ᅟ<span class="date">Updated: 2025-09-05 22:03</span> ᅟ[婆沙151-175](婆沙151-175)ᅟ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六</b>☗s176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三 ## 6.五淨居天論 ### (壹).舉《施設論》明有五淨居天 【唐】如《施設論》說:有五淨居,謂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天。 ### (貳).一一天之分別 【唐】云何無煩天。謂無煩天一類伴侶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及已生彼天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無煩天。 【唐】問:彼天何故名無煩耶。 【唐】答:◎彼是假名假想名施設想施設,隨欲而立,不必如名悉有其義。 【唐】◎復次,彼天身無煩擾,心無煩擾,一期領受純寂靜樂,非下所有,故名無煩。 【唐】◎復次,彼天審見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離下所起麁重煩惱,故名無煩。 【唐】◎復次,煩者,謂廣,即廣果天。今此天最初超彼故,名無煩天。 【唐】云何無熱天。謂無熱天一類伴侶,乃至廣說。 【唐】問:彼天何故名無熱耶。 【唐】答:◎彼是假名假想,乃至廣說。 【唐】◎復次,彼天身無熱惱,心無熱惱,一期領受純清涼樂,非下所有,故名無熱。 【唐】◎復次,彼天審見苦真是苦,乃至道真是道,離下所起煩惱蒸熱,故名無熱。 【唐】◎復次,無煩天中隣逼下地所起增上煩惱火故,猶名為熱,此超彼故,名無熱天。 【唐】云何善現天。謂善現天一類伴侶,乃至廣說。 【唐】問:彼天何故名善現耶。 【唐】答:◎彼是假名假想,乃至廣說。 【唐】◎復次,彼天形色端正妙好過下二天,故名善現。 【唐】◎復次,彼天審見苦真是苦,乃至道真是道,離諸垢濁,心淨顯了,故名善現。 【唐】◎復次,彼得上品雜修靜慮善麁顯故,名善現天。 【唐】云何善見天。謂善見天一類伴侶,乃至廣說。 【唐】問:彼天何故名善見耶。 【唐】答:◎彼是假名假想,乃至廣說。 【唐】◎復次,彼天形色轉復妙好,眾所樂觀,故名善見。 【唐】◎復次,彼天審見苦真是苦,乃至道真是道,離諸垢濁,心轉淨了,故名善見。 【唐】◎復次,彼得上勝圓滿品雜修靜慮所得善法轉麁顯故,名善見天。 【唐】云何色究竟天。謂色究竟天一類伴侶,乃至廣說。 【唐】問:彼天何故名色究竟。 【唐】答:◎彼是假名假想,乃至廣說。 【唐】◎復次,彼天形色最為勝妙,餘不及故,名色究竟。 【唐】◎復次,彼天審見苦真是苦,乃至道真是道,離諸垢濁,諸餘色天所不及故,名色究竟。 【唐】◎復次,彼得上極圓滿品雜修靜慮,餘色界善根所不能及故,名色究竟。 【唐】◎復次,彼天於有色界最尊最勝最極故,名色究竟。 【唐】◎復次,彼亦名為礙究竟天。礙者,謂積集色,彼於此礙最尊最勝最極故,名礙究竟。 【唐】◎復次,彼亦名為頂究竟天,是一切有色頂,亦是究竟故。 ### 淨居天生因 【唐】問:淨居天生,為由業感,為由雜修靜慮耶。若爾何失。==[zs65](正理61-65#^k4bai4)== 【唐】若由業者,雜修靜慮則為唐捐。 【唐】若由雜修靜慮者,便與《品類足論》所說相違。如彼說==\[[品類](品類足論#^vo75fc)]==:「雜修靜慮,及由業故生淨居天==\[淨居天蘊界處及生彼業(及由業故生淨居天諸所有處等),是名非異生法法]==」,乃至廣說。 ^8pd4id 【唐】答: 【唐】==(一)==有作是說:彼由業感。 【唐】問:雜修靜慮豈不唐捐。 【唐】答:由雜修靜慮,業得決定,故非唐捐。 【唐】復次,要雜修靜慮<u>後</u>.乃能引彼思業現前,由此能引彼眾同分。 【唐】==(二)==有餘師說:由雜修靜慮。 【唐】問:《品類足》說當云何通。 【唐】答:即雜修靜慮<u>以業聲說</u>。 【唐】復次,彼《論》先說雜修靜慮者,為顯先時入彼定故;後說及由業故生淨居者,為顯後時即由彼力生淨居故。 【唐】==(三)\[評]==如是說者:亦由業力,亦由雜修靜慮。謂雖有思業現前,若不雜修靜慮則不得生彼;雖有雜修靜慮,若無思業現前亦不得生彼。是故要有思業牽引,雜修靜慮令其決定,方得生彼。==\[本義:由雜修靜慮及彼俱生業力]== ## 7.學和為得「未得」而學的關係〖學〗 ### (壹).序說 【唐】一舉【發智】`[問]:`諸學彼一切為得未得而學耶。設為得未得而學,彼一切學耶。 【唐】答:應作四句。 ### 二釋作論的原因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始縛迦經》是此論根本,彼說:學所學故名學。 【唐】勿有生疑:諸有學者學所學時乃名為學,住本性時不名為學。諸無學者住本性時乃名無學,學所學時不名無學。 【唐】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諸學者有住本性,諸無學者亦學所學」,故作斯論。 ### (貳).四句分別 【唐】一第一單句 ==§(一)舉==【發智】有學非為得「未得」而學,謂學住本性。 ### (二)釋 【唐】1釋「住本性」 【唐】有二因緣名住本性:一守賢善性而無退轉;二守自分德而不進修。 【唐】今但說不進修名住本性,謂: 【唐】◎預流者不進修一來果加行,一來者不進修不還果加行,不還者不進修阿羅漢果加行,信勝解不求作見至。 【唐】◎又諸學者不求起所未得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七處善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不引發諸通,不雜修靜慮,不入滅盡定,不受持讀誦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亦不授與他,不住阿練若處思惟觀察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亦不經營佛法僧事。 【唐】是謂學非為得未得而學。 ### 2‹釋何因緣不學所學› 【唐】問:彼何因緣不學所學。 【唐】答:彼或長病,或闕資緣,作是思惟:「我已越度無量生死,唯餘七有,或餘一有。」或念:我已出欲淤泥,唯餘上界少許生在,今既患苦,或資緣闕,幸可少息,何遽進修。 【唐】由此學者不學所學。 ### 二第二單句 【發智】有為得「未得」而學,彼非學,謂阿羅漢及異生進求上法。 ### (二)釋 【唐】1釋「上法」 ### (1)總說 【唐】此中上法,謂勝功德。 ### (2)分別 【唐】即: ### A 【唐】時解脫求作不動; ### B 【唐】及阿羅漢起所未得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七處善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引發諸通,雜修靜慮,入滅盡定,起無礙解無諍願智邊際定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受持讀誦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若授與他,若住阿練若處==\[而]==思惟觀察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或復經營佛法僧事; ### C‹異生求離染等› 【唐】及異生求離欲染色染無色一分染,或起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七處善煖頂忍世第一法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引發諸通,入無想定,受持讀誦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若授與他,若住阿練若處==\[而]==思惟觀察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或復經營佛法僧事。 ### (3)結說 【唐】是謂為得未得而學彼非學。 ### 2釋阿羅漢何故復學所學 【唐】問:何故阿羅漢復學所學。 【唐】答:彼雖不為斷煩惱故學,而以愛樂勝功德`[德+(勝)【三宮】]`故學。 ### 三第三俱是句 【發智】有學亦為得「未得」而學,謂學進求上法。 ### (二)釋 【唐】即預流者進修一來果加行,廣說乃至或復經營佛法僧事。是謂學亦為得「未得」而學。 ### 四第四俱非句 【發智】有非學,亦非為得「未得」而學,謂阿羅漢及異生住本性。 ### (二)釋 【唐】即時解脫不求作不動,廣說乃至亦不經營佛法僧事;及異生不求離欲界染,廣說乃至亦不經營佛法僧事。是謂「非學,亦非為得「未得」而學。」 ## 8.無學和不為得「未得」而學的關係〖無學〗 ### (壹).四句分別 【發智】==\[問]==諸無學彼一切不為得「未得」而學耶。設不為得「未得」而學,彼一切無學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ᅟ《發智論》ᅟ《婆沙》 【唐】第一單句ᅟ有無學非不為得「未得」而學,謂阿羅漢進求上法。ᅟ即時解脫求作不動; 【唐】及阿羅漢起所未得不淨觀持息念,廣說乃至或復經營佛法僧事。 【唐】是謂:無學非不為得「未得」而學。 【唐】第二單句ᅟ有不為得未得而學,彼非無學,謂學及異生住本性。ᅟ即預流者不進修一來果加行,廣說乃至亦不經營佛法僧事; 【唐】及異生不為離欲界染,廣說乃至亦不經營佛法僧事。 【唐】是謂:不為得「未得」而學,彼非無學。 【唐】第三俱是句ᅟ有無學亦不為得「未得」而學,謂阿羅漢住本性。ᅟ即時解脫不求作不動; 【唐】及阿羅漢不求起所未得不淨觀持息念,廣說乃至亦不經營佛法僧事。 【唐】是謂無學亦不為得未得而學。 【唐】第四俱非句ᅟ有非無學亦非不為得「未得」而學,謂學及異生進求上法。ᅟ即預流者進修一來果加行,廣說乃至或復經營佛法僧事; 【唐】及異生求離欲界染,廣說乃至或復經營佛法僧事。 【唐】是謂非無學亦非不為得未得而學。 ### (貳).通難 【唐】一問答1 ### (一)‹問› 【唐】問:為學所學故名學。為得學法故名學。設爾何失。 【唐】若學所學故名學者,此文云何通。如說:學住本性。 【唐】若得學法故名學者,經說云何通。如說:學所學故名學。 ### (二)答 【唐】答: ### 1第一家 【唐】有說:得學法故名學。謂若學若不學,但成就學法即名為學。 【唐】問:若爾,經說當云何通。 【唐】答:◎彼經但依現學者說,不說一切。 【唐】◎復次,彼經依意樂不息故作是說。謂諸學者若起善心,若起不善無記心,若起加行,若不起加行,彼一切學意樂未甞廢息,以不永捨加行故。如行路者暫休息時,他問:「何往。」答言:「往某。」彼亦以意樂不息故,雖住==\[而]==言往,此亦如是。 ### 2第二家 【唐】有說:學所學故名學。 【唐】問:若爾,此文云何通。如說:學住本性。 【唐】答:◎此依暫息加行而說。然以意樂不捨學故,名學所學。 【唐】◎復次,學住本性時雖不起學心心所等,而其學得恒時現行,依此義故,名學所學。 ### 二問答2 【唐】問:若學者不學,無學者學,云何建立學無學異。 【唐】答:於聖位中約斷煩惱立學無學,不依修勝功德,是故有異。 ## 9.順流逆流及自住的意義〖順逆住〗 ### (壹).序說 【唐】一舉【發智】順流是何義。乃至廣說。 ### 二釋作此論的原因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四補特伽羅:一順流。二逆流。三中住。四到彼岸。」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集異門:順流行等四補特伽羅] == [AN4.5](Tipitaka23#^AN4z5) ### (貳).順流和逆流的意義 【唐】一舉 ### (一)順流 【發智】問:順流是何義。 【唐】答:於諸生諸趣諸有諸種類諸生死為支為門為事為道為迹向,是順流義。 ### (二)逆流 【唐】`[問]:`逆流是何義。 【唐】答:於諸生滅趣滅有滅種類滅生死滅為支為門為事為道為迹向,是逆流義。 ### 二釋 【唐】(一)釋「流」 【唐】流有多種,或說聖道名流,或說業名流,或說愛名流,或說生死名流。 【唐】此中流者,但說生死。 ### (二)舉經釋順流逆流 【唐】又契經說:順流云何。謂習諸欲及造惡業。逆流云何。謂不習諸欲,不造惡業。 ### (三)契經與《發智論》建立順流逆流的差別 【唐】1第一種差別 【唐】當知彼經依一生建立順流逆流。 【唐】此中所說依多生建立順流逆流。 ### 2第二種差別 【唐】復次,彼經依暫時起欲惡==\[及]==離欲惡,建立順流逆流,是故未離欲染聖者亦名順流,已離欲染異生亦名逆流。 【唐】此中所說依長時向生死背生死建立順流逆流,是故有已離色染者而名順流,有未離欲染者而名逆流。 ### (四)順流之諸門分別 【唐】◎諸生者,謂四生。 【唐】◎諸趣者,謂五趣。 【唐】◎諸有者,謂三有。 【唐】◎諸種類者,謂地處等種類差別。 【唐】◎諸生死者,謂無始時來乃至後際流轉差別。 【唐】◎為支者,謂十二有支。 【唐】◎為門者,謂業煩惱。 【唐】◎為事者,謂所依止。 【唐】◎為道者,謂趣生死道。 【唐】◎為迹向者,謂趣薩迦耶集迹向。 【唐】此中前五句顯生死;後五句顯生死長養生死攝受生死任持生死無斷絕生死增益隨順,如引河流而無有盡。 ### (五)逆流之諸門分別 【唐】逆流義中, 【唐】◎生等五種如前說。差別者,於彼得滅。 【唐】◎為支者,謂八聖道支。 【唐】◎為門者,謂不淨觀持息念等。 【唐】◎為事者,謂三解脫門。 【唐】◎為道者,謂趣生死滅道。 【唐】◎為迹向者,謂趣薩迦耶滅迹向。 【唐】此中前五句顯生死滅;後五句顯能摧滅生死==\[而]==非長養,能棄背生死==\[而]==非攝受,能散壞生死==\[而]==非任持,能斷絕生死==\[而]==非無斷絕,能損減違逆生死==\[而]==非增益隨順,如決陂潢,漸令枯涸。 ### 順流逆流分齊 【唐】問:齊何名順流逆流者。 【唐】1有說:乃至苦法智忍.未生名順流者,已生名逆流者。 【唐】2有說:乃至世第一法.未生名順流者,已生名逆流者。 【唐】3有說:乃至增上忍.未生名順流者,已生名逆流者。 【唐】4有說:乃至忍法==\[未生名順流者,已生名逆流者。]== 【唐】5有說:乃至頂法==\[未生名順流者,已生名逆流者。]== 【唐】6有說:乃至煖法==\[未生名順流者,已生名逆流者。]== 【唐】7有說:乃至念住==\[未生名順流者,已生名逆流者。]== 【唐】8有說:乃至不淨觀持息念等未生名順流者,已生名逆流者。 【唐】9==\[評]==如是說者:「若未種順解脫分善根名順流者,已種順解脫分善根名逆流者。 【唐】所以者何。a1無量有情.雖能惠施.沙門婆羅門.貧窮孤獨.遠行疲極.及苦行者.種種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房舍.燈明香花.及諸珍寶.種種所須,又設無遮祠祀大會,如<u>吠羅摩</u>==vailāma==不剛強==(無暴惡akrūra)==等。彼由不種順解脫分善根故,於生死長夜受彼果已,還生餓鬼中受飢渴苦,經百千歲,乃至不聞飲食之名;或生人中,貧窮下賤,多諸苦惱。 ==\[s130此吠羅摩婆羅門(有部毘奈耶.大潮婆羅門)…]\(中含.隨藍[墮藍]/維藍Velāma,增壹.毘羅摩/智論.韋羅摩)[s32有雖十二年開門大施而於惡趣不得非擇滅。如吠邏摩屈路羅等,由彼不能厭生死故。]== 【唐】a2或復見有無量有情護持禁戒,學習多聞,受持讀誦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通達文義,分別解說,又能傍通世俗諸論,所謂記論因論王論諸醫方論工巧論等,或復兼善外道諸論,所謂勝論數論明論順世間論離繫論等。彼由不種順解脫分善根故,於生死長夜受彼果已,還生`[傍=旁【明】下同]`傍生趣中,作諸牛羊駝驢身等,愚癡盲瞑,乃至不能言;或生人中,盲聾喑啞,闇鈍無智。 【唐】a3或復見有無量有情修習諸定,或離欲染,或離色染,或離無色一分染,住八等至,起四無量,引發五通。彼由不種順解脫分善根故,於生死長夜受彼果已,還生地獄受諸劇苦;或傍生趣作大蟒身,吐毒熾然,崩巖裂石;或生人中作旃茶羅補羯娑等`[茶=荼【三宮】]`,造穢惡業。 【唐】諸如是等,雖暫受福,還退墮故,皆名順流。 ᅟ 【唐】[s7](婆沙001-010#^8p0pji)若諸有情或但惠施一摶之食,或唯受持一日夜戒,或乃至誦四句伽他,或須臾間修定加行,而能種殖`[殖=植【三宮】]`順解脫分善根。由此後時,雖因煩惱造作種種身語意惡行,或作無間業,或復斷滅一切善根,乃至身中無有少許白法種子,墮無間獄受種種苦,而得名為住涅槃岸,以彼必得般涅槃故。 【唐】此中有喻,如釣魚人以食為餌,置於鉤上,著深水中。有魚吞之,彼魚爾時雖復遊戲,或入穴中,當知已名在彼人手,不久定當至岸上故。 ^tn0blb 【唐】由此故說:「寧作提婆達多墮無間獄,不作嗢達洛迦遏邏摩子==udrako rāmaputraḥ==生非想非非想天。」所以者何。 【唐】提婆達多雖造三無間業,斷諸善根,墮無間獄,而於人壽四萬歲時當得獨覺菩提,利根勝舍利子等。[s116](婆沙111-130#^jcsaqi) 【唐】嗢達洛迦遏邏摩子,雖離八地染,住八等至,極奢摩他,垂越三有,近甘露門,生非想非非想處,經八萬大劫受寂靜樂。從彼命終,由惡業力,生彼阿練若苦行林中,作著翅飛狸,捕食禽獸,水陸空行無得免者。由此惡行,命終當墮無間地獄,具受種種難忍劇苦`[劇【三宮磧北藏】=處]`,佛不記彼得解脫時。 【唐】由此故說:「雖住苦行林中而`[名=得【三】]`名順流者,雖處五欲境界而名逆流者。」`[遏=曷【三宮】*]` 【唐】此中有喻。如人齎二器行,一金,二瓦。腳跌而倒,二器俱破。其人爾時不惜金器而惜瓦器,以是嗟恨。人問其故,彼具答之。 【唐】人復詰言:「金器破壞汝能不惜,何乃傷惜一瓦器耶。」 【唐】彼復答言:「汝誠愚癡。所以者何。金器破已,雖失器形不失器體,還付金師可令如本,或勝於本。瓦器破已,形體俱失,雖付陶師,乃至不堪復作燈盛,況本器乎。是故我今不歎金器而惜瓦器。」 【唐】如是天授已種順解脫分善根故,雖造眾惡,生地獄中,而當成獨覺勝舍利子等,如彼金器破已還成。==<font color="#AEAAAA">R</font>udraka Rāmaputra==猛喜子不種順解脫分善根故,雖離八地染生有頂天,而終墮惡趣,未期解脫,如彼瓦器破已不收。 ^fy7ewg 【唐】是故未種順解脫分善根者名為順流,已種順解脫分善根者名為逆流。 ### B‹釋難問› 【唐】問:順解脫分善根在有情身其相微細,已種未種云何可知。 【唐】答:以相故知。彼有何相。謂若聞善友說正法時,身毛為竪,悲泣流淚,厭離生死,欣樂涅槃,於法法師深生愛敬,當知決定已種順解脫分善根;若不能如是,當知未種。 【唐】此中有喻,如人於田畦中下種子已,經久生疑:「我此畦中曾下種不。」躊躇未決。傍人語言:「何足猶豫。汝今但可以水灌漬,以糞覆之。彼若生芽,則知已種,不然則不。」彼如其言便得決定。 【唐】如是,行者自疑:「身中曾種解脫種子已不。」時彼善友而語之言:「汝今可往至說法所,若聽法時身毛為竪,悲泣流淚,乃至於法法師生愛敬者,當知已種解脫種子;不然則不。」 【唐】故由此相可得了知。 ^lwvm6x ### 自住 【唐】一自住的定義 【發智】`[問]:`自住是何義。 【唐】答:非於諸生乃至諸生死為支乃至為迹向;亦非於生滅乃至生死滅為支乃至為迹向,是自住義。`[支=友【三宮】*]` 【唐】此謂少分所作已辦,或一切所作已辦,意樂暫息或究竟息;不同==\[於]==順流及逆流者於生死涅槃各作所作,意樂不息故。名自住,即是住自分義。 ### 阿羅漢是否自住 【發智】問:諸阿羅漢彼一切自住耶。設自住,彼一切阿羅漢耶。 【唐】答:諸阿羅漢彼一切皆自住。 ### (二)釋 【唐】彼為住何處。謂住離非想非非想處染阿羅漢果一切結盡斷遍知中。 ### 有自住非阿羅漢 【發智】有自住非阿羅漢,謂不還。 【唐】彼為住何處。謂住離欲染不還果.五順下分結盡斷遍知中。 【發智】如世尊言:永斷五煩惱,學滿無引法,得自在定根,是人名自住。==\[[abhkagam](abhkagam#Chap6〔71〕) (AN4,5)Yo ve kilesāni pahāya pañca, paripuṇṇasekho aparihānadhammo. Cetovasippatto samāhitindriyo, sa ve ṭhitattoti naro pavuccati.]== 【唐】五煩惱者,謂五蓋及五順下分結。不還已盡,故言永斷。 【唐】學滿者,謂果滿根滿,非等至滿。[s153](婆沙151-175#^qwvpn2) 【唐】無引法者,謂欲界業煩惱所不能引。 【唐】得自在者,謂得心自在,即是於他心智證通得自在究竟義。[zs78](正理76-80#^aoxe5h) 【唐】得定根者,謂成就靜慮所攝三摩地根。 【唐】是人名自住`[自+(在)【三】]`者,謂住離欲染不還果.五順下分結盡斷遍知中。 ^91epgr ## 10.得極禁與得極迹等之關係〖極二〗 ### (壹).得極禁與得極迹的關係 【唐】一得極禁者必得極迹 ==§(一)舉==【發智】`[問]:`諸得極禁,彼一切得極迹耶。設得極迹,彼一切得極禁耶。 【唐】答:諸得極禁,彼一切得極迹。 ### (二)釋 【唐】所以者何。無學尸羅名為極禁,四種神足名為極迹。諸有已得無學尸羅必亦逮得四神足故。 ### 二有得極迹而非得極禁 ~~【發】有得極迹非得極禁,謂不還。如世尊言:云何苾芻得極迹。謂於五順下分結永斷遍知。~~ 【唐】所以者何。以不還者.已得四神足,未得無學尸羅故。 ### (貳).得極迹與到彼岸的關係 ### 一得極迹者必到彼岸 【唐】<font color="red">或作是說</font>: 【唐】諸得極迹,彼一切到彼岸耶。設到彼岸,彼一切得極迹耶。 【唐】答:◎1諸得極迹,彼一切到彼岸。 ~~*【八】諸還迹彼一切到彼岸耶。答曰:如是。諸還迹,彼一切到彼岸。*~~ 【唐】所以者何。 【唐】一切結盡名為極迹。如契經說:「迹謂涅槃,永斷五結,不復輪迴生死,名到彼岸。」 【唐】諸阿羅漢身已作證,名得極迹;已斷五順上分結,不復輪迴三界生死,名到彼岸。 【唐】◎2有到彼岸非得極迹,謂不還。如世尊言:「云何苾芻名到彼岸。謂於五順下分結永斷遍知。」以斷此故,不復輪迴欲界生死,名到彼岸。 ~~*【八】頗到彼岸彼非還迹。答曰:有,阿那含。世尊亦說:「云何比丘得到彼岸。答曰:五下分結已盡無餘。*~~ 【唐】復次, 【唐】※阿羅漢於三界再到彼岸,謂斷三界見所斷修所斷時。 【唐】※不還者於欲界亦再到彼岸,謂斷欲界見所斷修所斷時; 【唐】而未得涅槃故,不名得極迹。 ### (叁).阿羅漢與盡源底的關係 【唐】<font color="red">或作是說</font>: ### 一諸阿羅漢必盡源底 【唐】「`[問]:`諸阿羅漢彼一切盡源底耶。設盡源底,彼一切阿羅漢耶。 【唐】答:諸阿羅漢彼一切盡源底。 ### 二有盡源底而非阿羅漢 【唐】有盡源底非阿羅漢,謂不還。如世尊言:「云何苾芻盡源底。謂於五順下分結永斷遍知。」此中二釋如到彼岸說。」 ## 11.菩薩相異熟業〖菩薩〗 【發智】齊何名菩薩。乃至廣說。 ### 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 【唐】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言:「有一有情是不愚類,是聰慧類,謂菩提薩埵。」雖作是說而不分別「齊何名菩薩,得何名菩薩」,彼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唐】復次,為斷實非菩薩.起菩薩增上慢故,而作斯論。所以者何。有諸有情以一食施,或以一衣,或一住處,乃至或以一楊枝施,或受持一戒,或誦一伽他,或一攝心觀不淨等,便師子吼,作如是言:「我因此故定當作佛。」為斷如是增上慢故,顯雖經於三無數劫具修種種難行苦行,若未修習妙相業者,猶未應言「我是菩薩」,況彼極劣增上慢者。 【唐】是故菩薩乃至初無數劫滿時,雖具修種種難行苦行,而未能決定自知作佛。 【唐】第二無數劫滿時,雖能決定自知作佛,而猶未敢發無畏言「我當作佛」。 【唐】第三無數劫滿已,修妙相業時,亦決定知「我當作佛」,亦發無畏師子吼言「我當作佛」。==\[智論:初阿僧祇劫中,不知當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劫中,知當作佛,不自稱說;三阿僧祇劫中,知得作佛,能為人說。…阿毘曇鞞婆沙.<u>菩薩品</u>中如是說。]== ^menz4i ### 齊何名菩薩 【唐】【發智】齊何名菩薩。答:齊能造作增長相異熟業。 ᅟ 【唐】問:若諸有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不退轉,從此便應說為菩薩,何故乃至造作增長相異熟業方名菩薩耶。 【唐】答: 【唐】==(1)==若於菩提決定及趣決定乃名真實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未修妙相業來,雖於菩提決定,而趣未決定,未得名為真實菩薩;要至修習妙相業時,乃於菩提決定,趣亦決定。是故齊此方名菩薩。 【唐】==(2)==復次,修妙相業時,若人若天共識知彼是菩薩,故名真菩薩。未修妙相業時,唯天所知,是故未得名真菩薩。 【唐】==(3)==復次,修妙相業時,捨五劣事,得五勝事。 【唐】一捨諸惡趣,恒生善趣。二捨下劣家,恒生貴家。 【唐】三捨非男身,恒得男身。四捨不具根,恒具諸根。 【唐】五捨有忘失念,恒得自性生念。 【唐】由此得名真實菩薩。==\[宿舊師說,菩薩出初無數劫來,離四過失.得二功德(得宿命念.得不退屈)。]== 【唐】未修妙相業時與此相違,是故不名真實菩薩。 【唐】問:菩薩得此自性生念,有何利益耶。 【唐】答:菩薩得此自性生念,離有情過,積集多聞,深信因果,善攝徒眾,所說教誡終不唐捐,菩提資糧轉復圓滿,是為利益。 ^8osm4x 【發智】得何名菩薩。答:得相異熟業。 ### (一) 【唐】何故復作此論。 【唐】問:何故復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先作是說:「齊能造作增長相異熟業,名為菩薩。」勿有生疑:「雖齊此位名為菩薩,而菩薩名或由證得其餘勝法。」欲顯即由相異熟業得菩薩名,不由餘法,故作斯論。 ### (二) 【唐】問: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菩提薩埵,何故未證得時此名隨轉,及證得已.便不隨轉,而更名佛陀耶。 【唐】答: 【唐】==(1)==由此薩埵.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以增上意樂恒隨順菩提,趣向菩提,親近菩提,愛樂菩提,尊重菩提,渴仰菩提,求證.欲證.不懈不息,於菩提中.心無暫捨,是故名為菩提薩埵。==\[[佛地經論](T26n1530_佛地經論#^ujlg2p) [攝論無性釋](T31n1598_攝大乘論釋#^6mpgps) [智論](T25n1509_大智度論1#^ybtaya) 菩薩(梵bodhi-sattva,巴bodhi-satta,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 ]== 【唐】彼既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求菩提意樂加行並皆止息,唯於成就覺義為勝,一切染污不染污癡皆永斷故,覺了一切勝義世俗諸爾焰故,復能覺悟無量有情==\[而]==隨根欲性作饒益故。由如是等覺義勝故,名為==buddha==,不名菩薩。 【唐】==(2)==復次,薩埵是勇猛者義,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恒於菩提精進勇猛,求欲速證,是故名為菩提薩埵。 【唐】既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便於菩提勇猛心息,唯覺義勝,故名佛陀,以能成就最勝覺故。 ==\[菩提bodhi བྱང་ཆུབ [js25](俱舍論記疏25#^r3a5i3) [瑜伽](T30n1579_瑜伽師地論2#菩提) [智論](T25n1509_大智度論3#^6ijou1)]== ==\[[攝論無性釋](T31n1598_攝大乘論釋#^isi016) [佛地經論](T26n1530_佛地經論#^lysap4):……如睡夢覺prabudh.如蓮花開vibuddha,故名為佛。 [AKBhvy-1a](Vy/AKBhvy-1a#^9i5yrg) ]== ==TD3982\_སངས་རྒྱས་རྗེས་སུ་དྲན་པའི་འགྲེལ་པ།\_ཐོགས་མེད།== ==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ཞེས་བྱ་བ་ཡང་ཉོན་མོངས་པ་དང༌། ཤེས་བྱའི་སྒྲིབ་པའི་ཚོགས་སྤངས་ནས་བློ་རྒྱས་པས་ན་སངས་རྒྱས་ཞེས་བྱའོ། །斷盡煩惱障和所知障,覺慧增廣== vibuddha ==མི་ཤེས་པའི་གཉིད་ཀྱིས་ལོག་པའི་སེམས་ཅན་རྣམས་ཏེ། དེ་དག་ཀྱང་བསྐྱབ་པའི་ཕྱིར་སད་པར་མཛད་པས་སངས་རྒྱས་ཞེས་བྱའོ། །為救護彼無知睡眠所昏迷之有情,令其醒悟== prabudh ==སངས་རྒྱས་ནི་ཡང་སྒྲིབ་པ་མ་ལུས་པ་རྣམ་པར་བསལ་ཞིང་ཐོགས་པ་མེད་པའི་ཡེ་ཤེས་ནི་ཤེས་བྱ་ཐམས་ཅད་ལ་བློ་རྒྱས་པ་དང་ལྡན་པས་ན་བློ་རྒྱས་པས་ན་སངས་རྒྱས་ཞེས་བྱའོ། ། (除一切障,智慧無礙),對于一切所知境界,妙智增廣== ==སྔ་མ་བཞིན་དུ་སྒྲིབ་པ་བསལ་བས་སྤངས་པ་ཕུན་སུམ་ཚོགས་པ་ཡིན་ནོ། །གཉིས་པ་ཐམས་ཅད་སྐྱོབ་པར་གྱུར་པས་ན་སྙིང་རྗེ་ཕུན་སུམ་ཚོགས་པ་ཡིན་ནོ། །གསུམ་པ་ནི་ཤེས་བྱ་ཐམས་ཅད་ལ་ཡེ་ཤེས་རྒྱས་པའི་ཕྱིར་ཡེ་ཤེས་ཕུན་སུམ་ཚོགས་པ་ཡིན་ནོ། །འདི་ལྟར་སྤངས་པ་དང་སྙིང་རྗེ་དང་ཡེ་ཤེས་ཕུན་སུམ་ཚོགས་པས་ནི་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ལ་སངས་རྒྱས་ཞེས་བྱ་སྟེ། གཙོ་བོ་མ་ཡིན་པ་བསྟན་པ་ཡིན་ནོ། །== \[TD04347\_སྒྲ་སྦྱོར་བམ་པོ་གཉིས་པ།] བུདྡྷཿཞེས་བྱ་བའི་སྒྲ་ལས་དྲངས་ན་གཅིག་ཏུ་ན། ==mohanidrāpramatta-prabuddha-puruṣavatམོ་ཧ་ནི་དྲཱ་པྲ་མཏྟ་པྲ་བུདྡྷ་པུ་རུ་ཥ་བཏ་ཅེས་བྱ་སྟེ།== གཏི་མུག་གི་གཉིད་སངས་པས་ན་མི་གཉིད་སངས་བ་བཞིན་ཏེ། སངས་པ་ལ་སྙེགས། ཡང་རྣམ་པ་གཅིག་ཏུ་ན། ==buddher vikasanāt buddhaḥ vibuddha-padma-vatབུདྡྷཻ་ཏི་ཀཱ་ཤ་ནཱ་ད་བུདྡྷ་བི་བུདྡྷ་པདྨ་བཏ།== བློ་བྱེ་ཞིང་རྒྱས་བས་ན་པདྨ་ཁ་བྱེ་ཞིང་རྒྱས་པ་དང་འདྲ་བར་ཡང་བཤད་དེ་སངས་རྒྱས་ཞེས་བྱའོ༑ ཚིག་གི་དོན་སྦྱིར་ན་ཆོས་ཐམས་ཅད་ཐུགས་སུ་ཆུང་ཅིང་མ་ལུས་པར་བྱང་ཆུབ་པ་ལ་བྱ། ^o1cyoy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六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七</b>☗s177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四 ## 12.菩薩相異熟業 ##### c1自性 ==[三業]== 【唐】問:相異熟業以何為自性。為身業。為語業。為意業耶。 【唐】答:◎三業為自性,然意業增上。 [s7](婆沙001-010#^z3sq5d) 【唐】◎有說:唯意業為自性,非身語業。所以者何。此業猛利,身語業鈍故。 ==[六識]== 【唐】問:相異熟業為在意地。為五識身耶。 【唐】答:在意地,非五識身。所以者何。此業有分別,要觀察已行;五識無分別,隨境界力起故。 ==[得]== 【唐】問:相異熟業,為加行得,為離染得,為生得耶。 【唐】答:◎唯加行得,非離染得,非生得。所以者何。此業必在三無數劫,修諸波羅蜜多圓滿身中.加行功用作意後而得故。 【唐】◎有說:此業加行得.亦生得,但非離染得。 ==[聞思修]== 【唐】問:相異熟業,為聞所成,思所成,修所成耶。 【唐】答:◎唯思所成,非聞,非修。所以者何。此業勝故,非聞所成;欲界繫故,非修所成。 【唐】◎有說:此業通聞思所成,但非修所成。 ^pq6ovc ##### c2所依--處身時 【唐】1問:相異熟業何處起耶。 【唐】答:在欲界,非餘界;在人趣,非餘趣;在贍部洲,非餘洲。 【唐】2依何身起者,依男身起,非女身等。 【唐】3於何時起者,佛出世時,非無佛世。 ##### c3所緣 【唐】緣何境起者,現前緣佛起勝思願,不緣餘境。 ## 13.三十二大丈夫相及其百福莊嚴 ### (壹).幾思所引 【唐】問:三十二大丈夫相,為一思所引,為多思耶。若爾何失。 【唐】◎若一思所引者,云何少業能引多果。 【唐】※《施設論》說復云何通。如說:如是類業能感足下平滿善住相,乃至如是類業能感頂上烏瑟膩沙相。 【唐】◎若多思所引者,云何一眾同分不分分別引耶。 【唐】答: 【唐】==(一)==有說:一思所引。 【唐】問:云何少業能感多果。 【唐】答:先以一思牽引,後以多思圓滿,是故無過。譬如畫師,先以一色作`[摸=`模`【三宮】]摸`<font color="#767171">[s19先作摸位]</font>,後填眾彩。 【唐】問:《施設論》說復云何通。 【唐】答:彼論說圓滿業,不說牽引業,故無過。然三十二大丈夫相是眾同分圓滿業果,非眾同分牽引業果。 【唐】==(二)==有說:多思所引。 【唐】問:云何一眾同分不分分別引耶。 【唐】答:爾時菩薩.能一注心於一所依所緣行相,有多思轉。於中,有思能感足下平滿善住相,乃至有思能感頂上烏瑟膩沙相。==\[s119或有由多妙行感一眾同分,如諸菩薩最後眾同分,由三十二百福所感。若造一百福…但名造作不名增長…。]==<font color="#767171">[s19如菩薩先於三無數劫造滿業已,後於百大劫中方造引業。]</font> 【唐】==(三)====\[評]==如是說者:三十二思引三十二大丈夫相,一一復以多業圓滿。 【唐】問:菩薩所起三十二思於諸相中先引何相。 【唐】答: 【唐】◎有說:先引足下平滿善住相後引餘相,先安其足後`[乃=`及`【元明宮磧北藏】[光記]]乃`餘故。 【唐】◎有說:先引目紺青相,先以慈眼觀世間故。 【唐】◎==\[評]==如是說者:此則不定,隨此相緣合.則引此相。 ### 三十二相 【唐】三十二大丈夫相者: 【唐】一==\[者]==,足`[足+(下)【明】][(善=下【元】]`善住相。謂佛足下平滿,不凹不凸,於踐躡時等按觸地,是故唯佛跡相分明,惡心欲去,終不能滅。諸在家者若有此相,必為人王,賓伏率土;諸出家者若有此相,必為法王,化導一切。 【唐】二者,千輻輪相。謂佛於雙足下有文如輪,千輻具足,轂輞圓滿,分明巧妙,妙業天子雖極作意不能擬之而別化作。所以者何。 【唐】◎妙業天子所化作事是無覆無記智所引,此相是純淨業所引故。 【唐】◎復次,彼天所作是生得智所引,此相是增上加行智所引故。 【唐】◎復次,彼天所作是一生所習智所引,此相是無量生所習智所引故。 【唐】三者,指纖長相。謂佛其指纖長,𦟛而漸銳,節不麁現,並時無隙,安布得中,光澤圓滿。 【唐】四者,足跟圓長相。謂佛足跟圓長,端嚴廣直。 【唐】五者,手足細軟相。謂佛手足細軟如妬羅綿。 【唐】六者,手足網縵相。謂佛手足指間皆有網縵,猶如鵝王指。 【唐】若合時,網即不現而無皺緩;開時,便現而無攣急。 【唐】七者,足趺端厚相。謂佛足趺圓厚,向指𦟛寫,兩邊端直,與跟相稱,躡時不廣。足下如紅蓮華色,網內邊如綵樹文,爪甲如赤銅葉色,網外邊作真金色,細毛紺潤如吠琉璃故。佛雙足猶如寶履`[履=屐【三宮】]`,眾寶莊嚴,光明微妙。 【唐】八者,翳泥耶𨄔相。謂佛𨄔脛圓直,漸下𦟛細如翳泥耶鹿王𨄔。`[翳=緊【三宮】*]` 【唐】九者,勢峯藏密相。謂佛勢峯藏密猶如馬王。 【唐】`[問]:`若爾,云何所化得見。 【唐】`[答]:`◎有說:世尊愍所化故,方便示之。 【唐】◎有說:世尊化作象馬,陰藏殊妙,告所化言:「如彼,我亦爾。」 【唐】十者,身分圓滿相。謂佛身分圓滿如諾瞿陀樹。如從臍至頂,如是從臍至足,上下相稱。 【唐】十一者,身毛上靡相。 【唐】十二者,孔生一毛相。 【唐】十三者,身毛右旋相。謂佛身諸毛孔各生一毛,如吠琉璃,其色紺潤,宛轉右旋,毛端上靡。所以一一毛孔唯一毛者,以菩薩時不亂說法故。 【唐】十四者,身真金色相。謂佛身真金色,映奪世間一切金光,令不復現。如今時人所用鐵等,於今時所用金邊威光不現;今時所用金至佛在世時所用金邊威光不現;佛在世時所用金若至大海轉輪王路金砂贍部捺陀金邊威光不現;此金砂金若至七金山金邊威光不現;七金山金至妙高山王金邊威光不現;妙高山王金至三十三天莊嚴具金邊威光不現;如是展轉乃至樂變化天莊嚴具金至他化自在天莊嚴具金邊威光不現;此他化自在天莊嚴具金若至佛身金邊威光不現。是故佛身金色最勝,映奪一切世間金色。 【唐】十五者,常光一尋相。謂佛身分周匝常有光明,面各一尋,晝夜恒照。 【唐】十六者,皮膚細滑相。謂佛皮膚細滑,塵水不住,如吠琉璃及蓮華葉。設佛以足蹈於塵山,吠嵐婆風於中`[擊=繫【元明】]`擊坌,欲令佛身及佛足下一塵染著,無有是處。 【唐】十七者,七處充滿相。謂佛七處充滿,於餘身分,此為少增。兩手兩足兩肩及項`[項=頂【元明宮】]`,是為七處。 【唐】十八者,身廣洪直相。謂佛身廣洪直,不偃不僂,亦不傍敧,端雅充實。 【唐】十九者,師子上身相。謂佛胸臆分齊,方廣威肅,如師子王上半身分。 【唐】二十者,肩髆`[髆=膊【三宮】*]`圓滿相。謂佛肩髆圓滿,非諸`[捔=角【三宮】]`捔力姝壯力士之所能及。 【唐】二十一者,立手摩膝相。謂佛平立舒手摩自膝輪。 【唐】二十二者,師子頷輪相。謂佛頷輪廣好如師子王。 【唐】二十三者,具四十齒相。 【唐】二十四者,齒齊平密相。 【唐】二十五者,牙齒鮮白有光明相。謂佛具四十齒,皆悉齊平,中無間隙如毛髮許,其色鮮白,光明晈映,如雪山王。 【唐】問:餘人但有三十二齒,而說彼身中有一百三骨;佛具四十齒,何故亦言身中有一百三骨而不增耶。 【唐】答:餘人頭骨九分合成,世尊頭骨但有一段,是以俱有一百三骨。 【唐】二十六者,得最上味相。 【唐】◎謂佛舌根淨故,令所飲食變成上味。 【唐】◎有說:佛舌根上有一切世間悅意美妙勝味種子,若諸苦酢`[酢=醋【三宮】]`等物至舌根時,此種雜變,皆成上味。 【唐】◎有說:如來舌根有如是勢力,若諸飲食來至舌根,於中,悅意美妙性者便生舌識,麁鄙性者不生舌識。 【唐】◎有說:佛咽喉中有二乳泉,若飲食時,其乳流出,雜諸飲食,皆成上味。然於此中,舌根淨故,令味殊勝,此理應然。 【唐】二十七者,廣長舌相。謂佛舌相薄軟,廣長出時,覆面至耳髮際,若還入口,而於口中無所妨礙。 【唐】二十八者,目紺青相。謂佛眼目脩廣,其色紺淨如蘇闍多青蓮花葉。 【唐】二十九者,牛王睫相。謂佛眼睫安布善好,猶如牛王。 【唐】三十者,烏瑟膩沙相。謂佛頂髻骨肉合成,量如覆拳`[拳=捲【三宮】]`,青圓殊妙。 【唐】三十一者,眉間白毫相。謂佛眉間白毫長半尋量,右旋宛轉,光明清徹。 【唐】三十二者,得梵音聲相。謂佛於喉藏中有妙大種能發悅意和雅梵音如羯羅頻迦鳥,及發深遠雷震之聲如帝釋鼓。 【唐】如是音聲具八功德:一者,深遠。二者,和雅。三者,分明。四者,悅耳。五者,入心。六者,發喜。七者,易了。八者,無厭。 ### 相義 【唐】問:相是何義。 【唐】答:`[幖=摽【宋宮】,標【元】]`幖幟義是相義,殊勝義是相義,祥瑞義是相義。 ### 唯三十二 【唐】問:何故大丈夫相唯三十二,不增不減耶。 【唐】`[答]:` 【唐】◎脅尊者說曰:若增若減,俱亦生疑。唯三十二,亦不違法相。 【唐】◎有說:三十二者,世間共許是吉祥數,故不增減。 【唐】◎有說:若三十二相莊嚴佛身,則於世間最勝無比。若當減者,便為`[𨵗=闕【三宮】]`𨵗少;若更增者,則亦雜亂。皆非殊妙,故唯爾所。如佛說法,不可增減,佛相亦爾。無減可增,無增可減故。 ### (伍).關於八十隨好在何處 【唐】問:八十隨好為在何處。 【唐】答:在諸相間,隨諸相轉,莊嚴佛身,令極妙好。 ### (陸).相與隨好 【唐】問:相與隨好不相障奪耶。 【唐】答:不爾。 【唐】相與隨好更相顯發,如林中花顯發諸樹,佛身如是相好莊嚴。 【唐】又如金山,眾寶雜飾,如是佛身威光奇特。 【唐】以如來身極鑒淨故,諸祥瑞物皆現其中,如至那鏡極磨瑩已,隨物遠近,影像皆現,佛身亦爾。 【唐】是故一切諸魔外道懷惡心者至佛處時,無不瞻仰,覩之無厭,右繞而去。 ### (柒).菩薩以相好莊嚴其身的理由 【唐】問:菩薩於身為有愛慢而莊嚴耶。 【唐】答:不爾。 【唐】問:云何。 【唐】答:◎菩薩為欲降伏世間恃色憍慢不受化者令受化故,以諸相好而莊嚴身。 【唐】◎復次,為顯佛所有法皆殊勝故。謂色力族姓眷屬名譽財富自在智見功德皆悉殊勝。若不爾者,則所說法無人信受。是故菩薩莊嚴其身。 【唐】◎復次,欲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所依器故。所以者何。殊勝功德決定依止殊勝之身。彼未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義語菩薩言:「汝欲令我在身中者,先令汝身清淨殊勝,以諸相好而莊嚴之;若不爾者,我亦不能於汝身生。」譬如有人欲娉王女迎至室宅,彼密遣使而語之言:「汝欲令我至舍宅者,先應灑掃,除去鄙穢,懸繒幡蓋,燒香散花,種種莊嚴,吾乃可往;若不爾者,我亦不能至汝舍宅。」是故菩薩莊嚴其身。 ### (捌).菩薩相異熟業和輪王受果之業的關係 【唐】問:菩薩造作增長相異熟業已,中間或作轉輪王時,為即所修相異熟業感彼相果。為餘業耶。 【唐】答:◎有說:即以所修相異熟業,以此業功能廣大。假設至今恒作輪王,而彼業勢亦不盡故。 【唐】◎==\[評]==如是說者:彼以餘業。所以者何。菩薩修相異熟業皆為於最後身受殊勝果,未便受用。然由彼業為增上,造餘善業,感輪王相果。譬如大富長者多諸珍寶,其中大價寶珠未便出用,餘輕價者隨時貿易。彼亦如是。 ### (玖).菩薩三十二相與輪王相的差別 【唐】問:菩薩所得三十二相與輪王相有何差別。 【唐】答:◎菩薩所得有四事勝:一熾盛。二分明。三圓滿。四得處。 【唐】◎復次,有五事勝:一得處。二極端嚴。三文象深。四隨順勝智。五隨順離染。 ### (拾).菩薩相異於諸有情相 【唐】問:菩薩造作增長相異熟業已,未至最後身來,於諸有情有異相可識知不。 【唐】答:有。謂生貴族,形貌端嚴,具丈夫身,諸根圓滿,得宿命念,深信因果,憙樂多聞,尊重正法,智見猛利,有勝辯才,志性調柔,言音和雅;所作決定,終無退屈;見他受苦,情不堪忍,要當拔濟;所修無不迴向菩提;樂與有情作饒益事而不求報。此等名為彼菩薩相。 ### 百福莊嚴 [百福] 【唐】問:如契經說:「佛一一相百福莊嚴。」何謂百福。 【唐】答:此中百思名為百福。 【唐】何謂百思。 【唐】謂如菩薩造作增長足善住相業時,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令淨調柔,次起一思正牽引彼,後復起五十思令其圓滿。 【唐】譬如農夫先治畦壟`[壟=隴【三宮】]`,次下種子,後以糞水而覆溉之;彼亦如是。 【唐】如足善住相業有如是百思莊嚴,乃至頂上烏瑟膩沙相業亦復如是。 【唐】由此故說:佛一一相百福莊嚴。 【唐】問:何者是五十思耶。 【唐】答:◎1依十業道各有五思。謂依離殺業道有五思:一離殺思;二勸導思;三讚美思;四隨喜思;五迴向思,謂迴所修向菩提故。乃至正見亦爾。是名五十思。 【唐】◎2有說:依十業道,各起下中上上勝上極五品善思,如雜修靜慮。 【唐】◎3有說:依十業道,各起五思:一加行淨;二根本淨;三後起淨;四非尋所害;五念攝受。 【唐】◎4有說:緣佛一相起五十剎那未曾習思,相續而轉。 ### 福量 【唐】問:如是百福,一一量云何。 【唐】答: 【唐】1有說:若業能感轉輪王位,於四大洲自在而轉,是一福量。 【唐】2有說:若業能感天帝釋位,於二天眾自在而轉,是一福量。 【唐】3有說:若業能感他化自在天王位,於一切欲界天眾自在而轉,是一福量。 【唐】4有說:若業能感大梵天王位,於初靜慮及欲界天眾自在而轉,是一福量。 【唐】5有說:娑訶世界主大梵天王.勸請如來轉法輪福,是一福量。 【唐】問:彼請佛時是欲界繫無覆無記心,云何名福。 【唐】答: 【唐】◎有說:彼住梵世欲來請時,先起如是善心:「我當為諸有情作大饒益.請佛轉法輪。」爾時,即名得彼梵福。 【唐】==\[評]==此不應理。所以者何,非未作時已成就故。 【唐】◎如是說者:彼請佛已,還至梵宮後,世尊轉法輪時,地神先唱.如是展轉.聲徹梵宮,梵王聞已.歡喜自慶,發淳淨心而生隨喜,爾時乃名成就此福。 ^3k2v4c 【唐】6有說:世界成時,一切有情業增上力能感三千大千世界,是一福量。 【唐】7有說:除<u>近佛地菩薩</u>,餘一切有情所有能感富樂果業是一福量。 【唐】8有說:「此中一一福量應以喻顯。 【唐】◎假使一切有情皆悉生盲,有一有情以大方便令俱得眼,彼有情福是一福量。 【唐】◎復次,假使一切有情皆飲毒藥,悶亂將死,有一有情令皆除毒,心得醒悟,彼有情福是一福量。 【唐】◎復次,假使一切有情皆被縛錄,臨當斷命,有一有情俱令解脫,一時得命,彼有情福是一福量。 【唐】◎復次,假使一切有情壞戒壞見,有一有情能令俱時戒見具足,彼有情福是一福量。」 【唐】9評曰:如是所說皆是淳淨意樂,方便讚美菩薩福量,然皆未得其實。 【唐】如實義者,菩薩所起一一福量無量無邊,以菩薩三無數劫積集圓滿諸波羅蜜多已,所引思願極廣大故,唯佛能知,非餘所測。 ^vtvgi4 【唐】如是所說廣大量福,具足滿百,莊嚴一相,展轉乃至三十二相皆具百福。 【唐】佛以如是三十二百福莊嚴相及八十隨好莊嚴其身,故於天上人中最尊最勝。 ## 14.菩薩修業所應經歷的時間 ### (壹).相異熟業修習圓滿的時間 【唐】一==\[問]== 【唐】問:此相異熟業經於幾時修習圓滿。 ### 二答 【唐】答: ### (一)修習圓滿的時間 【唐】多分經百大劫,<u>唯除</u>釋迦菩薩。以釋迦菩薩極精進故,超九大劫,但經九十一劫修習圓滿,便得無上正等菩提。 ### (二)舉釋迦菩薩與慈氏菩薩 ==\[二菩薩本生]== 【唐】其事云何。如契經說:過去有佛號曰底砂==\[tiṣya底沙]==,或曰補砂。彼佛有二菩薩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釋迦牟尼,二名梅怛儷藥==(Maitreya)==。 【唐】爾時,彼佛觀二弟子誰先根熟,即如實知:「慈氏先熟,能寂後熟。」 【唐】復觀二士所化有情誰根先熟,又如實知:「釋迦所化應先根熟。」 【唐】知已即念:「我今云何令彼機感相會遇耶。然令一人速熟則易,非令多人。」 【唐】作是念已,便告釋迦:「吾欲遊山,汝可隨去。」 【唐】爾時,彼佛取尼師檀,隨路先往。既至山上,入吠琉璃龕,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入火界定,經七晝夜,受妙喜樂,威光熾然。`[檀=壇【三】*]` 【唐】釋迦須臾亦往山上,處處尋佛,如犢求母。展轉遇至彼龕室前,欻然見佛威儀端肅,光明照曜。專誠懇發,喜歎不堪,於行無間忘下一足,瞻仰尊顏,目不暫捨。經七晝夜,以一伽他讚彼佛曰:「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如是讚已,便超九劫,於慈氏前得無上覺。==\[麟云.准大乘總超四十劫…]== ^6zrzm1 ### 2釋疑 【唐】問:近佛地菩薩必於名句文身得未曾得巧妙自在,應以別頌異門讚佛,何故經七晝夜,唯以一頌而讚佛耶。 【唐】答:◎菩薩爾時思願勝故,不重文頌。若改文頌,則思願不淳。 【唐】◎復次,菩薩爾時怖畏散亂,如頌差別,心亦異故,云何而得一心流注。 【唐】◎復次,菩薩顯己心無厭倦,能於一頌新新發起勝思願故。 【唐】問:何故慈氏菩薩自根先熟,所化後熟;釋迦菩薩則與此相違耶。 【唐】答:慈氏菩薩多自饒益,少饒益他;釋迦菩薩多饒益他,少自饒益。是故皆與所化不並。 ### 三劫阿僧企耶 【唐】問:如契經說:「菩薩經三劫阿僧企耶修行四波羅蜜多,方得圓滿。」此是何等劫耶。 【唐】答:◎有說:是中劫。 【唐】◎有說:是成劫。 【唐】◎有說:是壞劫。 【唐】◎==\[評]==如是說者:此是大劫。積此大劫至一阿僧企耶,如是至三阿僧企耶修習圓滿。 【唐】問:此劫阿僧企耶量云何可知。 【唐】答: #### 1第一家10^22以上 【唐】有說:以大劫為一, 【唐】積此一至百千,名洛叉,10^5 【唐】至百百千,名俱胝,10^7 【唐】百千俱胝,名那庾多,10^12 【唐】百千那庾多,名頻婆,10^17 【唐】百千頻婆,名<b>建他</b>,此後非算數智所及。10^22 【唐】至此所不及位,名一劫阿僧企耶量。 【唐】第二第三劫阿僧企耶量亦爾。 #### 2第二家10^127以上 【唐】有說:以大劫為一, 【唐】積此一至百千名洛叉,10^5 【唐】至百百千名俱胝,10^7 【唐】百千俱胝名<b>俱胝</b>俱胝,10^12 【唐】百千俱胝俱胝名<b>阿哳哳</b>俱胝,`[哳哳【麗】=哲哲【大】]`10^17 【唐】百千阿哳哳俱胝名<b>阿吒吒</b>俱胝,`[哳哳【麗】=哲哲【大】]`10^22 【唐】百千阿吒吒俱胝名阿庾多,10^27 【唐】百千阿庾多名阿庾多<b>分</b>,10^32 【唐】百千阿庾多分名那庾多,10^37 【唐】百千那庾多名那庾多<b>分</b>, 【唐】百千那庾多分名<b>俱物陀</b>,10^47 【唐】百千俱物陀名俱物陀分, 【唐】百千俱物陀分名<b>鉢特摩</b>,10^57 【唐】百千鉢特摩名鉢特摩分, 【唐】百千鉢特摩分名<b>迦末羅</b>,10^67 【唐】百千迦末羅名迦末羅分, 【唐】百千迦末羅分名<b>捺稚那</b>,10^77 【唐】百千捺稚那名捺稚那分, 【唐】百千捺稚那分名<b>覩胝</b>,10^87 【唐】百千覩胝名覩胝分, 【唐】百千覩胝分名<b>阿波波</b>,10^97 【唐】百千阿波波名阿波波分, 【唐】百千阿波波分名<b>吒吒</b>,10^107 【唐】百千吒吒名吒吒分, 【唐】百千吒吒分名<b>鄔伽</b>,10^117 【唐】百千鄔伽名鄔伽分, 【唐】百千鄔伽分名<b>跋羅</b>,10^127 【唐】百千跋羅名跋羅分, 【唐】百千跋羅分名`[婆=娑【三宮】*]`<b>婆揭羅</b>10^127,從此以後非算數智所及。 【唐】至此所不及位名一劫阿僧企耶量。 【唐】第二第,三劫阿僧企耶量亦爾。」 #### 3第三家10^59. 【唐】有說:「非算數智所不及故名阿僧企耶,然有契經說六十數,於中有一數名阿僧企耶,積大劫數至此數時名一劫阿僧企耶。 【唐】如彼經言:「有一無餘數始為一, 【唐】十一為十, 【唐】十十為百, 【唐】十百為千, 【唐】十千為鉢羅薜陀, 【唐】十鉢羅薜陀為<b>洛叉</b>, 【唐】十洛叉為頞底洛叉, 【唐】十頞底洛叉為<b>俱胝</b>,==《佛本行集經》:「一百百千,是名<u>拘致</u>……」== 【唐】十俱胝為末陀, 【唐】十末陀為<b>阿庾多</b>,10^9==\[阿由多]== 【唐】十阿庾多為大阿庾多, 【唐】十大阿庾多為<b>那庾多</b>,==\[那由他]== 【唐】十那庾多為大那庾多, 【唐】十大那庾多為鉢羅那庾多,==\[波羅由他]== 【唐】十鉢羅那庾多為大鉢羅那庾多, 【唐】十大鉢羅那庾多為矜羯羅,==\[𠷐迦羅]== 【唐】十矜羯羅為大矜羯羅, 【唐】十大矜羯羅為<b>頻跋羅</b>,==\[頻婆羅]== 【唐】十頻跋羅為大頻跋羅, 【唐】十大頻跋羅為阿芻婆,10^19==\[阿芻婆]== 【唐】十阿芻婆為大阿芻婆, 【唐】十大阿芻婆為毘婆訶,==\[毘婆娑]== 【唐】十毘婆訶為大毘婆訶, 【唐】十大毘婆訶為嗢蹭伽,==\[欝曾伽]== 【唐】十嗢蹭伽為大嗢蹭伽, 【唐】十大嗢蹭伽為婆喝那,==\[婆訶那]== 【唐】十婆喝那為大婆喝那, 【唐】十大婆喝那為地致婆,==<font color="red">\[那伽婆羅]</font>\[帝致婆羅]== 【唐】十地致婆為大地致婆, 【唐】十大地致婆為醯都,10^29==<font color="red">\[卑婆娑他那波若帝]</font>\[醯兜奚羅]== 【唐】十醯都為大醯都, 【唐】十大醯都為羯臘婆,==\[迦羅逋多]== 【唐】十羯臘婆為大羯臘婆, 【唐】十大羯臘婆為印達羅,==\[醯都因陀羅陀]== 【唐】十印達羅為大印達羅, 【唐】十大印達羅為三磨鉢耽,==\[三蔓多羅婆]== 【唐】十三磨鉢耽為大三磨鉢耽, 【唐】十大三磨鉢耽為揭底,==\[伽那那伽尼多]== 【唐】十揭底為大揭底, 【唐】十大揭底為<u>枯</u>筏羅闍==\[nimbaraja拈筏羅闍/絍婆]==,10^39==\[尼摩羅闍]== 【唐】十枮筏羅闍為大<u>枮</u>筏羅闍,`[枮=枯【三】*,`拈`【宮】*]` 【唐】十大<u>枮</u>筏羅闍為姥達羅,==\[目陀婆羅]== 【唐】十姥達羅為大姥達羅, 【唐】十大姥達羅為跋藍,==<font color="red">[阿伽目陀]</font>[薩婆婆羅]<font color="red">[毘薩闍波帝]</font>== 【唐】十跋藍為大跋藍, 【唐】十大跋藍為珊若,==\[薩婆薩若]== 【唐】十珊若為大珊若, 【唐】十大珊若為毘步多,==\[毘浮登伽摩]== 【唐】十毘步多為大毘步多, 【唐】十大毘步多為跋邏攙,10^49==\[婆羅極叉]== 【唐】十跋邏攙為大跋邏攙, 【唐】十大跋邏攙為阿僧企耶。」10^51+8 【唐】此後<font color="red">更有八數</font>,及前為六十數。[陳:如此大劫,次第數至第六十處,說名一阿僧祇] 【唐】積一大劫至此第五十二阿僧企耶數時,名一劫阿僧企耶。 【唐】第二第三劫阿僧企耶,亦復如是。 ==\[佛本行集經:入於如是算計之數,其須彌山若欲算知斤兩銖分,悉可得知。自此已上,復有<b><u>\[陀婆闍伽尼民那]\[奢槃尼]\[波羅那陀]\[伊吒]\[迦樓沙吒啤多]\[薩婆尼差波]</u></b>。至於此計恒河沙等,一切算數,總覽盡收。此上復有算計數,名<font color="red">阿伽娑婆</font>,此數數於一恒河沙億百千萬恒河沙數,計取悉皆總入。]== #### 4第四家‹舍利子宿住智所及› 【唐】有說:尊者舍利子依第四靜慮起宿住隨念智通==\[而]==緣過去世,齊所及劫,為一劫阿僧企耶量。第二第三劫阿僧企耶量亦爾。 【唐】==\[評]==彼不應作是說。以劫阿僧企耶量.非舍利子等宿住智境故。 【唐】此中或說,三劫阿僧企耶量.皆是舍利子宿住智境故。 【唐】不應言.齊彼智所及劫.為一劫阿僧企耶量。 #### 5第五家‹捨物施田› 【唐】有說:依一施行分別三劫阿僧企耶量。謂: 【唐】◎若時菩薩雖行惠施,而未能捨一切物.施一切田,齊此名為初劫阿僧企耶。 【唐】◎若時菩薩能行惠施,亦能捨一切物.而未能施一切田,或能施一切田而未能捨一切物,齊此名為第二劫阿僧企耶。 【唐】◎若時菩薩能行惠施,亦能捨一切物及能施一切田,齊此名為第三劫阿僧企耶。」 #### 6第六家‹逢事三佛› 【唐】有說:依所逢事,佛分別三劫阿僧企耶量。 【唐】謂過去久遠人壽百歲時,有佛名釋迦牟尼出現於世,生剎帝利釋迦種中。母名摩訶摩耶,父名淨飯,子名羅怙羅。城名劫比羅筏窣覩多。諸釋種侍者弟子名阿難陀,第一雙弟子名舍利子大目揵連。爾時,世間五濁增盛,為生老死之所逼迫,愚癡盲瞑無將導者。彼佛世尊以悲願力於中出現,精進增上,化導有情,未曾暫息。由如此故,為風所薄,肩背有疾。時有陶師名曰廣熾,佛知時至,即告侍者阿難陀言:「吾今身疾不安。汝可往廣熾陶師家求胡麻油及煖水。為吾塗洗。」 【唐】侍者敬諾,往陶師家,住廣熾前愛語問訊已,方便讚佛種種功德勝戒定慧,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圓光赫奕,智見無礙,辯才無滯。 【唐】復告廣熾:「如是世尊若不出家,當為輪王,王四洲界,我及汝等一切世間皆為僕使。然今棄捨如是王位,出家苦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一切智見,斷一切疑網,施一切決定,能盡一切問論源底,視諸有情猶如一子。今者在此不遠而住,然為拔濟汝等苦故,恒涉道路,為風所薄,肩背勞積,須油煖水,故相造詣,頗能施耶。」 【唐】爾時廣熾聞已踊躍,歎未曾有:「如何人間有是功德。」即報尊者:「仁今且還,我當如命自往佛所。」 【唐】其去未久,廣熾即辦生胡麻油及煖香水持往佛所。 【唐】佛遙見之,為令彼人種善根故,脫去餘衣,唯留襯身踞机而待。`[机=几【三宮】]` 【唐】廣熾到已,發淳淨心,以所持油恭敬善巧塗佛肩背,種種摩搦,復以煖水香湯灌洗。 【唐】佛時風疾釋然除愈,以慈軟音慰喻廣熾。 【唐】彼聞歡喜,即發願言:「願我未來當得作佛,名號眷屬時處弟子如今世尊,等無有異。」 【唐】當知彼陶師者即釋迦菩薩,由本願故,今名號等如昔不異。 【唐】然從彼佛發是願後,乃至逢事寶髻如來,是名初劫阿僧企耶滿。 【唐】從此以後,乃至逢事然燈如來,是名第二劫阿僧企耶滿。 【唐】復從此後,乃至逢事勝觀如來,是名第三劫阿僧企耶滿。 【唐】此後復經九十一劫修妙相業,至逢事迦葉波佛時方得圓滿。 #### 7第七家‹劫生妙行› 【唐】有說:有三種阿僧企耶:一劫阿僧企耶。二生阿僧企耶。三妙行阿僧企耶。 【唐】劫阿僧企耶者,謂以大劫為一,積至洛叉俱胝,展轉乃至過`[婆=娑【三宮】*]`婆揭羅數==sāgara10^127==。 【唐】生阿僧企耶者,謂一一劫經無數生。 【唐】妙行阿僧企耶者,謂一一劫修無數妙行。 【唐】由此三種阿僧企耶證無上覺。 【唐】==\[評]==此不應理。如實義者,此中但說經三劫阿僧企耶修行圓滿。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七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八</b>☗s178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五 ## 15.菩薩的四波羅蜜多及菩薩從覩史多天下生 ### (壹).關於菩薩於何時分修何波羅蜜多而得圓滿 【唐】一==\[問]== 【唐】問:如說:「菩薩經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羅蜜多而得圓滿。謂施波羅蜜多戒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當言於何時分修何波羅蜜多而得圓滿。 ### 二答 【唐】答: ### (一)第一家 【唐】有說: 【唐】1「若菩薩行布施時,不為慳悋之所屈伏,當言施波羅蜜多圓滿; 【唐】2持淨戒時,不為惡戒之所陵雜`[陵=凌【三宮聖】]`,當言戒波羅蜜多圓滿; 【唐】3起精進時,不為懈怠之所退敗,當言精進波羅蜜多圓滿; 【唐】4修般若時,不為惡慧之所嬈濁,當言般若波羅蜜多圓滿。」 ### (二)第二家 【唐】有說: 【唐】1「若時,菩薩但以悲心能施一切,一切種物乃至身命頭目髓腦都無少許戀著之心。齊此名為施波羅蜜多圓滿。 【唐】2若時,菩薩橫被有情斬截手足,割劓耳鼻,或斫身分,乃至無完如芥子許,爾時無有一念瞋心,況欲加報。齊此名為戒波羅蜜多圓滿。 【唐】3若時,菩薩心勇猛故,經七晝夜一足而立,不瞚而視`[瞚=眗【三宮】]`,以一伽他讚歎於佛而無一念懈倦之心。齊此名為精進波羅蜜多圓滿。 ### 4(1)第一說 【唐】若時,菩薩名瞿頻陀,精求菩提,聰慧第一,論難無敵,世共稱仰。齊此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圓滿。 ### (2)第二說 【唐】或說:「乃至坐金剛座入金剛喻定,將證無上正等菩提。齊此方名般若波羅蜜多圓滿。」」 ### (三)第三家(有部正義) 【唐】==\[評]==如是說者: 【唐】此等所說皆依一時一行增上,說為圓滿。 【唐】如實義者,得盡智時,此四波羅蜜多方得圓滿。 ### (貳).關於波羅蜜多的支數 【唐】一外國師的主張 【唐】外國師說:有六波羅蜜多,謂於前四加忍靜慮。 ### 二迦濕彌羅論師的主張 【唐】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後二波羅蜜多即前四所攝,謂忍攝在戒中,靜慮攝在般若。戒慧滿時,即名彼滿故。 ### 三復有別說 【唐】復有別說:「==\[有]==六波羅蜜多,謂於前四加聞及忍。 【唐】若時,菩薩能遍受持如來所說十二分教,齊此,聞波羅蜜多名為圓滿。 【唐】若時,菩薩自稱忍辱,被羯利王割截支體,曾無一念忿恨之心,反以慈言,誓饒益彼,齊此,忍波羅蜜多名為圓滿。」 【唐】此二亦在前四中攝。忍如前說,聞攝在慧。雖諸功德皆可名為波羅蜜多,而依顯了增上義說,故唯有四。 ### 三阿僧劫逢事幾佛 【唐】問:修此四波羅蜜多時,於一一劫阿僧企耶逢事幾佛。 【唐】答:◎初劫阿僧企耶逢事七萬五千佛,最初名釋迦牟尼,最後名寶髻。 【唐】◎第二劫阿僧企耶逢事七萬六千佛,最初即寶髻,最後名然燈。 【唐】◎第三劫阿僧企耶逢事七萬七千佛,最初即然燈,最後名勝觀。 【唐】◎於修相異熟業九十一劫中逢事六佛,最初即勝觀,最後名迦葉波。 【唐】當知此依釋迦菩薩說,若餘菩薩不定。 ^z0qwle ### (肆).‹菩薩唯於覩史多天受天異熟› 【唐】如是釋迦菩薩於迦葉波佛時,四波羅蜜多先隨分滿,相異熟業今善圓滿,從此贍部洲歿,生覩史多天,受天趣最後異熟。 【唐】問:何故菩薩唯於覩史多天受天趣最後異熟,不於餘天耶。 【唐】`[答]:` 【唐】◎脅尊者言:此不應問,若上若下俱亦生疑。然生彼天不違法相。 【唐】◎有說:覩史多天是千世界天趣之中,猶如臍法`[齊=臍【三宮】]`。是故菩薩唯生彼天。 【唐】◎有說:下天放逸,上天根鈍,唯覩史多天離二過失。菩薩怖畏放逸,厭患鈍根,故唯生彼。 【唐】◎有說:下天煩惱利,上天煩惱數,覩史多天離此二種。菩薩厭此二類煩惱,故生彼天。 【唐】◎有說:菩薩唯造作增長彼天處業,故唯生彼。 【唐】◎有說:唯覩史多天壽量與菩薩成佛及贍部洲人見佛業熟時分相稱,謂人間經五十七俱胝六十千歲,能化所化善根應熟。彼即是覩史多天壽量,是故菩薩唯生彼天。若生上天,壽量未盡,善根已熟;若生下天,壽量已盡善根未熟。故不生彼。 【唐】◎有說:為化覩史多天無量樂法菩薩眾故。謂彼天中有九廊院,廊各十二踰繕那量,樂法菩薩常滿其中,補處菩薩晝夜六時恒為說法。上下天處無如是事。 【唐】◎有說:菩薩恒時樂處中行,故於最後生處中覩史多天。從彼歿已,生中印度劫比羅筏窣覩城,於夜中分踰城出家,依處中行成等正覺,為諸有情說處中法,於夜中分入般涅槃。由此唯生覩史多天,非餘天處。 ^w8u6pq 【唐】.==\[菩薩於最後有唯從天沒,不從人來]== 【唐】問:何緣菩薩於最後有唯從天歿,不從人來。 【唐】答:◎有說:於諸趣中,天趣勝故。 【唐】◎有說:從天上來,人所重故。 【唐】◎有說:從天來時,有神變事;從人趣來,無如是事。 【唐】◎有說:人中無有如是壽量如覩史多與善根熟時相稱可故。 【唐】◎有說:覩史多天樂法菩薩業增上力,令此菩薩必生彼天為說法故。 【唐】◎有說:菩薩彼`[彼+(時)【三宮聖】]`有生天業定應受故。 【唐】◎有說:若菩薩頻生人中而成佛者,==\[有情]==則生厭賤==\[而]==不受化故。 ### 菩薩必來人間成正覺 【唐】問:何`[何+(故)【三宮聖】]`不即於覩史多天成正等覺而必來人間耶。 【唐】答:◎隨諸佛法故。謂過殑伽沙數諸佛世尊皆於人中而取正覺故。`[沙=砂【宋元宮聖】]` 【唐】◎復次,天趣身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依止故。 【唐】◎復次,唯人智見猛利,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唐】◎復次,諸天耽著妙欲,於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等事非增上故。 【唐】◎復次,人趣根性猛利,多分能受如來正法,天趣不爾。 【唐】◎復次,最後有菩薩必受胎生,天趣唯化生故。 【唐】◎復次,有二事處,佛出世間:一有厭心;二有猛利智。當知此二唯人趣有。 【唐】◎復次,人天並是法器,為欲俱攝,故來人間。若在天上,則人無由往;又不可令天上成佛==\[後]==來人間化人,==\[有情]==當疑佛是幻所作==\[而]==不受法故。 【唐】是以菩薩人間成佛。 ### (伍).關於補處菩薩將下生時先觀四事之說明 【唐】一將下生時先觀四事 ### (一)標 【唐】然菩薩住覩史多宮,彼壽量盡==\[而]==將下生時,先觀四事:一觀時分;二觀處所;三觀種姓;四觀依器。 ### (二)分別 【唐】觀時分者,`[觀諸=謂觀【三宮】,謂【聖】]`觀諸世間於何時中佛應出世,即知從人壽八萬歲乃至百歲時,佛應出世,今正是時。 【唐】觀處所者,謂觀世間於何方處佛應出世,即知於贍部洲中印度佛應出世,非邊地達絮蔑戾車中。 【唐】觀種姓者,謂觀世間何種姓中佛應出世,即知或剎帝利或婆羅門種姓中佛應出世,隨彼時強勝者即生其中。 【唐】觀依器者,謂觀世間何等女人==\[其]==父母種姓並皆清淨,胎藏寬博,無諸過失,能持菩薩那羅延力所合成身 ==\[而]==經十月日,即知贍部洲中有是女人名字某甲堪為依器。 ### 二觀四事已而後下生人間 【唐】菩薩如是觀四事已,即告行道天子言:汝可巡告覩史多天眾,却後七日,補處菩薩當從此歿,生贍部洲中印度劫比羅筏窣覩城,廣作佛事。諸欲隨者,當發往願。 【唐】行道天子歡喜敬諾,乘己所有迅疾神通,遍告覩史多天眾言:天仙。當知:「却後七日,補處菩薩當下贍部洲,生中印度劫比羅筏窣覩城,廣作佛事。」仁等天眾欲隨從者,當發往願。 【唐】爾時,便有五百天子尋聲即發隨下生願,至第七日,菩薩便與五百天子一時從覩史多天沒,於贍部洲中印度劫比羅筏窣覩城俱時而生,皆為釋種,助宣佛事。 【唐】當知此說釋迦菩薩,若餘菩薩,隨其所應。 ## 16.慈氏授記當來作佛〖記〗 ### (壹).序說 【唐】一舉 【發智】如說:慈氏。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乃至廣說。 ### 二釋作此論的理由 【唐】(一)==\[問]== 【唐】問:何故作此論。 ### (二)答 【唐】答: ### 1標 【唐】為欲分別契經故。 ### 2舉欲分別之契經 【唐】(1)未來世人壽八萬歲時,人間的概略情形 【唐】如:「世尊說:「於未來世人壽八萬歲時,此贍部洲其地寬廣,人民熾盛,安隱豐樂,村邑城郭`[廓【大】=都【三宮聖】,郭【麗】]`鷄鳴相接,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 【唐】彼時諸人身雖勝妙,然有三患:一者,大小便利;二者,寒熱飢渴;三者,貪婬老病。 ### (2)阿氏多苾芻欲效法未來世的餉佉輪王 【唐】有轉輪王名曰餉佉,威伏四方,如法化世,成就七寶。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千子具足勇健端政,能摧怨敵。極大海際,地平如掌,無有丘坑`[【麗】沙]`砂礫毒刺。人皆和睦,慈心相向,兵戈不用,以正自守。王有寶臺,高千尋量,廣十六分。種種莊嚴,持施福田,興大福業。其後不久,剃除鬚髮,以信出家,勤修梵行。於現法中成阿羅漢,即能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得般涅槃。」 【唐】時佛說是語已,眾中阿氏多苾芻即從座起,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願我於未來世當得作彼餉佉輪王,威伏四方,如法化世。廣說乃至得般涅槃。」 【唐】爾時,世尊呵叱彼曰:「癡人。云何不欲一死。而求再死,願於來世作餉佉輪王。…乃至廣說。」 【唐】「然,阿氏多。如汝所願,汝於來世定得作彼餉佉輪王,降伏四方,如法化世。廣說乃至得般涅槃。」 ### (3)慈氏菩薩欲效法未來世的慈氏如來 【唐】復告大眾:「未來人壽八萬歲時,有佛出世,名曰慈氏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如我今者十號具足。 【唐】彼佛復於此世間天魔大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稱“我是如來.應.正等覺,乃至佛.薄伽梵,具足證得自在通慧,亦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得大涅槃。” 【唐】復為有情宣說正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及]==純一圓滿清白梵行,為諸人天正開梵行,令廣修學。無量百千徒眾圍遶,無量慈種弟子侍衛,作大饒益如我今者,亦於此世間天魔大梵,廣說乃至無量釋種弟子侍衛作大饒益。」 【唐】時佛說是語已,眾中慈氏菩薩即從座起,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願我於未來世當得作彼慈氏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如今世尊亦為無量釋種弟子侍衛作大饒益。」 【唐】爾時世尊聞彼語已,起前際智,審觀慈氏三無數劫修四波羅蜜多得圓滿不。即如實知皆已圓滿。復審觀彼百大劫中修相異熟業得圓滿不。即如實知除金色相業,餘皆圓滿。 ### (4)‹世尊欲令慈氏菩薩施金色衣 【唐】A為令慈氏菩薩金色相業圓滿] ### (A)第一種誦本 【唐】由此,佛告大生主喬答彌言:「汝今可以此金色衣布施眾僧,若供養僧,當知亦名供養於我。」佛時預知:「眾僧得此金色衣已,有是因緣應慈氏得,慈氏得已必當施我。乃至廣說。」由此因緣金色業滿。」 ### (B)第二種誦本 【唐】此中或說:「佛欲令彼金色業滿,告阿難陀言:「汝可為我覓新金色衣,吾欲持與慈氏。」 【唐】時阿難陀如教即得,尋時跪進。 【唐】世尊得已,命慈氏言:「汝可取此新金色衣。」 【唐】慈氏承命,然不敢取。 【唐】佛言:「但取。任汝奉施佛上首僧。所以者何。汝於未來當由此福饒益世間故。」慈氏敬諾取已,奉施佛上首僧。由此因緣,金色業滿。」 ### B欲顯功德雖滿而無厭足 【唐】有說:慈氏金色相業亦先圓滿。然佛令彼施金色衣者,欲顯功德雖滿而無厭足,勸引他故。 ### (5)‹世尊起前後際智知慈氏當來得作佛› 【唐】「世尊起前際智觀慈氏前際已,復起後際智審觀未來人壽八萬歲時,慈氏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依身不。即知彼有。復審觀察彼於爾時為有堪能得菩提不。即知彼能。 【唐】世尊觀彼前後際已,即讚慈氏菩薩言:「善哉。善哉。汝能發此廣大思願,為欲饒益無量有情,誠為快善。」 【唐】復告慈氏:「如汝所願,汝於來世人壽八萬歲時當得作佛,名曰慈氏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無量慈種弟子侍衛作大饒益如我今者,亦為無量釋種弟子侍衛作大饒益。」」 ### 3釋契經中何故世尊訶阿氏多而讚慈氏 【唐】問:阿氏多及慈氏俱求未來八萬歲時身,何故世尊訶阿氏多而讚慈氏。 【唐】答:◎阿氏多苾芻於有起意樂起勝解起欣慕起希望起尋求,故佛訶之。慈氏菩薩不於有起意樂,乃至尋求;然於利樂諸有情事起意樂,乃至尋求,故佛讚之。 【唐】◎復次,阿氏多求世間輪王位,故佛訶之;慈氏求出世法輪王位,故 佛讚之。如是求流轉王位;求還滅王位,說亦爾。 【唐】◎復次,阿氏多求自利樂,故佛訶之;慈氏求利樂他故佛讚之。如是求自饒益;求饒益他,說亦爾。 ### 4結說 【唐】契經雖作是說:「慈氏汝於來世人壽八萬歲時當得作佛,名慈氏如來.應.正等覺,乃至廣說。」而不分別此何智。於何轉。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應分別,故作斯論。 ### (貳).關於世尊知慈氏將來成佛為何智知之說明 【唐】一舉【發智】問:如說:「慈氏。汝於來世當得作佛,名慈氏如來.應.正等覺。」此何智。 【唐】答:因智道智。 ### 二釋 【唐】此即如來觀察慈氏前後際智。 ### (叁).關於因智道智於何轉 【唐】一舉【發智】問:此於何轉。 【唐】答:有於相異熟業轉,由此名因智。有於無漏根力覺支道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由此名道智。 ### 二釋 【唐】(一)名為因智道智的理由 【唐】此即: 【唐】◎如來觀察:「慈氏前際相異熟業圓滿不。」圓滿智,於因轉故,說名因智; 【唐】◎及是觀察:「慈氏後際無漏根力覺支道支,得無上正等菩提」智,於道轉故,說名道智。 【唐】然此二智俱是世俗智攝,以非十六行相智故。 ### (二)關於三十二相和聖法的得非得與異生輪王聲聞佛的分別 【唐】或有身中雖有三十二相而無聖法,謂異生轉輪王。 【唐】或有身中雖有聖法而無三十二相,謂非輪王聲聞等。 【唐】或有身中有三十二相亦有聖法而非佛,謂餉佉王等得聖道已。 【唐】或有身中無三十二相亦無聖法,謂餘異生。 【唐】一切佛身必有無上三十二相及無上聖法謂正等菩提。 ### (三)關於不說於四波羅蜜多轉名為因智的理由 【唐】問:何故此中唯說於相異熟業轉名因智,不說於四波羅蜜多轉名因智耶。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復次,相異熟業近,四波羅蜜多遠,此中說近不說遠。 【唐】◎復次,相異熟業修時顯了,人天共知;四波羅蜜多不爾。此中隨顯而 說。 【唐】◎復次,修相異熟業時,菩提決定趣亦決定;修四波羅蜜多時,雖菩提決定而趣未決定,是故不說。 【唐】◎復次,此中說知`[知=智【三宮】]`身近因菩提近因。相異熟業是身近因,無漏根力等是菩提近因。四波羅蜜多及不淨觀等非二近因,是故不說 ## 17.苾芻於現法當辨聖旨 ### (壹).序說 【唐】一舉【發智】如說:此苾芻即於現法當辨聖旨,乃至廣說。`[辨=辯【三宮】*]` ### 二釋作此論的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 【唐】如《自恣經》說:此苾芻即於現法當辨聖旨,能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得般涅槃。」 【唐】彼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此何智。於何轉。 【唐】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唐】<font color="#610300">(貳).關於「苾芻即於現法當辨聖旨」為何智。於何轉。</font> ==§一舉==【發智】問:如說:「此苾芻即於現法當辨聖旨。」此何智。 【唐】答:道智。 【唐】問:此於何轉。 【唐】答:此於無漏根力覺支道支==\[而]==得諸漏永盡轉,由此名道智。 ### 二釋 【唐】(一)釋文意 【唐】此即如來觀諸苾芻無漏根力覺支道支得諸漏永盡智,於道轉故,說名道智。此亦是世俗智攝,以非無漏十六行相智故。 ### (二)釋不說因智的理由 【唐】問:此中何故不說因智。 【唐】答:◎有說:此中應作是說:「此何智。答:因智道智。此於何轉。答:有於順解脫分善根等轉,由此名因智;有於無漏根力覺支道支得諸漏永盡轉,由此名道智。」而不作是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有說:無上菩提加行廣大,三無數劫==\[及]==百劫乃成,彼因可重,是故說觀彼智。聲聞菩提加行狹小,謂極速者三生便得:第一生下種,第二生成熟,第三生解脫。因非可重,故不說觀彼智。 【唐】◎有說:菩薩相異熟業所依種性等決定故,說知彼智。聲聞順解脫分善根所依種性等不決定故,不說知彼智。`[種性=種姓【宮聖】下同]` 【唐】◎有說:佛有二事勝:一所依身;二所得菩提。故觀彼所因,具說知二種因智`[知二種因=二【三宮聖】]`。聲聞但有所得菩提勝,非所依身,故但說知菩提因智。 【唐】◎有說:知順解脫分善根等智,前亦不說,故於此中不應為問。 ## 18.願智〖願智〗 ### (壹).序說 【唐】一舉【發智】`[問]:`願智云何。乃至廣說。 ### 二釋作此論的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前雖說願智作用,而未說彼自性。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 (貳).願智的定義 【唐】一舉【發智】問:願智云何。 【唐】答: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隨欲知義,發正願已,便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如願皆知。 ### 二釋 【唐】(一)釋「隨欲知義」 【唐】「隨欲知義」者: 【唐】問:何故阿羅漢欲知義耶。 【唐】答:三因緣故:一為饒益弟子故;二為住持佛法故;三為知世間安不安故。 【唐】◎饒益弟子者,謂阿羅漢於諸弟子修觀行時,法應觀彼入聖久近:「我壽盡來某甲能入正性離生不。設不能入者,我命終後,有餘能教令得入不。」如此皆以願智故知,是等名為饒益弟子。 【唐】◎住持佛法者,謂阿羅漢.或有經營.窣堵波.毘訶羅.僧伽藍等.佛法僧事時,`[〔法〕-【聖】]`法應觀察久近成辦:盡我壽來為能辦不。設不辦者,我命終後,為有餘人能續辦不。 【唐】或有國王大臣長者及商主等欲於佛法作衰損事,有阿羅漢念欲化之。即便觀察:彼可化不。設可化者,為久近耶。我壽盡來`[來【三宮聖磧北藏】=未【大】]`,化事果不。設不果者,我命終後有能續不。 【唐】此等皆以願智故知,諸如是事名住持佛法。 【唐】◎知世間安不安者,謂阿羅漢或時觀察所在國土及時分中當有豐儉怖畏安隱疾疫等事,欲令自他知趣捨故,起願智知。如昔於此迦濕彌羅國有王名鑠迦,為縛喝國王入境侵奪,時王鑠迦即率兵士欲與交戰。彼王本性慈仁,恒懼惡業,竊作是念:「不知我今戰必得勝==\[而]==存王位不。脫當不遂徒殺人民,更招殃罪,死墮地獄。曾聞某甲僧伽藍中有阿羅漢得妙願智,我當往問。」念已即往。歸誠禮敬,請決所疑。 【唐】彼阿羅漢便答王曰:「我雖曾得此智,然資緣闕故`[闕=𨷂【聖】]`,身力羸劣,久不現前。」時王即以種種飲食上妙資具而供給之。 【唐】尊者未幾能起願智,即為觀察,便見:彼縛喝王必當奪得鑠迦王位==\[而]==作大饒益。 【唐】見已即報鑠迦王言:王當失國,願自思勉。 【唐】鑠迦敬諾,即率左右及將眷屬捨國而去,往投他土。 【唐】由此因緣諸阿羅漢欲知彼義。 【唐】(二)釋「入邊際第四靜慮」 【唐】「入邊際第四靜慮」者: 【唐】問:何故名邊際第四靜慮耶。 【唐】答:◎此於第四靜慮為表為極為稠林,故名邊際第四靜慮。即是最勝品第四靜慮義,猶如樹端,樹中最勝,名樹邊際。 【唐】◎有說:此是表智極智稠林智等諸功德法所依處,故名邊際第四靜慮。謂無量等種種功德熏相續已,方起此定故。依此定所起功德,於諸功德為表為極為稠林,猶如醍醐,牛味中勝。 【唐】◎有說:此應名後際第四靜慮。際有三:一前際;二中際三後際。此三即過去現在未來,如其次第。此中前際二智所知,謂宿住隨念智及願智;中際亦二智所知,謂他心智及願智;後際唯願智所知,以未來境中唯有此智。是故此智名後際智,能起此定,名為後際第四靜慮。 【唐】◎有說:此應名未至際第四靜慮。際有三種:一未至際;二至際;三至已際。此三即未來現在過去,如其次第。如知現在名至際智;知過去名至已際智;如是此智多分知未來故,名未至際智。能起此定,名未至際第四靜慮。 【唐】◎有說:此但應名邊際第四靜慮。所以者何。邊者,名現在蘊界處。際者,名過去未來。如於現在蘊界處有現見智轉,如是於過去未來亦有現見智轉,故此智名邊際智。能起此定,名為邊際第四靜慮。 ### (三) 【唐】「從定起已,如願皆知」者: 【唐】問:為在定知。為起定知。若爾何失。 【唐】若在定知,何故此中說從定起已,如願皆知。 【唐】若起定知,何故`[須=復【三宮】]`須入邊際第四靜慮耶。 【唐】答:◎即在定能知。 【唐】問:何故此中說從定起已,如願皆知。 【唐】答:※此於說時名知,由「說」顯「知」故。 【唐】※復次,爾時,令他知故,說名為知。 【唐】◎有說:起定能知。 【唐】問:何故復入第四靜慮。 【唐】答:邊際第四靜慮是知方便,要入彼定此智生故。 【唐】◎==\[評]==如是說者:初說為善。以在定能知,起定說故。 ### (叁).願智的自性 【唐】問:願智自性是何。 【唐】答:自性是慧。 【唐】如自性,如是我物性相本性亦爾。 ### (肆).名為願智的理由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願智。 【唐】答:◎如願能知,故名願智。 【唐】問:為如自願能知。為如他願能知耶。 【唐】答:如自願亦知,如他願亦知。隨所有願,皆能知故。 【唐】復次,知所有願,故名願智。願有二種:謂菩提願及有願。菩提願者,如慈氏等願;有願者,如阿氏多等願。知此等願,故名願智。 【唐】復次,智隨願起,故名願智。謂此智殊勝,要由先願作意加行所引發故。如來雖無作意加行,而亦必有心願為先。 【唐】◎有說:此應名期智,以所知境微細甚深,必起要期方能知故。 【唐】◎有說:此應名妙智,以諸智中此最勝故。如世間說妙飲食妙衣服等,彼於勝說妙聲。此亦如是。 ### 願智諸門分別-17門 ##### c1-3界地.所依 【唐】然此願智: 【唐】◎界者,色界。 【唐】◎地者,在第四靜慮地。[s180](婆沙176-200#^63tktj) 【唐】◎所依者,依欲界身。 ^v5bnmj ##### c4-6行相.所緣.念住 【唐】◎行相者,作十六行相,或餘行相。 【唐】◎所緣者,緣一切法。 【唐】◎念住者,通四念住。 ##### c7-9智.三摩地.根相應 【唐】◎智者, 【唐】※舊阿毘達磨者說:唯一世俗智。 【唐】※有餘師說:八智性,除盡無生。所以者何。彼非見性,願智是見性故。 【唐】※==\[評]==如是說者:唯一世俗智。 【唐】◎三摩地俱者,不與三摩地俱,唯有漏故。 【唐】◎根相應者,捨根相應。 ##### c10-12世性界繫 【唐】◎世者,墮三世;緣三世及離世。 【唐】◎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三種。 【唐】◎三界繫不繫者,唯色界繫;緣三界繫及不繫。 ##### c13-16學斷名義.自他相續 【唐】◎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非學非無學;緣三種。 【唐】◎見所斷修所斷不斷者,是修所斷;緣三種。 【唐】◎緣名緣義者,通緣名義。 【唐】◎緣自相續他相續非相續者,通緣三種。 #### b餘分別 ##### c1起處 【唐】◎何處起者,==\[三重三摩地[s105](婆沙101-110#^t7ka3b)]== 【唐】欲界起,非色無色界。欲界中唯人趣,非餘`[(`趣`)+人【三宮】]`。 【唐】1人趣中唯三洲,非北洲;三洲中,男女身俱能起。 【唐】2尊者瞿沙筏摩==\[ #瞿沙伐摩 ]==作如是說:唯贍部洲能起,非餘洲;唯男子能起,非女人。所以者何。願智殊勝,要依增上猛利之身,餘二洲及女身皆羸劣故。 【唐】==\[評]==如是說者:初說為善。三洲男女身皆增上猛利,**以皆能得心自在及定自在故**。若不爾者,經不應說:「大生主為上首.五百苾芻尼,於一日中俱捨壽行而般涅槃」。彼若不得邊際第四靜慮,則不能捨於壽行,既於此得,何獨不能發起願智。 ^4ifmti ##### c2依身 【唐】問:何等補特伽羅能起此智。 【唐】答:聖者,非異生;聖中無學,非有學。無學中唯不時解脫,非時解脫。[zs78](正理76-80#^aoxe5h) 【唐】所以者何。若於定得自在及相續不為煩惱所持者,能起願智。 【唐】◎諸異生及信勝解,二事俱無; 【唐】◎見至雖於定得自在,而相續為煩惱所持; 【唐】◎時解脫雖相續不為煩惱所持,而於定不得自在。 【唐】是故皆不能發起願智。 【唐】唯有不時解脫,於定得自在及相續不為煩惱所持,故能起願智。 ^7a6ym5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八`[聖本奧書曰:永徽六年九月二十日.於長安大慈恩寺翻經院.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洛州天宮寺沙門玄則筆受.大唐中大夫內侍護軍.佛弟子觀自在.從無始時來.逢緣起過.造罪恒沙.迷沒愛河.縈纏苦海.敬寫西域新翻經論.以通未聞之所.願四生六道等出塵勞.法界有窮.斯願無泜]`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九</b>☗s179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六 ##### c3得 ###### 願智為加行得或離染得 【唐】問:願智為加行得。為離染得。 【唐】答:有加行得,有離染得。[s179](婆沙176-200#^pntqrn) 【唐】此中: 【唐】◎有說:佛離染得,盡智時得故;聲聞獨覺加行故得,加行故現在前。 【唐】◎有說:佛及獨覺俱離染得,盡智時得故;聲聞加行故得,加行故現在前。 【唐】◎有說:佛獨覺.到究竟聲聞.皆離染得,盡智時得故;餘聲聞加行故得,加行故現在前。 【唐】◎==\[評]==如是說者:若決定可得者,彼離染得,盡智時得故;後作加行方現在前,佛不由加行.獨覺下加行.聲聞或中或上。然有願智.由邊際定加行故得,加行故現在前。 ^biqtkw ###### 願智加行 【唐】問:此願智加行云何。 【唐】答: 【唐】以一切地及邊際定為加行。 【唐】謂修行者將起此願智時`[願智時=智【三宮】]`, 【唐】先起欲界善心,次此無間入初靜慮,次入第二靜慮,次第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 【唐】從非想非非想處起,還入無所有處,次第乃至入初靜慮。 【唐】從初靜慮起復入第二靜慮,次第乃至入第四靜慮。 【唐】彼既如是於上下地一切等至循環入出,令極調順第四靜慮已, 【唐】復於第四靜慮從下入中,從中入上,如是上品名為邊際第四靜慮。從此次第引起願智。 【唐】是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言:諸阿羅漢為饒益他故,於上下地循環入出,令調柔隨順第四靜慮。若時加行流注無滯,爾時名為加行成滿。從此能引願智現前。 【唐】大德說曰:於無間滅.無間起.及俱生中.了知方便,若時加行流注無滯,爾時名為加行成滿。從此引起願智現前。 ### 宿住隨念智與願智差別 【唐】問:宿住隨念智與緣過去願智何差別。 【唐】答:◎名即差別。謂此名宿住隨念智,此名緣過去願智。 【唐】◎復次,宿住隨念智知前際有漏五蘊,此願智知有漏無漏諸蘊。 【唐】◎復次,宿住隨念智知欲色界前際五蘊,此願智知三界及不繫諸蘊。 【唐】◎復次,宿住隨念智知諸蘊共相,此願智知諸蘊自相及共相。 【唐】◎復次,宿住隨念智此法者有,外法者亦有;此願智唯此法者有。 【唐】◎復次,宿住隨念智異生有聖者亦有,此願智唯聖者有。 【唐】◎復次,宿住隨念智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皆有,此願智唯無學者有。 【唐】◎復次,宿住隨念智時解脫不時解脫相續中皆有,此願智唯不時解脫相續中有。 【唐】◎復次,宿住隨念智依四根本靜慮,此願智唯依第四根本靜慮。 【唐】◎復次,宿住隨念智通「曾得未曾得」「曾習未曾習」「共不共」,此願智唯未曾得未曾習不共。 【唐】◎復次,宿住隨念智初引發時,唯能`[能=習【明】]`生生次第隨念;後成滿時,若生生次第,若超百生千生等,隨其所欲,皆能隨念。此願智初引發時及成滿時,若次第若超越,如其所願皆如實知。 【唐】◎復次,此願智但於宿住隨念智所知境轉者,即有六事勝:一熾盛勝;二增上勝;三微妙勝;四清淨勝;五明白勝;六迅速勝。況餘多耶。 【唐】是謂宿住隨念智緣過去願智差別。 ^b4rm7y ### 他心智與願智差別 【唐】問:他心智與緣現在願智何差別。 【唐】答:◎名即差別。謂此名他心智,此名緣現在願智。 【唐】◎復次,他心智緣一物為境,此願智緣一物或多物為境。 【唐】◎復次,他心智緣自相境,此願智緣自共相境。 【唐】◎復次,他心智緣他相續,此願智緣自他相續。 【唐】◎復次,他心智緣心心所法,此願智緣五蘊。 【唐】◎復次,他心智依四根本靜慮,此願智唯依第四根本靜慮。 【唐】◎復次,他心智此法者有,外法者亦有;此願智唯此法者有。 【唐】◎復次,他心智異生有,聖者亦有;此願智唯聖者有。 【唐】◎復次,他心智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皆有,此願智唯無學者有。 【唐】◎復次,他心智時解脫不時解脫相續中皆有,此願智唯不時解脫相續中有。 【唐】◎復次,他心智通「曾得未曾得」「曾習未曾習」「共不共」,此願智唯未曾得未曾習不共。 【唐】◎復次,他心智有漏無漏。此願智唯有漏。 【唐】◎復次,他心智緣欲色界繫及不繫法為境,此願智緣三界繫及不繫法為境。 【唐】◎復次,此願智但於他心智所知境轉者,即有六事勝,謂熾盛勝等,如前說[s179](婆沙176-200#^b4rm7y)。況餘多耶。 【唐】是謂他心智緣現在願智差別。 ### (伍).知未來 【唐】問:云何願智能知未來。 【唐】答:◎有說:以過去現在比知未來。譬如田夫下種子已,比知定有如是果生。彼亦如是。 【唐】◎有說:若爾,願智應是比量智,非現量智。 【唐】◎應作是說:此願智不待觀因而能知果,不待觀果而能知因。是故此智是現量智,非比量智。 ### (陸).知無色界 【唐】問:云何願智知無色界。 【唐】答:◎有說:由觀等流及行差別。如觀行路之人,知所從至。 【唐】◎有說:若爾,願智應是比量智,非現量智。 【唐】◎應作是說:此願智不觀因而知果,不觀果而知因。故此智是現量智,非比量智。 【唐】然聲聞獨覺有餘習過患故,於所願境加行乃知。如來餘習過患永盡,故於所願舉心即知。 ### (柒).佛知一切有情心相差別 【唐】問:世尊願智云何能知一切有情心相差別。 【唐】答:◎有說:此不必須問。所以者何。此是諸佛境界不可思議故。 【唐】◎有說:先已品量,而今能知。 【唐】◎有說:由取一分所識知有情心相差別,類知餘者。如世界壞時,有情多分生極光淨天,於彼展轉訪宿住事,後以宿住隨念智知。佛亦如是。 【唐】◎有說:佛於緣起善達故知。 【唐】◎有說:佛於願智自在故知。 【唐】◎有說:佛於自業善達故知。 【唐】◎有說:佛於等流善達故知。 【唐】◎有說:佛於行差別善達故知。 【唐】◎尊者說曰:佛於有情心界欲知便知,不因加行,無煩責問。以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此種類智皆已得故。 ### (捌).何緣發起 【唐】問:何緣發起如是願智。 【唐】答:為饒益他故。謂先起願智觀諸有情意樂差別,後隨所應作饒益事。譬如良醫先觀病者差別相已,然後授藥。 ### (玖).善或無記 【唐】一舉【發智】問:願智當言善耶,無記耶。 【唐】答:或善,或無記。 ### ‹二.釋› 【唐】此中: 【唐】◎有說:願智唯一。謂在第四靜慮,唯是善。 【唐】◎有說:願智有二。謂在第四靜慮及欲界,各唯善。 【唐】◎有說:願智有三。謂第四靜慮善,欲界善無記。 【唐】◎有說:願智有五。謂四靜慮及欲界,各唯善。 【唐】◎有說:願智有六。謂四靜慮善,欲界善無記。 【唐】◎有說:願智有七。謂上三靜慮唯善,初靜慮及欲界各善無記。 【唐】◎有說:願智有十。謂四靜慮及欲界各有善無記。 【唐】◎==\[評]==如是說者:應知如前說六者善。 【唐】問:願智唯在第四靜慮又唯是善,何故乃言.四靜慮善.欲界善無記耶。 【唐】答:願智實在第四靜慮及唯是善,然此中依密意說,願智及願智後.同緣起說智,皆名願智故。 【唐】其事云何。 【唐】謂瑜伽師先依第四靜慮.發起願智.知所知法, 【唐】即緣此法入第三靜慮,次第乃至,即緣此法起欲界善心, 【唐】從此無間,即緣此法.起欲界善或無記心.說所知法。==\[心論:入第四禪知,初禪及欲界說.]\[甘露味:第四禪攝,亦復欲界。智論:此願智二處攝:欲界、第四禪。]== 【唐】[js27](俱舍論記疏27#^e0mr5b) 此中若根本若後起,皆說名願智。是故說或善或無記。 ^3an9bk ## 20.無諍〖無諍〗 ### (壹).序說 【唐】一舉【發智】`[問]:`云何無諍行。乃至廣說。 ### 作論因由-分別契經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我弟子中,善現苾芻`[住=諸【三】]`<b>住無諍行</b>第一。」雖作是說,而不廣辯:「云何無諍行。無諍名何法。」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AN1.201](Tipitaka23#^AN1z198-208) Araṇavihārīnaṃ yadidaṃ subhūti.]== araṇā ==\[拘樓瘦無諍經 [MA](中含152-222#169).[169](agamdm#^ma169) 如是須菩提族姓子以無諍道,於後知法如法…此行真實空,捨此住止息。[MN139](Tipitaka21#^MN139) ]== ==\[[AA](增壹1-30#4.8).[4.8](agamaa#^aa4z8) 恒樂空定,分別空義,所謂須菩提比丘是。志在空寂,微妙德業,亦是須菩提比丘。]\[[AA](增壹1-30#30.3).[30.3](agamaa#^aa30z3) 解空須菩提]\[須陀沙彌[AA](增壹1-30#30.1).[30.1](agamaa#^aa30z1) (有字者,是生死;無字者,是涅槃…快說此言,今即聽汝為大比丘)須陀比丘]== ^tdx8xw ### (貳).云何無諍行 【唐】一舉【發智】問:云何無諍行。 【唐】答:一切阿羅漢善達內時,外不如是;若亦善達外時,名無諍行。 ### 二釋 【唐】(1)云何內時。謂自相續中所有煩惱。 【唐】云何外時。謂他相續中所有煩惱。 【唐】遮此煩惱名為善達。 【唐】一切阿羅漢於自相續所有煩惱皆已遮斷,於他相續所有煩惱則不決定。若亦能遮,名無諍行。 【唐】(2)有說:時,謂三時,即日初分日中分日後分。 【唐】於此三時制諸煩惱,名為善達。 【唐】一切阿羅漢於自相續三時煩惱皆已制斷,於他相續三時煩惱則不決定。若亦能制,名無諍行。 【唐】(3)有說:時,謂六時,即日夜各初中後分。 【唐】於此六時制諸煩惱,名為善達。 【唐】一切阿羅漢於自相續六時煩惱皆已制斷,於他相續六時煩惱則不決定。若亦能制,名無諍行。 【唐】(4)尊者妙音說曰:非謂無有自相續中煩惱`[惱+(諍)【三宮】]`故名無諍行,但以能遮他相續中煩惱諍故名無諍行。所以者何,諍是對他之名,非對自故。 ### (二)釋疑 【唐】問:何故遮制煩惱名為善達。 【唐】答:要由方便覺慧現前,方能遮制自他煩惱,故名善達。 ### (叁).無諍的意義 【唐】一舉【發智】問:無諍名何法。 【唐】答:令他相續無雜穢轉。 ==§(一)== 【唐】◎謂諸煩惱.能為津潤垢膩雜穢,得無諍者.不為他相續中煩惱.之所津潤垢膩雜穢,即是遠離他相續中諸煩惱義。 【唐】◎有說:此文應言:「於他相續無遺餘轉`[遺餘轉=餘轉轉【三宮】]`。」謂得無諍者,如於自相續煩惱永斷無餘,如是於他相續煩惱亦能遮制令無有餘。即是遍遮.他相續中應令彼起.諸煩惱義。 【唐】◎有說:此文應言:「於他相續無差別轉。」謂得無諍者,如能遮親相續中煩惱令其不生,如是亦能遮怨及中相續中煩惱令其不起。即是平等遮制.他相續中.諸煩惱義。 ==§(二)== 【唐】問:「善達外時」「無雜穢轉」有何差別。 【唐】答:「善達外時」謂慧;「無雜穢轉」謂煩惱不起。 ==§(三)== 【唐】復次,彼阿羅漢行五種法.令他相續煩惱不起。 【唐】何等為五。一淨威儀路。二應時語默。三善量去住。四分別應受不應受。五觀察補特伽羅。 【唐】◎淨威儀路者,彼阿羅漢先一處坐,若他來者,即觀其心:「以何威儀令不起結。」若知由此生彼結者,即便捨此,住餘威儀;若不起結,即如本住。先住餘威儀亦爾。 【唐】◎應時語默者,彼阿羅漢見他來時,便觀其意:「為應與語為應默耶。」觀已,若見語起彼結,雖極欲語,即便默然;若見由默起彼結者,雖不欲言,而便與語。 【唐】若涉道路見二人來,即觀:「誰應先可與語。」觀已,若見與此語時彼起結者,即與彼語;與彼亦然。若俱與語而起結者,即便默然;俱默亦爾。若語若默俱起結者,即為避路令不起結。 【唐】◎善量去住者,彼阿羅漢隨所住處即便觀察:「我為應住。為應去耶。」若見住時起他結者,處雖安隱,資具豐饒,隨順善品,而便捨去。若見由去生他結者,處雖不安,資緣匱乏,不順善品,而便強住。 【唐】◎分別應受不應受者,彼阿羅漢若有施主以資具施,即觀其心:「為應受。為不應受。」觀已,若見受起彼結,雖是所須而便不受;若見不受起彼結者,雖所不須而便故受。 【唐】◎觀察補特伽羅者,彼阿羅漢為乞食故,將入城邑里巷他家,觀察此中男女大小.勿有因我起諸煩惱。若知不起,便入乞食;若知起者,雖復極飢而便不入。==\[雖]==無<u>如是事</u>,為分別故,假使<u>一切有情因見我故起煩惱</u>者,我即往一無有情處斷食而死,終不令他因我起結。 【唐】彼阿羅漢修行如是五種行法,則能遮他相續煩惱令不現前。 ### (四). 【唐】問:何故阿羅漢已得解脫而修此法自拘縛耶。 【唐】答:彼阿羅漢先是菩薩種性`[種性=種姓【宮】]`=={本義抄:未起順解脫分善根之前.未入阿僧祇耶位菩薩}==,不忍有情造惡招苦,為拔彼故,恒作是念:我無始來與諸有情互起纏縛,輪迴五趣,受諸劇苦。我幸得免,復應救彼。 【唐】又作是念:我無始來或作倡妓,或婬女等鄙穢之身,百千眾生於我起結。尚由此故長夜受苦,況我今者離貪恚癡為世福田,於我起結而不招苦。故我今者不應復作煩惱因緣。 【唐】故阿羅漢雖自解脫,而為有情起無諍行。 【唐】問:彼為遮他自相煩惱,為共相耶。 【唐】答:唯自相可遮,非共相。所以者何。共相煩惱隨其所應,一時總緣一界一地一處一類一所得身,執我我所.或執斷常.或撥為無.或執第一.或執能淨.或起猶豫.無明不了,一切有情恒任運起,不可遮止。是故唯遮自相煩惱。 ^qltoe4 ### 無諍行自性 【唐】問:無諍行自性云何,為是定,為是慧耶。設爾何失。 【唐】若是定者,此文云何通。如說:善達外時名無諍行,善達是慧。 【唐】若是慧者,餘說云何通。如說:應習靜定無諍。 【唐】答:應說是慧。 【唐】問:若爾,何故說:「應習靜定無諍」耶。 【唐】答:彼應說:「應習靜慧無諍。」而說:「應習靜定無諍」者,欲顯與定俱故名定,而實是慧。是名無諍自性。 【唐】如自性,我物等亦爾。 #### 無諍行名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云何名無諍行。 【唐】答: 【唐】◎此行能對治他煩惱諍故,名無諍行。然諍有三:一煩惱諍;二蘊諍;三鬪諍。 【唐】※煩惱諍者,謂百八煩惱。 【唐】※蘊諍者,謂死。 【唐】※鬪諍者,謂諸有情互相陵辱,言語相違。`[陵=凌【三宮】]` 【唐】應知此中說煩惱諍,為遮有情起煩惱故。 【唐】◎復有說者:由此能令自他諍無,故名無諍行,即是善修無我行義。 【唐】是故尊者善現曾於日暮至一毘訶羅.扣門而立,門內苾芻問言:「是誰。」 【唐】尊者善現.由住無諍.久時熟修無我行故,默不能答言:「我是善現。」良久乃曰:「此是世間假所立名為善現者。」 【唐】又彼尊者曾路行遇雨,至一外道門側避之。 【唐】外道問言:「仁字何等。」 【唐】尊者善現.由住無諍.久時熟修無我行故,默不能答:「我是善現。」 【唐】再三問已,乃徐答言:「此是世間假名善現。」 【唐】故知善修無我行者,令自他諍無,說名無諍行。 【唐】◎有說:諸瑜伽師由住此故,於「愛不愛」「宜不宜」「可意不可意」「有利無利」「苦樂」具中,悉皆無諍,故名無諍行。 ### b無諍行諸門分別-17門 【唐】復次,無諍: ##### c1-3界地.所依 【唐】◎界者,墮色界。`[〔墮〕【大麗】-【三宮磧乙北藏】*]` 【唐】有說:`[*]`墮欲色界。 【唐】※==\[評]==如是說者:初說為善。 【唐】◎地者,在第四靜慮。[s180](婆沙176-200#^63tktj) 【唐】有說==\[甘露味.心論.智論]==:在五地,謂四靜慮及欲界。 【唐】※==\[評]==如是說者:謂初說善。 【唐】◎所依者,依欲界身。 ^cjp1gk ##### c4-6行相.所緣.念住 【唐】◎行相者,是<u>不分明行相</u>。 【唐】◎所緣者,緣欲界,於欲界中但緣煩惱。 【唐】有說:通緣欲界五蘊。 【唐】※==\[評]==如是說者:初說為善。 【唐】◎念住者,是法念住。 【唐】※有說:通四念住。 【唐】※==\[評]==如是說者:法念住。 ##### c7-9智.三摩地.根相應 【唐】◎`[〔善〕-【三宮】]善`智者,是世俗智。 【唐】◎三摩地俱者,非三摩地俱。 【唐】◎根相應者,捨根相應。 ##### c10-12世性界繫 【唐】◎世者,墮三世;緣未來。 【唐】◎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不善。 【唐】※有說:通緣不善無記而多緣不善。 【唐】◎三界繫不繫者,色界繫;緣欲界繫。 ##### c13-16學斷名義.自他相續 【唐】◎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非學非無學。緣非學非無學。 【唐】◎見所斷修所斷不斷者,是修所斷。 【唐】※緣修所斷。 【唐】※有說:通緣見修所斷,多緣修所斷。 【唐】◎緣名緣義者,但緣義。 【唐】◎緣自相續他相續非相續者, 【唐】※但緣他相續。 【唐】※有說:通緣自他相續,而多緣他相續。 ^dv8ejn #### b8餘分別 ##### c1起處 【唐】◎何處起者, 【唐】應言欲界起,非色無色界。 【唐】欲界中唯人趣,非餘趣。 【唐】人趣中唯三洲,非北洲。 【唐】※三洲中,男子女人俱能起。 【唐】※尊者眾世說曰:唯贍部洲唯男子能起。==\[ #僧伽筏蘇 ]== 【唐】※==\[評]==如是說者:初說為善。 ##### c2依身 【唐】◎何等補特伽羅起者,是聖者,非異生。唯無學,非學。 【唐】無學中唯不時解脫,非時解脫。[zs78](正理76-80#^aoxe5h) 【唐】所以者何。以要得自在定.及相續不為煩惱所持者.方能起故。 ^orptdw ###### d1佛獨覺到究竟聲聞 【唐】問:佛獨覺到究竟聲聞,為亦住無諍不。設爾何失。 【唐】若彼亦住無諍者,無諍能遮他相續煩惱,何故猶起`[起=有【三宮】*]`百千眾生而緣彼起煩惱。 【唐】若彼不住無諍者,契經說云何通。如說:「尊者善現住無諍第一。」彼根性劣,尚能住無諍,佛獨覺等根勝,而彼何故不能住於無諍耶。 【唐】答:◎應言:佛等亦住無諍。 【唐】問:若爾,何故猶`起[起=`有`【三宮】*]`百千眾生而緣彼起煩惱耶。 【唐】答:佛及到究竟聲聞**俱是說法教化他者**,皆得願智。觀察有情:我今為能令彼於我不起煩惱而種善不。[s94](婆沙091-100.md#^xaqdd3) 【唐】若知能者,便往化之。 【唐】若知不能不起彼結,但能令彼種善根者,即念:「寧起彼結,要當令種善根。」所以者何。彼若能起毛許勝善,必能摧滅如山煩惱諸惡行故。 【唐】若知俱不能者,則方便避之。 【唐】勝於善現過百千倍。 【唐】◎有說:佛及到究竟聲聞,不住無諍。 【唐】問:何故善現能住無諍,佛等根勝不能住耶。 【唐】答:尊者善現於無諍中愛樂尊重,恒時修習;佛等不爾,非於無諍起極尊重想故。然非不能住。 【唐】◎==\[評]==如是說者:佛等亦住無諍,然不多住,為化有情故。所以者何。諸受化者根性不等,或宜慰喻,或宜訶責,或宜稱讚,然後入法。彼雖或於訶責等位起貪瞋慢,然必因此種諸善根。是故如來舍利子等.雖能恒住無諍行,為化有情而不多住。 ##### c3得 【唐】問:無諍為加行得。為離染得。 【唐】答:有加行得,有離染得。此中:[s179](婆沙176-200#^biqtkw) 【唐】◎有說:佛離染得.盡智時得故,聲聞獨覺加行故得;加行故現在前。 【唐】◎有說:佛及獨覺俱離染得.盡智時得故;聲聞加行故得;加行故現在前。 【唐】◎有說:佛獨覺到究竟聲聞皆離染得.盡智時得故,餘聲聞加行故得;加行故現在前。 【唐】◎==\[評]==如是說者:若決定可得者,彼離染得,盡智時得故;後加行現在前,佛不加行.獨覺下加行.聲聞或中或上。然有無諍.由邊際定加行故得,加行故現在前。 ^pntqrn 【唐】問:此無諍加行云何。 【唐】答:以一切地及邊際定為加行,如願智中廣說。[s179](婆沙176-200#願智加行) ### (拾壹).. 【唐】如契經說:善現苾芻修無諍行,證法隨法。 