口意惡業生阿毘至中,眾生少有作增上身口意惡業者。如眾生少作增上善行生有頂中,彼亦如是。* 【唐】2.有說:彼處恒受苦受,無喜樂間,故名無間。 【唐】問:餘地獄中豈有歌舞飲食,受喜樂異熟故,不名無間耶。 【唐】答:餘地獄中雖無異熟喜樂,而有等流喜樂。如《施設論》說:「等活地獄中,有時涼風所吹血肉還生,有時出聲唱言等活,彼諸有情欻然還活。」唯於如是血肉生時.及還活時,暫生喜樂.間苦受故,不名無間。 *【涼】2復有說者,無有暫樂故名無間。* *【涼】問曰:若然者,餘大地獄中有意樂為樂受`[間=鼻【宋】]`間耶。* *【涼】答曰:<font color="#ff0000">雖無意樂</font>,樂受有二種.一者依.二者報,一切地獄,無報樂受而有依樂受。阿毘至中依樂受亦無。何以知餘大地獄中有依樂受。如《施設世界經》中說:唱活地獄中有`[冷【麗】=泠【大】]`冷風來吹眾生身,還生血肉。或作是唱:諸眾生活!諸眾生活!爾時眾生即便還活。以是事故,知餘地獄有依樂受。阿毘至中無如是事,故無依樂受。* 【唐】3.有說:眾多有情造作惡業,相續生彼,滿彼處所,故名無間。 【唐】評曰:不應作是說。生餘地獄多,生無間者少。 【唐】所以者何。以造作增長上品身語意惡業者.乃生彼處。有情造作增長上品惡業.生彼處者少;造作增長中下品惡業.生餘地獄者多。如造作增長上品善業.生有頂者少`[少【三宮磧北藏】[光寶]=小【大】]`;造作增長中下品善業.生餘處者多故。==\[s115世間有情不皆能起上品妙行]== 【唐】4.==\[評]==應作是說:由造作增長增上不善業,生彼所得身形廣大,一一有情據多處所`[據=踞【宮】]`,中無間隙,故名無間。 *【涼】復有說者,生阿毘至中眾生其身雖大,受苦痛時無有間處,故名無間。* ^zqncn0 ### 3.地獄在的處所及如何安立 【唐】問:地獄在何處。 【唐】答:多分在此贍部洲下。 【唐】(問):云何安立。 【唐】答:1.有說: 【唐】a從此洲下四萬踰繕那至無間地獄底。 【唐】b無間地獄縱廣高下各二萬踰繕那, 【唐】c次上一萬九千踰繕那中,安立餘七地獄:謂次上有極熱地獄,次上有熱地獄,次上有大`[㘁=嘷【宮】*]`㘁叫地獄,次上有`[㘁=嘷【宮】*]`㘁叫地獄,次上有眾合地獄,次上有黑繩地獄,次上有等活地獄。此七地獄一一縱廣萬踰繕那。 【唐】d次上餘有一千踰繕那:五百踰繕那是白墡,五百踰繕那是泥。 【唐】2.有說: 【唐】a從此洲下四萬踰繕那至無間地獄。 【唐】b此無間地獄縱廣高下各二萬踰繕那。 【唐】c次上有三萬五千踰繕那安立餘七地獄,一一縱廣高下各五千踰繕那。 【唐】d次上餘有五千踰繕那:千踰繕那青色土,千踰繕那黃色土,千踰繕那赤色土,千踰繕那白色土,五百踰繕那白墡,五百踰繕那是泥。 【唐】3.有說:無間地獄在於中央,餘七地獄周迴圍遶,如今聚落圍遶大城。 【唐】問:若爾者`[〔者〕-【三宮】]`,《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說:「贍部洲周圍六千踰繕那,三踰繕那半,一一地獄其量廣大。」云何於此洲下得相容受。如有頌言:「熱鐵地如血,猛火恒洞然,多百踰繕那,周遍焰交徹。」 【唐】答:此贍部洲上尖下闊,猶如穀聚,故得容受。由此經中說:「四大海漸入漸深。」 *【涼】問曰:地獄為在何處。* *【涼】答曰:* *【涼】或有說者,閻浮提下四萬由旬,有阿毘至地獄。* *【涼】問曰:其餘諸獄為在上下耶、為在傍邊耶。* *【涼】答曰:* *【涼】或有說者,阿毘至獄在於中央,其餘諸獄周迴四邊。如今城在其中,村落圍繞。* *【涼】問曰:此閻浮提縱廣七千由旬,下諸地獄各各廣大。如偈說:* *【涼】 火焰`[遍=逼【三宮】]`遍滿多由旬 見者恐怖身毛`[竪=堅【元】]`竪 諸惡眾生常然之 其焰熾盛不可近 * *【涼】如是地獄一一廣大,云何可受。* *【涼】答曰:* *【涼】此大地形下廣上狹,其猶`[垜【麗】=垜(垛),堆【三宮】]`垜穀在地,是故經說大海漸廣轉深。* *【涼】復有說者,阿毘至獄最在其下,次上有`[火=大【三宮】*]`火炙地獄,次炙地獄,次大叫喚地獄,次叫喚地獄,次`[押=壓【三宮】]`押地獄,次黑繩地獄,次唱活地獄。彼阿毘至獄縱廣高下二萬由旬,周匝八萬由旬;其餘諸獄縱廣萬九千由旬。* ### 4. 【唐】又,一一大地獄有十六增:謂各有四門,一一門外各有四增。 【唐】一煻煨增,謂此增內煻煨沒膝。 【唐】二屍糞增,謂此增內屍糞泥滿。 【唐】三鋒刃增,謂此增內復有三種: 【唐】(1)一刀刃路,謂於此中仰布刀刃以為道路。(2)二劍葉林,謂此林上純以銛利劍刃為葉。(3)三鐵刺林,謂此林上有利鐵,`[刺=利【宮】]`刺長十六指。 【唐】刀刃路等三種雖殊而鐵仗同`[仗【三宮磧北藏】=枝【大】](杖)`,故一增攝。 【唐】四烈河增,謂此增內有熱醎水。 【唐】【小結】并本地獄以為十七。如是八大地獄并諸眷屬,便有一百三十六所。是故經說:有一百三十六㮈落迦。 【唐】問:何故眷屬地獄說名為增。 【唐】答:1.有說:本地獄中一種苦具治諸有情,此眷屬中種種苦具治諸有情,故名為增。是故《天使經》說:眷屬地獄中以種種苦具治有罪者。 【唐】2.有說:此是增受苦處故說名增:謂本地獄中被逼切已,復於此處重遭苦故。非謂多種苦具名增,本地獄中亦多苦具故。《施設論》說:眷屬地獄中唯有一種,煻煨等故。 *【涼】或有說者,其餘諸獄縱廣萬由旬。* *【涼】復有說者,閻浮提下四萬由旬有阿毘至獄,阿毘至獄縱廣高下二萬由旬、周迴八萬由旬。`[*]`火炙地獄縱廣高下五千由旬,乃至唱活地獄各各五千由旬。如是七地獄合三萬五千由旬,餘五千由旬:千由旬青色地、千由旬黃色地、千由旬赤色地、千由旬白色`[地=地有【三宮】]`地、五百由旬是白墡、五百由旬是`[*]`泥。一一地獄有十六眷屬。云何十六。* *【涼】答曰:* *【涼】一一地獄各有四門,一一門各有四眷屬:一名熱沙上下沒膝地獄;二名惡虫沸屎地獄;有刀道地獄、有雨刀葉地獄、有刀林地獄,如是三種是第三眷屬;第四名熱灰河地獄。如是門門各有四種眷屬。阿毘至獄通己身及眷屬合有十七,餘七地獄亦爾,都合有一百三十六。諸眷屬地獄中,以種種苦治罪人。正地獄中,以一種苦治罪人。閻浮提下亦有正地獄,閻浮提地上唯有邊地獄,或在山上、或在谷中、或在曠野、或在空中。弗婆提瞿陀尼唯有邊地獄,無正地獄。`[欝單越=欝單曰【三宮】]`欝單越無正地獄亦`[無=有【三宮】]`無邊地獄。所以者何。彼是淨果`[報=報故【三宮】]`報。* ### 5. 【唐】問:諸地獄卒.為是有情數.非有情數耶。 【唐】若是有情數者,彼多造惡,復於何處受異熟耶。 【唐】若非有情數者,大德法善現頌當云何通,如說:心常懷忿毒,好集諸惡業,見他苦生悅,死作琰魔卒。 【唐】==\[大勇菩薩.分別業報略經:恚憎不善行,心常樂惡法,見他苦隨喜,死作閻羅卒。毘羅Vīla(勇)。]== 【唐】1.有說:是有情數。 【唐】問:彼多造惡,復於何處受異熟耶。 【唐】答:即於彼地獄受。以彼中尚容無間業等極重異熟,況復此耶。 【唐】2.有說:此是非有情數。由諸罪者業增上力,令非有情似有情現,以諸苦具殘害其身。 【唐】問:若爾,大德法善現頌當云何通。 【唐】答:1.此不必須通。以非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所說,但是造制文頌。夫造文頌或增或減,不必如義,何須通耶。 【唐】2.若必欲通者,彼有別意:謂若以鐵鎖繫縛初生地獄有情,往琰魔王所者是有情數;若以種種苦具於地獄中害有情者,是非有情數。大德依有情數作如是說。`[魔=摩【宋元宮】*]` ### 6. 【唐】1.贍部洲下有大地獄,贍部洲上亦有邊地獄,及獨地獄,或在谷中或在山上或在曠野或在空中。 【唐】2.於餘三洲唯有邊地獄獨地獄,無大地獄。所以者何。唯贍部洲人造善猛利,彼作惡業亦復猛利,非餘洲故。 【唐】有說:北拘盧洲亦無邊地獄等,是受淳淨業果處故。 【唐】問:若餘洲無大地獄者:彼諸有情造無間業斷善根等,當於何處受異熟耶。 【唐】答:即於此贍部洲下大地獄受。 *【涼】問曰:以何等故,閻浮提下有正地獄,餘處則無。* *【涼】答曰:* *【涼】閻浮提人修善猛利,作不善業亦復猛利。是故閻浮提有正地獄,餘處則無。* *【涼】問曰:如餘方亦作五無間諸餘重業,為於何處受其報耶。* *【涼】答曰:* *【涼】於此閻浮提下受。* *【涼】問曰:諸地獄卒,為是眾生、為非眾生耶。若是眾生者,多作不善業,當於何處復受此報。若非眾生者,曇摩須菩提所說偈復云何通。如說:* *【涼】 剛強瞋恚人 常樂作諸惡 見他苦生喜 死作閻羅卒 * *【涼】答曰:* *【涼】或有說者,是眾生數。* *【涼】問曰:若然者,多作不善業,當於何處復受此報。* *【涼】答曰:* *【涼】即於彼處受報。所以者何。作無間業斷善根、增上邪見者,猶於`[彼【麗】=如【大】]`彼受報,況地獄卒。* *【涼】復有說者,非眾生數。以諸眾生罪業因緣故,實非眾生,作眾生像而現其前,以種種事治諸罪人。* *【涼】問曰:若然者,曇摩須菩提偈云何通。* *【涼】答曰:* *【涼】此造文頌,不必須通。所以者何。造文頌,有增有減、有得有失。若欲通者,其事云何。* *【涼】答曰:* *【涼】諸以鐵鎖繫縛眾生,詣閻羅王所,是眾生數;餘種種治諸罪人者,非眾生數。如是說者好。* ### 7.地獄有情的形狀和語言 【唐】問:地獄有情其形云何。 【唐】答:其形如人。 【唐】問:語言云何。 【唐】答:1.彼初生時皆作聖語。 【唐】2.後受苦時,雖出種種受苦痛聲,乃至無有一言可了,唯有斫刺破裂之聲。 *【涼】地獄眾生其形云何。* *【涼】答曰:* *【涼】其形如人。言語云何。* *【涼】答曰:* *【涼】初生未受苦痛時盡作聖語,後受苦痛時雖出苦痛聲,乃至無有一言可分別者,但有打棒壞裂之聲。* ## 40.傍生趣 ### 傍生趣自性名義 【唐】云何傍生趣。 【唐】答:諸傍生一類伴侶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及已生傍生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傍生趣。解釋如前。 【唐】問:何故彼趣名傍生。 【唐】答:1.其形傍故,行亦傍;以行傍故,形亦傍。是故名傍生。 【唐】2.有說:傍生者,是假名假想名施設想施設,一切名想隨欲而立,不必如義。 【唐】3.有說:彼諸有情由造作增長增上愚癡身語意惡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續故,名傍生趣。 【唐】4.有說:彼趣闇鈍故名傍生。闇鈍者,即是無智,一切趣中無有無智如彼趣者。 【唐】5.有說:「流遍諸處故名傍生,謂此遍於五趣皆有: 【唐】A㮈落迦中:a有無足者,如孃矩吒虫等。b有二足者,如鐵嘴鳥等。c有四足者,如黑駁狗等。d有多足者,如百足等。 【唐】B於鬼趣中:a有無足者,如毒蛇等。b有二足者,如烏鴟等。c有四足者,如狐狸象馬等。d有多足者,如六足百足等。 【唐】C於人趣三洲中:a有無足者,如一切腹行虫。b有二足者,如鴻雁等。 【唐】c有四足者,如象馬等。d有多足者,如百足等。 【唐】於北拘盧洲中:a有二足者,如鴻雁等。b有四足者,如象馬等。 【唐】無有無足及多足者,彼是受無惱害業果處故。 【唐】D四大王眾天及三十三天中:a有二足者,如妙色鳥等。b有四足者,如象馬等。餘無`[無=行【三】]`者,如前釋。 【唐】上四天中唯有二足者,如妙色鳥等。 【唐】餘皆無者,空居天處轉勝妙故。」 【唐】問:彼處若無象馬等者,以何為乘。亦聞彼天乘象馬等,云何言無。 【唐】答:由彼諸天福業力故,作非情數象馬等形而為御乘以自娛樂。 *【涼】云何名畜生趣。* *【涼】答曰:* *【涼】是畜生趣分,與畜生為伴,乃至廣說。以何等故名畜生趣。* *【涼】答曰:* *【涼】其形傍故行亦傍。其行傍故形亦傍,故名畜生趣。* *【涼】復有說者,作身口意過行,生彼道中,故名畜生趣。* *【涼】復有說者,畜生者名施設想,施設不必如名盡有其義。* *【涼】復有說者,遍有故名畜生趣,此遍五道中。地獄中有無足者,如能究`[陀=陀等【三宮】]`陀;有二足者,如烏鳩羅那等;有四足者,如狗等;有多足者,如百足等。餓鬼中亦有無足者,如蛇等;有二足者,如烏鳩羅那等;有四足者,有威德者則有象馬等、無威德者唯有狗等;有多足者,如百足等。人中亦有無足者,如腹行虫等;有二足者,如鴻雁等;有四足者,如象馬等;有多足者,如百足等。天中四天王、三十三`[天=大【宋元宮】]`天,有二足者,如雁孔雀等;有四足者,如象馬等。自上有二足者,如雁孔雀鳥等。* *【涼】問曰:聞自上諸天亦乘象馬,今言無者其事云何。* *【涼】答曰:* *【涼】彼眾生福業因緣故,作非眾生數象馬形以自娛樂。* *【涼】復有說者,以盲冥故名為畜生。盲冥者,謂無明也。五道之中無明多者,莫若畜生。* ### 1.傍生本住處形狀語言之論 【唐】問:傍生本住何處。 【唐】答:本所住處在大海中,後時流轉遍在諸趣。 【唐】問:其形云何。 【唐】答:多分傍側;亦有竪者,如緊㮈==\[那]==落畢舍遮醯盧索迦等。 *【涼】問曰:畜生住處正在何所。* *【涼】答曰:* *【涼】根本住處在大海中,諸渚亦有。其形云何。* *【涼】答曰:* *【涼】其形傍側,亦有形上向者,如毘舍遮、如伊盧薩迦、如`[闇=闍【三宮】]`闇盧破毱羅緊那羅等。言語云何。* 【唐】問:語言云何。 【唐】答:劫初成時皆作聖語,後以飲食時分有情不平等故,及諂誑增上故,便有種種語,乃至有不能言者。 *【涼】答曰:* *【涼】世界初成時,一切眾生盡作聖語,後以飲食過患、時世轉惡、諂曲心多便有種種語, ^turrdk乃至有不能言者。* ## 41.鬼趣 ### 鬼趣自性名義 【唐】云何鬼趣。 【唐】答:諸鬼一類伴侶眾同分,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彼趣名閉戾多preta。 【唐】答:1.《施設論》說:如今時鬼世界王名琰魔`[魔=摩【宋元宮】*]`。如是劫初時有鬼世界王名**粃多**,是故往彼生彼諸有情類皆名閉戾多,即是粃多界中所有義。從是以後皆立此名。 *【涼】云何名餓鬼趣。* *【涼】答曰:* *【涼】是餓鬼分,乃至廣說。以何等故名卑帝梨。`[卑帝梨秦言祖父=(卑帝梨秦言祖父)【宋元】〔-〕【明】]`卑帝梨,秦言祖父。或有眾生最初生彼道中,名為祖父。後諸眾生生彼處、生彼相續者,亦名祖父。是故此趣名為祖父。* 【唐】2.有說:閉戾多者是假名假想,乃至廣說。 【唐】3.有說:由造作增長增上慳貪身語意惡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續,故名鬼趣。 【唐】4.有說:飢渴增故名鬼。由彼積集感飢渴業,經百千歲不聞水名,豈能得見,況復得觸。或有腹大如山咽如針孔,雖遇飲食而不能受。 【唐】5.有說:被驅役故名鬼,恒為諸天處處驅役常馳走故。 【唐】6.有說:多希望故名鬼,謂五趣中.從他有情希望多者.無過此故。==\[雜心.從他希求]== 【唐】由此因緣故名鬼趣。 *【涼】復有說者,眾生長`[夜=夜不【明】]`夜修行廣布慳貪之心,生彼趣中,故名餓鬼。* *【涼】復有說者,此是名施設,乃至廣說。* *【涼】復有說者,多飢渴故名曰餓鬼。