【唐】問:無諍不能斷諸煩惱,世尊何故作如是說。 【唐】答:彼尊者於無諍行.從昔以來愛樂修習,由此展轉能起聖道,斷諸煩惱成阿羅漢,從此能起無諍現前。依此密意,故作是說,非謂無諍能斷煩惱。 【唐】其事云何。 【唐】曾聞尊者昔由二緣.於無諍中發起正願:一由見;二由聞。 【唐】◎由見者,謂於往昔見佛弟子由住無諍,每至城邑衢路市里將護有情,`[令=而【三宮】]`令不起結。 【唐】◎由聞者,謂於往昔聞佛弟子由住無諍,餘說如前。 【唐】既見聞已,起正憶念,隨所修習施戒多聞精勤梵行,一切皆以迴向無諍:願我未來作佛弟子恒住無諍,將護有情,如所見聞。 【唐】諸佛弟子由彼願力感眾同分,於釋迦牟尼佛法中為住無諍第一弟子。 【唐】為無諍故,速疾證得阿羅漢果,以無諍必依無學身故。 【唐】由斯密意,契經說言:修無諍行,證「法」「隨法」。 ### (拾貳).. 【唐】問:無諍作何行。 【唐】答:作寂靜行,為寂靜他諸煩惱故。 ## 21.佛記弟子雙雙第一等〖四雙別〗 ### (壹).序說 【唐】一舉【發智】如說:我弟子中,因儒童黠慧第一。乃至廣說。`[童=僮【三宮】下同]` ### 二釋作此論的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中:「世尊記說五百弟子,各隨所能,雙雙第一。」今本論師欲於相似雙中顯差別故,而作斯論。 ### (貳).世尊說諸弟子雙雙第一的理由 【唐】一==\[問]== 【唐】問:何故世尊說`[說=記【三宮】]`諸弟子雙雙第一。 ### 二答 ==【唐】(一)第一家== 【唐】尊者世友說曰:「◎世尊欲顯善說法中,師與弟子賢和無諍,互不相隱真實功德,非如外道為名利故,心懷嫉姤`[姤=妬【三宮】]`,弟子與師互相非毀。 【唐】◎復次,世尊欲顯善說法中,弟子尚有真實功德可稱可記,何況於師。惡說法中,師尚無有實德可記,何況弟子。 【唐】◎復次,欲顯善說法中,慳垢永斷,師與弟子互相稱揚真實功德,非如外道有慳垢故,師於弟子弟子於師尚不欲聞他人稱讚,何況自說。 【唐】◎復次,世尊顯已所應作事皆已成辦,捨教授擔而自安故。 【唐】◎復次,欲顯苾芻修正加行,有所歸趣,非悠悠故。 【唐】◎復次,世尊欲令於所讚德,隨彼愛樂多住中者生敬重心,意望滿故。 【唐】◎復次,佛為勉勵新學苾芻令生希慕,翹勤修故。」 ==§(二)第二家== 【唐】大德說曰:「◎由二因緣,世尊記說弟子功德。一者,顯己現法樂住。二者,哀愍後世有情。 【唐】◎復次,世尊自顯於九十六諸外道眾中,我眾最勝故。 【唐】◎復次,世尊欲顯佛出世間有大饒益,謂佛出世乃有如是諸第一雙開士出現,非無佛時。 【唐】◎復次,世尊欲令於諸功德差別門中,別別樂者歡喜勤修,捨諸懈怠,疾證得故。 【唐】◎復次,世尊欲以弟子所得證已所說是真實故。 【唐】◎復次,欲止誹謗善說法中無有現證上人法者故。 【唐】◎復次,世尊欲止見諸苾芻形容顦悴生輕慢者,顯此皆有殊勝功德。」 ==§(三)第三家== 【唐】阿毘達磨諸論師言:「◎隨諸佛法故。謂過殑伽沙數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法皆記說弟子眾中所有多雙第一功德,今佛亦爾。 【唐】◎復次,欲令世間別別愛樂諸功德者聞生歡喜,於佛正法起尊重心,種諸善根,獲大饒益故。 【唐】◎復次,欲與未來諸佛莊嚴徒眾故。謂佛記說諸弟子已,無量有情若見若聞皆生歡喜,發起正願,隨所修習施戒多聞正勤梵行,皆以迴向第一功德:「願我來世於佛法中得預如斯諸正士數。」則為莊嚴彼佛徒眾。 【唐】◎復次,欲令所記弟子自慶願滿故。謂因儒童等五百苾芻曾於過去五百佛所,若見若聞彼佛記說弟子功德,歡喜發願:「隨我所有施戒多聞正勤梵行,願於來世佛正法中得預如是大弟子數。」今既願滿,復聞佛記,歡喜踊躍,深自慶幸,故有是說。一一如來大弟子眾皆於過去五百佛所大誓莊嚴方得成就。」 ### 三結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佛記弟子雙雙第一。 <font color="#610300">(叁).關於世尊讚因儒童黠慧第一,婆呬迦等敏捷第一的理由</font> 【發智】問:如說:「我弟子中因儒童黠慧第一,婆呬迦等敏捷第一。」此二何差別。 【唐】答:尊者因儒童心直心無曲心淳質增上;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調柔心和順增上。 【唐】由此俱名第一。 ~~*【八】又世尊言:第一比丘我弟子第一智醯兜摩納(真人名也)、捷智婆猶果衣。此何差別。*~~ ~~*【八】答曰:尊者醯兜摩納專正心無`[偽=為【宮聖】]`偽,尊者婆猶果衣少務心柔和,是謂差別。*~~ 【唐】此中,黠慧即是敏捷,敏捷即是黠慧,而佛各稱第一,故須問其異相。 ### ‹因儒童› 【唐】尊者因儒童.心直.心無曲.心淳質增上者, 【唐】a直無曲淳質.名異義一,如其次第,以後釋前。 【唐】b或心直者是總句,心無曲者.別顯心無諂,心淳質者.別顯心無誑。 【唐】如黠慧馬善識人意,雖或驚觸,無損於人。尊者因儒童亦復如是由黠慧故,善知佛意,於詰問時,隨順正答。 ### ‹舉契經說明› 【唐】其事云何。如契經說:「彼在家時,豐饒財寶,親屬豪貴,常事日天。 【唐】彼以盛年,時當娉婦,廣請外道婆羅門眾於自宅中大設祠祀。 【唐】佛於化事終不失時,是日晨朝為化彼故,著衣持鉢命阿難陀:「汝可隨我入城乞食。」 【唐】命已,便入室羅筏城,至因儒童宅門而住。 【唐】外道梵志遙見叱言:「今日此家設吉祥會,此不祥物何用來為。」 【唐】佛聞便告阿難陀曰:「汝往語彼諸外道等:“三界大師吉祥中最,汝不欲見,吉事豈成。此因儒童定於今日棄捨汝等投我出家,盡汝`[技=伎【宋元】]`技術能留難不。”」 【唐】時阿難陀受佛教勅,如師子王`[王=子【三】]`無所畏難,往如群鹿外道眾中告言:「如來善達因果,所言誠諦,語汝等曰:“三界大師吉祥中最,汝不欲見,吉事豈成。此因儒童定於今日棄捨汝等投我出家,盡汝`[伎=技【明】]`伎術能留難不。」 【唐】外道聞已,相視笑言:「沙門喬答摩隨情詭說,何有將臨`[祀=禮【三】]`祀會延屈我等內外慶集而歸汝出家耶。奇哉沙門,如是妄語。」 【唐】時有婆羅門名為五頂,曾見世尊`[記=說【三】]`記事不謬,告外道眾曰:「此因儒童定當出家,莫生異念。」 【唐】外道咸曰:「設有斯事,我等必能為作留難。」即共相率彈指拊掌,遶因儒童室七重而住。 【唐】須臾日出,此因儒童著新淨衣至重閣上燒香發願,跪拜日輪。爾時,世尊知化時至,便自化作婆羅門形,著烏鹿皮,金繩絡體,手執金杖,從日輪來至因儒童前,敷座而坐。 【唐】儒童接足,歸誠頂敬。 【唐】外道喜曰:「儒童福人感大梵天親臨禮席,事今已辦。快哉。沙門所言無實。」時佛即以所化作形告儒童言:「今作何事==\[而]==如是喧擾。」 【唐】儒童羞赧,俯首答曰:「今隨俗法,正欲娶婦。」 【唐】佛問所費。 【唐】答言:「我費三百千金。」 【唐】復問所用。 【唐】答言:「百千與婦作莊嚴具,百千為眾辦諸飲食,百千用施諸婆羅門。」 【唐】佛言:「汝設飲食施婆羅門用二百千,當獲愛果,事容可爾,餘百千者用買婦耶。」 【唐】彼心直故,即答言:「買。」 【唐】佛言:「汝婦直爾許耶。且汝婦髮為直幾許。」 【唐】儒童答言:「此無多直,若`[諸=說【三】]`諸倡伎婬女買`[買【麗】=置【大】]`之,直一迦羯尼,或唯直半。」 【唐】復問:「彼爪為直幾耶。」 【唐】儒童答言:「此無所直。」 【唐】佛復次第舉彼身中三十六物一一問之,儒童亦一一而答,皆言:「此無所直。」然因儒童曾於過去迦葉波佛法中經十千歲修界方便觀,因佛別問不淨物故,過去所習善品現前,遂伏欲貪,離欲界染。 【唐】世尊於是還復本形,為因儒童說四真諦,彼聞即得不還果證。 【唐】佛時便執因儒童手上昇虛空,說伽他曰:「雖極莊嚴而行法,靜調息務修梵行,一切世間累皆捨,即是淨志沙門僧。」」 ### ‹結說› 【唐】由此故知彼心質直,若不爾者,化人問時,彼應答言:「汝是梵志,何用知我娶婦事。為娶婦法然,云何名買。」由質直故,隨問而答,善品成熟得不還果。 【唐】是故世尊讚因儒童黠慧第一。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九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b>☗s180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七 ## 22.佛弟子雙雙第一中因儒童和婆呬迦之差別(續) ### ‹婆呬迦等› 【唐】尊者婆呬迦等,心濡`[濡=軟【三宮】下同]`.心調柔.心和順增上者,等言即攝尊者頗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調柔.心和順,名異義一,如其次第以後釋前,或心濡`[濡【大】,渜【麗】]`者是總句。心調柔者,別顯無憍心`[〔心〕-【三宮】]`。心和順者,別顯無慢。 ### ‹尊者婆呬迦等三人歸依佛與得果因緣› 【唐】云何得知婆呬迦等有心濡等事。曾聞彼三人聞佛出世,訪知佛在室羅筏城,三人相隨從王舍城往室羅筏。世尊知彼經涉往反`[反=返【明】下同]`善根方熟,即取別路從室羅筏往王舍城。婆呬迦等至室羅筏,聞佛已復往王舍城,即復相將還趣王舍。至已聞佛已往瞻波,復更相將往瞻波國。至已尋訪聞佛已往婆羅痆斯,三人相隨復往彼國。至已承佛已往劫比羅筏窣覩城,復共詣彼承佛已往吠舍離城。 【唐】如是世尊於六大城循環六反,婆呬迦等亦恒尋佛六反往還。佛知彼人根熟時,至於室羅筏與其相見,佛方入城彼從城出忽遙見佛歡喜不堪,足未至地得預流果,於後不久成阿羅漢。然彼三人若不心濡調柔和順便應趣在一城待佛,豈能尋佛遍六大城循環六反,初無一念勞倦之心,纔見佛時便證聖果故。佛讚言:婆呬迦等敏捷第一。 ## 23.佛弟子雙雙第一中小路和大路之差別 【發智】問:如說我弟子中小路於心迴善,大路於想迴善。此二何差別。 【唐】答:尊者小路多住於心循心觀念住,尊者大路多住於法循法觀念住。 ~~*【八】又世尊言:是第一比丘我弟子心迴善祝利般特迦、想迴善摩訶般特迦。`[此=有【三宮聖】]`此何差別。*~~ ~~*【八】答曰:尊者祝利般特迦心心觀多遊、尊者摩訶般特迦多遊法法觀,是謂差別。*~~ 【唐】一尊者小路多住心念住,大路多住法念住之因緣 【唐】問:何故尊者小路多住心念住,尊者大路多住法念住耶。 【唐】答:由彼尊者意樂異故。 【唐】復次,尊者小路是愛行者。彼由心力無始時來,於生死中多受苦惱,今成無學常訶責心,由此多住心念住觀。 【唐】尊者大路是見行者。彼由想力無始時來,於生死中多受苦惱,今成無學常訶責想,由此多住法念住觀。 ### 稱小路大路名之緣由 【唐】問:此二尊者何故立此名耶。 【唐】答:曾聞室羅筏有婆羅門婦數生男,生已輒死,其婦未幾復產一男,即時遣人棄之大路,經久不死故立此名。彼婦後時復生一子,還即遣人棄之小路,亦經久不死因立此名。 ### ᅟ小路大路出家及得果之因緣 【唐】尊者大路利根見行,至年長大歸佛出家,精進修行成阿羅漢。 【唐】尊者小路愛行鈍根,樂處居家保戀親屬,廣致財產位望奢豪,宗族熾盛受諸欲樂後皆衰減。如‹伽他›曰: 【唐】ᅟᅟ財積後必盡ᅟᅟᅟ位高後必退 【唐】ᅟᅟ親合後必離ᅟᅟᅟ壽住後必死 【唐】由此小路於後未幾父母喪亡,財寶散失退捨豪位,眷屬乖離形容顦悴。其兄大路見而愍之,度令出家受具足戒,授俱迦聲頌令習誦之。 【唐】ᅟᅟ身語意莫作ᅟᅟᅟ一切世間惡 【唐】ᅟᅟ離欲念正知ᅟᅟᅟ不受苦無義 【唐】彼極闇鈍,受此伽他.`[雨=滿【明宮】*]`雨四月中勤苦習誦,牧牛羊者在路聞之誦皆通利,彼猶未得。過.`[雨=滿【明宮】*]`雨四月處處苾芻為謁世尊皆來集會,每日晨旦新學苾芻,皆往鄔波陀耶阿遮利耶所,受文請義理所廢忘。`[陀=柁【宮】*]` 【唐】小路爾時亦效他往將出房戶,兄即問言:汝欲何往。答言:欲往鄔波陀耶阿遮利耶所,受文請義理所廢忘。其兄語言:我即是汝鄔波陀耶。更何所往。然彼小路是應訶擯而入道者,大路即時手搦其項曳出房外,叱言:「愚人。我四月中授汝一頌,牧牛羊者誦皆通利,汝猶未得,而今乃言欲往他處受文請義理所忘耶。」小路既被兄訶擯已,至誓多林間`[間=問【宋元】,門【明宮】]`啼泣而住。佛時從外入誓多林見而問之:可憐小路汝何以啼泣。彼以上事具白世尊,佛便語言:汝能隨我理所忘不。彼答言:能。爾時世尊即以神力轉彼所有誦伽他障,更為授之,尋時誦得過前四月所用功勞。復別授以除塵垢頌,而語之言:今日苾芻從外來者,汝皆可為拭革屣上所有塵垢。小路敬諾如教奉行,至日暮時有一苾芻,革屣極為塵垢所著,小路拭之一隻極淨一隻苦拭而不能淨,即作是念:「外物塵垢暫時染著猶不可淨,況內貪欲瞋癡等垢長夜染心何由能淨。」作是念時,彼不淨觀及持息念便現在前,次第即得阿羅漢果。 ### 尊者小路闇鈍之因由 【唐】問:小路何緣如是闇鈍。 【唐】答:1.尊者小路於昔迦葉波佛法中,具足受持彼佛三藏,由法慳垢覆蔽其心,曾不為他授文解義及理廢忘。由彼業故今得如是極闇鈍果。 【唐】2.有說:彼尊者曾於婆羅痆斯城作販猪人,縛五百猪口運置船上`[度=渡【三宮】]`度至彼岸,及下船時氣不通故猪皆已死。由彼業力如是闇鈍。 【唐】3.有說:彼尊者昔餘生中,曾閉塞瞿陀獸窟門令不得出,在中而死。由彼業故闇鈍如是。 ### 心速疾迴轉 【唐】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我不見一法速疾迴轉猶如心者。所以者何。心速疾迴轉.難作譬喻。是故汝等應學善知心,善知心迴轉。==\[增一:我不見一法疾於心者,無譬可喻…[AA](增壹1-30#9.3).[9.3](agamaa#^aa9z3) [AA](增壹1-30#9.4).[9.4](agamaa#^aa9z4) ]== [s05](婆沙001-010#^m3zlbk) ==\[[s136](婆沙131-150#剎那量)剎那量]== *【涼】\[[s05](婆沙001-010#^hnitzf)]{如經說:諸比丘!我不見一法速疾迴轉過於心者,難以喻知。乃至廣說。* ^qm6ftl 【唐】問:所說心速疾迴轉,為以世,為以所緣。設爾何失。 【唐】若以世者,則一切有為法,皆於世速疾迴轉。 【唐】若以所緣,則一切心心所法,皆於所緣速疾迴轉。 【唐】何故但說心耶。 *【涼】問曰:言速疾迴轉者,為於世耶、為於緣耶。* *【涼】若於世者,一切有為法亦隨世速疾迴轉,不但心也。* *【涼】若於緣者,諸心心數法受緣亦速疾迴轉,不但心也。* 【唐】答:亦以世,亦以所緣,說心速疾迴轉;然依相續,不依剎那。 【唐】若依剎那說心速疾迴轉者,則應於世有少分速疾迴轉,少分不速疾迴轉,亦無於所緣速疾迴轉。以說若法為彼所緣,此法無時非彼所緣故。由此但依相續,說心速疾迴轉。謂一身中,心或時善.或時不善.或時無記,或時依眼.乃至或時唯依於意,或時緣色.乃至或時緣法,一一類中復轉易故。 *【涼】答曰:此中亦說世速疾迴轉,亦說緣速疾迴轉,謂一身中,非謂一剎那也。若一剎那言速疾迴轉者,則有少分速疾迴轉、少分不速疾迴轉,亦無於緣速疾迴轉。所以者何。如說:若法能緣彼法,或時不緣,無有是事。是以說世之與緣速疾迴轉,謂一身中,非謂一剎那。彼一身中,或生善心、或時染污、或時不隱沒無記,或依眼生乃至依意生,若緣色生乃至緣法生。* 【唐】問:諸心所法.亦有如是速疾迴轉,何故但說心耶。 *【涼】問曰:若於世於緣名速疾迴轉者,心心數法亦於世於緣速疾迴轉,何以獨言心耶。* 【唐】答: *【涼】答曰:* 【唐】1亦應說心所而不說者,應知是佛有餘之說,亦是隨緣簡略之說。 *【涼】1或有說者,此是世尊有餘之說,亦是世尊為化眾生簡略之說。* 【唐】2有說:此中舉心亦攝心所,以同聚故。 【唐】3有說:此中說最勝者,如說王來。 *【涼】3復有說者,於心法中誰為最勝。所謂心也,是以說心。猶如王來,餘人亦來,以王勝故但言王來。* ~~*==【晉】3==\[s47]=={妙說妙義故。彼一切心心數品中何者最妙。心也。如所說:王共眷屬行。==*~~ 【唐】4有說:心所依心,以心故名心所。以心是大地故,心所名大地所有。故說心時亦說心所。 *【涼】4復有說者,以因心故名為心數,是故說心。以心大故,數法亦名大地。是故說心。* ~~*==【晉】4或曰:謂說心主,因彼故立心數法。心者說大地,因彼故立<u>十大地</u>。==*~~ 【唐】5有說:他心智證通無間道.但緣於心,是故偏說。 *【涼】5復有說者,若修證心通法時,彼無礙道唯緣於心,是故說心。* ~~*==【晉】5或曰:謂彼神通作證時無礙道緣心。==*~~ 【唐】6有說:此中心聲,總說一切心及心所。以彼皆有積集義故。 【唐】7有說:心是前導,故但說心。如伽他言「意為法前導」等。 【唐】8有說:心名遠行。如伽他言:心遠行獨行等。==\[s72能遠行獨行 s106心遠行獨行]== *【涼】8復有說者,心是遠行法。如說:* *【涼】ᅟ獨行遠逝ᅟ不在此身ᅟ若能調伏ᅟ是世梵志*ᅟ ==\[[Uv31.8](Udānavarga對照.md#31-8) [Uv33.55](Udānavarga對照.md#33-55)]== ~~*==【晉】8或曰:謂說遠行。如所說偈:==*~~ ==\[[zs11](正理11-15#^bt3h46).[zs23](正理21-25#^gb644y)心遠行獨行.無身寐於窟.能調伏難伏.我說婆羅門]== ~~*==【晉】ᅟ遠行獨去ᅟ無身依身ᅟ難御能御ᅟ是世梵志ᅟ==*~~ *【涼】7復有說者,心為尊導。如說:* ==\[[s72](婆沙071-080#亦有差別) (頌)諸法意前行 [s106](婆沙101-110#^pch9vp)心是前行等]== ~~*==【晉】7或曰:謂說前去。如所說偈:==*~~ ~~*==【晉】ᅟ意法在前ᅟ意妙意疾ᅟ意為念惡ᅟ若說若作ᅟ罪苦自隨ᅟ輪道轢殺ᅟ==*~~ ~~*==【晉】ᅟ意法在前ᅟ意妙意疾ᅟ意為念善ᅟ若說若作ᅟ福樂自隨ᅟ影逐其形ᅟ==*~~ *【涼】ᅟ心為前導ᅟ心尊心使ᅟ中心念善ᅟ亦言亦行ᅟ安樂自追ᅟ如影隨形* ᅟ==\[[Uv31.23-24](Udānavarga對照#31-13) 增壹.舍利弗.陰持入經.法句.成實:心為法本…]== ^k27ql8 【唐】9有說:心名為王。如‹伽他›言:第六增上王等。 *【涼】9或有說者,心猶如王。如說:* ==\[[s16](婆沙011-020.md#^gom3oc)]== *【涼】ᅟ第六增上王ᅟ此染彼亦染ᅟ無染而生染ᅟ染者名愚小*ᅟ ~~*==【晉】9或曰:謂彼說如王。如所說偈:==*~~ ~~*==【晉】ᅟ第六增上王ᅟ以染而染之ᅟ不染則無染ᅟ染者謂之愚ᅟ==*~~ ^kpqtfu 【唐】10復次,心名為依。如《契經》說:「五根行處境界各別,意兼受用五根行處及彼境界,彼依意故。」==\[[abhkagam](abhkagam.md#Chap9〔5〕)]== ^5291mx 【唐】11復次,心名城主。如《契經》說:「言城主者,即有取識。」由如是義,故但說心。[s200](婆沙176-200.md#^5zkl8y) ==\[[SA](雜含642-1362#^e3mgtt).[1175](agamas#^sa1175) 城主者,謂識受陰。]== *【涼】11復有說者,心名城主。如說:「比丘當知,言城主者即有漏識。」* ~~*==【晉】11或曰:謂說城主。如所說`[說〔-〕【聖】]`:「比丘!城主者,識盛陰是。」==*~~ ^bvp34k *【涼】14復有說者,心是內法,遍一切處,能有所緣。內者,內入所攝。遍者,從阿毘地獄上至有頂。能有所緣者,緣一切法。* 【唐】12復有說者:心能發起善戒惡戒,是故偏說。如《契經》說:善戒惡戒俱依心起。 *【涼】12復有說者,能起善不善尸羅。如說:善不善尸羅,皆因心起。* ~~*==【晉】12或曰:謂能起善不善戒。如所說:<u>他婆提</u>,不善戒從何所起者,我說有所起,從心中起是。他婆提,善戒從何所起者,我說有所起,從心中起是。==*~~ ==\[[MA](中含152-222#179).[179](agamdm#^ma179) 物主,此不善戒從何而生… [MN78](Tipitaka21#^MN78) gahapati]dānapati== 【唐】13有說:心嶮生惡趣,心平生善趣,故但說心。如《契經》說:都提耶子鸚鵡儒童`[童=僮【三宮】]`,以於佛邊起惡心故身壞命終,如擲貝珠頃.當墮地獄。彼復於佛起善心故身壞命終,如擲貝珠頃.當生天中。==\[[MA](中含152-222#170).[170](agamdm#^ma170) <u>鸚鵡摩納都提子</u>今命終者,如屈伸臂頃.必生地獄。所以者何。以彼於我極大瞋恚。…鸚鵡摩納今命終者,如屈伸臂頃.必至善處。所以者何。彼於我極有善心。]== *【涼】13復有說者,心起惡法生惡道中,心起善法生`[天人=人天【三宮】]`天人中。如世尊言:諸比丘!都提夜子叔迦摩納婆,以向如來生惡心故,身壞命終,如擲真珠頃.當墮惡道。比丘!都提夜子叔迦摩納婆,以向如來起善心故,如擲真珠頃.身壞命終當生善道。* ~~*==【晉】13或曰:謂不等者生惡道,等者生天上。不等生惡道者,如所說:今是時鸚鵡童子.是兜他`[他=陀【三宮】*]`子,若命終,如申臂頃入泥犁中。何以故。如彼於我起不善心。眾生惡心故,身壞命終生惡趣中。等生天上者,如所說:今是時鸚鵡童子.是兜他`[*]`子,若命終,如申臂頃生天上。何以故。如彼於我起善心。眾生善心故,身壞命終生天上。是故說謂不等生惡道、等生天上,以故爾。==*~~ 【唐】14有說:心是內法遍一切處,能有所緣。是故偏說。 【唐】心是內法者,內處攝故。 【唐】遍一切處者,下從無間上至有頂皆遍有故。 【唐】能有所緣者,能緣一切法故。 【唐】15有說:心恒相續,心所不爾。 【唐】16復次,心無增減,心所不爾。 *【涼】〇復有說者,此心為主,多所統攝。如說:此五情根各行境界,心悉能行種種境界。* 【唐】17有說:心於如是所依所緣行相轉時,心所隨轉,如雄魚行處雌魚皆隨。是故偏說。 *【涼】17復有說者,如心行於緣,數法皆隨。猶如雄魚,其所`[住=往【三】]`住處雌魚皆隨。* *【涼】〇復有說者,心是數法所依之處。* *【涼】16復有說者,心所依受身之處.無不有心,數法不爾,有增有減。* ~~*==【晉】17或曰:謂彼心若依、若行、若緣隨轉,心數法亦爾。若心依眼隨轉,心數法亦爾。若心依耳鼻舌身意隨轉,心數法亦爾。若心青行隨轉,心數法亦爾。若心赤黃白行隨轉,心數法亦爾。若心色`[緣=綠【明】]`緣隨轉,心數法亦爾。若心聲香味細滑法緣隨轉,心數法亦爾。如魚隨所轉,諸子亦爾。如是心若依若行若緣隨所轉,心數`[法〔-〕【三宮】]`法亦爾。==*~~ 【唐】18有說:a若心不調伏.b不密不護.c不防不修.d不調柔者,即便朽敗,心所亦爾。若心調伏.密護防修.而調柔者,便不朽敗,心所亦爾。是故偏說。 *【涼】18復有說者,a若心不調伏.b不守護.c不淨修,數法亦爾;若心調伏.守護.淨修,數法亦爾。* ~~*==【晉】18或曰:a謂未調御.不調御身行口行,所謂調御.調御身行口行。謂不調御心,數法亦爾;謂調御心`[心〔-〕【聖】]`,數法亦爾。==*~~ ~~*==【晉】b謂不定.不定身行口行,謂定.定身行口行。c謂不正.不正身行口行,謂正.正身行口行。d謂不軟.不軟身行口行,謂軟.軟身行口行。==*~~ 【唐】e復次,若心不制.馳散五境,心所亦爾。若心由制.不馳五境,心所亦爾。如濾水筒,上開則漏.上閉則止。是故但說心,非心所。 *【涼】e復有說者,若心不伏,數法不伏,以不伏故流行色聲香味觸法。若心折伏,數法亦伏,以折伏故不行色聲香味觸法。如濾水筒`[筒=筩【三宮】]`,上開則漏、上閉則止;彼亦如是。* ~~*==【晉】e謂不持.不持身行口行,謂持.持身行口行。==*~~ ~~*==【晉】如彼法,澡罐`[罐=灌【宋元宮】]`不覆口則漏、覆則不漏。如是心不持已,心數法則漏色聲香味細滑法中;心持已,心數法則不漏色聲香味細滑法中。是故說:謂不持心,數法亦不持;謂持心,數法亦持。喻如法澡罐`[罐=灌【宋元宮聖】*]`。}==*~~ *【涼】復有說者,世尊先說心速疾迴轉,當知餘有`[緣=餘【三宮】]`緣法亦速疾迴轉。如經說:我不見一法速疾迴轉過於心者,難以喻知。}* ### (一)說心速疾迴轉難作譬之意義 【唐】問:佛於餘處說「心猶如猨猴」,何故乃言「心速疾迴轉難作譬喻」。 *【涼】問曰:如餘經說以猨猴為喻,今何故言難以喻知。* 【唐】答:非隨人隨力隨時隨慧能作彼喻,故說難作不言無喻。 【唐】非隨人者,非諸異生隨聞尋思劣定者能作,唯佛獨覺及聖弟子,善知諸心自相共相者能作。 【唐】非隨力者,非不作意無加行作,要由作意加行能作。 【唐】非隨時者,非無佛時能作,要佛日出世方能作故。 【唐】非隨慧者,非麁淺慧能作,唯深細覺慧乃能作故。 【唐】有說:若有於心善知起、善知住、善知出、善知增、善知損、善知方便、善知時分、善知所行、善知引發者,乃能作彼喻,故說難作。 【唐】有說:誰能作彼喻,謂佛。誰知能作彼喻,謂即佛。此二不俱故說難作。 【唐】有說:誰能作彼喻,謂善知心剎那無間生滅者。誰知能作彼喻,謂善知心剎那無間生滅者。此二不俱故說難作。 【唐】有說:彼喻或等,或相似。等者如說心如心,相似者如說心如受等,此俱攝在心速疾中。是故前說此中心聲總攝一切心及心所,此外更無等及相似故說難作。 【唐】有說:若法如心取境勢用可為彼喻,然無此法故說難作。雖《契經》說:「心如猨猴。」然彼捨一枝取一枝頃有百千心,於境迴轉故說難作。 【唐】有說:世尊但說難作譬喻,以無證知者故不說全無譬喻。謂佛力能化作一剎那樹以喻於心,然無知者故說難作。 【唐】問:尊者舍利子可不知耶。 【唐】答:有說:不知極迅速故。 【唐】有說:能知。但不作意知,以無用故。 【唐】脇尊者曰:世尊說心如猨猴者,即是以心喻心。猨猴騰躍輕躁皆心所為故。 *【涼】答曰:* *【涼】或有說者,此經難以喻知,不言不以喻知。所以者何。非凡人能作、不易作、不過時作、非無慧`[者〔-〕【三宮】]`者作。非凡人作者,唯佛能作。不易作者,用功能作。不過時作者,佛日出世爾時能作。非無慧作者,非麁心亂意之所能作。又非凡作者,能知善心起住滅相,亦知出入及知方便,如佛緣覺及諸弟子善於總相別相。* *【涼】復有說者,言難以喻知者,喻若同、若相似。同者,如說心速疾迴轉,其猶如受。此是心法,經先已說;若非心法,喻不相似。* *【涼】復次,難以喻知者,不以少功而能得知。* *【涼】復次,難以喻知者,如心速疾能有所緣;彼喻亦爾。而無有法與心等者,猶如猨猴,從一枝至一枝頃;心想迴轉,有百千剎那。尊者波奢說曰:世尊為化眾生,還以心喻心,彼猨猴輕躁`[躁〔-〕【宋元】]`躁動皆心所為。* *【涼】問曰:彼心可以一法為定喻不。* *【涼】答曰:* *【涼】或有說者,有誰能作。唯佛能作。但無能知者,如佛化作。一剎那以喻心而無知者,是故比丘應善知心、應善知心迴轉,乃至廣說。* 【唐】(二)【發智】善知心,善知心迴轉 【唐】問:所說善知心,善知心迴轉有何差別。 【唐】答:有說:無差別。善知心即是善知心迴轉。 【唐】有說: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名善知心名善知心迴轉。 【唐】復次,觀心自性名善知心,觀心行相名善知心迴轉。 【唐】復次,觀心性差別名善知心,觀心行境差別名善知心迴轉。 【唐】復次,觀心自相名善知心,觀心共相名善知心迴轉。 【唐】有說:心念住觀名善知心,法念住觀名善知心迴轉。 【唐】復次,唯觀識食識蘊意處七心界名善知心,總觀四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名善知心迴轉。 【唐】有說:觀心名善知心,觀心所名善知心迴轉。 【唐】有說:觀識名善知心,觀識住名善知心迴轉。 【唐】脇尊者曰:觀有貪心名善知心;觀轉有貪心為離貪心,名善知心迴轉。如有貪離貪,應知有瞋離瞋,有癡離癡,散略,下舉,小大,掉不掉,不寂靜寂靜,不定定,不修修,不解脫解脫,染不染,有漏無漏,縛解,繫不繫亦爾。 *【涼】問曰:善知心、善知心迴轉,有何差別。* *【涼】答曰:* *【涼】或有說者,無有差別,言善知心即是善知心迴轉。* *【涼】復有說者,有差別,若觀心總相是名善知心,觀心別相是名善知心迴轉。* *【涼】復有說者,若觀心是名善知心,若觀數法是名善知心迴轉。* *【涼】復有說者,若觀心念處是名善知心,若觀法念處是名善知心迴轉。* *【涼】復有說者,若觀識陰是名善知心,若觀餘陰是名善知心迴轉。* *【涼】復有說者,若觀意入是名善知心,若觀餘入是名善知心迴轉。* *【涼】復有說者,若觀七識界是名善知心,若觀餘界是名善知心迴轉。* *【涼】復有說者,若觀心自相是名善知心,若觀心所緣行處是名善知心迴轉。* *【涼】復有說者,若觀識是名善知心,若觀識住處是名善知心迴轉。* *【涼】尊者波奢說曰:若知有欲心是名善知心,若知轉離欲心是名善知心迴轉。如有欲心、轉離欲心,有瞋心轉離瞋心、有癡心轉離癡心、散亂心攝心、懈怠心精進心、有掉心無掉心、少心多心、有染心無染心、定心不定心、修心不修心、解脫心不解脫心、繫心不繫心,當知亦如是。*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世尊言善知心迴轉者,即是善知心異名說耳。* *【涼】如定犍度說:我弟子中善知心迴轉,摩訶般特迦是也。此即說心念處名善知心迴轉。}* ## 24.佛弟子雙雙第一中舍利子和執大藏之差別 【發智】如說:「我弟子中舍利子具大慧辯,執大藏得無礙解。」此二何差別。 【唐】答:尊者舍利子多住義無礙解,==\[mahākauṣṭhila拘絺羅]==尊者執大藏多住四無礙解。是故世尊各說第一。 ~~*【八】又世尊言:我弟子中第一比丘大智慧舍利弗、得辯才摩訶拘絺羅。此何差別。*~~ ~~*【八】答曰:尊者舍利弗多遊義辯、尊者摩訶拘絺羅多遊四辯,是謂差別。*~~ ### 舍利子與執大藏勝劣 【唐】問:若爾。尊者執大藏勝舍利子耶。 【唐】答:舍利子勝,以能自在住四,但捨而住一故。 【唐】==\[舍利子多住義無礙解,執大藏多住四無礙解]== 【唐】問:何故舍利子多住於義。執大藏多住四耶。 【唐】答:尊者舍利子厭離名言,愛重於義。尊者執大藏於義名言皆生愛重。 【唐】有說:尊者舍利子於四無礙解皆得自在,而隨樂住一義無礙解,彼一切時但求義故。 【唐】尊者執大藏於四無礙解皆未自在,世尊`[說=記【三宮】]`說彼得無礙解。彼作是思:「勿我於此四無礙解入住出心有所忘失,不稱所記。」是故於四循環多住。如二苾芻俱誦四阿笈摩一皆通利一則生梗,彼通利者隨樂諷一;其生梗者循環遍理,此亦如是。故二尊者所住各異。 ## 25.四無礙解 ### 一四無礙解之自性 【唐】問:四無礙解(catasraH pratisaM-vidaH)自性是何。 【唐】答:自性是慧。云何知然。如《品類足》說: 【唐】法無礙解(dharma-pratisaMvid)云何。謂於名句文身不退轉智。 【唐】義無礙解(artha-pratisaMvid)云何。謂於勝義不退轉智。 【唐】<u>詞</u>無礙解(nirukti-pratisaMvid)云何。謂於言<u>詞</u>不退轉智。`[詞=辭【明】下同]` 【唐】辯無礙解(pratibhAna-pratisaMvid)云何。謂於無滯應理說,及自在定慧中不退轉智。 【唐】由此故知慧為自性,智即慧故。 【唐】是謂無礙解自性,是我是物是性是相是本性。==\[㝵]== ### 四無礙解名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無礙解。 【唐】答:1於所知境通達無滯,名無礙解,謂: 【唐】法無礙解,於名句文身。 【唐】義無礙解,於涅槃勝義。 【唐】詞無礙解,於諸方言詞`[辭【大】,詞【麗宮】]`。 【唐】辯無礙解,於正說及道,以不退智解無滯礙。 【唐】2有說:於所知境現見而知,名無礙解。如世於一現見事中云我於此解知無礙。 【唐】3有說:此應名深密解,謂解阿毘達磨深密處故。 【唐】4有說:此應名隨應解,謂隨於何境如應解故。 ### 四無礙解諸門分別-17門 ##### c1-3界地.所依 【唐】界者,法詞二無礙解,墮欲色界。 【唐】義辯二無礙解,墮三界及不墮界。 【唐】地者,法無礙解。 【唐】有說:在二地。謂欲界初靜慮。 【唐】有說:在五地。謂欲界四靜慮。 【唐】有說:在七地。謂欲界未至靜慮中間及四靜慮。 【唐】義辯二無礙解: 【唐】有漏者,在十一地。謂欲界未至靜慮中間四靜慮四無色。 【唐】無漏者,在九地。謂未至靜慮中間四靜慮三無色。 【唐】詞無礙解在二地。謂欲界初靜慮。 【唐】所依者,四無礙解並依欲界。 ##### c4-6行相.所緣.念住 【唐】行相者,法詞二無礙解,不明了行相。 【唐】義無礙解,諸有欲令唯涅槃是勝義者。彼說:作滅四行相及不明了行相。 【唐】諸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彼說:作十六行相及不明了行相。[zs75](正理71-75#^ddbfx1) 【唐】辯無礙解,有說:作十二行相及不明了行相。 【唐】有說:作道四行相及不明了行相。 ^87xhff 【唐】所緣者,法無礙解緣名句文身。 【唐】義無礙解,或有欲令唯緣滅諦,或有欲令緣一切法。 【唐】詞無礙解,緣言詞。 【唐】辯無礙解,緣道及說。 【唐】念住者,法無礙解,法念住。 【唐】義無礙解,或有欲令唯法念住,或有欲令具四念住。 【唐】詞無礙解,身念住。 【唐】辯無礙解,四念住。 ##### c7-9智.三摩地.根相應 【唐】智者,<u>法詞二無礙解</u>,世俗智。 【唐】<u>義無礙解</u>, 【唐】a諸有欲令唯涅槃是勝義者, 【唐】有說:六智性,謂法智類智世俗智<u>滅智</u>盡智無生智。 【唐】有說:四智性,除盡無生。無礙解是見性故。 【唐】b諸有欲令一切法皆是勝義者, 【唐】有說:十智性。 【唐】有說:八智性,除盡無生智 【唐】<u>辯無礙解</u>,有說:九智性,除滅智。==\[緣說道故]== 【唐】有說:七智性,又除盡無生智。 【唐】有說:六智性,謂法智類智世俗智<u>道智</u>盡智無生智。 【唐】有說:四智性,又除盡無生智。 【唐】==\[心論:應義辯俱十…是十智。甘露味:應辯、義辯,各十智。]== 【唐】三摩地俱者,法詞二無礙解非三摩地俱。 【唐】義無礙解:或有欲令唯無相及非三摩地俱。 【唐】或有欲令三三摩地,及非三摩地俱。 【唐】辯無礙解:有說:空無願及非三摩地俱。 【唐】有說:唯道無願及非三摩地俱。 【唐】根相應者,總說與三根相應。然欲界者喜捨相應,初二靜慮喜根相應,第三靜慮樂根相應。在餘地者,唯捨根`[〔根〕-【三宮】]`相應。 ##### c10-12世性界繫 【唐】世者,皆墮三世。 【唐】法辯二無礙解,緣三世。 【唐】詞無礙解,過去緣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生者緣未來,不生者緣三世。 【唐】有說:法與詞同。 【唐】有說:法詞辯三無礙解,過去現在緣過去,未來緣三世。 【唐】義無礙解,或有欲令唯緣離世,或有欲令緣三世及離世。 ^0t6ak0 【唐】善等者,皆是善。==\[s195外國師:無覆無記.法詞二無礙解.願智]== 【唐】法無礙解,緣無記。 【唐】義無礙解,或有欲令唯緣善,或有欲令緣三種。 【唐】詞辯二無礙解,緣三種。 【唐】欲界繫等者,法詞二無礙解欲色界繫,義辯二無礙解三界繫及不繫。 【唐】法無礙解,諸有欲令無色界,亦有名句文身者。彼說:「緣三界繫。」諸有欲令無色界無名句文身者。彼說:緣欲色界繫。 【唐】義無礙解,或有欲令唯緣不繫,或有欲令緣三界繫及不繫。 【唐】詞無礙解,緣欲色界繫。 【唐】辯無礙解:有說:緣三界繫及不繫。 【唐】有說:緣欲色界繫及不繫。 ##### c13-16學斷名義.自他相續 【唐】學等者,法詞二無礙解是非學非無學,緣==\[非學等]==亦爾。 【唐】義辯二無礙解是無學及非學非無學。 【唐】義無礙解或有欲令唯緣非學非無學,或有欲令緣三種==\[三學]==。 【唐】辯無礙解緣三種==\[三學]==。 【唐】見所斷等者,法詞二無礙解修所斷,==\[見所斷等]==緣亦爾。 【唐】義辯二無礙解,有漏者修所斷,無漏者不斷。 【唐】義無礙解,或有欲令唯緣不斷,或有欲令緣三種。 【唐】辯無礙解,緣修所斷及不斷。 【唐】緣名緣義者,法無礙解,唯緣名。 【唐】義無礙解,或有欲令唯緣義,或有欲令通緣名義。 【唐】詞辯二無礙解,唯緣於義。 【唐】緣自相續等者,法詞辯三無礙解緣自相續他相續。 【唐】有說:但緣自相續。 【唐】義無礙解,或有欲令但緣非相續,或有欲令緣三種。 ##### c17得 【唐】加行得離染得者,通加行得及離染得。於中: 【唐】有說:佛離染得盡智時得故,聲聞獨覺加行故得,加行故現在前。 【唐】有說:佛獨覺.離染得盡智時得故,聲聞加行故得加行故現在前。 【唐】有說:佛獨覺到究竟聲聞.離染得盡智時得故,餘聲聞加行故得加行故現在前。 【唐】==\[評]==如是說者:若定應得,彼離染得盡智時得故,後加行現在前。佛不加行,獨覺下加行,聲聞或中或上。有無礙解由加行故得,加行故現在前。 ### 4四無礙解加行 【唐】問:四無礙解加行云何。 【唐】答:1有說:法無礙解,以習數論為加行。 【唐】義無礙解,以習佛語為加行。 【唐】詞無礙解,以習聲論為加行。 【唐】辯無礙解,以習因論為加行。 【唐】於此四處,若未善巧必不能生無礙解故。`[於此四處若未=若於四處未得【三宮】]` 【唐】2有說:法詞二無礙解,以習外論為加行。 【唐】義辯二無礙解,以習內論為加行。 【唐】3==\[評]==如是說者:四無礙解皆以習佛語為加行。如於一‹伽他›中, 【唐】應如是說彼名,習如是說名,是法無礙解加行。 【唐】應如是解彼義,習如是解義,是義無礙解加行。 【唐】應如是訓彼詞,習如是訓詞,是詞無礙解加行。 【唐】應如是無滯說,習如是無滯說,是辯無礙解加行。 【唐】是故四無礙解,皆以習佛語為加行。 ### 5依何定引發何界及補特伽羅能起無礙解 【唐】==\[依第四靜慮邊際定慧]== 【唐】問:依何引發此無礙解。 【唐】答:依第四靜慮邊際定慧之所引發。 【唐】脇尊者言:依四靜慮通慧引發。 ### ‹唯欲界能起› 【唐】問:何處能起此無礙解。 【唐】答:唯欲界能起。欲界中唯人趣三洲,女身男身俱能起。 【唐】尊者眾世說曰:唯贍部洲唯男子能起。==\[ #僧伽筏蘇 ]== 【唐】==\[評]==如是說者:初說為善。以三洲男女`[子=女【三宮磧北藏】]`俱能留捨壽故。 ### ‹唯不時解脫能起無礙解› 【唐】問:何等補特伽羅能起無礙解。 【唐】答:聖者非異生,無學非學,不時解脫非時解脫。[zs78](正理76-80#^aoxe5h) 【唐】所以者何。要相續不為煩惱所持,及得自在定者,方能起故。 【唐】信勝解,二事俱無。 【唐】見至,雖得自在定而相續為煩惱所持。 【唐】時解脫,雖相續不為煩惱所持,而不得自在定。 【唐】唯不時解脫具有二事,是故能起。 ^rskdop ### 六四無礙解次第 【唐】問:四無礙解次第云何。為如說而起,為不爾耶。 【唐】答:1.有說:如說而起。如契經中先說義無礙解是故前起,乃至後說辯無礙解是故後起。謂: 【唐】瑜伽師為知義故,先起義無礙解,雖已知義而於名等未善安布,是故次起法無礙解。 【唐】雖於名等已善安布,而於言詞未能訓釋,是故次起詞無礙解。 【唐】雖於言詞已能訓釋,而未能無滯應理而說,是故後起辯無礙解。 【唐】2.有說:如說而起。如阿毘達磨中先說法無礙解是故前起,乃至後說辯無礙解,是故後起。謂瑜伽師為知名等次第安布,是故先起法無礙解。 【唐】雖知名等次第安布,而未了所詮義,是故次起義無礙解。 【唐】後二如前說。 【唐】3.有說:不如說而起。謂先起詞,次起法,次起義,後起辯。所以者何。 【唐】以彼行者先應了達世俗言詞,次知言詞所依名等,次知名等所依義趣`[趣=起【三宮】]`,知三事已方能無滯應理而說。是故詞能引法,法能引義,義能引辯。 ### ‹四無礙解別得或具得四› 【唐】問:四無礙解一一而得,為不爾耶。 【唐】答:若得一時必具得四。如四聖種一時而得,隨所愛樂次第現前。==\[然得一聖種時必具得四]== ### 七. 【唐】問:獨覺到究竟聲聞得無礙解不。 【唐】若得者,無退轉智名無礙解,此智所知應無謬失。1.何故尊者大目揵連記他生男而後生女。記天當雨而竟不雨。記王舍城軍勝而後反為吠舍離軍所敗。2.獨覺何緣不能說法。3.伽他所說復云何通:唯佛稱無學,得無礙解者,到功德彼岸,永無諸誤失。 【唐】若不得者,何故經言:「我弟子中摩訶俱瑟恥羅得無礙解。」彼尊者根劣.佛尚說得==\[無礙解]==,大目揵連根勝於彼何故不得耶。 【唐】答:(一)應言:獨覺到究竟聲聞亦得無礙解。 ### 釋1.記他生男而後生女等 【唐】問:無退轉智名無礙解,何故尊者大目揵連所記有謬。 【唐】答:彼於自分所觀境中智無退轉,非於異分不觀境中故無有過。如彼所記先實是男後轉為女,時天亦雨,但羅怙羅阿素洛王接置大海。又二國將欲戰時,護國藥叉先鬪王舍城藥叉初勝後敗,國人亦爾,非初不勝。然彼尊者於此所記男等事中,但觀前位而不觀後,若觀後者記亦無謬。 ### 釋2.就獨覺得無礙解不說法之義 【唐】問:若獨覺亦得無礙解者,何故不能為他說法。 【唐】答:彼愛寂靜樂獨處故,怖畏喧雜厭眾集故;見遠離功德憒鬧過失故,心背徒眾豈能說法。 【唐】有說:一切獨覺皆是奢摩他行,要毘鉢舍那行方能說法。 【唐】有說:一切獨覺不樂安布名身等故。 【唐】有說:彼審觀察「設我說法,彼即能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及漏盡者,我亦當說。然不能如是,我何能唐捐其功耶。」是故不說。 【唐】有說:一切獨覺能審度量世間,唯有二種所化:一者佛所化,二者聲聞所化。無有獨覺所化有情,故不說法。 ### ‹力無畏大悲隨他教› 【唐】有說:夫說法者由二因緣:一者力所引發,二者由隨他教。獨覺無力不隨他教。 【唐】又一者無畏引發,二者由隨他教。獨覺無無畏不隨他教。 【唐】又一者大悲引發,二者由隨他教。獨覺無大悲不隨他教。 【唐】是故彼不能說法。 【唐】問:說法具由一切佛法,何故但說力無畏大悲,非餘耶。 【唐】答:力能安立自論,無畏能摧他論,大悲能起說法欲更不待餘。故唯說此。 【唐】有說:彼獨覺作是思惟:「能說法者,所謂法王及法王子,我非法王亦非法王子,何能說法。」是故不說。 【唐】有說:彼獨覺作是念:「我從昔來不曾習學諸說法事。」是故不說。 【唐】有說:若自覺而於三種正調伏事得善巧者,乃能說法,獨覺不爾。 【唐】有說:自覺而能具一切智,一切種智者方能說法,獨覺不爾。 【唐】有說:夫說正法皆為破我,獨覺出世時眾生著我堅固難破,故不說法。 【唐】有說:彼自覺者於說法時,心必依趣涅槃。獨覺若起趣涅槃心時,第二剎那便入寂滅極樂解脫故。如來不爾,雖樂解脫而為大悲大捨所持,能久住說。 【唐】有說:自覺而能成就無忘失法,乃能說法。獨覺若在空閑林中,能以無礙解安布蘊界處等名句文身,若入聚落行乞食時,前所安布或有忘失。彼作是念:「我既不得無忘失法,何用說法。」是故不說。 【唐】有說:獨覺種性`[性=姓【宮】]`法應如是。雖得無礙解而不樂說法,欲有饒益唯現神通,或但為他授八齋戒。 ### ᅟ.釋3.‹伽他›所說復云何通 【唐】問:若聲聞獨覺亦得無礙解,‹伽他›所說復云何通。 【唐】答:唯佛所得究竟圓滿最勝自在無有錯謬故作是說,非謂二乘皆不成就。若不爾者,二乘亦應不得無學,以‹伽他›說唯佛是無學故。 【唐】(二)有餘師言:聲聞獨覺一切不得四無礙解。 【唐】問:何故經言:「我弟子中摩訶俱瑟恥羅得無礙解。」彼根非勝,佛尚說得==\[無礙解]==。獨覺到究竟聲聞根勝,於彼何故言一切不得耶。 【唐】答:彼所說得,是無礙解相似善根而非真實。以彼尊者於長夜中愛樂此法精勤修習,佛隨其意故說彼得。餘雖得此相似善根,非極愛樂勤修習,故不說彼得。 【唐】問:何故二乘一切不得無礙解耶。 【唐】答:無退轉智名無礙解,聲聞獨覺於諸境界智有退轉,以所記說有誤失故,非無礙解。 【唐】(三)==\[評]==如是說者:初說為善。以聲聞獨覺於自分境中智無退故。 ==\[七智相攝]== 【唐】此中,願智,攝願智.邊際智.無諍智.<u>四無礙解</u>。[s178](婆沙176-200#^v5bnmj) [s179](婆沙176-200#^3an9bk) 【唐】如願智,應知義無礙解亦爾。 【唐】<u>邊際智不攝詞</u>,餘如願智說。 【唐】<u>無諍智</u>,攝無諍智.願智.邊際智.義無礙解,<u>不攝法詞辯三無礙解</u>。[s179](婆沙176-200#^cjp1gk) 【唐】如無諍,應知法詞辯三無礙解.亦爾,如其所應各說自攝,除無諍。詞無礙解,又不攝邊際智。[js27](俱舍論記疏27#^e0mr5b) 【唐】此七種皆依邊際定得,邊際定力所引發故。 【唐】邊際靜慮.體有六種,謂七除詞。以第四靜慮最上品名邊際故。 ᅟ 【唐】有餘師說:四靜慮最上品皆名邊際。是故彼說:邊際靜慮具有七種。==\[[頌疏27-](俱舍論頌疏27-#^5iwmeq)]== 【唐】七智相攝,亦有差別,准上應知。 【唐】然能引發,唯是第四靜慮邊際,非餘。 ^63tktj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一</b>☗s181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唐)+三藏【明】*]`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八 ## 26.佛弟子雙雙第一中大迦葉波和薄矩羅之差別 ### 關於大迦葉波與薄矩羅(婆拘羅)行之差異 【發智】如說:「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羅少病節儉具淨戒行。」此二何差別。<b>`[(簡=揀【三宮】*)]`</b> 【唐】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飲食,若麁若妙隨次第食無所簡別,猶如良馬隨得而食。 【唐】尊者薄矩羅所得飲食或麁或妙,簡去妙者而食麁者。 ~~*【八】又世尊言:我弟子中第一比丘少欲頭陀摩訶迦葉、無著少欲薄拘盧。此何差別。*~~ ~~*【八】答曰:尊者摩訶迦葉若得食若好若醜,彼等意食無彼此意;尊者薄拘盧得食若好若醜,彼別其好而食麁者。*~~ 【唐】問:何故尊者大迦葉波麁妙等食,尊者薄矩羅簡妙食麁。 【唐】答:尊者大迦葉波具妙樂欲,住沙門法。具妙樂欲,故不簡妙食;住沙門法,故不簡麁食,但隨所得次第而食。 【唐】尊者薄矩羅具麁樂欲,住沙門法。具麁樂欲,故簡去妙者;住沙門法,故而食麁者。 ### ‹廣識大福之差異› 【發智】復次,尊者大迦葉波廣識大福,易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b><font color="red">先不受</font></b>杜多功德而能奉行。 【唐】彼由二緣極為難事,謂易得利養,不受杜多功德而能奉行。 【發智】尊者薄矩羅非廣識大福,難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b><font color="red">先受</font></b>杜多功德,亦能奉行。少識苾芻受杜多功德,於中隨轉此不為難。 【唐】彼由二緣非為難事,謂難得利養,先受杜多功德隨而奉行。 ### 相違誦文 【唐】有於此文<font color="red">作相違誦</font>,謂: 【唐】尊者大迦葉波,廣識大福,易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font color="red">先受</font>杜多功德隨而奉行。 ~~*【八】復次,尊者摩訶迦葉廣識大德,得衣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彼<font color="red">等受</font>行頭陀。*~~ 【唐】尊者薄矩羅非廣識大福,難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font color="red">先不受</font>此杜多功德隨而奉行。少識苾芻,不受杜多功德,於中隨轉,此不為難`[=非難為事【三宮】]`。 ~~*【八】尊者薄拘盧少識`[非〔-〕【三宮】]`非大德,亦不得衣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彼<font color="red">不</font>`[等=得【三宮聖】]`<font color="red">等受</font>行頭陀。此`[不為=為不【三宮】]`不為難,少識比丘、不等受行頭陀,是謂差別。*~~ 【唐】彼由二緣非為難事,謂難得利養,先不受杜多功德,於中奉行。 【唐】此顯迦葉波由三事故勝,謂1具妙樂欲。2易得利養。3受行杜多功德。 ### ‹麁食之意› 【唐】問:何故尊者薄矩羅,簡去妙食而食麁者。 【唐】答:意樂力故。有情意樂不同隨所意樂而食,不可責其所以。 【唐】有說:精妙飲食多用功成,不欲勞費,是故不食。 【唐】有說:精妙飲食增長貪愛,多由起諍,是故不食。 【唐】有說:好食乃是富家所有,為益貧家,是以不食。 【唐】有說:美食必因害多生命,斷百千頭在於地上,以多身分血肉所成,愍彼有情,是故不食。 【唐】有說:美食多生種種過患,是以不食。 ### ‹簡去妙食之方法› 【唐】問:如所說薄矩羅簡去妙者,為初即不受,為受已棄之。設爾何失。 【唐】若初即不受,云何名受行次第乞食杜多行者。 【唐】若受已棄之,云何不損壞施主施物。 【唐】答:應言初即不受。 【唐】問:若爾,云何名受行次第乞食杜多行者。 【唐】答:彼尊者得天眼願智,將乞食時,先觀何方何村邑里巷,唯有麁食,知已便往次第行乞。 ## 27.四聖種 【唐】如《契經》 說:有四聖種:一依隨所得食喜足聖種,二依隨所得衣喜足聖種,三依隨所得臥具喜足聖種,四依有無有樂斷樂修聖種。 ==\[ #四聖種亦爾]== *【涼】{[s42](婆沙041-050#^8nsevi)佛經說:有四聖種,乃至廣說。* ^atq7ul ### 一佛說四聖種經文之意義 【唐】問:世尊何故說此契經。 *【涼】問曰:世尊何故說此經耶。* 【唐】答: *【涼】答曰:* 【唐】為諸弟子安立產業及所作故,謂前三安立產業,第四安立所作。 【唐】前三安立產業者,謂捨四種業,行一種業。 【唐】捨四種業者:一農務為業,二商估`[估=賈【三宮】]`為業,三傭作為業,四自在為業。 於此皆捨。 【唐】行一種業者,唯以乞求為業。 *【涼】為止四種業行故,而說此經。四種業者,或以佃種為業、或以販賣為業、或以事官為業、或以尊貴為業。* *【涼】一種業者,以乞求為業。* *【涼】為止四種業.行一種業故,世尊說此經。* ^l1a268 *【涼】`[復=復次【三宮】]`復欲顯現業及所應作故。業者應乞求衣服飲食床臥敷具以自存活。所應作者,應樂斷煩惱、樂修善法。* 【唐】有說:為顯示無盡資業,及所應作故。 【唐】復次,為顯示無罪資業,及所應作故。 【唐】復次,為顯示無損害資業,及所應作故。 【唐】復次,為顯示不共外道資業,及所應作故。 【唐】此中,資業謂前三,所應作謂第四。 *【涼】如是無盡業所應作、無罪業所應作、無害他業所應作、不同外道業所應作,說亦如是。* 【唐】有說:為顯示道及道資糧故。此中前三顯道資糧,後一顯道。 *【涼】復次,欲現聖道及聖道具故。聖道者,謂樂斷樂修者是也。聖道具者,謂飲食衣服床敷等是也。* 【唐】如道及道資糧,如是沙門沙門資糧,婆羅門婆羅門資糧,梵行梵行資糧,應知亦爾。 *【涼】沙門果沙門果具、婆羅門婆羅門具亦如是。* 【唐】由此等義故,佛說此聖種契經。 *【涼】以如是等事故,佛說此經。* ### 二.聖種之自性 【唐】問:聖種自性云何。 【唐】答:皆以無貪善根為自性。 【唐】有說:前三是無貪善根,後一是精進。 【唐】==\[評]==如是說者:初說為善,皆對治貪故。 ### ‹四聖種別立之意與自性› 【唐】問:若爾,依何別義說四種耶。 【唐】答:為對治四種愛故。謂於衣喜足對治衣服愛,於食喜足對治飲食愛,於臥具喜足對治臥具愛,樂斷樂修對治有無有愛。由此故說,皆無貪性。 【唐】若兼相應隨轉,則欲色界五蘊性,無色界四蘊性。 【唐】此是聖種自性,是我是物是性是相是本性。 *【涼】問曰:聖種體性是何。* *【涼】答曰:對貪故名無貪善根。若取相應共有,是四陰五陰性。* *【涼】復有說者,性是不貪精進。初三者是不貪,樂斷樂修是精進。*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所以者何。樂斷樂修亦是不貪性故。*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有四。* *【涼】答`[曰=四【三】]`曰:為斷生四種愛故有四。為斷因衣生愛說於衣知足聖種,為食說食知足,為房舍敷具說房舍敷具知足,為增長有故說樂斷樂修知足聖種,是故為止四種愛故說四聖種。此是聖種體性,乃至廣說。* ### 三.聖種名之意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聖種。 【唐】有說:亦聖亦種故名聖種。謂善故名聖,無漏故名聖。即此能生諸功德法,相續不斷故名為種。 【唐】有說:聖之種故名為聖種。聖謂一切無倒善法。此四能生而相續故,說名為種。 【唐】有說:此於聖者相續中行,令彼不斷故名聖種。 【唐】有說:此於聖者相續中可得,令彼不斷故名聖種。 【唐】有說:聖謂可愛可喜可樂可意之果。此能生彼相續不斷故名聖種。此依等流果說。 【唐】有說:聖名可愛可喜可樂可意異熟。此能引彼相續不斷故名聖種。此依異熟果說。 【唐】有說:聖者即是佛獨覺聲聞。彼從此生相續不斷故名聖種。 【唐】有說:正法名聖。此能`[任=住【明宮】]`任持令久相續故名聖種。是以正法住世,經於千載而不滅者,皆是聖種之力,如椽梁持舍使不散壞。由此等緣故名聖種。 *【涼】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聖種。云何為聖。以善故說聖、以無漏故說聖。* *【涼】復有說者,聖人行此法故說聖。* *【涼】復有說者,能生妙好適意果故說聖,此說是依果。復有說報果者,能生妙好適意報果故說聖。云何名種。過去恒河沙數諸佛及諸佛弟子,從是中生故名種。`[復=後【宋元】]`復有說者,能令佛法久住故說種。所以者何。佛般涅槃後,`[道=遺【三宮】]`道法千年而不壞者,是聖種力。如`[樑椽=椽樑【宋元宮】,椽梁【明】]`樑椽持舍使不散壞,彼亦如是。* *【涼】復有說者,相續義是種義。佛涅槃後,使佛法相續不斷是種義。有如是聖、有如是種,故名聖種。* #### b3四聖種諸門分別-17門 ##### c1-2界地 【唐】1界者,皆墮三界及不墮界。 【唐】問:色界無飲食,無色界無前三。云何三界皆具四種。 【唐】答:彼雖無食等,而有彼喜足功德。 【唐】有說:由下界具四種故,展轉引生上界者,亦具四種。 *【涼】界者,有漏是三界繫,無漏是不繫。* *【涼】問曰:如欲界有四種可爾,以有衣服飲食床敷臥具故。* *【涼】色界無飲食、無色界無衣服飲食床敷臥具,云何有四耶。*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上界雖無食等而有彼對治,然對治有四種,謂斷對治,厭壞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 *【涼】答曰:彼雖無如是物,有如是功德。* *【涼】復有說者,此間修衣服飲食床敷臥具知足法故,雖生彼間而猶隨從。* *【涼】尊者和須蜜說曰:彼雖無此法,而有此法對治。對治有多種,有斷對治、有過患對治、有持對治、有遠分對治。色界有此四種對治,無色界有二種,謂持對治、遠分對治。*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無無漏衣服飲食床敷臥具,而有無漏聖種。彼雖無衣服飲食床敷臥具等,而有聖種。* 【唐】色界於食等具四對治,欲界有三除斷對治,無色界有二謂持及遠分。 【唐】尊者覺天說曰:如雖無有無漏衣食等,而有無漏聖種;如是雖無色無色界食等,而有彼界聖種。 【唐】大德說曰:不顧戀身之資具尚名住聖種者,況彼亦不顧戀身而當無聖種耶。 ##### c3所依 【唐】2地者,有漏在十一地,無漏在九地。 【唐】3所依者,皆依三界。 *【涼】地者,有漏在十一地,無漏在九地。依者,依三界身,初者依欲界。* ^e8y87i ##### c4-6行相.所緣.念住 【唐】4行相者,皆作十六行相及餘行相。 【唐】5所緣者,皆緣一切法。 *【涼】行者,行十六行,亦行餘行。* *【涼】緣者,緣一切法。念處者,是四念處。* 【唐】6念住者,皆四念住。 ##### c7-9智.三摩地.根相應 【唐】7智者,皆八智或十智。 【唐】8三摩地俱者,皆三三摩地俱,及非俱。 【唐】9根者,總說皆與三根相應,謂樂喜捨。 *【涼】智者,與十智相應。定者,與三定相應。根者,與三根相應,謂喜、樂、捨根。* ##### c10-12世性界繫 【唐】10世者,皆墮三世,緣三世及離世。 【唐】11善等者,皆是善,緣==\[善等]==三種。 【唐】12欲界繫等者,皆三界繫及不繫。緣==\[欲界繫等]==亦爾。 【唐】問:若爾。《施設論》說云何通。如說:四聖種皆不為煩惱所染所雜。 【唐】答:彼遮煩惱相應,不遮有漏故無過。 *【涼】世者,在三世。緣者,緣過去未來現在,亦緣非世法。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緣三種。三界繫者,如先說,有漏是三界繫,無漏是不繫。緣三界繫及不繫者,緣三界繫亦緣不繫。* ##### c13-17學斷名義.自他相續.得 【唐】13學等者,皆通三種,緣三種。 *【涼】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三種,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三種盡緣。* 【唐】14見所斷等者,皆修所斷及不斷,緣三種。 *【涼】見道斷修道斷無斷者,是修道斷無斷。緣見道修道無斷者,緣三種。* 【唐】15緣名緣義者,皆緣名義。 【唐】16緣自相續他相續非相續者,皆緣三種。 *【涼】緣自身他身非身法者,緣三種。* *【涼】緣名緣義者,緣名緣義。* 【唐】17加行得離染得生得者,是加行得離染得,非生得。 *【涼】{為是生得善、為是方便善。* ==\[[本義22](本義抄16-24#22-20):以生得善心所發無表…不可為聖種體。]== *【涼】答曰:* *【涼】是方便善,非生得善。所以者何。**一切聞思修善皆為解脫**,故是聖種。* 【唐】有說:亦是生得。 *【涼】復有說者,是生得善。* 【唐】==\[評]==如是說者:初說為善。若生得善,亦是聖種者,蟻卵蚊蛾等亦成就聖種耶。是故聖種不攝生得善。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乃至蟻子有生得善,可是聖種耶。}* ^1pkrfx #### b8餘分別 ##### c1聞思修所成 【唐】問:聖種為聞為思為修所成耶。 【唐】答:通三種攝。 ##### c2在意地五識 【唐】==\[問]==為意地。為五識。 *【涼】問曰:為是意地、為是`[六=`五`【三宮】]六`識身。* 【唐】答:唯意地非五識。 【唐】有說:亦通五識。 【唐】評曰: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五識中善,唯生得故。 *【涼】答曰:是意地,非五識身。所以者何。五識身是生得法故。* *【涼】復有說者,是`[五=六【三宮】]`五識身。所以者何。一切善心是聖種故。*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 *【涼】{}為是生得善、為是方便善。* *【涼】答曰:是方便善,非生得善。所以者何。一切聞思修善皆為解脫,故是聖種。* *【涼】復有說者,是生得善。*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乃至蟻子有生得善,可是聖種耶。{}* ### 四聖種與外道所得靜慮等 【唐】問:若是加行善者,外道所得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等,亦是聖種耶。 【唐】答:彼非聖種。所以者何。若欣樂解脫厭背生死,彼善根是聖種。外道所樂皆是生死故,彼善根不名聖種。 【唐】復次,於有有具生喜足名聖種,外道善根與此相違故非聖種。以五頂外道等 亦求生天受欲樂故。 【唐】復次,聖種皆是出家品善根,外道善根皆是在家品攝,故非聖種。 *【涼】問曰:若是方便者,外道禪解脫勝處一切處,為是聖種不耶。* *【涼】答曰:不是。所以者何。如先說,聞思修善為解脫,故是聖種。外道不知足,為增長有及有具,故非聖種。* ### 七喜足立聖種與少欲立聖種之意義 【唐】問:少欲喜足俱對治貪,無貪為性,何故喜足立聖種,非少欲耶。[zs59](正理56-60#^n01h1d) *【涼】問曰:一切善心中盡有少欲知足。所以者何。是對貪.無貪善根故。何以說知足是聖種,不說少欲耶。* [zs59](正理56-60#^lv5fty) 【唐】答: *【涼】答曰:* 【唐】1少欲之名a有過失b有增益,喜足不爾。 【唐】a有過失者,但言少欲不言無欲故。 【唐】b有增益者,於實無欲而名少欲故。 【唐】於喜足中無如是事,故立聖種。 *【涼】或有說者,a少欲猶是欲名,b又是無所欲異名。* *【涼】a若說少欲時猶有所欲,不名無所欲。知足更無所欲,b亦無異名,故說是聖種。* 【唐】2有說:少欲於未來處未得事轉,喜足於現在處已得事轉。 【唐】不取現在一迦履沙鉢拏`[鉢=𭽽【三宮】]`為難,非於未來轉輪王位。 【唐】`[以=似【三宮】]`以喜足難故,立為聖種。 *【涼】復有說者,少欲於未得、少欲於未來;知足者,知足於已得、知足於現在。* *【涼】若於現在所得少物能知足者,是為甚難;於未得未來轉輪聖王位少欲者,未足為難。* *【涼】以知足難故,說是聖種。* 【唐】3[【涼】](婆沙176-200#^nitmd3)有說:為異外道故,不說少欲為聖種。若說少欲為聖種者,諸外道輩當作是言:「我等真是住聖種者。所以者何。汝等猶著糞掃衣,而我等露形無衣;汝等猶乞食自活,而我等多自餓不食;汝等猶坐樹下,而我等或常舉手蹻足而住,是故我等真名住聖種者。」為遮彼故,但說喜足為聖種,外道於有有具不喜足故。 ^35v5co 【唐】問:少欲喜足何差別。[s41](婆沙041-050#^cjssbb) [s41](婆沙041-050#^r3dmmo) [s181](婆沙176-200#^r67t4p) ᅟ 【唐】有說:少欲唯在意地,喜足通六識身。 ᅟ 【唐】有說:少欲唯欲界,喜足通欲色界。 【唐】有說:少欲唯欲色界,喜足通三界。 【唐】有說:少欲墮三界,喜足三界繫及不繫。 *【涼】復有說者,少欲是欲界,知足是三界。* *【涼】復有說者,少欲是三界繫非不繫,知足是三界繫亦是不繫。* 【唐】==\[評]==如是說者:少欲喜足,俱通三界繫及不繫。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此二法俱是三界繫,亦是不繫。* ^r67t4p 【唐】問:若爾。何差別。 【唐】答:少欲於未來處未得事轉,喜足於現在處已得事轉。是謂差別。 *【涼】問曰:若然者,復還生疑。* *【涼】何故說知足是聖種,不說少欲耶。* *【涼】3答曰:為異於外道知故,不說少欲是聖種。若說少欲是聖種者,諸外道當作是言:我等亦是行聖種者。所以者何。汝等猶著糞掃衣,而我等不著衣;汝等猶乞食自活,而我等多不食;汝等猶坐樹下,而我等或常舉手`[翹=蹻【三宮】]`翹足而立不坐床座。我等行如此法,非是聖種耶。外道梵志雖行此法,於有有具而不知足。是故.異外道故,不說少欲是聖種。* ^nitmd3 ### 八醫藥喜足立聖種之義 【唐】問:病緣醫藥所生喜足,何故不說聖種耶。 *【涼】問曰:何故隨病藥,聖種中不說耶。* 【唐】答: *【涼】答曰:* 【唐】1亦應說聖種而不說者,當知有餘。 【唐】2有說:已攝在前所說中。謂病緣醫藥有二種:一可食,二不可食。 【唐】可食者攝食中,不可食者攝衣服臥具中。 *【涼】2或有說者,此法以入上所說中。所以者何。隨病藥有二種:一是可食;二不可食。可食者在飲食中攝,不可食者在衣服床敷臥具中攝。* 【唐】3有說:為欲饒益病苾芻,故不說於藥喜足為聖種。謂有苾芻身雖有病,以少務故不求醫藥,若佛立此為聖種者,彼便守病不能勤修聖道加行。為饒益彼令勤修道,是故不說彼為聖種。 【唐】4有說:若受用時能生放逸,於彼喜足立為聖種,病緣醫藥於受用時,但能除病不增放逸,是故不說。 【唐】5有說:若一切處一切人一切時受用者,於彼喜足立為聖種,病緣醫藥非有如是一切受用,故彼喜足不立聖種。是以尊者薄矩羅言:「我於佛法中出家年過八十,曾不憶身有疾疹乃至頭痛,亦不憶受用病緣醫藥乃至訶梨怛雞。 」生欲界者尚然,何況生色無色界。 *【涼】5復有說者,若一切人、一切時所用者,說是聖種。隨病藥非一切人一切時用。如尊者婆拘羅所說:我於佛法中出家過八十年,不憶此身有病乃至頭痛,亦不憶畜隨病藥乃至畜一`[呵=阿【宮】]`呵梨勒果。如此欲界一切人,非一切時畜隨病藥,況色無色界。* *【涼】4復次,若受用此法令人放逸,若能捨者是名聖種。隨病藥不能令人放逸故,不說是聖種。* ^m2ur2g ### ‹唯無表立聖種非表› 【唐】問:何故別解脫律儀,唯無表立聖種非表耶。==\[[本義22](本義抄16-24#22-20):以生得善心所發無表…不可為聖種體。]== 【唐】答:前說相續不斷名為聖種,表非相續不斷,是故不說。 【唐】有說:無表可與聖道俱故立聖種,表不與聖道俱是故不說。 *【涼】問曰:何故逮解脫戒無作說是聖種,不說有作是耶。* *【涼】答曰:或有說者,有作隨剎那滅,無作是相續不斷,不斷義是聖種。* *【涼】復有說者,無作與無漏道俱得,有作不爾,是故無作是聖種。* ^zvdtvx ### 九出家在家者四聖種 【唐】出家者有四聖種,在家者亦有四聖種。 【唐】然出家者,二因緣故名有聖種。一意樂故,二受用故。 【唐】諸在家者,由一因緣名有聖種,謂意樂故,非受用故。如天帝釋,處妙花座,有十二那庾多侍女圍遶,六萬音樂而自娛樂,於四聖種恒有意樂而無受用。頻毘娑羅等諸國王 ,蘇達多==\[給孤獨長者]==等諸長者亦爾。==\[s96彼四聖種,於出家眾有二事勝;於在家者唯一事勝,謂有期心,無受行義。]\[zs59受欲聖者.於聖種中有阿世耶.而無加行。]\[雜心:色無色界雖無衣食,然有聖種,謂無漏律儀。]== *【涼】在家人有四聖種,出家人亦有四。* *【涼】在家者有期心而不能行。曾聞帝釋坐眾華座,有千二百那由他侍女,六萬`[伎人=妓女【三宮】]`伎人常作音樂以娛樂之。而彼帝釋常有期心聖種,而不受用。* *【涼】出家者亦有期心,亦行聖種。出家者或有隨得於衣服飲食等而不知足,是行聖種。* *【涼】曾聞有一比丘,以日沒時往詣佛所,從`[佛=佛所【三宮】]`佛求房而住。爾時佛告阿難:與此比丘房舍。阿難與之。爾時比丘語阿難言:大德!嚴淨此房,除去瓦石糞掃之等,懸繒幡`[𢅤=蓋【三宮】]`𢅤,散種種華,燒上妙香,敷細軟臥具,安置好枕。爾時阿難具以是事往白世尊。佛告阿難:如彼比丘所言,盡為辦具。是時阿難悉為具`[之=足【三宮】]`之。* *【涼】時彼比丘即入房中坐其床座,於`[夜初=初夜【三宮】]`夜初分起淨解脫,次第起餘解脫,盡一切漏,得阿羅漢果兼起神通。於日清旦,以神通力從彼房舍忽然而去。爾時阿難以清旦時詣彼房舍,見其門開,不見比丘。即往白佛,具說是事。佛告阿難:汝於此比丘莫生異想。昨夜初分,而彼比丘起淨解脫,乃至修起神通,以神通力從彼房去。阿難!彼比丘者,性樂鮮好,從性意天中來生此間。若汝不為辦具如是鮮好房舍臥具等者,而彼比丘則不能得勝進之法。* *【涼】如是出家人,雖於衣服床敷臥具等不知足、不隨得而用,然能行聖種。過去諸佛皆稱歎糞掃衣而不聽著,今佛稱歎糞掃衣而聽著。* ### 具四種方名住聖種 【唐】問:為有一一聖種即名住聖種者耶。 【唐】答:不爾。要具四種方名住聖種者。然得一聖種時必具得四,如無礙解得一必具四。 【唐】十==\[過去諸佛皆稱讚糞掃衣但不許著,今釋迦佛稱讚糞掃衣亦許著]== 【唐】過去諸佛皆稱讚糞掃衣而不許著,今釋迦佛亦稱讚糞掃衣而便許著。 【唐】問:何故爾耶。 【唐】答:過去時人貪心微薄,雖得價直百千衣服染著之心,不如今人染著凡衣故。 【唐】有說:彼時人眾豐饒財寶,諸苾芻等欲求價直百千衣服,易於今時求糞掃衣故 。 【唐】尊者世友說曰:過去時人意樂廣大,見諸苾芻畜上妙資具,便生歡喜信敬之心。今時人意樂狹劣,若見苾芻畜麁弊資具,乃生歡喜信敬之心故。 【唐】尊者覺天說曰:往昔時人身體細濡`[濡=耎【宋元宮】,軟【明】]`,若受用麁弊物者,則不能自存。今世時人身體麁䩕`[䩕=鞕【三宮】]`,雖受用麁弊則能自存故。 【唐】大德說曰:過去諸佛稱讚糞掃衣,當知即是亦許受用。若不爾者,何故稱讚。諸佛不以無事而有所說故。 *【涼】問曰:何故過去諸佛稱歎糞掃衣而不聽著,今佛稱歎而聽著耶。* *【涼】答曰:或有說者,古昔時人性不貪愛,雖有價直百千兩金衣,惜著之心不如今人惜著凡衣。* *【涼】復有說者,古昔時人饒財多寶,若求百千兩金衣未足為難。如今世人財寶儉少,求糞掃衣猶尚難得,何況價直百千兩金衣。* *【涼】復有說者,古昔時人心好鮮淨,於麁弊物不生敬心,是以讚歎而不聽用。今世時人性好麁弊,於受用麁弊物者能生信敬心,是以讚歎亦聽受用。* *【涼】復有說者,古昔時人身體細軟,若受用麁弊物者不能自`[存=在【三宮】]`存,是以讚歎不聽受用。今世時人身體麁強,受用麁弊能自存身,是以讚歎亦聽受用。尊者佛陀提婆說曰:古昔諸物,若讚歎時亦聽受用。所以者何。* 【唐】如世尊說:糞掃衣少,易得無罪。 【唐】云何少。云何易得。云何無罪。 【唐】尊者世友說曰:少用功而辦故,非多人受用故名少。隨彼彼時處皆可得,故名易得。佛所聽許故,智者受用故名無罪。 【唐】大德說曰:少價量故名少,不從他求故名易得,無攝受故名無罪。 *【涼】佛不無事有所讚歎糞掃衣,輕賤易得、求時無過耶。* *【涼】答曰:或有說者,糞掃衣無多人著故輕賤,求時易得故輕賤,處處可得故易得。佛所聽故,求時無過。* *【涼】復次,此業無過故,求時無過。* *【涼】復次,智人所行故,求時無過。*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少價故言輕賤,不從他得故易得,無`[生=主【三宮】]`生故求時無過。* ### 十一衣食等四種立聖種之因緣 【唐】由二因緣佛說於衣喜足為聖種。一為訶責於衣不喜足,如難陀等。 二為讚美於衣喜足,如大迦葉波等。 【唐】由二因緣佛說於食喜足為聖種。一為訶責於食不喜足,如<u>婆拕梨</u>等==\[s16過雨四月方能受學一坐食法…]==。 二為讚美於食喜足,如薄矩羅等。 【唐】由二因緣佛說於臥具喜足為聖種。一為訶責於臥具不喜足,如愚王苾芻等。 如《契經》說:「愚王苾芻白佛言:唯願世尊觀我床座麁弊如是。」二為讚美於臥具喜足,如<u>頡戾茷多</u>等。`[茷=筏【三宮】]`==\[==(長老偈: 991)村里或森林,窪地或陸地,阿羅漢住止,彼地為樂處] 【唐】由二因緣佛說樂斷樂修為聖種。一為訶責懈怠,如闡陀等。 二為讚美精進,如室路拏等。 *【涼】佛以二事故,`[於=於衣【三宮】]`於知足說是聖種:一為斷貪著衣心,如難陀等;二為讚歎於衣知足,如摩訶迦葉等。以二事故,於食知足說是聖種:一為斷貪食心,如婆陀利等;二為讚歎於食知足,如婆拘羅等。以二事故,於床座知足說是聖種:一為斷貪著床坐心,如愚王比丘等,如說愚王比丘白佛:唯願世尊觀我床座麁弊如是;二為讚歎床座知足,如離婆多等。以二事故,說樂斷樂修是聖種:一為除懈慢者心,如闡陀等;二為讚歎勤行精進,如`[億=意【元明】]`億耳等。* ### ‹依四因緣判定比丘住四聖種› 【唐】由四因緣,則知彼是安住聖種補特伽羅:一不樂聞他`[說=談【三宮】]`說得利養,二不樂親近貪美食人,三所畜資具少而清淨不生染著,四於諸利養得與不得不生愛憎。 *【涼】以四事故,當知是人住聖種者:一、不樂談得利養;二、不樂近貪美食人;三、不多用資生之物,其所用者皆是清淨;四、於諸利養,得與不得不生憎愛。* ==\[頡離伐底 頡離跋底 頡隸伐多 頡唎拔多 Revata ནམ་གྲུ 奎宿,流灌,梨婆多,褐麗筏多(般若經).離婆多.離波多.離越.離曰.纈麗伐多.頡麗伐多.== ==\[中含:離越哆比丘常樂坐禪。增壹:皆在祇洹寺,六年不移動,坐禪最第一,此名離越者。== ==\[增壹:坐禪入定,心不錯亂,所謂離曰比丘是。== ==\[增壹[AA](增壹1-30#4.4).[4.4](agamaa#^aa4z4) :樹下坐禪,意不移轉,所謂狐疑離曰比丘是。[AN1.204](Tipitaka23#^AN1z204)== ==1. [AN1.204](Tipitaka23#^AN1z204) Etadaggaṃ… Āraññakānaṃ yadidaṃ revato khadiravaniyo(āraṇyaka林居第一.迦第羅林住者.離曰長老\[長老偈: 42, 645-658,991-992,999-1001]) . 舍利弗最小的弟弟,摩揭陀國那羅陀村婆羅門出身。返回家鄉時,助三名外甥出家。== ==2. …Jhāyīnaṃ yadidaṃ kaṅkhārevato(禪修第一.疑離曰)。 舍衛城庶民出身。(長老偈: 3)。以**禪觀無亂**著稱。== ==3. 十誦:長老疑離越,洗瓦鉢.不應著日中炙,石蜜.合煎.過中不得噉(有部毘奈耶藥事.頡離伐多)。 和阿那律、難提等人在佛陀駐留那羅伽波寧期間出家,並且領受教誨。此外還跟舍利弗、目犍連等大弟子隨侍佛陀身旁,在祇園講堂過夜。由於對律藏抱有各種疑問,被稱為Kaṅkhā-Revata。== ==\[分別功德論:1離越比丘**坐禪入定**所以稱第一者,昔波斯匿王請令坐禪在一樹下。時王請入宮食。經歷六年……王曰:「六年受請不識人名,何定乃爾?」答曰:「我樹下坐,尚不知樹枯生,況識人字耶。」供養禪福其德至淳,隨王所願可至涅槃,福田之良也。故稱樂禪第一也。2所以稱狐疑離越**常處樹下**者,在凡夫地欲求禪定,處在樹下依倚計意以除縛結。餘比丘亦在樹下坐禪,所以不稱者,以其不能**一聞而自專思**。此比丘,**一聞佛教.即能履行.專意不捨**,六年盡結。**前離越者**,樂游禪定,行止不異,樂習事殊,故各稱第一。== ==\[雜寶藏經:昔罽賓國.有離越阿羅漢,山中坐禪。本事經:纈麗伐多與其同類,有無量人,恆集同修諸靜慮行。== ==\[大智度論:佛有時暫飛至罽賓隸跋陀僊人山上,住虛空中,降此僊人。…此山下有離越寺。離越,應雲隸跋陀也。== ==阿育王傳:居住罽賓:晝夜無畏.摩訶婆那.離越諸聖。…罽賓國坐禪無諸妨難.床敷臥具最為第一.涼冷少病。== ==\[聲聞地:如佛世尊曾為長老頡隸伐多說如是義,曾聞長老**頡隸伐多**問世尊言。yathoktaṁ bhagavatāyuṣmantaṁ revatam ārabhya / evam anuśrūyate, āyuṣmān revato bhagavantaṁ praśnam aprākṣīt /== ### 十二契經說四聖種最勝知等之解釋 【唐】如世尊言:此四聖種是最勝知,是種性知,是可樂知,是無雜染,不可訶責,一切世間若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餘世間,無能如法說其過者。 *【涼】佛經說此四聖種,是最勝、是種性、是可樂、是不雜。一切世間,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無=不【三宮】]`無能如法說其過者。* ### (一)1.最勝知 【唐】云何名最勝知。 *【涼】問曰:云何是最勝。* *【涼】答曰:* 【唐】1有說:此四聖種能引最勝故,得最勝果故,趣向最勝故,隨順最勝故,名為最勝;佛所施設,佛所知故,說名為知。 【唐】2有說:佛說五百聲聞各有最勝之法,此四墮在彼最勝法中故名最勝。佛知此四是真喜足故名為知。 *【涼】2或有說者,若行此法,`[墮=隨【明】]`墮最勝人中。如佛說:我五百弟子,各有最勝之事。若於資生之物而知足者,佛亦讚歎此人是最勝。* *【涼】1復次,涅槃是最勝,此法能到,故名最勝。* 【唐】3有說:佛及弟子名最勝者,彼所讚述名最勝知。 *【涼】3復次,能知最勝法故,名最勝法。何等是最勝法。謂佛若佛弟子。誰能知此法。謂行聖種及修聖道者。* 【唐】4有說:佛知此四是勝寶藏,能令住者意望滿足故名最勝知。謂諸有情多分意望不滿而死,唯住聖種者無不意望滿足而死。 *【涼】4復次,此法於一切滿意善根中最勝,故言最勝。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多不意滿足而死。若住聖種者,命終之時其意滿足。此法體是最勝,能到最勝故名最勝。* 【唐】5有說:佛知此四是無盡藏,令諸智者受用無盡故名最勝知。謂住此者不假多求及多積聚,亦無防守門戶關鑰,隨意受用終無有盡。如轉輪王王四洲界,所用財寶可速窮盡,受用此四而無有盡。 *【涼】5復次,能去積聚過故。所以者何。下劣者多積聚,最勝者不積聚。若住聖種者,於諸所須而不積聚。轉輪聖王王四天下,所有財寶由是易盡。住聖種業,所用無盡,能除積聚法故,體是最勝,能到涅槃最勝法,故名最勝。* ### 2.種性知 【唐】云何名種性知。 *【涼】云何是種性。* 【唐】答: *【涼】答曰:* 【唐】過`[過+(去)【三宮】]`殑伽沙等諸佛及佛弟子,皆從此生,故名種性。智者所了,故名為知。 *【涼】如先說,過去恒河沙數諸佛及諸弟子,皆從是種中生故,名舊種性。亦令諸佛法常相續不斷,故名種性。* 【唐】有說:種性者是能持義。謂能住持聖教令久不滅,故名種性。是佛所了.故名為知。 *【涼】復有說者,此法能知種性,故名種性。如來等正覺善種性,唯此法能知,故名種性。* ### 3.可樂知 【唐】云何名可樂知。 *【涼】云何名可樂。* 【唐】答: *【涼】答曰:* 【唐】此四是智者所樂,智者所知故名可樂知。 【唐】有說:佛知此四皆能資助樂斷樂修故,名可樂知。 【唐】有說:佛知此四是於晝夜各三時中,智者隨應愛樂安住,而無懈倦故名可樂知。 【唐】有說:佛知此四是修行者所樂久住。謂從此日後分結跏趺坐安住其中,乃至明日初分,餘緣所奪方從彼起。 *【涼】所有斷樂及修樂,此法能樂,故名可樂。* *【涼】復次,此法亦可言知也。所以者何。行此法者能次第知夜分,故以日沒時結跏趺坐,至日出時乃起。* *【涼】復次,此法能知可樂法,故名可樂。* *【涼】復次,能入聖法胎,故名最勝;入善法種性,故名種性;住善法時能知善法氣味,故名可樂。* ### 4.無雜染 【唐】云何名無雜染。 *【涼】云何不雜。* 【唐】答:此四聖種不為煩惱惡業所凌雜故。`[倰=凌【三宮】]` *【涼】答曰:不雜四種業故,謂佃種、販賣、事官、尊貴不雜[s181](婆沙176-200#^l1a268)。此業淳善功德,故名不雜。* ### 5.不可訶責 【唐】云何名不可訶責。 【唐】答:若住此四,恒為住正法者之所讚美,未嘗訶責。即由此故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無能如法說其過者。 *【涼】沙門婆羅門等不能如法說其過者,不雜過患、不逼切他人故。* ### (二)尊者世友之解釋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言:佛知此四能入聖胎故名最勝知,一切聖者皆從此生故名種性知,是修行者晝夜所樂故名可樂知,遠離四種世間事業故名無雜染。四事業者,謂農務商估`[估=賈【明】]`傭作自在,一切功德由此具故名不可訶責。於自於他俱無損害故,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無能如法說其過者。 ### (三)契經中說‹伽他›之解釋 【唐】如薄伽梵於《契經》中說‹伽他›言: 【唐】ᅟᅟᅟ諸有伏愛憎ᅟᅟᅟ常居邊臥具 【唐】ᅟᅟᅟ恒住不放逸ᅟᅟᅟ拔有貪隨眠 【唐】問:此‹伽他›中為辯何義。 【唐】答:愛謂貪愛,憎謂憎恚。佛聖弟子.若伏此二,居邊臥具.住不放逸,便能永拔有貪隨眠。 【唐】復次,若於正法‹毘奈耶›中,隨有所得味著心轉說名為愛,於所未得愁慼心轉說名為憎。佛聖弟子於已得不味,於未得不慼故能俱伏,由俱伏故居邊臥具住不放逸,則能永拔有貪隨眠。 【唐】復次,若於上妙衣服飲食貪求名愛,若於麁弊衣服飲食嫌逆名憎。佛聖弟子二俱能伏,此==\[第一]==句顯示於衣服飲食喜足聖種,第二句顯示於臥具喜足聖種,後二句顯示樂斷樂修聖種。 *【涼】如經說:比丘當知,我聖弟子心無憎愛。* *【涼】云何無憎愛。愛名愛恚。聖弟子降伏愛恚,不為愛恚所伏故,名無憎愛。* ### 十三樂斷樂修義之差別 【唐】問:樂斷樂修有何差別。 *【涼】此經亦說:有樂斷樂修。此二有何差別。* 【唐】答:樂斷煩惱,樂修聖道。 【唐】復次,無間道名樂斷,解脫道名樂修。 *【涼】答曰:無礙道是樂斷,解脫道是樂修。* 【唐】復次,見道名樂斷,修道名樂修。 *【涼】復次,見道是樂斷,修道是樂修。* 【唐】如見道修道,如是見地修地、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應知亦爾。 【唐】復次,樂斷者顯諸忍,樂修者顯諸智。 *【涼】`[如=如是【三宮】]`如見道修道,忍知`[知=智【三宮】]`、未知欲知根知根、見地修地,說亦如是。}* 【唐】樂斷樂修是謂差別。 ^oloes7 ## 28.契經說學多住五蓋漸斷〖住斷〗 【發智】如說:大名,學多住五蓋漸斷,乃至廣說。 ### 一、起論之緣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故。如《契經》說:「佛告大名:學多住五蓋漸斷。」 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云何學。云何學多住五蓋漸斷。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 二、言學及住五蓋漸斷 【發智】如說:大名,學多住五蓋漸斷。此中云何學。 【唐】答:預流或一來。 【唐】云何學多住五蓋漸斷。 【唐】答:漸斷,漸離,漸伏,漸背。 ### ‹不說隨信隨法行名學多住五蓋漸斷› 【唐】問:何故此中不說隨信隨法行名學多住五蓋漸斷耶。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有說:隨信隨法行有住五蓋已斷者,有住五蓋漸斷者,以不定故不說。預流一來不爾,決定唯住五蓋漸斷,是以說之。 【唐】有說:若彼身中五蓋煩惱可現行,而漸斷者此中則說。隨信隨法行有漏善心無覆無記心尚無容現行,何況煩惱,是故不說。 ### ‹聖者不拘住五蓋漸斷› 【唐】問:預流一來身中疑蓋已斷,惡作雖未斷而更不現行。 何故說彼多住五蓋漸斷,而復說可現行耶。 【唐】答:前文應作是說:學多住諸蓋漸斷不應言五,而言五者事有五故。謂貪欲瞋恚睡眠惛沈掉舉。 【唐】有說:先斷今斷總說斷五,如言:斷五順下分結得不還果。 【唐】多住者,謂數數住。 ### ‹三斷離伏背› 【唐】問:斷離伏背有何差別。 【唐】有說:無差別,俱顯斷故。 【唐】有說:亦有差別。謂斷彼縛故名斷,離彼得故名離,令不行故名伏,厭逆彼故名背。 【唐】復次,依無間道說斷,依解脫道說離,此二依永斷說。依近加行說伏,依遠加行說背,此二依暫斷說。 【唐】復次,依無間道說斷,依解脫道說離,此二依正斷說。依加行道說伏,依勝進道說背,此二依助斷說。 【唐】復次,斷者依斷對治說,離者依持對治說,伏者依遠分對治說,背者依厭壞對治說。 【唐】斷離伏背是謂差別。 ## 29.法和毘奈耶之珊度沙〖法調伏〗 【發智】如說:苾芻,法珊度沙故毘奈耶珊度沙,毘奈耶珊度沙故法珊度沙,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經說:「未來有諸苾芻不修身戒心慧,彼不修身戒心慧者,法珊度沙故,乃至廣說。」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云何法。云何毘奈耶。云何法珊度沙故,乃至廣說。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悉應說,故作斯論。==\[[AN5.79](Tipitaka23#^AN5z79) dhammasandosā vinayasandoso ]== ### 一法和毘奈耶的意義及法珊度沙與毘奈耶珊度沙相互之關係 【發智】云何法。 【唐】答:八支聖道。 【唐】云何毘奈耶。 【唐】答:貪瞋癡滅。 【唐】云何法珊度沙故毘奈耶珊度沙,毘奈耶珊度沙故法珊度沙。 【唐】答:若於八支聖道不修習時,彼於貪瞋癡滅不能作證。 【唐】若於貪瞋癡滅不作證時,彼於八支聖道不能修習。由此因緣故作是說。 ### 珊度沙之意義及法毘奈耶之關係 【唐】此中珊度沙言。 【唐】有說:顯喜足。<font color="#c0c0c0">🈜 saṃ<font color="red">toṣ</font>a(<font color="red">tuṣ</font>) 🈝</font> 【唐】有說:顯毀壞。<font color="#c0c0c0">🈜 saṃ<font color="red">doṣ</font>a(<font color="red">duṣ</font>) [sandosa]🈝</font> 【唐】若說顯喜足者,彼說: 【唐】云何法珊度沙故毘奈耶珊度沙。謂於見道生喜足故,便於修道不能修習。若於修道不修習時,便於修所斷煩惱斷不能作證。如是法珊度沙故毘奈耶珊度沙。 【唐】云何毘奈耶珊度沙故法珊度沙。謂於見所斷煩惱斷生喜足故,便於修所斷煩惱斷不能作證。若於修所斷煩惱斷不作證時,便於修道不能修習,如是毘奈耶珊度沙故法珊度沙。 【唐】若說顯毀壞者,彼說: 【唐】由毀壞聖道故,於貪瞋癡滅不能作證故,說法珊度沙故毘奈耶珊度沙。 【唐】由毀壞貪瞋癡滅故,便於聖道不能修習故,說毘奈耶珊度沙故法珊度沙。 【唐】問:聖道與滅無有過失不可毀壞,如何言毀壞聖道滅耶。 【唐】答:毀壞彼相續說毀壞彼,非彼自體實可毀壞。謂由煩惱現在前故毀壞相續,由相續毀壞故令聖道轉遠。由聖道轉遠故,於貪瞋癡滅不能作證,故說毀壞。 ==【唐】二「法毘奈耶大師教」== 【唐】如《契經》說:此是法,此是毘奈耶,此是大師教。 ==\[<b>識身</b>:是正法.是毘柰耶.是大師教…[MA](中含65-151#82).[82](agamdm#^ma082) 此法、律,此佛之教……[DA](長含#2).[2](agamdm#^da02) 當與汝等說四大教法(東南西北傳來)…親受<u>是法、是律、是教</u>(依經、依律、依法)(持法、持律、持律儀)… [AA](增壹1-30#28.5).[28.5](agamaa#^aa28z5) 今有四大廣演之義:契經、律、阿毘曇、戒…]\(持經、持律、持母…護以法律,如尊師教[MA](中含152-222#196).[196](agamdm#^ma196) )[<b>s126</b>默說大說]== 【唐】問:此三何差別。 【唐】答:法謂八支聖道,毘奈耶謂貪瞋癡滅,大師教謂佛語。==\[s6此中說貪瞋癡毘奈耶vinaya。]== 【唐】有說:法謂阿毘達磨藏,毘奈耶謂毘奈耶藏,大師教謂素怛纜藏。 【唐】是謂此三差別。 ## 30.法隨法行和經文之解釋〖法隨法及行〗 【發智】如說:「法隨法行」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法隨法行。」 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云何法。云何隨法。云何法隨法行。 【唐】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 ‹法隨法及法隨法行› 【唐】一 ~~【發智】1云何法。答:寂滅涅槃。~~ ~~【唐】云何隨法。答:八支聖道。~~ ~~【唐】云何法隨法行。答:若於此中隨義而行==\[名法隨法行]==。~~ 【唐】所謂為求涅槃故,修習八支聖道故名法隨法行。能安住此名法隨法行者。 【唐】問:何故涅槃獨名為法,八支聖道名隨法耶。 【唐】答:於諸法中涅槃勝故,生老病死不能侵故獨得法名;八支聖道次彼順彼,如王大臣故名隨法。故契經說:一切法中涅槃最勝,有為法中聖道最勝。 【唐】然舍利子《讚學經》中說言:「具壽,法之隨法,所謂離繫。」彼契經中聖道名法,涅槃名隨法,以先得聖道後證涅槃故。 【唐】前經依勝劣次第.顯法隨法,後經依證得次第.顯法隨法。 ~~【發智】2復次,別解脫名法,別解脫律儀名隨法。若於此中隨義而行名法隨法行。謂為求別解脫故受別解脫律儀,得已隨護無有毀犯名法隨法行。能安住此名法隨法行者。~~ ~~【發智】3復次,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法,受此名隨法。若於此中隨義而行名法隨法行。~~ 【唐】謂為求身語律儀命清淨故,受及受已隨護名法隨法行。能安住此名法隨法行者。 【唐】問: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即是別解脫律儀所攝,何故重說耶。 【唐】答: 【唐】1前是不分別說,今是分別說。前是總說,今是別說。 【唐】2有說:前是律儀所攝妙行所攝,非離律儀所攝。今是律儀所攝妙行所攝,亦離律儀所攝。 【唐】3有說:前顯示所發起,今顯示能發起。前為護所發起故.護能發起,今為護能發起故.護所發起。 【唐】4有說:前為護果故.隨護於因,今為護因故.隨護於果。如因果,能作所作亦爾。 ### ‹別解脫戒之種種異名›pratimokṣa 【唐】此中別解脫戒表及初念無表,是尸羅,是律儀,是妙行,是般羅底木叉,是般羅底木叉律儀,是業,是業道。 【唐】此後無表,是尸羅,是律儀,是妙行,是般羅底木叉律儀,非般羅底木叉.非初解脫故,是業,非業道,究竟思不於此轉故。 ### ‹般羅底木叉(別解脫)是尸羅是語› 【唐】如說:具壽我今當說般羅底木叉,汝等諦聽。 【唐】此中何法名般羅底木叉,為是尸羅,為是說戒者語。 【唐】若是尸羅,彼不可說,何故言:我當說般羅底木叉。 【唐】若是說戒者語,彼或善心說,或不善無記心說,==\[若爾]==《毘柰耶》說云何通。如說:般羅底木叉是諸善法首上首前行。 【唐】1.有說:是尸羅。 【唐】問:尸羅不可說,云何言我當說耶。 【唐】答:依展轉因,故名為說,如子孫法。謂語能起名,名能顯義。 【唐】2.有說:是說戒者語。 【唐】問:彼或善心說,或不善無記心說,云何言:是諸善法首上首前行耶。 【唐】答:彼毘柰耶.依不障因.故作是說。謂說戒者隨何心說,聽者若能如說修行,皆能與彼一切功德作無障因,故言:般羅底木叉為`[諸=說【三宮】]`諸善法首上首等。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阿毘達磨【明】*]`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數下明本有說一切有部發智七字細註*]`卷第一百八十一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二</b>☗s182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九 ## 31.法輪〖法輪〗 【發智】云何法輪。乃至廣說。 ### 起論之緣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 說:「世尊轉法輪,諸餘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皆無有能如法轉者。」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云何法輪。齊何當言轉法輪。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雜含:尊者阿若拘隣知法已,地神舉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所未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以義饒益,利安天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地神唱已,聞虛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展轉傳唱,須臾之間,聞于梵天身.梵天乘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增一:地神聞此語已,作是唱:「今如來在波羅㮈國轉法輪,諸天、世人、魔、若魔天、人及非人所不能轉者,今日如來轉此法輪,阿若拘隣已得甘露之法。」是時,四天王從地神聞唱令聲,復傳告曰:「阿若拘隣以得甘露之法。」是時,三十三天復從四天王聞,艶天從三十三天聞,乃至兜術天展轉聞聲,乃至梵天亦復聞聲:「如來在波羅㮈轉法輪…」]\[長含:地神即唱斯言:「<u>毗婆尸如來</u>於槃頭城鹿野苑中轉無上法輪,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餘世人所不能轉。」如是展轉,聲徹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須臾之頃,聲至梵天。]== ### 一法輪之自性及名法輪之理由 【發智】云何法輪。 【唐】答:八支聖道。 【唐】若兼相應隨轉則五蘊性,此是法輪自性是我是物是相是性是本性。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法輪。 *【涼】[s41](婆沙041-050.md#^c0xvjs){問曰:云何是法輪義。* ^87qfim 【唐】答: *【涼】答曰:* 【唐】此輪是法所成法為自性,故名法輪。如世間輪金等所成,金等為性名金等輪。此亦如是。 【唐】有說:此輪於諸法性,能`[簡=揀【明】]`簡擇極簡擇`[簡=揀【三宮】]`,能覺悟極覺悟,現觀作證,故名法輪。 【唐】有說:此輪能淨聖慧法眼,故名法輪。 【唐】有說:此輪能治非法輪,故名法輪。非法輪者,謂布刺拏等六師所轉八邪支輪。 *【涼】或有說者,法體法性義是法輪義。* *【涼】復有說者,選擇法義是法輪義。* *【涼】復有說者,能現見法義是法輪義。* *【涼】復有說者,淨法眼義是法輪義。* *【涼】復有說者,對治非法輪義是法輪義。所以者何。如六師自言是天人師亦轉法輪。然其輪是八邪道,是故對非法輪是法輪義。* ### 二.‹輪/梵輪/梵› 【唐】問:何故名輪,輪是何義。 *【涼】問曰:何等是輪義。* 【唐】答:1動轉不住義是輪義,2捨此趣彼義是輪義,3能伏怨敵義是輪義,由斯等義故名為輪。 *【涼】答曰:速疾義是輪義。* *【涼】復有說者,捨此趣彼義是輪義。* *【涼】復次,破煩惱義是輪義。* ### ‹梵輪及梵› 【唐】如《大四十法門經》 說:有二十善品二十不善品,此名梵輪。乃至廣說。=={無學正見至無學正智,是謂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所以者何。正見者,斷於邪見。1若因邪見生無量惡不善法者,彼亦斷之。2若因正見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至正智者,斷於邪智。1若因邪智生無量惡不善法者,彼亦斷之。2若因正智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是為二十善品,二十不善品。是為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MA](中含152-222#189).[189](agamdm#^ma189) [SA](雜含642-1362#789).[789](agamas#^sa0789) }== 【唐】問:二十善品可爾,二十不善品云何名梵輪耶。 【唐】答:佛意不說彼為梵輪,但說於善不善品法,有忍智轉`[轉=輪【三宮】]`名為梵輪。 【唐】問:此何故名梵。 【唐】答:極寂靜故,離災橫故,無罪累故,不惱害故,說名為梵。 【唐】問:何故名梵輪。 *【涼】問曰:何故此輪名梵法輪耶。* 【唐】答:1以梵世在初可得,及具聖道,故名梵輪。第二第三靜慮非初可得,亦不具聖道,第四靜慮雖是佛身初得而不具聖道,故不名輪。唯有梵世是初可得,及亦具足,故名梵輪。 *【涼】答曰:1以梵世在初具聖道故,名梵法輪。第二第三禪不在初,亦不具聖道。第四禪雖是佛身初得,而不具聖道。* 【唐】2有說:修梵行者相續中可得,故名梵輪。 【唐】3有說:對治非梵行,故名為梵輪。 【唐】4有說:對治三界見所斷非梵煩惱,故名梵輪。 *【涼】復次,梵行者身中可得故,名梵法輪。* *【涼】復次,對非梵行故,名梵法輪。* *【涼】復次,破非梵煩惱故,名梵法輪。* 【唐】5有說:此因梵王勸請而轉,故名梵輪。 【唐】6有說:佛是大梵,佛所宣說分別開示,故名梵輪。 【唐】7有說:梵音演說,故名梵輪。 【唐】8有說:唯梵世聖道能對治眾多非梵法故,名為梵輪。 【唐】眾多非梵法者,謂三界見修所斷煩惱;或不善無記煩惱;或有異熟.無異熟煩惱;或生二果.生一果煩惱;或無慚無愧相應.無慚無愧不相應煩惱;或有事無事煩惱;或忍所治.智所治煩惱。如是等,名眾多非梵法。 *【涼】復次,如來等正覺是梵,`[彼=法【三宮】]`彼分別解說施設顯現,名梵法輪。* *【涼】復次,以梵音說故,名梵法輪。* *【涼】復次,若具有八聖道處,名梵法輪。* *【涼】復次,若有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煩惱對治法可得處,名梵法輪。不善、無記,有報、無報,能生二果、能生一果,無慚無愧相應、無慚無愧不相應,有聚體、無聚體,忍對治、智對治可得處,名梵法輪。* 【唐】9有說:唯梵世有多梵行果,故名梵輪。多梵行果者: 【唐】a謂四沙門果。上三靜慮唯有二沙門果,無色唯有一沙門果,唯梵世中具有四果。 【唐】b或九遍知果。上三靜慮唯有五遍知果,無色唯有二遍知果,唯梵世具有九遍知果。 【唐】c或八十九沙門果 ,唯梵世具有,非於上地。 *【涼】復次,若有九斷知果道,名梵法輪。餘三禪中有五斷知果道,無色中有一斷知果道,初禪中俱有九斷知果道,故名梵法輪。亦如經說四十法,二十是不善分、二十是善分,若分別`[解=解說【三宮】]`解此四十法,名梵法輪(四十法者,如十邪道自稱勝有十`[謗=傍【三宮】]`謗,十直`[道=道有【三宮】]`道十正見等十直亦如是)。* 【唐】是故聖道說名梵輪。 ^3hk3mq *【涼】問曰:如善法隨順法輪,可是梵法輪;不善法不隨順法輪,云何言是梵法輪耶。* *【涼】答曰:不以善不善體言是法輪,以緣善不善智名梵法輪。所以者何。此是寂靜,無有過咎、不害於他,故名梵法輪。* ### 三‹見道名法輪› 【唐】問:何故唯說見道名法輪,非餘耶。 *【涼】問曰:何故說見道是法輪,修道非法輪耶。* *【涼】答曰:* 【唐】答:1前說動轉不住義是輪義,見道是速疾道不起期心道,於動轉不住最為隨順故,獨名法輪。 【唐】2有說:前說捨此趣彼義是輪義。見道中捨苦現觀趣集現觀,乃至捨滅現觀趣道現觀,是故見道獨名法輪。 *【涼】1或有說者,速疾義是法輪義。見道是速疾道,不起期心道故。* *【涼】2復有說者,捨此趣彼是法輪義。見道捨苦趣集、捨集趣滅、捨滅趣道。* 【唐】3有說:以四事故名輪。一捨此,二趣彼,三未降伏者降伏,四已降伏者守護。見道中亦爾。捨此者捨苦現觀,趣彼者趣集現觀,未<u>降伏</u>者降伏即集現觀,已降伏者守護即苦現觀,乃至滅道說亦如是,故名法輪。 *【涼】3復有說者,以四事故名法輪:一、捨此;二、趣彼;三、未選者選;四、已選者不捨。捨此者,見道中捨苦。趣彼者,趣集。未<u>選擇</u>選擇者,是集。已選擇不捨者,是苦。* 【唐】4有說:迴轉義是輪義,猶如車輪周旋迴轉。如是見道忍智循環,謂忍後智現前,智後忍復現前。法品類品循環亦爾,故名法輪。 【唐】5有說:上下義是輪義,猶如車輪或上或下。如是見道緣境上下,謂緣欲界已即緣有頂,緣有頂已復緣欲界。對治上下說亦如是,故名法輪。 *【涼】5復有說者,上下義是法輪義。猶如輪輻,或時在上、或時在下。見道亦爾,或時智忍緣欲`[界=果【三宮】]`界苦在下、或時智忍緣於有頂在上,緣於有頂已復緣欲界,是故上下義是法輪義。* *【涼】7復有說者,降伏四方天下義是法輪義。如轉輪王所有輪寶,則能降伏四方天下。行者亦爾,以見道輪降伏四諦四方天下。* 【唐】6有說:見道猶如輻轂輞法,故說為輪。猶如車輪,轂最居中.輻依轂住.輞攝於輻。 【唐】(1)a如是見道苦集忍智如輻,滅忍滅智如轂,道忍道智如輞,遍緣道故。 【唐】b或有說者:苦集滅忍智如輻,三諦如轂,道諦如輞。 【唐】c或有說者:三諦忍智如輻,道忍道智如輞,四諦如轂。 *【涼】6復有說者,`[猶【麗】=獨【大】]`猶如輻轂輞法,輻用持輞、轂用持輻。見道,苦忍、苦智、集忍、集智如輻,滅忍、滅智如轂,道忍、道智如輞。所以者何。此忍智緣一切道故,法智緣法智分,比智緣比智分。* 【唐】(2)a或有說者:正見正思惟正勤如輻==\[依戒立故、廣緣故]==,正語業命如轂==\[不壞故]==,正念正定如輞==\[攝正見、正思惟、正方便輻故]==。 【唐】b或有說者:正思惟正勤正念正定如輻,正語業命如轂,正見如輞。 【唐】c或有說者:唯正定如輞,餘如前說==\[尊者妙音…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輪輻…正定似輞]==。 【唐】7有說:降伏四方義是輪義,如轉輪王所有輪寶,降伏四洲所有怨敵。如是行者以見道輪,降伏四諦所有煩惱==\[降伏四諦方土]==,故名法輪。 【唐】8有說:見所斷煩惱名非法輪,能起八邪支故。見道是彼近對治故,說名法輪。 *【涼】8復有說者,見道所斷結能生非法八邪法輪,見道能對治此法,故名法輪。* 【唐】9<u>尊者妙音</u>說曰:學八支道展轉和合,一時至他相續中轉,故名法輪。此八支道見道位勝,是故見道獨名法輪。==\[雜心:尊者瞿沙說:學八枝轉至他心.名轉法輪,是故說如來於波羅奈仙人住處轉法輪…]== *【涼】9尊者瞿沙說曰:八聖道一時在此身中轉,故名法輪。正見、正覺、正精進、正念如輻,正語、正業、正命如轂,正定如輞,此八法皆是`[中=`見`【三宮】]中`道中修,故名法輪。<font color="#767171">佛在波羅㮈國.初轉法輪…</font>}* ^l7if8u ## 32.轉法輪 ~~【發】齊何當言轉法輪。~~ ~~【發】答:若時具壽阿若多憍陳那見法。`[(陳=陣【宋宮】【婆】)]`~~ ### 一起論之緣由 【唐】問:何故復作此論。 【唐】答:前雖顯法輪自性而未顯作用,今欲顯之故作斯論。 【唐】有說:為止摩訶僧祇部說「法輪語為自性。\[如[異部宗輪](異部宗輪0#^r067b7)]」 彼作是說:一切佛語皆是法輪。若謂聖道是法輪者,則菩提樹下已轉法輪,何故至婆羅痆斯(鹿野苑)方名轉法輪耶。 【唐】為止彼意,顯法輪體「但是聖道,非佛語性。」若是佛語者,則應菩提樹邊為商人說法.已名轉法輪,何故後至婆羅痆斯國.乃言轉法輪耶。故知爾時.<u>令他身中有聖道起,方名轉法輪</u>。法輪<u>聖道為體</u>,故說齊阿若多憍陣那見法.名佛轉法輪。`[陣›陳]`==\[[s183](婆沙176-200#^4nqmem)問:佛所說法.盡名法輪耶。]== ^xy331m 【唐】問:若爾。佛於菩提樹下已名轉法輪,何故於婆羅痆斯國,乃言初轉法輪耶。 *【涼】佛在波羅`[㮈=柰【三宮】*]`㮈國初轉法輪。* *【涼】問曰:菩提樹下已轉法輪,何以言波羅`[*]`㮈國初轉法輪。* 【唐】答:轉法輪有二種:一自相續中轉,二令他相續中轉。菩提樹下是自轉法輪,婆羅痆斯是令他轉法輪,佛以饒益他為正事故,依令他轉,說初轉法輪。 【唐】有說:轉法輪有二種:一共,二不共。菩提樹下所轉法輪.與二乘共,自利法故。婆羅痆斯國所轉法輪.不與二乘共,利他法故。依不共說,故言彼處初轉法輪。 【唐】有說:與此相違名共不共,依共說轉`[共+(共)【三宮】]`。 【唐】如共不共,曾未曾亦爾。 【唐】有說:若於轉時勝獨覺者,乃言初轉。謂諸獨覺亦能自轉,但不令他,唯佛亦能令他轉故。 【唐】有說:若於轉時有人為證乃說初轉。謂五苾芻證無我理,方能為佛作證轉法輪人。 【唐】有說:婆羅痆斯所轉法輪,是佛昔日三無數劫所修苦行功勞之果,故說初轉。所以者何。佛若欲於過去佛所般涅槃者,即得隨意,所以經於三無數劫精勤修習百千苦行,於蘊處界求善巧者,皆為饒益所化有情,恒作是願:「若我證得無上菩提,當為有情開甘露門,令皆解脫生死牢獄。」故今所轉正是昔日苦行之果。 【唐】有說:若能降伏他身煩惱,方名法輪正所作用。如王輪寶降伏他土,非但降伏自所住宮,如來法輪亦復如是。依此說佛初轉法輪。 ### 三. 【唐】問:若彼身中聖道生時,即彼名為轉法輪者。何故說佛轉法輪耶。 【唐】答:依能轉因故作是說。謂彼身中所有聖道,世尊若不以言說手為其轉者,則彼聖道無因得生,彼聖道生皆由佛力,是故說佛初轉法輪。如轉輪王未`已[已=`以`【三宮磧北藏】]`輪寶置於左手右手轉之,則諸天神亦不能轉,要王轉已彼能轉之,故說輪王能轉非彼,此亦如是。 【唐】有說:依開覺緣故作是說。謂彼身中雖有聖道,乃至若未以佛語光而照觸者無由得生,彼聖道生皆是佛力,是故說佛初轉法輪。譬如池中嗢鉢羅等種種蓮花,乃至若未以日光而照觸者,則不開不敷不香,日光照時則開敷香。此亦如是。 【唐】有說:依除障緣故作是說。謂彼身中雖有聖道,若佛不以未曾有善巧名句文身,除彼身中所有障者,則彼聖道無由得生,彼聖道生由佛除障,是故說佛初轉法輪。 【唐】有說:依資助緣故作是說。謂彼身中雖有聖道,若佛不以法水灌之,則聖道芽無由得生,彼得生者由佛資助,是故說佛初轉法輪。如倉中種子闕眾緣故芽則不生,當知芽生由資助力。此亦如是。 【唐】有說:依示導緣故作是說。謂彼身中雖有聖道,若無如來言說示導彼者,則彼身中聖道不轉,佛開示故彼聖道轉,是故說佛初轉法輪。如闇室中以燈炤了,便見種種可取之物。此亦如是。 【唐】有說:二因二緣生於正見:一聞他法音,二如理作意。由聞他法音故說佛初轉,由如理作意故說彼自轉。 【唐】有說:若人具足四法名多有所作。謂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由親近善士聽聞正法故說佛轉法輪,由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故說彼自轉法輪。 ^00a5ns <憍陣那達道類智時說轉法輪,其前不說轉法輪> 【唐】問:憍陣那住苦法智忍,即應說佛初轉法輪,何故乃至道類智時方名為轉。