彼諸眾生其腹如山、`[*]`咽如鍼孔,於百千歲不聞水聲亦不曾見,何況得觸。* *【涼】復有說者,被驅使故名曰餓鬼。彼恒為諸天處處驅使,是故此趣名曰驅使。* *【涼】復有說者,常於他人有悕望故,名曰餓鬼。以如是等緣故,此趣名餓鬼。* ### 1.鬼的住處 【唐】問:鬼住何處。 【唐】答:==\[一]==贍部洲下五百踰繕那有琰魔王界,是一切鬼本所住處。從彼流轉亦在餘處。`[魔=摩【宋元宮】*]` 【唐】1.於此洲中有二種鬼:一有威德。二無威德。 【唐】a.有威德者:或住花林果林種種樹上好山林中,亦有宮殿在空中者,乃至或住餘清淨處受諸福樂。 【唐】b.無威德者:或住廁溷糞壤水竇坑塹之中,乃至或住種種雜穢諸不淨處,薄福貧窮飢渴所苦。 【唐】2.東毘提訶西瞿陀尼,亦有此二。 【唐】3.北拘盧洲: 【唐】a.唯有大威德者。 【唐】b.有說:全無,以諸鬼趣慳貪所感,北拘盧洲是無所攝受有情生處故。 【唐】4.四大王眾天及三十三天中,唯有大威德鬼,與諸天眾守門防邏`[導=遵【三宮】]`導從給使。 【唐】==\[二]==有說:於此贍部洲西有五百渚兩行而住。於兩行渚中有五百城,二百五十城有威德鬼住,二百五十城無威德鬼住。是故昔有轉輪王名儞彌`[儞【三宮】=你【麗磧北藏】,爾【大】]`,告御者摩怛梨曰:「吾欲遊觀,汝可引車從是道去,令我見諸有情受善惡果。」時摩怛梨即如王教引車從於二渚中過。時王見彼有威德鬼,首冠花鬘,身著天衣,食甘美食猶如天子,乘象馬車各各遊戲。見無威德鬼,頭髮`[蓬=髼【三宮】]`蓬亂裸形無衣,顏色枯悴以髮自覆,執持瓦器而行乞匃。見已深信善惡業果。`[怛=恒【三宮】*]` *【涼】問曰:此趣住在何處。* *【涼】答曰:* *【涼】或有說者,閻浮提下五百由旬,有閻羅王住處,是根本住處,其餘諸渚亦有。住閻浮提渚者有二種:一、有威德;二、無威德。有威德者,住花林果林種種樹`[下=上【三宮】]`下好山林中,亦有宮殿在虛空中者。無威德者,住不淨糞穢屎尿之中。弗婆提、瞿陀尼亦有二種:有威德者、無威德者。欝單越唯有威德者。所以者何。彼地清淨果報處。四天王、三十三天,唯有威德者。* *【涼】復有說者,閻浮提西有五百渚,兩渚中間有五百餓鬼城,其二百五十有威德者住,其二百五十無威德者住。是故尼彌轉輪聖王告御者摩多羅曰:我欲昇天,汝可從是道去,使吾見諸眾生受惡報者、受善報者。爾時摩多羅御者即如王教,從諸城過。爾時彼王罪福俱見。有威德者,如諸天子,頭戴天冠、身著天衣、食甘美飲食,各各遊戲而自娛樂。無威德者,裸形無衣以髮自覆,手執瓦器行乞自活。* ### 2.鬼趣之形狀語言 【唐】問:鬼趣形狀云何。 【唐】答:多分如人,亦有傍者,或面似猪,或似種種餘惡禽獸,如今壁上彩畫所作。 【唐】問:語言云何。 【唐】答:1.劫初成時皆作聖語,後時隨處作種種言。 【唐】2.或有說者:隨從何處命終生此,即作彼形,即作彼語。 【唐】評曰:不應作是說。若從無色界歿來生此趣,可無形無言耶。 【唐】應作是說:隨所生處,形言亦爾。 *【涼】其形云何。* *【涼】答曰:* *【涼】有上立者、有傍側者,或面似猪如壁上畫像。言語云何。* *【涼】答曰:* *【涼】世界初成,一切眾生盡作聖語,餘如先說。* *【涼】復有說者,隨其死處往生彼間,如彼本形隨彼本語。評曰: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若從無色界死來生此趣,可無形無言耶。應作是說:隨彼生處,形言亦爾。* ## 42.人趣 ### 人趣自性名義 【唐】云何人趣。 *【涼】人趣云何。* 【唐】答:人一類伴侶眾同分,乃至廣說。 *【涼】答曰:是人分,是人伴侶,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此趣名末奴沙(manuṣya)。 *【涼】以何等故名摩㝹奢。* 【唐】答:1.昔有轉輪王名曼馱多==\[[頂生王](漢語佛典中的「頂生王」及其原語之研究#^rco7ld) [原語](漢語佛典中的「頂生王」及其原語之研究#伍、餘論) ]==,告諸人曰:「汝等欲有所作,應先思惟稱量觀察。」爾時諸人即如王教,欲有所作皆先思惟稱量觀察,便於種種工巧業處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觀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從是以來傳立斯號。 *【涼】`[摩㝹奢秦言意〔-〕【明】]`摩㝹奢,`[秦言意=`<font color="#7030A0">(秦言意)</font>`【宋元】]`秦言意。昔有王名頂生,化四天下,告諸眾生:諸有所作意,當善思、當善籌量、當善憶念。時諸眾生即如王教,諸有所作思量憶念,然後便自有工巧作業種種差別。以人所作先意思故,是故名人,為意如人。* 【唐】先未號此末奴沙時,人或相呼以為雲頸,或名多羅脛,或名底落迦,或名阿沙荼。 *【涼】先未有此名時,展轉相呼多羅裳伽,亦呼阿婆`[達=建【三宮】]`達荼。* 【唐】2.有說:末奴沙者是假名假想,乃至廣說。 【唐】3.有說:先造作增長下身語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續,故名人趣。 *【涼】復有說者,以修下身口意善業生彼趣中,故名人趣。* *【涼】復有說者,是名施設,廣說如上。* 【唐】4.有說:多憍慢故名人,以五趣中憍慢多者無如人故。 *【涼】復有說者,慢偏多故。五道之中慢心多者莫若於人,是故此趣名為人趣。* 【唐】5.有說:能寂靜意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靜意無如人者故。契經說:「人有三事勝於諸天: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勇猛者,謂不見當果而能修諸苦行;憶念者,謂能憶念久時所作所說等事分明了了;梵行者,謂能初種順解脫分.順決擇分等殊勝善根,及能受持別解脫戒。 *【涼】復有說者,此趣能止息意故。五道之中能止息意莫若人趣。所以者何。人能得解脫分善根、達分善根,**能親近善知識等四法,亦能修行親近善知識等四法**。* *【涼】{==\[s12]==人中有勇健念力梵行:勇健者,不見果而廣能修因;念力者,久遠所作.久遠所說.而能憶念;梵行者,能得解脫分.達分善根、**得正決定**。}* 【唐】由此因緣故名人趣。 *【涼】是故此趣名人。* ### 1.人的住處形貌語言 【唐】問:人住何處。 【唐】答:1.住四大洲,謂贍部洲毘提訶洲瞿陀尼洲拘盧洲。 【唐】2.亦住八中洲。何等為八。謂拘盧洲有二眷屬:一矩拉婆洲。二憍拉婆洲。 【唐】毘提訶洲有二眷屬:一提訶洲。二蘇提訶洲。瞿陀尼洲有二眷屬:一舍𢮎洲。二嗢怛羅漫怛里拏洲。贍部洲有二眷屬:一遮末羅洲。二筏羅遮末羅`[羅【麗】=邏【大】]`洲。此八洲中,人形短小如此方侏儒。 【唐】有說:七洲是人所住,遮末羅洲唯`[羅=邏【三宮】]`羅剎娑居。 【唐】3.有說:此所說八即是四大洲之異名,以一一洲皆有二異名故。 【唐】4.==\[評]==如是說者:應如初說。 【唐】此八中洲.一一復有.五百小洲.以為眷屬,於中.或有人住.或非人住.或有空者。 ### 2.人趣的形貌和語言 【唐】問:人趣形貌云何。 【唐】答:1.其形上立。 【唐】2.然贍部洲人面如車箱,毘提訶人面如半月,瞿陀尼人面如滿月,拘盧洲人面如方池。 【唐】問:語言云何。 【唐】答:世界初成時一切皆作聖語。後以飲食時分有情不平等故,及諂誑增上故,便有種種語,乃至有不能言者。 *【涼】問曰:為住何處。* *【涼】答曰:* *【涼】住四天下,亦住八大渚上。所謂:一名拘羅婆;二名喬羅婆;三名毘地呵;四名蘇毘地呵;五`[名【麗】=者【大】]`名奢吒;六名欝多羅曼提那;七名婆羅;八名遮摩羅。彼拘羅婆、喬羅婆二渚,是欝單越眷屬。毘地呵、蘇毘地呵二渚,是弗婆提眷屬。奢吒、欝多羅曼提那二渚,是瞿陀尼眷屬。婆羅、遮摩羅二渚,是閻浮提眷屬。* *【涼】復有說者,此二渚是閻浮提別名,三天下二渚亦如是。* *【涼】復有說者,此諸渚上盡有人住,但其形短小。此一一渚有五百小渚以為眷屬,或有人住或無人住。* *【涼】問曰:人形云何。* *【涼】答曰:* *【涼】其形上立。言語云何。* *【涼】答曰:* *【涼】世界初成時盡作聖語,餘如上說。* ## 43.天趣(附阿素洛) ### 天趣自性名義 【唐】云何天趣。 【唐】答:天一類伴侶,乃至廣說。 *【涼】云何天趣。* *【涼】答曰:天分、天伴侶、得天身,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彼趣名天。 *【涼】以何等故名天趣。* *【涼】答曰:* 【唐】答:1.於諸趣中,彼趣最勝.最樂.最善.最妙.最高,故名天趣。 *【涼】諸趣中勝故。有何等勝。所謂有勝.樂勝.吉善勝.身勝.形體勝,有如是勝故,名曰天趣。* 【唐】2.有說:先造作增長上身語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續,故名天趣。 *【涼】復有說者,行增上身口意善業,生彼趣中,故名天趣。* 【唐】3.有說:天者是假名假想,乃至廣說。 *【涼】復有說者,此名施設,廣說如上。* 【唐】4.有說:光明增故名天,以彼自然身光恒照晝夜等故。 *【涼】復有說者,諸天無晝夜,常以光明自照,故名天趣。* 【唐】5.聲論者說:能照故名天,以現勝果照了先時所修因故。 【唐】復次,戲樂故名天,以恒遊戲.受勝樂故。 *【涼】復有說者,以善行因緣故生彼天趣中,常自遊戲娛樂,故名天趣。* ==\[地持:所受自然,是名為天。]== ### 2.諸天的住處形相語言 【唐】問:諸天住在何處。 【唐】答:1.四大王眾天住七金山,及妙高山四層級上,并日月星中。 【唐】2.三十三天住妙高山頂。 【唐】3.夜摩乃至色究竟天,皆在空中密雲如地,各有宮殿於中居止。差別廣說如«大種蘊»。 【唐】4.無色界天無形色故,無別住處。 *【涼】為住何處。答曰:* *【涼】{}==\[[s12](婆沙011-020.md#^utxssc)]\[[s134](婆沙131-150.md#^32st7g)]==住須彌山側四邊水上,繞須彌山,廣萬六千由旬,有杵手天住處。次上萬由旬,遶須彌山,廣八千由旬,是持花鬘天所住之處。次上萬由旬,遶須彌山,廣四千由旬,是常放逸天所住之處。次上二萬由旬,繞須彌山,廣二千由旬,是四天王所住之處。有七種金山,四天王城天民村落悉在其中,此處諸天於下最多。次上四萬由旬,須彌山頂有善見城,縱廣萬由旬,是三十三天所住之處。須彌山頂縱廣幾何。* *【涼】答曰:周匝四萬由旬。{}* ^zygsyb *【涼】{}==\[s12]\[s134]==離須彌山頂四萬由旬,中間如雲,有焰摩諸天依地而住。如是次第,上至善見諸天,皆依地住。從善見天上至阿迦`[膩【明】=貳【大】]`膩吒天,亦依地住。`[卷第九終【三宮】]\[卷第十雜揵度智品之五首【宋元宮】=卷第十雜犍度智品第一之五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首]`* *【涼】齊量云何。如須彌山頂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齊量,初禪地齊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齊量,第二禪地齊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齊量,第三禪地齊量亦如是;如三千大千世界齊量,第四禪地齊量亦如是。* *【涼】復有說者,如須彌山頂齊量,焰摩諸天齊量轉大一倍,如是乃至他化自在天轉大一倍亦爾;如千世界齊量,初禪齊量亦爾;如二千世界齊量,第二禪齊量亦爾;如三千大千世界齊量,第三禪齊量亦爾;第四禪地齊量則無量無邊,是故於第四禪地起我見者,是見難斷難捨。* *【涼】復有說者,第四禪地齊量不定。若諸天子生彼禪中,則有爾許宮殿處所;若其命終,處所便滅,是故不定。評曰:如前說者好,彼地無量無邊。* *【涼】問曰:彼第四禪地,三災所不及,云何非是常耶。* *【涼】答曰:非常,墮諸剎那故。{}* 【唐】問:諸天形相云何。 【唐】答:其形上立。 【唐】問:語言云何。 【唐】答:皆作聖語。 *【涼】諸天其形云何。* *【涼】答曰:* *【涼】其形上立。言語云何。* *【涼】答曰:* *【涼】盡作聖語。* ### 43.阿素洛 ### 1.破餘部立阿素洛為第六趣 【唐】已說五趣一一差別。於彼中有阿素洛今當說,謂有餘部立阿素洛為第六趣。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契經唯說有五趣故。==\[雜含:譬如五節相續輪…輪迴五趣,而速旋轉……若有士夫轉五節輪,常轉不息;如是眾生轉五趣輪…常轉不息。]== ### 阿素洛名義 【唐】問:何故名阿素洛。asura 【唐】答:1.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 【唐】2.復次,素洛名端政,彼非端政故名阿素洛,以彼憎嫉諸天,令所得身形不端政`[*]`故。 【唐】3.復次,素洛名同類。彼先與天相近而住,然類不同故名阿素洛。謂世界初成時,諸阿素洛先住蘇迷盧頂。後有極光淨天.壽盡業盡福盡故,從彼天歿.來生是中,勝妙宮殿.自然而出;諸阿素洛心生嫉恚,即便避之。此後復有第二天生,彼更移處。如是乃至三十三天遍妙高山頂,次第而住;彼極瞋恚,即便退下。然諸天眾於初生時咸指之言:此非我類。此非我類。由斯展轉名非同類。 【唐】復由生嫉恚故.形不端政,即以此故.名非端政。 *【涼】已說諸趣種種所以,今當復說阿修羅所以。何故名阿修羅。* *【涼】答曰:* *【涼】修羅是天,彼非天故名阿修羅。* *【涼】復有說者,修羅言端政,彼非端政故,名阿修羅。何以知之。世界初`[成=成就【三宮】]`成時,諸阿修羅先住須彌山頂,後光音諸天命終生須彌山頂上,亦有宮殿自然而出,諸阿修羅興大瞋恚即便避之。如是有第二天宮,展轉乃至三十三天悉滿其上。諸阿修羅生大瞋恚,捨須彌山頂退下而住。以瞋恚故形不端政,以是事故名不端政。* ### 3.阿素洛退住之處 【唐】問:諸阿素洛退住何處。 【唐】答:1.有說:妙高山中有空缺處如覆寶器,其中有城是彼所住。 【唐】問:何故經說:「阿素洛云,我所住海同一鹹味。」 【唐】答:彼所部村落住鹹海中,而阿素落王住彼山內。`[落=洛【三宮】]` 【唐】2.有說:大鹹海中於金輪上有大金臺,`[〔高〕-【三宮】]`高廣各五百踰繕那,臺上有城是彼所住。 【唐】問:若爾,何故《施設論》說:「內海諸龍見阿素洛軍著金銀吠琉璃頗胝迦鎧,執金銀等種種器仗,從阿素洛城出,便告諸天」耶。 【唐】答:天以諸龍在金山上而為守邏,彼時遙見大鹹海中阿素洛軍從城而出,便告天眾。 ### 4.四苑樹主 【唐】1.如三十三天有四妙苑:謂眾車麁惡雜林喜林。阿素洛王亦有四苑:一名慶悅。二名歡喜。三名極喜。四名可愛。 【唐】2.如三十三天有波利夜怛羅樹,阿素洛王亦有質怛羅波吒梨樹。 【唐】3.如三十三天帝釋為主,諸阿素洛毘摩質怛羅為主。 *【涼】問曰:為住何處。