`[陣›陳]` 【唐】答:苦法智忍時雖得名轉而未究竟,道類智時於轉究竟。 【唐】有說:道類智時三因緣具,故說名轉。一捨曾道,二得未曾道,三結斷一味證。 【唐】有說:道類智時五因緣具,故名為轉。一捨曾道,二得未曾道,三結斷一味證, 四頓得八智,五一時修十六行相。 【唐】捨曾道者,謂捨見道。得未曾道者,謂得修道。結斷一味證者,謂集證三界見所斷斷。頓得八智者,謂頓得四法智四類智。一時修十六行相者,謂一時修苦四行相,乃至道四行相。 【唐】有說:道類智時已斷一切見所斷煩惱無事煩惱忍所治煩惱,永害見邪性故,於爾時方說為轉==\[法輪]==。 【唐】有說:此所言轉,依至果位可稱可數,有相可說可得施設法補特伽羅而說,非於先時不名為轉==\[法輪]==。 【唐】有說:此所言轉,約可命終受生處說,非於先時不名為轉==\[法輪]==。 ## 33.初轉法輪時憍陣那生淨法眼 ### 一初轉法輪時憍陣那生淨法眼之經文解釋 【唐】如《契經》說:佛說此法門時,具壽憍陣那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 `[陣›陳]` 【唐】此中,遠塵者謂遠隨眠,離垢者謂離纏垢,於諸法中者謂於四聖諦中,生淨法眼者謂見四聖諦淨法眼生。 ==\[但說憍陣那]== 【唐】問:佛說此法門時五苾芻皆見法,何故但說憍陣那耶。`[陣›陳]` 【唐】答:以憍陣那先見法故。謂憍陣那已入見道,餘四猶在順決擇分善根位中。`[陣›陳*]` 【唐】有說:世尊於彼有宿願故,以彼為首而轉法輪,是故偏說。 【唐】==\[契經說]==由此佛告憍陣那言:「汝已解耶。」彼言:「已解。」第二第三亦復如是,因斯號彼為阿若多。 ==\[[abhkagam](abhkagam#Chap6〔56〕0)]== ^3wkfic [三問] 【唐】問:世尊何故三問彼耶。 §第一說 【唐】答:彼憍陣那見聖諦已,世尊便起前後際智作是觀察,為憍陣那所應受惡趣相續蘊界處多。為我過去三無數劫所經剎那臘縛牟呼栗多多耶。觀已即見憍陣那所應受無間地獄相續蘊界處多,非我過去三無數劫所經剎那臘縛牟呼栗多多。見已便作是念:我於三無數劫修無量百千難行苦行,今得無上正等菩提,但令憍陣那爾所無間地獄相續蘊界處住不生法中,設我即般涅槃,於我劬勞已為果滿況作餘事,以慶慰故三反問之。`[陣›陳*]` 【唐】復次,佛見從不可知本際`[以=已【三宮】]`以來,憍陣那起煩惱縛一切有情,一切有情亦起煩惱縛憍陣那。又見憍陣那於一切有情相續中受胎,一切有情於憍陣`[陣=陳【明】]`那相續中受胎,更相損害更相食噉說亦如是。如見前際見後際亦爾。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但令憍陣那一人於一切有情離如是事,於我三無數劫所修苦行便為果滿,況更饒益無量有情。」欣慰情深是以三問。 §第二說 【唐】有說:為止誹謗是以三問。謂佛為菩薩時厭老病死,出劫比羅伐窣堵城求無上智時,淨飯王遣釋種五人隨逐給侍,==\[其中]==二是母親,三是父親,母親二人執`[受=愛【三宮】]`受欲得淨,父親三人執苦行得淨。當於菩薩修苦行時,母親二人心不忍可即便捨去,菩薩知後苦行非道,捨而受食羹飯`[酥=蘇【宋宮】]`酥乳,以油塗身習處中行,父親三人咸謂菩薩狂亂失志亦復捨去。於是二女所謂難陀`[難=蘇【三宮】]`難陀跋羅俱來給侍,爾時菩薩便作是念:「若彼五人不捨我者,豈令女人來相親近。」菩薩受食十六轉乳糜 已身力轉增,從吉祥人邊受取草已,詣菩提樹自敷草座結跏趺坐,立如是誓:我今要當不起此座,降魔軍眾永斷諸漏證取無上正等菩提。 #### 最初觀二仙人 【唐】立此誓已,尋時摧破三十六俱胝惡魔軍眾,以三十四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唐】1.佛眼遍觀一切世界,誰應最初聞我正法我當為說。觀已便知,<u>嗢達洛迦曷邏摩子</u>應先聞我法。是時有天即白佛言:嗢達洛迦曷邏摩子昨日命過。有說:==\[經]==七日。==udraka-rāmaputra== 【唐】爾時世尊亦`[起=處【宮】]`起智見,知彼命過便傷歎言:彼失大利,若彼聞我所說法者,當得正解。 【唐】2.世尊復觀除彼誰應初聞我法我當為說,觀已便知<u>頞邏茶迦邏摩</u>`[茶=荼【三宮】]`應先聞我法。天復白言:頞邏荼迦邏摩命過來已經七日。有說:昨日。==ārāḍa-kālāma== 【唐】爾時世尊亦起智見,知彼命過而傷歎言:彼失大利,若彼聞我所說法者,當得正解。 ^4zqss0 【唐】==\[佛最初度二仙人已命終不得化,佛不失教化時]== 【唐】問:佛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何故不為二人說法,而令命過不得聞法將非教化失時耶。 【唐】1有說:世尊初成佛時未起為他說法心,又未以大悲緣有情界故,無化`[道=`導`【三宮磧北藏】]道`失時之咎。 【唐】2尊者妙音說曰:佛初得無上菩提時愛重法故.多日思念,尚不及起飲食之心,況能起心為他說法。 【唐】3復有說者:初成佛時未建立有情三聚差別,未知所應化導`[導=道【三宮】]`及非所應,故無有失。 【唐】4有說:彼時二人善根未熟未堪聞法,所以者何。 【唐】佛成道已彼初一人,若更經五十七日有餘命者,應堪聞法。有說:五十六日。有說:四十九日。 【唐】彼第二人,若更經五十一日有餘命者,應堪聞法。有說:五十日。有說:四十三日。 【唐】〇由此非佛教化失時,世尊或時留自壽行待所化者,如待蘇跋達羅等,若能留他壽行無有是處。 ^7a4qcv ==\[傷歎嗢達洛迦等]== 【唐】問:佛何故傷歎耶。 【唐】答:佛先以彼二人為師,習世俗定不得真法,今佛自證無上真法欲令彼知,又欲以己所證饒益於彼而彼命終,是以傷歎。 ==§嗢達洛迦等聞佛法生正解之說== 【唐】問:前說彼若聞我法者當得正解,依何位說得正解耶。 【唐】有說:此說入正性離生位。 【唐】有說:住順決擇分善根位。 【唐】有說:起順解脫分善根位。 【唐】==\[評]==如是說者:乃至令彼除一切智增上慢,知唯佛世尊具一切智,爾時名得正解。 #### 五比丘 【唐】世尊復觀除彼二人,誰復最初應聞我法我當為說,觀已即知憍陣那`[陣›陳]`等五人應先聞法。即作是念:彼皆是我父母親族先來恭敬供養於我,今欲酬報為何所在。天即白言:今在婆羅痆斯國仙人鹿苑。爾時世尊亦起智見知在彼處,便捨菩提樹步涉而往婆羅痆斯。 【唐】問:佛具最勝神足,何以步涉往耶。答:**敬重法故不以神足**。 【唐】然於行時足常去地如四指量,一一足迹皆有喜旋吉祥可愛,千輻輪相分明如畫,身影所觸乃至七日能令有情至其處者諸根安悅。 【唐】漸次行到婆羅痆斯,爾時五人忽遙見佛遂共立制,「彼`[憍=喬【三宮】]`憍答摩懈慢多求狂亂失志空無所獲,而今復來欲相呼誘。我等宜各勿與言談恭敬問訊,但敷一常座任其坐不。」 【唐】爾時世尊漸行近彼威德所逼令捨本期,不覺一時從座而起趍走迎逆合掌歸命,於中或有改敷淨座,或取佛衣,或取佛鉢,或有供水,或有洗足,俱白佛言:「唯願就座。」佛便作念:「如是癡人,自立制約須臾還破。」時佛就座安詳而坐,威光奇特如妙高山。 【唐】是時五人雖復恭敬而猶呼佛為具壽,或復稱佛為喬答摩。佛即告言:「汝等勿呼如來為具壽,亦勿稱觸姓名,若故爾者,當於長夜獲無義利受諸劇苦。所以者何。如來已證無上菩提安隱涅槃,度生老病死覺一切法性,救護一切為三界尊,成就無邊功德法故。」時五人言:「具壽猶是昔喬答摩,身形所作不異往日,懈慢多求狂亂失志,捨於苦行受好飲食,以油塗身皮膚充悅,雖知具壽自稱證得無上菩提安隱涅槃誰當相信,而不許我稱觸名姓。」 【唐】世尊告曰:「汝今觀我面貌威光諸根容止,豈與昔日同耶。」五人答言:「我觀具壽實異於昔。」佛言:我若不證法者,豈得如是。汝應以此證知我得無上菩提,何故猶於如來而生不信。 【唐】世尊於是漸漸化誘令其調伏。於日初分為二人說法教誡教授,令餘三人入村乞食彼所乞食充足六人。於日後分為三人說法教誡教授,令餘二人入村乞食,所乞飲食充足五人,世尊性離非時食故。 ^zb63zz 【唐】如是教化經於三月。有說:四月。令彼五人善根熟已,於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如來為彼轉正法輪。[js01](俱舍論記疏01#4.會說不同) 【唐】時憍陣那`[陣›陳]`最初見法,佛便三問「汝已解耶」。此意問言:「汝今觀我是懈慢多求狂亂失志,不證無上菩提涅槃而誑汝耶。」故三問解不。 【唐】彼還三反答言「已解」。此意答言:「我今觀佛實非懈慢多求,亦非狂亂失志。又實證得菩提涅槃而非誑我,我今為佛證人。」故三答已解。是故為止誹謗,佛三問之。 ^rn7b3r §第三說 【唐】有說:為顯本願滿足,是以三問。其事云何。 【唐】曾聞過去此賢劫 中有王名羯利,時有仙人號為忍辱, 住一林中勤修苦行,時羯利王除去男子,與內宮眷屬作諸伎樂遊戲林間,縱意娛樂經久疲厭而便睡眠,內宮諸女為花果故遊諸林間,遙見仙人於自所止端身靜思便馳趣之,皆集其所到已頂禮圍繞而坐,仙人即為說欲之過。所謂「諸欲皆是不淨臭穢之法,是可訶責,是可厭患,誰有智者當習近之,諸姊皆應生厭捨離。」王從睡覺不見諸女,便作是念:「將無有人誘奪去耶。」即拔利劍處處求覓,乃見諸女在仙人邊圍繞而坐,生大瞋恚是何大鬼誘我諸女。 【唐】即前問之:汝是誰耶。答言:我是仙人。復問:在此作何事耶。答言:修忍辱道。王作是念:此人見我瞋故,便言我修忍辱,我今試之。即復問言: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答言:不得。次第責問乃至汝得初靜慮耶。答言:不得。王倍瞋忿`[忿=念【三宮】]`語言:汝是未離欲人.云何恣情觀我諸女,復言我是修忍辱人,可伸一臂試能忍不。爾時仙人便伸一臂,王以利劍斬之,如斷藕根墮於地上。王復責問: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修忍辱人。 【唐】時王復令伸餘一臂即復斬之,如前責問,仙人亦如前答:我是修忍辱人。如是次斬兩足,復截兩耳,又割其鼻,一一責問答皆如前,令仙人身七分墮地作七瘡已,王心便止。 【唐】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厭,假使斷我一切身分猶如芥子乃至微塵,我亦不生一念瞋忿,所言忍辱.終無有二。復發是願:如汝今日我實無辜,而斷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瘡孔,我未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以大悲心不待汝請最初令汝修七種道 斷七隨眠 。 【唐】當知爾時忍辱仙人者即今世尊釋迦牟尼是,羯利王者即今具壽憍陣那`[陣›陳]`是。`[是+(是)【三宮】]`故憍陣那見聖諦已佛以神力除彼闇障,令其憶念過去世事,彼便自見為羯利王,佛為仙人,自以利劍斷佛七支作七瘡孔,佛不瞋恨反以誓願欲饒益之,故佛世尊三問解不。此意問言:我豈違背昔願,豈不如本誓願已酬滿耶。時憍陣那極懷恥愧,合掌恭敬亦三答已解。此意答言:實知世尊不違昔願,如本誓願皆已酬滿,我本愚癡作斯極惡,唯願哀愍赦我重罪,是故為滿本願佛三問之。`[陣›陳]` ♂pStl"b"♀§第四說 【唐】有說:世尊顯己說法有善巧力故三問之。謂此意言我於三無數劫,修無量百千難行苦行,所證得法由巧說故令彼須臾即得悟解,是故三問。 ♂pStl"b"♀§第五說 【唐】有說:世尊令餘四人聞生勇勵速入見道,故三問之。 ♂pStl"b"♀§第六說 【唐】有說:世尊欲顯善說法中師及弟子,於所證法審諦真實離增上慢,不同外道於未得法起增上慢謂為已得。是以三問。 【唐】問:佛初轉法輪時有八萬諸天亦同見法,何故但說為憍陣那等五人轉法輪耶。`[陣›陳]` 【唐】答:此中但說正所為者,諸天因五人故得聞,非正所為,是以不說。 【唐】有說:人先見法,故偏說之。 【唐】有說:人是現見,天非現見。 【唐】有說:佛與人趣身相威儀所作悉同,天則不爾。 【唐】有說:若於是處名為法滅,即於是處名轉法輪。謂雖天中有證甘露,若人中無便名法滅,是故但說為人轉法輪。 【唐】有說:人中佛弟子有四眾差別,天中不爾。 【唐】有說:佛轉法輪以人為證,不以天證。 【唐】有說:人中有能轉者及所為者是以說之,天中唯有所為無能轉者,是故不說。 【唐】有說:人中能得種種殊勝功德,天中不爾。是故但說為人轉法輪。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二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三</b>☗s183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十 ## 34.初轉法輪時地神唱聲.展至梵世和其文相關之種種論究 【唐】轉法輪已,地神唱聲展轉宣告, 乃至廣說。 【唐】問:會中亦有餘天神眾發聲相告,何緣但說地神唱聲。 【唐】答:由彼地神先發聲故。 ### 地神先唱之理由 【唐】問:地神何故先發聲耶。 【唐】答:1以彼最近佛所住故。 【唐】2復次,彼恒隨佛而作衛故。謂從菩薩處胎初生,踰城出家及修苦行,乃至成佛轉法輪時,恒隨衛護令無留難。今見如來轉法輪已歡喜踊躍,自慶先來所施功勞今得果滿,故先唱告。 【唐】3復次,時會雖有餘天神眾而彼地神性輕躁故,是以先唱。如今眾中性輕躁者多喜高聲,彼亦如是。 【唐】4復次,地神性多喜慶`[慶=愛【三宮】]`,見此希有極懷歡喜,故先發聲。 【唐】5復次,此是近遠次第法故。謂<u>地神先唱</u>,次虛空神,次四大王眾天,如是展轉,經須臾頃聲<u>至梵世</u>。 【唐】問:聲是剎那性,若此處生必此處滅,云何可說<u>至梵世</u>耶。 【唐】答:a依展轉義故作是說。謂地神唱已,虛空神唱,展轉宣告,乃至梵天。如燃燈法,展轉增廣。 【唐】b有說:轉法輪時無量天眾皆悉來集,既聞法已各還所住,宣告自部,故說展轉聲至梵世。 【唐】c有說:彼時發聲亦無決定先後,但是說者敘述次第法應如是,故作是說:<u>地神先唱</u>乃至廣說。 ### 二說聲三種之差別 【唐】如《契經》說:a轉輪王出世時聲至他化自在天==\[s44如來生時]==,b佛為憍陣那`[陣›陳]`等轉法輪時聲至梵世,c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聲至色究竟天。 【唐】問:何故如是三種差別。 【唐】答:1.a轉輪王出世時,以十善法教導有情,此法必於欲界天中受異熟果,六欲天眾皆生歡喜「我等眷屬不久增多。」是故輪王出世聲至他化自在天。 【唐】b梵天王請佛轉法輪,彼聞佛轉法輪深慶隨喜,是故轉法輪時聲至梵世。 【唐】c淨居天覺悟菩薩令踰城出家求無上智,彼聞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極懷喜慰,是故初成佛時聲至色究竟天。 【唐】2.復次,a轉輪王是受欲者,故出世時聲極欲界,不至離欲地。b佛轉法輪時,於一眾會有尊卑勝劣,此事唯至梵世==\[有尊卑等]==,是故轉法輪時聲至梵天。c唯有如來名聲高遠無所不至,是故佛得無上菩提時,其聲遍及所應至處,乃至色究竟天。設當有頂有情有耳識者,聲亦徹彼,所以者何。如來久修名稱業故。 【唐】3.復次,諸有情類造作增長大名稱業有上中下。 【唐】下者如轉輪王,中者如憍陣那等,上者謂佛,是故於彼聲有近遠。`[陣›陳]` 【唐】4.復次,諸有情類造作增長淨尊貴業有上中下。 【唐】下者如轉輪王,中者如憍陣那等,上者謂佛,是故聲至有近有遠。 【唐】5.尊者世友說曰:諸有情類恭敬讚歎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佛獨覺及佛弟子,身語意業有上中下。下者如轉輪王,中者如憍陣那等,上者謂佛,是故聲至三處不同。 【唐】問:上地亦有聲,何故轉法輪時聲唯至梵世。 【唐】答:語表業聲唯至彼故。 【唐】復次,語言行唯至彼地,語言行者所謂尋伺。 【唐】復次,乃至彼地得有耳識,非上地故。 【唐】有說:唯至梵世得具起善染污無覆無記語有表聲,非上地故。 【唐】復次,唯至梵世得具起善染污無覆無記耳識現前,非上地故。 【唐】有說:若處有眾生差別,轉法輪時聲則至彼。 【唐】復次,若處<u>作三千世界分齊</u>者,聲至於彼。 【唐】有說:梵世是世間有情所尊重處,是故轉法輪時聲但至彼。 【唐】復有說者:上地諸天亦名為梵,是故轉法輪時聲至梵世者,不唯至初靜慮地。 ## 35.法輪-轉法處所 【唐】問:<u>佛所說法</u>.盡名法輪耶。 【唐】答:不也。唯令入見道者乃名法輪。 【唐】問:若爾。聞佛說法入見道者多,何故不皆名法輪耶。 【唐】答:彼一切雖皆是法輪,而<u>最初最後</u>得正解者說為法輪。初謂憍陣那等,後謂蘇跋達羅。`[陣›陳]` ^4nqmem 【唐】問:一切佛轉法輪處為定不耶。 【唐】若定者,然燈佛本事當云何通。如說:然燈佛於燈光城喝利多羅山轉正法輪,乃至廣說。 【唐】若不定者,達摩蘇部底所說頌云何通。如說: 【唐】應念過去佛,於此迦尸宮,仙論施鹿林,亦初轉妙法。 【唐】==\[[佛所行讚](T04n0192_佛所行讚#^3o94b6):一切諸牟尼,成道必伽耶;亦同迦尸國,而轉正法輪。] \[法善現Dharmasubhūti馬鳴]== [s70](婆沙061-070#^xzszwj) ==\[TD4156_སངས་རྒྱས་ཀྱི་སྤྱོད་པ་ཞེས་བྱ་བའི་སྙན་དངགས་ཆེན་པོ། -རྟ་དབྱངས། Buddhacarita]== ^rvt7je ### 第一說 【唐】有說:應言:轉法輪處定。 【唐】問:若爾,然燈佛本事當云何通。 【唐】答: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纜毘柰耶阿毘達磨所說,但是傳說。諸傳所說或然不然。 【唐】若必欲通者,應知過去燈光城即是今婆羅痆斯,過去喝利多羅山即是今仙人鹿苑。 【唐】若作是說,佛轉法輪處定者,彼說:有四處定,二處不定。 【唐】四處定者,謂菩提樹處.轉法輪處.天上來下處.現大神變處; 【唐】二處不定者,謂佛生處.及般涅槃處。 【唐】1云何得知.菩提樹處定。 【唐】答:曾聞,過去有轉輪王.導從四兵.飛空而過.至菩提樹上,其輪便止,欲前不得。王遂惶恐作是思惟:「我今將無欲失王位,或命難耶。」時菩提樹神即白王曰:「大王勿怪`[怪=怖【三宮】]`,王不失位,亦無命難。王不見下菩提樹耶,此中有金剛座一切菩薩皆於此座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王欲過者可避此處從餘道往。」時王便下種種供養菩提樹已,從餘道去。以是事故知菩提樹處定。 【唐】2轉法輪處定者,如前所引法善現頌。 【唐】3復云何知.天上來下處定。 【唐】答:曾聞,佛去世後此處有難事起,諸苾芻等並皆捨去,外道異學來居其中。 【唐】後諸苾芻來索其處,語外道曰:此是我師天上來處可速避去。諸外道言:此是我等常所住處。因此二眾大興鬪諍,近住城中長者居士諸官僚等來解其諍而不能得,乃至王自解之亦不能定。 【唐】時諸苾芻告外道曰:今當與汝俱設誠言,應屬誰者當有瑞相。外道言:爾。彼遂先請而空無驗,苾芻即復作誠諦言:此處若是一切如來昇三十三天,為慈母說法,經三月已下來處者,當現瑞相。時彼住處大石柱上有石師子即便哮吼,外道驚恐即時捨去。從師子口復出眾寶花鬘纏遶石柱皆悉周遍,時眾觀者歎未曾有,於是苾芻遂共居止。 【唐】以是故知佛從天上來下處定。`[師子=獅子【明】*]` 【唐】4復云何知.現大神變處定。 【唐】答:曾聞,外道於六大城被佛追尋無所投迹,遂共聚集請與如來捔其神變,佛皆不許。後至室羅茷悉底城`[茷=筏【宋宮】,伐【元明】]`(śrāvastī舍衛城)方始許可為現神變,無量外道歸佛出家。以此故知現大神變處定。 ### 第二說 【唐】有說:諸佛轉法輪處不定。所以者何。若嗢達洛迦曷邏摩子udrako rāmaputra,及頞邏茶迦羅摩ārāḍakālāma不命終者,佛豈捨摩揭陀國往婆羅痆斯。故知但隨應初聞法者所在,即於彼處而轉法輪。 【唐】問:若爾,法善現頌當云何通。 【唐】答: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纜毘柰耶阿毘達磨所說,但是文頌。夫造文頌或增或減。若必欲通者,過去亦曾有佛於此初轉法輪,非謂一切.故非決定。 【唐】若作是說:轉法輪處不定者,彼說:有三處定,三處不定。 【唐】三處定者,謂菩提樹處.天上來下處.現大神變處。 【唐】三處不定者,謂生處.轉法輪處.般涅槃處。 ==\[婆羅痆斯.仙人論處.施鹿林]== 【唐】如所說:佛於婆羅痆斯.仙人論處.施鹿林中,為憍陣那等轉正法輪。`[陣›陳]` 【唐】a問:何故名婆羅痆斯==\[波羅奈]==。 【唐】答:此是河名,去其不遠造立王城,是故此城亦名婆羅痆斯。 【唐】b問:何故名「仙人論處」。 【唐】答:若作是說.諸佛定於此處轉法輪者,彼說:佛是最勝仙人,皆於此處初轉法輪,故名仙人論處。 【唐】若作是說.諸佛非定於此轉法輪者,彼說:應言「仙人住處」,謂佛出世時.有佛大仙及聖弟子.仙眾所住,佛不出世時.有獨覺仙所住,若無獨覺時.有世俗五通仙住。以此處恒有諸仙.已住今住當住,故名仙人住處。 【唐】有說:應言「仙人墮處」。昔有五百仙人飛行空中,至此遇退因緣一時墮落。 【唐】c問:何故名施鹿林。 【唐】答:恒有諸鹿遊止此林故名鹿林。昔有國王名梵達多,以此林施與群鹿故名施鹿林。如羯蘭鐸迦長者<font color="#767171">karaṇḍaka/</font>kalandaka,於王舍城竹林園中穿一池以施羯蘭鐸迦鳥,令其遊戲,因名施羯蘭鐸迦池。此亦如是故名施鹿林。 ## 36.正法住滅〖正法〗 ### 一、正法之定義 【發智】云何正法。 【唐】答:無漏根力覺支道支。 ### (一)起論之緣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伽他›說: 【唐】ᅟᅟ三世三佛陀ᅟᅟᅟ能破諸愁毒 【唐】ᅟᅟ彼皆重正法ᅟᅟᅟ恒住於法性 【唐】又《契經》說:有二補特伽羅能住持正法,謂說者行者。 【唐】《毘柰耶》 說:我之正法應住千歲或復過此,由度女人出家便減五百。 【唐】世尊雖於處處說正法言,而不分別云何正法。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 (二)有漏根力道支是正法 【唐】問:有漏根力道支是正法不。若是者,此中何故不說。若非者,何故無漏是正法,有漏非耶。 ### 第一說 【唐】有說:彼亦是正法。 【唐】問: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復次,有漏根等是無漏加行。若說根本則已攝加行,故不別說。 【唐】復次,有漏根等是無漏加行,故亦名無漏。是故已攝在前所說中。 ### 第二說 【唐】有說:有漏根等非是正法。 【唐】問:何故無漏是正法,有漏非耶。 【唐】答:以有漏法有過患故,要無過患乃名正法。 【唐】復次,是清淨,是可稱讚名為正法。有漏法與此相違,故非正法。 【唐】復次,正法者能永出生死得般涅槃,有漏不爾,故不名正法。 ### (三)念住正斷神足為正法 【唐】問:念住正斷神足為亦是正法不。 【唐】若是者,此中何故不說。 【唐】若非者,何故根力覺支道支是正法,念住等非耶。 【唐】答:彼亦是正法。 【唐】問:若爾。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復次,若說根等則於此文隨順,念住等非順此文,是故不說。 【唐】復次,念住正斷神足皆亦攝在此所說中。謂四念住即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所攝,四正斷即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勤所攝,四神足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所攝。 【唐】二言正法住,幾正法滅之理由 【發智】齊何當言正法住。 【唐】答:若時行法者住。 【唐】齊何當言正法滅。 【唐】答:若時行法者滅。 ### (一)作論之緣由 【唐】問:何故復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 【唐】如《契經》 說:迦葉波當知如來所覺所說法毘柰耶,非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所能滅沒。然有一類補特伽羅當出於世,惡欲惡行成就惡法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毘柰耶說毘柰耶,於毘柰耶說非毘柰耶,彼能滅我三無數劫所集正法令無有餘。 【唐】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齊何當言正法住。齊何當言正法滅。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應分別,故作斯論。 ### 正法有二種 【唐】此中有二種正法:一世俗正法,二勝義正法。 【唐】世俗正法,謂名句文身。即素怛纜毘柰耶阿毘達磨。 【唐】勝義正法,謂聖道。即無漏根力覺支道支。 ^k6nxfi ### 行法者有二種 【唐】行法者亦有二種:一持教法,二持證法。 【唐】持教法者,謂讀誦解說素怛纜等。 【唐】持證法者,謂能修證無漏聖道。 【唐】若持教者相續不滅,能令世俗正法久住。 【唐】若持證者相續不滅,能令勝義正法久住。 【唐】彼若滅時正法則滅,故《契經》說:我之正法不依牆壁柱等而住,但依行法有情相續而住。 ### (二)佛不決定說正法住期限之理由 【唐】問:何故世尊不決定說法住時分耶。 【唐】答:欲顯正法隨行法者住久近故。謂行法者,若行正行恒如佛在世時,及如滅度未久時者,則佛正法常住於世無有滅沒。若無如是行正法者,則彼正法速疾滅沒。如佛告阿難陀言:於我善說法毘柰耶中,若當不度女人出家者我之正法應住千歲,或復過此,由度女人出家故令我正法減五百歲。 【唐】ᅟ ==\[正法住滿千年,佛說五百歲]== 【唐】問:若正法住猶滿千年,何故世尊作如是說。 【唐】答:此依解脫堅固密意而說。謂若不度女人出家,應經千歲.解脫堅固,而今後五百歲.唯有戒聞等持堅固.非解脫者,皆是度女人出家之過失耳。 【唐】有餘師說:此依若不行八尊重法 密意而說。謂若度女人出家不令行八尊重法者,則佛正法應減五百歲住。由佛令彼行八尊重法故,正法住世還滿千歲`[歲=年【三宮】]`。 ### (三)正法滅之經過 【唐】ᅟ a.釋迦佛正法滅之經過 【唐】問:如來正法云何滅耶。 【唐】答:如來正法將欲滅時,此贍部洲當有`[三=二【三】]`三王出世,一王有法,二王無法。 【唐】其有法者,生在東方威德慈仁伏五印度。==\[ཉི་འོག་པ།(མཐའ་འཁོབ།) རྒྱ་གར་ཤར་ཕྱོགས་པ་ bahirdeśaka 外國諸師,罽賓國外諸師/西國(阿毘達磨)師,外國師/外方諸師]\[bactria /below the sun, the western limit]\[pratyantima janapada མཐའ་འཁོབ madhyama janapadaཡུལ་དབུས། ]== 【唐】其無法者,生在達絮篾戾車中`[篾=蔑【三宮】*]`==\[dasyu(dāsa達薩) mleccha] \[མཐའ་འཁོབ་ཏུ་སྐྱེ་བ་ pratyantajanapada]==。性皆頑囂`[囂›嚚【麗】]`,憎賤佛法,相與合縱`[縱=蹤【三宮】]`,<u>從西侵食漸入印度轉至東方</u>,志與佛法為大衰損,隨所到處破窣堵波,壞僧伽藍,殺苾芻眾,多聞持戒無得免者,燒滅經典無有遺餘。 時東方王==\[摩因陀羅西那]==聞彼達絮`[*]`篾戾車王侵食印度漸至東方,乃率兵士與之交戰,彼王軍眾即時退走,擒獲二王皆斷其命。尋時遣使遍諸方維,召命一切沙門釋子,請都集會住我國中,我當盡形供給奉施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及餘所須令無乏短。於是一切贍部洲中,所有苾芻皆來集會憍餉彌國,時王日日,設五年會種種供養。然諸苾芻由多得利養故,及由多有先為活命而出家故,不能精勤讀誦經典,不樂獨處靜慮思惟;晝則群聚談說世事擾動喧雜,夜則疲怠耽著睡眠無所覺察。由此於佛所有教誡,皆悉慢緩而不遵行。 【唐】是時贍部洲中唯有二行法者:一是阿羅漢名蘇剌多==\[修羅他]==,一是三藏名室史迦,亦名般株,而為眾首。即於是日正法將滅,日初分時憍餉彌城中王為上首,五百淨信長者同時造立五百僧伽藍,以彼先聞法將滅故舉手議言:佛涅槃時,以法付囑二部弟子: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勿謂今由在家弟子,不能給施諸出家人,令乏短故正法滅沒,但由仁等出家弟子無正行故,令正法滅。 【唐】有說:如待客法,初及後時皆設豐膳,如是正法初出現時及後將滅,皆致豐厚資緣供養。 【唐】有說:彼作是念---乃至佛法未滅,世間猶有無量福田,佛法若滅,世間但有有量福田。我等幸因佛法未滅,當共及時作所應作。 【唐】有說:釋迦為菩薩時見過去佛,或由資緣闕故,或由遭疾疫故令正法滅。即時發願:「願我成佛,勿由此事令法滅盡。」故法雖滅,而資緣豐厚住處增廣。 ### 是夜正法將滅 【唐】是夜僧伽藍內為布灑陀故`[陀=他【三宮】]`,無量苾芻皆共聚集。時悅眾者,請眾首三藏室史迦為眾說般羅底木叉,三藏許之而欲略說。時阿羅漢蘇剌多從座而起,偏袒一肩頂禮三藏,合掌白言:「唯願上座,為眾廣說三藏。」答言:「於此眾中誰能具行般羅底木叉戒,而請我廣說。」阿羅漢曰:「如佛在世諸苾芻等,於諸學處所行邊際我皆能行,若此名為能具行者,願為廣說。」作是語時,三藏弟子生大瞋恚即叱之言:「是何苾芻。故於眾前違反我師不受教誨。」尋共害彼阿羅漢命。勝義正法從斯滅沒,時有敬重彼阿羅漢天龍藥叉,興大瞋忿殺彼三藏。有說:即彼阿羅漢弟子為報仇故`[報=執【三宮】]`,害三藏命。有說:王聞彼阿羅漢無辜被殺,追戀懊惱而殺三藏。世俗正法從斯滅沒。 【唐】爾時,世間勝義世俗二種正法皆滅沒已,經七晝夜天地冥闇,而其世間猶故未知正法已滅。所以者何。由佛往昔為菩薩時好掩他惡,亦不舉他所隱覆事,由此業故,法滅七日無有知者。過七日已大地震動殞星雨火燒諸方維,空中天鼓發聲振吼甚可怖畏。天魔眷屬生大歡喜,於虛空中張大白蓋。空中復有大聲唱言:釋迦大仙所有正法從今永滅,更無能入正性離生,妙甘露門於斯永閉,大苦黑闇遍滿世間,更無救護將導之者。 【唐】有作是說:爾時一切律儀羯磨結界皆捨。 【唐】==\[評]==如是說者:從此以後`[以=已【三宮】]`更無結界羯磨受戒,然先所有 今時不捨。 ### b.與諸佛正法滅相違 【唐】或有諸佛未般涅槃正法便滅,或有諸佛般涅槃後,經於七日正法便滅。然我世尊釋迦牟尼般涅槃後,乃至千歲正法方滅。 【唐】1.彼未般涅槃及般涅槃已,經於七日正法滅者,依更無有入正性離生,說名為滅。 【唐】2.釋迦如來正法滅者,依甘露界==\[涅槃界]==斷.說名為滅。雖天中猶有甘露界在,然依人中滅故名滅。 ### c.過去諸佛正法速疾滅.與釋迦佛千歲方滅. 【唐】問:何故過去諸佛有未般涅槃正法即滅,有於般涅槃後七日即滅,今釋迦佛千歲方滅耶。 【唐】答:過去諸佛壽量長遠,於彼正教所應作者,佛在世時多已究竟,故法速滅。今世尊釋迦牟尼出百年時壽量短促,正教所作雖佛涅槃多未究竟,乃至千歲於中有種善根者,有成熟者,有解脫者,是故經於多時正法方滅。 【唐】有說:過去諸佛所有弟子愛重奢摩他,非毘鉢舍那。由重奢摩他故恒住寂止,不樂傳說契經等十二分教 ,故法速滅。 【唐】今世尊弟子愛重毘鉢舍那,非奢摩他。由重毘鉢舍那故,多住觀察皆樂傳授契經等十二分教,是故正法多時乃滅。 ### d. 【唐】問:正法滅已無得聖者耶。 【唐】答:亦有從預流果得一來果,從一來果得不還果,從不還果得阿羅漢果,而無從順決擇分入正性離生者,唯由此故名正法滅。 ## 37.依初入無漏七等至所得法之三世分別〖世〗 【發智】若初入無漏初靜慮,乃至廣說。 【唐】一起論因由:未來修實有及聖道有為非一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 【唐】或有說:無未來修。 【唐】或有說:聖道是無為。 【唐】或有說:聖道是一。 【唐】為止彼意顯有未來修,亦顯聖道是有為而非是一。 故作斯論。 【唐】若無未來修者,則功德法無增益義,佛盡智時應不具一切智。 【唐】若聖道是無為者,便不可修,以無為法非所修故。 【唐】若聖道是一者,則無三世差別,經不應說有三世佛等。 【唐】問:若聖道是有為而非一者,何故經說我證得舊道唯一無二。 【唐】答:由五因緣故作是說。謂加行相似行相相似等廣說如‹智蘊› 。 【唐】二無漏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初入時,於心心所法得修 【發智】若初入無漏初靜慮,由得此故,得諸餘無漏心心所法,彼何世攝。 【唐】答:未來。 【唐】若初入乃至無漏無所有處,由得此故,得諸餘無漏心心所法,彼==\[心心所法]==何世攝。 【唐】答:未來。 【唐】此中初者有四種:一入正性離生初,二得果初,三離染初,四轉根初。廣說如‹智蘊› 。未來生時說名為得,若至現在名為已得,故今得者是說生時。 ## 38.稱為正生·正滅之法之三世分別 【發智】諸生何世攝,乃至廣說。 ### 一、起論之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 【唐】1.譬喻者說:有為法但有二時:一未生時,二已生時,除此更無正生正滅。 今顯實有正生正滅時,故作斯論。 【唐】2.復次,為止撥無去來世執現在是無為法, 今說未來有生現在有滅故,即顯去來非無而現在是有為,故作斯論。 【唐】3.復次,為止執有為法唯轉變隱顯而體無生滅,今說未來生現在滅故,即顯有為法非但轉變,而實有生滅, 故作斯論。==\[[s08](婆沙001-010#^o4uirq)諸法.常有實體]== ^vy1ka8 【唐】二、諸生未來世攝,諸滅現在世攝 【發智】諸生何世攝。答:未來。 【唐】諸滅何世攝。答:現在。 【唐】以未來名正生,現在名正滅。現在名已生,過去名已滅故。 ### ### 定蘊第七中一行納息第五之一 # 納息5 三三摩地之成就論乃至得羅漢果時之智所緣【一行】 ## 1.成就三三摩地之一行問答〖一行六七〗 【發智】三三摩地,謂空無願無相,乃至廣說。 ### 一、起論之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1.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 說:「有三三摩地,所謂空無願無相。」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若成就空,彼無願耶。」如是等。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s104 s153]== 【唐】2.復次,為止撥無不成就性,說成就性但是假有,欲顯成就不成就性俱是實有,故作斯論。 【唐】3.復次,為止撥無去來二世,執現在是無為法,顯有二世現是有為,故作斯論。 ### 二、成就空與無願之關係 【發智】若成就空,彼無願耶。答:如是。 【唐】設成就無願,彼空耶。答:如是。 【唐】以此二三摩地俱時得故,同對治故。 【唐】俱時得者,謂若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亦得無願。 【唐】若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亦得空。 及於修道無學道中,若得一必具二。 【唐】同對治者,謂彼俱能對治見苦所斷煩惱及修所斷。雖於見道集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時得無願非空, 而先於不成就得成就時,必俱得故恒俱成就。 ### 三成就空與無相之關係 【發智】若成就空,彼無相耶。 【唐】答:若得。==\[則成就]== 【唐】此中得謂已得,即滅法智忍已生。此後恒成就無相。 【發智】設成就無相,彼空耶。 【唐】答:如是。以成就無相時,必先得空故。 ### 四成就無願與無相之關係 【發智】若成就無願,彼無相耶。 【唐】答:若得。 【唐】設成就無相,彼無願耶。 【唐】答:如是。 【唐】此如以空對無相說。 ## 2.成就三三摩地之歷六問答 ### 一二世空相互成就之關係 【唐】歷一 【發智】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耶。 【唐】答:如是。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 【唐】彼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 【發智】設成就未來空,彼過去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說即前所說諸位。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 【唐】若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 【唐】若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未已起滅;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 ### 歷二 【發智】若成就過去空,彼現在耶。 【唐】答:若現在前。 【唐】謂不起無願,或無相,或有漏心亦非無心,故言:若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及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現在空,彼過去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說即前所說諸位。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 【唐】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現在前而未已滅;先已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 ### 歷三 【發智】若成就未來空,彼現在耶。 【唐】答:若現在前。 【唐】謂不起無願,或無相,或有漏心亦非無心,故言:若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現在空,彼未來耶。 【唐】答:如是。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即前所說諸位。 ### 二三世空相互之成就關係 【唐】歷四 【發智】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現在耶。 【唐】答:未來成就,現在若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若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亦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未來現在空,彼過去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說即前所說諸位。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如前現在對過去說。 ### 歷五 【發智】若成就未來空,彼過去現在耶。 【唐】答:有成就未來空,非過去現在。有及過去,非現在。有及現在,非過去。有及過去現在。 【唐】成就未來空非過去現在者,謂已得空未已滅設已滅而失不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若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亦不現在前。 【發智】及過去非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不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若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不現在前。 【發智】及現在非過去者,謂空現在前未已滅設已滅而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而現在前。 【發智】及過去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亦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過去現在空,彼未來耶。 【唐】答:如是。 【唐】此謂`[謂=說【三宮】]`即前所說諸位,`[諸=說【三宮】]`諸成就過去現在必成就未來故。 ### 歷六 【發智】若成就現在空,彼過去未來耶。 【唐】答:未來成就,過去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未來成就」者,如前現在對未來說。 【唐】「過去若已滅不失等」者,如前現在對過去說。 【發智】設成就過去未來空,彼現在耶。 【發智】答:若現在前。 【唐】此如前未來對現在說。差別者,此中必成就過去。 ### 三關於無願無相歷六問答 【發智】如空歷作六句,應知無願無相亦爾。隨其所應盡當知。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三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四</b>☗s184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一行納息第五之二 ## 3.成就空和無願之小七句問答 【唐】如下所示: ### 空---無願 【唐】過---1過-2未-3現-4過現-5未現-6過未-7過未現 ### 一過去空與成就一世無願 【唐】小一 【發智】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無願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集現觀三心頃, 滅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阿羅漢果。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已滅。 【唐】若得一來果不還果。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空無願三摩地已起已滅。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 【唐】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集現觀一心頃。 【唐】及得一來果不還果。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願三摩地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 【發智】設成就過去無願,彼過去空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位如答次前問說。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 【唐】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無願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空三摩地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 ### 小二 【發智】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無願耶。 【唐】答:如是。此二決定俱時得故。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若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 【發智】設成就未來無願,彼過去空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說即前所說諸位。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 【唐】若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一心頃。 【唐】若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 ### 小三 【發智】若成就過去空,彼現在無願耶。 【唐】答:若現在前 。 【唐】謂若不起空,或無相,或有漏心,亦非無心,故言:若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集現觀四心頃, 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願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現在無願,彼過去空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說即前所說諸位。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 【唐】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集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無願現在前。 ### 二過去空與二世成就無願 【唐】小四 【發智】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現在無願耶。 【唐】答:有成就過去空,非過去現在無願, 【唐】有及過去非現在, 【唐】有及現在非過去, 【唐】有及過去現在。 【唐】a.成就過去空,非過去現在無願者。謂空已滅不失,無願未已滅,設已滅而失不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一來果不還果,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願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亦不現在前。 【唐】b.及過去非現在者,謂空無願已滅不失,無願不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現觀四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無願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願不現在前。 【唐】c.及現在非過去者,謂空已滅不失,無願現在前,未已滅設已滅而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若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集現觀一心頃。 【唐】及得一來果不還果。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願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而現在前。 【唐】d.及過去現在者,謂空無願已滅不失,無願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集道現觀各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無願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願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過去現在無願,彼過去空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說即前所說諸位。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 集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無願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空三摩地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無願現在前。 ### 小五 【發智】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現在無願耶。 【唐】答:未來成就。現在若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集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願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未來現在無願,彼過去空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說即前所說諸位。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 【唐】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集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無願現在前。 ### 小六 【發智】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未來無願耶。 【唐】答:未來成就,過去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未來成就,過去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說: 【唐】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集現觀三心頃,滅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阿羅漢果。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 【唐】若得一來果不還果。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空無願三摩地已起滅不失。 【唐】「若未已起滅,設已起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 【唐】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集現觀一心頃。 【唐】及得一來果不還果。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願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 【發智】設成就過去未來無願,彼過去空耶。 【唐】答: 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位如答次前問說。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 【唐】此說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集滅現觀各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無願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空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 ### 三過去空與三世無願成就之關係 【唐】小七 【發智】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未來現在無願耶。 【唐】答:有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無願,非過去現在。 【唐】有及未來現在,非過去。 【唐】有及過去未來非現在。 【唐】有及過去未來現在。 【唐】a.成就過去空及未來無願,非過去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無願未已滅設已滅而失不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一來果不還果。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願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亦不現在前。 【唐】b.及未來現在非過去者,謂空已滅不失,無願現在前非已滅設已滅而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集現觀一心頃。 【唐】及得一來果不還果。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願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而現在前。 【唐】c.及過去未來非現在者,謂空無願已滅不失,無願不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若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現觀四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阿羅漢果。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願不現在前。 【唐】若得一來果不還果。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空無願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願不現在前。 【唐】d.及過去未來現在者,謂空無願已滅不失,無願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集道現觀各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阿羅漢果。時解脫練根作不動,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願現在前。 【唐】若得一來果不還果。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空無願已起滅不失,無願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願,彼過去空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說即前所說諸位。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 【唐】若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集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及得預流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無願已起滅不失,空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無願現在前。 ## 4.成就空和無相之小七句問答 ### 一過去空與成就一世無相 【唐】小一 【發智】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無相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道現觀各三心頃。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無相已起滅不失。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 【唐】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集現觀四心頃,滅現觀一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相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 【發智】設成就過去無相,彼過去空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位如答次前問說。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 【唐】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道現觀各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無相已起滅不失,空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 ### 小二 【發智】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無相耶。 【唐】答:若得。 【唐】此謂已得名得,即滅法智忍已生。 【唐】問:此說齊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 【發智】設成就未來無相,彼過去空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說即前所說諸位。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 【唐】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 ### 小三 【發智】若成就過去空,彼現在無相耶。 【唐】答:若現在前。 【唐】謂不起空,或無願,或有漏心,亦非無心故,言:若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若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現觀四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相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現在無相,彼過去空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說即前所說諸位。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 【唐】若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現觀四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無相現在前。 ### 二過去空與成就二世無相 【唐】小四 【發智】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現在無相耶。 【唐】答:有成就過去空非過去現在無相。 【唐】有及過去非現在。 【唐】有及現在非過去。 【唐】有及過去現在。 【唐】a.成就過去空非過去現在無相者,謂空已滅不失,無相未已滅設已滅而失,不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集現觀四心頃。 ### 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相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亦不現在前。 【唐】b.及過去非現在者,謂空無相已滅不失,無相不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無相已起滅不失,無相不現在前。 【唐】c.及現在非過去者,謂空已滅不失,無相現在前未已滅設已滅而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現觀一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相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無相現在前。 【唐】d.及過去現在者,謂空無相已滅不失,無相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無相已起滅不失,無相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過去現在無相,彼過去空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說即前所說諸位。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 【唐】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無相已起滅不失,亦現在前。 ### 小五 【發智】若成就過去空,彼未來現在無相耶。 【唐】答:有成就過去空,非未來現在無相。 【唐】有及未來非現在。 【唐】有及未來現在。 【唐】a.成就過去空非未來現在無相者,謂空已滅不失未得無相。 【唐】與已得相違說名未得,即滅法智忍未已生時。 【唐】問:此說齊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集現觀四心頃,非餘位。以彼必成就未來無相故。 【唐】b.及未來非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已得無相不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相不現在前。 【唐】c.及未來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無相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現觀四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相現在前, 【唐】但成就現在必成就未來,故不別說。 【發智】設成就未來現在無相,彼過去空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說即前所說諸位。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 【唐】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現觀四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無相現在前。 ### 小六 【發智】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未來無相耶。 【唐】答:有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無相。 【唐】有及未來非過去。 【唐】有及過去未來。 【唐】a.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無相者,謂空已滅不失,未得無相。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集現觀四心頃。 【唐】b.及未來非過去者,謂空已滅不失,已得無相未已滅設已滅而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現觀一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相未已起滅;先已起`[起+(滅)【三宮】]`者,由得果轉根故失。 【唐】c.及過去未來者,謂空無相已滅不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道現觀各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無相已起滅不失。 【發智】設成就過去未來無相,彼過去空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說即前所說諸位。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 【唐】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道現觀各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無相已起滅不失,空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 ### 三過去空與成就三世無相 【唐】小七 【發智】若成就過去空,彼過去未來現在無相耶。 【唐】答:有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現在無相。 【唐】有及未來非過去現在。 【唐】有及未來現在非過去。 【唐】有及過去未來非現在。 【唐】有及過去未來現在。 【唐】a.成就過去空,非過去未來現在無相者,謂空已滅不失,未得無相。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三心頃,集現觀四心頃。 【唐】b.及未來非過去現在者,謂空已滅不失,已得無相未已滅,設已滅而失,不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若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相三摩地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亦不現在前。 【唐】c.及未來現在非過去者,謂空已滅不失,無相現在前,未已滅設已滅而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此)+滅【三宮】]`滅現觀一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三摩地已起滅不失,無相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而現在前。 【唐】d.及過去未來非現在者,謂空無相已滅不失,無相不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道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無相已起滅不失,無相不現在前。 【唐】e.及過去未來現在者,謂空無相已滅不失,無相現在前。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空無相已起滅不失,無相現在前。 【發智】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相,彼過去空耶。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若已滅不失則成就」者,此說即前所說諸位。 【唐】「若未已滅,設已滅而失則不成就」者,此說: 【唐】若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滅現觀三心頃。 【唐】及得預流果乃至阿羅漢果。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無相已起滅不失亦現在前,空未已起滅;先已起滅者,由得果轉根故失。`[轉【三宮磧北藏】=練【大麗】]` ## 5.成就無願和無相之小七句問答 【發智】如空對無相作七句,應知無願對無相亦爾。隨其所應盡當知。 ### 無願----無相 【唐】過---1過-2未-3現-4過現-5未現-6過未-7過未現 ## 6.成就三三摩地之大七句問答 ### 空無願----無相 【唐】過---1過-2未-3現-4過現-5未現-6過未-7過未現 【發智】如小七應知大七亦爾,差別者以二對一, 如以過去空無願對過去無相有七。 ### 第一說 【唐】有說:此是大七種性故,不應言對過去無相,所以者何。此但是一句故。應作是說,如以過去空無願對無相有七,以此中具有七句故。 ### 第二說 【唐】有說:此中不應言有七。所以者何。此但是大七種性故。應作是說,如以過去空無願對過去無相,次對未來,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來,後對過去未來現在無相有七,以此中有一七句問,一七句答故。 ### 大七句之異說 【唐】有說:此中所說顯於初句即有七句。所以者何。此中有七七句問七七句答故,1.如以過去空無願對過去無相作初句,次對未來,次對現在,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未 【唐】來,後對過去未來現在無相為第七句。 【唐】2.復以過去空無願對未來無相作初句,次對現在,乃至後對過 【唐】去無相為第七句。 【唐】3.復以過去空無願對現在無相作初句,次對過去,乃至後對未 【唐】來無相為第七句。 【唐】4.復以過去空無願對過去現在無相作初句,次對未來現在, 【唐】乃至後對現在無相為第七句。 【唐】5.復以過去空無願對未來現在無相作初句,次對過去未來, 【唐】乃至後對過去現在無相為第七句。 【唐】6.復以過去空無願對過去未來無相作初句,次對過去未來現在,乃至後對未來現在無相為第七句。 【唐】7.復以過去空無願對過去未來現在無相作初句,次對過去, 【唐】乃至後對過去未來無相為第七七句。 ### 大七句正說 【唐】(評曰)若作是說則唐捐其功,於文無益,於義無益,亦不成七七句。 【唐】若欲於文有益,於義有益,亦成七七句者,應作是說: 【唐】1.如以過去空無願對過去無相作初句,次對未來,次對 【唐】現在,次對過去現在,次對未來現在,次對過去 【唐】未來,後對過去未來現在無相為第七句。 【唐】2.復以未來空無願對未來無相作初句,次對現在,乃至後對過去 【唐】無相為第七句。 【唐】3.復以現在空無願對現在無相作初句,次對過去現在,乃至後對 【唐】未來無相為第七句。 【唐】4.復以過去現在空無願對過去現在無相作初句,次對未來現 【唐】在,乃至後對現在無相為第七句。 【唐】5.復以未來現在空無願對未來現在無相作初句,次對過去未 【唐】來,乃至後對過去現在無相為第七句。 【唐】6.復以過去未來空無願對過去未來無相作初句,次對過去未 【唐】來現在,乃至後對未來現在無相為第七句。 【唐】7.復以過去未來現在空無願對過去未來現在無相作初句,次對過 【唐】去,乃至後對過去未來無相為第七七句。 【唐】若作是說,則於文有益,於義有益,成七七句。應知諸七義則如是。 ## 7.一行·歷六·小七·大七之差別 ### 【唐】問:此中一行歷六小七大七何差別。 【唐】答:名即差別,此名一行,乃至此名大七。 【唐】復次,以一行道理為問名一行,以六句為問名歷六,以七句為問以一問一名小七,以七句為問以二問一名大七。 【唐】復次,問不相似法不以世定 名一行,問相似法 以世定名歷六,問不相似法以世定以一問一名小七,問不相似法以世定以二問一名大七。 【唐】一行歷六小七大七是謂差別。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四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五</b>☗s185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一行納息第五之三 ## 8.三三摩地之相修關係〖修〗 【唐】(一)ᅟ空與無願之相修關係 【唐】(二)ᅟ空與無相之相修關係 【唐】(三)ᅟ無願與無相之相修關係 【發智】若修空,彼無願耶。乃至廣說。 ### 一起論之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一)為止撥無去來二世,及說無未來修者意,欲顯有去來世亦有未來修,故作斯論。 【唐】(二)修有四種:一得修,二習修,三對治修,四除遣修。此中依二修作論,謂得修習修。 ### 二空與無願之相修關係 【發智】若修空,彼無願耶。設修無願,彼空耶。 【唐】答:應作四句。 ### 修空不修無願之立場 【唐】(一)有修空非無願,謂已得空現在前。 【唐】此是佛或獨覺聲聞為現法樂住等故,起已得空三摩地現在前,爾時彼勢力尚不及自類無間剎那,況能修餘未來功德。然現前位即是習修。 ### 修無願不修空之立場 【唐】(二)有修無願非空,謂已得無願現在前,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不修空。 【唐】「已得無願現在前」者,如前釋。 【唐】「未得無願現在前,不修空」者,謂見道中集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以見道中對治決定及是不共對治故,不異諦修。 ### 空無願俱修之立場 【唐】(三)有俱修,謂未得空現在前,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空,若未得無相及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空無願。 【唐】「未得空現在前」者,謂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 【唐】若依空三摩地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或以空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及離非想非非想處染,除最後解脫道。 【唐】若依空三摩地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或以空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及時解脫練根作不動,除最後解脫道。 【唐】若依空三摩地雜修靜慮初後心頃。 【唐】若依空三摩地起念住無色解脫,義辯二無礙解。有說:唯義無礙解。 【唐】於如是時未得空現在前,亦修無願。 【唐】「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空」者,謂依無願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道類智時, 【唐】若依無願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或無願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 【唐】若依無願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或無願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 【唐】若依無願雜修靜慮初後心頃。 【唐】若起無漏他心智通。 【唐】若依無願起念住無色解脫,義辯二無礙解。 【唐】於如是時未得無願現在前亦修空。 【唐】「未得無相現在前修空無願」者,見道中無。於修道無學道中, 【唐】若依無相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或無相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及離非想非非想處染,除最後解脫道。 【唐】若依無相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或無相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及時解脫練根作不動,除最後解脫道。 【唐】若依無相雜修靜慮初後心頃,若依無相起念住無色解脫義無礙解。 【唐】於如是時未得無相現在前,修空無願。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空無願」者,謂聖者以世俗道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或世俗道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及離非想非非想處染;及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雜修靜慮中間心頃,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及有漏他心智通解脫道,起無量.世俗解脫.勝處遍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七處善三義觀.世俗無礙解.無諍願智邊際智.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入滅定想微細心,於如是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空及無願。 ### 空無願俱不修之立場 【唐】(四)有俱不修,謂已得無相現在前,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不修空無願。若已得世俗智現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空無願。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 【唐】「已得無相現在前」者,如前釋。 【唐】「未得無相現在前,不修空無願」者,謂見道中滅現觀四心頃。不修空無願如前釋。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者,如前釋。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空無願」者,謂聖者聞思所成慧入滅定微微心。 【唐】「一切異生」者,謂此中所說三三摩地唯無漏故,異生皆無故無修義。 【唐】「染污心」者,謂染污心是順退分性,沈重懈怠相應,要順勝進性輕舉精進相應心,方能修故。 【唐】「無記心」者,謂無記心不堅不住不實羸劣,如朽敗種,要堅住實強盛心,方能修故。 【唐】「在無想定滅盡定」者,謂彼無心,要有心位方能修故。 【唐】「生無想天」者,有說:生彼於一切時不起善心。 【唐】有說:生彼雖起善心而非修所依。 【唐】雖前已遮一切異生而復遮無想定無想天者,以彼是世俗所尚,或疑有修故。 【唐】於如是時不修空及無願。 ### 二關於空無相之相修關係 【發智】若修空,彼無相耶。設修無相,彼空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修空非無相,謂已得空現在前,若未得空現在前不修無相,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空非無相。 【唐】「已得空現在前」者,如前釋。 【唐】「未得空現在前,不修無相」者,謂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 【唐】「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空非無相」者,謂依無願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 【唐】(二)有修無相非空,謂已得無相現在前,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不修空。 【唐】「已得無相現在前」者,如前釋。 【唐】「未得無相現在前,不修空」者,謂見道中滅現觀四心頃。 【唐】(三)有俱修,謂未得空現在前修無相,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修空,若未得無願及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空無相。 【唐】「未得空現在前修無相」者,謂依空三摩地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廣如前兼修無願說。 【唐】「未得無相現在前修空」者,謂依無相三摩地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或無相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及離非想非非想處染,除最後解脫道。 【唐】若依無相練根作見至,以無相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及時解脫練根作不動,除最後解脫道。 【唐】若依無相雜修靜慮初後心頃。 【唐】若依無相起念住無色解脫義無礙解,於如是時,未得無相現在前亦修 【唐】空。 【唐】「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空無相」者,謂道類智時,若依無願三摩地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廣如前兼修空說。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空無相」者,謂聖者以世俗道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廣如前兼修空無願說。 ### 空無相俱不修之立場 【唐】(四)有俱不修。謂已得無願現在前,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不修空無相,若已得世俗智現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空無相,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 【唐】「已得無願現在前」者,如前釋。 【唐】「未得無願現在前,不修空無相」者,謂見道中集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已得世俗智現在前」者,如前釋。 【唐】「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空無相」者,謂聖者聞思所成慧,入滅定`[〔微〕-【宮】]`微微心。 【唐】「一切異生乃至生無想天」者,如前釋。 ### 三關於無願與無相之相修關係 【發智】若修無願彼無相耶。設修無相彼無願耶。 【唐】答:應作四句。 ### 修無願不修無相之立場 【唐】(一)有修無願非無相。謂已得無願現在前,若未得無願及未得空現在前,不修無相。 【唐】「已得無願現在前」者,如前釋。 【唐】「未得無願現在前,不修無相」者,謂依無願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集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未得空現在前,不修無相」者,謂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 ### 修無相不修無願之立場 【唐】(二)有修無相非無願。謂已得無相現在前,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不修無願。 【唐】「已得無相現在前」者,如前釋。 【唐】「未得無相現在前不修無願」者,謂見道中滅現觀四心頃。 ### 無相無願俱修之立場 【唐】(三)有俱修。謂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無相,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修無願,若未得空及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無願無相。 【唐】此隨所應,如前廣釋。 ### 無相無願俱不修之立場 【唐】(四)有俱不修。謂已得空及已得世俗智現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無願無相,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 【唐】此亦隨應,如前廣釋。 ## 9.三三摩地斷結〖斷〗 ### 一三三摩地之所斷結所對治 【發智】頗有結空所斷,非無願無相耶。乃至廣說。 【唐】有二種決定:一對治決定,二作用決定。 【唐】此中依對治決定而作論,非作用決定。所以者何。無有道理二三摩地俱時作用,何況有三。 ### 1.(無)空所斷結 【發智】頗有結空所斷,非無願無相耶。 【唐】答:無。以無如是類結,唯是空所對治故。 ### 2.無願所斷結 【發智】頗有結無願所斷,非空無相耶。 【唐】答:有。謂見集見道所斷結無願斷。以彼唯是無願所對治故。 ### 3.無相所斷結 【發智】頗有結無相所斷,非空無願耶。 【唐】答:有。謂見滅所斷結無相斷。以彼唯是無相所對治故。 ### 4.空無願所斷結 【發智】頗有結空無願所斷,非無相耶。 【唐】答:有。謂見苦所斷結空無願斷。以彼唯是空無願所對治故。 ### 5.空無相所斷結 【發智】頗有結空無相所斷,非無願耶。 【唐】答:無。以無如是類結,唯是空無相所對治,非無願故。 ### 6.無願無相所斷結 【發智】頗有結無願無相所斷,非空耶。 【唐】答:無。以無如是類結,唯是無願無相所對治,非空故。 ### 7.空無願無相所斷結 【發智】頗有結空無願無相所斷耶。 【唐】答:有。謂學見迹修所斷結.空無願無相斷。 【唐】即`[即+(彼)【三宮】]`是聖者三界修所斷結,以彼是三三摩地所對治故。 ### 二.非空無願無相所斷結 【發智】頗有結非空無願無相所斷,而是所斷耶。 【唐】答:有。謂異生所斷結。 【唐】即諸異生欲界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斷結,是世俗道所對治故。 【唐】問:彼結豈非空無願無相所對治耶。 【唐】答:是所對治,然在聖者非異生。彼在異生故說非空等斷。 【唐】有說:前依對治決定而作論,今依作用決定作論。異生相續中三三摩地定無作用故,說彼結非空等斷。 【唐】問:若爾者,聖相續中欲界乃至無所有處修所斷結亦世俗道斷,何故但說空等斷耶。 【唐】答:前文應說:「彼結亦是世俗道斷。」而不說者有何意耶。應知:「聖者無漏道所顯,故不說世俗道,異生無無漏道,故依世俗道說。」是以前說無過。 ## 10.入正性離生之作意〖正性〗 【發智】云何作意入正性離生。乃至廣說。 ### 一起論之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 【唐】(一)或有說:三三摩地隨一皆能入正性離生。今遮彼意顯唯二三摩地隨一能入,而非無相,故作斯論。 【唐】(二)或復有說:唯無相三摩地能入正性離生。如達摩毱多部(法藏部)說,彼說:「以無相三摩地,於涅槃起寂靜作意入正性離生。」為遮彼執,顯唯無相三摩地不能入正性離生,故作斯論。 ### 二作意入正性離生 【發智】云何作意入正性離生。 【唐】答:或無常,或苦,或空,或無我。 【唐】由此則止三三摩地及唯無相,能入正性離生者意。 【唐】此中無常苦作意與無願三摩地相應,空無我作意與空三摩地相應。 ### (一) 【唐】問:何故唯此行相入正性離生,非餘耶。 【唐】答:入正性離生者有二種:一愛行,二見行。 【唐】愛行者依無願入,見行者依空入。菩薩雖是愛行,而能依空入正性離生。 【唐】愛行者,復有二種,謂我慢增懈怠增。 【唐】我慢增者,以無常行相入。 【唐】懈怠增者,以苦行相入。 【唐】見行者,亦有二種,謂我見增我所見增。 【唐】我見增者,以無我行相入。 【唐】我所見增者,以空行相入。 【唐】是故唯作此四行相。 ### (二) 【唐】問:此四行相與何位法相應。 【唐】有說:與世第一法相應。以說入正性離生故。 【唐】有說:與苦法智忍相應。 【唐】問:若爾。何故言入。==\[s2應言已入而說入]== 【唐】答:此說已入名入,於近說遠聲。如言:「大王從何處來。彼於已來名來。」此亦如是。 【唐】問:爾時亦有餘心所法,何故但說作意耶。 【唐】答:以唯作意能引發心心所故。 【唐】有說:作意於入正性離生,最隨順故。 ## 11.思惟何繫行入正性離生耶 【發智】思惟何繫行入正性離生。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一)欲止尊者達磨怛邏多(法救)說:頓思惟三界行入正性離生。 【唐】(二)又為止說:思惟涅槃入正性離生者意,故作斯論。 【發智】問:思惟何繫行入正性離生。 【唐】答:欲界繫。 【唐】由此則止如前二執。 【唐】問:何故但思惟欲界繫行入正性離生耶。 【唐】答:欲界苦麁顯現見易觀察故。 【唐】有說:欲界苦是彼相續現成就故。 【唐】有說:欲界繫行具三苦故。 【唐】是以阿毘達磨者說.觀三苦諸行入正性離生,非如譬喻者唯說.觀行苦諸行入正性離生。此中不可意諸行名苦苦,可意諸行名壞苦,順捨諸行名行苦。 【唐】有說:欲界苦於修行者現為逼惱極所厭背故,先觀彼入正性離生。 【唐】問:涅槃亦是極所欣樂,何不觀彼入正性離生耶。 【唐】答:諸有情類.厭苦心勝,非欣涅槃。所以者何。現逼惱故,不現見故。如諸有情無不畏苦,有不貪樂。 【唐】問:緣何諦忍後能入正性離生。 【唐】有說:緣道諦。 【唐】==\[評]==如是說者:緣苦諦。 【唐】廣說如‹雜蘊›初納息。 ## 12.盡智·無生智之念住〖二智〗 【發智】盡智當言:於身循身觀念住耶。乃至當言:於法循法觀念住耶。 【唐】答:盡智應言:或於身循身觀念住,或於受,或於心,或於法循法觀念住。 【唐】如盡智,無生智亦爾。 ### 一起論之理由 【唐】(一)明盡無生智非見性,是念住 【唐】(二)分別非見自性念住。 【唐】(三)無學地中有念住。 【唐】(四)盡無生智緣一切法,除虛空及非擇滅。 【唐】(五)盡無生智總別緣五蘊。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一)為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有生如是疑:「盡無生智非見性故,亦應非念住性。」今欲決定明此二智雖非見性,而是念住,故作斯論。 【唐】(二)復次,‹見蘊›中分別見自性念住,今‹定蘊›中分別非見自性念住,故作斯論。 【唐】(三)復次,加行地中說修念住有因此故。謂無學地無有念住,今欲明無學地 【唐】中有念住故,而作此論。 【唐】(四)復次,經說:「盡無生智緣生及後有為境。」有因此故,謂彼但緣生及後有,今欲顯彼緣一切法,唯除虛空及非擇滅,故作斯論。 【唐】(五)復次,有執「盡無生智唯總緣五蘊。」今遮彼意,顯盡無生智或總緣五蘊,或復別緣,故為此論。[s187](婆沙176-200#^reehbp) ᅟ 【唐】「盡智應言:或於身循身觀念住」者,謂緣色蘊。 【唐】「或於受循受觀念住」者,謂緣受蘊。 【唐】「或於心循心觀念住」者,謂緣識蘊。 【唐】「或於法循法觀念住」者,謂<u>緣想蘊行蘊</u>及擇滅。此說不雜緣法念住。[s187](婆沙176-200#^l04r0x) ᅟ 【唐】若雜緣法念住則於五蘊,或二二緣,或三三緣,或四四緣,或五總緣。 【唐】二二緣者$C_5^2$,謂色受緣,色想緣,色行緣,色識緣;受想緣,受行緣,受識緣;<u>想行緣</u>,想識緣;行識緣。 【唐】三三緣者$C_5^3$,謂色受想緣,色受行緣,色受識緣,(色想行緣),色想識緣,色行識緣;受想行緣,受想識緣,受行識緣;想行識緣。 【唐】四四緣者$C_5^4$,謂色受想行緣,色受想識緣,色受行識緣,色想行識緣,受想行識緣。 【唐】或五總緣者$C_5^5$,謂色受想行識一切總緣。 【唐】*其擇滅無為,若有漏法念住,亦與色等餘法合緣;此中所說是無漏故,唯不雜緣。 ^2ywtl8 ## 13.無漏之初二靜慮之樂和輕安覺支等之樂無差別〖二樂異〗 【發智】諸無漏初靜慮樂,諸輕安等覺支樂。此何差別。 【唐】答:無差別。 【唐】諸無漏第二靜慮樂,諸輕安等覺支樂。此何差別。 【唐】答:無差別。 【唐】一起論因由:破初二靜慮是無漏樂根之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說初二靜慮有無漏樂根者意,顯彼二地無無漏樂根,故作斯論。 【唐】若有者不應答言:此無差別。所以者何。 【唐】1.輕安等覺支樂,大善地法中輕安為自性。無漏樂根大地法中受為自性故。 【唐】2.又輕安等覺支樂行蘊攝,無漏樂根受蘊攝。 【唐】如是二樂便有差別,而說無差別,故知彼二地無漏樂者,即輕安樂。是故無 【唐】漏樂根,非彼地所有。 ## 14.從等持出亦從所緣出耶等相關〖二起〗 【發智】若從等持出,彼所緣耶。乃至廣說。 【唐】出有五種:一地,二行相,三所緣,四異類心,五剎那。 【唐】此中,但依二出作論,謂地所緣。 【唐】一從等持出,彼所緣否 【發智】若從等持出,彼所緣耶。設從所緣出,彼等持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從等持出,非所緣。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彼復思惟此相入第二靜慮。 【唐】此中所緣以相聲說。如緣色蘊初靜慮等無間,緣色蘊第二靜慮現在前,緣餘蘊亦爾。是名從等持出非所緣。 【唐】問:第二靜慮亦是等持,何故言出。 【唐】答:以地別故。是故前說:依二出作論,謂地所緣。 【唐】(二)有從所緣出,非等持。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彼不出初靜慮復思惟餘相。 【唐】如緣色蘊初靜慮等無間,緣受蘊初靜慮現在前。緣餘蘊亦爾。是名從所緣出非等持。 【唐】(三)有從等持出,亦所緣。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彼思惟餘相入第二靜慮。 【唐】如緣色蘊初靜慮等無間,緣受蘊第二靜慮現在前。緣餘蘊亦爾。是名從等持出,亦所緣。 【唐】(四)有非從等持出,亦非所緣。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住經多時。 【唐】如緣色蘊初靜慮流注相續多時現前。緣餘蘊亦爾。 【唐】如蘊,非蘊亦爾。如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亦爾。 【唐】二從等持出,彼行相否 【唐】復有別義。若從等持出,彼行相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從等持出,非行相。謂如有一以此行相入初靜慮,彼復以此行相入第二靜慮。如無常行相初靜慮等無間,無常行相第二靜慮現在前。餘行相亦爾。 【唐】(二)有從行相出,非等持。謂如有一以此行相入初靜慮,彼不出初靜慮復作餘行相。如無常行相初靜慮等無間,苦行相初靜慮現在前。餘行相亦爾。 【唐】(三)有從等持出,亦行相。謂如有一以此行相入初靜慮,以餘行相入第二靜慮。如無常行相初靜慮等無間,苦行相第二靜慮現在前,餘行相亦爾。 【唐】(四)有非從等持出,亦非行相。謂如有一以此行相入初靜慮住經多時。如無常行相初靜慮流注相續多時現前,餘行相亦爾。 【唐】如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亦爾。 【唐】三從行相出,彼所緣否 【唐】復有別義。若從行相出,彼所緣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從行相出,非所緣。謂如有一,以此行相思惟此相,彼不捨此相復作餘行相。如緣色蘊無常行相等無間,緣色蘊苦行相現在前。緣餘蘊餘行相亦爾。 【唐】(二)有從所緣出,非行相。謂如有一,以此行相思惟此相,即以此行相復思惟餘相。如緣色蘊無常行相等無間,緣受蘊無常行相現在前。緣餘蘊餘行相亦爾。 【唐】(三)有從行相出,亦所緣。謂如有一,以此行相思惟此相,復以餘行相思惟餘相。如緣色蘊無常行相等無間,緣受蘊苦行相現在前。緣餘蘊餘行相亦爾。 【唐】(四)有非從行相出,亦非所緣。謂如有一,以此行相思惟此相住經多時。如緣色蘊無常行相流注相續多時現前。緣餘蘊餘行相亦爾。如蘊,非蘊亦爾。 ## 15.有頂之聖者,依無所有處定得阿羅漢果〖想定〗 【發智】如說:「苾芻。乃至想定能達聖旨。」世尊弟子生非想非非想處,彼 【唐】依何定得阿羅漢果。 【唐】答:無所有處。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唐】如《契經》說:「有七依定,我說依彼能盡諸漏,謂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又《契經》說:苾芻。乃至想定能達聖旨。 【唐】想定者,謂四靜慮三無色。能達聖旨者,謂能起智斷煩惱,修道盡漏。 ### ‹有頂聖者依無所有處定得阿羅漢果› 【唐】或有生如是疑,非想非非想處既無聖道,若世尊弟子生彼處者,依何能盡諸漏,將無彼類不由聖道得阿羅漢耶。為令此疑得決定故,說彼依無所有處得阿羅漢果。 ### ‹分別論者說有頂聖者不依聖道得阿羅漢果› 【唐】復次,為止分別論者說「`[齊有=有齊【三宮】]`齊有頂阿羅漢」故==\[齊頂阿羅漢]==。彼說:「世尊弟子生非想非非想處,於命終時煩惱業命`[命=障【三宮】]`三事俱盡,不由聖道,得阿羅漢果。」為止彼意,顯盡非俱必由聖道,故作斯論。 【唐】{壽量盡時煩惱亦盡成阿羅漢,名為齊頂གང་ཟག་མགོ་མཉམ་པ་。齊首補特伽羅} 【唐】問:何故但說依無所有處,非餘地耶。 【唐】答:此於有頂最隣近故。 【唐】問:生下諸地亦有隣近下地無漏,何故不說依之盡漏,而但說生有頂者耶。 【唐】答:下諸地中,有自地或上地聖道易可現前,非於下地。所以者何。下地繫善皆已捨故,聖道難起,由此無有起現前者。生有頂不爾,自地無聖道.又無上地可依,不可不由聖道而能盡漏,是故下地雖難而起,然彼聖道由因力強非加行力,暫起現前斷餘煩惱得阿羅漢果已。設更住壽經八萬劫,終不重起,以無用故。 ## 16.入定者不聞聲〖出定聞〗 【發智】如說:「尊者大目揵連言:具壽。我自憶住無所有處定,聞曼陀抧尼池邊有眾多龍象哮吼等聲。」彼尊者為在定聞。為起定耶。<b>`[(抧=枳【三宮】*)]`</b> 【唐】答:起定聞,非在定。 ### 一起論之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令疑者得決定故。如《毘柰耶》說: 【唐】尊者大目揵連告諸苾芻言:「具壽。我自憶在鷲峯山住無所有處定,聞曼陀抧`[*]`尼池邊有眾多龍象哮吼等聲。」時諸苾芻共相謂言:「今此大目揵連自稱得過人法,必無是事,應共壞之。所以者何。住初靜慮者尚不聞聲,何況住無所有處定。」便以此事白佛,佛時告曰:「汝等不應壞大目揵連。所以者何。大目揵連如想而說。」[cf.成唯識.瑜伽.] 【唐】故《毘柰耶》雖作是說而不分別,由此或有疑:「彼尊者在定聞聲。」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彼尊者起定聞聲。故作斯論。 ### 二說目連住定聞聲之理由 【唐】問:諸餘聲聞亦知在定不聞聲,故尚無此說。況大目揵連是最勝聲聞,何故乃於苾芻眾中說不應說。 【唐】有說: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是偽毘柰耶故,謂佛滅後有於素怛纜中置偽素怛纜,毘柰耶中置偽毘柰耶,阿毘達磨中置偽阿毘達磨,諸偽文句不應通釋。 【唐】有說:定海甚深,聲聞如兔不得其底,唯佛能盡。故彼尊者雖作是說,亦無有過。 【唐】問:彼尊者豈不知在定不聞聲耶,何故作如是說。 【唐】答:彼尊者於定自在入出迅疾,雖起定聞作住定想。謂彼先從欲界善心入初靜慮,從初靜慮入第二靜慮,如是乃至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起還入識處,如是乃至入初靜慮,從此欲界善心現前聞龍象等聲不起分別。 【唐】復還從欲界善心入初靜慮,從初靜慮入第二靜慮,如是乃至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起還入識處,如是乃至入初靜慮,從此欲界善心現前,不審分別,便作是語:「我自憶在`[在=住【明宮】]`無所有處定,聞曼陀抧`[*]`尼池邊龍象等聲。」彼但於二心起分別知,謂初入定心及後出定心,於其中間諸心相續,不審分別,故作是說,亦無有過。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五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六</b>☗s186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定蘊第七中一行納息第五之四 ## 17.性決定者·性不決定者〖定不定〗 【唐】問題所示: 【唐】(一)ᅟ定者與聰慧明趣之廣狹關係。 【唐】(二)ᅟ不定者與非聰慧無明趣之廣狹關係。 【唐】(三)ᅟ定者與等覺支的成就之關係。 【唐】(四)ᅟ不定者與等覺支的成就之關係。 【發智】諸不定彼一切非聰慧無明趣耶。乃至廣說。 ### 起論之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諸有情類有定有不定,有聰慧明趣有非聰慧無明趣。」==\[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相攝差別,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盡應說,故作斯論。 【唐】關於不定者與非聰慧無明趣之廣狹關係。 【發智】問:諸不定,彼一切非聰慧無明趣耶。<b>`[(〔耶答…趣〕十四字-【宮】)]`</b> 【唐】答:1.諸不定,彼一切非聰慧無明趣。 【唐】2.有非聰慧無明趣而非不定,謂邪定。 【唐】定者與聰慧明趣之廣狹關係。 【唐】問:諸定,彼一切聰慧明趣耶。 【唐】答:1.諸聰慧明趣,彼一切定。 【唐】2.有定彼非聰慧明趣,謂邪定。 ### 聰慧者與非聰慧者之定義 【唐】此中,非聰慧者,謂愚夫異生無聖慧故。 【唐】聰慧者,謂諸聖者有聖慧故。 【唐】云何知然。契經說故。如《契經》說:「佛告苾芻:於汝意云何。諸有於苦聖諦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趣苦滅行聖諦如實知;或有於此不如實知。此中說何是聰慧者。苾芻白佛:如我解佛所說義者,諸有於苦聖諦,乃至於趣苦滅行聖諦如實知,名聰慧者,非不如實知。」由此故知聖是聰慧,異生非聰慧。 ### 聰慧與非聰慧之定義 【唐】聰慧者,是明趣明所依故。 【唐】非聰慧者,是無明趣無明所依故。 ### 不定者之定義 【唐】「諸不定,彼一切非聰慧無明趣」者,謂諸不定必是異生,一切異生皆非聰慧, 【唐】無明趣攝。 ### 邪定者之定義 【唐】「有非聰慧無明趣而非不定,謂邪定」者,謂諸邪定亦必異生,彼於邪性定故不名不定。 ### 定者之定義 【唐】「諸聰慧明趣,彼一切定」者,謂諸聖者於正性定故,說名為定。 【唐】關於不定邪定者與等覺支的成就之關係。 【發智】諸不定,彼一切不成就等覺支耶。 【唐】答:1.諸不定,彼一切不成就等覺支。 【唐】2.有不成就等覺支而非不定,謂邪定。 【唐】是異生故邪性定故。 【唐】關於定者與等覺支的成就之關係。 【發智】諸定,彼一切成就等覺支耶。 【唐】答:1.諸成就等覺支`[〔支〕-【三宮】]`,彼一切定。 【唐】2.有定而不成就等覺支,謂邪定。 【唐】如前釋。 ## 18.三聚 ### 一依《集異門足論》三聚的名義及自性 【唐】(一)有三聚:一邪性定聚(MithyAtvaniyatarASi),二正性定聚(SamyaktvaniyatarASi), 【唐】三不定聚(AniyatarASi)。 【唐】邪性定聚,謂成就五無間業。 【唐】正性定聚,謂成就學無學法。 【唐】不定聚,謂唯成就餘有漏法及無為。 【唐】是名三聚自性。 ### 三聚的界趣生處分別 【唐】界者,邪性定聚一界少分,謂欲界。正性定聚三界少分,不定聚亦爾。 【唐】趣者,邪性定聚一趣少分,謂人。 【唐】正性定聚二趣少分,謂人天。 【唐】不定聚三趣全,謂地獄傍生餓鬼。 【唐】二趣少分,謂人天。 【唐】生者,邪性定聚一生少分,謂胎生。 【唐】正性定聚二生少分,謂胎生化生。 【唐】不定聚二生全,謂卵生濕生。 【唐】二生少分,謂餘二生。 【唐】有說:邪性定聚三生少分,除化生。正性定聚四生少分,不定聚亦爾。 【唐】處者,有說:邪性定聚三處==\[三洲]==少分。 【唐】正性定聚五處==\[五淨居]==全,二十四處==\[三洲六欲色十一除五淨居四無色]==少分。 【唐】不定聚五處==\[三惡趣北洲無想天]==全。二十四處少分。 【唐】==\[評]==如是說者:諸行有四十處==\[八地獄傍生餓鬼.四洲六欲天.色界16.無色4]==,不定聚十一處==\[八地獄傍生餓鬼北洲]==全,二十四處少分。 【唐】(二)譬喻者說:從無間地獄乃至有頂皆有三聚。彼說:般涅槃法名正性定聚,不般涅槃法名邪性定聚,不決定者名不定聚。 【唐】(三)評曰:如前說者好。此依《集異門》說。 ### 二依《施設論》三聚之自性等分別 【唐】若依《施設論》說: 【唐】邪性定聚謂五無間業,若彼因,彼果,彼等流,彼異熟及成就彼法補特伽羅。 【唐】正性定聚謂學無學法,若彼因,彼果,彼等流及成就彼法補特伽羅。 【唐】不定聚謂諸餘法,若彼因,彼果,彼等流,彼異熟及成就彼法補特伽羅。 【唐】是名三聚自性。 ### 三聚之界趣生處分別 【唐】界者,如前說。 【唐】趣者,邪性定聚二趣少分,謂地獄及人。 【唐】正性定聚亦二趣少分,謂人天。 【唐】不定聚二趣全,謂傍生餓鬼。三趣少分,謂地獄人天。 【唐】生者,邪性定聚二生少分,謂胎生化生。 【唐】正性定聚四生少分。不定聚亦爾。 【唐】處所分別如應當知。 ### 三有關三聚《毘奈耶》說之解釋 【唐】《毘奈耶》說:世尊於菩提樹下建立一切有情為三聚。謂齊爾許名邪定聚,齊爾許名正定聚,齊爾許名不定聚。<font color="#c0c0c0">🈜[<font color="#C00000">增壹</font>:有此三聚,云何為三。所謂等聚.邪聚.不定聚。<font color="#C00000">長含</font>:謂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font color="#C00000">央掘魔羅經</font>:是故唯邪正,無有不定聚。<font color="#C00000">方廣大莊嚴經</font>:如來爾時觀不定聚眾生,起大悲心作如是言:我本欲為此等眾生轉于法輪故出於世。<font color="#C00000">般若經</font>:我成佛已,通達有情皆以無性而為自性,安立有情三聚差別,隨其所應,方便化導,令獲殊勝利益安樂。根本說一切有部<font color="#C00000">毘奈耶</font>藥事:菩🈝</font> ==薩爾時在不定聚,捨自身命,饒益一切有情。]== 【唐】問:為依有情==\[三聚]==分齊建立。為依法分齊耶。 【唐】若依有情者,云何非是得有情海邊際耶。 【唐】若依法者,聲聞亦能如是建立,佛與聲聞有何不共。 ### 第一家 【唐】有說:依有情建立。 【唐】問:若爾。云何非是得有情海邊際耶。 【唐】答:佛得有情海邊際亦無有過。然總相得非別相,謂一切有情不出四生,如是而得。 ### 第二家 【唐】有說:依法建立。 【唐】問:若爾。聲聞亦能如是建立,佛與聲聞有何不共。 【唐】答:聲聞因從佛聞,佛無師自能建立,是為不共。 ### 第三家 【唐】有說:若三千世界及千歲以來依有情建立,若餘世界及餘時依法建立。 ### 關於佛晝夜六時觀世間之理由 【唐】問:若佛於菩提樹下,已建立有情為三聚者,何故復言:晝夜六時,以佛眼觀世間耶。 【唐】答:1.先雖建立三聚,而未觀分位差別。誰於何時從邪定聚入不定聚,誰於何時從不定聚入邪定聚或正定聚,欲知此故復以佛眼晝夜觀察。 【唐】2.有說:欲顯佛於一切時分恒樂思惟利他事故。 【唐】3.有說:欲顯世尊大悲熏心無懈倦故。 【唐】4.尊者世友說曰:有諸有情數數從餘世界來生此土,由先未建立故,今以佛眼觀之,重為建立。 【唐】5.尊者覺天說曰:佛以法為師,欲恭敬承事法故,晝夜六時以佛眼觀察世間。 【唐】6.尊者妙音說曰:佛欲顯己所作審諦故,雖建立而復觀察。 ## 19.覺支和無漏法之成就·得捨退〖覺支〗 ### 問題所示 【唐】(一)ᅟ成就覺支亦成就無漏法嗎。 【唐】(二)ᅟ得覺支亦得無漏法嗎。 【唐】(三)ᅟ捨覺支亦捨無漏法嗎。 【唐】(四)ᅟ退覺支亦退無漏法嗎。 ### 一覺支與無漏法之成就關係 【發智】諸成就等覺支,彼成就無漏法耶。 【唐】答:諸成就等覺支,彼成就無漏法。 【唐】以等覺支是無漏故。 【發智】有成就無漏法,非等覺支,謂諸異生。 【唐】以諸異生皆成就非擇滅,隨離何品染亦成就擇滅故。 ### 不成就覺支與無漏法不成就之關係 【發智】諸不成就等覺支,彼不成就無漏法耶。 【唐】答:無不成就無漏法。以必成就非擇滅故。 【發智】有不成就等覺支,謂諸異生。 【唐】以諸異生必不成就有為無漏法故。 ### 二得覺支亦得無漏法 ~~【發】諸得等覺支,彼得無漏法耶。答:諸得等覺支,彼得無漏法。~~ ~~【發】有得無漏法非等覺支,謂諸異生.~~ ~~*【八】若得覺意,彼得無漏法耶。答曰:`[如=知【明】]`如是,若得覺意彼得無漏法。*~~ ~~*【八】頗得無漏法非覺意耶。答曰。有凡夫人也。*~~ 【唐】問:等覺支言得,是事可爾,入正性離生時未曾得而得故;無漏法云何言得,無有本來不成就非擇滅故。 【唐】1有說:此文但應言得等覺支,不應言得無漏法。 【唐】2有說:此中,無漏法有二品:一覺支,二擇滅。入正性離生時得覺支,隨離何品染時得擇滅。異生於八地見修所斷.隨離何品皆得擇滅。故作是說。 【唐】3有說:此中,無漏法有三品:一覺支,二擇滅,三非擇滅。入正性離生時得覺支,隨離何品染時得擇滅,隨於何時得非擇滅。 【唐】問:豈不異生本皆成就非擇滅耶,何故言得。[s65](婆沙061-070#^rnx1x8) 【唐】答:a雖本成就而依勝進位中亦可言得==\[[s32](婆沙031-040#c1非擇滅非道果)]==。如或以施,或以戒,或以聞,或以思.或以不淨觀持息念念住,或以煗頂忍<u>世第一法</u>等故,令惡趣<u>等</u>法得非擇滅。==\[[s32](婆沙031-040#d1於惡趣得非擇滅)或由布施.或由持戒…]== 【唐】b復次,若以種類言之,不應言得;若以事差別言之,亦可言得,剎那剎那隨彼彼事各別得故。 ^w0s5uk ### 三‹無全捨覺支› 【發智】諸捨等覺支,彼捨無漏法耶。 【唐】答:無全捨等覺支,亦無全捨無漏法。 【唐】必無聖者還為異生故,亦無有情不成就非擇滅故。然非不有隨分捨義,故言無全捨。 ### 四‹無全退覺支› 【發智】諸退等覺支,彼退無漏法耶。 【唐】答:無全退等覺支,亦無全退無漏法。義如前釋。 【唐】復次,為止摩訶僧祇部說「預流果有退」, 【唐】及止譬喻者「不許有非擇滅法」, 【唐】故作是說:無全捨全退等覺支及無漏法。 ^n90koj ## 20.未斷·已斷和未遍知·已遍知〖斷知〗 ### 問題所示 【唐】(一)ᅟ未斷和未遍知之廣狹關係。 【唐】(二)ᅟ已斷和已遍知之廣狹關係。 【發智】諸未斷彼未遍知耶。乃至廣說。 ### 一關於智遍知和斷遍知之關係(略毘婆沙) 【唐】此中依二種遍知作論:一智遍知,二斷遍知。 【唐】於智遍知中: 【唐】(一)有說:唯無漏智。 【唐】(二)有說:通有漏無漏智。 ### 釋(一)‹無漏智› 【唐】諸說唯無漏智者,彼說: 【唐】苦現觀時,於五所斷法由智遍知故名遍知,於見苦所斷法由斷遍知故名斷。集現觀時亦爾。差別者說自諦。 【唐】滅現觀時,於滅諦由智遍知故名遍知,於見滅所斷法由斷遍知故名斷。道現觀時亦爾。差別者說自諦。 【唐】修道中隨起何智於隨何所緣法,由智遍知故名遍知。於隨何所斷法,由斷遍知故名斷。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發智】諸未斷,彼未遍知耶。 【唐】答:諸未遍知彼未斷,要由智知乃能斷故。 【唐】有未斷,非未遍知。謂`[苦›`若`]`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 【唐】此謂: 【唐】a.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四所斷法,由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 【唐】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三所斷法, 【唐】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二所斷法, 【唐】道智已生未離修所斷染,於一所斷法, 【唐】由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 【唐】b.即彼已離欲界染未離上染,於色無色界修所斷法, 【唐】已離色染未離上染,於無色界修所斷法, 【唐】由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 ### 已斷亦已遍知之廣狹論究 【發智】諸已斷,彼已遍知耶。 【唐】答:諸已斷,彼已遍知。 【唐】謂: 【唐】a.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一所斷法,由智遍知故已遍知,斷遍知故已斷。 【唐】集智已生滅智未生,於二所斷法, 【唐】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於三所斷法, 【唐】道智已生未離修所斷染,於四所斷法,由智遍知故已遍知,斷遍知故已斷。 【唐】b.即彼已離欲界染未離上染,於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法, 【唐】已離色界染未離上染,於三界見所斷.及欲色界修所斷法, 【唐】盡智已生,於三界見修所斷法,由智遍知故已遍知,斷遍知故已斷。 【發智】有已遍知非已斷。謂若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此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於四所斷法等,廣說如上。 ### 釋(二)‹通有漏無漏› 【唐】諸說智遍知通有漏無漏智者,彼說:順決擇分善根位,於五所斷法由智遍知故名遍知,非斷遍知故名斷。見道修道位如前說。 【唐】問:豈不念住位中於一切法已名遍知耶。 【唐】答:雖亦名遍知而非勝進。此中說勝進者,若行相與聖道同者名勝進。 【唐】有說:若聞所成思所成修所成慧,若煗頂忍世第一法,於有漏事遍知自相共相,故皆名智遍知。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唐】諸未斷,彼未遍知耶。 【唐】答:諸未遍知彼未斷,以先於彼得智遍知,後方於彼斷遍知故。 【唐】有未斷非未遍知,謂若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 【唐】此謂順決擇分善根已生,見道未生,於五所斷法由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餘廣說如上。 【唐】諸已斷,彼已遍知耶。 【唐】答:諸已斷彼已遍知。此如前釋。 【唐】有已遍知非已斷。謂若智遍知故已遍知,非斷遍知故已斷。此謂順決擇分善根已生等。廣說如上。 ### 異生無斷遍知之理由 【唐】異生雖有斷而非斷遍知,是故不說。以非智遍知所證故。智遍知者,唯聖行 【唐】相故。 ## 21.生盲生聾起天眼天耳〖天眼耳〗 【發智】諸有此生眼不見色,彼依何法引發天眼耶。乃至廣說。 ### 論題緣起之理由 【唐】(一)止疑:生盲不能起天眼。 【唐】(二)止疑:生聾不能起天耳。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 ‹死生智證通加行› 【唐】如《施設論》說:死生智證通云何加行。云何引發死生智證通。謂初修業者,於世俗三摩地已善修習善得自在令起現前,為欲引發天眼通故,先取淨鏡面相,或日月輪星宮藥草燈燭末尼諸光明相,或大火聚燒諸城邑多踰繕那焰洞然相,取是相已,**由假想作意力**,於不見位能起光明勝解相續引發天眼。有時即於常眼處,所有色界大種所造淨天眼起,能見眾色若好若惡,乃至廣說。==\[[s141](婆沙131-150#^yj85cz)修起神境天眼通時.俱有光明此有何異…]\[[s150](婆沙131-150#^86evui)初引通時若離光明不能見色,若通成滿設離光明亦能見色。]\[[s150](婆沙131-150#^ghbc1h)神通天眼俱有光明有何差別…]== 【唐】或有生如是疑,諸有此生眼不見色,彼便不能引`[引+(`發`)【三宮磧北藏】]`天眼耶。為令此疑得決定故,顯雖此生眼不見色,而彼亦能引發天眼。故作斯論。 ^0eb3z2 ### ‹天耳智證通加行› 【唐】又《施設論》說:天耳智證通云何加行。云何引發天耳智證通。謂初修業者,於世俗三摩地已善修習善得自在令起現前,為欲引發天耳通故,先取象馬車聲,或`[鍾=鐘【明】]`鍾鼓`[𧋠=螺【宮】]`𧋠貝`[簫=箭【宮】]`簫笛歌詠讚誦等聲,或四大聚互相扣擊所發音聲,善取如是諸聲相已,**由假想作意力**,於離聞時能起諸聲勝解相續引發天耳。有時即於常耳處,所有色界大種所造淨天耳起,能聞眾聲或人非人,乃至廣說。 【唐】由此復有生如是疑,諸有此生耳不聞聲,彼應不能引發天耳,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雖此生耳不聞聲,而彼亦能引發天耳,故作斯論。 ^q1e2li ### 生盲者起天眼 【發智】諸有此生眼不見色,彼依何法引發天眼耶。 【唐】答:如有一得自性生念,先餘生中眼曾見色,彼依此故引發天眼。 ### 生聾者起天耳 【唐】諸有此生耳不聞聲,彼依何法引發天耳耶。 【唐】答:如有一得自性生念,先餘生中耳曾聞聲,彼依此故引發天耳。 ### ‹宿住隨念智引發天眼天耳› 【唐】問:諸有獲得宿住隨念智者,亦能引發天眼天耳,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有說:若於生盲者天眼,生聾者天耳俱能引發者,此中說之。 【唐】宿住隨念智,唯能引發彼類天眼非天耳。所以者何。諸生聾者無宿住隨念智故,要由他教此智生故,是以不說。 ### ‹天眼唯在四根本靜慮› 【唐】問:何故天眼唯在四根本靜慮,非近分地耶。 【唐】答:1.非其田,非其器。乃至廣說。 【唐】2.復次,若地有通所依三摩地,則有天眼。近分地無通所依三摩地,故無天眼。 【唐】3.復次,若地有支所攝三摩地,則有天眼。近分地不爾。 【唐】4.有說:若地有樂通行道則有天眼。近分地不爾。 ### 天眼天耳之數 【唐】如是天眼, 【唐】或說唯一,謂`[(一)+天【三宮】]`天眼。 【唐】或說二,謂曾得未曾得。 【唐】或說三,謂軟中上。 【唐】或說四,謂四靜慮果。 【唐】或說六,謂軟中上,各有曾得未曾得。 【唐】或說八,謂四靜慮果,各有曾得未曾得。 【唐】或說九,謂軟軟,乃至上上。 【唐】或說十二,謂四靜慮果,各有軟中上。 【唐】或說十八,謂軟軟乃至上上,各有曾得未曾得。 【唐】或說二十四,謂四靜慮,各有前六。 【唐】或說三十二,謂十六生得,及十六修得。 【唐】有說:四靜慮果,各有軟中上為十二。 【唐】復各有五品雜修靜慮果為二十,是謂三十二。 【唐】或說三十六,謂四靜慮果,各有軟軟乃至上上。 【唐】或說七十二,謂四靜慮,各有前十八。 【唐】若以相續及剎那,則有無量,今但總說一天眼。 【唐】如天眼,天耳亦爾。 ^ob2zfo 【唐】問:何故有不同分天眼耳現在前,而無不同分天鼻舌身現在前耶。==\[[s149](婆沙131-150#^2kgtx4)何故生欲界得起色界眼耳根現在前,非鼻舌身根耶。]\[s121鼻等三識唯依同分,唯緣同分。]== 【唐】答: 【唐】眼耳二根取不至境,欲遠見遠聞故,起不同分天眼耳現前。鼻舌身根唯取至境,於不同分無別用故,不起現前。 【唐】有說:若起不同分鼻舌二根現在前者,則世所嗤誚:云何此人重鼻兩舌。若有不同分身根現在前者,世亦嗤誚:云何此人如雙生者有兩身耶。是故鼻等無不同分。 ^loix16 【唐】又天眼左右勝劣品類必同,謂非左劣右勝等。又現前時必皆具足,無瞎無闕,亦無眩亂.及彼同分[s149](婆沙131-150#^ov1e9w)。餘如‹根蘊›觸納息中廣說。 ^ofn7sl ## 22.異生和聖者之退不退〖退〗 【發智】問:何故異生退時,見修所斷結增益;世尊弟子退時,唯修所斷結增益耶。 【唐】答:異生用此道斷見所斷結,即用此道斷修所斷結,故彼退時二結俱增益。 【唐】世尊弟子用此道斷見所斷結,彼於此道定不退。用餘道斷修所斷結,彼於餘道,有退.有不退。世尊弟子設用此道斷見所斷結,即用此道斷修所斷結者,彼亦無退。 ==\[論起因由:顯實有退]== 【唐】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撥無退性者,意顯實有退,故作斯論。 ### ᅟ‹增益› 【唐】此中諸得.以**增益**名說,積集生故。\[增長 [s37](婆沙031-040#^h4cfm2) ] 【唐】有處說得.名為**近生**,近彼法生故。如《施設論》說:異生欲貪隨眠起時,有五法起:一者欲貪隨眠,二者欲貪隨眠近生,三者無明隨眠,四者無明隨眠近生==\[s37<font color="red">生</font>名為增長]==,五者掉舉。 ^0ac28x ==\[異生斷結退,聖者斷結退]== 【唐】此中, 【唐】「異生用此道斷見所斷結,即用此道斷修所斷結」者。謂用九品道俱時斷見修所斷結故,彼退時二結得俱起。 【唐】「世尊弟子用此道斷見所斷結」者,謂用一品道斷見所斷結,「彼於此道定不退。」 【唐】「用餘道斷修所斷結」者,謂用九品道斷修所斷結,「彼於餘道,有退.有不退。」 【唐】「世尊弟子設用此道斷見所斷結,即用此道斷修所斷結者,彼亦無退」者,謂設用一品道俱時斷見修所斷結者,彼亦無退。以世尊弟子見所斷結必不退故,不可俱斷而別退故。又佛弟子先異生時用九品道.俱斷見修所斷結,今亦不退,二道所鎮故。 【唐】復次,異生用修道.俱時斷見修所斷結,故彼退時二結得俱起。 【唐】世尊弟子用見道.斷見所斷結,彼於此道定不退。用修道斷修所斷結,彼於此道有退.有不退。餘准前說。 【唐】復次,異生用智.俱時斷見修所斷結,故彼退時二結得俱起。 【唐】世尊弟子用忍.斷見所斷結,彼於此道定不退。用智斷修所斷結,彼於此道有退.有不退。餘准前說。 【唐】復次,異生不觀諦.俱時斷見修所斷結,故彼退時二結得俱起。 【唐】世尊弟子觀諦.斷見所斷結,彼於此道定不退。或觀諦或不觀諦斷修所斷結,彼於此道有退.有不退。餘准前說。 【唐】復次,異生用起不起道.俱時斷見修所斷結,故彼退時二結得俱起。 【唐】世尊弟子用不起道.斷見所斷結,彼於此道定不退。用起不起道斷修所斷結,彼於此道有退.有不退。餘准前說。 【唐】復次,異生用不猛利道.俱時斷見修所斷結,故彼退時二結得俱起。 【唐】世尊弟子用猛利道.斷見所斷結,彼於此道定不退。用不猛利道斷修所斷結,彼於此道有退.有不退。餘准前說。 【唐】有說: 【唐】異生用有漏道俱時斷見修所斷結,故彼退時二結得俱起。 【唐】世尊弟子用無漏道斷見所斷結,彼於此道定不退。用有漏無漏道斷修所斷結,彼於此道有退,有不退。 【唐】然彼說用無漏道斷者,決定不退。 【唐】問:若爾。應無退阿羅漢果者,以有頂結唯無漏道斷故。 【唐】答:若阿羅漢先以有漏道斷下八地修所斷結者,彼容有退,以根本不堅牢故。 【唐】若先以無漏道斷下八地修所斷結者,彼必不退,以根本堅牢故。 ### ‹見道不退› 【唐】問:何故無有退見道者耶。==\[s61何故定無退見道者]== 【唐】答:以根本堅牢故。云何根本。謂求解脫者所有若施,若戒,若修,若營佛法僧事,若給侍老病,若讀誦聖言為他演說如理作意,若修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七處善.煗頂忍世第一法,如是皆名見道根本。 【唐】有說:見道猛利捷疾,能以一品道斷九品結,是故不退。 【唐】有說:見道唯一剎那忍智現前,是故不退。 【唐】有說:若見道有退,即所修梵行不可保信。以退見道為異生故。 ### ‹誰聖者退› 【唐】問:所說聖者用餘道斷修所斷結,彼於餘道有退有不退者。誰退,誰不退耶。 【唐】答:時解脫退,不動法不退。 【唐】復次,鈍根者退,利根者不退。 【唐】復次,內因力斷者不退,外緣力斷者退。 【唐】有說:不淨觀為加行斷者退,持息念為加行斷者不退。 【唐】有說:若以世俗道斷下八地修所斷結者有退。 【唐】若以出世道斷`[斷+(下八地結後得阿羅漢果)十字【三宮】]`者不退。 【唐】譬如臺觀基危可傾,牢則不爾。 ## 23.上三果有退和預流者不退 ~~【發】問:何故上三果有退,非預流果耶。~~ ~~【發】答:修所斷結依有事起,謂有淨相有不淨相,彼由非理作意觀淨相時,便於不淨想退。~~ ~~【發】見所斷結依無事起,無有一法是我我所,可令彼觀於無我見退。~~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摩訶僧祇部說「預流果有退」,顯預流果決定無退,故作斯論。 【唐】「修所斷結依有事起」者,謂所執取髮毛爪等.非無世間少分淨相,若非理作意思惟,此時便於所修不淨想退,起先所斷修所斷結。==\[s61有少淨相,亦有諸不淨相。觀不淨相,由如理作意,先離煩惱。觀彼淨相,由非理作意,起煩惱退。]== 【唐】「見所斷結依無事起」者,謂所執取我我所相.畢竟無有,故《契經》說:「法無作用亦無有情命者養者補特伽羅作者受者,唯集諸行,中無有我。如以空拳誑諸童稚,智者了達如見舒指。」是故見無我已.必無有退,故無退失預流果者。 ## 24.退上三果時唯得曾得諸無漏法〖得〗 ### 「參.第157卷.得」 【發智】退上三果時,諸所得無漏根力覺支道支,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尊者 #設摩達多 說:「退阿羅漢果時,唯得未來先所捨學法,不得過去。所以者何。以彼畢竟不現前故==\[[s19](婆沙011-020#^a0x0im)(染法)過去者不成就,彼後無容起現前故]==。」 【唐】今欲顯退阿羅漢果時,得過去未來先所捨學法,過去雖不可現前而可成就。由此因緣故作斯論。 ^ksklfo 【發智】退上三果時,諸所得無漏根力覺支道支,當言曾得得,未曾得得耶。 【唐】答:當言曾得得。 【唐】謂先得果時捨,今退時還得故。諸未曾得聖道,唯勝進時得故。 ## 25.從上界生下界時所得法之曾得·未曾得分別 【發智】無色界歿生欲界時,諸所得蘊界處乃至廣說。 【唐】起論之因由:(一)評破設摩達多上界沒生下界時,得先所捨未來法 【唐】問:何故作此論。`[(復)+作【三宮】]` 【唐】答:亦為遮止 #設摩達多 說:「無色界歿生欲界時,唯得先所捨未來法不得過去。所以者何。以彼畢竟不現前故。」今欲顯無色界歿生欲界時,得過去未來先所捨法,故作斯論。若不爾者,從無色界歿生欲界初結生時,但應成就二世生死。然無有情但成就二世生死者,決定成就三世有漏法故。 【唐】(二)==\[從無色界生欲界時,所得法曾得未曾得]== 【發智】無色界歿生欲界時,諸所得蘊界處善不善無記根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當言曾得得,未曾得得耶。 【唐】答:應言:善染污法曾得得,異熟法未曾得得。 【唐】善染污法曾得得者, 【唐】善謂生得善四蘊。 【唐】有說:亦得串習聞思所成四蘊。`[串=慣【宮】*]` 【唐】此諸善法先由越界地故捨,今界地來還故得。 【唐】染污謂不善有覆無記四蘊,此染污法先由離染故捨,今界地來還故得。 ^oif2ku ### ‹威儀工巧› 【唐】問:威儀路工巧處四蘊`[*]`串習者亦應得,何故不說。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有說:無覆無記法中多分不得,謂異熟生通果全及餘少分,故雖少得而亦不說。 【唐】有餘師說:串習者亦不得,以羸劣故。 ^k0opex ### ‹異熟› 【唐】異熟法未曾得得者。謂無始來未曾得,唯現在成就故。 ### ‹長養› 【唐】問:長養諸蘊亦未曾得得,何故不說耶。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復次,若說異熟應知亦已說長養,以長養防護異熟。如人重人,如牆重牆,必相隨故。 ### ‹等流法› 【唐】爾時,亦有等流法未曾得得,如異生性等以少故不說。 ### (三)‹從無色界生色界› 【發智】無色界歿生色界時,諸所得蘊界處善無記根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當言曾得得,未曾得得耶。 【唐】答:應言善染污法曾得得,異熟法未曾得得。 【唐】善染污法曾得得者。 ### 善 【唐】善謂生得善四蘊,加行善五蘊。此諸善法先由越界地故捨,今界地來還故得。 ### 染污 【唐】染污謂有覆無記四蘊。此染污法先由離染故捨,今界地來還故得。 ### 無覆無記 【唐】無覆無記法中通果四蘊亦曾得得,以少故不說。 ### 長養及等流 【唐】長養及等流,如前釋。 ### (四)‹從色界生欲界時› 【發智】色界歿生欲界時諸所得蘊界處等,如無色界歿生欲界說。 【唐】此中解釋,亦如前應知。 ## 26.五通極遠至何處〖五通〗 【發智】依初靜慮引發神境通道時,彼極遠至何處耶。 【唐】答:乃至梵世。 【唐】依初靜慮引發天耳通道時,彼極遠聞何繫聲耶。 【唐】答:乃至梵世。 【唐】依初靜慮引發他心通道時,彼極遠知何繫心心所法耶。 【唐】答:乃至梵世。 【唐】依初靜慮引發宿住隨念通道時,彼極遠憶何繫宿住事耶。 【唐】答:乃至梵世。 【唐】依初靜慮引發天眼通道時,彼極遠見何繫色耶。 【唐】答:乃至梵世。 【唐】如依初靜慮乃至依第四靜慮,各隨自處廣說亦爾。 ### ‹起論之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如‹素怛纜›‹毘奈耶›說:具神通者`[者=自在身【三】]`,乃至梵世`[〔身自在〕-【三】]`身自在轉。 【唐】或有生如是疑,---神通自在但至梵世非至上地。欲令此疑得決定故,說「乃至依第四靜慮所起神通乃至廣果,或色究竟身自在轉。」故作斯論。 【唐】問:若爾。‹素怛纜›‹毘奈耶›說當云何通。 【唐】答:若處有自地身表者,世尊說之。第二靜慮以上無自地身表,是以不說。 【唐】有說:彼中佛說最初所得,上地非初所得。 【唐】有說:梵世言攝四靜慮,以皆有支所攝受清淨三摩地故。 ### ‹依第二靜慮以上天耳聞聲› 【唐】問:乃至初靜慮有語表故,依初靜慮發天耳聞彼聲。上地既無語表,依第二靜慮等引發天耳聞何等聲耶。 【唐】答:如生初靜慮者,依初靜慮語表業等起心發語。如是生上三靜慮者,亦依初靜慮語表業等起心發語,即是彼地天耳所聞。 【唐】有說:上地雖無語表聲而有餘聲,是彼所聞,故無有失。 【唐】==\[生欲界依初靜慮天耳,聞上三靜慮諸天聲]== 【唐】問:若生欲界依初靜慮發天耳通,能聞上三靜慮諸天語表聲不。 【唐】有說:不聞。以處遠故,或微細故。 【唐】有說:若極作意者亦能聞,以是同地法故。 ### 五‹通能力界限與聲聞獨覺佛關係› 【唐】問:隨依何靜慮發神境通能至何處。 【唐】答:依初靜慮發者能至梵世,乃至依第四靜慮發者能至廣果,或色究竟。聲聞不作意傍極小千世界,作意極中千世界。 【唐】獨覺不作意極中千世界,作意極大千世界。 【唐】佛不作意極大千世界,作意能極無邊世界。 【唐】如神境通,四通亦爾。廣釋六通如‹大種蘊›。 ## 27.金剛喻定時之六智及其所緣〖果〗 ### 金剛喻定時思惟四諦 【發智】若於苦,思惟苦得阿羅漢果,彼思惟何繫苦。 【唐】答:無色界繫苦。 【唐】此隨界總說。若隨地者,應言:非想非非想處繫苦,即苦類智。 【發智】若於集,思惟集得阿羅漢果,彼思惟何繫集。 【唐】答:無色界繫集。 【唐】此亦隨界總說。若隨地者,應言:非想非非想處繫集,即集類智。 【發智】若於滅,思惟滅得阿羅漢果,彼思惟何繫諸行滅。 【唐】答:或欲界繫,或色無色界繫諸行滅。 【唐】即滅法智滅類智。 【發智】若於道,思惟道得阿羅漢果,彼思惟何繫諸行能斷道。 【唐】答:或欲界,或色無色界繫諸行能斷道。即道法智道類智。 【唐】如是六智各四行相作無間道,斷非想非非想處下下品煩惱,與金剛喻三摩地俱, 【唐】此能證得阿羅漢果。金剛喻三摩地,廣說如‹雜蘊›第三納息。 ### ‹色無色修所斷染用六智› 【唐】離色無色修所斷染,皆用六智為無間道,謂四類智滅道法智。此說無漏道,若有漏道唯世俗智,彼不遍故,非此所說。 §無間道六智所緣 §生欲界者, 【唐】依初靜慮起<u>苦類智</u>無間道時,有唯緣自地苦,有唯緣第二靜慮苦,乃至有唯緣非想非非想處苦;無合緣二,乃至緣八,麁細異故,<u>地別斷故</u>。 【唐】如苦類智,<u>集類智</u>亦爾。 【唐】起<u>滅類智</u>無間道時,有唯緣自地諸行滅,有唯緣第二靜慮諸行滅,乃至有唯緣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有合緣二,乃至緣八,等微妙故,<u>皆違染故</u>。==\[s28如是說者:依未至定有百六十四金剛喻定…]\[正理:彼俱非理,道必總緣,滅唯別緣。]== 【唐】起<u>道類智</u>無間道時,皆緣九地類智品道,互相因故,種類等故。 【唐】起滅法智無間道時,唯緣欲界諸行滅。 【唐】起道法智無間道時,皆緣六地法智品道。 【唐】如依初靜慮,乃至依無所有處,亦爾。差別者: 【唐】依三無色,無二法智,<u>不緣下滅</u>。 【唐】此中一切地<u>不緣下苦集</u>,已離下染,起無用故。==\[此說修道無間道,見道類智等.遍緣上界。]== ==§無間道== ==§依初靜慮起== ==離初靜慮染== 【唐】依初靜慮起無間道離初靜慮染時, 【唐】苦集類智唯緣初靜慮苦集。 【唐】滅類智,1有唯緣初靜慮諸行滅, 【唐】2有緣初第二靜慮諸行滅, 【唐】3有緣初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 【唐】4有緣初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 【唐】5有緣初靜慮乃至空無邊處諸行滅, 【唐】6有緣初靜慮乃至識無邊處諸行滅, 【唐】7有緣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諸行滅, 【唐】8有緣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 【唐】道類智,總緣九地類智品道。 【唐】滅法智,唯緣欲界諸行滅。 【唐】道法智,總緣六地法智品道。 ==離第二靜慮染== 【唐】依初靜慮起無間道離第二靜慮染時, 【唐】苦集類智唯緣第二靜慮苦集。 【唐】滅類智,1有唯緣初靜慮諸行滅,有唯緣第二靜慮諸行滅, 【唐】2有緣初第二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 【唐】3有緣初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 【唐】4有緣初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二靜慮乃至空無邊處諸行滅, 【唐】5有緣初靜慮乃至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緣第二靜慮乃至識無邊處諸行滅, 【唐】6有緣初靜慮乃至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緣第二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諸行滅, 【唐】7有緣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諸行滅,有緣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 【唐】8有緣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 【唐】道類智滅道法智,如前說。 ==離第三靜慮染== 【唐】依初靜慮起無間道離第<u>三</u>靜慮染時,`[三【宮磧北藏】=二【大】]` 【唐】苦集類智唯緣第三靜慮苦集。 【唐】滅類智,1有唯緣初靜慮諸行滅,有唯緣第二靜慮諸行滅,有唯緣第三靜慮諸行滅, 【唐】2有緣初第二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 【唐】3有緣初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 【唐】4有緣初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二靜慮乃至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緣第三靜慮乃至識無邊處諸行滅, 【唐】5有緣初靜慮乃至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緣第二靜慮乃至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緣第三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諸行滅, 【唐】6有緣初靜慮乃至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緣第二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諸行滅,有緣第三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 【唐】7有緣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諸行滅,有緣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 【唐】8有緣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 【唐】道類智滅道法智,如前說。 ==離第四靜慮染== 【唐】依初靜慮起無間道離第四靜慮染時, 【唐】苦集類智唯緣第四靜慮苦集。 【唐】滅類智,1有唯緣初靜慮諸行滅,乃至有唯緣第四靜慮諸行滅。 【唐】2有緣初第二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緣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 【唐】3有緣初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緣第四靜慮空識無邊處諸行滅, 【唐】4有緣初乃至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二靜慮乃至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緣第三靜慮乃至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緣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諸行滅。 【唐】五六七八地合緣如前說。 【唐】道類智滅道法智,亦如前說。 ==離空無邊處染== 【唐】依初靜慮起無間道離空無邊處染時, 【唐】苦集類智唯緣空無邊處苦集。 【唐】滅類智,1有唯緣初靜慮諸行滅,乃至有唯緣空無邊處諸行滅, 【唐】2有緣初第二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緣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緣空識無邊處諸行滅, 【唐】3有緣初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緣第四靜慮空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緣空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諸行滅。 【唐】四五六七八地合緣如前說。 【唐】道類智滅道法智,亦如前說。 ==離識無邊處染== 【唐】依初靜慮起無間道離識無邊處染時, 【唐】苦集類智,唯緣識無邊處苦集。 【唐】滅類智,1有唯緣初靜慮諸行滅,乃至有唯緣識無邊處諸行滅, 【唐】2有緣初第二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緣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緣空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緣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諸行滅, 【唐】3有緣初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緣第四靜慮空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緣空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諸行滅,有緣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 【唐】4-8四五六七八地合緣,如前說。 【唐】道類智.滅道法智,亦如前說。 ==離無所有處染== 【唐】依初靜慮起無間道離無所有處染時, 【唐】苦集類智,唯緣無所有處苦集。`[唯=有【三】,〔唯緣…智〕十一字-【宮】]` 【唐】滅類智,有唯緣初靜慮諸行滅,乃至有唯緣無所有處諸行滅。 【唐】2有緣初第二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二第三靜慮諸行滅,有緣第三第四靜慮諸行滅,有緣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諸行滅,有緣空識無邊處諸行滅,有緣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諸行滅,有緣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 【唐】三四五六七八地合緣,如前說。 【唐】道類智.滅道法智,亦如前說。 ==離非想非非想處染== 【唐】依初靜慮起無間道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 【唐】苦集類智唯緣非想非非想處苦集。 【唐】滅類智,有唯緣初靜慮諸行滅,乃至有唯緣非想非非想處諸行滅。 【唐】二三四五六七八地合緣如前說。 【唐】道類智滅道法智,亦如前說。 ==§依第二靜慮等== 【唐】如是,依第二靜慮起無間道,離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 【唐】乃至依無所有處起無間道,離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染, 【唐】如其所應,皆當廣說。 【唐】有差別者,三無色地,`[除=餘【宮】]`除二法智及不能緣下地滅。 【唐】如是即說生欲界者。 ==§生色無色界者== 【唐】若生色無色界,一切法智皆不現起,生彼上地不緣下滅。 ==§解脫道== 【唐】如無間道,解脫道亦爾。 【唐】唯除離非想非非想處下下品染解脫道,唯容得有苦集類智。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六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七</b>☗s187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見蘊第八中念住納息第一之一 # 蘊8 見蘊 # 納息1 四念住等【念住】 ## 1.自性念住等三種念住〖念住〗 【發智】有四念住,謂身受心法念住。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解釋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四念住,謂身念住,乃至法念住。」雖作是說,而不分別「若修身念住,彼受耶。乃至廣說。」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盡應說,故作斯論。 ### 說三種念住的經文 【唐】然佛說「有三種念住:一自性念住;二相雜念住;三所緣念住。」 ### 一自性念住 【唐】於何處說自性念住耶。 【唐】答:如《契經》說:有一趣道,能令有情清淨,超滅憂苦,謂四念住。何等為四。謂於身循身觀念住,乃至於法循法觀念住。==\[(雜含多處有文)有一乘道,令眾生清淨,離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得真如法,所謂四念處]\[zs60契經說為一趣道故]== ### 二相雜念住 【唐】復何處說相雜念住耶。 【唐】答:如《契經》說:若有說善法聚者,即四念住,是為正說。所以者何。淳具圓滿善法聚者,唯四念住。何等為四。謂於身循身觀,乃至廣說。 ### 三所緣念住 【唐】復何處說所緣念住耶。 【唐】答:如《契經》說:若有說一切法即四念住,是為正說。所以者何。具足攝受一切法者,唯四念住。何等為四。謂於身循身觀念住,乃至廣說。==\[俱舍引經:此四念住由何故集,由何故滅…]== 【唐】此中,三經標句,如其次第,別說自性相雜所緣念住。釋句,皆說自性念住,以循觀言俱目慧故。`[目=自【元明】,因【宮】]` ### 釋句皆說自性念住的理由 【唐】問:何故世尊於標句中,或說自性念住,或說相雜念住,或說所緣念住,於釋句中唯說自性念住耶。 【唐】答:欲令勝義念住無失壞故。念住有二種:一勝義;二世俗。自性念住是勝義,餘是世俗。勝義念住於一切時不可失壞,故佛於釋句中皆說自性(念住)。 【唐】有說:由自性念住力故,相雜所緣說名念住。 【唐】有說:欲顯三種念住俱以慧為自性故。謂一慧性,由俱有法相雜助伴能有所作,即名相雜念住;由所緣力能遍隨觀,即名所緣念住。 ### 契經和阿毘達磨的三種念住相同 【唐】由佛於契經中說此三種念住故,阿毘達磨者亦於處處依三種念住而作論。云何知然。 【唐】1如說:「云何身念住。謂緣身慧;乃至云何法念住。謂緣法慧。」是謂說自性念住處。此即契經所說「有一趣道,乃至廣說。」 【唐】2如說:「云何身念住。謂身增上道所生有漏無漏善;乃至云何法念住。謂法增上道所生有漏無漏善。」是謂說相雜念住處。此即契經所說「善法聚者即四念住,乃至廣說。」 【唐】3如說:「云何身念住。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云何受念住。謂六受身。云何心念住。謂六識身。云何法念住。謂受蘊所不攝非色法處。」是謂說所緣念住處。此即契經所說「一切法者即四念住。」 【唐】如是,阿毘達磨所說與契經相應,是故此中亦依三種念住而作論。 ### 為何等有情說三種念住 【唐】問:世尊為何等有情說自性念住,乃至為何等有情說所緣念住耶。 【唐】答:為即愚彼三種有情說三念住。謂愚自性念住者,為說自性念住,乃至愚所緣念住者,為說所緣念住。 【唐】1復次,有情行有差別,謂初業等。為初業者說所緣念住,為已習行說相雜念住,為已超作意說自性念住。 【唐】2復次,有情樂欲有差別,謂廣略中。樂略者為說自性念住,樂中者為說相雜念住,樂廣者為說所緣念住。 【唐】3復次,有情根有差別,謂利中鈍。為利根說自性念住,為中根說相雜念住,為鈍根說所緣念住。 【唐】4復次,有情智有差別,謂開發生智分別生智引導生智。開發生智為說自性念住,分別生智為說相雜念住,引導生智為說所緣念住。 【唐】為如是等所化有情故,佛說此三種念住。 ### { 【唐】ᅟ有情差別ᅟ自性念住ᅟ相雜念住ᅟ所緣念住 【唐】答:愚ᅟ愚自性念住ᅟ愚相雜念住ᅟ愚所緣念住 【唐】1復次,行ᅟ已超作意ᅟ已習行ᅟ初業 【唐】2復次,樂欲ᅟ樂略ᅟ樂中ᅟ樂廣 【唐】3復次,根ᅟ利根ᅟ中根ᅟ鈍根 【唐】4復次,智ᅟ開發生智ᅟ分別生智ᅟ引導生智} ## 2.念住之種類斷惑數等 ### 三種念住與斷惑的關係 【唐】問:此三念住誰斷煩惱。 【唐】答:唯相雜念住能斷煩惱非餘。 【唐】問:何故自性念住不能斷煩惱耶。 【唐】答:若離助伴唯慧不能斷煩惱故。 【唐】問:何故所緣念住不能斷煩惱耶。 【唐】答:彼作意普散故,唯總略所緣作意能斷煩惱。 【唐】問:何故相雜念住能斷煩惱耶。 【唐】答:具二緣故。謂攝受助伴故,及總略所緣作意故。 【唐】問:若爾,修餘念住應成無用。 【唐】答:彼能引發相雜念住,非為無用。 【唐】◎有說:斷有二種:一暫時斷;二究竟斷。修餘念住能暫時斷,故非無用。 ### ‹三種相雜念住› 【唐】相雜念住,復有三種。謂聞思修所成差別。 ### 聞思修所成念住與斷惑的關係 【唐】問:此三何者能斷煩惱。 【唐】答:修所成能斷煩惱非餘。 【唐】問:何故聞所成不能斷煩惱耶。[s188](婆沙176-200#^qc03zu) 【唐】答:此必依名乃於義轉,唯不待名於義轉道,能斷煩惱。 【唐】問:何故思所成不能斷煩惱耶。 【唐】答:由此作意是不定地所攝故,唯定地所攝道,能斷煩惱。 【唐】問:何故修所成能斷煩惱耶。 【唐】答:具二緣故。謂不待名於義轉故,及定地所攝故。 ^5filgs 【唐】問:若爾,修餘二種應成無用。 【唐】答:彼能引發修所成故。謂聞所成能引發思所成,思所成能`[〔引〕-【宮】]`引發修所成,修所成能斷煩惱,故非無用。 【唐】◎有說:斷有二種,如前廣說。 ### ‹四種修所成念住› 【唐】修所成念住復有四種。謂身受心法。 ### ‹四念住與斷惑的關係› 【唐】問:此四何者能斷煩惱。 【唐】答:法念住能斷煩惱非餘。 【唐】問:何故前三念住不能斷煩惱耶。 【唐】答:彼是自相作意所攝故,唯共相作意所攝道,能斷煩惱。 【唐】◎有說:彼一一蘊各別緣故,要總緣四蘊五蘊.或離蘊道能斷煩惱。 【唐】問:若爾,修前三種應成無用。 【唐】答:能引發法念住故。謂身念住能引受念住,受念住能引心念住,心念住能引法念住,`[〔法念住〕-【宮】]`法念住能斷煩惱,故非無用。 【唐】有說:要先分別諸蘊,後方能總緣而斷煩惱,故非無用。 【唐】有說:斷有二種,如前廣說。 ### 二種法念住 【唐】法念住復有二種:一雜緣;二不雜緣。[s185](婆沙176-200#^2ywtl8) 【唐】若緣想行蘊及無為,名不雜緣。 [zs61](正理61-65#^rqprol) 【唐】若於五蘊,或二二緣,或三三緣,或四四緣,或五總緣,及無為,名為雜緣。 ^reehbp ### 雜緣不雜緣與斷惑的關係 【唐】問:此中何等法念住能斷煩惱。 【唐】答:二俱能斷。謂若緣苦集道諦斷煩惱道,是雜緣法念住。 【唐】若緣滅諦斷煩惱道,是不雜緣法念住。 ### { 【唐】ᅟᅟᅟ斷ᅟ不斷ᅟ原因ᅟ何智攝 【唐】三慧攝 ᅟ聞ᅟᅟ◎ᅟ唯不待名於義轉道能斷煩惱 【唐】思ᅟᅟ◎ᅟ唯定地所攝道能斷煩惱 【唐】修ᅟ◎ᅟᅟ不待名於義轉及定地所攝 【唐】修所成攝 ᅟ身ᅟᅟ◎ᅟ自相作意攝故 【唐】受ᅟᅟ◎ᅟ一一蘊各別緣故 【唐】心ᅟᅟ◎ 【唐】法ᅟ◎ᅟᅟ1共相作意攝 ### 2能緣四五蘊及離蘊道 【唐】法念住攝 ᅟ雜緣 ᅟ二二ᅟᅟ◎ᅟ少雜故 ᅟ苦集道 【唐】 ᅟ三三ᅟᅟ◎ 【唐】 ᅟ四四ᅟ◎ 【唐】 ᅟ緣五蘊ᅟ◎ 【唐】 ᅟ總緣一切法ᅟᅟ◎ᅟ多雜故ᅟ世俗智 【唐】不雜緣 ᅟ緣想行蘊ᅟᅟ◎ᅟ不雜緣ᅟ苦集道 【唐】 ᅟ緣無為ᅟ◎ᅟᅟᅟ滅智 ### } ### 念住的數目 【唐】此中, 【唐】或總說一念住。謂大地法`[`慧`+(慧)【三宮】]`慧根慧力正見擇法覺支。 【唐】或說二。謂有漏無漏;縛解;繫不繫。 【唐】或說三。謂軟中上品;或聞思修所成。 【唐】或說四。謂身受心法。 【唐】或說五。謂三界繫學無學。 【唐】或說六。謂有漏無漏,各有軟中上品。 【唐】或說八。謂身受心法,各有有漏無漏。 【唐】或說九。謂軟軟乃至上上。 【唐】或說十二。謂身受心法,各有軟中上品。 【唐】◎復有別說十二。如《契經》說:「於內身住循身觀,於外身住循身觀,於內外身住循身觀。」如身三種,乃至法亦爾。==\[如隨[修=順【三】*]修內身身觀住八種,如是外身身觀、內外身身觀、內受受觀、外受受觀、內外受受觀、內心心觀、外心心觀、內外心心觀、內法法觀、外法法觀、內外法法觀住一一八經,亦如上說。]\[內身住循身觀,於外身住循身觀,於內外身住循身觀…乃至法亦爾。]== 【唐】或說十八。謂有漏無漏,各有軟軟,乃至上上品。 【唐】或說二十四。謂身受心法軟中上品,各有有漏無漏。 【唐】或說三十六。謂身受心法,各有軟軟乃至上上品。 【唐】◎復有別說三十六。如《契經》說:「於內身住厭逆想,於內身住不厭逆想,於內身住俱離捨正念正知。」如於內身,於外身、內外身亦爾。如於身有九,乃至於法亦爾。==\[若比丘於內身起厭離想,於內身起不厭離想,厭離不厭離俱捨想.正念正知(調伏世間貪憂)。如內身…]== 【唐】或說七十二。謂身念住有漏無漏,各有軟軟,乃至上上品。如身念住有十八,乃至法念住亦爾。 【唐】若約相續剎那,分別則有無量念住。 ## 3.四念住 ### 說四念住的理由 【唐】問:若爾者,世尊何故於一等廣說四念住,於無量略說四念住耶。 【唐】答:1為對治四顛倒故。謂對治於不淨淨想顛倒,故說身念住; 【唐】對治於苦樂想顛倒,故說受念住; 【唐】對治於無常常想顛倒,故說心念住; 【唐】對治於無我我想顛倒,故說法念住。 【唐】2有說:為對治四食故。謂對治段食,故說身念住;對治觸食,故說受念住;對治識食,故說心念住;對治意思食,故說法念住。==\[s187zs60為對治段觸識思食.如次建立身等四念住]\[zs30由不觀察段等四種.如次能起淨樂常我四種顛倒]== 【唐】3有說:為對治四識住故。謂對治色近行識住,故說身念住;對治受近行識住,故說受念住;對治住彼識,故說心念住;對治想近行.行近行識住,故說法念住。 【唐】4有說:為對治五蘊故。謂對治色蘊,故說身念住;對治受蘊,故說受念住;對治識蘊,故說心念住;對治想蘊行蘊,故說法念住。 ^l04r0x 【唐】5有說:為對治四種不修故。謂對治不修身,故說身念住;對治不修戒,故說受念住;對治不修心,故說心念住;對治不修慧,故說法念住。 【唐】6有說:與四修同法,故說四念住。謂與修身同法,故說身念住;與修戒同法,故說受念住;與修心同法,故說心念住;與修慧同法,故說法念住。 ### 關於念住的自性 【唐】問:念住以何為自性,為以念.為以慧耶。 【唐】若以念者,此說云何通。如說「於身循身觀,乃至廣說。」 【唐】若以慧者,==\[A]==何故名念住。 【唐】==\[B]==又《契經》說當云何通。如說「於何處應觀念根。謂於四念住。」 【唐】答:應說慧為自性。 ### ‹A› 【唐】問:若爾,何故名念住耶。 【唐】答:1念於此住等住各住,故名念住。如象馬等所住處,名象馬等住,此亦如是。 【唐】2有說:此由念力,能於所緣,起差別廣博作用,而不失壞,故名念住。 【唐】3有說:由念力故,此瑜伽師,審記所緣,於所緣境,忘已還憶,故名念住。 【唐】4有說:此修行者,於所緣中先以念安住,然後觀察;復於所緣先通達已,後以念安住為守護故。如守門者,故名念住。 【唐】5有說:此修行者,於所緣境先以念攝持,後以慧觀察,而斷煩惱。譬如田夫先以左手攬取草等,後以右手執鎌刈之。此亦如是,故名念住。 【唐】6有說:此瑜伽師,被念鎧甲,於心相續上,執慧刀杖`[杖=仗【三宮】]`,在生死陣中,不為煩惱怨所降伏,而能降伏於彼,故名念住。 【唐】7有說:為遮取自性過故,說名念住。若名慧住者,便有取自性過失。 【唐】8有說:為顯非唯自性能有所作,故名念住。 【唐】由是等緣,但名念住,不名慧住。 ### ‹B› 【唐】問:《契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於何處應觀念根。謂於四念住。」 【唐】答:以念根於念住位,作用增上,故作是說。如信根於四證淨位,作用增上,故佛復說「於何處應觀信根。謂於四證淨。」如是精進根於四正斷,定根於四靜慮,慧根於四聖諦亦爾。故世尊乃至復說「於何處應觀慧根。於四聖諦。」此亦如是。 【唐】是謂念住自性。 ### 念住的意義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何故名念住(smRty upasthAna)。念住是何義。 【唐】答:念於此住等住各住,廣說如前。 【唐】已總說念住所以,一一所以今當說。 ### 四念住各自的定義 【唐】問:何故名身念住。 【唐】答:此念住緣身,故名身念住。 【唐】問:餘念住亦緣身。謂受念住緣六受身,心念住緣六識身,法念住緣六想身六思身等。何故不皆名身念住耶。 【唐】答:此中所說「緣身」者,謂緣色身。餘念住緣非色身,故不名身念住。 【唐】1有說:若緣麁顯易見,現見身者,名身念住。餘念住緣微隱,難見難覺,不現見身,故不名身念住。 【唐】2有說:若所緣身是極微聚所成者,彼名身念住。餘所緣身非極微聚所成,故彼不名身念住。 【唐】3有說:若緣於身,而能知所知俱時生者,名身念住。餘雖緣身,而能知所知不俱生,故不名身念住。雖法念住中有俱生者,以少故不說。 【唐】如緣身故名身念住,如是緣受故名受念住,緣心故名心念住,緣法故名法念住。 ### 唯一名法念住 【唐】問:一切皆是法,一切皆唯有法故,何故唯一名法念住.非餘耶。[s73](婆沙071-080#唯一立法處名) 【唐】答:雖一切皆是法,而但立一為法念住。如十八界皆是法,而但立一為法界;十二處皆是法,而但立一為法處。如法界法處,如是法智.擇法覺支.法隨念.法證淨.法無礙解.法寶.法歸,亦爾。 【唐】1有說:法念住有一名,餘念住有二名。 【唐】2有說:法念住有共名,餘念住有共不共名。 【唐】3有說:一切有為法由生所起,生是彼所緣,故名法念住。 【唐】4有說:一切法由名所顯,名是彼所緣,故名法念住。 【唐】5有說:諸有為相是一切有為法之`[幖=摽【宋宮】]`幖幟,`[印=即【明宮】]`印此諸相,墮在彼所緣中,故名法念住。 【唐】6有說:空解脫門覺諸法法性,此空攝在彼所緣中,故名法念住。 【唐】◎問:若爾者,薩迦耶見亦覺諸法補特伽羅性,何故不依彼立名耶。 【唐】◎答:彼非真實覺,此是真實覺,故無有過。 【唐】7有說:慧能分別諸法自相共相,安立諸法自相共相;損害事愚及所緣愚,於諸法中不增減轉,此慧墮在彼所緣中,故名法念住。 【唐】8有說:滅諦涅槃是勝義法,常住不變,此法攝在彼所緣中,故名法念住。 【唐】9有說:此念住能緣多法,謂色非色,相應不相應,有所依無所依,有行相無行相,有所緣無所緣,有警覺無警覺,是故名法念住。 【唐】10有說:身念住緣身,不緣緣身慧;受念住緣受,不緣緣受慧;心念住緣心,不緣緣心慧;法念住緣身,亦緣緣身慧,緣受心法,亦緣緣受心法慧,是故唯此名法念住。 【唐】11有說:身念住緣身,不緣身生老無常;受念住緣受,不緣受生老無常;心念住緣心,不緣心生老無常;法念住緣身,亦緣身生老無常,緣受心法,亦緣受心法生老無常,是故唯此名法念住。 【唐】12有說:齊此諸瑜伽師,我想一合想皆得止息,法想差別想修習圓滿,故名法念住。謂瑜伽師,分析身已便計受為我;分析受已便計心為我;分析心已便計法為我;分析法已便知一切非我,有情唯空行聚,是故齊此法想圓滿名法念住。 ### 論四念住的次第 【唐】已說念住一一所以,彼次第今當說。 【唐】何故世尊先說身念住,乃至後說法念住耶。 【唐】答:顯示隨順故。謂若如是次第顯示,則於文字言說隨順。 【唐】有說:說受隨順故。謂若作如是次第,則於師說及弟子受皆得隨順。 【唐】有說:此依生起次第故。次第有三種:一生起次第;二顯示次第;三現觀次第。 【唐】生起次第者,如此念住及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等。 【唐】顯示次第者,謂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等。 【唐】現觀次第者,謂四聖諦。 【唐】以瑜伽師先起身念住故佛前說,乃至後起法念住故佛後說。 ### 身受心法次第起的理由 【唐】問:因論生論,何故諸瑜伽師先起身念住,乃至後起法念住耶。 【唐】◎答:依麁細次第故。謂五蘊中色蘊最麁,故先觀察起身念住。四無色蘊中受蘊最麁,故次觀察起受念住。 【唐】問:受等無方所,如何可施設麁細耶。 【唐】答:雖無方所麁細,而有行相麁細,亦可施設。此中受行相麁,如說我手足等痛;又說我受如是如是苦,故受等蘊雖非色,而如色施設麁細。四無色蘊中識蘊最細,而先想行蘊觀察起心念住者,以想行蘊與涅槃最微細法合施設,故彼最後觀察起法念住。 【唐】◎1有說:從不可知本際以來,男為女色,女為男色,是生染處,故先觀色,起身念住;染著此色,由貪樂受,故次觀受,起受念住;貪樂,由於心不調伏,故次觀心,起心念住;心不調伏,由煩惱未斷,故最後觀法,起法念住。 【唐】2有說:以色可施設有增減有取捨,相似相續,故先觀色起身念住;於觀色時起身輕安及心輕安,由此為先引起樂受,故次觀受起受念住;於觀受時,引起勝義境界了別,故次觀識起心念住;彼作是念,若處起心亦起心所,故最後觀法起法念住。 【唐】3有說:身愚能持受愚,乃至心愚能持法愚;非身愚不轉能轉受愚,乃至非心愚不轉能轉法愚,故四念住如是次第起。 【唐】4有說:身不愚能引受不愚,乃至心不愚能引法不愚;非身不愚不起能起受不愚,乃至非心不愚不起能起法不愚,故四念住如是次第起。 【唐】5有說:身觀能引受觀,乃至心觀能引法觀;非身觀不起能起受觀,廣說如上。 【唐】6有說:身觀與受觀為因為根為眼為道`[道=導【三宮】]`為漸為能作為緣生為起集為等起;受觀與心觀,心觀與法觀亦爾,餘如前說。 【唐】7有說:身觀與受觀.為加行為門為依;乃至心觀與法觀亦爾,餘如前說。 【唐】8有說:身觀與受觀.為依止為迹處;乃至心觀與法觀亦爾,餘如前說。 【唐】問:若爾,身觀復以誰為依止迹處耶。答:以先所得奢摩他相.為依止為迹處。如說:彼先得不動奢摩他故,身輕輭`[輭【磧】,煗【大】,軟【宋元明宮】,渜【麗】]`相.從足至頂.周遍積聚,由此能起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pze5gd 【唐】9有說:彼於相續中,分別諸處起四念住。謂瑜伽師先欲知諸色處,故先分別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是故先起身念住;次即於法處分別諸受,故次起受念住;次即於法處分別想行蘊及三無為,故次起法念住;彼復作是念.除此有何,即如實知餘有意處,由此即分別意處,故最後起心念住。諸瑜伽師,若依自相觀,則先起法念住,後起心念住;若依共相觀,則先起心念住,後起法念住。 【唐】故四念住,如是次第起。 ### 內外念住的生起次第 【唐】問:為先起緣內念住,為先起緣外念住耶。若爾有何過。 【唐】若先起緣內念住者,經說云何通。如說「新學苾芻具淨尸羅意樂圓滿,欲疾除斷欲貪瞋者,應往澹泊路詣死屍所善取其相,或青淤`[淤=瘀【三宮】]`,或膿爛,乃至廣說。」 【唐】若先起緣外念住者,餘經說復云何通。如說「先於內身住循身觀,次於外身,乃至廣說。」 【唐】答:應作是說「先起緣內念住。」所以者何。以有我故有我所,有我執故有我所執,有我見故有我所見,有五我見故有十五我所見,有我愚故有我所愚,有我愛故有眾具愛,為長養內我求外資具故。 【唐】問:若爾,前所引經云何通。 【唐】答:彼是念住加行非根本念住。云何知然。即彼經說善取相已,速還本處,憶念先所取相。若能者善,若不能者復往屍所,更善取相馳還本處,洗足入房敷座而坐,以勝解作意令所取相明了現前,是名念住加行。若時以外所取相,置於內身而觀察者,乃名入根本念住。 【唐】有說:彼契經說果勝作意.非念住位。云何知然。即彼經說「彼新學苾芻得學意已,若欲往澹泊路者,隨欲而往。」此中新學苾芻,即預流者.及一來者,故知彼契經說果勝作意.非念住位。 【唐】如《契經》說:於內身住循身觀,於外身住循身觀,於內外身住循身觀,乃至廣說。 【唐】問:此中,何者名內身等。何者名外身等。 【唐】答:自相續所攝色名內身,他相續所攝色及非有情數色名外身;內法外法說亦爾。 【唐】自相續所攝受名內受,他相續所攝受名外受;內心外心說亦爾。 【唐】有餘師說:有情數色名內身,非有情數色名外身;內法外法說亦爾。受心如前說。 【唐】脅尊者言:現在名內,過去未來及無為名外。 【唐】◎問:何故現在名內,過去未來及無為名外耶。 【唐】◎答:以現在法多令有情攝受貪著,非過去未來及無為故。 【唐】此中,於內身住循身觀者,住內身自相觀;於外身住循身觀者,住外身自相觀;於內外身住循身觀者,住內外身共相觀;乃至法亦爾。 【唐】1有說:於內身住循身觀者,住內身廣觀;於外身住循身觀者,住外身廣觀;於內外身住循身觀者,住內外身略觀;乃至法亦爾。 【唐】2有說:於內身住循身觀者,對治我執;於外身住循身觀者,對治我所執;於內外身住循身觀者,對治我我所執;乃至法亦爾。如我執我所執;我見我所見說亦如是。 【唐】3有說:於內身住循身觀者,對治五我見;於外身住循身觀者,對治十五我所見;於內外身住循身觀者,對治二十種薩迦耶見;乃至法亦爾。如我見我所見;如是我愚我所愚說亦爾。 【唐】4有說:於內身住循身觀者,對治我愛;於外身住循身觀者,對治眾具愛;於內外身住循身觀者,對治俱愛;乃至法亦爾。 ### 念住圓滿 【唐】問:齊何當言.身念住.乃至法念住圓滿耶。==\[[雜心](心論雜心1#^g2rnwn)]== 【唐】答:1.由二緣故當知圓滿:一分別所緣,二善根增。 【唐】a「分別所緣」者,謂若時能以剎那極微分析所緣,或唯以剎那分析所緣。 【唐】b「善根增」者,謂依下生中.依中生上,齊此應知念住圓滿。 【唐】2.有說:由轉加行應知圓滿。謂瑜伽師先分別身,分別身已.轉身覺慧次分別受,分別受已.轉受覺慧次分別心,分別心已.轉心覺慧分別於法。譬如農夫引水溉田,初畦滿已引溉第二,第二滿已引溉第三,第三滿已引溉第四,此亦如是。 【唐】3.有說:齊怨害相成.應知圓滿。怨害相有二種.一令不憙樂.二令生瞋恚,此中但說令不憙樂.名怨害相。謂瑜伽師分別身已.便於身不生憙樂,而憙樂受等;分別受已.復於受不生憙樂,而憙樂心等;分別心已.復於心不生憙樂,而憙樂於法;分別法已.便於一切境界不生憙樂,應知爾時.念住圓滿。 ^lhch2a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七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八</b>☗s188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見蘊第八中念住納息第一之二 ## 4.聞思修所成念住 【唐】復次,有三種念住,謂聞思修所成差別。此中, 【唐】有說:於佛所說十二分教,受持讀誦思量分別,名聞所成念住;依聞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斷煩惱。如依金鑛`[鑛=丱【宋元】*,廾【明】*,非【宮】]`出金,依金出金剛,依金剛能壞石等堅物。 【唐】脅尊者言:於佛所說十二分教,受持讀誦思量分別,是生得慧;依生得慧起聞所成念住,依聞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斷煩惱。如依種子生芽,依芽生莖,依莖生枝葉,依枝葉生花菓。 【唐】問:此三念住何差別。[s42](婆沙041-050#^re1ovd) 【唐】◎有說:名則差別。謂此名聞所成念住,乃至此名修所成念住。`[則=即【三宮】*]` 【唐】◎有說:[s187](婆沙176-200#^5filgs) 【唐】聞所成念住,一切時依名.於義轉。謂素怛纜說有何義,毘柰耶說有何義,阿毘達磨說有何義,鄔波拕耶說有何義,阿遮利耶說有何義,餘書論說有何義。 【唐】思所成念住,或依名.或不依名,於義而轉。 【唐】修所成念住,一切時離名.於義轉。 【唐】譬如三人俱在池浴,初人未學浮,第二半學,第三善學。 【唐】未學浮者一切時依岸浴,半學浮者或依岸或離岸而浴,善學浮者恒時離岸在中而浴。 【唐】如第一人,聞所成亦爾;如第二人,思所成亦爾;如第三人,修所成亦爾。 【唐】是謂此三念住差別。 ^qc03zu 【唐】問:此聞思修所成念住,何界有幾種。[s42](婆沙041-050#^8x0bc4). 【唐】答:欲界有二,謂聞思所成,非修。所以者何。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作意修時.便墮思中故。 【唐】色界有二,謂聞修所成,非思。所以者何。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作意思時.便墮修中故。 【唐】無色界有一,謂修所成。ᅟ然修所成,亦不墮界。 【唐】有餘師說:欲界具有三種。餘如前說。 【唐】有說:欲色界各具三種,餘如前說。 【唐】有說:三界皆具三種,唯修所成亦不墮界。 【唐】評曰:初說者好。 ^94lebg 【唐】問:此諸念住,誰為誰因。 【唐】答:聞為三種因; 【唐】思唯思因,非聞因,以彼劣故,非修因,以界別故; 【唐】修唯修因,非聞因,以彼劣故,非思因,以彼劣及界別故。 【唐】==\[問:]==誰為誰果。 【唐】答:聞,唯聞果;思,聞思果,非修;修,聞修果,非思。 【唐】問:此三念住,誰現前修幾。 【唐】答:聞所成現前時,唯修聞,非思修。 【唐】思所成現前時,唯修思,非聞修。 【唐】※此中,聞思剎那現前時,以習修故名修。非修未來.以勢劣故,`[則=即【嘉】]`則以此故.唯修自不修他。 【唐】修所成現前時,能修三種。 【唐】※聞思自力雖不能修未來,而由他力有未來修義。[s42](婆沙041-050#^pnyyl1) ^khb021 【唐】問:聞思修所成念住,佛獨覺聲聞各有幾種。[s42](婆沙041-050#^la5pei) 【唐】答:佛具三種而修所成為勝,以自然覺及具力無畏等功德故。 【唐】獨覺亦具有三而思所成為勝,以自思惟覺而無力無畏等功德故。 【唐】聲聞亦具三種而聞所成為勝,以從聞他音入聖道故。如說:我聖弟子,`[聞杖=多聞【明】]`聞杖具足,斷不善法,修習善法。 ^a2amrf 【唐】復有三種念住,謂言說究竟念住.思惟究竟念住.出離究竟念住,應知此三.則聞思修所成念住,如其次第。[s42](婆沙041-050#^2juu18) ^lbakwb 【唐】然,聞等三種念住,[s42](婆沙041-050#^urw9em) 【唐】一切皆可名聞所成,如說: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離罪,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s01](婆沙001-010#^5xpbz4) 【唐】一切皆可名思所成,如說:「思者是業,慮者是慧。」彼所說慮.`[*]`則思所成。 【唐】一切皆可名修所成,如說:云何應修法。謂一切善有為法。 ^ud8uov ## 5.念住加行及生起次第 ==\[念住加行→<b>自相</b>種性念住(身受心法)→已熟修雜緣法念住→<u>1修無我行→2觀生滅→3觀緣起</u>→4.三義觀→<u>5.七處善</u>→6.聞慧學作十六行觀-聞所成身受心法念住\[十二十六行相]→7.思慧學作十六行觀-思所成身受心法念住\[十二十六行相]→<u>8.深厭生死欣樂涅槃→思所成.總緣共相法念住.(離欲染.修所成)</u>→修所成法念住(初煖)]== 【唐】問:何謂念住加行,云何自相種性.雜緣.及聞思修所成念住.生起次第。`[種性=種姓【宮】下同]`==\[s7問:修煖加行,其相云何。]== 【唐】答:不淨觀.持息念.界作意==\[三度門]==,是謂念住加行。 【唐】則此為先,入自相種性身念住;則身念住為先,入自相種性受念住;則受念住為先,入自相種性心念住;則心念住為先,入自相種性法念住。`[則=即【三宮】*]` 【唐】從自相種性法念住起雜緣法念住,從雜緣法念住起三義觀。 【唐】從三義觀有聞所成身念住,先作無常乃至無我行相,緣苦諦起;次作因乃至緣行相,緣集諦起;次作道乃至出行相,緣道諦起。從此無間有聞所成受念住心念住,各作十二行相,緣三諦起亦爾。從此無間有聞所成法念住,先作無常乃至無我行相,緣苦諦起;次作因乃至緣行相,緣集諦起;次作滅乃至離行相,緣滅諦起;次作道乃至出行相,緣道諦起。 【唐】從聞所成法念住無間,有思所成身念住,作十二行相,緣三諦起。從此無間有受念住,作十二行相,緣三諦起。從此無間有心念住,作十二行相,緣三諦起。從此無間有法念住,作十六行相,緣四諦起。 【唐】從思所成法念住,有修所成法念住,先作無常乃至無我行相,緣苦諦起;次作因乃至緣行相,緣集諦起;次作滅乃至離行相,緣滅諦起;次作道乃至出行相,緣道諦起。 【唐】如是緣四諦作十六行相法念住,名為初煗。 【唐】是謂念住加行所引自相種性,雜緣及聞思修所成念住生起次第。 ^jf44n1 【唐】問:何故聞思所成念住,皆初起身念住緣三諦作十二行相,後乃起餘念住;而修所成念住,初`[*]`則起法念住緣四諦作十六行相耶。 【唐】答:未曾得種性故,漸次得行相故,先觀麁蘊後觀細蘊。於五蘊中色蘊最麁,先觀彼故初起身念住。然身受心皆三諦攝,故身念住緣三諦作十二行相。 【唐】如是聞所成身念住.引起聞所成受念住,聞所成受念住.引起聞所成心念住,聞所成心念住.引起聞所成法念住。此聞所成法念住.緣四諦作十六行相。 【唐】聞所成四念住漸圓滿已,便能引起思所成四念住。 【唐】思所成四念住漸圓滿已,復能引起修所成法念住。此曾得種性故,於一切蘊行相堅住故,初`[*]`則起法念住。先緣苦諦作四行相,乃至後緣道諦作四行相。 ## 6.經典所說諸種之念住 ### ‹直正願念住› 【唐】如《契經》說:「如是修直正願念住,能破無明發起於明。」此中,說何名修直正願念住耶。`[直=真【三宮】*]` 【唐】1有作是說:此中,說苦法智忍。以此能破無明,`[*]`則欲界見苦所斷十隨眠;發起於明,則苦法智。 【唐】2有說:此中,說道類智忍。以此能破無明,`[*]`則色無色界見道所斷十四隨眠;發起於明,`[*]`則道類智。 【唐】3有說:此中,說金剛喻定。以此能破無明,`[*]`則非想非非想處軟軟品煩惱;發起於明,則盡智。 【唐】4有說:此中,說一切無間道。以此能破無明,`[*]`則彼所斷煩惱品;發起於明,`[*]`則彼品解脫道。 【唐】5脇尊者言:此中,說方便善巧所攝受善慧,名修`[*]`直正願念住。以此能破無明,`[*]`則三不善根;發起於明,`[*]`則三善根。 ### ‹佛所行› 【唐】如薄伽梵說《伽他》言:若叢網便著,無愛誰能將,佛所行無邊,無迹何迹引。==\[[s200](01/婆沙176-200#^n1ptzm)]== 【唐】此中,佛所行者,謂四念住。 【唐】問:佛為得念住邊際而般涅槃,為不得邊際而便般涅槃耶。`[設=若【三宮】]`設爾有何過。 【唐】若言得者,何故說佛所行無邊。 【唐】若不得者,何故說佛得盡智時事善究竟。 【唐】答:有因緣故可言得邊際,有因緣故可言不得邊際。 【唐】謂依牽引故可言得邊際,依受用故可言不得邊際。 【唐】復次,依獲得故可言得邊際,依在身故可言不得邊際。 【唐】復次,依成就故可言得邊際,依現前故可言不得邊際。 ^eqcsrj ### ‹苾芻所行處› 【唐】如《契經》說:何謂非苾芻所行處。應言五妙欲是。何謂是苾芻所行處。應言四念住是。 【唐】問:五妙欲亦隨入念住中,何故說非所行處耶。 【唐】答:依能觀者,故作是說。謂若不如理觀,名非所行處;若如理觀,名所行處。 ## 7.佛之三念住 ### 三念住經文 【唐】如《契經》說:有三念住聖者應習。若有聖者善習此時,乃應御眾。云何為三。==\[[s31](婆沙031-040#b4三念住) 當說三念住… [abhkagam](abhkagam#Chap7〔15〕)]== 【唐】謂如來為弟子說法時,起深憐愍義利悲心告言==\[Y: anukaṃpakaḥ kāruṇiko 'rthakāmo hitaiṣī karuṇāyamānaḥ. ཐུགས་བརྩེ་བ་ཐུགས་རྗེ་ཅན། དོན་བཞེད་པ་ཕན་པར་བཞེད་པ་ཐུགས་རྗེ་སྟེ། །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發慈悲心]==:「此為利益,此為安樂,此為利益安樂。==\[idaṃ vo hitāya idaṃ vo sukhāya idaṃ vo hitasukhāya. ]==」若弟子眾.恭敬屬耳.住奉教心.行法隨法==\[pratipadyante dharmasyānudharman prati ཆོས་ཀྱི་རྗེས་སུ་མཐུན་པའི་ཆོས་སྒྲུབ་པར་བྱེད། ]==.不越聖教.受學學處,如來於彼.亦不喜慶.心不踊悅,唯住`[正=上【宮】*]`正捨正念正知,是名第一念住。若有聖者善習此時.乃應御眾。 【唐】復次,如來為弟子說法時起深憐愍.乃至義利悲心告言:「此為利益,此為安樂,此為利益安樂。」若弟子眾.不恭敬.不屬耳.不住奉教心.不行法隨法.違越聖教.不受學學處,如來於彼.亦不恚恨.心無憂慼,唯住`[*]`正捨正念正知,是名第二念住。若有聖者善習此時.乃應御眾。 【唐】復次,如來為弟子說法時起深憐愍,乃至此為利益安樂。若一分弟子眾恭敬屬耳,乃至受學學處;一分弟子眾.不恭敬.不屬耳.乃至亦不受學學處,如來爾時.於敬受者.亦不歡喜.心不踊悅,於不敬受者.亦不恚恨.心無憂慼,唯住`[*]`正捨正念正知,是名第三念住。若有聖者善習此時.乃應御眾。 ### 說三念住不說二念住的理由 【唐】問:若爾者,但應有二念住,謂於敬受及於不敬受。云何說三種耶。 【唐】答:隨眾會有三,故說三種。謂有眾會一切敬受,有眾會一切不敬受,有眾會一分敬受一分不敬受,是故隨彼說三念住。 ### 三念住和四念住的關係 【唐】問:若爾,便應說七念住。謂前四及此三種。 【唐】答:此中三種`[*]`則入前四,以俱是前雜緣外法念住所攝故。 ### 三念住和佛說法唐捐與不唐捐的關係 【唐】問:佛說法時,若皆敬受,便應無三念住;若有不敬受者,將無世尊於非田非器雨正法雨,如是佛說法則為唐捐。 【唐】答:世尊為人說法欲令人解,若當人不解者亦有天能解之。如是念住有三,亦非佛唐捐說法。所以者何。以人不解故念住有三,天能解故不於非田非器而雨法雨。 【唐】有說:「佛說法時,欲令彼彼有情得阿羅漢果,彼不得阿羅漢果而得不還果,故念住有三,亦非佛唐捐說法。所以者何。以不得阿羅漢果故,念住有三;以得不還果故,不唐捐說法。 【唐】復次,佛說法時,欲令彼彼有情得不還果,彼不得不還果而得一來果,廣說如前。如是欲令得一來果預流果順決擇分善根順解脫分善根順福分善根,展轉次第廣說亦爾。 【唐】復次,佛說法時,欲令彼彼有情得現法果,彼不得現法果而能種當來善根,故念住有三,亦非佛唐捐說法,廣說如前。」 【唐】弟子敬受或不敬受,佛不生喜憂的理由 【唐】問:何故弟子敬受教時,佛不生喜;不敬受時,佛不生憂耶。 【唐】答:佛知有情有如是種性差別`[種性=種姓【宋元】]`。惡意樂者行惡,善意樂者行善。若當惡意樂者行善,可於彼生喜;善意樂者行惡,可於彼生憂,但不如是,種性別故。如知外物種性差別,鐵鑛出鐵,金鑛出金。是故於銷鍊時,從鐵鑛得鐵,心不生憂;從金鑛得金,心不生喜。若當與此相違得者,可生憂喜,然無是事,種性異故。世尊亦爾,知諸有情,種性差別,不生憂喜。`[鑛=丱【宋元】*,卝【明宮】*][鍊=練【三宮】]` 【唐】有作是說:佛已善斷愛恚法故。謂喜似愛,憂似恚。佛於愛恚皆已善斷,故無憂喜。 【唐】復有說者:佛已善修空為根本,而作是念:誰為恭敬者。誰為不恭敬者。唯空行聚故,於眾會不生憂喜。 ## 8.一趣道 ### 說四念住為一趣道的經文 【唐】如《契經》說:有一趣道,能令有情清淨,謂四念住,乃至廣說。 ### 一趣道的意義 【唐】問:云何名一趣道。 【唐】為以能超越一界故,名一趣道; 【唐】為以能超越一趣故,為以能超越一生故,為以能通達一諦故,為以能趣一究竟故,名一趣道; 【唐】為以但有一道故,名一趣道耶。 【唐】設爾何過。 【唐】若以能超越一界故名一趣道者,則非一趣道,界有三故。 【唐】若以能超越一趣故名一趣道者,亦非一趣道,趣有五故。 【唐】若以能超越一生故名一趣道者,亦非一趣道,生有四故。 【唐】若以能通達一諦故名一趣道者,亦非一趣道,諦有四故。 【唐】若以能趣一究竟故名一趣道者,亦非一趣道,以究竟有二種:一事究竟,二功用究竟故。 【唐】若以但有一道故名一趣道者,亦非一趣道,以道有多種:謂隨信行道隨法行道信勝解道見至道時解脫道不時解脫道故。 【唐】云何言有一趣道耶。 【唐】答:則由前所說緣及餘緣故,名一趣道。`[則=即【三宮】*]` 【唐】「由前所說緣」者,謂 【唐】以能超越一界故名一趣道,`[*]`則無色界;以超此界者,更不生三界故。 【唐】亦以能超越一趣故名一趣道,`[*]`則天趣;以超此趣者,更不往五趣故。 【唐】亦以能超越一生故名一趣道,`[*]`則化生;以超此生者,更不受四生故。 【唐】亦以能通達一諦故名一趣道,`[*]`則道諦;以此諦從無始時來未曾得故,及未曾通達故。 【唐】亦以趣一究竟故名一趣道,`[*]`則事究竟;以修功用究竟,皆為得事究竟故。 【唐】亦以但有一道故名一趣道,`[*]`則聖道。 【唐】◎問:豈不有隨信行道,乃至不時解脫道,如是便有多道耶。 【唐】◎答:一切皆是趣苦滅行,故說名一道。如趣苦滅行,如是趣有滅世間滅生死滅流轉滅生老病死滅行說亦爾。 【唐】※是名「由前所說緣故,名一趣道。」 【唐】「及餘緣故」者,謂無異趣故,不退還故,至不退解脫故,至背五趣之一趣故,如說涅槃是阿羅漢趣,由如是義,名一趣道。 【唐】復有說者:能對治異道,故名一趣道。謂諸外道,或執不食為道,或執隨日轉為道,或執臥灰飲風服水茹菜噉菓裸形麁衣臥不平等,各以為道。佛為對治彼異道,故說一趣道。此意義言,彼種種道皆非真道,但是惡邪妄道,是不善士所習近道,非諸善士所習近道。所以者何。真道唯一,謂四念住。 【唐】或有說者:能趣一解脫宮門,故名一趣道。此中應引《嗢底迦經》所說喻,如彼說:「佛告嗢底迦(Uttika):如國邊城,其牆堅厚,却敵樓櫓埤堄`[埤堄=睥睨【三宮】]`寮窓並皆嚴備,唯有一門,委一人捉,其人聰慧,多聞善習,應入者聽,不應者止。彼每巡城察之,乃至不見獸往來處,況餘門耶。嗢底迦當知。彼守門者,雖不知日日有爾所有情入城出城,然其定知諸有入出皆由此門,不從餘門。」如是如來雖不作意知,爾所有情已般涅槃,爾所有情當般涅槃,然其定知,諸有情類,已般涅槃,未般涅槃,皆由此道,不依餘道。是故,以能趣一解脫宮門,故名一趣道。 ### 一趣道與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之關係 【唐】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為是一趣道不。 【唐】若是者,何故彼經唯說念住名一趣道。不說餘耶。 【唐】若非者,何故唯念住是一趣道,非餘耶。 【唐】答:應說彼亦是一趣道。 【唐】問:若爾者,何故彼經而不說耶。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1有說:若說念住,當知亦已說正斷等。 【唐】2有說:念住是一趣亦是道,正斷等是一趣而非道,以非一切皆是慧故。 【唐】3有說:念住從初業地乃至盡無生智作用恒勝,正斷等不爾。 【唐】4有說:念住能分別諸法自相共相,能建立諸法自相共相,能害事愚及所緣愚,於諸法中不增減轉;正斷等不爾。 【唐】5有說:念住如有目者,能將導所餘如盲菩提分法,趣涅槃宮而無異趣。如明眼者,引諸盲人令隨正路不行非道;念住亦爾。是故,彼經唯說念住名一趣道,而不說餘。 【唐】如《契經》說:有一趣道,能令有情清淨,超滅憂苦,乃至能證隨正理法,謂聖正三摩地及彼因緣彼眾具。 【唐】問:何故世尊,或說般若為一趣道,或說等持為一趣道耶。 【唐】答:隨所化有情所未具者而說故。謂所化有情,或有闕奢摩他,或有闕毘鉢舍那。若闕奢摩他者,為說等持為一趣道。 【唐】若闕毘鉢舍那者,為說般若為一趣道。般若者,`[*]`則前所說念住,以念住慧為性故`[性=法【三】]`。 ## 9.念住.正如理.聖道.甘露 【唐】如《契經》說:若有能辦四念住,則能辦正如理。若能辦正如理,則能辦聖道。若能辦聖道,則能辦甘露。若能辦甘露,則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諸熱惱法。`[辦=辨【三宮】*]` [SA](雜含1-641#535).[535](agamas#^sa0535) [SA](雜含1-641#608).[608](agamas#^sa0608) ^8ewpzq 【唐】問:念住.正如理.聖道.甘露,何差別。 【唐】答:名`[*]`則差別,謂名念住,乃至名甘露。 【唐】1有說:念住`[*]`則顯念住;正如理顯正斷神足根力覺支;聖道顯道支;甘露顯彼果。 【唐】2有說:念住顯所緣念住;正如理顯相雜念住;聖道顯自性念住;甘露顯彼果。 【唐】3有說:念住顯**聞所成念住**;正如理顯思所成念住;聖道顯修所成念住;甘露顯彼果。[s95](婆沙091-100#^7k9spm) 【唐】4有說:念住顯言說究竟念住;正如理顯思惟究竟念住;聖道顯出離究竟念住;甘露顯彼果。 【唐】5有說:念住顯見道;正如理顯修道;聖道顯無學道,見地修地無學地說亦爾;甘露顯彼果。 【唐】6有說:念住顯未知當知根;正如理顯已知根;聖道顯具知根;甘露顯彼果。 【唐】是謂念住.正如理.聖道.甘露差別。 ^x8oh2l ## 10.四念住之得修習修(就四善根位)〖有六門〗 【發智】若修身念住,彼受耶。乃至廣說。 ### 有四種修 【唐】修有四種。謂得修習修對治修除遣修。 【唐】◎得修習修,謂一切善有為法。 【唐】◎對治修除遣修,謂一切有漏法。 ### 有六種修 【唐】西方師言:「修有六種。謂前四及防護修分別修。 【唐】防護修者,謂修根。如說:「如是六根,善調善護善守善防,能感當來樂受異熟。」 【唐】分別修者,謂修身。如說:「此身髮毛爪齒,乃至廣說。」」 【唐】◎迦濕彌羅國諸師言:此後二修,`[*]`則前對治除遣修攝。 【唐】四修義,如«智蘊»等處廣說。 【唐】此中,依二修作論,謂得修習修。依此二修,於諸位中,修念住有差別。 ### 煖位中念住的習修與得修 【唐】謂初煗位中,==\[s7.各修何諦念住行相]== 【唐】緣三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 【唐】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則此未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亦同分修,非不同分。非初蘊滅觀.能修緣蘊道故。 【唐】增長煗, 【唐】緣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 【唐】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 ### { ==\[**雜阿毘曇心論**]卷五:(**斷句問題**)== ==彼煗法生緣三諦,法念處現在修未來四,一行現在修未來四,自分非不自分。== ==1法念處現在,修未來四,一行現在,修未來四。== ==2法念處現在修,未來四,一行現在修,未來四。== ==\[**婆沙**]卷第七:== ==初煗緣三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行相。俱同類修,非不同類。== ==\[**順正理論**]卷第六十一:== ==初安足時(ākāraṇa)唯法念住,後增進(vardhana)位四皆現前。初安足言顯以行相,最初遊踐四聖諦迹。後增進言顯從此後,下中上品次第數習。== ==\[**俱舍論**]== ==\[**真**] 此中緣三諦為境,暖位安相中修法念處現在,同類四。== ==\[**玄**] 此中煗法初安足時,緣三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四。== ==\[**梵**] tatra trisatyālambanoṣmagatākaraṇe dharmasmṛtyupasthānaṃ pratyutpannam anāgatāni catvāri bhāvyante |== ==\[**藏**] དེ་ལ་བདེན་པ་གསུམ་ལ་དམིགས་པའི་དྲོ་བར་གྱུར་པ་རྣམ་པ་གཏོད་པ་ལ་ནི་ཆོས་དྲན་པ་ཉེ་བར་གཞག་པ་ད་ལྟར་བྱུང་བ་ཡིན་ལ་མ་འོངས་པ་ནི་བཞི་ཆར་འཐོབ་བོ། །== ==\[**稱友疏**] dharmasmṛtyupasthānaṃ pratyutpannaṃ. ཆོས་དྲན་པ་ཉེ་བར་གཞག་པ་ད་ལྟར་བྱུང་བ་ཡིན་ཏེ། …… catvāry api bhāvyaṃte prāpty(*得)-utpādād iti.== ==\[**國譯一切經**] 法念住を現在に[修し]未來は四を修す== ==\[**Buswell**] It present cultivation…..It future cultivation…..== } ### 初煗唯同分修及增長煗同分不同分修的理由 【唐】問:何故初煗唯同分修,非不同分;增長煗同分不同分修耶。 【唐】答:初煗是未曾得種性,初緣諦起行相,勢力劣故,唯同分修,非不同分; 【唐】增長煗是曾得種性,已緣諦起行相,勢力強勝故,能同分不同分修。 ### 頂位中念住的習修與得修 【唐】初頂位中,緣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 【唐】增長頂位,緣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 【唐】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 ### 忍位中念住的習修與得修 ### 第一家的說法 【唐】初忍及增長位,俱緣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 【唐】問:何故初忍及增長位,皆唯法念住現在修耶。 【唐】答:以忍近見道故,與見道相似。如見道中[s189](婆沙176-200#^f9b7t0),唯法念住現在修,忍亦爾。 ### 尊者妙音對忍位的異說 【唐】尊者妙音說曰:順決擇分善根,二在欲界,謂煗頂;二在色界,謂忍世第一法。 【唐】若依彼說: 【唐】初忍,緣三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 【唐】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則此未來修,非初蘊滅觀能修緣蘊道故;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 【唐】增長忍,緣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 【唐】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 【唐】◎問:何故初忍,唯同分修;增長忍,亦不同分修耶。 【唐】◎答:如前廣說。 ### 正宗的說法 【唐】評曰:前說者好。然順決擇分善根,順見道故, 【唐】初起位中,現在皆唯修法念住;於增長位`[住=位【宋元宮】]`,有四念住隨一現前。 【唐】從初忍位,近見道故,於一切時現在唯修法念住。 ### 世第一法位中念住的習修與得修 【唐】世第一法位,亦唯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 【唐】問:世第一法,亦是曾得種性,已緣諦起行相。何故唯同分修,非不同分耶。 【唐】答:世第一法,是極隣近見道善根,最與見道相似。如見道中,唯同分修,非不同分,世第一法亦爾。 【唐】有說:世第一法,是見道前行修治道者,故如見道唯同分修。 【唐】有說:世第一法,唯有爾所行相可修,如裸形者無衣可奪。 【唐】應知增上忍亦爾。餘忍位中,隨減所緣,則不修彼念住行相,如應當知。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八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九</b>☗s189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見蘊第八中念住納息第一之三 ## 11.四念住之習修得修(續─就異生位) ### 見道位 【唐】見道位中念住的習修與得修 【唐】若入正性離生,苦集現觀各四心頃, 【唐】道現觀三心頃, 【唐】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 【唐】滅現觀四心頃, 【唐】法念住現在修,即此未來修;非初無漏蘊滅觀,即能修緣蘊道故。 【唐】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 【唐】以初得無漏種性`[種性=種姓【宮】]`,力未廣故。 ^f9b7t0 ### 修道位 【唐】修道位中念住的習修與得修 【唐】道類智,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已得無漏種性,勢增廣故。 【唐】從此以上,一切聖者,起未曾得善根現在前時,未來皆修四念住十六行相。 【唐】唯除聞思所成慧,及入滅定微微心時。餘一切異生,又無聖行相,是故從此以後,但說修念住多少,不說行相。 ### ‹異生› 【唐】異生位中離染時念住的習修與得修 【唐】若諸異生,離欲界染加行道時,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 【唐】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 【唐】如離欲界染,乃至離第三靜慮染,亦爾。 【唐】離第四靜慮染, 【唐】若`[則=即【三宮】*]`則以第四靜慮為加行, 【唐】彼加行道時,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 【唐】若以空無邊處近分為加行, 【唐】◎諸有欲令彼近分地有別緣者, 【唐】彼加行道時,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 【唐】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 【唐】第九解脫道時,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三,除身念住。 【唐】◎諸有欲令彼近分地唯總緣者, 【唐】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法念住現在修,`[*]`則此未來修; 【唐】第九解脫道時,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三,除身念住。 【唐】※如離第四靜慮染,乃至離無所有染,亦爾。差別者,除身念住。 ### 關於異生引發諸功德時念住的習修與得修 【唐】`[*]`則諸異生, 【唐】起不淨觀持息念身念住初三解脫八勝處前八遍處,及引發神境天眼天耳通時,身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起後三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 【唐】起四無量,引發宿住隨念通時,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 【唐】引發他心通時,心念住或受心法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 【唐】若起無色解脫,及後三念住時,後三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三,除身念住。 【唐】若起空無邊處.識無邊處遍處時,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三,除身念住。 【唐】是謂異生位所修差別。 ### ‹聖者› 【唐】聖者離染時念住的習修與得修 【唐】若諸聖者,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 【唐】一切加行道時,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 【唐】一切無間解脫道時,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 ### 聖者練根時念住的習修與得修 【唐】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一切加行道時,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 【唐】一切無間道解脫道時,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 ### 關於聖者引發諸功德時念住的習修與得修 【唐】若諸聖者, 【唐】起不淨觀持息念身念住初三解脫八勝處前八遍處,及引發神境天眼天耳通,及起詞無礙解時,身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 【唐】◎若雜修靜慮及諸有欲令一切法皆是勝義者, 【唐】起義無礙解.辯無礙解.願智邊際定.無色解脫.入滅定想微細心時,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 【唐】◎若起四無量宿住隨念通,及諸有欲令唯涅槃是勝義者, 【唐】起義無礙解.法無礙解.無諍.後二遍處.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時,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 【唐】若引發他心通時,心念住或受心法念住,及起後三念住時,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 12.四念住相修論 ### 一身念住 【唐】1身念住和受念住相修的關係 【發智】若修身念住,彼受耶。設修受念住,彼身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第一句:有修身念住非受 【發智】有修身念住非受,謂已得身念住現在前。 【唐】以曾得法現在前時,無力能及未來,故不修受念住。然現前是習修,故說修身念住。 【唐】問:亦有未得身念住現在前不修受,如未曾得聞思所成身念住現在前時,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有說:此中,依修所成念住而作論,無有未得修所成身念住現在前時,不修受念住者,是故不說。 【唐】第二句:有修受念住非身 【發智】有修受念住非身,謂已得受念住現在前,若未得受念住現在前不修身,若未得心法念住現在前,修受非身。 【唐】「已得受念住現在前」者,如前釋。 【唐】「未得受念住現在前不修身」者,謂 【唐】諸異生離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染, 【唐】若以受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諸異生起受念住無色解脫時。 【唐】於如是時,未得受念住現在前修受非身。 【唐】「未得心念住現在前修受非身」者,謂 【唐】諸異生離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染, 【唐】若以心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諸異生起心念住無色解脫時。 【唐】於如是時,未得心念住現在前修受非身。 【唐】「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受非身」者,謂 【唐】諸異生離第四靜慮染最後解脫道時;離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染, 【唐】若依下根本地起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依上近分地為加行: 【唐】◎諸有欲令無色近分有別緣者,若以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 【唐】◎諸有欲令無色近分唯總緣者,唯第九解脫道時。 【唐】若諸異生起法念住無色解脫,`[及=又【三】]`及起後二遍處時。 【唐】於如是時,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受非身。 【唐】第三句:有俱修 【發智】有俱修,謂未得身念住現在前,若未得受念住現在前修身,若未得心法念住現在前修身受。 【唐】「未得身念住現在前」者, 【唐】謂增長煗頂位,身念住現在前; 【唐】若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身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身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起不淨觀持息念身念住初三解脫八勝處前八遍處,引發神境天眼天耳通,起詞無礙解時; 【唐】若以身念住雜修靜慮時; 【唐】諸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彼起身念住義無礙解,及身念住辯無礙解願智邊際定無色解脫,入滅定想微細心時; 【唐】於如是時,未得身念住現在前修身受。 【唐】「未得受念住現在前修身」者, 【唐】謂增長煗頂位,受念住現在前時; 【唐】若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受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受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引發他心通受念住現在前時; 【唐】若以受念住雜修靜慮時; 【唐】諸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彼起受念住義無礙解,及受念住辯無礙解願智邊際定無色解脫,入滅定想微細心時; 【唐】於如是時,未得受念住現在前修身受。 【唐】「未得心念住現在前修身受」者, 【唐】謂增長煗頂位,心念住現在前時; 【唐】若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心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心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引發他心通心念住現在前時; 【唐】若以心念住雜修靜慮時; 【唐】諸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起心念住義無礙解,及心念住辯無礙解願智邊際定無色解脫,入滅定想微細心時; 【唐】於如是時,未曾得心念住現在前修身受。 【唐】「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身受」者, 【唐】謂初煗位緣三諦,增長煗緣四諦,法念住現在前時; 【唐】若初及增長頂緣四諦法念住現在前時; 【唐】若一切忍及世第一法時; 【唐】若入正性離生苦集道現觀各四心頃; 【唐】若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若引發他心通法念住現在前,及引發宿住隨念通,起四無量時; 【唐】若以法念住雜修靜慮時; 【唐】諸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彼起法念住義無礙解時;諸有欲令唯涅槃是勝義者,彼起義無礙解.法無礙解無諍後二遍處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時; 【唐】若起法念住辯無礙解願智邊際定無色解脫,入滅定想微細心時; 【唐】於如是時,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身受。 【唐】第四句:有俱不修 【發智】有俱不修,謂已得心法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身受,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 【唐】「已得心法念住現在前」者,如前釋。 【唐】「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身受」者, 【唐】謂初煗位緣滅諦; 【唐】若入正性離生,滅現觀四心頃; 【唐】若諸異生,離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諸有欲令無色近分唯總緣者, 【唐】若上地近分為加行,彼一切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於如是時,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身受。 【唐】「一切染污心」者,謂染污心皆順退分,性沈重,懈怠相應。要順勝進,性輕舉,精進相應心,方能修故。 【唐】「無記心」者,謂無記心其性羸劣,腐敗萎歇,要住強勢堅勝之心,方能修故。 【唐】「在無想定滅盡定」者,謂彼無心,要有心者,方能修故。 【唐】「生無想」者, 【唐】◎有說:生彼於一切時善心不起。 【唐】◎有說:雖起,而非修所依,以不能修未來法故。 【唐】於如是時,不修身受。 ### 未得心念住現在前不修身受的理由 【唐】問:亦有未得心念住現在前不修身受,如未曾得聞思所成心念住現在前時。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有說:此中,說未曾得`[(心)+念【三】]`念住現在前時,能修未來而不修身受者;無未曾得心念住現在前時,能修未來而不修身受者,是故不說。 ### 散的善心有習修無得修 【唐】問:若爾,亦應說一切散善心,何故但說染污心無記心耶。 【唐】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有說:彼不決定難用稱說。謂若以修言之,則彼無力能修未來。若以不修言之,則現前時是習修攝。是故於此修不修中,皆不說彼。 ### 2身念住和心念住相修的關係 【發智】如身念住受念住,應知身念住心念住亦爾。 【唐】以未來受念住心念住,修不修必俱故。 ### 3身念住和法念住相修的關係 【發智】若修身念住,彼法耶。設修法念住,彼身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第一句:有修身念住非法 【發智】有修身念住非法,謂已得身念住現在前。 【唐】此如前釋。 