* *【涼】答曰:* *【涼】或有說者,須彌山中有空缺處,猶覆寶器中有大城,諸阿修羅在中而住。* *【涼】問曰:若然者,諸龍見阿修羅軍,著金銀琉璃頗梨鎧、手執弓箭種種器`[杖=仗【三宮】]`杖,從阿修羅城出。此言善通;如說:阿修羅言:我所住大海同一醎味。此說云何通。* *【涼】答曰:* *【涼】諸阿修羅村落人民居在大海,阿修羅王住須彌山中。* *【涼】復有說者,阿修羅居大海水,以金為地,地上有金臺,縱廣五百由旬。其上有城,諸阿修羅在中而住。* *【涼】問曰:若然者,此經善通,如說:諸阿修羅言:我住大海同一醎味。此言善通。如說:諸阿修羅軍從城而出,乃至廣說。此云何通。* *【涼】答曰:* *【涼】諸天以龍在金山中用為守邏,是以見之。阿修羅城中有四種園觀:一名歡喜;二名喜樂;三名大喜樂;四名愛樂,亦有質多羅`[波=婆【三宮】]`波吒梨樹。* ### 5.阿素洛的形狀語言 【唐】問:阿素洛其形云何。 【唐】答:其形上立。 【唐】問:語言云何。 【唐】答:皆作聖語。 ### 阿素洛何趣所攝 【唐】問:諸阿素洛何趣所攝。 【唐】答:1.有說:是天趣攝。`[(所)+攝【明】]` 【唐】問:若爾,何故不能入正性離生。 【唐】答:諂曲所覆故。 【唐】其事云何。==\[無信之慧增長諂曲]== 【唐】答:彼常疑佛朋黨諸天。若佛為其說四念住,彼作是念:佛為我等說四念住,必為諸天說五念住。乃至若佛為說三十七助道法,彼作是念:佛為我等說三十七,必為諸天說三十八。 【唐】以為如是諂曲心所覆故,不能入正性離生。 【唐】復次,不可以不能入正性離生故,便謂惡趣所攝。如諸達絮`[絮=拏【三宮】]`及`[篾=蔑【三宮】]`篾戾車人亦不能入正性離生,而非惡趣所攝。彼亦應爾。 *【涼】問曰:阿修羅為天趣所攝、為餓鬼趣攝。若是天趣,何以無有得正決定者。若是餓鬼趣者,何以乃與諸天交親、何以復與諸天戰鬪。此經復云何通。如說:帝釋作如是說:毘摩質多羅王,汝本是此處天。* *【涼】答曰:* *【涼】或有說者,此是天趣所攝。* *【涼】問曰:若然者,何以無有得正決定者。* *【涼】答曰:* *【涼】為諂曲所覆故。其事云何。* *【涼】答曰:* *【涼】彼阿修羅作如是念:佛偏為諸天,若佛為說四念處,彼作是念:為我等說四念處,必為諸天說五念處。若佛為說三十七助道法,彼作是念:佛為我等說三十七助道法,必為諸天說三十八助道法。以為如是諂曲心所覆故,不能得正決定。* 【唐】2.==\[評]==如是說者:是鬼趣攝。 【唐】問:若爾,何故經說:帝釋語毘摩質怛羅阿素洛王言:汝本是此處天==\[[DA30世記經](長含#^o17qvh) 汝是舊天]\[[zs21](正理21-25#^s5oywb)]\[[s172](#阿素洛名義)]==。 【唐】答:帝釋應言30:汝本是此處鬼。而言天者,以尊敬婦公故,作此愛語。 【唐】又,令設芝聞生歡喜。 【唐】問:若是鬼者,何以與諸天交親耶。 【唐】答:諸天貪美色故,不為族姓。如設芝阿素洛女端政無比,是故帝釋納以為妻。亦如大樹緊捺洛王女名為奪意,端政無雙,雖是傍生趣攝,而蘇迷王太子蘇達那菩薩求娉為妻,此亦如是。 【唐】問:何以復能與天鬪戰。 【唐】答:亦有劣者與勝者共諍,如奴與主鬪,狗與人鬪。 *【涼】復有說者,是餓鬼趣所攝。* *【涼】問曰:若然者,何以與諸天交親。* *【涼】答曰:* *【涼】諸天貪美色故,不為族姓,如舍`[芝=脂【明】]`芝阿修羅女端政無雙,是以帝釋納之為妻。亦如頭摩緊那羅王女名曰摩㝹訶利,須陀那菩薩納之為妻。菩薩是天趣,緊那羅是畜生趣,如此皆為美色、不為族姓。以何等故復與諸天共戰鬪耶。* *【涼】答曰:* *【涼】亦有不如與勝者共鬪,如奴僕亦與其主而共鬪諍,狗亦與人諍;彼亦如是。此經復云何通。如說:毘摩質多羅王,汝本是此處天。* *【涼】答曰:* *【涼】毘摩質多羅王是帝釋婦公,以尊重恭敬故,作如是言。* ## 44.一般民間信仰諸神之五趣分別和五趣之依何定滅 ### 44.人所承事以為天者,為是天趣,為鬼趣耶。 【唐】問:亦有人所承事以為天者,如(vahṛdhana)筏栗達那神.(cakeka)旃稚迦神.(caṇḍāl)旃荼履迦神.pūrṇabhadra布刺拏跋達羅神.maṇibhadra摩尼跋達羅神.hārītī訶利底神.madhuskandha末度塞建陀神等,為是天趣,為鬼趣耶。 【唐】1.若是天趣,何故奪人精氣亦斷人命受人祠祀。 【唐】以諸天觀人飲食猶如糞穢,不應貪餮`[餮=饗【三宮】]`以為香美故。 【唐】2.若是鬼趣,訶利底神所說頌云何通。如說:可愛。汝應默,嗢怛羅亦然,我若見諦時,亦令汝等見。 *【涼】問曰:如拔陀那神女、旃陀迦神女、旃陀利迦神女、伊吒地婆神、摩頭建陀神等,為是天趣所攝、為餓鬼趣所攝。若是天趣所攝,何以奪人精氣亦斷人命、受人祠祀。若是餓鬼趣所攝者,此經云何通。如偈說:* *【涼】 欝多利莫閙 畢陵伽亦然 若我見真諦 汝等亦當得 * 【唐】末度塞建陀神所說,復云何通。如說:「長者勿怖。長者勿怖。我次前生名末度塞建陀,與長者常為親友,今生四大王眾天中,恒住此始縛迦門上守護人眾耶。」 【唐】答: 【唐】1.有說:彼是天趣。 【唐】問:若爾,何故奪人精氣.亦斷人命.受人祠祀耶。 【唐】答:彼無是事,但彼所領鬼神.有奪人精氣等事。 【唐】2.==\[評]==如是說者:彼是鬼趣。 【唐】問:訶利底神頌.當云何通。 【唐】答:彼於諦愚實不能見,而以深信故發此言。 【唐】又,於爾時聞說四諦起增上慢,生見諦想故作是說。 【唐】問:末度塞建陀所說復云何通。 【唐】答:彼於趣愚實不能辯,以自高故.說我生天,如今富人.向僕隸邊.自稱高貴,彼亦如是。 【唐】又,彼承事四大王眾天,而以自身攝同所事,故作是說。 *【涼】答曰:* *【涼】或有說者,是天趣所攝。* *【涼】問曰:若然者,何以奪人精氣亦斷人命、受人祠祀。* *【涼】答曰:* *【涼】彼不奪人精氣亦不斷人命、不受人祠祀。彼所將眷屬,或有奪人精氣者、斷人命者、受人祠祀者。* *【涼】復有說者,是餓鬼趣所攝。* *【涼】問曰:若然者,如所說偈,云何通耶。* *【涼】答曰:彼有信向諦心故,實不見諦,於諦中愚。* *【涼】何由能見。如摩頭建陀神所說云何通。答曰:* *【涼】此是自高之言,於諸趣中愚,何能見趣差別。但自高故作如是說。如今富者,於奴僕邊亦自稱高。彼亦如是,是四天王給使,自言我是天,生四天王天中。* *【涼】{}復有說者,應說所以者何。說處所得者諸界得,體性得者諸陰得,諸入得者說內外入得。{}* ### 諸依地住神 【唐】諸依地住神,1.如鳩畔荼`[荼=茶【明】]`.藥叉.邏剎娑.羯吒布怛那==\[極臭鬼/奇臭鬼kaṭapūtana]==等,皆鬼趣攝。 【唐】2.若緊捺落.畢舍遮(piśāca).醯盧索迦(kīluṣa?).婆路尼(varuṇī).折羅頗勒窶羅(caraphālguna頗勒窶那)等,皆傍生趣攝。彼形雖上立而猶有傍生相:謂或有耳尖,或有戴角,或執險杖,或作諸鳥獸頭,或作傍生蹄具。是故皆是傍生趣攝。 *【涼】諸依地住神,彼盡餓鬼趣所攝。諸毘舍遮神、緊那羅神、醯樓索迦神、婆樓尼神、奢羅破仇羅神,盡畜生趣所攝。彼雖其形上立,猶有畜生相,或有耳尖、或有著甲。* *【涼】諸夜叉、羅剎、竭吒富單那、鳩槃茶`[茶=荼【三宮】]`等,盡是餓鬼趣所攝。}* ### 44. 【唐】1.此中前四趣:唯欲界繫,故依未至定滅。 【唐】2.天趣:依七或未至滅,然天趣九地繫: 【唐】a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唐】b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繫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 【唐】然此中所說定者: 【唐】a.有說:無漏。b.有說:有漏無漏。如前分別。 【唐】所說滅者: 【唐】a.若說此依種類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上七近分。於未至定中攝有漏無漏,依此能滅欲界繫,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繫天趣故。 【唐】b.若說此依究竟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於未至定中唯攝無漏,依此能滅非想非非想處繫天趣故。 【唐】【小結】:由此故言,依七或未至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二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三</b>☗s173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攝納息第三之八 ## 45.五妙欲論及五妙欲依何定滅 ### (壹).五妙欲之定義 【唐】五妙欲者,謂眼所識.可愛可憙可樂如意.能引欲.可染著色,乃至身所識.可愛可憙可樂如意.能引欲.可染著觸。 ### (貳).作此論之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眼所識可愛可憙…乃至廣說。」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 (叁).五妙欲各自之自性 【唐】一色妙欲 【唐】`[問]:`云何眼所識色妙欲。 【唐】答:若色,欲界眼觸所生愛所緣境。 ### 二聲妙欲 【唐】`[問]:`云何耳所識聲妙欲。 【唐】答:若聲,欲界耳觸所生愛所緣境。 ### 三香妙欲 【唐】`[問]:`云何鼻所識香妙欲。 【唐】答:若香, 鼻觸所生愛所緣境。 ### 四味妙欲 【唐】`[問]:`云何舌所識味妙欲。 【唐】答:若味,舌觸所生愛所緣境。 ### 五觸妙欲 【唐】`[問]:`云何身所識觸妙欲。 【唐】答:若觸,欲界身觸所生愛所緣境。 ### (肆).意所識法不立妙欲之理由 【唐】一==\[問]== 【唐】問:意所識法何故不立妙欲耶。 ### 二答 【唐】答: ### (一) 【唐】皆是愛所緣者,立妙欲,意所識法有非愛所緣,故不立妙欲。 ### (二) 【唐】1標 【唐】復次,若法為二種愛所緣者,立妙欲,謂眼觸所生愛,意觸所生愛;乃至身觸所生愛,意觸所生愛。意所識法但為一種愛所緣,謂意觸所生愛,是故不立妙欲。 ### 2釋疑 【唐】問:若爾者`[〔者〕-【三宮】]`,初靜慮色聲觸應立妙欲,亦為二種愛所緣故。 【唐】答: ### A第一家 【唐】若法為二種愛所緣而彼愛是不善者,立妙欲;初靜慮色聲觸雖為二種愛所緣,而彼愛是無記故,不立妙欲。如不善無記,欲愛色愛說亦爾。 ### B第二家 【唐】有說:若法為二種愛所緣而是婬因緣愛者,立妙欲;初靜慮色聲觸雖為二種愛所緣,而非婬因緣愛故,不立妙欲。以是義故,意所識法不立妙欲。 ### (三) 【唐】復次,若法是共所受用者,立妙欲。如女相續,男所受用;男相續,女所受用等。意所識法非共受用故,不立妙欲。 ### (四) 【唐】復次,若法,體相麁顯==\[而]==多生愛者,立妙欲。意所識法體相微細,非多生愛故,不立妙欲。 ### (伍).關於名為五妙欲之原因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妙欲。 【唐】答: 【唐】1此欲妙故,名為妙欲。 【唐】問:此皆有漏,多諸過失,有何功德說名為妙。 【唐】答:此中亦有少分功德,謂能生喜樂,是故云妙。 【唐】復次,諸欲下賤,而耽欲者分別增益,取為淨妙,故說為妙。 【唐】復次,諸欲稱可欲貪者意,故說為妙。 【唐】復次,諸欲是耽欲者保護希尚,故說為妙。 【唐】復次,此能隨順增長貪欲愛味,故說為妙。 【唐】2尊者妙音說曰:此是愚夫起妙想處,故名為妙。 【唐】3尊者世友說曰:此是諸習欲者所愛所喜所樂所求,故名妙欲。 【唐】4尊者覺天說曰:諸欲雖非勝義妙,而是世俗妙。雖非究竟妙,而是暫時妙;謂能少時引生喜樂,息諸苦故。 【唐】5大德說曰:諸欲下劣而似淨妙,故說為妙。 【唐】由此因緣故名妙欲。 ### (陸).關於五妙欲之契經的解釋 【唐】一關於色等五為妙欲 ### (一)舉契經 【唐】如契經說:具壽迦莫迦往至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佛常說“欲”,“欲”為顯何事。」佛言:「欲者,即五妙欲。何等為五。謂眼所識 可愛可憙可樂如意==\[而]==能引欲==\[且]==可染著色;乃至廣說。」 ### (二)釋 【唐】問:勝義欲者,謂愛,何故世尊說色等名欲。 【唐】答:是欲具,故名欲。如樂具名樂,垢具名垢,漏具名漏,此亦如是。 【唐】問:何以得知勝義欲唯是愛。 【唐】答:由阿笈摩故。 【唐】如尊者舍利子說伽他言:世諸妙境非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妙境如本住世間,智者於中已除欲。 【唐】爾時,有一邪命外道不遠而住,即時以頌詰舍利子言:若世妙境非真欲,說欲是人分別貪,苾芻應名受欲人,起惡分別尋思故。 【唐】時舍利子報外道言:「起惡尋思,實名受欲。」復為外道說伽他言:若世妙境是真欲,說欲非人分別貪,汝師應名受欲人,恒觀可意妙色故。 【唐】時,彼外道默不能報。 【唐】故知實欲是愛,非境。 ### 二關於三欲生 【唐】(一)舉契經 【唐】契經中說:「欲生有三: 【唐】一有諸有情樂受現前諸妙欲境,彼於如是現欲境中自在而轉,謂人及天一分。人者,全攝人趣;天一分者,謂下四天。 【唐】二有諸有情樂受自化諸妙欲境,彼於自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轉,謂第五樂變化天。 【唐】三有諸有情樂受他化諸妙欲境,彼於他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轉,謂第六他化自在天。」 ### (二)釋 【唐】問:依何建立此三欲生。 【唐】答:依受如生現前欲境,故立第一;依受如樂自化欲境,故立第二。依受如樂他化欲境,故立第三。 ### 2關於人及前四天眾合立欲生而後二天眾別立之理由 【唐】問:何故人及前四天眾合立欲生,後二天眾各別建立。 【唐】答: 【唐】1人及前四天煩惱麁,後二天煩惱細。 【唐】復次,人及前四天煩惱利,後二天煩惱數。 【唐】復次,人及前四天煩惱重,後二天眾煩惱輕。 【唐】是故人及前四天總立,後二天別立。 【唐】2有說:「人及前四天境不熾盛。後二天境界熾盛。 【唐】復次,人及前四天境不豐盈,後二天境界豐盈。 【唐】復次,人及前四天境不淨妙,後二天境界淨妙。 【唐】復次,人及前四天境不奪心,後二天境界奪心。 【唐】復次,人及前四天境不能令諸根醉悶,後二天境界能令諸根醉悶。 【唐】是故人及前四天合立,後二天別立。」 【唐】3有說:人及前四天去「離欲道」遠,婬事難息,是故合立;後二天去「離欲道」近,婬事易息,是故別立。 【唐】4有說:人及前四天相觸成婬,是故合立;第五天共笑成婬,第六天相視成婬,故各別立。此依喻顯婬事時量差別而說,如前已辯。 【唐】5有說:人及前四天同樂受用自然生境,故合立一;第五天眾獨樂受用自所化境,第六天眾獨樂受用他所化境,故各立一。 ^rm0uho ### (柒).明五妙欲依何定滅 【唐】此五妙欲唯欲界繫,是故但依未至定滅。 ## 46.五學處及五學處依何定滅 ### (壹).五學處之名目 【唐】五學處者,謂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飲諸酒。此五廣說如«業蘊»。 ### (貳).明五學處依何定滅 【唐】皆欲界繫故,唯依未至定滅。 ## 47.六內處等之種種六法門依何定滅 ### (壹).舉《發智論》總明種種六法依何定滅 【發智】<b>`[問]:`</b>六內處六外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依何定滅。 【唐】答:五內處色聲觸外處依四或未至; 【唐】意內處法外處意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依七或未至; 【唐】香味外處鼻舌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依未至; 【唐】眼耳身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依初或未至。 ### (貳).依六法而作論的理由 【唐】問:何故於此依六法而作論。 【唐】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而作論,但不違法相,便不應責。 【唐】復次,不應問作論者意,此是契經所說故。佛於經中處處說此諸六法門而不廣分別,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應分別,故作斯論。 ### (叁).佛經中說此六法門之理由 【唐】一==\[問]== 【唐】問:置作論者意。即佛經中,何故說此六法門耶。 ### 二答 【唐】答: ### (一)第一家 【唐】有說:為顯五蘊及彼因故。謂: 【唐】若說前五內處前五外處及法處一分,則顯色蘊; 【唐】若說六受身及法處一分,則顯受蘊; 【唐】若說六想身及法處一分,則顯想蘊; 【唐】若說六觸身及法處一分,則顯行蘊; 【唐】若說六識身及意處,則顯識蘊。 【唐】若說六思身六愛身,則顯五蘊因。 【唐】如契經說:「業為生因,愛為起因,==\[upapatti abhinirvṛtti ]==生起即是所得五蘊。」==\[[zs23](正理21-25#^5z43h8)不說業為因皆名為生故]== ^tmlttb ### (二)第二家 【唐】有說:「為顯業煩惱苦三種集故。謂: 【唐】若說六思身,則顯業集。 【唐】若說六愛身,則顯煩惱集。 【唐】若說餘六,則顯苦集。 【唐】如為顯業等三集,如是為顯業等三生業等三道,應知亦爾。」 ### (肆).略說諸六自性 【唐】諸六自性«雜蘊»等已說。 ### (伍).釋諸六法中一一法依何定滅之理由 【唐】一前五內處及色聲觸 ### (一)明何地繫故依何定滅之理由 【唐】然前五內處及色聲觸外處皆五地繫故,依四或未至滅。於中: 【唐】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唐】乃至第四靜慮繫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 【唐】(二)釋「定」 【唐】然此中所說「定」者: 【唐】有說:依無漏定說。 【唐】有說:依有漏無漏定說。 【唐】如前分別。 【唐】(三)釋「滅」 【唐】所說「滅」者: ### 1依種類滅說 【唐】若說依種類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上四近分;於未至定中,攝有漏無漏。依此能滅欲界繫乃至第四靜慮繫五內處及色聲觸外處故。 ### 2依究竟滅說 【唐】若說依究竟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於未至定中唯攝無漏。依此能滅第四靜慮繫五內處及色聲觸外處故。 ### (四)結 【唐】由此故言:依四或未至滅。 ### ‹二›‹意內處法外處意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 【唐】(一)明何地繫故依何定滅 【唐】意內處法外處意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皆九地繫及有不繫者。 【唐】彼九地繫者,依七或未至滅。於中: 【唐】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唐】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繫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 【唐】(二)釋「定」 【唐】然此中所說「定」者: 【唐】有說:無漏。 【唐】有說:有漏無漏。 【唐】如前分別。 【唐】(三)釋「滅」 【唐】所說「滅」者: ### 1依種類滅說 【唐】若說依種類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上七近分;於未至定中,攝有漏無漏。依此能滅欲界繫,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繫意處等故。 ### 2依究竟滅說 【唐】若說依究竟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於未至定中,唯攝無漏。依此能滅非想非非想處繫意處等故。 ### (四)結 【唐】由此故言依七或未至滅。 ### ‹三香味外處鼻舌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 【唐】香味外處鼻舌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皆欲界繫故,唯依未至定滅。 ### ‹四眼耳身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 【唐】(一)明何地繫故依何定滅 【唐】眼耳身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皆二地繫故,依初或未至滅。於中: 【唐】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唐】初靜慮繫者,依初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滅。 【唐】(二)釋「定」 【唐】然此中所說「定」者: 【唐】有說:無漏。 【唐】有說:有漏無漏。 【唐】如前分別。 【唐】(三)釋「滅」 【唐】所說「滅」者, 【唐】有說:依種類滅說。 【唐】有說:依究竟滅說。 【唐】隨其所應亦如前分別。 ### (四)結 【唐】由此故言依初或未至滅 ## 48.七識住八世法九有情居十業道依何定滅 【發智】<b>`[問]:`</b>七識住八世法九有情居十業道依何定滅。 【唐】答:初識住八世法初有情居十業道依未至。 【唐】第二識住==\[第二]==有情居依初或未至。 【唐】第三識住==\[第三]==有情居依二或未至。 【唐】第四識住==\[第四]==有情居依三或未至。 【唐】第五有情居依四或未至。 【唐】第五識住第六有情居依五或未至。 【唐】第六識住第七有情居依六或未至。 【唐】第七識住第八第九有情居依七或未至。 ## 49.七識住各別依何定滅 ### (壹).略說七識住如«大種蘊»廣說 【唐】七識住如«大種蘊»廣說。 ### (貳).明何地繫故依何定滅 【唐】於中: 【唐】初識住唯欲界繫故,但依未至定滅。 【唐】第二識住初靜慮繫故,依初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滅。 【唐】第三識住第二靜慮繫故,依初二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三靜慮近分滅。 【唐】第四識住第三靜慮繫故,依初三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近分滅。 【唐】第五識住空無邊處繫故,依五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識無邊處近分滅。 【唐】第六識住識無邊處繫故,依六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無所有處近分滅。 【唐】第七識住無所有處繫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非想非非想處近分滅。 <b>【唐】<font color="#610300">(叁).釋「定」</font></b> 【唐】然此中所說「定」者, 【唐】有說:無漏。 【唐】有說:有漏無漏。 【唐】如前分別。 <b>【唐】<font color="#610300">(肆).釋「滅」</font></b> 【唐】所說「滅」者,此中無有種類滅究竟滅二說差別,以各各但是一地繫故。 ## 50.八世法及八世法依何定滅 ### (壹).八世法之名目 【唐】八世法者,一利;二無利;三譽;四非譽;五讚;六毀;七樂;八苦。 ### (貳).作此論的理由 【唐】一==\[問]== 【唐】問:何故作此論。 ### 二答 【唐】答: ### (一)總說 【唐】欲止他宗,顯己義故。 ### (二)分別 【唐】1止他宗 ### (1)舉異部執 【唐】謂分別論者及大眾部師執:佛生身是無漏法。 【唐】`[問]:`彼何故作是說。 【唐】`[答]:`◎依契經故。如契經說:「如來生世住世出現世間,不為世法所染。」彼依此故,說佛生身是無漏法。 【唐】◎又彼說言 :佛一切煩惱并習氣皆永斷故,云何生身當是有漏。 ### (2)結 【唐】為止彼意,顯佛生身但是有漏,非無漏法,故作斯論。 ### 2顯己意(佛生身有漏之論證) 【唐】問:云何知佛生身是有漏法。 【唐】答: ### A明佛生身有漏理由 【唐】◎如契經說:「苾芻當知,無明所覆,愛結所繫,愚夫感得有識之身,聰明者亦然。[s38](婆沙031-040#b3引經-無明所覆.愛結所繫) 」佛生身既是無明愛果,故知非無漏法。 【唐】◎又契經說:「「十處二==\[處]==少分」是有漏。」由此故知佛生身定是有漏。 【唐】◎若佛生身是無漏者,無比女不應生貪;央掘利魔羅不應生瞋;鄔盧頻螺迦葉波不應生癡;傲慢婆羅門不應生慢。以佛生身生他貪瞋癡慢,故知定是有漏。 ### B通難 【唐】(A)通彼所引契經 【唐】問:若爾,者彼所引經當云何通。 【唐】答: 【唐】◎彼經密意說佛法身。謂: 【唐】「如來生世住世」者,說佛生身出現世間。 【唐】「不為世法所染」者,說佛法身。 【唐】◎復次,「世法」者,即世八法。如來不為世八法所染,故言:「世法不染」,非謂無漏。謂世八法隨順世間有情,世間有情亦隨順世八法;世八法隨順如來,如來不隨順世八法。故說如來非世法所染。 【唐】◎復次,如來離世八法,故言:「不染」,非謂無漏。 【唐】問:如來亦有世八法,何故言離。 【唐】◎有利者,如鄔揭羅長者於一日中以三百千衣服施佛,時縛迦醫王等八十人於一日中各奉佛百千雙憍舍耶(Kauzeya)衣。 【唐】◎無利者,如佛一時著衣持鉢入`[娑=婆【宮】]`娑羅婆羅門村乞食,空鉢而入,空鉢而出。 【唐】◎有譽者,佛初生時,名至他化自在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名至色究竟天;轉法輪時,名至梵天。 【唐】◎非譽者,如佛一日遭戰遮婆羅門女誹謗;又於一時因孫陀利女,惡聲聞於十六大國。 【唐】◎有毀者,如跋羅惰闍惡口婆羅門以五百頌現前罵佛。 【唐】◎有讚者,如即彼婆羅門,以佛容色不異故,便生淨信,復以五百頌現前讚佛;尊者舍利子以眾多頌現前讚佛無上功德;尊者阿難陀以眾多頌現前讚佛希有妙法;如是,鄔波離婆耆奢尼羅部底等諸大論師皆以百千伽他現前讚佛。 【唐】◎有樂者,佛有「殊勝身心受樂」及「輕安樂」,一切有情所不能及。 【唐】◎有苦者,世尊亦有背痛頭痛朅地羅(`[他=地【三宮】]`佉陀羅khadira)刺傷足,及迸石傷指出血。==\[人中少時定受惡業.佛尚不免。]== 【唐】如是等法世尊皆有,何故言離。 【唐】答:彼皆不能令佛生染,故名為離。謂: 【唐】◎佛世尊雖遇利等四法而心不高,雖遭無利等四法而心不下。 【唐】◎又雖遇利等四法而心不歡,雖遭無利等四法而心不慼。 【唐】◎又雖遇利等四法而心不染故生喜,雖遭無利等四法而心不憎故生憂。 【唐】◎又雖遇利等四法而不生愛,雖遭無利等四法而不生恚。譬如妙高山王住金輪上,八方猛風`[(所)+不【三宮】]`不能傾動。世尊亦爾,安住戒金輪上,世間八風所不能動。 【唐】是故名為「不為世法之所染污」,非謂生身是無漏故說為不染。 ### (B)通如來於一切煩惱并習氣永斷云何有漏難 【唐】問:如來於一切煩惱并習氣皆已永斷,云何當說是有漏耶。 【唐】答:雖自身中諸漏永斷, 【唐】◎而能增長他身漏故, 【唐】◎又從先時諸漏生故, 【唐】說為有漏。 ### (三)結 【唐】是故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而作斯論。 ### (叁).世八法之一一說明 【唐】此中: 【唐】◎利者,有二種:一有命。二無命。 【唐】※有命利者,謂得象馬牛羊妻子僮僕等。 【唐】※無命利者,謂得金銀等寶衣服等物。 【唐】◎無利者,謂即不得前二種。 【唐】◎利譽者,謂不現前讚美。 【唐】◎非譽者,謂不現前毀呰。 【唐】◎讚者,謂現前讚美。 【唐】◎毀者,謂現前毀呰。 【唐】◎樂者, 【唐】※謂欲界身心樂。 【唐】※有說:唯取五識相應樂。 【唐】◎苦者, 【唐】※謂欲界身心苦。 【唐】※有說:唯取五識相應苦。 ### (肆).世八法各自之界處蘊分別 【唐】一==\[問]== 【唐】問:此八世法,幾界幾處幾蘊所攝。 ^mfes1l ### 二答 【唐】答: ### (一)第一家 【唐】1一一分別 【唐】◎有命利,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所攝,除聲。聲非恒有故,即屬身故。 【唐】◎無命利,四界四處一蘊所攝。謂「色香味觸」界處,色蘊。 【唐】◎無利譽非譽讚毀,樂苦,二界二處三蘊所攝。謂「聲法」界處,色受行蘊。此中: 【唐】※無利,法界法處行蘊所攝,以無利是不成就故。 【唐】※譽非譽讚毀,聲界聲處色蘊所攝。 【唐】※樂苦,法界法處受蘊所攝。 ### 2總說 【唐】若總說,八世法則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所攝。 ### (二)第二家 【唐】有說:利無利俱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所攝,以所得及所不得俱通十八界等故。