【唐】第二句:有修法念住非身 【發智】有修法念住非身,謂已得法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身,若未得受心念住現在前,修法非身。 【唐】「已得法念住現在前」者,如前釋。 【唐】「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身」者, 【唐】謂初煖位緣滅諦; 【唐】若入正性離生,滅現觀四心頃; 【唐】若諸異生,離第四靜慮染,諸有欲令空無邊處近分唯總緣者, 【唐】若以彼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 【唐】若諸異生,離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染,以法念住為加行, 【唐】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若諸異生,起法念住無色解脫及起後二遍處時。 【唐】於如是時,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身。 【唐】「未得受念住現在前修法非身」者,如前未得受念住現在前,不修身說。 【唐】「未得心念住現在前修法非身」者,即如受說。 【唐】第三句:有俱修 【發智】有俱修,謂未得身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身,若未得受心念住現在前修身法。 【唐】「未得身念住現在前」者,如前未得身念住現在前說。 【唐】「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身」者,如前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身受說。 【唐】「未得受心念住現在前修身法」者, 【唐】謂`[謂=諸【三宮】]`增長煗頂位,受心念住現在前時; 【唐】若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受心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受心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引發他心通,受心念住現在前時; 【唐】若以受心念住,雜修靜慮時; 【唐】諸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彼起受心念住義無礙解,及受心念住辯無礙解願智邊際定無色解脫,入滅定想微細心時。 【唐】於如是時,未得受心念住現在前,修身法。 【唐】第四句:有俱不修 【發智】有俱不修,謂已得受心念住現在前,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 【唐】皆如前釋。 ### 二受念住 【唐】1受念住和心念住相修的關係 【發智】若修受念住,彼心耶。設修心念住,彼受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第一句:有修受念住非心 【發智】有修受念住非心,謂已得受念住現在前。 【唐】第二句:有修心念住非受 【發智】有修心念住非受,謂已得心念住現在前。 【唐】皆如前釋。 【唐】第三句:有俱修 【發智】有俱修,謂未得身受心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受心。 【唐】「未得身念住現在前」者,如前諸未得身念住現在前說。 【唐】「未得受心念住現在前」者,如前諸未得受心念住現在前說。 【唐】「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受心」者,如前諸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餘念住說。 【唐】第四句:有俱不修 【發智】有俱不修,謂已得身法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受心,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 【唐】「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受心」者,如前諸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餘念住說。 【唐】餘如前釋。 ### 2受念住和法念住相修的關係 【發智】若修受念住,彼法耶。設修法念住,彼受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第一句:有修受念住非法 【發智】有修受念住非法,謂已得受念住現在前。 【唐】此如前釋。 【唐】第二句:有修法念住非受 【發智】有修法念住非受,謂已得法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受。 【唐】「已得法念住現在前」者,如前釋。 【唐】「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受」者,如前諸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不修餘念住說。 【唐】第三句:有俱修 【發智】有俱修,謂未得身受心念住現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受。 【唐】「未得身念住現在前」者,如前諸未得身念住現在前說。 【唐】「未得受心念住現在前」者,如前諸未得受心念住現在前說。 【唐】「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受」者,如前諸未得法念住現在前修餘念住說。 【唐】第四句:有俱不修 【發智】有俱不修,謂已得身心念住現在前,一切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 【唐】皆如前釋。 ### 三&amp;四心念住法念住 【發智】如受念住法念住應知,心念住法念住亦爾。 【唐】以未來受念住心念住,修不修必俱故。 ## 13.四念住之自性地相應行相所緣五門分別 【發智】於身循身觀念住當言法智,乃至廣說。 【唐】問:此文應先修而說。所以者何。以有自性乃可修故,而不先說者,有何意耶。 【唐】答:[s01](婆沙001-010#^9bcm8y) 阿毘達磨應以相求,不以次第。以阿毘達磨正欲分別諸法性相,但不違其義。若先若後,說皆無失。 【唐】有餘師說:欲顯此中,唯分別修所成念住,非聞思所成等,故先說修後明自性。 ^gwmi4u ### 一身念住的五門分別 #### 1智自性 ~~【發智】於身循身觀念住,當言法智。~~ 【唐】謂知欲界繫及一分無漏色。 ~~【發智】當言類智。~~ 【唐】謂知色界繫及一分無漏色。 【唐】不說他心智者,他心智知心心所法,身念住唯知色法故。 ~~【發智】當言世俗智。~~ 【唐】謂知一切色。 ~~【發智】當言苦智。~~ 【唐】謂知有漏色作非常苦空非我行相。 ~~【發智】當言集智。~~ 【唐】謂知有漏色作因集生緣行相。 【唐】不說滅智者,滅智唯知無為法,身念住知有為法故。 ~~【發智】當言道智。~~ 【唐】謂知無漏色作道如行出行相。 【唐】此中不說盡無生智者,以此是«見蘊»但說諸見性智。 【唐】彼智非見性,是故不說。 ^9ns2yg #### 2尋伺地 【唐】顯自性已,當顯地。 【發智】當言有尋有伺。 【唐】謂依未至初靜慮。 【發智】當言無尋唯伺。 【唐】謂依靜慮中間。 【發智】當言無尋無伺。 【唐】謂依上三靜慮及四無色。 #### 3受根相應 【唐】顯地已,當顯相應。 【發智】當言樂根相應。 【唐】謂依第三靜慮。 【發智】當言喜根相應。 【唐】謂依初及第二靜慮。 【發智】當言捨根相應。 【唐】謂依未至靜慮中間第四靜慮及四無色。 ### 4三摩地(行相)分別 【唐】顯相應已,當顯行相。 【發智】當言空三摩地俱。 【唐】謂二行相。 【發智】當言無願三摩地俱。 【唐】謂十行相。 【唐】不說無相三摩地俱者,如不說滅智說。 ### 5所緣分別 【唐】顯行相已,當顯所緣。 【發智】當言緣欲色界繫。 【唐】謂緣苦集。 【發智】當言緣不繫。 【唐】謂緣道。 ### 二受念住的五門分別 【唐】1智分別 【發智】於受循受觀念住,當言法智。<b>`[(循=修【宮】)]`</b> 【唐】謂知欲界繫及一分無漏受。 【發智】當言類智。 【唐】謂知色無色界繫及一分無漏受。 【發智】當言他心智。 【唐】謂知欲色界繫及一分無漏他相續現在前受。 【發智】當言世俗智。 【唐】謂知一切受。 【發智】當言苦智。 【唐】謂知有漏受,作非常等四行相。 【發智】當言集智。 【唐】謂知有漏受,作因等四行相。 【唐】不說滅智者,以受念住唯知有為法故。 【發智】當言道智。 【唐】謂知無漏受,作道等四行相。 【唐】不說餘智者,如前釋。 ### 2尋伺分別 【唐】顯自性已。 【唐】{【發智】當言有尋有伺等三。 ### 3受根相應分別 【發智】當言樂喜捨根相應。 ### 4三摩地分別 【發智】當言空無願三摩地俱。} 【唐】地相應行相皆如前說。 ### 5所緣分別 【唐】當顯所緣。 【發智】當言緣三界繫。 【唐】謂緣苦集。 【發智】當言緣不繫。 【唐】謂緣道。 ### 三心念住的五門分別(略) 【發智】如於受,於心亦爾。 【唐】此二所緣,常相應故。`[二【三宮麗磧北藏】=一【大】]` ### 四法念住的五門分別 【唐】1智分別 【發智】於法修法觀念住,當言法智。<b>`[(修=循【三宮】)]`</b> 【唐】謂知欲界繫諸行及彼因彼滅彼一切法智品。 【發智】當言類智。 【唐】謂知色無色界繫諸行及彼因彼滅彼一切類智品。 【發智】當言他心智。 【唐】謂知欲色界繫及一分無漏他相續現在前,除受及心餘心所法。 【發智】當言世俗智。 【唐】謂知一切法。 【發智】當言苦智。 【唐】謂知五取蘊作無常等四行相。`[無=非【三宮】]` 【發智】當言集智。 【唐】謂知有漏因作因等四行相。 【發智】當言滅智。 【唐】謂知擇滅作滅等四行相。 【發智】當言道智。 【唐】謂知無漏五蘊作道等四行相。 【唐】不說餘智者,亦如前釋。 ### 2尋伺分別 【唐】顯自性已。 【唐】{【發智】當言有尋有伺等三。 ### 3受根相應分別 【發智】當言樂喜捨根相應。} 【唐】地相應如前說。 ### 4三摩地分別 【唐】當顯行相。 【發智】當言空無願三摩地俱。 【唐】亦如前釋。 【發智】當言無相三摩地俱。 【唐】謂四行相。 ### 5所緣分別 【唐】顯行相已,當顯所緣。 【發智】當言緣三界繫。 【唐】謂緣苦集。 【發智】當言緣不繫。 【唐】謂緣滅道。 ## 14.受樂苦不苦不樂受時如實知智〖如實知有八〗 【發智】如說「受樂受時,如實知我受樂受,此四智,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此中再度分別受心法念住,一度分別身念住耶。 【唐】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1有說:此中世尊亦應作是說「彼行住等時,如實知我行住等,此四智,乃至廣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若法微細,難見難覺不明了不現見者,則重分別;身念住麁顯,乃至現見故不重說。 【唐】2有說:若依彼起種種不相似異相文句,及異相智者,則重分別;身念住若分別時,文句不異,智亦不異,故不重說。 ### ‹樂受› 【唐】佛說受樂受時如實知我受樂受等的理由 【唐】問:受樂受時則不如實知,如實知時則不受樂受。所以者何。 【唐】受樂受時,彼受在現在,非爾時能如實知,不知相應故,無二心品俱行故。 【唐】如實知時,彼受在過去未來,非爾時名受樂受,無作用故。 【唐】※苦受不苦不樂受說,亦爾。 【唐】佛何故說受樂受時如實知我受樂受等耶。 【唐】1有說:此中應作是說「受樂受已,如實知我已受樂受;`[〔受〕-【三宮】]`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已,如實知我已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而不作是說者,有何意耶。 【唐】應知此中說已受名受,於過去說現在聲。==\[s2應言已入而說入]== 【唐】如說大王從何方來。此說已來名來。 【唐】又如說菩薩入正性離生時得現觀邊世俗智,此說已入名入,彼亦如是。 【唐】2尊者世友說曰:「諸受在過去未來時則不可受,在現在時唯自性轉亦不可受。云何說受樂受苦耶。 【唐】當知彼觀樂苦眾具相續而說。謂觀樂具相續言我受樂,觀苦具相續言我受苦。 【唐】復次,彼觀樂苦因緣相續而說,謂觀攝受因緣相續言我受樂,觀損害因緣相續言我受苦。 【唐】復次,彼於諸受相續轉時,中間數起彼境意識,便謂此於所依為益為損,故言我今受樂受苦。」 【唐】3大德說曰:彼於樂苦受所依大種相續轉中,謂之為受,故言我今受樂受苦。 ### 受樂受如實知智 【發智】如說「受樂受時,如實知我受樂受,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8t1jpi ### 他心智不如實知受樂受的理由 【唐】問:何故此中不說他心智。 【唐】答:他心智知他相續心心所法,此中如實智知自相續心心所法,是故不說。 【唐】復次,他心智知現在心心所法,此中如實智知過去心心所法。 【唐】復次,他心智但知心心所法,此中如實智亦知心心所法所依所緣。 【唐】復次,他心智一一法緣,此中如實智亦多法總緣,以是故不說他心智。 ### 受樂受如實知智中不說苦集智的理由 【唐】問:此中復何故不說苦集智耶。 【唐】1有說:此中亦應說苦集智,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苦集智是厭行相智,此中如實智是欣行相智,是故不說。 【唐】3有說:苦集智緣所厭事,此中如實智緣所欣事。 【唐】4有說:苦集智憎惡所緣而轉,此中如實智愛樂所緣而轉。 【唐】5有說:「此中說如實知有漏無漏心心所法。 【唐】然有漏心心所法無始數知,又麁近易了,起世俗智`[則=即【宮】*]`則能了知,不待起無漏智。是故無有捨世俗智,而以苦集智知者。 【唐】無漏心心所法昔來未知,又微細難了,起無漏智乃能知之。 【唐】是故此中如實知有漏心心所法,唯世俗智;如實知無漏心心所法,謂餘三智。由此不說有苦集智。」 【唐】6有說:「此中說如實知有漏無漏心心所法事差別相。 【唐】彼有漏者,起世俗智`[*]`則知,更不起苦集智。以難起故,及起時但知總相故。 【唐】彼無漏者,起世俗智不能知故,便起道智。然道智生,雖不如前唯差別知,然以總相知差別事,故有道智,無苦集智。」 【唐】7有說:「此中說如實知有漏無漏心心所法行相差別。 【唐】然有漏心心所法,多非緣諦行相。設所有者,亦未善成就,故但以世俗智作非諦行相,如實知其行相差別。 【唐】無漏心心所法皆是緣諦行相,極善成就,故還以道智作諦行相如實知其行相差別。 【唐】是故此中無苦集智。」 ### 不說盡無生智的理由 【唐】不說盡無生智者,此是«見蘊»,但說諸見性智,彼非見性智,是故不說。 ### 法類世俗道智知樂受 【唐】此中, 【唐】法智者,謂知法智品樂受。類智者,謂知類智品樂受。 【唐】世俗智者,謂知有漏樂受。道智者,謂知無漏樂受。 【唐】雖無一樂受四智所知,謂有漏者,一智知;無漏者,三智知。 【唐】然以總說,故言四智如實知樂受。 【唐】◎有說:無漏樂受四智所知。 ### ‹苦受› 【唐】受苦受如實知智 【發智】受苦受時,如實知受苦受,此一智,謂世俗。 【唐】以苦受唯有漏,故世俗智知。 ### ‹捨受› 【唐】受捨受如實知智 【發智】受不苦不樂受時,如實知受不苦不樂受,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如`[(實)+知【三宮】]`知樂受說。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十九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b>☗s190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見蘊第八中念住納息第一之四 ## 15.受樂苦不苦不樂之身受及心受時如實知智 【發智】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及苦心受時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 【唐】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則=即【三宮】*]`則如實知。 【發智】受樂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時<b>==\[如實知]==</b>,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此二心受,通有漏無漏故,以四智知,廣釋如上。 ### 身受和心受的差別 【唐】問:此中何者名身受,何者名心受耶。 【唐】答:若受在五識身名身受,在意地名心受。 【唐】1復次,若受無分別名身受,有分別名心受。 【唐】2復次,若受取自相境名身受,取自共相境名心受。 【唐】3復次,若受取現在境名身受,取三世及非世境名心受。 【唐】4復次,若受取事別境名身受,取事別及和合境名心受。 【唐】5復次,若受一墮境者名身受,數數墮境者名心受。 【唐】6復次,若受於境率爾轉者名身受,思度轉者名心受。 【唐】7復次,若受以色為所依色為所緣者名身受,以非色為所依色非色為所緣者名心受。 【唐】如色非色,如是有對無對;積聚非積聚;和合不和合,廣說亦爾。 【唐】尊者世友說曰:「如佛所說:彼於爾時受於二受,謂身受心受。 【唐】云何身受。云何心受。 【唐】答:無有受是身受,一切受皆是心受。 【唐】所以者何。心相應故。 【唐】然諸受,若依五根轉,此受名身受,恒以身為增上故; 【唐】若依意根轉,此受名心受,恒以心為增上故。 【唐】◎復作是說:無有受是身受,一切受皆是心受。心相應故。 【唐】然諸受,依`[依+(邪)【宋元】]`取至境三根轉,此受名身受,恒作想故。 【唐】依取不至境三根轉,此受名心受,不恒作想故。」 【唐】大德說曰:「若是身受,彼亦心受耶。 【唐】答:若是身受,彼亦心受。 【唐】有是心受,而非身受,謂若計度外事,於內取相,及於事取補特伽羅并法處所攝色心不相應行無為相,如此類受皆名心受。 【唐】以於非實有境分別轉故。」 【唐】是謂身受心受差別。 ## 16.受樂苦不苦不樂之有味受及無味受時如實知智 ### 受樂苦不苦不樂之有味受及無味受時如實知智 【發智】受樂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樂有味受,及苦無味受時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 【唐】以一切有味受及苦無味受,皆有漏故,起世俗智,`[*]`則如實知。 ### 受樂不苦不樂無味受如實知智 【發智】受樂無味受,不苦不樂無味受時如實知,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此二無味受,通有漏無漏故,以四智知,廣釋如上。 ### 有味受及無味受的意義 【唐】此中, ### 一有味受 【唐】味者是愛,味著性故。若受與彼為安足處,名有味受。 【唐】◎有說:味名一切煩惱,取著性故。若受與彼為安足處,名有味受。 ### 二無味受 【唐】`[若=苦【三宮】]`若受不與愛,或一切煩惱為安足處,名無味受。 ### 因論生論 【唐】問:若爾者,則一切苦受,皆名有味,皆能與愛,或一切煩惱為安足處故。 【唐】又如《品類足》說:云何有味法。謂有漏法。云何無味法。謂無漏法。 【唐】何故此中說有苦無味受耶。 【唐】答:苦受雖有漏,而有少無味依性,依彼故說苦無味依受。謂彼有與煩惱相違,及與煩惱不相雜性。 【唐】有餘師說:苦受雖皆是有漏,而有能引發隨順勝義無味無漏受者,依彼故說苦無味受,以能暫時伏諸味故。 ## 17.受樂苦不苦不樂之耽嗜依受及出離依受時如實知智 ~~【發智】受樂耽嗜依受.苦耽嗜依受.不苦不樂耽嗜依受.及苦出離依受時,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 【唐】以一切耽嗜依受.及苦出離依受,皆有漏故,起世俗智,`[*]`則如實知。 ~~【發智】受樂出離依受.不苦不樂出離依受時.如實知,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如前釋。 【唐】此中, 【唐】耽嗜謂愛,耽著性故。若受與彼為安足處,名耽嗜依受。 【唐】有說:耽嗜名一切煩惱,執著性故。若受與彼為安足處,名耽嗜依受。 【唐】`苦[苦=`若`【元明宮】]`受不與愛.或一切煩惱為安足處,名出離依受。 ^e3dve8 ### 因論生論 【唐】問:若爾,一切苦受,皆應名耽嗜依,皆能與愛,或一切煩惱為安足處故。 【唐】又如《品類足》說:云何耽嗜依法。謂有漏法。云何出離依法。謂無漏法。 【唐】何故此中說有苦出離依受耶。 【唐】答:苦受雖有漏,而有少出離依性,依彼故說苦出離依受。謂彼有與煩惱相違,及與煩惱不相雜性。`[雜=離【宮】]` 【唐】有餘師說:苦受雖皆是有漏,而有能引發隨順勝義出離依無漏受者,依彼故說苦出離依受,以能暫時伏諸耽嗜故。 ## 18.如實知有貪心乃至解脫心之智 ### (一) 【唐】有貪心離貪心 【唐】如說.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乃至廣說。 【唐】有二義故,心名有貪:一貪相雜故,二貪所繫故。 【唐】◎有說:此中依相雜有貪而作論。 【唐】◎有說:此中依二種有貪而作論。所以者何。若唯依相雜有貪而作論者,則有漏善及無覆無記心等應亦名`[離=雜【三】]`離貪心。然彼亦是有貪心,貪所繫故。 【唐】如有貪心,應知有瞋心等亦爾。 ^7ggurx 【唐】此中,貪所繫故名有貪心;貪對治故名離貪心。 【唐】==\[評]==如是說者好,謂貪所繫故名有貪心;貪對治故名離貪心。 【唐】若說「貪相應故名有貪心;貪不相應故名離貪心」者,則貪不相應,餘煩惱相應心等,應名離貪心。然彼亦是有貪心,貪所繫故。 【唐】若說「貪相應故名有貪心;貪對治故名離貪心」者,則貪不相應染污心及無覆無記一分善心,應非有貪心,亦非離貪心。然彼亦是有貪心,貪所繫故。 ### 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智 ~~【發】{}如說{}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此一智,謂世俗智。~~ ~~【發】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皆如前釋。 ~~【發】{}如有貪心離貪心,應知.有癡心.離癡心.染心不染心.略心散心.下心舉心.小心大心.掉心不掉心.不寂靜心寂靜心.不定心定心.不修心修心.不解脫心解脫心,亦爾。{}~~ ### (二) 【唐】有瞋心離瞋心之定義 【唐】瞋所繫故名有瞋心;瞋對治故名離瞋心,廣說如貪。 ### 有瞋心離瞋心如實知智 ~~【發】有瞋心.如實知有瞋心,此一智,謂世俗<b>`[(俗+(智)【三宮】)]`</b>。~~ 【唐】如前釋。 ~~【發】離瞋心.如實知離瞋心,此三智,謂法世俗道。~~ 【唐】此中,依近對治說故不說類智,以類智品道非欲界近對治故。餘如前釋。 ### (三) 【唐】有癡心離癡心之定義 【唐】癡所繫故名有癡心;癡對治故名離癡心。 【唐】==\[評]==如是說者好,謂癡所繫故名有癡心;癡對治故名離癡心。 【唐】若說「癡相應故名有癡心;癡不相應故名離癡心」者,則無覆無記一分善心,亦應名離癡心。然彼亦名有癡心,癡所繫故。 【唐】若說「癡相應故名有癡心;癡對治故名離癡心」者,則無覆無記一分善心,應非有癡心,亦非離癡心。然彼亦是有癡心,癡所繫故。 ### 有癡心離癡心如實知智 【唐】<b>有癡心如實知有癡心</b>,此一智,謂世俗。 【唐】離癡心如實知離癡心,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如前釋。 ### (四) 【唐】染心與不染心的定義 【唐】「染心」者,謂染污心,煩惱相應故; 【唐】「不染心」者,謂善心,煩惱相違故。 【唐】◎有說:善心無覆無記心皆名不染心,煩惱不相應故。 ### 染心不染心如實知智 【唐】<b>染心如實知染心</b>,此一智,謂世俗; 【唐】<b>不染心如實知不染心</b>,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如前有癡離癡心釋。 ### (五) 【唐】略心與散心的定義 【唐】「略心」者,謂善心,於所緣略攝故; 【唐】「散心」者,謂染污心,於所緣馳散故。 ### 略心散心如實知智 【唐】<b>略心如實知略心</b>,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b>散心如實知散心</b>,此一智,謂世俗。 【唐】此隨所應如前釋。==\[光:s189何故此中不說他心智。此中復何故不說苦集智耶。]\[本義抄:<u>實可舉他心智</u>,然不舉者.依別意趣也。]\[s100「於有貪心如實知此是有貪心。」正釋他心智。]\[[MA](中含65-151#80).[80](agamdm#^ma080) \(學他心智通作證…以他心智知他心如真) [MA](中含65-151#098).[098](agamdm#^ma098) \([AA](增壹1-30#12.1).[12.1](agamaa#^aa12z1) ) \[四念住之心念住] [AA](增壹1-30#29.7).[29.7](agamaa#^aa29z7) \(知眾生心中所念) \([SN51.11](Tipitaka22#^SN51z11) 8對) [AA](增壹31-52#37.5).[37.5](agamaa#^aa37z5) \(若復比丘意欲求知眾生心意) [AA](增壹31-52#46.4).[46.4](agamaa#^aa46z4) \(如來知他眾生心中所念,如實知之) ]== ### 健馱羅論師對略心之異說 【唐】迦濕彌羅外諸師言:略心者,謂眠相應心,以說心略名眠故。如說:「眠云何。謂`[(睡)+眠【三宮】]`眠者所有,眠夢不能持身,心略為性。」==\[s151健馱羅國諸論師言:眠相應心說名為略。]== 【唐】問:若爾者,此中所說云何通,如說「略心如實知略心,此四智,乃至廣說」。 【唐】答:此文應作是說:「略心散心下心.如實知略心散心下心,此一智謂世俗。舉心如實知舉心,此四智如前說。」 ### 正宗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若作是說則染污眠相應心,應亦名略心,眠相應故;亦名散心,以染污故。由此應知,前說者好。 ### (六) 【唐】下心與舉心的定義 【唐】「下心」者,謂染污心,懈怠相應故; 【唐】「舉心」者,謂善心,精進相應故。 ### 下心舉心如實智知 【唐】<b>下心如實知下心</b>,此一智,謂世俗; 【唐】舉心如實知舉心,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如前釋。 ### (七) 【唐】==小心與大心的定義== 【唐】「小心」者,謂染污心,小生所習故; 【唐】「大心」者,謂善心,大生所習故。 【唐】問:今現見無量有情作惡,少有情習善,云何染心小生所習耶。 【唐】答:此中,不以類少名小,但以淨法少故名小。謂若淨法少生之所習者名小心,淨法多生之所習者名大心,是故遍生死海中唯佛多修善法而名為大,非一切有情。 【唐】1有說:「染污心小價得故名小;善心大價得故名大。 【唐】以染污心因少所為便起無量非理作意,令煩惱惡行起如河流; 【唐】善心不爾,雖捨百千珍寶,或有能起或有不能起者。」 【唐】2有說:染污心少根故名小;善心多根故名大。 【唐】謂染污心,或唯一根,或復至二;善心,一切皆具三根。 【唐】3有說:染污心少隨轉故名小;善心多隨轉故名大。 【唐】謂染污心唯三蘊隨轉;善心或三蘊或四蘊隨轉。 【唐】4有說:染污心少眷屬故名小;善心多眷屬故名大。 【唐】謂染污心無未來修故;善心有未來修故。 【唐】5有說:「染污心少對治故名小;善心多對治故名大。 【唐】如一剎那苦法智忍生,能頓永斷欲界見苦所斷十隨眠等,此一力勝非彼一切,如一力士能伏千人,而無一剎那染污心生有此勢力。 【唐】復次,染污心中所有上首闕於眼足,彼上首者`[則=即【三宮】*]`則是無明,如說無明為上首為前因故,生無量種惡不善法,及彼種類無慚無愧。 【唐】善心中所有上首具有眼足,彼上首`[*]`則是明,如說明為上首為前因故,生無量種善法,及彼種類慚愧。 【唐】復次,無始時來所習不善法,暫時習善則令永斷,猶如室中多時積闇,燈明暫照則便除遣,如於多時習無鹽想,暫甞鹽時彼想便捨。此亦如是,不善斷善無如是事。 【唐】復次,善於不善能畢竟伏,或畢竟斷。不善於善則不如是。」 【唐】由此等緣,染污心名小;善心名大。 ### 小心與大心如實智知 【唐】<b>小心如實知小心</b>,此一智,謂世俗。 【唐】大心如實知大心,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皆如前釋。 ### (八) 【唐】掉心與不掉心之定義 【唐】「掉心」者,謂染污心,掉舉相應故。 【唐】「不掉心」者,謂善心,奢摩他相應故。 ### 掉心與不掉心如實知 【唐】<b>掉心如實知掉心</b>,此一智,謂世俗。 【唐】不掉心如實知不掉心,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皆如前釋。 ### (九) 【唐】不寂靜心與寂靜心之定義 【唐】「不寂靜心」者,謂染污心,恒喧動故。 【唐】「寂靜心」者,謂善心,背喧動故。 ### 不寂靜心與寂靜心如實智知 【唐】<b>不寂靜心如實知不寂靜心</b>,此一智,謂世俗。 【唐】寂靜心如實知寂靜心,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皆如前釋。 ### (十) 【唐】不定心與定心之定義 【唐】「不定心」者,謂染污心,散亂相應故。 【唐】「定心」者,謂善心,背散亂故。 ### 不定心與定心如實智知 【唐】<b>不定心如實知不定心</b>,此一智,謂世俗。 【唐】定心如實知定心,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皆如前釋。 ### (十一)‹不修心與修心› 【唐】「不修心」者,謂於得修習修,俱不修心。 【唐】「修心」者,謂於得修習修,或俱或隨一。 【唐】修心不修心如實知不修心,此一智,謂世俗。 【唐】<b>修心如實知修心</b>,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皆如前釋。 ### (十二)‹不解脫心與解脫心› 【唐】「不解脫心」者,謂於自性解脫相續解脫,俱不解脫心。 【唐】「解脫心」者,謂於自性解脫相續解脫,或俱或隨一解脫心。 【唐】<b>不解脫心如實知不解脫心</b>,此一智,謂世俗。 【唐】解脫心如實知解脫心,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皆如前釋。 ## 19.如實知五蓋有無之智 ### 舉《發智論》有內貪欲蓋等之文句 【發智】如說「有內貪欲蓋,乃至廣說。」 ### 內的意義 【唐】此聖教中,內有二種:一內處攝故名內。如說「此六內處,乃至廣說。」 【唐】二自相續攝故名內。如說「於內身循身觀,乃至廣說。」 【唐】此中,依相續內而作論不依處內。所以者何。若依處內而作論者,則不應言有內貪欲蓋等,以貪欲蓋等皆是外法處攝故。然彼雖是外處,而以自相續攝故說名為內。 ### 一貪欲蓋如實智知 【唐】有內貪欲蓋如實知 【發智】如說「有內貪欲蓋,如實知有內貪欲蓋,此一智,謂世俗。」 【唐】此中, 【唐】「有」者,謂自相續中貪欲蓋現行可得,或未離彼得獲成就,或彼對治道未生。 【唐】「此一智」者,以有漏故,起世俗智`[*]`則如實知。 ### ‹無內貪欲蓋如實知› 【發智】無內貪欲蓋,如實知無內貪欲蓋,此三智,謂法世俗道。 【唐】此中, 【唐】「無」者,謂自相續中貪欲蓋非現行可得,或已離彼得獲成就,或彼對治道已生。 【唐】「此三智」者,謂貪欲蓋唯欲界故,彼近對治非類智品。 ### ‹如未生內貪欲蓋而生如實知› 【發智】如未生內貪欲蓋而生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 【唐】此中, 【唐】「未生而生」者,謂由彼彼因彼彼緣,內貪欲蓋生。 【唐】「此一智」者,如前釋。 【唐】==\[生已便斷,斷已後不復生如實知]== 【發智】生已便斷,斷已後不復生如實知,此三智,謂法世俗道。 【唐】此中, 【唐】「生已便斷」者,謂彼對治道已生,貪欲蓋斷。 【唐】「斷已後不復生」者,謂或畢竟不生,或乃至未退彼對治道。 【唐】「此三智」者,如前釋。 ### 二~五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蓋如實智知 【發智】如貪欲蓋,應知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蓋亦爾。 【唐】以彼皆是欲界繫故。 ## 20.如實知六結有無之智 ### 一眼結如實智知 【唐】有內眼結如實知 【發智】如說「有內眼結,如實知有內眼結,此一智,謂世俗。」 【唐】此中,亦依相續內而作論,不依處內,廣說如前所說。 【唐】「有」者,亦謂自相續中眼結現行可得,或未離彼得獲成就,或彼對治道未生。 【唐】「此一智」者,如前釋。 ### 無內眼結如實知 【發智】無內眼結,如實知無內眼結,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此中, 【唐】「無」者,亦謂自相續中眼結非現行可得,或已離彼得獲成就,或彼對治道已生。 【唐】「此四智」者,謂內眼結欲色界繫故,彼近對治通法類智品。 ### 如未生內眼結而生如實知 【發智】如未生內眼結而生如實知,此一智,謂世俗。 【唐】此中, 【唐】「未生而生」者,謂由彼彼因彼彼緣,內眼結生。 【唐】「此一智」者,如前釋。 【唐】生已便斷,斷已後不復生如實知 【發智】生已便斷,斷已後不復生如實知,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此中,「生已便斷」者,謂彼對治道已生,內眼結斷。 【唐】「斷已後不復生」者,謂或畢竟不生,或乃至未退彼對治道。 【唐】「此四智」者,如前釋。 ### 二~四耳身意結如實智知 【發智】如眼結,應知耳身意結亦爾。 【唐】彼近對治俱通法類智品故。 ### 五~六鼻舌結如實智知 【發智】鼻舌結,如蓋說。 【唐】皆唯欲界繫故。 ## 21.如實知七覺支有無之智 ### 一念覺支 【唐】有內念等覺支如實知 【發智】如說:有內念等覺支,如實知有內念等覺支,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此中, 【唐】「有」者,謂自相續中念等覺支現行可得,或已有彼得獲成就,或彼所對治障已斷。 【唐】「此四智」者, 【唐】◎有說:此中真實念等覺支三智知,謂法類道智;相似念等覺支一智知,謂世俗智。 【唐】◎有說:此中唯說真實念等覺支,`[*]`則此為四智知,謂世俗智不明了知,法類道智明了知。 【發智】無內念等覺支,如實知無內念等覺支,此一智,謂世俗。 【唐】此中, 【唐】「無」者,謂自相續中念等覺支非現行可得,或未有彼得獲成就,或彼所對治障未斷。 【唐】「一智」者,如前說。 【發智】如未生念等覺支而生,生已住不忘,令圓滿倍增,廣智作證,此四智,謂法類世俗道。 【唐】此中, 【唐】「未生而生」者,謂由彼彼因彼彼緣.內念等覺支生。 【唐】「生已住不忘等」者, 【唐】◎問:如爾所生,`[*]`則爾所滅,剎那後必不住,如何可說生已住不忘等耶。 【唐】◎答:此中說二種善根,謂順住分及順勝進分。 【唐】「生已住不忘」者,說順住分善根。 【唐】「生已令圓滿倍增廣」者,說順勝進分善根。 【唐】「四智」者,如前釋。 ### 二~七擇法精進喜安定捨覺支 【發智】如念等覺支,應知擇法精進喜安定捨等覺支亦爾。 【唐】以種類同故。 【唐】問:喜等覺支`[*]`則是受,前受念住中已觀,今何故重觀察耶。 【唐】答:前以受念住門觀察,今以法念住門觀察。 【唐】復次,前獨觀察,今與餘覺支觀察。 【唐】復次,前觀察彼自相,今觀察彼共相。 【唐】復次,前觀察有漏無漏,今觀察無漏。 【唐】◎有說:此中亦觀察有漏無漏,以通觀察真實及相似覺支故。 ## 22.貪瞋癡增減之等隨觀〖貪瞋癡增減〗 ### 舉《發智論》等隨觀自貪瞋癡增等的文句 【發智】如說:等隨觀自貪瞋癡增,乃至廣說。 ### 作論的理由 【唐】問:何故`[(復)+作【三宮】]`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佛經義故。如《契經》說「諸苾芻苾芻尼等隨觀自貪增時,彼應知退諸善法,佛說名退。瞋癡亦爾。」 【唐】《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 【唐】云何貪增乃至癡增。 【唐】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應分別,故作斯論。 ### 貪瞋癡增之意義 【發智】云何貪瞋癡增。 【唐】答:有下貪瞋癡纏故中,有中故上,是謂增。 【唐】此中, 【唐】1有說:「依世所現見貪瞋癡增而作論。 【唐】貪增者,如諸男子於童子位起下貪纏,於少年位起中貪纏,於盛年位起上貪纏。於彼妻亦爾。 【唐】瞋增者,如諸男子展轉鬪諍,未發麁語起下瞋纏,發麁語時起中瞋纏,結憾謀害起上瞋纏。 【唐】癡增者,如有男子生外道家,未學彼書論起下癡纏,學而未達其義起中癡纏,若究竟通達起上癡纏。」 【唐】2有說:此中依觀待道理而作論。謂觀下品貪纏故施設中,觀中故施設上。瞋癡亦爾。 【唐】3有說:此中依退作論。謂從下品貪纏退故中,從中退故上。瞋癡亦爾。 ### 舉《發智論》等隨觀自貪瞋癡減等的文句 【發智】如說「等隨觀自貪瞋癡減,乃至廣說。」 ### 作論的理由 【唐】問:何故復作此論。 【唐】答:欲分別即前經中餘所說義故。如彼說「諸苾芻苾芻尼等隨觀自貪減時,彼應知不退善法,佛說名不退。瞋癡亦爾。」 【唐】彼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云何貪減乃至癡減。 【唐】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悉應說故作斯論。 ### 貪瞋癡減之意義 【發智】云何貪瞋癡減。 【唐】答:無上貪瞋癡纏故中,無中故下,是謂減。 【唐】1有說:「此中依世所現見貪瞋癡減而作論。 【唐】貪減者,如諸男子於盛年位起上貪纏,於中年位起中貪纏,於老年位起下貪纏。於彼妻亦爾。 【唐】瞋減者,如`[諸=說【三宮】]`諸男子展轉結憾相謀害時起上瞋纏,為興鬪諍遣使往返`[返=反【三宮】]`起中瞋纏,正鬪諍時起下瞋纏。 【唐】癡減者,如諸男子生外道家學彼書論,已通達時起上癡纏;若聞佛語心中住時起中癡纏;若於佛語少生信時起下癡纏。」 【唐】2有說:此中依觀待道理而作論。謂觀上品貪纏故施設中,觀中故施設下。瞋癡亦爾。 【唐】3有說:此中依離染作論。謂上品貪纏減故中,中減故下。 ## 23.死邊際受・斷末摩〖死受〗 ### ‹舉› 【發智】云何死邊際受。乃至廣說。 ### ‹作論的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解釋《契經》義故。如 【唐】《契經》說「阿難陀。當知昔有轉輪王名曰善見,有如是類死邊際受,猶如壯士多食美食須臾迷悶。`[迷=逼【三宮】]`」 【唐】又《契經》說「我今已生猛利損害死邊際受。」 【唐】《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云何死邊際受。齊何當言死邊際受。乃至廣說,故作斯論。 【唐】有說:所以作論者,為止世間於非死邊際受起死邊際受想故,如世間說「我已受死邊際受,今受當受。」彼於非死邊際受起死邊際受想。所以者何。若受此受,不久便命終者,乃名死邊際受故。 ### 死邊際受的自性 【發智】云何死邊際受。答:由此,末摩斷.命根滅。 【唐】問:此受何故名死邊際耶。 【唐】答:由此引至死邊際位,故名死邊際受。 【唐】問:若爾,應說最後受名死邊際受,不應說「由此末摩斷。」所以者何。末摩斷已,或經晝夜,方命終故。 【唐】答:`[則=即【三宮】*]`則斷末摩受亦名最後受,以斷末摩後不久必命終故。 【唐】有說:一眾同分中有二種受:一身受,二心受。斷末摩受是身受,最後命根滅受是心受最後。 ### 死邊際受位 【發智】齊何當言死邊際受。答:齊此末摩斷命根滅。 【唐】問:何故復作此論。 【唐】答:前說死邊際受自性,而未顯位,今欲顯之故作斯論。 【發智】死邊際受何處攝。答:法處。 【唐】幾識相應。答:身識.意識。謂初末摩斷受.身識相應,最後受.意識相應。 【唐】問:幾大種能斷末摩。 【唐】答:三。謂水火風。 【唐】問:何故地大種不能斷末摩。 【唐】答:非田非器,乃至廣說。 【唐】有說:猛利大種能斷末摩,地大種不猛利。 【唐】有說:若諸大種能壞外分能為外災,彼亦能壞內分.能斷末摩,地大種不能壞外分不能為外災故,亦不能壞內分不能斷末摩。 【唐】此中, 【唐】「水大種斷末摩」者,謂將死時於內身中水界增盛,由此浸漬令一切筋爛,諸筋爛故支節解,支節解故.不久命終==\[不過日夜命終]==。 【唐】「火大種斷末摩」者,謂將死時於內身中火界增盛,由此燒逼令一切筋燋,諸筋燋故支節解,支節解故.不久命終。 【唐】「風大種斷末摩」者,謂將命終時於內身中風界增盛,由此鼓擊令一切筋碎,諸筋碎故支節解,支節解故.不久命終。 【唐】◎亦有欲令地大種能斷末摩。彼作是說:將命終時身中地界增盛,能令一切竅穴閉塞,諸穴塞故支節解,支節解故不久命終。 【唐】問:何處有斷末摩。 【唐】答:在欲界,非色無色界。 【唐】於欲界中,地獄無斷末摩,以恒斷故; 【唐】傍生餓鬼有斷末摩; 【唐】人中三洲,非北拘盧洲。 【唐】欲界諸天亦無斷末摩,彼非惱亂業果故。 【唐】問:何等補特伽羅有斷末摩。 【唐】答:異生聖者皆有。於聖者中,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皆有,唯除世尊.無惱亂業故。 ### ‹佛無漸命終› 【唐】諸佛世尊無斷末摩,聲音不壞無漸命終,以佛世尊諸根頓滅故。 【唐】或阿羅漢有斷末摩,非屠羊人等,以斷末摩是惱亂業果故。 【唐】若有惱亂業者,雖阿羅漢而斷末摩。 【唐】若無惱亂業,雖屠羊人等,亦無斷末摩事。 【唐】問:末摩中間云何安布。 【唐】答:象馬牛等諸大力獸,末摩中間,骨節相拄而復堅固。 【唐】大諾健那(mahAnagna),骨節相接,猶如接版。 【唐】鉢羅塞建提(praskandi),骨節相鉤,如鐵鉤相鉤。 【唐】那羅延(nArAyaNa),身骨節連鎖,猶如鐵鎖。 【唐】佛身,骨節展轉盤結,猶如盤龍。 【唐】諸餘有情,骨節相離而不堅固,是故彼類其力最劣。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一</b>☗s191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見蘊第八中念住納息第一之五 ## 24.阿羅漢之涅槃心無記〖涅槃心〗 ### ‹舉› 【發智】阿羅漢般涅槃心,當言善耶。無記耶。答:當言無記。 ### ‹論起的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阿羅漢已斷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爾,阿羅漢應住善心而般涅槃。」欲令此疑得決定故,明阿羅漢雖斷不善法,成就善法,然住無記心而般涅槃,非善。 【唐】若先不作此論者,則乃至于今`[若作=善得【三宮】]`若作是問「阿羅漢般涅槃心,當言善耶。無記耶。」彼不解故,或作是答「是善,非無記。」以阿羅漢已斷一切不善法,成就善法故。 【唐】由先作此論故,乃至于今皆得正解。由是因緣,故造斯論。 【唐】問:何故阿羅漢唯住無記心而般涅槃。 【唐】答:唯無記心順心斷故。 【唐】謂善心強盛堅住難壞,能令餘心長時續起,於心斷不順。 【唐】無記心羸劣如朽敗種,不堅住易壞,不能令餘心長時續起故,於心斷最為隨順。 【唐】1有說:以無記心起過患少故。謂善不善心由二門於生死中起多過患:一由異熟果門,二由等流果門。無記心但由等流果門起過患,非異熟果。 【唐】2有說:以阿羅漢背一切生故。謂餘有情將命終時,為當生故極作意力令善心起,勿我當墮諸非愛趣;阿羅漢背一切生故不復作意,但住無記心而般涅槃。 【唐】3有說:以阿羅漢不求趣`[趣=起【三宮】*]`異熟器故。謂餘有情求趣`[*]`當來異熟器故,將命終時以極加行令善心起;阿羅漢不求趣`[*]`如是異熟器故,但住無記心而般涅槃。 【唐】4有說:阿羅漢住自性心入於涅槃。自性心者`[*]`則無記心,以生生中未嘗無故。或有一眾同分中無善心起,謂已斷善根未相續者;或有一眾同分中無不善心起,謂已離欲界染者。無有一眾同分中不起無記心者,是以說無記心名自性心,唯住此心入於涅槃。 【唐】5有說:阿羅漢要住如上親友心而涅槃故,如人欲適他土親友追送,其下親友至門而返,中至村界,上至國境。如是阿羅漢趣涅槃時,不善染污心如下親友,於離欲界及非想非非想處染時即便捨離。善心如中親友,於起無記心時而便捨離。無記心如上親友,於般涅槃時乃便捨離。 【唐】6有說:此是阿羅漢漸捨生死法故。謂離欲界染時捨一切不善心,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捨一切染污心,起無記心時捨一切善心,入無餘依涅槃時捨一切無記心。 【唐】7尊者妙音說曰:一切善心皆是作功用起,將命終時不能復作功用,是故唯住無記心而般涅槃。 ^v6nwi6 【唐】問:阿羅漢最後心為何所緣耶。 【唐】1. 有說:緣自身中諸根大種。 【唐】2. a有說:緣內六處。b有說:緣外六處。c有說:緣十二處。 【唐】3. <u>尊者</u>說曰:阿羅漢最後心為何所緣。答: 【唐】a緣自身。彼於自身作無命離命者想,空解脫門現在前而般涅槃。 【唐】b有說:彼心緣一切行,以於諸行深見過失,無願解脫門現在前而般涅槃。 【唐】c有說:彼心緣涅槃,以於涅槃觀寂靜功德,無相解脫門現在前而般涅槃。 【唐】※應知此中,依阿羅漢相續命終心說,非剎那最後心,以彼心唯無記故。 【唐】4. <u>大德</u>說曰:阿羅漢最後心,緣所見聞覺知境,以彼心是異熟生自體所攝,由先業行盡故自然斷滅,如陶家輪勢極則止。 ## 25.舍利弗目連蘇跋陀羅先佛般涅槃之理由〖弟子先涅槃〗 【唐】==\[舍利弗目連雙賢先佛般涅槃之理由(第一:無斷業)]== 【發智】何故雙賢弟子先般涅槃然後佛耶。 【唐】答:彼二尊者先長夜中造作增長感無斷業,勿空無果異熟故。 ### ‹舍利弗目連造作無斷業的理由› 【唐】由二因緣,彼二尊者求如是處發起此業:一以見為先故,二以聞為先故。 【唐】「見為先」者,彼二尊者過去曾見.先三藐三佛陀雙賢弟子先般涅槃.然後彼佛。 【唐】「聞為先」者,彼二尊者過去曾聞.先三藐三佛陀雙賢弟子先般涅槃.然後彼佛。 【唐】既見聞已,而便引起隨順彼因,諸我所行若戒若禁苦行梵行,一切迴向.願我未來得作`[作=住【三宮】]`.如斯善士行類,恒與大師現受法樂.而無間斷。 【唐】若佛先般涅槃然後雙賢弟子者,則彼所造作增長感無斷業,應空無果異熟。 ### ‹豈雙賢弟子感無斷業勝於佛› 【唐】問:一切造作增長感無斷業無如佛者,若雙賢弟子先般涅槃則佛感無斷業便空無果異熟,豈雙賢弟子感無斷業於佛為勝耶。 【唐】答:弟子於師有二種受用勝:一`[財=時【宮】]`財受用,二法受用。 【唐】師於弟子有一種受用勝,謂財非法。 【唐】然造作增長感無斷業,但為法故,非為財故,是以無前過失。 【唐】問:雙賢弟子中,「般若勝」者復先涅槃,非神通勝者。「神通勝」者,於彼既失法受用義,云何非感無斷業空無果異熟耶。 【唐】答:「般若勝」者,無如世尊,彼雖涅槃,以世尊在故,於法受用非空無果。 【唐】舍利弗目連雙賢先佛般涅槃之理由(第二:由法爾故) 【發智】復次,由法爾故,雙賢弟子先佛般涅槃。 【唐】何謂法爾。謂法應如是不可改易不可徵詰,是法爾義。 【唐】此顯一切諸佛雙賢弟子法,應先佛而般涅槃,此理無異。 【唐】1有說:與轉輪王相似法故。如轉輪王欲往彼彼未至方域,必令前軍勇將先導而往。如是十力法轉輪王欲往未至無餘依涅槃界,亦令如前軍勇將雙賢弟子先導而往。 【唐】2有說:欲令所化有情入佛法故。謂有所化有情雖近佛而住盡眾同分,不欲來詣佛所受行佛法。若見雙賢弟子般涅槃時,便於生死厭怖,來詣佛所受行佛法。 【唐】3有說:為解所化有情愁憂心故。謂若佛先般涅槃,則無有能解所化有情愁憂心者。若雙賢弟子先般涅槃,則有如來能於雨四月中,依彼及自說無常教,解彼愁憂,令修勝行。 【唐】4有說:欲令所化有情於佛當般涅槃預繫念住故。謂由雙賢弟子先般涅槃,所化有情便作是念:佛亦不久當般涅槃,以雙賢弟子已涅槃故。如天欲雷必先掣電,若不以電為先而震雷者,則令怯弱有情聞之驚慴或復致死。是故天欲雷時,愍有情故先流電耀。彼既知已虛心待之,雖聞吒雷則無驚駭。如是若佛先般涅槃者,則令一類於佛慕戀渴仰有情驚怛`[怛=恒【宮】]`悶絕。若雙賢弟子先涅槃者,則令彼類預起如來般涅槃想,至佛涅槃則無悶絕。故有頌言:「恒作無常想,變壞則無憂,如覩電為先,聞雷不驚怖。」 【唐】5有說:為息謗故。謂有外道恒謗佛言:沙門喬答摩攝受鄔波底沙及俱履多故,夜從諮受晝為他說。若彼二人般涅槃已,世尊說法不異先時,則諸外道誹謗皆息。 【唐】6有說:為顯世尊不久住世必當般涅槃故。如世界將欲壞時,蘇迷盧山數為難陀鄔波難陀,二大龍王纏遶捨去,諸天見已即知世界不久當壞。如是尊者舍利子大目揵連先般涅槃,世便知佛不久滅度。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雙賢弟子先般涅槃,然後佛滅。 ### 佛最後弟子蘇跋陀羅先佛般涅槃的理由 【唐】問:何故具壽蘇跋陀羅(Subhadra)先般涅槃然後佛耶。 【唐】答:亦由法爾故。謂諸佛法爾最後弟子先般涅槃,然後佛。 【唐】問:何謂法爾。 【唐】答:法應如是,不可改易,故名法爾。此顯一切諸佛法,應後最後弟子而般涅槃,此理無異。 【唐】1有說:與轉輪王相似法故。如轉輪王欲入園苑勝地遊戲,必以諸莊嚴具嚴飾,最小王子令其先入然後自往。如是十力無上法王,將欲入如園苑勝地無餘依涅槃界,亦先以菩提分法莊嚴最後弟子令先涅槃,然後自往。 【唐】2有說:尊者蘇跋陀羅作是念:一切同梵行者皆在我前入有餘依涅槃界,我當復在一切同梵行者前入無餘依涅槃界。由其志願,故彼先佛而般涅槃。 【唐】3有說:彼尊者作是念:如受爾所聖教功德,還受爾所生死過患,我既不能領受聖教眾多功德,何須久住領受生死眾多過患。故彼先佛而般涅槃。 【唐】4有說:彼尊者怖畏多受利養恭敬故。謂拘尸城諸力士等先於彼尊者起大師想,復知彼得阿羅漢果。彼尊者作是念:若佛般涅槃後彼必於我大設供養,幸因佛未涅槃,諸力士等供養世尊未暇相及,我當先佛而般涅槃。 【唐】5有說:彼欲斷絕諍根本故。謂彼尊者作如是念:若我後佛般涅槃者,外道謂我是彼同類,諸苾芻復言是我同類,因此便興種種鬪諍,彼觀未來有如是事,是故先佛而般涅槃。 【唐】6有說:欲顯世尊於最後位教化功德亦無減故。謂或有作是念:世尊功德退減而般涅槃故,彼尊者欲顯世尊於最後位,亦能教化有情令功德圓滿,謂令入無餘依涅槃界。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彼先佛而般涅槃。 ## 26.佛出定涅槃〖佛涅槃出定〗 ### 舉《發智論》佛出定涅槃的文句 【發智】如說「世尊依不動寂靜定而般涅槃世間眼滅。」此為在定為出定耶。答:出定。 ### 論題提起的理由──疑佛在定而般涅槃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契經》說:「世尊依不動寂靜定而般涅槃世間眼滅。」或有疑「佛在定而般涅槃。」欲令此疑得決定故,明佛出定而般涅槃,故作斯論。 ### 不動寂靜定的自性 【唐】此中,「不動寂靜定」者,謂有欲界無覆無記心相應定,似第四靜慮故名不動寂靜,佛依此而般涅槃。 ### 健馱羅國諸師對世尊入第四靜慮般涅槃的經文解釋 【唐】西方健馱羅國諸師作如是說:如說「世尊入第四靜慮而般涅槃,世間眼滅」,此為在定為出定耶。答:出定。 ### 佛具入四靜慮而但入第四靜慮般涅槃的理由 【唐】問:佛具入四靜慮而般涅槃,何故但言入第四靜慮耶。 【唐】答:雖亦入前三靜慮而非堅著,若入第四靜慮即便堅著,故偏說之。 【唐】1有說:為入第四靜慮故入前三靜慮,是故偏說第四。 【唐】2有說:前三靜慮猶如在路,第四靜慮是正所往,是以偏說。 【唐】3有說:佛將般涅槃時,從第四靜慮起入第三靜慮近分,從第三靜慮近分起入第二靜慮近分,從第二靜慮近分起入初靜慮近分,從初靜慮近分起欲界善心現在前,欲界善心無間欲界無覆無記心現在前,即住此心而般涅槃。以前三靜慮但入出近分非根本,第四靜慮入出根本,是故偏說。 【唐】4尊者妙音說曰:佛將入涅槃時,第四靜慮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欲界善心無間欲界無覆無記心現在前,`[則=即【三宮】*]`則住此心而般涅槃。[s161](婆沙151-175#^yvpu5b) 【唐】◎問:豈有能從第四靜慮無間,`[則=即【三宮】*]`則起欲界善心耶。 【唐】◎答:有。謂佛非餘。 ^05vda0 【唐】問:何故佛般涅槃時,最後入第四靜慮耶。 【唐】答:過殑伽沙數如來應正等覺法,皆如是次第入定而般涅槃。謂一切佛般涅槃時,最後法爾入第四靜慮,從彼起已而般涅槃。 【唐】1有說:欲顯佛於彼定極自在故,雖將涅槃而猶現入,若不爾者應不能現前。 【唐】2有說:佛欲悲愍後世生故。謂佛滅後有諸眾生當作是念:世尊具一切智臨涅槃時尚入第四靜慮,況我等不於諸等至中勤作加行耶。由此勤修一切等至。 【唐】3有說:與轉輪王相似法故。如轉輪王若先於此地灌頂而受王位,後即於此地而命終。如是十力無上法王先依第四靜慮受法王位,後還依此地而般涅槃。 【唐】4有說:與大富商主相似法故。如富商主最後轉易大價珍寶而無戀著,如是世尊最後棄捨殊勝第四靜慮而無戀著。 ### 世尊臨般涅槃時所起之諸定次第 【唐】世尊臨般涅槃時, 【唐】先起欲界善心,從此無間入初靜慮,從初靜慮入第二靜慮,如是次第乃至從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從非想非非想處無間入滅受想定; 【唐】從滅受想定無間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從非想非非想處入識無邊處,從識無邊處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入空無邊處,從空無邊處入識無邊處,從識無邊處入第四靜慮,從第四靜慮入空無邊處,從空無邊處入第三靜慮,從第三靜慮入第四靜慮,從第四靜慮入第二靜慮,從第二靜慮入第三靜慮,從第三靜慮入初靜慮; 【唐】從初靜慮入第二靜慮,從第二靜慮入第三靜慮,從第三靜慮入第四靜慮,從第四靜慮起便般涅槃。 ### ‹世尊臨涅槃時四度入禪而唯第四靜慮名不動寂靜定› 【唐】如是世尊臨涅槃時,四度入第四靜慮,前三入時未名不動寂靜定,第四入時乃名不動寂靜定。所以者何。前三入時不緣涅槃,第四入時乃緣涅槃故。 ### 世尊臨涅槃時不順超而但逆超入諸定的理由 【唐】問:何故世尊臨涅槃時,不順超入諸定,而但逆超入耶。 【唐】答:過殑伽沙數如來應正等覺法,皆如是超入諸定。 【唐】1有說:欲顯世尊於諸定得自在故。所以者何。若有於定得自在者,乃能不因順超入而便逆超入;若於諸定不自在者,尚不能順超,況能逆超而入諸定。 【唐】2有說:欲顯世尊能作難作事故。謂不順超而能逆超入諸定者,此事為難,非如順超入已方逆超者。 【唐】3有說:欲顯世尊威力大故。世尊威力乃能不順超而逆超,聲聞獨覺若不順超則不能逆超而入諸定。 【唐】4有說:為欲兼入滅盡定故。謂佛爾時若順超入諸定者,則無容入滅盡定。所以者何。以滅盡定要從漸次非想非非想處心`[心=以【三】]`無間現在前故。如是佛般涅槃時,則不應現入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然佛般涅槃時,決定現入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是故不順超入諸定而逆超入諸定。 ### 世尊臨般涅槃現入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的理由 【唐】問:世尊何故臨般涅槃現入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耶。 【唐】答:過殑伽沙數如來應正等覺法皆爾故。謂一切佛臨般涅槃法皆現入一切靜慮等持等至。 【唐】1有說:欲顯世尊於諸定得自在故。謂若於諸定得自在者臨般涅槃時猶能現入,若於諸定不得自在餘時尚不能現入,況臨般涅槃。 【唐】2有說:佛為悲愍後時諸有情故。謂佛般涅槃後有諸有情當作是念:世尊具一切智臨般涅槃尚現入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況我等於彼不勤作加行耶。由此勤修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唐】3有說:為欲`[重=熏【三宮】]`重修所留設利羅(sarIra,舍利子)故,又為資養羸瘦身故,又為准陀工巧之子(Cunda-karmAraputra)福田增廣故,又為止息因碎身所生身中諸苦受故。 【唐】4有說:與大富商主相似法故。如巨富商主臨命終時,開諸庫藏,觀閱財寶付囑子孫然後捨命。如是世尊為無上正法商主臨涅槃時,開功德庫藏,觀閱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諸法財寶,付囑弟子然後涅槃。 【唐】5尊者妙音說曰:世尊自顯不退法故。謂佛成就一切功德,於一切境智得自在,臨般涅槃猶能現起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 27.佛涅槃之諸經文及其解釋 ### 舉佛般涅槃之經文 【唐】如《契經》說:世尊在拘尸城力士生處雙娑羅林間而般涅槃。 ### 佛於拘尸城般涅槃的理由 【唐】問:世尊何故在拘尸城般涅槃耶。 【唐】答:為欲化度拘尸城中諸力士故; 【唐】又為攝化外道蘇跋陀羅故; 【唐】又為令大力士補羯娑(Pukkusa)種獨覺菩提種子故; 【唐】又令彼妻種無上正等菩提種子故。 【唐】1有說:為止拘尸城中諸力士等被輕蔑事故。謂佛若於餘大城中般涅槃者,此小城中諸力士等便被輕蔑,不得如來遺身一分,故佛於此而般涅槃。 【唐】2有說:為廣流布佛身界故。若佛於餘大城般涅槃者,彼諸人眾難可摧伏,於佛身界或生保悋則不可分布。若拘尸城般涅槃者,諸力士等身心勇健,心勇健故樂為分布,身勇健故不為他伏樂分布,故令佛身界廣得流布。 【唐】3有說:欲顯佛雖臨般涅槃,而於世間猶受增上富貴果故。謂佛若於諸餘大城般涅槃者,則所受供養雖過輪王多百千倍未為奇特,若雖於此極小邊城入於涅槃,而所受供養猶過輪王多百千倍乃為奇特。 【唐】4有說:佛曾於此數數捨身命故。如彼經說「佛告阿難乃至拘尸城有金河雙娑羅林,諸力士冠`[冠=等【明】]`增制多(MallAnaM MakuTa-bandhanaM CaityaM)界分周匝正等十二踰繕那地,如來於此六返捨轉輪王身命,今第七返捨如來應正等覺身命。阿難當知我不見於此地處,或東或南或西或北,如來更捨第八身命。所以者何。如來諸有道斷,生死永盡,無後有故。」 ### 佛般涅槃時北首臥床的經文 【唐】如說:佛告阿難。汝應往雙娑羅林間,為佛敷設北首臥床,如來於今日中夜,當於無依涅槃界而般涅槃,乃至廣說。 ### 佛北首臥床的理由 【唐】問:世尊何故令敷設北首臥床而臥耶。 【唐】答:欲顯彼國論師法應爾故。謂彼國論師皆敷設北首床而臥,世尊亦爾。以佛能伏諸論師故,即是無上第一論師,故令隨彼敷設而臥。 【唐】1有說:欲顯遠離世所妄執吉祥事故。謂彼國死者乃令床上北首而臥,佛為破彼妄吉祥執,是故未般涅槃`[則=即【三宮】*]`則令敷設北首床而臥。 【唐】2有說:欲止拘尸城中諸力士等不淨心故。謂彼國俗皆於北方建立天祠,若佛北足而臥者,`[即=則【三宮】*]`即諸力士生不淨心,云何欺蔑我等所事北足而臥。 【唐】3有說:為欲顯佛恭敬正法故。謂佛預知般涅槃後無上法炬北方熾然久久不滅,故於床上北首而臥。 【唐】4有說:佛欲顯己於一切時所作漸勝故。謂佛三無數劫來所起善根,漸漸增勝無有萎歇故,令首趣勝方而臥,以北方是勝方故。 【唐】5有說:佛欲顯北方人眾漸增廣故。謂佛預知般涅槃後北方人眾漸漸增廣故,令敷設北首床而臥。 ### 佛般涅槃時右脇而臥的經文 【唐】如說:爾時,世尊趣所敷床,右脇在下,`[累=疊【三宮】]`累足西面,北首而臥,住光明想,具念正知,乃至廣說。 ### 佛右脇而臥的理由 【唐】問:世尊何故右脇而臥。 【唐】答:欲顯佛如師子王而臥故。如《契經》說:「臥有四種,謂師子王臥天臥鬼臥耽欲者臥。師子王右脇而臥,天`[*]`即仰面,鬼則伏面,耽欲者臥左脇著地。」佛是無上人中師子,故右脇而臥。 【唐】◎有說:欲顯世尊如說而作故。謂《契經》說:「佛告阿難。汝等應學師子王臥。」佛是如說而作者,既勸人右脇而臥,故自亦為之。 【唐】佛臥般涅槃,而不坐的理由 【唐】問:世尊。何故臥般涅槃,而不坐耶。 【唐】答:欲令大眾於佛一切身分易了知故。 【唐】1有說:若佛臥涅槃者,`[*]`即身度量現可了知,不待分別。 【唐】2有說:欲顯如來離矯誑故。若佛坐涅槃者,即不信者,當作是言:此是矯誑,何有死人而能端坐。 【唐】3有說:為止當來於諸聖者生誹謗故。若坐般涅槃者,`[*]`即於今時諸阿羅漢身力羸劣臥入涅槃,世便謗言非阿羅漢,若是者,何不同佛坐涅槃耶。 【唐】4有說:為斷恃力者憍慢心故。謂彼見佛臥般涅槃咸作是念:世尊一一身分皆具那羅延力,尚為無常所逼不能正坐,況我等輩凡下微弱而恃少力生憍慢耶。 ### 佛於中夜分而般涅槃的理由 【唐】問:世尊何故於中夜分而般涅槃。 【唐】答:以此時最寂靜故。謂彼土暑熱,晝時不堪作務,多於初夜後夜分中作諸事業,唯中夜分一切寂然。如來恒時愛樂寂靜讚美寂靜,故於中夜而般涅槃。 【唐】1有說:欲顯佛於增減事善節量中,不須臾捨離故。謂佛留初夜分命,捨後夜分壽,復於中夜分中留前捨後,於其中分而般涅槃。 【唐】2有說:佛欲令大眾於生死黑闇起大厭怖故。謂佛於迦栗底迦月(KArttika)白半八日中夜而般涅槃。爾時,月輪沒於山頂,如是佛正遍知月,亦隱靜慮大涅槃山。`[*]`則時二種黑闇俱起,謂色性闇及無明闇。時諸大眾覩斯事已,便於生死起大厭怖,故於中夜而般涅槃。 【唐】3有說:佛一切時樂處中行故。謂佛昔為菩薩時,於最後天生中,生處中覩史多天處;於最後人生中,生中印度劫比羅筏窣堵城(Kapilavastu);於中夜分,踰城出家;習處中行,證無上覺;為益有情,說離有無處中妙法;於夜中分,而般涅槃。 ### 歸依佛法僧及受學處的經文 【唐】如說: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拘尸城中,有如是如是力士,并男女大小僮僕作使親友眷屬一切,歸依世尊及法,并苾芻僧,受諸學處,乃至廣說。 ### 別解脫律儀與他表得的關係 【唐】問:別解脫律儀,由自表得,云何彼力士等所受戒,由他表得耶。 【唐】答:佛神力故,謂戒皆由自表而得,然佛臨涅槃時,以佛威力令力士等戒,亦由他表而得。 【唐】1有說:尊者阿難先曾入拘尸城,已授諸力士等三歸學處,今但白佛令知。欲顯諸力士等是佛真實弟子,及顯如來於最後位,猶能攝受諸新學輩,是故世尊弟子具足。非如外道,至臨終時弟子離散。 【唐】2有說:別解脫律儀亦更有餘從他表得,如半迦尸女等,雖自表不大明了,而由他表力故,亦得別解脫律儀。 ### 佛般涅槃後許釋迦族授具戒的經文 【唐】如說:佛告苾芻:從今以往及我滅度後,不應輒度外道出家與受具戒,唯除釋種及事火多髮外道`[髮=鬚【宮】]`,若有釋種作外道服來求出家,汝等即應度令出家與受具戒。所以者何。我之眷屬應開許故,乃至廣說。 ### 佛許釋迦族受具戒的理由 【唐】問:世尊成就遍行大悲,何故唯令開許自眷屬耶。 【唐】答:有諸釋種先歸依外道未歸依佛,今方便攝受故發此言。謂因惡王毘盧釋迦(`[釋=擇【三宮】]`ViDUDabba)誅戮劫比羅筏窣堵城諸釋種故,有餘釋種以怖畏故依外道出家偷存身命,佛為彼故義言:汝等以怖畏故,依外道出家受彼法服,今無怖畏必應還來歸依佛法,故我勅諸弟子`[持=特【三宮】]`持令度彼。因此無量釋種外道來歸佛法。 【唐】1有說:為欲誘引未入佛法增上慢釋種,令入佛法故。謂有釋種增上慢纏心故,盡眾同分不來見佛,如來說此語已便般涅槃,彼`[後=彼【三】]`後聞之當作是念:佛豈不以我為眷屬故,臨般涅槃猶垂哀愍。由此無不發淳淨心,來歸佛法出家受戒。 【唐】2尊者世友說曰:如來為令釋種眷屬積集增廣殊勝善根,故臨涅槃以為付囑。 【唐】如《契經》說:爾時,世尊袒上身分告苾芻眾曰:汝應觀我,汝應察我。所以者何。如來應正等覺,難可出現,難可得見,過漚曇跋羅華(Udunbara,音譯為優曇鉢華)。 【唐】問:世尊何故袒上身分告苾芻眾汝應觀我,乃至廣說。 【唐】答:假如有人習奢摩他滿十二歲所生善品,不如於須臾頃觀察佛相好之身所獲功德。 【唐】此中佛語義言:我三無數劫所集福聚乃至未作灰聚以來,汝等宜應諦仰觀察求堅固法。 【唐】問:汝應觀我,汝應察我,有何差別。 【唐】答:1「汝應觀我」者,謂以眼識;「汝應察我」者,謂以意識。 【唐】2復次,「應觀我」者,謂以無分別心;「應察我」者,謂以有分別心。 【唐】3復次,「應觀我」者,謂於現在;「應察我」者,謂於未來。 【唐】4復次,「應觀我」者,謂於生身;「應察我」者,謂於法身。 【唐】5復次,「觀我」者,謂觀所集;「察我」者,謂察所證。 【唐】6復次,「觀我」者,謂觀所厭;「察我」者,謂察所欣。 【唐】7復次,「觀我」者,謂觀相好;「察我」者,謂察功德。 【唐】※是謂觀察差別。 【唐】如《契經》說:汝等苾芻.且可裁默,應觀諸行.是盡滅法,此是世尊最後教誨。 【唐】問:世尊何故說此語耶。 【唐】答:諸苾芻等以佛將涅槃故,極懷愁惱展轉悲號。佛欲止其悲哀,令生觀行,故說是語。此中, 【唐】「汝等苾芻.且可裁默」者,令住正念。「應觀諸行.是盡滅法」者,令起正知。 【唐】復次,「可裁默」者,令修奢摩他。「觀諸行」者,令修毘鉢舍那。 【唐】復次,「可裁默」者,令止憂悲。「觀諸行」者,令起觀行。 【唐】尊者妙音說曰: 【唐】「汝等苾芻.且可裁默」者,欲止他悲哀。 【唐】「應觀諸行.是盡滅法」者,顯自成就無忘失法。此中,佛語義言:我成佛未久,已作是說:「諸行無常,有生滅法,以起盡故,彼寂為樂。」今復依彼說言:「諸行是盡滅法。」豈非我成就無忘失法耶。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一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二</b>☗s192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見蘊第八中念住納息第一之六 ## 28.佛涅槃之諸經文及其解釋(續) 【唐】爾時,世尊說此語已,便入初靜慮,次第乃至入滅盡定。 【唐】時,尊者阿難`[則=即【三宮】*]`則問尊者阿泥律陀(Aniruddha)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 【唐】答言:未也,但是入滅盡定耳。 【唐】復問:云何知耶。 【唐】答言:我親從佛聞,世尊入第四靜慮,依不動寂靜定而般涅槃世間眼滅。 【唐】問:尊者阿難為知故問,為不知耶。 【唐】若知者,何故復問。若不知者,云何名知佛心耶。 【唐】1有說:彼尊者,知之問。 【唐】◎若爾者,何故復問。 【唐】◎答:亦有知而故問,為發起言論故。如說世尊知而故問。 【唐】復次,尊者阿難欲顯尊者阿泥律陀有勝德故,雖知而問。謂彼尊者雖有勝德而眾不知,欲令其知是以故問。 【唐】2有說:彼尊者,不知問。 【唐】◎若爾者,云何名知佛心耶。 【唐】◎答:佛出定已,阿難知其前心,而彼時不知者,以佛猶在定故。 【唐】復次,彼尊者若住常性心時,能知佛心。爾時,彼心由二憂惱所覆沒,故不知佛心:一者失眷屬憂惱,二者失大師憂惱。 【唐】問:尊者阿泥律陀云何知耶。 【唐】有說:世尊臨涅槃時,入共聲聞等至,故彼得知。 【唐】評曰:不應作是說。以佛爾時,現入不共一切聲聞獨覺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故。 【唐】問:若然者,彼云何知。 【唐】答:世尊爾時,起共聲聞獨覺入出定心,彼由此知,是彼境故。猶如象王渡深河時,若正在河中,則人無知者,但觀入出水跡,則知象王所入出處。如是世尊若住甚深等至河時,一切聲聞獨覺不能現見,但觀如入出水跡入出定心,便知入如是定,從如是定出。 【唐】如說:爾時,尊者大迦葉波(MahAkAZyapa)作是念:我當以何滅焚如來身火。尋作是念:我今應以香乳滅之,`[*]`則起心時便有四道香乳,從空而下,由此令焚如來身火,一時而滅。 【唐】問:何故必以香乳滅焚如來身火耶。 【唐】答:欲顯與諸仙人相似法故。謂彼國俗,若仙人命終,`[*]`則以乳滅焚身之火。若受欲者命終,`[*]`則以酒滅焚身之火。佛於諸仙中勝,`[*]`則是第一仙人,故今亦以香乳滅火。 【唐】復次,欲令佛設利羅(sarIra,舍利子)極清淨,故以乳灌之。 【唐】復次,佛生身是乳所長養,故今設利羅亦以乳浴之。 【唐】復次,乳性肥而能滅火,或有物雖性肥而不能滅火,乃令其熾,如酥油等。有物雖能滅火,而性不肥,如水酒等。唯乳性肥又能滅火,故唯以乳。 【唐】※由此義故,尊者大迦葉波現四道香乳用滅如來焚身之火。 【唐】如說:爾時,尊者阿難佛涅槃已,經七晝夜右遶焚如來火聚,說伽他言:千衣纏佛葬,唯二衣不燒,謂外及襯身,此為奇特事。 【唐】問:何故世尊唯二衣不燒耶。 【唐】答:有信敬佛諸天神等,威力所持,令不燒故。 【唐】1有說:是佛願力所持令內外淨故。謂一衣在內持如來馱都(dhAtu,骨)令不散染,一衣在外持所有灰令不飄坌。 【唐】2有說:此表如來正法有內外二種護故。內護者,謂清淨苾芻苾芻尼等;外護者,謂淨信國王大臣等。此則正法威力,令其不燒。 【唐】3有說:「此表如來內心外身俱清淨故。心清淨者,謂已永離一切煩惱并習氣故;身清淨者,謂從最勝相異熟業所引生故。 ## 29.四有〖四有〗 ### 《發智論》四有 【發智】「如說四有,謂本有.`[((死有)+中【三宮】)]`中有.生有.`[(〔死有〕-【三宮】)]`死有。==(pūrva-kāla-bhava,antarā-bhava,upapattibhava,maraṇabhava)==」 【唐】有聲目多義,如前廣說==\[[s60](01/婆沙051-060#^37d8pb)然諸有聲說多種義…]==。此中有聲.說屬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名有。 【唐】「云何本有。答:除生分死分諸蘊,中間諸有。」此`[*]`則一期五蘊四蘊為性。 【唐】問:何故此有,說名本有。答:此是前時所造業生,故名本有。 【唐】問:若爾,餘有亦是本有,皆前時所造業所生故。 【唐】答:若是前時所造業生,麁顯易覺.明了現見者,說名本有。餘雖前時所造業生,而微隱難覺.非明了現見,是以不說。 【唐】「云何死有。答:死分諸蘊。」`[*]`則命終時,五蘊四蘊為性。 【唐】「云何中有。答:除死分生分諸蘊,中間諸有。」`[*]`則二有中間,五蘊為性。 【唐】問:何故此有,說名中有。答:此於二有中間生,故名中有。 【唐】問:若爾,餘有亦是中有,皆於二有中間生故。 【唐】答:若於二有中間生,非趣所攝者名中有,餘雖二有中間生而是趣攝,不名中有。 【唐】「云何生有。答:生分諸蘊。」`[*]`則結生時五蘊四蘊為性。 ^we52b6 ### 四有諸門分別 【唐】1問:此四有幾剎那幾相續。 【唐】答:二剎那,謂死有生有。二相續,謂餘有。 【唐】2問:此四有幾染污幾不染污。 【唐】答:皆通二種。 【唐】3問:此四有心幾染污幾不染污。 【唐】答:生有心唯染污,餘心染污不染污。 【唐】4問:此四有幾有漏幾無漏。 【唐】答:皆唯有漏。 【唐】5問:此四有時心幾有漏幾無漏。 【唐】答:二唯有漏,謂死有生有時心。二通有漏無漏,謂餘有時心。 【唐】6問:此四有時幾起同分心幾起不同分心。 【唐】答:二唯起同分心,謂死有生有時。二起同分不同分心,謂餘有時。 ### ‹無有中有.能入無心.可為身證.俱解脫.及起世俗不同分心› ## 30.欲色無色三有・行‹蘊›〖三有行〗 【發智】諸欲有彼一切有五行耶。乃至廣說。 ### 蘊與行之同異 【唐】此中,諸蘊(skandha)以行(saMskAra)聲說。過去如來應正等覺說蘊為行,今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說行為蘊。以先佛說五行,今佛說五取蘊,故此阿毘達磨中說五行者,欲顯今佛所說五蘊`[*]`則是先佛所說五行故。 【唐】問:何故先佛說蘊為行,今佛說行為蘊耶。 【唐】答:佛觀所化有情隨所應而說故。謂先佛所化應聞說行而得正解,今佛所化應聞說蘊而得正解。 【唐】問:何故名行。 【唐】答:流轉故名行。謂前生諸蘊.由後生諸蘊故流轉,或後生諸蘊.由前生諸蘊故流轉。 【唐】若生欲界,以欲界心為同分心,與彼命根眾同分為同分故;以色無色界及無漏心為不同分心,**不與彼命根眾同分為同分故**。==\[不同類心]\[[s152](婆沙151-175#^urqgad)菩薩.不同分心]== 【唐】若生色界,以色界心為同分心,以欲無色界及無漏心為不同分心。 【唐】若生無色界,以無色界心為同分心,以無漏心為不同分心。 ^89sol3 ### 1欲有 【發智】諸欲有,彼一切五行耶;設`[((有)+五【三宮】)]`五行,彼一切欲有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欲有非五行。謂欲界有情住不同分心及住無想滅盡定;彼時欲有唯二行故。 【唐】(2)有五行非欲有。謂色界有想天住同分心,若無想天不得無想,爾時皆具五行。彼無想天有心位,必不起不同分心,故而彼行非欲有。 【唐】(3)有欲有亦五行。謂欲界有情住同分心,彼時欲有具五行故。 【唐】(4)有非欲有亦非五行。謂色界有想天住不同分心及住無想滅盡定,若無想天得無想若生無色界。爾時但有二行,或四行,或一行,彼行又非欲有故。 ### 2色有有想天 【發智】諸色有有想天,彼一切五行耶;設五行,彼一切色有有想天耶。答:應作四句。 【唐】(1)有色有有想天非五行。謂色界有想天住不同分心,及住無想滅盡定。 【唐】爾時色有有想天皆唯二行故。 【唐】(2)有五行非色有有想天。謂欲界有情住同分心,若無想天不得無想。 【唐】爾時雖皆五行,而彼行非色有有想天故。 【唐】(3)有色有有想天亦五行。謂色界有想天住同分心。 【唐】爾時色有有想天具五行故。 【唐】(4)有非色有有想天亦非五行。謂欲界有情住不同分心,及住無想滅盡定,若無想天得無想,若生無色界。 【唐】爾時但有二行,或四行,或一行,彼行又非色有有想天故。 ^z0z54z ### 色有無想天 【發智】諸色有無想天,彼一切二行耶;設二行,彼一切色有無想天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色有無想天非二行。謂無想天不得無想。 【唐】爾時彼色有無想天具五行故。所以如前。 【唐】(2)有二行非色有無想天。謂欲界有情住不同分心,及住無想滅盡定;若色界有想天住不同分心,及住無想滅盡定。 【唐】爾時雖皆二行,而彼行非色有無想天故。 【唐】(3)有色有無想天亦二行。謂無想天得無想; 【唐】爾時彼色有無想天唯二行故。 【唐】(4)有非色有無想天亦非二行。謂欲界有情及色界有想天住同分心;若生無色界。 【唐】爾時乃有五行,或四行,或一行,彼行又非色有無想天故。 ### 3無色有 【唐】無色有唯一行 【發智】諸無色有彼一切四行耶。設四行彼一切無色有耶。 【唐】答:`[答=若【元明】]`諸四行彼一切無色有。 【唐】非欲色界有情有四行故。 【發智】有無色有非四行。謂無色界有情住不同分心。 【唐】爾時彼無色有唯一行故。 ### 舉《發智論》有五行等之文句 【發智】頗有有五行耶。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復作此論。 【唐】答:前文雖成立有二行有,而未遮止有三行有,亦未成立有一行有,今為遮止有三行有,及欲成立有一行有,故作斯論。 ### 1五行 【發智】頗有有五行耶。 【唐】答:有。謂欲界有情及色界有想天住同分心,若無想天不得無想。 【唐】彼必有自地現在五行故。 ### 2四行 【發智】頗有有四行耶。答:有。謂無色界有情住同分心。 ### 3三行 【發智】頗有有三行耶。答:無。 【唐】以無有情三蘊成故。所以者何。心心所法定不相離,受想思等恒相應故。 ### 4二行 【發智】頗有有二行耶。答:有。謂欲界有情及色界有想天住不同分心; 【唐】若住無想滅盡定;若無想天得無想。 【唐】彼但有二行故。 ### 5一行 【發智】頗有有一行耶。答:有。謂無色界有情住不同分心。 【唐】彼但有一行故。 ### 6無行 【發智】頗有有無行耶。答:無。 【唐】以無有情非蘊成故,一切有情必有自地命根等故。 ### 見蘊第八中三有納息第二之一 # 納息2 三有等【三有】 ## 〖三有〗有-五種相續 ### 有目多義 【發智】諸捨欲有欲有相續,彼一切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耶。 【唐】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 【唐】然<b>有聲</b>目多義。==\[[s60](01/婆沙051-060#^37d8pb)然諸有聲說多種義…何故名有…]== 【唐】1.此中說屬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名有。 【唐】如說:【發智】欲界死生欲界,彼一切欲有相續耶。乃至廣說。 【唐】彼亦說屬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名有。 【唐】如說:【發智】諸纏所纏地獄有相續,彼初所得諸根大種與此心心所法為一增上,乃至廣說。 【唐】又復如說:【發智】欲有相續時,最初得幾業所生根==\[s147]==,乃至廣說。 【唐】又如說:【發智】四有,謂本有死有中有生有。 【唐】當知彼文,皆說屬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名有。 【唐】2.如說:頗勒窶那(Phalguna)識食所引,能感後有令其現前。 【唐】彼說續生時心眷屬名有。 【唐】3.如說:阿難陀,如是業有能牽後有。 【唐】彼說牽後有思名有。 【唐】4.如說:取緣有。 【唐】彼說分位五蘊名有。 【唐】◎尊者妙音說曰:彼說牽後有業名有。 【唐】5.如說:云何有法。謂一切有漏。 【唐】彼說諸有漏法名有。 【唐】6.如說:七有,謂地獄有傍生有鬼界有人有天有業有中有。 【唐】彼說五趣五趣因五趣方便,名有。 【唐】7.==\[品類足]==如說:欲有云何。謂業能感欲界後有,乃至廣說。 【唐】彼說業及異熟名有,不說取所緣有。 【唐】◎問:若爾,彼後所說當云何通。如說:「欲有欲界一切隨眠隨增,乃至廣說。」欲有五部業皆能感異熟,可說欲界一切隨眠隨增;色無色有唯修所斷業能感異熟,如何可說色無色界一切隨眠隨增耶。 【唐】◎答:1後文應作是說:「欲有欲界一切隨眠隨增;色無色有色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應作是說,而不說者,當知彼說.有及眷屬.悉名為有,和合有法亦名有故。 【唐】◎2有餘師說:前說業及異熟名有,不說取所緣有,後說業及異熟名有,亦說取所緣有。 【唐】◎3`[評曰]`彼不應作是說。諸作論者,依章立門,不可.章所說異.門所說異,是故如前所說者好。 ^3fvsnw ### 有之名義 【唐】問:何故名有。[s60](婆沙051-060#2.2有之名義) 【唐】答:能有能非有,故名有。 【唐】問:若爾,聖道應名有,聖道亦是能有能非有故。 【唐】答: 【唐】1 a若能有能非有,能長養攝益,任持諸有者,名有。 【唐】b聖道雖能有能非有,而於諸有損壞離散,故不名有。 【唐】復次,a若能有能非有,能令諸有相續流轉,令老死道不斷者,名有。 【唐】b聖道雖能有能非有,而令諸有不相續不流轉,斷老死道,故不名有。 【唐】復次,a若能有能非有,是趣苦集行,趣有世間流轉,生死老死集行者,名有。 【唐】b聖道雖能有能非有,而是趣苦滅行,趣有世間流轉,生死老死滅行故,不名有。 【唐】復次,a若能有能非有,是有身見事顛倒事隨眠事愛事,貪瞋癡安足處,有垢有毒,諸有所攝,墮苦集諦者,名有。 【唐】b聖道雖能有能非有,而非有身見事,乃至愛事,非貪瞋癡安足處,無垢無穢無濁無毒,非諸有攝,不墮苦集諦故,不名有。 【唐】2有餘師說:是苦器故,名有。[s60](婆沙051-060#^si2159) 【唐】◎問:若爾,此亦是樂器。如說==[Chap6〔16〕](abhkagam#Chap6〔16〕)==:「大名,若色一向是苦非樂,非隨順樂.不增長喜樂,唯是離樂因者,則諸有情不應於色起貪起染。大名,以色非一向苦,亦是樂.亦隨順樂.亦增長喜樂,非唯是離樂因故,有情於色起貪起染。」 【唐】又,佛決定建立三受不相雜亂,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如是有漏法,亦是樂器。 【唐】何故但說是苦器故名為有耶。 【唐】◎答:以苦多故,謂生死中苦多樂少。順苦法多,順樂法少,以樂少故,置在苦品。如一`[渧=滴【三宮】]`渧蜜,墮毒器中,不名蜜器,猶名毒器,以毒多故,此亦如是。 ^i5chre 【唐】3復有說者:可怖畏故,名有。 【唐】◎問:若爾,涅槃應亦名有。如說:「苾芻。諸愚夫類,無聞異生,於涅槃中,生大怖畏。謂我不有,我所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彼於涅槃,既生怖畏,是則涅槃亦應名有。 【唐】◎答:於有生怖,是則為正;於涅槃生怖,是則為邪,以涅槃非可怖故,由此不名為有。 【唐】復次,若令異生聖者皆生怖畏,乃名為有;涅槃但令異生生怖,故不名有。 ### 五種相續 【唐】相續有五:一中有相續,二生有相續,三分位相續, 【唐】四法相續,五剎那相續。 【唐】1「中有相續」者,謂死有蘊滅,中有蘊生,死有諸蘊,由中有諸蘊,說名相續,故名中有相續。 【唐】2「生有相續」者,謂中有蘊滅,生有蘊生,中有諸蘊,由生有諸蘊,說名相續,故名生有相續。 【唐】3「分位相續」者,謂羯邏藍分位滅,頞部曇分位生,羯邏藍分位,由頞部曇分位,說名相續。乃至壯年分位滅,老年分位生,壯年分位,由老年分位,說名相續,故名分位相續。 【唐】4「法相續」者,謂善法無間,染或`[或=惑【三宮】*]`無記法現在前,善法由染及無記法,說名相續。染法無記法無間各二現前,廣說亦爾,故名法相續。 【唐】5「剎那相續」者,前剎那無間,後剎那現在前,前剎那由後剎那,說名相續,故名剎那相續。 ### 五相續與二相續的相攝關係 【唐】此五相續皆攝二相續中,謂法相續剎那相續。以中有生有分位相續,皆名為法及剎那故。 ### 五相續之界趣分別 【唐】欲界具五相續;色界有四,除分位;無色界有三,除中有及分位; 【唐】`[天=大【三宮】]`天那落迦及化生有四相續,除分位; 【唐】餘皆具五。 【唐】◎有說:天及化生,亦具五相續。 【唐】於五相續中,此中依二相續而作論,謂中有生有。 ## 2.捨三有相續者滅現在前之法 ### 一欲有 【唐】1==\[諸捨欲有,欲有相續,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 【發智】諸捨欲有.欲有相續,彼一切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耶。 【唐】答:諸捨欲有.欲有相續,彼一切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 【唐】謂欲界命終還生欲界, 【唐】1從死有往中有時, 【唐】「捨欲有」者,謂欲界死有。 【唐】「欲有相續」者,謂欲界中有。 【唐】「欲界法滅」者,謂欲界死有諸蘊。 【唐】「欲界法現在前」者,謂欲界中有諸蘊。 【唐】2若從中有往生有時, 【唐】「捨欲有」者,謂欲界中有。 【唐】「欲有相續」者,謂欲界生有。 【唐】「欲界法滅」者,謂欲界中有諸蘊。 【唐】「欲界法現在前」者,謂欲界生有諸蘊。 ### ‹捨› 【唐】問:若住欲界無覆無記心命終者,住中有時不成就死有,住生有時不成就中有,可名為捨。 【唐】若住善或`[或=惑【三宮】*]`染心而命終者,住中有時成就死有,住生有時成就中有。云何名捨。 【唐】1有說:此中但依住無覆無記心命終者說,是故無過。 【唐】2有說:此中依現行捨說,雖住中有成就死有,住生有成就中有,而不現行,故說為捨。 【唐】3有說:此中棄背前蘊,說名為捨,不說成就不成就義。 【唐】==\[有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欲有欲有相續]== 【發智】有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欲有欲有相續。謂不命終而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 【唐】其事云何。謂羯邏藍位無間,頞部曇位現在前,乃至壯年位無間,老年位現在前。善法無間,染或`[*]`無記法現在前;染法無間,善或無記法現在前;無記法無間,善及染法現在前,前剎那無間,後剎那現在前。 【唐】2==\[諸捨欲有,色有相續;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 【發智】諸捨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耶。 【唐】答:諸捨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 【唐】謂欲界命終生色界, 【唐】從死有往中有時, 【唐】「捨欲有」者,謂欲界死有。 【唐】「色有相續」者,謂色界中有。 【唐】「欲界法滅」者,謂欲界死有諸蘊。 【唐】「色界法現在前」者,謂色界中有諸蘊。 【發智】有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欲有,色有相續。謂不命終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 【唐】其事云何。此中, 【唐】1有說:欲界善心無間,未至定現在前。 【唐】2有說:欲界善心無間,未至定初靜慮現在前。==\[評家.欲界善心無間,有未至定或初靜慮現在前,彼二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 【唐】3有說:欲界善心無間,未至定初靜慮靜慮中間現在前。 【唐】4尊者妙音說曰:欲界善心無間,未至定初靜慮靜慮中間第二靜慮現在前。所以者何。如超定時,初靜慮無間,第三靜慮現在前,此亦應爾。==\[s72]\[s192ab]\([s161](婆沙151-175#^yvpu5b) #僧伽筏蘇 .欲界善心等無間…)== 【唐】又,欲界有四種變化心,謂初靜慮果,乃至第四靜慮果。 【唐】欲界初靜慮果變化心無間,淨初靜慮現在前,乃至欲界第四靜慮果變化心無間,淨第四靜慮現在前。 ^befvgt 【唐】3==\[諸捨欲有,無色有相續;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 【發智】諸捨欲有,無色有相續,彼一切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耶。 【唐】答:如是。 【唐】設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彼一切捨欲有,無色有相續耶。 【唐】答:如是。 【唐】不說不命終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的理由 【唐】問:此中何故不說不命終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耶。 【唐】答:理必無有在無色界不命終而有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故。 【唐】問:豈不容有在欲界不命終而欲界得滅,無色界得現在前耶。 【唐】答:此中說同類法滅,同類法現在前。無有在欲界不命終而欲界同類法得滅,無色界同類法得而現在前,是以不說。 【唐】有說:此中說心心所法滅,心心所法現在前。無有在欲界不命終而欲界心心所法滅,無色界心心所法現在前,是故不說。 ### 二色有 【唐】1==\[諸捨色有,色有相續;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 【發智】諸捨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耶。 【唐】答:諸捨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 【唐】謂色界命終還生色界, 【唐】1從死有往中有時, 【唐】「捨色有」者,謂色界死有。 【唐】「色有相續」者,謂色界中有。 【唐】「色界法滅」者,謂色界死有諸蘊。 【唐】「色界法現在前」者,謂色界中有諸蘊。 【唐】2從中有往生有時, 【唐】「捨色有」者,謂色界中有。 【唐】「色有相續」者,謂色界生有。 【唐】「色界法滅」者,謂色界中有諸蘊。 【唐】「色界法現在前」者,謂色界生有諸蘊。 【唐】此中,若住無覆無記心命終,及住善心或`[*]`染心命終時,皆名捨色有。 【唐】問答分別,如前應知。 【發智】有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色有,色有相續。謂不命終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 【唐】其事云何。謂 【唐】初靜慮無間,第二第三靜慮現在前。 【唐】第二靜慮無間,初第三第四靜慮現在前。 【唐】第三靜慮無間,初第二第四靜慮現在前。 【唐】第四靜慮無間,第二第三靜慮現在前。 【唐】善法無間,染或無記法現在前。 【唐】染法無記法說亦爾,前剎那無間,後剎那現在前。 【唐】2==\[諸捨色有,欲有相續;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 【發智】諸捨色有,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耶。 【唐】答:諸捨色有,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 【唐】謂色界命終生欲界, 【唐】從死有往中有時, 【唐】「捨色有」者,謂色界死有。 【唐】「欲有相續」者,謂欲界中有。 【唐】「色界法滅」者,謂色界死有諸蘊。 【唐】「欲界法現前」者,謂欲界中有諸蘊。 【發智】有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色有,欲有相續。謂不命終而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 【唐】其事云何。 【唐】此中, 【唐】1有說:未至定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 【唐】2有說:未至定初靜慮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評家.欲界善心無間,有未至定或初靜慮現在前,彼二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 【唐】3有說:未至定初靜慮靜慮中間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 【唐】4尊者妙音說曰:未至定初靜慮靜慮中間第二靜慮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所以者何。如超定時,第三靜慮無間,初靜慮現在前,此亦應爾。==\[s72]\[s192ab]\([s161](婆沙151-175#^yvpu5b) #僧伽筏蘇 )== 【唐】又,欲界有四種變化心。謂初靜慮果乃至第四靜慮果。淨初靜慮無間,欲界初靜慮果變化心現在前,乃至淨第四靜慮無間,欲界第四靜慮果變化心現在前。 ^2xgd8t 【唐】3==\[諸捨色有,無色有相續;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 【發智】諸捨色有,無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耶。 【唐】答:諸捨色有,無色有相續,彼一切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 【唐】謂色界命終生無色界, 【唐】從死有往生有時, 【唐】「捨色有」者,謂色界死有。 【唐】「無色有相續」者,謂無色界生有。 【唐】「色界法滅」者,謂色界死有諸蘊。 【唐】「無色界法現在前」者,謂無色界生有諸蘊。 【發智】有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色有,無色有相續。謂不命終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 【唐】其事云何。謂第三靜慮無間,空無邊處現在前。 【唐】第四靜慮無間,空識無邊處現在前。 ### 三無色有 【唐】1==\[諸捨無色有,無色有相續;無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 【發智】諸捨無色有,無色有相續,彼一切無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耶。 【唐】答:諸捨無色有,無色有相續,彼一切無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 【唐】謂無色界命終還生無色界, 【唐】從死有至生有時, 【唐】「捨無色有」者,謂無色界死有。 【唐】「無色有相續」者,謂無色界生有。 【唐】「無色界法滅」者,謂無色界死有諸蘊。 【唐】「無色界法現在前」者,謂無色界生有諸蘊。 【發智】有無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無色有,無色有相續。謂不命終無色界法滅,無色界法現在前。 【唐】其事云何。謂 【唐】空無邊處無間,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現在前。 【唐】識無邊處無間,空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現在前。 【唐】無所有處無間,空識無邊處非想非非想處現在前。 【唐】非想非非想處無間,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現在前。 【唐】善法無間,染或無記法現在前。 【唐】染法無記法說亦爾,前剎那無間,後剎那現在前。 【唐】2==\[諸捨無色有,欲有相續;無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 【發智】諸捨無色有,欲有相續,彼一切無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耶。 【唐】答:如是。 【唐】設無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彼一切捨無色有,欲有相續耶。 【唐】答:如是。 【唐】不說不命終無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的理由 【唐】問:此中,何故不說不命終無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耶。 【唐】答:理必無有在無色界不命終,而有無色界法滅,欲界法現在前故。 【唐】餘問答如前。 【唐】3==\[諸捨無色有,色有相續;無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 【發智】諸捨無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無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耶。 【唐】答:諸捨無色有,色有相續,彼一切無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 【唐】謂無色界命終生色界, 【唐】從死有往中有時, 【唐】「捨無色有」者,謂無色界死有。 【唐】「色有相續」者,謂色界中有。 【唐】「無色界法滅」者,謂無色界死有諸蘊。 【唐】「色界法現在前」者,謂色界中有諸蘊。 【發智】有無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而非捨無色有,色有相續。謂不命終而無色界法滅,色界法現在前。 【唐】其事云何。謂 【唐】識無邊處無間,第四靜慮現在前。 【唐】空無邊處無間,第三第四靜慮現在前。 ## 3.欲界死生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唐】`[且=具【三宮】]`且隨本文,分別義已,當隨其義,復廣分別。 【唐】問:若欲界命終還生欲界,彼何所捨何所得何法滅何法現在前。 【唐】乃至若無色界命終生色界,彼何所捨何所得何法滅何法現在前。 【唐】答: ### 諸欲界命終還生欲界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唐】諸欲界命終還生欲界。 ### a 【唐】若本住別解脫律儀, ### (a) 【唐】無不善身語表,設有已失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善蘊二==\[色行]==無記蘊二==\[色行]==;得無記蘊二==\[色行]==。即於彼時,善五蘊染一蘊==\[行]==無記二蘊滅==\[死有]==;善一蘊==\[行]==染四蘊==\[除色]==無記二蘊==\[色行]==現在前==\[中有]==。 【唐】若住染心命終,彼捨善蘊二無記蘊二;得無記蘊二。即於彼時,善二蘊染四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善蘊二無記蘊五;得無記蘊二。即於彼時,善二蘊染一蘊無記五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 (b) 【唐】`[*]`則彼若有不善身語表不失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善蘊二染蘊二無記蘊二;得無記蘊二。`[*]`則於彼時,善五蘊染二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染心命終,彼捨善蘊二染蘊二無記蘊二;得無記蘊二。`[*]`則於彼時,善二蘊染五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善蘊二染蘊二無記蘊五;得無記蘊二。`[*]`則於彼時,善二蘊染二蘊無記五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 b 【唐】若本住不律儀, ### (a) 【唐】無善身語表,設有已失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染蘊二無記蘊二;得無記蘊二。`[*]`則於彼時,善四蘊染二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染心命終,彼捨染蘊二無記蘊二;得無記蘊二。`[*]`則於彼時,善一蘊染五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染蘊二無記蘊五;得無記蘊二。`[*]`則於彼時,善一蘊染二蘊無記五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 (b) 【唐】即彼若有善身語表不失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等,廣如住別解脫律儀有不善身語表說。 ### c 【唐】若本住非律儀非不律儀, ### (a) 【唐】無善不善身語表,設有已失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無記蘊二,得無記蘊二`[二=一【宮】]`。`[*]`則於彼時,善四蘊染一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染心命終,彼捨無記蘊二,得無記蘊二。`[*]`則於彼時,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無記蘊五,得無記蘊二。`[*]`則於彼時,善一蘊染一蘊無記五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 (b) 【唐】即彼若有善身語表不失,無不善身語表,設有已失者, 【唐】若住善染無記心命終,如住別解脫律儀無不善身語表,設有已失者,住三種心命終說。 ### (c) 【唐】即彼若有不善身語表不失,無善身語表,設有已失者, 【唐】若住善染無記心命終,如住不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已失者,住三種心命終說。 ### (d) 【唐】`[*]`則彼若有善不善身語表不失者, 【唐】若住善染無記心命終,如住別解脫律儀有不善身語表不失者,及住不律儀有善身語表不失者,住三種心命終說。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二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三</b>☗s193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見蘊第八中三有納息第二之二 ## 4.欲界死生色無色界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 2欲界命終生初靜慮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唐】諸欲界命終生初靜慮, ### a 【唐】若本住別解脫律儀,或不住別解脫律儀,有善身語表不失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二,※有說:「五」;得善蘊四無記蘊二,即於彼時,善五蘊染一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四無記蘊二,即於彼時,善二蘊染一蘊無記五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 b 【唐】若本不住別解脫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已失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善蘊四無記蘊二,※有說:「五」;得善蘊四無記蘊二,`[*]`則於彼時,善四蘊染一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善蘊四無記蘊五;得善蘊四無記蘊二,即於彼時,善一蘊染一蘊無記五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3欲界命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唐】諸欲界命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 ### a 【唐】若本住別解脫律儀,或不住別解脫律儀,有善身語表不失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四無記蘊二,即於彼時,善五蘊染一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四無記蘊二,即於彼時,善二蘊染一蘊無記五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 b 【唐】若本不住別解脫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已失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四無記蘊二,即於彼時,善四蘊染一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四無記蘊二,即於彼時,善一蘊染一蘊無記五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4欲界命終,生無色界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唐】諸欲界命終,生無色界, ### a 【唐】若本住別解脫律儀,或不住別解脫律儀,有善身語表不失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四無記蘊一,即於彼時,善五蘊染一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四無記蘊一,即於彼時,善二蘊染一蘊無記五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現在前。 ### b 【唐】若本不住別解脫律儀,無善身語表,設有已失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四無記蘊一,即於彼時,善四蘊染一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四無記蘊一,即於彼時,善一蘊染一蘊無記五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現在前。 ## 5.色界死生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 1色界命終還生色界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唐】諸色界命終還生色界,即此地沒還生此地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無記蘊二,得無記蘊二,即於彼時,善四蘊染一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染心命終,彼捨無記蘊二,得無記蘊二,即於彼時,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無記蘊五,得無記蘊二,即於彼時,善一蘊染一蘊無記五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 2色界下地沒生上地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唐】色界下地沒生上地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四無記蘊二,即於彼時,善四蘊染一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四無記蘊二,則於彼時,善一蘊染一蘊無記五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 3色界上地沒生下地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唐】色界上地沒生下地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五染蘊四無記蘊五,即於彼時,善四蘊染一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染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五染蘊四無記蘊五,`[*]`則於彼時,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五染蘊四無記蘊五,即於彼`[彼+(`時`)【三宮】]`善一蘊染一蘊無記五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 6.色界死生欲無色界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 1色界命終生欲界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唐】諸色界命終生欲界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四染蘊四無記蘊二,※有說:「五」;則於彼時,善四蘊染一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染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四染蘊四無記蘊二,※有說:「五」;即於彼時,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四染蘊四無記蘊二,※有說:「五」;即於彼時,善一蘊染一蘊無記五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 2色界命終生無色界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唐】諸色界命終生無色界,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四無記蘊一;即於彼時,善四蘊染一蘊無記二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善蘊五無記蘊五;得善蘊四無記蘊一;即於彼時,善一蘊染一蘊無記五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現在前。 ## 7.無色界死生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 1無色界命終生無色界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唐】諸無色界命終生無色界,即此地沒還生此地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無記蘊一,得無記蘊一,即於彼時,善四蘊染一蘊無記一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現在前。 【唐】若住染心命終,彼捨無記蘊一,得無記蘊一,即於彼時,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無記蘊四,得無記蘊一,即於彼時,善一蘊染一蘊無記四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現在前。 ### 2無色界下地沒生上地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唐】無色界下地沒生上地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善蘊四無記蘊一;得善蘊四無記蘊一;即於彼時,善四蘊染一蘊無記一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善蘊四,無記蘊四;得善蘊四無記蘊一;即於彼時,善一蘊染一蘊無記四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現在前。 ### 3無色界上地沒生下地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唐】無色界上地沒生下地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善蘊四無記蘊一;得善蘊四染蘊四無記蘊一;`[*]`則於彼時,善四蘊染一蘊無記一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現在前。 【唐】若住染心命終,彼捨善蘊四無記蘊一;得善蘊四染蘊四無記蘊一;`[*]`則於彼時,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善蘊四無記蘊四;得善蘊四染蘊四無記蘊一;`[*]`則於彼時,善一蘊染一蘊無記四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現在前 ## 8.無色界死生欲色界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 1無色界命終生欲界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唐】諸無色界命終生欲界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善蘊四無記蘊一;得善蘊四染蘊四無記蘊二,※有說:「五」;`[*]`則於彼時,善四蘊染一蘊無記一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染心命終,彼捨善蘊四無記蘊一;得善蘊四染蘊四無記蘊二,※有說:ᅟ「五」;即於彼時,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善蘊四無記蘊四;得善蘊四染蘊四無記蘊二,※有說:「五」;即於彼時,善一蘊染一蘊無記四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 2無色界命終生色界者之捨得滅起諸蘊 【唐】諸無色界命終生色界者: 【唐】若住善心命終,彼捨善蘊四無記蘊一;得善蘊五染蘊四無記蘊五;即於彼時,善四蘊染一蘊無記一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染心命終,彼捨善蘊四無記蘊一;得善蘊五染蘊四無記蘊五;即於彼時,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一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唐】若住無記心命終,彼捨善蘊四無記蘊四;得善蘊五染蘊四無記蘊五;即於彼時,善一蘊染一蘊無記四蘊滅;善一蘊染四蘊無記二蘊現在前。 ## 9.隨眠不於他界法隨增的理由〖隨眠〗 【發智】何故欲界隨眠不於色界法隨增耶。乃至廣說。 ### 論題提起的理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前«結蘊.有情納息»中說:「 【唐】欲界異生,有九十八隨眠隨增九結繫。 【唐】色界異生,有六十二隨眠隨增六結繫。 【唐】無色界異生,有三十一隨眠隨增六結繫。」 【唐】或有生疑「欲界異生,為色無色界隨眠隨增。 【唐】色界異生,為無色界隨眠隨增。」 【唐】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成就彼,非彼隨增。謂 【唐】欲界異生,但為欲界隨眠隨增,非色無色界==\[的隨眠隨增]==。 【唐】色界異生,但為色界隨眠隨增,非無色界。 【唐】由此因緣,故作斯論。 ### 1欲界 【唐】欲界隨眠不於色界法隨增的理由 【發智】何故欲界隨眠不於色界法隨增耶。 【唐】答:界應雜亂,及不可施設離欲染故。 【唐】「界雜亂」者,謂彼亦是欲界,亦是色界,則不可說欲色界異。 【唐】「及不可施設離欲染」者,謂離欲界貪時,不名離欲界染; 【唐】離色界貪時,乃名離欲界染,此不應理。 ### 欲界隨眠不於無色界法隨增的理由 【發智】何故欲界隨眠不於無色界法隨增耶。 【唐】答:界應雜亂,及不可施設離欲染故。 【唐】「界雜亂」者,謂彼亦是欲界,亦是無色界,則不可說欲無色界異。 【唐】「及不可施設離欲染」者,謂離欲界貪時,不名離欲界染; 【唐】離無色界貪時,乃名離欲界染,此不應理。 ### 2色界 【唐】色界隨眠不於欲界法隨增的理由 【發智】何故色界隨眠不於欲界法隨增耶。 【唐】答:界應雜亂,及彼非此所緣故。 【唐】「界雜亂者,謂彼亦是色界,亦是欲界,則不可說色欲界異。 【唐】「及彼非此所緣故」者,謂無上地煩惱緣下地法故。 ### 色界隨眠不於無色界法隨增的理由 【發智】何故色界隨眠不於無色界法隨增耶。 【唐】答:界應雜亂,及不可施設離色染故。 【唐】「界雜亂」者,謂彼亦是色界,亦是無色界,則不可說色無色界異。 【唐】「及不可施設離色染」者,謂離色界貪時,不名離色界染; 【唐】離無色界貪時,乃名離色界染,此不應理。 ### 3無色界 【唐】無色界隨眠不於欲色界法隨增的理由 【發智】何故無色界隨眠不於欲界法隨增耶。 【唐】答:界應雜亂,及彼非此所緣故。 【唐】何故無色界隨眠不於色界法隨增耶。 【唐】答:界應雜亂,及彼非此所緣故。 【唐】皆如前應知。 ## 10.三界之建立等 ### 三界建立 【唐】問:所說三界云何建立,為以地.為以處.為以愛斷耶。設爾何失。 【唐】若以地者,應說九界,地有九故,謂欲界四靜慮四無色。 【唐】若以處者,應說四十界,有四十處故。謂欲界二十處,色界十六處,無色界四處。 【唐】若以愛斷者,亦應說九界,謂欲界愛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愛,各分齊有異故。 #### 以愛斷故建立三界 【唐】答:應說:以愛斷故建立三界。 【唐】問:若爾,應立九界。 【唐】答:同類愛斷故,唯立三界。謂 【唐】從無間地獄乃至他化自在天,皆由欲愛所差別故,建立欲界。 【唐】從梵眾天乃至色究竟天,皆由色愛所差別故,建立色界。 【唐】從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由無色愛所差別故,建立無色界。 #### 以處建立三界 【唐】1.復次,若處: 【唐】有色、有欲,立欲界; 【唐】有色、無欲,立色界; 【唐】無色、無欲,立無色界。 【唐】2.復次,若處: 【唐】有色、有第二,立欲界; 【唐】有色、無第二,立色界;==advitīya-tva/ na dvitīyaḥ== 【唐】無色、無第二,立無色界。 【唐】3.復次,若處: 【唐】有色、有境,立欲界; 【唐】有色、無境,立色界; 【唐】無色、無境,立無色界。 【唐】4.復次,若處: 【唐】有色、有眾具,立欲界; 【唐】有色、無眾具,立色界; 【唐】無色、無眾具,立無色界。 【唐】5.復次,若處: 【唐】有色、有欲,有我執,立欲界; 【唐】有色、無欲,有我執,立色界; 【唐】無色、無欲,有我執,立無色界。 【唐】6.復次,若處: 【唐】有色、有第二,有我執,立欲界; 【唐】有色、無第二,有我執,立色界; 【唐】無色、無第二,有我執,立無色界。 【唐】境及眾具,說亦爾。 【唐】7.復次,若處: 【唐】有色、無慚無愧相應,立欲界; 【唐】有色、無慚無愧不相應,立色界; 【唐】無色、無慚無愧不相應,立無色界。 【唐】8.復次,若處: 【唐】有色、慳嫉相應,立欲界; 【唐】有色、慳嫉不相應,立色界; 【唐】無色、慳嫉不相應,立無色界。 【唐】9.復次,若處: 【唐】有色、憂苦根相應,立欲界; 【唐】有色、憂苦根不相應,立色界; 【唐】無色、憂苦根不相應,立無色界。 【唐】10.復次,若處: 【唐】有色、段食婬愛相應,立欲界; 【唐】有色、段食婬愛不相應,立色界; 【唐】無色、段食婬愛不相應,立無色界。 【唐】11.復次,若處: 【唐】有五蘊異熟因、五蘊異熟果,不善無記隨眠隨增,立欲界; 【唐】有五蘊異熟因、五蘊異熟果,唯無記隨眠隨增,立色界; 【唐】有四蘊異熟因、四蘊異熟果,唯無記隨眠隨增,立無色界。 【唐】12.復次,若處: 【唐】有四蘊異熟因得一果,不善無記隨眠隨增,立欲界; 【唐】有五蘊異熟因得一果,唯無記隨眠隨增,立色界; 【唐】有四蘊異熟因得一果,唯無記隨眠隨增,立無色界。 【唐】13.復次,若處: 【唐】有三受異熟因、三受異熟果,不善無記隨眠隨增,立欲界; 【唐】有二受異熟因、二受異熟果,唯無記隨眠隨增,立色界; 【唐】有一受異熟因、一受異熟果,唯無記隨眠隨增,立無色界。 【唐】14.復次,若處: 【唐】有五受異熟因、四受異熟果,不善無記隨眠隨增,立欲界; 【唐】有三受異熟因、三受異熟果,唯無記隨眠隨增,立色界; 【唐】有一受異熟因、一受異熟果,唯無記隨眠隨增,立無色界。 【唐】15.復次,若處: 【唐】有有色無色異熟因、有色無色異熟果,不善無記隨眠隨增,立欲界; 【唐】有有色無色異熟因、有色無色異熟果,唯無記隨眠隨增,立色界; 【唐】有無色異熟因、無色異熟果,唯無記隨眠隨增,立無色界。 【唐】如有色無色,如是,有見無見.有對無對,說亦爾。 ### 三界安立的相狀 【唐】問:所說三界云何安立。為上下重累`[累=壘【宋元宮】]`。為隣次傍布。 【唐】若上下者,云何施設遍離彼染。云何神通能遍至彼。 【唐】若傍布者,陀羅達多(Dharadatta)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下方世界無邊,上方世界無邊。」 ### ‹三界上下重累說› 【唐】此中, 【唐】有說:上下重累。謂 【唐】從此界風輪之下虛空懸遠有下方色究竟天,彼下展轉乃至風輪。 【唐】次下復有色究竟天,展轉向下乃至風輪,如是展轉下方世界乃至無邊。 【唐】又從此界色究竟上虛空懸遠有上方風輪,彼上展轉乃至色究竟天。 【唐】次上復有風輪展轉向上乃至色究竟天,如是展轉上方世界乃至無邊。 【唐】問:若爾,云何施設遍離彼染。云何神通能遍至彼。 【唐】答:若有離一欲界染時,即名離一切欲界染,以相同故。然依初定所發神通,但能至一欲界梵世非餘,以處別故。 【唐】如是離色界染及依餘定發通,隨應亦爾。 ### 三界隣次傍布說 【唐】有餘師說:隣次傍布。 【唐】問:若爾,陀羅達多所說當云何通。 【唐】答:彼應作是說:下方欲界無邊,上方色界無邊。 【唐】此中,欲界諸處同一隨眠,色無色界隨地差別各別隨眠。[s3](婆沙001-010#^gq4hef) 【唐】問:何故欲界諸處同一隨眠,色無色界隨地各別。 【唐】答: 【唐】1.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此中煩惱如無轡馬自在奔逸,故一切處同一隨眠。ᅟ色無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此中煩惱如有轡馬不自在轉,故上下地各別隨眠。 【唐】2復次,欲界不善根強盛.善根羸劣,故一切處同一隨眠。ᅟ色無色界無不善根善根強盛,故上下地各別隨眠。 【唐】3復次,欲界不善增長.善法退減。ᅟ色無色界無不善法善法增長。 【唐】4復次,欲界不善如主,善法如客。ᅟ色無色界無不善法,善法如主。 【唐】5復次,欲界有不善根能斷善根。ᅟ色無色界無不善根能斷善根。 【唐】6復次,欲界禮儀無忌猶如夫妻,故一切處同一隨眠。ᅟ色無色界禮儀有隔猶如母子,故上下地各別隨眠。 【唐】7復次,欲界善法威儀有雜,猶如王子與旃荼羅子同禁囹圄,故一切處同一隨眠。ᅟ色無色界善法威儀無雜,猶如王子與長者子同禁囹圄,故上下地各別隨眠。 ^l1wxlu ### 三界中間的有無境界物 【唐】問:三界中間有物間不。 【唐】若有者,彼有二物界應成五,即五中間復有四物,界應成九,如是展轉便為無窮。 【唐】若無者,云何不三界合成一耶。 【唐】答:應言彼中更無物間。 【唐】問:若爾,三界云何不成一耶。 【唐】答:於彼中間雖無物間而不成一,如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三世四大種等,雖無物間而不成一,此亦如是。 【唐】復次,性相異故,物類別故,雖無物間而不成一。 ### 欲界與色界的分齊差別 【唐】問:若爾,他化自在天上初靜慮下中間懸遠,有無量空界色,云何可知此是欲界此是色界分齊差別耶。 【唐】答:二界輪際俱有光網,二光分齊麁妙不等,由此了知此是欲界此是色界。 【唐】復次,若欲界生得天眼所能見處是欲界,不能見處是色界。 【唐】復次,若欲界生得神通所能到處是欲界,不能到處是色界。 【唐】復次,若處欲界愛所緣是欲界,色界愛所緣是色界。 【唐】※是謂二界分齊差別。 ## 11.不遍行隨眠不隨增遍自界法 ### 欲界不遍行隨眠不遍於欲界法隨增 【發智】何故欲界不遍行隨眠,不遍於欲界法隨增耶。 【唐】答:此應成遍行及彼非此所緣故。 【唐】「此應成遍行」者,謂此欲界不遍行隨眠,若遍於欲界法隨增者,亦應成遍行,則不可施設遍行隨眠不遍行隨眠相用差別。 【唐】「及彼非此所緣故」者,謂彼異部諸法非此不遍行隨眠所緣,此但以自部法為所緣故。所以者何。由不遍行隨眠勢力,建立五部諸法有異,若不遍行隨眠亦遍緣五部者,則於五部應遍隨增,如是便為五部雜亂,五部雜亂故則對治雜亂,對治雜亂故則現觀雜亂,現觀雜亂故則不可施設遍知差別沙門果差別。欲令無如是過,是故欲界不遍行隨眠,不遍於欲界法隨增。 【唐】色界不遍行隨眠,不遍於色界法隨增的理由 【發智】何故色界不遍行隨眠,不遍於色界法隨增耶。 【唐】答:此應成遍行及彼非此所緣故。 【唐】無色界不遍行隨眠,不遍於無色界法隨增的理由 【發智】何故無色界不遍行隨眠,不遍於無色界法隨增耶。 【唐】答:此應成遍行及彼非此所緣故。 【唐】皆如前釋。 【唐】遍行因義廣說如«雜蘊.智納息»及«結蘊.不善納息»。 ## 12.十想之習修和十想思惟之所緣〖想〗 ### 舉《發智論》十想之文句 【發智】有十想,謂無常想乃至滅想。 【唐】此如«定蘊.攝納息»中已廣分別。 ### 1舉無常想 【發智】若修無常想,彼思惟無常想耶。乃至廣說。 ### 修有四種 【唐】修有四種,謂得修習修對治修除遣修。四修義,如«智蘊.他心智納息»中廣說。 【唐】此中, 【唐】◎有說:但依習修作論。 【唐】◎有說:通依得修習修作論。 ### 依習修作論的解說 【唐】諸有欲令此中但依習修作論者,彼說:「若修無常想」者,謂無常想現在前。「彼思惟無常想」者,謂以無常想為所緣。即是無常想現在前時緣無常想義。 ### 無常想的習修與思惟所緣的四句分別 【發智】若修無常想,彼思惟無常想耶。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修無常想不思惟無常想,謂緣餘法修無常想。 【唐】如緣色受行識蘊,除無常想,緣餘想蘊,起無常想。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在增長煗頂位起無常行相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 【唐】若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起無常行相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起無常行相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起無常行相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時: 【唐】若即以此類念住雜修靜慮時; 【唐】諸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即起此類念住義無礙解時; 【唐】及起此類念住辯無礙解願智邊際定無色解脫入滅盡定想微細心時。 【唐】如是等時,修無常想──無常想現在前故,不思惟無常想,緣餘法故。 【唐】(2)有思惟無常想不修無常想,謂緣無常想修餘想。 【唐】餘想者,謂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及餘善`[染=餘【三宮】]`染無記想。 【唐】此中, ### a善想 【唐】善想者,謂加行善及生得善想。 【唐】加行善想,謂聞思修所成。 【唐】◎聞所成者,謂緣無常想起非無常行相聞所成想。 【唐】◎思所成者,謂緣無常想起非無常行相思所成想。 【唐】◎修所成者,謂緣無常想起非無常行相。 【唐】問:此修所成想說在何位。 【唐】答:在煗頂忍初及增長位,緣無常想起非無常行相法念住; 【唐】若世第一法位,起`[位起=念住【宋元】]`三行相法念住; 【唐】若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起三行相法念住。集道現觀各四心頃,起四行相法念住。 【唐】若以緣無常想非無常行相法念住,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即以此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若以緣無常想非無常行相法念住,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即以此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若以緣無常想非無常行相法念住,雜修靜慮及起他心智宿住隨念智通時;起緣無常想非無常行相法念住時;起四無量時;諸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即起此類法念住義無礙解時;及起此類法念住辯無礙解願智邊際定無色解脫空識無邊處遍處入滅盡定想微細心時。 【唐】是名善想。 ### b染想 【唐】染想者,謂緣無常想起薩迦耶見執我我所, 【唐】起邊執見執斷常, 【唐】起邪見執無因無作及損減, 【唐】起見取執上妙勝第一, 【唐】起戒禁取執淨解脫出離, 【唐】起疑猶豫不決,起無明無智黑闇愚癡,起貪愛樂悅意,起瞋不愛樂不悅意,起慢高舉, 【唐】如是等時是名染想。 ### c無記想 【唐】無記想者,謂緣無常想起非如理非不如理想。 【唐】是名思惟無常想,緣無常想故;不修無常想,起餘想故。 【唐】(3)有修無常想亦思惟無常想,謂緣無常想修無常想。 【唐】如無常想長時相續現在前時,緣自相續過去未來及他相續三世無常想。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在煗頂忍初及增長位,緣無常想.起無常行相法念住; 【唐】若世第一法位,起無常行相法念住; 【唐】若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起無常行相法念住。 【唐】若以緣無常想.無常行相法念住,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即以此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若以此類法念住,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即以此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若以此類法念住,雜修靜慮;及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起義無礙解及起願智邊際定無色解脫入滅盡定想微細心時。 【唐】◎有說:及起無願無願三摩地時。 【唐】如是等時,修無常想,無常想現在前故;亦思惟無常想,緣無常想故。 【唐】(4)有不修無常想亦不思惟無常想,謂除前相`[相=想【三宮】]`。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在初煗頂忍及增長忍,起緣滅諦法念住。 【唐】若增長煗頂,不緣無常想起非無常行相諸念住時。 【唐】若已入正性離生滅現觀四心頃。 【唐】若於修位無學位中,起一切不緣無常想非無常行相諸念住時。 【唐】如是等時,不修無常想──無常想不現前故。 【唐】亦不思惟無常想──不緣無常想故。 【唐】迦濕彌羅國外諸師作如是說`[說=誦【三宮】]`:有不修無常想亦不思惟無常想,謂緣餘法修餘想。如緣色受行識蘊,除無常想餘想蘊起餘想,緣無為起餘想。餘想者,謂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及餘一切非無常想。廣說應知如無常想。 ### 2~3無常苦想苦無我想的習修與思惟所緣的四句分別 【發智】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亦爾。 【唐】差別者,說自名及第三句中皆除無願無願。 ### 4~10不淨想乃至滅想的習修與思惟所緣的關係 【發智】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斷想離想滅想,隨應當知者。 ### 4不淨想 【唐】謂若修不淨想,彼不思惟不淨想。以不淨想現在前時緣顯形色故。 【唐】若思惟不淨想,彼不修不淨想,以緣不淨想時餘想現在前故。 【唐】餘想者,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及餘善染無記想。 ### 5~10厭食想乃至滅想 【唐】如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斷想離想滅想亦爾。 【唐】※差別者,說自所緣。謂 ### 5厭食想 【唐】若修厭食想,彼不思惟厭食想,以彼想現在前時緣香味觸故。 【唐】若思惟厭食想,彼不修厭食想,以緣彼想時餘想現在前故。 【唐】餘想者,如前說。 ### 6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唐】若修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彼不思惟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以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現在前時緣諸世間可愛事故。 【唐】若思惟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彼不修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以緣彼世間不可樂想時餘想現在前故。 【唐】餘想者,如前說。 ### 7死想 【唐】若修死想,彼不思惟死想,以死想現在前時緣命根及命根俱生無常性故。 【唐】若思惟死想,彼不修死想,以緣彼死想時餘想現在前故。 【唐】餘想者,如前說。 ### 8斷想 【唐】若修斷想,彼不思惟斷想,以斷想現在前時緣涅槃故。 【唐】若思惟斷想彼不修斷想,以緣彼斷想時餘想現在前故。 【唐】餘想者,如前說。 ### 9~10離想滅想 【唐】如斷想,離想滅想亦爾。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三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四</b>☗s194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見蘊第八中三有納息第二之三 ## 13.十想之習修.得修.所緣 【唐】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習修作論者, 【唐】彼說: 【唐】若修無常想者,謂無常想.若現前.若不現前而修。 【唐】彼思惟無常想者,謂以無常想為所緣,即是無常想修時緣無常想義。 【唐】若修無常想,彼思惟無常想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修無常想,不思惟無常想。謂緣餘法,修無常想。 【唐】如緣色受行識蘊.除無常想餘想蘊.修無常想,緣無為.修無常想。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在增長煗頂位,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 【唐】若初頂忍及增長忍,起緣滅諦法念住。 【唐】若以滅智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說亦爾。唯除第九解脫道時; 【唐】若以緣滅諦法念住,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無學練根說亦爾,唯除第九解脫道; 【唐】若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雜修靜慮時; 【唐】若引發神境天眼天耳通時; 【唐】若以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起他心智通時; 【唐】若起不淨觀持息念初三解脫八勝處前八遍處,法詞二無礙解時; 【唐】起無諍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時。有說:除起無願無願時。 【唐】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時; 【唐】諸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義無礙解,及有欲令唯涅槃是勝義者,起義無礙解時; 【唐】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辯無礙解願智邊際定無色解脫入滅盡定想微細心時。 【唐】於如是時「修無常想,不思惟無常想。」 【唐】(二)有思惟無常想,不修無常想。謂緣無常想,修餘想。 【唐】餘想者,謂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及餘善染無記想。 【唐】此中,善想者,謂加行善及生得善想。 【唐】加行善想,謂聞思修所成。 【唐】聞思所成如前說。 【唐】修所成者,謂緣無常想起非無常行相`[相=想【三宮】]`,修所成想而不修無常想。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在初煗位,緣集道諦時。 【唐】若已入正性離生集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唐】若異生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若以緣無常想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即異生引發緣無常想法念住,他心智宿住隨念智通時; 【唐】即異生起四無量,及緣無常想法念住時; 【唐】即異生起緣無常想法念住無色解脫,及起空識無邊處遍處時。是名善想。 【唐】染及無記想,如前說。 【唐】是名「思惟無常想,不修無常想。」 【唐】(三)有修無常想,亦思惟無常想。謂緣無常想,修無常想。 【唐】如無常想相續現在前時,緣自相續過未及他相續三世無常想。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在初煗位,起緣苦諦法念住; 【唐】增長煗頂,起緣無常想法念住; 【唐】初頂忍,及增長忍,起緣三諦法念住。 【唐】若起世第一法,若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及道類智時; 【唐】若以緣無常想法念住,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即以此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若以緣無常想法念住,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即以此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若以緣無常想法念住,雜修靜慮時; 【唐】若起緣無常想.他心智宿住隨念智通時; 【唐】起四無量時; 【唐】諸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起緣無常想義無礙解及辯無礙解願智邊際定無色解脫入滅盡定想微細心時,起空識無邊處遍處時。有說:及起無願無願時。 【唐】於如是時「修無常想,亦思惟無常想。」 【唐】(四)有不修無常想,亦不思惟無常想。謂除前相。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在初煗位,起緣滅諦法念住時。 【唐】若已入正性離生滅現觀四心頃,及餘一切不緣無常想,亦不修無常想位。 【唐】如其所應盡當知。外國師誦,亦如前應知。 ### 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之習修得修與思惟所緣關係四句分別 【唐】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亦爾。 【唐】差別者,說自名及第三句中,除「有說:(起)無願無願(時)。」 ### 以下不淨想乃至滅想之習修得修與思惟所緣關係四句分別 【唐】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斷想離想滅想,隨應當知者, 【唐】謂不淨想等亦應作四句,而有差別。 【唐】謂若修不淨想,彼思惟不淨想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修不淨想,彼不思惟不淨想。謂緣餘法,修不淨想。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若以滅道智離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染。 【唐】若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道最後解脫道時。有說:一切解脫道時。 【唐】若依有色定離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道時; 【唐】若生欲色界得阿羅漢果最後解脫道時; 【唐】若以滅道智,信勝解練根作見至,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解脫道不定如前說。 ### 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若依有色定,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及最後解脫道時; 【唐】若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雜修靜慮時,若引發神境天眼天耳他心智通四無間道一解脫道,及緣餘法他心智通解脫道時; 【唐】若起不淨觀持息念初三解脫八勝處前八遍處法詞二無礙解時; 【唐】若依有色定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時; 【唐】諸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依有色定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義無礙解時,及有欲令唯涅槃是勝義者,起義無礙解時; 【唐】若依有色定起辯無礙解,及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願智邊際定時; 【唐】若起無諍時; 【唐】若依有色定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時。 【唐】於如是時「修不淨想,不思惟不淨想。」 【唐】(二)有思惟不淨想,不修不淨想。謂緣不淨想,修餘想。 【唐】餘想者,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及餘善染無記想。 【唐】此中,善想者,謂加行善及生得善想。 【唐】加行善想,謂聞思修所成。 【唐】聞所成者,謂緣不淨想起聞所成想; 【唐】思所成者,謂緣不淨想起思所成想; 【唐】修所成者,謂緣不淨想起修所成想,而不修不淨想。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在初煗頂忍及增長忍位,緣苦集諦。 【唐】增長煗頂,起緣不淨想法念住。 【唐】若起世第一法,若已入正性離生,苦集現觀各四心頃; 【唐】若以世俗道或苦集智,離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染,一切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有說:唯無間道時。 【唐】若以世俗道離第四靜慮染,以空無邊處近分,緣不淨想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道時; 【唐】若以苦集智離第四靜慮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 【唐】若以苦集智信勝解練根作見至,彼無間道時,解脫道不定如前說。 【唐】若依空無邊處近分,起緣不淨想法念住時。 【唐】是名善想。 【唐】染及無記想,如前說;差別者,緣不淨想。 【唐】於如是時「思惟不淨想,不修不淨想。」 【唐】(三)有修不淨想,亦思惟不淨想。謂緣不淨想修不淨想。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若以世俗道或苦集智,離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染,以緣不淨想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道最後解脫道時。有說:及一切解脫道時。 【唐】若依有色定離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即依此以緣不淨想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道時; 【唐】若以緣苦集諦法念住信勝解練根作見至,以緣不淨想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解脫道不定如前說。 【唐】若依有色定,時解脫練根作不動,以緣不淨想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以緣不淨想法念住,雜修靜慮時; 【唐】若起緣不淨想他心智通時; 【唐】若起宿住隨念智通時;若起四無量時; 【唐】若依有色定起緣不淨想法念住時; 【唐】諸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依有色定起緣不淨想義無礙解時; 【唐】若起緣不淨想願智邊際定時。 【唐】於如是時「修不淨想,亦思惟不淨想。」 【唐】(四)有不修不淨想,亦不思惟不淨想。謂除前相。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初煗頂忍及增長忍,起緣滅道諦法念住。 【唐】若增長煗頂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 【唐】若已入正性離生滅道現觀各四心頃, 【唐】若以滅道智離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染,彼一切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ᅟᅟ 有說:唯無間道時。 【唐】若以滅道智離第四靜慮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 【唐】若以世俗道離第四靜慮染,即依空無邊處近分,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解脫道時; 【唐】若依有色定離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一切無間解脫道時,唯除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最後解脫道。 【唐】若依無色定離空無邊處染,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若依無色定離上三無色染,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唯除生欲色界離非想非非想染最後解脫道。 【唐】若以緣滅道諦法念住,信勝解練根作見至無間道時,解脫道不定如前說。 【唐】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依無色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唯除最後解脫道。 【唐】若起無色解脫後二遍處時; 【唐】若依無色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時; 【唐】若依無色起義無礙解辯無礙解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起入滅盡定想微細心時。 【唐】善位如是。 【唐】若染污及無記位不緣不淨想,并一切無心位。 【唐】於如是時「不修不淨想,亦不思惟不淨想。」 ### 厭食想乃至滅想之習修得修與思惟所緣關係四句分別 【唐】如不淨想,厭食想乃至滅想亦爾,皆作四句。 【唐】於中差別,如理應思。 ## 14.起三惡尋時是否思惟三惡尋〖六尋〗 ### 欲尋與思惟欲尋二者關係之四句分別 【發智】若起欲尋,彼思惟欲尋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起欲尋,不思惟欲尋。謂:緣餘法起欲尋。 【唐】如緣色受想識蘊,除欲尋餘行蘊起欲尋,是名「起欲尋,不思惟欲尋。」 【唐】緣餘法故。 【發智】(二)有思惟欲尋,不起欲尋。謂緣欲尋,起餘尋。 【唐】此有三種,謂善染無記。 【唐】善者,謂加行善及生得善。 【唐】加行善中,通聞思修所成。 【唐】聞所成者,謂緣欲尋起聞所成。 【唐】思所成者,謂緣欲尋起思所成。 【唐】修所成者,謂緣欲尋起修所成。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初煗頂忍,及增長忍,起緣欲界法念住。 【唐】若增長煗頂,起緣欲尋法念住; 【唐】若起世第一法; 【唐】若已入正性離生苦現觀二心頃,謂苦法智忍苦法智。 【唐】集現觀二心頃,謂集法智忍集法智; 【唐】若以苦集智離欲界染,以緣欲尋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 【唐】若以世俗智離欲界染,以緣欲尋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時; 【唐】若依未至定為離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以緣欲尋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道時;乃至若依第四靜慮為離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以緣欲尋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道時; 【唐】若以苦集法智信勝解練根作見至,以緣欲尋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 若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若以緣欲尋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以緣欲尋法念住,雜修靜慮時; 【唐】起緣欲尋他心智通時; 【唐】起緣欲界宿住隨念智通時; 【唐】起四無量時; 【唐】起緣欲尋法念住時; 【唐】諸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起緣欲尋法念住義無礙解時; 【唐】若起緣欲尋法念住無諍願智邊際定時。 【唐】是名善。 【唐】染污者,謂緣欲尋起薩迦耶見執我我所,廣說如前。 【唐】無記者,謂緣欲尋起非如理非不如理作意。 【唐】於如是時「思惟欲尋,不起欲尋。」 【發智】(三)有起欲尋,亦思惟欲尋。謂:緣欲尋,起欲尋。 【唐】如欲尋長時相續現在前時,緣自相續過未,及他相續三世欲尋。 【發智】(四)有不起欲尋,亦不思惟欲尋。謂:除前相。 【唐】外方師誦謂:緣餘法起餘尋。 【唐】此中如緣色受想識蘊,除欲尋餘行蘊起餘尋,緣無為起諸尋,及餘一切不起 【唐】欲尋,不思惟欲尋位。 【發智】如欲尋,恚尋害尋(【發智】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亦爾。 【唐】差別者,說自名。 ## 15.起三善尋時是否思惟三善尋 ### ‹出離尋與思惟出離尋之四句› 【唐】若起出離尋,彼思惟出離尋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起出離尋,不思惟出離尋。謂:緣餘法,起出離尋。 【唐】如緣色受想識蘊.除出離尋餘行蘊,起出離尋,緣無為.起出離尋。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未至初靜慮,初煗頂忍及增長忍,起緣滅諦法念住。若增長煗頂,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 【唐】若已入正性離生,滅現觀四心頃。 【唐】若依未至定.以滅智離欲界及初靜慮染,及依初靜慮.以滅智離初靜慮染。若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即依彼二地以苦集滅智.離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即依彼地,以滅智.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即依彼地,以苦集滅智.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若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雜修初靜慮時; 【唐】若依初靜慮,引發神境天眼天耳他心智通,四無間道一解脫道,及緣餘法他心智通解脫道時; 【唐】若依未至,起持息念時; 【唐】若依未至初靜慮,起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不淨觀.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 【唐】諸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義無礙解, 【唐】及有欲令唯涅槃是勝義者,起義無礙解時, 【唐】即依彼二地,起法無礙解詞無礙解。 【唐】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辯無礙解時, 【唐】即依彼二地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時。有說:但起無相無相時。 【唐】於如是時「起出離尋,不思惟出離尋。」 【唐】(二)緣餘法故有「思惟出離尋,不起出離尋。」謂緣出離尋,起餘尋。 【唐】此有三種,謂:善染無記。 【唐】善者,除思所成。餘如前說。 【唐】於修所成中,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靜慮中間,及上三靜慮,初煗頂忍,及增長忍位,起緣三諦法念住。 【唐】若增長煗頂位,起緣出離尋法念住; 【唐】若起世第一法,若已入正性離生,`[若=`苦`【三宮】]若`集道現觀各四心頃,若依靜慮中間,以苦集道智離初靜慮染,若即以此及緣出離尋世俗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即依靜慮中間,以道智離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 【唐】若即以此及緣出離尋,苦集智世俗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唯除離有頂染最後解脫道。 【唐】若依第二靜慮近分離初靜慮染,若即依此以緣出離尋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道時; 【唐】若依第二靜慮,以道智離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即以此及緣出離尋苦集智世俗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唯除離有頂染最後解脫道。 【唐】如依第二靜慮,依第三,第四靜慮亦爾。 【唐】若依空無邊處,以道智離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即以此及緣出離尋世俗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唯除離有頂染最後解脫道。 【唐】如依空無邊處,依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 【唐】若依非想非非想處為離彼染,以緣出離尋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依靜慮中間乃至第四靜慮,以苦集道智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即以此及緣出離尋世俗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即依彼諸地以道智,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若即以此及緣出離尋苦集智世俗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若依無色定以道智,時解脫練根作不動,若即以此及緣出離尋世俗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若以緣出離尋苦集道智世俗法念住,雜修上三靜慮時; 【唐】若依上三靜慮,引發緣出離尋他心智通宿住隨念智通時; 【唐】若依靜慮中間乃至第四靜慮,起無量時; 【唐】若起緣出離尋,無色解脫時; 【唐】若依靜慮中間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起緣出離尋法念住時; 【唐】諸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依靜慮中間乃至第四靜慮,起緣出離尋苦集道智世俗法念住,義無礙解時; 【唐】依無色定起緣出離尋,道智世俗法念住,義無礙解時; 【唐】若依靜慮中間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起緣出離尋辯無礙解時; 【唐】若起緣出離尋願智邊際定,及入滅盡定想微細心時。 【唐】是名善。 【唐】染污者,謂緣出離尋起薩迦耶見執我我所。廣說如前。 【唐】無記者,謂緣出離尋起非如理非不如理作意。 【唐】於如是時「思惟出離尋,不起出離尋。」 【唐】(三)有起出離尋,亦思惟出離尋。謂:緣出離尋,起出離尋。 【唐】如出離尋長時相續現在前時,緣自相續過去未來及他相續三世出離尋。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未至初靜慮,初煗頂忍及增長忍位,起緣三諦法念住。 【唐】若增長煗頂位,起緣出離尋法念住。 【唐】若起世第一法,若已入正性離生,苦集道現觀各四心頃。 【唐】若以世俗道苦集道智離欲界染。 【唐】若即以此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若依未至初靜慮,以苦集道智離初靜慮染,若即以此及緣出離尋世俗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即依彼二地以`[道=通【三宮】]`道智離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 【唐】若即以此及緣出離尋苦集智世俗法念住為`[為+(彼)【三】]`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唯除離有頂染最後解脫道。 【唐】即依彼二地以苦集道智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即以此及緣出離尋世俗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即依彼二地以道智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唐】若即以此及緣出離尋苦集智世俗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脫道時; 【唐】若以緣出離尋苦集道智世俗法念住雜修初靜慮時; 【唐】若依初靜慮引發緣出離尋他心智宿住隨念智通時; 【唐】若依未至初靜慮起無量時,及緣出離尋法念住時。 【唐】諸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依未至初靜慮,起緣出離尋苦集道智世俗法念住義無礙解時,即依彼二地起緣出離尋,辯無礙解時。有說:即依彼二地起空空無願無願時。 【唐】如是等時「起出離尋,亦思惟出離尋。」 【唐】(四)有不起出離尋,亦不思惟出離尋。謂除前相。 【唐】問:此說在何位。 【唐】答:此說依靜慮中間乃至第四靜慮,初煗頂忍及增長忍位,起緣滅諦法念住。 【唐】若增長煗頂位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 【唐】若已入正性離生滅現觀四心頃。 【唐】若依靜慮中間,以滅智離初靜慮染,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即依靜慮中間,以苦集滅智,離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 【唐】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若依第二靜慮近分離初靜慮染,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解脫道時。 【唐】若依第二靜慮,以苦集滅智,離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如依第二靜慮,乃至依無所有處亦爾。 【唐】若依第三靜慮近分離第二靜慮染,若即依此以身受心念住及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如依第三靜慮近分,依第四靜慮近分亦爾。 【唐】若依空無邊處近分離第四靜慮染,諸說無色近分有別緣者,彼說若即依此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 【唐】諸說無色近分無別緣者,彼說若即依此以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如依空無邊處近分,乃至依非想非非想處近分亦爾。 【唐】若依非想非非想處為離彼染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依靜慮中間乃至第四靜慮,以滅智信勝解練根作見至,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若依靜慮中間乃至無所有處,以苦集滅智時解脫練根作不動,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時。 【唐】若依非想非非想處,時解脫為練根作不動故,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為加行,彼加行道時。 【唐】若以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雜修上三靜慮時,若依上三靜慮引發神境天眼天耳,及緣餘法他心智宿住隨念智通時。 【唐】若依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起初二解脫前四勝處時。 【唐】若起第三第八解脫後四勝處十遍處時。 【唐】若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四無色解脫時。 【唐】若依靜慮中間乃至第四靜慮起不淨觀,及依靜慮中間第二第三靜慮近分起持息念時。 【唐】若依靜慮中間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時。 【唐】諸有欲令一切法是勝義者,依靜慮中間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義無礙解。 【唐】及有欲令唯涅槃是勝義者,即依彼諸地,起義無礙解時。 【唐】即依彼諸地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辯無礙解時。 【唐】依靜慮中間乃至第四靜慮,起法無礙解時。有說:及依靜慮中間,起詞無礙解時。 【唐】若起身受心念住,及緣餘法法念住願智邊際定,及入滅盡定想微細心時。 【唐】若起無諍時。 【唐】若依靜慮中間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時。 【唐】如是等時「不起出離尋,亦不思惟出離尋。」 【唐】無恚尋無害尋與思惟無恚尋無害尋,彼此二者關係之四句分別 【唐】如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亦爾。 【唐】三惡尋三善尋,廣說如«雜蘊.思納息»(《大毘婆沙論》卷44)。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四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五</b>☗s195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見蘊第八中三有納息第二之四 ## 16.以明及無明為因及緣之法〖明無明〗〖對因等有無〗 ### 前言-依明無明作論之理由 【唐】諸法因無明,此法緣無明耶。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此中依「明」「無明」而作論。 【唐】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有說:「此二是雜染清淨根本法故。謂一切雜染,無明為根本,如說: 【唐】「所有種種惡不善法,若生若長,皆以無明為根為集為種類為等起。」 【唐】一切清淨,明為根本,如說: 【唐】「所有種種善法,若生若長,無不以明為根為集為種類為等起。」」 【唐】有說:「此二俱是上首法故。謂世尊於契經中說此二種為上首法,如說: 【唐】「苾芻。無明為上首,無明為前相,種種惡不善法皆得生起,又由此成無慚愧者。 【唐】明為上首,明為前相,種種善法皆得生起,又由此成有慚愧者。」」<font color="#767171">[若無明為前相,故生諸惡不善法…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font> 【唐】有說:此二是近相障,對治法故。謂無明是明近障,明是無明近對治。 【唐】有說:此二是所共知,相違法故。謂無明違明,明違無明。 【唐】有說:此二俱緣相攝不相攝四聖諦故,俱緣不相攝有漏無漏法故, 【唐】俱緣不相攝有為無為法故。 【唐】由此等種種因緣故,作論者依「明」「無明」而作斯論。 【唐】明無明與因緣之關係,依品類差別有十一種 【唐】然明無明為因緣法,品類差別有十一種: 【唐】彼欲界繫有四種,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 【唐】色界繫有三種,除不善;無色界繫亦爾。 【唐】及無漏法。 ### 一欲界繫法之四種與明無明因緣之關係說明 【唐】此中欲界繫善法,明無明俱非其因,並作三緣,謂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不善法,無明為其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亦為作四緣。 【唐】明非其因,為作二緣,謂所緣增上。 【唐】欲界繫有覆無記法,無明為其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亦為作四緣。 【唐】明非其因,為作一增上緣。 【唐】欲界無覆無記法,除無明異熟,無明非其因,為作三緣,謂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明非其因,為作一增上緣。 【唐】無明異熟,無明為作一異熟因,為作三緣,謂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以彼異熟在五識故==\[s25無明異熟.非意地故]\[s10以彼唯在五識身故]==。 【唐】明非其因,為作一增上緣。 ### 二色界繫法之三種與明無明因緣之關係說明 【唐】色界繫善法,明無明俱非其因,並作三緣,謂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色界有覆無記法,無明為其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亦為作四緣。 【唐】明非其因,為作二緣,謂所緣增上。 【唐】色界繫無覆無記法,無明非其因,為作三緣,謂等無間所緣增上。 【唐】明非其因,為作一增上緣。 ### 三無色界繫法之三種與明無明因緣之關係說明 【唐】如色界三種,無色三種亦爾。 ### 四無漏繫法與明無明因緣之關係說明 【唐】無漏法,無明非其因,為作二緣,謂所緣增上。 【唐】除初無漏,餘無漏法,明為其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 【唐】為作四緣。 【唐】除初明餘初無漏法,明為其二因,謂相應俱有;或一因,謂俱有。 【唐】為作二緣,謂因增上。 【唐】初明,明非其因,為作一增上緣。 【唐】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 因無明法是否緣無明之說明 【發智】諸法因無明,彼法緣無明耶。答:若法因無明,彼法緣無明。 【唐】此中,因無明諸法以種類言之,彼法以無明為五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異熟。 【唐】緣無明者,即因無明法以種類言之,無明為其四緣。 【發智】有法緣無明,不因無明。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善行。 【唐】無明於彼法或為三緣,或為二緣,或為一緣,而非其因。 ### 因明法是否緣明之說明 【發智】諸法因明,彼法緣明耶。答:若法因明,彼法緣明。 【唐】此中,因明諸法以種類言之,彼法以明為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 【唐】緣明者,即因明法以種類言之,明為其四緣。 【發智】有法緣明,不因明。謂初明及諸有漏行。 【唐】明於彼法或為三緣,或為二緣,或為一緣,而非其因。 ### 因無明法是否緣明之說明 【發智】諸法因無明,彼法緣明耶。答:若法因無明,彼法緣明。 【唐】此中,因無明諸法以種類言之,彼法以無明為五因,如前說。 【唐】緣明者,即因無明法以種類言之,明為其二緣,謂所緣增上。 【發智】有法緣明,不因無明。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善行。 【唐】明於彼法或為四緣,或為三緣,或為二緣,或為一緣。 【唐】無明非其因。 ### 因明法是否緣無明之說明 【發智】諸法因明,彼法緣無明耶。答:若法因明,彼法緣無明。 【唐】此中,因明諸法以種類言之,彼法以明為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 【唐】緣無明者,即因明法以種類言之,無明為其二緣,謂所緣增上。 【發智】有法緣無明,不因明。謂初明及諸有漏行。 【唐】無明於彼法或為四緣,或為三緣,或為二緣,或為一緣。 【唐】明非其因。 ### 因無明法是否不善之說明 【發智】諸法因無明,彼法不善耶。答:若法不善,彼法因無明。 【唐】此中,因無明不善法以種類言之,彼法以無明為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 【唐】 【發智】有法因無明,非不善。謂無明異熟,及有覆無記行。 【唐】此中,無明異熟以無明為一異熟因。 【唐】有覆無記行種類言之,以無明為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遍行;而彼法非不善,是無記故。 ### 因明法是否善之說明 【發智】諸法因明,彼法善耶。答:若法因明彼法善。 【唐】此中,因明善法以種類言之,彼法以明為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 【發智】有法善,不因明。謂初明及善有漏行。 【唐】此中,初明是善而不以明為因,無前及俱明故。 【唐】善有漏行亦不以明為因,無因義故。 【唐】關於明及無明因法,非無因之說明 【發智】頗有不因明不因無明,彼法非無因耶。 【唐】答:有。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初明,善有漏行。 【唐】如是諸法,不因明不因無明而非無因。 【唐】於中,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以種類言之有四因,謂相應俱有同類異熟。 【唐】初明,有二因,謂相應俱有。 【唐】善有漏行,以種類言之有三因,謂相應俱有同類。 【唐】問:初明俱無漏得,亦不因明,不因無明而非無因,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此文應作是說:「及初明,彼俱無漏得。」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有說:此「得」攝在「初明俱有因中」」,是以不說。 【唐】(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得-非初明俱有因故。應言:攝在初明品中。 【唐】若說初明,當知已說彼聚。 【唐】諸法明無明義,廣說如«雜蘊.緣起納息»。 ### 〈見蘊第八中想納息第三之一〉 # 納息3 十想無間生法等【想】 ## 1.十想無間生法和十想相應之相互關係〖想〗 ### 前言-造論因由 【唐】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相應耶。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愚相應法,執「相應法非實」者意,顯「相應法決定實有」故作斯論。 【發智】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相應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法無常想生,非無常想相應。謂無常想現前必滅,餘想現前必生彼相應法。 【唐】此中,說無常想無間,無常苦想乃至滅想隨一現在前。 【唐】彼相應法者,謂除想餘九大地法,十大善地法,有尋有伺地尋伺,無尋唯伺地伺及心。 【唐】如是諸法無常想生,無常想為等無間緣而起故,非無常想相應,與苦無我想乃至滅想,隨一相應故。 【發智】(二)有法無常想相應,非無常想生。謂餘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相應法。 【唐】此中,說無常苦想乃至滅想,隨一無間無常想現在前。 【唐】彼相應法者,謂除想餘九大地法等,廣說如上。 【唐】如是諸法無常想相應,非無常想生,無常苦想乃至滅想,隨一為等無間緣而起故。 【發智】(三)有法無常想生,亦無常想相應。謂無常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相 【唐】應法。 【唐】此中,說後無常想聚中,除無常想餘心心所法,廣說如上。 【唐】如是諸法無常想生,無常想為等無間緣而起故,亦無常想相應,彼聚中有故。 【唐】無常想雖從無常想生,而非無常想相應,以自性於自性,三因緣故不相應,如前說。 【發智】(四)有法非無常想生,亦非無常想相應。謂餘想現前必滅,餘想現前必生彼相應法。 【唐】此中,說無常苦想乃至滅想,隨一無間隨一現在前。 【唐】彼諸想相應法,廣說如上。 【唐】如是諸法非無常想生,餘想為等無間緣而起故,亦非無常想相應,與餘想相應故。 ### 餘九想生與相應之四句分別 【發智】如無常想,乃至滅想亦爾。 【唐】隨其所應皆作四句,如是便有十種四句。 ## 2.十想無間生法和十想同一所緣相互關係 ### 前言-造論因由 【唐】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一緣耶。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愚於所緣體性,執「所緣性非實有法」,顯「所緣性決定實有」故作斯論。 ### 無常想生法是否與無常想同一所緣之四句分別 【發智】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一緣耶。答:應作四句。 ~~*【八】諸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一緣耶。*~~ ~~*【八】答曰:或法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一緣也。*~~ 【唐】(一)有法無常想生,非無常想一緣。謂無常想現前必滅,餘想現前必生,彼有餘緣。 【唐】此中,說緣色蘊無常想無間,緣受等蘊無常苦想苦無我想隨一現在前。 【唐】緣餘蘊及界處說亦爾。 【唐】彼法從無常想生,非無常想一緣,緣餘法故。 ~~*【八】云何法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一緣耶`[耶〔-〕【三】]`。*~~ ~~*【八】答曰:猶如無常想在前必盡、猶如餘想在前必生,彼有餘緣,是謂法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一緣也。*~~ 【發智】(二)有法無常想一緣,非無常想生。謂餘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有此緣。 ~~*【八】云何法無常想一緣.彼法非無常想生。*~~ ~~*【八】答曰:猶如餘想在前必盡、無常想在前必生,彼有此緣。是謂法無常想一緣.彼法非無常想生也。*~~ 【唐】此中,說緣色等蘊無常苦想苦無我想隨一無間,即緣彼蘊無常想現在前。 【唐】界處說亦爾。 【唐】彼法無常想一緣,不從無常想生,無常苦想苦無我想隨一為等無間緣而起故。 ### 提問一 【唐】問:此中說「何想與何想同一緣耶。」為說:無常想與無常想同一緣。 【唐】為說:無常想與餘想同一緣。 【唐】設爾何失,二俱有過。 【唐】若說:「無常想與無常想同一緣」者,此文云何通。如說:「彼有此緣」。 【唐】若說:「無常想與餘想同一緣」者,此文復云何通。如說:「彼法非無常想生。」有時彼想從無常想生故。 【唐】答:此中說:「無常想與無常想同一緣」,故言:無常想一緣。 【唐】問:若爾,此文云何通。如說:「彼有此緣」。 【唐】有說:此文應作是說:「謂餘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相應法。」此則說:「無常想相應法,與無常想相應。」 ### 通二文 【唐】==\[評]==如是說者:此中攝三想,謂「無常想」,後起「餘想」,餘想後復起「無常想」; 【唐】於中說:「後起無常想,與前無常想同緣」,故言:「無常想一緣。」如是則二文善通。 ### 提問二 【唐】或有於此作如是問,今應思擇。 【唐】此中說「何想與何想同一緣耶。」為說:無常想與餘想同一緣。 【唐】為說:餘想與無常想同一緣耶。 【唐】此二何差別。 【唐】若說:「無常想與餘想同一緣」者,此文云何通。如說:「有法無常想一緣。」若苦無我想無間無常想生,彼與苦無我想同一(所)緣,非無常想。 【唐】若說:「餘想與無常想同一緣」者,有時彼法從無常想生,則不應說:非無常想生。 【唐】有說:此中說:「無常想與餘想同一緣。」 【唐】問:若爾者,此文云何通。如說:有法無常想一緣。 【唐】答:應作是說:謂:餘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想相應法。 【唐】若爾,彼法應從無常想生,亦與無常想同一緣。 ### 訂正內文離二過 【唐】==\[評]==如是說者:「此中應說:「無常想與無常想同一緣。」 【唐】是故此中總攝三想,謂初「無常想」,次起「餘想」,餘想無間復起「無常想」。 【唐】此中說:「後生無常想,與前生無常想同一緣。」如是則二過俱離。」 【唐】三無常想生,是所緣 【發智】(三)有法無常想生,無常想一緣。謂:無常想現前必滅,無常想現前必生,彼有此緣。 【唐】此中,說緣色等蘊無常想無間,即緣彼蘊無常想現在前。 【唐】界處說亦爾。 【唐】彼法從無常想生,亦與無常想同一緣。 ~~*【八】云何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一緣耶。*~~ ~~*【八】答曰:猶如無常想在前必盡、無常想在前必生,彼有此緣,是謂法無常想生彼法無常想一緣也。*~~ 【唐】四非無常想生,非所緣 【發智】(四)有法非無常想生,亦非無常想一緣。謂餘想現前必滅,餘想現前必生。彼有餘緣。 ~~*【八】云何法非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一緣耶。*~~ ~~*【八】答曰:猶如餘想在前必盡、猶如餘想在前必生,彼有餘緣。是謂法非無常想生彼法非無常想一`[緣=緣也【三宮聖聖乙】]`緣。乃至盡想亦如是。*~~ 【唐】此中,說緣餘蘊無常苦想苦無我想,隨一無間緣餘蘊無常苦想苦無我想隨一現在前。 【唐】界處說亦爾。 【唐】彼法非無常想生,餘想為等無間緣而起故,亦非無常想一緣,餘想餘緣故。 ### 餘九想生與所緣之四句分別 【發智】如無常想,乃至滅想亦爾。 ### ‹不淨想與厭食想關於同一所緣之釋難› 【唐】問:此所說中「餘想可爾。」不淨想厭食想.過去緣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生者緣未來,云何得成第三句耶。 【唐】答:依相似說亦無有過,謂前不淨想緣骨瑣而滅,後不淨想復緣骨瑣而生,以境相相似故亦名(同)一(所緣)。厭食想亦爾。`[瑣=鎖【三宮】*]\[瑣=鎖【三宮】*]` ## 3.由心引起之身·語業之分位差別〖心〗 ### 作論因由 【發智】諸法由心起,非不由心,乃至廣說。 【唐】前«業蘊»中顯示「愛非愛果由心而起分位差別」, 【唐】此中顯示「身語二業由心而起分位差別。」 ### 轉隨轉二種心 【唐】心有二種,謂「轉」「隨轉。」轉謂能引身語二業在彼前起; 【唐】隨轉謂助身語二業與彼俱生。 【唐】此中說轉,不說隨轉。 【唐】一以下「諸法」依「別解脫律儀」做解釋 【唐】問:所說「諸法」,謂是何耶。 【唐】或有說者:是別解脫律儀。若作是說「諸法是別解脫律儀」者,彼說~ ### 律儀由心起 【唐】諸法由心起者,謂別解脫律儀,心力所引起, 【唐】非不由心者,無有離心力而得彼律儀。 【唐】1心起後,律儀起 【發智】若時心起,爾時彼法(起)耶。答:心先起後彼法(起)。 【唐】謂先起如是心:「我當受別解脫律儀」,後便正起律儀表業。 【唐】2心滅後,律儀滅 【發智】若時心滅,爾時彼法(滅)耶。答:心先滅後彼法(滅)。 【唐】謂彼心先生已滅,後~彼律儀表業生已復滅。所以者何。 【唐】諸行無常所吞,生已,無力能暫停住,剎那無間必謝滅故。 【唐】3心得後,律儀得 【發智】若時心得,爾時彼法(得)耶。答:心先得後彼法(得)。 【唐】謂彼善心由二緣故得,一善根相續`[根【三宮】=心【大】]`,二界地來還。彼律儀由表故得。 【唐】4先捨法,後捨心 【發智】若時心捨,爾時彼法耶。答:彼法先捨後乃心。 【唐】謂彼律儀由四緣故捨,一捨學處,二二形生,三善根斷,四捨眾同分。 【唐】有說:犯根本罪時亦捨。 【唐】彼心由二緣捨,一善根斷,二越界地。 【唐】問:若欲界命終還生欲界者,可先捨彼法後乃心。 【唐】若欲界命終生色無色界及般涅槃者,彼法與心俱時而捨,云何得說:「彼法先捨,後乃心」耶。 【唐】答:此中但說:「欲界命終還生欲界」者,彼命終時捨眾同分,故別解脫律儀亦捨。雖捨眾同分而不捨心。 【唐】有說:「欲界命終生色無色界及般涅槃」者,亦是此中所說。彼將死時身力羸劣,或斷末摩苦所觸故,便失所受身語律儀,後命終時其心方捨。 【唐】問:若爾,云何可說「某苾芻命終。」 【唐】答:仍本名,故無過。如王失位猶名為王。 【唐】問:彼衣鉢等,諸出家者云何得分。 【唐】答:彼於昔時亦曾分他如是財物,今時命過他還分之。又是先來遞傳所許。 【唐】曾聞昔有仙人命終,同梵行者以其財物輸納於王而作是言: 【唐】「此是某仙所有資產,彼無繼嗣,今持與王願為納受。」王令持還而語之言: 【唐】「諸出家者所受用物,我等俗人不應受用。從今以去,諸出家者若當命終,所有資具同梵行者應共分之。」 【唐】由是開許,故無有過。 【唐】評曰:如前所說者好,所以者何。 【唐】苦觸非是捨戒緣故,本所要期乃至命終,非命未終離斷善等而令戒捨。 【唐】`[是+(故)【三宮】]`是最後命終剎那,心與律儀一時俱失。 【唐】5時心受異熟,或後時受律儀異熟 【發智】若時心受異熟,爾時彼法(受異熟)耶。答:或爾時,或餘時。 【唐】爾時者,謂一剎那或一相續或一分位或一眾同分。 【唐】餘時者,謂異剎那或異相續或異分位或異眾同分,以現在時有四種故。 【唐】二以下「諸法」依「不律儀」做解釋 【唐】復有說者:諸法謂不律儀。若作是說「諸法是不律儀」者,彼說~ ### 不律儀由心起 【唐】諸法由心起者,謂不律儀心力所引起。 【唐】非不由心者,無有離心力而得不律儀。 【唐】1心起後,不律儀起 【唐】若時心起,爾時彼法(起)耶。答:心先起後彼法。 【唐】謂先起如是心:「我當受作如是事業」,後便正起不律儀表業。 【唐】2心滅後,不律儀滅 【唐】若時心滅,爾時彼法耶。答:心先滅後彼法。 【唐】謂彼心先生已滅,後~不律儀生已復滅,所釋如前。 【唐】3心得後,不律儀得 【唐】若時心得,爾時彼法耶。答:心先得後彼法。 【唐】謂彼不善心由二緣故得,一從離欲退,二界地來還。彼不律儀由表故得。 【唐】4法捨後,心捨 【唐】若時心捨,爾時彼法耶。答:彼法先捨後乃心。 【唐】謂不律儀由四緣故捨,一受律儀,二得靜慮,三二形生,四捨眾同分。 【唐】彼不善心由一緣捨,謂離欲染時。 【唐】5時心受異熟,或後時受不律儀異熟 【唐】若時心受異熟,爾時彼法耶。答:或爾時,或餘時。如前釋。 【唐】三以下「諸法」依「處中法之妙惡行」做解釋 【唐】復有說者:諸法謂: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有身語妙行惡行。 【唐】若作是說「諸法是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有身語妙行惡行」者。彼說~ ### 妙惡行由心起 【唐】諸法由心起者,謂彼身語妙行惡行心力所引起。 【唐】非不由心者,無有離心力而得彼身語妙行惡行。 【唐】1心起後,妙惡行起 【唐】若時心起,爾時彼法耶。答:心先起後彼法。 【唐】謂先起如是心:「我當作如是如是事業」,後便正起彼身語表。 【唐】2心滅後,妙惡行滅 【唐】若時心滅,爾時彼法耶。答:心先滅後彼法。如前釋。 【唐】3心得後,妙惡行得 【唐】若時心得,爾時彼法耶。答:心先得後彼法。 【唐】謂彼善心二緣故得,一善根相續,二界地來還。 【唐】彼不善心亦二緣故得,一從離欲退,二界地來還。彼身語妙行惡行由表故得。 【唐】4妙惡行捨後,心捨 【唐】若時心捨,爾時彼法耶。答:彼法先捨後乃心。 【唐】謂彼身語妙行惡行三緣故捨:一意樂息,二捨加行,三勢力盡。 【唐】彼善心二緣故捨,不善心一緣故捨,皆如前說。 【唐】5時心受異熟,或後時受妙惡行異熟 【唐】若時心受異熟,爾時彼法耶。答:或爾時,或餘時。如前釋。 ## 4.所通達·所遍知和所斷·所修·所作證法〖知等〗 ### 前言-造論因由 【唐】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1謂或有說:所通達所遍知,非實有法。 【唐】2或復有說:無漏有為,亦是所斷。 【唐】3或復有說:加行所起無覆無記,亦是所修。 【唐】4或復有說:唯有涅槃是所作證。 【唐】欲止此等意趣,明「1所通達所遍知,是實有法。2所斷,唯是有漏。3所修,唯善有為。4所證,通一切善,及依定所起無覆無記。」故造斯論。 【唐】所通達者,謂一切法皆是善慧所通達故。 【唐】所遍知者,謂一切法皆智遍知所遍知故。如說:「所通達云何。謂一切法;所遍知云何。謂一切法。」 【唐】所斷者,謂一切有漏法,是對治道所應斷故。如說:「所斷法云何。謂一切有漏法。」 【唐】所修者,謂一切善有為法,是得修習修隨一或俱故。如說:「所修法云何。謂一切善有為法。」 【唐】所作證者,謂一切善及依定所起無覆無記,是可欣尚,求得彼故。如說:「所作證法云何。謂一切善法及依三摩鉢底所起無覆無記天眼天耳。==\[[品類足](品類足論#^vemh8u)]==」 ^k369cv ### 所通達遍知與非所斷所修所作證法之相互關係說明 【唐】==\[一]== 【發智】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非所斷非所修非所作證耶。 【唐】答:有。謂虛空非擇滅。 【唐】如是二法是所通達,是善慧所通達故;亦是所遍知,是智遍知所遍知故。 【唐】非所斷,無漏故; 【唐】非所修,無為故; 【唐】非所作證,非可欣尚,求得法故。 ### ‹二› 【發智】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非所斷非所修,是所作證耶。 【唐】答:有。謂擇滅。 【唐】此是所證,是可欣尚,求得法故。 【唐】餘如前釋。 ### ‹三› 【發智】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非所斷,是所修是所作證耶。 【唐】答:有。謂無漏有為法。 【唐】此是所修,善有為故。 【唐】餘如前釋。 ### ‹四› 【發智】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是所斷是所修是所作證耶。 【唐】答:有。謂善有漏行。 【唐】此是所斷,有漏故。 【唐】餘如前釋。 ### ‹五› 【發智】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是所斷,非所修,是所作證耶。 【唐】答:有。謂定所起天眼耳。 【唐】此是所斷有漏故; 【唐】非所修,無記故; 【唐】是所作證,依定所起求得彼故。 【唐】餘如前釋。 【發智】頗有法是所通達所遍知,是所斷,非所修,非所作證耶。 【唐】答:有。謂除定所起天眼耳,餘無記行不善法。義如前釋。 【唐】問:外國諸師說:「所作證無覆無記法有八種,謂依定所起天眼天耳.及彼二識,無覆無記.<u>法詞二無礙解.願智</u>.變化心。」此中何故但說:天眼天耳,非餘法耶。 【唐】答:外國諸師所誦文句作如是說:「所作證法云何。謂一切善法,及依三摩鉢底所起無覆無記法。」 【唐】迦濕彌羅國諸師亦應作是說,而不說者有別意趣, 【唐】1謂:「依定所起天眼耳識」,攝在所說天眼耳中。若說「所依」,當知已說「依」者。 【唐】「法詞二無礙解及願智」,皆唯是善,亦是所修,非此所攝,不應責問。==\[s179願智當言善耶.無記耶.]== 【唐】「變化心」,似工巧轉,非甚欣尚,此中不說。 【唐】以是故不隨彼所說。 【唐】2復次,若依加行正所求得者,是增上故,此中說之。 【唐】「天眼耳識」無別加行,但因所求天眼耳得。 【唐】「諸變化心」,因起加行求離染得,皆非增上,故此不說。 【唐】3復次,天眼天耳廣設加行,暫時成就是為希有,故此說之。 【唐】彼識及變化心,因離欲染.或界地還時.不用功而得,得已恒時三世成就,非謂希有,故此不說。 【唐】4復次,天眼天耳是修果故,是攝受支定果故,離欲染後能現前故,於一切時識不空故,起必無有彼同分故,但成就者必作用故,是眼耳通所依止故,是厭生死勝根本故,此中說之。餘法不爾,是故不說。 ### ‹非擇滅與擇滅的定義› 【唐】此中所說非擇滅者,謂滅非離繫:非擇法所得,諸補特伽羅得時.不離繫縛。 【唐】所說擇滅者,謂滅是離繫:是擇法所得,諸補特伽羅得時.便離繫縛。 【唐】此二滅,廣說如«雜蘊.愛敬納息»。 ## 5.四有為相〖四〗〖無緣法〗 ### 前言-造論因由 【唐】頗有法無緣,因緣無緣法,緣無緣法俱生,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謂或有說:「諸有為相,無實體性。」如譬喻者所說。所以者何。彼說: 【唐】「諸有為相是不相應行,行蘊所攝,諸不相應行皆無實體。」 【唐】或復有說:「諸有為相是無為法。」如分別論者所說。所以者何。彼作是說: 【唐】「若有為相是有為者,其力羸劣何能生他,乃至令滅。以是無為故,便能生法乃至滅法。」 【唐】或復有說:「有為相中,生老住是有為;滅是無為。」所以者何。彼說: 【唐】「諸法令生老住則易,令滅則難。若無常相是有為者,其性羸劣何能滅他。以是無為,故其性強盛能滅諸法。」 【唐】或復有說:色法生老住無常體即是色,餘亦如是。 【唐】或復有說:諸有為相是相應法。 【唐】為止如是種種異執,顯「有為相是實有性,非無為法,非即色等,是不相應。」故造斯論。 ### 四有為相之性質 【發智】頗有法無緣,因緣無緣法,緣無緣法俱生,是有是有性,非無非無性,異色,異受想識,異相應行耶。 【唐】答:有。謂:五識身彼相應法,及緣色無為心不相應行。 【唐】意識身彼相應法所有生老住無常。 ### {〔【補發智】文〕 【唐】「此法無緣,因緣無緣法,緣無緣法俱生。是有是有性,非無非無性,異色,異受想識,異相應行。」} 【唐】此法無緣,是不相應行,無所緣故。 【唐】此因緣無緣法,緣無緣法俱生,以前所說六識身及相應法為因,即與彼俱生故。 【唐】由此已遮執「有為相是無為」者意,非無為法從因生故。 【唐】此是有,非無法故;是有性,非假法故; 【唐】非無非無性,此為決定前所說義。 【唐】復次,前二句成立己論,後二句遮破他論。 【唐】成立己論者,如善說法者成立善說法宗;惡說法者成立惡說法宗。 【唐】應理論者成立應理論宗;分別論者成立分別論宗。 【唐】遮破他論者,如善說法者遮破惡說法宗;惡說法者遮破善說法宗。 【唐】應理論者遮破分別論宗;分別論者遮破應理論宗。今此亦然。前二句成立自宗,後二句遮破他宗。 【唐】若不成立自宗便破他者,則為空論,無所依故。 【唐】若但成立自宗不破他者,則於自宗非善成立。 【唐】是故先立己宗,後破他論。 【唐】義言:此生老住無常有如是理趣,法爾是有是有性,非無非無性。 【唐】由此已遮執「有為相非實有」者意。 【唐】此異色,非色法故;異受想識,非受想識法故。由此已遮執「色等相即是色等。」 【唐】此異相應行,是不相應法故。由此已遮執「有為相是相應法。」 ### 以下-四相與心心所法並四相與因緣關係 【發智】此法於彼法當言因,當言緣耶。答:當言因,當言緣。 【唐】此中,何謂此法,何謂彼法。 【唐】第一說,四相對心心所法之因緣關係 【唐】有作是說:「生老住無常是此法,此俱六識身及相應法是彼法。」若作是說者,彼說: 【唐】若此法於俱起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一因,謂俱有。 【唐】緣者二緣,謂因增上。 【唐】若此法於後起彼法,亦當言因當言緣,因者三因,謂同類遍行異熟。 【唐】緣者三緣,除等無間。 【唐】若此法於前起彼法,當言緣不當言因,緣者二緣,謂所緣增上。 【唐】若此法總於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 【唐】緣者三緣,除等無間。 【唐】第二說,心心所法對四相之因緣關係 【唐】復有說者:「前所說六識身及相應法是此法,此俱生老住無常是彼法。」若作是說者,彼說: 【唐】「若此法於俱起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一因,謂俱有。 【唐】緣者二緣,謂因增上。 【唐】若此法於後起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三因,謂同類遍行異熟。 【唐】緣者二緣,謂因增上。 【唐】若此法於前起彼法,當言緣不當言因,緣者一緣,謂增上。 【唐】若此法總於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 【唐】緣者二緣,謂因增上。」 【唐】第三說,四相對同類四相之因緣關係 【唐】復有說者:「即前生老住無常是此法,此同類生老住無常是彼法。」若作是說者,彼說: 【唐】「若此法於俱起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一因,謂俱有。 【唐】緣者二緣,謂因增上。 【唐】若此法於後起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三因,謂同類遍行異熟。 【唐】緣者二緣,謂因增上。 【唐】若此法於前起彼法,當言緣不當言因,緣者一緣,謂增上。 【唐】若此法總於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 【唐】緣者二緣,謂因增上。」 【唐】第四說,四相對各自同類四相之因緣關係 【唐】復有說者:「即前所說生老住無常是此法,此生同類生,乃至此無常同類無常是彼法。」若作是說者,彼說: 【唐】「若此法於俱起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一因,謂俱有。 【唐】緣者二緣,謂因增上。 【唐】若此法於後起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三因,謂同類遍行異熟。 【唐】緣者二緣,謂因增上。 【唐】若此法於前起彼法,當言緣不當言因,緣者一緣,謂增上。 【唐】若此法總於彼法,當言因當言緣,因者四因,謂俱有同類遍行異熟。 【唐】緣者二緣,謂因增上。」 ### 四相之三性分別 【發智】此法當言善耶,不善耶,無記耶。 【唐】答:於善法當言善,於不善法當言不善,於無記法當言無記。 【唐】以生所生乃至滅所滅性類必同故。 ### 四相隨眠隨增及結繫之說明 【發智】此法幾隨眠隨增,幾結繫耶。答: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九結繫。 ### ‹四相非無漏緣隨眠隨增理由之說明› 【唐】問:何故不說「此法無漏緣隨眠隨增」耶。 【唐】答:由二緣故隨眠隨增,一所緣故,二相應故。 【唐】無漏緣隨眠,無所緣故,隨增境解脫故。 【唐】雖有相應故隨增,而於此無不與此相應故。 【唐】此中,依種類總說,故言:三界有漏緣隨眠隨增,九結繫。 【唐】若別說者:「欲界於欲界,乃至無色界於無色界。 【唐】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於見苦所斷; 【唐】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於見集所斷; 【唐】見滅所斷有漏緣及遍行,於見滅所斷; 【唐】見道所斷有漏緣及遍行,於見道所斷; 【唐】修所斷一切及遍行,於修所斷。 【唐】欲界九結於欲界; 【唐】色界六結於色界; 【唐】無色界六結於無色界。」 【唐】如是「三界有漏緣隨眠及九結,於此法皆由所緣故隨增及繫,非相應故。」 【唐】諸有為相,廣說如«雜蘊.色納息»。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五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六</b>☗s196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見蘊第八中想納息第三之二 ## 6.見及疑相應或不相應之受隨增之隨眠〖見疑〗 ### 前言-造論因由 【唐】見相應受幾隨眠隨增,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撥無世俗正見」者意,顯「實有世俗正見」,是修所斷及遍行隨眠之所隨增。 【唐】又遮說「有修所斷疑隨眠」者意,顯「疑隨眠,唯見所斷」,故作斯論。 【唐】問:如夜見物,杌耶,人耶。此疑豈非修所斷耶。 【唐】答:此於彼事未了故疑,了時便斷,非隨眠性。 ### 依見疑作論之理由 【唐】問:此中何故但依「見」「疑」而作論。 【唐】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復次,唯此(見疑)二種互不相應,而俱緣四諦,俱通遍行,俱緣有漏無漏, 【唐】俱緣有為無為,於餘煩惱為勝。 【唐】貪瞋慢雖互不相應,而不能通緣四諦,唯不遍行,但緣有漏,但緣有為; 【唐】無明雖緣四諦,亦是遍行,通緣有為無為,有漏無漏,而與一切煩惱相應皆非增勝。 【唐】是故此中但依「見」「疑」而作論。 ### 見相應受—幾隨眠隨增 【發智】見相應受,幾隨眠隨增。 【唐】答:三界有漏緣及無漏緣見,彼相應無明隨眠隨增。 【唐】此則總說。 【唐】若別說者:見相應受差別有五,謂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 【唐】此中,見苦所斷見相應受,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唐】(二)見集所斷見相應受,見集所斷一切,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唐】(三)見滅所斷見相應受,見滅所斷無漏緣見彼相應無明, 【唐】見滅所斷一切有漏緣,及遍行隨眠隨增。 【唐】(四)見道所斷見相應受,見道所斷無漏緣見彼相應無明, 【唐】見道所斷一切有漏緣,及遍行隨眠隨增。 【唐】(五)修所斷見相應受,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 關於見相應受於隨眠隨增之差別其四句分別 【唐】此中隨增差別,應作四句: 【唐】(一)或有隨眠於見相應受,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 【唐】(二)或有隨眠於見相應受,相應故隨增,非所緣故。 【唐】(三)或有隨眠於見相應受,所緣故隨增,亦相應故。 【唐】(四)或有隨眠於見相應受,非所緣故隨增,亦非相應故。 【唐】初句者,謂除有漏緣見,彼相應無明,諸餘有漏緣隨眠。 【唐】第二句者,謂無漏緣見,彼相應無明。 【唐】第三句者,謂有漏緣見,彼相應無明。 【唐】第四句者,謂除無漏緣見,彼相應無明,諸餘無漏緣隨眠。 ### 見不相應受—幾隨眠隨增 【發智】見不相應受,幾隨眠隨增。答:除無漏緣見,彼相應無明,餘隨眠隨增。 【唐】此則總說。 【唐】若別說者,見不相應受差別有五,謂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 【唐】此中,(一)見苦所斷見不相應受,見苦所斷一切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唐】(二)見集所斷見不相應受,見集所斷一切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隨增。 【唐】(三)見滅所斷見不相應受,除見滅所斷邪見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及遍行隨眠隨增。 【唐】(四)見道所斷見不相應受,除見道所斷邪見彼相應無明,諸餘見道所斷及遍行隨眠隨增。 【唐】(五)修所斷見不相應受,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 見不相應受於隨眠隨增之差別其四句分別 【唐】此中隨增差別亦作四句: 【唐】(一)或有隨眠於見不相應受,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乃至廣作四句(二~四)。 【唐】第一句者,謂有漏緣見,彼相應無明。 【唐】第二句者,謂除無漏緣見,彼相應無明,諸餘無漏緣隨眠。 【唐】第三句者,謂除有漏緣見,彼相應無明,諸餘有漏緣隨眠。 【唐】第四句者,謂無漏緣見,彼相應無明。 ### 疑相應受—幾隨眠隨增 【發智】疑相應受,幾隨眠隨增。 【唐】答:三界見所斷有漏緣,及無漏緣疑,彼相應無明隨眠隨增。 【唐】此則總說。 【唐】若別說者,疑相應受差別有四,謂見苦集滅道所斷。 【唐】此中(一)見苦所斷(二)見集所斷如前說。 【唐】(三)見滅所斷疑相應受,見滅所斷疑彼相應無明, 【唐】見滅所斷一切有漏緣,及遍行隨眠隨增。 【唐】(四)見道所斷疑相應受,見道所斷疑彼相應無明, 【唐】見道所斷一切有漏緣,及遍行隨眠隨增。 ### 疑相應受於隨眠隨增之差別其四句分別 【唐】此中隨增差別亦作四句: 【唐】(一)或有隨眠於疑相應受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乃至廣作四句(二~四)。 【唐】第一句者,謂除有漏緣疑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所斷有漏緣隨眠。 【唐】第二句者,謂無漏緣疑彼相應無明。 【唐】第三句者,謂有漏緣疑彼相應無明。 【唐】第四句者,謂除無漏緣疑彼相應無明,諸餘無漏緣隨眠。 ### 疑不相應受—幾隨眠隨增 【發智】疑不相應受,幾隨眠隨增。答:除無漏緣疑彼相應無明,餘隨眠隨增。 【唐】此則總說。 【唐】若別說者,疑不相應受差別有五,謂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 【唐】此中(一)見苦所斷(二)見集所斷如前說。 【唐】(三)見滅所斷疑不相應受,除見滅所斷疑彼相應無明,諸餘見滅所斷,及遍行隨眠隨增。 【唐】(四)見道所斷疑不相應受,除見道所斷疑彼相應無明,諸餘見道所斷,及遍行隨眠隨增。 【唐】(五)修所斷疑不相應受,修所斷一切及遍行隨眠隨增。 ### 疑不相應受於隨眠隨增之差別其四句分別 【唐】此中隨增差別亦作四句: 【唐】(一)或有隨眠於疑不相應受所緣故,隨增非相應故。乃至廣作四句(二~四)。 【唐】第一句者,謂有漏緣疑彼相應無明。 【唐】第二句者,謂除無漏緣疑彼相應無明,諸餘無漏緣隨眠。 【唐】第三句者,謂除有漏緣疑彼相應無明,諸餘有漏緣隨眠。 【唐】第四句者,無漏緣疑彼相應無明。 ## 7.因道緣起等之界處蘊所攝〖因道等攝三〗 ### 六因八聖道十二緣起法之界處蘊所攝分別 【發智】因道緣起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十八界十二處五蘊。 ~~*【八】因道緣生,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也。*~~ 【唐】此中,因者,六因,謂相應乃至能作。 【唐】道者,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 【唐】緣起者,十二支緣起,謂無明乃至老死。 【唐】此因道緣起具攝一切界處蘊法。 