餘如前說。 ### (三)第三家 【唐】有說:利無利俱法界法處行蘊所攝,以利無利用成就不成就性為體故。餘如前說。 ### (伍).此八法名為世法的理由 【唐】一==\[問]== 【唐】問:何故此八說名世法。 ### 二答 【唐】答: ### (一) 【唐】世間有情所隨順故,名為世法。 ### (二) 【唐】世間有情 【唐】◎若遇利等四法,其心則高;若遭無利等四法,其心則下。 【唐】◎又,若遇利等四法,心則生歡;若遭無利等四法,心則生慼。 【唐】◎又,若遇利等四法,心則染故生喜;若遭無利等四法,心則憎故生憂。 【唐】◎又,若遇利等四法,心則生愛;若遭無利等四法,心則生恚。 【唐】故此八種名為世法。 ### (陸).如來不為世法所染之理由 【唐】==\[一]== ### (一)標 【唐】如來於此,心不隨順,故說:不為世法所染。 【唐】(二)釋疑(不說二乘「不為世法所染的理由」) 【唐】問:聲聞獨覺愛恚斷故,亦不隨順如是八法,何故不說。 【唐】答: 【唐】◎彼不定故。謂有不染,如不動法者;或復有染,如退法等。 【唐】◎復次,二乘猶有相似法故。謂阿羅漢愛恚雖斷,而有愛恚相似餘習。如二阿羅漢.俱是不時解脫,同止一處,一則多得敬養名稱,一則不得。彼得者,便似自高,如有喜愛;彼不得者,便似自下,如有憂慼。故不說:「為世法不染。」 ### ‹二› 【唐】唯佛永拔愛恚習氣, 【唐】◎假使一切有情皆得勝利恭敬名譽,如來不得一毫之分,終無自下似憂慼相,反生慶悅; 【唐】◎設佛獨得一切勝利恭敬名譽,諸餘有情無一毫分,終無自高如喜愛相,反生慈愍。 【唐】故佛獨稱世法不染。 ### ‹三› 【唐】又佛世尊 【唐】◎得利不高,慢習斷故; 【唐】◎無利不下,樂遠離故; 【唐】◎得譽不歡,愛習斷故; 【唐】◎非譽不慼,得無畏故; 【唐】◎讚不生喜,憍習斷故; 【唐】◎毀不生憂,住空三摩地故; 【唐】◎樂不生愛,住無願三摩地故; 【唐】◎苦不生恚,住無相三摩地故。 ### (柒).明何地繫故依何定滅 【唐】此八世法唯欲界繫故,但依未至定滅。 ## 51.九有情居及十業道依何定滅 ### (壹).九有情居 【唐】九有情居,廣說如«大種蘊»。 【唐】於中,七種滅義如七識住說。 【唐】第五有情居,第四靜慮繫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 【唐】第九有情居,非想非非想處繫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 【唐】然此中所說定者,有說:無漏。有說:有漏無漏。如前分別。 【唐】此中亦無種類滅究竟滅二說差別。`[以=如【三宮】]`以各各但是一地繫故。 ### (貳).十業道 【唐】十業道,廣說如«業蘊»。 ### (一)一一分別 【唐】1十不善業道 【唐】於中,十不善業道唯欲界繫故,但依未至定滅。 ### 2十善業道 【唐】◎前七善業道五地繫及不繫。 【唐】※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唐】※乃至第四靜慮繫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 【唐】◎後三善業道九地繫及不繫。 【唐】※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唐】※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繫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 ### (二)明此中依欲界善業道說 【唐】然此中依不善業道近對治欲界善業道說故,但言:依未至定滅。 ## 52.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十遍處依何定滅 ### (壹).舉《發智論》總明四靜慮乃至十遍處依何定滅 【發智】`[問]:`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依何定滅。 【唐】答:初靜慮,依初或未至; 【唐】第二靜慮喜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依二或未至; 【唐】第三靜慮,依三或未至; 【唐】第四靜慮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依四或未至; 【唐】空無邊處及彼解脫遍處,依五或未至; 【唐】識無邊處及彼解脫遍處,依六或未至; 【唐】後二無色後三解脫,依七或未至。 ### (貳).略說四靜慮乃至十遍處 【唐】此中,四靜慮乃至十遍處如餘處廣說。 ### (叁).四靜慮乃至十遍處依何定滅的理由 【唐】一四靜慮 ### (一)釋何地繫故依何地滅 【唐】其四靜慮各自地繫及不繫。自地繫者,各依自下根本地未至定靜慮中間及次上近分滅。 【唐】然所說「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別。 【唐】所說「滅」者,此中無有種類滅究竟滅二說差別,以各各但是一地繫故。 ### 二四無量 【唐】(一)釋何地繫故依何地滅 【唐】四無量中: 【唐】◎喜無量初二靜慮繫故,依二或未至滅。 【唐】◎餘三無量四地繫故,依四或未至滅。 【唐】於中差別,隨應如前。 【唐】(二)釋「定」 【唐】然所說「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別。 【唐】(三)釋「滅」 【唐】所說「滅」者: 【唐】◎有說:依種類滅說。 【唐】◎有說:依究竟滅說。 【唐】隨其所應如前分別。然於未至定中,皆唯攝無漏應知。 ### ‹四無色› 【唐】四無色中: 【唐】◎前三無色各自地繫及不繫。自地繫者,各依自下根本地未至定靜慮中間及次上近分滅。 【唐】◎後一無色唯有自地繫,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 【唐】然所說「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於後一無色唯應依無漏定說。 【唐】所說「滅」者,此中亦無種類滅究竟滅二說差別,亦各唯是一地繫故。 ### ‹八解脫› 【唐】八解脫中: 【唐】◎初二解脫如喜無量說。 【唐】◎下三無色解脫如下三無色說。 【唐】◎後二解脫如第四無色說。 【唐】◎淨解脫第四靜慮地繫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 【唐】此中,所說「定」及所說「滅」,皆如第四靜慮說。 ### ‹八勝處› 【唐】八勝處中: 【唐】◎前四勝處如初二解脫說。 【唐】◎後四勝處如淨解脫說。 ### ‹十遍處› 【唐】十遍處中: 【唐】◎前八遍處如後四勝處說。 【唐】◎空無邊處遍處唯自地繫故,依五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識無邊處近分滅。 【唐】◎識無邊處遍處亦唯自地繫故,依六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無所有處近分滅。 【唐】然此中所說「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別。 【唐】所說「滅」者,亦無種類滅究竟滅二說差別,亦各唯是自地繫故。 ## 53.他心智及世俗智依何定滅 <b>【唐】<font color="#610300">(壹).舉《發智論》總明「他心智」「世俗智」依何地滅</font></b> ==§==【發智】`[問]:`他心智世俗智依何定滅。答:他心智依四或未至;世俗智依七或未至。 <b>【唐】<font color="#610300">(貳).略說「他心智」與「世俗智」</font></b> 【唐】此中他心智世俗智如餘處廣說。 <b>【唐】<font color="#610300">(叁).關於「他心智」「世俗智」依何地滅的理由</font></b> ### ‹他心智› 【唐】然他心智四地繫及不繫。 【唐】◎初靜慮繫者,依初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滅; 【唐】◎乃至第四靜慮繫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 【唐】然此中所說「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別。 【唐】所說「滅」者, 【唐】◎有說:依種類滅說。 【唐】◎有說:依究竟滅說。 【唐】亦隨所應如前分別。 ### ‹世俗智› 【唐】世俗智九地繫。 【唐】◎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唐】◎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繫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 【唐】然此中所說「定」及所說「滅」,皆隨所應,如前分別。 【唐】由此故言:依七或未至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三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四</b>☗s174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一 # 納息4 不還的諸問題乃至正生正滅的世分別【不還】 ## 1.五種不還與一切不還的關係及五種不還相互勝劣 ### (壹).序說 【唐】一舉【發智】 【唐】`[契經說]`有五不還,謂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 【唐】`[問]:`為五攝一切。為一切攝五耶。==\[乃至廣說]==。 ### 二結前啟後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 ### 三作此論的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五不還,謂中般涅槃,乃至廣說。」彼經雖作是說,而不明「為五攝一切。為一切攝五。」,亦未曾顯勝劣差別,今欲具明,故作斯論。 ### (貳).五種不還與一切不還的相攝關係 【唐】一舉【發智】 【唐】`[問]:`為五攝一切。一切攝五耶。 【唐】答:一切攝五,非五攝一切。不攝何等。謂現法般涅槃及往無色不還。 ### 二釋 【唐】此中,一切多,非五故,一切攝五,非五攝一切。猶如大器覆於小器,非小器覆大。 【唐】一切者,謂七不還。即前五,并現法般涅槃及往無色不還。於中,後二非五所攝,故名為多。 ### 三通難 【唐】(一)通「不定般涅槃」難 【唐】問:亦有「不定般涅槃」者,謂或於欲界而般涅槃,或於色界而般涅槃,或於無色界而般涅槃,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復次,彼即攝在七不還中,故不別說。謂彼若在欲界般者,即現法般涅槃攝;色界般者,即五不還攝;無色界般者,即往無色不還攝。 【唐】(二)通「轉生般涅槃」難 【唐】問:亦有「轉生般涅槃」者,謂彼「或從極七返有,或從家家,或從一來,或從一間」得不還果,彼得果已,必於此生得般涅槃。彼非現法般涅槃,以契經說:「云何現法般涅槃。謂即此生得預流果,進斷餘結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由此因緣,「轉生般」者非七所攝,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有餘。 【唐】◎復次,彼由厭受生故,得不還果已,未經幾時即般涅槃,於其中間時極促故,不容建立,是以不說。 【唐】◎復次,彼亦攝在現法般涅槃中,故不別說。以依此生得不還果,即於此生般涅槃故。 ### (叁).五種不還相互勝劣的比較 【唐】一中般與其他四種不還之勝劣比較 ### (一)中般與生般之勝劣比較 【唐】1舉【發智】 【唐】`[問]:`中般涅槃生般涅槃何者為勝。 【唐】答:若住等斷,則中般涅槃為勝;若生般涅槃斷結多,則彼為勝。 ### 2釋 【唐】(1)==\[若住等斷,中般為勝]== 【唐】謂此二不還若並具初靜慮縛,乃至若俱斷第四靜慮前八品結,則中般涅槃由三事故勝:一受苦少。此受一有苦`[苦=若【三宮】]`,彼受二有苦故。 【唐】二速滅煩惱火。 【唐】三疾捨蘊擔。 【唐】(2)==\[若生般斷結多,生般為勝]== 【唐】若中般涅槃具初靜慮縛,乃至斷第四靜慮前七品結;生般涅槃斷初靜慮一品結,乃至斷第四靜慮前八品結,則生般涅槃由一事故勝,謂住多斷。 【唐】(二)中般與「有行般無行般及上流往色究竟」之勝劣比較 ### 1舉【發智】 【唐】`[問]:`中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何者為勝。 【唐】答:若住等斷,則中般涅槃為勝;若乃至上流往色究竟斷結多,則彼為勝。 ### 2釋 【唐】(1)==\[中般對有行般無行般]== 【唐】謂中般涅槃若對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皆如對生般涅槃說; ### (2)‹中般對上流往色究竟› 【唐】若對上流往色究竟,則於受苦有差別,謂此(中般)唯受一有苦,彼(上流)極少受四有苦故。餘如前說。 【唐】二生般與餘三不還(除中般),乃至無行般與上流往色究竟之勝劣比較 ==§(一)舉==【發智】`[問]:`如是生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有行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無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何者為勝。 【唐】答:若住等斷,則生般涅槃等為勝;若有行般涅槃等斷結多,則彼為勝。 ### (二)釋 【唐】謂此諸不還隨所相對: ### 1‹住等斷› 【唐】若並具初靜慮縛,乃至若俱斷第四靜慮前八品結,則 【唐】◎生般涅槃, 【唐】※於有行般涅槃由一事故勝,謂生般涅槃有「勤修道」及「速進道。」有行般涅槃唯有「勤修道」,無「速進道。」 【唐】※於無行般涅槃由二事故勝,彼無勤修道亦無速進道故。 【唐】※於上流往色究竟由一事故勝,謂受苦少。此受二有苦,彼極少受四有苦故。 ### ♂Lvl"2"♀§◎有行般涅槃 【唐】※於無行般涅槃由一事故勝,此有勤修道,彼俱無故。 【唐】※於上流往色究竟由一事故勝。 【唐】◎無行般涅槃於`[上+(上)【三宮】]`上流往色究竟亦由一事故勝,皆如前說。 ### 2住多斷 【唐】若生般涅槃等具初靜慮縛,乃至斷第四靜慮前七品結;有行般涅槃等斷初靜慮一品結,乃至斷第四靜慮前八品結,則有行般涅槃等於生般涅槃等由一事故勝,謂住多斷。 ## 2.五種不還的各論 ### (壹).關於中般涅槃 【唐】[一中般涅槃的定義] 【唐】復次,《集異門》說:有五種不還補特伽羅,謂中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云何中般涅槃。謂有補特伽羅前生中於五順下分結已斷已遍知,於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增長順起有受業,不造作增長順生有受業,從彼命終,起色界中有;即住彼中有得如是種類無漏道,由此道力進斷餘結,於<u>無餘依</u>涅槃界而般涅槃,是名中般涅槃。 ### ‹二名中般涅槃的理由› 【唐】問:何故名中般涅槃。 【唐】答:◎此補特伽羅已過欲界,未到色界,住彼中有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 【唐】◎復次,此補特伽羅<u>利根</u>`[軟=輕【三】]`軟煩惱故==\[集異門.根極猛利.結極微薄]==,能於中有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雜心:若說利根不應退種性者,不然,彼亦建立九品根故。]== 【唐】◎復次,此補特伽羅先得有心,有心無間得學心,學心無間得無學心,無學心無間得非學非無學心,即住彼心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 【唐】問:此言欲差別誰。 【唐】答:欲差別餘聖者。謂: 【唐】◎餘聖者學心無間或起無學心,或起非學非無學心。此則不爾,學心無間必起無學心。`[則【麗三宮】,即【大】]` 【唐】◎餘聖者非學非無學心無間或般涅槃,或更起無學心。此則不爾,非學非無學心無間定般涅槃。以餘聖者數起聖道現在前,此不數起故。 ### (貳).關於生般涅槃 【唐】[一生般涅槃的定義] 【唐】`[《集異門足論》說]`云何生般涅槃。謂有補特伽羅前生中於五順下分結已斷已遍知,於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增長順起有受業順生有受業;從彼命終,起色界中有,生色界天;生已未久得如是種類無漏道,由此道力進斷餘結,於<u>有餘依</u>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名生般涅槃。 ### 二名生般涅槃的理由 【唐】問:何故名生般涅槃。 【唐】答:◎此補特伽羅生彼未久得阿羅漢果而般涅槃,故名生般涅槃。 【唐】◎復次,此補特伽羅生彼未久得阿羅漢果,盡其壽量方般涅槃,故名生般涅槃。 【唐】問:若彼盡壽方般涅槃者,何故名生般涅槃。 【唐】答:依煩惱涅槃說,非蘊涅槃,故無過。 ### (叁).關於有行般涅槃 【唐】一有行般涅槃的定義 【唐】`[《集異門足論》說]`云何有行般涅槃。謂有補特伽羅前生中依「有行道」恒時作意,依不息加行三摩地,於五順下分結已斷已遍知,於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增長順起有受業順生有受業,從彼命終,起色界中有,生色界天,生已多時,復依「有行道」恒時作意,依不息加行三摩地進斷餘結,於有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名有行般涅槃。 ### 二名有行般涅槃的理由 【唐】問:何故名有行般涅槃。 【唐】答:◎此補特伽羅由「有行道」斷餘煩惱而般涅槃,故名有行般涅槃。 【唐】◎復次,此補特伽羅由「有行道」得阿羅漢果,盡其壽量而般涅槃,故名有行般涅槃。 【唐】◎復次,此補特伽羅依「有為緣道」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有行般涅槃。 ### (肆).關於無行般涅槃 【唐】一無行般涅槃的定義 【唐】`[《集異門足論》說]`云何無行般涅槃。謂有補特伽羅前生中依「無行道」不恒時作意,依止息加行三摩地,於五順下分結已斷已遍知,於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增長順起有受業順生有受業,從彼命終,起色界中有,生色界天,生已多時,復依「無行道」不恒時作意,依止息加行三摩地進斷餘結,於有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名無行般涅槃。 ### 二名無行般涅槃的理由 【唐】問:何故名無行般涅槃。 【唐】答:◎此補特伽羅由「無行道」斷餘煩惱而般涅槃,故名無行般涅槃。 【唐】◎復次,此補特伽羅由「無行道」得阿羅漢果,盡其壽量而般涅槃,故名無行般涅槃。 【唐】◎復次,此補特伽羅依「無為緣道」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故名無行般涅槃。 ### (伍).關於上流往色究竟 【唐】==\[上流往色究竟]== 【唐】`[《集異門足論》說]`云何上流往色究竟。 【唐】謂有補特伽羅前生中於五順下分結已斷已遍知,於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知+(遍知)【三】]`,得世俗四靜慮,將命終時,退上三靜慮.住初靜慮,由即彼愛及彼地造作增長順起有受業順生有受業故==\[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從彼命終,起色界中有,生梵眾天。生已復能入世俗第二靜慮,由即彼愛及彼地造作增長順起有受業順生有受業故,從彼命終生極光淨天。生已復能入世俗第三靜慮,由即彼愛,乃至從彼命終生遍淨天。生已復能入世俗第四靜慮,由即彼愛,乃至從彼命終生廣果天。==\[生已後時現入下品雜修世俗第四靜慮,臨命終時造作增長起異熟業及生異熟業,身壞命終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無煩天中]==生已復能起下品雜修世俗第四靜慮,由即彼愛,乃至從彼命終生無煩天。如是乃至於餘四品雜修世俗第四靜慮次第遍起,於餘四天次第遍生,是名上流往色究竟。 ### ‹理由› 【唐】問:何故名上流往色究竟。 【唐】答:◎流有二種。一生死愛。二後有業。此補特伽羅於二種流並未斷未遍知,由此為緣及為因故,上行上隨行,上往上隨往,上受上隨受,上流上隨流,故名上流往色究竟。 【唐】◎復次,此補特伽羅不下行,唯勝進行,得轉上轉妙轉勝定及生,入彼定,受彼生,故名上流往色究竟。 【唐】◎復次,此補特伽羅上流上生,令上生相續,故名上流。 【唐】問:異生亦有上流上生,令上生相續,何故不名上流耶。 【唐】答:※若唯上流不下流者,名為上流;異生上流亦下流故,不名上流。 【唐】※有說:若上流遍一切處無礙者,名為上流。異生不能遍一切處無礙故,不名上流,彼於淨居則有礙故。 【唐】問:聖者上流亦於二處有礙,謂大梵王及無想處,何故得名上流。 【唐】答:彼無別處,即梵輔廣果二處攝故,猶得名為遍一切處。 【唐】※有說:若上流能越界得果,永斷順五下分結者,說名上流。異生雖能越界而不得果,亦不永斷順五下分結故,不名上流。 【唐】※有說:具三種流者,說名上流,謂「業」「煩惱」及與「聖道」。異生唯有業煩惱流,無聖道流,是以不名上流。 ### 三關於上流的不同種類 【唐】(一)二種上流 【唐】復次,上流有二種,一行色界。二行無色界。 【唐】◎行色界者,乃至色究竟天;行無色界者,乃至非想非非想天。 【唐】◎又行色界者有雜修靜慮;行無色界者無雜修靜慮。 ### (二)三種上流 【唐】1三種上流的定義 【唐】復次,上流有三種:一全超。二半超。三一切處歿。 【唐】◎全超者,謂欲界歿生梵眾天,梵眾天歿生色究竟或生非想非非想處而般涅槃。 【唐】◎半超者,謂欲界歿生梵眾天,梵眾天歿,於上一切天處:或更生一處,或二或三或四或五,乃至或唯超一處,遍生餘處,然後生色究竟或生非想非非想處而般涅槃。 【唐】◎一切處歿者,謂欲界歿生梵眾天,梵眾天歿生`梵光行天`[<u>梵先行</u>天],如是次第生上諸處,乃至生廣果天。==\[梵輔/梵富樓/梵先行brahma-purohita真諦俱舍.立世阿毗曇.光記]== ### 2入淨居及入無色之分別 【唐】==\[生廣果天後,]==從此以上有二路別:一入淨居;二入無色。 【唐】◎入淨居者,廣果天歿生無煩天,次第乃至生色究竟而般涅槃。 【唐】◎入無色者,廣果天歿生空無邊處,次第乃至生非想非非想處而般涅槃。 【唐】如一切處歿有二路別,應知全超半超亦爾。 ### ‹四› 【唐】問:何等上流入淨居。何等上流入無色。 【唐】答:◎有二上流,謂毘鉢舍那行奢摩他行。毘鉢舍那行者入淨居,奢摩他行者入無色。 【唐】◎復次,有二上流,謂樂勝定及樂勝生。樂勝定者入淨居,樂勝生者入無色。 【唐】◎復次,有二上流,謂樂決擇及樂寂靜。樂決擇者入淨居,樂寂靜者入無色。 【唐】◎復次,有二上流,謂雜修不雜修。雜修者入淨居,不雜修者入無色。 ### 五‹一切處歿› 【唐】又一切處歿上流: ### (一)前三句 【唐】有來所顯非去;有去所顯非來;有來所顯亦去所顯。 【唐】◎有來所顯非去者,謂生色究竟或非想非非想處。 【唐】◎有去所顯非來者,謂生梵眾天。 【唐】◎有來所顯亦去所顯者,謂生中間諸處。 ### (二)第四句 【唐】非來所顯非去所顯者,無。 ## 3.不還的雜論 ### (壹).‹住有頂者.是否先得後退› 【唐】問:如前說往色究竟者,先得世俗四靜慮,後退住初靜慮;彼往非想非非想處者,亦先得世俗四無色,後退住初靜慮。為不耶。 【唐】答:亦有。如「先得世俗四靜慮,後退住初靜慮,命終生梵世,展轉乃至生色究竟」,如是亦有先得世俗四靜慮四無色,後退住初靜慮,命終生梵世,展轉乃至生非想非非想處,但不必須爾。`[終=歿【三宮】*]` 【唐】問:何故不說彼退初靜慮耶。 【唐】答:無有退初靜慮而命終者,是以不說。 【唐】又此中顯不還差別,彼退初靜慮者非復不還,是故不說。 <b>【唐】<font color="#610300">(貳).🈬sz"11"#[退住第二靜慮等,是否亦作三種上流]🈮</font></b> 【唐】問:如說退住初靜慮生梵眾天.作全超半超一切處歿上流,彼若退住第二靜慮.生少光天,退住第三靜慮.生少淨天,退住第四靜慮.生無雲天等,彼亦得作全超半超一切處歿上流不耶。 【唐】答:◎有說:不得。以生梵世.於上不還所應生處無缺減故,依彼建立全超半超一切處歿;若退生上地,處便缺減,故不依彼立全超等。 【唐】◎有說:彼亦得名半超,以超少分中間處故。 【唐】◎有說:亦得具名三種。彼說:從欲界歿,隨生何處,即於彼上所應生處亦可施設全超半超一切處歿故。 ### (叁).‹不還者欲界歿生無色界是否亦作全超等› 【唐】問:若不還者欲界歿生無色界,亦得作全超等不。 【唐】答:◎有說:不得。 【唐】◎有說:彼亦得名半超。 【唐】◎有說:彼亦具名三種。 【唐】此中所以皆如前釋。 <b>【唐】<font color="#610300">(肆).住有頂處上流是否必先得四無色,退生梵世,然後能往非想非非想處。</font></b> 【唐】問:如往色究竟上流,必先得四靜慮,退生梵世,然後能往色究竟天;彼往非想非非想處上流亦必先得四無色,退生梵世,然後能往非想非非想處耶。 【唐】答:不必爾。以生色界不能初起雜修靜慮,要欲界時曾起,今復重修,方能往色究竟;生無色者,更無如是殊勝類業.要於欲界曾起.今更重修,然後能生有頂。 【唐】是故,往有頂者,若先得無色而退、若先不得,彼欲界歿生梵眾天,皆能往非想非非想處。 <b>【唐】<font color="#610300">(伍).所說上流,為但信勝解。為亦有見至。</font></b> 【唐】問:所說上流,為但是信勝解。為亦有見至耶。 【唐】答:◎若不退上定而上流者,此通二種;若退上定而上流者,唯信勝解。 【唐】◎復次,即退上定而上流者,亦通二種。 【唐】問:彼見至云何退耶。 【唐】答:彼非本性見至,但於退後未命終頃,從信勝解練根作見至,然後命終而生上界為上流故。`[性=姓【宮】]` <b>【唐】<font color="#610300">(陸).欲界是否有中般涅槃。</font></b> 【唐】問:如色界有中般涅槃,欲界亦有耶==\[zs24有決定相.zs65依身微劣]\[js24何緣有學未離欲貪.無中有中般涅槃者]==。 【唐】答:無。 【唐】問:何故。 【唐】答:◎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多諸過失.災橫留難。住本有時尚難得果,況住中有微劣身耶。色界不爾,故住中有能般涅槃。 【唐】◎復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則依中有能越三界,然無依中有身能越三界者。 【唐】◎復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則中有中能斷三界煩惱,然無住中有身能斷三界煩惱者。 【唐】◎復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則中有中能斷不善無記二種煩惱,然無住中有身能斷不善無記二種煩惱者。 【唐】◎復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則中有中能證若二若三沙門果,然無住中有身能證若二若三沙門果者。以是義故,唯色界有中般涅槃,欲界則無。 【唐】◎復次,中般涅槃必於前生已離欲界染,已離欲界染者必不起欲界中有,故於欲界無中般涅槃。 【唐】◎復次,欲界煩惱業重,非於中有微劣身中所能除斷。 【唐】◎復次,中有非得不還果所依,但是得阿羅漢果所依。 【唐】◎復次,欲界中有必不能起聖道現前,以劣弱故;色界不爾。由此義故,欲界無有中般涅槃。 【唐】◎復次,中有微劣,唯能起自根本地聖道現前,非未至等,以難起故。若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則與此相違,故必無有。==\[[s175](婆沙151-175.md#^s9nct7)中般涅槃起何地聖道.進斷餘結.得阿羅漢果耶]== ^mh14xg 【唐】◎復次,欲界有違順相應煩惱,有外六門煩惱,有能引二果煩惱,有無慚無愧相應煩惱,及有忿等種種雜類諸隨煩惱,難破難斷難越難離。住本有中作大功用,尚難除斷,況在中有。故無欲界中般涅槃。 【唐】◎復次,要曾具修九品對治,方於中有能般涅槃。欲界中有必未具修九品對治,故彼中有不般涅槃。 ### (柒).. 【唐】問:如欲界歿受色界中有得般涅槃,如是從色界歿受色界中有亦般涅槃不。 【唐】答:不。所以者何。 【唐】◎彼於欲界.多苦多障多諸災橫.可厭之身.極生厭逆,既捨離已,起色界中有現在前時,於當所受長時異熟亦生厭患,便般涅槃;色界無有如是災橫極可厭事令生厭逆,如於本有.有緣礙故不般涅槃,今中有亦爾,故從彼歿所起中有.不般涅槃。 