【唐】道,具攝界處蘊之說明 【唐】問:因及緣起可爾,道云何亦具攝耶。 【唐】答:此文應作是說:「因及緣起,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道,三界二處五蘊攝。」而不作是說者,當知此中總說:「因道緣起攝一切界處蘊」,非一一攝。 【唐】復有說者:因道緣起法,皆謂六因,此皆因之差別名故。如《施設論》說:「因道路等,盡同一義」,是以皆攝十八界等。 【唐】有作是說: 【唐】「因謂一切有為法,如《品類足》說:「因法云何。謂一切有為法」,由此具攝十八界等。 【唐】道即是因。此因與誰為道。與所得果。由此亦攝十八界等。 【唐】緣起亦是一切有為法,如《品類足》說:「緣起法云何。謂一切有為法」,由此亦攝十八界等。」 ### ‹觸等起.想受心相不相應--六觸身六想身等› 【發智】除眼觸等起.想受心相應法,及耳觸等起.想受心不相應法,餘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十八界十二處五蘊。 ~~*【八】眼更等生想痛除心相應法,耳更等生想痛除心不相應法,諸餘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 【唐】「等起」有二種,謂因及剎那。此中但說「剎那等起」,以說相應不相應故。 【唐】問:此所說中,除何相應不相應法,取何餘法界處蘊攝耶。 【唐】答:此中,除眼觸聚中<u>非觸想受心</u>餘相應法.及耳觸聚中生老住無常,取所餘法界處蘊攝。所以者何。 【唐】此所說中,若法是眼觸等起.想受心相應,及耳觸等起.想受心不相應者,是所除。 【唐】==\[眼觸聚]==彼眼觸聚中,<u>觸</u>雖與想受心相應,而非眼觸等起,自體於自體無等起義故。 【唐】<u>想</u>雖眼觸等起及受心相應,而非想相應,自體於自體無相應義故。 【唐】<u>受心</u>.說亦爾。 【唐】是故眼觸聚中,<u>觸想受心</u>皆非所除,餘相應法.眼觸等起.及想受心相應故,乃是所除。 【唐】==\[耳觸聚]==耳觸聚中,<u>觸</u>非耳觸等起,亦非想受心不相應。 【唐】<u>想</u>雖耳觸等起及想不相應,而與受心相應。 【唐】<u>受心</u>.說亦爾。 【唐】<u>餘心所法</u>雖耳觸等起,而與想受心相應。 【唐】是故耳觸聚中<u>心心所法</u>,皆非所除。 【唐】彼俱起生老住無常,耳觸等起.及想受心不相應故,乃是所除,是名所除法。 【唐】==\[餘]==餘法云何。 【唐】謂<u>六觸身.六想身.六受身.六識身</u>,及耳鼻舌身意觸聚中餘相應行蘊,除耳觸聚中生老住無常.餘不相應行蘊,一切色,無為。 【唐】如是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發智】乃至除身觸等起想受心相應法,及意觸等起想受心不相應法,餘法幾界幾處幾蘊攝。答:十八界十二處五蘊。 ~~*【八】鼻舌身更等生想痛除心相應法,意更等生想痛除心不相應法,諸餘法攝十八持、十二入、五陰也。*~~ ~~*【八】`[(阿毘…言)二十六字=想跋渠第三竟胡本一百四首盧【三宮】,上記中胡明本作梵]`阿毘曇想品第`[四=三【聖聖乙】]`四十一竟(`[梵=胡【宮聖聖乙】]`梵本一百四首盧,`[秦〔-〕【聖乙】]`秦一千六百二十二言)。*~~ `[卷第二十九終【三宮聖聖乙】=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唐】此中展轉相望,所除所取,准前應廣釋。 ### 差別說 【唐】==(一)==有餘於此作差別說,謂:「除眼觸等起想受心不相應法,及耳觸等起想受心相應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唐】乃至除身觸等起想受心不相應法,及意觸等起想受心相應法。餘法攝如前說。」 【唐】==(二)==復有於此作差別說,謂:「除眼觸等起想受心相應法,及耳觸等起想受心相應法,餘法攝如前說。 【唐】乃至除身觸等起想受心相應法,及意觸等起想受心相應法。餘法攝如前說。」 【唐】==(三)==復有於此作差別說,謂:「除眼觸等起想受心不相應法,及耳觸等起想受心不相應法,餘法攝如前說。 【唐】乃至除身觸等起想受心不相應法,及意觸等起想受心不相應法,餘法攝如前說。」 ### 〈見蘊第八-智納息第四〉 # 納息4 能通達所通達等【智】 ## 1.能通達和能遍知〖智斷〗 ### 造論因由 【唐】若事能通達,彼事能遍知耶。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說「忍即是智性」者意,顯示「1諸忍與自所斷疑得俱生,2未重審決,不得名智」。故作斯論。[s44](婆沙041-050#^vh9vgw) ^6588zv 【唐】[s56](婆沙051-060.md#^oq39vb)事有五種,一自性事,二繫事,三所緣事,四因事,五攝受事。 【唐】自性事者:如世尊說:「我當為汝說四十四智事,及七十七智事。」謂緣「有支」智,以事聲說。 【唐】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彼經說所緣事,謂諸「有支」是智所緣,故說名事。」然彼契經說智為事,非諸有支,以後釋中但說「智」故。 【唐】繫事者:如前一行[納息]中說:若事愛結繫,彼事亦恚結繫耶。 【唐】謂五部煩惱於五部法,或所緣故繫,或相應故繫。彼五部法以事聲說。 【唐】所緣事者:如《品類足》說:「一切法,皆,智所知隨其事。」云何隨其事。 【唐】謂隨其所行,隨其境界,隨其所緣。諸智所行境界所緣,以事聲說。 【唐】因事者:如《品類足》說:「有事法,無事法」,即是有因法,無因法。 【唐】又如世尊伽他中說:苾芻心寂靜,能永斷諸事,生死畢竟滅,更不受諸有。 【唐】此中,諸因以事聲說一切生死無不由因,諸因若斷生死便滅,不受諸有得般涅槃。 【唐】攝受事者:如契經說:棄捨所攝受田事宅事財寶等事。 【唐】又如世尊伽他中說:人於田事財,牛馬童僕等`[童=僮【三宮】]`,男女諸親欲,各別而耽愛。 【唐】又在家者作如是言:我已取彼爾所事,彼猶負我爾所事。 【唐】諸如是等,名攝受事。 ᅟ 【唐】復有五種事,一界事,二處事,三蘊事,四世事,五剎那事。 ᅟ 【唐】於十種事中,此中依自性事而作論,謂忍智等自性,以事名說。 ^jbw322 ### 能通達與能遍知四句 【發智】若事能通達,彼事能遍知耶。答:應作四句。 【唐】此中,能通達,依無漏道.智遍知說,能如實知故。 【唐】能遍知,依無漏道證斷遍知說,能永斷煩惱故。 【唐】此二互有長短,故應作四句。 ^m084xz 【發智】(一)有事能通達,非遍知。謂苦集滅道智不斷諸煩惱。 【唐】此則見道中諸所有智,及修道等中除正斷煩惱道,餘四諦智。 【唐】如是諸智,是能通達,如實智性故;非遍知,不斷煩惱故。 【發智】(二)有事能遍知,非能通達。謂苦集滅道忍斷諸煩惱。 【唐】此則見道中斷煩惱諸忍,若未離欲染者,通法忍類忍。 【唐】若已離欲染者,唯類忍。 【唐】如是諸忍,是能遍知,永斷煩惱故;非能通達,非如實智性故。 ==\[能通達之異解]== 【唐】問:若諸忍非能通達者,《[品類足](品類足論#^r6yac0)》說當云何通。如彼說:「能通達云何。謂善慧。所通達云何。謂一切法。」 【唐】忍是善慧自性,何故此中說非能通達耶。[s141](婆沙131-150#^1ofbgx) 【唐】答:此文應作是說:若事是能通達,彼事亦是能遍知;若事是能遍知,彼事亦是能通達。 【唐】而不作是說者,有別意趣,謂此中依智遍知說能通達;依能證斷遍知說能遍知,故不應難。 ^7pinb3 【發智】(三)有事能通達,亦能遍知。謂苦集滅道智斷諸煩惱。 【唐】此則修道中正斷煩惱道,苦等四智是能通達,如實智性故;亦能遍知,永斷煩惱故。 【發智】(四)有事非能通達,亦非能遍知。謂苦集滅道忍不斷諸煩惱。 【唐】此則已離欲染者,於見道中四法忍非能通達,非如實智性故; 【唐】亦非能遍知,不永斷諸煩惱故,彼所對治煩惱先已斷故。 ## 2.能厭和能離之四句·能厭能離和修厭〖厭離修〗 ### ‹能厭與能離之四句分別› 【發智】若事能厭,彼事能離耶。答:應作四句。 ### ‹厭與離› 【唐】此中厭者:於有漏法,厭行相轉。 【唐】離者:能離所斷煩惱。 ^jxi7ob 【唐】此二互有長短,故應作四句。 【發智】(一)有事能厭,非能離。謂苦集忍智不斷諸煩惱。 【唐】此則已離欲染入見道者,於見道中苦集法忍,及一切苦集智; 【唐】於修道等中,除正斷煩惱道,餘苦集智。 【唐】是能厭,緣可厭事轉故;非能離,不斷煩惱故。 【發智】(二)有事能離,非能厭。謂滅道忍智斷諸煩惱。 【唐】此則未離欲染者,見道中滅道法忍,及一切滅道類忍。 【唐】於修道中,正斷煩惱滅道二智。 【唐】如是忍智是能離,能斷煩惱故;非能厭,緣可欣事轉故。 【發智】(三)有事能厭,亦能離。謂苦集忍智斷諸煩惱。 【唐】此則未離欲染者,於見道中苦集法忍,及一切苦集類忍。 【唐】於修道中正斷煩惱道.苦集二智。 【唐】如是忍智是能厭,緣可厭事轉故;亦能離,斷諸煩惱故。 【發智】(四)有事非能厭,亦非能離。謂滅道忍智不斷諸煩惱。 【唐】此則已離欲染者,於見道中滅道法忍,及一切滅道智。 【唐】於修道等中,除正斷煩惱道,餘滅道智。 【唐】如是忍智非能厭,緣可欣事轉故;亦非能離,不斷煩惱故。 ### 關於事能厭是否修厭之說明 【發智】若事能厭,彼事修厭耶。答:若事能厭,彼事亦修厭。 【唐】此中修者;得修習修。 【唐】於見道中苦集忍智;於修道等中,唯苦集智。 【唐】如是忍智是能厭,緣可厭事轉故;亦能修厭,以厭行相於現在未來或一或俱修故。 【唐】修厭,非能厭 【發智】有事修厭,非能厭。謂滅道智斷諸煩惱。 【唐】此則,於修道中以滅道智離三界染時,於未來世修苦集智.厭行相故,說名修厭。 【唐】緣滅道諦.可欣事轉,故不名能厭。 【唐】問:有滅道智現在前時,不斷煩惱,而亦能修厭。 【唐】如在修道無學道中,一切離染加行解脫勝進道時,滅道二智, 【唐】及則以此二智練根雜修靜慮,引發諸通諸無礙解無色解脫及念住等諸功德時,亦能修厭而非能厭,此中何故不說耶。 【唐】答:亦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有說:「此中說決定者。 【唐】謂:滅道智斷諸煩惱,無間道時決定能修苦集二智,唯未曾得而現 【唐】前故。餘時不定,或是曾得或未曾得,若是曾得則不能修,是故不說。」 【唐】有說:此中說最初位,不說餘位。 【唐】有說:此中隨其顯相以要言之,是故不說餘位修厭。 ### 事能離是否修厭之四句分別 【發智】若事能離,彼修厭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能離,非修厭 【發智】(一)有事能離,非修厭。謂滅道忍斷諸煩惱。 【唐】此則未離欲染者,於見道中滅道法忍,及一切滅道類忍。 【唐】如是諸忍是能離,斷煩惱故;非修厭,爾時唯修欣行相故。 【唐】二修厭,非能離 【發智】(二)有事修厭,非能離。謂苦集忍智不斷諸煩惱。 【唐】此則已離欲染者,見道中苦集法忍,及一切苦集智。 【唐】於修道等中,除正斷煩惱道餘苦集智。 【唐】如是忍智是修厭,爾時能修厭行相故;非能離,不斷煩惱故。 【唐】問:有滅道智現在前時,不斷煩惱亦修厭,非離。 【唐】如在修道無學道中,一切離染加行解脫勝進道時,滅道二智; 【唐】及即以此二智練根雜修靜慮,引發諸通諸無礙解無色解脫,及念住等諸功德時,亦修厭而非離,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亦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有說:此中說決定者,謂彼諸位苦集二智決定修厭,滅道二智則不決定, 【唐】以曾得者現在前時不修厭故。 【唐】三能離,亦修厭 【發智】(三)有事能離,亦修厭。謂苦集忍智及滅道智斷諸煩惱。 【唐】此則未離欲染者,於見道中苦集法忍,及一切苦集類忍; 【唐】於修道中正斷煩惱道.苦集滅道智。 【唐】如是忍智是能離,斷諸煩惱故;亦修厭,爾時能修厭行相故。 【唐】四非能離,非修厭 【發智】(四)有事非能離,亦非修厭。謂滅道忍智不斷諸煩惱。 【唐】此則`[則=即【三宮】*]`已離欲染者,於見道中滅道法忍,及一切滅道智; 【唐】於修道等中曾得滅道智現在前時。 【唐】如是忍智非離,不斷煩惱故;亦非修厭,爾時不修厭行相故。 ### 厭離修依無漏法論述之理由 【唐】前來所說厭離及修諸句差別,皆依無漏法類忍智分位差別,不依餘者。 【唐】乘前通達遍知事故,通達遍知唯無漏故。 ### 厭之自性 【唐】問:如所說,厭體性是何。為是無貪,為是慧耶。設爾何失。==\[[s28](婆沙021-030.md#b2厭體性--三說)厭,以何為自性]== 【唐】1若是無貪,a此文所說當云何通。如說:「有事能厭,亦能離,謂苦集忍智斷諸煩惱。」b«雜蘊»所說復云何通。如說:「云何習厭離貪。謂無學厭相應.無貪無瞋無癡。」非無貪與無貪可說相應,自性與自性不相應故。 【唐】2若是慧者,`[則=即【三宮】*]`則上所說復云何通。如說:「云何習厭離貪。謂無學厭相應.無貪無瞋無癡。」無癡`[則=即【三宮】*]`則慧,非慧與慧可說相應,所以如前。 ^ze5ppq #### ‹一厭自性為無貪› 【唐】此中有說:厭體性是無貪。 【唐】a問:若爾者,此文所說當云何通。如說:「有事能厭,亦能離…乃至廣說。」 【唐】答:彼中說厭相雜法名厭。謂無貪與忍智相應,說為忍智。 【唐】b問:«雜蘊»所說復云何通。如說:「云何習厭離貪…乃至廣說。」 【唐】答:彼文應作是說:厭相應無瞋無癡善根。 【唐】不應說無貪,而說者,當知是誦者隨言勢增益。==\[s28顯示依處]== ^4jcsdx #### ‹二厭自性為慧› 【唐】有作是說:厭體是慧。 【唐】問:若爾者,則«雜蘊»所說復云何通。如說:云何習厭離貪,乃至廣說。 【唐】答:彼文應作是說:厭相應無貪無瞋。 【唐】不應說無癡,而說者當知是誦者隨言勢增益。 #### ‹三厭自性為厭之心所› 【唐】評曰:應說:厭體性異,非無貪非慧,別有心所法名厭,與心相應。 【唐】此則`[則=即【三宮】*]`攝在復有所餘心所法中。 【唐】此中說無漏厭。 【唐】然亦有有漏厭,謂:與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七處善.煗頂忍世第一法;見道中現觀邊世俗智;修道等中.如病如癰如箭行相,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font color="red"><u>遍處</u></font>等相應。廣說過四大海,今略說爾所。 ### 厭與所厭二者之四句關係 【唐】如是厭所厭事,應作四句: 【唐】(一)有厭,非所厭。謂無漏厭。 【唐】(二)有所厭,非厭。謂除有漏厭,餘有漏法。 【唐】(三)有厭亦所厭。謂世俗厭。 【唐】(四)有非厭,非所厭。謂除無漏厭,餘無漏法。 ### 無我行相為欣相作意 【唐】問:若緣一切法,作無我行相,當說是欣相作意,厭相作意耶。設爾何失。[s10](婆沙001-010#^e2pnyj) 【唐】若是欣相作意者,云何亦緣厭事轉耶。若是厭相作意者,云何亦緣欣事轉耶。 【唐】答:應作是說:是欣相作意。 【唐】問:若爾,云何亦緣厭事轉耶。 【唐】答:彼觀行者,於可欣事深樂觀察,雖緣無量可厭事,猶故生欣。 【唐】如於銅錢聚上置一金錢,以金錢故,而於彼聚生欣樂心,此亦如是。 ^d3re5h ## 3.若法與法為因緣或時此法不與彼法作因緣〖緣〗 【發智】若法與彼法作因,或時此法不與彼法作因耶。答:無時非因。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愚於因緣法執「因緣性非實有」者意,顯「因緣法,體性實有」,故作斯論。==\[[s08](婆沙001-010#^o4uirq)諸法.常有實體]== ^o71u1d ### 依幾因作論 【唐】1有說:此中依一因作論,謂相應因==\[s17依俱有因作論]==。以相應因諸心心所.同取一緣.恒不相離,通三世故。 【唐】2有說:此中依二因作論,謂相應俱有。以此二因,俱通三世,不相離故。 【唐】3有說:此中依三因作論,謂相應俱有異熟。此三於果有勝功能==\[親能辦果]==,通三世故。 【唐】4有說:此中依四因作論,謂相應俱有異熟能作。以此四因通三世故。 【唐】5有說:此中依五因作論,謂除遍行因==\[體用狹故]\[s17除能作因]==。 【唐】6有說:此中依六因作論。 【唐】問:若法未至已生位,則不能為同類遍行因,至已生位方能為因,如何依六因作論說無時非因耶。 【唐】答:此依最後位說,謂未來法至正生位定能為因,從此以後無時非因,故作是說。 【唐】問:若爾者,等無間緣何故不作是說,如說:「若法與彼法作等無間,或時此法不與彼法作等無間耶。答:若時此法未至已生。」然心心所法應為等無間緣者,至正生位定能為緣,何故不說無時非等無間耶。 【唐】答:彼亦應作是說,而不說者,當知欲現種種文種種說莊嚴於義,令易解故。 【唐】復次,欲現二門二略二階二影二明二炬互相顯示,如此.彼亦爾,如彼.此亦爾故。 【唐】餘義廣說如«雜蘊智納息»。==\[s17]== ## 4.或時此法非等無間 【發智】若法與彼法作等無間,或時此法不與彼法作等無間耶。 【唐】答:若時此法未至已生。 *【涼】{如《波伽羅那》所說,若法與彼法作次第,或時不作次第耶。* *【涼】答曰:有,若彼法未生。* ### 造論因由—「等無間緣法,體是實有」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愚於等無間緣法.執「等無間緣法非實有」者意, 【唐】顯「等無間緣法,體是實有」,故作斯論。 【唐】問:「若時此法未至已生」者,此法是何。為前,為後。 【唐】1為前法未至已生位,不與後法作等無間,若至便作等無間耶。 【唐】2為後法未至已生位,不與前法作等無間,若至便作等無間耶。 【唐】如世第一法生苦法智忍, 【唐】1為世第一法未至已生位,不與苦法智忍為等無間,若至便作等無間耶。 【唐】2為苦法智忍未至已生位,不與世第一法為等無間,若至便作等無間耶。 *【涼】問曰:此說未生,為前者耶、為後者耶。* *【涼】為如前法未生,後法不名次第,若生是次第耶。* *【涼】復如後法未生,前法不名有次第,若生是有次第耶。* *【涼】如世第一法,苦法忍作次第,* *【涼】為如世第一法未生,苦法忍不名次第,若生是次第耶。* *【涼】復如苦法忍未生,世第一法不名有次第,若生是有次第耶。* 【唐】1「若前法未至已生位,不與後法作等無間,若至便作」者,有心位可爾,無心位云何可爾。 【唐】如入無想定或滅盡定.經七晝夜或復多時,若入定心至已生位.`[則=即【三宮】*]`則與出定心為等無間者,應第二剎那出定心`[則=即【三宮】*]`則生。所以者何。若法與彼法為等無間緣.取彼為果==\[詳見s5正滅位中取果與果]==,必無有法.或諸有情.若藥草若呪術.若佛若獨覺.若到究竟聲聞.有能障彼.令第二剎那不得生者,是則二無心定.應永不起。 *【涼】「若前法未生,後法不名次第,若生是次第」者,有心時可爾,無心時云何可爾。* *【涼】如入無想定、滅盡定,若一七若過一七,出定心與入定心名為次第,彼第二剎那心必生。所以者何。若法與彼法能作次第緣果,無有眾生、無有法、無有呪術、無有藥草、無有佛、無有辟支佛、無有聲聞能遮此法使第二剎那心令不生者。若然者,二定則無體。* 【唐】2「若後法未至已生位,不與前法作等無間,若至便作」者,豈不苦法智忍未至已生位,亦與世第一法為等無間耶。 *【涼】若當後法未生,前法不名有次第,若生是有次第。若然者,則苦法忍未生,世第一法不名有次第,何故說未生耶。* 【唐】`[答]:` 【唐】1此中有說:若前法未至已生位,不與後法作等無間,若至便作。 *【涼】或有說者,應作是說,前法未生不名次第。* 【唐】問:若然者,有心位可爾,無心位云何可爾。 *【涼】問曰:若然者,有心時可爾,無心時云何。* 【唐】答: *【涼】答曰:* 【唐】a此中說有心位,不說餘位。 【唐】b有說:設依無心位說==\[頓取漸與]==,亦無有過。謂:入定心現在前時,頓取諸定及出心果,亦與最初剎那定果;後諸定剎那.及出定心生時,與果非取,先已取故。==\[正理18(顯):據與果義說過去生二心。(然由二定是正所求.必應先起,由此為障…)]== *【涼】b有心時已爾,無心時亦可爾。其事云何。如入無想定、滅盡定,彼入定心,定初剎那亦取果亦與果,諸餘剎那及出定心但名取果。彼入定心滅在過去,定餘剎那及出定心其現在者與果。* 【唐】a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漸取漸與]==無有等無間緣.異時取果.異時與果,<u>若此時取果.則此時與果</u>故。`[則=即【三宮】*]`==\[[s21](婆沙021-030#^u8sjgt)若取果時,即能與果。]== *【涼】a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次第緣義,無有異時取果異時與果,即與果時取果。* ^55f9z1 *【涼】問曰:若與果時取果,有心時可爾,無心時云何。* *【涼】答曰:如入無想定、滅盡定,彼入定心與定初一剎那取果與果,彼滅在過去。定餘剎那及出定心,若現在前取果與果。若作是說,則無異時取果異時與果。* *【涼】問曰:若然者,過去法則有所作。* *【涼】答曰:雖過去有所作能取果與果,而無有`[果=`過`【三宮】]果`。過去世見色乃至知法,無如是作事;與果取果,可有是事。* 【唐】2有作是說:若後法未至已生位,不與前法作等無間,若至便作。 【唐】問:豈不苦法智忍未至已生位,亦與世第一法為等無間耶。 【唐】答:爾時雖與世第一法作等無間,而非等無間緣。若至已生位,亦名等無間,亦名等無間緣。 【唐】如等無間等無間緣,如是等無間有等無間,相續有相續亦爾。 *【涼】復有說者,後法未生,前法不名次第,後法若生則前法名次第。* *【涼】問曰:若然者,苦法忍未生,世第一法不名次第耶。* *【涼】答曰:* *【涼】可名次第,不名次第緣。若苦法忍生,是名次第,亦名次第緣。如次第次第緣,次第有次第、相續有相續、依有依,當知亦如是。{}* 【唐】餘義廣說如«雜蘊.智納息»。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六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七</b>☗s197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見蘊第八中智納息第四之二 ## 5.若法與法為所緣緣或時此法不與彼法作所緣緣 【唐】二法之間的所緣關係 — 「無時非所緣」 【發智】若法與彼法作所緣,或時此法與彼法非所緣耶。答:無時非所緣。 【唐】造論因由 —「所緣緣,是實有法」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愚於所緣緣法,執「所緣緣法,無實體性」,顯「所緣緣,是實有法」,故作斯論。 【唐】此中無時非所緣者,以心心所法於所緣定故。 ### 二法之間決定為所緣之解說 【唐】問:云何心心所法於所緣定,為於處定。為於青等定。為於剎那定耶。 【唐】此中有說:心心所法但於處定,非於青等及剎那定。所以者何。 【唐】若於青等及剎那定者,則無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中,欲令無如是過故,唯於處定。 【唐】問:若唯於處定者,彼色處中有青黃等多種色性,若於此(青等及剎那)不定者,彼了青覺`[則=即【三宮】*]`則了黃等,餘亦如是,不可一覺有多了性,無二決定故。 【唐】有說:心心所法於處定,亦於青等定,非於剎那定。所以者何。 【唐】若於剎那定者,則無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中,勿有斯過,是故不說於剎那定。 【唐】問:若爾者,如青色中有多種青,謂青根青莖青枝青葉青花青果。若當於此(剎那)不說定者,彼了根覺,`[則=即【三宮】*]`則了莖等,餘亦如是。不可一覺有多了性,無二決定故。 【唐】==\[評]==如是說者:心心所法於三事定。 【唐】問:若爾者,則應無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中。 【唐】答:即無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中,復有何過。未來世寬無容處耶。然彼本來已有住處。 【唐】問:心心所法如於所緣定,亦於所依定耶。 【唐】答:於所依亦定,謂眼等五識及相應法。在未來世與所依遠,現在則俱,過去復遠。 【唐】有說:未來與所依遠,現在過去與所依俱。 【唐】餘義廣說如«雜蘊.智納息»。 ## 6.無時非增上 【發智】若法與彼法作增上,或時此法與彼法非增上耶。答:無時非增上。==\[[s08](婆沙001-010#^o4uirq)諸法.常有實體]== ^c9rd7s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愚於增上緣性,執「增上緣非實有」者意,顯「增上緣,體性實有」,故作斯論。 【唐】問:緣和合故,諸法生滅,此緣無有不和合時,諸法云何不恒生滅。[s21](婆沙021-030#^un5e5j)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言:諸法生滅,和合各異,謂餘緣和合故諸法生,餘緣和合故諸法滅,是故不恒生滅。 【唐】復次,此法生已,餘法隨生,有多剎那次第隣逼,是故無有重生功能。 【唐】如人墮涯,隤壤所壓,欲起復壓。彼人爾時尚不能動,何況得起。諸法亦然。是故無有恒生滅過。 ^rc7yca 【唐】餘義廣說如«雜蘊.智納息»。 ## 7.意觸和三事和合觸之關係〖觸〗 ### 前言-造論因由 【唐】諸意觸彼一切三和合觸耶。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 【唐】謂或有執「心所即心。」或有說:觸即根境識。 【唐】為止彼意,顯「心所非心,別有觸體與心相應。」 【唐】又為止他疑故,謂或有疑,「眼觸乃至身觸名三和合,是義可爾,彼根境識俱時生故。 【唐】意觸亦名三和合觸,云何可爾。所以者何。 【唐】意根過去,意識現在,法或三世或離世故。」 【唐】今欲決定,顯「意觸亦名三和合觸」,以互不相違,共生一果名為和合,非唯俱起名和合故。 【唐】由此因緣故作斯論。 ### 意觸亦三和合起 【發智】諸意觸,彼一切三和合觸耶。答:諸意觸,彼一切三和合觸。 【唐】無觸不因三和合故。 ### 關於五識身相應觸之論述 【發智】有三和合觸非意觸。謂五識身相應觸,故世尊說: 【唐】「苾芻當知。有意界有法界有無明界,無明觸所生受`[〔受〕-【三宮】]`受所觸故,無聞愚夫便執有執無,或執有無。」 【唐】此中,有意界者,謂過去意界。 【唐】有法界者,謂三世法界。 【唐】有無明界者,謂現在無明界。 【唐】無明觸等者,謂於無我事愚。 【唐】便執有者,謂起常見。 【唐】便執無者,謂起斷見。 【唐】或執有無者,謂起斷常見。 【唐】脇尊者言:「此中意說:「於自體愚,名無明界, 【唐】彼無間滅六識身,名意界。 【唐】爾時心心所法所於轉者,名法界。 【唐】無明觸等如前說。」」 ### 和合義 【唐】問:五識相應觸,由現在根境識有名三和合觸,是義可爾;意識相應觸,根在過去.境或未來.識在現在,云何名三和合觸。 【唐】答:和合有二種:一俱起不相離,名和合;二不相違同辦一事,名為和合。 【唐】五識相應觸,由二和合故名和合, 【唐】意識相應觸,由辦一事和合故名和合,所以者何。 【唐】如五識.根境現在所有作用,如是意識.根境異世作用亦爾。 【唐】是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以根境識同辦一事故名和合,非以俱起不相離故名為和合。」如此三法隨在何時,皆能展轉辦一事故,盡名和合。 ### 本論異誦 【唐】有餘於此作增益文: 【唐】「諸眼觸乃至身觸,彼一切三和合觸耶。 【唐】答:諸眼觸乃至身觸,彼一切三和合觸。有三和合觸.非眼觸乃至身觸,謂意識身相應觸。」 【唐】然今不作如是說者,有何意耶。 【唐】欲顯此中但成立不極成義。 【唐】眼觸乃至身觸.名三和合觸,義自成立,故不說之, 【唐】意觸名三和合觸,義非極成,是以故說。由此,如前所誦者好。 ## 8.慢和自執及不寂靜之關係〖慢〗 ### 前言-«見蘊»中分別慢之理由 【唐】諸慢彼一切自執耶。乃至廣說。 【唐】問:此«見蘊»中但應分別見,何故分別慢耶。 【唐】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有說:以相似故,謂一切煩惱中,無有煩惱非見自性,而似見轉猶如慢者。 【唐】有說:先已說一一蘊中分別一切法,若此蘊中不分別慢者,云何名一一蘊分別一切法耶。是故此中亦分別慢。 【唐】慢與自執之關係 — 「諸慢,彼一切自執」 【發智】諸慢,彼一切自執耶。答:諸慢,彼一切自執。 【唐】以慢是自舉自恃,執競法故。 【唐】執我我所為見趣,非慢 【發智】有自執非慢,謂諸見趣。故世尊說:苾芻當知。自執有我,自執有我所。 【唐】此中,自執有我者,顯示我見;自執有我所者,顯示我所見。 【唐】復次,自執有我者,顯示五我見;自執有我所者,顯示十五我所見。 【唐】復次,自執有我者,顯示我執行相;自執有我所者,顯示我所執行相。 【唐】有作是說:自執有我者,顯示我愛;自執有我所者,顯示我所愛。 【唐】有餘師說:自執有我者,顯示我愚;自執有我所者,顯示我所愚。 【唐】復有說者:自執有我者,顯示無別異事薩迦耶見;自執有我所者,顯示有別異事薩迦耶見。 【唐】一切煩惱中,無有煩惱非慢自性,而似慢轉,猶如見者,故說:見趣自執,非慢。 ### 前言-造論因由 【唐】諸慢,彼一切不寂靜耶。 【唐】問:何故復作此論。 【唐】答:前唯分別慢與見相似行相,未分別「與一切煩惱相似行相」,今欲分別,故作斯論。 ### 慢與煩惱之關係 【發智】諸慢,彼一切不寂靜耶。答:諸慢,彼一切不寂靜。 【唐】以慢是自舉自恃,執競法故。 【發智】有不寂靜非慢。謂餘煩惱現在前。故世尊說:「苾芻當知。動-為魔所縛,不動-脫惡者。」此中, 【唐】餘煩惱者,謂見疑無明貪瞋纏垢。 【唐】現在前者,顯不寂靜相。 【唐】問:何故現在煩惱有不寂靜相,非過去未來耶。 【唐】答:現在煩惱於自身中障礙聖道及聖道加行,過去未來煩惱不爾。 【唐】復次,現在煩惱於自身中能取果與果,過去未來煩惱不爾。 【唐】復次,現在煩惱於自身中能取等流果異熟果,過未煩惱不爾。 【唐】復次,現在煩惱能令自身成可訶責可厭賤可遠離,過未煩惱不爾。 【唐】復次,現在煩惱燒然自身損壞自身逼惱自身,過未煩惱不爾。 【唐】復次,現在煩惱自害害他或復俱害,過未煩惱不爾。 【唐】復次,現在煩惱是不寂靜性,有不寂靜用,是故說之;過去未來煩惱是不寂靜性,無不寂靜用,是以不說。 【唐】動為魔所縛等者:此中初句顯不寂靜者為煩惱魔所縛。 【唐】後句顯寂靜者解脫天魔;性弊惡者,唯天魔故。 【唐】有餘師說:「此中二句皆顯示煩惱魔性,以諸煩惱害善法故說名為魔,起惡業故復名惡者。 【唐】若諸有情不寂靜時,為煩惱所縛; 【唐】若能寂靜修習對治,則於煩惱便得解脫。」 ## 9.業和不律儀及律儀之關係〖業〗(附:根律儀和根不律儀) ### 業與不律儀之四句關係 【發智】諸業,彼不律儀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業,非不律儀。謂身語律儀。 【唐】(二)有不律儀,非業。謂根不律儀。 【唐】(三)有業,亦不律儀。謂身語不律儀。 【唐】(四)有非業,亦非不律儀。謂根律儀。 ### 業與律儀之四句關係 【發智】諸業,彼律儀耶。答:應作四句。 【唐】(一)有業,非律儀。謂身語不律儀。 【唐】(二)有律儀,非業。謂根律儀。 【唐】(三)有業,亦律儀。謂身語律儀。 【唐】(四)有非業,亦非律儀。謂根不律儀。 【唐】問:此中根律儀,根不律儀,以何為自性。 【唐】1有作是說:「根律儀以念正知為自性;根不律儀以忘念不正知為自性。 【唐】云何知然。經為量故。如契經說: 【唐】「時有天神告苾芻曰:苾芻苾芻。莫生瘡疣。苾芻答曰:我當覆之。 【唐】天復問言:瘡疣既大,以何能覆。苾芻答言:我當以念正知覆之。 【唐】天則`[則=即【三宮】*]`讚言:善哉善哉。能如是覆,是為善覆。」 【唐】由此故知,根律儀以念正知為自性;根不律儀以忘念不正知為自性。」 【唐】問:若然者,經云何通。如契經說:「念及正知滿足故,能滿足根律儀。」豈以自性滿足自性耶。 【唐】答:念及正知有因性有果性。因性者,以念正知名說。果性者,以律儀名說。以因滿故,令果圓滿,是故無過。 【唐】2有說:根律儀以不放逸為自性,根不律儀以放逸為自性。 【唐】3有說:根律儀以六恒住法為自性,根不律儀以依六根生諸煩惱為自性。 【唐】4有說:根律儀以根永斷遍知諸妙行善根為自性;根不律儀以根不永斷不遍知,諸煩惱惡行不善根為自性。如是則以妙行惡行為根律儀`[〔根〕-【三宮】]`根不律儀體。 【唐】5有說:根律儀以不成就根不永斷不遍知,及成就彼對治道為自性; 【唐】根不律儀以成就根不永斷不遍知,及不成就彼對治道為自性。 【唐】如是根律儀,根不律儀俱以成就不成就為體。 【唐】6有說:根律儀以不染污法為自性,根不律儀以染污法為自性。 【唐】如是根律儀,根不律儀俱以五蘊為其體性。 ### (7有說) 【唐】昔迦濕彌羅國招吉祥僧伽藍中,有兄弟二阿羅漢俱是法師,世稱為難地迦子,彼說:根律儀根不律儀,俱以無覆無記不相應行蘊中根律儀根不律儀為自性。 【唐】此自性成立,謂體是實有。此則攝在復有所餘心不相應行中。 【唐】問:若根律儀根不律儀.俱以無覆無記行蘊為自性者,此有何差別。 【唐】答:此無覆無記行蘊有隨順善品者,有隨順煩惱品者。 【唐】順善品者,名根律儀;順煩惱品者,名根不律儀。 ### 985.a22 ## 10.不淨觀乃至無學道等之未得已得和成就不成就〖事〗 【唐】造論因由—「成就不成就性,是實有」 【唐】若事未得彼不成就耶。乃至廣說。 【唐】於前所說五種十種事中,此中依自性事而作論。 【唐】欲止說「無成就不成就性」者意,顯「成就不成就性,是實有」故。 【發智】若事未得,彼不成就耶。答:若事未得,彼不成就。 【唐】謂: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七處善煗頂忍世第一法見道修道無學道。如是等事若未得,彼不成就。 【發智】有事不成就,非未得,謂得已失此。 【唐】謂`[則=即【三宮】*]`則前不淨觀等非未得,而不成就。 【發智】若事已得,彼成就耶。答:若事成就,彼已得。 【唐】謂`[則=即【三宮】*]`則前不淨觀等得已不失。 【發智】有事已得,而不成就,謂得已失此。 【唐】謂`[則=即【三宮】*]`則前不淨觀等已得而失。 ## 11.除苦諦及法處餘法等之界處蘊攝〖攝餘〗 ### 前言-造論因由 【唐】除苦聖諦及法處,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 【唐】或有說:諸法攝他性不攝自性,集諦唯愛,道諦唯是八支聖道; 【唐】或說法處攝一切法;或說法處唯是非色。 【唐】或復說:無去來二世;或說五識唯無記性。 【唐】為遮此等種種僻執及顯「法相相應義」故,而作斯論。 【唐】「除」言,有二意趣:一欲安立,二欲遮遣。 【唐】此中除言,為欲遮遣。 【發智】除苦聖諦及法處,餘法二界一處一蘊攝。 【唐】此中,苦聖諦,謂一切有漏法,`[則=即【三宮】*]`則十五界三界少分,十處二處少分,五蘊少分。 【唐】法處,謂七種法,`[則=即【三宮】*]`則想受行蘊,無表色三無為。 【唐】餘法,謂無漏心。 【唐】是故此法,二界,謂意界意識界; 【唐】一處,謂意處; 【唐】一蘊,謂識蘊-攝。 【發智】除集聖諦及法處說亦爾。苦集義異,體不異故。 【發智】除滅聖諦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唐】此中,滅聖諦,謂擇滅無為,`[則=即【三宮】*]`則法界法處少分。 【唐】法處,謂七種法,如前說。 【唐】餘法,謂有對色及一切心。 【唐】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發智】除道聖諦及法處說亦爾。 【唐】此中,以所攝量同故言「亦爾。」 【唐】然道聖諦,謂無漏有為法,`[則=即【三宮】*]`則三界~意界意識界法界; 【唐】二處,`[則=即【三宮】*]`則意處法處; 【唐】五蘊少分。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有對色及有漏心。 【唐】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發智】除有色法及法處,餘法七界一處一蘊攝。 【唐】此中,有色法,謂四大種及所造,`[則=即【三宮】*]`則十界一界少分,十處一處少分,一蘊。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一切心。 【唐】是故此法「七心界一處一蘊攝。」 【發智】除色法及法處,餘法十界十處一蘊攝。 【唐】此中,無色法,謂心心所法不相應行無為,`[則=即【三宮】*]`則七心界一界少分,一處一處少分,四蘊 【唐】除色蘊。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一切有對色。 【唐】是故此法「十界十處一蘊攝。」 【發智】除有見法及法處,餘法十六界十處二蘊攝。 【唐】此中,有見法,謂眼所行,`[則=即【三宮】*]`則一界一處及一蘊少分。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無見有對色及一切心。 【唐】是故此法,十六界除色界法界;十處除色處法處;二蘊所攝.色識。 【發智】除無見法及法處,餘法一界一處一蘊攝。 【唐】此中,無見法,謂除眼所行餘一切法,`[則=即【三宮】*]`則十七界,十一處,四蘊一蘊少分。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眼所行。 【唐】是故此法「一界一處一蘊攝。」 【發智】除有對法及法處,餘法七界一處一蘊攝。 【唐】此中,有對法,謂除無表餘一切色,`[則=即【三宮】*]`則十界,十處,及一蘊少分。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一切心。 【唐】是故此法「七心界一處一蘊攝。」 【發智】除無對法及法處,餘法十界十處一蘊攝。 【唐】此中,無對法,謂除有對色餘一切法,`[則=即【三宮】*]`則八界,二處,四蘊一蘊少分。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一切有對色。 【唐】是故此法「十界十處一蘊攝。」 【發智】除有漏法及法處,餘法二界一處一蘊攝。 【唐】此中,有漏法,謂苦集諦,則十五界三界少分,十處二處少分,五蘊少分。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無漏心。 【唐】是故此法「二界一處一蘊攝。」 【發智】除無漏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唐】此中,無漏法,謂滅道諦及二無為,`[則=即【三宮】*]`則三界,二處,五蘊少分。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有對色及有漏心。 【唐】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發智】除有為法及法處,此除一切法,而問餘法,是無事空論。 【唐】此中,有為法,謂苦集道諦,`[則=即【三宮】*]`則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處一處少分,五蘊。 【唐】法處,如前說。 【唐】除此更無餘法可攝,是故此名「無事空論。」 【發智】除無為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唐】此中,無為法,謂虛空擇滅非擇滅,`[則=即【三宮】*]`則一界一處少分。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有對色及一切心。 【唐】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發智】除過去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唐】此中,過去法,謂已生已滅諸法,`[則=即【三宮】*]`則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少分。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未來現在有對色及心。 【唐】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發智】除未來法,現在法及法處說亦爾。時別,類不別故。 【發智】除善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唐】此中,善法,謂能得愛果自性安隱法,`[則=即【三宮】*]`則十界,四處,五蘊少分。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不善無記有對色及心。 【唐】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發智】除不善法及法處說亦爾。類別,攝不別故。 【發智】除無記法及法處,餘法九界三處二蘊攝。 【唐】此中,無記法,謂不得愛不愛果,及`[非=作【三宮】]`非自性安隱法,即八界十界少分,八處 【唐】四處少分,五蘊少分。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善不善有對色及心。 【唐】是故此法「九界三處二蘊攝。」 【發智】除欲界繫法及法處,餘法十三界九處<b>`[一=`</b>二<b>`【三宮】]一`</b>蘊攝。 【唐】此中,欲界繫法,謂欲愛所隨增,即四界十四界少分,二處十處少分,五蘊少分。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色界繫有對色及色無色界繫不繫心。 【唐】是故此法「十三界九處二蘊攝。」 【發智】除色界繫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唐】此中,色界繫法,謂色愛所隨增,`[則=即【三宮】*]`則十四界,十處,五蘊少分。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欲界繫有對色及欲無色界繫不繫心。 【唐】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發智】無色界繫法學法無學法及法處說亦爾。 【唐】此以所攝,數量同故。 【發智】除非學非無學法及法處,餘法二界一處一蘊攝。 【唐】此中,非學非無學法,謂一切有漏及無為法,`[則=即【三宮】*]`則十五界三界少分,十處二處少分,五 【唐】蘊少分。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無漏心。 【唐】是故此法「二界一處一蘊攝。」 【發智】除見所斷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唐】此中,見所斷法,謂忍所對治,即三界二處四蘊少分。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一切有對色及修所斷不斷心。 【唐】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發智】除修所斷法及法處,餘法二界一處一蘊攝。 【唐】此中,修所斷法,謂智所對治,`[則=即【三宮】*]`則十五界三界少分,十處二處少分,五蘊少分。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見所斷不斷心。 【唐】是故此法「二界一處一蘊攝。」 【發智】除不斷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唐】此中,不斷法,謂一切無漏法,即`[三=二【三】]`三界二處五蘊少分。 【唐】法處,如前說。 【唐】餘法,謂一切有對色及有漏心。 【唐】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發智】除已生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唐】此中,已生法,謂過去現在,即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少分。 【唐】定不生法,謂過去現在法,及未來必不生法,并無為。 【唐】已生故,得不生故;無生故,決定不生。 【唐】此亦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少分。 【唐】餘法,謂正生及可生法。 【唐】是故此法,亦「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發智】除非已生法及定不生法,此除一切法,問餘法,是無事空論。 【唐】此中,非已生法,謂未來法及無為,即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少分。 【唐】定不生法,如前說。 【唐】除此更無餘法可攝,是故說為「無事空論。」 【發智】除有色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八界二處四蘊攝。 【唐】此中,有色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 【唐】餘法,謂正生可生諸心心所心不相應行。 【唐】是故此法「八界二處四蘊攝。」 【發智】除無色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 【唐】此中,無色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 【唐】餘法,謂正生可生諸有色法。 【唐】是故此法「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 【發智】除有見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 【唐】此中,有見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 【唐】餘法,謂正生可生諸無見法。 【唐】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 【發智】除無見法及定不生法,餘法一界一處一蘊攝。 【唐】此中,無見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 【唐】餘法,謂正生可生諸有見色。 【唐】是故此法「一界一處一蘊攝。」 【發智】除有對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八界二處五蘊攝。 【唐】此中,有對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 【唐】餘法,謂正生可生諸無對法。 【唐】是故此法「八界二處五蘊攝。」 【發智】除無對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界十處一蘊攝。 【唐】此中,無對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 【唐】餘法,謂正生可生諸有對色。 【唐】是故此法「十界十處一蘊攝。」 【發智】除有漏法及定不生法,餘法三界二處五蘊攝。 【唐】此中,有漏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 【唐】餘法,謂正生可生諸無漏法。 【唐】是故此法「三界二處五蘊攝。」 【發智】除無漏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唐】此中,無漏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 【唐】餘法,謂正生可生諸有漏法。 【唐】是故此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發智】除有為法及定不生法,此除一切法,問餘法,是無事空論。 【唐】此中,有為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 【唐】除此更無餘法可攝,是故說為「無事空論。」 【發智】除無為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唐】此中,無為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諸有為法。 【唐】是故此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發智】除過去法,現在法及定不生法說亦爾。 【唐】此中,餘法俱,謂正生可生諸有為法。 【唐】是故此法皆「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發智】除未來法及定不生法,此除一切法,問餘法,是無事空論。 【唐】此中,未來法及定不生法,具攝一切有為無為法, 【唐】除此更無餘法可攝,是故說為「無事空論。」 【發智】除善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唐】此中,善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諸不善無記法。 【唐】是故此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發智】除不善法及定不生法說亦爾。以於餘法所攝同故。 【發智】除無記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界四處五蘊攝。 【唐】此中,無記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善不善法。 【唐】是故此法「十界四處五蘊攝。」 【發智】除欲界繫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四界十處五蘊攝。 【唐】此中,欲界繫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色無色界繫及不繫法。 【唐】是故此法「十四界十處五蘊攝。」 【發智】除色界繫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唐】此中,色界繫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欲無色界繫不繫法。 【唐】是故此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發智】除無色界繫法,學法無學法及定不生法說亦爾。 【唐】以於餘法攝數同故。 【發智】除非學非無學法及定不生法,餘法三界二處五蘊攝。 【唐】此中,非學非無學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學無學法。 【唐】是故此法「三界二處五蘊攝。」 【發智】除見所斷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唐】此中,見所斷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修所斷不斷法。 【唐】是故此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發智】除修所斷法及定不生法,餘法三界二處五蘊攝。 【唐】此中,修所斷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見所斷不斷法。 【唐】是故此法「三界二處五蘊攝。」 【發智】除不斷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唐】此中,不斷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見修所斷法。 【唐】是故此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 12.界處蘊和五位分類和一切法關係〖攝一切〗 【發智】頗有一界一處一蘊,攝一切法耶。 【唐】答:有。一界,謂法界;一處,謂意處;一蘊,謂色蘊。 【唐】如是則攝一切法盡,所以者何。 【唐】一切法不出五事,謂色心心所法不相應行無為。 【唐】色蘊攝色,意處攝心,法處攝餘,是故攝一切法。 【唐】復次,一切法不出十八界,於中~ 【唐】色蘊攝十色界,意處攝七心界,法界攝法界,故攝一切法。 【唐】復次,一切法皆入蘊界處中,此三展轉相攝,謂: 【唐】色蘊攝十色界十色處,法界法處少分; 【唐】意處攝七心界識蘊; 【唐】法界攝法處受想行蘊色蘊少分。 【唐】是故此三攝一切法。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七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八</b>☗s198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見蘊第八中見納息第五之一 # 納息5 諸外道諸見趣及其對治(附諸種慢論)【見】 ## 1.無施與等〖邪〗 ### 前言—造論因由 【唐】諸有此見,無施與,乃至廣說。 ~~{【發】諸有此見.1無施與.2無愛樂.3無祠祀.<font color="#ff0000">4</font>無妙行惡行,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5無妙行惡行果,此謗果邪見.見苦所斷。6無此世.無他世.<font color="#ff0000">7</font>無化生有情,此或==\[(或=謗因邪見【三宮聖】)]==見集所斷.或`[(或+(謗果邪見)【三宮聖】)]`見苦所斷。8無父無母,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 ~~*【八】所謂此見,123無施無福無說,此邪見,習諦斷。5無善惡行果報,此邪見,苦諦斷也`[*]`。6無今世後世8無父無母,此邪見,習諦斷也`[也〔-〕【三宮聖聖乙】*]`。*~~ ~~【發】諸有此見.9世間無阿羅漢,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10無正至,此謗滅邪見.見滅所斷。11無正行此世他世,即於現法.知自通達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實知,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 ~~*【八】9無世阿羅漢樂法`[法=去【三宮】*]`,此邪見,道諦斷也`[*]`。10無等法`[*]`,此邪見,盡諦斷也`[*]`。11無趣得諸今世後世自智作證成就遊,此邪見,道諦斷也。}*~~ ^fexz24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欲釋契經中所說見趣,令知斷故。所以者何。 【唐】於生死中,起大執著.引大無義.為大依取者,莫如見趣。 【唐】此等廣說如«智蘊.五事納息»。 ♂pStl"c"♀1-5 【發智】諸有此見:「1無施與.2無愛樂.3無祠祀.4無妙行惡行。」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 【唐】無施與等,如上釋==\[s98]==。==\[正理.總十一類邪見]\[俱舍.阿含]== 【唐】此邪見者,顯彼自性; 【唐】見集所斷者,顯彼對治,謂於集諦忍智已生,於彼所有不正推尋.不正分別.顛倒見.不平等取,便永斷滅沒。 【唐】復次,此見依集處轉故,見集時則斷`[則=即【三宮】下同]`,如草頭露,日出則乾,此亦如是。 【唐】5.無妙行惡行果。此謗果邪見,見苦所斷。 【唐】此邪見者,顯彼自性; 【唐】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謂於苦諦忍智已生,於彼所有不正推尋.不正分別.顛倒見.不平等取,便永斷滅沒。 【唐】復次,此見依苦處轉故,見苦時即斷,如草頭露日出則乾,此亦如是。 【唐】然此但說彼見自性及對治,不說等起。彼等起云何。 【唐】1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現見世間, 【唐】有殺生長壽,離殺短壽;有盜豐財,離盜乏財; 【唐】有慳而富,樂施而貧;有損惱他,無病安樂; 【唐】有不惱他,而多疾苦。 【唐】見如是等相違事已,便作是念:「無施與,無愛樂,乃至無妙行惡行果。若有者,則應殺生一切短壽,乃至不惱他者無病安樂,現見相違,故知決定無施與。乃至廣說。」 【唐】然彼外道,不善了知妙行惡行果有遠近故`[遠=速【三宮】]`,於現見事中,不如理尋思而起此見。 【唐】2有說:外道得世俗定,見少時分,不知終始因果差別。 【唐】見行惡者,有得生天;見造善者,有墮惡趣。便作是念:無施與無愛樂,乃至廣說。 【唐】3或有說者:有諸外道,不因現見.亦不因定,但由隨順惡友教故,說無施與…乃至廣說。 ♂pStl"c"♀6-7 【發智】6無此世無他世.7無化生有情。此謗因邪見,或見集所斷;或謗果邪見,見苦所斷。 【唐】問:他世是不現見,說無可爾,此世現見何故言無。 【唐】答:彼諸外道無明所盲,於現見事亦復非撥,不應責.無明者愚.盲者墮坑。 【唐】復有說者:彼諸外道,但謗因果不謗法體。 【唐】無此世者,謂無此世為他世因,或無此世為他世果。 【唐】無他世者,謂無他世為此世因,或無他世為此世果。 【唐】<b>無化生有情</b>者, 【唐】1有諸外道作如是說:諸有情生皆因現在精血等事,無有無緣忽然生者。譬如芽生必因種子水土時節,無有無緣而得生者,故定無有化生有情。 【唐】此或撥無感化生業,或復撥無所感化生。 【唐】2或有說者:化生有情,所謂中有。 【唐】無此世他世者,謗無生有。無化生有情者,謗無中有。 【唐】有諸外道言中有無,彼說:但應從此世間至彼世間,更無第三世間可得。 【唐】此或撥無感中有業,或復撥無所感中有,或撥中有為生有因,或撥中有為死有果。 【唐】此邪見者,顯彼自性; 【唐】或見集所斷.或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pStl"c"♀8 【發智】8.無父無母。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 【唐】問:世間父母皆所現見,彼以何故謗言無耶。 【唐】答:1彼諸外道無明所盲,乃至廣說。 【唐】2有說:彼諸外道,謗無父母感子之業,不謗其體,彼作是論: 【唐】父母自以愛染心故,不為子故,然以精血和合緣故,彼類自生,非謂父母有感子業。如因濕葉糞土等故有諸蟲生,非濕葉等有感蟲業,此亦如是。 【唐】故彼外道有如是頌:男女染心合,女值時無病,我從此自有,彼於我何為。 【唐】3或有說者:彼諸外道,謗父母義,不謗其體。 【唐】如因濕葉糞等生蟲,葉等於蟲非父非母。如是因彼不淨而生,彼復何緣獨於生者有重恩德名父母耶。是故彼類.說無父母。 【唐】此邪見者,顯彼自性; 【唐】見集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等起]== 【唐】此中但說彼自性對治,不說等起,彼等起云何。 【唐】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天暴雨時見諸浮泡便作是念:「此從何來,滅至何所,但因水雨忽起忽滅。如是有情緣合故生,緣離故死,不從前世來至此生,亦非此生往至後世。」便決定說:「無此世無他世。」 【唐】又見世間父母生子,水土生芽,所見皆從緣合而有,便作是念:「何處當有化生有情。」 【唐】又見蟲生,因濕葉等,廣如前說。 【唐】然彼外道,不知情與非情生類有別。四生有情藉緣不等,內法外法緣性各異,故於少分相似事中不正尋思,起此諸見。」 【唐】復有說者:「彼諸外道得世俗定,有諸有情從上地及餘世界歿來生此間,或此間歿生於上地及餘世界。彼觀此類不見所從及所往處,便起此見:「無此世無他世。」 【唐】又彼獲得麁淺定故,觀去來世時但見生有,不見中間中有之身,以微細故。由此便說:「無化生有情。」 【唐】又因定力,觀諸有情或從怨家來作父母,或從妻子兄弟姊妹來作父母,乃至或從駝驢狗等雜類之身來作父母,復從父母作彼形類便作是念:「此如客舍有何決定。」由此便說:「無父無母。」」 【唐】復有說者:彼諸外道不因現見亦不因定,但由隨順惡友教故說:無此世…乃至廣說。 ♂pStl"c"♀9-11 【發智】諸有此見:「9.世間無阿羅漢。」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 【唐】此謗道邪見者,顯彼自性。 【唐】見道所斷者,顯彼對治,謂於道諦忍智已生,於彼所有不正推尋不正分別顛倒見 【唐】不平等取,便永斷滅沒。 【唐】復次,此見於道處轉故,見道時即斷。如草頭露,日出則乾。此亦如是。 【發智】10.無正至。此謗滅邪見,見滅所斷。 【唐】正至,謂涅槃,是無漏道所應至故。 【唐】此謗滅邪見者,顯彼自性。 【唐】見滅所斷者,顯彼對治,謂於滅諦忍智已生,於彼所有不正推尋不正分別顛倒見 【唐】不平等取,便永斷滅沒。 【唐】復次,此見於滅處轉故,見滅時即斷。如草頭露,日出則乾。此亦如是。 【發智】11.無正行此世他世,則於現法知自通達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實知。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 【唐】無正行此世他世者,謂彼撥無四種正行,則苦遲通等。此是謗有學道,餘是謗無學道。 【唐】此謗道邪見者,顯彼自性。 【唐】見道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唐】此中但說彼見自性及對治,不說等起。彼等起云何。 【唐】1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見阿羅漢有老病死及受諸苦同餘有情,便說:「世間無阿羅漢。」即是謗無阿羅漢法。 【唐】又聞涅槃,諸根永滅,便作是念:「彼應是苦。」 【唐】復聞涅槃,諸行寂滅。便作是念:「彼應是無。」 【唐】又見聖者形貌飲食同餘有情,便謂:「彼無一切聖道。」 【唐】然彼外道不知聖者有漏身異無漏身異,涅槃寂樂非苦非無,故起如是差別邪見。」 【唐】2有說:外道得世俗定,不能觀見聖道涅槃便作是言:無阿羅漢…乃至廣說。 【唐】3有說:外道不因現見亦不因定,但由隨順惡友教故便言:世間無阿羅漢…乃至廣說。 【唐】4有說:此中應說始騫持事[始欠持]。彼事即是此見等起。 ## 2.死後斷壞〖斷〗 【發智】諸有此見:「乃至活有命者,死已斷壞無有,此四大種士夫身, 【唐】{死時地身歸地,水身歸水,火身歸火,風身歸風,根隨空轉。輿為第五,持彼死屍往棄塚間,未燒可知,燒已成灰.餘鴿色骨。==\[[長含](長含.md#阿夷陀翅舍欽婆羅)阿夷陀翅舍欽婆羅 SA154]== 【唐】愚者讚施,智者讚受。諸有論者.一切空虛.妄語,乃至活有愚智者死已斷壞無有。} [SA](雜含1-641#156).[156](agamas#^sa0156) 【唐】廣說乃至…此邊執見斷見攝,見苦所斷。 ^ol61h0 【唐】此中, 【唐】「乃至活有命者,死已斷壞無有」者,彼執有我名為命者,此命者乃至此生未死恒有,死已更不相續名斷壞無有。 【唐】「此四大種士夫身」者,彼所說士夫身亦餘法成,而唯說四大種者以麁現故。 【唐】「死時地身歸地,水身歸水,火身歸火,風身歸風,根隨空轉」者,彼說眾生死時內大種身歸外地等。根無大種為所依故,便隨空轉,譬如樹倒鳥則飛空。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以執我所是常住故。 【唐】「輿為第五」者,謂四肘半輿,四人舁之,以送死屍,故言輿為第五。 【唐】「持彼死屍往棄塚間」,即施身處或燒屍處,名為塚間。 【唐】「未燒可知」者,謂乃至未燒,差別可見。 【唐】「燒已成灰.餘鴿色骨」者,謂若燒已便成灰燼。此中「燒」言, 【唐】若謂燒薪等者,此則正見; 【唐】若謂即燒火者,此則邪智非見; 【唐】若謂燒有漏業者,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 【唐】若謂燒無漏業者,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 【唐】「愚者讚施,智者讚受」`[(施)+愚【三】,(者)+愚【宮】]`,「愚」謂無智或惡慧者, 【唐】「智」謂有智及善慧者。 【唐】彼外道言:諸愚癡者,讚歎行施;諸智慧者,讚歎受施。 【唐】然佛獨覺及聖弟子:諸智慧者,皆讚行施。 【唐】彼撥為愚,此即謗無成智者法。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 【唐】「諸有論者.一切空虛.妄語,乃至活有愚智者.死已斷壞無有」者,說有後世.名有論者,彼皆謗之為空妄語,云.乃至活有愚智者,死已一切斷壞無有。 【唐】然佛獨覺及聖弟子.說有後世,彼撥為妄,此即謗無實語者法`[語=論【三宮】]`,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 【唐】「此邊執見斷見攝」者,顯彼自性。此中雖有餘邪見等,而但顯示斷壞無有,故斷見攝。 【唐】「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 ‹等起› 【唐】此但說彼自性對治,不說等起。彼等起云何。 【唐】1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不憶前際不見後際,計諸有情.皆以此生得胎為初,死為最後。 【唐】又諸命終無有還者,故說:乃至活有命者,死已斷壞無有,猶如草木無有後世。」 【唐】2有說:外道得世俗定,或有眾生.從此間歿生於上地及餘世界,彼觀此類不知所往,便作是說:乃至活有命者…乃至廣說。 【唐】3有說:外道不因餘事,但由惡友邪教授故,便作是言:乃至活有命者…乃至廣說。 ^r10ke7 ## 3.無因無緣雜染清淨〖邪〗 ### 無因無緣令有情雜染之邪見其對治道及等起 【發智】諸有此見:「無因無緣令有情雜染,非因非緣而有情雜染。」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 【唐】此謗因邪見者,顯彼自性。 【唐】見集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 等起 【唐】彼等起云何。 【唐】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現見世間有居阿練若處而生雜染,有住城邑而不起染,便作是念:「無因無緣令有情雜染,非因非緣而有情雜染。」 【唐】若有者則應住阿練若處者不生雜染,住城邑者皆生雜染。 【唐】現見相違,是故決定「無因無緣…乃至廣說。」 【唐】然由三事故有情雜染,一由因力,二由加行力,三由境界力。 【唐】`[彼=故【三宮】]`彼住阿練若處者,雖無境界而由因力加行力故生諸雜染; 【唐】住城邑者,雖有因及境界,由無加行力故不生雜染。 【唐】彼於此事不能通達,便起此見:「無因無緣…乃至廣說。」」 【唐】有說:外道因得世俗麁淺定故,觀見有情起諸雜染,而不見其因緣差別,便起是見:無因無緣…乃至廣說。 【唐】有說:外道不因現見亦不因定,但因惡友而起此見。 ### 無因無緣令有情清淨之邪見其對治道及等起 【發智】無因無緣令有情清淨,非因非緣而有情清淨。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 【唐】此謗道邪見者,顯彼自性。 【唐】見道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 等起 【唐】彼等起云何。 【唐】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現見世間有住城邑而得清淨,有居阿練若處而不清淨。便作是念:「無因無緣令有情清淨;非因非緣而有情清淨。」若有者則應住阿練若斯皆清淨,住城邑者皆不清淨。現見相違,是故決定「無因無緣…乃至廣說。」 ### 有情清淨之三因 【唐】然由三事故有情清淨,一由因力,二由加行力,三由緣力。 【唐】彼住阿練若處者雖有因緣,或由闕加行故不得清淨; 【唐】住城邑者雖或闕緣,而由因及加行力故而得清淨。 【唐】彼於此事不能通達便起此見:無因無緣…乃至廣說。」 【唐】有說:外道因得世俗麁淺定故,觀見有情證得清淨,而不見彼得淨因緣,便起是見:無因無緣…乃至廣說。 【唐】有說:外道不因現見,亦不因定,但因惡友而起此見。 ### 無因無緣令有情無智無見之邪見其對治道及等起 【發智】無因無緣令有情無智無見,非因非緣而有情無智無見。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 【唐】此謗因邪見者,顯彼自性。 【唐】見集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 等起 【唐】彼等起云何。 【唐】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現見世間不為求無智無見故起諸加行,而彼有情自然無智無見,便作是念:「無因無緣…乃至廣說。」若有者,則應作加行,求無智見者起無智見,不求者不起。現見相違,故知決定「無因無緣…乃至廣說。」 ### 有情無智無見之三因或五因 【唐】然由三事故有情無智無見,一由樂著阿賴耶故,二於所作多疑惑故,三於有情不謙敬故。」 【唐】有說:由五事故,三如前說,四由不勤求故,五由無方便故。彼於此事不善了知,便起此見:無因無緣…乃至廣說。 【唐】有說:外道得世俗麁淺定,觀見有情無智無見,而不見其因緣差別,便起此見:無因無緣…乃至廣說。 【唐】有說:外道不因現見亦不因定,但因惡友而起此見。 ### 無因無緣令有情智見之邪見其對治道及等起 【發智】無因無緣令有情智見,非因非緣而有情智見。此謗道邪見,見道所斷。 【唐】此謗道邪見者,顯彼自性。 【唐】見道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 等起 【唐】彼等起云何。 【唐】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現見世間有求智見起大加行而不生智見,有不起加行而生智見,便作是念:「無因無緣,乃至廣說。」 【唐】若有者則應為求智見起加行者生於智見,不起加行者不生智見,現見相違,故知決定「無因無緣…乃至廣說。」 ### 有情智見之四因 【唐】然由四事,故有情智見,一善取其名,二善取其義,三樂多推尋。四樂簡擇是理非理`[簡=揀【三宮】]`。 【唐】彼於此事不善了知便言:「無因無緣…乃至廣說。」」 【唐】有說:外道得世俗麁淺定,觀見有情得勝智見,而不見其因緣差別,便起此見:無因無緣…乃至廣說。 【唐】有說:外道不因現見亦不因定,但因惡友而起此見。 ### 無力精進等之邪見其對治道及等起 【發智】諸有此見:無力無精進無力精進,無士無威勢無士威勢,無自作無他作無自他作。一切有情一切生一切種無力無自在無精進無威勢,定合性變,於六勝生受諸苦樂。 【唐】此若謗有漏力精進等,即謗因邪見,見集所斷; 【唐】若謗無漏力精進等,即謗道邪見,見道所斷。 ### 此中~ 【唐】力精進士威勢,體一義異,皆謂諸法功能差別。 【唐】力者,勢力,是難屈伏義。 【唐】精進者,是發趣義。 【唐】士者,士用,是雄猛義。 【唐】威勢者,是能伏他義。彼說諸法無如是義,即是總謗諸法功能。 【唐】無自作者,謗自相續諸法功能。 【唐】無他作者,謗他相續諸法功能。 【唐】無自他作者,謂俱謗。此是無衣迦葉波計,如後當說。 【唐】一切有情者,謂有識類。 【唐】一切生者,謂即有情,名曰眾生。 【唐】一切種者,謂即眾生,為種相續。 【唐】力自在等,亦體一義異。即諸有情功能差別。 【唐】自在者,是能役他義。 【唐】力等如前釋。彼說有情無有如是功德差別。`[德=能【三宮】]` 【唐】定謂決定,是法爾義。 【唐】合謂和合,是緣會義。 【唐】性謂本性,變謂轉變。彼說有情有如是理趣,法爾緣會則本性轉變。 【唐】於六勝生受諸苦樂,非由彼有力自在等能受苦樂,六勝生後當說。 【唐】此則謗因或謗道邪見者,顯彼自性。 【唐】見集或見道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 等起 【唐】彼等起云何。 【唐】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現見世間為求富貴廣施功力而不能得,有不希求自然而得,便作是念:「無力無精進…乃至廣說。」若有者應求乃得,不求不得, 【唐】現見相違,故知無也。然世福樂必由先時定不定業; 【唐】有施功力而不獲者,以無先時業故; 【唐】有不施功而便得者,以有先時決定因故。 【唐】彼於此事不善了知便謂:「無力無精進…乃至廣說。」 【唐】由定,及由惡友應准前說。」 【唐】前«雜蘊»中說顛倒處,唯明撥有漏因故,見集所斷,此中通明謗有漏無漏因故,見集見道所斷。 ### 造惡者修善者無罪福之邪見其對治道及等起 【發智】諸有此見:「造教造,煮教煮,害教害,殺諸眾生,不與取,欲邪行,知而妄語,故飲諸酒,穿牆解結盡取所有守阨,斷道,害村害城害國生命,以刀以輪擁略大地,所有眾生斷截分解,聚集團積為一肉聚。應知由此無惡無惡緣; 【唐】於殑伽南斷截撾打,於殑伽北惠施修福,應知由此無罪福,亦無罪福緣。 【唐】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皆無有福。」 【唐】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 ### 此中~ 【唐】無惡者,無惡自性。 【唐】無惡緣者,不能感惡果。 【唐】無罪福亦無罪福緣,應知亦爾。 【唐】於殑伽南斷截撾打者,以殑伽南多有藥叉祠,於中殺害眾生故。 【唐】於殑伽北惠施修福者,以殑伽北多有天祠,於中惠施修福故。 【唐】此謗因邪見者,顯彼自性。 【唐】見集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 等起 【唐】彼等起云何。 【唐】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現見世間有造惡者受諸快樂,有修善者多遭憂苦,便作是念:「造教造…廣說乃至皆無有福。」若有者,應造惡受苦,修善得樂。 【唐】現見相違,故知決定:「造教造乃至皆無有福。」 【唐】然善惡業果有遠近,彼不善知便起此見。 【唐】由定及由惡友,應准前說。」 ## 4.七士夫身常恆之常見論及其對治道〖常見〗 ### 七士身不作作等之常見 【發智】諸有此見:「此七士身不作作,不化化,不可害,常安住如伊師迦,安住不動無有轉變,互不相觸。何等為七。謂地水火風及苦樂命,此七士身.非作乃至如伊師迦安住不動。 【唐】若罪若福若罪福,若苦若樂若苦樂,不能轉變,亦不能令互相觸礙。設有士夫斷士夫頭,亦不名為害世間生。 【唐】若行若住,七身中間刀刃雖轉.而不害命。」==\[[SA](雜含1-641#161).[161](agamas#^sa0161) [DN](N0004_長部1.md#婆浮陀迦旃延那).[2](Tipitaka21#^DN2)]== ==\[[DA](長含#諸沙門).[27](agamdm#^da27) [破僧事](T24n1450_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md#^ftjvhs)]== 【唐】此中無能害無所害,無能捶無所捶,無表無表處。 【唐】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 ^0oujmj ### ‹字義解說› 【唐】七士身者,謂我所執持七士夫身。 【唐】不作者,謂無作者能作此身。 【唐】作者,謂雖不作而似作顯現。 【唐】不化者,謂無化者能化此身; 【唐】化者,謂雖不化而似化顯現。 【唐】如伊師迦者==\[iṣīkā/esika([SN24.8](Tipitaka22#^SN24z8))]==,謂如伊師迦木[s142](婆沙131-150.md#^oxr2u5),或如伊師迦山==ṛṣigiri==,堅固難壞。 ^21de17 【唐】無有轉變者,謂我常住,雖有隱顯而無轉變。 【唐】互不相觸者,無有能令互相觸礙。 【唐】若行若住者,行謂人等,住謂樹等。彼說:樹等亦名士夫,計彼類中有壽命故。 【唐】七身中間雖有孔隙,容刀刃轉而不害命,以常住我所任持,命不可害故。 【唐】無表者,無能害能捶業故。 【唐】無表處者,無所害所捶境故。 【唐】此邊執見常見攝者,顯彼自性。 【唐】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 ‹等起› 【唐】彼等起云何。 【唐】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於四大種及苦樂命相續.依因依緣和合故有.剎那不住中.不善了知,便計:「有我於中執持,令無損害。」彼所說命,謂識相續。 【唐】然彼不見身心相續,剎那剎那因果轉中所有間隙,便執有我持令常住,捨此身已受彼身時,如樹倒時鳥集餘樹,故說:「此七士身…乃至廣說。」 【唐】由定及由惡友,應准前說。」 ## 5.十四億六萬六百生門等流轉盡法爾至苦邊際之戒禁取見及其對治道〖戒〗 ### 十四億六萬六百生門之戒禁取見其對治道及等起 【發智】諸有此見:「有十四億六萬六百生門,五業三業二業業半業,六十二行跡,六十二中劫,百三十六地獄,百二十根,三十六塵界,四萬九千龍家,四萬九千妙翅鳥家,四萬九千異學家,四萬九千活命家,七有想藏七無想藏,七離繫藏,七阿素洛七畢舍遮,七天七人,七夢七百夢,七覺七百覺,七池七百池,七險七百險,七減七百減,七增七百增,六勝生類,八大士地, 【唐】於如是處,經八萬四千大劫,若愚若智往來流轉,乃決定能作苦邊際,如擲縷丸縷盡便住。 【唐】此中無有沙門若婆羅門,能作是說:「我以尸羅,或以精進,或以梵行,令所有業未熟者熟,熟者觸已即便變吐。」以如是斛.度量生死苦樂邊際,不可施設有增有減,亦不可說.或然不然。」 【唐】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 ### 佛教正法與外道諸說之比對 【唐】十四億六萬六百生門者,如正法中有四生門,謂胎卵濕化,是諸有情共所經受,其量決定不過不減。 【唐】如是外道,無勝髮褐計有爾所雜類生門,一一有情遍所經歷,數量決定亦不增減。 【唐】五業乃至業半業者,如正法中感四生門,及於生門所造不出五業等業。 【唐】如是外道所說,感爾所生門及於爾所生門所造亦不過於五業等業。 【唐】五業者,如正法中說感五趣,五趣加行,五趣處所; 【唐】如是外道所說五業,謂:舉下屈申行為第五,或語手足大小門五。 【唐】三業者,如正法中身語意業,彼說亦爾,但語為初。 【唐】二業者,如正法中思思已業,彼說所謂黑業,白業。 【唐】業半業者,如正法中牽引業名業,圓滿業名半業;或具二種名業,隨但有一名半業。 【唐】如是外道說有二業,一者雙業,二者隻業。 【唐】牽引業名雙業,圓滿業名隻業。 【唐】或具二種名雙業,隨但有一名隻業。 【唐】諸雙名業,隻名半業。 【唐】又彼外道說有二業,謂墮業近墮業。 【唐】若害婆羅門,`[若=苦【三】,吾【宮】]`若行父母師友女人`[友=及【三宮】]`,盜金飲酒名為墮業。其餘惡業名近墮業。 【唐】初名為業,後名半業。 【唐】又說:語身業名業,損益自他故;意業名半業,唯自損益故。 【唐】又說:感生有業名業,感中有業名半業。 【唐】又說:於未生感眾同分業名業,於生已受異熟業名半業。 【唐】又說:於業具足造名業,少分造名半業。 【唐】六十二行跡者,如正法中說四行跡名清淨道。 【唐】如是外道說六十二行跡名清淨道。 【唐】六十二中劫者,如正法中說八十中劫為一分齊。 【唐】如是外道說六十二中劫為一分齊,於此時中修六十二行跡作苦邊際。 【唐】百三十六地獄者,如正法中說八大地獄一一各有十六眷屬。 【唐】如是外道所說亦爾。然說有情遍生其中,然後解脫。 【唐】百二十根者,如正法中說有二十二根。如是外道說有百二十根,謂眼耳鼻各二為六,舌身意命及五受根 【唐】信等五根總為二十,六趣各二十為百二十。 【唐】六趣者,謂阿素洛為第六,彼說有情要於六趣受爾所根,不過不減。 【唐】有說:根者是增上義,有情要於百二十處為主已`[主=生【三】]`,然後解脫。 【唐】三十六塵界者,如正法中說有九十八隨眠,為一切雜染依處。 【唐】如是外道說有三十六塵界,為雜染依處。 【唐】四萬九千龍家者,家謂族類。如正法中龍有四族,即胎卵濕化。 【唐】如是外道說有四萬九千龍家,一一有情於彼族類無不經受。 【唐】四萬九千妙翅鳥家者,如正法中妙翅鳥有四族`[族+(類)【三宮】]`,謂胎卵濕化。 【唐】如是外道說有四萬九千妙翅鳥家,一一有情於彼族類無不經受。 【唐】四萬九千異學家者,謂出家外道有爾所類,彼說一一有情於彼族類應遍出家。 【唐】四萬九千活命家者,謂習工巧處以自活命有爾所類,彼說有情於彼處所皆應遍學。 【唐】七有想藏者,彼說:有七有想定。 【唐】七無想藏者,彼說:有七無想定。如是諸定一一有情皆應遍起。 【唐】七離繫藏者,即前所說諸定加行,彼說:有情於彼加行應離諸繫攝心修習。 【唐】七阿素洛七畢舍遮者,彼說:有情於阿素洛畢舍遮處七返往還方得解脫。 【唐】七天七人者,彼說:有情於天人處七返往還方得解脫。 【唐】七夢七百夢者,彼說:有情生處差別,大夢有七,小夢七百,所更所見各各不同,一一有情皆具經歷。 【唐】七覺七百覺者,彼說:有情生處差別隨爾所大小夢,還有爾所大小覺,所更所見亦各不同,一一有情皆具經歷。 【唐】七池七百池者,彼說:世間,滅罪泉池大者有七,小有七百,一一有情皆遍洗浴方得解脫。 【唐】七險七百險者,險謂坑谷山巖河岸。 【唐】彼說:如此滅罪險處大者有七,小有七百。一一有情遍於其中,經捨身命乃得解脫。 【唐】七減七百減者,減謂退失功德。 【唐】彼說:有情退功德處大者有七,小有七百,一一有情皆應於中退失功德。 【唐】七增七百增者,增謂增進功德。 【唐】彼說:有情進功德處大者有七,小有七百,一一有情遍於其處,隨退還進`[進=集【三宮】]`方得解脫。 【唐】六勝生類者,謂滿迦葉波外道施設六勝生類,謂黑青黃赤白極白。 【唐】生類差別:黑勝生類,謂雜穢業者,即屠膾等。 【唐】青勝生類,謂餘在家活命。 【唐】黃勝生類,謂餘出家活命。 【唐】赤勝生類,謂沙門釋子。 【唐】白勝生類,謂諸離繫。 【唐】極白勝生類,謂難陀伐蹉末塞羯利瞿賒利子等`[利=梨【三宮】*]\[利=梨【三宮】*]`。 【唐】彼說有情,於此六種皆應具受,然後解脫。 【唐】佛亦施設六勝生類: 【唐】一者,有黑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黑法。 【唐】二者,有黑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白法。 【唐】三者,有黑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不黑不白得涅槃法。 【唐】四者,有白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白法。 【唐】五者,有白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黑法。 【唐】六者,有白勝生類補特伽羅,生長不黑不白得涅槃法。 【唐】八大士地者,如正法中有四靜慮四無色具功德處。 【唐】如是外道說有八梵勝處名八大士地,有情於中皆應遍得。 【唐】於如是處經八萬四千大劫,若愚若智往來流轉乃決定能作苦邊際者, 【唐】彼說:黑勝生類經十四千大劫往來流轉,然後得入青勝生類; 【唐】即青勝生類經十四千大劫往來流轉,然後得入黃勝生類; 【唐】即黃勝生類復經十四千大劫往來流轉,然後得入赤勝生類; 【唐】即赤勝生類復經十四千大劫往來流轉,然後得入白勝生類; 【唐】即白勝生類復經十四千大劫往來流轉,然後得入極白勝生類; 【唐】即極白勝生類復經十四千大劫往來流轉,然後乃能作苦邊際。 【唐】如擲縷丸縷盡便止者,如在山上擲大縷丸乃至縷盡然後方止。 【唐】如是有情,經八萬四千大劫,上諸生處往來流轉然後乃能作苦邊際,以如是斛度量生死苦樂邊際,不可施設有增有減,亦不可說或然不然者, 【唐】如以斛函量稻麥等,知數量已不可增減亦不生疑。 【唐】如是彼說:有情經八萬四千大劫,於上所說諸處往來流轉,然後解脫,不過不減,亦不應疑。 【唐】有說:倍此所說數量,於中流轉方得解脫。以彼說有往來言故。 【唐】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者,顯彼自性。 【唐】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 ‹等起› 【唐】彼等起云何。 【唐】謂:有外道或因不正尋思,或因得世俗定,或因親近惡友而起此見,如前應知。 ## 6.一切士夫所受無不以宿作為因之戒禁取見及其對治道 ~~【發】諸有此見:「一切士夫補特伽羅.諸有所受,無不皆以宿作為因。」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 ~~*【八】所謂此見:「諸此人所更,彼一切本所作因。」無作作緣。此戒盜,苦諦斷也`[〔也〕-*]`。*~~ 【唐】諸有所受,謂一切現在所受苦樂。 【唐】無不皆以宿作為因者,謂此皆以過去業為因。 【唐】==\[執:一切惡因皆是宿作,由現苦行能吐宿惡;現新惡業由不作因之所害令不起。二業既盡,後無有漏。]== 【唐】==\[然:世間所受苦樂亦由現法非定宿作;或由現身聽聞正法.於現身中而得證悟。]== ==\[《雜阿含經[SA](雜含642-1362#977).[977](agamas#^sa0977)》:“若人有所知覺,彼一切本所作因。修諸苦行,令過去業盡,更不造新業……業盡故苦盡。”(大正《大正藏》第2冊252頁c)]== ==\[《中阿含经・度經[MA](中含1-64#13).[13](agamdm#^ma013)》:“人所为一切,皆因宿命造。”(《大正藏》第1册435页a) 《中阿含经・尼乾經[MA](中含1-64#19).[19](agamdm#^ma019)》:“诸尼干等如是见、如是说,谓:谓人所受皆因本作。”(《大正藏》第1冊442頁c)]== ==\[《增支部三・六一(宗派教義等等經[AN3.62](Tipitaka23#^AN3z62) Titthāyatanādisuttaṃ)》:“有一類沙門、婆羅門如是說、如是見:『凡士夫人領受樂、苦、或非苦、非樂者,此一切之因,是前世所作。”(元亨寺版《汉译南传大藏经》第19册(南传经藏・增支部经典一)第250页)]== ==\[《增支部三・一三五(發毛織物經[AN3.138](Tipitaka23#^AN3z138) Kesakambalasuttaṃ)》:“現在之我、應供、正自覺者是業論者、業果論者、精進論者(有活力論者vīriyavādo)。末伽梨癡人亦遮止我〔之說〕,言:無有業、無有業果、無有精進。”(元亨寺版《汉译南传大藏经》第19册(南传经藏・增支部经典一)第412页)]== ### ‹否認現因士用苦受› 【唐】問:此正法中亦說所受苦樂,過去業為因,而非惡見,彼外道亦作是說,何故名惡見耶。 【唐】答:此正法中說「現所受」,有以過去業為因,有是現在士用果者。 【唐】彼說.一切皆以過去所作業為因,不說.現在有士用果,故名惡見。 【唐】問:彼既謗無現在因果,應名邪見,何故名戒禁取耶。 【唐】答:今不說彼謗現因果名戒禁取,但說「彼計餘因所生法以餘法為因」,故是戒禁取攝。 【唐】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者,顯彼自性。 【唐】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 等起 【唐】彼等起云何。 【唐】謂彼外道,現見世間有設功用而不獲果,有不希求自然而得,便作是念:「當知皆是宿作為因,非現功力。」然彼不知,善惡業類定與不定及時分差別,故起此執。 【唐】有說:外道得世俗定,念知過去所起諸業,便謂一切皆由宿作。 【唐】有說:外道但因惡友,廣說如前。 ^7h4b7t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八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九</b>☗s199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見蘊第八中見納息第五之二 ## 7.一切士夫所受皆以自在之變化為因之戒禁取見及其對治道 【發智】諸有此見:「一切士夫補特伽羅,諸有所受皆以自在變化為因。」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 【唐】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者,顯彼自性。 【唐】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 ‹等起› 【唐】彼等起云何。 【唐】謂:有外道或因不正尋思,或因得定,或因惡友而起此見,如前應知。 ### ‹正理› 【唐】然諸法生,非因自在,漸次生故。謂: 【唐】「諸世間「若因自在變化生」者,則應一切俱時而生,彼因皆有無能障礙令不生故。 【唐】若謂「自在更待餘因方能生」者,便非自在,如餘因故。 【唐】若謂「諸法皆從自在欲樂而生故不頓起」,自在欲樂何不頓生。彼生欲樂自在恒有無能障故。 【唐】若謂「自在更待餘因方生欲樂」,便非自在,又應無窮,彼因復待餘因生故。 【唐】又若「自在生諸法」者,因無別故,法應無別。 【唐】若謂「自在生初一法後,從彼法轉復生多」,彼法云何能生多法。亦如自在,體是一故。 【唐】又所生法亦應是常,果似因故。又自在體應不能生,彼體是常,如虛空故。」 ## 8.一切士夫所受皆是無因無緣之邪見及其對治道〖邪〗 【唐】一切士夫所受,皆是無因無緣之邪見其對治道及等起 【發智】諸有此見:「一切士夫補特伽羅所受,皆是無因無緣。」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 【唐】此謗因邪見者,顯彼自性。 【唐】見集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 等起 【唐】彼等起云何。 【唐】謂有外道,見諸世間因果形相非定相似,諸有營求或不果遂,便撥所受無因無緣。 【唐】==\[破]==然諸所受非無因緣,現見諸法因緣生故,非一切法一時生故。[zs33](正理31-35#^n2t2ex) 【唐】若無因緣,應皆頓起,應一切法無差別故;若無因緣,由何差別。故諸所受,非無因緣。 ^rt7zlq ## 9.自作苦樂等諸惡見及其對治道(附:戒禁取見等之論)〖戒〗〖邪〗 【發智】諸有此見:「自作苦樂,他作苦樂,自他作苦樂。」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 【唐】諸有此見:「所受苦樂,非自作非他作,無因而生。」此謗因邪見,見集所斷。 【唐】此非因計因戒禁取,及謗因邪見者,顯彼自性。 【唐】見苦及見集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唐】彼等起云何。謂: 【唐】「無衣迦葉波因緣.是此見等起。 【唐】彼無衣迦葉波,昔在家時曾為商主,數入海採寶,最初入時逢諸海難辛苦得出便作是念:「此難苦者,是我自作,坐入海時不洗浴故。」 【唐】彼於第二入時便自洗浴,既入海已遇難如前,辛苦得還,復作是念:「此難苦者,是他所作,坐入海時不祠天故。」 【唐】彼於第三入時便自洗浴及亦祠天。既至海中如前遇難,困而得免,便作是念:「如是艱苦,自作他作,坐入海時洗浴祠天不殷重故。」 【唐】彼於最後便極殷重洗浴祠天然後入海。入已遇難亦復如前,僅得迴還便作是念:「此所遭苦不由自他,但無因得。」 【唐】彼由此故,便見居家攝受過失,即往無衣外道法中出家。後於王舍城見佛便問:「苦由誰作。」爾時世尊以四記論法而調伏之,廣說如《無衣迦葉波經》。==\[今非論時…此是無記]\[執有實我.名為自他]\[acelakassapa阿支羅迦葉.裸形迦葉(佛默然不答)]== 【唐】故彼因緣,是此見等起。 【唐】前來所說諸戒禁取.皆見苦所斷者,依我常倒起.於果處轉,故雖非因計因.而見苦所斷。 【唐】謂戒禁取總有二類:一非因計因,二非道計道。 【唐】1非因計因復有二類:一迷所執我常法起,二迷宿作苦行等起。==\[無不皆以宿作為因。]== 【唐】前依我常倒.亦於果處轉,故隨二倒.見苦所斷。 【唐】後唯於果處轉,果相麁顯.易可見故,計因為因.非全邪故,既迷果相.故亦見苦所斷。 【唐】2非道計道亦有二類: 【唐】一執有漏戒等為道,此迷麁顯果相起故,見苦諦時便能永斷。 【唐】二執謗道`[謗=`諦`【三宮】]謗`邪見等為道,此親違道,於因果相不別迷執故,見道時方能永斷。 【唐】謗集滅時,既撥所斷所證法相.若執為道便為無用,定依所斷及所證法而立道故。又彼所撥與道相異,必無彼無間執彼為道者。若於後時執彼為道,定於果處而起道執,見苦諦時此見便斷,故無戒禁取見集滅所斷。 【唐】見取所執無所待對.但執為勝,諸邪見後.皆得現前,故通四部。 【唐】此中所說.諸戒禁取,唯非因計因,故見苦所斷。 ## 10.我及世間常恆之常見論及其對治道〖常〗 ### 我及世間常恒無變易之常見其對治道與等起 【發智】諸有此見:「我及世間,常恒堅住無變易法,正爾安住。」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 【唐】此邊執見常見攝者,顯彼自性。 【唐】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 等起 【唐】彼等起云何。 【唐】謂:有外道或因不正尋思,或因得定,或因惡友而起此見。如前應知。 【唐】然彼所執.我及世間.皆非常住,實我我所.不可得故。 【唐】現見一切有情世間器世間物有轉變故,因緣生故。 【唐】諸有生者,一切皆當有滅壞故,不應執我及世間常恒堅等言,皆顯常義。 ## 11.諦故住故我有我等六見及其對治道〖六見〗 ### 一 【發智】諸有此見:「諦故,住故,我有我。」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 【唐】諦故者,謂實義故。 【唐】住故者,謂法爾故。 【唐】我有我者,謂我恒有。 【唐】此邊執見常見攝者,顯彼自性。 【唐】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唐】彼等起云何。謂有外道.或因不正尋思,乃至廣說。 ### 二. 【發智】諸有此見:「諦故,住故,我無我。」此邊執見斷見攝,見苦所斷。 【唐】諦故,住故,如前釋。 【唐】我無我者,謂我當無。 【唐】問:此正法中亦說無我.而非惡見,彼外道亦說無我.何故名惡見耶。 【唐】答:此正法中於無我空行聚見空無我,說言無我,故非惡見。 【唐】彼外道於無我空行聚中妄謂有我,但說「彼我當來不有」,故是惡見。 【唐】此邊執見斷見攝者,顯彼自性。 【唐】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唐】彼等起云何。謂「有外道或因不正尋思…乃至廣說。」 ### 三. 【發智】諸有此見:「我觀我,眼色即我。」此有身見,見苦斷。 【唐】我觀我者,謂「有外道執我遍內外法故,眼見色時,謂我觀我,眼根`[根=相【三】]`及色俱即我故。」 ### 四. 【發智】諸有此見:「我觀無我,眼即我色為眾具。」此有身見,見苦斷。 【唐】我觀無我者,謂「有外道以眼是不共,又是內法故,執之為我。色與此相違,但是我眾具 【唐】故,眼見色時謂「我觀於無我」。」 ### 五. 【發智】諸有此見:「無我觀我,色即我,眼為眾具。」此有身見,見苦所斷。 【唐】無我觀我者,謂「有外道,現見世間大地諸山經久不異,謂「與我理相應,便執為我。」 【唐】眼與此相違,但是眾具故,眼見色時,謂「無我觀我。」」 【唐】問:何故不說「無我觀無我。」 【唐】答:以一切法實無有我,若說:「無我觀無我」者,便是正見,故此不說。 【唐】問:若有外道,執耳聲等是我非餘故,眼見色時說:「無我觀無我」此豈正見耶。 【唐】答:彼執耳聲等是我,雖是惡見,若說:「無我觀無我」即是正見,是故不說。 【唐】此中, 【唐】諸有身見者,顯彼自性。 【唐】諸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唐】等起差別,亦如前應知。 ### 六. 【發智】諸有此見:「此是我,是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教者生者等生者起者等起者語者覺者等領受者,非不曾有,非不當有,於彼彼處造善惡業,於彼彼處受果異熟,捨此蘊續餘蘊。」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 【唐】此邊執見常見攝者,顯彼自性。 【唐】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唐】等起差別,亦如前應知。 ### 我及世間等之常住論與我命生者之常住論二者差異 【唐】問:初所說常論與此所說有何差別。 【唐】有說:初者依定,此依尋思。 【唐】有說:初者是師,後是弟子。 【唐】有說:初是軌範,後是近住。 【唐】有說:初是尊重,後是學者。 【唐】有說:初是證者亦是說者,後是證者而非說者。 【唐】有說:初執我從前際至今際恒有,後執我從今際至後際恒有。 【唐】是謂初後常論差別。 ### 建立六見之理由(十一節) 【唐】問:云何建立如是六見。為以自性,為以所依所緣。設爾何過。 【唐】若以自性者,但應有二,謂有身見邊執見。 【唐】若以所依所緣者,應有十八,謂「依眼色有三乃至依意法亦三。」 【唐】或成三十六,謂「依眼色有六乃至依意法亦六。」 【唐】答:此中以所依所緣故建立六種。 【唐】問:豈不已說應成十八或三十六耶。 【唐】答:不爾。所以者何。此中總依覺所覺,根根義,有境界境界差別行相而建立故。若依相續剎那差別則有無量,今略說爾所。 ## 12.五種現法涅槃等之見取見和其對治道〖五涅槃〗 ### 五種現法涅槃之見取見其對治道與等起 【發智】諸有此見:「受妙五欲,名得第一現法涅槃。」此取劣法為勝見取,見苦所斷。 【唐】諸有此見:「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 【唐】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 【唐】離喜住捨正念正知身受樂,聖說能捨具念樂住入第三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 【唐】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靜慮具足住,名得第一現法涅槃。」 【唐】此取劣法為勝見取,見苦所斷。 【唐】受妙五欲者,謂「人及欲界天。」有說:唯欲界天,以彼五欲極勝妙故。 【唐】現法涅槃者,謂「於現身所得涅槃。」 ### ‹見取› 【唐】問:此何故成見取。 【唐】答:五妙欲有垢有穢有毒有濁是鄙劣法。彼執同於出離等樂或涅槃樂,故成見取。 【唐】問:入四靜慮具足住是勝功德,何故取為現法涅槃亦名見取。 【唐】答:世俗靜慮有垢有穢有毒有濁是鄙劣法。 【唐】彼執同於離垢穢樂或涅槃樂,故成見取。 【唐】執無色定為涅槃,說為現法涅槃之理由 【唐】問:亦有外道執無色定為涅槃者,此中何故不說。 【唐】答:彼諸外道多執靜慮為涅槃少執無色,此中依多分說,是以無過。 【唐】復次,彼執無色為究竟涅槃,此中說現法涅槃,故不說彼。 【唐】復次,四根本靜慮是樂道所攝故,諸外道計為現法涅槃。 【唐】四無色是苦道所攝故,彼不執為現法涅槃。 【唐】復次,無色定微細,諸外道於彼不了達故,謂為斷滅深生怖畏,故不說為現法涅槃,以是故不說無色。 【唐】此取劣法為勝見取者,顯彼自性。 【唐】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唐】彼等起云何。 【唐】謂:有外道聞說涅槃是勝妙樂,便謂:「若得欲界色界五地樂者,即名已得現法涅槃。」故起此見。 【唐】有說:外道得世俗定,見五地中諸有情類受諸快樂,便謂獲得現法涅槃,故起此見。 【唐】有說:外道由近惡友故起此見。 【唐】問:何故此見取,見苦所斷耶。 【唐】答:此見依我見轉,執有我體受涅槃樂故。 【唐】復次,此於果處轉,執有漏果為涅槃故。 【唐】復次,此迷苦諦,以苦法為樂故。 ## 13.九慢論及九慢和七慢之關係〖九慢類〗 ### 造論因由—九慢之分別 【發智】有九慢類, ==§{〔【補發智】文〕== ~~【發】{謂:我勝.我等.我劣,有勝我.有等我.有劣我,無勝我.無等我.無劣我。}乃至廣說。~~ 【唐】問: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中說九慢類而不廣分別,今欲分別,故作斯論。==\[集異門:三慢類。]\[雜含:我勝、我等、我卑…有勝我者、有等我者、有卑我者…無勝我者、無等我者、無卑我者…我勝、我等、我劣。]== ### 分別慢類之理由—見慢之關係 【唐】問:此«見納息»中但應分別諸見,何故分別諸慢類耶。 【唐】答:前已說一一蘊中說一切法,是故一一納息亦說多法而無有過。 【唐】尊者世友說曰:此納息中,正分別諸惡見亦分別似惡見。諸煩惱中無似惡見如諸慢者,故於此中亦分別慢。 【唐】大德說曰:「以諸慢類依有身見,是有身見之所長養,有身見後而現在前,已見諦者不復起故。由是此中正分別見,亦分別慢。」[s19](婆沙011-020#^8xe4zv) 【唐】尊者覺天說曰:諸見慢類俱令有情難入佛法是以皆說,謂諸有情若無惡見及諸慢類,則能歸依如來正法,修習梵行出生死苦得涅槃樂;由有見慢便不歸依如來正法失於勝利。 【唐】尊者妙音說曰:惡見慢類俱障有情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過失尤重,是以俱說。 ^v3640p ### 九慢類即三慢攝 #### 發智 <w:tbl> </w:tbl> ~~【發】1我勝者,彼於等,謂己勝。~~ ~~【發】是依見起過慢者,是依有身見所起過慢。「於等,謂己勝」,是過慢攝故。~~ ~~【發】2我等者,彼於等,謂己等。~~ ~~【發】是依見起慢者,是依有身見所起慢。「於等,謂己等」而高舉,是慢攝故。~~ ~~【發】3我劣者,彼於勝,謂己劣。~~ ~~【發】是依見起卑慢者,是依有身見所起卑慢。「於多勝,謂己少劣」,是卑慢攝故。~~ ~~【發】4有勝我者,彼謂有他勝己,即是「於勝,謂己劣」。~~ {~~【發】是依見起卑慢~~ 。}餘如前說。 ~~【發】5有等我者,彼謂有他等己,即是「於等,謂己等」。~~ {~~【發】是依見起慢~~ 。}餘如前說。 ~~【發】6有劣我者,彼謂有他劣己,即是「於等,謂己勝」。~~ {~~【發】是依見起過慢~~ 。}餘如前說。 ~~【發】7無勝我者,彼謂無他勝己,即是「於等,謂己等」。~~ {~~【發】是依見起慢。}~~ 餘如前說。 ~~【發】8無等我者,彼謂無他等己,即是「於等,謂己勝」。~~ {~~【發】是依見起過慢。}~~ 餘如前說。 ~~【發】9無劣我者,彼謂無他劣己,即是「於勝,謂己劣」。~~ {~~【發】是依見起卑慢。}~~ 餘如前說。 【唐】此九慢類即七慢中三慢所攝,謂慢過慢卑慢。依此本論所釋如是。 #### 品類足 【唐】依《品類足論》[?]:「我勝慢類中<b>攝三種慢</b>,1若於劣謂己勝,即是慢。 【唐】2若於等謂己勝,即是過慢。3若於勝謂己勝。即是慢過慢。」 【唐】餘八慢類如理應說。==\[集異門:三慢類]== ### 九慢類見修斷 【唐】此九皆通見修所斷,而此中不說者,有說:以是傍論故。 【唐】有說:彼非見相似故。 ## 14.風不吹乃至雜染清淨自性安住·不增不減等常見及其對治道〖常見〗 ### 常見論其對治道與等起 【發智】諸有此見:「風不吹,河不流,火不然,乳不注,胎不孕,日月不出不沒,雜染清淨,自性安住,不增不減。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 【唐】此邊執見常見攝者,顯彼自性。 【唐】見苦所斷者,顯彼對治,廣說如前。 【唐】彼等起云何。 【唐】尊者世友說曰:「有諸外道,因不正尋思,執有實我,微細常住遍一切處。 