【唐】◎復次,若色界歿即彼中有般涅槃者,應亦名上流,則五不還便成雜亂,謂: 【唐】※彼無有差別因緣。唯欲界歿住中有`[〔中〕-【三宮】]`中般涅槃者名中般涅槃,非色界歿者。 【唐】※又無因緣從彼趣上,不名上流。 【唐】由此過失,故彼中有不般涅槃。 ### (捌).. 【唐】問:若欲界歿起色界中有由厭逆故得涅槃者,何不即於欲界本有得涅槃耶。增厭逆故。 【唐】答:彼住本有得不還果已,起阿羅漢果加行圓滿,於未起聖道頃即便命終故,由前勢力能於中有進斷餘結而般涅槃。 【唐】問:彼加行圓滿,何故不起聖道而便命終。 【唐】答:◎彼或壽盡故,或業盡故,或福盡故,或他所害故,或為饒益他故,或非意遇惡緣故,不及起聖道而便命終。 【唐】◎有說:彼得不還果已,修後加行將圓滿時,便遭長病,或闕資具,或遇命等諸難因緣,未能盡漏,從彼展轉遂至命終。既得色界中有新蘊,諸根大種增上力故,速能引起聖道現前,進斷餘結而般涅槃。`[新=雜【三宮】]` ### (玖).. 【唐】問:若欲界歿生無色界,亦有生般涅槃等不。 【唐】答:有。以欲界歿.生上二界.更不再生.般涅槃者,隨在何處.即彼生中.皆可建立生等三種;二生以上,隨在何處皆可建立為上流故。 ### (拾).. 【唐】問:樂慧上流不至色究竟,樂定上流不至有頂。於下諸處般涅槃者,亦得名為樂慧樂定二上流不。 【唐】答:彼亦隨類得二種名。然說:「樂慧至色究竟,樂定至有頂」者,依極處說,過此更無行處故。如預流者或名極七返有,而於中間般涅槃者亦得此名,彼亦如是。 ### (拾壹).. 【唐】問:何故聖者.於上二界一一生處.但受一生,於欲界中.不如是耶。 【唐】答:◎欲界是不定界,是雜亂地,諸煩惱業相陵相雜,無分齊法式,故令聖者.從下生上.上復生下,或於一處而受多生。色無色界是定界,非雜亂地,諸煩惱業不相陵雜,有分齊法式,故令聖者.唯上不下,一處一生。`[陵=凌【三宮】*]` 【唐】◎復次,生欲界聖者不名不還,而名極七返有等,故生上下,亦一處重生。生上界聖者名曰不還,故唯生上,亦不重生。由此義故,不還義滿,以尚不生本處,況有還生下者。 ^a96mt6 ### (拾貳).. ### 不還數量 【唐】復次,[js24](俱舍論記疏24#▷不還數量) 【唐】不還補特伽羅廣說有無量種,今且分別行色界五種。當知此依 【唐】界建立故,說一; 【唐】生不生建立故,說二。 【唐】5分位差別建立故,說五,謂中般涅槃乃至上流往色究竟;即此: 【唐】◎3根建立故,說十五,謂下中上根,各五; 【唐】◎4地建立故,說二十,謂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各五; 【唐】◎6種性建立故,說三十,謂退法種性乃至不動法種性,各五;`[種性=種姓【宮】下同]` 【唐】◎16處建立故,說八十,謂梵眾天乃至色究竟天,各五; 【唐】◎◎種性根建立故,說九十,謂退法種性下中上根.各有五,乃至不動法種性亦爾; 【唐】◎◎地種性建立故,說百二十,謂初靜慮六種性.各有五,乃至第四靜慮亦爾; 【唐】◎◎◎地種性根建立故,說三百六十,謂初靜慮六種性三根.各五,乃至第四靜慮亦爾; 【唐】◎◎處種性建立故,說四百八十,謂梵眾天六種性.各五,乃至色究竟天亦爾; 【唐】◎◎◎處種性根建立故,說一千四百四十,謂梵眾天六種性三根.各五,乃至色究竟天亦爾; 【唐】◎◎◎◎9離染處種性根建立故,說一萬二千九百六十,謂前一千四百四十各有九種離染差別。 ᅟ 【唐】復次,一中般涅槃差別建立亦有多種。謂: 【唐】◎界故,說一; 【唐】◎根故,說三; 【唐】◎地故,說四; 【唐】◎種性故,說六;==\[雜心:若說利根不應退種性者,不然,彼亦建立九品根故。]== 【唐】◎離染故,說九; 【唐】◎處故,說十六; 【唐】◎◎種性根故,說十八; 【唐】◎◎地種性故,說二十四; 【唐】◎◎地離染故,說三十六; 【唐】◎◎◎地種性根故,說七十二; 【唐】◎◎處種性故,說九十六; 【唐】◎◎◎地離染根故,說一百八; 【唐】◎◎處離染故,說一百四十四; 【唐】◎◎◎種性離染根故,說一百六十二; 【唐】◎◎◎地離染種性故,說二百一十六; 【唐】◎◎◎處種性根故,說二百八十八; 【唐】◎◎◎◎地離染種性根故,說六百四十八; 【唐】◎◎◎處種性離染故,說八百六十四; 【唐】◎◎◎◎處種性離染根故,說二千五百九十二。 【唐】如中般涅槃有爾所,乃至上流亦爾。如是總有一萬二千九百六十不還差別。 ᅟ 【唐】如行色界不還差別建立,如是行無色不還差別建立隨應亦爾。 ^xoqrup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四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五</b>☗s175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二 ## 4.七善士 ### (壹).舉契經明有七善士趣 【唐】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有七善士趣,能進斷餘結,得般涅槃。」 ### 云何建立七善士趣 【唐】問:云何建立七善士趣,為以界沙門果故,為以地處所故,為以根煩惱故.而建立耶。 【唐】設爾何過。 【唐】◎若以界沙門果故而建立者,應但說一,謂行色界不還。 【唐】◎若以地處所故而建立者,但應說四,或說十六。 【唐】◎若以<u>根煩惱故</u>而建立者,應說有九,以彼<u>各有九品</u>故。 【唐】答: ### (一)以生不生品上行故 【唐】`[〔皆〕-【三宮】]`皆不以此三緣建立,但以生不生品上行故.建立七種。 【唐】◎若由此故立初生品,則由此故立初不生品。`[則=即【三宮】*]` 【唐】◎若由此故立第二生品,則由此故立第二不生品; 【唐】◎若由此故立第三生品,則由此故立第三不生品; 【唐】◎復以上行義勝,立上流為一。 【唐】由此建立七善士趣。 【唐】==(1)[勤修速進]==◎謂生者:或有<u>勤修道</u>.有<u>速進道</u>,或有勤修道.無速進道,或無勤修道.無速進道。 【唐】初為第一,次為第二,後為第三。 【唐】◎如生有三,不生亦爾。 【唐】◎復以上行義勝,立上流為一。由此建立七善士趣。 【唐】==(2)[根惑]==復次,◎生者有<u>上根</u>,有中根,有軟根,如次為三。 【唐】◎如生有三,不生亦爾。餘如前說。 【唐】<u>煩惱</u>差別與此相違,說亦爾。 【唐】==(3)[三品道]==復次,◎生者有<u>上品道</u>,有中品道,有下品道,如次為三。 【唐】◎如生有三,不生亦爾。餘如前說。 【唐】==(4)[三品業]==復次,==(a)==生者有上品業,有中品業,有下品業,如次為三,此依<u>無漏業</u>說。 【唐】==(b)==若依<u>有漏業</u>說,則後為第一,次為第二,初為第三。 【唐】◎如生有三,不生亦爾。餘如前說。 【唐】==(5)[精進勝慧]==有說:◎生者,有<u>精進</u>增上,亦得<u>勝慧</u>;有精進增上,不得勝慧;有得勝慧,非精進增上。如次為三。 【唐】◎如生有三,不生亦爾。餘如前說。 【唐】==(6)[常頓加行]==有說:◎生者,有<u>常加行</u>亦<u>頓加行</u>。有常加行不頓加行。有頓加行不常加行。如次為三。 【唐】◎如生有三,不生亦爾。餘如前說。 【唐】==(7)[見三品過患功德]==有說:◎生者,有於生死見上品過患。有於生死見中品過患。有於生死見下品過患。如次為三。 【唐】◎如生有三,不生亦爾。餘如前說。 【唐】於涅槃作功德<u>勝解差別</u>,說亦爾。 【唐】==(8)[三品止觀善根]==有說:◎生者,或有上品奢摩他毘鉢舍那;或有中品;或有下品。如次為三。 【唐】◎如生有三,不生亦爾。餘如前說。 【唐】餘<u>善根差別</u>,說亦如是。 ### (二)從七分位越非想結 【唐】有說:世尊顯示從七分位.七種性.七門.七階.七迹.七路,而越非想非非想處.難斷難壞.修所斷結,得阿羅漢果,故說如是七善士趣。`[種性=種姓【宮】下同]` ### ‹上流但說一› 【唐】問:如生不生各有三種,上流亦爾,謂全超半超一切處歿,何故但說一耶。 【唐】答:◎1生不生各是一有相續,於中分位差別難知,欲令知故,各說三種。上流三種,生數自辯,差別易知,是故但隨上行義勝合說一種。 【唐】◎2復次,生與不生一期時促,差別義少,分齊易知,是故分三。上流時長,差別多種,分齊難辯,故合立一。 【唐】◎3復次,生不生亦有等義,上流亦有別義,欲以二文互相顯故,作如是說。 【唐】◎4復次,生與不生善士趣相現前易了,以彼速趣般涅槃故,各分為三。其上流者,善士趣相微隱難知,以彼尚經多生死故,但合說一。 【唐】問:何故經中.不生三種.以三喻顯,於生三種.則不爾耶。 【唐】答:◎如以三喻顯不生三,當知亦已顯生三種。是故前說:若由此故立初生品,則由此故立初不生;乃至廣說。 【唐】◎復次,以不生者.趣生處時.如涉路者,於中:有去未遠便般涅槃;有去少遠而般涅槃;有去已遠垂至生處而般涅槃。是故世尊以三喻顯。生中三種皆至生處,更無所趣遠近差別,故無別喻。 【唐】◎復次,不生三種微細不現,難覺難了,故以喻顯;生中三種麁現易知,不以喻顯。 【唐】◎復次,不生三種.界攝非趣.生攝非趣,相不圓滿,故以喻顯;生三不爾,故無喻顯。 【唐】◎復次,佛觀未來有僻執者於中有中而生誹謗,如分別論師等,佛因欲決定中有義故,以三譬喻顯滅差別;於生有等無此誹謗,故於生三不復說喻。 【唐】◎復次,中般涅槃於生般等有三事勝:一受苦少,二速滅煩惱火,三疾捨蘊擔;故以三喻顯之。生等不爾,故無喻顯。 ### 四.‹中般涅槃起何聖道進斷餘結› 【唐】問:中般涅槃起何地聖道.進斷餘結.得阿羅漢果耶。==\[[s174](婆沙151-175.md#^mh14xg)唯能起自根本地聖道現前]== 【唐】答:起自地聖道。謂若住初靜慮地中有般涅槃者,彼起初靜慮地聖道;乃至若住第四靜慮地中有般涅槃者,彼起第四靜慮地聖道。 ^s9nct7 【唐】問:彼得果已,亦有起未至定靜慮中間聖道耶。 【唐】答:◎有說:亦有起者,謂若先依彼得不還果者,今亦能起。 【唐】◎==\[評]==如是說者:應說不起。所以者何。 【唐】1由法爾故。 【唐】2復次,以時促故,彼得果已疾般涅槃,何容更起餘地無漏。 【唐】3復次,中有唯於根本地聖道隨順,非近分地;以近分地聖道苦道所攝,難現前故。 【唐】4復次,若地有定亦有生者,住中有中起彼聖道。<u>未至定</u>有定無生,<u>靜慮中間</u>雖亦有生,而是異生所生,非聖者。四根本靜慮有定有生,故住中有起彼聖道。 【唐】問:彼何故不起無色聖道。 【唐】答:◎初時未得故,後時無用故。 【唐】◎復次,彼<u>他地攝</u>,難現前故。 【唐】◎復次,彼苦道攝,不欲起故。 ### 五預流一來非善士趣 【唐】(一)==\[問]== 【唐】問:何故不說預流一來為善士趣耶。 【唐】答: 【唐】==(1)==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世尊此中以七善士趣讚美中子。==\[善人往經.七善人所往至處[MA](中含1-64#6).[6](agamdm#^ma006) [AN7.55](Tipitaka23#^AN7z55) [AN7.52](Tipitaka23#^AN7z52) ]== 【唐】或時有處讚美長子,如伽他言:==\[s33是佛世尊稱譽長子]== 【唐】 阿羅漢極樂 以無貪愛心 及我慢已斷 永絕癡網故 ==\[[MA](中含65-151#120).[120](agamdm#^ma120) [SN22.76](Tipitaka22#^SN22z76) 無著第一樂,斷欲無有愛,永捨離我慢,裂壞無明網。]== 【唐】或時有處讚美幼子,如《池喻經》廣說。==\[[SA](雜含1-641#109).[109](agamas#^sa0109) 見諦者所斷眾苦.如彼池水…[SA](雜含642-1362#891).[891](agamas#^sa0891) 所餘之苦,如毛端渧水[SN13.2](Tipitaka22#^SN13z2) yadidaṃ sattakkhattuṃparamatā極七返[SN13.3](Tipitaka22#^SN13z3) [SN13.4](Tipitaka22#^SN13z4) sambhejja-udakasuttaṃ [SN13.7](Tipitaka22#^SN13z7) [SN13.8](Tipitaka22#^SN13z8) Samuddasuttaṃ]== 【唐】今此亦以讚美中子,是故不說預流一來。 【唐】==(3)==有說:本為差別預流一來,世尊說此七善士趣。 【唐】謂彼雖得名為善士,如契經言:「云何善士。謂若成就有學正見,乃至正定`法[〔法〕-【三宮】]`。云何勝善士。謂若成就無學正見,乃至正定。」然其不得名善士趣,以彼尚遠,非能近趣勝善士故。唯不還者名為善士,亦名善士趣;彼是善士,又能隣趣勝善士故。 【唐】由此義故,預流一來非善士趣。 【唐】==(4)==有說:有學位中若已越界,已得果者,立善士趣;預流一來雖已得果,而未越界。 【唐】==(5)==有說:有學位中若已越界,永斷不善煩惱業者,立善士趣;預流一來二俱不爾。 【唐】==(6)==有說:有學位中若已得果及永斷不善煩惱業者,立善士趣;預流一來不能如是故,不立善士趣。 【唐】如不善煩惱業,如是有異熟「無慚無愧」相應==\[招]==二果煩惱業亦爾。 【唐】==(7)==有說:有學位中若`[已【三宮磧北藏】=以【大】]`已越界及永斷五順下分結者,立善士趣;預流一來不爾。 【唐】==(8)==有說:有學位中若已得果及永斷五順下分結者,立善士趣;預流一來不爾。 【唐】==(9)==有說:有學位中若已永斷非善士共有法者,立善士趣。 【唐】何等名為非善士共有法。謂樂在家,愛戀妻子,貪著臥具衣服飲食,好著種種花鬘瓔珞,及諸香等塗飾其身;貯畜一切不淨財物,所謂金銀珍寶倉庫田宅`[奴=童【三宮】]`奴僕作使諸象馬等;及以染心摩觸「骨瑣」,眾惡所集不淨之身而生淨想,染習欲事;或時發怒起加拳等,苦楚有情諸損惱業。 【唐】預流一來猶有此事,故不說在善士趣中。 【唐】==(10)==有說:於有學位若更不入黑闇牢獄母胎藏中,稟諸不淨,而為身分生熟二藏中間住者,立善士趣;預流一來尚有斯事,是故不立七善士趣。`[藏=臟【明】*]` 【唐】==(11)==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若學已斷欲貪瞋恚,不於母胎受迫迮苦者,立善士趣;預流一來不爾。 【唐】==(12)==有說:若學不為違順境界嬈觸心者,立善士趣;預流一來不爾。 【唐】==(13)==有說:若趣上生不退還者,立善士趣;預流一來不爾。 【唐】==(14)==有說:若學已得雜修靜慮,雖退而不失靜慮者,立善士趣;預流一來不爾。 【唐】==(15)==有說:若學唯行善士法,不行不善士法者,立善士趣;預流一來亦行不善士法。 【唐】由如此義,預流一來不立善士趣。 ### 六行無色不還非善士趣 【唐】問:行無色不還於行色界不還有五事勝,謂界勝.地勝.斷煩惱勝.損減蘊勝.三摩鉢底勝,何故不立為善士趣。 【唐】答:◎1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若麁現易了,立善士趣;彼不顯了,是故不說。 【唐】◎3有說:佛為勸誘未離欲界多過患處染聖者令速離故,說行色界不還為善士趣,不為勸誘未離色界少過患處染聖者令速離故,不說行無色不還為善士趣。 【唐】◎4有說:若有色身依有色處有來去等寂靜威儀可令他知是善士者,立善士趣;行無色者無如是事,故不立善士趣。 【唐】◎5有說:若處有五不還可施設七善趣者,立善士趣;行無色不還不具五種,不可施設七善士趣,是故不說。 【唐】◎6有說:若彼界有唯聖者生處,立善士趣;無色界不爾。 【唐】◎7有說:若已得雜修靜慮,雖退而不失靜慮者,立善士趣;行無色者不爾。 【唐】◎8有說:若界已離不善士法,有諸善士往還談論,於是界中立善士趣;無色界不爾,故不立善士趣。 ### 七阿羅漢非善士趣之理由 【唐】問:何故阿羅漢非善士趣。 【唐】答:◎1亦應說阿羅漢為善士趣,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復次,趣上生者,立善士趣;阿羅漢無生,是故不立。 【唐】◎3復次,趣上果者,立善士趣;阿羅漢`[則=即【三宮】*]`則是上果,更無上果可趣,是故不立。 【唐】問:時解脫阿羅漢亦趣上果,謂求不動,何故非善士趣。 【唐】答:彼趣上種性,非趣上果。 【唐】◎4復次,若聖者成就煩惱而不成就非善士法者,立善士趣;阿羅漢不成就煩惱,是故不說。 【唐】◎5復次,有學位中有成就非善士法者,對彼施設七善士趣;無學位不爾,是故不說。 【唐】◎6復次,不還是善士趣,阿羅漢是勝善士趣,若當說為善士趣者,便是損減,非謂如實,是故不說。 ## 5.雜修靜慮(五淨居) ### (壹).雜修靜慮的自性 【唐】問:如所說雜修靜慮,以何為自性。 【唐】答:以五蘊為自性。 ### (貳).名為雜修靜慮的理由 【唐】問:何故名為雜修靜慮。彼雜修言欲何所顯。[s105](婆沙101-110#^i4iypj) 【唐】答:`[熏=勳【宋】*]` 【唐】1遍熏故名雜修;2合熏故名雜修;3令嚴好故名雜修;4令明淨故名雜修。 【唐】譬喻者說:緣彼故名雜修。 【唐】◎1遍熏故名雜修者,如衣置於一篋,以香遍熏。諸瑜伽師亦復如是,以前後二剎那無漏遍熏中間一剎那有漏。 【唐】◎2合熏故名雜修者,如花與苣蕂合,熏令發香。彼瑜伽師亦復如是,以二剎那無漏隣雜熏發一剎那有漏。`[苣蕂=巨勝【三宮】]` 【唐】◎3令嚴好故名雜修者,如以眾花散制多上,令其嚴好。如是行者以二剎那無漏散一剎那有漏上,令其妙好。 【唐】◎4令明淨故名雜修者,如以金等置於爐中,調鍊銷鎔,令轉明淨。如是行者以一剎那有漏置於無漏二剎那中,數數調鍊,令轉淨妙。 ^w9wck5 ### ‹譬喻者› 【唐】緣彼故名雜修者,彼說以二剎那無漏緣一剎那有漏,故名雜修。 ### 雜修靜慮諸門分別17門 ##### c1-3界地.所依 【唐】◎界者,所雜修墮色界,能雜修不墮界。 【唐】◎地者,能所雜修皆在根本四靜慮地。 【唐】問:有雜修無色不。 【唐】答:※有說:無。以難見故,微細故。 【唐】※有說:佛於無色有雜修,非聲聞獨覺。 【唐】◎所依者,依欲色界。 ##### c4-6行相.所緣.念住 【唐】◎行相者, 【唐】※有說:能雜修所雜修皆作十六聖行相,所以者何。以聖行相無間能起聖道,聖道無間復起聖行相故。 【唐】※==\[評]==如是說者:能雜修作十六行相;所雜修或作十六行相,或作餘行相,謂無量解脫勝處等。 【唐】◎所緣者, 【唐】※有說:能雜修以所雜修為所緣,所雜修所緣不定。 【唐】※==\[評]==如是說者:能雜修緣四聖諦;所雜修緣一切法。 【唐】◎念住者, 【唐】※有說:若能雜修若所雜修皆作法念住。 【唐】※有說:所雜修四念住,能雜修唯法念住。 【唐】※==\[評]==如是說者:能雜修所雜修皆容作四念住。 ##### c7-9智.三摩地.根相應 【唐】◎智者, 【唐】※有說:能雜修是苦集類智,所雜修是世俗智。 【唐】※==\[評]==如是說者:能雜修是四法四類智,所雜修是世俗智。若總說者,有學七智,無學九智,除他心智。 【唐】◎三摩地俱者,[s10](婆沙001-010#^t8w5jg) 【唐】※有說:能雜修.空無願三摩地俱,所雜修.非三摩地俱。 【唐】※如是說者:能雜修.三三摩地俱,所雜修.非三摩地俱。 ^gmx828 【唐】◎根相應者,總而言之,能所雜修皆與樂喜捨三根相應。 ##### c10-12世性界繫 【唐】◎過去未來現在者,能所雜修俱三世。 【唐】◎緣三世者, 【唐】※有說:能雜修緣過未,所雜修緣三世及離世。 【唐】※==\[評]==如是說者:俱緣三世及離世。前已說:「能雜修緣四諦」故,不應異說。 【唐】◎善不善無記者,能所雜修俱是善。 【唐】◎緣善等者,俱緣三種。 ##### c13-17學斷名義.自他相續.得 【唐】◎三界繫不繫者,所雜修色界繫,能雜修是不繫。 【唐】◎緣界繫不繫者,俱緣三界繫及不繫。 【唐】◎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能雜修或學或無學,所雜修==\[為]==非學非無學。 【唐】◎緣學等者,俱緣三種。 【唐】◎見所斷修所斷不斷者,所雜修是修所斷,能雜修是不斷。 【唐】◎緣見所斷等者,俱緣三種。`[〔緣三…修〕千二百二十九字-【宮】]` 【唐】◎緣名緣義者,俱緣名義。 【唐】◎緣自相續他相續非相續者,俱緣三種。 【唐】◎何處起者,欲色界起。然初起在欲界人趣三洲,於此起已,或退不退,後生色界,復起現前。 【唐】◎加行得離染得生得者,佛離染得,餘加行得。 ##### c4雜修靜慮加行 ###### 一加行圓滿 【唐】云何加行。謂瑜伽師先入第四靜慮起多剎那無漏,從此`[則=即【三宮】*]`則起多剎那有漏,此後復起多剎那無漏。如是旋還,後後`[後=復【三】]`漸減,乃至最後二剎那無漏無間二剎那有漏現前,二剎那有漏無間復二剎那無漏現前。齊此名為雜修靜慮加行圓滿。 ###### 二根本成就 【唐】從此已後,不由功用能從一剎那無漏無間起一剎那有漏,`[*]`則此無間復起一剎那無漏。如是中間剎那有漏==\[與]==前後剎那無漏雜,故名雜修靜慮。爾時名為雜修靜慮根本成就。 ###### 三能雜修下三靜慮 【唐】如是雜修第四靜慮已,乘此勢力,隨其所應,亦能雜修下三靜慮。 ##### c1起處 【唐】先依欲界人趣三洲,如是雜修諸靜慮已,後生色界,由串習力`[串=慣【三】]`,復能如前隨其所應雜修靜慮。 ##### 依身 【唐】問:何等補特伽羅雜修靜慮。 【唐】答:是聖者,非異生。亦學亦無學,謂信勝解見至.時解脫不時解脫,皆能雜修。 ###### 何故雜修 【唐】問:彼何故雜修靜慮。 【唐】答:三因緣故雜修靜慮。一樂等至故。二怖煩惱故。三樂受生故。 【唐】1樂等至者,謂為現法樂住故,或為受用聖法財故,或為遊戲功德故,或為觀本所作故,或為引勝功德故。 【唐】2怖煩惱者,謂懼退起煩惱現前失勝德故,或畏退起煩惱現前燒身心故。 【唐】3樂受生者,謂樂生彼不共異生五淨居故。 【唐】◎信勝解:具由三因緣雜修靜慮。 【唐】◎見至:由二因緣雜修靜慮,除怖煩惱,不退法故。 【唐】◎時解脫:由二因緣雜修靜慮,除樂受生,背一切生故。 【唐】◎不時解脫:由一因緣雜修靜慮,除怖煩惱及樂受生,不退法故,背一切生故。 ### (陸)五品十五心 【唐】問:雜修靜慮有幾品耶。 【唐】答:有五: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本義:雖上品中之下中上,且略上言.只云下品中品上品也]==;四上勝圓滿品;五上極圓滿品。 ^vkspy3 ### 十五心起定不起定 【唐】此一一品於成滿位皆有三心:一心有漏,二心無漏。如是總說有十五心:五心有漏,十心無漏。 【唐】問:此十五心,為不起定.為起定耶。 【唐】答:◎有說:不起定,譬如見道相續現前。 【唐】◎有說:起定,譬如修道,數起數入。 【唐】◎==\[評]==如是說者:「此則不定。 【唐】※或有不起定能十五心相續而轉。 【唐】※或復起定,於中: 【唐】*或有起三心已,而便起定; 【唐】*或有起六心已,而便起定; 【唐】*或有起九心已,而便起定; 【唐】*或有起十二心已,而便起定。 【唐】是故於彼五品中間或起不起,雜修成滿。」 ### 四‹曾得.未曾得› 【唐】問:此十五心幾是曾得。幾是未曾得。 【唐】答:◎有說:五是未曾得,十是曾得。謂前五現在前時,餘十未來修故。 【唐】◎有說:十是未曾得,五是曾得。謂前十現在前時,後五未來修故。 【唐】◎==\[評]==如是說者:此則不定。或有十五皆未曾得;或有十五皆是曾得;或有少分曾得,少分未曾得。 ### 五‹轉隨轉› 【唐】問:此十五心幾是轉。幾是隨轉。 【唐】答:◎有說:前五是轉,後十是隨轉。 【唐】◎有說:前十是轉,後五是隨轉。 【唐】◎==\[評]==如是說者:此則不定。或一切皆是轉;或一切皆是隨轉;或少分是轉,少分是隨轉。 <b>【唐】<font color="#610300">(柒).此品類轉,亦餘品類耶。</font></b> ### 一‹問› 【唐】問:若此品類轉,則此品類隨轉。亦餘品類耶。`[則=即【三宮】*]` ### 二答 【唐】答: ### (一)主張 【唐】◎有說:若此品類轉,則此品類隨轉,謂智所緣行相念住前後相順方成雜修。是故,若此轉必此隨轉,不爾便於雜修為障。 【唐】◎有說:若此品類轉,餘品類隨轉,謂智所緣行相念住異類相間方成雜修。是故,若此轉必餘隨轉,不爾便應乖雜修義。 【唐】◎==\[評]==如是說者:「此則不定。謂: 【唐】※若法智為轉,或法智或類智為隨轉;若類智為轉,或類智或法智為隨轉。餘智亦爾。 【唐】※若緣有為為轉,或緣有為或緣無為為隨轉。緣餘法亦爾。 【唐】※若無常行相為轉,或無常或苦等行相為隨轉。餘行相亦爾。 【唐】※若身念住為轉,或身念住或受念住等為隨轉。餘念住亦爾。」 ### (二)通難 【唐】1通轉隨轉不同難 【唐】問:若轉隨轉或不同者,行相所緣有雜亂故,云何不於雜修靜慮而作留難。 【唐】答:先加行位已熟修故,逕路已成,雖復雜亂,而於雜修不作留難。如見道中及世俗道離染,雖行相所緣上下雜亂而無留難,此亦如是。 ### 2通轉隨轉同者難 【唐】問:若轉隨轉或亦同者,云何得名雜修靜慮。非於一類行相所緣得名雜故。 【唐】答:有漏無漏相間相雜,說名雜修,非謂智等前後異故說名為雜。 ### (捌).關於雜修靜慮有漏無漏相雜起之理由 【唐】問:何故`[〔修〕-【明宮】]`修雜修靜慮要有漏無漏相雜起耶。 【唐】答:◎欲顯於此二類靜慮中俱得入出自在故。 【唐】◎復次,欲以無漏置於前後熏中間有漏,令轉勝妙生淨居故。`[熏=勳【宋】*]` 【唐】◎復次,無始時來,淨靜慮為味相應靜慮之所陵雜,今欲令與無漏靜慮更相入出,令味相應不復相雜,展轉遠故。`[陵=凌【三宮】]` 【唐】◎復次,行者久入`[(`淨`)+靜【三宮】]`靜慮時,極受長養,遍身充密,欲令身中暫時開暢,故與無漏相雜而起。 ### (玖).關於雜修四靜慮之次第 【唐】一明先後之次第 【唐】諸欲雜修四靜慮者,要先雜修第四靜慮,彼成滿已,次復雜修第三靜慮,次復雜修第二靜慮,後雜修初靜慮。若不先雜修第四靜慮,彼終不能雜修下地。 ### 二先雜修第四 【唐】問:因論生論。何故必先雜修第四然後能修下三地耶。 【唐】答:◎第四靜慮,諸靜慮中最圓滿故,是起功德最勝依故,能引最勝輕安樂故,令所依身遍充密故,是多功德所依止故,是不動定故,樂行中最勝故,最有堪能故。 【唐】◎復次,第四靜慮,於無漏定最居中故,於上於下各三地故。 【唐】◎復次,第四靜慮,過殑伽沙數如來應正等覺.並皆依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唐】◎復次,第四靜慮具五種因五種果故。五種因者,謂五品雜修;五種果者,謂五淨居天。 ### (拾).關於雜修下三靜慮有幾品 【唐】問:雜修下三靜慮有幾品耶。 【唐】答:◎有說:但有三品,謂下中上。下地無有五淨居故。 【唐】◎==\[評]==如是說者:亦有五品。 【唐】問:彼無五果,何故有五品因。 【唐】答:※雖無五果,而其彼定法有五品。 【唐】※復次,下地雖無五淨居果,而有五品根故。 ### (拾壹).下三靜慮無五淨居果 【唐】問:因論生論。下三靜慮既有五品雜修,何緣無有五淨居果。 【唐】答: 【唐】1◎非其田,非其器,乃至廣說。 【唐】2◎復次,聖者厭患異生共生處,故求生淨居。若下地有淨居者,便於異生共生處所不能厭離,於上處所未離染故。 【唐】3◎復次,聖者欲超異生受生處所,故生淨居。若下地有淨居者,便為不能超過異生受生處所,於上猶有異生處故。 【唐】4◎復次,聖者厭災患處故,求生淨居。下三地中皆有災患,故無淨居。 【唐】5◎復次,淨居勝業所感壽量長遠,若下地有者,三災起時彼定壽者為命終不。 【唐】※若命終者,彼壽量定,不應中夭; 【唐】※若不命終,應與災起而作留難,如說:若處有一有情,下至蟻卵,災終不壞。 【唐】欲令無如是過故,下地無淨居。 【唐】6尊者世友說曰:何故下地無淨居者, 【唐】◎以雜修靜慮乃生淨居。雜修靜慮時,必已離下三地染,非於已離染地而得受生,是故淨居非下地所有。 【唐】◎又利根者乃能雜修,能雜修者必能速超下不淨地至純淨處,故下地無淨居。 【唐】◎又彼要得邊際定所依地乃能雜修,能雜修者乃生彼處,故於下地無有淨居。 【唐】7大德說曰:下地有情多於世界壞時生上,成時生下。生淨居者無如是事,是故下地無淨居天。 ### (拾貳).淨居天唯五 【唐】問:何故淨居唯五.不增不減。 【唐】==(一)==脇尊者言:此不應問。所以者何。若多若少俱亦生疑,不以疑故便為乖理。然於法相如實義中唯應有五,不增不減。 【唐】==(二)==有說:為對異生不共生處唯有五故,聖者生處亦唯有五。異生不共生處五者,謂三惡趣北洲無想天。 【唐】==(三)==有說:雜修靜慮有五品故,所感淨居亦唯有五。 【唐】問:`[則=即【三宮】*]`則雜修靜慮何故唯五不增減耶。 【唐】答: 【唐】◎<u>雜修勢力</u>唯爾所故,如見道十五心勢唯爾所,不增不減。如是雜修靜慮勢力亦十五心而無增減。 【唐】◎復次,雜修靜慮是勝功德,非下中品所攝。唯有上下上中上上上勝上極,故唯有五。 【唐】◎有餘師說:雜修靜慮`[*]`則是調練信等五根,如其次第,隨一增上而成五品,故唯有五。 【唐】是故由雜修有五品故,淨居亦唯有五。 【唐】==(四)==有說:第四靜慮有九品善根,次第生於九處,謂下下善根生無雲天,下中善根生福生天,乃至上上善根生色究竟。於此諸處不可增減,是故淨居唯應有五。 【唐】==(五)==有說:第四靜慮有九品煩惱,若於九品全未伏者,生無雲天;伏上上品者,生福生天;<font color="#ff0000">乃至伏下中品者</font>,生色究竟。無有伏下下品而受生者,是故淨居唯有五種。 ### (拾叁).關雜修靜慮不生淨居以及生色界他天 【唐】問:頗有雜修靜慮而不生淨居耶。 【唐】答:有。謂雜修靜慮已,或成現法般涅槃,或退生下地,或進生無色界。此謂不樂淨居而雜修靜慮者。 【唐】問:頗有具起五品雜修靜慮而生無雲天等耶。 【唐】答:有。謂有先生無雲,次生福生,次生廣果,後乃次第生五淨居。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