【唐】於諸法中冥伏作動,見風河等吹流等時.謂是我作.非彼能爾,如見樹動.知風所為,機關動時.知人所作。」 【唐】大德說曰:有諸外道,因惡尋思,執有實我,微細常住,有勝作用轉變諸法。見風河等吹流等時.謂我令彼現如是相,如樹等動.見影亦動,化主語時.化身亦語。 【唐】有說:外道得世俗定,見諸有情諸趣流轉相續不斷,見風河等隨處隨時有無不定,便謂:有我微細常住,有勝作用,令風河等種種轉變或有或無。 【唐】有說:外道親近惡友,隨惡友教,發起此見。 ## 15.我作或他作二種外道論〖迷執自他作.悟則二非有〗 ### 關於外道自作與他作二見之論述 【發智】眾生執我作,乃至廣說。 =={〔【補發智】文〕== 【唐】如契經中說:眾生執我作,執他作亦然,各不能如實,觀知此是箭。此言有何義。 【唐】答:眾生謂外道。彼作是執我能作,我能生,我能化。故言眾生執我作。 【唐】復有外道,執他能作,他能生,他能化。故言執他作亦然。 【唐】各謂一一非一切,箭謂惡見能中傷故。彼於此見,不能如實觀知是箭。} 【唐】此中略釋諸契經中,呵責惡見伽他中義。 【唐】執我能作等者,執內身中有勝義我,能作能生能化諸物。 【唐】執他能作等者,執外身中有勝義我,能作能生能化諸物。 【唐】能作者,作內恒有法; 【唐】能生者,生外恒有法; 【唐】能化者,化為內外非恒有法。 【唐】復次,能作者,作自身諸法; 【唐】能生者,生他身諸法; 【唐】能化者,化為非情諸法。 【唐】各謂一一非一切者,顯諸外道,一一別執非一切同。 【唐】箭謂惡見能中傷故者,顯此惡見行相猛利遠有所傷,猶如毒箭。 【唐】彼諸外道無明所盲,不能如實觀知過患。 ### 當觀自作及他作為毒箭 【發智】當觀此是箭。乃至廣說。 =={〔【補發智】文〕== 【唐】當觀此是箭 眾生堅執著 如是則無有 我作及他作 【唐】當觀此是箭者:謂應如實觀知此見是真毒箭,與老病死為前導故。 【唐】眾生堅執著者:眾生謂外道,彼於見趣中堅固執著不能出離。 【唐】若能如是如實觀知,則不復有我作我生我化執,亦不復有他作他生他化執。 【唐】知於非有,妄執有故。} 【唐】此中勸彼:應觀惡見是真毒箭。 【唐】與老病死為前導故者,如世毒箭引生眾苦,如是惡見引老病等種種苦惱。 ## 16.具慢眾生之生死輪迴〖具慢〗 ### 具慢眾生輪迴生死之論述 【發智】具慢眾生。乃至廣說。 ==§{〔【補發智】文〕== 【唐】具慢眾生ᅟ慢著慢縛ᅟ於見相逆ᅟ不越生死 【唐】具慢者,顯成就七慢。 【唐】眾生者,謂外道。 【唐】彼於七慢,著多著遍著故言慢著。 【唐】縛多縛遍縛故言慢縛。 【唐】於見相逆者,謂斷常見類,互相違逆。 【唐】不越生死者,謂彼於無際生死,不能越度而取涅槃。} 【唐】此中顯示:具七慢者,慢所縛著故,於斷常見互相違逆,不能越度無際生死。 【唐】七慢,如上說。 【唐】著者,少分著。 【唐】多著者,多分著。 【唐】遍著者,周遍著。 【唐】縛等亦爾。 ### 著與縛之差別 【唐】問:著與縛何差別。 【唐】答:名即差別。 【唐】復次,義亦有別。著謂「堅著,是難洗除義」;縛謂「纏縛,是難解脫義。」 【唐】復次,著者是相應縛;縛者是所緣縛。謂「七慢類具二縛故,於彼眾生能著能縛。」 【唐】復次,著謂「著其心」;縛謂「縛其身。」 【唐】是謂「縛著二義差別。」 【唐】斷常見類互相違逆者,如在家者由貪縛著故,於所攝受互相違逆。 【唐】諸出家者由慢縛著故,於斷常見互相違逆。 【唐】無際生死者,諸趣諸生流轉不息是生死義,如是生死無有前際不可知故。 【唐】有先因故,而有後際,以般涅槃為後邊故。 【唐】復次,生死其量長遠不知,得解脫時故名無際。 ## 17.外道諸種戒禁取見取見及其對治道並佛弟子之如實見〖及得等〗 【發智】得當得俱坌。乃至廣說。 =={〔【補發智】文〕== 【唐】「得當得俱坌ᅟᅟ劣學戒禁浴ᅟᅟ梵苦事一邊ᅟᅟ受欲淨第二 【唐】ᅟ不見極沈走ᅟᅟ明眼見能異ᅟᅟ於彼無塵慢ᅟᅟ絕路至苦邊 【唐】得者,顯示已得諸蘊界處。 【唐】當得者,顯示未得諸蘊界處。 【唐】俱坌者,此二俱為貪瞋癡塵坌遍坌極坌。 【唐】劣有二義:一目病者,二目外道,今說外道為劣者,彼於此隨學故言劣學。 【唐】彼作是說:「諸補特伽羅,學乘象馬船車輦輿,執持弓杖鉤輪羂索書印算數,皆令善巧,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 【唐】戒者,有諸外道,起此見立此論:「諸補特伽羅,受持牛鹿狗戒露形戒等,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 【唐】禁者,有諸外道,起此見立此論:「諸補特伽羅,受持烏禁鵂鶹禁默然禁等,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 【唐】浴者,有諸外道,起此見立此論:「諸補特伽羅,於摩捺娑比摩捺娑殑伽河門三池中浴,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 【唐】梵謂梵行,有諸外道,起此見立此論:「諸補特伽羅,受持梵行,遠離婬欲,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 【唐】苦謂苦行,有諸外道,起此見立此論:「諸補特伽羅,受種種苦行,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 【唐】事謂承事,有諸外道,起此見立此論:「諸補特伽羅,調象馬牛,事日月星火珠藥等,由此便得淨脫出離至苦樂邊。」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苦所斷。 【唐】一邊者,謂上所說是苦行邊。 【唐】受欲淨者,有諸外道,起此見立此論:「諸欲淨妙,快意受用,而無過失。」此取劣法為勝見取,見苦所斷。 【唐】第二者,謂此所說是樂行邊。 【唐】不見者,謂諸外道,於上二邊不如實見。 【唐】極沈走者,謂彼外道,由不見故,一類起愛,故名極沈;一類起見,故名極走。 【唐】復次,一類懈怠,故名極沈;一類掉舉,故名極走。 【唐】復次,一類起慢,故名極沈;一類起過慢,故名極走。 【唐】明眼見者,明眼謂佛及佛弟子, 【唐】見謂於上所說二邊如實知見。 【唐】能異者,由如實知見故,不同彼極沈極走,以能不起愛見等故。 【唐】於彼無塵者,謂於已得未得蘊界處不起貪瞋癡塵。 【唐】於彼無慢者,謂於二邊,雖俱遠離而心不恃。 【唐】絕路者,若能如是便絕三路。謂煩惱業苦。 【唐】至苦邊者,苦謂五取蘊苦,邊謂涅槃。若絕三路,便得至此苦蘊邊際。 } 【唐】此顯:外道於已得當得蘊界處中,為貪瞋癡塵之所坌故,於苦樂行二邊過失不如實見,以不見故極沈極走。 【唐】「沈」謂太緩不能進趣,「走」謂太急不能達到。 【唐】頌中餘義,如論具釋。 ## 18.外道諸見之五種分類 ### 外道惡見有五種分類 【唐】如《契經》說:「諸有沙門婆羅門等,各依勝解起諸諍論,一切皆於五處而轉。何等為五。 【唐】一者,執我死後有想,唯此諦實,餘皆愚妄。 【唐】二者,執我死後無想。 【唐】三者,執我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唐】四者,執我死後斷滅。 【唐】五者,說有現法涅槃。」 【唐】彼五即三,三即彼五。 【唐】彼五即三者,謂彼有想論無想論.非有想非無想論,即此常見;彼斷滅論,即此斷見;彼現法涅槃論,即此見取。 【唐】三即彼五者,謂此常見,即彼有想論無想論.非有想非無想論;此斷見,即彼斷滅論;此見取,即彼現法涅槃論。 ## 19.六十二見總論 【唐】又《梵網經》說:六十二諸惡見趣,皆有身見為本。 ### 六十二見趣之分類 【唐】六十二見趣者,謂前際分別見有十八,後際分別見有四十四。 【唐】前際分別見有十八者,謂四遍常論,四一分常論,二無因生論, 【唐】`[四=三【三宮】]`四有邊等論,四不死矯亂論。 【唐】後際分別見有四十四者,謂十六有想論,八無想論,八非有想非無想論, 【唐】七斷滅論,五現法涅槃論。 【唐】此中依過去起分別見,名前際分別見。 【唐】依未來起分別見,名後際分別見。 【唐】若依現在起分別見此則不定,或名前際分別見,或名後際分別見;以 【唐】現在世是未來前過去後故;或未來因,過去果故。 ## 20.四遍常論 【唐】前際分別見中之「四遍常論」 【唐】前際分別見中,四遍常論者: ### 第一遍常論 【唐】一由能憶一壞成劫,或二或三乃至八十(壞成劫),彼便執我世間俱常。 【唐】問:彼何故作是執。 【唐】答:彼計轉變.或隱顯故。 【唐】轉變論者.作如是執:乳變為酪,種變為芽,薪變為灰,如是等類,若續彼而有者,皆是彼所轉變,非彼法滅有此法生,故一切法自性常住。 【唐】隱顯論者.作如是執:諸法自性.或隱或顯。彼見此處先有如是形顯分量大地洲渚妙高山王餘山大海諸樹等壞,後於此處復有如是形顯分量大地等成,便作是念:彼於中間不可見者,非性壞滅,然壞劫時.彼性潛隱,至成劫位彼性復顯。 【唐】又七士身.常無動轉,互不相觸,命不可害,故作是念:我及所憶.二俱是常。 【唐】由斯便見「我及世間俱是常住。」 ### 第二遍常論 【唐】二由能憶一生,或二或三乃至百千生事,彼便執我世間俱常。 【唐】由計轉變,或隱顯故。彼若能憶外器壞成,由見此處先有如是形顯分量大地洲渚如前,乃至命不可害。 【唐】若不能憶外器壞成,執世間常,理不待說。 【唐】故作是念:我及所憶.二俱是常。 【唐】由斯便見「我及世間俱是常住。」 【唐】問:此與第一義有何異。 【唐】答:前雖憶多,而於能憶諸生無間未得自在;今雖憶少,而於能憶諸生無間已得自在。 ### 第三遍常論 【唐】三由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諸蘊相續。謂見死有諸蘊無間,中有現前。復見中有諸蘊無間,生有現前。又見生有諸蘊無間,本有現前。本有諸蘊分位相續,乃至死有。譬如水流燈焰相續。 【唐】由不覺知微細生滅,於諸蘊中遂起常想故,便執我世間俱常。 【唐】由計轉變或隱顯故,如刀於鞘,蛇於其穴,人於闇室,入出隱顯故作是念:我及所見二俱是常。 【唐】由斯便見「我及世間俱是常住。」 ### 第四遍常論 【唐】四由尋伺不如實知,謂「我世間俱是常住。」彼作是念:有法常有,無法恒無,無不可生,有不可滅。 【唐】彼執:「因果從無始來,性唯是一,無滅無起。」故是前際分別見攝。 【唐】彼若執色以為我者,由見顯形恒相似故,便執為常。 【唐】若執心等以為我者,由心等法無間生故,相似生故,恒時生故,不能了知細生滅故,能憶往昔所更事故,前後事業互相似故,他不礙故,便執為常。 【唐】彼由如是虛妄尋伺,執「我世間俱是常住。」 【唐】如是四種前際分別執遍常論,由劫及生死生,尋伺四事而起。 ## 21.四一分常論 【唐】前際分別見中之「四一分常論」 【唐】四一分常論者: 【唐】第一一分常論~梵王常住,所化(我)無常 【唐】一從梵世歿來生此間,由得宿住隨念通故,作如是執:我等皆是大梵天王之所化作,梵王能化在彼常住;我等所化故是無常。 【唐】第二一分常論~大種無常,心是常 【唐】二聞梵王有如是見立如是論:「大種無常,心是常住。」或翻此說:「心是無常,大種常住。」同彼忍者,或住梵世,或生此間,或展轉聞如是道理便作是執:我以大梵天王為量。是故世間一分常住,一分無常。 【唐】第三一分常論~戲忘天之不忘失念者常,忘念是無常 【唐】三有先從戲忘天歿來生此間,由得宿住隨念通故,便作是執:彼天諸有不極遊戲忘失念者,在彼常住;我等先由極戲忘念從彼處歿,故是無常。 【唐】第四一分常論~意憤天之不憤者常,憤是無常 【唐】四有先從意憤天歿來生此間,由得宿住隨念通故,便作是執:彼天諸有不極意憤角眼相視,在彼常住;我等先由意極相憤角眼相視從彼處歿,故是無常。 【唐】問:如是諸天住在何處。==\[[瑜伽5](T30n1579_瑜伽師地論1#^kwg5ll) [唯識述記](T43n1830_成唯識論述記#^xshskx)]== 【唐】有說:彼住妙高層級。 【唐】有說:彼是三十三天。 ^clr3vr 【唐】如是四種前際分別一分常論,由執大梵.大種.或心戲忘.憤恚.四事而起。 ## 22.二無因生論 【唐】前際分別見中之「二無因生論」 【唐】二無因生論者: 【唐】一從無想有情天歿來生此間,由得宿住隨念通故,雖能憶彼出無想心及後諸位,而不能憶出心以前所有諸位,便作是念:我於彼時本無而起,諸法如我亦應一切本無而生。 【唐】由斯便執:我及世間皆無有因,自然生起。 【唐】二由尋伺虛妄推求,今身所更既皆能憶,前身若有彼所更事,今此身中亦應能憶,既不能憶故知彼無。 【唐】又作是念:若依彼生,諸有情類必還似彼,如酪中虫還似於酪,牛糞中虫還似牛糞,青葉中虫還似青葉,父母生子還似父母,非即酪等是虫等因,故知一切身及諸根.覺慧等法.皆無因起。 【唐】又作是念:「現見孔雀鸞鳳雞等,山石草木花果刺等,色形差別皆不由因自然而有。」彼作是說:「誰銛諸刺.誰畫禽獸.誰積山原.誰鑿㵎谷.誰復彫鏤草木花菓,如是一切皆不由因,於造世間.無自在者。」由斯便執:我及世間皆無因生,自然而有。 【唐】如是二種前際分別無因生論,由無想天虛妄尋伺二事而起。 ## 23.四有邊等論 【唐】四有邊等論者: ### 第一邊論~我及世間有邊論 【唐】一由天眼,見下唯至無間地獄,見上唯至初靜慮天,執我於中悉皆遍滿。 【唐】彼作是念:過此若有我及世間,我亦應見。既更不見,故知非有。 【唐】由斯便執「我及世間俱是有邊」,即是二種有分限義。 ### 第二邊論~我及世間無邊論 【唐】二由依止勝分靜慮,發淨天眼,傍見無邊,執我於中悉皆遍滿。 【唐】由斯便執「我及世間俱是無邊」,即是二種無分限義。 【唐】第三邊論~我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論 【唐】三由天眼及神境通,由天眼通見下唯至無間地獄,見上唯至初靜慮天。 【唐】由神境通,運身傍去不得邊際,遂於上下起有邊想,於傍世界起無邊想,執「我於中悉皆遍滿。」由斯便執「我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即是二種俱有分限,無分限義。 ### 第四邊論~我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實有論 【唐】四非有邊非無邊者,即遮第三為此第四,彼作是念:我及世間俱不可說定是有邊定是無邊,然皆實有。 【唐】或有說者:彼見世間橫無邊故,執我世間俱非有邊。 【唐】彼見世間竪有邊故,執我世間俱非無邊。雖無決定,而實有我。 【唐】復有說者:彼執我體或舒或卷不可定說。舒無邊故說非有邊,卷有邊故說非無邊。 ### 有邊等四論為前際分別見之理由 【唐】問:如是四種既緣現在,云何說為前際分別。 【唐】答:彼待未來,亦名前際。 【唐】復有說者:「此四由憶成劫壞劫而建立故,皆得說為前際分別。 【唐】謂第一論,由憶過去成劫之時,我及世間竪有分限故,便起有邊想。 【唐】若第二論,由憶過去成劫之時,我及世間橫無分限故,便起無邊想。 【唐】若第三論,由憶過去成劫之時,我及世間竪有分限,橫無分限,起亦有邊亦無邊想。 【唐】若第四論,由憶過去壞劫之時,我及世間雖不可得分量狹廣,而是實有,起非有邊非無邊想。」 【唐】有作是說:「執有邊者即是斷見。執無邊者即是常見。 【唐】執亦有邊亦無邊者,即是一分斷見一分常見。 【唐】執非有邊非無邊者,即是唯起薩迦耶見。」 【唐】如是四種前際分別.有邊等論,依前所說,多四事起。 ## 24.四不死矯亂論 【唐】前際分別見中之「四不死矯亂論」 【唐】四不死矯亂論者: 【唐】不死謂天。以天長壽,外道執為常住不死。 【唐】有諸外道求生彼天,聞外道論作如是說: 【唐】若有能答彼不死天無亂問者,得生彼天。若不能答彼不死天無亂問者,無得生義。 【唐】然無亂有二種:一有相有分別(無真見),二無相無分別(有真見)。 【唐】有真見者,無相無分別,無所依故。無真見者,有相有分別,有所依故。 【唐】彼外道輩於諸不死無亂問中,以言矯亂: ### ~怖妄語 【唐】一作是念:「我不如實知.若善若不善.及四聖諦。 【唐】有餘沙門婆羅門等,於如是義求如實知,彼若問我如是義者,我若決定答彼所問,便為妄語,由妄語故,我便不得生於彼天。」 【唐】彼怖妄語,故於不死無亂問中,以言矯亂,謂作是說:我於諸天祕密義中不應皆說,或自所證或清淨道。 ### ~怖邪見 【唐】二作是念:「我不如實知.若善若不善.及四聖諦。 【唐】有餘沙門婆羅門等,於如是義求如實知,彼若問我如是義者,我若撥無彼所問義,便為邪見,由邪見故,我便不得生於彼天。」 【唐】彼怖邪見,故於不死無亂問中,以言矯亂,餘如前說。 ### ~怖無知 【唐】三作是念:「我不如實知.若善若不善.及四聖諦。 【唐】有餘沙門婆羅門等,於如是義求如實知,彼若問我如是義者,我若不實印彼所問,彼或詰問,我便不知,由無知故,我便不得生於彼天。」 【唐】彼怖無知,故於不死無亂問中,以言矯亂,餘如前說。 ### ~怖愚癡 【唐】四作是念:我性昧劣,不能搆集矯亂言詞。 【唐】又作是念:「若一向執.非為妙善,以一向執.非皆稱順諸有情心,若於他心有所違逆.我便不得生於彼天。故我應依不相違理,若有問我.有後世耶,應返問言:「汝何所欲。」 【唐】若言欲有,應印彼言:「我於後世.亦許為有。」 【唐】如是問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或問如是.或不如是.或異或不異,皆應返問,隨彼所欲.我便印之。」 【唐】又作是念:我性愚癡,若違拒他,彼便別我。 【唐】怖愚癡故,於諸不死無亂問中.以言矯亂。 【唐】問:如是四種是何見攝。 【唐】答:彼四於天起不死想,皆常見攝。 【唐】計答他問,為生天因,是戒禁取。 【唐】問:此四寧是前際分別。 【唐】答:此四皆於現在事轉,待未來故,立前際名。 【唐】或有說者,此四皆緣先所聞教,謂彼外道先聞自師所說至教:要由如是.答他所問.生不死天,彼不死天.要由如是.答問故得。 【唐】故此四種皆是前際分別見攝。 【唐】如是四種前際分別,不死矯亂依怖妄語邪見無知愚鈍事起。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九 --- 【唐】<b>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百</b>☗s200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ᅟ詔譯 【唐】見蘊第八中見納息第五之三 ## 25.十六有想論 【唐】後際分別見中之「十六有想論」 【唐】後際分別見中,十六有想論者: ### 初四種依三見建立 【唐】謂初四種依三見立,如說: 【唐】「一類補特伽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命者即身。」 【唐】復有一類補特伽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命者異身。」 【唐】復有一類補特伽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此總是我,遍滿無二無異無缺。」」 【唐】依第一見,建立第一「我有色,死後有想論。」謂: 【唐】「彼外道執色為我,執餘四蘊以為我所。 【唐】彼所執我,以色為性,故名有色;取諸法相說名為想。 【唐】此有色我,有彼想故,說名有想,以執四蘊為我所故,彼作是念:「此有色我死後有想。此在欲界全,色界一分,除無想天。」」 【唐】許無色界亦有色者,此亦在彼前三無色此有想故,不在後一(無色)。 【唐】依第二見,建立第二「我無色,死後有想論。」謂: 【唐】「彼外道執無色為我,執色或餘四蘊以為我所; 【唐】謂若除想,執餘三蘊總別為我,即執想色蘊為我所。 【唐】若執想蘊為我,即執餘蘊為我所。 【唐】彼所執我,無色為性,故名無色;取諸法相說名為想。 【唐】此無色我,或想為性,或有想用說名有想,或有彼想說名有想。 【唐】以執想蘊為我所故,彼作是念:「此無色我死後有想。此在欲界乃至無所有處,除無想天。」」 【唐】依第三見,建立第三「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有想論。」謂: 【唐】「彼外道執「色無色為我」,如諦語外道等。 【唐】總於五蘊起一我想,由彼各別分別諸蘊不得實我,猶如各別分別甘酢醎辛苦淡`[酢=醋【三宮】]`,無總實有一味可得。 【唐】彼於諸蘊起一想已,總執為我。彼所執我以色無色為性,故名亦有色亦無色。 【唐】取諸法相說名為想,此亦有色亦無色我。 【唐】或以想為性,或有想用,說名有想;或有彼想,說名有想。 【唐】以執自身諸蘊為我,執他諸蘊為我所故。 ### 餘外道之論點 【唐】有餘外道,於有色我見過失已,依無色我而住; 【唐】於無色我見過失已,復依有色我而住。 【唐】彼諸外道我見未斷,雖執有我而不決定。說所執我唯是有色,或唯是無色,然作是念:「此亦有色亦無色,我死後有想。此在欲界全,隨其所應…乃至廣說。」」 【唐】第四「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有想論。」即遮第三,無別依見。 【唐】彼作是念:我雖實有,而不可說定亦有色亦無色。 【唐】彼見實我,定亦有色亦無色俱有過失,故作是說:「此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有想…」餘如前說。 【唐】如是四種,或依尋伺或依等至皆容得起。 ### ‹第五›-- 【唐】執「我有邊,死後有想論」者, 【唐】(1)若執色為我,彼所執我,體有分限;或在心中,如指節量,光明熾盛。 【唐】或在身中,稱身形量,內外明徹。 【唐】如說:我我形相端嚴光明熾盛清淨第一,喬答摩尊,寧說無我。 【唐】(2)若執非色為我,彼所執我,亦有分限,以非色法所依所緣有分限故,亦名有邊。彼依尋伺起如是執;若依等至起此執者,必未得遍處定。 【唐】如是二種俱作是念:我定有邊,死後有想。此在欲界全,色界一分,除無想天。 【唐】許無色界亦有色者,此亦在彼前三無色。 ### ‹第六›-- 【唐】執「我無邊,死後有想論」者, 【唐】(1)若執色為我,彼所執我遍一切處。如《明論》說:有我士夫其量廣大,邊際難測,光色如日。諸冥闇者雖住其前而不能見,要知此我方能越度生老病死,異此更無越度理趣。 【唐】又如有說:地即是我,我即是地,其量無邊。 【唐】(2)若執無色為我,彼作是念:如不至火終不能燒,若不至刀終不能割,若不至水終不能潤`[潤=爛【三宮】]`。如是若有不至我者,終不能取無邊分量。 【唐】彼依尋伺起(上二)如是執。 【唐】若依等至起此執者,必已得遍處定。 【唐】如是二種俱作是念:我定無邊,死後有想。此在欲界全,隨其所應…乃至廣說。 ### ‹第七›-- 【唐】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有想論」者, 【唐】(1)若執色為我,彼所執我,隨所依身或卷或舒其量不定,彼作是念: 【唐】「身若有量,我即有邊;身若無量,我即無邊。」 【唐】(2)若執無色為我,彼作是念: 【唐】「若隨有量所依,所緣,我即有邊;若隨無量所依所緣,我即無邊。」 【唐】如是二種俱作是念: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有想。此在欲界全,隨其所應…乃至廣說。 ### ‹第八›-- 【唐】執「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有想論」者,即遮第三,為此第四。 【唐】三門異說,如前應知。 【唐】如是四種或依尋伺或依等至,皆容得起 【唐】依想受異故作是說:(1)我有一想,(2)我有種種想,(3)我有小想,(4)我有無量想,(5)我純有樂,(6)我純有苦,(7)我有苦有樂,(8)我無苦無樂,死後有想。 【唐】此中(1)我有一想者,謂「在前三無色。」由彼諸想一門轉故,說名一想。 【唐】(2)我有種種想者,謂「在欲色界,除無想天。」由彼諸想六門四門轉故,及緣種種境,故名種種想。 【唐】依尋伺者,我亦有差別,謂有一種工巧智者,名有一想; 【唐】若有種種工巧智者,名有種種想。 【唐】(3)我有小想者,謂「執少色為我,或執少無色為我。」 ### 執少色為我 【唐】若執少色為我,彼執色我其量狹小,如指節等。 【唐】彼執想為我,所依小身,故緣少境故,說為小想,我與彼合,名有小想。 【唐】此在欲界全,色界一分,除無想天。 【唐】許無色界亦有色者,此亦在彼前三無色。 ### 執少無色行識為我 【唐】若執少無色為我,彼或執受為我,想為我所。依小身故,緣少境故。說為小想,我與彼合,名有小想。 【唐】執行為我,執識為我,廣說亦爾。 【唐】若執想為我,彼想依小身故,緣少境故,說為小想。彼執小想為我性故,或有想用,名有小想。 【唐】此在欲界乃至無所有處,除無想天。 【唐】(4)我有無量想者,謂「執無量色為我,或執無量無色為我。」 ### 執無量色為我 【唐】若執無量色為我,彼執色我遍一切處。 【唐】彼執想為我,所依無量身故,緣無量境故,名無量想。我與彼合,名有無量想。 【唐】此在欲界全;色界一分,除無想天。 【唐】許無色界亦有色者,此亦在彼前三無色。 ### 執無量無色行識為我 【唐】若執無量無色為我,彼或執受為我,想為我所。 【唐】彼想依無量身故,緣無量境故,名無量想。我與彼合,故名有無量想。 【唐】執行為我,執識為我,廣說亦爾。 【唐】若執想為我,彼想依無量身故,緣無量境故,名無量想。 【唐】彼執無量想為我性故,或有想用故,名有無量想。 【唐】此在欲界乃至無所有處,除無想天。 【唐】如是四種或依尋伺或依等至皆容得起。 【唐】(5)我純有樂者,謂「在前三靜慮。」 【唐】諸得定者,以天眼通,見三靜慮恒時受樂,後從彼歿來生此間,便作是念:「我純有樂。」 【唐】諸尋伺者,見諸有情,於一切時與樂具合,便作是念:「我純有樂。如於此世他世亦爾。」 【唐】(6)我純有苦者,謂「在地獄。」 【唐】諸得定者,以天眼通,見在地獄恒時受苦,`[後=復【三宮】]`後從彼歿來生此間,便作是念: 【唐】「我純有苦。」 【唐】諸尋伺者,見諸有情,於一切時與苦具合,便作是念: 【唐】「我純有苦。如於此世他世亦爾。」 【唐】(7)我有苦有樂者,謂「在傍生鬼界人及欲界天。」 【唐】諸得定者,以天眼通,見彼有情苦樂雜受,後從彼歿來生此間,便作是念: 【唐】「我有苦有樂。」 【唐】諸尋伺者,見諸有情,有時與苦具合,有時與樂具合,便作是念: 【唐】「我有苦有樂。如於此世他世亦爾。」 【唐】(7)我無苦無樂者,謂「在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 【唐】諸得定者,知彼有情無苦無樂,後從彼歿來生此間,便作是念:我無苦無樂。 【唐】諸尋伺者,作如是念:我體是常,不明了轉,雖有暫與苦樂相應,而彼是客,我非有彼。 【唐】此十六種後際分別諸有想論,依前所說十六事起。 ## 26.八無想論 【唐】後際分別見之「八無想論」 【唐】八無想論者,謂「有色等四,有邊等四。」 【唐】有色等四者: 【唐】一執我有色,死後無想。謂: 【唐】「彼執色為我。得無想定,及見他得彼定生無想有情天,便作是念: 【唐】「我有色,死後無想,當生無想有情天中,想不起故。」 【唐】諸尋伺者執色為我,見有風癎熟眠悶絕苦受所切,似全無想,便作是念: 【唐】「我雖有色,而無其想,如於此世他世亦爾。」」 【唐】二執我無色,死後無想。謂: 【唐】「彼執命根為我。得無想定,及見他得彼定生無想有情天,便作是念: 【唐】「我無色,死後無想,當生無想有情天中,想不起故。」 【唐】諸尋伺者執命根為我,見有風癎熟眠悶絕苦受所切,似全無想,便作是 【唐】念:「我無色亦無想。如於此世他世亦爾。」」 【唐】有尋伺者除想執餘三蘊為我,亦容執「我無色,死後無想。」 【唐】三執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無想。謂: 【唐】「彼執色命根為我。彼於此二,起一我想,由彼各別分別此二,不得實我,猶如各別分別甘等,不得總味,彼執此二為一。我已得無想定,及見他得彼定生無想有情天,便作是念:「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無想,當生無想有情天中,想不起故。」 【唐】諸尋伺者執色命根為我,見有風癎熟眠悶絕苦受所切,似全無想,便作是念:「我亦有色亦無色,而全無想。如於此世他世亦爾。」 【唐】有尋伺者除想執餘四蘊為我,亦容執「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無想。」 【唐】四執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無想。即遮第三,為此第四。 【唐】三門異說,如前應知。 【唐】有邊等四者。 【唐】一執我有邊,死後無想。謂: 【唐】「若執色為我,彼執色我其量狹小,如指節等。 【唐】若執無色為我,彼執命根為我,遍在身中,稱身形量。 【唐】如是執已,得無想定,及見他得彼定生無想有情天,便作是念: 【唐】「我有邊,死後無想,當生無想有情天中,想不起故。」 【唐】諸尋伺者,亦執彼為我,見有風癎…隨其所應,廣如前說。」 【唐】二執我無邊,死後無想。謂: 【唐】「若執色為我,彼執色我遍一切處。 【唐】若執無色為我,彼執命根為我,亦遍一切處。 【唐】如是執已,得無想定,及見他得彼定生無想有情天,便作是念: 【唐】「我無邊,死後無想,當生無想有情天中,想不起故。」 【唐】諸尋伺者亦執彼為我,見有風癎…隨其所應,廣如前說。」 【唐】三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無想。謂: 【唐】「若執色為我,彼執色我或卷或舒。 【唐】若執無色為我,彼執命根為我,亦如身色或卷或舒。 【唐】如是執已,得無想定,及見他得彼定生無想有情天,便作是念: 【唐】「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無想,當生無想有情天中,想不起故。」 【唐】諸尋伺者亦執彼為我,隨其所應,廣如前說。」 【唐】四執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無想。即遮第三,為此第四。 【唐】三門異說,如前應知。 【唐】如是八種後際分別諸無想論,依前所說,八種事起。 ## 27.八非想非無想論 【唐】後際分別見之「八非有想非無想論」 【唐】八非有想非無想論者,謂「有色等四,有邊等四。」 【唐】有色等四者。 【唐】一執我有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謂: 【唐】1尋伺者執色為我,彼見有情想不明了,便作是念:我有色,非有想非無想。如於此世,他世亦爾。 【唐】非得彼定,可有此執,所以者何。 【唐】要已離無所有處染者,方可執非想非非想處諸蘊為我,彼既無色,此執理無。 【唐】2有依別義.說得彼定.亦有此執。謂: 【唐】生欲色界已,離無所有處染者,<u>執非想非非想處諸蘊為我</u>,彼所執我體雖非色,而與色合,名有色我。如說有髻人,而人體非髻。 【唐】彼雖不執色為我所,而所執我未離色身,乃至命終猶隨身故,說我有色。彼由所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想不明了,故執我現在非有想非無想,死後亦然。 【唐】3許無色界亦有色者,彼許有執.非想非非想處我實有色,而非有想亦非無想。 【唐】二執我無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謂: 【唐】得彼定者,執非想非非想處諸無色蘊為我,或為我所。 【唐】彼所執我,以無色為性,或有無色故,名無色我。 【唐】彼由所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想不明了故,執我現在非有想非無想,死後亦然。 【唐】諸尋伺者執無色為我,彼見有情想不明了,便作是念:我無色非有想非無想。如於此世他世亦爾。 【唐】三執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謂: 【唐】1尋伺者執色無色為我,彼見有情想不明了,便作是念:「我亦有色亦無色,非有想非無想。如於此世他世亦爾。」 【唐】非得彼定可有此執,所以者何。要已離無所有處染者,方可執非想非非想處諸蘊為我,彼既無色,此執理無。 【唐】2有依別義.說得彼定.亦有此執。謂: 【唐】生欲色界已,離無所有處染者,執非想非非想處諸蘊為我,彼所執我,體雖非色,而與色合,名有色我。如說有髻人,而人體非髻。 【唐】彼雖不執色為我所,而所執我,未離色身,乃至命終猶隨身,故說我亦有色。執無色為我故,說我亦無色。彼由所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想不明了,故執:「我現在非有想非無想死後亦然。」 【唐】3許無色界亦有色者,彼許有執非想非非想處我,實亦有色亦無色,而非有想亦非無想。 【唐】四執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即遮第三,為此第四。 【唐】三門異說,如前應知 【唐】有邊等四者:一執我有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唐】二執我無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唐】三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唐】四執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唐】如是一切皆執無色為我,已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者,皆容有此執。 【唐】又此一切皆容執非想非非想處,四無色蘊,為我我所。 【唐】一由彼定時分促故,以一一蘊為所緣故,執我有邊。 【唐】二由彼定時分長故,總以四蘊為所緣故,執我無邊。 【唐】三由彼定時分或促或長故,或一一蘊,或總四蘊為所緣故,執我亦有邊亦無邊。 【唐】即遮第三,為其第四。 【唐】三門異說,如前應知。 【唐】此中一切,皆由所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想不明了故,執我現在非有想非無想,死後亦然。 【唐】諸尋伺者,及許無色界亦有色者,執色無色為我。隨其所應,廣如前說。 【唐】如是八種後際分別非有想非無想論,依前所說,八事而起。 【唐】八無想論及八非想論中,依想異等說八論之理由 【唐】問:何故無想論及非有想非無想論中,不說「我有一想等八」耶。 【唐】答:若亦說者,一切皆應名有想論,以有想受者,非無想等故。 【唐】如是一切有想等論,說死後故,皆是後際分別見攝。 ## 28.七斷滅論 【唐】七斷滅論者: 【唐】一作是念:此我有色,麁四大種所造為性,死後斷滅畢竟無有,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唐】彼見此生受胎為初,死時為後,便作是念:我受胎時本無而有,若至死位,有已還無,名善斷滅。 【唐】二作是念:此我欲界天死後斷滅,畢竟無有,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唐】`[彼=後【三宮】]`彼作是念:我既不因產門而生,本無而有,有已還無,如彗星等,名善斷滅。 【唐】三作是念:此我色界天死後斷滅,畢竟無有,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唐】彼作是念:我既不因產門而生,本無而有,由等至力,有已還無,名善斷滅。 【唐】或有說者:此三斷見,皆緣已離初靜慮染有情而起。 【唐】彼斷見者,雖已得定,而未能離初靜慮染,所發天眼唯見下地。 【唐】前三有情,既命終已皆生上地,所受中有生有等身,非彼境界。便作是念:得靜慮者,既命終已,悉皆斷滅。 【唐】四作是念:此我空無邊處天死後斷滅,畢竟無有,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唐】五作是念:此我識無邊處天死後斷滅,畢竟無有,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唐】六作是念:此我無所有處天死後斷滅,畢竟無有,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唐】七作是念:此我非想非非想處天死後斷滅,畢竟無有,齊此名為,我正斷滅。 【唐】此中後四,有執空無邊處為生死頂,乃至有執非想非非想處為生死頂。 【唐】若執空無邊處為生死頂,彼執空無邊處死後無有,名善斷滅。 【唐】乃至若執非想非非想處為生死頂,彼執非想非非想處死後無有,名善斷滅。 【唐】如是七種後際分別諸斷滅論,依前所說七事而起,如是七種皆說死後,故是後際分別見攝。 ## 29.五現法涅槃論 【唐】五現法涅槃論者,謂外道執「若於現在我受安樂,名得涅槃;若我有苦,爾時不名得涅槃者,不安樂故。」 ==§一現受用妙五欲樂== 【唐】(其中)初作是念:此我清淨,解脫出離一切災橫,謂現受用妙五欲樂,爾時名得現法涅槃。 ==§二現安住最初靜慮== 【唐】第二能見諸欲過失,彼作是念:欲所生樂,眾苦所隨,多諸怨害;定所生樂,微妙寂靜,無眾苦隨,離諸怨害。 【唐】復作是念:此我清淨,解脫出離一切災橫,謂現安住最初靜慮,爾時名得現法涅槃。 ==§三現安住第二靜慮== 【唐】第三能見諸欲尋伺,俱有過失,彼作是念: 【唐】「此我清淨,解脫出離一切災橫,謂現安住第二靜慮,爾時名得現法涅槃。」 ==§四現安住第三靜慮== 【唐】第四能見諸欲尋伺及喜過失,彼作是念: 【唐】「此我清淨,解脫出離一切災橫,謂現安住第三靜慮,爾時名得現法涅槃。」 ==§五現安住第四靜慮== 【唐】第五能見諸欲尋伺,喜入出息,皆有過失,彼作是念: 【唐】「此我清淨,解脫出離一切災橫,謂現安住第四靜慮,爾時名得現法涅槃。」 【唐】問:云何此五現法涅槃論,是後際分別見攝。 【唐】答:此五雖緣現在,而待過去名後,是故說為後際分別。 【唐】復有說者:此五執我現既有樂,後亦有樂,故是後際分別見攝。 【唐】問:若爾,何故說為現法涅槃論者。 【唐】答:現樂為先,而執後樂;現居先故,用標論名。 【唐】如是五種後際分別現涅槃論,依前所說五事而起。 ## 30.諸見趣之斷常二見分別 【唐】==\[一切世間諸見,入有見無有見]== 【唐】如《契經》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所依諸見皆入二見,謂有見無有見。 【唐】今應分別:云何諸見,一切皆入此二見中。[zs49](nyaya/正理46-50#^rzv1ei) 【唐】答:非此入言顯攝彼體,但顯彼入二見品中,所以者何。 【唐】有見者即「常見」,無有見者即「斷見。」 【唐】諸惡見趣雖有多種,無不皆入此二品類。 ^rwf1gj 【唐】如此品初.補剌拏說:「無施與等。」五類邪見,入斷見品,以執無故。 【唐】有說:入二品,由執我常,謗因等故。 【唐】次說:「乃至活有命者,死後斷壞無有等。」斷見攝故,即斷見品。 【唐】有作是說:此四大種士夫身乃至智者讚,受入二品中。 【唐】次說:「無因無緣等。」是末塞羯梨見`[末=未【元明宮】]`。 【唐】次說:「造教造等。」是珊闍夷見。 【唐】此二俱入斷見品,以執無故。 【唐】有說:入二品,由執我常,謗因等故。 【唐】次說:「此七士身等。」常見攝故,即常見品。 【唐】次說:「有十四億等。」是無勝髮褐見。 【唐】次說:「一切士夫,諸有所受,無不皆以宿作為因等`[作=住【三】]`。」是離繫親子見。 【唐】此二俱入二品,以執有我,後斷滅故。 【唐】次說:「一切士夫所受,皆是無因無緣等。」是犎迦多衍那見。入斷見品,以執無故。==\[[長含](長含.md#浮陀伽旃延)浮陀伽旃延 \[[破僧事](T24n1450_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md#^ftjvhs)] [涅槃經](T12n0374_大般涅槃經.md#^xok97h) ]== 【唐】有說:入二品,以執我常,謗無因故。 【唐】次說:「自作苦樂等。」此入二品,以執有我,後斷滅故。 【唐】次說:「所受苦樂,非自作等。」入斷見品,以執無故。 【唐】有說:入二品,以執我常,謗無因故。 【唐】次說:「我及世間常等。」常見攝故,即常見品。 【唐】次說:「諦故住故,我有我等。」常見攝故,即常見品。 【唐】次說:「諦故住故,我無我等。」斷見攝故,即斷見品。 【唐】次說:「我觀我等。」入常見品。 【唐】次說:「受妙五欲等。」入常見品,執有我常,得涅槃故。 【唐】有說:入二品。以執有我後斷滅故。 【唐】次說:「風不吹等。」常見攝故,即常見品。 【唐】次說:「眾生執我作等。」入二見品,以執有我,後斷滅故。 【唐】後說:「諸欲淨妙快意受用,而無過失等」,入常見品。執有我常,受勝欲故。 【唐】有說:入二品。以執有我後斷滅故。 【唐】《契經》中說:我有想見,我無想見,我非有想非無想見,斷滅見,現法涅槃見。 【唐】此五入二見品`[二【麗三宮】,一【大】]`。 【唐】謂前三,入常見品。第四,入斷見品。 【唐】第五,有說:入常見品。有說:入二品。 ### 梵網經中六十二見之斷常二見分別 【唐】《梵網經》中所說六十二見,亦總入此二見品中,謂: 【唐】「前際分別見中,四遍常論,入常見品。 【唐】四一分常論,有說:「入常見品。」 【唐】有說:「入二品,以執有常有無常故。」 【唐】二無因論,入斷見品。有說:「入二品,以執我常,謗無因故。」 【唐】有邊等四論及不死矯亂四論,入常見品。有說:「入二品,以執我常,後亦斷故。」 【唐】後際分別見中, 【唐】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論,皆常見攝,故即常見品。 【唐】七斷滅論,斷見攝故,即斷見品。 【唐】五現法涅槃論,入常見品,執有我常,得涅槃故。 【唐】有說:「入二品,以執有我,現得涅槃,後斷滅故。」」 【唐】《迦多衍那契經》中說:「世有二見:一者有見,二者無見。[s8](婆沙001-010.md#^f5erun) 」如次攝入,常斷見品。 【唐】《師子吼經》說:「一切見皆依二見,謂有見,無有見。依有見者,耽著有見憎無有見;依無有見者,耽著無有見,憎有見。」此二如次,亦即攝入常斷見品。[s8](婆沙001-010.md#^rvqq6b) ^l90ud2 【唐】如《契經》說:「常見外道,或執轉變,或執隱顯,或執往來,意界常等。」如是一切,常見攝故,即常見品。 ## 31.命者即身等之外道見其斷常二見分別 【唐】如《契經》說:有外道執命者即身,命者異身,命者非即身,命者非異身。 ### 命者即身 【唐】問:外道何故執命者即身耶。 【唐】1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唐】彼見世間,身生時說有情生,身壞時說有情死故。 【唐】復次,彼見世間,於有色根身說有命者,於無色根身說無命者故。 【唐】復次,彼見世間,於身相差別,起男女想故。 【唐】復次,彼見世間,於身力強弱,說強弱者故。 【唐】復次,彼見世間,身形長短麁細肥瘦白黑等異,說長短等者故。 【唐】復次,彼見世間,於身一分有被損害時,遍身皆受不安隱苦故。 【唐】復次,彼見世間,憂及喜時,流淚毛竪,顏色怡悅故。 【唐】復次,彼見世間,皆於身起我名想故。」 【唐】2有餘師說:彼見世間,守宮`[𧋍【磧三宮】,𧈼【麗】]`𧋍蜴`[蜴【麗】=蝪【大】]`等尾,若斷時各能動轉故。 【唐】3大德說曰:彼見世間,於有色根身說有情形相有情言音有情好醜有情威儀有情作業等故。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諸外道說:命者即身。 ### 命者異身 【唐】問:外道何故執命者異身耶。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唐】「彼諸外道執色為身,執心心所以為命者,色與心等相續各異。 【唐】彼覺色身前後轉變,不覺心等前後異相,故起此見。 【唐】復次,彼見身麁,心心所細;命者是細,故異於身。 【唐】復次,彼見威儀隨意欲轉,即執意欲以為命者,威儀即身,轉變差別。 【唐】復次,彼見死者,身相無異,便作是念:「命者離身,說名為死,故與身異。」 【唐】復次,彼見色身與心心所分位前後轉變各異,彼執心等即是命者,故異於身。 【唐】復次,彼見色身有多分,而命者是一,故異於身。 【唐】復次,彼諸外道,見捨前有身受中有身,復捨中有身受今有身,如是展轉,身雖有異,而命者一,故異於身。」 【唐】有餘師說:彼見睡眠時,身亦有動轉,故知其中別有命者。 【唐】復次,彼見夢時,身在本處,而有命者遊歷他方,故知異身,別有命者。 【唐】復有說者:彼見依定,能憶過去及知未來多身差別,便作是念:「身雖有多,而命者一,故知各異。」 【唐】復次,彼見世間,身無動轉,能憶過去及知未來,故知離身別有命者。 【唐】有作是說:彼見世間,憶先所作及所更事,而身不動,故知離身別有命者。 【唐】或有說者:彼見身形前後位異,工巧智等隨轉無別,故知離身別有命者。 【唐】大德說曰:彼見世間不自在者及自在者,身俱動搖,故知彼身由命者轉。 ### 命者非即身 【唐】問:外道何故執命者非即身。 【唐】1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彼見世間,身多分異,命者不異,故非即身。 【唐】復次,彼見世間,身隨緣轉,命者不爾,故非即身。 【唐】復次,彼見世間,身有增減,損益等異,命者不爾,故非即身。 【唐】2大德說曰:彼見世間,一身而有種種相異,命者不爾,故非即身。 ### 命者非異身 【唐】問:外道何故執命者非異身。 【唐】1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彼見異身無別實物命者可得,故執命者非異於身。 【唐】所餘如前即身中說。 【唐】2大德說曰:彼見世間,於自身上而起我愛,不於餘法,故執命者非異於身,所餘如前,即身中說。 ### 入斷常二見 【唐】然諸愚夫,於色心等剎那相續不善了知,說:「有命者即異身」等。 【唐】若說即身及非異身,入斷見品; 【唐】若說異身及非即身,入常見品。 【唐】故諸外道諸惡見趣.無不皆入斷常品中。 【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對治彼故,宣說中道,謂色心等非斷非常。 ## 32.色心等非斷亦非常之所以 【唐】問:云何應知死後非斷。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言: 【唐】見今時心多念相續,由前前滅有後後生,後心必依前心而起;前心有力必引後心,**遇極厭緣後方不起**。由斯,此世初受生心,定有前心為因引起。 【唐】將命終位無極厭緣,正死時心定能引後。 【唐】前身既能引今身起,今身何故不引後身。由是應知,死後非斷。 【唐】復次,見今根覺.依已起根,復能為因引意覺起,故知胎中**最初意覺,必因過去根覺引生**==[s72](婆沙071-080#^mesptn)==。前生既能引今生起,今生何故不引後生。由是應知,死後非斷。 ^wgneqj 【唐】大德說曰:非離餘心有餘心轉,亦見有色隨心而生,復見有心依色而起,由煩惱故有色心生。由是應知,死後非斷。[s152](婆沙151-175#^xn3t4w) 【唐】復次,現見前念有煩惱身.必能引生後念心色,知命終位有煩惱者.定能引後心色令生。由是應知,死後非斷。 ^xma2rx 【唐】問:諸色心等何故非常。 【唐】答:轉變非恒,豈是常住。==\[[s08](婆沙001-010#^o4uirq)諸法.常有實體]== 【唐】問:寧知轉變不由隱顯,而執彼體有生滅耶。 【唐】1.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唐】a若彼轉變但由隱顯,則處胎藏嬰孩童子少中老位皆應頓起。然漸次起, 【唐】故知轉變體有生滅,不由隱顯。 【唐】b復次,若彼轉變但由隱顯,則處胎藏嬰孩童子少中老位應有間斷。然無間斷。 【唐】故知轉變體有生滅,不由隱顯。 【唐】2.大德說曰:世間現見眾緣合時有諸法起,緣若乖離諸法便壞,非隱顯者.有此差別。 【唐】故知轉變不由隱顯,但由彼體有生有滅。 【唐】3.復次,法轉變時,前後相別,體亦應別,相體一故。 【唐】若法常住,雖有隱顯分位差別,而相無異。 【唐】故知轉變,體有生滅。 ^iky7wj ==§==【發智】«伽他納息»所有義趣,如文易了,故不復釋。 # △見蘊第八中伽他納息第六 ~~*【八】見品第四十三竟(`[梵=胡【聖聖乙】]`梵本二百七十六首盧,`[秦〔-〕【聖聖乙】]`秦三千三百七言)。`[(見品…言)二十三字=見跋渠第五竟.胡本二百七十六首盧【三宮】,上記中胡.明本作梵]`*~~ ~~*【八】阿毘曇 見犍度中偈跋渠第六`[阿毘曇見犍度中〔-〕【三宮】]\[中〔-〕【聖聖乙】]`*~~ ~~【發】<b><font color="#008040">ᅟ見梵父勝網ᅟ車本信流身</font></b>`[(轉=身【宮】)]`ᅟ~~ ~~【發】<b><font color="#008040">ᅟ母王慧脫根ᅟ此章願具說</font></b>`[(說【麗】,勝【大】)]`ᅟ~~ ~~*【八】見婆羅門二母,盡灑`[+`<font color="#AEAAAA">無</font>`【磧】]`若負一,*~~ ~~*【八】不信三十六惡見,無望沫講堂墮皮。`[望沫=淫沐【金聖聖乙】]`*~~ | 偈 | T1543 | T1544 | 漢譯 | 梵巴 | | --- | ----- | ----- | -------------- | --------------------------------------------- | | 1 | 見 | 見 | T212,T213 | Uv 27.36 | | 2 | 婆羅門 | 梵 | T212 | Dhp 389, Uv 33.63 | | 3 | 二母 | 父 | T210,T212,T213 | Dhp 294, Uv 29.24 & 33.61, PDhp3.14, GDhp1.12 | | 4 | | | — | Dhp 295, Uv 33.62 | | 5 | 盡 | 勝 | T210,T212,T213 | Dhp 179, Uv 29.52, PDhp15.16 | | 6 | 灑 | 網 | T210,T212,T213 | Dhp 180, Uv 29.53, PDhp15.17 | | 7 | 無若負 | 車 | T210,T212,T213 | Dhp 398, Uv 33.58, GDhp1.42 | | 8 | 一 | 本 | T210 | — | | 9 | 不信 | 信 | T210,T212,T213 | Dhp 97, Uv 29.23 | | 10 | 三十六 | 流 | T212,T213 | Dhp 339, Uv 31.29, PDhp13.22 | | 11 | 惡 | 身 | T212,T213 | Uv 7.4 | | 12 | 見 | 母 | T210,T212 | Uv 26.17 | | 13 | 無望 | 王 | T212 | Uv 26.18 & 26.19 | | 14 | 沫 | 慧 | T210,T212,T213 | Dhp 46, Uv 18.18 | | 15 | 講堂 | | — | — | | 16 | 墮 | 脫 | — | — | | 17 | 皮 | 根 | T212,T213 | Uv 29.50, Ud 7.6 | (T210《法句經》,T212《出曜經》,T213《法集要頌經》,Dhp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Ud巴利《優陀那》(Udāna),Uv《優陀那品》(Udānavarga),PDhp波特那《法句經》(Patna Dharmapada),GDhp犍陀羅《法句經》(Gāndhārī Dharmapada) ([ancient-buddhist-texts](https://www.ancient-buddhist-texts.net/Buddhist-Texts/index.htm)) ## 1〖見〗‹見› ~~【發】ᅟ已見者能見ᅟ已見及不見ᅟ不見者不見ᅟ不見及已見ᅟ~~ ~~*【八】ᅟ視者視時視ᅟ不視時亦視ᅟ不視者亦視ᅟ不視視亦視。*~~ ==\[《出曜經》:觀已觀當觀,不觀亦當觀,觀而復重觀,觀而不復觀。(《法集要頌經》同)== ==[Uv27.36](udānavargo#27-36):paśyataḥ paśyate paśyaṃ, paśyate cāpy apaśyataḥ; apaśya<u>n</u> paśyate naiva paśyato, nāpy apaśyataḥ. 譯文:已見者,能見「已見者」及「不見者」;不見者,不見「已見者」及「不見者」。]== ~~【發】A已見者者,謂諸已見苦集滅道。~~ ~~*【八】視者視時視。「視」謂之諸已見苦習盡道。==paśyataḥ==*~~ ~~【發】能見已見及不見者,謂彼能見.諸餘已見及不見苦集滅道。~~ ~~*【八】「視時視」謂之諸餘見苦習盡道。彼亦見此見苦習盡道,故曰視者視時視。==paśyate paśyaṃ==*~~ ==\[出曜:所謂「觀」者,「苦習盡道」真如四諦,彼執行人已觀「苦習盡道」真如四諦。觀者現在、已觀過去、當觀未來,興於塵勞,皆由三世,墜墮生死,不至于道。是故說曰「觀已觀當觀」也。]== ~~*【八】「不視時亦視」者,謂之諸餘不見苦習盡道。彼視此不見苦習盡道,故曰不視時亦視。==paśyate cāpy apaśyataḥ==*~~ ==\[「<u>不觀亦當觀</u>」者,所謂不觀者,不見「苦習盡道」,如是當觀深察分明,知為不見「苦習盡道」真如四諦,是故說曰「不觀亦當觀」也。]== ~~【發】B不見者者,謂諸不見苦集滅道。~~ ~~*【八】不視者亦視,不視謂之不`[見=視【明】]`見苦習盡道。==apaśyan==*~~ ~~【發】不見不見及已見者,謂彼不見.諸餘不見及`[(以=已【三宮】)]`已見苦集滅道。~~ ~~*【八】視謂之諸見苦習盡道,故曰不視者亦視。<font color="#c0c0c0">paśyate <font color="#AEAAAA">naiva paśyato</font> </font>*~~ ==\[「<u>觀而復重觀</u>」者,信能分別「苦習盡道」,一一思惟究暢其義。]== ~~*【八】不視視亦視,彼見苦習盡道,此不見苦習盡道,故曰不視視亦視。==nāpy apaśyataḥ==(`[見=一【三宮】]`見竟)*~~ ==\[「觀而不復觀」者,已觀已知不復思惟。是故說曰「<u>不觀亦當觀</u>,觀而復不觀」也。]== ## 2〖梵〗‹婆羅門› ~~【發】ᅟ不應害梵志ᅟ亦復不應捨ᅟ若害彼或捨ᅟ俱世智所訶ᅟ~~ ~~*【八】ᅟ不應捶婆羅門ᅟ亦不`[放=施【三】*]`放婆羅門ᅟ不是捶婆羅門ᅟ亦不是`[*]`放婆羅門*~~ᅟ ==\[Uv[33.63](udānavargo#33-63), 出曜經, Dhp389, PDhp 46 [3.13], GDhp 11 [1.11], Abhisamācārikadharma II p20]== ~~【發】不應害梵志者,梵志即阿羅漢,謂不應以手塊刀杖害阿羅漢.~~ ~~*【八】不應捶婆羅門者`[者〔-〕【三宮】]`,婆羅門者.謂之阿羅漢,彼不捶.若手若石若刀若杖,故曰不應捶婆羅門。*~~ ~~【發】亦復不應捨者,謂於阿羅漢.應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恭敬供養,不應棄捨.~~ ~~*【八】亦不`[*]`放婆羅門者,彼阿羅漢不`[*]`放不敬,衣食臥具病瘦醫藥,故曰亦不放婆羅門。*~~ ==\[出曜:所謂「梵志」者,得阿羅漢道,不得以手捲[捲=拳【元明】]刀杖加彼真人。「不放梵志」者,此是真人,恒當供養衣被服、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四事供養令不減少。]== ~~【發】若害彼或捨.俱世智所訶者,謂於阿羅漢.若以手塊等害,或復棄捨而不敬養,俱為世間諸有智者訶責毀訾。~~ ~~*【八】不是捶婆羅門者,彼不是弊醜,諸捶阿羅漢若手若石若刀若杖,故曰不是捶婆羅門。*~~ ~~*【八】亦不是`[*]`放婆羅門者,彼不是弊醜,諸`[*]`放阿羅漢.不敬衣食臥具病瘦醫藥,故曰亦不是`[*]`放婆羅門。(二竟)*~~ ==\[「咄捶梵志」,行惡之人。「放者亦咄」,復是惡人,不留供養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能具此行,故名為梵志。是故說曰「不捶梵志,不放梵志,咄捶梵志,放者亦咄。]== ## 34〖父〗‹二母› ~~【發】ᅟ逆害於父母ᅟ王及二多聞ᅟ誅國及隨行ᅟ無礙過梵志ᅟ~~ ~~*【八】ᅟ捐捨於父母ᅟ亦王及二學ᅟ捨邦土翼從ᅟ無礙過梵志。*~~ ==\[[Udānavarga對照](Udānavarga對照#29-23) Uv29.24, Uv33.61, 法句經, 出曜經30.24, 34.60, 法集29.23, 33.59, Dhp294, PDhp3.14, GDhp1.12]== ~~【發】逆害於父母.王及二多聞者:~~ ~~【發】母即喻愛.以能生故[zs19](正理16-20#^puqo0h),如世尊說:~~ ~~【發】ᅟ士夫愛所生ᅟ由心故馳走ᅟ有情處生死ᅟ苦為大怖畏ᅟ~~ ~~*【八】捐捨於父母者,母謂之愛.生故也。如說:*~~ ~~*【八】ᅟ愛為生士ᅟ彼心馳走ᅟ人因生死ᅟ彼苦大畏*ᅟ~~ ~~【發】父即喻有漏業.以能引故,如世尊說:苾芻,如是有情.造善有漏修所成業,得生於彼.受果異熟,故我說彼隨業而行。~~ ~~*【八】父謂之有漏行,有彼當捨離斷。故曰捐捨於父母也。*~~ ~~*【八】亦王及二學者,*~~ ~~【發】王即喻有取識,如世尊說:~~ ~~【發】ᅟ第六增上王ᅟ染時染自取ᅟ無染而有染ᅟ染者謂愚夫ᅟ~~ ==\[[s16](婆沙011-020.md#^gom3oc)]== ~~*【八】王謂之有漏心意識,如說:*~~ ~~*【八】ᅟ六增上王ᅟ染著諸塵ᅟ非染無污ᅟ染謂之愚*~~ᅟ ~~【發】又世尊說:苾芻當知,我說城主.即有取識。~~==\[[s180](婆沙176-200.md#^bvp34k) 城主者,謂識受陰。]== ^5zkl8y ~~【發】二多聞.即喻見取戒禁取。如祠祀靜默,二多聞士.於塵穢中.共為嬉戲。如是二取.於有漏法.執為第一勝上.或復淨脫出離。~~ ==\[śrotryau]== ~~*【八】二學謂之戒盜見盜。*~~ ~~*【八】故曰`[亦〔-〕【三宮】]`亦王及二學也。*~~ ~~【發】棄捨永斷愛業識取,故名逆害。~~ ~~【發】國喻煩惱,隨行喻彼相應尋伺,誅謂誅戮。棄捨永斷煩惱尋伺,故名為誅。~~ ~~*【八】捨邦`[土=士【三】*]`土翼從者,邦`[*]`土謂之垢。翼從謂之彼相應有覺有觀,彼當捨離斷,故曰捨邦`[*]`土翼從。*~~ ~~【發】無礙者.礙有三種.謂貪瞋癡.彼於此三.已斷遍知,故名無礙。過者出也.彼無礙故.出過三界.永除惡法,故名梵志.如世尊說:~~ ~~【發】ᅟ佛恒住正念ᅟ遊化於世間ᅟ滅惡法盡結ᅟ故名為梵志ᅟ~~ ~~*【八】無礙過梵志者,三礙貪欲瞋恚愚癡,彼盡於欲界中過出要、色無色界過出要。梵志者於此見盡要,故曰無礙過梵志也(三竟)。*~~ ==\[《出曜經》卷30〈梵志品 34〉:先去其母,王及二臣,盡勝境界,是謂梵志。== ==「先去其母」者,愛心流馳以為源本,無漏意識能去斯病使盡無餘。「王」者我慢也,「二臣」,戒盜、身見。「盡勝境界」者,一切諸結使,能去眾結之患,故曰為梵志。是故說曰「先去其母,王及二臣,盡勝境界,是謂梵志」。== ==《出曜經》卷26〈雙要品 30〉:除其父母緣,王家及二種,遍滅其境土,無垢為梵志。== ==「除其父母緣」者,如來所以說是者,現其愛心永盡無餘,更不復生,是故說曰「除其父母緣」也。「王家及二種」者,所以論王現其憍慢;二種者:一者戒律,二者邪見,除此憍慢更不復興,是故說曰「王家及二種」也。「遍滅其境土,無垢為梵志」者,如來所以說此者,欲現己慢永盡無餘脩其淨行,是故說曰「遍滅其境土,無垢為梵志」也。]== ~~【發】ᅟ逆害於父母ᅟ王及二多聞ᅟ除虎第五怨ᅟ是人說清淨ᅟ~~ ~~*【八】ᅟ捐捨於父母ᅟ亦王及二學ᅟ已害於五虎ᅟ彼謂之清淨。*~~ ==\[Dhp295頌:mātaraṃ pitaraṃ hantvā, rājāno dve ca sotthiye, veyyagghapañcamaṃ hantvā, anīgho yāti brāhmaṇo.== ==Uv[33.62](udānavargo#33-62):mātaraṃ pitaraṃ hatvā, rājānaṃ dvau ca śrotriyau vyāghraṃ ca pañcamaṃ hatvā, śuddha ity ucyate naraḥ Uv[29.24](udānavargo#29-24) ]== ~~【發】此中上半,義如前說。~~ ~~*【八】捐捨於父母者,母謂之愛生故也`[也〔-〕【三宮聖聖乙】]`。如說:*~~ ~~*【八】ᅟ愛為生士ᅟ彼心馳走ᅟ人因生死ᅟ彼苦大畏*~~ᅟ ~~*【八】父謂之有漏行,有彼當捨離斷。故曰捐捨於父母也。*~~ ~~*【八】亦王及二學者,王謂之有漏心意識,如說:*~~ ~~*【八】ᅟ六增上王ᅟ染著諸塵ᅟ非染無污ᅟ染謂之愚*~~ᅟ ~~*【八】二學謂之戒盜見盜。故曰亦王及二學也。*~~ ᅟ ~~【發】虎喻瞋纏。如虎稟性.暴惡凶嶮.飲噉血肉,瞋纏亦爾.暴惡凶嶮.滅諸善根。~~ ~~*【八】「已害於五虎」者,`[世尊=虎世尊【三宮】]`世尊現瞋恚,如彼虎兇惡無慈。如是瞋恚纏眾生`[兇=見【麗】,𠒋【磧】]`兇惡無慈,彼世尊現當盡。*~~ ~~【發】第五怨者,喻五蓋中第五蓋,或喻五順下分結中第五結。棄捨永斷,故說為除。~~ [s40](婆沙031-040.md#^oy2zua) ~~*【八】云何五。答曰:數為五,五蓋中五[abhkagam](abhkagam.md#Chap5〔35〕)、五下分結中五。彼當捨離斷,故曰「已害於五虎」也。*~~ ~~【發】是人永斷貪瞋癡故,說為清淨。~~ ~~*【八】彼謂之清淨者,盡欲清淨,瞋恚愚癡已盡謂之清淨,彼故謂之清淨也(四竟)。*~~ ^tysxb0 ## 5〖勝〗‹盡› ~~【發】ᅟ勝已不復勝ᅟ已勝無所隨ᅟ佛所行無邊ᅟ無迹由何往ᅟ~~ [s52](01/婆沙051-060#^xuit9c) ~~*【八】ᅟ若已盡不生ᅟ已盡不將隨ᅟ彼佛無量行ᅟ無迹何迹將。*~~ ==\[[Udānavarga對照](Udānavarga對照#29-45a) Uv29.52, 法句22.1, 出曜22.5, 法集21.6, Dhp179, PDhp15.16]== ~~【發】勝已者,謂諸煩惱已斷遍知,彼有復勝.有不復勝。誰復勝,謂已斷煩惱後還退者。誰不復勝,謂已斷煩惱不復退者。不復勝者.簡異復勝。~~ ~~【發】已勝無所隨者,謂若煩惱未斷遍知,即隨三界.循環流轉,既諸煩惱已斷遍知.故無所隨。~~ ~~【發】佛所行無邊者,謂佛世尊.無學智見.明`[(覺=學【宋元】)]`覺菩提.慧照現觀.起得成就,故名為佛。四種念住,名佛所行。此四念住.行相所緣.俱無邊際,故名無邊。~~ ~~【發】無迹由何往者,迹謂足迹.即喻煩惱,若諸煩惱未斷遍知,由彼往於三界惡趣;既諸煩惱已斷遍知,故無由往。~~ ~~*【八】若已盡不生者,結盡無餘謂之盡,或生或不生。誰生。*~~ ~~*【八】答曰:若彼結盡退,此生。誰不生。*~~ ~~*【八】答曰:若彼結盡不退,此不生。故曰若已盡不生`[也〔-〕【三宮聖乙】*]`也。已盡不將隨者,此結不盡有餘,以二事將隨,於現法中樂色聲香味細滑,若身壞有苦生。彼盡無餘不將隨,故曰已盡不將隨也。彼佛無量行者,云何佛。*~~ ~~*【八】答曰:如彼如來無餘智見明覺思惟,已得度成就謂之佛。二邊有`[著常=常著【三宮聖聖乙】]`著常斷,此非佛世尊行也。四意止無量無邊無限,此佛世尊行。故曰彼佛無量行也。無迹何迹將者,迹謂之垢。彼垢無一可將,若染若穢若愚,故曰無迹何迹將(五竟)。*~~ ## 6〖網〗‹灑› ~~【發】ᅟ諸網不可布ᅟ愛無何所將ᅟ佛所行無邊ᅟ無迹由何往ᅟ~~ [s188](01/婆沙176-200#^eqcsrj) [s52](01/婆沙051-060#^xuit9c) ~~*【八】ᅟ若叢染枝灑ᅟ無愛可將隨ᅟ彼佛無量行ᅟ無迹何迹將。*~~ ==\[[Udānavarga對照](Udānavarga對照#29-46) Uv29.53, 法句, 出曜, 法集, Dhp180, PDhp15.17]== ^n1ptzm ~~【發】諸網不可布者.網即喻愛.如世尊說.我說愛網彌覆林池.愛若未斷遍知.則可彌布網羅三界.既已斷遍知.故不可布.愛無何所將者.愛若未斷遍知.則可將往三界.既已斷遍知.故無所將往。頌中後半.義如前說。~~ ~~*【八】若叢染枝灑者,叢謂之愛。如說:比丘我今當說愛叢水枝灑,若彼諸眾生覆隱沒蔭蓋纏。*~~ ~~*【八】云何灑。*~~ ~~*【八】答曰:此愛不盡有餘灑,若生五趣過去未來現在也。彼盡無餘不灑,故曰若叢染枝灑也。無愛可將隨者,愛盡無餘也。此愛不盡有餘,二事將隨,於現法中樂色聲香味細滑法,若身壞有苦生。彼盡無餘不將隨,故曰無愛可將隨也。彼佛無量行者,云何佛。*~~ ~~*【八】答曰:若彼如來無餘智見明覺思惟,已得度成就謂之佛。二邊斷滅有常,彼非佛世尊行`[*]`也;四意止無邊無限無量,此佛世尊行。故曰彼佛無量行也。無迹何迹將者,迹謂之垢。彼垢無一可將,若染若穢若愚,故曰無迹何迹將(六竟)。*~~ ==\[《出曜經》卷26〈雙要品 30〉:== ==「猶如網叢林,ᅟᅟ無愛況有餘,== ==ᅟ佛有無量行,ᅟᅟ無跡誰跡將?== ==「猶如網叢林」者,佛告比丘:「今當與汝說愛根本枝葉滋蔓,善思念之。廣說如契經,流轉生死分著五道。」是故說曰「猶若網叢林」。「無愛況有餘」者,如來成道永無有愛,永斷五道,不處三界,不受四生,是故說曰「無愛況有餘」也。「佛有無量行,無跡誰跡將」者,所謂佛者,教悟一切諸法,無事不知、無事不達,脩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根、力、覺、道,廣布演說,無有窮極,高而無上,無能量度,深邃無下,深不可測,有結則有跡、無結則無跡;夫人有足,便得遊行東西南北,四維上下,[11]結有跡者,將入三界、遊馳五道、不離生死,結無跡者,則不至三界八難之處。是故說曰「佛有無量行,無跡誰跡將」也。」(CBETA, T04, no. 212, p. 752, b15-c1)== == [11]結=計【宋】*【元】*【明】*。== ==]== ## 7〖車〗‹無若負› ~~【發】ᅟ已<b><font color="red">壞車斷索</font></b>ᅟ流注及<b><font color="red"><u>隨行</u></font></b>ᅟ度塹於世間ᅟ唯佛稱梵志ᅟ~~ ~~*【八】ᅟ已截繩束高ᅟ<u>亦意等相依</u>ᅟ覺為已度塹ᅟ彼是世梵志。*~~ ==\[T210《法句經》〈梵志品 35〉16頌:斷生死河,能忍超度,自覺出塹,是謂梵志。== ==《出曜經》〈梵志品 34〉58頌:斷生死河,能忍超度,自覺出塹,是謂梵志。== ==《法集要頌經》〈梵志品 33〉57頌:能斷生死河,能忍超度世,自覺出苦塹,是名為梵志。== ==Dhp398頌:Chetvā naddhiṃ varattañ ca sandānaṃ <u>sah</u><font color="red"><u>anu</u></font><u>kkamaṃ</u>; Ukkhittapalighaṃ buddhaṃ tam ahaṃ brūmi brāhmaṇaṃ. 已經切斷了皮帶與韁繩、繫繩與綁在一起的配件的<font color="#AEAAAA">人</font>,已經移開門栓(去除了障礙)的<font color="#AEAAAA">人</font>,已經覺悟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 ==Uv33.58:(a) chittvā naddhrīn varatrān ca <u>saṃtānaṃ</u> <font color="red"><u>duratikramam</u></font> | utkṣiptaparikhaṃ buddhaṃ bravīmi brāhmaṇaṃ hi tam || (b) chittvā naddhrīn varatrān ye saṃtānaṃ duratikramam | utkṣiptaparikhā buddhās te <u>loke</u> brāhmaṇā iha || 33.59 chittvā naddhrīn varatrān ca ... 斷皮帶與索、難越之連結,離坑塹已覺,是謂婆羅門。斷皮帶與索、難越之連結,離坑塹已覺,於世為梵志。斷皮帶與索,欲與貪諸惡,愛具根已拔,是謂婆羅門。== ==GDhp1.42:chetva nadhi valatra ya sadaṇa samadikrammi, ukṣitaphalia vira tam aho brommi brammaṇa. ]== ~~【發】已壞車斷索流注及隨行者,車喻我慢.索即喻愛。如車所載物,<u>由車故高</u>,以索縛持.遠有所至。有情亦爾,由慢故高,愛所縛持.流轉生死。~~ ~~*【八】已截繩束<font color="red">高</font>者,<u>世尊</u>現高慢繩愛,譬如車載`[載【大麗】=截【三宮磧】]`<u>現高</u>繩繫。如是眾生高慢愛繫,<u>彼世尊</u>現當滅,故曰已截繩束高。*~~ ~~【發】流注.即喻一切煩惱。隨行.喻彼相應尋伺。已斷遍知慢愛煩惱相應尋伺,名已斷壞。~~ ~~*【八】亦意等相依者,三意.欲瞋恚愚癡也,等相依.謂之彼相應覺觀`[觀=觀也【三宮聖聖乙】]`,故曰亦意等相依也`[〔也〕-【三宮聖乙】*]`。*~~ ==\[出曜:如彼行人為五欲所繫,流轉生死之河,要須大聖指授權宜,從此岸得至彼岸。如來降形,非事不豫,要接有緣,後乃滅度。]== ~~【發】度塹者,塹喻無明,已斷遍知.故名度。如世尊說.齊何名為已度塹.謂已斷遍知無明。~~ ~~【發】於世間唯佛稱梵志者.佛與梵志.義如前釋.於諸世間.唯佛得稱真實梵志無上覺者.方能永滅諸惡法故。~~ ~~*【八】覺為已度塹者,佛世尊現當斷無明,如說: 云何比丘已度岸。*~~ ~~*【八】答曰:無明塹盡無餘。故曰覺為已度塹也。彼是世梵志者,梵志現已滅惡法,故曰彼是世梵志也(七竟)。*~~ ==\[壍者<u>憍慢</u>之壍,能度此壍不為憍慢所繫,能具此者故名為梵志。是故說曰「斷生死[河=流【三】]河,能忍超度,自覺出壍,是謂梵志」。]== ## 8〖本〗‹一› ~~【發】ᅟ一本二洄洑ᅟ三垢五流轉ᅟ大海十二嶮ᅟ牟尼皆已度ᅟ~~ ~~*【八】ᅟ一本二展轉ᅟ三垢五彌廣ᅟ諸海十二轉ᅟ文尼度沃焦。*~~ ==\[T210《法句經》〈生死品 37〉16頌:一本二展轉,三垢五彌廣,諸海十二事,淵銷越度歡。]== ==\[此經的〈 9 雙要品〉到〈 25 梵志品〉的「核心二十六品」(扣除〈 33 利養品〉)與巴利《法句經》有很深的淵源,而最初八品與《優陀那品》(Uv梵文《法句經》)相關,〈 39 吉祥品〉與巴利《小部》第五經《經集》第二品第四經《大吉祥經》偈頌的結構相仿。但是對〈 36 泥洹品〉、〈 37生死品〉與〈 38 道利品〉的來源則漫無頭緒。這可以佐證 T210《法句經》這三品或許仍有其淵源,只是文獻不足徵而已。]== ~~【發】一本者喻無明.是生死根本故.如世尊說:~~ ~~【發】ᅟ諸所有惡趣ᅟ此世及後生ᅟ皆無明為本ᅟ欲貪等資助ᅟ~~ ~~【發】二洄洑者.即喻名色.有情於中.難可出故。~~ ~~*【八】一本二展轉者,世尊現無明是本。如說:*~~ ~~*【八】ᅟ諸`[餘=此【三宮】]`餘惡趣ᅟ今世後世ᅟ彼無明本ᅟ慳貪等生`[生=正【明】]`*~~ᅟ ~~*【八】二展轉謂之名色,故曰一本二展轉也`[也〔-〕【宮】*]`。*~~ ~~【發】三垢者,謂貪瞋癡垢。五流轉者,即喻五趣,有情於中.恒流轉故。~~ ~~*【八】三垢五彌廣者,三垢.`[貪〔-〕【三宮】]`貪婬瞋恚愚癡,五彌廣`也[也〔-〕【宮】*【麗】]`.謂之五趣.地獄畜生餓鬼天人,故曰`[三=二【宮】]`三垢五彌廣也`[也〔-〕【三宮聖乙】]`。*~~ ~~【發】大海者.喻六內處。十二者.即十二相.此喻六內及六外處.嶮者.嶮坑喻諸煩惱.牟尼皆已度者.牟尼有二.一學.二無學.學於彼正度.無學於彼已度。~~ ~~*【八】諸海十二轉者,世尊現海六入是海`[也〔-〕【宮】]`也。如說:`[海=法【三】]`海海,比丘!愚凡人說語,此非聖典海。大水處大水聚數眼入為海波,色迴使若忍彼色`[使=使彼【聖聖乙】]`使不度眼海,俱迴`[使〔-〕【聖聖乙】]`使俱神俱羅剎耳鼻舌身意入海。彼法迴使若`[忍彼法=彼法忍迴【三宮】]`忍彼法使,彼不度意海俱迴使俱神俱羅剎。十二轉者謂之十二入。若眼色中迴色眼中迴,乃至意法中迴法意中迴,故曰諸海十二轉也。文尼度沃焦,沃焦者無限生死。彼無學、文尼已度。學文尼方度,故曰文尼度沃焦(八竟)。*~~ ## 9〖信〗‹不信› ~~【發】ᅟ不信不知恩ᅟ斷密無容處ᅟ恒希望變吐ᅟ是最上丈夫ᅟ~~ ~~*【八】ᅟ不信不往知`[往知=住智【三宮】,住知【聖聖乙】*]`ᅟ若那羅斷際`[際=除【三宮聖聖乙】*]`ᅟ害`婬[婬=`望`【三宮】*]`捨離`婬[*`望`]`ᅟ彼是無上士*~~ᅟ ==\[<font color="#BF8F00">集論:aśraddho 'kṛtajñaś ca sandhicchedī ca yo naraḥ/ hatāvakāśo vāntāśaḥ sa vai uttamapuruṣaḥ// </font>== ==<font color="#BF8F00">ཡིད་མི་ཆེས་དང་བྱས་མི་གཟོ། །མི་གང་ཁྱིམ་འབིགས་〖P.N.འབིབས།〗བྱེད་པ་དང་། །གོ་སྐབས་བཅོམ་དང་སྐྱུགས་པ་ཟ། །དེ་ནི་སྐྱེས་བུ་མཆོག་ཡིན་ནོ། །</font>== ==<font color="#BF8F00">不信不知恩,斷密無容處,恒食人所吐,是最上丈夫。 </font>== ==《出曜經》〈雙要品 30〉:無信無反復,穿牆而盜竊,斷彼希望意,是名為勇士。== ==《法集要頌經》〈相應品 29〉:無信無反復,穿牆而盜竊,斷彼希望<u>思</u>,是名為勇士。== ==T210《法句經》〈羅漢品 15〉:棄欲無着,缺三界障,望意已絕,是謂上人。== ==Uv29.23:aśraddhaś cākṛtajñaś ca saṃdhicchettā ca yo naraḥ | hatāvakāśo vāntāśaḥ, sa vai tūttamapūruṣaḥ ||== ==Dhp97頌:Assaddho akataññū ca, sandhicchedo ca yo naro; Hatāvakāso vantāso, sa ve uttamaporiso.不盲信、知涅槃,斷除繫縛、斬斷一切未來有的因、斷除一切期望的人,他是至高無上的人。]== ~~【發】不信者,謂阿羅漢.彼於三寶四諦.皆自證知,非信他語.~~ ~~*【八】不信不往知`[*住智/住知]`者,世尊弟子已實見四諦,謂之不信。何故。答曰:彼不信餘.若佛若法若僧若苦習盡道也。*~~ ~~【發】不知恩者,恩謂有為.有作用故,涅槃名非恩;諸阿羅漢.有勝智見.知非恩故,名不知恩。~~ ~~*【八】不往知`[*住智/住知]`者,謂之泥洹。如說:有比丘不生不往`[往=住【三宮聖聖乙】]`不有無為,於此長久遠,不得今得因道因迹,故曰不信不往知`[也〔-〕【三宮聖乙】]`也。*~~ ~~【發】斷密者,密謂相續,此有二種.一欲色界相續.二色無色界相續。彼阿羅漢.離此相續,故名斷密。~~ ~~*【八】若那羅斷際`[*]`者,彼斷一切三界<font color="red">際</font>。*~~ ~~*【八】<font color="red">若那羅者</font>,名也。如說眾生==jagat/sattva==,謂之那羅==nara==,`[磨㝹舍三磨=魔㝹㝹舍摩【三宮】]`磨㝹舍==mānuṣa/manuja==、三磨納婆==mānava==、四富樓沙==puruṣa==、五福伽羅==pudgala==、六祁披==jīvī/jīva==、七禪豆==jantu==(八人名字也)。故曰若那羅斷際`[*]`也。`[四〔-〕【三宮】]\[五〔-〕【三宮聖聖乙】]\[六〔-〕【三宮聖聖乙】]\[七〔-〕【三宮聖聖乙】]`*~~ ==<font color="#BF8F00">[雜集:斷密者,謂永斷後有續因煩惱故。</font><font color="#BF8F00"><u>saṃdhi</u></font><font color="#BF8F00">cchettā punarbhava</font><font color="#BF8F00"><u>pratisaṃdhi</u></font><font color="#BF8F00">hetukleśaprahāṇāt / </font><font color="#BF8F00"><u>ཁྱིམ་འབིགས་པར་བྱེད་པ</u></font>穿牆<font color="#BF8F00">་ནི་ཡང་སྲིད་པར་</font><font color="#BF8F00"><u>ཉིང་མཚམས་སྦྱོར་བ</u></font><font color="#BF8F00">འི་རྒྱུ་ཉོན་མོངས་པ་སྤངས་པའི་ཕྱིར་རོ་།]</font>== ~~【發】無容處者,謂阿羅漢.離相續故,於三界中.無容生處。~~ ==<font color="#BF8F00">[無容處者,謂於當來諸趣苦處不復生故。hatâvakāśa āyatyāṃ sarvagatiṣu duḥkhānabhinirvartanāt / གོ་སྐབས་བཅོམ་ཞེས་བྱ་བ་ནི་། ། ཕྱི་མ་ལ་འགྲོ་པ་ཐམས་ཅད་དུ་སྡུག་བསྔལ་མངོན་པར་མི་འགྲུབ་པའི་ཕྱིར་རོ་།]</font>== ~~【發】恒希望變吐者,希望有二.一希望財位.二希望壽命,彼阿羅漢.於此二種.已斷遍知,故名變吐,即是棄捨恒希望義。==\[vānta, ppp.]==~~ ~~*【八】害`婬[*`望`]`捨離`婬[*`望`]`者,害`婬[*`望`]`.現形`[形=`<font color="red">利</font>`【聖聖乙】=形`望`【三宮】]`盡,捨離`婬[*`望`]`.現命`婬[*`望`]`盡,故曰害`婬[*`望`]`捨離`婬[*`望`]`也。*~~ ==<font color="#BF8F00">[</font>āśa<font color="#BF8F00">食吐者,謂於現法中雖假資具力暫持身,而於命財不生欣樂</font>āśā<font color="#BF8F00">故。vāntâśo dṛṣṭe dharme upakaraṇabalena kāyaṃ saṃdhā rayato 'pi bhogajīvitāśābhāvād iti // སྐྱུགས་པ་</font><font color="#BF8F00"><u>ཟ་བ</u></font>āśa<font color="#BF8F00">་ནི་མཐོང་བའི་ཆོས་ལ་ཡོ་བྱད་ཀྱི་སྟོབས་ཀྱིས་ལུས་འཛིན་ཀྱང་ལོངས་སྤྱོད་དང་སྲོག་ལ་རེ་བ</font>āśā<font color="#BF8F00">་མེད་པའི་ཕྱིར་རོ་།]</font>== ~~【發】是最上丈夫者,謂阿羅漢.得上所說最上最勝第一功德,故丈夫中.名為第一最勝最上。~~ ~~*【八】彼是無上士者,彼第一士.大士妙士.高士無上士,故曰彼是無上士(九竟)。*~~ ## 10〖流〗‹三十六› ~~【發】ᅟ三十六駛流ᅟ意所引增盛ᅟ惡見者乘御ᅟ分別著所依ᅟ~~ ~~*【八】ᅟ`[諸【金麗】〔-〕【三宮聖聖乙磧】]`諸三十六水ᅟ意流有倍ᅟ順流二見ᅟ由`[*]`婬覺出。*~~ ==\[《出曜經》〈心意品 32〉19頌:三十六駃流,并及心意漏,數數有邪見,依於欲想結。[駛【麗】*,駃【大】,使【三】*]== ==《法集要頌經》〈護心品 31〉18頌:三十六使流,并及心意漏,數數有邪見,依於欲想結。== ==Dhp339頌:Yassa chattiṃsati sotā manāpasavanā bhusā; Vāhā vahanti duddiṭṭhiṃ saṅkappā rāganissitā. 流向可意事物的人的三十六流非常強烈,繫著於欲貪的思維(將他)帶向邪見。== ==Uv31.29:srotāṃsi yasya ṣaṭtriṃśan manaḥ prasravaṇāni hi | vahanti nityaṃ durdṛṣṭeḥ saṃkalpair gredhanihśritaiḥ ||== ==PDhp13.22:yassa chattrīśatiṃ sotā mānāphassamayā bhriśā | vāhā vahanti dudriṣṭiṃ saṃkappā ggredhaniśśitā ||]== ~~【發】三十六駛流者.喻三十六愛行.~~ ~~【發】意所引者,謂意為集.意所生起.是意種類.~~ ~~【發】增盛者,謂上品猛利圓滿.~~ ~~【發】惡見者者,謂諸外道.彼乘御此.往捺洛迦傍生鬼界,故名乘御.~~ ~~【發】分別者,謂三種分別.一欲分別.二恚分別.三害分別.~~ ~~【發】著所依者,著謂貪欲瞋恚愚癡.此依`[(〔彼〕-【聖】)]`彼起,故名所依。~~ ~~*【八】 諸三十六水者,水謂之三十六愛種也,故曰 諸三十六水`[也〔-〕【宮】]`也。意流有倍者,意生意首意所縛著,倍者極增`[上=盛【三宮聖聖乙】]`上滿,故曰意流有倍。順流二見者,`[二見〔-〕【三宮聖聖乙】]`二見謂之斷滅見、有常見,彼流至地獄畜生餓鬼,故曰順流二見。由`[*]`婬覺出者,三覺欲覺瞋恚覺害覺,欲生欲`[首=有【三宮】]`首欲所縛著,故曰由`[*]`婬覺出也(十竟)。*~~ ==\[出曜:「三十六駃流」者,三十六邪,身邪有三,三界各有一;邊見有三,欲界一色界一無色界一;邪[〔見〕-【三】]見有十二,欲界四色界四無色界四;見盜有十二,欲界四色界四無色界四;戒盜有六,欲界二色界二無色界二,取而合者合三十六;使世人迷惑不覩正見,是以智人防慮未然。是故說曰「三十六[駛=使【三】]駛流,并及心意漏」。三十六邪由心而生,流溢萬端,遂成邪見,是故說曰「并及心意漏」也。「數數漏邪見,依於欲想結」者,此邪見者乃論計常見、斷滅見,此二邪見不與相應,計常見不與斷滅見相應,斷滅見不與計常見相應,二人所見各各不同,緣是邪見牽致地獄、餓鬼、畜生,復起三想:「[貪=欲想【三】]貪、恚想、無明想」,是故說曰「數數漏邪見,依於欲想結也」。]== ## 11〖身〗‹惡› ~~【發】ᅟ棄身惡行ᅟ及語惡行ᅟ棄意惡行ᅟ及餘過失ᅟ~~ ~~*【八】ᅟ棄身惡行ᅟ及口惡行ᅟ棄意惡行ᅟ諸穢雜想。*~~ ==\[《出曜經》〈學品 8〉:身棄惡行,及口惡行,意棄惡行,及諸穢惡。== ==《法集要頌經》〈善行品 7〉:身當棄惡行,及棄口惡行,意亦棄惡行,及諸穢惡法。== ==Uv〈7善行品〉:kāyaduścaritaṃ hitvā vaco duścaritāni ca | manoduścaritaṃ hitvā yac cānyad doṣasaṃhitam ||]== ~~【發】棄身惡行者,謂斷身三惡行.~~ ~~【發】及語惡行者,謂斷語四惡行.~~ ~~【發】棄意惡行者,謂斷意三惡行.~~ ~~【發】及餘過失者,謂斷除前十種惡行諸餘過失。~~ ~~*【八】棄身惡行者,現`[滅身=身滅【三宮聖聖乙】]`滅身三惡行,故曰棄身惡行`[也〔-〕【三宮聖乙】*]`也。*~~ ~~*【八】及口惡行者,現滅口四惡行,故曰及口惡行`[*]`也。*~~ ~~*【八】棄意惡行者,現滅意三惡行`[*]`也,故曰棄意惡行也。*~~ ~~*【八】諸穢雜想者,若知諸餘雜想亦當滅,故曰諸穢雜想(十一`[也=竟【三宮聖聖乙】]`也)。*~~ ==\[出曜:「身棄惡行」者,捨身惡行,永滅無餘,是故說曰「[棄身=身棄【三】]棄身惡行」也。「及口惡行」者,口所宣說,不陳惡法,亦莫布現惡事,是故說曰「及口惡行」也。「意棄惡行」者,意不念諸不善法,不生害心於眾生類,是故[故=以【三】]說曰「意棄惡行」也。「及諸穢惡」者,諸外不善法與意并者,既不自利又不利人,盡當求滅不令使生,是故說曰「及諸穢惡」也。]== ## 12〖母〗‹見› ~~【發】ᅟ汝於所見聞ᅟ唯有所見聞ᅟ及於所覺知ᅟ唯有所覺知ᅟ~~ ~~【發】ᅟ由汝唯有故ᅟ無此彼近遠ᅟ亦無二中間ᅟ便至苦邊際ᅟ~~ ~~【發】如是二頌,重`[(顯=頌【宮】)]`顯經中.佛告大母:「汝於所見.唯有所見,汝於所聞.唯有所聞,汝於所覺.唯有所覺,汝於所知.唯有所知。~~ ~~*【八】如鬘童子:見見有足、聞聞足、知知足、識識足。*~~ ~~【發】由汝唯有所見聞等.故汝無此,由汝無此.故汝無彼,由汝無彼.故汝無近無遠.無二中間,由是因緣.至苦邊際。」~~ ~~*【八】如非此。如非此者,如非彼。如非彼者,如非下非上.非兩中間,此是苦邊。*~~ ==\[T210《法句經》〈泥洹品36〉10頌:見有見,聞有聞,念有念,識有識。覩無著,亦無識,一切捨,為得際。== ==《出曜經》〈泥洹品27〉16頌:見而實而見,聞而實而聞,知而實而知,是謂名苦際。== ==《雜阿含312經》: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若汝非於彼,彼亦復非此,亦非兩中間,是則為苦邊。== ==《相應部35.95經》(此處為長行,而非偈頌):Ettha ca te, …diṭṭhe diṭṭhamattaṃ bhavissati, mute mutamattaṃ bhavissati, mute mutamattaṃ bhavissati, viññāte viññātamattaṃ bhavissati, …tato tvaṃ … na tena, yato tvaṃ … na tena, tato tvaṃ … na tattha, …, esevanto dukkhassā.== ==Uv〈涅槃品 26〉26.17:dṛṣṭe tu dṛṣṭamātreṇa śrute ca śrutamātratā | mate tathaiva vijñāte duhkhasyānto nirucyate ||]== ==\[《出曜經》:見而實而見,聞而實而聞,知而實而知,是謂名苦際。== ==何以故說「見而實而見」?何以故「非見實而非見」?如復有人,若眼見色分別色本,思惟識緣不起想著。非見實而非見者,如彼愚惑之人,眼見色而生眼識,此雖見不如非見。何以故?由其眼見而興眼識故也。是故說曰「見而實而見」也。== ==「聞而實而聞」者,若人聞微妙之聲,不興識著,是故說曰「聞而實而聞」者也。== ==「知而實而知」者,如復有人分別識身,採取善根、捨棄不善根,諸垢永盡,更不造新。是故說曰「知而實而知,是謂名苦際」也。]== ~~【發】此中,眼識所受所了別.名所見。有於所見.唯有所見,有於所見.非唯有所見。~~ ~~【發】誰於所見.唯有所見。謂於眼識所受所了別.不起煩惱。~~ ~~【發】誰於所見.非唯有所見。謂於眼識所受所了.起諸煩惱。~~ ~~*【八】或鬘童子:見見有足,或無。*~~ ~~*【八】誰有。答曰:若眼見色不起垢,是謂有。*~~ ~~*【八】`[誰=謂【三宮】]`誰無。答曰:若眼見色起垢,是謂無。*~~ ~~【發】耳識所受所了別,名所聞。有於所聞唯有所聞,有於所聞非唯有所聞。誰於所聞.唯有所聞。謂於耳識所受所了別.不起煩惱。誰於所聞.非唯有所聞。謂於耳識所受所了別.起諸煩惱。~~ ~~【發】鼻舌身三識所受所了別,名所覺。有於所覺唯有所覺,有於所覺非唯有所覺。誰所覺.唯有所覺。謂於三識所受所了別.不起煩惱。誰於所覺.非唯有所覺。謂於三識所受所了別.起諸煩惱。~~ ~~【發】意識所受所了別,名所知。有於所知唯有所知,有於所知非唯有所知。誰於所知.唯有所知。謂於意識所受所了別.不起煩惱。誰於所知.非唯有所知。謂於意識所受所了別.起諸煩惱。~~ ~~*【八】聞聞足、知知足、識識足,亦如是。*~~ ~~【發】由彼於所見聞覺知.唯有所見聞覺知,不起煩惱.故無有此,謂不起慢憍傲心高舉心`[(決=快【明】)]`決勇。~~ ~~*【八】如彼鬘童子,見見有足、聞聞足、知知足、識識足,如非此.若染若穢若愚。*~~ ~~【發】由其無此.故無有彼,謂不起貪瞋癡。~~ ~~*【八】若非此.若染若穢若愚者,如是非彼取縛。*~~ ~~【發】由其無彼故,無近無遠.無二中間,謂於欲界色無色界.皆無生處。~~ ~~*【八】若如非彼取縛者,如是如非下`[欲=不欲【三宮】]`欲界.非上無色界.非兩中間色界。*~~ ~~【發】由如是理.便得至苦邊際,苦者.謂五取蘊,此苦邊際.即是棄捨一切所依.愛盡離染永滅涅槃。~~ ~~*【八】此是苦邊,苦謂之五盛陰,彼是邊`[後=彼【三聖聖乙】]`後邊最後邊,故曰此是苦邊(十二竟)。*~~ ## 13〖王〗‹無望› ~~【發】ᅟ`[(醫=瞖【三宮】*)]`醫泥及謎泥ᅟ蹋鋪達鞢鋪ᅟ~~ ~~【發】ᅟ勿希應喜寂ᅟ遍離至苦邊ᅟ~~ ==\[[s79](婆沙071-080.md#毘奈耶說)以南印度邊國俗語說四聖諦…]== ~~*【八】磨舍(一)`[一〔-〕【三宮聖聖乙】]`、兜舍(二)`[二〔-〕【三宮聖聖乙】]`、僧貰磨(三)`[三〔-〕【三宮聖聖乙】]`、薩披多羅.毘比栗多`[四〔-〕【三宮聖聖乙】]`(四),此是苦邊`[苦邊【大磧】〔-〕【麗】]`。`[栗=粟【三宮】*]`*~~ ~~【發】如是一頌,重顯經中.佛為護世二王作<u>蔑戾車語</u>.說四聖諦等,彼便領會。~~ ~~【發】`[(醫=瞖【三宮】*)]`醫泥者,顯苦聖諦。謎泥者,顯集聖諦。蹋鋪者.顯滅聖諦。達鞢鋪者.顯道聖諦。~~ ~~【發】勿希者,勸彼勿希求.欲界色無色界。~~ ~~*【八】磨舍者,不悕望.若欲若恚若愚,故曰磨舍也。==\[mā-āśā]==*~~ ~~【發】應喜者,勸彼若聞「佛證菩提.法是善說.僧修妙行,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善施設苦諦.善施設集滅道諦」,應生歡喜。~~ ~~*【八】兜舍者,喜佛道.喜善說法.順聖僧,別苦習盡道`[僧【麗-宮聖聖乙】=憎【大】]`,色無常.痛想行識無常,故曰兜舍也。==\[<u>tuṣ</u>ā]==*~~ ==\[མ་རེ་<font color="red">མ</font>་དགའ་རབ་ཞི་དང༌། ། ཀུན་ཏུ་<u>འདོད་ཆགས</u>་<u>བྲལ</u>་འགྱུར་བ། །འདི་འདྲ་འདི་ནི་སྡུག་བསྔལ་མཐའ། ། K330_ཆེད་དུ་བརྗོད་པའི་ཚོམས།]== ~~【發】應寂者,勸彼若起貪瞋癡時,應寂等寂.最極寂靜。~~ ~~*【八】僧貰磨者,欲生制息之、瞋恚愚癡生制息之,故曰僧貰磨也。*~~ ~~【發】應遍離者,勸勵彼心.應離欲界色無色界。~~ ~~*【八】薩披多羅.毘<font color="#0070C0">比</font>栗<u>多</u>者(**曇蜜羅國語**也`[國=四【聖聖乙】]`),一切欲界心脫離、一切色無色界心脫離,故曰薩披多羅.毘<font color="#0070C0">比</font>栗<u>多</u>也。*~~ ~~【發】至苦邊者,謂彼若能如是.便得至苦邊際。苦邊際言.義如前說。~~ ~~*【八】此是苦邊者,苦謂之五盛陰。彼是邊後邊最後邊,故曰此是苦邊`[*]`也(十三竟)。*~~ ==\[出曜經([27.17](T04n0212_出曜經#27.17))] 伊寧彌泥,陀俾陀羅俾,摩屑`[姤=妬【三】*]`姤屑,一切毘`[羅梨=梨羅【三】]`羅梨,是謂名苦際。== ==Uv [26.18](udānavargo#26-18)(涅槃品):ene mene tathā dapphe daḍapphe ceti budhyataḥ | sarvasmād viratiḥ pāpād duḥkhasyānto nirucyate || māśātuṣāsaṃśamā ca sarvatra viraḍī tathā | sarvasmād viratiḥ pāpād duḥkhasyānto nirucyate || (Uv [26.19](udānavargo#26-19))== ==出曜:昔佛世尊與四天王說法,二人解中國之語,二人不解;二人不解者與說曇密羅國語,宣暢四諦;雖說曇密羅國語,一人解一人不解,所不解者,復與說彌梨車語:「摩屑[姤=妬【三】*]姤屑,一切毘[利=梨【元明】]利羅」。時,四天王皆達四諦,尋於坐上得柔順法忍。」== ## 14〖慧〗‹沫› ~~【發】ᅟ<u>知</u>身如聚沫ᅟ亦覺同陽焰ᅟ斷魔花小花ᅟ不見死王使ᅟ~~ ~~*【八】ᅟ知身如聚沫ᅟ覺法如野馬ᅟ斷魔華小華ᅟ不往見死王。*~~ ==\[《法句經》〈12 華香品〉:見身如沫,幻法自然,斷魔華敷,不覩生死。== ==《出曜經》〈19 華香品〉17頌:此身如沫,幻法自然,斷魔華敷,不覩死王。== ==《法集要頌經》〈18華喻品〉:是身如聚沫,知此幻化法,斷魔華開敷,不覩死王路。== ==Dhp〈花品18〉46頌:Pheṇūpamaṃ kāyamimaṃ viditvā, marīcidhammaṃ abhisambudhāno; Chetvāna mārassa papupphakāni, adassanaṃ maccurājassa gacche.== ==Uv〈花品18〉18頌:phenopamaṃ kāyam imaṃ viditvā marīci dharmaṃ paribudhya caiva | chittveha mārasya tu puṣpakāṇi tv adarśanaṃ mṛtyu rājasya gacchet ||]== ~~【發】知身如聚沫者,謂<u>如實知</u>身如聚沫.無力虛劣不可撮磨.~~ ~~*【八】知身如聚沫者,如彼沫聚無力羸虛空不堅,五盛陰如是無力羸虛空不堅,故曰知身如聚沫也。*~~ ==\[出曜:「此身如沫」者,猶如聚沫不得久停,不可恃怙;捉便消滅,不可護持。此四大身亦復如是,無力無強[*強=彊【三】*],亦無堅固,是故說「是身如沫」也。]== ~~【發】亦覺同陽焰者,謂<u>如實覺</u>身同陽焰.因熱惱生.遷流不住.~~ ~~*【八】覺法如野馬,`[如野馬〔-〕【三宮】]`如野馬者,從日光出不久彈指頃不住、本無忽有設有便盡,五盛陰如是斯須彈指頃不住、本無忽有設有便盡,故曰覺法如野馬也。*~~ ==\[「幻法自然」者,猶如幻化之物誑惑他人,非真非實,愚人染著謂為己,有智者觀察無一可貪;是故說「幻法自然」。]== ~~【發】斷魔花小花者,魔有四種.謂煩惱魔.蘊魔.死魔.自在天魔,應知此中說煩惱魔。見所斷者.名魔花,修所斷者.名小花,於彼棄捨永斷名斷。~~ ~~*【八】斷魔華小華者,四魔:陰魔、垢魔、死魔、自在`[天子=天子魔【三宮】]`天子,世尊為彼現見諦斷華垢盡、小華思惟斷,故曰斷魔華小華`[*]`也。*~~ ==\[「斷魔華敷」者,見諦思惟所斷結使,永盡無餘,更不適彼言而親近之,是故說「斷魔華敷」也。]== ~~【發】不見死王使者,無常能滅.名曰死王,老病迫逐.稱死王使。~~ ~~*【八】不往見死王者,如是見諦思惟斷結已盡無餘,自在天子不隨意自恣,故曰不往見死王`[也〔-〕【三宮聖聖乙】*]`也(十四竟)。*~~ ==\[「不見死王」者,見諦思惟結已盡,獨王三千,存亡自由,更不為自在天子所拘錄,是故說「不見死王」也。]== ## 15‹觀住›‹講堂› ~~【發】ᅟ<u>觀</u>住覺近遠ᅟ應喜諸業無ᅟ知世有興衰ᅟ善心普解脫ᅟ~~ ~~*【八】ᅟ守<b><u>堂</u></b>若彼此ᅟ諸覺喜足我ᅟ知世間興衰ᅟ善心盡解脫。*~~ ~~【發】觀住者,謂應觀察.==\[vihāra]==住有三種.一空.二無願.三無相。~~ ~~【發】覺近遠者,覺謂<u>覺慧</u>,聰明委具.於內外境.應正生起。~~ ~~*【八】守堂若彼此者,三<u>講堂</u>.空無願無相,諸緣內生外緣,故曰守堂若彼此也。*~~ ~~【發】應喜者,謂若聞說佛證菩提.法是善說.僧修妙行.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善施設苦諦.善施設集滅道諦,應生歡喜。~~ ~~【發】諸業無者,謂不成就.能感後生身語意業。~~ ~~*【八】諸覺喜足我者,覺謂之智達,聰明智慧成,喜於佛道善`[說=就【聖聖乙】]`說法,順聖僧別苦習盡道,色無常痛想行識無常`[想妙=如【三宮】]`想妙,我具身口意行成就,故曰諸覺喜足我也。*~~ ~~【發】知世有興衰者,知謂了達.世謂五取蘊.興衰謂生滅,即是隨觀有漏五蘊有起盡義.~~ ~~*【八】知世間興衰者,世間謂之五盛陰。諸比丘遊觀興衰,如此色、如此色習、如此色盡,如此痛想行識,此識習、此識盡,故曰知世間興衰`[*]`也。*~~ ~~【發】善心者,謂決擇心.善巧心.調柔心.~~ ~~【發】普解脫者,謂於諸趣諸有諸生.已解脫.遍解脫.極解脫。~~ ~~*【八】善心盡解脫者,彼思義思法思善思妙,一切有道沒,生脫當脫已脫,故曰善心盡解脫(十五竟)。*~~ ## 16〖脫〗‹墮› ~~【發】ᅟ雖脫而墜墮ᅟ饕餮復來還ᅟ得安仍樂樂ᅟ乘樂至樂所ᅟ~~ ~~*【八】ᅟ脫若墮已墮ᅟ貪餮復來還ᅟ已逮安隱處ᅟ樂往至樂所。*~~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解脫墮復墮,貪著復來還,已還歡樂處,於善住善處。]== ==\[異部宗輪:已解脫更墮,墮由貪復還,獲安喜所樂,隨樂行至樂。]== ~~【發】雖脫者,謂諸外道.雖脫欲界。而墜墮者,謂彼而墜色無色界生.及墮彼受生貪。~~ ~~*【八】脫若墮已墮者,脫謂欲界也。已`[墮=脫【三宮】]`墮謂生色界,若墮謂辦色界中`[五陰=作陰【三】,陰【宮聖乙】]`五陰`[*]`也,故曰脫若墮已墮也。*~~ ==\[婆須蜜:「解脫復墮」者,解脫者於欲界脫,亦脫欲界結使;色、無色界愛未盡,於彼墮[1]墮便生。== ~~【發】饕餮復來還者,謂彼於順五下分結.雖少分斷.而餘多故,後必起貪.還生欲界。~~ ~~*【八】貪餮復來還者,有世間道垢盡聖智未生,彼自身娛樂自身恃怙,復墮地獄`[畜生餓鬼=餓鬼畜生【三宮聖聖乙】]`畜生餓鬼,故曰貪餮復來還`[也〔-〕【三宮聖乙】]`也。*~~ ==\[「貪著復來還」者,彼不能展轉除盡「欲界相應結」來住彼,於彼方便染著欲界諸結使,不能拔離;復起欲界結使,來至欲界。== ~~【發】得安者,安謂有餘依涅槃界,諸阿羅漢.已證,故名得。~~ ~~【發】仍樂樂者,樂謂無餘依涅槃界,彼恒欣慕故名樂。~~ ~~*【八】已逮安隱處,已逮者謂`[佛=之【三宮聖聖乙】]`佛佛弟子,安隱者.謂之泥洹.彼娛樂,故曰已逮安隱處也。*~~ ==\[「已還歡樂處」者,謂佛聲聞,彼已還安隱處,無生無病死之患。「歡樂處」者,賢聖八品道。== ~~【發】乘樂至樂所者,謂乘道樂.至涅槃樂。~~ ~~*【八】樂往至樂所者,彼道樂至泥洹,故曰樂往至樂所`[也〔-〕【三宮聖聖乙】*]`也。(十六竟`[竟〔-〕【聖聖乙】]`)*~~ ==\[於善住善樂三昧,樂於中遊行,永還安樂處者。== ==\[復作是說:「解脫墮復墮」者,於須陀洹得解脫墮地獄,彼墮天貪著復來還,欲界愛未盡,還來人間。「還歡樂處」者,無有恐懼入地獄之憂。「樂」者賢聖之道。「於善住善」者,越一切諸結還於涅槃。== ==\[復作說:「墮復墮」者,斷滅見。「解脫」有,常見。「墮貪著復來還」者,地獄、餓鬼、畜生。於有常斷滅解脫而修行道,餘者亦如是。]== ## 17〖根〗‹皮› ~~【發】ᅟ無根於地界ᅟ無葉亦無枝ᅟ彼雄猛脫縛ᅟ誰復應`[(譏=識【聖】)]`譏毀ᅟ~~ ~~*【八】ᅟ若無根無皮ᅟ葉無況有枝ᅟ彼猛縛解脫ᅟ誰堪能誹謗*~~ᅟ ==\[《出曜經》〈30雙要品〉:如樹無有根,無枝況有葉,健者以解縛,誰能毀其德?== ==《法集要頌經》〈29相應品〉:如樹無有根,無枝況有葉?健者以解縛,誰能毀其德?== ==Uv〈29相應品〉29.50:yasya mūle tvacā nāsti parṇā nāsti tathā latāḥ | taṃ dhīraṃ bandhanān muktaṃ kas taṃ ninditum arhati ||== ==Ud7.6:Yassa mūlaṃ chamā natthi, paṇṇā natthi kuto latā; Taṃ dhīraṃ bandhanā muttaṃ, ko taṃ ninditum arahati.]== ~~【發】`[(根=葉【三】)]`根者.喻有取識。~~ ~~*【八】若無根無皮者,世尊現無明根,如說:*~~ ~~【發】地界者.喻四識住。如世尊說:五種子者.顯有取識.地界者.顯四識住。~~ ~~*【八】諸`[此惡趣=惡趣此【三宮】,惡此趣【聖聖乙】]`此惡趣,今世後世,`[彼=無【聖聖乙】]`彼無明本,`[慳=性【聖聖乙】]`慳貪等生。*~~ ~~【發】葉者.喻我慢,如世尊說:云何燒葉.謂我慢已斷已遍知。~~ ~~【發】枝者.喻愛.如世尊說:~~ ~~【發】ᅟ五妙色宮內ᅟ`[(若=苦【宋元宮】)]`若有愛枝生ᅟ牟尼見彼生ᅟ以慧速除斷ᅟ~~ ~~【發】諸阿羅漢.於四識住中.無牽後有有取之識.無慢無愛,故說「無根於地界.無葉亦無枝」。~~ ~~【發】彼雄猛者,謂彼阿羅漢成就.能成雄猛法故.亦名雄猛。~~ ~~【發】脫縛者.縛有三種.謂貪瞋癡.彼於此縛.已解脫.遍解脫.極解脫。~~ ~~【發】誰復應譏毀者,謂如是類補特伽羅.唯應稱譽.不應譏毀.若致譏毀.獲罪無邊.損壞世間真福田故.如世尊說:~~ ~~【發】ᅟ若應毀而譽ᅟ及應譽而毀ᅟ彼口集殃禍ᅟ必不受安樂ᅟ~~ ==\[《出曜經》卷26〈雙要品 30〉:==ᅟ ==「如樹無有根,無枝況有葉,健者以解縛,誰能毀其德?== ==「如樹無有根,無枝況有葉」者,無明根本,眾患之源,愛生枝葉以興邪見,是故說曰「如樹無有根,無枝況有葉」也。「健者以解縛,誰能毀其德」者,所謂「健者」,[謂=諸【三】。]謂佛世尊,脫諸縛著,更不受胞胎之形,亦復不從今世至後世,是故說曰「健者以解縛,誰能毀其德」也。」]== ~~*【八】皮者四識住,彼不盡有餘不欲不忍,故曰若無根無皮也。葉無況有枝者,世尊現葉我慢,如說:云何比丘燒葉。*~~ ~~*【八】答曰:我慢。盡無餘枝者,愛。如說:比丘我`[今〔-〕【三宮聖乙】]`今當說愛`[叢=聚【三宮】]`叢水枝灑,於此眾生覆隱`[況=沒【聖聖乙】]`況陰蓋纏,故曰葉無況有枝`[*]`也。彼猛縛解脫者,猛謂佛弟子猛勇,智慧成就猛勝除惡法三縛,欲瞋恚愚癡彼`[脫=勝【聖聖乙】]`脫已脫當脫,故曰彼猛縛解脫也。誰堪能誹謗者,彼人當稱譽不可`[毀〔-〕【三宮聖乙】]`毀訾也,若毀訾者受罪多。如說若毀便譽、若譽便毀,口招禍殃不覺`[樂=樂覺【宮】]`樂。`[故=故故【三】]`故曰:*~~ ~~*【八】「若無根無皮,`[葉無=無葉【三宮聖聖乙】]`葉無況有枝。彼猛縛解脫,誰堪能誹`[謗=謗十七【聖聖乙】]`謗。」*~~ ~~【發】`[(*)]`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二十~~ ~~*【八】`[(偈品…言)二十四字=偈跋渠第六竟胡本二百一十首盧【三宮】,上記中胡明本作梵,(阿毘曇)+偈【聖聖乙】]`偈品第`[四=三【聖聖乙】]`四十四竟(`[梵=胡【聖聖乙】]`梵本二百一十首盧,`[(秦三…言)九字〔-〕【宮聖聖乙】]`秦三千九百五十七言)。*~~ ~~*【八】`[見犍度第八盡〔-〕【三宮】]`見犍度第八盡。==\[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 ~~*【八】`[(八犍…品)八字〔-〕【三宮聖聖乙】]`八犍度共四十四品。*~~ ~~*【八】==\[未題前行宋元明三本俱有通達風復如是道非釋斷聚妙十二字]== 阿毘曇`[八揵度〔-〕【三宮聖聖乙】]`八揵度論 卷`[第三十=第三十見犍度第八之二【宋元宮】]`第三十 *~~ No. 2145 出三藏記集 ᅟ ᅟ14 八揵度阿毘曇根揵度後別記ᅟᅟᅟ ᅟᅟᅟᅟ八[揵=犍【三】*]揵度阿毘曇根[*]揵度後別記第十四ᅟ 未詳作者 斯經序曰。其人忘因緣一品。故闕文焉。近自罽賓沙門曇摩卑。闇之來經[密=蜜【三】]密川僧伽[揥=褅【三】]揥 婆譯出。此品八[*]揵度文具也。而卑云。八[*]揵 度是體耳。別有六足。可自百萬言。卑誦二足。今無譯可出。慨恨良深。[泰=秦建【三】]泰元十五年正月十九日。於[揚=楊【三】]揚州瓦官佛圖記。 ## 譯後頌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斯論訖,說二頌言: 【唐】「佛涅槃後四百年ᅟᅟ迦膩色加王贍部`[加=迦【三宮】]` 【唐】 召集五百應真士ᅟᅟ迦濕彌羅釋三藏 【唐】 其中對法毘婆沙ᅟᅟ具獲本文今譯訖 【唐】 願此等潤諸含識ᅟᅟ速證圓寂妙菩提」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二百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7 冊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19-12,最後更新:2019-12-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楊忠權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法雲寺出版之光碟,日本瑜伽行思想研究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唐】cbeta2019.Q4 發行日期:2020/01/08